对环保的认识和体会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3:23:47

对环保的认识和体会篇1

(一)当今旅游业的重要地位。2009年12月,国务院在《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中提出“把旅游业培育成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的目标。经济全球化,旅游业日趋国际化。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温饱得到解决,自身文化需求、生活品质受到关注。在各地政府的鼓励、社会文化价值观的引导下,我国旅游已由开放初期的简单外事接待发展到如今进入大众化发展时期,国内旅游和出境旅游规模居于世界首位,入境旅游稳于世界前列。而据统计测算,我国与旅游相关的行业超过110个。第三产业关联产值提升值是旅游收入增加值的十倍;旅游业每增加一人次就业,就可带动相关联产业就业5人次以上;我国旅游业基本发挥关联带动作用成为综合性产业,更加大力发展具有关联度高、带动系数大、资源消耗低、就业机会多、综合效益高等特点的这一世界朝阳行业势在必行。

(二)环保意识引广泛关注。教育普及、信息爆炸、言论自由、敏感话题解禁、新闻求实助力新闻媒体发展,辅以世界关注、社会环保意识的觉醒,环保类新闻越来越受公众关注。环保意识和环保行为研究自08年“中国公众环保指数”中环保意识、行为、满意度三项较大差距不及格后逐渐升温。当前,环保意识教育和实践的研究涉及城市建设、管理,生态绿色环境建设,旅游管理,学科教育,初、高等教育等诸多领域。

(三)调研城市和研究概况。部级历史文化名城天水麦积山石窟随2013年6月22日中哈吉三国“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路网’”的成功申遗和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建设为这座丝路重镇带来了更大的发展机遇,特别是旅游业。

值此天水发展历史折点,在天水城区对游客、城区居民、外来临时居民三大群体进行问卷调查和访谈,样本较具代表性;真实统计城市居民对天水现阶段城市环境建设满意度,访谈到部分城市居民对天水居民环保文明行为践行情况的自我评价,科学化数据量化城市居民环保意识现状,并且对部分景区进行了实地考察,在与天水市环保局、天水秦城区环保局工作人员访谈,对天水旅游局部分资料的学习分析后,在充分了解现状的情况下,借鉴古城西安发展经验对旅游业发展背景下天水城市环境建设、环保意识教育进行初步探索。

二、研究意义

旅游是体验经济的典型代表,旅游产品的实质是服务,它的差异体现在过程而非简单结果。所以,旅游城市良好的城市环境和居民践行环保的行为能为游客提供更具认同感的情感体验,是加强城市经济和居民生活幸福度一体化建设的有效举措。旅游人群在满足自身精神文化需求的同时,实质是体验不一样的生活方式。因此,旅游城市环境、环保建设对游客也具有一定的教育作用,并以游客为起始点具有辐射作用,有助于扩大范围让环保教育在人心软着陆,有助于整个社会环保意识形成。

三、调研成果

环保意识是对于生活中环境问题的体察,对正确做法的明晰以及由此产生指导个人去践行环保文明行为影响的意识形态、思想觉悟。通过调研和访谈就现状存在如下问题:

(一)民众环境观察意识大致形成,但关注度不高,被动了解成分较高,认识深度不够。95份有效问卷中98.95%调查对象表示曾关注环保类新闻,仅有24.21%的样本人数长期关注。访谈发现,民众对于“偶尔关注”的认知是在出现较大的环境安全事故时收看主流媒体报道,关注网络新闻标题、偶尔点击查看、参与讨论、发表看法;较为被动,关注一定程度上得益于媒体的通达、新闻报道的自由、新闻媒体监察权利的行使、信息时代的来临。调查中,97.92%调查对象认为环保和个人生活有关,但其中仅有19.15%赞同践行环保是对未来世界负责的深远意义。从民众关注环境问题到未来参与社会公众环境督查,社会各界任重道远。

(二)教育层次和收入水平影响认识水平,得天独厚条件下学生群体却呈现劣势,有待加强教育。分析问卷数据发现,大专及以上高等教育人群有22.50%认识到了环保对于世界的可持续性,高中及以下为16.36%,学生群体对环保长期关注者和能认识环保深远意义者在接受调查学生中比例均为13.51%,但同时认可者在仅为2.70%,低于样本整体水平3.16%。事实上,学生群体社会关系较为简单、多没有沉重的经济负担、承担社会责任较少,学校具有得天独厚学习氛围和资源条件,本应具有较强的意识水平,现但状不尽如意。调查中一环卫工人几乎不关注的原因是收入较低,家中无电视,存在条件限制。因此,城市环保意识教育未能全面覆盖,开展力度还能继续加强,环保意识重点教育人群不能“想当然”,理所当然高知人群也会出人意料,如何全面有效覆盖仍需不断探索。

(三)环境问题上,人们对政府期望值较高,对环境现状及建设进度认可度提升空间较大,政企、个人共同承担的环境友好责任关联较为薄弱。在对城市环境的满意度调查中,仅10.53%表示满意;对象对政府环境建设进度表示认可与理解和认为城市开展环境建设和环保工作是主动的比例都为35.79%,以两项意见均为肯定界定较为满意对象仅6.32%达标,发展空间巨大。而在对城市环境问题成因的调查中,66.32%调查对象趋向于选择与政府有关的选项,希望政府加强对环保工作的重视。调查中,74.74%表示政府是城市环境建设的承担者,支持居民个人的与之不相上下为80%,认可以旅游业为代表的工商业全体即认识到环保是全社会责任的较低仅为22.11%。访谈发现,调查对象认为居民对城市环境造成影响远小于企业,认为自己的力量与义务较企业略小,齐心协力意识不强,有对立趋向。

(四)人们对城市环境建设有助于提高居民幸福度的观点普遍认可,针对游客为环境带来破坏,更支持加强城市居民教育。调查中,73.68%调查对象明确表示会支持政府的城市环境建设举措,愿意遵守政府在城市环境建设中制定的行为规范,参加环保宣传教育活动,对于城市环境建设成果有助于提高居民幸福度全部认同。虽然调查对象对游客对旅游城市环境带来破坏赞同度高达67.37%,但访谈中纷纷认为规范游客行为的同时城市居民教育更能实现整体性提升。

四、相关建议

(一)加大环保理念和环保生活方式的宣传力度,结合职业特点,积极发动各基层单位参与建设,努力实现宣传教育全覆盖,宣传细致常态,力求覆盖范围真实有效。城市环保宣传力度大小基本取决于环保类广告、信息、宣传资料、影音、文化活动在城市生活中出现的频率。全面覆盖在此则有三:一为教育人群全覆盖,细分至年龄、学历水平、职业等;二为生活场所全覆盖,如公交站牌处,公交车身,城市休闲广场LeD屏,社区宣传板、宣传贴画、街巷垃圾桶标语等,在其与经济效应冲突时随机应变为改变商业广告和公益宣传广告相对比例并致力于寻找更优秀、新颖、导向效果更强的广告;三为宣传时间全覆盖,应在相应节日为重点之外追求常态。至于覆盖有效性则取决于宣传力度取决因素传递信息的真实可信、方式的新颖或喜闻乐见、居民接受认可模仿程度。在此,各社区居委会、乡村村委会、企业工会、党支部占据着重要地位,各上级部门可适度设立奖惩督促行政,随机暗访抽查考察。而教育活动开展时应认真分析职业人群特点,充分认识到该人群重要性。以环卫工人为例:该人群收入略低、学历层次一般不高,职业自豪感不强,倦怠于关注社会事务和自我充实学习。但在城市环保意识教育中,他们可参与劝导居民环保文明行为,如垃圾分类、爱护公共绿地等,发挥一定的模范作用。

(二)重视学生群体对社会发展的带动作用、可持续作用,充分发挥其优势,教育全程渗透。继续深入开展绿色学校建设工作,加强绿色学校评价标准细致化、实效化建设,努力实现绿色学校环保文明实践活动常态化。环保意识教育如何从幼儿园抓起,如何在中学化学、物理、生物中渗透环保意识,如何在高等教育阶段加强环保生态意识教育等研究火热。分析各年龄段学生特点和教育开展的重要意义,由幼儿园始,小学、中学、高等教育阶段不断加强,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三位一体、潜移默化,最后又能一定程度作用于家庭、社会。以学生群体来源广泛看影响力本已不可小觑,社会对于学生较为呵护、对未来高知人群较为信服,届时辅以城市宣传氛围,效果应该极为显著。

(三)政府提高认识,各部门各级更加明确分工合作关系,增强工作主动性,加大行政监管力度,招商引资提高准入标准,鼓励旅游业发展,使其意识到自身重要性,参与规范游客行为、将环保教育融入行业发展,在全体工商业中发挥带头作用。充分认识城市环境对城市可持续发展、对居民幸福度、对旅游资源保存和旅游城市吸引力的重要作用,在招商引资方面做好企业、工厂污染、环境友好综合测评。加强分工合作,深入开展绿色城区或森林城市建设,有计划扩大城市绿地覆盖率和维护城市绿地,加强环境监测与企业监管,增加相应监管行政部门工作开展主动性,增加下基层工厂无规律随机抽检的频率,制定并坚决执行相应法规,增加企业违反条例超标污染成本。旅游行业有意识开发生态环保旅游产品,旅游行业从业人员加强自身环保知识学习,特别是导游,在旅游中渗透环保理念,引导游客规范自身行为、文明环保,减小游客对城市环境的不良影响,挖掘旅游过程中宣传教育的辐射效应,为全社会环保意识水平的提高做贡献。

对环保的认识和体会篇2

关键词:义务教育阶段地理课程环境伦理教育目标构建措施

中图分类号:G633.5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1672-1578(2016)12-0123-01

环境伦理教育是地理课程中的重要功能。义务教育阶段地理课程是培养学生地理素养的重要时段和措施。培养学生认识和欣赏我们所生存的这个世界,提升生活品位和精神层次,增加学生对地理环境的理解力和适应能力,培养学生应对环境和发展问题的责任感和行为习惯,这是义务教育阶段地理课程标准构建的环境伦理教育目标。本文通过分析构建环境伦理内容体系并兼顾义务教育阶段地理课程内容与环境伦理学的核心内容,探讨如何在义务教育阶段地理课程中展开环境伦理核心内容的实施,构建环境伦理教育目标体系。

1义务教育阶段地理课程的环境伦理教育认知目标

1.1人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教育的本质是通过提高和发展学生个体的主体性,使学生逐步地由自由人转变为社会人的过程。义务教育阶段地理的课程的价值观培养目标之一就是让学生初步形成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保护环境和资源的意识。初中地理教材知识主要研究的内容是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以及地理环境的基本变化原理和发展规律。但是,人类的活动也会逐渐改变地理环境的基本规律。所以,中学地理课程要传授如何有机协调人地关系,保证人类发展和地理环境基本原理处于一个平衡的状态。

1.2突出的环境问题

人类社会自诞生以来,就开始了对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的开发与利用。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类对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深度和广度越来越大,也引发了一系列的环境问题。这些问题表现出愈演愈烈的趋势,严重地危害着人类社会的生存与发展。义务教育阶段地理课程中涉及的环境问题主要有:全球气候变化、资源短缺、土地沙漠化、水土流失酸雨、地质灾害、生物多样性的减少、水体污染等。地理这门课程的知识内容具有鲜明的地域性特点,在不同时空分布状态下,呈现出不同的环境尺度,并且针对环境问题做出了多种原因分析和应对措施。

1.3了解人类面临的发展问题及其解决途径

现代社会要求公民能够科学地认识人口、资源、环境和社会等相互协调发展的重要性,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不断探索和遵循科学、文明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教育部制定的地理课程标准要求培养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初步养成尊重自然、因地制宜的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增强保护环境和遵守相关法律法规的意识,养成关心和爱护地理环境的行为习惯。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的生态伦理观遵循的基本原则是人与自然的稳定可持续发展,中学地理课程在此思想基础上,针对性的做出了教学理念和教学内容的设计。在中学地理知识体系中蕴含着丰富的环境伦理教育认知目标。

1.4环境道德规范

义务教育阶段地理课程将“人与自然的协调关系”归纳为环境道德规范的知识认知,环境道德规范属于一种可操作性的策略性知识范畴,对环境伦理理念在人类群体中的深化发展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地理教育国际》指出,地理课程在环境与发展教育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能够促进学生对环境问题建立相关的道德规范认知,指导学生的环境行为习惯。环境道德规范是以隐性的形态呈现在地理课程当中,是一项必须要的延伸性知识内容。但是在我国教育体系中应该加强环境道德规范的显性知识内容,更加直接地刺激人们对环境伦理知识体系的认知,为学生树立正确的环境价值导向,指导学生的环境操作行为和利用习惯。

1.5自然价值和自然权利

地理课程的核心理论是让学生认识到自然的内在价值和存在的权利,并且自然环境所体现的价值是自然权利成立的必要条件。虽然不同的学术流派对自然价值和自然权利的解释有一定差异和分歧,但是,对于已经达成共识的内容就应该收入现行的中学地理知识内容体系。

2义务教育阶段地理课程的环境伦理教育行为目标

2.1积极参与环境保护宣传活动

在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的基础上,环境保护理念的宣传不再拘泥于传统的板报、讲座等形式,可以从充分利用现代计算机网路,加强环保理念的宣传力度和广度。中学地理课程也为环境保护理念宣传提供了多种活动的建议,并且教师应该结合地理课程的知识内容为学生创造环保活动的条件,让学生在环保活动中,提升自己的地理知识认知能力,展现中学地理课程的环境伦理教育理念并养成关心和爱护地理环境的行为。

2.2选择环保的日常消费方式

我国中学生也是一支庞大的消费群体,所以中学地理课程应该秉持“学以致用”的原则,通过课程知识内容体系的学习和了解,让学生将知识性环境伦理理念应用到现实生活实践当中,让学生认识到日常生活的种种行为都与自然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环保消费方式是现代社会所倡导的一种绿色消费行为,中学地理课程承担着树立绿色消费理念传播的重任,使学生在未来的生产和生活中正确的消费、绿色生活。

2.3积极参与日常保护环境的实际行动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第六条规定:公民应当增强环境保护意识,采取低碳、节俭的生活方式,自觉履行环境保护义务。学生在校日常的节水、节电等行为,都属于环境保护具体行为,对学生的环境伦理教育、行为教育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中学地理课程是通过环境资源知识内容体系的教学,传授学生低碳、环保、节能等行为理念,从而使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更多地实践环境保护行为。

3结语

综上所述,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提出了构建环境伦理教育目标体系,树立以地理课程为载体的环境伦理可持续发展教育理念,地理教师应该根据学生发展的具体情况,构建认知、情感、和行为等环境伦理目标体系,让学生积极参与环境保护宣传活动,选择环保的日常消费方式,积极参与日常保护环境的实际行动,有效构建中学地理课程的环境伦理教育目标体系。

参考文献:

对环保的认识和体会篇3

一、地位、任务

国家教委颁布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课程计划》中明确规定:“小学自然、社会,初中物理、生物、地理等学科应重视进行环境教育”。这就决定小学自然课是必须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的主要课程之一。

《自然教学大纲》教学要求的第一项就是“指导学生认识周围自然界常见的事物及其相互间的联系,了解人类对自然的利用、改造、保护和探索,从而对大自然的概貌和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有一个初步的了解。”从《课程计划》和《自然教学大纲》的要求中不难看出,自然学科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是落实《课程计划》的规定和体现《自然教学大纲》的需要,决不是穿靴戴帽,另搞一套。

根据课程计划和自然教学大纲的要求,自然课要完成的任务中也包括向学生进行环境保护是基本国策的教育。在指导学生获得一些浅显的自然科学基础知识的同时,也应获得一些浅显的环境科学基础知识,增加环保意识,在他们幼小、单纯的心灵上烙下保护生态环境的印记,让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战略思想影响他们一生,以致他们将来长大了走向社会后,不做对生态环境有损害的事。

二、内容、要求、方法

在确定教学内容的原则时《教学大纲》规定“教学内容应正确反映自然事物以及人与自然界的关系”。因此,教师必须深钻教材,挖掘教材中有关的环境内容,找好结合渗透点,应用适当的教学手段,有机地将环境教育的内容渗透到平时的教学之中。为了在教学中准确地把握渗透的尺度,我们将现行九年义务教育统编教材中有关环境教育的内容,按其渗透和结合的程度,分为典型环境教育课和渗透环境教育课(简称典型课和渗透课)。1~6年级典型课共14节,渗透课共38节,针对各年级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已有的知识能力,提出不同的教学要求。

基本要求:

低年级:指导学生认识周围自然环境的显著特征,知道人类对自然界的利用,培养学生爱护花草树木的行为习惯。

中年级:指导学生认识周围自然环境的共同特征,知道人类对自然界的利用和保护,培养学生保护有益动物的行为习惯。

高年级:指导学生认识自然事物之间的联系和它们的运动变化规律,以及人类对自然界的利用、保护、改造和探索的一些情况,培养学生保护生态环境的行为习惯。

基本方法:

环境教育的过程,是一个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认识环境及环境问题的过程,这个过程既有理论研究,又有实践活动,所采用的教学手段有讲授、观察、考察、实验、讨论等方法。

三、课堂教学

要在课堂教学中,有机地渗透环境教育,首先必须依据《自然教学大纲》和《武汉市小学学科渗透环境教育指导意见》确立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做到全面、明确、具体、适当,然后围绕目标组织教学活动。各个环节的教学都必须指向目标这个核心,使每项目标都能在教学过程中得以落实。所采用的教学方法,必须符合教学内容和特点及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

1.典型课

这类课涉及的环境教育的内容比较多,集中突出地反映了环境和环境问题的一个方面的内容,一课就是一个具体的环保内容。

低年级以环境保护启蒙教学为目标,结合实际,诱导他们对环境的感性认识。例如《美丽的大自然》,可以用图片、录像、幻灯等直观教具,展现大自然的旖旎风光、鱼虫鸟兽、神秘太空、珍稀动植物等,也可带学生游览校园,让他们用眼睛看大自然,用语言描述大自然,使之通过感官的感知和语言的加工,将感知到的一个个具体事物联系起来,在头脑中形成关于大自然美丽的具体表象。以此实现本课环境教育的目标,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操。中、高年级则是小学环境教育的关键年级,此时的学生对环境已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对自然事物的个体、事物的表面现象和事物的外部联系也有了初步的认识。此阶段环境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帮助同学们将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以培养学生的认识能力为主,使学生认识自然规律,知道环境与人类的生存、发展的关系,知道人类在利用、保护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所做过的探索。例如《水的污染与保护》、《空气的污染与保护》、《保护大自然》等课,要带领同学们实地考察,或借助录像资料,让他们通过一个个具体的事例,深切地感受到当人们的活动违反自然规律时,就会破坏大自然,甚至遭到大自然的报复,使同学们从小就树立保护大自然的意识,不做或少做违反自然规律的事。

2.渗透课

此类课涉及的环境和环境问题方面的内容不突出,或是间接的反映,这一类课教师授课时,环境教育的知识不必展开,只是结合教材内容找到自然知识和环境教育的结合点,点到即可。例如《声音》一课,通过教学让学生了解了声音有悦耳和嘈杂之分,知道了悦耳的声音对健康有利,嘈杂的声音则损坏人体健康后,告诉同学们:“嘈杂的声音就是噪声,噪声也是一种污染。”根据教材的编排特点,在进行环境教育的渗透时,还要注意教材前后有关知识的衔接。例如《溶解》可为《水域的污染和保护》以及《雨和雪》作铺垫,空气中如二氧化硫的含量过高,溶解于雨雪,就可能形成酸雨,对动植物生长及人类的生存环境有破坏作用。

总之自然课中渗透环境教育,无论是典型课,还是渗透课,都要根据学生的年龄,已有的知识水平和可能接受的能力,在不同的层次上进行渗透教育,切忌不分教育对象和教学实际用同一模式进行,在渗透的深度上,也要把握好。环境教育作为普及性教育,不能上成某一学科的知识拓宽课和环境专业课。喧宾夺主、牵强附会,为渗透而渗透,只会影响教学效果,造成学生厌烦心理。

四、课外活动

要真正地将环境教育深入到学生的心灵之中,仅靠课堂的40分钟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借助其它媒体,利用课外时间共同辅助完成。例如学校与环保部门挂钩,组织学生开展环境科学实验,开展社会环境调查,参与社会各种环保宣传活动,创办校园教育园地,举办知识讲座、演讲征文竞赛、学习动植物的养殖等。

对环保的认识和体会篇4

关键词:中学化学教学环境化学环保意识

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使人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由此也带来了各种公害及破坏自然环境的隐患。环境保护问题越来越为世界各国所重视。环境问题由来已久,而且有越来越严重的趋势。环境问题的产生主要是由于人类对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不合理利用和破坏,而这种损坏环境的行为又是同人类对环境缺乏正确认识联系在一起的。因此,加强环境教育,增强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正确认识环境和环境问题,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摇篮——地球,保护人类的生存环境,保护我们的家园,成为全人类共同的呼声。为此,在化学教学中,加强学生的环保意识,是每一位化学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一、结合化学教学,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中学化学教学中,设计环境保护知识的内容不多,怎样才能把这些内容与环境保护有机地结合起来呢?在教学进程中,当涉及环保知识的内容,如二氧化硫,氮的氧化物,氯气,硫化氢等有毒气体的制取,应引导学生注意对制取气体装置气密性进行检验,以防漏气。药品用量要适量,尽可能微量,只要实验效果明显即可,还要注意进行尾气吸收等。实验完毕后,废液应倒入废液缸,可回收的尽量回收,以养成保护环境的良好习惯。

另外,教学中强调环境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使学生明白:为了人类自身的生存,就一定要保护环境。在教学中可适当补充一些内容,介绍一些事例来加深印象,拓宽视野。如高一化学课本,在氧族元素中,介绍了环境保护初步知识,在授课时我们可列举一些实例,如世界著名的公害,前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等。再增加一些数据,比如每年全世界排入大气的二氧化硫,氮氧化合物等废气超过一亿吨,废渣超过30亿吨,废水6000~7000亿吨。我国农业因遭受酸雨而每年损失达15亿等,使学生既见“树木”,又见“森林”,由此激发兴趣,加深印象,再对照结合课本内容,从而使学生深刻认识到环境保护的意义,树立强烈的环保意识。

二、通过实验开展环保知识教育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学科。在化学实验教学中,也应重视环保教育,已在培养学生保护环境要“从我做起,从自身做起”,通过实验掌握一定的环保知识。中学实验室的污染源很多。特别是像制备硫化氢,二氧化硫,氯气,溴苯,苯实验过程中逸出的有臭味的有毒气体,既污染了实验室的空气,又影响了师生的身体健康。针对这一问题,利用所学知识引导学生认真分析,找出原因,我们可将制备过程中多余的气体或反应过程中产生的气体,通过导管再经一个倒挂漏斗,进入相应的吸收液(如多余的氯气可通入碱液吸收),将有害气体尽可能吸收,或减少有害气体的排放。在进行化学实验时,要不断改进实验(如用实验方法鉴别浓硝酸和稀硝酸时,用细铜丝插入硝酸中,不需反应时只要抽出铜丝,反应即停止),尽可能采用微型化学实验(如在进行氯离子的检验),这样不仅节约了药品,而且减少了废液、废渣和有害气体的排放。实验后的废液,废渣尽可能回收利用,若不能回收利用,则应倒在规定的地方,以便清理。在实验过程中,注重环保问题,不仅可以减少环境污染,而且能使学生掌握消除或减轻污染的简单原理,使他们明白,既要消除污染,又要使废物得以充分利用,变废为宝。此外,还可以结合平时作业,单元练习,单元测验,在不偏离教材和大纲要求的前提下,穿插安排清除杂质,消除环境污染等方面的练习题,以便及时巩固保护环境的知识。

三、理论联系实际,增强学生环保意识

新的《化学教学大纲》明确指出:在教学过程中要十分联系实际,以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所学的知识并加以应用。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联系实际的化学教学,可以补充包括环境保护,新能源,海洋,卫生保健,食品安全等方面内容。以化学知识为基础,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为线索,讲授空气,水体,土壤,森林,植物,与人的关系,加强生态小环境和污染严重区的对比,简明介绍当今世界关注的环境问题,引导运用所获得的知识分析“温室效应”、汽车尾气的危害,使他们了解到由于二氧化碳浓度逐年上升,造成温室效应,是地球表面升温,冰川融化,直接影响现代人的生活环境,以提高对控制“温室效应”等生态环境的认识。组织学生参加环保法律法规的宣传,利用3月12日植树节,5月31日世界无烟日,6月5日世界环境保护日等宣传环境保护,让学生在宣传中了解我国这方面的规定和常识,以提高学生的认识。

利用节假日组织学生对当地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区,水土保护区和环境污染区等进行实地考察,让学生认识到气温、气候、水土流失、森林砍伐、谷物增产等都和环境保护存在着密切联系。通过现场比对,结合已学知识,开展有关环境污染与保护知识的问答,例如,酸雨是如何形成的,造成大气污染主要原因是什么,防止途径如何,等等。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为今后生活和工作打下良好的环保基础。

四、从自身做起,保护环境,爱护家园

中学教育的目的之一,就是为社会造就合格的人才。中学化学教育对环境科学的学习将起着启蒙作用,课堂讲解环保的意义,使学生从自身做起,保护环境,保护自己,保护家园,拒绝垃圾。我们国家提倡“菜篮子工程”,拒绝乙烯,聚乙烯制成的塑料袋,塑料制品,减少白色垃圾的污染。大街上,饭店里,小卖部各行各业,最流行、最简便、最实惠的就是塑料袋,由于它价格便宜,使用又特别方便,因此,塑料袋盛行一时。买菜买书,不管干什么,很容易就被赠予几个垃圾(塑料袋),甚至买一个烧饼,都要随赠一个塑料袋。要求学生从自身做起,从小事做起,保护环境,爱护家园。学生意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不但提高自身素质还可以通过学生向亲人、朋友及社会各界宣传环保重要性,有利于当地环保工作的开展,增强公民的环保意识。那样,在环保工作中,你献一份力量,我献一份爱心,大家都行动起来,我们的天空就会多一份明亮,河流就多一份清澈,我们的生命就多了一份保障。保护了环境,也就保护了我们自己。

在进行环境保护教育的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创办专栏,展览和小报,聘请环保部门的专家来校开设讲座等多种途径扩大环保教育的影响,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使学生进一步了解环境与发展的关系,认识到环境保护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进一步了解有关环保的法规和政策,认识到破坏环境是一种不道德的行为,是一种违法行为。

综上所述,环境保护教育,只有上下一致,通力合作,从小抓起,是每一位社会成员都树立起环保意识,人人爱环境,保护环境,防止环境污染,才能创造一个美好的劳动生活环境,才能拥有一个充满生机的社会。

参考文献:

[1]中国大百科全书《环境化学》.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3.

对环保的认识和体会篇5

(一)生态安全的脆弱性、风险性和重要性已被认识就生态脆弱性而言,受访青少年中76.2%的意识到了自然平衡的易损性;86.9%的对“破坏自然会带来灾难性后果”有清醒认知;75.2%的反对“自然界的修复能力足够强,完全可以应付工业社会的冲击”这类观点。而就生态风险而言,86%的认为人类目前正在滥用、破坏环境;38.5%的感到在过去一年里上海的生态环境更加恶化了;且有超过半数的担心在未来一段时间内,上海可能会出现新的生态事件,其中,最受关注的是空气污染风险(71.8%)和水污染风险(21.9%)。就人与环境的关系而言,76.8%的受访青少年认为生态安全与自身密切相关,并普遍感到环境污染、突发性生态危机事件等已损害了他们的身心健康和幸福感,且会在整体上影响上海经济社会的转型发展(77.4%)。

(二)生态价值观介于传统思维和生态取向之间生态价值观的本质是对人类中心主义、过分强调优先发展经济等观念的反思,强调将实践重新放回“人-社会-自然”的有机整体中。调研发现,上海青少年的生态价值观认同度均值为78.75分(最低分0分,最高分100分),总体处于中等偏上水平。他们对人类在自然界中地位和能力的警醒与反思已相当深刻:受访青少年中88.9%的对自然界万物具有平等的生存权表示认同,85.5%的赞同人类行为受自然规律支配。但是,当被问及人类是否可以为满足自身需要而改变自然时,持环境整体主义的青少年下降至55%,持人类中心主义的升至27.8%。特别是被问及自然资源是否有限时,仅有46.9%的受访青少年看到了地球空间和资源的有限性,而32.3%的则认为“人类只要知道如何开发,自然资源就是充足的”。可见,上海青少年的价值观中已经认识到了要“优先保护环境”、人与自然要共存共荣;但是当追求经济效益,或者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具体目标难以统一时,他们仍习惯性地把对自然的客体化、资本化视为“理所当然”。

(三)生活方式正在更新,生产方式亟待转变调研发现,上海青少年对日常生活中的生态知识、行为等的知晓度、认同度、践行度都比较高,例如,87.9%的受访青少年知道“少买不必要的衣服”符合绿色低碳生活的要求,认同并实践的人接近九成;绝大部分青少年认同并有时能做到“珍惜粮食”、购买有绿色食品标志的食物;接近九成的能认同并有时能做到“将空调温度维持在26度及以上”“不用电器时,选择关机”。“绿色”“低碳”已然成为上海青少年的生活方式。在生产方式转变上,青少年对生态科技在生产乃至消费领域的运用是持开放态度的,然而,对相关知识的知晓度、准确度不高,系统性不强,行动力不足。例如,受访的上海青少年之中,仅有16.2%的系统了解过生态科技知识,29.6%的青年愿意参与传播生态科技知识;他们对运用生态科技制造的新商品有兴趣,但逾七成要视性价比来决定是否购买。这与其本该扮演的生态科技倡导者、传播者、使用者和创造者角色有较大距离。

(四)普遍认同环保政策,但环保责任感不强、践行力不足就环保政策支持度而言,“限塑令”已得到普遍认同,“垃圾分类”制度和“无车日”活动在上海青少年中的知晓度及认同度均较高,但“购买碳排放额度”和“取消燃放烟花爆竹”等尚待了解和认可。就环保贡献意愿而言,在资金投入方面,青少年群体中呈现出了矛盾和分化:半数青少年认为“如果确信钱能用于改善环境问题,愿意出钱”,但也有半数青少年表示“企业(49.5%)或政府(53.4%)应当对改善环境状况负责,最好不要花我的钱”,三分之一的青少年支持政府增加税收专门用于改善环境问题,三分之一的反对;在时间投入方面,大部分青少年愿意践行那些耗时量低、难度系数小的环保行为,如“随手关灯”“捡起垃圾”“爬楼梯上下楼”,但耗时量增加后,践行比例就会下降。就环保行为而言,超过七成的受访青少年有意向参加环保组织,但超过九成的实际上并非任何环保组织的成员;接近七成的青少年愿意为环境清洁支付更高的费用,但真正能做到的仅有45.7%。

二、都市青少年生态文明意识和行为的特点

(一)青少年的生态信息正从被动接受向主动获取转变目前,都市青少年主要运用大众传媒尤其是互联网等新媒体获取有关生态文明的知识和信息。网络、广播电视、书报杂志是他们了解生态文明的三条重要途径,其中,通过上网搜索、微信、微博转发等途径了解环境信息的青少年(73.1%)超过经由电视(64.5%)、报刊(48.6%)等途径获取信息的青少年。而在学校课堂里学习到相关知识的比例仅为23.2%,经由讲座、报告会的途径了解信息的有15.4%,通过家人朋友了解的有15.1%。传递经验是互联网交往最大的特征之一,这不仅令青少年在选择和接收信息时的主体性地位加强,同时,也让他们在建构生态文明观念、参与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的能力升级。

(二)女性青少年比男性在意识和行动上更接近生态文明女性在生态文明认识观、价值观、参与观上均比男性更接近生态文明的核心内涵和具体要求。81.4%的女性青少年已经认识到了生态安全与人类社会发展的关系十分密切,高出了男性青少年9个百分点(男性比例为72.5%)。对生态价值观符合度进行评分时,高分区间内女性比例普遍高于男性,低分区间内女性比例却低于男性。不过,男性青少年接受过系统的生态知识教育比例(18.2%)高于女性(14.1%)。从生态行为上看,女性青少年相较于男性青少年更愿意为环保花钱,如当被问及“如果确信钱能用于改善环境问题是否愿意出钱”时,女性青少年表示“不愿意”的比例为12.4%,男性的则为15.6%;被问及“如果政府增加税收专门用于改善环境问题是否同意增税”时,女性青少年表示“不同意”的比例为29.6%,男性则为33.1%;而51.3%的男性青少年认为“企业应当对改善环境状况负责、不应该花公众的钱”,但女性持此观点的比例仅为47.6%。此外,女性青少年相较于男性也更愿意为环保花时间。

(三)年龄与生态文明意识成正比,与参与行为成反比西方的研究结果通常是:年轻人比年长的人更容易接受生态文明的理念,但本次调查的结果却恰恰相反。“70后”(79.7%)比“80后”(77.5%)“80后”比“90后”(71.4%)对生态安全有更充分的认识。对生态价值观符合度进行评分时,得分在90分以上的“70后”比例(29.5%)高于“80后”(23.6%)“80后”高于“90后”(15.6%),而得分在60分以下的“70后”比例(7.3%)却低于“80后”(8.0%),“80后”略低于“90后”(8.1%)。此外,“70后”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认同度也比另外两个世代的比例更高。但是在生态参与观和环保行为方面,“90后”比“80后”“80后”比“70后”的意愿更强、践行度更大。例如,55.4%的“90后”50.5%的“80后”35.3%的“70后”愿意为环保花钱,这表明,相比其他两个世代,“90后”青少年更愿意为环保花钱;同时,他们也更愿意为环保花时间,因为当环保行为要花2个小时以上时,仍愿意去做的“90后”占48.1%,“80后”占45.5%,“70后”仅占35.3%。

(四)高学历青年的生态文明意识强,但主体责任意识相对较弱文化水平越高的人生态知识越丰富,对自然、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辩证关系认识越深入,环保意识和能力越强,对建设“美丽中国”等的认同度也越高。但也存在学历越高、主体责任意识相对越低的问题,高学历青年中有部分人尚未认识到自己就是建设“美丽上海”的主体力量,而倾向于把生态文明建设责任推给政府或企业。例如,学历层次为研究生的青年把生态责任归咎为企业(57.1%)的比例最高,本科为52.6%,大专/高职为50.4%,高中/中专等为40.4%,初中及以下为39.8%;当被问及“政府应当对改善环境状况负责、不应该花公众的钱”时,学历为研究生的青年中表示认同的比例高达61.3%,本科为55.1%,大专/高职为54.7%,高中/中专等为45.3%,初中及以下为40.3%。

(五)党团员青少年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力量青少年中的中共党员和团员在生态文明意识的各个层面上表现均强于其它政治面貌的青少年,环保行为上也表现出更强的自觉性和责任感。例如,对于生态文明建设“有信心和非常有信心”的青少年中,政治面貌为中共党员的占76.5%,团员的占72.7%,非党团员的占61.6%,派的占61.6%;而表示“没有信心和非常没有信心”的青少年中,中共党员的仅占3.7%,团员的为4.2%,非党非团员的占7.2%,派的占30.8%。可见党团员青少年确实是党和国家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进程中可以信赖、能够依靠的主体性力量。

三、一些值得关注的问题

(一)知行不统一,价值观转向是关键无论在生活、生产还是政策执行中,对什么是符合生态文明要求而言,青少年一般有清醒的认识,但是真正做到的比例相对较少。例如,在保护环境和发展经济之间面临两难时,受访青少年中77.5%的在认识层面会支持政府选择前者,仅9.1%的支持后者,13.4%的态度不明;但在具体情景中,坚持“环境优先”的下降至59.8%,而实际滑向“经济优先”的升至15.7%,且有24.7%的不确定该怎么办。这与青少年的生态价值观仍处于过渡性阶段密切相关,调研发现,越倾向于生态价值观的青少年生态认识越合理、参与观越强、践行度越高。可见,帮助青少年更加坚定地转变传统生态观念,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是当务之急。

(二)青少年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责任意识须强化生态危机并非天灾,而是“人祸”,资源开发者、生产者、管理者、消费者,企业、政府、个体都是“共谋”。因而,各主体都应反思自身的生态安全责任,积极承担生态文明建设的义务。但从调研来看,虽然青少年意识到了自己的“生力军”角色,可在“节约资源”“减少污染物排放”“充分使用,多次利用”“分类回收,循环再生”“保护自然,修复生态”等具体实践中,他们却大多有意或无意地将环保义务转移给了政府,寄希望于城市政府来推动生态事业的发展,而对自身的主体性责任隐而不宣。这种强调政府在生态保护上的主要责任、减轻个体职责义务的意识和做法,不仅不利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全面、有效推进,还可能在具体的环境事件中引发“邻避效应”甚至“官民对抗”。因此,增强青少年的生态责任感和责任能力,是当前生态文明教育工作绕不开的着力点。

(三)共青团需要思考推进青少年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切入点和长效机制纵观整项调研,我们深刻地体会到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已经在青少年中达成共识,共青团组织有责任、有义务将这种共识转化为广大青少年投身生态文明建设的激情、智慧与活力。但调研发现,认为共青团开展的环保活动更有吸引力的仅为15.9%,觉得青年社会组织举办的同类活动更有吸引力的达25.2%。环保类青年组织作为生态文明建设中的新生力量,在有效动员、环境保护、协同治污、生态教育等方面发挥着独特的作用;但同时也面临着公信力不足、资源不足等问题。事实上,有高达72.8%的受访青少年提到“共青团组织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大有可为”。因而,充分认识共青团在推动青年、青年社会组织融入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找准工作的切入点和发力点,逐步形成共青团组织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长效机制,显得非常有必要。

四、对策与建议

如何进一步焕发都市青少年的青春智慧与创造活力,让他们以更为积极的主人翁姿态,更加自觉地投入到保护环境、珍惜地球、爱护生命、构建和谐社会的生态文明建设中去呢?基于经验数据和逻辑分析,我们认为,青少年以及全社会需要继续在以下方面作出努力:

(一)青少年要拓展生态认知,倡导生态观念一方面,要通过各种渠道和途径协助青少年了解如何利用、保护和美化生态环境的基本知识,引导他们去认识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及其严重后果。同时,也要让其知道全球社会在生态危机之中的反省、觉醒以及应采取的积极应对之策。另一方面,青少年不仅自身应树立生态文明观,还应成为宣传者、倡导者、引领者,促进全社会成员共同提升自我的生态文明素质。

(二)青少年要丰富生态体验,践行生态活动首先,广大青少年,特别是在岗青少年要增强珍惜资源、循环使用资源的观念,围绕“增收节支、节能降耗”的目标,不断提高自己综合运用资源、有效使用资源的能力和水平。与此同时,在生产过程中开展技术创新、管理创新、服务创新,推动生态科技进步和绿色经济发展。同时,还要继续转变生活方式,遵行低碳生活方式,养成理性的绿色消费习惯,杜绝奢侈浪费,积极参与生态环境优化。其次,青少年自身在生产、生活等多种形式的生态文明建设实践中,努力培育起热爱生命、崇尚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内在情感,使保护环境、关爱生命、善待生命成为发自内心的自觉行动。

(三)针对青少年特点,调整宣教的内容和形式党和政府、社会各界要为青年参与生态文明建设营造更好的环境,创造更多的机会,搭建更广的平台,特别是要根据青少年获取信息渠道的改变,调整宣教策略,做到精准传播。充分发挥数字新媒体的平台,主动探索利用新媒体进行环境信息传播、在线互动交流、环境舆情监测和环境应急响应等方面的办法。通过政府、社会组织与电信、新媒体等渠道商、内容制作商密切合作,通过移动互联、移动终端、开辟环保微博、微信、app等加强宣传、沟通、调查、互动等,从青少年的角度设置议题,从青少年舆情中捕捉话题,用青少年听得懂、愿意听的话进行报道、推广,让有意义的事更有意思,从而将生态文明意识和理念渗透到青少年的日常工作、学习、娱乐和生活中。

对环保的认识和体会篇6

为什么如此众多的企业积极地实施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其原因是当今环境问题已日益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地球是人类共同的家园,人类现在已经强烈意识到保护地球环境的重要性。企业要想获得生存与发展,必须担负起保护环境的责任,这样才能获得政府和民众的认可,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求得发展,才能使人类文明发展不断进步。

1行业的认证现状

据认证行业统计,2003年以前,我国通过环境体系认证的企业大多集中在制造业、施工业,如冶炼、汽车、造纸、机械、建筑和交通等行业。这主要是因为这些行业是环境污染大户,他们不同程度地对大气、水、土壤造成了很大的环境破坏,为减少环境恶化速度,政府制定了一系列的行业准入制度,促进了上述行业的认证发展。

2003年,我国铁路勘察设计行业最大的设计企业之一,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集团公司(以下简称中铁四院)开始寻求环境体系认证。由于在此之前,该行业认证先例极少,所以基本无经验可借鉴。因此,摆在中铁四院面前的是如何建立体系和实施认证,这就成了其需要先行探索的问题,通过1年的不懈努力,终于探索出一条适合勘察设计行业的认证之路,经过5年的发展与实践,至2008年,中铁四院建立的环境管理体系已经日趋成熟,并得到社会、政府和认证公司的认可,成为本行业的先行者。

2勘察设计企业建立环境体系的着眼点

勘察设计企业要建立环境管理体系,到底应该重点关注什么呢?按照标准理解和制造业认证的经验,一般来说应该关注企业自身产生的污染,减少污染排放、降低能耗、节约资源,从而达到保护环境的目的。但是,由于勘察设计企业属于科技型企业,自身的污染十分有限,大体上有:少量的办公污水,固体废弃物(纸张、废旧计算机等),供水锅炉房产生的烟尘、煤渣,中央空调产生噪声和少量的油污,汽车废气等。这些污染都是常规污染类,且排放总量较少,因此,是否作为认证的主要方向就需要思考了。

那么,换个思路来考虑寻求认证的方向,也就从设计的建设工程作为着眼点。对建设工程的考虑,也就是对预期的一个考虑,因为工程建设产生的任何环境影响都是将来时,它不是现在已经发生的,它是否可以作为寻求认证的主攻方向,这在认证之初是有争议的。有人认为不是现在发生的,又不是本企业直接产生的,怎能作为体系的主要控制方向呢?要回答这个问题,还要看看国家的环保政策、社会相关方对环境问题的关注程度。我国2003年9月实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第三十一条规定: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未经批准或者未经原审批部门重新审核同意,建设单位擅自开工建设的,由有权审批该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停止建设,可以处5万元以上20万元以下的罚款,对建设单位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同时也可以看到,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老百姓对环境的关注程度越来越高,在这样社会背景下,把所设计的建设工程作为体系主要控制的着眼点就顺理成章了,企业对环境改善的贡献也要大得多,得到政府和社会认可的程度也会大大加强,为企业带来效益的机会也会随之增加。

3环境因素识别与控制

在iSo14001:2004标准的4.3.1条a款中规定:组织应识别其环境管理体系覆盖范围内的活动、产品和服务中能够控制或能够施加影响的环境因素。从标准中可以看出,能够控制或能够施加影响的环境因素,都是我们要识别的环境因素。因此看看那些是可以控制的环境因素,以铁路、公路建设项目为例,我们来具体识别几个环境因素看看:①工程建设方案对环境敏感点(例如学校、医院、居民区、自然文化文物保护区等)的影响,这些环境因素涉及的环境影响有噪声、振动、大气和植被等,并且这是在勘察设计中可以控制的;②工程开挖、填筑造成的水土流失,对于这个环境因素我们也是可以控制的,可以通过边坡防护、绿化来防止水土流失;③占用耕地,耕地是有限的、不可再生的,因此对占用耕地这个环境因素我们更要主动控制,在选择工程方案时,要尽可能地选择在丘陵、坡地、洼地等不利于农业种植的土地上,对于不可避免要占用耕地的地段,可用桥梁方案或低路堤方案通过,尽可能少占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

从以上三个环境因素识别实例来看,对工程建设所涉及的环境因素控制的社会意义,要远远大于对本企业自身产生的环境污染的控制。但是,这并不是说可以不识别企业自身涉及环境因素,虽然造成的环境影响不大,但是,这是对环境保护的一个态度、认识问题。所以,作为一个环境体系认证企业,还要对自身生产、生活所涉及的环境因素加以识别并予以控制。

4环境方针与环境目标的制定

在iSo14001:2004标准的4.2条中,要求组织必须制定环境方针,制定方针有几个方面的要求: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和其它要求的承诺;污染预防和持续改进的承诺;提供建立和评审环境目标和指标的框架。我们知道,环境方针是环境体系的一个纲领,是一个努力的方向,具有旗子的作用。因此,在制定方针时一定要把眼光放远,不能太具体,但也不能不着边际。下面来看看几个有代表性的企业的方针:①某高科技公司的环境方针:遵纪守法、全程环保,节能降耗、持续改进;②某建筑企业的环境方针:减少污染、节能降耗、建造美丽家园,依法治理,持续改进净化一片蓝天;③某交通施工企业的环境方针:以人为本、追求卓越创优质,守法诚信、注重环境保健康;④中铁四院的环境方针:遵守环保法规,履行合同责任,坚持污染防止,保护生态环境。

在iSo14001:2004标准4.3.3条中,要求组织应制定环境目标。制定环境目标应考虑以下几点:减少废物和降低能源消耗;减少或杜绝污染排放;对产品的设计应考虑,减少生产、使用和处置中的环境影响;尽量减少新建项目可能产生的重大环境污染;提高员工及公众的环境意思。下面来看看一些具体的环境目标实例:①某交通施工企业的环境目标:污水达标排放,施工噪声达标排放,固体废弃物达标排放,施工扬尘达标排放,强化员工环保意识,文明施工改善环境。②中铁四院的环境目标:一是勘察中不因违规操作危害环境,造成环保部门的处罚或不良社会影响;二是线路方案不因环境因素识别不充分进入环境保护区,造成在审查时被否定;三是工程建设选址符合城市总体环境规划;四是工程建设不选用污染严重、淘汰落后的设备;五是办公区的噪声、烟尘、污水、固废排放指标符合武汉市(或所在地)的相关规定。

5体系运行控制

5.1有一套详实的、可操作的体系文件

体系文件编制是否好用,对体系运行至关重要。程序性的文件,其规定要切合实际,文字表述要清晰,要与本单位的实际生产过程相一致,还要有简洁性。另外,对于一些具体的操作环节的规定,不能够在程序性文件表述清楚的,必须编制作业指导书,去规定那些具体环境控制操作流程,避免由于文件粗细程度问题,造成规定不清,从而影响体系运行效果。

5.2做好培训宣传

体系建立之初,由于大家不了解,不知道该怎样去做,甚至由于增加了一些工作量,一些员工甚至基层领导会有抵触情绪,这样就需要体系的管理部门去推动这项工作。首先,要加大宣传力度,要利用一切上下沟通的渠道加以宣传,如生产例会、板报、网络、标语、口号和企业管理者召开的动员会,形成强大的体系运行和认证的氛围,使得本来有抵触情绪的同志,在强大企业宣传氛围中从思想上加以接受,即便是被动地接受也要先做起来。其次,要做好培训工作,员工不会做,也不知道怎样去产生记录,这就需要做好基层班组的培训工作,要一个一个单位去培训,还在每个二级单位培训一名体系骨干,以便实施分层管理、层层落实。

5.3做好检查指导工作

体系运行起来以后,为了保证体系运行的有效性和符合性,必须做好检查指导工作。体系的推动部门,要组织检查组定期对各执行单位、岗位进行检查,看看操作层是否按照体系策划的要求在执行,规定和实际操作有无不适合的地方,各种过程记录是否都按要求填写,能否满足文件和标准的要求。对检查中发现的系统问题,要集中解决;对于个性问题要分别指导,确保体系有效运行。

6应急准备与响应

在iSo14001:2004标准4.4.7中,要求组织应识别可能对环境造成影响的潜在的紧急情况和事故并形成文件,这也就是说必须编制环境应急预案。

首先,看看涉及的建设工程有哪些环境紧急情况,这就是说要找出本单位设计的工程项目中,有哪些单项工程或工序可能在施工过程中造成环境事故,下面以具体事例来做分析,例如,由于边坡开挖防护不当,造成山体滑坡污染农田、淤塞河道、毁坏房屋,这是一种紧急情况,为了防止它的发生,可以制定应急预案;在修建穿山隧道时,可能由于地址勘察不准、防水设计不当,造成山体水系大量泄露,局部或整个山体植被枯死,这是一种环境事故,可以制定应急预案。从以上的两个事例来看,建设工程中紧急情况还是有的,这需要对已识别的照环境因素和工程实际进行具体分析,就能发现紧急情况。其次,看看办公环境中有无紧急情况,如果有中央空调,一旦出现制冷剂泄露,那么制冷剂是对环境是有破坏的,就造成了环境事故,为了防止这种情况发生,需要制定应急预案。如果有锅炉,当锅炉没有按时检修和年检,就有可能发生锅炉爆炸事故,这也会造成环境破坏,因此,也要制定应急预案。

7绩效监测与合规性评价

环境体系建立并运行一段时间后,需要对体系运行的效果作一个评估,以确定体系运行的效果是否达到了预定的目标。对于工业企业或污染大户来说,这个好办,直接对污染因素进行检查,与运行前进行对比分析、与标准进行对比分析就可以得出结论。对于勘察设计企业就有些难度,因为识别的环境因素,大部分是未发生的,即便是已经存在的环境因素,也很难有量化的指标来进行效果检查。那么怎么办?这就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首先,看看已经识别的环境因素中有无可以量化检查的,如果有把它归类,制定量化检查标准,直接定期检查就可以了。其次,对于大多数环境因素来说,无法对其进行指标量化,只能对其进行定性检查,这种检查就需要企业的管理部门来做,因为定性检查里面有很多人为的因素,有主观认识问题,有利益关联问题,如果由基层班组做,很难达到公正性,企业的管理部门或各级总工程师来做这件事就比较好,因为其位置站的较高,同时也脱离了利益问题,所以检查结果就会相对客观。绩效检查一般是一年一次,为外部认证提供一个客观证据。

对环保的认识和体会篇7

文章编号:1005-913X(2015)09-0085-02

一、引言

环境文化是人们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对自然的认识、对人与自然环境关系的认知状况和水平的群体性反映样态。[1]环境文化是人类在对环境危机的深刻反思中形成的环境保护共识,人类活动作用于环境,环境对人类的行为进行反馈,在人类与环境互动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一套适合环境保护与人类发展的正确的发展理念。环境文化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是伴随着政治、经济、社会发展的新的文化形态,是解决经济发展所带来的环境问题的内在机制。环境文化其实体现在一个人如何对待自己所处的自然环境,在一个文化厚实的社会里,人懂得尊重自然,即:不掠夺,因为不掠夺所以有永续的生命。

二、辽宁省农村环境文化发展现状

(一)辽宁省农村环境文化取得的成效

1.制订环境保护和治理方案

辽宁省是全国仅有的两个“实施农村小康环保行动计划”试点。辽宁省制定了《辽宁省农村小康环保行动计划实施方案》和《辽宁省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实施方案》,建立了由省人大常委会环资城建委牵头,省委宣传部、省环保厅等部门共同主办联席会议工作制度,健全农村环保工作的激励机制、约束机制和长效机制。农村节能减排工作成为考核各级党政领导政绩的一把“生态尺子”,实行一票否决制。[2]2013年,辽宁省政府下发了《关于全面开展农村环境治理的实施意见》,明确了开展农村环境治理的工作目标:通过对农村环境的治理,全面巩固和提高辽河等省内重点流域的治理成果,到2017年末,基本完成对辽宁农村环境的治理任务。2014年1至同年11月,辽宁省农村环境综合整治项目共9个,涉及资金4079.2万元。

2.美丽乡村建设取得显著成效

2013年开始,辽宁省政府实施美丽乡村示范村项目建设试点项目,美丽乡村建设以生态优先、景观优先、公建优先为准则,尊重农民的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和监督权,以高标准、高起点编制建设规划,旨在解决与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问题。对示范村实行村庄亮化,环境美化,卫生净化,村庄绿化,道路硬化,管理优化;安装太阳能路灯,修建垃圾站,文体广场,路边沟村内水渠等,农村村容村貌得到很大的改善。盘锦宜居乡村建设工作以整治环境为突破,推进城乡同步发展,农村环境和农民精神面貌发生巨大的变化,绿化、畅通、碧水等九大类工程在全市395个行政村同步推动,宜居乡村建设大步迈进,农村环境和农民精神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充分反映了美丽中国、美丽辽宁、美丽乡村在盘锦的生动实践,打造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升级版。

(二)辽宁省农村环境文化发展存在的问题

1.农民的环境文化意识淡薄

辽宁省有11595个行政村,农民成为农村环境问题的制造者、农村环境成本的承担者、农村环境保护的旁观者。由于农民受保守思想的束缚,缺乏必要的科学文化知识,民主法治观念也很淡薄,导致农民在环境保护意识上仍然很淡薄。无论是日常生活中的随意丢弃、堆放生活垃圾,还是在农业生产过程中的过量喷洒农药、化肥,都体现出农民对破坏环境行为缺乏认识和自我约束。农民普遍认为农作物要生长,施肥是关键,但是据农业部门测定:农民在农业中所使用的化肥,只有30%左右被农作物所利用,其余的则进入地下水或地表水或挥发损失。农民对有关环境保护方面的法律、法规缺乏最起码的了解,在农民的意识中,环境法律、法规是用来约束老百姓的,忽视了法律是维护自己权利的保障。

2.政府部门对农村环境文化建设的妥协与忽视

辽宁省很多乡镇政府财政状况堪忧,缺乏对环境保护工作投入的实力。农村环境物质基础设施投入仍然缺少一些相应的政策支撑和资金支持。由于乡镇政府与排污企业常常是一个利益共同体,导致乡镇政府出现一些“不作为”的现象。一些污染企业本身就是乡镇集体企业,污染企业的利益与乡镇政府利益不可分割,导致乡镇领导对相关企业的污染情况采取包庇、隐瞒的态度,这种地方保护主义决定了农村环境的持续恶化和农民权益的严重侵犯。

三、辽宁省农村环境文化发展对策

(一)加强农村环境文化教育及培训,提高农民的环保意识和环保知识

1.提高农民环保意识

建设生态文明,生态文化先行。环境文化建设的最终目标是树立生态理念,共建生态文明。因此,生态模式、思维模式、行为模式,都应该发生根本性的变化。解决农村的环境问题,首先要加强农村的环境保护教育,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在农村,对农民的环境教育要内容要丰富,形式要多样,更重要的是要贴近生活,有针对性,政府要有措施作保障。提高农村居民的环境保护意识首先应该从学生抓起,在九年义务教育中对学生普及环保知识,让学生从小就对环保有所认识。针对成年人要开展一些短期培训,普及环保知识,使环保知识扎根于每个人的心中。提高农民的环保意识,农村的环保宣传一定要做到位。

2.推广和培养环保技能,发展生态农业

要加强环境职业技能培训,培育有文化、有技能、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充分发挥农民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作用。生态农业集生产的发展,生态环境保护、能源再生利用、经济效益为一身。对当地农户加强农业生态技术培训,安排培训经费,用于印制相关培训资料、打造生态示范田等,引导农户减少对化肥和农药依赖。通过培训使农民掌握实用的环保技术,提高农民保护环境的技能,合理开发利用各种自然资源、生产“绿色无公害”食品、发展先进的生态农业。利用集中培训、科技下乡、农家书屋、现代远程教育的作用,将农民急需的技术、信息及时传递给农民。转变传统农业发展模式,引导农村发展生态农业,把农业和养殖业结合起来,在大型养殖基地里,运用无公害化处理技术,实现猪粪尿无臭化处理、有机肥加工、沼气加热,发电等一条龙模式;坚持用地养地相结合,杜绝只关注眼前利益的对土地只用不养的行为,广泛应用测土配方施肥和土壤无机质提升等地力保护项目。

(二)保障农民在环境保护中的主体性地位

1.保障农民的环境知情权

由于农民自身在知识结构、法律认知能力方面水平相对薄弱,对环境污染缺乏足够的认识。所以农村污染相关信息的公开是保障农民环境知情权的有力保障。只有农民的知情权得到保护,农民才能对自己的环境权益做到更好的保护,才不会出现粗暴、无序的维权行为。

对环保的认识和体会篇8

在厂iSo14001环境体系管理评审会议上的讲话

同志们: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厂iSo14001环境体系管理评审会议。这次会议的目的是总结半年来体系运行情况,对下步工作进行安排。刚才,厂管理者代表副厂长**同志总结了我厂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半年来的运行情况,各单位、各部门也对我厂的体系运行工作提出了很多建设性的意见。总的来看,我厂自推行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以来,体系得到了持续有效运行,并取得了一定的环境绩效。尤其是员工环保意识得到了增强,环境行为得到了规范,**生产环境得到了改善,全厂综合环境管理水平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在此,向各级领导和各单位、各部门负责环保工作的同志表示感谢。刚才,*厂长对下半年工作提出了具体要求,我完全同意。下面,我就如何深入做好体系运行工作,强调三点意见:一是要切实提高对实施环境管理体系重要性的认识。环境保护工作事关全厂员工的切身利益,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实施环境管理体系不仅对减少污染物的产生与排放、资源能源的节约、保护环境起到重要作用,而且对改善环境管理模式,提高管理水平,特别是环境管理水平起到重要作用。因此,做好环境保护工作是各级组织和领导干部义不容辞的责任。全厂各单位和各级领导要在思想上深刻认识实施环境管理体系的重要性,克服“为了取证而认证”的思想,做环境体系建设的推动者,致力于通过实施环境管理体系提高全厂员工的环境保护意识,规范员工在生产过程中的环境行为,把保护环境、防治污染列为厂、矿队的重要培训内容,让员工认识、认知、理解和接受,变成员工的良好习惯和自觉行动,防止油田开发过程中的低标准对环境造成的影响,不断改善劳动环境,实现无污染开发的工作目标,努力创建绿色环保采油厂。二是要切实保证环境管理体系规范有效运行。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在我厂运行的时间比较短,从体系策划、建立、实施直至获准认证注册,只是企业有效地管理环境问题的开始。企业要循着这条科学有效的管理之路,将环境管理体系的管理模式与传统的管理方法、经营理念完全融和还需要一个长期的、艰苦的过程。而且,油田公司对我厂的合同中有明确考核指标。各部门、各单位要自觉提高工作起点,完善管理标准,严格按着环境管理体系的要求规范我们的环境行为,认真履行“说了就要做,做就必须做好”的总体要求,切实把体系运行管理与日常生产经营管理工作紧密结合起来,避免由于对iSo14001标准的理解能力不足,致使环境管理体系与现有的管理制度融合程度不够,形成“两张皮”,影响体系的有效性。有关部门要结合岗位权限和工作流程编写相应的管理程序,进一步加强体系运行管理,将体系列入各单位的月度考核内容,作为各单位领导业绩合同的一项重要内容,严肃考核。逐步形成企业生产经营管理与环境保护工作齐头并进的良好局面,不断提高我厂的环境绩效。三是切实做好各类环境因素的控制工作。我厂自推行环境管理体系工作以来,加大了对生产过程中排放的污水、废液和固体废物的控制力度,在控制资源能源的消耗方面也采取了一些有效措施,见到了明显成效,但离我们的工作目标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今后,我们还要继续把控制环境污染因素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首先,要严格执行环保三同时的规定,杜绝新污染源的产生。环保工作要从源头抓起,对可能产生环境污染的建设项目,从设计开始就要充分考虑治理污染的环境保护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并与主体工程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只有这样才能控制新污染源的产生,加之我们对老污染源的逐步治理,才能彻底消除污染,实现我厂环保防治工作的良性循环。因此,规划设计研究所、基建中心和质量安全环保部要高度重视此项工作,把环保“三同时”工作落到实处。其次,要加强环保宣传和监督检查工作。各单位环保管理人员要通过网站建设等各方面的渠道和形式,做好宣传、教育、培训工作,让全体员工尽快理解和掌握体系,不断强化员工的环境意识;要时刻关注重要环境因素的控制情况,落实到环境指标和方案的进展情况,操作规范的执行情况,加强对体系运行的定期监测和不定期检查,督促基层开展经常性的日常自查工作,确保我厂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扎实有效运行。第三,要积极开展环保技术科研攻关。有关部门要通过组织环境课题研讨会或课题攻关会,及时解决遇到的环境问题,对于目前洗井污水回收和含油污泥处理等技术不成熟而无法彻底解决的污染问题,科技发展部等有关部门要调动全厂技术人员的积极性,群策群力、集思广义,联合难关,将可能出现的问题和隐患解决好,为确保我厂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顺利高效运行清除技术障碍、提供配套完善的技术保证。同志们,保证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的持续有效运行,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全厂各级领导和广大员工要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克服困难,努力工作,为不断提高我厂环保工作的整体管理水平,改进我厂的环境绩效,建设绿色油田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谢谢大家!

对环保的认识和体会篇9

关键词:初中化学环保

人类在20世纪中叶开始了一场新的觉醒,即对环境问题的认识。人类正遭受着严重环境问题的威胁和危害,既关系到当今人类的健康、生存与发展,又危及地球的命运和人类的前途。20世纪70年代,我国已将环境保护作为一项基本国策。

《初中化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在化学教学中,通过帮助学生了解化学制品对人类健康的影响,懂得运用化学知识和方法去治理环境,合理地开发和利用化学资源,逐步学会从化学的角度认识自然与环境的关系,分析有关的社会现象”。如何在初中化学教学过程中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结合教材内容,渗透环保意识

初中化学教材中有关环境保护的内容是非常丰富的。比如向学生介绍温室效应时,可利用教材的阅读《温室效应》,结合二氧化碳的循环。借助电脑动画和视频资料,让学生观察并意识到,随着环境意识的增强,大家在切身感到全球气候异常变化的同时,接触了温室效应的概念。师生共同分析温室效应可能带来的危害。在教学中介绍环保知识,让学生既认识环境污染的重要性,又认识环境改造的可能性,从而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有的同学纷纷立志为改造环境而刻苦学习化学。

二、结合化学实验,强化环保意识

化学实验是学生学习化学的重要途径。在实验过程中,学生接触到了许多化学药品,体验到了许多的化学变化,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借此机会,使学生在体验化学实验的时候,体验环保,强化环保意识。

1、利用药品的贮存方法,规范化体验环保。如易挥发的浓硝酸、浓盐酸等要封闭贮存;对大多数有机物如苯、甲苯、丙酮、甲醛等用专柜避光保存;对剧如汞、白磷等用专柜上锁保存,定期检查贮存情况。

2、演示实验中强调尾气的吸收处理,体验环保。如在讲一氧化碳的还原性时一定要通过演示实验讲清吸收的原因(有害气体不允许直接排放到大气中),强调尾气吸收的重要性,使学生深深认识到只要涉及气体的排放问题就应考虑尾气处理。

3、规范实验操作使实验在严密的情况下进行,体验环保。化学实验中,师生都要接触有害物质和无害物质,在实验中也会闻到有害和无害气体。因此,必须指导学生要严格按照实验操作的程序,有条不紊地进行各种实验。严格教育学生规范操作,正确地闻气体、取药品、取有毒性原料。甚至如何盖瓶盖、放置试剂、取药品的各种工具的选用,取用药品量的多少都要向学生交代清楚。改进实验方法,设计合理的实验装置。尽量采用封闭措施,减少师生被动接受有毒有害气体的污染。实验结束后,处理化学废物和实验中产生的废气。把仪器洗涤干净放回原处,擦洗干净实验桌面,这些都要认真细致指导,使实验活动从始至终成为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的课堂。

4、实验微型化,防止使用过量药品实验体验。目前在常规实验中,药品用量较多不仅造成浪费,还污染环境。因此,在实验中,用玻璃管弯制各种可加热的替代实验仪器、安培瓶、点滴版等进行微型系列实验。这种方法药品用量少、反应产物少、操作安全,实验不会造成危险,对环境的污染程度较轻。同时也达到了实验的目的。如硝酸银溶液和稀盐酸的反应,要求学生不用试管做实验,而是改用点滴版,实验时只需取一滴稀盐酸在孔穴处,在取一滴硝酸银溶液滴在孔穴处,立即可见白色沉淀生成,然后取一滴稀硝酸滴入沉淀中,沉淀不溶解。通过实验学生很容易得出结论:稀盐酸与硝酸银反应生成不溶于稀硝酸的白色沉淀。操作中不仅收到良好的实验效果,而且把化学实验与环境教育有机结合、渗透,进一步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三、结合生活实际,培育环保行动

1、专题讲座。对教材中讲得少而对环保具有重大意义的内容,可以专题讲座的形式向学生介绍,如针对有的学生认为环境污染主要是由于工业生产造成的,与自身没有太大的关系的观念。可举办《家庭生活与环保污染》讲座,实际研究表明:工业污染占污染的41%,家庭污染占59%。据有关专家统计,一个人一天平均要制造0.9kg垃圾,5个不可降解的塑料袋,2-3个一次性饭盒;一个人因洗发、洗澡、洗衣服等等一天平均制造200升废水在污染着河流、大海和土壤;一个人每天平均用20克的化学用品在污染着环境。可见环境保护不止是国家、环保部门的事,每个人都应从家庭污染出发保护环境。通过这些信息的传递,使学生感到自身在制造污染破坏环境,都多么可怕又多么可悲,要从自身做起,节约用水、少使用一次性餐具、少用化学用品,减少污染保护环境而改变生活习惯。

2、课外实验。积极利用课外实验配合课堂教学,开展环保教育。“河水、雨水酸碱性的检测”“模拟水体受硝酸汞、硫酸铜等污染的检测及危害”“干电池的收回和利用”等,让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既锻炼动手能力,又强化环保意识。

3、实地参观社会调查。组织学生参观本地邻近的自来水厂、污水处理站、化工厂并进行实地调查。如空气污染调查、水污染及对策调查等调查报告,并进行交流。这样不仅能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而且能使他们感知环境污染的危害性和环境保护的迫切性。

4、展览板报、墙报。利用教室及校园的黑板报、墙报进行环保展览宣传,以增强环保安全等意识。组织学生植树种草,绿化环境,减少噪音,为保护环境出一分力量。

对环保的认识和体会篇10

1.认识白色污染与生活的关系,树立防止白色污染的环保意识

白色污染主要是指塑料袋一类的制品对环境的污染,化学老师首先应引导学生认识塑料的成分,认识塑料对环境的影响,进而探讨防止白色污染的措施,一是减少使用塑料袋;二是循环利用塑料袋;三是使用布袋、篮子等取代塑料袋进行购物,树立防止白色污染的环保意识。

2.认识沼气的形成原理,树立节能的环保意识

沼气是生活中一种重要的能源,可以用来照明、做饭,沼气的利用不仅体现了循环利用秸秆、粪便的节约意识,也体现了使用洁净能源的意识。因此,在讲到沼气时,应详细讲解沼气的形成原理、对生活的影响、利用价值,从而让初中生树立“节能”的环保意识,利用生活中的废物变废为宝,走一条低花费、高效能、节约型、环保型的环保之路。

3.通过学习新能源的知识,引导学生树立使用新能源、开发新能源的意识

使用新能源、开发新能源已经成为人类探究新的生存方式的重要手段,是走向环保社会的重要一步。因此,在讲到大气污染时,渗透能量转换和新能源知识,应引导学生积极使用新能源,在将来树立开发新能源的远大理想,积极探索新型能源,开创一条低污染、高效能、循环利用的环保之道。

4.通过对H2o的深入学习,树立节约用水的意识

水是生命之源,万物之本。节约用水是每个人的责任,学习化学时,当讲到水的成分时,应渗透水的相关知识,比如水的重要性,地球上水资源的缺乏,以及水污染的主要原因。从而,引导学生在生活中树立节约用水的意识,一是可以循环利用水资源;二是可以防止水污染。

5.正确认识拼车对生存环境的影响

大气污染是环境污染的主要一部分,因此,在讲到大气的成分时,化学老师一定要详细讲解汽车尾气的成分,以及这些有害成分对空气的影响。进而认识大气污染和人类健康、生存的关系,并结合相关视频进行熏陶教育。最后,提出拼车这一环保措施,引导学生认识拼车的重要性,不仅节约花费,还有利于保护环境。

6.结合实验教学,加深环保意识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它与社会、环境联系十分密切。在化学实验教学中渗透环保教育更直观,更现实,更生动,其效果更显著。将化学知识、化学实验与环保知识结合起来,研讨实际生活中的保护环境的措施,从而使学生在学习掌握化学知识的同时学习环保知识,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学生利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实验教学中,经常要向学生介绍化学试剂的有关性质、贮存和使用知识,这时附带讲授一些环境保护措施,可以使学生理解环境污染的预防方法。在具体实验中,教师应要求学生在制取化学物质时,尽量利用少量的反应物来制取少量的有毒物质,把污染减少到最低程度,并掌握污染物回收知识。如铜和热硫酸反应。尽量控制反应物的用量,只要学生能观察到其物质存在,能得到明显的结果即可。如用硫化亚铁和盐酸反应制取硫化氢,未排出的气体要用碱液吸收。每次实验完毕后的废液,统一处理,一定要指定处倾倒或回收,严禁随意胡乱倾倒。在制取一些有毒物质(气体、液体)时,要不断改进实验装置,对有害尾气要增加吸收或转化装置,不能任意排放,尽量避免有毒气体和液体泄露乱淌。

7.实施假期课题调研,提高环保意识

课外活?邮强翁媒萄У难由旌筒钩洌?在假期开展课题调研活动,既能激发学生学习知识的兴趣,又能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在假期里,根据课题实施方案,组织学生通过参观考察和社会调查,既可以补充课堂上教学因时间限制而造成的不足,又使化学教学中的环保教育更结合生产实际。通过调查研究,使学生了解周围环境污染原因及对策,在进行环境保护教育的同时,也增强和提高了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寒暑假前,可以组织学生到现场去教学,参观化肥厂、农药厂、造纸厂、制革厂等地,了解工厂在处理工业“三废”方面做了哪些具体工作,用什么样的设备来转化“三废”,以及尚有哪些不足之处,鼓励学生在假期开动脑筋,开展课题研究,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实施课题方案的过程中,提出问题,决定探究方向,组织探究,收集并整理资料,得出结论,采取社会行动。通过自己的研究,提高对环境保护的认识,自觉地参与到环保的行列中来。

(1)确立课题研究内容。我们在指导学生进行小课题研究选题时,着手从身边细小的方面考虑,从我们周围的环境出发,选取一些紧贴日常生活的小课题进行研究,像“贵港水泥厂的污染物处理问题研究”“东湖水质检验与分析”、“关于‘凤凰街’机动车尾气排放的调查”等等。

(2)课题研究实施过程。有了充分的研究计划和准备之后,同学们就深入学校、家庭、车站、菜场、社区等,发放调查表,收集反馈的信息,然后再进行实地测量,采集标本,调查取样,采访群众,倾听呼声,充分收集研究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