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允价值的应用研究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3:21:34

公允价值的应用研究篇1

关键词:公允价值;可行性;实证

公允价值是2006年我国会计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公允价值作为强化相关性、重视可靠性的重要计量属性,是未来财务会计的发展方向。其所具有的深厚的理论渊源为实践应用奠定了基础,而在实践中的应用又推进了公允价值理论的进一步深化。为改进财务报告准则提供借鉴,实现了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建设理念上的突破。

一、公允价值应用的理论可行性分析

1.公允价值是经济学中价值概念的会计表达

价值是经济学的精髓,价值增值是管理学的永恒追求。作为经济学和管理学的分支学科,财务学和会计学的核心概念在逻辑上一直是价值。但是,对财务和会计发展历史的考察却表明,长期以来的事实却并非如此。罗福凯认为,考察财务学的核心范畴及其演进过程,可以探索和描绘出财务理论的变迁过程及其内在逻辑;财务理论经历了以本金、资本和价值为核心的三大逻辑转变过程;当价值取代资本在财务学中的核心地位之后,价值创造成为财务学的研究对象。公允价值会计代表财务会计未来发展方向,标志着会计正从成本计量走向价值计量。

2.公允价值是计量企业智力资源的最恰当属性

1991年,Barney正式提出了“资源基础论”的基本观点,认为企业内部所拥有的资源是决定一个企业取得竞争优势的关键,企业所拥有的资源决定一个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优势和企业经营战略的广度和深度。一个企业要想获得并维持竞争优势,其内部所拥有的特异资源和能力必须具备如下四个特性:有价值性、稀缺性、不完全可模仿性和不完全可替代性。企业的有形资源一般都是非稀缺的、可模仿和可替代的,而特异的智力资源由于存在路径依赖、社会复杂性、原因模糊以及存量资产之间交互关联性等因素的作用下,这些只能在企业内部逐步积累的智力资源所具有的不完全模仿性、不完全可替代性使其在创造竞争优势和超额利润中的作用日益凸显。而现行的以历史成本为主的会计模式却不能在财务报表中反映和报告这些特异智力资源,现行财务会计这种逃避的做法不是长久之计。智力资源的本质就是能为企业带来超额赢利能力,即未来经济利益。未来经济利益通常用未来现金流量来计算,因此,“未来经济利益的现值”能够代表智力资源的最主要的本质特征,是对智力资源的最恰当计量。而公允价值计量就是基于价值和现值的会计计量,所以,公允价值就是智力资源最恰当的计量属性。

3.财务报告的决策有用性为公允价值在表内确认提供了理论基础

由于信息传递中“逆向选择”的存在使企业和投资者都会蒙受损失,为了抑制这种现象的发生,经济学认为,拥有信息优势的一方要想办法把信息传递给没有信息的一方,即“信号传递”或“显示原理”。作为众多信息传递手段中的一种,会计信息的有用性已经得到广泛的认同。但面向过去的历史成本使其产生的财务报表对投资者的未来决策有用性不足,而且无法进入表内只好在表外披露的信息越来越多。大量的表外披露使得目前公认的财务报表作为传递最有用信息的角色和地位受到了严重的挑战,因此,这种固守历史成本,仅通过表外披露来提高决策有用性的方式只是权宜之计。1995年,奥尔森提出了净盈余理论,这一理论直接导致了计量观,即会计人员已有责任将现行价值或公允价值体现在财务报表本身之中,可以预见,将有越来越多的资产和负债项目以公允价值体现在财务报表之中,使财务报表回归至财务报告的核心地位,作为向投资者传递企业信息的最主要手段。

二、公允价值在上市公司应用的实证分析

从2007年1月1日起,由于公允价值在我国上市公司的运用使会计核算基础发生重大变革,也给公司带来准则执行之初的资产及权益状况的全面刷新。

1.公允价值对2006年年末股东权益的影响

据《上海证券报》2007年4月23日统计的1139家上市公司中,共246家公司股东权益调节表下“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以及可供出售金融资产”项目发生了调整,其中241家正向调整,5家负向调整,合计变动数值为53917亿元。以2006年年报为例,由于会计政策变更需追溯调整2007年起处的留存收益,导致上市公司2006年年末股东权益发生了巨大变化,尤其是持有大量金融资产的上市公司更为突出。这些公司股东权益发生巨大变化的主要原因是金融资产采用公允价值计量。

2.公允价值在投资性房地产方面的应用

(1)由于公允价值在投资性房地产方面适用条件非常严格,大部分上市公司投资性房地产的核算并未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截至2007年4月23日已披露年报的1139家上市公司中,在股东权益调节表中对“拟以公允价值模式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项目”进行调整的上市公司仅有10家,合计调增金额4031亿元。这一调整金额对于这1000多家上市公司总计3万多亿元的股东权益来说,显然微不足道,在这10家公司中,调整金额最大的是中国银行,其将33.18亿元资产列为以公允价值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

(2)投资性房地产的上市公司谨慎选择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的原因:绝大多数企业对投资性房地产计量选择成本法,更多的是看中成本法对利润的调节作用。因为,在成本法下,当房地产出售时,售价减去成本产生的利润能够一次性全部进入当期收益,在使用公允价值计量时,由于每个报告期末都要根据当时的公允价值确认损益,到出售时,实际已将收益分摊于各个报告期。因此,未来期望通过出售房地产资产实现利润大幅增长或扭亏的企业当然会继续使用成本法计价。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公允价值应用的理论土壤已经成熟,且在实践中也发挥作为重要计量属性的作用。在以后的工作中,还要继续加强公允价值的应用理论研究;采取改革现行的审计委托模式,加快评估行业立法进程;构建证券市场法规及诉讼机制,协同治理市场中的败德行为;完善公允价值运用的外部环境等各种有效措施。保证公允价值在完善我国现行会计标准和独立审计准则、改进财务报告、减少会计信息失真,推动国民经济健康快速可持续发展中起到应有的作用。

作者单位:河北金融学院

参考文献:

[1]FaSB.SFaCno.7:在会计计量中使用现金流量信息和现值[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35-37.

[2]a.C利特尔顿著,林志军译.会计理论结构[m].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1989:41-42.

公允价值的应用研究篇2

【关键词】公允价值;必要;应用情况

引言

自新会计准则开始在我国上市公司实施以来,公允价值在我国的应用备受关注。从“应不应该在我国引入公允价值”到现在“如何更好的应用公允价值”的广泛争论,可以看出人们对公允价值在我国的良好应用充满期待。当前不完善的会计准则和市场环境虽然给公允价值计量造成了一些障碍,但是随着会计人员素质的提高,准则和市场的日益完善,公允价值必能充分显示其优势。

一、公允价值计量的必要性

我国在1998年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债务重组》中首次引入公允价值计量,在随后颁布的具体会计准则中,至少有六个直接涉及到公允价值。在经过两年实践应用后,发现存在许多问题,主要是利益集团借机操纵利润。于是,在2001年修订的准则中,又将公允价值大部分取消。而在2006年财政部公布的新会计准则中,再次将公允价值计量引入。公允价值在我国的使用可谓是“一波三折”。可也正因为如此,更显示出了公允价值计量的理论优势和应用的必要性[1]。

首先,公允价值计量被列入新会计准则,以政府的强制力保证实施,保证了国内相同层次的会计主体在相关业务上确认和计量的规范性和一致性,以及企业真实完整的财务报表的形成和财务报表的可比性。同时,也保证了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一致性和可比性,迎合会计准则全球趋同和等效的发展势头,为国内更多企业进入国际市场,进行国际资本市场投资和融资创造了有力的条件。

其次,对于外向型的企业而言,采用公允价值计量可以增强财务报表与国际财务报表的通用性和可比性,能够预防因计价方法不同而造成的反倾销诉讼。同时也有利于在收到反倾销控诉时积极应对,提供准确的数据和恰当的信息,提高反倾销诉讼的抗辩能力,降低国际贸易纠纷的风险,提升我国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2]。

再次,公允价值具有极高的相关性,能够提供及时准确的信息,服从决策有用观这一现代财务会计的根本目标[3]。尽管金融危机的爆发引起了人们对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强烈质疑,但是这与有限的市场环境密切相关,并不能否认高度相关性这一特点[4]。

最后,公允价值计量不仅仅适用于财务会计,将公允价值计量引入到环境会计,商誉会计,反倾销会计等新兴领域,也将有助于提高会计整体计量的统一性,并为新兴会计中出现的成本确认和计量提供一定的思路和方法,促进新兴会计的发展。

二、公允价值计量的应用情况

随着2007年新会计准则在上市公司范围内的实施,人们对新会计准则的实施情况充满了期待。金融危机的爆发又将人们的视线转移到了公允价值准则的经济后果上。财政部会计司于2008年发表了《关于我国上市公司2007年执行新会计准则情况的分析报告》,该报告详细的介绍了沪深两市1570家上市公司第一年使用新会计准则的情况以及存在的问题。结合08年金融危机对我国公允价值计量的影响,我们可以看出公允价值计量在我国的应用情况。

(一)公允价值计量在上市公司新旧准则转换中的总体情况

从表1中我们可以看到,直接采用公允价值计量的相关项目基本实现了平稳转换。调增的年初股东权益数额占旧准则下股东权益总额的比例均不大。其中“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以及可供出售金融资产”项目调增年初股东权益795.04亿元,占比为1.92%,比另外两个项目的变动稍大,主要是由于首次执行日我国股市处于较大幅度上涨时期,该项目所产生的调增股东权益金额较大。

(二)公允价值计量在具体项目中的执行情况

1.投资性房地产准则

在被调查的1570家上市公司中,存在投资性房地产的有630家(约占40.13%)。这些公司绝大多数对投资性房地产采用了成本计量模式,仅18家上市公司(占有此类业务公司数的2.86%)采用公允价值对投资性房地产进行后续计量。投资性房地产公允价值计量的方法主要有房地产评估价格(10家上市公司)、第三方调查报告(2家上市公司)、与拟购买方初步商定的谈判价下限(1家上市公司)及参考同类同条件房地产的市场价格(2家上市公司)等。另有3家上市公司未披露投资性房地产公允价值的具体确定方法。

2.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准则

1570家上市公司中,发生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的有40家上市公司。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大都采用了评估价格作为交换资产的公允价值。

3.债务重组准则

1570家上市公司中,316家上市公司发生了债务重组,占全部的20.13%。少数上市公司披露了债务重组过程中公允价值的取得方式。

4.企业合并准则

1570家上市公司中,411家上市公司按照准则规定将企业合并分类为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和非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225家非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的上市公司全部采用了公允价值作为计量基础,57.89%的上市公司披露了可辨认资产、负债公允价值的确定方法。

5.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准则及资产减值准则

1570家上市公司按照准则规定对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进行了分类,并将公允价值变动计入资本公积。多数上市公司披露了长期资产公允价值的确定方法。

(三)金融危机对我国公允价值计量的影响

2008年金融危机的加剧,以公允价值计量的金融资产及其他相关科目变动对财务报表的重大影响,引发了各界对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广泛争论。关于公允价值的争论也引起了我国相关部门的关注。从短期看,公允价值对我国上市公司的业绩影响不大。针对08年上半年而言,我国上市公司投资收益与公允价值变动净收益对于可比公司利润增长的负贡献约为6.25%,而07年对利润增长贡献了10.76%②。从长期看,公允价值变动对我国上市公司的财务报告将会有较大影响。如中国人寿、中国平安、中国太保三家保险公司在08年上半年账面浮亏达410亿元之多,在耗尽了07年1069亿元的浮盈之后,三家公司在股市中损失共计1500亿元。08年三季度金融资产公允价值亏损超过500万元且净利润下降的公司达38家③。而根据统计,2008年我国80%的券商公允价值变动为负,合计亏损142亿元,同比下降200%④[7]。可见,公允价值对我国上市公司的业绩造成了暂时的负面影响,对金融类企业的影响相对较大。

从以上的数据统计和简单介绍中,我们可以看出:公允价值计量方法在我国上市公司中基本实现了有效平稳转换,但是转换的范围局限在使用公允价值计量相关准则的部分上市公司。同时在执行过程中,市场环境的局限使得使用公允价值计量还面临着各种复杂问题需要解决。究其原因:其一,公允价值计量的准则规定比较笼统,要求也很严格,在估值技术、如何选择估值模型和相关参数假设以及如何判断市场情况等方面,没有提供详细指南。其二,相关执行人员对公允价值计量方法认识不深,理解不透彻,存在的主观随意性较大。其三,市场和市场竞争秩序的不完善,增加了使用公允价值的难度和复杂程度。

尽管在新会计准则的应用初期,公允价值还没有充分发挥出其优势。但是新事物取代旧事物需要过程,需要实践,需要人们的广泛接受和不断修正。随着问题的不断暴露,我们将更加清楚如何规范操作,如何防范舞弊,使其发挥出最大的优势。

三、公允价值计量规范执行的措施

利用公允价值计量提供的信息是为财务报表及财务报表的广泛使用者服务的,因此我们要提高公允价值执行的有效性,就要从企业的会计人员出发,扩展到整个社会的市场和经济环境中,在每个环节都设置必要的规范措施,以此来提高公允价值执行的范围,突显其在信息相关性方面的优势。正如下面的关系图所示,市场环境和准则规范均影响着会计人员的主观判断和具体操作,会计人员提供的会计报表又反作用于市场环境和准则规范,因此我们可以从会计人员,准则规范,市场完善等环节入手,设置具体的措施,保证公允价值计量的有效执行。

(一)会计人员方面

当今社会对会计人员提出的要求已经不仅仅是简单的做账和提供报表了,更倾向于综合素质高,具有不断学习能力,懂得全面财务管理知识,熟练使用信息化工具,且能充分利用职业道德判断向企业管理层以及其他信息使用者提高信息的人员。

1.会计人员应该主动提高相关专业知识和综合业务素质,不断学习,与时俱进

会计人员根据企业会计制度和会计准则确定如何确认和计量经济业务,因此会计人员的素质对会计准则的正确实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会计人员只有透彻理解准则规范的精髓之后,才能自如的进行主观判断和分析,否则将会依据自己不成熟或者不准确的理解提供给信息使用者错误的信息。当然在如今信息化时代的背景下,会计人员还要掌握计算机相关知识,熟练应用会计软件,利用先进的信息化工具来建立模型,预测相关的参考数据,弥补主观判断的不足[5]。

2.会计人员同时也应该提高道德修养和素质

会计人员应遵守职业道德,恪守职业情操,主动避免利用市场的不完善做出虚假的判断和评估,以帮助管理层达到操纵利润的目的,导致财务报表使用者做出错误判断,从而给市场环境带来不良的反作用。不过,会计人员道德修养和素质的提高依赖于整个社会风气的净化,这就又需要法规的完善、制度的监督、自我的约束,最终实现人和社会环境的共同发展。

3.企业的高层管理者应该主动为企业内部的会计人员设置良好的学习机会,提供合适的学习场所和学习时间,请相关专家授课来帮助会计人员更好的理解准则中的具体规定,解决他们在具体工作中遇到的实际困难

比如组织会计准则深度培训工作,着力提高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能力;或者是举办信息需求方和提供方的沟通会议,促进双方对信息和环境共同的理解[5]。

(二)准则完善方面

受准则导向和运用条件的影响,我国上市公司对于公允价值计量的态度还是比较谨慎的。比如在投资性房地产中公允价值计量的使用上,准则规定的“已经采用公允价值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不得通过会计政策变更转回成本模式”,促使了较多的上市公司更倾向于使用成本模式,之后再根据市场环境的变化渐进式的采用公允价值计量。由此说明了由于准则的不完善,造成了一些上市公司并没有把公允价值作为企业重要的计量模式,甚至有意避开。这跟当前的市场环境是相符的,但同时也对我国公允价值计量准则的完善提出了新的要求。

1.国家财政部门应该结合目前公允价值计量的具体实施情况,借鉴国外的经验,建立专门的系统的公允价值准则框架

对于公允价值在不同情况下的应用、确定方法给予明确而具体的规定,提出评估,折现率等相关的参考值,并使之可行和易于操作。另外,财政部相关部门还应出台更为详细的公允价值应用解释或者指南释义,帮助实际工作中的会计人员能够更准确的理解和更可行的操作。准则的规定直接关系着会计人员的理解使用,如果准则制定的不够详细和清晰,即使会计人员的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再高,也满足不了报表使用者的需求,进而也会使相关使用者对报表和准则提出质疑,产生不好的影响[5]。

2.企业应该根据当前的经济条件和自身条件,充分的利用信息化工具,节约公允价值应用成本

财务管理部门可以利用信息化工具和网络获得技术性支持,建立网上公允价值数据库,搜集、统计、预测和分析相关数据,提高公允价值计量的可靠性。也可以建立网络平台,提供关于准则的理解或相关的参考数据,甚至在一定范围内实现数据共享,加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还可以利用一些先进的统计工具搜集和整合现有的市场数据和企业数据,通过数据模型,推测公允价值相关性分析和预计过程中的折现率、现值估计等,减少在准则执行中过多的依赖人的主观判断和评估,更加准确的执行准则。

(三)市场环境规范方面

企业是社会的微观主体,企业的所有经济业务都发生在相应的市场环境中。我国目前的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完善,市场规模小,集中程度不够,且呈现地域性差异,还没有在规模上和区域上实现全国统一市场。而由于市场环境的不完善,在公允价值的金额确定方面,很多会计人员因为无法获取当前市场中的相关数据,不得不采用以评估价格为主。为了更好的推动公允价值的应用,规范市场环境和经济环境势在必行。

1.规范市场环境,必须有健全的社会制度和法律体系作为保障

在法律法规逐步得到完善的同时,财政部相关部门也应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制定出更为完善的企业规范制度,严格规范企业的经济活动,对滥用公允价值的企业、管理者、执行者进行严格监督,明确对不同主体的相关具体处罚。对企业的内部控制进行监督,监督公允价值的执行过程,通过强制力要求企业记录公允价值的操作过程和执行手段,以利于外部审计。

2.活跃的市场能够为公允价值计量提供良好的执行空间,要使市场活跃,就要在政府的指导下,针对我国新兴加转型经济的实际情况,努力发展资本市场,规范资本市场,提高市场的相对集中,促进活跃市场的形成

同时还要加快统一竞争有序的市场环境的建设,宣扬公平公正诚实可信的交易理念,为活跃市场的形成做铺垫,为公允价值计量的使用提供良好的市场条件[6]。

3.金融危机的爆发也给我们国家对金融机构的监管以新的启发

金融市场的快速发展和金融衍生工具的不断创新给与市场严格监督的压力,金融市场的发展需要改革不合理的金融体制,加强对金融机构管理的监管和对风险的防范控制,增强行业自律,主动进行事前防范。建立规范的金融体系,以提高防范、抵御风险和其他外来因素干扰的能力,为公允价值的应用提供良好的环境[4]。

四、结语

综上所述,结合我国上市公司目前执行公允价值的实际情况,我们可以观察出公允价值在我国的应用有一定的局限性,实际操作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但这都不能成为公允价值成为我国会计准则中重要的计量方式的障碍。我们可以充分借鉴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研究成果和思路,通过会计人员综合素质和职业判断能力的提高,会计准则的不断完善,市场环境的不断规范等方面,来提高公允价值的实际可操作性,从而为公允价值在我国的有效实施提供保证。

注释:

①这部分数据来自财政部会计司2008年6月发表于《会计研究》的文章《关于我国上市公司2007年执行新会计准则情况的分析报告》。

②这部分的资料来源于至诚理财网评论文章《长假周边市场及a股复盘分析》,作者毛羽.。

③三家保险公司的内容参考了《每日经济新闻》网站2008年9月18日黄湘源撰写的文章《公允价值的雷霆一击》。省略/_newshow.aspx?D_iD=124786。

④这部分资料来源于2009年1月21日出版的《上海证券报》文章《49家非上市券商业绩平均下滑七成,公允价值一年缩水200%》,作者张雪。

参考文献

[1]李维清.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在我国的适用性分析――基于经济学视角[eB/oL].dl2.lib.tongji.省略/wfrs_mirror/cddbn/cddbn.articles/Y1067462/pDF/index.htm.

[2]孙凤英.反倾销应诉中的会计问题研究[J].会计研究,2008,(11):42-47.

[3]耿毅.浅谈基于决策有用观的公允价值计量的必要性[J].会计之友,2008,(4):103-104.

[4]张鹏,詹慧玲,吴茜,陈汉文.雷曼兄弟破产案与公允价值论战[J].财会通讯,2009,(03):27-32.

[5]韩东平,王亚鸣.我国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应用研究[J].会计之友,2008,(12):80-82.

[6]李红霞.公允价值计量问题的国际进展及其在中国应用的思考[J].会计研究,2008,(10):18-24.

公允价值的应用研究篇3

摘要:随着会计制度的改革,公允价值被引入到了会计准则当中,但是目前施行的小企业相关的准则制度当中却没有公允价值的理念,本文探讨了公允价值在小企业中的应用,希望对提高小企业的会计水平有所帮助。

关键词:公允价值;小企业会计;应用研究

一、公允价值

公允价值到目前为止,没有一个公认的权威定义,其包含的共同点有:交易的基础是公平自愿;计量的不仅仅是对象的公允价值,更包含了对象的负债价值;适用于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企业,强调公开、公平的进行对象价值的计量。其能够被引入到会计行业是因为:1.公允价值符合了现代会计决策有用的会计目标。

决策有用指的是现代会计的主要工作目标是为信息使用者提供有用的会计报表,供公司的相关领导进行决策,也供相关的单位进行监督检查,这就要求报表的准确,而公允价值计量过程的全面性以及客观性,符合了决策有用的会计目标,为其引入提供了条件。

2.公允价值符合了现代会计收益的计量方法。企业会计单纯的强调收入与成本以及费用之间的账面数值差额,根据计算出来的数据来评定企业的盈亏,不考虑实际生产销售中的其他因素,这种计量方法与公允价值评定对象的客观性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因此,企业会计准则中引入了公允价值。

二、公允价值的优越性

(一)计量属性的优越性

1.公允价值与其他计量属性间的关系。公允价值是一种复合式的计量属性,包括了会计属性的多个类别,其基于历史成本以及可变现的净值等属性,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深化与发展,与这些计量属性间有着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的关系,公允价值与其他属性之间最主要的区别在于公允价值计量的基础是线性交易条件下的估价,而历史成本等计量属性使用的是实际交易的商品价格。

2.公允价值的优越性具体表现

①从计量时间来看,公允价值的计算基础是计量工作进行时的商品价格,而不是以前购置行为发生时的商品价格,从而保证了计量的有效性与准确性。

②从脱手价值角度来看,公允价值使用的是商品实际脱手时候的价值,而不是商品入账时候的价值。

③公允价值对于市场、交易、市场活动的参与者以及交易产生的费用等方面进行了详细全面的规定,对各自的外延以及内涵做出了清晰地界定,严格规范了各自的定义,提高了会计工作的标准化水平。

(二)计量方法的优越性

1.市价法。这种方法根据市场上的商品价格来确定公允价值,其所使用价格具有的优点包括:具有较强的市场活跃性;是计量日与同类商品价格最接近的一个价格;是计量日所有价格中最有利于企业的一个价格,从而保证了计量方法的科学有效性以及会计计量结果对于企业决策的建议参考作用。

2.类似项目法。当市价法在使用的过程中不能够找到足够的同类项目市场价格进行比较筛选的时候,可以通过对市场上类似项目的价格比较来确定计量项目的价格。确定类似项目的关键在于判断二者之间是否有相同的价值影响因素,才能保证类似项目的价格对计量对象的计量工作有指导意义。

3.预期现金流法。在使用这种方法进行计量的时候,实质上就是在将未来一段时间内的现金流按照某一个折现率进行折现计算,这种完全基于市场经济的计算方法,考虑到了现金流的不确定性以及计算过程中的假定性影响,所以具有较高的科学性以及较好的参考价值。但是受限于我国现行的会计准则,这种方法在实际计量中不具有推广的现实条件,但是由于其能够较为真实的反映企业的现状并对企业的未来发展提供科学的建议,所以无论是实务界还是理论界都已经开始了对其的尝试,所以从长远的角度来看,其将会进一步促进公允价值的应用。

三、公允价值在小企业的应用

1.存货核算。鉴于小企业的生产规模以及作坊式的经营方式,会计从业人员很难实现对产品出入库情况的盘点以及清算,为此,小企业可以采用月底进行盘点的方法,并以此作为会计工作的基础办法,至于产品的价格可以通过公允价值理论中关于最新价格的核算公式进行计算,其应该满足的等式关系包括本月的资产消耗量与月末的盘点数量之和应该等于上月的库存数量与本月的采购数量之和,本月的出库金额应该等于本月的产品消耗量以及最先进货价格的乘积。

2.产成品核算。基本的盘点核算方法还是建议使用月末盘点的办法,因为小企业的生产规模较小,数量不多,所以盘点的过程也不会耗时很长,或是需要较多的人力,是比较可行的办法,而核算价格则可以根据当月的产品平均销售价格来计算,简单易行,其中相关的数量关系与存货核算相似,不再赘述。

3.待摊费用以及预提费用。在新颁布施行的会计准则中,已经取消了这二者的项目内容以及核算标准,但是它们在小企业的会计工作中仍然存在,是会计工作内容的一项,本文对此的建议是小企业也应该逐步取消这两个项目,不仅是因为会计行业的发展趋势,更因为会计账本会因为这二者的存在而更加的复杂,增加了会计工作的难度且难以向上级解释,所以会计工作人员可以向企业的管理者提出取消的建议,规范小企业的会计工作。

4.应付工资。现代会计的基本记账原则之一便是实际发生制,每一个数据项目的记录都应该以资金的实际流动发生时间为准,准确及时的进行记录,保证会计工作的准确性。取消了预提项目之后,更应该做好工资支出的详细记录,既能显示出预提的事实,又能保证遵守了会计准则。

5.低值包装物。由于价值较小、数量庞大,所以建议在实际出库的过程中可以采取分批次出库、一次性摊销的方式进行会计记录,这样不仅不影响会计工作的准确性,还会因为一次性的摊销,减轻了核算验查的负担,简单明了。在中小企业中,会计报表的主要作用便是能够为老板的决策提供依据,清楚的汇报总结当期或是往期的财务情况以及资金流动情况,通过公允价值的引入,上述几个项目都可以很好的反映财务状况,使用直接而具体的数据反映企业的经济状况,让人一目了然。

四、结语

中小企业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拉动力,在推进经济改革以及促进经济发展方面都有着不可忽视的重大作用,但是因为会计从业考试与培训面向的都是大型企业,造成了小企业很难招聘到适合自己要求的会计人才,适应因为自身规模结构问题造成的会计工作的特殊性,而公允价值的引入则可以很好的消解小企业账目中部分项目的特殊性,实现小企业会计工作的规范性,促进小企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刘鹏来.公允价值在小企业会计中的应用[m].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11(12).

公允价值的应用研究篇4

[关键词]公允价值;公允价值计量;收益

doi:10.3969/j.issn.1673-0194.2014.18.006

[中图分类号]F23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194(2014)18-0010-02

0引言

2006年财政部了新的会计准则,并于2007年1月1日起在企事业范围内率先施行。新会计准则的一大亮点就是在很大程度上引入了公允价值计量。按照新会计准则,利润表中设置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科目,以综合反映交易性金融资产、投资性房地产等公允价值变动对当期损益的影响。

1公允价值计量的理论基础

1.1公允价值的概念及计量原则

公允价值,是指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者债务清偿的金额。在引入公允价值过程中,我国充分考虑了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中公允价值应用的3个层级,即;①存在活跃市场的资产或负债,活跃市场中的报价应当用于确定其公允价值;②不存在活跃市场的,参考熟悉情况并自愿交易的各方最近进行的市场交易中使用的价格或参照实质上相同的其他资产或负债的当前公允价值;③不存在活跃市场,且不满足上述两个条件的,应当采用估值技术等确定资产或负债的公允价值。

1.2公允价值与历史成本计量的差异

相比较于历史成本计量,公允价值计量首先更符合会计质量的相关性要求,该原则要求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能够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以满足会计信息使用者的要求。公允价值与历史成本相比,能较准确地披露企业获得的现金流量,从而更确切地反映企业的经营能力、偿债能力及财务状况。换句话说即为:按公允价值计量能为信息使用者进行经营、决策提供更有用的信息。其次,公允价值计量更能满足会计的及时性原则,会计信息的价值在于其实效性,如果会计核算不能及时进行,会计信息不能及时提供,于经济决策便无帮助。

2公允价值计量对收益影响途径的理论研究

2.1交易性金融资产

会计准则规定若金融资产满足取得该金融资产的目的为近期内出售或回购、属于进行集中管理的可辨认金融工具组合的一部分且有客观证据表明企业近期采用短期获利的方式对该组合进行管理、属于金融衍生工具条件之一的应当划分为交易性金融资产。

交易性金融资产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初始确认,按公允价值或者市场价格计量,相关交易费用计入当期损益;持有期间,对公允价值的变动额进行调整,公允价值变动部分计入到“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科目,年末结转到“本年利润”,从而影响当期的收益,但不产生现金的流入和流出,所得税费用计入到“递延所得税资产”或者“递延所得税负债”中;处置时,原计入“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的部分要结转到处置当期损益,同时结转交易性金融资产的账面价值。

2.2可供出售金融资产

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是指初始确认,即被指定为可供出售的非衍生金融资产,以及除下列各类资产以外的金融资产:贷款和应收款项、持有至到期投资、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

可供出售金融资产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初始确认时按其公允价值加上其交易费用作为初始入账金额。当公允价值变动时,直接把公允价值变动额计入“资本公积”科目,当处置该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时,再由“资本公积”结转到“投资收益”科目中。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发生减值损失时,应计入当期损益。处置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时,应将取得的价款与该金融资产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计入投资损益;同时,原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公允价值变动计量额对应处置部分的金额转出,计入投资收益。

2.3债务重组

债务重组,是指在债务人发生财务困难的情况下,债权人按照其余债务人达成的协议或法院的裁定做出让步的事项。其主要方式有以资产清偿债务、债务转为资本、修改其他债务条件及三者的组合。

以非现金资产清偿债务的,债权人应当对受让的非现金资产按其公允价值入账,重组债权的账面余额与受让的非现金资产的公允价值之间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将债务转为资本的,债权人应当将享有的股份的公允价值确认为对债务人的投资。重组债权的账面余额与股份的公允价值之间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

2.4投资性房地产

投资性房地产,是指为赚取租金或是资本增值,或者两者兼有而持有的房地产。它是一项经营性活动,主要形式是出租建筑物、出租土地使用权,是一种让渡资产使用权的行为。其在用途、状态、目的等方面区别于作为生产经营活动场所和对外销售场所的房地产和用于销售的房地产。

投资性房地产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初始确认时,按照外购的土地使用权和建筑发生的实际成本计入“投资性房地产――成本”科目。处置时,按照实际收到的金额,借记“银行存款”等科目,贷记“其他业务收入”科目;按该项投资性房地产的账面余额,借记“其他业务成本”科目,按其成本贷记“投资性房地产――成本”科目,按其累计公允价值变动,贷记或借记“投资性房地产――公允价值变动”科目。同时结转投资性房地产累积公允价值变动。若存在原转化日计入资本公积的金额,也一并结转。

公允价值的应用研究篇5

【关键词】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应用研究

一、公允价值的概念及在我国的发展

各国会计准则对于公允价值的定义是不一样的。尽管在表述上不一定完全一样,但是,各国的定义中都涉及了一个基本的暗含意思,即公允价值是均衡的市场价格。它一定是在公平公正的交易的基础上。我们不能仅仅将公允价值看作一种计量模式,它更代表了会计的最高的计量标准。在对公允价值运用时,经常存在着有公司利用公允价值这一计量模式来操作公司利润的情况。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准则制定机构要求使用公允价值的对象在价值的取得上要是非常可靠的。新的会计准则对于使用条件做出了非常严苛的规定。力求在公允价值的使用上达到公平公正。严格防止企业有目的的使用公允价值。这样谨慎的应用公允价值,保证了我国公允价值的使用质量,特别是在中国国情之下,我们要走向国际趋同,这更是必要的。

2006新的企业会计准则在许多会计要素的核算中引入了公允价值。主要包括金融工具的确认与计量、投资性房地产、债务重组核算、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等方面。

二、公允价值的引入对我国企业财务信息的影响

(一)《企业会计准则第3号——投资性房地产》的相关规定

该准则第十条指出:企业计量投资行房地产的方式有两种可以选择,成本计量模式和公允价值模式。公司要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进行计量,必须要有确实的证据证明该资产的公允价值是可以持续并且可靠的取得的,并且公司不能对投资性房地产计提折旧或者进行摊销。在资产负债表日,对投资性房地产的账面价值进行调整。调整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

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是不计提折旧或摊销的,这显然会减少目前的费用,导致利润的增加,此外,资产负债表日投资性房地产的公允价值和利润之间的差额计入损益,在资产升值的情况下也会导致利润的增加。

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也会导致投资性房地产账面价值与其税基之间的暂时性差异。因为企业不再对投资性房地产进行折旧或者摊销,直接将其账面价值调整为资产负债表当日的公允价值,但是税法规定以其历史成本为基础确定税基。

(二)《企业会计准则12号——债务重组》相关规定

该准则缩小了债务重组的范围,限定在对债务人处于财政困难时债权人做出了让步的债务重组。债务人财政困难是先决条件,准则还强调了债权人“让步”概念的实质。这种缩小的范围,使得适用目标更明确更准确。新标准要求把债务重组收益和损失列入当期损益,而非现金资产方式清偿债务和修改债务条件的情况下,引入公允价值计量模式。

旧的和新的会计准则的区别在于对公允价值的应用,并通过债务重组将产生的收益计入损益,而不是计入权益。因此,新准则的实施,将影响当期损益,增加债务人利润。

(三)金融资产计量的相关准则规定

2006年新准则首次了对金融工具的4项具体准则,即《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金融资产转移》、《套期保值》和《金融工具列报和披露》。金融资产核算的相关规定将金融资产分成了四类来处理。初始计量都是以公允价值为基础。属于第一类金融资产(即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的交易费用直接在损益中费用化,后面发生的公允价值的变化产生的差额也费用化计入损益。后面三类资产的交易费用资本化,归入资产的成本。交易日后,二三类(即持有至到期投资和贷款和应收款项)按amortizedcost计量,最后一类(即可供出售金融资产)仍然按照第一类的方法,按公允价值计量,但是要将变动差额计入权益。

第一类金融资产的处理方法,使得企业能够用公允价值反映资产负债表日的资产真实价值,企业的金融资产用这种方式表示能够更公允的反映企业的经营状况。和公允价值在投资性房地产中的运用相似的,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在金融资产核算中的应用对企业的所得税会造成很大影响。在税法上金融资产的税基是其成本,税基与公允价值之间的暂时差异会影响企业的纳税,进而影响其现金流。

由于衍生金融工具公允价值的不确定性,新准则的运用,使得利润不确定性增加。同时,由于金融衍生工具的金融衍生品业务中使用的声明将风险管理上的行为产生重大影响,金融衍生工具的表内化对企业的风险管理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四)《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准则》的相关规定

在新企业会计准则下,企业对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的换入资产入账价值有两种可选择计量方式:公允价值和账面价值。如果具有商业实质并且公允价值能够可靠地计量,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依照该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记录入账,如果换入资产的公允价值更可靠,则按照换入资产的公允价值为基础来入账。

根据新准则的要求,如果交易具有商业实质并且公允价值能够可靠地计量,非货币性资产交换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所产生的差额确认为损益。所以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和账面价值的差额,将影响当期损益,进而影响企业当期的资产构成和所得税。用公允价值记录换入资产,符合交易双方的利益,更真实公允的反应企业交易信息。

参考文献

[1]于永生.公允价值会计计量基础研究[J].财会月刊,2006(4).

[2]司振强.公允价值会计发展与金融稳定.新金融,2007(3):60-63.

公允价值的应用研究篇6

关键词:新会计准则;公允价值;应用

中图分类号:F23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25-0085-02

公允价值是国际会计理论及实务前沿中备受关注的焦点和热点问题。中国2006年颁布的新企业会计准则对公允价值进行了重新引入,其运用既符合国际会计计量的发展趋势,也适应了中国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但在现阶段的应用中仍然存在着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公允价值的概念及其内涵

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中将公允价值界定为: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当事人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负债清偿的金额。英国会计准则委员会(aSB)针对金融工具将其定义为:在公平交易中,亦即在非强制或非清算性销售中,熟悉情况的当事人自愿据以交易的金额。美国的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在《公允价值计量准则》中将其定义为:在计量日,市场交易者在有序交易中,销售资产收到的或转移负债支付的价格。中国2006版新的《企业会计准则》则在《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明确指出,公允价值是指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者债务清偿的金额。

虽然各国对公允价值的定义存在表述上的差异,但都体现了公允性、现时性和估计性三项基本特征。公允性是指交易双方在都熟悉的情况下,在公平交易中达成自愿的价格,以此价格进行计量的结果交易双方来说最为公平;现时性是指交易双方在决策时需要的信息必需是与其决策相关的、及时的;估计性是指公允价值的确认具有不确定性,其可以是建立在真实交易基础上的实际交易价格,也可以是根据假定发生的交易估计的价格。

二、公允价值在中国会计准则体系中的应用

1.应用历程。公允价值在中国的研究起步较晚。其应用历程大致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1)提倡阶段(1997―2000年):这一时期中国财政部积极提倡对公允价值的引入应用,这对于规范中国债务重组交易、投资和非货币易及会计信息披露,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2)回避阶段(2001―2005年):公允价值应用以后,出现了企业操纵利润现象,为避免会计信息质量的进一步恶化,被财政部紧急叫停。(3)重新引入阶段(2006年至今):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使得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进一步加强,迫切需要中国在会计计量上借鉴国际通行规则。2006年中国财政部正式颁布了新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

2.应用级次。在中国新会计准则中公允价值的应用级次分为以下三级:(1)存在活跃市场下的资产或负债,以活跃市场中的报价确定其公允价值。活跃市场中的报价指的是易于定期从交易所、经纪商、行业协会、定价服务机构等获得的价格,其代表了在公平交易中实际发生的市场交易价格;(2)不存在活跃市场的,参考熟悉情况并自愿交易的各方最近进行的市场交易中使用的价格或者参照实质上相同的其他资产或负债的当前公允价值;(3)不存在活跃市场,且不符合以上两个级次应用条件的,采用估值技术等确定资产或负债的公允价值。

3.应用范围。在新会计准则中引用公允价值的有17项具体准则,尤其明显地体现在以下五个项目里:金融工具、投资性房地产、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债务重组以及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对于在五个项目里对公允价值的应用范围、应用条件,会计准则体系的具体准则里都作了相应的规定。

4.应用局限。公允价值的引入使得企业将确认越来越多的持有利得或损失以及非经营性损益,而这些损益往往缺乏相应的现金流量精确值,就会导致企业报表上体现的净利润与现金流量相互背离,且使得经营业绩的波动性明显加剧,对税收产生的影响更具不确定性。在注重会计信息可靠性的现实环境下,以上可预想的后果直接导致了公允价值在当前的实际应用受到了局限。

三、公允价值应用中面临的问题

目前诱发公允价值在计量的可靠性、操作性以及利润操纵等方面问题的因素依然没有完全消除,这就意味着公允价值的重新引入仍然存在风险,主要表现在:

1.具体应用指南的缺失导致公允价值应用的可操作性差新会计准则对于在实务中如何按照公允价值计量以及如何审慎使用公允价值等操作层面的问题,说明非常有限,会计准则应用指南也缺乏必要的解释,从而使会计人员应用起来感觉无所适从。在具体会计准则中,只在“资产减值”、“金融工具的确认与计量”和“企业年金基金”等三项具体准则提供了较为具体的计量指引,具体指引零散分布于具体准则,缺乏统一性和规范性,很容易导致计量结果不一致。新准则还缺乏对如何审慎的使用公允价值所做的详细解释说明,这无疑会影响公允价值在实务中的具体操作运用。

2.市场环境的不成熟加大了公允价值计量的难度

中国现行的市场经济运行机制尚不完善,企业种类繁多的资产处于并不统一的市场环境中,市场上价值信息的真实性难以合理可靠地辨认,所以在实际工作中只能采取近似价值或采用估值技术对公允价值进行确认。但是不同市场交易参与方对投资的期望报酬率不可能完全一致,这样对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估计就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再有从公允价值应用的级次来看,无论是基于活跃市场的交易价格,参考近期交易价格或通过类似项目,还是采用估值技术通过对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进行确认,实际上都赋予了相关从业人员以极大的自。此种情况下,除非存在标准严格的技术操作规范,否则企业盈余管理的弹性无疑在这一过程中被无形放大,利润操纵嫌疑难以避免。市场环境的不成熟客观上增大了公允价值计量的难度。

3.会计环境的不完善为利润操纵留下了空间

在目前中国的市场经济主体中,国有股和法人股占较大比重,受托责任观仍为中国目前的主要会计目标。公司治理结构仍不完善,注册会计师队伍素质良莠不齐,会计信息失真现象严重,这种会计环境决定了中国现阶段会计信息的首要目标仍是确保其可靠性。不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使得企业的内部人为了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而迫使会计人员按照自己的命令和意图行事。在目前中国会计人员整体业务素质不高、职业道德风险较高的会计环境下,这些人为因素的存在可能会使公允价值的确认结果显失“公允”,再次成为企业进行利润操纵的工具。

4.传统计量模式的应用惯性制约着公允价值的应用进程

公允价值的本质特征决定了其应用过程需要会计人员更多地运用职业判断,这对于习惯了历史成本计量的从业人员来说无疑是一个挑战。目前中国高素质的会计人员特别缺乏,这成为了制约公允价值计量模式运用的一个重要原因。习惯于传统计量模式的相关从业人员――包括会计、审计以及资产评估人员――若其专业技术水平和职业判断能力不随着经济发展的要求而提升,公允价值的应用进程将会举步维艰。

四、公允价值应用的对策建议

1.加快具体应用指南的研究,提高其可操作性

会计、审计和评估机构应积极着手建立新的合作机制,加强对公允价值理论的研究,尽快制定、出台较为系统的公允价值计量及评估规范或指南,以完善公允价值的确认标准,明确公允价值应用条件、具体估价方法及其参照系,制定出清晰明确披露原则。这样才能进一步提高公允价值的价值相关性及其在实践里的可操作性,也有利于在新会计准则对公允价值重新引入后对其应用的效果作出科学、可靠地评价。

2.优化应用公允价值的市场环境

对于中国目前的市场状况而言,首先要积极促进资本市场和金融市场成熟与完善,建立充分竞争的生产要素交易市场,加大各级市场的培育力度,促进市场的活跃程度。实施公允价值的环境基础还要求必须加快市场交易方面的立法,建立公平、开放、自由、诚信的交易规则体系。再有就是需要建设市场信息的相关数据库,搭建市场信息的交流平台,实现资源共享,为公允价值计量的应用提供依据,同时也为审计提供有效的数据支持。

3.完善会计生态环境,缩小利润操纵的空间

中国运用公允价值计量的环境先天不足,主要是由公司治理结构方面的缺陷导致的。因此,完善会计生态环境的关键措施主要包括:加快完善中国公司的治理结构的步伐,实现产权多元化,以弱化内部人对企业的控制程度;确保信息交流渠道的通畅,使公允价值应用的方法情况及其对企业财务状况和盈利表现的影响的相关信息可靠地向信息使用者传递;培育发展对公允价值进行可靠性验证的机构,公允价值的应用无疑需要资产评估与审计机构的积极参与;构建上市公司综合监管体系、完善相应的监督、处罚措施:通过相应机制、制度的建立与完善,纯化会计人员应用公允价值的内外部生态环境,尽量缩减利润操纵的空间。

4.加强会计人员队伍建设,提高职业判断力

公允价值的应用要依靠专门从业人员的职判断,所以应当加强对会计人员的业务培训和继续教育,帮助会计人员尽快熟悉和掌握新会计准则、新会计处理方法和程序,提高其对公允价值计量的相关要素做出判断处理的能力。还要强化会计人员的守法意识和职业道德素养,减少由于会计人员自身执业能力水平和主观认识上的缺乏引起的对公允价值判断上的偏差。

综上所述,现代市场环境下交易和事项的复杂与多样性日益加剧,单一的历史成本计量已不能满足会计实务的发展需要。公允价值在未来的会计计量中将是必然的发展趋向。但在中国目前的经济环境中,公允价值的应用,一方面要控制范围、速度,另一方面要积极推行经济改革,营造公允价值的适用环境,逐步向国际惯例靠拢。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2006)[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

公允价值的应用研究篇7

关键词:公允价值;历史成本;财务会计;对策

中图分类号:F234.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3-0-01

通过对过去的三十年间公允价值这一计量模式的产生和发展的历程进行回顾,我们发现其呈现出明显的螺旋上升趋势:从柯立芝繁荣后近百年的历史成本牢不可破的统治地位,到20世纪80年代公允价值的飞速发展,再到07年信贷危机后世界范围内关于公允价值的大讨论,归根结底,这都源于传统的计量模式无法满足新经济模式下会计计量的需要之后,计量模式新发展的必然需求,即使不是公允价值模式,也会是其他的,与成本计量模式对立统一的,相互补充而又相互矛盾的计量模式,因此,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的产生和发展可以说是应运而生。而财务会计作为会计工作的核心领域,引入公允价值形成双重计量模式也就顺理成章了。

然而,从目前的研究和实践来看,在我们将公允价值这一概念引入财务会计时,可以说首先是考虑公允价值和历史成本相互补充的作用,而对其相互矛盾的部分估计不足,在引入公允价值时仍然在使用“先污染,后治理”的思路,一方面急于让公允价值发挥作用,另一方面没有针对该两者之间的矛盾采取措施,使得现在我国财务会计的计量出现了一定程度上的混乱,也引起了国内学者的高度重视。在笔者看来,公允价值和历史成本在财务会计中矛盾的体现目前有以下几点:

第一,两者关于会计主体假设运用的矛盾。在我国的会计准则和制度中都指出“会计核算应当以企业发生的各项交易或事项为对象,记录和反映企业本身的各项生产经营活动”,会计核算应以会计主体为基础划定财务报告的空间范围,准确核算范围内的交易和事项,而公允价值则强调以市场为前提进行计量,这样一来就混淆模糊了会计主体的范围。举交易性金融资产为例,该项金融资产为企业所有,属于企业会计主体范围之内,而其公允价值下的后续计量依据是金融产品市场的价格,这个价格其实是由市场上的其他主体交易形成的,其实质是通过其他主体的行为确认本会计主体资产的价值,使得会计主体的空间范围变的模糊了。

第二,两者关于收益确认方面的矛盾。仍举交易性金融资产为例,在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的概念中,收益的确认将重要风险和报酬是否已转移给对方作为界定的标准,若根据此定义,在交易性金融资产产生公允价值变动收益时,重要风险和报酬应当已经转移给金融市场中交易的另一方,而现实显然不是,此时金融工具及其风险和报酬仍然留在本企业中,这就产生了矛盾。

第三,两者在财务报告列报中产生的矛盾。这个矛盾反映在财务报告中,一是以历史成本为基础计量的非金融资产和以公允价值计量的金融资产相加,两者本属不同计量模式,使报表缺乏统一的价值基础,二是在财务报告中收益与费用配比的净收益是由已实现的交易和事项形成的,而公允价值损益是不确定的未来现金流量现值的预期,这两者是相互无关的收益指标,却在报告中相加成为混合收益,这种相加的结果是没有意义的。

第四,两者在提供会计信息方面关于信息质量侧重点的矛盾。这个矛盾,是可靠性和相关性的矛盾。在实践工作中,许多企业和单位的做法普遍是牺牲会计信息的可靠性来满足相关性,而对采用公允价值的条件成熟与否缺乏重视,如在“活跃市场”、“公平贸易”、“信息对称”“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等方面是否真正符合关于公允价值的定义并不在意,另外,公允价值计量的专业性较强,其计量方法的选择和应用是否合理,涉及到一个专业性的问题,而且公允价值计量审计难度较大,主观程度较高,审计和评估机构为了保证与企业建立的长期关系可能会在某些问题上对企业做出一定让步,也会极大的影响公允价值计量信息的可靠性。

第五,会计实践和会计环境的矛盾。当前我国的会计环境已有较大改善,但仍不完善,公允价值运用的土壤仍不足以使其成熟的健康的发展。因为公允价值的获取需要的市场是足够活跃的、完全竞争的、信息对称度极高的、近乎完美的市场,而目前我国虽然已经经过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资本市场和金融市场有了较大的发展,但局限于起步晚的客观现实,市场上仍然存在着大量的不明朗因素,使得公允价值的应用仍有很多不足。比如投资性房地产中公允价值的应用,将会使企业的“隐性收入”暴露出来,企业会优先考虑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吗?答案是显而易见的。

第六,会计工作和税务工作的矛盾。财务会计和纳税申报的问题在我国本来就非常突出,公允价值的引入使这个问题变得更加尖锐,既会大大增加企业纳税调整的工作量,又会衍生出一系列难以判断的争议,比如公允价值和账面价值的差额会使企业调增部分留存收益,在税法上是否需要缴税?假如企业利用公允价值的特点使用非货币易调节损益如何处理?企业持有金融资产比例较大,如何理性看待大起大落的公允价值变动损益?都给税务工作带来了新的难题。

如何缓解并化解上述矛盾,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以下是笔者的一些浅见:

第一,完善市场条件,满足公允价值运用的基本前提。这需要从国家大局出发,持续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探索适应我国现状的、有利于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的、充分发挥市场调节作用的经济机制,同时继续推动财税改革,完善法律法规,保证公平、公正、公开的市场环境,尤其是迫切的加快证券市场、金融市场的建设和进一步完善,在公允价值使用最为广泛的市场中建立有力的规则和强力的监督。

第二,加强对公允价值的理论研究,强调公允价值研究和应用的本土化。我国对公允价值的研究开展较晚,目前的理论定义和使用方法基本来源于国外,但我国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均与外国有一定差异,生搬硬套不仅无法对我国会计人员使用公允价值计量形成指导,在某种程度上,甚至会阻碍我国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的发展。这就需要我国的理论界进行本土化的公允价值研究,才能避免“南橘北枳”的尴尬。

第三,结合经济模式的新发展和企业经营现状,继续完善财务会计理论。比如本文中提到的会计主体假设:会计主体作为会计核算的基本假设之一,对于会计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既然目前我国对于会计主体的研究不能满足新经济模式下企业核算的客观需要,就应该有新探索,新发展。企业之于市场,是整体之部分,会计主体对于企业核算的空间性划分应该达到的效果是保证企业独立于市场之中,而不是孤立于市场之外,企业在市场中生存,与市场的联系千丝万缕,既受市场影响,也在无时无刻的影响市场,既有经济活动,也有信息交换,这都应该在会计主体假设之中得到体现。同理,现今的经济发展已经使得企业的经济交流变得十分复杂和迅速,理论界对企业收益的划分也应当有更近一步的论述。

第四,进一步加强对公允价值的披露和审计,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笔者认为,从短期来看,完全可以在财务报告和审计报告增加专门的段落或附件,并使之正式化、正规化。当发展到一定阶段后,甚至可以针对企业采用公允价值计量的金融资产专门增加一个报表,来保证企业公允价值核算和计量的披露和审计工作,而从长期来看,建立和完善公允价值导向的企业会计准则,增加案例丰富、操作性强的准则细则,并进一步完善相关审计准则,才是会计信息质量的最终保障。

综上所述,同时结合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现状和企业的实际情况,笔者认为我国目前财务会计中公允价值的运用仍然处于初级阶段,应当在保证会计信息可靠性的前提下谨慎的使用,在公允价值计量尚未充分发展、充分本土化之前,财务会计计量仍宜以历史成本为主,公允价值计量为辅,双重计量模式的真正成熟仍需10年。

参考文献:

[1]葛家澍,窦家春,陈朝琳.财务会计计量模式的必然选择:双重计量[J].会计研究,2010(2).

[2]葛家澍.财务会计的本质、特点及其边界[J].会计研究,2003(3).

[3]孙晓妍.公允价值会计与财务会计本质特征的冲突[J].学术探索,2012(1).

公允价值的应用研究篇8

关键词:公允价值金融资产应用价值

一、前言

公允价值在我国新颁布的会计准则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既适应了我国日益成熟的金融资本的发展,又实现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的客观需要,为我国金融工具会计核算提供了有利条件。随着我国经济环境的逐步完善和会计从业人员素质的日渐提高,公允价值将会在金融资产中充分发挥自身价值。

二、公允价值的内涵

公允价值是指在公平交易的前提下,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所确定的价格,或者是无关联的双方买卖一项资产可以成交的价格。公允价值也称为公允价格、公允市价。确定公允价值的方式有:一、对于存在活跃市场的金融资产或者金融负债公允价值的确定有三种情况,在估值日有市场报价的情况下,可以采用市场报价来进行公允价值的确定。在估值日没有市场报价并且最近交易日之后经济环境没有发生巨大变化的情况下,可以采用最近交易的市场报价来确定公允价值。如果估值日没有市场报价,并且最近交易日之之后经济环境发生巨大变化的,可以依据重大经济环境变化的因素,适当调整市场报价以确定公允价值。二、对于不存在活跃市场的金融资产或者金融负债的公允价值的确定,可以参考相类似的其他金融工具的市场报价,或者参考买卖双方在熟悉情况的前提下进行的最近交易中所使用的价格。三、不符合以上两个条件,并且不存在活跃市场的公允价值确定,可以采用具有可靠性的被以往交易的市场价格验证过且得到市场参与者认同的估值技术。公允价值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的实际价值,在企业清偿债务时使用公允价值计量可以给企业带来需要转移的价值。确立公允价值的前提是公平交易,换言之,是自由的买卖双方在不受各方任何关系的影响,且熟悉情况的基础上商定形成的价格。

三、公允价值在金融资产中的应用

(一)对金融资产的确认

公允价值对金融资产的确认包括初始确认和终止确认,即金融资产的入账时间。金融资产包括银行存款、库存现金、应收票据、应收账款、其他应收款、股权投资以及衍生金融工具形成的资产等等。金融资产的初始确认是指在企业成为金融工具合同的其中一方时,应当对一项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进行确认,比如,企业签订的合同、赊销的商品以及商品发出后是否符合收入确认的原则等。应当对一项应收账款进行确认,银行在获取本金利息的条件下向企业发放贷款,接收贷款的企业就应当被确认为金融短期或长期负债,将发放的贷款确认为一项金融资产,向企业发放贷款的银行则相应地成为金融工具合同的一方。金融资产的终止确认是指符合《金融资产转移》中规定的终止确认金融资产条件的金融资产转移或者该金融资产的合同权力终止。

(二)对金融资产的计量

公允价值在金融资产计量是指选定的尺度能真实反映出计量对象的内在特征,并将计量对象的内在特征数量化的过程,包括初始计量、后续计量以及在金融资产相关利得或损失处理中的应用,也就是入账价值。使用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对金融资产进行初始计量,并且交易的费用计入到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之中。金融资产的分类与金融资产的后续计量紧密相关。以公允价值对金融资产进行后续计量,因公允价值的变动形成的利得或损失与套期保值有关。比如:资产负债表日,当账面余额低于用于交易的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公允价值变动(借记本科目),贷记为“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科目;当账面余额高于公允价值时做与之相反的会计分录。

(三)公允价值在金融资产中的优越性

公允价值能够依据金融资产的变化及时、准确地做出调整以反映企业金融资产的真实价值;公允价值具有时效强的特点能够及时、适时地反映出企业的金融资产中潜在的利益和风险,能帮助企业对金融资产进行有效管理;公允价值能够真实地反映出企业的经营能力和盈利状况,为管理者做出高质量决策提供有效的财务信息,符合决策的有用观。

(四)公允价值在金融资产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和应对措施

公允价值在金融资产中得到了有效的应用,但是其运用的经济环境不够完善,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受到政府干预较多。公允价值使用的前提条件没有得到详细解释,没有统一稳定的评价尺度,难以保证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公允价值的使用效果也受到会计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的制约。对于公允价值在金融资产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应当出台相关具体的公允价值实施细节,完善市场环境,提高会计从业人员的素质。使公允价值在金融资产的应用中发挥其真正的作用。

四、结语

作为国际会计准则基本理念的公允价值计量,是适应我国市场经济和实现国际趋同的需要。公允价值在金融资产中的运用有利于企业金融资产的风险管理,能够反映企业的真实价值和盈利情况,以便企业管理者依据财务信息作出正确的决策。

参考文献:

公允价值的应用研究篇9

关键词:公允价值计量;审计;风险评估;控制测试

中图分类号:F23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4428(2012)05-79-03

新会计准则是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在国际趋同中迈出的实质性步伐,对我国审计工作产生了很大影响。由于公允价值计量模式本身涉及许多复杂问题,容易引起和诱发被审计单位或第三方的错误和舞弊,导致财务报表的错报,加之当前我国的市场环境不够完善,没有建立完善的公允价值审计理论体系,审计人员的执业水平不够高等,增加了我国公允价值审计的风险。本文在分析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对我国审计影响的基础上提出了改善公允价值审计质量的方法。

一、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简单综述

国内外对公允价值计量模式都进行了大量的规范和实证研究。但中国对此问题的研究起步晚于国外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特别是在美国已走在了前列,很多的研究成果与研究方法值得中国会计学术界去学习与应用。

(一)国外评述

国外对公允价值计量模式进行了大量的规范和实证研究。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英语缩写iaSB)及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英文缩写FaSB)对公允价值的研究与运用一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FaSB及iaSB对公允价值相关领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公允价值定义及其特征、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公允价值计量的理论基础、公允价值估值层次与技术以及公允价值的应用等几个方面。在实证研究方面美国和西方主要的发达国家处于领先地位,研究的主要领域集中于公允价值的价值相关性、公允价值计量的可靠性、不同国家或地区使用公允价值差异性的研究以及对金融工具的研究等方面。目前,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已经被很多西方发达国家较为普遍的应用,讨论的重点也从要不要用该模式转化为应该怎么用。美国是应用该计量模式的先行国家,其实证研究具有代表性。从20世纪70年代起,美国的会计准则制定机构大规模地推行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特别是在金融工具的确认方面,制定了许多与公允价值相关的会计准则。到了20世纪90年代,实证研究支持了公允价值是金融工具最相关的计量属性的观点。综上可以看出,国外对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的研究不论是规范研究还是实证研究方面成果丰硕,特别是美国,其研究成果引领世界跟从。

(二)国内评述

我国公允价值计量模式无论是规范研究还是实证研究方面都晚于西方国家。1997年我国开始引入公允价值计量,主要体现在中国企业会计准则,如1998年会计准则中对其定义的表述和2006年会计准则中对其定义的重新表述。国内学者对公允价值的研究发展也很快,如,黄世忠教授1997年在《会计研究》第12期发表的《公允价值会计:面向21世纪的计量模式》标志着中国对公允价值研究的开始。我国对公允价值相关领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公允价值定义及其特征、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公允价值计量的理论基础、公允价值估值层次与技术以及公允价值的应用等几个方面。但总体来说,虽然我国对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的规范研究充分借鉴了西方国家特别是美国的研究成果,但仍是结合了中国的经济发展现状有自己的独特发展。在实证研究方面,我国一直非常谨慎。1997年引入公允价值模式后,我国的研究主要还是停留在规范研究上,对实证研究总体上还处于模仿的阶段。综上可以看出,我国的公允价值研究起步晚于国外,在很多方面是充分借鉴国外的理论和经验,特别是在实证研究方面落后于西方国家。

二、公允价值计量对我国审计的影响

公允价值会计理论、方法和应用中涉及许多复杂问题,容易引起和诱发被审计单位或第三方的错误和舞弊,导致财务报表的错报,且应用过程中人的观念、行为、准则本身的质量等也都会影响公允价值计量和披露。这些对我国审计的难度、审计风险评估和审计控制测试产生影响。

(一)对审计难度的影响

公允价值计量模式本身的特点和我国的经济发展现状使得公允价值可靠性遭到质疑。一方面,公允价值计量模式本身有很大的不确定性,给人为操纵利润提供了便利。相对于历史成本而言,公允价值计量模式较难满足会计信息可靠性的质量要求,因为公允价值是通过市场确认的,而市场环境复杂多变,有的会计要素或事项可以寻找相同的或类似的市场交易价格,有的则只能通过估计来确定。因此公允价值的估计给报表编制者提供了很大的操纵机会,也使得报表使用者无法充分判断公允价值的公允性。另一方面我国现在还处于市场经济初级阶段,市场化程度还较低,各类要素市场的运作还不够正规,通过资本市场交易的一些资产和负债的市场价格也就不公允,且市场信息传导的速度和其真实性可靠性与国外有很大差距,导致了估价具有比国外更强的主观随意性。而且我国的上市公司与其大股东的关联交易比较普遍,特别在上市公司与其母公司关联公司进行债务重组及资产交换等交易中,交易价格缺乏公允性的情况更为常见。

公允价值的应用研究篇10

关键词:公允价值计量现状问题

公允价值研究领域的不平衡和公允价值计量方法研究的落后使我国前几年的会计准则的制定极不科学,对公允价值计量的研究也遇到了重重阻碍。“时态观”是公允价值的基本特质,公允价值是由“现行市价”和“现值”两类计量属性综合而来的具有“复合”性质的计量属性。公允价值与会计信息息息相关,怎样提升公允价值计量的质量,是摆在相关领域专家面前的一个亟待解决的新课题。

一、我国公允价值计量研究的现状

本文有关我国理论界对公允价值计量研究现状的样本均来源于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在该数据库中,以“公允价值计量”为关键词进行搜索,可以搜索到1997-2005年的相关论文,占总数的45.4%。“中国社会科学引文索引”中的有关论文只占总数的4.6%。以常理揣度,尽管这段时间内关于公允价值计量的研究文献较多,但有研究价值的文章却较为少见。直到近几年,有见地的文章才逐渐多起来。

在公允价值计量研究的理论研究方面,葛家澎、杜兴强(2003)使用的公允价值计量方法,从资产负债表观来看,可以保障利润的真实性,从而提升投资者决策的正确性。徐培红(2006)指出:公允价值计量方法的运用与现代日渐复杂的世界经济环境相符合,有利于投资人得到理想中的真实的会计信息,然而公允价值计量也有着不少问题。第一,公允价值计量难以检验,真实性不能保障;第二,对于估值方法的运用阻碍较大;第三,公允价值计量方法可导致会计报表项目出现较大的波动。

谢诗芬(2004)指出:在目前的经济环境下,会计学从经济学定义中介入公允价值,正是为了以决策有用性目标为基础,来反映有关经济利益的现值和价值。作为新引进的会计计量模式,现值即公允价值的概念日渐得到阐释,使用公允价值计量方法也是为了对计量模式进行反映。

常勋(2006)指出公允价值计量并非一类新型的计量属性,而是对现值、现行市价等计量方法的综合,它和这些计量方法息息相关。

何乃飞(2007)指出:公允价值是以金融用具的持续发展、资本市场的不断成熟为基础形成的。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健全,使得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基础已经十分扎实,在我国新订立的会计准则中,公允价值模式的使用是采取了谨慎的态度的,不会导致公允价值计量的不规范使用。

黄杰、陆宇建(2009)试着使用行为金融学的有关理论来阐释公允价值会计计量和其在市场中的起伏,发现尽管有限理性偶尔会使价格偏离价值的规定范畴,然而公允价值计量方法是市场的真实写照,获得的参数可靠度较高,仍然是当前效果较佳的计量方法。

在实证研究上,中国国内的有关实证研究成果还很稀少。邓传洲(2005)以中国B股上市公司为调研对象,在基于iaS39编写的财会报表与上市公司股票价格及收益率间的关系开展了实证研究,发现公允价值计量对股票价格和收益率增量解释能力,公允价值的关联性得到了证实。

刘颖(2008)以沪深股票市场2007年的年度报表为研究对象,运用收益模型,对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和公司股票收益率间的关联用收益模型进行检验;研讨后发现,二者不具备统计学意义上的明显特征,论文中认为这是因为公允价值计量方法在上市公司会计计量工作中的运用还处于初级阶段,也与投资人的重视程度不够有关系。

刘斌和徐先知(2009)年研究表明,权益性投入中,公允价值计量方法,在投入对象为上市公司时,信息间的关联要比投入对象为非上市公司时要明显。

徐浩峰(2013)指出:公允价值计量推动了循环性的市场下跌,极易引发恐慌性的抛售;而进一步的研究证实,公允价值计量导致证券流动性和市场流动性具有正相关关系,加速了流动性枯竭效应。

二、公允价值计量的相关问题探析

(一)公允价值计量的可靠性问题

根据相关研究和经验表明,“作为市场参与者,在计量日的当期交易中,从资产中受到或因负债转移而支付的价格”的公允价值反映了当前世界经济的状况。此外,如实反映和中立反映是统一的。中立性是如实反映的一个基础层面,因为有偏差的财会信息不能据实反映经济现象。而中立性和历史成本财会模式中的严谨性准则是“背道而驰”的,因为严谨性表示财会报告存在偏差。所以,从这一点来看,公允价值计量能如实反映真实的经济状况。以公开市场报价为前提的公允价值计量具备可实证性。通过将活跃市场报价与公允价值计量额度进行比对,可以直接进行实证;对于以非报价的公开市场信息为前提的公允价值计量,因为公允价值股价模型的内部信息是可进行检验的市场信息,不同的观测者可以对其进行间接检验。有时需要将直接验证和间接验证结合起来进行计量。

当计量公允价值的股价模型尚处于初级阶段时,公允价值信息的获取渠道是企业内部,其可靠性会大打折扣。但是,伴随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和公允价值估价模式的不断健全,并由它类的代替性计量(包含历史成本、现行成本、可变现净值等等)进行补充,这样就能提升公允价值会计信息的质量。

(二)财会人员的素质问题

公允价值的引进,影响到多种会计元素在多类状况下的计量,辨识其对会计报表的影响途径和范畴对会计人员来说是一个问题。公允价值的明确,需要依赖财会人员的职业判断,会计人员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公允价值计量的有效性。我国的会计工作人员通常都是依照会计标准和体制来安排自身的工作,熟练的是记录和报告这两个基础工作,而对于基于职业判断的确认和计量这两项工作却很不熟悉。

因此,会计人员的素质必须提升。我国大部分大型企业,都将企业的会计业务外包给国际大型会计师事务所,这说明我国的会计水准与国际水准相差甚远。

会计人员素质的提升是顺利使用公允价值计量方法的基础,国家应尽早开展会计人员的培训,并强化信息化技术在公允价值计量中的运用,调派专业人员对数据进行收集、记录或变更等等。以公允价值计量模式为基础的新型会计理论使会计确认和计量更加人性化,这也无形中增加了计量风险。因此,要如实披露财会报表信息,从而规避风险。

(三)内部控制以及外部监督的问题

会计信息监督系统还不完善,目前普遍存在会计信息不可靠的情况。我国的内部审计工作,在会计信息治理和监督上有着一定的缺陷。对于公允价值计量的考核,更是缺少专业人员进行审查。此外,我国的公允价值计量缺少外部的监管,从而对公允价值的有效获得和会计信息的真实反映造成不小的阻碍。面对上述问题,应明确公允价值计量在国家和企业中的地位和价值,在单位设立相关的职位对公允价值计量进行监管。

因此,我国应订立公允价值操作手册和公允价值审计标准。在公允价值的审计方面,国外审计界已颁布了一些研讨报告和指南,我国也应建设一套公允价值的审计方法,明确公允价值审计的流程和地位,预防运用公允价值的“能动性”进行暗箱操作。

(四)利用公允价值计量的成本问题

公允价值计量是一种动态计量方式,它要对整体资产和负债进行公允价值计量――也就是说在任意一个会计周期都要对全部资产和负债进行计量。这不但需要专业的评估人员明确资产和负债的公允价值,还需要会计人员对资产和负债进行全方位调节,并进行账目处理。如此,资产评估成本和账目管理成本就会“水涨船高”。

目前,不能将所有的会计元素都依照公允价值进行计量,要利用历史计量模式等辅助手段,以求减少成本,并且在经济发展的大背景下和经济环境逐渐成熟的大趋势下,将历史成本计量逐渐转化成公允价值计量。

三、结束语

从国外来看,全方位利用公允价值计量已是大势所趋,而我国公允价值计量之路依然漫长,其研究和应用都相对落后。所以,在新准则增大公允价值计量的范畴后,对公允价值计量的讨论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历史成本计量模式应逐渐由公允价值计量模式所取代,以适应国家经济发展的需求。

参考文献:

[1]邹燕,王雪,吴小雅等.公允价值计量在投资性房地产中的运用研究――以津滨发展及同行业同地区公司为例[J].会计研究,2013;(9):22-28

[2]徐浩峰.公允价值计量、系统流动性与市场危机的传染效应[J].南开管理评论,2013;16(1):49-63

[3]侯晓红,陈华.公允价值计量财上市公司财务报告的影响[J].商业研究,2012;(8):133-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