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应急救援基地建设方案十篇应急救援基地建设方案十篇

应急救援基地建设方案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3:17:12

应急救援基地建设方案篇1

会上,来自江苏、重庆等地安监局和救援中心的代表介绍了各自的工作经验,为应急救援工作提供了典型示范。

能力增强效果明显

在会上,国家安全生产监管总局副局长、国家安全生产应急救援指挥中心主任王德学肯定了2011年安全生产应急管理工作取得的成绩,王德学指出: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高度重视安全生产应急管理尤其是事故应急处置工作,2011年继续采取一系列重大举措全面加以推进。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在各地区、各有关部门和单位的共同努力下,在实施“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安全生产应急管理工作取得了新的进步和成效。一是安全生产应急救援体系建设取得了重要进展。国家矿山应急救援队建设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开滦队、大同队、平顶山队的建设试点工作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地方骨干专业应急救援队建设步伐明显加快,相关行业和中央企业应急救援体系不断完善,中央国有资本经营预算重点支持的重点行业(领域)中央企业应急救援能力建设项目顺利推进,其他行业(领域)的安全生产应急救援体系建设进一步加强。二是安全生产应急管理法制体制机制进一步完善。应急法规制度建设得到了加强,应急管理体系得到了进一步健全,应急工作机制日益完善。三是安全生产应急救援技术和装备水平明显提高。投入力度普遍加大,应急救援队伍装备建设得到了加强,一批应急救援新技术、新装备得到了推广和应用,大口径救生钻机、深井潜水电泵等先进救援设备国内一些单位已研发并出成果。四是安全生产应急救援保障工作得到进一步强化。应急平台体系建设继续加快推进,应急资源数据库建设得到了加强,应急物资储备工作明显强化,应急财税政策支持力度不断加大。五是安全生产应急管理基层基础工作进一步夯实。应急预案体系得到进一步健全,应急演练活动进一步广泛开展,应急值守和宣教培训等工作有了新的进步,预防性安全检查工作不断深化。六是安全生产应急处置能力和救援效果明显提高。全国矿山救护队共参与3102起事故的救援工作,抢救遇险人员8751人;危险化学品应急救援队伍参与1万1673起事故的救援工作,疏散和抢救遇险人员2万5910人;公安消防出动65.6万次,疏散和抢救遇险人员12.9万人;海(水)救援队伍参与2177次救援行动,抢救遇险人员1万8712人。通过及时有力有效救援,遏制重特大事故多起。

王德学说,2011年,安全生产应急救援体系建设也取得了3方面的进展。一是国家矿山应急救援队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国家发改委、财政部积极落实资金,大力支持项目建设;安全监管总局成立了国家队建设工作指导组,建立了与地方政府和相关部门的沟通协调机制,骆琳局长亲自为开滦队开工奠基,其他领导同志多次带队进行督查和现场办公,与各省共同研究解决土地征用、配套设施、资金投入等重难点问题。二是地方骨干专业应急救援队建设步伐明显加快。如河北省完成了省、市、县三级综合应急救援队的挂牌组建工作,成立了67支涉及建筑、石油化工等7类灾害事故救援专业队伍,并在地方政府支持下,争取到20万m2土地着手建设应急综合基地;青海省建设了10个省级专业应急救援队;江苏、山东、上海等省市也加强了安全生产应急救援骨干队伍建设。三是相关行业和中央企业应急救援体系不断完善。工信部批复同意中国移动在31个省市组建应急通信保障队伍;铁道部组建了昆明、贵阳、西安、太原、长沙5支铁路隧道专业抢险救援队;旅游局与安监总局共同开展了国家旅游应急救援黄山队建设,等等。

加大投资

提升应急装备产业水平

加强新技术装备的研发、推广、应用,提高应急管理和救援工作的科技含量,提升应急救援装备水平,增强防范和处置突发事故灾难的能力,是应急管理工作的发展方向。重庆市安监局在这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和推进。

2011年9月,全国首个安全(应急)产业基地----中国西部安全(应急)产业基地,在重庆麻柳沿江开发区正式挂牌成立并开工建设。基地注重产业化、标准化,以安全发展、关注民生为导向,做到超前投入、优先保障、防控事故、有效应急、分年偿还,超前装备。特别是高危高风险行业企业和各级应急救援队伍,全面提升安全应急装备水平,打造了全新安全(应急)产业化模式。基地一期占地200万m2,累计投资60亿元人民币,建成投产后,预计年销售收入不低于300亿元,年税收不低于15亿元,可解决就业约3.5万人,规划的安全生产应急产业将占30%。已建成20万m2标准厂房和130万m2“七通一平”产业用地,首批15个集团总部和28户企业已入驻。同时,积极引导市内科研机构和在渝军工企业瞄准应急救援领域的需求特性,加强了新技术、新材料、新装备的研发、推广、应用。目前,研发的应急破玻逃生装置和加强型安全校车等项目已投入生产,并计划今年面向其他行业和社区居民,推广应用一批先进适用的应急救援技术和家庭救护、逃生装备。

建立应急联动机制

安全生产应急管理和应急救援体系建设,尤其是国家队、区域队和中央财政支持的央企队建设,是一项特殊的工作、全新的任务,时间紧、任务重、要求高。神华集团就在组织机构及管理机制上进行了创新。

在组织机构方面,神华集团按照现有管理层次,成立了由一把手挂帅的三级应急救援指挥机构,建立相应的应急管理指挥中心,形成了“统一指挥,分级负责,协调有序,运转高效”的应急联动机制,从横向和纵向两方面做好衔接。纵向上,建立集团、分子公司、厂矿企业三级预案体系,明确职责上的有序衔接;横向上,建立综合预案、专项预案、现场处置方案三类预案,明确在内容上的有机衔接。特别是2011年,在国家安全生产应急救援中心的指导下,加强了现场处置方案的制定,做到“一岗一案”,形成了全面系统、有机结合的应急预案体系。

在管理机制方面,神华集团建立完善了包括培训演练、抢险救灾、物资保障、定期汇报、事故分析、考核奖惩等在内的20多项相关管理制度,其中包括物资装备保障机制、应急响应机制、快速出警机制、资源共享机制等,形成具有企业特色的应急救援工作机制,实现应急管理工作的规范化和制度化。集团公司还投资建设了与生产调度指挥系统相互结合的综合应急管理信息平台。通过集团总部、子分公司、厂矿企业的三级联网,实现了应急信息和应急资源的共享,总部对重大危险源、重点煤矿和重要岗位实时在线监测,并根据危险程度,做到及时预警、及时处置,有效提高了集团公司各级应急指挥机构的快速反应能力。

职业化建设有效抗御灾害

江苏省安监局为切实提高化工集中区及时有效抗御火灾等事故的综合能力,最大限度地减少和控制事故发生,在全省60家化工集中区建设以公安消防为主体,以合同制消防员为补充的消防站建设工作,并大力开展应急人员职业化建设。

江苏省在化工集中区消防站普遍采取了单编执勤管理和队员本地征招、轮休(班)制的职业化运作模式。特别注重选拔消防部队即将退役的优秀士官担任合同制管理干部,及时进行转岗、培训,较好地解决了消防员业务骨干队员的补充问题。对合同制的专职消防人员,实行准军事化管理。公安消防派员驻队管训,强化队员思想政治教育和纪律管束,加强对消防站消防技术战术研究和演练,提高消防站现场指挥员的科学指挥能力和参战队员的现场实战本领。指导消防人员对园区范围内的企业产品和工艺情况以及主要建筑等地理和消防信息做到了如指掌,确保一旦发生火灾等事故,能够及时妥善处置。针对区内主要化工产品危险源分布特点,消防站积极参与集中区的隐患排查治理工作,组织消防人员参与集中区内企业预防性安全检查,充分发挥了消防站在有效控制化工集中区生产安全事故方面所起的重要作用。

预案机制保障快速行动

国家矿山应急救援开滦队在会上提出,预案是对未来救援行动的总体设计和筹划,平时能够有效牵引做好各项应急行动准备,战时能够确保拉得出、动得快、打得赢。为此,开滦队找出了以往救援行动预案存在的不实用、不好用、不能用等问题,进一步突出了预案的针对性、实用性和配套性。

在任务定位上,开滦队以主要精力处置规划服务区域内的矿山事故,同时考虑处置全国范围内重特大、复杂矿山事故;在任务范围上,既立足于华北地区组织救援行动,又考虑在全国其他地区组织救援行动;在任务种类上,既着眼应对常见的矿山事故,又突出应对特别重大深井水灾等矿山事故,确保应急行动预案适应担负任务的需要。

在准确把握任务的基础上,开滦队分析了华北地区矿山事故特点,按照救援矿井火灾、瓦斯、煤尘、煤与瓦斯突出、透水、顶板等事故类型,制定了10个专项救援行动预案,并根据开滦队救援特长和装备发展趋势,研究制定了特别重大矿山事故钻探救援行动和特别重大深井水灾事故救援行动2个专项预案,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救援不同类型事故、在不同地区执行救援任务的应急行动预案。

为了使行动预案真正发挥作用,开滦队对处置各类事故的任务范围、灾情预想、应急指挥、救援力量和装备配备、应急响应、处置要点、保障措施等7个方面进行了详细明确,把救援目标、救援行动、相关要求等细化到每个救援小队、每名救援人员和每台救援装备上,并注重搞好同时处置不同类型事故的衔接,做到一种情况多种设想,一种设想多种措施,形成了实在管用的预案体系。

“五个坚持”守住最后一道防线

应急救援基地建设方案篇2

这次全国安全生产应急管理工作会议是国家安全监管总局成立以来召开的第一次安全生产应急管理方面的重要会议。会议的主要任务是,深入学习贯彻总书记、总理关于安全生产和应急管理方面的重要指示精神,深入贯彻落实全国安全生产工作会议、全国应急管理工作会议和安全监管总局北戴河会议精神,总结近年来全国安全生产应急管理工作的情况,交流各地区、各部门和国有重点企业开展安全生产应急管理工作的经验,研究确定今后一个时期安全生产应急管理工作的思路,部署安全生产应急管理工作的任务,推动安全生产应急管理和应急救援体系框架的尽快形成和安全生产应急管理工作的全面加强,大力提高全社会应对事故灾难的能力。

下午,国务院安委会副主任、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局长李毅中同志将作重要讲话,就安全生产应急管理方面的一些重大问题进行阐述,对一些重要工作进行部署。希望各地区、各部门、各单位认真学习、深刻领会、正确把握、全面贯彻、狠抓落实。

下面,我先讲几点意见。

一、领导重视,多方努力,安全生产应急管理工作取得了新的进展

多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和正确领导下,经过各地区、各部门、各单位以及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我国安全生产领域的应急管理工作有了很大进步。尤其是近年来,党和国家把加强应急管理作为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采取了一系列重大举措全面加强和大力推进。安全生产领域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重大决策和部署,以"一案三制"为重点,加强安全生产应急管理和应急救援体系建设、队伍建设、装备建设,努力推进各项工作,取得了新的进展。

(一)应急预案体系基本形成

从会议年年底开始,在国务院应急预案工作组的统一组织、指导下,国家有关部门完成了9个事故灾难类专项应急预案和22个事故灾难类部门应急预案编制工作,已全部实施。全国31个省(区、市)人民政府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及其有关部门针对本地危险行业和领域的实际情况,制定了若干个关于安全生产的专项应急预案和部门应急预案。大部分市(地)和一些县(市、区)安全生产专项应急预案编制工作也已基本完成。

为规范和指导生产经营单位制定和完善应急预案,安全监管总局组织部分中央企业对应急预案编制工作进行了研讨、交流,组织制定了《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事故应急预案编制导则》和《危险化学品事故应急救援预案编制导则(单位版)》,编印了企业应急预案范本。国家有关部门和一些省(区、市)也加强了对生产经营单位应急预案编制工作的领导和指导。许多地方将生产经营单位的应急预案编制管理列入了安全监管的重要内容,在核发安全生产许可证、经营许可证等证照和建设项目"三同时"竣工验收中将应急预案编制管理情况作为必查项目,有力地推动了生产经营单位应急预案编制工作的开展。

一些企业特别是中央企业,集中时间,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加快了应急预案编制步伐。中石化、中石油、中海油三大石油化工企业和国家电网、南方电网两大电网公司及神华集团、一汽集团、宝钢集团、武钢集团、中铝集团等企业在编制集团总体预案的基础上,其下属的各级企业和单位也都编制了相配套的安全生产应急预案,企业内部自上而下,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应急预案体系。目前,高危行业规模以上企业绝大部分都制定了相关类别的安全生产事故应急预案。全国安全生产应急预案体系框架基本形成。

(二)应急管理和应急救援指挥体系正在逐步完善

一是以国务院安全生产委员会为核心,由安全监管总局(国务院安委会办公室)与国务院有关部门和省级人民政府共同构成了安全生产应急救援协调指挥和领导决策层。

二是安全生产应急管理和应急救援的协调指挥执行机构逐步建立起来。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批准成立了由安全监管总局管理的国家安全生产应急救援指挥中心,在安全监管总局(国务院安委会办公室)的领导下,具体履行全国安全生产应急救援综合监督管理的行政职能,按照国家安全生产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的规定,协调、指挥安全生产事故灾难应急救援工作。同时,安全监管总局将安全生产应急管理的职能也交由国家安全生产应急救援指挥中心履行。国家安全生产应急救援指挥中心下设矿山救援指挥中心,有18个省(区、市)建立了矿山救援指挥中心,初步形成了国家、省级和企业三级矿山应急救援指挥体系。其它一些部门的安全生产应急管理和应急救援指挥机构也逐步建立了起来并不断强化。如公安消防、道路交通、海上搜救、核工业、铁路、民航、电力等行业和领域的应急管理和应急救援指挥体系日趋完善,特别是海上搜救、铁路、民航等方面的应急救援指挥机构近年又进行了调整和加强。

三是地方安全生产应急管理和应急救援指挥机构逐步建立。北京、河北、山西、山东、河南、吉林、安徽、贵州、重庆、四川等15个省(区、市)在安全监管局内设立了应急管理办公室,其中山东、河南、重庆等8个省(区、市)还成立了安全生产应急救援指挥中心和有关的专业应急救援指挥中心。四川、北京、天津等地的部分市(地)、县(市、区)也成立了安全生产应急管理和应急救援指挥机构。

四是以国家安全生产应急救援指挥中心为中枢,横向联合消防、海上搜救、铁路、民航、核工业、电力、旅游、特种设备和医疗救护等9个专业应急救援指挥机构,纵向联合地方省级安全生产应急救援指挥机构,直接管理矿山和危险化学品应急救援指挥机构,初步构成了省部级层面安全生产应急救援协调指挥体系框架。部委层面的应急救援协调机制也已初步建立了起来。

五是一些大中型企业设立了专门负责应急管理和应急救援工作的机构。如中石化集团公司和神华集团公司健全了上下各级应急管理和应急救援指挥机构。南航建立了"应急指挥中心"、"应急现场小组"、"基地"和"外站"等四个工作区域,利用各公司和各个海内外营业部(办事处)的人力、设备资源,实施应急处置。国家电网公司成立了大面积停电应急处置领导小组,应急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同时规定各级电网调度机构是电网事故处理的指挥中心。中海油总公司成立了应急委员会,委员会下设办公室和资源协调行动组、公共关系法律组、后勤支持保障组、资金保障组。其他行业的一些企业如中国远洋运输(集团)总公司、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等单位,也都建立了自己的应急管理和应急救援指挥机构。

(三)应急管理法制建设和应急救援体系规划制定及实施工作步伐加快

在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下,安全生产应急管理法制建设有了一定的进展。《事故报告与调查处理条例》已报国务院法制办,正在对相关问题进行协调。《安全生产应急管理条例》草案经安全监管总局局长办公会议审议后,已修改成稿。与此同时,还下发了《安全监管总局重特大事故信息报送及处置程序》、《矿山救援队伍资质认定管理规定》、《矿山救护培训办法》、《安全生产应急救援联络员工作办法》等规章制度和《关于加强安全生产应急预案监督管理的通知》、《关于报告安全生产事故救援工作情况总结有关事项的通知》。安全生产应急管理的一些标准和《矿山救援规程》、《安全生产应急救援队伍开展安全检查指导意见》等一些部门规章、规范性文件制定工作正在抓紧进行。公安消防、道路和水上交通、核工业、建设、铁路、民航、特种设备、电力等一些行业主管部门也了一些安全生产应急管理的部门规章。

地方性应急救援法规建设逐步得到加强。广东、浙江、山东、河北、河南等省(区、市)在出台的相关法规、规章中,包含了安全生产应急管理的相关内容。重庆、广西、湖南、黑龙江、天津、上海等省(区、市)政府对安全生产事故应急救援工作作了专门规定。尤其是重庆市,先后制定颁发了《突发事件应急联动条例》、《应急救援监管工作条例》等6项地方性法规,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地方安全生产应急救援法规体系。一些中央企业也建立了配套的应急管理规章制度。

按照《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安全生产工作的决定》精神,安全监管总局组织编制了《全国安全生产应急救援体系总体规划方案》。在《规划方案》中初步规划了全国安全生产应急救援体系建设的主要内容,并按照统一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提出了到2010年的建设目标,以及分三个阶段的实施步骤。

该方案经国务院领导同志原则同意后,我们又提出了安全生产应急救援体系建设项目及主要内容,主要内容已经纳入了《安全生产"十一五"规划》,并列入了国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和《"十一五"国家突发公共事件应急体系建设规划》之中。目前,国家安全生产应急救援指挥中心项目、矿山应急救援体系项目、危险化学品应急救援体系项目和安全生产应急救援信息系统项目等建设项目建议书编制工作已基本完成,即将上报立项。交通部、公安部等一些部门也做了相关行业或领域的安全生产应急救援体系建设规划。交通部的"十一五"水上交通安全监管与救助体系建设规划已经进入立项程序。大部分省(区、市)也结合本地安全生产应急救援工作实际做了相应的建设规划,有的已纳入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其中北京、河北、山西等地的安全生产应急救援体系建设的一些项目已开始启动。

(四)事故预防和应急救援演练、培训工作逐步开展

在事故预防方面,各地区、各有关部门和各单位注重发挥应急救援队伍的作用,组织应急救援队伍定期开展安全检查、隐患排查、应急知识培训等工作,并将应急救援队伍参与事故预防工作纳入了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安全生产工作的总体部署之中。安全监管总局每年组织全国矿山、危化品救援队伍对服务范围内的企业进行安全检查,不仅使应急救援人员熟悉了救援环境,而且排查了隐患。会议年以来,全国矿山救护队开展预防性检查57677队次,启封火区1471处,排放瓦斯21516处,震动性放炮707处。

在应急演练方面,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认真组织开展了不同层次、规模、形式的演练(习)。如北京市会议年7月组织进行了一次较大规模的以消防为主的综合演习。今年2月,四川省在成都组织了由5个区域大队、200余名队员参加的应急救援综合演习,省委、省政府的主要领导到会观摩了演习。今年6月,湖南省局组织了较大规模的全省矿山应急救援演习和比武。交通部近几年每年都组织大型海上搜救联合演习,陆海空联合作战,还邀请韩国、日本、东盟以及香港特区水上搜救力量参加。消防领域各种层次、类型的演习更是不计其数。国防科工委组织了核电厂事故应急模拟演习。安全监管总局在组织全国矿山救援技术竞赛的基础上,组织矿山救护队参加国际矿山救援技术竞赛,既开阔了矿山救护队员的视野,学到了别国的先进经验,也锻炼了队伍能力,提高了技术素质。今年国际矿山救援技术竞赛由我国承办,9月15日将在河南省平顶山市举行,现正在紧张的筹备之中。

一些企业也特别重视演练工作。如中石化集团公司内部自会议年以来共举行各层次的应急预案演练150余次。军工系统各大公司及所属企业共组织应急救援演练569次,参加人数45000多人。全国矿山救护队去年以来组织反风演习1108处,高温浓烟训练5262队次,综合演习29229队次。

在培训方面,安全监管总局在安全生产的有关培训中增设了应急管理的内容;制定了矿山救护三级培训大纲,组织开展了矿山救护队大中队指挥员培训(自去年以来已培训1237人);与美国矿山安全局合作开展了矿山应急救援教师及救护队员培训;组织应急管理人员、矿山救援重点装备操作和维护保养人员、矿山救援指挥员赴澳大利亚、南非、波兰等国进行了专项培训等。公安消防、海上搜救、建设、质检等方面和地方安全监管部门及大中型企业也都开展了不同层次的应急救援培训工作。如华能集团公司去年以来先后举办6期应急救援培训班,近500人参加了培训。

(五)应急救援队伍初具规模,自身建设得到加强

由于各地区、各有关部门和生产经营单位,特别是高危行业企业的高度重视,经过多年努力,我国安全生产应急救援队伍有了一定规模,总人数已达25万多人。

矿山方面:按国家、区域、地方和矿山企业四级,建立了应急救援机构和队伍,目前全国已建有14个部级区域矿山救援基地、71个救援大队、449个救援中队、1445个救援小队,救援人员约1.43万人。

危险化学品方面:主要依靠大型企业消防队和公安消防特勤队伍进行应急救援。此外,在全国按区域组建了8个化学应急救援抢救中心,负责化学事故的医疗抢救。中石化、中石油和部分氯碱化工等企业建立了自己的化学事故应急救援(消防)队伍,总人数约8万人。

消防方面:按照"部队建制、地方事权"的原则,在公安机关设立专业消防队伍,目前全国共有现役消防队员约12万人;石油化工等企业的非现役专职消防队伍约8万人;一些地方县(市)、乡(镇)政府组建的民办消防队约1.5万人,总共21万多人。

水上搜救方面:已初步建立了以海上搜救与救捞为主的水上应急救援队伍,在沿海及长江、黑龙江设有264个站点,船艇446艘,飞机11架,签订使用合同租用飞机7架,分布6个站点,应急救援队伍人数10000多人。

铁路方面:形成了按铁路局设置的应急救援队伍。各铁路局在规定地点设特等、一等救援列车,在无救援列车的二等以上车站或较大中间站设事故救援队,现有人数4300多人。

民航方面:形成了以民航空管系统为主体的指挥协调和搜寻救援队伍及以机场管理机构为主体的地面救援队伍,全国现有民航公安警察、空中警察、消防队员和医疗救护人员约7000人。

核安全方面:已建成国家、核电厂所在省份、核电基地三级应急救援组织,现有各类救援专业技术人员约70人。

电力方面:建立了由国家、地方电力调度机构和电力企业及重要用户构成的全国电力安全应急救援协调指挥体系,在各发电、供电和送变电企业内部设立了1000多支专职应急救援队伍。

各地区、各有关部门和单位在重视应急救援队伍组织建设的同时,也十分重视抓队伍的思想政治建设、作风建设和业务建设。如公安消防部队,大力加强政治思想工作和业务训练,加强作风建设,使部队的战斗力不断提高,成为一支调得动、救得好、打得赢的专业救援部队。交通部海上搜救队伍认真按照交通部党组关于"建立一支人员精练、技术精湛、装备精良,在关键时刻起关键作用"的要求,大力加强队伍的思想政治建设,搞好"评、比、选、树"活动,开展技术业务培训和实战演习,提高了队伍素质,在关键时刻起到了关键作用。一些大型煤炭企业采取多种措施,加强矿山救援队伍建设,使煤矿救护队这支特殊队伍在煤矿事故抢险救援中发挥了特殊作用。一些大型石油化工企业高度重视应急救援队伍建设,坚持严格要求、严明纪律、严细训练,使石化企业以内部消防队伍为主体的应急救援队伍养成了良好的作风,实战能力不断增强,为企业内外的应急救援工作做出了重要贡献。各类应急救援机构也在主管部门、单位的领导下,从提高战斗力的大目标出发,采取有力措施,不断加强自身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由于狠抓了应急救援队伍的建设,提高了队伍素质,增强了队伍的战斗力,使这些专业队伍在应对事故灾难方面发挥了主力军作用。

(六)应急投入逐步加大,救援装备水平有所提高

从企业层面看,大部分高危行业企业围绕提高装备水平和救援能力,建立了应急资金投入保障制度。如中石化集团公司每年从安全生产保证金中拿出会议多万元用于补充更新救护设施和装备,今年又另外投入6000万元建立了西部和川东北地区两个应急救援中心。神华集团公司、中煤能源集团公司、淮南矿业集团公司规定应急资金专款专用,不许挪用,应急救援物资实行储备制度。特别是神华集团公司近几年累计投入1.6亿元用于应急救援装备和设施的投入。淮南矿业集团也投入了大量资金,对矿山救护队进行武装,对救援装备予以改善。兵器工业集团公司设立了应急救援预备金,用于应急能力建设和应急处置工作。中航科工集团明确要求各单位要划出一定资金用于应急救援物资准备、抢险救援、善后处理及恢复生产。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近两年在应急救援方面投入1263万元,更新了一批救援装备。由于企业自身加大了投入和国家的支持,应急救援装备水平尤其是重点煤矿和大型石油化工企业的救援装备水平有所提升。从部门层面看,各部门也加大了自身的投入。如交通部在国家有关部门的支持下,去年以来投入了大量资金购置2架进口直升机和多艘高质量、多功能船舶用于海上救援工作。公安消防近几年的特勤装备投入已达30余亿元,整体装备状况有了较大改善。从国家层面看,仅对矿山救援方面,继会议年国家投资1.14亿元,为全国86支矿山救护队伍配备了部分装备之后,会议年又以国债资金下达了7703万元的投资计划,目前第一批5009.22万元的628台(套)装备已到位,第二批749.9万元,共计57台(套)的装备年底前可到货投入使用。从地方层面看,各地也积极采取措施,加大安全生产应急救援投入。如广东省把安全生产应急救援体系建设列入了本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确定每年安排3000万元的专项资金,用于加强和完善安全生产应急救援体系建设等工作。四川省政府今年划拨了50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解决全省矿山救护队的救护装备,在省政府投入的基础上,按照1:1的比例,地(市)、企业也配套投入了装备资金。山东省创新矿山救援投入机制,自会议年实行救护技术有偿服务以来,吸纳资金1600万元,用于扩充矿山应急救援装备。由于各地区、各部门、各单位加大了应急投入,使应急救援装备的总体水平有所提高。

(七)应急救援工作成效显著

近年来,事故应急救援工作在各级党委的高度重视和各级政府的直接领导下,由于精心有力组织指挥、专家支持参与决策、有关部门协调配合、救援队伍英勇奋战、企业员工自救互救,取得了显著的成效。据统计,去年以来,我国矿山救护队伍参加矿山事故抢险5017起,抢救遇险、遇难人员6814人,其中2292人获救生还;水上救援队伍对2467起事故进行了救援,抢救遇险人员27644人,使26304人获救;公安消防队伍扑救火灾12.2万起,参加危险化学品泄露、交通事故、爆炸事故、倒塌事故等各类事故灾难抢险救援和社会救助9.6万次,抢救和疏散遇险人员12.5万余人,抢救和保护财产价值450亿元。电力应急救援指挥机构和救援队伍利用最短时间成功地处置了多起大面积停电事故,把损失降到了最低限度。其他各行业、领域及各地、各单位的各类应急救援队伍在应急救援工作中也取得了很大的成绩。

上述成绩充分表明,我国应对事故灾难的能力有了较大提高。对各类事故灾难实施及时施救、科学施救、有序施救、安全施救,卓有成效地减少了事故起数和事故后果的严重程度,化解了一部分重特大事故险情,减少了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维护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出了贡献。近年来,全国安全生产形势保持了总体稳定、趋于好转的发展态势,除其它因素外,也是与安全生产应急管理和应急救援战线的同志们的努力分不开的。在我们取得的成绩里面,也凝聚着广大安全生产应急管理和应急救援指战员的心血和汗水,有些甚至是他们用宝贵的生命换来的。他们对党、对祖国、对社会、对人民所做出的贡献,党和人民是永远不会忘记的。

二、认清形势,增强信心,明确安全生产应急管理工作的思路目标

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尽管安全生产应急管理和应急救援工作取得了很大成绩,但与党中央、国务院的要求,与全国人民的期盼,与严峻的安全生产形势的挑战相比,各方面还存在一些不适应、不符合的问题。

一是预案管理工作的某些方面还不适应。截至目前,预案体系仍不完善:有的地方、部门和单位还没有制定预案;有的制定了预案但不规范、不完整、过于原则化,可操作性不强;有的预案没有形成体系,上下脱节、不对应;有的企业预案与政府和部门预案不衔接;还有些地方、部门和单位没有认真对预案进行宣传和演练,有关人员对预案内容不熟悉,对预案也未检验,存在较大的盲目性,且也没有对预案进行及时修改。

二是体制和队伍素质、力量方面有些还不适应。主要是:矿山和危化品事故医疗救护体制尚未完全理顺;全国仍有多数省(区、市)没有建立安全生产应急管理机构,虽然有部分省(区、市)安全监管部门或煤矿安全监察机构设立了应急办、应急救援指挥中心、矿山应急救援指挥中心,但职责权限不清、体制也很不顺、工作不够协调,且人员编制不足、经费没有保障,难以满足工作需要;地市以下安全生产应急管理机构几乎空白,应急管理职责没有落到实处。特别是有些生产经营单位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受经济利益的驱使,不按规定建立救援队伍或未与专业救援队伍签订救援协议,甚至有些削弱了以前形成的救援队伍力量,如全国各类企业的非现役消防队伍已经由原有的14万人减少到目前的84093人。无论是国家还是某些行业和领域,普遍缺少能够应对规模大、难度大而又复杂事故的跨区域作战的应急救援骨干队伍,没有组建起更加优势的兵力和精锐部队、形成很强的区域综合作战能力。因此,发生重特大事故往往从路途遥远的地方调集队伍和装备,人员到达和装备到位时间长,有时又受人员素质和装备条件限制,救援时效不佳。尤其是现有一些应急管理和应急救援队伍中,指战员新人多,思想不稳定,作风不过硬,业务不熟悉,技术水平低,难以适应应急管理和应急救援特别是要求很高的事故抢险救援的需要。

三是工作机制和信息化水平不适应。现有的安全生产应急资源,如消防、矿山、化学品、海上搜救与打捞等应急救援力量,分属不同的部门管理,部门之间缺乏有效的协调机制和协调手段,资源分割、信息不畅,面对跨行业、跨领域、跨地域的重特大事故灾难,难以实现资源共享、形成合力、协同应对。除个别行业外,整体安全生产应急管理信息化水平不高,现代化信息系统没有建立起来。指挥通讯信息手段和装备落后,大部分行业、领域应急协调指挥机构和应急救援队伍仍然只有传统的电话、传真和普通移动电话,缺少专门的应急通讯装备,且没有形成网络,不利于灵敏反应、快速响应、有力指挥和有效施救。

四是法制建设不适应。尽管在这方面做了一些工作,也有些进展,但安全生产应急管理法制建设依然滞后,制约了工作的更好开展。法律层面,由于历史的局限,《安全生产法》仅对应急救援个别方面作了原则性规定,尚有许多方面没有体现;法规层面,仅有少数规范行业应急救援工作的单行法规,如《核电厂核事故应急管理条例》,还有少数行业安全管理的单行法律、法规中对应急救援的某些方面做了规定,如《消防法》、《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目前还没有一部全面、系统、统一、明确的安全生产应急救援法规。部门规章、地方法规、行业标准层面问题更为突出。在对现有法规、规章、标准的执行方面,有些也很不到位。

五是投入和装备水平还很不适应。尽管在这方面的投入逐步加大,装备有所改善,但企业和一些地方、部门的应急投入仍很不足,应急救援队伍装备配备标准较低、技术落后的问题仍很突出:一是从矿山救援装备来看,先进的、大型的装备缺口较大,全国矿山救护队的技术装备普遍落后老化,半数以上的救护队还在使用负压氧气呼吸器,本应报废的救护车辆还在使用;部级区域矿山救援基地所在企业对救护队装备的投入还只能满足救护队伍的基本装备要求,很难形成应对特别重大或复杂事故及承担跨企业、跨区域救援任务的能力;国家投资配备的少量先进装备,远不能适应矿山应急救援的整体需要,特别是在处理矿井突水事故、对具有爆炸危险性灾区探测和实施救援、抢救井下被困人员、遇险人员搜寻等方面缺乏关键性技术装备,实战能力不强。二是企业危险化学品救援队伍的装备配置主要是应对厂内化学品事故,而经常参加社会相关事故的救援,应急救援能力不足。许多企业救援队伍存在装备老化、超期服役等问题。如大连化工集团的救援装备非常陈旧,6台消防车有5台是80年代的产品,早已过报废期,但因企业无力更新,仍在超期服役。原国家经贸委建立的8个危险化学品应急抢救中心,由于多年没有装备投资,应急医疗抢救的装备和器材一直没有更新换代,医疗条件也很差。三是即使是管理正规、力量较强的消防队伍,也存在投入不足的问题。据公安消防部门统计,全国地市级以上城市消防队欠账50%,市政消火栓欠账21%,消防通信欠账34%,消防部队应配备各类器材装备欠账17.7%,县城及建制镇的欠账更多。

由于存在上述问题,在一些重特大事故救援中,不但影响了救援效果,而且还扩大和次生了事故。据不完全统计,今年以来,全国发生了25起因企业应急管理水平低、应急人员素质低、应急装备水平低、指挥施救不当造成伤亡扩大的事故,导致95人死亡。这25起事故,原本只有41人遇险,但由于上述原因和施救不当,造成59名参加救援人员牺牲。

此外,从当前的安全生产形势来看,居高不下的事故总量对应急管理带来新的挑战。会议年以前,全国各类安全生产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呈上升态势。虽然经过努力,近年来事故有所减少,但总量仍然过大。会议年,全国共发生各类安全生产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仍分别达717938起、127089人。今年以来,尽管形势进一步趋向好转,但依然严峻的状况并未根本改变。1-8月27日,各类伤亡事故累计达429385起,死亡68811人;部分行业和领域重特大事故呈上升势头。可以说,每一起事故的发生,都伴随着应急救援工作的同时展开,如果我们的救援队伍素质高,救援装备水平高,加之救助及时、救助有力,就可以大大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反之就没有效果甚至扩大事故。这就给我们安全生产应急管理和应急救援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而存在上述这些不适应、不符合的问题不解决,我们就难以适应新要求、迎接新挑战,难以更加有力、有效地应对事故灾难,难以更好地履行职责、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所以,我们要正视现实,克服困难,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解决好不适应、不符合的问题,全面提高素质、提高能力、提高战斗力,去迎接新的挑战,力求有更大的作为。

安全生产应急管理工作是安全生产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社会应对公共危机能力建设的重要方面,受到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会议年7月,总书记和总理在全国防治"非典"工作会议上,提出了加快包括事故灾难在内的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机制建设的任务。党的十六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提出要加强应急管理,加大资金投入,建立健全社会预警体系,提高政府应对突发事件和风险的能力,形成统一指挥、功能齐全、反应灵敏和运转高效的应急机制。去年7月,国务院召开了全国应急管理工作会议,总理出席会议并作了重要讲话,华建敏国务委员对包括安全生产应急管理在内的整个应急管理工作做了具体部署。《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把加强应急能力建设(包括安全生产应急救援体系建设)作为重要任务加以明确。今年,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全面加强应急管理工作的意见》,明确了包括安全生产应急管理在内的整个应急管理工作的指导思想、工作目标、主要任务和政策措施。7月上旬,国务院再次召开应急管理工作会议,对今后一个时期的应急管理工作做了进一步部署,提出了新的要求。最近,国务院又向全国人大提交了《突发事件应对法(草案)》,等等。所有这些重大举措,进一步表明了党和国家对加强应急管理,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维护社会安定的坚强决心,也为我们做好工作创造了更加有利的条件,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同时,各级党委政府、社会各方面和广大人民群众更加重视、关注、支持安全生产和应急管理工作,为我们创造了良好的外部条件。加之前面已经讲到的,我们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我们一定要正确地判断形势,充分看到有利条件,树立起必胜的信心,抓住难得的历史性机遇,充分利用各种有利条件,乘势而上,百折不挠,奋发进取,超常工作,强化安全生产应急管理的综合措施,下大决心,花大气力,把安全生产应急管理和应急救援工作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根据党中央、国务院和安全监管总局的总体部署,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安全生产应急管理工作的总体思路和主要目标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战略思想,坚持"安全发展"的指导原则和"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落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安全生产"十一五"规划》和国家安全生产事故灾难有关应急预案,推动安全生产应急管理工作的全面加强。形成覆盖各地区、各部门、各生产经营单位的预案体系;建立健全统一管理、分级负责、条块结合、属地为主的安全生产应急管理体制和国家、省、市(地)三级安全生产应急救援指挥机构及国家、区域、骨干专业应急救援队伍体系;构建统一指挥、反应灵敏、协调有序、运转高效的安全生产应急管理机制;建立健全安全生产应急管理法规、标准、信息平台体系和支撑保障体系;形成政府统一领导,部门协调配合,企业自主到位,社会共同参与的安全生产应急管理工作格局。切实提高全社会预防和处置安全生产事故灾难的能力,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为实现全国安全生产形势的进一步稳定好转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出贡献。

三、求真务实,狠抓落实,全面做好安全生产应急管理的各项工作

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应急管理工作的意见》和总理、华建敏国务委员在全国应急管理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以及安全监管总局将要下发的《关于加强安全生产应急管理工作的意见》、李毅中局长这次会议上的重要讲话,是指导我们今后一个时期做好安全生产应急管理工作的纲领性文件。我们要结合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应急管理工作的实际,认真深入地学习贯彻,深刻地领会精神实质,全面扎实地抓好落实,进一步做好安全生产应急管理的各项工作,为实现"十一五"期间的工作目标而努力。

(一)要切实提高认识,加强对安全生产应急管理工作的领导

当前,我国正处于"矛盾凸显期",突发事件已成为影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能否有效应对、妥善处置突发事件,已成为衡量检验我们政府、部门和单位行政及管理能力的重要方面。

事故灾难是四大类突发公共事件之一,它给人民群众生命财产造成巨大损失。伤亡事故频发,既造成许多家庭的不幸,还会引发社会矛盾,增加不安定因素,影响社会和谐,乃至损害党和政府的形象。

我国尚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还很低,粗放的、落后的经济增长方式尚未从根本上改变。经济规模急剧扩大,能源、原材料需求大幅度增加,工业生产和交通运输满负荷甚至超负荷运行,加重了安全生产的压力。加之一些制约安全生产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还未能解决,我们仍处在事故"易发期"。在这种形势下,加强安全生产应急管理和应急救援工作,提高整体应急管理和救援水平,有效地防范和应对事故灾难,显得尤为重要和紧迫。

加强安全生产应急管理,做好事故灾难的预防与应对工作,是法律赋予我们安全监管部门、煤矿安全监察机构和其他有安全监管职责的部门的重要职责,也是各类生产经营单位的重要职责和任务。在全面提高政府应对公共危机能力的大环境中,如何建立健全安全生产应急管理和应急救援体系,加强队伍、装备建设,完善体制、机制、法制,提高应急管理水平和预防、应对安全生产事故灾难的能力,是我们必须认真研究和回答的大课题。各级安全监管、煤矿安全监察及其它有安全监管职责的部门,各类生产经营单位,要从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以人为本,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高度,切实提高认识,在各级党委、政府的统一领导下,落实行政和部门首长负责制,落实企业法定代表人负责制,落实"两个主体责任",加强对安全生产应急管理工作的具体领导和监督管理。要从"一案三制"入手,加强管理,理顺体制,健全机构,明晰职责,落实任务;要统筹规划,调整优化,强力推动,实现安全生产应急管理社会资源的最佳配置,加快安全生产应急管理和应急救援体系、队伍、装备建设的步伐;要加强协调配合,努力构建协同应对事故灾难的工作机制;要经常分析研究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安全生产应急管理工作的形势,针对存在的问题,采取有力措施,认真加以解决;要制定和不断完善各项政策措施,保障安全生产应急管理工作的更好开展;要促进"政府统一领导,部门协调配合,企业自主到位,社会共同参与"的安全生产应急管理新格局的尽快形成。

(二)要加强应急预案管理,不断完善预案体系

按照国务院提出的建立"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应急预案体系的要求,我们要抓好以生产经营单位应急预案为主的预案制定完善工作。一是各地要突出工作重点,尽快组织指导高危行业企业和其它规模以上生产经营单位按照《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事故应急预案编制导则》抓紧开展应急预案的制定和完善工作。各类生产经营单位要根据可能发生的安全生产事故类型及其应急救援工作的特点,分门别类制定应急预案;存在多个重特大危险源时,要针对每个重特大危险源,制定科学合理、切实可行的现场应急预案;对生产经营活动中的易发生安全生产事故的活动和作业岗位,要制定专门的预案或岗位应急措施。应急预案要健全、要成体系,从总公司(集团公司、总厂)到子公司、分公司直至基层,都要形成上下对应、相互衔接、完善健全的预案体系。要提高预案的质量,切实保证预案的针对性、科学性、实效性和可操作性。二是要加强预案的备案工作。各生产经营单位要按照有关规定主动将本单位的应急预案报各级安全监管机构或有关部门备案。安全监管等部门也要做好工作,加强协调,搞好生产经营单位预案与当地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急预案的相互衔接。三是各级安全监管部门及其他有安全监管职责的部门要在政府的统一领导下,根据国家安全生产事故有关应急预案,分门别类制修订本地区、本部门、本行业和领域的各类安全生产应急预案。同时,要认真履行职责,依法加强对生产经营单位应急预案工作的监督管理。经过努力,要在会议年实现预案覆盖率100%的目标。

要抓好预案的宣传、教育、培训和演练工作。宣传、教育、培训工作要立足企业内部,一些行业企业也要面向周边群众和社会公众。安全监管等有关部门要组织、引导和督促生产经营单位认真、经常地进行。通过宣传、教育与培训,让企业各方面人员尤其是岗位操作人员及有关群众了解预案内容,懂得应急程序,掌握相关知识,提高应急能力。生产经营单位和有关部门要定期组织对预案进行演练,安全监管部门要协调有关部门、单位,定期开展联合演习。通过演练(习)检验预案、锻炼队伍、提高能力。要针对演练中发现的问题和法规标准修订情况,及时修改预案。

(三)要加强安全生产应急管理和应急救援体系建设

要依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安全生产"十一五"规划》和《全国安全生产应急救援体系总体规划方案》,依托企业和社会救援力量,优化、整合各类应急救援资源,抓紧建设国家、区域骨干和专业应急救援基地,并按照《安全生产法》等法律法规,加强生产经营单位应急救援能力建设,形成以168个专业区域应急救援基地和771个骨干专业队伍为中坚力量,以企业和社会救援力量为基础的应急救援体系。

1.要抓紧建设国家、区域、骨干专业应急救援基地。目前,公安消防、水上搜救、核工业、民航、铁路等行业和领域已经形成具有一定实力的专业应急救援体系。为了进一步加强力量,提高能力,建议上述部门和国家其它有关部门进一步采取措施,推动专业应急救援体系的不断完善与强化。

与此同时,要大力推进高危行业的应急救援体系建设。我们已编制了《国家安全生产应急救援指挥系统项目建议书》、《国家危险化学品应急救援体系建设项目建议书》和《国家矿山应急救援体系建设项目建议书》。在矿山救援方面,重点建设23个部级矿山救援基地、11个部级矿山排水基地、100个骨干矿山应急救援队伍、1个部级矿山医疗救护中心、18个部级矿山医疗救护基地和24支矿山医疗救护骨干队伍、6个矿山救援技术研究和培训中心。通过加强、补充人员和装备,尤其是针对重特大矿山事故救援的需要,补充人员定位、灭火、排水、井下通信和快速钻进、掘进、清障等特种设备,武装好重点基地,提高应对矿山重特大复杂事故的能力。危险化学品救援方面,在依托几大石油、石化和其他大型化工企业应急资源的基础上,国家将给予适当投入,重点建设20个部级危险化学品应急救援基地、16个部级危化品应急医疗抢救中心、154个骨干应急救援队伍和1个技术咨询机构。同时,要在部级应急救援基地的基础上,再分别强化6个矿山救援基地和6个危险化学品救援基地,增强技术、装备、培训和辐射带动功能,形成强有力的区域救援作战能力,承担各大区矿山和危化品方面复杂、难险事故灾难的救援任务和培训、咨询、技术服务等工作。

上述这些建设内容,需要各方面通力合作,上下一起行动,地企共同努力才能完成。各地、各有关部门和单位一定要形成合力,全力抓好。

2.要建立健全安全生产应急管理和应急救援指挥机构。各级安全监管部门和负有安全监管职责的部门,都要把加强安全生产应急管理机构建设作为完善安全监管体制的重要内容,在政府的领导和有关部门的支持下,尽快建立健全安全生产应急管理机构,并明确职责,理顺关系,落实任务。与此同时,要加强各级安全生产应急救援协调指挥机构的建设,建立健全国家、省(区、市)和市(地)三级应急救援协调指挥机构;安全生产任务重的县(市、区)也要建立相应机构。各地一定要按照国家的统一部署和本次会议的要求,抓紧工作,尽快组建,并落实应急救援指挥机构的编制、职责、人员、经费、条件。到2008年底,要完成各级安全生产应急管理和应急救援协调指挥机构的组建工作,形成健全完善的安全生产应急管理和应急救援指挥体系。

3.要抓紧抓好各地、各有关部门应急救援体系建设规划的制定和实施工作。各地安全监管部门要根据实际情况,按照《全国安全生产应急救援体系总体规划方案》的统一要求,抓紧制定本地区的应急救援系统建设规划,加强与所在省(区、市)有关部门协调,争取列入当地的"十一五"发展规划或在地方政府应急能力建设整体规划中通盘考虑,并尽快付诸实施。各有关部门也要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做好此项工作。

应急救援体系规划和建设要充分利用现有资源,搞好上下对接,依托大中型企业,不另铺摊子,避免重复建设。要按照轻重缓急的原则,分期分批,抓紧建设,尽快投入运行。

4.要加强基层的应急管理和应急救援体系建设。各类生产经营单位都要按照相关要求,建立安全生产应急管理机构和应急救援组织。大中型矿山、建筑施工单位和危险物品的生产、经营、储存单位,以及具有重大危险源的生产经营单位要建立专职安全生产应急救援队伍。其他小型高危行业生产经营单位要建立由本单位职工组成的专职或者兼职安全生产应急救援队伍,并与专业安全生产事故应急救援队伍签订应急救援协议。企业的救援队伍既要为企业服务,也要为社会服务、为群众服务。要把应急救援体系建设逐步延伸到社区、乡镇、村屯,形成群防群治、自救互救的网络。

5.要加快信息系统建设步伐。尽快建设具备风险分析、监测监控、预测预警、信息报告、数据查询、辅助决策、应急指挥和总结评估等功能的国家(部门)、省(区、市)、市(地)安全生产应急管理信息系统。在统一规划、统一规范、统一标准的前提下,各级安全监管部门、其他有关部门和生产经营单位,都要抓紧建设和完善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的应急信息平台,并要做到上下级部门之间、同级相关部门之间、部门与当地企业之间、应急机构与救援队伍之间信息平台系统的有效对接,为实现互联互通和信息共享,实现高效快捷的信息传递、应急响应和协调指挥创造条件。

在加强安全生产应急管理和应急救援体系建设的同时,还要努力构建统一领导、分工负责、反应灵敏、运转高效的应急管理体制和有力、有效、协同应对事故灾难的工作机制。

(四)要加强安全生产应急管理法治建设

1.做好相关工作,促进《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的尽早出台,以统一规范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工作,保证和促进事故统计、应急响应和事故调查处理工作的更好开展。同时,要加快《安全生产应急管理条例》的制定,力求将其列入会议年立法计划,尽早颁布实施。

2.加大安全生产标准制(修)订工作力度。要以煤矿、非煤矿山、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等无行业主管部门的安全标准为重点,对现有安全生产国家标准、行业标准进行清理,组织制(修)订一批急需的安全生产标准。各有关部门和地方也应抓紧本地区、本行业安全生产标准的制(修)订工作。

3.抓紧制定部门规章和地方性法规。各地、各有关部门都要根据工作需要,依据有关法律法规,抓紧制定部门和地方安全生产应急管理法规和规章,以使安全生产应急管理工作有章可循。

4.各类生产经营单位要努力建立健全安全生产应急管理的规章制度和企业内部标准。

5.抓好执法工作。安全监管部门、煤矿安全监察机构和负有安全监管职责的其他部门都要认真执法,做好即将颁布的《突发事件应对法》的宣贯实施准备和各项执法工作,依法依规加强对安全生产应急管理工作进行监管监察。各类生产经营单位要认真落实法律法规和政府有关部门的规定,高度重视,认真做好本单位的应急管理工作,使主体责任切实落实到位。

(五)要加强安全生产应急管理和应急救援队伍建设

加强安全生产应急管理和应急救援队伍建设,提高队伍的内在素质,是搞好安全生产应急管理和应急救援工作的根本保证。各地区、各有关部门和单位都要进一步重视队伍建设工作,着重抓好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要进一步抓好组织建设。各类生产经营单位要严格按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建立专业或兼职应急救援队伍,对现有队伍加以充实;在现有基础上,强化现有各行业、领域部门专业救援队伍的力量;坚持边建基地、边建机构、边建队伍,大力充实加强部级尤其是部级区域性大基地救援队伍的力量;落实人员编制,选配政治素质较高、业务能力较强的人员到各级安全生产应急管理和应急救援机构工作。二是要大力加强队伍的思想政治建设。组织广大安全生产应急管理和应急救援人员认真学习理论,加强思想教育,开展有益活动,搞好精神文明建设,不断提高他们的政治素质,打牢思想政治基础。三是要大力加强作风建设。教育引导广大安全生产应急管理和应急救援人员树立安全责任、危机、服务、执行和效率意识,培养和发扬尊重科学、不畏艰险、雷厉风行、甘于奉献、敢打硬仗的作风。要特别注重在战斗实践中锤炼队伍。四是要加强业务培训和实战训练。今后,各地区、各有关部门和生产经营单位,对应急管理和应急救援人员要经常开展各种方式的培训、技术交流、救援竞赛比武和实战演习,有条件的部门和单位要组织他们分期分批到国外考察学习,以不断丰富他们的管理和救援经验、知识,提高他们的技术、业务水平。五是要抓典型、选样板、树标兵,大力宣传英雄模范人物的先进事迹并予以表彰奖励,以弘扬正气。六是要关心他们政治上的进步,解决他们生活上的困难,尤其要制定相关政策,解决好他们的福利待遇和抚恤等问题。各级安全生产应急管理和应急救援机构要按照上述要求,努力搞好自身建设。经过努力,真正建立起一支思想好、作风硬、业务精、能力强、善战斗的应急管理和应急救援队伍,尤其是第一线的救援队伍。

(六)要进一步加大安全生产应急投入,推进技术进步,加强装备能力建设

加大资金投入是做好安全生产应急管理尤其是应急救援工作的重要保障。各级安全监管部门要按照国务院和安全监管总局的要求,在地方党委和政府的领导下,做好协调工作,积极争取将安全生产应急管理和应急救援需要政府负担的经费,纳入本级财政年度预算,集中人力、财力、物力,重点加强应急救援体系、应急信息系统等项目建设。尤其要将国家投入与地方资金、企业投入集中使用,共同配套建设好部级应急救援基地和地方自己的救援力量。请国家各有关部门也抓紧出台和完善政策,采取措施,争取资金,加大投入,进一步对本部门专业救援队伍和本行业的其他救援机构进行武装。

企业是安全生产应急管理的责任主体,也是应急投入的主体,必须强化主体责任,加大对应急管理和应急救援的投入,特别是在救援装备、救援队伍工作条件、重大危险源监控和事故隐患整改等方面,要确保资金到位。生产经营单位特别是高危行业企业要按规定提取和合理使用安全费用,力求多向应急救援方面倾斜。安全监管、煤矿监察和其它有关部门要加强对企业安全费用提取、使用尤其是应急投入方面的监督。

要深化改革,拓宽投资渠道,多方筹集资金用于安全生产应急救援装备等方面的投入。

要组织力量开展科技攻关,大力开发、推广使用先进的救援手段、装备;要引进高、精、尖的救援装备,淘汰落后的、安全保障能力低、救援效果差的装备、设施;要全面推进科技进步,提高救援装备的科技含量,以适应事故救援尤其是复杂、难险事故救援工作的需要。

(七)要加强事故预防和应急救援工作

安全生产应急管理工作必须首先立足于防范事故的发生。要从安全生产应急管理的角度,着重做好事故预警、加强预防性安全检查、搞好隐患排查整改等工作。

一是要加强风险管理、重大危险源管理和事故隐患的排查整改工作。各地区、各有关部门和各类生产经营单位都要建立预警制度,加强事故灾难预测预警工作,对重大危险源和重点部位定期进行分析和评估,研究可能导致安全生产事故发生的信息,及时进行预警。

二是要坚持"险时搞救援,平时搞防范"的原则,建立应急救援队伍参与事故预防和隐患排查的工作机制,组织矿山、危险化学品和其它救援队伍参与企业的安全检查、隐患排查、事故调查、危险源监控以及应急知识培训等工作。各类救援队伍一定要把参与事故预防工作作为自己的基本职责之一,积极主动地参与并做好这方面的工作。

三是要解决当前信息报告中迟报、漏报、瞒报等问题。国务院办公厅和安全监管总局对信息报告工作做出了明确的规定,各地区、各部门、各单位要认真贯彻执行。要与气象、水利、国土资源等部门加强工作联系和衔接,对重特大事故灾难信息、可能导致重特大事故的险情,或者其他自然灾害和灾难可能导致重特大安全生产事故灾难的重要信息,各级安全监管部门、其他有关部门和各生产经营单位要及时掌握、及时上报并密切关注事态发展,做好应对、防范和处置工作。

四是要强化现场救援工作。发生事故的单位要立即启动应急预案,组织现场抢救,控制险情,减少损失。事故现场救援必须坚持属地为主的原则,在各级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建立严密的安全生产事故应急救援的现场组织指挥机构和有效的工作机制,加强部门间的协调配合,快速组织各类应急救援队伍和其他救援力量,调集救援物资与装备,科学制定抢救方案,精心有力地开展应急救援工作,做到及时施救、有序施救、科学施救、安全施救、有效施救。各级安全监管部门及其应急救援指挥机构要会同有关部门搞好联合作战,充分发挥好作用,给政府当好参谋助手。

五是要做好善后处置和评估工作。通过评估,及时总结经验,吸取教训,改进工作,以提高应急管理和应急救援工作水平。

(八)要加强应急培训和宣传教育工作

各地区、各有关部门和各生产经营单位,要制定规划,编好教材,组织好各类专门的安全生产应急管理培训班,对安全生产监管监察系统和大中型企业负责人、应急管理人员及岗位操作人员进行分类培训。要在各类安全培训课程中增加应急管理培训课程,在各种安全培训班中增加应急管理培训内容。要组织好各层次的安全生产应急管理培训,有条件的地方和部门、单位也可以组织业务骨干赴发达国家进行比较系统的应急理论、技术和业务培训。尤其要加大对生产经营单位从业人员和救援队员的培训力度。

要切实抓好安全生产应急宣传教育工作。通过编制预案简本、科普读本、影像资料、知识问答、典型案例分析和举办讲座、论坛、研讨会、知识竞赛等多种形式,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网络、墙报、宣传栏、安全教育馆等多种媒体,利用"安全生产月"和"安全生产万里行"等各种机会,宣传搞好安全生产应急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宣传安全生产应急管理的法律法规,宣传各种应急预案和其它安全生产及应急方面的内容,普及事故灾难预防、避险、报警、自救、互救等知识,强化企业员工乃至全社会的安全意识,提高企业从业人员和社会公众应对事故灾难的意识和能力。

此外,各地区、各有关部门、各生产经营单位都要加强应急管理的基础工作,建立重大危险源和隐患档案,建立各种台帐、各类数据库和专家库,掌握各类资源的分布情况和有关工作的现状等,不断增强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应急救援基地建设方案篇3

一、当前应急救援机制存在的问题。

1、应急救援联动力量的薄弱。一是救援力量少,难于处置重、特大事故。目前,各地专业性质的应急救援联动力量相对比较薄弱,尤其是中小城市,真正专业性救援力量除消防、公安、武警外,只能依靠省会或较大城市以及国家专业的抢险救援队伍进行支援,不能第一时间及时有效地处置和救助。二是专业性不强。大多数救援队伍没有经过系统地、专业性的训练,接触重特大救援事故较少,使之一旦遇到实际情况不能很好地处置。

2、应急救援预案制定存在着问题。一是事故应急救援预案内容制定不细。主要表现在对救援力量部署、救援方案、注意事项等方面的内容模糊、混乱不清,在救援力量进退路线的安排部署上,有救援路线、无退防路线,交代了各救援力量的任务分工,却忽视了相互间的救援协同;在救援方案上,通常是只选定了救援方式,却没有对救援现场进行估算。二是事故应急救援步骤制定格式化。应急救援中心在制定市级预案时容易出现的问题是在制定救援对策时,往往把各救援力量在现场的救援行动交代得过细,如救援中心的力量什么时候到达现场、现场救人采取什么样的方法、救援时哪些人利用哪个救援工具等像这样的问题布置得太具体,看起来就像是在演戏,从而忽略了事故现场瞬息万变的发展规律和计划指挥与临场指挥的关系,反而失去了实际意义。三是事故现场设定过于简单。事故设定是预案制定的关键环节之一,对救援力量部署、施救对策等内容起着决定的作用。如果事故设定过于简单,如只确定一个事故点或是不设置事故发展变化中易引起的次生灾害(如危化品的燃烧、压力容器的爆炸、建筑物的倒塌、人员连续伤亡、被困情况变化等),整个预案就显得过于简单,没有起到做好打大仗、打硬仗、打恶仗的准备作用,对平时的应急救援训练工作的指导意义也就不强。4、应急救援中心与单位和各地制定的预案脱节。对于一些较大规模、较大影响的事故,应急救援中心和辖区单位和地区都会制定同一地点的应急救援预案,但是如果应急救援中心与单位和各地在制作过程中没有做好统一、衔接工作,往往就会造成力量部署如停车位置、事故现场设置、救援和退防路线的设置甚至任务分工不协调。一旦出现应急救援中心调动多种力量作战时,就很可能造成作战任务重叠或者应急救援中心制定的预案失去作用。

二、消防部队在应急救援机制中的优势和重要性。

1、性质和任务优势。消防部队是一支实行军事化管理的纪律部队,人员集中、思想稳定、纪律严明、行动迅速、作风果敢、抢险技能全面。

2、全天候备勤和快速出动优势。消防部队实行24小时昼夜值班,人员、装备随时保证在岗在位,接警后,1分钟之内就能携带所有装备出动,迅速地赶赴灾害事故现场,实施救援。按照国家颁布的消防队站建设规范,城市消防队要能在接警后5分钟赶到事故地点,故灾害事故地辖区消防队能在最快时间内,就能赶到灾害事故现场实施救援,这是其他单位和部门的队伍都无法达到。

3、具有救援应急专业知识和实战经验优势。消防部队实行科技强警,培养和造就了一大批中高级专业技术人才,消防官兵长期经受灭火战斗、抢险救援考验和血与火的洗礼,频繁参与灾害事故处置,积累了丰富的实战经验,探索出了不少成功的救援方法,掌握了较强救援专业理论知识,养成顽强的作风,练就了官兵不怕流血牺牲的顽强意志。

4、先进的器材装备优势。消防部队专业的车辆器材装备和特勤器材,为应对各种灾害事故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消防指战员在长期与火灾等灾害事故作斗争的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实战经验。在中央和各级政府的大力投入下,开发和引进了大批科技含量高的各种常规装备和特勤装备。如防化车、化学洗消车、多功能救援车、登高车、移动式生物快速检测仪、化学毒气侦检仪、生命探测仪、破拆、登高、照明器材及设备,形成种类多,功能全的救援器材装备体系。

三、加强完善消防部队各项建设工作,充分发挥在应急救援机制中的作用。

1、进一步建立完善灭火抢险救援指挥体系。建立政府领导、部门参与的灭火抢险救援指挥部,加强统一指挥调度,明确相关部门和参战力量的职能定位和责权范围,提高协同作战能力。根据国家、省内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的要求,制定县(市、区)特大火灾及其它灾害事故应急救援总体预案和灾害事故类型应急抢险救援预案,加强区域性和跨地区灭火救援实战演练。建立市级灭火救援专家组,积极参与复杂疑难灭火抢险救援现场的作战决策,提供专业技术支持,提高组织指挥专业化水平。

2、解决消防部队编制体制中存在的问题。要及时有效地解决消防部队编制体制薄弱的问题,进一步加大对消防部队的建设力度,大力加强器材装备的投入和购置,重点加强特勤队伍的建设工作,积极参加以抢救人员生命为主的危险化学品泄漏、道路交通事故及次生灾害、建筑坍塌、重大安全生产事故、空难、爆炸及恐怖事件和群众遇险事件的救援工作,并参与配合处置水旱灾害、气象灾害、地质灾害等自然灾害,矿山、重大环境污染、辐射事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3、科学制定和实施应急预案。一是要准确细致地制定预案,保证质量。事故应急救援预案要严格按照预案的六个基本内容(对紧急情况或事故灾害及其后果的预测、辩识、评价;应急各方的职责分配;应急救援行动的指挥与协调;应急救援中可用的人员、设备、设施、物资、经费保障和其他资源,包括社会和外部援助资源等;在紧急情况或事故灾害发生时保护生命财产和环境安全的措施;现场恢复。)进行制定,同时结合实际情况科学合理、有针对性、预见性设置事故大小。二是要简要明确地制定预案,便于使用。要结合各地和单位实际情况,应急救援中心、县(市)和协同单位在救援力量部署方面多做文章,把各参战救援力量的任务分工与协同作战交代清楚是最重要的,而单位级预案应在上级预案的基础上,把侧重点放在各自具体的救援行动上,做到有的放矢,这样才对实战和平时的应急救援训练工作更有指导意义。三是要建立应急预案管理体系。应急救援预案的最大价值在于在实战中发挥最大作用,很多应用中出现的问题实际上是对预案的管理问题。以应急救援中心为例,应急救援中心在对全市(包括县和单位)的预案进行管理时,一定要建立相应的管理体系,做到信息情况有人收集,勤务保障有人协调,基层预案有人指导,预案效果有人评估。

4、加强和改进执勤训练工作。消防部队要按照勤务实战化的要求,加快推进灭火救援勤务改革,加强执勤备战,提高快速反应和实战能力。要深化灭火救援指挥体系改革,建立全勤灭火救援指挥部和以信息数据库为支撑的数字化指挥平台,强化各级指挥员技战术和指挥能力培养,提高灭火救援指挥水平。要从实战出发,改革创新训练工作,深入开展执勤岗位练兵活动,强化体能、心理、技术、战术、合成训练和实战演练,提高部队在各种复杂危险情况下的灭火救援能力。利用模拟训练设施,开展以中队指挥、专勤抢险指挥、重大抢险救援事故指挥为主要内容的综合性演练,丰富逐级指挥的形式和方法;着眼战训基础工作,研究、制定、完善了大型市场商场以及高速公路抢险救援、反恐怖、防生化等特殊条件下的作战预案,为应对突发情况下的火灾扑救和抢险救援积累指挥经验;采用多种训练模式,加快装备技术训练单一型向装备技术训练复合型、操场示教训练向实战模拟训练、单一兵种训练向多兵种合成训练转变的进程,缩短了操场训练与战场实战的距离。

5、大力提高灭火抢险救援综合能力。全面开展地下、高层建筑、油气储罐火灾模拟和道路交通、建筑倒塌事故模拟训练操法,开展高温、有毒、缺氧、浓烟等复杂危险情况下的实战演练。要建立适宜发展需要的消防模拟训练中心。加快灭火救援数据库、重大危险源、消防安全重点单位及重点部位情况、各类灾害事故处置对策、危险化学品辅助决策等灭火抢险救援信息系统建设,提高灭火抢险救援作战能力。

应急救援基地建设方案篇4

(一)健全预案管理体系,提升风险防控能力。

制定完善应急预案,4月下旬完善并印发了《县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试行)》(松应急委办〔2020〕4号),同时督促各乡镇、各行业、各单位制定全县应急预案编制工作规划。实施“总体预案、专项预案、部门预案”为构架的应急预案动态管理制度。完成《县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等应急预案修订。全县已形成由1个总体预案,18个专项预案和多个部门预案构成的“1+18+n”应急预案体系。在各行业领域建立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工作机制,全面遏制较大以上事故。规范全县综合防灾减灾统筹协调运行机制,明确自然灾害事权划分和防灾减灾主体责任。

(二)健全智慧应急体系,提升科技信息化能力。

1.建设智慧应急管理信息化系统。与县融媒体中心推进智慧应急管理信息化系统正在建设,构建全县联动的大应急数据与联动生态体系。

2.建设应急资源管理系统。应急救援物资、专业应急救援力量、社会应急救援力量、应急救援装备管理、应急重点工程避难设施、医疗卫生、运输资源、通讯保障和应急资料等业务管理,建立全面、真实的应急资源动态数据库,辅助应急资源配置方案的制定和优化,为突发事件所需应急资源的分析、配置提供数据基础,满足应急救援工作的需要,保障恢复重建工作的顺利进行。

3.推广应用应急广播。全县122个村(社区)已经开通了应急广播建设项目(应急广播具有直通最基层、直达最末梢、广播内容可管可控可监测,及时安全、灵活高效,出击主动、受众明确的特点和优势)。组安装了报警设备,确保预警信息及时高效。

(三)健全指挥调度体系,提升统筹协调能力。

1.建设应急指挥场所。正在推进建设全县应急指挥中心工作。

2.建立健全指挥决策机制。建立健全了应急救援指挥体系,形成了“统一指挥、专常兼备、反应灵敏、上下联动、平战结合”的应急管理体制,努力做到“五个统一”(统一组织、统一指挥、统一调度、统一方案和统一实施);确保做到“六个第一”(第一时间果断作出先期处置;第一时间赶赴现场;第一时间如实报告情况;第一时间权威信息;第一时间依法查处造谣生事者并向社会公开揭露曝光;第一时间疏散、掌控现场)。消防救援大队抢险救援共15次。投入资金190万元充实专业救援设备和应急物资储备。成功处置了“4·30”镇江关镇五里堡村山体 hh↑↑洪泥石流灾害和“11·12”道路交通事故第一时间赶往受灾现场了应急抢险,进行查灾、核灾、统计灾情等相关工作,开展受灾群众安抚工作。“11·12”道路交通事故县委县政府第一时间成立了多个工作组,及时对遇难者家属进行抚慰和善后工作。++速战速决净资产

3完善分级响应机制。制定了全县应急响应工作规程,根据相关规范和要求,明确应急响应层次与响应级别,细化分级响应程序,做到分级负责、快速响应;落实突发事件应对处置的属地责任,加强对地方应对处置工作的指导,做到上下级响应无缝对接,应急响应科学、高效运转。

4.建立会商研判机制。优化应急联动机制,坚持“管行业必须管风险防范、管行业必须管应急救援”的原则,发挥好应急管理部门综合职能和行业部门专业优势,明确“防、减、抗、救”的责任链条,细化了各相关部门在风险隐患防范治理和突发事件应对处置中的工作职责。健全了各级各类灾害事故会商研判制度,明确牵头部门,定期组织风险和形势分析预判,制定防范措施并督促落实到位,扎实做好重点时段、重点领域、重点区域的预测预判,做好先期防范处置工作。2020年6月4日上午,经请示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组组长杨兴荣同志,县应急管理局召集21个成员单位,在应急管理局会议室召开基层治理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组联席会议。

5..规范信息报送流程。根据《州突发事件信息报送规程》《州突发事件信息报送问责追责办法》,明确各类突发事件信息归口管理部门,杜绝多头接收和报送,确保信息同一口子进出,实现向上和对外信息的时间、造成的人员伤亡、损失数据完全一致,避免造成社会负面影响而导致工作上被动。对灾害信息报送过程中不作为、乱作为、慢作为和不担当的单位和责任人进行问责、追责。上报突发事件信息8期。

(四)健全应急保障体系,提升救援作战能力。

1.强化应急队伍建设。我县调整完善了县应急委员会,下设18个专项指挥部,进一步加强、优化、统筹我县应急能力建设,推动形成统一指挥、反映灵敏、上下联动、平战结合的指挥体系和应急机制,规范灾害现场各类应急救援力量的组织领导指挥体系,强化各类应急救援力量的统筹使用和调配,发挥两支专业应急救援队伍在抢险救援中的骨干作用。严格执行综合应急救援队伍消防员准入和退出相关规定(政府专职消防员参照执行),严把入口关,分期分批招录综合应急救援队伍消防员和政府专职消防员,落实消防救援队伍相关职业保障措施,确保应急救援队伍力量充足、稳定、退转有序、保障有力。推动军地应急体系衔接融洽,进一步完善落实抢险救灾协调联动机制,组建县级民兵应急队伍(地方专业灭火队),实现军地联建、联训、联勤。在重点地区组建“轻骑兵”前突小队和志愿消防速报员队伍,解决“断电、断路、无信号、恶劣天气”条件下灾情信息“突不进去,传不出来”等问题。基层应急救援能力明显增强。加强基层应急救援能力,健全基层应急救援队伍体系建设,加大基层应急装备投入。组建“6+1”模式的综合应急救援和森林草原专业扑火队伍,建成183人的专业救援队伍、140人的林业扑火队、1040人的应急抢险队伍、83人的应急专家。储备应急装备40余种,应急救援大型机械储备285(台、辆),应急救援通讯设备对讲机280部、卫星电话30部。积极开展室内、室外应急避难场所建设,新建130个应急避难场所,面积达11.8万平方米。以点带面,逐步推进,形成了布局均衡、远近结合、覆盖面广、设施配套齐全的应急避难场所体系,基本满足全县7.33万人应急避难需求。

2.推进社会救援力量建设。开展应急战略合作,与省内能力突出、实力雄厚、经验丰富的应急抢险救援队伍、空中救援队伍、技术支撑队伍、工程监理队伍和通信、电力保障队伍分片区签订战略合作协议,逐步补齐我县在抢险救援、空中营救、危化品处置、环保、勘察设计、应急排查、技术支撑等方面的短板。督促、指导危险化学品、非煤矿山、大型商业综合体等生产经营单位结合应急救援工作需要建立专(兼)职应急救援队伍。以机关单位青壮年为主体,建立志愿者应急救援队伍。

3.应急救援基地建设。以森林消防救援队伍和消防救援大队为基础,推进县综合应急救援基地建设,以重点景区为中心,建立医疗、山地救援、避难场所、物资储备等基础保障设施。建设县域应急物资综合备灾仓库1个,面积4000平方米,物资存放功能分区。全县共设置19个综合应急避难场所,临时避难场所122个。救灾物资储备体系不断健全。建立健全应急救灾物资储备体系,加强物资统计、管理及调用制度建设,增加应急救灾物资储备的数量和品种。升级改造县级物资储备库2个、乡镇物资储备库17个,储备了帐篷等十多种应急救灾物资,形成了“县、乡(镇)、村(社区)”三级救灾物资储备体系,提高了应急救灾物资储备效能,确保了救灾物资供应。

4.加强灾害信息员队伍建设。以实现灾情信息及时准确传递为目标,着力打造覆盖全面、专兼结合、精干高效、相对稳定的灾害信息员队伍,切实提高各级灾情管理能力和水平。发挥群众主体作用,积极整合利用基层护林(草)员、地灾监测员、防震减灾助理员、综治网格员等力量,确保每个村组(社区)至少有1名灾害信息员,建立一支熟练掌握灾情统计报送和开展灾情核查评估的网格化灾害信息员队伍,拓宽灾害信息来源,提前感知灾害风险。

5.建立区域应急保障机制。依托现有救灾物资储备场所和现有机场,分片区规划建设区域应急救援保障中心和航空救援中心,实现应急救援力量和救灾物资就近调配、快速行动、有效驰援;按照应急厅统一安排,启动直升机起降点建设,补齐灾害救援的空中短板,扩大航空救援覆盖面;引进航空救援力量参与森林草原灭火、城市灭火、医疗救护、人员搜救、航空巡护、灾害监测预警等工作;针对重要时段、重点区域和灾害多发期,组织开展特定区域空中巡查。

6.健全电力、交通、通讯应急保障机制。依托国家电网,配备移动式、便携式发电装备,为应急救援提供电力保障。依托交通运输(公路)部门和辖区内重点工程施工项目企业,动态掌握交通保通保畅机具,并配备必备的应急指挥车辆,为应急救援提供交通保障。依托移动、电信、联通和铁塔等通信运营企业,配备前端移动通讯卫星电话23部,为应急救援提供通讯保障。

(五)健全减灾救灾体系,提升防灾抗灾能力。

1.强化全民宣传教育。利用各类新兴媒体,大力普及公共安全、自救互救、防灾减灾避灾知识,营造浓厚的应急文化氛围。各类活动发放宣传手册65000余册,宣传袋16000个,宣传围裙18000张。现场解答群众提问共2500余条。

2.建立联防联控机制。建立相邻县、乡(镇)与乡(镇)安全生产、自然灾害联防联控制度,定期召开联防联控联席会议,推进位置相邻、行业相近、业态相似的地区和行业信息互通,资源共享。建立完善跨地区、跨行业、跨部门的安全风险联防联控机制,提前预警、互通信息,应急联动。

3.提升物资储备保障能力。健全救灾物资、民生保障物资储备体系,扩大储备库(点)覆盖范围,优化储备布局,完善储备类型,丰富储备种类,提升应急抢险救援和救灾物资保障能力。加强应急物流体系建设,完善公路、航空等应急运力储备与调运机制,提高救灾物资调配效率和资源统筹利用水平。制定灾害救助应急预案(保障方案),健全完善了救灾物资补库、储备、调拨、紧急采购等制度和资金保障机制,确保突发事件发生后受灾群众基本生活得到有效保障。建立了社会物资、运输工具和设施装备等大型抢险救援装备购买服务、租赁和临时征用保障机制。综合防灾减灾能力持续增强。建立自然灾害感知网络与综合监测预警系统,持续增强气象灾害、山洪地质灾害、地震监测、森林火灾等综合防灾减灾能力。加快主要江河堤防建设、中小河流防洪治理和山洪灾害防治,建成堤防护岸14公里,治理中小河流12公里;累计投入中央和省级地质灾害防治专项资金12570万元,搬迁安置受威胁农户40余户、近140人,实施地灾治理工程58处、排危除险28处,建立专群结合监测99处。建立功能先进的现代化气象监测体系,有效提升了气象灾害防灾减灾工作效能。

4.推进避难场所建设。强化部门协作,结合全县自然灾害实际,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利用现有场所,加快推进专常结合的应急避难场所建设,补充完善避难场所电力、医疗、厕所等基本生活设施设备,确保灾害发生后受灾人员得到妥善安置。

(六)健全队伍管理体系,提升应急管理工作能力。

1.扎实推进专题培训。以“安全生产月”、“防灾减灾日”、“国际救灾日”为契机,充分依托主流媒体、行业网站、微博微信等平台,深入扎实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宣传活动、技能培训和防灾减灾应急演练活动。开展了“安全生产月”、“安全生产公开课”等活动、防灾减灾系列减灾科普宣传教育等活动。督促124家企业开展安全技能和应急处置培训。开展了“6·16”施家堡乡山洪泥石流灾害综合应急演练、“4·27”川主寺镇岷江流域自然灾害应急大演练等多次应急演练活动。通过宣传教育、技能培训、实战演练,全民应急意识、安全意识、防灾减灾意识、应急避险和自救互救能力显著提升,为做好应急管理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提升救援队伍作战能力。加强专业队伍日常训练、演练,针对全灾种分类开展体能和专业知识训练,建成专常兼备、反应灵敏、作风过硬、本领高强的应急救援队伍,打造“尖刀”和“拳头”力量。7月在林业局由县人武部和我局联合组织全县民兵100余人进行了培训。8月在川主寺消防站对“6+1”队伍进行集训,11月70人的专业队伍在川主寺消防站集训,不断提高应急救援能力。

(七)健全安全生产体系,提升安全监管能力。

1.牢牢把握安全生产基本盘。坚持以人为本和安全发展理念,县政府及安全生产各相关部门全面落实安全生产工作责任,不断完善监管机制、创新监管举措,及时整改安全隐患、妥善解决突出问题,严密防范和有效遏制各类生产安全事故发生。2020年截至目前,共发生其他各类事故7起(其中道路交通4起、火灾3起),死亡7人,受伤人数8人,直接经济损失229.4万元。事故起数同比下降45%,死亡人数同期下降50%,受伤人数同比下降38%,经济损失同比下降6%。以上事故6起均为非生产安全事故,其中1起(“11·12”道路交通事故)还未定性。全县安全生产形势平稳可控。

应急救援基地建设方案篇5

目录

前言1

一、形势、现状及问题2

(一)矿山安全生产形势2

(二)应急救援在矿山安全生产中的重要作用3

(三)矿山救援工作现状及问题4

二、指导方针和发展目标6

(一)指导方针6

(二)发展目标6

三、主要任务7[文秘站网文章-找文章,到文秘站网]

(一)建立健全矿山应急救援体系,提高救援保障能力7

(二)开展矿山救援科技研究与开发,提升救援技术水平12

(三)加强矿山救援国际交流与合作,促进救援工作发展15

四、规划实施保障16

(一)加强领导,落实责任,保证规划实施效果16

(二)完善技术标准体系,促进矿山救援工作规范化16

(三)建立完善矿山救援资金投入机制17

(四)政策引导,加大投入,开展矿山救援科技攻关17

(五)加大培训、宣传和教育力度18

(六)加强矿山救援领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18

五、重点工程19

(一)矿山救援指挥管理系统建设工程19

(二)全国矿山救援队伍技术装备配备及更新工程20

(三)国家矿山救援技术支撑系统建设工程21

(四)矿山救援信息系统建设工程22

(五)矿山救援关键技术装备研究与开发工程22

(六)矿山救援队伍标准化示范工程29

矿山救援“十一五”发展规划

前言

应急救援是“安全第一、预防为主”方针在安全生产工作中的有益补充。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建立健全各种预警和应急机制,提高政府应对突发事件和风险的能力。《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安全生产工作的决定》明确提出了加快全国生产安全应急救援体系建设的要求。矿山应急救援是安全生产应急救援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确立的抓好安全生产“五项要素”的落实、建设“六个支撑体系”的总体工作思路,其中很重要的一项就是建立矿山应急救援体系,加强矿山应急救援工作。

近年来,我国矿山应急救援工作得到了较快发展,在减少矿山事故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促进矿山安全生产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在应急救援体系建设、基础理论及关键技术研究、科学管理和先进装备等方面远远满足不了当前严峻的安全生产形势所提出的迫切要求,与发达国家相比也有比较大的差距。

为落实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党组对矿山救援工作的指示精神和工作部署,从前瞻性、战略性的角度规划今后一个时期的矿山救援工作,编制《矿山救援“十一五”发展规划》。其内容包括矿山救援现状及问题、指导方针和发展目标、主要任务、规划实施保障、重点工程等五个部分,是“十一五”期间我国矿山救援工作的指导性文件。

一、形势、现状及问题

(一)矿山安全生产形势

矿山安全作为安全生产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始终是党和政府极为关切的重大问题。近年来,党和政府采取一系列强有力的措施加强矿山安全生产工作。颁布实施了《安全生产法》等一系列安全生产法律法规,矿山安全生产工作正逐步进入法制化和规范化轨道;改革和完善了国家对矿山安全生产的监管、监察体制,提高了政府矿山安全生产监管、监察工作的权威性;对煤矿和非煤矿山集中开展了安全生产专项整治;加大了矿山安全生产监督检查和行政执法力度,严肃追究事故责任。经过各方面的共同努力,矿山事故逐年减少,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增幅下降,全国矿山安全生产状况总体稳定,趋于好转。但是,由于矿山安全生产基础薄弱,以及体制机制及人员素质等深层次原因,矿山安全生产形势依然严峻:一是矿山生产安全事故总量仍然居高不下。20__~20__年煤矿事故死亡人数平均每年为6282人。我国煤矿事故死亡人数是世界上主要产煤国煤矿事故死亡总人数的4倍以上,百万吨煤死亡率是美国的160倍、印度的10倍。近年非煤矿山事故死亡人数呈上升趋势,由20__年的1932人增加到20__年的2699人,年平均增长率约为12。二是重特大事故还没有得到有效遏制。一次死亡10人以上特大事故平均每年50起;平均每年发生一次死亡30人以上特别重大事故约8起。特别是20__年三季度以来相继发生了三起死亡人数百人以上的特别重大事故煤矿瓦斯事故,损失惨重,造成了严重的社会影响。三是矿山安全在全行业中问题突出。在工矿商贸企业事故中,煤矿事故死亡人数最多,特大事故突出。工矿企业中,以煤矿安全生产形势最为严峻,事故起数与死亡人数分别占全国工矿企业总数的31.12和46.87,一次死亡10人以上特大事故分别占全国工矿企业的86.15和86.31。

(二)应急救援在矿山安全生产中的重要作用

安全生产工作由源头管理、过程控制、应急救援和事故查处四个部分构成,应急救援在安全生产工作的总体布局中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党的十六大提出要建立和完善预警机制。20__年4月颁布的《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预案》,明确规定了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和社会安全突发事件发生后,各级地方政府、各部门和各相关单位应当做出的反应和做好的工作。其主要内容中包括事故灾害的应急救援,对矿山救援工作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指导意义。

矿产资源的长期大规模开发,埋藏于浅部的矿产资源日益枯竭,大批矿山过渡到深部开采,水压、地压、地温、瓦斯压力都有相应增加,自然条件在不断恶化,煤与瓦斯突出、冲击地压等灾害的复杂性和治理的难度在加大。而且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转型期,受生产力发展总体水平的影响和制约,现阶段还是生产安全事故的易发期,实现矿山安全生产形势的根本好转还需要一定时间。因此,在矿山生产安全事故发生后,积极有效地实施应急救援对发生最大程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尽快恢复生产、迅速稳定矿区秩序、体现党和政府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增强党和政府的凝聚力、树立我国良好的国际形象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矿山救援工作现状及问题

我国的矿山救护队伍从无到有,从弱到强,逐步发展壮大。从1949年在抚顺、阜新、辽源三个煤矿建立了我国第一批专业矿山救护队伍,至今发展成为具有矿山救护大队76支,救护中队449支,救护小队1445支,直接从事矿山事故应急救援的人员14328人的救援队伍,遍布全国2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矿山救护网络。据20__~20__年的不完全统计,全国矿山救护队伍参加各类矿山事故的抢险救灾共约1.17万次,抢救出遇险人员0.84万人,从事故现场寻找、运送出遇难人员1.94万人。20__年,全国矿山救护队处理各类重特大矿山事故3383起,抢救出遇险人员

1572人、遇难人员4135人。

近年来总局党组把矿山应急救援摆上重要日程,作为安全生产六个支撑体系建设的重中之重来抓,组建了矿山救援指挥中心,依托煤炭总医院建立了矿山医疗救护中心。建立了18个省级矿山救援指挥中心。依托大型煤炭企业建立了14个部级矿山事故救援基地。依托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组建矿山救援技术研究中心和培训中心。

初步形成的应急救援体系开始发挥重要作用。组织起草完成了《国家矿山事故灾难应急救援预案》,确定了“政府统一领导、分级指挥协调、专家技术支持、体系协同作战”的矿山事故应急救援机制。国家矿山救援指挥中心和各省级矿山救援指挥中心多次参与重特大矿山事故应急救援的协调指挥,形成了“体系”作战,在抢险救灾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但是,矿山应急救援工作的制约因素较多,情况复杂多变,危险性大,技术性、时效性强,要求反应快速、判断准确、应变及时、措施有力、协同作战、集中指挥,并需要得到强有力的技术、装备和其它方面的支持。我国矿山应急救援现状还远不能适应当前严峻的安全形势的整体需要,主要主要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化的过渡时期内,原来由部委统一建立救援队伍、配置救援装备的机制不复存在,新的机制尚未形成,统一指导和协调矿山救援工作的体系和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二是矿山抢险救灾机构设置与布局缺乏总体规划,矿山救援力量不足且分散。绝大多数的中小煤矿和非煤矿山企业没有专业救援队伍,已有的救援队伍也各自为政,难以形成统一的协调体系,既浪费了资源,又不利于事故的抢救。三是资金投入不足,缺乏必要的资金保障机制,致使救护装备落后、救援队伍不稳定、通讯信息不畅、应对重特大灾害的综合能力不足,远不能适应矿山应急救援的整体需要。四是矿山救援在科技创新上落后,在关键技术装备和技战术研究上亟待突破。五是矿山救援培训体制不完善。这些问题和差距,需要今后的工作加以改进和完善。

二、指导方针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方针

矿山救援的指导方针:坚持以人为本、加快体系建设、依靠科技进步、提高救援能力、促进安全生产、服务经济建设。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围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体目标,贯彻矿山救援有关法律法规,以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为根本出发点,以减灾抗灾为重点,加快矿山救援法制建设,加快矿山应急救援体系完善,依靠科技进步,提升矿山救援技术水平,及时有效地实施各类矿山事故的抢险救灾,最大限度地减少事故损失和人员伤亡,促进全国安全生产形势的稳定好转。

(二)发展目标

按照“统一领导、分级负责,统筹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分阶段逐步实现完善全国矿山救援法规标准、健全指挥管理系统、规范矿山救援队伍、建立资金保障机制、完善应急救援预案、强化技术支撑系统,最终形成覆盖全国、分级属地、快速反应、布局合理的国家矿山应急救援体系。突破解决一批矿山应急救援共性及关键性技术,整体提高矿山救援技术装备水平和救援队伍的救援能力。

20__年至20__年,重点工作放在建章建制、基础设施建设和重要装备配套,启动重点工程;20__年至20__年,完善法律法规及各种机制,完成重点工程项目的建设和验收并推广运用。

三、主要任务

(一)建立健全矿山应急救援体系,提高救援保障能力

建设一个较为完善的矿山应急救援体系,是提高我国矿山事故救援效率的根本。矿山应急救援体系建设内容如下:

1.研究完善矿山救援法律法规、技术标准

依据《安全生产法》、《矿山安全法》、《生产安全应急救援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制定、完善与矿山应急救援相配套的规章和标准,促进矿山应急救援法律法规体系的完善,使矿山应急救援指挥、救援队伍的调动、矿山救援行动及救援保障有法可依,依法运作。

主要工作包括矿山救援法规、标准体系的研究,调研和规划需要制定的法规、标准。制定矿山救援分类标准和一体化标准。制(修)订《矿山救援工作规定》、《矿山救援规程》、《矿山救护队质量标准化规范》等一批矿山救援规章、标准。

2.健全矿山救援指挥管理系统

继续加强总局矿山救援指挥中心基础设施、技术装备和干部队伍建设。全部完成省级矿山救援指挥中心的组建并配备必要的技术装备。推动市县及矿山企业矿山救援指挥机构的建设。形成一个比较完善的应急救援管理指挥体系。建立和完善矿山应急救援管理指挥体系的有效运行机制和矿山事故应急救援基本工作制度。建设覆盖整个矿山应急救援管理指挥体系与救援基地和骨干救援队伍、应急救援技术支撑单位及救援现场的信息系统。在体系、机制、制度、装备和信息等各方面基本满足我国矿山事故应急救援指挥管理的需要。

3.规范矿山救援队伍建设,提高救援能力

加强部级区域矿山救援基地建设,根据实际需要,按照整合资源、合理布局的原则,在原有基础上,将部级矿山救援基地增至20个,建立100个区域骨干矿山救援队伍,加强6个区域矿山救灾排水站建设。在部级矿山救援基地、区域骨干矿山救援队伍、区域矿山救灾排水站中配备必要的先进救援装备,逐步更新淘汰落后救援装备,提高救援队伍战斗力,满足不同救援任务的装备需要。

在现有总局矿山医疗救护中心及分中心的基础上,根据需要建立一批区域矿山医疗救护中心和基层医疗救护站,形成较为完善的矿山医疗救护队伍系统。

通过开展矿山救护队资质认定工作,规范全国矿山救援队伍的建设和管理。加强对矿山救援指挥人员和矿山救护队员的培训,整体提高救援人员的综合素质和业务水平。

4.建立完善矿山救援资金保障机制

矿山应急救援工作既是矿山企业安全生产过程中的一部分,也是重要的社会公益性事业,关系到国家财产和人民生命安全,为此,矿山应急救援体系的资金保障应实行国家、地方、企业和社会保险共同投资的机制(见图1)。

国家将部级矿山救援指挥中心的建设、通讯信息、救援基金及运行费用等列入财政,对救援关键技术及装备的研制开发给予资金支持,对部级和省级矿山救援基地的装备进行定期更新和改造。

地方政府要投入资金建设区域内矿山应急救援体系,对区域内矿山救援队伍的人员经费、基本装备的更新改造给予支持。

矿山企业必须保证对所属矿山救护队资金的投入,确保救护队伍的稳定和装备的落实。

设立矿山应急救援基金,以应对矿山重大灾变事故,支付矿山救护队跨区域调动及救援费用,并对矿山抢险救灾有功的单位和个人实行奖励。矿山应急救援基金主要来自国家财政,辅之以工伤保险基金支持和社会捐赠。

5.建立完善全国矿山应急救援预案

建立完善四级矿山应急救援预案体系:(1)部级矿山事故应急救援预案。发生重特大矿山安全事故时,启动该预案,实施有效的重特大事故救援工作。(2)省级矿山应急救援预案。当发生重大矿山安全事故时,启动该预案,对发生在本省的矿山事故实施快速和有效救援。(3)市县级矿山应急救援预案。发生一般性矿山安全事故时,启动该预案,对矿山安全事故实施救援。(4)矿山企业事故应急救援预案。当矿山企业发生一般安全事故时,启动矿山企业事故应急救援预案,对事故实施快速有效救援。

建立各级矿山事故应急救援预案的管理、更新及演练制度,确保预案的可操作性和有效性。

6.建立完善矿山应急救援技术支撑系统

成立国家矿山救援技术专家组,为国家矿山应急救援工作的发展战略与规划、矿山应急救援法规、规章、技术标准的制(修)订提供专家意见;为特大、复杂矿山灾变事故的应急处理提供专家支持;总结和评价矿山救援和事故抢险救灾工作经验等。矿山救援技术专家组设瓦斯(煤尘)、火灾、水灾、顶板、综合、医疗六个专业组,分别对各种事故的应急救援提供技术支持。

中煤劳保学会矿山救护专业委员会负责开展矿山救护调研活动,参与各种法规、规章、政策的制定和矿山救援技术竞赛等活动,编辑出版《矿山救护》杂志,为矿山应急救援体系和矿山事故的应急救援提供技术支持。

加强矿山救援技术研究中心、培训中心建设。对已成立的矿山救援技术研究中心(中国矿业大学、西安科技大学、煤炭科学研究总院、武汉安全环保研究院)、培训中心(中国煤矿安全技术培训中心、平顶山煤矿安全技术培训中心),国家投入部分资金,对研究、实验、教学设施和装备进行更新、改造,增加必要的新设备,以提高研究、实验和教学水平。支持研究中心开展矿山事故重大灾害成因、救援基础理论、应急救援关键技术装备等研究和科技攻关。组织培训中心开展对矿山救援指挥员、救援人员的定期、强制培训;支持其开展矿山安全知识(包括煤矿和非煤矿山)、政策法规、灾变通风、救护技术与战例、创伤急救、决策指挥技术等救援相关知识和技能培训。

建立矿山救援信息平台,在国家矿山救援信息系统建设的基础上,负责收集矿山救援相关的技术装备、技术专家、救灾案例、应急预案、法规标准、矿山地质和重点危险源、应急救援资源、分析检测等信息,为应急救援工作服务。同时承担国家矿山救援信息系统建设和维护、矿山救援网站建设维护、救援中信息存储、格式转换和相关统计分析工作。

建立国家矿山救援产品检测检验中心,负责承担全国矿山救援产品质量、安全性能的检测检验,为确保救援产品自身的安全提供保障。

(二)开展矿山救援科技研究与开发,提升救援技术水平

1.矿山救援基础理论和技战术研究

紧密结合矿山救援对基础理论的迫切需要,以重大救援基础理论研究为突破口,系统研究救援基础理论和共性问题,加大对事故发生、转化和扩大机理的研究力度。对救援工作及技战术实施过程中的重大现实问题进行理论研究,提高救援效率,为提升国家整体救援技术水平提供指导。

重点进行以下研究方向:矿山事故致因机理、多种灾害耦合条件下灾害事故的转化及扩大的基础理论研究,有效控制事故扩大,防止次生事故发生;瓦斯爆炸灾变时期火灾性混合气体的生成机理及蔓延规律的研究,规范火灾气体的最佳采样区域、采样方法及采样装置;研究矿山尾矿库、高陡边坡失稳机理及预警、监测理论;开展溃坝、矿井突水形成机理与预警理论研究;从事灾变环境下生命特征及生理规律的研究,掌握灾变高温、缺氧、粉尘、有毒有害气体环境及爆炸冲击后人员的工作、自救、逃生时体力、心理极限,采取有效措施提高在后遇险人员的生存率。

建立一体化应急救援技战术实战模拟实验平台,以现有灾害模拟实验巷道及测试实验装备为基础,建立一套火灾、爆炸、突水等灾害应急救援实战模拟场景,研究事故的发生、发展过程和危害,进行各种技战术演练,验证技战术的效果。

2.矿山救援关键技术与装备的研究与开发

针对矿山救援中的共性、关键性问题,加强重点攻关,提高救援队伍配置水平和指挥作战能力,提高对灾害事故的控制能力和对事故发展现状辨识能力,最终实现我国应急救援水平总体提升的目标。重点研究方向是:

救援技术与装备方面:开展井下人员精确定位、事故遇险人员生命探测及遇难人员搜寻技术研究,开发灾区探险机器人及配套装置,研制安全可靠的自救技术装备及灾害破坏区救生通道快速形成技术与装备,最大限度地减少伤亡人数,提高遇险人员的获救率。开展对边坡失稳灾害、突水(泥)事故的应急救援技术及装备的研究,研制开发适用于含大颗粒杂质流体的大流量抽排装备。

救援知识信息化方面:开发救援相关法律法规、作业规程数据库;相关救援技术、经验案例数据库;相关救援、测试装备使用操作手册数据库,为救援工作提供技术支持。

个体防护方面:开发研制稳定可靠的正压氧呼吸器、防毒面具、防热服,保障救援人员的生存和工作条件。建立井下应急集中供氧(生氧)系统,给遇险人员提供基本生存条件。

救援指挥与通讯方面:开展国家矿山应急救援指挥调度机制的研究,建立煤矿重大灾害救灾辅助决策及专家支持系统,依托于矿井监控系统及信息网、工业电视及信息网、视频电视电话会议及信息网、程控交换及信息网、企业信息化管理及信息网,研究快速联动“五网合一”软硬件组网技术,实现地面和井下无线移动通讯和集中指挥。

事故判识及控制方面:从事煤矿重大灾害应急救援的分级、分区控制系统的研究,开展发生次生事故危险性判识技术研究,研究对爆炸性气体的惰化阻爆技术,提高对事故的控制能力,防止次生事故的发生。

救援技术标准化及检验方面:开展救援相关技术标准研究,规范预案编制、更新、演练工作,开展救援队伍标准化、装备配置标准化、救援指挥标准化、救援联合行动标准化等研究工作,建立标准化救援示范基地。

3.矿山救援科技成果转化与技术推广

强化救援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政策上资助和鼓励新技术、新产品的研发,建立救援项目评估、评奖机制,推出100项重点推广的技术装备,评出并奖励50项科技进步成果,申报20项新技术、新产品专利,快速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并形成产业化基地。

支持先进救援装备重点建设项目,扶持建立5个个体防护装备产业化基地(包括自救器、呼吸器、井下集中供氧装置等)、3个移动救援指挥装备产业化基地(包括救援车、气体分析车、指挥车、监测车等)、2个灾区通讯产业化基地和2个救护装备专业检验基地。

规范救护产品的推广应用渠道,审定救护产品生产销售资质。

(三)加强矿山救援国际交流与合作,促进救援工作发展

1.开展国际矿山应急救援体系研究

全面考察、充分调研世界各国的矿山应急救援体系,及时了解和掌握国际矿山应急救援组织体系的状况,学习借鉴先进的矿山救援管理模式和救援体系建设经验,为我国矿山应急救援体系的建设和完善及矿山救援工作的长期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2.加强矿山救援技术装备研发和引进方面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积极与有关国家开展国际合作项目,共同研究矿山救援关键技术及装备。积极引进国际先进的救援技术装备,提高我国矿山救援技术装备水平。同国际矿山救援技术装备研究机构建立定期、不定期的信息、资料交流和人员互访机制,加强技术交流,提高救援技术装备的研发能力。

3.积极参加和组织国际矿山救援竞赛、学术交流活动

积极参加国际救护组织年会和其它矿山安全和救灾方面的学术会议,积极组织矿山救援国际研讨会,计划在北京举办一届国际矿山救护大会。筹备和组织好定于20__年在我国河南平顶山举办一届国际矿山救援技术竞赛。积极组团参加在其他国家举行的国际矿山救援技术竞赛。每年聘请国际救援专家来华讲学1~2次。

4.组织出国或聘请专家来华进行矿山救援技术培训

每年组织1~2次矿山救援人员到矿山救援技术先进国家参加国际矿山救援技术培训。积极聘请国际救援专家来华进行技术培训,逐步使各级矿山救援指挥中心、国家矿山救援基地、区域矿山救援骨干队伍、矿山救援技术研究中心及矿山救援技术培训中心的主要技术骨干接受国际先进的救援技术培训。

5.建立国际友好队际关系

适应新形势,与国际接轨,积极参加国际救援组织的有关活动,建立与国外矿山救援队伍的友好队际关系。

四、规划实施保障

“十一五”期间必须加强政府的政策引导、资金投入和管理力度,分清层次,落实责任,广泛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保证“十一五”矿山救援规划目标的实现和任务的完成。

(一)加强领导,落实责任,保证规划实施效果

各地要制定适合本地区的矿山救援“十一五”发展计划,各级地方人民政府要把矿山救援专项规划作为一项重要内容纳入安全生产规划之中。加强各级政府对矿山救援工作的领导,理顺矿山救援管理体制,完善部门协调机制,落实相关责任,保证规划实施效果。

(二)完善技术标准体系,促进矿山救援工作规范化

矿山救援安全行业标准是各级矿山救援指挥管理部门和矿山救护队实施矿山救援必须遵循的工作准则,也是国家安全生产法规标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建立研究制订矿山救援标准体系表,组织、规划和协调全社会包括企业、科研院所、高校的力量共同从事矿山救援技术标准研究,尽快形成并逐步完善矿山救援技术标准体系结构,应跟踪主要发达国家和主要发展中国家的现行标准状况及其潜在动向,使我国矿山救援标准化体系满足矿山救援工作需要,并逐步与国际接轨。

(三)建立完善矿山救援资金投入机制

拓宽矿山救援投入渠道,形成国家、地方政府、企业及全社会多元化的矿山救援资金投入机制,落实和加大矿山救援投入。建立矿山应急救援专项基金。各级政府要把安全生产专项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安全生产专项经费中要包括矿山救援经费。企业要按照《安全生产法》的要求,确保矿山救援资金的投入。建立工伤保险与事故救援相结合的机制,完善工伤社会保险制度。

(四)政策引导,加大投入,开展矿山救援科技攻关

加强政策引导,建立和完善科技创新的投资机制和激励机制。国家财政应加大在矿山应急救援科技平台建设中的资金投入,加强部级矿山救援研究中心基础设施建设,救援产品安全检测检验基础设施建设。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大幅度增加全社会科技投入。强化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在组织、指导全国矿山救援关键技术研究和示范工程的职能,加强矿山救援科技管理和协调工作。对矿山应急救援关键技术研究项目,积极争取列入国家科技计划,取得国家的支持。对不能在国家相关科技计划安排的矿山救援技术研究工作,应建立矿山应急救援关键技术研究专项资金。

(五)加大培训、宣传和教育力度

倡导以人为本的矿山救援理念,宣传普及安全生产及矿山救援有关法律法规和安全知识,提高全民的安全、自救和互救意识。推动矿山救援文化建设。发挥大众传媒的作用,加强舆论阵地建设,在全社会广泛宣传党和政府对矿山救援工作的高度重视、采取的有力措施和矿山救援工作取得的成绩,形成全社会相信党和政府的决心和能力、正确理解矿山救援工作、尊重矿山救援人员的舆论氛围。加大对矿山企业干部职工的教育培训,强化职工的矿山安全、事故救援和自救知识和技能,提高矿山企业干部职工队伍素质。

(六)加强矿山救援领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进一步加强与各国政府、国际组织和国外民间团体在矿山救援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学习借鉴国际成功的矿山应急救援体系建设模式和经验,指导我国矿山应急救援体系建设,促进矿山救援工作与国际接轨。加强矿山救援国际技术交流与人员培训,提高我国矿山救援人员的技术水平和救援能力。吸收国外矿山救援先进的经验与成果,进一步拓宽与发达国家及国际组织的交流渠道,加强科技信息交流,跟踪国际矿山救援科技发展前沿动向,努力赶超国际矿山救援科技先进水平。

五、重点工程

(一)矿山救援指挥管理系统建设工程

1.国家矿山应急救援指挥调度机制研究

研究国家矿山应急救援指挥调度体系的结构、职责、具体内容;现场救援指挥、技术支持队伍的构成、职责;现场救援指挥中心与国家矿山救援调度之间信息交换技术方案;救灾信息和向相关部门汇报方法,为国家矿山救援中心体系建设服务。费用:100万元

2.国家矿山重大灾害应急预案系统研究

开展部级、省级矿山重大灾害应急预案编制方法研究;矿山企业应急救援预案编制纲要研究;矿山救援预案文件更新、演练、宣传培训和实施方法研究。建立各级矿山灾害应急救援预案体系,保障灾害救援的及时性和有效性。费用:100万元。

3.国家矿山救援演习训练基地建设工程

国家矿山救援演习训练基地隶属于部级矿山救援指挥中心,是集救援技术研究、培训、装备检验、救灾演练、信息分析处理等功能的基地。主要建设内容包括:

(1)基建工程:25000万元

总用地150亩,建筑面积50000平方米,救援训练巷道1000m,标准训练操场1个。

(2)装备及基础设施:13000万元

包括基本装备、通讯设施、实验设备、培训演练设备、检测检验仪器设备、信息中心基础设施、救援防护特种装备、移动指挥通讯车等。

4.省级矿山救援指挥中心建设

进行28个省级矿山救援指挥中心的建设,主要建设内容包括:

(1)基础设施和装备费:28×700=19600万元;

(2)通讯及日常维护:28×200=5600万元。

合计:25200万元。

(二)全国矿山救援队伍技术装备配备及更新工程

逐步投资用于部级矿山救援基地、区域救援骨干队伍及企业救护队的建设和救援技术装备的配置及更新。其中:

1.部级矿山救援基地建设

20个部级区域救援基地技术装备费44360万元。

2.区域矿山救援骨干队伍建设

100个区域矿山救援骨干队伍技术装备费64000万元。

3.区域矿山救灾排水站建设

6个区域矿山救灾排水站技术装备配备更新费用6000万元。

以上三项共计投资114360万元。

4.企业救护队建设

634个企业矿山救援小队,按资质等级进行装备和设备更新,共需费用57060万元。

(三)国家矿山救援技术支撑系统建设工程

1.矿山救援技术研究中心建设

在已有的实验研究装备基础上,通过国家直接投入和科研项目重点支持的方式进行研究中心的建设,现有4所研究中心各有重点研发的方向,目标为建设成为具有国际水平的矿山救援技术研究中心。共需资金(国家投入部分):20__万元。

2.矿山救援培训中心建设

将现有2所国家矿山救援培训中心建设成为高水平的救援指挥、救援行动和救援理论技术、装备使用的培训基地,年培训能力达1000人。主要建设内容包括救援培训基础设施建设、灾变环境仿真模型等,共需国家投入资金:1000万元。

3.矿山救援信息平台建设

建设国家矿山救援信息平台,要求具有高水平的信息处理、存储和分析能力,具有较强的信息网络软、硬件维护能力。主要建设内容:中心基础设施建设、信息系统及其安全性检测、维修设备等。共需资金:300万元。

4.矿山救援检测检验中心建设

“十一五”期间建设矿山救援检测检验中心,专门进行矿山救援装备设施的检测检验。建设重点为配置矿山救援关键设备检测检验仪器。共需资金:1200万元。

在今后5年内,将逐步规范各技术支撑体系的工作程序和行为。在经费渠道方面,国家投入部分资金,为矿山救援技术研究中心、矿山救援技术培训中心、矿山救援产品检验中心和矿山救援信息中心建立基本的研究、实验、教学和办公等基本设施,除重大项目国家投资外,其余日常运转费用依靠其业务内的有偿服务和技术成果转化所得费用维持。

(四)矿山救援信息化建设工程

依托“国家安全生产信息系统一期、二期建设工程”和“公共通信网络资源,建设以部级矿山救援指挥中心为核心的,连接28个省级矿山救援指挥中心、20个部级矿山救援基地、100个区域矿山救援骨干队伍和4个部级救援技术支持中心、2个部级救援技术培训中心的综合调度网络。建设可与省级矿山救援指挥中心直接无线通讯的车载现场救援指挥信息系统。从而构成可以直达救援现场的通讯、数据库支持和多媒体信息传输信息网络。共需资金:47580万元。

(五)矿山救援关键技术装备研究与开发工程

矿山救援技术和装备是确保救援工作安全、顺利开展的前提和保障,在今后5年内将重点开展以下关键技术和装备的研究项目:

1.矿山井下人员精确定位系统研究。主要内容:研究个人身份识别卡及井下识别基站装置;多卡瞬时识别技术;井下人员精确分布动态统计仿真系统。目的:正常生产时期井下人员的分布,为灾害时期井下人员救援指挥提供依据。费用:200万元。

2.井下遇险人员生命探测和精确定位技术研究。主要内容:研究能够感应人体心脏发出30赫兹以下超低频电波所产生的电场;超长距离和超穿透能力的生命探测技术;遇险人员呼救信号的远距离辨识、定位技术。目的:灾害时期进行井下遇险人员的搜寻定位,为救援提供可靠的依据。费用:300万元。

3.遇难人员搜寻技术研究。主要内容:研究井下作业人员无源身份识别卡及其识别技术;研究气体、气味型井下遇难人员探测仪。目的:为井下遇难人员的搜寻服务。费用:200万元。

4.井下灾区探险机器人及配套探测技术。主要内容:研制瓦斯爆炸危险环境下井下灾区探险机器人;灾后复杂环境中探险机器人自控技术;探险机器人灾区环境参数自动采集与识别技术;探险机器人井下远距离通讯技术。研制机器人配套的携带式微型混合气体光谱快速分析仪、混合气体红外吸收光谱定量分析仪、携带式微型非接触红外温度探测仪。研究矿用防爆型红外热成像装置及远程图像传输技术。目的:井下救援期间灾区探测。费用:500万元。

5.灾变时期井下逃生与自救技术装备。主要内容:研究防爆、抗冲击型避灾路线语音导航器,可以语音播报当前站点的位置、编码,指出下一避灾目标站位置、编码。研制长期保质、大计量生氧装置。目的:矿山火灾、爆炸时期由于烟雾、粉尘影响,能见度差,井下遇险人员心理和生理受到灾害影响,系统帮助进行避灾;生氧装置为井下避灾硐室内的遇险人员提供生存所需的氧气。费用:200万元。

6.灾变环境下矿井通风数值模拟。主要内容:主要针对矿井瓦斯爆炸、火灾时,矿井通风系统遭受破坏、风流流动受到热烟流和有害气体的影响,模拟灾害环境下矿井通风的状况。要求能够快速构建图形化通风系统模型,能够根据大致的通风系统参数快速设置通风网络基础参数,能够快速估算灾害对通风系统的破坏和影响,能够快速设置不同的通风控制措施方案和解算方案。目的:为救援提供井下通风状况数据,预测救灾控风措施的效果。费用:200万元。

7.非煤矿山复杂开采系统火灾演变规律及救援技术研究。主要内容:多中段复杂开采系统火灾演变规律的模拟再现研究;火灾时期矿井风流调节技术的研究;被困人员高效救援技术研究等。目的:非煤矿山复杂开采系统火灾应急救援。费用:200万元。

8.矿山重大灾害虚拟重现和指挥训练系统研究。主要内容:矿山瓦斯爆炸、火灾虚拟现实技术研究;真实矿山三维虚拟建模;井下瓦斯爆炸、火灾三维数值模拟;矿井灾害救援指挥虚拟训练系统研制。目的:实现井下灾害的虚拟重现和救援指挥仿真演练。费用:200万元。

9.煤矿重大灾害救灾辅助决策技术及专家支持系统研究。主要内容:煤矿重大灾害时期混合气体环境瓦斯爆炸危险性判识技术;瓦斯爆炸影响模拟技术;瓦斯突出动态模拟技术;矿井火灾动态模拟和危险程度判别技术;井下避灾路线优化生成技术;煤矿重大灾害救灾专家知识库研究。目的:为事故救援提供辅助决策参考。费用:200万元。

10.快速联动“五网合一”技术研究。主要内容:研究矿井监控系统及信息网、工业电视及信息网、视频电视电话会议及信息网、程控交换及信息网、企业信息化管理及信息网的“五网合一”软硬件组网技术。目的:实现信息共享,为救援时期的统一调度和信息交流服务。费用:200万元。

11.继发性爆炸的判定技术。主要内容:矿井灾变环境下瓦斯、煤尘积聚、飞扬特性研究;瓦斯爆炸火焰波传播、引燃规律的研究;封闭措施、巷道垮塌和爆炸破坏对灾区可燃气体积聚的模拟研究;灾变环境下混合可燃气体爆炸界限研究。目的:为救援期间预防继发性爆炸服务。费用:200万元。

12.灾害时期爆炸危险阻爆、惰化技术。主要内容:①灾区气体惰化技术。针对矿山灾害时期,特别是高瓦斯矿井瓦斯爆炸、火灾时期井下存在大量可燃气体,抢险救灾和侦查都存在很大的危险性。研制使用快捷的现场生成装置,生成n2、Co2等惰性气体,惰化灾区可燃气体,熄灭火源。研究灾害环境下惰性气体的运动规律和吸附特性;研究惰气注入可能对灾区遇难人员的影响;研究惰性气体的惰化效能和灭火抑爆机理;优化研制惰气生成装置。②微胞囊阻爆灭火剂的研制。爆炸危险性碳氢化合物气体微胞囊裹阻爆、惰化隔氧技术;微胞囊阻爆灭火剂超微雾化技术及装备;③继发性瓦斯爆炸控制技术及装备研究。包括继发性瓦斯爆炸控爆材料的研究:继发性瓦斯爆炸控爆材料的应用工艺研究:继发性瓦斯爆炸控爆装备研究。目的:灾害发生后,阻爆、隔爆,减小灾害影响范围;惰化灾区气体,为灾区抢险救灾提供基础工具。费用:500万元。

13.矿用快速防火和防爆密闭墙的研究与开发。主要内容:快速轻便型弹性胶体密闭墙外袋材料的选择与研究;快速轻便型弹性胶体密闭墙轻质吸附性充填料的优选与研究;弹性固水胶体材料配方研究;固水胶体材料在轻质充填材料表面均匀吸附的方法研究;轻质弹性胶体砌块合理尺寸的确定和性能测试;快速轻便型弹性胶体密闭墙的整体抗压和抗冲击性能研究;弹性胶体密闭墙的现场快速施工工艺研究。目的:为救援提供灾区快速封闭的技术装备。费用:300万元。

14.冒落区域遇险人员救生通道快速形成成套技术与装备。主要内容:灾害时期垮落巷道的快速处理;灾害区域遇险人员救生通道快速成形关键成套技术装备(洞构技术)。目的:为冒落事故遇险人员救生提供有力工具。费用:300万元。

15.煤层自燃火灾快速应急控制技术及装备研究。主要内容:煤层火灾快速控制技术;防灭火材料研究;打钻机具和压注防灭火材料的钻孔施工技术研究;轻便式灭火机具研究。目的:矿井自燃火灾后,快速控制,防止灾害蔓延。费用:200万元。

16.非煤矿山尾矿库、高陡边坡稳定性实时监测、预警与救援技术研究。主要内容:高陡边坡稳定性和尾矿库实时监测、信息传输技术研究;滑坡体快速加固技术的研究;在次生滑坡危险条件下救援装备和技术的研究。尾矿库稳定性分析系统及其计算机模拟技术的研究;尾矿库安全事故预警及其救援技术的研究。目的:边坡和尾矿库稳定性监测和救援。费用:300万元。

17.矿山突水(泥)救援装备和技术的研究。主要内容:探索利用三维地震等手段快速判定突水(泥)点位置的方法,结合其它手段分析岩溶发育规律(如隐伏陷落柱)及其富水条件;快速堵水、排水成套技术及装备(定向防侧斜钻机、钻具,大流量强排泥沙泵,注浆堵水新材料、新工艺等);突水(泥)事故人员施救关键装备及相关技术的研究。目的:为矿井突水(泥)救援提供强有力的技术和装备支持。费用:600万元。

18.矿山应急救援个体防护技术及装备研究。主要内容:研究矿山救援人员灾区作业高温放热服,正压氧气呼吸器面罩,防砸防水保护鞋,防高温、耐腐蚀手套等个体防护装备。目的:为矿山救护队员实施应急救援提供强有力的技术和装备保障。费用:600万元。

19.移动指挥及测试系统研究。主要内容:移动指挥车及其配套通讯、数据处理系统研制;车载微型快速气相色谱分析仪研制;非极性分子微量组分高灵敏度热导检测器研制;多通道立体色谱快速分离技术;节能型车载电源供电系统;微型色谱数据处理系统。目的:为现场救援指挥的信息传输和数据测量、处理提供平台。费用:300万元。

20.煤矿井下应急救援无线多媒体通信技术及装备研究。主要内容:矿井透地通讯技术及装备的研究;矿区井下无线移动通信技术研究;矿区井下无线传输信号的抗干扰技术研究;环境参数(瓦斯、Co、氧气、温度等)的稳定、可靠检测技术研究;大电流本安电源保护电路技术研究;井下本安型数据信息终端技术研究。目的:为井下灾区救援通信提供有力工具。费用:300万元。

21.网络化应急决策信息传输系统研究。主要内容:井上下信息的可靠传输技术;数值、语音、影像信息的快速、可靠传输;救灾指挥局部无线网络信息传输技术;救援远程指挥、视频专家咨询系统。目的:为救援指挥提供可靠的信息传输保障。费用:200万元。

22.矿山救援知识库支撑系统研究。主要内容:矿山安全相关法律法规数据库;相关技术标准、作业规程数据库;相关救援技术、经验案例数据库;相关救援、测试装备使用操作手册数据库。目的:为救援提供技术支持。费用:100万元。

23.矿山救援资源、交通支持系统研究。主要内容:全国矿山救援资源数据库(依托于GiS系统),含主要装备、技术力量、医疗、救灾专家、矿井位置等信息;矿山救通信息系统。目的:为救援提供支援和保障。费用:100万元。

24.一体化应急技术标准研究和制定。主要内容:矿山应急术语和标示标准;应急数据库、模型库、预案库、决策技术库标准;应急平台分级与互联标准。目的:为统一应急救援相关产品、信息、预案等服务。费用:100万元。

25.检测检验技术研究。主要内容:监测探测传感器和传感网络的检验监测技术;应急救援装备检验测试技术;移动应急关键产品检验测试技术;应急平台软件的测试技术。目的:保障应急救援产品的质量和可靠性。费用:100万元。

(六)矿山救援队伍标准化示范工程

建立2个标准化救援示范基地,实现人员配置标准化、指挥管理标准化、救援程序标准化、救援质量标准化、救援装备配置标准化,进行联合行动标准化演练,编制救援术语标准化数据库、知识库、预案库等。共需费用:600万元。

应急救援基地建设方案篇6

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国家安全生产应急救援指挥中心成立大会。这是落实党的*届五中全会确立的"安全发展"指导原则,防范事故灾难,减少事故损失,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重大举措。

加强应急管理,提高预防和处置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是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重要体现,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是全面履行政府职能、进一步提高行政能力的重要方面。《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年规划的建议》指出,要"建立健全社会预警体系和应急救援、社会动员机制,提高处置突发性事件能力。"在去年7月国务院召开的全国应急管理工作会议上,家宝总理要求各地政府"切实转变职能,更新观念,把应急管理工作摆上重要位置,把人力、物力、财力等公共资源更多地用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在最近召开的全国安全生产工作会议上,建敏国务委员要求各部门、各地区认真贯彻国务院的《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抓紧编制安全生产应急预案,加快应急救援体系、机构和队伍建设,提高应对重特大事故灾难的能力。

安全生产应急救援是全国应急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我国目前正处在工业化加速发展阶段,是各类生产安全事故的"易发期"。一方面,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尚未根本转变,"煤电油运"持续紧张,能源原材料工业和交通运输满负荷甚至超负荷运行;一些行业特别是煤炭行业长期负重爬坡,安全生产基础相当薄弱;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而培训教育又相对滞后等,都加大了安全生产的压力。另一方面,安全法制尚不健全,企业安全生产责任主体不到位,一些工业领域的行业管理相对弱化,安全监管机制尚不完善,以及权钱交易、等腐败现象,也在影响和制约着安全生产状况的稳定好转,甚至直接导致重特大事故的发生。同时随着社会生产和经济规模的扩大,城镇人口的集中,事故灾难的危害性也在增大。在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四类突发公共事件中,事故灾难所造成的生命财产损失尤其触目惊心,社会影响尤其恶劣。*年全国发生各类事故717938起,死亡127089人,分别比上年下降10.7%和7.1%。但煤矿等重特大事故多发,安全生产形势依然严峻。全国发生一次死亡10人以上的特大事故134起,同比增加3起,死亡人数增加17%,其中煤矿58起,增加34.9%,死亡人数上升66.6%。面对重特大事故多发的现实,为了减少事故灾害造成的损失,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必须高度重视、切实加强安全生产应急救援工作。

在各部门、各级政府的共同努力下,近年来安全生产应急救援工作有了很大进展。矿山、消防、核工业、水上搜救、铁路、民航、国家电网等行业和领域,已初步建立了专业性应急救援指挥机构、区域性救援基地和救援队伍,在事故抢险救灾、重大隐患处置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年,全国矿山救护队伍抢险救援煤矿、非煤矿山事故3684起,抢救遇险、遇难人员5154人,其中1664人生还;水上救援出动1568次,抢救遇险人员17666人,其中16837人生还;公安消防系统扑救火灾23.9万起,抢险救援其他事故15.6万次,抢救和疏散群众11万余人,抢救和保护财产价值约350亿元。尽管这方面的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与安全生产的实际需要之间,仍存在较大差距:覆盖全国的安全生产应急救援体系尚未形成,集中指挥、协同作战、反应快速、应对准确的安全生产应急救援工作机制尚未建立起来,重特大事故抢险救灾工作的效率还有待提高。成立国家安全生产应急救援指挥中心,就是适应加快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和信息化、社会化发展的要求,把全国的应急救援资源组织起来,整合到一起,尽快形成健全完善、统一协调的安全生产应急救援体系和工作机制,整体提高国家应对重特大事故灾害的能力,更好地适应加强安全生产的需要。

国务院领导对安全生产应急救援工作很重视,多次作出明确指示。中编办、中组部以及财政部、人事部等部门,对组建国家安全生产应急救援指挥中心一事非常支持。根据中编委文件规定,指挥中心为国务院安全生产委员会办公室领导、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管理的事业单位,履行全国安全生产应急救援综合监督管理的行政职能,并按照国家安全生产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的规定,协调指挥事故灾难的应急救援工作。下面,我代表安委会办公室、安全监管总局,就指挥中心组建后的工作以及当前的安全生产应急救援工作,简要讲五点意见:

第一,强化做好应急救援工作的责任感。应急救援是安全生产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在安全生产工作的全过程。安全生产的基本方针是"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必须立足于防范,采取各种措施进行综合治理,解决好影响制约安全生产的各类问题特别是那些深层次问题,消除安全隐患,有效防范伤亡事故特别是重特大事故;同时又要准备应对可能发生的事故灾难,在事故发生后迅速组织开展抢险救灾,尽最大努力控制和减少事故损失。应急救援工作还包括了事故的预测、预防和预警,通过开展安全评价、隐患排查、技术咨询、教育培训等工作,增强企业的安全保障能力。这方面的工作做好了,将会有效防范、减少事故的发生。

在全国安全生产工作的总体格局中,应急救援工作及其指挥中心居于非常重要的位置。希望同志们一定要从实践"*"重要思想,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高度,从加强和改进安全生产工作的现实需要出发,充分认识应急救援工作的重要性,认清肩负的神圣使命,强化责任意识,认真履行好职责。

第二,加强应急救援体系建设,在事故抢险救灾中发挥作用。要在国务院安委会的统一领导下,按照国务院应急管理办公室的要求,本着"统一领导、分级负责、条块结合、属地管理"的原则,抓紧建立覆盖全国各个行业和各地的安全生产应急救援体系。我们已经编制了《全国安全生产应急救援体系总体规划方案》,提出了体系建设的思路和构架。希望各部门、各地区把应急救援体系建设纳入行业和地方"*"规划,尽快建立健全专业应急管理机构和区域性应急救援基地。安全监管总局将在完善矿山应急救援体系的同时,抓紧组建危险化学品应急救援工作机构。消防、核工业、水上搜救、铁路、民航、国家电网等专业应急机构,也应当进一步加强基础建设,充实力量,健全运行机制和保障系统。

安全生产应急救援工作也要"重心下移、关口前移"。要依靠企业和地方政府,搞好安全生产应急救援基地和队伍建设。平时加强隐患排查和事故预防,事故灾难发生时在第一时间里组织开展有效救援。依托各个行业的"龙头"企业、大型骨干企业,采用国家和地方扶持、企业自行管理的方式,建立各类应急救援基地。搞好培训,提高队伍素质,以适应开展抢险救援工作的需要。

第三,抓紧编制和落实应急预案。目前,《国家安全生产事故灾难应急预案》等专项预案、部门预案已经编制完成。下一步,一是要分门别类,制定和完善各专业性、地方性和区域性事故灾难应急预案,尽快在规定范围内予以实施;各类生产经营单位也要制定应急预案,并报地方政府和有关部门备案。二是要督促企业和地方政府把预案规定的责任、制度、措施、应急救援物资储备等落到实处,定期进行演练,通过演练和实践及时发现漏洞、完善预案。三是要加强培训教育,使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和地方政府负责人切实掌握安全生产应急预案的有关内容、应急响应程序和各个岗位的职责;普及事故灾难预防救助知识,增强公民的自我保护能力。

第四,加强应急救援法规标准建设。积极做好《安全生产应急救援条例》的起草和申报,争取早日颁布。制定并实施《安全生产应急预案管理规定》,建立应急救援资源信息管理、队伍管理、专家管理、资金保障等配套规章制度,用法律手段、经济手段和必要的行政手段,逐步建立完善安全生产应急管理机制。各部门、各地也要加强相关的法规建设,结合实际,抓紧研究制定相关的规章标准和制度,使应急救援工作规范化、制度化。

应急救援基地建设方案篇7

一、明确企业应急管理的工作目标

(一)各级各类生产经营企业在*年底前全面完成应急预案编制工作;建立健全企业应急管理组织体系,把应急管理纳入企业管理的各个环节;形成上下贯通、多方联动、协调有序、运转高效的企业应急管理机制;建立起训练有素、反应快速、装备齐全、保障有力的企业应急队伍;加强企业危险源监控,实现企业突发公共事件预防与处置的有机结合;政府有关部门完善相关法规和政策措施;企业应对事故灾难、自然灾害、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的能力得到全面提高。

二、健全组织体系和工作机制

(二)建立健全企业应急管理组织体系。大型企业要设置或明确应急管理领导机构和办事机构,配备专职或兼职人员开展应急管理工作,形成企业主要领导全面负责、分管领导具体负责、有关部门分工负责、群团组织协助配合、相关人员全部参与的应急管理组织体系;矿山、建筑施工企业和易燃易爆物品、危险化学品、放射性物品等危险物品的生产、经营、储运企业(以下简称高危行业企业)要设置或指定应急管理办事机构,配备应急管理人员。其他各类企业也要在企业负责人的领导下组织开展自身应急管理工作。

(三)完善企业应急联动机制。县级人民政府要全面掌握本行政区域内的高危行业企业分布、企业重点危险源、应急队伍、救援基地、应急物资、道路交通等基本情况,加强与企业联系,组织建立政府与企业、企业与企业、企业与关联单位之间的应急联动机制,形成统一指挥、相互支持、密切配合、协同应对各类突发公共事件的合力,协调有序地开展应急管理工作。中央企业要加强与其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的沟通衔接,主动接受安全生产监管,发生突发公共事件后要及时报告有关情况,预警信息。

三、推进预案体系建设和管理

(四)编制完善企业预案。应急预案是企业应急管理工作的主线。各企业要针对本企业的风险隐患特点,以编制事故灾难应急预案为重点,并根据实际需要编制其他方面的应急预案。预案内容要简明、管用、注重实效,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生产企业要在预案中明确可能发生事故的具体应对措施。地方政府和有关部门要重点加强对非公有制企业、中小企业、高危行业企业、安全生产状况较差企业、产生或经营危险废弃物的企业和改革重组改制企业的指导,明确预案编制要求,制订编制指南或预案范本,提高预案质量。

(五)加强企业预案管理。建立企业预案的评估管理、动态管理和备案管理制度。各企业要根据有关法律、法规、标准的变动情况,应急预案演练情况,以及企业作业条件、设备状况、产品品种、人员、技术、外部环境等不断变化的实际情况,及时评估和补充修订完善预案。企业应急预案按照“分类管理、分级负责”的原则报当地政府主管部门和上级单位备案,并告知相关单位。备案管理单位要加强对预案内容的审查,实现预案之间的有机衔接。

(六)开展多种形式的预案演练。各企业要从实际出发,有计划地组织开展预案演练工作。高危行业企业要针对生产事故易发环节,每年至少组织开展一次预案演练。要加强对演练情况的总结分析,及时发现问题,不断改进应急管理工作。有关部门要加强对企业预案演练的指导,并组织高危行业企业开展联合演练,促进各单位的协调配合和职责落实。

四、加强企业应急队伍和基地建设

(七)加强企业专兼职队伍和职工队伍建设。按照专业救援和职工参与相结合、险时救援和平时防范相结合的原则,建设专业队伍为骨干、兼职队伍为辅助、职工队伍为基础的企业应急队伍体系。大中型高危行业企业要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建立专业的应急救援队伍;小型高危行业企业要建立兼职的应急救援队伍,并与有关专业应急队伍建立合作、联动机制;其他企业应根据需要指定专职或兼职应急救援人员。对已经建有专兼职消防队的企业,其应急救援队伍应当依托已有的专兼职消防队组建。涉及高危行业的中央企业都要建立起现代化、专业化、高技术水准的救援队伍。各企业要切实抓好应急队伍的训练和管理,加强对职工应急知识、技能的培训。特别是安全生产关键责任岗位的职工,不仅要熟练掌握生产操作技术,更要掌握安全操作规范和安全生产事件的处置方法,增强自救互救和第一时间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签订救援协议的专业应急救援队伍要定期协助协议企业排查事故隐患,熟悉救援环境,开展技术咨询和服务,协议企业应予以积极配合和支持。充分发挥专家对企业应急预案编制、应急演练、应急处置等工作的指导作用,提高企业应急管理水平。

(八)加强企业应急救援基地建设。大型矿山、石化、民航、铁路、水上运输、核工业企业要充分发挥组织优势、技术优势、人才优势,建设专业特色突出、布局配置合理的应急救援基地,并在做好本企业应急救援工作的同时,参与社会应急救援工作。具备条件的中央企业要率先建立一批管理规范、装备先进适用、信息畅通、处置能力强的区域应急救援基地,承担起一定区域内的重大抢险救灾任务。有关部门要加强与相关地方的沟通,做好救援基地规划布局和组织建设工作,建立有效的全国救援基地信息沟通渠道。地方政府要加强对应急救援基地建设的支持,充分发挥救援基地在区域救援方面的重要作用。

五、做好隐患排查监管和应急处置工作

(九)开展企业隐患排查监管。各企业要组织力量,重点针对企业生产场所、危险建(构)筑物以及企业周边环境等认真开展隐患排查,全面分析可能造成的灾害及衍生灾害。对查出的隐患及时治理整改,制订切实可行的整改方案,并采取可靠的安全保障措施。对隐患较大的要采取停产、停业整顿或停止使用等措施,防止发生突发事件。对重大危险源应当登记建档,进行定期检测、评估,实时监控,并告知从业人员和相关人员在紧急情况下应当采取的应急措施。改革重组改制企业要特别重视矛盾纠纷和其他影响社会安全的隐患的排查化解工作,防范发生。有关部门要加强隐患标准的制订、完善工作,加强督促检查。

(十)做好突发公共事件的处置工作。突发公共事件发生后,企业应立即启动相关应急预案,组织开展先期处置,并按照分级标准迅速向地方政府及有关部门报告。对溢流、井喷、危险化学品泄漏、放射源失控等可能对周边群众和环境产生危害的突发公共事件,企业要在第一时间向地方政府报告有关情况,并及时向可能受到影响的单位、职工、群众发出预警信息。要控制事故发展态势,标明危险区域,组织、协助应急救援队伍和工作人员救助受害人员,疏散、撤离、安置受到威胁的人员,并采取必要措施防止发生次生、衍生事件。地方政府要按照相关预案要求,加强对应急处置的指挥领导,组织开展救援和群众疏散工作。有关单位要按照地方政府的统一要求,做好各项救援措施的衔接和配合。应急处置工作结束后,各企业应尽快组织恢复生产、生活秩序,消除环境污染,并加强事后评估,完善各项措施。

六、强化企业应急管理职责分工和相关政策措施

(十一)明确和落实企业应急管理责任。企业对自身应急管理工作负责,按照条块结合、属地为主的原则,在政府的领导下和有关部门的监督指导下开展应急管理工作。安全生产是企业应急管理工作的重点,安全生产监管部门和其他负有安全生产监管职责的部门按照现有职责分工,进一步加强监管工作。其他有关部门各司其职,监督指导有关企业预防和应对其他各类突发公共事件。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按照出资人职责,负责督促监管企业落实应急管理方针政策,把监管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纳入考核内容,对监管企业应急预案的制订和落实情况开展检查。各级政府应急管理办事机构负责综合指导、协调企业应急管理工作。各有关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针对不同行业的企业、大型企业与中小型企业、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内资企业与外资企业等不同类型企业在应急管理工作中的不同特点,加强对企业应急管理的分类指导。建立激励约束机制,对应急管理工作中表现突出的企业和个人给予表彰或奖励,对不履行职责引起事态扩大、造成严重后果的责任人要依法追究责任。

应急救援基地建设方案篇8

一、进一步加强安全生产应急管理基础工作

1.做好有关应急文件的贯彻落实工作。深入学习贯彻落实《国务院安委会关于进一步加强生产安全事故应急处置工作的通知》(安委〔2013〕8号)和《省安委会关于进一步加强生产安全事故应急处置工作的通知》(苏安〔2013〕36号),全面掌握文件精神,准确把握工作重点,认真落实应急管理工作的企业主体责任、地方政府属地责任,督促指导各地区、各部门、各单位认真对照文件查找存在的问题,制定整改措施,逐项抓好落实。

2.完善事故应急处置相关工作制度。推动各地区、各行业建立健全事故应急处置分级指导配合制度、总结与评估制度、应急处置奖励与责任追究制度、应急响应与事故信息报告制度,采取有力措施,加大落实力度,提高事故应急处置工作规范化水平。并充分发挥各级安全生产委员会的综合协调职能,建立完善安全生产应急管理联络会议、事故灾难信息共享、应急指挥统一协调、应急救援多方联动等沟通协作机制,有效提高生产安全事故联合救援能力。

3.积极推进应急救援预警平台项目建设。按照国家总局规定制定的标准、规范、要求和全省安全生产应急体系建设“十二五”总体规划,积极推动全市应急救援预警平台项目建设,力争年内建成互联互通、高效实用的应急值守、调度指挥和信息传输的安全生产应急救援指挥中枢,为安全生产应急管理提供支持和保障。

4.继续加强应急救援数据库建设。在省局系统与总局应急资源数据库系统初步实现对接的基础上,继续深化应急资源普查,全面摸清和掌握应急资源情况,进一步推进应急救援数据库建设工作,指导、督促辖区生产经营单位做好应急预案、应急物资、应急装备、应急专家、应急队伍等数据信息的录入工作,逐步推进完成辖区全部企业的应急数据录入工作。

5.强化应急预案和演练工作。按照“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要求,积极做好新《生产经营单位生产经营事故应急预案编制导则》宣贯工作,提高预案编制质量、完善预案编制体系,在各行业(领域)实现单位全覆盖、内容高质量的管理目标。加强对应急预案演练的指导和监督,依法督促相关单位定期展开应急演练,及时总结演练工作的经验和教训,就存在问题提出改进措施,及时修订完善预案。

二、加强安全生产应急救援体系建设

6.加强应急机构能力建设。进一步明确职能,充实工作人员,完善应急管理相关制度,实现机构、人员“双落实”,保证安全生产应急管理工作有人干,而且能够干好,同时推动相关部门、企业建立应急工作联系人制度,构建应急管理工作的基本网络,逐步实现信息互通、资源共享。

7.推进应急救援队伍建设。督促指导企业依法建立健全专兼职应急救援队伍或者与就近救援队伍签订应急救援协议,确保应急状态下有效实施应急救援工作,并按照《国家矿山应急救援队管理办法》(安监总应急〔2012〕131号)等有关文件规定,进一步规范本地应急救援队的管理,督促应急救援队伍开展应急救援技能培训、学习交流和交叉检查活动,以提升救援队正规化水平。

8、创新化工园区应急管理模式。认真学习我省化工园区在救援基地基础设施建设、应急救援队伍建设、应急资源整合及相关配套规章制度标准建设等方面的经验做法,推动应急管理体制机制、手段方法创新。在部分化工园区进行应急准备能力评估试点工作。

三、加强安全生产应急处置工作

9、做好安全生产应急值守。切实加强值班人员24小时在岗值班值守制度,重点时段和重要节假日,严格落实领导干部带班制度,确保发生紧急情况时,及时处置,迅速上报,联络畅通,坚决杜绝迟报、瞒报等现象发生。

应急救援基地建设方案篇9

关键词:直升机应急救援通用航空eHS

地震、洪水、飓风等自然灾害都一次次暴露出我国在安全高效使用直升机参与救援方面的不足,这样的困境不仅浪费了时间和财力,更使应急救援的资源调配得不到优化。然而,建立在中央信息管理网络之上的直升机应急援助系统将可能使这一困境得到缓解。这个系统的信息库将包含所有相关的应急救援资源。

当有人员受到严重伤害时,急救人员需要决定是使用救护车还是直升机能够将伤员尽快送到急救中心。在本文假想的灾难场景中,高速公路由于陆地表面严重受损或发生拥堵而效率低下,因此我们将专注于直升机运输的讨论。

救援响应的时间是本文关注的最重要的运行品质。我们将提供三种直升机应急支援系统的设计。三种不同的设计都将包含应急救援指挥中心的配置以及权限。另外,我们也将对比不同方案在花费和收益上的利弊,并通过综合分析来决定直升机应急援助系统最高效的组织结构设置。

一、系统概述

(一)愿景陈述

直升机应急救援队伍通过利用中央信息管理网络作为应急救援力量的信息库,以对各种紧急场景做出反应。国家应急救援体系将在资源管理和资金的有效使用上发挥关键的作用,使得大范围的应急响应更加训练有素以取得最佳的效果。国家应急救援体系还应当将不同的通信系统、地区指挥系统、地面装备和航空器进行整合统一,使得在面对紧急情况时每一个参与者都处在同一体系下更有效地发挥作用,这在拯救生命、节约资源和费用方面显得尤为重要。

(二)运行场景

直升机应急支援系统通过以下方式对紧急情况的救援请求做出接收和响应:

一是收到灾难受害者发出的救援请求;二是对救援要求做出确认反馈;三是查询国家应急救援体系数据库中最近的着陆区以及相应的救援装备;四是派遣地面救援车队携带救援物资进入灾区;五是当地面条件不允许车辆进入时,派遣大型货机运送救援物资和直升机降落平台;六是派遣直升机进入灾区,跟踪直升机和移动式直升机降落平台,取得救援的最新情况;七是从救援车辆和直升机得到被送往救援医疗机构的伤员数量(若是在大规模灾难中从更多渠道收到更多救援请求,则调派更多救援力量前往灾区)。

(三)任务目标要求

国家应急救援体系应当在紧急情况评估报告的基础上,为救援指挥中心的调度员派遣地面装备和直升机的数量提供决策帮助。

直升机应急支援系统将通过直接通知或者是提供自动气象观测系统来提前向直升机运营人提供救援地点的天气情况;

一是直升机应急支援系统还应当使用卫星通信来避免例如大地震造成的地面通信中断;二是直升机应急支援系统应当将数字化的数据、地图、地理信息和GpS数据保存在存储设备中提供给直升机运营人,并向运营人通报紧急情况的范围。

二、解决方案

(一)设计方案选择

在面对人为或者自然原因造成的灾害的频率和复杂性都不断增长的今天,为了更有效地调配应急救援资源,新航行系统也应当与重新设计的应急救援体系相关联。直升机应急支援系统应当有一套清晰的概念,包含运行的要求和概念,进而生成一套适用的备选方案,并对所有备选方案进行模拟和分析,以确定出利益相关方最需求的方案。直升机应急支援系统还应当包含管理体系建设方面的计划,以保证计划的顺利实施。综上,我们提供了三种可选的设计方案。

第一种方案包含了中央救援指挥中心和若干地区救援指挥中心。我们预计这种方案能取得比其他两种更好效果:地区指挥中心在报告受灾情况的同时能够对本地区进行有效救援和控制;而中央指挥中心在得到地区指挥中心源源不断的报告后,能够对各个地区的受灾情况进行评估,从而对资源进行统一调配。基于以上原因,同时设立中央和地方指挥中心的方案将是我们的重点关注方案。

第二种方案是只设立一个中央救援指挥中心。在受灾面积较大且分散的情况下,我们预计这种方案将不会取得理想的效果。由于受灾范围很大,加之大多数情况下主要交通依赖于陆路运输,救援物资到达目的地将需要更长的时间,而我们关注的重要数据恰恰是指挥中心接到救援请求的响应时间。

最后一种设计方案是设立若干个地区救援指挥中心。基于我们对于最短救援响应时间的关注,预计这一方案将满足黄金救援时间的要求。这一方案存在的问题在于提供有效救援的前提是各个地区受到的灾难程度相同。而在现实中,缺少一个中央救援指挥中心,受灾更严重的地区将无法获得更多的救援。

(二)评估方法

我们将结果分为三类:令人满意的任务、不令人满意的任务以及基地间任务。一个令人满意的任务必须满足以下条件,即成功接到伤员并送到医疗机构;而直升机不能及时到达、指挥中心没有收到或漏掉救援请求、没有可用的直升机、直升机遇到机械故障或直升机发生空中事故,都将被归入不令人满意的任务。

在令人满意的任务中,将包含以下的时间因素,包括从基地到伤员位置的时间(响应时间)、从发出救援请求到直升机到达的时间(等待时间)、从直升机接到伤员到医疗机构的时间,以及直升机完成运输返回基地的时间(服务时间)。

对于基地间任务,我们关注的是直升机从初始的基地起飞到达目的基地的时间。

在不令人满意的任务中,我们关注的是直升机在执行任务的每个部分中延误时间的总和。

在评估中还有一些重要的因素,包括每个基地每年令人满意的任务的数量、直升机的运营费用,以及系统运行每小时的花费。此外,我们还关注直升机的平均利用率,即:直升机的繁忙时间/(直升机的繁忙时间+直升机的闲置时间)。

(三)分析总结

在分析的过程中,我们发现要使直升机应急援助系统发挥作用,有几个部分必须被考虑进来。

在大规模的灾难发生后,最有效的通信方式就是基于ptt通话的电台以及卫星通讯,而由于灾难的破坏或是灾后大量电话通信造成的阻塞,地面电话线路和蜂窝基站都将变得极不可靠。此外,损失评估也需要借助卫星将直升机携带的相机拍摄的图片传到指挥中心。

预先确定好的集结区将为直升机以及待分配的资源提供一个集结地点。集结区应当配备发电机组提供动力和电力,同时以GpS坐标的形式提供所有着陆区的方位。由于条件的限制,可能无法提供传统意义上的着陆区,然而任何一个有直升机旋翼直径两倍大小以上的地方都可以供直升机降落。在我们理想的场景中,最佳的着陆区都是开阔、没有障碍物的区域。开放的区域由于受到的冲击将会小一些,通常会是集结区的绝佳地点,例如开阔的空地、体育场甚至码头停靠的集装箱货轮,由于受到灾难冲击相对较小,都是十分理想的集结区。此外,由于大型的国际机场在大规模灾难后往往会对于普通航班关闭,所以也可以作为一个关键的着陆区和集结区。

三、国内应用前景

(一)国内现状

我国国土广阔,地形条件较为复杂,特别是西部地区交通网络和基础设施还不够完善,使用直升机参与紧急事件救援,将比传统方式更加高效,对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有重大意义。然而由于我国空域管理体制的原因,通用航空的发展一度十分缓慢,直升机数量也十分有限。虽然随着低空开放政策的不断推进,通用航空进入高速发展时期,各种新成立的通用航空公司不断涌现,直升机数量也有了可观的增长,但由于低空开放政策尚没有相关的法律法规配套、市场尚未成熟、公司运营经验不足等多方面原因,多数通用航空公司还处于长期亏损的状态,长远来看生存情况不容乐观。

(二)建议措施

在当前的形势下,笔者认为,可以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形式使通用航空参与到应急救援体系中。由各级政府出资,通过与通用航空公司签订应急支援保障协议等形式,购买通用航空的救援服务,既可以利用好现有资源,使通用航空的生存发展得到政策和资金上的支持,又能使政府在应急救援中拥有更多可调配的资源,提高救援效率和成功率,使公众利益得到更好保障。

(三)需要解决的问题

政府与通用航空企业签订协议虽然是目前较为可行的方案,但仍然存在很多问题,例如政府与通航签订协议的执行由谁来监管;通航企业的航空器在与政府签订协议后能否用于日常的商业飞行;通用航空如何维持好应急救援值班与商业飞行间的平衡等等,都亟待相关政策法规的配套来解决。但我们相信随着低空空域开放政策的不断推进与完善,通用航空产业一定会有更好的机遇和发展。

应急救援基地建设方案篇10

关键词:煤矿应急救援;信息管理系统;系统功能设计

随着我国煤炭工业的发展,很多煤矿企业都设有应急救援信息系统,以保障应急救援工作的开展。在应急救援工作开展时,良好的应急救援信息管理系统是可以说是整个工作的“大脑”,它可以及时获取和处理煤矿井下有关信息,提供煤矿事故全方位可靠信息,以便应急指挥中心输出高效处理指令,采用科学的应急预案,实现对煤矿事故的科学高效处理和及时有效控制。目前,我国大部分煤矿应急救援信息管理系统基于B/S结构进行系统设计,还有一部分仍然沿用C/S传统模式,系统基本都包括煤矿信息采集、应急救援智能处理、煤矿信息存储、现场人员物质调度4个大模块,运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GiS)和系统原理进行开发设计,用以实现应急救援可视化、信息管理科学化等目的。

1系统应用分析

目前,应急救援信息管理系统在我国煤矿行业得到广泛的应用,但是在建设、应用过程中存在一些突出问题。

1.1系统数据库规模较小并且数据管理混乱

应急救援信息管理系统高效运转离不开数据库支持。数据库的稳定性、大小、结构直接关系到整个系统的运作。很多煤矿企业虽然应用了应急救援信息管理系统,但是一方面数据库性能低,缺乏管理更新,造成系统信息无法进行有效处理;另一方面,煤矿系统信息种类多,比较烦琐,大部分数据库无法做到有序处理。

1.2系统信息获取途径有限,无法做到实时动态监控

大部分企业应急救援信息管理系统获取途径比较单一,无法对井下各个有关因素进行实时动态监控。有的企业仅仅对井下几个因素进行监测,这都影响系统对信息分析,也影响着整个应急救援工作的开展。对于应急救援工作来说,不仅要对人员位置、风向、井下温度、瓦斯含量、机器运转等进行监控,还要有应急救援设施、矿山机械设备、通风降温、电力供应、危险源等信息的获取。

1.3系统功能设计不够全面

系统功能设计应该以保障应急救援工作科学全面高效地开展为目的。对于信息获取、信息分析处理、信息存储、信息输出等四个模块,有些系统仅仅注重其中一或两块,没有考虑到系统整体性的特性。只有四个模块都要具体细致地功能设计,才保证系统功能全面,运行高效顺畅。

1.4资金投入少,软硬件更新不及时,缺乏专业计算机技术人才

很大一部分煤矿企业缺乏对应急救援信息管理系统的资金投入,没有重视其应用。“走形式”、“花架子”等思想仍蔓延在企业文化之中,系统软硬件更新不及时,缺乏专业计算机人员进行管理,从而系统工作效率低下,导致恶性循环。

2应急救援信息管理系统的完善措施

2.1系统功能设计

煤矿应急救援信息管理系统应包括监控监测、信息分析处理、应急救援指挥、应急救援通讯、系统日常管理等五个功能模块。监测监控包括对人员进行定位监控、水文监测、机械运作监控以及视频实时监控;信息分析处理是对监控监测输送的信息进行筛选处理,并对矿井整体状况、救援路线、预案选择等进行分析;应急救援指挥是人和机结合的部分,共同完成人员物资调度调配,预案的修改选择等重要工作;应急救援通讯是系统的辅助模块,它是指挥中心与各部门连接桥梁,主要内容就是4G网络通信、ip对讲机无线通信、可视化网络通信等;系统日常管理则是系统应急救援开展的基石,需要对救援预案编辑存储、矿井信息存系统维护升级、预案模拟演练等等。

2.2数据库建设

煤矿应急救援信息管理系统对于数据库的要求是比较高的,针对数据种类多、数量大的特点,应选择应属关系数据库。运用计算机技术,结合SQLServer2012数据库开发平台,进行开发设计。SQLServer2012数据库具有数据处理灵活性高,简化Ha和DR的需求,安全可靠,增加了更多的cmdlet,为煤矿数据的处理提供更有利的支持。使用eR/Studio数据库开发软件和SQLServer2012数据库相结合,设计出安全、高效的数据库,并且根据信息种类的不同设计出多个数据库,提高信息存储质量和读取速度,以及方便数据库管理。

2.3数据处理

数据处理是煤矿应急救援信息管理系统的核心部分之一,一方面必须对井下实时动态信息进行筛选初分析,然后输送给应急指挥中心;另一方面,根据初步分析的信息必须再进行进一步的分析处理,比如是否达到报警值、是否启动预案、信息综合整合呈现等等。煤矿应急救援信息管理系统都是基于地理信息系统(GiS)构建,对于图像的处理处理呈现就是系统数据处理的重要部分。采用GiS、mapX控件和3DmaX控件相结合的方式,解决地理信息地图数字水平低的缺陷,实现煤矿矿井地图三维可视化呈现。

2.4系统外辅助措施

煤矿企业应加大在应急救援信息管理系统建设方面的资金投入,及时更新系统硬软件,确保系统涉及的硬软件都是符合系统运行要求的。煤矿企业还应建立自己的专业技术队伍,专业技术人员应及时完善系统,全面细致保障信息采集,科学合理进行信息存储,高效及时进行信息输出,同时,及时将编写的应对各种突发事故的预案输入系统,以便及时更新数据库,保障系统正确及时应对各种事故。煤矿企业必须掌握一些维护更新的相关技术,维护和管理应急救援信息管理系统,保证系统地稳定性和可控性。

3结论

改进完善的系统会为煤矿企业应急救援工作提供一个强有力的智能化、信息化平台,有利于应急救援工作开展,增强煤矿企业应急响应能力。

参考文献:

[1]刘永立,等.基于基础数据库的煤矿应急救援指挥信息系统[J].黑龙江科技学院学报,2010,01:44-47.

[2]高东旭,庞大芳.基于aSp.net和SQLServer技术开发煤矿安全信息管理系统[J].煤炭技术,2008,10:64-65.

[3]李艳妮.基于webGiS的煤矿应急救援系统设计与实现[D].河北工程大学,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