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振兴实施方案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3:17:02

工业振兴实施方案篇1

一、发展现状及趋势

(一)发展现状。截至20*年底,全省规模以上钢铁企业资产总额2700亿元,从业人员约15万人。钢铁产能20万吨以上的企业约30家,其中100万吨以上的企业有*钢铁集团(含济钢、莱钢、张钢、石横特钢、永峰钢铁)、日照钢铁、青岛钢铁、潍坊钢铁、泰山钢铁、淄博南金兆集团、鲁丽钢铁、富伦钢铁、寿光巨能特钢、广富集团、江鑫钢铁、三德特钢等。20*年,全省累计生产铁4657万吨、钢4459万吨、钢材5027万吨,分别占全国铁、钢、材总产量的9.76%、8.88%和8.7%,分别比上年增长-3.8%、1.17%和1.35%;实现工业增加值929.17亿元,占全省GDp的3%;实现销售收入37*.46亿元、利税279.02亿元、利润152.*亿元,分别同比增长23.36%、-19.82%、-29.71%。全省重点钢铁企业吨钢综合能耗达到640.23千克标煤,吨钢可比能耗达到640.85千克标煤,吨钢耗新水达到3.53吨,提前实现了国家《钢铁产业发展政策》提出的主要能耗指标。

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国内外钢材需求下降,钢铁产品普遍陷入价格急跌、销售不畅、产量锐减、库存增加、效益下滑、资金紧张的困局,长期以来粗放型发展模式造成的结构性矛盾凸显。具体表现在:

一是生产力布局不合理。*省钢铁产业只有约20%的产能布局在原料、运输、市场等具有比较优势的沿海地区。传统的三大钢铁企业中,济钢地处省会大城市,交通运输、水资源、环保、土地等制约因素日益突出;莱钢地处缺水地区,交通运输条件较差;青钢地处旅游城市,发展空间受限。省内其他中小钢铁企业均分布在资源、环境、运输和生产成本受限的内陆地区。总体来看,*省钢铁产业布局与国家钢铁产业政策要求和今后钢铁产业发展趋势不适应。

二是装备水平总体偏低。据对省内22家主要钢铁生产企业的调查结果显示,现有高炉中,大于1000立方米高炉仅占高炉总数的37%;现有转炉中,大于120吨转炉仅占转炉总数的47%;现有电炉中,大于70吨电炉仅占电炉总数的38%。目前,*省钢铁产业最大的高炉为1880立方米,最大的转炉为120吨,最大的电炉为70吨,最宽的中厚板轧机为3500mm,最宽的热轧薄板轧机为1700mm,缺少大型化、现代化技术装备,与国内外先进钢铁企业存在较大差距。

三是产品结构不合理,产品档次不高。据统计,20*年全省共生产钢材5027万吨,其中,型钢599万吨、棒材719万吨、钢筋978万吨、线材620万吨、厚钢板183万吨、中板190万吨、热轧薄板178万吨、冷轧薄板132万吨、中厚宽钢带640万吨、冷轧薄宽钢带71万吨、热轧窄钢带159万吨、冷轧窄钢带28万吨、涂镀层板89万吨、焊接钢管155万吨、无缝钢管210万吨,全省板管比仅为40%,不仅远低于国际先进水平,也低于国内平均水平。这些钢材品种中,普通的非合金钢和低合金钢的比例占80%以上,*国进口量较大和省内经济发展所需的高档汽车板、家电板、高速铁路用钢、高磁感取向钢、抗腐蚀抗大变形管线钢、高强度机械用钢、核电用钢等关键品种尚不能生产或生产量很小,*钢铁产业在高档产品生产、高端产品研发、自主创新等方面与国内外先进水平差距较大。

四是产业集中度较低。为适应全球钢铁行业的发展趋势,推动*钢铁产业由大变强,*省按照“资产重组、淘汰落后、调整布局、提升档次”的方针,组建成立了*钢铁集团有限公司。目前,*钢铁集团粗钢产能仅占全省的40%左右,与《*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钢铁工业结构调整的意见》(鲁政发〔20*〕83号)中提出的占70%的目标有很大差距。*省钢铁产业集中度低,导致资源配置不合理和企业竞争力不强,难以形成对产品市场以及原料资源的控制力和定价权。加快解决制约*省钢铁产业发展的突出问题,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既是*省钢铁产业走出困境的根本途径,更是振兴*省钢铁产业的必由之路。

(二)发展趋势。20*年*月,*国颁布实施《国家钢铁产业发展政策》,引导和促进*国钢铁产业技术装备水平和市场竞争力的提高。为防风险、保稳定、调结构、促增长,国家及时出台了《钢铁产业调整和振兴方案》。在国家钢铁产业政策和调整振兴方案的引领下,*国钢铁产业呈现以下发展趋势:

一是钢铁产能向沿海转移步伐继续加快。在近年已基本建成的鞍钢鲅鱼圈、首钢曹妃甸钢铁基地的基础上,国家钢铁调整振兴方案又明确提出适时建设湛江、防城港沿海钢铁精品基地,推动日照钢铁精品基地建设。同时,明确提出实施北京、广州、杭州、合肥等城市钢厂搬迁项目,统筹研究推进抚顺、青岛、重庆、石家庄等城市钢厂搬迁。未来3年内,*国钢铁产业将加快由内陆和中心城市向沿海转移,形成新的发展格局。

二是钢铁企业联合重组趋势更加明显。*国钢铁产业国际竞争力不强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产业分散、集中度低。国家钢铁调整振兴方案明确提出支持并推进以特大型钢铁企业为龙头的跨省市、跨地区、跨所有制的战略重组,形成几个5000万吨以上的特大型钢铁集团,若干个1000-3000万吨级的大型钢铁集团。未来3年内,钢铁企业联合重组将成为钢铁产业发展的重要趋向。

三是总量控制、淘汰落后、节能减排力度持续加大。国家钢铁调整振兴方案明确提出,在控制总量的前提下,新增产能要与淘汰落后结合,进一步提高淘汰落后标准。2010年底前,淘汰300立方米及以下高炉、20吨及以下转炉和电炉;2011年底前,淘汰400立方米及以下高炉、30吨及以下转炉和电炉;结合淘汰落后建设钢铁大厂和其他有条件的地区,要将淘汰落后产能标准提高到1000立方米以下高炉及相应炼钢产能;实现钢铁行业技术经济指标的全面提升,吨钢综合能耗降到620千克标煤以下、吨钢耗新水降到5吨以下。

四是自主创新、技术进步进一步增强。国家钢铁调整振兴方案明确提出推进技术改造、自主创新,加快技术进步。支持重点钢铁企业发展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钢材品种及其延伸产品,尤其支持市场前景好、发展潜力大、能替代进口的关键钢材品种。

上述发展趋势,对*省钢铁产业来讲,既是挑战又是机遇。必须抢抓机遇,扩市场、保重点、调结构、破难题、促发展,在危机中求生存,在挑战中谋发展,实现*省钢铁产业振兴。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及目标任务

(一)指导思想。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以加快实施国家钢铁产业调整和振兴方案为主线,以结构调整、控制总量、淘汰落后、联合重组、技术改造、调整布局、提升档次为重点,着力解决发展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实现结构优化升级,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推动*省钢铁产业由大变强,全面实现振兴目标。

(二)基本原则。

1.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既着力解决*省钢铁产业面临的困难,又着力解决制约发展的瓶颈问题,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2.有保有压,突出重点。保先进生产力,压落后产能,支持重点企业加快发展,推进联合重组,提高产业集中度。

3.控制总量,优化布局。在控制总量、淘汰落后、城市钢厂搬迁前提下,调整产业布局,加快日照钢铁精品基地建设。

4.自主创新,技术进步。推进自主创新,加大技改力度,提高创新能力,突破关键技术,提升工艺装备水平和品牌效应。

5.市场调控,政策引导。坚持市场调节与政府推动结合,运用市场调控手段,发挥政策导向作用,实现产业稳定发展。

6.内需为主,全球配置。坚持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以满足国内市场为主,优化直接出口,扩大间接出口,在合理开发利用国内铁矿资源的同时,建立境外矿石资源保障体系。

(三)目标任务。到2011年,钢铁总量有效控制,全省粗钢产量控制在5000万吨左右;产业集中度显著提高,培育*钢铁集团成为国内特大型钢铁企业集团,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培育3-5个专业化中型企业;实现产业合理布局,沿海钢铁产能达到40%以上;符合国家钢铁产业政策的工艺装备(高炉大于1000立方米,转炉大于120吨)达到70%以上,工艺装备优化升级;板管比提高到60%以上,产品结构显著改善;吨钢综合能耗降至620千克标煤以下,吨钢耗新水降至3.5吨以下,吨钢烟粉尘排放量降至1.0千克以下,吨钢So2

排放量降至1.5千克以下,节能减排持续深化;工业增加值占全省GDp比重由目前的3%提高1个百分点,利税总额比20*年增长30%以上。

三、发展重点

(一)建设日照钢铁精品基地。把建设日照钢铁精品基地作为*省钢铁产业结构调整的核心。按照国家钢铁产业调整和振兴方案关于“按照首钢在曹妃甸减少产能、发展循环经济的模式,结合济钢、莱钢、青钢的压缩产能和搬迁,对*省内钢铁企业实施重组和淘汰落后产能,推动日照钢铁精品基地的建设”的要求,充分利用国家政策支持和当前建设成本下降的机遇,加快落实日照钢铁精品基地建设的前期准备工作,抓紧项目审批并尽早开工建设。项目获批后,列入*省重点建设项目,力争2011年底一期工程基本建成投产。

(二)壮大骨干企业。扶持*钢铁集团所属济钢、莱钢按照国家钢铁产业调整振兴方案要求,淘汰落后,逐步压缩产能,加快技术改造和新产品的研发,着力提升产品档次。支持青钢按省政府的统一方案实施整体搬迁。支持日钢加快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将保留的产能纳入日照钢铁精品基地。同时,督促省内其他中小钢铁企业按期完成淘汰落后任务,严禁擅自扩大规模。

(三)发展一批重点产品。日照钢铁精品基地产品以高档宽厚板、高档热轧薄板、冷轧薄板为主;济钢产品以中厚板系列为主,提高高专板比例;莱钢产品以H型钢系列、优特钢为主;青钢搬迁至胶南作为日照钢铁精品基地的深加工区,主要建设镀锌线、镀锡线、彩涂线以及船板深加工配送中心等。支持*钢铁集团中的张钢、石横特钢、永锋钢铁等其他企业在不扩大产能的基础上加大技术改造力度,优化产品品种,提高产品质量。其中,张钢按照区域性建筑钢材专业化生产的要求,尽快配套完善建材生产系统,逐步成为整合淄博市区域钢铁企业的平台。支持潍坊钢铁公司发挥现有优势,重点发展钢帘线用线材、优质线材、高强度棒材等产品系列,成为*省的专业棒、线材生产企业。支持鲁丽钢铁公司,加快技术改造,重点发展优质棒材、高强度螺纹钢筋。支持南金兆集团发展弹簧扁钢和产品深加工。支持泰山钢铁公司加快淘汰落后,通过技术改造,提升不锈钢产品档次,延伸现有不锈钢产品产业链,形成不锈钢系列产品优势,支持泉信不锈钢公司等企业重点发展不锈钢深加工产品。支持巨能特钢公司、齐鲁特钢公司发挥优特钢的生产优势,适应石油、机械制造、汽车、船舶、航天等产业的需要,生产合金结构钢、轴承钢、模具钢等产品,形成优特钢产品系列。支持鲁宝钢管、*墨龙等企业发展专用无缝钢管和钢管深加工。鼓励发展钢铁产品深加工,延伸产业链,形成产业集群。支持冠洲集团、淄博凤阳等企业发展多规格冷轧板材、涂镀板材和深加工,支持临沂临港产业区围绕日照钢铁精品基地发展钢材深加工产品。鼓励优势钢铁企业,加快产品结构调整,淘汰落后,发展“专、精、特、新”产品,打造品牌优势。

在关键钢材品种方面,重点开发生产高速铁路用钢,高等级造船板,X80级以上管线板,高档汽车板、家电板,高强耐磨机械制造用板,优质合金结构钢、模具钢、齿轮钢、轴承钢、弹簧钢,规格900mm以上的热轧重型H型钢和钢板桩,强度400mpa以上钢筋等,符合市场需要、具有比较优势的高端产品市场占有率及品牌知名度得到显著提高。

(四)控制总量、淘汰落后。根据国家钢铁产业政策要求,加快淘汰落后步伐,严格控制钢铁总量。在2011年底前淘汰400立方米及以下高炉、30吨及以下转炉和电炉,并进一步提高淘汰落后标准。淘汰生产工艺装备落后、能耗高、污染重、产品档次低的小钢铁企业。

四、政策措施

(一)认真贯彻执行国家钢铁产业调整和振兴方案的政策措施。积极争取国家钢铁产业调整和振兴方案中提出的提高部分钢铁产品出口退税、技术进步及技术改造专项资金、防范大型骨干企业资金断链风险的财政贷款贴息、境外矿产资源权益投资专项资金、对外经济技术合作专项资金、国外矿产资源风险勘探专项资金等政策支持。

(二)加快企业兼并联合重组步伐。抓住当前国家支持联合重组的时机,按照“政府督导,企业主体,依法操作”原则,推动*钢铁集团对省内钢铁企业的实质性重组,提高钢铁产业集中度。结合淘汰落后和兼并搬迁,加快内陆钢铁产能向沿海地区转移。认真做好日照钢铁精品基地建设前期准备工作,争取尽快开工建设。内陆地区不再布新点,现有中小钢铁企业不再扩大产能,不符合准入条件的企业逐步退出市场。不再为内陆钢铁企业新增产能批准用地、核准项目。加快淘汰落后,建立问责制,没有按时淘汰落后任务的企业,不得扩容改造和异地转移。

(三)推进企业技术改造和科技创新。鼓励支持重点钢铁企业建立产学研一体化技术研发机构,加快企业自主创新步伐,加大新工艺、新技术、新产品研发力度,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市场前景广阔的品牌产品。支持省内重点钢铁企业抓好高效选矿及矿产资源综合利用,炼焦煤调湿、干熄焦,烧结烟气脱硫、烧结余热发电,铁水预处理、钢水精炼,蓄热式加热炉、控轧控冷,高炉转炉煤气干法除尘及余热利用,废渣处理及综合利用、综合污水处理、能源集中管控、清洁生产等关键技术,促进产业技术进步,发展循环经济。组织筛选和上报符合国家要求的重大项目,积极争取国家钢铁产业技术进步和技术改造专项资金,加快钢铁产业升级的步伐。

(四)大力开拓市场空间。继续发挥“两个市场”的政策引导作用,积极开拓国际市场,实现钢铁直接出口占总量的10%左右。稳定国际市场份额,优化钢材直接出口,鼓励钢材间接出口。加大国内市场开拓力度,抓住国家增投入、扩内需以及加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等有利时机,生产适销对路产品,增加产品市场份额。鼓励省内钢铁产业与上下游产业开展战略合作,提高直供比例。省内基础设施建设及省内钢铁下游产业要优先使用省内自产钢材。引导企业巩固传统市场,大力开拓新兴市场,不断增强抵御市场风险能力。

(五)提高资源保障能力。鼓励重点钢铁企业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开拓国际资源市场,建立矿石资源保障体系。规范铁矿石进口及流通秩序,限制进口铁矿石流向违法违规建设、环保不达标、不符合产业政策和调整振兴方案的钢铁企业。合理配置、开发省内铁矿资源,储量大(3000万吨以上)的铁矿资源优先配置省内大型钢铁企业。支持大型钢铁企业投资矿山勘探开发以及参与现有铁矿山的购并重组,加大小铁矿企业整治力度,规范小铁矿企业开采秩序。鼓励省内钢铁企业与独立焦化企业、重点铁合金专营企业采取直供或参股、控股等多种方式组成战略联盟,为钢铁工业发展提供资源保障。

(六)拓宽企业融资渠道。各级政府要积极组织企业拓展融资渠道,通过发行债券、股票上市、招商引资、吸纳民资等多种途径,解决企业融资难的问题。金融部门要认真落实中央金融政策,扩大信贷规模,加大对重点企业、重点产品发展的贷款支持,促进企业结构调整和技术改造。

工业振兴实施方案篇2

党的*届*中全会提出:坚持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因此,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和zf的中心工作,人民法院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最优质的司法服务是一项政治任务,义不容辞。

1、深入学重要论述

(一)乡村振兴战略包含哪些内容?指出:“我在党的*大报告中对乡村振兴战略进行了概括,提出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由此可见,乡村振兴是包括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的全面振兴,是‘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在‘三农’工作的体现。我们要统筹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促进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

(二)怎样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强调: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首先要按规律办事。

“要把乡村振兴战略这篇大文章做好,必须走城乡融合发展之路。我们一开始就没有提城市化,而是提城镇化,目的就是促进城乡融合。”“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走乡村绿色发展之路”。

“我国农耕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很多风俗习惯、村规民约等具有深厚的优秀文化基因,至今仍发挥着重要作用。要在实行自治和法治的同时,注重发挥好德治的作用”。“打好脱贫攻坚战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优先任务。”“办好农村的事情,实施乡村振兴,关键在党。”

2、充分认识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性

(一)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基础。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村经济是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重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实现农村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有利于推动农业从增产导向转向提质导向,增强我国农业创新力和竞争力,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奠定坚实基础。

(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途径。

中华文明根植于农耕文化,乡村是中华文明的基本载体。乡村振兴,乡风文明是保障。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深入挖掘农耕文化蕴含的优秀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在保护传承的基础上创造性转化、创造性发展,有利于在新时代焕发出乡风文明的新气象,进一步丰富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三)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建设美丽中国的关键举措。

农业是生态产品的重要供给者,乡村是生态涵养的主体区,生态是乡村最大的发展优势。乡村振兴,生态宜居是关键。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加快推行乡村绿色发展方式,加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有利于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乡村发展新格局,实现百姓富、生态美的统一。

(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必然选择。

农业强不强、农村美不美、农民富不富,关乎亿万农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关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局。乡村振兴,生活富裕是根本。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不断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全面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有利于增进农民福祉,让亿万农民走上共同富裕的道路,汇聚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磅礴力量。

(五)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健全现代社会治理格局的固本之策。

社会治理的基础在基层,薄弱环节在乡村。乡村振兴,有效治理是基础。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强农村基层基础工作,健全乡村治理体系,确保广大农民安居乐业、农村社会安定有序,有利于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现代社会治理格局,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3、人民法院服务乡村振兴战略措施

(一)妥善审理涉农环境资源案件。

对涉及乡村土壤、水源污染等环境侵权案件,探索惩罚性赔偿制度在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纠纷案件中的适用,积极营造不敢污染、不愿污染的法治环境。对乡村生态补偿案件,推动形成生态损害者赔偿、受益者付费、保护者受偿的工作机制。

对在发展生态旅游过程中产生的合同纠纷和人身、财产损害等侵权纠纷案件,保障各方当事人合法权益,促进农业生态产品和服务供给。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围绕保护和促进乡村旅游产业发展、促进乡村不断改善人居环境、助推农业生产方式由过度消耗资源型向节能减排绿色发展型转变,提供司法应对。

依法审理涉及乡村土地、森林、山岭、草原、滩涂等行政确权案件,加强对乡村自然资源的保护。依法审理因乡村环境监管、污染物排放许可、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禁牧轮休以及环境保护税等税费征收引发的行政案件,支持和监督环境资源保护行政主管部门依法履职。

(二)

依法惩治涉农刑事犯罪。巩固扫H除e专项斗争优秀成果,以扫H除e专项斗争的标准,常态化惩处把持农村基层政权、操纵破坏农村基层换届选举、垄断农村资源、侵吞集体资产等犯罪;利用家族、宗族势力横行乡里、称霸一方、欺压残害百姓等犯罪;在农村地区征地、租地、拆迁、工程项目建设、交通运输、矿产资源、渔业捕捞等行业、领域,强揽工程、恶意竞标、非法占地、滥开滥采等犯罪;在农村地区商贸集市、批发市场欺行霸市、强买强卖、收保护费等犯罪;

在农村地区操纵、经营“黄赌毒”等违法犯罪活动以及非法高利放贷、暴力讨债、插手民间纠纷、充当“地下执法队”等犯罪。维护农村大局稳定。贯彻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妥善审理因婚恋纠纷、邻里纠纷、土地权属纠纷、征地拆迁纠纷、家庭道德等引发的刑事案件,做好调解工作,争取案结事了。充分尊重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农村风俗和生活习惯,审慎审理因农民日常生产生活引发的刑事案件。

(三)审慎处理涉农金融案件。

依法保护资金互助等有利于降低交易成本、适合农民需求、符合法律规定的交易模式,促进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引导更多金融资源配置到乡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主力实现乡村产业兴旺、农民生活富裕。依法保护农业信贷、普惠金融,促进金融资源向“三农”倾斜。加大对涉“三农”非法集资犯罪的惩治力度,在农村地区通过多种形式开展防范非法集资宣传活动,增强农村群众的防风险意识,维护农村金融秩序。

严厉打击涉农“套路贷”诈骗等犯罪行为,严格依法限制高利贷,加大对变相收取高息行为的审查力度,规范和引导民间借贷健康发展。在审理和执行涉农金融纠纷案件中,充分考虑经济下行压力和当时形势,特别是结合“六稳”“六保”,对涉农信贷户“放水养鱼”,基于“喘息”机会,促使“造血输血”。深化涉农金融纠纷多元化解机制,以法院为主导,发挥行政调解、行业调解、人民调解等优势,调动金融机构的主观能动性,多渠道、多方式化解金融纠纷。

(四)稳妥审理涉农土地案件。

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关于承包地“三权分置”改革政策,按照“落实集体所有、稳定农户承包权、放活土地经营权”要求,保护农村承包地的土地经营权依法有序流转,依照物权法、农村土地承包法等保障农民对承包土地享有的占有、使用、收益等法定权利。依法调处农村宅基地“三权分置”、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等纠纷,保障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在保障农村宅基地农户资格权和农民房屋财产权的基础上,依法保护宅基地、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和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农村住宅、农业设施和休闲旅游设施等建设,大力支持农村土地改革。

依法保护农户间多样化的联合与合作,加大对农民专业合作社、专业服务公司等新型农村市场主体的保护力度,促进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的有机衔接。依法保护乡村投资人权益,引导社会资金流向乡村。对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将资源转变为资产、资金转变为股金、农民转变为股东而形成的新农村集体经济实现形式和运行机制,依法予以保护。

(五)

促进自治法治德治结合。准确把握村民自治与国家法治的关系,积极搭建法治与德治的桥梁,促进完善乡村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治理体系。充分保护村民的自治权利,坚持农民在乡村振兴战略中的主体地位,审慎把握村民自治与国家法治之间的边界。坚持寓德治于法治,用法治促德治,让秉性的道德获得有力的推行,使道德与法律相得益彰。通过发挥司法审判的道德引导,行为规范作用,推动礼仪之邦、优秀传统文化和法治社会建设相辅相成。

正确把握宗教教义与民族习惯、社会道德的边界,依法惩处打着宗教旗号侵害广大农村群众的婚姻自由权、人身自由权、人格尊严权、信仰与不信仰宗教自由权和财产权等合法权益的行为,依法严厉打击组织和利用邪教组织犯罪。人民法院加强与农村农业管理部门、司法行政管理部门、妇联等政权组织和群众自治组织的沟通与协作,健全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选取农民担任人民陪审员,着力提升他们的履职保障水平。涉农审判充分听取农民意见。

(六)依法保障乡村文明和谐。

工业振兴实施方案篇3

一、实施范围

2008年我县选定2—3乡镇列入振兴计划实施范围。按照省市统一部署,我县要搞好以下六项工作:⑴选派高校毕业生到基层从医和从事计生服务;⑵完成当年支农支教支医服务;⑶清理代课人员;⑷开展学历教育;⑸选拔高中优秀贫困生资助;⑹选拔、培养农村实用人才。

二、2008年目标任务

1、为乡镇卫生院招录本科以上临床医学中、西医专业毕业生各3名、检验专业毕业生2名、影像专业毕业生2名,共10人;为我县计生系统招录本科以上影像和节育技术专业毕业生5名;全县共15人。

2、全县共选派18名中级以上职称的教师、医生、农技人员到各乡镇开展支农、支教、支医工作;

3、开展高中贫困生跟踪资助工作,我县确定50名家庭困难、学业优秀的高中生进行资助,每人每学期资助500元,市、县各负担250元;

4、逐步清理代课教师;

5、全县在乡镇选拔2-5名35岁以下不具备国民教育大专学历的公务员或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进行学历教育;

6、在我县选拔、培养具有代表和典型性农村实用人才5名。

三、实施方法及步骤

1、选派高校毕业生从医从教从事农技服务工作。由人事部门牵头组织,教育、卫生、农、林、水、牧、城建规划等部门配合实施。3月份前县教育、卫生、农、林、水、牧、城建规划等部门按目标任务的要求,对本系统拟招聘人员的专业、岗位、数量进行调查摸底,由县实施农村基层人才队伍振兴计划领导小组办公室(以下简称振兴办)汇总平衡全县需求计划经县政府审核盖章后上报市振兴办,待省、市确定招录方案后,配合省、市组织招录工作,录用人员确定后,按省、市要求及时与录用人员签订就业服务协议,按协议落实工作岗位,同时兑现相关优惠政策。

2、选派本县中级以上人员开展支农、支教、支医工作。人事部门牵头,农、林、水、牧、城建规划等部门分行业组织实施支农工作,教育部门牵头组织实施支教工作,卫生部门牵头组织实施支医工作。今年县上选派18人,其中教师5人,医生2人,农业4人,林业2人,水利2人,畜牧2人,规划1人。“三支”工作为期1年,以乡镇为基地,以中、高级职称人员为骨干,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议、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基础教育、医疗卫生服务和宣传教育等五方面内容开展工作。本实施细则下发后,各主管部门应迅速落实“三支”人员后上报县振兴办。年终由人事部门牵头,各主管部门参与,共同组织对“三支”人员进行考核,合格者,发给“三支”工作考核合格证,做为晋升职称的重要依据。

3、开展清理代课人员和不达标教师安排到下一级学校任教工作。由教育部门牵头组织实施,人事部门配合。要在保证农村边远地区义务教育的基本要求和稳定教师队伍的前提下,结合我县实际情况,制定清理办法,按照“谁聘用、谁清退、谁补偿、谁做工作”的原则逐步清理代课人员。县教育部门在学校放假期间要将高中未达到本科学历的教师,调整到初中任教;将初中未达到大专学历教师,调整到小学任教。通过这些措施为招录的师范专业本科生腾出工作岗位。县教育和人事部门对本行政区域空缺岗位的数量进行摸底,分别报市教育局和市人事局,市教育局和市人事局汇总后分别报省教育厅和省人事厅。

4、关于开展高中贫困生跟踪资助工作。由教育部门牵头组织实施,人事部门配合。我县选择50名家庭困难、学业优秀的高中生资助,每人每学期500元,市县(区)各负担250元,费用从市、县(区)“振兴资金”中列支。落实程序由贫困生个人申请,经所在学校和县教育部门确认同意后报县振兴办,县振兴办审核同意后报市振兴办审核确定受助生。

5、关于开展学历教育工作。由教育部门牵头组织实施,人事部门配合。在全县乡镇选拔2-5名35岁以下未取得国民教育大专学历的公务员或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开展学历教育工作。每年6月底前,各主管部门确定学历教育人员报县振兴办,由县振兴办汇总初审后上报市振兴办。8月份省上确定实施学历教育院校,组织考试后,确定合格人员并发放录取通知书。9月份,经批准人员离岗赴指定院校全额带薪参加为期两年的学历教育。学历教育分脱产学习和业余学习两种形式,由参加学习人员根据情况自主选择。脱产学习人员学习期间保留本人职位,其工资来源、发放渠道不变。对参加学历教育的人员,两年里每人每年资助3000元,省、市、县各负担1000元,资金在各自“振兴资金”中列支。

6、关于选拔培养农村实用人才工作。由人事、农业、科技等部门负责实施。县人事、农业、科技等部门要紧紧围绕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农民增收这条主线,依托农业引智成果示范推广基地,实施“一村一品”项目,加快农村实用人才培养力度。采取请进来、送出去的人才培养办法,依托省内外高等院校、延安职业技术学院、农函大、农广校、财广校等培训机构和通过支农专业人员传、帮、带,全县每个行政村每年重点培养2名农村实用人才。

四、保障措施

(一)确保选派毕业生工资按时足额发放。按照振兴计划选派到基层工作的高校毕业生,工资和福利待遇由县政府根据国家标准,各相关单位必须按时足额予以发放。

(二)按时发放奖励费。选派到基层从教和从事农技服务本科毕业生的奖励费,由省、市各负担50%;到乡镇卫生院和计划生育服务站工作的医学专业本科生奖励费,省上负担三分之二(每年3335元)、市级负担三分之一。这些奖励费,县振兴办必须按时发放到选派毕业生手中。

(三)积极利用省、市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工作的振兴资金,全方位、多渠道搞好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工作。

(四)确保招录高校毕业生的编制和岗位。招录的基层公务员,部分使用本单位行政编制,部分使用周转编制或专项编制。切实落实振兴计划招聘的从医、从教、从事计划生育和农技服务的高校毕业生编制。各级事业单位新增人员,必须在市上下达的增人计划内实行公开招聘。县上为农村中小学、基层站所等招聘工作人员,全部纳入振兴计划,并享受振兴计划相关政策,各单位自然减员后的空缺编制,优先用于振兴计划招聘的人员。

五、工作要求

1、精心组织,认真落实各项目标任务。县上已经依据省市的实施方案和实施细则,制定出了我县的实施细则。下一步要进行宣传动员,统一思想,提高认识,细化任务,明确责任,推动各项工作全面发展。年底前各相关部门要对照实施细则认真做好自查,县振兴办要将全年实施工作进行总结,上报市振兴办,迎接省上检查。

工业振兴实施方案篇4

关键词 韩国 图书馆法 图书馆法实施令 图书馆法实施规则 图书馆振兴法 图书馆及读书振兴法

分类号 G251.3

1 韩国的法律体系

在韩国的法律体系中,处于最高法律地位的是宪法;接下来是为了遵循法律立法宗旨,有效地实施法律,依据行政立法制定的有关委托事项及执行等必要事项的总统令;再接下来是为贯彻总统令制定的法律条文,依据行政立法制定的总理令和部门令;最后是依据宪法及诸法律规定拥有自治立法权的地方自治团体制定的地方事务方面的条例、规则等。

宪法是国家的基本法,它规定了关于国家统治体制及权力结构的基本内容,并且规定了国民的基本权力。

法律是在宪法指导或授权下,规定某一领域国民具体的权力与义务。法律是由宪法授权的立法机关――国会制定的,通常称“某某法”。

总统令用于规定为实现相关法律要求或执行某种法律所必要的事项。通常称“某某法实施令”。总统令是为执行相关法律而颁布的命令,不通过国会,由行政机关制定。

总理令(如国务总理的命令)和部门令(如政府各部部长的命令)均为内阁令。它是由国务总理或国家各行政部门的部长根据总统令制定的有关管辖事务的必要事项,通常称为“某某法实施规则”。总理令和部门令也不通过国会,由行政机关制定。

条例和规则是地方自治团体根据宪法和地方自治法的有关规定制定的法规,是通过地方议会的决议制定的。它的法律效力只适用于所管辖的区域。地方自治团体是国家地方行政机关派生出来的,所以必须依照宪法或国家法律,特别是严格依照法令的要求制定自治法规,是对上位法令的补充和体现。

据统计,截至2008年3月1日,韩国生效的法律有1部宪法。1246部法律,1615部总统令,74部总理令,1365部部门令,共计4301部法律。在韩国的法律体系中,《图书馆法》是图书馆的基本法,是第8029号总统令颁布的(2006年10月4日全部修正,法律第8029号;2006年12月20日部分修正,法律第8069号,(《图书馆法实施令》是第1996号总统令颁布的(2007年3月27日全部修正l2007年12月31日部分修正,总统令第20506号,全文见附录2);《图书馆法实施规则》是第161号文化观光部令制定、颁布的(2007年4月4日全部修正;2007年12月13日部分修正,文化观光部令第177号,)。

2 制定图书馆法的意义

图书馆法规定了图书馆的设立、运营、管理、管辖以及司书的资格、培训、配置等有关内容,是发展图书馆为社会和国家服务的法律工具。

韩国现行的《图书馆法》第一条规定:“保障国民信息获取权和知情权的图书馆的社会责任及其作用、运行必要的内容,强化图书馆培育和图书馆服务,向社会提供全面的有效信息,消除获取信息及利用等方面的差距,促进终生教育,其目的在于为国家及社会文化发展做出贡献”。它不仅阐明了图书馆法的目的,而且阐述了《图书馆法》存在的意义,特别是体现了“继承发展国家传统文化,畅达民族文化”的《宪法》总纲宗旨,并以图书馆法的形式体现出来,实现图书馆的社会责任和作用。

图书馆法是以图书馆为规范对象,从这一角度看,图书馆法是有关图书馆的专门法。从规定各类图书馆基本内容的角度分析,我们也可以把图书馆法看成是图书馆的基本法。

韩国现行的图书馆法有以全国各类型图书馆为对象的综合性图书馆法,也有以单一馆种或特定图书馆为对象的单一图书馆法,如《学校图书馆振兴法》、《国会图书馆法》。从图书馆基本法的角度看,《图书馆法》是韩国图书馆界唯一的一部专门法。

另外,图书馆法的立法精神体现了图书馆政策和图书馆发展的国家意志,图书馆主要通过提供知识、信息资源以及服务,使图书馆与国民丰富多彩的生活紧密地联系起来,使国民生活变得更加丰富、更加幸福。

图书馆法虽然与图书馆发展紧密相关,是图书馆最高的法律规范,但是图书馆法除了规定有关图书馆的基本事项外,无法包括所有与图书馆有关的内容。就像国家基本法――宪法规定了国民的人权等基本权力,规定了有关国家统治及权力结构的基本内容,还需要其他细化的法律来补充一样,图书馆法也需要其他细化的法律来补充和充实。

依据韩国法制处公布的法令统计数据,截至2005年3月31日,韩国现行的法律包括宪法、法律、总统令、总理令、部门令等共计3886部,其中图书馆专门法就有2部。据笔者调查,与图书馆有关的法大约有200多部,约占法律总数的5%。

颁布了这么多有关图书馆的各种法令,其重要意义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图书馆有较高的社会性,与社会多个部门关系密切;二是图书馆的发展除了图书馆基本法以外,还与其他许多相关法律相互联系。因此,在研究图书馆法时,首先要研究法律本身,同时要关注与图书馆有关的法律。

3 韩国图书馆法的立法沿革及主要内容

韩国的图书馆基本法最初制定于1963年,此后相继修订或制定了1987年的《图书馆法》、1991年的《图书馆振兴法》、1994年的《图书馆及读书振兴法》以及2006年的《图书馆法》。迄今为止,图书馆法经历了4次重大修订或制定新法。为了实施图书馆基本法,除了颁布和制定相关的法律实施令与实施规则外,还多次对全文进行了修订或重新制定。截至2008年4月1日,已修改23次。

这些图书馆法以法的形式支持了韩国图书馆的发展,使图书馆在社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也就是说图书馆基本法在制度上起到了发展韩国图书馆的主要作用,并且通过法律强化了图书馆在设置运营过程中的国家作用,根据这些法律又形成了发展图书馆的各项政策。

3.1 1963年的《图书馆法》

1963年10月28日,以法律第1424号颁布的《图书馆法》是韩国最初制定的图书馆基本法。从1963年至1987年,这部法实施了24年。在这24年间,它是韩国图书馆政策的奠基之法,从未修改过。为了实施此法,1965年3月26日公布的《图书馆法实施令》(总统令第2086号)制定后,先后3次修改了部分内容。1966年3月23日公布的《图书馆法实施规则》(文教部令第172号)制定后,先后2次修改了部分内容。

这部《图书馆法》是以“广泛收集、保存国内外图书资料,并最大限度地灵活使用,为促进国民文化的发展而努力”为目的,以“图书馆为国民提供稳定的服务奠定基础,并用法律条文使图书馆得到国家政策的支持”为目标制定的。

该法共4章4节29条,由正文和附则构成。第一章总则,不仅规定了图书馆法的目的和图书馆的定义、种类、设施、职员配置等,而且规定应向国立中央图书馆缴纳呈缴本,甚至规定了图书馆协会的设置以及国家或地方自治团体的财政补助等;第二章公共图书馆,其中设了四节,分别为总则、国立中央图书馆、公立图书馆、私立图书馆;第三章学校图书馆;第四章罚则,要求违背特定规定的人缴纳罚金和滞纳金。

现以法制处公布的资料为主线,阐述一下这部法的主要内容和重点:

根据设立的目的,将图书馆分为以一般公众为对象的公共图书馆和以特定人群为对象的学校图书馆及特殊图书馆。依据图书馆的设立者,可分为国立图书馆、公立图书馆以及私立图书馆(第3条)。依据这一规定,国立中央图书馆属于公共图书馆范畴,大学图书馆属于学校图书馆范畴。但在1987年的《图书馆法》中它们均分离独立为一种图书馆类型。

该法规定了公立公共图书馆、私立公共图书馆以及图书馆协会可获得国家或地方自治团体的财政补助(第13条、第19条、第21条)。此规定中提及的“补助”虽然不是强制性规定,但是图书馆可获得国家或地方自治团体的财政支持有了法律依据,在这一点上具有重要意义。

依据地方自治团体条例设置公立公共图书馆。私立公共图书馆的设置必须在监督厅登记(第18条、第20条)。

国家、地方自治团体或出版社和其他人员出版的刊物,应向国立中央图书馆提交呈缴本或样本(第12条)。

根据总统令和文教部令,公共图书馆和学校图书馆必须配置具有相关资格的司书职员和司书教师(图书馆专业教师)。有关人员培训的必要事项由总统令和文教部令规定(第6条)。

简而言之,这部体现了图书馆界理念和愿望的最初立法,出台后实施了24年,为图书馆发展起到了一定作用,并为以后修订或制定一系列新的图书馆法奠定了基础,提供了经验,是韩国图书馆史上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法。

3.2 987年的《图书馆法》

1987年的《图书馆法》(全文修正,1987年11月28日颁布,法律第3972号)不仅修订了第一部《图书馆法》在实施过程中暴露出来的问题,而且为在急剧变化的现代社会,提高社会对图书馆作用的认识、强化图书馆功能、促进图书馆发展打下了基础。1987年的《图书馆法》在实施过程中,再次修订了部分内容,制定了《图书馆法实施令》(全文修正,1988年8月16日公布,总统令第12506号)和《图书馆法实施规则》(全文修正,1989年3月25日公布,文教部令第570号),以后再没有修改过。

因旧《图书馆法》不能满足现代信息产业社会对多元化图书馆功能的要求,修订后的《图书馆法》用现代意义重新定义了图书馆的概念,将图书馆分为国立中央图书馆、公共图书馆、大学图书馆、学校图书馆、专业图书馆以及特殊图书馆,使其特性更符合它的功能,并规定为了确保图书馆发展所需的经费,设立了图书馆振兴基金,并制定了为提高图书馆资料的利用效率、建立图书馆信息网络等加强图书馆功能所需的必要事项。

1987年的《图书馆法》由8章47条的正文和附则组成。第一章总则;第二章国立中央图书馆;第三章公共图书馆;第四章大学图书馆;第五章学校图书馆;第六章专业图书馆及特殊图书馆;第七章图书馆信息协作网;第八章罚则。与之前图书馆法相比较,从形式上分析,新修改的图书馆法的章数增加了2倍;在内容上得到大幅度强化。

根据法制处公布的资料分析,修改后的《图书馆法》主要条款的中心内容有如下变化。

根据现代图书馆的概念重新定义了“图书馆”这一术语,扩展了图书资料的收集、整理、保存及利用等传统功能。将“图书馆”定义为对社会各方面的知识、信息的提供与流通效率、终身教育以及促进文化发展的现代图书馆,赋予它多元功能(第1条、第2条)。因而,按专业性对图书馆进行了更科学的分类;国立中央图书馆从公共图书馆中分离出来,大学图书馆从学校图书馆中独立出来,又从特殊图书馆中产生了专业图书馆。

为了发展图书馆,制定重要的实施政策,设立了图书馆发展咨询委员会(第9条),其主要成员为文化部部长,并设了图书馆振兴基金,以便保障图书馆的设立、设施、运营以及其他振兴图书馆所需的资金(第10条)。

强化国立中央图书馆的功能,充分发挥韩国中央图书馆的作用(第15条,第16条)。赋予国立中央图书馆发放国际文献标准编号(如iSBn、iSSn)的权利(第18条附则)。

构建全国性的图书馆网络,设立中央馆和地区代表图书馆,以便更好地利用图书馆资料,加强信息流通,促进网络的运营(第41条)。

为提高专业职员的资质,把图书馆专业职员分为一级正司书、二级正司书、准司书等(第7条第2项)。

由此可见,修改后的《图书馆法》新设立的图书馆发展委员会、图书馆振兴基金、图书馆网等制度,强化了以国立中央图书馆为代表的各类图书馆的功能,为发展图书馆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从成立图书馆发展委员会和创建图书馆网的角度分析,修改后的图书馆法对图书馆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3.3 1991年的《图书馆振兴法》

1991年3月8日新制定的《图书馆振兴法》(法律第4352号颁发),是政府在1990年把文教部(现更名为教育科学技术部)所管的图书馆行政业务移交给新设立的文化部(现更名为文化体育观光部)之后,废止了1987年的《图书馆法》而重新制定的法。该法制定后修改过一次。由于实施此法,《图书馆振兴法实施令》(1991年4月8日制定,总统令第13342号公布)和《图书馆振兴法实施规则》(1991年7月16日制定,文化部令第7号公布)都没有修订。

制定《图书馆振兴法》的目的在于“教育、信息及文化等社会各领域对图书馆的功能和作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推进图书馆作用,特别是公共图书馆在国家综合振兴政策中的地位,试图划时代地培育和发展图书馆”。《图书馆振兴法》共9章46条,由正文和附则组成。其内容结构为:第一章总则;第二章国立中央图书馆;第三章公共图书馆;第四章大学图书馆;第五章学校图书馆,第六章专业图书馆及特殊图书馆;第七章图书馆网;第八章补充规则;第九章罚则。

《图书馆振兴法》的最大特征是把国立中央图书馆和公共图书馆等图书馆的行政权从文教部移交给了文化部。

与1987年的《图书馆法》相比,《图书馆振兴法》在主要条款和内容要点方面区别如下:①国立中央图书馆隶属于文化部,用国家力量强化图书馆功能(第15条,第16条);②为发展公共图书馆,文化部部长直接管辖公共图书馆;③任命具有司书职称者担任国立图书馆和公立图书馆的馆长(第24条);④文化部部长有权对私立公共图书馆、专业图书馆、特殊图书馆进行指导和审查登记,必要时将部分业务委托给

市、道或图书馆协会(第44条)。

综上所述,《图书馆振兴法》是因1990年随着文化部的新设,把文教部管辖的图书馆行政业务移交到文化部而制定的。图书馆行政业务移交到文化部的重要理由是图书馆,特别是公共图书馆的文化功能应归文化部,但在之前却归文教部,而文教部则将大部分力量集中在义务教育,没有精力研究和管理图书馆。图书馆界在图书馆行政业务主管权从文教部移交给文化部方面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图书馆振兴法》的内容除了前面提及的图书馆行政业务移交,规定任命具有司书职称(图书馆专门职)者担任公共图书馆馆长外,其他内容与1987年的《图书馆法》相同。

3.4 1994年的《图书馆及读书振兴法》

1994年3月24日制定的《图书馆及读书振兴法》(法律第4746号),缘于出版界以世界图书年为契机提出的《国民读书振兴法案》与图书馆界提倡的把读书振兴纳入图书馆功能中来的主张相吻合,是《国民读书法案》的一部分内容,特别是文库的内容和《图书馆振兴法》存在相似之处,是吸收了两者的主张制定的。为了实施该法,《图书馆及读书振兴法实施令》制定后(1994年7月3日制定,总统令第144439号公布),部分内容修改了8次。《图书馆法及读书振兴法实施规则》(1994年8月12日制定,文化体育部令第16号公布)颁布后修改了3次。

制定《图书馆及读书振兴法》的目的是“为图书馆及文库的设立、运营以及读书振兴,创造必要的环境,规定相关内容,建立健全图书馆及文库,促进读书活动,全面提供社会所需的知识信息,提高流通效率,促进文化发展和终身教育的发展”。该法共10章54条,由正文和附则构成,其大纲为:第一章总则;第二章国立中央图书馆;第三章公共图书馆;第四章大学图书馆;第五章学校图书馆;第六章专业图书馆与特殊图书馆;第七章文库;第八章图书馆网络;第九章读书振兴;第十章补充规则。

与《图书馆振兴法》相比,《图书馆及读书振兴法》的主要特点在于增设了文库和读书振兴这两部分内容。它对《国民读书振兴法案》中提出的与公共图书馆分设运营的文库,可得到公共图书馆的指导和支持;文库设司书职员、读书指导员,均由司书担任;并将读书振兴委员会与图书馆发展委员会合并。总之,就是把图书馆界与读书振兴委员会等主张折中,就是把图书馆振兴法与国民读书振兴法案两者融为一体。

与1991年通过的《图书馆振兴法》相比,两者区别如下:①除各类型图书馆外,未达到图书馆标准规模要求的读书设施设置为“文库”(第2条,第2号),在文库中设司书职员或读书指导员(第3条);②将图书馆振兴基金改为图书馆与读书振兴基金(第9条);③把图书馆发展委员会更名为图书馆与读书振兴委员会;在地方自治团体中设地方图书馆与读书振兴委员会,并负责运营(第10条);④文库可接受捐款或财产捐助,国家及地方自治团体负担私立文库的部分经费(第12条),⑤文库接受该地所属公共图书馆的指导,并以此为运营指针(第40条,第2项)。

综上所述,我们不难看出《图书馆及读书振兴法》不是根据图书馆界的需求提出并制定的议案。它是出版界以读书振兴的名义,试图通过建立所谓的“文库”扩大出版物普及,提出了立法提案――《国民读书振兴法案》,图书馆界则认为该提案易侵害图书馆权益,阻碍图书馆的发展。因此,《图书馆及读书振兴法》是国会说服了出版界和图书馆界,将两者的意见折中后制定的。

其结果,《图书馆及读书振兴法》的内容并非论理妥当,而是以政治的手段折衷地将两个不同性质的图书馆规定和读书振兴规定合为一体。它既缺乏唯一性,也不是纯正的图书馆法律。如果将“读书振兴”和“文库”的内容抽出,该法与前面的《图书馆振兴法》的内容没有什么区别。

4 2006年现行《图书馆法》的立法过程及其主要内容

进入21世纪后,社会及各个领域更加强调作为图书馆核心内容的知识与信息的重要性,各种电子媒介得以普及,信息技术得以传播,使得1994年制定的《图书馆及读书振兴法》不适应图书馆环境的急剧变化。此外,图书馆法经几次修改又增加了“读书振兴”等多个内容,使它在法律体系中的内容和形式缺乏一致性,受到了各界的批评。

为了制定适应新时代和新环境的图书馆法,韩国图书馆协会于2002年1月在协会规划委员会设立了图书馆政策开发组,开始讨论图书馆法。同年11月6日,向政府图书馆行政主管部门――文化观光部(现更名为文化体育观光部)正式提出《图书馆及读书振兴法修正意见书》。

2002年8月,文化观光部也认为有必要修改该法律,以便有效地执行《图书馆综合发展规划(2003-2011年)》。为此,2003年在文化观光部下的政策研究机构――韩国文化观光政策研究院开始研究图书馆法的修改问题。同年12月,发表了题为《图书馆及读书振兴法修正案研究》报告。韩国图书馆协会在同年9月报告发表之前,召开了以“法律修正案”为主题的研讨会,为图书馆界发表意见提供了机会。

文化观光部以“修正案研究”为基础,完成了“图书馆法修正议案”。2004年5月,向作为文化观光部政策咨询机构之一的“国家图书馆政策咨询委员会”提交讨论,并将议案公布,听取图书馆界和图书馆学界的意见。

在推进修改图书馆法的过程中,国会文化观光委员会李美卿委员长接受了媒体采访,体现了人们特别关注图书馆与图书馆法。图书馆法修正议案以议员立法的形式促使它进入了正式的立法程序。李委员长正式对当时文化观光部已有的《图书馆法修正试行案》进行了研讨修改,并于2005年6月1日向国会提交了《图书馆及读书振兴法全部修正法律案》。

此外,郑炳国和朴亨俊两位国会议员分别于2005年4月26日和2005年9月1日,向国会提交了《图书馆及读书振兴法部分修正议案》和《图书馆及读书振兴法全部修正议案》。

国会讨论了上述三个“图书馆及读书振兴法修正案”,还召开听证会听取各界意见。2006年9月8日,国会正式通过经李委员长再次修改提交的“修正案”。

现行的2006年修订的《图书馆法》(全部修正,2006年10月4日,法律第8029号)从修订至今,部分内容修改过一次。为了实施《图书馆法》,2007年的《图书馆法实施令》(全部修正,2007年3月27日,总统令第19963号)和《图书馆法实施规则》(全部修正,2007年4月4日,文化观光部令第161号)也各自修改了一次。

2006年的《图书馆法》全面地修改了1994年的《图书馆及读书振兴法》,其目的在于“图书馆作为国家知识基础设施的核心,应成为国民自觉地体验文化和学习的场所,以便提高获取和利用知识信息的能力,消除信息获取的差距。在图书馆面临急剧变化的环境从容应对之时,需制定图书馆建设所需的制度,使图书馆成为重要的信息文化中心”。

现行的《图书馆法》共9章48条,还有补充规则。其大纲为:第一章总则;第二章图书馆政策的制定及推进体制建立;第三章国立中央图书馆,第四章公共图书馆,第五章大学图书馆,第六章学校图书馆,第七章专业图书馆;第八章消除知识信息的差距;第九章补充规则等。

下面详细地介绍2006年制定的《图书馆法》的主要内容。

4.1 法律名称与内容变更

为了明确《图书馆法》的性质是图书馆的基本法,将《图书馆及读书振兴法》更名为《图书馆法》。在内容上,全部修改并删除了读书振兴方面的条文。2006年12月29日,针对有关读书振兴的内容另行制定了一部法,名为《读书文化振兴法》。

4.2 图书馆信息政策委员会与图书馆信息政策规划团的设置

为了制定、审议、调整图书馆的主要政策,在总统属下设与图书馆有关的中央政府行政机关的部长为图书馆信息政策委员会委员,该委员会是总统的咨询机构。图书馆信息政策委员会由30人组成,其中委员长1人,副委员长1人。委员长由总统委任,副委员长由文化观光部部长担任。前面提及的中央政府行政机关的部长是指财政经济部、教育人力资源部、科学技术部、法务部、国防部、行政自治部、文化观光部、信息通讯部、保健福利部、女性家族部、建设交通部、规划预算处的部长及国家青少年委员会委员长(实施令第6条)。此外,为了支持图书馆信息政策委员会的运营,在文化观光部设置了图书馆信息政策规划团。

4.3 图书馆综合发展规划的制定

为了发展图书馆,图书馆信息政策委员会委员长每5年制定一次图书馆综合发展规划,中央行政机关的部长或负责人、市长、道知事以此为基础,在每年12月底之前制定年度实施计划。该综合规划包括:①图书馆政策的基本方向;②图书馆政策的推进目标和方法;③重点推进图书馆事业及相关部门之间的协调等内容。

4.4 地区代表图书馆的设立与地方图书馆信息服务委员会的设置

特别市、广域市、道、特别自治道为了支持本地区图书馆服务体系,设立和运营地区代表图书馆所需的部分经费由国家予以补助。特别市、广域市、道、特别自治道审议有关管辖范围内均衡发展图书馆、消除知识信息差距的主要内容,为此设置了地方图书馆信息服务委员会。该委员会共15人,委员长和副委员长各1人。委员长由市长或道知事担任,副委员长由地区代表图书馆馆长担任,委员会运营的必要事项由该地方自治团体条例规定。

4.5 消除知识信息差距的图书馆服务规定及国立残疾人图书馆援助中心的设立与运营

为了消除知识信息差距,图书馆设置运营的设施、资料、方案,其必要的部分财政由国家及地方自治团体援助。为了支持残疾人图书馆的服务工作,特在国立中央图书馆馆长属下设立与运营国立残疾人图书馆援助中心。

自2007年4月4日起实施2006年的《图书馆法》,从2007年4月5日开始实施《图书馆法实施令》和《图书馆法实施规则》。由于该法实施时间过短,无法进行全面的评价。尽管如此,还是有必要介绍一下实施近况。2007年6月19日,根据《图书馆法》第12条的规定建立了总统所属的图书馆信息政策委员会。为了履行该委员会的部分职能,文化体育观光部随之设立了由3个组、25名人员构成的图书馆信息政策规划团。这些机构纷纷开展工作,活动活跃,取得了一点成绩。例如,图书馆信息政策委员会决定制定2009-2013年图书馆发展综合规划,其内容包括:①国内外图书馆现况分析;②确定图书馆政策的基本发展方向;③制定中长期的规划、目标及重点课题等。2007年8月至12月,图书馆信息政策规划团委托各外部研究机关开展研究工作。经过5个月时间发表了《为“图书馆发展综合规划”进行的预备研究》、《图书馆文化项目赞助方案研究》、《图书馆信息化政策基本规划的制定和研究》、《公共图书馆行政体系一体化方案研究》、《地区代表图书馆的基础建设及具有生命力的运营方案》、《全国的图书馆辅助体系构建方案研究》、《有效地构建国家图书馆统计方案》、《图书馆设施、资料及司书职员配置标准的研究》以及《进行实况调查,开展全国图书馆统计》一系列研究报告。

简而言之,笔者认为在2006年前的图书馆法毁坏了政治论理,而现行的《图书馆法》恢复了图书馆基本法的纯正性:现在总统管辖范围内设立了“图书馆信息政策委员会”,取代了过去归属政府各部的、有名无实的“图书馆发展委员会”等机构;组建了规模不小的图书馆信息政策规划团,支持了“图书馆信息政策委员会”的运营,促使图书馆综合规划和年度实施计划的定期制定,等等。这部法蕴涵了诸多划时代的内容。如果能很好地实施的话,将会取得更大成果。

5 结语

韩国早在1963年就制定了《图书馆法》,其产生的背景一是在1955年4月战后,为了韩国图书馆协会重新复会和发展,图书馆界学者认为被战争荒废的图书馆的当务之急是制定图书馆法,为此图书馆员经历了8年全力以赴的努力,推进了图书馆法的立法进程;二是进入20世纪60年代后,政府执行的民族复兴和自主近代化政策在起作用。

该法实施了24年。1987年,为了适应时代和社会环境的变化修改了全文。1991年,因韩国增设文化部,图书馆行政业务管理机构发生变化,故废除了《图书馆法》,制定了《图书馆振兴法》。1994年,由于出版界的《国民读书振兴法》立法要求和图书馆界的反对,国会采取折中的办法制定了《图书馆及读书振兴法》。2006年,为了适应时代和社会环境的变化,全文修改了《图书馆及读书振兴法》,制定了《图书馆法》。

在上面提及的图书馆法中,1994年的《图书馆及读书振兴法》从表面上看仅仅是包含“读书振兴”,实际上是图书馆界的经济力量不如政治力量强大的外部势力――出版界,致使它完全丧失了图书馆基本法的本意。反之,2006年制定的《图书馆法》充分利用了外部环境和外部力量。业界人士认为,只要很好地遵守和贯彻执行此法,它有可能成为迄今为止最强有力的一部图书馆法。这里的外部力量是指打破过去韩国图书馆协会会长由图书馆馆长、学者教授担任的惯例,改由前任政府执政党实力派国会议员担任会长,此后又担任iFLa首尔大会组织委员会委员长。外部环境是指以2006年iFLa首尔大会组织委员会召开为契机,社会和国家关心图书馆事业,并把总统夫人推举为大会组织委员会名誉委员长的事实。

韩国2006年的《图书馆法》采用了美国图书馆和信息科学委员会(U.S.nationalCommissiononLibrariesandinformationScience,简称nCLiS)做法,规定在总统属下设置图书馆信息政策委员会,作为总统咨询机构;在文化观光部设图书馆信息政策规划团,制定和实施图书馆综合发展规划。我认为该

法实施的效果将举世瞩目。

图书馆法是国家制定图书馆政策,实施图书馆发展的重要工具,利用其法的权威性和强制性,发展图书馆事业,必须制定与图书馆发展方向一致的内容,才能取得有效成果。

制定一部好的图书馆法需要具备如下条件:①要集合全国图书馆员智慧和努力,②为了制定图书馆法,要促进有关机构的设置;③要请与图书馆有关的政府各部门对图书馆法重要性予以理解和协助;④在推行图书馆法立法的过程中,要开展对立法部门的游说活动;⑤对图书馆现状进行综合调查;⑥调查现行的、与图书馆有关的法律、法规、条例等;⑦加强对国内图书馆法研究的分析与评价;⑧调查研究外国图书馆法的内容和制定过程;⑨为了推动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如上事项要有财政支持等。

现以第七条国内图书馆法研究的分析与评价为例,谈谈图书馆法的制定问题。韩国现行的2006年《图书馆法》及其后续的法令是以《图书馆法实施令》、《图书馆法实施规则》以及金世勋等著的《图书馆及读书振兴法修正案研究》为基础的,并参考了李炳穆编纂的《图书馆法规总览》等论著。此外,还对国内外图书馆法进行了调查研究。在此基础上提出草案,最后形成了修正案。又如:第八条是外国图书馆法制定过程的调查研究。中国的李国新教授研究日本图书馆法,并著有《日本图书馆法律体系研究》一书;中国台湾简耀东先生著述了《中日韩三国图书馆法规选编》;日本的山本顺一先生将美国拉登森(alexLadenson)编的《美国图书馆法》第五版(americanLibraryLaws.5thed.)译为日文。

在调研外国图书馆法方面,要是采用丹顿(J.periamDanton)的比较图书馆学理论,通过比较本国与他国的图书馆法,就可以找出它们之间的不同点和相似点、长处和短处、成功与失败的原因,并应用于本国图书馆法制定和修订中。这样做的重要性,李国新教授在他的著论中强调了数次,孟扬先生也提出过相同的观点。

工业振兴实施方案篇5

党组中心组学习会上发言     

就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多次作出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要求是非常系统、非常具体的,充分体现了国家领导人对辽宁老工业基地的高度重视、对辽宁广大干部群众的亲切关怀,是我们谋划和推动沈阳新一轮振兴的强大思想武器和重要行动指南,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和长远指导性。我们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重要指示的丰富内涵和精神实质,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总书记的重要指示精神上来。

辽宁有坚实的产业基础、丰富的物质和人力资源、完善的基础设施、比较丰厚的技术储备,辽宁人有不甘落后、敢闯敢试的精神,“五大区域发展战略”和“一带五基地”建设是辽宁实现全面振兴和努力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必然选择,是中央和省委经过慎重考虑,就辽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老工业基地新一轮振兴做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我们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辽宁全面振兴发展的必由之路。我们一定要提高认识,加强领导,统一思想,凝聚共识,切实将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和省委的决策部署上来。

深入实施“五大区域发展战略”和“一带五基地”建设,是我省贯彻落实党的精神的具体举措,是贯彻落实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总书记关于辽宁振兴发展重要指示精神的实际行动,是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加快辽宁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的重要抓手。全省上下要深入学习贯彻党的精神和关于辽宁振兴发展的重要指示精神,全面落实新发展理念和“四个着力”“三个推进”,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坚定信心、奋力攻坚,扎实推动“五大区域发展战略”和“一带五基地”建设的落实,促进全省区域协调发展,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提供有力支撑。

省检察院出台的《关于充分发挥检察职能服务保障“一带五基地”建设和“五大区域发展战略”三年行动计划的意见》《关于依法保障营造企业家健康成长法治环境的意见》等三个文件,通过建立制度、完善机制,助力辽宁振兴发展。其中,《关于充分发挥检察职能服务保障“一带五基地”建设和“五大区域发展战略”三年行动计划的意见》共20条,要求全省检察机关综合发挥打击、预防、监督、教育、保护等检察职能,找准工作的切入点,为“一带五基地”建设和“五大区域发展战略”提供强有力的司法保障。

《关于依法保障营造企业家健康成长法治环境的意见》要求各级检察机关正确把握法律政策界限,对企业家在生产、经营、融资活动中的创新创业行为,除法律、行政法规明确禁止的以外,不得以违法犯罪处理;精准适用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对轻微刑事案件依法从宽处理;注重涉企业家案件的办案方式,慎重选择办案方式和时机,最大限度地减少对企业正常生产经营活动的影响。《意见》还提出保护企业家自主经营权、人身权、财产权,严厉打击侵犯企业家知识产权的犯罪等11项具体举措。

在优化服务方面,省检察院将依托信息化技术手段,通过设立线上检察服务平台,建设线下检察服务大厅,建立远程视频接访系统,完善律师参与接访等措施,最大限度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司法需求。

全省检察机关今年继续开展“规范司法行为、优化营商环境”专项活动,突出对民生领域违法犯罪、金融领域违法犯罪、税收征管领域犯罪、扰乱市场秩序犯罪等案件的办理。

加快推进“五大区域发展战略”和“一带五基地”建设发展是学习贯彻党的精神的具体举措,是深入落实关于辽宁振兴发展重要指示精神的实际行动,是辽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全面振兴和现代化建设目标的迫切需要。沈检的同志们要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和省委决策部署上来,进一步增强责任感、紧迫感、使命感,坚持问题导向、聚焦关键环节,解放思想、锐意改革,明确目标、细化任务、强化举措,努力在推进“五大区域发展战略”和“一带五基地”建设中挑大梁、当先锋、打头阵。要增强做好各项服务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主动将服务“五大区域发展战略”和“一带五基地”建设作为深化铁检改革的重要突破口,奋发有为,扎实工作,努力开创铁检服务辽宁振兴发展的新局面,重点要抓好五方面的工作:

一是要完善工作体系。铁检主要领导要切实负起牵头抓总责任,各相关部门要搞好工作衔接,重点举措要落实主体责任,建立分级级责任制。

二是要强化政策支持。搞好与中央政策、省委政策、省检政策对接,细化和完善相关配套政策。在工作中充分发挥铁检的职能作用。

三是要攻坚“三个”抓落实。一要持之以恒抓落实。辽宁“五大区域发展战略”和“一带五基地”的确立与完善,凝聚了党中央、国务院的重视和厚爱,凝聚了全省上下的意志和智慧。铁检各部门要把此项工作的实施摆上重要位置,制定计划书、任务表,制定施工图、成绩单,明确任务、压实责任、传导压力。要咬定青山不放松,凝心聚力促发展,力争高质高效、尽快尽早实现攻坚目标。二要聚焦重点抓落实。要坚持问题导向,实施点对点跟进、点穴式攻坚。要聚焦环境,营造发展优势,实施一场从理念到体制的深刻变革,进行一场刀刃向内的自我革命,用铁检权力的减法换取市场活力的加法,用铁检服务的高效换取经济发展的高质,用一流的环境实现一流的发展,奋力打造发展环境最优省。三要务求实效抓落实。工作落实得怎么样,最终体现在绩效上。要坚持绩效导向,做实功不做虚功,使实劲不使虚劲,推动各项工作真正落地、落实、落细、落小、落到位,以绩效论英雄,以结果见分晓。要用好绩效考核“指挥棒”“风向标”,真督真考、严督严考,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取得实效。

四是要把“五大区域发展战略”和“一带五基地”计划进行分解细化,落实到铁检具体部门、铁检每个人头,确保每一项目标任务不悬空。

五是要铁检党组加大考核力度,严格督促检查,有效实施奖惩。

工业振兴实施方案篇6

X镇地处X市西北部的X河畔,与X地区X、X两县隔河相望,北接X县,总面积X平方公里,辖X个行政村、X个居委会,X个村民组,有X户X万人,主要经济作物为……等。X镇乡村振兴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提高认识,统一思想,坚决不辱光荣使命

实施好乡村振兴战略,是时代赋予我们的光荣使命,是我们当前最大的政治任务,是我们践行“两个维护”的根本体现。自全面启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来,我镇高度重视,始终把乡村振兴作为脱贫攻坚之后最大的政治责任、最大的民生工程、最大的发展机遇。先后多次召开会议专题研究乡村振兴工作,制定了《X镇乡村振兴实施方案》,成立了以党政负责人为组长,班子成员为副组长,各部门负责人和村(社区)支书、主任为成员的工作领导小组。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政治站位,压实工作责任,明确工作目标任务,制定推进措施,凝聚全镇合力,坚决抓实抓好乡村振兴各项工作任务。

二、加大宣传,营造氛围,充分发动群众力量

不断强化乡村振兴宣传工作,充分利用好宣传舆论力量,大力营造乡村振兴浓厚宣传氛围。一是利用接地气的方式做好宣传。利用村民代表大会、小组会、坝坝会等形式,以实施乡村振兴以来村容村貌的变化、生活环境的改善、相关惠农政策的切身感受等为主题,和党员干部群众畅聊乡村振兴中群众的期盼和愿景,激发起党员干部群众为乡村振兴添砖加瓦的自觉性和荣誉感,并将其转化成为我镇乡村振兴的强大合力。二是利用新媒体的优势做好宣传。充分运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如:抖音、微信朋友圈、微博等新媒体平台,再通过张贴标语横幅等手段,大造舆论声势,对实施乡村振兴相关工作的目的和意义进行广泛宣传、深入报道,形成立体式宣传攻势,切实营造出广大党员干部群众高度关注、普遍参与乡村振兴的浓厚氛围。

三、上下联动,深化落实,精准推进五大振兴

(一)夯实基层党建基石,加快实现组织振兴

按照“要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选好配强党组织带头人,发挥好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为乡村振兴提供组织保证。”的重要指示,筑牢基层组织基础。一是持续强化思想理论水平。通过学习乡村振兴政策要求,结合正在进行的党史学习教育,从党的伟大征程中汲取精神力量和经验智慧,引导全镇各支部全体党员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筑牢乡村振兴战略各项决策落地见成效的思想基础,汇聚起实现乡村振兴的磅礴力量。二是进一步提升基层党组织领导力。不断加强镇党委对各村(社区)支部指导,扎实推进村(社区)两委换届工作,进一步强化各村(社区)党支部的“火车头”、“带头人”作用,加强村两委班子建设,培养发展年轻、想干事、能干事、干得成事的党员,切实避免软弱涣散党组织出现,集中力量推进乡村振兴各项工作。三是推进基层党组织标准化规范化建设。督促各村(社区)支部严格落实“三会一课”、组织生活会、民主评议党员等党内政治生活制度,用好批评与自我批评这一党规法宝,提高党组织生活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进一步锤炼党员党性,不断增强各党支部积极作为的自觉,促进全镇乡村振兴各项工作扎实推进。

(二)做强特色产业建设,加快实现产业振兴

按照“要推动乡村产业振兴,紧紧围绕发展现代农业,围绕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构建乡村产业体系,实现产业兴旺,把产业发展落到促进农民增收上来,全力以赴消除农村贫困,推动乡村生活富裕。”的重要指示,进一步促进产业更优更强发展。一是持续推进主打产业提质增效。全力以赴完成全镇X亩猕猴桃园和低产园提质增效,全面推进农业产业规模化进程,争取在2023年前实现农业产业规模化“三个5+3”建设(X亩猕猴桃提质增效、X亩低效果园改造、X亩绿色认证有机高粱种植、X亩标准魔芋种植)。二是推动农产品品牌化发展。致力打造“X特色产业名片”,争取在2023年前打造X个农产品优势品牌、创建X个猕猴桃产品品牌、X个蔬菜产品品牌、X个李子品牌。三是持续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通过产业路覆盖、灌溉沟渠建设及山塘治理,基础设施的进一步完善,降低农民生产投入成本,增强农作物抵抗自然风险能力,增加农产品产出和农业经济效益。2021年争取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X亩,力争到2023年新增建设高标准农田X万亩。四是加快农旅商业化探索。打造X观光旅游度假产业,争取在2022年建成X樱花、樱桃网红打卡点X个,配套X公里采摘观光步道;建成X、X采摘型休闲果园;完成特色商贸小镇商业布局,建成农产品集散交易中心X个。

(三)抓住本土关键少数,加快实现人才振兴

按照“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要积极培养本土人才,鼓励外出能人返乡创业,鼓励大学生村官扎根基层,为乡村振兴提供人才保障。”的重要指示,组建一支乡村振兴人才队伍。一是加强本土人才培养。持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把科学识别人才、挖掘人才、培养人才作为乡村振兴工作的重要内容;结合我镇发展实际需要,建立本土人才库。根据人才振兴的工作需要,组织专业技术人才实用技术培训班,让本土人才为我镇的乡村振兴添砖加瓦。二是加强人力资本开发。把维护群众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让愿意留在X、建设X的人留得安心,让愿意上山下田、回报X的人更有信心。同时,积极争取相关人才政策,激励人才各尽其才,施展所能,大显身手,努力培养造就一支精通农业、热爱农村、争当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打造一支强大的乡村振兴人才队伍。三是加强新乡贤优势发挥。进一步树立、推崇和聚拢新乡贤力量,发挥他们人熟、地熟、村熟的优势,通过支持组建理事会,积极引导他们参与乡村治理,把知名乡友的力量汇聚成乡村振兴的强大合力,吸引越来越多的村民投身于我镇的乡村振兴事业中,让他们成为一支推动乡村振兴的中坚力量。

(四)培育乡风文明之魂,加快实现文化振兴

按照“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很重要,物质变精神、精神变物质是辩证法的观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特别要注重提升农民精神风貌。”的重要指示,积极推进我镇乡风文明建设,为乡村振兴培根铸魂。一是不断满足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持续加强各村(社区)文化设施建设,切实发挥文体广场、农家书屋、讲习所、道德讲堂等文化设施的惠民功能。积极鼓励和扶持农村乡土文化能人,重视培养民间文化传承人,壮大群众文艺队伍,增强群众文化创造活力,让群众“兴趣爱好有队伍、活动演出有场地、休闲娱乐有条件”;倡导社会主义新农村健康、文明的新生活方式。二是积极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加强历史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深入挖掘民族传统文化内涵,支持以德孝、诚信、勤劳、互助等为核心的民俗文化传承发展,不断提高群众保护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意识,不断创新工作方式,让村民乐于传承和保护优秀传统文化,让村民在寓教于乐、潜移默化的思想文化熏陶中受到启发教育,内化成自身的优良品质。三是大力弘扬新时代“枫桥经验”。不断提升为民服务工作水平,完善镇、村两级综治中心,引导和教育干部职工提高服务群众意识,注重为群众办事的态度和效率,继续推进领导接待和领导包案等制度,深入开展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加大稳控力度,实现“无信访、无发案”。四是促进思想观念转变培育文明乡风。深入开展文明村镇、星级文明农户、文明家庭评选等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在全镇范围内形成尊老爱幼、邻里和睦、扶危济困、崇尚科学、抵制迷信、破除陋习的文明新风。同时加大送科技、图书、电影、体育和政策法律进村的力度,充分用精神产品和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促进农民思想观念和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促进我镇的文明乡风培育。

(五)推进环境提升整治,加快实现生态振兴

工业振兴实施方案篇7

为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推进“两个率先”,促进全市经济快速健康协调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国务院《质量振兴纲要》、省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产品质量工作若干问题的决定》以及《*市质量振兴计划》的要求,结合当前实际,现就*年全市质量振兴工作提出以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广泛开展质量兴市活动,增强全社会质量意识,形成崇尚质量、重视质量的良好氛围;坚持从源头抓质量,深入推进名牌战略和技术标准战略,积极引导企业以质取胜,走质量效益型发展道路,努力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加强质量标准化管理,夯实质量工作基础,建立健全质量保证体系,全面提升产品质量、工程质量和服务质量,为维护良好的经济秩序和城市形象,实现我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二、工作目标1进一步开展质量兴市活动。*年,铜山县在全面实施质量兴县工作的基础上,确保年底前通过省级质量兴县(市、区)活动先进县(市、区)验收。其他县(市)、区也要根据各自实际,启动和开展质量兴县(市、区)活动。2进一步推进名牌创建工作。*年,全市力争新增中国名牌产品2个以上;新增国家免检产品8个以上;新增江苏名牌产品15个左右;市级名牌产品总数保持在150个左右。3进一步夯实质量管理基础。切实加强标准化管理工作,提高质量管理水平,工业产品标准覆盖率保持在95%以上,主导农产品标准覆盖率达90%以上,产品安全、卫生指标全部达到国家强制性标准,名牌产品50%以上按照国际标准或国外先进标准组织生产,全年新增通过iSo9000、iSo14000等质量管理体系认证企业30家以上;产品质量国家和省监督抽查合格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工程质量和服务质量同步提高。4进一步推进标准化工作。力争制定*农业地方标准10项、*市农业地方标准10项、新建3个省级农业示范区;制定省级服务地方标准2项。加大对农业标准化从业人员的培训力度,力争全年培训不少于200人次。做好地理标志产品申报和保护工作,积极培育和保护我市特色产品。5进一步营造良好的质量环境。加大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力度,完成食品加工业集中整顿;不出现区域性的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问题;不发生区域性的无证生产和影响区域形象的制售假冒伪劣产品大案要案;加强质量法制宣传教育,增强全社会的质量意识、法制意识,努力构建质量诚信的和谐社会。

三、具体要求1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市质量振兴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全市质量振兴工作的组织协调。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有关质量振兴的日常指导、监督、检查、考核工作。建立健全质量振兴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分析质量振兴工作进展情况,协调解决有关问题。各县(市)、区政府要建立和完善相应机构,共同推进质量振兴工作。制定*年质量振兴工作考核细则,明确工作目标和责任,并在年底组织考核。对质量振兴工作推进有力、成绩突出的地区、部门、单位和个人,市政府将给予表彰奖励;对工作不力、发生重大质量问题的地区,将予以通报批评,问题严重的将严肃追究责任。2大力推进名牌战略。制定实施《*市名牌战略实施纲要》,坚持“企业主体、市场导向、质量第一、技术领先”的原则,培育、创建、宣传、保护、发展一批具有竞争能力的工业、农业和服务业名牌产品,制定和完善名牌战略各项配套政策措施,积极引导和推动企业从战略规划、文化建设、质量保证、营销宣传等方面下功夫,创建具有*地域特色的名牌产品群体。同时,加快推动企业以名牌为纽带联合重组,促进企业做大做强。在“3.15”消费者权益保护日、“质量月”期间组织全市性的名牌宣传活动,进一步扩大我市名牌产品和企业的知名度、美誉度、影响力。3积极实施技术标准战略。按照“政府引导、企业主体、社会参与、各方协调”的工作方针,组织开展和实施技术标准战略,尽快出台一批符合*实际的政策措施,推动企业参与和承担国际、国内标准研制,促进和壮大一批具有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技术标准的规模企业,推动“*制造”向“*创造”的飞跃,由适应规则向制定规则的转变。4着力夯实质量管理基础。引导企业牢固树立“以质取胜”的竞争理念,学习和借鉴国内外先进的质量管理经验,大力推广应用六西格玛、用户满意度、精益生产等科学的质量管理方法,通过技术创新、管理创新,不断增强市场竞争力;引导企业贯彻实施iSo9000族标准,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组织生产,鼓励参与国家、行业标准的制定和修订;鼓励企业贯彻《卓越绩效评价准则》国家标准,争创国家质量奖和*质量管理奖、服务质量奖;各县(市)、区要结合各自产业结构特点,树立标杆,以点带面,全面促进企业质量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5强化计量监督工作。突出抓好民生计量,贯彻实施《餐饮计量规范》,对加油机及其检定工作质量、车辆检测线、粮食和棉花经销用计量器具、定量包装商品计量等进行专项监督检查。把能源计量作为工业计量的重点工作,促进企业提高节能降耗的能力。6有效保障食品安全和特种设备安全。推进食品安全市场准入,抓好食品加工业集中整顿,强化食品生产环节监管,扶持一批产品质量稳定的企业,整顿一批存在质量安全问题的企业,关闭一批不具备质量安全条件的企业。按照“统一管理、分类监管、重心下移、层级负责”的食品安全监管新体制的要求,建立食品安全区域监管责任制,突出监管重点,完善监管机制。对高风险食品保持高度的警觉,随时启动应急机制处理突发事件。坚持“安全第一”方针,建立特种设备动态监管和重大危险源监控两大体系,制定和落实管理责任制和应急预案,提高管理效率。推进安全监察方式的改革创新,建立现场监督检查机制、动态管理机制和安全监察网络。7深入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认真落实打假工作责任制,建立和完善打假工作上下联动、横向协作的工作机制,依法惩处生产和销售假冒伪劣商品的违法行为。加强对假冒我市名优企业产品的打击力度,降低名牌的创建风险,维护企业合法权益,营造公正公平的市场秩序。8努力营造良好的质量振兴氛围。大力倡导“人人关心质量、人人享受质量”的大众质量观,动员和组织广大企业及人民群众积极投身质量振兴事业;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鼓励和支持新闻媒体采取灵活有效、丰富多彩的形式,宣传质量振兴事业,推介质量管理经验,塑造名牌企业形象,揭露假冒伪劣现象,营造良好的舆论监督氛围;广泛开展质量法制宣传和“质量月”、“质量万里行”、“消费者权益保护日”等专题活动,形成全社会重视质量的环境和风气,推动全市质量工作再上新台阶。

工业振兴实施方案篇8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目标,以科技创新、技术改造、节能减排和名牌培育为重点,以质量兴区活动为基础,围绕区委“156”总体发展思路和“率先科学发展、建设首善之区”的奋斗目标,按照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原则,紧紧围绕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大力实施质量振兴工作战略,促进我街道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总体目标

从年起,经过5年的努力,到年,全辖区质量水平实现“四个显著提升”。

1.产品质量显著提升。配合相关部门做好重点农产品例行监测合格率达到90%;食品监督抽检合格率达85%以上,药品生产企业药品评价性抽检合格率99%以上,医疗器械产品评价性抽验合格率95%以上;不发生重大以上质量安全事故。

2.工程质量显著提升。配合相关部门做好建筑监督工程一次验收合格率达到100%,公路建设工程竣工验收合格率达到100%,水利与节水改造工程质量合格率达到100%,大型水利工程综合优良率达到50%以上。城镇新建住房和公共建筑全面推行节能标准,主要建筑材料全面实施节能备案制度。鼓励施工企业争创“鲁班奖”、“飞天奖”和“白塔奖”。

3.服务质量显著提升。全面推行服务质量国家标准及各行业制定的优质服务标准。主要服务业(交通、旅游、商贸等)、企业通过管理体系,认证率达50%以上,制订服务标准1项以上,实现服务质量制度化、程序化、标准化。

4.环境质量显著提升。配合市区相关部门做好空气质量提升,使优良天数比例达到70%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达到100%,区域环境噪音和交通干线噪音分别控制在65分贝和70分贝以内。

三、主要任务及目标分解

1.根据市区推进质量振兴工作方案的相关要求,街道及各社区成立推进质量振兴工作组织领导机构,把质量振兴、产品质量工作纳入街道和社区的重要议程,定期召开专题会议研究质量振兴、产品质量问题。制定年度工作计划,提出具体工作措施,明确责任,专人负责,确保各项工作有效落实。

2.积极推进产品质量基层监管网络建设,有效发挥“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站”的工作职责,落实“一专三员”的监管责任。

3.掌握本街道辖区内重点产品、农产品、食品生产经营实时状况以及餐饮单位、小摊点、小作坊、红白事宴席、学校、建筑工地集体食堂、生猪屠宰的实时状况,并建立档案。各社区将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摸底建档情况于年6月底前完成上报街道,并负责辖区企业质量档案数据的维护和更新。街道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站汇总建档内容上报区振兴工作领导小组。

4.协助行政监管部门开展日常监督检查,填写《日常工作记录》。在紧急情况下,可以对明显危害人体健康的重点产品、农产品、食品、猪肉等采取暂控措施,保护好现场,各社区监督员及时向街道汇报,由街道汇总后上报相关部门。

5.由街道将各社区协管员、信息员、社会监督员上报的信息分类汇总,并于每月5日向区政府和质监部门报送《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站信息报送表》。

6.每月5日各社区上报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情况,提供基础信息、反馈的实施情况、反映工作动态、传递工作方案、通报整治结果、交流协管经验等向街道上报,由街道专人汇总报区质监局。

7.各社区对辖区范围内产品质量重大事件、突发事件要及时上报,并由街道向上级部门汇报。

工业振兴实施方案篇9

随着运输物流业抢搭“末班车”,中央的十大产业振兴规划已然尘埃落定。

2月25日媒体报道,权威人士透露,十大产业振兴规划最后一个名额已经确定为运输物流业,而非此前业内寄予厚望的房地产业。

此前曾有媒体报道,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中科院研究生院管理学院院长成思危曾表示,第十大产业振兴规划已确定为房地产,但规划具体措施尚需等待。但2月24日,成思危澄清道,此消息来自网络,纯属媒体误读。

2月25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了有色金属和物流业调整振兴规划。至此,钢铁、汽车、纺织、装备制造、船舶、电子信息、轻工业、石化以及有色金属、物流业十大产业振兴规划,均已先后获得通过。27日,国家发改委官员表示,产业调整振兴规划拟实施三年。

分析表示,今年全国“两会”开幕在即,如何应对全球经济危机和扭转经济下行料将成为会议主线,十大产业振兴规划也将引发各利益群体的诉求表达,诸多问题有望得到深入讨论,中国产业格局的深刻调整或将由此开始。

规划密集出台

由于“4万亿”经济刺激方案多属基础建设,从扩大内需市场看,其带动民间消费力的效果短期难以展现,且金融危机对产业造成的伤害严重,必须提前应对以避免出现倒闭潮。为此,中国在去年11月出台“4万亿”后,今年再推出十大产业振兴规划,先巩固经济核心产业,再佐以减轻民众负担政策,拉抬内需市场消费力。十大产业振兴规划属固本培元计划。

早在去年11月26日,国务院总理主持国务院常务会议,即研究确定解决九大产业的困难问题;12月12日,国家发改委火速讨论九大产业的振兴规划。今年1月2日,表示,国务院正在研究10个重要产业的调整和振兴规划。

1月14日,汽车和钢铁产业成为率先推出调整振兴规划的产业。汽车产业规划决定今后3年中央安排100亿元专项资金,以及实施新能源汽车战略等(相关报道详见本期文章《中国汽车业当心“急转弯”》)。钢铁产业规划提出以控制总量、淘汰落后、联合重组、技术改造、优化布局为重点,推动钢铁产业由大变强。

2月4日,国务院通过了纺织工业和装备制造业调整振兴规划。将纺织品服装出口退税率由14%提高至15%,并要求加快装备制造业兼并重组。

2月11日,船舶工业调整振兴规划获得通过。规划决定采取积极的支持措施,稳定造船订单,化解经营风险,确保产业平稳较快发展;控制新增造船能力,推进产业结构调整,提高大型企业综合实力,形成新的竞争优势;加快自主创新,开发高技术高附加值船舶,发展海洋工程装备。

2月18日,电子信息产业调整振兴规划获批通过,成为第六项获批的振兴规划。规划确定了今后3年的三大重点任务:一是完善产业体系,确保骨干产业稳定增长;二是立足自主创新,突破关键技术,提高软件产业自主发展能力;三是以应用带发展,着重在通信设备、信息服务和信息技术应用等领域培育新的增长点。

2月19日,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轻工业和石化产业调整振兴规划。轻工业振兴规划指出要积极扩大城乡消费,增加国内有效供给;改善外贸服务,保持出口市场份额。石化产业规划强调了加大信贷支持和抓紧落实成品油储备。

2月25日,有色金属和物流业产业调整振兴规划最后获得通过。有色金属振兴规划要求以控制总量、淘汰落后、技术改造、企业重组为重点,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物流业规划则提出必须加快发展现代物流,建立现代物流服务体系,以物流服务促进其他产业发展。

尽管各产业振兴规划大原则已出,但细则仍在制定之中,各项支持政策的具体金额是多少?如何放宽市场准入等等诸多问题都需要进一步的细化。最新消息显示,汽车、钢铁产业振兴规划细则已经出台,其中,汽车业振兴规划细则已于2月24日下发到各大汽车企业。

《汽车产业调整振兴规划》细则涉及项内容,如完善企业兼并重组、鼓励采购自主品牌、发展新能源汽车及小排量汽车、鼓励汽车零部件国产化等。其中,最引人注意的是鼓励兼并重组,拟形成2-3家产销规模超过200万辆的大型企业集团,培育4-5家产销规模超过100万辆的汽车企业集团,产销规模占市场份额90%以上的汽车企业集团数量由目前的14家减少到10家以内。细则明确规定了鼓励兼并重组企业的名单。其中,鼓励上汽集团、一汽集团、东风汽车集团、长安汽车集团在全国范围内实行兼并重组,支持北汽集团、广汽集团、奇瑞汽车、中国重汽实施区域兼并重组。

而在相关产业振兴规划密集出台后,汽车销量开始回升,钢铁出现价格回升,扩大内需的效果已初步显现。特别是1月份的汽车销量,中国首度超越美国,成为全球头号汽车销售大国。美国今年1月份汽车销售量下降37.1%,达到27年来最低点,仅为66.8万辆,而中国汽车销量为79万辆。

房地产被物流业取代

据报道,房地产业无缘十大产业振兴规划,系因房地产业牵涉敏感的房价问题,贸然提出“振兴”二字可能会饱受非议。相关主管部门在提交房地产规划时,也删除了“振兴”二字,仅以“房地产业发展和调整规划”名义上报。

同时,政府已出台诸多促进房地产健康发展的政策,从行业特点来看,房地产业无论产业链抑或涉及面都相当宽泛,相关政策往往牵一发而动全身,尤其影响到敏感的房价,并直接影响着中国政府鼓励消费政策的制订和实施效果,不被纳入亦属正常。但从该行业作为国家支柱性产业地位出发,房地产业需要一个长期发展规划。

接受媒体采访的专家多数倾向于出台长期发展规划。他们表示,这将有利于提振市场信心,促进楼市交易量回升,并有助于房地产业的长期健康发展。业内人士亦表示,曾经火爆的房地产业还未到需要“振兴”的阶段,目前房价调整大的地方主要是珠三角地区,而北方和华东的房价依然坚挺。房市还应以稳定为主,不能过度使用财政政策。

中国房地产行业一直延续着去年的下行态势,尽管在政府的激励措施下,市场销售情况有所回暖,但数据显示,今年1月,全国70个大中城市房屋销售价格仍同比下降0.9%,降幅比去年12月扩大0.5个百分点,环比则下降0.2%,显示房地产业真正步出“寒冬”仍任重道远。

另据媒体报道,取代房地产业跻身“十大”的物流业振兴规划内容事实上是在《2008-2015年全国现代物流业发展规划纲要》(草案)的基础上形成的,后者已于去年由国家发改委等部门联合上报至国务院。

随着全球经济危机带来的物流需求下滑,作为服务现代经济的基础型产业,物流业已受到非常严重的冲击。业界尤其企盼税收优惠。据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统计数据,2008年物流业增加值完成1.94万亿元,社会物流总额达88.8万亿元。2007年中国物流总成本占GDp比重约为18.4%,而欧美发达国家仅占8.99%。中国企业的物流成本约比欧美高出40%-50%。

市场人士分析称,预期中的利好措施可能包括:将仓储、配送等各个物流环节的营业税税率与运输业统一,调低为3%;扩大营业税差额增收范围等。

振兴规划存隐忧

专家表示,从经济总量看,十大行业的工业增加值占到全部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超过80%,在确保国家产业、金融、社会就业和保障民生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短期看,这些规划将有利于解决这些产业目前遇到的实际问题,缓解全球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长远看,又将对中国产业技术升级改造、结构调整等产生深远的影响。”

事实上,在当前经济发展前景不好、资本市场表现低迷的情况下,十大产业振兴规划的公布极大地提振了市场信心。在股市上,产业振兴规划进程的每一步消息,相关领域股票都做出了反应。

但也有观点认为,政府总是难以自发自觉地抑制其控制权冲动,当经济进入重挫期,社会亦普遍期待政府出资挽救各行各业时,市场经济对政府权欲冲动的制衡就此消彼长。中国目前已推出的十大产业振兴规划,都带有着浓郁的计划经济味道。

工业振兴实施方案篇10

(一)强化理论武装,注重学用结合

坚持聚焦学懂弄通做实,努力做到真正学进去、积极讲出来、扎实做起来。一是在思想上再提高。深学笃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和总书记考察内蒙古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深入学习贯彻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在学深悟透中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二是在学习上下功夫。通过持之以恒的学习,提升自己的业务能力和政治素质;通过改变和树立良好的学风,培养自己主动学习、系统学习、经常学习的自觉性。把学习当成一种责任、一种提升境界的自觉行动,通过学习更好地将实践和理论有机结合,用来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做到深学笃用、学用相长。三是在调查研究上下功夫。加强调查研究,对包扶的两个贫困村定期展开调研,形成专项调研报告。坚持带着问题寻答案,聚焦持续发展能力较弱;贫困村缺乏主打产品或龙头企业带动;村集体经济薄弱;贫困户内生动力不足;群众满意度有待提高等问题,深入研究管用实用的措施办法。

(二)层层压实责任,持续传导压力

找准招商引资和推动区域经济协同发展工作与乡村振兴工作的切入点,认真履职,精准发力,勇于担当。把乡村振兴工作当作机关的日常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坚持一起谋划、一起布置,不断推进。明确工作目标,细化工作措施,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逐项抓好工作落实。切实增强工作紧迫感和责任感,强化担当意识,带头扛起责任,凝聚全局力量,认真履行好“第一责任人”职责,督促抓好扶贫资金管理、基础设施建设和帮扶产业项目实施,重要环节亲自过问、重大问题亲自协调,确保结对帮扶工作真正见成效。

(三)突出问题导向,发挥工作职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