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融合发展方案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3:09:58

产业融合发展方案篇1

一、总体要求

以新农村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村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为目标,以农业提质增效、农村美丽繁荣、农民致富增收为核心,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为基a,以制度、技术和商业模式创新为动力,以新型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同步推进为依托,推动美丽乡村建设与休闲农业、乡村旅游、文化创意、健康养老等产业的深度融合,进一步彰显美丽乡村魅力。工作中要坚持如下原则:

――因地制宜原则。根据各地经济、文化、地域和自然资源禀赋,因地制宜推动美丽乡村与产业融合发展。

――创新发展原则。推动互联网、休闲农业、乡村旅游、文化创意、健康养老等产业与美丽乡村建设的深度融合,突出新产业、新业态的创新发展。

――品牌战略原则。注重乡村资源整合,促进产业融合发展,以市场为导向,按照标准化经营与品牌化提升的要求,抓品牌创特色,推动乡村产业品牌向纵深发展。

――致富带动原则。强化利益联结,保障农民获得合理的产业链增值收益,促进农村集体经济收入和农民就业增收。

――尊重民意原则。尊重农民主体意愿,提高农民对发展新产业、新业态的认识,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二、目标任务

以创建的省级美丽乡村为基础,今年全省推动美丽乡村建设与产业融合发展典型50个。建设方向主要是依托企业集团、农民合作社等,促进美丽乡村建设与农业科技、农民健康、乡村旅游、社会养老、创意发展、休闲采摘、文化推介、会展营销、培训人才、产品检测、加工包装、电商服务、物流贸易、金融支持等领域进行多层次、立体化融合。

一是注重打造美丽乡村建设与民俗文化旅游融合的典型。充分利用我省独特的朝鲜族文化、满族文化、蒙古族文化、伯都那文化、高句丽文化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建设民族特色村庄,开展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活动,吸引境内和域外游客观光旅游。

二是注重打造美丽乡村建设与关东特有文化产业相融合的典型。比如,美丽乡村建设与农民剪纸产业、农民画产业、传统农耕文化产业、影视基地弘扬的关东文化产业等融合的村,达到宜居宜业,致富增收。同时注重美丽乡村建设与红色旅游文化产业相融合、共发展。

三是注重打造美丽乡村建设与休闲农业相融合的典型。建设绿色、环保、低碳、生态现代农庄、规模化生产基地、高科技示范园,集采摘、休闲、品尝、体验、住宿、游玩于一体,发展农家乐。

四是注重打造美丽乡村建设与水库垂钓、花海旅游、健康养老、电子商务等产业相融合的典型。

三、实施步骤

(一)确定对象阶段:3~4月份,根据省制定的方案,各地结合本地实际,提出促进美丽乡村建设与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等产业相融合的典型,搞好调查摸底,确定建设方向和重点。

(二)深入实施阶段:5~10月份,整合资金,统筹资源,集中投入,重点突破,促进美丽乡村与相关产业项目建设。

(三)检查总结阶段:10~12月份,各地要深入检查,总结工作,提出完善意见。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领导,强力推动。开展美丽乡村建设与产业融合发展是新农村建设领域拓展的有效探索和尝试,各地各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精心组织,加强领导,强力推进,按照责任分工抓好工作落实。

(二)整合资源,强化投入。各地要立足实际,突出产业融合发展的引领带动作用和提高乡村自身造血能力,有效整合资源,多方筹措资金,集中力量,深入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与产业融合发展。

(三)科学实施,确保实效。突出本地美丽乡村与产业发展特色,宜农则农、宜商则商、宜游则游。按照规划步骤积极稳妥,科学有序推进,精心组织,抓好落实,确保产生实效。

产业融合发展方案篇2

《意见》指出,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互联网日益成为驱动产业变革的主导力量,推动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是深化结构性改革尤其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发展新经济,加快“中国制造”提质增效升级的重要举措是实施“互联网+”行动的主战场。推动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有利于形成叠加效应、聚合效应、倍增效应,加快新旧发展动能和生产体系转换。要以激发制造企业创新活力、发展潜力和转型动力为主线,以建设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双创”平台为抓手,围绕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关键环节,积极培育新模式新业态,强化信息技术产业支撑,完善信息安全保障,夯实融合发展基础,营造融合发展新生态,充分释放“互联网+”的力量,发展新经济,加快推动“中国制造”提质增效升级。

《意见》主要包括五方面内容。一是围绕一条主线。即以激发制造企业创新活力、发展潜力和转型动力为主线。二是打造两个平台。即构建基于互联网的大型制造企业“双创”平台和为中小企业服务的第三方“双创”服务平台,营造大中小企业协同共进的“双创”新生态。三是培育三个模式。即支持鼓励制造企业与互联网企业开展多种形式的跨界合作、融合发展,积极培育网络化协同制造、个性化定制、服务型制造等网络化生产新模式,增强制造企业创新活力和转型动力。四是增强三个能力。即增强支撑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的基础技术、解决方案、安全保障等能力,夯实融合发展基础,激发制造业发展新动能。五是落实七项政策。即在体制机制、国企改革、财税金融、用地用房、人才培养、国际合作等方面加强政策引导和措施保障。

《意见》强调,要提升支撑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的三个能力。首先,在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技术支撑方面,提出要加快自动控制与感知关键技术、核心工业软硬件、工业互联网、工业云与智能服务平台等制造新基础建设。其次,在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解决方案方面,提出实施融合发展系统解决方案能力提升工程。面向重点行业、智能制造单元、智能生产线、智能车间、智能工厂建设,培育一批面向重点行业的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组织开展行业应用试点示范,力争形成一批融合发展行业的优秀解决方案。第三,在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安全保障方面,提出实施工业控制系统安全保障能力提升工程,健全完善工业信息安全管理等政策法规和标准体系,开展安全保障试点示范,依托现有科研机构建设安全保障中心,致力于破解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面临的安全保障不强的问题。

产业融合发展方案篇3

关键词:供应链;融资;商业银行

近两年来,我国各家金融机构结合我国的经济环境和产业结构特点,充分挖掘企业之间的产业链、物流链和资金链关系,满足供应链上不同类型企业的各种金融需求推出了多种供应链融资产品。

一、商业银行推出供应链融资产品的国内外环境

1、外部环境:2006、2007年,世界经济持续保持4%的增长幅度。中国经济在国际贸易、国际投资和国际分工体系中地位得到加强,对世界经济影响力进一步增大。

2、国内环境:2006-2008年间,中国国内商贸经济加速成长,内外贸易额大幅上升,固定资产投资增长一直处于高位,与之相关联的产业链企业融资需求旺盛。

二、供应链融资相比传统银行信贷业务的四大优势

主要表现在:(1)改变了供应链中的弱者—处于向下游的中小型企业以往因自身规模小、授信评级低而产生的融资难问题;(2)上下游企业有效的融资安排降低了整个供应链融资成本,进而降低了核心企业产品成本,并促进其销售;(3)供应链融资可以帮助企业进行物流与现金流管理,节约管理成本,提高管理水平,最终可促成供应链发展的良性循环;(4)银行可以通过对供应链条上企业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掌控,解决中小企业业务发展过程中信息不对称的问题,这大大降低业务风险;同时有利于拓展新的市场和客户,实现中小企业业务规模化发展。

三、商业银行推出供应链融资的类型

类型一:保兑仓融资服务方案。金融机构与经销商、仓储商、供货商四方通过合作协议,以银行信用为载体,以银行承兑汇票为结算工具,以贸易中的物权担保、抵押监管为保证而开展的特定金融服务。

类型二:监管融资服务方案。金融机构委托大型生产或销售企业,利用外包担保方式,对其配套的物流企业进行金融监管,再由金融机构提供融资、结算等多项内容于一体的综合服务业务。我国金融融资体系基本采用抵押融资模式,但是,这些供应链服务企业由于缺乏长期固定资产而造成抵押物不足,以致很难得到金融服务的支持,仅靠自有资金维持,严重制约了他们的发展速度。监管融资正是针对我国服务类中小物流企业现状而设计的,当他们处在正常贸易流转状态而且符合供应链管理要求时,金融机构对缺少抵押物的下游物流企业提供信用担保融资,解决物流服务类企业的融资难问题。

类型三:保理融资服务方案。又称“无追索权的应收账款转让”即:卖方(供货商)将应收账款卖给金融机构。保理融资与其他融资最大的不同是金融机构采用无追索权的买断行为,只要承购了应收账款,在信用限额内,金融机构必须要承担相应的风险和损失。

四、国内银行开展供应链融资的现状

近两年来,各家银行在之前初涉探索阶段的基础上推陈出新,纷纷打出了具有各自特点的供应链融资好牌。华夏银行近期新推出“n+1+n”模式,就不同于普通的“1+n”仅仅针对核心企业的上游或者下游的模式,而是将供应链中的核心企业及其上下游企业贯通起来,围绕核心企业设计个性化的金融服务方案。该行还首次将国内与国际供应链业务进行整合,将供应链金融服务延伸至海外。光大银行对供应链金融服务进行全面梳理整合,正式形成了应收账款融资、应付账款融资、阳光商品融资、汽车全程通、工程机械按揭、银关系列等金融产品以及针对钢铁、电信、汽车等行也提出行业整合金融服务解决方案等品种丰富的供应链产品。

产业融合发展方案篇4

关键词:供给链融资;商业银行;风险管理

abstract:astheintensificationofmarketingcompetitionandthedevelopmentoftheindustry,thesystemofenterprisewhichis“largeandfull-scale”isbreakingdown,thecompetitionbetweencorporationsareturningaroundthoseofsupplychain.inordertodecreasethecostoffinancing,increasetheamountofthesaleandenhancethecapabilityofcompetitionintheinternationalmarket,thoseenterprisesonthesupply-chainof“product-supply-sale”haveabigneedofSupply-ChainFinancing.ourcommercialbankshouldconsiderthesituation,expeditetheinnovativedevelopmentofsupply-chainfinance,andestablishthecoexistedandcontinuanceecologicalindustryofthebank,enterpriseandsupply-chainofcommodity.

Keywords:Supply-ChainFinancing,;CommercialBank;Riskmanagement

一、供给链融资的概念和特征

所谓供给链融资,是指对一个产业供给链中的单个企业或上下游多个企业提供全面金融服务,以促进供给链核心企业及上下游配套企业“产—供—销”链条的稳固和流转畅顺,并通过金融资本和实业经济的协作,构筑银行、企业和商品供给链互利共存、持续发展的产业生态。

和传统的贸易融资业务相比较,供给链融资的最大特征就是在供给链中寻找出一个大的核心企业,以核心企业为出发点,为供给链提供金融支持。一方面,将资金有效注入处于相对弱势的上下游配套中小企业,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和供给链失衡的新问题;另一方面,将银行信用融入上下游企业的购销行为,增强其商业信用,促进中小企业和核心企业建立长期战略协同关系,提升供给链的竞争能力。

从操作上看,供给链融资业务的特征可总结为“封闭运行,单笔操作”。银行围绕贸易本身进行程序设置和寻求还款保证,提供信贷时,着重关注的是融资链流程是否符合“封闭性、自偿性和可控性”三原则。银行对资金流向和物流信息进行监控,跟踪融资的使用和进出口结算情况从而能够有效的控制资金流向,大大降低融资的风险。同时银行对于授信企业的考量不再强调企业所处的行业、企业规模、固定资产价值、财务指标、担保方式等的考量,而是强调企业的单笔贸易真实背景和供给链主导企业的实力和信用水平,从而使一些难以获得信贷的中小企业可以通过贸易融资或的银行的支持。将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三者统一起来控制管理,这就是商业银行贸易融资业务发展的新阶段。

二、我国供给链融资市场的发展目前状况

在国际上,不管是作为供给链核心的大型制造企业,或是承担供给链整体物流业务的大型物流企业以及承担供给链资金流服务的金融企业,都在积极参和供给链金融活动,全球供给链融资理念已经形成。而我国供给链融资业务的发展起步较晚。

(一)国内商业银行供给链融资的主要模式

国内商业银行基于中小企业的供给链融资模式主要包括三种方式:(1)应收账款融资。这种模式一般是为处于供给链上游的债权企业融资,下游的债务企业在整个运行中起着反担保功能。即一旦融资企业出现新问题,债务企业将承担弥补银行损失的责任;(2)存货融资。当企业处于支付现金至卖出存货的业务流程期间时,可以以存货作为质押向金融企业办理融资。银行重点考察企业是否有稳定的存货以及长期合作的交易对象和整合供给链的综合运作状况作为授信决策的依据。(3)预付账款融资。这种模式一般是银行为下游企业提供短期信贷支持。供给链中的下游企业往往需要向上游供给商预付货款,才能获得所需的原材料、产成品等,这种业务适用于供给商承诺回购条件下的采购融资。

(二)国内商业银行供给链融资的开展状况

和欧美企业相比,供给链融资在我国的发展处于起步阶段,但其发展非常迅速。

2005年,深圳发展银行先后和国内三大物流巨头——中外运、中储和中远签署了“总对总”战略合作协议,正式拉开了我国供给链金融活动的序幕,短短一年多时间,已经有数百家企业分享到了供给链融资平台带来的便利。

中国工商银行的供给链融资主要体现在“沃尔玛供给商融资解决方案”中,利用沃尔玛公司的优良信用,对其供货商提供从原材料采购、产品生产到销售的全过程融资支持。

上海浦东发展银行推出的“企业供给链融资解决方案”中,根据不同的服务对象和服务范围创新推出了在线账款管理方案、采购商支持方案、供给商支持方案、区内企业贸易融资方案、船舶出口服务方案和工程承包信用支持方案的六大业务方案,针对企业供给链管理的各环节需求精心设计而成,为企业的供给链管理提供了一整套全面、专业的银行支持服务,力争实现银企双赢。

产业融合发展方案篇5

定边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关于印发《定边县政府融资平台市场化整合

升级工作方案》的通知

 

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县政府各工作部门、直属机构,省市驻定单位:《定边县政府融资平台市场化整合升级工作方案》已经县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遵照执行。

  

定边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1年3月12日

 

定边县政府融资平台市场化整合升级

工作方案

 

为加快推进融资平台公司整合升级工作,提高平台公司市场化投融资能力,有效防范化解政府性债务风险,优化国有经济布局结构,优化平台公司融资结构,增强国有经济活力、影响力和抵御风险的能力,提高转型后平台公司综合竞争力,更好服务于定边县经济高质量发展。根据省发改委·省财政厅《关于加快市县融资平台公司整合升级推动市场化投融资的意见》(陕发改投资〔2020〕1441号)有关要求,结合我县实际,提出以下融资平台整合升级实施方案。

一、工作原则及目标

(一)工作原则

按照“分类施策、资源整合、统筹兼顾、一体推进、市场引领、开拓创新”的基本原则。以资产重组整合为核心,以管理体制革新为动力,通过依法注销、清理整合,将现有融资平台公司转型为权属清晰、多元经营、自负盈亏的市场化综合性国有资本运营集团公司。使转型后的融资平台公司成为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二)工作目标

融资平台整合升级后,将其打造成为定边县政府谋划实施建设项目的重要依托、支撑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载体。预计转型后的平台公司主体评级达aa及以上,总资产达到80-100亿元,净资产达到50亿元以上,年底市场化投融资工作特别是债券融资规模扩大取得实质性进展。

二、工作程序

(一)资产清查阶段

对全县范围内全部资产、负债进行摸底调研,做到资产明晰、权属清晰、全面彻底、没有遗漏。形成最终的资产、资源、债务清单。

1.由县政府办牵头,清查我县行政机关、事业单位管理或使用的房产、土地和土地开发项目、公租房、廉租房、在建项目等资产。

2.由县发改科技局牵头,收集县属国有企业及各行政事业单位受托管理企业的基本情况、经营情况、实物资产、对外投资、土地使用权明细、无形资产等。

(二)制定整合方案阶段

为提高目标融资平台公司资产规模质量、核心竞争力、信用等级和抗风险能力,在前期资产清查的基础上,筛选一批估值高、权属清、具有稳定现金流的资产,主要包括不动产、动产、权益性投资及经营性资产,提出融资平台整合实施方案。

1.按照省融资平台整合指导委员会提出的指导意见,聘请相关专家团队对方案进行评审论证,修改完善后征求相关部门意见。

2.将修改完善后的融资平台公司整合方案报政府审定后,并以文件印发执行。

(三)整合实施阶段

按照整合实施方案,完成相关经营性资产确权、转性、注入等工作;对国有企业和行政事业单位自建、购置、划拨房屋土地资产,办理权证或补缴土地出让金等方式转性为商住用途注入;对矿产、林地等自然资源资产办理相关确权。聘请第三方中介机构对完成战略性整合的融资平台公司进行财务审计评估,出具相关报告,推进融资平台公司主体的公开评级。

(四)市场运营阶段

整合完成后,平台公司要坚持市场化运营模式,不断完善内部管理机制,明确发展战略和发展目标,积极主动参与基础设施和公益性、准公益性项目建设,稳步成为地区支撑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载体。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成立以县政府主要领导为组长,分管领导为副组长,政府办、发改科技、财政、资源规划等部门为成员单位的融资平台整合升级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设在发改科技局,负责整合升级的日常工作。

(二)健全管理机制

领导小组建立工作台账,紧盯任务节点。健全评估考核制度,对融资平台整合升级工作相关主体设置奖惩办法,确保整合工作如期完成。对转型完成后融资平台的投资行为和融资举债加强管理,实施绩效考核。健全债务风险预警机制,坚决遏制政府隐性债务增量。

(三)发挥专业力量

成立由长安银行、希格玛会计师事务所等组成的金融专家组,开展专业培训,帮助摸底调研,出具整合方案。为平台公司整合升级暨市场化运行提供专业的意见与建议。

(四)严肃工作纪律

融资平台整合重组工作涉及部门数量多、工作周期长、涉及领域广、工作内容敏感,在转型过程中,各乡镇、各部门要严格遵守工作纪律,确保政令畅通,认真做好过渡期的稳定工作,确保企业平稳转型。

  

 

抄送:县委办,人大办,政协办,纪委办,人武部政工科,法院,检察院。

产业融合发展方案篇6

关键词:商业银行城镇化金融服务金融风险

中图分类号:F832.4文献标识码:a

党的十报告明确要求,加快完善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着力在城乡规划、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方面推进一体化,形成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世界著名经济学家斯蒂利茨曾断言:“21世纪对世界影响最大的两件事,一是美国高科技产业;二是中国的城市化。”总理说:“我国未来几十年最大的发展潜力在城镇化。”新型城镇化的核心就是人口就业结构、经济产业结构的转化过程和城乡社区结构的变迁过程,即实现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农民向城市居民转移,分散居住向集中居住转移。根据国务院的《2011年―2020年全国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规划》,到2020年,全国城镇化率要达到58%的目标。据国家发改委测算,农民市民化所需的人均公共支出至少10万元,所需的公共支出累计将达40万亿元人民币。毫无疑问,中国城镇化的历史性机遇及迅猛发展,必然给商业银行业务拓展带来巨大的市场机会。

1认识新型城镇化的特征,把握业务机遇与风险识别

新型城镇化建设归根到底是农民市民化。就是要以解决“人”的就业、就学、就医为前提,以工业化及农业现代化产业发展为支撑,以生活设施建设为配套,以实现城乡一体化为目标。其给商业银行带来的机会与挑战主要表现为:

1.1新型城镇化给商业银行带来的业务机会

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是马克思主义的哲学精髓。新型城镇化建设有其独特的规律,必然会给商业银行带来相应的业务机会。例如,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融通,房地产建设的贷款业务,产城融合中的企业发展需要的信贷业务,以及市民化升级过程中的商业银行业务机会。

1.2新型城镇化给商业银行带来的风险挑战

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区的情况差异很大,新型城镇化建设对商业银行经营的主要风险为:政策性风险、地方政府偿债风险、重复建设带来的信贷风险、同业竞争的收益问题、产业发展缺乏竞争力问题、潜在的银行声誉风险等。商业银行参与城镇化建设,必须按照商业银行经营的基本规律办事,既要积极参与,又要注意进行风险管理,不能简单盲目地参与当地的新型城镇化建设。

2承接新型城镇化的需求,提供综合配套的金融服务

新型城镇化是一个系统工程,在建设过程中,会受到不同经营(开发)主体及利益群体活动的影响,各个环节、各个阶段、各个主体的金融需求也会不同。笔者将新型城镇化建设拆分为“四个模块”,即:产业发展、设施建设、人员安置和社会保障。在这里,不同的模块所匹配的金融品种也会不同,目前是仅就商业银行能够提供的金融进行匹配,随着商业银行的全牌照的实施,所组合的金融产品将会更加丰富。

2.1产业发展模块

(1)产业发展是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基础,也是农民市民化的长期保障,农民市民化需要有长期的生活基础。产业发展包括产业园区、基础设施、改善交通条件与投资环境、落实招商等,就会产生基础融资需求和经营性资金需求。(2)产业发展相应配套的产品与服务,一是融资类,如固定资产贷款、银团贷款、技术改造贷款、集合票据、并购贷款、融资租赁、流动资金贷款、理财产品等;二是投行类,如ipo、非公开发行股票等。

2.2设施建设模块

(1)设施建设是新型城镇化的配套产品,主要在市政设施、保障及安置房、新型社区、公共配套等方面提供综合金融服务。其中,设施建设分成前期规划、土地整理、项目建设三个阶段。(2)设施建设相应配套的产品与服务,一是融资类:土地储备贷款、城镇化建设贷款;二是投行类:理财产品、私募债、中期票据;相关服务:造价咨询、财务顾问、资金监管、现金管理、代收代付、资产管理等。

2.3人员安置模块

(1)人员安置是新型城镇化的核心,是解决农民的基本生存问题,是城镇化的核心要眨人员安置主要包括安居和乐业两个方面。因土地流转而集中居住的农民获得货币或实物补偿,进入城镇住房,同时,农民就业或自行创业,需要一定的启动资金支持。(2)人员安置相应配套的产品与服务,其中包括:银行卡、电子银行、住房按揭、理财产品、消费贷款等。

2.4社会保障模块

(1)社会保障是新型城镇化的必然结果。既需要为居民提供必要的硬件基础设施,也需要构建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实现进城居民与居民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2)社会保障相应配套的产品与服务包括:代收代付、金融社保卡、公积金归集等。

3依据新型城镇化的模式,探索制定综合金融服务方案

新型城镇化的金融需求呈现多元化,商业银行应根据不同地区、不同阶段、不同主体,形成不同的综合配套金融服务方案。由于新型城镇化的形态、模式以及模块之间形成交叉,因此,商业银行要在摸清情况后,有针对性地提供综合配套金融服务方案,上述确立了“五类”模式,限于篇幅原因,笔者仅对“城乡一体化模式”与“政府主导型城市升级模式”两类模式进行初步探索。

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内容基本上包括规划阶段、土地整理、人员安置、项目建设以及产业升级阶段,对于每一环节所形成的金融需求具有不同特点。因此,必须把握新型城镇化阶段性的特征,寻求不同的金融品种组合。

3.1“城乡一体化”模式的综合金融服务方案

(1)建设融资服务方案:在传统信贷产品基础上创新专属融资产品,发展定向投融资产品,提供一揽子融资相关业务等。(2)小微企业联合助推计划方案:联合政府推行小微企业专属融资产品,产业企业升级发展计划,针对特定客户群提供投行类产品。(3)现代农业特色融资及农民创新方案;个人支农贷款、城镇化理财产品。(4)农民金融服务均等服务方案:手机银行、名镇卡。(5)住房公积金和保障性住房金融服务:公积金个人委托贷款。

3.2“政府主导型城市升级”模式的综合金融服务方案

(1)基础设施建设融资方案:城镇化建设贷款、土地储备贷款、造价咨询、城镇化理财产品、拆迁补偿款等。(2)社会保障延伸方案:代收社会保险金、金融社保卡等。(3)失地农民安居计划:个人助业贷款、个人消费贷款、个人住房贷款、公积金个人贷款委托发放。

4组织新型城镇化的营销,实现综合金融服务成果最大化

商业银行参与新型城镇化建设,既要遵循商业银行的“三性”原则,又要得到客户的认同。

4.1了解市场与客户需求

商业银行必须了解当地政府对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总体思路与政策,随着ppp模式的推广落实,其建设(经营)主体也将发生根本性变化,因此,调查研究是商业银行参与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基础。

4.2初步策划金融服务方案

商业银行应在调查的基础上,及时进行论证,判断是否符合本行信贷政策,有针对性地起草相应的综合金融服务方案,既要满足客户需求,又要注意同行竞争力。

4.3签订城镇化综合服务合作协议

新型城镇化建设离不开当地政府的支持,商业银行应积极寻求与当地政府签订《新型城镇化建设综合金融服务合作协议》。

4.4全面实施综合金融服务方案

商业银行在参与新型城镇化建设中,要组建任务型团队,全面推进综合金融服务方案,既涉及条线的支持与配合,又涉及跨部门间的合作,相互衔接、相互促进,尽力实现综合收益最大化。

新型城镇化给商业银行提供了广阔的金融业务机会,随着经济进入新常态,经济增长速度、经济结构升级以及投资创新驱动,商业银行应主动寻求新型城镇化规律,转变经营方式与推进管理模式创新,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以实现商业银行综合收益最优化。

5城镇化建设贷款的风险防范措施

随着城镇化建设的日渐深入和力度不断加大,城镇化建设贷款风险也在集聚,并呈现出上升趋势。商业银行应高度关注并管控好潜在的金融风险,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制定合理的授信策略,从而促进城镇化建设贷款健康发展。

5.1加强行政要件审查,确保项目合法合规

应加强对融资主体和建设项目行政许可要件的审查,融资人必须是有权部门赋予其城镇化建设职能的企事业法人。融资人为承建方的,需具备相应等级的建设资质。

城镇化项目要符合国家产业、土地、环保和投资管理等法律法规和监管要求,应有合法合规的审批手续。要弄清项目是属于审批制、核准制还是备案制,涉及审批或核准的项目,应了解审批和核准的层级及部门,需取得相应层级的批复文件。

项目涉及拆迁安置的,拆迁、安置、补偿等经营活动要符合国家和地方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取得合法有效的房屋拆迁许可文件,具备合法有效的补偿方案,包括拆迁范围、拆迁补偿标准、安置费用测算依据、安置措施等内容,还需取得项目拆迁业主同意拆迁改造的书面证明材料,防范项目土地合法性风险。

5.2选择合理的贷款投向,有效防范项目风险

尽管城镇化建设用途广泛,遍及产业园区建设、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安置房建设、旧城改造、土地整治等各个方面,但商业银行在选择城镇化项目中,也需要认真甄别,选择性介入。如对产业园区建设贷款,要优先选择符合国家转型升级发展规划、产业布局合理、节能增效的部级及省级产业园区的建设项目;安置房建设要符合城市发展规划,防止出现“重复拆迁”的情况,确保项目顺利实施,防范项目建设和完工风险。

5.3加强客户实质性审查,做实第一还款来源

加强对融资人信用及还款能力的调查,针对不同类型的融资主体,确定相应的选择标准。融资人为政府融资平台的,需选择财政层级较高、地方财力较雄厚的公司作为融资主体,还款来源中属于财政性资金的,项目资金来源不得违反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等相关规定,还款资金需确认为政府性债务,纳入地方政府全口径预算管理,有效保障第一还款来源的落实。融资人为一般企业法人的,应选择经营及财务状况良好、市场潜力大、企业信誉优的客户作为融资主体;融资人为承建方的,应优先选择资质等级高、信誉良好、还款来源充足的客户作为融资主体,项目承建商应具备较高资质等级。

贷款审查中,要加强对融资人财务及经营管理状况的分析,关注企业偿债能力、盈利能力、营运能力在同行业中的地位及其历史信用记录,分析预测企业发展趋势和还贷能力,加强客户实质性风险审查,合理判断其综合还款能力,做实第一还款来源,从源头上防控风险。

5.4强化风险缓释措施,增强还款保障

采取抵质押担保方式的,优先选择土地使用权及在建工程作为抵押物,或者选择非本项目的其他商业、住宅性质的房产作为抵押物,不接受空置3年以上的商品房及闲置两年以上的土地作为抵押物。以土地及在建工程、房产作为抵押品的,要保证土地权属清晰,已完成拆迁,无产权纠纷。

采用保证担保方式的,保证人应为较高信用等级客户,具备较强实力,具有信誉优良、代偿能力强等特征。

5.5落实项目资金封闭运行,做深贷后精细管理

5.1.1严格落实项目资金封闭管理

开立资金监管专户,将项目资本金、其他自筹资金、项目土地出让收入中的财政资金返还部分、项目资产租售收入、税收返还收入、财政补贴收入、政府偿债基金、综合经营收入和其他合法收入等资金归集到专户管理。对贷款资金的使用进行监控,由商业银行逐笔审核方可支用,确保用款进度与项目工程进度相匹配。专款专用,谨防贷款挪用导致项目资金形成缺口,影响项目完工。

5.1.2认真做好项目跟踪检查

贷款发放后,商业银行贷款管理者应定期_展跟踪检查,了解客户生产经营及财务变化、重大人事变动、其他重大投资等信息,关注项目进展、项目资本金到位、贷款资金使用及流向等情况,防止项目资金被挪用或抽逃情况的发生。

产业融合发展方案篇7

一、指导思想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积极探索建立以“政府主导、央行推动、部门配合、社会参与”的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工作机制及有效运行机制,努力营造“内外环境和谐发展、经济金融良性互动”的金融生态环境。

二、创建目标

总体目标:从二零零九年起,利用3到5年时间将我县建设成为“金融生态环境示范县”。

具体目标:国家各项经济金融政策得到有效贯彻落实,县域产业政策、金融政策、财政政策协调;社会信用体系健全,社会信用状况明显改善;企业改制规范,金融债权得到有效维护,无恶意逃废金融债务行为;金融胜诉案件执结率在80%以上,执行案件标的兑现率50%以上,不良贷款率低于全市平均水平;中介服务体系健全,专业化水平普遍提高;政府、银行、企业协调沟通机制完善,银企关系融洽;信贷投入保持合理增长,存、贷款增长高于全市平均水平,金融运行质量和服务水平明显提高,县域经济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三、创建措施

(一)建立组织,完善机制。一是成立颍上县创建金融生态环境县工作领导小组,负责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工作的组织领导,协调解决金融生态环境建设中的重大问题。组长由县委常委、常务副县长担任,副组长由县政府分管副县长担任,成员由县政府办公室主任、县商务办主任、县人民银行行长、县银监办主任、县各金融机构及县有关部门负责人担任。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地点在人民银行颍上县支行),具体负责金融生态环境建设的日常管理工作。二是分工负责,形成合力。在县委、县政府的直接领导下,人民银行、银监办、司法机关、纪检监察、新闻单位、金融机构及政府其他有关部门通力协作、齐抓共管、稳步推进。三是完善宣传机制。金融部门利用“金融知识进社区”、联合宣传等形式积极向社会各界广泛宣传金融生态环境县建设的重要意义,取得社会各界对创建工作的了解和支持。四是完善工作协调机制。首先,完善日常协调机制。以颍上县创建金融生态环境县工作领导小组为依托,通过组织会议、信息披露、数据交换等形式,加强各成员单位之间的日常沟通,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其次,完善重点事项研究机制。对有关经济规划、产业布局、金融运行、风险处置等工作中的重大问题进行联合调研,综合分析,提出切实可行的政策建议;再次,完善紧急磋商机制。对可能发生的事关经济金融运行全局的重大问题或紧急事项,提前制定处置预案,一旦事件发生,立即启动预案,及时采取措施解决,确保全县经济金融安全。

(二)加强信用建设,改善信用环境。一是推进“诚信政府”建设。政府领导必须增强诚信意识,积极开展政务公开,不断提高依法行政水平,规范政府融资行为,落实政府金融债务,提高各类资金使用效率,防范财政与金融风险,维护政府信誉。二是推进“信用社区”建设。每年创建不少于2个信用社区,为配合此项工作开展,相关部门及各金融机构要积极推广“创业培训+小额担保贷款”相结合的信贷模式,依托社区信用平台,扩大小额担保贷款覆盖面。三是推进“诚信企业”建设。建立诚信企业“红名单”激励制度,定期公布诚信企业“红名单”,增强诚信受益的辐射示范效应。进一步深化征信体系建设,加快企业外部资信评级工作步伐,推出一批信用优良的企业。四是推进“信用村镇”建设。将全县2/3以上的村镇建设成信用村镇,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奠定信用基础。五是推进“诚信个人”建设。以人民银行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为依托,探索建立城乡个人信用评价指标体系,不断增强个人信用意识。

(三)强化金融司法环境建设。一是加强金融涉诉案件的审理工作。请人民法院加强金融涉诉案件的审理工作,建立金融涉诉案件审理的“绿色通道”,不断提高审判执行工作质量,有效降低金融机构通过司法途径保全和清收金融资产的成本。二是加大金融诉讼案件的执行力度。对已审结银行胜诉案件,进一步加大执行力度,每年开展一次金融重点涉诉案件专项整治行动,集中执行一批数额大、时间长的银行胜诉案件,对有偿还能力,故意拖欠债务的企业和个人依法强制清收,形成强大的威慑力;对恶意逃废银行债务的企业和个人依法采取限制措施,对转移财产逃避执行的,依法打击,有效维护金融债权,提高资金收回率。三是加大对逃废金融债务行为的打击力度。建立逃废金融债务“黑名单”共享信息库,完善逃废债务同业联合制裁制度,提高失信成本。四是全面清理拖欠金融债务行为。由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牵头,每年组织金融机构完成对辖区内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及公职人员拖欠金融债务诉讼案件情况的全面清理,按拖欠单位、拖欠时间、是否结案、是否执行等类型分类排查,限期审理、执行结案。五是建立金融涉诉案件协调工作会议制度,每年召开一次金融涉诉案件的协调会或执行情况通报会,畅通执法部门和金融机构信息交流渠道。

(四)规范发展中介机构。一是开展“诚信中介”创建活动,提升中介服务水平。加强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资产评估机构、担保机构等中介服务机构的建设和发展,督促其进一步规范执业行为,提升专业化服务水平。按照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开展“诚信中介”评选,并将结果向社会公布,提升社会中介机构诚信服务水平,建立统一、高效、可靠的登记机构,为信贷业务的正常开展提供支持。二是加快多元化、多形式、多层次、多渠道的信用担保体系建设。鼓励民间资本参与组建担保机构,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企业、行业协会设立股份制、商业性的担保机构,引进知名担保机构到辖区拓展业务,定期召开银行与担保机构的协调会议,畅通合作渠道。

(五)构建和谐政银企关系。一是通过开展座谈会、讨论会、银企项目资金对接会等形式,搭建政策、项目、资金对接平台,架设地方政府、金融机构、企业之间的沟通桥梁,促进银企合作。二是加强融资引荐。探索建立用好国家政策性银行信贷资金的有效方式,加强政策性金融与商业性金融良性合作,扩大辖区基础设施建设、产业结构调整和支柱产业发展的资金来源,吸引全国或区域性股份制商业银行、企业投资机构、金融租赁公司等到辖区拓展业务。三是加强项目推荐。充分发挥当地资源优势,认真做好符合本地区特点项目的推荐活动,用好金融政策资源,各金融机构要积极加强与各上级行的沟通联系,积极争取更多信贷授权和资金投入。四是加强金融新产品宣传。各金融机构要结合自身业务特点和地方经济发展实际,积极开展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包括信贷产品和融资、理财、会计事务以及承诺、担保、咨询服务等新兴中间业务的创新,并积极向社会各界宣传推介,发挥效能。

(六)加强和改进金融服务。一是加大信贷投放,增强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的有效性。各金融机构要切实履行在我县中小企业信用培植工程中应有职责,加大对优质客户培育和信贷营销力度,积极落实银政企合作协议;主动服务与发展县域经济,支持重点产业,提高金融机构服务的针对性,为县域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金融支持。二是进一步推进中小企业融资试点工作。建立和完善中小企业信用评级体系,适时对中小企业的信用状况进行评定,并根据信用评级结果,筛选成长型中小企业给予信贷支持。银行、担保机构要主动与成长型中小企业签订金融服务双边承诺协议,优先为其提供包括信贷资金支持等一揽子优惠金融服务。三是积极探索金融支持县域经济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有效方式。国有商业银行要主动深入城乡,寻找信贷投放亮点,扩大金融服务覆盖面,增强服务县域经济和中小企业发展的能力。政府要积极兑现、落实支持农村信用社改革的承诺和政策,支持农村信用社按照中央银行专项票据兑付条件的要求,强化内控制度、“三会”制度、信息披露制度的建设和执行,建立良性发展的长效机制。各金融机构要积极参与金融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积极实施“助农增收工程”,构建功能完善、分工合理的农村金融服务新体系。四是充分利用各类融资工具,拓宽融资渠道。鼓励农村信用社创造条件加入全国银行间债券市场,增强资金调剂能力;研究制定促进重点企业拓宽融资渠道、提升再融资能力的指导性意见;要积极创造条件,鼓励和推进一批优质企业通过发行融资券等方式进行直接融资。

(七)整合金融政策资源。一是整合政策资源,形成支持企业融资的合力。建立招商引资和重大经济决策的金融机构参与制度和跟踪调研制度,提高科学决策水平。制定银政企融资协作制度,将创建金融生态环境县与银政企项目合作洽谈会有机结合,建立起银政企融资协作长效机制。二是整合金融资源。出台加快县域金融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制定金融业发展规划,引导金融业健康有序发展;不断完善金融支持经济发展考核办法,鼓励金融机构加大信贷投入;对在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活动中成果显著、有效信贷投入增加较多的金融机构及相关人员给予适当奖励。:

四、组织实施

(一)广泛宣传动员。利用报刊、电台、电视台等媒体,广泛宣传金融业务、诚信知识和创建规划,使创建工作深入人心,形成有利于创建工作开展的舆论氛围。通过召开动员会等形式,推进创建工作的开展。

产业融合发展方案篇8

档案文化的诠释

1 档案文化的内涵

档案将过去、现在和未来联结在一起,维系人类社会的时空统一与整体连续。所以说档案是一种历史文化遗产,是人类进行各种活动的记录,它反映了人类所获得的知识和经验,是人类文化和文明的基础。因此,档案在继承和保持社会文化的统一性和完整性的过程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当然它不是人类历史文化遗产的全部,而是其中具有基础性支撑意义的重要部分。

2 档案文化的结构

档案文化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很难将其给出一个准确清晰的分类标准。因此,对档案文化的认识和理解只是从不同的方面来分析与阐述。而我们却可以将档案文化的结构分为内核和外显两个部分。

(1)档案文化的内核

从意识形态视域看,人类社会实践和意识活动中经过长期蕴育而形成的理念、世界观、价值观层面形成档案文化。

从行为规范视域看,记载风俗习俗、宗教礼仪、社会机制、法律制度层面积累出档案文化。

从精神产品视域看,文学艺术和一切知识成果升华为档案文化。

(2)档案文化的外显

通过符号系统记录档案文化,借助符号的运用得以学习与传播。档案文化以纪实和旁观态度得以记录,以文字和影像得以存在,以呈现和再现得以流传。同时,语言符号决定人类文化的传播方式,档案文化与语言符号一样从口传文化到印刷文化到电子文化得到传播与发展。

3 档案文化的特征

档案文化的核心信息来自历史传统,具有清晰的内在的结构或层面,它承载着不同文化内容、体现着不同文化特征,正是这些档案建构了我们这个社会的文化记忆。

(1)多元化意识

档案文化在内容、_形式、功能和作用上均呈现的多元化特征。从不同民族的档案文化角度看,跨越不同地域、不同历史文明形成的档案记载着不同阶段、不同物质文明的人类发展,呈现着多元化特征。从社会文化整体的角度看,档案文化区别于其他类型的文化,处于渗透、对话、融合的关系。

(2)开放性思维

档案文化的开放性思维认识表现为不同层面。在哲学层面的认识,理解为档案文化是哲学思想的表现形式,不同的哲学时代和地域性具有不同的档案文化风格,而从存在主义层面认识,档案的存在又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档案文化是对个体或群体的存在方式的记录。人们存在于自然、历史和社会之中,所以档案文化对人们在这种存在过程中的行为规范、意识和感知等方面进行了积累和记载。

(3)动态迁移性

动态的档案文化则指那些会随着时间的延续、环境的变迁、事物的变化,并产生新的档案文化财富。动态档案化主要是由于档案作为文化传播的媒介,在传播过程中其量与质的增放,都会促使文化价值的提升;另一方面由于时空环境的变迁,档案文化的影响力和表现力的辐射范围不断扩大,使原有文化产品的内涵发生了变化。

4 档案文化的价值取向

(1)档案文化的历史价值

档案是一种历史记录。从时态上讲,档案都是过去已经形成的而不是正在形成或尚未形成的信息。也正因为如此,这种以往社会实践的原始记录,就可以把过去带到现在和未来,正所谓“让过去告诉现在”、“让历史告诉未来”。档案文化发挥着传播知识的功能,它的知识传播功能不仅有空间扩散性,而且有历史的延续性,它可以将要类知识世代相传,使之连绵不断。

(2)档案文化的社会价值

没有档案的世界,是一个没有记忆、没有文化、没有法律权利、没有历史的世界。因此,档案在继承和保持社会文化的统一性和完整性的过程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正如让・皮埃尔-瓦洛先生所讲:“我们所处的现代社会淘走了多少历史的积淀,犹如那些为淘金者淘去泥沙的河流。档案这种金子就是人类记忆、文化和文明的金子。它也是民主、法制和公共行政的金子。它归根到底是显示各个集体、民族同一性的金子。”

(3)档案文化的创新价值

档案是知识创新和科技创新的必要条件,特别是在史学研究方面,马克思撰写《资本论》,就曾在大英博物馆利用了大量的档案资料汇编。电子文件的产生,标志着人类社会记录信息、传达信息、留存信息的方式发生了革命。这场革命是纸张产生以来,是近现代档案学理论诞生以来,档案工作领域最剧烈的一次变革,它直接影响着档案工作的工作方式、基本理论乃至思维观念。

档案文化与科技融合的内在机理

1 两者相互关系及作用

科技促发档案文化彰显,档案文化反推科技创新。从历史形态上看,科技与档案文化都经历了从原始时期到古代农业社会和近现代大工业文明三个主要进程,档案文化的演变与科技的进步相互依存,科技进步史也就是档案文化史。从逻辑机制上看,二者在性质或内容上都具有自然性与社会性相结合,现实陛与历史性相结合,区域性与民族性相结合等特征,形成了既对立又统一的鲜明特点。

现代社会的文化发展中,科技与档案文化内涵的关系还体现在,―方面科技发展为档案文化内涵提供物质基础和技术手段,档案文化内涵借助科技力量得以转化、传播和利用;另一方面,档案文化内涵为科技手段提供丰富的表现内容和创新的方向,二者相互融合、相互促进,缺―不可。

2 关键因素

“融合”就是科技与档案文化互动双方通过相互磨合形成的密不可分的统一状态,即互动双方的一体化。融合不是简单原始的混合,而是一种内在的、丰富性的趋同。

对于科技与档案文化的融合就是提取档案文化中的精华成分,使之成为产生新思维、新技术和新机制的源泉,逐渐将历史文化、地域文化和民族文化中的关键元素、人文环境中的特色内涵用科技的手段和方法进行交叉渗透与集成融合。

3 档案文化向技术文化的进化

档案文化与技术文化的涵化关系决定了档案文化的进化过程。在历史发展的每一阶段,新技术的产生必然引发新旧文化的冲突,从而导致原有文化形式发生变迁,也会直接影响到档案文化内容及形态的变化。

档案信息化环境发展的新趋势

1 新技术提升档案信息化发展态势

档案信息化是一个运用数字、网络

技术,将现实存在的档案馆的职能以数字化方式完整呈现于网络上的动态进程。虚拟现实(VR)技术、三维影像技术、照片缝合技术、超高精度扫描技术等关键技术的运用推动了档案信息化的发展,使档案实体虚拟化、档案资源数字化、档案传递网络化、档案利用共享化、档案提供智能化、档案展示多样化成为档案信息化新的发展态势。

档案信息化在媒体进化的基础上得到空前的主动发展。从电拟媒体到数字媒体到网络数字媒体和移动媒体到智能媒体的发展,进一步突出了档案信息化发展方式的变化,拓展了应用形式和范围,使得档案信息化由被动转向主动。社会软件、虚拟技术、整合平台为档案信息化提供软件资源,搭建起以公共服务体系为平台、数字化资源、管理系统的系统架构,通过网络将档案文化传递给社会,形成社会信息环境,实现多维度智能识别。

2 新角度思维是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必需

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促使档案事业的发展从封闭的档案馆室延伸到了空间,未来社会对档案的关注已不再是单纯的保存和管理,而是如何开发、传播、利用和创新。档案作为文化载体的特征更为显著,这些已逐步引起业界的关注和高度重视,人们在开始尝试打破民族与国家的界限,从人类社会发展的高度去认识档案的文化作用。

档案信息化的发展不再是用信息化工具来维持旧体制,而是进行文件实体管理向信息管理、知识管理的变革。档案信息化的核心就是档案文化与科技的融合,目的是保证信息化时代人类文化的完整传承和向人们提供高质量的信息和知识服务。

(1)用技术丰富档案文化史料。办公自动化系统、文档一体化管理,将文件运转流程和业务流程有机融合起来,大大提高文件档案的质量和收集的齐全完整。

(2)用技术整合档案文化的知识系统。运用数据仓库、知识地图、超文本技术、元数据等多种信息技术,整合档案文化,开发具有数据和决策支持的档案知识管理系统。

(3)用技术提升档案文化的价值。档案文化的开发离不开科技,科技创新通过打破传统文化类别间的固有边界,将各种文化资源与信息技术相融合,从而构建新的文化形式和服务方式。以科技提升档案文化的内涵和价值,用技术引导档案文化创新的功能。

(4)用技术保障档案价值的发挥。通过备份、迁移等技术保证档案信息的真实、完整、安全、有效。通过消毒、修复等技术延长档案的寿命,保障其价值的发挥。档案部门智能化的管理手段,保证具有安全的档案保管环境、舒适的工作环境和友好的利用环境。

(5)用技术发挥档案文化的社会功能。应充分重视和发挥技术在推动档案文化创新和传播中的作用。通过实施科技计划,将档案文化与科技融合的关键技术创新与系统集成、学术研究与创新活动相结合、搭建科技创新和档案文化产品转化公共服务平台,以便发挥其社会结构的整体功能。通过内网、专网、互联网来实现档案文化的快速传递和广泛共享。

档案信皂化的建设逐步形成综合化、整体化、生态化、人文化的趋势,科技与档案文化的融合使得人们开拓了新视野。

3 新世纪全球档案界热点关注

进入21世纪以来,全球档案界的关注热点正在悄然变化,2000年第14届国际档案大会的电子文件管理与利用;2004年第15届国际档案大会的档案、记忆和知识;2008年第16届国际档案大会的档案、治理和发展,到2012年第17届国际档案大会的新环境、新变化。由对新兴科技概念和知识的应用,到深入认知内在价值的探讨,再到对发展环境的重视,体现了档案工作已上升到了发展、创新和融合的重要阶段。

档案的文化业态与科技创新的同步提升

档案文化业态是指档案文化收集、管理、传播、服务的形态。档案文化与高科技的融合会创造了文化领域的新业态。

发展档案文化业态,势必促进文化产业的升级,这就要求解放思想,推动档案文化与科技的融合,推进档案文化的创新,包括推动档案文化管理模式、内容形式、体制机制、传播手段和服务意识的创新。

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不同的层次阐释科技与档案文化相融合的作用。微观层次主要针对具体的档案文化相关内容,探讨科技创新对档案文化产品的收集、管理、传播、服务等方面的影响;中观层次主要在文化产业层面,研究科技与档案文化的融合对于文化创意产业、产业发展趋势的推动作用;宏观层次主要在国家文化软实力层面,探讨科技与档案文化的融合对于提升文化产业竞争力、加快中国文化资源开发、传播和消费,使其产业化和国际化具有深远的意义。

档案文化与科技融合的战略路径

1 我国档案信息化建设路线图

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发展,将导致传统档案工作程序、管理方法等方面发生革命性的变革,档案文化与现代信息技术的高度融合势在必行。在此基础上建立的数字化档案,将按信息处理的要求,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对传统的档案收集、整理流程、方式和方法进行重新构建。档案信息管理不再是传统手工档案的“模拟系统”,而是以现代信息技术为依托,与现代社会、经济和技术环境相适应的创新体系。

档案管理应建设以“云信息平台”为核心的信息化应用模式,通过云平台实现档案信息资源的开放和共享,以用户为中心,通过云计算平台强大的计算能力、快捷的数据检索、智能的数据处理、人陛化的服务,有效地提高人们的使用效率。

2 发展与规划目标

档案文化与科技的融合要以观念创新、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为中心,充分认识以互联网为基础的新技术使得档案文化向多样化和个性化发展的趋势。建设一个系统化、大型化、专项化和多样化的档案文化信息资源库,并将文化信息扩大服务领域(面向文化服务、文化科研、文化管理、文化产业、文化新闻娱乐),充分利用和发掘这些资源的价值,将档案文化融入于整个社会文化。

促进档案文化共享工程的建设:充分利用现代高新技术手段,将中华民族多少年来积淀的各种类型的文化信息资源,进行数字化加工处理与整合,形成有价值的信息资源,建成互联网上的中华文化信息中心,实现资源的互通互享。打造档案文化品牌,充分利用网络技术,丰富档案网上传播的内容,提供多种网上专题展览,满足普通民众多样化、个性化的文化需求。

产业融合发展方案篇9

如果把这次金融展比做伸展台,那么展现在观众面前的就是一场“金融摩登秀”。

支付领域多维度创新

此次,支付产业的融合和升级是金融展主题“创新融合”的主要体现。2010年,《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管理办法》的出台开启了第三方支付行业发展的新纪元,更多的应用服务领域向支付行业展开,并进入快速运行轨道。

中国人民银行支付结算司银行卡业务管理处处长黄萍表示:“目前的支付渠道已经不限于传统的atm和poS机了,任何信息传输和信息集成设备都有可能成为一个支付设备,任何涉及到资金转移和流动的行为都可能成就一个支付创新产品。”

第三方支付市场的爆发,给金融支付领域的多维度创新奠定了基础。今年3月,中国人民银行《中国人民银行关于推进金融iC卡应用工作的意见》,决定在全国范围内正式启动银行卡芯片迁移工作,并将在“十二五”期间全面推进金融iC卡应用。推动金融iC卡与公共服务应用的结合,促进金融iC卡应用与国际支付体系的融合,实现金融iC卡应用与互联网支付、移动支付等创新型应用的整合。

“我国电子支付产业的蓬勃发展以及合法地位的确立,使得电子支付链条上的创新不断涌现,包括创新应用的不断丰富,支付的渠道、工具的不断翻新,同时参与主体也越来越多。”中国银联总裁助理刘风军分析道,“互联网和移动技术的发展给金融产业升级带来契机,以往我们作为信息获取的手段越来越成为新的支付手段,比如手机、电视等。此外,各种行业精细化发展的态势对金融支付模式和应用场景提出更高要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和人民银行颁布的83号文件,要求“十二五”期间要8亿张社保卡加载金融功能,这些需求将和金融产品进行融合。”

刘风军将支付领域的创新分为3点,包括支付工具、支付渠道、应用内容。他认为,我国银行卡的发展已经形成庞大的生态链,从传统发卡、收单、转接和专业化服务,涉及到芯片研发、卡片生产、机具制造、软件开发、系统集成、安全认证等,是支付领域最主要的支付工具。但是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以及第三方支付身份的合法化,银行卡一体化、综合化、纵深化和个性化的发展趋势明显。

“应用内容的创新是支付的落脚点和基石。”刘风军表示,“应用创新主要通过开发高黏性应用,比如和生活息息相关的水电费、信用卡还款等,以及开发新型业态的应用,比如网购、停车费收取等。另外,金融服务创新也是支付应用的落脚点之一,比如人民银行近期主导的打造农村地区的金融受理环境问题,与农村金融超市合作,迅速普及农村地区金融网点不足的问题等,我国金融服务创新的潜力很大。”

一场“金融摩登秀”

支付产业的融合和创新,需要芯片研发、卡片生产、机具制造、软件开发、系统集成、安全认证等环节的支撑和升级,这种变化在本届展会上可见一斑。

据了解,此次金融展设立“金融技术暨设备展”以及“金融服务展”两大展览展示平台,希望通过展现我国金融行业信息化建设成果,促进科技与金融业务的融合,在金融管理部门、金融机构、高科技企业以及百姓之间搭建高效的沟通平台,成就一场“金融秀”。

事实上,金融信息化的快速发展不断带动金融服务产业向前迈进,我国金融机构在金融服务产品方面不断推陈出新,从而满足百姓日益增强的金融服务产品需求。

其中,“银联在线支付”和“银联手机支付”是两大亮点。“银联在线支付”可以在用户没有开通网银的情况下,只要在“银联在线支付”网页输入相关的认证信息,即可快速完成交易。“银联手机支付”则借助手机终端,可同时进行近场支付和远程支付,用户只需在接受非接触式支付的poS机等终端上轻松一刷手机,就可完成支付。

而在金融展技术设备展区,两百余家国际、国内知名科技企业亮相金融展,由多家业内知名厂商参加的“银行卡创新服务专区”和“支付服务专区”,通过展示一系列金融与支付领域新产品,如nFC非接触支付、手机银行、USBKey、双界面芯片卡产品等,全面助力于金融iC卡应用推广和全国范围芯片卡迁移工作,推动手机银行等新一代支付技术的普及应用。

展会百态

除支付领域的探索和创新展示,iBm、惠普、华为等公司还针对银行业未来业务模式创新和高效管理展出了各自的专业解决方案。

产业融合发展方案篇10

关键词:合业经营分业经营金融监管风险防范

金融业作为现代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持,其业务经营方式也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经历了一系列的变化过程.在目前世界经济逐步趋于一体化,金融趋于全球化的浪潮之下,金融业合业经营的趋势也日益明朗。本文拟从美国金融业的发展历程出发,对全球金融业合业经营的趋势略作分析。

一,美国金融业的发展历史。

作为现代经济金融的强国,美国金融业的发展趋势对全球各国的金融发展都有着深远的影响,其中不乏值得借鉴的发展模式,当然也有许多发人深省的经验教训,为此,讨论金融业的发展趋势,我们有必要首先了解美国金融业的发展历程。

首先,在20世纪30年代以前,美国的金融机构基本上都是混合经营,没有严格的业务范围的划分,金融机构的种类也比较少,服务品种也不丰富。作为金融机构的主要代表-银行几乎承揽了社会上需要的全部金融服务品种。银行从传统的吸收存款,发放贷款业务中解脱出来,开发了中间业务,但是这些业务还远没有形成规模效益,尚处于起步阶段。

随后,30年代一场由金融危机引发的世界性经济危机之后,美国的银行体制几乎崩溃。为了挽救危机中的银行体系,美国于1933年颁布了《格拉斯-斯蒂格尔法案》,因为他们将危机的诞生主要归因于银行发展的多项综合业务加剧了银行体系的风险,从而为整个金融业与经济发展埋下了隐患。鉴于此而颁布的银行法便主要着眼于银行业与其他金融业分业经营以降低风险。其内容主要有以下三个部分:第一,该法案规定商业银行的主要业务是吸收存款,投资银行的主要业务是承销和发行证券,二者必须实行严格的分业经营。严厉禁止交叉业务和跨业经营。其二,该法案对银行支付活期存款利率进行了限制。最初规定对活期存款不支付利息,即零利率,后来提高了利率上限,允许支付少量利息。这主要是为了降低银行的支付危机。其三,该法案规定政府对银行存款给予保险,并据此成立了联邦存款保险公司(FDiC)以及实行最后贷款人制度,这一切都是为了保障储户利益,同时提高银行的信用水平。

在《格拉斯-斯蒂格尔法》的严格限制下,美国金融业在分业状态下迅速发展着。这时候,以前从属于银行的一些金融机构开始独立发展并逐步成熟起来,并有了自己独立的业务经营范围与经营管理模式。在此过程中,金融业逐步形成了银行,证券,保险,信托四大支柱。但是进入60年代以后,逐步出现各种金融机构的金融业务范围的交叉,严格的业务划分被逐步打破,,经济学家及政府都开始考虑关于《格拉斯-斯蒂格尔法案》是否真的有利于金融业的安全发展问题。经过长久的争议与探讨,1999年12月,美国终于废除了《格拉斯-斯蒂格尔法案》,并新颁布了《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案》,从而为金融业的合业经营扫除了法律上的障碍。

二、业经营的产生原因及利弊分析。

前已述及,金融业自诞生以来,其业务范围及机构设置并没有自动的划分开来。最初几年主要都是由银行为了满足社会发展对多样化金融产品的需求而在其本身业务(存款与放款业务)之外新开发的金融服务产品。但是在30年代全球经济危机以后,美国率先立法,限制银行(商业银行)与投资银行(证券公司)的业务融合,要求分业经营,随后,许多别的国家纷纷效仿,这主要是基于以下考虑:

首先,分业经营能够使各金融机构更加专注于自己所擅长的优势业务,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避免盲目开发新产品,新服务,这样可以降低金融机构(当时主要是银行)的风险并使其收益更加稳定和有保障。其次,分业经营也更有利于政府的监管。实施严格的业务划分,各金融机构的业务都相对单一化,简单化,这样就更有利于政府根据不同金融机构的特点,实施有效的监督和管理并使其经营风险得到有效控制。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分业经营的立法规定却并未达到其预想的效果,这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状况以及这一立法规定本身的局限性都有着十分重要的关系。

首先,分业经营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投资者的利益。严格的业务划分使投资者失去了方便,快捷而又综合化的服务机会,投资者不得不与多家不同的金融机构往来以满足其多种金融需要。同时,它也削弱了银行业的实力,因为业务范围的严格限制使许多银行丧失了许多盈利机会,所以现实中,许多大银行都力图混合商业银行和投资银行业务,可以说,这也是满足社会需求的结果。并且分业经营降低了金融机构间的竞争性,将过去整个金融业的竞争分散到了几个不同的领域,例如投资银行不必再担心来自于许多大的商业银行的竞争,从而削弱了许多金融机构的竞争意识和创新意识,而投资者也无法享受激烈的市场竞争给他们带来的好处。

另外,尤为重要的是,在二战以后,世界经济贸易迅速发展,这对金融服务业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经济的全球化必然要求金融的全球化,而金融业务的分业经营状态无疑不能满足全球化的金融发展趋势的要求。于是各个国际性的大银行纷纷朝着业务的综合化方向发展。他们通过金融创新,开发,设计一系列的金融衍生产品,绕开法律的壁垒,达到综合经营的目的。60年代末期出现的新型金融工具,如定期存单,now账户,现金管理账户等一系列金融衍生工具都是这一环境中的产物。

分业经营规定的最初动因在于降低银行的经营风险,然而在事实上,面对世界一体化的经济发展趋势,它反而加剧了银行业的风险,使其生存能力受到限制。正因为此,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商业银行逐渐突破了与其他金融机构之间分工的界限,走上了业务经营全能化的道路。七八十年代以来,西方商业银行不断推出新业务品种,从专业化逐步走向多样化,全能化,从分业走向合业,这是与西方经济金融发展密切相关的。引起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银行负债业务比例的变化为其业务拓展提供了可能性。近二十年以来,西方商业银行活期存款的比重逐步下降,定期储蓄存款的比重相应上升,这一结构性的变化为商业银行开拓中长期信贷业务和投资业务提供了较为稳定的长期资金来源。第二,银行盈利能力的下降促使各个商业银行寻求更多的盈利渠道。自70年代以来,西方金融业竞争激烈,银行盈利水平普遍下降,这迫使银行业开拓新的业务和品种。他们一直想方设法绕过法规的限制,向证券保险等领域扩张,突破传统的业务束缚,开发更多的中间业务和表外业务。对于这些积极创新的银行而言,许多法律条文形同虚设,因为通过创新业务的开展,他们可以轻而易举的逃避政府的监管和法规的限制。与此同时,金融管理当局顺应经济发展的要求,也取消了一些过时的法规,适时的为商业银行开拓新业务提供了方便和支持。第三,金融理论的深入发展。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理论随着各个历史时期经济金融环境的变化而不断的发展,从最初的资产管理理论到负债管理理论及至70年代末期出现的资产负债综合管理理论,他们都是为了有效推动金融业的安全稳定发展而产生的。资产负债综合管理理论突破了传统的只重视资产或者只重视负债的理论的偏颇之处,使商业银行真正的从其资产负债业务双方着手,同时拓展资产负债业务,使其相匹配,达到收益最大化,风险最小化。资产负债综合管理理论的发展适应当前金融形势,为西方商业银行业务不断走向全能化综合化提供了理论基础,从而极大的促进了他们综合业务的开展。

由此可见,美国社会经济的发展,金融理论的发展乃至政府监管水平的发展都为金融业的合业经营做好了准备。分业经营终究只能是金融业发展过程中的一个过渡阶段。

三、合业经营的发展趋势。

1999年12月,美国颁布《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案》,正式废除了已实施六十余年的关于金融业分业经营的法规。这一法案的颁布无疑将会对美国乃至世界的金融业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合业经营势不可挡。在此过程中,金融业的兼并与重组将会加剧,银行的综合经营能力将进一步提高,其国际竞争力也会日益加强。然而另一方面,我们也应当看到,在此过程中也存在着种种不确定因素,隐含着许多风险。

首先,合业经营将加剧兼并行为,使各金融机构过分重视规模的扩大和业务的综合化,而忽视了稳健经营这一根本原则。从一定意义上说,金融机构兼并的机会成本就是其稳健程度,稳健经营要求管理人员经常不断敏锐的监督本机构运作情况,而不是分散注意力去过分关注合并以扩大规模和范围,这可能造成在管理文化,预期,策略及日常业务经营等方面潜在的混乱。由于合并各方在企业文化,员工素质,经营理念等各方面都可能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合并后能使各方的优势结合并发挥其规模效益还取决于整合是否成功,而不同企业之间的整合成本往往是巨大的。

其次,合业经营也会对金融机构的监管提出更高的要求,这需要政府,社会以及金融机构自身都更清醒的认识到风险所在并加以防范。而对于某些项目,即使那些较大的金融机构对其所面临的新的风险也缺乏有效的管理办法。其中最为典型的是对从事金融衍生工具所带来的风险的监管和防范。

综上所述,金融业的合业经营趋势是不容置疑的,但不能急于求成,只有在社会经济金融形势都为此做好了充分的准备时,才能够适当放宽对业务范围的限制。目前我国所采取的金融业分业经营分业监管正是基于这一考虑。而一旦我国的金融体系发展更为健全,金融机构的抗风险能力进一步加强,内部监管与外部监管的水平进一步提高,我国便可朝着业务监管综合化方向迈进一步。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