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方案可行性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2:59:18

研究方案可行性篇1

关键词:河南方言;有声档案;可行性

河南省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古代河南由于地处中原,长期是中国的政治文化中心,自夏至宋,先后有20个朝代在河南建都。以河南方言为基础的中原音成为当时“雅言”的语音标准。现代河南方言大部分属于北方方言的中原官话,部分属于晋语和江淮官话[1],河南方言随着社会的发展,也在逐渐发生变化,特别是词汇层面和语音层面的变化更加明显。建立河南方言有声档案,保存河南语音在档案学、语言学、文化学、刑侦学等方面都有意义。现代数字化的进程也加快了河南方言有声档案建设的步伐。

1建设河南方言有声档案的意义

现代河南方言大部分是北方方言中的中原官话,在语音、词汇、语法上与普通话基本一致。河南方言内部并不完全一样,可以大致分五个片区,中原官话郑开片,主要包括郑州、开封、许昌、平顶山、濮阳、商丘、南阳等地区的56个县(市),占河南方言的主体;中原官话洛阳片,主要包括洛阳、三门峡、汝阳、登封、新密等21个县(市);中原官话淮阳片,主要包括周口、漯河、驻马店、淮阳、兰考等地区的20个县(市);豫北晋语区主要包括安阳、新乡、焦作、济源和鹤壁等地区的20个县(市),豫北晋语在音调上保留有古代的入声音调;江淮官话信阳片,主要是信阳地区、正阳、桐柏等12个县(市)。表面看相差无几的河南方言内部自身也存在差异,通过语言档案的建立能更加直观地观察各个语言点之间的差别。

河南方言有声档案建设有利于语言学材料的收集与保存,同时也有利于丰富档案学的研究领域。河南省的方言研究在过去的30年间取得了丰硕成果,这些成果有的是对某一地区的方言进行系统的描写;有的是对方言中的某种现象进行对比分析,发现深层规律。但河南方言研究都是通过文字记录的方式进行的,研究水平和记录准确性受人为因素的影响过大。通过河南方言有声档案建设,统一操作方法,统一记录格式,统一调查对象特征,能够更准确地保留现代河南方言,为之后的研究提供准确的材料。

2河南方言有声档案建设的可行性

2.1有声档案建设的硬件设备容易完备。有声档案是现代档案类型多元化变革的新产物,由于能够更生动、全面、真实地记录历史,在社会发展、科学研究等方面取得了不可估量的作用。有声档案建设逐渐兴起与录音技术和储存设备的变革有不可分割的联系。从1877年美国科学家爱迪生发明留声机开始,人类用机械第一次捕捉到声音。1887年德国科学家贝利纳发明圆盘式留声机,实现了对记录语言的复制,开始了有声档案机制,储存载体主要有钢丝带、胶木带、薄膜带和黑胶带。传统唱片实现了对声音档案的记录,但其记录失真严重,语音有效比不高,且复制困难,介质庞大查询不便。1898年钢丝录音机的出现标志着人类进入磁性录音时代。1936年之后磁带录音机发明之后,录音设备先后出现了钢丝磁带、开放式磁带、盒式磁带和数据磁带,磁带录音大大提高了录音质量,信噪比提高,记录的真实性和可复制性得到改善,使有声档案快速发展。20世纪后期,人类进入数字时代,利用数字录音设备将声音转换为二进制的数字信号,形成数字档案。

数字录音设备相较之前的各种声音存储装置具有明显的优势。首先,存储方便,现代光盘的存储容量可以达到4G,能保存90小时左右的mp3数字音频文件或45小时左右的数字视频文件。其次,数字化录音设备录音质量较高,数字化录音,结合各种录音软件的运用可以达到高保真效果,将信噪比提高到95%以上。数字录音档案便于整理和查询,数字化录音可以通过多种软件进行编辑整理,容易复制、转录、备份。数字化录音设备的普及使河南档案的有声建设在形式和方法上成为可能。

2.2河南档案系统有丰富的音像档案整理经验。河南省档案建设取得了优异成绩,在档案收集整理方面走在前列,电子档案管理研究成果丰硕。据不完全统计,河南省档案馆馆藏档案305个全宗,36万余卷;资料6.7万多册。馆藏档案起于明正统三年(1438年),资料起于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河南档案馆不但配置有装裱、缩微、复制、扫描等设备,便于开展传统档案的整理保存,而且配备了音像、视听、刻录、计算机等现代化设备,编制了机检式案卷级目录、分类目录、专题目录、人名索引、资料目录和部分重要档案全宗的文件级目录,建立了机检数据库,建立了较为完备的检索体系。

河南档案对音像资料的整理和保存有丰富的经验,河南档案曾对河南戏曲的音像资料进行档案抢救式整理,对河南“两会”和黄帝拜祖大典等重大活动的记录也包含大量音像材料。河南档案系统完备的硬件、丰富的经验和娴熟的业务素质能够保证河南有声档案建设的顺利进行。

2.3河南方言的成果为有声档案建设提供理论支撑。河南方言作为中原官话的代表,很早就得到了河南籍语言学家的注意。丁声树、贺巍、卢甲文、李宇明、郭熙等众多语言学家对河南方言的语音、词汇、特殊语法等现象做出了深入的研究;部分学者为推广普通话的需要,将河南方言和普通话进行了细致的描写和比较。

语音方面:1950年以丁声树先生为组长的中国科学院语言研究所方言组成立,在教育部、国家语委等号召下,推动对全国1849个县(市)进行方言调查。河南大学张启焕、陈天福、程仪对河南省的123个县的方言进行了调查[2],完成了郑州、开封、洛阳、南阳、信阳等十个地区的普通话推广手册,重点对比了河南各地方言与普通话之间的语音差异,奠定了河南方言语音系统的研究基础。1979年贺巍先生《获嘉方言中的连续变调》,对属豫北晋语的获嘉方言语音的连续变调问题进行了描述[3]。《洛阳方言研究》《获嘉方言研究》《郑州方言研究》《郑州方言音档》等论著都对当地的方言语音进行了描写[4]。段娜的《从词汇扩散理论看平顶山新派方言古入声》,通过词汇扩散理论对河南方言的语音发展勾勒出了主要脉络。另外,近些年来许多硕士、博士以河南方言做学位论文,例如,刘雪霞的《河南方言语音的演变与层次》,周昕的《河南开封方言语音研究》等都对河南方言的语音问题进行了探讨。

词汇、语法:河南方言的词汇语法系统与普通话基本一致,但也存在差别,新时期以来研究成果相当丰富。《河南话与普通话词汇语法比较》是在对河南123个县(市)调查的基础上总结而成的著作[5]。卢甲文等三人编著的《河南方言资料》,对河南方言中的词汇,特别是南阳地区的词汇进行了研究,并对这些词汇的来源和用法进行了分析。河南方言中的特殊语法现象是现代方言研究中的热点,郭熙、李宇明、辛永芬等一大批的方言学者对河南方言中的语气词问题、语法变韵问题,特殊句法标记等诸多问题进行研究,得出了十分可信的结论。

内部的分区:对河南方言的分区主要有三种看法,《汉语方言地图集》根据语音特征将河南方言中原官话分为郑曹、洛徐、蔡鲁、信蚌等四个区域,将豫北地区的方言划为豫北晋语。贺巍先生的《中原官话的分区(稿)》,将中原官话(主要是河南话)重分为郑开片、兖菏片、徐淮片、洛嵩片、南鲁片、漯项片、商阜片、信蚌片八片[6]。张启焕、陈天福、程仪《河南方言研究》将河南方言分为开封郑州片、洛阳片、淮阳片、安阳片和信阳片五个区域。河南方言的分区对河南方言语音档案建设有重要指导作用,在调查记录河南方言时有脉络可循。

2.4其他有声档案建设有丰富的经验。河南人民广播电台早期对戏曲、歌曲等文艺档案进行过整理,在其文艺档案库中存放的七万盘的声像档案中,其中半数为戏曲档案。河南省政府1999年划拨专项经费100多万元用于购置先进设备,同时抽调专业人员将录音资料分类整理。形成了科学管理、利用高效的数字化戏曲档案。河南戏曲音像档案建设的经验和教训对河南方言有声档案的建设有指导作用。

语言有声档案建设在国内也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可供参考,国家语委对濒临消失的少数民族语言的有声记录,已经对云南、贵州、广西等地的少数民族进行抢救式的保护,将少数民族语言通过数字化处理,建设成为有声语言档案。例如“云南少数民族语音数据库”项目,为保护2种濒危语言,将其制作为有声档案加以保存,并研制了软件工具,做了重要的开创性工作。同时,浙江、天津、上海等地的档案系统已经开始对当地方言进行录音保存,建设当地方言的有声档案。另外,国外的开放语言联盟“oLaC”(openLanguagearchivesCommunity)制定的语言有声档案标准和规范也可以为河南方言有声档案建设提供参考依据。

参考文献:

[1]曹志耘.汉语方言地图集[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3~4.

[2]张启焕,陈天福,程仪.河南方言研究[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3:2~26.

[3]贺巍.获嘉方言中的连续变调[J].方言,1979(2):122~136.

[4]卢甲文.河南方言资料[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84:1~4.

研究方案可行性篇2

[摘要]近年来,国家的教育事业蓬勃发展,人们对教育的投入也越来越大,对于在教育途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也会找专业人士解答,尤其是高考填报志愿,但市场上还未有完善的机构可以解决这一问题。我们根据这一市场现状,进行了需求,前景,投资,风险等有关方面的分析,确定其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后,提出方案,创建了高考咨询服务机构。

[

关键词]市场;需求;创新;可行性

一、总论

(一)项目的主要内容

宏图高考教育咨询服务有限公司是一家针对高考生填报志愿进行咨询的服务型公司,公司通过引进经国家认证的先进高考志愿填报技术,聘请资深心理咨询师进行高考生的优势分析、兴趣分析、行为特点分析、职业性格分析、等人才测评结果,分析该学生最适合的就业发展方向,聘请资深高考报考指导教师为学生介绍相关专业及其未来发展情况,给学生制定出系统化、合理性的方案帮助学生进行报考选择,提供高考志愿填报方案。

(二)项目背景情况

据统计,辽宁省2013年有254000名学生报名参加高考,沈阳市有39000人参加高考。近年来,随着人们对教育投入的不断加大,教育产业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同时,数以万计的考生家长,对于孩子高考填报志愿等诸多选择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但是目前还没有这样一个针对性强、服务完善的机构为其答疑解惑,类似的高考教育咨询服务公司非常缺乏。经专业人士分析,目前市场有三种志愿填报咨询体系。通过考察及分析,发现各体系都有其利弊。这些服务具有片面性、短暂性和缺乏长期跟踪的环节,导致无法彻底、全面、系统的解决问题。

二、项目技术可行性分析

(一)项目产品市场调查和需求预测

公司对大学生进行相关市场调研,研究数据显示仅有12.9%的大学生是根据父母的意见进行志愿报考,约17.3%的大学生根据老师建议进行志愿报考,13.4%的大学生由专业人士指导进行报考,5.9%的大学生是根据网上模拟志愿填报系统进行高考报考,42.6%的大学生根据自己喜好进行志愿报考。经市场调研,在不充分了解自己性格爱好的情况下,报考自己不熟悉或是不喜欢的大学及专业的大有人在。因此,在报考志愿时做相关高考志愿咨询是必要的,也将是大多数学生及家长将会考虑选择的一项服务。

(二)项目的创新性概述

我公司通过引进经国家认证的先进高考志愿填报技术,聘请资深心理咨询师进行高考生的优势分析、兴趣分析、行为特点分析、职业性格分析、等人才测评结果,分析该学生最适合的就业发展方向,聘请资深高考报考指导教师为学生介绍相关专业及其未来发展情况,给学生制定出系统化、合理性的方案帮助学生进行报考选择,提供高考志愿填报方案。在后期发展中,公司后期将业务扩大到转向艺体生发展方向、出国留学前期准备上,对此类学生进行专业性指导;并对处于叛逆期的学生进行心理疏导,挖掘特长,激发潜能,从而把他们打造成为可用之才。

三、项目实施方案

本公司聘请资深心理咨询师及高考志愿报考辅导老师组建咨询团队。每个团队配备一名资深心理咨询师及高考志愿报考辅导老师。目前公司已成立“指南针”高考志愿咨询团队、“逐梦”高考志愿咨询团队、“骄子”高考志愿咨询团队。每个团队收费标准不同,供顾客选择,同时接受咨询服务的项目不同,收费标准也不同。以下为接受最高价位咨询服务步骤:1.预约指导团队(通过网络、电话),签署《高考志愿咨询服务登记表》及《高考志愿咨询服务协议》;2.咨询服务一:通过“志愿宝”体系,根据考生分数制定相关专业及大学报考方案;3.咨询服务二:由该团队的心理咨询师对考生进行性格特长等专业分析;4.咨询服务三:由该团队的资深高考志愿报考老师为学生分析各专业发展前景,供顾客选择;5.将最终方案提供给考生及家长。

四、筹资决策

公司筹集资金40万元,由宏图内部出资40万元,其中租赁办公场地24000元,置办办公设备10000元。

五、经济效益分析

(一)经济效益

根据净现值(npV)是反映投资方案在计算期内获利能力的动态评价指标。投资方案的净现值是指用一个预定的基准收益率(或设定的折现率)i,分别把整个计算期间内各年所发生的净现金流量都折现到投资方案开始实施时的现值之和。)

npV=164.7037(万元)期初投资40万元,164.7037-40>0。所以说明计算期内项目盈利能力很好,投资方案非常可行。除此之外,动态投资回收期就是把投资项目各年的净现金流量按基准收益率折成现值之后,再来推算投资回收期,净现金流量累计现值等于零时的年份p't=(累计净现金流量现值出现正值的年数-1)+上一年累计净现金流量现值的绝对值/出现正值年份净现金流量的现值。

经计算,投资回收期为1.92年,即23个月,投资回收期较短,投资方案可行。

(二)项目的风险性和不确定性

1.市场风险:创业初期,品牌尚未形成,推广需要一定时间,与地方高校建立友好合作关系及宣传方面需要投入大量资金和精力。通过更大的营销努力提高市场份额:初期针对重点中学进行营销,接着拓展普通中学,加大营销力度。

2.营销风险:随着越来越多的人对教育咨询服务行业发展空间的了解和认识,同行业的竞争会越来越激烈。组织具有专业素质的营销队伍,建立及时有效的信息反馈渠道,随时了解市场动态。

3.技术风险:竞争者的技术追随。对策:(1)增加技术研发的费用投入;(2)多元化经营,化解对单一服务的依赖性风险。

4.管理风险:人才的流失,公司规模的不断扩大,公司组织结构、管理方法的不适应性。随着公司的不断发展,要根据具体情况对公司的组织结构以及管理方法做适应性的改变,同时倡导组织创新、思想创新。

5.财务风险:公司发展初期,资金短缺风险,即资金不能满足公司快速发展的需要。对策:(1)完善和加强公司自身的“造血”机制;(2)加强对资金运行情况的监控,最大限度地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实施财务预决算制度。

参考文献

[1]王建宗.中国高考向何处去[J].北京文学(社会科学版),2006(5):124—126.

[2]王泽.透视四川美术高考培训现状[J].艺术教育研究(社会科学版),2012(5):96—97.

[3]伍振.给“高考经济”热降降温[J].西部大开发(社会科学版),2006(6):16.

研究方案可行性篇3

【关键词】阿托伐他汀;曲美他嗪;冠心病;可行性

Doi:10.14163/ki.11-5547/r.2016.33.013

FeasibilityresearchofatorvastatincombinedwithtrimetazidineregimeninthetreatmentofcoronaryheartdiseasewanGJiao.JiangsuStreetCommunityHealthServiceCenter,nanjing200050,China

【abstract】objectivetoresearchandanalyzefeasibilityofatorvastatincombinedwithtrimetazidineregimeninthetreatmentofcoronaryheartdisease.methodsatotalof132patientswithcoronaryheartdiseaseweredividedbydifferenttreatmentmeasuresintocombinationgroupandtrimetazidinegroup.thecombinationgroupreceivedatorvastatincombinedwithtrimetazidineregimenfortreatment,andthetrimetazidinegroupreceivedtrimetazidinefortreatment.aftertreatment,comparativeanalysiswasmadeoncurativeeffect,anginapectorisonsettimes,duration,wholebloodviscositylowcutandadversereactionsbetweenthetwogroups.Resultsthecombinationgrouphadhighertotaleffectiverateas98.5%than87.9%inthetrimetazidinegroup,andthedifferencehadstatisticalsignificance(p

【Keywords】atorvastatin;trimetazidine;Coronaryheartdisease;Feasibility

冠心病是常见的心脏类疾病,多发于老年患者,不利于患者健康生活的顺利进行以及其生活质量的提高。临床对冠心病的治疗一般采用阿托伐他汀以及曲美他嗪联合治疗,安全性较高,疗效显著,可有效地改善患者的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1-3]。本次研究主要选取2014年6月~2016年6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132例冠心病患者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现将研究结果汇报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4年6月~2016年6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132例冠心病患者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按照治疗方法不同将其分为联合治疗组和曲美他嗪组,各66例。联合治疗组男40例,女26例;年龄57~75岁,平均年龄(65.5±9.5)岁;病程1.6~9.9年,平均病程(5.7±4.2)年。

曲美他嗪组男42例,女24例;年龄56~77岁,平均年龄(66.5±10.5)岁;病程1.5~10.6年,平均病程(6.1±4.5)年。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以及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

1.2.1联合治疗组采用阿托伐他汀联合曲美他嗪方案治疗,具体治疗方法如下:患者于晚餐时口服阿托伐他汀钙片(pfizerpharmaceuticalsLLC;国药准字J20130129;规格20mg

×7片),10~20mg/次,1次/d,以6周为1个疗程。同时服用盐酸曲美他嗪片,用法用量同曲美他嗪组。

1.2.2曲美他嗪组采用曲美他嗪治疗,具体治疗方法如下:患者于三餐时口服盐酸曲美他嗪片(南京恒生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73969;规格20mg×15片×2板/盒),1片/次,3次/d,以3个月为1个疗程。

1.3观察指标及疗效判定标准采用自制评分表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心绞痛发作次数、持续时间、全血粘度低切以及不良反应(主要有恶心、呕吐、失眠以及咽炎等)。治疗效果:显效:患者的心电图恢复正常,心绞痛发作的次数减少>80%;有效:患者的心电图有不同程度的改善,心绞痛发作的次数减少≥50%;无效:患者的心电图无改善,心绞痛发作的次数减少

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

2结果

2.1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比较联合治疗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98.5%,高于曲美他嗪组的87.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两组患者的心绞痛发作次数、持续时间、全血粘度低切比较联合治疗组患者的心绞痛发作次数、持续时间、全血粘度低切分别为(2.15±0.68)次/周、(3.18±0.98)min/次、(7.27±0.13)mpa・s,均优于曲美他嗪组的(3.57±0.56)次/周、

(5.02±1.06)min/次、(9.07±0.35)mpa・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3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联合治疗组出现1例恶心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5%(1/66),曲美他嗪组出现3例恶心患者,2例呕吐患者,3例失眠患者,1例咽炎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3.6%(9/66),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冠心病是临床常见的老年疾病,主要是由于患者的冠状动脉较为狭窄而导致的供血不足以及心肌功能减退等病变反应,对患者的健康生活造成了严重的影响[4-9]。以往对冠心病的治疗主要以降压以及利尿为主,虽然可以减轻患者的症状,但是治疗效果不理想。临床治疗冠心病常用阿托伐他汀以及曲美他嗪等药物治疗,具有一定的治疗效果,主要是因为阿托伐他汀有明显的调脂作用,可有效地恢复患者的心脏功能,对抑制平滑肌的迁移以及增殖也有一定的作用[10-14]。另外,阿托伐他汀可以促使心肌细胞产生能力得以提高,还可以改善血管的内皮功能。而曲美他嗪可通过抑制游离脂肪酸的代谢来提高氧的利用度,进而促使心肌产生能量,使心脏功能恢复正常,进而达到改善症状的目的。临床研究表明[15-18],阿托伐他汀联合曲美他嗪方案治疗冠心病的可行性较高,有显著的治疗效果,可有效地改善患者的症状,降低患者的心绞痛发作次数以及心绞痛发作的持续时间,对改善全血粘度低切也有一定的作用,在临床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本研究中,联合治疗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98.5%,高于曲美他嗪组的87.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综上所述,阿托伐他汀联合曲美他嗪方案治疗冠心病疗效显著,安全性较高,可有效的缓解患者的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崔自慧.冠心病患者应用阿托伐他汀联合曲美他嗪治疗的临床疗效分析.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6,10(2):173-174.

[2]金丽红.阿托伐他汀联合曲美他嗪治疗冠心病的可行性及效果初评.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6,10(4):120-121.

[3]张国琼.冠心病(CHD)患者应用阿托伐他汀联合曲美他嗪治疗的临床效果分析.中外医疗,2015,34(1):18-19.

[4]麻贵平.冠心病应用阿托伐他汀联合曲美他嗪治疗的效果观察.大家健康(学术版),2015,9(21):144.

[5]孟宪军.联合应用阿托伐他汀与曲美他嗪在冠心病治疗中的疗效观察.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6,4(10):31-32.

[6]陈伟荣,罗海龙.老年冠心病左心功能不全患者应用阿托伐他汀联合曲美他嗪的疗效分析.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5,36(17):2527-2528.

[7]尹璞.老年冠心病左心功能不全患者应用阿托伐他汀联合曲美他嗪的疗效分析.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4(19):25-26.

[8]宋志斌,.阿托伐他汀联合曲美他嗪在冠心病治疗中的应用价值分析.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5(12):139.

[9]刘勇.阿托伐他汀联合曲美他嗪方案治疗冠心病的疗效初步观察.养生保健指南(医药研究),2015(17):203.

[10]周芸.冠心病应用阿托伐他汀联合曲美他嗪治疗的可行性分析.心理医生,2015,21(16):90-91.

[11]王新美,郭慧娟.联合使用阿托伐他汀和曲美他嗪治疗冠心病的效果分析.当代医药论丛,2015(17):227-228.

[12]申春丽.冠心病(CHD)患者应用阿托伐他汀联合曲美他嗪治疗的临床效果观察.医药卫生,2015,1(8):157.

[13]张继红.应用阿托伐他汀与曲美他嗪联合治疗女性冠心病的疗效观察.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5,3(6):37.

[14]朱法军,尹昌浩,李思瓯.阿托伐他汀与曲美他嗪联合治疗冠心病的临床应用及观察.牡丹江医学院学报,2015(3):37-39.

[15]孙进.联合应用阿托伐他汀和曲美他嗪治疗冠心病的有效性与安全性观察.当代医药论丛,2014(17):291-292.

[16]马向阳,郑艳红.冠心病患者应用阿托伐他汀联合曲美他嗪治的临床效果观察.医药卫生,2016,2(3):00142.

[17]高德才.阿托伐他汀联合曲美他嗪治疗冠心病临床分析.医药前沿,2016,6(25):139-140.

研究方案可行性篇4

关键词 移动卫星通信 动中通 组网 无缝覆盖

1 引言

“动中通”是车载(船载、机载)移动卫星通信系统的俗称,主要应用于国家防震减灾、部队作战、公安武警执勤及电视媒体转播、水利林业、气象等行业通信指挥等突发事件的应急无线移动通信。近年来,随着卫星通信技术及产品的发展,以“动中通”产品为组网核心的各种应急通信系统在我国普及速度非常快。

纵观国内外各种“动中通”系统组网方案,通常以一台“动中通”作为应急通信网临时、差转中心,将目标保障区域的通信子网通过卫星链路和异地的指挥中心联通在一个工作网络上。这种单中心、单链路、缺乏冗余或备用链路保障的系统,其本身的可靠性即是一个值得商榷的问题,当临时中心因为某些特定或不可预期的原因和卫星链路通信中断时,临时组网区域就会成为“信息孤岛”,从而形成“二次脱网”的非可控状态。另外,单台“动中通”的覆盖范围有限,这在大型活动、大型车队等通信保障上很容易出现“鞭长莫及”的情况。因此,单中心组网方式还存在较大通信保障缺陷。

当前,在部分经济发达的省、市的多个政府部门都配备了“动中通”,将来使用多套“动中通”联合实施大型保障的应急通信组网需求必将成为一种可能。本文即假设在周边公共通信系统均无法作为备用链路、只能依靠卫星链路的情况下,对使用多套“动中通”进行联动控制、消除单中心和单链路障碍、进行多中心多链路联合无缝保障组网、保证应急通信的有效性进行前瞻性探讨。

2 “动中通”工作特性分析

“动中通”顾名思义指通信系统在全天候移动环境下随时随地保证不间断通信,其重要工作特性指对星天线随时因车体、船体、飞机等载体的变化而在不间断对准指向卫星精确传递通信息。天线系统的性能好坏决定了“动中通”的通信性能可靠性。当前常见天线系统一般使用0.6~1.2米的环焦天线或柱面天线、相控阵天线,对伺服跟踪系统要求很高,其跟踪方式主要有指向跟踪、单脉冲跟踪、信标极值跟踪,船载动中通一般使用圆锥扫描跟踪。但任何天线系统都无法做到在任何时刻都能对准卫星。天线系统有着精密的机械结构和复杂的控制系统,如机械或激光陀螺仪、GpS等。这些设备在高强度、极端的使用环境下存在着失效的可能。其次,另一个重要的因素是“动中通”的使用环境,尤其是车载系统,我国有大面积的山地、丘陵等复杂环境,如果大型车队穿越隧道时,则很容易造成“脱网”状态。

再者,“动中通”系统中诸如供电子系统等辅助设施繁多,模块化设计架构复杂,当“动中通”因为系统自身原因或环境限制原因,造成“临时差转中心”通信失效时,局部区域会出现与指挥中心的通信畅通(当前典型系统应用及障碍示意图如图1所示)。

3 多套无缝保障体系架构设计

在通信保障区域范围较大、确保万无一失移动通信状况下,可以架构通过多套“动中通”配置,协同联合互控和链路组网,从而进一步提高可靠性、提高通信保障的有效性,消除单点单链路通信带来的不稳定缺陷。

下面以一个大型车队的“无缝”保障探讨该组网方案。

3.1 多通信链路组网模式

在大型车队前部和后部布置“动中通”各一套,每套“动中通”可以接收一颗通信卫星的不同链路或不同卫星的通信链路。如环境复杂或车队较长,则在中部布置一辆用于信号覆盖的wLan多向中继台。“动中通”在当前常见的“自成体系”的模式上增加数传电台用于相互之间的系统控制链路,同时作为低速传输链路备份。三辆应急通信保障车形成三个保障子域,组成大型车队的无缝覆盖。在保障区域形成双链路+一条低速链路的通信电路保障(如图2所示)。

出于安全保密需要,运动中的保障通信区域或暂时静态的的局部wLan采用我国自有的wapi(wLanauthenticationandprivacyinfrastructure)标准,亦可以是非标的无线加密机制和技术,以适用于部队等特殊场合移动中通信需求。

3.2 多通信链路组网模式

指挥中心和车队之间形成两条通信链路,其中前“动中通”的卫星链路,通过中继车传输到后“动中通”、后“动中通”通过中继车传输到前“动中通”。指挥中心、前后“动中通”、中部“中继车”上分别设置路由器或交换机,成为3个通信节点,节点之间各有两条独立电路保障(如图3所示)。形成:

a、指挥中心前“动中通”中继车后“动中通”

B、指挥中心后“动中通”中继车前“动中通”

C、前“动中通”后“动中通”---数传电控/低速备用链路通道

在各个节点上,将来链接不同对象的链路,使用交换机或路由器的端口汇聚(tRUnK)功能将多条电路“捆绑在一起,在网络业务逻辑上成为“一条电路”。

每个节点设置覆盖能力良好的访问节点(ap)用以覆盖保障子域,其中中继车上需要设立双向差转的网桥,用以双向传输前后“动中通”之间来自卫星的通信链路。

3.3 网络的自愈模式

由于采用了端口汇聚(tRUnK)模式来对多条链路进行了组网,该网络形式具有自愈功能,当一条链路因为某种原因断开时,业务可以无缝地在另外的链路上通信,并不影响网络业务逻辑上“一条电路”的通信。当中继车的wLan无法桥接前后“动中通”时,可以转到数传电台的低速链路上保证基本指令畅通(如图4所示)。

研究方案可行性篇5

时序上的差别。可行性研究报告:是在项目建议书批复,取得规划选址意见书后,进行包括必要的方案设计比选和其他专业的论证。方案设计的研究:是在没有前期计划的状态下,根据项目投资人的考量结合控制性详细规划的路网布局、项目路径,就提前开展对项目的综合性、系统性的研究工作。研究的范围不同。可行性研究报告:是在规划选址意见书所确定的勘设红线范围内进行,在一定范围内具有研究的局限性。方案设计研究:是可以突破规划控制线,全面地、系统性地进行论证。研究的内容不同。可行性研究报告:关注的重点在于项目本身的工程设计、环境保护、投资估算方面的内容方案设计研究:除了工程设计以外,关注的是既有边界控制条件能不能满足项目规模大小的要求。如规划控制条件、建设用地条件、沿线既有建设环境等。研究的主要结论不同。可行性研究报告:根据研究结论提出推荐设计方案,提出存在的问题和下阶段的工作建议,但没有具体的办法与方案。方案设计研究:提出推荐设计方案的同时,对所涉及的规划控制条件、建设用地条件、环境保护方案、社会影响评价做出详细的对比分析后提出解决方案。

二.市政工程方案设计研究的必要性

研究的目的:通过城市规划、建设用地、工程设计、工程经济、城市环境等方面的研究分析后,为项目是否有启动可能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研究的必要性:方案设计研究是旨在优化和完善其他专业控制边界条件的需要;是集约土地利用的需要;是确定项目规模和投资控制的需要;是编制项目建设计划的需要;是降低社会风险及提高保护环境的需要;是指导下阶段开展技术前期工作的需要;也是城市管理和项目实施的需要。

三.市政工程方案设计研究的重点

单体方案研究。场置研究:根据沿线建构筑物、公用设施、河道、电力、文保用地等的地理地貌状态、规划路网结构及等级、规划建筑用地、地质条件,研究原规划控制范围实施的可行性,进行项目的路径选择和范围初选,推测是否需要区域调整控制性详细规划,或有否调整区域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可行性分析。建设规模的研究。在项目场置研究初步成果的基础上,结合项目服务水平,功能定位,技术标准进行总体设计方案的比选,确定建设主要内容,提出项目所需要的空间和用地范围。初步确定项目的规模是否合适和技术上是否可行。设计方案研究。按照不同建设类别的道路、桥梁、隧道工程参照《市政公用工程设计文件编制深度规定》中主体工程方案、配套工程方案、专项设计方案的比选,进行建设方案的评价后,提出推荐方案。施工工艺的研究。对于技术难度大,施工工艺要求高的地下工程、隧道工程、埋深较大的管道及其他深基础处理单项工程,涉铁、涉电、高速公路项目需要进行施工工艺的专项设计研究,同时进行专项设计方案的比选和计算分析,确定推荐专项设计方案。单体方案投资估算。对项目推荐方案进行投资估算书的编制。合理确定建设年限。编制征地拆迁费用估算表、建安费用估算表、其他费用估算表(征地拆迁费用已单列)。进行三表分类编制便于明晰项目投资的构成和资金计划的安排。控制性详细规划调整的可行性研究。根据单体方案的研究成果,场址条件,结合项目所需要的建设用地范围和建设环境条件,从土地类别、技术指标等对区域控制性详细规划进行详细分析和研究,提出控制性详细规划是否需要调整的结论。如果需要调整必须提出调整的理由和调整的主要内容、方式及定量指标。项目的环境影响研究。重点结合系统设计和建设规模,综合考虑周边环境现状,建筑的敏感性分析、水土保持等环保保护标准的采用,进行施工期间和营运期的环境影响评价,提出需要采取的工程设计措施和其他需要的实施保障及管理办法。项目的社会影响评价。重点是研究项目实施对社会的影响分析及所在地区适应性分析,通过对涉及征地拆迁、既有路网及河道运行、自然灾害、城市营运及管理的初步评估分析后,提出社会风险评价的主要结论。项目管理的研究。对项目实施、建设、运行在政策及管理方面的梳理,对存在问题进行汇总后提出解决办法。经济评价。通过进行多方案的综合研究比选后,对不同方案进行经济评价,提出推荐方案的综合经济指标和投资估算。

四.结论

研究方案可行性篇6

第一阶段初期工作

1、收集资料。包括业主的要求,业主已经完成的研究成果,市场、厂址、原料、能源、运输、维修、共用设

施、环境、劳动力来源、资金来源、税务、设备材料价格、物价上涨率等有关资料。

2、现场考察。考察所有可利用的厂址、废料堆场和水源状况,与业主方技术人员初步商讨设计资料、设计原则和工艺技术方案。

3、数据评估。认真检查所有数据及其来源,分析项目潜在的致命缺陷和设计难点,审查并确认可以提高效率、降低成本的工艺技术方案。

4、初步报告。扼要总结初期工作,列出所收集的设计基础资料,分析项目潜在的致命缺陷,确定参与方案比较的工艺方案。

初步报告提交业主,在得到业主的确认后方可进行第二阶段的研究工作。如业主认为项目确实存在不可逆转的致命缺陷,则可及时终止研究工作。

第二阶段可选方案评价

1、制定设计原则。以现有资料为基础来确定设计原则,该原则必须满足技术方案和产量的要求,当进一步获得资料后,可对原则进行补充和修订。

2、技术方案比较。对选择的各专业工艺技术方案从技术上和经济上进行比较,提出最后的入选方案。

3、初步估算基建投资和生产成本。为确定初步的工程现金流量,将对基建投资和生产成本进行初步估算,通过比较,可以判定规模经济及分段生产效果。

4、中期报告。确定项目的组成,对可选方案进行技术经济比较,提出推荐方案。中期报告提交业主,在得到业主的确认后方可进行第三阶段的研究工作。如业主对推荐方案有疑义,则可对方案比较进行补充和修改;如业主认为项目规模经济确实较差,则可及时终止研究工作。

第三阶段推荐方案研究

1、具体问题研究。中商智业对推荐方案的具体问题作进一步的分析研究,包括工艺流程、物料平衡、生产进度计划、设备选型等。

2、基建投资及生产成本估算。估算项目所需的总投资,确定投资逐年分配计划,合理确定筹资方案;确定成本估算的原则和计算条件,进行成本计算和分析。

3、技术经济评价。分析确定产品售价,进行财务评价,包括技术经济指标计算、清偿能力分析和不确定性分析,进而进行国家收益分析和社会效益评价。

4、研究最终报告。最终报告提交业主,在得到业主的确认后,中商智业研究工作即告结束。如业主对最终报告有疑义,则可进一步对最终报告进行补充和修改。

可行性研究报告格式

1、总论

项目提出的背景(改扩建项目要说明企业现有概况),投资的必要性和意义、研究工作的依据和范围;

2、需求预测和拟建规模

国内外市场需求情况的预测、国内现有生产能力的估计、销售预测、价格分析、产品竞争能力、进入国际市场的前景等、拟建项目规模、资金来源、投资总额、产品方案和发展方向的技术经济比较和分析;

3、资源、原材料、燃料及公用配套设施情况

经过储量委员会正式批准的资源储量、品位、成分以及开采、利用条件的评述、原料、辅助材料、燃料的种类、数量、来源和供应情况、所需公用设施的数量、供应方式和条件;

4、建厂条件和厂址方案

地理位置、气象、水文、地质、地矿条件和社会经济状况、交通运输及水、电等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厂址方案比较与选择意见;

5、设计方案

项目的构成(包括主要单项工程)技术来源和生产方法、主要技术工艺和设备选型方案的比较、引进技术、设备的来源国别,与外商合作的技术方案、全厂布置方案的选择和工程量估算、公用辅助设施和交通运输方式的比较和选择;

6、环境保护

环境现状、预测项目建设对环境的影响、提出环保与三废治理方案;

7、企业组织、劳动定员和人员培训

8、资金筹措和利用外资方案:

资金用途,主要采购内容和采购方案、列出主要设备、材料清单(含数量、型号和主要技术参考等)合资期限、出资方式、外汇平衡、偿还方案等都要做出明确交待、

9、经济评价

10、附件

“附件”是可行性报告的依据,也是其组成部分,一般应包括的内容:项目建设单位委托书、项目建议书批件、地质报告、产品检测报告、环境分析报告、资金来源意向证明、征地和外部协作条件的意向性协议、其它等。

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是运用多学科专业知识的综合性复杂系统工程,是建设项目前期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的质量直接影响着项目的投资决策水平、做好建设项目前期工作特别是可行性研究工作,对提高建设项目投资效益,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意义重大。

11、社会及经济效果评价周期长资金回收快效益好可持续发展时间长

12、可行性研究结论与建议

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要点

可行性研究报告主要内容要求以全面、系统的分析为主要方法,经济效益为核心,围绕影响项目的各种因素,运用大量的数据资料论证拟建项目是否可行。可行性研究报告是在制定某一建设或科研项目之前,对该项目实施的可能性、有效性、技术方案及技术政策进行具体、深入、细致的技术论证和经济评价,以求确定一个在技术上合理、经济上合算的最优方案和最佳时机而写的书面报告。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是项目立项阶段最重要的核心文件,可行性研究报告具有相当大的信息量和工作量,是项目决策的主要依据。根据项目的大小与不同类型,从浅到深,项目可行性研究包括一般机会研究、特定机会研究、方案策划、初步可行性研究和详细可行性研究报告几大块。

1、设计方案

可行性研究报告的主要任务是对预先设计的方案进行论证,所以必须设计研究方案,才能明确研究对象。

2、内容真实

可行性研究报告涉及的内容以及反映情况的数据,必须绝对真实可靠,不允许有任何偏差及失误。其中所运用的资料、数据,都要经过反复核实,以确保内容的真实性。

3、预测准确

可行性研究报告是投资决策前的活动。它是在事件没有发生之前的研究,是对事务未来发展的情况、可能遇到的问题和结果的估计,具有预测性。因此,必须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充分的占有资料,运用切合实际的预测方法,科学的预测未来前景。

4、论证严密

论证性是可行性研究报告的一个显著特点。要使其有论证性,中商智业认为,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必须做到运用系统的分析方法,围绕影响项目的各种因素进行全面、系统的分析,既要做宏观的分析,又要做微观的分析。根据可行性研究报告的项目投资规模以及审核方的要求,要求立项方必须在最终成文的可行性研究报告当中体现某种等级的咨询资质。

可行性研究报告基础内容

(一)、可行性研究报告基础内容

根据不同行业类别,可行性研究内容的侧重点差异较大,但一般应包括以下内容:

1、政策可行性:主要根据有关的产业政策,论证项目投资建设的必要性;

2、市场可行性:主要根据市场调查及预测的结果,确定项目的市场定位;

研究方案可行性篇7

(一)基本要素透视

l、对象与目的

学习型案例研究的“原型”来自作为教学工具的案例研究,也即“案例教学”。所谓“案例教学”,是指师生围绕某个取自于真实生活情境、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内含某个值得探讨的重要问题、具有专业探讨价值的案例材料展开相互作用,共同对案例情境中包含的疑难问题进行研讨与分析,以求解决疑难问题,做出相应决策的过程。在案例教学中,师生所要研讨的问题往往是那些复杂的、不存在唯一正确答案的开放性问题。有时候,连问题究竟是什么也不清楚,需要学习者在阅读案例材料的过程中,自己去识别、去发现、去界定。案例教学的主要目的在于发展学生的判断力,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分析技能”与“决策技能”,其次才是学习和了解特定领域里的具体知识内容。同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相比,案例教学最大的特点是,反对教师把现成的知识与结论直接教给学生,主张把学生置于真实的问题情境中,通过自主探究与课堂讨论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自己去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案与策略。

2、性质与特点

由于学习型案例研究取自于案例教学,因此,它最大的特点是,为学生提供一种研究性学习的机会。换句话讲,这里所讲的“研究”,并不是一种真正的“研究”,而是一种用来促进“学习”的手段与工具,只不过同常规的听讲学习相比,这里的“学习”具有浓厚的“探究”色彩罢了。正是因为这个缘故,本文把这种基于案例教学的案例研究称作是“学习型案例研究”。除此以外,作为一种学习方式,学习型案例研究还具有很强的交互性、合作性特点。也就是说,在案例教学中,学生的学习既表现为自立、自主的学习,同时又表现为合作学习。这里的“合作”主要体现在课堂上的案例讨论与交流中。有人说,案例教学能否取得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课堂讨论中参与者吸收、利用他人意见的能力,也取决于参与者对他人做出有益贡献的能力。这一点与常规课堂教学中学生之间要么彼此隔绝,要么相互竞争的学习方式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3、程序与方法

案例教学的开展一般遵循以下三个步骤:(1)课前的案例预研活动。预研的任务包括:熟悉案例材料和案例情境,列出主要的案例事实:借助案例分析,识别案例情境中包含的关键问题;拟订解决关键问题的初步方案或策略。(2)课堂上的案例分析与讨论。讨论的过程一般包括:在小组内或全班同学面前呈现自己对案例问题的理解与分析,给出自己所选择的问题解决方案,并说明选择这一方案的理由与依据。接下来,充分听取同伴的评议意见,并根据同伴的评议意见对原有的问题解决方案进行修订。(3)课后完成的案例作业。案例作业实际上是对前两个阶段案例学习的再思考与再加工。案例作业的内容一般包括三个组成部分:一是识别案例问题,对问题进行明确的界定;二是列出可供选择的问题解决方案或策略;三是对各种备选方案进行评估,在权衡利弊得失的基础之上,确定一个最佳的问题解决方案,并详细说明实施该方案的过程与步骤。

4、优点与缺点

学习型案例研究所具有的优点即是案例教学所具有的优点。它包括:增进学习者对学习的责任,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内在兴趣:在识别和解决案例问题的过程中,学会运用知识和检验知识:培养学生的判断力,锻炼学生的分析技能与决策技能:缩短真实世界与书本世界之间的差距,籍此加深学生对书本理论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适应工作世界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表达与交流技能、交往与沟通技能,形成相互学习、共同成长的学习共同体等等。当然,案例教学也有它的局限性。比如,它比较耗时费力,常常给人一种投入大、收效低微的感觉;案例教学对教师的专业素养、教学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用于研讨的案例常常是教师觉得重要而不是学生觉得重要的材料:学生基于少数案例的学习得出的认识很可能是“过度概括化”的认识;由于案例学习的开放性.使得案例学习的评估容易变得较为主观化。还有,不是所有的学生都对案例教学感兴趣,也不是所有的学科都适合于案例教学。

(二)应用于教育的两个变式

学习型案例研究应用于教育的变式主要有两个:一是在高校教育学院面向在职教师的继续教育中,以开设“案例研究课程”的形式加以应用;另一个是在中小学的校本教研活动中加以应用。由于前者与上文所讲的案例教学完全相同,无须再作进…步的展开,这里只对后一种形式的学习型案例研究稍加说明。作为校本教研活动的学习型案例研究,实际上是对应用于法学院、商学院的案例教学课程的一种“效仿”,但这种“效仿”又不是对大学课堂上所搞的案例教学的完全照搬。不同之处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用于校内教研活动的案例素材,既可以是反映课堂教学如何开展的“课例”,也可以反映教师如何教育学生、如何与学生打交道的“教例”,还可以是教师在开展行动研究或案例研究中产生的“研例”;既可以是参与教研活动的教师亲身经历和体验过的事例,也可以是发生在其它教师身上的事例;既可以是过去某段时期已经发生过的事例,也可以是目前正在发生的事例:既可以是包含着成功经验的的事例,也可以是包含着失败教训的事例。在大学的案例教学中,被编入教材的案例素材通常不太可能是学员或学生自己亲身经历过和体验过的东西。再说,被编入教材中的案例素材通常记述的是过去所发生的教育现象,而不是当前正在发生的教育现象。

(2)发生在大学课堂中的案例教学往往具有较强的学术色彩。相对来讲,在中小学的校本教研活动中,由于参与者工作重心放在教学实践上,而不是放在专门的研究上,因此,不太可能要求他们按严格的学术标准来开展案例研讨活动。对他们来说,研讨活动的开展可以采取更加灵活自由、更加多样化的形式。时间可长可短,形式不拘一格。只要每个参与者都能够热情地投入进去,真诚地表露自己的想法与看法,只要每个人都能够从中有所“感”、有所“悟”、有所“思”,就达到了研讨的目的。当然,作为校本教研活动的案例研究,并不是随意的“聊天”或“讲故事”。它的有效开展也需要以某种形式加以组织。常见的一种组织方式是以“问题”为中心展开的。比如,教研活动的主持人(如教研组组长)可以向参与者提出以下三类问题,要求他们围绕这些问题展开互动与交流。①分析与解释性的问题。它要求学习者找出案例材料中包含的主要问题、关键问题是什么?这个问题的性质如何,它有什么特点?它是如何产生的?如果问题得不到解决,将会给当事人或有关方面带来怎样的影响?②实践与应用性的问题:假如你是案例材料中的主人公,你会怎么做?如果再给你提供一次机会,你打算怎样处理这件事?你对解决案例中的关键问题有什么好的建议?从案例材料中,我们可以学到些什么?如何把案例素材中提供的经验教训运用到自己的日常实践中去?③评价与反思性的问题:这类问题要求学习者根据特定的价值标准,对事物的合理性或意义作出价值判断。比如,你是否同意或赞成案例材料中有关参与者的行为与做法?为什么?对照案例材料中主人公的做法,你觉得当前自己正在从事的教育实践有何不足?有哪些地方值得改进?

(3)从实施的条件来看,作为中小学校内教研活动的学习型案例研究,有着某些不同于高校案例教学的困难之处。比如,在以教研组为单位开展以“课例”、“教例”、“研例”为载体的教研活动时,光靠教研组组长发挥带头作用或引领作用是不够的。还必须让更高层次的专家或学者参与进来共同研讨,才能取得扎扎实实的成效。又比如,开展校内教研活动必须要有一套完善的体制与机制予以保障才行。就拿“课例”研讨来说,它的开展要求:全员参与,即每个教师都要敞开教室的大门,接受同事的听课与公开评议;其次。被听、被评的课应当是“家常课”,不能是预先经过精心准备和演练过的所谓公开“展示课”;学校必须为各个教研组开展案例研讨活动,预留固定而充足的时间,而且要确保这个时间不被随意侵占或挪用;每次教研活动应当配有主持人、特约嘉宾(或专家评论员)、记录员等;对参与教研活动的教师如何观察课堂、如何评课提供必要的指导等。除此以外,构建一种同事之间相互尊重、相互鼓励、相互帮助、相互学习的友好氛围:允许教师失败和试错也很重要。

二、研究型案例研究

(一)基本要素透视

1、研究的对象与目的

作为研究工其的“案例研究”(Casestudyresearch),研究的对象可以是某个个体、小团体(如某个家庭或教学班)、社会机构(如某个学校、企业或医院)、较大的社群(如某个小镇或村落)等。但案例研究真正的对象是以问题的形成出现的。美国学者罗伯特.K.殷认为,案例研究最适合如下情况:研究的问题类型是“怎么样”(how)和“为什么”(why);研究的对象是目前正在发生的事件;研究者对于当前正在发生的事件不能控制或极少能控制。根据这一点可以把案例研究与其它研究法区别开来。例如,尽管实验法、历史分析法也以“怎么样”和“为什么”这类问题作为研究的对象,但实验法需要对研究的过程进行控制,历史分析法研究的对象并非当前正在发生的事。又如,问卷调查法、档案分析法研究的对象并非“怎么样”和“为什么”这类问题,而是与“什么人”、“什么事”、“在哪里”、“有多少”有关的问题。

作为研究工具的案例研究,主要目的不是为了解决实践问题,而是为了“描述”、“理解”和“解释”发生在真实生活背景中的案例事件或现象。美国学者C.m.Charles认为,案例研究的目的主要有三个:一是提供“描述”,运用人类学家所倡导的“深描”(thickdescription),提供有关特定个案的生动描述;二是提供“解释”,探寻特定个案现象、事件、行为产生的原因,了解某一现象与其它现象之间的联系等:三是提供“评估”,对涉及个案的项目计划、环境状况、行为方式等进行评估。也许有些人会说,人类所有的研究或多或少都具有“描述”、“理解”和“解释,’的功能。那么,案例研究有没有它独特的功能呢?回答是肯定的,比如,案例研究常常把促进“理解”作为自己主要的目的,而其它一些研究往往把作出“因果解释”作为自己主要的目的。芬兰哲学家GeorgHenrikvonwright在《解释与理解(explanationandUnderstanding)》(1971)这本著作中指出,人文学科的研究旨在促进“理解”(Understanding),自然科学研究旨在对事物的因果关系作出“解释”(explanation)。“理解”不同于“解释”的地方在于,“理解”具有心理学的特点,与人类的‘意向性’(intentionalitv)联系在一起,而对客观世界的因果“解释”却没有这种特征。与此相联系,案例研究所追求的“解释”,往往表现为“个人诠释”(personalinterpretation),而不是超然的、非个人的客观化解释。Frederickerickson认为,定性的案例研究中提出的“解释”与其说是一种“发现”(findings),还不如说是一种个人的“观点”或“断言”(assertions,),也即个人的“建构”。

2、研究的性质与特点

案例研究尽管有着不同的类型,但总体上讲,它们都有着某些共同的特性。这些特征包括:(1)案例研究不是一种具体的研究“方法”(method),而足一种研究“策略”(approach)。由于案例研究运用了多种具体的研究方法(如观察、访谈、文献与实物分析等),因此,把它称之为一种研究“策略”更合适。(2)案例研究在不脱离现实生活背景的情境下研究当前正在发生的事件或现象,注重把理论建立在大量的经验材料的基础上。因此,它是一种实证研究。(3)案例研究不遵循“抽样法则”。也就是说,在案例研究中,研究者所选取的“案例”并不是从“总体”中抽取出来的、为了说明总体属性的“样本”,而是根据特定的研究目的或问题挑选出来的。正因为如此,人们常常把案例研究看作是一种“微观研究”(microscopicstudy),而不是“宏观研究”(macroscopicstudy)。(4)案例研究重在揭示单个事物存在的特殊性与个别性,而不是用来揭示和反映事物的普遍性与一般性。例如,Roberte.Stake把案例研究定义为针对特定个案的特殊性(particularity)和复杂性(complexity)而进行的研究。他以为,“对案例研究来说,真正重要的是揭示事物的‘特殊性’(particularization),而不是它的‘一般性’(generalization)”。此外,使用多种证据来源收集资料;重视站在参与者的角度,去理解当事人对自身行为的看法:注重对经验材料的整体把握与归纳建构:关注事件发生的“过程”,而不是仅仅关注事件的“结果”,也是案例研究不同于其它类型研究的一些重要特点。

3、研究的程序与方法

(1)确定研究的目的与问题

确定研究的目的,然后根据目的提出所要研究的问题,是案例研究的基础与前提。为了找准问题、阐明问题的焦点,研究者有必要事先对已有的研究文献进行审查和评估,以便了解在此之前其他人是否意识到或研究过这个问题,研究到什么程度,还有哪些问题是他们没有提出或没有能够回答的。然后,将所要调查研究的问题以“怎么样(how~)”或“为什么(why)”的形式表述出来。在这一阶段,有的研究者还会针对研究的问题提出理论假设,并以此来指导研究的设计和资料的收集工作。

转贴于(2)挑选案例并为资料的收集作准备

案例的选择应根据研究的目的或问题来进行。一般来讲,被用来研究的案例现象必须具有一定的复杂性、独特性或代表性,具有学术探讨的价值或实践上的重要性才行。至于收集资料的方法,主要与证据的来源渠道有关。案例研究的证据来源主要有“文件”、“档案记录”、“访谈”、“直接观察”、“参与性观察”和“实物证据”六种。确定了资料收集的方法后,接下来还要做许多准备工作。比如,对参与研究的调查人员进行必要的培训;制定有关案例研究的计划书;完成一个先导性的、试探性的“预研究”(pilotstudy),以便使调查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提前得到暴露和排查。

(3)接近案例现场实地搜集资料

在案例研究中,大部分的资料数据都是由研究者本人与个案的近距离接触与联系而直接收集的(必要的时候也可使用测量和问卷的方法)。在搜集资料的过程中,研究者要能够提出好的问题,成为一个好的倾听者;要具有足够的灵活性与伸缩性,既要牢牢抓住问题的本质,时刻提醒自己不要偏离最初的研究目的与方向,又要根据预料不到的新情况及时调整和修改原有的研究方案;既要投入自己的主观性,又要尽力克服和摆脱自己的先入之见或偏见对研究的影响。

(4)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分析和评估

对调查搜集到的资料数据进行分析和评估至关重要。这里所讲的“分析”是指,运用定性和定量分析的手段,对调研搜集到的原始资料进行分类、排序、汇总和编码;使用“三角互证法”、“反证法”等,对原始资料及结论的真实性、可靠性进行鉴别、分析和评估。所谓“三角互证法”实际上是一种资料比较法,即把来自不同渠道的信息资料放在一起进行比照,看看它们是否能够相互印证;所谓“反证法”是指,在已经收集到的资料证据中,有意识地寻找那些对既有的理论假设构成威胁和挑战的“反例”,如果存在这样的“反例”,就要对原有的理论假设进行修订。

(5)撰写研究报告表达研究的成果

开始撰写研究报告时,最好要考虑一下报告会有哪些读者(如学术界同事、政策制定者、学位论文的评审人、项目资助者等),然后根据读者的需求来决定研究报告应当怎么写。研究报告初稿出来后,还应当把它交给案例事件的参与者和信息提供者加以检查和确认。至于研究报告的结构,常见的安排是:开始陈述研究的目的与问题,说明与研究有关的背景,并对有关的文献资料进行综述;接着研究者陈述自己所使用的研究方法,说明自己是如何进行研究的;最后是报告研究的结果,并对研究的结果进行分析与讨论。

4、研究的优点与缺点

案例研究的优点是十分明显和突出的。概括起来讲,这些优点主要表现在:它能帮助人们整体性地、有深度地理解复杂的问题或事物,不断拓展和加深对人类事务及活动的理解程度:它承认现实的复杂性、多样性与隐蔽性,能揭示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本身所特有的细微差别,能揭示和反映事物存在的个别性与独特性;它还可以被用来证实或挑战某种既有的理论假设或信念,帮助人们不断改进和修订对事物的原有认识。当然,案例研究也有它自身的局限性。在所有对案例研究的指责中,最常见、最猛烈的批评与指责莫过于两点:一是认为案例研究得出的结论往往缺乏普适性和代表性(即“外在效度”),不能提供科学推论的基础;二是认为案例研究缺乏严密性和精确性,研究者常常把自己个人的主观偏见带到研究中,导致研究丧失客观性。此外,人们还常常抱怨说,案例研究的报告篇幅太长,资料往往比较庞杂,难以组织和加工整理;它只适用于在微观层面对事物的个别性、特殊性进行考察,不太适合在宏观层面揭示事物的共性与平均状况等。

上述这些批评从某种意义上讲都是对的。不过,人们对案例研究的批评有时也包含一些误解。比如,人们对案例研究缺乏“代表性”的指责并不总是正确的。如果我们设计的研究属于多案例研究:如果我们挑选的案例本身很有代表性;如果在研究的设计阶段,我们运用某种在先的理论来指导研究的设计,那么,研究的结论就肯定具有某种代表性。更何况,从哲学上讲,对任何特殊个案的深入研究,也会有助于加深人们对事物普遍性的理解。pierreBourdieu评论说,“正如伽利略没有必要不断重复比萨钭塔实验来构造有关物体的自由落体模式,一个构造良好的案例也不再是一个孤立的案例。”我国学者陈向明教授指出,“研究越是能够深入了解一个人或几个人的体验,就越能够在这个人或这几个人的体验中找到与世界上其他人的共通点。对社会现象的理解并不一定需要一个很大的样本,对一个人或几个人深入细致的探究有可能发现大多数人的深层体验。在条件有限的情况下,如果我们希望了解人类体验的深处,就必须从少数个案入手。”至于案例研究缺乏严密性的问题,并不是没有办法加以克服。为了克服主观偏见给案例研究带来的消极影响,提高研究结论的可靠性,罗伯特.K.殷建议,在资料的收集阶段,制订“案例研究计划书”,建立案例研究的数据库,利用多种渠道收集证据;在资料证据的分析阶段,对各种来源的证据进行相互的交叉分析,考虑各种不同的观点或竞争性解释,运用多种视角对同一资料进行解释:在撰写案例研究报告阶段,要求有关参与者或信息提供者对案例研究报告的初稿进行检查和核实。

(二)应用于教育的几个变式

l、描述性案例研究与解释性案例研究

根据研究目的的不同,可以把案例研究划分为“描述性的案例研究”和“解释性的案例研究”。“描述性案例研究”旨在对处于真实生活背景中的特定现象或事件发生的过程和结果,进行完整而详尽的“描述”;“解释性案例研究”旨在对当前正在发生的、研究者不能控制的现象或事件产生的原因或事物之间潜在的因果联系进行解释或归因分析。

以下是一些侧重于描述的案例研究的适例:如果我们想要了解和评估当前中小学开展教育科研的实际情况,研究人员就可以选择一所或几所中小学开展调查研究。研究的问题包括:在被调查的学校里,是否所有的教师都愿意搞科研,哪些教师愿意搞科研,他们对搞科研是怎么看的:哪些教师不愿搞科研,他们对搞科研又怎么看:在这所学校里,教师所搞的科研是指令性的还是自发性的?他们研究的课题来自哪里?采用的研究方法是什么?课题的开展通常采取什么形式?有没有开题报告和中期评估,如果有的话,是怎样做的;研究成果的表达与结题通常采用什么方式?同专业人员所做的研究相比,他们所做的研究有什么特点?他们对科研项目的申报、评审和评奖有什么看法?在从事教育科研的过程中,他们最大的困惑和苦恼是什么,他们最需要得到的帮助是什么?诸如此类的描述性案例研究还可以举出许多。如果我们想要深入了解信息技术在当前中小学教学中是如何得到运用的;或者当前中小学是如何开展以“教研组”为载体的校内教研活动的;或者不同类型的评课者(如学生、授课者、教研员、教育研究人员等)对同一节课的评价有何不同,都可以通过描述性的案例研究加以回答。

侧重于解释的案例研究主要有两类:第一类是对某些重要的教育现象发生的原因作出解释。例如,在现实中,许多中小幼教师经常抱怨说,做教师越来越累、越来越难,越来越没意思,不少人盼着早点退休。教师对职业生涯的满意度为何如此低迷?为了探明原因,研究人员可以在某个学段(如幼儿园或小学)选择几位流露出上述倾向的教师开展个案式的调查研究。在研究之前,研究者假定“低薪”、“外部环境恶化”(如缺乏来自家长和社区的支持)、“学生越来越难教”(如缺乏纪律和对学习的兴趣)、“教学人员没有地位”等因素,可能是导致上述职业感受的原因。为了弄清上述这些因素中哪个因素起主要作用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研究者决定围绕被研究学校所处的外部环境和管理制度、教师的教学负担和工作量、学校的风气和纪律状况、教师在学校的地位和待遇、教师的生活方式与专业发展等展开调查研究。又比如,在我国许多名牌大学,每年总有不少学生试读或退学,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他们试读或退学?围绕这样的问题所开展的案例研究便是十分典型的解释性案例研究。第二类解释性案例研究主要是,对已知的两个教育变量之间可能存在的因果联系作出解释。例如,某所学校为了适应学生的个别差异,满足少数天才学生特殊的学习需要,决定对这类学生实施天才教育计划。为了查明该计划的实施效果,找出该计划的优点与不足之处,研究人员决定围绕以下这些基本问题展开调查研究:计划是在什么背景下出台的,天才学生是怎样鉴定和选拔的,计划是如何实施的,实施的效果如何,如果效果不尽人意,原因又是什么等。可以说,凡是涉及教育改革过程及其效果的研究,都属于解释性的案例研究。

2、单案例研究与多案例研究

研究方案可行性篇8

近年来,案例研究方法在国内行政法学研究中迅速兴起。一方面,越来越多的行政法学者开始以“案例”为观察视角,通过解读《最高人民法院公报》、《人民法院案例选》等权威媒体登载的典型行政案例的裁判过程,拉近了行政法学研究与现实世界之间的距离,促成了“纸面上的行政法”向“行动中的行政法”的演进;另一方面,主流法学刊物、知名出版机构和最高人民法院都对行政法案例研究秉持了一种积极的回应立场,行政法案例研究的系列成果得以公开问世,判例研读沙龙的连续开读则意味着行政法理论界与实务界的有效沟通,一个行政法案例研究的学术共同体正呼之欲出。在行政法案例研究方法成为时代新宠的当下,客观评价其学术贡献并指陈其局限进而对行政法学研究方法进行整体性反思无疑具有特殊的现实意义。

就我国行政法案例研究的学术贡献而言,大体上表现在如下三个方面:

一是发展了行政法的不成文法源。受成文法传统的影响,加之行政诉讼案件的相对稀少,我国主流行政法学研究长期忽略对判例素材的运用,表现出较为强烈的立法论研究偏好。围绕重大行政立法展开研究固然能够推动行政法律规范体系的形成,但无视判例也不可能真正理解现行法律。对于身处社会转型时期的当下中国而言,行政法的发展不仅需要立法机关通过创制法律加以推动,而且更需要司法机关通过个案累积加以完善。行政法案例研究方法的兴起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成文法“一统天下”的格局,使行政审判中的典型案例日益发挥着不成文法源的作用。

二是推动了行政法制的创新。法律规范易于变动是公认的行政法形式特征。为了缓解法律规范有限性与行政任务复杂性之间的矛盾,通过司法解释、发展行政法律规范便成为重要的路径。近年来,行政法学者通过对诸多典型行政案例的阅读整理,提炼出一系列富有价值的行政法规则,推动了中国行政法制的创新。例如,特别权力关系一直被视为行政法治的,但通过“田永诉北京科技大学拒绝颁发毕业证、学位证行政诉讼案”、“何小强诉华中科技大学履行法定职责纠纷案”等诸多高校被诉案件的审理,高等教育领域中最重要的一类关系已经被纳入现代行政法治的调整范围,“基础关系”与“管理关系”的区分、司法有限审查与尊重学术自由之间的拿捏都已通过案例的学术梳理得以确立。

三是提升了行政法学的回应性。我国目前的行政法学研究还表现出浓郁的概念法学气息,概念界定和特征描述充斥于主流行政法教科书即是明证。建立在概念演绎和逻辑推断基础上的行政法学对真实世界缺乏回应性,既无法解释更不能指导丰富的行政法制实践。深入研究中国当下发生的案例,能够在司法判决与理论研究之间形成紧密而有效的互动,通过规则提炼提升行政法学的回应性。例如,在行政不作为的判断基准上,人民法院并没有受制于现行行政不作为理论学说的束缚,而是基于实质主义立场创造性地演绎了“作为义务源自何处”、“有无现实作为可能”以及“究竟是否已经作为”的三重判断基准。尤其是通过个案特殊情境中危险预见可能性、避免损害发生可能性和公权发动期待可能性的权衡,初步构建了危险防止型行政不作为的分析框架,为行政法上行政不作为理论模型的重塑提供了弥足珍贵的本土司法经验。

毋庸讳言的是,国内行政法案例研究在取得重大学术贡献的同时,也同样存在很大的局限性。对这些局限性的反思不仅有助于案例研究自身的进一步发展,也能够促使人们思考整个行政法学研究方法的创新。仔细检视近年来行政法案例研究的相关成果,可以发现个中的局限集中体现在分析素材和分析方法两个方面。首先,就行政法案例分析素材的局限性而言,主要表现为如下两点:

一是重“判决案例”、轻“非判决案例”。判决案例虽然能够为研究主体提供基本的分析文本,但受制于当事人主张及相关法律争点的拘束,判决范围往往比较狭窄,甚至根本无法触及行政案件背后的政策争议和利益博弈。相比之下,那些没有进入司法审查程序仅存在于行政管理实践中的大量事例则更能充分展现事件背后的利益分布与政策抉择。例如,近年来各地在治理交通拥堵过程中所形成的“私车牌照拍卖”、“单双号限行”、“禁止电动自行车行驶”、“曝光酒驾”、“拍违有奖”、“公交特许经营”等举措都曾经引起过广泛的社会争议,显示出公共政策的制订者、实施者和承受者之间的分歧与交锋。这些鲜活的事例虽然没有进入司法审查程序,但同样是行政法学研究的重要素材。围绕各项公共政策正当性的讨论,能够促使行政法学者深入行政活动的过程,探究应当如何形成更富理性的行政政策。遗憾的是,当下的行政法案例研究表现出明显的判决案例偏好,围绕非判决案例展开的研究还相当匮乏。

二是重最高人民法院公布的各类“典型行政案件”、轻基层司法实践中发生的“新型行政案件”。最高人民法院通过各种渠道公布的行政案件虽然具有权威性、典型性等优点,但一般都经过了人为的加工剪裁,研究主体在很多时候实际上根本无法掌握案件的全貌,因而未必是最为理想的案例分析文本。同时,在所公布的很多类型行政案件中,原告一方都存在较高的胜诉率,与当下行政审判整体上难以有效保障公民权益的现状明显不符,进而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这些案件的代表性。在我国,绝大多数行政案件都是由基层人民法院审理的,因而大量新类型行政案件也是最早进入基层人民法院的。受制于多种现实因素的影响,很多富有研究价值的新型行政案件都无法进入最高人民法院的视野。一般来说,这些新型行政案件在当时、当地往往都有广泛的社会影响,有的还引起过媒体的强烈关注,因而案件的真实全貌更易掌握,是更为理想的判决案例素材。例如,近年来发生的“烟民被拘案”、“钓鱼执法案”都真切地反映出当下基层行政执法的现实生态,蕴涵着极为丰富的研究素材,遗憾的是,这些案例同样没有引发行政法学者的应有关注。

如果说案例分析素材的局限性遮蔽了研究者的视野的话,那么案例分析方法的局限性则直接影响到案例研究成果的学术质量。就目前行政法案例分析的方法而言,主要存在个案研究和群案研究两类方法。其中,前者是针对某一具体个案所展开的“解剖麻雀式”的分析;后者则是以某一具体领域(如工伤认定)、地区(如北京市)或问题(如违反法定程序)为中心,围绕一批案例所展开的“一网打尽式”的分析。个案研究的主体主要包括法官和学者。综观当下的行政法个案研究成果,法官的研究大多都是以请求权基础为核心的分析。这种分析方法往往站在法官的立场,强调当事人在个案中得以依照何种法律依据主张什么样的权利,或者哪些法律上的权利已受到行政机关的侵害,有什么样的救济渠道。一般来说,这类案例分析文章大多遵循“案件是否属于法院行政诉讼的受案范围——当事人是否具有原告资格——被告的法律适用是否正确——法院的裁判是否妥当”的思路。这种源自民法的案例分析方法对于法律思维的训练以及行政诉讼法律规范的解释与适用,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现代行政活动过程蕴涵着广泛的裁量空间,每一项诉争行政处理决定作出的背后都存在复杂的利益博弈和政策考量,传统的请求权基础分析方法因议题局限和静态论断而无法适应现实的需要。相比之下,学者对个案的研究则超越了以请求权基础为核心的单一分析模式,往往具有更为广泛的议题预设,在对个案法官裁判思路的解析中融入了规范、学说等多类元素,呈现出一种穿行于“个案——规范——学说”之间的研究进路。有的研究者在个案分析中还运用了台湾地区学者叶俊荣教授所倡导的“三层次分析法”,通过“权利与救济”、“制度与程序”、“政策与策略”的三维分析,试图打通行政诉讼法、行政程序法和行政实体法之间的界限,实现行政法内部各组成部分的贯通。囿于裁判文书公开制度的缺位和指导性案例信息的片面,学者的个案分析总体上表现出过分解读个案裁判中法官只言片语的倾向。即便是对行政法案例“三层次分析法”的运用,也存在或牵强附会或去法化的症状,毕竟并非每个典型行政案例都具有回溯研究的价值,而且一旦回溯至具体的行政管制流程时,行政法学者的知识劣势便暴露出来,研究成果的不断去法化反过来又加剧了行政法学自身的危机。

值得关注的是,群案研究近年来日渐获得行政法学者的青睐,其中尤以某一具体领域或某一问题争点为核心的群案研究最为典型,前者如学者对工伤认定、规划许可、信息公开等新类型行政案件的批量式研究,后者如学者围绕违反法定程序如何审查、行政不作为如何判断、行政法规范解释如何审查所展开的批量式研究。公允论之,行政法的群案研究已经成为衡量学者尤其年轻一代学者学术耐心、学术勇气和学术实力的重要标准。同时,从本土司法经验的提炼和法学实证研究的强化上看,群案研究在行政法学中都值得进一步倡导。不过,综观已有的行政法群案研究成果,还普遍存在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对群案之间的内在关系殊少关注。案例在一定意义上就是社会学研究中的“样本”,如何选择样本、样本选择是否适当直接决定着相关研究的质量。就行政法的群案研究而言,不同案件发生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区域并为不同的法官所处理。因此,研究者对群案之间的内在关系就必须给予关注,努力寻找不同案件之间的关联,特别是前案裁判对后案裁判可能产生的影响。然而,当下的研究几乎都将群案中的个体视为静态的样本,忽略了不同案件发生的特殊背景和不同法官裁判的行动逻辑。研究者往往穿行于法官裁判的字里行间,从这些并不高明的文字中挑选自己所需要的信息,并最终得出多少带有预设性的结论。很显然,这类研究与真正的法学实证分析尚存距离。二是对群案缺乏批判精神。受制于司法体制的束缚和现实利害关系的考量,加之自身法律素养和社会经验的局限,人民法院行政审判的总体质量尚待提高。即便是最高人民法院经慎重遴选的典型案例,法官的裁判也并非无懈可击。然而,检视当下行政法的群案研究成果,研究者似乎对法官的裁判结论及理由说明都予以高度认同,并经过学理推断之后提炼出中国本土的司法智慧。如此以来,研究者所挑选的样本都成了正确的范本。在缺乏样本批判基础上所得出的研究结论,其可信度和有效性自然就难以排除合理的怀疑。

研究方案可行性篇9

关键词:案例研究;体育教学;应用

随着教育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和实施新课程的形式下,对教育教学方法的研究与发展改进也就势在必行。而体育学科在发展过程中更多的育人价值也被不断发现和证实,并且体育学科的在教学过程中存在自身学科的特性,技能教学和理论教学的并行给体育学科的教学带来不少的难度,并且在教学效果的关注上也开始从技能学习效果和学生心理健康的两方面进行总结和关注。因此,提高体育教师的教学和科研的能力不可避免,以期望一线的体育教学形成一种以研助教、以教验研的新型体育教学摸式。大多数一线体育教师拥有丰富的教学实践,在教学实践中进行反思和总结,将具体的教学行为与理论实践联系起来,以给教学行为赋予不断更新的理念,便于在以后教学中更好的完善教学实践,提升教师教学的合理性。

1.案例研究的定义

案例是架起一座理论与实践的桥梁,吴义昌(2004)案例是一个较为典型的教育事件,就是教师的一个具有代表性的教育实践过程,一般以记叙文的载体表述出来。张梦中,马克•霍哲(2002)“案例研究是一种运用历史数据、档案材料、访谈、观察等方法收集数据,并运用可靠技术对一个事件进行分析从而得出带有普遍性结论的研究方法。也就是教师在实践教学中,对自我或他人的教学过程、教学效果进行的总结,以便教师能更好的促进自身的专业化发展。而案例研究另一面对教师进行实践反思能起到很好的助推作用,借助案例的研究、开发、运用来训练和提高教师的反思能力,促进教师实践性智慧的自主发展。

2.进行案例研究的相关能力培养

我国的体育教师在教学素质方面普遍存在着教学能力和教学意识不强的现象,这主要是由体育教师的来源和有关体育的教育意识所决定的。因此在进行案例研究时,对广大体育教师特别是基层体育教师和学历较低未能接受完善的高等教育的体育教师进行理论与实践操作两方面能力的培养就显的势在必行,不过在能力培养的方式上可以因地、因时、因人等采取不同的方式,以达到殊途同归的效果。

2.1案例研究的理论学习

任何教学实践活动的开展都必须有教学理论的支撑和指导,这样才能在实践过程中能更好的完成达到既定的教学目标,而特别是在体育教学中对案例研究的把握,研究的对象是具体的并且有个性化特征的人,就更难对整个研究过程进行掌控和把握。所以在体育教学中进行案例研究,必需是在对理论掌握的基础上,对案例研究进行前期的设计并且有在研究过程中保持灵活和随机应变的能力,以便从整体上把握整个案例研究,达到研究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2.2案例研究的程序

开展案例研究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更需要一些开展案例研究的技能。通常案例研究开展需要的技能被概括为“提问、倾听、观察和检测”。也就是的撰写案例研究计划书,为了能使自己研究具有真实性和可靠性以及在研究过程中做到有章可循、有例可学等,就必需拟定案例研究计划书。一提出研究问题,往往案例的选择是取决于研究的问题,也就是有方向才能前进。二把握理论主张或研究目的,只有把握和陈述一些理论主张,才能在研究过程中有针对性的对相关数据进行收集。三对收集的相关数据进行分析,把握其中的特殊案例以便能把案例数据与研究问题联系起来,形成针对性的研究。四运用案例数据撰写论文或对理论进行定性的论证。

3.案例研究在体育教学中应用的价值

3.1有利于体育教师案例知识积累

体育学科的教学与其他学科存在着不同,对体育教师教学能力要求就存在着多样化的特征,而对体育教师的知识储备与知识结构的要求也决定对体育教师的知识来源必需是多种方式并存的。体育教学是一个专业性很强的实践性教学过程,体育教学在实践过程中首先离不开原理规则性的专业理论指导,同时由于体育教学其鲜明的实践性特点和教学过程中的不确定因素等,就必须要求教育者拥有丰富的实践知识和智慧。教师在教学中大量的教学案例产生正好是教师的实践经验和案例知识的来源,体育教师通过对众多教学经验的审慎筛选,并加以深入分析和研究,使教学经验能更好的作为案例知识充实教师自我的专业化知识结构中去。体育教师案例研究的加强同时也能为教师之间实践教学的分享交流奠定知识储备,为青年教师步入和适应教师岗位提供学习的模本。促使体育教师群体在一定的区域内能够联合形成一个相互促进和提高的职业学习共同体,每个教师都能为教师群体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实践智慧,而自己又从他人的实践智慧中得到启发和教益。

3.2有利于提高体育教师的自我反思能力

体育教师在进入工作岗位,不断促使自身的专业化发展过程中,教师如能具有一种反省思维是非常重要的。体育教师作为教学的实践者和执行者,在教学后对在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疑惑进行思考,以便对教学做出改变,力求避免出现教学的某些困境和失败。而案例研究的思想和方法,正是促使体育教师选择出自己的典型教育事件对其进行系统的分析与总结,使体育教师对过去的实践进行深入的反思。同时体育教师再将自身的研究付诸文本,这一过程将促使教师的反思更为自觉、更加深刻。

3.3有利于体育教育相关理论的发展

目前,通过学习和研究发现,我国的体育教育理论研究发展与体育教育实践存在相脱节、相分离的想象,而唯物辩证法认为,理论引导实践,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离开了实践,理论将成为无根浮萍,成为空中楼阁。而案例研究特别是证实性的案例研究,体育教师通过自己的典型案例及理论的分析,用实践的实例证明一些教育理论的教育价值和教育实用性,引导其他教师学习这些教学理论并在教学中运用该理论,以便为教育理论的修正和完善提供有力的实践支持。另一种体育教育理论的来源是对西方等先进教育理论的引进,这就可能由于我国与西方国家之间存在经济、文化、地域、身体素质等各方面的差异,以致缺少这些教育理论在本土化过程中缺少生存的土壤,出现教育理论的实践过程困难的问题或者这些理论只能在学术圈里运行,无法付诸于实践。而进行探索性的案例研究能够把这些理论请入教学实践,在实践中可能推进理论的突破,能对西方的教育理论的本土化进行探索和完善,通过案例研究总结与分析,促使西方教育理论在本土的实践和升华。

3.4促使先进的教育理念

进入课堂并且落实到具体的课堂教学之中探索性的案例研究,把先进的教育理念特别是对外来的教育理念,进行本土化的验证是非常有必要的。体育教师通过对教学行为进行观察、记录以及在课堂的反思、分析、诊断,将具体的教学行为与理论实际联系起来思考,理论联系实际,给教学行为赋予崭新理念,促进教学理念的更新和外来教育理念的本土化过程。

3.5体育教师教研能力与教研

活动的实效性提高体育教师的专业化发展过程中,通过调研发现一线的体育教师在脱离大学培养之后,知识的更新与转化是非常重要的。体育教学实践过程中,对知识的获取来源方式就必需改变,没有了高校专业教师的教授,改为同专业教师的相关交流和学术期刊阅读的知识获取方式。教学实践中具有带表性的案例就成为教师间分析、诊断的对象,这就需体现出一线教师需具备一定的科研能力,才能深入的解析课堂的教学内涵,真正的分析和诊断自我的教学行为。案例研究付诸书面的形式,又能教师间相互获取教学经验,取长补短,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真正体现教研活动的作用性和实效性。

3.6为体育师范专业人才培养提供实际案例

在整个社会都在强调能力的现状下,缩短课本课堂知识与实践能力之间的距离是在今后的教师教育过程中必须考虑的问题。我国大学师范专业的体育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一直存在着一种现状,即看重学生专业理论的知识、专业技术技能的训练,而忽视了对学生实践教学能力培养,造成毕业生进入教师岗位后缺少教学手段和方式的现状,这种现状的出现时在培养过程中教育理论与实践相脱离。案例的记录、分析可以将真实的教学情境带到这些师范生的教学活动中,师范生可以在对教学案例的共同观察、分析中,将抽象的理论知识融入到真正的教学案例中,潜移默化的将体育教育理论、理念和专业知识运用其中,也有助于学生实践性知识的获得,为理论学习与教学实践之间架起一座沟通的桥梁。

4.案例研究在体育教学中应用的总结

新课改的基本理念中推崇的新课程指导的学习方式: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理念,这些新型的学习理念在步入课堂,真正融入体育教学过程,需要理论研究者、理论的实证者、理论的实验对象以及理论的实验环境等多因素方面的共同努力才能完成,形成一整套完善且行之有效的教学研究。教学方式的研究在理论和实验两角度的定量研究基础上,同时也必需推行案例研究的定性研究,以使新型的学习方式更好的融入实际的教学环境,也使案例研究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意识、教师的应用能力、应用范围等得到提升和推广。

参考文献:

[1]张梦中,马克•霍哲.案例研究方法论[J].中国行政管理,2002,01:43-46.

[2]包德明.体育教学案例的研究与撰写[J].中国学校体育,2014,02:80-81.

[3]陈大伟.教育案例研究的深层意蕴[J].人民教育,2013,22:41-44.

[4]徐碧美.如何开展案例研究[J].教育发展研究,2004,02:9-13.

[5]吴义昌.教师案例研究刍论[J].教师教育研究,2004,03:32-36.

[6]夏正江.从“案例教学”到“案例研究”:转换机制探析[J].全球教育展望,2005,02:41-46.

[7]施小菊,张华光.《中学体育教学法》课程中实施案例教学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11:1546-1547+1550.

[8]邹薇.高校女生体育课案例教学尝试[J].体育文化导刊,2011,06:100-102.

研究方案可行性篇10

一、当前投资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档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过分重视文件收集,不注重文件归档。在投资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档案管理工作中,很多人都非常重视档案的收集工作,比较重视档案本身的真实性,在收集过程中要求出示和验证原件,防止档案存在不真实现象。在满足档案工作真实性的同时,忽略了对文件的归档,没有按照一定的规范和标准进行归档,甚至过分要求原件,使得一些重要的科技档案无法收入其中,降低档案管理的参考价值。

2.没有认识到资源建设的重要性。投资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档案是一种信息资源,具有非常重要的应用价值,但如果档案管理人员没有对其进行正确的开发和建设,就很容易使其信息不够完善,影响投资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的权威性。由于档案管理人员缺乏相关专业知识,在归档工作中无法切实反应其中的技术完整性,导致城市项目建设的连续性、专业性不能得到全面反映。

二、加强投资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档案管理的措施

1.建立完善的档案管理规章制度。投资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的收集和整理,不仅需要档案管理人员的努力,还需要各个部门的共同协调和合作。而完善的档案管理规章制度是档案管理工作运行的基础,在这个过程中,首先应完善档案收集制度,确定档案收集的渠道、方法和手段,确保档案的真实、合理、准确、完整,不能收录涂改严重、存在缺失、不具真实性的档案。其次,应将档案管理纳入投资项目建设管理体系当中,根据投资项目的建设情况,对档案进行跟踪管理,并加强对投资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档案管理工作的领导,确保档案管理工作能够顺利进行。

2.科学编制档案管理范围。发展和改革局每月接受很多投资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报告,这些项目的规模不同、建设内容不同,因此应根据投资项目的具体情况,科学编制档案管理范围,按照《国家重大项目文件归档要求与档案管理范围》、行业建档要求等规范、案例对投资项目档案的范围和类别进行划分,给档案馆的科学性奠定良好基础。例如,归档可以按照建筑类型分为园林、住宅、商业建筑、厂房、学校等类别,也可以根据建设规模分为小型、中型、大型等,还可以设置建筑类型为大类,再在每个类别下根据建筑规模的不同来进行细化分类。

3.确保档案管理工作落实到个人。投资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是项目建设的重要资料,对投资项目的建设与使用有着重要意义,如果在资料收集过程中由于沟通协调不足、档案管理人员责任心不强、资料上交不及时等原因,有可能使资料存在质量问题,失去参考意义。因此,为及时、全面、有效地开展项目资料的收集、整理、分类和管理工作,应将档案管理过程中的每一项工作情况,都纳入单位的责任书中,各部门进一步分解,使责任能够落实到人,从而将处于被动位置的档案管理工作转变为主动位置,确保档案工作的科学性和可靠性。

4.加强投资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档案管理的信息化管理。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档案管理也逐步向着信息化的方向发展,实现了管理工作效率的提升。首先,要提高对投资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内容、载体的安全性认识,对重要档案进行加工整理时,一定要规范操作流程,并严格记录操作过程,防止因为操作不当导致的投资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损坏的现象发生。其次,投资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档案管理工作要在开放式的网络环境下立足,才能实现其资源信息的共享和信息社会化服务,只有提高相关技术水平,才能排除投资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信息在网络环境中的潜在威胁,实现投资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的智能化检索,保证档案的保密性和安全性。最后,应提高投资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档案管理信息化系统和数据库的安全性,并定期对档案数据库进行备份,做好必要的安全防护措施,防止由于系统故障或人为破坏而造成档案信息资源的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