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装结构设计与工艺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2:51:58

服装结构设计与工艺篇1

关键词:服装结构设计;服装工艺;结合教学

1.引言

服装设计专业是一个包含知识面较广的专业,在我国教育改革实施素质教育的背景下,对各门该专业课程教学的改进和提升正在逐步进行。其中关键性的课程服装结构设计和服装工艺课程改革的紧迫性最强。不少本专业领域的教授和讲师希望通过将服装结构设计与服装工艺课程结合来达到课程理论知识讲述与学生实习操作相联系的效果。对服装样式、结构设计的教学引入相关的服装制作工艺内容,让学生在服装设计专业的学习中形成一个从设计到制作的系统化流程,有利于学生在今后的工作中达到企业从设计到制衣一体化的要求。

2.现阶段服装结构设计和工艺教学中存在的一些不足

2.1教材内容需要推陈出新

通过对几版教材内容的考察,笔者发现这些教材出版日期大多已经在三年以上,而其中的服装设计案例更是已经远远落后于现今的流行趋势。教材的理论性极强,但也仅仅偏重于这一方面。知识点不能与时俱进、设计理念又过于僵化抽象的教材,让教师的教授过程充满阻力,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被消磨殆尽。服装设计行业极强调的动手能力在这种枯燥乏味的单线灌输式理论教学中被忽视了。教材作为案例分析的陈旧服装款式、原本明晰却被过多的理论性解释变简为繁的知识点、缺少实习机会等因素都让学生对专业课的含金量产生了质疑,课程应该达到的教学效果更因此大打折扣。

2.2教材与课程的结构设计应该改进

目前服装设计专业课大部分院校采用的都是先讲授理论而后根据理论进行实践的教学程序。但教材在理论教学内容方面安排过多,严重挤占了教师引导学生实习操作的课程量。从学生的认知常态来说,理论部分原本属于难以消化又容易忘记的类型,在一个很长的时间期限内只是教授理论,学生记住当堂课的理论教学丢掉几天前授课内容的情况屡屡发生。到了实践课的时候,学生已经忘记了实践课针对的的是什么理论。将服装结构设计与服装工艺课程分为两门,授课教师也各不相同,造成了这两门原本紧密相连的课程被生生割裂。在结构设计和工艺课程中基本属于同一类的知识点,被不同的教师以迥然相异的教授方法灌输给学生,让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不能形成系统化连贯化的印象,让课程应有的教学效果不能达标。素质教育强调的实践和创新在这两门课程教学过程中也鲜少出现。服装设计专业的教学很强调直观印象,强调对于学生情绪的激发。只有在生动活泼的课堂中教师与学生积极互动,将理论教学与实习操作有机结合,学生才能通过领会教学内容激发想象力与创造力的火花,亲自完成一套服装从设计到工艺制作的全过程,达到学习的目标。但当前这个专业平淡呆板乏善可陈的教学过程与理想的状态相距甚远,改进工作迫在眉睫。

3.服装结构设计与工艺结合的教学模式优势显著

针对上文所述目前服装结构设计与服装工艺课程存在的问题,笔者通过一定的实际教学活动和对国内外相关教学领域理论的揣摩研究,试列出下面几点改进方法:

3.1在课程教授的过程中坚持理论与实践穿插教学紧密结合

教师对于服装结构设计教材和服装工艺教材可以采取合并教学的模式互相取长补短,提高教材的使用效率以及相关课程的教学质量。教师在备课的时候可以适当简化一些知识点的理论性阐述。围绕课程的核心内容引入符合时代风尚的服装设计教学案例,让学生产生眼前一亮的心情。服装设计专业的学生对美和时尚的感知都比较敏锐,教师可以利用网络多媒体的平台设计一些课件,通过生动的画面和声音激发学生的兴趣。可以在课程进行前布置课题,在教学论坛上传与之相关的材料,给学生提供下载参考的资源。让呆板的理论教学变得生动易懂。与此同时,在课堂进行中坚持以学生实习操作为主体,提供一部分固定的课堂时间给教师与学生互动,调动课上交流的活跃气氛。对学生实习操作过程中发生的问题通过学生间相互讨论和向教师提问的方式解决。教师应该从传统的知识单线灌输角色转变为指导学生自主学习的促进者。

3.2对课程设置结构进行重置

服装工艺课教授的操作过程与服装结构设计课相比较为繁琐,需要课时较长。服装从设计到制作是一个系统连贯的过程,设计师认真采集体型数据信息、而后根据这些信息进行设计和结构图绘制、样图完成后选择适合的制衣材料,最后进行裁剪和缝制整理。这一套整体化的流程不能因为专业课的独立而被截断成互不相连的散碎部分。对服装结构设计和工艺课程的合并教学,可以改善设计课挤占实际操作中需要大量耗时的服装缝制工艺课课时的现状。教授这两门课程的教师应该对双方面的教学内容融会贯通。授课过程中将前期结构设计与后期服装材料的选择和缝制有机结合起来,这样可以避免学生对烫料和缝衣程序不了解所造成的服装结构设计上的不合理。对服装结构设计的教学水平提高有相当大的促进作用。良好的结构设计又对学生在服装工艺实践中亲自动手缝制剪裁产生了激励的作用。服装结构设计课程与工艺课程的合并可谓双赢。

3.3以项目教学提高学生综合能力

每一位设计师看到自己的作品渐渐成形,心中的喜悦之情都是不言而喻的。作为服装设计专业的学生也不例外。通过服装结构课程与工艺课程的合并,教师可以完成一个比较整体化的制衣流程教学,打破了以往服装设计教学和服装制版教学以及缝制服装的实践部分相分离不够科学合理的教学布局。在这个条件下,教师可以将企业的服装设计内容适当引入到课堂中,让学生尝试着完成企业服装设计师所要面对的设计项目。例如,偏重某类风格的秋季服装系列,每个系列至少包含六、七套不同的设计方案。这类贴近实际工作的项目很适合作为教师为学生布置的课题。学生在完成这类课题的过程中从结构设计到服装工艺都要亲自动手,对其把握色彩和结构以及各种服装面料特性有非常大的促进作用,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也在这个独立完成课题的过程中被激发,使课本知识从纸上的签字真正变为了触手可及的设计作品。在课题完成后,可以组织一个小规模的学生服装设计作品展览会,让不同班级学生相互观展评分。对于比较成熟的设计展览,学校可以聘请一些服装企业的设计师发表意见,通过交流和研讨让学生提高自身的设计制衣水平。

4.结束语

在国家大力推行教学改革的背景下,通过对服装结构设计和工艺结合的教学方式,可以实现对服装类专业教学发展的深化改革和研究创新,对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实践水平也是极大的促进,这样才能满足当今企业对综合性高素质人才的需要,为国家的建设和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段杏元.高职院校《服装结构设计》教学现状与思考[J].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职教通讯)2008年06期

[2]魏静,韩滨颖.我国服装结构设计教育的地位、现状与改革[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1年02期

[3]付冰冰.浅析服装设计专业教学改革――项目教学法在服装设计教学中的应用[J].科教新报(教育科研).2010(35)

服装结构设计与工艺篇2

一、服装面料与工艺

服装面料是服装设计的基础,是服装设计师设计思想的载体,利用面料与款式、工艺的有机结合,提高服装的档次,增加面料的艺术表现力,已越来越为服装设计与工艺人员所重视。不同类型的服装对面料的组织结构、弹性、柔韧性、悬垂性、伸缩性、吸湿性、透气性、熨烫等性能要求不同,而不同质地的面料对成衣的结构、工艺制作方法也有特殊的要求。了解和掌握各种面料的质地特点、加工性能及配衬要求,是服装设计和工艺制作人员重要的工作内容。

1.服装面料对服装工艺制作的影响

服装面料的选择影响服装缝制过程中缝份的确定。服装面料材质的不同对其制作工艺要求也不同,面料因其材质的物理、化学性能产生的热传导性、耐热性、抗皱性、吸湿性、刚柔性、悬垂性、透气性、染色性、预缩性等等,对服装工艺及工艺创新方面提出了更多的要求。特别是对同一服装不同面料结构在制作时对其缝份部分有专门的研究:面料结构较松时,在确定工艺制作的缝份时,可适当加大缝份量,因为面料结构松时,一旦出现毛边,则经纱很容易从整体结构中脱散,而缝份处一般为毛边,经纱很容易从面料中脱散导致服装的破损。因此,为了防止经纱的脱散,应将缝份加大。

服装特性面料处理的工艺应用。在一定的温度下,在湿的状态下加以机械外力,使织物改变原来的形状称为热塑工艺,又叫归拔工艺。对于一些具有热塑性的面料,可采用归拔工艺,将基本符合人体的平面裁片,改变为符合人体体表的立体裁片,使成型后的服装在符合人体体表的基础上,达到外型上的美观;或同样对一些具有热塑性的面料可以采取褶皱工艺,让面料在一定的色彩图案下形成不同风格的褶皱,为服装设计增加了新的款式和空间。

2.服装面料对服装结构制版的影响

服装结构制版是指将服装款式图转化为可以进行平面或立体裁剪的服装结构图的设计,它是服装制作中必须依赖的图纸。不同的面料,相同的款式造型、规格尺寸,在服装结构制版时的参数是不一样的。

面料厚薄对围度的影响。从服装面料的弯曲特性可以得知:无论面料多么厚,当其形成围圆状时,平面展开时的长度始终等于形成围圆状时的外圈周长,而内圈周长是我们穿着时的实际胸围,薄型上衣胸围相当于内圈周长,厚上衣胸围相当于外圈周长,而外圈周长始终大于内圈周长,且面料越厚差值越大;即在同样条件下厚上装胸围放松量大于薄上装胸围放松量。

面料特性对长度的影响。对于一些悬垂性好的面料,在结构设计时应考虑增加底边起翘量,尤其是斜丝部分,以抵消因悬垂而长出的部分;对于一些柔软性较好的面料,在结构制版时可考虑用无省结构,合体部分利用柔软性处理

二、服装款式与工艺

服装款式是服装形象的“外轮廓”,是与人体相结合的空间形式。在服装款式制作过程中,服装制板技术直接影响到服装成衣的款式及造型。

1.服装制版中线条艺术对服装款式造型的影响

根据服装设计的要求,服装的工艺师在服装制版工艺中非常注意线条艺术的处理,服装制板线条主要包括装饰线和功能线两大类。在服装造型设计中功能线的运用对服装的合体性和舒适性影响较大。因而,服装设计师和工艺师在服装的设计和制版中常常将装饰线与功能线合二为一,这样就解决了合体性和舒适性的问题,如“公主线”便是装饰线与功能线合二为一的典范。服装制板过程中,线条方向和状态的处理对服装造型设计有很大影响,如当肩宽相等、肩线方向发生改变时,肩线斜度越小,则越端庄、稳重,典型的服装有制服、西装等。反之,肩线斜度越大,则越休闲,典型的服装有休闲装、运动装等。

服装结构设计与工艺篇3

这表现在:专业教育重艺术,轻技术,重纸面效果,忽视服装的内涵本质等。由于许多院校初期的服装教学是由搞绘画艺术的美术教师或搞染织的工艺美术教师担任,学生所接受的训练多是美术基本功和服装画的描绘技法,而服装设计所涵盖的艺术与技术的内在联系没被更多地意识到。造成了学生只会画,不会裁,也不会做(特别是对有变化的结构),无法使设计意图得到完整体现。进入九十年代,服装教学经过前一阶段的发展与反思,教学上有了较大改进,服装的制图、剪裁、工艺缝制的比重加大,对学生强调动手能力,学生的专业素质有了明显提高。

不过,对服装工艺技术的重视并不等于就是抓住了专业教学的本质,对于怎样能使服装设计中艺术与技术相互交融,仍然还是教学中所要探讨的一个主要问题。目前设计教学上,款式造型与结构设计相分离现象还较普遍。结构制图课教学仍然较多地注重在常规服装上,对于款式造型设计及所对应的结构变化分析缺少必要的教学环节。要确实做到艺术与技术的有机结合,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努力改进。

一、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设计观念

设计艺术与绘画艺术不同,设计艺术不仅具有绘画艺术形式的美学原理法则,更主要的它是以不同于绘画艺术的思维理念传达视觉形式并体现自身的实用价值。本世纪二十年代,德国现代建筑设计学校提出“艺术与工业技术相结合”,首创包豪斯体系,翻开现代设计领域新的一页[1]。由此,西方国家的设计艺术教育得到了迅速发展。在我国,设计艺术远比绘画艺术引进的晚,国内的设计艺术教育多年来一直受绘画艺术教育所左右,致使各类设计观念局限在绘画艺术的思维定式中。因而,在服装设计教学中如何处理好艺术与技术的关系,确立对服装设计本质的认识,将主导着教学的发展方向和思路。

时下,我国各类服装赛事频频,学生通过参与这些表演展示,自然是天阔了眼界,得到了锻炼。但由于这些赛事多数是注重体现创新的理念与艺术形式,具有先导性文化特征,与作为商品的服装尚有很大距离,故服装本身的内在品质性因素往往不被参赛学生所重视,以致时常出现学生参赛获奖,但却搞不好日常生活中的时尚服装,到企业也胜任不了设计工作,究其原因就是学生对服装设计的理解认识不够,对服装本身实质性的技术技能掌握不到位,因此这就要求教师对学生在专业认识上要给予正确引导。

一方面,提倡学生要有较强的创新精神和艺术修养,积极参与专业大赛,注重培养学生对形式美及前卫时尚的敏锐感受力,使其具有超前的设计意识、设计理念。另方面,要强调学生对服装本质的认识,立足于学习服装结构、工艺技术方面所表现出的美,做到用良好的美感形式体现服装的功能价值;以得体的穿着效果展示高品位的内涵,树立起正确的设计意识及理念。

二、改进绘画基础教学模式

服装设计作为设计艺术范畴,自然离不开绘画基础,绘画基础的训练不仅是为了画好服装画和设计图,还关系到对学生审美情趣和形式法则的培养。国内服装院校的绘画基础教学,以往沿袭的多是美术院校传统的绘画基础教学模式,由几何形体、静物到石膏像、头像,再到人体、半身像、全身像,由浅入深逐步进行的训练。

但服装设计的绘画并不需要如此缜密、严谨的基本功训练

一是时间不允许,因为服装绘画只是服装系统工程中的一小部分,大部分应该是对服装的造型及结构变化、裁制工艺等方面的研究。

二是服装绘画表现的是人与服装的关系,人是第一位。必要的人体结构知识,对物体结构、空间、质感等非光影效果的理性表现,以及大量的人体、着衣人物动势的速写等短期作业,则是绘画基础训练的主体内容。纵览国外大师、名家的服装绘画作品:洗练、简洁的线条运用;夸张、到位的结构刻画;概括并富于质感的衣料效果;常常给人留有深刻印象。

三、服装款式造型与结构的一体化教学

服装款式造型与结构的变化统一,在服装设计中是最关键的环节,也是服装设计教学中的主干内容。只会画纸面效果,不能依此产生合理的结构关系,设计是“纸上谈兵”,相反只学那些已定型的常规服装结构,而不能灵活变化应用,那么也不能算是学会设计。就象有许多老裁缝能把西服、中山装剪裁得很合体,但若按设计稿裁一些有特别变化的时装则感到困难。

服装结构设计与工艺篇4

【关键词】服装设计艺术与技术款式造型与结构一体化教学

随着时代的发展,服装设计这一新兴行业也受到国人的瞩目和青睐。各类层次的服装设计专业教育也在全国各地纷纷建立起来,服装专业毕业生也陆续走上了工作岗位。然而,随着毕业生社会就业信息的反馈,服装专业教育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也开始显露出来。

主要表现在:专业教育重艺术绘画,轻视专业技术培训,注重纸面效果,忽视服装的本质结构等。由于许多院校初期的服装教学是由之前绘画艺术的美术教师担任,学生所接受的训练多是美术基本功和服装画的绘画技法,而服装设计所包涵的内容不仅仅是艺术绘画,服装工艺技术方面的内容没有被更多地意识到。最终造成了学生只会画,不会裁,也不会做,无法使设计意图得到完整体现。但进入九十年代以后,在教学上有了较大的改进,服装结构制图、剪裁、工艺缝制等专业技术方面的比重加大,对学生强调动手能力,学生的专业素质有了明显提高。

不过,对服装工艺技术的重视并不等于就是抓住了专业教学的本质,对于怎样能使服装设计中艺术与技术相融合,仍然还是教学过程中需要探讨的一个主要问题。目前设计教学上,款式造型与结构设计相分离现象还较普遍。结构制图课教学仍然较多地注重在常规款服装上,对于款式造型设计及所对应的结构变化分析较少。要确实做到艺术与技术的有机结合,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

首先,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设计观念,服装设计不同于普通的美术绘画,它不仅具有绘画中的形式美法则,更主要的是它在传达视觉形式美的同时体现自身的实用价值。在我国,设计艺术远比绘画艺术引进的晚,国内的设计艺术教育多年来一直受到绘画艺术教育的影响,致使各类设计观念局限在绘画艺术的思维定格中。因而,在服装设计教学中如何处理好艺术与技术的关系,确立对服装设计本质的认识,将主导教学的发展方向和思路。

其次、改进绘画基础教学模式服装设计作为设计艺术范畴,自然离不开绘画基础,绘画基础的训练不仅是为了画好服装画和设计图,还关系到对学生审美情趣和形式法则的培养。国内服装院校的绘画基础教学,以往沿袭的多是美术院校传统的绘画基础教学模式,由几何形体、静物到石膏像等,由浅入深逐步进行的训练。但服装设计的绘画并不需要如此缜密、严谨的基本功训练。服装绘画表现的是人与服装的关系,及对物体结构、空间、质感等非光影效果的表现,还有大量的人体、着衣人物动态的速写等。

服装结构设计与工艺篇5

关键词:影视服装;作用;设计;造型;艺术魅力

0引言

影视服装的创作过程中结构设计是服装造型设计的升华同时也是艺术设计的灵感所在,也是工艺设计的准备和基础,具有无法替代的功能,起到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影视服装作为服装概念的一个分支,有其特定的含义。它是指电影和电视剧中的人物着装,属于舞台服装的范畴。而所谓的影视服装造型就是设计师根据剧本的特定内容和艺术定位而进行的服装设计的行为。那么,作为服务于影视服装造型的结构设计其主要任务是根据剧情的需要进行“量体裁衣”,也就是以人体为中心,以面料为素材,以环境为背景,以气质为主题,通过技术和艺术手法,将设计者的构思转化为塑造人物形象服装成品。作为影视服装中工艺准备和基础,结构设计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与此同时,它还是造型设计进一步发展的标志,在设计中起到过渡的作用。一部影视作品的成功是与结构设计密切相关的,好的结构设计能更加充分的塑造人物的性格,内心与情感变化,影视通过优秀的设计可以更加适当的表现剧本内容,能够更加成功的表现影视作品的主题与思想,给影视作品加分。

1影视服装中结构设计的特点

在影视作品中,人物的造型设计是离不开着装的。服装以其特有的直观性和表达性充分地展现了角色的背景和性格特点。成功的影视服装,除了要有优秀的造型设计,结构设计也不可或缺。以影视作品中人物角色的时代等背景作为线索,结构设计能够在准确认识其特征的基础上合理搭建服装造型的骨架。在服装制作过程中,结构设计通过多样的构成方法完成版型的设计,制定可行的实施方案,完善和修改造型设计,提升服装的艺术美感与价值感,给人以有关于生活又不同于平凡的感受。可以说,结构设计是设计与成品间完美的过渡,能让服装具有浓厚的艺术底蕴和文化感染力,给人以美的感受。

2影视服装中结构设计的方法

2.1确定可行的实施方案

首先设计者要认真理解服装的效果图,在了解设计的许多要素后,根据人物的时代及背景,设计者构思结构设计的可行实施方案,确定设计的方法和手段,由此能够为设计的完成做出一定的贡献。比如在影片《花样年华》中,女主角随情节发展不断变化的着装以及富有时代艺术特色的旗袍展示,都是合理的实施方案确定的结果。这部影片中旗袍的款式,色彩和面料的质感,在灯光的作用下体现出最大的魅力,凸显了东方女性的知性与美丽。这些形态各异的旗袍在片中随着剧情不断变换,或清新素雅,或艳丽惊人,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部作品更是精确把握尺寸的典范,通过各部位的精确数据和平面制图,加上立体调整的方法,使得影片中人体形态与服饰形成了“天作之合”,更使旗袍产生了无与伦比的艺术魅力。这些实践方法,都使得这部影片获得很大的艺术成就,也在艺术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

2.2合适的色彩、面料和质地塑造完美角色

作为影视服装中的显性因素,色彩与材料质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由于不同的质地面料性能,色彩,肌理纹织等影响了作品的风格,设计者就根据影片角色与情节的需求制定有相应的色彩与质地的服装,由此更好的表达影片内容,烘托主题。在影片《赵氏孤儿》中,这些因素就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现。在程婴为庄姬把脉的这场戏中,庄姬此时的服装就十分有深意:长袍颜色是嫩绿与白色的结合,面料质感柔和,线条感十分优美,衬托出人物的气质。白色面料上还有一些简单的纹饰,表现出一位将为人母的女性那种安详与美好。而服装上的嫩绿色则暗示了一种蓬勃的生命力,这也为后面赵氏孤儿的人生拉开序幕。因此,一部好的影视作品的主题与意蕴表达,是离不开人物服饰的结构设计中的色彩和质感的表达的。

3影视服装中结构设计的作用

在影视服装中,结构设计的重要作用是不容忽视的,即“桥梁”作用。通过各种结构语言表达构成形态各异的服饰设计来表现人物形象,丰富人物性格,突出主题,准确反映影视作品的价值观,同时也能展示时代背景以及当时的文化特征。这些对于设计师的要求是很高的,除了要具备卓越的板型设计能力,还要具有优秀的结构语言的表达能力和立体思维能力。通过各方面努力,使得服装在各方面都与角色相融,由此创造和谐的视觉效果。同时,结构设计的“桥梁”还联系了造型设计和工艺制作。设计、结构、工艺三大工程在结构设计的作用下相互并存,形成了紧密联系的关系。比如在电影《夜宴》的服装结构设计上,设计师就没有被时代的束缚,表达出现代的古典图景,他采用了宽衣博裳的中式廓形,传统的交领右衽,饰体而保守的“v”字领形让无鸾带着几许书卷气息而不是中正的王者风范―――无鸾服装的设计都是趋于简洁和中庸的,而在这些方面的相互配合作用下,影视服装的艺术空间才能更好的搭建起来,也才能够塑造出更加丰富多彩的人物形象,使得观影者在感受影视作品的同时,得到美的陶冶和艺术感的提升。

4结语

如今,随着文化的发展,观众的艺术品位也得到了不断提升,对于优秀的影视作品的需求也在不断攀升。而作为在影视作品中起到“画龙点睛”作用的服装结构设计,也随之产生越来越高的要求,这也是对设计者的考验。好的结构设计能够为影片添彩,能够更好地表达人物内心色彩与性格特征,能够更加充分的表达影视作品的情感与主题。因此,我们应该深入学习影视服装结构设计的技巧与艺术特色,更好的发挥结构设计在服装中的作用,创作更多更优秀的作品,不断的在实践中得到成功的体验。

参考文献:

[1]李当岐.服装学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10).

[2]刘元风,胡月.服装艺术设计[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6(06).

[3]张文斌.服装结构设计[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6(12).

服装结构设计与工艺篇6

根据《中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大全(2007年)》统计,全国现有“艺术设计”专业布点671个,“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布点92个,“服装设计与工艺教育”属于目录外专业,专业布点较少,671个“艺术设计”专业的布点中设置的服装艺术设计方向应在1/3左右。通过上述数据,可以初步确定我国开设服装专业的高校有300余所。由于依托的专业不同,纺织、轻工类院校及部分综合大学、理工大学设置的服装专业多为“服装设计与工程”,有些院校同时设置了“艺术设计”下的“服装艺术设计方向”;而美术、艺术类高校的服装专业设置除少数几个院校(南京艺术学院、广州美术学院、山东工艺美术学院)为“服装设计与工程”外,其他院校均为“艺术设计”下的“服装艺术设计方向”;极少数师范大学依托艺术教育资源,设置了“服装设计与工艺教育”专业,如湖南师范大学等。根据《教育部关于公布普通高等学校可继续按艺术类专业招生办法招生的非艺术类本科专业名单的通知》(教高函〔2009〕25号),同意46所高校的“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3所高校的“服装设计与工艺教育”专业可继续按艺术类专业招生,也就是说这些专业布点可以授予文学学位。

由此可见,我国的服装专业设置以艺术类为主。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不同高校服装专业的课程设置有着天壤之别。“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严格按照工科类专业设置课程,开设有高等数学、大学物理、化学等课程,对于培养学生艺术修养和艺术表现的课程鲜有涉猎。生源多为理科类学生,数理思维能力较强,但由于没有经过艺术专业考试,普遍没有绘画基础。而“服装艺术设计”专业的课程设置则体现出重艺术轻技术,绘画、设计表现类课程较多,技术、原理类课程相对较少。学生多为文科生,通过艺术专业考试后入学,绘画基础较好,但由于艺术类考生的数学不计入高考总分,进入大学后也不学数学课程,所以学生普遍数学基础较差,数理思维能力薄弱。目前,不论是“服装艺术设计”方向,还是“服装设计与工程”(50%专业布点按照艺术类招生)专业,普遍都加强了学生艺术修养与艺术表现能力的培养,而对于工程技术重视不够。学生也普遍认为自己是学艺术的,对于技术类课程认为是裁缝工匠之工,不屑一顾。很多招收中国高校服装专业本科毕业生继续深造的国外高校普遍认为,中国学生的绘画能力最强、艺术表达最好,但前期的创作思维和后期的作品实现与国外学生相比有较大差距。这对于我们现在的课程设置思路有很大的警醒和启发。

20世纪八九十年代,高校服装专业教师大体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纺织、染织、工艺美术等相关专业教师经过进修学习后转到服装专业任教;另一部分是在服装企业中抽调从事一线生产多年的技师、工程师充实到服装专业教师队伍。转行过来的教师理论学习的系统性不够,实践经验也显欠缺;企业抽调的教师实践经验丰富,但理论功底略显不足。90年代后期以来,各高校培养出的服装专业学生部分充实到高校教学一线,同时很多有着海外留学背景的硕士、博士也充实到国内各高校服装专业的教师队伍中,为高校服装专业的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经过近30年的发展,我国高校服装专业教师的整体水平有了很大提升,但是还存在着“学院派”的说法,不同程度存在着款式设计教师与市场脱节,结构设计教师与生产脱节,工艺设计教师与企业脱节的现象。同时,各课程教师之间缺乏沟通,教学内容缺少有效的衔接,直接影响到专业系统知识构架的形成。

欧洲地区及日本等发达国家的服装设计专业学生在绘画表现上远不及中国学生,但是在设计思维、设计实现等方面要远远高于中国学生。发达国家高校的服装设计专业培养出了一大批服装设计大师,而中国高校几十年来却几乎没有培养出一位国际级服装设计大师,这又回到了“钱学森之问”。服装设计的“本”是什么?是绚丽的绘画,还是简单的制造?我们的高校服装专业教育是否抓住了服装教育的核心?我们的课程设置是否本末倒置?所有这些问题值得服装高等教育工作者深思。在《中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1998年)》及2011年9月教育部“关于征求对《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修订二稿)》修改意见的通知”中,都明确了“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可授工学、文学(艺术学)学位;在招生时可以按照工科类招生,也可以按照艺术类招生,由此“艺术设计”专业下的“服装艺术设计方向”就显得有些画蛇添足了。为了规范专业设置,使服装专业健康、可持续发展,建议各高校和教育主管部门,将服装专业统一设置在“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下,各高校可根据各自依托的优势专业及发展定位设置专业方向。这样既可以整合优势资源,完善专业产业链条,又可以明确专业定位,有利于人才培养。

服装设计的“本”是什么?其最终的设计作品应该是服装。设计是一种思维方式,服装应以成衣实现为载体。设计思维通过绘画的方式进行表达固然可取,但设计思维不等同于绘画表达,绘画表达也不应该是设计的核心。服装成衣实现是形成产品的前提,同时也可以反过来影响、作用于设计思维的发展。而我们以往的教育恰恰注重了学生绘画表达的训练,对于设计思维和设计实现(工程技术)的重视程度明显不足。国内几乎所有的服装设计大赛都要经过服装效果图初审,才能进入到最后的成衣展示决赛。有好的设计想法,没有好的表现技法,很有可能连初赛都不能通过,更没有展示成衣作品的机会。这样的比赛过程设置直接反映了中国高等服装专业教育的思维。服装是实用的,其功能属性是要为消费者服务,其保护功能、识别功能等需要理性的思考分析来实现;同时服装也应该是审美的,其装饰属性要为消费者接受。服装从设计到生产销售的过程,是创造美、实现美、接受美的过程。服装的创作是以作品为载体,以消费为目的的活动,并非是单纯的绘画表现,同时也不应该是单纯的工业制造。服装应该是一个艺术和技术相结合的交叉学科,只有艺工交融才能实现好的产品。所以高校服装专业的课程设置思路应该是艺术修养、设计思维和工程技术类课程相结合,相互融会贯通,过分强调哪一部分都是不合适的。不同专业目录下的服装专业,不论是工科类还是艺术类,虽然在研究方向上有所侧重,但是在课程设置上两大类课程都应该兼顾,可以在比例上有所侧重。#p#分页标题#e#

服装结构设计与工艺篇7

一、服装艺术设计与技术设计的灵动性特征

服装设计中无论是艺术性还是技术性,都是为了实现服装产品所采取的设计手段,都具有商品属性,而商品是用来调节社会关系的中介,具有一定的社会性,所以,服装的艺术设计和技术设计也都具有一定的社会性,并各自具有一些特征。艺术设计是一种显性的表达,注重美感形式和情感性,是以形象思维为主,其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审美的文化性,即赋予产品以文化意义。不同时代、不同民族的人们具有不同的生活背景和物质生活条件,这使得每个国家和民族对服装艺术设计美的理解和标准不同,也就使服装的审美具有了多种文化意义。例如,中国唐装、旗袍和盘扣元素的运用使服装具有鲜明的民族文化意义;西方20世纪六七十年代受后现代主义文化思潮影响,强调以人为本,推崇人性经验的主导作用,以历史的互渗性及个性化、自由化的思想方法和多元性、模糊化的设计语言,产生了波普、欧普、嬉皮、朋克等反传统的服饰文化现象。人们可以在传统与现代、民族与时尚之间的服饰文化中游走,这使得服装具有明显的时代文化意义。

技术设计是一种隐性的表达,注重数理性和逻辑性,是以抽象的思维为主,其最显著的特征是物质性,即服装从图形化的构思到人们可以穿用的物质化过程,从选取面料、确定款式到打板、裁剪、缝制和熨烫都有技术设计的参与。对面料的新颖性和环保性、生产能力和工艺水准、结构及尺码的要求等方面,都是技术设计物质性的体现。并且,这一物质性特征还包含了效用性和舒适性。服装是人们的第二层皮肤,强调的是服装的可穿性,其功能是起到保护人体、满足人体的生理需要,而又不影响人体正常活动的作用,这就需要服装结构的合理与工艺的完善来实现。人体各部位功能作用、形体起伏是结构设计的根本,而选择合理的面料及相应的工艺制作技术,是实现服装设计功效性的必然手段。技术设计的另一特征是功利性,即设计出的产品的最终目的是设计者和生产者能够从中获取利润。因为真正获取利润才是一个服装企业存在和发展的关键,如果设计出的产品实现不了功利性,也就没有技术设计的意义了。艺术设计与技术设计这一显性和隐性的两个特征共同构成了服装产品的特征。在服装设计中,在发挥艺术设计的特征时,要加入技术设计的数理性、功能性特征;在发挥技术设计的特征时,应融入艺术设计的情感性特征,使两种特征灵动地结合在一起。

二、服装设计艺术与技术的灵动性关系

服装设计从某种角度也可以看作是一门艺术,是设计者运用一定的文化载体、艺术表现手段进行创造,更确切地说是美化人类生活着装和生活环境的一门实用艺术。而实用艺术从其实用意义上来说,它又是艺术领域之外的,还有其实用价值的立足点,也就是工艺技术品质。为此,服装艺术设计是以技术设计为内容,技术设计则以艺术设计为形式,两者互不可分。布劳恩?劳森在《设计师怎样思考》中说:“为了达到设计目的,设计师必须理解和应用相应的技术手段,设计师不但要明白他们期望得到怎样的结果,还要清楚怎样得到这些结果。”这就是说,只是进行设计而没有考虑技术设计实践的设计是没有思考的设计,对预期的视觉效果是无法达到的,对自己的创意构思也无法实现。因此,如果一个服装设计师在设计时完全不考虑技术设计的实践要求,只注重形式和材料的美感,而没有考虑服装作为产品的功能性和商品性,其设计只能是形式优美的艺术作品或概念性作品。同样,如果设计师在设计时只注重技术性,而没有融入艺术的灵性,这个设计虽然具有了功能性,但由于缺少了服装的文化和艺术美的感染性,也会黯然失色。服装艺术设计和技术设计的不可分,并不是把两者牵强地拉扯在一起,而是找到一个美的结合点,使二者自然地融为一体、相互整合,从而创造出具有功能美和艺术美的服装产品。在服装设计创作中,服装的艺术设计往往是第二性的,技术设计是第一性的。

服装设计并不只是简单地先进行艺术设计构思,再用技术设计手段将其实现,而是在进行艺术设计时,需要技术设计的知识去验证、补充以及启发设计者的构思。也可以理解为,艺术设计是对技术设计的产品做进一步的改进。如果设计师不清楚有哪些结构、工艺手段以及与之相呼应的视觉效果,就无法与造型、款式、色彩等艺术设计手段进行结合,也就无法实现自己的创意设计构思。如图1中的图1a为一短款小衫的款式设计图,其款式造型设计以前胸部的横向和半圆形分割为结构线,以简洁的碎褶和垂褶的节奏变化表现设计特征。图1b、图1c分别为对应展开的结构变化图,结构图通过省与褶的转换,依结构线分别在胸高处和前衣摆处形成具有塑型作用的碎褶和强化动感层次的垂褶。图2为该款式结构的立体试型图。通过这一款式与结构的设计实例分析可以看出,省道和分割线结构能与款式设计巧妙地结合起来,线条可以处理得流畅并具动感,碎褶和垂褶可以表现得更有张力和美感,把款式设计演绎得精致到位。

三、服装设计艺术与技术的灵动性表现

服装设计是艺术与技术设计的综合,缺少了感性的艺术设计,服装将失去灵魂;缺少了精湛的技术设计,将无法承载艺术的魅力表现。因此具备较好的艺术感觉是先决条件,这样能很快理解设计内涵、准确把握款式特征。同时,要发挥技术设计的调整作用,根据款式的风格和定位,运用创造性的技术设计技巧,把服装本身的内涵和品位表达出来,将前期艺术设计中不合理的因素进行调整、补充,使之更为恰当、完美。图3为Dior品牌原设计师约翰?加利亚诺2009年秋冬高级定制会的作品。此作品是以17世纪荷兰黄金时代绘画大师约内斯?维米尔所运用的柔和金色为色彩灵感。在款式设计上是将老迪奥先生1947年战后推出的新造型“newLook”的精髓——纤细高腰、过膝长裙加以夸张演绎。它保留了“newLook”中肩线窄而柔美,突出胸部的丰满和细腰的造型,把蓬起的长裙造型演变为强调臀部的巴斯克裙、吊袜带,并且在衣领和袖子上配以文艺复兴初期安东尼?凡?代克画中典型的精致蕾丝衣领和袖子,这些与明艳的黄色相结合,重新演绎了“newLook”中所营造出的纤美、高贵的女性气质。

服装结构设计与工艺篇8

局部编织工艺通过控制编织的织针数量和位置,工作织针加针、减针的缓急和编织行数,可以一次性完成各种衣片造型的编织。相比于梭织服装制作,局部编织工艺在针织服装结构上的应用有着高效、高速和节约原料的特点。局部编织工艺通常运用在领部、底摆装饰、肩部、口袋、毛衫扣眼和胸部及肘部省道等部位的编织。

1.1褶裥立体造型

褶裥赋予服装丰富的造型变化,通过合理布局能增强服装整体层次感和秩序感,增加服装装饰效果,在女性服装中广泛使用。图1为一款充满浪漫情怀的鱼尾裙套装设计,鱼尾裙裙摆使用局部编织工艺,将局部编织针数逐渐递减再逐渐递加进行编织,然后横织竖用,出现裙摆立体褶裥效果,类似于梭织服装版型中插入三角的造型方法。

1.2特殊边缘设计

领口、袖口、下摆等部位的局部设计中,在保持整体风格协调一致的基础上,特殊边缘设计为服装视觉效果锦上添花。如图2中服装的边缘设计,上衣部分下摆采用局部编织起头,产生针织服装特有的齿状效果;下裙部分同上衣一样,采用局部编织起头,但上下倒置使用,并用钩辫连接,使腰部出现齿边对应的镂空效果;腰部齿状边缘形状与衣身菱角图案对应,并增添轻松趣味性。

1.3服装整体廓形设计

局部编织工艺一直是针织成形服装整体廓形的重要造型手段,它能一次性完成各种衣片的造型。如图3中连衣裙斜下摆与侧边荷叶边造型就是用局部编织工艺一次成形,衣片采用局部编织工艺起头,编织出裙边斜下摆,两侧采用不同局部编织织针加减方式进行编织,形成特殊平面廓形,简单又富有设计感。

2组织的创新设计

在针织成形服装设计中,服装组织与服装结构同样重要,是针织服装设计的另一大语言。各种组织结构的合理搭配,可以使简单的服装款式获得丰富多变的表面视觉效果,而局部编织工艺可以把单个或多个组织进行不同的融合,搭配出具有丰富色彩和质感的纱线,创造出无数极具装饰性的外观效果。本文在局部编织工艺与彩条组织并用的基础上,结合其他组织,进行了一系列的创意织片的研发。

2.1局部编织与彩条组织组合

彩条组织是采用两种或两种以上色彩的纱线编织纬平针织物。将局部编织工艺与彩条组织混合使用可以使传统条状色块相互融合,且在装饰效果上更具有灵活性。如图4a中的创意织片,局部编织工艺编织出3D立体效果,而深浅颜色的对比使其立体效果在视觉上变得更加丰富强烈。图4b中的织片通过局部编织实现随意错落的彩条背景和密集分布的彩色凸点,两者结合描摹出一种类似生物结构的图案,传达出一丝迷幻的感觉。图4c织片中通过局部编织工艺形成彩条强烈的粗细对比,并且排列有致,形成类似音波状的运动感觉。

2.2局部编织与正反针组合

纬平针的正反面外观和光泽不同,交错编织时,有正针凹进、反针凸起的特点。局部编织工艺结合这一特点可以编织出具有微弱凹凸外观的各色图案来装饰服装的局部。图5a、图5b中的织片通过不同部位有规律或无规律的加减行数编织,产生一种自由立体波纹效果:短曲线随意排布,给人一种现代几何感觉;而长曲线规律连接,给人带来如行云流水般的舒畅感。图5c局部编织的色块与立体正反针线条相结合,线、面对比,更增添了织物层次感。图4局部编织工艺与彩条组合设图7彩色虚实色块不规则交错效果图8局部编织与多种组织结合图9彩色圆环组成的单肩连衣裙(a)正面展开图(b)侧面图图6局部编织工艺与提花组织组合举例

2.3局部编织与提花组织组合

图6a中,局部编织与虚线提花结合,编织出素色与多色间隔的不规则块面,并将虚线提花组织的前、后板互相替换,形成清晰与朦胧并存的效果。凸条组织会在织物正面形成横条状凸起,与局部编织工艺结合形成局部凸条效果,呈现出一种点状的立体肌理。如图6b大面积的提花图案与小面积的局部凸条结合,图6c织片采用局部凸条,局部虚线提花夹杂其中,既丰富了织物表面肌理感,又增添了趣味性。

2.4局部编织与嵌花组织组合

如图7中的织片,局部编织与嵌花组织结合,通过控制各色块部分局部编织行数,出现彩色平面与彩色褶皱面的交错,并织入金银纱使其出现虚实对比效果,给人一种活泼欢快的感觉。

2.5局部编织与多种组织组合

图8a中的织片,局部编织工艺结合彩条组织、正反针组织、绞花组织和凸条组织进行编织。局部编织配合彩条组织,赋予单一形状的彩色条纹以形态变化,正反针组织增添层次感,绞花组织和局部凸条组织形成的微立体图案作为装饰细节,织片整体视觉效果非常丰富,极富装饰性。图8b中,局部编织结合集圈组织形成自由无序的块面分割,并在块面边缘部分加入正反针组织增加立体感,局部浮线编织增添了细节层次,多色纱线的运用产生丰富的色彩变化,装饰肌理感极强。

3结构与组织结合的创新设计

针织成形服装结构与组织织法变化丰富,能够组合、碰撞出或优雅、或粗狂等风格迥异的效果。同时,独具匠心的结构设计搭配合理的组织图案,才能衍生出出色的针织服装设计作品,两者缺一不可。图9为一款基于局部编织工艺的创意成形针织服装设计,局部编织针数逐渐递减再逐渐递加进行编织,并重复编织需要的次数,就可以形成一片圆环。此套服装在结构上由3片大小不一的圆环构成,圆环都采用局部编织工艺形成。在组织图案上,将局部编织工艺与彩条组织、纱罗组织(纱罗组织是按花纹要求将某些线圈进行转移形成的,简称移圈又称镂空编织或挑花编织)进行组合,形成多彩的、具有虚实对比的表面效果。彩色图案由圆环中心散开,显得热情洋溢。

4结束语

服装结构设计与工艺篇9

服装设计与工程简称服装工程专业,是专业培养具备服装设计、服装结构工艺及服装经营管理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能在服装生产和销售企业、服装研究单位、服装行业管理部门及新闻出版机构等从事服装产品开发、市场营销、经营管理、服装理论研究及宣传评论等方面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该专业的学生主要学习服装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服装设计方法、成衣结构与工艺、服装营销管理方面的基本训练,具有从事服装开发、设计、生产管理和营销等方面工作的基本能力。主要课程有时装画、服装设计、服装色彩、服装材料、服装结构、成衣纸样与工艺、服装CaD、服装专业英语、服装机械与设备、服装心理学、服装采购学、服装零售学、服装生产工艺与管理、服装工业制板、服装市场营销、服装史、服装工效学。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包括缝制工艺实习、成衣工艺实习、服装市场调研、创作实践、计算机上机实习、毕业设计及论文等。

(来源:文章屋网)

服装结构设计与工艺篇10

关键词:服装设计;设计教学;结构设计;工艺制作;教学模式

现代人审美观念的变化,直接影响着服装行业的发展形势,就像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所看到的,服装行业每年的发展形势都不一样,每年所流行的服装款式也是不一样的。反过来,服装行业的发展趋势,也会对人们的审美观念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在当前形势下,服装设计教学担负着满足人们精神追求和时展需求的重担,因此,学校必须采取措施使该教学活动获得最大的教学效果。

一、开展服装设计教学的重要性

开展服装设计教学,不仅是时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满足人们精神追求,满足市场经济发展需求的重大体现。

(一)、时展的必然要求

服装是我们人类日常生活中的必需品,是人类文化的一种特定形式。服装文化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不断发生着变化。例如,在物质经济水平低下的时期,人们对服装的要求仅仅停留于保暖、遮羞阶段。现如今,人们的生活水平随着物质经济的发展而不断提高。人们对生活的追求,不再停留于物质阶段,开始追求精神文化上的满足。因此,人们对服装的审美要求也不断提高。服装的审美功能主要由服装设计和制作工艺所决定,在如此形势下,开展服装设计教学,能够培养处更多高素质的设计师,从而设计出更多具有高审美价值的服装,满足人们对服装的审美需求。

(二)、市场经济发展的需求

随着现代经济社会的发展,人类的生产力水平已经达到了一个较高的程度,产业结构逐渐朝着多样化方向发展。在先进生产技术和较高生产水平的带领下,我国服装行业的发展速度也越来越快。服装行业的飞速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因为人们对服装有很大的需求,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服装行业的需要。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为服装行业的发展提供了大量可靠的技术,而人们对服装的需求,为服装行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当前,在服装行业迅速发展的形势下,开展服装设计教学,培养服装设计人才,是满足服装行业发展需求的重大体现。

二、服装结构设计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教材过时,教学内容陈旧

很多服装学校在开展服装教学时,所使用的教材大多是很多年前出版的书籍,里面的内容是多年前流行的东西。服装行业的发展速度是非常快的,服装设计教学的内容要与时俱进,才能培养出具有时尚眼光、紧随时展潮流的人才。服装行业能否可持续发展,很大程度上是由设计师的设计水平和市场经济发展形势而决定的。服装学校使用过时的教材进行教学活动,不利于培养出高素质的设计人才,从而影响到整个服装行业的发展状况。

(二)、教学进度安排不合理,影响教学效果

服装设计学校使用过时教材作为主要教学内容,严重地影响到了该课程的教学有效性。此外,落后的教学内容,对教学进度也有着很大的影响。例如,教材内容多,需要安排多课时教学,这期间就会让大部分的课堂时间浪费在过时的理论教学活动中,久而久之,其中的弊端就会逐渐显露出来,例如,理论学习时间过长,致使理论与实践活动间隔时间过长,不利于学生将理论知识很好地应用到实践活动中。

(三)、设计教学与工艺教学相分离

当前,在我国服装设计学校,普遍存在设计教学与工艺教学相分离的状况。例如,有些学校在开展服装设计教学活动时,将服装结构设计作为重点教学内容,而对于服装的工艺技术,则采取了直接忽视的态度。在此种教学模式下培养出来的设计人才,他们只懂得设计服装的结构,而对服装的工艺设计却丝毫不懂。而有些学校则将制作工艺当成教学的全部,导致该校的学生在学校只是学习到了如何制作服装,而不懂得服装设计。

三、服装设计教学中设计与工艺结合的教学模式

服装设计教学活动要想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就必须采取措施完善教学内容,改善教学方式,而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要将服装结构设计教学与服装工艺制作教学紧密结合起来,将此二者结合起来,才能培养出更多的高素质设计师。

(一)、树立新型服装设计专业课程教学理念

教师的教学理念,会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针对服装设计教学中,结构设计教学与工艺制作相分离的情况,教师就应该及时更新教学理念,树立新型的服装设计教学观,在教学活动中,将结构设计教学与工艺制作教学相结合,培养出既会设计服装结构,又能将所设计的服装亲自制作出来的设计人才。对此,教师要坚持工学结合的教学理念,将最新的教学内容引入课堂,并采用理论与生产实践相结合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

(二)、建立新型的服装设计专业课程体系

服装设计教学中设计与工艺结合的教学模式,需要建立在新型的课程体系上,这就要求学校要从以下两方面着手,建立新型的服装设计专业课程体系:其一,将服装设计和工艺设计制作结合起来。教师在服装设计教学活动中,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兴趣,将枯燥的理论知识与实际的实践活动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其二,加强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学校可时常带领学生到企业进行参观与实习,让学生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尽可能地熟悉了服装设计与制作的流程,培养学生的设计灵感和动手能力。

(三)、建立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作为一种良好的教学模式,适用于很多教学活动中。将此种教学方式应用到服装设计教学中,建立设计专业课程教学与现代服装工艺制作课程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有利于弥补当前服装设计学校教学活动中,服装结构设计教学服装制作工艺教学相分离的弊端,有利于提高服装设计学校的教学效果。就拿牛仔裙的设计教学来说,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首先要采用纯理论的讲课方式,引导学生熟练地掌握关于牛仔裙设计的相关理论知识;其次,采用工作室现场教学法,教师带领学生将所学到的设计知识融入到自身的设计理念中,并通过实践活动,将牛仔裙制作出来。教师在开展设计教学时,要注意加强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通过相互的探讨,形成一种良好的师生互动,能够有效地提高服装设计课程的教学,从而培养出既懂设计又懂制作的设计人才。

结语

在学校的服装设计教学活动中,存在结构设计教学与制作工艺教学相分离的弊端。服装设计学校,要想切实提高服装设计教学活动的有效性,学校就应该采取措施将设计教学与工艺教学紧密结合起来,培养出更多高素质的设计人才,从而推动我国服装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同时也提高人们的幸福感,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参考文献:

[1]翁志珍.服装工艺与服装设计多视角结合的教学研究[J].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06)

[2]付冰冰.浅析服装设计专业教学改革――项目教学法在服装设计教学中的应用[J].科教新报(教育科研).2010(35)

[3]姚平,周家伟.浅论高职院校染整技术专业课程标准的制定及其重要性[J].广西轻工业.20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