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电保护的主要任务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2:47:01

继电保护的主要任务篇1

关键词:工作过程;继电保护实训;职业能力

作者简介:张沛云(1969-),女,山东济南人,国网技术学院电网运行培训部,教授;高广玲(1975-),女,山东济南人,国网技术学院,副教授。(山东?济南?250002)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2)22-0096-02

继电保护知识和技能是电力系统中从事继电保护工作的工程技术人员应掌握的职业技能,继电保护实训是继电保护专业学生在掌握了一定的专业知识后进行的综合专业技能和职业技能训练。以往的继电保护实训主要在实验室中进行,由教师布置实训任务,学生按照要求完成各项操作,实训项目内容简单,仅仅是保护整定值的测试和原理的验证,学生被动地听从教师的指挥,按照指导书上的步骤进行操作,记录实验数据。这样以来,难以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不利于职业技能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教高[2006]16号文为高职高专的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国网技术学院从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入手,积极推进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开发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和教学模式,将职业能力的培养放到首要地位。依托国网技术学院新建的继电保护实训室,对继电保护实训进行改革,应用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模式组织教学,采用“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方法,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模式的改革

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模式,是依据工作过程构建课程结构,以职业活动为主线,以培养职业能力为本位,以过程性知识为主,按照工作过程来序化知识,重组教学内容,将陈述性知识与过程性知识整合、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整合,教学过程不再是静态的理论知识的复制与再现,而是动态的行动体系的生成与构建。工作过程知识不是从理论知识中引导出来的,而是从与工作经验相适应、并指导实际的职业劳动过程中抽取出来的,这些知识不是靠教师单方传授获得,而是在师生的互动过程中,学生以经历的方式获得的。学生通过体验具体的工作过程,使职业综合能力得到提升,而不仅仅是获得单纯的学科知识和操作技能。[1,2]

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是以真实的工作为基础挖掘课程资源,主要内容来自于实际工作中的典型工作任务,与企业实际生产过程直接相关。发电和变电部门继电保护工作人员的任务是对现场的继电保护装置进行安装调试、运行维护、事故处理。通过分析继电保护岗位职业能力要求,结合继电保护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在实训中设置的主要实训项目有:变压器保护装置调试、母线保护装置调试、110kV线路保护装置调试、220kV线路保护装置调试、简单事故处理。主要内容包括了解变电站中变压器、母线、输电线路的保护配置,熟悉二次回路的接线,能检查接线、查找故障、排除故障,学会使用微机保护测试仪,并能对各种保护装置进行调试,解决遇到的问题,分析测试数据,编写实训报告。继电保护实训的目标是在学习过程中或学习结束时,学生通过探究行动学会职业知识、职业技能和职业态度等,使学生理解继电保护工作的性质、任务,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锻炼工程实践能力,提高分析和解决现场实际问题的能力,为从事继电保护工作奠定基础。

二、基于工作过程教学模式在继电保护实训中的实施

继电保护实训是继电保护专业的重要实训环节,为了适应教学改革的需要,以及国网公司员工职业技能培训的需要,国网技术学院组建了220kV继电保护实训室,实训室配备有两个220kV变电站典型二次设备,包括变压器保护、母线保护、线路保护、测控装置、直流系统、故障录波、安全自动装置,各保护装置由不同厂家生产的不同型号的产品构成,有鲁能智能、许继电气、国电南自、深圳南瑞等公司的产品,如wXH-100型微机线路保护装置、pSL600系列线路保护装置、pRS-778微机变压器保护装置、wmH-800母线保护装置;另外还有二次回路故障模拟装置、模拟断路器及刀闸装置、监控后台、变电站一次系统模拟屏等设备,可以实现对继电保护岗位工种的培训和学生的实训教学。

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模式在继电保护实训中的实施主要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确定工作任务,查阅资料,收集信息,为完成工作任务做好充分的准备

工作任务通常由教师结合实际工作中的典型工作任务提出。在实训室中,教师结合继电保护实训室中220kV变电站的主要设备,向学生下达保护装置调试的任务。讲解时,利用多媒体投影,对照实训室实际设备,介绍变压器、母线、线路的保护配置及二次回路的接线,使学生充分置身于现场的工作环境中,全面了解继电保护工作人员的工作性质和内容,为继电保护实训项目的开展奠定基础。

然后教师与学生一起讨论,最终确定具体工作任务和目标。同时,对学生完成实训项目应具备的知识提出要求,如“继电保护”、“自动装置”、“二次回路”、“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等课程的相关知识点,熟悉继电保护及自动装置运行规程,了解继电保护装置运行的特点及运行中的注意事项,让学生在工作任务和目标的驱动下自行组织安排自己的学习行为,查阅资料,收集信息,独立完成各项准备工作。

2.结合不同的工作项目,制定工作计划,提出设计方案或操作步骤,最终确定出最佳方案

继电保护的主要任务篇2

【关键词】pLC继电保护系统调试

一、继电保护原理

电力系统在发生故障以后,会出现以下变化。第一,电流增大。短路电流值将远远超过最大电流负荷。第二,电压减小。当系统发生的故障是由于相间的短路或是接地短路造成时,系统各点的电压值就会减小,并且遵循离短路的位置越近电压下降速度越快的原则,最低时会下降到零。第三,相位角被改变。同相电压和电流间的相位角被称为负荷功率因素角,一般情况下负荷功率因素角的取值在20°;发生三相金属性短路时,同相电压与电流的相位角被称为阻抗角,架空线路的阻抗角一般在60°到85°之间;第四,阻抗改变。测量点电压与电流的向量之比即为测量阻抗。在继电保护系统正常运行时,测量阻抗与复合阻抗a相同,而短路时,测量阻抗会增大。故障时的这些变化形成了判定依据,组成了原理各异的继电保护装置。

二、普通继电系统存在的问题

传统继电保护系统的调试在运行方面有着很多的问题,这些问题一直没有得到彻底的解决。主要问题有:需要过长的时间来进行后备保护;有限的故障检测方法使得故障的判定和排除都充满困难;对于系统的动态变化,保护定值无法适应其变化速度。继电保护系统能检测到的有效信息十分有限,以致其调节能力不够理想,各种保护功能没有很好的配合。传统继电保护系统的核心是电磁式继电器,但是不同的生产厂家所生产电磁式继电器的性能和物性参数都不相同,因此给继电保护系统的调试带来了极大的麻烦。同时,传统继电保护系统调试的灵敏性偏低使得自动保护装置的开启不够及时,而其庞大的体积使其很难被移动。而最主要的问题是,国家正在努力让电力设施实现自动化发展,而传统的继电保护系统调试无法做到。

三、继电保护系统调试的应用原理

(一)继电保护系统的任务

继电保护系统的任务主要有3个:最基础的系统任务、主要任务和设置任务。

最基础的系统任务:通过处理数据、调用保护程序、驱动输出等方法确保继电保护系统安全。稳定的运行。功能任务:主要是在发生故障时发出警报并测量等。设置任务:包括修改参数、显示数据等。继电保护系统越高效的完成这些任务,调试也就会越精确,整个系统的执行效率就能得到提高。

(二)调试工作原理

继电保护装置可以正确地区分系统运行的正常与故障状态。在出现故障时,继电系统会自动进行信号的检测并将传递回来的测量信号与正常整定值进行比较,然后依据结果判断保护装置是否已经开启。如果继电保护装置已经开启,那么系统的逻辑部分就会根据测量信号的性质、程度设定保护程序并将工作命令传达给执行系统,然后执行系统开始处理电力故障。

四、pLC构件的好处

(一)可信性

构件的安全保密性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它在最大程度上决定了用户的信任度。以下几个因素影响着pLC构件的可信性:安全性、可靠性以及可用性。安全性指的是系统发生故障或失效的频率保证在低范围内,同时故障或失效所造成的损失也能保证在一个可接受的范围内。构建的可靠性指的是构件从使用一直到发生故障时,持续服务可以坚持的时间。构建的可用性指的是当用户使用产品的环境十分特殊时,用户完成任务后对交互过程的满意度。

(二)可重用性

构件的可重用性指的是同一构件在不做任何修改或是稍微修改的情况下就能达到重复使用的目的。构件的重用节省了开发过程,降低了投入成本。构件能否被重用取决于它被使用的频率、开发成本等。使用频率太高的pLC构件由于老化的原因通常不具备可重用性。而投入稍多的pLC构件由于其质量的过硬,即便被高频率地使用过,却依然可以重用。

(三)可移植性

pLC构件的可移植性指的是它从一种计算机环境被移植到另一种计算机环境后依然可以正常工作。这种可移植性使它充分说明了它的质量。pLC构件的可移植性与目标环境的数量、移植工作量以及转移成本有关,转移成本越低,可移植性就越高。

(四)可维护性

pLC构建的可维护性指的是构件进行维护的难易程度。重用的构件由于在被重用之前进行过多次的重用测试,因此得到了不断的改进,极少会出现错误。因而,在重用构件越多的情况下,维护工作就越容易。

五、pLC构件在继电保护系统调试中的优势

pLC构件的继电保护系统调试在多个方面都有着其优越性,具体表现在:解决故障的能力更强;多个个体可以同时操作;具有较好的协调能力;解决方案的高度可靠性;较高的灵活性等。应用微机技术同样可以解决传统继电保护系统调试的问题,只是微机技术在编程时会碰到很多难以克服的问题,且不易操作,因此这种想法的实际操作性不强。而pLC构件的结构非常简单,程序的编写也比较容易,并且安全可靠,因此将pLC构件运用到继电保护系统调试中非常的合适,即便是普通的电气工人也能很快掌握操作之法。pLC构件的抗干扰能力也很强,运用到电力系统中可以让继电保护系统调试更加有效。

六、结束语

总而言之,随着微电子和现代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电力系统的发展也有了新的趋势。pLC构件在继电保护系统调试中的应用将会越来越广泛,pLC构件本身在管理、控制、灵敏度等方面的优点将会使继电保护系统的调试越加简便。

继电保护的主要任务篇3

【关键词】继电保护;故障种类;微机化管理;维护;发展

电力系统的飞速发展对电力系统的继电保护不断提出新的要求,近年来,电子技术及计算机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为继电保护技术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如何正确应用继电保护技术来遏制电气故障,提高电力系统的运行效率及运行质量已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作为天津南环铁路的一名电力职工,结合工作经验,我对电力系统继电保护管常见问题进行分析,确保电源安全稳定运行,以保证铁路的正常运输。

1.电力系统中继电保护的任务应用与维护

1.1继电保护装置的任务

电力系统在生产过程中,有可能发生各类故障和各种不正常情况。其中故障一般可分为两类:横向不对称故障和纵向不对称故障。横向不对称故障包括两相短路、单相接地短路、两相接地短路三种,纵向对称故障包括单相断相和两相断相,又称非全相运行。电网在发生故障后会造成很严重的后果:

(1)电力系统电压大幅度下降,广大用户负荷的正常工作遭到破坏。

(2)故障处有很大的短路电流,产生的电弧会烧坏电气设备。

(3)破坏发电机的并列运行的稳定性,引起电力系统震荡甚至使整个系统失去稳定而解列瓦解。

(4)电气设备中流过强大的电流产生的发热和电动力,使设备的寿命减少,甚至遭到破坏。

不正常情况有过负荷、过电压、电力系统振荡等.电气设备的过负荷会发生发热现象,会使绝缘材料加速老化,影响寿命,容易引起短路故障。所以必须设置一套设备对电力系统实施监控,并对异常情况进行动作,使损失降低到最小。所以出现了继电保护设备。

1.2继电保护装置的应用

天津南环铁路的东大沽变电站是一所10KV变电站,担任着铁路运输的重要职责。继电保护装置广泛应用于高压供电系统、变电站等,用于高压供电系统线路保护、主变保护、电容器保护等。高压供电系统分母线继电保护装置的应用,对于不并列运行的分段母线装设电流速断保护,但仅在断路器合闸的瞬间投入,合闸后自动解除。另外,还应装设过电流保护,对于负荷等级较低的配电所则可不装设保护。变电站继电保护装置的应用包括:

①线路保护:一般采用二段式或三段式电流保护,其中一段为电流速断保护,二段为限时电流速断保护,三段为过电流保护。

②母联保护:需同时装设限时电流速断保护和过电流保护。

③主变保护:主变保护包括主保护和后备保护,主保护一般为重瓦斯保护、差动保护,后备保护为复合电压过流保护、过负荷保护。

④电容器保护:对电容器的保护包括过流保护、零序电压保护、过压保护及失压保护。

1.3继电保护装置的维护

值班人员定时对继电保护装置巡视和检查,并做好各仪表的运行记录。在继电保护运行过程中,发现异常现象时,应加强监视并向主管部门报告。建立岗位责任制,做到每个盘柜有值班人员负责。值班人员对保护装置的操作,一般只允许接通或断开压板,切换开关及卸装熔丝等工作,工作过程中应严格遵守电业安全工作规定。做好继电保护装置的清扫工作。清扫工作必须由两人进行,防止误碰运行设备,注意与带电设备保持安全距离,避免人身触电和造成二次回路短路、接地事故。对微机保护的电流、电压采样值每周记录一次,每月对微机保护的打印机进行定期检查并打印。定期对继电保护装置检修及设备的查评。

2.继电保护的未来发展

继电保护技术未来趋势是向计算机化,网络化,智能化,保护、控制、测量和数据通信一体化发展。

2.1继电保护计算机化

计算机化随着计算机硬件的迅猛发展,微机保护硬件也在不断发展。随着,电力系统对微机保护的要求不断提高,除了保护的基本功能外,还应具有大容量故障信息和数据的长期存放空间,快速的数据处理功能,强大的通信能力,与其它保护、控制装置和调度联网以共享全系统数据、信息和网络资源的能力,高级语言编程等。这就要求微机保护装置具有相当于一台pC机的功能。

2.2继电保护网络信息化

随着电力系统发展的要求及通信技术在继电保护领域应用的深入,继电保护的作用不只限于切除故障元件和限制事故影响范围,因继电保护的作用不只限于切除故障元件和限制事故影响范围(这是首要任务),还要保证全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这就要求每个保护单元都能共享全系统的运行和故障信息的数据,各个保护单元与重合闸装置在分析这些信息和数据的基础上协调动作,以此确保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

2.3继电保护智能化

智能化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电力系统继电保护领域内的一些研究工作也转向人工智能的研究。专家系统、人工神经网络等逐步应用于电力系统继电保护中,为继电保护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结合人工智能技术,分析不确定因素对智能诊断系统的影响,而提高诊断的准确率,是今后智能诊断发展的方向。

2.4保护、控制、测量、数据通信一体化

在实现继电保护的计算机化和网络化的条件下,保护装置实际上就是一台高性能、多功能的计算机,是整个电力系统计算机网络上的一个智能终端。它可以从网络上获取电力系统运行和故障的任何信息和数据,也可将它所获得的被保护元件的任何信息和数据传送给网络控制中心或任一终端。因此,每个微机保护装置不但可完成继电保护功能,而且在无故障正常运行情况下还可完成测量、控制、数据通信功能,亦即实现保护、测量、数据通信一体化。

3.总结

继电保护作为电力技术的一环,它对保障电力系统安全运行、提高社会经济效益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电力系统由于其覆盖的地域极其辽阔、运行环境极其复杂以及各种人为因素的影响,电气故障的发生是不能完全避免的。在电力系统中的任何一处发生事故,都有可能对电力系统的运行产生重大影响,为了确保电力系统的正常运行。必须正确地设置继电保护设备。 [科]

继电保护的主要任务篇4

【关键词】继电保护二次接线;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实践

继电保护二次回路通常包括用以采集一次系统电压、电流信号的交流电压回路、交流电流回路,用做对断路器及隔离开关等设备进行操作的控制回路。二次回路虽非输变电设备主体,只是对一次设备进行监控、控制、调节和保护,但它在保证电力生产的安全、向用户提供合格的电能等方面却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二次回路的故障或错误接线将严重影响电力系统的正常运行,若断路器的控制回路和保护装置接线错误,一旦系统发生故障,则可能会引起断路器误动或拒动,造成设备损坏甚至电力系统瓦解的事故.通过对毕业生就业情况的调研,继电保护装置生产企业对熟练掌握继电保护的识图绘图和接线工艺人才的需求不断加大,为了适应着这种要求,“继电保护二次接线”课程已成为高职院校继电保护与自动化专业的必修课程。

高职教育就是要以教育思想、观念改革为先导,以教学改革为核心,以教学基本建设为重点,注重提高质量,努力办出特色。其中改革教学模式是高职教育的重中之重,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笔者根据所在院系自身条件以及学生的特点,不断探讨“继电保护二次接线”课程教学,逐步摸索出适应高职继电保护及动作化专业的“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1-3]。

一、“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内涵

“教学做合一”是教育家陶行知提出的三大主张之一,陶先生视“教学做”为一体。“做”是核心,主张在做上教,做上学。陶行知主张把“教学做”这三者看做是统一的,统一在做上,教学做是合一的,这些观点在大力倡导高职院校教学改革的今天仍有积极的指导意义。借鉴陶行知的“教学做合一”理论,我国高等教育界提出了“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它将教师的教,学生的学以及任务的实施融为一体。旨在改变传统的课堂内的静态教学模式,通过课堂内的开放式教学过程让专业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的学习有效地融为一体。

学生在教学中学习知识,获得能力,做到在实践中教理论,在运用中提高能力,增强素质,充分挖掘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技能方面的潜能,使学生能把理论知识和实践贯穿起来,使教师和学生之间形成沟通配合的有机整体,使教与学之间相互影响和作用。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师的责任在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独立观察、思考和分析判断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学会自己去获得经验和知识。“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就是按照这一教育理念指导我们的教学过程,重要的是要加强实践教学,重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让他们初步学到独立从事企业工作的本领;锻炼他们的组织管理协调能力和合作精神,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要让他们学会终身受用的求知方法和具备创造性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在继电保护二次接线课程的应用

“继电保护二次接线”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课程的主要目标是使学生具备根据原理图和展开图来完成继电保护设备二次回路接线的能力。该门课程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了解二次线安装的基本知识及工作内容,学会阅读二次回路原理图、展开图、盘面布置图、盘后接线图等,掌握二次回路安装图的绘制方法,二次接线施工工艺及检查、调试方法,掌握控制屏、保护屏的安装初步技能。

这门课程的前导课程主要有《供用电网络继电保护》和《电工工艺接线》这两门课程,学生必须具备电力系统继电保护的基本知识包括继电保护设备的参数与性能以及保护的基本原理,另外,在电工工艺接线这门课程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已经掌握了基本的接线工艺,在此基础上学生才能更好的完成本门课程的学习。

在“继电保护二次接线”传统教学中,教师习惯上按照教材内容的顺序进行授课,学生学一知一,所学知识在整体内容中的作用、地位模糊不清,学习目标不明确,难以激发学习兴趣。这种教学方式不适合本课程的特点,也不适应高职院校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需要。大量实践证明,“教学做一体化”模式比较适合“继电保护二次接线”课程教学。根据企业岗位需求,按照任务驱动将原有的知识体系进行解构、重构。以继电保护二次接线为主线,进行任务驱动的课程设计,将知识与技能有机融入到任务中,通过完成一个个接线图的设计使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调动了学生的学习(下转第175页)(上接第172页)兴趣。在执行任务的过程中,学生探索知识,学习设计技能。再通过老师检查,小组之间互查这样的评价形式,既保证了职业岗位所需技能、相关知识、职业素质的需要,又保持了原有知识体系的相对完整性,并且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团结协作的能力。课程教学过程如图1所示,设置三个学任务,每个学习任务又由若干个子任务构成,每个子任务都有对应的知识点作为教学载体,将知识内容体系融入到执行任务的过程中,按从简单到复杂,由浅入深的逻辑关系,设立了多个工作任务,结合每一个任务所需的知识逐步解决总任务中相应的问题。

这种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设计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职业成长规律,充分体现了“工学结合”思想。这些子任务之间并不是孤立的,而是互相联系、逐步推进的展开主要教学内容。在执行任务过程中,学生通过对任务进行分析、讨论,明确涉及的重点知识点,在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下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任务的完成实现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

最后教师对学生完成的每个子任务进行点评,包括所绘制二次接线图的正确性、绘图的规范性以及接线的合理性和正确性。学生通过自己动手,独立思考,自主完成一个个子任务,从而培养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如表1所示,3个要执行的任务,多个训练子任务,全部以任务带动技能训练、知识学习和职业素质的养成。课程教学主要在实训室完成。以任务驱动教学的各个环节,使学生边学边做、边做边学,教学做一体,将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带动相关知识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学习能力。

三、结论

本文主要探讨了“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在继电保护二次接线课程中的应用,“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是一套重自主、重交流、重实践、重创新的教学模式,每一模块的教学,都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有利于教师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的提高

。从教学效果上看,学生的学习兴趣浓厚,积极性高,能够充分挖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自我学习能力,是学生能够顺利就业的保证,值得大力推广和应用。

参考文献

[1]张燕.“教学做”一体化与传统高职教学模式比较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2013(03).

[2]董汝萍.高职高专“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实践研究[J].职业,2013(05).

[3]郑燕华,龙京红.“以赛促学、以赛促教”导游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与实践[J].职业技术教育,2013(02).

作者简介:

王丽丽(1981―),硕士,现供职于三峡电力职业学院,研究方向:电力系统继电保护。

继电保护的主要任务篇5

【关键词】设备可靠性;继电保护系统

1.研究背景

2010年度我公司召开了技术监督会议,详尽地总结了去年技术监督的工作任务和经验,并且安排部署了今年技术监督的各项具体工作。在领导重视,大力支持下,我们通过各部门的共同努力,全体技术监督人员积极贯彻电力公司及我局的生产部署同要求,强化责任分配,强化隐患治理,进一步地开展了各项技术的监督,具体实施了作业的标准化,发挥技术监督工作对整个电网安全的保障功能, 很好地完成技术方面各项工作。行业技术监督的工作是整个电力生产以及电网发展基础性的任务,实施完善、科学的技术监督工作,是有效加强继电设备状况评估,保证生产“可控、能控”的关键手段,对于公司确保整个电网安全稳定、正常运行以及快速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

继电保护装置则是由具有自动反应机构的特殊继电器组成的, 它是一种自动装置,任务在于当电网发生短路故障之时,有选择性的、目的性、快速自动断开所被保护的元件来防止扩大事故范围,当电网发生非正常的工作情况,可以发出报警信号引起技术人员注意,以消除不正常的危险的状态。而目前的电力系统结构发展到非常复杂,发生事故特别是复杂事故可能性也随之增大,保证电力系统运行的可靠性由继电保护装置完成,成为了关键的问题。

2.可靠性衡量指标

继电保护的可靠性是该系统在一定范围内在任何其应该保护动作的情况时,它不应产生误动作。当发生动作的故障之时,它不应拒动作。电力系统继电保护装置的可靠性的指标关键采用以如下个指标当做衡量继电保护常用指标:

(1)不正确动作率pe。pe包含误动率pe1,(它包含正方向故障误动作率pel1以及反方向故障误动率pe12),还有正常运行的误动率pe2,以及拒动率pe3。

(2)正确动作率pc。pc包含有区内故障的正确动作率pc1,正方向和反方向故障正确的不动作率pc2以及正常运行正确的不动作率pc3。

3.继电保护技术措施

3.1利用故障分量的继电保护技术措施

我国上世纪以来开展暂态行波方案用于继电保护研究,发展了继电保护技术中积极利用故障暂态的新方法。通过以上情况表明, 发掘和利用新故障信息对于继电保护的发展有分厂重大的意义。微机在继电保护方面的应用为获取识别故障信息制造了非常有利的条件,出故障信息故障分量的实际应用,同时促进继电保护技术更深一步的发展。

故障分量是电网继电故障信息的表现,继电非故障的状态包括系统振荡、正常运行、两相运行等等。继电故障分量有以下特征:

(1)故障点电压的故障分量是最大的,而系统的中性点处电压是零;(2)故障分量一般是独立于非故障状态的,却仍受整个系统运行方式影响;(3)非故障状态下通常不存在故障分量电流电压;(4)保护装设处电流电压在故障分量之间相位是由系统中性点到保护装设处之间的阻抗决定的, 不受到整个系统短路点过渡电阻影响。故障分量的信息可以确切反映出故障的具体信息,所以可以在继电保护的技术中使用识别故障。到目前为止,故障分量的分析在继电保护中使用于方向元件、启动元件、差动保护以及距离保护的各项纵联保护中,这些都对提高保护指标起到很显著作用。

3.2自适应过电流保护

自适应的继电保护可以克服型传统保护存在的某些问题。自适应的继电保护现在还处在初级阶段,但是目前的分析和研究成果已有力地证明了自适应保护的优越性。因为传统过电流保护一定是按照最大负荷电流进行整定的,这样就限制到保护灵敏度。自适应与传统过电流保护有所不同,自适应能够根据具体的负荷电流变化自动地实时地改变过电流保护整定值。最大负荷电流情况下,具体过电流保护整定值是iDz=KiHmax。正确积极的过电流保护十分有可能更快地更灵敏切除故障。

3.3小波变换在继电保护中的应用单纯的频域分析法以及单纯时域分析法全部都不能精确描述类似于暂态行波的非平稳信号。所以就要研究一种新的信号表示方法,要求能够在整体上正确提供信号主要参数,并能提供任局部时间信号变化的剧烈程度。目前研究的小波分析法能满足以上要求。利用小波变换模极大值理论以及奇异性检测提出了实现选相方法和故障起动,此方法主要有点是快速和可靠。因此,小波变换分析将应用在快速检出行波信息方案,为此检测方案提供有效工具。并且基于小波变换继电装置具有巨大优越性。

4.继电保护技术发展趋势

继电保护技术发展趋势和方向是向网络化,计算机化,智能化,控制、保护、测量以及通信一体化的方向发展。而电力系统对计算机保护的要求除了基本功能外,还要全部具有大容量的故障信息以及相关数据长期存放的空间,此外,还有快速处理能力和强大通信功能。除了纵联保护和差动外,其他继电装置都只能反应出保护装置安装处电气量。而继电保护作用只限于切除有关故障元件,这主要是由于数据通信手段不够先进。国外已经提出系统保护概念,这概念主要指安全的自动化装置。对于目前的非系统保护,保护装置的实现杜宇计算机联网也很大的价值。继电保护可以得到系统故障信息越多,对实际故障性质和位置的判断检测就也越准确。在实际的继电保护网络化条件下,整个继电保护装置实质上就是电力系统计算机网络中的智能终端。这个终端可从网上得到电力系统运行故障的实际信息和有关数据,同时也可将获得的被保护元件数据信息传送给控制中心或者网络中的任一终端。所以每个计算机保护装置不仅仅能够完成继电保护的任务, 并且在无故障的运行下还能够完成控制、检测以及通信的强大功能。

继电保护的主要任务篇6

【关键词】分布式电源纵联保护保护从机LpC1768

随着单片机性能越来越优越,嵌入式继电保护装置已成为电力系统的主要保护设备。DG接入配电网后,改变了保护装置的保护范围和灵敏度,并使配电网变成多电源结构,原有的继电保护装置如三段式过流保护、距离保护等仅反映其安装处一点电气量信息,已不再适用。

为解决DG接入带来的问题,采用输电网中成熟的纵联保护作为主保护,而用三段式过流保护作为后备保护。本文采用价格低廉且性能优越的aRmCortex-m3系列32位单片机LpC1768来设计,提出其设计方案。

1含DG的纵联保护系统工作原理

方向比较式纵联保护的基本原理是在一个保护区域中,变电站中设置一个站级主机,在断路开关处设置保护从机;保护从机负责判断出是否有故障电流和故障的方向并上传,而不必考虑DG的接入对短路电流的影响;主站通过计算保护从机检测到的故障信息来判断故障点。

1.1从机上传逻辑

保护从机内部均安装方向模块,用来测量其安装点处的故障方向。当从机控制器的方向模块输出高电平“1”时,则说明有故障,且方向信息为上游故障;当从机控制器的方向模块输出低电平“0”时,说明检测到故障信息为下游或者没有故障。从机获得故障信息通过光纤上传主站。

1.2主站故障定位算法

配电系统往往带有大量的分支线,网络结构复杂。简单配电网络结构如图1所示。

故障定位算法中用关联矩阵L描述从机与线路区段直接的关系。关联矩阵L为m*n阶矩阵,m为保护从机的数目,n为线路区段数目。元素lij表示第i个节点与第j个支路的连接关系,当第i个节点与第j个支路直接相连且支路j位于节点i的正向时,lij=1;当第i个节点与第j个支路直接相连且支路j位于节点i的反向时,lij=-1;节点i与支蹄不直接相连时,lij=0。其中,正方向为变电站侧指向配电系统的用户侧方向。

从机控制器上传的故障信息用一个行向量G来表示。向量G中的元素与保护从机一一对应。

根据定义,关联矩阵L为:

当故障发生在区段L6上,则从机故障方向信息向量G为

将向量G与关联矩阵L进行乘运算,得到线路故障信息向量p

从向量p中元素的值可以发现,第六元素的值为1,据此可以判断L6为故障区段,与实际吻合。

2微机保护从机装置硬件系统设计

基于方向比较式纵联保护的微机继电保护装置可分为7个基本功能模块,CpU主系统、模拟量输入/输出模块、方向模块、电源模块、辅助检测、人机接口及通信模块。

2.1cpu主系统

LpC1768是一款基于aRmCortex-m3内核的微控制器,在进行实时信号处理和控制时是个理想选择。LpC1768扩展maX706看门狗芯片。看门狗用于监控mCU的活动。当系统处于未知状态,比如程序跑飞或进入死循环,看门狗在1.6秒内wDi端没有收到来自mCU的触发信号,则wDo输出变低,给系统复位信号。LpC1768扩展Fm24CK64芯片用于存放设定的参数。Fm24CL64写操作可以在一微妙内完成,可以有效避免噪音或电源波动的干扰,因此有更高的可靠性。LpC1768扩展Flash存储器m25p64。m25p64有8m字节的存储空间用于存放字库。

2.2模拟量输入/输出模块

采集线路pt,Ct二次侧经过互感器ZmCt112C进入控制板,通过三端子滤波器aCF321825进行处理。互感器Ct或pt是将电压、电流信号转换成与所接测量设备的模拟量输入通道相匹配的电压,并可以实现测量设备与互感器回路的完全隔离,从而提高了设备的绝缘能力及抗干扰能力。主系统发出开关量后用iR2113s芯片驱动全控型功率开关器件iGBt。iR2113是一款双通道,栅极驱动专用驱动芯片,高压端的工作电压可达500V,可以提供高达4a的驱动电流,可以满足iGBt的驱动要求并减小驱动电路的体积。

2.3其他模块

辅助检测包括开关量检测和储能检测。辅助检测信号需要经过光电耦合器来提高设备的抗干扰能力。光电耦合器用于减少信号对于控制器的干扰,增强系统的安全性,在此选择tLp521。

电源模块负责为控制器中众多的芯片提供供电电源。电源模块从pt取市电。230V电压经mornsun公司的LB05-10D0515模块转变为+12V、+5V、15V。5v再经SpX1117-1.8,SpX1117-3.3转换为1.8v、3.3v。12V为分合闸驱动提供工作电源。

功率方向判断使用方向元件判断过流方向。方向元件简单工作原理是电压Uu和电流Ui采集值先通过过零比较器;当Uu或Ui为正半周时,相应的过零比较器输出高电平,Uu或Ui为负半周时,相应的过零比较器输出低电平;比较器输出的方波电压经稳压管、异或门送单片机。

人机接口模块主要为ULn2003驱动的显示屏。ULn2003是高压大电流达林顿晶体管阵列,适用于5v的ttL,用于控制可控大功率器件。

纵联保护方案对故障信息有很强的依赖,要求可靠、迅速地获得故障信息,因此对通信要求严苛。现在配电网中常用的GpRS等无线通信技术不能满足要求。在此选择光纤通信。

3软件系统设计

基于uc_Ⅱ操作系统作为系统软件平台可以保证从机保护装置多个任务能有序、按时完成,其核心是处理好任务和中断的优先级。

基于光纤通信的纵联保护的应用程序中,系统主要完成信息采集,通信,开关量输出及基本配套功能。其中数据预处理、通信、开关量输出等任务实时性最高,设计中设置为优先级最高的任务。其他主要功能任务:辅助检测、闭锁及警报、后备保护等,基本任务的优先级次之。人机交互和系统设置任务:数据记录、参数修改、显示等,优先级低于其他主要功能任务。

系统初始化后接受任务调度和中断调度。

4结论

本文根据方向比较式纵联保护理论设计了适用于含DG的配电网络的保护从机控制器。在实际运行中还需要考虑抗电磁干扰问题,主从机配合问题及分布式发电孤岛问题。

参考文献

[1]张保会,尹项根主编.电力系统继电保护[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5.

[2]冯建勤,路康.新型微机式电流方向继电器研究[J].继电器,2005,33(9):58-61.

[3]郭毅,马卫红,刘福财.实时操作系统在微机继电保护装置中的应用[J].电力科学与工程,2008,24(3):20-22.

[4]谢培元.基于LC/oS-ii和DSp的微机保护方案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04.

作者简介

刘庆瑞(1959-),男,河北省石家庄市人。硕士学位。现为河北科技大学电气工程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电力电子。

徐子熠(1988-),男,河北省石家庄市人。硕士研究生学历。现供职于河北科技大学电气工程学院。主要研究方向为微网继电保护。

石建华,男,河北省石家庄市人。大学本科学历。现为宏秀电气公司控制器研究总工程师。

刘嘉元(1993-),男,河北省石家庄市人。现就读于河北科技大学电气工程学院。

作者单位

继电保护的主要任务篇7

关键词:水电厂;继电保护;技术;发展;研究

中图分类号:tm6文献标识码:a

水电厂基本生产过程是从河流高处或水库内引水,利用水的压力或流速冲动水轮机旋转,将势能和动能转变成机械能,然后水轮机带动发电机旋转,将机械能转变成电能,水电厂在电力系统中担负着调峰调频的重要任务,安全运行十分重要。水电厂继电保护的主要任务是在设备发生故障时,与电力系统在最短的时间内隔离开,事故发生的时候就不会有很大的影响,尽最大的努力,将安全、可靠的电力带给用户,并且还要保证能够连续地进行供电。随着电力系统的快速发展,供电可靠性的要求不断提高,研究水电厂继电保护的作用、组成以及保护措施,把握继电保护发展趋势对继电保护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水电厂继电保护作用组成及要求

1.1水电厂继电保护的作用

水电厂被保护元件发生故障时,继电保护装置能自动、迅速、有选择地将故障元件从电力系统中切除,以保证无故障部分迅速恢复正常运行,使故障元件免于继续遭受损害,减少停电范围;当被保护元件出现异常运行状态时,继电保护应能及时反应,并根据运行维护条件,发出信号、减少负荷或跳闸动作指令。此时一般不要求保护迅速动作,而是根据对水电厂及其元件危害程度规定一定的延时,以免不必要的动作。同时继电保护也是水电厂的监控装置,它可及时测量水电厂电流电压反映系统设备运行状态。

1.2水电厂继电保护的组成及要求

继电保护的组成:一般由输入部分、测量部分、逻辑判断部分和输出执行部分组成。现场信号输入部分一般是要进行必要的前置处理,如隔离、电平转换、低通滤波等,使继电器能有效地检查各现场物理量。测量信号要转换为逻辑信号,根据测量部分各输出量的大小、性质、逻辑状态、输出顺序等信息,按照一定的逻辑关系组合运算最后确定执行动作,由输出执行部分完成最终任务。

继电保护的基本要求:应满足选择性、速动性、灵敏性和可靠性要求。选择性指保护装置动作时,仅将故障器件从电力系统中切除,使停电范围尽量缩小,以保证系统中无故障的部分正常运行;速动性是指保护装置应尽快切除短路故障,其目的是提高系统稳定性,减轻故障设备和线路的损坏程度,缩小故障波及范围,提高自动重合闸和备用设备自动投入的效果。灵敏性是指对于保护的范围内,发生故障或不正常运行状态的反应能力。可靠性是指继电保护装置在保护范围内发生动作时的可靠程度。

2水电厂继电保护的发展历程

水电厂继电保护发展速度迅猛,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也在随之不断地发展,这些的发展会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在继电保护装置中的材料、元件、制造工艺等硬件结构也有更大的发展空间。在20世纪50~60年代,所出现的保护装置就是机电式的或者是整流型的,到了20世纪70~80年代,就已经发展成为晶体管式或者集成电路式,现在微机保护装置已成为了主打产品。在这个过程中,继电保护技术的发展会越来越多地注入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同时,在微机继电保护软件、算法等方面也取得了重大的发展成果。

3水电厂继电保护未来发展方向

3.1继电保护计算机化

电力工业的发展已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在继电保护装置中继电功能发挥的作用是很重要的,这样一来,故障信息的存储量就有很大,并且这些数据的存放时间也要求很长,在对这些数据进行处理的时候,时间一定要短,还要有很强大的通信功能,所以,计算机在继电保护技术未来的发展中起着尤为重要的作用。

3.2继电保护智能化

在20世纪90年代之后,智能化已开始存在,并且已有一定的发展,网络、模糊逻辑等智能技术已在现在的水电厂继电保护被更广泛地应用。在水电厂的继电保护中,会存在一些专家系统、网络等智能化系统,这种智能化系统的纳入对于继电保护的发展有着很重要的意义。分布式存储信息、并行处理、自组织、自学习等都是网络中一部分特点,对于这样的发展和应用速度是相当快的,人工智能、信息处理、自动控制和非线性优化等都是比较重点的一些问题。与人工智能技术相结合,将其中出现的一些不确定因素进行分析,找出影响智能诊断系统的因素,在诊断的时候要更为准确,这在未来智能诊断发展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3.3继电保护网络信息化

随着电力系统的发展要求越来越多,在继电保护领域中通信技术也在其中不断地发展,就使继电保护的作用已不只是将故障找出来和缩小故障发生的范围,还需要在安全的层面上做足考虑。伴随着现在不断发展的计算机网络和数据通信工具,对于保护系统的观念已在继电保护技术人员中兴起,也就是可以通过装置网络化,在分析这些数据和信息的基础上,协调每一个故障数据,各个保护单元和重合闸装置,这将会使系统的运行更为安全和稳定,保护和可靠在整个系统中存在。

3.4保护、控制、测量、数据通信一体化

继电保护的计算机化和网络化所实现的前提下,计算机的性能和功能其实也就是继电保护装置,在水电厂计算机网络上起着很重要的作用。网络也就成为了它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还可以将在这种情况下获取到的信息传送到网络控制中心或者任一终端。所以,继电保护功能的完成是在每一个微机保护中都可以的,并且在正常运行的情况下,测量工作的完成也会很顺利,控制,数据通信等功能也就肯定会统一,从而实现保护、控制、测量、数据通信一体化。现在科学技术的进步是很鲜明的,这样一来,就会随之出现很多新型的保护装置,保护装置也就会逐步走向成熟化,在这样的情况下,继电保护工作和电力系统运行的安全性,会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结语

随着电力系统的高速发展,计算机、通信技术的提高,水电厂继电保护技术也会有新的挑战和机遇,将沿着计算机化、网络化,保护、控制、测量、数据通信一体化和人工智能化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国家电网公司人力资源部.继电保护[m].中国电力出版社.2010.

继电保护的主要任务篇8

关键词:继电保护;问题与对策

135kV变电站继电保护装置的基本要求

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电力资源已经成为各个领域十分依赖的资源,电力设备在各领域的运用也是越来越广泛。电力设备运行的稳定问题对于经济的正常发展十分重要,要想做到电力供应十分稳定,那么对电力设备的检修维护就是一份重要的工作。但就目前而言,我国电力系统中电力设备采用的基本都是计划检修,随着时代的发展,这种计划检修的维护手段已经开始不适应于整个社会,其显露出的缺陷也日益突出,这使得在电力设备检修维护上会出现人力、物力和财力的巨大浪费。35kV变电站继电保护也存在着同样的问题:由于35kV变电站主要是区域供电,所以变电站一旦出现问题将会导致整个供电区域电力系统的瘫痪。因此,35kV变电站继电保护装置的日常运行以及管理,是确保电力设备以及电力系统能够稳定运行的重要措施。

在一般情况下,当电力系统出现了线路或者元件故障的时候,继电保护装置将会在第一时间跳闸并报警,从而保护整个电力系统的稳定运行和用户的安全。因此,变电站的继电保护装置应具备以下要求:

1.1选择性

所谓的选择性是指在电力系统发生故障的时候,继电保护装置能以最快的速度判断距离事故发生最近的相关设备,并且能够选择动作切除故障设备,从而保证整个电力系统的稳定运行和用户的人身安全。

1.2迅速性

35kV变电站在发生电力事故后,保护装置应在最短的时间内动作,并且能够快速的阻断故障并进行系统保护,避免电力系统中因短路故障造成的严重破坏,能够尽量限制故障的影响范围,确保继电保护装置能有效的对电力设备进行保护。

1.3灵敏性

保护装置的灵敏性是指在发生电力故障的时候,变电站继电保护装置对整个系统做出的断开动作要具有及时性和敏锐性,这样才能减少电力故障造成的危害,从专业角度来看,继电保护装置灵敏度衡量的重要指标之一就是继电保护装置的灵敏系数。

1.4安全性

安全性是指在变电站发生电力系统故障的时候,所设置的继电保护装置能够快速的切断电力供应,保护电力系统的稳定,方法足够可靠,效率足够高,尽量避免发生故障不动作或者误动现象的发生。

235kV变电站继电保护装置的主要任务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政府对电力系统建设投入逐年加大,35kV变电站的数量也迅速增长,增长的同时带来的是电力系统结构与运行方式的日益复杂化。目前继电保护装置还存在着很多的问题,晶体管继电保护装置在保护中存在灵敏度低、保护器关键部件易发生磨损、保护装置动作速度慢、抗震性差等都是影响保护装置稳定性的因素。所以,微机继电保护装置应运而生,并在国内35kV变电站中得到了十分广泛的应用。继电保护装置的任务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2.1保护装置监视电力系统的整体运行情况

35kV变电站一旦发生故障,会对整个供电区域造成很大的影响。继电保护装置应该具备监视整个电力系统运行情况的功能,在故障发生后的第一时间自动向距离故障最近的断路器发出指令,继电器自动跳闸,从而避免故障元件对电力整体运行造成很大影响。必须从保护整个电力系统安全的角度出发,按照规范规定的要求对继电保护装置进行设计和安装,将电力系统有机的连结成一个整体,这样才能保证变电站电力系统整体运行情况能够得到有效、科学的监视。

2.2及时反馈相关电气设备的异常工作情况

通过继电保护装置监测电气设备工作状态,可以及时发现电力设备运行发生的异常状态,或者检测到电力设备需要进行维修,及时将故障信息反馈给值班人员。值班人员可以采用远程控制系统排除故障,或者组织人员进行维修。

335kV变电站继电保护装置的解决对策

3.1加强日常维护检查

3.1.1充分掌握继电保护装置的日常状态

继电保护设备是否处于较好的状态将会决定继电保护装置运行的可靠性,因此,收集并整理相关技术资料、严格进行设备图纸与设备的检测工作、做好日常运行巡查记录等,将会对继电保护设备的维护提供行之有效的帮助。

3.1.2继电保护技术的创新。

引进、借鉴国内外先进的继电保护技术,吸取国外继电保护经验,并结合实际情况创新出完善的继电保护技术,不断推广与应用新型的继电保护技术,确保继电保护设备处于不断创新发展的状态,从而为继电保护装置提供坚实的基础。

3.2强化继电保护的抗干扰性

3.2.1采取抗干扰方法

继电保护装置的抗干扰性是系统稳定性的重要指标,供电企业应高度重视。当前,加强弱点系统的保护是继电保护系统抗干扰采用的主要方法,加强弱点系统能够阻止干扰进入到弱电系统中。对于该方法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入手:一是做好干扰信号传播路径的防护工作,以此隔离相关的干扰信号;二是改善继电保护系统中的硬件装置,对一些设施进行改造或直接淘汰陈旧设施等。

3.2.2加强抗干扰性的措施

3.2.2.1采取各控制室分开接地的方式

将需要接地的各个控制室进行分开接地,如果没有进行分别接地,必然会导致接地线一端的电压会超过荷载,这样的过负荷运转会对继电保护设备的正常运转产生十分严重的影响。

3.2.2.2采取可靠的方法降低接地装置的电阻

若是电力系统中的接地设备为电压、电流互感器等接地设备,则需要尽可能的降低这些互感器的接地电阻。这样不仅能够形成一个低阻抗特性的接地网络,还能有效的减小电流在流入过程中产生的电位差,从而有效降低对二次回路设备的干扰程度。

4结论

本文对35kV变电站继电保护装置基本要求、首要任务以及存在问题的解决对策进行了分析与探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及人民日常生产生活中,电力资源都是人们依赖的重要资源,加强35kV变电站继电保护设备的监控、维护、创新,能为我国电网的正常运行以及人民生产生活的正常发展提供良好的保障。

参考文献:

[1]赵前勇.35kV变电站继电保护对策[J].科协论坛(下半月),2013(10):9-13.

[2]骆健,丁网林,王鹃.提高微机变压器差动保护可靠性的研究[J].电力系统自动化,2006年10期.

继电保护的主要任务篇9

关键词:职业能力项目驱动学习情境

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各职业院校都在不断改进人才培养模式,我校各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进行多次修改。2010年电力系统继电保护及自动化专业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增设《继电保护测试技术》课程。本课程主要培养学生在测试工具使用、元件测试方法、保护装置测试技术等方面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是从事继电保护、变电运行与检修等基本岗位群相关工种所必备的专业课程之一。该课程是一门以技能水平提高为主要培养目标的实践性课程,经教学实践检验,“理论+实验”的教学方式并不适合该门课程的教学,不利于学生掌握教学内容,提高技能水平,亟待进行教学改革,实施基于项目驱动的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

一、教学项目设置

根据电力系统继电保护及自动化专业的就业岗位、职业能力提取典型工作任务,根据典型工作任务设置教学项目,每一个典型工作任务对应一个教学项目,每个教学项目中创设若干学习情境,使学生在学习情境中完成工作任务,增强职业能力,提高技能水平,加深学生对所学理论知识的理解,认清理论知识在实际中的应用方法,更好地做到工学结合。

教学项目的设置要遵循“由简单到复杂、由单一到整体”的学习规律,具体设置如表1所示。

二、培养目标

本课程应使学生熟悉继电保护测试技术的基础知识;学会万用表、兆欧表的使用方法,并能用万用表对电子元件进行测试,用兆欧表测试设备的绝缘电阻;熟悉继电保护测试仪的功能及使用,会用测试仪对微机保护装置进行测试。为学生毕业后适应电力行业各专业技术岗位的要求打下坚实的职业能力和素质的基础。通过一体化的教学过程培养学生诚实守信、吃苦耐劳、团结协作的品德。

三、考核方案

考核方案的制定以培养目标为依据,综合考查学生对知识、技能的掌握情况。学生的考核成绩主要由三部分组成,即形成性考核成绩、实践能力考核成绩和期末实际操作考核成绩,所占权重分别为20%、40%和40%。其中查形成性考核成绩根据学生的出勤率、课堂表现、课堂回答问题情况和每次提交作业的成绩给出一个总的平均分。本课程采用基于项目驱动的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每节课基本都有相应的实训任务,根据学生实训预习情况、实训过程表现、实训结果和实训报告情况给出实践能力考核成绩。最后,教师准备好平时实训项目的题目,学生随机抽取一个作为期末实操考核内容,考核时学生按照题目要求进行实际操作,得出操作结果,对结果进行分析,并回答教师的现场提问,教师按照评分标准给出考核成绩。

四、结语

当前,各职业院校都将人才培养目标确立为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具有较高职业素质、较强社会适应性的技术应用型人才和高技能人才。传统的课堂理论教学已不能满足人才培养的要求,基于项目驱动教学模式的《继电保护测试技术》课程改革,根据岗位需求提取典型工作任务,并据此设置教学项目,学生在具体的学习情境中完成典型工作任务,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使学生掌握继电保护、变电运行与检修等基本岗位群相关工种所必备的职业技能,使课堂教学更具实用性。

参考文献:

[1]石峰杰,郭琳.基于工作过程的“高压电器运行与检修”课程的教学改革[J].中国电力教育,2010(1):127-128.

[2]吴娟娟,马雁.基于发变组微机保护装置的综合训练项目开发[J].考试周刊,2015(66):170.

继电保护的主要任务篇10

关键词:电力系统继电保护常见故障处理方法发展前景

中图分类号:F4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前言:电力在现代社会中的作用十分明显,对社会生活与生产影响十分巨大,因此,加强其管理管理迫在眉睫,而维护继电保护的正常运转对电力系统的运行有着决定性的作用。在当前电力应用紧张的情况下,十分有必要加强对电力系统继电保护作用、常见故障及处理的认识,提高继电保护的技术,改善电力系统的管理效果。

1.电力系统中继电保护的作用及意义

随着电力系统的高速发展,信息技术的不断提高,通讯技术的快速改进,继电保护也朝着信息化、网络化的方向发展,越来越多的新技术、新理论也随之出现,这就要求现代的继电保护工作人员不断地创新,不断地完善,实现供电系统的可靠性。

1.1电力系统安全的保障

一旦电力系统被保护的元件发生故障,该元件的继电保护装置就会迅速的做出反应,发出跳闸命令,断开故障元件,最大限度的减少损坏,降低对供电系统的影响,满足电力系统的特定需求。

1.2对不正常的工作提前预警

继电保护装置可以及时的反应电气设备的非正常工作,根据所反应的情况及时发出信号,值班人员及时作出反应,及时切除可能引发事故的电气设备,反应不正常工作情况的继电保护装置允许带一定的延时动作。

1.3监控电力系统的运行

电力系统不止是事故的处理与反应装置,也是电力系统运行的监控装置。在消除电力故障的同时对社会生活秩序也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社会的稳定运行。

2.继电保护系统的组成及任务

2.1继电系统的组成

电力系统的继电保护一般是由测量的元件、逻辑元件及动作元件共同组成。测量元件是测量从被保护对象出入的有关物理量,同时与给定的整定值进行比较,根据结果给出是非结论,进而判断保护是否应该启动;逻辑元件是根据测量部分输出量的大小、性质、输出的逻辑状态,出现的顺序或者组成,判断是否应该进行跳闸或者发信号,将有关命令传给执行元件;完成传送后,动作元件完成保护任务。

2.2继电保护所承担的任务

继电保护在电力系统中主要承担着监视电力系统的运行,对运行中电力系统各个元件实施监控;同时也可以及时反应电气设备的运行工作情况,一旦发现不正常情况立即做出反应,及时解决;实现远程操控,达到远程控制的目的。

2.3继电保护装置所要满足的要求

电力系统中的继电保护装置既要满足可靠性,更要满足选择性、灵敏性及速动性的几个要求,这几个要求间看似矛盾,实则统一。动作选择性就是指由故障设备或者线路本身保护切除故障,如果其无法发挥功效,其他设备方可运行;速动性就是指保护动作要快,稳;灵敏性就是指保护装置要具备一定的灵敏系数;可靠性就是指运行过程中动作要可靠,任何电力设备都不允许在无继电保护状态下运行。

3.电力系统中继电保护的常见故障及处理方法

3.1电力系统中继电保护装置的常见故障

3.1.1电压互感器二次电压回路在运行中出现故障

这是继电保护的薄弱环节,作为测量设备的起始点,电压互感器对二次系统的正常运行十分重要,pt二次回路设备较少,但是故障较多,其故障常会导致误动或者拒动。其异常主要集中在接地方式异常,可能是由于接地网的原因,也可能是由于接线工艺水平不够导致。pt故障在我国的很多电力系统中发生过,必须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3.1.2电流互感器的运行故障

作为供给继电保护与监控系统判别系统运行状态的主要组件,其可以真实的反应电流的波形,尤其是故障发生的时候,必须要反映电流的相位与波形,传统的电磁式电流互感器是利用电磁感应原理通过铁心耦合实现电流变换的,铁心具有磁保护的特征,属于非线性组件,当一次电流过大,励磁电流就会成几十倍甚至是百倍的增加,造成二次电流失真,影响继电保护工作的正常运转。

3.1.3微机保护装置的故障

从当前微机继电保护装置自身的特征,导致故障的原因主要可以分为电源输出功率不足,导致判断失误;干扰与绝缘导致的抗干扰性能较差,导致逻辑元件的误动作,在长期运行后,由于静电作用使插件的接线焊点周围聚集大量静电尘埃,可使两焊点之间形成了导电通道,从而引起继电保护故障的发生。

3.2常见的继电保护问题处理方法

3.2.1替换法

可以将有问题、故障的元件用好的元件替换,判断其好坏,这是处理自动化保护装置内部故障最佳的方法,尤其是针对微机保护故障或者一些回路复杂的单元继电器,可以采用暂时处于备用的设备替代,迅速排出问题故障。

3.2.2参照法

对设备运行的参数进行记录,将正常与非正常的参数进行独臂,从不同处找出运行设备的故障,该法主要适用于接线错误,定值校验过程发现测试值与预想值存在出入而无法判定原因的情况。在继电器定值校验时,如发现某一只继电器测试值与其整定值相差甚远,此时不可轻易判断此继电器特性不好,或马上去调整继电器上的刻度值,可用同只表计去测量其他相同回路的同类继电器进行比较。

3.2.3短接法

将回路的某一段或者是某一部分采用短接线接入称其为短接,然后判断故障是否存在短接范围内,或者是其他地方,缩小故障的范围。该法主要适用于电磁锁失灵、电流回路开路,切换继电器不动作,判断控制等转换开关的接点是否处于正常状态。

3.2.4直观法

该法主要是处理一些无法用仪器逐点测试,或者是插件故障没有备品更换的情况,直观法此时高效且迅速,一旦发现问题及时更换。

3.2.5逐项拆除法

按照顺序将并联在一起的二次回路脱开,然后依次放回,哪里出现故障,问题就在哪里,然后用同样的方法检查分支路,直到确定故障。该法主要用于直流接地,交流电源熔丝放不下等故障。

4.继电保护的发展趋势

随着电力系统的发展,我国继电保护技术也快速发展,电力系统对运行的可靠性与安全性的要求也在提高,这就要求继电保护技术也要革新,满足电力系统的需求。我国的继电保护装置经历了机电式、整流式、晶体管式、集成电路式的发展过程,未来我国的继电保护将朝着微机继电保护的方向发展。不论是性能与有效性还是结构的合理性都有一定程度的提高,而且可以实现远距离的监控。

结束语:

继电系统对我国的电力系统安全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是保障电力系统安全运行的保障,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对电力需求日益提高的今天,继电保护受到的关注度也在逐渐提高。未来的继电保护必然朝着网络化、智能化、微机化的趋势发展,要做好继电保护工作,就要从各个方面加强管理,提高其技术水平,改善电力系统的运行质量。

参考文献:

[1]孙猛.矿山继电保护系统相关问题的思考[J].硅谷.200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