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观生态规划方法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2:40:32

景观生态规划方法篇1

【关键词】森林景观;生态采伐规划;原理;方法

景观生态学是一个比较大的研究领域,该领域是由许多不同的生态系统构成一个整体空间结构、互动,协调功能的动态变化一个新的分支。目前景观生态学是各行各业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被接受并流行,成为一个研究生态、资源、环境等各方面的一个热点,它关注人类活动对景观过程及格局的影响,在生态系统和景观退化与景观生态重也是一个研究热点。景观生态学理论可以恢复退化的生态系统,恢复各种因素,具有空间配置合适,从而达到恢复退化生态系统的目的;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要通过景观结构的空间格局来恢复,使得恢复工作顺利达到要求。景观生态学的核心概念与生态系统退化的森林恢复的相互作用密切相关。

一、森林景观生态采伐规划目标

1、森林景观的生态完整性

森林的健康和生态的完整性是用来描述生态系统管理的通用指标。在景观水平上的生态完整性,这主要表现在生产力、生物多样性、水和土壤的自然条件下,保持天然森林景观,假如没有人为的干扰,景观生产力水平明显降低,植物和动物物种的局部降低或减少土壤侵蚀的发生,或者养分流失,水资源量及其季节分布与水质的变化,可以考虑降低生态完整性。

2、森林景观的年龄结构

森林景观由不同林分结构组成,森林干扰历史在不同的林分是不同的,理想的景观是不同年龄林分年龄结构不同的复合层,一般在平衡区的各个阶段。许多动物和生存森林的树木和断枝是密切相关的,但枯死的木材来自两个过程:一个是树木间竞争,另一个是自然衰老死亡之前,树木径级是非常小的,在的动物生存之间的关系也是很小的,一个大直径的树木对动物生存的意义。在中国的许多天然林区,由于超常规的采伐量,导致年龄分布严重失衡,尤其表现在:成、过熟林的比例太少或全面缺乏。其主要原因是:人们总是根据一些成熟的树种来确定采伐年龄,但数量成熟龄比森林自然寿命低得多。其结果森林景观伐后年龄结构以原始森林状态发生较大的变化相比,导致古老的森林结构损伤,导致森林景观的破坏,从而不利于古老的森林物种的生存,使景观的完整性降低。

二、森林景观生态采伐原则

1、确定采伐方式

过度采伐森林是一个复杂的异龄林层,生态公益林和商品林应基于选择性择伐,可在特殊情况下使用的小面积皆伐。

2、采伐木的确定

根据现场条件确定树的种类和大小的选择,决定择伐树种和径级的种类。保留的是低径级的,定为应伐木的是高于该径级的。根据计划,每公顷保留1―2株老林木的大径级,在某些地区考虑保留了老龄木材树种搭配的问题,可以把它们看成一个自然的更新种源,并提供野生动物和微生物的重要栖息地。永久保留一定数量的具有不同的衰减过程及分布密度的立杆倒木,以满足对这个特殊的栖息地要求,以维持采伐迹地的生产力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目的。陡峭的斜坡和岩石采伐后难恢复或容易引起大面积水土流失,应该被禁止。

3、保护土壤,减少保留木损伤

为了减少迹地植被和土壤表层被破坏,减少土壤板结,土壤侵蚀。灌木的伤害。集材技术应选择考虑畜力和小型机械或架空索道,大型集材机械基本上被消除。

4、伐区清理应考虑维持剩余物多样性及地力的平衡

采伐剩余物的清洗方法有带腐法、堆肥方法、火烧法、扩展方法和不清理任其自然衰减法。堆肥选择性采伐的土壤,用明确的腐病的方法,并沿轮廓的设计,可以减少水土流失。

5、珍稀植物保护

国家和省级森林管理区(自治区,直辖市)出台的珍稀濒危植物,在生态公益林管理框架下,应该重点培育、保护与促进。本地稀有物种和濒危物种,应补种在合适的地点。确保稀有物种的原生和濒危物种的遗传潜力。

6、扩大混交林

要改善和保护天然林的物种多样性。可以通过应伐木的选择及更新两个方面增加树种多样性。该技术可以保留落叶而种植的针叶林。封山育林,创建一个“人天”的混交林。

三、结论

组成和结构功能决定了森林景观的功能,森林景观功能的变化是由森林景观动态决定。重新发展计划设计一个特定的生态系统的结构,对于如何全面认识生态系统的结构,我们需要充分认识生态系统动态和功能,景观生态功能和动态的中心内容是:有些人认为景观生态是人类生态学的一个分支,它不同于传统的生态学,考虑人类活动和文化的影响,结合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景观尺度水平的大型生态效应与区域的桥梁,在下面的生态系统尺度全球宏观生态变化。

由此我们得出,景观生态学是一个新的概念框架,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及GiS技术的应用,它具有森林可持续经营的研究和实践中,对森林可持续经营有着深远的意义。

参考文献

[1]舒清态.东北过伐林区森林景观生态采伐规划理论与技术研究[J].北京林业大学,2006年.

[2]汪振.青石冈国有林场森林生态系统经营现状与对策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11(13).

景观生态规划方法篇2

摘要:森林景观规划是一种处理方式,用以优化在森林里有过程中所得到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使三者协调平衡。针对我国森林景观生态规划做简要论述。

关键词:森林景观;规划;研究

森林景观是以人为中心,将各种土地利用方式有机结合起来,以构成和谐有效的地表空间的人类活动方式。而森林景观规划是一种处理方式,用以优化在森林里有过程中所得到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使三者协调平衡。森林景观规划同时考虑自然生态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的共同影响,既反映生态原理的客观要求,又体现社会需求对森林经营的生态经营过程的影响,可进行通常的森林效益的综合评价,为森林经营决策提供依据。

尽管生态规划的研究与实践在我国起步较晚,但它一开始就吸取了现代生态学的新成果。并与我国区域,尤其城市、农村发展,生态环境问题以及持续发展的主题相结合,无论是理论与方法的研究,还是规划实践均已形成自己的特色,有的方面已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一、生态规划理论

在理论上,马吐骏(1984)、王如松(1987)提出的复合生态系统理论,认为以人的活动为主体的城市、农村实际上是一个由社会、经济与自然3个系统,以人类活动为纽带,而形成的相互作用与制约的复合生态系统。生态规划的实质就是运用生态学原理与生态经济学知识调控复合生态系统中各亚系统及其组分间的生态关系,协调资源开发及其他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与资源性能的关系,实现城市、农村及区域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

二、生态规划方法

在方法上,吸取系统规划及灵敏度模型的思想,建立了自己生态规划程度与步骤,即辨识一模拟一调控的生态规划方法,还在数学方法引入生态规划作了成功的探索,创立了泛目标生态规划方法(王如松等,1987)。泛目标生态规划将规划对象视为一个由相互作用要素构成的系统,其主要特征为:①规划目标在于按生态学原理,生态经济学原则调控以人为主体的生态系统,即城乡复合生态系统的生态关系,优化系统的功能,追求整体功能最优;②

在优化过程中,主要关心的是那些上、下限的限制因子动态,以及这些限制因子与系统内部组分的关系;③从多目标到泛目标,一般多目标规划方法的基本思想都是在固定的系统结构参数之下,按某种确定的优化指标或规划去求值,其规划结果不过是系统参数与最优结果间的一种特殊映射关系而已,而使优化结果缺乏普遍性和灵活性。而泛目标生态规划则在整个系统关系组成的网络空间中优化生态关系,并允许生境特征数据不定量与不确定,输出结果是一系列效益、机会、风险矩阵和关系调节方案;④在规划过程中,强调决策者的参与(王如松等,1987)。

三、生态规划方法论

在方法论上,运用现代生态学理论与方法,以及地理信息系统技术于生态规划之十进行了尝试。如欧阳志云(1993)根据持续发展理论的要求,探讨了区域资源环境生态评价的理论与方法,即生态过程分析、景观格局、生态敏感性、生态风险、以及土地质量及区位的生态学评价方法,并根据区域资源性能与自然环境特征,及其与区域发展的关系,建立了生态位适宜度模型,借助于地理信息系统进行空间模拟,对定量分析区域资源与环境的生态适宜性进行了探索,为建立合理的区域资源开发与区域发展策略提供生态学基础。

四、生态规划实践

在实践中,我国生态规划的发展一开始就与我国农村、城市与区域的发展与生态环境问题相结合,大丰生态县规划,天津城市发展生态对策的研究,宜昌、马鞍山、长沙等城市,以及京山、唐山、桃江、德惠等县的生态规划人人丰富了生态规划的理论与实践。

在我国,关于把景观规划的原理应用于具体森林经营实践中,一些森林经理专家也作过一些探索与研究,但成功案例研究报道较少见。大部分是对自然保护区和物种多样性进行规划保护,而忽视了景观对林分的经营调控研究。对于景观层次的生态采伐规划几乎是空白。郭晋平(2001)在其《森林景观生态研究》专著中对森林景观规划的目的和任务、一般原则、工作步骤进行介绍,并结合森林经理中分类经营对森林进行景观规划。类似的研究还有肖笃宁(1991)、徐化成(1994)、傅伯杰(1995)等。

戚春华(2003a)在分析了森林生态采伐的评价方法和森林生态采伐的评价原则基础上建立了森林生态采伐的评价指标体系。并指出在建立森林生态采伐评价指标体系时,应根据不同评价子系统的特点和要求,分别建立采伐作业技术、森林生态环境、森林生态环境效益和可持续发展子系统的评价指标体系,并在此二级指标的基础上构建森林生态采伐评价的一级指标,并由一级和二级评价指标形成森林生态采伐评价指标体系。

李明阳(1999)根据临安森林景观生态规划的目标,结合该市自然、社会经济条件,将森林景观生态规划的主要内容概括为:①森林景观生态分区,揭示森林景观生态环境空间分异的规律性,为景观生态规划打下基础;②森林景观要素设计,确定森林斑块、河流、公路等景观要素的最优空间格局;③论证主要森林景观要素类型的发展规模:④森林景观要素类型主导功能分类,将森林景观要素类型分为商品型、公益型两大类,为森林景观要素类型管理模式和经营技术体系的建立提供基础:⑤根据森林景观要素类型主导功能的不同,建立不同景观要素类型的管理模式;⑥建立不同景观要素类型的经营技术体系,并采取培育模式的形式,落实到具体的山头地块。

景观生态规划方法篇3

abstract:anti-planningplaysacriticalroleinscientificallyandreasonablyplanningurbanland,urbanspaceandurbanconstructionitems.anti-planningisgoodforimprovingtheaccuracyandoperabilityofthescientificstrategicdecisionsofurbanmasterplans.anti-planningestablishesthelandscapesecuritypattern(Sp)andprotectstheecologicalinfrastructure(ei)tocarryouttheurbanplans.thisessaytakesXining’sHuangshuiRiverasanexampletodrawthesuperiority,accordingtostatusquoofwetlandandgreenbeltaroundHuangshuiRiver,suchasthecharacteristicecologicalcorridorbetweenHaiyanRoadandmeilishuiStreet.However,therearestillsomedefectsinitsuse.Forinstance,theeasterngreenbeltisnotbroadenough;thewatercourseisover-hardening;thehalloflandscapeisnotclear;andthesurroundingsarenotreallyharmonious,etc.onthebasisofanti-planning,thepassagegivessomeadviceandsuggestionsontheconstructionofsecuritypatternofHuangshuiRiver.

关键词:反规划;湟水河;生态安全格局;生态基础设施

Keywords:anti-planning;HuangshuiRiver;ecologicalsecuritypattern;ecologicalinfrastructure

中图分类号:tU98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5)20-0234-03

0引言

“反规划”概念是在中国迅速的城市进程和城市无序扩张的背景下提出的(俞孔坚,李迪华,2003)。“反规划”不是不规划,也不是反对规划,尽管在某种意义上它可以被认为等同于“控制”规划方法(相对于“发展”规划的方法)(齐康,1997,187~188),也可以在某种意义上也同样的可以被称为“逆规划”或“负规划”,它是一种景观规划途径,本质上讲是一种强调通过优先进行不建设区域的控制,来进行城市空间规划的方法论[1]。城市总体规划首先考虑城市发展的要素资源给城市提供的承载能力大小,提出在编制城市总体规划前,应对城市基础设施的支撑能力和建设条件作出评价,从土地、水、能源和环境等城市长期的发展保障出发,对城市的定位、发展目标、城市功能和空间布局等战略问题进行前瞻性研究[2]。“反规划”方法在城市生态、城市景观的角度对城市规划提出科学的技术、方法和思路支撑。“反规划”方法在城市生态、城市景观的角度上,都可以帮助西宁市湟水河及其周边乃至西宁市建立合理的生态格局。

1“反规划”途径――景观安全格局

“反规划”途径传达的含义有四个方面:反思城市状态、反思传统规划方法论、逆向的规划程序、负的规划成果。对于西宁市湟水河来说,主要是应用逆向的规划程序、负的规划成果来对其现状提出建议和意见。

“反规划”途径着力解决几个大问题:区域景观格局、生态安全及城市扩张,自然服务与城市生态安全,城市结构和功能,城市特色。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反规划”途径提出建立景观安全格局这一目标,并以这个目标为核心。

景观安全格局(Securitypattern,简称Sp)是判别和建立生态基础设施的一种途径,该途径以景观生态学理论和方法为基础,给予景观过程和格局的关系,通过景观过程的分析和模拟,来判别对这些过程的健康与安全具有关键意义的景观格局(Yu,1995,1996;俞孔坚,1999,1998)[1]。景观安全格局是对景观过程的控制,其中包括城市的扩张,物种的空间运动。通过控制战略性的关键景观元素,空间位置,相互关系来实现对景观有效控制与覆盖的过程。景观安全格局构成了城市的生态基础设施(ecologicalinfrastructure,简称ei),生态基础设施是维护生命土地的安全和健康的关键性空间格局,是城市和具名获得持续的自然服务(生态服务)的基本保障,是城市扩展和土地开发利用不可触犯的刚性限制[1]。为了保证景观安全格局,城市规划者需要预先判断哪些土地是不建设的区域,使该区域成为“图底关系”中的“底”,然后在可建设区域进行建设规划。规划和管理的重点从确定开发建设项目,转向各类脆弱资源的有效保护利用和关键基础设施的合理布局[3]。

关于建立景观安全格局方面,西宁市采取了“一环、两带、四片”绿化格局。一环即中心城区沿绕山公路形成的防护林带;两带即沿河形成的十字交叉状带状绿化;四片即在中心城区各片区间的4片生态隔离绿地,分别为北川隔离绿带、南川隔离绿带、西川隔离绿带和小峡口隔离绿带。十字交叉状带状绿化中东西向绿带即为湟水河,而南北向绿带为湟水河支流:南川河、北川河,因此对于湟水河的合理规划,直接影响西宁市景观安全格局的建立。

如何建立建立景观安全格局来保证生态服务功能,这个问题就异常关键了。传统的规划思路是首先预测未来人口规模,然后跟指标预测未来用地规模,最后划定建设用地。相对的,“反规划”途径则是首先以土地的健康和安全的名义和公共利益的名义,而不是从眼前的开发商的利益和短期发展的需要出发来做规划;不过分依赖城市化和人口预测作为城市空间扩展的依据,而是已维护生态服务功能为前提,进行城市空间的布局[1]。

2“反规划”途径对于城市规划的意义

“反规划”途径的核心问题是建立景观安全格局,而景观安全格局建立的关键在于保护生态基础设施。生态基础设施对城市有四个方面的意义:其一、作为自然系统的基础结构;其二、作为生态化的人工基础设施;其三、生态廊道的形成;其四、作为健全和保障生态服务功能的基础性景观格局。

在以往的规划与建设中,人们通过强力改造自然地形而破坏了自然系统,是原有的自然面貌面目全非,随后在一次次灾难性的自然灾害面前(如2004年印度洋海啸、1998年洪水、2004年SaRS),城市显得不堪一击。“反规划”途径对未来的城市规划指明了保护并合理利用自然系统结构的新方向。在过去的建设中,已经破坏的自然系统可以通过重新规划进行生态改造。城市规划中的地块划分大可不必如以往一样通过城市路网系统进行划定,而是通过生态廊道进行重新组织,使城市生态系统更加完善并且多角度的进行景观安全格局的建立。生态廊道可以帮助建立和改善城市中的步行系统,完善城市的游憩功能,从而打破我国城市结构混乱和功能低效的现状。近年来,“景观”的生态学内涵更加强调“不同尺度上的空间异质性”[5]。“反规划”途径通过保护不同尺度的生态基础设施,从而实现此异质性。

城市规划是城市政府为达到城市发展目标而对城市建设进行的安排,一般城市规划分为城市发展战略和建设控制引导两个层面[4]。“反规划”途径在城市发展目标中加入了建立景观安全格局的目标,对城市发展战略(城市空间扩展、城市景观格局、城市建设方向等)产生巨大影响同时,也给建设控制引导划定了方向。因此,“反规划”途径对城市规划产生了深远的意义。

就湟水河而言,湟水河景观带属于西宁市滨河景观带之一,它与南川河、北川河共同构成西宁市滨河景观带,成为西宁市自然系统的骨架;沿河公园丰富,包括:海湖湿地公园、西钢公园、西郊乐园、文化公园、人民公园、鲁青水上公园、景熙丰湿地生态公园、湟乐公园,这些生态化的人工基础设施丰富了湟水河的游憩功能;湟水河作为贯穿城市的生态廊道,对城市生态环境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由于这些作用,湟水河对西宁市的城市规划起到引导作用,对未来发展轴线方向存在指导作用。

3西宁市湟水河利用现状

本文以湟水河为例进行分析,原因在于西宁市湟水河西段保护良好,而东段保护较差。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是城东区发展较早属于老城区,先建设后规划,并且建筑活动具有自发性;而城西区属于近十年来新建城区,规划完整,已经意识到了生态保护的问题,并且建立了完整的景观体系。出于保护自然绿地景观轴线的目的,西宁市总体规划要求城市中心区沿湟水河建立30-100m宽的绿带。

湟水河集水面积9020平方公里,河道长度174.1公里。图1位西宁市湟水河及其周围绿地现状图,湟水河西段和东段对比较为明显。河流西段保护利用良好,有大规模沿河湿地公园,包括海湖湿地公园、西钢公园、西郊乐园、文化公园、人民公园、鲁青水上公园,沿河绿带绿线控制最宽多大300m。在美丽水街与海晏路之间形成明确的绿色通廊。相比之下东段利用保护情况严重不足,河流两岸几乎全部被道路占领,例如秀水北路与湟水河间完全没有绿带、滨河北路绿带宽度明显不足、西宁站前湟水河完全被硬质路面覆盖,直到湟中路绿带才开始加宽,使其初具规模。随后湟水河的河道开始混乱不堪,这种情况直至景熙丰湿地生态湿地公园和湟乐公园才再次得到改变。

湟水河在西宁市总体规划中作为城市滨河景观带之一贯穿城市东西,事实上可以理解为生态廊道,即成为了生态基础设施的重要结构要素。然而在整体来看湟水河东段并没有起到生态廊道的功能,由于宽度较小,不能起到生态功能及游憩功能。“反规划”途径提出:除非廊道足够宽(比如超过1km),否则廊道不应该眼神很长的局里面都没有一个节点性的生态斑块出现。湟水河中存在大量泥沙,河道中的水多为黄色。市区内沿河道均已经建设或计划建设防洪堤,降低了河流原本应有的面貌,分割了市民与湟水河的接触。

纵观这个湟水河现状,东段属于先开发再保护,西段属于先规划再开发,不论是生态价值,还是经济价值方面,西段都强于东段。

湟水河应该作为生态基础设施即生态廊道进行保护,以加强西宁景观安全格局。湟水河生态廊道的重要意义在于强调了水系廊道线性景观元素在生物保护、减灾和游憩等方面的价值。学者Cooper在1984年提出当沿河绿带的宽度达到30m时才能达到防止水土流失,过滤污染物。同时,绿带宽度加大在防洪方面也具有巨大意义,就综合目标来看,一般推荐的城市河道缓冲区宽度范围可以从每边岸线后退6~60m,后退平局宽度为30m[1]。显然,西宁市中的湟水河东段的绿带宽度,在多个角度(生态、景观、总体规划等)都没有达到要求,使其没有到构建景观安全格局的目的。

4总结

为了实现景观安全格局,保护景观基础设施,最大限度发挥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为城市人居环境改善、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提供帮助,对湟水河利用提出如下建议和意见:

①尽可能加大湟水河西宁市东段沿河绿带的宽度,从新划定四线控制中的沿河绿线,形成以河流廊道为基础的生态基础设施,促进景观安全格局的形成;

②停止部分地区河道硬化防洪作业;

③在绿带扩宽的困难地带,应该促进和保持植被的复杂性;

④在合理的长度距离设置节点性的生境斑块;

⑤建立亲水公园,组织沿河的步行系统,以增强该廊道的游憩作用;

⑥未开发地段划为严禁开发地带,以求最大限度的保护原有生态环境。

“反规划”途径对于城市规划而言,对保护城市土地和生态格局具有积极的作用,特别是湟水河的利用与保护,“反规划”途径都提出了科学、合理和有效的思路、技术和方法。对于科学、合理地规划城市用地、城市空间以及城市建设项目的安排起到关键性的作用,这样更有利于城市总体规划具有科学性、战略决策的正确性和可操作性。

参考文献:

[1]俞孔坚,李迪华,刘海龙.“反规划”途径[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2]裴新生,王新哲.理想空间――新形势下的城市总体规划[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7:4-13.

[3]仇保兴.我国的城镇化与规划调控[J].城市规划,2002(9).

景观生态规划方法篇4

土地资源合理利用一直以来都是备受关注的问题。为了能够让土地资源得到最大程度的合理利用,学者站在不同的角度提出了不同的土地资源合理利用的景观生态优化方法。主要介绍了三种景观生态优化方法,希望能够为我国土地资源利用提供借鉴。

关键词:

土地资源利用;景观生态优化;方法

虽然我国相关学者一直都在研究土地资源合理利用的问题,但是研究的重点通常都放在土地利用数量结构如何能够做到最优化方面,比如如何增加林地覆盖率,如何调整坡耕地比重来增加土地资源利用率等,随着景观生态学的发展,我国的学者应该转变一下研究思路,从景观生态优化方法上面来研究土地资源合理利用的问题。

1以发展适宜性为基础的景观生态优化方法

很早就有学者就以发展适宜性为研究切入点,来优化景观生态方法。以发展适宜性为基础的景观生态优化方法的研究,不仅解决了海岸带管理的问题,也对农田保护提供了借鉴,为后来学者更深入的研究提供了借鉴。以发展适宜性为基础的景观生态优化方法可以分为5个环节:首先,景观生态规划人员要确定规划的范围以及目标;其次,相关人员要对该区域的各个方面的资料进行调查分析,尤其是自然环境、人文环境一定要做好分析,比如水文、人口、文化、地质条件等,之后将调查数据记录在案或者在地图上描绘出来;再次,利用目标综合分析方法,提取内在信息资源;第四,对每个信息因素以及每种资源的开发利用形式进行调查分析,依据分析结果进行初步的适宜性评价;第五,通过上述步骤,基本上中可以形成适宜性图件,依据图件分析结果,制定土地适宜性利用方案。提出以发展适宜性为基础的景观生态优化方法的学者认为,按照区域自然环境以及文化特点来对景观生态的适宜性进行评价,在此基础上明确景观生态的利用方式以及具体的发展规划策略,这样才能够保证该区域自然环境与资源得到合理利用,真正的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统一。

通过上述阐释能够看出,以发展适宜性为基础的景观生态优化方法着重强调的是土地利用的内在价值,而这些内在价值并不是人为创造的,而是自然环境通过自身的不断积累所形成。换言之,该区域独有的水文条件、植物、动物等自然环境,就从根本上就决定了该区域的用途。以发展适宜性为基础的景观生态优化方法所要达到的目标就是自然资源与环境性能能够得到最大程度发挥,依据资源与环境的适宜性情况,制定合理的开发策略。虽然此种景观生态规划优化方法优势比较多,对后世也产生了很大的积极作用,但是也存在着不足之处,比如过多的看重生态景观竖直方向的适宜性,而轻视了水平方向各个景物之间存在的影响,所以景观总体效益可能并不高。

2以系统分析与模拟为基础的景观生态优化方法

此种景观生态优化方法,不仅最大程度的为景观规划提出了依据,同时也为景观生态学者进行合理规划自然资源提供了途径。很多学者为以发展适宜性为基础的景观生态优化方法的不断完善作出了突出贡献。

2.1区域生态体系模型此种模型主要是将景观生态区域划分为四个单元:首先,生产性单元,该单元用来进行农业生产以及发展林业;其次,保护性单元,该单元主要是为了保护该区域的生态平衡而存在,防护林地、湿地等都可以算作是保护性单元中的组成部分;再次,人工单元,该单位主要用来进行工业化生产以及城市发展,该单元的存在对景观生态优化起着负面作用;最后,调和性单元,该单元存在的价值就是为了让上述各个单元能够协调。上述景观分类构成区域生态系统模型第一层次研究的主要内容。该模型的第二层次侧重于各单元类型间物质和能量转移过程和机制的研究。而第三层次则主要以区域生态系统的整体为对象,研究自然和社会经济输入、输出的调控机制,并为区域土地利用的分配提供决策依据。

2.2灵敏度模型其基本思路包括:将一个城市或区域作为一个整体,着重分析系统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与相互作用,以把握系统的整体行为;根据系统对要素变化的反应,对系统进行动态调控;运用生物控制论原理,调节系统要素的关系(增强或削弱),以提高系统的自我控制能力。灵敏度模型也可以说是生物控制论与计算机技术相结合及其在规划上应用的产物。在灵敏度模型中,将规划对象(一个城市或区域)描述成由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变量构成的“反馈图”,可以通过对构成变量状态的改变模拟整个系统的行为。一旦构筑了”反馈图”,就可以在计算机上进行模拟规划,还可以对各种规划方案进行比较,即“政策试验”。灵敏度模型将规划由传统的“野外”搬进了实验室,并将规划变成可测试和可验证的过程。但由于灵敏度模型重点关心的是系统结构与功能的时间动态,对空间关系与空间格局的动过程则难以反映出来。

3基于格局分析的景观生态优化方法

该方法最主要的思想就是土地利用分异战略。该战略景观整体化规划按如下5个步骤进行:(1)土地利用分类:辨识区域土地利用的主要类型,根据由生境集合而成的区域自然单位(RnU)来划分。每一个RnU有自己的生境特征组,并形成可反映土地用途的模型。(2)空间格局的确定和评价:对由RnU构成的景观空间格局进行评价和制图,确定每个RnU的土地利用的面积百分率。(3)敏感度分析:识别那些近似自然和半自然的生境簇,这些生境被认为是对环境影响最敏感的地区和最具保护价值的地区。(4)空间联系:对每一个RnU中所有生境类型之间的空间关系进行分析,特别侧重于连通度的敏感性以及不定向的或相互依存关系等方面。(5)影响分析:利用以上步骤得到的信息,评价每个RnU的影响结构,特别强调影响的敏感性和影响范围。DLU战略是目前在对过程机制难以定量模拟和把握的情况下较为可行的规划途径。尽管这种途径没有与一个系统的理论如景观生态学紧密结合起来,在空间联系的分析上也缺乏方法和手段,但它却为景观生态学的发展及其在区域和景观规划中的应用提供了基础。

4结论

综上所述,可知土地资源合理利用的景观生态优化方法有很多,每一种方法都能够为土地资源利用提供借鉴,但是由于国情不同,使用的景观生态优化方法也会有比较大的差异。因此有关部门以及学者一定要在充分了解我国国情的情况下,选择合适的景观生态优化方法。

参考文献

[1]刘亚萍.自然保护区中景观生态资源的管理和保护[J].贵州科学,2005(02).

[2]冯兆东,刘勇,陈发虎.半干旱区流域水文的景观生态研究与设计:地理信息系统辅助的过程模拟[J].中国沙漠,2000(02).

[3]孙彦伟,卢荣安,姜广辉.区域土地持续利用规划的景观生态学思维[J].生态经济,2005(03).

[4]刘荣霞,薛安,韩鹏,倪晋仁.土地利用结构优化方法述评[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04).

景观生态规划方法篇5

关键词:景观变化 临港新城 景观指标 地理信息系统FRaGStatS

中图分类号:X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973(2012)007-137-02

1引言

城镇区域上的景观及其结构随时间的不断变化,主要原因来自人类有意识的开发活动的影响及自然环境的相互作用。城市生态补偿在城乡开发、城市规划等许多工作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叶文虎等,1998)。目前,对于城市景观评价及生态补偿研究的方法中,叶文虎等(1998)提出了绿当量的概念,主要探讨城市中二氧化碳、尘埃和二氧化硫的生态补偿;沈满洪等(2004)对生态保护补偿机制的性质、原则、主要类型及建立的对策做了详细的讨论;孟召宜等(2008)对我国主题功能区的生态补偿理论做了详解。但大部分的研究都只局限在理论上,不能有效直观的反应出具体城市规划中的某个特殊局部的生态补偿作用,并不能在实际规划中给予决策部门合理建议,并且对国内开发迅速的沿海地区的生态景观分析及生态补偿研究鲜有开展。本文引入景观生态学软件fragstats,以上海临港新城的开发过程为例,临港新城在开发过程中的景观格局变化及标志性规划开发区域的生态补偿作用,对国内其他沿海开发区域的生态景观分析及生态补偿研究具有借鉴意义。

2研究地区自然概况与研究方法

2.1自然概况

临港新城市上海为开拓空间在海滨重新建设的城市。临港新城是洋山深水港的重要组成部分,上海重点建设的三个新城之一,也是上海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重点地区,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和优良的发展条件(骆棕等,2009)。在2003-2005年,临港形成开始了大规模海岸带开发临港新城主城区规划用地74平方公里,其中54平方公里的土地要在这3年时间内围垦成陆,围垦过程中,需要使得原有的滩涂消失殆尽。临港新城在主城区,还挖掘目前世界最大的城市景观人工湖——滴水湖。滴水湖呈圆形,直径2.66公里,总面积5.56平方公里,平均水深3.7米,其水域面积和杭州西湖相当。这一时期的开发建设工作,使临港新城在景观格局方面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2.2研究方法

景观生态学分析是本文的技术核心,也是贯穿整个研究过程的关键部分。景观生态学是一门研究空间格局对生态过程相互作用的新兴交叉学科,它主要研究景观的结构、功能和变化。其中,景观结构是指具体生态系统活存在“元素”的空间关系——主要指与生态系统的大小、形状、数量、类型及构型相关的能量、物质和物种的分布。对景观结构的定量化是进一步研究景观功能和变化的前提。而景观格局分析是采用数量分析方法对景观类型的结构进行分析,因而有必要先进行景观分类。本文依据土地利用类型基本类型划分景观类型,基本与目前土地利用类型分类相一致。本研究数据源为Landsat-7卫星遥感图片。2003-2005年,上海市临港新城海岸带开发活动加剧,人类活动对整个新城及沿海地区景观格局产生了较大影像,大部分围填海活动基本在这段时期完成。因此,本文选取2003、2005年临港遥感影像进行分析。景观图主要的编制技术主要采用eRDaS软件的卫星图片分类功能和地理信息系统(GiS)的地图配准技术、重分类技术及格式转换技术。

目前关于景观格局指数有许多计算方法。本文采用的是目前相对成熟的计算方法。景观格局指数旨在分析研究区的景观空间结构。景观生态系统空间结构在很大程度上控制其功能的特征及其发挥,影响着其中物质、能量和信息各种流过程及其形式。

在城市建设中,某些特殊区域规划对整个城区的景观格局改善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例如城市楼宇间的中心公园,大面积水域的引入,都可以达到生态补偿的效果,为使这中作用和补偿效果可以直观定量的反映出来,本文通过遥感技术获得所研究区域的分类指标后,应用景观生态学软件fragstats获得生态景观指标,对所获指标的时空信息进行比较,得到景观变化参量。对参量变化曲线的分析结果,可以得出变化过程中的有利因素,通过对图中关心区域的处理,对不同时期图片的组合,裁剪,进而得到特定区域的生态补偿效果。这种对生态指标量化以达到评价城市规划利弊的方法,使景观变化与生态补偿紧密的联系起来,可以有效的直观的对城市规划决策给出合理的参考意见,使规划在景观生态学层面上达到较好的效果。

3景观变化及生态补偿

为讨论局部区域对整个景观格局的生态补偿作用,对2005年临港新城遥感图像裁剪掉滴水湖部分,将2003年滴水湖原址部分添加到裁剪后的2005年图中,与2005年原图景观生态指数进行对比,以此说明滴水湖在开发过程中生态补偿的作用。

从表1,表2的对比可以看到,没有滴水湖时香农多样性指数有了大幅度的下降,混布与并列指数明显下降,这都表明滴水湖的建立对于整个海岸带开发的生态补偿效果是明显的,它的规划增加了生境的多样性和关联性,是生态指标的到明显好转,因此,在临港新城建设中,滴水湖的规划是非常合理和必要的。

4结论

本文对临港新城的讨论并不局限于临港新城的个例中,有广泛的推广意义,对我国目前建设迅速的海滨城市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主要结论如下:

(1)生态影响与生态补偿是可以通过对不同景观生态指数的比较过程中得到的。本文在景观生态指数获取的基础之上,在实例中通过对领港新城2003、2005年景观生态指数的比较和对滴水湖这一特定区域的景观指数的讨论,总结出领港新城围填海前后景观生态指数的变化和滴水湖的建立对景观生态指数的改善。

(2)在城市规划与城市建设过程中景观生态的合理性方面,上海市临港新城是一个非常好的案例,可以被很好的学习推广。通过对上海市领港新城2003、2005年景观生态指数的讨论与研究发现,领港新城在围填海前后景观生态指数恢复良好,在围填海区域对滴水湖的规划也有利的改善了这样敏感地区的景观生态质量,在海滨城市开发中是一个很好的典范。

(3)对景观生态学和城市生态补偿效果相结合的进一步研究是很有必要的。本文对景观生态学和城市生态补偿效果的研究尚显粗浅,对于对这一方法的系统规范的整理还有待进一步完善。

参考文献:

[1] 傅伯杰,陈利顶,马克明.景观生态学原理及应用[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

[2] 沈满洪,陆菁.论生态保护补偿机制[J].浙江学刊,2004(4):217-220.

[3] 陈利顶,傅伯杰.黄河三角洲的去人类活动对景观结果的影响分析[J].生态学报,1996(16):337-344.

[4] 叶文虎,魏斌,仝川.城市生态补偿能力衡量和应用[J].中国环境科学,1998,18(4):298-301.

[5] 章锦河,张捷,梁碉琳,等.九寨沟旅游生态足迹与生态补偿分析[J].自然资源学报,2005,20(5):735-744.

[6] 杨利雅.资源枯竭型城市生态补偿机制研究[J].东北大学学报,2008,10(3):226-232.

景观生态规划方法篇6

关键词:存在的问题;保护方法;景观规划设计

1乡村景观存在的问题

1.1没有正确把握乡村建设的要求

由于地方政府没有正确理解中央制定的新农村建设理念,将建设农村乡风文明、生活富裕、管理民主制度、村容整洁片面地理解为乡村整改建设,所以在整改乡村规划中,没有根据乡村特有现状进行整改。此外,各具特色的乡村风貌日益消退,千村一面的景象普遍存在。

1.2乡村生态环境严重受到污染

由于乡村政府一味地追求乡村经济的发展,对生态景观不合理开发利用,严重破坏了乡村生态环境的平衡。例如:大量农用田地开始退化,林地面积减少,自然景观跟人为景观不协调。

1.3用地类型不规整

大量的人工景观元素出现在城乡结合中,随着近年来城市的盲目扩展,导致农业产业布局不合理,农业用地跟工业用地分散式经营。导致乡村自然景观与半自然景观失去统一性,严重破坏了乡村原有景观。

1.4乡村特色逐渐匮乏

在乡村景观形象的规划设计问题上,设计之间缺乏个性鲜明、吸引人的特色作品,没有充分利用地域特征及景观形象。导致地域景观特征没有特色,甚至脱离地方特色转换成其它景观类型。由于城市的开发与扩张,导致原始自然景观及文化遗址受到了严重的破坏。

2乡村景观的规划设计

2.1乡村景观规划内容

2.1.1景观生态要素分析:景观生态系统要素包括气候、地质、植被、水文及人类建(构)筑物等,其特征及作用研究都表现了诸多自然和人为因素的互相作用和互相影响。

2.1.2景观布局规划与生态设计。布局规划与生态设计主要有以下几种:规划各种土地利用方式、生态过程的设计规划、生态环境的设计以及特色乡村景观类型的规划设计等。

2.1.3景观空间结构与布局。景观的空间组合形态及群体空间组合形式是作为研究乡村景观空间结构与功能是否合理的主要要素。

2.1.4景观生态分类。景观生态分类旨在结合乡村景观特点,在景观的功能特征及其空间形态的异质性进行景观单元分类的基础上对景观结构及其空间布局进行合理研究。

2.2乡村景观规划设计重点

2.2.1乡村景观意象设计。在该意象设计中着重加强对乡村景观的可发展性、效益性、可居性的研究,能够为更好地发展乡村景观、经济与生态的发展提供可靠的依据,推进乡村经济的发展。

2.2.2乡村聚落为核心的生态景观规划。建设乡村景观生态规划的首要核心是乡村聚落,该核心包括乡村景观意象设计、产业适宜地带规划、土地利用景观生态规划与生态平衡,乡村聚落形态与空间景观生态扩展规划、乡村聚落规模与产业功能区规划、乡村聚落体系与乡村聚落特色塑造、乡村交通系统规划、乡村聚落基础设施规划、林地系统与自然景观环境建设规划、景观功能区划与地域景观特征控制规划等规划内容。

2.2.3乡村产业适宜地带的规划。合理有效地规划乡村产业适宜地带进行,并综合分析乡村景观局部及整体要素,建立适合乡村景观的相容性规划。根据景观行为相容性程度分级,建立景观相容性判断矩阵,在此基础上规划产业适宜地带,以确定合理的景观行为体系。

2.2.4乡村田园公园规划设计。随着乡村生态旅游产业的发展,田园公园作为一种主题公园越来越受到游人的喜爱,其构成部分主要是以乡村生态景观为核心形成的游玩与休闲的生态景观综合体。因乡村生态旅游是一种文化性、休闲性、整体性很强的产业,所以设计有特色的田园公园,发展以生态旅游为主的旅游产业来发展乡村经济。

2.2.5乡村土地利用景观生态规划。通过全面分析乡村景观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并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法,根据乡村景观可持续建设原则,可将建设乡村景观过程中所利用的土地划分为4个区域:保护区、整治区、恢复区和建设区。

景观生态规划方法篇7

关键词:城市发展;城市景观;生态规划;可持续发展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的出现、人类居住环境的复杂化,产生了城市规划思想并得到不断发展。在中国,汉代以前没有城市规划,城市规划应从曹操建造邺城时算起,但那也仅仅是以王权思想为指导的简单规划。

城市规划是在塑造一个城市的灵魂,是对一个城市的文化与魅力的准确解读。可以说一个城市所展现出来的风格与神韵都尽在规划师们的手中,一个成功的规划为城市带来无限的生机与吸引力,人们会因为城市环境的美丽而驻足。因此,城市景观的生态规划显的尤为重要。

一、做好城市景观的生态规划要坚持科学性。

城市景观规划牵动着城市的经济、社会、文化、环境等诸多因素的全方位系统工程。规划是前提,也是保证。因此城市景观的生态规划编制要坚持科学性。我们在编制规划时,首先,必须充分认识城市的历史文化背景,在此基础上塑造城市形象,改造城市形象,创造更佳的城市形象;其次,我们的规划要符合当地的实际,要以科学、严谨的态度,使城市规划具有战略性、广域性、前瞻性、综合性和可操作性。科学地编制城市景观的生态规划,可以有效地指导城市的建设,以免造成一个城市和区域的重复建设,避免“今天铺路,明天挖坑”的现象而导致资源的浪费。

二、做好城市景观的生态规划要正确对待外来文化,强调民族和本地文化。

历史证明,唯有地方的、民族的传统文化才能立足于世界之林,这就是所谓“越是民族的,就越是国际的”道理。当然,强调民族文化,并不意味着排斥外来文化,关键要做到“洋为用”的原则。城市景观的生态规划包括生态绿地、城市建筑、道路交通等,要体现民族特色,展现民族和地区的文化。当然也可以借鉴优秀的外来文化,使民族和地区的文化得以创新和发展。以大连市金州区“向应广场”景观规划为例,编制规划时我们既要考虑到沿海地区的文化特点,又要体现金州区的传统历史文化的延续。我们也可以在此基础上加一些外来的优秀元素,以更好的体现“向应广场”的生态景观。

三、做好城市景观的生态规划要体现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所谓可持续发展是指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城市景观的生态规划中的人本主义其主旨是确立以人为本思想的核心地位,即一切以人的权利和利益为最高原则。其目的是使任何景观都成为纯粹意义上的服务于人的生产和生活的工具,满足人民的需要,使人们能充分享受高度舒服、便利的条件,真正体现景观的价值。城市景观的生态规划是一项非常严肃的工作,要坚持“规划一张图,审批一支笔,一张蓝图绘到底”的原则。规划是严格按照程序进行的,具有权威性和法律效力。因此,市、县(区)政府应该按照上级批准的规划进行实施。城市景观的生态规划不应该因为领导的变化而变化,应该做到可持续发展,保持城市规划的连续性。城市景观的可持续发展在于以战略的角度,做到城市景观发展与城市经济发展、人们生活质量提高、土地资源利用、环境保护之间确立一种协调发展的辩证比例关系。可持续发展原则在景观生态规划中体现以下四个方面:资源利用最优、景观成本最小化、系统最好、环境友好。坚持可持续发展为原则的城市景观的生态规划,才能在复杂变化的社会发展中持续发展、与时俱进,也才能体现规划的正确性与科学性。

四、做好城市景观的生态规划要“师法自然”,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

自然地理环境是构成城市形象的得天独厚的条件。这种条件绝非人工可以制造,正可谓“三分人工,七分天成”。这就要求我们塑造城市形象时,需要认识自然、利用自然、师法自然。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使城市复合生态系统,达到优化的目标,城市与自然环境浑然一体。要处理好城市规划与城市生态平衡的关系,追求生态城市。在搞好生态平衡的思想指导下建立山水城市、森林城市、海滨城市、园林城市。自然生态合理的城市能成为拉动经济、改善环境、美化城市、方便市民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同样,这样的城市也具备适应性、超前性和进化性,使我们的城市规划真正融入到大自然之中,把我们的城市建成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景观生态规划方法篇8

关键词:城镇化;景观生态重建;景观格局

        目前中国处于快速城镇化时期,因城市扩展、土地利用的改变带来景观生态的巨大改变,自然生态环境十分脆弱。通过景观生态重建分析,建立量化的土地景观指数模型,可对研究区进行问题诊断,进而建立“格局—过程”关系,通过规划构建较合理的景观生态格局,最终实现整个区域内土地利用结构和空间合理布局相结合的优化配置,为解决城镇化过程中土地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提供途径。

        一、景观生态重建理论

        蔡云龙提出,通过大规模的社会投入对退化土地进行整治,既迅速提高土地生产力以满足当地人们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又保证生态系统维持相对稳定的生态平衡并进入良性生态循环;同时还对导致土地退化和贫困的恶性循环的经济和社会因素加以改造的措施称为“生态重建”。

        景观生态重建的目的在于构建可持续的格局。景观尺度上的生态安全主要基于以下两个假设来讨论:①景观中水平生态过程是一种对景观的竞争性控制过程;②某种过程必须通过克服景观阻力来实现对景观生态系统的控制。景观中某些关键性点、位置或关系的破坏对整个生态安全具有毁灭性的后果,它被认为是景观中某种潜在的空间格局,由一些关键性的点、线、局部(面)或其空间组合所构成,对维护和控制景观水平生态过程起着关键性作用。因此,景观生态恢复和重建的研究焦点包括:景观层次上的生态恢复模式及恢复技术、选择恢复的关键位置、构筑可持续性的景观生态格局。

        二、景观格局分析方法

        (一)景观格局分析理论。景观是一个由不同土地单元镶嵌组成,且有明显视觉特征的地理实体;它处于生态系统之上,大地理区域之下的中间尺度,兼具经济价值、生态价值和美学价值。景观格局分析是定量描述景观结构,建立景观结构与功能间相互关系,并从景观结构变化中推断功能变化的一种方法。

        (二)景观指数的选择。建立格局与过程关系的首要问题是景观格局的数量化,使景观格局的表示更加客观、直观。

        景观指数法与转移矩阵法相结合是目前应用广泛的景观格局分析方法。目前的景观指数众多,指数之间相关性高的多个指数,被认为在对格局进行评价时只需要其中之一即具有代表性,因此,景观指数因研究对象不同需要优化选择。fragstats的开发者mcgarigal提出了景观指数应用过程中系统的建议,并建立了基于生态学意义的景观指数分类标准。国内外很多学者在指数的选择方面做了很多实际的工作。

        (三)通过“格局-过程”分析进行景观生态系统问题诊断。景观生态学强调景观格局,生态学过程和尺度之间的作用。从格局到过程的推绎是当前景观生态学面临的一大挑战。景观生态学的重要目标就是了解空间格局对生态过程的影响。通过建立景观格局与过程关系研究景观特征是实现时空动态评价的重要方法。

        (四)景观格局的优化。景观生态规划是建立合理景观结构的基础。景观可持续发展应该通过优化景观格局来实现。有文章认为,为了维持景观可持续发展与生态安全,要根据生态因子对景观斑块的类型进行调整,而且还要运用景观生态学的理论和方法对景观的管理方法进行优化,运用合理的土地利用和管理措施得以实现,这种方法称为“景观格局的优化”。景观优化将其规划原则与不同的土地规划任务相结合,发现景观利用中存在的生态问题并寻求解决这些问题的整体的生态学途径。

        三、城镇化背景下的生态重建研究

        关于城市生态重建当前已经开展了土地利用变化、景观指数分析等多方面的研究,然而存在以下不足:1.研究与景观生态分析与规划相关,却并不能形成系统的、结合城镇化过程特点的、景观生态重建的理论与方法;2.目前运用景观指数与gis/rs分析格局与过程的问题尚不多;3.景观格局分析的研究集中在城市中心或矿山等区域。以生态系统流变化最大的城市周边为尺度的研究方法,但景观格局分析与优化理论和方法均显缺乏。尤其体现在土地规划与土地利用和环境保护后期管理中,如何引入景观理念和景观生态学方法,做出更加科学和完美的规划设计值得探讨。如何丰富和发展景观格局分析,建立“格局-过程”关系,以及如何通过景观生态规划建立优化的景观格局以至于建立起小流域尺度上的景观重建理论和方法体系是当前科研面临的挑战。从其它尺度景观生态格局研究当中借鉴方法用于城乡结合部的研究,构建整体的、多变量的、全面地的多目标景观重建方法成为景观规划和管理的必要。

        目前,景观生态重建的理论和部分方法已经有所描述,内容涉及到恢复生态学、景观格局评价、景观可持续性评价、景观生态规划与设计等各个环节,然而缺乏对景观生态重建的理论与方法的系统描述。通过系统地探讨城镇化过程中城乡结合部土地利用景观尺度上的可持续发展问题,结合景观格局的现状分析生态状况,对于景观生态全格局设计和景观可持续发展十分具有探讨意义。

参考文献:

[1]蔡运龙,蒙吉军.退化土地的生态重建:社会工程途径.地理科学,1999,19,3:198-204

[2]张艳芳,任志远.景观尺度上的区域生态安全研究[j].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6:815-818

[3]周霞,廖圣东.鹤山市景观格局动态变化研究[j].热带地理,2005,25,3:206-210

[4]曹新向,郭志永.区域土地资源持续利用的生态安全研究[j].水土保持学报,2004,18,2:192-195

景观生态规划方法篇9

关键词生态型;居住区;绿地景观

中图分类号:tU986文献标识码:a

theDiscussiononecologicalResidentialDistrictLandscapeplanning

abstract――nowadays,therapidurbandevelopment,thelivingenvironmentisgettingworseandworse,peoplegraduallyrealizedtheimportanceofprotectenvironment,theecologicalenvironmentofresidentialareaisalsoputforwardhigherrequirements.Howtoapplytheecologicalprinciplesinthemodernecologicalresidentialdistrictlandscapeplanning,reducethedamagetotheecologicalenvironment,tocreateaharmoniousnaturalecologicallivingenvironment,ithaveimportantsignificancetopromotethesustainabledevelopmentofmodernresidentialdistrict.inthispaper,startingfromtheecologicalresidentialareaconcepts,analysisandtraditionalecologicalresidentialarearesidentialzonedifferences,designprinciplesandelementsofproposedresidentialgreenlandscapeecologicalplanningmethod.

Keywords――ecological;residentialarea;greenlandscape;

1.生态型居住区相关概念

生态居住区是一种人类尺度的、功能多样的住区。这样的住区中人类活动与自然相和谐,并且支持人类的健康发展和住区的可持续发展。因此,生态型住区在某种程度上来看就是以生态和谐理念为目标,用生态学及城市生态学的基本原理为指导,规划、建设、运营居住地,实现居住区与自然生态环境的和谐可持续发展。

2.生态居住区的发展

从结构、功能等方面来看生态型居住区与传统居住区有本质不同,居住区的规划也从单纯的物质环境向社会、经济和心理综合规划转变。生态型居住区规划改变了传统居住区被动的局面,在新的生态价值观的指导下,着眼于用科学的创新的理论和方法解决居住区规划设计的原理、方法、技术等问题。规划更加强调对人的需求关注,注重居民参与建设,重视居住区自然环境特色与历史文化氛围的保护与塑造,努力增进居住区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3.生态型居住区绿地景观规划原则

3.1生态性原则

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使生态效益发挥到最大水平,其中包括水资源、风资源的利用。居住区的规划要合理利用水的再生资源,从结构、功能等方面开展生活供水、污水、雨水、景观水的循环。风资源的利用就是要在规划设计中的利用植物配置做到夏季通风冬季防风,改善小气候。

3.2功能性原则

生态型居住区注重景观形态的同时,必须考虑人群不同的功能区,使人们各取所需得到各自的休闲场所,使居民感到心理和生理的舒适,增加人与自然的亲和力,让居民在工作之余能休养生息、陶冶情操、回归自然、扩展知识。

3.3文化性原则

生态型居住区的绿地景观要做到以人为本,注重人的价值提升,在设计中应充分体现地方特色和自然特色,不要一味的追求主题而忽略特色,故要将地区文化与民俗文化相结合,传统文化特色与现代景观特色相结合。

3.4艺术美原则

生态型居住区绿地景观规划是艺术与自然的结合,所以在规划中要以生态性、功能性和文化性的为前提,尽量做到绿地景观的美化,给居民留下美的享受。

4.生态型居住区绿地景观构成要素

4.1植物

植物是生态型居住区环境景观的基本构成要素,传统的居住区绿化往往是沿着河、路种植,后经过实践逐渐开始使植物绿化朝生态化方向发展,使居民的生活更接近自然环境。注重绿化乔灌草花的结合,种植绿化平面与立面的结合,实用性与艺术性的结合等都是能很好的表达生态型居住区的绿化景观手法。

4.2道路

生态型居住区的道路不仅起到疏导交通组织居住区空间的功能,道路本身还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居住区道路一般分为车行道和人行道,与景石、座椅、灯具、植物相结合,共同构成景观线,所以在规划时我们要综合考虑道路形态材质。

4.3水体

水景的规划在生态型居住区中十分重要,水的运用能使绿地景观更为生动充满灵性,不同形式的水体设计,形成动静结合、错落有致的景观,再结合灯光、喷泉、绿化等装饰,形成居住区标志景观。

4.4小品

景观小品在整个居住区中具有点缀、装饰和美化的作用,一个好的小品运用能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反映居住区的特色,点缀景观,精心设计的小品也往往能成为视觉焦点和小区标识。

5.生态型居住区绿地景观规划方法

5.1绿地景观植物配置手法

在生态型居住区景观植物配置设计中,应注重配置组合,以乡土植物为主,适当选择一些观赏性高适应性强的外地植物。增加乔木的种植量,尽量使乔、灌、地被植物合理布局,并注重植物的季相变化。同时,还应着重体现植物主题化,通过组团植物营造舒适、幽雅、宜人的景观,尽量避免人工痕迹明显。

5.2绿地景观园路系统规划

合理规划园路系统应该考虑园路尺度及分布,根据人流密度进行合理设计。生态型居住区的园路可以根据功能需要确定宽度和尺寸,做到迂回曲折、流畅自然的线型。园路路口的设计也应减少十字路口增加三叉路口。同时,还应当注意处理园路与水体、山石、植物的关系。

5.3绿地景观水景驳岸设计

在生态型居住区硬质景观设计中应巧妙的在驳岸形式和材质上做文章,模拟河道形成水流,制造急缓流、动静水,做到自然与人工交融的水景。生态驳岸指具有自然河岸的可渗透性的人工驳岸,代替钢筋混凝土的硬式驳岸,保证河岸与水体之间的水分交换与调节,增进水体自净功能。

5.4绿地景观园林小品设计

园林小品作为园林景观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元素,往往起到点睛之笔。独具文化艺术品位的景观小品应富有地方特色,可以提升生态型居住区的形象,也可以使居民从中获得美的感受,在有限的空间创造无限的遐想。景观小品包括雕塑、花架、长廊、凉亭,还包括园灯、园椅、假山、小桥、水池、宣传栏、指示牌等,总之要让园林小品做到合其体宜、立其意趣、顺其自然、巧其点缀。

参考文献

[1]高蕾.城市生态住区景观规划设计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4.

[2]王凯夫.住区绿地系统的类型分析与优化设计方法浅析[D].同济大学,2006.

[3]石岩.城市生态住区规划研究[D].同济大学,2003.

[4]丁金华.生态化的居住区环境设计初探[D].东南大学,2003.

景观生态规划方法篇10

何谓生态规划?生态规划就是“运用生物学及社会文化信息,就景观利用的决策提出可能的机遇及约束。或者如伊恩·麦克哈格定义的,'某一地区借此而得以在法规及时间的运作中被解读为一个生物物理及社会过程。它也可以被再解释为就任何特定的人类使用方式明确地提出面临的机会和约束,调查能够揭示出最合适的区位与过程'”。

自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在创造辉煌物质财富的同时,资源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已经威胁到人类社会的生存与发展。于是在十九世纪中叶,以弗雷德里克·劳·奥姆斯特德(FrederickLaw0lmsted)、乔治·珀金·玛希(Georgeperiknsnarsh)(1864)和埃比尼泽·霍华德(ebenezerHoward)为代表的规划师在不断的反思过程中认识到景观、生态是一个自然的系统,并开始了生态规划的初步尝试。从二十世纪初至中叶,出现了大量涉及开放空间系统、城市公园及国家公园的规划。在思想上,奥尔多·利奥波德(aldoLeopold)、芒福德与本顿·麦凯(Bentonmackaye)等人先后倡导了规划的“生态理论”。而在技术上,沃伦·曼宁(warrenmarnning)和派特里克·盖迪斯(patrickGeddes)等人则创造并改进了生态规划的方法。此时生态思想已经渗入到规划领域,为规划注入了活力。到20世纪70年代,生态与环境已得到大众的广泛关注。景观规划的伦理基础、工作理论、理念、技术等构成的范式也得到人们的普遍认同。其中伊恩·麦克哈格(ianmcHarg)等更是建立了生态规划框架,成为以后生态规划的一个基本思路。直至今日,在无数规划工作者的不懈努力下,生态规划得到了更进一步的发展。目前生态规划已成为世界各地规划研究的热点,一系列专著也相继问世,《theLivingLandscape》便是其中一部获得高度评价的著作。

2、弗雷德里克·斯坦纳与《theLivingLandscape》

《theLivingLandscape》一书的作者斯坦纳教授具有丰富的景观设计的理论和实践经验,参与了大量的社区和区域规划项目。该书从规划师如何开展生态规划、应从哪些方面入手进行生态规划出发,从生态环境的角度,总结了规划技术与规划应用的经验。这本在今天和未来都实用的生态规划动手册,介绍了如何从无到有地开展生态规划,以及如何确定规划问题、规划目标的步骤、方法和原则。这本书还包括区域尺度的景观分析、地方尺度的景观分析、细节分析、规划区域概念及方案、景观规划.社区参与与市民教育、设计方案、规划设计的实施等内容,以及涉及城市、郊区、乡村,国内外环境等各方面的20多个案例研究。此外还有详细的工作流程、环境影响评价的详细资料及各种分区、土地利用等方面的控制文件。

《theLivingLandscape》是一本经得住时间考验的、适于职业设计师使用的参考书,同时也是一本适用于当今城市和景观规划设计的课程。书中介绍了多位生态规划创始人及当代生态规划师的工作成果,理论。如麦克哈格、芒福德、卡尔·斯坦尼兹(CarlSteinitz)等,而本书的作者亦是生态规划界的杰出学者。通过阅读这本书,不仅可以了解斯坦纳教授本人的思想,还可以了解生态规划最经典及最先进的理论、技术,具有很高的阅读价值。现在,这本书已经成为美国多所大学相关课程的指定参考书,并被评为“该领域的杰出著作”。该书第一版(1991年出版)即荣获美国景观设计师协会的meritaward奖,该书的第二版(2000年出版)更将当前的规划实践与景观生态学、可持续发展的新理论较好地结合起来,获得了读者的高度评价。

3、生态规划过程详解

如前所述,麦克哈格最早建立了生态规划框架,“麦克哈格式的环境分析……(已经)几乎成为进行任何形式的地方规划都必须遵循的通用方法步骤”。不过有些学者还认为,尽管这些分析“非常重要……但仍需要一种更为全面和整体的方法”。因而,斯坦纳教授在这本书中试图提供更为全面的步骤与方法。

斯坦纳教授认为,现实中的规划过程往往不是依据现行与理性的模式开展的,但为了将问题说明清楚,仍可把规划过程表述为简单的组织框架。于是,他把生态规划划分为下列11个步骤,详述每一步骤可能开展的工作,循序渐进地引导读者了解如何开展生态规划,从而使规划步骤更为清晰。同时他也指出,步骤之间存在反复过程,即后几步的工作也可能导致前面步骤的修改,而这种修改又会影响到后面的步骤,需做出新的调整(图1)。为了便于读者理解,斯坦纳教授在书中为每个规划步骤插入了北美的一系列实际案例并加以详细阐述,十分生动形象。

screen.width-500)this.width=screen.width-500"vspace=5border=0>

(1)明确规划问题与机遇。人类面临着许多机遇及环境问题,而问题与机遇则导出了特定的规划议题,如郊区的发展常常占用最优质的农田,土地利川的冲突引发了许多问题。又如,海滩因其优美的风景面临新的发展机遇,而关键的挑战在于如何在适应新发展的同时,保护那些吸引人们来此的自然资源。

(2)确立规划目标。在确认了所有的问题后,针对这些问题确立规划目标,而这些目标应该是规划过程的基础。所有受此目标影响的人都应该参与到确立目标的工作中来。

确立规划目标的公众组织包括市民咨询委员会、技术咨询委员会、邻里规划委员会、名义团体研讨会等。这些方法也会在后面的规划阶段被用到。而且,这种公众参与是持续性的,即人们能够继续参与其后的规划过程。

(3)景观分析,区域尺度。斯坦纳教授指出,规划工作涉及环境的不同尺度,包括相互联系的各种尺度等级,如区域、地方及特定场地(强调地方性),而每个等级的整体都是更高等级的组成部分。故规划应从不同尺度有条理地层开分析。

流域被认为是对景观

规划和自然资源管理很有用的分析等级。许多规划案例是以流域盆地为基础的,如水土流失控制规划。

(4)景观分析,地方尺度。规划应对更为具体的规划区域上发生的过程进行研究。地方尺度的分析,主要是为了获得对自然过程、人类计划或活动的认识。

生态规划过程中的这一步骤类似于前面各步,包括对构成规划区域的物理、生物及社会元素的相关资料的收集。由于成本与时间在许多规划过程中都是很重要的因素,故现有的已出版或绘制的资料是最容易、也是能最快地获取的。如果预算及时间允许,在开展景观分析时,最好组织跨学科团队收集新的资料。无论是哪一种情况,这个步骤都是跨学科收集资料的过程,包括搜寻、汇集、调查、绘制。

在这一阶段,土地分类系统能让规划师将各种资料归纳到一般的组类中,因而非常有价值。

先收集上述(3)、(4)两步骤所需的生物物理环境要素(包括:区域气候、地貌。地形、水文、土壤、微气候、植被、动物、土地利用现状等)。然后弄清这些要素之间的关系及其相互作用。在人文社会要素调查方面,不同的规划项目需要不同的社会信息,最后综合所有资料,建立景观格局。

(5)详细研究。将问题、目标与资料调查、分析联系在一起。典型的详细研究,如适宜性分析,是基于生态调查及土地使用者的价值观念,以确定某一特定地区对多种土地利用类型的适宜性。详细研究的基本目的是为了理解人类价值观、环境的机遇与约束及正在研究的问题之间的复杂关系。要完成此任务,关键是要使研究与当地现状联系在一起。

地理信息系统在这里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大大提高了信息处理的效率和准确性。作者在该书第二版中为适应规划发展的需要,对这部分内容进行了大量补充,介绍了当前生态规划的应用技术与工具。

(6)规划区的概念及多解方案。在适宜性基础上提出了具有普遍性的概念模型,以及为问题的解决提供预景分析。提出的模型必须能够保证目标的完成而不应偏离规划目标;预景分析(即未来可能的选择)确定了未来对区域进行管理的可能方向,因此可以作为讨论的基础,而由社区来选择其未来。在此当中,实施的可能性也应当予以考虑。

规划选择的组织有专家研讨会、特别工作组、市民咨询委员会、技术咨询委员会、公众听证会等。规划选择的技术手段包括公民投票、同步调查、“目标一实现”矩阵等。

(7)景观规划。景观规划将最优的概念和待选方案综合在一起,并考虑自然和社会两方面,在地方尺度上提出发展战略。它为政策制定者、土地管理者及土地使用者提供了灵活的导则,以指导对某一地区进行的保护、恢复或开发。在这种规划中,必须留有足够的自由度,便于地方官员及土地使用者针对新的经济需要或社会变化而调整其行动。规划应该包括对政策及实施战略的书面表述,以及一张表现景观空间组织结构的地图。

这一步是规划过程中关键的决策点。

(8)持续的市民参与及社区教育机制。一个规划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有多少民众参与到其决策过程中。例如,政府突然公布某规划方案,但该规划事先并未与相关群众协商,尽管规划将对他们产生深刻的影响,结果很明显——该规划将受到民众反对。可行之策应是使民众参与到规划过程中,征求民众意见,并将意见融入规划中。虽然这么做可能会使规划周期加长,但会获得地方民众较高的支持率,从而加强对规划的监督力度。

斯坦纳教授自始至终都在强调,生态规划是一动态的过程,必须考虑规划项目涉及到的各方利益主体。只有这样,规划才能真正解决所面临的迫切问题,获得大众的支持,从而便于实施。因此,公众参与应贯穿整个生态规划过程。斯坦纳教授认识到这一点,是与他多年的工作经验分不开的。

(9)设计探索。规划师在景观规划的基础上进行详细设计,可以帮助决策者了解其政策的后果。设计代表了对前面所有规划研究的综合。在这一阶段,设计也应是生态的设计。只有这样,决策者才能认识人类生活的生态背景,正确评价各种事物。

设计可以通过图形模拟、建设示范项目等来表达。专家研讨会是产生设计思想源泉的良好平台。

(10)规划与设计的实施。无法实施的规划是毫无用处的。因此,本书在最后用较大篇幅阐述了规划的实施策略及其管理措施。

实施是采用各种战略、战术及程序,实现生态规划中确定的目标及政策。斯坦纳教授详细介绍了美国政府实施规划通常采用的4种权力(管制权、征用权、支付权及税收权)及具体内容(自愿达成契约、地役权、土地购买、开发权转移、分区制、设施推广政策及执行标准等)。斯坦纳教授指出,采用的方法必须适应此地区的实际情况。例如,在某些地区,传统的分区制可能是行之有效的,而在另一些地区,则可能发现分区效果并不理想,而不得不寻找其它的实施措施。

(11)管理。生态规划的最后一步是对规划进行管理。管理包括对规划实施的全程监控及评价。由于现实情况会不断发生变化,会不断出现新的信息,因此对规划的修正,调整或管理无疑是必要的。管理可以由市民委员会通过监督当地法令的执行委员会及评审委员会等形式来完成。

在此阶段,还可对项目做出影响评价,以衡量项目的效益。这些影响评价包括环境、经

济、国家财政、社会等多个方面。

4、对中国规划界的参考意义

总的来说,《theLivingLandscape》通过对规划过程的详细描述,以及对众多案例、图表的列举,向读者阐明了有效开展生态规划的方法。对景观设计、建筑、环境规划及自然资源管理行业的学生与从业者来说,《theLivingLandscape》无疑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好书,对于中国目前的生态规划来说更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斯坦纳教授在书中指出,美国在土地共享上正面临着一个特别困难的时期:虽然保留了许多壮丽的自然景观,但又用过份俗丽的符号、无聊的作品或平庸丑陋的建筑毁掉了其它的美景;人们希望在乡村居住,而一旦在农村定居,又会要求农民们摒弃其正常的农业活动。人们不希望政府来告诉他们该如何处理他们的土地,但是在遭遇灾害时,却又希望能从政府那里获得帮助……而生态规划,正可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这类问题。

然而中国又何尝没有这类问题?甚至于此类矛盾也许更多。中国庞大的人口规模和快速城市化的压力,使得当代中国面临着许多生态环境问题,倘若没有正确的规划、管理理念引导,此类问题将日趋严重。因此,如何在对人类社区的规划中融入生态的理念,已日益为中国规划界所关注。美国开展生态规划已有多年历史,而我国在这方面的工作可以说才刚刚起步。尽管不少人已有了生态规划的思想,但并不清楚如何具体开展生态规划,因此迫切需要了解开展生态规划的正确、完整的步骤

。目前,生态规划正在中国如火如荼地开展,但由于生态规划在中国并个成熟,产生了—些误区、如一些人仅从字面来理解生态规划,误以为生态规划就是狭义的绿地规划,这些误区亟待纠正。因此,有必要引进国外成熟的生态规划理念与方法,来指导我国的生态规划工作。而正在此时,《theLivingLandscape》—书再版并被译为中文《生命的景观——景观规划的生态学途径》,即将发行,实为一件幸事。

这本书将使人们知道如何从环境与自然中获得知识与信息并将之运用到规划当中,从而在规划人类的生存环境的同时,亦保护自然环境,使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这本书将使人们系统地看待整个区域,用生态的眼光看待人与环境的关系,从而用更长远的眼光看问题,解决问题。可以说,该书对中国规划师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B][作者简介][/B]

李小凌,女,北京大学景观设计学研究院硕士生。

周年兴,男,北京大学景观设计学研究院博士生。

参考文献:

[1]FrederickSteiner.thelivinglandscape:anecologicalapproachtolandscapeplanning[m].newYork:mcGraw-Hill,2000.

[2]查尔斯·a·伯恩鲍姆,罗宾·卡尔森著,孟雅凡,俞孔坚译.美国景观设计的先驱[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3]俞孔坚,吉庆萍.国际“城市美化运动”之于中国教训(上、下)[J].中国园林,2000,(1):27—33;(2):3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