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恢复的典型案例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2:37:50

生态恢复的典型案例篇1

关键词:河流保护生态恢复

西方国家在经历了一百多年对于河流大规模开发利用的工程建设以后,从凹世纪50年代开始,逐步把重点从开发利用转向了对河流的保护,河流生态恢复建设正处于方兴未艾的形势中。

一、河流保护行动的发展阶段

1.河流水质恢复

所谓水质恢复,是以污水处理为重点,主要以水质的化学指标达标为目标的河流保护行动。

由于西方国家在二次大战后工业急剧发展,城市规模扩大,工业和生活污水直接排人河流,造成河流污染严重。从20世纪50年代起,西方国家把河流治理的重点放在污水处理和河流水质保护上。为恢复河流水质,政府投入了巨额资金。通过加强管理,强化污水处理和控制排放,推行清洁生产。著名的工程案例是美国俄亥俄河、英国泰晤士河等的水质恢复工程。河流水质恢复的努力一直持续至今。

2.山区溪流和小型河流的生态恢复

自20世纪80年代初期开始,河流保护的重点从认识上发生了重大转变,河流的管理从以改善水质为重点,拓展到河流生态系统的恢复,这是一种战略性的转变。

西方国家这个阶段的河流生态恢复活动主要集中在小型溪流,恢复目标多为单个物种恢复。典型的案例是阿尔卑斯山区相关国家,诸如德国、瑞士、奥地利等国开展的“近自然河流治理’32程,20多年取得了斐然成效,积累了丰富经验。这些国家制定的河川治理方案,注重发挥河流生态系统的整体功能;注重河流在三维空间内植物分布、动物迁徙和生态过程中相互制约与相互影响的作用;注重河流作为生态景观和基因库的作用。河川的生态工程在德国称为“河川生态自然工程”,日本称为“近自然工事”或“多自然型建设工法”,美国称为“自然河道设计技术”。一些国家已经颁布了相关的技术规范和标准。

同一时期,一些国家的科学家和工程师对河流生态恢复工程开展了一些科学示范工程研究,较为著名的有英国的戈尔河(Gole)和思凯姆河(Skeme)等科学示范工程。

3.以单个物种恢复为标志的大型河流生态恢复工程

大型河流生态恢复工程大约始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具有典型性的项目是莱茵河的“鲑鱼-2000计划”和美国密苏里河的自然化工程。从恢复目标来看,大体是按照“自然化”的思路进行规划设计。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欧盟已经把注意力集中在河流及流域的生态恢复上,《生命计划和框架计划Ⅳ.V》已经通过,其目的是增进人类活动对于生物多样性冲击的认识,恢复生物多样性的功能。从1993年开始,欧盟生命计划开始在丹麦和英国的主要河流上实施,主要是开展示范工程建设。

4.流域尺度的整体生态恢复

生态恢复的典型案例篇2

关键词:案例教学高中生物教学设计

1教材及学情分析

1.1教材分析

本节选自人教版必修三第五章第五节,这节的主要内容有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概念,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等,重点掌握生态系统自我调节的主要机制—负反馈调节,难点区分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

1.2学情分析

本节是在八年级北师大版生物8单元《生物与环境》第23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第4节《生态系统稳定性》内容学习后的巩固和提升,目的在于进一步培养学生尊重自然发展规律,寻求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途径。对于高二的学生来说,初中相关知识的学习已使之具有较充足的学习基础,教学过程中再单靠教师讲授法教学就比较枯燥,学生容易分心使教学效果不佳。本节内容与自然科学联系紧密,加之理解能力较初中强,拟采用案例教学法将枯燥的书本知识与生活实际相联系,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其自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完成知识体系的构建。

2设计理念

好的案例是案例教学的关键,选择案例首先需要与学习的内容紧密相关,其次是要具有典型性,与学生能产生共鸣,三是能突出重难点内容。在案例教学实施中,教师要注意把握好自身的引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呈现案例要适时,抓住要点提出问题,使学生踊跃参与讨论,解析案例,合作交流,得出结果,最后班级互动,交流意见,总结补充,反思欠缺[4][5]。

3教学过程

基于案例教学的设计理念联系生活实际对必修三中的“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一节进行了案例教学设计.

4结语

4.1案例教学中紧密联系生活实际

本节内容在总体设计上以海洋生态系统作为引导,首先以目前社会广泛关注的海洋微塑料污染问题为案例引起学生共鸣,提出了要学生讨论的第一个问题“什么是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由此展开再通过多个案例层层深入将本节的知识点一一呈现并阐述,同时回顾拓展了反馈调节的概念模型,将其从人体生命活动延伸到生态系统。以上以生活实际案例为基础的教学设计,能较好地帮助学生理解记忆,疏通难点,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

4.2案例教学中引导构建知识体系

通过以上教学过程发现,案例教学在实施的过程中以真实的案例为载体,与生活实际相联系,教师积极引导学生有目的的学习,主动思考并大胆发表个人的观点,在轻松活跃的氛围里完成学习的目标,解决问题获取知识,完成知识体系的构建[7]。

生态恢复的典型案例篇3

【关键字】老年人;不典型心肌梗塞;心肌酶谱;心律失常;临床分析

引言

老年人不典型急性心肌梗塞疾病是一种既普遍又危险的重病,其发病较为隐匿,病状也是复杂多样,很容易使医疗人员出现漏诊和误诊。因此现阶段对老年人不典型急性心肌梗塞案例进行科学临床分析是很有必要的,它既能促使不典型急性心肌梗塞治疗技术的快速发展,又能给老年人的身体健康提供一个更好的保障。

一、临床资料与方法

1、临床资料

随机选取某医院2010年12月至2013年12月期间老年人不典型急性心肌梗塞45例(男性25例,女性20例),所有的患者均符合我国有关的不典型急性心肌梗塞诊断标准。其年龄范围在60~90岁之间,平均为85.5岁。另外所有患者中心律失常5例,咽炎5例,休克4例,异位疼痛型6例,呼吸困难表现2例,麻痹性肠梗阻表现10例,肺源性心脏病6例,休克肾衰3例,前列腺肥大尿潴留4例。在进行临床研究的过程中均是按照科学的研究方法来处理的。

(1)测定方法

主要采用回顾性的分析方法来对患者的治疗临床现状和治疗方法进行总结分析,在此过程中使用心电图对老年人不典型急性心肌梗塞患者进行全面的检查,并将各种有关指标的数据详细记录下来,最终以表格比较的方式来进行分析总结。

(2)数据处理方法

在对老年人不典型急性心肌梗塞45例患者进行吸氧、镇静、心电监护、缓解疼痛等其它基本常规治疗处理后,采用数据统计处理。整个过程都是按照相关数据处理要求来进行的,对无效的数据需要进行剔除处理。

(3)统计方法

采用万能数据采用GRaCe危险评分软件和eXCeL(2007版)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和统计。将治疗之后各个状态的人数采用表格的形式记录下来,再通过万能数据分析来比较治疗前后的差异。

二、结果

1、数据

2、结果分析

通过上面数据的统计,可以明显的看出治疗前后患者恢复情况变化十分明显,在所有的临床表现中,最易治疗的病状是呼吸困难和咽炎病状。其原因是进行吸氧、镇静、心电监护、缓解疼痛等其它基本常规治疗处理后,患者的身体功能得到了迅速的恢复,其抵抗力有了较大的提升。而比较难以治疗的是肺源性心脏病、休克、前列腺肥大尿潴留所诱发的急性心肌梗塞疾病,其原因是:这些病状发病较猛,对患者的身体功能有着严重能够的危害,而且这些疾病对神经系统有明显衰退作用,从而无法使患者体内的心肌酶、肌钙蛋白和激素得到很好的调节。总言之老年人不典型急性心肌梗塞疾病对老年人的身体健康有着极大的危害,应及时采取科学的治疗。

三、讨论

老年人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是威胁老年人人类生命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其患者经常伴随患有糖尿病,胃病、慢性气管炎和风湿性疾病等,而且多数年龄越大则越易形成老年人不典型急性心肌梗塞疾病。由上表可以充分看出该疾病形成的机理较为复杂,患者临床表现也是多种多样,这些足以充分说明无痛型心肌梗死、异位疼痛型心肌梗死、心外表现型心肌梗死是最为危险的疾病,它们容易使医疗人员造成误诊,无法真正做到对症下药,从而诱发更多的心衰、胸闷、休克、心律失常以及气短等其他并发症的发生,给患者带来更大的危害。除此之外在实际治疗的过程中还发现大龄患者更是危险极大,因此老年人不典型急性心肌梗塞患者应提前做好治疗,同时还要做好反复评估风险,以确保更好的治疗效果。

结语

老年人不典型急性心肌梗塞疾病不仅会直接对老年人的身体带来危害,而且它还能诱发太多的并发症,其危害程度不亚于其本身。另外由于老年心肌梗死发病原因较多,其临床表现也是多种多样,因此极易出现误诊。于是这就要求临床各科医师在治疗前必须要提前做好心电图检测,待准确获得病况信息后才可以进行具体的治疗。尤其是对肌红蛋白、心肌酶谱、肌钙蛋白的动态检测更是重中之重,以便保证整个治疗的质量和效果。

参考文献

[1]计龙英,丁乐,老年人急性心肌梗塞误诊案例临床分析[J],武汉一冶职工医院,2013.

生态恢复的典型案例篇4

【摘要】目的对陈旧性跟骨骨折的治疗及进展进行综述。方法广泛查阅近年国内外陈旧性跟骨骨折治疗的相关文献,从病理解剖、分型、手术方法等方面进行总结分析。结果陈旧性跟骨骨折在临床上较为常见,其解剖改变是多方面的,因此其手术治疗方法呈多样性。除经典的切开复位内固定、关节融合及截骨矫形术式外,微创技术、外固定支架、3-D打印等技术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对陈旧性跟骨骨折不愈合的治疗也得到越来越多关注。结论陈旧性跟骨骨折的最佳治疗策略尚无定论,但近年来取得了长足发展,对于不同患者的个体化治疗仍值得更深层次的研究,对于早期陈旧性跟骨骨折以及陈旧性跟骨骨折不愈合的治疗也需要进一步探讨。

【关键词】陈旧性跟骨骨折;骨折畸形愈合;骨折不愈合;手术治疗;3-D打印

跟骨骨折是最常见的跗骨骨折,占全身骨折的1%~2%,其中约75%为关节内骨折[1-2],多由高处坠落或交通事故所致。因部分患者存在全身多发损伤,如内脏、颅脑损伤等,跟骨骨折早期复位内固定往往被延误,导致骨折超过3周,转为陈旧性跟骨骨折。另一方面,越来越多低能量导致的老年骨质疏松跟骨骨折采取保守治疗,也是陈旧性跟骨骨折发生的重要因素。陈旧性跟骨骨折非手术治疗或不恰当手术治疗后,常伴发严重畸形或骨折不愈合,这将引起患者残疾,严重影响生活质量[3-5]。加之目前跟骨关节内移位骨折手术治疗方法仍存在争议,并且需要相当长的学习曲线,且跟骨周围皮肤软组织纤弱,尤其对于开放性骨折转变的陈旧性跟骨骨折手术更易出现伤口愈合问题,因此对于外科医生来说陈旧性跟骨骨折的治疗仍有较大挑战[5-6]。现对陈旧性跟骨骨折的治疗进展综述如下。

1陈旧性跟骨骨折的病理解剖

陈旧性跟骨骨折的解剖改变是多方面的[3-5,7-14],主要有:①跟骨Böhler角减小,高度丧失,从而使距骨处于相对水平、背屈位,影响胫距关节活动;②跟骨高度丧失使得跟腱止点向上、向前移位,引起跟腱力作用点的力臂缩短及小腿屈肌的肌纤维缩短,导致肌力减弱;③跟骨外侧壁移位使跟骨增宽,导致腓骨下撞击发生,可造成腓骨长/短肌腱移位、腓神经卡压、腱鞘炎、跟腓创伤性关节炎或腓骨脱位;④跟骨结节骨折常导致足跟内翻;⑤外翻畸形常导致跟腓骨桥接和足内侧弓的变形;⑥跟骨关节内移位骨折常导致距下创伤性关节炎;⑦跟骰关节撞击,约有48%跟骨骨折累及跟骰关节,如果二次骨折线延伸至跟骰关节,则可能造成前外侧骨折,若骨折移位则可能影响跟骰关节运动;⑧关节面硬化或缺血性骨坏死;⑨吸烟、糖尿病、骨质疏松、开放性骨折、跟骨血供严重损伤等是跟骨骨折不愈合非常重要的危险因素。上述改变将引起患者足部解剖关系紊乱,导致疼痛及相关功能障碍,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因此在治疗上必须着重矫正畸形和异常对线,重建跟骨形态,解除疼痛,最大程度地保留后足功能。

2陈旧性跟骨骨折的分型进展

陈旧性跟骨骨折至今尚无统一分型方法,最常用的分型是对于陈旧性跟骨骨折畸形愈合的Steph-ens和Sanders的Ct分型[15](简称Stephens分型)以及Zwipp和Rammelt分型[5](简称Zwipp分型)。2.1Stephen分型Stephens分型根据Ct将跟骨骨折畸形愈合分为3型:Ⅰ型,跟骨外侧壁巨大膨出,无移位,轻度或无距下关节炎;Ⅱ型,跟骨外侧壁巨大膨出,伴有广泛的距下关节炎;Ⅲ型,Ⅱ型伴内、外翻畸形。2.2Zwipp分型Zwipp分型根据跟骨骨折畸形愈合的形态改变分成6型:0型,任何不伴有距下关节炎的畸形;Ⅰ型,伴有距下关节炎;Ⅱ型,伴内、外翻畸形;Ⅲ型,伴跟骨高度减少;Ⅳ型,伴跟骨结节向外移位;Ⅴ型,伴有距骨相对踝关节发生倾斜。Zwipp分型还分为3个亚型:a,畸形愈合;B,骨折不愈合;C,缺血性骨坏死。因Zwipp分型对于陈旧性跟骨骨折跟骨畸形愈合的形态描述更为全面,其最新进展包含了骨折不愈合及缺血性骨坏死亚型,因此较Stephens分型更具有指导临床诊疗的优势。

3陈旧性跟骨骨折治疗经典术式及治疗进展

3.1经典术式

3.1.1切开复位内固定术

适应证:伤后3~6周内的早期陈旧性跟骨骨折、皮肤软组织条件良好、距下关节和跟骰关节破坏不严重[16-18]。优点:手术损伤小、疼痛轻、恢复快,对于骨折移位较大、负重时间短、无明显距下关节炎的患者治疗效果好,并能尽量保留关节活动度,对日常生活影响最小。黄雄飞[18]对13例(15足)伤后21~28d的陈旧性跟骨骨折采用切开复位跟骨钛板内固定术治疗,疗效优良率为86.7%,无疗效为差者。缺点:符合适应证的情况较少,术后易发创伤性关节炎[5-6,16,19]。因此,对于早期陈旧性跟骨骨折的治疗采取切开复位内固定还是关节融合术仍存在争议。

3.1.2距下关节原位融合术

适应证:陈旧性跟骨骨折伴单纯性距下关节创伤性关节炎(StephensⅡ型、ZwippⅠ型)且疗效满意[3,5,7]。优点:消除了跟距关节创伤性关节炎引起的异常活动及疼痛,同时纠正了跟内、外翻畸形,可恢复关节的稳定性,并能保证足的正常负重功能。缺点:不能恢复跟骨高度和跟骨倾斜角以及跟骨轴向对线关系,对于陈旧性跟骨关节内骨折伴发跟骨塌陷疗效有限[20]。

3.1.3距下关节撑开植骨融合术

适应证:陈旧性跟骨骨折伴严重距下关节炎,跟骨高度缺失,距骨倾斜度缺失引起的前踝撞击综合征(StephensⅡ型、ZwippⅡ~Ⅴ型)。优点:可通过撑开距下关节在后关节面植骨,从而恢复跟骨高度[3,5,21];缺点:距下关节融合后与正常足相比,其活动度、对踝关节的缓冲等重要功能明显下降,可引起步态改变和部分活动受限。al-ashhab[22]对11例StephensⅡ型陈旧性跟骨骨折畸形愈合患者,行跟骨外侧壁外生骨截骨、腓骨肌腱松解和距下关节撑开植骨融合术,术后9~18周随访表明骨折愈合率为100%,术后美国矫形足踝协会(aoFaS)评分显著提高,距跟高度、跟骨宽度明显改善,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距下关节撑开植骨融合术的改良:①骨块数量:由单骨块到双骨块。与单骨块相比,双骨块更有利于提高愈合率、减少距跟高度损失,使用不同高度双骨块有助于纠正内翻畸形。Chung等[23]利用距下关节撑开双骨块融合术治疗10例陈旧性跟骨骨折畸形愈合,随访58个月,aoFaS评分显著提高,距跟高度、距跟角、距骨倾斜角、距骨-第1跖骨角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②骨块特性:对撑开骨块加以处理或使用新鲜冰冻同种异体股骨头作为撑开骨块。撑开骨块结合骨生物因子如富血小板血浆、脱钙骨基质或加以电刺激可取得更好的临床效果,但Chiang等[24]认为上述制剂及操作十分昂贵,而使用新鲜冰冻同种异体股骨头作为移植骨块,在不使用骨生物制剂的条件下也可达到满意结果,因此更具有性价比。③手术入路:后外侧入路。潘文杰等[25]提出采用后外侧入路行距下关节撑开植骨融合术与经典的外侧改良L形切口相比,有显露清楚、对皮肤软组织创伤小、恢复快的优势;但不适用于跟骨结节严重外移、伴有距下关节脱位、距骨倾斜需行跟骨截骨矫形以及跟骨外侧壁巨大膨出需切除者。因此距下关节撑开植骨融合术作为治疗陈旧性跟骨骨折的经典术式,目前其改良已从骨块数量、手术方式以及骨块特性选择上取得相关进展。

3.1.4各类型跟骨截骨矫形术

陈旧性跟骨骨折继发的畸形表现是多样的,因此也有不同的截骨矫形方式与之对应。①跟骨外侧壁截骨术:适用于各类跟骨外侧壁膨出患者(如StephensⅠ型),通过切除膨隆的外侧壁以减压,从而改善足跟宽度及外观[22]。②跟骨楔形截骨术:主要适用于明显的内翻畸形(StephensⅢ型、ZwippⅡ型)。优点:既可矫正跟骨高度,又可矫正跟骨的内外翻畸形;缺点:不能同时达到矫正内外翻畸形与恢复足弓的效果[7,26]。③跟骨旋转移位截骨术:主要用于纠正外翻畸形(StephensⅢ型、ZwippⅡ型),并改善后足负重特点[3,7,26]。④重建跟骨截骨术:沿原骨折线平面截骨,然后沿骨折面滑动跟骨结节部来重塑跟骨高度、缩窄跟骨宽度、解除跟骨外侧撞击,主要适用于ZwippⅣ、Ⅴ型畸形[5,7,27]。Rammelt等[28]采用沿原骨折线平面截骨治疗5例陈旧性跟骨骨折畸形愈合,aoFaS评分从术前平均19.0分提高到平均81.2分,Böhler角、距跟高度、跟骨宽度显著改善。⑤保留距下关节截骨术:主要适用于不伴有距下关节炎的畸形(Zwipp0型),且患者关节软骨完整、骨量充足、依从性良好。优点:能尽量保留距下关节的正常功能,更有利于后足功能的恢复;缺点:部分患者后期有可能发生骨关节炎[5,28-29]。Yu等[30]对26例陈旧性跟骨骨折畸形愈合行保留距下关节的截骨矫形植骨术,随访aoFaS评分较术前显著提高,Böhler角、Gissane角、距骨倾斜角、距骨高度和宽度均得到极大改善。

3.1.5跟骨丘部重建术

适应证:各类型后关节面塌陷畸形愈合、跟骨轴严重成角畸形的陈旧性跟骨骨折(StephensⅢ型、ZwippⅡ~Ⅲ型)。该术式用于重建跟骨丘部高度及形态,从而恢复跟骨Böhler角、Gissane角及跟骨负重轴。孙庆鹏[31]采用跟骨丘部重建与距下关节融合术治疗SandersⅢ型跟骨关节内陈旧性骨折患者26例,随访24例,所有患者融合成功,aoFaS评分显著提高,术后跟骨宽度、丘部高度、Böhler角、Gissane角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1.6三关节融合术

该术式是将距下、跟骰、距舟3个关节进行融合。适应证:陈旧性跟骨骨折畸形愈合累及距舟、跟骰关节。优点:可缓解距下关节炎引起的疼痛,并恢复后跟高度;缺点:将影响足的背伸和跖屈功能[3,8,32-33]。

3.1.7各种辅助手术

如跟腱松解延长术、腓骨长短肌腱松解术、腓骨肌上支持带重建术、足底骨赘切除术等,一般根据不同陈旧性跟骨骨折的特点具体选择使用。3.1.8根据分型采用的经典术式 ①根据Stephens分型:Ⅰ型行腓骨肌腱松解、外侧壁截骨矫形,早期功能锻炼,辅以相应物理治疗;Ⅱ型采取外侧壁截骨矫形、腓骨肌腱松解、距下关节植骨融合术;Ⅲ型行外侧壁截骨矫形、腓骨肌腱松解、距下关节植骨融合术加跟骨截骨矫形术[34]。②根据Zwipp分型:0型采用保留距下关节的截骨术治疗;Ⅰ型采用距下关节原位融合术,对外侧壁外膨者加用外侧壁截骨术;Ⅱ型行距下关节植骨融合术和不对称关节切除矫正内、外翻畸形,>15°的严重内翻畸形需行楔形截骨术;Ⅲ型采用距下关节撑开植骨融合术;Ⅳ型需沿原骨折线行截骨术及距下关节植骨融合术,同时重建移位的腓骨肌腱和腓骨肌上支持带;Ⅴ型需清除关节内增生组织,重建截骨术恢复跟骨、距骨关系,再行适当的关节融合术。

3.2治疗进展

除上述治疗陈旧性跟骨骨折的经典术式外,近年来微创技术、外固定支架、3-D打印等技术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对陈旧性跟骨骨折不愈合的治疗也得到越来越多关注。现将陈旧性跟骨骨折治疗取得的进展综述如下。

3.2.1微创技术

微创治疗具有对软组织创伤小、术后恢复快的优点,可减少切口边缘坏死、骨与软组织感染等问题,但并不适用于需要移植骨块的关节融合术以及大多数截骨矫形术,且部分研究表明其临床效果和良好的影像学表现并不相称[35]。关节镜或内镜:Lui等[8]使用关节镜或内镜治疗陈旧性跟骨骨折患者50例,在镜下完成跟骨外侧壁隆起切除、距下关节原位融合、三关节融合、距下及跟骰关节松解和清理、跟骨前上部切除等术式。随访24~85个月(平均49个月)显示,所有患者症状都得到改善,关节融合处均已愈合,aoFaS评分显著提高。经皮跟骨成形术:Godavitarne等[36]报道了采用经皮跟骨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陈旧性跟骨骨折不愈合1例。患者为82岁男性,有骨质疏松病史,持续右脚跟痛18个月,保守治疗无效,X线片未见明显骨折,mRi示右侧跟骨无移位骨折。局麻及骨膜浸润麻醉后,在X线机透视引导下将套管针插入骨折中点,直接注入骨水泥充分填充骨折区域后,将套管针取出。手术时间15min;患者出院穿制动靴部分承重6周,术后7周可穿正常鞋完全承重,术后12个月完全无痛。这种方法在骨质疏松不完全骨折保守治疗失败及开放手术不耐受时使用可取得较好疗效。

3.2.2外固定支架

应用外固定支架缓慢牵伸治疗陈旧性跟骨骨折,可先通过截骨及调整外固定支架消除内、外翻畸形,恢复跟骨高度,使其固定于相对理想的位置,后期视情况行植骨及关节融合。优点:有助于更精确地矫正畸形;可精确植骨块大小,减少因取髂骨对患者带来的创伤;牵伸过程动态可控,从而避免过度撑开距下关节导致的伤口并发症和神经痛;对皮肤软组织条件差的患者仍然适用,用于开放性陈旧性跟骨骨折可明显缩短疗程。缺点:外固定支架还需改进,使之更符合距下关节的解剖和生物力学特点;需行大样本前瞻性研究进一步证实其疗效[37-39]。

3.2.33-D打印技术

Chung等[40]应用3-D打印跟骨模型作为术前及术中辅助工具。术前患者行跟骨Ct扫描,采用3-D打印技术打印出真实大小的跟骨骨折模型,据此制定术前计划并模拟手术;将此模型消毒后,术中通过C臂X线机透视对比来评估手术效果。该技术优点在于可应用3-D打印模型做精确的个体化术前计划和术中参考,从而提高手术精确度,减少手术时间、控制出血量;缺点是塑造模型通常需要额外的时间,并会增加治疗费用。

3.2.4对于陈旧性跟骨骨折不愈合的治疗

陈旧性跟骨骨折不愈合临床上较少见,其治疗复杂且不系统,相关研究报道也不多见[4,9,13,41]。陈旧性跟骨骨折不愈合属于Zwipp分型的B亚型,一般采用关节腔清理及正确的植骨融合术,伴有严重畸形需采用截骨矫形术[5]。molloy等[13]治疗15例陈旧性跟骨骨折不愈合,其中14例行关节融合,包括距下融合、三关节融合及跟骰关节融合,所有患者均进行植骨,1足需截骨矫正内翻畸形,治愈率为93%。Schepers等[41]报道的3例陈旧性跟骨骨折不愈合患者均行距下关节植骨融合术,其报道也对其他5篇文献中的6例患者进行了统计,共9例患者中,5例最初采取保守治疗;二期治疗行距下关节植骨融合6例,截骨矫形2例,跟骰关节融合1例,均取得良好效果。除了关节植骨融合术外,Godavitarne等[36]采用经皮跟骨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陈旧性跟骨骨折不愈合也取得满意效果。

4陈旧性跟骨骨折治疗存在的问题及展望

生态恢复的典型案例篇5

关键词工业遗址;景观设计;综述

中图分类号tU985.1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5739(2009)13-0234-02

随着全球产业结构的调整,城市工业用地的规模及空间布局发生了较大的改变,形成了大量的工业遗址。如何运用景观设计的途径保存城市工业文化特色、并重新组构产业价值,使工业遗址改造再利用,将是城市发展与特色营造的重大课题;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条件;从而减少其对环境的污染,避免引发许多社会问题和经济问题。

1相关概念

1.1工业遗址

所谓遗址(Sites)即人类活动留下的遗迹,属于考古学概念[1]。套用上述概念,工业遗址(industrialSites)就是人类工业活动留下的遗迹,其中包含2层含义:一是工业遗产[2](industrialHeritage),属于不可恢复的历史文化资源;二是棕地[3](Brownfields),属于可改造再利用的闲置工业土地资源。

1.2工业遗址景观设计

工业遗址景观设计就是运用景观设计的途径对具有历史、社会、技术、建筑、审美启发和科学研究价值的闲置荒废的工业空间进行改造再利用,其空间主要包括场地、建筑、废弃工业设施、废弃材料、土壤、水体和植物等景观要素。其内涵不仅仅是将废弃的工业空间改造再利用,而要在尊重文化多样性的前提下,通过对工业遗址的艺术处理,延续场地的工业文化特色。

2工业遗址景观设计的研究进展

2.1发展历程

工业遗址景观设计是欧美发达国家在20世纪60~70年代逐步兴起,90年代获得迅速发展的一个景观设计领域。国外工业遗址景观设计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以下历程[4]:20世纪60~70年代,伴随着工业革命遗留下来的环境问题,工业遗址景观设计开始出现;20世纪70年代美国大地艺术家参与废弃地的更新实践,矿区更新运动与大地艺术结合;20世纪80~90年代,生态思想与生态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促进了工业遗址景观设计的发展;20世纪90年代,德国鲁尔区的更新标志着工业遗址景观设计的成熟;21世纪初,科技的发展和生态美学思想的普及,促进了工业遗址景观设计的繁荣。

在工业遗址景观设计研究历程中,德国对工业遗址的保护与再利用、废弃工业设施的循环利用和生态技术的开发与利用,促成了工业遗址景观设计容纳和集合了多学科多专业的技术和理念,将工业遗址景观设计实践提升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5,6]。

2.2研究进展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国内相继出现了工业遗址观设计实践,国内学者在总结国外设计理论和实践的基础上,进行理论提升,取得了比较丰硕的成果。

德国的鲁尔区是老工业基地衰落的典型,对于鲁尔区的复兴与其中的景观设计案例是国内关注的重点。王向荣[7]最早介绍了鲁尔区中的北杜伊斯堡风景公园和萨尔布吕肯市港口岛公园,含蓄地指出当代景观设计师应该大胆探索并使用能“体现当代文化的设计语言”。丁一巨[8]多次介绍了欧洲工业遗址景观设计的实例,特别是对德国做了丰富的研究,提出了“工业化的花园王国”概念。刘抚英等[9]结合对北杜伊斯堡景观公园现场调研,重点分析了公园设计者在工业遗产保护与利用、景观整体布局、生态对策、尊重自然演化进程等方面的设计思想及具体措施。张艳锋[10]介绍了杜伊斯堡钢铁厂的改造,以期为国内类似的废旧工厂找到理想的开发模式。李建斌等[11]重点对德国工业景观的建设进行研究与分析,分别从旧有工业景观更新再利用到新建工业景观设计和建设2个方面进行阐述,揭示其中蕴含的一些基本的设计方法和建设模式。罗萍嘉等[12]则从景观层次与废弃构筑物适应性再利用2个方面深刻分析了杜伊斯堡北部风景公园的设计手法。

此外,张杰[13]从政策、规划思想和开发实践3个方面系统分析了伦敦码头区改造的发展过程,深入探讨了这一改造与英国总体经济结构变化尤其是伦敦城市经济发展的内在联系。孙晓春[14]则对理查德・哈格的西雅图煤气厂公园这一划时代的作品进行了分析,认为他“在利用中合理保护”的做法值得人们在城市化进程中遇到类似的工业废弃地改造学习和借鉴。虞莳君等[15]认为菲尔德设计事务所为纽约市清泉公园设计竞赛所作的获奖方案“生命景观”,开创了生态风景园的新形式以及工业遗址再生的新范例。张健健[16]认为多伦多当斯维尔公园设计竞赛获奖方案“树城”的设计理念,无论是在城市公园的设计和建设方面,还是在城市废弃地的恢复和重建方面,都为人们提供了一些思路和借鉴。

中山岐江公园的设计,是中国最早改造工业遗址最成功的范例,其设计形式不同于以往的中国传统园林或西方古典园林,更多地吸取了城市更新和生态恢复等现代西方景观设计手法,表现出人们在生态学更新设计思想、美学和艺术思想、多元化思想3个方面的追求,为工业衰退所遇到的社会与环境问题带来出路。简圣贤[17]分析了歧江公园设计中的不足之处,认为设计师对于场地的认识与解读存在不足,过多地强调改造和再生而忽略了保护工业遗产的原真性。

张艳锋[18]从建筑、文化和产业等不同角度对沈阳铁西工业区的改造振兴进行了分析,探讨并提出了具体的处理手法。朱建宁等[19]介绍了改建日照市银河公园的指导思想,以场地原有的景观特征和历史文脉作为设计重点,营造出既有自然文化特征,又与现代城市肌理融合的城市公园。俞孔坚等[20]通过2010年上海世博中心绿地的定位研究和设计案例,探讨了大城市公园绿地的功能定位研究方法,以及工业棕地的生态恢复和工业遗产的利用途径,在满足大型会展功能的同时,为创造城市环境与文化的可持续性,提供一个可持续的景观。

文化创意产业是新型的都市产业。文化创意产业为城市的发展注入了活力,也为旧城改造提供了新的契机,体现了保护工业建筑遗产的新思路。于雪梅[21]以前民主德国援华项目北京798厂为例,探讨了在旧厂房与旧仓库中打造文化创意园区的途径,并对如何保护工业建筑遗产进行了思考。李飞[22]把欧美出现的大多数工业遗址景观设计成果归为后工业景观的园林,认为这种园林流派立于功能主义之外而继承了文化。

对工业遗址的改造是受环境保护主义和生态思想影响从“环境生态原型”生发出来的[23]。包志毅等[24]对土壤基质改良、植物种类选择和植物种植技术3个环节进行了分析,从环境生态特别是植被恢复角度探索工业遗址景观设计,反映了风景园林学科与建筑学科、城市规划学科不同的着眼点和理论背景。周曦等[25]从设计师的角度出发,结合生态学的观点,对当前设计领域的所谓“生态设计”等一些观点进行了分析和批判。

3结语

工业遗址景观是城市可持续性发展的体现,是具体解决城市健康而有序发展的一个新手段,也是延续城市活力的有效途径。它已经远远超出了单纯的景观设计领域,而更多的属于城市及全世界范围的可持续性发展问题,是一个庞杂的学术领域和一项复杂而艰辛的工作,需要更多相关领域学者的关注。中国工业遗址景观设计还处于起步阶段,由于对工业遗址景观价值的认识以及实践经验的不足,造成目前工业遗址景观改造再利用中存在诸多不足之处。因此,需要人们在对国外经验借鉴的基础上,结合中国的实际,为创造可持续发展的城市与景观、延续城市的历史文脉特色,对工业遗址景观设计展开更为深入广泛的研究。

4参考文献

[1]喻学才.遗址论[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3(2):45-49.

[2]tiCCiH.thenizhnytagilcharterfortheindustrialheritage[R].paris:tiCCiH,2003.

[3]牛慧恩.美国对“棕地”的更新改造与再开发[J].国外城市规划,2001(2):30-33.

[4]梁芳.我国后工业公园设计探讨[D].哈尔滨:东北林业大学,2007.

[5]蔡海燕,彭震伟.德国埃姆歇地区的空间、生态和经济更新――从埃姆歇园国际建筑展(1989-1999)到埃姆歇景观公园规划(2000-2010)[J].现代城市研究,2007(4):82-88.

[6]迪特・哈森普鲁格(德DieterHassenpflug).德国在后工业时代的区域转型――iBa埃姆瑟公园和区域规划的新范式[J].刘崇,译.建筑学报,2005(12):6-8.

[7]王向荣.生态与艺术的结合――德国景观设计师彼得・拉茨的景观设计理论与实践[J].中国园林,2001(2):50-52.

[8]丁一巨,罗华.铁城景观述记――德国北戈尔帕地区露天煤矿废弃地景观重建[J].花园与设计,2003(10):11-13.

[9]刘抚英,邹涛,栗德祥.后工业景观公园的典范――德国鲁尔区北杜伊斯堡景观公园考察研究[J].华中建筑,2007,25(11):77-85.

[10]张艳锋,仝雷,陈伯超,等.旧工业建筑的改造――沈阳市铁西工业区旧厂房改造[J].沈阳建筑工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19(4):292-295.

[11]李建斌,王重亮.德国工业景观建设[J].工业建筑,2008,38(1):45-49.

[12]罗萍嘉,钱丽竹,井渌.后工业时代的风景――德国杜伊斯堡北部风景公园[J].装饰,2008(9):67-69.

[13]张杰.伦敦码头区改造――后工业时期的城市再生[J].国外城市规划,2000(2):32-36.

[14]孙晓春,刘晓明.构筑回归自然的精神家园――美国当代风景园林大师理查德・哈格[J].中国园林,2004(3):11-15.

[15]虞莳君,丁绍刚.生命景观从垃圾填埋场到清泉公园[J].风景园林,2006(6):26-31.

[16]张健健.从废弃军事基地到城市公园――多伦多当斯维尔公园设计及其启示[J].规划师,2006(3):94-96.

[17]简圣贤,何志华.我国工业遗址设计案例分析――中山歧江公园[J].园林,2006(11):14-15.

[18]张艳锋,仝雷,陈伯超,等.旧工业建筑的改造――沈阳市铁西工业区旧厂房改造[J].沈阳建筑工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19(4):292-295.

[19]朱建宁,郑光霞.采石场上的记忆――日照市银河公园改建设计[J].中国园林,2007,23(1):18-24.

[20]俞孔坚,凌世红,方琬丽.棕地生态恢复与再生:上海世博园核心景观定位与设计方案[J].建筑学报,2007(2):27-29.

[21]于雪梅.在传统与时尚的交融中打造文化创意园区――以前民主德国援华项目北京798厂为例[J].德国研究,2006(1):55-80.

[22]李飞.1960年代以来的当代园林流派[J].城市规划学刊,2005(3):95-102.

[23]苏龙,金云峰.现代景观形态原型及案例解析[J].规划师,2005(2):99-104.

生态恢复的典型案例篇6

关键词:地质环境治理;土地复垦;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充填法

内蒙古草原地区是国家重要的生态安全保障区域,也是重要的矿产、能源供应基地,承担着保障全国“生态安全”与“能源安全”的双重角色[1]。近年来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促进了草原的经济和社会繁荣发展,但同时也给草原带来的水土流失、植被退化等一系列负面的生态环境效应。为了缓减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之间的矛盾,在矿山生产过程中,地质环境治理与土地复垦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1.项目区概况

项目区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西乌珠穆沁旗巴彦花镇,地理坐标为东经118°56′39″―118°58′14″,北纬45°15′19″―45°16′07″。属于典型的干旱半干旱中温带气候。多年平均降水量375.1mm,年内降水分布不均,主要集中在6月~8月,占全年降水量的80%以上;年均蒸发量1714.7mm;区内多以西北风为主,最大风速31m/s;全年无霜期108天。矿区土壤类型主要为栗钙土,有机质含量1%~2%,有机质层厚度为40cm~60cm,下部有钙积层。矿区土壤中有机质、氮、磷含量均比较高,养分条件较好,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接近同类土壤中有机质含量的上限。植被为典型的草原植被,以贝加尔针茅(Stipabaicalensis)+羊草(aneurotepidimuchinense)为主要建群种,草优良牧草的比重为30%~40%。草地等级以Ⅱ等2级为主,草地营养类型以碳氮――氮碳型居多。

2.项目区地质环境与土地利用现状

2.1地质环境现状

矿区于2002年投产,经过十多年的开发,现已经形成了大面积采空区。但未发生地面塌陷、裂缝、地面沉陷地质灾害。

采区工业场地、新尾矿库、选矿区、办公区、储矿场、渣石排放场及矿区道路等建设在平缓地带,工程开挖量小,无高陡边坡,不存在崩塌、滑坡情况。

旧尾矿库地处低洼地带,存放大量尾矿,由于汇水面积小且现已停用,现状条件下,泥石流地质灾害不发育。

2.2土地利用现状

矿区于2002年投产,矿区开发前土地利用类型为天然牧草地,开发后土地类型变更为采矿用地。开发过程中新尾矿库、旧尾矿库、选矿区、办公区、储矿场、渣石排放场这些功能区对原有地表生态环境造成的破坏较大;由于该矿区为地下开采故工业场地对原有环境破坏较小。

3.项目区地质环境治理与土地复垦具体措施

根据《西乌珠穆沁旗土地总体利用规划(2009年~2020年)》项目区在利用功能上属于一般农业、林业、牧业用地。遵循因地制宜、治理复垦后土地可持续利用及生态环境保护的原则,根据项目地质环境及土地利用现状,科学合理分析未来可能出现的地质环境风险,并结合土地可持续利用发展思路,初步确定项目区地质环境治理后土地复垦为草地。采取必要的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及管护措施,积极有效地推进地质环境治理与土地复垦工作。

3.1工程措施

由于矿山开采多年,地下形成大面积的采空区,地表旧尾矿库内也存放了大量尾砂,开采过程中产生的渣石排放也将占用大面积的土地资源。为了解决这些问题,采用尾砂回采――采空区充填――尾矿库治理三步走战略。

与矿山设计院合作,进行尾砂有害成分浸出、尾砂水泥配比强度、流体力学等实验,采用全尾砂结构流体胶结充填法对矿区已形成的采空区进行充填。具体流程为:将旧尾矿库中的尾砂进行回采,采出的尾砂经过粒径分选后与水泥进行科学配比,通过充填系统直接将砂浆充填于采空区中,对新产生的空区和历年所遗留的空区进行胶结充填。高质量的充填体可对围岩提供良好的支撑,不但可消除塌陷、裂缝、沉陷等地质灾害,减少旧尾矿库溃坝、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风险及环境风险;还可保护矿区地表景观,提高矿石资源回收率,产生经济效益。

由尾砂采出形成的采坑,可用渣石进行回填、平整、覆土并进行复垦。由于旧尾矿库在设计时就采用了防渗技术,堆放渣石可以减少渣石存放过程中雨水冲刷浸出物对环境影响,也可以减少渣石堆放占用土地资源。对旧尾矿库覆土要求:覆土厚度为0.3m沉实土壤,覆土的土壤pH值在当地范围内,有机质含量不能低于当地土壤的含量;覆盖后的场地规范、平整,覆盖层容重等满足复垦利用要求,坡度一般不超过35°,可用作牧业生产。

3.2生物措施

在办公楼、选矿厂周边及道路两边种植丁香树、榆叶梅等景观树种,为了提高植被成活率及遵循自然选择规律,在复垦区内主要以种植牧草为主,草种选择遵守以下原则:

(1)选择抗旱、抗贫瘠优良草种,多种草类混合种植(例如:草木犀+沙打旺);

(2)用于复垦牧草种子必须是一级种,并且要有“一签、三证”,即要有标签、生产经营许可证、合格证和检疫证;

(3)有防治病、虫害措施和退化措施;

(4)三年后牧草覆盖率达30%,单位面积产草量不低于500kg/hm2。

(5)撒播技术要点:沙打旺+草木犀比例2∶3,播种量40kg/hm2,播种时间一般选择在夏初,播种深度1.5cm~2.0cm,播后随即镇压l~2次。

根据《中国主要作物需水量与灌溉》中西部干旱地区天然牧草需水量150mm~720mm,故项目区恢复的植被可以依靠自然降雨量维持生产。但是考虑到复垦区区春秋季节干旱少雨为尽快恢复土地生产力,复垦方案设计对复垦后的土地每年春季返青期及秋季进行2次灌溉,每公顷每次灌溉用水500m3,年灌溉用水量2030m3,共管护3年,总用水量6090m3。所需水源来自矿区水源井。

3.3监测与管护措施

(1)植被恢复效果监测

植被恢复效果监测指植被恢复质量监测。为尽快恢复土地的生产力,保证植被恢复质量,拟采用随机调查样方的方法对植被恢复效果进行监测,主要参数见下表。

(2)管护措施

由于治理区范围大、分布较广,管护难度较大。治理后的草地应进行人工管理,防止牲畜对恢复植被的损害,牧草稀疏的地方应在第二年雨季前及时补播。严格执行禁放牧、禁开荒、禁采石、禁狩猎、禁用火,要及时防治虫害、抚育,搞好防火等工作。对复垦后的土地加强灌溉,及时进行浇水,既可促进新播牧草生长,也为优良的原有牧草种子成熟或营养繁殖创造条件。每年春、秋两季灌水,以提高草的成活率和生长速度。加强播种草地的管理,是播种成功的关键环节。

4.结语

在矿山生产和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我们要本着“不再欠新账,加快还旧账”的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思路,按照“谁破坏,谁治理”、“谁治理、谁受益”的土地复垦原则,构建“政府主导、政策扶持、社会参与、开发式治理、市场化运作”的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和土地复垦新模式,加强政府政策引导与社会资金整合作用,充分调动企业在矿山地质环境治理中的积极性,不断探索利用新技术对矿山开发过程中产生的地质环境与土地利用问题进行综合治理。在开发“金山银山”的同时,也要保护“绿水青山”,建立环境友好型矿区,为建设祖国北疆生态屏障贡献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白淑英,吴奇,沈渭寿,等.内蒙古草原矿区土地退化特征[J].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2016,32(2):178-186.

生态恢复的典型案例篇7

本组5例中男2例,女3例;年龄50~80岁,平均67岁。职业:干部3例,工人1例,居民1例。临床表现均以腰痛伴患侧下肢痛为首发症状,发病后10~40d,平均25d出现患侧下肢疱疹,呈典型沿神经分布特征,形态符合带状疱疹表现。物理检查:直腿抬高试验等符合典型腰椎间盘突出表现,Ct、mRi检查明显存在腰椎间盘突出改变并压追相应硬膜囊或侧隐窝。本组首发症状均为腰椎间盘突出,继发症状为带状疱疹。

腰椎间盘突出根据文献规定判断:(1)腿痛重于腰痛,腿痛呈典型的坐骨神经分布区域的疼痛;(2)按神经分布区域的皮肤感觉麻木;(3)直腿抬高试验阳性,作弓弦试验肢体远近两端的放射痛;(4)可出现肌肉萎缩、运动无力、感觉减退和反射减弱等;(5)与临床检查一致的影响学检查发现,包括椎管造影、Ct、miU等。带状疱疹判定:发热、全身不适、食欲不振、患部皮肤感觉过敏或神经痛等前驱症状,1~4d后沿神经走向皮肤有红斑,继之出现群集的粟粒至绿豆大小的丘疹水疱、疱液澄清疱壁紧张发亮,基底绕以红晕。皮损多发生在身体一侧,神经痛可在发病前或伴随皮疹出现。

本组患者年龄偏高,对首发的椎间盘突出均予以卧床、牵引、激素骶管滴注疗法、侧隐窝封闭疗法等保守治疗。带状疱疹治疗为口服或静滴抗病毒药物阿昔洛韦或选用病毒唑,疱疹区涂覆肽丁胺,皮肤破损者涂用龙胆紫、对症镇痛治疗,适当补充B族维生素。

生态恢复的典型案例篇8

关键词:空间机器人;任务规划;自主在轨操控;成熟模型

中图分类号:tn911?3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73X(2017)04?0004?05

Researchonmissionplanningmodelforon?orbitcontrolofspacerobot

YanHui1,wUZhihuan1,2,GaoYongming1,maKaihang1

(1.theacademyofequipment,Beijing100416,China;2.Unit63883ofpLa,Luoyang471000,China)

abstract:missionplanningisthecoreofautonomousmanipulationofspacerobot.thereisnoanyplanningmodelappliedtospacerobotdirectlybecauseoftheoperationparticularityofspacerobotonorbit.Basedontheplanningdomaindefinitionlanguage(pDDL),theresourcedefinition,activityeffectattributeanddurationtimeareextended,anddescriptiveaccuracyisimprovedaccordingtothemissionplanningfactorsandrelationcharacteristicsofspacerobot.

Keywords:spacerobot;missionplanning;autonomouson?orbitcontrol;maturemodel

0引言

空间机器人任务规划在任务确立到最终执行过程中起到重要的作用。任务规划过程是由空间机器人的状态和规划目标确定的规划问题作为输入,经过一定的决策方式(自主或非自主)得到规划结果。规划的结果是空间机器人执行的行动序列集合,空间机器人按照这个序列执行行动能够达到任务的规划目标。在解决规划问题之前,必须要对其进行合理的形式化描述。任务规划模型的意义在于将规划问题转化为计算机可理解语义的数据。目前常用的规划模型有StRipS,aDL,pDDL,nDDL等。

StRipS是经典的规划建模语言,也是其他规划建模语言的原始模型。aDL在StRipS的基础上进行了扩展:状态中引入了“”符号、开放世界假设、目标中具有量化变量、目标允许析取式、变量可以有类型、允许条件效果、增加了等式谓词。通过这些扩展丰富了表述能力,使之更接近实际问题。pDDL是国际智能规划竞赛(ipC)的比赛语言,具有较完备的建模能力,将规划问题描述为对象、谓词、初始状态、目标说明和活动的集合。pDDL至今已经发展到3.1版本,其表达能力也不断提升。许多领域中实际应用的规划模型在pDDL的基础上进行扩展产生,如naSa把在pDDL的基础上扩展研究的nDDL作为其eURopa框架的输入语言。

1规划要素和关系

任务规划由空间机器人任务目标驱动,任务目标通常用目标状态、目标活动、任务周期等描述和限定规划过程和结果的相关信息。空间机器人的规划结果是一个选择的行动集合,每个行动代表空间机器人的一个工作事件,行动有时间、资源等信息,每个选择的行动都要满足关系限制。

1.1规划要素

(1)行动(action):行动由组成空间机器人载荷和操作能力决定,决定了系统的任务能力,例如规划目标为,则系统必须具有能够将状态变为的action。

(2)资源(Resource):空间操作过程对资源的消耗非常敏感。空间机器人的资源除燃料、电能等传统意义上的资源外,还包括并发执行动作数量有限的执行设备等。

(3)状态(State):状态主要包括空间机器人载荷分系统的工作模式和对传感器感知信息的抽象定义等信息。系统运行中状态可以由行动或一些突发事件改变。

1.2要素关系

要素关系对任务规划起到约束和指导作用。

(1)“action?Resource”关系:表现了活动对资源产生的影响。空间机器人的活动可能依赖某些特定的资源,活动的执行可能消耗一定量的资源。

(2)“action?State”关系:表现活动对状态的影响,空间机器人的活动可能以某些特定的状态为限制条件,活动的执行可能改变状态的取值。

(3)“action?action”关系:由于主体的增多,各空间机器人操作行为之间可能存在一些无法用上述关系表示的逻辑关系,这时,就需要直接定义两个行为之间的逻辑关系,主要的“action?action”有时序关系等。

2空间机器人任务规划模型

基于pDDL的建模规范,将规划问题分为规划域和规划任务两个部分,。其中,。规划域体现了规划要素及相互关系,规划任务体现了问题的输入(初始和目标)和输出(规划结果)。模型中元素定义为:表示对象空间、表示状态空间、表示资源空间、表示活动空间、表示约束空间、表示初始条件、表示任务目标、表示规划结果。下面对各n元素的定义进行详细描述。

2.1对象

对象(objcet)包括空间机器人和分系统。,为任务可调动空间机器人的总数,其中每个对象包括4个属性:。属性中表示空间机器人的惟一身份标识,为空间机器人的名称,为空间机器人的类型,表示该对象特有的属性。

2.2状态

状态(State)表示空间机器人各分系统和设备的工作模式和状态,操作目标的状态等。StRipS中的状态、pDDL中的谓词都包含了系统的状态信息。Domain中为状态集合。其中每个资源包含状态名称、默认状态值和取值范围。本文将状态定义为多值离散的,例如存储器的状态有记录、重放、空闲、备份4种离散状态。任务规划的核心是与规划目标有关的空间机器人状态以及可以改变和维持这些状态的空间机器人活动,比如“”,“”可以改变机械臂的状态。

2.3资源

空间机器人上携带的燃料、电源的电量、存储设备的存储空间以及各类设备、装置均可以用资源(Resource)的形式进行描述。领域模型中资源包括。下面对资源定义中各属性进行描述:

(1):表示资源的代号。

(2):表示资源的名称。

(3):表示资源类型,模型支持两种类型的资源表示:可恢复资源、不可恢复资源。资源在活动开始时消耗,活动结束后会释放掉部分可恢复型资源。有些活动也会增加可恢复型资源(比如下行数据可释放存储空间),不可恢复资源在消耗后不能恢复(比如燃料、供一次性使用的设备等)。

(4):表示资源容量,资源的容量用整数表示,对于取值可能为连续的资源,也以离散的整数表示,即资源的消耗必须为整数个单位。对于独占设备认为其取值范围为,被占用时为,空闲时为。

2.4活动

规划域中的活动指的是活动类型(activitytype),描述的是空间机器人的能力,不包含其执行特性。activitytype是任务规划的核心要素,一个活动类型对应一个或多个控制指令的集合,完成一个具体功能操作,具有可理解的实际意义。activitytype包含属性为。activitytype在pDDL中活动的基础上增加了表示活动类型的持续时间。下面详细描述各属性的作用:

(1):属性保证了activitytype在规划域中的惟一性。任务规划的结果是给activitytype赋予了时间属性的活动实例,一个activitytype可产生多个活动实例,活动类型和活动实例之间的关系与面向对象类与对象之间关系相似。

(2):传统的规划模型不具有表示时间的能力,属性的加入解决了这一问题。空间机器人执行任何一个活动都需要耗费时间。可以是具体的数值,也可以用时间函数表示。

(3):表示活动执行的前提条件,也即活动执行的约束条件。表示活动在实例化时必须满足约束条件,关于约束的性质在后面进行详细描述。

(4):表示活动产生的影响,主要包括状态变化和资源变化两种影响。影响的生效时间既可能是活动执行前,也可能发生在活动执行后。通过和进行标记。对于资源变化,为避免共享资源带来的冲突,通常发生在活动执行前。可恢复型资源需要在活动执行后或活动执行意外终止时释放所占用的资源。而活动带来的状态改变,通常发生在活动完成后。例如表示活动结束后将一个状态从转变成,表示活动开始前占用数量为的资源,表示活动结束后释放数量的,活动对资源产生的影响如图1所示。

规划的过程要把活动类型进行实例化产生活动实例()。一个活动类型可以多次实例化,比如活动类型为,而根据操作的需要,可以在不同时刻执行多次该活动,即生成多个具有不同时间属性的活动实例。活动实例可表示为,其中为活动的一个活动实例的开始时间。和共同决定了活动实例的执行特征。

2.5约束

约束(Constraint)描述了空间机器人的“action?State”,“action?Resource”和“action?action”三种关系。StRipS和pDDL中动作的,体现了约束的性质。约束的表现能力,决定了任务规划是否能够与现实世界很好的衔接。约束主要表现两种情况:一是活动的可行条件,二是活动的规律。可行条件即活动类型实例化中状态的条件限制和资源限制,是活动类型实例化符合现实的必然要求。另外,在执行任务时,有些活动之间存在一定的固定时序关系,通过约束定义可以大大缩减规划空间。

约束关系可以分为资源约束(ResourceConstraint)、状态约束(StateConstraint)和时间约束(timeConstraint)三类:

(1)资源约束。资源约束定义了活动类型实例化所需的最小资源余量。资源的时间窗口特点限制了活动实例在时间轴上的部署。活动实例只能部署在资源余量满足资源约束的时间窗口内,即活动实例的。为一个时间区间集合,该集合内的时间上资源余量满足活动的要求。

(2)状态约束。状态约束描述空间机器人活动类型实例化的状态前提。活动类型实例化除了受必要的资源限制,还应满足逻辑上的合理性。例如空间机器人执行机动活动,除了满足必要的燃料条件,还应保证基座处于开启状态且基座工作模式处于自由飞行模式。

(3)时间约束。时间约束描述了活动类型的执行时间限制和两个活动时间属性之间的关系。活动类型在实例化时按照时间约束确定其绝对时间属性(开始时间和结束时间)。时间约束有相对约束和绝对约束两类。相对时间约束表示两个活动类型执行时间之间的关系,最典型的相对时间约束是时序约束,即一个活动只能在另一个活动完成之后开始。绝对时间约束表示活动的时间属性和某个绝对的时间值之间的关系。

3规划任务描述

mSR的系统组成和任务执行环境特点决定了任务规划的规划域,然而由于mSR系统完成任务的多样性和重复完成任务的能力,每个mSR系统可能完成多类任务,或者重复完成多次同类任务。通过任务模型可以对任务进行统一的抽象描述,每次任务开始后规划域是固定不变的(不发生异常事件的情况下),通过任务建模定义不同的任务,mSR自主协同任务规划系统根据任务模型引导任务规划的完成。每个任务独特的属性主要有初始l件、目标和规划结果。

(1)初始条件。初始条件定义了任务开始前状态条件集合和资源条件集合。对规划过程起到重要作用,决定了规划和协商的起点。基于不同的初始状态和资源条件完成相同目标所需的操作过程是不同的。

(2)目标。任务规划过程有目标驱动,规划的目标可以表示为。和分别定义了规划目标的两种表现形式,以一组状态取值的集合定义目标;以一组活动类型的集合定义目标。

(3)规划结果。规划的结果是一个可行的行动方案,模型建立时任务规划结束后为任务的全局规划方案,包含一组活动实例的集合。mSR中每个空间机器人的规划方案,其中。该活动实例中每个都满足其对应的,每个活动实例的执行都会产生的影响。系统在的作用下可以完成由到的转变。

4基于GtL的模型表示

naSa在其多个航天器规划系统中采用了通用时间轴(Generalizedtimelines,GtL)技术表示任务规划。本文将规划用timeline的集合来表示,每个timeline对应航天器的状态和资源的记录或映射值。timeline能够直观地描述任务规划,活动的实例分布于timeline上,且同一时间同一活动类型仅有一个活动实例。规划的结果也可以用timeline进行正确性和安全性验证。时间轴的横向为时间,记录了活动、资源和状态随时间变化的动态性,纵向为状态、资源和活动类型。

(1)状态timeline。状态timeline表现了状态随时间的变化过程,如图2所示。任务规划结果的执行将导致状态变量从初始状态到目标状态的变化。状态的取值可能由活动改变,也可能随时间发生变化。

(2)资源timeline。资源timeline表现了资源随时间变化的过程,如图3所示。

从图3中可以看出,不可恢复型资源总是随时间递减的(如燃料),可恢复型资源在消耗后有可能得到补充继续使用。可恢复型资源有的在占用该资源的活动实例完成后会自动释放(如功率),有的需要其他具有补充该资源的效果的活动实例执行后才可恢复(如存储)。

(3)活动timeline。活动timeline可表示为每个活动类型的活动实例在时间上的分布Gantt图,如图4所示。任务规划过程是活动timeline不断变化的过程,每个在timeline中的活动实例都必须与状态和资源timeline相对应,活动timeline的变化也会导致状态和资源时间轴的动态变化。

5模型应用实例

以一个想定任务的任务规划脚本为例说明模型的应用。想定任务的活动实例如表1所示。表中为每个活动实例对应的活动类型名称、编码,活动类型的开始时间和持续时间。

表1空间机器人活动实例序列

模型表现方法如图5所示。图中用Gantt图表现了该任务的timeline,任务管理人员可以直观地在Gantt图上观察活动实例的执行开始和持续时间,以及资源和状态随时间的变化情况。

6结语

空间机器人任务规划模型是用建模语言对空间机器人执行任务过程进行语义的描述,从而使计算机能够很好的理解。本文通过对现有规划建模语言的研究分析,以pDDL语言设计基本原理为基础,拓展了对规划过程中资源和活动实例的定义,以及对活动的持续时间和活动效果属性。经过模型应用实例验证,本文研究的模型具备描述空间机器人任务过程的能力。能够支撑进一步任务规划研究工作。

参考文献

[1]饶东宁,蒋志华,姜云飞.规划领域定义语言的演进综述[J].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10,46(22):23?25.

[2]陈治科,熊伟,刘德生,等.在轨操作技术及国外发展分析[J].装备学院学报,2014,25(6):63?68.

[3]姜维,庞秀丽.提高卫星服务寿命的任务规划方法研究[J].自踊学报,2014(5):13.

[4]CHienS,JoHnStonm,FRanKJ,etal.ageneralizedtimelinerepresentation,services,andinterfaceforautomatingspacemissionoperations[C]//proceedingsofSpaceoperationsSymposium.Stockholm,Sweden:[s.n.],2012:11?17.

[5]StRoBeLV,KiRSCHa.planninginthewild:modelingtoolsforpDDL[C]//proceedingsofadvancesinartificialintelligence.Germany:Springerinternationalpublishing,2015:273?284.

[6]FiKeSRe,niLSSonnJ.StRipS:anewapproachtotheapplicationoftheoremprovingtoproblemsolving[J].artificialintelligence,1972,2(3):189?208.

生态恢复的典型案例篇9

关键词:侵权责任;防御请求权;金钱赔偿;回复原状

中图分类号:d9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04(2013)02?0079?07

1986年《民法通则》中设“民事责任”专章,由此确立了我国民事立法体系中“民事权利——民事义务——民事责任”的建构模式。这直接导致了后来的《侵权责任法》脱离传统“侵权行为法”的思路,成为集各种民事权益保护措施于一身的“民事权益保护大法”。这样“大而全”的规定固然有利于扩大字面上的民事权益保护方式,同时也为法官灵活运用法律开了方便之门,但其缺点在于各种责任方式之间的关系模糊,法官自由裁量权过大。本文的目的在于探析各种责任方式之间的内在关联,明确各种责任的保护功能及其适用范围。

一、侵权责任的具体内容

《侵权责任法》第15条规定了八种主要的侵权责任方式:“(一)停止侵害;(二)排除妨碍;(三)消除危险;(四)返还财产;(五)恢复原状;(六)赔偿损失;(七)赔礼道歉;(八)消除影响、恢复名誉。”

其中停止侵害、排除妨碍、消除危险三种责任方式的目的在于保护物权及其他绝对权免受正在实施或即将实施的侵害,维持绝对权的圆满支配性,属于传统的物上请求权的范畴,其效力基础在于绝对权的排他性。《侵权责任法》制定之时,对于这三种责任形式的性质如何界定以及是否应规定于该法的问题曾引发热烈而长久的讨论。①《侵权责任法》最终将其纳入,并在第21条规定:“侵权行为危及他人人身、财产安全的,被侵权人可以请求侵权人承担停止侵害、排除妨碍、消除危险等侵权责任。”这就说明这三种责任方式与其他的侵权责任方式有一个关键区别,即不以过错为归责要件,只要危及到“他人人身、财产安全”即可适用,其重要性在于扩展了绝对权请求权的适用范围,将防御效力直接适用至所有合法权益的保护层面。

另需注意的是停止侵害和排除妨害之间的关系问题。尽管现实情况是大多数时候适用停止侵害和排除妨碍都可以对原告加以救济,而原告在起诉时往往同时提出停止侵害排除妨碍,故而在司法上细致区分没有实际意义。[1]但学术研究上必须对两者的概念界定和逻辑关联细致把握,明了其区分没有实际意义的原因究竟是立法上的“叠床架屋”还是适用上的“三豕涉河”。通说认为,停止侵害是指受害人请求法院责令加害人停止其仍在继续中的侵害他人权益的行为;而排除妨碍是指侵权人的行为影响到被害人人身或财产权利的正当行使,受害人请求加害人排除妨碍以回复其权利的正当行使状态。故排除妨碍是从权利行使的角度考虑的,针对的是妨碍人身、财产权利行使和享有的行为或者状态。停止侵害针对的是持续中的侵害行为。[2?5]然而这一界定纯属逻辑推演,即不能说明其区别意义,又根本无法从法律适用上区分其适用范围,因为对权利的保护和对侵害的排除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只不过观察角度不同。温世扬和刘士国先生就都认为停止侵害不是独立的责任方式,“妨碍”和“侵害”所针对的对象虽各有侧重,但两者间不存在本质区别。[6,7]笔者对此表示赞同,停止侵害和排除妨碍并列规定是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了,不利于《侵权责任法》科学准确地适用。

关于“返还财产”,通说认为即“返还原物”,财产的所有人、合法占有人和使用人都可以向无权占有人提起。[2,3,8?10]然而这样一来,这里作为侵权责任的“返还财产”与物权法上的“原物返还”(《物权法》第34条)就出现了体系上的评价矛盾。因为侵权责任的构成原则上以过错为归责原则,而物权请求权是基于绝对权的效力而生,被请求人是否有过错在所不问。为了消弭这一规则冲突,魏振瀛先生主张这里的“返还财产”责任等同于《物权法》第34条规定的“原物返还”责任,不以过错为要件。[3](47)笔者认为《侵权责任法》中所谓

“返还财产”与《物权法》中“返还原物”仍然有别。因为在“返还原物”中,只能由现实占有人负责;如果原物毁灭,这一责任也因失其所附而不得主张。但在“返还财产”中,不仅可以向现实占有人主张,对于任何构成侵权的人都可以主张,比如共同侵权中的非占有人又或者转移占有给第三人的转让人。即使物已经毁灭,仍可以基于返还财产要求重新购置同样品质的可替代物作为赔偿。但此时的返还财产须以过错为要件,与物权法上的“返还原物”是两个独立的请求权,两者间具有竞合关系。由于《物权法》上对于无权占有人的责任有特别规定(如优待善意占有人的规则),固应优先适用。任何一个请求权实现,另一个请求权也同时消灭。

《侵权责任法》中的“恢复原状”,指的是受害人财产遭受侵害后,可以通过修理、重作、更换等方式使其恢复至侵害发生前的状态。[9](118)可见,《侵权责任法》中所谓恢复原状主要针对的是物遭受损害的情况。《民法通则》第134条和《物权法》第36条都将“恢复原状”和“修理、重作、更换”两种责任方式并列规定。但实际上后者是前者的具体体现,两者没有实质性差别,甚至几乎可以划等号,因此在《侵权责任法》第15条中就不再单独将“修理、重作、更换”作为民事责任的承担方式。

最后是“消除影响、恢复名誉”,这指的是人民法院根据受害人请求,责令行为人在一定范围内采取适当方式消除对受害人名誉的不利影响以使其名誉得到恢复的一种责任方式,主要适用于侵害名誉权的情形。[8](82)程啸先生指出,消除影响与恢复名誉很难看成是侵权责任的承担方式,毋宁说是通过侵权责任所要追求的目标。[5](546)笔者认为恢复名誉确实不具有独立性,但消除影响则可以作为“口袋条款”发挥一定的兜底作用,故具有一定的独立意义。因为赔礼道歉是针对名誉权纠纷的,如果是隐私权受到损害又没有贬损到他人的社会评价,适用这种方式甚至会适得其反。此时消除影响的作用就凸显出来了,比如返还或销毁他人的裸体照(包括下载或复制的电子照片)。大抵也正因为如此,恢复名誉无论在《民法通则》还是《侵权责任法》中都没有单独列为一项,而是和消除影响同列一项。当然,从字面上讲,第15条强调了这八种方式只是承担侵权责任的“主要”方式,即该条款属例举性规定。然而,这八种方式基本可以涵盖对各种侵害结果的救济,因此本文关于侵权责任内在关系的讨论就以这八种列举的责任形式为内容。

二、八种侵权责任方式的类型化观察

综合上述,八种侵权责任方式的内容及功能各有不同,共同构筑起保障民事权益的防护网。但问题在于各种责任方式之间关系如何?拿财产损害为例,只要被损坏的物品没有到毁灭的程度,被害人就可以主张返还财产、恢复原状、赔偿损失等请求权。但这些责任方式如果全部支持,就会使得加害人所要赔偿超过其所致损害。那么如何适用这些责任方式才能既保障被害人获得完全赔偿,又不会使得加害人承担超过可归责于自己的责任范围呢?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必须考察各种责任方式之间的内在关系。这就有赖于从类型化的角度进行观察。“法律为一秩序,特重分类,藉以显示其价值判断上的统一性。因此,分类是否精密,足以反映对研究客体认识的程度、逻辑思想严密与否,不可等闲视之。”[11]

有学者从适用范围上将侵权责任分为三类:第一是财产型侵权责任,包括返还财产、恢复原状和赔偿损失。第二是精神型侵权责任,包括停止侵害、赔礼道歉、消除影响和恢复名誉。第三是综合型侵权责任,即兼具财产权救济和人格权救济特点的责任形式,包括排除妨碍和消除危险。[3](129?131)这种以保护客体的性质为分类基础的优点在于,有利于按照财产权和非财产权的不同特点来细化其保护方式。比如财产权可以通过修理或者更换实现回复原状的目的,但人格权受到侵害时,除了财产上的损失还可能会有非财产上的损失,对此则有赖于通过赔礼道歉等方式对其进行弥补。其不足之处在于:不同类型以及同一类型的责任中,各种责任间究竟是什么关系并不清楚。比如,精神型责任和财产型责任之间是并列关系、择一关系还是交叉关系?精神损害赔偿是精神型责任还是财产型责任?再比如同是财产型侵害责任,返还财产、恢复原状和赔偿损失是否可以任由被害人自行选择救济方式?这就必须要借助各种责任的保护目的和

制度功能来加以分析了。

责任承担方式可以从其功能上分为两类:第一类是防御型责任,即停止侵害、排除妨碍、消除危险,目的是排除正在进行的妨碍或者即将发生的妨碍。第二类是补救型责任,包括金钱赔偿,而返还财产、恢复原状、赔礼道歉、恢复名誉和消除影响这一类责任针对的是已经造成的损害,宗旨在于使其回复至侵害发生前的状态。[5](536),[10](620?652)防御型责任针对的是持续中的侵害行为或者违法状态本身,其责任基础在于绝对权的排他性。补救型责任针对的则是已经发生的不利益(损害),其核心任务在于如何分担和填补损害。综言之,防御责任针对的是正在发生或即将发生的妨害,而救济型责任针对的是已经造成的损害,前者是妨碍权利行使的持续中的行为或者状态(即对绝对权妨害的“源头”),后者是财产上的不利益。②因此,假如甲在山坡地建屋,水土保持不良,建材砂土落入乙在其农地所筑小水库,水淹农场,农舍倒塌,蔬菜腐坏。仅仅砂土淹没水库构成对不动产物权的妨害,可请求排除妨害。至于水淹农场、农舍倒塌、蔬菜腐败,则属不动产物权受到的损害,仅能依侵权法的规定请求损害赔偿。[12]德国通说也认为防御请求权与损害赔偿请求权处于平行关系,或者说损害赔偿请求权弥补了防御请求权救济的不足。[13]

这里真正的难点在于如何界定救济型责任的内部关系。在救济型责任中,赔偿损失即金钱赔偿,乃金钱责任。而返还财产、恢复原状、恢复名誉、赔礼道歉和消除影响则属于“恢复型责任”的范畴[2](1026),其功能在于使权利恢复到被侵害前的状态,本质上为非金钱责任。金钱责任既针对财产损害也针对非财产损害,而返还财产、恢复原状针对的是物之损害;恢复名誉、赔礼道歉和消除影响针对的则是名誉权损害等非财产损害。因此金钱责任和非金钱责任之间存在着一定的交叉,如同时支持有可能造成重复赔偿。

综合上述,我国侵权责任可根据其功能作一类型划分,见图1。

三、救济型责任在比较法上的观察

从大陆法系来看,对于救济型的侵权责任,金钱赔偿和回复原状两种责任方式之间的关系问题,有三种代表性的立法例:第一,以德国为代表的原状回复主义,只有在回复原状不足以填补损害或者回复原状的实现有困难时,才例外地允许金钱赔偿。第二,以日本为代表的金钱赔偿主义,只有法律另有规定或当事人有约定时才例外地允许回复原状。第三,以瑞士为代表的酌情裁量主义,由法院根据具体情况并斟酌过错的程度以裁决责任的承担方式。[15]

(一)德国的原状回复主义

依德国通说,损害赔偿具有填补损害的功能(ausgleichfunction),要求通过适当的赔偿方式使得债务人的境况犹如未受损害一般,以保护债权人。于此同时也禁止债权人在损害之外获得其他利益(bereicherungsverbot),通过赔偿变得比原有状态更好,以保护债务人。③此外,技术性贬值或交易性贬值还可以另外针对市场价格的贬值部分请求价值赔偿,作为对回复原状的补充。但如果回复原状存在经通知而仍然给付迟延、给付不能或者其他不能期待之事由(德民第250条、第275条),则由价值赔偿替代回复原状。这种转换过程中,也体现了损害赔偿的另一个功能,即权利继续(rechtsfortzetzungsprinzip)功能,即权益受侵害时,使被害人取得该权益的价值内容,以其客观的交易价值作为应予赔偿的损害。权利继续功能是对损害填补功能的补充。[16]

《德国民法典》第249条第1款规定:“负损害赔偿义务者,应回复损害发生前的原状。”由此确立了回复原状的优先地位。所谓原状,指的是对物、权利或不具权利地位之财产的毁损,含受害客体之效用及市场价值,在无损害发生时,当有之状态,而非损害事件发生前之事实状态。[16]这样规定并非是在理论上钻牛角尖,而是为了更为周全地保障被害人的完整利益(integrit?tsinteresse)。比如甲因过失把水泼在了乙的电脑上,其修理费需1100元,但该电脑在二手市场的价格为1000元,那么仅仅对市场价格的差额进行金钱赔偿,显然不足以弥补乙的损失。虽然从理论上讲,乙可以在二手市场重新购置一台电脑,但二手电脑具有怎样的隐蔽瑕疵无从查知,故而有时候受害人较愿意选择修复自己的电脑。也唯有如此,才能使得受害人能够回复至如同损害没有发生的状态。然而有时候债权人选择修复等方式也不尽合理。比如这台电脑即便

能够修复如初,但已经到了报废年限,存在安全隐患。此时任何有理智的人都不会选择花费1100元去维修该电脑。为了避免债权人以此刁难,第251条第2款规定:“如果只有支付不相当的费用才能回复原状时,赔偿义务人始得以金钱赔偿之。”这里的金钱赔偿,目的并非在于维护被害人的整体利益,使一切回复如初,而是重在保护财产的价值利益(wertinteresse),填补因侵害所致的财产价值的贬损。在计算上,应以同等之物的重置价格为准。[17]回复原状如果一定要由债务人为之,大多时候对债务人要么难解燃眉之急,要么效果上难以令其满意。正因如此,在实务中真正派大用场的还要属第249条第2款(请求必要的金钱赔偿以代替回复原状)。[18]但切不可由此认为金钱赔偿才是真正的原则,因为同为财产损害的金钱赔偿,德国民法上最主要的规定有三:第一,代替回复原状的金钱赔偿(回复费用),其计算基础仍在于回复原状,旨在保障“整体利益”;第二,重置费用请求权,即为取得同等之物须支付的价金(wiederbeschaffungspreis);第三,市场价格的贬损,即所谓技术性贬值(technischermindewert)和交易性贬值(merkantilenminderwert),即虽经技术上的修复,但仍留有客观上可认定的瑕疵或者在交易上因对隐蔽瑕疵等因素的担忧致其价值上的降低。[19]其中回复费用请求权和以自然给付的方法回复原状请求权,虽然给付内容不同,但性质上完全相同,只不过修复的主动权换到了债权人手中。而重置费用请求权和交易性贬值请求权同属于金钱赔偿的内容,皆以维持“价值利益”或者说“交换价值”为目的,但区别在于重置费用是对回复原状的代替,以物的毁灭(totalschaden)为前提。技术性贬值和交易性贬值则以回复原状为条件,旨在补其不足。④回复费用请求权与金钱赔偿内容相同,但各自的计算基础不同。在金钱赔偿,以被害财产因损害事件所致市场价值的差额为计算基础。回复费用请求权则以如为自然的回复原状所必要的费用为计算基础。[16]

(二)日本的金钱赔偿主义

《日本民法典》第417条规定:“除另有意思表示外,损害赔偿以金钱定其数额。”由此确立了金钱赔偿的原则性地位,所以只要法律上没有特别规定或者当事人之间没有特别约定,就不能请求恢复原状。例如加害人在矿区越界挖掘,被害人请求填塞坑道的诉请就没有获得法院的支持。[20]在日本法上课以侵权责任也是旨在使受害人恢复到受侵害前的状态,其方法大致有二:将损害换算成金钱进行赔偿或者提供代替物使受害人恢复原状。以金钱赔偿为原则,仅针对名誉毁损规定了以恢复原状为目的的“恢复名誉的适当处分”(《日本民法典》第723条)。就物的损害而言,首先考虑的是修理费,如果修理无法回复原状的,替代物的购置费成为赔偿的内容。[21]由此看来,日本法上的回复原状采狭义理解,与我国法上的恢复原状和赔礼道歉相似。不同之处在于,恢复原状在日本法上不是一种法定责任,只能由当事人之间协商,法院不会主动判决债务人负责维修、重置,只能判决其支付维修和重置的相关费用。从这个角度来说,日本法和德国法的规定其实是殊途而同归。

(三)瑞士的酌情裁量主义

在瑞士,在损害赔偿的方式上法官享有很大的自由裁量权。《瑞士债法》第43条第1款规定:“法官在合理考量具体情况及行为人的过错程度后,有权确定赔偿的方式和数额。”故如若当事人之间无法达成一致,一般而言以金钱赔偿为原则,但法官在考察具体情况后如果认为恰当也可以判令回复原状(naturalersatz),或者金钱赔偿与回复原状的结合。其目的在于实现完全赔偿(totalreparation),同时也要避免在损害之外获得赔偿。[22]所谓完全赔偿,就是一切由于侵权行为造成的不利益都纳入赔偿范围。法官甚至于还可以根据具体情事自由裁量损害的大小,但只有在当事人穷尽一切办法都无法证明损害大小的时候才能行使这一权限。

四、我国侵权责任方式的内在体系:兼论外国法的启示

(一)回复原状与恢复原状的比较

总结起来,德国法上的回复原状最为抽象,适用范围也最广,对财产权和非财产权都有适用余地,内容也既可以金钱为内容,也可以非金钱为内容。而我国法上的恢复原状仅仅指侵害物权的情况,至于人格权的“回复原状”则为赔礼道歉、恢复名誉和消除影响。在日本,回复原状只能在

律有特别规定时才能适用或者留待当事人协定。瑞士债务法上没有金钱赔偿和回复原状的严格分野,法官可以酌情判决适当的赔偿方式。虽然德、日、瑞在损害赔偿责任方面代表着三种完全不同的立法模式,但是它们都有着一个基本理念,那就是完全赔偿原则,即旨在使被害人因为侵权行为受到的各种不利益都予以填补,同时也禁止其因此获取其他利益。三者最大的不同在于:同样以给付金钱为内容的损害赔偿,计算基础却大相径庭。对此德国法上的规定最为具体细致,优点在于可操作性强,但缺点在于缺乏灵活性。由于贯彻了完全赔偿原则,故而对于损害结果基本上就是要么全赔要么不赔(allesodernichts),这有时也会带来难以承受之重。比如在行车过程中,一个小小的失误加上各种偶然因素就可能造成极其巨大的损失。德国发达的保险制度在很大程度上缓和了这种苛酷的结果。而瑞士法授权法院可以酌情调整,但这种裁量自由也要求法官具备有很强的自制能力和专业素养。

(二)责任承担形式的选择

就我国《侵权责任法》第15条的文义而言,似乎允许加害人自行在恢复原状、赔偿损失等各种救济型责任之间选择。[5](544)如果真是这样理解,《侵权责任法》对债权人的保护就显然过厚,而忽视了债务人的正当利益。比如电脑受到损坏,修理费用100元,此类电脑市场价1000元,可能对被害人来讲最有利的方式是请求重置费用1000元,但这对于加害人就责任过重了。再反过来说,假设修理费用1500元,市场价1000元,那么显然对债权人最有利的方式是选择修理费,但这不具有经济上的合理性。

另一种比较合理的解释就是允许法官在这几种责任之间酌情裁量。[2](1026?1027)从这个角度讲,我国的立法模式接近于瑞士法的自由裁量模式。在瑞士,赔偿的方式和大小属于法律问题,法官可以自由裁量,限制在于不得超过损害本身。须考量的因素是具体情势和过错大小,因此如果债务人仅仅有很轻的过失,法官可以大幅度降低赔偿额度。德国法上的交易性贬值也属于法官自由裁量的事项。然而其背后也隐藏着高度的不确定性:第一,不同法官对一个案件的自由裁量,在赔偿方式上可能各有偏好,在赔偿数额上则更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即便是同一个法官面对同一个案件,在不同的心情下对赔偿方式和赔偿数额的判断都会有偏差。第二,法官的自由裁量要求司法独立不受任何人为影响,要求法官依照良心和理性,前后一致地进行判断。这就要求法官对其判决的原因有高度的自觉,为了说服当事人也要求其将判决原因写得非常清楚,这对于法官的业务能力、时间和精力要求非常高。第三,我国幅员辽阔,各地社会经济发展情况很不均衡,允许法官自由掌握标准,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司法割据”。总之,在我国目前的具体情况下,瑞士法模式虽然有其独特的优点,但并不见得是个很好的选择。

因此,完全把责任形式的选择权交给债权人或者法官都是不合适的。合理的方法只能是通过树立一定的规定来限制债权人的选择,以兼顾双方当事人的正当权益。由于防御型责任和救济型责任可以并用,故而,如何解决恢复原状和赔偿损失的内在关系才是我国《侵权责任法》上的难点和关键所在。对此可从德国法的相关规定中找到有用借鉴。

(三)救济型责任的内在关联

救济型责任与德国法系所谓“损害赔偿”基本等同,其基本目的在于填补被害人所受的损害。各国的损害赔偿制度虽不一致,但其最高指导原则却是相同的,即在于赔偿被害人所受之损害,使期于赔偿之结果,有如事故未曾发生般。[23]正因为如此,德国损害赔偿法中回复原状具有优先性(国家赔偿例外),以贯彻损害填补原则。财产损害和非财产损害均可获偿。在物的损害中,除请求自然方式回复,还可以请求技术性贬值和交易性贬值以弥补回复原状的不足。回复原状的责任方式较之对市场价值的贬值补偿具有优先性。回复原状既可以自然方式回复,也可以相当之费用替代。这种选择自由不但有助于满足其个人需要,并能增进损害赔偿的经济效率。[24]所以就损害赔偿的目的而言,德国法最忠实地恪守了回复原状的基本原则。但也意识到有时候回复原状已不具可能性或者虽能回复原状但又有不可期待的情形,故以市场价值的降低(重置费或者贬值)作为对金钱赔偿的限制。于此,所谓回复原状本身就是一个抽象而开放的责任体系。

这种抽象化的思考方式并未被我国所采,我们以典型的八种具体责任形式为基础构筑民事权益的保护法。在救济型责任中,赔礼道歉、恢复名誉和消除影响是针对人格权益的责任方式,属于非财产责任;而返还财产、恢复原状则是针对财产权,属于财产责任,两类责任之间因保护对象不同而界限分明。但赔偿损失(金钱赔偿)依其计算基础的不同,既可能属于财产责任(针对人身损害或物之损害),也可能属于非财产责任(针对精神损害)。在人身损害时,作为财产责任的金钱赔偿与赔礼道歉、恢复名誉和消除影响互不影响,可一并主张。但在非财产责任的金钱赔偿(精神损害赔偿金)的判给和酌定上,赔礼道歉和消除影响的实施效果也是一个重要的考量因素。⑤在物之损害时,原则上不存在非财产责任的问题,但面临金钱赔偿责任和非金钱责任的关系问题,以及金钱赔偿的计算基础问题。析言之,返还财产和恢复原状都属于非金钱责任,赔偿损失则属于金钱责任。返还财产包括了返还原物和返还重置物两种情况。在当事人请求返还原物时,由于《物权法》上对无权占有人的损害及得利等问题有特别规定,因此不适用侵权法上的金钱赔偿。在返还重置物时,原则上应以相同种类和品质的替代物为客体;如果以新代旧,涉及债权人不当得利返还之问题,此不再是本文讨论范围。最关键的问题是要处理恢复原状和金钱赔偿之间的关系,这就必须先明确金钱赔偿的计算基础。这主要包括市场价格的贬值损失(交易性贬值)、恢复原状的修复费用、重置费用。恢复原状和恢复原状的修复费用是替代关系,二者只得请求其一。交易性贬值有两种,一种是经修复后的贬值,第二种是损害发生后修复前的贬值。前者和恢复原状(或恢复原状之费用)是补偿关系,可同时主张。后者和恢复原状是择一关系,不能同时主张。

最后,重置费用显然与恢复原状(或恢复原则之费用)也具有替代关系,只能选择其一。与此同时,在责任方式选择上也须适当考虑经济性因素。原则上,恢复原则(或恢复原则之费用)应具有优先性。但物在事实上或经济上已无修复的可能或必要,则债权人选择恢复原则(或恢复原则之费用)亦无意义,故此时应以重置费用作为损失赔偿的基础。

五、结语

综合上述,我国《侵权责任法》第15条规定的八种责任形式,在内容上存在一定的交叉,在保护目的上也极为迥异,虽然都能纳入保护民事权益的大原则,但保护的目的和方向如果不清楚,必然会在逻辑和适用上带来混乱。因此通过类型化的区分,有助于明确各种责任的保护目的和适用范围。

首先,停止侵害、排除妨碍、消除危险属于防御型责任的范畴,其他责任形式则属于救济型责任。二者因其保护范围和目的完全不同,故而可以并行不悖。在救济型责任内部,赔礼道歉、恢复名誉和消除影响是针对人格权益的非财产责任;而返还财产、恢复原状乃针对财产权的财产责任,两类责任之间因保护对象不同亦可谓是界限分明。在保护客体上可能存在交叉的责任形式为金钱责任(赔偿损失)和非金钱责任(返还财产、恢复原状、赔礼道歉、恢复名誉和消除影响)。其中最困难的是在物之损害中,如何确定金钱赔偿的计算基础问题。原则上,恢复原则(或恢复原则之费用)应具有优先性。但物在事实上或经济上已无修复的可能或必要,则应以重置费用作为损失赔偿的基础。

注释:

①对此有两种主要见解:一是侵权责任吸收物权请求权,二是侵权责任与物权请求权各自独立。参见高圣平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立法争点、立法例及经典案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89?193页。

②关于损害,通说采差额说,即被害人因该特定损害事故所损害之利益。该项利益,乃被害人之总财产状况于有损害事故之发生与无损害事故下所生之差额。(参见曾世雄:《损害赔偿法原理》,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18?119页。)而妨害指的是以占有以外的方法持续性地阻碍或侵害绝对权的圆满支配状态。前者针对的是已经发生的不利益,后者针对的是正在持续中的妨碍。

③德国损害赔偿法至今不承认惩罚性赔偿即其适例。

④在德国,物的损害案件中机动车交通事故损害占据绝对多数。对于事故车辆的赔偿问题,德国联邦最高法院认为,如果债权人在请求修复该车之后仍然请求交易性贬值的,必须先由法院确认其所受损害仍有继续发展的可能

以保护隐蔽瑕疵再次出现时债权人难以举证的困境。lange/schiemann,schadensrecht,3.aufl.tübingen2003,s.265ff.

⑤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确定民事侵权精神损害赔偿责任若干问题的解释》第10条,关于精神损害赔偿,法官需斟酌侵权人的过错程度、造成的损害后果、侵权人承担责任的经济能力、受诉法院所在地的平均生活水平,以及侵害的手段、场合、行为方式等具体情节综合认定。赔礼道歉和消除影响的实施效果直接关系到损害后果是否严重、侵害情节等情况,也可以间接联系到加害人主观的过错程度,故应纳入考量因素。

参考文献:

[1]王成.侵权责任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155.

[2]马俊驹,余延满.民法原论[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0.

[3]杨立新.侵权责任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1.

[4]魏振瀛.民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672?674.

[5]程啸.侵权责任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1.

[6]温世扬.物权法要义[m].法律出版社,2007:41.

[7]刘士国.侵权责任法调整对象研究[j].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3):181.

[8]王胜明.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释义[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0.

[9]奚晓明.<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条文理解与适用[m].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10:117.

[10]王利明.侵权责任法研究(上卷)[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637?638页.

[11]王泽鉴.民法学说与判例研究(第一册)[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5:300.

[12]王泽鉴.民法物权[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131.

[13]janwilhelm.sachenrecht[m].berlin:degruyter,2010:578.

[14]史尚宽.债法总论[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295?296.

[15]hermannlange,gottfriedschiemann.schadensrecht[m].tübingen:mohrsiebeck,2003:9.

[16]黄茂荣.概论损害赔偿之债[j].军法专刊,2007(2):27?28.

[17]karllarenz.lehrbuchdesschuldrechtsbandi:allgemeinerteil[m].münchen:verlagc.h.beck,1987:448.

[18]k?tz,wagner.deliktsrecht[m].münchen:carlheymannsverlag,2010:262.

[19]王泽鉴.民法学说与判例(第六册)[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22.

[20]于敏.日本侵权行为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355.

[21][日]田山辉明.日本侵权行为法[m].顾祝轩,丁相顺,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91?97.

[22]gauchpeter,schluepwalterr,schmidj?rg,etc.schweizerischesobligationenrechtallgemeinerteilⅱ[m].zürich:schulthessverlag,2008:150.

生态恢复的典型案例篇10

近年来,环境问题已经得到了世界各国,各地区人们的高度重视和努力,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但是,世界人口增加,资源问题日益严重,温室效应、臭氧层破坏、土地沙漠化等问题,并没有因为人们科技能力的提升而得到进一步地遏制,反而,各项指标都在进一步恶化。

以黄土高原地区为例,由于其特殊的地理环境、气候条件,水土流失十分。自建国以来,国家从未停止过对黄土高原、黄河的治理。但受到各种因素的制约,历经几十年,虽然有一些成果,但成功恢复的范围小,且投入代价高,很难做到地区经济发展与生态恢复的平衡。

工业设计致力于为人类创造更好的生活环境,而其本身也具有全球道义的任务范畴。环境问题亟待解决,破坏至今,人们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并且付出努力去改变,工业设计者则希望通过产品创意和创造性的解决方案,实现减少人们对环境的进一步破坏,增进生态重建工作的效率,提高资源的利用率等,最终使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达到良性发展,使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得以实施。

1、现代意义的生态重建

1.1生态重建的概念

生态重建是指在原始的自然生态系统遭到破坏的情况下,人们通过人工修复或自然恢复的方式,将已被破坏了的环境进行重建,以达到预期的环境条件。国际生态重建学会正式定义:“生态reconstruction是一个协助生态整体性的恢复与管理的过程,生态整体性包括一个在生物多样性、生态过程和结构,地区与历史范围与可持续化实践等变异性的严格范围”国际生态重建学会提出重建生态系统的特征,可大致归纳如下:

(1)重建的生态系统具有适当的群落结构,应尽可能由当地种构成。

(2)已重建生态系统必须具有本文由收集整理正常的自我维持能力,能维持种群繁育,并在现存环境状况下具有长期坚持的潜力。

(3)自然环境应适当与重建生态系统种群的持续繁衍,是为生态系统稳定性和发展所必需的。

(4)已重建生态系统具有足够的适应力,耐受当地环境中发生的正常周期性压力时间或因偶然干扰时间而波动。

以上特点,指明了生态重建所要达到的预期状况,为生态重建工作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具有指导作用。[1]

1.2生态重建所涉及的工作

在研究生态恢复这一课题的过程中,笔者建立了简单的模型,认为人是已经被破坏了的环境的作用主体,而环境这一客体又会直接影响作为主体的人的生存和发展。也发现,模型中的各个系统,想要正常运作,甚至达到良性循环,除了要有良好的组织框架,也不能忽视各个小的细节,只有各个环节都正常运作,才能保证达到好的效果。以黄土高原地区为例,兴修水利、控制放牧、修筑梯田、植树造林、绿地保养是这一系统中的五大活动,要想做好生态重建工作,必须保证这几个部分的工作科学有序地进行。同时,连接各个小系统之间的保障工作也很关键,比如,做为实施所有这些工程的人,多为当地居民,他们需要有足够的生活保障,因为,在西北地区农村,经济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重建工作是否能顺利进行。

2、工业设计作用的实现

2.1工业设计的概念

2006年国际工业设计协会理事会(icsid)给工业设计作了如下的定义:设计是一种创造活动,其目的是确立产品多向度的品质、过程、服务及其整个生命周期系统,因此,设计是科技人性化创新的核心因素,也是文化与经济交流至关重要的因素。工业设计专注于解决人与社会,人与产品之间的矛盾,甚至是人与自然间的矛盾。

2.2工业设计的作用和实现方式

对于现代设计,包括了“以机器为本”“以人为本”“以自然为本”的设计价值体系,这三者之间都由社会背景和生产需要决定,有着较为明显的时代性和继承性。[2]在工业设计史中,人们逐渐发掘出了其所具有的社会价值。工业设计协会理事会(icsid)在给出工业设计定义时,也概括了他的任务至少包括:

(1)增强全球可持续化发展和对环境的保护(全球道义)

(2)赋予人类社会整体,个人与集体的利益与自由

(3)决定用户,生产者和市场领导者(社会道义)

(4)不论世界如何全球化,支援文化多样性(文化道义)

(5)赋予产品、服务和系统与其特性在形式(符号的、语义学)的表达并与它们的内涵相协调(审美的、美学)一致。[3]

在以上所阐述的工业设计任务中,以全球道义为己任,具体体现在增强全球可持续化发展和对环境的保护方面,这对于从工业设计的角度对生态恢复做出贡献具有积极的提示意义。产品是设计最终的落脚点,但工业设计者不可局限,需要努力进行学科思维的交融,因为这样可以促进更多的创新。工业设计学科或行业拥有系统的创新理论,虽然最终落脚在产品上,但是其创新思维方法可以与其他学科进行交融,甚至指导其进行生产活动。

3、工业设计在生态重建工作中发挥作用

3.1工业设计在环境问题中的探索.在思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过程中,设计者通过不同方式的探索,做出了有意义的设计。针对生态恢复的设计,可以从恢复生态本身出发,利用现代科技和更有效的方式,辅助人工进行重建活动。比如曾有来自瑞典umeåuniversity大学的工业者anna-karinbergkvist创意出一款四足、全地形的植树机器人。该植树机器人每次可以装载320颗树苗,完全自主地浇水植树。这样设计出来的机械直接作用于自然,相当于智能化的机器人,替代了人工,能为人们提供极大的便利。但并非工业设计者都需要设计出这样或那样的机器人,如果没有技术支撑,做出的设计纯属外观设计,对于实际工作是没有价值的。意大利设计师hyperlinkgaberielepiamanti设计的“bliodomestico”太阳能淡水蒸馏器,用简单的设计帮助发展中国家人民从海水或咸水中提取安全无菌的饮用水。这一设计是设计师本人通过对非洲某些热带国家的实地调查,发现当地其实并非缺水,而是有大量的海水或者不洁净的水。设计师设计出的淡水蒸馏器,人们操作十分方便,满足了当地人基本的生活用水需求。[4]

这种根据实际情况,不产生附加污染和高额经济代价,并且解决环境中人的实际生活需求的设计,间接满足了自然本身的需求,符合“以自然为本”的理念,同样也是一种对环境的贡献,设计者需要有这样的思路。

3.2黄土高原地区生态重建现状

一般认为,黄土高原地区属于干旱或半干旱地区,地表植被缺乏,水土流失严重,雨水冲刷导致地表沟壑纵横。针对这一情况,国家曾成立了“西北水土保持生物土壤研究所”,将水土保持工作作为中心任务和主要发展方向。在整个治理过程中,国家主要采用的是工程类的方法进行治理,以“因地制宜”为主要思想,建立适合于各区域的治理与开发模式,如陕北安塞试区建立的丘陵沟壑区纸坊沟“水土保持型生态农业”实体模型、陕西长武试区建立的高原沟壑区沟坡高效开发模型、宁夏固原试区创建的“上黄经验”等等。[5]黄土高原地区生态恢复的工作包括很多方面,比如资源利用、植树造林、土壤改良等等。在植被恢复中,国家通过投入科研力量,对当时当地的自然条件进行评估,恢复原有生态系统中的植被或者引进能够适应其条件的新物种,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在后期比如林地保护等工作较难维持,最终导致生态恢复效果很差。还有其他牵涉到诸多细节问题的工作,必须通过深入细致的研究,对这些问题提出可行的解决方案,才能保证投入的劳动不被浪费,生态得到真正的重建。

3.3积极寻找有意义的设计点

设计师拥有环保的态度,需要作出各种积极有效的设计尝试。选择以黄土高原地区生态重建为目标,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进行思考:一、调查人对环境的破坏方式,以减少进一步破坏为目标;二、针对某一个具体的方面进行设计;三、把目标定为对现有资源更有效地利用。而设计者的关注点可以很多。前文提到的植树造林机器人,是把目光聚焦在植树造林活动中,我们也可以在兴修水利、控制放牧、修筑梯田、绿地保养等各个方面寻找自己的设计点。再比如,保证人的生活状况也很重要,也是很好的关注点。但需要注意的是,在设计过程中还需要考虑设计的本土化和效益最大化,比如工程机械的设计需要考虑当地地形、土壤等自然条件;还有居民生活用品的设计需要考虑能对生态重建起到作用,而不能“跑题”。

对于这些设计点,笔者同样举出例子,探讨水资源如何有效利用的解决方案:水对于黄土高原有着特殊的额意义,可想而知,如果生态恢复区居民连基本的生活用水都难以保障,又怎能保障生态恢复的正常进行,所以水资源的利用成为重要课题。笔者以解决当地居民生活用水和兼顾农业用水为设计目标,通过分析该地区气候条件分析得出,黄土高原地区并非真正缺乏降水,只是雨水会集中在每年的7-9月。所以,如果能整合现如今国际上已有的雨水收集技术,空气集水技术和水循环农业系统,在满足解决问题的条件下,尽量控制成本,对于该生态系统中的人这一环节是十分有意义的,对于生态重建工作来说是一种有力的支持。再比如对于国家支持建设的试验区,可以从工业设计的角度,进行更合理,更人性化的设计探索,使科技与人,与自然有更加和谐的相处方式,将力量发挥到最大,等等。

黄土高原的生态重建工作是一个典型的范例,而重建工作在世界各个地区的发展各有不同,但将工业设计思维投入其中却有着同样巨大的潜力,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工业设计者将会在这一环节发挥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