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与新媒体方向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2:37:32

网络与新媒体方向篇1

【关键词】电视;新媒体;融合发展模式

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加速了媒体的发展与创新,特别是基于互联网的新媒体如雨后春笋般产生,代表性新媒体如微信、微博等。目前新媒体发展速度迅猛,正在不断改变人们获取信息、资源的方式,对电视等传统媒体造成了巨大的冲击。新媒体利用新兴的网络化思维,令人们可以通过新媒体随时随地获取信息,深受广大人民的青睐,越来越多的人选择新媒体代替电视媒体获取信息。为了应对新媒体的到来对电视媒体的挑战,传统媒体应该不断进行改革创新,与新媒体技术进行融合,并且推出创新型业务,从而优化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之间的资源配置和信息传输。

一、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发展现状

我国新媒体技术虽然起步较世界其他国家晚,但是发展迅速,对传统的电视媒体造成了巨大的冲击。为了促进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探讨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特点与发展现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新媒体的发展现状

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关键性区别在于新媒体通常以互联网、多媒体等高科技作为依托,从而实现媒体所具有的信息传播与交流的功能。与此同时,随着当前社会中信息碎片化的趋势加强,智能手机和电脑等设备的使用率逐年攀升,每个人都可以利用手机、个人电脑等工具实现彼此之间的信息传播和信息接收,因此社会中每个团体甚至每个人实际上都是一种新媒体的组成部门。由于新媒体的技术依托,其传播方式以及时间选择更为自由,同时与传统媒体相比,新媒体具有更高的互动性,可以实现随时随地多方面多方式的信息传播与接收。

与此同时,新媒体中进行信息接收的个人在选择上具有更高的自主性,如电视等传统媒体按照固定的时间播放相关的节目,观众只能在特定的时间利用电视机进行观看,而利用新媒体每个人都可以选择何时何地观看何种类型的自由,不必熬夜或起早观看自己喜爱的节目,这种特点便捷了受众对于时间的选择和调控,又促进新媒体的继续发展,形成新媒体发展的良性循环,而传统媒体进入了迟滞发展的误区,必须采取一定的措施进行改革与创新。

(二)传统媒体的挑战与机遇

随着新媒体的迅猛发展,传统媒体受到新媒体各个方面的挑战,对传统媒体造成了严重的冲击。这些冲击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第一,互联网、多媒体技术的不断更新换代促进了新媒体的迅速发展,对传统的电视媒体技术的传播与发展提出了挑战,电视媒体一方面受到地域的限制,即使在我国不同省份的电视机通过机顶盒都不能完全接受到电视信号,其他国家的电视节目更难以观看,但是新媒体可以利用互联网观看世界各地的视频、网络剧等节目,其覆盖率明显高于电视节目,新媒体的内容中信息具有时效性强的特点,观众在可以便利掌握最新信息的同时灵活调控观看节目的时间;第二,新媒体凭借互联网、卫星传播等技术方便了受众进行信息传播与交流的方式,与传统媒体的被动接受信息不同,新媒体中受众可以不断接收信息、发送信息以及传播信息,具有更强的主动性,特别是目前一些视频网站上“弹幕”的出现令观众可以实时发送自己的感想,并与其他人进行信息共享,促进了信息与资源的整合与传播;第三,传统媒体多利用视频和声音的视听感官传送信息,新媒体不仅利用视频和声音,还可以利用碎片化的文字、图像等传播信息,应用范围更为广泛,如一些新媒体利用动画、漫画等元素制作游戏,更加增强了受众的参与度;第四,新媒体的产生必将影响电视观众的市场份额,由于新媒体的独特性,其受众必将越来越多,造成电视观众的流失,对传统媒体造成了新的挑战。

虽然新媒体的发展对电视媒体提出了新的挑战,但也应该看到信息时代中的机遇,传统媒体应该顺应时代的发展,将传统媒体信息资源的可靠性高和完整性高的特点与新媒体实时性强和自由度高的特点相结合,不断研发新的媒体产品,如在电视媒体的平台中加入互联网等信息时代的产物,将视听感官与观众的实时性感受充分融合在一起,将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进行资源配置,形成优势互补,进一步进行传统媒体的改革创新,促进我国媒体事业的发展,走向新媒体时代。

二、电视与新媒体的融合模式

电视媒体为了改革图存,其中重要的变革途径是与基于互联网等信息技术的新媒体进行融合,以便形成取长补短的融合模式。电视媒体在把握信息时代特点的基础上顺应历史潮流,将先进的技术应用到电视媒体中,才能谋求发展,在市场竞争中占据优势地位,电视与新媒体进行融合的模式主要有两种,分别为手机电视和网络电视。

(一)手机电视

手机电视是电视媒体通过推出手机app等形式将电视节目以视频的形式上传到手机app中,利用手机作为媒介传输电视节目。随着智能手机用户的使用率越来越高,手机app便捷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如手机购物、手机订餐等业务不断发展,人们可以足不出户就可以解决自己的各类生活问题。智能手机具有便携的特点,在零碎时间中人们往往会利用手机app消遣时间,手机电视则将手机的操作系统与电视节目的视频充分结合在一起,将本电视台中播放的节目同步到手机app中,如果在特定时间观众没有观看电视节目,可以利用其余时间观看视频,便捷了人们观看电视的方式,同时还可以设置评论区和弹幕以供观众进行信息交流与传播。手机电视将智能手机的便携性、电视媒体中各类节目的真实性与新媒体的双向传播性充分结合在一起,是一种电视与新媒体充分结合的良好模式。

(二)网络电视

网络电视立足于电视媒体的电视节目形态,并将互联网等新媒体技术融合在电视节目中,通过建设电视台的网页、个人电脑软件实现电视媒体的改革与发展中,将电视中的信息通过网络的途径进行传播,充分将网络的实时性与电视节目的真实性结合在一起,从而促进电视节目向网络视频的转换,人们可以按自己的时间合理观看视频。

目前,我国网络电视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即最先构建网络电视的央视网、凤凰网后,地方电视台也不断推进网络电视的构建,逐渐实现网络电视不断推广、完善的过程。目前,我国网络电视的构建从信息技术和规模上看离世界发达国家还有一段距离,特别是我国电视台存在覆盖率低、内容局限性强、互动性差等缺点,针对上述缺点,采用互联网技术构建的网络电视应向高覆盖率、内容丰富、互动性强且具有个性化服务等方面发展,实现“海量信息+双向传输+高度专业”三位一体的建设目标。因此在构建网络电视的过程中应该注意对于电视节目信息量的要求,抵制电视节目存在内容空洞、剧情冗长等问题;构建双向信息传播要注意网络电视的稳定性和安全性,保护用户的个人隐私;要注意电视节目的专业化以及网络构建的专业化,逐步构建以电视节目的视听信息为主,辅以信息双向交流的网络电视的高度专业化、高覆盖率、高稳定性的网络电视平台。

经过手机电视与网络电视的构建,电视媒体可以利用互联网技术增加观众的选择性和自主性,增强了电视媒体的竞争力。随着信息时代的不断发展,固地自封、不求发展的电视频道必将被历史所淘汰,为了应对新媒体的挑战与机遇,传统媒体必须进行改善,将新媒体技术与电视充分融合起来,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谋求自身的持续发展。

三、促进电视与新媒体融合的措施

为了进一步促进电视与新媒体的进一步融合,必须采取一定的措施保证电视与新媒体之间的优势互补,形成电视媒体的可持续发展趋势。本文将从健全网络电视产业链以及促进网络电视创新机制两方面进行探讨,对于网络电视的构建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一)健全网络电视产业链

电视行业的产业链中,电视节目是关键内容,以卫星技术与机顶盒技术为依托,电视机为传播信息的媒介;而电视与新媒体融合的产业链中,关键内容则为数据库中的视频节目以及周边的信息,其数据量具有较大的提升,技术依托为互联网技术以及多媒体技术,传播信息的媒介变为手机或个人电脑。在上述产业链中,电视节目多以免费但加入广告的形式出现,同时也有一些付费但没有植入广告的形式获取收益;网络电视的收益实际上与电视节目相似,通过在各类网络视频中加入广告或直接卖出视频换取收益,在收益上具有一致性,为网络电视的构建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健全网络电视产业链有助于电视与新媒体的融合,在建设过程的主要措施包括:第一,构建网络化产业链,即网络电视的产出与运营均在网络中进行,特别是电视节目的制作需要使用互联网、多媒体技术,视频的采集与存储利用网络实现,而网络电视平台起到播出或是接收节目的媒介作用,在网络电视的管理中均采用网络化的规范形式;第二,产业链中的生产方式应具有度特定,电视媒体可能同时播放一个节目或是在不同时间段播出相同的节目,由于网络电视的便捷性,在构建中应该将相同信息、相同内容进行提炼;第三,信息的多向交互,电视媒体主要是将电视节目传输给观众,尚未建设良好的观众反馈过程,网络电视中应该建设双向以及多向的信息传播方式,使网络平台的管理者了解观众的想法和兴趣,观众可以同时进行相互之间的交流;第四,生产领域多元化建设,电视节目主要依托节目的内容进行生产,而网络电视通常涉及到多领域,比如将网络畅销小说、网络游戏、动画漫画改编成电视剧或将娱乐节目、电视剧改编成游戏等等,实现跨领域的融合;第五,建设数据库资源,由于电视节目与网络视频仍存在一定的差异,通过构建数据库进行资源的优化配置与信息的交流传播,实现网络电视的个性定制、海量信息、高度专业和高度智能的网络电视平台,实现电视与新媒体融合的持续稳定发展。

(二)建设网络电视创新体制

传统的电视体制中节目的内容较为单一、盈利模式单调、生产与经营方式落后,已经远不能满足信息时代的要求。为了实现电视与新媒体的不断融合,进行资源的优化配置,促进电视行业的发展,电视台必须对网络电视实行创新体制。

网络电视创新体制的建设主要包括以下方面:第一,创新网络电视的经营体制,网络电视的建设需要在生产、输出和接收等方面进行数字化和网络化统一管理,因此网络电视的经营体制必须进行创新,如进行特定节目付费业务、Vip除广告业务、构建游戏平台或自制网络剧等等,颠覆电视媒体仅依靠广告进行盈利的模式;第二,创新网络电视的传输体制,网络电视与传统媒体的首要差异在于传输的媒介依靠网络,良好的网络传输体制能够将受众的体验好感度上升,有利于网络电视的推广与传播,构建稳定、安全多向信息传输必将是网络传输发展的趋势;第三,创新网络电视中投融资体制,进行网络电视的建设中必须需要大量的启动资金,以便建设大容量的数据库资源,目前我国电视台存在资金短缺的问题,利用网络化的投融资体制可以解决网络建设中的资金问题,打造完善的网络电视平台;第四,创新网络电视的管理体制,目前电视台广泛采用的管理体制电视产业现行管理体制是宣传、生产以及管理一体化建设,但是随着网络等信息技术的发展,传统的管理体制已经远不能满足网络电视平台进行管理的需要,网络电视的管理更应该注重对于产业结构的改善和各项职能的分工,特别是网络电视对于各类文化组织的管理需要不断进行改进,促进网络电视的规范性,在建设网络电视与新媒体融合的过程中,应该充分考虑市场中竞争形式、观众需求和产业链的发展,引进先进的信息技术与高级的管理模式,改善传统的电视媒体在传播方式、内容、管理体制以及盈利模式等方面存在的不足,促进网络电视平台的全方面发展。

四、结语

电视媒体与新媒体进行融合是媒体未来发展的方向,是市场经济的大势所趋。电视台为了谋求自身发展,可以通过手机电视app以及网络电视的构建实现电视媒体的直观性与新媒体的便捷性的充分结合,手机电视与网络电视的发展以“海量信息+双向传输+高度专业”三位一体为建设目标,逐步构建以电视节目的视听信息为主,辅以信息双向交流的网络电视的高度专业化、高覆盖率、高稳定性的网络电视平台。通过优化网络电视的产业链和建设网络电视创新体制实现网络电视的可持续发展以及资源的优化配置促进我国媒体行业的发展和完善。

参考文献

[1]赵臻.电视与新媒体的互动融合[J].新闻传播,2015,(14).

[2]易绍华.电视的活路――数字化背景下电视媒体的网络化生存研究.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10.

网络与新媒体方向篇2

网络媒体的“信息倚赖症”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的历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网络在人们的日常工作、生活尤其是获取新闻信息方面,扮演着愈来愈重要的角色。然而当我们登陆国内网站,不难发现网上的新闻信息基本上都是来自传统媒体,很少有网站自己的独创内容。造成网络媒体对传统媒体的“信息倚赖”局面,主要在于我国的网络媒体管理体制。

为了加强对网站登载新闻类信息的管理,2000年11月,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和信息产业部联合了《互联网站从事登载新闻业务管理暂行规定》,把我国的互联网站分为“新闻网站”和“综合性非新闻单位网站”。新闻网站②经主管部门或当地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审核同意,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批准,可以从事登载新闻业务。综合性非新闻单位网站是指非新闻单位依法建立的综合性互联网站,该类网站从事登载新闻业务,应当经主办单位所在地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审核同意,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批准。非新闻单位依法建立的其他互联网站,不得从事登载新闻业务。综合性非新闻单位网站从事登载新闻业务,必须有规定的新闻信息源,即只能登载中央新闻单位以及省、自治区、直辖市直属新闻单位的新闻。并且必须和这些新闻单位签定协议取得登载授权,登载时需注明来源和日期,不得登载自行采写的新闻和其他来源的新闻。

经过几年的网络实践,2005年9月,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和信息产业部又联合了《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管理规定》,对旧规定进行补充和细化。与旧规定相比,《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管理规定》有以下新的规制:第一,明确规定互联网新闻信息是指“时政类新闻信息”,具体包括有关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社会公共事务的报道、评论,以及有关社会突发事件的报道、评论,突出其公共性。第二,明确规定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的范围,包括通过互联网登载新闻信息、提供时政类电子公告服务和向公众发送时政类通讯信息。这就意味着具体实践中的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不只是网络新闻登载,也包括电子公告服务,例如通过BBS、新闻组、QQ群、电子邮件、博客等向公众时政类信息的行为。第三,把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单位分为三类:(一)新闻单位设立的登载超出本单位已刊登播发的新闻信息、提供时政类电子公告服务、向公众发送时政类通讯信息的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单位;(二)非新闻单位设立的转载新闻信息、提供时政类电子公告服务、向公众发送时政类通讯信息的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单位;(三)新闻单位设立的登载本单位已刊登播发的新闻信息的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单位。前两类的设立必须经过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审批,第三类向省级以上政府新闻办公室备案即可。与旧规定(将登载新闻业务的主体局限于“新闻网站”和“综合性非新闻单位网站”)相比,新规定明显地放宽了登载新闻的权利主体范围,即只要履行了相关行政审批或备案程序的网站,均可从事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不过,关于网络媒体新闻信息来源的规制没有改变。《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管理规定》规定:第一类、第二类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单位,应当转载、发送中央新闻单位或者省、自治区、直辖市直属新闻单位的新闻信息,并且需要与之签订书面协议;第二类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单位,不得登载自行采编的新闻信息。

不管是《互联网站从事登载新闻业务管理暂行规定》的两分法,还是《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管理规定》的三分法,在管理思路上,我国其实把网络媒体分为两大类:新闻单位设立的网站与非新闻单位设立的网站。根据以上规定可知,在我国,新闻单位、非新闻单位设立网站从事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仍然实行审批许可制,这与传统媒体的管理体制没有本质区别。③唯一不同之处是,网络媒体基本上不具备传统媒体的新闻采写权,必须依靠传统媒体供给新闻作品。这种管理体制对新闻单位网站来说不成问题,因为它们本身就是传统媒体开办的,传统媒体强大的新闻采编队伍可以源源不断地为其提供新闻作品。非新闻单位网站则不同,它们既没有新闻采写权,又没有所属的传统媒体作后盾,在新闻信息源方面“仰人鼻息”,只能转载传统媒体的新闻作品,如未获得授权擅自转载就可能引起著作权纠纷。《新京报》与tom网站之间的这场官司,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它反映了现阶段我国非新闻单位网站尴尬的生存状态。

传统媒体作品不是网络媒体的“免费午餐”

著作权又称版权,是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依照法律规定对自己的文学、艺术和科学作品所享有的专有权利。著作权包括人身权(发表权、署名权、修改权、保护作品完整权等与精神利益相关的权利)和财产权(使用和获得报酬等与经济利益相关的权利)两大权利。广义的著作权还包括邻接权(作品传播者所享有的相应权利)。著作权的法律确认与设立,体现了社会对智力劳动成果的肯定和保护。

著作权中人身权之外的内容,随着承载作品的新介质的出现和传播技术的进步而不断扩展。因此,著作权法需要及时进行调整和充实,以应对传播技术的进步而带来的新问题。20世纪90年代以来,数字化技术和网络传播技术的突飞猛进,给传统的著作权保护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有鉴于此,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在1996年12月的外交会议上,形成了《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版权条约》和《世界知识产权组织表演与唱片条约》,赋予作者、表演者和录音制品录制者通过网络向公众传播作品、表演及录音制品的专有权。世界上不少国家都对原来的著作权法进行修正或制定专门法规,以适应网络传播环境下著作权保护的需要。

我国于2001年对原有的著作权法进行修正,新增了“信息网络传播权”:“即以有线或者无线方式向公众提供作品,使公众可以在其个人选定的时间和地点获得作品的权利。”2006年5月,国务院又颁布专门的行政法规《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进一步明确了“信息网络传播权”的内容及侵权责任。另外,最高人民法院了《关于审理涉及计算机网络著作权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2000年11月通过,2003年12月、2006年11月两次修正),国家版权局、信息产业部2005年5月联合了《互联网著作权保护办法》。这些法律、法规、部门规章和司法解释,把我国的著作权保护延伸到新兴的网络传播领域,为解决网络作品侵权纠纷提供了法律依据。

为了促进新闻信息的流通与共享,根据国际惯例,我国著作权法除了规定“时事新闻”④不适用于本法保护,还对媒体互相使用已发表作品的著作权进行了一定的限制,例如第22条规定:为报道时事新闻,在报纸、期刊、广播电台、电视台等媒体中不可避免地再现或者引用已经发表的作品;报纸、期刊、广播电台、电视台等媒体刊登或播放其他报纸、期刊、广播电台、电视台等媒体已经发表的关于政治、经济、宗教问题的时事性文章(作者声明不许刊登、播放的除外),媒体在指明作者姓名、作品名称并且不侵犯著作权人享有的其他权利的情况下,可以不经著作权人许可、不向其支付报酬而“合理使用”。本条虽然没有明确提到网络媒体,但“等”字样可以解释为包括网络媒体。

《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第6条则明确列举了八项属于网络“合理使用”的内容,使网络媒体转载传统媒体作品的“合理使用”问题不必再从著作权法中合理推出。

在网络传播实践中,网站大量转载的传统媒体作品,显然包括有非“合理使用”作品。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第2条规定,网站转载这些作品应当取得权利人许可并支付报酬,否则便构成侵权。

根据我国现行的著作权法规,网络媒体转载传统媒体作品,可能引起两种情况的著作权纠纷:(一)新闻单位网站转载自己的传统媒体作品。基于“信息网络传播权”的提出,作品在传统媒体发表后,作者仍然享有网络传播的权利,新闻单位网站进行转载至少还应当再次支付报酬(“合理使用”作品除外),否则就侵犯了作者的著作权。现在很多新闻单位网站把转载自己传统媒体所发表的作品视为理所当然,不向作者支付任何报酬,这实际上是有违我国著作权法规定的。(二)非新闻单位网站转载传统媒体作品。非新闻单位网站如果没有获得传统媒体授权、支付相应报酬而转载其作品,既侵犯了作者的著作权,同时又侵犯了传统媒体的“与著作权有关的权益”―――邻接权,即广义上的著作权。我国1990年出台的著作权法明确规定了邻接权的内容,即第四章所谓的“与著作权有关的权利”。著作权法2001年修正后,虽然把第四章的名称改为“出版、表演、录音录像、播放”,但在第一条保留了“与著作权有关的权益”,还是为作品传播者―――出版者、表演者、录制者和播放者的邻接权保护留下了余地。著作权法对作品传播者的邻接权予以保护,是因为其在传播作品的过程中进行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投资。tom网站的行为即属于这种情况,只是《新京报》提起侵权诉讼而相关作者保持了沉默而已。

可见,我国著作权法对传统媒体作品的著作权,及其传播者的邻接权保护是比较充分的,网络媒体在进行转载时应谨慎从事,以免陷入侵权纠纷。

理性对待网络著作权纠纷

著作权概念的提出、著作权法的制订和不断修正充实,不仅仅是为了维护作者的权益,激励作者的创作热情,还在于促进作品的传播,从而使文化成果被社会公众享用。著作权法的实质就是均衡作品权利人、传播者和社会公众三者之间的利益关系。

网络媒体为文化产品的传播和社会共享提供了优质平台,也给著作权保护带来了前所未有的难题。如何化解传统媒体与网络媒体之间的矛盾,既能有效保护传统媒体及其作品的邻接权、著作权不受网络媒体的侵害,又能充分发挥网络媒体的信息传播优势,需要传统媒体与网络媒体双方协作,也需要立法、管理上的完善。

1.传统媒体与网络媒体:“共生”以求“共赢”

在现行体制下,网络媒体尤其是非新闻单位网站,必须倚赖传统新闻媒体的信息供给,似乎是一种“寄生”关系。事实上,传统媒体与网络媒体之间的关系是“共生”的:在媒体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传统媒体也需要借助网络媒体,特别是商业门户网站提升自己的知名度和影响力。网络媒体转载传统媒体作品,无形中给传统媒体做了广告宣传。尽管几乎所有的传统媒体都有自己的网站,但是在影响力方面可以和著名商业门户网站相媲美的,仍属屈指可数。

两者既然是一种“共生”关系,就应该携手合作谋取共赢,而不是彼此对抗,两败俱伤。传统媒体与网络媒体之间的纷争,无非是利益分配问题,正如《新京报》社律师所言:“我们想通过这次诉讼来促进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规范化合作,让传统媒体在合作中赢得一个合理地位。”⑤一方面,网络媒体转载传统媒体作品,获得对方授权并支付相应报酬是理所应当的;另一方面,处于主动地位的传统媒体,恐怕也应该积极地与网络媒体建立合作关系。解放日报报业集团意识到“以一个联盟对抗另一个联盟”做法的失当,于2006年8月与新浪网建立了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双方在新闻内容、市场经营和资本运作三个领域开展全方位合作,开创了报纸与网站之间互利共赢的全新合作模式。

2.建议明确规定网络媒体转载传统媒体作品实行“法定许可使用”制度

所谓“法定许可使用”,又称“非自愿许可使用”,使用人可以不经作者和原发表媒体同意而使用作品(权利人声明不许转载者除外),但必须向对方支付报酬。网络媒体转载传统媒体作品,权利相对人为作者和传统媒体。关于网络媒体与作者之间的权益关系,高院的《关于审理涉及计算机网络著作权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3条曾经作出过“法定许可使用”的规定,但是该条款在2006年11月第二次修正时被删去。高院删去这一规定,可能是出于保护作者权益的考虑,也符合权利人自己处置相关权益的法律精神。不过,考虑到网络媒体的特性及作品已经在传统媒体上发表、网络转载属二次使用等因素,笔者认为网络媒体转载传统媒体作品,还是实行向作者支付报酬而不必征求其许可的制度为妥。

关于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之间的权益关系,《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管理规定》中规定,网站转载传统媒体作品必须获得授权,即征得对方的同意(新闻单位设立的登载本单位已刊登播发的新闻信息的网站除外)。这一规制,不利于网络媒体尤其是非新闻单位网站的发展,也容易引起著作权纠纷。因此,笔者建议我国《著作权法》再次修订时,关于网络媒体转载传统媒体作品问题,对于作者和传统媒体均明确规定为“法定许可使用”。这样做,作者和传统媒体的权益虽然受到了一定的限制,但是增加了作品被网络媒体使用的机会,从而获得更多的收益。同时,网络媒体也免除了征求转载授权的繁琐环节,更有利于发挥其信息传播迅捷、海量的优势,满足了社会公众共享文化成果的需要。

3.建立健全网络著作权集体管理制度

网络著作权集体管理是与网络转载“法定许可使用”相配套的制度。“法定许可使用”的前提是使用者必须向权利人(作品作者及作品传播者)支付报酬。但是,网络媒体的巨大转载量,造成权利人规模庞大且分散,使权利人获取报酬、网络媒体支付使用费用均为不易,且成本过高,难免引起著作权纠纷。我认为建立、健全网络著作权集体管理制度是行之有效的办法:成立网络著作权集体管理机构,通过签订协议等方式,由该机构集中行使权利人的有关权利,向网络媒体收取转载费用再转付给权利人,进行网络著作权纠纷仲裁与诉讼等等。建立、健全网络著作权集体管理制度,既可以避免传统媒体及其作者与网络媒体之间的著作权纠纷,又能够降低转载费用支付的成本,是对作品作者、传统媒体和网络媒体三方均为有利的办法。(作者单位:复旦大学新闻学院)

注释:①⑤详阅《〈新京报〉诉案背后的传媒格局》,载《南方周末》2006年12月21日

②新闻网站是指中央新闻单位、中央国家机关各部门新闻单位以及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省、自治区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直属新闻单位依法建立的互联网站。

网络与新媒体方向篇3

【摘要】信息全球化背景下,传媒技术不断发展,网络媒体拥有了更广泛的传播与影响力。“娱乐化”本身是为了满足大众的精神需求,但过度“娱乐化”导致了网络媒体滋生出一系列伦理危机,影响着整个社会的道德观念重构,降低了大众文化品位,模糊扭曲了善、恶、美、丑的概念。审视网络媒体过度娱乐化现象,呼唤伦理道德的回归,是防止“娱乐化”造成价值观沦陷的必要途径。

关键词网络媒体娱乐化伦理道德

一、“娱乐化”浪潮肇始及对网络媒体蔓延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传统媒体纷纷转型,在市场化、大众化、商业化方面下足了功夫。我国传媒业伴随着国内消费市场的逐渐打开,在传播方式和传播内容方面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传媒“娱乐化”的浪潮就此席卷而来,从主流媒体到新兴媒体都未能幸免,大多为了迎合市场需求开启了娱乐化模式。

传媒业立足的根本是为了给公众提供一个获取信息的平台,新闻报道的目的是为了满足公民知情权的需要,而并非为了娱乐大众。反观今天的媒体——尤其是新兴的网络媒体——却将精力更多地放在追逐娱乐圈的是非变幻、明星的奇闻轶事,有些媒体甚至不惜以公信力为代价报道耸人听闻的假新闻。

二、网络媒体“娱乐化”成因

1、从社会背景来看

随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门的打开,西方国家盛行的消费主义涌入内地,国内媒体呈现出日益浓重的消费主义倾向。作为消费者的受众和作为生产者的媒介之间形成了买卖关系。在这种关系下,受众的消费欲求主宰了媒介的生产、流通过程。于是,网络媒体从其发展之初,就带有了浓重的商业运作色彩和竞争色彩。在这种媒体围着受众转的消费经济下,受众的欲求被媒体无限地放大,产生了为迎合受众口味和眼球的“娱乐化”内容。

2、从媒介竞争来看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网络媒体如雨后春笋般大量涌现。面对残酷的市场竞争,后发的网络媒体为了生存千方百计寻找“卖点”吸引受众。网络媒体综合了迄今为止所有传统媒体的信息传播方式,集文字、声音、画面、影像等多媒体于一身,这样的特点更适合传播富有趣味性和人情味的软新闻。同时,随着大数据时代的来临,网络媒体能够更精确地把握住其受众的喜好,各种奇闻轶事、家长里短、明星八卦类软新闻充斥着网络媒体的主要页面。受众喜欢什么,网络媒体就提供什么,人类天性中的猎奇心理在网络媒体越来越娱乐化的版面中得到满足。

3、从受众角度来看

首先,从受众心理角度出发,“本我”的窥私欲促使网络媒介在新闻报道中时不时地逾越道德与伦理底线。遵循着“快乐原则”的信息接受倾向,受众往往愿意接受一些被正统的社会观念与道德规范所不容的信息内容。例如通过明星隐私绯闻的报道,人们会发现平日里光鲜亮丽遥不可及的明星也不过是芸芸众生。受众在媒体对明星生活的悲欢离合的演绎中,求得暂时的心理上的平衡与认同。其次,从受众参与行为的角度来看,随着微博、微信等社交平台的广泛应用,平民的话语权在这些没有门槛限制的社会化媒体中得以充分体现,更多人有机会参与到信息的生产传递之中。在新浪微博的热门话题榜中,占据头条位置的往往是文体娱乐圈各类明星的“大事件”。一方面网络媒体传播的信息引导着受众的审美与文化交流,另一方面,受众自身的兴趣偏好,也影响着媒体传播的内容和方向。

三、网络媒体“娱乐化”滋生诸多伦理危机

20世纪后半叶,媒介环境学派的代表人物尼尔·波兹曼就在其著作《娱乐至死》中对电视的娱乐化表现出了忧虑,“我在这里想说的不是电视的娱乐性,而是电视把娱乐本身变成了表现一切经历的形式。……我们的问题不在于电视为我们展示具有娱乐性的内容,而在于所有的内容都以娱乐的方式表现出来,这就完全是另一回事了。”①今天网络媒体的娱乐化非但没有减轻反而加重了我们的忧虑。在全民娱乐的氛围中,以往在传统媒体中以严肃形式呈现的硬新闻被网络媒介“软化”,印刷时代培养的线性思维方式被“读图时代”的跳跃性思维所取代,所有内容包括严肃的政治都被以娱乐化的方式呈现在受众的面前。人们一面沉浸在喧嚣的娱乐化信息中欢呼雀跃,另一面却不知不觉被娱乐化信息“异化”成了“单向度的人”。

在这种娱乐化浪潮中,网络媒体不仅作为参与者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其自身也是娱乐化的受害者,滋生了诸多伦理危机:

其一,人本主义和人文关怀遭遇异化。媚俗的娱乐化传媒,缺乏对人本身价值的深层次的探索与尊重,特别是面对社会重大、突发事件中的生命时。对2014年3月马航客机失联事件的报道中,在真相久拖未明的情况下,许多媒体开始将目光转移到对失联乘客家属的报道上,将失连乘客家属的担忧、恐惧、甚至声嘶力竭的哭喊画面曝光于媒体之上,甚至有媒体从业者未经授权便擅自闯入官方与乘客家属的会谈场所偷拍,这一系列的行为不管动机如何,首先就没有表现出对灾难事故中受害人及家属最起码的人文关怀和人格尊重。

其二,煽情主义泛滥冲击新闻专业主义。客观公正一直是新闻专业主义的首要要求,而在网络媒体高度发达的今天,速度和可读性超越了以往一以贯之的新闻底线。耸人听闻的大标题,配以鲜活大量的图片,严重挤占了本应是严肃硬新闻的地盘。在“读图时代”中,图片新闻成为大批受众的宠儿,各大网络媒体也是争先恐后的刊登“独家”图片,各路记者不惜在医院门口等待数月只为抢拍明星初生儿女的第一面。受众喜闻乐见,媒体便争相报道,不管这种报道是否触碰了道德底线,遑论新闻专业主义了。能拍到“独家”新闻的网站往往点击量惊人,而这背后则是各大广告商的金钱诱惑。商业利益驱动下的娱乐化使得受众在不知不觉中就成为了广告商口中的“猎物”。

其三,泛娱乐化导致媒体公信力缺失。伴随着现代化生活节奏的加快,短暂的“微阅读”成为社会主流人群获取新闻信息的首选方式。在短暂的碎片化阅读中,许多硬新闻都被进行了泛娱乐化的呈现,受众也很难从中获得有深度的理解。此外,网络媒体的把关不严进一步加剧了网络信息鱼龙混杂、真假难辨的困境。在一种无能为力而又无可奈何的情境下,网民只有选择接受无关痛痒的娱乐信息以逃避真相谣言混杂的严肃地带。而网络媒体追逐受众需求的本性又进一步加剧了娱乐化信息的提供,当网络上充斥着“黄色新闻”时,网络媒体便一步步走上了“娱乐至死”的道路。

其四,社会价值观引导上的反道德化。从哲学的角度审视,娱乐化体现了网络媒体的后现代性。后现代主义的基本立场就是解构,反对任何道德权威,这种“去中心化”的特质与网络媒体“去中心化”的传播方式不谋而合。面对严肃的社会道德问题,许多网络媒体采取的做法是将深层的道德问题向浅层转化,让大众沉浸在毫不费力的娱乐化信息中,无所顾忌的接受他们提供的真、善、美与假、丑、恶。随着网络媒体的迅猛发展及个人普遍性地参与传播,网络媒体对人们日常生活的渗透越发深入,人们对网络媒体的依赖性也逐渐增加。网络媒体的传播内容和方式直接影响着当代网民的生活方式和思维习惯,并间接改变着整个社会的道德走向和评价标准。然而,网络媒体当前这种在社会价值观引导上的反道德化对于转型期中国社会主流价值观念的形成是极为不利的。

四、网络媒体“去娱乐化”与伦理道德回归

如何让“娱乐化”的网络媒体回归社会守望者并正确发挥其道德建构和舆论引导功能是我们面临的一大难题。首先,从结构主义角度考虑,网络媒体这一存在并不是孤立的,它是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它的生存、发展、变化都依赖且受制于社会总系统与其他社会子系统。因此,要改变网络媒体的过度娱乐化倾向不能只靠媒体自身的完善,更要从整个媒介生态环境的优化入手。

其次,要想充分发挥网络媒体在价值导向和舆论引导方面的功能,我们还应该看到网络媒体与社会舆论之间存在着的一种互动关系:一方面,网络媒体承担着舆论引导的角色;另一方面,网络媒体在舆论导向中的立场又与社会意识形态和受众趣味密切相关,即社会意识形态会影响传媒的价值取向,而公众的趣味也会影响网络媒体的呈现风格。在自由竞争的市场环境中,网络媒体谋得生存的基础是浏览量和点击率,而这能为网络媒体赢得广告商的青睐。在没有财政补贴的情况下,广告对网络媒体的生存发展来说至关重要。在这种生存环境下,网络媒体往往逐受众兴趣而动,极力迎合网民的信息需求。从这个维度进行思考,不难发现:当前的网络媒体在选择娱乐八卦、奇闻轶事等内容来吸引受众时,已不仅是网络媒体格调高低的问题,其本身就是一个值得关注的社会问题。

在价值观的导向问题上,媒体本身并不能制定全社会的道德标准,相反,社会生活对道德标准的形塑还将直接影响媒体对善恶的理解。当前,我国社会正处于价值多元的转型时期,道德评价体系亟待建构和完善。因此,新兴的网络媒体理应承担起必要的社会责任:一方面,网络媒体的发展日臻成熟,相较于传统媒体具有巨大的优势。其广泛的覆盖面、强大的影响力以及尚未开发的巨大潜能使得人们对它寄予厚望。但另一方面,网络媒体树立正确的价值导向的根本在于整个社会的道德体系重建。仅仅单方面强调网络媒体的去娱乐化并不能真正解决社会道德失范问题,而重塑整个社会的道德规范体系,同时强化新媒体环境下公众的媒介素养教育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只有在社会整体价值体系不断完善、社会公众整体文化品味不断提升的情况下,网络媒体的文化品味才可能真正提升,并自觉排斥娱乐化倾向,完成伦理道德的回归。

参考文献

①尼尔·波兹曼著,章艳译:《娱乐至死》[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114

②约翰·费斯克著,王晓珏、宋伟杰译:《理解大众文化》[m].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

③黄瑚:《新闻伦理学》[m].新华出版社,2001

④比尔·科瓦奇、汤姆·罗森斯蒂尔著,陆佳怡、孙志刚译:《真相》[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

⑤李蓓,《近三十年我国传媒伦理研究综述》[J]《.当代传播》,2011(6)

⑥丁柏铨、陈月飞,《对新闻伦理问题的几点探究》[J]《.新闻传播》,2008(10)

网络与新媒体方向篇4

该书是国内第一部关于网络媒体十年发展历程总结性的著作。虽然是仅仅的十年时间,网络媒体的发展却经历了辉煌与坎坷。由于网络自身的特性,在十年发展过程中,技术更新日新月异、大小事件纷繁复杂、新闻人物竞相登场……正所谓“一寸还成千万缕”,对网络媒体十年发展历史的把握要做到全面、详实、清晰,作者必定倾注了大量的精力,同时还以深厚的计算机网络知识、新闻传播知识、史学知识等多方面的理论基础作为铺垫。书中对十年来网络媒体从无到有,由初创形成规模到发展日益壮大,运用了“推、拉、摇、移”等多种手段,进行了全景式的、全程式的盘点记录。既注重对网络媒体的发展作历史性的总结回顾,也对其业务发展、经营策略、社会影响、学术研究等方面做了全面的理论总结;既对网络媒体的发展阶段进行了科学的划分,也对其总体格局、未来趋势进行了合理的分析;既集中关注国内网络媒体的发展概况,又紧密联系国际大背景;既仔细扫描网络媒体、网络传播的专业天地,又放眼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相关领域。

历史回顾与理论创新相结合

对新闻史的研究,很重要的一个特点就是分期。一定历史阶段的知识体系是由大量林林总总的史料有序构成的,中国网络媒体从无到有,经历了一系列重大事件,经过了酝酿发展阶段、加速发展阶段,正处于规模化与专业化发展阶段,在运营规模、应用范围和技术水平上都有了巨大进步,已经成为我国新闻和传播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中的作用越来越不可取代,在世界网络媒体格局中也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和影响。有许多的学者对网络媒体的发展阶段进行了划分。

彭兰在《中国网络媒体的第一个十年》中,在积累了大量史料的基础上,通过究其因、明其体、察其变,根据网络媒体技术的发展水平和网络媒体发展规模和社会影响将我国网络媒体的发展阶段科学地划分为五个阶段:第一阶段:(1994年―1995年),投石问路中国网络媒体萌芽;第二阶段:(1996年―1998年),摸着石头过河中国网络媒体探索未来之路;第三阶段:(1999年―2000年),热火朝天中国网络媒体;第四阶段:(2001年―2002年),风起云涌中国网络媒体继续壮大;第五阶段:(2003年)天时地利人和中国网络媒体实现跨越。

在《中国网络媒体的第一个十年》中,作者将网络传播的研究与新闻传播史的研究结合起来做了有益的尝试,传播史的撰述与理论研究总结相得益彰。在理论总结过程中不乏有许多的创新点,在论述网络新闻业务和观念发展中,彭兰对网络新闻观念作了科学地阐释:“定时―及时―实时―全时:网络新闻时间观的发展;层次化、网络化:网络新闻组织方式的发展;循环化、多通道:网络新闻和利用方式的发展;单媒体―多媒体:网络新闻手段的发展;粘贴―加工―组织―解读:网络新闻编辑观的发展;单向―互动―共动:网络新闻受众观的变化。”

作者在总结现有已经很成熟的理论的同时,也对网络传播领域研究中存在的争议同时也将是今后研究的重点为后来人做了铺垫。在书中第九章有关网络媒体政治功能的理论探索过程中,既介绍了哈贝马斯关于公共领域概念的界定,也介绍了内地及香港学者、研究生对此问题研究的现状,以及关于这一问题目前存在的争议焦点,为今后研究该问题的学者、学生提供了很好的阶段性的总结材料。

纵向梳理与横向剖析相结合

网络媒体在我国的发展道路不是向纵深发展的平坦的二维平面,而是充满起伏、疏密的多层次的曲面构成的复杂的三位立体模型。作者在书中既对十年的发展历程作了线性的纵向梳理,同时也对每个阶段的“切面”作了横向剖析。作者将网络媒体在内地的发展划分为五个阶段,还包括台湾、香港、澳门网络媒体的发展情况。从神州学人网站首开风气到媒体网站、商业网站日益成熟创造经济、社会效益;从钱天白、钱华林等为中国引进建成互联网起重要作用的专家到博客影响网络媒体发展,作者在剖析每个发展阶段的过程中,选取了影响较大、意义凸显的事件、人物,描绘出这些阶段网络媒体多层次,多方面的发展图景。在记录网络媒体探索阶段的发展情况的时候,作者将这一段的发展情况按照网络媒体的性质分为媒体网站和商业网站分别加以叙述。媒体网站中既选取了“《人民日报》网络版”这样的“国家队”,也选取了《华声报》电子版这样的“小媒体”在面对网络环境时的观念革新与改革措施;商业网站则选取了在国内比较有代表意义的新浪网。既总结了传统媒体在涉足网络过程中的经验教训,也分析了商业网站在经营新闻业务过程中的优势、劣势。

理论阐释与个案研究相结合

《中国网络媒体的第一个十年》不仅仅是一部传播史,其中也涉及到深层次的理论研究。作者在理论研究的过程中,不仅以传播学理论及相关的社会、历史、计算机知识为研究基础,而且选取了大量的具有典型意义的案例分析为之佐证,使其理论阐释更加科学、客观、充实。书中理论总结涉及到网络媒体的新闻业务研究、媒体经营策略、网络舆论与社会生活的关系等方面。案例选取时的分析单位包括个体、群体、组织和社会事件等。比如在论述网络舆论强大力量的时候,作者选取了近些年来比较有影响的事件加以评析,孙志刚案,黄静事件、刘涌案的两次改判,孙大午案,珠海事件,李思怡案,宝马案等案例,在这些事件中,详细记录了网络媒体的介入情况,以及最终网络媒体对事件结果处理的影响。充分地论述了网络媒体在维护个体权利方面的社会作用。而且这些事件对今后从事网络媒体研究的学者都是很宝贵的案例资料。

学术性与服务性相结合

网络与新媒体方向篇5

一方面,媒体已经插上了网络的翅膀,全媒体、新媒体和自媒体等新生事物层出不穷。传统媒体以前就是单纯的广播、电视或报刊,现在则是同网络的全方位融合,数字广播、移动电视、数字报刊、新闻网站、社交网络、博客、微博、微信等都使得新闻自由度有了显著提高。“人人都有麦克风,人人都是记者”,这是媒体的新生态。一个大事件发生后,人们从被动地接受新闻变成及时地互动、深入地评论甚至人为地“炒作”,这些都是网络带给媒体的新变化。

另一方面,司法同网络却相隔遥远。传统观念认为,司法是保守的力量。概缘于此,司法在顺应网络潮流方面步伐总显迟缓。虽然有一些审判机关开设了网站,实现了部分判决文书的网上公开,有的还开设了微博,但实际效果不太明显。即便在司法系统内部,同公安机关、检察机关成功推进侦查信息化相比,审判机关开展司法信息化也是相对落后的。

媒体为网络而变,司法却对网络不够重视。两者的差异足以说明司法与媒体的关系在新时代失衡。其实,这仅仅是一种表象,其深层次的原因是媒体与网络结合而更代表了民意(至少是网络民意),司法同网络疏远而远离民意。两者一旦在某个司法案件中对立起来,就不仅仅是司法同媒体之间的博弈,而且是司法同民意之间的冲突。

那么,在网络时代如何重塑司法与媒体的关系?从学理上讲,大体有三种选择:“禁”、“限”、“变”。简单比较,优劣便知。

首先,“禁”是不可能的。曾几何时,只要什么东西影响了惯常的社会治理,有关部门就“禁令”一举。现在也有人极力主张制定新的“庭审规则”或“媒体和司法关系准则”,试图推行“禁止微博直播庭审”的新政。更有甚者,花了很大力气去搜寻国外的类似禁令,期望证明此乃国际惯例,结果自是徒劳无功。实践证明,司法“禁”不了网媒。如今信息技术迅猛发展,当事人、律师或参加庭审的群众完全可以通过各种不会被发现的方式录播或直播庭审,掀起社会上关于司法案件的新闻狂澜。网媒是前台,背后有无数个网民,司法机关又如何能够禁止民意的监督呢?

同样,“限”也是不可行的。有人主张,法律专家和媒体贤达们群策群力,认真梳理一下司法与媒体打交道的界限,为网媒报道司法案件建立一系列的规则、指引、底线。诚所谓“可以评说,不可胡说”,这一度被奉为经典。然而,规则非闭门造车之功。当前网络媒体进入司法领域还是一种转型期现象,远远未到成熟期或稳定期。这时要打造规范司法与媒体之间关系的“铁笼”,只能幻化为“乌托邦”。

由此可见,“变”是唯一可采的方案。网络时代潮流浩荡,因而要“变”的是司法不是媒体。司法显然不能自外于历史大势,它必须面向网络积极进行自我转变,迎头追赶媒体的网络化水平,以达到新的平衡。

——司法随网络而变,需要积极转变观念。网络化使得媒体跟民意更贴近了,甚至裹挟了部分乃至主流的民意。“谁轻视网络,谁就可能是‘弱势群体’”,这是因网络事件而落马的很多官员的深刻感悟。对于权力机关而言,也是如此。今天一些法院面对网络新闻事件应对乏力,表面看起来是没有处理好同媒体的互动,从深层次上讲则是没有处理好同民意的关系。

——司法随网络而变,需要建设一支信息化队伍。现在我们法院的工作人员普遍不太懂网络,他们不知道媒体能够借助网络做什么事,也不知道法院能够通过网络做什么事。没有专门的信息化人才,司法恐怕很难打开通向网络的窗户。近些年,公安机关建成了全国性的网络警察队伍,检察机关也建立了部分的网络检察部门,专门人才对于推动公安和检察信息化功不可没。而全国的审判机关何时建设懂网络的队伍,如公共关系官或公共信息官等,值得期待。

网络与新媒体方向篇6

关键词:网络新媒体;党建工作;学生党员;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5-0002-02

伴随着网络新媒体的出现及技术发展与更新,大学生广泛应用网络新媒体,其思维方式、心理意识受到很大的影响。如何在高校党建中,发挥网络新媒体作用,已经成为高校党建重要课题,本文在对高校网络党建现状调研的基础上,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提出以加入时尚元素,提高党建网络平台吸引力,实现多样化的互动交流项目,进行高校网络党建平台的优化,并阐述高校网络党建平台的结构和模块设计,构建网络党建的监督管理系统,落实高校党建工作。

一、当前网络新媒体在高校学生中的应用状况及影响

1.网络新媒体在大学生中普及。当今,网络新媒体被大学生广泛应用,本文以新媒体在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为研究案例,以烟台大学师生为调查主体,以抽样调查为手段。调查结果显示:90%以上学生不同程度地使用网络新媒体,其中50%的学生将新媒体作为与人交流的主要平台,30%的学生用于娱乐休闲,21%的学生用于获取资讯或者学习。可见,网络新媒体为大学生获取信息提供了便捷的平台,给其学习、生活、思维方式等方面带来了不容忽视的影响。

2.网络新媒体对大学生及学生党员的影响。网络新媒体的发展是一把“双刃剑”,既对人的成长有促进作用,也产生负面影响。网络信息与世界联系日益紧密,信息传播迅速,学生及学生党员的思想受各种思潮的影响,在无形中改变,趋于国际化。一方面,网络开阔学生视野,扩展其知识面。另一方面,网络信息良莠不齐,其中不乏封建迷信、反动言论等内容,会使学生受到不良信息的骚扰迷惑,导致学生急功近利等。再加上,网络环境的开放性,促进了不同国家制度、信仰的交流,使学生容易受到意识形态的渗透。网络事件让人感受到了网络的力量和掌握网络话语权的重要性。网络给高校学生党建带来了挑战,如何开展网络党建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现实课题。

二、网络新媒体给高校党建工作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1.优点与机遇。扩大党建工作宣传力度。网络覆盖面广,接触人群多,利用网络新媒体作为开辟大学生党建工作宣传阵地,可以形式多样的党员教育学习内容,及时传达时政热点,吸引积极分子及党员主动登陆浏览、互相交流学习,能有效推动网络党建工作。①党建工作更加灵活方便。网络信息传递快,更新及时,学生党员可以随时随地浏览党建信息,提高思想觉悟。②党建工作更具吸引力。网络新媒体已经在学生党员中广泛应用,通过建立网上党支部,每个党支部可拥有自己的网站主页以加强党支部建设。在网站主页上设有党员讨论平台,并有专门的老师为广大学生党员们解疑答惑,正确引导舆论方向,扩大舆论影响,提高党建工作魅力。

2.困难与挑战。①党建网站功能单一,创意不足。目前,高校党建网络仅仅是信息的平台,只能供党员们进行阅读、查询和参考等。在线交流、互动模块少,不能很好地起到吸引党员的作用。②网站内容单一,形式呆板。高校党建网站模块较少,内容单一,一般是领导们讲话或下发的文件;缺乏专业人员定期维护,导致信息面较窄,信息传递速度慢,无法真正满足党员的需要,很难吸引党员及时浏览网站,不能起到引领党员的作用。

三、正确利用网络开展高校党建工作创新途径

1.构建党建专题网站,加强思想引领。①丰富网络党建板块,扩大宣传内容,加强思想引领。“加强思想引领,建立思想政治教育平台”是党建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校党建网络上开辟学生党建工作网络宣传阵地,在学生党员的可视范围之内,加强党的理论的宣传。为有效加强党员思想引力,可建立网上党支部和党员讨论平台,加强与党员的互动交流。同时,高校党建网站可以借鉴华中科技大学的党校在线内容,增加“入党导航”与“心得交流”模块,向大家展示入党流程,学习更多入党事宜,从而引导更多的学生向党组织靠拢。②优化网络党建平台,加入时尚元素,增加网站吸引力。大学生接收信息的渠道呈现多样化,呆板的党政理论信息很难满足党员对思想信息的需求,要优化高校党建网络平台,一方面,在内容形式上使整个网页具有全面性、开放性、交互性、即时性等特点,增强党建内容的生动性。另一方面,网上增设动态信息、心得留言、党校在线等专题栏目,通过网络新媒体大规模地、主动地、快速地传播党的思想、理论与政策,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广阔的理论与实践平台,提高党建工作的实效性。③开设特色专题栏目,加强党建工作的深度。在积极探索构建专题网络交流平台的过程中,为引领大学生思想,传播正能量信息,可以特设“与信仰对话”、优秀报告会展播、青春励志故事等特色版块,使党的工作丰富多彩,使它能作为大学生的理想导向,砥砺学生党员时刻保持积极向上的学习状态,为党建事业发展尽心尽力。

2.注重网上与网下结合,建立网络党建信息监管体系。①成立党建网络教师管理团队,优化网络党建平台。网络能否在高校党建工作发挥作用,关键是党建教师对网络的认识程度和掌握能力。要成立党建网络教师团队,专门负责党建工作,定期维护、管理、更新网络内容;开展党建教师网络培训,及时学习新媒体技术。教师定期登录网站,与学生实时交流,正确引导学生。同时,党建网络教师团队要优化高校党建网络平台,统一规划网络板块与内容,加强网站互动与反馈设计,以便于监管网络;要建立全面系统的党建信息资源库,确保信息的丰富性与权威性,并将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与新媒体下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有机地结合起来,增加网络党建投入,及时对网络进行更新和升级。②组建学生党员网络管理团队,增强网络党建互动。秉承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思想,成立学生党员网络团队,专门负责学生党员党建工作。根据学生的需求开展主题教育,选择学生感兴趣的话题新闻及时到网站中,增加网站吸引力。加强学生党员在大学生中的号召作用,以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传播新思想,传递正能量。③加强高校网络监管体系,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规范性。在新媒体发展进程中法律法规不太完善,管理缺乏协调统一,存在网络拥塞与信息庞杂等现象,体现了网络监管的必要性。因此,高校应建立网上信息监控体系,加强对党建网络的实时监控,及时掌握网上舆论动向,及时遏制不良信息与言论的传播和发表;牢牢把握网上舆论话语权和主动权,引导师生正确理解和把握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提高新媒体信息监控的实效性,从源头上净化网络,为大学生提供积极健康的网络环境。

高校要充分发挥网络新媒体的作用,利用网络开展高校党建工作,不断创新,发挥网络时效性,同时要建立健全网络监管体系,以减少网络给高校党建工作带来的不利影响。

参考文献:

网络与新媒体方向篇7

网络新闻以网络为传播平台。一方面,网络传播的特点势必影响着网络新闻编采特点;另一方面,网络新闻在编采过程中也要时时刻刻注重网络传播的特点,只有这样网络新闻才能更好地发扬技术带来的优势,才能有别于传统媒体的新闻形式,有独立存在的理由与持续发展的可能性。

本部分将通过对网络传播特点的分析、以及网络编辑与传统媒体编辑工作的对比研究,探索网络新闻编辑的基本规律----开放式规律。以下各部分的论述都将建立于这一基本规律之上。

一、网络传播特点分析

关于网络传播的特点,目前存在多种解说。

例如:有将网络媒体特点归结为:1)超越时空限制;2)海量信息;3)多媒体;4)交互性;5)小众化(实质上强调的是个性化服务);[1]有将网络传播特点归结为:1)传播主体多元化;2)传播方式多媒体;3)传播关系的交互性;4)信息接收的个人化和主动化;5)信息传播的快捷性;6)传播内容的广泛性;7)传播环境的全球化;[2]还有将网络传播特点归结为:1)交互性;2)海量性;3)即时性;4)超文本信息检索方式;5)媒体个人化;[3]

将散见于各报章、论著中的表述归结起来,尽管各方表述在选取词汇与着重要素方面有所不同,但是在网络传播的基本特点方面,大家还是有一定的共识。简言之,就是普遍承认网络传播在如下方面拥有与传统媒体完全不同的特点:交互性、海量性、多媒体、即时性、个人化、超文本等。

1)交互性:传统媒体将信息单向传递给受众,网络传播则提供一种双向传输的信息渠道。用“逻辑拓朴结构”(它是描述不同网络系统中信息传输逻辑过程的方法)分析,传统媒体的逻辑拓朴结构是星型结构,即中心制作,四面传输。其特点是1)中心节点:报社、电台、电视台是传播中的唯一信息来源;2)单向流动:信息由信息源向终端点“受者”流动;3)终端点彼此孤立,没有联系;4)中心节点批量复制同样信息,单向传诸终端点。这种结构使得传统媒体基本上只根据自己的判断决定什么样的信息,受众只能照单全收,形成了“我传你受”的传播定势。网络媒体基于完全不同的一个平等交流的信息平台。网络传播的逻辑拓朴结构是环形分布式的,其特点为:1)拓朴结构中无中心节点,每个节点都可向其他节点发送信息成为信息源;2)双向流动:任何节点都可以向发送信息的节点传回反馈信息;3)网络各节点之间不是孤立的,任意两点可以通过网络进行双向信息交流;4)任意两点间的交流路径不只一条。采用这种逻辑拓朴结构的网络传播本身就具有双向交流的特点,这使得传受双方较之传统媒体而言,双向交流的发生更为经常也更为深入。[4]

2)海量性:因特网将全世界的计算机和计算机连接起来,从而形成了一个巨大无比的数据库。世界上任一时间任一地点发生的任一事件都有可能成为网络的信息被广泛传播。与传统媒体相比,由于它得天独厚的技术优势,它可以逃脱报纸版面、广播电视固定时段、节目容量等诸多限制。技术创造的电脑网络时空,几乎可以将全世界的新闻信息全部包揽;此外,由于传播主体的多元化,“人人皆可成为信息源”-----使得网络信息得以最大限度的源源不断;其次,由于数据库的存在,得以纵向保存历史新闻信息,正是信息集纳的广度与深度形成了网络传播的海量特点。

3)多媒体:报纸通过纸质媒介利用文字和图片传递新闻,广播以声音发送信息,电视借助声画播放节目。网络媒体则兼容了文字、图表(片)、声音、动画、影像等多种传播手段保存信息、表现信息、发送信息。网络传播的多媒体特点最大限度地实现了各种传播形式的“兼容并包”,丰富了新闻传播的手段。受众也有了众多的自由选择,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喜欢选择有字无声、有声有像、图文并茂等多种形式,各种感官得以充分调动。

4)即时性:报纸使用纸质媒介传递信息,传递速度受制于交通手段和零售环节;广播电视采用无线电磁信号的形式,由于受到信号传输覆盖面的限制,传输范围之外的地方还需其他手段帮助来获得信号,增加环节会大大影响传播速度;网络新闻传播的载体是光纤通讯线路,光纤传递数字信号的速度为每秒30万公里,瞬间可达世界上任何地方,从而在技术环节上保证了网络新闻传播的即时特点。此外,传统媒介需要制作周期,有截稿时间的限制。而网络新闻传播则不受此限,新闻稿件可以随到随发,24小时不间断发稿,受众可以在第一时间知道所发生的一切。

5)个人化:尼葛洛庞帝在《数字化生存》中曾指出:大众传媒应该重新定义为“发送和接收个人化信息和娱乐的系统”。网络传播的个人化特征非常明显,技术带来的优势可以使得受众从容地利用各种检索工具在各类数据库中“各取所需”;受众还可以自由的选择信息接收的时间、地点以及媒介的表现形式;与此同时,作为网络传播另一端的传者也可用一种“信息推送技术”,根据用户的需求为他推送信息的专门化服务。信息的传播在网络中显得个性张扬、特色鲜明。

6)超文本:与传统媒体不同,网络传播是建构在超文本、超链接之上的全新传播模式。超文本,与用字符串来表达,以线性形式进行组织的传统文本信息的处理方式有很大不同。它不是以字符,而是以结点(node)为单位组织各种信息,一个结点是一个“信息块”,结点内的信息可以是文本、图像、图形、动画、声音或其组合;它的信息在组织上采用网状结构,结点间通过关系链加以链接,从而构成表达特定内容的信息网络。它对信息的存储可以按照交叉联想的方式,从一处迅速跳到另一处,打破了原文本系统只能按顺序、线性存取的限制,可以方便灵活的检索。超文本赋予网络传播许多优势,比如说,形成网状的复杂信息结构,系统能按不同查询条件链接,从而使网络传播拥有强大的检索功能;此外,它有良好的编辑功能,可以进行多窗口编辑,使得网络编辑可以方便地容纳更多元素。

二、开放式------网络新闻编辑的基本规律

对于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的新闻编辑工作而言,除了共同遵守的诸如宏观的“把关”、“发言”以及微观的“文稿(声像)通顺”、“节(栏)目整体感强”等编辑规律外,它们还有各自突出的、根本的特性,比如说,报纸编辑突出“版面和谐”,广播编辑强调“口语化、符合听觉规律”,电视编辑则非常重视“声画合一”。正是这些特性构成了不同媒介的不同编辑规律,那么网络新闻编辑的根本特点、基本规律是什么呢?

网络是一个平台,它本身可以容纳报纸、广播、电视的所有的传播功能,因此,可以说,在网络新闻编辑中,如果偏向文字(如网络报纸)则要重视“版面和谐”、偏向声音(如网络广播)则要重视“口语化、符合听觉规律”、偏向声像(如网上电视)则要重视“声画合一”。从这一角度讲,网络新闻编辑要遵循传统媒介编辑的所有规律。但是它有没有自己的规律呢?有没有自己区别与他者而独享的又是最基本的规律呢?

本文认为,除去一切表象的呈现,更深入研究网络新闻编辑,我们发现“开放式”是网络新闻编辑的基本规律,是渗透到网络新闻编辑工作各个环节中的一条主线,它是网络新闻编辑区别于他类媒体编辑工作的一个基本特点。

因特网实质上是一个时空开放的网络空间。正是这种“时间与空间上的最大限度开放”赋予网络传播以“交互性、海量性、即时性、多媒体、个人化、超文本”等众多特征。通过对网络的这些传播特征深入分析,不难发现“开放式”是它们共有的也是最基本的特性。所以,笔者以为,如同报纸的“版面和谐”、广播的“口语化、符合听觉规律”、电视的“声画合一”等为上述媒体的基本编辑规律一样,“开放式”规律是网络媒体的基本规律。

这里指出的“开放式”包含三个层面:时间层面的开放、空间层面的开放、技术层面的开放。下面我们依次对网络传播的“交互性、海量性、即时性、多媒体、个人化、超文本”6大特征进行分析:以此论证“开放式”规律是网络媒体的基本规律这一命题。

1)交互性:交互性包含“一人对一人、一人对多人、多人对一人、多人对多人”的传播方式。交互的形成正是时间层面、空间层面上的开放性带来的。时空开放,从而可以实现“此时与彼时、此地与彼地、此人与彼人”的共时或异时、同地或异地传播,时空的开放赋予传播更多的深度与广度。

2)海量性:海量性特征可以从三个方面理解:其一、网络传播实现了地域上的全球覆盖(这是空间上的开放性导致的);其二、网络传播实现了信息的海量存储(这是时间上与空间上的开放性导致的-----网络传播可以横向容纳世界各地的所有信息,巨大的数据库可以纵向容纳历史信息);其三、网络传播中信息存储的质的多样性(网络传播中的信息可以以“文字、图像、声音、动画”等多种形式存储,这是技术开放性带来的结果)

3)即时性:得益于技术带来的优势,因特网可以不受印刷、运输、发行等因素的限制,实现信息的“瞬间”传输,传播速度快、时效强。时间上的开放性是新闻即时传播的前提与保证;此外,每一个网民都是一个新闻线索提供者,也是新闻者。“地球上没有一家报社、广播公司或电视机构有实力把他们布置到世界上所有的地区,去应付突发事件”[5],从这个意义上讲,网络传播即时性的前提正是在于“空间上的开放性”。

4)多媒体:网络传播实现了“文字、声音、图像、动画”等多种手段组合的多媒体传播,这正是技术开放性带来的直接成果。技术的开放增强了网络本身的容纳力,技术的开放延伸并调动了人类的各个感觉系统。

5)个人化:个人化特点意味着受众“可以自由地选时收看”(时间上的开放性)、“可以自由地选择世界各地、古往今来的内容”(时空上的开放性)、“可以自由地选择接收模式(有声有像或有声无像或图文并茂----不同媒介功能的任意组合)”(技术上的开放性)。正是时间、空间、技术上的开放性使得“个人报纸”、“我的新闻”等个人化的传播得以实现。

6)超文本(超链接):超文本(超链接)本身就是技术层面上的一种开放模式。超文本的文本构成模式与超链接的传播结构使得信息检索得以时间、空间全方位开放,从而轻松实现了“此时或彼时”、“此地或彼地”、“共时或异时”、“同步或异步”的查询功能。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网络传播最本质的特征在于“开放式”,正是“开放式”这一特征,使得网络传媒能满足不同层次、不同特征、不同分布的各类受众的多样、动态、个性化的需求。这决定着,网络新闻编辑也要遵循开放式这一基本规律,网络新闻编辑工作中所涉及的“编辑思想、编辑策划、编辑实务”等都应是基于“开放式”这一规律之上的。

[1]参见:张海鹰、腾谦编著《网络传播概论》第77页----第80页,复旦大学出版社

[2]参见:雷跃捷、辛欣主编《网络新闻传播概论》第54页---第70页,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

[3]参见:《网络季风丛书:人人都是国王》,山东文艺出版社]

网络与新媒体方向篇8

【关键词】网络新媒体;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践行

一、网络新媒体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概述

(一)网络新媒体

网络新媒体,是以互联网为传播介质而产生和发展的新媒体。学界对于网络新媒体已有诸多定义:“网络媒体是通过计算机网络传播信息(包括新闻、知识等信息)的文化载体。目前主要指互联网,也称因特网。”“网络媒体从广义上说就是指互联网,从狭义上说,是指基于互联网这一传播平台进行新闻信息传播的网站。”“网络媒体是一种基于互联网的以数字化、信息化为主体的人类信息传播与沟通的媒介系统。”本文认同第三种定义,网络新媒体是以互联网为平台的人类信息传播与沟通的媒介系统。作为一种新型的媒体,网络新媒体不仅优化整合了传统媒体的传播功能和优点,还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优势特性。基于互联网平台,网络新媒体具有交互性、多媒体性、海量性、快捷性、开放性等特征,正以一种前所未有的力量影响着人们的信息传播。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党的十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性质和基本特征,反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凝练和集中表达。

青少年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是在青少年中宣传贯彻十精神最紧要任务之一,是把青少年培养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在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中,一定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四个方面的内容融入到对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全过程,而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塑造对他们来说至关重要。如何立足前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背景,为他们的行为和实践提供科学的、正确的价值导向,就显得极为必要和迫切。

二、网络新媒体对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影响

(一)网络新媒体对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影响力大

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的统计,截至2014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6.32亿,较2013年底增加1442万人。互联网普及率为46.9%,较2013年底提升了1.1个百分点。20-29岁年龄段网民的比例为30.7%,在整体网民中占比最大。相比2013年底,20岁以下网民规模占比增长0.6个百分点,50岁以上网民规模占比增加0.3个百分点,互联网继续向高龄和低龄群体渗透。由数据可推测,在网络用户的构成中,青年人消费比例较高。(本文所指青少年主要界定在大学本科毕业之前,年龄多在25周岁以下。)作为一种信息传输工具,网络交往和网络信息的传播在青年人中的不断流行和普及,对于培育青年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有极大影响的。

(二)网络新媒体对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的消极影响

这一代青少年由于独生子女政策影响,多由父母及祖父母对其关爱呵护长大,成长环境的优越使其涉世不深,缺乏足够的社会实践经验,其价值观极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与冲击。传统说教式的价值观教育极易使其产生厌烦感,网络新媒体的出现,拆掉了青少年自我小空间与社会大氛围的高墙,使其在未做好准备的前提下就进入到一个无界限的世界。通过网络新媒体的信息,青少年了解到大千世界的各种纷繁现象、思想观念和文化思潮,在不知不觉中极易受到极端个人主义、功利主义、利己主义等腐朽价值观的熏染,从而使其价值取向慢慢走向模糊化,道德意识也极易发生扭曲,最终导致一些意志薄弱的青少年在行为模式上产生自我放纵和随心所欲的不良现象。

而据统计,目前在国际互联网上,英语的内容约占90%,法语的内容占5%,世界上其他的不同语系只占5%,中国在互联网的输入、输出信息流量上仅占全球总体的0.1%和0.05%。实质上西方国家的信息占据了当今网络信息的大部分。西方的音乐、影视作品、电脑软件等在网络上的大量传播,改变着青年一代的生活状态和审美观念,并使得西方的政治、经济及生活模式在当代青年人中很有市场。在这种情况下,如果青年人的思想、行为得不到正确引导,那么其理想信念、道德伦理及对民族的认同感就会在潜移默化中被扭曲、侵蚀。再加上一些西方敌对势力充分利用其掌握的信息传播的控制力和影响力,极力向我传输西方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以达到其“和平演变”的目的,进一步导致许多青年人在不明真相的情况下,产生对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信心不足的不良情绪,结果动摇了应有的政治信仰,极大削弱了其对主流价值观的政治认同。

(三)网络新媒体对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的积极影响

网络多媒体自身的特性契合了青少年的心理,相较于传统的教育方式,网络新媒体有其优势:

1.双向互动

与传统媒体由于其点对面、单向式传播模式不同,网络新媒体能够实现传受双方实时互动。传统媒体由于其单向传播,以说教式输出为主,使得价值观教育给青少年形成了刻板说教的印象。而新媒体不同于传统的培育路径,它交互的特性破解了传统媒介单向输出的难题,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双向互动传播,以大学生喜爱的模样,成为了新形势下培育践行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新载体、新路径。

2.形式多样

新媒体内容的丰富与多样,通过空间、博客、人人网、微博、微信等途径,以视频、图片、文字多种形式生动地诠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思想内涵,深化了网络文化的教育引导作用。今天的大学生思想独立,个性趋增,且由于经济全球化浪潮的强劲冲击,思想文化态势的多元延展,青年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带来了更多的挑战。传统媒介信息内容较少,“焦点”、“热点”信息更新较慢,难以满足大学生的实际需求,新媒体的海量信息及其几何扩散效应极大地丰实了教育内容,并且将信息碎片化的劣势转变成为信息个性化的优势,增强了教育内容的感染力和影响力。

3.方便快捷

网络新媒体信息快捷,不需要太多时间成本和太高的文字要求,而且可以通过移动终端接收、信息使得这样的表达变得愈加方便和轻松。它的即时性大大提高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速度。新媒体使得包括大学生在内的广大群众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知和解读、理解和实践都更为快速和实效,真正做到眼睛向下、重心下移,面向群众、深入群众。大学生通过新媒体表达政治主张、参与时事讨论、传播资讯信息、提出利益诉求,一定程度上激发了青年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信与自觉。

三、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与践行

鉴于网络新媒体的特性,其对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与践行是一把双刃剑,如何扬长避短,利用其优势促进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与践行是工作的重点。

(一)更新理念

青少年理论基础薄弱、社会阅历少,往往不能全面、正确地看待社会的发展,容易产生思想上的困惑与迷茫。作为教育者,更新自身理念,树立运用新媒体开展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新理念,面对网络新媒体的大环境,趋利避害,拓宽和深化青少年知识信息的获取方式和渠道,对青少年核心价值观的形成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要以此为契机,积极运用大学生喜欢的方式,充分认识、高度重视、主动研究和规范使用新媒体,充分发挥其特有的功能效用,把主流思想、舆论引导融入到青年学生的学习、生活之中,使其成为培育和核心价值观的“助推器”、“新空间”,切实提高思想引领实效,为培养合格的现代公民助力。

(二)优化方法

面对当年网络新媒体海量信息铺天盖地,学生习惯通过微博、人人网、飞信、微信等渠道沟通和获得信息的大环境下,学校要积极整合资源,部门合作,构建属于官方的“网络新媒体校园平台”,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价值观教育活动,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要求统领新媒体网络阵地。学校可以重点建设微信、微博平台,通过学生需要的信息、喜欢的信息、吸引大量粉丝,然后通过、评论和转播等手段,广泛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可以结合重点工作项目和活动,通过积极举办、广泛参与各类新媒体知识竞赛、微视频大赛等调动广大师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将新媒体带来的挑战化为机遇。

(三)加强监管

当前,关于微博、微信等新媒体的相关法律法规尚未健全,而来自道德层面的自律作用非常有限,且随着新媒体在校园中逐步普及,很多新的问题也相应突显。作为学校应该主动趋利避害,加强对于校网新媒体的监管,关注学生动态,强化信息安全意识。建立校园官方新媒体平台账号管理制度。明确平台负责人以及信息原则,严格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及规章制度。同时,定期或不定期检查,对出现“休眠”、缺乏“原创”、关注“不当人群”、不与微友互动等现象的新媒体思想引导平台予以提醒与指导。此外,积极探索危机应对策略研究,建立快速处理与反馈机制,制定相关应急预案,加强防范应对因运用不当而引发的。关注学生个人动态,对于受到极端个人主义、功利主义、利己主义等腐朽价值观的熏染,价值取向扭曲的学生要及时介入,帮助青少年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参考文献

[1].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R].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2012-11-08.

[2]匡文波.网络媒体概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

[3]钱伟刚.第四媒体的定义和特征[J].新闻实践,2000(Z1).

[4]吴满意.网络媒体导论[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8.

网络与新媒体方向篇9

关键词:网络新闻;发展;现状;走向

网络新闻有着非常显著的优势,但随着科技的进步及受众要求的提高,网络新闻发展也出现了许多问题。

一、我国网络新闻发展的主要问题

1.“标题党”现象泛滥

所谓“标题党”,就是以互联网为代表的论坛或媒体上,制作引人注目的标题来吸引受众注意力,但内容通常与标题联系不大或完全无关。由于当前生活节奏日渐加快,许多网友阅读网络新闻时,往往只看标题,无暇细读文章内容,因此很容易受到“标题党”的误导。据《中国青年报》万人调查的数据显示:受访者中20.1%的人平时只看新闻标题不看正文;66.3%的人在看完标题后会快速浏览正文;只有11.2%的人会详细阅读正文。媒体专业人士认为,这也是“标题党”泛滥的重要原因。如今,大量“标题党”新闻充斥着微博、微信等媒体平台,对网络受众、网媒行业及新闻当事人带来种种危害。一个存在虚假信息的标题容易误导受众,影响读者对信息的正确认知及价值判断。另外,当公众惯见浮夸虚假的信息,形成慎信网媒的观念,网媒的活力将不复存在。

2.侵权问题严重

网络新闻侵权就是相关机构或个人利用互联网对他人进行的不法侵害行为。随着网络新闻市场竞争的激烈化,网络新闻侵权问题变得日益严重,并成为了社会的一大关注热点。主要表现在:(1)侵害名誉权。目前,在网络新闻传播中,侵害名誉权的现象屡见不鲜,个别人利用网络捏造事实,诋毁他人声誉,甚至进行人身攻击,严重伤害了他人的身心将康和正常生活。(2)侵害隐私权。在网络新闻传播中,有意或无意地泄露他人联系方式或私人生活等。(3)侵害著作权。在新闻传播中进行剽窃,在未经他人授权情况下将他人东西占为己有,就是典型的侵害他人著作权行为。

3.文字表现形态及结构失衡

目前,中国网络媒体的新闻基本都源于传统媒体,各大网络新闻网站对源于传统媒体的新闻通常的做法是原文转发,有时会对标题加以修改,有时会对原文进行简单删减,很少对其加以适当编改以适应网络新闻传播要求,最终造成新闻文字表现形态和布局结构的失衡,呈现出单一的平面媒体新闻表现形态及布局结构。这种完全忽视网络受众个性化需求,未能根据网络新闻的独特性进行新闻编写,严重影响了网络新闻的传播效果,降低了阅读效率,降低了查询效率,降低了媒体影响力。

二、我国网络新闻发展的走向

1.加强网络新闻的专业化建设

网络新闻专业化与网络受众需求个性化是未来网络媒体必须深入思考的重要课题。传统网络新闻媒体具有非常强的综合性,比如搜狐、新浪等门户网站,它们的传播方式是单向的、垂直的,而未来依托于互联网的细分,网络新闻综合化转向集中化,由普适化转向个性化,已经成为时展必然。专业新闻网站将扮演日益重要的角色,许多专业站点群将进一步丰富网络新闻传播体系。专业化新闻,就是信息产品与服务以某一特定领域为核心开展,结构纵深性特征显著,将特定领域的信息深入化、专业化,并做好多维度、立体化的诉求阐释与价值构建。在追求个性的时代语境下,为那些差异化显著的网络受众提供他们所需的信息,才能最终留住他们,这对于网络新闻媒体来讲尤为关键。专业网络新闻媒体与综合性门户网站所的新闻最大区别在于专业新闻具有较大规模的忠实受众群,这样能够集中为他们提供特定领域全方位、立体化、深入化的信息服务。

2.对传统媒体信息资源进行深加工

网络新闻的发展需要传统媒体的支撑,但未来网络新闻将不仅仅是对传统媒体信息的复制转发,而是对传统媒体信息资源加以深加工,对具有新闻价值的内容做深度挖掘。全面但不深入,综合但不专业是无法满足受众需求的,是最终会被淘汰的。由于在信息化时代语境下,信息资源十分丰富,一条新闻不是你有便是我有,但所有的新闻都是观点或事件的简单堆积,若是谁能提供专业化、深层化的信息服务,谁就能够获得网络受众认可,谁就能占领网络新闻市场制高点,网络新闻媒体要结合网络受众个性化信息需求建立相应数据库,对新闻信息资源加以整合优化,为受众提供定制化信息服务。个性与特色将成为未来网络受众在新闻阅读方面的一大关注点,此外,在新闻传播自由度方面,网络新闻媒体无疑具有传统媒体所无法比拟的优势,并对后者产生了巨大冲击与威胁。

3.网络新闻生产与经营的产品化

职业媒体、职业媒体人会永远存在,但未来网络新闻的标准也会发生很大的变化。要把内容做成产品。信息化时代语境下,渠道和分发对于各大网络新闻媒体而言,显得非常重要,比如在手机上预装应用软件,覆盖量会很大。网络媒体还要加强受众行为习惯的研究,要明确其网络新闻传播效果核心影响因素的地位,要以“用户为中心的产品+责任心的注入”为理念,为受众提供个性化的信息服务。如新浪的编辑部已经改叫产品运营部,强调产品思维应该大于内容、大于新闻的理念。产品的要求比较复杂,从初期设计如话题、稿子、作者的准备,到经过润色加工完成生产后,包装、推广渠道会越来越重要。传统媒体和新媒体是并存的媒体形态,而中间区域还有诸多的形态。无论是什么媒体形态,都需要坚持传统媒体的严谨思维和报道,也需要借鉴新媒体在内容包装和产品运营上的优势。

在“标题党”现象泛滥、侵权问题严重文字表现形态及结构失衡等因素的制约下,网络新闻要想打破困局,突围而出,就必须要加强网络新闻专业化建设,要注重对传统媒体信息资源的深加工,要推动网络新闻生产与经营的产品化发展,这不仅是网络新闻时展的必然要求,而且是网络新闻发展的历史走向,只有立足现状,不断创新,才能实现网络新闻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于小菲,刘春迎.网络新闻报道碎片化问题及对策分析[J].今传媒.2015(05).

网络与新媒体方向篇10

关键词:网络媒体;特征

一、网络媒体的概念

我们总说网络媒体对我们的影响,但是我们却经常在研究之前忘了去解释网络媒体到底是什么意思。网络媒体是指:"按照新闻媒体传播流程运作的,有专业人员对新闻和信息进行采集、整理、加工和。能够产生巨大的社会影响力和能够迅速形成社会舆论的网络传播平台。"在网络媒体凭借传播优势绽放异彩的过程中,自身潜伏的各种隐患也暴露无遗。截至2011年3月底,中国已备案网络数量达到382万个,网民数量已达4.77亿。必须特别说明的是,本篇论文是以YY语音作为研究对象,所以为了让大家更了解这篇论文意义所在,详细介绍下YY,歪歪语音:又名YY语音,是一款优秀的团队语音软件,其用户远远领先与国内其他同类软件。YY是广州多玩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研发的一款基于因特网团队语音通信平台,功能强大、音质清晰、安全稳定、不占资源、适应国内游戏玩家必备的语音平台,使用歪歪语音平台,可以高效的与朋友一起游戏对话作战,而这一切都是免费的。目前已经有百万人同时在线,YY中的那些最受欢迎的娱乐频道,晚上黄金时间频道同时在线人数甚至可以达到六万以上。根据笔者限定的范围,以YY语音为例,姑且将其视为一个网络社区,由于每年针对网络应用情况的调查数据都有些变化,只呈现一次调查的结果。

二、网络媒体的基本特性

(一)点对点、一对多

在我们常见的媒体中,前者的特点与电信有关,在电信定义里第一重要的要素就是点对点。而一点对多点的特征则同时反映在广播和电视媒体中。网络媒体作为一个复杂的新兴媒体同时具有前面提到的两种媒体的特征。"第一,它具有点对点的通讯特征。"当然,它的点对点方式是传统信件点对点方式的升级,不说其他的,两者的传播介质与传播速度就有很大的差别,它在具备传统媒体的快速蔓延、快速扩张的特点之外,最大的区别在于,它是以光速的介质传播。第二,它又有一点对多点的媒体特征。传统媒体的一点对多点,接受的多点多是被动地接收信息,并不具备选择信息的自主性,而网络媒体的多点是出于自我的需求向一点进行请求。为什么采取传统媒体的运行方式去经营网络媒体没有成功,笔者认为其原因在以上的分析中足以看出。因此具有复合意义的网络媒体在操作过程中遇到了许多难题,要想解决这些难题就必须更好地了解网络媒体存在的特点。以YY语音为例,它除了网络游戏公会之外,还有聊吧和电台等多种形式。在聊吧和电台的运行模式中,以上两种特征是显而易见的,一个聊吧接待或者一个电台主播在线上说话,而底下有上百甚至上万的受众在收听,这就是一个典型的一点对多点的传播。

(二)除全球性,交互性以外的其他特征

全球性实际上也表明了网络媒体的传播具有一种开放的姿态,交互性是指网络媒体带来传受双方双向的互动传播。以上两种特性是大家讨论网络媒体特点的陈词滥调,使得很多人认为除了全球性和交互性外,网络媒体不存在其他特性。而实际上网络媒体还有很多值得我们去关注的特性。许多学者都纷纷把给网络媒体寻找新特性作为自己的研究目标,笔者觉得其中最值得关注的特性是"多样性"、"双刃性"和"自由性"。

1、多样性

在这个彰显个性的时代,网络媒体作为一个大众展现自我的平台,首先必须具备多样化发展的方向,因为大众的需求各不相同,比如热爱网络游戏的受众与喜欢安静听音乐的受众明显在需求方面会有很大的不同,如果只一味发展其中一个方向,都会使网络媒体这个平台失去很多潜在受众。

2、双刃性

网络媒体的双刃性是大家津津乐道的话题,每年有多少因为无法戒除网瘾而辍学在家的青少年,作为一个新兴媒体,它对于处于求知高峰期的青少年来说是一个具有极大诱惑力的事物,而如果无法很好地使用它,那么后果也是极其严重的。

3、自由性

谈到自由性,可能大家会认为那就是毫无限制,想说什么说什么,其实并不然,任何自由都是有局限性的。就笔者个人经历来说,笔者曾经在聊吧担任过接待,其实也就等同于电台主播,作为一个传播者,难免会有一些人对笔者恶语中伤,在笔者要求对方对其言行进行解释的时候,被对方告知,网络很自由,想说什么说什么,又不犯法。足见大众对网络媒体的"自由性"的理解出现了多大的偏差。

三、网络媒体传播模式新概念--广场型传播

网络广场传播即是基于虚拟广场的传播者和受众意见之间的信息沟通和意见交流活动,与传统媒体相比,网络媒体摆脱了传统意义上的归约和束缚,从而能够使受众体验真正轻松、自由、平等的观点碰撞和信息传播。"在虚拟广场中身体的直接接触是不存在的,人们把它们视为平等、自由的新世界,用各种符号形式表达情感和思想,并且与虚拟广场上的参与者进行共时性、历时性或两者并存的交流。"笔者常常思考为什么网络媒体能够吸引那么多的受众,而且据调查,中国的网民数量还在呈现上升的趋势,不得不说网络媒体是一种全民化运动。知晓广场传播概念的含义之后,笔者豁然开朗,原来人们开始惧怕现实生活中的身体接触之后,转而在网络上寻求到了除了身体接触之外的另类接触,而这种另类接触除了能够带给受众等同于身体接触的刺激之外,还使受众的各种感官接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兴奋。这样的体验,使得网络媒体的受众们欲罢不能,每天都期望通过网络媒体获取更多的惊喜。

参考文献:

[1]佚名.回到元点--网络媒体定义、特征[J].internet信息世界,2001,(5)..

[2]佚名.网络媒体中的新闻[J].网络传播,2011,(2).

[3]汪武.媒体改革的道德路径[J].新闻与写作,2005,(2).

[4]佚名.网络媒体的十大特性[J].中国电子出版,1999,(4).

[5]吴志文.网络广场型传播的功能初探[J].新闻爱好者,2011,(4).

[6]陈朝晖.网络文化安全的威胁和规制[J].网络传播,2011,(3).

[7]黄亮.网络用户的分析[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3,(9).

[8]王庆稳,邓小昭.网络用户信息浏览行为中的心理模式研究[J].图书情报知识,2010,(5).

[9]张文娟,杨秋燕.网络媒体社会责任与经济利益关系协调[n].中华新闻报,2007-04-18.

[10]马海霞.网络媒体的公信力探微[D].中南大学,2005.

[11]何聪.论网络媒体言论[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院,2002.

[12]张景龙.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的碰撞磨合[J].新闻知识,20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