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技术学概念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2:36:11

教育技术学概念篇1

趣,为此,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在教学过程中应用现代教育技术。

一、现代教育技术在初中物理概念教学中的应用优势

1.现代教育技术能够将抽象的知识具体化

在对学生进行初中物理概念教学的过程中,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有着较为显著的作用,其一就是能够将抽象的物理概念知识变得具体生动。比如,在对学生进行“电流”这一知识的教学过程中,其概念本身较为抽象,但是,如果我们使用计算机模拟电路中电流的流动,让学生看见之前原本看不见的电流是怎样变成动态的,这样学生对于“电流”这一概念知识不仅会有更好的理解,还能有效地加深学生对这一知识点的印象,进而就能起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2.现代教育技术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物理概念的兴趣

在对初中生进行物理概念教学的过程中,应用现代教育技术不仅能够将抽象的物理概念知识变得生活化、具体化,还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对物理概念学习的兴趣,使学生能够更加积极主拥夭斡氲礁拍钛习中。比如,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弹性势能”这一概念教学的过程中,如果还是采用以往传统的教学方式,学生依然会觉得很枯燥无趣,从而就提不起学习的兴趣,但是,如果教师能够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多媒体技术将小球碰撞弹簧片的形变不易观察这一现象,通过“动画”的形式展现出来,这样学生学习的注意力都会集中到动画上,而教师就可以在这个过程中引导学生对其碰撞过程进行仔细的观察,从而就能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这一概念。

二、现代教育技术在初中物理概念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在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对学生进行初中物理概念教学的过程中,信息技术本身就有着较为多样化的呈现方式,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就能将抽象的物理概念知识变得具体化,这样就能较为直观生动地将教学中所存在的概念难点突破,进而就能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为此,笔者主要对现代教育技术在初中物理概念教学中的应用策略进行了以下的研究:

1.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加强学生感官认识,以此来引入物理

概念

在对学生进行初中物理概念知识教学的过程中,为了更好地发挥现代教育技术在其中的作用,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利用现代多媒体教育技术来加强学生感官认识,通过这一点来让学生

“看、听、闻”等感官得到加强,然后引出相应的物理概念。例如,在对学生进行“响度、音调落色”这一物理概念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应用多媒体播放技术来播放录音,以此加强学生的“听”这一感官,然后在学生“听”录音的过程中,引入相关概念,这样学生就能更好地理解这一内容。又比如说,在对学生进行“扩散”这一物理概念教学的时候,教师可以让学生“闻”香水,以此来激发学生对物理概念知识的兴趣,从而就能使其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物理概念学习过程中。为此,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初中物理概念教学的过程中,要想切实地将其作用和价值发挥出来,可以积极应用现代教育技术中所存在的多媒体技术,以此来加强学生感官认

识,然后对学生进行物理概念教学,这样能够更好地提高教学的效果和质量。

2.应用现代教育技术让学生动手操作,在实验中掌握物理

概念

物理这门学科本身就是一门实验性较强的学科,针对这一

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可以积极应用现代教育技术,以此让学生参与到实验过程中,让学生在实际动手操作的过程中掌握相应的物理概念,这样也能有效地提高初中物理概念教学的质量。例如,在“大气压强”这一内容教学过程中,教师就可以应用现代教育技术中的仿真实验室,让学生做“易拉罐”实验,让学生在仿真实验室中将少量酒精放入空易拉罐中,然后将其放置在酒精灯上进行加热,以此来将易拉罐中的空气排走,之后再使用橡皮泥将罐口封闭,使其冷却,最后让学生对实验现象进行观察。在仿真实验室中学生能够感受到实验的效果,这样学生学习的兴趣就会得到明显的提升,再加上实际动手操作的过程也容易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大气压强”的概念,从而就能有效地将现代教育技术在初中物理概念教学中的作用发挥出来。因此,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初中物理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积极应用现代教育技术,以此来更好地促进学生对物理概念知识的掌握。

综上所述,在对学生进行初中物理概念教学的时候,现代教育技术有着较为显著的作用,能够有效地将抽象的知识变得具体化,还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对物理概念知识学习的兴趣。因此,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初中物理概念知识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积极应用现代教育技术,以此来作为教学手段,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

参考文献:

教育技术学概念篇2

现代教育技术、信息技术是一回事还是两回事?哪个是种概念哪个是属概念?现代教育技术难道不是包括信息技术在内的属概念?一时众说纷纭,使得许多教师、教研人员一头雾水,茫然不知所从。

逻辑思维规律“概念——判断——推理”还是在左右着人类的大脑。概念混乱导致人们无所适从。

“电化教育”、“现代教育技术”、“信息技术”、“计算机辅助教学”、“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一个一个的概念常常使人眼花缭乱、目不暇给。概念不清,判断就会有误;判断有误,必然会影响行为决策,导致行为失误。人们难保事事正确没有失误,但应尽量避免,特别是我们正投以大量人力、财力进行教育科研的时候。

“现代”和“教育”,作为“技术”的限制性定语,明确了“现代教育技术”概念的内涵。“教育技术学”作为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对这一概念定义的方法也大致如此,虽然还小有争议。

一、必须明确的概念

现代教育技术是囊括常规电化教育技术、新兴的计算机信息技术、教育设计技术在内的属概念。

我国著名教授南国农先生曾经作了较好的言简意赅的概括,他指出:所谓现代教育技术及其实验工作,“就是在现代教育思想、理论、观念指导下,用三种技术,做两件事情,实现一个目标”。三种技术即“教学设计技术”和“媒体技术”、“媒传技术”;做两件事情是指“优化教学过程”、“实现资源共享”;实现一个目标即“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而这些,都必须在“现代教育思想、理论、观念”指导下进行。

而在“媒体技术”和“媒传技术”中,以现今的观点和发展趋势来看,当然主要是以计算机信息技术为核心。但不可能排斥常规的电教媒体技术(投影仪、录音机、录像机、幻灯机等和相应的软件)。媒传技术,则主要是指信息传输技术,比如计算机网络、无线电视和闭路电视、广播网络的设计、施工和运行、电教媒体的信息展示播放和传输共享技术等。

从以上定义出发,我们认为,现代教育技术是一个系统概念,它包括运用于教育教学的现代计算机信息技术。用于教育教学的现代计算机信息技术是现代教育技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但不是现代教育技术的全部;也不是独立于现代教育技术以外的并列概念。

如果从广义的“信息”(含信息编码)及其传递来理解信息技术替代现代教育技术的概念,误差好像也不是很大——但这里又缺乏了一个重要的概念内涵的限制——那就是“教育”。所以,我们认为,就教育工作而言,“现代教育技术”应该是比“信息技术”涵盖面更广更全的概念,更具有系统性。(可参见本文末链接的拙作《教师信息素养的培养及其评价体系的构建》)

二、必须确立的几个观念

其一,应该相信现代教育技术优化教学的系统化功能,应当积极学习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

教育和其它门类的工作一样,是有“技术”可言的。现代教育技术由于其涵盖的系统性,由于有计算机信息技术成为其重要的组成部分,所以具有相对于传统教育技术和以往常规电化教育技术不可替代的优越性。21世纪的教师必须全面学习并掌握现代教育技术。

以计算机(多媒体)及其网络为标志或以现代多种媒体的组合运用(VCD机、功放、视频实物展示台、多媒体数码投影机等)为基本手段的现代教育媒体技术和媒传技术,能够实现多种类型的信息传递;可以化静为动、变抽象为具象,化微观、宏观为可视,可以任意扩大观察空间,可以把社会生活搬上屏幕引进教室;其动听的声响和鲜艳的色彩、形象,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大调动学习、探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可以更有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活学生的思维;可以化难为易。这方面的教学实例举不胜举,在本书所选的实例中也有较多体现。

基于计算机网络的教学,则可以充分利用和开发学习资源,并实现资源共享,更好地实现真正意义上学生的自主学习和个性化学习以及远程教育中的异地协作学习;而且在学习具体学科课程的同时,学习和运用了信息技术,培养了学生的信息素养。教育部正在实施的全国中小学“校校通”工程以及探索中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正是基于上述理念。

新世纪的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必须尽快学习和掌握现代教育技术,更新观念、与时俱进。

其二,现代教育思想、理论和观念是现代教育技术的灵魂,“教学设计技术”应列为现代教育技术首位。

行成于思。人们的行为总是受一定的思想观念支配的。

学习和掌握了现代教育思想、理论,确立了现代教育观念,没有硬件条件就会去创造条件。在有些课程改革实验区,他们那儿的经济并不是很发达,但由于领导和老师观念更新较早,他们克服困难创造条件,现代教育技术的实验工作起步就比较早,取得的成绩就比较显著。

如果我们要运用现代媒体进行教学,一定就会先进行教学设计(其实我们平时备课写教案也是在进行教学设计)。用什么媒体、用什么软件或制作什么软件、在课堂上何时使用媒体、怎样使用媒体,这都要进行设计。虽然软件的制作和使用离不开媒体技术(信息技术),但媒体技术是为教学服务的,它们的运用还是要基于教学设计的要求。设计的指导思想和具体方案直接决定教学软件的设计和制作水平,设计一旦有误,媒体技术、信息技术再高超,也会满盘皆输。有些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的被淘汰,就是因为当时在设计时教育思想和观念缺乏超前意识,现在真的无法适应教育教学的要求了——但不可否认制作的技术还是挺高超的。还有的教学比赛中,某些课的教学课件制作的技术水平很高,但这节课去没有获奖,令人遗憾,这就是在教学设计上出了问题。

所以,现代教育思想、理论和观念是现代教育技术的灵魂,教学设计技术应列为现代教育技术之首。

基于这样的理念,我们在学习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时,就能全方位地考虑,就不会片面地认为掌握了计算机等媒体工具的使用技能就是掌握了现代教育技术。

其三,现代媒体、现代信息技术,应当成为学生主动建构新知的认知工具,而不可成为代替学生思维和提供“标准答案”的展示工具。

在现代教育技术实验探索过程中,曾经有过这样的倾向:把本应由学生动脑动手探究的问题答案,一览无余地展示出来,结果,学生“轻而易举”地就完成了探究的任务。这种弊端即便是早期正式出版发行的某些学科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中也普遍存在。另外,从语文教学来讲,有些场景的文学描写,是应该启发学生联想或创造性想象的,如果一味把描写的场景预先展示给学生看,就代替和局限了学生的思维,代替了学生个性化的体验,不利于想象力和形象思维的培养,而且太具“唯一性”,学生创造的余地也没有了。

怎样使现代媒体技术、信息技术成为学生探究未知的工具而非展示答案替代思维的工具,这是我们在软件设计中始终要重视研究的问题。否则,现代教育技术就徒然只剩下“技术”而没有了“教育”,余下也只是从过去的人为灌输演变为“机器灌输”罢了。

其四,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要有点教育经济学的头脑,要考虑“投入与产出”之比,要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

正确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可以产生优化的高效的课堂教学,能更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这是毫无疑问的,也是它的教育价值所在。但我们必须看到,其投入也是很大的——不论是人力还是财力。

从人力来说,仅以开发一课教材的辅助教学软件来说,一般而言,从设计、修改到制作成功,少则需1—3工作日,复杂的甚至要10来个工作日,这还不包括精益求精的反复修改。如果超文本结构设计不能兼容其他教师的思路和教学个性,它就只能适应设计者的教学,而不能为别的老师所用。这是人力。

从财力来说,仅就一个标准多媒体电化教室的硬件媒体设备和必备的辅助设备建设来算,就需投入资金10万元左右;而计算机网络教室的建设,投入资金则更为可观。再如,仅多媒体投影机以及与之相连的其它媒体设备,使用一节课的设备损耗费和电费约三四十元不等(保守的计算)。

较多的投入如果有利于教育事业的发展,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我们并不吝惜投入。但如果我们投以大量人力物力,换来的却并不是推进素质教育以及课程改革所追求的高质量的教育效果,仅仅是形式上的“现代化教育手段”的展示或仅仅为追求某种与教育本身不甚相干的功利,那就是一种浪费,是不可取的。比如:是否每一节课都需要在计算机网络教室去上(除了那些已经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得“天衣无缝”的实验以外)?是否每一节课都需要现代媒体?是否所有的内容都需要制作教学软件?……教学决策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做符合教育规律的事情。

其五,课堂教学是否体现了素质教育暨课程改革的要求,关键不在于是否运用了现代信息技术以及现代教育媒体。

教育技术学概念篇3

【关键词】体育教学动作概念规律

在中学体育教学中,学生理解与掌握动作概念的过程,是由简单到复杂,由浅入深,从现象到本质逐步深入理解的过程。什么是动作概念呢?动作概念就是在动作表象的基础上形成的,是某一些动作的抽象和概括,它反映了完成该动作的本质规律。为了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动作概念,教师教学时,应该遵循和运用学生的心理条件进行组织教学。

一、利用示范、模型或图示以及要求学生模仿练习等方式,形成完整动作的知觉和表象

也就是说通过直观教学充分刺激学生的第一信号系统,来形成完整、正确的动作概念,故而教师在示范动作时,应该体现动作的本质(重、难点)规律。一套完整、优美的动作示范或演示,对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是可想而知的。相反,教师在示范或演示动作时不熟练,也不能体现动作中美的因素,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效果也是可想而知的。荀子曰:“学莫便近乎其人”。特级体育教师王良田说:“直观教学的好坏,直接影响一堂课的质量。”因此教师本身要钻研动作技术,大胆创新,精心设计模型和图示,学生才能在课堂上“亲其师、信其道”,才能去积极地模仿练习,通过亲身的体验,掌握具体的动作概念。

二、利用学生原有知识和表象引导他们理解新的概念

例如:初一年级团身前滚翻的教学(新授),在学生丰富(尝试过的翻跟头)旧有感知材料的基础上进行教学,抓住前滚翻的本质规律“滚动”,通过准确优美的示范,增强学生的视觉表象,从而在学生的大脑皮层中形成初步的动作表象。接着在教师指导下,进一步讲解完成该动作的主要要领,突出技术关键部位――团身滚动。因此,教师对学生的原有知识要做到心中有数,教学时才可以做到有的放矢。

为了增强学生的视觉表象(大脑皮层对动作概念的分析),教师应加强第一信号的刺激,即在示范、演示动作技术时要准确、优美,体现动作本身蕴含美的因素。同时教师还可以结合示范进行打比方讲解,如上述前滚翻,通常用球作比喻,“团身紧,像球一样滚动”;将蹲踞式起跑动作比喻为压紧的弹簧。这些比喻不仅对学生理解动作本质有帮助,而且能使他们产生一种尝试欲,有利于学生在原有知识形成的初步动作概念的基础上过渡到较为清晰的动作概念,在实践中学生才会主动地去探索、去尝试。

三、教师的讲解要根据教学任务、内容和学生的理解能力,深入浅出地运用科学术语

尤其是在讲解动作概念时,要讲清动作的主要特征,引导学生把动作的主要特征和次要特征区分开来。类比时,要选择动作的最本质的特征进行比较。例如:初二年级侧向投掷教学,可在正面投掷的基础上学习蹬地转髋动作技术。正面投掷的主要特征是挺、打动作,而侧向投掷的主要特征除蹬转技术外也包含着挺、打,通过主要特征的教学,再讲解蹬转,学生就易学多了。

动作概念有其严格的科学术语,由于术语的抽象化,教师讲解时可利用形象化的比喻和口令化、儿歌化的教学形式。如投掷垒球的挥臂动作可比喻成“鞭打”,跳高的踏跳可归纳成“一踏两摆”(起跳脚的踏地,摆动腿和上肢的摆动),初一年级立定跳远的口诀教学:一摆二蹲三跳起,即快速蹲地展身体,收腹提膝伸小腿,后跟着地向前起。把较抽象的动作概念转化成学生能理解的语言,便于学生分析动作概念和理解动作概念,从而在实践中掌握动作实质。另外教师在教学时对动作术语的讲述不可随心所欲,比如说:手倒立不能说成“竖蜻蜓”,前滚翻不能说成“翻跟斗”,成几列横队或几路纵队集合不能说成几排队伍集合等等。

四、在训练过程中,引导学生在不同条件下运用已掌握的概念,加深对动作概念的理解

如让学生互相评价动作是否符合动作概念所反映的规律,而教师从学生的评价和实际运用过程中,可以了解到学生的理解水平,概括能力和创造精神。学生已掌握的动作概念应纳入整体练习的概念系统中去,如蹲踞式跳远的四个基本环节的动作概念,学生掌握了助跑、起跳、腾空、落地动作后,要进行完整的技术学习。让学生在完整技术训练中懂得助跑、起跳、腾空、落地的意义,以便学生明确各动作概念之间的异同,掌握动作本质的规律性,从而在理性的层次上掌握动作概念,更好地指导自己的实践。

运动心理学表明:学生动作概念形成的过程,是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是在教学与训练中,通过教师的示范、讲解,学生身体力行地练习、复习来领会动作实质的。因而教师要善于利用学生的心理条件进行组织教学,这对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动作概念是大有裨益的。

参考文献:

教育技术学概念篇4

90年代后,特别是1997年、1998年后网络技术迅速普及,整个社会的发展与信息技术的关系越来越密切,人们越来越关注信息技术对社会发展的影响,“社会信息化”的提法开始出现,联系到教育改革和发展,“教育信息化”的提法也开始出现了。现在,政府的各种文件已经正式使用“教育信息化”的概念,并高度重视“教育信息化”的工作。到目前为止,国内学术界对“教育信息化”的概念尚无统一的定义,这是可以理解的。因为当今世界上新技术、新思想层出不穷,人们还来不及规范和统一某些新的概念,更新的东西又涌现出来了。

在教学中为了向老师和同学们说明什么是“教育信息化”,黎博士是这样解释的:“‘教育信息化’是以现代信息技术为基础的新教育体系,包括教育观念、教育组织、教育内容、教育模式、教育技术、教育评价、教育环境等一系列的改革和变化。‘教育信息化’并不简单地等同于计算机化或网络化,而是一个关系到整个教育改革和教育现代化的系统工程。发展‘教育信息化’的目的是使我国现有的教育体系适应信息时代对新一代公民教育的基本要求。”

黎博士在谈到“e-education”与“教育信息化”这些近年来出现的词汇时说:“这是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对社会的巨大影响反映在我们这个工作领域中而出现的充分认识中的变化。电化教育的概念产生于上个世纪30年代,1978年后得到举世瞩目的发展。电化教育吸取了西方视听教育的理论和实践经验,结合中国的国情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回顾近几十年来我国教育领域的发展史,电化教育可以说是将引进与本土化相结合的一个创造性的范例,这对我们今天如何学习引进国外先进教育理论和技术也很有启迪。”

“世纪之交,随着信息化时代的迅速到来,中国电化教育的发展面临着挑战和机遇。现在各地的教育部门、电教机构、学校都在忙于‘校校通’、‘网络时代的教与学’、‘教育信息化’的实践与研究,我国电化教育已经迈入网络时代新的发展时期。在新的时代到来的时候,电化教育再沿用过去视听教育的英文译名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变化。1999年底,我建议采用‘e-education’的译名代替原来‘audio-Visualeducation’。当时,我研究了电化教育’98定义和aeCt’94定义,注意到巴巴拉·西尔斯、丽塔·里齐在《教学技术:领域的定义和范畴》中译版序言中提到网络时代教学技术的最新发展和这一领导下一个版本的定义的建构,因而关于e-education的定义重点在思考未来信息时代教育的发展,并大胆地预言了信息时代的e-education是‘在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中,研究与人类学习行为有关的各个要素及其相互关系的活动规律,以促进学习的理论与实践’。将电化教育的英文译名改为e-education,无论是中国人还是外国人,一看就知道是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教育,是整个教育观念的变化。这是电化教育的观念、内涵、实践、研究等诸方面适应21世纪信息化时代的新发展。”

教育技术学概念篇5

体育教学是学校全部教学工作重要的一部分,是学生在教师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的指导下,按照体育教学计划、要求及内容,反复进行身体练习,发展身体,增强体质,掌握体育的知识、技术和技能,提高认识能力,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过程。体育教学过程也是学生借助于教师的示范和讲解,通过自身的感受,在教师的指导下,运用比较、分析、综合、归纳等思维形式,认识了技术动作的本质和规律,建立起技术动作的概念,但这也并不等于教学过程的结束,还需要把它付诸于实践,也就是要在已形成“概念”的指导下,通过反复实践练习,进一步提高认识,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巩固知识,形成技能和技巧,并运用这些技能、技巧锻炼身体。为此,在深化学校体育过程中,要使学生掌握体育知识、技术和技能,我认为一般从以下三方面做起。

1感知教材,形成动作表象

动作表象是指在感知觉的基础上,在头脑中重现出来的动作形象。这是学生掌握体育知识、技术和技能的第一步。这一阶段使学习对象形成表象,为进一步建立动作概念打基础。教学一个新动作时,必须熟悉学生是否具备必要的感性知识,开始时要领先教师正确的动作表象。为此,教师要着眼于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动作表象,必须把完整示范和分解示范相结合,为使示范动作的效果更好,要指导学生对感知对象的观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先认识动作的整体和轮廓,然后观察动作的各个阶段和细节,最后观察动作各部分之间的互相联系。总之,动作表象是形成动作要领的基础,动作表象内容不断地丰富和充实,使动作表象逐步概括化,再经过一系列的抽象思维活动,即转化为概念。

2理解教材,形成动作概念

在学生感知教材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思维活动,对感知的教材加以概括,形成概念,掌握规律,这就是对教材的理解。动作概念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抽象思维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要引导学生运用比较、分析、归纳、综合、演绎等思维形式。

比较的方法是体育教学中经常运用的,便于使学生认识对象的异同点,从中区别出一般的、本质的特征来,以便使学生在掌握动作规律时透过现象的东西,而抓住本质的特征。比如,教学挺身式跳远时,引导学生和以学过的蹲踞式跳远相比,启发学生提出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在比较中得出挺身式跳远的要领,区别与蹲踞式跳远的主要特征是完成腾空步后下放摆动腿形成挺身姿势。

形成动作概念还需要用分析和综合的方法。分析是要学生把学习对象分解为各个部分,分别研究其每一部分的特征,并区分哪些是本质特征,哪些是非本质特征,综合是要学生把学习的各个部分组合成一个整体来研究。譬如,要使学生形成跳远运动的要领就要分析跳远各技术环节的特点,分析出助跑、起跳、腾空、落地等技术环节各自的特殊性。分析和综合是相互联系的,教学只有把它们结合起来,才能使学生形成动作概念。

归纳和演绎也是形成动作概念不可缺少的思维过程。归纳是由个别到一般的推理,是从许多个别现象中对一系列事实材料进行分析研究之后,找出其共同的、本质的要素,排除其本质的要素,从而概括出事物的一般性的要领或原理。演绎则是由一般到个别的推理,是从已确立的原理和规律出发,研究与之相应的具体事实,从而推出个别思维的结论。比如,在铅球教学中,通过原地侧向推铅球比原地正面推铅球推的远,滑步推铅球还比原地推的远的许多个别事例,说明加长工作距离,有利于做功,有利于推铅球的成绩。从而推理得出,超越器械动作是最后用力推球前的准备动作,这是用归纳法从个别到一般的推理得出的结论等。总之,在体育教学中,比较、分析、归纳、综合、演绎等思维过程,经常是相互渗透,构成一个复杂的抽象思维过程。教学时,要结合实际,善于启发诱导,使学生开动脑筋,积极思考,理解教材,形成动作概念。

3反复练习,形成动作技能

在体育教学中,形成动作表现和动作要领只是教学的一个方面。不等于教学的结束,体育教学的特点是知识和技能密切联系的。所以在形成学生动作表象和动作概念的基础上,指导反复练习,以形成动作技能,是体育过程中又一个重要方面。

教育技术学概念篇6

【关键词】CDio概念车制作课程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0-0107-02

一、引言

据麦肯锡咨询公司(mcKinseyGlobalinstitute)的研究报告统计[1],我国的工科毕业生只有不到10%适合在跨国公司工作。高素质工程技术人才的缺乏是不适合跨国公司工作的关键。与欧洲等国家工程类大学毕业生相比,中国高等教育在培养高素质工程技术人才方面存在三大弊端:一是教育重理论、轻实践,工程教育的师资队伍普遍缺乏行业背景,二是课程设置僵硬,缺乏知识的融合与交叉,创新教育不足;三是缺乏对工程科技与创新的兴趣培养,缺少职业能力及职业道德教育。这样的状况导致培养的工程技术人才创新能力不足,缺乏动手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团队合作意识和人际沟通能力不强。中国提出在2020年前完成建立创新型国家的目标,这就需要培养出基于工程实践的新型工程技术人才,因此,更新教育观念、实施工程教育改革成为第一要务[2]。实现第一要务要从最基本的课程教学改革和创新开始,课程创新是教育改革的关键,没有课程教学创新,教育改革就是空中楼阁。

2000年,美国爱德华・克劳利教授研究组开始对工程教育改革进行研究。经过四年探索和实践,他们合作苑⒊隽说囊桓鲂滦偷墓こ探逃模式――CDio[3]。CDio代表构思(Conceive)、设计(Design)、实施(implement)、运行(operate),以CDio教学大纲和标准为基础,让学生以主动的、实践的、课程之间有机联系的方式学习和获取工程能力。CDio模式为国际工程教育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和研究方向,也为我国的工程教育改革提供一些有益的借鉴[4]。

将CDio模式应用到课程教学上进行改革和创新,是课程改革和创新的新尝试。“概念车制作”是新开设校级综合性专业校选课程,所涉及的内容是概念车制作的整个过程,教学方法采用学生主动研究和学习,教师指导方式。将CDio模式应用到“概念车制作”课程中,以学生团队在工作室(课堂)针对概念车为情境的理论学习、分析、思考为重点,构建一个“构思-设计-实施-运行”的重理论又重实践的工程教育环境。

二、课程设置的目的

设置“概念车制作”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综合运用专业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逻辑性、灵活性与广泛性,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科研素质、工程意识和创新精神。该课程要求学生树立工程的概念,同时了解在完成工程的过程中,所涉及到的相关内容,使学生了解作为一名工程技术人员,不仅需要具有相关的技术技能,同时更重要的是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团队合作能力、书面及口头交流能力、资料的使用及查阅能力等,还有自我学习和管理等相关能力。使学生在系统分析与设计、制作、调试、信息处理、文档写作和团队合作等方面的能力都有一个质的飞跃,为从事技术和管理工作积累实践经验,为造就出高素质工程技术人才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课程的组织

“概念车制作”是一个复杂的设计、制作和调试的过程,将概念车制作分成多项目(或系统)。该课程分成五组,每组学生3~5人,包括车身组、传动组、转向及车架组、发动机组以及电器组。要求汽车服务工程和车辆工程专业学生基本安排在传动组、转向及车架组、发动机组以及电器组,成型专业学生安排在车身组,机械制造及自动化专业分派到各组承担零部件的制作。

四、CDio模式下的课程

1.课程的构思(C)

概念车就是最先进、前卫、环保、最能代表造车工艺的技术与科技发展设计的未来汽车。教学内容的构思是以概念车制作为平台,课程教学内容包括技术和管理两个方面。

该课程技术内容构思是概念车的制作项目,制作概念车要求每循环教学都有创新,在汽车节能、环保,轻量化等方面进行改进和创新。概念车主要包括发动机、底盘、电器和车身四大部分,每循环教学创新都要从这四个方面考虑。基于比赛和教学规律的考虑,每循环教学项目都在变化,构思概念车的系统创新是关键,这就是项目任务书。如2015年是转向系统的优化,2016年是发动机电控系统的开发。

该课题管理内容构思以质量管理体系iSo9001进行管理,使学生团队受现代企业管理方式的熏陶。

2.课程的设计(D)

根据构思的项目任务书,对构思课程教学进行设计。

(1)教学过程的设计

“概念车制作”教学过程的设计与传统的课程教学过程有很大差别,时间不固定,按照项目计划时间运行。主讲教师不站在讲台上将知识或技术灌输给学生,深入到学生团队中去,引导学生去思考和解决问题。学生团队按照项目计划书去学习和研究,推动项目逐步接近技术指标。

(2)教学方法的设计

“概念车制作”授课在CDio模式框架内进行,需将CDio精神灵活地贯穿于教学活动中,突出以学生为中心的观念。采用以学生动手和自行思考为主,教师指导为辅的教学方式。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习、研究和思考自行完成,遇到问题,教师引导学生思考研讨,和学生一起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手段,最后解决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引入工程的概念,而且还要按照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严格要求学生。

(3)教学内容的设计

教学内容包括技术方面和管理方面的教学内容。技术方面包括,调研、构思、设计、制作、调试和比赛(若有比赛)或总结等内容;管理方面包括大学生日常管理、经费管理、数据管理、设备管理以及基地管理等。

(4)实训基地的设计

实训基地设计是按照iSo9001管理体系进行现场设计,将占地面积500平方米制作基地划分为车身成型区、学习区、加工区、组装台架调试区以及设备存放区。

3.课程的实施(i)

(1)技术方面的实施

实施过程按照项目计划时间进行。制作过程主要在实训基地。首先,学生团队调研和检索材料,了解和掌握该任务的技术动态和发展趋势。如2016年的主要任务是发动机电控系统的开发,就要了解发动机电控知识和技术,掌握电控技术动态和发展趋势。学生团队要出去调研,记录和撰写调研报告。

根据比赛和教学的要求,撰写项目任务书。首先,设定本学期概念车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如2016年关键技术是发动机电控部分,其他系统进行优化。其次,对概念车进行总体布局,如2016年概念车采用三轮行驶系统,转向系统采用阿克曼转向方式,车架采用前一字后井字结构以及车身采用锥形流线型等。第三、零部件设计采用Cai设计并进行仿真车身强度、刚度进行有限元分析和计算。第四、按照已经学过的《机械零件》的知识,对零部件选型。

按照零部件的要求以及计算分析结果,对零部件进行绘制,设计零部件的加工工艺和工装夹具。根据图纸的内容进行制作,制作大部分都是学生团队在学院加工中心自行完成。

零部件全部制作完毕进行组装,组装后进行调试,调试先进行台架测试,台架测试通过后,再进行路试,如果有问题或效果不理想,再进行零部件优化,然后再调试,直到达到比较理想状态为止。学生团队在计算分析、制作以及调试过程中遇到技术问题查资料或看讲义以及教师指导。

课程技术内容讲义总计九章,主要包括车架设计与制作、车身设计与制作、转向系统的设计与制作、制动系统设计与选型、传动系统的设计与选型、电动车动力系统的设计与选择、燃油车动力系统的设计与选择、电动车测试过程以及燃油车测试过程。

(2)管理方面的实施

大学生日常管理、经费管理主要管理者是学生辅导员承担。数据管理、设备管理、以及管理实训基地的管理按照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实施,主要管理者由主讲教师或其助教承担。

4.课程的运行(o)

逐步建立较完善的“概念车制作”教学体系和实训体系,构建与现代企业较为一致的行业质量管理体系(iSo9001),使“概念车制作”课程能够正常运行,并逐步完善,实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人文素质的目标。

五、课程考核方法

考核方式按照平时考核、平时记录情况、月汇报情况、会议纪要、以及总结报告相结合考核方法实施。即每阶段或过程都有记录,记录作为考核的依据(20%);不定期或定期讨论问题和措施有会议纪要,纪要也作为考核的依据(20%);每月有各组汇报,汇报情况也是考核依据(20%);最后总结报告也是考核依据(20%)。平时有考核记录(20%),平时考核成绩由学生辅导员确定,其他考核由主讲教师确定。

六、结语

“概念车制作”课程经过2015年的试验,取得了一些成绩和效果,积累了一些课堂教学经验,为2016年正式确定校级选修课程打下良好的基础。2016年开课已经开始,制定了教学大纲和考试大纲,自编了课程讲义,制定了课程考勤管理办法以及定期汇报制度,基本建立了课程教学体系和实训体系,构建与现代企业较为一致的行业质量管理体系(iSo9001)。仅一年的课堂教学经验只是雏形,持续的改进并逐步完善“概念车制作”课程,才能培养出更多的高素质工程技术人才。

参考文献

[1]麦肯锡.addressingChina'sLoomingtalentShortage,mcKin-seyGlobalinstitute,october2005

[2]查建中.论“做中学”战略下的CDio模式[J].武汉: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8,(3).

教育技术学概念篇7

1.1概念认知

幼儿园教师对现代教育技术的了解及认知状况.是教师在教育活动中有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基本前提之一.1)公办园从概念的了解程度来看.郑州市公办幼儿园教师大概了解的占比为100%。也就是公办园全员对此概念都有所了解这一良好状况得益于郑州市自2006年至2010年整整五年对全市中小学教师f含幼儿园教师)所做的现代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及考核2)民办园郑州市民办园教师对于现代教育技术的了解相对公办园而言.明显处于认识不足状态。民办园教师对于现代教育技术大概了解的仅占到51%.听说过现代教育技术这一概念的为22%.完全不知道此概念的人数占比为27%。

1.2学科认知

幼儿园教师对现代教育技术学科的认知.影响着教师在日常活动如何将现代教育技术运用于各项活动中.郑州市幼儿园教师对现代教育技术的认知情况。1)公办园郑州市公办幼儿园有46%的教师.即将近一半的教师认为现代教育技术就是计算机与学科的整合。26%的教师把现代教育技术等同于计算机应用.18%的教师认为现代教育技术就是现代教育理论的实践.另有10%的教师认为现代教育技术就是教学软件开发2)民办园郑州市民办幼儿园82%的老师认为现代教育技术侧重于现代教育理论实践民办园有五成以上教师存在这样的认识是很令人鼓舞的。有22%的教师认为现代教育技术侧重于计算机与学科整合.13%的教师认为现代教育技术侧重于计算机应用.另有8%认为现代教育技术侧重于软件开发。

2数据分析

2.1概念认知

1)幼儿园

教师对现代教育技术的了解仅限于浅表层次河南省郑州市自2006年开始.连续五年对全市所有中小学教师(含幼儿园教师)按照地理位置分片区、分批次进行了强制培训与考核.对中小学及幼儿园教师现代教育技术认知方面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但由于培训时间较短.教师的认知仅停留在浅表层次。

2)公办园

教师对现代教育技术的了解程度明显高于民办园教师从师资来源上分析.民办园大多数教师为河南本省的幼JUJili范学校毕业生.本省的幼儿师范学校均未开设现代教育技术课程.对现代教育技术的概念处于无知状态走上工作岗位后.没有相关部门强制幼儿园必须为教师提供相关培训,故民办园教师认知水平较弱。

2.2学科认知

1)大部分教师将现代教育技术等同于计算机应用依照数据可以得出结论:郑州市幼儿园教师普遍认为现代教育技术离不开计算机.提到现代教育技术一定是对计算机某方面的应用。不难理锯.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及其在社会生活各方面的日益普及.使得计算机在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中占据了很重要的位置.本专业以外的人员从表面看.很容易将现代教育技术与计算机等同起来。

2)大部分教师重视技术学习.轻视理论指导中小学及幼儿园教师在授课中使用计算机就认为自己已经运用了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而极大地忽略了现代教育技术理论对教育的指导作用。电视的用途就是用来为幼儿收看各个频道的动画片,与教学无关教师热衷于技术的学习.非常重视教学课件的制作,但在实际应用中纯属课件搬家.很少关注教育教学规律。

3对策研究

3.1重视现代教育技术理论学习.强调认知的系统性教育技术作为理论和实践并重的交叉学科.它融合了多种思想和理论教育技术的理论基础主要有教育理论、学习理论、传播理论、系统理论等将这些理论运用于教学中.指导教学实践。提高教育教学效果。当今社会,百家争鸣,百花齐放,各种学>-Jn论各有所好,但在教育技术领域却走向了融合.现代教育技术似乎成为连接教育、心理、信息技术等学科的桥梁幼儿园教师只有在现代教育技术的理论指导之下,才能有效发挥起作用。

教育技术学概念篇8

关键词:体能概念体能分类体能训练

1.引言

20世纪50年代,前苏联运动训练理论界提出了“训练周期”理论,认为运动员竞技状态的形成需要经过“获得”、“保持”、“消失”阶段,运动训练过程就应分为“准备期”、“比赛期”、“过渡期”。“准备期”进行一般体能训练,“比赛期”进行专项体能训练,把“体能”(身体素质)与“技术”作为两个“元因素”,产生了“二元训练理论”,被国际体坛理论界所广泛接受,成为主流训练理论。其要义如下:运动能力(运动成绩)由“体能”和“专项技术”两个“元因素”构成。80年代中后期,“体能”这一词汇在我国各类体育报刊和文献上开始出现了,也是当前我国运动训练界使用频率很高的一个概念。近年来,我国各类竞技运动项目的训练中都陆续开始强调“体能”的训练。但是,人们对于体能的概念至今尚无统一的认识,且分歧较大。

2.“体能”的不完全概念集

2.1体育词典中的体能概念

关于“体能”,上海辞书出版社1984年出版的《体育词典》[1]解释为:“体能”指人体各器官系统的机能在体育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能力,包括力量、速度、灵敏、耐力和柔韧等基本的身体素质与人体的基本活动能力(如走、跑、跳、投掷、攀登、爬越和支撑等)两部分构成。

2.2运动生理学书中的体能认识

《运动生理学》[2]认为:“通常把人体在肌肉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力量、速度、耐力、灵敏及柔韧等机能能力统称为身体素质。”其实,国内外很大一部分学者认为身体素质就是体能。

2.3运动训练学书中的体能概念

《运动训练学》[3]认为,运动员体能是指运动员机体的基本运动能力,是运动员竞技能力的重要构成部分。指出运动员体能发展水平是由其身体形态、身体机能及运动素质的发展状况所决定的。三个构成因素中,运动素质是体能的外在表现,所以,在运动训练中多以发展各种运动素质为身体练习的基本内容。

《运动训练学》还认为体能训练是运动训练的重要内容,在运动训练过程中,力求运用各种有效的训练手段与方法,改造运动员的身体形态,提高有机体的机能水平,增进健康和发展运动素质。其与技术训练、战术训练、心理训练和智能训练有着密切的联系,强调体能训练是基础,其他的训练应该建立在体能训练基础之上。体能训练还分为一般体能训练与专项体能训练,一般体能训练又是专项体能训练的基础。

2.4“一元论”的体能认识

2003年,学者茅鹏等认为,传统的“二元”理论将“体能”(身体素质)与“技术”分离,认为体能是基础,技术只能在体能基础上发展,在训练中必须先体能(身体素质),后技术。[4]其固化了教练员的训练思路(训练指导思想),阻碍了现代运动训练发展水平的提高,不利于运动训练成绩的提高。体能是“涌现”式的,“用进废退”,不能用“积累”、“储备”、“消耗”等类简单化概念进行描述。并进一步指出,“技术”和“体能”,本是“一元”的。在训练中不存在没有体能内容的动作技术,不存在没有技术形式的体能发放。技术与体能,就像形式与内容一样,在客观现实中是无法分离的,只能在概念的指向中,为了思考的需要,可人为地予以剥离。[5]他将这一新理论定格为“一元训练理论”,使体能目标和技术形成融合在一起,寓体能于技术,要求“体能技术化”。[6]

2.5体适能的概念

目前国际上还有一种比较流行的概念――体适能(physicalfitness),其分为运动体适能(sportrelatedphysicalfitness)和健康体适能(healthrelatedphysicalfitness),前者主要包括:速度、反应、爆发力、协调性和灵敏性等素质,这是运动员为在竞技比赛中夺取最佳成绩所追求的体适能;后者主要包括:心血管耐力、体脂成分、肌肉力量和耐力及柔韧性等素质,这是一般人为了促进健康、预防疾病并提高日常生活、工作和学习效率所追求的体适能。[7]

3.对“体能”概念的反思

3.1在竞技运动领域

关于“体能”的概念所描述的事物本质属性及外延的准确性问题,一直以来为各条战线上的训练学理论界专家学者所关注。“体能”概念的多义性造成了学术观点的多样化,甚至许多学者陷入了“一元”讨伐“二元”的队列中,好在还有众多专家学者研究时兴的“板块训练”、“小周期训练”。

在国内,运动训练界、理论界对运动员体能的概念认识不尽一致,直接影响体能训练的质量和效果,进而影响我国整体竞技运动水平的参差不齐。典型的如让国人又爱又恨的足球与失落的女子中长跑和让国人引以为豪的刘翔与女子网球的崛起等。理论要来源于实践,又要指导实践。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市场商业化运作与体育赛事紧密结合。20世纪90年代后竞赛体制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各个项目的赛事越来越频繁,由传统的大周期的赛会制变成了现代的小周期的积分制(主要是球类),传统的“大周期训练”理论已经不能胜任现代高水平运动训练的指导工作,尤其是在准备期的“体能”训练理论方面,如球类项目在一个星期内就有1―2场(多至3场)的比赛(如CBa、nBa等),田径项目约20天就有一场赛事,等等如是。随之在运动训练界,传统大周期训练理论渐被板块训练理论及现代小周期理论所蚕食取代。

纵观国内运动训练界、理论界的质疑与争论,以及一些运动项目的失败和一些项目所取得的骄人成绩,结合国际上的运动训练理论成果,从马克思主义实践论关于理论与实践关系的视角看,我们很有必要首先搞清楚“体能”的概念的内涵与外延,以便于运动训练实践的操作。

3.2在学校体育领域

随着社会的进步,以及学校体育教育的发展,体育教育成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国民体质提高的重要途径。同时,随着科技的进步,以及社会化大生产的进行,职业分工越来越细,不同职业岗位对于体能开始有了不同的要求,开始了不同的职业工作需要不同的职业实用性体能。翁惠根等人研究认为,高职院校开设职业实用性体育课程教学模式是一项具有开创性的积极举措和改革取向。[8]姜生成研究指出,“岗位主导”是把体育引向以培养职业岗位“体能胜任力”为重点。[9]现今,在高校体育教育中针对职业实用性体能的教学还是相当匮乏,其主要原因还是要归咎于现今“体能”概念的含糊,以及学校体育教育界对于“体能”概念认识的不足。没有对“体能”概念的清楚认识,就不可能在高校体育教学中进行开展职业实用性体育教学,就不可能做到高校体育教育实用化、社会化。唯有在明确“体能”概念的基础上,分清“体能”包括健康生活性体能和竞技运动性体能之外,还应有职业岗位性体能的补充,这样才能推动高校尤其是高职院校的体育课程改革的步伐。

4.对“体能”概念及其训练的再认识

其实,从上文提及的不同体能概念中可以看出,体能是有机体所表现出来基本活动的一种能力,正常个体体能间的差异仅仅是其活动能力的大与小而已,运动员在这方面的能力(包括“先天”和“训练”获得)也仅是超群而已,表现为“更高、更远、更强”,正所谓“你有我有,你有我优,你优我特”。

4.1“体能”概念新释

4.1.1概念

“体能”是指与有机体的活动密切相关的几个功能系统表现出的能力,包括:运动系统(肌肉、骨骼、韧带)、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和呼吸系统等。

4.1.2分类

从现实情况即机体对体能要求的大小程度来划分,“体能”应包含健康生活性体能、职业活动性体能与竞技运动性体能(运动员体能)。其中,良好的“健康生活性体能”可让身体应付日常生活(除工作之外活动)不易产生疲劳,包括闲暇活动及突发事情;良好的“职业岗位性体能”可提供职业岗位活动所需的某些特定素质并能延迟或缓解部分职业病的发生;良好的“竞技运动性体能”可确保运动员维持良好的竞技状态,其目的在于取胜及创造记录。三者本质一样,都是表现为对活动能力的系统支持,从体能要求上来说应该是递进的,后者要求都比前者高,其中竞技运动性体能在功能上表现为更高更强,并在机体形态上会有特殊的要求以适应运动项目的特性。

4.2体能训练(运动员体能训练)的厘清

4.2.1体能训练(运动员体能训练)与技术训练的关系应是相辅相成的、“与时俱进”的。在高水平运动员训练中,传统大周期训练的“先体能后技术”不可取,在训练中应注重体能与技能的和谐发展,追求“体能技术化”。但体能就是体能,技术就是技术,虽两者同是竞技能力的决定因素,但两者本质毕竟截然不同,不应存在所谓的“本是一元”,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体能发展对技战术不断革新的迎合。

4.2.2体能训练是一个复杂的系统,不同的项目有着不同的体能要求,不同的技战术对体能要求也有所区别,在结合运动训练学规律进行操作时,必须首先正确把握项目的本质特征。

参考文献:

[1]章钜林,束纫秋,韦纫秋等.体育词典[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84.

[2]王步标,华明,邓树勋.人体生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

[3]田麦久,刘建和,延烽等.运动训练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0:184-185.

[4]茅鹏.训练理论统制挡住体育强国建设[J].体育与科学,2005,(3):1.

[5]茅鹏,严政,程志理.一元训练理论[J].体育与科学,2003,(4):7.

[6]茅鹏.训练理论统制挡住体育强国建设[J].体育与科学,2005,(3):4.

[7]熊斗寅.浅析“体能”概念[J].体育学院学报,2000,(1):1.

教育技术学概念篇9

关键词:职业教育数学教学概念教学数学模型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志码】B【文章编号】1008-1216(2015)04C-0052-02

一、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数学教学的大环境一是计算机的迅速发展和广泛应用;二是数学的应用向一切领域的渗透,使数学教学中存在一对相互依存又矛盾的问题。首先,传统的教学与专业实际联系不紧密,学生认识不到数学在专业中的应用,强调运算能力的培养的同时对计算器的运用不熟练,将大量时间花费在可以用数学软件解决的问题上,没有思考如何解决问题,学过的知识用不上或不会用;另一方面,数学课堂上涌现大量的课件、教学软件,又把教学过程过分形象化,没有给学生培养数学思维的空间,直接展示代替了抽象思考的枯燥,放弃理论支持的最直接方式就是放弃概念教学,直接切入计算应用部分,确保课程的实用性和针对性时,忽视了理论知识的原始由来,忽视了渗透于其中的数学思想,使数学方法在行业中的应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二、计算机渗入数学教学的利与弊

计算机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的目的,就是要实现教育的民主化、多样化和个性化。多年来课程改革的实施在强有力的技术手段支持下,使现代信息技术的开放性、多媒体性、交互性和网络化等特点,为学生学习提供了丰富的教育资源。我们在尝试着“做数学”中,使数学走向生活,走向现实。计算机与数学课程的整合有利之处就在于,使其与学科内容、教学资源、教学策略等融为一体,促进学科教学质量的整体提升。

但是,数学认知的过程是一个由具体到抽象再到具体的过程,计算机的动态性使得数学概念形象化,但是一味追求形象生动具体,不利于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学生在课件的演示过程中被动接受了教师提取出来的表面的东西,生硬地将结论应用于各类计算和专业的问题,完全不明白结论的理论原理,导致在应用的过程中有失误出现不知道如何纠正,或者根本不知道错在何处。我们努力的方向是将教学理论、方法、技能与计算机结合起来,促进学生信息素养和数学素养的整体发展。

三、新的教学方式的设想

职业教育的专业性为计算机整合数学教学提供了广阔的天地。计算机技术可以优化数学教学的过程,促使学生较快地掌握一些抽象的知识,教学中又可以有效地传授信息技术。教师和学生不但实现技术对单一课程的探究学习,还努力实现对跨学科课程的整合学习。

学习以思维为中介,认知以概念为基础。人类思维具有联想特性,在教学过程中如果只注重单一知识的掌握,缺少对知识系统性的认识,会使得学生认识肤浅,综合运用能力差。所以教学中我们尽量夯实概念,再现知识的进展过程,加强前后联系,结合局部问题和整体结构,探讨个别问题与整体问题的联系,使得学生不但知其然,还知其所以然,在运用中做到得心应手,灵活广泛。

四、微积分的概念教学中存在的不合理性

微积分在阐明数学、物理科学、工程学、生物科学方面起了重大作用,学好微积分的重要基础是理解好极限、导数、微分、积分等重要概念。许多教师的经验是鉴于成人学生的基础薄弱,侧重于计算,在概念没有介绍清楚的情况下,直接传授计算方法,按照一定步骤进行计算。学生思维不清晰,学习数学成了一个记和背的过程,没有学习到思想方法。数学必须是介绍是什么(概念)、能干什么(性质)、怎样用的过程(定理,推论)。现在基本上省略了前面两步,直接进入定理或者推论的应用,理论基础不扎实,应用起来不会熟练,即使错了也不知道错在哪里。

五、微积分的概念教学的设想

职教数学中更应该突出专业特点,讲清基本概念。在讲解概念时,基于概念的形成和概念的同化,能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实例或者与专业相结合的实例中引入,会有利于概念的形成。减少烦琐的理论推导,突出数学知识的应用性,将计算机手段合理地融入其中。划分发现过程,确定教学要求;创设情形,有利于学生主动学习;严密组织教学,引导学生参与活动。

1.实施探索性学习

在概念、定理的教学中实施探索性学习,让学生自主挖掘、探索,亲身经历知识的产生、发展过程。例如,在极限概念的教学中进行如下处理:

(1)提出问题:函数y=ax2+bx+c当x越来越大(即趋向于正无穷)时,函数值如何变化?

(2)将结论概括为“函数值越来越小,越来越接近常数0”。思考:什么是函数极限?

(3)给出极限的概念,强化概念细节部分。

(4)思考:是不是每个函数都具有这样的变化规律?

(5)通过实例归纳,在比较分析中总结最后结论。

这种探索式的教学设计,将预先组织好的知识体系展现给学生,把学习过程变成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使学生不仅掌握了极限,而且获得了亲自研究探索的体验,增强了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还有利于培养质疑的精神。

2.利用简单的数学模型

极限教学中,这样引入:

(1)给出函数和函数的图像:

(2)引导学生观察图像在原点附近的特点,思考:第一重要极限的结论怎么来的?不通过严格的证明,我们在图像上得到什么启发?

(3)总结第一重要极限结论。再提出问题:变换一种形式,结论是不是还成立?

(4)给出等价形式和推论。

利用简单模型掌握基本数学思想和方法能使数学更易于理解和记忆,阶梯式的方式有助于形成学生的思考体系,培养学生的数学概括能力,使其掌握最本质的东西,用数学思想和方法统率具体知识,得到具体问题的解法。

结合职业教育的特色,考虑职教学生的基础,我们在扎实学生的数学概念的过程中,主要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使其具有一定的用数学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将其运用在自己的专业中。在教学形式上,灵活运用计算机的直观展示功能,计算功能,使我们培养的学生具有“想”和“做”两方面的能力,将数学的工具性发挥到极致。

参考文献:

[1]张健.分层次教学-职业教育的新境界[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3(10).

[2]朱春浩.高职数学教学与计算机数学实验[J].职业技术教育,2000(10).

教育技术学概念篇10

关键词:职业技术学院;自我概念

自我概念是个人在身心成长和生活经验中,对于自己的身心特征、行为表现以及社会人际关系等各方面所持的综合性知觉和评价。自我概念具有三种功能。第一,引导个人行为。在青年学生的发展过程中,引导他们形成积极的自我概念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第二,决定了人们的自我期望。自我期望在自我概念基础上发展起来,与自我概念相一致,其后继行为也决定于自我概念的性质,因而,自我概念具有预言自我实现的作用。第三,经验解释系统的作用。自我概念就像一个过滤器,进入个人心理世界的每一种知觉都必须通过这一过滤器。知觉通过这一过滤器时,将被赋予意义,所赋予意义的高度决定于个人已经建立起来的自我概念。当个人自我概念消极时,每一种经验都会与消极的自我评定联系在一起;如果自我概念是积极的,每一种经验都可能被赋予积极的含义。因此,我们需要清楚地了解青年学生自我概念的状况,懂得每一种教育措施经过个体自我概念折射后对于他们身心健康发展的意义。

自我概念一直是心理学中的研究重点。最早的心理学研究理论认为,自我具有反省能力,即审视自己,把自己当作认识对象。自我概念代表了一个人对自己的认知和看法。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的定义被认为是对自我概念一词的最完整解释。他认为,自我概念是个人对自己多方面综合的看法。在此看法中,既包括个人对自己能力、性格以及与人、事、物之间的关系等诸多方面的评价;也包括个人从对目标和理想的追求中所获得的成功与失败的体验,以及对自己所作的正负评价。

关于自我概念的含义,国内学者基本沿袭了西方心理学的看法,认为自我概念是个体对自己所有方面的知觉,是一个多维度、有层次的、有组织的结构,包括个人对自己性格、能力、兴趣、欲望的了解,个人与他人和环境的关系,个人对处理事物的经验,以及对生活目标的认识和评价等,认为自我概念具有评价性且可以和他人分别开来。

自我概念的形成伴随着自我认知。自我认知是个体自己了解自己的过程,或者说是个体对自己心理和行为状态的了解。一个人尽管对自己的自然属性十分了解,但对自己的心理和行为的认识却常常模糊不清,也就是说,由个体的自我认知形成的自我概念有很强的不确定性。青少年由于自我意识中的自主性成分还没有完全确立,因而,更易受环境或他人的影响而改变对自己的认识。

研究职业技术学院学生自我概念

特点有助于培养青年学生健全人格

自我概念是个体对自身的知觉和评价,是人格发展的重要因素。自我概念也是个体实现社会目标,完善人格特征的重要保证。这一阶段是学生身心发展的高峰时期,也是个体自我概念确立和发展的重要时期。因此,有必要对学生的自我概念特点进行分析,了解这一时期青年学生对自己的学业、职业取向、与同伴及父母的关系、体能、外貌等方面的评价。除此之外,还要对不同年龄段学生自我评价的特点进行探讨,并采取切实有效的教育措施,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

自我概念对学生的认知、动机和情感具有重要影响。因此,我们应该深入了解处于不同阶段和不同层次的学生如何看待自己,如何认识自己,即他们的自我概念水平如何,有何特点等等。根据了解到的情况因材施教,为提高青年学生的心理素质提供依据,为学生职业生涯的设计、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与激励以及学校教育策略的制定和教学目标的设置提供依据。

职业技术学院学生自我

概念特点的分析与讨论

(一)职业技术学院学生自我概念的性别差异特点

男女学生的自我差异不显著自我概念的性别差异一直是我们关注的重点。通过调查分析发现,在一般自我方面,男、女生不存在显著差异。这反映了在多维度、多层次的自我概念结构中,男、女生虽然在不同的维度上互有优势,然而总体自我概念不存在显著性差异。

逻辑判断自我概念评价,男生显著高于女生分析表明,男生在逻辑判断自我方面高于女生,女生尽管生理发育总体上早于男生,而且学习也很刻苦努力,但在逻辑判断方面所表现的自我评价显著低于男生,但形象思维能力增强较快,并且逐渐在这方面呈现明显的性别差异。

对职业技术学院学习适应的评价,女生显著高于男生女生对职业技术学院适应情况显著高于男生。她们认为自己对绝大多数课程的学习都很有耐心,而且学得较快。女生更能够适应学习环境。这表明女生更适应职业技术学院的生活,对学习充满信心,对未来职业发展更乐观,更多地将学业成功归因于自己的努力;男生则由于感到竞争的压力,对未来的职业发展不乐观。

对技能方面的评价,因专业差异男、女生各有偏重男、女生在技能发展自我评价方面受到专业制约。机械、计算机、艺术设计等专业的男生自我评价显著高于女生;服装、电子、纺织、旅游等专业的女生自我评价则显著高于男生;营销、管理、服务、商务等专业的男生和女生自我评价差异不明显。

(二)不同阶段职业技术学院学生自我概念的特点

职业技术学院二、三年级是学生自我概念发展的关键时期职业技术学院学生对其学业、社会关系的评价,从一年级到二年级呈明显下降趋势,以后则呈平稳发展趋势。这一发展趋势主要与青年学生认知能力增强、自我意识发展、生理发育迅速成熟和学习知识难度加大、专业程度提高等因素及其交互作用有关。首先,刚入学的学生对学校、老师、同学及新的学习环境存在新鲜感,仍然保留着高中阶段的学习方式,而且一年级所学内容侧重于基础课程,因此,学生对学习有一定的信心。步入二年级,所有学生都加深了对自我的认识,并对比不同发展状况的同学,对照自己的学习效果进行自我评价,产生了不同的自我效能感;加上专业课程的逐步渗透,所学难度加大,社会要求和自立意识增强,有些学生开始怀疑自己的能力,自信心不足。进入三年级,面临就业压力,学生的反省与深思、自我认识、自我评价进一步发展,学业成效感使自我体验向积极与消极两极分化。由于恐惧就业失败,他们对所学专业期望值更高,由此引起对自己现有学习效能的过低评价。另一方面,进入高年级,生理和心理趋于成熟和稳定,逻辑思维进一步发展,知识和经验进一步丰富,开始全面、客观地看待自己、分析自己,自我评价能力提高,呈现平稳发展的趋势。其次,刚进入职业技术学院的学生逐步对朋友的意义有了新的认识,在交友上有了层次性。随着内心世界的丰富和兴趣爱好日益广泛,对朋友的不满足感会降低他们对朋友关系的评价。进入高年级,学生自我评价趋于客观,逐渐能够正确看待自己和朋友的关系,并且能够友好相处。再次,职业技术学院低年级学生由于逐渐减少了对父母的依赖,与父母的感情逐渐疏远,常导致父母不能理解他们的看法,甚至有对抗性情绪。虽然大多数高年级学生希望父母把他们当作独立的个体对待,反对父母过多干涉自己,但与父母之间的直接冲突减少了,基本能与父母和谐相处。

对异性朋友由相互排斥逐步走向接近由于生理发育的急剧变化,性格发展上的差异,加上职业技术学院学生来自不同的地区,彼此不相熟悉,使得低年级男、女学生之间比较陌生,存在隔阂。虽然对彼此逐渐发生了兴趣,但却以相反的方式表达这种兴趣,如表现出对异性同学的轻视等。随着年龄的增加,男、女生之间更多地表现出了好感,比较关心异性的思想和行为,愿意和异性一起学习、活动和游戏。

高年级学生自认为可信赖性较差,情绪易低落低年级学生的可信赖性明显高于高年级学生。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在于,学校进行的诚实守信教育与一些社会规范存在不一致性。学生面对现实生活时容易对学校的教育产生困惑甚至怀疑,在内心对诚信和圆滑的冲突中逐渐选择了后者。这一时期的学生容易产生紧张感和情绪多变,导致部分高年级学生学习热情下降及人格发展的偏移。

学生对自我多方面评价会向偏高和偏低两个方向游移由于高考成绩不佳,学生入学时常带有失落感,对自己的评价偏低,对未来的期望不高。随着在校学习的时间延长,加上部分学生本身具有较好的学习基础和良好的学习习惯,以及较高的学习目标,使得这部分学生在大学期间努力打好专业基础,增强了实践动手能力,进而提高了对自己学业的评价,对自己在学业方面成功的可能性开始抱有乐观的态度。

同时,家长及社会也对学生抱有一定的就业期望,尊重、重视他们的学习情况,注意与他们沟通,关系较为融洽,学生的情绪因此变得较为稳定,并在很大程度上产生了积极的自我概念。

(三)不同状况学生自我概念的差异

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对自己学业及总体自我评价较高学生的大部分时间在学习中度过,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经常得到老师和家长的表扬,能够更多地体验到成功的快乐,进而产生积极的自我概念,对自己做出较高的评价。

学习成绩差、表现差的学生以及特困生容易情绪低落学习成绩差、表现差的学生经常面对老师和家长的批评与指责,因而形成了消极的自我概念。主要表现为情绪不稳定、自控能力差、自我调节难,或感情脆弱、焦虑,听不进、也不想听正确的教育,产生逆反心理和厌学情绪。特困生由于承受了过多的生活压力,以及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很容易产生自卑心理、戒备心理,会感到抬不起头来,心态消极,形成了消极的自我概念。消极的自我概念在个体方面至少会产生三个问题:第一是认知上的,他们怀疑自己的能力,对前途没有信心;第二是情绪上的,他们很少体验过学业成功带来的满足和愉悦,相反,他们对学习、生活怀有恐惧心理;第三是动机上的,由于对自己丧失信心,“差生”、“弱生”很少再有努力进取的动机。这就提示我们,在对学生的教育中,要了解学生的内心需要与愿望,使学生从被压抑的状态下解脱出来,同时,还要注意矫正学生的不良行为。教育实践表明,若能对这些学生进行科学的教育,精心的帮助,使其思想得到转化,对于提高教育质量,推动教育改革深入发展,具有深远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四)发展能力与自我概念之间的相关性

发展能力与一般自我概念之间存在一定关联,与学生自我概念之间存在较大关联,与特定专业自我概念之间的相关程度最高。职业技术学院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表现为一般能力和专业能力的同步发展。能力较强的学生在一般自我和学业自我概念评价方面显著优于能力较差的学生。专业技能较强的学生在专业发展自我概念方面有较高的自我评价。加强对职业技术学院学生专业技能的培训,提高其动手能力,有助于提高职业技术学院学生在职业期待方面的自我概念评价。

这一结论的意义在于帮助教师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的自我概念,并对不同能力的学生进行有效激励。教师对学生自我概念的认识来源于他们对学生能力的认识。教师应从每个学生的实际出发,提高学生对自己学业的自我概念的认识,从而增强其自信心,促进自我良好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春兴.教育心理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