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学的重要性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2:33:01

植物学的重要性篇1

关键词:生物化学植物单宁成分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C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4.01.037

1前言

随着对植物单宁研究的加深,植物单宁的作用逐步得到了发掘。从目前已经掌握的情况来看,植物单宁是植物中所蕴含的重要物质,其成分主要由多酚物质组成,因此植物单宁又称为植物多酚。考虑到植物单宁成分的特殊性,植物单宁在生物化学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并在生物化学及周边领域取得了重要应用。所以,为了加深对植物单宁的了解,我们应对植物单宁的概念和定义有全面正确的认识,应对植物单宁在生物化学中的作用及其在生物化学中的应用进行深入研究,保证植物单宁成分研究取得积极效果。

2植物单宁的概念和定义

植物单宁(Vegetabletannin)又称植物多酚(plantpolyphenol),是广泛存在于植物体内皮、根、叶、花和果实等组织中的一类天然多酚类活性物质,也是天然产物中研究得比较早和较多的一类化合物。按其结构和性质可分为水解单宁、缩合单宁以及复杂单宁,化学结构不同用途也各不相同,水解类单宁如没食子酸单宁和鞣花单宁,生物活性较强,在医药、食品、化工等领域应用广泛。缩合类单宁其最重要的组成单元是黄烷醇和原花青定,如黑荆树皮单宁、落叶松树皮单宁表现出不同于水解类单宁的特征,在化工、材料等领域虽有应用,但应用面较窄。

从目前掌握的情况来看,植物单宁是植物中蕴含的一种重要成分,具有一定的提取价值,正确分析植物单宁成分,不但有助于提高植物单宁的应用效果,还能够积极发挥植物单宁的作用,使植物单宁能够在生物化学中扮演中角色,能够成为重要的原料。为此,我们应根据植物单宁的概念,对其成分特性进行深入研究,重点分析植物单宁在生物化学中的主要作用,对其在生物化学中的重要应用有足够的了解。

3植物单宁在生物化学中的主要作用分析

考虑到植物单宁的特性,以及植物单宁成分的组成原理,植物单宁在生物化学中的主要作用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抑菌和抗病毒

从植物单宁的成分来看,其主要成分对微生物的凝固具有重要作用。因此植物单宁成分能够在细菌的抑制和抗病毒方面有重要突破,能够达到抑菌和抗病毒的作用。这一特性决定了植物单宁成分成为了抑菌和抗病毒药品的重要选择。

3.2抗过敏

目前对于过敏症状的治疗,主要采取了多酚类药物。而植物单宁中的多酚成分含量较多,适合作为多酚类药物的重要原料制成抗过敏药物。所以,植物单宁成分对抗过敏表现出了突出的优点,能够满足抗过敏要求。

3.3抗癌变和增强免疫

单宁抑制肿瘤和抗癌作用体现在调节机体细胞生长方面,抗肿瘤作用可能是通过提高机体免疫力来实现的。含柿子缩合单宁的突变抑制剂可用于抑制UV诱发的突变。所以,植物单宁成分还具有抗癌变和增强免疫力的效果。

3.4单宁对食品的色与味的影响

植物单宁通常是从色、味两方面影响着食品风味的。天然植物单宁容易被氧化,特别是在多酚氧化酶的作用下,氧化成红棕色或褐色的醌类产物,成为食品色素中的一部分。由此可见,植物单宁成分对食品具有重要影响。

4植物单宁在生物化学中的重要应用

目前来看,考虑到植物单宁的重要作用以及植物单宁成分的特点,植物单宁在生物化学及其周边领域得到了重要应用,其应用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4.1植物单宁在化妆品中的重要应用

由于植物单宁中富含多酚成分,而多酚成分具有良好的抑菌和抗氧化作用。因此植物单宁在化妆品中得到了重要应用,成为了化妆品的主要原料之一,提高了化妆品的整体效果。

4.2植物单宁在日化产品中的重要应用

植物单宁中除了多酚成分之外,还含有单宁酸等衍生物,能够有效消除空气中的臭气,因此植物单宁被当作日化产品中的重要原料,对提高日化产品质量和效果具有重要作用。

4.3植物单宁在水处理中的重要应用

由于植物单宁成分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因此植物单宁在水处理中得到了重要应用,可以用来消除水中的杂质,达到除垢和清洁水质的目的。同时,植物单宁还能够成为水质稳定剂的重要成分。

4.4植物单宁在材料中的重要应用

基于植物单宁结构的特殊性,利用植物单宁成分特性研制的改性材料成为了材料发展的新方向,对提高材料性能,满足环保要求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因此,植物单宁在材料中得到了重要应用。

5结论

从植物单宁成分来看,由于其富含多酚类物质,并且具有较强的抑菌作用和抗病毒及抗氧化作用,因此植物单宁在生物化学中得到了重要应用。为了保证其应用效果,我们应对植物单宁成分有全面正确的认识,应掌握其抑菌和抗病毒几抗氧化作用,满足实际需要。

参考文献:

[1]王瑞.植物多酚对皮革中Cr(Ⅵ)的防治机理及防治作用研究[D].陕西科技大学,2011.

[2]李芒.肚倍蚜适应单宁环境机理的初步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1.

[3]张国伟,易中周,矣辉,郭俊明.蒙自石榴皮中单宁的提取及其物性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8,(18).

[4]刘洪,敖波,范淑辉,陶明.四川会理石榴皮中多酚微波提取的试验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8,(26).

[5]朱立才.植物多酚的高速逆流色谱分离及特性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0.

[6]马栋.焦化工业场地土壤的paHs污染特征及微生物修复应用[D].华中农业大学,2010.

作者简介:郭宏杰,集宁师范学院生物系,内蒙古乌兰察布012000

植物学的重要性篇2

关键词:园林植物;群落;设计

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提升,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镇园林绿地建设和发展不断面临着新的挑战和要求,为了创造出更加宜居的城市环境,保证居民绿色化的生活质量,发挥科学的生态理念,园林规划和设计师们正在研究和实践有效的老班底建设理论和方法技术,通过多学科的交叉引用,将园林规划和设计推向一个新的发展高潮,在这一过程中,生态理念的传播和强化更加明显,而植物群落及其设计是生态园林概念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的植物群落选择和设计规划是保障园林绿地实现生态环保目标的关键性内容,能够有效提升园林设计的高效性、合理性、美观性,并从整体上促进园林绿地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1.园林植物群落的基本内涵

从人类观赏角度来看,园林植物群落指的是生长习性不同、按照人们观赏角度设计出来的不同类型植物的总称,这一概念体现了同一空间内不同植物形态所构成的群落形态,受到人工创造和植物自身习性两个因素的影响。在植物群落生态学中,园林植物群落则是指满足了植物生态学的要求,并属于园林绿地建设的不同类别植物的统称。园林植物群落有整体的概念,但也体现出具有自身特征的方面:一是这一概念强调园林植物群落在园林建设中的地位;二是生态学要求园林植物群落的形成需要基于其自身的自然特征。这一概念表明,园林植物群落在城市绿地建设中具有较为重要的地位,也体现了植物群落在园林设计中的生态型和科学性。

植物群落及其设计在园林绿地建设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具体的原理植物群落设计中,设计师需要结合植物正常生长所需要的土壤、气候、地貌、空间、温度等环境要素分析植物的自然特征,并对城市的整体环境制定出适宜的设置搭配,再由技术人员针对园林绿地建设需求进行合理安排,才能使植物的选用和群落设计符合自然发展的属性以及对园林艺术性、观赏性的要求,进而促进园林绿地的建设发展,实现园林绿地对城市居住环境的有效优化。

2.园林植物群落和设计的要点探讨

2.1合理选择和配置植物物种,注重植物群落视觉协调性

在园林植物群落设计的具体过程中,需要综合考虑植物所需要的自然环境、植物自身的自然特征和园林植物群落所需要的特点等,合理进行植物物种的选择和配置。由于不同植物具有不同的高度、形态、色调和疏密程度,例如乔木和灌木的高度不同、针叶林和阔叶林的形态不同等,为了保证园林植物群落的视觉协调性,需要依据植物的自然特征进行合理的分析和归类,从而配置出符合人类审美和观赏水平的整体植物群落物种。

2.2配合园林绿地整体景观,注重植物群落的美感

除了要关注植物群落配置的视觉协调性,在园林绿地的设计过程中,也要重视植物群落对园林绿地整体景观的配合,体现出植物群落的美感,实现园林绿地整体的协调性和美观性。在具体的设计中,设计师需要结合园林绿地自身的平面特征、立体特征、整体效果、色彩构图等,分析植物群落的选择需要满足的具体要求。例如,在设计公园中以湖面为主的园林方案时,需要以整个湖面作为园林整体的中心,依据湖面的大小和形态布置植物群落,选择具有柔美感的植物,例如具有倾斜姿态的植物,以更好地体现整体景观的线条性,实现整个园林景观的整体协调性和美观度。与此同时,还需要结合园林中的其它元素,例如假山、石头等,将园林植物群落与这些元素相结合。另外,还应遵循自然气候和季节选择植物物种,体现植物属性,合理配置不同种类和类型的植物物种以更好地满足不同季节的审美需求,让园林绿地呈现出自身的层次感和自然的美感。

植物学的重要性篇3

关键词植物;抗逆性;耐盐;抗旱;抗寒;脯氨酸;水杨酸

中图分类号S3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5739(2013)07-0226-02

植物抗逆性即植物对逆境或者各种胁迫因子的抵抗能力,一般来说,植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会受到多种胁迫,包括生物胁迫和非生物胁迫,如高温、低温、病原菌侵染、干旱、盐碱等,其对植物适应不利环境有重要作用[1]。这些逆境会严重影响植物的生长发育及产量和品质,主要是使植物细胞脱水、膜系统受害、叶绿体受伤、光合过程的有关酶失活或变性等[2]。在生物进化过程中,植物在遭受逆境胁迫时产生一种适应性的防御机制,首先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方式产生水分胁迫,然后在植物体内累积有机物质如甜菜碱和脯氨酸等,细胞液浓度提高,其渗透势则相应降低,从而使植物体内的水分得以保持,将逆境对其产生的伤害降低[3]。

1植物抗逆机制

1.1抗寒机制

寒冷环境的植物有一定的耐寒能力,但是对于突然的低温对植物有重要影响,主要包括冻害和冷害,都会使植物的各项活动减缓或停止。植物受到低温冻害,会造成不同程度的伤害和减产,这是一种严重的自然灾害,严重的后果将导致植株死亡。冻害主要是通过冰晶对生物原生质造成损伤,因此植物耐冻、避冻的重要机制就是避免细胞内结冰。外因和内因2个方面的诱导都可以形成冰核,其形成以后,结冰机制的重要因素是植物组织体内外冰核扩增的通道和阻遏物[4]。植物在冷害发生时会在体内改变某些分子的状态或者产生各种功能分子,从而抵抗低温,使质膜上的脂类发生变化。陈娜等[5]研究表明,膜脂组成与抗冷性存在一定的关系,膜脂不饱和脂肪酸的含量越高,膜脂相变温度越低,植物的抗冷性也就随之增强。

1.2耐盐机制

目前的研究表明,作物的耐盐机理并非一种单一性的过程,而是十分复杂的。有研究者将盐生植物分为2种类型:拒盐型植物和吸盐型植物。拒盐型植物可以避免离子效应,但容易导致渗透胁迫,因此无法避免盐分对植物细胞产生的伤害[6]。吸盐型植物则是将盐作为渗透溶质,但这样容易造成细胞内离子平衡的破坏,引起必需元素缺乏和离子毒害。非盐生植物尽量减少吸收有害盐离子,同时将已经吸收的盐离子尽量储存到老的组织中,从而实现对幼嫩组织的保护。盐生植物为了减少盐离子对细胞质的毒害,需要保证盐分与细胞质隔离,一般会将吸收的盐离子积累在液泡中。脯氨酸在众多渗透调节物质中的地位最为重要,盐胁迫条件下会产生的大量脯氨酸,为了保护重要的生殖器官和光合器官,将其优先集中于代谢旺盛的光合器官和生殖器官中[7]。

1.3抗旱机制

在少雨地区,植物经常经历干旱环境的胁迫,它对干旱信号的最先反应是调整气孔开度,防止水分散失。在干旱情况下,植物会主动积累一些渗透调节物质,来维持渗透平衡,保护细胞结构[8]。脯氨酸在干旱胁迫条件下也发挥重要作用,其疏水端可与蛋白质结合,亲水端与水分子结合,从而使蛋白质束缚更多的水,防止细胞脱水变性[9]。甜菜碱等小分子有机化合物也具有良好的亲水性,由于具有较强的渗透调节作用,因此也是理想的渗透物质。干旱胁迫时植物会通过酶促与非酶促2个系统对活性氧胁迫作出积极反应,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与植物抗氧化胁迫能力呈正相关,它协同植物体内其他抗氧化酶(过氧化氢酶Cat、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等)增强植物对多种氧化胁迫的抗性[10]。

2与植物抗逆性有关的物质及其作用

2.1脯氨酸

脯氨酸作为蛋白质中的一员,在植物出生代谢中的作用尤为重要。许多研究表明,脯氨酸主要分布在细胞质中,对调节胞质和液泡之间渗透式的平衡起重要作用[11]。近期研究表明,脯氨酸在维持蛋白质的高级结构、参与蛋白质的折叠等生理生化过程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12]。脯氨酸不仅能减少水分的散失,还可以与变性的蛋白质结合,提高变性蛋白质的亲水性,使变性蛋白处于溶解状态,防止其凝集而干扰细胞代谢。研究表明,脯氨酸也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抗氧化剂,可清除活性氧。在抗氧化酶系统(SoD、Cat)和过氧化非酶系统(抗坏血酸、维生素e、还原性谷胱甘肽GSH)的协同作用下精密调控活性氧的平衡[13]。

2.2水杨酸

水杨酸(Sa)是植物体内普遍存在的一种小分子酚类物质,是桂皮酸的衍生物。Sa在植物的抗盐和抗寒方面均有重要作用。植物抗病研究表明,Sa及其类似物可诱导植物产生抗盐性状,降低细胞内电解质的外渗和叶片蒸腾强度,提高膜质不饱和度及硝酸还原酶活性,同时参与植物细胞线粒体抗氰呼吸、非磷酸化途径和植物体内茉莉酸代谢过程[14]。盐胁迫条件下,用一定浓度的Sa和乙酰水杨酸处理小麦种子,结果表明可显著提高种子发芽率、发芽指数、活力指数[15]。韩涛等[16]利用外源Sa处理番茄和黄瓜果实,结果显示适宜浓度的Sa处理能提高番茄和黄瓜果实的抗寒能力。水杨酸作为一种激素,在植物抗性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3展望

植物的固生特性决定了其在生长过程中会受到各种各样的逆境胁迫,经济作物在各种胁迫下会产生重大损失,所以提高作物的抗逆性一直是作物育种领域的焦点。在进化过程中,植物也已经产生一些防御机制,但是还有一定的局限性。随着分子生物学与转基因技术的发展,人们开始从分子水平上深入认识植物与逆境之间的关系。利用基因工程可以把抗逆目的基因经体外重组后,导入受体细胞,使其在受体内表达,按人们预先设计的要求改变受体细胞的遗传特性,这为作物抗逆性能的提高开辟了新的途径。

4参考文献

[1]maHaJanS,tUteJan.Cold,salinityanddroughtstresses:anoverview[J].archivesofBiochemistryandBiophysics,2005,444(2):139-158.

[2]武维华.植物生理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426-431.

[3]SeRRaJR,SinCLaiR,tR.osmolyteaccumulation:Canitreallyhelpincreasecropyieldunderdroughtconditions[J].plantCellenviron,2002(25):333-341.

[4]杨晓慧,蒋卫杰,魏珉,等.植物对盐胁迫的反应及其抗盐机理研究进展[J].山东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37(2):302-305.

[5]陈娜,郭尚敬,孟庆伟.膜脂组成与植物抗冷性的关系及其分子生物学的研究进展[J].生物技术通报,2005(2):6-9.

[6]沈洪波,陈学森,张艳敏.果树抗寒性的遗传与育种研究进展[J].果树学报,2002,19(5):292-297.

[7]齐宏飞,阳小成.植物抗逆性研究概述[J].安徽农业科学,2008,36(32):13943-13946.

[8]YoSHiBaYY,KiYoSUet,naKaSHimaK,etal.Regulationoflevelsofprolineasanosmolyteinplantsunderwaterstress[J].phantandCellphysiology,1997,38(10):1095-1102.

[9]黄升谋.干旱对植物的伤害及植物的抗旱机制[J].安徽农业科学,2009,37(22):10370-10372.

[10]马旭俊,朱大海.植物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研究进展[J].遗传,2003,25(2):225-231.

[11]GLennep,BRownJJ,Blumwalde.Salttoleranceandcroppotentialofhalophytes[J].CriticalReviewsinplantScience,1999,18(2):227-255.

[12]VeRBRUGGenn,HeRmanSC.prolineaccumulationinplants:areview[J].aminoacids,2008,35(4):753-759.

[13]RoDRiGUeZR,ReDmanR.Balancingthegenerationandeliminationofreactiveoxygenspecies[J].proceedingsofnationalacademyofSciencesofUSa,2005,102(9):3175-3176.

[14]pena-CoRteSH,pRatS,aLBReCHtt,etal.aspirinpreventswounding-inducedgeneexpressionintobaccolevelsbyblockingjasmonieacidbiosynthesis[J].planta,1993,191(1):123-128.

植物学的重要性篇4

【关键词】高校新校区;植物景观;问题研究

1.武汉纺织大学阳光校区植物景观的现状及产生原因

目前武汉纺织大学阳光校区在建设过程中,只注重校园建筑的建设,大量的在建筑单体方面资金的投入,忽视了植物景观的重要性,导致了阳光校区植物景观存在较多问题,比如:植物品种过于单一,植物的选用生搬硬套,群落层次简单,种植及配置的杂乱,草坪的大量运用,存在较多景观死角等,使得大量高校新校区的景观环境满意度大幅度降低,致使较多师生员工愿望在老校区教学办公、学习。造成上述情况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原因:(1)社会性原因引起的,由于高校校园的植物景观没有统一的标准,导致了校园景观的主观意识过重,领导的喜好占的比重较大,同时随意性比较强,没有考虑校园植物环境的特殊性,以及所要行使的教育意义。(2)专业性原因引起,目前社会上的设计师专业水准参差不齐,很多设计师没有真正了解过学校的办学内涵,所设计出来的东西假、大、空,不太实用,植物的树种选择较为单调,配置的模式比较单一,配置效果不尽人意,以及植物在选种配置时生搬硬套。(3)高校后勤关于植物的养护力度不够,重栽植,轻养护,导致校园中的植物长势较差,影响了校园植物的整体表象,同时在栽植过程中,没有充分考虑植物的生长特性及土壤需求,造成了植物的正常形态色彩没有充分正常发挥。

2.优美的校园景观环境中校园植物景观配置的原则及评判标准

植物是校园景观设计中唯一具有鲜活个性化的生命体,随着时间的推移,植物的形态是变化的,因此,合理的植物配置,可以丰富校园植物品种的多样性,改善校园环境小气候,形成稳定的局部生态环境。高校校园植物景观配置时应遵循的原则是:(1)适应性原则:选用植物时应考虑适应当地地域气候,同时满足校园环境户外活动的空间要求需要,以及高校校园与其他场所所具体的特殊性;(2)科学性原则:科学的选用植物品种,将树种运用合理模式进行配置,配置的效果满足美观需要的同时兼具科学性;(3)观赏性原则:植物配置同样要遵从造园艺术原则,统一、调和、均衡、韵律和节奏;(4)生态型原则:因地制宜进行植物配置,遵从适地适树原则,坚持生态平衡理念,合理选配植物,避免植物种间直接竞争。

高校校园景观中植物配置的合理性与否,主要由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评判:(1)树种选择:树种选择是否具有多样性的特征,所有树种间的生活型结构是否完善,同时乡土树种在所有树种间所占的比例是否恰当,会不会因为外来树种选用过多,抑制了乡土树种的生长。(2)配置模式:群落结构是否具有多样性、植物之间的空间层次、复层植物群落的比例均是评判合理性的标准之一,(3)配置效果:校园植物景观是否遵循生态适应性、功能合理性原则,校园景观对于师生的观赏度、满意度是否达到要求,同时校园环境中构筑人文意境的景观设置数量是否符合要求、校园植物景观是否具有校本特色。

3.武汉纺织大学阳光校区校园景观存在的问题及建议解决方案

目前校园的景观植物环境还不能满足师生的工作学习需要,存在有如下问题:(1)因武汉纺织大学2003年1月开始建设,2003年10月开始投入使用,用时10个月,建设周期较短,建设初期加大了对建筑的资金投入,校园植物景观仅满足教学楼周边的绿化需求,未结合校区整体景观,进行有特色的规划设计。(2)因领导人及管理者的更换,后期的景观缺少规划,随意性较大,导致部分区域存在盲目绿化现象。(3)具有人文意境的植物配置空缺、缺乏景观小品等人文景观,(4)植物配置色彩比较单一,形成大范围的绿色植物群体,植物群落的季相变化不明显,植物选用缺乏校本特色,凸显不了校园文化底蕴。(5)植物布局不合理,存在较多景观死角。(6)先让整个校区绿化起来的原则,致使大面积的铺设草坪,同时栽种规格型号过小的树木,使得植物体型与建筑之间的比例不协调。(7)阳光校区的水体可达性较差。水是校园环境的灵魂,是唯一可流动的自然景观,水体周边环境处理较简单,未有修建亲水平台及美化水体的相应景观。(8)整个校区处于绿化阶段未达到美化阶段等,这与现代大学校园环境追求个性化、多样化的要求相差甚远。

根据对武汉纺织大学阳光校区的现场查看、查阅相关文献、以及与国内外优美的校园环境进行比拟,对武汉纺织大学阳光校区校园景观提出如下改造建议:(1)增加对校园植物景观环境的资金投入,以及寻求专业的景观设计团队,在设计理念商讨形成时,需考虑学校文化内涵及深厚的历史底蕴。形成整体校园景观规划后,建设过程中根据需求情况,逐步实施,不存在“打乱仗”情况。(2)将阳光校区根据现状分布对功能分区进行明确,再根据功能分区的使用诉求以及现有植物状况,对植物进行适当重新调配配置,淘汰生长不良及冠幅残缺的植物,同时在配置过程中,增加色相、季相、形态等因素的考虑。(3)增加文化内涵园区的建设,投入部分与园区主题相关的园林小品,景观雕塑,结合植物配置,体现校园文化的同时,对师生实现潜移默化的教育功能。(4)对阳光校区水体进行改造,设置驳岸,提高师生的亲水频率,在水体中栽种水生植物,丰富校园植物品种类型。(5)同时在以后对校园景观改造时,需充分考虑乔木、灌木、草坪有机结合,不是为了绿化而绿化,铺设大量草坪就增加了绿化面积,必须注重承上启下,增加整洁群落层次感。

【参考文献】

植物学的重要性篇5

关键词:风水文化;植物景观;阴阳属性;五行学说;象征寓意

中图分类号:tU98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3)10-0130-03

1引言

风水文化是先人对生活环境规划设计探索所积累的一种独特文化。作为园林中的四大要素之一,园林植物是园林中规划空间场地的重要内容。因此,把风水文化运用到植物景观中势必能够丰富和拓展植物文化的内涵,进而营造出宜居的生活环境。

风水文化是我国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社会生产和实践中总结归纳出来的在环境选择方面趋利避凶的重要学说[1]。作为我国传统园林的重要指导理论,该文化包含了自然知识、美学思想、人文哲理、环境心理等众多方面的知识,在我国传统园林的选址、规划、设计、建设等方面广泛地起指导作用。

2植物景观中的风水文化思想

风水文化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它既包括了景观学、建筑学、生态学、林学、人体生命信息学和气象学等自然学科,也包括了美学、心理学、哲学和伦理学等社会科学。良好的植物环境有益于人类的生存,植物的生物场有利于人们保持身体健康、身心愉悦,因而植物景观也是风水思想的重要研究内容。风水理论在植物景观中,鼓励人们有尊重植物的生长环境和规律,选择有利于人类生活需要和身心健康的植物,赋予植物思想文化内涵,构建宜居的植物景观氛围。

在风水中,植物造景重视植物景观与原生地大环境的和谐统一,倡导人们积极造林和爱林护林,并且在风水学说相关理论中提出不管是阴宅还是阳宅,凡是适合人类生存的良好环境就应当具备较好的植物景观环境。风水学说还主张绿色植物对“龙穴”和“吉地”的形成具有推动意义[2],还将一大批与风水有关的树木定为“风水林”。由于风水学十分重视植物景观营造,早在上千年前便提出了“益木盛则风生也”,“草木郁茂、吉气相随”等与植物景观相关的风水学观点。

随着人们对构建宜居生活环境的重视,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人也以风水文化的视角探讨园林环境中植物景观的营造。例如,姜丽丽以风水学为理论依据,分析探讨了苏州古典园林中植物的方位、均衡景观、色彩和寓意等相关方面。卢素娴以风水文化的视角,探讨了园林设计中如何选择绿化植物。张景峰将风水学中的植物种植方位、象征意义和季相变化等相关知识,探讨了居住区的植物景观营造。

3风水文化视角下的园林植物

3.1园林植物的阴阳属性

风水学认为,天地万物均俱阴阳属性[3],植物也有着自己的阴阳属性。在植物学中,依据植物对阳光的需求分为阳生植物和阴生植物,这与风水中的阴阳属性学说有着异曲同工之处。阳生植物需要在光照情况较好的情况下才能健康生长,在风水阴阳属性中属于阳性;阴生植物需要在光照情况较弱的情况下才能健康成长,在风水阴阳中属于阴性。植物根据各自的生理习性,有着明显的阴阳属性。例如,将阳性植物如、月季、梅花、向日葵等置于阴暗潮湿的环境下,这些植物无法正常生长;而将阴性植物如万年青、龟背竹、发财树等置于光照较强的环境下,这些植物也无法保证长势健康。

3.2园林植物的五行学说

风水学认为,天地万物也均由“金、木、水、火、土”五种基本要素构成。在五行学说中,不同的五行元素对应着不同的颜色。例如,“金”元素对应白色、杏色、金色;“木”元素对应着青色、绿色;“水”元素对应着黑色、蓝色;“火”元素对应着红色、紫色;“土”元素对应着黄色、棕色[4]。在园林植物中,可以根据观赏植物的观赏部位如花瓣、果实和叶片等的颜色来划分植物的五行属性。

在五行学说中,金、木、水、火、土也分别代表着人体的肺、肝、肾、心、脾。因此,在进行植物景观设计特别是保健型园林设计中,应当要充分的考虑到植物的五行属性。例如,属水颜色较暗的植物可以调节人体肾脏功能,如松柏、蒲桃、旱莲等;属火的红色系列植物可用于调节心脏和神经功能,如石榴、木棉、象牙红、枫、红铁、红桑、红背桂、红草等;属金的白色系的植物可以调节肺部功能,即具树皮白、花白或叶白等特征的植物,如白千层、柠檬桉、九里香、白兰、络石、白睡莲、冰水花等;属木的绿色系植物可用调节肝部功能,如绿牡丹、绿月季等;属土的黄色系列植物可用调节脾胃功能,如灵霄花、黄素馨、金桂、金菊、黄钟花、黄玫瑰等(表1)[5]。

3.3园林植物的象征寓意

植物景观是园林景观营造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园林植物作为园林景观的基本组成要素,它在景观上具有美学意义,还具有特殊的风水学含义[6]。植物风水学认为桔树、棕树、竹、椿树、桂花、槐树、榕树、梅树、枣树、石榴、吉祥草、葡萄和海棠等景观植物能代表吉祥。“桔”与“吉”谐音,即可作为果树栽植,又可以盆栽柑桔形式作为春节家庭摆设盆栽。吉祥草形态小巧,色泽青翠,在泥土和水中都能生长,是“吉祥如意”的象征。梅花有五片花瓣,通常被认为是五大吉祥神,有“梅开五福”的美好寓意。

水文化在植物景观应用的探讨

4.1以阴阳属性来营造植物景观空间

风水学倡导阴与阳的和谐统一。在园林植物中,阴性植物和阳性植物的生长习性不同,对环境的需求也不尽相同。只有充分掌握植物的阴阳属性,发挥其生长优势,才能在创造和谐的植物群落的同时,营造良好的植物景观空间。

在垂直方向上,根据阳性植物、阴性植物对光照需求不同,明确乔木、灌木、地被的层次空间,遵循阴阳均衡的原则,做到在垂直层次上乔、灌、草数量和布局的和谐统一。

在水平方向上,在植物景观方面风水学有很多理论和案例。例如,“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东植桃杨,南植梅枣,西栽槐榆,北栽杏李”;“门庭前喜种双枣,四畔有竹木青翠进财”等,其实质是结合植物的观赏特性、生态习性,根据植物的阴阳属性进行规划布局,以期达到植物的阴阳和谐,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目的。

4.2以五行学说来和谐植物景观配置

在五行学说中,“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木克土”。在植物景观中,也应当用五行相生相克的理论指导植物配置。风水学认为,不仅植物与人存在相生相克关系,植物和植物之间也存在相生相克关系。这种关系在植物学上又称化感作用,是指一种植物通过对其环境释放的化学物质对另一种植物或其自身产生直接或间接、有利或有害的效应。

植物之间有着相生的现象,例如百合和玫瑰种在一起,可延长花期;山茶花、茶梅、红花油茶等与山茶子放在一起,可明显减少霉病。植物之间也存在着相克的现象,丁香、紫罗兰、郁金香、勿忘我养在一起,彼此都会受害;桧柏与梨、海棠种在一起,后者易患上锈病。因此,在进行植物景观设计时,要以五行相生相克的原理为指导,充分考虑植物的各自属性,积极利用植物之间相生原理,杜绝和减少相克情形,和谐植物配置。

4.3以象征寓意来创造植物景观主题

“梅令人高,兰令人幽,菊令人野,莲令人淡”,在风水文化中,植物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可以将其文化意象运用到植物景观上去,营造主题园、特色园等。例如,在烈士陵园中,植以松柏类长青树种,寓意革命烈士精神永存;在庭院设计中,运用玉兰、海棠、迎春、牡丹、桂花这些常见的园林植物,营造“玉堂春富贵”祈求吉祥富贵如意的庭院主题;在老人活动区,栽以椿树象征健康长寿等。

5结语

风水文化是中国特有的探索空间场地的文化,时至今天在空间场地的规划设计有仍有指导意义。以风水文化中阴阳属性、五行学说和象征寓意来指导植物造景,有利于植物景观的空间营造、物种配置和主题构建,进而才能够在尊重植物的生长环境和规律、选择有利于人类生活需要和身心健康的植物、赋予植物思想文化内涵的基础上,构建宜居的植物景观氛围。

参考文献:

[1]王其亨.风水理论研究[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1992.

[2]廖为明,陈飞平.风水学与居住环境植物配置[J].安徽农业科学,2006,34(22):5830~5831.

[3]刘斌.园林造景与中国传统风水[J].林业勘察设计,2008(2):43~47.

[4]王韧.用风水学理论来探讨园林植物在造景中的应用[J].现代农业科学,2009(4).

植物学的重要性篇6

关键词:现代园林;植物配置;趋势

中图分类号:K92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对园林植物进行配置主要指的是对草本、藤木、灌木、乔木等植物材料进行因地制宜的合理利用,并按照植物的立地条件和生长规律,结合园林景观当中的其他素材,通过多种构图形式,将这些园林植物在一个群落中相互配置,从而创造出一个美观、稳定、舒适、和谐的能够供人们欣赏游憩的园林景观。本文就我国现代园林植物配置的发展趋势进行简单的分析和讨论,以期更好的推动我国园林艺术同自然环境的和谐发展。

一、传统园林植物配置的特点

我国的传统园林也被称为古典园林,素有“写意山水园”的美称。它的植物在配置上通常是以不对称、不整形、不成行成排的自然设计布置著称,在景观效果上力求达到自然山林的视觉效果。传统园林在植物配置上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即:

1、师法自然

师法自然是我国传统园林植物配置原则的核心,要求其配置景观不仅要对大自然的美好风光进行反映,还要抒发园主的感情、理想、寄托等等。即使园林具备写意功能。

2、在空间较小的地方多用近景植物

在我国传统园林植物的配置中,常常在空间狭小的地方配置适当的能够近距离观赏的植物素材,以观赏植物的姿、色、香、雅、奇、古等。

3、多用乡土树种

在传统园林植物配置中,园主多采用那些具有地方性、季节性、民族性特征的乡土树种进行景观的构建。

4、重意境,轻习性

在我国传统的园林植物造景中,园主由于受到封建思想和意境化、人格化等方面的影响,在植物的配置上偏重于那些象征高雅清逸、升官发财、吉祥如意等意境的树种,而不注重对植物本身生态习性的考虑。

二、现代园林植物配置的发展趋势

1、以生态学的理论为指导,注重植物配置的科学性

这一趋势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即:

1)加强生态学理论的指导。随着自然环境的破坏加剧,人们对保护自然环境、保护地球的呼声也越来越高,随之而来的是生态学和可持续发展理论的产生。而园林景观作为自然科学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更应当加强生态学理论对植物景观配置的指导作用,以便更好的达到改造环境、创造环境的造景目的。

2)加强对植物的环境资源价值的利用。在城市的现代化建设发展中,植物不仅具有观赏和美化的功能,同时还具有巨大的环境资源价值。例如净化空气和水体,改善小气候和土壤质量,吸收、分解污染物,降低噪音等等。因此,在园林植物造景中,要加强对植物环境资源价值的运用,从而营造一个舒适、宜人、优雅的园林环境。

3)根据植物群落的自然发展规律,营造其多样性。在园林植物的造景配置当中,要充分的发挥艺术形象力,以丰富多彩的植物群落为创作的源泉,汲取创作灵感。在这一创作过程中,一定要遵循植物群落的自然发展规律,通过利用植物群落的结构、季相、外貌等的有机结合,对植物进行科学、合理的配置,进而营造出和谐、自然的园林景观。

2、强调人性化设计,注重景观的功能设计

在现代园林的植物设计和配置当中,要强调人性化设计,注重景观的功能设计。人性化设计,就是指设计师要利用相关的设计要素,通过对它们的合理组合,构筑出符合人体尺度和人们需去的园林景观和活动空间。在植物的配置过程中,要遵循生态发展规律,根据美学的要求,加强园林景观的功能设计,从而营造出时移景异、步移景异、错落有致、色彩斑斓的园林植物景观。

3、强调体现城市文化特征,突出地方特色

随着我国城市现代化文明程度的不断提高,人们在关注经济发展、科技进步的同时,对城市内在精神文化素质同外感形象的统一性也越来越关注和重视。而园林的植物文化也成为城市诸多精神内涵因素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对它的配置要着重强调体现所在城市的文化特征和地方特色。植物可以见证和记录一个城市的历史,是城市文明的重要标志之一。北京香山红叶;苏州光福香雪海;杭州十里荷风、三秋桂子等等都证明了这一点。在现代园林植物配置中,要注重以下几个方面的要点:

1)加强植物自身文化性同四周环境的融合。由于园林植物通常具有丰富的立体观赏感和寓意,因此其构景常常充满诗情画意,达到声色俱佳的园林景观效果。因此,在现代园林植物配置中,要延续古典园林的这一经典造景方式,将植物的自身文化特性同四周的园林景观环境有机的融合起来,从而使构景充满人文情趣和氛围。

2)加强乡土树种的利用。园林景观的造景宗旨就是保护植物的多样性,改善生态环境,构建生态园林。因此,对园林植物的选择配置应多采用乡土树种,以便于形成一个较为稳定且极具地方特色的园林景观。同时,加大对乡土树种的运用,也可以这样既可以提高园林绿地中的生物量,降低采购和管理的费用,从而节约园林的投入资金。

3)加强市树市花的运用。市树市花是作为一个城市或地区的生态和文化象征,它具有极强的代表意义和凝聚作用。因此,在园林植物的配置中多运用市树市花,能够极大的满足市民对精神文化的需求,同时也可以对青少年和儿童起到一定的教育和引导作用。

4、积极运用新品种,营造园林植物的多样性

我国目前应用于园林造景方面的植物种类还相对比较贫乏,同国外相比差距较大。因此,在现代园林植物的配置中,要加强对新品种的运用,通过充分应用大自然中丰富的花草树木,扩大园林植物品种的多样性,从而丰富园林植物的物种,达到改善和美化环境的目的。

结语:

总而言之,在现代园林景观的植物配置中,要不断发挥合理、科学的艺术创作力,在遵循自然生态规律的基础上,构建出自然、美观、舒适、和谐的园林景观,改善园林周围的自然环境,从而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参考文献:

[1]孙波.试谈现代园林植物配置[J].农业与技术,2008(12)

[2]张声平,刘纯青.浅谈我国现代园林植物配置的趋势[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04)

[3]王银群.现代园林植物配置浅析[J].广东建材,2010(06)

[4]吴兴宇.现代园林植物配置[J].工程科学,2009(07)

植物学的重要性篇7

abstract:Generalthoughtonhowtoimprovepracticeteachingeffectof"pharmaceuticalbotany"ofuniversitywaspresented,andimprovedmethodsandspecificsuggestionswereputforwardfromsixaspectstoprovidereferenceforrelevantteachingunitsandthepeer.

关键词:药用植物学;实践教学

Keywords:pharmaceuticalbotany;practiceteaching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24-0182-01

0引言

药用植物学是高校药学专业和中药学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它是以具有药用价值的植物为对象,重点研究它们的形态、组织、分类鉴定、资源开发和合理利用的一门学科。本学科是中药资源学、生药学、中药鉴定学、中药化学、天然药物化学、中药药理学、制剂学、药物分析等专业课的基础,其重要性显而易见。药用植物学的实践性很强,做好实验和实践教学不仅是该课程的重要的环节,也是颇有难度的一项工作。笔者长期从事药用植物的科研与教学,现就如何提高药用植物学的实验和实践教学效果提出一些看法,供同行参考。

1提高药用植物学实践教学效果的总体思路

1.1始终以培养、提高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为本本学科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内容的侧重点不同。实践教学的重点在药用植物形态结构的形象化理解与识别,以及药用植物的分类鉴定。通过实践教学,为相关专业课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实验技能基础,为药用植物的研究和资源的开发利用培养实用型人才。药用植物学的实践教学有两种基本形式:一是校内实验教学,二是野外教学实习。两种形式的教学内容即有联系,又有很大区别。校内实验教学的重点是让学生学习观察植物及各器官的形态特征、解剖学结构,以及各种细胞的显微特征,掌握显微制片及观察研究的技术方法;校外实习基地野外教学的重点则在培养学生对药用植物分类和鉴定的能力,识别一定数量的药用物种,了解它们的药用价值与应用方法。两种形式的实践教学的根本目的均在着力培养学生实践应用能力与分析创新能力,而不仅仅是培养识别辨识能力。因此,要将着力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这一基本思想贯穿于实践教学各环节的始终。

1.2加大实验实践教学信息量,使学生弄懂吃透课程精髓药用植物学包含有大量的形态解剖学等方面的术语、概念和知识信息,自然界种类纷繁的物种使它们在形态学、解剖学及化学特征上具有种种共性与差异。实验和实践教学中如仅以少量经典例子来进行讲解与观察,难免有片面性;缺少丰富的植物、器官或细胞实例的观察,学生们很难在比较中掌握一些规律性的东西。因此实践教学中必须加大实物(各类植物、各种显微制片等)教学的信息量。在讲授或学习中,要求抓住重点,抓着规律性的知识内容,避免素材的无序堆积,适得其反。

2提高药用植物学实践教学效果的一些具体方法与建议

2.1建立一支优良的实践教学队伍药用植物学实践教学技术性强,尤其是物种的分类鉴定需要较长时间的用心钻研与经验积累,这需要从事该学科的教学人员不间断地学习、积累与提高,有关实验人员也要有较过硬的实验技能,方能胜任实验与实践教学工作。此外,每次实验前还要做好预实验,以熟练解决学生现场提出的各种疑难问题。

2.2充分利用实物教学药用植物学实际应用能力的提高没有捷径可走,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就是要充分利用实物教学。只有大量观察各种实验材料,加大信息的强化,才能做到“熟能生巧”,悟出该学科中固有的种种规律性。实验课要大量观察不同器官各种类型的永久制片,尽可能利用身边的新鲜植物材料进行制片观察;野外药用植物教学实习前要组织学生多多观察校内标本馆中的药用植物腊叶标本,多多观察教师或往届学生在实习地点拍摄的植物图片,组织学生在校内或周边地区多多就近观察辨认实地药用植物。同时,课堂理论教学讲解有关内容时也应充分展示各种标本实物或图片。

2.3着力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实验室内教学要求学生从多方面勤于动手,注重训练他们合理取材、徒手切片、撕取表面片、显微制片(横切、纵切、粉末)、显微观察与分析、显微绘图、检索表制作与利用、标本制作等基本的实验技术方法。教师应讲清要领,做好示范。

2.4着力培养解决实际问题和疑难问题的能力药用植物学教材无法包容该学科中各种各样的复杂实际问题,如各种植株器官的形态、解剖学变异情况,无花、果的植株或残缺标本如何进行性状检索与分类鉴定,如何抓住一、二个特点迅速判别药用植物的科、属归属,如何判断厚壁细胞横切面上在形态、大小、壁厚等均相似的是石细胞还是纤维等等。这既要求任课教师多实践,多积累,自身具备过硬的实际技术本领,还要求教师能根据教学中遇到的具体问题,调整授课侧重点,适当增加教材中没有而又实用的技术知识,引导学生掌握不同药用植物类群或物种在形态解剖学上的主要共性和特性,引导学生解决非常规实际问题。在野外教学中,要重点向学生讲授仅根据植株的生长习性、茎叶等非常局限的形态特征(而非经常见不到的繁殖器官特征),来对药用植物进行分类或鉴定。如木兰科与桑科榕属植物均具托叶环痕,蓼科植物常具鞘状膜质托叶,五加科植株叶柄较长,基部多少扩大等等。

植物学的重要性篇8

,总结出园林设计中植物配置应注意的问题,从而实现城市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推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生态园林设计;植物配置;功能;注意问题

中图分类号:K928.73文献标识码:a

一、城市生态园林设计中的植物功能

城市中各种各样的绿化品种丰富着我们的环境,植物的不同造型美化着我们的生活,植物的四季轮回变换着形象,给城市赋予了不同的容貌和性格。然而涉及土地规划领域的许多人士仅仅把植物当作一种配置在建筑周围的园艺附属品,而建筑则是完全独立的,这实在荒谬。事实上,植物和现有地被是大多数场

地选择和规划的基本考虑之一。他们保持水土,调节气候,防御风沙,而且经常用于规定土地利用形态。植物在园林设计中具有三大功能:即建造功能、环境功能、观赏功能。植物建造功能是植物在景观中限制和组织空间,涉及植物大小、形态、封闭性和通透性。植物的建造功能体现在可以用于空间中的任何一个平面,

形成开敞空间、半开敞空间、覆盖空间、完全封闭空间及垂直空间。环境功能是指植物能影响空气质量,防治水土流失,涵养水源,调节气候。观赏功能是因植物的大小、形态、色彩和质地等特征能充当景观中的视线焦点,即植物因外表特征而发挥其观赏功能。植物的三大功能中建造功能对总体布局和室外空间的形成

非常重要。

植物材料的选择

植物群落并不是植物个体简单的拼凑,而是一个有规律的组合。生长在一起的植物之间存在着极其复杂的相互关系,这种相互关系既包括生存空间的竞争与相互依存,也包括各种植物对光能、土壤水分和矿物质等外部环境的利用和植物分泌物的相互影响等。生态位就是种群在群落中与其他种群在时间上和空间上的

相对位置及关系。每种植物在群落中都占有一定的生态位,如果2个种在同一个稳定的生物群落中占据相同的生态位,终究有一个要退出该群落。因此,在构建生态园林植物群落时必须按照生态位原理来确定群落中优势树种、伴生树种的种类。优势树种多为乔木,对群落的结构和功能起着决定性作用,因而它在群落中

的数量是占多数的。

根据生态位理论,在进行植物配置时,应充分考虑物种的生态位特征,合理选择配置植物种类,避免各个物种对空间和营养的争夺,种间互相补充,既充分利用环境资源,形成结构合理、功能健全、种群稳定的复层群落结构,又能形成具有良好视觉效果的园林景观。根据各种植地不同的实际情况(如干旱、贫瘠、土壤密实、污染严重、病虫害严重等),有针对性、有侧重点地选择植物种类,尤其是高大乔木优势种的选配,直接决定了园林生态效益的发挥程度。生态园林设计中要求利用不同物种在空间和营养生态位上的分异来配置植物,充分利用空间、营养,各个种才能协调共生。

因此,在植物材料选择时,应该因地制宜,发挥不同植物的各自优势,最大限度地满足植物生长所需要的生态条件,根据实际情况的不同,进行相应的选择。

三、生态园林设计中生物学理论及植物配置艺术手法

3.1生物学理论应用

植物的生物学特性是指植物生长发育、繁殖的特点和有关性状,如种子发芽,根、茎、叶的生长,花果种子发育、生育期、分蘖或分枝特性、开花习性、受精特点、各生育时期对环境条件的要求等。必须了解植物的生物学特性,以便掌握植物的生长规律,进而进行植物配置。例如,根冠比是指植物地下部分与地上部分的鲜重或干重的比值,它的大小反映了植物地下部分与地上部分的相关性。这需要在植物苗期创造良好生长条件,促进根系生长,增大根冠比。植物的生物学特性是生态学特性的个性体现,充分了解植物的生物生理学特性,可以对生态学做出补充,如树木周围的地面铺装材料必须是透气的,这样可以保证植物的根系呼吸,才能使现有的植物景观维系和发展下去。因此,了解所用植物的生理生态特性,创造适宜植物生长的环境,如创造良好的土壤条件、中耕断根、蹲苗等措施;为了减少外界对植物本身的影响,防止植物动摇,要做好加固措施;减少使用不透水、不透气的铺装材料等。

3.2植物配置艺术手法

(1)对比和衬托。利用植物不同的形态特征,运用高低、姿态、叶形叶色、花形花色的对比手法,表现一定的艺术构思,衬托出美的植物景观。在树丛组合时,要注意相互间的协调,不宜将形态姿色差异很大的树种组合在一起。

(2)动势和均衡。各种植物姿态不同,有的比较规整,如石楠、臭椿;有的有一种动势,如松树、榆树、合欢。配置时,要讲求植物相互之间或植物与环境中其他要素之间的和谐协调;同时还要考虑植物在不同的生长阶段和季节的变化,不要因此产生不平衡的状况。

(3)起伏和韵律。道路两旁和狭长形地带的植物配置,要注意纵向的立体轮廓线和空间变换,做到高低搭配,有起有伏,产生节奏韵律,避免布局呆板。

(4)层次和背景。为克服景观单调,宜以乔木、灌木、花卉、地被植物进行多层次的配置,不同花色花期的植物相间分层配置,可以使植物景观丰富多彩。

四、植物配置要注意的相关问题

4.1植物配置应以绿地的自然状况为前提,根据植物的生长习性和生态习性合理选择搭配树种,配置成乔、灌、草、藤复层植物群落,并遵循植物群落生长规律,进行良性人工干扰,形成一个合理、稳定,能进行自我更新的可持续发展的植物群落系统。

4.2园林绿化树种可选择以适应当地自然条件的乡土植物为主,大大减少由引种、迁移、运输而成活率低造成的不必要的损失,且不选择有飞絮、有毒、有异味、易过敏的植物,还有防止恶性杂草入侵。

4.3植物配置应考虑一年四季营造不同的优美的生态园林景观,对于冬季寒冷,阔叶树要进行落叶休眠,在植物配置时要注意阔叶树与针叶树搭配的比例,使植物群落在一年四季都高效发挥生态效益。

4.4在园林绿地中营建开放性耐践踏草坪,以提供避灾避难场地,同时可以让人们近距离感触到绿地,从而达到人与生态园林绿地的和谐共生,满足人们对绿地的生理和心理需求。

4.5对生态园林植物群落中爆发的病虫害,避免或尽量不使用化肥、杀虫剂、除草剂等化学药剂,避免对土壤造成污染,也可以采用生物学方法对绿地进行生态维护。

结束语

植物学的重要性篇9

关键词:高校校园绿化;植物配置;原则;探讨

收稿日期:2011-06-03

作者简介:安利波(1962―),男,河南许昌人,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园林设计工作。

中图分类号:tU986.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1)07-0044-02

1引言

随着高等教育的迅速发展,高校校园景观建设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优美的校园环境能令人心旷神怡,同时对于维护生态环境、美化学习环境、优化育人环境起到重要作用,建设生态环保、可持续发展的校园环境,形成历史人文与自然生态相和谐的校园景观效果,是今后一个时期高校管理者最紧迫的战略性任务之一。

2大学校园园林植物配置原则

2.1功能性原则

园林植物的功能主要是创造优良生境,但同时还要考虑视觉效果和人的心理感应,植物配置时应明确使用的目的和功能。大学校园往往有其特定的功能区,不同区域担负的功能不同,对环境的要求也各不相同。教学区要求环境静谧、清新,宜用枝叶繁茂的阔叶乔木形成隔离带,绿树成荫,起到降低噪音、杀菌吸尘、净化空气的作用;生活区要求环境舒适、活泼,应注意色彩搭配、季相变化,选用色彩不同、花期各异的植物组合,营造温馨优雅、赏心悦目的绿地空间;活动区热烈、奔放,宜用常绿草坪、乔木林,使人视野开阔,令人心旷神怡。

2.2艺术性原则

植物配置不是简单的绿色植物堆积,而是在满足审美学要求基础上的艺术配置,是园林艺术进一步的发展和提高。在植物配置中,应遵循统一、调和、均衡、韵律等基本美学原则。这就需要在进行植物配置时,熟练掌握各种植物材料的观赏特性和造景功能,对植物配置效果整体把握,根据美学原则和人们的观赏要求进行合理配置,丰富群落美感,提高观赏价值,渲染空间气氛。好的艺术配置可以利用植物的色、香、形态与形体的变化组合,使人产生美好联想,令观赏者思想、道德、品格在大自然的课堂里得到潜移默化,生动活泼地学习成长。

2.3生态性原则

植物配置应按照生态学原理,充分考虑物种的生态位特征,合理选配植物种类,避免种间直接竞争,形成结构合理、功能健全、种群稳定的复层人工植物群落结构。同时根据生态学上物种多样性导致群落稳定性原理,植物配置时应充实生物的多样性。物种多样性是群落多样性的基础,它能提高人工植物群落的观赏价值,增强人工植物群落的抗逆性和韧性,有利于保持群落的稳定,避免有害生物的入侵。只有丰富的物种种类才能形成丰富多彩的人工植物群落景观,满足人们不同的审美要求;也只有多样性的物种种类,才能构建不同生态功能的人工植物群落,更好地发挥人工植物群落的景观效果和生态效果。

应考虑高校所处的地理位置,以及当地的土壤性质和气候条件,植物的生长习性及其对环境的适应性,合理地选择花草树木,最大限度地发挥植物的生态功能和景观功能。讲究疏密结合,采用不同的种植形式和种植间距,组成各种形式的校园园林空间。初期校园植物配置可适当密植,但应因时因地进行合理的间植与移栽;否则,会出现一味追求绿化量值的极端,违背了植物对环境的负荷能力,造成部分树木的生长不良或枯死。应注意乔木、灌木、花卉及地被的合理搭配,建立合理的人工植物群落,保持群落的植物多样性,增加群落的稳定性,强化其游憩、观赏功能。

3高校校园植被配置中存在的问题

(1)校园植被多样性不够,违背生态学规律。盲目追求数量优势和品种奇特,造成种植结构不合理,降低了植物群落的抗逆性和稳定性。主要表现为绿化树种单调、植被群落结构单一和树种间的配置模式单一。一来植物群落层次的丰富性不够,起不到绿地防尘减噪的效果,二来削弱了人工植物群落的景观效果,特色不够鲜明。这些都将导致植物群落的生态质量下降,成为建设生态校园的一大障碍。

(2)校园植被配置缺乏合理的规划。由于植被配置时依然存在着重景观、轻生态和重效果、轻过程的思想,往往忽视了植被自身的特点和规律,达不到绿化应有的本质功能。

4高校校园的植被选择分析

4.1充分理解园林植物配置的理论基础

植物是园林景观的主要元素,植物配置不仅要有绿化、美化的效果,还要有多样性的生态功能和环保效应,科学地配置植物可以维持群落的稳定和平衡,形成多样化的植物群落,丰富园林景观;艺术的植物个体、群体组合可以形成多种空间景观形式,满足人的心理需求,在自然中品味一草一木。

4.2科学引种,增加校园植被多样性。

植物多样性能体现功能目标的多样性,增强校园植被对气候的适应性和抗逆性,提高校校园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在进行植被配置时,应从生态性角度出发,遵循当地植物群落的演替规律,根据校园所在地理区位的特点,考虑其植被在空间位置上的适宜性,充分选择适地适生的当地树种,科学引进外地植被,在空间上合理规划,使两者互利共存,构建校园人工栽培群落,增加校园植被的生物多样性,在充分展示本地优良植被的同时,又能增加异地风情。

4.3合理搭配乔木、灌木、草本植被

高校校园景观是建筑、道路、池塘、植被相结合构成的统一整体,复层结构应当成为植被配置的主旋律。校园植被主要包括乔木、覆盖地表的低矮植被,包括一年生和多年生的草本、适应性强的匍匐型灌木、藤本及竹类,以及草坪和稀树草坪等。其中,草坪在绿化、美化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而且在发生地震和火灾等突发性灾害时,开阔的草坪是极好的安全岛和隔离带。在规划时要根据景观布局要求,对乔木过于密集的局部位置,尤其是校园主干道和绿化区内的人行便道两侧就近移栽,增加景观效果突出、品种丰富的花灌木和地被植物,形成良好的地面覆盖,通过这样配置以营造优美的校园景观和开放的绿地空间。

5结语

随着科技的发展,高校校园内正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因此校园绿化建设也出现许多新的问题,而在园林植物的配置上也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校园植物配置要为高校的综合改革、建设和发展服务,要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的更新植物的种类和创新植物配置的方法。要遵循现代化、生态化、园林化的准则,创造具有多种功能的特色校园空间,使全校师生拥有一个绿化、美化、色化、香化的园林式校园,从而提高整个学校的精神文明建设,培养社会主义高级人才。

参考文献:

[1]夏欣,杨琴军.高校生态校园建设中的植被配置对策[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1):17~18.

[2]徐玉秀.浅谈高校园林绿化植物的配置[J].湖北林业科技,2004(3):43~46.

[3]赵黎芳,丛日晨.北京大学校园植物调查[J].北京园林,2005(1):79~81.

植物学的重要性篇10

【关键词】:彩叶植物;园林景观;设计;应用

引言

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不断提升,人们对园林景观的设计与建设提出了更高的发展要求,传统的单一色调以及粗放性园林景观配置已经无法满足人们对城市园林建设的发展需求。构建精美性、生态性、丰富性、层次性的园林景观已成为当今城市园林建设发展的必然趋势。而彩叶植物的色彩丰富性、配置美化性,在一定程度上为现代化园林建设的优化发展提供了支持。

1、彩色植物的概述

彩色植物主要是指植物在生长过程中呈现非绿色且颜色长期稳定的植物,具体而言,彩色植物就是指在不同季节中能够呈现彩色的植物(秋色叶植物除外)。彩叶植物除具备植物本身具有的观赏性、经济性、环境改善性特征外,也具有视觉冲击性、环境美化性,以及丰富园林景观色彩等特征。目前,彩叶植物根据叶片色素分布情况可分为单色叶类彩色叶植物、双色叶类彩色叶植物、斑叶类彩色叶植物、花叶类彩色叶植物、彩脉类彩色叶植物、镶边类彩色叶植物。常见的彩色叶植物的颜色主要有紫色(紫叶黄栌、紫叶榛、紫叶小檗等),蓝色(蓝杉、密叶云杉、银色幽灵刺芹等),红色(红瑞木、石楠、北美枫香等),黄色(金枝国槐、白蜡、金叶红瑞木等)以及斑叶植物(小叶网纹草、花叶胡颓子、花叶冷水花等)。

2、彩色植物在园林景观设计中的应用意义

在社会经济、工艺技术、人文理念不断革新的背景下,人们的生活质量与艺术追求得到了提升。因此,传统的园林景观单一性色调设计已经不符合人们对城市园林建设的发展需求。园林景观设计理念、设计方式、表现形式呈现了多元化发展趋势。园林景观设计在满足人们休闲性、娱乐性、舒适性的基础上,其艺术性、审美性、内容丰富性的发展被提上日程。而彩色植物的合理配置在一定程度上迎合了@林景观建设时展的需求,有效推动了园林建设的优化发展,促进了城市生态环境的美化。

3、彩色植物在园林景观设计中应用原则

3.1统一性协调原则

统一性协调原则又称统一变换原则,是园林景观植物配置的重要原则之一。因此,在园林景观设计中应用彩叶植物时,应注重对统一性协调原则的遵守,即在基于彩色植物的本质基础上,对植物色彩、线条、生长比例、配置造型、线条灯进行统一性配置,并在统一性的基础上科学合理的变化,使园林景观呈现出灵动、和谐、层次性的特征,从而给人以艺术审美性。

3.2色调的美学原则

在园林景观设计过程中,要想实行彩叶植物的优化配置,应注重对色调美学原则的考虑。即在设计过程中在基于彩叶植物的本质特性以及自然规律的基础上,注重彩叶植物色调搭配的艺术审美性,构建协调、统一且具有一定规律和韵律的植物景观,用以保障园林景观设计的层次感、避免景观设计单调性或浮夸性的产生。

3.3生态适应性与科学性结合原则

生态适应性与科学性结合是保障植物稳定生长,优化园林环境质量的基础准则,因此在基于园林景观设计时,相关设计与建设人员,应在基于园林景观设计理念与目标的基础上,科学合理的选择彩叶植物并开展配置工作,即根据当地自然条件、地理条件、光照情况与土壤肥力,选择符合自身生长特性的彩色植物进行科学化、合理化配置。以此来保障彩色植物的健康生长,实现彩色植物在园林景观设计中的作用。例如,紫叶植物中的紫叶小檗,其色彩的显现需要充足的阳光给予支持,因此,在应用紫叶小檗时,应注重其周围环境的光照条件。

3.4植物观赏性与功能性结合原则

在应用彩叶植物进行园林景观设计时,应注重植物配置观赏性原则与功能性原则的考虑。即工作人员根据园林景观设计规划,基于美学设计理论以及生物生长特性的基础上,对彩色植物进行选择应用。例如,将低矮的藤木彩色草本植物作为园林景观设计中的地衣;将攀爬能力较强、生命力旺盛的彩叶植物作为园林景观设计的墙体绿化;将具有较高观赏价值、价格高昂的彩叶植物作为独特园林建设中的独特植物景观,从而推动彩叶植物功能性的良性发挥,实现园林景观的自然化、合理化的设计与建设目标。

4、彩叶植物在园林景观设计中的应用方式

4.1单独栽植

单独栽植又称“孤植法”,该方法是植物配置方法中最常应用的一种配置方法。在园林景观设计中,对于观赏价值较高、色彩艳丽且植株体型较大、株型紧密、造型独特的彩叶植物,如紫叶梓树、红叶石楠等的应用,常采用单独栽植的方法进行配置,作为单独的植物景观,用以吸引受众的注意力,给予观赏者视觉上的享受。

4.2丛植法

在园林景观设计过程中,利用彩叶植物作为景观点缀时,常采用丛植法进行配置,用以实现景观设计目的。例如在园林景观通道、休息区等地方常采用丛植的方法进行植物成丛性点缀。

4.3群植法

在园林景观设计工程中,利用彩叶植物构建独特的风景区时,常采用群植的方法进行配置,形成具有独特性以及艺术魅力的园林植物景观,从而为园林增添风采,实现园林内部结构的多元化发展,营造优美的空间效果,提高园林景观设计质量。

4.4形象搭配法

该方法主要用于实现彩叶植物与基础植物、彩叶植物与建筑设施、彩叶植物与水文环境之间的协调与搭配,从而为园林景观增添艺术效果,发挥其美化功能。例如,彩叶植物与建筑设施搭配应用时,在基于色调美学原则、统一性与协调性原则的基础上,进行植物选择搭配,即在建筑墙体上搭配黄色、白色等颜色亮丽的彩叶植物,用以凸显建筑的美观。与此同时,在基于建筑空间与建筑质地的基础上,依据科学性原则选择符合其生长环境的植物进行合理配置,从而实现园林景观设计的美化。

5结束语

总而言之,彩叶植物的有效应用为园林景观现代化优化发展奠定了基础,彩叶植物的配置不仅丰富了园林景观的景色,也在一定程度上美化了城市生态环境。因此,在城市园林景观设计过程中,工作人员应在准确把握园林设计理念的基础上,根据实际发展的情况,遵循彩叶植物应用原则,进行科学合理的配置,用以提升园林景观整体的效果,构建和谐的城市生活。

【参考文献】:

[1]袁浩.园林景观设计叶植物的运用[J].绿色科技,2014,06:51-52.

[2]熊燕,曲彦婷,唐焕伟.彩叶植物在园林景观中的应用[J].黑龙江科学,2014,06:2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