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社会责任体系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2:29:05

企业社会责任体系篇1

[关键词]企业社会责任社会责任会计概念体系

社会责任会计(SocialResponsibilityaccounting)这一概念首先由美国会计学家戴维F・林诺维斯(DavidF・Linowes)于1968年提出,他认为社会责任会计是衡量和分析政府及企业行为对公共部门新产生的经济和社会结果。社会责任会计是社会责任同会计学的有机结合,是会计在社会学、政治学和经济学等社会科学中的应用。社会责任会计采用的是开放式的思维形式,认为企业不仅是一个经济组织,更重要的是一个社会组织,把企业置于整个社会之中,考核的不仅是本企业的经营成果,还要考核企业对社会所带来的贡献和损害。

一、企业社会责任会计的概念

关于企业社会责任会计的概念,目前并没有一致的定论。笔者通过广泛的文献分析,把社会责任会计归纳为广义的社会责任会计和狭义的社会责任会计。广义的社会责任会计,包括宏观和微观两个层次上的活动,是“管理、衡量和分析政府及企业行为所引起的社会和经济结果。可以看作是现有会计的总括和扩充……它如同关心经济结果一样关心未曾考虑过的社会结果。”狭义的社会责任会计仅“指企业经济活动对社会所带来的影响的计量和报告。”从微观角度测定企业的各种经营活动所带来的社会效益和社会成本,研究如何更好地维护可持续发展,以便于为企业管理当局、投资者、债权人、政府和社会公众等相关利益集团和个人决策提供企业的社会责任履行情况的会计信息系统。因为对政府和企业而言,两者追求的目标不同,政府作为经济秩序的维护者和社会秩序的维护者,其活动主要致力于社会公共福利,其目标主要是社会效益;而企业由于市场经济的影响,长期以来几乎把最大限度地追逐利润奉为经济行为的惟一准则。

社会责任会计是在传统的会计模式上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的会计分支学科,探讨、研究如何更好地维护人类可持续发展,为企业管理当局、政府、社会公众的相关利益集团和个人的决策提供特定企业社会责任履行情况。企业社会责任会计能以会计特有的技术和方法对各企业经营活动中所获得的社会效益和发生的社会成本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进行核算和管理;对于一些难以用货币计量的指标则以一定的公认标准为基础采用科学的估计法,通过对各企业经营行业所带来影响的核算和管理,使其经营行为在经济方面和社会方面达到均衡。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以社会责任报告的形式,核算和监督一个企业在一定时期内对整个社会做出的总贡献和总消耗,从而使企业的社会效益和社会成本得到充分反应。

二、企业社会责任会计的目标体系

会计目标是建立和完善会计理论体系的基石,是联系会计理论和实践的桥梁。企业的会计目标是和企业的社会目标联系在一起的。会计作为社会的基本细胞,履行社会责任是义不容辞的义务。要保证企业完成好社会托付给会计管理的社会责任,就必须将受托责任在会计目标中加以明确,厘清企业经济效益与社会环境的密切关系,强化企业的社会责任感,用经济手段计理和约束企业的社会义务,缓解和协调企业与社会之间在环境、资源等方面的矛盾,将企业的社会责任作为会计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予以确定,并建立起独立的对企业社会效益考核的指标体系。只有这样才能将会计目标与社会目标紧密联系在一起,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共同提高。

企业社会责任会计的总体目标可以概括为:确认和计量会计主体在一定时期内对社会的净贡献,衡量企业准则和社会准则的一致性,以及尽可能多地为社会各部门提供企业的有关责任信息。社会责任会计目标包括基本目标和具体目标,基本目标处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具体目标则在基本目标的制约下,起补充作用。

1.企业社会责任会计的基本目标

与传统会计通过会计管理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基本目标不同,社会责任会计的基本目标是通过会计管理提高企业的社会效益,这种效益是包括企业的微观经济效益和宏观社会效益在内的整体效益。长期以来,企业传统会计的目标都是片面追求利润的最大化,只重视会计和经济利益的联系,而忽略了会计与社会效益的联系。企业社会责任会计的建立和发展,促使企业从整个社会的利益出发进行分析决策,为提高资源利用率、保护环境、提高劳动者素质和产品质量、发展社会公益事业、完善社会福利保障体系提供具体可行的办法。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实际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而社会责任会计则将企业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有机地统一起来。

2.企业社会责任会计的具体目标

会计具体目标是在基本目标的制约下体现会计管理特点的目标。传统会计的具体目标是为股东、企业管理者、投资者提供内部会计信息。社会责任会计的具体目标则是为信息使用者提供社会责任信息。社会责任信息是指企业对社会经济环境的影响以会计计量形式加以确认和反映出来的一系列“社会关系利益指标”。它主要是提供企业社会责任履行情况的信息,以便外部和内部使用者做出正确的决策。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情况最终体现在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时产生的社会净收益,即社会收益减社会成本上。这些信息的内容主要有:

(1)企业对员工履行的责任;

(2)企业对生态环境维护的责任;

(3)企业对社会及本地区的责任;

(4)企业对消费者应履行的社会责任;

(5)企业应履行的其他社会责任。随着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要求企业履行的社会责任也会产生某些变化,其内容有不断扩大的趋势。

三、企业社会责任会计的要素体系

会计作为一门管理学科,独立存在的要素体系是其反映经营过程、计量经济业务、确定经济效益及披露会计信息的重要框架。在界定社会责任会计要素前,首先要明确社会交易这样一个概念,社会交易是指一个企业对社会环境的利用和提供程度。因为环境资源是人类共享的社会资源。一个企业或个人对环境资源的利用和提供程度,不可避免地要影响其他社会组织或个人的绝对利益或相对利益。尽管在当前的市场上,其价格和交易结果难以描述,但作为一种非市场交易,它对企业外部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但社会责任会计必须基于这种社会交易基础之上并必须首先计量和报告这种交易。社会责任会计要素按企业社会责任事项的性质进行的分类,参照财务会计要素的分类方法,其体系主要包括以下一些内容:

1.社会资产

社会资产即企业所拥有的,现在或将来可为社会提供各种利益的各项资源。如治理“三废”等为保护环境而购置的固定资产、为促进社区发展而购置的固定资产等。社会资产可以是有形的,也可以是无形的;可以用货币表述,也可以不用货币表述。社会资产是创造社会利益和贡献的基础条件。

2.社会负债

社会负债即企业在未来一定日期将以现金、劳务或其他资产偿付的经济责任,这种责任是因企业活动对社会利益造成危害而产生的。如企业因生产造成了环境污染,对社会造成了损失,在未来一定时期需要对社会的损失进行补偿;中石油在重庆开县的“井喷事故”也是对当地社区的一种巨大的社会负债。社会负债不同于财务负债,企业的财务负债形成企业资金的来源;社会负债不能为企业带来资金,而是因企业未能承担其社会责任而造成的损失。

3.社会成本(社会费用)

社会成本即指企业由于自己的经营活动给外部带来的损害或价值牺牲。如矿产、林木资源的滥采、滥伐造成的当地植被被破坏、土地沙漠化;工厂排放有毒废水、废气造成周围庄稼欠收、牲畜死亡、居民生存环境恶化;企业生产劣质产品给用户带来的精神和肉体上的损害等。社会责任会计要计量、反映这部分费用并加以准确内化,进而形成企业经济责任和义务约束的重要内容。

4.社会收益

社会收益即指企业通过自己的经营给外部所带来的好处。如企业开发的垃圾处理新技术,净化了人们的生存环境,还解决了劳动力的就业,提高了社会居民的平均生活质量;企业为促进当地社区教育发展所做的捐赠等。这部分收益在企业现行收益表中往往没有体现出来。当然,这里也就涉及一个社会净收益的要素,即指社会收益减去社会成本后的净额。净额为正数,表示企业在履行社会责任方面做出了一定的成绩;净额为负数,则表示企业在履行社会责任方面出现了问题。

四、企业社会责任会计的内容体系

企业社会责任会计就是通过整理、计量、分析和揭示企业活动的社会成本和社会效益,来反映和控制企业的社会责任。传统企业会计中的内容及对象是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的资金运动,这可以用货币计量。而社会责任会计中的内容及对象既有可用货币计量的资金运动,如物质和人力资源的耗用、对社会的捐赠、无偿服务及售后服务等;又有不能用货币计量的其他方面,如对社会良好秩序的贡献和对社会道德风尚的影响等。社会责任会计的内容,是指社会责任会计所要反映和控制的内容,包括社会效益和社会成本两个方面。

1.社会效益

社会效益指企业的活动对另一个或一些企业及社会造成的正向影响,即所谓的企业“外部经济”,主要内容包括:

(1)创利效益,指企业创造的利润,必须按一定比例以税金的形式无偿上交给国家,从而为社会做出贡献。

(2)产品效益,主要指产品质量及其对社会的影响。企业增加产量、提高质量,为社会提供了有用的产品,从而为社会增加了财富。

(3)环境效益,指企业加强环境管理,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利用”三废”,变废为宝,从而净化了社会生活环境。

(4)就业效益,指企业为社会提供的就业机会。在某种程度上,企业提供的就业机会越多说明企业履行的社会责任越多,企业的社会效益也越大。

(5)其他效益,如创办福利事业、保险效益、教育效益、外援效益、对社会捐赠等对社会做出贡献。

2.社会成本

广义的社会成本是指企业的经济活动导致的社会资源的耗竭,狭义的社会成本是指意外的或计划外的负向结果,即所谓的企业“外部不经济”。企业社会责任会计研究的社会成本主要是狭义的,即指企业通过自己的经营给社会所造成的价值牺牲,主要内容包括:

(1)社会人工成本,指企业使用社会培养的人才所应支付的费用,这种费用应在职工使用年限内进行分摊。

(2)土地使用成本,企业使用土地形成了社会财富,所以也应作为固定资产计提折旧计入成本。

(3)资源损耗成本,自然资源是产品使用价值生产的重要来源,自然资源的计价应根据其功能大小、质量高低、地理位置的好坏、追加效益的高低确定其价值,再根据企业对其使用情况,分摊计入企业社会成本。企业耗用自然资源,实质上耗用了社会财富,应由企业承担。

(4)环境污染成本,指企业为控制环境污染而开支的费用,以及污染本身所造成的损失。

(5)社会管理成本,指国家或地方为管理企业所发生的费用支出,应在各企业分摊。

(6)其他社会成本,如企业接受国家补贴或接受外单位捐赠等。

参考文献:

[1]刘华曹钻:企业社会责任会计刍议[J].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9):26-29

[2]王芸:企业社会责任会计初探[J].财会通讯,1999(8):18

[3]李昕:对我国建立社会责任会计体系的几点思考[J].吉林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2(6):28-31

企业社会责任体系篇2

中国企业社会责任的内涵

早在1924年,谢尔顿就把公司社会责任与公司经营者满足产业内外各种人类需要的责任联系起来,并认为公司社会责任含有道德因素在内。这种崭新的哲学思想主张,公司经营战略对社区提供的服务有利于增进社区利益,社区利益作为一项衡量尺度,远远高于公司的盈利。

企业社会责任从其产生的伦理基础到最根本的内涵都对责任概念有所改变。很明显的一点就是每一个企业不仅要根据他们自己的企业来定义适合他们的企业责任概念,确定它的内涵,不断地进行内部的一些评估;同时,还要求每一个企业对企业之外的社会、政治、经济甚至环境的其他社会责任方面进行评估。所以说,企业社会责任产生的基础是道德伦理,并随着企业社会责任运动的开展,又获得了社会和政治的内涵。

与责任概念相对应,企业社会责任也就是指企业或其组成人员不能任意地行动,企业经理层在进行商业决策时应受到某种限制,即要求企业管理者对决策事项作出解释、说明或表白。所以,我们认为中国企业社会责任概念应具有以下四个方面的内涵:

第一,向谁负责。这里主要是指企业或其高级管理人员应当对谁承担责任,是企业股东、特定的利益相关者、一般公众、环境、社区或国家?

第二,为什么负责。这里主要是指企业责任设立或履行的类型和性质,即为了充分有效地履行企业的承诺或义务,企业应当做什么以及如何做?

第三,责任主张的基础。这里是指主张企业承担责任的基础或理由是什么?从描述性的角度而言,它可以指对企业作为或不作为进行解释或说明的预期,也可以指对提供上述解释或说明的能力和/或意愿。从说明性角度而言,它是指对企业作为或不作为进行解释或说明的规范性需求。这里强调的是,举证的责任落在了企业及其人身上,即由他们解释作为或不作为的理由。

第四,责任的严格程度。企业活动的某些领域是受到国家限制的,在这些领域,当企业的作为或不作为超过了国家规定的限度,就有可能受到责难或惩罚。但在另外一些领域可能不受国家限制,在这些领域无论企业的作为或不作为,既不会受到严格的非难或责备,也不会受到特别的惩罚。此种意义上,只有一定程度的责任才会变成企业的义务。

中国企业社会责任的价值观

尽管企业社会责任并没有一个单一的定义,但它却有本质上国际上普遍认同的理念,包括:企业在创造利润、对股东利益负责的同时,还要承担对员工、对社会和环境的社会责任,包括遵守商业道德、生产安全、职业健康、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节约资源等。

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中国企业社会责任的价值观应包括如下方面:

第一,公平正义。

第二,诚实信用。

第三,遵纪守法。

第四,尊重人权。

第五,经济高效。

第六,尊重环境。

第七,节约资源。

第八,信息分享。

中国企业社会责任体系参照要素

从企业社会责任理论看,确立企业社会责任标准是非常重要的。学者探讨问题的出发点和视角的不同,会导致他们采用不同的标准为自己的理论服务。企业要承担社会责任,并且使公众满意,则必须遵循一定的标准。国际社会对于企业社会责任标准的确立也存在着分歧。标准的具体事项可能不同,但主要方面却大致相似,应包括以下六个方面:

动机

对于企业管理者而言,执行其责任,特别是社会、道德和环境责任,他们必须从某种动机或某一套动机出发吗?他们必须以意图帮助某些个体而非他们自己,或帮助某些群体而非股东才意味着承担了责任吗?他们的某些责任会涉及履行某些完全自愿的行为,即并没有法律和强大的社会压力要求他们去做吗?动机标准是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潜在标准,该标准往往通过企业的行为才会显现出来。

盈利

是否有牺牲企业的获利能力的企业责任?企业高于一切的责任就是经济责任吗?盈利标准是否为企业责任的唯一标准往往成为区分企业社会责任理论的试金石,尤其是当企业的盈利标准与其他社会标准相冲突时如何取舍。

受企业决策影响的群体

是否要求企业管理者直接帮助某些个体而非企业股东?如果是的话,会是什么样的受益个体或群体?这个标准也是现代企业社会责任的最主要的来源,利益相关者如何确立或划分成为理论争论的焦点。

行动的类型

对企业管理者的预期或要求是什么,是仅仅对其他人的目标的绝对不干涉,还是积极帮助实现这些预期的目标?随着企业对社会影响的日益增强,企业的任何活动都会与社会相关联,会对社会产生不同的影响,跨国公司则将其影响扩大到了全球范围。

影响的类型

企业管理者是只要考虑其行为的直接影响,还是也必须考虑行为的间接影响?影响的类型是直接与利益相关者的范围相关的。

受影响群体的已知的或理想的利益

企业管理者要对受到其决策影响或干涉的某个群体或某些群体的已知利益负责,或者对被证明的或最佳的利益负责?

这些标准是探讨企业社会责任时必须做出回答的。它们虽不能代表企业社会责任的全部内涵,但的确表达了企业社会责任的主要方面。

中国企业社会责任体系的主要内容

中国企业社会责任的法律责任底线体系

所谓企业社会责任的法律责任底线体系,是指作为经济组织的企业从事或开展经营活动过程中应当依法承担的基本责任体系,即法律责任体系。它主要包括对国家和社会的市场秩序维护责任、对股东的经济责任、对员工的安全与福利责任、对消费者的产品责任以及对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的环境保护责任。亦即企业应当依法对国家、社会、生态环境、消费者、员工和股东等利益相关者承担的市场秩序维护责任、经济责任、环境保护责任、消费者利益保护责任、员工安全与福利责任和对股东的责任等基本法律义务。这也是现代法治社会的基本要求。企业在这里承担的不仅是责任,更是其应尽的法律义务。

在一个法治社会里,企业作为法律拟制的“人”,作为企业公民,当然要遵守法律的规定,满足法律要求其履行的法律义务。我们常说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企业作为市场经济的主体当然要承担其对国家和社会应尽的法律义务,如缴纳税费、生产质量合格的产品、诚实信用等。所以,企业首先应承担的责任就是遵纪守法,做一个守法的企业公民。这也是企业能够生存的基础和前提条件。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这种经济组织是被设计来创造利润的,也就是为赚钱而来的。所以,企业的经济责任就像人活着需要呼吸空气一样的正常和必须。企业的经济责任是企业在市场中生存的基本条件,但企业盈利不能以违法手段获取,而应遵循市场规律,诚实经营合法获取。另一方面,企业的存在首先来源于股东的投资,如果没有股东的投资行为,也就没有企业的成立。所以,企业当然要遵守股东大会的意愿,执行股东大会的决议,维护股东的利益。

消费者是企业的衣食父母,是企业的上帝。因此,企业开展经营活动必须依照法律法规的要求进行,如生产的产品必须符合《产品质量法》的要求与国家标准。企业不得以掺杂掺假、以次充好、以假充真等欺骗消费者、损害消费者的利益等方式牟利。

任何企业的活动都离不开良好的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企业所需的原材料、能源以及其他资源都来自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企业在其生产活动中又会向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排放大量污染物质。企业就成为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的污染与破坏的最主要的责任者。如何在生产满足社会需要的产品和保护改善自然环境与生态系统之间取得平衡,正是企业需要依法承担的环境保护责任。

企业要生存必然要进行商品交换,就必然会与其他人和组织发生一定的经济利益关系。这些与企业发生经济利益关系的人或组织,我们常称之为利益相关者,如企业的股东、员工、消费者、供应商、经销商等。一方面,企业的发展与存续离不开这些利益相关者的支持,另一方面,企业也对他们负有一定的社会责任,如加强对员工的安全保护、不断增加员工的福利待遇、不断提高产品质量保障消费者的权益、加强对供应商和经销商的管理等。

中国企业社会责任的道德伦理高位体系

所谓企业社会责任的道德伦理高位体系,是指企业基于自身的情况和现状,应对国家、社会和公民承担比底线法律责任更高的道德伦理责任体系,主要包括对国家的政治和安全责任,对社会、社区和公众的伦理责任与公益责任等。需要注意的是,这个责任体系中,某些责任并非所有的企业都需要或可以承担,如国家政治与安全责任问题可能就主要落在诸如国家电网公司这样的国有大型企业身上。我们不能苛求私有或小型企业去承担这样的责任。

当今社会,企业经济组织已经变得日益强大,对国家政治生活的影响和干预程度也在不断加强。在我国,国家重点抓的120户试点企业集团,在沪深两地股市上市的股份公司,国有的几家商业银行,铁道、石油、钢铁和电力能源公司等在国内社会经济生活中的重要地位都是很明显的。企业集团对这种国家与社会的影响力使得国家也会赋予某些企业一定的政治任务或责任,如像国家电网公司这样的国有大型骨干企业就不仅要承担经济责任,也要承担一定的政治责任。国家安全是现代社会民族独立国家的首要任务。大型国有骨干企业在维护国家安全中同样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企业的利益和责任决定企业必须具有一定的目标。企业经济目标的缺陷体现在其利益最大化原则,往往重物不重人。企业的道德伦理责任则强调企业不仅需要经济目标,而且也需要道德目标,即企业的任何行为都必须具有道德价值,把尊重他人的正当利益与追求自身经济利益结合起来。正如著名的哲学家怀特海所言,“一个社会的行为,主要受商业心态的支配。在社会中,若经商者看重自身的功能,这必能成为好社会……今天,企业正以昔日教会支配社会的方式支配着社会。这一历史现实给予了企业一种重大的道德上的责任”。

企业社会责任体系篇3

【关键词】企业社会责任;战略CSR;体系构建

社会经济学者认为,企业在创造经济利益的同时应当为相关利益群体承担相应的责任。但传统意义上的企业承担社会责任已受到新形势、新市场环境变革的冲击和影响。如何有效地履行社会责任,让其变成企业发展的内在动力,已成为企业作为一个社会公民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最近,战略型企业社会责任在经济界和理论界日渐得到认可和重视,建立一种新型的社会责任体系,持续高效履行社会责任,将会实现企业与社会双赢。

一、传统型企业社会责任分析

企业社会责任(简称CSR)通常是指企业的经济责任、法律责任、伦理责任和慈善责任之和,包括对投资者、员工、消费者、商业伙伴、自然环境、社区和政府的责任。从国内来看,多数企业仅将慈善捐赠、环境保护作为社会责任实践的主要组成部分。但这些模式往往昙花一现、无法持久,表现为分散针对各利益相关方采取行动,或者简单将社会责任等同于公益捐赠。这种传统社会责任项目既不能提升企业长期竞争力,也难以带来更多积极社会影响,反而造成企业资源和能力的浪费。

二、战略型企业社会责任阐述

(1)SCSR理论研究意义。SCSR是目前呼声最高的企业社会责任实践的引领性趋势。SCSR不回避现实社会需求,而是把承担社会责任看作是创造共享价值的机会,企业可以将CSR理念融入生产经营、市场营销、售后服务、采购、技术开发、人力资源管理等环节,将自身价值链条上的全部行为变成社会负责的举措。(2)SCSR项目与传统CSR项目对比分析。一是与企业经营项目的联系不同。传统的社会责任项目独立存在与经营项目之外,与企业经营项目缺乏联系;而SCSR项目则与企业经营项目联系紧密,并且通过企业经营活动来完成。实践证明,与企业主营业务相关性可以带来更多积极社会影响。二是承担社会责任的过程特点不同。传统社会责任项目活动过程是间断的,各次活动因扶助对象不同而是分散的;而SCSR项目其活动过程则随着企业经营活动过程连续进行,这种长期布局相比短期呈现可以起到更好的社会效益。三是推动履行社会责任的动力机制不同。传统社会责任项目只能为企业赢得社会赞誉,很难为企业带来经济效益,故在推动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动力机制中只有精神动力,没有经济动力;而SCSR项目则不仅能为企业赢得社会赞誉,同时也能给企业带来经济效益,故其动力机制中既有精神动力,也有经济动力。四是企业开展社会责任活动的战略持续性不同。SCSR因其效益性,它能激励企业承担社会责任并延续持久,而传统社会责任项目是“成本性”活动,企业做的越多,则成本开支越大,给企业带来压力。迫于这种压力,企业参与传统社会责任项目往往难以持久。(3)SCSR优势分析。一是经济效益优势。和企业的主营业务、企业战略紧密相连的SCSR,在解决社会问题的同时为企业创造市场价值和效益。二是激励机制优势。战略型CSR在履行社会责任过程中解决了企业资源利用和消费的问题,与商业模式结合可以激励企业长期从事CSR项目,并在收获社会声誉同时,提高其在行业内的核心竞争力。三是持续发展优势。战略型CSR促使企业转向对产品、流程、管理、服务等环节进行创新,为推动公司治理结构完善和良性发展做出表率,保证企业长期稳定、可持续发展。

三、企业构建战略型社会责任体系的几点思路

(1)建立科学可行的长期愿景与目标。CSR目标的拟制需要既要融于社会,又要融于企业发展,要寻找企业与社会共同发展的契合点。(2)量身打造适合企业发展的措施与步骤。一是转变思维,达成共识。企业经营者需认识CSR体系建设对企业长远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必须明白商业利润与企业社会责任之间不是博弈关系,SCSR思维应该是企业价值观的一部分。二是融合业务,打造特色。确保CSR战略与公司业务运营战略一致性,要在保证相关利益方共赢前提下尽可能为本企业争取适当的经济效益。三是构建组织,规范制度。全面启动企业社会责任体系建设,将企业社会责任提升到公司战略高度规划。四是资源整合,风险管控。资源既包括企业内部人财力资源,也包括利益相关方等外部资源。资源整合后可为执行项目形成合力,同时要切实做好相关各种经营风险的防范工作。五是信息透明,总结评估。2011年,企业的各类社会责任报告数量达

800余份。公开和透明向社会披露公司在CSR方面的工作进展,被认为是企业在CSR方面的实践。

企业社会责任体系篇4

企业战略管理体系是以满足企业利益相关者利益为目标、将社会责任要素渗透到战略管理全过程以及各管理层级的体系。企业战略管理体系构建的基本思路如下:

第一,确立以履行社会责任为核心的价值观;第二,识别企业的不同利益相关者及其各自的利益诉求,分析组织满足利益相关者利益的资源与能力;第三,确定履行企业社会责任的战略;第四,确立基于所有利益相关者的组织结构,确立履行企业社会责任的组织文化,通过预算控制等方法实施企业社会责任战略;第五,基于企业社会责任评价指标对企业战略实施结果做出评价,并根据社会责任的实际履行情况确定战略的调整方案。

基于社会责任的企业战略管理体系的内容

根据企业战略管理体系构建的要求:战略分析是基于企业使命与目标,对组织外部环境与内部条件进行分析,评价影响企业发展的关键因素,合理进行企业定位,是战略选择的基础;战略选择是明确发展方向,确定战略方案,是战略实施的依据;战略实施或执行是将战略转化为具体的行动和决策,即采取具体措施使战略发挥作用;最后,战略评价和调整是审视战略的科学性和有效性,考察战略实施结果是否符合战略目标的要求。

企业使命的确定――利益相关者利益最大化

企业使命与目标的确定是企业战略管理体系的出发点。传统企业战略管理体系认为,营利组织的使命是为所有者带来经济价值,企业目标体系基于股东利益最大化构建。在利益相关者视角的企业战略管理体系下,企业使命体现为包括所有利益相关者在内的综合利益最大化。组织的战略目标体系应体现企业社会责任履行的要求。因此,以社会责任为核心的价值观及战略目标是利益相关者视角的企业战略管理体系的基础。

企业利益相关者的识别与分析

在传统企业战略管理体系下,战略分析包括企业外部环境分析以及内部环境分析。其中,外部环境分析包括宏观环境分析以及产业环境分析;内部环境分析包括组织的资源与能力分析。在基于社会责任的企业战略管理体系下,战略分析的内容体现为利益相关者及其利益诉求的识别以及企业满足利益相关者诉求的资源与能力条件分析。

企业组织是以一定资源为基础、通过特定经营活动来满足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这些经营活动是通过组织内部各业务部门的相互配合或价值链活动来完成的,如图所示。

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通过企业内部运营或价值链活动实现,其履行结果或利益相关者利益的满足程度取决于企业的资源基础或能力。因此,在企业资源基础或能力分析时,应注意两个方面的问题:第一,应根据企业所有利益相关者的要求考察企业资源和能力的整体情况;第二,在企业资源和能力有限的情况下,应根据不同利益相关者与企业之间的利害关系以及对企业目标影响的不同,确定满足不同利益相关者利益的排序。

基于社会责任的企业战略选择

根据企业的战略目标,战略选择体现为企业制定能够满足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并使企业利益相关者综合利益最大化的方案,具体包括两个方面:第一,从总体层次上确定企业对不同利益相关者的职责;第二,根据企业的运营特征确定不同部门的责任。

企业对利益相关者的责任

企业是不同利益相关者的契约集合体。企业发展体现了所有利益相关者的共同利益。但是,由于不同利益相关者对企业的利益期望不同,必然会产生利益矛盾与冲突。因此,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协调是企业战略选择面临的最大挑战。在制定利益协调战略时,企业可根据美国的约瑟夫・w・韦斯构造的利益相关者管理模型,基于利益相关者的识别进行属性与优先度分析,确定企业与不同利益相关者的交换与依存关系,选择与利益相关者的合作方式,进行相应治理,即企业可根据不同利益相关者的特征与利益诉求确定不同的战略。应注意的是,企业在任何情况下不得为了满足某一特殊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而损害其他利益相关者。

企业不同部门的责任

为了实现针对利益相关者的社会责任目标,企业应在内部构建包括总部、业务层以及职能层等各层级部门在内的分工协作机制,并确定各自的职责。对一般企业而言,研发设计、供应、生产、销售、服务、营销、财务、人力资源、公关等内部组织应根据各自职能特征,确定对利益相关者的具体责任。例如,研发设计和生产部门应特别考虑消费者对产品品质的要求;人力资源部门应特别关注员工对工作回报的要求,并创造学习和成长的良好环境等等。此外,不同职能部门还应相互配合,通过提高组织效率,共同为实现组织战略目标服务。

基于社会责任的企业战略实施

企业战略的实施过程就是组织履行社会责任的过程。首先,基于社会责任的组织结构不再以股东为核心,企业的最高权力机构亦不再是股东大会,而是利益相关者大会。由利益相关者代表组成的董事会共同决定组织的战略方针;第二,构建履行社会责任的企业文化是组织战略实施的基础,实现基于利益相关者的经济、社会、环境的共同目标应成为渗透到组织各层级的核心价值观;第三,企业计划,特别是预算安排应围绕满足所有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进行;最后,在控制环节,应注意企业不应仅仅出于增加利润或成本控制的要求而损害员工或消费者等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同时,应特别关注组织运营可能带来的环境及社会影响。

基于社会责任的企业战略评价

对企业战略实施结果的评价可按照企业社会责任指标体系进行。

企业社会责任指标体系与组织战略密切相关。一方面,企业社会责任指标体系是组织战略管理体系的具体体现,反映组织战略管理的目标要求,同时,也是组织实施战略方案的基础;另一方面,企业社会责任指标体系是评价以社会责任为核心价值观的战略有效性的工具,同时,也是评价战略实施过程与结果的标准,并为战略调整提供依据。

企业社会责任体系篇5

[关键词]企业社会责任;理论体系;述评

[中图分类号]F27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461(2010)07-0013-07

[收稿日期]2010-03-01

[作者简介]高勇强(1974-),男,湖南安化人,博士,华中科技大学管理学院副教授,近期的主要研究兴趣:战略管理、消费者行为、商业伦理。

一、企业社会责任的产生与发展

企业社会责任的议题是伴随着企业规模和实力的不断扩大,与企业行为相关的各种社会问题比如劳工权益、消费者保护、环境污染等不断涌现的大背景下提上议事日程的。国际标准化组织关于企业社会责任(CSR)的战略顾问团(theStrategicadvisoryGrouponCSRofinternationalorganisationforStandardisation),将企业社会责任描述为“组织以一种致力于使人们、社区和社会受益的方式从事经济的、社会的和环境的事项(issues)的一种均衡方法(approach)”(iSo,2002)。

企业社会责任概念在产业界最早提出的时间可能无法追踪,根据田祖海(2005)的观点,公司社会责任概念的提出是在19世纪晚期。1899年美国钢铁集团公司的创始人安德鲁・卡内基出版了一本名为《财富福音》的书,第一次提出了“公司社会责任”的观点。这个观点建立在两个原则之上:一是慈善原则,二是管家原则。两个原则的初始含义都是把员工和顾客看成缺乏使自己获得最佳利益能力的小孩,而业主起类似家长的作用。慈善原则要求比较幸运的社会成员帮助那些不幸运的社会成员,包括失业者、残疾人和老年人。最初慈善被当作是个人的义务,而不是工商义务。然而到了20世纪20年代,社会慈善的需要超过了最乐善好施的有钱人的财产,为慈善事业出资帮助不幸的人们的责任就落到了工商企业的肩上。而“管家原则”源于《圣经》,它要求企业和有钱人把自己看成财产的管家或照管者。

1924年美国学者谢尔顿在理论界正式提出了企业社会责任的概念,但由于受当时环境的影响并没有引起社会的多少关注。1953年,Bowen出版了一本名为《商人的社会责任》(SocialResponsibilitiesofBusinessman)的书。自此企业社会责任问题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自20世纪60年代开始,理论界对企业社会责任的探讨日益增多,与企业社会责任相关的一系列概念与理论纷纷被提出。社会与商业、社会事项(issues)管理、公共政策与商业、利益相关者管理、公司义务(accountability)、公司公民身份(corporatecitizenship)和公司可持续性(corporatesustainability)都是用来描述与公司在社会上的责任现象有关的一些术语。

与此同时,有关企业社会责任的理论不断发展,构成了一个丰富的理论体系。本文试图对西方有关企业社会责任的理论进行评述。

二、企业社会责任的理论体系

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经济学家或管理学者对有关企业社会责任问题的争论致使这一领域的研究成果日益丰富,大量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来阐述企业社会责任的相关问题。有关企业社会责任的理论研究大致可以归结到三个点上,即有企业社会责任的三个方面的理论:企业社会责任是什么的理论,企业为什么要承担社会责任的理论和企业怎样承担社会责任的理论。这三方面的理论是目前西方理论界最为炙热,也是探讨得最多的领域。它们一起构成了企业社会责任的一个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见图1)。

1.企业社会责任的范围

关于企业应该承担什么样的社会责任,理论界的争议比较大。一种观点认为,企业的主要责任是为作为受托人的股东赚取最大利润,所有与此相关的理论和观点,我们称之为“企业社会责任经济论”。“企业社会责任经济论”侧重于从“宏观层次(macrolevel)”分析企业的社会责任,偏向于认为政府,而不是单个的公司,应该树立和实现一个国家的社会目标。持此观点的最重要的代表性人物是Friedman和Levitt。

(1)企业社会责任经济论

以亚当・斯密为代表的古典经济学理论认为,“看不见的手”能够引导企业行为最终实现社会最优的结果。“看不见的手”原理暗含企业的社会责任就是经济的责任的观点。Berle(1931)认为,企业管理者只能作为企业股东的受托人,其权力都是为股东利益而委托的权力,企业的惟一目的在于为股东赚取利润,股东的利益始终优先于企业的其他潜在利益者的利益。

受古典经济思想的影响,作为这一观点的代表性人物,miltonFriedman认为,“一个公司执行官的责任是为股东赚尽可能多的钱,只要他在游戏规则内经营。当一个执行官决定以社会责任的理由而采取行动时,他是在骗取其他人的钱―以更低的红利的形式骗取股东的钱;以更低工资的形式骗取雇员的钱;或者以更高价格的形式骗取消费者的钱。一个公司执行官的责任是履行他的合同所规定的条款。如果他不能以良好的道德心做到这一点,那么他应该辞职并找到另一种方式去做好事。”(playboy,1973)。Friedman将他的观点建立在两个主要论点之上:一个经济的和另一个法律的。从经济的角度,他宣称如果经理们将公司的钱花在项目(projects)上不是意图最大化利润的话,市场机制的效率将被破坏,资源将在经济系统内错误地配置。在法律方面,Friedman主张,因为经理们是股东的合法人,他们唯一的义务是最大化对他们的财务回报。因此,如果他们将公司的资金用于社会的目的,他们本质上是在偷窃股东(Friedman,1962)。

theodoreLevitt同样反对企业社会责任的观点,他担心如果让工商企业涉足社会事务,工商业将可能主导社会。他认为,商业,作为一种制度(institution)将成为二十世纪中世纪教堂的等价物---社会中包括一切的制度(Levitt,1958)。

(2)企业社会责任多维论

与Friedman和Levitt的观点不同,另一种观点认为,企业作为社会的一个器官,理应承担除了经济责任之外的更多的社会责任,所有与此相关的理论与观点,我们称之为“企业社会责任多维论”。“企业社会责任多维论”侧重于从“微观层次(microlevel)”分析企业的社会责任,偏向于认为单个的企业应该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持这一观点的学者非常多,从企业社会责任的范围角度看,又以Carroll和Kangandwood等人为代表。

著名管理学家peterDrucker就说过,“企业是社会的一个器官,它的行动对社会情景(scene)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因此,让管理人员意识到考虑每个商业政策和商业行动对社会的影响是重要的。需要考虑一项行动是有可能提升公共利益,推进社会的基本信仰,有助于它的稳定、力量(strength)与和谐”(Drucker,1954)。然而,企业到底应该承担什么样的社会责任,换句话说,哪里是企业社会责任的边界,这个问题争议比较大。比如,mcGuire(1963,p.144)认为,社会责任的思想主张公司不仅有着经济和法律方面的义务,在这些义务之外,还承担有其他社会责任。mcGuire虽然列出了企业社会责任的两个纬度:经济的和法律的义务,但他的所谓其他社会责任却令人模糊。

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Carroll分别于1991和1996年提出了他的企业社会责任模型。根据Carroll(1991,1996),企业的社会责任包括四个纬度:分别是经济的、法律的、伦理的和慈善的(如图2所示)。根据Carroll,企业的首要责任是盈利,这样社会才能富裕和繁荣。企业第二位的社会责任是法律责任,即企业的经营活动必须遵守法律,是合法经营。企业第三位的社会责任是伦理责任,即企业的行为必须符合社会流行的伦理规范。最后,企业的第四位的社会责任是慈善责任,即应该为社会为社区捐献力量(见图2)。

然而,wood(1991)等人认为Carroll模型虽然易于区分企业与社会的相互作用,但他忽视了它们现实中本应有的联系。而且她认为Carroll所定义的责任是划定了界限的从而也是孤立的领域。Kangandwood(1995)提出了一个不同的企业社会责任模型(见图3)。

Kangandwood(1995)从三个层次来分析企业的社会责任:个体的、组织的和制度的。他们认为,企业与社会一样有一个共同的基础:那就是个人的道德责任。经济的和法律的责任不能优先于人的自由(道德的责任)。因此,企业的基本责任是道德的责任,其次才是社会的责任和经济的责任,最后才是慈善的责任。尽管Kang和wood这里用了“社会的责任”这个术语,但它大体上与Carroll的伦理和法律责任相当。

不管Carroll与Kangandwood之间的视角有多么的不同,但就企业社会责任的范围而言,他们的观点却是一致的,那就是企业应该承担四种类型的社会责任:经济的、法律的、伦理道德的和慈善的。

(3)企业社会责任标准论

第三种有代表性的观点是以外延式的办法对企业社会责任进行界定。最著名的例子是美国经济开发委员会对企业社会责任进行的界定。它在1971年6月发表的《商事公司的社会责任》报告中对社会责任进行了列举,共58种行为,涉及10个方面的领域,它们是:①经济增长与效率;②教育;③用工和培训;④公民权与机会均等;⑤城市改建与开发;⑥污染防治;⑦资源保护再生;⑧文化艺术;⑨医疗服务;⑩对政府的支持。对这些社会责任行为,美国经济开发委员会又区分为两个基本类别。一是纯自愿的行为,这种行为由企业主动实施,并由企业在始终发挥主导作用;二足非自愿性的行为,这类行为要由政府借助激励机制的引导,或通过法律、法规的强行规定而得以落实。

2.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理由

企业为什么要承担社会责任?或者说,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理由是什么?对这一问题,大量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探讨。这些理论大体上可以分为两大类:企业应该主动承担社会责任的理论和企业被动承担社会责任的理论。有关企业应主动承担社会责任的理论被(Garrigaandmele,2004)归纳为工具的理论。这些理论主要探讨企业通过承担社会责任能给企业带来利益的问题。与企业应该主动承担社会责任的理论不同,企业被动承担社会责任的理论侧重于从企业生存的环境、企业存在的基础、企业的本源等角度来展开分析,认为不管愿意与否,企业都应该承担社会责任。

(1)最大化股东价值理论

最大化股东价值理论以股东价值的最大化作为衡量企业绩效的标准。在经济史上的很长一段时期,人们倾向于认为企业的利润目标与社会目标之间是冲突且不可调和的。然而,今天广泛接受的是股东价值最大化与利益相关者利益的满足之间并不是不可调和的,对利润的关注并不排斥考虑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在某些条件下,对这些利益的满足有助于股东价值的最大化(mitchelletal.,1997;odgenandwatson,1999)。为了利润,一个足够水平的慈善和社会活动投资也是可以接受的(mcwilliamsandSiegel,2001)。

在实践上,一些研究已经确定CSR与公司财务绩效之间的相关性。在这些研究中,越来越多的数字显示,在大多数情形中,在公司的社会责任与财务绩效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Griffinandmahon,1997;Keyandpopkin,1998;Romanetal.,1999)。

(2)战略管理理论

战略管理理论中有关竞争优势的观点同样可以用来解释企业为什么应承担社会责任。porterandKramer(2002)最近采用著名的有关竞争优势的porter模型(porter,1980)来考虑他们称为竞争环境领域的投资。作者们认为投资于慈善活动可能是惟一一条改善一个企业竞争优势环境的方式,并且通常比单个的捐赠或政府罐头(individualdonorsorgovernmentcan)创造更大的社会价值。正如BurkeandLodgson(1996)指出的,当慈善活动更靠近公司的使命时,它们比其他类型的捐赠创造更大的财富。

porterandKramer(2002)总结到,“集群成员的慈善投资,不管是单独地还是集体地,都对集群的竞争和它的所有构成公司的绩效有强有力的影响。”。

另外,一些战略管理学家提出,从企业竞争能力的资源观角度看,社会的和伦理的资源与能力可能是竞争优势的来源,比如道德的决策制定过程(petrickandQuinn,2001),感知、商议(deliberation)和响应或适应的能力的过程(Litz,1996)以及与主要利益相关者如雇员、顾客、供应商和社区的适当关系的发展(HillmanandKeim,2001)。

最后,prahalad(2002)通过分析印度的经验提出,企业通过履行社会责任,可以将那些现在被看作穷人的变为企业积极的顾客。而实现这一构想的关键是分裂创新(disruptiveinnovation)(Christensenandoverdorf,2000;Christensenetal.,2001)。分裂创新是指产品或服务不具备主流市场消费者所要求的性能和品质,而是针对特定落后市场消费者,提供功能更加简单化和生产成本更低的产品和服务。

(3)营销学理论

在营销学理论中,首先,有关品牌形象的观点可以用来解释企业为什么应承担社会责任。通过承担社会责任,企业能够在社会公众和消费者心目中树立起良好的公民形象,而这种良好的公民形象能够给企业带来众多的好处,比如政府的好感和优惠政策、社区和其他利益相关者的支持、消费者的购买意愿和品牌忠诚度的提升等等。

事业关联营销(cause-relatedmarketing,CRm)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营销学领域的一个新现象。事业关联营销被定义为“制定和实施营销活动的过程,这些营销活动的特征是,当顾客参加满足组织的和个体的目标的收入-产生交易(revenue-producingexchanges)时,公司将向一个指定的事业提供一个详细说明的数量的贡献。”(Varadarajanandmenon,1988)。大量的研究已经揭示,事业关联营销至少可以为企业带来如下好处:①赢得来自社区的善意,②使得公司形象和品牌形象与竞争对手区分开来,③使顾客对价格增长有更高的接受度,④提高雇员和渠道成员的士气,⑤有利于新员工的招聘,⑥当出现危机时,可以被用作应对公众批评的挡箭牌,⑦赢得持怀疑态度官员的认可(对游说有帮助),⑧增加收入和利润,⑨建立或发展与顾客的关系,⑩提高品牌知名度(Cavill+Co,2001;Drumwright,1996;Fileandprince,1998;Goodsall,2001;mason,2002;tillandnowak,2000;wulfson,2001)。

(4)公司立宪主义

Davis(1960)是最早的探究工商业在社会上的权力及这一权力的社会影响的学者之一。他将工商业权力(businesspower)作为一个新的要素引入CSR的争论之中。他坚持认为工商业是一种社会制度(socialinstitution),它应该负责任地使用权力。而且,Davis表示,产生企业的这一社会权力的原因不仅是内生于企业内部的,而且也是来于企业外部的。Davis攻击自由竞争的古典经济理论的假定,认为这一假定排除了企业在社会中的卷入和财富的创造。企业拥有权力影响市场的均衡,因此价格并非pareto最优,反映了拥有市场完美知识的参与者的自由意志。

Davis提出了社会权力不得不管理的两条原则:“社会权力等式(thesocialpowerequation)”和“责任铁律(theironlawofresponsibility)”。社会权力等式说明“商人的社会责任来自于他们所拥有的社会权力的数量(theamountofsocialpower)”(Davis,1967,p.48)。责任铁律指权力使用的缺失的负面后果。用他自己的话说:“不能负责任地使用他的社会权力的人将失去权力。从长期来看,那些不能以社会认为负责任的方式使用权力的人将倾向于失去它(权力),因为其他的团体将最终插手承担那些责任。”(1960,p.63)。因此如果一个企业不使用它的社会权力,它将失去它在社会中的地位,因为其他团体将取代它,尤其是当社会需要来自于工商业的责任的时候(Davis,1960)。Davis的理论被称为“公司立宪主义(CorporateConstitutionalism)”。

(5)社会契约理论

基于洛克(Locke)的哲学思想,Donaldson(1982)从社会契约传统考察了工商业与社会的关系。他假定在工商业与社会之间有一类隐含的社会契约存在。这一社会契约暗示工商业对社会肩负有某些间接的义务。

随后,DonaldsonandDunfee(1994,1999)拓展了这一方法并提出了一个“整合的社会契约理论(iSCt)”以考虑社会和文化的背景,同时整合管理的经验的和规范的(empiricalandnormative)方面。社会责任来自于同意,这些学者假定两个层次的同意。首先,一个对所有理性契约人有要求的理论的宏观社会契约,第二,一个大量的停留在地方社区的成员的现实的微观社会契约。宏观社会契约为任何社会的合约订立提供了规则。这些规则被称为“超准则(hyper-norms)”,它们应该优先于其他契约。微观社会契约显示绑定在一个被识别的社区的显性的或隐含的协议,不管这可能是产业、公司或经济系统。

社会契约理论主要认为工商业与社会之间存在某种隐含的契约,社会支持企业的生存与发展,而企业也应该对社会承担某些义务。

(6)可持续发展理论

“可持续发展”这一术语在1987年开始广泛使用,当时联合国的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theworldCommissiononenvironmentandDevelopment)发表了一个以“BrutlandReport”而著名的报告。这一报告寻求满足现在的需要而不危及满足下一代人满足他们自己的需要的能力(worldCommissiononenvironmentandDevelopment,1987,p.8)。尽管这一报告最初只是包括了环境的因素,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从此延伸到包括与发展分不开的社会纬度的考虑。在世界可持续发展商业委员会(theworldBusinessCouncilforSustainableDevelopment)(2000,p.2)的语言中,可持续发展“需要对社会的、环境的和经济的考量加以整合,从而为长期的发展做出均衡的判断”。

可持续发展是“以一种包含的(inclusive)、关连的(connected)、可装备的(equiparable)、谨慎的(prudent)和安全的(secure)方式实现人类发展的过程。”(GladwinandKennelly,1995,p.876)。尽管“可持续发展”方法是从宏观层次而不是企业层次发展起来的,但一方面,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需要所有相关公司做出贡献;另一方面,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已经同样被提出,而企业的可持续性更加需要企业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

3.企业怎样承担社会责任

有关企业怎样承担社会责任的理论或观点,有的是原则性的框架,有的则是相对具有操作性的。

(1)普遍权利(Universalrights)观点

人权被认为是CSR的基础,尤其在一个全球市场中(Cassel,2001)。在最近一些年里,公司责任的基于人权的方法已经被提出。其中的一个是联合国秘书长安南于1999年1月在瑞士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上提出了“全球协议”(UnGlobalCompact),该协议于2000年7月在联合国总部正式启动。该协议号召公司遵守在人权、劳工标准和环境方面的九项基本原则:①企业应支持并尊重国际公认的各项人权;②绝不参与任何漠视和践踏人权的行为;③企业应支持结社自由,承认劳资双方就工资等问题谈判的权力;④消除各种形式的强制性劳动;⑤有效禁止童工;⑥杜绝任何在用工和行业方面的歧视行为;⑦企业应对环境挑战未雨绸缪;⑧主动增加对环保所承担的责任;⑨鼓励无害环境科技的发展与推广。

另外一个是早前提出并于1999年更新的“全球Sullivan协议(theGlobalSullivanprinciples)”,它的目标是企业在他们做生意的地方支持经济的、社会的和政治的公正。

(2)利益相关者管理

自1984年Freeman的开创性著作《战略管理:一个利益相关者方法》(Strategicmanagement:aStakeholderapproach)后,利益相关者理论与管理获得了极大地发展。在这本书中,Freeman开始就写到“经理们对利益相关者担负受托关系”(Freeman,1984),而不是传统的企业观点所持有的承担对股东的排他性的受托义务。他将利益相关者理解为那些在企业中拥有利益或对企业有要求权的团体(供应商、顾客、雇员、股东、以及当地社区)。

按照该理论,一个负有社会责任的企业要求同时关注所有合适的利益相关者的合法利益,以及平衡这样一个利益的多元性而不仅仅是企业股东的利益。利益相关者理论的支持者试图通过康德哲学资本主义(Bowie,1991;evanandFreeman,1988)、现代产权和分配公正理论(Donaldsonandpreston,1995)、以及自由意志主义(Libertarian)理论中的自由、权利(rights)和同意(consent)概念(Freemanandphilips,2002)等证据来证明其合法性。

利益相关者管理试图将在企业中拥有利益的团体整合为管理的决策制定。一些指导企业就如何进行利益相关者管理的原则或方针已经被提出和发展,它包括诸如怎样在公司利益相关者关系中确定最佳的惯例(Bendheimetal.,1998)、经理们怎样才能成功地平衡不同利益相关者团体之间的竞争性需要(ogdenandwatson,1999)等主题。

(3)事项管理(issuemanagement)

事项管理被wartickandRude(1986,p.124)定义为“公司能够识别、评价那些可能对公司有显著影响的社会的和政治的事项并对此做出反应的过程”。他们补充说事项管理通过充当对潜在环境的威胁和机会的一个早期警报系统而试图最小化伴随社会和政治变化的“惊奇(surprises)”。进一步,事项管理鼓动对特定事项的更系统和更有效的反应,通过充当公司内的一个协作和整合的力量。事项管理研究已经受到战略领域的影响,一些企业将事项管理提升到战略的高度,被称为“战略事项管理”。

通过事项管理,企业能够识别社会事项对企业的潜在影响,从而引导企业对那些有重要潜在影响的社会事项做出反应。通过事项管理的方式来促使企业承担社会责任需要社会力量的推动。如果社会不能动议某个事项迫使企业承担相应的责任,那么企业就会逃避它本应肩负的社会责任。因此,这类企业可以被认为是相当功利的。

(4)企业社会责任认证

有关企业社会责任的认证,最普遍的是Sa8000(Socialaccountability8000)认证体系,它是基于国际劳工组织、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世界人权宣言等公约中的原则,由国际民间组织Socialaccountabilityinternational于1997年制定(2001年修订)的,以保护劳动环境和条件、劳工权利等为主要内容的管理标准认证体系。

Sa8000认证是由企业自愿申请认证的一套社会责任评价体系,适用于各种社会组织、团体,但目前主要在生产型企业中开展认证和监察。通过Sa8000管理体系认证和监察,将企业劳动者的权益置于其保护范围,从而使保障劳动者权益具体化、制度化,企业承担社会责任刚性化、规范化。

Sa8000以一致的标准制定了下列领域内的最低要求:①公司不应使用或支持使用童工;②公司不得对员工使用或支持使用强迫性劳动;③公司应给员工提供安全、健康的工作环境;④公司应尊重员工结社自由和集体谈判权;⑤公司不得对员工有任何性质的歧视;⑥公司不得从事或支持惩戒性措施,不得对员工体罚、精神或肉体胁迫以及言语侮辱;⑦公司应遵守员工工作时间的规定;⑧公司应保证达到最低工资标准;⑨公司应制定社会责任和劳动条件的政策。

值得注意的是Sa8000社会责任认证尚未被国际标准化组织(iSo)纳入其官方标准化体系范围之内。但Sa8000社会责任认证标准是目前在世界范围内影响最大的社会责任评价体系之一,并被越来越多的国际采购商作为订单的附加条件。

三、结论与总结性评论

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受现实社会与商业环境的影响,企业社会责任的研究受到了西方学者的极大关注,提出了众多的用以阐释这一问题的理论和方法。这些理论与方法涉及政治学、社会学(包括哲学)、经济学和管理学等学科领域。

这些理论和方法主要阐述了有关企业社会责任的三个主题:企业应该承担什么样的社会责任(企业社会责任的范围)、企业为什么要承担社会责任(企业社会责任的理由)、以及企业如何承担社会责任,它们构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西方的这些理论及相关研究成果为我们了解企业的社会责任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在企业应该承担什么样的社会责任方面,西方不同学者之间的分歧比较大。以Friedman等为代表的一些学者偏向于认为企业惟一的社会责任就是为股东牟利;而更多的学者则坚持认为企业应该承担比经济责任更为宽泛的社会责任。不过,最近一些学者也发现,这两类学者之间的观点也并非完全对立。比如,Friedman在谈论企业惟一的社会责任是为股东牟利时,也谈到了它的前提是遵守法律和流行的社会道德。这表明,Friedman的观点中仍然有除经济责任外的社会责任的成份。

另外,西方学者在谈到企业社会责任时并没有区分“企业”的类型,这可能有点不妥。西方学者主要把研究的视角盯着大企业甚至是跨国公司,而忽视了中小企业的社会责任问题。很显然,中小企业由于只有较少的资源和较小的市场权力,因此它们不可能承担与大企业一样多的社会责任。当然,学者们可以有一个借口,那就是所有的企业都应该承担同样的社会责任,只是程度上有所差别而已。

在企业为什么要承担社会责任方面,西方有大量的理论从不同角度进行探讨。一些学者为了支撑自己的观点,试图从企业的本源和性质等角度来分析企业社会责任的根据。而另一些学者显得更具务实性,他们从企业本身的生存与发展角度来分析企业社会责任的必要性。后一种观点,即从企业本身的生存与发展以及企业与社会的良性互动的角度来探讨企业社会责任的原因,更具有操作性和政策的涵义。

在企业如何承担社会责任方面,西方学者主要基于三个理论(普遍权利观、利益相关者管理和事项管理)从四个角度进行了研究,分别是企业社会责任的原则(如“全球协议”)、企业的治理(如“利益相关者治理”)、企业社会责任管理(如“事项管理”)和企业社会责任认证(如“Sa8000”)。然而,我们也看到,这方面的研究仍然远远不够,尽管一些原则性的框架已经被提出,但统一的、企业可以参照执行的社会责任标准仍然有待进一步的发展。相关的政策研究也需要进一步加强和深化。

[参考文献]

[1]interview:miltonFriedman[Z].playboy,February1973.

[2]ackerman,R.m.Howcompaniesrespondtosocialdemands[J].HarvardUniversityReview,1973,51(4):88-98.

[3]andriof,J.patternsofstakeholderpartnershipbuilding[a].inJ.andriofandm.mcintosh,(eds.)perspectivesonCorporateCitizenship(Greenleaf,Sheffield,UK)[C].@@:200-213.

[4]Bowen,H.R.SocialResponsibilityoftheBusinessman[m].Harper&Row,newYork,1953.

[5]Burke,L.andJ.m.Logsdon.Howcorporatesocialresponsibilitypaysoff[J].LongRangeplanning,1996,29(4):495-503.

[6]Carroll,a.B.thepyramidofcorporatesocialresponsibility:towardthemoralmanagementoforganizationalstakeholders[J].BusinessHorizons,July-august1991:39-48.

[7]Carroll,a.B.BusinessandSociety―ethicsandStakeholdermanagement(3rded.)[m].South-westernpublishingCo.,Cincinnati,oH,1999.

[8]Christensen,C.m.andm.overdorf.meetingthechallengeofdisruptivechange[J].HarvardBusinessReview,2000,78(2):66-75.

[9]Davis,K.Canbusinessaffordtoignorecorporatesocialresponsibility?[J].CaliforniamanagementReview,1960(2):70-76.

[10]Davis,K.Understandingthesocialresponsibilitypuzzle[J].BusinessHorizons,1967,10(4):45-51.

[11]Donaldson,t.Corporationsandmorality[m].prentice-Hall,englewoodCliff,nJ,1982.

[12]Donaldson,t.andt.w.Dunfee.towardsaunifiedconceptionofbusinessethics:integrativesocialcontractstheory[J].academyofmanagementReview,1994(19):252-284.

[13]Donaldson,t.andt.w.Dunfee.tiesthatBind:aSocialContractsapproachtoBusinessethics[m].HarvardBusinessSchoolpress,Boston,1999.

[14]Garriga,e.andmele,D.Corporatesocialresponsibilitytheories:mappingtheterritory[J].JournalofBusinessethics,2004,(53):51-71.

[15]Hillman,a.J.andG.D.Keim.Shareholdervalue,stakeholdermanagement,andsocialissues:what’sthebottomline[J].StrategicmanagementJournal,2001,22(2):125-140.

[16]Jones,t.m.Corporatesocialresponsibilityrevisited,redefined[J].CaliforniamanagementReview,1980,22(2):559-565.

[17]Kang,Y.C.,andwood,D.J.Before-profitsocialresponsibility―turningtheeconomicparadigmupside-down.innigh,D.andCollins,D.(eds),proceedingsofthe6thannualmeetingoftheinternationalassociationforBusinessandSociety(iaBS),Vienna,408-18.

[18]Leavitt,t.thedangersofsocialresponsibility[J].HarvardBusinessReview,1958(36):41-50.

[19]porter,m.e.CompetitiveStrategy:techniquesforanalyzingindustriesandCompetitors[m].Freepress,newYork,1980.

[20]prahalad,C.K.Strategiesforthebottomoftheeconomicpyramid:indiaasasourceofinnovation[J].Reflections:theSoLJournal,2002,3(4):6-18.

[21]Quinn,D.p.andJ.e.post.privatemanagementandpublicpolicy[J].CaliforniamanagementReview,1981,23(3):56-63.

[22]Sharma,a.K.,andtalwar,B.Corporatesocialresponsibility:modernvis-à-visVedicapproach[J].measuringBusinessexcellence,2005,9(1):35-45.

[23]Varadarajan,R.p.,andmenon,a.Cause-relatedmarketing:acoalignmentofmarketingstrategyandcorporatephilanthropy[J].Journalofmarketing,1988(52):58-74.

企业社会责任体系篇6

关键词:社会责任Sa8000以人为本贸易壁垒

入世后,我国更加积极地融入国际社会,与国际市场竞争规则接轨日益密切。然而,作为市场竞争主体的企业,对于自身社会责任(CorporateSocialResponsibility,CSR)的漠视,不但阻碍着企业的持续发展和竞争力的提高,而且对于我国社会的稳定、和谐社会的构建乃至国家长远的战略发展,都有很大的影响。

Sa8000与企业的社会责任

Sa8000(Socialaccountability8000)即社会责任管理体系8000,是1997年8月由美国的非官方组织“社会责任国际”(Socialaccountabilityinternational,Sai,其前身为“经济优先委员会认证署”Cepaa)发起并实施的一个以保护劳动环境和条件、保障劳工权益为主要内容的标准管理体系。它主要包括了涉及童工、强迫性劳动、健康与安全、自由结社及集体谈判权、歧视、惩戒性措施、工作时间、工资报酬及管理体系等九方面内容。Sa8000是全球第一个可用于第三方认证的社会责任标准,Sai是该标准的惟一认可组织。根据Sai公布的数据,截止2004年年底全球共有45个国家的572家企业组织取得Sa8000认证。其中,意大利最多,达到167张,占全球总数的29.2%;中国是第二位,获证79张,占全球总数的14%。

随着全球化过程的加速,人炸、粮食不足、生态恶化、能源短缺、贫富差距拉大等“全球性问题”也日益突出。具体到国内,安全事故屡禁不止,农民工工作、生存条件恶劣和被拖欠工资,企业缺乏诚信,环境污染愈演愈烈,区域经济发展严重失衡,资源过度消耗等等问题也十分严峻。

和谐社会应该是以人为本、减少贫困、以维护人类生存环境为目的的可持续发展的社会。而企业做为区域社会的细胞,做为一种“经济――社会”的复合型组织,不但要注重经济效益,更要注重社会效益。企业的本质应该从“追求利润最大化”转变为“追求社会福利最大化”,在经营中除了对股东负责外,更要承担起自己的社会责任,遵守商业道德、保护劳工权利、保护环境、发展慈善事业、捐助公益事业、关爱弱势群体,否则就会造成各种社会问题,引起社会的排斥与抵制,并最终导致企业的损失甚至破产。Sa8000则正是推动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一种国际标准。

企业的社会责任问题,在国外有许多研究和争论。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Friedman(1970)认为,公司的社会责任就是增加利润,把公司的任何资源投入社会和慈善事业以及其他的非赢利性活动,就代表着对消费者和投资者的一种税赋。他的这种观点是源于其自由市场经济的思想。Carroll(1979)则把企业的社会责任分为四个层次:经济层次、法律层次、道德层次、乐善好施层次,企业家们必须选择自己企业的经营所处的层次。Carroll的分类后来被广泛采用。

Sa8000对我国企业的影响分析

Sa8000标准作为社会责任认证体系,不仅明确了企业的社会责任规范,而且提出了相应的管理体系要求。事实上,Sa8000是把“双刃剑”,随着该标准在全球的逐步推广,必将对我国企业产生深远的影响。

正面影响

改善作业环境和劳动条件,切实保护劳工权益,从而吸引人才,提高生产效率,增加企业盈利。现代管理理论认为,对于员工,尤其是大部分的管理人员来说,工作不仅是一种生存手段,更是生活价值、人生价值的体现。而企业实施Sa8000社会责任标准,迫使雇主在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同时,不得不兼顾相关者尤其是底层工人的福利。企业家必须认识到,企业的成功离不开那些具有创造性的、训练有素的、富有激情和献身精神的员工的积极合作与贡献。企业家对人的关怀取代对金钱和物质的强调,必然能使员工发现自身的价值,增加自己的归属感。企业的生产效率和效益必然会随之提高。

有利于保护和提升公司品牌,改善企业形象,从而提高国际竞争力。全球媒体和消费者越来越关注食品安全、劳工问题、环境保护、企业诚信、社会慈善。试想一个雇用童工或者偷逃税款的企业,当这些问题被媒体曝光之后,其声誉和价值必将遭受沉重打击,最终导致企业破产。相反,一个成熟的现代企业,必然是对消费者和社会负责的企业。通过Sa8000认证,可以进一步提升品牌价值和企业形象,股价的不断上升吸引了更多的投资者关注,企业的国际竞争力相应提升。

改善企业与政府、公众的关系,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铺平了道路。企业的社会责任,在于企业除了消耗资源、获取利润之外,能给员工、给社会什么样的回报。创造就业、关注慈善事业、关心弱势群体、保护环境、照章纳税等等,企业行为与社会福祉息息相关,只有懂得回报社会的企业,敢于承担社会责任的企业,才能成就“百年老店”。

负面影响

从短期来看,实施Sa8000,将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我国出口产品的成本优势。而在出口产品结构不可能在短期内明显改善的情况下,我国出口拉动型经济增长模式将不具有可持续性,进而会影响到国内的就业和物价水平。如果说,因员工工作条件的改善和福利待遇的提高而增加的产品成本,可以通过其积极性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而得到弥补的话,那么Sa8000标准要求的高昂而频繁的认证费用无疑会成为众多劳动密集型企业的一个沉重负担。随着成本的提高,不但降低了产品的出口竞争力,而且影响到国内的物价和就业。

从长期来看,这种隐性的贸易壁垒将会鼓励贸易保护主义,从而导致我国对外经济环境的恶化。不可否认的是,西方国家打着“人性化”与“人道主义”的旗号推出Sa8000社会责任标准,客观上具有贸易保护主义的性质。尤其是西方消费者具有较高的产品忠诚度,一旦在思想上形成某种固化了的印象,即通过Sa8000认证的本国企业生产的产品更符合人性和道义的特点,那么将极大的保护相关国家的相关产业。而当贸易保护主义与人权组织结合起来,对违反Sa8000的企业产品征收附加税、实施配额限制直至禁止进口,或者利用民间力量和公众舆论等措施反对进口,必然会恶化整个国际贸易环境,对我国也极为不利。

应对Sa8000的政策建议

必须端正认识态度,积极认识和研究Sa8000。应该承认,接受社会责任审核或Sa8000标准,的确会在一定时期和范围内增加企业成本。但是也要看到利用Sa8000改善企业的生产经营与管理,重新设计制造成本的构成是完全可能的。用低工资来维持成本优势,从而在国际市场维持产品竞争力,这种发展模式是不可持续的。执行Sa8000标准与企业的经济绩效呈正相关关系。例如沃尔玛坚持用Sa8000审核其供应商,连续多年保持着世界连锁零售业老大的地位。

另外,Sa8000标准是“以人为本”的强大助推器。它把人本管理、商业道德和精神文明等指标化,使关心人、理解人、尊重人、保护人有了可操作衡量的具体量化标准。Sa8000标准强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协调可持续发展,而这恰恰是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所在。

坚决反对把贸易与劳工标准挂钩,同时加快建立贸易壁垒预警机制。支持改善劳工标准,但坚决反对以改善劳工标准为幌子的贸易保护主义。尤其是最近两年,随着我国出口贸易迅速增长,我国与西方国家贸易摩擦不断增加,欧美国家动辄就以人权、环保、安全等问题对我国产品进行贸易制裁。另外,必须加快建立贸易壁垒预警机制,及时跟踪国外最新的技术参数和标准,对Sa8000将给相关产业造成多大影响提前做出判断和分析,给企业一定的缓冲时间。同时要积极引导行业协会发挥桥梁作用,做好沟通和协调。

完善立法,统一技术标准,加快与国际标准接轨。随着我国开放程度的快速提高,要尽可能促使现有的劳动保障立法在内容和标准上与Sa8000标准同步,对一些核心条款进行必要的调整,尽可能与国际标准保持一致。同时也要积极参与国际标准的制定,充分维护我国的利益。

强化执法,完善劳动保障和诚信制度,切实改善国内劳工条件。加强对劳动保障法规实施情况的监督检查,对于Sa8000关注的使用童工、违反工资和工时规定、存在严重安全隐患的企业处以重罚,强化示范作用。同时强化对Sa8000的宣传力度,使企业了解并树立危机意识,自觉提高劳工标准。为工人反映情况创造便利的渠道,切实保护劳工的权益。

政府要做好服务和引导。政府应该与驻世贸组织谈判代表和国外政府、认证机构或是跨国公司代表通过谈判的方式,为企业争取一些时间。同时出于维护产业竞争力的考虑,政府还可以采取一些补贴的方式。另外也可以参照国际惯例,通过成立某种基金的形式,对开展Sa8000认证的企业和单位进行扶持。

参考文献:

企业社会责任体系篇7

关键词:煤炭企业社会责任会计报告体系煤炭行业社会责任披露体系

一、我国煤炭企业社会责任存在的问题

如今,随着我国煤炭行业的大力发展,其社会责任主要存在以下四个问题:首先值得一提的就是生态环境问题,对煤炭的开采不仅仅对土地和草原造成了严重的破坏,还将一些含有害成分的井水不经处理就排放到地面,还有就是煤炭的使用会造成大气环境遭到二氧化硫的严重污染;其次是煤炭资源遭到浪费,据统计,在我国回收的矿山资源不足40%,主要原因还是小煤矿资源的回收率太低;还有就是煤炭行业的安全生产问题也尤为突出,在煤炭企业安全生产的投入资金过少导致了我国煤炭企业的死亡率居高不下,由此可以看出,与安全问题息息相关的是安全投入的资金比重;最后一个问题就是关于煤炭企业员工的发展方向收到限制,工作环境偏远、恶劣,薪酬也不高,人员岗位安排不科学,限制了员工的发展,极易导致煤炭企业的人才外流。

二、我国煤炭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现状

(一)社会责任报告意识淡薄

人们通常只注重防治贪污受贿,从未重视过煤炭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我国的煤炭业一直以来是以利润最大化为终极目标,缺少长期发展的宏观计划,导致国内煤炭企业的短期严重。受限于传统思想的影响,我国煤炭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意识十分淡薄。

(二)相关的法律法规不健全

虽说煤炭企业履行的社会责任并不属于法律的范畴,但是我国煤炭企业社会责任意识淡薄,因此有必要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来保障煤炭企业承担自身应该履行的义务。目前,我国煤炭企业有关履行义务的法律制度还不够完善,严重影响了企业建立社会责任报告。

(三)编写煤炭企业社会责任报告不规范

在编制煤炭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过程中许多企业自成一体,主观性较大。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为了更好的促进企业履行自身的社会责任和义务,构建一个科学、合理的社会责任报告就显得极为重要。

(四)不完善的社会责任会计理论体系

由于起步较晚,我国还没有设立专门研究煤炭社会责任会计方面的机构或部门。一方面因为政府对于煤炭行业的披露要求较低,虽然有学者对此进行探究分析,但始终没有得到大众和政府的重视;另外一方面是煤炭企业社会责任的信息特点是定性的,在会计核算上有许多传统方式无法核算的状况出现。总体来说,还是缺少完善的社会责任会计理论体系。

(五)不完整的社会责任报告模式

目前我国煤炭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内容还不够详细和全面,还缺乏主动披露社会责任信息的意识。就现在来看,我国还没有明确为煤炭企业社会责任信息的审批标准,在所有的社会责任报告中都是采用引述第三方评论的方式。使得各个煤炭企业间缺少横向的可比性。

三、我国煤炭企业社会责任报告体系的优化设计

(一)经济责任报告

根据经济收益方面的社会责任数量分析表和相关数据延伸煤炭企业经济责任分析表,在原来的基础上结合煤炭企业自身独有的经济因素,更全面的对煤炭企业社会责任报告进行披露。

(二)环境责任报告

在企业的企业生态环保责任数量分析表中延伸出煤炭企业生态环保责任数量分析表,指标名称那栏的内容从成本、效应、投入力度和企业自身在生态平衡中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又增加了安全投入、原煤生产每万吨死亡率、万元产值综合能耗和原煤生产综合能耗的数据。

(三)人力资源责任报告

煤炭企业的人力资源责任分析表要充分结合企业自身的特点和实际情况,还要考虑员工的录用、发展、权益和有关的职业疾病等综合指标分别进行设计披露。

(四)煤炭企业产品或服务、安全生产责任报告

借鉴于企业产品或服务、安全生产方面责任分析表的科学合理的编制,延伸有关煤炭企业产品或服务、安全生产责任分析表。取之精华,去其糟糠。

(五)煤炭企业社会福利责任报告

同样参考于企业社会福利责任分析表,因为其具有一定的普遍性,所以在编制煤炭企业社会福利责任分析表的时候借鉴于企业社会福利责任分析表。

(六)安全文化管理责任报告

在编制煤炭企业安全文化管理责任表的时候要结合实际主要分析安全理念(指标越细化,对安全的认识越深)、安全目标(指标越细化,对安全越重视)、安全态势、安全管理(措施越细化,对安全的管理措施越到位)、安全文化和职工的安全与健康。

(七)社会责任荣誉报告

煤炭企业的社会责任荣誉报告指标越多,就可以说明该企业已经获得大众的认可程度就越大,总体布局要清晰合理、结构要科学合理。

明确煤炭企业社会责任报告体系构建的原则和目标,构建一套较为完善的社会责任报告的基本框架,通过将上述需要披露的内容和相关社会责任的基础理论相结合的方式,形成一套较为完善的且特别针对煤炭企业的社会责任评价指标体系。同时,指标的选取要注意其的实际作用和使用价值。煤炭企业要做到:统一社会责任报告披露的标准;设立专门的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机构或部门;社会责任报告中不仅有文字的理论支持,还要有数据的支撑;保障数据的完整性和系统性。

参考文献:

[1]周松林.履行社会贡任对提高公司价值a.重要意义[n].中国证券报,2009

企业社会责任体系篇8

关键词 企业社会责任;社会价值;外部压力

中图分类号 F279.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024(2009)05-0097-03

作者简介 郭淑宁,安阳工学院经济管理学院讲师,经济学硕士,研究方向为企业管理。(河南安阳455000)

近年来,我国的企业社会责任理论和实践都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特别在理论研究方面,我国学者投入了极大的热情,对我国企业开展社会责任运动的意义及企业社会责任体系的构建等都进行了深入而有益的探讨。但是,纵观近几年我国企业社会责任理论研究及对比中外企业社会责任建设情况之后不难发现,我国对企业社会责任理论研究先天不足。比如,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合理性缺乏足够的说明。我国关于企业社会责任的探讨,基本上集中于企业社会责任的确立与界定上,对企业社会责任的正当性之分析,尚显不足,且大都停留在经验层面,含有较为明显的功利主义色彩,缺乏对企业社会责任自身具有的逻辑必然性和价值合理性的理论证明。

一、市场经济下企业行为带来的社会负效应

为了深刻挖掘企业社会责任建设的外部价值或社会意义,首先要论证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行为带来的社会负效应。企业社会责任观产生于西方,主要是针对企业以利润为唯一追求目标时对社会公共利益的损害和对社会发展的不利影响。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改革的深入,经济中心主义日益盛行,经济的片面发展导致严重的社会危机。在这样的背景之下,企业承担社会责任具备了更深刻的社会价值和外部意义。我国的企业,在实行市场经济以前,尤其是在改革开放以前,是不存在这些问题的。在高度集权的计划经济时代,作为社会中主要生产经营者的企业,仅仅是单纯执行国家经济计划的工具和实现社会福利的场所,无所谓独立存在的企业利益可言,也就不可能存在为追求自身的利润目标而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的行为。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市场经济体制的实行,自由市场经济所奉行的利润最大化原则被某些企业发挥到了极致,20世纪初开始的西方自由经济体制下的企业发展引发的种种社会问题同样发生在改革开放后的当代中国社会。企业在追求最大化利润时忽视社会责任、践踏社会公益和违背人类社会发展的种种不当行为在我国重演起来,而且其演绎的激烈程度比起当年的西方国家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归纳起来,主要存在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责任感的丧失。企业作为一个经济组织,是人们为了从事一定的经济活动而联系在一起的,他和其他人类活动的组织一样,是人类行为的集体主体。传统的企业价值观认为企业生存的目的主要在于追求盈利。在这种价值观的背景下,衡量企业价值的标准首先是经济效益。以这种价值观为经营宗旨的企业以追求利润为首要目标,甚至会为了追求经济利益违背最基本的社会伦理。

但现代企业价值观认为企业并非传统观点所认为的那样,是个无道德的纯粹的功能性机构,他不但能够执行某些重要的职能,如生产产品、提供服务、创造财富、创造就业、创新、开发新的创意等等,也能够作出选择,具有独特的人格,并且能够和社会中的其他道德行为人进行交往。因此,企业的经营行为既是一种经济行为,又是一种道德行为,企业既是经济主体,同时也是道德主体。作为道德主体,他们在开展活动时应该遵守关乎人类的伦理原则,并为他们的错误和不端行为承担责任,在经营运作过程中为别人着想,并能通过遵守法律和基本的公正原则来履行对社会的义务。但是,如果仅仅把企业定位于一个经济实体,片面强调企业的经济利益,企业就只会以经济利益为唯一目标,忘却和否定它所具有的社会目标。如果只承认企业的经济主体地位、遮蔽甚或否认企业作为道德主体,忽视乃至排斥他所具有的伦理的意义,使企业道德主体缺席,则会导致企业责任感丧失,忘却他所负有的社会责任,出现假冒伪劣、坑蒙拐骗等极不正常又难以根治的社会痼疾。从假医假药到假种子假化肥、从南京冠生园用陈年馅料做月饼到九江、钱塘江大堤的豆腐渣工程,以及2008年震惊国人的汶川地震中倒塌的劣质教学楼和震惊中外的乳制品行业三氯氰胺事件等。不仅中国,在西方经济发达国家,不少拥有很高知名度和社会认可度的大企业都出现过奶粉安全事件。例如2004年世界著名食品制造商美国亨氏集团的一种配方奶粉在以色列引起了3名婴儿死亡,原因是奶粉中未添加维生素B1而导致婴儿大脑发育受损。这一则则不绝于耳的事件表面上看都属于产品的质量问题,但其实质所反映出的却是所牵涉到的企业无不是在所谓利润最大化原则支配之下对基本社会责任的漠视。

(二)生产安全问题。根据现代企业理论,企业实际上是一系列契约的连接点。构成企业的一系列契约就是对企业的一系列约束与规范,无论是构成企业的显性契约还是作为企业环境的隐性契约,都是企业必须遵守的规范体系。企业作为一系列契约的连接点,他的行为实际上就成了一组复杂契约系统的均衡行为。如果企业不遵守所有的规范,只贪恋利益而不顾及义务和责任,那就势必打破这种均衡,而要防止这种行为的出现,作为约束机制的规范体系必须合理有效。一旦权责制衡的规范体系约束无力,则会造成许多市场的无序行为,导致企业只顾追求自身的经济利益而不顾对劳动者、消费者等相关者利益的保护职责,忽视对社会所负有的生产安全责任。在我国当前,正是由于这种规范体系的无力,包括法律约束的乏力和经济伦理规范的苍白(当然也包括某些法律规范的不合理),许多企业片面追求经济的高速增长,以利润最大化为唯一目标,不注意改善工作环境,也不太愿意加大对劳动保护的投入,甚至对劳动者缺乏基本的职业保护措施,使我国劳动者的身心安全得不到保障,工伤事故频发,生产安全问题严重。

(三)环境污染问题。实行市场经济以来,我国的许多企业由于片面追求自身的经济效益,根本无视对自然环境这样的社会公共物品的协同保护与合作共享,无视自身在社会协作关系中的责任和义务,只顾贪婪地攫取公共资源、滥用公共物品,不注意控制污染,对资源进行掠夺性开采,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和生态危机。

目前,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消耗、危险废物越境转移、生物多样性锐减等全球性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热点。2005年我国二氧化碳排放量居世界第一,二氧化硫排放量居世界第一;破坏臭氧物质排放量居世界第一,荒漠化和湿地破坏严重。随着生态问题日益突出和扩大,已经影响到区域、流域的生态安全和可持续发展。在经历了1998年长江特大洪水和近两年的沙尘暴频繁发生之后,我国的生态问题特别

是西部的生态退化日渐突出,土地退化、生物多样性减少、水资源短缺、森林质量下降等呈上升趋势。生态问题不仅导致地区生存与发展的自然条件退化,而且出现大范围的生态失衡,加剧了灾害风险和生态危机,使经济难以持续增长并引发社会不稳定。某些物种灭绝、植被破坏、土地退化,以及全球性的环境问题正严重地威胁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环境的改善。据国家环保局估计,我国环境问题所造成的总损失占我国国民生产总值的10%。而所有这一切,无不与大大小小的企业为追逐最大化利润、忽视和回避其所应承担保护生态环境的社会责任有关。

二、政府在企业社会责任体系构建中的角色分配

由于市场经济下企业自主活动带来的社会负效应,决定了企业建设社会责任体系的逻辑必然性。也就是说,在企业社会责任体系的动力机制中,外部压力是企业构建社会责任体系的基础。所以说,在我国现阶段的企业社会责任体系构建中,政府承担着重要的角色。

(一)政府行为。政府要通过国家立法和行使政府权力,建立规范的法律、法规约束体系,并以行政干预和经济调控手段,强化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建设的意识,加大执法力度,纠正并惩处企业逃避社会责任的行为。具体有如下几个方面:

1、积极引导和推动企业强化社会责任建设。政府在保护企业公平竞争与公正交易的同时,为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创造良好的环境并提供服务,促使企业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国外的很多著名学者(普莱顿和普斯特,1975;巴舌尔兹,1992)都认为,企业的社会责任最容易接受公共政策及政府机构的引导,例如,环境保护局、消费品安全委员会、平等就业机会委员会以及职业安全和健康委员会等。他们还认为,国家可以通过法令、公共政策和政府规章向企业发出社会行动的信号,而不能仅仅依赖于企业决策人的良知。因此,政府应该在法定责任范围之外,通过税收、宣传等方式鼓励企业承担社会责任,创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如:在引导企业自愿参与慈善事业方面。政府机构由于其机构权威的特殊性,在公益活动中更容易获得企业和人民的信赖,也更具号召力,因此,应责无旁贷地担负起公益活动“引导人”的角色,建立起统一规范的组织,把目前零散的公益活动组织起来,为企业承担慈善社会责任构筑一个稳定的平台,同时积极引导企业强化社会责任建设。

2、相关立法机构必须加快企业社会责任法律体系建设。强化企业的社会责任建设实际上是强化企业的守法与遵循伦理道德行为,企业在严格遵守各种法律与理论道德规范的条件下创造利润,为社会多创造财富。因此,政府立法机构要加快企业社会责任建设立法,将有关企业社会责任内容纳入到《企业法》、《乡镇企业法》、《合伙企业法》、《个人独资企业法》和《公司法》之中,为制定企业社会责任的法规创造条件,并在条件成熟时,建立和完善企业社会责任建设的法规体系。

3、司法机关要加大与企业社会责任相关的各项法律法规的执法力度。当前,司法机关必须努力解决好执法态度、执法方式和执法程序三个方面突出问题。端正执法态度就是要求司法机关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充分尊重《劳动法》、《公司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的权威地位,牢固树立执法为民思想。改进执法方式也是要坚定执法为民的信念,把“普法”教育、守法检查、依法惩处有机结合起来,通过执法手段推动企业增强落实各项法律、法规的自觉性。严格执法程序,就是要求每个执法行为都不偏不倚,坚持司法公正,做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二)社会监督。加强企业社会责任建设,除应该加强政府行政执法管理“有形的手”之外,还要充分发挥政府和企业以外的社会各界的舆论监督这只“无形的手”的作用,形成多层次、多渠道的管理与监督体系。具体有如下几个方面:

1、强化社会对企业社会责任建设的监督作用。借鉴西方发达国家企业社会责任建设的成功经验,除政府和企业以外的社会各界对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监督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首先是大众媒体要加强对企业社会责任建设的关注,对企业在社会责任建设方面的成功经验要加大宣传力度,对违伦理道德规范的予以曝光谴责,在全社会形成企业乐于承担社会责任的舆论氛围;其次是强化行业协会、消费者协会、工会、环保组织等社会群体组织的监督功能,加强对企业承担社会责任情况的监督。

2、建立企业社会责任评价体系。在西方发达国家,对任何一个企业的评价都是从经济、社会和环境三个方面进行的,经济指标仅仅被认为是企业最基本的评价指标,而关于企业社会责任的评价也有多种多样,如道琼斯可持续发展指数、多米尼道德指数,《商业道德》、《财富》等都将企业社会责任纳入评价体系。很多跨国公司将企业社会责任作为一个制度化、规范化的管理体系,有明确的计划,有专门的负责部门,有一定的经费保障,有可操作的规范化管理程序。在我国,目前对企业的评价标准还仅仅停留在经济标准上,远远不能适应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提高企业竞争力的要求。因此,我们有必要建立一套从经济、社会、环境三方面全方位评价企业社会责任的指标体系。

3、塑造具有人文道德精神的社会责任观。优良社会风尚的形成往往是相互促进的。社会风尚本身有一种潜移默化的功能,它能够使人们产生某种信念,或加强某种信念,或转变某种信念。而信念引导又会对社会风尚的培养产生积极作用,进而通过社会风尚的发扬对社会的资源配置发生作用。因此,我们要在全社会推广社会责任理念,提高以人为本的价值观,从而形成各社会成员相互支持合作、人人讲和谐、人人讲责任的新型社会文化。

4、引入社会责任投资。在推动企业践行社会责任的方式中,除各种规章制度和监督机制外,投资者通过投资于具有社会责任的企业来鼓励企业践行社会责任,也是一种好的办法。这种鼓励企业践行社会责任、追求经济与社会均衡发展的投资被称为“社会责任投资”。其特点是投资者进行投资的决策依据不仅包括对投资对象短期内财务业绩的考察,而且还要对投资对象在社会、环境和企业伦理方面进行价值判断,综合考察,最终形成投资决策。这并不是要求企业以牺牲经济利益为社会和环境履行义务,而是在把握好经济、社会、环境三方面平衡的同时,开展企业的投资活动,在经济、社会和环境三者之间形成互补、并存的关系,实现获利与社会责任的双重目标。这种通过直接投资于具有社会责任感企业的投资方式,可以有力地推动企业对社会责任的践行,鼓励他们在生产经营过程中追求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均衡发展。

参考文献:

[1]阿马蒂亚・森.著.任赜,于真,译.以自由看待发展[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2]林恩・夏普・佩因,著.杨涤,等译.公司道德――高缋效企业的基石[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

企业社会责任体系篇9

abstract:Universitybusinessservicesenterprisehasprovidedarichlifeforuniversityteachersandstudentsforalongtime,anditistheimportantcomponentforthenormaloperationofthecampus.Basedontheobjectivearrangementofthecharacteristicsofuniversitybusinessservicesenterprise,thispaperanalyzesthecurrentsituationandcharacteristicsofthesocialresponsibilitysystem.inadditiontothegeneralsocialresponsibility,theuniversityenterprisealsobearsresponsibilityintheconstructionofcampuscultureandcultivatingtalents,andtheconstructionofsocialresponsibilitysystemofsmallbusinessshouldnotbeignored.thispaperproposeswaysofperfectingsocialresponsibilitysystem,andtriestobuildtheevaluationindexsystemofsocialresponsibilityaimedatuniversitybusinessservicesenterprise.

关键词:大学职能;校园企业;企业社会责任;体系分析;构建途径

Keywords:functionsoftheuniversity;theuniversityenterprise;enterprisesocialresponsibility;systemanalysis;constructionway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4)23-0241-03

0引言

高校作为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的主力军,同时也承担着诸多的社会服务的功能,这就是高校的三大职能。我国的高校不同于其他事业单位,长期以来由于社会能为高校提供的生活服务资源不足以满足师生的生活需求,因此校园内存在各种形态的经营服务项目。尽管最近十余年来国家一直在推行高校后勤社会化,但相当一部分校园的生活服务实体仍在校园内部运行,并成为各种类型的独立自主经营的高校商贸服务企业(简称校园企业),这些校园企业的存在,为师生提供了丰富的生活服务需求,是保障校园正常运转的重要部分;同时,这些企业运行的质量,也对校园文化建设和学校的长远形象有着直接的影响。

1大学职能与校园企业社会责任

企业的社会责任实质是指企业对于利益相关者所承担的各种责任,包括经济责任、文化责任、教育责任和环境责任等诸多方面,经济责任是指企业要为社会创造财富,提供物质产品,改善人民生活,为员工提供合理的报酬和保障,为股东提供资金回报;文化责任和教育责任是指企业要为员工提供符合人权的劳动环境,并对员工提供必要的教育培训,企业自身的文化形象也要符合和促进所在社区进步和发展;环境责任从大的方面来说是指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必须符合环境保护的要求,就日常经营而言至少要保持企业所占区域的环境整洁,而不是成为社区的污染源。[1]

对于高校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三大功能之间的内在关系,学界已经有充分的探讨。潘懋元教授认为“教学是基本职能,科研是重要职能,社会服务是必要职能。”[2]社会服务功能的实现不能简单割裂于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而必须以这两者功能作为基础。前教育部长周济曾说:“各类高等学校的职能都是育人为本,教学、科研、社会服务协调发展,区别在于科研和社会服务所占的比重不同。”[3]高校社会服务的最有效方式就是做好教学和科学研究工作。其中高校的人才培养包括学生培养和各种面向社会的培训拓展,它推动着社会个体的科学文化素养的提升;科学研究及其成果转化推动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进步;而作为高校社会服务之一的,校园企业(为师生生活、学习,为教学、科研提供服务和保障的经营实体)自身的经营服务行为对学生的身心塑造发挥着重要的影响,即我们通俗所说的服务育人和环境育人。再细究之,高校校园本身也凭借自身文明和谐的文化环境及校园内各种个体(也包括校园企业)良好的形象成为校园所在社区的模范,发挥其在社区的文化和精神的引领功能。因此,高校的社会服务功能有着极其丰富的内涵,与校园内外的诸多主体相关联,而遍布校园的各类校园企业在其中运行发展,就需要构建与其地位和功能相适应的社会责任体系,并忠实其履行社会责任。

本文试图对校园商贸企业的社会责任体系的现状和特点作聚焦性地分析,并找出社会责任体系构建完善的途径。

2校园企业的基本特点

①起点低、规模小:多数是小店小铺起家,小商小贩出身,小打小闹经营、小本小利维持。

②目光短、重眼前:经营者涉足校园商贸业,对政策性把握不明晰,不知道自己可以经营多久,普遍存在短期化经营的思想,立足于眼前利益和利润,对企业长期发展缺乏信心和思考。

③主管部门缺乏长远稳定的规划:校园商贸的主管部门在规划管理校园各类商贸服务企业时,一般仅满足于眼前师生们的生活需要和租赁费用的收取,满足于“不出事”,对长远稳定的校园服务业规划缺乏统筹考虑。

④经营者层次偏低:高校商贸服务企业起点低,也决定绝大多数经营者文化层次低,处事简单,目标单一,对自身企业应承担的社会责任缺乏必要的认识。

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的规模和结构没有必然的联系,小型企业与大型企业在承担社会责任方面,应该有着共同的社会担当。任何一个企业想要长远发展,想要在社会赢得良好的口碑,都应当认真思考积极履行自身的社会责任,对此,校园市场的经营管理部门和商贸企业本身都要有正确的认识。

3校园企业的社会责任现状

除了前文所述社会企业所承担的社会责任之外,高校校园企业社会责任还应该在教育责任、文化责任方面,有着更多的内涵和外延,这是企业所处的特殊环境所决定的。高校承担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服务于社会的多重责任,高校校园作为教书育人和文化传播思想引领的载体,校园内部所有的组织机构都应该成为教育引领的学生和社会大众的正能量,校园企业作为校园内诸多成员的一分子,也不能游离于其外。同时,校园商贸企业的利益相关者不同于一般社会企业,除了股东(出资者)、环境、消费者、内部员工等因素之外,由于我国高校校园相对封闭而人员集聚,师生往往既是校园企业的消费者,又是近邻,所以校园内部商贸企业对于师生日常生活的影响更为明显。但在现实中,由于高校校园企业普遍存在小、低、短、散等不利于企业发展的特征,更因为他们尚未考虑企业长期良性发展的课题,导致他们既缺乏社会责任意识,更无承担社会责任的能力。

当今我国企业社会责任在以下八方面均存在或多或少明显的缺陷,这些问题在高校商贸服务企业中都有不同程度的表现:

一是无视自己在社会保障方面应起的作用,尽量逃避税收以及社保缴费,导致劳动用工不规范不合法;二是较少考虑社会就业问题,将包袱甩向社会;三是较少考虑环境保护,将利润建立在破坏和污染环境的基础之上,校园商贸企业的门前三包意识甚至不如社会企业;四是一些企业唯利是图,自私自利,提供不合格的服务产品或虚假信息,与消费者争利或欺骗消费者,为富不仁;五是依靠压榨企业职工的收入和福利来为所有者谋利润,企业主堕落成资本的奴隶,赚钱的机器;六是缺乏提供公共产品的意识,对公益事业不管不问;七是缺乏公平竞争意识,一些在计划经济时期延续下来的垄断企业,大量侵吞垄断利润,并极力排斥市场竞争;八是普遍缺少诚信,国有企业对国家缺少诚信,搞假破产逃避债务,民营企业通过假包装到市场上圈钱。[4]

此外,由于政府监管力量对高校校园市场的缺位,或者因为认识上的偏差,忽视校园市场,导致校园商贸企业在食品安全,知识产权法规等方面,也存在明显的缺陷。校园企业社会责任的缺失,对于企业本身成长,对师生的安全稳定,对校园的文化建设均存在不利影响,也不利于高校社会服务功能的实现。这在不少高校校园均有因企业社会责任履行不到位,而影响校园正常秩序的反面例子:如频繁发生的各类经营实体用工纠纷问题、食品安全隐患、校园店铺出售假冒伪劣商品、向学生推销极具火灾隐患的劣质大功率电器等等。这些现象存在的根本原因,就是高校商贸服务企业缺乏社会责任意识,而社会责任体系建设更是无从谈起。

4校园企业社会责任体系的构建途径

4.1对校园企业的重新定位高校校园企业不仅仅只满足日常师生生活所需,不能仅视为传统的小商小贩,还必须还原其必要的教化功能和文化氛围营造功能,具备一种负责任、高雅、积极、阳光的内在质地,使师生在其中消费中感受到浓浓的文化氛围和亲和力,而不是冷冰冰的交易,才能实现服务育人的目标。要通过重新定位和引导,让校园商贸市场从脏乱嘈杂的旧形象中脱颖而出,使从业人员和师生消费者感受到其中不同于社会面商贸企业的“雅趣”,而不仅是裸的利润。只有在思想上对之有新的认识,才可能有所建树。

4.2重视机制建设,提高准入门槛要让高校校园企业成为具备良好社会责任体系的个体,则必须在准入环节加强选择和考核,引入口碑良好、成长健康、依法经营、热衷公益的企业进入校园,尤其还要考察业主的内在素质,对于“土豪”要做更加深入的了解和考察。在引进中遵守科学民主的考核和决策程序,坚持标准,择优准入。

要有可操作的退出机制,避免产生“请神容易送神难”的被动局面,不能因为求安稳而对企业责任意识缺失、对利益相关者冷漠无情恣意妄为的校园企业姑息迁就。

在市场布局之初应该有科学可行的规划,对经营业态的选择要与校园文化建设相协调,而不仅仅考量租赁费用的多寡。要避免“各领三五年”的短期化行为,避免“计划没有变化快”的仓促,在规划得当布局合理的基础上,可以考虑打造校园“百年店铺”的课题,让更多的校园企业拥有长期经营发展的空间,有利于企业养成自身社会责任。

4.3引领和规范并举由于高校校园企业本身往往规模不大,自我规范和发展能力较弱,因此校园商贸管理部门在商贸企业社会责任体系构建中承担着不可或缺的推进责任。企业作为主体在社会责任构建中承担着主体责任,但管理部门的引领规范作用也不可忽视,并应该在日常检查考核、责任制的签订与落实、政府监管部门的引入与联络、企业员工权益维护和员工社会责任教育培训等方面发挥主导作用,推动帮助校园商贸企业逐步构建和完善社会责任体系。

可以尝试建立校园企业的社会责任考核检查标准指标体系,不同于大型企业的社会责任指标体系,高校商贸服务企业的社会指标体系应结合小微企业和身处校园的双重特点,指向性和可操作性更加明确,可以包括必备性指标和倡导性指标[5]。其中必备性指标应该至少包含依法纳税、员工劳动保障、按时依法支付薪酬、履行环境保护责任、确保食品安全、保护知识产权、履行安全生产责任等内容,所有校园企业必须遵循上述必备性指标,否则可及时启动退出机制;而倡导性指标可以包含经营场所文明和谐环境的营造、积极吸纳学生参与勤工俭学、参与公益慈善活动、支持融入校园文化活动等项目,对于达到必备性指标,又在倡导性指标中表现突出的企业,要在费用、续租、政策扶持等方面给予明确的支持,鼓励高校商贸服务企业更好构建自身的社会责任体系。

学校督促帮助高校校园企业培育社会责任意识就是为建设和谐文明校园出力,而一旦这些校园商贸企业理解到自身社会责任的履行状况直接关乎到自己的长远利益,就会开始注重自身的社会责任,则整个校园市场必定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积极个体。

4.4发挥师生的促进推动作用师生是校园教学科研文化活动的主体,又是校园商贸企业中最主要的利益相关者群体,同样可以在建设校园企业的社会责任体系中发挥积极作用。其一、表现在师生对企业多层面监督,监督对象既包括企业提供的商品产品,也包括提供的各类服务,还包括从业人员举止言行;其二、表现在部分学生通过勤工助学参与校园商贸企业的经营服务;其三、表现在学生各类公益群体活动吸收吸引商贸企业出人出力给与赞助,获得双赢;其四、表现在众多师生本身良好的风尚对经营服务人员潜移默化长期影响。

高校商贸服务企业不仅是师生的日常生活和学习的必需品,其本身也是高校校园重要组成部分。长期以来,社会各界对这些小微企业关注甚少,对其社会责任的分析解剖更是无瑕顾及,然而只要是企业,就存在承担社会责任问题,反过来说,这些小微企业虽规模小但数量众多,分布广泛,涵盖生活的方方面面,其社会责任体系建设对公众影响更是无处不在。而作为高校商贸服务企业,因为置身校园,这些小企业甚至小店铺的社会责任意识和责任体系建设对于校园社会环境建设、校园文化建设和人才培养乃至高校社会服务功能的实现具有不可低估的影响力。全方位监管督促高校商贸服务企业,在合法合规经营,为师生提供服务、在创造经济效益的同时,承担起应尽的社会责任,既是校园企业长期发展的需要,也是高校承担自身功能的需要。

参考文献:

[1]李洪彦.中国企业社会责任研究[m].中国统计出版社,2006.

[2]潘懋元.新编高等教育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3]周济.解放思想,开拓创新,推动高校科技创新工作蓬勃发展[a].大学校长纵论科技创新[C].北京:学苑出版社,2003.

[4]黄晓鹏.企业社会责任:理论与中国实践,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

[5]黎友焕,龚成威.中国企业社会责任建设蓝皮书(2010).第三章,人民出版社,2010.

[6]王玲.完善我国企业社会责任法制的思考[J].集团经济研究,2006(2月上半月刊).

[7]曲英艳,张爱丽.实现企业社会责任,提高企业责任竞争力[J].商场现代化,2006(7月中旬刊).

[8]赵怜荣.我国企业社会责任的演变与趋势[J].企业改革与管理,2005(2).

企业社会责任体系篇10

关键词:零售企业;社会责任管理体系;指标评价体系;管理模式

中图分类号:F27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2374(2012)06-0020-05

一、首都地区当前的零售业态结构

《国家零售业态分类》按照零售店铺的结构特点、经营方式、商品结构、服务功能,以及选址、商圈、规模等因素将将零售业划分为18种业态。业态分类标准的贯彻实施,使投资者和经营者对各种业态的发展规律产生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促进了投资者的理性投资,避免了资源浪费。不同业态的存在使其互补,能够实行差别化经营,防止无序竞争,极大的促进了零售业的发展。在当前的首都北京,当前占据主导地位的零售业态主要有5大类:

(一)超级市场

超级市场如今更趋于专业话,向着更专更强的方向发展,如生鲜超市、食品超市等,这种零售商通常采取自选销售方式,以销售生鲜商品、食品和向顾客提供日常必需品为主要目的地零售业态,主要顾客群为半径15分钟行走路程以内的家庭消费者。平均每次购物的花费在100元以内。例如华联、大荣、超市发、永辉、美廉美等。

(二)百货商店及购物中心

在一个大建筑物内,根据不同商品部门设销售区,开展各自的进货、管理、运营的零售业态,如王府井商场、大悦城等等。这里的商品大多价格较高,云集众多品牌,消费者可以享受到细致入微的

服务。

在当前的北京,共存在大型的百货商场或购物中心大约有70多家,例如西单商场、王府井百货、君太百货、燕莎友谊商城、翠微大厦、赛特购物中心、当代商城等。

(三)大卖场

至少提供20个类别及20000个规格以上的产品,营业面积在2500m2以上,其主要顾客群为25分钟路程以内的家庭消费者,顾客每次平均的购物花费为200元以内。为吸引家庭购物,通常会提供部分增值服务或售后服务。主要包括沃尔玛、家乐福、欧尚、易初莲花等。

(四)社区便利店

便利店以满足顾客便利性需求为主要目的,通常为消费者提供6个类别以上的产品,营业面积在100平方米左右,其主要顾客群为商店半径5分钟以内行走路程的家庭,通常为24小时营业。例如:7-11、好邻居等。这些便利店一般开设在居民区、学校、医院等地点。

截至12月份,北京有480家24小时便利店,主要集中在东城、西城、海淀、朝阳等几个中心城区。

(五)专卖店

专卖店是专门经营或授权经营某一主要品牌商品为主的零售业态,专卖店一般选址于繁华商业区、商店街或百货店、购物中心内;营业面积根据经营商品的特点而定;以著名品牌、大众品牌为主;销售体现量小、质优、高毛利;注重品牌名声、从业人员必须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并提供专业知识。

二、首都零售企业社会责任的建设现状分析

(一)首都零售企业社会责任建设由政府、企业和非政府组织共同推进

在首都零售企业社会责任的五个责任中,政府、企业和非政府组织发挥着各自的作用,对于经济责任,主要由企业主动去完成;对于法律责任和环境保护责任则主要由政府制定相关政策法规来监督企业完成;而对于文化伦理责任和社会公益责任的建设,则主要由非政府组织成立一定的工作机构来引导零售企业参加和实施。

整体看来,首都零售企业较好的承担了企业的经济责任;商业零售业属于劳动密集型服务产业,如果员工的合法权益得不到保障,必将会影响到首都的社会秩序,首都零售企业对《劳动合同法》的严格遵守保障了员工的合法权益,2007年6月,商务部制定的“节约型零售企业”评价规范为零售业节能低碳化提供了一个标准,国务院办公厅在2008年公布实施的《关于限制生产销售使用塑料购物袋的通知》也监督零售企业承担起相应的环保责任;中国连锁经营协会作为非政府组织通过开展各种企业社会责任主体活动,为零售企业推动文化伦理责任和社会公益责任发展提供了一个极好的平台。

(二)首都零售企业社会责任建设逐步迈向成熟

2007年底,《公益时报》专门成立了企业社会责任项目组,对北京零售企业社会责任的建设状况进行了调查。

针对消费者方面,结果显示约有六成消费者对首都零售业整体表示满意。对于零售商需要改进的地方,消费者们普遍将“服务态度”摆在首位,其次是产品质量、价格、品牌更新等方面。在对北京家乐福的调查中,26%的消费者认为家乐福需要提升服务水平;22%的人认为应调整价格;21.3%认为要严把商品质量关;19.3%认为应加快品牌更新。

针对员工权益保护方面,我们主要以国美、苏宁、沃尔玛和超市发为对象进行调研,共发放问卷100分,最终收回有效问卷87份,调查结果表明,大多数零售企业,特别是国资企业,较好地履行了与员工有关的社会责任,但同时有部分企业仍存在违法用工和侵害员工合法权益的现象,譬如,不能及时与员工签定劳动合同,任意安排员工加班,克扣加班费等。

针对供应商方面,北京零售企业总体上摆正了与供应商的关系。以往零售业界传统的看法是,零售企业与供应商的关系是存在着利益冲突,是博弈关系,零售企业往往利用其优势地位来压挤供应商,然而在2005年成为一个转折点,2005年3月份,北京零售企业的“排头兵”物美集团宣布与燕京啤酒、统一食品、伊利奶业、宝洁、百事、雀巢、京粮集团、顺鑫农业、韩伟企业集团等十大品牌供应商签署了战略联盟合作协议,共同打造战略联盟。此后,各大零售企业纷纷效仿“物美模式”,零供关系的转变有助于降低管理成本,确保供、商之间的公平、公开化合作,从而实现求同存异,共同发展,共创双赢。

在节能环保方面,北京零售企业采取各种措施来实施低碳绿色零售,在这方面外资企业一直走在前端,沃尔玛制定了完整的管理制度框架及相应的配套管理制度和措施,有效地降低了能耗,减少了浪费。例如根据时间、客流进行灯光控制管理;非高峰期控制空调温度;严格控制冰鲜产品陈列的覆冰率;分装水表,控制门用水;大量采用自动感应水龙头等。

可以看出,在企业、政府和非政府组织的引导和监督下,首都零售企业社会责任已经逐步走向成熟,然而现实中,首都零售企业社会责任管理与建设却面临着一种窘境,如何评价一个零售企业社会责任状况的好坏?谁应该对首都零售企业社会责任的建设

负责?

三、首都零售企业社会责任管理体系构建

首都北京作为中国的政治经济中心,是中国零售企业建设社会责任的平台,具有窗口和导向作用。2009年,北京被福布斯列为世界第十五大购物之都,2010年,北京市相关部门明确建设国际商贸中心城、实现世界城市的战略目标,如今北京市正在此战略目标的支撑下向国际商贸城市迈进。零售业作为商贸业的重要部分,必须要完善零售企业社会责任管理制度,加强零售企业社会责任意识,使其成为建设国际商贸中心的精神支撑。构建首都零售企业社会责任管理体系,一方面要构建出适合首都地区零售企业社会责任的评价指标体系,另一方面还要确定出合适的零售企业社会责任管理模式。

(一)首都零售企业社会责任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1.首都零售企业社会责任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方法介绍。本文将把主成分分析法与人工打分法相结合来确定权重,以求构建一个理想的指标评价体系。具体应用步骤如下:

(1)对收集到的指标数据构成一个样本矩阵a,aij=(x1,x2,…,xj);

然后对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得到一个新的数据矩阵B,B=(x1*,x2*,…,xj*);

(2)利用专家打分法对x1,x2,…,xj所有指标进行主观赋权,分别为a1,a2,…,aj,之后变得到一个新的矩阵C,C=[(1+a1)x1*,(1+a2)x2*,…,(1+aj)xj*];

(3)对C中的指标数据用SpSS软件进行主成分分析,从而得到最终的权重值。

2.首都零售企业社会责任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本文通过对零售企业社会责任文献的整理,确定8种评价指标,主要包括年销售增长率、员工加班率、加班工资按时支付率等。原始数据主要从北京市苏宁、国美、翠微百货、沃尔玛以及超市发的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及财务年报中取得,部分数据通过收回的87份有效问卷分析整理汇总获得。第(2)步骤由4位研究零售行业的学者和北京地区零售企业的4位高管完成,并进行分析整理得出专家的赋权分数。原始数据见

下表:

部分指标说明:

员工加班率:是考察员工劳动强度的一个指标,计算公式为员工平均周工作小时数减去48,然后再除以48得到。

环保投资率:零售企业在当期用于环境保护目的所投入的各种费用占企业总销售额的份额。

捐赠收入比率:零售企业当年慈善公益捐款占当年收入总额的比例。

福利就业率:零售企业雇佣下岗工人数量以及残疾人数量占员工总数的比重。

具体步骤如下:

(1)由于表中不同指标的计量单位不一,数字差距较大,故用SpSS软件对表中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之后用矩阵形式表示为:

以下为标准化前的数据矩阵a及标准化后的数据矩阵B:

(2)通过对4位研究零售行业的学者和北京地区零售企业的4位高管打出的分数进行汇总整理,得出各指标的权重依次为(0.51,0.07,0.08,0.16,0.08,0.03,0.03,0.04),由此对每一指标变量分别乘以系数(1.51,1.07,1.08,1.16,1.08,1.03,1.03,1.04),得到修正后的数据矩阵C:

(3)利用SpSS分析软件,计算出矩阵C的特征值及对应的特征向量。根据主成分累计贡献率92.508%选择了3个主成分,结果如表2所示:

该方法在使用主成分分析法的过程中,引入了专家打分法,使得两种方法相结合,得出了适合评价首都地区零售企业社会责任的指标体系。从最后得出来的结论来看,在当前的首都零售业中,评价某个零售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程度,受法律类指标的影响最大,因为北京作为全国的首都,一直把维护消费者及零售企业员工的合法权益作为重中之重,任何一个零售企业都必须认真履行;其次是社会公益类指标,北京的经济水平位于全国全段,庞大的人口及优越的地域优势为北京发展零售业在内的商业奠定了雄厚的基础,因此首都地区的零售企业应该做到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用于承担社会公益责任,大力发展慈善公益事业,提高首都地区的福利就业率,促进首都社会和谐;再次是经济类指标,这要求零售企业在承担法律责任的基础上,在承担社会公益责任时,要与其自身的经济发展水平相对应,当社会利益与企业利益发生冲突时,企业要敢于牺牲个体利益,服从社会整体利益。

(二)首都零售企业社会责任管理制度体系的构建

在构建首都零售企业社会责任管理制度体系的过程中,对不同的参与主体有着不同的要求,零售企业社会责任建设的三个相关方分别为政府、零售企业和非政府组织,三方主体不仅应该完善自身的制度体系,发挥相应的作用,同时应该紧密团结,相得益彰,共同为建设和谐、合理、合适的首都零售企业社会责任服务。

1.处于主导地位的政府应该通过完善政策措施,制定社会责任标准,发挥监督作用来推动零售企业社会责任的建设。

(1)首先应该加大推广力度,大力深化企业社会责任意识。可以通过扩大宣传力度来深化零售企业社会责任意识,在商业场合加大公众媒体的宣传力度,向消费者及零售企业普及零售企业社会责任观念和内涵。

(2)扶持重点零售企业,带动社会责任建设全面展开。政府相关部门可以制定具有激励性质的政策,对重点零售企业进行奖励和福利,鼓励先进,鞭策落后,通过进行试点推进、树立典型和以点带面规则,推动零售企业社会责任在首都零售业界全面展开和进步。

(3)完善法律法规,督促零售企业建设社会责任制度体系。颁布合适的法律法规,推动企业社会责任意识和社会责任行为的普及。同时着力提高劳动局、工商局等执法部门的执法能力和执法力度。完善公开制度,提高公民知情权。

(4)制定零售企业社会责任标准,推进社会责任建设进度。根据企业社会责任国际标准在首都建立合适的零售企业社会责任标准,同时建立长效跟踪机制,关注国际国内社会责任问题的最新动态,完善和改进环境标准、劳工标准等社会责任相关标准,建立零售企业社会责任标准的预警机制,利用政府权威地位,收集零售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数据信息,及时向社会。

2.作为承担社会责任的零售企业应改变观念,加强社会责任管理,完善社会责任管理制度

(1)要改变观念,把承担企业社会责任看作是报酬丰厚的一种投资。所有的管理者都应该清醒的认识到,承担责任并不是企业不断付出的成本,而是一种投资,它将来所带来的回报是无穷的,从长远来看,它能够改善和提高企业的形象及信誉,最终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零售企业社会责任与首都社会发展有着互为支撑和相互促进的作用,企业社会责任状况的改善能为首都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而这正是零售企业生存和赖以发展的条件。

所以零售企业在发展中,不能仅仅以经济效益为中心,而应该全面把握,主动承担社会责任,把企业的发展融入到首都社会的发展中。

(2)设立独立的管理部门,加强社会责任管理,零售企业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该成立专门的企业社会责任管理部门,负责企业社会责任的实施状况,监督企业社会责任的实施,例如该部门有权利监控所售商品中是否含有有害物质,是否采取了低碳节能措施,是否维护了员工的合法权益,是否保障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等,并建立合理的检测标准。对于违反相关社会责任的行为制定相应的对策。对企业社会责任实施情况进行完整的记录,并负责编撰和企业社会责任报告。

3.作为非利益相关方的非政府组织应积极推动社会责任运动,参与制定企业社会责任标准。

在欧美企业社会责任运动中,非政府组织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非政府组织通常表现为特定公共利益的代表者,所以在社会责任的主要问题领域(如环境保护、人权保障、劳工标准等),都能看到非政府组织的身影,这些非政府组织的大量涌现极大的推动了发达国家企业社会责任的发展。

在当前的中国,企业不履行社会责任、侵犯雇工权益、破坏环境等事例时有发生,因此为了促进社会和谐和社会全面发展,非政府组织应当同政府相关部门一道,推动零售业的社会责任运动,使零售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观念深入人心。

无规矩不成方圆,要使企业社会责任朝着正规有秩序的发展,非政府组织作为非利益相关者,应该同政府一道制定一套完整的企业社会责任标准,完善零售企业社会责任体系,推动零售企业社会责任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刘亦馨.企业社会责任评估体系构建[J].商业现代化,2011,(4).

[2]刘文纲,梁征伟,唐立君.我国零售企业社会责任指标体系的构建[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2010,(1).

[3]宋之杰,高晓红.一种多指标综合评价中确定指标权重的方法[J].燕山大学学报,2002,(1).

[4]穆涛.多指标综合评价中确定指标权重的一种方法[J].科技经济市场,200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