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贸易形势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2:21:33

国际贸易形势篇1

1当前国际贸易形势分析

随着世界经济贸易在近几年来以一个极高的速度不断增长,国际分工也有了进一步深化。首先是国际分段式生产成为主流,据麻省理工学院统计数字显示,全球年销售额≥10亿美元的300家公司中,其零部件制造的51%、总装的47%、仓储的46%、客户服务的43%以及产品开发的39%均在国外完成。其次国际服务贸易增速与传统货物贸易增长速度相比毫不逊色,因此也成为后者增长的一个重要动力,同时也是全球价值链构成内容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虽然发达国家在当前依然是国际间货物与服务贸易的主体,但是发展中国家对外贸易始终保持高速增长,并已远远超过发达国家,同时其所占比重也不断增大,进而在国际经济贸易中扮演了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其跨国公司也在不断扩大对外投资,对于国际贸易市场商品结构产生的影响也随之增强,并成为国际贸易中一部分最为活跃的力量,推动了国际经济贸易不断增长。值得注意的是,世界贸易组织固有协调管理机制也为国际贸易发展提供了助力,贸易摩擦较以往有所减少,就此点来看,国际贸易秩序有了一定程度的改善,但从整体上来看,我国依然面临严峻的对外贸易考验。

2我国对外贸易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2.1出口贸易发展速度较快,但进口贸易作用仍未得到充分体现

综合近几年我国进出口贸易数据来看,我国对外贸易存在一定问题。历年来外国外贸出口额大致保持持续上涨的态势,但始终无法达到进出口平衡,因此一直存在贸易顺差问题。这说明我国出口贸易依然依赖于原材料、资源和技术等,对于国外优势资源尚无法予以合理的、充分的利用,难以增加出口竞争优势。以2014年进出口贸易数据为例,将去年同期不可比因素剔除后,其7、8、9月份出口平均增速超过了10%,明显高于2013年全年平均水平。而进口贸易数据则相对低迷,2014年月平均进口水平不足1700亿美元。

2.2出口贸易结构有一定变化,但产品附加值相对较低

我国出口贸易形式主要为加工贸易,显而易见,加工贸易方式中产品附加值相对较低,这就意味着我们需要使用廉价资源以及劳动力来换取,甚至以牺牲环境这一恶性后果为代价。同时,加工贸易方式下国内大部分企业均为定牌生产以及贴牌生产,严重缺乏自主品牌。因此此种出口方式仅仅能够赚取加工费用,而品牌所创造的无形资产则为他国所攫取。分析国内外贸企业性质不难发现,其主要均为外资企业出口,由此说明我国依然缺乏真正具备自主品牌以及先进技术的出口企业,仍需要借助中外合资企业以及外资企业推动出口贸易发展,导致外贸出口存在一定被动性,同时也不利于本国出口企业竞争力的提升。

2.3对外贸易存在较高的依存度,价格贸易条件指数表现出恶化趋势

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对外贸易始终被称为“三驾马车”之一,在GDp中进出口贸易所占比重充分证明了外贸对于国家经济发展的贡献;而就国际贸易发展角度分析而言,我国对外贸易依存度变化也可见一斑。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贸易出口比重大幅提升,1995年仅为19.4%,而在2009年这一数字跃至45%,同时对于欧美发达国家进口市场表现出高度依赖性。在中国出口贸易中,欧美市场份额所占比重接近40%,这一数据充分证实我国对外贸易过于依赖国外市场。与之相对的则是国内市场发展依然落后,而以欧美市场为主的国外市场波动始终对我国贸易出口产生直接影响。就贸易条件指数(tot)分析来看,我国虽然在2007年金融危机后成为全球第一大出口国,但以出口导向型为主的贸易发展模式造成中长期贸易条件困境,贸易条件指数也表现出恶化趋势。

3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的促进策略

3.1紧跟世界产业结构调整这一机遇,采取有效措施加大出口产品附加值

随着全球产业机构以及资源配置格局的新一轮调整,政府与企业应对全球经济形势走向变化予以充分关注,紧跟时代步伐,积极转变外贸发展观念,深入优化对外贸易出口结构,以科学的外贸发展观为引导,对优质进口资源加以充分利用,推动外贸出口的发展;充分考虑进出口均衡发展,合理控制贸易逆顺差,实现最优化配置国际资源,最终形成“双赢”的科学贸易发展观。此外,政府部门还应为出口企业提供必要的政策扶持,帮助其培养出具备较高核心竞争力的商品,形成自主品牌,通过高附加值产品优化出口贸易结构。例如可给予相应补贴来提高出口退税率,推动加工贸易升级或者转型,并延伸至上下游产业,以便于在国际分工中增加我国对外贸易的价值。

3.2政府与企业应积极进取,妥善应对国际贸易摩擦

就政府角度分析而言,有关部门应对当前对外贸易法律体系予以不断完善,在以国内进出口企业为管理对象的同时还应纳入在华的外国跨国公司以及外商投资企业,针对其贸易行为制定富有针对性的进出口法规,主要包括进出口额的参照标准以及统计口径等等,以此来对我国对外贸易差额予以评估和衡量,降低贸易摩擦发生率。与此同时还应建立并完善相关预警机制、专门机构以及专业贸易人才,针对国外贸易壁垒搜集相关资料,并对国内进出口企业受此发展的影响做出及时评估和反馈,为我国对外贸易企业提供有效的政策指导,帮助其做好贸易摩擦的应对工作。

3.3应不断扩大内需,并对内需和外需之间的关系有正确认识

随着美国退出量化宽松,国际资本新一轮布局随之加速,新兴经济体复苏进程受到影响;而“外部需求难有明显回升,中国外贸竞争优势转换为青黄不接;贸易摩擦形势依然复杂严峻”成为当前我国对外贸易发展所面临挑战的突出体现。对此,政府应通过新一轮调控,努力扩大内需,降低对外贸易依存度,确保对外贸易条件得到改善。同时还应积极推动对外贸易发展,帮助企业妥善利用国际以及国内资源与市场,通过政策扶植等方法来应对企业融资困难以及流动性不足的难题。而出口企业也应对自身发展战略予以适时调整,积极进取,果断出击,争取利益最大化。

国际贸易形势篇2

1当前世界经济形势分析

1.1世界经济止跌回升.增速缓慢随着各国大规模经济刺激政策的落实,国际金融市场渐趋稳定,世界主要经济实体的消费和投资逐渐升温,世界经济开始从衰退走向复苏。2009年初,世界经济并未走出金融危机的阴影。美国一季度GDp环比增长年率下降6.4%;日本GDp也因净出口和投资大幅萎缩,欧元区GDp更是大幅萎缩9.6%。据世界贸易组织(wto)统计,2009年第一季度全球贸易额下降了40%。二季度美国、日本、新兴经济体经济开始回升,韩国经济触底反弹,国际贸易降幅收窄,但仍高达两位数。进入三季度后,美国、日本等主要经济体回升明显,多数欧盟国家也出现复苏,印度、巴西等国回升势头也较强劲。在金砖四国中,俄罗斯相对较弱,但其5月份和6月份的工业生产指数均实现了正增长。世界经济基本上被确认见底回升。

中国经济在2009年上半年仍保持较高增长,第三季度增长率超过8%。中国香港、新加坡和中国台湾地区经济均有所企稳并出现回暖迹象。虽然目前金融危机最强劲的势头已经过去,世界经济已经停止了自由落体式的下跌开始有所回升,但是我们却不能对其做出过于乐观的估计。金融危机导致居民财富缩水,储蓄率大幅上升,消费需求严重下降;同时由于缺乏新的盈利机会,加之目前全球普遍产能过剩,新的投资需求短期内很难大幅回升。因此,虽然经济开始回暖,但是其复苏的过程也是缓慢而曲折的。imF估计,未来四年之内,全球经济增速将略高于4.7%,低于危机前几年的平均水平。目前全球经济逐步回稳但仍旧脆弱。

1.2高失业率和通胀预期并存金融危机给各国产业带来重创,失业问题随之加剧,全球就业问题异常严峻。2009年,美国9月份失业率达到9.8%,创26年来新高;欧元区8月份失业率升至9.6%,为欧元区诞生来最高;日本9月份失业率为5.3%,亦为十年来最高;发展中国家就业问题也令人担忧。高失业率将直接影响消费一一失业者无力消费,未失业者基于对未来的忧虑而不敢消费,进而影响到经济复苏的速度。高失业率严重的同时,通胀预警也时刻存在。金融危机爆发后,为了稳定金融市场,刺激经济复苏,各国都采取了规模空前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各国央行纷纷大幅度降低利率水平,美国、欧元区和日本的利率分别降至0%一0.5%}1%和0.1%,均创历史新低。一些地区和国家甚至直接向市场注资从而提升大宗商品价格。目前美国、日本等国的货币供应增速均快于名义GDp增速,全球基础货币持续上升。在经济低迷时过剩的货币供应和较高的流动性往往不会形成通胀压力,但是当经济逐渐复苏时,这些内容则会因为政府缺乏有效的退出机制和抑制工具而转化为通胀压力。届时,宽松的货币政策和积极的财政政策将会进退两难。

1.3贸易竞争加剧.贸易保护主义抬头金融危机导致全球需求大幅萎缩,国际贸易严重下滑,各国贸易竞争加剧。而与此同时,一些国家和地区的内需难以拉动,进一步刺激了其扩大对外出口的决心。内忧外患的状况使得众多国家和地区纷纷采取强硬措施以期有效争夺国际贸易市场,一些国家甚至不惜大幅贬低本币币值、采取各种关税壁垒和非关税壁垒来提高

[1] [2] [3] 

本国产品竟争力,扩大国际市场。除了争夺市场,各国亦希望通过促进本国产业来带动国内经济发展、促进就业,加速经济复苏脚步。这势必使其更决绝的采取各种贸易限制措施和保护措施,贸易保护主义重新抬头。国际经贸组织报告显示,年月到月短短个月时间,国集团就出台了项新的潜在的保护主义措施。据世界银行统计,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国集团中有个国家一共推出了约项贸易保护主义措施,其中项已经付诸实施。但是在如今经济一体化的大背景下,各个国家的经济利益是互相关联的,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可能自顾自的采取贸易措施。所以,表面上各经济体会呼吁抑制甚至消除贸易保护,但实质上各国都不同程度的采取各种形式的贸易保护措施,这就使得近年来的贸易保护会以更新更隐蔽的方式出现。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贸易保护主义正重新抬头,并且即将成为世界经济复苏的最大阻碍。

经济形势对中国外贸的影响

.贸易额度下降.降幅趋缓金融危机导致全球需求下降,整体贸易环境趋紧。年全球经济回暖,但全球国际贸易总量仍处于下滑趋势。这一年里,中国的经济形势较为良好,但外贸出口仍下降%,然而相较金融风暴正劲之际,我国的外贸出口降幅已大大收窄。.跃居第一大出口国.贸易康擦增加在这次全球性的经济危机中,中国的表现好于一般国家。特别是在年,中国的出口额占全球出口份额比重超过%的,超越德国成为世界第一出口大国。这充分说明了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不断发展自主产业,正在逐渐成为世界制造业的中心。但我国的出口产品仍以劳动密集型为主,对外贸易处在粗放增长阶段,是典型的“制造大国、品牌小国”。这种凭借数量型扩张取胜的粗放增长经营模式已经成为引发贸易摩擦的重要原因。同时,由于全球整体需求下降和各国内需难以带动等对国际贸易竞争的刺激,外贸竞争力日益强劲的中国也成为了贸易保护主义的重点对象。据商务部统计,年全球%的贸易保护主义举措与中国的出口贸易有关。年,中国遭遇的贸易摩擦案件数量超百起、案值约亿美元,两者均创历史新高。同时,中国产品遭遇贸易摩擦的连锁性突显,钢铁、鞋类、玩具、铝制品、轮胎等中国传统优势出口产品频繁出现一个产品在不同市场遭遇贸易救济调查的现象,呈现出摩擦国别扩散和救济措施叠加的势头。随着全球经济的回暖,国际贸易经济环境将逐渐好转,中国的外贸前景看好。但我国的国际贸易关系也将随之而更加复杂,其他国家的贸易保护主义可能会更加严重。对于后危机时代的中国贸易,机遇与挑战并存。

.老牌合作伙伴贸易关系趋紧,贸易对象格局改变欧盟是我国的第一大出口市场。年,我国对欧盟出口总值达亿美元,占我国出口总额的.%,我国对欧盟的出口形势将影响总体的外贸形势。然而目前欧盟经济存在一些深层次的问题,不仅欧元区的货币稳定难以确保,而且由于经济问题而引发的政治问题也在各成员国内频发。内忧外患的状况使得欧盟诉诸于贸易保护主义,尤其是对中国采取了一系列的贸易保护政策。中国是欧盟第二大贸易伙伴,但在年,欧盟国家频繁针对中国采取反倾销措施,从鞋类、服装、纺织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到光伏、节能灯等拥有一定技术含量的产品,都是欧盟对华进行反倾销的对象。年,欧元区对中国的贸易保护主义可能会更加严厉。中国对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的贸易形势也都不容乐观。奥巴马政府出于减少国内失业率以及年面临中期选举政治压力的需要,不断对中国施压,出台了各种针对中国出口的贸易保护措施。经济陷人严重衰退的日本则更是大大缩减了与中国的贸易合作关系。另外,发展中国家对中国的贸易救济调查也越来越频繁。仅年起就有韩国、阿根廷、墨西哥、哥伦比亚等多个国家相继对中国的马铃薯、西服、高碳锰铁、榨汁机等多种产品施行禁运、反倾销调查等贸易措施。中国与老牌主要贸易国家的关系日趋紧张。而随着中国东盟自贸区的建立和中非贸易的健康发展,中国与东盟、非洲的贸易关系发展保持着较好势头。年我国对东盟出口额达到亿美元,超过了日本,占我国对外出口总额的.%。从长远来看,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和中国与非洲、澳洲等国家贸易关系的促进,中国的外贸环境会逐渐好转,且新的贸易格局也会逐渐形成。

未来的发展措施

国际贸易形势篇3

1当前世界经济形势分析

1.1世界经济止跌回升.增速缓慢随着各国大规模经济刺激政策的落实,国际金融市场渐趋稳定,世界主要经济实体的消费和投资逐渐升温,世界经济开始从衰退走向复苏。2009年初,世界经济并未走出金融危机的阴影。美国一季度gdp环比增长年率下降6.4%;日本gdp也因净出口和投资大幅萎缩,欧元区gdp更是大幅萎缩9.6%。据世界贸易组织(wto)统计,2009年第一季度全球贸易额下降了40%。二季度美国、日本、新兴经济体经济开始回升,韩国经济触底反弹,国际贸易降幅收窄,但仍高达两位数。进入三季度后,美国、日本等主要经济体回升明显,多数欧盟国家也出现复苏,印度、巴西等国回升势头也较强劲。在金砖四国中,俄罗斯相对较弱,但其5月份和6月份的工业生产指数均实现了正增长。世界经济基本上被确认见底回升。

中国经济在2009年上半年仍保持较高增长,第三季度增长率超过8%。中国香港、新加坡和中国台湾地区经济均有所企稳并出现回暖迹象。虽然目前金融危机最强劲的势头已经过去,世界经济已经停止了自由落体式的下跌开始有所回升,但是我们却不能对其做出过于乐观的估计。金融危机导致居民财富缩水,储蓄率大幅上升,消费需求严重下降;同时由于缺乏新的盈利机会,加之目前全球普遍产能过剩,新的投资需求短期内很难大幅回升。因此,虽然经济开始回暖,但是其复苏的过程也是缓慢而曲折的。imf估计,未来四年之内,全球经济增速将略高于4.7%,低于危机前几年的平均水平。目前全球经济逐步回稳但仍旧脆弱。

1.2高失业率和通胀预期并存金融危机给各国产业带来重创,失业问题随之加剧,全球就业问题异常严峻。2009年,美国9月份失业率达到9.8%,创26年来新高;欧元区8月份失业率升至9.6%,为欧元区诞生来最高;日本9月份失业率为5.3%,亦为十年来最高;发展中国家就业问题也令人担忧。高失业率将直接影响消费一一失业者无力消费,未失业者基于对未来的忧虑而不敢消费,进而影响到经济复苏的速度。高失业率严重的同时,通胀预警也时刻存在。金融危机爆发后,为了稳定金融市场,刺激经济复苏,各国都采取了规模空前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各国央行纷纷大幅度降低利率水平,美国、欧元区和日本的利率分别降至0%一0.5%}1%和0.1%,均创历史新低。一些地区和国家甚至直接向市场注资从而提升大宗商品价格。目前美国、日本等国的货币供应增速均快于名义gdp增速,全球基础货币持续上升。在经济低迷时过剩的货币供应和较高的流动性往往不会形成通胀压力,但是当经济逐渐复苏时,这些内容则会因为政府缺乏有效的退出机制和抑制工具而转化为通胀压力。届时,宽松的货币政策和积极的财政政策将会进退两难。

1.3贸易竞争加剧.贸易保护主义抬头金融危机导致全球需求大幅萎缩,国际贸易严重下滑,各国贸易竞争加剧。而与此同时,一些国家和地区的内需难以拉动,进一步刺激了其扩大对外出口的决心。内忧外患的状况使得众多国家和地区纷纷采取强硬措施以期有效争夺国际贸易市场,一些国家甚至不惜大幅贬低本币币值、采取各种关税壁垒和非关税壁垒来提高

本国产品竟争力,扩大国际市场。除了争夺市场,各国亦希望通过促进本国产业来带动国内经济发展、促进就业,加速经济复苏脚步。这势必使其更决绝的采取各种贸易限制措施和保护措施,贸易保护主义重新抬头。国际经贸组织报告显示,2009年4月到8月短短5个月时间,20国集团就出台了91项新的潜在的保护主义措施。据世界银行统计,金融危机爆发以来,20国集团中有17个国家一共推出了约78项贸易保护主义措施,其中47项已经付诸实施。但是在如今经济一体化的大背景下,各个国家的经济利益是互相关联的,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可能自顾自的采取贸易措施。所以,表面上各经济体会呼吁抑制甚至消除贸易保护,但实质上各国都不同程度的采取各种形式的贸易保护措施,这就使得近年来的贸易保护会以更新更隐蔽的方式出现。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贸易保护主义正重新抬头,并且即将成为世界经济复苏的最大阻碍。

2经济形势对中国外贸的影响

2.1贸易额度下降.降幅趋缓金融危机导致全球需求下降,整体贸易环境趋紧。2009年全球经济回暖,但全球国际贸易总量仍处于下滑趋势。这一年里,中国的经济形势较为良好,但外贸出口仍下降16%,然而相较金融风暴正劲之际,我国的外贸出口降幅已大大收窄。2.2跃居第一大出口国.贸易康擦增加在这次全球性的经济危机中,中国的表现好于一般国家。特别是在2009年,中国的出口额占全球出口份额比重超过9%的,超越德国成为世界第一出口大国。这充分说明了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不断发展自主产业,正在逐渐成为世界制造业的中心。但我国的出口产品仍以劳动密集型为主,对外贸易处在粗放增长阶段,是典型的“制造大国、品牌小国”。这种凭借数量型扩张取胜的粗放增长经营模式已经成为引发贸易摩擦的重要原因。同时,由于全球整体需求下降和各国内需难以带动等对国际贸易竞争的刺激,外贸竞争力日益强劲的中国也成为了贸易保护主义的重点对象。据商务部统计,2009年全球70%的贸易保护主义举措与中国的出口贸易有关。2009年,中国遭遇的贸易摩擦案件数量超百起、案值约120亿美元,两者均创历史新高。同时,中国产品遭遇贸易摩擦的连锁性突显,钢铁、鞋类、玩具、铝制品、轮胎等中国传统优势出口产品频繁出现一个产品在不同市场遭遇贸易救济调查的现象,呈现出摩擦国别扩散和救济措施叠加的势头。随着全球经济的回暖,国际贸易经济环境将逐渐好转,中国的外贸前景看好。但我国的国际贸易关系也将随之而更加复杂,其他国家的贸易保护主义可能会更加严重。对于后危机时代的中国贸易,机遇与挑战并存。

2.3老牌合作伙伴贸易关系趋紧,贸易对象格局改变欧盟是我国的第一大出口市场。2009年,我国对欧盟出口总值达2362亿美元,占我国出口总额的19.66%,我国对欧盟的出口形势将影响总体的外贸形势。然而目前欧盟经济存在一些深层次的问题,不仅欧元区的货币稳定难以确保,而且由于经济问题而引发的政治问题也在各成员国内频发。内忧外患的状况使得欧盟诉诸于贸易保护主义,尤其是对中国采取了一系列的贸易保护政策。中国是欧盟第二大贸易伙伴,但在2009年,欧盟国家频繁针对中国采取反倾销措施,从鞋类、服装、纺织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到光伏、节能灯等拥有一定技术含量的产品,都是欧盟对华进行反倾销的对象。2010年,欧元区对中国的贸易保护主义可能会更加严厉。中国对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的贸易形势也都不容乐观。奥巴马政府出于减少国内失业率以及2010年面临中期选举政治压力的需要,不断对中国施压,出台了各种针对中国出口的贸易保护措施。经济陷人严重衰退的日本则更是大大缩减了与中国的贸易合作关系。另外,发展中国家对中国的贸易救济调查也越来越频繁。仅2010年起就有韩国、阿根廷、墨西哥、哥伦比亚等多个国家相继对中国的马铃薯、西服、高碳锰铁、榨汁机等多种产品施行禁运、反倾销调查等贸易措施。中国与老牌主要贸易国家的关系日趋紧张。而随着中国东盟自贸区的建立和中非贸易的健康发展,中国与东盟、非洲的贸易关系发展保持着较好势头。2009年我国对东盟出口额达到1062亿美元,超过了日本,占我国对外出口总额的8.85%。从长远来看,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和中国与非洲、澳洲等国家贸易关系的促进,中国的外贸环境会逐渐好转,且新的贸易格局也会逐渐形成。

3未来的发展措施

3.1加快法制法规建设.拓宽贸易口径中国加人wto近九年的时间内,清理、修订、废除了数千件与wto规则相冲突的法律、法规及各种红头文件,有效地实现了国内法律法规的配套。然而我国法律的修正并未趋于完善。从国内经济发展来看,需要创造更加良好、公平的竞争环境,如建立稳定、透明的财税、信贷、外汇、保险等政策体系,明确政府对企业

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融资支持、税收减免优惠、投资风险保障的鼓励政策等。通过规范国内竞争规则促进企业高速健康发展,为我国经济发展打下坚实基础。从国外竞争来看,随着国际贸易竟争的加剧,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在传统的贸易保护措施之外,各个国家和地区更可能采取诸如绿色壁垒、技术壁垒等隐性保护策略。针对此种情况,我国需严格制定细致、规范的制度和法规,以立法的形式确保我国贸易产品的标准化、规范化,从而拓宽贸易口径,增大进出口额。

3,2优化出口商品结构提升产品竞争力虽然我国已经超越德国成为世界第一大出口国,但是目前我国仍以粗放增长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缺乏自主设计,没有龙头品牌,产品质量和设计都还比较欠缺。当前我们还主要靠规模优势来赢取市场,在全球需求下降,各国各地区纷纷依靠本币贬值和出口补贴等手段来加大本国产品价格优势的情况下,无疑会对我国的出口贸易带来很大冲击。因此自主研发、提升质量、重视国际认证,全面优化我国出口商品结构,提升产品竞争力,才一是保证和扩大我国对外贸易优势的有效途径。

3.3鼓励中小企业开拓国际市场虽然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已经逐渐加强了中小企业在市场经济中的地位,但是民营企业无论在自身的资金和资源优势上还是在宏观经济政策上都是无法与国企比拟的。然而中小企业因其灵活性、创造性、对发展机会强烈的渴望程度而对经济促进有着无可替代的作用。鼓励和促进中小企业与国外拥有先进生产技术、优厚资金实力的国外企业、机构合作,招商引资,同时增进企业自身实力,不仅可以增强整个产业的竞争力,而且对于促进国内就业和扩大外商投资等各个方面都会有很好的成效。

国际贸易形势篇4

   影响农产品国际贸易的因素很多,但根据中国自由贸易区建设的实际情况,自由贸易区项下的中国农产品贸易主要跟关税及非关税壁垒、政治环境、自由贸易区建设进程及农产品供需状况等因素密切相关。

   1.1关税及非关税壁垒

   由于自由贸易区成员之间不断降低关税,甚至一些地区已实现零关税,关税壁垒的影响已经较小,所以目前影响自由贸易区成员间贸易状况的关键因素是非关税壁垒。据统计,我国农产品出口受技术性壁垒的影响每年平均损失90亿美元,是我国农产品逆差的主要原因之一。以我国自由贸易区内最重要的合作伙伴东盟为例,研究显示,其实施的技术性贸易壁垒对我国农产品出口具有负效应,其向世界贸易组织(wto)提交的技术性贸易壁垒(tBt)和卫生与植物检疫措施(SpS)通报数每提高1个百分点,出口额将下降0.146个百分点[2]。另外,由于中国与东盟一些国家之间还没有统一的进出口检验检疫标准,导致双方在检验检疫方面极易产生分歧,这给我国农产品的出口也带来障碍。近年来,受金融危机的影响,自由贸易区成员越来越重视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实施,各国以保护生态环境、自然资源和维护人类安全为由,设置了一系列限制或禁止进口的措施,制定了很多农产品安全标准,而且安全标准不断提高,这成为影响农产品进出口贸易的主要因素。此外,自由贸易区各成员方还在农产品出口方面实施了各种出口补贴、国内支持及各类贸易救济措施等非关税壁垒,也会对我国农产品国际贸易情况产生很大的负面影响。

   1.2政治环境

   国际贸易应建立在稳定的政治环境之上,政治环境对国际贸易有巨大影响。应该说,自由贸易区成员之间很多都是地缘国家,主权、资源开发等问题,很容易使地缘国家之间发生摩擦和冲突。比如,近年南海问题一直没得到有效解决,其间既涉及政治问题,也涉及经济问题,甚至牵涉到美国和日本的利益,各方利益的交织使南海问题变得更加复杂。就南海问题,我国与作为东盟成员国的菲律宾、越南和马来西亚之间时有冲突,而这类冲突一旦扩大,必对自由贸易区建设和发展产生威胁,对我国农产品的进出口造成不良影响,农产品进出口规模会缩小,进出口成本会增加,南海问题的存在会对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产生长期不利影响,特别是海上的经贸合作。

   1.3自由贸易区建设进程

   总的来看,政府推进自由贸易区建设的决心是很大的,党的十八大报告等文件均提出要“加快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目前,中国在建自由贸易区18个,涉及31个国家和地区。其中,已签署自贸协定12个,涉及20个国家和地区,已经有10个自贸协定正式生效实施,与冰岛和瑞士的自贸协定还未生效;正在谈判的自贸协定6个,涉及22个国家,分别是中国与韩国、海湾合作委员会(GCC)、澳大利亚和挪威的自贸谈判,以及中日韩自由贸易区和《区域全面经济合作伙伴关系(RCep)协定》谈判。新的自由贸易区协定正式实施后,通过降低关税等贸易优惠措施,可以预期中国与自由贸易区成员的农产品进出口规模有望进一步扩大。而且,伴随新的自由贸易区成员加入,还可能带来农产品进出口贸易结构的变化。

   1.4农产品供需状况

   农产品供给不但包括其数量,还包括农产品的供给结构、供给成本以及产品质量等方面。农产品供给能力受土地资源、气候条件、自然灾害以及科技进步水平、产业结构等诸多方面的影响。农业资源禀赋决定了我国在劳动密集型农产品的生产方面有优势,而在土地密集型农产品的生产方面处于劣势。农业生产技术方面的制约以及在农产品农药残留量、动植物卫生安全检疫方面的不足,决定了我国农产品品质较差,知名农产品品牌较少,影响了出口能力。而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低,农业合作社发展薄弱等方面,决定了我国的农产品缺乏市场竞争力。此外,劳动力和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等生产成本上涨使农产品出口低成本、低价格的传统竞争优势受到削弱,农产品出口价格上升。农产品需求包括数量、结构及其品质等诸多方面。农产品需求主要受经济发展状况以及消费者实际可支配收入等方面的影响。当前全球经济形势不振,欧债危机持续加深,世界经济复苏明显减速,导致农产品国际市场需求下滑,国外需求减少是中国农产品出口减速、农产品贸易逆差的主要原因之一。而从需求来看,随着国内经济较快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国内市场购买能力也不断增强,消费层次提高,国内居民对优质进口产品的依赖程度提高;另一方面,国内消费者的食品安全意识逐步加强,促进了优质进口产品的需求迅速增长。

   2自由贸易区项下中国农产品国际贸易形势展望

   基于上文对发展现状及影响因素的详细分析,未来自由贸易区项下的中国农产品贸易将继续保持增长态势,在中国农产品贸易和自由贸易区整体贸易中的地位将继续保持稳定,农产品贸易结构也将保持稳定,但安全消费将提升自由贸易区项下中国农产品贸易质量,不过,农产品贸易逆差在短期内难以改变。

   2.1进出口贸易将保持增长态势,进出口国别集中度仍然较高

   总体来看,未来一段时期,我国与自由贸易区成员之间发生政治冲突等突发负面事件的可能性并不大,全球经济缓慢复苏,国内外市场农产品供需状况在短期内不可能发生重大转变,而自由贸易区谈判正在稳步推进,且有望取得重大进展,在自由贸易区各项优惠政策的鼓励下,中国自由贸易区项下农产品进出口贸易总体将保持较快增长态势,贸易规模将继续扩大。不过,受人民币汇率升值和生产成本上涨压力的影响,我国自由贸易区项下农产品出口贸易将保持相对较低的增长速度,而由于我国对农产品的进口需求将继续增长,自由贸易区项下农产品进口规模将保持较高的增长态势。从国别集中度来看,2014年伴随新的自由贸易区成员加入,其必将得到进一步缓解,对东盟等农产品进出口大国的依赖程度将有所降低,但整体来看,国别集中度仍将保持较高水平。

   2.2在中国农产品贸易和自由贸易区整体贸易中的地位将继续保持稳定

   未来一段时期,如无特殊事件发生,我国与已有10个自由贸易区成员之间的农产品进出口额在我国全部农产品进出口贸易和自由贸易区全品类进出口贸易中的地位保持不变的可能性较大。与冰岛和瑞士之间的自贸协定将正式开始实施,和这两个国家相比,我国在农产品出口方面具有相对优势。以瑞士为例,在农产品方面,瑞士对中国960多种农产品实施零关税,约占中国对瑞士农产品现有出口的76%。还有403种农产品对我国进行部分降税。这样,中国的水果、蔬菜、蜂蜜、食品和糕点等出口面临更加优惠的待遇,出口有望增加,但整体来讲,自由贸易区项下农产品的进出口在整个中国农产品进出口贸易和自由贸易区进出口贸易中的占比不会发生大的变化[3]。

   2.3出口结构基本不变,但安全消费将提升进出口产品质量

   农业资源禀赋决定了我国在肉类、水产品和蔬果等劳动密集型农产品的生产上有优势,但在大豆、棉花、小麦、稻米、食用油籽和油菜籽等土地密集型农产品的生产上则不具有比较优势和竞争力,因此未来我国在优势产品的出口方面仍将继续保持优势,而劣势产品则仍将依靠大量进口来满足国内需求。此外,安全消费越来越重要,国内外消费者对健康安全农产品的需求将继续增大,尤其是优质乳品的需求量将不断攀升,从新西兰、澳大利亚等国大量进口质优价低乳制品的趋势仍将继续[4]。与冰岛的自贸协定正式生效后,其水产品的进口量也有可能增加。

国际贸易形势篇5

[关键词]银行国际贸易融资有效发展

一、国际贸易融资重要性

在我国当前经济市场化进程中,金融总量开放度不断提高,对外贸易迅速发展,特别是国际贸易条件的改善、进出口商品结构的升级、贸易部门经济效益的提高等,既是我国金融深化的结果,又反过来促进了资本流动和资源配置,推动了我国的贸易进一步深化。然而,我国的金融深化与外贸领域的市场化、国际化并不对称,外贸领域的市场化、国际化水平较高,金融领域的市场化改革较慢,开放水平较低,这又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外贸发展。

二、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发展情况

1.我国国际贸易融资业务发展受阻的原因。一是企业的认识不到位,我国新一轮汇率改革才刚刚起步,在汇改之前,许多企业还没有意识到贸易金融的重要性,绝大多数中小企业尚不会以金融手段为贸易避险;二是企业的信用管理体系缺乏,大多数出口企业还沿用多年来形成的传统交易方式,忽视对进口方资信的调查,加剧了出口企业的收款风险。三是社会信用体系不健全,一些亏损企业管理混乱,资信欠佳,常因资金短缺而利用押汇、打包贷款等融资手段套取银行资金,甚至挪做他用。四是银行内部问题,各大银行虽然都有国际贸易融资业务,但缺乏有效的风险防范措施,在观念、体制、流程、产品和人员还不适应该项业务的迅速发展,特别是缺乏复合型的高素质人员。

2.各层面都在大力推进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发展。近几年各家银行都加快了国际贸易融资业务市场的拓展力度。中国银行2009年底的贸易融资余额约为240亿美元,占市场份额的35%左右,其出口双保理业务量超21亿美元,居全球首位,旨在建设国际一流银行,行先后获得海内外权威媒体评选的“中国最佳贸易融资银行”、“最佳国际业务”、“最佳贸易融资银行”等奖项;建设银行连续两年获得了《环球金融》杂志颁发的“最佳贸易融资银行”奖,标志着建行在贸易融资产品创新、服务技术和风险控制走在了同业的前列。

国家越来越重视贸易融资业务的发展:针对日益严峻的对外贸易形势,2009年的“金融国九条”明确指出“改进外汇管理,大力推动贸易投资便利化。适当提高企业预收货款结汇比例,方便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贸易融资”。

3.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畸形发展。基于其广泛用途,国际贸易融资业务已成为各家银行争相发展的业务。但是,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投资依旧占主导地位,即房地产行业。房地产行业的高回报导致了很多畸形的金融现象,特别是资金的投资预期回报率与房价的涨幅挂钩度越来越高,经营环境的恶化导致资金逐步由实体经济流入房地产市场。大多数企业和个人都在固定资产上过度投资,且其资金来源越来越依赖银行融资,甚至民间融资。

一些地方的金融环境过于宽松,以温州为例,温州的金融生态环境在国内一直名列前茅,过去的几年里,国际贸易融资作为一种有效的融资途径让大量的贸易流通型企业获得超过自身承受能力之外的大量资金和额度,帮助温州的许多贸易型企业获得了快速的发展。一家不到1000万注册资本的公司可以拿到近3个亿的额度,且全部为担保方式。只要有足够的贸易业务的支撑,就可以拿到相应的融资需求,这就是国际贸易融资能够突破企业自身限制的一个有利条件。也就是基于此,大量的企业不惜一切代价做大流量,做大贸易量。

三、银行如何有效发展国际贸易融资业务

1.加强风险的防控能力。(1)适应业务定位的变化,树立科学的风险经营与管理理念。一是针对国际贸易金融发展规划中的行业定位、客户定位及产品定位,明确和细化业务准入标准,通过市场细分,有选择地介入重点行业和目标客户,使风险的控制目标不受经营风险区间的变化而有所降低。二是实行适应国际贸易融资特点的授信规模控制方法,将评审工作的重心从风险识别逐步向风险评价过渡。三是加强与市场对接,建立有效的市场调研与沟通机制,并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制定相关授信政策和调整评审标准,合理引导营销取向。此外,不断提高专评审人员在国际贸易融资方面的专业能力和水平,进而逐步形成“专家型”评审。(2)加强业务交流与培训。加强与同业的广泛交流,通过借鉴先进的风险理念及操作模式,结合自身实际,提升风险管控能力和水平。(3)加强贷后管理。建立风险监控和评价体系,加强对市场的监控。对大宗商品价格、行业景气度等保持及时跟踪。

2.采取适应国际贸易融资特点的担保方式。首先,针对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特点,创新思维,制订操作性较强的担保方案。其次,充分引入第三方金融机构的信用,在一定程度上规避企业面临的市场风险、信用风险和进口国的国家风险。第三,积极鼓励出口企业投保出口信用险。

3.结合市场实际和客户需求。在发展国际贸易融资业务时,区分其目的是首要的。对于非融资需求的国际贸易融资业务,银行承担的风险较低,理应优先发展。对于改善现金流的国际贸易融资业务,要根据企业的自身实力,并结合其上下游客户的实力,进行选择性发展。

4.加快产品创新。分析交易链各环节融资需求和风险特征,研发适应市场的贸易融资新产品。将贸易融资产品与结算、衍生产品、风险管理工具等进行组合,为客户量身定做“贸易融资解决方案”。

5.培养高素质的专业人才队伍。定期对操作、营销及管理队伍进行国际贸易融资方面的专业培训,促使基层人员主动学习相关知识。通过培育一支专业化的操作、营销和管理队伍,为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

参考文献:

[1]王立军.商业银行国际贸易融资及风险控制[m].北京对外经贸大学出版社,2006

国际贸易形势篇6

【关键词】国际经济与贸易发展趋势新形势

一、前言

经济全球化促使各个国家对当前的经济形势予以重新审视,国际经济与贸易的进一步发展也需要各个国家对其予以高度重视,不断探究更好地发展措施和手段,以促进国家经济的进一步提升和优化。在当前“十三五”规划下,我国更加需要认清当前的严峻形势,对国际经济与贸易予以探究,顺应其发展路线,为我国经济的腾飞做好充足准备。

二、当前发展国际经济与贸易所彰显出的必要性

(一)拉庸民经济增长的动力所在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背景下,各国之间的经济竞争愈演愈加激烈,并且将竞争的焦点放到了国际贸易竞争之上。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对于我国目前形势而言,要想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取胜,不仅要抓住经济发展的机遇,更要为国民经济的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经济是一个国家的立命之本,更加是强国的重要支撑。建设社会主义,最根本的就是要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在当前的经济模式下,更加需要对经济的发展要素予以重新审视。当前全球经济一体化,国际贸易已经成为重要的经济增长点。国际贸易能够更好地促进国家的经济增长,还能够让各个国家通过经济贸易建立相应的关系,并实现对经济与贸易这一有机体系相辅相成、相互作用关系的维护与巩固。在这样的形势下,我国需要利用国际经济贸易模式的搭建来拉动国民经济增长。

(二)制度需求

我国是社会主义制度并且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制度的建设与发展需要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而施行这项任务的具体体现则是要发展国际经济与贸易。在坚持社会主义经济发展自身规律的同时,更加需要展开相应的国际经济与贸易活动,促使国际经济贸易与国家本身的经济发展相适应。改革开放多年来的重要要求,以及核心宗旨就是要促进国家的经济建设,进而让我国的综合国力得到提升。而国际经济与贸易的发展正是对改革开放要求的践行。在当前日趋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中,进一步发展国际经济与贸易俨然成为必然选择。

(三)竞争需求

经济全球的一体化已经让国际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对于我们国家而言,我们在当前的激烈竞争中要想获得“胜利”,就更加需要注重做好国际经济与贸易的发展,提升我国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的意识和动力。在国际经济与贸易的发展之中,竞争模式不断发生变化,这就需要我国企业不断提升自我的综合实力,用不断创新的技术来促进国际经济贸易的发展进而不断提高我国的竞争实力。只有这样才能够既抓住国际经济与贸易发展的趋势又能应对国际市场竞争过程中所带来的挑战。

三、新形势下国际经济与贸易发展趋势分析

(一)多元化发展趋势

当前国际竞争日益激烈,各个国家的企业的国际竞争意识也在不断的提升,许多企业通过不断提升自身人员队伍的整体素质和优化经营管理模式来提高自身的竞争力。更有不少企业开始运用先进信息技术和互联网来拓展经营发展的空间,加强自身信息化的建设,这样更促使国际经济与贸易模式呈现出更加多元化的趋势。信息化时代背景下,电子商务成为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路径,并为经济的发展打开窗口,能够逐渐实现全面发展的目标,促进国际贸易呈现多样化的态势。通过电子商务这一平台的借力,能够有效降低生产经营和管理成本,最大化提升企业的理想,以及在国际上的竞争实力。在多元化发展的趋势下其将成为进一步拉动国际经济与贸易的主要动力源泉。互联网的应用不仅实现了各国企业之间信息的快速传递,促使交流和贸易往来更加方便和快捷,更有效降低了企业的运营成本,使其国际贸易利润得到了提升。互联网的进一步普及更奠定了国际经济与贸易发展趋势多元化的基础。

(二)自由化发展趋势

经济全球化在一定程度上有内在地驱动贸易的自由化。从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科学技术已经获得了飞速发展,促进了国际分工的进一步深化,这让全球化国际贸易与经济的实现日渐成为可能,更加让经济参与的主体和客体日渐趋于融合。当前国际贸易的对象已经远远超出了传统的认知,投资、服务、金融、技术等重要元素融入到国际经济与贸易之中,拓展了国际经济与贸易的范畴。各国的经济已经逐渐捆绑在一起。在国际经济与贸易自由化发展过程中,贸易摩擦问题也愈加突显出来各国开始运用贸易壁垒等多种贸易保护手段来维护自己的利益,这样引发了一系列的贸易争端。各国应更加关注贸易摩擦问题,采取有效手段加以应对,避免阻碍自身经济的发展。世界贸易组织的成立顺应了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使贸易的自由化有了制度性的保证和实质性的进展。

(三)科技化发展趋势

国际经济与贸易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科学技术。创新是发展的不竭动力。应加大科技投入数量,顺势推动特定的产业革新发展进度。集中一切技术手段,强化科技创新监管体制改革产生出迎合市场经济和科学发展要求的机制结构。快速构建专业化投入指导体系架构,顺应推动技术产业革新发展的进程。秉承全新的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理念,为国家社会培养供应更多专业技能和良好职业道德素质的人才。科学技术的创新是国家经济与贸易发展的基础,通过先进科学技术深入研究人与自然之间的联系及发展规律,建立使人与自然更加和谐的国际经济与贸易发展关系及发展战略,使国际经济与贸易科学健康发展。故而,科技化发展趋势已成为国际经济与贸易发展的必然趋势之一。

(四)规范化发展趋势

无规矩不成方圆。对于国际经济与贸易来说也同样如此,需要遵守一定的规则,依照一定的秩序进行。通过相关规则的制定,能够有效避免国际环境中企业的投机倒把行为,营造国际市场的公平公正的环境,为企业的更好发展提供基础,维护国际市场的稳定性。各国家间的贸易往来都是以自身的利益为出发点。如果缺乏规划性原则的加入和限制,那必将因经济问题而引发国际性争执,进而不利于国际经济的发展。目前国际经济与贸易的变化已经逐步体现出国际经济与贸易规则的重要性。国际经济与贸易发展过程中已建立一些标准贸易规则,国际经济与贸易的发展也必然会朝着规范化的趋势继续发展。

四、结语

“十三五”经济建设和发展的规划下,国际经济与贸易将会获得更大程度的发展,也将会带动国家经济迈向新的领域。我国要对国际经济与贸易予以更高程度的重视,不断打开新的贸易局面,更好地促进我国与多国家之间建立相应的经济贸易关系,真正让世界重新认识中国,让中国的经济与贸易走向世界。

参考文献

[1]任佳,何丽萍.浅论新形势下国际经济与贸易的发展趋势[J].商场现代化,2014,16:17.

[2]陈志炜.浅谈新时期下国际经济与贸易的发展趋势[J].经贸实践,2016,07:25+27.

国际贸易形势篇7

关键词:国际形势贸易保护进出口

2007年下半年以来,国际经济形势发生了明显变化,受美国次贷危机等因素的影响,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长速度减缓。2009年,各国采取了一系列力度空前的经济刺激措施,世界经济从急跌到企稳回升,开始由衰退走向复苏。2010年世界经济整体将实现恢复性的缓慢增长,估计全球经济增速在3%—3.5%之间。这次经济危机是上世纪30年代大萧条以来最严重的一次,危机后全球经济的快速复苏实现难度较大,发达经济体将进入低速增长期。在这种背景下,我国的外贸出口受到严重影响,表现在出口增长速度减缓,各种贸易壁垒增多等方面。因此,在新的国际经济形势下,我们必须采取有效措施,转变出口贸易增长方式,推动对外贸易又好又快的发展。

一、我国的进出口贸易状况

1.我国出口贸易的增长方式现状

我国采用出口导向型战略,出口数量多,贸易顺差大,从1990年起我国进出口贸易基本连年顺差。由于受欧美经济复苏的节奏较慢以及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的影响,2010年3月份我国进出口贸易首次出现逆差,其中出口1121.1亿美元,进口1193.5亿美元,贸易逆差为72.4亿美元。

2.我国进出口商品结构

从出口来看,据商务部统计,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出口产品结构已经从初级产品为主转变为工业制成品为主。至2006年,工业制成品占出口比重已经上升到了93.6%,达到一个相当高的水平。我国出口的增长主要是由工业制成品出口增长来拉动。货物贸易占据主流,机械加工制造及服装等轻工业出口,处于顺差优势,在金融危机之后,国际需求整体疲软,我国加工贸易面临加强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

从进口来看,中国依赖进口的产品有两大类:一类是石油、铁矿石、铜精粉这三种最重的工业原料对外依存度相当之高;一类是大豆、食用油这两大类农业产品对外依存度非常高,尽管中国这五大资源性产品产量位居世界前五前,却仍需大量进口。且随着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步伐的不断加快,对重要资源能源,基础原材料以及大宗消费品、高科技产品的进口需求仍将延续快速增长势头。目前我国正在调整优化进口贸易结构,促进我国进出口贸易健康发展。

二、当前国际经济形势下我国进出口贸易的调整措施

1.降低国内企业对外贸的依存度,积极扩大内需

我国商品出口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对国外市场过度依赖。如对美国的家具出口占到我国家具出口总额的60%。引起了美国相关部门的警惕,因而对中国的出口便开始以各种方式进行限制。企业在发展外向型经济的同时,应更加注重国内市场的开拓,注重内需的发展,以减少国民经济增长对外贸的依赖,弱化世界经济起伏动荡对中国经济的不利影响,从而使得中国经济更加健康的发展。

2.优化出口产品结构,推进贸易创新,形成自主知识产权

长期以来,我国外贸出口在很大程度上依赖生产的低成本,缺少技术创新,深受以美国为首的贸易保护主义措施的影响和危害。改变传统的对外贸易发展方式,提高质量、档次,推进质量追溯体系建设,加强新技术的研制,改善我国出口商品结构,增加高技术产品的出口。制订国际品牌发展战略,培育自有出口品牌,提高商品附加值,推进名牌展会建设,发展自主知识产权。提升中国出口产品的科技含量和创新性是当务之急,关系到中国对外贸易的持续发展。

3.稳定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减弱人民币升值预期,消除汇率传导因素

美国次贷危机加速了美元贬值,使得人民币升值速度有所加快,令中国出口企业处于前所未有的困境。我国外贸出口企业应着力增强其汇率风险意识,增加结算币种,并学会运用更多的汇率避险工具来规避和管理风险,增强消化汇率升值而带来成本风险的能力。

4.大力促进服务贸易发展,注重服务质量

服务业生产效率是一国经济活力的重要因素,发达的服务业为货物贸易的快速发展创造条件和提供了保证。要顺应国际服务贸易快速发展的新趋势,推进服务贸易,大力发展来华旅游、技术转让、金融保险、国际运输、教育培训等领域的国际服务贸易。提高服务,以质取胜,树立产品和服务双重质量的思想,即从重视有形产品质量过渡到既重视有形产品质量,又重视附加在有形产品上的服务、维修、送货等无形产品的质量上,即服务的质量上。

国际贸易形势篇8

关键词:国际贸易;中国;措施;发展

我国面临出口效益日渐低下,同时我们可以看到国际市场环境不断恶化。我国目前是一个贸易城大国,在很多方面发挥着引领的作用。但是我们也要清醒的认识到我国并不是一个贸易强国。笔者认为为使我国发展成为一个贸易强国,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是我们要重点分析我国外贸竞争力水平、影响因素和存在问题,研究提升我国外贸竞争力的政策和措施。外贸竞争力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可贸易的本国产品、产业以及从事贸易的企业在向本国开放的外国市场上所具有的开拓、占据其市场并以此获得利润的能力。近年来我国的贸易规模不断壮大,不再仅仅局限于劳动力密集型的产业,而是逐步转向高新技术产业,出口的产品的技术含量不断提高。相比以往的产品更加富有国际竞争力。众多的企业开始将发展重心由薄利多销转为发展科技创新型的企业。企业不断引进国际先进技术,使用一流设备,注重产品品质,保证产品质量。但是今年来外贸形势却不容乐观。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东南亚国家具备的劳动力优势对我国的外贸出口也是不小的威胁。很多国家开始不断注重对外贸易,大力发展外贸。中国作为第一批以劳动力为优势的出口国家。在一段时期内曾占据过很大的出口市场。然而目前其他国家也不断打开国际市场的大门,对外开放,例如很多在中国投资设厂的企业将部分或者全部企业转移到东南亚其他国家,例如越南。

2.科技含量远低于发达国家。目前我国出口的产品质量以低价取胜,占据较大国际市场。但是产品的科技含量不高,因此产品品质及价格都不及发达国家。笔者认为当前我国的外贸企业应当将重心转移到提升产品品质上来,只有这样才符合企业长远的发展战略。

3.全球经济不景气,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国际经济的发展。当前受到经济危机的影响,各国外贸经济都不景气。当前很多国家开始将销售重心由国际市场逐渐转移到国内市场,同时注重提高产品的质量。

笔者认为结合我国的当前经济形势,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促进我国外贸经济的发展。

1.保证促进内需与外贸并进。在应对目前经济危机的情况下,笔者认为应当注重我国国内市场的需求。我国经济已经得到快速的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消费者对于产品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扩大内需,促进内需也是政府倡导的主要经济方式之一,因此笔者认为企业应当注重提高产品质量,完善产品质量服务体系,提高产品售后服务水平,只有这样才能更加完善国内市场。

2.优化对外贸易结构要加强对高能耗、高污染以及资源性产品出口的宏观监测。目前环境问题已经受到各个国家的关注,高消耗的产品已经无法适应国际市场的需求。因此企业在服务市场时要充分考虑到环境等各方面社会经济因素,不能仅仅注重经济效益。应当不断深化外贸结构,重点发展创新型产业,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企业长远的发展。

3.相关部门大力提供法律后援,发挥政府在服务贸易中的作用。政府的宏观调控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一个国家的经济走势,因此要充分注重政府在市场经济中的指引作用。笔者认为国内各级政府应当加大对服务贸易企业财政资金的支持力度。同时可以通过税收政策,鼓励和支持服务贸易发展。加大政策性金融支持力度。引导和鼓励金融机构改进对符合国家宏观经济、产业政策的服务贸易企业的金融服务,在控制风险的前提下,加快开发适应服务贸易企业需要的金融产品。同时应当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目前我国关于知识产权的法律并不完善。笔者认为应当从法律层面对外贸予以规范,我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面对经济危机,已经采取了有效的政策,我们知道,经济危机既是一个挑战,也是我国产业转型的一个契机,当然,这一切离不开政府的大力支持,好的经济政策一定会带动中国企业走出困局。我们应高度重视当代国际贸易发展的新趋势,培育企业的创新机制和企业的国际竞争能力,保持我国的国际贸易快速和健康的发展。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我国应当积极的面对外贸形势考验,不断拓展新的外贸发展途径,促进我国外贸经济的发展。

施柯(作者单位:沈阳师范大学国际商学院)

参考文献: 

[1]丁平,徐松.德国对外贸易发展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经济前沿.2007(06) 

[2]屈小博,霍学喜.我国农产品出口结构与竞争力的实证分析[J].国际贸易问题.2007(03) 

[3]王香花.山西对外贸易国际竞争力的现状与提升途径[J].经济问题.2007(03) 

[4]李颖.安徽省外贸竞争力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J].当代经济.2007(01) 

[5]胡艺,吴宏.技术创新与中国对外贸易竞争力的关系[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07(01) 

[6]刘晓莉.FDi提升中国贸易竞争力的实证分析[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6(S2) 

[7]李继东.影响我国对外贸易竞争力的因素及应对分析[J].北方经济.2006(03) 

[8]严启发.美国、日本转变外贸增长方式的做法及启示[J].经济研究参考.2006(02) 

国际贸易形势篇9

论文关键词:新形势;国际贸易融资;风险;问题;对策

0前言

世界经济全球化、一体的发展,加剧我国对外贸易发展和银行业的竞争,国际贸易融资因独特的优势而成为银行和企业重点发展的一项金融业务。但是银行和企业必须认真分析和研究其中存在的风险,特别是在当前金融危机肆虐的环境下,更应树立起融资风险意识,努力探索出一些有针对性的对策和措施,以有效规避风险,帮助我国银行和进出口企业获得资金支持,进而推动我国国际贸易融资发展,实现稳定外需的目标。

1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发展趋势

近几年来,随着高新科学技术的发展,加快了国际贸易供应链的形成和电子商务及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步伐,促进了国际贸易融资的发展,使得国际贸易融资在方式上和市场组织形式上均发生了一系列的深刻的变化

1.1积极参与国际贸易供应链的各个环节

为了顺应国际贸易供应链的新的发展趋势,一些国际大银行已不再只是对客户在国际贸易中的某个环节或阶段进行局部的融资,而是更加关注客户在整个贸易周期的需求,从买卖双方签订合同开始,追踪整个供应链中货物及资金的走向。例如Jp摩根于先后收购了一家物流公司和一家票据管理公司,不仅打破了厂商、物流公司、银行独自参与的局面,而且完善了公司在供应链上的金融服务,真正为进出口商提供了一站式的服务,有效地降低整个供应链的成本。

1.2开展国内信用证业务。创新应收账款融资

国内贸易的特点和性质上与国际贸易有很多相似之处,因此,我们可将国际贸易融资的操作方式移植到国内贸易融资上,根据我国目前的信用环境和业务风险程度,开展国内信用证业务。另外,银行也可以通过创新应收账款融资来提高银行发展贸易融资业务的竞争力。因为随着信用证结算方式的减少,客户对托收、货到付款、赊销等应收账款的融资需求将不断增加,银行应抓住这一机遇,创新业务,增加服务渠道,为客户提供便利。银行可根据自己的条件大力开展保理、福费廷和出口商票等融资业务,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可采用第三方买断、资产证券化、风险参与、再担保等方式来分担风险,提高风险的防范和控制能力,进而促进贸易融资和银行汇票的发展。

1.3创新管理方式。实施贸易融资电子化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和计算机的普及,银行应与时俱进,充分利用高新技术建立电子商务平台,参与国际电子结算支付系统。电子商务平台既能为买方提供了货到付款交易的自由,又可为卖方提供支付的保护,为银行、保险公司、运输公司提供业务资源,为客户获得业务资源创造有利条件,同时也有效地降低了贸易的风险。这是一种非常好的创新尝试。例如荷兰银行开发研究出maxtrad技术,通过max-trad技术,可以为客户提供24小时的在线服务,为买卖双方自动处理贸易交易及管理应收、应付账款提供了良好的解决方案。因此,它被评为最佳网上贸易服务提供者。

2目前我国国际贸易融资中存在的问题

改革开放为我国银行业和企业的开展国际贸易融资业务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加快了它的发展速度,但由于我国的国际贸易融资业务仍处于起步阶段,在方式和技术上还存在着一定的缺陷,制约了我国国际贸易融资的发展。

2.1融资模式落后,融资对象集中

目前,国内各银行办理的贸易融资业务仍是以传统方式为主,约占贸易融资总量的70%,比如出口打包贷款、进出口押汇等。而相对于保理、福费廷等较为复杂的业务则开展十分有限,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贸易融资业务的发展。就以福费廷为例,这是一项无追偿权的贸易融资方式,对于外贸企业来说,可确保应收账款的安全性,加速企业资金的周转速度,提高企业对信用风险、汇率风险和利率风险的防范与控制能力,但目前我国各银行对该项业务开发力度不够,很难满足企业需要。而且我国银行的融资对象主要集中在大型的外贸企业。这些企业资金雄厚,国际竞争能力强,业务发展稳定。而对于广大的中小型企业,则往往设定不利于中小企业申请国际贸易融资贷款的条件,从而缩小速效的范围,限制了融资和中小企业的发展。

2.2缺少有效的贸易融资风险防范措施。风险控制手段落后

虽然国际贸易融资的风险较为复杂,但也是可以利用科学方法进行有效的预测和防范的。我国各大商业银行和企业也都建立了国际贸易融资业务操作规程和管理办法,但仍受传统管理理念的影响,片面追求业务规模,粗放经营,没有针对金融危机环境下的国际贸易融资的业务和风险进行周密、详尽的分析和研究,因而使得国际贸易融资风险隐患较大。

2.3缺乏精通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高素质复合型的人才

工作人员的素质和业务水平直接影响着银行和企业的服务质量、融资产品的创新以及融资风险的管理。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促进了社会经济、文化的多元化发展,对商业银行和企业内部员工的业务水平和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就目前而言,我国工作人员的知识结构单一,国际结算、信贷、法律等知识水平不高,因而急需一大批精通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以满足国际贸易融资的发展趋势。

2.4融资市场秩序混乱。竞争不规范

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虽然为商业银行的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但也加剧了市场的竞争,市场秩序不规范,各家银行为了争取更大的市场份额,增加国际结算业务量,竞相降低对企业的融资贷款要求,以吸引更多的客户,放松了对贸易融资风险的控制,加剧了银行贸易融资业务的风险。

3防范国际贸易融资风险的对策

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为了促进我国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发展,我国政府、银行、企业都必须探索出当前国际贸易融资业务中存在的问题的解决措施,强化风险意识,尽快建立和完善风险防范体系,加大高素质人才的培养,不断提高融资风险的识别能力和防范能力。

3.1以政府为主导。加快国际贸易融资风险防范体系建设

金融危机使世界政治与经济环境更趋复杂,加大了国际信用风险,对我国的出口贸易,融资提出了严峻考验,所以我国必须加快建立以政府为主导,建设国际贸易融资风险防范体系,密切跟踪国际形势的发展,收集各种风险信息,建立国别风险信息库和行业风险机制,及时公布不良买家信息,让银行和企业能够采取措施防范收汇风险进一步扩大,为外贸的平衡增长提供保证。

3.2创新贸易融资方式。降低贸易融资风险

如今全球市场需求低迷,大多数企业的出口贸易不景气,贸易融资需求放缓,银行业务量下降。另外,伴随着银行竞争的加剧,我国当前贸易融资方式、业务量以及相关的法律法规都无法满足国际贸易的需要。因此,我国必须认真面对,重视融资风险,积极借鉴国际上的贸易融资方式,根据市场的需求,通过专业化的金融解决方案的设计,不断开发和拓展新业务,不断扩大保付、福费廷等新业务的覆盖面,以满足企业的融资需求,帮助进出口企业度过金融危机,也拓展了自身业务量,促进了贸易融资向多样化方向发展,降低贸易融资风险,推动贸易融资业务快速发展。

3.3完善管理制度。规范业务操作。加强监管

国际贸易融资属高风险业务,因此,对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操作实施全过程监管至关重要。银行必须做好融资前的贷前调查,全面调查、了解申请企业的资信状况、企业的经营能力、履约能力以及该单业务的盈利情况,也要严格审查开证申请人的品行、开证行的资信及信用证条款,做好贸易融资贷前的把关。做好贸易融资贷中的审核,把握好贷中的决策和管理,细化业务风险审核,严格关注资金使用去向,必要时可派人跟单操作。因为国际贸易是一种时效性极强的业务,只要有一点疏忽大意都可能导致交易的失败,所以要依据贷前的调查结果,加强监管,进行事后跟踪,以及时做出融资决策,降低风险。

3.4加强法律和制度建设、完善信贷资产的法律保障机制

目前,我国在贸易融资的相关法律法规无法满足国际贸易融资业务发展的需求,因此,我国政府应加强对现有的相关立法的研究,结合当前复杂的国际政治环境和未来发展的趋势,找出与新形势不相适应的地方和存在的漏洞,分析国际惯例与我国现行法律之间存在的问题,为科学立法提供依据,制订切实可行的操作方案,通过有关途径尽快完善相关立法,加快与国际惯例和通行的做法接轨,从而制定出一套切实可行的业务操作方案,依靠法律来为我们顺利开展贸易融资业务保驾护航,利用法律武器最大限度地保障银行和企业的利益,降低融资风险系数。

3.5培养高素质人才。提高贸易融资业务管理人员素质

我国国际贸易融资业务开展的时间较短,相关人员的知识、管理水平和经验还不能满足这一业务发展的需求,目前急需一大批既懂国际惯例,又懂操作技术和精通信贷业务的复合型人才。因此,银行和企业务必安排好人员培训计划,不断提高员工的专业水平和道德修养,树立融资风险的意识和“以市场为导向、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管理理念,提高风险防范和控制能力。并且要明确权力与责任,贯彻落实到位,促使员工自觉地、积极地投入工作之中。另外,银行和企业也可通过引进精通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高水平、高素质的人才,从而全面提高贸易融资管理人员队伍的素质和业务水平,提高员工的识伪和防伪能力,增强融资的风险防范能力。

3.6建立电子商务平台。提高风险防范能力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许多高科技成果被广泛应用于各行各业之中,改变了我们的生活、生产方式,为我们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因此,我们在开展贸易融资业务时,建立并不断完善电子商务平台,这是也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利用电子商务平台尝试为贸易商、销售商、物流公司等搭建一个共享的信息技术平台,为客户提供详尽、及时的收付款信息,方便客户的管理工作。许多银行通过大力开发和完善网上银行功能,增加渠道服务项目及开发银行与企业间的直联等方法与客户之间建立起信息共享平台,改进业务处理流程,通过单证集中处理实现标准化操作,从而提高单证业务处理的效率,让客户及时了解账户中的余额变动及重要讯息,帮助客户降低操作成本,及时规避融资风险。

国际贸易形势篇10

【关键词】国际经济;贸易专业;学生;就业形势

引言

自我国加入wto以来,对外开放日益深入,推动了外向型经济水平的提升。由于我国开始融入于世界市场这个大环境之中,对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的需求量也在日益扩大,这样一来也使得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有了明显的发展。然而据近期的调查研究显示,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就业率以及收入水平皆较为低下。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大学生的专业素质较低,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缺憾等。总而言之,当前我国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学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

一、现阶段我国大学生就业的总体形势

我国大学生现今的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就业荒”以及“就业难”的问题普遍存在。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许多文化水平较低的人也进入了高校学习,大学生的总体数量激增。

致使现阶段就业困难的主要原因有以下三点,首先是人口总量严重超过了社会岗位的数量,劳动力过剩;其次是我国劳动力素质的提升没有紧随市场经济发展的脚步;最后是劳动力市场有待改善,就业的信息渠道受阻。从理论的角度来说,尽管大学生的知识水平较高,但是其实践能力以及专业知识水平均有待提升,难以快速融入于实际工作当中,致使大学生的总体就业形势极其严峻[1]。

二、导致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的就业形势严峻的原因

(一)学生的专业素质较低

学生的专业素质较低是致使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就业困难的根本原因。所谓的国际经济与贸易,就是要和外国的公司进行贸易往来,先决条件便是语言,另外还需熟知国外的相关法律。然而事实上,许多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大学生并没有学好外语,甚至连使用最为广泛的英语也没有熟练掌握,无法与国外企业进行沟通交流。而且许多学生对国内的法律都一知半解,国外的就更加茫然。

(二)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过于落后

我国现阶段的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不仅陈旧落后,而且与实际已经完全脱节了。现今国际经济与贸易公司对人才所提出的要求是多样性以及实用性,但是高校却过于强调书本上理论知识的输送,没有将大学生各个方面的综合能力的培养放在核心位置。学生们仅仅是掌握了一些理论知识,但是不知道如何将其灵活运用于实际工作之中,难以满足公司对人才的多样性以及实用性的要求,从而导致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学生就业形势严峻。

(三)大学生严重缺乏实践经验以及职业资格

现在许多企业对刚刚毕业的应届大学生并不十分看好,其主要原因是大部分毕业生的学习仅仅停留在书本上,无法解决实际工作中的问题。许多中小型的外贸企业,并没有过多的资金运用于新人的培训之中。而且外贸行业与别的行业行业相比,对实际操作能力的要求较高,但是许多刚毕业的大学生并没有接触过外贸业务,对有关的职业资格考试也没有给予高度重视,很多学生完全不做准备就参加考试,学习态度不够端正。这就致使许多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大学毕业生适应期较长,丧失自身的优势[2]。

三、改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就业形势的对策

(一)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与各方面技能

学生应当刻苦学生,掌握本专业的基础理论知识,提升自身的综合素养。对语言给予高度重视,尽可能做到精通,特别是使用最为广泛的英语。在学习的过程中,规划好今后的职业生涯,确定自身的奋斗方向。大学生最好在大学期间,寻找一家从事国际经济与贸易的企业进行实习,在积累工作经验的同时,使自身的阅历更加丰富,进一步提升自己各方面的技能。除此之外,还应当密切关注我国对外的国际经济和贸易,适当了解国外的法律及文化。

(二)高校应当转变人才的培养模式

高校应当对大学生的培养过程给予高度重视,除了向学生讲授课本上的理论知识之外,还应当将理论知识融入于实践之中,调整人才的培养模式,尽可能满足企业以及市场的需求,塑造出全面性以及实用性相统一的人才。具体可从以下几个点着手,一方面,应当建立基于国际经济与贸易行业背景的人才培养思维。另一方面,建立科学完善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体系,新增《外贸软件综合运用》、《国际商务单证理论与实务》等重要课程。除此之外,还应当强化专业教育,将学生的行业优势、英文优势以及专业优势全部凸显出来,加强学生对国际经济与贸易这一专业的认同感,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丰富课程的内容,引进非学历认证教育

尽管外贸跟单员、外销员以及外贸业务员等资格证书和学历教育没有任何关系,但是考取了这些证书,必定会使得国际经济与贸易这一专业的学生的竞争优势明显提升。所以高校可以用选修课的形式将相关资格证书考试的培训内容吸纳进来,发挥非学历认证教育的实用性,让学生们在学校内通过这类考试积累丰富的经验,提前适应工作岗位,缩短适应时间,快速融入与工作之中[3]。

结语

现阶段我国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学生所面临的就业形式日益严峻,妥善地处理这些问题,可以推动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促进小康社会的全面建成。现阶段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过于落后,学生素质偏低,严重缺乏实践经验。所以高校应当尽快转变人才的培养模式,S富课程的内容,引进非学历认证教育,进一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以及各个方面的技能。这并不仅仅局限于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学生,而是应当面向整个社会的大学生。

参考文献:

[1]郭雪琪.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本科生就业能力研究――基于西南财经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实证分析[J].中国商贸,2015,10(3):186-1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