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行业市场调研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2:11:30

影视行业市场调研篇1

市场导向理论是营销学的核心。营销观念是它的理论基础,naver和Slater将市场导向定义为营销观念的应用。[1]

市场导向是比起其它一般概念而言更为核心的营销概念的组成部分,是现代营销学研究的基石。20世纪90年代以前,学术界对市场导向的研究还是停留于定性的理论辨析上。90年代后,学者们研究的重点有所拓展,深入到了如何对市场导向进行操作性定义,以及对市场导向的前因变量和结果变量进行深入的实证研究。由于长期以来营销学界对营销观念的内涵一直处于不断的论证之中,那么,由营销观念深化引导出来的市场导向概念的内涵也自然不会没有分歧。对于采取不同研究视角的研究者来说,市场导向的定义也会有所不同。

我国较早研究市场导向的学者张婧教授将有关市场导向的不同定义归结为五种范式[1],即以Shapiro为代表的决策观点、以Kohli和Jaworski为代表的市场情报观点、以naver和Slater为代表的组织文化观点、以Ruekert为代表的战略中心观点和以Deshpande为代表的顾客导向观点。但从根本上说,这些分歧的产生又根源于研究者主要是倾向于营销的哲学理念还是倾向于营销实践的差别。因此,上述五种范式可以在大类别上划分为行为/过程的视角和文化的视角。

一、行为/过程的视角

前面提到的Shapiro的决策观点、Kohli和Jaworski的市场情报观点以及Ruekert的战略中心观点可以归结到行为/过程这一视角之下。

以Shapiro为代表的决策观点认为市场导向是企业的一系列决策过程[2],决策过程的核心是部门间的信息共享与管理者承诺。只有当一个企业的各个部门都掌握了影响顾客购买的因素和信息时,才能称该企业是市场导向的。在决策过程中,强有力的内部联系能够强化企业的沟通、协调和承诺,可以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否则,就会弱化企业资源的配置效果和导致市场机会的丧失。

以Kohli和Jaworski为代表的市场情报观点认为市场导向由市场情报的产生,情报跨部门的传播,以及组织对情报的反应等三种活动构成。[2]

市场情报的产生是市场导向的第一个关键因素。

市场情报的目的是识别市场状况,探测顾客的需求,分析影响顾客需求的各种因素。市场情报的产生绝不只是依赖于顾客需求和偏好的口头表述,市场情报还包括监视竞争者的行动及其对顾客偏好的影响,分析其他的诸如政府规制、技术与环境力量等外生因素的影响等等。有效的市场情报不仅包括现在的需求,还包括未来的潜在需求。

它有赖于各种正式和非正式的机制,如顾客调研、与顾客或贸易伙伴的会议和讨论、销售报告分析、正式的市场研究等。市场情报收集并不仅仅是营销部门的责任,企业的研发、生产、财务等所有职能部门均能获取关于顾客和竞争者的信息。市场导向的第二个关键因素是情报传播,即保证市场信息在所有部门间的有效传播。

市场情报的沟通和传递是重要的,因为它提供了所有部门行动一致的共同基础。市场导向的第三个核心要素是组织对市场信息的反应能力。这种反应能力主要由两部分构成:行为——反应的设计(比如用市场情报反应计划的制定)和反应的实施(比如执行该计划。

Kohli和Jaworski认为,所有职能部门都要有适当的反应能力,这表现为它们会选择正确的目标市场、设计、生产、促销和分销能满足现有和未来需要的产品。Ruekert的战略中心观点将分析的焦点集中于企业经营单元而不是企业自身。[3]其定义由三个维度构成:

(1)收集和理解来自外部环境的信息,以此为基础确立企业的目标和目的,并将业务单元的资源配置到各个项目中;

(2)开发以顾客为中心的战略;

(3)执行和实现以消费者为中心的战略。

二、文化的视角

以narver和Slater为代表的组织文化观点和以Deshpande和Farley为代表的以顾客为导向观点都属于可以归结到文化视角的市场导向理论之下。

[3]这两种观点都强调文化的重要性,认为企业必须具有适当的组织文化,在此文化指导下,企业采取一系列的具有市场导向特征的行为,为顾客创造和传递优良的价值,从而给企业带来优良业绩。文化视角的市场导向理论更重视企业内部的核心价值观,它将市场导向上升为企业的一种管理哲学、一个企业的经营理念,显然,这种文化视角的市场导向理论超越了企业实施市场导向的特定结构和过程。

narver和Slater将市场导向界定为一种组织文化,这种文化能够影响企业的实际经营行为,促使企业采取必要的行动认知顾客的需求和偏好,并采取行动去满足顾客的需求,为顾客创造更高的价值,进而带来良好的企业绩效。在文化视角下,市场导向由顾客导向、竞争者导向和跨部门协调三个维度构成。顾客导向这一维度强调顾客的重要性,要求企业不仅认识到顾客当前的和短期的需求,还应识别出顾客潜在的和长期的需求,采取具体行动,比如增加顾客收益和减少成本,来创造具有优良顾客价值的产品或服务。

对顾客需求的认知需要足够的信息支持才能获得,顾客导向这一维度要求企业不仅仅搜集和分析顾客的信息,还需要深入了解和分析顾客所处的情景因素,比如顾客所处的经济、社会和政治环境等等。竞争者导向这一维度要求企业充分认识到现有和潜在的竞争者的威胁,避免企业陷入到“营销近视症”之中。企业要理解明了竞争者的优势和弱点以及竞争者所具备的资源和能力优势,要能够识别出竞争者的市场经营战略,并具有比竞争者更快更好地满足顾客需求的行动能力。

跨部门协调这一维度是指企业在为顾客创造优良价值的过程中对企业的资源进行合理配置,发挥企业不同资源的协调效应和整合效应。企业是一个科层制组织,它的特点决定了其内部在进行跨部门协调的过程中会面临很多障碍。

克服这些障碍的思想基础就是拥有强大的企业文化,即企业内不同部门的员工能共享和认同市场导向这一价值观,并在组织制度、结构等方面适应企业文化的要求,自觉实现部门间的紧密配合。narver和Slater还认为这三个构成维度是同等重要的。

narver和Slater认为文化视角下的市场导向要比行为视角下的市场导向更为准确。“如果市场导向仅仅是由一套完全与组织基础性的价值系统无关的行为所构成,那么不论组织文化是什么,在任何时候组织都可以非常容易地实现市场导向。但事实并非如此。”[4]

比如,在以英国企业为样本的一个研究中,仅有36%的企业具有全面的市场导向。

很多学者支持narver和Slater的观点。比如,Hart强调了顾客这一维度的重要性,认为相互作用的买方和卖方的集合导致了交易的可能性,买卖双方的相互作用形成了市场。[5]

而Day和wensley的观点则更进了一步,认为有效的营销战略需要同时分析顾客和竞争者,强调竞争者与顾客是同等重要的。[6]Sinkula指出,经理们使用四种不同类型的模型以获取竞争优势:以自我为中心的模型、以竞争为中心的模型、以顾客为中心的模型和受市场驱动的模型。

其中,受市场驱动的模型要求顾客导向和竞争者导向之间的平衡,并要求企业为了创造高的顾客价值,注重部门间的协调。

[3Deshpande和Farley以顾客为中心的观点认为,市场导向就是顾客导向,而且认为竞争者导向是与顾客导向相背离的,市场导向的内涵中不应该包括竞争者导向[3],但是他们认为市场导向中包含跨部门间协调这一维度是合理的,因为该维度与顾客导向是一致的。

很显然,将市场导向等同于顾客导向缺少了对市场环境的一个重要方面——竞争者这一因素的考虑,因此是不全面的。通过实证研究,而且他们认为顾客导向是企业总体文化的一部分,这一观点与narver和Slater的定义十分相近。

三、行动视角与文化视角的趋同

以上所述概括了行为视角下和文化视角下市场导向的主要内容,后续的研究基本上以这两种认识为基础。

而且,文化视角的市场导向理论和行为视角的市场导向理论也正在呈现出趋同的态势。Deng和Dart对上述两种观点进行了综合,认为市场导向是企业的一种经营哲学,其含义包括了行为与文化层面:作为一种经营哲学,促使企业协调组织各种活动来满足特定细分市场的需求,实现企业的长期利益;作为一种企业行为,市场导向必然重视当前及潜在顾客需求的市场情报,并以竞争对手为参照,利用比竞争者更好的能力来满足这些需求,在满足顾客当前及其潜在的需求时,市场情报需要在各个部门间进行传播,各个部门共同分析顾客需求,并对市场情报进行协调性的反应,共同制定并实施企业的经营战略。[10]

市场导向的文化视角和行为视角是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文化总是要用行为来体现,而行为的深层动因

又源于文化的影响。

因而,它们总是交织在一起的,只是各有侧重而已。虽然市场导向研究者具有不同的观

点,但是他们也具有共同之处,即都强调顾客的重要性,强调信息共享的重要性,强调部门间协调的重要性,以及强调采取行动的重要性。

对任何一个企业而言,市场导向都是由不间断的行为建构而成的过程。不同企业间比较而言,市场导向不是简单的“有”或者“没有”的问题,而是一个市场导向程度的“高”或者“低”的问题。一般来说,其中的区别仅在于,较高水平的市场导向能够促使企业识别顾客的现实和潜在需求,有助于企业获得持续的竞争优势,从而促使企业绩效水平的提高。绝大多数的实证研究结果也证明市场导向对企业绩效水平的提高具有积极的影响,但需要注意的是,市场导向并不是永远正确的选择,有时它也会导致竞争力的下降、经营过程的混乱和产生短视的研发方案。所以,当我们强调市场导向的重要意义时,不能把它理解为仅仅是集中关注当下的顾客和他们所表现出来的需要和欲望,还必须考虑到企业的宗旨和企业竞争力的持续性等重要的问题,用更理性的决策来校正企业的发展方向。[3]

[参考文献]

[1]narver,Slater.theeffectofamarketorientationonBusinessprofitability[J].Journalofmarketing.1990(october):20-35.

[2]张婧.市场导向的理论研究综述[J].经济问题探索.2006,(5):126-129.

[3]Shapiro.whatthehellis'market-oriented'?[J].HarvardBusinessReview.1988(november-December):119-125.

[4]JaworskiK.marketorientation:theConstruct,Researchpropositions,andmanagerialimplications[J].Journalofmarketing.1990,

Vol.54(april):1-18.

[5]Ruekert.Developingamarketorientation:anorganizationalstrategyperspective[J].internationalJournalofResearchinmarketing.

1992,9:225-245.

[6]FarleyD.measuringmakretorientation:GenearlisationandSynthesis[J].Joumalofmarketfocusedmangaement.1998:213-232

[7]Hart.marketing'scontributiontobusinessstrategy:marketorientation,relationshipmarketingandresource-advantagetheory[J].

internationalJournalofmanagementReviews.2000,2(1):17-43.

[8]wensleyD.assessnigadvnatage:aFrameworkofDiangosing[J].Journalofmarketing.1988,Vol.47:79-89.[9]Sinkula.makret

影视行业市场调研篇2

关键词:市场调查;市场调查业;市场调查公司

作为企业市场营销活动的一项重要职能,市场调查在理论界已得到了普遍的重视,各种有关市场调查的理论、方法和技巧不断涌现。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有关市场调查的理论和实践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广泛传播和推广,各种专业性的市场调查服务公司遍布全球各地,对全球经济和企业的快速发展作出了有益贡献。然而,我国市场调查业仍处于成长阶段,还存在着各式各样的问题,迫切需要全方位地加以改进和完善。

一、市场调查的演进历史

(一)市场调查的演进历史。市场调查作为市场经济的产物,它的产生和发展受到了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的推动。归纳而言,市场调查在全球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

1.市场调查的起步阶段。早在20世纪初期,随着营销理论研究在美国的逐渐兴起和发展,市场调查便开始作为一项重要的研究内容得到重视。20世纪10年代,柏林在担任美国克迪斯出版公司商业调查部经理期间,便写出了《销售机会》一书,在该书中,他率先把市场调查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这对市场调查的后续发展起到了关键的指导和促进作用。而30年代,随着美国营销理论研究和实践的快速发展,一批有影响力的市场调查著作开始产生,市场调查的理论体系不断完善。同时,随着企业管理手段、方法和工具的改进,企业的生产率得到了快速提高,生产能力的增速超过市场需求的增速。这一历史背景刺激了部分企业转变经营理念,开始重视市场的需求和产品的销售。企业越来越意识到通过收集市场信息特别是消费者信息,以制定科学促销策略和生产经营策略的重要性,市场调查逐渐成为一些企业的自觉行为。因此,20世纪前30年是市场调查在全球的启蒙和兴起阶段,美国是世界市场调查业产生的源头,市场调查在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基本处于空白。但这一时期的市场调查还处于探索期,其理论体系并不成熟,只有少数企业零星地运用到了部分市场调查的理论知识指导企业的实践。

2.市场调查的发展阶段。20世纪30至40年代,全球经济的快速增长加速了企业对市场调要作用的认识,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在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中贯彻和运用市场调查的思维、理论和方法,以提高本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与此同时,市场营销理论与市场调查理论在学术界和企业界的努力下也得到了更加兴旺的延续和发展,理论传播的国际化步伐开始迈开,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开始兴起市场营销的理论研究和探讨。这一时期,市场调查处于快速发展阶段,理论研究和企业实践丰富了市场调查理论体系和内容,市场调查研究的对象更加精深、范围更加广泛,市场调查方法也更加多样,如各种抽样法、回归分析法和市场预测方法等。但是,这一时期的市场调查仍然只是在少数几个发达国家范围内得到了发展,而广大发展中国家如我国尚处于空白。

3.市场调查的规范和成熟阶段。二次世界大战特别是20世纪40年代末以来,随着各国经济从战后开始复苏,在第二次科技革命的推动下,社会生产力得到极大提高,产品日益丰富,消费者需求水平不断提高,使得市场竞争更趋激烈。买方市场的大规模形成,迫使企业更加关注消费者和市场。市场调查成为企业运营过程中一个关键性环节,诸多公司开始在组织结构上设置正规的市场调查和研究部。计算机和信息技术的发展,加速了各种统计技术及软件如运筹学、多元统计分析等被大量运用到市场调查中。同时,随着市场营销和市场调查理论、方法在世界范围内的极大普及,市场调查的理论体系日益得到充实和完善,各种各样的专业性市场调查公司开始出现在各国市场上。标志着市场调查开始形成一个具有巨大发展潜力的朝阳产业,市场调查进入了全面的推广、规范和成熟阶段。

二、我国市场调查业的发展现状及特点

与西方国家的市场调查已经形成比较规范和成熟的产业体系相比,我国的市场调查处于起步阶段,市场调查作为一个整体的产业规模还比较小,这与我国巨大的市场空间和潜力是不相称的。总体来说,我国市场调查业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末,1987年中国调研统计研究所诞生,这是我国第一家市场调查机构。90年代以来,市场调查业在我国得到了巨大的发展,北京、上海和广州等国内较发达城市创建了一批商业性的专业市场调查公司。同时,国际上有影响力的跨国调查公司如“盖洛普”、“麦肯锡”等纷纷进入我国开展业务。据估计,目前我国以市场调查研究为主业的机构约1500家,形成一定规模的约400多家,其中,年营业额在1000万元及以上的公司主要集中在沪、京、穗三地,这些公司的年营业额占了全行业营业额的80%。我国市场调查业的客户主要来自境内的外商独资或中外合资企业,国有企业、民营企业通过理性的数据分析获取决策依据的意识还不强。总体来看,我国市场调查业具有如下特点:

1.起步晚,但发展迅速、潜力巨大。我国市场调查业是在经济体制改革的驱动下逐步发展起来的,从世界范围来看,我国市场调查业起步较晚。但在其近20年的发展历程中,我国市场调查业从无到有已经产生了一批颇具实力的本土化专业市场调查公司,如央视-索福瑞媒介研究有限公司、新生代市场监测机构有限公司、北京零点研究集团、新华信市场研究咨询等商业性市场调查公司都已经成为行业内具有一定影响力和带动力的大型调查公司并朝着大型化和综合化的方向发展。市场调查业的服务内容从最初的以简单数据提供为主发展为专业化的市场调查与咨询研究报告。同时,我国市场调查业的市场规模不断扩大,据不完全统计,到2005年,我国从事市场调查分析服务工作的专兼职人员有近300万左右,市场调查咨询业营业额在50亿元人民币以上,有关市场调查咨询研究机构上万家。这些显示出我国市场调查业具有巨大的市场空间和发展潜力。

2.市场调查业还不成熟,亟待提高行业整体竞争力。尽管我国市场调查业已经取得了较大的发展成就,但是行业整体上发展并不成熟,需要全方位提高其竞争能力和水平。市场调查业的服务主体参差不齐,少数大型的专业调查公司占据了绝大部分市场份额,多数小型的市场调查公司还处于摆脱生存危机阶段。我国目前规模较大、经营业绩较好的市场调查机构也不过20家左右,绝大多数调查公司的员工人数只有十几到几十人,年业务额很低,某些企业的业务额甚至不足百万。市场调查的重要作用在许多企业还没有得到充分的重视,这又与我国市场调查业的整体服务水平不高密切相关。因此,市场调查公司必须努力提高为企业提供科学数据收集、分析和决策服务的专业化能力,加速行业整体素质的推进和提升。

三、我国市场调查业的国际比较及存在问题

尽管我国市场调查业已经获得了长足的进步和发展,但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还存在许多差距和问题。通过与欧美一些发达国家的市场调查业相比,我国调查业存在的突出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市场调查业总体规模偏小,且行业不规范。欧美国家的市场调查业经过多年的发展和市场竞争已经形成了布局合理、数量可观、行业整体增长强劲的局面。一批大型的跨国市场调查公司在世界范围内寻找新的市场机会,一方面,为本国的跨国公司开拓国际市场提供调查服务,另一方面,又为世界其他国家的企业开拓国际市场提供市场调查和信息服务。而我国调查业的总体规模与我国的总体市场规模和潜力还极不相称,主要表现是具有一定规模和实力的市场调查公司太少,区域分布不均衡,从而造成我国市场调查业总体规模偏小,还不具备与国际跨国调查公司相抗衡的实力,更谈不上开拓国际市场以及参与国际市场业务的竞争。同时,我国调查业行业发展尚欠规范,由于市场调查缺乏有效监督机制和归口管理,信息产品和服务没有标准约束,造成部分调查机构缺乏职业道德、弄虚作假、实施价格竞争等,影响了调查机构的社会形象和行业的健康成长。

2.市场调查业从业人员整体素质不高,调查机构研究水平亟待提升。市场调查业是一个智力密集型行业,对从业人员的知识结构和专业技术能力具有很高的要求。欧美国家的市场调查业从业人员大多具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其市场调查公司的人员构成非常合理,市场调查公司不同部门配备不同专业素养和特长的人员,在具有丰富项目操作经验的项目总监的指导下充分利用先进的调查技术合作完成每一个项目。而我国许多调查机构的从业人员很多是从其他行业转行过来,对市场调查理论和方法缺乏系统且完整的掌握,更缺乏综合掌握营销理论、统计理论、调查理论、社会学和心理学等多科知识的复合型人才。同时,许多调查公司的调查技术不先进,还停留在简单以纸制问卷调查为主的阶段,缺乏对新型调查技术与方法如网络调查、计算机辅助人员面访等的运用,并且很多公司对调查数据的深度挖掘和加工不够,这直接制约了我国市场调查业研究水平的整体提升。

3.企业不重视市场调查,更缺乏政府和行业协会的有效引导。欧美国家的多数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非常重视市场调查工作,大多数公司都设立有专门的市场研究部门收集和分析市场信息,并且充分利用外部专业性的市场调查公司作为公司发展的外脑,为公司的营销活动服务。政府对调查业也非常重视,积极为调查业的发展营造良好的政策和法律环境,促进调查产业做大做强。而我国多数企业特别是中小型企业并不信任市场调查工作,认为市场调查只是数字游戏,没有真正的作用,并且愿意支付的调查费用很低。这一方面是由于我国调查质量不高,难以提供优质信息产品,另一方面,我国企业对市场调查的重要性认识不够,习惯于凭经验决策,不愿意自己花钱做调查。政府和行业协会在市场调查业中的作用还远没有发挥,造成行业缺乏统一的业务标准、质量标准、监督规则、商评价体系和资格评审标准,并且各种法律法规的缺乏也影响了我国调查业进一步的规范化和长远发展。

四、加快我国市场调查业健康发展的对策

1.积极提高广大企业的市场调查意识和认知能力。与跨国公司或合资公司相比,国内的企业普遍不重视市场调查,他们对市场调查形成了诸多错误的认识,如认为市场调查无用,市场调查只不过是数字游戏等。造成这么一种现象的原因就在于国内企业还没有真正意识到市场调查的重要作用。事实上,市场调查在辅助决策、改进管理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因此,广大企业的部门决策人必须尽快提高自身的现代决策意识和树立市场调查意识,并在实际工作中对各级管理者进行相关的理论和方法培训,让更多的企业管理工作者认识到市场调查的科学性、准确性、时效性、经济性和适用性。这对丰富我国市场调查业的客户群体、提升市场调查产业的整体质量具有积极的推进作用。

2.提高市场调查业专业服务商的运营能力。市场调查业的一个重要参与主体就是专业性的市场调查公司,它们是广大企业市场调查工作的直接服务者和提供者。市场调查服务商的整体质量和水平直接影响了企业对市场调查的态度,以及市场调查业的长远发展。我国许多本土的市场调查服务商必须尽快改善自己的调查工具和手段,提高服务的科技化水平,加深对数据资料的深度分析和发掘能力,全方位地提高市场调查从业人员的专业素养和技术水准。同时,在市场调查行业内部应加快购并步伐,培养一批有实力与跨国调查公司相抗衡的本土化优秀市场调查公司。广大的市场调查服务商又必须加强行业内部的合作,实现优势互补,提高跨区域和跨项目的经营能力,降低经营成本和提高市场调查服务效率。

3.加强市场调查业的理论研究和知识创新。市场调查来源于企业的经营管理实践活动,并对企业的经营管理实践活动产生深远的影响。随着新经济的快速增长,企业经济管理环境和实践又对市场调查业不断提出新的需求。市场调查的理论研究必须不断深入地开展下去,加快市场调查工具、手段和模式的探索与创新。特别是随着互联网的纵深发展,传统的市场调查理论受到了严峻挑战,因此,关于互联网的市场调查理论和方法的研究是整个行业必须给予重点关注的。同时,随着市场调查对象特别是消费者的认识水平越来越高,市场调查通过哪些创新的手段和方法获取更全面和深入的数据信息也是其理论研究必须加以重视的。

4.充分发挥政府和行业协会的保障作用。政府和行业协会是我国市场调查业健康发展的另一股重要力量,他们可利用自身的有利条件为市场调查业创造一个健康的发展环境。政府应加强市场调查的宣传和教育活动,让更多的企业和个人认识到市场调查的意义。除此之外,政府还应建立健全市场调查的法律规范,加强市场调查的统一管理,从而在法律上规范市场调查机构的审批、业务开展、信息和管理机制等。通过成立市场调查业的主管机构,加强对市场调查的统一管理和监督。同时,国内市场调查业应集中成立民间性质的市场调查行业协会,通过从中央到地方不同层次的行业协会组织将众多市场调查公司联结起来,形成一个利益共同体,加强对市场调查公司的监督和约束,规范市场调查公司的行为,促进市场调查公司公平竞争机制的形成。

参考文献:

[1]魏和清.市场调查业的国际比较与发展取向[J].统计与决策,2002,(11).

[2]刘剑芝.我国市场调查业的发展分析[J].特区经济,2006,(4).

影视行业市场调研篇3

社会实践教学是学生走向社会的绝佳机会1.电视广告规律的实践教学这一教学部分的内容包括电视广告的演变过程、由文字和口头语言向视听语言的转变、商业及营销的基本方法、广告人对电视广告的认识、电视广告流程等。2.电视广告创意实践教学的重点教学中倡导行业研究请教广告主,创意定位听从消费者的理念。教学内容包括广告主调研及对手调研、电视广告创意定位和消费者细分、电视广告摄制预算及流程控制。3.电视广告片的摄制过程及其节点这个教学环节是电视广告实践教学的重要内容,是锻炼学生动手的关键。教学中的内容主要是操作摄录编设备,掌握基本的操机技能和软件技巧。包括电视广告摄制中的岗位和责任、摄制过程中的再创作、摄像机的种类和拍摄技巧、3D和非线性编辑的基本操作技能、前后期的关联及各岗位之间的配合。4.电视广告效果评估报告的内容效果评估中的有效评估人应当是广告主和目标消费者,这部分教学内容包括广告主的评价、目标消费者的评价、竞争对手的反应强度分析、市场影响力调查。

“学以致用”建立验证理论知识的途径1.与广告主交流的重要性走进企业是学生能够进入行业的第一步,只有充分了解企业的核心问题,才能够为企业制定有效的广告策略,进而实施电视广告宣传,这是一个环环相扣的链条。以往的市场调研总是更多地关注消费者的需求,而忽视了广告主的要求,其实这是错误的。广告主是市场的一线参与者和管理者,他们有着极强的市场敏感性,因为市场决定着他们的命运、决定着他们的未来。可以说他们是行业的“专家”、是市场的“领袖”。与其进行互动交流,既可使学生快速进入行业的深层领域,又可以通过广告主讲述企业发展和成功经验,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和就业热情,使其由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学习。2.从临摹摄制中学习所有的成功都是从学习成功者开始的,电视广告是一个新兴的创作产业,有极强的专业要求和团队合作经验,这就要求学生从优秀的、成功的作品中汲取更多的经验,就像绘画的学习轨迹:临摹——写生——创作一样,循序渐进地实现自由创作的目标。具体方法是:(1)选择与广告主的产品、定位和风格相近的优秀广告片作为摹本;(2)分解其镜头、效果和声音进行分析,制定出自己的临摹方案(文案、分镜头脚本);(3)进行前期准备,试镜、岗位论证;(4)实际拍摄和后期制作;(5)与广告主、目标消费者一起进行集体评估。3.为学生找到适合的岗位电视广告的制作是一项团队性的工作,每个岗位都有着截然不同的要求。培养“全才”是不可能的,因此专业教育就应当侧重每个学生的个性和爱好因材施教,这就要求教师在实践的过程中发现学生的专项才能,给予其更多的引导和锻炼。

巨额的电视设备、设施的投入和市场化的专业指导教师的匮乏,是实现学生与市场无缝对接的难题。笔者通过多年的探索总结了一些经验,在此与同仁交流。

引进行业专家,指导社会实践学生较难介入市场竞争,是因为对社会行业和市场的需求不甚了解,所学的理论知识不能转化成生产力。这一方法的核心就是把市场化的专业运营方式传达给学生,使其对电视广告的市场化运作有所了解,进而整合所学知识、补充不足,提升自身的社会适应能力。具体方法为:将学生分成项目小组,邀请对某一行业较为熟悉的专家担任指导教师,完全按照市场化的运作方式介入广告主委托项目,从研究行业市场、产品、消费心理入手,进行电视广告创意、摄制、效果调研的全案电视广告制作,之后根据每个学生的表现,由指导教师和广告主评判其成绩。这种方法的好处在于:通过广告主对其企业、产品、市场和行业的讲解、分析,可以使学生快速进入某一行业的深层领域;能够通过指导教师的工作安排,让学生从现实运作中深刻而全面地积累经验;引导学生从“自我需求”到“社会需求”的心理转变。

与广告公司合作建立电视广告实训基地教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就要使其相互作用,进而融为一体。这就需要学院引入市场性质的运营机构,为专业理论在实践中得到应用和检验提供一个顺畅的通道。与市场中有实力的、有专业经验和人才的广告公司联合建立校内电视广告实训基地是很有必要的。

市场化运营,合作双赢由于学院与广告公司的性质不同,会造成实训基地在运行管理上的差异。这就需要统一思想,确立实训基地是“以教学为主,为社会培养实用性专业人才”的理念,并且兼顾为合作的广告公司提供专业服务和人才选拔的任务。

促进教师队伍市场化观念的转变学院的教师大多数具有较强的理论教学经验,而实践动手能力和市场操作能力较为欠缺。因此,实训基地的另一个作用就是使专业教师在实训指导的过程中,将理论得以验证和提升,进而使知识全面化、市场化。具体实施方法:(1)选派专业教师到影视广告公司进行市场化运营实践,从中了解广告公司的经营流程,提升教师的实战技能;(2)通过联合指导学生实训的方式,与影视专业广告公司的优秀专家深入交流,寻求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教学方法。

影视行业市场调研篇4

[关键字]中药企业;中药大品种;影响指标

中药产业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发展与创新,已经发展成为我国医药经济中发展较快、较好的现代新兴产业之一。而中药大品种是支撑中药产业高速发展的关键,是决定企业生存与快速发展的重要因素,对中医药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发挥着不容忽视的作用。

中药大品种培育与产品的政策及市场准入情况、产品的独特性、企业销售团队建设、产品安全性等方面因素密切相关,企业人员作为产品一线工作者,活跃在产品的生产、研究、销售等各种方面,对影响企业产品做大、做强的因素有深刻体会,且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对他们进行相关的问卷调查,收集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为课题研究提供科学合理的依据,也为企业开展大品种培育策划工作提供重要参考。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与北京中医药大学中药学院共同承担中华中医药学会的中药大品种培育策略与路径研究课题(CaCmRe2014-a-02),潜力中药大品种评价指标体系是课题的重要研究部分,拟在中药企业、医疗机构、科研单位调研和深度访谈的基础上,结合实地调研及专家论证,从政策及市场准入、产品独特性及研究支撑、市场及销售能力及产品资源保障及安全性4个方面遴选出评价指标并进行赋值,采用层次分析法建立评价指标体系,为企业遴选、诊断产品提供重要依据。为了解企业人员对中药大品种培育影响指标的重视情况,本课题设计了“构建潜力中药大品种评价指标体系”调查问卷,抽取全国各地部分企业人员进行认真负责地填写问卷,调查结果报告如下。

1调查问卷的设计及实施

1.1调查问卷的设计

调查问卷主要包括:①基本信息的填写,②对大品种培育影响指标进行评分,③大品种培育制约因素和潜力大品种关键指标的填写。最后一部分为开放性自行阐述部分,答案无法统一,因此采用前两部分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1.1.1基本信息主要包括姓名、从业时间、职务、职称、部门、电话、联系邮箱等。

1.1.2大品种培育影响指标评分部分为确保问卷内容覆盖全面,笔者采用德尔菲法,通过大量的文献检索、药物政策梳理和调研分析,从众多中药大品种培育的影响因素中,遴选出涵括政策及市场准入、产品独特性及研究支撑、市场及销售能力和产品资源保障及安全性4个方面影响指标共46个,由企业人员对影响指标的重要性进行打分。

1.1.3问卷主要内容《“构建潜力中药大品种评价指标体系”调查问卷》包含4个一级指标和46个二级指标,见表1。

政策及市场准入对大品种培育的影响国家基药目录;地方基药目录;国家医保目录;地方医保目录;新农合目录;医保分类(甲、乙类);西医临床诊疗指南;中医临床诊疗指南;西医临床路径;中医临床路径;地方招标准入;优质优价;单独定价;低价药相关政策;二次议价

产品独特性及研究支撑对大品种培育的影响独家品种;独家剂型;创新的理论支撑;独特作用机制;顺应疾病谱变化趋势;符合医疗模式的改变;组方、治则较竞品具备明显的独特性;临床定位、介入时机、治疗结局;明确功能主治的合理表述(如:明确西医病名);开展国际注册试验;高级别循证证据;新的工艺及质控方法;构建技术壁垒;知识产权保护

市场及销售能力对大品种培育的影响销售网络建设;专职学术推广队伍建设;与社团、学会、协会合作推广;专家团队支撑;差异化推广策略;推广材料的研究水平;客户及患者满意度;推广费用的设定与控制;销售市场费用结算政策;企业的社会责任活动

产品资源保障及安全性对大品种培育的影响自建重点、主要药材的规范化种植基地;濒危及贵重药材构建相关的繁育技术;原药材建立道地性及地理标识保护;所需原辅料渠道、价格稳定;临床安全性研究和毒性评价;风险预警体系;改造与升级研究;说明书规范表述“不良反应”

1.2问卷的实施

1.2.1问卷发放本次问卷由中华中医药学会研究与评价办公室发放。

1.2.2调查范围对30家中药企业的企业人员进行抽样调查,包括:陕西摩美得制药有限公司、陕西健民制药有限公司、广药集团潘高寿药业股份有限公司、亚宝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广东众生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兰州佛慈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广州白云山制药股份有限公司、石家庄以岭药业股份有限公司、邯郸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奇正藏药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的工作人员。

1.2.3抽样要求按照简单分层随机抽样的原则,将调查问卷分别发给企业的高管、销售、研发、市场等相关人员2~3份,也根据企业实际情况进行适当的调整。

2问卷的收集、录入及基本信息分析

2.1问卷的收集、录入

在规定时间内,将各个企业的调查问卷统一收集到中华中医药学会研究与评价办公室,录入到SpSS文件中保存。为保证调查问卷的真实性,对调查问卷的填写内容不允许做任何改动。

2.2基本信息分析

2.2.1问卷数量共发放调查问卷350份,涉及30个中药企业,收回问卷315份,有效问卷289份。

2.2.2从业时间从业时间≤10年98人,占33.91%;10~20年90人,占31.14%;≥20年92人,占比31.83%,未注明9人,占3.12%,见图1。

2.2.3层级分布高层管理人员70人,占24.22%,中层管理人员124人,占42.91%,普通职员78名,占26.99%,未标注17份,占5.88%,见图2。

2.2.4企业分布上市企业21家,占70%,非上市企业9家,占30%。地域分布:华南地区7家,占23.33%,西南地区5家,占16.67%,华北地区5家,占16.67%,其他区域共13家,占43.33%。

3结果与分析

3.1对调查问卷的总体分析

3.1.1最重要的影响指标有5个通过对调查问卷统计分析显示,企业认为与大品种培育关联性最高的影响指标依次为:①国家医保目录准入;②产品独家性;③销售网络建设;④国家基药目录准入;⑤学术专家团队支撑,见表2。

3.1.2影响力较大的指标有24个通过对调查问卷的统计分析显示,企业认为对大品种培育影响较大的指标共24个,其中,政策及市场准入方面共9个,占37.5%,企业的关注度最大,产品独特性及研究支持方面共8个,占33.3%,市场及销售能力方面共5个,占20.8%,产品资源保障及安全性方面有2个,占8.4%,企业的关注度最小,见表3。

3.1.3企业最关注政策及市场准入机会问卷统计结果显

示,政策及市场准入方面的满分样本数及8分以上样本数均高于其它要素,影响力较大的因素有9个,占比较其他方面大,说明企业在大品种培育工作中对政策及市场准入机会很重视,关注度高,见表4。

3.2对调查问卷的亚组分析

3.2.1不同受访者对中药大品种培育的影响指标认识不一通过对不同层级、不同从业时间受访者进行亚组分析,不同受访者对中药大品种培育的影响指标认识不一,见表5。主要表现为:①企业高层管理者对药品价格政策的关注度明显高于其他层级人员,说明高层管理者对药品价格政策对大品种培育的影响理解更深刻;②企业高层管理者和从业时间20年以上的受访者对临床指南、路径的关注度高于其他层级或从业时间人员,且重点关注西医临床指南、路径,这可能与临床诊疗规范化,医保报销标准化有关;③针对中药大品种培育的重要影响指标,从业时间10年以上的受访者较10年以下的受访者观点更聚焦,重点关注20~21个影响指标,说明从业时间较长的受访者对中药大品种的认识更清晰、明确;④从业时间10年以上的受访者及中高层管理者,对安全性研究及资源保障类因素的关注度反较从业时间10年以下或基层员工低,说明企业领导层及骨干对中药品种的安全性和资源保障认识不充分。

3.2.2不同类型企业对中药大品种培育的影响指标认识不一通过对不同类型企业进行亚组分析,不同类型企业对中药大品种培育的影响指标认识不一,详见表5。主要表现为:①上市企业对大品种培育的关注更聚焦,对核心要素的把握能力更强;②上市企业对价格政策的关注度明显高于非上市企业。

4讨论与建议

4.1产品进入医保目录对产品的发展至关重要

医疗保险制度实施是促进社会文明和进步的重要手段,通过调节收入差别,体现社会公平性,维护社会安定,提高生产效率[1]。伴随医疗保险制度实施,必然产生相应的医疗保险药品报销目录,而随着全民医保的实施,国家相关的医疗保险机构成为药品市场最为主要的购买方,直接影响药品的市场价值。通过问卷调查发现,企业受访者认为中药大品种培育核心基点是医保目录准入,与上述产业环境分析一致。一方面说明在现行医药政策环境下,医保目录准入对药品招标、销售等环节的影响重大;另一方面表明,中药临床一线用药仍然不足,导致受政策影响极大。企业在进行大品种培育工作中,应积极了解药品进入医保目录的相关要求,收集整理产品资源,把握产品的医保目录准入机会,为产品做大、做强奠定基础。

4.2产品进入基药目录是产品发展的重要突破口之一

基本药物是适应我国基本医疗卫生需求,剂型适宜,价格合理,能够保障供应,公众可公平获得的药品[2]。国家将基本药物全部纳入基本医疗保障药品目录,报销比例明显高于非基本药物,降低个人自付比例,用经济手段引导广大群众首先使用基本药物。因此,随着基本药物系列制度实施,基本药物目录内的中成药临床应用明显较其他药品广泛。通过问卷调查发现,企业工作人员较关注基药目录准入机会。企业在培育大品种时,应更多关注基药目录的有关文件,了解产品进入基药目录的意义及影响,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努力实现产品进入基药目录。

4.3产品的独家性为产品发展提供天然优势

中医药由于悠久的历史,多数经典名方处方早公开,很难按照现代的知识产权保护思维进行排他性保护。而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3]颁布和一系列药品注册管理制度的实施,特别是药品审评机构对中成药仿制和改剂型技术审评标准的提高,部分中药制剂或中药新药获得市场独家垄断的机遇,避免了中成药招标长期存在的恶性价格竞争,获得一定的市场议价权和垄断利润,反作用于产品研发,提高临床价值和科技内涵,形成相对良性的循环。但是,随着医保支付方式变革,谈判机制引入,中成药独家品种的市场议价权和垄断利润会受到一定的挑战,企业应给予重视。

4.4学术专家团队建设对产品发展的影响力越来越大

随着医药界反商业贿赂的进一步推进,价值营销和学术服务逐渐成为主流,中成药销售转型和学术推广对多数企业已经迫在眉睫,而学术推广的核心是专家支撑和研究基础。中成药大品种培育很难离开知名专家学术引导和支持,而各领域专家资源有限。因此,企业和产品的学术专家资源整合能力和团队建设一定程度上反应企业中药大品种培育能力。企业应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借助具有专家资源优势的平台,建设适合企业产品发展的学术专家团队,支撑企业学术发展。

4.5产品的安全性研究应得到更多的关注与重视

齐二药事件、万络事件、“欣弗”事件等重大药害事件的发生为药品安全监管敲响了警钟,引起了社会人民的普遍关注[4],我国相关部门加强了对药品安全监管的重视并颁布了一系列相关文件,《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药品安全监管工作的通知》[5]中强调要加强药品研制、生产、流通、使用等关键环节的管理,打击虚假申报行为,严格审评审批药品,建立健全药品市场准入和退出制度,把好市场准入关;《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管理办法》[6]提出药品生产、经营企业和医疗机构应当建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管理制度;《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药品安全“十二五”规划的通知》[7]中要求强化药品全过程质量监管:严格药品研制监管、严格药品生产监管、严格药品流通监管、严格药品使用监管。然而,在本次的问卷调研中发现,企业对药品安全性研究关注小,导致相关指标平均分、满分占比、8分以上样本总数占比均较低,与上述的政策环境分析不一。药品安全关系着人民的健康水平、生命安全乃至整个社会的稳定,企业应积极开展安全性研究相关工作、主动建立产品“风险预警体系”、规范表述产品的不良反应,有效控制药品风险,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用药安全,提高我国人民健康水平,促进社会和谐。

5展望

近年来,随着中药大品种的迅速崛起,推动了中药行业的产业化发展,使得中药产业在医药行业的影响力不断增加,企业应把握市场机遇,通过系统规划、顶层设计等培育具有竞争性的战略大品种,强化企业在市场的竞争地位,提高企业的产业影响力[8]。通过本次问卷调查,由企业人员对中药大品种培育影响指标进行客观评分,对数据的统计及分析结果对企业开展大品种培育工作具有积极指导作用。但是,仅从企业样本数据来评价影响指标的重要性是不全面的,课题组将对医疗机构、科研单位开展调研,对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并将对三方面的样本数据进行分析、比较,科学筛选影响力大的指标,进行定量赋分,为潜力中药大品种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奠定基础,更好地指导企业开展大品种培育相关工作。

[参考文献]

[1]吴春明.医疗保险制度的国际比较[D].济南:山东大学,2007.

[2]曹艳民.基本药物政策实施现状及成效比较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14.

[3]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S].2001.

[4]杜丽华.关于药品不良反应与药害事件的思考[J].中国药房,2007(23):1761.

[5]国务院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药品安全监管工作的通知[S].2007-03-31.

[6]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管理办法[S].2011.

影视行业市场调研篇5

关键词:中小企业;市场调研;建议

一、提高中小企业市场调研水平的必要性

按照我国《中小企业促进法》的规定,凡年销售额在3亿元以下或职工人数在2000人以下的工业企业都属于中小企业,其中年销售额在3000万元以下或者职工人数300人以下的工业企业属于小企业。根据国家发改委公布的资料显示,截至2006年10月底,我国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企业数已达4200多万户,占全国企业总数的99.8%。中小企业创造的最终产品和服务的价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59%,生产的商品占社会销售额的60%,上缴税收占51%,提供了全国80%左右的城镇就业岗位,中小企业是市场经济中相当活跃的经济主体,在我国经济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我国许多中小企业的经营状况不容乐观,根据全国工商联推出的第一部《中国民营企业发展报告》所公布的调研数据,我国中小企业的平均寿命只有2.9年,这同发达国家有较大的差距。

一个企业的成功或失败,其影响因素归结起来无非是内外两个方面。外是指社会环境与政府环境,其中包括政府决策、政策,政府依法行政及政府诚信等;内则是指企业的市场调研、营销决策、企业人事、财务、组织管理能力等。这两方面的因素对企业都具有生死攸关的影响作用。到底是哪些原因导致了我国中小企业的平均寿命如此之短呢?其中主要原因之一就是中小企业的市场调研工作水平不高,导致决策的科学性不强,从而制约了中小企业的发展。

二、中小企业开展市场调研工作现状和原因分析

(一)凭经验决策,不了解市场调研工作的价值

有不少经营者认为企业由自己一手创建,当初创建时也没有做过认真细致的市场调研,凭自己的感觉一般不会错,自认为了解市场,自己的信息量、尤其是感性信息量足够,再委托别人调研纯属多余或浪费,有时不愿意看到与自己想象不同的数据,而影响自己的形象;也有不少经营者没有做过市场调研,没有体会到市场调研的重要性,不甚了解市场调研的价值,不了解市场调研的目的、方法,往往相信自己从各个渠道直接听到或看到的信息,不知道在何种情况下使用何种调研方法;还有不少经营者做过一些市场调研,但因调研成果质量不佳或利用效果不好而怀疑或否定调研工作的必要性。这种经验决策的不足之处就在于所掌握的信息资料可能是不准确的、不系统的,具体表现为模糊的情况或状况,更重要的是没有确切的数据资料,这样就不能进行量化分析,很难进行准确的预测,决策的正确性就难以保证。

(二)调研工作急功近利,缺乏常规性和系统性

虽然大多数企业经营者认识到需要了解市场情况,但没有把调研作为一项常规性工作去做,只是在需要做出重大决策前,才想到要做市场调研。不少企业重视对近期市场情况的了解,如广告效益调研,忽视对长期市场资料的系统收集,如对消费者的需求、消费行为的变化、营销环境、产品品牌或企业形象等内容的系统研究。这方面我国企业同国外的许多企业存在着相当大的差距,国外许多企业在新产品开发、生产、投放市场、售后情况的每一个环节都要进行市场调研。宝洁公司1988年在我国投资建立合资企业,而在1985年就开始对我国市场进行相关的调研,对我国居民的日常生活习惯做了长时期的跟踪调研,为企业决策提供了确切的资料。实践证明,宝洁公司在我国的经营是成功的。日本许多企业收集各国经济情报,范围之广,材料之新,分析之深,使许多国家为之震惊。如在20世纪70年代,三菱株式会社每天从世界各地收到的电讯条可绕地球11圈,若一个人读完它需要6个月时间。

(三)对市场调研工作投入不足,工作质量整体不高

市场调研是一项复杂细致的工作,没有扎实的知识和工作责任心是难以做好调研工作,完成调研任务的。由于中小企业的经营者难以具备长远的战略眼光,导致对调研工作的投入不足。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机构设置不健全,人员配备不足。绝大多数中小企业没有专业化的市场调研部门,缺乏具备市场调研专业素养和实践经验的从业人员。经营者认为市场调研就是简单地问问和看看,是谁都可以做的事情,因而不需要设立专门的机构,兼职人员多,专职人员少。第二,经费投入不足。许多企业没有固定的市场调研预算,需要的市场调研资金是临时安排的。而国外的许多企业每年有相对固定的市场调研预算或比例,而我国中小企业一般没有这种经费计划。从方法上看,目前我国中小企业一般都采用实地调研法收集原始资料,而那些原始资料大多是零散的、不系统的,只能反映事物的表象,无法深入研究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而且对资料的汇总也缺乏系统化和条理化,未能运用国外的先进成熟的方法,未掌握运用电脑信息技术开展市场调研的方法,数据的真实性和有效性难以保证,对企业的经营决策很难起到参考作用。

(四)现有的调研产品质量不高,导致对调研工作的认识偏差

从企业外部看,我国市场调研行业总体发展还不成熟,许多调研公司之间进行着无序竞争,调研工作不规范,调研产品质量不高,使人们难以相信这些企业的调研结论。如2005年1月,央视《对话》栏目在采访饮料界企业高层管理人员时,“娃哈哈”公司的负责人对记者发表了不相信市场调研机构的言论:“现在那些调研都是假的,你给他们那么多钱,最后都不知道花到哪里去了,还不如我自己的感觉来得比较敏锐和准确一些。”从企业内部看,企业精通市场调研的人才不多,在进行调研时,所选的调研人员一般都是临时的或兼职的,调研人员没有工作责任心,缺乏积极性,时有欺骗、编造数据、投机取巧等行为发生,资料的误差较大,影响资料的准确性。

三、提高中小企业市场调研工作水平的建议

(一)政府要为中小企业信息化创建平台

中小企业数量众多,分布广泛,单个企业的力量是有限的,要提高市场调研工作水平和质量,光靠企业自身是难以做到的,政府和企业必须共同努力,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

1、建立健全公共信息网络。公共信息网络是开展市场调研的基础,发达国家公共信息网络十分发达,如日本企业的市场调研部门通过计算机系统,可在一至五分钟之内得到世界金融市场的行情,三至五分钟之内可调用国内外一万个重点企业历年生产经营情况的资料,一至三分钟可得到日本与世界各地出口贸易商品的品种、规格资料等。目前我国政府对信息资源开放程度不够,虽然有些不少经济发达地区或省份如广东、上海、江苏等这方面工作做得比较好,但就全国总体来说还不完善,数据库建设滞后,信息内容不充分,更新速度慢。我国信息网络建设的不能满足了企业市场调研的需要,必须尽快地加以改进。

2、加强市场调研行业的管理。中小企业的人数少,规模小,不可能自行组织大规模的市场调研,往往需要委托专业调研公司进行调研。但目前大多数市场调研公司的调研工作现状,难以令人满意。政府要制定有关法规,切实规范调研企业的经营行为,要把调研产品的质量和实物产品质量同样来进行管理,使调研市场规范有序。目前政府可以指定有关机构对市场调研公司的业务活动进行监管,如调研方案的制定、调研方法的选择、调研过程的控制等方面加强监管,提高调研产品的质量,使调研行业逐步成熟和规范,这对整个中小企业来说无疑是有帮助的。

3、加大市场调研人才的培养规模。我国中小企业对调研专业人才是非常缺乏的,政府要通过多种渠道多种方式来培养这方面的人才。2006年4月29日,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对全社会“调研分析师”成为我国又一新职业,要求从业者具备较强的调研研究与综合分析能力,能够从事调研、研究、统计、预测、营销、咨询、分析、管理、统筹、策划、广告等多种工作。随着竞争的加剧和市场走向专业化,具有调研、预测、分析能力的调研分析人才也将日益受到企业的重视。虽然国外目前还没有专门设置调研分析师证书,但是美国SaS专业认证和SpSS数据分析师认证都是拥有较高国际声誉,是目前信息分析行业最具影响力的国际认证之一。

(二)企业应采取切实措施加强市场调研工作

1、经营者需更新营销观念,树立长远战略眼光。中小企业对市场的依赖程度非常高,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具备长远的战略眼光,不断捕捉市场机会。随着营销观念、营销组合、营销管理、营销战略等一系列现代营销思想的出现,市场调研的内容应从研究消费者的需求及消费行为中逐步扩展到包括市场研究、消费者行为研究、品牌或企业形象研究、产品研究、营销环境研究等在内的整个营销活动的研究。如果只注重短期的广告效益、不注重系统地研究消费者的需求及消费行为是不行的。只有观念更新,认识到市场调研的重要性,才能加大对这项工作的投入,才有搞好市场调研工作的基础。

2、加强对企业信息化工作的投入。我国中小企业的信息化工作总体来说目前还处在起步阶段,许多人还没有认识到它对企业经营管理的巨大作用。市场调研方法和手段发展的一个大趋势是大力应用信息技术,如应用微机和移动式终端来收集分析资料,如用电脑辅助电话访谈、利用互联网进行网上调研等。信息化是中小企业做好市场调研的基础,经营者自身必须努力学习这方面的知识,加大精力和资金的投入,引进人才,通过有效地掌握信息资源和利用信息资源而获得竞争优势。

3、建立健全一支高素质的调研队伍。中小企业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过程中,要建立起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市场调研部,通过开展工作可了解竞争对手情况,及时发现市场营销机会和问题,找出问题产生的原因,客观地认识目前市场状况和较准确预测未来的市场的变化,制定出正确的经营策略。21世纪以来,市场调研的方法不断改进和发展,市场调研不断吸收心理学、经济学、社会学、政治学、统计学的调研方法。企业应建立一支高素质的调研队伍,通过挑选和培训,使得那些诚实、勤奋、能与被访者进行交流、具有个人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的调研人员加入到调研队伍中来。

4、建立与专业调研公司协作关系。中小企业由于受到人力财力的制约,难以独立开展调研工作。可以选择一家或多家专业调研公司,同它们建立长期的协作关系,为本企业调研工作服务。在委托调研公司进行某项调研时,企业可以派本企业人员参与调研公司的调研过程,对其进行全程控制监督,了解他们工作的每一个环节,发现问题及时纠正,保证调研成果的质量。

总之,中小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一席之地,要想生存、发展和壮大,就必须时刻关注市场、了解市场,根据市场情况采取相应的对策,搞好市场调研是每个企业经营者必不可少的基础工作。

参考文献

1、毕鹏翔等.市场调研误区[J].中国中小企业,2008(1).

影视行业市场调研篇6

摘要 本文引用文化生态平衡的概念,选取山西省高平市南朱庄村和内蒙古自治区武川县三间房村两个研究对象,采用面对面问卷调查和参与式农村评估的方法,考量电视文化传播对农村地区文化生态的干预状况及影响,并将对农电视文化传播的导向、节目的定位和议程设置等做一些探讨。

关键词 农村文化生态 电视文化 传播干预 议程设置

本文引入文化生态,从传播学的角度,对电视文化传播对乡村文化生态的干预现象进行实证研究,考量电视文化传播与农村文化之间的关系及其干预状况,从维护农村社会文化生态的平衡、克服农村文化生态危机、发挥农村文化生态的作用的角度出发,探讨我国对农电视节目的定位及议程设置,为进一步推进新农村建设提供决策依据。

一、研究对象概况与研究方法

1 研究对象概况

2006年,根据研究需要选取了两个样本村:山西省高平市南朱庄村和内蒙古自治区武川县三间房村。南朱庄村共有1741口人,449户,其中多为4口家庭。全村总面积2067亩,其中耕地面积1800亩,人均只有一亩多土地,主要以第三产业为主要经济收入,正在城镇化进程中。由于地少人多,该村大部分家庭收入主要靠外出打工,家庭总收入:5000-10000的占68.18%,10000-20000的占27.27%,20000以上的占4.55%。

三间房村位于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东北,距离武川县城20公里。村里很多人的祖辈都是清朝末年从山西逃荒过来的。全村一共300多口人,50多户人家。全村耕地面积3000多亩,是一个人均十余亩地,以种植和养殖为主要收入来源的传统农业村庄。该村绝大部分家庭年毛收入在5000—20000元之间,其中又以5000-10000元为多数。

2 研究方法

本研究主要采取定性与对比研究方法,即通过对被调查地区的受众调查、个案访谈及pra参与式农村评估,分析该地区受众收视习惯、文化传统习惯、道德观、价值观和文化生态状况。根据知情人介绍的农户贫富状况选择不同类型户数,按比例随机抽样,样本量一般控制在15-20户,并从低收入型农户中抽出5-10户、中等收入型农户10-15、相对官格刑农户5-10户,将:种类型的农户组织到一起进行小组主题座谈和交流,对信息传播环境、信息传播渠道、日常信息行为习惯、一日活动情况、村民受电视影响引发的观念改变等进行评估,然后根据参与式评估工具打分排序法得出结果。

二、电视文化传播对两村庄农村文化生态的干预

本文从涉及农村文化生态的四个方面进行了调研和分析,即经济发展水平、风俗习惯与民族传统、科技教育程度、人的主体需要与观念等。

1 电视文化传播对两村庄农村文化生态的积极影响

(1)新闻资讯类节目帮助村民了解国内外信息、提供感性的政治认识

调查中了解到,两村大多数村民均认为电视满足了他们了解国内外大事的需求,利用新闻资讯类节目了解外界的变化已经成为村民最常用和最依赖的方式。

(2)新闻及信息类节目对两村经济发展有一定影响

调查显示,近半数以上的村民认为,电视并不是村民了解市场信息主要渠道。这并不意味着信息类节目对农村经济的发展就没有影响。事实上,对村里的家庭经济收入人群细分之后会发现:在富裕人群、中等人群、贫困人群这三个群体中,富裕人群对电视上的市场信息、新产品信息、新技术信息关注程度最高,中等人群、贫困人群的关注度递减。

村民把握市场行情途径,除了从电视中得到,就是从村里其他人那里得到,或是从生意人那里得到。原因主要有三个:一是信息类节目对于农产品的价格报道时常滞后于农产品交易;二是我国地域广阔,各地农产品价格差异很大,信息类节目相对较少,不能满足及时报道和持续跟踪的需求;三是两个村庄的村民对市场信息的需求不同。在三间房村。村民认为。只要在卖马铃薯的时候知道今年的价格怎么样就行了,其他信息相对而言,没什么大的用处:而南朱庄村则不同,村民多以打工、经营小本买卖为主。必须随时关注市场信息。

(3)科教类节目在帮助村民接受科学文化知识方面有成效

能否帮助村民增加科学文化知识,是衡量科教类节目是否起作用的重要指标。从问卷上看出,两村村民普遍认为电视起到了较好的作用,其中认为很有帮助的接近25%,较有帮助的超过50%。

调查发现,村民对cctv-10-科教频道《百家讲坛》等节目普遍欢迎,甚至鼓励子女多看这类节目,以增加科学文化知识;而另一方面,村民对cctv-7讲授技术类的节目的满意度较低。认为存在两方面问题,一是讲授的内容不符合当地实际;二是有些讲授的内容难懂,在实际运用过程中困难很大。南朱庄村有22.73%的人认为,科教类节目能满足增加科学文化知识的需求,三间房村则有24.0%的人持相同观点。

(4)综艺影视类、法律类节目对村民接受新观念的影响较大

法律、综艺类节目、电视剧、电影是影响村民观念的主要节目类型。调查中发现,女性对这四类节目的欢迎程度明显高于男性。《今日说法》是南朱庄村大部分村民午间休息必看的节目,主要原因是“曲折离奇的故事情节吸引了我”;晚间的综艺节目、电视剧、电影更是凭借娱乐性、故事性吸引了大部分女性观众。

这些节目提供的内容涉及到老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其表现形式是故事、娱乐,这种表现方式最大的优点就是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影响甚至改变老百姓的观念。被调查人提到,《今日说法》里面很多故事情节成为大家茶余饭后谈论的话题,新的观念通过节目传达给受众,又在受众的讨论中被筛选和甄别。保留下来的会形成一个广受大家认同的共识,而村民观念的改变也就在这个过程中完成了。同理,电视剧、电影传播的理念也遵循这个轨迹。

2 电视文化传播对两村庄农村文化生态的消极影响

(1)市场信息类节目传播市场信息的效果欠佳

调查中发现,村民对电视中传播的市场信息不太满意。三间房村只有20.0%的人对此满意,与此同时,有68.0%的人认为电视中的市场信息完全不能满足他们的要求。

我国的电视在传播对农市场信息时,常面临着尴尬的境地。这是由于我国地区经济差异大,涉及多种农产品品种、价格等的信息。而cctv-7作为我国唯一的部级有农业电视节目的频道,面对需求差异如此之大的受众,再考虑到受众观看此类节目的时间与农活冲突等因素。确实很难满足部分人的需求。

对于一年的收入主要靠土地产出的农民来说,市场信息是否能及时送达决定了他们最终收入的多寡。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改善电视传播市场信息的效果,可能是增加农民收入的一个因素。

(2)科学技术类电视节目在传播专业技术知识方面乏力调查显示,电视在传播农业新技术和普及科学文化知识时有“长袖善舞”能力,然而对农民急需的种植、养殖等农业技术推广方面却不尽人意。调查发现,三间房村只有12.0%的人认为能学到有用的农业科学技术,而64.0%的人认为不能学到有用的农业技术。

究其原因主要是电视作为“一遍过”的快速消费媒介。在传播复杂高深的科技知识的时候常常“讲不透”。再加上有时内容与当地实际情况不符、村民的文化程度普遍偏低等因素,其传播效果较差。

在三间房村。由于距离中国农业大学和内蒙农业科学院的旱地农业实验站不远,其人际传播作用远远好过电视传播科技的作用,专家可以非常准确地了解当地需要种植什么品种、怎样种植最合理。并可以手把手的教村民,村民的反馈意见也可以在第一时间到达专家手里,然后专家据此进行调整,村民及时接受新技术的指导,信息传播达到最好的效果。

(3)部分综艺影视类节目有弱化传统文化的倾向调查中了解到。综艺节目、电视剧、电影是村民最经常收看的节目,部分热播的影视节目中有意传递出家庭婚姻的自由观信息,使得村民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了“未婚同居”的观念。调查中了解到,“未婚同居”在以前被看作是“伤风败俗”的事情,是绝对不被允许的。而现在受到影视节目的影响,最保守的村民也开始理解这一现象。除了电视。没有任何媒介能持续提供如此形象直观的信息,这导致村民原先坚守的所有价值观受到新的考验。人的主体需要和观念也这样一步步地被电视影响着改变着。

三、结论与建议

通过电视文化传播对村民在政治、经济、科技教育、传统风俗习惯方面影响的分析,发现:电视在传播政策、法规等方面给村民提供了很好的感性认识,但并没有深入地引导村民对自身政治环境的关注;电视可以帮助村民了解宏观的市场供求信息,却无法给村民提供满足其需求的信息:电视在普及科学文化知识时力度很大,尤其在处理突发性公共事务时效果明显,但无法持续提供专业的农业技术支持;电视在提供时尚、新鲜元素时具有优势,但也影响到了传统的风俗习惯,给村民带来了价值观上的困扰。

通过入户调查和访问,观察村民对电视的接触程度和电视对村民的影响,结合我国电视节目的特点。针对电视文化传播对农村文化生态的消极干预,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 应挖掘市县级电视台从业人员的潜力,及时提供对位的涉农市场信息

调查中发现,对于以种植、养殖为主要收入的三间房村,农产品市场价格是他们最关心的经济信息。但是。受频道数目和节目时间的限制,我国的经济信息类节目常常不能顾及到普通老百姓的需求,这必然会给广大农民的生计带来许多不便。

为此建议开发市县级电视台的潜力,利用其贴近群众、便于及时准确传递信息的特点,为农民提供相对比较详细的农产品信息、务工信息、实用信息等。

2 应继续加大科教类节目制作的投人,充分发挥其传播科学文化知识的作用

调查表明,cctc-10的科教类节目在村民中的影响很大,赞誉度也最高。虽然家长们常常抱怨电视让孩子忘记了学习,但是他们却鼓励子女经常收看中央十套的节目。相关部门应该充分利用电视媒介特有的优势,不断发挥科教类节目普及文化知识的作用。传播学中的“说服理论”认为:由于传播讯息内容的特质,传播者的特质,以及被传播者的特质之间的差异,会影响传播的效果。根据这个理论,我们应根据村民看重科教类节目传播的科学文化知识对孩子良好的教育作用这一特点,继续加大科教类节目制作的投人,提高农民科学素养,推动新农村的快速发展。

3 电视传播科学技术要把握“通俗度”

对于农村广大受众层来讲,电视媒介从业人员应将农业科技节目的“通俗度”放在中级(初中一兼顾小学文化层)层面。采用多种表现手法将抽象的深奥难懂的科学内容化为浅显的通俗的易懂的广大农民容易接受的信息。农民作为我国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的四类重点人群之一,国家电视媒介机构肩负着举足轻重的重任。

影视行业市场调研篇7

知识员工反生产行为的结构及测量

社会资本、吸收能力对创新绩效影响的实证研究

公司治理对R&D投入与企业绩效关系调节效应研究

外资特征与技术创新——基于中国省际数据分析

服务品牌名字的暗示性对消费者决策的影响——基于服务业的新视角

消费者偏好背景下的买方抗衡势力形成与影响

盈余管理、公司治理与可转债绩效滑坡

上市公司现金流操控动机选择研究

机构投资者与高管薪酬——中国上市公司研究

基于马尔科夫状态转移模型的股指收益率研究

《管理科学》投稿须知

民营企业治理转型、政治联系与公司业绩

基于变精度粗集神经网的企业失败风险预测研究

战略承诺约束下的企业战略定位演化效应研究

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缺陷与财务报告信息质量

享乐型服务的场景要素与顾客行为意向的关系研究

强势用户在信息系统实施中的行为研究

高管支持行为细分——企业it应用中信任作用的实证检验

基于学习曲线的eRp实施培训时间决策模型

组合与单一治理对供应链信息系统价值创造的影响

跨组织电子商务能力形成过程的实证研究

基于事件研究方法的it产业投资价值实证研究

FDi溢出、吸收能力与东道国it产业的发展

动态竞争环境下的产品保证管理最优控制策略研究

终极控制股东两权偏离与企业绩效:公司治理的中介作用

策略性补偿下混合渠道下游企业创新激励研究

上市公司股权再融资与业绩变化

车辆路径问题的三阶段求解方法研究

沟通技术和时间因素对虚拟团队过程影响实验研究

灰色营销的道德评价和行为倾向——参考群体的影响

顾客依赖及其对顾客参与新产品开发的影响

整合ttF与UtaUt视角的移动银行用户采纳行为研究

电子中介中基于公理设计的多属易匹配研究

基于非参数蒙特卡罗模拟的股票波动性价值研究

噪声申购者、市盈率管制与投资者收益

人民币汇率与股票市场波动溢出效应研究

基于袭击的复杂网络上的全局相继故障

《管理科学》投稿须知

控制机制、态度性承诺与市场知识转移间关系研究

中国上市公司董事会行为与公司绩效关系实证研究

终极控制权与资本结构的选择——来自沪市的经验证据

三级闭环供应链系统的定价、回购及协调策略

基于功能和零部件配置元的在线定制顾客需求研究

考虑风险因素的客户评价与选择研究

网站质量对关系质量的影响研究

中国制造业it投资的绩效与行业特征调节效应

上海期货市场收益和波动的周日历效应研究

竞争视角下的剩余收益来源分析

基于产品技术链的发展中国家企业技术追赶研究

中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测度和比较分析

制造业劳动生产率地区差异演变的驱动因素分析

取样观察值的离散程度对动态决策影响的实验研究

行政服务中心流程再造的影响因素:浙江实证

《管理科学》投稿须知

多元质量特性稳健性设计方法的优化研究

时效性物流联运方式选择模型及其算法

零售商配送时间承诺的供应合同研究

影视行业市场调研篇8

循此思路,本文所要探讨的问题是:麦氏理论是在何种背景下提出的?其要义是什么?其有效性如何?如何认识市场因素对当代中国新闻生产的影响?

一、麦氏市场新闻业理论的提出及其要义

麦氏的研究源自其在斯坦福大学所写的博士论文《经济和技术因素对地方电视台新闻产品质量的影响》,该论文1986年动笔,1987年完成。在该论文的基础上,麦氏增补了部分二手资料,写成《市场新闻业:公民自行小心》一书,在1994年出版;随后又在1995年11月出版的《传播理论》上发表《新闻生产的市场模式》一文,论文略去了《市场新闻业:公民自行小心》一书中的个案材料,以纯理论探讨的形式呈现,也宣告了其理论的基本定型。

理解麦氏的市场新闻业理论有两个关键:一是市场新闻业的概念,二是商业化新闻生产模式。

早在19世纪中后期,随着便士报的产生,美国的新闻业就已开始市场化生存的旅程,市场理念与新闻理念的冲突自此如影相随。其后,新闻专业理念的形成和职业道德守则的确立,尤其是编辑权与经营权的分离,在一定程度上使事业化与商业化的矛盾得以缓和。然而,到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美国新闻业发生重大变化:“随着报纸、电视台乃至全国电视网被家族企业卖给了华尔街的投资者,越来越多的新闻由那些股份制大企业所生产,其股票持有者寻求回报的最大化。新闻部门也开始出现有mBa头衔的管理者的意向,而不是那些‘绿眼影人’的理念。读者和观众成了‘消费者’,新闻成了‘产品’,传播领域或曰信号领域成了‘市场’。”①针对此种变化,麦氏提出了市场新闻业的概念。那么,麦氏笔下的市场新闻业与便士报以来的市场化运作的新闻业有何不同呢?一是媒体所有权的变更——由家族企业变成了在华尔街上市的股份制大企业,投资人寻求投资回报的最大化。二是“国家”与“教堂”之间的围墙已经坍塌——编营分离的制度遭到破坏,持市场营销理念的管理者开始主导新闻生产。

麦氏以微观经济学的社会交易理论透视市场新闻业的新闻生产,提出了一个美国民主市场社会情境下的商业化新闻生产模式。麦氏指出,市场化运作、依靠广告作为主要收入来源的新闻媒体必须在投资者、广告商、消息来源、消费者四个市场上与其他媒介企业展开竞争,以获取必备的资源。

在商业化新闻生产中同时存在着四种交易:一是投资者与媒介企业之间的交易。投资者拿出资金和政策以获取利润与影响,作为媒介企业结构的一部分,投资人在新闻生产过程中发挥着最大的影响力。二是广告商与媒介企业之间的交易。广告商向媒介企业支付金钱(广告费),以获取潜在消费者对其产品(服务)的注意。作为媒介企业的主要收入来源,广告商对新闻生产发挥的影响力仅次于投资者。三是消息来源与媒介企业之间的交易。消息来源向媒介企业提供新闻生产所需的素材,借助媒介报道获取媒体曝光,或传播其理念。四是新闻消费者与媒介企业的交易。新闻消费者付出注意力,或订阅费,以获取信息。消费者在新闻生产中发挥的影响力最小。

置身于新闻部门的新闻工作者按照媒介企业自身的组织文化行事,这种组织文化来源于两套不同的规范——新闻规范和市场规范。新闻规范立足于通过客观公正的报道,来保障公民的知情权,不考虑达成目标所需要的人力物力成本;市场规范则追求媒介企业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以尽可能低的成本生产出能吸引最多广告商感兴趣的受众的内容。

麦氏宣称:尽管新闻规范和市场规范并非完全不相容,但二者在实践中时常发生冲突,且一旦二者发生冲突时,市场规范往往战胜新闻规范成为主导新闻生产的逻辑。1994年麦氏出版《市场新闻业:公民自行小心》一书时,认为新闻就是这两种规范互相受协下的产品。1995年,他在《新闻生产的市场模式》一文中,对原有的观点进行了修订——断言经济理性已取代社会责任成为媒介常规的基础。②

二、后续研究者对麦氏理论的质疑

自麦氏的市场新闻业理论提出后,市场逻辑对新闻生产的影响、为市场服务与为公众服务能否协调等问题已成为美国新闻学研究中的显著议题。然而,本领域一些后续研究者的发现却并未对麦氏的结论形成有效支持,反而对其构成了质疑。

1992年,安德伍德(Underwood)等人对美国西部沿海12家报社的新闻采编人员展开调查,其所探讨的问题是:在市场新闻业浪潮席卷美国各大媒体的背景下,报纸的编辑方针与新闻生产管理发生了何种变化?其对新闻产品的质量带来了何种影响?调查结果显示:报纸确实变得更加读者导向与市场导向了。不过,受访者同时认为,他们的报纸依然强调传统的新闻价值观。略占多数的受访者声称,在更加重视市场效益的情况下,报纸的新闻产品质量较之以前却提高了。据此,研究者给出如下结论:报业发生的变化是复杂的。报纸正通过更强调消费者导向的新闻业来赢得市场,不过同时也力图维护了传统的新闻价值观——那些新闻工作者所珍视的专业社区自治及为社会提供公共服务的理念。③

市场驱动的媒体是否会优先考虑经济效益,而将新闻产品的质量的考量置于相对次要的位置?1994年,科尔森(Coulson)就此问题针对报社采编人员展开了调查,结果有47%的受访者给出了否定的答案,39%的受访者给出了肯定的回答,14%的受访者表示不确定。④

对于市场驱动新闻业的一个常见的批评是:受市场驱动的媒体将偏向于报道娱乐性强的新闻,更少致力于有关公共事务的严肃新闻。对此,毕姆(Beam)在1996年通过严格的抽样调查针对美国报业展开研究,来自全美182家报社的406名高级采编人员接受了调查。研究发现,与市场倾向较弱的报纸相比,具有更强市场倾向的报纸反而更加坚守传统的新闻价值观,更多地致力于有关严肃公共事务的报道,而且更有可能在报道中持对抗性的观点。⑤

1995年,时任《洛杉矶时报》发行人的马克·威利斯为了提高报纸的发行量以增加广告收入,决定采取措施来提高报纸的多样性,一方面增加少数族裔成员担任该报采编工作,另一方面开辟专门的版面与栏目提供少数族裔群体感兴趣的内容。1998年春至1999年秋季,密苏里新闻学院的研究者就此项目对该报的76名采编人员进行了深度访谈,让受访对象就发行人的动机和此项目的效应进行评估。研究发现,大多数受访者认为,发行人提高报纸多样性行为具有双重动机——既有提高经济效益,改善报纸经营状况的考虑,也有改进新闻报道质量的考虑。而且,几乎所有受访者都认为,该项行动所带来的效果是积极的——既改善了报社的经营状况,也提高了新闻报道的质量。换句话说,他们认为,良好的经营状况对提高新闻报道质量可以起到积极作用。⑥

这些研究所获得的结论是一致的:为市场服务与为公众服务可以并行不悖,在媒体更多地倾向于市场导向的同时,传统的新闻价值观并没有被抛弃,新闻产品的质量也并未降低。尽管这些研究本身有其局限性,但至少提示我们,麦氏的市场驱动新闻业理论及其商业化新闻生产模式的有效性需要重新检视。

三、麦氏的理论逻辑与实证基础再审视

先从理论探讨部分来看,在麦氏的分析中,新闻消费者的脆弱(consumervulnerability)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决定因素。

麦氏指出,要让市场正常运作,让“看不见的手”来自发调节各方利益,使交易双方共同获利,必须符合以下条件:一是交易双方能够理性行事,以维护自身利益;二是充分竞争的市场提供了足够的选择;三是买方对产品质量有充分的了解。

在与媒介企业展开交易的四个伙伴中,投资者、广告商、消息来源拥有相应的资源和条件,能够像媒介企业一样理性行事。但作为个体的新闻消费者却不可能做到理性、自利地行事,在市场中拥有的选择更少,而且,更为重要的是,缺乏判断产品质量的能力。在市场交易中,脆弱的一方将遭到剥夺。由于四个市场上的结构性失衡,更准确地说,由于消费者的脆弱,媒介企业倾向于按市场规范来组织新闻生产,在满足投资人、广告商和消息来源要求的同时,求得自身利益最大化。⑦

在《新闻生产的市场模式》一文中,麦氏用了一个形象的类比来说明投资人、广告商、消息来源、新闻消费者四方的力量对比及其对新闻生产可能施加的影响。若将四者共同参与商业化新闻生产的过程比作中的一场纸牌游戏,其情形就是这样的:“投资人作为庄家,制定游戏规则,使游戏能吸引参赛者,负责发牌。牌桌的两端分别坐着广告商和消息来源,通常情况下,他们是老练的、甚至是专业的玩家。另一端坐着新闻消费者——尽管不笨却是中的新手,而且还有两个不利因素:他们的赌本及能赢的钱都是有限的;发给他们的牌不能每张都看,要隔一次才能看。”⑧

在对新闻消费者进行界定时,麦氏使用的词是consumers,他的解释是报纸的读者或电视的观众。可见,麦氏所言的新闻消费者也即是大众传播中的受众。透过麦氏的论著,我们可以看出麦氏的受众观:受众是一群孤立个体所组成的集合体,作为个体的受众是非理性的,对媒体传播的消息缺乏判断能力和抵抗能力,会做出一致的反应。此类受众观让人自然联想起柏拉图的洞穴隐喻和李普曼笔下的幻影般的公众,进而显示麦氏在对受众理性的认识上,与李普曼有着一脉相承的血缘关系。

此种受众观无疑是有所偏差的。首先,受众并非孤立个体所组成的集合体。人是生活在社会中的人,是与他人交往的人,作为个体的受众(新闻消费者)置身于具体社会环境中并且与他人互动,每一个个体的身上都具有社会性。

其次,受众在一定程度上是理性的。在麦氏的眼中,受众是非理性的,其文中有言:“即使是‘有限的理性’,现在看来也是对一个消费者追求自身利益能力的过于乐观的估计。”⑨在他看来,个体受众既没有时间,也没有相应的资源了解媒介企业及其产品的情况,无法对新闻产品的质量作出正确的评估,因而只能接受被操控的命运。这种观点倒是与早期魔弹论中的受众观颇为一致,也可跟李普曼和法兰克福学派的观点相通,但受众研究后来所取得的成果早已发现受众理性的存在。1940年代的大众传播效果研究发现了受众的选择性,1970年代的“使用与满足”理论进一步呈现了受众的能动性,看到了受众在多媒介的环境中自主的选择能力、对信息的批判分析能力以及处理和探讨能力。当然,受众的理性与主动性并非绝对的,而是要受到社会结构和媒介结构的制约。

再次,“使用与满足”研究与文化研究中的“接受分析”从两个不同的路径出发,同时发现,对于媒介所提供的信息,受众并非照单全收,也不会做出一致反应。“使用与满足”研究发现:“受众能够积极控制信息处理的结构,与媒介结构和内容产生互动,由此可能对相同的媒介信息产生不同的解释和理解”。⑩“接受分析”发现,“受众按照他们自己的认识和期望,对媒介源所提供的信息的意义进行解码,虽然这种解码常常是在某些共同的经验框架内进行。”(11)麦氏提出,和规范新闻业相比,市场新闻业可能产生的社会效应至少有四种:新闻消费者从新闻中获知的信息可能减少了;受众可能会被误导;新闻来源可能施加更多的操纵力;受众变得对政治更加冷漠。对于前两种效应,麦氏采用的是内容分析所获得的证据,后两种效应则多来自推测。在讨论新闻产品的社会效应这一问题时,麦氏并未针对受众接收行为展开分析,没能呈现不同受众对同一新闻产品的解读与接收情况,因此也就忽视了受众对市场新闻业可能带来的负面效应的抵制能力。

从实证研究部分来看,麦氏的实证研究是围绕美国四家地方电视台的新闻生产展开的,他不仅考察了这四家电视台的新闻生产过程,也通过问卷调查和内容分析对其新闻产品的质量进行了评估和分析。但其理论探讨却不仅指向美国地方电视台的新闻生产,而是所有以市场为导向、依靠广告作为主要收入来源的媒体的新闻生产。也即是说,麦氏认为,其结论是具有普适性的。

为何选择地方电视台新闻部门作为考察对象?麦氏给出的理由是:其一,市场新闻业最早就是在地方电视台新闻部门确立的。和报业不同,地方电视台新闻业中没有传统新闻理念的束缚,它可以自己创造新的传统。结果出现了一种新的新闻样式,它更关注大众的需要,而不是报业所宣扬的传统的新闻价值。其二,麦氏坚信,地方电视台那时已成为美国新闻产业的主导力量。地方电视新闻成长最快,且比全国性电视网新闻或者报纸新闻更受欢迎,但其重要性却被忽略了,学界对其研究非常不够。

有批评者指出,麦氏的研究无异于在桶中捕鱼,早在研究开始前结论其实就已在预料之中。众所周知,与报业相比,地方电视新闻业更注重赢利。(12)

就麦氏理论产生的基础而言,其结论在效度方面具有一定的时空范围——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美国地方电视台的新闻生产。麦氏并未对报纸和全国性电视网的商业化新闻生产进行实证考察,则其理论与模式的普适性尚需进一步的检验。换句话说,即便是麦氏的理论能够正确地解释和预测地方电视台的商业化新闻生产,但其对报纸、全国性电视网等其他媒体的商业化新闻生产的有效性却需要进一步检视,况且前文所提及的众多针对报业开展的研究也确实与麦氏结论不相吻合。

四、结论与启示

综上所述,麦氏首次应用微观经济学的社会交易理论透视美国地方电视台的商业化新闻生产,提出了市场新闻业的概念,并建构了一个美国民主市场社会情境下的商业化新闻生产模式。该模式将商业化新闻生产过程视为媒介企业与投资人、广告商、新闻来源和消费者进行交易的过程,并将这一过程置入特定的社会环境(文化、法律/法规、科技)中进行考察,既充分地考虑到了内部的各种要素,也顾及到了外部社会环境因素,该模式本身是较为周全也是合适的,对于商业化新闻生产可能出现的一些负面倾向也有很强的解释力。但是,对于模式内部各种力量的博弈过程及其结果,对于外部社会环境要素如何作用于具体的新闻生产过程,却还需要进一步的理论探讨和实证考察。

审视麦氏的市场新闻业理论,自然使人联想到当代中国的新闻生产,麦氏的模式对于我们考察当代中国的新闻生产也能提供有益的启示。但是,对当代中国新闻生产的特定语境先要有清醒的认识。首先,经过30多年的新闻改革,我国的大多数媒体已走上了市场化生存的道路,市场逻辑在新闻生产中开始发挥重要作用。其次,中国有着独特的传媒体制,当代中国的新闻生产是有限商业化新闻生产。从所有制的角度来看,中国的媒体乃国有资产。在传媒管理上,我国实行党管媒体的制度,媒体必须无条件地完成党和政府的宣传任务。再次,中国新闻业尚处于市场化运作的早期阶段,不仅市场机制不健全,外部的法律机制与媒体的自律机制也不完备,新闻专业理念尚在形成之中。来自西方的新闻专业理念与中国传统的“文人办报”理念相遇,共同塑造着中国新闻人的责任意识和家国情怀。

迄今为止,从整体上看,市场逻辑对中国新闻业的影响是积极的。市场化改革不仅催生出新的媒体品种,改变了传媒格局,也催生出中国媒体的受众意识和责任意识,使新闻产品的质量得到了提升。与此同时,市场逻辑的负面效应也开始显现,虚假报道、有偿新闻、低俗之风、不良广告屡禁不止,成为全民公害。

考察中国的有限商业化新闻生产,需要将其置入到当代中国的独特语境中,既看到各种社会结构性因素的制约,也承认包括新闻工作者、受众、广告商、消息来源等在内的各个行为主体的能动性,以主体间性的视角来考察他们之间的互动,从而真正揭示中国当代有限商业化新闻生产的逻辑,建构本土的原创性理论。

注释:

①[美]约翰·麦克马纳斯著,张磊译,《市场新闻业:公民自行小心?》,第11页,新华出版社2004年10月版。

②[美]约翰·麦克马纳斯著,张磊译,《市场新闻业:公民自行小心?》,新华出版社2004年10月版。Johnmcmanus(1995):amarket-Basedmodelofnewsproduction,Communicationtheory,5(4):301-338.

③Underwood,D.,&Stamm,K.(1992).Balancingbusinesswithjournalism:newsroompoliciesat12westcoastpapers,JournalismQuarterly,69(2),301-317.

④Coulson,D.C.(1994).impactofownershiponnewspaperquality,JournalismQuarterly,71(2),403-410.

⑤Beam,R.a.(1998).whatitmeanstobeamarket-orientednewspaper,newspaperResearchJournal,19(3),2-12.

⑥Gross,R.,Curtin,p.&.Cameron,G.(1999).Diversityadvancesbothjournalism,business,newspaperResearchdournal,Spring2001v22i2p14

⑦[美]约翰·麦克马纳斯著,张磊译,《市场新闻业:公民自行小心?》,新华出版社2004年10月版。Johnmcmanus(1995):amarket-Basedmodelofnewsproduction,Communicationtheory,5(4):301-338.

⑧Johnmcmanus(1995):amarket-Basedmodelofnewsproduction,Communicationtheory,5(4):321.

⑨[美]约翰·麦克马纳斯著,张磊译,《市场新闻业:公民自行小心?》,新华出版社2004年10月版,第99页。

⑩周葆华,《效果研究:人类传受观念与行为的变迁》,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年11月版,第176页。

影视行业市场调研篇9

关键词:项目教学法教学能力学习能力就业能力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0)12-126-02

高职院校广告综合实训课程是广告专业在校三年中最后一门专业课程,它的开设建立在该专业基础课程的学习已经完成,学生已经学习了广告导论、广告创意、广告欣赏、广告策划、广告心理学、市场营销、影视广告创意与制作等专业基础课程,并按每门课程的具体要求完成了每门课程的实训部分,在此基础上,完成一个或数个关于产品或企业的全案策划,它包括产品开发、市场调研、品牌规划、市场推广四部分。广告综合实训课程的开设目的是帮助学生掌握所学广告基础课程的知识,训练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及对知识融汇贯通的应变能力,对学生自学能力是一次考验和挑战。广告综合实训课程将会使学生对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有一个质的飞跃,它要求学生通过对实训案例的真实策划、组织、管理与执行,达到一个广告策划师、广告文案、广告设计师、摄像、后期编辑等应具备的岗位就业能力,从而实现学生从学校向社会的转型。

高职院校广告综合实训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导入项目教学法,可以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亲自处理一个广告项目的全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习掌握广告教学计划内的教学内容。这种教学活动的开展,其目的是在课堂教学中把理论与实践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充分发掘学生的创造潜能,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项目教学法中所设置的“项目”包含多门课程的知识。学生通过该项目的进行,了解并把握整个工作或创作过程及每一个环节中的基本要求。

一、广告综合实训课程导入项目教学法的案例探索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只有当一个人已有的知识无法解决他所面临的问题时,真正的学习才会发生。学习不是由教师向学习者传递知识的活动,而是学习者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学习者不是被动地吸收信息,而是主动地通过已有的认知结构对新信息进行加工和建构,这种学习更强调主动性、社会性、情境性、协作性。建立在建构主义理论基础之上的项目教学法是以学生的自主性、探索性学习为基础,采用类似科学研究及实践的方法,它既是促进学生主动积极发展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法,也是一种学生探究型学习的方法。

1.教学任务。此次实训任务是广播电影电视管理干部学院2008级影视广告专业广告策划方向31名学生、平面广告设计方向两个班74名学生以及影视广告方向31名学生分别由3名老师带队辅导,导入了以项目案例教学为核心的“项目教学法”,立足于培养学员技术技能、项目经验和职业素质三方面的能力。按教学要求需要每个团队在一个学期的时间里完成一个项目案例。教师将需要完成的任务以项目的形式交给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小组工作方式,由学生自己按照实际工作的完整程序,共同制定计划、共同或分工完成整个项目。学生在项目实践过程中,理解和把握课程要求的知识和技能,体验创造的艰辛与乐趣,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团队合作精神等。

2.项目主题。2010年9月,2008级广告专业的学生进入到了为期18周的广告综合实训课程学习阶段。广告专业实训课程的带队教师为本次课题设计了一个关于本次项目教学的大型主题:“经济山西,设计山西。”要求广告专业的学生在这一大主题之下完成对山西地方产品的挖掘、产品品牌规划及产品市场推广等创意策划、执行工作,为振兴山西经济贡献微薄之力。

3.关于产品。这次广告综合实训课程是由2008级广告专业平面广告设计方向的学生率先启动的。这批学生在暑假期间就已经接到了课题,他们在暑假期间,深入山西各地、市、县乡镇以及村村落落,挖掘到有价值的山西地方产品70多件,这些产品涉及食品类、礼品类、酒类、干果类等,包括山西运城地区闻喜县的煮饼,柳林的红枣,汾阳的核桃以及平陆的杂粮、炒棋等等,做到了每位学生人手一份,并站在一个平面设计师的角度为产品进行了形象设想,在开学时每人都递交了自己的产品方向,为广告专业整体迅速进入综合实训创造了条件。

4.团队建设。广告综合实训课程的执行者――2008级广告专业的学生按照所挖掘到的产品迅速组织起了关于产品的项目团队,它的结构类似于一个综合性广告公司的策划部与创意制作部,在团队里就职岗位分别有策划、市场调研、广告文案、平面设计师、影视广告制作等小组。

(1)策划。负责对产品进行品牌市场调研、品牌规划、市场推广等策划工作,使执行团队的工作在策划的管理下能够有的放矢。2008级广告专业策划方向的学生主要担当策划一职。

(2)市场调研。负责对产品进行品牌市场调研的执行工作。2008级广告专业策划方向的学生根据市场调研的问卷对2009级和2010级广告策划方向的部分学生进行调研培训,实现了教学实验室传帮带的功能,市场调研小组利用课余时间帮助产品项目小组完成部分市场调查及数据整理工作。

(3)广告文案。负责完成产品品牌规划案中的广告创意策略的文案执行部分。2008级广告专业策划方向的学生主要担当该职位。

(4)平面设计师。负责完成产品品牌规划案中的广告创意策略的平面设计执行部分。2008级广告专业平面广告方向的学生主要担当该职位。

(5)影视广告制作小组。负责完成产品品牌规划案中的广告创意策略的影视广告执行部分。2008级广告专业影视广告方向的学生主要担当该职位。针对74个产品开发项目,广告专业学生组织起了相应的60个山西地方产品项目团队,根据人数匹配原则,广告策划方向的学生每人负责两个项目的策划工作,平面广告设计方向的学生正好是人手一案,由于项目在策划中,影视制作团队同时参与到广告策划的团队中为产品的品牌进行创意工作。

5.市场调研。针对产品的市场调研工作正式启动起来,为了保证学生们挖掘到的产品都能够顺利地投放市场,广告策划的学生开始策划关于产品品牌规划的市场调研工作。工作目标主要是通过对同业市场、产品自身状态的了解以及消费者对产品的购买心理、购买习惯及行为的一系列调查,为产品的品牌进行科学而准确的定位。工作内容主要包括:论证市场调研的必要性,完成市场调研建议书;定义问题,确定工作思路;确立调研目标;进行调研方案的设计工作;确定信息的类型和来源,进行资料的收集工作等;消费者问卷设计、抽样方案及样本容量收集资料;资料分析;撰写市场调查报告,为品牌定位提供意见与建议。与此同时,平面广告设计的学生开始了关于品牌名称的商标注册的调研工作以及同类产品平面广告投放及表现的调查工作;影视广告制作的学生开始了同类产品影视广告投放及表现的调查工作。

6.品牌规划与市场推广。根据市场调研的结果,关于产品的品牌规划工作正式展开。此阶段的工作目标是建设产品与众不同的品牌识别,为产品品牌建设设立目标、方向、原则与指导策略,为日后的具体品牌建设战术与行为制定行为规范。工作内容主要包括提炼品牌的核心价值;对品牌进行准确的形象描述;规范品牌识别系统;根据目标消费群的触媒习惯选择合适的媒体,确定媒体沟通策略;根据媒体策略制定品牌的创意策略,并进行品牌化的产品包装设计、展示设计、影视广告片的制作、以及平面、网络等媒体的文案撰写工作;运用广告、公关赞助、新闻炒作、市场生动化、关系营销、销售促进等多种手段开展品牌传播和推广的策划与执行工作。

7.阶段式项目展示。项目完成的每个重要阶段,参加实训的同学交流写出各具特色的实践报告,举办成果报告展,同时邀请广告行业、产品行业、市场专家等与实训师生一起对学生作品进行评估。通过自评和专家的评估,使学生对本次项目活动有一个客观的认识,对所学知识有进一步的巩固和提升,使该项目所用的理论和所得到的经验真正进入学生的知识网络,缩短学生与就业岗位之间的差距,为零距离就业提供机会和可能。

二、广告综合实训课程导入项目教学的意义

项目教学法的理论认为,知识可以在一定的条件下自主建构获得。学习是知识、技能与行为、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长进;教育是满足长进需要的有意识、有系统、有组织的持续交流活动。在高职高专院校广告综合实训课程过程中引入“项目教学法”,具有非常重要的实践意义。

1.符合广告行业对人才需求的特点,校内广告实训基地实至名归。高职高专院校广告专业建设应与广告公司的职业岗位密切挂钩,以市场需求为指引,以就业为导向,突出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广告综合实训课程导入项目教学法的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动手能力、研究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团结协作能力、交流能力、职业素养、创新能力等,把课堂学习与企业实践结合起来,所培养的学生才能符合广告行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实现毕业后一步上岗,零距离就业。

高职高专院校广告综合实训课程的教学过程是以广告公司的职业岗位的工作过程为参照系的,强调的是对工作过程的学习过程,这样的教学行动恰恰需要广告的专业情境来配合。校内广告实训基地为项目教学提供了实现这一情境的工作场所,营造了企业岗位工作氛围、锻炼了学生适应社会和适应市场的能力,校内广告实训基地成为了真实意义上的广告公司。

2.对教师和学生都提出了更高的能力要求。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教、学、做应是一体化的,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的确如此,高职高专院校广告综合实训课程导入项目教学,对指导教师是一个严峻的考验。它不仅要求教师具备完整的广告理论体系,对教学的组织和管理能力,对案例的考评能力,而且必须具备丰富的广告前线实战经验,能与学生在广告专业领域同进退、共成长,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广告双师型教师。同时,项目教学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通过独立完成项目把广告理论与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不仅提高了广告理论水平和实际执行能力,丰富了广告实战经验,而且又在教师有目的地引导下,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独立操作、合作学习、解决问题等综合能力,减少了学生对教师的依赖,提高了高职院校广告专业的学生的就业能力。这也正符合了国际学习科学领域所公认的一句话:“听来的忘得快,看到的记得住,做过的才能会。”

教育部在《关于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中指出,高职教育是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具有综合能力和全面素质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广告综合实训课程导入项目教学缩短了学生对广告理论与实践的距离,强化了实践教学环节,打破了传统课程原有的学科体系及传统教学方法,根据“必需、够用”的原则对相关知识进行重新组合,注意专业知识的相互融合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切实做到了理论联系实际。

参考文献:

1.范捷平译著.德国教育思想概论.上海译文出版社,2003

2.程晓棠.任务型语言教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3.张党省.职业教育项目课程实施研究.职教通讯,2003

影视行业市场调研篇10

关键词:市场导向;战略柔性;新产品绩效;动态环境性

中图分类号:F71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8409(2014)04-0038-04

abstract:thispaperempiricallytesttheimpactofmarketorientationandstrategicflexibilityonnewproductperformanceaswellasthemoderatingeffectofenvironmentdynamics.Basedonasurveyof238Chinesefirms,empiricalresearchresultsshowthatmarketorientationandstrategicflexibilitybothhavesignificantpositiveeffectonnewproductperformance;strategicflexibilityhaspartialmediatingeffectontherelationshipbetweenmarketorientationandnewproductperformance;environmentaldynamicsallhavenosignificantmoderatingeffectontherelationshipbetweenstrategicflexibilityandnewproductperformance,buthavedifferentmoderatingeffectontherelationshipbetweenmarketorientationandnewproductperformance.

Keywords:marketorientation;strategicflexibility;newproductperformance;environmentaldynamics

在动态环境下新产品发展成为决定企业绩效的关键因素,新产品绩效的影响因素更成为当前炙手可热的研究主题。市场导向作为最重要的组织资源对企业创新作用仍存在争议[1],Virginia等强调面对不断增长的环境动态性和风险,企业需要不断增强其战略柔性[2]。然而,战略柔性在企业新产品发展的决策活动中仍未引起足够重视,尤其对市场导向和战略柔性的整合研究比较有限,国外文献对这两个概念研究主要基于发达国家组织背景[3],而在国内缺乏针对这两个概念对企业新产品绩效影响的全国范围内的大样本调查研究,难以为我国企业新产品发展提供有力的理论基础和实证证据。本文利用资源、能力和绩效框架理论,探索战略柔性和市场导向对动态环境下企业新产品绩效的影响机制,以此为我国企业提高新产品绩效提供有价值的管理启示。

1文献综述

1.1市场导向

narver和Slater提出市场导向是能最有效产生为顾客创造优良价值和带来良好组织绩效的必要行为的一种组织文化,包括顾客导向、竞争者导向和职能间协调三个维度[4]。关于市场导向与企业创新之间的关系在理论界仍有争议,Berthond等认为市场导向会导致企业只注重眼前利益并阻碍创新,或因太专注于顾客需要而失去其行业领先地位[1]。而atuahene-Gima发现市场导向对新产品绩效有显著的正向效应,尤其对渐进性产品创新作用显著[5],narver等提出市场导向包括反应型和先动型两种市场导向,分别属于利用性和探索性两种不同的创新活动[6],张婧和段艳玲针对中国企业研究发现两种市场导向的均衡发展有利于提高新产品绩效[7]。

1.2战略柔性

Sanchez提出战略柔性是企业对环境变化做出响应行为的一种能力,反映了企业应对环境变化重新配置组织资源和流程的能力,包括资源柔性和协调柔性[8]。资源柔性强调企业在追求多种行动方案中在资源分配方面的柔性,体现为资源有效使用的范围、资源在不同用途间转换的成本和难度。而协调柔性体现了企业协调使用资源的能力,包括识别现有和发现外部资源的新用途和新组合、通过组织系统快速配置资源为目标所使用及应对快速变化的环境有效处理新问题为企业创造利益。具备战略柔性企业能快速重新配置资源更好地对市场机会和挑战做出反应,通过发展创新性的产品与服务更好满足市场需求。

1.3研究缺口

目前文献研究存在的不足体现在:第一,在市场导向的相关文献中很少涉及战略柔性的概念,近期才有学者将战略柔性融合到市场导向和组织绩效的框架中[3];第二,对战略柔性的关注集中在制造或运营柔性的内部视角,忽视了以市场为基点的外部视角;第三,缺乏对市场导向、战略柔性与新产品绩效关系的整合研究,尤其缺乏来自于发展中国家的实证检验。

2概念框架和研究假设

2.1市场导向对新产品绩效的直接影响

市场导向实质上是企业对顾客和竞争者信息的收集和分析,并做出有效反应的行为过程。市场导向企业为持续满足不断变化的市场需要,需要不断设计和完善产品、服务和流程,驱动企业持续采取一种先动性行动来满足顾客需要[9]。关于市场导向对新产品成功和新产品绩效促进作用已被大量研究证实[5~7],Kirca等的元分析结果表明市场导向可以提高企业的新产品绩效(r=0.36,p﹤0.05)[10]。

2.2战略柔性对新产品绩效的影响

具有资源柔性的企业能更容易把现有资源转向新用途,或以更少时间和成本来寻找新资源,更有效根据顾客需求及时调整生产内容,而协调柔性不仅大大提高企业利用现有资源的能力,促进企业实现局部的持续改进,还可涉足新的产品市场领域和开发新的产品组合,促发企业开展各类渐进和突破性创新。

2.3战略柔性的中介作用

市场导向强调对顾客需求和竞争者动向的密切关注,需要对资源进行有效配置和重新组合,并鼓励创新资源的运用,促进资源快速、低成本地在不同用途间转换使用,直接促进企业战略柔性的发展。同时Johnson等提出如没有对市场的关注,任何战略和运作方面的柔性都无法帮助企业创造价值和获取持久竞争优势,基于市场的战略柔性可有效促进企业新产品成功[11]。

2.4环境动态性的调节作用

Jaworski和Kohli提出环境动态性(包括市场变化、技术变化和竞争强度)对企业战略和绩效有重要影响[12]。环境动态性增加了企业面临的不确定性,加剧了产品生命周期进程,市场导向企业将持续感知来自顾客偏好、技术和竞争的变化,引入更多创新性产品以引领市场满足顾客的新需求[5],而具有战略柔性的企业对环境能做出更快速反应,及时发现新的市场机会和加速创新的商业化进程,更有效地促进企业新产品的成功。

5结论和讨论

5.1研究结论

本文检验了动态环境下市场导向、战略柔性对新产品绩效的影响,研究发现:

(1)市场导向和战略柔性对企业新产品绩效均有显著正向效应。该结论为解决市场导向是否有利于企业创新的争议提供了来自中国的实证证据,表明市场导向和战略柔性都有利于企业新产品绩效提高。

(2)战略柔性对市场导向和新产品绩效关系起部分中介作用。揭示了市场导向可通过战略柔性对新产品绩效产生间接作用,显示了战略柔性作为企业预期和适应企业内部和外部环境需要的一种能力,可弥补市场导向企业在动态竞争环境下适应性不足问题。

(3)环境动态性对战略柔性和新产品绩效间关系均无显著性调节效应,表明战略柔性对企业新产品绩效的促进作用稳固且不易受到动态环境的影响;而环境动态性3个要素对市场导向与新产品绩效间关系的调节效应各异,具体而言,技术变化的调节效应不显著,市场变化有边际显著正向调节效应,而竞争强度有显著的负向调节效应。

5.2管理启示

本文对企业的管理实践提供了指导方向:首先,管理者应把市场导向文化视为组织价值观和信念的重要内容来引导企业新产品发展行为;其次,企业要重视和发展战略柔性,通过识别和获取柔性资源来支持企业新产品发展,还需发展协调使用这些资源的柔性能力以发挥资源的最大效用;第三,企业在新产品发展过程中要注意环境要素对市场导向与新产品绩效关系的调节影响,企业在面临较大市场变化时需进一步发展市场导向来促进新产品绩效,在竞争强度增大时,企业要避免为降低新产品发展成本和风险对竞争者的过度关注和学习模仿,形成固化思维导致企业新产品发展受到阻碍。

参考文献:

[1]Berthonp,JHulbert,Lpitt.toServeorCreate?StrategicorientationstowardCustomersandinnovation[J].CaliforniamanagementReview,1999,42(1):37-58.

[2]Virginia,Fernández-pérez,maríadelmarFuentes-Fuentes,anaBojica.StrategicFlexibilityandChange:theimpactofSocialnetworks[J].Journalofmanagement&organization,2012,18(1):2-15.

[3]GrewalR,tansuhajp.BuildingorganizationalCapabilitiesformanagingeconomicCrisis:theRoleofmarketorientationandStrategicFlexibility[J].Journalofmarketing,2001,65(2):67-80.

[4]narverJC,SlaterSF.theeffectofamarketorientationonBusinessprofitability[J].Journalofmarketing,1990,54(4):20-35.

[5]atuahene-GimaK.anexploratoryanalysisoftheimpactofmarketorientationonnewproductperformance[J].Journalofproductinnovationmanagement,1995,12(4):275-293.

[6]narverJC,SlaterSF,macLachlanDL.ResponsiveandproactivemarketorientationandnewproductSuccess[J].Journalofproductinnovationmanagement,2004,21(5):334-347.

[7]张婧,段艳玲.市场导向均衡对制造型企业产品创新绩效影响的实证研究[J].管理世界,2010,12:119-130.

[8]Sanchez,Ron.StrategicFlexibilityinproductCompetition[J].StrategicmanagementJournal,1995,16:135-159.

[9]HultG,tomasm,RobertFHurley,etal.Knight.innovativeness:itsantecedentsandimpactonBusinessperformance[J].industrialmarketingmanagement,2004,33(5):429–438.

[10]KircaaH,JayachandranS,Beardenwo.marketorientation:ameta-analyticReviewandassessmentofitsantecedentsandimpactonperformance[J].Journalofmarketing,2005,69(2):24–41.

[11]Johnson,JeanL,Lee,Rubypui-wan,Saini,amit,Grohmann,Bianca.market-focusedStrategicFlexibility:Conceptualadvancesandanintergrativemodel[J].academyofmarketingScience,2003,31(1):74-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