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保护修复方案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2:06:17

生态保护修复方案篇1

目前,海岛管理部门对项目申请工作进行了有效管理,组织专家对项目申报材料进行评审,并提出改建意见,对于提高项目质量起到了良好的作用。为了进一步规范项目申报,提出以下两点建议。31进一步明确规定项目实施方案编制深度现行的《关于启动实施2012年海岛生态修复示范工程与领海基点保护工作试点工作的通知》财建〔2012〕113号中,规定了海岛生态整治修复及保护项目实施方案编写的大纲和主要内容,对于规范项目的实施方案编写起到了较好的指导和规范作用。但是,没有详细明确每一部分内容编写的深度。由于项目申报各单位对编写大纲理解的不同,编写的内容深度不一。为了全面、翔实、客观、可行地反映项目内容,不同项目之间又具有相对统一的标准,建议制订项目实施方案编制的技术要求,明确编制深度,特别是针对项目的主要内容与技术指标、图件部分应该详细说明。目前,已经组织实施了多个海岛生态整治修复项目,基本掌握了生态整治修复内容,能够进一步提出各内容和技术指标要求。项目申报材料增加海岛所在县级政府的意见当前,海岛生态整治修复及保护项目一般由县(市)级海洋主管部门作为承担单位申报并组织实施。海岛生态整治修复及保护项目,很多是针对有居民海岛的整治修复。根据《海岛保护法》的规定,有居民海岛由沿海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海洋主管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按照各自的职责分工管理。建议有居民海岛生态整治修复及保护项目申报材料,应当征求海岛所在县级政府或项目承担单位同级政府部门的意见,并由县(市)级人民政府或项目承担单位同级政府部门出具申请方案文件申报,以便县级政府统筹管理辖区内的有居民海岛,统一安排政府各职能部门积极参与和支持海岛生态整治综合工作,也便于项目批复后县(市)级海洋主管部门组织实施。

海岛生态整治修复及保护项目实施管理

海岛生态整治修复及保护项目批复后,如何进行实施过程中和实施后的验收和管理,尚未出台有关的规定,各地海岛生态整治修复及保护项目都是参照其他行业项目实施,正在探索经验。本部分针对项目实施管理提出5点建议。建立和完善项目管理流程海岛生态整治修复及保护项目由国家海洋局负责组织申报并同财政部进行会审后予以批复。方案编写、总支项目预算编制、项目实施的基本程序、施工图纸审查、施工过程的检查管理和技术监理、竣工验收管理等是项目实施工作的几大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影响项目执行质量的关键。管理部门应当逐渐完善管理制度,加大管理力度,对项目任务实施管理。陆地上建设工程从申请立项到施工许可,再到工程实施和竣工验收,已经建立了比较完善的管理流程,明确了管理依据和审查要件。对于新兴的海岛生态整治修复及保护项目的任务实施管理,可考虑以下两种方式。(1)项目实施方案批复的同时,财政部下拨了项目经费,后续的管理流程可参照现有陆地上建设工程的管理模式进行管理,如会商规划部门会审建设工程设计方案等,会商建设部门会审施工图纸、审查施工合同、备案安全措施、施工许可证等,会商监理单位和建设部门进行施工监理,会商建设、规划等部门联合进行工程预检查验收等。(2)国家海洋局应当建立具有海岛特点的统一管理的流程,明确项目施工图纸、施工、监理和验收等规定,对项目进行全面管理;也可以对部分环节进行统一管理,其他环节与陆地有关管理部门合作。明确项目勘察、设计、施工、监理单位的资质要求项目勘察、设计、施工、监理单位的能力和水平,直接决定海岛生态整治修复及保护项目实施的质量。目前,陆地上的建设工程,在勘察、设计、施工、监理等方面对具体承担单位都有明确的资质和技术要求。但是,海岛生态整治修复及保护项目不同于陆地上的建设工程项目,涉及岛陆及周边海域两部分,施工作业极易受到天气、交通的制约,造成项目实施难度大、成本多、危险系数高等诸多不利制约因素,部分整治修复内容,如岛陆植被修复、沿岸防波堤建设、植被保护绿化等,都需要考虑耐海水、海风腐蚀和海洋性气候因素,项目实施的风险较大,不确定性较高。应当根据海岛生态整治修复及保护项目属性的特点,以工程量或投入经费为标准,明确提出勘察、设计、施工、监理单位的资质要求,确保项目的有效实施。建立完善的项目档案材料项目档案记录了项目立项、实施、竣工的全过程,而具有保存价值的文字、图纸、图表和声像等是项目档案管理最有效的载体,各种载体的文件材料也是对海岛整治修复及保护项目实施效果的最好见证和检验。对于海岛生态整治修复及保护项目,除了与一般建设工程相类似的档案资料外,项目实施前的海岛现状和项目实施后效果的数据和影像资料尤为重要。海岛生态整治修复是要通过各种人为修复手段改变海岛生态环境受到破损的状态,修复前后的海岛对比资料是说明生态修复效果的最好依据,也是检查、验收海岛生态整治修复项目的重要档案资料。因此,建立完整的项目档案资料,尤其是准确、客观地反映修复前后的数据和影像对比资料,是管理部门需要引起重视的重要环节,也是各项目实施单位需要做好的基础工作。实施严格的质量管理和监督检查海岛生态整治修复及保护项目的部分建设内容是否按照方案实施,在实施工程中难以准确把握。例如,采取补沙的方式整治修复沙滩,由于海水的流动性和潮汐的自然作用,实际补沙的数量很难检查;修复岛陆植被,可能由于极端天气和客观环境的影响,植被的适应性能要求高,造成成活率极低,实际修复的数量和质量难以核实。因此,除了遵循现有的管理规定外,还应当建立结合项目实际的质量管理和监督检查制度,组织管理部门和专家队伍实施跟踪管理和全过程的记录管理,规范项目承担单位按规定执行,确保国家财政资金落到实处,充分利用,使有限的资金发挥出最大的效益,产生最大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国家已经开展了《海岛整治工程管理与绩效评价研究》,建议结合项目的特点,应尽快组织应用,为实施项目质量管理和监督检查提供技术支撑。组建专家团队跟踪项目执行海岛生态整治修复及保护项目刚刚实施不久,无论是管理还是施工技术,可能存在一些不尽完善的部分,国家和地方海洋管理部门应当组建专家团队,采取异地或本地相结合的办法不断跟踪项目执行过程,包括项目施工设计、项目施工、修复技术应用、项目质量管理和安全管理、项目验收及项目档案管理等,查找不足,完善和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和技术标准。国家编制了《海岛生态修复整治技术指南》,专家团队应当跟踪技术指南的应用情况,掌握这些技术是否具有普遍性和实用性,是否有新材料和新技术能够应用,不断提高海岛生态整治修复技术指导的科学性和有效性,真正把海岛项目做成百年大计工程。

生态保护修复方案篇2

XXX市矿场资源丰富,前期矿山资源开采相对粗放、无序,导致生态环境破坏相对严重,生态修复起步晚、进程相对滞后。目前矿山生态修复的方法有稳定化处理法(包括物理、化学方法)和生物修复法(直接植被、覆土植被)两大类。现阶段主要采用的是物理方法与生物修复法结合方式进行,首先在生态重建的前期,采取物理方法对场地的稳定性处理、后采取熟土覆盖、采矿场的填埋等方式创造生态修复条件,后期采取生物修复法进行植树种草等方式进行植被恢复。我市矿山大多采取最简单、成本最低的直接植被或直接覆土植被的方法进行生态修复,其中直接植被成活率低,恢复时间较长,一般需要10-20年,覆土植被成活率高,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常见生态修复方法,更易被大多数矿山企业采纳。

一、调研我市矿山生态修复工作开展情况

(一)工作开展情况

近年来,我市不断加大矿山修复和综合整治力度,建立市级领导巡山责任制,市级领导定期、不定期逐矿实地检查,将矿山生态该修复列为全市34项重点工作之一,建立了矿山修复及综合整治联席会议制度,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多次实地调研、听取专题汇报、安排部署工作,深入解剖问题,破解整治难题。出台了《XXX市露天矿山综合整治三年行动计划》,做到责任到人,跟踪到位和落实到位,市有关局委落实分包县(市、区)督导制度,实行驻地督导、捆绑问责。全面落实“三级”包矿、“两级”包片责任制,实现无死角管控,开展联合督查,建立问题整改台账,持续跟踪问效,确保取得实效。

按照“取缔关闭一批、停产整治一批、修复绿化一批”思路,实行露天矿山“一矿一策”,分类治理。目前,我市共有73座露天矿山,其中有23座处于原始地貌未开采,6座在生产,44座停产进行生态修复整治。采取覆土植被方式现已完成10座露天矿山生态修复,完成治理非法开采、关闭及废弃露天矿山50处;对全市55处采矿废石废渣等固体废弃物,通过移除、覆土绿化、浇水喷淋等方式进行综合治理,已完成治理27处;全市共完成恢复治理面积3.1万余亩,植树290.5万余株,累计投入3.67亿元;对短期内无法综合利用的废石废渣,特别是煤矸石山,开展环境影响和安全评估,坚决防止环境污染、土地损毁和产生安全隐患。

(二)取得的成效

我市不断创新工作方法,其中,XXX县实施“区内修复、区外补偿”双轨制,要求所有持证生产矿山矿区内无条件修复,矿区外延500米无条件修复。同时常绿树种必须在80%以上,成活率必须在70%以上。目前已累计完成恢复治理(含生态补偿区)2.16万亩,植树200余万株,其中区内修复523亩,无主坑口修复632亩,区外补偿20452亩,区内和无主坑口修复率85.2%。XXX县坚持把绿色发展理念融入绿色矿山建设工作中,按照“谁开采、谁保护”“边开采、边治理”原则,督促企业结合环境影响评价报告、地质保护保护与土地复垦方案、水土保持方案等要求,落实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主体责任,对全县14座持证矿山进行综合治理,总治理面积2406亩,植树14.86万株,硬化道路1020米,投入资金4900万元。通过铁腕治矿、铁腕治污,全县矿区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2019年4月21日,“生态文明媒体行”采访团到我市进行专题报道,27家媒体已累计刊发各类正面宣传报道200多篇。4月29日,省自然资源厅在我市召开现场会,来自14个地市和72个县(市、区)的202余名代表到XXX县、XXX县进行现场观摩,对我市的工作给予充分肯定。

二、矿山生态修复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矿山生态修复是一个长期、漫长的过程,目前存在问题较多,主要有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历史欠账多。处于停产整治的露天矿山较多,在落实环境影响评价报告、地质环境保护与土地复垦方案、水土保持方案等方面,历史欠账过多。

(二)整治资金不足。矿区生态环境恢复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矿山企业积极性不高,只有少数上规模、有实力的矿山企业能积极履行生态修复义务,多数矿山企业整治速度缓慢。因历史原因还有很多无主矿山需要属地政府来“买单”,市、县、乡政府财力有限,治理投资短缺,严重影响了全市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工作。

(三)破解难题办法少。大部分县(市、区)对无责任主体的露天矿山的治理还存在畏难情绪,整治模式和资金来源单一,缺乏对新机制、新模式的探索和创新。由于人、财、物等因素制约,相关职能部门的人员配备和技术装备无法满足矿山整治工作的新需求,矿山地质环境监管工作的制度化、信息化和社会化等有待提高和完善。

三、对矿山生态修复治理工作的建议

(一)加快整治进度。督促停产整治及其它有责任主体的露天矿山企业按照“一矿一策”整治方案,及时完成整治任务。同时,打造一批矿山治理与修复示范基地,将我市废弃矿山打捆申报一批国家、省级生态环境综合整治项目,争取政策,通过示范性综合整治,新增一批林地、耕地。对责任主体灭失的露天矿山,各属地按照“一县一策”加快推进矿山生态环境修复绿化工作,最大限度减少裸露地面,增加绿化面积,减少和抑制矿山扬尘。

(二)拓宽资金渠道。一是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对废弃无主矿山,整治资金需求列入市、县财政预算。二是增加土地收益注入。将废弃露天矿山治理与土地复垦挂钩,使矿山废弃地复垦成林地、耕地和建设用地,纳入政府土地储备,土地收益优先用于矿山地质环境治理项目。三是撬动社会资本。鼓励单位和个人进行废弃矿山环境治理,凡被批准治理立项的单位和个人,优先享有土地使用权,并减免与矿山治理有关的收费项目,本着“谁修复、谁收益”的原则,配套制定鼓励投资的优惠政策。四是严格执行相关制度。及时、足额收存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基金,加强审计监督,确保专款专用。

生态保护修复方案篇3

一、最小干预原则

拉金斯是最小干预原则的创始者。档案修复的基本原则是“整旧如旧”、“最小干预”、“材料和措施可逆”以及“最大限度保存档案历史信息”。对“整旧如旧”与“材料和措施可逆”,文物、图书、档案界等认识基本统一,但对“最小干预”理解与认识则存在很大差距。最小干预不是不采取措施,而是采取的措施到位,既不影响档案原貌又能达到修复、加固的作用。干预到什么程度需要很好地把握,需要针对不同的情况区别对待。最小干预实际上是在尽量保持档案原貌的情况下采取一些方法或措施延长档案保管和使用的寿命。在实际操作中可以理解为能不干预则不干预,能小干预不大干预。但直到今天,还有将本不该托裱的档案托裱的现象发生。最小程度干预是修复人员应具备的职业道德和保护意识。一刀切的抢救修复或不管不问等态度和措施是与最小干预原则相违背的,最小干预的具体应用是要在选择修复内容、修复材料、修复方法等方面更多地考虑不影响档案原貌,对档案本体的干预力求最小。

最小干预原则在实际操作中的具体应用是:科学合理地确定修裱档案的范围和应采取的措施,可修裱可不修裱的暂不修裱;能用补解决的勿托裱;能用干托解决的勿轻易用湿托的方法;对浆糊用量要求“宁少勿多,宁稀勿稠”;对补、配材料要求“帘纹宁窄勿宽,绢纹宁细勿粗,质地宁薄勿厚,颜色宁浅勿深”;对修裱质量要求“宁薄勿厚,宁软勿硬”,做到“薄、光、平、软、长”。这几个“宁”和“勿”正是最小干预原则在修裱细节上的生动体现,最小干预突出了保护档案原貌在档案修复中的核心地位。

然而在实际工作中,往往会出现对最小程度干预并不重视的现象,在不经意间进行了过度处理,超越了保护的底线。比如前面所述“能用补解决的勿托裱”,就是基于档案的干预要小于整页托裱而言,但是由于托裱比修补来得快捷,实际工作中以托代补的修复就常常发生。有的档案馆对抢救档案的理解就是不分档案好坏,一律托裱,以便达到整齐划一的目的。在托裱的过程中对档案原件进行最大程度的干预。这种做法便于管理,易于操作,短期内效果明显。但实际对某些档案将造成很大的影响。

最小程度干预并不是不对档案进行干预,修复中不对档案干预是不可能的。最小程度干预的这个度就是数据或经验所提示的上下限或者说阚值,在操作中超过这个阈值就应视为过度处理。这就是具有保护意识的修复与想当然式修复的区别,也是真正意义上的保护与修复的融合。

二、修裱技术与档案保护

修裱的目的是加强纸张的强度,达到延长纸张寿命的目的,但在操作中,不论是主观还是客观都会对档案带来一定的影响。

1、修复过程中破坏了档案原貌

保持档案原貌正是修复工作中档案保护的精华所在,是前人在丰富实践基础上所做的精确而又深刻的总结。离开对档案原貌的维护,就根本谈不上对档案的修复,也就谈不上修复中的档案保护。作为修复工作者,要真正在修复过程中把握住保护这条脉,使修复落脚于保护之上,应首先弄清楚档案原貌的概念。

任何修复处理都不可能对档案原状不产生影响,修复就是要对档案动干戈,经过修复的档案与原件必定会有一定的区别。正如前人所说,档案修复一次,其“精神”就损坏一次,修复的次数越多,和原件的区别就越大。修复得好。档案“精神”就保留得多,修复得不好,档案“精神”就保留得少。

档案原貌,应是指档案在修复前的风貌。进一步说,档案的原貌是档案在修复前本身就具有并在保管利用过程中由于历史性的原因不同程度老化或损坏而呈现的有信息价值的状态。它包括从载体材料、档案信息到装订形式等部分的真实原状和特点以及历史痕迹。实践工作中习惯上所说的修旧如旧,指的就是保持档案原貌。首先,修旧如旧与修旧如初是有区别的。例如对于曾经修裱过、现在需要重修的档案,修裱后添加上去的材料如补纸、托纸、接背加边纸、粘合剂等不是档案原貌。由于去污而被漂白焕然一新、或是变换了装订形式的档案更是改变后的状态。其次,绝不允许翻旧如新。档案修裱规程规定,修裱工作必须忠实原件,不允许做违反真实性的修复,也不允许进行人为的增减补充甚至再创造,更不允许对档案造成损坏。档案如果缺字,即便确有根据,只能附加说明,记载于案卷的考证表中。档案修复并不是为了使档案外观上完美,更不能对档案造成不必要的伤害。例如在用刷上一般不允许用棕刷在档案正面排刷,以防止把字迹刷花或者把纸张刷烂。对两面有字或不得已需要在正面排刷的档案,要求先垫吸水纸然后再排刷,其目的是将棕刷对纸张、字迹排刷时产生的摩擦力降至最低,从而保证档案的安全。在使用水或有机溶剂之前,要求对不同材料的字迹进行测试检查,以判断在使用水或某种溶剂时是否有溶解或流散现象,从而决定对某溶剂的使用或者要求进行加固处理。

首先,修裱过程对纸张有一定的影响。原件纸张用细水雾展平,纸张着过一次水,若用水多,耐水性差的字迹可能出现扩散或洇化现象,对档案造成严重损害。使用淀粉浆糊时,纸张再一次着水,每着一次水,就是对纸张的新一次破坏。一些档案变黑变黄,墨色暗淡无光,常年灰尘泥土、发霉虫蛀使其千疮百孔,用中国传统的修复技术手段修复,要经过去污、揭褙纸、补残、托裱四道主要工序,而这些工作对每件文物的干预又是非常的全面和直接,每遇一次水,档案的“精气神”就会损伤一次,每进行一次修复,对原貌就是一次破坏。

其次,修裱过程中有些档案需要揭褙纸,在揭的过程中如不小心,很容易伤及原件。另外有些时候会将不规整的原件裁切掉一些边角,便于装订,这便是对档案原貌的一种破坏。

2、修裱过程中留下隐患

修裱过程中使用的水和浆糊使档案原件受到了水的侵袭,纸张受潮程度越高,纸性的改变就越快,纸张湿后再干燥,再遇水,再干燥,这样反复,对纸张的物理性影响较大。修裱中使用的浆糊是微生物生长的温床,纸张档案修裱后,在短期内没有干燥,很容易生霉,这样不但对纸张有很大的影响,还会留下很大的隐患。浆糊留在壤件中,当时干燥了,但遇到潮湿情况,也会出现长霉的现象。裱件上墙干燥,如果墙曾经生过霉菌,就会对以前没有长霉的裱件带来二次污染,使其带上霉菌孢子。因此修复过程中水和浆糊的使用如处理不当都会影响档案原件。

某些档案的字迹遇水会扩散或洇化,在修复过程中若没有检查字迹的溶水性而直接用湿托的方法将会破坏字迹。

美国、英国、法国也基本放弃了过去的加网修复、化学修复等“善意破坏”的修复方法,对于破损严重的档案,采用塑封等手段对原件加以保护,基本不在原件上进行修复。

3、修裱质量参差不齐

修裱后的档案从外观上看还是不错的,仔细研究以后会发现一些问题。一是用纸不规范。许多单位无论什么样的档案纸张,在修裱时一律用宣纸托裱。不考虑纸张的厚度,纸张的颜色,这样操作起来较为容易,但难以保证修裱后的质量,如纸的颜色与原档案颜色有一定差距。二是操作不规范。有的档案先补洞,再托纸,有的直接上托纸。在补洞时,部分纸张是随便撕出一个形状粘贴在档案上,形成明显一个补丁。有的纸张边缘破损处经过修复,已经补齐。但补纸与纸叶相接处高出一块,又厚又硬。这是由于选用的补纸和档案纸张厚度基本相同,补纸四边在修复时没有做一些处理所致;技术人员的操作水平和责任心参差不齐,因此,档案修裱质量难以控制。比如浆糊的浓度,10个人配制有10种浓度,刷浆糊的均匀度、排实的程度等有很大的差异。

三、图书、档案界对修裱技术的理解与实际应用

目前,图书、档案界对修裱技术的应用持不同的观点。图书界在修复方法上,坚决摒弃传统的通卷托裱,针对原卷的保护现状与残破现状做具体分析,区别不同情况,予以不同的处理,做到既充分保证原卷在正常使用的情况下不再损坏,以保证研究者的使用和保管者的管理;又做到尽量少修,尽量保持我们目前看到的图书原状,尽量保留原卷的各种研究信息。

赵万里先生在50年代初主持《赵城金藏》的修复工作时,针对过去对卷轴装古籍镶绫托裱的方式提出改进意见,“过去本馆装修的观点是将每一书完全改为新装,此办法开始觉得很好,其后则发现它不对,一本书有它的时代背景,所以自(民国)廿三年后决定不再改装,以保持原样”(赵万里在“赵城金藏展览座谈会”上的发言)。《赵城金藏》修复时更换褙纸,整卷托纸掩盖了经卷背面的信息,应该坚决摒弃。要对原卷的保护现状与残破现状做具体分析,抢救为主,治病为辅,突出重点,抢救那些影响卷子寿命的、必须修整的地方,对破损不严重的地方尽量不动,保持我们目前看到的卷子原状。在外观效果上,要求修复时附加的裱补纸与原卷必须有明显的区别,从而避免因修复干扰原卷固有的研究信息。在保留处理上,要求修复工作本身是可逆的。将来如果有更好的修复技术出现,可以消除目前的修复状态恢复原状,改用更为先进的技术,以便更好地保护遗书。国家图书馆目前正在修复的敦煌遗书也是采用的这种做法,避免通卷修复,能小修则不大修,能不修则不修,必须修时,一定要尽量保证遗产的原貌。

生态保护修复方案篇4

论文摘要:海河流域现有综合规划是1986年编制的,已经难以适应现今流域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要求,必须站在新的制高点上进行修编。结合流域当今特点和经济社会发展要求,阐述了规划修编的指导思想及原则,指出了规划修编工作围绕流域发展与管理应关注的主要内容。

海河流域是我国政治文化中心和经济发达地区,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新

规划修编要重点把握以下八项原则:一是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重点解决好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水问题,努力满足人民群众对供水安全、防洪安全和生态环境用水等方面的需求。二是坚持人与自然和谐的原则。充分考虑水资源承载能力和水环境承载能力,妥善处理开发与保护的关系,促进水利的可持续发展。三是坚持资源节约和保护的原则。继续把水资源的节约、保护、配置放在突出位置。四是坚持流域水利发展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的原则。强化流域水利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提高水利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平。五是坚持全面规划与突出重点的原则。在统筹考虑流域各方面对水利需求的同时,牢牢抓住海河流域水资源短缺、水环境恶化、防洪保安要求高的特点,在规划中着重解决生态环境修复、供水和防洪等方面的突出问题。六是坚持协调统一的原则。妥善协调流域规划与区域规划、综合规划与专业规划、水利规划与其它行业规划的关系。七是坚持继承与发展的原则。现行规划是修订的基础.必须在继承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八是坚持以创新促发展的原则。规划修编力求体现先进性、科学性、经济性,并应重视采用新思路、新资料、新方法、新技术,提出新成果,努力提高规划的科学性。

三、围绕流域发展与管理的需求,突出规划修编的主要内容

流域综合规划应对流域的防洪、排涝、供水、灌溉、发电、航运、岸线利用、水资源保护、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等各项任务,进行全面规划,结合海河流域特点和实际,海河流域综合规划要突出解决以下四方面重大问题。

1.优化水资源配置,构建安全高效的城乡供水保障体系

通过建设南水北调东中线,沟通流域水系,组成海河流域“二纵六横”的水资源配置格局。合理配置引江水、当地地表水和地下水、引黄水以及非常规水等多水源.统筹协调生活、生产、生态用水,受水区和非受水区用水,城市和农村用水。

按照全面建设节水型社会,实施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的要求,提出主要省际河流水量分配规划方案.加大农业节水、工业节水和城市节水力度,统筹灌溉规划、城乡供水规划,以及区域产业布局调整建议规划等,保障饮水安全、粮食安全。

2.维护河流健康,构建清洁良好的水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保障体系

确立河流生态功能,明确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目标,确定基本生态水量,开展北运河等生态修复试点,保障白洋淀、七里海等重要湿地生态用水。

以京津等大中城市水源地、省界缓冲区、地下水资源保护为重点,加强水功能区监督管理,提出水域纳污能力和限制排污总量及分阶段目标,提出地下水限采方案,建立完善的水质水量监控体系。

充分发挥大自然的自我修复能力,拟定官厅和密云水库上游、太行山等重点区的水土保持方案。

3.实施洪水管理,构建人水和谐的防洪减灾保障体系

建立较完善的防洪体系,实现由控制洪水向洪水管理转变,沟通水系、相机调度,注重洪水资源利用。加强中小河流、中小水库、山洪灾害防治、洪水资源利用和岸线利用规划,制定不同标准下的洪水资源利用方案及措施,提出洪水调度方案调整意见。

4.加强综合管理,构建有序可行的水管理能力保障体系

提高流域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能力,健全流域水法规体系,完善规划体系,建立新型的流域管理与区域管理相结合的水资源管理体制和高效的协商机制。完善水利应急机制,积极调处和预防以晋冀豫漳河上游和京津冀晋省界地区为重点的水事纠纷。加强水利信息化.提高水利行业自身管理能力。

生态保护修复方案篇5

关键词:水土保持;生态;环境;探讨

中图分类号:S15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我国是水土流失比较严重的国家之一,轻度以上水土流失面积356。92万km2,目前,尚需治理的面积近200多万km2。为了适应新时期国家发展对水土流失治理的高要求,满足人们对生态环境大幅改善的需要,进入新世纪以来,水利部提出了“加强封育保护,充分发挥生态自我修复能力,加快水土流失防治步伐”的水土流失防治新思路。几年,生态修复的实施,与传统的综合治理相比,其效果更为明显。但从长远来看,生态修复要保持持续、健康的发展,需要我们既要认清破坏生态环境的症结所在,又要注意解决好相关问题。

1生态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

人所共知,生态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是自然因素,二是人为因素。我国人民千百年来靠广种薄收、乱垦滥伐、过度放牧、过分掠夺自然资源生存。随着人口急剧增长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人们对水、土和植被资源的需求量越来越大。人口增长过快,造成了土地不合理耕种,加上长期形成的广种薄收的陋习,陷入了“越垦越荒、越荒越穷、越穷越垦”的恶性循环之中。

2水土保持生态修复的基本概念

生态修复的理念是依靠生态系统自身的适应能力、调整能力、消化能力和组织能力对系统所承受的破坏进行长时间的调节修复,缓解系统外部负荷,实现生态系统的规律性演变,最终是整个生态系统重新恢复正常状况,实现系统的良性循环的过程。

生态修复应用在水土流失治理中是指在水土流失的主要区域,通过生态系统的自身修复机能,另外辅助一定程度上的人工调控措施,最大限度地发挥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机能,从而改善生态系统受损的状况并能对系统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

3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对策及措施

3.1普及国策宣传强化环保观念

在此方面应加强水土保持方面国策的宣传力度,普及该方面的基本常识,让人民意识到不合理的开发利用自然资源造成的水土流失造成的严重后果,使人民自发地退耕还林还草,圈养畜牧,实现人与自然真正的和谐相处;也可以通过生态修复示范点的建立让人民更轻易地了解到生态系统对环境保护的重要性;还应该在学校范围内普及水土保持和生态系统常识,是人民从小形成环保意识;最后还应该大力发动各种媒体进行水土保持知识的宣传,如发放环保手册、公益广告等。

3.2坚持防先于治加强执法力度

应合理运用经济措施和行政措施在保护现有生态系统的基础上予与加强巩固,丰富其物种组成,加强其食物链之间的联系,封山禁牧,使地表植被自然恢复,这种方案相对来说投资少、见效快,适用于未发生水土流失和水土流失比较轻微的流域地区。另一方面,还应该加强执法力度,加强对乱砍乱伐、过度放牧、采土取沙、毁林开荒等不法行径的监管和惩罚,强化人民的法制观念和意识。

3.3制定修复计划因地制宜治理

众所周知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地貌也不尽相同,因而不同地域的水土流失的状况也差异较大,所以在水土流失治理过程总理应因地制宜,结合各地域特点定制切实可行的生态系统修复计划,划定治理区域、统计治理面积、确定修复方案,预算修复成本和年限,按照轻重缓急的原则分区、分时治理。水土流失发生的种类不同,采取的举措和实施方案也应当与之对应不同,可根据水土保持和生态学原理,充分发挥生态环境建设治理措施的优势,先规划铺设草本植物,结合低等灌木和根系较发达的乔木的种植。总而言之,让不同植物协调搭配,使其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建立多样化、多层次的生态系统机构,才能最大限度地获得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3.4建立生态试点发展修复技术

近些年来,虽然我国针对生态修复的理论技术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和探索,但终究没有形成完整成熟的水土保持生态修复理论体系,在以往的科学研究中,我国专家往往过于看重植被对生态系统的影响而忽略了自然界物质能量循环的规律,忽略了对土层中微生物作用的研究,因此水土保持生态修复技术上存在很大的发展空间和科研潜力,因此我国可以多处建立生态系统试点,一方面可以有效地改善试点水土流失的现况,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对试点的研究评价总结经验,进一步完善我国的水土保持生态修复理论体系,进一步促进我国的自然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3.5营造良好的外部条件

生态修复区大多分布在山区,同时也多是贫困区,区内农民群众的生活收入基本依靠土地,生态修复的实施一般会加剧修复区内的人地紧张状况。只有考虑到当地的具体情况,长远利益和近期利益相结合,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并重,解决好广大农民群众的生产生活问题,才能为生态修复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保证生态修复的顺利进行。

4结语

水土保持生态修复理念和技术的发展是治理水土流失的一个重大的创新,同时水土保持生态修复也是一项极其复杂的工程,广受生态学专家和环境研究者们的关注,经络许多年的科研和实践,水土保持生态修复理论已日渐成熟,但为了适应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的今天,仍需锲而不舍地追求和探索。在水土保持生态修复的过程中,应有机地结合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合理选用不同的生态修复治理方案,地方有关政府部门也应该加强监督和执法力度,同时应尽可能低发动广大人民都参与其,共建美好家园、和谐社会。

参考文献

[1]刘荣强.矿产资源开发的水土保持生态补偿机制研究[J].河北水利.2011(09)

生态保护修复方案篇6

关键词:邮轮;邮轮产业;生态预警;生态修复

中图分类号:X82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6)06-0076-02

1引言

2015年6月,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致函海南省政府,原则同意将三亚列为城市修补生态修复、海绵城市和综合管廊建设综合试点城市,三亚成为全国首个“城市修补、生态修复”试点城市。根据由若干专家组成的团队经调研、摸底所形成的三亚市城市生态修复方案,生态治理的目标集中在山体、海岸线、河岸环节。

三亚市是除三沙市之外的我国最南端城市,面向我国南海海域及东南亚诸国,是世界著名的海滨旅游度假城市之一,这里也是我国最早开展邮轮接待的城市之一。自20世纪90年代起,三亚相关港口就开始接待来此停靠的邮轮。2006年,三亚市在凤凰岛开工建设全国第一座邮轮专用码头。2007年,一个8万t级的邮轮码头建成,并接待了首艘国际邮轮在此停靠。2014年,三亚邮轮港二期开始建设,在回填的人工岛周边新建4个邮轮泊位,分别为10万t级泊位1个、15万t级泊位2个、22.5万t级泊位1个,项目竣工后,三亚邮轮港将成为亚洲最大的邮轮母港。2014年,三亚邮轮港接待靠泊邮轮71艘,旅客吞吐人数为15.6万人次。占全国邮轮港份额的9%,规模居全国第三位,仅次于上海、天津两港。

近年来,三亚邮轮产业发展正谋求着更大的突破。三亚地处古代“海上丝绸之路”要冲,临近重要的国际航运线,是我国面向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的桥头堡。为充分发挥与整合三亚的资源优势,2013年1月,三亚市批准实施《三亚市邮轮旅游发展专项规划(2012-2022)》,确立建立以海上丝绸之路为主要辐射区域的邮轮产业发展目标。2014年11月4日举行的中央财经领导小组会议上,提出“一带一路”的战略构想。随之确立的一系列国家层面的发展指引与规划,也均将发展重点指向了三亚邮轮产业的发展。2015年10月中旬,在三亚举行的海南省邮轮游艇产业发展大会,也让三亚邮轮产业的发展渐入佳境。然而,发展往往又是生态保护的主要矛盾面。三亚邮轮产业浪潮式的大发展对三亚基于“双城双修”的建设构成了不可小觑的压力。如何协调两者之间的关系,实现促进三亚邮轮经济的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双重目标,是不可忽视与亟待解决的问题。

2三亚邮轮产业发展的生态风险

从2006年三亚在凤凰岛兴建第一个8万t的邮轮专用码头,到2016年二期扩建项目中的15万t级的专用码头投入使用,三亚邮轮母港的接待能力得到了极大提升。2015年8月8日,新建码头既迎来13.8万t的海洋航行号邮轮,该船载有乘员4771人一同抵达三亚。巨轮所带来的不仅仅是大量的游客资源和经济收入,同时也带来了数千人所携带的垃圾、污水,以及这些游客到港抵岸所产生的交通、消耗、排放等各方面的承载压力。根据发达国家的研究数据,一艘船员和旅客总数为3000人的邮轮每天产生的污染物种类及数量如表1所示。

从已有的信息所知,邮轮港并无处理这些固体污染物的设施及能力,要解决固体垃圾的问题,就必须进行转运处理,从而又产生了转运过程中的再生污染问题。对邮轮进港、出港、泊港期间所产生的水体污染、气体污染,目前也很难进行有效的监控。由此可见,没有环境监控机制的邮轮产业发展势必会是环境保护的极大挑战。大量的污染固体物的处置、废水、废气的产生与排出对三亚邮轮港区的生态必将产生极大的破坏。

2.1港区海岸生物聚落遭到破坏

富营养的污水排放改变海域的生态结构,油污覆盖影响海水内生态光照等,固定垃圾滋生与形成新的有害生态系统等,都对周边生态环境产生极大破坏,港区附近的鱼类、珊瑚、沿岸红树林、栖息鸟类等失去固有的生活环境,生存面临挑战。

2.2港区的建设对海岸原生形态及近海域的直接破坏

通过人工造岛、填海等施工,会直接毁损原有的海岸生态存在,对填海区域的海域更是直接的破坏,并极大地破坏了周边海域或其他生态区的存在形式。

2.3邮轮游客的泊岸旅游对周边地区的生态压力

以近期泊港的“海洋航行者”为例,有约3600名邮轮乘员上岸旅游,大量的人员在短时间、小范围的集聚,密集地从凤凰岛进城,也会导致港区周边生态承载的超量负荷,可能造成不可自行修复的生态破坏。

2.4可能携带的外来物种对周边生态的危险

由于邮轮无论是吨位型号,还是从所其搭载的乘客数量来说,都无疑是一座移动的城市。船体本身、游客、随船货物中都可能夹带着某些动物、植物种子等,它们很容易随船来到港区,并在周边地区生存下来,形成外来物种。一些强势的外来物种可能鸠占鹊巢,形成自身的生物聚落群,逐步吞噬其他生物的生存空间,破坏已有的生态平衡,破坏现有的生态修复能力。

2.5突发性事故造成的生态破坏

一艘邮轮本身存在巨大的不可控性安全隐患,如台风、地震等自然灾害造成的船舶损伤;船舶及岸上设施的爆炸、火灾等事故;船只搁浅、倾翻、人员落水等事故;毒害气体、物体的泄漏等,均可能造成生态风险。

3邮轮旅游区生态预警、治理及修复机制

如何预防、控制与治理邮轮旅游区的生态问题,这不仅是目前尚处于初步发展的中国邮轮业所面临的问题,也是一些邮轮产业发展水平较高的国家所亟待解决的问题。

3.1北美地区污染与生态问题

北美地区是世界上邮轮经济最发达的区域,也是经济发展指数、人们环境需求较高的地区,但他们在邮轮污染防治与生态友好方面也处于落后的水平。根据有关描述,其污染与生态问题有如下方面:

高增长(biggrowth):邮轮乘客在十年里增加一倍;大船队(bigfleet):美国地区营运的邮轮船只从1996年的131艘上升至2006年的200艘;大吨位(bigships):1996~2010年间,最大邮轮的载客量从1800人上升至5400人;高污染(bigpollution):仅在美国海域,邮轮每年所产生的生活污水排量为4.2亿加仑。根据相关规定,未经处理的污水排放仅限制于离岸3英里外;大漏洞(bigloopholes):在监管上存在巨大漏洞,海岸警卫队对排污的检查次数为零;1973年制定的海岸清洁法(cleenwateract)对邮轮企业豁免时间达33年;没有全国性的邮轮污染控制法案,等等。

3.2北美邮轮污染控制法案分析

针对上述情况,在一些国际组织和民间社团的推动下,美国正在联邦法的体系里研究制定“邮轮清洁法案”,以期从法律层面上确立全国性的邮轮污染控制法案。该法案的主要内容包括:在距离美国海岸12海里内禁止排放任何生活污水、油污水和固体垃圾等;在距离美国海岸12海里以外进行限制排放;并由海岸警备队和环保署制定排放标准,以期在2015年达到邮轮污染物“零排放”;利用取样监测的手段对邮轮污染物的排放设备等进行监管;允许中立监测机构及人员随船进行排污情况监督;由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部门鼓励和促进污染物排放监测技术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形成商业化;对揭发雇主的随意排放污染物的违法行为的雇员予以保护措施;允许市民对违反排污法规的个人和机构进行抗议活动;建立邮船污染基金,由邮轮交纳费用,海岸警备队制定基金管理章程等。

3.3我国港区及近海生态区海域生态保护方案

对于我国邮轮港区、近海生态区的环境保护,研究者们从不同的侧面提出了解决方案。

(1)建立相关的污染处理设施。包括在邮轮港区就地建立固体垃圾处理中心,也包括在邮轮船上增加并改进污水、废气的处理设施和净化能力。

(2)制定和完善相关法律制度,对邮轮的排污、邮轮及港区的环境保护设施的建设、邮轮旅游区建设的环境友好的生态保障要求等,均以法律规范的形式加以明确与完善,从制度上保障邮轮旅游的可持续性发展。

(3)建立污染与环境的监控体系。通过环境指标的监控、GiS系统的应用、旅游区生态友好标准体系的建设,通过规划设计、事前预防、事中监控与及时预警、生态功能区的建设及生态修复等手段,实现有效的环境与生态保护管理。

4三亚邮轮旅游区的生态修复思考

根据北美等国的经验,保护邮轮旅游区的生态环境,法律规范是必不可少的控制手段。通过立法措施,规范邮轮港区环境保护设施的强制性标准,入港邮轮的环境保护设施的配置与排污标准,确立生态补偿机制,规范碳足迹与碳排放的补偿机制等。当然,这在实践中会遇到邮轮招商与发展与强化环境标准的矛盾,管理者可能会因为希望吸引更多的邮轮船商而降低对其环境保护设施的要求。

4.1建立生态预警系统

将邮轮旅游区的生态变化纳入到三亚市的海洋环境生态监控体系中,通过GiS系统等预警手段的应用,通过对海域地貌分析、化学物质分析、生物聚落的动态变化等,及时发现三亚邮轮港区环境、生态等方面的变化情况,从而达到预警目的。

预警监控体系中应将旅游环境承载力预警作为重要内容,通过环境承载力的评价与相关预测,进行旅游资源环境承载力、旅游生态环境承载力、旅游经济环境承载力和旅游社会环境承载力各子系统的预警,划分健康生态区、适载区、预警区等相关区域。

4.2借鉴生态旅游认证的相关标准

作为邮轮旅游区各主体单位自我生态性建设的相关标准。以欧洲的“蓝旗”生态认证标准为例,可参考其对游艇码头及海滨沙滩的生态标准,制定适用于改善本地邮轮港区的生态友好的指导性标准。

4.3强化与完善生态功能区

通过在邮轮旅游区建立具有较强修复能力的生态功能区,如建设生态绿化带、建立各类陆地、湿地或海域区的生态保护区等,通过维系较为强大的生态聚落,以自我修复为重要途径来改善该区域的生态环境。

4.4做好邮轮旅游区建设的生态规划

在邮轮港区及邮轮旅游区的规划设计时,就要进行前置性的生态规划,并纳入到总体规划之中。除了常规的环境保护规划之外,还应将生态调节与生态自修复的相关内容纳入到总规划中。

4.5建立碳足迹及碳补偿机制

通过对碳排放超标的相关主体进行罚款,获得改善生态环境的资金,惩治环境保护方面表现落后的单位,从而实现良性循环的目的。

此外,确立文明的社会行为规范,弘扬包括环境友好、可持续发展的文明的生活、旅游、管理行为,不仅仅是邮轮乘客与船员、还包括港区工作者、居民都应秉持的行为规范,保护环境,生态友好,是基于精神文明的社会环境修复功能的扩展。

生态保护修复方案篇7

【关键词】生态水利;河道治理;应用

1.生态水利工程的设计原则

1.1提高河流形态的空间异质性原则

一个地区的生境空间异质性越高,就意味着创造了多样的小生境,能够允许更多的物种共存。反之,如果非生物环境变得单调,生物群落多样性必然会下降,生物群落的性质、密度和比例等都会发生变化,造成生态系统某种程度的退化。由于人类活动,特别是大规模治河工程的建设,造成自然河流的渠道化及河流非连续化,使河流生境在不同程度上单一化,引起河流生态系统的不同程度退化。生态水利工程的目标是恢复或提高生物群落的多样性,但是并不意味着主要靠人工直接种植岸边植被或者引进鱼类、鸟类和其他生物物种,生态水利工程的重点应该是尽可能提高河流形态的异质性,使其符合自然河流的地貌学原理,为生物群落多样性的恢复创造条件。

1.2景观尺度及整体性原则

河流生态修复规划和管理应该在大景观尺度、长期的和保持可持续性的基础上进行,而不是在小尺度、短时期和零星局部的范围内进行。在大景观尺度上开展的河流生态修复效率要高。小范围的生态修复不但效率低,而且成功率也低。整体性是指从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出发,掌握生态系统各个要素间的交互作用,提出修复河流生态系统的整体、综合的系统方法,而不是仅仅考虑河道水文系统的修复问题,也不仅仅是修复单一动物或修复河岸植被。

2.河道治理

2.1河道治理方案

下面就以拉古河为例。拉古闸以下河道渐进入平原,采用的是以堤防为主的规划方案。由于河道右岸地形低于左岸,大多数断面的设计水位要高出地面1m以上,平均高0.53~1.30m,最高达到3.44m,宜修筑堤防。但在该河段中,左岸中华寺北桥以上地势渐高,岸边保护范围渐窄,尤其是中华寺北桥到八家子沟,正是王滨沟上下游大弯道塌岸十分严重的地方,规划采用护岸方案。拉古闸以上基本上采用护岸方案,河道两岸多为山地,岸边较高,除个别断面外,大多数断面的岸边高程都在设计水位以上,平均高17~43cm,最大高差为4.32m,无需修堤,主要是要解决岸滩的稳定问题。该河段保护的土地和村庄主要分布在右岸沿河一带,左岸只有小甸村至松岗堡河口2.6km的河段上分布有村庄,其余7.3km左右河段岸边在山根下或接近山根,不需要布置任何工程,规划为无工程河段。

2.2设计流量和设计水位

整治洪水河槽的设计流量,需根据保护地区的重要性,选取相当其防洪标准的洪水流量,其相应的水位即为设计水位;整治中水河槽的设计流量可采用造床流量或平滩流量,其相应的水位即为设计水位;整治枯水河槽的设计水位可根据通航等级或其他整治要求,采用不同保证率的最低水位,其相应的流量即设计流量。

2.3规划实施建议

拉古河河道治理工程本着先下游后上游、先重点后一般、先消险后达标的原则,先治理城市段再治理农村段,干支流同步分段、分区依次治理,堤防整修完成后再进行堤防标准化建设。具体规划如下:李石开发区规划治理拉古河抚顺开发区范围内左右岸堤防共长18.82km,护岸长18.08km。抚顺县实施规划为治理拉古闸下游抚顺县范围内,左右岸堤防共长15.0km,护岸长15.7km;治理拉古闸至浅沟水库段,左右岸护岸长11.95km;对于右岸拉古闸以上、左岸中华寺北桥以上的护岸工程,一定要根据水流和塌岸的实际情况、以及投资的可能,本着先出险先安排,不出险暂不安排的原则,分清轻重缓急逐步实施。沈阳市实施规划为治理拉古河岸堤防共长1.58km,护岸长4.7km。

3.目前治理水污染的主要技术方法

3.1配水、调水方法

配水、调水对某一城市、区域是一个较为理想的方法,见效快,成本底,但是配水、调水不是真正解决污染水体的方法,只是将污染水体从某一区域转移到另一区域,是上游向下游的转移。如果大家都采用此方法,可以说是污染水体的循环,是一种“恶性循环”,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由于水源的关系,这种方法不一定适应“断头浜”的治理。

3.2SpR污水净化技术

SpR污水处理系统首先采用化学方法使溶解状态的污染物从真溶液状态下析出,形成具有固相界面的胶粒或微小悬浮颗粒,再选用高效经济的吸附剂将有机污染物、色度等从污水中分离出来,然后采用微观物理吸附法将污水中的各种胶粒和悬浮颗粒凝聚成大块密实的絮体,依靠旋流和过滤水力学等流体力学原理,在自行设计的SpR高浊度污水净化器内使絮体与水快速分离。清水经过罐体内自我形成的致密的悬浮泥层过滤之后,达到三级处理的水准,可实现出水回用。污泥则在浓缩室内高度浓缩,定期靠压力排出。由于污泥含水率低,且脱水性能良好,可以直接送入机械脱水装置,经脱水之后的污泥饼可用来制造人行道地砖,免除了二次污染

4.生态水利在河道治理中的应用

4.1构建水生植被

种植沉水植物菹草、黑藻、伊乐藻、金鱼藻、苦草等和浮叶植物睡莲,以吸收和转化水和底泥中的氮、磷、钾等营养物,降低水体n、p、K及必需微量元素的含量与周转速率,抑制浮游植物生长;为多种多样的水生生物提供良好的生存环境;提高水体生物多样性;提高水体自净能力;为水体供氧。

4.2构建水生动物种群

适当提高鲢、螺、鲫的种群数量,以消费浮游生物(特别是浮游植物)、有机碎屑、腐碎、巨大的微生物生物量,以及摇蚊和水蚯蚓等底栖动物,维护生态平衡,净化水体。

4.3种植水生花卉

作为城市河道,从景观的角度出发,在主要景点、桥的两侧,栽种了优质睡莲(选用玛珊姑娘、洛桑、日出、佛琴娜莉斯、大白睡莲等品种),加之原有的10多丛白睡莲,美化了水面。

5.结束语

生态河道的设计需要各方面因素的配合,设计者要拓宽思路,结合生态学、工程学、水利学的知识,相互补充,才能形成一套有效的设计方法。河道的生态化治理是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系统工程,要通过设计、施工、养护等一系列措施模拟一个生物生长的适宜环境,为各类水生、陆生和两栖类动物、植物以及微生物提供栖息、繁衍和避难的场所,并且,除采取工程和植被措施外,还必须有选择的放养水生动物及微生物,恢复生物的多样性,重建生物系统的生态链。

【参考文献】

[1]周立霞,阮国余,赵迎旗.总沐河王庄闸下游河道治理方案探讨[J].治淮,2008(12):14-15.

[2]闫建兵.太原市晋源区风峪河河道治理方案比选[J].山西水利,2009,25(5):38-39.

[3]李国元.阳泉市河道治理方案的比较分析[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3,13(5):119-120.

生态保护修复方案篇8

1引言恢复生态学(Restorationecology)作为应用生态学的一个分支学科,是工程技术、生物技术与管理措施的优化结合产物。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成为研究和解决当前环境问题的热点领域,并在实践和应用中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恢复生态学的内涵应如何确立,恢复生态学中保护与修复的关系,如何保护,是本文研究的问题。2恢复生态学的定义及内涵hu2.1恢复生态学的定义生态恢复是由Leppold于1935年倡导的,恢复生态学这一名称最早是aber和Jordan两位英国学者于1985年提出的。按照美国生态恢复学会(SocietyforecologicalRestoration)的定义,生态恢复是帮助生态整体恢复和管理的过程,生态整体包括生物多样性、生态过程和结构、区域、历史的环境以及可持续的耕作实践等的临界变异范围。国际生态恢复协会(SeRi)对生态恢复的最新定义为:帮助退化、受损或破坏的生态系统恢复的过程。Dobson等将恢复分为修复(Rehabilitation)和自然过程(naturalprocesses)或原生演替(primarysuccession)两个层面,也就是恢复生态学中的自我设计与人为设计理论。自我设计理论认为只要有足够的时间,随着时间的进程,退化生态系统将根据环境条件合理地组织自己并会最终改变其组分。而人为设计理论认为,通过工程方法和植物重建可直接恢复退化生态系统,但恢复的类型可能是多样的。我国植被恢复实践工作者余作岳等给恢复生态学定义为“研究生态系统退化的原因、退化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的技术与方法、生态学过程与机理的学科”。2.2恢复生态学的内涵单纯从恢复生态学的定义,重在生态的恢复。根据生态系统退化的不同程度和类型,可采取不同的恢复方式,通常有恢复、重建和保护三种形式。恢复、重建也可概括为生态的修复,通常恢复生态学注重研究的是生态的修护,而忽略了保护。研究生态系统退化的原因是非常重要的,仅仅帮助退化、受损或破坏的生态系统恢复,是必须的,但是被动的。解决导致退化的根源,胜于解决表现的症状。将退化生态系统的成因、退化的生态过程及其机理等生态系统退化的原因搞清,防止或减缓生态系统的退化,未雨绸缪,防范于未然,是主动的保护。将保护与修护有机结合,保护为先,保修并举,变被动为主动才是恢复生态学更深刻的内涵。3恢复生态学中的保护3.1保护为先,保修并举人类在改造和利用自然的过程中,伴随着对自然环境产生的负面影响。生态系统退化的原因多种多样,有自然因素也有人为因素。如公路、城市建设、水利水电、矿山等工程建设,都会伴随着对自然环境产生的负面影响。不但影响自然景观、造成环境污染,而且还会诱发山体滑坡、泥石流、地面沉陷、水土流失等地质灾害等,威胁人们生命财产安全,造成极大经济损失。尽管工程建设对生态的破坏是必然的,需投入大量的人力财力进行生态的修护。然而,不能陷入破坏-修复简单的模式。工程建设从规划阶段到施工过程,采取主动的保护措施,保护生态少遭破坏,使生态恢复的成本降到最低。例如高速公路切方边坡施工,不可避免的要改变自然山体。如果开挖时不采取相应的技术措施,不仅会对生态环境造成较大破坏,而且开挖后对边坡全依赖被动的支护保持边坡稳定,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所以高速公路边坡施工时应当运用恢复生态学原理,体现保护为先,保修并举原则。所谓的保,保护保留山体生态少受影响。边坡开挖时减少对保留边坡破坏或扰动,充分发挥边坡岩、土体的自承能力,保护其稳定性。这就要改变一些传统的施工理念,只注重边坡开挖部分而忽略保留部分,对保留部分被动防护。边坡的开挖方案确定,不仅要考虑岩石、土体的性质,还应当考虑山体的植被、水系等整体的生态系统。应采用新技术,如对石方边坡可采取预裂或光面爆破技术。预裂爆破,是指沿开挖边界布置密集炮孔,采取不耦合装药或装填低威力炸药,在主爆区之前起爆,从而在爆区与保留区之间形成预裂缝,以减弱主爆孔爆破对保留岩体的破坏并形成平整轮廓面的爆破作业。光面爆破,是指沿开挖边界布置密集炮孔,采取不耦合装药或装填低威力炸药,在主爆区之后起爆,以形成平整的轮廓面的爆破作业。在高速公路边坡施工中,有两种观点应当纠正:一是采取预裂、光面爆破成本高,二是预裂、光面爆破只适合于坚硬完整的岩石。采取预裂、光面爆破直接成本是比普通爆破高,但可以减少超欠挖量,减少支护费用;对保留岩体的破坏影响小,有利于边坡的稳定;开挖面光洁平整,有利后期作业。因此总体衡量,采取预裂、光面爆破是经济节约的。在裂隙发育、强度不高岩体如石灰岩、红砂岩地段,采取预裂、光面爆破,尽管保留岩体上的半孔率不太高,难以达到光滑美观的边坡面,但同样可减少超欠挖量,减少支护费用。裂隙发育、强度不高岩体边坡,更容易造成滑坡、垮塌,更应注重对边坡保留岩体的保护,更应采取预裂或光面爆破技术。开挖时对保留部分边坡的保护做好了,修护的工作量就可大大减少。根据边坡的具体情况采取针对性的防护、美化措施。边坡保留部分保护好的,可少采取或不采取防护措施,只采取绿化美化措施。例如在岩石边坡可喷混播绿化。岩面铺设铁丝、塑料网、锚固,用压力喷混机逐层喷涂混有土壤、肥料、有机质、疏松材料、保水剂、粘合剂等混合料,再喷播含草籽的混合料。3.2合理规划,统筹兼顾改变传统的设计理念,完善工程建设的规划评估体系,将生态保护作为一项重要的评估指标。比如公路建设道路的选线,对山体是绕为主还是以挖为主,不应单纯考虑投资大小,必须考虑生态恢复的代价,科学评估。规划实施前应根据实地情况,修改、完善,不断优化。而优化的一项重要依据就是生态恢复,我国在这方面有许多成功的实例。如广东宏大爆破股份有限公司实施的“,分散矿体深凹露天矿高强度开采关键技术研究成果”,较好的体现了生态恢复的理念。某铁矿的开采原规划两个露天矿同时开采,优化的方案改为取消两矿同时开采,采用新技术集中强化开采一个矿。先开采的采坑可作为后开采矿碴场,节约排土费用和减少占用土地面积(约500亩),为矿山开采和后期农田复垦带来极大方便。缩短了工期,减少了对周围环境的影响持续时间,有利于开采区域的生态恢复,创造了较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工程建设的生态保护一项重要的体现就是资源的循环利用,可持续发展。近年我国注重了矿产资源的深加工,有许多成功的范例。如深圳市安托山投资发展有限公司实施的安托山片区整治工程,属普通的城市建设场地平整工程,按常规的方法将山体开挖后,将渣土外运至排土场。而他们按循环经济的理念,对开采的石料进行深加工,变成碎石,最终的产品是商品混凝土、管桩,加工时沉淀的石粉都利用,加工成路面砖,变废为宝。#p#分页标题#e#4结语环境保护、环境治理,是当今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必须研究的课题。生态环境的破坏,严重影响了人类的生存空间,制约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退化的生态需要恢复,但保护才是使生态免遭或少受破坏的根本措施。加强生态保护的研究是恢复生态学的重要问题,应确立“保护为先,保修并举”的原则。

生态保护修复方案篇9

一、森林生态修复的理论依据

(一)森林生态修复在国内外均取得了宝贵经验和成效,在理论上、实践中均认为是切实可行的。国家把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保护资源环境和加强生态建设作为一项基本国策,为长白山森林生态修复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保证。党的十明确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这是长白山森林生态修复最重要的思想和理论保障。

(二)广大人民群众生态意识和环保意识不断加强,为森林生态修复增添了群众基础和新的动力。

(三)以抗联遗迹为代表的红色旅游线路开通,和以吉林通化石湖自然保护区和三棚万亩红松木树林基地为主线的森林绿色旅游的深度开发,将不断推进通化县森林生态恢复和景观改造。

(四)近年来国内有关森林生态恢复、公益林建设的基础理论已得到重视和发展,林业科技成果和先进适用技术不断推出和应用,为通化县南长白山森林生态修复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和技术支撑。

二、森林生态修复的内容、途径和方法

(一)修复内容主要有3个方面:一是物种多样性修复,二是植被结构和功能修复,三是生态学过程修复。

(二)修复途径根据实际林情,确定森林生态修复走“政策为主导,科技做支撑,保护是根本,恢复为目标”的途径,多措并举,推动森林生态修复工作走上健康发展的轨道。

(三)修复方法1.深入推进植树造林。吸引社会投资,丰富造林形式;选用适生优质树种,加强重点生态功能区人工造林。通化县今年将把被侵占林地全部清收还林,继续抓实退耕还林工程;推进江河防护林体系建设,广泛开展义务植树;提高造林质量,确保造一片、活一片、成林一片。2.强化森林资源保护。教育群众植绿、爱绿、护绿,落实管护责任,加强未成林地封育管护;严格执行天然林限伐政策,抓好公益林建设,扩大公益林管护面积,落实集体公益林补偿,大力实施封山育林工程;加大各类破坏森林资源案件的查处力度,依法惩治滥砍盗伐、滥捕乱猎、非法侵占林地、小片乱开荒等违法行为,为森林生态修复创造良好环境。3.推进城乡绿化美化。继续实施城乡集中连片整治,抓实“绿色城镇、绿色新村、绿色通道”建设,巩固“全国绿化模范县”、“全国绿色小康县”、“吉林省森林城市”创建成果,构建以森林为主体、城乡绿化美化一体的城镇生态系统。4.扎实开展森林经营。森林经营是加快培育森林生态系统的有效措施,要结合实际做好森林经营规划和实施方案,鼓励经营主体自觉开展森林经营。以科学的森林抚育理念,采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实施森林抚育及低产低效商品林改造,提高森林质量和生态功能。5.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通化县申报的吉林通化蝲蛄河国家湿地公园,面积2055公顷,2013年已通过国家专家组评审,并开始建设;吉林通化石湖自然保护区,面积15200公顷,正在申报中。这两个高层次保护项目将对全县森林生态修复发挥重要的示范和带动作用。同时进一步探索森林和湿地生态保护修复新途径、新方法,加强森林和湿地保护监测和试点示范,使生物多样性得到有效保护。

三、近期和远期森林生态建设(修复)目标

(一)确立森林生态修复目标的思路。森林生态修复是一个缓慢、长期、渐进的过程。森林生态修复坚持“自然恢复与人工促进相结合,加大投入与应用新科技相结合,增加绿量与强化保护相结合”的思路,牢固树立抓生态就是惠民生的意识,把森林生态修复作为改善生态环境、造福人民的重点工程来实施;牢固树立打持久战思想,不懈努力,大力培育,增加森林资源;牢固树立抓保护就是抓发展的理念,保护自然,修复生态空间,争取实现县委、县政府确立的在近期创建部级生态县、在远期建成生态文明示范县的目标。

(二)近期目标(2014-2020年):继续推进生态县建设,通过生态工程的实施,力争完成营造林15.7万亩,其中清收还林7.3万亩,增加森林覆盖率一个百分点,达到77.9%。营造红松材果林7万亩,累计达40万亩;营造红松阔叶混交林5万亩。大力实施封山育林工程,森林火灾得到有效控制;森林病虫害危害明显减轻,生态环境质量得到不断改善,生态安全保障体系逐步形成。加大创建部级生态县和部级生态乡镇力度,在2013年通过省级生态县考核的基础上,力争2015年建成部级生态县。

(三)远期目标(2021—2050年):以营造、改造红松材果林和红松阔叶混交林为重点,逐渐丰富森林树种和森林植被类型多样性,逐步培育和演替成长白山生物顶级群落,森林生态功能得到明显加强,构建自然复合生态系统,生态环境质量继续保持优良水平。建成经济繁荣、资源丰富、环境优美、生态宜居,经济、社会与自然环境协调发展,富有长白山区特色的生态文明示范县。

四、对森林生态修复的建议

(一)进一步加大造林补贴力度,解决植树造林资金紧缺的问题,激发农民造林护林的积极性。

(二)提高国家、省级生态林补偿标准,使生态恢复工程和森林管护得到资金支持。

(三)上级应出台实施森林生态修复的相应政策和法规,使这项工作得到法律层面的保障。

生态保护修复方案篇10

论文关键词:宪法修正案亲民性

我国现行宪法(1982年宪法)公布实施后,由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取得了巨大成就。社会生活发生了深刻变化,出现了宪法的一些规定与社会生活的变化存在着明显不相适应的情况。因而。自1988年以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曾先后四次以宪法修正案的形式对宪法的序言和部分条文进行了局部的修改和补充。经过修改,宪法的“亲民性”日益彰显.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确立“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的原则

人权,一般被认为是人作为人所应当享有的权利。从康有为《大同书》推崇“天赋人权”,人权理念就开始在中国公开传播,从那时起到今天。在这一个多世纪追求人权的历史进程中,我们逐渐意识到人权的重要性及其现实意义。2004年修正案第二十四条在宪法第三十三条中增加一款,作为第三款:“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这是我国历史上人权第一次明确地载人宪法。

宪法的核心价值和出发点、落脚点都是为了确认和保障人权。将“人权”写进宪法,标志着中国也走进了“权利时代”。首先,将人权保障写进宪法将使宪法本身也获得了崭新的意义。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面临着深重的内忧外患。有识之士向外求索的结果。是达成了“立宪强国”的基本共识:西方国家因有宪法而强。中国因无宪法而弱。他们从西方“舶来”宪法并把它作为富国强兵的“法宝”,“仿佛一纸宪法便可抵挡百万雄兵”。因此,在中国,宪法一开始就是作为一种政治工具而存在的,宪法的工具主义观消解了宪法的人权保障价值。1949年以后的几部宪法也都服务于总路线或国家根本任务等政治目标,并没有将人权保障确立为宪法的核心价值。而此次修宪则是重大突破,它赋予了宪法以保障人权的本来价值.体现了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突出了人本精神。人权入宪.意味着“人权”由一个政治概念上升为法律概念,由执政理念上升为国家建设和发展的理念.为事业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前景,也有利于人权事业国际的交流和合作。

二、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

社会保障是指国家对社会成员在年老、疾病、伤残、失业、遭受灾害、生活困难等情况时,依法给予物质帮助的制度。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支柱。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关系到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以人为本”首先就要落实公民的生存权和发展权.让群众看病有医保、退休有养老、生活有保障.并根据财力.逐步加大社保力度。

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的宪法修正案在宪法第十四条中增加规定:“国家建立健全同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制度。”这一规定,既是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客观要求和重要内容,也是保持社会稳定、维护国家长治久安、推动改革顺利进行的重要保证.突出反映了党和国家对人民最根本利益的高度关切.反映了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的要求。有利于维护和实现社会公正。

三、完善对私有财产的法律保护

私有财产权是市场经济运行的根基.也是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但在中国传统的政治文化中。一向缺失对个人利益的珍视与尊重,私人利益的宪法地位更是无从谈起。

改革开放30多年来。随着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公民拥有的私人财产普遍有了不同程度的增加,越来越多的公民有了私人的生产资料,广大群众对用法律保护自己的财产有了更加迫切的要求。2004年宪法修正案适应保护私有财产的客观需要,将宪法第十三条“国家保护公民的合法的收入、储蓄、房屋和其他合法财产的所有权。”“国家依照法律规定保护公民的私有财产的继承权。”修改为:“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国家依照法律规定保护公民的私有财产权和继承权。”“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照法律规定对公民的私有财产实行征收或者征用并给予补偿。”这次修宪首先加大了私有财产的保护力度。从而强调了保护私有财产的严肃性。其次扩大了私有财产的保护范围。一是进一步明确了国家对全体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财产都给予保护。二是用“财产权”代替“所有权”,在权利含意上更加准确、全面。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保护公民财产所有权以外的其他物权、债权,以及知识产权等方面的财产权,提供了宪法保障;同时,完善了对私有财产的征收、征用制度,以利于正确处理私有财产保护和公共利益需要的关系。最后.国家依照法律规定保护公民的私有财产权和继承权。解决了市场经济中最敏感、最复杂的财产关系和产权制度问题。是顺应市场经济体制、顺应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举措,可以充分调动劳动者、资本、技术等各种生产要素的积极性,保护先进的生产力。

四、建立紧急状态制度

“紧急状态”是指在一定范围和时间内由于突发重大事件而严重威胁和破坏公共秩序、公共安全、公共卫生、国家统一和国家利益,需要紧急予以专门应对的社会生活状态。在紧急状态下,为了保障公民的基本权利和社会公共利益,迅速恢复经济和社会的正常状态,有必要赋予国家机关一定的紧急权力。

2004年宪法修正案将宪法第六十七条规定的全国人大常委会职权第二十项“决定全国或者个别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修改为“决定全国或者个别省、自治区、直辖市进入紧急状态”,并相应地将宪法第八十条规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根据全国人大常委会的决定“令”修改为“宣布进入紧急状态”:将宪法第八十九条规定的国务院职权第十六项“决定省、自治区、直辖市的范围内部分地区的”修改为“依照法律规定决定省、自治区、直辖市的范围内部分地区进入紧急状态”。经过修宪,我国已将“紧急状态”明确地规定在宪法之中,使紧急状态有了确定的宪法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