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阅读教学及其案例分析十篇阅读教学及其案例分析十篇

阅读教学及其案例分析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2:05:05

阅读教学及其案例分析篇1

关键词:初中数学阅读教学教学策略应用

学习技能培养,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目标和任务。阅读能力作为学生“听、说、读、写”四种学习能力的重要组成要素之一,在学科教学中有着深入和广泛的运用。但在现实教学活动中,初中数学教师忽视阅读教学的运用,片面地认为,阅读教学是语文、英语和政治等文科教学的重要方式之一,轻视对初中生数学阅读能力的锻炼和培养。实践证明,初中生在解析问题、思考分析的过程中,离不开阅读能力的支撑。新的初中数学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就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阅读就是收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通过阅读教学,使学生学会读书,学会理解。通过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能力,提高学生感受、理解、欣赏的能力,使学生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因此,在初中数学教学活动中,数学教师应强化和重视阅读教学,采用行之有效的教学手段,开展数学阅读教学活动,提升初中生的阅读能力水平。下面我结合教学实践体会对当前初中数学教学中阅读教学策略的应用进行论述。

一、在感知教学内容要义中,实施阅读教学策略

学生在学习活动中,通过对数学知识的概念、性质、定理等内容的阅读和掌握,在研究和分析的过程中,掌握其内容要义,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在实际教学活动中,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省略了学生研析、探知的过程,使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定义、性质、定理等内容的掌握“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降低了初中生对数学知识概念、性质的理解深度。因此,初中数学教师要提高学生对定义、性质、定理等内容要义的理解程度,应将阅读教学活动融入知识内容要义教学活动中,通过阅读研析的手段,引导学生对知识内容进行整体和局部的阅读和分析,从而掌握其内涵要义。

如在“平行四边形的性质”新知教学活动中,教师为加深学生对平行四边形性质的理解程度,将阅读教学活动融入其中,对平行四边形的性质采用咬文嚼字的方法,开展如下教学过程:

师:请学生认真阅读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内容,并观察所给予的四边形,思考边、角之间有什么关系。

生:利用学具进行小组合作探究,根据探究的信息说出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内容。

师:请学生认真阅读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弄清楚平行四边形的角和边各存在什么特征。

生:结合教师要求,认真阅读平行四边形性质内容,认识到平行四边形对边平行且相等、对角相等。

师: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平行四边形对边平行且相等、对角相等。

通过对以上阅读教学过程的分析,可以发现,学生在阅读平行四边形定义、性质的过程中,通过整体感知、局部分析等手段,对其知识内容要义的理解更加深刻,掌握更加精准。

二、在研析问题案例内容中,实施阅读教学策略

问题案例是数学知识内涵要义的生动体现和有效概括。问题案例已成为教学工作者教学理念、教学策略、教学手段等内容的有效承载体。教学实践证明,初中生在找寻解题策略及方法的过程中,离不开阅读的活动,离不开分析的活动。研阅活动贯穿于整个案例教学活动之中。因此,初中数学教师在问题教学活动中,应采用阅读教学手段,将其融入学生探析问题、解答问题过程中,通过阅读问题条件、要求,分析条件内涵、关系等过程,建立等量关系,得出解题策略。

问题:用直尺和圆规作一个角的平分线的示意图(如图所示),则能说明∠aoC=∠BoC的依据是什么?

在该问题案例教学活动中,教师采用探究性教学策略,并将阅读教学活动渗透于探究活动之中,要求学生在阅读问题条件内容中,找寻出问题条件所包含的数学知识内容,以及问题条件所存在的等量关系。学生在阅读问题条件过程中,认为该问题案例是关于“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的问题案例,问题条件中存在“构成全等三角形”的等量关系。此时,教师再次引导学生进行问题条件研析,结合解题要求,找寻该问题的解题策略。学生在阅读问题条件、问题要求及条件关系等内容中,经过小组探讨分析,认为该问题可以采用“连接nC,mC,根据SSS证onC≌omC”方法进行解答。其解题过程为:

解:如图所示,连接nC,mC,

在onC和omC中

on=omnC=mCoC=oC

onC≌omC(SSS)

∠aoC=∠BoC

点评:本题考查了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的应用,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性质进行推理的能力,题型较好,难度适中。

从以上教学过程可见,阅读教学的有效运用,对提高学生对问题条件的理解程度起到促进和推动作用。同时,初中生在阅读、研析问题条件,找寻解题策略过程中,对解题策略和解答方法的掌握更加深刻和精准,有助于解题技能的有效提升。

三、在反思评析解题过程中,实施阅读教学策略

阅读教学及其案例分析篇2

关键词:阅读疗法课授课内容讲授方法

2011年5月28日,教育部办公厅下发了《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的通知,要求各高校结合本地区、本学校的实际,制定科学系统的教育大纲和教育计划,组织实施教育教学活动,保证学生在校期间普遍接受心理健康课程教育。据此,泰山医学院结合本校心理健康教育特色,于2011年9月,成立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研室,组建了由精神科医师、心理咨询师、阅读疗法师、音乐疗法师和职业生涯规划师等不同专业背景、不同研究方向的教学班子。教研室挂靠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授课对象是全体大一新生,授课内容除一般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外,还将阅读疗法、音乐疗法作为独立章节写入教材。学生全部修满为3个学分。阅读疗法作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必修课的重要内容,首次列入教学计划,暂定为6个必修学时和30个实践选修学时。其授课内容、教学方法、讲义编写、实践选修课的形式等,都没有可借鉴的经验,教师只能摸着石头过河。经过两年的实践探索,阅读疗法课已受到大学生的欢迎,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现将教学心得与同仁分享。

1精选授课内容

学校把阅读疗法纳入心理健康教育必修课的目的,主要是让学生了解什么是阅读疗法,认识阅读疗法的作用,认可这种方法并自觉运用阅读疗法排忧解难,提高心理素质。因此,教师必须围绕教学目标和课时量来选定理论课和实证课的授课内容。理论课讲哪些内容,实证课重点突出什么,理论课与实证课的课时比例怎么划分,都需要任课老师提前筹划和调研。通过在学生中试讲,收集学生对授课内容的反馈信息发现,多数学生对阅读疗法的理论兴趣不大,他们更关心的是阅读疗法的应用问题。例如,大学生常见心理问题的阅读疗法书方,阅读治疗的成功案例等。根据学生的兴趣点和教学计划,阅读疗法课的内容及课时安排见下表:

国外阅读疗法概论一节,理论部分重点讲阅读疗法的定义、作用及疗效机制。实践部分则简要介绍阅读疗法研究比较成熟的美国、英国、意大利、日本等国的阅读疗法的实践和研究成果。重点推出国外阅读治疗验方,例如,美国治疗抑郁症的验方:伯恩斯的《伯恩斯新情绪疗法》、海涅的《赞歌》;美国治疗失眠症的验方:济慈的《睡去》;英国治疗焦虑症、抑郁症的验方:华兹华斯、勃朗宁的诗歌;意大利治疗抑郁症的验方:朗费罗的《生之礼赞》;日本宣泄痛苦、释放压力的验方:号哭电影《现在很想见你》、哭泣小说《东京塔》等。文学是无国界的,国外的阅读治疗验方,大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问题借鉴和选用。整堂课中,学生表现出对阅读疗法极大的兴趣,聚精会神听讲,认真做课堂笔记,达到了让学生了解阅读疗法起源和国外阅读疗法状况,提高学习兴趣的教学目的。

中国阅读疗法概论一节,分古代与现代两部分讲解。古代部分重点梳理读书养心祛病理论的传承与发展的脉络。例如2500年前,孔子的“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论述了阅读疗法的作用。汉代文学家刘向的“书犹药也,善读者可以医愚”点明了书的药性,提出了读书治病的观点。清代文学家张潮作《书本草》,旗帜鲜明地指出“书就是药”,并将中国几乎所有的典籍进行分类,按中医学理论分析药性、疗效、作用、副作用及服用方法,列出7个阅读疗法处方。在串讲古代阅读疗法理论成果的同时,再精选读书治病的典型案例加以佐证。如,汉元帝刘爽读《洞箫颂》、《甘泉》治好了抑郁症;清代学者焦循读道家的书籍抑郁症痊愈等。通过对古代阅读疗法的梳理,让学生了解到,虽然“阅读疗法”一词源于美国,但是我国读书疗病的历史却源远流长,而且医案丰富,验方体裁多样,充分彰显了中国人的智慧。

现代阅读疗法的理论与实践部分,从1994年沈固朝的《读书也能治病》将国外阅读疗法引介到中国讲起。重点讲几位长期坚持阅读疗法理论与实践研究的学者。如,当今在阅读疗法理论研究领域成绩卓著的北京大学图书馆的王波的阅读疗法理论研究与他的专著《阅读疗法》;泰山医学院图书馆宫梅玲的大学生心理问题阅读疗法对症书方及典型案例的实证研究;台湾大学图书资讯系陈书梅的儿童情绪疗愈绘本书目研究等,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和实践阅读疗法的兴趣。

典型案例与验方分析是阅读疗法课的重点,也是学生的兴趣点。从学生的听课心理来看,他们对这堂课充满期待,有的希望能就自己亟待解决的问题,获得书到病除的验方;有的是为预防未来可能发生的心理疾患储备精神营养。从教学的目标看,要用大量的典型案例,证明阅读疗法的有效性,并根据书疗的效果,分析推导出何种书能够防治何种心病的科学结论。因此,教师必须针对大学生普遍存在的交际障碍、抑郁障碍、情感障碍、适应障碍、焦虑、就业压力、空虚无聊等共性问题,推出阅读治疗成功案例及验方,让每个学生都有收获,有启迪。

案例分析,主要从患者引发心理障碍的生物学因素、社会因素、心理因素三个方面分析病因,强调不同病因应服用不同书药。以抑郁障碍为例。如果是因父母的伤害、亲人的漠视、童年遭而引发的抑郁,露易丝·海的《生命的重建》有奇特的疗效;如果是因失恋、单恋等情感问题引发的抑郁,鲍鲸鲸的《失恋三十三天》、茨威格的《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能读去痛苦,平静心态;如果是因疾病、身体残疾、自卑引发的抑郁,朱彦夫的《极限人生》、海伦·凯勒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能帮助患者超越自卑,建立自信。对于验方,均按阅读疗法的认同、净化、领悟的心理学原理进行分析;大学生常见心理问题的配伍书方则按中医方剂学的君、臣、佐、使组方原则进行分析。

2采用多种授课方法

如何将学生对阅读疗法的新奇感转化成浓厚的兴趣;如何引导学生由自觉运用阅读疗法化解心结。提升到与别人分享读书快乐的助人境界,授课方法是重要环节。理论课,如果纯讲阅读疗法理论,实必枯燥乏味,使学生失去对阅读疗法的兴趣;实证课,如果仅仅讲授案例,可能引起学生的共鸣,但会使教学流于肤浅,不易让学生深入了解阅读疗法的精髓。因此,理论与实证课紧密结合,以实证佐证理论,以理论诠释案例,启发式与互动式的教学方法并举,活跃课堂气氛,增加授课效果。这是教师授课的两大诀窍。

在理论课的授课过程中,阅读疗法的定义、作用、原理,教师均不直接宣讲枯燥的理论,而是通过新奇事件和学生的读书体验,启发引导学生自己归纳总结。例如,阅读疗法定义,就是从拜格斯特开“文学门诊部”这个轰动美国的重大事件讲起。拜_格斯特灵活地运用文学书籍、哲学书籍、史学书籍对前来就诊的抑郁症、焦虑症、空虚无聊症、感情障碍等心理疾患,对症下书,疗效显著的事实使学生很容易将阅读疗法定义的辅助疗病、解除痛苦、释放压力、抚慰心灵的要点总结出来。在阐述阅读疗法作用时,给学生充分思考的时间,让他们根据平时阅读纸质文献、浏览网络文献、欣赏影视作品的目的和不同的心理体验,将阅读疗法的愉悦身心、获取知识、开阔视野、增长智慧、领悟道理的作用,一条条总结出来。

阅读疗法的疗效机制是授课的难点,其认同、净化和领悟的原理很抽象,不易理解。教师则通过本校一女生阅读《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战胜失恋抑郁、摒弃自杀念头的典型案例导出。首先,该生在阅读陌生女人失恋的巨大心理痛苦时,有了感同身受的共鸣感,此为认同;其次,她在体验陌生女子的痛苦时,自己的痛苦被导向了外部,释放了压力,当她将自己的遭遇与陌生女子进行对比时,感到自己的痛苦与陌生女人相比简直微不足道,进而达到了心灵的平衡和平静,此为净化。最后,她掩卷深思,便悟出:为一个不爱自己的人痛苦、自杀真是不值,从而彻底摆脱了抑郁,此为领悟。此案例形象直观、平实易懂,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

在案例与验方分析课中,以互动的教学方法为主,在授课的艺术性上下功夫。为了防止平铺直叙的课件及一言堂给学生带来视觉和听觉的疲劳,教师首先在课件的制作上进行了大胆创新,将静态与动态、无声与有声的画面进行了有机结合。例如,课件中穿插上动画配乐诗朗诵、影视作品的片段、名人名言的话外音等,大大增加了课件的趣味性和美的视觉效果。其次,对案例与验方的分析,进行了分时段、分内容的师生互动场景的精心策划和设计。例如,有阅读疗法师读书治病的现身说法;有学生对同一验方其他案例的补充;有《假如你不够快乐》的配乐诗朗诵;有案例及验方分析后的讨论答疑;有授人以渔的书药选用方法;有听梭罗对你说的话外音:“纠缠、困扰和迷惑我们的问题,同样在所有智者的身上出现过,无一例外。而他们每个人都根据自己的能力,用自己的语言和生活回答了这些问题……解释我们的奇迹揭示新奇迹的书是存在的,如果我们能够真正听进去并理解的话,也许比清晨或春天更有益于我们的生活,并使我们看到事物新的一面;有观看2011年6月中央电视台《欢乐英雄》视频,听歌唱家德德玛讲《从头再来》是如何陪伴她战胜病魔的肺腑之言。“昨天所有的荣誉,已变成遥远的回忆。勤勤苦苦已度过半生,今夜重又走人风雨。我不能随波浮沉,为了我至爱的亲人。再苦再难也要坚强,只为那些期待眼神。心若在梦就在,天地之间还有真爱,看成败人生豪迈,只不过是从头再来……”德德玛激动地说:“我特别喜欢这首歌的歌词,因为歌词非常贴切于我,在我得病的12年中,这首歌始终陪伴着我,给了我战胜病魔的坚强信念和勇气,让我实现了重返舞台为人民唱歌的梦想”。

梭罗的读书名言、德德玛的阅读治病经历,将案例与验方分析课推向了高潮,也使学生领悟了如何寻觅贴切于自己的书药的方法。

3阅读疗法课的效果

泰山医学院把阅读疗法纳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必修课,这是高校普及推广阅读疗法的创新形式。实践证明,通过阅读疗法课的教学,使大学生认识到了阅读疗法的优点和作用,掌握了一种自我心理保健和心病防治的好方法。正如学生说的“读书是最好的心理疗法,心无芥蒂地阅读,然后不知不觉自然联想,最后悄然问平衡了心态,坚定了信心,打开了愁结。阅读疗法的妙处,就在于让人特别有成就感。试想一下,还有什么能比自己解决问题更让人骄傲的吗?”

阅读教学及其案例分析篇3

关键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对策措施

一、提升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必要性及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问题分析

1、提升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必要性分析[1]

语文阅读作为实现交流和协商的重要途径之一,其能力通常包含两个方面:①文字加工能力;②信息获取能力。在现实情况条件下,人们通常利用阅读已经搜集到的信息来实现是指内容的掌握,例如,在看报纸时,在同合作伙伴进行合同的签订时,都需要进行深入的分析和仔细透彻的阅读。因而,在现实情况中,阅读能力是一项必不可少的重要能力素质之一。出于促进学生尽早适应未来的工作环境,满足社会的用人需求,语文教师应在阅读教学过程中重点加强对于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当前,由于社会对于学生综合素质的要求的提升,如何提升阅读能力俨然成为现阶段教育工作的重点关注对象。尤其在国家执行新的课程标准之后,社会对于语文阅读教学的手段方法、教学内容等更是给予了更高的关注,并且对于语文阅读教学的切实开展和有效落实提出了更加严峻的挑战。

2、当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问题分析

(1)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过于注重程序流程

在现阶段的语文阅读教学实践中,相当一部分教师并未对学生开展针对性的语言感受教学,而是以十分传统、较为守旧的方式进行文章的讲析,使学生无法感悟到语言中的独特韵味。例如,在进行《海燕》一文的讲析时,相当一部分教师并不开展词、句韵意的分析,忽视了对文章全局性布控的别出心裁,以及对文章人物的特征、形象的分析,而是单纯的进行分段讲解,更加严重的甚至将大量的抽象的、冰冷的文字符号强行的灌输给学生,造成学生不佳思考的机械性的学习,从而对文章中的独特内涵以及传递的人生感悟毫无反应。没法理解“海燕”这一形象,造成语文阅读教学浮于纸面,并且真正发挥语文阅读教学的切实价值。

(2)阅读教学的教案设计过于注重艺术形式

相当一部分教师存在下述观念:教学环节设计的生动形象或者教案编写足够规整,教学效果就可以实现提升,达到预想的目标。然而,这些教师的教学设计往往限于理想范围,甚至可以归为幻想,无法实现真正的落实。在教学过程中,课堂活动好比教案的机械性翻版,往往忽略了课堂教学的自主性以及互动性的提升。在如此教学情况之下,学生很难将精力全部置于文字阅读方面,相反,处于机械性的跟随状态――随着教师一系列的过于注重艺术形式的问题行走,并且严重受到这些问题的限制。此种教学模式中,教师仍然单纯的依赖于语文教材,并且利用设定的形式问题将学生的思路限定在有限的范围之内,并未实现课堂教学的灵活,无法真正带动学生开展有效的阅读学习。因教师对于新课标的具体教学理念并未形成科学的理解,导致教学形式过于艺术,对于阅读教学的开展以及阅读能力的提升均产生严重的限制。

二、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提升策略

1、突出重点、难点

每堂教学课程都有一个重点,整堂课程的教学都要围绕这个重点展开。为了让学生明确学习的重点和难点,将时间用在重要的知识点上,教师可以在开课前做一个简短的介绍,并做一个重点标识牌,引起学生的注意。在讲到重点内容时,再次提醒,以便同学集中精力。

2、创设教学情景,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利用有限资源,创设出有趣的、具有教学意义的情景,从而使学生积极主动的融入语文阅读教学。对于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而言,其重要的教学资源则是语文教材,因此,教师需要在语文教材中充分挖掘可用资源,利用与课堂教学相关的图片、实际案例等,拉进学生与所学知识的距离,消除学生与知识间的陌生感。例如,在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八年级下册,《岳阳楼记》一节中,在进行课堂教学之前,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播放一段有关岳阳楼的视频片段,在电影片段播放完毕之后,教师可以与学生就刚刚播放的视频进行交流和互动,以此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并由此带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

3、培养学生进行有效的预习

预习工作是课堂教学的初始环节[2],做好预习工作,对于转变学生的被动学习的局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时,还可以使学生抓住听课的重点和要点,提升课堂学习效率。学生利用课前预习时间,提前熟悉课堂教学内容,抓住语文阅读的重点、要点和疑点,具有目的性、思考性的课堂听讲,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注意力,将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获取。例如,在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八年级上册,《苏州园林》一节,在进行课堂教学之前,为学生布置课前预习的任务,并且要求学生将预习的结果写生预习笔记。预习笔记中要涵盖预习文章的具体段落、预习过程中出现的困惑、参考的相关书籍以及得到了何种体会等内容,教师可以依据学生的预习反馈将课堂教学的具体环节进行进一步的完善,以满足学生的学习要求。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为学生布置读书笔记的任务实现阅读预习过程的有效落实,从而一方面有效提升语文阅读的有效性,另一方面强化了学生在文字表达方面的能力训练。

4、采用有效的问题探究学习模式

探究式教学方法属于一种较为自由的方式,即通过教师的言语启发,以及学生的自主性思考、主动性探究和相互间的沟通合作等手段实现学习目标的完成。探究性教学法同样有助于学生兴趣的激发,一旦学生对语文阅读充满了浓厚的学习兴趣,具体教学方式的开展就变得切实可行。这种积极主动的求知方式不仅可以提高语文阅读的教学效率,还可以通过实际的探索过程提高学生的个人能力以及团队合作精神,是一种从实践中总结理论并将理论应用于实践的过程。探究学习模式的关键手段在于:通过语言引导,为学生提出一些富有学习价值的问题,使学生自主的融入课堂教学过程。例如,为学生布置课外阅读任务――以理想为主题的阅读,并且需要自我搜集文章。在布置任务时,先向学生抛出一个开放性的问题“你的理想是什么?”、“你的理想在你的奋斗过程中给予你何种力量?”。通过问题的逐步递进,促进学生怀揣着问题开展更加有效的文章搜寻。同时,要求学生对于所选择的文章进行大意总结,即从文章获得了什么启示?给你何种力量等。

三、结语

本文对于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提升提出了如下策略:突出重点、难点;创设教学情景,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培养学生进行有效的预习;采用有效的问题探究学习模式。实际上,提高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方法还有很多,本文的研究结果具有一定的实践价值,对整个教学效率的提升具有一定的引导和借鉴作用。

参考文献

阅读教学及其案例分析篇4

引言

案例教学法有着悠久的历史,最先运用于法学界和医学界。现代案例教学法兴起于哈佛法学院,以哈佛商学院的推广最为成功,之后的案例教学法多借鉴哈佛大学的经验。我国于20世纪80年代初引入案例教学法,并逐步推广。案例教学法(casemethodsofteaching)是指以案例作为教学材料,结合教学主题,通过讨论问答等师生互动的教学过程,让学生了解与教学主题相关的概念或理论,并培养学生高层次能力的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成功实施对我国的高等教育改革和人才培养有着重要意义。

一、基础英语教学中引入案例教学法的意义

基础英语是英语专业基础阶段的一门主干课程,其主要目标在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英语的能力,为高年级专业课的学习夯实基础。然而作为英语专业的一门传统、必修课程,基础英语的教学状况却不容乐观。基础英语的教学方法还停留在比较落后的阶段,普遍遵循灌输式的教学模式,学生实际运用英语的能力很难得到提高。另外,教材题材相对陈旧,与现实生活不符,缺乏真实、自然的案例,较难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要提高基础英语的教学质量,就要进行行之有效的教学改革,而案例教学法无疑是最佳的选择。案例教学法作为一种创新性的教学方法,对提高学生实际运用英语的能力有着重要的意义。首先,案例教学法能改变学生被动的学习状态,使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在进行案例教学时,学生必须主动思考,对案例进行分析,进而提出解决方案。在整个过程中学生不是为了学英语而学英语,而是把英语作为一种工具,对案例进行阅读分析,进而用英语表达自己的思想,达到综合运用英语的目标。其次,案例教学法不但能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英语的能力,更重要的是能够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因为案例教学的特殊性,使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变为接受知识与运用知识主动探索并举,学生将对教学案例进行理论联系实际的思考、分析和研究。案例教学法还要求学生对知识的广度和深度有新的开拓,进行一系列积极的创造性思维活动。所以,在基础英语教学中实施案例教学法,是提高学生语言水平,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较好途径,能够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基础英语教学中案例教学法的具体应用

案例教学法虽没有固定的,一成不变的模式可以遵循,但要确保案例教学的有效实施,都离不几个基本环节。结合基础英语的课程特点,笔者认为案例教学法应用于基础英语课程教学应包括以下四个基本环节:

1.个人准备阶段

个人准备阶段是案例教学法成功实施的基础,此阶段包括教师的个人准备和学生的个人准备。要确保案例教学的顺利实施,教师的课前准备至关重要。教师的个人准备涉及以下几个步骤:选择案例、熟知案例、分析案例、提出问题和进行教学设计。首先,教师必须对案例进行精心选择。案例的选择首先要符合教学目标,为教学目的服务。如在基础英语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本单元的教学重点和难点,选择和本单元主题相关的案例材料,而绝不是随意选择一个英文材料让学生进行讨论。案例本身必须具有针对性,新颖性,能够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另外,在选择案例时,还要考虑学生的英语水平,案例的难度要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在学生的能力范围之内,能够引发他们的深思,使他们有话可谈。在选择恰当的案例后,教师要熟知案例,对案例进行仔细地阅读。在阅读的过程中教师要解决语言上的难点,掌握案例的核心思想,记录下阅读过程中出现的疑难问题,并且根据自身的阅读推测学生在案例阅读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在仔细阅读案例的基础上,教师要对案例进行全面、深入地分析,从而抓住案例的关键问题,即本案例学生要讨论、解决的核心问题。在进行了案例的选择、分析、阅读及关键问题的提出后,教师要进行精心的教学设计。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教师要考虑诸多因素,如案例讨论中可能出现的观点和问题;激烈冲突的观点如何调和;当讨论出现偏差时如何正确地引导及如何处理有可能出现地突发状况。

除了教师需要为案例教学法的实施做充分的准备,学生的个人准备也是必不可少的。案例教学法实际上对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生在课前需要做大量的准备工作。首先学生要阅读案例,对案例进行分析,进而形成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抓住案例中的关键问题,最终提出解决方案。学生的一系列课前准备都需独立完成,在此过程中学生除了要对案例进行仔细地阅读分析,为了更好地理解案例,提出解决方案,学生还要大量查阅资料,进行相关材料的阅读。较之传统教学方法的课前准备阶段,案例教学法的个人准备阶段对教师和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更繁重的任务。

2.集体讨论阶段

集体讨论阶段包含小组讨论和全班讨论两个部分,小组讨论是集体讨论的基础阶段,全班讨论是集体讨论的高潮阶段。首先,要在课前分好讨论的小组,分组时要考虑学生的能力和性格特质,尽量保证各组能力的均衡。在进行小组讨论时,小组成员依次表达自己对案例的观点、看法,供组内成员讨论、批评、切磋和补充。小组讨论大致经历四个阶段,一是开始阶段,大家自由地表达自己对案例的看法,进入讨论状态。二是分析案例、聚焦核心问题阶段,小组成员对案例进行详尽的分析,通过讨论抓住案例的核心问题,找到需要解决的疑难问题。三是提出备选方案阶段,在对案例进行了分析,抓住核心问题后,提出解决的策略就是关键。小组各成员对案例问题的决策均有自己的观点和侧重,所以在进行小组讨论时,要综合考量各成员的观点,通过讨论提出最全面合理的解决方案。四是讨论如何实施阶段,在提出了具体的解决方案后,接下来的就是要讨论具体的实施过程。某些解决策略看似合理,而一旦实施会发现不具可行性。所以在这一阶段小组成员要对提出的备选方案进行评估,在考虑影响具体实施的各个因素后,决定具体的实施步骤。并且在实施的过程中,每个方案都有不足之处,所以小组成员也要对实施过程中的不足做出评估,争取达成最优的解决办法。小组讨论阶段在整个案例教学法的实施过程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直接影响着全班讨论的效果。小组讨论是合作学习的具体体现,能够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为将来工作能力的提高奠定基础。

在完成小组讨论后,就进入了集体讨论的第二个部分――全班讨论。全班讨论是整个案例教学的高潮,是案例实施最重要的环节。在全班讨论阶段,每个小组选出一位代表对本组的观点、解决方案、具体实施进行陈述,同时也可提出小组讨论时存在争议或未能解决的疑难,供全班讨论、解决。在每组陈述完进行后,全班同学可就有争议的问题进行讨论,对不同的观点进行质疑,畅所欲言地表达自己的看法。在全班讨论的过程中学生的英语口语表达和交际能力得到了极大的锻炼,同时思辨能力也得到了提高。全班讨论的过程绝不是让学生放任自流,漫无边际地高谈阔论,教师在此过程中必须发挥适当的作用,对课堂进行良好的控制。首先,教师要调动课堂气氛,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看法;其次,教师要对讨论进行适时地引导,一旦发现学生的讨论偏离案例的主题,要及时引回;另外,教师要对学生的错误进行适时更正,因为案例讨论的全程都用英语,所以学生难免会犯错误,教师要对关键性的,频繁出现的错误进行指正。当然教师一定要注意度,不能任意打断学生,影响学生正常表达。总之,在全班讨论的过程中,教师要适时发挥调控的作用,但要少做评判与仲裁。笔者通过教学实践发现,学生的思辨能力较强,能够各抒己见,解决问题的思路非常清晰,但与此同时也存在着较严重的问题,即学生不擅长或者说根本无法用英语思维,绝大多数都是首先用汉语想出解决办法,再由汉语转换为英语,而适当的转换对学生来说十分困难,所以在英语表达中词汇、语法错误层出不绝。因此,笔者认为在基础英语中实施案例教学法,关键也是难点之一就在于训练学生的英语思维和英语表达能力。

3.总结反思阶段

在案例讨论结束后,教师和学生要在当堂做及时的总结和反思,这是案例教学中给予重视程度不够,但实际作用十分关键的一个环节。在此阶段,教师首先应引导学生进行总结和反思,让学生对本次的案例学习做概括,谈谈从此教学案例中学到的东西,得到的启示以及可以改进之处,让学生看到自己的进步空间。其次,教师要进行总结和反思。教师要强调案例中的重点、难点以及此次案例学习的成功和不足之处。对于学生的错误进行更正,对不完整之处做以补充。另外还要对学生的表现给予点评,要以表扬、鼓励为主。教师还需根据此次案例教学的效果和学生的反应进行教学反思,鉴于课堂时间有限,教师的教学反思还需延伸到课下,教师有效的教学反思对案例教学的不断改进有着重要的意义。

4.案例报告撰写阶段

案例教学的最后一个阶段为案例报告的撰写阶段。案例报告的撰写由学生在课下完成,学生以英文书面形式将案例进行有条理的分析、总结。基础英语课程的案例报告有一定的模板,实际上是要求学生完成一个短小但完整的英语论文。在案例报告的撰写过程中,学生的英文书面表达能力和论文撰写能力能够得到显著提高。当然,在学生撰写完案例报告后,教师还需仔细阅读学生的案例报告,进行认真批改。

阅读教学及其案例分析篇5

文学类文本阅读是高中语文尤其是高三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它们在高考试卷中总分值为25分,所占的比重相当大。文学类文本阅读材料以小说为主,但小说篇幅长、容量大、头绪多,它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是作者对现实生活加以综合熔铸而成的,比现实更复杂、更典型。它的特点决定了在高考试题中,小说阅读是一大难点,许多学生在答题时选择了放弃小说改答实用类文本阅读中的人物传记。如何改变学生喜欢阅读小说却无法正确规范答题、拿不到高分的状况,让学生真正掌握阅读、鉴赏小说的方法,这是一个难题。我在高三文学类文本阅读复习课上尝试采用了“少教多学”的教学模式,希望这种状态能有所改变。

基础课程改革纲要提出,要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就是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这种现状;要让学生主动地参与,乐于接受、勤于学习,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少教多学”的教学理念就是一种教学方式的转变,实现了教学重心的转变:一是从以“教师的教为中心”转变到“以学生的学为中心”;二是从以“课堂教学为中心”转变到课堂教学与学生课内外自学相结合,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下面,我以小说阅读中鉴赏人物形象这一考点的教学为例谈谈我运用“少教多学”这一理念的具体做法。

一、自主复习,熟习旧知

高一、高二语文都有小说阅读单元,高三学生具有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有一定量的小说阅读积累。而必修三第一单元学习中外小说,重点就是欣赏人物形象。所以在课前我要求学生找出必修三的课本,自主复习学过的关于小说的基本知识,了解小说的三要素,掌握常见的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课堂上我通过《林黛玉进贾府》《祝福》中几个典型例句的抢答提问,完成了对基础知识的复习,既检查了学生知识掌握的情况,又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二、了解考纲,探究考情

高考大纲对文学类文本阅读明确要求:“欣赏作品形象,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落实到小说阅读中,即要求我们能够准确把握小说人物的形象特征,学会赏析刻画人物的技巧,分析作品塑造人物的用意或作用(表达思想情感)。我用ppt课件把考纲要求、常见题型、常见及变式设问方式等内容给学生一一展示,让学生了解考纲、探究考情,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

三、例题解析,归纳方法

典型例题是应考复习中的重要一步,要以此让学生了解解题思路,掌握正确的方法。

首先,引导学生阅读小说。初读,思考问题:小说的主人公是谁?小说写了他的哪几件事?每件事体现了人物怎样的形象特点?让学生能抓住关键,迅速突破,通过抓核心情节,把握人物形象的主要特征。从分析情节人手,知道情节是人物性格、命运及其变化的载体,也是其具体的体现。再读,划出外貌描写、心理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细节描写的句子,并做注解,写出此句体现了人物怎样的形象特点。通过抓人物描写,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三读,找出小说中描写环境的段落,明白自然环境会烘托人物性格和暗示人物命运,社会环境则是人物性格形成和命运发展的根本原因。

其次,引导学生理解题干含义,明咿答题要求,注意采点,规范作答。在当堂训练环节,让学生当堂板书答案,并与规范答案对照,现场评分,分析评分理由,找出其中的不规范之处,及时总结经验教训。通过分析学生现场书写的答案,让学生认识到在人物形象塑造的考查中常见的误区并采取行之有效的策略。

最后,再总结出小说阅读题三步走的答题方法,第一步:读——小说三要素,把握主旨;第二步:想——分析题干,明确要求;第三步:写——组织语言,准确表达。

四、真题演练,巩固技巧

例题解析,让学生掌握解题步骤,总结答题方法。那么.当堂的真题演练就是对当堂学到的知识方法的及时巩固,做到了讲练结合,实现了学生的“多学”并充分调动了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老师的有效引导、引领,使学生对小说阅读的分析理解到位,较好地实现了教学目标。

高三复习时间紧张,课堂教学任务繁重,这种讲练结合、课堂教学与学生课内外自学相结合的教法,效果明显。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学生掌握了高考小说阅读题的考点要求,熟悉了出题模式,能够针对不同文本,理清思路,掌握答题重心,小说阅读的解题能力与规范性答题能力明显提高。同时,这种课堂模式的运用,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参与意识,激发了学生阅读的兴趣,使学生乐于讨论、善于学习,培养了合作探究能力,提高了课堂效率,真正实现了“少教多学”这一教学理念的核心内涵——“以学习者为根本、为中心、为主体”,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阅读教学及其案例分析篇6

1.课例研究的提出是教科研回归本原的一个举措。时至今日,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以往以教授专家的研究作为蓝本的,以探索教育规律为主要价值取向的,以科学主义为主要研究范式的教科研,与教师的日常工作距离甚远,因此,不可避免地出现了种种异化。提倡教师的研究回归本原,就是关注实践问题的解决。即教师的研究以行动研究为首选,以课堂教学为研究的主要场所,以实践反思为主要特征,以指导教育实践获取策略知识、促进师幼共同成长为首要目标。

2.朱永新教授曾说过:“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实质上就是一个人的阅读史,而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民族的阅读水平。”绘本是孩子“人生第一本书”。绘本善于通过浅显的故事来阐述幼儿平时难以理解的、较为深邃的内涵。

3.绘本阅读作为一种教学形式走进课堂却还是近几年的事。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由于经验的缺乏和认识的不到位,绘本阅读教学也曾陷入种种困境之中,这也吸引了更过的教育教学工作者的关注,借着前人的经验,在绘本阅读的切身体验中,也引发了我们对绘本阅读的教学的一系列思考,激发了我们对绘本阅读教学的研究和学习的热情,关于优化绘本阅读的教学策略的几点思考。我们通过探索优化绘本阅读教学途径、挖掘绘本中与孩子相关的多元价值来优化绘本阅读的指导策略,使幼儿园的绘本阅读渐渐融入到幼儿的生活中去。

4.好的绘本犹如一粒幸福的种子,播撒到孩子的心田,开出美丽的花朵。绘本阅读的世界是有趣、快乐、充满魅力和感动的世界,我们将寻找适合幼儿阅读需求和特点的绘本,探索优化的阅读指导策略,以便更好地培养幼儿的阅读兴趣和能力,为其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研究目标

以课例研究作为一种载体,通过校本教研活动这种方式,在平时的学科教研组活动中开展包括专业理论学习在内的教师教育,寻求理论向实践转移的有效途径,然后通过课堂教学这个载体进行实际操作,让老师们在“学习—实践—认识—再学习—再实践—再认识”过程中使得实践性知识不断丰富,实践智慧不断提升,不断提升教师专业素养,从而达到优化绘本阅读教学的目的。

三、研究内容

1.绘本阅读教学内容选择的适宜性。

2.绘本阅读教学目标确定的适宜性。

3.绘本阅读教学环境创设的适宜性。

4.绘本阅读教学中教师有效指导的策略。

5.绘本阅读教学中教师有效评价的策略。

四、研究时间2010年9月——2011年7月

五、研究对象语言领域组成员及其所任课班级的幼儿

六、研究方法

1.课例研究法: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做好课例撰写和分析记录,研究在绘本教学活动的准备阶段、实施阶段、评价阶段中所出现的教学问题和事例,从问题中反思研究,将课例和理论学习结合起来,寻求有效的教学途径和科学的教育教学规律,为探索有效的绘本教学提供实际参考依据。

2.文献研究法:通过查阅教育理论文献,广泛收集资料,掌握新的研究动态和研究成果,结合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和能力水平,提取有价值的教育素材,联系实际,不断为课题的研究提供最新经验和理论依据,保证课题向纵深发展。

3.行动研究法:将教学实践与研究工作相结合。教师在研究中有计划地进行教育实践,并对自己的教育实践活动作自我评价、自我调整、自我总结,提高研究的质量。

七、主要参加者

八、研究措施与步骤

(一)研究措施。

1.以理论学习为先导,明确研究目标。明确课例、优化、幼儿园绘本阅读、教学策略等相关理论,了解当前幼儿园绘本阅读教学优化策略的研究现状,学习、借鉴前人的经验,逐步理清思路,探索绘本阅读教学有效策略的运用,对优化幼儿园绘本阅读教学有较正确的认识和定位。

2.语言领域组绘本教学优秀课例的设计、研究、剖析。在课例研究中,基于真实情景进行“问题——设计——实践——反思”,帮助教师将已有的经验上升为先进的教学理念,将教师的教学理念转化为教学行为,促使教师在行动中自主学习,自主发展。体现“三个阶段、两次反思、行为再跟进”。“三个阶段”是指:教师在备课时根据已有经验进行独立自主教案的原行为阶段;同伴在集体备课时进行探讨研究,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同伴研课成果的新设计阶段;邀请专家进行听课后指点,再次升华教学理念的新行为阶段。连接三个阶段活动的是两轮有引领的合作反思:(l)教师的个人教学反思;教师已有行为与新理念、新经验的差距,完成更新理念的飞跃。(2)专家和同伴的评课反思;反思性的教学设计与学生实际获得的差距,完成理念向行为的转移。这样的流程多次往复,达到螺旋式的上升。

3.以教学案例(录像)为切入点,通过对案例的深入全面的剖析,寻找活动案例中存在的问题,针对问题进行分析和研究,从而进一步达到优化绘本阅读教学策略的目的。

(二)研究步骤。

1.启动准备阶段(2010年10月)。主要任务是拟定课题计划,成立课题研究小组,搜集课题研究的相关资料;注重研究者自身专业素养的培训与提高,为后续的课题研究顺利开展创造必要的条件。

(1)梳理和总结过去开展课题研究的基本经验、了解本园绘本阅读开展现状,以优化课堂策略作为绘本阅读的切入点进行研究。

(2)确定课题研究的方向,成立课题组,并确定以语言领域组为单位的课题研究小组以及子课题研究内容《以课例研究为载体优化幼儿园绘本阅读教学的策略研究》,讨论制订课题计划。

(3)广泛查阅、收集有关早期阅读、绘本阅读、课例研究、优化绘本阅读策略的文献资料,制作索引目录,把查阅的有关资料提供“菜单式”理论学习目录,供语言领域组的成员互相参考学习。

(4)做好前期的问卷调查。

2.实践研究阶段(2010年11月——2011年5月)。本阶段是课题的具体实施阶段,主要是组织实施课题计划,收集来自实践点的反馈信息,主要通过问卷调查、集体备课、说课、观察反思,开展“跟进式课例研究”、“优质课评选”“绘本阅读教学案例剖析”“中心问题交流会”等一系列的研讨活动,不断探索优化幼儿园绘本阅读教学的策略。

(1)召开课题组成员会议,制定各阶段研究目标,讨论开展研究的形式。

(2)开展“优化幼儿园早期阅读教学策略”的调查活动。

(3)开展绘本阅读相关研究活动。如:课例研讨、中心问题交流会、教学案例研讨、优质课评选、片段教学等活动。

(4)搜集典型材料,整理、撰写优化幼儿园绘本阅读教学的策略课题研究案例及课题论文专辑等。

(5)进行阶段性成果总结和交流。

3.梳理总结阶段(2011年6月~2011年7月)。

(1)整理、总结、展示绘本阅读课题研究成果。

(2)撰写课题总结。

九、预期成果

阅读教学及其案例分析篇7

本节内容选自湘教版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Ⅱ)第三章“区域产业活动”第一节,与课标要求相关的是“举例说明产业活动中地域联系的重要性和主要方式”。本节内容是继前两章学习人口与环境、城市与环境后,从“产业活动”层面展开论述,探讨人类产业活动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综述产业活动和地域联系,为具体学习本章的重点知识农业、工业和交通运输等主要产业活动做好铺垫,也为后面“人地如何协调发展”的学习埋下伏笔,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本节内容在全章的地位如图1。

二、目标导航

知识与技能:了解区位的定义,理解影响各种产业活动的区位条件及其发展变化;举例说明生产协作联系的方式;结合生活事例了解商贸的含义及主要环节;明确科技与信息在产业活动中的作用;理解工业地域在布局上要发挥区域优势,因地制宜、扬长避短。

过程与方法:通过图片、实例、动画演示,增强感性认识,掌握分析问题方法,提高自主学习和研究问题的能力;通过对现实事例的分析,了解影响产业活动的因素及发展变化;运用具体事例分析产业活动的地域联系方式,培养利用材料、事例综合分析问题、表达自己见解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养成积极参与、主动与他人合作的习惯;了解产业活动地域联系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激发认真求学的热情;树立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三、重难疑点

就本节教材内容而言,正文大量穿插阅读材料、插图和丰富的活动。阅读材料图文并茂,活动多是针对正文和阅读后设计的案例,建议阅读材料和活动根据课堂容量进行取舍。教材结构比较清晰,主要包括两项学习内容:一是产业活动的区位条件;二是产业活动的地域联系。下面对本节教材重难疑点进行分析。

1.“区位与位置的区别”疑点解析

区位,一方面指该事物的位置,严格说,不仅表示一个位置,还表示标定的一个地区、范围;另一方面指该事物与其它事物的空间联系。这个联系一般解读为两大类,一是与自然环境的联系,二是与社会经济环境的联系。因此,生产活动和城市的形成、发展是受到自然和社会经济两大要素影响的结果,即区位条件的分析。“区位”对学生来讲是陌生的,因此教材首先阐述区位,但并未对其下确切定义,而是通过生活实例解读理想区位。

2.“产业活动的区位条件”重点剖析

关于区位条件,包括:一是所有活动都与区位有关;二是产业活动对区位的要求与产业特点、科技发展水平密切相关;三是工业产业活动受自然条件的影响较小,可选择面相对较大。

正文主要分析人类各种产业活动的区位条件:农业受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技术条件的影响,有地域性和周期性特点;矿业受自然环境中石油矿藏分布状况限制,并受运输条件影响;工业生产受自然条件影响,但更重要的是受市场、原料、能源、劳动力、技术等社会经济制约。与农业相比,多数工业具有地域上的灵活性和季节上的连续性。商业和服务业的区位主要指向消费市场,其区位选择既有市场最优原则,也有交通最优原则。主要产业活动的区位条件及区位选择目的分析如表1所示。

这部分内容重在分析如何选择理想的区位和理解不同产业活动具有不同的区位特征,需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正确理解区位含义,知道各产业活动的区位条件受产业自身特点及科学技术的影响,差异很大。

3.“产业活动中地域联系的四种方式”难点探析

关于产业活动中的地域联系,教材从四个方面进行论述。一是生产协作条件:多道工序之间的联系模式;零部件工厂间的联系模式。二是商业贸易联系,区际贸易、国际贸易——现代物流。三是科技与信息联系,网络的发展加强信息和技术交流,导致技术的地域扩散。四是因地制宜,扬长避短。发挥地区优势,导致产业活动的地域分工,进而形成产业集群。这部分知识是本节教学的难点,也是课标的能力要求。产业活动中地域联系知识网络如图2。

该部分内容知识点丰富,教学中可运用相关图片及生活实例,通过观察、讨论理解相关教学内容。

四、活动建议

本节教材共安排4个阅读、5个活动和6组图。阅读材料拓展、延伸现有教材知识;活动侧重课堂知识运用于实际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复习、巩固教材知识;插图作为地理学科的特殊语言,直观形象地补充、完善教材知识。

1.阅读材料运用

阅读一:区位与我们的生活。该则材料用众多身边生活实例对“区位”作简单了解,没有知识上的达成要求,能使学生认识到区位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可作为引课之用,或插入教学环节中,亦或取消。

阅读二:宝钢集团公司。属于对教材内容的拓展,对生产多道工序间的生产协作联系做相应的案例补充,可作拓展学生的知识面用。

阅读三:技术的地域扩散。该则材料作为教材中“科技与信息联系”的解释、补充,能帮助学生理解“技术的地域扩散形式”,可作简单了解。

阅读四:我国纺织业的“产业集聚现象”。配插图3-10纺织厂内景。图文结合拓展教材知识,更直观真实地展现纺织厂的生产情况,作为教材正文的补充解释,不作知识上的要求,但可作为教学案例。

2.活动教学建议

活动一:文字材料详尽,配图3-1深圳区位示意图,图中信息量丰富,建议以图释文,要点落实在图中,引导学生从图中找到区位条件在空间上的分布规律和特点,教会学生“会学”地理。活动中的三个问题均属材料分析题,通过材料分析,学生不难得出,区位特征主要从位置和交通两方面分析;崛起原因主要由政策和地理位置决定;深圳发展充满活力则依赖于政策而出现的科技、旅游、交通的综合协调发展,以及优秀人才的汇集。通过“活动”,让学生思考得出“聚落的区位条件是可以改变的”、“区位条件影响聚落的形成和发展”等结论,同时为后续“交通运输布局对区域发展的影响”的教学作好铺垫。

活动二:该活动为课堂练习,旨在从诸多影响产业活动的因素中,引导学生抓住主导因素。通过“活动”,学生加深理解主要区位条件对产业活动的影响。活动时,教师可以提示:对主导因素指向明显的企业,往往会在主要区位条件比较好的地方落户,如甜菜制糖—原料产地(称为“原料指向型”)、普通服装—廉价劳动力(称为“劳动力指向型”)等,以帮助学生理解。

活动三:属案例分析题,配图3-3某服装生产专业镇工业联系示意图。示意图直观展示服装的生产流程,以图释文,深化学生对生产协作联系的理解。通过“活动”,学生学会对具体的一个地区或案例进行生产协作上的分析,并进行简要评价,从而加深理解产业活动的地域联系。

活动四:属知识巩固类。通过“活动”,学生知道生产协作和联系的主要形式有集聚型和分散型;学会通过某产业活动地域联系的分析,运用“因地制宜”的产业布局原理,评价这一产业活动在地域分布上的合理性。跨国公司为减少市场上的交易成本提高经济效益,或接近原料产地,或接近消费市场,或接近金融市场,或接近劳动力资源丰富的地区,在全球范围内寻找最优区位,以获得最佳效益。

活动五:属知识应用类。第1、3题为巩固练习,第2、4题为实践“活动”,加强知识应用。通过该“活动”,学生对商贸联系、科技与信息联系的理解更深刻,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

3.图像图表利用

图3-2、图3-4、图3-5、图3-6、图3-7可归为一组图,展示工业生产过程中的生产协作关系。图3-2展示零部件工厂间的联系,图3-4到图3-7展示多道工序间的联系模式,属于图图结合,把各生产环节组合起来观察思考。这类图可让学生自行对比观察,教师加以引导,再补充小结。

图3-8为现代物流过程中的商贸联系示意图,是对商贸联系的诠释,在教学过程中不宜补充和拓展,只要学生理解现代物流的基本流程即可。

图3-9为某市产业空间集群分布示意。工业联系导致工业集聚从而形成工业地域的过程,该图有很直观的空间展示,建议教学过程中作为案例教学。

五、教学建议

本节内容教学方式比较灵活,可分散本节知识点和案例到后面农业、工业、交通三节中,也可按照教材安排进行教学,安排1课时完成。新课标强调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强调教师的案例教学,活动建议“联系本地实际,讨论某一工业企业的布局特点,以及该工业企业的原料供应和市场联系”。关于该课标的活动在实际教学中注意以案例教学为突破口和切入点,可参考如下步骤。

情景创设导入:结合阅读材料“区位与我们的生活”创设情景,播放相关图片或视频,引导理解什么是区位。

引导发散思维:列举人类从事的产业活动,并说明其与周围事物的联系,利用探究深化学生对产业活动区位条件的理解。

案例对比分析:农业、矿业、工业、商业和服务业本地案例各一,对比讨论布局时主要考虑的区位因素,得出不同产业部门的区位指向。完成活动2配对连线,加深对工业主导区位的理解。

小组合作讨论:分组阅读教材图3-2“汽车生产过程的生产联系”,活动3“某服装生产专业镇工业联系示意图”,图3-4、图3-5、图3-6、图3-7和阅读材料“宝钢集团公司”,讨论各种产业活动生产过程中的地域联系。

多媒体引导:播放现代物流的发展、互联网在现代产业活动中的普及、工业地域的形成等视频,师生共同分析得出商贸联系、科技与信息联系和工业地域形成的因地制宜、扬长避短。

阅读教学及其案例分析篇8

【关键词】社会福利与社会救助课程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6-0016-02

“社会福利与社会救助”是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核心主干课程之一,课程的政策性、实践性较强。其课程培养目标是:帮助学生理解社会救助与社会福利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并在此基础上系统地了解发达国家、中国的各项相关制度的演变历程、现状及改革等,使得学生能够从理论与实践、国外与国内、历史与现状等各种角度去解读社会救助与社会福利,并对中国相关制度的特点有所把握。其教学内容主要包括社会福利基础理论、社会救助基础理论、社会福利制度、社会救助制度等。

为满足“社会福利与社会救助”课程教学活动的需要,目前所撰写的教材,教学内容的表述主要是以“史”和“制度”的形式呈现。所谓“史”,即对以往且主要是新中国成立后的社会福利与社会救助实践活动的简要回顾,是对发达国家、中国社会福利与社会救助制度的演变历程、现状及改革的回溯,目的是帮助学生了解并加深对社会福利与社会救助的实践认识,从而更好地掌握社会福利与社会救助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所谓“制度”,即对发达国家、中国社会福利与社会救助制度要点的概述,尤其是以编写教材“当下”的中国社会福利与社会救助政策要点的概要介绍,目的是解读政策,帮助学生把握“当下”政策精髓,从而更好地指导社会福利与社会救助工作(包括毕业论文撰写)实践。但是,在课程教学活动实践中,由于教学对象主要是出校门进校门,对社会生活缺少基本认知的90后大学生,且受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限制,运用传统的教学思路与方法,教学效果不甚理想:一是“史”展不开,学生难以对社会福利与社会救助实践形成深刻认识,影响到对基本概念和理论的认识、理解;二是“制度”滞后,教材编写者“当下”政策概括在教学时已成“过往”,难以对学生认识社会福利与社会救助工作(包括毕业论文撰写)实践起到指导作用。

如何在教学实践活动解决好上述两个问题,是实现“社会福利与社会救助”课程教学目标的关键。对此,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做了以下尝试,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一、重视学法指导,指导课程导读

教育学指出,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其特殊性表现在间接性与简捷性、交往性与实践性、教育性与发展性、引导性与指导性。由于学生具有不成熟性,学生的认识活动只有在教师的引导下,才能有效地达到认识的目的,因而,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尤其关注教学过程的引导性与指导性,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因此,在教学中要抓好学法指导。

所谓学法指导,是指教师通过一定的途径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传授、诱导、诊治,使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并且灵活地运用于学习之中,逐步形成较强的自学能力,即教会学生学会学习。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在其发表的著名研究报告《学会生存》中指出,“未来的学校必须把教育的对象变成自己教育自己的主体。受教育的人必须成为教育他自己的人,别人的教育必须成为这个人自己的教育。”解决上述“‘史’展不开”问题的要点,就在于此,即让学生主动地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简单地说就是学生自己主动地学习,自己有主见地学习。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学“无非教师帮着学生学习的一串过程”,使“学生能自为研索,自求解决”。因此,对学生的学法指导,关键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在规定的时间内,让学生做到对某一问题有自己的理解、分析和判断,获得基本知识,学到基本技能。在教学实践活动中,核心是要抓住自主学习的研究性、开放性、能动性和过程性等特征,在课上要适时抛出问题,调动学生的研究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地开展研究。如在讲授社会救助的理论基础部分的贫困理论,提出“腾讯公益慈善基金会”、淘宝众筹“凉山汉达公益网店”等公益组织,要求学生利用网络搜集社会公益组织的活动信息,并进行分析、归纳、整理、提炼,从中发现有价值的信息,进行其活动效果的研究,从而收到让学生置身于一种动态、开放、主动、多元学习环境中,以多样化的方式、方法和渠道去获取知识,积累一定的感性知识和实践经验的效果,使学生清楚学习的着眼点不仅是对知识的加深和拓宽,更是将所学知识加以综合并运用到实践中。在该问题研究过程中,还要求学生关注改革开放前中国社会公益组织的状况,促使学生了解、梳理中国社会公益组织的“史”。

学法指导的内容还包括学习计划的指导、阅读的指导、观察的指导、记忆的指导、独立思考的指导、学习程序的指导等。学生在学习期间取得知识的基本渠道与方法主要是阅读书本,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尤其要重视对学生的阅读指导。指导阅读,首先要指导学生明确阅读目的,制定好阅读计划,其中包括阅读的要求、范围、时间、步骤、方法等;其次要指导学生学会利用网络、图书馆查阅资料;最后要为学生提供一些阅读材料,引导学生根据课程目标有选择地进行阅读。阅读的计划安排,要有时间上的拓展,不能仅仅局限在学期学习活动中,而要利用好寒暑假期。作为有效的时间拓展,就是在开课前的假期放假前,为学生提供课程的专业书目,如迪尼托《社会福利:政治与公共政策》、武川正吾《福利国家的社会学――全球化、个体化与社会政策》、迪肯《福利视角:思潮、意识形态与政策论争》、埃斯平・安德森《转型中的福利国家:全球经济中的国家调整》、罗兰德《地球村的社会保障:全球化和社会保障面临的挑战》、谢若登《资产与穷人:一项新的美国福利政策》、安东尼《发展型社会政策》、Hobarta.Burch《社会福利政策分析与选择》等,要求学生阅读3-5本,并完成读书心得。该读书心得计入平时成绩。为使学生能够深刻认识社会福利与社会救助的社会历史背景,了解其实践活动,提供阅读书目还要充分考虑学生的阅读兴趣,除专业书目外,还应提供一定的文学作品或影视作品,如狄更斯《雾都孤儿》和《大卫・科波菲尔》、雨果《九三年》和《悲惨世界》、高尔基《童年》和《在人间》与《我的大学》、老舍《骆驼祥子》、茅盾《子夜》和《春蚕》与《林家铺子》、余华《活着》、苏童《红粉》等。

除前述阅读指导外,还应注重课前预读,要求学生课前要有计划的安排预读,并以章为单位,撰写预读心得。预读心得的内容主要是梳理出章节内容提纲、提炼出该章的主要概念,归纳预读重点等。预读心得计入平时成绩。

通过上述做法,尤其是预读指导,其主要目的就是活化教材中的“史”,让学生切实地感受社会现实,加深学生对社会福利与社会救助的现实意义的认识。

二、活用教材,辅以参考资料

教育学理论指出,教学活动是由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双边活动,教与学是辩证统一的,因此,在教学活动中要重视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动作用相结合的规律。这主要表现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于组织者的地位,具有主导作用,要引导学生学习的方向、内容、进程、结果和质量,发挥学生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学生是学习过程中的学习主体,具有主动作用,受学生本人的兴趣、需要、情感、意志和价值观,以及原有的知识经验、思维方式、能力水平等制约的影响,学生对外部信息的选择、内部加工具有能动性、自觉性、独立性和创造性。这其中兴趣的影响力很强。而心理学告诉我们,对待大学生,调动学习兴趣的途径之一就是求新。

近几年来,随着我国综合实力的不断提升,社会福利与社会救助政策处于一个不断完善的历史时期,新的制度、政策不断出台,这就带来了教材内容滞后的新情况。其具体的表现主要是前述的“制度”滞后。那么,解决这一问题的思路,一是活用教材,要义就是紧密联系社会现实,与时俱进。“社会福利与社会救助”作为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核心主干课程,其较强的政策性、实践性,要求教学内容应与国家的政策、制度保持高度一致性,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我们应不断做出内容的适时补充与调整。二是对新近颁布、修订、实施的法律法规、政策制度,以参考资料的形式,通过对教材内容进行增、简、改,做出适时的调整,保持所学知识与社会发展的一致性,即所谓求新,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增,是根据社会福利与社会救助的发展变化,在教材中延伸与拓展或适当充实与课程培养目标关系密切的内容,尤其是补充社会福利与社会救助的热点、重点问题,补充新的法律法规、制度政策,以保证教学内容的现实性,使学生所学所知与社会现实保持较高的一致性,从根本上解决教材内容的滞后。如在老年人社会福利部分,补充了2013年7月1日起正式施行的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并重点强调“常回家看看”已列入法律,即与老年人分开居住的家庭成员,应当经常看望或者问候老年人;用人单位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保障赡养人探亲休假的权利。再如随着中青年农民进城务工,以及不断加快的城市化进城,留守老人、留守妇女、留守儿童已经成为不断引起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教学中补充介绍了各地有关“关爱服务工作的实施意见”。

简,将教材中法律法规、政策规章已经删改的内容进行删减或简化,对已停用的政策规章进行简化处理,即将其作为“史”,只对其存在期限做简单的介绍。如城市住房救助部分,教材中主要重点介绍的是2007年《廉租住房保障办法》、《经济适用住房管理办法》。但2011年国务院颁发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和管理的指导意见》(〔2011〕45号),提出重点发展公共租赁住房;2014年住房城乡建设部、民政部、财政部《关于做好住房救助有关工作的通知》(建保〔2014〕160号),提出了规范住房救助的方式,即对城镇住房救助对象,采取优先配租公共租赁住房、发放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租赁补贴实施住房救助。因此,对教材内容进行了适时调整,一方面补充了公共租赁住房的有关精髓内容,另一方面对《廉租住房保障办法》的内容进行了简化处理。

改,是对教材的内容根据国家政策的调整重新进行逻辑编排,使其与社会发展的现实保持高度一致性。如农村扶贫开发工作,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工作报告中提出“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扶贫理念,据此即需要对教材的原内容进行较大的修改,以求是网《关于“精准扶贫”,你需要了解的十个关键点》为蓝本,及时引入“精准扶贫”相关内容,以保证授课内容的常新常精。

三、案例分析,促进教学互动

教育学中有教学过程中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结合的规律告诉我们,教学活动中,学生主要是学习间接经验,并且是间接地去体验;但要使人类的知识经验转化为学生真正理解掌握的知识,必须以个人以往积累的或现实获得的感性经验为基础。因而,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结合,实际反映了对教学中传授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与丰富学生感性知识的关系、理论与实践的关系、知与行的关系的科学处理,对学生的学习效果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从教学实践看,案例教学是实现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结合的有效途径与手段。

案例分析,是指以教学案例为基本教学素材,将学生引入实践情景中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案例分析的过程不是以教师讲授为主,而是以学生之间的讨论和辩论为主,能有效促进教学互动。案例分析是让学生通过案例把握获得知识的更有效方式与运用的思路、方法,而不仅仅是获得知识本身,将培养能力放在比获得知识更重要的位置。

案例分析的实施,首先在于选取案例。选择案例是案例分析的首要条件和关键,即要讲求真实性、针对性、时效性、典型性,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围绕学生的实际情况来选择案例,从而起到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的作用。其次在于分析讨论案例。教师的引导性分析,对学生的讨论走向直观重要,这是案例教学成功与否的关键,需要教师课前的精心准备。讨论时,教师可以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以组为单位进行讨论,每组可指派代表向全体回报案例分析的思路、方法和结论,阐述自己的观点。教师在整个讨论过程中要扮演好导演、教练的重要角色,及时正确地引导学生,协调沟通,使讨论顺利得进行。最后是总结归纳案例。讨论结束后,由教师根据教学要求进行归纳总结,并给予学生必要的点评。但需要注意的是,归纳总结并非是简单地给出案例讨论的答案,而是指出案例讨论的思路、难点、重点、应解决的主要问题,切中要害地点评讨论的不足之处与成功之处。

选取案例,网络媒体是非常有效的渠道,当然,如果能有亲身经历的实践活动,学生的讨论兴趣或更加浓厚。因此,利用学校周边的街道、社区组织,建立实践基地十分重要。入介绍农村留守儿童救助时,可以2015年5月成都推出的“云课吧”关爱留守儿童计划作为案例,组织学生讨论。但在讨论前要注意引导学生关注该计划的核心,即计算机在线网络平台。探讨网络平台在这一计划中面对其扶助对象――留守儿童的利弊,在贫困地区实施的可行性。通过讨论,要使学生认识到扶助计划的可行性、针对性是不能脱离扶助对象及其生存环境的,在研究、制定扶助计划的过程中,切实可行是整个计划的核心与基础。

如此,案例分析才能真正发挥教学活动的积极作用,做到学生学有所得。

参考文献:

阅读教学及其案例分析篇9

1.1读者借阅档案具有凭借价值和情报价值

在网络环境下建立读者借阅档案,具有凭借价值和情报价值.“档案是人们社会实践活动的原始记录”,而读者借阅档案是由读者借阅的图书转化而来的历史陈迹.从档案的载体上看又保留有真切的原始标记,如当事人所借阅的书名、馆藏号、时间等.同时高校读者档案又记录了图书馆历史活动的事实和过程式以及图书馆在发展中的经验教训,它作为信息的一种原始贮存形式,给人们提供大量的情报和知识,它是一个有比较稳定形成规律的借阅档案.是高校图书馆对读者阅读情况的了解和对馆藏资源使用情况的记录和依据.使高校图书馆馆员能及时研究、分析读者阅读情况.并根据读者需求提供服务,达到提升大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研究品质的目的.

1.2读者借阅档案所提供的数据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读者借阅数据具有一定参考价值,它能预测高校图书馆的发展.读者借阅档案是高校图书馆在进行图书流通活动中直接形成,具有查考价值的各种数字、文字、图表形式的历史记录.它是运用读者在图书馆所借图书记录形式对某一时期内的馆藏情况进行表述分析,并对高校图书馆读者借阅状态和馆藏发展进行统计调查、统计分析、提供原始数据资料和实行借阅监督.

2网络环境下建立读者借阅档案有利于图书馆发展

2.1有效地反映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的质量

网络环境下建立读者借阅档案能有效地反映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的质量,“现代图书馆信息服务的质量是指反映图书馆信息服务满足读者和社会明确或隐含需求能力的特征和特性的总和”.因此,人们可以通过借阅档案查到读者通过接受图书馆的信息服务,究竟得到了什么,馆员为之服务的技术质量怎样;其次,还能了解到读者如何得到信息服务的,同时也能看出高校图书馆为之服务的质量.

2.2有效地反映高校馆藏建设情况

网络环境下的高校图书馆大多采用计算机借阅,因而对每一个读者的借阅状况都十分清楚.馆员可以通过借阅档案及时了解读者的借阅情况.例如:通过借阅排行榜看出经典名著依然是阅读的首选,说明学术的内在精髓是相通的,阅读者不但不会影响专业,反而有很大的促进作用.读者借阅档案记载了读者在阅读活动中的阅读全过程,它可以作为高校图书馆在馆藏建设中分析馆藏利用情况的依据,还可以分析读者对本馆馆藏信息的需求情况.从而杜绝馆藏资源建设中的盲目性,促使高校馆藏资源建设更加科学化.

3网络环境下加强读者借阅档案的管理

博士和博士后教育是最高层次的教育,是各国培养高层次人才的基本途径,博士教育的质量往往意味着一个国家的科学研究水平.为了保证读者借阅档案所反映事物的客观实效性,需要一套科学合理的管理方法来实现网络环境下借阅档案的管理.而网络环境下的读者借阅档案管理水平的高低,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数据分析结果的科学性和可用性.

3.1读者借阅档案的管理

在读者借阅档案的基础上建一个读者借阅档案系统存入于文件服务器,读者借阅档案系统由技术部门负责,为了确保读者所借阅资料信息的隐私,任何人不得擅自检索他人档案.必须设专人管理,馆内由于工作需要只限馆长、采编部主任、借阅部主任可以根据需要进行检索、分析.其次,在校园网上只限读者本人检索自己借阅情况.对一些具有科研课题的教师、博士生读者档案应实施加密管理.

3.2读者借阅档案的检索

在读者借阅档案管理首页,按照提示输入口令,选择超级用户,输入密码,桌面上就会出现网络读者借阅管理系统,这时就可以根据需要检索到读者借阅情况.

(1)读者借还档案窗口.点击读者借还档案窗口,就出现馆藏号、馆藏、读者证号、借阅日期、借阅人员、归还日期、归还人员信息.这时输入所需图书馆藏号+图书到馆时间,按确认键,就会出现该书到馆后的信息以及被哪些读者使用过,该图书的利用率就可得知.输入读者号+读者开始使用读者证时间,按确认键,就会出现该读者到图书馆利用图书情况.通过这个窗口可以及时掌握图书馆每本书的利用率及读者阅读图书情况.

(2)读者借阅排行榜窗口.通过读者借阅排行榜,选择所有类目或分类+文种+时间范围,可以检索到有关的图书信息.例如:检索《红楼梦》一书最近被借阅次数,选择所有类目、文种为中文,在输入时间范围为2007年1月~2007年2月就可以检索到《红楼梦》一书的借阅次数,通过借阅排行榜窗口检索到某一种图书或某一类图书在某一时段读者借阅排行状态.

4结论

阅读教学及其案例分析篇10

一、增强阅读积累,发展科学素养

科技文阅读复习应在以下几个方面下工夫:第一,科技文阅读在选材方面应力求内容的新颖性、时代性,蕴涵的丰富性、教育性,表达的独特性,及对学生的吸引力。内容过于浅显、过于晦涩难懂或过于陈旧,都不利于激发、保持和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2011年许多地区的中考科技文阅读命题在选材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如浙江丽水的“Dna计算机”,北京市、山东临沂、浙江义乌的“核辐射”,浙江台州的“食品安全”,重庆市的“揭秘害羞”,山东青岛的“植物预测术”等。第二,倾心于增强学生的科学积淀。在保持和提高兴趣的基础上,还要不断拓展学生科技文阅读的深度和广度,增强复习教学的力度。第三,着力于学生科学精神的培养和科学思想方法的领悟。科技文的语言和内容是载体,其中所包含的科学精神和思想方法才是精髓。

例(1)17根据你对全文的理解,概括一下“诺贝尔精神”、(4分)(2(111年江苏宿迁卷)

[参考答案】17.(4分)执著求真的科学精神(经年累月的苦守)(2分);造福人类的“大功利心”(关注人类命运的博大情怀)(2分)。

这个题目给我们的启示是,要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选文所包含的科学精神和思想方法,要以深入理解内容为基础,以抽纳和提炼为途径,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去粗取精、从无到有地分析推导和升华生成新的思维成果。这个过程既可调动学生的阅读心智,也利于实现科学精神和方法的内化。

二、开放思想空间,张扬阅读个性

科技文往往要客观呈现某些科学现象、科学探索过程以及人们对科学热点问题的观点、看法,这就为学生的阅读提供了比较宽阔的思维空间,教师要利用这宝贵而有限的空间,一方面让学生充分阐发自己对这些现象、过程以及事物相关关系的独特感悟和个性理解,另一方面引导学生以个人生活体验为基础,对作品中的人物言行、对某些科学论断发表评论,提出看法,即从赏评的角度个性化地解读文本。

例(2)16.综合全文信息,结合你的思考,在下面横线上为选文补写一段议论性文字,作为文章的第语段,要求先明确表述观点,然后进行简要阐述。(80字左右),(3分)(2011年四川眉山卷)

[参考答案]16.“2012末世论”的观点是错误的,因为地震的发生,有一定规律可循,但至今人类还没有弄清地震产生的机制和原理,地震具有很大的随机性,是地壳自然运动的结果,地震频发是正常的。

例(3)10.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本文内容,对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的言行作出评价。(4分)

材料:当“非典”肆虐之时,记者问病情的控制情况。有人说已经控制得很好,钟南山说了实话:根本没有得到控制,,在一次会议上,钟南山对两例“非典”死亡病例的公认结论大胆质疑。会后,有朋友问他:“你就不怕判断失误吗?有一点点不妥,都会影响院士的声誉”钟南山平静地说:“科学只能实事求是,不能明哲保身,否则受害的将是患者。’(2011年浙江温州卷)

[参考答案]10.(4分)①钟南山在社会热点、焦点面前,不选择沉默或逃避,有不惧流俗的勇气;②他坚持真理,凭着科学家的良心,为了公众利益站出来说话……

这两个题目提示我们:一、教师要善于为学生的个性理解寻找时机,创设情境。二、要围绕核心内容开阔思路。三、解读选文要形成相对完整的思维过程,如例(2)要求在正确把握已有论题和论据的基础上,树立观点并进行论证。例(3)要求从选文内容中获得感悟,再用感悟观照材料,最后对人物言行作出评判。因此开放思想空间,张扬阅读个性,不但能够有效促进学生对文本的深入解读,而目可以呈现学生的思维过程,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迁移和评价能力的发展。

三、诱导探究,力主创新

阅读过程首先要“走入”作者思维的路径,去认识作者所表现的生活世界;然后是对这个世界和承载它的语言载体的鉴赏与评价;接下来应是研究层次,即用发展的眼光和开放的心态,对作品作理性思考和创意解读。科技文中的探究性和创造性阅读就是要培养学生对作品的“研究”与“理性思考和创意解读”的思维能力,这种能力要求显然是在分析理解与鉴赏评价能力层级之上。

探究性阅读要求突出运用联想、想象和演绎归纳等思维方式,多角度、深层次地挖掘作品的思想意蕴,解决作品中的难点疑点,并作出判断。材料的多样性、角度的多元性、能力要求的综合性以及答案的丰富性是其突出特点。科技文阅读复习要引导学生关注选文的疑难处、关键处和空白处,既要针对选文内容探究,也要从广泛联系的角度生成新的思维成果。要注重在以下三个方面作好引导:一是由表及里,无中生有。以选文及链接为素材,透过现象领悟本质,通过结果导出原因,由已知发现未知。二是由此及彼,揣测推断。以选文已有的道理或原理为条件,通过联想、想象和假设,揣测事物的前因后果,判断事物的性质,推导出新的结论。三是求同比异,出新入深。通过辨别和比较,去粗取精,去伪存真,进而求证事物的相同相异之处,从而获得深刻和新颖的认识。

例(4)14.根据文章内容和链接材料,就垃圾问题进行探究,写出你的两点发现,(4分)(2011年浙江舟山卷)

[相关链接]

材料一目前我国历年垃圾堆存量约60亿吨,占用耕地达5亿平方米。全国660个主要城市中,有200个城市陷入垃圾包围之中

以城市人口6亿为例,如每人每年产生440公斤垃圾,年产生垃圾量为2.64亿吨、

材料二英国的垃圾填埋率为9f)%,意大利为74%,美国为67%……美国的废纸利用率为60%,铁罐头盒回收率为25%,玻璃回收率为20%

[参考答案]14.示例:(1)我国城市面临严重的生活垃圾问题,加强环保教育刻不容缓i(2)海洋面临着人类生活垃圾危险;(3)发达国家在处理垃圾问题方面有各自成熟的技术。,

例(5)14阅读下面材料,结合文章内容,解决问题(3分)

材料:据报道,上海世博会的世博轴安装的空调系统与众不同,它在世博轴桩基下面埋藏了700千米长的塑料管道这些管道是“热泵”的一部分

问题:世博轴安装的空调系统是如何利用浅层地温能的?(浙江宁波卷)

[参考答案]14.①世博轴桩基下面

埋藏的管道是“热泵”的一部分。②使用“热泵”传递浅层地温能,实现冬暖夏凉的效果。③通过管道中的水传递热能,储存热量。

例(6)14,科学家们不断探索,揭开了一个个自然之谜回顾你学过的课文,并结合上文,说说科学家们的“揭秘”有何意义

(帮帮你)可回忆:《亿石吟》《大自然的语言》《旅鼠之迷》(2011年浙江湖州卷)

[参考答案]14.(共3分)答题要点:①利用大自然,为人类造福;②采取防范措施,避免或减少大自然对人类的危害;③从大自然的规律中获得启示或警醒……

这三个题目为科技文解读和复习教学作出了很好的导向:引导学生领悟和运用科学有效的探究方法。如分析提炼法,对已有材料的“言外之意”、深层意蕴或本质特征进行分析揭露。如归纳法,在认识某一材料的思想内涵或事物的本质特征的基础上,归纳多则材料的相同之处或相异之处。如演绎法,学会运用已知的科学原理和知识,联系实际生活中的事物,进而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探究获得结论力求客观、全面、准确,既要基于多样的材料,又要跳出具体材料的窠臼;既不能钻牛角,以偏概全,更不能夸大其词、空穴来风。判断推导过程力求合乎逻辑,顺理成章。

创新性阅读就是对选文作创造性解读,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思维习惯和创新能力。这是阅读能力的最高层级,也是阅读能力培养的最重要的价值取向。

例(7)16.发挥想象,简要描述一下虚拟现实技术在旅游景区中的应用(3分)(2001年山东枣庄卷)

[参考答案]16.参考示例:在网上可以建立虚拟景区,让人们在网上过一过虚拟旅游的瘾。通过立体界面的形式,浏览世界各地的风景名胜,还能拟定行走的路线,使人产生现场感,切身拥有旅行的感觉。

例(8)14.读了本文后,你在日常生活中会采取哪些措施来防止辐甜对人体的危害?(至少写出四种)(4分)(2011年浙江义乌卷)

[参考答案]14.不佩带异常光彩的或廉价合成的首饰,房屋装修后不马上入住,不在燃煤污染严重的地方停留,劝诫吸烟者戒烟,不随便做Ct检查,少看电视,少用电脑等。

从上面的试题我们可以领悟到,在科技文阅读复习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阅读能力应至少侧重于两个方向:一是创新想象能力,让学生借助选文知识再造情境,或填补、延续作者思路。二是创新实践能力,借用选文内容解决实际问题,或提出自己的观点或做法。同时,教学中,一方面要注意加强创新与选文的联系,不能让学生脱离阅读内容孤立地“创新”。另一方面应顾及初中学生实际,适当设置难度,降低题目解答的开放程度,既有利于展现学生的创造才能,又有利于监控思维方式的科学性以及语言表述的准确性。

四、致力于多种语文阅读能力的发展与阅读方法的建构

阅读复习还应当重视多种阅读能力的形成和提高,其中包括核心阅读能力和文体阅读能力。

例(9)16.从文中看,动物与人类分享智力的哪些方面?(4分)

17.“生命之树上,智力的构建单位很可能是一样的,只不过在不同的枝干上长出了不同的形状”这个结论是怎样推导出来的?试作简要叙述(4分)

18.举例说明本文所运用的一种主要说明方法及其作用。(3分)

19.在科学研究方法和科学探索精神方面,你从本文中获得了怎样的感悟?(3分)(2011年山东东营市卷)

在科技文阅读教学与复习中,首先,既要研究传统阅读思维习惯和阅读心理状态,又要贯彻新课标精神,在培养和提高阅读的核心能力上狠下工夫:整体感知(如第16题),信息筛选、分析(如第17题),概括(如第19题)和鉴赏(如第18题)。其次,重视科技选文体式特点,以进一步增强解读选文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如这四个题目实际上也分别是从说明对象及特征、说明过程及层次、说明方法以及说明内容的思想意义等角度考查学生的文体阅读水平。

例(10)20.阅读下面链接材料,根据文意,在下面读书卡片的编号处填上恰当的内容,(3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