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管理体系建设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2:04:24

能源管理体系建设篇1

(临沂市节能监察支队,山东临沂276000)

摘要:叙述了能源管理体系的含文,分析了建立和运行能源管理体系的意义,即:促进用能单位提高效益和管理水平;提高用能单位的市场竞争力与促进用能单位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最后提出了能源管理体系建设中应注意的问题,主要是充分识别用能环节和用能机会;制定和实施符合实际的综合节能方案;充分识别法律法规和政策要求以及做好数据统计分析等方面。

关键词:能源管理;体系建设

中图分类号:F2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9500(2015)03-0047-02

收稿日期:2014-12-10

作者简介:宋笑笑(1983-),女,山东临沂人,大学本科,主要从事能源管理工作。

能源管理体系是借鉴质量管理体系、环境管理体系等成功体系模式,为用能单位进行能源管理提供的一种优化模式,其目的是带动和促进用能单位最大限度地降低能源消耗,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1能源管理体系的含义

能源管理体系是建立能源方针、能源目标、过程和程序以实现能源绩效目标的一系列相互关联或相互作用的要素的有机组合。包括组织机构、职责、惯例、程序、过程和资源等,使能源利用过程和能源管理活动始终处于受控状态,确保能源管理持续有效。

能源管理体系基于策划—实施—检查—改进的模式,使能源管理融入用能单位的日常活动中,根据法律法规要求和主要能源使用的信息来制定和实施能源方针,建立能源目标、指标及能源管理实施方案。根据用能单位能源利用特点,对能源利用全系列相互关联的管理控制活动,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将策划结果文件化,规范并确保各项能源管理活动和利用过程有效实施运行,使用能单位能源管理形成自我约束、自我完善、自我改进的运行机制,以实现用能单位的能源方针、目标。

2建立和运行能源管理体系的意义

能源管理体系的建立和实施,不仅可以有效促进用能单位节约能源、降低成本,还有利于用能单位完善组织、规范管理、转变理念、提高形象。

2.1促进用能单位提高效益和管理水平

能源管理体系的实施解决了传统的能源管理方式中“职责不清、结果不明、程序不规范”等问题,可建立和完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促进的能源管理结构;可以帮助用能单位采用低成本甚至无成本的管理手段来降低能源消耗,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促使用能单位有效地贯彻相关法律法规、政策、标准等,促进节能目标的实现。能源管理体系标准要求用能单位产品和过程设计中,充分考虑能源的合理利用,借鉴节能新技术和方法、最佳节能实践和经验等,促进用能单位能源管理技术水平的提升。同时将用能单位管理能源的视角从单一的产品或者用能单位单元的效率转向整个用能单位的能源效率,从而拓宽了视野,有利于促进用能单位整体能源效率的提高。

2.2是提高用能单位市场竞争力的重要保障

能源管理体系的实施,有助于能源的节约和合理利用,降低生产过程的能源使用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在能源价格上涨时保持竞争力。在市场竞争日趋激烈、能源资源日趋紧张的形势下,通过实施能源管理工作降低能源成本,对提升用能单位竞争力尤为重要。

2.3是用能单位标准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用能单位在管理方面建立完善的用能单位标准化管理体系,对于改善用能单位经营管理、稳定和提高产品质量、促进用能单位技术进步、增加用能单位经济效益、促进用能单位的生存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能源管理体系的实施能够使用能单位收集、落实能源管理相关标准,将用能单位日常的管理工作和操作规范沉淀为自身的管理、工作、技术标准,并可促进用能单位其它相关标准的实施,逐步建立起以技术标准为核心、管理标准为措施、工作标准为保障的用能单位标准化体系。

2.4能够促进用能单位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

能源管理体系的实施,既可以促使用能单位形成现代化科学管理氛围,建立透明、公开的管理机制,增强用能单位凝聚力,又能够增强职工节能意识,提高员工素质,使其具备良好的精神面貌和较强的业务能力。同时,还可以使用能单位通过宣传其为降低能源消耗、减少能源和环境压力所遵循的管理承诺及制定的能源方针,体现用能单位的社会责任,增进用能单位与社会的相互了解,增强政府和社会对用能单位的认可,提供用能单位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从而使用能单位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

3应注意的主要问题

3.1充分识别用能环节和节能机会

识别重要能源使用的区域和改进能源绩效的机会是建立能源管理体系的重要环节。企业要按照生产系统、辅助系统、附属系统的划分,组织相关技术和专业人员对各工序环节进行评估识别,然后再以整个用能过程为对象,统筹评估各环节情况,充分寻找节能空间。对组织的用能系统和动力供给系统进行匹配评估分析,探讨生产与动力平衡最佳调度方案寻找节能机会。

在节能机会的识别中可采用能量平衡测试、节能监测、能源审计及清洁生产评估结果、专家诊断、经验总结、员工合理化建议、参考行业节能技术信息等方式方法。要考虑能源转化效率、能源损耗、能源浪费、系统匹配情况、余热余压循环梯次利用、耗能设备效率、设备运行效率及节能指标、生产工艺节能参数、能源质量、生产原料和人员能力等因素。

3.2制定和实施符合实际的综合节能方案

节能方案是实现组织节能目标的具体节能措施。节能方案包括:节能先进技术应用与节能技术改造(如改进工艺设计和产品设计);运行方式优化(如参数控制范围调整);生产组织优化(如提升生产效率以及动力与生产配合度)以及能源结构调整等。

企业应当根据识别的节能机会开展方案研究,结合实际,充分应用国家的节能技术。方案要明确责任部门、具体措施和完成的时间表;方案实施后要进行节能量验证,确认其节能绩效,并将成熟的运行方法纳入运行规程。

3.3充分识别法律法规和政策要求,做好合规性评价

我国已经了多项与节能有关的法律、法规、规划、政策、标准、规程等企业要结合本组织的产品、服务和实际情况,识别这些要求,并运用到企业的能源管理体系中。在确定方针、识别节能改进机会、制定目标和方案、运行控制、监视测量和分析、合规性评价、内部审核和管理评审中充分考虑并遵守这些要求,定期依据监视测量的结果做好合规性评价,特别是强制性要求的符合性评价。

3.4做好数据统计分析

能源管理体系建设篇2

[关键词]物资管理;服务体系;核心竞争力

一、国有能源企业物资管理服务体系建设的背景及意义

1.国有能源企业物资管理服务体系建设的背景。在进入全球五百强企业排名的中国企业中,大型国有企业的主导地位是显而易见的,而这其中,能源企业一直处于领跑位置。为此,本文以国有大型综合能源企业为例,研究其实施物资供应链全周期管理中,建立配套物资管理服务体系的实践更具研究价值。随着信息化进程的加快,国有大型能源企业在加快发展的过程中,几乎无一例外地加强了对物资供应链的管理,从eRp管理系统的引入到RFiD技术的应用,这些企业进行了大量有益的探索和实践。特别是2012年,国资委提出管理提升的工作要求后,大型国企在管理挖潜方面的推进力度不断加大。在这一背景下,笔者调查研究发现,除采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开发应用软件管理系统,建立更加完善的新型管理平台外,大型能源企业专注于管理流程的变革同样值得关注,具体在物资供应领域表现为全生命周期管理理念的引入,以及配套服务体系的建立,为企业降低成本及管理风险,提高核心竞争能力做出有益的新尝试。

2.神华物资集团开展物资管理服务体系建设的意义。国资委决定在中央企业中全面开展为期两年的管理提升活动,其目的是加快中央企业推进管理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化、精细化转变,走上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的内涵式发展道路,为建设世界一流企业奠定坚实基础。神华物资集团将管理提升活动作为促进企业管理打基础上台阶的有利契机,率先在能源企业中提出了建设物资管理服务体系的构想并付诸实践。这一体系涵盖了从计划、招标、采购、仓储、配送的物流供应链管理全流程,覆盖了物资设备从采购、加工、使用、调剂到废旧物资处置的物资设备全生命周期管理全过程,并对这一供应链物流活动全过程进行标准化、精细化、专业化的服务管理,以此提升物资保供的客观(设备和设施)能力和主观(员工)能力,从而达到提升物资管理服务的能力,为提高企业核心竞争能力创造价值的目的。

神华集团是目前在世界五百强中排在第234位的国有大型能源企业,要实现“建设世界一流煤炭综合能源企业”的战略发展目标,在神华集团努力提升管控能力,不断加快由粗放式管理向精细化管理转变,推进“专业化分工、集约化运营、精细化管理”的改革进程中,神华物资集团认识到,必须提高价值创造能力,寻找降低成本的新途径, 把挖潜的重点转向物流以及整个供应链环节的管理,实施物资体系管理创新,为神华集团的发展提供一流的物资供应和管理的支撑。

二、神华物资服务体系建设的规划设计

(一)神华物资服务体系建设的目标

为神华集团建设一套与世界一流煤炭综合能源企业相配套,提供一流的物资供应和管理支撑,实现“主动服务、贴身定制、从门到门、反应迅捷、保障给力”的“五星级”物资服务标准,具体表现为“专心、贴心、爱心、尽心、用心”的“五心服务”。

1.主动服务。“五星级”物资服务标准的灵魂是“主动服务”。一切工作以做好服务为中心,服务质量是物资集团的生命线,增强主动服务意识是提高服务质量的有效保障,提升“主动服务”能力是企业的立足根基。通过在全体职工中牢固树立“主动服务”意识,提高物资集团整体工作质量,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为神华集团成员企业物资供应提供增值的服务,实现物资服务质量一流的标准。

2.贴身定制。“五星级”物资服务标准的特点是“贴身定制”。物资集团结合神华集团各业务板块物资供应保障工作特点,针对神华集团各二级单位提供量身定制的物资供应工作整体服务方案,涵盖国内外物资采购、物流仓储配送、物资调度调剂、物资设备加工利用、电子商务、应急物资服务等方面,在神华物资管理服务体系内为集团成员企业提供优质高效的“贴身定制”物资服务。

3.从门到门。“五星级”物资服务标准的核心是“从门到门”。神华物资管理服务体系的建设目的就是对服务的内容是周到细致“面对面”,对服务的响应是“路径短”,也就物资服务“从门到门”,物资集团设立“驻企一站式服务中心”,在神华集团二级企业所在地设立综合办公机构,由物资集团相关专业、职能单位做支撑保障,高度协调沟通,确保流程顺畅,完整配套服务,强力高效执行,为集团成员企业提供最完善的服务。

4.反应迅捷。“五星级”物资服务标准的要求是“反应迅捷”。神华物资管理服务体系为了提高服务水平,在服务反馈渠道上力求畅通,在服务反馈时间上力争最短。通过采用设立“董事长信息直通车”、“24小时服务热线电话”、“物资采购信箱”、“电子商务平台”、“专题业务协调会”、“采购动态通报”、“高层管理者定期互访”等等有效沟通机制,保障了物资集团服务的迅捷反应,提升服务工作效率。

5.保障有力。“五星级”物资服务标准的原则是“保障有力”。神华物资管理服务体系以服从服务于集团生产经营为中心,通过实现资源整合和组织整合,建立起高效、统一、完整的业务体系和业务流程,构建并依托现代化的物流网络和信息平台,建设完整的标准化服务管理流程和规章制度以及相应的绩效考核办法,形成完善风险预控体系,确保物资服务保障及采购供应链安全、顺畅、高效。

(二)神华物资管理服务体系的措施

1.树立一流服务理念:物资集团以服从与服务神华“十二五”发展规划与发展战略为目标,通过物资体系的优化与服务体系的推进,实现物资生命周期综合成本最低和物资服务质量最优的目标,采取持续不断地创新服务方式,着力提升服务满意度,以服务创造物资管理价值,用服务创造第三利润源泉。

2.及时把握服务需求:在确定服务需求方面,神华物资管理服务体系要在广泛收集神华集团成员企业物资服务需求的情况下,把现场服务、个性化服务、Vip服务、应急需求服务与神华物资管理服务体系相融合,实现点与面、上游与下游、计划与应急的集合,制定个性化的服务策略与服务方式,确保服务与需求相一致。

3.科学完整体系设计:神华物资管理服务体系在体系设计上覆盖了神华物资集团“负责子分公司之间物资的调配与调拨;负责物资集中采购业务;负责物资的仓储与配送业务;负责相关物资、设备的回收与修复再利用;负责相关物资报废的审核;负责物资信息化管理”职能相关全部领域,在标准与内容上科学、先进,是按照国际一流标准设计的具有物资集团管理特点特色的服务体系。

4.全员服务管理到位:神华物资管理服务体系是一个系统工程,强调的是“全员服务”理念,需要全部门、各单位齐心合力的配合,充分发挥低成本优势、资源共享的优势、协同作战的优势,通过服务体系贯标,让管理服务的观念深入企业中的每一位员工,不断提高全体员工对服务的认识,增强服务意识,激发员工在服务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发自内心、热情周到地做好服务工作。

5.持续提升服务质量:在神华物资管理服务体系建设上,通过科学的服务体系绩效考核机制,不断提高服务质量,通过积极、稳进、周密的神华物资管理服务体系建设推进,实现物资集团建设世界一流物资管理企业质的飞跃。

6.实现服务满意度提高:服务满意度是检验神华集团开展企业内部管理变革和业务整合成果的重要指标,要通过不断的服务体系创新,科学的借鉴国内外优秀的服务体系,用以贴近神华集团成员企业的服务内容设计、专业化的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监督以及现代化的服务网络、设备和行为规范、语言规范,持续不断地实现与保持神华集团成员企业服务满意度的提高。

(三)神华管理服务体系架构设计

1.战略层。神华物资集团的使命责任、神华物资管理服务体系发展战略、神华物资管理服务体系服务理念、神华物资管理服务体系“五星级”物资服务标准。

2.机构层。神华物资集团管理服务体系建设领导小组、神华物资管理服务体系建设办公室、神华物资管理服务体系组织架构及现场服务系统。

3.运营层。神华物资管理服务体系服务内容、神华物资集团组织机构及工作职责、神华物资管理服务体系业务流程、神华物资管理服务体系现场服务系统。

4.支持层。神华物资管理服务体系服务沟通交流机制、神华物资管理服务体系服务规范标准、神华物资管理服务体系质量管理方法及绩效考核持续改进机制。

三、神华物资管理服务体系建设的实施改进

(一)神华物资管理服务体系建设推进

在神华物资管理服务体系建设领导小组的统一领导下,由服务体系建设办公室负责组织实施,结合管理提升活动,采取公司领导层、管理层、普通员工层同步实施、上下联动的形式,围绕“建设世界一流物资管理企业”的目标,通过方案设计论证、学习讨论动员、建设运行调试、全面立体展开、总结验收提升五个阶段,组织完成并持续改进神华物资管理服务体系建设工作。

1.方案设计论证阶段:主要开展对方案进行完善设计及充分论证工作,采取问卷调查、现场走访、专题会议研讨的方式,从神华集团成员企业、物资供应链合作伙伴、物资集团内部各部室、单位三个层次进行方案设计的论证工作。

2.学习讨论动员阶段:主要采取召开专题业务工作会、现场对接走访调研、体系建设问卷调查等形式,进一步对方案进行讨论,搞好全员发动,广泛听取意见,凝聚集体智慧,统一思想,达成共识,进一步完善建设方案。

3.建设运行调试阶段:针对神华物资管理服务体系建设的要求,结合工作特点与神华集团成员企业服务需求,按照“双向试点,复制推广”的原则,在物资集团神华物资管理服务系统试点运行企业中,建设神华物资管理服务体系沟通机制,推行神华物资管理服务体系服务规范,完善神华物资管理服务体系质量管理。同时选择神华集团各业务板块重点内部成员作为试点单位,设立服务中心,建设神华物资管理服务体系现场服务系统。

4.全面立体展开阶段:神华物资管理服务体系试点运行阶段结束后,在全物资集团推行神华物资管理服务体系,按照“主动服务、贴身定制、从门到门、反应迅捷、保障给力”的“五星级”物资服务标准,实现神华物资管理服务体系的顺利流转。

5.总结验收提升阶段:对神华物资管理服务体系的运转情况组织全面检查验收,在总结经验的同时,将体系建设成果认真总结并应用于向纵深开展,实现物资集团服务工作的全面跃升,为将物资集团建设成为世界一流的物资管理企业奠定基础。

(二)神华物资管理服务体系建设探索实践

神华物资管理服务体系的建设在物资集团是一种创新和变革,更是一种探索,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完善、探索、丰富和提升管理服务体系内涵、标准和实施效果。

1.管理服务体系建设全面启动:为不断推进管理服务体系建设,成立了管理服务体系建设领导小组,组建了管理服务体系建设办公室,通过多方调研,探索服务管理创新的新途径,深入生产一线开展服务体系建设工作访谈,积极与神华集团各业务板块代表单位进行业务对接,同时还对物资供应链的重点合作伙伴开展座谈,充分借鉴与吸收国际一流企业先进的服务管理理念与经验,进一步完善与充实了管理服务体系服务内容。

2.管理服务理念成为行动指南:在神华物资管理服务体系建设过程中,物资集团各级领导干部和广大员工对管理服务体系建设在思想上高度重视,围绕建设方案多次组织专题研讨,在管理服务体系的组织结构、服务内容、服务标准、沟通机制、服务系统、服务规范、质量管理和推进计划等方面群策群力,在进一步丰富与完善管理服务体系建设内容的同时,也使得“主动服务、贴身定制、从门到门、反应迅捷、保障给力”的“五星级”服务标准、“专心、贴心、精心、尽心、用心”的“五心服务”理念深入人心,促进了工作作风、工作效率的进一步转变与提高,极大的强化了主动服务意识,管理服务体系已经成为全体员工的行动指南。

能源管理体系建设篇3

江苏沙钢集团(以下简称“沙钢”)是中国特大型工业企业,全国最大的民营钢铁企业。目前,沙钢集团拥有总资产1500多亿元,职工3万余名。公司年生产能力达到炼铁3190万吨、炼钢3920万吨、轧材3720万吨。

在发展过程中,沙钢一直注重能源节约与环境保护,并因势利导,利用信息化手段来进行能源的管理与改造完善和升级,使工业化的发展与信息化的发展融合在一起。先后荣获“中国环境保护示范单位”、“江苏省循环经济建设示范单位”、“江苏省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示范企业”等荣誉称号。

信息化三步走战略

从1995年以来,沙钢始终走“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工业化促进信息化”的发展道路,围绕企业生产经营和项目建设实际需求,加强信息技术的应用,推动企业技术进步,通过多年努力,沙钢实现了“产销一体,管控衔接、三流同步”的信息化管理目标实现了由传统企业向工业化、管理现代化企业的转变。

沙钢为保障信息化建设的有效、有序开展,为了构建数字化沙钢,紧密结合了企业实际情况,结合企业的发展战略规划,充分借鉴国内外钢铁企业信息化实施经验,与时俱进地形成了沙钢的信息化各个阶段总体目标及建设规划,来指导每个阶段的信息化建设。

首先树立通过信息化技术手段打造沙钢集团整体运营,执行,决策平台,实现集团管、控、决策一体化、三流同步化“的总体目标。

沙钢通过近些年的快速发展,已成为一个集团型的大企业,如果没有一个整体的运营、执行决策平台,很难做到政令畅通,决策有效、经营生产有序对接,很难实现经济、社会效益的最大化。对照企业发展现状,沙钢确立了充分借鉴先进的各种业务管理模式,建立以市场为导向、合同为主轴的产供销整合管理和追踪,实现产供销一体化,实现集团,成员企业业务全覆盖。以质量规范为桥梁,将采购管理、销售管理、质量管理及生产管理等专业系统紧密结合,在保证质量、交货期,满足客户个性需求的前提下做到最佳生产。同时将合同贯穿采购,到货、排程,生产、存货、销售、发货,掌握进度及实物动态,合理进行资源调度,实现管控一体,最终实现三流同步。

第二,依照同步企业发展的总原则,与时俱进谋定信息化建设规划促进企业又好又快发展。

近年来,根据企业发展需要沙钢确立了信息化三步走战略:

第一步建设企业执行业务平台,为生产管理指令的有效落实可靠执行提供平台支撑。建立能源管控平台,节能降耗,实现经济,社会效益双丰收,建立企业物流管控平台,为物流插上翅膀;建立企业产销一体化集成平台,优化生产计划,缩短生产周期,提升产品品质。

第二步在完成执行业务平台的基础上,建设集团整体管控、供应链协同平台,实现集团效益,战略供应链效益最大化。建立集团管控平台实现集团资源共享,为战略执行提供支撑;建立供应链协同平台,提升虚拟经济价值,提升协同效率效益。

第三步提升决策水平,促进企业转型升级。建立集团数据挖掘分析,决策系统,为集团战略决策提供导航,建立钢铁贸易电子商务平台,促进企业转型升级。

近年来,沙钢已完成了第二步建设,正在向第三步迈进。

精心开展信息化促收益

为满足企业的不断发展要求,沙钢勇于开拓,敢于创新,持续进行信息化资金投入。近几年累计投入资金达2.4个亿,在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等各个方面及各个层次建立了相应的信息化系统。并进行了有效集成搭建立体化,丛横交织的整体信息化链,为沙钢的持续发展提供可靠保障。沙钢将信息化技术应用于生产管控平台建设,提升企业整体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打造高效生产管理执行载体,先后:通过建设铁水优化调度系统,有效降低了能源消耗。通过建设整体产销一体化系统(meS)提升了企业整体生产效率、质量水平,降低能源消耗。通过建设物流管控平台,提升物流执行效率,降低物流成本。

而在能源管控方面,沙钢高度重视能源管理,在行业中也是较早采用信息化手段实现能源管理集中管控的企业之一。首套能源管理系统建立于2002年。之后,又在2006年~2007年间,沙钢对能源管理系统进行了升级改造,构建了能源、环保管控平台(能源管理中心系统),通过实施,建立了全厂管控一体化的能源管理系统,覆盖基础自动化、过程监控及管理三个层次,直接提升沙钢的能源综合利用,减排管理水平,提高了企业能源介质和余压、余热资源的回收利用率。同时,能源管理中心系统在能源管理过程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实现对能源、环保系统的集中控制和监测,进而完成能源的优化调度和管理为构建“绿色沙钢”提供了支撑。

通过两化融合的不断深入,沙钢信息化所带来的成果及效益日益显现,无论是管理效率,还是经济、社会效益都得到快速提高,真正支撑了沙钢的跨越式健康发展,实现了经济、社会效益的双丰收。

将实现能源环保集中管控

然而,沙钢在信息化能源管理方面的追求并未停下。虽然沙钢早就部署了能源管理系统,但随着精细化管理工作的推进,原系统设计功能已满足不了当前企业先进的管理理念,加之国家新《环保法》的修订下发,对企业环保标准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为实现能源管理的进一步优化、各级生产环节环保信息的集中掌控,提高能源环保管理水平,沙钢决定进行第四次能源管理系统升级改造,建立“能源环保管理系统”,旨在进一步实现各级生产环节环保信息的集中掌控。

据悉,本次能源环保管理系统建设以实现系统节能5%为建设目标,由沙钢与冶金自动化院上海金自天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合作完成。该系统计划采用分层分布式系统体系结构的全新模式,实现对钢铁企业生产各类能源产耗的集中管控。系统建立后,不仅能实现能源的统一调度、优化平衡、减少放散、提高环保质量、降低吨钢能耗、提高劳动生产率,更能促进能源环保事故预案的制定和执行、能源环保事故原因的快速分析和技术判断处理、能源供需的合理调整和平衡工作的顺利开展,在客观信息基础上实现能源绩效分析、计划用能管理、能源质量管控、能源产耗预测等功能,确保能源生产、输送和使用过程的安全、高效、经济、顺行。

能源管理体系建设篇4

【关键词】通信网络资源管理

随着长江航运事业的快速发展,国家加大了对长江航运基础设施的投资,长江航运通信网络建设也取得了一定成效,为长江航运各支持保障单位信息化建设搭建了基础平台,为长江航运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基础支撑。但是随着通信信息网络规模越来越庞大,设备功能日益复杂,如何对网络资源进行管理也成为了一个难题。

一、现有网络资源管理情况

网络资源是整个网络中的设施、设备和相应的建立在这些设施、设备基础上的逻辑资源。具体来说,主要包括:网络基础设施(如局站、机房、电源、管道、电缆、光缆、空调等);各专业通信信息网络(如传输网、电话交换网、数据网、软交换网络、接入网、VHF系统、aiS系统、VtS系统等),以及通过对以上网络的调度和配置,形成的通道、电路、号码等逻辑资源。

随着网络的发展,网络资源的范围会不断扩大。网络资源管理是对网络资源数据进行收集、分类、修改、显示、存储和检索,保证数据的完整性和一致性。目前,在长江航运通信网网络资源管理中还存在以下主要问题:(1)缺乏完整、细致的网络资源资料管理。长江航运通信网络保障了宜宾至上海2800余公里长江干线水上通信,站点多、线路长、网络结构复杂。基础的网络资源资料一般是以工程资料为主线索记录的,工程资料管理的颗粒度大,未细化到具体的光缆段、端口等,而日常运行中网络资源的优化调整、故障检修等颗粒度一般都比较小,时间长了,原有的资料与实际运行中的资源会严重不符。而且,同类型的网络资源使用、管理分布在不同的单位,未形成统一的资源库,资源管理分散,增加了对全网资源可控性和调度的难度。(2)没有建立统一的业务管理平台。目前,对网络的管理主要依靠各网络自带的网管系统,比如现在全网集中的网管系统主要有干线传输网管、数据网网管、aiS网管、无线电监测系统网管等。另外,各单位所辖范围内的系统和设备还有区域的小网管。但是网管系统只是对某一专业网络本身进行配置管理、性能管理、故障管理、安全管理等,某些情况下不同的厂家设备还有不同的网管系统。对于各网络之间的关系、业务处理流程、用户管理、业务统计等没有统一的管理平台,管理效率较低。

二、网络资源管理系统建设思路

随着新技术、新应用的不断出现,新业务不断增多,人们对网络的依赖性越来越强,服务要求也越来越高,传统的网络管理将逐步转变为以服务为中心的管理,因此必须加快网络资源管理系统的建设。但是网络资源涵盖的范围广、内容多,如何才能既满足使用需求,又具有扩展性,且不重复建设。笔者认为可从网络资源的基本属性进行分析。

网络资源具有三个基本属性,即存在性、使用性和动态性。存在性就是确认有没有某个资源,以及存在的状态、位置、方式、与其他资源的关系等。资源的存在性集中体现在资源数据库中的信息与现实网络中的各种物理和逻辑资源的一一对应关系,也就是系统建设中对资源的清点、核查、录入。

使用性表现在某一资源是否承载着业务,是否被占用,被谁占用等。如光纤中是否承载着传输系统,传输系统中有多少电路,电路中承载着什么业务等。网络资源管理的目的之一就是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因此,不同资源数据库间需建立多种复杂的关联关系,才能很好地描述资源的使用性。

动态性体现在资源数据库跟随现实网络变化的实时性、准确性方面,这就需要建立相应的资源调度流程、业务处理流程、组织管理模式等。

通过以上分析可知,网络资源管理系统建设的基础是要建立完善、准确的资源数据库,并通过数据库的关联体现现实网络中的结构关系,同时建立网络资源调度、网络优化调整、网络工程管理等影响网络资源变化的工作流程管理以及用户服务管理、业务处理、质量考核等业务流程管理。

三、网络资源管理系统建设几个重点问题分析

1、建立网络资源库

实现网络资源管理的第一步是要准确地描述现实网络,建立网络资源库。构建网络资源库,需采用一定的规则对现实网络中的资源进行抽象,反映资源的特性以及各资源间的关系。因此,如何对网络资源进行抽象、抽象的颗粒度大小是建立资源库的基础。如要制定资源的分类、命名或编码规则,确定资源间关系的实现方式;要明确各种资源描述的要素。笔者认为在资源库中只需反映网络中的具体物理设施或设备的整体现状,以及组成通信信息网络各资源间复杂的关系(包括地理空间关系、连接关系、管理关系、承载关系等)。而资源本身的内部细节仍由网管系统实现,即专业网络的控制功能交给网管去做。这样既降低了资源库建立的复杂性,又能保持业务需求对不同应用和生产厂家资源的一致性,避免重复建设。

2、搭建分层结构的网络资源管理框架

通信信息网络本身具有分层次、互相承载的特点,网络的运行管理也需要由不同的单位、部门合力完成,相应的网络资源管理系统也应是一个多层次的系统。各层子系统之间是既独立又统一的关系,一方面各层具有独立的功能,同时各层能通过接口互相关联。例如管道为线路提供管孔、光缆为传输网/接入网提供物理链路、传输网/接入网为数据网提供数据链路、数据网为应用系统提供数据通道,可根据不同的网络层次建立相应的资源数据库子系统。同时,网络本身这种承载关系决定了管理各层网络资源的相关单位或部门之间的服务与被服务关系,可以把为之提供服务的单位或部门视为自己的用户,建立起相应的用户档案、业务处理、故障处理、质量指标及考核管理体系等。

3、网络资源管理系统是面向业务的管理系统

能源管理体系建设篇5

提高城市管理的现代化水平,是城建工作面临的突出问题。现代化城市管理的基本要求是:准确,以系统、完整、动态的数据为依据;透明,以各个部门、环节以及主体与对象之间的信息对称为前提;现势,以最小的时空差、最高的运行效率为特征;集成,以各类管理、设施、服务资源的合理配置、形成城市运行最佳效能为目标。这些基本要求,决定了城市管理必须更多地依托于现代化的、先进的技术手段。

信息化的本质是:新技术的扩散过程,具有技术含量高、影响面广、渗透性强、效益明显和作用力持久等特征,是城建领域科技创新的重要载体和基本依托。信息化在城建领域的扩散与应用,有利于通过所掌握的信息资源,带动管理、设施、服务等实物资源的优化配置,将迫使城市管理进一步摆脱传统的方式和手段,由定性向定量、封闭向透明、静态向动态、局部向整体转变,在此基础上,推动体制机制创新、管理流程再造和人的素质提高。因此,紧紧围绕提高城市管理现代化水平的目标,制订并实施建设系统信息化规划纲要(20**~20**),对于城建工作进一步适应新一轮社会经济发展的新要求,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现代化城市管理是一个不断发展、逐步完善的过程。《行动纲要》目标时限到20**年,分三年、五年、八年三个阶段实施,重点安排前三年行动计划,衔接五年管理要求,达到八年管理目标。

一、发展历程、现状与方向

**建设系统的信息化侧重于信息技术的应用。20世纪60年代,建设系统已开始应用计算机。经过*多年的应用实践和技术发展,应用领域,从单一的结构分析,渗透到勘察、设计、施工等辅助生产、管理中,进而拓展到电子政务、行业管理、社会服务等公共领域;应用技术,从最初的科学计算,扩展到CaD设计、自动控制、遥控遥信遥测、地理信息系统、城市遥感、iC卡等诸多技术。

目前,建设系统信息化的状况为:一是基本具备实现电子政务的条件。全系统各部门都建立了面向社会公众的政府网站,架起了政府与社会市民信息沟通的桥梁;绝大部分行政机关建立了机关局域网,基本形成政务信息化的工作环境。二是大致形成面向城市管理的GiS应用格局。自20世纪90年代GiS技术在建设系统试用以来,技术日趋成熟,应用也由基础资源建设逐步向资源整合、辅助决策支持等方面发展,基本形成地理信息系统基础数据平台及相关标准。目前,全系统各职能部门利用GiS技术研究、开发了一批面向城市管理的应用系统。三是初步开辟服务社会公众的信息化途径。水、气、公交、出租等行业,利用信息技术建立了电话与网上受理的服务热线,提高了公共服务的质量与效率;“一卡通”覆盖了本市公共交通领域,迄今发卡650多万张,日均使用250万人次以上;智能化小区建设开始推进,有**0多个智能化小区通过了设计评审,**多个即将建成。

根据进一步提高**城市管理现代化水平的总体要求,今后一个时期,建设系统的信息化在发展方向上,必须实现“两个重大转变”:一是进一步突出重点,应用的领域由全面展开向重点提高公共行政、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的信息化水平转变;二是进一步提高层次,应用的方式由自成系统为主向资源整合、综合集成和提高整体效能转变。按照发展方向,针对存在的主要问题,要做到“三个加强”:

第一,加强城市管理与信息化的结合。城市管理者要进一步摆脱传统的思维习惯、工作方法,善于按照信息化要求组织和协调管理;信息技术工作者要更多地了解业务工作,善于应用信息技术支撑城市管理,使两者得到更加协调、有机的结合。

第二,加强信息化基础资源的建设与维护。既要注重技术的先进性,更应加强基础资源的建设与维护,已经建立起来的城市管理基础资源数据库,要进一步提高数据的完整性、现势性,以适应和满足运用信息技术管理城市的要求。

第三,加强信息化辅助决策支撑能力的建设。既要注重应用系统所储存微观数据的开发利用,更应加强反映行业总体情况的宏观决策数据及相关评价指标的储存与开发利用,为政府部门及各级领导科学决策提供辅助支撑。

二、指导思想与实施原则

(一)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国家和**市关于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信息化的要求,围绕“建管并举、重在管理”的方针,以及“以管理统帅建设”的思想,以信息化为载体,全面推进城市管理的方式与技术创新,通过充分利用所掌握的信息资源进行管理资源的合理配置,带动城市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各类资源的优化配置,进而实现城市管理现代化水平的全面提高。

(二)实施原则

一是服务与促进城市管理并重的原则。立足于提高城市管理的综合效能,加强信息化与城市管理的结合,尤其是要强化信息技术在城市管理全过程的应用与渗透,既作为服务于城市管理重要的辅助手段,又作为促进城市管理体制机制调整和管理流程再造的重要动力。

二是聚焦阶段目标与整体协调推进相统一的原则。按照城市管理3年(至20**年)、5年(至20**年)、8年(至20**年)的发展目标,明确与之相匹配的信息化阶段性目标,既有每个阶段重点突破的环节,又把各个阶段作为有机的整体加以推进,做到可见、可控和可实现。

三是统筹规划、资源共享的原则。适应城市管理整体性、系统性、协调性的要求,把资源整合、综合集成作为本轮信息化的重点之一。按照统筹规划、统一标准,由各单位分别开展建设和运行管理。同时,以“基础平台”为载体,开展各行业基础数据库建设,构筑资源共享平台。

三、主要目标与任务

(一)目标

到20**年,以网上办事为重点的比较完备的电子政务系统全面运行、城市管理的基础数据库和信息共享平台全面发挥作用、政府宏观决策的辅助决策支持能力全面形成为标志,建成城市管理信息化平台,基本实现城市管理对象的数字化、城市管理过程的数字化、城市管理评价的数字化,形成城市管理数字化的格局。

(二)任务

1、三年主要任务

以构筑城市管理信息资源共享环境为重点,在电子政务建设、资源共享建设、重点应用项目建设三个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基本实现城市管理对象的数字化。

(1)电子政务建设

网上办事

--全系统各具有行政管理职能的部门须在网上各类政务信息,主要内容包括:机构介绍、管理职能、政策法规、标准与规范及行业动态等信息。同时,应根据政务信息内容的变化,及时给予更新。

--全系统各职能管理部门须在网上公布所有的行政审批事项和程序,加快推进网上办事进程,努力实现“一办到底”的要求,加大网上办事的后续支持力度,并根据行政审批事项和要求的调整,及时对网上办事内容进行更新。

--深化、完善已开通的设施报修、意见投诉和信息咨询等服务,拓展社会、市民对城市管理热点问题的信息化参与途径,及时与社会、市民密切相关的重大事项。

网上办公

--完善建设系统各职能部门内部办公自动化系统,丰富内部网站的信息内容。全面实现以公文流转、工作安排、会议通知和信息浏览为主要内容的办公自动化业务应用。

--拟定建设系统各职能部门之间网上公文传输的制度及操作细则。利用公务网的基础设施,实现建委机关与建设系统各局机关之间的公文传输。

--建立、完善建设系统各机关内部的、政策法规、技术标准、统计报表等基础资料的数据库,为网上办公提供丰富的信息资源,辅助机关内部的事务处理。

(2)资源共享建设

进一步完善**城市地理信息系统基础数据平台,扩充道路、道路路段、道路节点和街坊等基本地理统计单元与标准编码,充实基础数据平台中电子地图、遥感图的信息内容。

开展全系统信息化基础性标准研究,建立适用的分类编码体系和元数据标准,完成各行业分类编码和元数据的建设,基本形成全系统信息化基础性标准体系。

建设涵盖市政、环保、绿化、市容环卫、水务、交通、港口、房地产、建筑建材、综合执法等十大领域的基础数据库,其内容主要包括专业规划及管理对象的地理位置、基本情况和其他需要共享的信息,并相应开发具有编制专业规划、运行管理、日常维护、应急处置和数据更新功能的管理信息系统。

通过十大基础数据库和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构筑各行业信息资源能横向连接、纵向迭加,可面向城市管理综合应用的信息共享平台框架。同时,建立建设系统信息共享的机制,制定信息共享的管理办法,设立相应的共享管理协调机构,以保障信息资源的共享。

(3)重点应用项目建设

城市道路交通

--按照本市发展智能交通的总体考虑,建设**市中心区道路交通信息采集与系统,实现中心区城市道路交通信息的采集、共享和。

--以公交客运调度和停车管理为重点,初步建立城市公共交通的指挥调度系统,促进公共交通资源的合理配置,优化城市交通运行组织。

--制定**市公共交通自动售检票系统的技术标准与规范,促进自动售检票系统装备的研发和形成系统装备国产化的能力。

供给保障和应急处置

--整合建设系统现有的服务热线资源,逐步建立面向社会公众涵盖燃气、供水、排水、公交、出租、环保、环卫、绿化、综合执法等服务的“一线通”系统,提高城市管理社会化服务的质量和水平。

--改造、完善覆盖中心城区的燃气、供水、排水SCaDa系统,优化对燃气、供水、排水的网络监控与调度。

--集成防汛、抗震、道路交通、地下干管、建设工程、公园及大型绿地等基础信息资源,构建**建设系统防灾救灾的应急处置系统,提升城市管理应急处理能力。

房地产与旧区改造

--结合城市遥感技术,建立土地利用、房地产开发与建设、旧区改造的动态监控系统,加强对城市房屋土地资源、住宅建设的综合管理。

--建立全市房地产交易管理的信息平台,构筑房地产市场的诚信体系和产权、产籍管理信息系统,提高对房地产市场的分析、预测能力。

城市环境与综合执法

--建立对水资源、大气、噪声、固体废弃物、绿化等城市环境状况的动态监测系统,初步实现对城市整体环境状况的自动化监察,为相关职能部门的依法行政和宏观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建立中心城区、景观道路等重要市容市貌的电子监察系统,初步形成及时发现问题、处理问题的综合执法能力,提高综合执法的效率和水平。

2、五年主要任务

在前三年信息化工作基础上,联系**城市管理体制机制改革的实际,结合城市管理的资源整合和管理流程再造,将信息化应用覆盖到建设系统各管理部门,贯穿于各主要工作环节,基本实现城市管理过程的数字化。

(1)电子政务建设

全面实现网上办事,有条件的审批事项要做到网上办事“一办到底”。整合办公自动化与行业管理信息化应用资源,建立统一的管理信息系统,实现办公业务和管理业务的互动操作。完善社会、市民参与城市管理的信息化途径。

(2)资源共享建设

完善十大基础资源数据库,强化管理信息系统在建设系统各部门重要管理环节和内容上的应用,建成面向城市管理的信息共享平台,基本实现管理资源整合和流程再造,促进管理手段的根本性转变。

(3)重点应用项目建设

建成**市道路交通信息采集与系统、城市公共交通的指挥调度系统、城市管理服务的“一线通”系统、**建设系统防灾救灾的应急处置系统、房地产市场的预警系统、城市环境状况的动态监测系统、市容市貌的电子监察系统,并在城市管理中发挥实际效用。

3、八年主要任务

在前五年信息化工作的基础上,利用已建成的十大基础资源数据库和管理信息系统,借助城市管理信息化应用的经验,通过对信息资源的分析、归纳,研究制定能掌握总体情况、分析预测发展趋势的城市管理评价体系,建立为各级领导服务的辅助决策支持系统,基本实现城市管理评价的数字化。

到20**年,**建设系统的信息化工作将实现城市管理对象的数字化、城市管理过程的数字化、城市管理评价的数字化,形成能够摸清家底、掌握动态、找到规律、科学决策的“城市管理数字化”格局,全面提升**城市管理的现代化水平。

四、主要保障措施

(一)明确信息化工作的责任制

首先,明确各单位一把手是信息化工作的第一责任人。一把手必须亲自抓本系统信息化工作的协调与推进,重点是负责发展战略和规划的审定及重大信息化项目的决策。其次,明确各单位主管责任部门和具体责任人及相应的工作职责。主管责任部门要负责组织本系统信息化工作的规划,组织实施本系统重大的信息化项目,组织开展人才的培训和技术交流等工作;具体责任人主要是负责信息化项目建设的参与和配合、实施进程的督促检查及建成项目的运行维护。

(二)结合管理流程再造,建立数据的更新维护机制

根据信息化工作的要求,同步进行管理体制、机制的变革和管理流程的再造,应使管理过程中产生或变化的数据,成为信息化应用系统重要的数据“源头”。处在各管理环节中的人员,应在管理过程的实际操作中完成对数据的更新维护,并把它纳入日常管理的轨道。同时,应建立相应的制度,落实各部门和人员对数据进行更新维护的责任。建立稳定的信息提供网络,形成数据动态维护的机制。

(三)落实信息化经费保障

各职能部门对信息化工作应给予必要的经费保障。从局部看,信息化建设需要一定的投入,但从总体看,通过信息化建设将有效提高工作效率,产出的效益远大于对它的投入。因此,各单位须加大对信息化建设的投入力度,应把信息化建设视作硬件工程项目统筹落实资金。在安排年度科研项目的经费中,要扩大信息化项目所占的比例。另外也可设置信息化专项资金,以保证信息化工作的顺利开展。

能源管理体系建设篇6

[关键词]eRp人力资源系统建设关键因素

一、背景

eRp是英文enterpriseResourcesplanning的简称,即企业资源计划。它是一套建立在企业内部网络上的统一技术平台,通过标准化的数据和业务操作流程,全面、及时、准确和集成地体现日常经营业务中的“资源流”、“资金流”和“信息流”,为企业经营管理提供决策支持服务的管理信息系统。其功能覆盖企业的财务会计、规划计划、生产销售、物资采购、人力资源管理等各个方面。eRp体现了当今世界上最先进的企业现代化管理理念,在提升管理水平,增加核心竞争力,综合利用企业现有资源取得更大的经济效益等方面优势突出,对于大型、综合型集团企业产生的管理效益显著,已经成为企业重要的管理手段,成为企业信息化水平的标志。

要把中国石油建设成为一流的现代化企业,打造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综合性国际能源公司,迫切需要建立一套覆盖集团公司各业务领域和产业链各环节,集调度、监管和运行维护等于一体的应用软件系统,充分发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优势,推进跨部门、跨单位、跨专业的信息共享和工作协同,实现快捷、准确的业务处理,提高生产经营管理效率和决策水平,全面优化资源配置,促进集团公司整体协调发展。这就是建设eRp系统所要实现的目标。

二、eRp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建设的作用

人力资源是企业的第一资源,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随着中国石油的成长和发展,国内市场的扩大和国际市场份额的增加,对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迫切需要建立一支与之相适应的人才队伍和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eRp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的实施,就是要通过系统的建设,对人力资源管理业务流程进行梳理和优化,利用全面、系统、准确、实时的数据支撑及其分析功能,实现人力资源优化配置,发挥人力资源第一生产力的作用。

eRp人力资源管理系统主要关注两个领域:员工日常事务管理和员工职业生命周期管理。员工日常事务管理包括组织管理、人事管理、薪资管理、时间管理等子模块,主要应用于组织结构的设置、人力资源的调配、人事事件的处理和信息记录、工作时间和休假缺勤的编排管理、工资奖金的核算和社保公积金的处理等业务。员工职业生命周期管理包括招聘管理、绩效考核、员工培训、员工发展等子模块,主要应用于各类人才资源的选录引进、岗位工作业务需求和个人能力资历的评估分析、各类专业性业务培训的制定实施、员工的职业生涯设计和培养发展等业务。在这些基础应用的支撑下,eRp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就能综合的利用各种数据信息,对各项关键指标进行分析和监控,为企业人力资源战略规划和决策提供可靠的依据,确保员工的“选、用、育、留”和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良好有序开展。

三、系统建设成功实施的关键因素

中国石油专业门类多,覆盖地域广,员工数量大,管理幅度宽,系统的建设和应用涉及到企业人力资源诸多环节,关系到每一个员工的切身利益。这些因素都决定了正在建设的eRp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将是一项长期性、复杂性的系统工程。把握好系统建设的关键因素,有助于系统的成功实施。

1.转变观念,增强执行力。中国石油要建设一套数据结构统一、业务流程规范、管理模式高效的“eRp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在系统建设的初期,人力资源职能部门和业务人员都需要主动学习、充分理解系统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方法,转变传统思维方式和工作习惯,强化大局观念和整体意识,提高执行力度,坚持先按标准推广使用系统基本功能,减少差异化,保证系统基本架构建设按计划进行,为下一步的应用提高打下基础。

2.业务主导,确保系统建设有序开展。eRp人力资源管理系统是一个系统的、复杂的业务信息工程。人力资源职能部门和业务人员都需要作为系统建设的责任主体,在业务需求确认、业务流程梳理、数据信息核实、系统上线应用等方面发挥主导作用;同时,要加强和项目组咨询顾问、兄弟单位业务专家、信息技术人员密切协作,参照咨询顾问丰富的推广策略、借鉴先期试点单位的成功经验,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共同协商解决系统建设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确保系统建设良好有序开展。

3.严把数据质量关,搭建可靠的数据支撑体系。数据的质量是系统运行的生命,决定着系统的可信度和有效性。在系统实施过程中,必须按照统一的标准和规范,明确信息收集方法、确定信息收集类型、执行审核检查程序,确保采集数据完全符合系统建设标准,并真实反映实际业务工作情况。对于动态信息,要通过具体的业务处理来维护,必须确保数据信息真实、及时、完整。以便通过全面、系统、准确、实时的数据支撑及其分析功能,为人力资源管理和决策提供可靠的依据。

能源管理体系建设篇7

关键词:机械行业;能源管理体系;建立与实施

1前言

作为我国发展较为迅速的行业之一,机械行业在近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研究在该行业建立与实施能源管理体系,能够更好地提升机械行业的实践效果,从而有效优化其实际水平。本文从概述能源管理体系相关内容着手本课题的研究。

2能源管理体系的介绍

所谓能源管理体系就是根据系统管理的原理,做好体系的全过程工作,按照相关的标准和规范,形成组织内部的比较完整的、形成文件的能源管理体系。在能源管理体系的建立中,应注重对实施过程的管理,进一步优化组织的相关要素和过程等,在节能监测、审计审核、耗能测试、管理评价、节能考核与技术改进等工作中,努力促进能源管理体系改进工作的有效进行,使能源的管理许诺得意实现,也促进能源使用的预期目标得以完成。

3能源管理体系的主要内容

(1)管理职责。总经理为最高管理者,领导成立组织建立能源管理体系,并保证不断对能源管理体系进行改进,能源管理体系的管理职责,除了最高管理者和管理者代表之外,各个部门、各个具体岗位的相关人员也应担负起相应的管理职责,并具备一定权限。同时,对应《能源管理体系要求》(GB/t23331-2012)各条款的要求,相关责任部门或者责任人应该担负的主管作用或者协助作用。

(2)能源方针。由总经理对能源方针进行制定,并保证在能源管理的管辖区域内,确保适合能源利用的性质、规模、能源替代、能源的质量和适用性及对环境的影响,也为制定管理目标提供了框架。能源方针如下:1)规范管理,节能增效;2)科学发展,清洁生产;3)持续改进,追求卓越。4)最低能耗,最大效益。

(3)策划。需要要识别和评价出能够进行优先进行控制的能源元素,对相关的政策法律法规以及标准等进行明确,建立完善的能源管理的标准,以此为依据对能源的相关指标进行确定,并根据相关的能源因素以及标准等对能源管理的方案进行制定。

(4)实施与运行。管理手册的建立、运行控制程序和应急响应程序等都是为了有效的实施能源管理系。

4机械行业推行能源管理体系的必要性

(1)国家实现节能减排目标的需要。我国作为能耗大户,在我国的节能目标责任考核机制下,应积极进行能源管理体系的推行。目前我国国务院已经对机械行业的能源节约以及结构调整等出台了相关的政策法规,即《关于进一步加大节能减排力度加快钢铁工业结构调整的若干意见》因此建立能源管理体系是没有选择的必选项。

(2)企业提高经济效益,提高市场竞争力的需要。机械行业面临着原料价格上涨,市场需求放缓,利润空间小,市场竞争加剧的状况,企业迫切需要减少成本费用的支出,提高自身的利润空间,促进企业市场竞争力的提高。推行能源管理体系是机械行业降本增效的有利措施。宝钢2008年建立能源管理体系,2009年节能增效2.5亿元;2010年节约资金5820万元。

(3)在传统的能源管理中,主要根据执行者的意愿以及经验做出决策,只将能源管理的人员以及内容进行了明确,但是对于能源管理的方法,以及管理的程度等却并没有落实,使得节能工作无法达到事前预定的结果,能源管理的持续改进也受到了一定的影响。而建立能源管理体系,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减低工作中的随意性,进而提高节能工作整体效果和效率。

5积极推进机械行业建立能源管理体系

要提高对能源管理体系建设工作的重视程度,发展的战略选择以能源管理体系建设为主,由主要负责人领导,建立能源管理体系建设小组,建立由各部门主要管理人员参加的能源管理工作团队,设置专门的机构(节能办公室)负责,有骨干队伍支撑,提供必要的经费和其它资源保障。组织相关人员学习相关的规范标准,例如《能源管理体系要求》等,提高能源管理人员的节能意识,使他们掌握能源管理体系的相关标准,明确能源管理体系的建设方法。

建立能源管理体系前,进行初始能源评审,评审的内容:一是用能状况分析,能源的供给状况,评价过去和现在的能源使用和能源消耗;二是识别主要能源使用的区域;三是识别、记录改进能源绩效的机会,并进行分析评价,根据重要性和实现程度进行排序。更根据能源评审的结果制作成能源评审报告,并以此为依据对能源管理体系进行策划、实施等工作。

在能源管理体系的建设中,策划环节是对能源管理体系进行实施、改进以及实现能源方针的关键环节。策划的过程是利用适当的工具和方法对输入的用能信息进行分析,进而识别主要能源使用和持续改进能源绩效的机会。策划的流程:识别法律和其它要求;分析能源数据;识别重要能源使用;识别相关变量;识别改进机会;建立基准和能源绩效参数;制定能源目标和能源指标;制定能源管理实施方案。

建立能源管理体系,应根据相关的标准和要求,制定科学、合理的文件,并按照文件要求组织具体工作的实施。以《能源管理体系手册》、《能源管理体系程序文件》、作业指导文件及记录等作为编制的体系文件。体系建立后确保日常工作按照文件要求持续有效运行,并不断完善相关文件和体系。积极完成各项重点工作,如能源管理体系相关文件的公布、学习、落实以及检测等,使能源利用过程中的控制措施得以完善,为能源管理体系的顺利运行提供保障。

6结束语

通过对对机械行业建立与实施能源管理体系的相关研究,我们可以发现,在该行业建立与实施能源管理体系有着重要意义,有关人员应该从机械行业发展的客观实际出发,充分利用既有优势,研究制定最为符合实际的能源管理体系方案。

参考文献:

[1]陈志田.能源管理体系建设及推广应用指南[m].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10:158-175.

[2]周湘梅,刘立波.能源管理体系的建立与运行[m].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11:71-73.

能源管理体系建设篇8

关键词:电力通信;资源管理;系统建设;物理资源;逻辑资源;业务资源

中图分类号:tn9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2374(2012)28-0113-03

目前,在通信网络规划、建设、维护中,资料数据都以竣工资料、工程图纸等纸介质或独立的计算机存储文件方式保存。新并网设备及新电路的开通、运行电路的调整、故障抢修、报表统计分析仍旧依靠传统的手工方式完成,使得工作效率低下、管理标准不统一、数据准确性差。现在的管理方式已不能适应当前发展的需求。建立一个统一平台,实现对汕头供电局通信资源的管理尤为重要。系统的建成将直接影响到通信网络的高效运行维护,通信资源的准确、快速调度,并为通信网络规划建设提供参考依据。因此,系统的建设应关注整个通信网中的物理资源、逻辑资源以及业务资源,着重应用于通信网的运行维护管理,服务于电网的生产与企业

的经营,兼顾通信网的规划设计和工程的建设。

1通信资源管理系统的结构

通信资源管理系统由硬件结构、软件基础架构及软件功能模块共同构成。

1.1系统硬件网络结构

汕头供电局通信网资源系统的硬件支撑平台主要应由相应的网络设备、主机系统、终端设备及安全设备组成。硬件平台架构如图1所示:

通过配置一台数据库服务器、一台应用服务器、一台tmiS(通信管理信息系统)服务器以及多个管理客户端,通过交换机组建成一个专用的网络,客户端工作站通过访问应用服务器,实现对电力通信资源的维护和管理。再配置两台数据采集服务器,通过接口适配器与网管系统连接,实时采集网管系统的数据并及时更新到后台数据库中。

1.2系统软件体系结构

在电力通信资源管理平台中,采取基于J2ee的三层体系结构。整个系统分为三层:数据存储层、逻辑处理层和界面层。图2给出了系统的总体体系结构模型:

1.2.1数据存储层主要存放资源管理系统中涉及的所有数据以及数据间的信息关系,同时还保存了系统运行和管理所需要的一些数据,包括用户管理信息、系统日志等。

1.2.2逻辑处理层处于系统的中间层,主要实现各种业务的分析处理。通过JBoss等主流J2ee中间件应用,实现面向客户端的功能界面与后台数据库交互。

1.2.3界面层是用户使用系统的终端界面。系统采取C/S、B/S混合的系统架构,充分利用两者各自的优点,以实现方便灵活、功能强大的系统功能。

1.3系统功能结构

通信网络资源管理系统中,所实现的基本功能包括资源存量管理、资源查询、资源统计分析、资源调度、系统管理等方面。

图3是系统的基本功能结构图:

系统的功能结构也是分层的,说明如下:界面表示层提供了通信资源管理系统的数据展示功能,与软件体系结构中的界面表示层相对应;业务逻辑层是系统的核心部分,所有的业务逻辑全部在这一层实现。与软件结构的逻辑处理层相对应;数据采集层通过与网管数据连接实时动态获取网管数据,提供给上层的资源管理使用。

1.3.1资源存量管理。资源存量管理包括空间资源管理、模版管理、物理设备管理、网元管理、线路走廊管理、电缆网管理、光缆网管理、传输网资源管理、接入网资源管理、交换网资源管理、数据网络资源管理、电力业务资源管理、通信电源管理、备品备件管理和工程资料管理15个模块。资源存量管理既管理物理资源也管理逻辑资源,还应把资源间的关系清晰化。

1.3.2资源查询。查询系统可进行各种设备资源、通道、不同等级的电路转接路由(包括光配、数配、音配在内的各种配线转接路由以及光缆、纤芯、电缆路由)的智能查询,并能提供各种通信设备、电路及管线资源使用情况的查询,为电力规划、建设和服务提供直接可靠的依据。

1.3.3资源统计分析。系统提供基于weB模式的统计分析模块,统计所有的报表,分专业统计资源的利用率以及各种指标值,对入库的资源进行数据挖掘,给管理决策提供数据依据。系统提供资源的统计功能,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资源类型和数

量统计、资源使用情况统计、资源故障情况统计。

1.3.4tmiS模块功能。本系统中除了资源管理功能以外,还需要对通信业务流程管理进行支持,也就是tmiS(通信管理信息系统)管理功能,实现资源新增、割接、调拨、电路/光路开通等业务的闭环流程管理和监控。

1.4与其他系统互联规划

1.4.1与专业网管互联规划。传输网资源管理是一个动态管理过程,即传输网资源的配置信息、告警信息等都需要从厂家网管的北向接口获取。汕头供电局SDH网管包括华为、烽火、中兴等厂家,它们均提供基于CoRBa的北向接口。通信资源管理系统可以通过增加数据采集服务器和接口适配器与厂家设备网管系统连接,实时采集网管数据,包括设备配置信息和告警信息等数据。

通过接入正向隔离装置,使得数据采集服务器只能单向接收网管数据,而不能向网管系统发送网管数据,以确保通信资源管理系统不影响网管系统的正常运行。

1.4.2地省联网规划。为了实现信息共享,汕头供电局通信资源管理系统在将来必然涉及到和其他资源管理系统的互联互通的问题,以便实现全网资源的统一规划和管理。在目前阶段,要求通过规划,可以与上一级单位的资源管理系统之间实现互联。对于使用中有交叉的资源,可以进行资源的共享。

在资源共享过程中,数据源应该保证唯一性,因而,在全网通信资源管理系统规划中,可进一步探讨数据的流向,明确各种资源信息在不同级别、不同系统之间的流向,并形成相关的规范。

1.4.3和生产管理信息系统互联的规划。生产管理信息系统(miS)将通信设备纳入电网设备管理,管理设备的整个生命周期和维修、改造等信息;而资源管理系统则从通信功能出发来对通信设备进行管理。生产miS和通信资源管理系统对通信设备的管理具有相同点也有不同点。

生产miS管理提供对资源生命周期的管理,管理设备的维修等信息,管理的粒度比较粗,一般关心设备的整体属性、所在机房站点;资源管理系统除了需要关心设备的整体属性、所在机房站点以外,管理的粒度比较细,需要管理设备的机架、子框、

槽位、板卡、端口以及端口的业务状态等信息。

基于以上管理内容的具体情况,在建设通信资源管理系统时,设备的基本属性在通信资源管理系统中存在,并提供对生产miS的接口,能够保存设备的资产标志、维修状态等信息,生产miS通过通信资源管理系统提供的接口获得设备属性并写入维修状态等信息。

2系统分期建设规划

按照“总体规划、分步实施、逐步演进”的建设思路,汕头供电局通信资源管理系统的建设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基础网络建设,实现对系统大部分物理资源和逻辑资源的管理、这些资源的网络拓扑管理和基础的资源调度功能,第二阶段是全面网络建设,是在第一阶段的成果上继续对系统进行完善和升级,提供与专业网管的动态连接、资源分析等高级应用功能。

3资源数据的清查和录入

数据的清查和录入是资源管理系统实施中最为关键的一步。数据采集的正确与否,数据录入的准确与否,直接关系到系统的使用效果。为了让混乱无序的资源数据有效地管理起来,保证数据资料的完整性、规范性、准确性,从而保证数据录入的方便和正确性,制定了《汕头供电局通信资源管理系统数据清查录入方案》。

3.1数据清查实施

网络数据清查实施工作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实施前期的准备;清查实施阶段的划分;资源数据的整理、核查和更新。

数据调查采用专业的方式进行,即按系统的功能模块进行。在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清查方案和具体步骤的基础上,制定出分阶段实施的时间进度安排。

般包括清查准备、清查实施和经验总结三个阶段。

3.2数据录入

为了保证录入数据的质量,提高数据录入的效率,节约资源,加强对清查进度的控制,尽量减低录入工作对日常维护工作的影响,建议采用集中录入的方法,对清查核对后的数据进行集中录入。

4资源管理系统的运维管理

通信资源管理系统软硬件及网络环境的搭建完成,数据的清查录入的完成,只是系统建设发展过程的一个短暂的阶段,系统建设工作往往与管理工作紧密结合,服务于管理的需要。通信资源管理系统的生命力取决于它的应用及维护水平。通过建立一整套完善的管理机制和相应的系统运营维护体系,不断对系统进行修改完善,严把数据质量和保证数据更新,培养系统维护和应用的技术人员,保证系统的正常可靠运行和使用。

5结语

汕头供电局通信资源管理系统完成了对汕头电力通信网络中运行设备、电路资源和通信站的基础管理,该系统基本覆盖了汕头供电局维护范围内的所有通信资源,在日常工作实现了通信资源的共享,明显地提高了工作效率,使电力通信部门在管理创新、技术创新、提高工作效率和经济效益、提高对电网的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等方面,迈上了新台阶。

参考文献

[1]南方电网电力通信资源数据模型(概念和逻辑模型)V1.2[S].

[2]南方电网通信资源数据模型(物理模型)V1.0[S].

能源管理体系建设篇9

平台科学建设与有效运行维护相并重真正要使平台发挥出显著的效益,必须更加重视平台建成后的运行和维护管理。要做到平台科学建设与有效运行维护相并重。当阶段性的平台建设工作完成后,学校要根据平台特点,制订详细的运行维护制度,并保证其得到切实的贯彻落实。良好的运行管理和维护机制是保持平台长期稳定运行的基础,学校应着眼长远,为平台的运行维护建立长效的人员、资金及制度方面的保障,只有平台处于健康良好的运行状态,才能真正地确保节能管理体系目标效益的达成。监管体系建设为节能长效机制作保障在学校“数字化节能监管体系”的建设和节能工作开展过程中,必须充分将理念、制度和科技三方面的工作相互配合,互相促进,才能推动节能减排目标的达成。很多高校已认识到这个问题,并采取了积极有效的办法,产生了一些节能效果,但从总体上还缺乏节能工作的系统性,完整性和连续性。节能减排长效机制没有真正形成,节能综合效益不显著。针对这个问题,学校要通过“节能监管体系”的建设,将节能空间的发掘、管理制度的延伸、节能改造的切入,和后期节能效益的评估等各环节全面地串接起来,有效地解决节能工作的系统性问题,避免长期以来“头疼医头、脚痛医脚”的碎片式、非连续的工作模式,实现学校能源的可视化、可控化、智能化管理。

面对新形势和新问题,需要我们在原有实践的基础上继续深入探索,在新的理解和认知层面上开展再创新。从“平台”到“体系”的再创新再创新的过程,也是对新时期高校能源管理要求的再分析和再认识的过程。现阶段,一批先期示范的高校正在经历从“节能监管平台”建设向“能源监管体系”建设的过渡。未来高校能源监管体系的建设,将是“再创新”给高校能源管理模式带来的又一次深刻变革。在这次变革中,高校的能源监管体系建设要充分考虑与物联网技术相结合、与管理和服务业务相结合、与绿色建筑和绿色区域评价体系相结合、与数字化校园相结合,最终实现高校能源监管的“可控制,可管理,可服务”。再创新的目标与价值观以江南大学为例,学校在高校能源监管体系的“再创新”过程中,对前期“数字化节能监管平台”的建设,进行归纳与提升,结合节约型校园管理与服务需求,完善节能监管系统平台相关子系统。先后研制成功了以“网络化预付费管理系统”为代表的服务类应用系统,学校的数字化能源监管体系,目标是建成体现“以人为本,需求导向,应用带动”的“数字后勤”应用系统群,并在管理服务过程中体现价值。能源管理、服务的需求最终将通过科学深入的“数据挖掘”,逐渐过渡到与“信息流”相结合的阶段,实现与“数字化校园”相融合。这样,未来高校数字化能源监管体系将得到进一步的丰富和完善。

为再创新培育强有力的内生动力高校能源管理过程中,必须十分重视“环境育人”在“再创新”过程中的重要作用。理念教育、行为养成要从日常教育抓起。高校则更要将“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思维模式融入到相关专业的教育体系之中,让“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植根于师生脑海中,渗透到其专业素养中,进而体现在其行为上,成为高校师生全面参与“再创新”的内生动力,使其成为低碳社会发展过程中坚实的依靠力量。创新的历程是艰辛的,但成功的创新者也将享受到攻坚克难和战胜挑战后的兴奋和愉悦。未来,不断进步的高校将对自身的能源资源管理提出更新、更高的要求,作为承担社会创新的重要载体,高校将义不容辞地成为我国建设“两型社会”的示范。

作者:王强潘吉仁

能源管理体系建设篇10

关键词:物资管理一体化建设挑战与机遇新的经济增长点

一、一体化发展、管理模式是目前全球发展的趋势

全球经济(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及其对世界经济的影响正深刻地改变着世界和中国。关于世界经济一体化趋势与我国企业发展道路的探讨,是国内不少能政府机构研究的方向和能人贤士热门的话题,而目前加强企业一体化管理模式的研究机构和理论不少,但就管理一体化模式是企业发展壮大的历史选择这一观点尚未达成共识。

(一)全球经济一体化

全球经济一体化是指两个以上的国家在现有生产力发展水平和国际分工的基础上,由政府通过协商缔结条约,建立多国的经济联盟。区域经济一体化是20世纪下半叶以来,国际经济生活中出现的一大趋势,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或地区,通过相互协商制定经济贸易政策和措施,并缔结经济条约或协定,在经济上结合,形成一个区域性经济贸易联合体的过程。世界上这样的联合体众多,其中欧盟经济一体化过程以其形成的时间最早,一体化程度最高,成员国数量最多,总体经济实力最强,对目前世界经济影响最大,堪称区域经济一化化组织中的楷模。

(二)企业物资管理一体化

推行物资管理一体化是目前国网公司和南方电网的一项新措施。物资管理是指企业对生产过程中所需的各种物资的计划、采购、运输、仓储、保管、使用等进行计划、组织和控制,合理解决物资供需之间存在的时间、空间、数量、品种、价格以及质量等方面的矛盾,衔接好生产各个环节,确保生产顺利进行,以实现物流合理化和效益最大化。

物资管理一体化是指通过规范物资计划、采购、仓储、配送等管理流程一,加强物资采购集约管理,建立“规模采购、统一招标、高效仓储、集中配送”的一体化物资管理机制。

企业物流的定义,是指企业内部的物品实体流动,它从企业角度上研究与之有关的物流活动,是具体的、微观的物流活动的典型领域。

企业自身发展物流不仅要解决物资采购、运输、仓储、验收、核销这些物流管理的基本问题,更重要的是必须把物流管理放在企业经营管理的战略高度上去考虑计划、采购和核销,将这些物流活动的有机结合,以业务流程为基础,形成物流的管理一体化。

二、新源公司开展物资管理一体化建设

(一)具备开展管理一体化的条件

1.信息共享

要实施物流管理一体化,物流各节点之间必须建立信息共享机制,实现充分即时的信息交流与共享。国网公司的信息化管理水平在中国国企中处于领先地位。早在2008年新源公司的总公司—国家电网公司即获得国资委信息化工作的a级评价。其中信息化领导力排名第一[1]。目前国网公司信息化工作以“十二五”信息化规划为指导,以加快SG-eRp系统建设为主线,以“三集五大”信息化建设为重点,深化建设人财物集约化管理相关信息系统,像新源公司这样的直属单位eRp全部上线[2]。国网公司与新源公司通过SG-eRp系统上传下递,逐步实行物资管理信息纵向一体化管理。

2.一体化标准体系建设

标准化是近代一门新兴的学科,它的形成和发展和现代化生产以及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密切相关,并且在发展中日益显示出其重要性。标准化的显著好处是强化了在产品、过程和服务这些方面进行改进时的适用性,从而推动企业获得更大成功。标准化已经成为企业管理现代化的重要基础之一。

2009年,新源公司全面启动标准化建设[3]。2010年新源公司各单位已根据统一部署,建立了企业各自的管理标准。这为新源公司的一体化标准体系建设打下良好的基础。

按照国网公司“集团化运作、集约化发展、精益化管理、标准化建设”的工作方针,新源公司大力实施标准化建设,全面建设新源公司一体化标准体系。公司已于2012年10月16日正式颁布实施了一体化管理标准文件,指导公司各单位将“原标准全系”向公司“一体化标准体系”转换,为公司的一体化管理打下广泛和坚实的基础。

(二)新源公司推进物资管理服务一体化建设

为贯彻落实国家电网公司加强物资集约化管理的指导性意见,深化新源公司系统物资集约化管理,建设本系统现代物资管理服务体系,转变物资供应模式,新源公司开始物资管理服务一体化建设。

1.建设举措及其作用

(1)构建新源公司物资管理服务体系组织构架

业务流程的变化必须首先通过组织结构的变化来实现,因此,实施物流管理一体化,企业必须对现有的组织结构进行整合,建立与新流程相适应的组织机构,以便新流程能在一个得力的组织架构上有效运转。

为实施物资管理服务一体化建设,新源公司自2011开始构建新的物资管理服务体系组织构架,实施公司本部和项目单位管理一体化。该构架由新源公司物资部、国网新源物流服务中心(简称“物流服务中心”)和物流中心构成。物资部为指挥中心,物流服务中心目前挂靠国网新源建设有限公司,是专业管理平台,而系统内的各单位的物流中心为具体执行层,各方各司其职,整体协作,形成联系紧密、界面清晰、协同高效的公司物资管理服务体系架构。

(2)发挥专业化管理优势

专业化管理主要是指企业在筹建、初创、成长、扩展期间具有的专业化发展的统一构想,即在某一专业领域中以在这一专业领域内的经营作为经营主业,使企业形成一体化发展。以标准化、规范化,以模式管理加速对事物的反应速度和完善程度,进一步改进提高工作效率是专用化管理常用的方式。

物流服务中心作为专业管理平台,为新源系统内项目单位提供以下几方面专业服务,对促进物流管理服务一体化建设,发挥了显著作用:

1)提供物资信息化和仓储标准化建设的技术支持及服务;

2)提供物资管理相关技能的专业化培训;

3)配合本部物资部建立与维护公司系统物资台帐系统及通用性调剂平台(电子商务平台),提供所需的技术支持及服务;

4)配合本部物资部建立、维护合格供应商库,动态管理供应商的合同履约、绩效评估以及设备监造信息等工作,提供所需的技术支持及服务;

5)配合本部物资部开展公司系统采购标准的制定工作;

6)负责公司物资eRp系统以及电子商务平台的运维;

7)配合本部物资部建立系统废旧物资台帐,并配合开展处置工作;

8)配合本部物资部开展公司系统设备、材料合同的履约管理工作。

(3)试点推动物资管理服务一体化建设

自2012年开始,新源公司指定5家单位为试点。通过试点单位实施物资管理服务一体化建设来积累经验,改进和完善一体化物资管理及服务体系方案。

纵向一体化管理模式可实现新源公司本部和基层单位组织结构的一体化,新源公司采取了“先行试点”的方式,分阶段提高新源系统二级控制和协调能力,进而达到物资集约化管理的目标和价值观的一体化。

2.物资管理服务一体化的优势

(1)提高保供能力

新源公司通过物资管理业务流程再造,物资管理业务统一由物流中心归口管理,试点单位集中资源,统一配置,物资管理重要环节包括计划、采购、运输、验收、仓储、台帐、结算、核销、废旧物资、应急物资、供应商关系、检查与考核等过程控制得到加强。这既为实现项目公司对物资可查、可控和在控提供基本条件,又提高了保供能力。

(2)提高应急物资管理水平

物资管理业务由物流中心进行一体化管理,保证应急物流运作通畅,应急物资反应快速性大为提高。物流中心既负责应急物资计划、采购,又负责库存控制、运输配送等,一条龙的应急物资供应统一由物流中心统筹和调度,应急物资管理水平显著提高,应急能力得到加强。

(3)提高效率

物资采购统一由物流中心单一部门负责,减少部门之间协调的环节,减少繁琐手续,从面避免部门之间扯皮,提高了工作效率,实现公司资源优化配置。

(4)降低成本

通过精简、高效的组织机构,降低了成本,获得了可持续竞争优势。物资管理由单位各部门之间的协作管理,改为物流中心专业归口负责,有利于理顺物流运作流程,减员增效。

(5)降低库存水平,提高资金效率

通过物流中心统一运作,加强材料供应计划管理,强化供应计划准确率的考核,减少库存,规避资金积压,提高资金的时间价值,增加项目的经济效益。

三、新机遇和新挑战

(一)应对气候变化对中国社会的巨大挑战

近现代工业发展导致温室气体排放量增大和排放增长加快,因全球气候变化而导致的各种灾难频繁发生。中国政府作为《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成员国,签署了《京都议定书》。目前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中国承担的是“自愿减排的责任”,但国际能源署最新统计数字显示,2009年中国能源总消耗首次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能源消耗国[4]。同时,中国一个国家的温室气体的排放量已超过整个欧盟的排放量。无疑,按《《京都议定书》第二减排承诺期各成员国经过极其艰难且旷日持久的谈判结果和中国政府对全世界的庄严承诺,2020年,中国将承担“强制减排”的义务[5]。由此引来对中国社会消费方式的影响将十分深刻,对中国经济造成的负担将产生十分深远的影响。

(二)挑战和机遇共存

1.借机中国蓄能事业发展

中国政府始终高度重视气候变化的应对,把风能、太阳能为代表的新能源产业列入属于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6],而作为解决中国当前新能源大规模发展维护电网安全稳定的最佳选择,抽水蓄能对中国新能源发展的贡献正日益为中国社会所认可。抽水蓄能电站建设将在至少十年间得到持续长久的发展,而新源公司作为世界最大的抽水蓄能公司,在国家电网公司推进物资集约化管理、建设一体化物流供应链之时,物资管理服务一体化必将走上正轨,“试点”必将走上“全面”,同时,通过以点带面,争取变目前的“试点”为国网公司的“示范”,通过一段时间的物资管理服务体系建设探索和尝试,新源公司抓住机遇,逐步做强做大物流业务,力争新源公司的物资管理一体化建设与中国抽能事业的发展与时俱进。

2.借力国网公司物资集约化发展

(1)中国物流的发展同GDp同步

2010年中国经济总量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7]。物流发展与一个国家的经济总量成正比,与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成正比。当前,国民经济每增长一个百分点,将拉动社会物流总额增长两个百分点[8],这既说明物流发展与经济发展成正比,也说明经济发展对物流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物流业已成为我国第三产业的骨干和中国国民经济新增长点。

(2)物流有望成为新源公司新的利润源

1)物流管理目前已成企业第三利润源

在制造成本降低空间不大的情况下,目前人们普遍认为降低物流成本成为企业的“第三利润源”。目前物流已成为国内外企业继劳动力、资源之后的第三个利润源泉[9]。

2)物资管理服务一体化的发展有望提高新源公司利润源

基于以下三个方面条件,新源公司完全有望通过物资管理服务一体化发展壮大产生物流利润源:

①规模效益

新源公司资产总额567.52亿元,管理单位48家,管理装机容量2241.445万千瓦,其中在建470万千瓦,公司每年物资供应量足以满足物资管理一体化的规模效益这一条件,使得物流工作发挥最大的整体综合效益。

②系统协调

国网公司的信息平台(SG-eRp)目前已以现代通信技术和信息技术为系统协调提供技术支持[10]。随着物资管理服务体系组织结构一体化的建立,物流中心以国网公司的信息系统为支撑,负责物资需求计划、采购、物资合同签约及履行、物资仓储等一体化物资管理业务,已基本实现系统内信息共享。

③专业化分工

目前在试点单位,物资管理实行业务一体化,新源公司将物资(甲供材料和设备)管理的职能统一划归物流中心。在条件成熟之时,新模式必将由“试点”向“全面”开展。专业化的产品或服务提供给社会是现代社会经济运行的一个突出特点,为推动新源公司物资管理服务一体化建设而成立的物流服务中心不管是在物资管理服务一体化试点的今天,还是在所有48家单位全面开展后,通过依托物资管理服务技术支持这一平台,积极引进先进的物资科学管理方法,将具备提供更专业化技术支持和更高服务水平的能力。物流服务中心在物流业务开拓中茁壮成长之时,必将是打开物流效益之门之日。

四、物流从业人员素质面临新的考验

物资管理一体化建设需要依靠高素质的物流专业人员成熟的管理和实践经验,但目前新源公司物流人材不足,水平亟待提高,适宜抽水蓄能物流业务的经验尚需积累,物流从业人员面临新的考验。

(一)现代通信技术和信息技术是物资管理一体化的重要手段,是国网公司实现“四化”(管理集约化、手段现代化、配置最优化和效益最大化)目标的关键,这对传统的基层单位物资管理人员是个巨大的挑战。如何认清形势,改变观念,提高个人综合素质以适应物资管理现代化是个难题,更是严峻的考验。

(二)掌握物流专业知识固然重要,但抽水蓄能产业的筹建期、基建期和生产期各自的物资管理方式和内容并不完全相同,如何成为抽水蓄能电站行业物资管理综合型人材或一专多能的物流管理专家,在目前中国抽水蓄能电站发展良好势头之时,对从业人员个人发展来说,同样是个机遇和挑战共存的阶段,各单位从业人员如何确定个人发展方向将是个难题与考验。

五、结论

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新能源的发展,极大地推动了中国蓄能事业良好的发展前景,为新源公司物资管理一体化提供良好的机遇。新源公司在贯彻国网公司物资集约化管理的之时,通过新源本部物流中心自上而下、有序推进的物资管理一体化指导,物流服务中心充分发挥技术平台的作用,做好物流工作实施的专业指导工作,新源公司的物流业必将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而推动物资管理服务一体化建设。

参考文献:

[1]《国网新源公司eRp项目全面推广上线》2011-7-4中国电力网

[5]邵海军陈勇《中国称将有条件承担2020年后强制减排义务》2011-12-5新华网2004-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