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保意识目的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2:00:54

环保意识目的篇1

abstract:withtherapiddevelopmentofeconomy,environmentalpollution,environmentalprotectionhasbecomethefocus,basedonthis,themainbodyofsocialpublicreading,tothepublicawarenessofenvironmentalprotectionisexpounded,andemphasizestheimportanceofthepublicawarenessofenvironmentalprotection,basedontheJapaneseenvironmentalawarenesstotouch,putforwardhowtoimprovethepublicawarenessofenvironmentalprotection.

关键词:公众环保意识,重要性,对策

Keywords:publicawarenessofenvironmentalprotection,importance,countermeasure

中图分类号:X3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2)

经济的快速发展带来环境破坏,保护环境已经成为当今的主题。环境保护这不仅仅是国家政府的职责,它是整个国家的职责。环保意识是一个国家能否长存下去的关键,是可持续发展战略实现的基础。因此公众的环保意识的高低对于环境保护的意义非常重要。

公众的环保意识

环境意识是一个总和性概念,它是多层次、全方位对人与环境关系反映的内容体系,包括认识论层次、伦理道德层次、政策法律层次、行为规范和行为策略层次。具体来说,环境意识是一个从认识环境到形成关于环境的稳定的态度,并养成自觉保护环境的行为习惯的过程,是人与环境的关系在认知、态度、评价、行为上的多层面的客观反映,其内容大致可为四个部分:环境知识,即对环境相关问题的经验科学认知;环境评价,即对环境相关问题的主观评价与判断;环境态度,即有关环境的价值观念以及主动参与环境保护的动机;环境行动,即利用相关技能解决环境问题的实际行为。1具体有浅层的环保意识和深层的环保意识,浅层的环保意识一般表现为个人日常生活中一些行为,比如节能、节约用水或者随手关灯等等;深层的环保意识才会表现为高级或者深层的环保行为,个人升华到作为公民而去自觉履行的公共环保行为。

目前的我国环境问题主要集中在水污染、大气污染、固体废弃物的污染等,但这些都是人为因素造成,都是为了满足人们的物质和生活的需求。这也反应出我国当前公众的环保意识的程度,根据一项调查反映出,我国公众环保意识总体得分为57.05分,可以得知我国公众环保意识属于不及格的水平,而这只是体现公众对于公共场合的污染,私人领域内的环保意识程度却非常高,可以推断出我国民众对于公共环境保护意识还很欠缺,属于浅层的环保意识。

二、公众环保意识的重要性

首先,公众的环保意识提高,有利于指导环境行为朝着高层次的趋向做起,公民积极参加环保,不仅能够减少垃圾的产生,减少水资源的浪费和水污染,又可以降低处理垃圾的成本,降低土地分解的压力,美化环境,减少污染。

其次,公众的环保意识提高,有利于消费的合理化、节约化,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由于公众作为消费者,为了生活便利,大量使用一次性筷子和塑料袋子,而有需求必然有生产者,大量的企业从事这种行业。而环保意识的提高,作为消费者的公众,必然会改变消费行为,其这种环保的意识必然会影响商家而后企业,也有利于企业进行环保生产,更有利企业改变自己的形象,合理优化企业资源,增强企业的竞争力,更会引导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最后,公众的环保意识提高,有利于监督政府环保决策是否科学、是否符合可持续发展战略。近些年,许多地方政府为了当地的政绩,乱引进项目,造成当地的严重污染,比如当年的pX项目,由于当地公众环保意识的提高,才导致当地政府未引进这个项目。因而公众的环保意识影响着政府的环保政策和环保决策及其实施的环保效果。公众的环保意识更能弥补政府决策的盲目性,更能推动政府加大力度的保护环境,提高环境保护的自觉性,加强加大环保执法强度和力度,推动整个社会对于环保的重视。

日本人的环保意识

日本目前是世界上公众环保意识程度最高的国家,而且对于环境的保护水平是值得敬佩的。日本在节能减排、垃圾分类处理、废物利用上面都是做的非常超前,可以保护环境同时促进经济的发展,而日本通过立法和教育公众环保并从学生培养环保意识对我国具有启示。

提高公众环保意识的对策

首先,我们要通过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尤其是通过在学校举办环保内容的知识比赛、讨论会、演讲等形式,来调动学生对于环保的积极性,同时通过带领孩子们去污染比较严重的地方去实地考察,感受环境的重要性;同时对高校大学生的课程里增加环保教育课程。将环保意识渗透到民众的日常生活中,确立一种热爱自然、爱护自然、忠实自然、与自然和平相处、与自然共生的价值观,彻底放弃那种以征服自然、破坏自然发展经济的观念和方式,将环保生活化、细微化,形成一种人人爱环保、处处有有环保的习惯。

其次,严格进行立法,尤其是环保方面的法律要不断完善和健全,强化环境执法力度,将一些破坏环境的单位和个人进行教育,同时进行惩罚,将环境保护放到国家发展的中心,从而从制度层面上使得人们重视环境保护,要明白环境危机就是生存危机。同时政府也应该重视公众在环保政策制定中的重要作用,加强公众的参与,只有主人翁意识的增强,环保意识才能够提高。另外政府也要积极宣传环保,可以通过漫画、公益广告、图册等多种渠道宣传,使民众多了解当前环境的状况,而且也可以取得传媒和公众的信任和支持,对于公众环保意识提高也有着推动作用。

最后,学习日本的垃圾分类制度和资源循环利用,在我国也制定详细的垃圾分类条例,并制成小册子,发放给民众,多扶持和建立一些垃圾回收公司和资源循环利用的公司,这样可以减少垃圾在掩埋和焚烧过程中产生的再次污染,同时提高垃圾使用率,将废弃物变废为宝,这样资源的的再次循环也带动经济的再次发展。这样的可以引导公众去保护环境,不盲目,只有口号而无环保行为,而且能够使公众了解到保护环境可以促进就业,促进经济发展,公众更加喜欢去保护环境,起到一种良性的互动,在不知不觉中公众的环保意识得到大幅度的提升。

结语

当然,环境问题不是一朝一夕的问题,是长久积累的问题,因而环境问题的解决也不是立即可以解决的,这需要所有人的努力,公众作为社会的主体,更要充分发挥作用,在政府的引导和严格执法下,积极参与环保,增强环保意识,在保护环境为己任,真正从心底去有意识去保护环境,让可持续发展成为每一个人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刘闻佳,明庭权:我国居民环保意识及环保行为现状与对策研究———以武汉市为例.广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8(4)

1、李林,林思宁.城市居民环保行为的实证研究[J].亚太经济,2003(6):87-88.

2、武青艳,毕岩.浅析培养和增强人们的环境意识[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2002,4(1):18-20.

环保意识目的篇2

国家环保总局国际合作司司长徐庆华在致辞时,从中国目前的环境状况和国家进一步的发展规划出发,阐述了进行大型环境教育宣传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联合国系统驻华协调员兼联合国开发计划署驻华代表马和励特别指出,正如总理在今年初所强调的那样,决策者及公众环境意识的匮乏是导致当前中国环境污染严重的一个重要原因。联合国发起的这项大型宣传活动,目标不仅是要提升公众对日益紧迫的环境问题的认知度,还要促使他们把这方面的知识转化为环保的态度、行动和实践。

商务部中国国际经济技术交流中心主任王粤在致辞时表示,目前环保已经不再是边缘性问题,已经从影响人们的生活到成为与人类生存和生命息息相关的问题,“十一五规划”已经确立了我们的环保目标,我们必须确立一个全新的、社会各界人人参与、人人皆知和人人行动的氛围。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与中国政府开展的此环保宣传项目,将通过绿色奥运、西部开发等一系列的环保立法的教育宣传、环保政策研究、调查分析,为促进社会各界环保意识的提高搭建平台。

前联合国副秘书长、前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执行官莫里斯・斯特朗在主题发言中,特别肯定了该项目由联合国机构与中国政府合作,并吸收企业和环境保护组织来参与,共同为解决人类所面临的日益严重和紧迫的环境问题做出贡献,使得人们对未来环境问题的改善持更加乐观的态度。

曾任北京申办2008奥运会形象大使的杨澜出席启动仪式,从其媒体人、中国人、世界人和母亲的4个角度出发,表示推动环保是每一个人的责任,借助奥运展开的环保宣传活动是一种很好的办法,它可以引发公众对环境治理的热情以及鼓励人们积极采取行动,参与到环保工作中。

据悉,“中国环境意识项目”在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中国国家环保总局和商务部中国国际经济技术交流中心的共同努力下建立,项目初始预算资金由承诺推动能效技术和降低二氧化碳排放的世界最大钢铁制造企业安赛乐米塔尔(arcelormittal)和挪威王国大使馆提供,目前项目预算总额达350万美元。

项目执行方介绍,“中国环境意识项目”将于2007年初在中国全国范围展开,历时3年,将借助2008年北京奥运会及2010年上海世博会等大型活动,展开具有创意的媒体宣传,促进公众对环境问题的关注并将环保意识转变为切实行动。全国性宣传活动将突出空气污染、气候变化、清洁用水以及可持续消费等中国最为迫切的环境挑战,并通过电视、平面、广播、手机、互联网等多种媒体渠道制作和播出令人耳目一新的以环保为主题的公益广告、纪录片、电视专题节目等。除了全国性宣传活动之外,“中国环境意识项目”还将采取多种有针对性的活动以提高社会不同人群的环保意识,包括在一些大学里引入绿色mBa课程,培训报道环境问题的新闻记者,评选、表彰中国“环保领袖”,以及在西部地区展开一系列地方性环保宣传活动,特别是针对妇女和儿童。

北京奥组委环境活动部部长余小萱在会上表示,除了充分利用“福娃”传达环保信息,奥组委与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在推动“绿色奥运”方面展开的合作还有:在运动会期间利用零排放的清洁燃料电池汽车运送运动员以促进清洁公共交通工具的发展,在奥运设施建设中采用环保原料和建筑方法,以及在奥运场馆内设立一个宣教中心来提升公众对水资源保护等环境问题的意识等等。

环保意识目的篇3

自1990年以来,国内开展了一系列公众环境素质评价的研究。代表性的观点主要包括:

1.环境知识、基本价值观念、环境保护态度和环境保护行为为一体的环境意识评价体系2003年的全国综合社会调查将环境素质分为四部分:环境知识、价值判断、环境态度和环保行为的三级评价模式。其中,环境知识包括环保知识、环境问题、全球性环境问题和环境问题的了解渠道;价值判断包括对政府环境保护工作的看法、目前中国社会应该优先考虑的目标、对环境问题的主观感受和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环境态度包括对损坏环境行为的态度和对环境税费征收问题的态度;环保行为包括遭受环境危害后的行动和环保参与情况等。在如上二级指标的基础上,衍生出18个三级指标。

2.环保意识、环保行为和环保反思(态度)的公众环保民生指数中国公众环保民生指数调查。公众民生指数包括三个部分:环保意识、环保行为和环保满意度的三级评价指标体系。其中环保意识包括环保知识和环保态度;环保行为包括环保宣传行为和环保参与行为;环保满意度包括对环境的满意度和对环保行为的满意度。在此框架下提出了18个三级指标。

3.面向学生群体的环境意识评价体系针对学生群体的特点,围绕家庭、学校和社会三个空间,以环境科学知识、环境态度和观念、对环境的观察与评价、环境预期行为和对环境教育课的看法为一级指标的两级指标体系。

二、当前指标体系构建存在的问题和尚待完善之处

自“环境素质”的概念提出开始,各个国家开始研究环境素质内涵并构建评价体系。从最初意识层面的环境素质(环境意识)发展到包含环境行为能力的环境素质,环境素质的范围越来越广泛,内涵也越来越深刻。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环境知识、环境意识、环境态度和环境行为。当前的指标体系还存在以下问题:

1.环境素质概念在指标体系中的体现还不够深入、全面环境素质最初提出时,公众对这一概念是模糊的、不确定的,调查得出的公众环境意识也较薄弱。随着时代的发展,工业大发展,环境污染不断加重,生活环境日益恶劣,公众对环境问题愈加关注,环境保护工作才逐渐进入公众的视野,促进了公众环境素质的丰富发展。

2.公众环境素质整体偏低,尤其是环境行为能力素质,在评价体系中没有充分体现研究表明,目前我国公民的环境意识方面,包括环境知识、环境态度得分比较高,而在环境行为能力方面得分较低,这说明我国公民在环境知识、态度、方法、政策等落实能力上比较薄弱[13],公民的环境公共参与能力较弱,并且在环境问题、纠纷等环境问题解决能力上偏差,这不仅反映了公民参与环境公共事务的能力还有待提高,同时提示相关部门应加大力度研究提高公民环境参与能力的手段和途径,以使我国公民在提高环境素质能力的同时,提高公民的整体素质,从而使我国的综合国力整体提升。

3.公民环境科学知识和方法的学习在指标体系中缺乏必要的体现目前,公民对于环境科学知识和方法的学习仅仅是通过一些教科书中提到的有关环境方面的内容及学校里授课老师的传授才获得的。进入社会以后,通过诸多的环境宣传标语、环保行为倡导用语、环境保护措施及环境政策的广泛宣传,公众的环境意识得以不断提高,并有条件地落实到行动上。

4.公民环境科学行为的具体实践应在环境素质评价上突出体现我国公民在当前中国大力宣传环保工作的环境下,积累了实用的环保知识,科学的环境方法,环境意识也得到相应提高。目前环境状况恶劣尤其是空气污染严重,环保工作得到了广大公众的认可,有利于公民环境意识的提高。然而在公民环境知识、方法和意识都已具备的同时,环境行为能力显得尤为重要。只有落实到行动上,环境素质才有意义。总体来讲,建立公民环境科学素质评价指标体系,要能够为监测我国公民的环境科学素质的基本情况和动态变化提供依据,为环保科普工作在不同地区和不同人群中的开展提供方向性指导。

三、公民环境科学素质指标体系框架的构建

在对国内外有关公民素质指标体系研究和调研结果的基础上,从公民的素质构成的基本元素出发,归纳出关于公民在环境科学方面的科学素质指标构成。

(一)环境科学素质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我国公民环境科学素质测评指标体系建设是创新型国家建设背景下我国公民环境科学素质建设重要的一环。结合国内外调查研究经验,指标体系构建要遵循以下原则:

1.以提高我国生态文明水平、探索我国环境保护新道路为统领,以中国国情为基础,以考察公民环境科学素质为出发点;

2.以面向未来为价值取向,本指标体系在反映目前现状的同时,力求发现提升我国公民环境科学素质的途径与方法;

3.以前期调研成果为基本参照,以具备可操作性和历史连续性为前提条件;

4.以国家战略决策支持为目标,以服务于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的决策支持作为直接目标。

(二)环境科学素质指标体系的构成要素

环境科学素质是科学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科学素质中的软素质,是精神素质的重要内容。环境科学素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环境科学知识与方法,环境意识和环境行为能力,如图1所示。

1.环境知识与方法。环境知识是公民环境素质的基础,环境知识应包括正规教育阶段所传授的环境知识及在工作、生活中普及的环境知识,另外,环境相关新闻、环境法律知识也是考察的重要内容。一个人在追求能力提高的过程中,必须不断地吸收新知识,只有在知识上达到一定的广度和深度,才能有效指导环境行为。环境方法是环境知识实施的重要手段。具备了一定的环境知识,就要思考如何应用。根据现实情况来选择方向和权衡利弊的过程,就是环境方法选择的过程。在环境素质的考察中,方法是重要内容之一,体现了公民应用环境知识的能力。

2.环境意识。环境意识是环境行为的重要前提。具备了正确的环境意识,才能在实践环境行为的过程中形成正确的环境价值观、环境态度和处理环境污染问题的原则,并指导环境行为,促进环境公众参与。

3.环境行为能力。环境行为能力是公民环境素质提升的最终目标。主要是指环境科学技术解决环境问题和参与环境保护公共事务的能力(以下简称“两项能力”)。在环境知识与方法、意识及行为中,环境行为处于最顶层,也是最关键的一个环节,只有具备了一定的环境知识、科学的环境方法及正确的环境意识才有可能落实为低碳的环境行为。具备环境知识、环境方法、环境意识的基础上,应有效转化为两项能力,同时两项能力的提高引领环境知识、方法与意识的全面提升。

(三)环境科学素质指标体系的框架结构

本研究以尊重国际通行的社会调查结构和突出我国本土化问题与需求为前提,结合本次公民环境科学素质的研究内容,通过分析国内外与公民环境科学素质方面相关的调研内容,确定了公民环境科学素质的内涵和指标体系。调查问卷的设计综合考虑了公民所属地域、职业、文化程度、经济水平等背景因素的特征,体现出不同层次的公民对环境科学的认知、态度和环保科普工作的期望,便于最终进行科学、系统、准确的数据分析,如表1所示。

1.环境科学知识和方法环境科学知识和方法主要指公众了解、知道或掌握的环境科学方面的常识、术语、概念、基本原理、规律,相关的新闻、政策、法规、条例,以及应用环境科学知识的途径和方法等。在传统社会中,知识是经验的总结、实践的积累和科学的探索,后人获得知识技能主要以继承为主,这种继承的方式主要是记忆和传授。但在现代社会靠传统的教育学习方法,不能满足时代和个人发展的需要,必须掌握一套获取知识的方法,要从记忆学习转变为探究学习。这种学习方法不仅是学生和学校的专利,而应该是每个人都需要的,是终身学习的要求。只有这样,公民才能适应未来、适应社会、适应生活,才能不断提高自身的科学素质。掌握并使用科学的环境方法是知识转化为行动最关键的一个环节。环境科学方法不是简单的概念,更多的是一种科学的处事能力和处事方法,它不是从书本教育或是人际传播中直接获得的,而是需要长期的科学熏陶、伴随社会经验的丰富而不断提高,是个长期、隐性的科学素质标志。

2.环境科学意识环境科学意识是指在环境保护中,公众对环境的认识水平,包括环境价值和环境态度,如表1所示。环境价值是指公民对生态自然及与人类关系等问题的价值取向;环境态度是指公民在环境保护工作中,对环境宣传、环境政策及在处理各种矛盾、冲突、关系时所持有的基本立场、态度以及所表现出来的态度倾向。这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环境价值取向具有实践品格,其突出作用是直接影响、决定、支配态度、判断、决策和行为的选择。环境意识是考察公民是否具备环境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只有具备了良好的环境意识,才能产生积极的环境行为。在公民环境科学素质指标体系中,主要从环境价值和环境态度两方面考察公民的环境意识。

3.环境行为能力环境行为能力是指具备解决环境实际问题和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在环境知识、环境方法和环境意识方面都得到充分考评的基础上,需要落实到行为的考察上,因而设置了环境行为的考评,分别从个人环境行为能力和社会环境行为能力两方面进行考察。主要包括公民应用环境科学知识、环境科学方法、环境价值和环境态度参与社会环境公共事务的决策、管理和监督的能力。一名具备基本公共参与能力的公民,应该知道和了解国家和地区的环境政策、法律法规,应能够针对国家和地方的环境政策法规提出合理的意见和建议,对重大决策对环境的社会影响和社会价值做出合理的判断,并对国家出台的积极的环境政策给予支持和倡导践行。具备一定环境科学素质的公民有能力规范自身的公共行为,有能力参与环境保护、环保科普等公益性社会活动。

四、结语

环保意识目的篇4

关键词:新时期;环保;宣传教育

中图分类号:X324文献标识码:a

提出:“要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增强全民环保意识、节约意识、生态意识,营造爱护生态环境的良好风气。”新时期的环保宣传工作应该以此为目标,创新环保宣传教育工作方式,提升全民环保意识,适应新时期环保宣传教育新形势。

一、新时期强化环保宣传教育的必要性

(一)社会舆论

自从2011年pm2.5这个名词被普及到大众中后,普通民众都开始关注空气污染等环境污染问题,2013年1月,北京严重雾霾天气严重,pm2.5爆表,在网络和新闻媒体上成为热门议题,如今的环境问题甚至可能引发政治问题,给社会带来不安定因素。这些事实说明环保问题已经成为我国高度敏感的民生议题和政治议题,因此急需强化环保宣传教育,化解社会舆论造成的危机,动员全民参与环境保护。

(二)政策要求

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八次会议审议通过《环境保护法》修订法案,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理念,把环境保护提高到与经济建设同等重要的地位上,就必须要强化环保宣传教育,提高全民环保意识,使生态文明的理念深入人心,才能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

(三)公众平台

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互联网、手机已经成为信息传播的重要途径,各种微博、微信更是引发了很多干部官员被暴露的不良事件,微博已经成为代表广大公众观点的最大平台,许多关于环保的话题在微博上引起网民的争议,环保部门急需利用新兴媒体加强环保宣传教育,引导舆论潮流。

(四)公众意识

虽然近年来群众的环保意识高涨,但是实际上只是针对关系到切身利益的具体事件,而并没有意识到关系人类长远发展的资源枯竭、气候变化等问题,因此也就不会对身边的不环保行为如汽车尾气、乱扔垃圾、浪费能源等引起注意。而且公众的这种缺乏科学分析环保问题的现状很容易被有心人利用,造成不良影响。所以非常有必要加大环保宣传教育的力度。

二、确立环保宣传教育的目标

(一)政策目标

党和政府提出的大力推进该生态文明建设,努力开创环保工作新局面是环保宣传教育的整体目标。环保宣传教育应该贯彻党的十精神,引导社会各界全面开展环保宣传教育工作。

(二)现实目标

针对我国当前环境问题敏感的新形势,环保宣传已经不能仅以提高公民环保意识为重点了,而应该注重提高人们科学认识和分析环境问题的能力,宣传教育应更加系统化、专业化,培养公众理性、科学的分析环境问题的能力,避免不良舆论造成的影响。

(三)道德素质目标

环境道德是建设生态文明的精神保障,新时期的民众不缺乏环保意识,不缺乏环保法律意识,但是缺乏环保自觉性。因此,环保宣传教育工作也要与时俱进,引导公众形成尊重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价值观,让人们自觉自愿地提高环保责任意识,树立生态文明观念,营造良好的社会风气,提高全民环保道德素质。

三、改进环保宣传教育的方式

由于现有的环保宣传教育技术手段和技术设备都不够先进,而且缺少宣传资金筹集机制,所以无法展开大范围深层次的环保宣传。因此,环保宣传教育部门应该加大对宣传教育的投入,促进工作人员的重视程度和综合素质的提高,才能提升环保宣传教育的能力。

(一)加强公众环保宣传教育活动

监督各级环保宣传教育机构,推进环保知识进社区、学校、企业、农村,开展社区广告栏宣传、校园活动、展览展示、广场宣传、文艺演出、知识竞赛等宣传活动,具体如校园环保专题讲座、企业环保书画展、社区环保座谈会、农村环保戏剧演出等等,提高社区居民、学校学生、企业法人、广大农民的环保意识和环保责任感。

同时,还可以策划全民参与的绿色环保活动,加强环保志愿者队伍的建设,定期举行环保绿色公益行动等,鼓励更多公众参加到环保行动中来。

(二)加强媒体舆论引导力

1、与传统媒体建立长效合作机制

电视、报刊、广播等传统媒体对公众是具有极大影响力的,因此环保宣传教育部门可以与之合作,建立环保专业栏目,打造一批环保题材的宣传品,包括影视、文稿、广告、宣传画等等,在各个渠道高频率播出,扩大环保新闻的覆盖面,让更多的人能接受宣传教育,提升环保意识。

2、建立新媒体宣传平台

首先,提高环保宣传教育人员的新媒体知识。要想充分利用新媒体进行环保宣传教育,首先环保教育工作人员就必须掌握应用新媒体的技术,因此要加强对环保宣传教育工作人员的培训力度,提升他们的新媒体应用能力。

其次,在网上开通环保官方微博、微信等公共平台,加强环保部门的网站建设,及时准确的官方信息,打破不实谣言,与民众进行交流互动,传播环保知识,解答环保技术问题。

最后,建立舆情监控体系。新时期的舆论一旦成形,其带来的压力是巨大的,为了不让舆论造成不良影响,应该要建立全方位的环保舆情监测体系,对上至国家,小到地方的环保议题进行监控,防止其发展成影响社会安定的不良因素。

此外,对于环境保护突发性事件,要提高环保宣传教育影响力,也可以精心策划、组织召开新闻会,新闻会可以把准确官方的信息通过各路媒体全面报道出去,例如,2013年7月在广西和广东两省发生了跨界水体污染事故,广东省环保厅及时成立新闻组,组织召开新闻会,通过集中采访,结合新闻通稿等手段,很快平息了因信息混乱造成的公众恐慌等现象。

除上述方式外,还可以利用市场资源,进行环保和经济双赢的合作,比如2012年,广东省环保厅与广东省文联、广东省作协、中国电信联合举办了首届“广东环境文化节”,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结语

综上所述,新时期环保宣传教育面临着各方面的挑战,我们要坚定宣传教育目标,结合新时期的时代特征,运用多种宣传方式,提高全民环保道德素质和环保意识,树立生态文明观念,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

参考文献

[1]王力召.强化宣传教育适应新时期环保新形势[J].环境保护,2012,(2)

[2]刘友宾.积极促进全社会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念――对新时期环境宣传的几点思考[J].中国记者,2008,(2)

环保意识目的篇5

1环境意识的内涵与特点环境意识是反映人与自然环境和谐与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新的价值观念,是人与自然环境关系所反映的社会思想、理论、情感、意志、知觉等观念形态的总和。环境意识的产生是人类对人与环境关系认识的一次伟大的觉醒。以往社会发展只有人类目标,没有环境目标,常常以损害和牺牲环境的方式去实现人类的需要。特别是18世纪后页工业革命以来,人类依靠先进科学技术武装起来的强大生产力,无限制地向自然进攻,一方面掠夺式地开发自然资源,拼命地向自然索取,损害了地球的基本生态过程,出现了滥伐森林、草场退化、沙漠扩大、土地退化、水土流失、物种灭绝等严重问题;另一方面,人类不断向环境排放废弃物,超越了自然净化能力,出现了大气污染、水源污染、土壤污染、生物污染,以及一系列严重的、全球性的环境问题。正是在这样的生态形势下,爆发了世界环境保护运动,环境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的一个焦点,环境保护被作为社会的重要目标提了出来,整个公众意识发生了重要变化。思想家在预测未来世界的主要议事日程时,把世界环境退化对人类生存的威胁放在重要位置;哲学家呼吁摒弃人类中心主义,确立人类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价值方向,建立尊重自然的哲学;科学家在确定科研课题时,把经济社会发展引起的环境退化、资源短缺、人口增长过快等问题作为主要挑战,拟定人类与自然关系的新的理论和实践方案;政治家纷纷提出环境保护方案,把环境保护与更广泛的政治和经济目标结合起来,环境保护成为国际合作的重要主题;企业家和农场主开始关心自己的产品设计和生产的生态学意义,纷纷把环境保护列入企业发展目标,开发绿色技术或生态技术,出现了社会物质生产生态化的趋势;更有越来越多的公众,抛弃消费主义的生活方式,出现了"绿色消费"的潮流,喜欢购买与环境保护有关的产品,如绿色食品、生态时装、绿色汽车、冰箱和空调器等等受到消费者青睐而走俏市场。环境意识体现了人类价值观的完善与进步。其特征是:(l)环境意识的科学基础是人类生态学而不是地理学。它所反映的社会存在不仅仅指生态环境这一特定的客观存在,这是地理学的定义。环境意识所反映的社会存在,作为社会物质生活的条件,它是人类学的环境,或社会的自然,是人类活动改变了的自然界。它的关键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自然环境相互作用。它不仅强调自然生态的变化,而且强调人类活动对环境的作用和引起环境的变化,以及环境对社会发展的作用,即环境的价值。(2)环境意识具有整体性的特点。它强调综合思维,不仅把地球生态系统看成是一个有机整体,而且人类、社会和自然界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构成了统一的有机整体。包括自然生态整体性,人类利益和人类实践的整体性以及人类与自然的整体性。同时,它也十分重视自然生态系统、人类利益和人类实践,以及不同地域的人类与自然关系的多样性和差异性,强调从这种多样性和差异性中把握整体性。因而其思维方式是分析与综合的统一。(3)环境意识依据生态系统整体性的观点,认为人类改造和利用自然有一个限度,超过这一限度即会导致生命维持系统的破坏,因而需要把人类活动限制在某一历史时期生态系统能承受的限度内。(4)环境意识在根本价值观上有重大突破。它主张在突破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的基础上,确立人类与自然和谐与可持续发展的价值方向,并依据新的价值观放弃传统的社会发展模式,实现社会物质生产方式和社会生活方式的重大变革。2.环境意识教育是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我国为加快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与"可持续发展战略"而作出的一个重大决策。实现可持续发展这一目标意味着一场变革,包括人类价值观以及人类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变革。其中以新价值观的形成为核心的环境意识的产生与发展具有先导性的作用。而素质教育本身就是一种培养可持续发展人才的教育思想,其根本宗旨在于提高全体国民的整体素质,促进国家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要解决中国的环境保护问题,必须提高人民的环境素质,最根本的是从教育抓起,特别是从幼儿、中小学学生的教育抓起,使国民从小就受到环境科学知识的教育,具有环境意识,具备环保技能,养成在生产和生活中自觉保护环境的良好习惯。环境保护,教育为本。环境意识不可能自发、自动地产生,主要靠教育和实际行动。早在1975年联合国贝尔格莱德"国际环境教育研讨会"就制定了《贝尔格莱德》,提出环境教育不仅向学生提供环境知识,更要培养其环境的态度和价值。1977年1月的赫尔辛基区域性国际环境教育会议建议:环境教育要贡献于人类共同的福利,关切全人类的生活,就要加强环境价值意识。1977年10月的政府间合作的国际环境教育第比利斯会议宣布:环境教育的目标在于供应给每个人去获得保护及改进环境所需要的知识、价值、态度、承诺及技术。为此,我国由国家环保局、中央宣传部、国家教委联合印发的《全国环境宣传教育行动纲要》(1996-2010年)指出:"环境教育是提高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包括环境意识在内)的基本手段之一。"中小学环境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环境意识的形成对人的环境素质养成具有重要的奠基作用。环境教育是价值教育,是面向未来的的一项伟业。中小学阶段是青少年儿童长身体、长知识、意识观念逐步形成的时期。他们今天在接受基础教育时,如果能学到环境科学知识,具有一定的环境意识和保护环境的责任感和义务感,将来走上职业岗位后,就不会重蹈人类过去非持续发展的/文秘站-您的专属

秘书!/覆辙。我国每年出生人口约1700多万,在校生约2.2亿多人。贯彻从小抓起的方针,通过学校教育,培养一代又一代青少年的环境意识,是提高全民族环境意识的基础工程。在我国,如果没有各阶层公众环境意识的提高,特别是青少年一代环境意识的提高,环境意识就不可能成为全民族深层的自觉意识,那么即使制定了非常好的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也很有可能只是作为一种设想存在,难以变成全民族的实践行动而得到多施。在这个意义上,提高青少年的环境意识与素质具有关键性的意义。中小学环境素质教育任重而道远。3.使学生牢固树立几个重要的环境意识,培养学生的环保素质环境处理和保护环境是一个现代人无法回避的问题,是人们终身学习的一大课题。1992年联合国"世界环境与发展首脑会议"通过了《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21世纪行动议程》,标志着可持续发展开始由理论走向行动。1994年,中国政府根据环发大会的基本精神,编制了《中国21世纪议程》,提出强化环境教育,提高国民的整体环保意识与素质。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使受教育者坚持学习科学文化与加强思想修养的统一,坚持学习书本知识与投身社会实践的统一,坚持实现自身价值与服务祖国人民的统一"。健康而完整的环境意识是21世纪国民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之一。环境教育的目的在于使所有的人都意识到人类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复杂性,使所有的人都掌握一定的解决环境问题的能力,养成保护环境的道德责任感,形成正确的环境价值观和态度。因之,环境意识培养是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必须确定环境保护意识教育这一"国策教育"在中小学教育中的重要地位与作用,努力培养中小学学生的环境素质,在中小学学生中树立正确而全面的环境意识。3.1可持续发展意识。发展不仅限于增长,持续更不是停顿。持续有赖于发展,发展才能持续。传统发展战略是以谋取国民生产总值或工农业总产值高速增长为目标片面实施高积累和高投资,是一种高物耗和高能耗的经济,从而带来资源和能源消耗大、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严重、经济效益低,使发展本身难以持久等一系列弊端,破坏了人与环境的和谐。可持续发展环境意识认为要采取新的途径,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实现环境保护,达到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环境意识的培养目标不能仅以人类为尺度,而是更深的以"人类--自然"系统的层次;不仅以人类的利益为目标,而是以人类与自然和谐发展为目标。因而在这里,不仅承认自然界对人类的外在价值,而且承认自然界自身的价值,即它对地球生命或生命维持系统具有的持续生存的价值。这是自然界的内在价值。人类的可持续性和地球生命系统的可持续性必须实现有相互联系的三个持续性:生态可持续性、经济可持续性、社会可持续性。人的活动不能超越生态系统的涵容能力,不能损害支持地球生命的自然系统。发展一旦破坏了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发展本身的意义也就不复存在了。3.2人均与国情意识。中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大国,人口众多、经济落后是基本国情。中国环境资源种类繁多,总量丰富,属资源大国。但中国人均环境资源占有量相当低,不但低于发达国家和某些发展中国家,甚至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属资源"小"国。中国钢铁、煤炭、石油、粮食、棉花等主要工农业产品产量虽居世界前列,但人均占有量也较低。例如,粮食总产量4900亿公斤,居世界首位;但人均占有粮食量只有400公斤。饮食结构只能在人均占有粮食400公斤上做文章,只能以粮食、蔬菜等植物食品为主,肉禽蛋奶动物食品为辅。为此,在环境资源开发利用和经济社会发展方向上,要牢固地树立起人均与国情意识。要在全民中养成勤俭节约的良好习惯,把节约为荣、浪费为耻的道德风尚扎根于广大中小学学生的心中。3.3全球意识。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是一个自然、社会、经济、文化等多因素构成的复合系统,全人类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整体。世界各国人民在开发利用其本国自然资源的同时,要负有不使其自身活动危害其他地区人类和环境的义务。因此,环境意识的培养不仅要关注小范围的环境污染,如一定地区和国家的城市、河流、湖泊、近海、农田的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土壤和生物污染、噪声污染等,还要关注大范围的全球环境问题,如地球变暖、臭氧层破坏、酸雨、生物多样性消失和危险废物在全球范围转移等;不仅关注日常生活中"小我"和近期影响层次上的环境问题,而且要关注"大我"和远期影响层次上的问题,关注全球性的经济与社会发展、子孙后代和全人类的未来发展。3.4环境资源意识。传统社会生活不认为环境是资源,因为那时认为环境质量和自然资源是无限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是无价值的、可以无偿使用;是无主的,谁采谁有,因而认为对环境质量和自然资源的使用是大自然的恩赐,没有枯竭之虑。环境意识的产生,要求改变对环境资源的这种态度。它强调环境资源是有限的,必须加以保护和珍惜使用;它是有价值的,必须有偿使用;它是有主的,属于国家财产。为此就要求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在社会物质生产中通过资源的分层利用、循环利用使资源最大限度地转化为产品,减少排放;在社会生活中摒弃过度消费和奢侈浪费,追求过简朴的生活,过"绿色消费"的生活达到节约资源和环境保护的目的。3.5环境科技与经济意识。人类要依靠科技进步、节约能源、减少废物排放和文明消费,建立经济、社会、资源与环境协调、持续、发展的新模式。要强调科学技术发展的"生态化",强调整体性思维,把人类、社会和自然看作是一个有机整体加以认识和对待。不断完善科学技术成果的应用,使整个科学技术沿着符合生态保护的方向发展。通过采用绿色技术进行清洁生产,通过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废弃物排放,达到提高经济效率和保护环境的双重目的。这样的经济同传统浪费型经济有区别,是一种节约型经济。3.6环境法制意识。要使学生懂得每个公民、法人和组织都享有利用环境的权利,同时也必须履行保护环境的义务;严重污染和破坏环境的行为都是违法的,应承担法律责任;公民对污染破坏环境的违法行为都有检举、控告的权利,遭受损失的有权要求赔偿损失。3.7人口意识。人既是生产者,也是消费者。因而,环境意识在人口政策上要求计划生育的同时,把人口增长与教育结合起来,通过发展教育事业来提高人口素质。既控制人口的数量,又提高人口质量和素质。这是解决人口问题的根本途径。3.8环境公德意识。环境道德作为人类可持续生活的道德,是一种新的世界道德。它认为不仅要对人类讲道德,而且要对生命和自然界讲道德。它把道德对象的范围从人与人的社会关系扩展到人类与自然的生态关系,从对自然界的价值和自然界权利的确认,制订和实施新的道德原则。这种道德原则不仅以人类的利益为目标,而且以人类与自然和谐发展为目标。地球自然有其内在价值。地球不是人类的财产,而是一个有机共同体,是生命的单元。地球不属于我们人类,相反,我们人类属于地球。我们人类和其他生物都在一个家园中。所以说,环境道德问题既涉及前人、当代人、后人,也涉及其他生物和自然界。这是人类环境价值观的深刻变化。3.9环保参与意识。环境教育是"学中做"的教育,非常需要通过学生的亲身经历来发展其对环境的意识、理解力和各种技能。环境保护工作是一项全民的事业,涉及每一个人的切身利益,也需要每一个人的积极参与。学生自觉参与,是搞好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中小学学生在环境意识提高的是础上,必然产生保护、改善和建设环境的使命感和责任心。因此,需要提高学生参与环境保护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要求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时时处处自觉地参与环境保护的各种活动。

环保意识目的篇6

关键词:幼儿教育环保意识培养策略

1990年在《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环境保护工作的决定》中指出:“幼儿园教育应结合有关内容普及环境保护知识。”“环境保护,教育为本”。儿童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根据他们的年龄特点,结合学科教学,渗透环境与知识的教育,从小培养环境的粗浅知识和简单技能,这是历史赋予我们的职责,这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职责,也是贯彻国家教育方针的体现。

环保教育在幼儿园教育中是一个崭新的课题,在我国,目前尚没有一套系统的目标。在幼儿园准备实施环保教育前,首先考虑的应是从幼儿身心出发,根据本园、本地现状,制定出切实可行的环保教育目标,只有有了目标,教育才有了方向,才能在具体实施中避免盲目性与随意性,有效避免有些教师在自行选择环保教育内容时,忽略幼儿心理、生理特点,远离幼儿生活经验,不从幼儿理解能力出发,而只是从自身良好的愿望出发,造成知识的深度超出幼儿的接受能力,达不到应有的教育教学效果。当今,幼儿园提出“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体现了幼儿园教育的宗旨,以及对幼儿人格和权利的尊重与关爱。

环保教育的内容很多很广,大到高科技的内容,小到节约一滴水及孩子的行为习惯的培养。如爱护花草、爱护动物、不随地吐痰、不乱扔果皮纸屑等。新《纲要》指出:在幼儿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帮助幼儿了解自然环境与人类生活的关系,从身边的小事入手,培养初步的环保意识和行为。“理解绿色真谛、播撒绿色希望、关爱绿色生命、保护绿色家园”的教育口号,丰富了“人与自然”教育的内容与形式,增长了幼儿的环保知识,培养了幼儿良好的环境情感和环境行为。如何进行幼儿环保教育呢?不但需要教师有较强的环保意识,更需要幼儿园和家长的配合。

一、幼儿环保意识淡薄的原因

现在大部分家庭只有一个孩子,因此对于仅有一个孩子的家庭来说,他们的呵护已经超过了不可逾越的界限——溺爱。孩子想做什么,想要什么,家长都一一满足,其实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我认为父母的一言一行都会影响孩子的行为,会在他们幼小的心灵中留下很深的烙印。父母必须从一点一滴做起,让孩子培养良好的环保意识,这样会对他们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其次是教师,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我们应站在时代的前列,除了把在日常教育工作中落实环保教育这项工作做好,还要提升专业技能,往往教师的不专业会让教师本身的不良行为在无形中传递给幼儿。园内环保资源缺乏,环保教育无从下手,对于目前的幼儿园来说,部分幼儿园没有安排相应的环保课程和储备类似书籍,幼儿很难接触到环保类的知识。虽然教师有时会讲一些,但是不成系统,幼儿听得很零散,只会形成瞬时记忆或短暂记忆。幼儿无法深层次理解环保方面的知识。

二、幼儿环保意识和行为的培养

1.家园合作,纠正幼儿恶习。

家长要想培养幼儿自身的环保意识和行为,就要用自己的理论知识塑造幼儿的思想,用实际行动纠正幼儿的恶习。幼儿除去在家的时间,大部分时间在幼儿园度过,教师的在园教育就非常重要,通过家园双方的合作,进一步增强幼儿保护环境的意识。

2.教师专业技能的提升。

近年来,学前教育教师队伍不断壮大,一些发达地区的幼儿园已逐渐走上专业化道路,幼儿园整体格局专业化、幼儿园教师专业化、幼儿园基础设施专业化。然而对一些市县的部分幼儿园来说,除设施没能达到专业化外,幼儿教师也未达到专业化,教师知识技能匮乏,导致幼儿环保意识淡化。如果教师环保知识和技能有所提升,时时留意和捕捉日常生活中的教育契机,那么幼儿也会有不一样的表现。

3.园内拓展环保课程,严格规范教师队伍。

幼儿园应积极拓展环保类课程,这种课程可以是以教授课本的形式传递环保知识,也可以以亲身实践的形式传递。这样既锻炼了幼儿的动手能力,又告诉了幼儿如何保护环境,一箭双雕。幼儿园在规范教师队伍时,应增加一些全方位的培训,这样就避免了教师在给幼儿上课时的盲目性。

总之,关于幼儿环保意识和行为习惯的培养的研究课题是幼儿园值得关注和可以开发的新课题,通过上述三方的配合对幼儿进行环保教育的实践与研究,幼儿逐渐形成了一些环保意识和行为。幼儿园教育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相结合,形成具有特色的环保教育体系,从不同角度加强对幼儿的环保教育。今天的幼儿是祖国的未来与希望,他们的环境意识、环境情感和环境行为将决定我国未来环境情况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推进。因此,加强幼儿的环境教育,把下一代培养成热爱地球、热爱自然、热爱祖国的具有环境意识的“地球人”、“中国人”,是一项伟大的教育工程,它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和责任。

参考文献:

[1]王绍笳.环境保护与现代生活.化学工业出版社,2009.

环保意识目的篇7

[摘 要]环境和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基础。初中思想品德教学的目的之一是帮助学生树立责任意识和使命意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一定不要忽视了对学生环保意识的培养。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首先要让学生了解我国的基本国情;其次立足教材,让学生感受环保的必要性;最后让学生在生活中自觉践行环保理念。

[关键词]初中思想品德;环保意识;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 G63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7)27-0026-01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我国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基础,是保证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一个重要前提,为此,我们每个人都必须牢固树立环保意识。在初中思想品德课上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是大势所趋。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挖掘教材中和环保意识息息相关的内容,不断创新教学方法,使学生深刻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一、通过教学,让学生了解我国的基本国情

初中生由于自身知识水平的限制和兴趣使然,普遍对我国的国情缺乏一个正确的、全面的认识。因此,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首先需要让学生对我国的国情和生态环境的现状有一个了解,这样他们才能意识到保护环境、绿色发展的重要性。而立足于国情基础上的环保意识,才是有意义的,也是能够付诸实践的。

例如,在学习《保护我们共有的家园》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提前通过书籍或者互联网等途径,了解我国的人口问题、资源分布和使用情况等,让学生对我国的国情有一个基本的认识。然后,教师再根据学生的了解情况,运用文字资料、统计数据、相关视频图片等,让学生进一步系统认识我国国情,加深对我国的人口、资源、环境的了解。人口方面,我国是一个人口老龄化不断加快且人口总量多、增长率快的国家。资源方面,目前我国资源缺乏现象比较严重,虽然在总量上相对可观,但人均占有率比较低。另外,我国资源的分布严重不均,导致对某些资源的利用效率偏低,比如水能、风能等。环境方面,生态环境破坏比较严重,水污染、大气污染、噪声污染和食品污染屡见不鲜,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出我国开展环境治理工作的紧迫性。法制方面,虽然我国出台了许多有关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但是执行力度不够,有的甚至形同虚设。

二、立足教材,让学生感受环保的必要性

初中生正处在价值观逐渐形成的阶段,因此有必须加强对初中生的引导,帮助初中生平稳地度过青春期,成为一个健康向上的青年。而初中思想品德教学就在其中扮演着一个重要的角色,它不仅能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还能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教导学生做一个对社会有责任感、有担当的人。其中,激发学生的环保意识就是重要的表现。初中思想品德教材中关于环保意识的内容主要有环境保护和科学发展观这两个方面,其向学生灌输这样一个思路:用环保的观念发展经济,才是未来经济发展的主流方向,才是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并且在发展经济的同时要注意环境保护,好的生态环境会反过来促进经济发展。

教师在教学相关内容时,应让学生对国家的发展观和环境政策有一个系统的了解,从而在生活中自觉遵守这些政策。同时,教师还可以根据教材内容,选择一些相关的案例、图片或者是视频,让学生直观地感受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来发展经济,给环境给人类所带来的不可弥补的伤害。这样的教学能给学生以感官冲击,从而激发学生的环保意识。

三、系统学习,在生活中自觉践行环保理念

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培养学生环保意识的最终目的就是让学生在生活中自觉践行保护环境的理念。学生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学生的环保意识对国家的未来发展至关重要。因此,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教师要带领学生对环境保护的内容进行系统的学习,了解环境保护的现状、造成环境破坏的原因,找出环境保护的措施。

环保意识目的篇8

愿意出资改善环境,这是公众环保意识不断增强的反映,也是社会进步的表现。但是,多数人不知pm2.5为何物,则从一个侧面暴露出公众环保常识的欠缺。没有环保常识为基础,环保意识反而容易出现抽象化、盲目性,有时还会剑走偏锋。

近年来,环境问题屡屡成为的重要诱因,有pX项目引发的“集体散步”,有污水排放引发的社会冲突,还有因建垃圾焚烧厂引发集体抗议等。原因是多方面的,有政府和企业的选址问题,有决策的透明度问题,也有部分民众缺乏环保常识的问题。一些参与“散步”的人直言不讳:我们也不知道那些项目到底有没有污染,只要别放在我们这里都行。

心理学研究表明,隔着一层“无知之幕”,出于自我保护的本能,人们总是倾向于对自己不了解的事物作负面理解。当环境问题越来越辐射到每个人的日常生活,人们的环保意识高涨而环保常识缺乏时,就容易形成非理性的恐慌心理,出现“把孩子和洗澡水一起倒掉”的怪象。不少人“谈核色变”“谈pX色变”,对凡涉及环保的项目统统持反对意见,莫不与这种心理有关。

苏格拉底曾经说过,知识即美德。当人们具有足够的知识,就会多一些理性平和心态与自觉行动,少一些无知和极端的行为,环境问题同样如此。比如,塑料袋平时用来盛装熟食时对人体无害,可盛装有油的菜汤时,菜汤就成了有机溶剂,会萃取其中的有害成分,长期被人体食入就有害了。明白了这个道理,我们就会正确乃至减少使用塑料袋。同样,了解了城市草坪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以及吸收空气中有毒气体和尘埃、降低噪音和调节温湿度等方面的作用,无需“小草青青,足下留情”告示,人们也会自觉爱惜。真正懂得了pX的利与害,获知美国休斯敦pX工厂距城区仅1.2千米、日本横滨pX工厂与居民区只一路之隔,我们面对pX项目也会多一份平和心态。

环保意识目的篇9

关键词:绿色发展 环境教育立法 环保意识

一、绿色发展的内涵

2002年,联合国计划开发署了《2002中国人类发展报告:绿色发展,必选之路》,首次提出人口众多的中国应当选择“绿色发展”之路即“强调经济发展与保护环境统一协调”之路。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提出全球“绿色新政”的倡议,并于2009年4月公布了《全球绿色新政政策概要》,启动了“全球绿色新政及绿色经济计划”。2009年11月13日,在第二届“绿色经济与绿色责任”的中国绿色发展高层论坛上了《2009中国城市绿色发展报告》,会议对绿色发展的内涵做了具体的阐述:首先是生态环境响应,不能对自然系统结构与过程造成破坏,还要通过绿色的发展设计实现城市自然生态环境的改善;其次是高效的资源利用效率;第三是城市居民可持续的消费行为;第四是城市生态环境良好、生态风险低,城市人与自然和谐;第五是人与人的和谐,城市社会平等不断进步。绿色发展是相对于传统“黑色”发展模式而言的有利于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其核心目的都是为突破有限的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制约,谋求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消耗的脱钩,实现发展与环境的双赢。①清华大学中国国情研究中心主任胡鞍钢认为:黑色发展是指高消费、高资源消耗、高污染排放;低附加值、低使用价值、低资源生产率的发展。主席在2009年底在丹麦哥本哈根召开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的开幕式讲话中提出中国要“大力发展绿色经济,积极发展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研发和推广气候友好技术”。绿色发展,意味着从政策上鼓励发展绿色经济,在自然系统可自行恢复的限度内发展经济,以保护并改善生态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②

可见,绿色经济、循环经济、低碳经济、绿色新政等都可以说都是绿色发展的应有之意。笔者认为“绿色发展”的要义在于“共赢”,即在现实中依靠技术进步来提高能源资源的利用率,减少污染排放率,将环境与发展从对立与冲突关系转向共赢关系,在保护自然生态系统过程中实现经济的不断增长,最终实现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如今促进人与自然关系的协调、走绿色发展之路,已成为世界发展的新模式。

二、绿色发展与环境教育立法的关系

(一)环境教育概述

1970年国际保护自然与自然资源联合会首次使用“环境教育”一词,并进行了定义:“所谓环境教育,是一个认识价值、弄清概念的过程,其目的是发展一定的技能和态度。对理解和鉴别人类、文化和生物物理环境之间内在关系来说,这些技术和态度是必要的手段。环境教育还促使人们对环境问题的行为准则做出决策。”美国是第一个制定《环境教育法》的国家,在该法中阐述到:“环境教育是处理人与其周围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关系的教育过程,这种关系包括人口、保护、交通、技术和城市以及对整个人文环境的区域规划。”我国《大百科全书》认为:“环境教育是借助于教育手段使人们认识环境,了解环境问题,获得治理环境污染和防止新的环境问题产生的知识和技能,并在人与环境的关系上树立正确的态度,以便通过社会成员的共同努力保护人类环境。”1975年国际环境教育会议上通过的《贝尔格莱德:环境教育的全球纲领》指出,为了解决环境问题,必须以新的方式进行思考和行动,为此,环境教育的目的是要“促进全世界所有的人意识并且关注环境及其问题,并促使他们个人或群体具有解决当前问题、预防新问题的知识、技能、态度,并推动和投入到这项工作中去。”随着国际社会对环境与发展关系的关注,20世纪90年代后,环境教育的内涵从“人与环境”逐渐转向“环境与发展”,使环境教育在原有的基础上有了新的内涵。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了《21世纪议程》,它强调通过环境教育和培训,增强人类的环境和发展意识,特别是环境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

笔者认为,虽然对环境教育的定义不统一,但环境教育究其本质而言,就是通过普及环保知识,树立正确的环境观,从而培养善待环境的态度,主动地、自觉地采取对环境友善的行为,通过全体社会成员的共同努力来保护人类环境。

(二)

环境教育立法是普及公民环保意识的有效保障

环境危机的出现,很重要的原因在于社会成员环境意识、环境责任等素质的缺乏,而要解决环境危机,归根结底只有靠全面提高人的环保意识才能实现。现实中单纯依靠个人去认识环境、提高环保意识从而建立起普遍的社会环保意识是不现实的,且仅靠个人的环保意识来宣传环保起到的影响力也是微弱的,很难达到普遍的环保认同感。笔者认为以上问题只有靠环境教育才能完成,上文已论述了环境教育是普及公民环保意识的有效途径之一。但我国当前环境教育落不到实处,实效性差。我国在学校环境教育中,经济欠发达地区推广率低,高等教育中重视环境专业的教育,轻视非环境专业中的教育,从事环境教育的师资队伍落后、教学方法落后。社会教育在我国的状况也不乐观,政府作为主要的宣传教育组织者对环保知识宣传活动非常不到位,完全是“流于形式,走过场”,群众主动性不高,对环保意识的理解往往是被动的,肤浅的,环境教育的效果不佳。

所以,环境教育必须要有各方面的支持以保障它的顺利开展,否则也只能起到表面宣传作用,社会大众的环保意识很难得到普及。进行环境教育立法,用法律的强制力来保障环境教育的有序性和规范性,可以说环境教育立法是为环境教育服务的,它使环境教育有序健康地发展;环境教育发展了,在社会中普及环保意识的目的也即达到了。在环境教育过程中加强对绿色发展观的教育,使全社会成员具有绿色意识,同时提高环保法律意识,从而达到在全社会中形成普遍的环保意识。

(三)公民环保意识的普及是实现绿色发展的必要前提

环境保护不是一个人的事情,而是全社会的事情;不是哪一个国家才应该关心的,应该是全世界都应该关心的。如今中国生态学会等单位主办的中国绿色发展高层论坛,目标就是让绿色发展成为世界性话题,在全社会推进绿色发展,形成节能减排、保护生态环境的良好氛围,为绿色发展提供全球化交流平台。因此,减少环境污染,实现绿色发展需要各个国家的相互配合。国家在具体实施绿色发展战略过程中一方面不仅需要制定各种政策,如鼓励绿色投资、绿色技术创新等经济政策,发展新能源、节能环保等产业政策,征收能源税、环境税等法律政策,必要的辅助以行政手段来引导全社会绿色发展的大方向;另一方面,普遍建立公民环保意识也是一个不可或缺的手段。环境意识的普遍提高是环境问题得以解决的最终途径。全国人大环境与资源保护委员会主任委员曲格平先生曾提出建设绿色城市的6条标准,其中第6条就是“居民有强烈的环境意识”。在环境教育法的保障下积极有效的开展环境教育,普遍提高全社会的环保意识,树立绿色消费观,将绿色发展理念贯彻到人们的行为中去,彻底扭转不顾客观规律、急功近利、竭泽而渔的状况,使环保意识尤其是环境保护法律意识深入人心,从而时时以环保法律来指导日常行为,举报他人破坏环境的违法行为,达到及时依法治理环境和自觉保护环境的目的。环境教育在这其中发挥的作用是相当大的,只有全社会环保意识普遍提高,国家的绿色发展战略才能得到全社会的积极响应,使绿色发展成为可能。

三、国外环境教育立法对我国的启示

目前,世界范围内环境教育立法已成为环境保护和教育的重大课题,特别是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在环境教育立法保障下,环境教育取得了突出的成就,对于还未形成环境教育法律体系的我国非常具有借鉴意义。

美国是最早进行环境教育立法的国家。1970年通过了世界上第一部《环境教育法》,标志着美国环境教育走上法制化轨道。该法保障各级各类教育中环境教育的实施与发展,规定了环境教育、技术援助、资金补助、教育管理等内容,让环境教育在法律范围内活动,为社会提供可持续发展的可能性。1990年通过了《国家环境教育法案》,该法重申了国家对公众进行环境教育的责任和义务,突出强调国家、政府在推进环境教育方面的主导地位,对环境教育机构设置和职责做出明确规定,建立了多元和稳定的经费投入保障机制,鼓励社会参与到环境教育的研究和项目开发。1990年《国家环境教育法案》颁布后,环境保护署在该法的指引下,制定了《环境教育和培训计划》,不仅扩大了环境教育培训对象,还制定了环境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计划等。

日本是亚洲非常重视环境教育的一个国家。1974年制定了《自然保护》,强调了在全国范围内实自然保护教育的重要性,1993年制定了《环境基本法》,自此,日本的环境教育获得了自己的法律地位和保障。1994年公布了《环境基本计划》。1996年公布了《展望21世纪我国应有的教育》,将环境教育融入社会长期发展计划。2003年颁布了《增进环保热情及推进环境教育法》,该法明确了环境教育的基本理念、方针和措施,突出政府的主导作用,目的在于促进环

境教育,提高每一位国民的环保热情。

国外环境教育立法对我国的启示有以下几方面:

1.明确国家和政府推进环境教育的职责。改善环境危机,必须提高全社会的环保意识,环境教育的作用是显然的。将环境教育提升到国家的高度,由国家积极组织,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通过对环境教育提供充足的财政支持、提供学习研究交流的场所等措施对建立社会普遍环保意识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2.成立一个专门管理全国环境教育事务的机构。我国尚没有专门的环境教育主管部门。这个机构最好是政府专门的职能部门,这样可以更好的利用国家管理公共事务的权力来发展环境教育。③

3.引导公众积极参与和支持的教育模式。环境教育的发展离不开社会公众的参与。通过环境教育立法,积极鼓励社会广泛参与环境保护,增进社会公众的环保热情,全社会共同保护环境,是环境教育的目的,也是环境教育立法要达到的目标。我们可以借鉴美国、日本的方式,如设立环境教育奖学金,对环境教育做出贡献的人给予物质和精神上的鼓励。

4.注重环境教育中的环境法律法规教育。这一层次环保意识的培养就是通过宣传和普及环境法规,规定公民对环境的权利和义务,自觉遵守国家环境保护的各项方针政策,从而不仅以身作则还有助于以自己的行动影响和教育他人。

综上所述,环境教育法制化是一个不可避免地趋势,只有依靠国家强制力,将环境教育提上立法日程,用法律意识来强化全民的环保意识,才能从根本上消除不断恶化的环境危机,逐步走向一条弘扬绿色文明,倡导绿色消费,引领绿色潮流的发展之路。

注释:

①.实施绿色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绿色经济与创新.2010.25(2).123.

②中国行政管理学会,环境保护部宣传教育司.实施中国特色的绿色新政推动科学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环境科学研究.2010.23(3).

环保意识目的篇10

闫江艳:中国计量学院法学院知识产权系10级学生梅俞杰:中国计量学院法学院知识产权系10级学生

雷刚:中国计量学院法学院讲师。研究方向:环境法、知识产权法。兼任中国法学会会员,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环境法分会委员,浙江省环境法学会理事,浙江省质检法学会会员,浙江省科技法学会理事。

摘要:农村环境问题一直以来是我国政府工作的重点,但农村居民对于环境的认识程度仍然处于模糊阶段。本文以了解东西部农村环保意识现状为出发点,对目前农村的主要环境问题进行观察,总结主要农民环保意识问题,并由此提出相应的建议。

关键词:环保意识东西部农村新旧农村改进方向

一.引言

2007年11月,环保总局等部门《关于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工作意见》认为,目前我国农村环境形势仍十分严峻,且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在农村的发展过程中,注重环保意识的培养,推动农村环保事业的发展,对农村向城市的过渡及其可持续性发展都具有极大的意义。

二、农村环保意识发展现状

1、各地区农村环境意识发展

在东部的新旧农村和西部农村,村民都已基本意识到环保问题的重要性,并且有参与环保实践的动机,部分居民能较正确客观地认识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关系。但村民整体环保意识不够强,对环保问题的实质认识不足,对政府的环保工作和环保措施以及环保法律法规的了解程度和配合度较低。其中也不难想象,东部农村状况好于西部,新农村在三者中最优。

2、三类农村环境意识特点

环境意识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其一是人们对环境的认识水平;其二是人们保护环境行为的自觉程度。这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2.1东西部农村环境价值观念从对“环境意识”的了解程度、自身环保行为的关注度以及对周围环保活动的了解情况来看,东西部地区在这三个问题上表现出了一致性,即东部地区的环境价值观念要明显优于西部地区,更符合现代文明的发展理念,其中东部新旧农村之间差异较小,但新农村仍相对较高。

2.2村民环境行为意识

2.2.1日常生活方面东西地区村民对自身环保行为注意度呈分化趋势,东部大部分农村村民能做到偶尔关注自身环保行为。西部村民则并不特别注意自身的环保行为。在东部农村,村民能偶尔参与环保活动。同时新农村的参与度又高于旧农村。而在西部农村,大多人表明不会参与。这与村民对环保意识的了解度是密切相关的,对于不了解、意识中认为是不需要的事物自然也丧失了参与的兴趣。

2.2.2农业生产方面农业生产活动与农村生活密切相关,是影响农村环境的重要因素之一。生态农业是生态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绿色生态农业是现代农民应追求的一条道路。在农村地区,相比普通小农更注重收益的表现,农业大户的生产方式更符合发展生态农业的要求。

3、三类农村环境意识表现原因

3.1经济经济是环境意识产生和发展的基础。由于三个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经济条件较强的地区不仅为农村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也使其有余力、有信心去吸收环保观念,树立环境意识。

3.2政治这里主要指政策、法律法规的影响。由于环境问题是近几年才出现的热点,相关指导思想及机制还不成熟。政府是村民认为对自己环境意识影响最大的原因之一,因此政府的行为有着重大的意义。但目前,政府并未有效发挥其在该领域的作用。

3.3文化村民文化水平普遍不高,留守农村的农民教育水平大多在初中及以下水平。这就极大地影响他们对环境现状的了解和环境知识的掌握。同时,传统思想的根深蒂固,使村民对自然环境的利用毫无节制。大部分农村地区都没有形成良好的环境意识和环保宣传氛围。

三、意见与建议

(一)政府方面

1、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影响村民环境意识因素归根结底是经济问题。东部村民对环境的认识比西部村民更深刻。所以,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尤其是较落后的西部农村经济是提高村民环境意识的第一步。

2、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切实落实相关政策政府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新农村应着重处理垃圾分类和绿化管理问题;旧农村着重污水、垃圾的集中处理,环保设施的改善;西部农村则要总体提高基础设施建设的水平。同时,政府要出台并落实有效政策措施,层层督促、定期走访实现稳步发展。

3、增加农村环境意识宣传教育,提高村民文化水平受传统文化和习惯的影响,村民生活生产中存在大量与现代生态文明不相适应的行为。村委会应通过多种途径倡导环保,增设宣传栏,印发指导手册,把环保教育落实到每一个人。西部地处内陆,信息闭塞,因此尤其要重视西部村民的文化教育。

4、营造良好的法制、道德环境提高村民环境意识,改善农村环境必须有良好的法制环境和道德环境做保障。目前,对于大半村民来说,难以切身体会到环境立法的重要性,必须真正让村民感受到这是有关切身利益的事,从而改善环保意识。

(二)农民自身

1、树立生态文明意识,形成良好环保习惯要减少不良的环保习惯,村民自身必须树立环境意识和生态文明意识,要从点滴做起,从一次出行、一次购物做起,做个有心人,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以文明的生产、生活方式和绿色消费理念为荣。

2、主动参与村内环保活动,配合政府工作农村环境建设不能全靠政府唱独角戏。村民也应该主动参与村内环保活动,了解环保事宜,学习相关环保知识和当前社会环保主题,积极响应政府号召,配合政府工作。

3、积极为农村环境献计献策从问卷的回收情况及答题情况来看,大部分村民对农村环境治理还是很有自己的想法,访谈间提出的一些观点完全可以借鉴。村民是农村的主人,要牢牢记住主人翁意识,积极为农村环境整治献计献策,让村民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管理村内环境,才能营造出一个令村民满意的环境。

四、结语

农村的健康合理发展离不开环境的改善,而环境的保护改善更与居民的个人环境意识行为密不可分,人们为保护环境应不断调整自身经济活动的方式,加强环境保护意识、努力实现人与自然环境的协调发展。农村村民环保意识的加强有赖于政府和村民的共同努力。(作者单位:中国计量学院法学院)

本文是2011年浙江省社科联科普年度课题:农民环境意识读本(11nD30)的阶段性成果,课题组成员在完成调研报告的基础上完成本论文。

参考文献:

[1]王民.环境意识概念的产生与定义[J].自然辩证法通讯,JoURnaLoFDiaLeCtiSoFnatURe,2000(04).

[2]何强.法治视野下的农村生态环境问题[J].经济研究导刊,economicResearchGuide,2013(07).

[3]朱启臻.农民环境意识的问题与对策[J].世界环境,worldenvironment,2000(04).

[4]李玉恒,刘彦随.中国城乡发展转型中资源与环境问题解析[J].经济地理,economicGeography,2013(01).

[5]刘伟,何国富,刘学良,等.农村地区居民环境意识现状分析及对策[J].农业环境与发展,agro-environment&Development,200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