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工程现状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1:59:59

环境工程现状篇1

关键词:环境工程;施工优化;对策

1环境工程基本概念分析

环境工程是以有效的环境污染保护和质量科学研究为基础的工程,通过生态、医学、化学等方面的研究,与环境科学卫生相互结合起来,建立合理的环境化学物理保护,逐步完善环境工程的创新发展水平,以有效的核心环境污染治理为基础,不断提升环境工程的保护建设,对相关的污染问题进行有效的治理,对噪声、废水、废物和废物进行分析,确定实际污染的来源和治疗标准[1]。环境狗南城科学是以有效的污染为治理标准,明确测量方式、经济方法、环境系统等,提升环境工程的基本概念水平。

2环境工程管理的问题及现状

2.1环境评估没有有效的标准

面对重大的环境问题没有有效的评估标准,需要建立有效的系统,按照环境标准进行困难分析,明确实际项目施工的环境隐患问题,对资金、方法、职责、机构、监控等相关文件进行分析,这可能造成无法配合的细则问题,实际的配套措施也无法落实。

2.2环境工程的人才缺乏

我国的环境工程管理人才往往缺乏有效专业的知识,对各种环境问题、污染水平需要有效的治理标准。高校环境没有有效的专业设置标准,环境工程管理中没有形成有效的学科体系,环境工程管理培养人才不足,缺乏优秀的人才,这直接影响并制约我国环境工程的发展。

2.3环境管理工程取法有效的系统化

我国的环境工程缺乏有效的系统化管理,没有科学的评估标准,没有对环境工程预期目标和后期结算的分析,对环境工程实施过程中可能存在的各种苦难,没有有效的实施标准,对资金、方法、职责、监督测试过程缺乏有效的配合,这些问题都造成实际配套措施的无法有效实现。另外,不合理的监督测试方法,无程序化的文件细则配合,这些问题也直接影响环境管理工程相关系统化的统一。

2.4市场管理不足

环境工程缺乏有效的市场规范管理,即客户、生产、政府三大主体,作为管理有效的执行者,政府对实际的市场没有有效的把握,没有合理的法治规范,对实际市场的法律法规、市场行为、市场监督标准进行有效的建设。从微观角度分析,环境工程市场需要充分利用市场的整体调节效果,尽可能的完善生产商与开发商之间的协调关系,建立合理的政府与社会之间的结合效果,市场管理力度不足直接影响环境工程体系的建设[2]。

2.5缺乏有效的监督管理

工程建设运行过程中缺乏有效的监督管理,人们只能通过环境工程体系的合理运转,不断完善环境工程的有序规范性水平,组建合理的组织机构,建立有效的处理措施,不断完善环境工程制度中的各种规范标准,尽可能的提升工程监督、招标、验收水平,降低工程质量中可能存在的各种隐患问题。

3环境工程有效优化的对策办法

3.1加强环境工程的体系化建设

按照环境体系建设标准,尽可能的完善落实环境措施内容。根据环境措施的宏观决策标准,准确的分析环境保护法相关管理内容,明确实际环境领域的相关环境规范意识。按照各个开发区域的重要经济技术标准,合理的调节实际知识产业结构,明确实际环境测评影响的试点工作内容。按照重要经济建设决策标准,合理的分析产业结构化水平。组建有效的党组班子成员,完善环境监督管理制度。

3.2提升人才培养管理

加强环境工程的管理规范,需要优秀的人才建设。建立高校培养环境工程制度,规范高校人才培养的岗位责任划分标准,对在岗人员的知识技能水平进行考评和更新培训,提升环境工程管理人才的培养。

3.3建立良好的环境资源市场

按照企业实际发展需求,逐步提升环境资源市场的准入标准,规范环境监督管理制度的执行,以合理的市场和有实力的企业进行结合,提升环境工程的建设水平。引入外资,完善环境工程管理的多样性,提升环境工程管理的水准,确保环境工程施工更加符合社会的整体发展需求。

3.4完善环境工程的管理效果

以市场需求为基础,不断促进环境环境工程施工现状与优化对策研究陈传永,乔书建,邢鹏(沈阳理工大学,辽宁沈阳110159)工程准入制度的建设管理,以合理的市场管理机构和资质为依托,提升市场环境的建设,完善环境的管理,避免政府参与,提升社会市场需求选择的准入标准,提升环境工程的法律法规建设水平,明确实际操作标准,提升环境管理的标准建设。

参考文献:

[1]孙宸宇.试论环境工程施工现状与优化对策[J].科技致富向导,2015(9):239+241.

环境工程现状篇2

关键词:环境工程;现状;措施

中图分类号:D922文献标识码:a

一、环境工程的含义

环境工程是研究和从事防治环境污染和提高环境质量的科学技术。环境工程同生物学中的生态学、医学中的环境卫生学和环境医学,以及环境物理学和环境化学有关。由于环境工程处在初创阶段,学科的领域还在发展,但其核心是环境污染源的治理。相应方面的科学研究也已经出现,环境工程学便是其中的一门学科。环境工程的内容大体上包括大气污染防治工程、水污染防治工程、固体废弃物的处理和利用工程,以及环境污染综合防治、环境系统工程等方面。

二、环境工程的分类

环境是一个非常复杂的体系,还没有形成统一的分类方法。一般是按照下述原则来分类的,即按照环境的主体、环境的范围、环境的要素和人类对环境的利用或环境的功能进行分类。

按照环境的主体来分,目前有两种体系:一种是以人或人类作为主体,其他的生命物体和非生命物质都被视为环境要素,即环境就是指人类的生存环境。在环境科学中,多数人采用这种分类法。另一种是以生物体(界)作为环境的主体,不把人以外的生物看成环境要素。在生态学中,往往采用这种分类法。

按照环境的范围大小来分类比较简单。如把环境分为特定空间环境(如航空、航天的密封舱环境等)、车间环境(劳动环境)、生活区环境(如居室环境、院落环境等)、城市环境、区域环境(如流域环境、行政区域环境等)、全球环境和宇宙环境等。

按照环境要素进行分类则较复杂。如按环境要素的属性可分成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两类。自然环境虽然由于人类活动发生巨大的变化,但仍按自然的规律发展着。在自然环境中,按其主要的环境组成要素,可再分为大气环境、水环境(如海洋环境、湖泊环境等)、土壤环境、生物环境(如森林环境、草原环境等)、地质环境等。社会环境是人类社会在长期的发展中,为了不断提高人类的物质和文化生活而创造出来的。社会环境常依人类对环境的利用或环境的功能再进行下一级的分类,分为聚落环境(如院落环境、村落环境、城市环境)、生产环境(如工厂环境、矿山环境、农场环境、林场环境、果园环境等)、交通环境(如机场环境、港口环境)、文化环境(如学校及文化教育区、文物古迹保护区、风景游览区和自然保护区)等。

在医学上和生态学上,还有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这样的分类系统。内部环境系指人或生物体内的系统和功能总体;外部环境则指前述的环境内容。

三、环境工程建设的难点

(一)城市的污水处理不完善

城市生活的污水主要来源于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和城市径流污水。这三者之中城市的生活污水是城市污水的最主要来源。生活污水主要来自于家庭、商业区和城市的卫生公共设施等等。这些地方所产生的粪便、洗涤污水经由城市的排水道进入地下污水区。对这部分的污水进行处理主要采取的办法是把它们送到城市的污水厂进行相应的处理之后再排放出来。这部分水具有明显的周期循环使用特点。城市当中的工业废水在城市污水当中也占有一定的比例。工业污水在全国各个城市当时的分布是不一样的,那些以工业为主的城市,污水排放相对严重些。对城市工业污水的处理要求更为严格,因为这部分污水当中含有大量对人体有害的腐蚀性、难化解的污染物。需要采用更为科学的技术手段进行处理。最后的一个污水来源主要是城市径流污水。他们具有比较明显的季节特点和复杂的成分。主要是由城市上空的大气污染物对大气的影响造成的,也有一些是地面上的垃圾和废物经由流过城市的河流造成的。城市环境工程建设当中,污水的处理是一个很重要的方面,但是,目前存在的问题主要是污水处理实施比较落后,在每个区域建设当中存在着很大的不平衡性。污水处理不及时,污水的回收率差,没有进行集中处理等等。这些都是城市环境工程建设面临的重大问题。

(二)生活垃圾没进行分类处理

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城市人口的比重不断加大,城市生活消费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也因此而带来了很大的城市生活垃圾处理问题。城市生活垃圾来源有很多方面,包括家庭生活垃圾、商场垃圾、餐饮服务行业等等方面的垃圾。据调查统计资料显示,大型城市每天产生的垃圾多达几千吨,小型的城市每天产生的垃圾也在几百吨以上。如果不能够进行有效的处理,城市很有可能变成一个堆满垃圾的地方,严重影响了城市的形象和人们的生活。在城市环境工程建设当中,对城市生活垃圾的处理还停留在传统的做法上,或者采用运输到郊区进行掩埋的办法或者是进行焚烧处理而已。这种办法存在着投资大、运转成本高,同时垃圾中的有用资源也会被烧毁,加上,现有国内焚烧厂运行均比较困难。没有进行生活垃圾的无公害处理是城市环境工程建设的一个相当严重的问题。

四、环境工程建设的应对措施

(一)资源综合利用,开发二次资源

在工业生产中,通常原料、燃料费用约占产品成本的60%~70%。一些基础工业原料,如煤、石油、矿石、盐等大多具有多种化学成分,一些生产厂家仅利用其中的“有用部分”,其余的“无用部分”均作为废物弃置,不仅产品成本高,而且浪费资源,污染环境。

(二)改革工艺和设备,开发全新流程

西方经济发达国家抓清洁生产工艺较早,不仅改善了工作环境,减少了污染物的排放量,而且降低了物耗和能耗,也提高了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力。此外,烧碱生产采用离子膜法代替水银法,炼焦厂采用干法熄胶代替湿法熄胶,生铁生产采用无胶炼铁工艺,面粉生产采用干洗麦粒代替水洗麦粒等,都极大地减少了“三废”排放,取得了显著的综合效益。

(三)物料闭路循环,废物综合利用

工业生产中的“三废”实质上是生产过程中流失的原料、中间体和副产物,尤其是我国农药、燃料行业的主要原材料利用率一般只有30%~40%,有60%~70%以“三废”形式排入环境。在生产过程中比较容易实现的是用水闭路循环,供水、用水和井水一体化,一水多用,分质使用,净水重复使用。我国现已研制成功的利用磷石膏联产硫酸和水泥,利用硝酸生产尾气制亚硝酸,利用硫酸生产尾气制亚硫酸钠,从硫铁矿烧渣中回收金、银、铁,从乐果合成废水中萃取回收乐果等.都是很有使用价值的“三废”综合利用技术。

(四)创新发展环境工程,打破传统思想束缚

环境工程要想达到另一高度就必须摆脱传统观念的束缚,创新思维。环境工程是一门很重要的学科,对其理论研究和技术开发值得进一步深入。自然环境工程和实验室环境工程是环境工程的两大组成部分,在产品的研制和生产过程中占据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因此,对于这两项工作的开展要不偏不倚,开拓创新,联合研究。但是,在前期的发展过程中,自然环境试验工作未得到足够的重视,发展缓慢,未能与实验室环境试验同步,因此当下应加强对其发展力度,争取平衡二者,共同为我国环境工程发展做贡献。具体创新方法有以下几种:①发展建立环境工程联合网站,与先进技术接轨。②增强与国型技术交流,引用先进技术。③培训高素质、高技能、创新性人才。

结语

环境工程是否顺利对于我国国防事业发展有很大影响,因此,城市环境工程在建设时,一定要把城市建设和环境保护相结合,立足于长远发展,使人鱼环境实现可持续的协调发展,从而推动人类的健康发展,构建和谐社会。

参考文献:

环境工程现状篇3

1国外环境工程专业的发展

环境工程是在20世纪60、70年代兴起的。1970年,在新成立的美国环境保护局的不懈努力下,环境工程学科的地位得以在美国确立欧州许多国家都以美国环境工程师学会(aaee)于1998年提出的环境工程教育的定义作为开展环境工程教育的指导原则,该定义为:“应用工程原理进行环境管理,以保护人类健康,保护自然生态系统,保护并改善与人类生活质量相关的环境。”该定义实际指出环境工程的工作在于水和废水处理的设计和管理,并对空气、土壤、河流和湖泊污染进行治理。但近几年来,则已逐渐将诸如环境系统设计等更宏观的工作内容纳人其专业范畴,并更多地重视废物的减量化、循环利用,以减少所需处理的废物数量。欧洲各国对如何确定满足环境工程师教育需要的课程计划设置问题尚存在很大的不同,但大多数环境工程专业教学计划都反映了这样一点:由于环境工程源于诸如土木工程和卫生工程等传统的专业领域,因而其教学计划的设置与这些专业密切相关,有的甚至是在这些传统专业的基础上加以扩展而设置的。

2我国环境工程专业发展的现状

我国的环境工程本科教育起始于20世纪70年代,80年代末真正形成规模,迅速发展是在90年代扩招之后。纵观各个高校的环境工程专业,大致由以下几种形式发展而来:(1)以清华大学、同济大学为代表的传统的市政工程专业发展而来的环境工程专业;(2)以南京大学、浙江大学为代表由传统的化学、化工类专业发展而来的环境工程专业;(3)其他矿业、石油、冶金、地质、海洋、农业等院校的相关专业发展而来的环境工程专业。

目前各类院校环境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基本没有太大的区别,在课程设置上有很大的相似之处,教学内容主要由化学类知识、工程类知识和专业类知识三大块结合而成,只是各知识所占比例不同而已,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具有基本相同的知识背景,而缺乏相应特色,不能适应多变的市场需求。

3环境工程专业课程体系设置

探讨环境工程专业课程体系设置应符合市场需求、科学发展、学校特点这三个方面的要求,现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的探讨:

3.1确定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适应市场需求

高等本科环境工程专业教育的总体目标是为21世纪培养环境工程学科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在确定环境工程专业培养目标时,不仅要兼顾所在学校的实p示情况,更重要的是要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人才的需求,对环境保护工作者的新要求。具体的讲就是要“厚基础,宽口径,重能力,淡专业”的通才教育。要求学生理论基础要扎实,知识面要宽,在实践中不断加强动手能力、协同工作能力、学会学习的能力,根据市场需求可细分专业方向进行培养,学生就业方向除环境工程方向外,可细分如给排水方向、化工环保方向、环保设备设计方向、环境监测方向、环境规划与管理方向等。这样既满足了市场需求,又缓解了环境工程专业目前面临的就业压力。

环境工程的课程体系应该是弹性的。全部课程基本应由四大模块组成:即通识教育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和选修课程。其中通识教育课程按《高等学校本科环境工程专业规范》设置,专业基础课程是环境专业的基础课,它是进一步学习专业课的前提,选修课程则是为了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可根据学校实际和学生将来的就业方向有针对性地进行选择。将上述模块具体化为:

第一模块通识教育课程:政治课、法律基础、数学、物理学、化学、外语、计算机应用等。

第二模块专业基础课程:力学、工程制图、电工学、环境工程原理(化工原理)、环境监测、环境工程微生物学等。

第三模块专业课程:水污染控制工程、大气污染控制工程、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物理性污染控制工程、环境规划与管理、环境评价、清洁生产、生态工程等。

第四模块选修课程。环境工程概预算,环境工程仪表与自动化,环保设备基础,环境工程仿真与控制,环境工程施工技术,环境工程技术经济,环境管理与法规。

在上述课程体系中着重强调了数学、化学、力学以及计算机应用的重要性,这是因为在环境工程设计,环境事件分析中,都离不开上述的基础知识。环境工程原理主要讲述的是防治环境污染、公害的技术和措施的基本原理,而具体的技术和措施在相应的专业课中将讲授。在确保工程技术教学的同时,还须重视法律、经济等的教学,做到文理渗透,尤其是在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前提下,工程技术将越来越多地涉及到管理、法律及经济等问题。正如研讨会指出的,一个合格的环境工程师,不仅应是一个技术行家,而且应具有良好的交流技能以及宽阔的交叉科学领域(如法律、经济等)的视野,学生具备这些扎实的基本知识和拥有这些广泛的知识领域,就能在变化的专业领域和多边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3.2加强基础教学,重在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环境工程专业属于交叉学科,一方面使其可以博采众长,汲取更多学科的营养。另一方面却容易忽视学科本身内在的规律,使得课程设置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例如污染治理涉及化学、化工方面的知识,于是课程中设立四大化学,每门课课时都很多。污染治理的工艺设计需要一定的绘图基础,所以就设立机械制图课,虽了解很多机械零件方面的知识,但学生学过之后,既搞不了机械设计,又画不了工艺图。学习基础课,却不知用在哪里;学习专业课,又把该用的基础知识忘记了,基础与专业互不关联、相互独立,课程之间缺乏渗透和有机结合“基础知识”的选择应该着眼于整个环境学科,着眼于为学生今后发展奠定基础。更为重要的是传授获取知识的方法和思想,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科学品质,使学生具有潜在的发展能力和基础,即继续学习的能力、表达和应用知识的能力、发展和创造知识的能力,这才是百年树人的基石。所以环境工程专业的学生要学习好数学、物理和化学等基础知识,掌握好计算机、制图等工程领域的基本技能,才能适应社会的各种变化。在课程体系设置时,可将教学过程分成两阶段,即前二至三年为基础教育阶段,基础教学阶段课程彻底打通;后一至二年为专业方向分流阶段,扩大学生的学习的自主权,在兴趣中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3.3结合地域特点,以特色谋发展

复杂性和多样性是环境科学的最大特点之一,反映在环境工程专业建设中就是不同的院校环境工程专业各有特色。可以依靠某一行业、某一技术或者现有完善的学科建设进行发展。例如依托于水文地质及工程地质省部级重点学科的中国地质大学,侧重于地下水研究,形成了具有地学特色的环境学科体系。国内最早开办环境工程专业之一的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以土建类学科为基础,依托教育部西北水资源与环境生态重点实验室、陕西省环境工程重点实验室的重要资源,形成了环境类工科与理科专业齐头并进的发展特色。

如何在众多的院校中脱颖而出,将自己的环境工程专业办出特色,在激烈的人才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是在专业建设中必须考虑的重要问题。而一个专业要办好、办出自己的特色,主要受两方面因素的制约:一是社会的需要;二是学校自身的办学条件,即学校的整体背景和本专业教研室实际能为专业人才的成长和培养提供什么样的软、硬件条件。此外还要将社会近期的人才需求和专业的长远发展结合起来,对当前和未来的人才需要有一个较准确的预测,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所设置的专业和与师资队伍的相对稳定性。

3.4改革教学手段,提高教学质量

现在好多学校环境工程专业的教学还是主要以课堂教学为主,老师讲,学生听,课后完成习题,一份试卷定成绩^“填鸭式”、“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已经不能适应环境工程专业的的教学要求,澳大利亚一位着名环保专家曾经说过:真正的环境教育是在环境中的教育。现在好多学校环境工程专业的教学还是主要以课堂教学为主。所以改革教学手段,探讨和尝试适合环境工程专业教育教学的方法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

改变课堂教学形式教学的主体是学生的学而非教师的教,从学生的兴趣出发,以学生的学为中心,借以“案例式”,“师生互动式”,“合作讨论式”“启发式”和“渗透式”相结合等方法施教,让学生在兴趣和快乐中学习,定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从课堂走向实践对于工程这一种职业,其最终目的是通过实践造福人类。环境工程专业具有很强的实践性,需要学生具有很强的设计能力、动手能力和运角多学科知识的综合能力,其最终目的是应用实践、解决实际问题。而现有的环境工程实践教学内容不够完善。因此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环境工程教学的重心。在环境工程专业教学过程中,实践性教学环节除了课程设计和实验外,还可以包括现场实例剖析、案例理论教学、企业参观实习、工地蹲点操作、参与实际工程的规划设计与管理、现场和室内的采样分析与实验等。这些实践性教学环节不仅是专业教学所必须的方法和途径,也是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增强独立和协同工作能力、扩大知识面的重要保证。

知识的与时俱进可持续发展的观点已经深入人心,而当前环境工程专业的教学重点主要放在末端治理,即“废水、废气、废渣”的治理方式和以工艺革新为主的教学内容。西方发达国家的环境工程专业培养理念已经从末端治理转向首端防治。因此,清洁生产、循环经济、零排放技术及产业生态的原理及思维方式已经贯穿在他们的整个教学体系之中。还有,国际上对产品质量的要求已经在iS09000的基础上提高到iS014000和iS018000,我们的教学内容就应该补充iS014000和iS01800而淘汰iS09000。

4结语

环境工程现状篇4

关键词:环境污染;工程治理;不足之处;有效对策

中图分类号:e271文献标识码:a

引言

环境问题是我国经济建设中的重点问题,随着经济的发展,国家对此也给予越来越多的重视。而环境保护建设的重要环节还是要解决资金和环保之间的矛盾,设计者在设计时要提出科学的治理方案,并结合当地的环境特征,促进工程建设的完善。这也是环境污染治理的新方向。企业在经营时也要注重对自身实力的完善,注意培养人才,将保护环境真正作为企业文化,促进企业发展。

一、环境污染治理工程设计的重要性

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成为现今促进经济增长的有效助力,而随着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各项新工艺新技术的不断运用生产,但是与之配套的环境治理工程缺没有跟上脚步,使得环境污染成了当前一个重要的问题。这时,环境污染工程设计就显得尤为重要。下面我们就污染治理工程设计的重要性进行相关探讨。

1、注重环境污染治理工程设计是从根本上解决环境污染的道路

环境污染发生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现代技术的发展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也加速了环境污染的步伐,如果没有及时治理对于人类来说将是一场灾难。那么如何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也成了国际社会及国内各行业积极探讨的重点话题。在我国不断发展的同时,环境问题也日益凸显,而我国公民的环保意识却一直处于低迷状态,对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必要性都没有明确的认识。而环境污染治理的工程设计就是解决这一问题至关重要的环节。环境污染治理工程设计是从在工程设计的早期对工程建设中或工程建设完后期会造成的污染进行预防及设计相关的治理措施。从工程建设中开始进行提前防治,也能从侧面促进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

2、环境污染治理工程设计能促进工程建设市场的完善,提高工程质量

加强环境污染治理工程设计对工程建设的市场提出了更高一步的要求。对治理工程企业来说既是一个挑战更是不可多得的机遇。随着工程污染治理设计的制度健全,不仅能有效促进污染治理工程市场的完善,而且能增强各企业之间的竞争意识,促进其发展空间的扩大。各治理工程企业应当增加自身的实力,不断创新,为污染治理事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要立足于我国的基本国情,针对国情提出对应的措施,治理工程企业在面对强烈竞争市场的情况下,更是加强对工程的监控,促进工程质量的提高。

二、环境污染治理工程设计的不足之处

1、无法对重大环境因素进行充分的评估分析

现阶段,我国的环境工程发展较国外相对尚未成熟,相关的环境因素评估系统未完善,尤其对于重大的环境因素,其评估指标不确定,也不够全面,而这种存在缺陷的环境因素评估系统在较长时间内未获得有效改进,因此造成某个具体的环境污染治疗工程在确立治疗目标、制定治理效果评估标准时,无可靠的参考标准。项目工程在推进的过程中,也会由于评估指标缺陷,致使资金投入标准、治理办法、机构配置、职责分配、监督办法等相关的实施细则无法落实,因此,相应的配套措施也不能按标准进行完善。

2、缺乏高新复合型环境工程管理人才

通过较长一段时间的环境保护宣传及教育,我国公民的环保意识不断提升,但是因为环境污染治理工程起步较晚,大部分公众对环境管理的认识不深,对其重要性、实施过程、目标效果均无明确的看法,因此,社会上投身于环境工程管理的人少之又少。部分高校虽然开设了环境工程学等相关专业,但是环境工程管理却不是独立的专业,这种现状,不利于环境污染治理工程高素质人才培养。

3、环境工程管理人员缺乏上岗后的继续培训

因为环境变迁较快,环境污染治理技术、办法也要随之更新,特别是目前信息化科学技术更新换代飞快,环境工程管理中,工作人员的信息技术培训也要更上发展步伐。然而,因为资金投入不足、人才缺乏等问题,大部分环境污染治理工程的管理人员上岗后,缺乏培训机会,使其环境管理相关知识结构,管理水平无法提升,甚至停留在一二十年前的状态。这种陈旧的知识结构,落后的管理观念,十分不利于整个环境污染治理行业的发展。

4、环境污染治理工程管理制度尚未完善

当前,社会的发展仍然偏向于经济发展,因而忽略了环境的保护。虽然国家早已提出保护环境的理念,但一部分人为了追求最大的经济利益,不断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给环境造成较严重的破坏,公众及政府对这种破坏环境的行为监督、监管不到位,导致社会对环境工程管理的重视不够,在资金投入、机构设置、人才培养、岗位设置等方面并不完善,相关的管理制度也未能制定完善。即便有部分成形的制度,但是也因可操作性太差,根本无法执行。例如,环境管理中设置有“一票否决”制,但实际管理中往往还遵从按照“少数服从多数”的做法,该制度形同虚设,没有实际的效果。

三、环境污染治理工程的有效对策

1、建立并完善环境污染治理工程市场

为了进一步加强对环境污染治理工程的管理,国家应建立并不断完善环境污染工程治理市场,并通过对该市场的科学化、规范化管理来提高环境污染治理工程的整体质量,借此来达到降低环境污染的目的在环境污染治理市场化的运作过程中,政府部门可以通过健全政策法规、建立市场管理机构以及相应的技术标准等途径,实现对市场的有效管理对于政府而言,在这种管理模式中,其职能并不直接作用于市场,而是通过一种间接的方式来建立及完善市场,这样做的好处是不仅能够有效地避免政府直接参与管理带来的弊端,如责权不明、以及管理不到位等等,而且还能够进一步使市场运作更加高效和规范

2、建立健全与市场运作相适应的管理体系

现阶段,随着我国环境工程市场日趋国际化,这就要求环境管理也必须与国际接轨而在我国环境保护政策法规逐步完善的前提下,应借助经济手段来促进环境工程市场化为此,环保部门应在原有管理方式的基础上进行不断地改革和创新,借此来提高行政效能首先,政府可通过制定一些政策来强化对环境工程市场中主体的管理,如减免税收、财政补贴以及贷款优惠等等;其次,通过建立环境污染治理工程招投标制度、工程监理及验收制度等,调节市场运行机制,规范市场运作;再次,加大对市场运作中违规违法行为的惩处力度对于一些在市场运作中威胁到生态环境以及社会公众生命财产安全的行为,应当运用法律及相应的行政手段对其的生产经营活动予以终止,若是已经造成危害,应当根据其危害程度追究相应的法律责任。

3、建立环境污染治理工程标准体系

工程标准是确保工程顺利实施的前提和基础,也是规范市场和促进其健康发展的必备条件在制定标准的过程中,应当结合我国的具体情况,并遵循宽严适度的原则进行如果标准制定的过于宽松,极有可能为环境污染治理工程留下隐患:若是标准过于严格,则会使市场发展受到制约对于我国而言,最佳的环境污染治理工程标准应当是有利于企业技术创新、适应市场竞争,并且能够起到强制性行政措施无法起到的作用。

结束语

环境保护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环境污染治理工程的管理水平与国家的持续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鉴于此,我们要努力去除目前环境工程管理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加强公众环保管理意识,大力培养高素质环境管理专业人才,才能切实提高环境工程的管理水平,符合未来社会的发展需求。

参考文献

环境工程现状篇5

 

关键词:专业英语 大学英语教学 教学改革 环境工程

 

一、引言 

学习英语的目的是为了应用和交流,使人们在经济全球化的国际背景下,更方便地进行国际交流。因此,社会对高等院校培养的专业人才的外语能力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为适应社会需要,高校在英语课程教育上设置基础英语与专业英语、基础英语有各个高校的外语学院承担,着重培养英语听说读写的能力;专业英语以前作为选修课在不少专业做了设置,现在变得更为普遍,几乎所有的专业都有专业外语,而且作为必修课,成为现代化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阅读能力和一定的听说写译能力,让他们能够用英语交流信息”,是大学英语教学的目的和根本,开设专业英语这门课当然也不能偏离这个根本,应该帮助学生熟悉并掌握专业英语词汇、特点和表达方式,能够阅读并获取国外与本专业有关的科技信息,并能够与国外的同行进行交流。 

学生进入毕业设计阶段需要查阅大量国内外科技文献,是对专业英语的应用阶段。但大部分学生在查看外文资料时,困难很大,大大限制了学生知识面的扩展,也影响了毕业课题研究工作的深入进行。虽然开设了专业英语课程,但在应用时却是如此不尽人意,我们应该深入思考一下问题究竟出在哪里,教学环节存在什么问题,应该如何改进。这些都是我们应该认真研究和讨论的问题。 

二、现状及存在问题 

1.学生现状 

目前我国的英语学习仍然存在应试倾向,基础英语的学习目的是通过四六级考试,因此学生就围绕着考试这个指挥棒展开学习。一旦通过,基本上就可以停止英语学习了。事实上即使通过了国内统考,学生的听说能力仍然较差,很难进行日常的外语交流。 

本科三年级开始进入专业英语学习阶段,很多同学并不清楚学习这门课的目的,只是为了毕业凑学分,很少有同学是为了提高专业外文文献的阅读能力。因此在学习过程中碰到困难就退缩,抱着能及格即可的心态学习。在课堂上缺乏主动性,表现低调,不敢出声阅读,不能积极回答问题,只能靠老师点名回答问题,没有学生的积极参与,课堂气氛沉闷,不利于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愉快地学习。 

2.重视度不够,师资队伍不强大 

目前各高校的专业外语教师一般有专业教师担任,且大部分是年轻教师,虽然精通专业知识,但外语水平有限,对外语教学方法和规律知之甚少。教学过程中经常是孤军奋战,缺乏团队支持,几乎没有专门的英语培训,个人外语能力难以大幅度提高。因此专业外语课就变成了汉语专业课,或者是学习专业词汇和翻译,学习内容枯燥,学生缺乏兴趣。专业外语课对教师的外语水平、专业知识、执教能力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3.课程设置不恰当,学时太少 

专业外语课程的学时设置一般都不太多,新疆高校农业院校为20~40个学时,我校环境工程专业为32学时。一般设在大三下学期或大四上学期。与基础英语的课时相比,专业英语课时太少,在这么短的课时安排下,让学生掌握专业英语应用,如果不在课下有较多的投入,实在是一件非常难的事情。 

4.教学内容陈旧、方式单一 

目前专业英语教材难以满足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公开出版的教材较少。就环境工程专业而言,有些教材所选文章过于陈旧,有些教材专业性与通用性不能兼顾。而且教材一般选用外文原版文献,句子冗长,结构较复杂,学生学习难度大。针对课文的词汇或短语解释以及配套的长难句翻译,相对课文来说较少或个别存在错误;课后练习缺乏、设置不尽合理。目前为止,公开出版的教材没有配套练习册,使学生缺乏相应的训练。由于教材所限,课堂成了翻译课、解释课,致使学生认为学习专业外语就是学习词汇、学习如何翻译。 

三、建议 

师资力量薄弱、教材落后、学时较少等问题,几乎是工科院校的一个普遍问题,究其原因可能是整个教学体系中重视程度不够,投入太少,不能形成一个强有力的教学队伍,教师队伍不能满足教学需要,教学效果可想而知。因此,重中之重是加强师资,这也是“以人为本”的一个体现,其次是延长课时并改进教材。 

1.加强师资 

专业外语对教师要求很高,尤其是外语水平,一方面,可以引进有国外留学经验的专业人士担任任课教师;另一方面,对

[1] [2] [3] 

专业教师进行适当的外语培训,提高其外语交流和应用能力。另外可以在政策上给予支持,这可以增加教师的积极性。 

建立专业外语教学团队,增加人力投入,包括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外语基础较好的等思想活跃的教师,大家定期讨论,群策群力,对专业外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时发现,及时解决。上课形式采用全英语或必要时双语教学,创造英语学习的氛围和英语思维的习惯。根据课程设置的需要,编写合适的教材、选择期刊、准备多媒体素材,创新教学形式,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 

.改进教材,延长课时,采用合适的教学方式 

加大投入力度是关键。清末的京师同文馆设置目的是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培养中外交流所需要的外交人才,历史证明其教学富有成效,为中国培养了一大批懂外语的外交人才,这些人成为晚清、民国外交舞台的重要人物。京师同文馆学制年,以英语学习为主,兼学其他学科,重视汉语学习,认为只有汉语学好了才能正确表达外文资料;重视英语应用能力,考试方式有笔译(英汉互译)、口译(将汉语译成英语)、写英语作文等。我们的专业外语学时只有学时左右,又因枯燥、厌学等原因导致教学效果较差。

借鉴京师同文馆的经验并按照我国高校教育英语四年不间断的要求,将专业英语由一个学期改为四个学期,从大三上学期开始一直到毕业结束。 

()第一学期开设专业概述类课程 

由于学生直接阅读专业文献困难较大,我们可以为其做一些铺垫,从专业概述类课程开始。以激发学生兴趣为目的,注重实用性。教学内容选择通俗易懂又结合专业的材料,就环境工程专业而言,可以是目前热门话题,也可以是国外环保方面的成功实例介绍、区域循环经济实例,从接近日常生活的话题着手,使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学习。同时,注重听说读写的练习。由于这方面的题材较广泛,可以从网站下载一些视听资料,课堂上在听的基础上用英文写出所介绍材料的大意;另外在阅读教材的基础上,用英文总结课文;能力较强的学生可以将课下自己阅读的材料做成幻灯片讲给同学听,同学之间进行讨论和交流,初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交流能力。通过这一阶段的学习,让学生感到专业课并不是枯燥无味的,让学生学了就要用,把看到的、听到的通过说或写的形式表达出来,让他们看到学习的进步,逐步建立学习兴趣,由厌学变成愿学;另外学生可以掌握一些常用的专业词汇,简单的专业英文表达。 

()第二学期开设较深入的专业课 

在初步了解专业词汇和表达的基础上,强调向专业化、深入化方向倾斜,选用的教材力求涵盖环境工程专业的各个方面的专业知识,包括水、气、固废、甚至噪声的污染与治理以及环境影响评价等各个方面的内容,要求工艺介绍要全面,作用、原理要简洁,并指出发展方向与最新进展,发明创新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创造热情,是他们所感兴趣的东西。这一阶段的教材可以选用国外大学环境工程领域的基础概论类的外文原版教材或影印版,或由教师根据教课内容和要求进行选编。这一阶段,仍然要加强听说读写以及译的训练,“译”包括中英文互译,由于涉及专业知识,一词多意、长句、复合句增多,能够阅读、理解并正确的表达出来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能够看懂别人的研究成果,并讲给同行听或者将自己的东西翻译给别人听,这也是交流的一个方面,因此需要认识到“译”的重要性。通过这一阶段的学习,学生已经比较深入地了解并掌握的专业外语词汇和表达方式。

()第三学期开设专业拓展课 

至此,学生已经掌握了比较丰富的专业外语基础知识,了解了相关专业课,在此基础上,学生已经具备了学习一门新领域课程的能力,此时可以专业课程的某一个方面为切入点,选用英文原版教材,巩固并提高学生的外文学习能力。就环境工程专业而言,人们对环境的影响越来越大,对生活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专业发展越来越全面,新技术日新月异。可以选择其中一个方面作为学习内容,继续加强“听说读写译”的训练。由于这部分内容阅读量大,专业性强,学生不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全部阅读完,在课堂上可以分组、分部分阅读,然后以交流式、讨论式或演讲式的方式相互学习,营造一个轻松、和谐的英语交流的学习氛围。上课可采用双语课的形式,但仅在必要时辅以汉语作为必要的补充。 

()第四学期为专业英语应用课 

环境工程现状篇6

关键词:污水排海环境评价综合评估

“六五”期间的深圳市污水排海工程规划方案指出:深圳市城市污水排往珠江口深海,可以明显减少排往深圳河(湾)的污染负荷,污染源将主要来自香港新界地区。因此,无论深圳市采取何种排污方案(污水二级处理或排海),深圳河罗湖桥到渔民村河段的BoD5均达日本e级水体标准的2~7倍;当采用二级处理方案时,深圳湾的CoDmn值基本上为第三类海水水质标准,采用污水排海方案后则可达第二类海水水质标准(n、p除外)。若香港新界地区河水水质能达到日本e级标准(BoD5<10mg/L,Do>2mg/L),则深圳市污水采用二级处理后能使深圳河水质达到日本e级标准,深圳湾的CoDmn达到第三类海水水质标准(n、p达不到);若采取污水排海方案,则整个深圳湾的CoDmn均达到一类海水水质标准(外湾的n、p含量略超出第一类海水水质标准)。

为确保深圳湾水质达标,深圳市政府在审查通过“深圳市城市污水排海工程方案可行性研究”的基础上,实施了这一工程。

1 排海工程概况

深圳市污水排海工程,是将福田区皇岗路以西的城市污水,通过40.5km长的截污管(渠)和6座提升泵站送到南山地区的南山污水处理厂(规模为73.2×104m3/d),经一级(沉淀)处理后,用水泵加压送到妈湾的工作井(高位井),再输入一根长1.609km的海洋放流管经扩散器排至珠江口深海(扩散器的喷口标高为-11.5m)。

排海工程的服务人口(常住加暂住人口)为101.4万,另加流动人口20.28万。规划的综合污水排放量:常、暂住人口为650L/(人·d),流动人口为360L/(人·d)。据此可算得污水量为73.2×104m3/d,另外妈湾附近开发区尚有0.4×104m3/d的污水量要经海洋放流管排放,所以深圳市污水排海工程的排水量为73.6×104m3/d。

环境工程现状篇7

关键词:水利工程;环境影响;评价方法

中图分类号:F23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7.17.051

目前我国建设的水利工程数量已经很多,在满足了人们的期待,防洪抗旱等灾害中发挥了极大的作用,但是有利也有弊,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影响。而且影响范围很大,且影响因素众多,在其建设可行性研究阶段必须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对建设中会造成环境影响进行有效的把握,掌握其对环境造成影响的程度和范围,通过各种评价方法做好水利工程建设环境影响评价是十分重要的。可以根据评价来对水利工程进行引导,将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相结合,使其能够在不破坏生态环境的基础上满足人们需求。

1水利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带来的正负面影响

(1)在正面影响方面,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①水是一种可再生的清洁能源,其开发和利用可以有效缓解国内能源资源匮乏的情况,减少化石燃料在燃烧时产生的So2、no2等有害物质排放,进而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②水利工程建设具备较好的防洪减灾等功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恶劣气候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

(2)在负面影响方面,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①水利工程建设可直接影响其所在区域的气候,如蒸发大大增加,在大气循环的作用下会使得当地的雾天气、降雨天气甚至极端天气的发生率提高;②水利工程建设减缓了水循环和水汽交换速度,使得污染物扩散迁移能力降低,直接影响着当地的水质;③大型水库水流比较缓慢,水面比较宽,易形成一种特殊水温结构而造成蓄水水温升高,直接影响着一些低温生物的正常生长;④水利工程占地面积大,会对各种陆地植被造成一定程度的破坏,使得一些动物发生迁移或者植物灭亡;⑤水利工程建设改变了土地养分,降低其酸碱性与肥力,提高了盐碱化与沼泽化的发生率等等。

2环境影响评价概述

2.1环境影响评价内涵

所谓环境影响评价,就是对规划或者建设项目在实施后可能会产生的环境影响开展分析、预测以及评估,进而提出缓解或预防不利环境影响措施,最后实施跟踪监测的一种方法及环境保护制度。

2.2环境影响评价功能

在水利工程建设中,环境影响评价主要有以下一些功能:首先,对水利工程影响区的社会环境、自然环境的特征进行调查,调查内容包括区域主要污染源、主要污染物种类及其分布、生态环境现状等。其次,在水利工程建设中对当地社会、自然与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进行预测与评价。然后,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当地环境功能区划要求等,对项目实施可能产生的不良环境影响提出针对的污染防治措施和生态修复方案,从而减少水利工程建设中对环境造成的不良影响。最后,从环境保护的角度为水利工程建设的设计、施工以及运营等过程提供环境保护管理依据。

3水利工程建设中环境影响评价方法分析

3.1水利工程环境现状调查方法

在水利工程建设中对环境影响进行评价前先对区域环境现状进行调查,为后续评价工作提供有效的参考依据。因此,要保证现状调查过程中所获得的相关数据与资料具有准确性。因此,水利工程建设中的环境状况调查就是需要对水利建设评价范围内相关社会状况与自然状况展开调查,掌握区域环境现状及其演变趋势在进行现状调查时,需要涵括社会环境与自然环境两个部分,其中社会环境包括人口、经济、土地、文物以及政治军事设施等;而自然环境则包括地质、水文、地形、气候、水质以及生物等。

3.2环境影响预测的评价方法

在水利工程建设中,对环境影响进行预测,即是对水利工程建设后可能会产生的变化及其影响进行预测。通常而言,环境影响预测的结果分为两种,即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

3.2.1定量分析预测评价

部分环境因素可通过量度单位进行表示,可借助物理模型或者数学模型开展定量的预测与估算。比如在水库兴建后,对其局部气候、水库水质与水温变化等方面产生的影响进行预测,可通过数学模型实施科学的估算;也可以采用物理模型和数学模型共同对库区泥沙淤积、下游河道冲刷等产生的影响进行科学的定量分析。

3.2.2定性分析预测评价

部分环境因素很难采用量度单位予以表示,那么可以采用类比分析方法进行预测。也就是说,采用和拟建水利工程相似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工程特性的工程展开对照分析,进而作出合理的判断与预测。对于陆生与水生生物产生的影响,一般可以选择生态机理分析法来进行预测与评价,也就是针对其对环境要求以及环境变化表现出的适应性等进行分析,根据水利工程兴建之后的相关环境实际状况,对生物在数量、种群或者群落方面发生的变化进行预测与评估。

3.3水利工程环境状况分析

基于环境现状调查获取的相关数据与资料,结合水利工程特点,可以找出相关环境影响因素,并对其加以全面的分析与预测。每一种因素对环境造成的影响程度都不相同,因此可以有主次地展开分析,结合各项因素的相关权重而进行综合平衡评价。因此,在这个方面可以包括四种评价方法。

3.3.1基于清单法的环境状况评价

此评价法把所有可能会对环境造成影响的因素,按照其影响程度的大小以表格的形式进行排列,进而形成一份清单。这种方法又可细分为简单清单法、提问式清单法以及分级加权清单法,尤其是最后一种方法运用较为广泛。

3.3.2基于矩阵法的环境状况评价

把水利工程建设中所有环境影响因素有序地排在纵列上,同时将环境效益排列在横行上,进而构成一个阵列。各项效应对环境造成的正负面影响会根据其影响程度的表现为不同的等级。一般而言,还可以使用加权法来对各项因素在整体环境中造成影响的总和进行识别。

3.3.3基于网络法的环境状况评价

网络法作为一种流程图结构运用在环境状况评价中,一般由箭头和方框形成有序组合,借以表达人类活动在工程建设中可能造成的逐渐性影响。网络法的运用特点就是能够对人类活动、环境效应及其与环境因素之间产生的因果关系进行直观形象的反映。

3.3.4基于叠置法的环境状况评价

叠置法在环境状况评价中的运用,即是先对环境影响类型进行区分,进而具体形成环境质量等级分布阁,再将这些分布图进行叠置,从而进行识别与筛选,最终形成相应的环境状况评价。

3.4环境影响综合评价方法

在环境影响评价中,采用综合评价方法就是结合环境影响预测的结果,对水利工程建设中对环境因素正在造成的影响或者已经造成的环境问题实施综合性的分析,从而对水利工程建设对环境造成的影响进行综合评价,最终提出预防或者减缓这些不利影响的对策在水利工程中,其建设活动对各项环境因素造成的影响具有错综复杂的特点,而且环境效益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联系,使得综合评价也具有一定的复杂性与困难性。

4结语

随着水利水电工程的建设和发展,水利工程可以控制河流流量,在促进国家经济发展的同时,很多水利工程会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所以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应该加以运用对水利工程生态环境影响进行科学评价方法,实现水利水电工程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环境工程现状篇8

【关键词】城市道路;环境影响

1.引言

近年来,国家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提高推动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发展,随着社会公众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城市道路建设中带来的不利环境因素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通过本文的分析,可以对城市道路建设项目中环境影响评价的内容和重点加以了解,确保环境影响报告书能够贴合项目实际,为工程设计与施工明确环境影响的后果,减少由于工程建设而产生的环境负面影响,达到道路建设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目的。

2.工程分析

做好工程分析是环境影响评价的前提,只有对工程本身有了充分的了解,才能明确工程建设中各环节将带来哪些环境影响,并进行针对性评价。

根据工程性质,可将城市道路建设分为新建工程及改扩建工程。新建工程的工程分析内容主要包括项目的地理位置、路线走向、工程数量、经济技术指标、预测交通量、工程设计方案、施工组织方案及建设计划等。其中工程数量中需重点明确的有路线长度、占地面积、拆迁量、取弃土数量、绿化面积等;经济技术指标中需重点明确道路的建设等级和设计车速;交通量需明确评价特征年的车流量数据及车型比例;工程设计方案中的重点包括各路段的路基形式、断面布置、路基处理及边坡防护的方式、桥梁布设情况及方案、征地拆迁的具体情况、取弃土的来源及去向以及排水、绿化的相关内容;施工组织方案中需重点明确筑路材料的来源及运输途径、施工场地的布设及具体的施工方法;建设计划需明确项目的建设周期。

改扩建工程除上述内容外,还应增加对现有工程情况的说明及现有环境问题的分析。现有工程情况的说明可参照新建工程的内容,环境问题的分析主要包括道路交通现状带来的社会环境问题、道路排水及交通噪声情况。

3.环境影响识别

经过工程分析后,可对城市道路项目建设进行环境影响识别,影响识别可按照施工期、运营期对环境要素的影响进行列表分类,这样可直观的判断出项目建设在哪个阶段进行的何种活动对各环境要素产生的影响。城市道路项目的典型环境影响识别见表1-表2。

4.环境现状及预测评价

环境影响识别完成后,可根据之前确定的环境质量标准、评价等级、评价范围对城市交通项目进行环境现状及预测评价,并提出相应的环保措施与对策。评价中根据不同的环境要素进行分类,分别进行分析,城市交通项目常用的评价方法见表3。

4.1现状评价

城市道路交通的现状评价内容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概况,以及生态、水、声、大气的环境质量现状,需对各环境要素进行现状监测,并与评价标准进行比对,定量分析。现状评价的重点为生态环境及声环境,生态环境评价中需查明项目周边是否有生态敏感区,并明确生态类型和特征,以及项目所在地的土地利用情况,同时绘制相关图件。

生态现状评价内容包括生态敏感区的调查、生态类型和特征的分析、土地利用现状、各生态系统的现状情况等,其重点在生态敏感区的调查及土地利用现状。生态敏感区包括饮用水源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重要湿地等,城市道路项目易涉及的为风景名胜区及森林公园,需查清生态敏感区的主导功能、范围及其与项目之间的位置关系,并绘制相关图件;土地利用现状需调查项目所在区域的土地利用现状,以及项目占地范围的现状,并绘制土地利用现状图。

声环境现状评价的重点在监测点位的布设,监测点位需涵盖典型敏感目标及不同的声功能区,对于改扩建项目,还须布置交通噪声的衰减断面,同时应考虑交叉道路及支路的影响。监测数据需详实的反映敏感点的背景噪声以及附近其它噪声源的贡献情况,对于之后的噪声预测非常重要。

4.2预测评价

预测评价包括社会环境、生态环境、水环境、声环境、环境空气、固体废物、振动、风险评价等方面的内容。城市道路由于其所处区域的特点,直接涉及生态敏感区及饮用水源保护区的概率较小,故可将社会环境、声环境作为预测评价的重点。

社会环境的评价内容包括社会经济发展、征地和拆迁安置、交通安全、基础设施等,重点在征地及拆迁安置的评价。城市中土地资源紧缺,交通项目的建设不可避免需要占用其它类型的土地,在评价中需明确工程占地的类型及数量、土地征占及补偿的依据和标准,对于耕地,还需说明通过何种方式保证区域耕地数量不减少;拆迁安置方面,同样需明确拆迁房屋的类型、面积及位置,说明拆迁安置及补偿的依据和标准。以此对征地拆迁产生的社会不利影响进行分析和评价。

由于城市中人口密度大,道路建设及运营中产生的噪声影响范围较广,容易给周边居民带来直接的影响,必须进行详细评价。道路施工期,应根据环境影响识别所确定的工程环节计算源强,对不同施工阶段中各噪声源对声环境敏感点的影响进行叠加分析,明确噪声防护距离,并提出切合实际的降噪要求和措施。运营期则根据预测交通量及车型比例对交通噪声进行预测,道路两侧交通噪声分布情况,并绘制评价特征年的等声级线图;此外,还需对每个声环境敏感点的噪声情况进行预测,统计各敏感点不同声功能区中的超标情况。

根据声环境影响评价的结论,需以交通噪声的分布情况为依据,提出道路两侧建设用地的规划控制建议;此外,应根据各超标敏感点的环境特征,提出合适的降噪措施,如声屏障、低噪声路面、隔声窗等。不同降噪措施的适用范围见表4。

5.公众参与

城市交通项目往往会带来较高的关注度,做好公众参与调查,切实反应群众对项目建设的态度有利于完善项目决策,保护各方的合理权益。

公众参与调查的一般采用公示及问卷调查相结合的方式,重大工程还需召开听证会。公示采用网络、传统媒体及现场公告等方式进行,网络公示宜在建设单位的官方网站上,传统媒体宜选择当地发行量大的报纸,现场公告应张贴在居委会、村委会、社区等人流量大的场所。调查问卷的发放需涵盖大部分受影响敏感目标,选择不同年龄、性别、工作、教育背景的人群进行。公示及调查问卷中应对项目建设的基本情况进行简要介绍,宜配合图件加以说明,设置的问题应包括对项目建设的态度、关心的环境问题、建议的环保措施等,公示及调查中尽量避免使用专业性强的词汇,使整个内容看起来通俗易懂。

调查结果及公示的意见反馈后需进行统计,需重点关注的包括持反对态度的人数比例及原因、公众最关心的环境问题、以及一些合理的诉求和建议。环境影响报告书中应对上述内容进行逐一回复,明确对相关意见是否采纳以及其原因。

6.结语

环境工程现状篇9

[关键词]环境影响评价;监测;现状分析;措施

一、前言

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于规划或建设项目实施前开展,以环境现状监测数据为基础,经过工程分析和环境预测,并提出污染防治对策和措施,得出的规划或建设项目是否可行的结论,为环境主管部门的决定提供依据。由此可见,环境影响预测评价工作起到了源头控制、预防污染的作用,能有效减少重复建设,杜绝新污染的产生。环境现状监测是环境影响评价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预测与评价主要以环境现状的本底监测值为基础,因此现状监测结果的代表性和有效性直接影响着环评结果的准确性。

二、简析环境影响评价与环境监测

⑴环境影响评价

我国应用环境影响评价的时间并不是很长,但是在应用之后一直在采取不同的方式进行完善,确保环境影响评价的准确性。环境影响评价的主体就是规划和建设项目,对其进行研究来分析评估此规划和建设项目对环境影响的程度和因素。无论是经济发展还是生活都会对环境产生影响,所以通过环境影响评价来分析环境受到的影响情况,同时提出合理的解决措施,才可以保证整个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⑵环境监测

环境监测就是利用科学制定的监测技术对影响环境质量因素的代表值的测定,确定环境质量(或污染程度)及其变化趋势。通过环境监测可对环境质量进行准确的分析,查出污染的来源,并对环境质量及污染情况进行预测,在此基础上制定相应的环境标准,提出控制环境污染的对策。由此可见,环境监测是整个环境保护工作和环境科学研究的基础,为环境监督管理工作、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以及改善人类生存环境提供科学有效的依据。

⑶实施两者的作用

环境监测是环境影响评价的重要的基础组成部分。环境影响评价需要利用环境现状监测来提供系统的科学、有代表性的数据,判断区域环境质量是否符合环境质量标准,分析区域内存在主要污染因子和特殊污染因子、拟建项目的主要和特征污染物在区域内是否超标,区域环境容量是否能容纳新增的污染物等,这些因素都是确定污染防治措施、对环境污染进行预测分析、确定规划或建设项目是否可行的重要依据。由此,只有通过现状监测分析,才可以取得科学的数据进行规划或建设项目的预测与评价。

三、环评工作中现状监测存在的问题

(1)监测数据缺乏科学性

随着采样及分析设备和仪器的更新,其精确性、精密性逐步提高,但是实际监测过程中会受到人为因素和环境因素的影响,导致监测数据不准确,缺乏科学性。环境因素主要体现在:由于气候或地理条件及监测设备等情况限制,监测点位、监测频次和监测项目不能完全满足评价导则中的规定,使得监测结果缺乏准确性和代表性,没有将区域的真实情况进行反应。人为方面主要体现在:首先,由于相关评价导则要求的不断更新,现状监测要求亦日趋繁杂,如地下水监测等,使得成本比较高导致很多监测机构为了降低成本,只是挑拣比较简单的工序进行监测。其次由于监测时间或监测费用等原因,导致监测工作特别是对评价等级较高的工作中,各项监测要求不能完全满足相关导则规定。另外,由于监测的领域在不断扩大,很多技术方面都是未知,特别是生态监测方面,导致监测只是表面工作,缺乏真实的数据。

(2)缺乏监测管理

一般情况下环境监测都是依照环境影响评价机构的要求进行工作,监测的内容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机构提供的资料而定。这种工作模式会导致环境监测单位缺乏主动性,无法依照监测环境的实际情况提出应对策略,导致环境监测的职能性降低。另外,目前部分环评机构缺乏对数据的审查管理机制。

(3)缺乏专业人才

因为监测使用的设备大都是精密的仪器设备,而且操作的工序比较繁杂,同时,由于环境影响评价对监测要求不断提高,如大气监测要结合基本的气象基础知识,地表水监测要结合水文基础知识,地下水监测要结合地质基础知识,涉及到跨专业知识越来越多,这对于监测人员要求比较高,但是就目前的情况而言,我国特别是市县监测部门缺乏这样综合能力较强的监测人员。另外随着环境影响评价的快速发展,环评市场竞争激烈,环评工作人员技术水平参差不齐,对环境监测知识欠缺,存在缺乏监测数据的审核、分析能力的问题,导致监测结果缺乏科学性,从而影响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进行。

四、提高环评现状监测科学性的措施

(1)加强合作,提高环评监测意识

目前,监测机构获取的监测方案只是环评机构提供的监测内容的简单描述,在实际监测中,应根据具体情况由环境影响评价机构以及监测机构共同考察,拟定科学、合理、符合规范的监测计划,在监测工作中互相学习,互相监督。另外,从项目建设方、环评机构、监测机构,都要提高意识,认识到环评工作对企业发展、对环境保护的重要意义,环境监测结果对环评结论的重要性,避免因压缩工作时间和工作经费等因素影响监测结果的代表性和可靠性,影响环评结果的可信性。

(2)加大力度,提高环评监测能力

经济在不断地发展,污染环境的影响因素也在不但地增多,环评要求也更严格全面,所以监测部门和环评机构需要依照情况,不断提高专业人员的技术水平,同时监测部门配备更多、更先进的监测仪器设备,评价机构也需要制定相应的监测质量保证措施,提高分析、审核环境监测技术报告和监测数据的能力。

(3)明确职责,加大环评监测监管力度

首先,出台管理条例,加强监管,严格规范监测行为;其次,扶持监测技术机构不断研究新的监测技术;第三,完善环境保护条例,明确环境影响评价机构与监测机构的职责。

五、结束语

从我国现在的环境情况来看,环境影响评价与环境监测是改善环境情况必不可少的措施,所以我们必须保证环境监测的严谨性,并基于上述的措施对环评中的监测工作进行提高改善,从而保证环境影响评价的科学性。

参考文献

环境工程现状篇10

论文关键词:综合规划水资源生态环境西北诸河

论文摘要:通过区域环境现状分析,以及对规划主要内容和目标评述,认为西北诸河水资源综合规划的实施将给区域社会经济、生态和水环境等方面带来长期的、深远的有利影响,局部、暂时的不利影响是可以控制的,并针对这些不利影响提出了减免措施,即:优化水资源工程建设设计方案,合理选址选线,使大部分不可逆影响得以弱化或减免;加强对规划实施可能影响的重要城市河段水环境和生态环境敏感区的监测,切实掌握其变化情况,及时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

1区域环境现状

西北地区森林资源贫乏,植被稀少,生态环境十分脆弱,加之区域风力强盛和暴雨集中,造成局部水土流失严重,部分区域产生沙化、荒漠化(主要位于内蒙古阿拉善中部及河西走廊绿洲边缘地带),沙漠不断侵蚀大片农田、草场。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口增长以及人类活动的加剧,部分城市河段水资源开发利用过度,河道生态用水被大量挤占,引发或加重了区域环境生态恶化状况。www.133229.Com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经济发达的部分城市河段,如河西内陆河和天山北麓诸河,水体接纳了大量工业和生活废污水,纳污量不同程度超出河流水环境的承载能力,水环境质量下降。

(2)部分区域如艾比湖流域、塔里木河干流等,盲目开垦土地、乱砍乱伐树木,致使黄土沟壑区水土流失和天然植被大面积退化,野生动植物资源受到破坏,区域荒漠化加剧,加之灌溉方式的不合理,人工绿洲土地盐渍化、生态环境恶化,严重威胁了当地居民的生产和生活条件。

(3)水资源配置、调控能力不够,上下游用水矛盾突出。一些河流(如石羊河、疏勒河、塔里木河干流等源流区)上中游用水过度,致使下游河道断流,地下水位下降,湿地大面积减少,天然绿洲衰亡,尾闾湖泊消失。

(4)部分区域如石羊河流域和天山北麓中段诸河,地下水资源过度开采导致地下漏斗甚至地面沉降,引发环境地质问题,加剧了植被退化和土地沙化的程度。

2规划的主要内容及环境目标

西北诸河水资源综合规划是在对水资源及其开发利用现状评价的基础上,根据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趋势,提出水资源合理开发、高效利用、综合治理、全面节约和有效保护的布局与措施的实施方案。主要包括:①改造城市供水管网、建设污水处理厂,开展与灌区配套的节水改造、高效输配水工程等节水基础设施建设,建立科学的节水模式;②进行骨干调蓄工程和跨流域调水工程的调蓄和补水、水源地工程等建设,采取水量统一调度和跨流域调水等措施,保障城乡饮水安全,合理配置水资源;⑧制定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开发利用布局和综合治理实施方案;④根据河流的水资源条件和生态保护的要求,确定维护河流健康和改善人居环境的生态需水量;⑤制定以污染物入河总量控制方案为核心的水资源管理和保护措施。

规划的环境目标为:到2030年,初步解决水资源供需矛盾,解决城乡饮用水安全问题,全面实现包括黑河、石羊河和天山北麓诸河等城市河段的水功能区水质达标,使河西走廊和塔里木河等地区超采地下水状况得到改善。通过实施调水水源工程等措施使尾间湖泊水量得到保障,湿地和稀有的物种得以保存或恢复,区域植被退化和荒漠化的状况得到遏制,生态环境状况实现根本好转,以促进西北诸河环境和经济协调发展。

3主要影响分析

3.1有利影响

3.1.1社会环境

(1)规划实施可缓解水资源供需矛盾。西北属工业欠发达地区,主要以农业为主。为满足“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以水定产”,将水资源从低效益用途配置到高效益领域,通过合理调整经济布局和产业结构,逐步压缩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进一步降低农业用水消耗,提高单位水资源的经济产出,使区域供水消耗量控制在可利用量的范围之内;同时加强节水工程建设,并同步实施蓄引提工程和跨流域调水工程,增加再生水回用比例,引导区域合理用水,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可在不同程度上缓解区域水资源的供需矛盾。

(2)规划实施可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支撑。西北诸河通过跨流域调水、中水回用、节水管理、产业结构调整,以及水资源优化配置等调控手段,区域供水量将由2000年的586.2亿m增加到2030年(规划水平年)的649.5亿m,能够基本满足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对水资源的合理需求。预计2030年西北诸河流域国内生产总值可达到2.2万亿元,人均gdp将达到6万元。

(3)规划实施有利于人民安居乐业及社会稳定。规划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着力解决与人民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水利问题,把保障城乡供水安全放在重要位置,拟通过新增供水工程和强化管理等措施,加强水源工程、水资源保护工程建设,加强饮用水水源地管理,优先保证人民生活用水安全,为加快西北地区城市化进程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水资源保障,为人民安居乐业及社会稳定提供良好的基础。

3.1.2生态环境

规划方案的实施,可保证维持河流健康生命的基本水量,满足生态环境用水,减轻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和扰动,加快生态脆弱地带的自然修复,使天然植被得到保护,有效改善该地区的生态环境状况。河西、塔里木河等现状经济社会耗水量超过可利用量的地区,将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发展节水灌溉和跨流域水资源调配工程等措施来控制水资源耗损总量,改善生态环境用水状况。其中,南水北调西线工程实施后可向石羊河流域补充水量4亿m’,对逐步恢复石羊河沿岸地下水位,保证进入下游的水量,维持民勤绿洲,改善人民生存环境,促进当地生态环境的恢复和改善具有关键作用,是实现流域“南护水源、北拒风沙、抢救民勤、稳定绿洲”生态治理目标的有力保障。

通过规划,黑河流域也将实施产业结构和种植结构的调整,采取退耕还林还草措施,加强引输水工程改造、提高地表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推广田间节水灌溉工程,确保进入下游天然生态系统的水量稳定增加,控制2030年正义峡下泄水量不少于9.5亿m,入居延海水量不少于5000万m,可保证黑河流域的生态环境状况基本稳定并有所改善。塔里木河流域通过水资源开发利用方式的改变、节水型社会建设以及流域水资源的统一调配,控制入台特玛湖水量为3.5亿m。此外,规划通过引额调水可向艾比湖补水3.5亿m,对维持湖面面积、逐步改善区域生态环境具有重要作用。

3.1.3水环境

规划的实施可保障水质尚好的水域不受新的污染,局部污染严重河段水质得到改善。虽然规划水平年工业和生活需水量在不断增长,但是由于工业废污水达标排放、生活污水得到有效处理,因此主要污染物入河量与现状年相比将有不同程度的减少,2020、2030水平年cod入河量比现状年分别减少7.38万、7.o3万t,氨氮入河量比现状年分别减少0.28万、0.21万t。规划实施有利于改善水环境状况,有利于城镇供、用水安全。同时,随着西北诸河引额、引伊和引黄等跨流域调水工程的实施,流域水环境承载能力可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提高,水资源和水生态系统将逐步实现良性循环。

3.2不利影响

(1)引额供水、伊犁河北疆调水和引黄济石等调水工程,可能对额尔齐斯河、伊犁河等区域的生态环境(包括占地、水环境、库区生态等)产生不利影响。主要表现在:改变河流下游的水文情势,对河流水质、物种多样性和下游湿地、自然保护区等环境敏感区带来一定的不利影响。移民安置不当还可能带来一些社会问题。

(2)建设蓄水、提水工程(包括伊犁河恰甫其海等43座病险水库的加固和500座水库提水工程),可减少当地地表径流。但在部分山区加固水库,会引起或加重区域水土流失。

(3)建设农业灌溉和节水工程,将减少沿程和田间的渗漏,给输水渠沿线的植物生长和地下水的补给带来不利影响。同时灌溉水量的增加,会引起区域水量平衡状况发生变化,对局地气候和水循环可能会带来一定的影响。

(4)各类工程施工期会对水环境、大气、生态环境等带来不利影响,施工人员聚集还可能对人群健康带来不利影响。

4减免措施

(1)水资源工程建设可通过优化设计方案,合理选址选线,使大部分不可逆影响得以弱化或减免。在工程施工期间从细节人手,采取工程、生物和耕作措施相结合的水土保持措施减少水土流失,切实加强水环境与生态的保护,坚持预防为主,加强综合管理,以恢复和保护水环境和生态环境质量。切实做好工程征地补偿、移民安置和后期扶持工作,确保被征地农民的生活水平不因征地而降低,维护移民合法权益。

(2)加强对规划实施可能影响的重要城市河段水环境和生态环境敏感区的监测,切实掌握其变化情况,及时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依法加强建设项目的水资源论证和取水许可审批、水土保持方案编制和环境影响评价等工程建设前期工作,强化对水工程建设全过程的监督管理,认真落实各项环境保护措施。加强规划实施的环境风险评价工作,针对可能发生的重大环境风险问题,制定突发性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和风险应急管理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