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思维的含义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1:58:46

互联网思维的含义篇1

关键词:运用矛盾的不平衡原理培养提高比较分析问题

一、目标的确定

1、知识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识记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含义、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含义;理解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相互关系原理及其方法论要求;

(2)能力目标:通过对主次矛盾的含义、矛盾的主次方面的含义的理解培养学生比较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主次矛盾的辩证关系以及方法论、矛盾的主次方面的辩证关系以及方法论的教学培养学生分析与综合相结合的逻辑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理解、运用能力。

(3)态度、情感、价值观目标:进一步坚定建设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正确认识形势、明确我国目前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道理,形成。

二、教学重点与教学难点:

教学重点:主、次矛盾辩证关系原理,以及方法论

矛盾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相互关系原理以及方法论

教学难点:主、次矛盾的含义、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取得支配地位的矛盾主要方面决定的。

三、教学方法:案例比较法、讨论法、阅读法、问题探究法

四、教学步骤:

我主要谈谈在本节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主要是比较、分析与综合的能力

1、如何通过主、次矛盾的含义的教学提高学生比较分析的能力

案例材料:消费、投资、出口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其中消费和投资合称内需,出口称作外需。从内需和外需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来看内需是第一位的因为内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条件。

问题探究:从中得到什么哲学道理?

目标完成过程:

学生先读课本相关内容,然后讨论、比较总结

教后反思:材料的选取具有时代性,因为在出口形势严峻的背景条件下,要促使国民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表现把主要精力放在国内需求即内需上。材料的选取具有针对、可比较性,因为从能力目标的培养来看,材料通过内需和外需的选择上设问,学生要做出正确的选择必须通过分比较、析与综合,从而提高学生辩证思维的能力。从问题的解决上来看,我没有直接告诉学生内需和外需在对中国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和地位不同,而是要求学生通过阅读教材和讨论来得出结论,一方面为学生获取新知识提供了范围空间,另一方面获取新知识的途径上要求学生讨论,从讨论的过程中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得到自觉提高。另外材料的选择贴近学生实际,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知识和能力。

总结:主、次矛盾的含义。

2、主、次矛盾辩证关系原理方法论教学中提高学生辩证思维能力。

情景材料:

近年来我国政府为了增加居民收入,扩大居民消费,保障人民生活,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加强“三农”工作,增加农民收入;稳步推进医疗卫生事业改革;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大力发展教育事业;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同时要积极进行宏观调控调整进出口商品结构、努力扩大出口、发展外向型经济,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问题探究:为什么要采取一系列措施增加农民收入?为什么要优化进出口商品结构,发展外向型经济保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问题完成引导:回忆经济常识中学过的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性以及为什么要积极采取措施要优化进出口商品结构,发展外向型经济保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学生活动:学生分组讨论回答

结论:要善于抓住重点,集中精力解决主要矛盾,其次要学会统筹兼顾,恰当地处理好次要矛盾

教后反思:学生对采取一系列措施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性以及为什么要优化进出口商品结构,发展外向型经济保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在经济常识中已经学过,所以采取了复习旧知识的方法来让学生通过讨论得出新知识,这其中学生用已知知识做基础,通过比较想方设法增加居民收入和采取种种措施积极扩大出口两种方法促进国民经济又好用快递发展,从而得出要善于抓住重点,集中精力解决主要矛盾,又要统筹兼顾恰当地处理好次要矛盾这一过程是一个比较、分析与综合的过程,从而提高了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

3、通过主、次方面含义的教学培养学生的保证思维能力。

案例选取:

互联网21世纪,是一个信息时代;21世纪,是一个虚拟时代;21世纪,是一个网络时代。

互联网在不知不觉中已经进入到我们的生活,我们通过互联网学习,工作,交流,获取和传递信息。网络的信息资源,从天文到地理,从城市到国际,从深水到太空,大千世界,包罗万象,无奇不有。我们可以通过互联网浏览各国的新闻杂志,获知国内外正在发生的时事要闻,了解各地的风土人情,增广见识,开阔眼界。在当代,都市人的生活节奏加快,很少有时间去各地亲身游玩,放松自己。可是,在网络里,有各种娱乐性的游戏消遣,可以欣赏幽默的动画,flash,可以点播音乐,观赏电影……从而在丰富的网络中感受生活的丰富。

但是很多学生出于对学习的厌倦,为了逃避他们认为“枯燥”的学习生活而选择了“精彩”的网络世界,深陷其中,不可自拔。网络也是一把双刃剑。网络信息成为不容忽视的问题,不良网站屡禁不止,不良信息泛滥,网络资料往往是精华与糟粕共存。据统计,网上非学术信息中47%与色情有关,每天约有2万张色情照片进入互联网……

问题探究:互联网给人们带来的利和弊哪一个是主要的,哪一个是次要的?

问题的解决:学生自主探究,自己思考。

提问后老师总结:矛盾主、次方面的含义

教后反思:学生对互联网特别感兴趣,所以材料的选取比较好。在问题的解决上没有讲解、讨论的环节,而是要求学生自己解决,这样有利于学生独立地提高辩证思维的能力。同时学生对哪一个是主要方面、哪一个是次一方面做出选择就是一个通过比较,先个别分析,然后再综合对比的辩证思维过程,从而自觉地提高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从而使本节课的能力目标的实现有合作实现到自主完成,是课堂效果得到深化与发展。

4、通过主、次方面辩证关系的方法论要求知识的掌握来实现本节课的能力目标。

背景材料:同上(互联网的利与弊)

要解决的知识问题:如何看待互联网给人们带来的影响。

问题的解决:

提示:主要要求学生谈一谈如何看待互联网给人们带来的利和弊。

学生自主阅读教材后回答。

互联网思维的含义篇2

【关键词】互联网思维;党建工作;作用机制

从历史上看,技术对于政治的影响,无不沿着从工具到工具思维的进路,最终沉淀为政治文化,互联网也不会例外。互联网对政党政治和党的建设的影响是全方位的,而其起始进程则源于互联网技术工具带来的震撼,政党在自身建设领域采用“刚度等代”[1]方式“+互联网”,以期通过“传统为体,网络为用”方式实现与时俱进。但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和深广扩散,技术工具对行为体思维和组织意识形态的塑造作用越来越强,党建传统在互联网时代面临“百年未有之变局”,由技术工具自生的技术思维即互联网思维,对党建的伦理、理论,乃至实践工作都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影响。政党转以“网络为体,创新为用”,实施“互联网+党建”“互联网×党建”,抓机遇、应挑战,用互联网技术和逻辑,特别是互联网思维重新审视和改造传统党建工作。从工具到思维,互联网影响党建工作,虽是政党的自觉过程,但更多的则是时代潮流等外部性因素内渗的结果。就具体过程而言,工具是显性的,而思维则是隐性的,也是根本的,其中的作用机制值得探讨。

一、作用机制中的核心概念厘清

作用机制是有机体各部分之间构造、功能的互动关系方式,它以承认各部分的独立和自主为前提。所以,要探讨互联网思维在党建工作中的作用机制,必先明确互联网思维和党建工作的独立性,继而探究二者之间的互动方式。这就需要厘清两个核心概念。一是互联网思维。互联网思维是一个在其诞生领域仍存在争议的概念,随着互联网思维不断跨界外溢和渗透,无论在业界还是在学界,关于互联网思维的分歧和争论始终热度不减。支持者不断推陈出新,界定互联网思维的内涵与外延,积极宣介其这一思维颠覆性的影响力。反对者却指出互联网思维并不存在,所谓的互联网思维是商业化的投机性外衣或是资本编织的互联网新衣。[2]而调和者则在肯定互联网思维的同时将其去魅,强调互联网思维不是互联网所独有的思维,其思维要素既有纵向跨时代继承的,如迭代化、平台化、颠覆化、参与化等,原来在前互联网时代已经存在,只不过被互联网放大或强化而已,也有横向跨领域借鉴的,比如互联网思维中的用户体验是20世纪90年代由唐纳德•诺曼提出来的,最早用于人机交互领域。目前,无论学界和业界从何种价值判断出发来定义互联网思维,但列举或描述都是其主要界定方式,只是在切入角度上存在历时性与共时性之别。例如,在历时性维度上,有从马克思主义分析生产方式与社会历史形态关系的逻辑出发,构建生产方式与思维方式之间的对应关系,指出:“互联网思维……是与小批量多品种的信息生产方式相适应的思维方式……是智慧思维、社会网络思维、低成本差异化思维、分享的思维。”[3]有从时代转型的角度切入,沿用阿尔文•托夫勒农业、工业、信息革命的路径分析,指出:“互联网思维是按照互联网的特点和规律的思维、用户需要的思维、按照行业的规范和产品质量标准而展开的思维。”[4]在共时性维度上,业界和学界把互联网思维归纳为四大、五大、六大思维,乃至用户思维、简约思维、极致思维、迭代思维、流量思维、社会化思维、大数据思维、平台思维、跨界思维这九大思维等不一而足。当前,互联网发展“三期叠加”,只有抓住三期互联网发展的本质特征,才能给互联网思维一个最小公倍数的定义。互联网思维作为技术工具的意识形态化,即如尼尔•波斯曼所言:“每一种工具里都嵌入了意识形态偏向”[5]。或如史蒂夫•洛尔所定义的“帮助我们重塑世界观”[6]。以此界定互联网思维,即是与网络信息文明相适应,由互联网技术所激发或放大的一种以用户为中心、以数据为依据、以互联为工具,强调平等、互动,开放、参与,量化、个性的思维方式。与采猎农牧文明的贤能人经验思维、机电工业文明的经济人理性思维相对应,网络信息文明的互联网思维,是一种数字人智慧思维。二是党建工作。党建工作也是一个边界模糊的概念,这缘于党建概念本身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党建一般被认为有三层含义:理论科学、实践活动和法规制度,也有学者用三个定位将之分解为:一项工作、一门学科和一个研究对象。[7]但这些只是明确了党建的表现形式,没有廓建的具体边界。实际上,党建广义的界定包括党政关系建设、党群关系建设、党际关系建设以及党自身建设,狭义上仅指党自身的“五大建设”,而党建工作通常是从狭义上理解为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反腐倡廉建设、制度建设工作,在实际执行层面则具体化为党委(党组)建设工作,以及党委办公厅、组织部、宣传部、统战部、政法委等党的工作部门和纪检委的工作。本文所指称的党建工作是从狭义层面理解的,并在这个层面考察互联网思维的作用机制。

二、作用机制的分层解构

互联网思维在党建工作中发挥作用,需要一定的条件和范围。首先,党的建设进入了互联网时代,党建工作受到时代技术、逻辑和思维的全方位影响,面临从机电工业时代向网络信息时代转型的压力,而互联网思维在党建工作外部的成功实践,产生了外源性因素内引的动力,这造就了互联网思维在党建工作中发挥作用的必然性。但党内数字鸿沟、不适宜互联网思维和非互联网思维仍积极有效的工作领域的存在,是互联网思维发挥作用的边界。其次,党的先进性和自觉性所关联的与时俱进诉求,不言自明地包含了时代技术和思维,即与思俱进。而且党所继承的无产阶级党建传统,十分强调与先进的时代技术和思维结合起来,如,列宁就主张通过“全俄政治报计划”,借用报媒的组织技术、逻辑和思维建党。再次,党员和干部受互联网思维影响,也会在党建工作中自觉或不自觉地加以运用。由此可见,互联网思维在党建工作中发挥作用是明确的,但作用机制需要进一步细化分析,本文拟从技术、制度和理念三个层面进行解构。首先,互联网思维强化互联网技术应用。互联网思维是基于互联网技术产生的工具思维,强调互联网技术应用是互联网思维的“下意识动作”。在宏观层面上,党所面临的时代转型已不仅限于十六大提出的两个历史方位转变,而又进一步加上在机电工业向网络信息文明转型背景下,以及在现实网络“双空间交联治理格局”[8]中,如何借助时代技术改善党建制度和工作。互联网思维从宏观上影响党建工作的“第一个动作”,就是在党政、党际、党群关系和党自身“五大建设”中强化互联网技术应用;在中观层面上,各级组织为了追求工作绩效,积极借用互联网思维,在纪检、组织、宣传、统战等工作中强化互联网技术应用;在微观层面上,党员干部为了工作创新和提高效率,也会在互联网思维的影响下加强对互联网技术的应用。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受党内部门职权划分和互联网“三期叠加”影响,当前党内互联网技术应用存在“两极分化”问题,具体表现为:一是党内数字鸿沟在不同的地区、行业、部门、组织层级以及不同的党员群体和工作中存在,党内互联网普及率虽远高于全国的53.2%,但仍存在相当多的空白和薄弱地带;二是部门分设反映在技术领域,造成基层组织运行和维护上级多部门技术系统,工作负担沉重,技术效能不同程度地被抵消;三是互联网技术应用贪新求多,不能根据实际工作需要选择应用不同版本的互联网技术,导致用不如不用、用多不如用少、用新不如用旧等问题。这些都需要继续增强互联网思维,进行技术再应用,并根据实际情况优化配置技术资源。其次,互联网思维参与塑造党的建设制度改革。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的时代命题,中共中央政治局随后又审议通过了《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实施方案》,围绕四方面改革任务提出了26项重点举措。党的建设制度改革命题与互联网思维共时性生成、发展,命题“紧紧围绕提高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展开的逻辑与互联网思维又存在内在同构性,加之建设制度改革本就是问题导向的求新突破,而互联网思维这一“非导致问题”的新思维借助技术影响力,由外而入顺势参与塑造党的建设制度改革则顺理成章。当然,党内不同于业界,互联网思维不可能全要素参与塑造党的建设制度改革,而是以部分思维要素耗散介入方式影响改革。例如,在党内制度、法规制订过程中,强调“开门立规、民主议纪”契合了互联网思维中的公开、参与思维。在制度、法规修订过程中强调“突出重点、针对时弊”契合了互联网思维中的迭代思维。在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中量化考核评价、教育培训和管理监督等,契合了互联网思维中的数据思维。党的建设制度改革是新时期党应对党内外新形势新问题的政治自觉,改革的逻辑首先是解决问题,但最终目标却是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党的建设制度体系。而且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诸多非互联网思维并非无所用处,再加之,互联网思维在从党员到组织的传导、从“精神变物质,物质变精神”的转变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存在损失、延误、变形甚至扭曲、失真,所以,互联网思维参与塑造党的建设制度改革,仍是零散的、局部的和非系统的。再次,互联网思维参与重构党建工作理念。党建工作是在一定的理念指导下实施的,我们党的党建工作理念不是一维的而是多维的,在政治伦理上体现为党的根本宗旨,即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在政治理论上体现为党建原则,即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在政治技术上主要体现为党的三大优良作风,即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与人民群众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批评与自我批评。理念的边界是想象的,某种意义上也是开放的,这三维理念组合的边界同样如此,在与互联网思维接触、碰撞的过程中,产生了三种关系模式。一是逻辑契合模式,即互联网思维中的子思维与党建工作某一理念在逻辑上契合,二者接触即融合形成一体两面的存在状态。例如,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或以人民为中心的党建工作理念与互联网思维中的核心思维——以用户为中心,在逻辑上是高度契合的。用互联网思维审视党建工作,人民无疑是最终的也是最重要的“用户”,人民群众满意不满意、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是党建工作这个“产品”合格与否的最终评价标准。相应地,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或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反观互联网业态,也同样没有逻辑上的违和感,只有话语表述上的差别而已。二是竞合模式,互联网思维中的子思维与党建工作某一理念存在竞争关系,二者不断碰撞后形成既竞争又合作的关系。如党建工作的工具性与互联网企业的“寄生性”存在相似之处,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理念与互联网思维中的平台思维也存在相当的一致性,但后者更强调主体性,即平台搭建者的自主性和自利性,而党建工作理念虽然也强调党建平台的引领、带动功能,但在“没有自己特殊的利益”的政治自净中祛除了自利性。三是排斥模式,即互联网思维中的子思维与党建工作某一理念存在排斥关系,有些排斥关系是无法调和的。这根源于技术思维与政治思维的不同属性,有些排斥可以调和但需要由实践和时间来验证,如互联网思维强调偏平化决策与既存党建工作垂直多层决策之间需要继续检验并优化。互联网思维在与传统党建工作理念接触、碰撞的过程中,给党建工作理念多维格局注入了新的元素,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鲶鱼效应”,刺激党建工作理念在契合、竞合、排斥中继承和创新,并催生党建工作理念新格局的形成。

三、作用机制的功能区分与评价

互联网思维的含义篇3

关键词:互联网思维;企业;商业模式;转型

在互联网时代下,一些依托于互联网形成的商业模式得到了认可,例如美团、滴滴等。这些新型的商业模式展现出一种现代化思维模型,也就是互联网思维。对于传统企业而言,互联网思维对其运营发展带来了巨大冲击。要想在市场竞争中占据稳定地位,需要从互联网思维角度出发,实现企业商业模式转型升级,促进企业健康发展[1]。

1商业模式创新基本概述

商业模式最早产生于20世纪50年代,但是在20世纪90年代才被学者关注。一个企业的商业模式能够清楚展现出企业发展价值和价值链结构,同时评估企业发展潜力,描述企业与供应商、消费者组成的整体网络结构,引导企业制定发展战略。商业模式主要是指企业与企业之间、顾客之间、渠道之间、企业各部门之间都存在各种各样的交易关系和连结方式。从经济学及管理学角度来说,商业模式创新应根据市场发展方向进行,也就是从收益比较和战略协同等方面创新[2]。要想实现商业模式创新,应结合实际情况,通过对流通、技术、组织等方面进行优化,让企业取得理想的经济效益,实现整体运营模式的改革。

2互联网思维核心要点

2.1把用户需求导向当作主体

用户思维是互联网思维的核心,主要包括用户主权、运营用户等,也就是时刻关注用户体验感受,把用户当作企业价值创造的主体。用户主权是指用户自身权益,让用户了解与产品相关的信息,自主选择产品。运营用户是利用互联网平台,让用户可以直接和企业联系,在让用户了解企业情况的同时,也能让企业知道用户需求。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各个企业为了吸引更多用户,通过应用C2B用户驱动平台,了解用户更多资讯。C2B作为互联网经济时代一种新的商业模式,可以改变企业和消费者的关系。在消费者提出需求后,企业按需求组织生产,让企业生产运营更具针对性[3]。

2.2把互联网思维当作基础

互联网具有开放性、全时性及平等性。互联网思维作为一种独特的思维模式,不但要求企业合理引进互联网技术,还要具有较强的互联网意识。从目前情况来看,随着互联网技术水平的提升,企业管理者意识到了互联网对企业发展的重要作用。企业可以利用互联网优势,建设互联网营销平台,及时与合作企业进行交流,实现企业间优势互补,重建企业价值链,创造协同效益。

2.3把价值模式当作创新途径

有价值的商业模式应该具有4项内容,即消费者需求、产品类型、销售模式以及持续盈利策略。在企业运营发展中,要想获取更多的经济效益,需要从销售价值入手,也就是把价值模式当作创新途径。其中,价值模式是对整个消费者利益点和满足利益点所需资源进行整合的一种商业模式。在互联网思维下,能够让企业具备更加明确的商业模式,是实现创新的主要要素,例如体验式设计、社会化营销等。体验式设计是把用户当作主体的设计形式,主要展现出互联网思维把用户需求当作导向的核心思想。社会化营销是利用微博、社交网络、直播带货等平台形成的一种现代化营销模式[4]。在互联网思维模式下,要求企业注重员工个人价值,让每个人都能成为企业的主人,发挥自身价值,共同满足用户的价值需求。

3互联网思维下企业商业模式的创新对策

3.1引进信息技术

在当前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的环境下,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明显改变,给传统企业创造了更多资产整合机会,促使企业改变商业模式。随着互联网平台和云计算等技术的引进,要想全面挖掘互联网技术思维和价值,充分发挥其高效科学的作用,就要及时调整商业模式,将科学技术运用到企业中。同时,企业的员工应该建立数据思维模式,提升自身应用和分析数据的能力。

3.2充分展现用户需求导向

用户需求导向是指企业以满足顾客需求、增加顾客价值为出发点,在经营过程中注重对顾客消费能力、消费偏好以及消费行为的调查分析,创新产品开发和营销手段,以满足顾客需求。为了充分展现用户需求导向作用,企业要给用户提供消费主动权,转变营销模式,让用户参与到产品设计、生产中。与此同时,企业应该了解用户的需求,注重用户满意度,与用户建立良好关系。坚持创新运营理念,转变商业模式,利用互联网技术,重视用户体验和技术开发,拉近企业与用户之间的距离,得到用户的认同。以某企业为例,在销售某产品过程中,通过应用互联网技术,秉持“用户定义产品”“社会化营销”的标准,让企业快速发展并成为该领域的佼佼者。

3.3领悟互联网思维理念

互联网思维中包含的4个核心观念是用户至上、体验为王、免费的商业模式、颠覆式创新,也就是用户驱动产品且快速迭代,提供免费和增值服务,并以用户体验为先。在互联网思维模式中,除了要关注产品质量,还要对用户需求有深入的了解,根据用户要求生产产品,而传统企业则重视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随着市场竞争不断加剧,企业要想实现稳定发展,要突破“大鱼吃小鱼”的局限,朝着“快鱼吃慢鱼”的局面改变,在增加企业运营速度的同时,提升企业工作效率。在企业运营过程中,应该消除各种阻碍交流的因素,例如中间渠道,直接与用户进行交流。通过这种方式不但可以减少产品投资成本,同时也能提高企业工作效率,给企业创造更多效益。例如某企业领导人通过应用互联网思维创新企业商业模式,利用互联网中众包模式及盈利模式创新构建企业平台,开创自主经营模式。创新经营模式以后,企业利润率得到了大幅度提高,品牌也成为全球知名品牌,真正实现了企业增值。

互联网思维的含义篇4

一、运用互联网优化课堂教学

1.借助互联网环境,提升课堂教学的互动性

有效促进课堂中的人际互动,是提高教学效果的关键。但在传统的课堂教学环境下,羞涩内向、思维较慢的学生往往害怕当众发言。另外,课堂上由于受时间限制,只能允许少数学生发言。互联网环境下的课堂教学就可以克服上述的缺陷和不足。借助互联网环境,利用BBS、QQ、微信、微博等互联网讨论工具,课堂上可以进行在线讨论、即时答疑等互动交流活动。

2.运用互联网资源,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

互联网资源丰富多样,它包含社会生活热点、焦点在内的所有信息,思想品德课本中每一个概念、原理都能在互联网中找到相应的大量资源;互联网资源形象直观,它包含文字、动画、图片、视频等各种媒体内容,可以对学生大脑进行全方位的刺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互联网资源方便快捷,点击搜索,复制粘贴,生动有趣的资源唾手可得,一些抽象、难懂、枯燥的知识因有生动例子的解释而变得简单、直接;互联网资源及时,教学时可有针对性地补充一些有关国内外形势最新变化的材料,缩小教学内容与现实生活的“距离感”“时间差”,用新鲜的信息刺激学生,激发学生学习思想品德的兴趣。如学习“世界舞台上的中国”时,由于“亚投行、南海问题”是学生关注的焦点,教师链接相关网页,学生的情绪完全被调动起来,教学自然水到渠成,学生真实融入情景体验。

二、运用互联网强化课后复习

1.借助互联网环境,提高答疑解难的及时性

在互联网环境中,借助QQ、BBS论坛、微博、微信、聊天室等技术,学生在复习中出现的疑难问题就可以及时得到老师或同学的帮助。借助互联网的智能答疑系统,学生提问时,系统还会自动匹配问题资源,自动给出答案,大大缩短了学生获得答案的时间。例如,某学生晚上在家里复习当天思想品德老师讲授的“勿为小恶”这一框题的内容,他对“严重不良行为已属违法行为”这句话不太明白,立即通过QQ请教老师。当晚思想品德科组的网上答疑值班教师立刻对这一问题进行了详细的解答,经过几轮的一问一答后,学生终于透彻理解了这句话的含义和原因。这样,借助互联网环境,教师及时解答了学生的疑问,提高了学生课后复习的效率。

2.运用互联网技术,增强课后复习的针对性

教师将教案、多媒体课件、课后练习,甚至课堂教学的讲稿、录音和录像等资料上传到网上,让学生(在家里或在学校)根据自己的需要,有针对性地调出所需的内容,反复理解和消化。教师还可对学习的重点和难点做标记,如通过文字色彩、字形字号、动画、声音等的变化,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感到该部分内容不能马虎,从而强化学生复习该部分内容。教师还可链接相关的网页和网站,让学生有针对性地对所需的学习内容进行拓展延伸。利用互联网智能练习平台,教师能轻而易举地设计难度不同、可供学生自由选择的多套练习,帮助学生强化复习相应内容。

三、运用互联网推进学用结合

1.借助互联网环境,开展实践活动

思想品德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但由于时间和资金的限制,学生的实践活动往往仅停留于寒暑假的社会实践或就近的参观访问,使得理论学习成为纸上谈兵。而互联网具有双向互动、资源丰富、自由开放、四通八达的强大优势。借助互联网,可以方便、广泛地开展多种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如学习“维护消费权”时,教师可引导学生进行网上购物;学习“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时,可组织学生参加网上听证活动等。通过借助互联网环境,让学生亲身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推进学用结合。

2.着眼互联网资源,分析社会热点

通过互联网,教师能够轻而易举地收集最新的社会热点,然后展示给学生,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分析、讨论,达到理论与现实的结合,促进学以致用。例如,在学习“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后,教师通过课前在课件上已创建的超链接,向学生展示社会热点:“‘嫦娥一号’探月耗资14亿元,带动相关产值超过1000亿。”同时提出问题:“请同学们运用所学的知识回答,‘嫦娥一号’为何能带动这么多产值?我国为什么能成功研制和发射‘嫦娥一号’?”学生随即展开热烈的讨论,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现实问题,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

互联网思维的含义篇5

论文关键词:由几道高考题看探究式教法在哲学教学中的作用

 

2005年,高考文综第28题、32、33题和2006年,高考文综第30题均考查唯物辩证法的矛盾的观点。第28题对比利时画家马格利特作品的认识,考查辨证矛盾与逻辑矛盾的区别。第32、33题是如何看待互联网的发展和普及问题,考查学生对矛盾的内涵与外延的理解。2006年,高考文综第30题是借《新唐书魏征传》中的“思所以危则安矣,思所以乱则治矣教育论文,思所以亡则存矣。”并结合温总理答中外记者问的时事背景,要求学生准确理解矛盾的含义。2009年,江苏高考27题“5.12”汶川大地震后,温家宝总理在看望北川中学高三学生时,用粉笔在黑板上写下了“多难兴邦”四个大字。“多难兴邦”一词蕴含的哲理是

①矛盾双方相互依赖②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

③矛盾双方相互贯通④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a.①②B.③④C.①②④D.②③④

这几道题从出题角度来看涉及漫画、古代名人名言、现实重大时事问题。从考查知识角度来看既涉及对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的准确、灵活、全面掌握,又要求学生要多问、多想,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发散思维能力。而这些方面的素质的培养给予探究式教学法以重大的作用。

(1)探究式教学法符合哲学的本性,有利于抓住哲学的性质和功能,遵循哲学的发展规律。哲学是对智慧的热爱与追求。知识不等于智慧,如果教师把哲学作为既成的知识来传授,即使向学生讲的“清清楚楚”,也难以体现出智慧来。只有在学习知识和学习过程中主动地探究,通过亲身体验,长期积累,学生才能增长智慧。哲学教育更需要培养学生对智慧的无限热爱和永恒追求的精神。对智慧“热爱”之情极其纯真教育论文,对智慧“追求”之意不可遏止,才能激荡出无穷的智慧。所以,“爱智慧”比“智慧”还重要。这就更需要学生主动的去探究,要多问。如果离开对智慧的热爱和追求,离开主动的探究,哲学教育的“效益”就会降低。

(2)探究式教学法符合哲学的思维要求,有利于贯彻哲学的思维原则。哲学是最高层次的理论思维方式。学习哲学知识与领悟哲学思想,体验哲学思维方式,虽有联系,但毕竟不是一回事。学习哲学知识当然需要思考,而领悟哲学思想,体验哲学思维则更多的是依靠自己的思考,依靠自己的探究。黑格尔认为,认识矛盾,并且认识对象的这种矛盾特殊性教育论文,就是哲学思考的本质。毛泽东认为,哲学就是认识论,哲学就是方法。马克思主义哲学既唯物有辨证的理论思维方式,主要地不仅是教师精讲解知识,而是学生自觉进入思维过程,通过自身的探究逐步地养成。如:32、33和30题就要求学生多思、多想。不仅知道矛盾的含义,而且对相互对立、相互统一、相互包含的涵义及关系要理解的清清楚楚。

(3)探究式教学法有利于发挥学生的创造性和学习的主动性,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哲学教育应当给人“挖的深,站的高,看的远”的思维启示,这同样需要学生通过探究来获取。哲学思维是批判性思维,智慧最具有开放性,最具有创新性。自有哲学以来,就总是存在各种各样的争论。即使是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也允许讨论。马克思主义并没有结束真理教育论文,而是开辟了认识真理的道路。马克思主义是不怕批评的。学生亲历探究,对问题作多方面,多层次的思考,进行各种争论,恰恰有利于接受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如2009年,江苏27题必须清楚矛盾双方相互贯通、矛盾双方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的区别和联系。2005年,第28题不仅要求教师要讲清楚“逻辑矛盾”和“辨证矛盾”的区别,而且要求学生发挥自身的主体作用。

互联网思维的含义篇6

关键词:快消品;互联网思维;包装设计

1研究背景

由于快消品是人们日常生中的必备物品,循环周期迅速,很多企业看到快消品广大的市场前景之后,峰峰投入到快消品的市场竞争中来,然而随之也带来了过度包装、同质化、缺乏创新等问题。

随着时代的发展,互联网作为后起之秀,作为提升效率的重要途径之一,开始成为人们日常生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互联网不再仅仅是一种人们生活中的一种用具,而变成一种思考方式,一种文化状态,一种在日常劳动和生存的一种形态。互联网思维是零距离和网络化的思维。本文旨在通过分析总结互联网的思维特点,并将其思维方式运用到快消品的包装设计之中,来促进快消品包装设计的发展。

2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现如今,看一个企业与互联网的联系有多紧密,就知道它有没有实力。要想真正的取得成功,那么必须用互联网的思维方式来重新构建企业。快消品是人们日常生活的必须用品,由于大多数的快消品在功能、价格上并无太大差异,所以消费者的购买行为大多数是凭借一时的印象和感觉产生的。然而,互联网和快消品其实有着某种意义上的相似之处:速度快、周期短、没有太大的阶级消费差异。在整个被互联网笼罩的时代,快消品的包装设计也应该用互联网的思维去创造、去设计,在包装设计上体现互联网的流行趋势,来迎合现代人的思维和审美。

3互联网思维

3.1互联网思维的定义

互联网思维,就是在(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科技不断发展的背景下,对市场、用户、产品、企业价值链乃至对整个商业生态进行重新审视的思考方式。

3.2互联网思维的特点

(1)互联网思维是一种商业民主化的思维。大规模的生产、销售、和传播是工业化时代的产物,然而在当今社会这样的思维模式将不复存在,信息成为众多商品的存在方式,各种垄断方式也不再存在,而各种媒介信息和内容的制造者和传送者由消费者替代。广撒网式的诱导消费者的行为将不在成为主流、企业和购买者的地位发生了变化,购买者的主导权开始形成。

(2)互联网思维是一种用户至上的思维。以前的企业也会讲用户至上,产品为主,很多都是自我标榜,很少是出于道德自律。然而现在在这样的互联网时代,以用户为中心已经成为企业的首要选择,企业所做的一切必须以客户为中心,真心诚意的为客户服务。就像淘宝卖家见面就是亲,因为好评成为了他们的资产。

(3)互联网思维下产品和服务是一个迭代的过程。随着时代的进步、技术的发展,消费者在对产品的基本功能满足之外,开始追求独特的、特立独行的消费需求,消费品不仅仅是为了满足生活的需求,更多的是一种品位的象征。由于时尚品位的不断更替,企业就要随时的把握消费者的需求变化,相应的对产品进行深化和更替,根据消费者的回馈来提升产品。

(4)互联网思维下的产品自带了媒体属性。由于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产品的需求已经不仅仅是物资上的需求,更多的是一种心理需求,在互联网思维的需求下从产品可以看出一个人的品位和情感诉求,所以产品本身就是一种媒体传播的介质。

4快消品

4.1快消品的定义

快消品是快速消费品的简称,通常指的是一些运用周期短,循环周期迅速的物品。由于快消品的使用周期较短,消费者会在短时期内多频次的购买,快消品正是通过高频率的销售量来获得利润。快消品主要包含了带有包装的可食用物品、个人清洁物品、香烟、酒水等常用物品。

4.2快消品的特点

快消品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物品,人们对这类产品的需求量很多,循环周期短,而且企业入这类市场的门路也并不艰难,然而这就造成了快消品市场品牌数量多、同质化严重的现象。可以说消费者对这类产品的品牌尊爱度并没有那么强烈,很容易受到促销、广告、销售活动的影响,凭借一时的感受冲动性的购买占绝大多数。因此,很多企业就会在促销、广告这类活动上花大钱做文章,可能这会暂时的做到提升销售的作用,但是长久来讲这种方式并不能真正提升产品的购买力。

5国内外快消品包装的发展现状

从国内的情况来看,由于快消品的市场比较大,企业进驻快消品市场的门槛也比较低,因此,很多都是处在相互模仿缺乏创新的阶段,包装设计方面不是没有包装就是包装过度,包装设计的提升远远赶不上人们审美能力的提升。随着经济高速发展,互联网时代的兴起,人们本身的审美也在不断地提高,已经越来越不满足于购买单一的,廉价的,只具有功能性的产品。由于人们精神生活、审美能力的不断提高,那些充满创意、个性、新颖、有趣的包装产品更容易受到消费者的欢迎。

6互联网思维对快消品包装设计的影响

6.1快消品包装个性化

任何商品都是有生命周期的,从萌芽、成长、成熟到衰退,这是必经的阶段和规律。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整个消费社会好像进入了一个时尚引领消费的一个状态,人们抛弃一件物品很少是因为它的物质属性已经没有了价值,而是因为消费者的情感变化,这件物品在消费者的眼里变得不足以满足他的时尚需求,实现不了它的情感需求。由于时尚潮流的周期短而迅速,这也缩短了消费品的循环周期。而从消费者的角度来讲,在后现代多元化审美需求的影响下,希望得到与众不同的商品和体验,希望自己是独一无二的。企业要想占有更大的销售商品量,扩大自己的品牌周期,就要不断的改进自己的包装产品,不断创新。因此,想要在市场竞争中不被淘汰,快消品包装就要不断保持个性化。

可口可乐公司2013年推出的新包装,一改往日经典的“可口可乐”四个大字,取而代之的是“天然呆、闺蜜、白富美”等网络用语。这一新包装引发中国年轻一代消费者的消费热潮,许多年轻人自发走遍所有城市去寻找印着不同“萌语”的瓶子。经过“昵称瓶”接着可口可乐又在2014年5月29号推出“歌词瓶”活动,在网上分享后就可以定制印着不同歌词的瓶子。很多人会因为这款包装的歌曲而产生相同的认知感。可口可乐和“萌语瓶”“歌词瓶”形成了明显的符号,既是一种时尚又不失幽默,还划分了消费者的爱好。这是一次成功的包装设计案例,在大雷同的快消品包装设计中可谓是一股清流,也使得可口可乐赢得了市场。

可口可乐在快消品市场中强大的存在着,不仅仅得益于消费者对可口可乐多年来的品牌认知,也在于可口可乐在包装上的推陈出新,“歌词瓶”的出现,引起了一股回忆过往的浪潮,很多人会分享到社交媒体,这就是产品本身的媒体属性。

6.2快销品包装化网络化

在互联网时代,网络媒体已经成为商品销售的重要渠道之一,因此迎合网络的快消品包装设计也成为现代快消品包装设计的一个重要渠道。

江南礼棕可以说是三全食品一次成功地包装革命,富有互联网元素的龙粽粽深受消费者的喜爱。行李箱的外在包装,主要形象为卡通,材质为麻布,再加上网络流行语,给人一种焕然一新的感觉。在互联网引领这个时代的背景下,三全食品也是秉着用户至上的思维模式。产品具有互联网元素,在三全龙粽粽的包装盒里,有八种不同的贴纸,分别是送给不同群体的问候,而这些问候更有网络流行语的色彩,例如“兄弟,是否还记得澡堂地上那块肥皂吗?睹粽思皂。”包装盒里还有空白的贴纸,也可以自己绘制贴纸送给他人。

作为三全的董事长陈南就曾表示过,不仅仅要专注专业的提升产品的质量,更应该注重消费者的用户体验。在互联网成为未来趋势的情况下,我们很有必要结合互联网思维来满足用户的需求。

6.3快销品包装迭代化

由于快消品的使用周期较短,消费者会在短时期内多频次的购买,所以迭代创新是必不可少的。长期以来,统一的创新能力在快消品市场来说还是比较出众的,给许多品牌创意带来启发,很多产品的首发也来自于统一。2014年“革面”被统一隆重推出,不仅仅是在面和配料上创新,在包装上,也是不走寻常路大走复古风,文艺复古的劳动人民插画,革命年代的广告语,如:“革面的责任,就是为吃面的人负责”等,着实有些不走寻常路。

从当时的成效来看,统一的包装迭代革命是成功的。“革面”的包装是独树一帜、另辟蹊径的。独特的创意元素在年青一代留下了很好的口碑,取得了很大的成功。

6.4快销品包装设计立体化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多种社交媒体的出现,传统的快消品包装形式同样也面临着挑战,要想在残酷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不仅仅只在传统的包装设计上创新,更要和互联网媒体相结合。

2014年,华美食品举办的一场“会说话的月饼”的销售活动,引起了消费者的关注,越来越多的用户加入到微信、微博、微视的祝福平台之中,深受消费者的喜爱。这一次成功的商业策划活动,摒弃了传统的节令食品的销售方式,与互联网思维相结合,这也是史无前例的销售活动,虽然很多企业试图脱离传统的销售方式,但是创新似乎并没有那么容易,然而,华美食品运用互联网的思维通过媒体网络的平台的成功实验,验证了互联网思维模式、多样化的媒体立体包装对于快消品发展的重要性。

7结语

互联网不再仅仅是一种人们生活中的一种用具,而变成一种思考方式,一种文化状态,一种在日常劳动和生存的一种形态。在互联网的时代背景下,整个社会也面临着一次巨大的转型。而作为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快消品,面临巨大的市场竞争力,也应该用互联网的思维,来对整个快消品的包装进行重新定位和思考,迎合现代消费者的求异心理,就要做到包装设计个性设计。此外,还要尽量迎合网络实事热度,不断迭代创新,充分利用现代媒体的多种流通渠道,多方位的对快消品包装设计进行改良。

参考文献:

[1]易忠.包装设计理论与实务[m].安徽: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4.

[2]栀梓.包装设计中的情感诉求[J].上海包装,2006.

[4]波德里亚.消费社会[m].刘成富,全志刚,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1.

[5]原研哉.设计中的设计[m].朱锷,译.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6:40.

[6]陈祁岩.艺术设计中的异质同构[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

[7]陈瑰丽.论现代消费心理与包装设计的双向互动[J].包装工程,2006(8).

[8]陈勇军.互动体验性包装创新设计探析[J].包装世界,2012:3.

[9]孙淑萍.包装设计的原则和趋向[J].艺海,2005(03):79-82.

[10]张瑞敏.互联网思维是零距离和网络化的思维[DB/oL].凤凰网.

[12]周鸿t:网络思维是常识的回归[Z].

互联网思维的含义篇7

关键词:概念整合理论网络语言心理空间意义构建

一、引言

概念整合理论又叫概念融合理论,对网络语言有很强的解释力。通过概念整合理论,可以生动、形象地解释网络语言的许多表情。这种方法还有助于揭示网民的心理活动并反映网民个性。

Fauconnier在第二部专著《思维与语言的映射》中第一次正式提出了概念整合理论。该理论结合了神经学认知科学、心理学和语言学的研究成果,对人类的思维、行为和语言进行了研究,尤其是对语言的隐喻机制有特殊的研究。

简单来说,概念整合理论主要研究的是认知主体不同的心理空间,这些心理空间在认知过程中被不断激活。同时研究这些不同的心理空间之间的相互联系,并揭示人们如何在不同的心理空间中对各种语言和其他现象进行认知操作。本论文的目的是利用概念整合理论(Cit),探讨网络语言的操作过程。

二、心理空间及概念整合理论

美国语言学家Fauconnier所提出的心理空间理论是认知语言学当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心理空间是后台认知,是人们在进行交谈与思考时为了达到局部理解与行动的目的而构建的概念集。这些概念集可以组成一个虚拟的概念框架,帮助人们完成意义构建,实现相互理解、相互通信。在文化语法等背景环境下,人们可以为他们所想的、所说的内容建立一个心理空间,而各个子空间来自于同一个父空间,每个父空间又有很多子空间,所以其整体结构类似于二维晶格结构。处于这种心理空间结构中,人们的思维可以从父空间移动到子空间,反之亦然。

图概念整合网络(Fauconnier,1997:151)

概念整合是把来自不同认知域的框架结合起来的一系列认知活动。基本的概念整合网络包含四个心理空间(mentalspaces):两个输入空间(inputspaces)、一个类属空间(genericspace)和一个合成空间(blendedspace)。这四个心理空间之间存在着互相映射的关系,它们通过投射链彼此连接,从而构成了一个概念整合网络(conceptualintegrationnetwork),这种整合能力主要体现在概念整合网络的第四个空间――合成空间。具体来说,两个输入空间的对应部分通过跨空间的部分映现连接起来,并投射到两者所共享的空间,即类属空间。两个输入空间之间也可以通过各种方法有选择地投射到第四个空间,即合成空间,从而形成两个输入空间所不具备的层创结构(emergentstructure),并且可以把这一结构映现回其他空间中。

概念整合包括一系列操作,是探索人类信息的理论框架,也是心理空间网络的动态认知。Fauconnier和turner表明,在意义的类比、隐喻、反事实、概念结合及语法的理解上,创造性地构建了一个个小部分组成的过程。

三、网络词汇形成的认知分析

概念整合是存在于人脑输入空间系统的普遍认知操作。输入空间包含被网络语言刺激诱发的概念与相关的信息。那么刺激从何而来?据陈光明的研究表明,刺激就是一些“箱”,“箱”包括语言事件和环境背景,以及参与通信的一些背景信息,作用就是刺激输入空间。

笔者认为,一些交流的背景信息对于网络语言的概念整合非常重要,也就是说,“箱”在网络语言的意义构建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它是假设性关系语言出发点的主要背景,提供了很多必要因素用以激活网络语言构建过程。例如,在网络上,参与者之间的关系会影响他们说话的方式,不同的说话方式将影响符号的用法;不同的语言事件会使参与者选择不同的符号类型。因此,“箱”影响网络语言意义构建的全过程。这些假设关系是概念整合网络心理空间的模型。“箱”存在的价值就是为了避免因为对背景知识存有经验主义而得出不正确的结论。

概念整合的四个空间假设,两个输入空间分别是表示空间和参考空间。因此,在网络语言的概念整合网络中,表示空间代表了一组符号,参考空间代表这些符号的潜在意义。潜在是指人们思维中某种隐含的语言形式,但与语言表面上的含义不同。语言的潜在含义主要是指一些词的用法和它的引申义。信息的语义部分包含丰富的知识量和庞大的词汇量,堪比百科全书。另外,这两个输入空间由“箱”激活,以人的意识为主导,组成了概念整合。这意味着迈出了研究概念整合视角下网络语言意义的第一步。

例如某一个互联网上的汉语对话。“a:你爱我吗?B:520一生一世。”,网络语言“520”的意义建构中,参与者的关系必须是夫妻或恋人,主题是爱,这将触发“5,2,0”进入输入空间i,而与之相似的汉语发音“我爱你”进入输出空间ii。信息输入提供了作用于两个输入空间的结果。

在大多数联结模型中,网络随时间改变而改变。在任何时间,网络中的一个单元被激活都旨在用来表示单元某些方面的数值。激活与扩散一直是神经网络模型的特征,这在认知心理学联结模型中非常普遍。在网络语言的激活与扩散过程中,存储在人们记忆中的符号和相关知识(包括人的背景知识、文化和认知模式,以及某些情况下的知识等)所提供的信息相互关联并互动,激活和扩散模式在这种情况下完成。

例如在网络语言“520一生一世”中,“520”的数字激活含义是“我爱你”,源于“520”发音类似的汉语“woaini(我爱你)”。在人的知识帮助和认知模式理解下的爱情,也就是恋人坠入爱河时总会彼此承诺的这个事实,然后结合上下文,网络语言的意义构建“520”就完成了。

跨空间映射连接不同输入空间的部件。它们可以是帧与帧和角色之间的连接,也可以是隐喻连接等。跨空间的映射建立在至少两个输入端之间,可以创建或反映给共同输入端,以便产生一个通用的空间。

在这个例子中,“老板这么刻薄,不如我们1775吧?”,数字“1775”为一组符号中的一员,是在输入空间i所表现出来的,而在输入空间ii,则存在“造反”的潜在含义。“1775”年美国革命爆发,所以“1775”在输入空间i被代表为美国革命。美国革命帧有不同的角色,如英国,被压迫的美国,以及美国反抗英国的行为等。公司框架有不同的角色,如老板,被压迫的员工,员工反抗老板的行为等。

概念整合中压缩起了重要的作用。以网络语言“0001000”为例,这组数字存储在人类脑海中的符号引用两个不同的帧。每一帧有其自身的角色和价值,就像上述所言,我们已经和他们共享通用的空间,其中包含事件框架(包括某些、文书、条件、序列)。对此,在混合空间可能发生压缩,如下所示:

时间和空间压缩:在输入空间,号码“0”表示“没有”,“1”是指数学中的“一”。而在输入空间ii,“一个人感到孤独”被保存在脑海中。两个输入空间的不同事件发生在不同的时间和空间,特别是空间,因此我们压缩它们双双进入混合。

身份压缩:“000”之前和之后存在“1”,数字“1”在被改变的输入空间中的身份来代表“一个人”,其身份和变化被压缩在这个网络语言的意义构建中。

因果压缩:这是发生在混合通用中的压缩,为什么“一个人感到孤独”的结论可以从数字“0001000”中表现?因为在此之前和之后“1”(一个人)有一些“0”(没有)。

完成集成的处理,通过精神刺激的原则和内部逻辑的阐述将含义进行推断并混合。在混合空间,这具有新颖性和创造性,并且对每个输入空间的含义有不同的实际应用。因此,经过一系列认知操作,混合空间产生新型的结构。同时,就个人而言,新型的结构将反映沟通意向,被作为一个新的因素储存进“箱”,以丰富的形态进一步整合网络语言的框架。

举例来说,网络语言“:(”由两个标点符号“:”和“(”组成,其存储在输入空间i,而在输入空间ii有“人类的哭脸”的含义。跨空间的映射和心理空间的选择性预测,通过自身形象的相似性结合一定的上下文、背景知识、文化和认知模式进行分析推理,最后得出“:(”。这完全是一种新的结构,与任何输入空间中的任何元素都不同,那么这个网络语言将被存入有关“悲伤的脸,有种心痛的感觉,或悲伤等感情”的“箱”中,有助于继续在不同的心理空间中进一步集成。

四、结语

本研究主要从概念整合理论角度进行网络语言的意义建构分析,研究表明,网络语言的意义构建可以通过概念整合理论来解释。这项研究进一步表明,概念整合理论可以帮助我们了解网络语言作为一种特殊的人类语言现象的内在认知机制。

本研究仅从概念整合理论的角度分析网络语言的形成,还存在以下不足:首先,网络中的手机语言材料是有限的,这样的语料库不够庞大,不够进行更全面的研究。其次,尽管该研究补充了一项新的研究角度,但还是有很多因素都需要进一步研究。几个关键因素如精神方面、文化方面和个体认知能力,应当在网络语言的动态含义构建过程中进行进一步分析。

参考文献:

[1]Crystal,David.Languageandtheinternet[m].Cambridge:CambridgeUniversitypress,2001.

[2]陈光明.从网络语言缩略语看网络语言的后现代特征[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08(2).

互联网思维的含义篇8

关键词:网络;流行语;认知;识解

中图分类号:tp3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02-0162-02

0 引言

语言文字作为人类精神家园有体温的思想文化载体,弥散着自在的人性和神性,记录着人类文明的进程。人类文明也已经历了两个时期:即口述文明(orality)和读写文明(literacy)。随着当今世界科学技术发展的主要标志4C技术(即computer计算机技术、Control控制技术、Communication通信技术、cRt图像显示技术)和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人类正进入第三个时期,即超文本文化(hvpertextuallzafion)时期。计算机技术所带来的正在出现的文本革命使印刷时代的静态文本让位于电子时代的动态文本,在标榜为“免费与分享”的互联网技术支持下,网络已成为相对于报纸、广播、电视的“第四媒体”。据2011年7月19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京的《第2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1年6月底,中国网民规模达到4.85亿,较2010年底增加2770万人,增幅为6.1%,互联网普及率攀升至36.2%,较2010年提高1.9个百分点。新的反映历史濡化、时代律动、约定俗成的网络话语这种“自媒体”(mymedia)时代的超文本(hypertext)形式不仅对口述和读写扬长避短,而且它能跨越时间和空间,创建和正创建两者所没有的跨时空的表达、传递、储存信息的功能。本文运用当代被称为语言学“显学”的认知语言学的隐喻/转喻理论、图形一背景理论、空间映射理论、图式理论和前景化理论,并借鉴功能语言学、社会语言学、及文体修辞学相关理论,对近两年网络流行语料作认知视域下语言学意义的识解分析。

1 网络语言流行的主要原因

1.1反映当今社会生活、社会热点和娱乐资讯的需要语言反映一个民族的特征,它不仅包含着该民族的历史与文化背景,而且蕴藏着该民族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生活方式和心理积淀。网络语言必然反映当今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反映当今人们社会意识和心理。表现国人的关心意识、参与意识、监督意识和批判意识。

1.2表达交流的需要语言具有担当文化传播媒介和语言本身又属于文化领域一部分的双重属性,体现民族精神,是民族精神的载体和表现形式。文化形态的各种差异,如人们的思想空前解放、社会氛围宽松自由就不可避免地体现在语言系统的不同层面上。

1.3异质思维、语言创新的需要语言不仅能表达主观性,而且常常表达交互主观性。互联网时代所提供的巨大便利使得语言在时效性上成为人赖以认识世界的不可或缺的媒介。年轻网民思想活跃,思维灵活,喜欢新鲜事物,渴望交流,崇尚创新,追逐时尚,而且不愿意承受现实生活中太多的约束(包括主流语言规范的约束)。具有匿名性的网络虚拟世界,无疑给以年轻人为主的网民群体提供了发挥的空间。

2 网络流行语的认知语言学识解理据

语言学研究有两种取向:一是语言现象研究;二是语言学理论研究:前者主要用知识型阐释框架,后者主要用智慧型阐释框架。两者主要是作语言现象的描述或是力图归结到一定的理论概括。当代语言学研究特别重视对语言现象的解释。认知语言学似乎对日常生活中心理思维产物的网络语言更具有解释力。

2.1认知语言学:以体验哲学、建构论、认知科学为基础,以“人类经验――概念化――图式化――语言形式”的演变序列为基本假设,从认知角度出发,以身体经验为基础,以意义为中心,研究人类的心智和认知,详细解释语言背后的认知规律,探讨语言形式和以经验为基础的概念化之间的双向关系,全面研究语言与认知方式(原型、范畴化、概念化、认知模型、意象图式、关联、隐喻、心智空间等)、范畴化过程、概念结构、语义系统、人类认知、文化规约之间的密贴关系,强调人的经验和认知能力在语言使用中的作用。因此可以说,语言的社会属性就是语言的认知属性。

2.2认知语境:由直接场合、语言上下文、知识和社会心理表征构成的假设集。每个个体主体认知结构由逻辑、词汇和百科知识组成,从而形成了主体的认知环境,具体涉及情景、制度和意识形态,价值观念(文化的内涵)三个非语言性的社会认知符号系统。

2.3识解:话语接受者(或听者)通过认知语境将话语建立的新假设进行关联、激活、选择、推理、确定并最终获得含义的过程。影响不同识解的因素有三个视角(pempecfive):①图形一背景的表现;②前景化(foregrounding):使情景中的成分突显;③框架(framing):多维,主要包括概念和社会文化,框架可以是无限的,对于语句的理解也可以是无限的。

3 典型性网络流行语语料学理分析

网络流行语言或新媒体语言时效性强、语言简洁、新奇时尚、巧用修辞,表达效果有别于主流正规语言。主要体现了以下思维方式和认知特点:

3.1隐喻思维近二十年,被约翰森称为隐喻的“狂欢时代”。隐喻既是传统意义上的修辞手法,又是一种常见的认知思维方式。隐喻普遍存在并且在构建人类的认知经验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思维本质上是隐喻的”。有学者甚至认为,我们日常生活中,70%的语言都涉及到隐喻思维,对新事物的理解,由源域向目标域映射。日常生活中的此类表达,如“人在江湖,身不由己”,“割肉”(股市),“滚雪球”等,都是隐喻思维的常见表达。网络流行语中,巧用谐音、彷拟等语音手段,构成此类表达,诡异的言行雷倒众生。如“神马都是浮云”乃是“什么都是浮云”的谐音,意思是什么都不值得一提。“神马”和“浮云”的神奇之处,则是当这两个词结合在一起时便可组成万能句式,推之四海皆可用,成为无数网友的口头禅;“鸭梨”是“压力”的谐音。百度贴吧中某才子有意无意间将“压力”打成“鸭梨”,引得贴吧中无数人模仿。而“鸭梨山大”也逐渐走红。“围脖”是微博的谐音,它从2009年开始进入大众视野,并于这两年渐入佳境。微博表现出其便捷性和实时性的特点,于当今的互联网生活中扮演起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蒜你狠”源于2010年大蒜价格疯涨,全球通胀预期下,大部分农产品价格飞涨,大蒜甚至比肉、鸡蛋还贵后人们的无奈。网友据著名相声演员马三立的相声段子发明了“豆你玩”,是继“蒜你狠”后的又一流行用语。而在“豆你玩”之后,糖高宗、姜你军、油你涨、苹什么、鸽你肉,大批三字经犹如一副推倒的多米诺骨牌,形象地展示出食品接力涨价的现状和群众的无奈和抗议。

3.2中英混杂(皮钦语pidginization,俗称洋泾浜)在我们的时

代,任何充满活力的文化其实都是一种貌似同质其实异质的实践:任何正常运作的话语其实都是巴赫金(Bakhtin)所谓的“混杂语言”(heterglossia)。在社会语言学中,语码(code)指人们用于交际的任何符号系统,可以是一种语言,也可以是一种方言,语体或语域。它有三种形式:语码转换(code-switching):句际转换:语码混合(code―mixing):句内转换、语码交替(code-ahemafion)。如说话人为了保持语言的纯洁性,坚持采用中文对应词,便会产生不必要的语义缺损或增添,这是导致语码转换的重要原因。近年来,网络媒体、报刊杂志中常常出现以英文为嵌入结构的中英语码转换现象,在一般新闻、it、汽车、财经、文化娱乐、时尚购物、广告、楼市、体育、旅游等不同语篇中都有中英文语码转换。一些语码转换创造了轻松、活泼和时髦、洋化的效果。如“你真it”,意为“你是在行的”或“你是时尚的”。“你oUt了”,就是“你跟不上形式”或“你不时髦”。

3.3“理据化”民俗语源陈词翻新,“旧瓶装新酒”,表达新意。用系统功能语言学的话语来说,语言是制造意义的资源,是一个多层次的语义系统。文化群体、地域、种姓等的文化特征、特色或异质性间接作用于语言各层级而使之产生文化着色。凭透视推演、引申、演绎、点化等手段曲折地析义,需要对源语文化有一个较为深刻的了解,尤其是对典故有一个较为了解,否则根本无法理解词语的文化意义。含义的阐发功能可以对相应的显性表述作出阐释与发挥。这些阐释与发挥是表达者的“真意”之所在。语言演变不是源自语言自身,而是源自语言的运用,而且大部分源自成人的语言运用。借用汉语表意文字,以具象发散思维为特征,以吸引眼球为且的,发挥语言能产性,生成了此类调皮网语表达法:“裸考”、“裸婚”、”裸奔”、“裸捐”:“蜗居”、“闪婚”、“钓鱼执法”、“给力”、“炫富”、“拍砖”(发表不同意见)、“造砖”(认真精心地写)、“菜鸟”(差劲的新手)、“王道”(权威)等。

3.4英语音译或保留后缀,体现文化他者或域外语言特色借用英语附着语曲折词尾后缀变化,生成新词。如“-gate”词源意表丑闻,产生“拉链门”、“学历门”、“解说门”、“诈捐门”等表达法;或移植英语句法结构,表达式实现语法化,提示互文性指涉。如“被上春晚”、“被死亡”、“被出名”、“闹太套”、“很黄很暴力”等。或aBB式重叠,如“躲猫猫”、“楼脆脆”、“×跑跑”、“×混混”等。

4 网络流行语识解特点

网络流行语或热词具有新颖性、猎奇性、娱乐性和时尚性的语言特征和心理指向,反映了“仿拟”、“雷人”、“嘻语”、“山寨”等社会心理和文化征候。网络流行语时尚而不失老牌,华丽而不失庄重,新生而不失老道,戏谑而不失深刻,深得网民喜爱,许多说法已约定俗成,成为大众语言,在网络如此普遍的信息时代,应学会识解。对网络流行语的识解。需要共识知识、图式知识、语境知识、互文性知识、词源知识、修辞知识等:需要了解社会热点、新闻事件、时事趣闻等背景知识。当然,在某些黄钟毁弃、瓦釜雷鸣的时期,网络安全、诚信、伦理、道德、理性会面临挑战,反映在语言上,为吸引眼珠,某些流行语哗众取宠、庸俗低俗、刻意猎奇、语焉不详。流行过后,通常死骸遍野、变成陈词滥调、失去表达活力。

互联网思维的含义篇9

关键词:主体性纬度;人类学思维范式;网络社会

随着网络使用人口的增加,网络社会俨然已经形成一种新型态的社会或文化,当传统遇上网络,每一个行业、每一个领域,好像都发生了剧烈的变化,这就是这个时代的特色。包含着传播、社会、心理、文化研究等学科纷纷投入新兴媒介的探讨,跨领域研究也成为常态,因此,对这样一个场域的研究方法也就更加重要。

一、目前学界研究的现状与困境

世纪之交,在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高新技术群的策动下,人类社会开始跨入网络社会引人注目的internet呈现爆炸性增长,并已深入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我们面对这一问题不得不予以解释,所以。许多学者给出了各种各样的理论予以解释。

事实上在国外,对于互联网这一新技术所产生的革命性意义的关注自70年代以来已经有很多学者进行了学理上的探讨,例如贝尔的“后工业社会”对西方社会形态转型的认识(贝尔,1997),未来学者托夫勒的“第三次浪潮”(托夫勒,1983),以及奈斯比特的“信息社会”(奈斯比特,1984)等理论概念。如果说以上研究为网络空间提供了理论背景的话,那么真正把研究者的目光投向互联网建构的数字空间的人则是美国网络专家尼葛洛庞帝,他在《数字化生存》一书中从信息技术的角度揭示了数字化存在(或称虚拟存在)的原理(尼葛洛庞帝,1997),将人们的视线带到了虚空间这一网络空间(cybersociety)存在的环境之中。而美国的纽曼・卡斯特出版的信息时代三部曲:《网络社会的兴起》(1996)、《身份的力量》(1997)和《千年之末》(1998)可以算作是互联网理论研究的开始,因为他已注意到了计算机网络作为一种社会空间的存在。他在《网络社会的崛起》中论述了网络空间同物理社会的关系,揭示了许多由互联网带给现实社会的影响和变化,但他从未认真探讨虚拟社会本身的内在逻辑和生活方式。未能深入到互联网社会中去揭示那里的社会组织、人际关系、群体行为、权力分配、地位和影响力等方面的特点。其后的美国学者m・波斯特试图在此基础上有所突破他认为:20世纪电子设备作为交流传播的手段已经进入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方式由此发生了重大的转变,主体和客体在电子交流过程中也被重新构建,同时指出:马克思的理论是一种“总体化诡计”(《信息方式》中)其理论已不足以解释网络空间中的问题(所以他提出了“信息方式理论”)。

在国内较早进行网络空间研究的学者是成功。他认为网络空间的“虚拟组织”不同于现实的组织体系,因而会对经典的“社会组织”和“社会结构”理论发出挑战黄少华论述了网络对人际沟通模式的改变,认为它重塑了个人和组织之间的关系童星、罗军则系统地指出了互联网的发展对某些概念和理论的影响。他们认为,个体的社会化过程发生了相应的改变――个体之间的相互学习取代了向比自己年长的人学习的过程,从而使得“概化他人”、“角色理论”需要被重新思考;网络社会中个人对组织的依赖几乎完全消失,从而使个人和组织同样有力,甚至更为有力,这样,个人和社会至少是同等重要的,这就对“社会优先于个人”的命题提出了挑战。另外,网络空间也不再呈现出等级般的宏观社会结构,“阶级”和“垂直流动”等概念可能会不再适用。魏晨的分析则表明,网络给出了一个新的视角:个体拥有权力,其自主性和与意义构建是同一过程。理性化的构建与自我的意义追寻结果是网络世界的图象和价值理性的一致,从而也为理解“个人和社会”的关系命题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郭茂灿的《学术综述互联网研究述评》指出:目前主要关注于网络社会对人们日常生活的影响已经渗透到经济、文化、政治、社会等方方面面,那么,互联网作为一种新出现的工具,究竟给人们的日常生活带来了哪些影响?现有的研究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一)对互联网在人们社会生活中所占据的比重的描述。

(二)互联网对某些特定的社会群体的影响,尤其是青少年群体。

(三)对中国“数字区隔”(digitaldivide)的研究。

毛勤勇在《近年来网络热点问题研究综述》中指出:网络问题是近些年学术界关注的热点,其研究主要集中在八个方面:虚拟问题、网络主体、网络文化、网络伦理、网络政治、青少年网络问题、网络教育与学习和网络文明,其中网络主体问题的研究:第一,网络对主体发展的正效应:首先是增强人的主体性。实践手段的智能化带来的劳动方式的分散化、小型化和多样化。实践的超地域性带来的自由交往和虚拟性带来的生活质量、工作效率的提高等。知识化、信息化的实践客体提高了人的学习兴趣和自觉能动性。创新性的实践结果激发了人们的挑战性、竞争性、创造性。网络使生活越来越审美化,使每个人都能从事艺术。其次是从主体与客体的关系中改善人的主体状况。人与人之间相互促进,共同进步。人与社会的关系,社会将为每个人的全面发展提供各种环境。人与自然在工业社会中损坏的关系得以修复。人与自身的反思关系得以加强。第二,网络对主体发展的负效应:突出表现为对人的主体性的侵蚀。首先,在主观性膨胀、多元化价值之下,主体批判性缺失。其次,信息基础造成非人化倾向导致的人丧失主体性的负效应,抽象化导致的人与人关系的疏远和淡薄,非线性思维造成对客体无力把握。再次,导致网络人格的双重性和人格分裂,要解决这些问题,就要增强世界意识和创新意识,培养有创造性的人才,着重全面提高人的文化素质、规范网络伦理。并加强网络技术的人性化要求。万林艳在《网络时代的主体状况》一文中指出:计算机和网络自诞生以来。其迅速发展全方位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网络时代正向我们走来。一方面,在实践、认识和审美活动中人将表现出更多的主体性,在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人与自身的关系中,主体状况也将大大改善;另一方面,网络作为非人的存在物,也必然会在某些方面危及人的主体地位,但通过努力。这种状况是可以改善的。郭湛在《信息与网络时代的主体》一文中指出:信息与网络系统是人类创造的工具、手段系统,是当代社会生产和交往的中介系统。作为新的生产和交往方式标志的信息网络,将改变原有的社会关系和人的观念。因而也在改变人本身。人作为主体与信息和网络的关系,信息与网络时代人的主体性的特点,是一个需要认真加以研究的问题。

总之。我们通过对1997年至今公开发表的各类关于互

联网研究的论文的检索发现,按照研究主题来进行划分,大致可以归类为以下11个方面:网络与青少年、网络交往与人际互动、网络社会问题及其控制、“网络社会”本质、互联网对社会的影响综述、网络伦理与道德、网络语言、网络与性别、网络婚恋、网络调查、其它。而通过一项简单的计算结果表明在这11类研究主题当中,以“网络与青少年”作为研究主题的论文数是最多的,达到了同期关于互联网研究的论文数目的34.2%4;其次为“网络交往与人际互动”、“网络社会问题及其控制”、“‘网络社会’本质”和“互联网对社会的影响综述”,其中每个研究领域发表的论文数基本相当,加总起来有145篇,占到同期同主题论文总数的一半左右。这一组资料向我们展示了国内学术界对于“互联网的研究”的基本状况,透过这组资料我们可以看到目前关于“互联网的研究”所呈现出的五大特点:

1,网络的出现重塑了“主体”同时对人的主体性问题提出了疑问。

2,网络的出现使主体具有了“去中心化”等特征消解了建立在现代性基础之上的主体性。马克思对于人作为主体的探讨已经过时。

3,是多从社会学层面人手,多为实证研究。除了少量翻译的国外文献外著作外,对网络空间的研究从哲学层面探讨的不多。

4,无论是从社会学层面还是从哲学层面的探讨都只是从积极与消极方面关注于网络对人的影响。而很少关注人作为社会主体对网络的影响,且对“人作为主体”理解不够。

5,很少有学者把网络实践人作为主体三者结合在一起探讨。

那么对网络社会的探讨之所以会出现这些特点的原因是什么呢?

目前学界对于科学(当然包括网络)的研究方法上,大多是承袭自西方文化十七世纪的科学革命,以及十八世纪的启蒙运动而来,西方于十七世纪发展神速的自然科学,基本上意图以简驭烦,追求普遍性的知识(universalknowl-edge)就是没有时空限制,放之四海接准的知识。十八世纪启蒙思想家把牛顿物理学当作知识或理性的典范。接受了自然科学的标准,承认真正的知识或真理是普遍性的,而且是演绎说明性的。这种启蒙知识观在当代受到很大的挑战。人文社会科学发展至今,到底发现了多少类似自然科学的定律呢?至今人文社会科学的知识到底包含了多少类似自然科学的定律?再者,知识是否只包括事实性、说明性的东西。像自然科学一样而不包括道德价值批判或判断呢?…是否仍然可以忽视主体性纬度呢?依据之前的研究趋势,研究者正是沿袭了17、18世纪的研究传统,强调了网络空间的自身特性这一本体论路向以及处于网络空间中的人又是如何为网络这种技术所塑造的这一知识论的路向。所谓本体论路向和知识论路向指的是两种不同的思维范式。维特根斯坦曾言:“我们不能研究一切事物,因此我们被迫满足于假设。如果我们要转动,必须装上合页。”历史上的思维范式的演进经历了三个时期:古希腊哲学为代表本体论思维范式,近代以黑格尔为代表的知识论思维范式和马克思主义的人类学思维范式。本体论路向即古希腊哲学为代表本体论思维范式,又名世界论的思维范式,这是哲学史上最先出现的范式,它相关于人类传统的实践方式,即农业生产条件下对于自然的依赖。其所要解决的问题是那种客观的理性是如何给予有限的人的,也即人类是如何通达于绝对实在的。这种范式的困难在于否定人类的现实生活,否定了任何感性直接性,把知识完全看成是天赋的与人类的直觉相去甚远。知识论路向即近代以黑格尔为代表的知识论思维范式,它是针对本体论思维范式的困难而得出的。这种范式相关于人类现代化的实践方式,即工业生产方式下人对自然的基本的积极支配状态。此思维范式根源于自我与外部世界对立的明确化。这一范式的困难恰与前一范式相反,其根本问题是如何缺证我们关于外部世界知识的客观有效性。从其出发点走下去,就会或者导向唯我论,或者导向折中的二元论,或导向怀疑论。显然这两种研究传统很难全面的正确诠释网络这一文化形态,其根源在于没有在人的类本质意义上(自由自觉的活动)把握网络空间中人的问题,缺乏主体性的纬度。这样我们也就不难理解很多学者片面的断言网络消解了主体性了,因为他们本身的研究方法,看待网络的眼光本身就缺乏主体性纬度。所以,要克服这些问题就应该合理的回归主体性,而马克思主义人类学思维范式恰恰是科学的关怀到主体性纬度的研究路向。

二、“人类学的思维范式”网络社会研究中一种可能的研究路向

古希腊哲学为代表本体论思维范式,近代以黑格尔为代表的知识论思维范式两种范式的根本问题是,若从客观世界出发,便无以合理地通达于自我,而若从自我出发。则又无以合理地通达于客观存在。人类学思维范式的一个基本方法论原则,那就是把理论问题还原于实践,还原于人类生活本身,从人类生活本身引申出那些抽象的理论问题,从而说明之。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从现实的个人的活动出发真正解决了主体性纬度的缺乏问题,并构建了主体性纬度、客体性纬度和历史性纬度三位一体的研究体系。

我们借助马克思主义的研究路向即“人类学的思维范式”:以现实的个人或者说现实的个体的活动为出发点来看待世界看待社会,其核心是以实践为钥匙来解读世界,解读社会。

在这种人类学的思维范式的指引下我们解读网络空间,必然要以处于网络空间中的人的活动为出发点来探讨问题。那么,网络也就自然被看作是网络空间中的人的对象化活动的结果,通过主体客体化(人把自己的意志力量作用于网络,塑造网络结构)和客体主体化(人在塑造网络结构过程中增强自己的本质力量),这样一个一而二,二而一的人的活动过程,突显了人的主体性。

互联网思维的含义篇10

罗辑思维

罗辑思维通过利用有赞微商城的代付和送礼功能,拆分交易过程中的订单和支付环节,从“向人(多人)要月饼”、到“送人月饼”,每一个环节都需要社交属性的衔接,利用社交关系让更多人参与到交易中,通过互动来促进最终的成交。整个销售周期十天的时间,四个玩法玩出了无数个宣传亮点,共有270万人参与,参与了800多万次。在不包含月饼券的情况下,最终的销售量超过任何一个中国传统卖月饼的企业在八月十五卖出的数量。在这里没有花任何一分钱的广告费,完全是一种颠覆。

晨光文具

晨光的做法是建公众号开设微信店铺,并建了一个粉丝群,把自己的一些新品、有逼格的产品,成本价在微信进行销售和传播。比如极客系列,在日本这样一款设计类的文具和晨光的淘宝店铺里售价是500-600元,而在其微信店铺仅售100元,这样的产品是不赚钱,要的是品牌的粉丝帮传播品牌,带来几十甚至几百倍的传播。可以想象,十几万的东西全部被送出去之后,然后在微博、微信等社交平台晒出,品牌影响力得以引爆。

云南龙润集团

龙润集团,茶叶领域的第一个上市品牌,全民互联网+时代来了,龙润集团更是顺势而为,重新变革渠道,并成为中国最早涉及微商转型的线下直销公司。如今龙润集团正在运用有赞微商城系统加上有赞微小店、有赞企业全员开店来布局自己的移动商业战略。据悉,为了加快渠道升级的步伐,龙润高层还亲自带队到杭州参加“全员开店”培训,从一开始就参与内测,连团队架构都按这套体系重建的。

近日,在龙润“互联网+全渠道行动力”暨龙润商城全员开店动员大会上,焦少良副董事长号召全体员工把有赞微小店开启,积极动员亲朋好友都来推荐和销售小店的产品,积极把全员开店项目推广到朋友圈及各大社交平台,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全民创业,万众创新”。

截止到目前,龙润集团共开店8380家,单店最高周营业额4400元,平均营业额535.6元。

有学者认为,我们正从1.0的地面连锁时代,零售2.0的pC互联网平台电商时代,进入到今天零售3.0移动互联网的全员开店时代。这是实体店向全渠道转型的历史性机遇。而3.0时代最为重要的互联网思维,就是开放的、互联互通的共享经济思维。全员开店意味着什么?是真正能够把每个人、每个企业手中闲置的、价值很低的碎片资源通过互联网汇聚起来,变成巨大的商业力量。(来源:北京青年报编选:)

“互联网+”智库系列丛书第二部震撼上市

——国内第一部系统性、全景式解读“互联网+产业”实践著作

《互联网+:产业风口》

互联网+系列相关书籍:

《互联网+:跨界与融合》(已出版)

——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互联网+》权威专著

《互联网+:金融颠覆》(即将出版)

——2015“风口”上国内首部“互联网+金融”系统性著作

《互联网+:海外案例》(即将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