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1:52:01

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篇1

中图分类号:D641文献标识:a文章编号:1674-1145(2017)05-000-01

摘要爱国主义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爱祖国、爱人民既是爱国主义教育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中国的近现代史是一部爱国主义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价值取向是一切为了祖国、一切为了人民,全党全国人民努力奋斗的根本目的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思想政治教育如果离开了爱国主义教育就完全偏离了方向。本文论述了爱国主义教育的意义、内容和方法。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意义

爱国主义教育是团结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增强凝聚力、向心力、战斗力的重要载体。爱国主义精神是抵抗一切外来侵略、洗刷民族耻辱的力量源泉,是取得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伟大胜利的强大精神动力。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中之重。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必须加强中国历史,尤其是中国近现代史教育,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加强党的重大战略思想和方针政策教育。

一、要强化中国历史尤其是中国近现代史教育

以史为鉴知兴替,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学习历史,可以把握历史兴衰原则和规律。要通过中国历史尤其是中国近现代史的学习,牢牢把握爱国主义在中国历史兴衰中的重大意义和作用。中国历史的演变,是爱国史的演变。中国最终取得反抗外国侵略的胜利,是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的胜利,是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的胜利。爱国主义精神是凝聚力、向心力、战斗力的核心动力。14年抗日战争,把爱国主义精神演变得淋漓尽致。东北抗联抗日、国共合作抗日、统一战线抗日、全体中华民族抗日,自始至终贯穿了爱国主义这个力量源泉和强大精神力量。抗美援朝战争,创造了战争史上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奇迹,靠的就是爱国主义的强大精神力量。爱国主义是抵抗一切外来侵略的法宝。爱国主义也是战胜一切自然灾害法宝。中国能够应对和战胜地震、洪涝等罕见自然灾害,同样依靠爱国主义这个法宝。

二、要强化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教育,用理想信念激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活力

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中国人民几代人的共同夙愿。为了实现这个梦想,数百年来,中国一代又一代仁人志士,前仆后继,英勇奋斗,终于迎来了曙光。党的十提出了两个一百年的中国梦,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有效途径。要通过两个一百年中国梦的教育,激发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和决心。要强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教育,要强化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战略部署伟大意义作用教育,强化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五大发展理念教育,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理想与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结合起来,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与各行各业各单位的具体工作结合起来,把长远规划和短期目标结合起来。

三、要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用先进的价值取向规范思想和行为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爱国主义教育的思想基础和政治前提。先进的价值取向和爱国主义是相辅相成的。要牢牢把握“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内涵和实质,要为国家的富强民主文明和社会的和谐贡献自己的智慧力量,要深刻理解有国才有家的道理,有深刻理解国家强大个人才有尊严的道理,要深刻理解只有国家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人民才能安居乐业,人民才有真正幸福可言的道理。要把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系列治国理政新思想新理念与社会主义核心r值观结合起来学习理解,要牢固树立战略思维、创新思维法治思维、辩证思维、底线思维,努力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要努力践行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价值取向,努力提高诚信建设、道德建设、创新敬业的成效,把爱国主义融合在本职工作之中。

四、要强化四个自信教育,用党的战略方针指引前进方向

爱国的根本目的是促进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的幸福安康。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革命和建设取得了世界瞩目的成就。我们靠的就是四个自信,即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强化爱国主义教育,理论自信是前提。我们要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头脑,要始终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动摇,要始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政治制度、社会制度文化制度和其他各项制度不动摇,要始终坚持把中国传统文化和世界先进文化融合到一起。

参考文献:

[1]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文件学习辅导百问[m].学习出版社、党建读物出版社,2016(11).

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篇2

[关键词]大学生;党建育人;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5595(2012)05-0098-05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指出:面对新形势、新情况,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还不够适应,存在不少薄弱环节。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涉及方方面面的系统工程,需要各个方面充分发挥作用、密切配合、大力支持。[1]笔者认为,党建育人在这个系统工程中发挥着核心作用。长期以来,虽然高校在党建育人方面进行了大量的实践探索,并取得了良好效果,但是,关于党建育人的内涵却一直没有明确表述。为此,本文认为,党建育人是指高校必须本着对党的事业高度负责的使命感,根据党的性质与任务,以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为目标,在遵循大学生成长成才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高校各级党组织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通过多种途径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一系列育人活动。

一、将党建育人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核心的依据

将党建育人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核心具有充分的理论依据。

(一)党建育人贯穿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全过程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贯穿于大学生在校学习的全过程,而党建育人则贯穿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全过程,其表现是:自大学生入学开始,高校就会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对其开展入党启蒙教育,党的丰功伟绩对大学生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和说服力,能够激发他们的政治热情,他们在了解掌握党的章程和光辉历程后,一些优秀青年学生会积极递交入党申请书,高校党组织会根据实际情况确定他们为入党积极分子,并组织他们深入开展马列主义、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等理论学习和一系列实践活动,再通过进一步考察选拔,确定一些低年级的优秀大学生作为党员培养对象,促使他们向着成为一名信念坚定、思想成熟的共产党员不断迈进。在高年级阶段,一些条件成熟的专业班级会组建学生党支部,学生党支部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各项工作中发挥着龙头作用,大学生党员在大学生群体中发挥出先锋模范作用,积极引领广大学生把个人的前途命运与党、国家和人民的前途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以此来促进学习和择业,从而增强集体的凝聚力和战斗力,高校由此培养具有坚定理想信念的高素质大学生群体。

(二)党建育人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任务相一致

高校的根本任务是“育人”,而“育人”也是高校党建的根本特征和主要任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任务是: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深入进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深入进行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以基本道德规范为基础,深入进行公民道德教育;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深入进行素质教育。[2]思想政治素质决定着人才发展的方向,为人才的发展提供动力,同时,还能激励、促进大学生其他素质的提升。党建育人的目标和任务是: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高校党组织必须通过发挥其政治领导核心和思想主导作用来把握高等教育的政治方向,通过一系列党建活动来强化高校“育人”的政治意识和保证“育人”的质量标准,造就既具备较高的科学文化素质、健康的身体心理素质,更具备良好思想政治素质的合格人才。

(三)党建育人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遵循的规律相一致

党建育人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都紧密围绕大学生这一发展主体来展开,都要密切联系大学生的思想、生活实际,把解决思想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两者遵循的规律具有一致性。在大学生党员培养的整个过程中,大学生从申请入党,到不断地按照党员标准要求自己,进行思想斗争以端正入党动机,再到经常性地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实现党性修养的提升,这充分体现了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与自我教育规律的运用;在入党积极分子和正式党员中深入广泛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学习实践活动,用先进的理论武装他们的头脑并指导其实践,使他们时刻保持共产党员的先进性,这充分体现了思想政治教育中灌输原则和理论先导性的运用;从党员的发展标准来看,坚持“成熟一个,发展一个”的原则,这充分体现了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要素协同规律、过程充足规律、自我同一规律等基本规律的运用。实践证明,党建育人的过程就是一次更深刻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10月第28卷第5期刘江华,等:党建育人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核心作用(四)党建育人是落实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坚实保障

高校作为培育党的后备人才的重要基地,坚持育人为本是高校党组织应有的角色责任。在社会结构日益分化、群体利益更加多样化、价值取向日趋多元化的大背景下,高校各级党组织因为其具有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因而能够在大学生教育管理中发挥最直接、最有效的作用。尤其是基层学生党支部,不仅是团结学生的思想核心和政治堡垒,而且在引导、带动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素质的自我塑造和自我教育管理上具有特殊优势。尽管高校各部门职能不同,但党建工作能在整个人才培养活动中发挥综合协调作用,使各职能部门针对本部门的实际,围绕“育人”的总目标开展工作。因而,每个高校应根据具体情况,抓出自己的思想政治教育特色,让思想政治教育真正落到实处。[3]最终形成“围绕育人抓党建,抓好党建促育人”的局面,使党的建设和育人工作相得益彰、共同提高,为不断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推进校风、学风建设等提供坚实保障。

(五)党建育人效果是评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标准

党建育人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统一的内在要求,做好高校党建育人工作实际上就是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培养精品[4]。党建育人作为更高层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评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水平和成效的核心标准。如果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忽视党建育人的核心地位,那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直接影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因而,大学生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作为大学生群体中的骨干和精英,其思想状况如何,发展党员的数量多少、质量好坏,大学生党员的整体素质如何,学生党支部的战斗力、凝聚力如何,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水平和成效的直接体现。

二、党建育人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核心的体现

(一)党建育人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着目标导向作用

中国共产党代表着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和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中国共产党靠着与时俱进、保持先进性的自我完善能力,始终走在时代的前列。党的理想信念就像导航的明灯,指引着前进的方向。高校党组织在认同并同意吸收组织成员时,坚持追求党员标准与高素质人才标准的有机统一。既坚持中所规定的如申请入党人的资格、党员的基本条件和党员的义务权利等基本要求,又结合大学生的特点制定了相应的条件;既把握了优秀人才的成长规律,又体现了对高素质人才的基本要求。高校党建及学生党员在现实生活中的道德品质、素质风貌对广大学生的成长、发展,尤其是思想品德的形成发挥着目标导向作用。

(二)党建育人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着渗透凝聚作用

目前,高校的党建育人工作已经覆盖到育人工作的方方面面,并且贯穿到育人的全过程中,党的主张和要求能够通过各种渠道和载体,卓有成效地渗透和传播到广大师生之中。高校党建工作中党组织完善的机构设置、丰富的组织活动内容、优秀党员的示范作用,不仅对大学生良好思想道德品质的形成起到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作用,而且还使党组织对广大优秀青年学子的思想、行为产生巨大的吸引力。高校党组织通过科学的育人活动,不仅起到了凝聚优秀大学生的作用,而且也使优秀大学生形成有效的优秀群体,在高校整个人才培养中发挥出综合效能。

(三)党建育人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着提升推动作用

高校的党建育人工作是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的统一,是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的融合。通过确立党组织的培养目标,引领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发展方向;通过推优入党的程序,使大学生在组织上得到历练,增强其组织纪律性;通过保持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的示范作用,促使大学生进一步夯实思想基础,不断发现不足,完善自我。[5]这就使得高校的党建育人对大学生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要求其与共产党人肩负的历史使命紧密联系在一起,从更深层次和更高标准上来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发挥着提升推动作用。

(四)党建育人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着规范约束作用

政党为了实现其组织目标,对组织成员的言行具有一系列的规则和纪律要求。高校党建育人的规范约束功能首先体现在对正式党员、预备党员、入党积极分子等人言行的规范约束上。高校党组织通过规范学生党员的行为,增强他们的组织纪律观念,能够达到他律和自律的有机结合,塑造出思想上、组织上都符合要求的党员,充分发挥其先锋模范作用。大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逐步完善时期,因而,他们往往凭借自己的主观意识解决问题,很容易出现过激行为。而高校党建育人过程中,大学生可通过身边党员的榜样示范作用逐步学会理性分析、调控自身情绪,检查反省个体行为,达到规范大学生行为、维护高校学生群体稳定的效果。

三、以党建育人为核心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

(一)做好“三个完善”

1.完善党建育人的组织管理,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全面全时覆盖

要进一步完善高校党建育人的组织管理模式,实行全员、全程、全面的教育管理。首先,要加强对辅导员的专门培训和业务指导,充分发挥辅导员在高校党建育人中的骨干作用。[6]其次,要在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作用的基础上,将党员教师组织动员起来,选拔党性强、作风正、业务水平高的教师党员担任学生党支部导师,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更加丰富,更具权威性。再次,要充分发挥高年级学生党员、预备党员的作用,将党组织延伸到学生社团和学生公寓两大领域,实现高校党建育人管理的全覆盖。最后,要通过制度建设来改善高校党建育人的薄弱环节,比如毕业班的实习、就业等环节,对毕业班学生的思想教育、职业发展、组织考核、专业指导要做到有机统一,确保教育与管理的有效性。

2.完善党建育人的考核监督机制,全面发挥学生党员在群体中的先锋模范作用

进一步完善高校党建育人的考核监督机制,首先要充分认识到高校学生党支部作为高校党建最敏感的区域,是党建育人的重要环节和基础,其作用的发挥是决定党建育人效果的关键。做好高校学生党支部的工作,要对入党积极分子、预备党员和党员的思想政治素质、日常现实表现等进行全面考核监督,使其与评奖评优、学风学纪、实践活动、创新竞赛、道德规范等活动中的具体表现相结合,结合组织建设的相关规范要求,建立全领域、多维度、制度性监督考核的工作体系与创新模式。这样既能锻炼和考验学生党员的政治素质,又有利于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维护党组织的良好形象,形成团队精神,促进班风、学风建设和人才培养工作。

3.完善党建育人平台,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网络化和时代化

要进一步完善高校党建育人的网络阵地和实践平台,使党建育人与大学生的学习生活方式和时代特点相适应。应将党建育人工作网络化、互动化,充分开发网络资源,巩固网络中的马克思主义阵地,让网络真正成为功能强大的育人阵地,以扩大高校党建育人的覆盖面,提高高校党建育人工作的效率,激发大学生政治学习的自觉性和自主性。要搭建和拓展高校党建育人的实践平台,开展具有时代特征、富有吸引力、有利于大学生终身发展的特色实践活动,让大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受到教育,实现思想与专业、人生与职业的全面发展。

(二)推动“三个结合”

1.推动党建育人与职业生涯规划相结合,以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和实效性

高校党建育人要结合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要既讲理论又讲案例,强调学与用的统一。职业生涯规划应和党建育人工作一样,贯穿整个大学教育的全过程。在高校党建育人过程中引入职业生涯规划思想,不仅可以增强对大学生的吸引力,而且还可以促进高校的人才培养和就业工作。在高校党建育人过程中,应将中国国情和社会现状融入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将社会实践、实习、就业、考研、出国的科学规划以适当的形式融入高校党建育人过程中,如此进行,将能够起到端正大学生的入党动机、净化大学生的思想境界以及增强就业指导接受性的作用,从而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和实效性。

2.推动党建育人与心理学的思维方法相结合,以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颖性和有效性

在高校党建育人过程中恰当地运用心理学的思维方法,容易得到学生群体的接受,并赢得他们的支持与合作,从而最大限度地减少工作障碍,化解矛盾,密切党群关系、师生关系,营造宽松、和谐的育人氛围。高校党建育人要赢得学生的理解与信任,传统的思想政治工作方法就是找学生谈心。但在没有较多思想沟通的前提下,特别是涉及学生的敏感利益问题时,正式的谈心可能会产生心理障碍。如果缺乏真诚,忽视对方感受,有些学生甚至会产生抵触情绪。实践证明,在党建育人过程中恰当地运用团体心理及个体心理的方法和技术,把大学生看做是值得尊敬、关心和真诚合作的朋友进行心理接触,就会在学生心目中形成非权力影响力,从而更有成效。[7]

3.推动党建育人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以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民族性和亲和性

在高校党建育人过程中,不仅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还要充分挖掘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宝贵资源,把中国传统文化元素融入高校党建育人的过程中,以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民族色彩。要充分利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修身思想”,努力培养大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使他们充分认识到道德品质不仅是自身素质构成的基本条件,而且也是自身成才的内在动力,还是完美人格塑造的必要条件。[8]同时,要大力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集体主义观念”,让大学生认识到集体的利益、国家的兴盛与每一个人都息息相关,以此增强大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爱国主义思想,让大学生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有所作为,报效国家,实现人生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

(三)达到“三个增强”

1.通过党建育人增强理想信念教育的实效性

理想信念是一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集中体现,是大学生综合素质的灵魂,没有正确的理想信念,就无法辨析各种社会思潮和社会现象,就会感到迷茫困惑和无所适从。在做好“三个完善”和推动“三个结合”基础上的党建育人工作,坚持了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引领,与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和全面发展相结合,与满足大学生诉求和价值实现相结合,因而改变了传统理想信念教育的表面化、形式化、模式化的教育方式,形成了理论教育与典型示范并用、媒体传导与虚拟渗透并用、实践体验与文化熏陶并用等多管齐下、立体交互的教育方法,通过搭建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具有时代性的实践平台,增强了理想信念教育的吸引力、感染力和实效性。

2.通过党建育人增强道德品质教育的实效性

道德是一种特殊的社会价值形态,它是人们以善恶评价的方式进行社会调节的规范手段和人类自我完善的实践精神。品德是个体道德境界的标志,与个性、个体心理、人格发展密切相关,由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信念、道德行为等因素构成。[9]一般认为,在道德品质的培养中,如果教给个体正确的道德知识,培养个体健康的道德情感,锻炼个体坚强的道德意志,巩固个体坚定的道德信念,就可以预期个体发生正确的道德行为。但是,个体在道德需要和道德动机的支配下进行道德认知和道德接受,并将道德认知和道德接受成果外化成了道德行为之后,是否就形成了道德品质呢?事实上并非如此。单次的道德行为只有经过多次反复形成个体的道德行为习惯之后,才能最终形成稳定而持久的道德品质。[10]在做好“三个完善”和推动“三个结合”基础上的党建育人工作,能够通过党性修炼的途径方法来引导大学生自我剖析、自觉学习、自我改造、严于律己,传承和弘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不断修正不利于自身成长进步的思想行为,不断修正不适应社会发展的价值观念,不断促使精神境界的提升和人格的完善,最终形成高尚的道德修养。

3.通过党建育人增强综合素质教育的实效性

“没有过硬的能力素质,再科学的理论、再美好的蓝图、再健全的制度都是无法实现的。”[11]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不但要使之具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和高尚的品德修养,更要使之具备过硬的能力和较高的素质。在做好“三个完善”和推动“三个结合”基础上的党建育人工作,坚持思想道德教育与能力素质培养的共同发展。一个人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心素质和创新素质等能力素质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和相互促进的。大学生党员的综合素质会对周围同学产生良好的示范作用,通过暗示、感染、从众、流行等心理机制的影响,激励大学生群体追求进步,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从深层次推动综合素质教育工作,并进一步培养大学生的科学思维,激发他们的创新潜能。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将进一步促进校园文化品位的提高,有利于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同时,校园文化又可在潜移默化中促进大学生能力素质的提升。

以党建育人为核心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符合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遵循了思想政治教育工具价值和本体价值相统一的基本原则,有利于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系的完善,也有利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质量的提升,这一举措是对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创新。

[参考文献]

[1]李长春.在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G]//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658659.

[2]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G]//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180181.

[3]陈扬富.高校党建的育人功能[J].闽江学院学报,2004(1):5358.

[4]张洁.浅论高校基层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8(12):2122.

[5]杨恋恋.高校党建育人功能性与育人途径探析[J].文教资料,2011(1):159161.

[6]施永红.论高校辅导员在学生党建工作中的重要作用[J].煤炭高等教育,2008(11):8485.

[7]任福会.心理方法在学校管理工作中的应用[J].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6162.

[8]贺洋.高校党建工作——中国传统文化的正确借鉴[J].中国商界,2008(7):273.

[9]高国希.论个人品德[J].探索与争鸣,2009(11):1218.

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篇3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我国各项发展目标实现的思想前提,这一概念的提出也对大学生的思想素质做出了更高要求。通过思政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体系,不仅对大学生的政治认知水平具有积极促进作用,还能够有效提高这一思想自身的落实程度。因此,高校应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应用于思想教育工作中,进一步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使高校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更好地符合我国的发展需求。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概述

第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中心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其目的是促进大学生形成正确的认知观念体系,并引导大学生严于律己,使自身言行符合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第二,全面深入地了解高校思政教育的工作现状,是引领工作良好开展的主要前提。第三,引领工作有效开展的主要方法,是在高校的学科体系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第四,全面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并将这一差异特点与核心价值体系的科学内涵相结合,制定合理的教育方案,是这一引领工作开展的良好途径。

将科学的核心价值体系作为高校思想教育工作的开展依据,不仅能够提高高校思政教育的工作效率,还能为大学生的个体发展提供良好思想基础,很好地满足大学生的群体期望。此外,在高校思政教育中,引入我国先进的价值思想和观念,还有利于构建健康和谐的校园文化,促进我国本土文化的发展。因此,有关人员在具体的教育实践过程中,应制定科学有效的思政教育方案,进一步促进高校学生形成科学、正确的价值观念体系。

二、引领工作的具体开展策略

(一)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全面渗透

在整个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高校学生的思想认知,使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作用得到充分发挥。高校在开展思想教育工作时,应以马克思核心思想为根本指导,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作为教育核心,将“两大精神”作为思政教育的立足基准,将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为教育效果的衡量标准。同时,高校还应与家庭和社会加强联系,进一步促进大学生自发地形成科学的价值观、世界观等观念体系。

(二)提高教师的思想政治水平

教师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具有重要的思想导向作用,教师自身素质直接影响到高校的思想教育质量和核心价值体系的应用水平。因此,高校也应定期组织教师对核心价值体系的深刻内涵进行培训学习,使教师的思想水平更好地满足这一引领工作的素质要求。此外,教师也应不断提升自我素质,使自身更牢固地掌握职业道德要求,从而在教育过程中更好地践行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促进思政教育的高效开展。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在实践中落实这一价值体系,进一步促进引领工作的高效开展。

(三)构建以科学核心价值体系为中心的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到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以科学合理的核心价值体系为中心构建校园文化,能够帮助大学生更好地理解我国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涵。在全面认识了解后,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态度及认知必将发生很大改观,使引领工作发生质的飞跃,从而有效促进高校思想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

(四)合理应用网络

网络技术的日益普及给大学生的认知观念带来多方面影响,高校在开展引领工作时,应充分发挥网络优势,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上构建正确、积极的校园网络环境,进而在日常生活中实现科学核心价值体系对大学生观念体系的良好渗透。可将科学的核心价值体系作为思想基础,构建校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网络平台,进一步提高引领工作的效率。

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篇4

纵观当今国际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不难断言,21世纪将是知识经济的时代,而知识经济的实质和核心是创新,谁抢占创新的制高点,谁就拿到了21世纪的通行证,谁就会成为21世纪的主人。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人才的培养关键在教育。怎样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激励全体学生的创新精神,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正是创新教育的目标所在。

多年来,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都是传统式的照本宣科,属于应试教育的模式。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化,素质教育对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而且,近两年高考的形式、内容也在不断地进行改革,政治科高考试题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如99年、2000年高考试题注重基本理论与实际的结合,突出重点和热点问题,设置了“三新”(即新情景、新材料、新问题)试题,注重考察创新能力。广东及七省市的3+X考试,更是注重了对学生跨学科综合能力的考察。因此,高中政治教师在实施素质教育的改革实践中,就必须以创新教育为核心,有的放矢,组织教学,才能不断取得突破性的进展。

一、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

传统的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重知识传授、轻能力教养;重灌输注入、轻探索创造;重理论、轻实践;重模式统一、轻个性发展等等,这与培养具有创造力的人才是格格不入的。黑格尔认为:“一切改革,归根结底是观念的更新。”一个人获得知识的能力远比知识本身更有意义,更富有创造性。很多专业知识都是在离开学校的实践中边干边学得到的。现代科学对智力的理解并非就是死记硬背仓库式的储存书本知识,而是大脑思维活动的能力,是全身心把握世界的能力,它不仅是对外界信息的吸收、加工和存储,更主要的是具有超前性和能动性,对实践目的、手段、方法等的预测性、对实践的操作性。因此,我们要摆脱狭隘的学习观,开拓多层次、全方位的智力、知识观。

二、真正理解创新的含义

人们日常所理解的创新是指能够发现人们尚未发现的规律、创造出世界上尚未创造出的东西的能力。而对于高中生来说,能够解决他自己尚未解决的问题,使自己的知识水平和能力有所提高,就属于创新。教师只有真正理解了这一点,才能目标明确,懂得在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正确处理手段与目的的关系

学习是手段而不是目的,教育的目的是要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曾荣获诺贝尔物理奖的华裔科学家朱棣文认为,中国学校过多强调学生掌握书本知识,注重书面应试能力,而激励学生的创新精神方面则明显不足。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错把学习手段当成学习目的,过于强调知识的学习和掌握,而忽略了创新精神和动手能力的培养。所以我们要告诉学生怎样去思考问题,教给他们面对陌生领域寻找答案的方法。

四、怎样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1、创设一个宽松的、有利于发挥学生创造力的环境

要民主、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不论其学习成绩好坏、能力层次高下,都给予他们公平竞争、创造性尝试的机会,要鼓励和称赞学生富于创意、别出新裁的念头和思想。要学会以“正信息”激励学生,使学生意识和感觉到自己智慧的力量,从老师的肯定中体验到创造和成功的乐趣,从而让每一个学生充满激情,渴望成功。

海伦·凯勒曾说过:“一个人如果有了高飞的冲动,就决不甘于在地上爬。”有了想要成功的思想,就会使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到更大的发挥,从而自觉地去创新,去发展自我、完善自我。比尔·盖茨就是因为有了要“在每个家庭和办公桌都要放上一台电脑”的梦想,才促使他去创造,去完成伟大事业的。

2、进行扩散性提问,突破思维定式

不少学者认为发散性思维与创造力有直接关系,是创造性思维的中心。思考方法作为思维方式,本身就蕴含着巨大的智力价值。科学思维方式比某种专业知识技能更为重要。爱迪生发明蓄电池曾失败了一万次,但他不说自己失败,而说自己发现了一万种不行的方法,发现一种方法不行,就离成功更近了一步;司马光看到小孩掉入水缸,不是按常规让人脱离水,而是逆向思维打破水缸让水脱离人;高斯提出的“级数相加”理论等……都属于创造性思维。

教师应为学生提供思维“开窍”的机遇,教师提出的问题,追求的目标不应是得到一个惟一正确的答案,而应让学生多方面、多角度地尽可能多、尽可能新地独创性地去思考、去探索。如学完商品、货币、价值规律一课时,要引导学生梳理出知识的内在联系,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训练学生发散性思维能力。我抓住了“价值”这一基本概念,幅射有关知识,进行连环式提问:

(1)价值的含义是什么?属于商品的哪一方面的属性?这是从质的规定性角度思考问题。

(2)价值量的含义、决定因素及其连带比例关系。这是从量的角度思考问题。

(3)价值的表现形式在货币产生前后的变化。与历史的发展演变过程联系起来进行思考。

(4)价值规律的相关知识点:含义、基本内容、发挥作用的表现形式、三方面作用。

这样,以“价值”这一概念为主线,使学生把握住了教材分散知识点的内在联系,从而形成了一个整体上的知识网络。

3、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并努力寻求解决疑问的途径

质疑是创新的起点,一切科学发现都发端于疑问和好奇心。爱因斯坦在16岁上高中时,就对多少年来一直被当成真理的时间的同一性产生怀疑,最终导致他提出了狭义相对论。伽利略的大胆质疑,更正了亚里斯多德关于从同一高度下落的物体,重物落得快、轻物落得慢的错误,并用实验加以证实,从而提出了自由落体定律;哥白尼对地球中心说的怀疑,导致宇宙观的革命……要培养起创新质疑观,就要鼓励学生逆向思维,敢于进行合理想象;更要求教育者因材施教,不强求用统一的思维模式来教育每一个学生。创新教育真正需要的是适合每个学生的个性差异的学习思路和教学方法,应多用讨论式、学导式启发学生思维,师生双方多进行互动式的双向交流,吸收对方创新思想的火花,产生灵感,克服自己的惯性思维,因为惯性思维是创新的大敌。

4、注重锻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引导学生去论证和解决现实生活中存在的热点问题

高考改革的深入和当前形势的发展,要求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不再是过去“书痴”、“书虫”型的人才,思想政治课教学也不可能再囿于过去传统僵化的教学模式,必须注重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使所学内容有血有肉,学以致用。政治教师只有善于联系社会生活实际,寻找知识与实际的结合点,做到从实际中归纳理论,用理论来分析实际,从而达到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学与用、知与行有机的统一,才可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生的能力。当前高中教学三个年级内容均可联系深化国企改革、反走私、扩大内需、、李登辉“两国论”、澳门回归、政府机构改革、西部大开发、第十个五年计划等热点问题。

5、精心组织练习,提高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正在进行的高考3+X改革,越来越重视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考察,不仅要在学科内进行综合,而且要进行跨学科的综合。一题一解、单向思维、就事论事、因陋就简的练习方法,已不适合高考发展的要求,不利于学生演绎能力、横向思维、立体分析能力的培养,它会造成学生的思维定势、呆板僵化、缺乏灵活性的危害。因此,教师在组织学生进行练习的过程中,有必要精心设计每一道题目,使之具有全方位、多角度、跨学科的综合性特点,使学生在做好每一道题的过程中都能进行多元思维,全面把握,综合分析更多的知识点,从而培养知识迁移、灵活运用、全面掌握,深刻理解、系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篇5

关键词:高职教育思想政治社会主义价值观教育研究

中图分类号:G7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7)02-0124-02

2016年12月7日。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以增强文化软实力提升综合国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指导方向,是兴国之灵魂,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学中是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思想和内容的扩充,也是时展的必然要求。

一、高职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阐述

1.高职思想政治教育概述

大学是孕育国家高素质人才的基地。承载着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责任。对此,在12月7日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高校思政建设的重要性。严格来说。思想政治教育重点是以政治教育为主,还包括思想及信仰等价值取向方面的教育。针对大学生而言,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应放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方面,加强学生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思想教育,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以健康的身心促进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国价值目标、取向及价值标准的判断,是中华民族对社会主义价值的态度,它引导着这个时代中国公民核心价值的取向。属于中华儿女共同的精神诉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国家、社会、公民三个层面全面提出了国家发展方向。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需求,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需求,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层面的需求。三个层面全面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确定具有深远影响。

3.高职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

首先。必须清楚高校大学生将是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提升国民素质、发展社会经济、增加综合国力,这些都将是高校青年迈出学校大门后肩负的社会责任。所以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成果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间具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其次,以当今时展背景来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的理论基础,它更全面地概括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内容。最后,高校需要通过思想政治课程向广大优秀青年传递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高校青年以健康的身心投入到社会主义建设中去。

二、高职思想政治教学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必要性

1.高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提质增效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公民个人层面的要求是针对全体公民而言的。但大学生是社会主义事业发展中最特殊的一群人,他们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取向将直接影响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前进方向。从国家发展角度而言,国家需要了解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情况。需要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提取精华使之吸收。换句话说,国家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中是为了提升核心价值观培育的质量。

2.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程需要扩充指导思想

如今的大学生都是00后的一代热血青年。他们以自我为中心,受西方资本主义思想的熏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情况较为明显。对大学生实施思想政治教育是时展的必然。也是对现代高校大学生精神思想的充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高校思想政治课程教育的理论基础,必须贯彻于高等教育的全过程,它能够有效地扩充大学思想政治课程的教育内容和指导思想。

3.有利于促进高职思政教育工作的发展与创新

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大学课程的基础课或辅修课,很少引起校领导、教师、学生的重视。作为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的高职院校。全校工作重点放在了学生技术提升与就业两方面,其他任何教育工作皆为此服务。2016年12月7日同志再次强调了高校思政教育的重要性。说明党和中央对此都非常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辅相成。在高校教育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有利于促进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的发展和创新。

三、高职思想政治教学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现状

1.高校领导认识不足

高校青年思想价值观念的确立属于精神领域范畴。它是看不清、嗅不到、摸不着的东西,也很难用数据检测学生思想觉悟能力。高校领导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重视度不高。他们将教学管理重点放在学生动手能力操作和就业方面。但大学生思想和价值取向将对人生起到重要的作用,它是评判个人道德标准、职业操守、工作成绩非常重要的指标。

2.师资队伍相对欠缺

高职院校以培养应用型、实践型人才为主,学校所聘用的教师多为技术领域的佼佼者。他们以其丰富的社会经验和理论基础传递给学生最实用的知识。但是高职院校的师资队伍也存在两个问题:一是教师队伍的数量相对缺乏。相关专业的课程只有一个教师担任:二是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这类课程,学校一般不重视。由几个班组成“大班”一次性教学,或由辅导员代为授课,教学质量不高。

3.未形成相应的机制

意识对行动具有指引性作用,在校领导、教师、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课程都不重视的情况下,很难让高职院校建立起相应的制度或机制。在全国高校思政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重要性,是对高校敲了一次警钟,希望高校能够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出符合本校的制度或机制,将“大口号”先放一边,一步一个脚印落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内容。

4.缺乏高校保障环境

受教育经费限制,许多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投入的人、财、物数量和精力都非常有限,在高职院校也很难看到专门负责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人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国家的价值目标、价值取向和价值标剩看似与大学生距离甚远,不少学生干部在社团活动、校园文化建设、社会实践中也很少强调其具体意义,这样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很难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中。在经费、教师、资源都相当匮乏的状态下,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向高校思想政治课程的融入颇有难度。

四、高职思想政治教学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施措施

1.提升高校领导思想认识

高校是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才的摇篮。以素质教育为背景,从小学阶段就强调学生德、智、体、美、劳协调发展,且德育教育被放在首位。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则是以社会普遍价值观为基础,对学生思想、理念、信仰、价值观进行疏导和引导。使学生以健康的身心投入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去。如今党和中央已开始全面重视高校思政政治教育工作,校领导必须响应国家号召,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到教育教学全过程,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指导思想与深远意义。

2.聘用综合素养高的教师

物欲横流的时代,教师这份职业的荣誉感不再那么显著,有些教师授课形式化,一节备课内容在几个班级反复使用;有些教师在多个院校兼职授课,只为谋取更多财富;有些教师照本阅读,忽略教学质量。这些都是高职院校常见的情况,认认真真做研究的教师越来越少。教书育人本是阳光底下最值得敬重的工作。教师综合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学生,希望每一位教师能够认清自己的使命,认真、努力做研究,用心血和精力为国家培养一批有志之士。

3.建立融入管理制度机制

从2016年12月7日在全国高校思政政治工作会议讲话看出。党和国家对当今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要包含三方面的内容,但从公民个人层面来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思想一致,即爱国、敬业、诚信、友善。首先,爱国是中国公民最基本的素质;其次,大学生即将迈入社会,必须在学校期间培养他们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友善互助的精神,唯有此才能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多做贡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是时展的要求。

4.加强高校物质条件保障

首先。必须承认国家领导人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视程度;其次,为响应国家号召,高校必须从人、财、物三方面增加投入;最后,从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方面渲染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气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基础。在高校课程中必须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但前提是从经费、教师、资源方面加大投入,使广大师生对思政教育重视起来。由上而下.才能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落到实处。

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篇6

关键词:高中思想政治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动性教学

一、能动性教学的内涵

能动性是从哲学领域发展而来的概念,随着时代的发展及人们认识的进步,对能动性的理解不断深入。自古以来,许多哲学家都对人的能动性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如德谟克利特、黑格尔及我国古代学者荀子等,都对能动性进行过深入的探究。总体来看,能动性是与动物本能相对应的,是人类所特有的,是主观、自觉的思想与行为的总和。能动性教学指的是充分发挥教学主题的能动性,使受教育者在教育者的引导下自觉、主动的自我教育,由此可见,在高中思想政治教育中具有开放、实践等优势,学生根据教师的指导,逐步建立对自我的正确认知,并明确学习动机,能动性教学是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在这一过程中,课堂的组织形式是多样化的,学生参与课堂的方式更具实践意义,而能动性的课堂上整合了不同的资源,对于促进学生个性、能力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二、高中思想政治教育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存在的问题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定位不准确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现代社会精神、文化建设的基础,而在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中,受传统应试教育理念的影响,核心价值观教育更多地被定位在理论层面,以死记硬背的方式来应付考试,这种错误的定位导致教师和学生对社会主义价值观的理解不到位,不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入认知,也难以使学生真正产生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动机。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方法单调

虽然新课程标准对高中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具体、深入的要求,但是很多高中教师在思想政治教学中,思维固化,教学方法落后单一,难以激发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习的兴趣,尤其是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样与时代、社会联系密切的内容上,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与教学目标、内容及学生实际相脱离,教学方式僵化不仅难以激发学生的主体性与积极性,也难以促进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吸收与接受,更难以使社会主义价值观内化为学生的行动。

(三)学生实践力度不足

虽然大部分高中教师和学生都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性,正确性,但是很少有学生能够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付诸实践,一方面,高中学生迫于应试压力,学习时间紧张有限,更谈不上社会实践。另一方面,教师和学生对实践认知不够深入,认为实践活动可有可无,加上多元文化的影响,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积极性不高,也容易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流于形式,难以对学生发展起到推动作用。

三、高中思想政治教育课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能动性教学对策

(一)建立科学的能动性教学思想

在高中思想政治教育中,教师应结合教学目标、内容及高中学生实际,以科学的能动性教学理念,引导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充分挖掘学生的创造精神,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中,应转变应试教育的功利思想,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关心学生的个性与德育素质发展,使学生能够将价值观念与实际生活、社会发展、国家兴荣紧密联系起来,促进学生从生活中领悟并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进而为自身的长远发展树立高尚理想、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为今后的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有效提升学生的主体性

学生是高中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在社会主义价值观培育的能有越萄е校应充分提升学生的主体性,教师可以结合社会时事热点,引导学生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表达自己的意见或看法,帮助学生分析教材内容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解读,并突破传统的课堂,通过敬老院献爱心、社会调查、访谈等方式,促进学生更加全面、真实地了解社会,激发学生努力学习,为社会贡献的动力,在让学生更加真切地感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习意义的同时,也能够培育学生树立远大理想,从而更加深入地挖掘学生综合素质进步的潜力。

(三)采用丰富多样的教学方式

在高中思想政教育教学中,教师除了结合课本教材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外,还应该结合时事政治、社会热点进行多层次的教学,尤其信息技术日益发达的社会背景下,高中教师不仅要牢牢把握教材的内容、要点,还应该利用多媒体技术、微视频等资源,通过自主学习、情境探究学习、合作讨论学习等方式,使学生不断增强自主学习能力,充分发挥能动性,教师还应加强与学生的互动,通过不同形式的讲解、问答,创造开放、灵活、生动的思想政治教育课堂,丰富多样的教学形式,既体现了能动性教学的要求,也能够优化课堂教学效果,促进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准确理解与把握。

四、结语

综上所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现代社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关键内容,也是贯穿高中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受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高中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核心价值观培育还存在着定位不准、方法单一、实践不足等问题,为了进一步加强高中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正确理解与实践,在高中思想政治教育中,教师应结合社会及学生实际,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理论及信息技术,以丰富多样的形式,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生动性、趣味性,有效性,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自主学习、深入实践,为学生全面、正确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创建广阔平台,为培养学生健康、科学的价值观体系提供有效路径。

参考文献:

[1]黄红发.全球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11.

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篇7

高校担负着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未来可靠接班人的历史重任,大学生是高校的主体,是思想政治教育中不可或缺的践行者之一。因此,有效的把思想政治教育与核心价值体系融合在一起,是高校迫切需要思考的问题之一,将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课运用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去,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不断地去引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贯彻落实。

【关键词】

高校教育;思想政治;核心价值体系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在联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长期以来作为党和国家在意识形态领域的理论创新,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在高校生活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确立给学生的发展创造了新的机遇和良好的环境,同时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作为高校,要正确落实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开展创造更好的条件。

1.1核心价值体系为高校思想政政工作有效开展准备了充足的条件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高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所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是高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所希望达到的一个层次,一个新的目标。党的十六号文件提出了“完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素质的主要责任是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培养大学生践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主要内容,弘扬和培育大学生的民族精神教育;以道德规范为最基础的内容,深入进行公民道德素质教育;以全面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深入进行大学生的素质教育。”这些方面的内容都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具有密切相联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国家和党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构成要素,这些方面的内容也都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中有所表现。

1.2高校思政工作的开展是核心价值体系有效建设的重要保证

高校作为培养人才的重要场合,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效进行的重要保证。这就显示出了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有效进行依赖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发作用才能顺利进行,而在全社会实现核心价值体系所凝结成的良好氛围又发作用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学生形成良好的热情和积极性。因此,它们之间是融会贯通的。

2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核心价值体系融合起来的原因

2.1重要因素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国家或政党在通过反复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并且经过时间的沉淀所积累下来并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居于主导地位的价值观念的总和。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要求社会民众的文明素质和精神素质互相协调,这样才能使小康社会的建设更加全面。当今时代,文化建设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强盛的重要因素,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中华文化当代形态的核心和精华,从这个角度去认识和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我们就能把我该体系的顺利开展对国家和社会的重要性。

2.2迫切因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实践推动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所以,高校应该把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中所面临的问题放在重要的地位,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有效的衔接在一起。

3如何贯彻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容

3.1完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指导作用

首先,它进一步强调了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是我国党和国家的指导方针,是我们树立正确价值观的重要保证,让我们分清本质,明确前进的道路。高校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培育的重要场所,主要任务就是为了培育大学生“三观”以及如何做人。这就要求高校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使马克思主义成为大学生的行动指南。

其次,它进一步明确高校是以共同理想为基本内容。当今时代,我们的共同理想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这也是我们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为之奋斗的目标之一。大学生作为民族的希望,是祖国的未来。加强大学生共同理想的教育,使大学生充分认识共同理想的科学性,从而实现个人理想和国家理想的有机统一。

再次,它表明了爱国精神和民族精神在我们大学生学习生活中所担任的重要角色。“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这个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来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强大精神动力,也是中国人民在未来的岁月里薪火相传、继往开来的强大精神动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以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为目标,引导大学生把个人的发展与国家民族复兴结合在一起。

最后,它明确提出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基础性作用,社会主义荣辱观让大学生更好的分辨世界的真善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基础,引导完善个人思想品德修养。

3.2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自觉性和时效性

“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这四个方面的内容,是我国社会主义在意识形态的重要属性。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要用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去教育大学生,要深刻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大学生价值选择提出的要求作为前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教育承担着对大学生的系统教育,是大学生学会做人和学习的重要保证,也是更好地灌输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保证,更是我国当代大学生的必修课。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对大学生的引导作用,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贯彻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举措。

生活处处有学问,我们需要用心去发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指引了道路。只有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不断充实和更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才能在更高的层次上得到优化,才能真正做到与时俱进。也才能形成独具特色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体系。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中央对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16号)[n].2008(3).

[2].中国文联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01(1).

[3]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n].人民日报,2006(1).

[4]李长春.全面准确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深刻内涵牢牢把握和谐文化建设的正确方向[J].党建,2007(1):6,7.

[5]吴潜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科学内涵[J].道德与文明,2007(1):4-7.

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篇8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在我国,高等教育已得到普及,高校理所应当的变成了一个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阵地。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中国社会主义制度最内在的、最具精华的灵魂所在,是中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这座摩天大楼的最坚实的基石,是我们国家高校教育的根本。要想引导大学生健康成才,只有用具有广泛感召力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来引导和整合越来越多样化的思想观念以及社会思潮,在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的基础上保持全社会共同的理想信念和道德规范。这样才能使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目标一一实现并且不断进步。

一、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时代感不强,缺少探索和创新

思想政治教育是最贴近时代、最贴近学生的一种教育活动之一,如果跟不上时代,不了解学生的心理,便无法达到教育目的。据调查,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常常止于形式,思想政治教育与知识教育往往“面和心不合”,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手段和教育方法滞后于现实,教育内容时代感不强,灌输教育、填鸭式教育仍占主导地位,缺少探索和创新。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太过局限

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单一,应努力使其内容添加更丰富的内涵,将时展和大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诉求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应发生新的变化,主要表现为:进一步丰富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以及教育观的内容;加强爱国主义、社会主义和集体主义教育;更深层次开展素质教育、核心价值教育、科学发展观教育以及和谐社会理论教育。

(三)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缺乏有效针对性和实施的有效性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主要表现在:工作的方法陈旧,没有创新,特别是在新世纪新形势下怎样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许多学校从根本上还没有达成共识;无论从思想上还是目标上,其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界限都比较模糊,高校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作用没能充分发挥出来。因此,有必要建立针对性和实效性强的开放创新性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

(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不理想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不理想,一些大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思想政治意识模糊等问题。少部分学生对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精神和内部灵魂认识不清;在价值取向上常常被功利主义迷惑,不少大学生在生活的方方面面都表现出功利主义;在政治上,由于吸收了社会和家庭的某些不良影响,有的大学生入党的目的不明确,个别学生入党的目的是为了评优、评奖、就业;在学习上,只对自己喜欢的课程感兴趣,而对思想政治理论课不感兴趣。

二、用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指导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新世纪新形势下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

(一)大学生思想教育的政治方向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可以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化,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效益大大提高,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越来越快;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来凝聚广大青年学生,可以使大学生看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面临的挑战和困难,吸取到中国社会主义事业所具有的旺盛生命力,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事业中奋发有为,建立伟业;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旋律,有利于弘扬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的优良传统,培育和弘扬伟大的民族精神,维护民族团结和促进祖国统一;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要求,能够使得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更加的明显;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道德准则,指导大学生树立起正确的荣辱观,能够促使大学生自觉地向先进人物学习,更快地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水平。

(二)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努力拓展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

只有积极探索出新世纪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模式、新机制,才能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性、规律性、创造性、实效性。我们要充分发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主阵地作用,在教学中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为重点,用生动、有趣的案例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引入教材、带进课堂、深入学生心里,通过开办专题讲座等活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神实质、内容体系与结构关系一一呈现在大学生面前;提高教育的环境,在高校中形成一种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良好文化氛围。

(三)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标准,衡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使大学生认同和接受社会主义的基本思想和价值目标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而党的政治主张、信仰和现阶段全国人民的共同理想是否为广大学生所认同则是评价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效果的一个重要标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保证,关系到能不能培养出一代又一代有觉悟的社会主义新人,关系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远大目标能否实现,因此,它是衡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重要标准。

(四)坚持以人为本,充分发挥大学生自我教育的主体作用

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坚持以人为本。而坚持以学生为本则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坚持。高校要做到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尊重学生成长和发展的规律,才能实现这一坚持。随着教育思想开放性的发展,现代大学生主体意识、自主意识日益强烈,渴望实现自我价值,渴望主动学习,渴望受到别人的尊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顺应时展潮流,把握学生思想的新发展和新变化,充分尊重大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尊重他们的学习方法,有针对性地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三、结语

同志指出:“一个有远见的民族,总是把关注的目光投向青年;一个有远见的政党,总是把青年看作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前进的重要力量。”大学生是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是祖国的未来。新时期,高校工作者应全面准确地理解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深刻内涵,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指导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时俱进,深入改革,创新机制,不断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把他们培养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使我国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万年长青。

参考文献

[1]尹伶俐.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德育新思维,2007(11).

[2]包玉山.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J],2009(2).

[3]徐柏才.张俊.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指导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德育园地,2007(2).

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篇9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契合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16)01-0240-03

我们要充分发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作用,探索更多方式方法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思想政治教育达到契合,以更高质量地完成高校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伟大使命:加强思政课教师的为人师表作用、充分发挥思政课堂充分的理论讲述作用、扩展更多的实践教学以达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建设优秀的校园文化环境发挥潜移默化的渗透作用、创新思政课传统教学模式,更多地加入学生的实际参与力度等等。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高校学生的重要性

党的十以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已经深入人心,成为我们共同的价值理念和奋斗目标。主席用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平、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简短的二十四个字指出我们国家、社会和个人在价值追求、道德理念方面的理想状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更加浓缩具体、简明扼要,其言简意赅、通俗易懂因而深得人们的理解和拥护。全国上至各级党政机关,下至乡村街道,人们都在学习、思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不同的方式和途径来彰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在广大人民群众深入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我们不能忽略在校大学生这一特殊的社会群体,他们拥有年轻激扬的心灵,是未来社会的中流砥柱和核心力量,同时善于思考新鲜事物也敢于大胆质疑,对于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极其关注和敏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大学生形成科学成熟的价值观念至关重要,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学习者和践行者,为了更好地完成党和国家赋予的工作使命,必须充分认识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高校学生群体的重要意义,并将其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更深层次地影响大学生的思想认识与行为方式,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

第一,从理论层面看:高校学生必须深入学习和掌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助于形成学生科学完善的思想价值观念,更好地认识我们党和国家的核心执政理念和价值目标,使学生在思想上拥有一个明确的目的和方向,最终形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思想价值领域的要求和标准。当代大学生身处于改革开放社会转型的大潮中,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下成长,在大众文化的影响下,面临多元价值观念的选择,社会经验匮乏的大学生们若没有正确的价值观,就会容易步入歧途。因此大学生必须找到正确的价值标准,以此为自我价值的准则和思想的指导,避免囿于纷繁复杂的思想困境。

第二,从实践层面看:高校不但要教育学生具备社会所需要的才能,更要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规范和行为准则,大学生在大学校园这个半社会化的学习和实践基地中,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基本指引,在日常学习、生活过程中严于律己,从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开始,“勿以善小而不为”,从学习生活的点滴做起,团结友善、爱校明理、尊师向学等,首先做一名思想道德行为合格的校园人,继而逐渐追寻个人、社会和国家三个层面的价值目标,最终才能成长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渠道

基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高校大学生的重要价值和意义,我们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一线教师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者,必须做好高校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高校本身就是我国掌握最新理论动态、宣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平台,在这方面的工作有一个系统完善的教育教学机构,主要是在党政核心机构的领导下由学生工作部、党团组织、学生会、学生社团和思想政治理论课堂教育等部门构成。在学校诸多教育教学和管理机构中,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堂的教育教学是主要渠道和重中之重,我们不只是向学生讲授公共必修的几门思政课程,而且要时刻把握最新理论动态和思想价值目标,将书本的、理论与现实的社会实践紧密结合,才能很好地完成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教书育人工作。我们面对在校青年学生这一特殊的社会群体,他们充满激情与梦想,怀着一颗质疑和批判的心来看待社会,在自我价值观念尚未完全成熟的过程中,需要一个积极的校园环境来引领学生形成科学的价值取向。在高校的教学环境和教师群体中,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对于宣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至关重要的角色。我们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作用,不但要深入学习和思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要做好向学生宣传和引领的重要工作,开辟多样化的教育教学活动,来实现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实效性。

三、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契合的因素

(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师德教育是高校培养学生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前提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指出:“立德树人,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把德育渗透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贯穿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各个方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本质上一致的,各有侧重、二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新时期,我们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一更加明确具体的道德要求来进行道德建设。

高校教师担负着对在校大学生“教书育人”的重要责任,“教书”是重点,而“育人”是前提,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才兼备的人才,德居首位。对于在校大学生进行道德的提升和行为的引导是高校教师传播文化知识的前提,而基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特殊性,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其中更是有着不可替代和不可忽视的作用,在思政教师“教书育人”的过程中,教师本身的人格魅力非常关键,“言传不如身教”,教师自身在日常教学工作中体现出来的道德情操和行为规范能够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使学生一边学习思政教学理论一边研习老师的行为规范,以此为目标来约束自我。因而,高校思政教师首先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道德要求内化为自我的行为准则,在完善自身知识能力的同时,更好地完善自我的道德水准和人格魅力。思政教师除了必须具备的教师准则,还必须拥有思政课教师特有的思想政治方面的道德要求,即除了依法从教和敬业爱岗之外,还要紧跟时代步伐,关注世情、国情和社情的变化,时时深刻学习党和国家的思想理论和精神指导,不但要善学而且要善用,在思政教学实践中将理论与实践相统一,在自我的言行举止中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予以体现。

(二)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是高校培养学生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键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是贯彻落实党和国家对于大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主要途径,四门公共政治必修课和形势与政策课程都是从不同角度来讲述中国的历史、发展的现实和未来的发展规划,在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的引领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国家、社会和个人三个方面明确社会主义主导价值原则,正好契合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基本教学要求[1]。如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中,使学生在理想信念、爱国精神、人生价值、道德理念和基本法律等方面明确社会主义基本价值要求,其中就囊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的精华;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中,我们要强调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指导思想和旗帜道路的坚守,明确资本主义世界固有的矛盾和运动的规律,得出“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两个必然结论;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中,我们要将历史作为政治理论来讲,使学生在明确中国近现代历史脉络的同时,得出历史规律的总结:是历史和人民选择了中国共产党,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我们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就,我们要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的学习中,我们要围绕基本的国情来向学生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抉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总布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领导者和依靠者等,在党的十、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党的八十届四中全会的指导之下,继续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向着伟大的民族复兴之梦前进,这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国家和社会层面价值追求的核心理念。

(三)深入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是高校培养学生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环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从不同角度提出社会主义核心道德准则,这不仅仅是喊口号、搞形式,而是要落实在具体实际行动中的具体行为规范和价值目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一方面在课堂进行理论教学,另一方面在课外进行实践教学,力图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以解决长期以来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枯燥乏味和空虚飘缈的错误认识。同理,想要很好地应用思想政治教育来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还要注重课外实践的重要意义,除了上述的课堂内的理论教学,还要注重课堂外的实践教学,实践教学可以使学生对于所学的思想理论有一个更深入的认识和理解,学会用理论来分析现实社会问题的方式和方法,践行一切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原则,反过来学生也可以用实践来深化对理论的认识,进而坚定自己的理想信念和价值目标。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在《关于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若干意见》中强调:“要重视大学生的实践活动,要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观校内外的人文景点、历史博物馆、自然科学博物馆,参加社会调查、访谈等活动,参与社会服务工作,使学生在实践中提高自身的行为修养。”这为我们在实践层面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好地发挥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作用提供了思路和方法。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学校所在地周边的各种条件来开辟实践教学基地,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地思想价值教育,如参观革命教育基地弘扬爱国主义的民族精神;考察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来体现社会主义向和谐、富强目标努力的成绩、实际调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社会发展过程中的新气象新风尚,来感受社会的公平、法治;深入接触社会主义道德模范人物事迹,来树立自身价值学习模范,体会个人层面的诚信、友善等。

(四)建设高雅的校园文化环境是思想政治教育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必备外部条件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公报指出:“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构建和谐文化的根本。”高校校园文化是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校园文化分为校园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其中校园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和精髓,是指一个学校在长期办学实践中所形成的代表学校核心价值理念的文化氛围和精神主旨,相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来说,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角度来建设优秀的校园精神文化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应有之义。我们要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营造优秀的校园文化,在高校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首先,加强高校校园“三风”建设,即优秀的校风、教风和学风。一要把握高校自身的办学特色和发展特点,找到自己的校园精神内涵,以彰显本校的核心价值追求,如清华大学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云南大学的“会泽百家、至公天下”,这都是一所学校长期积淀下的核心价值和精神体现[2]。二要做好教师在教育教学方面的培训教育,使高校教师不但要具有高深的学识文化,更要有高尚的道德情操,真正爱岗敬业、以身作则。三要做好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的管理工作,使学生在入学之初就要有一种基本认知,即高校是既有纪律约束又有自由空间的半社会化的学术殿堂,学生在很好地完成学业的前提下,要充分的利用空闲时间来规划自己的大学生活,适度参加各种学生社团活动,走出校园进行深入的社会实践考察,使学生展开视野、放眼社会,为走向社会做好知识和实践的双重准备。其次,在有形的校园基础设施建设上,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时时处处都能够在校园内体会到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引导。如校园的宣传栏、展示板、基本校园设计和装饰等,都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寓于其中,发挥校园文化潜移默化的渗透作用。最后,要在制度层面加强建设,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各个有关部门相互协同、取长补短,在校园规章制度上逐渐科学完善,做好核心价值观的制度层面的保障。

(五)增强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课堂的实际参与力度是高校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新路径

长期以来,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一般都处于传统的教学模式状态,即大班上课,采用多媒体教学方式,老师采用单纯的理论教学,学生单纯听课的方法授课。由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性质特殊,关系到党和国家思想动态的学习和研究,各个高校都对此课程高度重视,在课程设置中学时学分都按照标准实施。同时由于课程内容枯燥乏味,学生在课堂上缺乏积极性、主动性,更多的是被动接受老师的理论灌输,缺乏深入的思考和验证,思政课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这也是多年来一直困扰高校思政课的难题。我们要探讨新的课堂教学方式方法,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来增强实际教学效果。如开辟专题式教学,将课本内容予以整合,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教材某一专题连起来教学,在课堂讲授上就要做到理论和现实生活的连接,以增强学生的兴趣和探究的愿望[3]。还可以将教材中学生尤为感兴趣的问题单独讨论,以课后思考研究、课上集体讨论的形式,在激烈的思想碰撞中达到深入认识问题的效果,这些问题都是关乎世情、国情和社情的实际问题,在学生的集体思考讨论中,更加彰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导力量。另外,也可以给学生适当的课堂时间来进行自我展示,如对某一教学片断的自我学习讲授、短时间的文章自我展示、学习某一理论的心得体会等等,这样多样化的教学模式的尝试,会起到明显的教学效果改善的作用,只要真正发挥学生自我的学习主动性和能动性,那么就变思政课教学被动为主动,在学生想要学习的愿望驱动下,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综上所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社会主义教育的灵魂工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契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必须,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引导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更好地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发挥学生学习的能动性,增强实效性,努力探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局面,关系到我国高等教育的质量高低,更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人才培养的成败[4]。我们要坚持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从根本上解决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存在的问题和困境,解决学生在本课程学习中面临的困惑和疑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面精神旗帜,它提供的不单是方向的引导,更是实践的规划,在国家、社会和个人层面简单明确的规定,折射出整个民族复兴之路上精神归宿,我们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深入研究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教育素质,而且要积极探索思想政治教育有效的实现形式,以更好地贯彻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参考文献:

[1]崔越.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契合[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3(18).

[2]杨金华.论如何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思政教育[J].科教文汇(上旬刊),2014(9).

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篇10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2)06-0311-02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当前高校所面临的一项十分重要工作和政治任务。这一工作的成效,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培养。对此,《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明确指出:“立德树人,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加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教育,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和道德教育,坚定学生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社会主义制度的信念和信心;加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教育;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培养学生团结互助、诚实守信、遵纪守法、艰苦奋斗的良好品质。”[1]这就说明了高校务必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包含的四个方面的内容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真正进入大学生头脑、扎根于大学生内心深处,进而真正转化为广大大学生的自觉行动。

一、用马克思主义武装和教育大学生

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就必须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武装大学生。可以说,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精神培育的漫长过程,也是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缓慢过程,因此就需要对大学生进行持之以恒的思想政治教育,进而引导大学生主动认同并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指出:“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确立,民族优良传统的发扬,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的形成和巩固,科学文化水平的提高,都离不开教育工作。”[2]这其中,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首要环节。中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的社会主义国家,这就决定了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思想。

1.用马克思主义武装和教育大学生,是由马克思主义理论自身的先进性决定的。马克思主义是对人类社会的本质和发展规律的科学概括,是关于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全人类彻底解放的学说,具有理论先进性,所以我们需要用马克思主义武装和教育大学生,确保当代大学生能够真正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进而确保大学生健康成长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2.用马克思主义引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向。当面对日趋复杂化、多元化社会思潮冲击和西方意识形态渗透的情况下,马克思主义指导起到了航标的作用,引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前进的方向。因此,我们需要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力度,用马克思主义牢牢占据大学生思想阵地,进一步巩固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3.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和教育大学生。在当代中国,坚持用马克思主义武装大学生、教育大学生,就是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大学生、教育大学生,使之真正融入大学生头脑之中、扎根于大学生内心深处,进而真正转化为广大青年大学生的自觉行动,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成为引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不断发展进步的强大思想先导。

二、在大学生中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在价值观念多样化情况下,通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引导青年大学生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尤为重要。故此,我们要高举马克思主义旗帜,坚持不懈地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教育大学生,把树立共同理想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并且贯穿到高校教育的各项工作中,最终确保大学生成长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1.在大学生中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必要性。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思想,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正确选择,以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奋斗目标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已经成为中华民族团结一致、共同奋斗的精神纽带。理所当然,作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大学生更要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2.通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使大学生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通过正规的思想理论课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进而帮助大学生确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这就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指明了正确的方向,也为大学生健康茁壮成长提供了保障。故此,我们要站在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战略高度来考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务必要着力确立大学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确确实实融入大学生思想与行动之中,进而造就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

3.作为未来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大学生,要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而奋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一种全民族意志,因此,就要求我们在确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之后,还要通过实践活动去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变为现实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成就。而作为社会主义未来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大学生,在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变成现实的奋斗和实践过程中扮演着至关重要角色。

三、在大学生中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一个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的精神动力和发展动力。因此,我们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中共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执政党执政能力建设的决议》中,明确提出:“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弘扬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3]不仅如此,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也是凝聚和鼓舞大学生奋发进取的旗帜。在大学生中培育和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在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1.要把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结合起来。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相互交融,进而催生了中华民族内在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成为了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动力和发展源泉。我们应该在大学生中大力弘扬和培育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这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旋律。

2.广泛而深入的在大学生中开展民族精神教育,突出爱国主义这一核心。爱国主义是民族精神的核心,是维系中华民族团结统一与发展进步的精神命脉。自古至今,中华民族有着深厚的爱国主义传统,这也是中国各族人民能够风雨同舟、自强不息的强大精神支柱和精神动力。所以,我们必须把培育民族精神纳入国民教育过程中,同时也纳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过程中。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在大学生健康成长过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3.加强大学生的时代精神教育。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与民族精神一起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目前,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适应时展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的精神支撑和精神纽带。正是因为时代精神的这种作用,所以,加大对时代精神的宣传与弘扬就有着重要的意义。当然,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也构成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唯有使当代大学生树立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才能确保其成长为社会主义事业合格的建设者和可靠的接班人。

四、社会主义荣辱观确立了大学生的价值取向与行为准则

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指出了在新世纪人们所要坚持的价值取向与行为准则,这就为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树起了新的标杆。青年大学生正处于在身心成长时期,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尚未正式形成。作为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青年大学生能够形成一个什么样的价值取向和什么样的行为方式决定了他们的成长成才。

1.高校应该重视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阵地的高校,务必要把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基础的社会主义荣辱观融入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之中,从大学生的实际出发,使高校在增强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针对性与有效性上下足功夫。唯有通过把社会主义荣辱观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才能保证当代大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进而为大学生提供了基本的价值准则和行为规范。

2.大学生应该以社会主义荣辱观来确立自己的价值取向与行为准则。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和价值取向状况,影响到国家的前途和民族的命运。可以说,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旗帜鲜明地指出了新世纪新形势下,大学生应当坚持和提倡什么、反对和抵制什么,进而为大学生确立价值取向与行为得以判断。故此,帮助青年大学生树立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和行为规范,这就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一项重大课题。

3.为大学生创造弘扬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文化环境。把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切实融入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之中,还需要良好的文化环境为依托。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校园文化。众所周知,高校校园文化对于大学生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具有至关重要的育人功能。因此,我们把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融入校园文化,这是引导教育大学生健康成长,帮助他们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合格接班人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1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