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供应链管理的认识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1:51:43

对供应链管理的认识篇1

关键词:供应链管理;内涵;业务流程重构 

1供应链管理给企业生产经营带来的影响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供应链管理是一种全新的管理模式,它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的企业生产经营观念。

(1)供应链管理改变了传统的经营意识,建立起新型的客户关系。

信息技术使供应链管理者通过与它的顾客和供应商之间的信息流和知识流,建立起新型的客户关系。它使企业意识到不能仅仅只依靠自己的资源来参与市场竞争,提高经营效率,而要通过与供应链参与各方建立共同利益的合作伙伴关系,消除企业间的隔阂,进行跨部门、跨职能和跨企业的合作,追求双方的利益,发展企业同供应商与客户之间稳定的、良好的、共存共荣的互助合作关系,实现双赢。

(2)供应链管理改变了传统的经营方式。

长期以来,企业是按照市场预测来制定生产计划、组织生产经营的,市场预测结果与实际需求往往不一致,风险较大,容易造成产品的积压与浪费。而在供应链管理中,企业是按照客户实际需求来组织生产经营的,它使企业的生产经营真正建立在消费者的实际需求基础之上。

(3)供应链管理改变了传统的库存观,提出了全新的库存观。

在传统的“先生产,后推销”的影响下,库存是把企业生产经营各环节连接起来的润滑剂,生产企业和销售企业都必须保有一定量的库存(即安全库存)。传统的交易习惯导致的不必要的过多库存,给企业增加了成本,企业与客户之间只是实现了库存的转移,而整个社会的库存总量并未减少,这些成本最终将加到销售价格上,降低了顾客的满意度。而供应链管理使参与各方结成了战略同盟,它们之间不仅进行信息交换与共享,通过qr(快速反应)和ecr(有效客户反应)进行库存管理,使得供应链的库存总量大幅降低,减少了资金占用和库存维持成本,还避免了缺货现象的发生。库存是供应链管理的平衡机制。

现在有许多零售企业如沃尔玛实施供应商管理库存(vmi)。供应商时刻监视其客户(这里是指零售企业)的库存,当库存下降到一定水平的时候,供应商会自动对其进行补仓。零售企业也会及时提供销售数据给供应商,为供应商决定补仓数量提供决策依据。而零售企业本身则从繁重的库存管理业务中解放出来,从而可以用更多的精力研究客户需求,开发更多适销对路的商品,为客户提供更好的服务。

(4)供应链管理改变了传统的事务作业方式,实现了事务作业的无纸化和自动化。

供应链管理摒弃了传统的作业方式,通过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如商品条形码技术、物流条形码技术(scm)、电子定货系统(eos)、pos数据读起系统、预先发货清单(asn)、电子支付系统(eft)等,提高了事务处理的准确性和速度,减少了人员,简化了作业过程,提高了效率。

2我国企业实施供应链管理中遇到的问题

(1)产品不规范。

在实施供应链管理的过程中,目的之是就是使用规范化的管理手段,有效协调供应链上各节点企业行为,整合资源,形成整体优势,而产品的原材料至产成品到最终消费品必然采用标准化形式则成为供应链管理的必要条件。目前我国企业生产制造的产品缺乏规范性、标准化程度低已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其中尤其以饮食等行业为甚。

(2)各企业间未形成战略伙伴关系。

供应链各节点企业间的战略伙伴关系的建立,也成为我国企业实施供应链管理的一大障碍,在以往低层次的竞争当中,企业间形成一种你死我活,两败俱伤的企业关系。

(3)信息滞后。

建设物质技术设施,是企业实施供应链管理的硬件保证。已有的信息反馈系统不外乎一些财务、统计报表及指标,且偏重于事后分析,反馈不及时,致使决策失误增多。

(4)管理不规范化。

各实体企业在内部实行画地为牢的管理模式,企业内部各车间、班组条块分割严重,利益趋动的短视化行为明显,难以形成强劲的核心竞争力,企业之间亦无法形成统一的宏观调控系统。管理机构庞大重叠,效率低下,没有明确的绩效评估体系。

3供应链管理环境下企业业务流程重构的几个问题

(1)从整体上把握工作流程的重新设计。

过去企业在进行组织变革的过程中,往往把注意力放在提高某个瓶颈环节的效率上,很少从整体上考虑整个流程是否合理。bpr(业务流程重组)则不同,它一切从“零”开始,从企业整体来考虑流程的再设计。因此,以bpr为指导的企业组织变革设计策略强调首先在人们头脑中树立起对整体流程重新设计的概念。供应链管理理念的核心是将资源配置从一个企业扩展到多个企业,因此,在这种环境下的工作流程设计不仅要考虑企业内部的部门重组,而且要把流程的工作特征考虑到相关企业中去。

(2)确定首要的企业流程重构的项目。

企业中有各种各样的作业流程,结构十分复杂。全面铺开势必分散力量,难以取得成功。应该首先选择一些关键性的作业流程作为实施bpr的项目,以关键流程带动一般流程的重构。

(3)分析和评价现行作业流程。

分析现行作业流程是为了找出存在的问题,以免在将来的流程中重新出现;评价现行作业流程是为了对将来的改进找到一个“比较”的基准。例如,如果目标是缩短生产周期和降低成本,就要测出现行作业流程下生产周期和成本的准确值,作为将来评价供应链管理模式实施后在这两个目标上取得绩效的基准。

(4)选择合适的信息技术手段。

现行的作业流程都是在传统管理模式下设计出来的,因而企业在工作流程上并没有与供应链管理及其信息支持体系有多大的关系。现在,在引入信息技术时,首先要明确定义企业职能部门和作业流程的实体,明确企业在供应链管理模式下运作的要求,然后再选择计算机系统和管理软件的开发环境。bpr强调在作业流程设计的初始阶段就考虑信息技术的作用,根据信息技术的能力确定新的作业流程。因此信息技术不仅是供应链管理的支持系统,而且还影响着新流程的构成。当前许多人都认为电子商务是21世纪企业经营的一个理想信息平台,因此在对供应链管理企业流程的重新设计时也要考虑这一问题。

(5)设计和建立作业流程的原型系统。

在对作业流程进行分析的基础上,用现代计算机辅助软件工具建立原型系统。这里所说的原型系统既包括软件系统,也包括组织系统。软件原型系统是指为支持新作业流程而开发的软件;组织原型系统是指为了使新作业流程正常运作而重新组织起来的人员和岗位。经过一段时间的运作,会发现新流程中存在的问题,会获得对新流程应有的认识和技术。企业便可以此为基础,建立更好、更完善的作业流程,为实施供应链管理模式打下基础。

(6)取得合作伙伴的支持和配合。

供应链管理下的企业业务重构不同于单个企业内部的流程重构。企业除了要对其内部流程改造外,还必须改造与合作伙伴共同进行的业务,如与供应商企业的业务联系、与分销商企业的业务联系等。因此,在理想的情况下,供应链管理业务流程重构应该从整个系统出发,所有节点企业同步进行重构。退一步说,由于各个企业的情况千差万别,允许有个先后顺序,但是应该着重做好有接口关系企业的协调工作,首先得到它们的配合,否则供应链的整体协调性就难以保证。

供应链应该是像网络一样联系在一起的合作伙伴的联合体。个体企业不再是以单独的形式进行竞争,而是以供应链网络的形式进行竞争。我们已经进入了“网络竞争”时代,最终能够胜出的将是那些能够更好组织、协调和管理与其合作伙伴的关系,使其所处的网络能够提供更好、更贴近和更快的服务给其最终用户企业。

对供应链管理的认识篇2

关键词供应链管理物流行业重要作用和意义

一、前言

鉴于物流行业的快速发展,物流行业要想快速健康发展,就要在发展模式和发展手段上进行创新和优化。结合物流行业的发展实际,供应链管理是重要的发展手段,对物流行业发展至关重要。基于这一分析,我们应对供应链管理的作用有足够的认识,应正确分析供应链管理对物流的重要作用和意义,努力加强物流行业的供应链管理,使供应链管理的质量和效果得到进一步提升,达到促进物流行业发展的目的。为此,我们应正确分析供应链管理的概念,以及供应链管理对物流的重要作用和意义,满足物流行业发展需要。

二、供应链管理的概念分析

供应链(SupplyChain)是指产品生产和流通过程中所涉及的原材料供应商、生产商、批发商、零售商以及最终消费者组成的供需网络,即由物料获取、物料加工并将成品送到用户手中这一过程所涉及的企业和企业部门组成的网络。若把供应链比喻为一棵枝叶茂盛的大树,生产企业就是树根,独家商则是主干,分销商是树梢,满树的绿叶红花是最终用户。在根与主干、枝与干之间的一个个结点上,都蕴藏着一次次的流通,遍体相通的脉络便是信息管理系统。

供应链是社会化大生产的产物,是重要的流通组织形式和市场营销方式,是现代物流中供应、销售及其分配渠道和过程系统化的结果,包括所有参与生产、分配和销售过程的企业,是现代物流过程中的核心过程和主线。供应链以市场组织化程度规模化经营的优势,有机地联结生产和消费,对生产和流通有着直接的导向作用。

从供应链的定义来看,供应链是社会生产发展的产物,供应链的发展代表了社会发展的整体成果。对于社会生产而言,供应链管理涉及的因素较多,管理链条较长,要想提高其管理效果,就要从供应链的每一个环节入手,重点做好供应链的优化工作。对于供应链管理概念的理解,我们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认清供应链管理涉及的环节和因素

由于供应链主要涉及产品的生产和流通过程,因此要想做好供应链管理工作,就要从产品的生产和流通入手,认识到供应链存在的必要性,从供应链的管理实际出发,认清供应链管理涉及的环节和因素,正确理解供应链管理的意义。

2.认清供应链管理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从产品生产和流通过程来看,供应链关系到产品能否顺利在上市并在市场上流通,对于产品本身而言具有重要作用。同时供应链管理的效果,则关系到商品的流通。因此,我们应结合供应链的概念,认清供应链管理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3.加深对供应链管理作用的理解

顾名思义,供应链管理就是利用现代化的管理手段,提高供应链的运行质量,使供应链能够在商品流通中发挥积极作用,满足商品流通的现实需要。为此,我们应从供应链的定义出发,加深对供应链管理作用的理解,满足供应链管理需要。

三、供应链管理对物流的重要作用

从供应链的概念来看,供应链与物流有着重要联系,供应链管理质量对物流也产生了重要影响,同时也对物流产生了重要作用,其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供应链管理对提高物流的整体效率具有重要作用

通过加强供应链管理,可以对商品的整个流通过程进行全面优化,可以缩短商品的流通路径,使商品能够采取最短的路径及最短的时间达到需方手里,极大的提高物流的整体效率,使物流的快速性得到凸显。在当前物流企业的发展中,运输效率是衡量物流企业的重要指标。从当前物流企业的发展来看,应用了供应链管理理论以后,物流企业在整体工作效率上有了明显提高。为此,我们应对供应链管理的作用有全面正确的认识。

2.供应链管理对促进物流快速健康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从社会发展来看,电子商务的发展带动了物流产业的快速发展,物流产业在新的机遇面前如何提高整体水平,实现快速健康发展,成为了物流企业的重要发展目标。基于这一现实需要,物流企业只有积极利用供应链管理这一有力手段,强化供应链流程的管理,使供应链管理成为物流企业的重要支撑,才能保证物流企业获得快速健康发展的局面。为此,我们应认识到供应链管理对物流企业的重要作用和影响,正确运用供应链管理这一有效手段。

3.供应链管理对提升物流行业整体效益具有重要作用

对于物流行业而言,周转链条越长,付出的成本就越大。因此,如何有效缩短物流链条,加快物资流动,成为提升物流行业整体效益的关键。基于这一现实需要,物流行业的发展与供应链管理实现了有效结合,供应链管理成为了推动物流行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对缩短物流链条,提高物流效率具有重要的现实作用。所以,我们伊奥认识到供应链管理对提升物流行业整体效益产生的重要作用,做好供应链管理手段的理解和运用。

4.供应链管理对创新物流发展模式具有重要作用

供应链管理手段的应用,改变了物流传统的发展模式,对物流行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保证了物流行业能够在激烈的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考虑到物流行业的发展需要,供应链管理手段的运用对创新物流发展模式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具体表现在对物流发展模式的创新。应用了供应链理论之后,物流发展模式得到了改变,从传统的粗放式发展向集约式方向发展,重视整体运输效率和效益的提高。

四、供应链管理对物流的重要意义

基于供应链管理对物流的重要作用,供应链管理在物流企业中得到应用成为了必然趋势。从这一点来看,供应链管理对物流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是物流管理中的一项重要手段。为此,我们应对供应链管理对物流的意义进行深入分析,加深对供应链管理的理解。目前来看,供应链管理对物流的重要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供应链管理是物流发展重要的支撑手段

从物流发展实际来看,供应链管理已经成为促进物流发展的重要手段,对物流发展形成了有力的支撑,保证了物流发展的整体效果,使物流发展走上健康快速的发展道路,满足物流发展需要。从这一点来看,供应链管理日益成为物流发展的重要支撑手段,对物流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保证了物流发展的持续性和有效性,使物流发展取得了积极效果。

2.供应链管理对物流企业降本增效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采用供应链管理,物流企业的货物流通过程得到了有效优化,物流企业的成本支出进一步减少,对物流企业的效益提升具有重要的促进。所以,对于供应链的理解,我们应重视供应链的作用,并将供应链管理作为物流企业的有效管理手段,使物流企业的经营管理取得积极效果,保证物流企业能够实现将本增效的目标,达到预期发展目标,满足物流企业的发展需要。

3.供应链管理对提升物流企业发展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经过对供应链概念的了解,以及物流企业对供应链管理手段的运用,供应链越来越成为物流企业发展的重要支撑手段,供应链对物流企业的发展质量产生的促进作用也得以全面显示。为此,我们应认识到供应链管理对提升物流企业发展质量的重要意义,在实际发展过程中,重点做好供应链的管理工作,使供应链成为满足物流企业发展需要的必要手段,促进物流企业的快速发展。

4.供应链管理对推动物流行业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从目前物流行业的发展来看,供应链管理作为重要的管理手段,对降低物流企业成本和提高物流企业整体效益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基于供应链管理的优点,供应链管理成为了推动物流行业进步的重要手段。为此,我们应对供应链管理的意义有足够的重视,应从物流行业的发展实际出发,重点做好供应链的管理工作,使供应链管理成为物流行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因素。

五、结论

从以上分析可知,供应链管理是物流发展的重要支撑手段,同时也是推动物流行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为此,我们应对供应链管理的概念有全面正确的认识,并认识到供应链管理对物流的重要作用和意义,提高供应链管理的实效性,达到推动物流发展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叶伟龙.供应链管理是为客户创造新的价值.中国储运.2011.08.

[2]陆军,胡雪梅.物流产业振兴与iSo28000:2007.认证技术.2010.01.

[3]张铭.供应链融资畅想.新理财.2011.07.

对供应链管理的认识篇3

关键词:供应链供应链管理企业品牌创建策略研究

供应链管理的基本内涵与企业品牌创建

供应链管理与传统纵向一体化以及横向一体化管理模式有着根本区别的现代企业管理模式,它适应了经济全球化和市场一体化的趋势,将企业竞争力的支点建立在以核心企业为中心、包括上下游供应商客户在内的所有供应链成员和相关主体上,依靠合理分工和优势互补原则来取得最大化的竞争优势和利益组合。据有关调查研究显示,欧美生产制造企业2005-2010年的经济效益和利润中平均每年有27.8%的比例来自供应链管理的应用和实施。

品牌建设是企业供应链管理模式下的核心内容之一,供应链管理使得传统模式下的品牌建设发生了重大变化,也提供了重大机遇,数据显示,供应链管理对于品牌建设的贡献率在2006-2010年期间平均以7.4%的幅度增加。基于供应链管理模式的品牌创建策略要求将品牌建设确立为供应链管理战略的有机组成部分,将品牌的创建和确认流程在供应链范围内进行科学配置和分工,打造统一的品牌文化认同以及利用电子商务对于分散在各个供应链环节上的品牌价值流程进行有效整合。

目前供应链管理模式下企业品牌创建策略分析

随着全球经济环境和市场竞争环境的变化,2005年以来我国企业在供应链管理模式下的品牌创建进行了积极的探索,数据显示2005-2009年期间制造企业在供应链管理模式下的品牌创建投入每年实现了11.3%的增长,其投入产出比也实现了年均8.3%的增长速率,品牌创建在制造企业经济效益中的贡献率也实现了年均7.5个百分点的增加。但由于我国企业实施供应链管理和对供应链管理模式下品牌创建的理解起步相对较晚,再加上其他原因,综合归纳来看其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未能将品牌创建策略上升到供应链发展战略有机组成部分的高度去关注

企业在供应链管理模式下尚未能将品牌创建策略上升到供应链发展战略有机组成部分的高度去关注,由于缺乏战略的确认使得无论在企业内部还是供应链范围内的相关环节和流程的协调和匹配程度相对较低,造成了实施过程困难和实施效果不佳的局面。据对2005-2010年期间357家实施供应链管理的企业的一份调查统计显示,将品牌创建策略确立为供应链战略管理一部分的企业数目仅为总数的32%,即使在这些企业当中它们在品牌创建业务上每年的投入增加幅度也不足5.8%,这和欧美企业的该项指标的11.5%的平均值相距甚远,另外,只有37.5%的企业围绕品牌创建战略进行了相关业务流程的优化和调整,而其覆盖的范围还不到企业整个业务范围内容的43.5%,企业在品牌创建上的投入产出比仅为欧美国家该期平均值的八分之一。种种迹象和数据表明这种趋势还有进一步扩大的可能。

(二)企业缺少供应链管理模式下对于品牌价值形成和确认流程的细分和识别

企业缺少供应链管理模式下对于品牌价值形成和确认流程的细分和识别,供应链范围内品牌价值创造的分工协作机制没有建立起来,使得供应链相关业务环节的品牌价值创造和增值能力不高。一份对2009年中国和欧美国家企业供应链管理模式下的品牌价值形成和确认流程细分和识别问题的对比研究表明,欧美国家上游供应商、中间核心企业、下游客户在品牌价值创造中的重要性权数之比为3∶4∶3,而我国国企的该项指标数值为1∶7∶2。这说明在我国的供应链管理模式下品牌价值形成和确认的流程中上游供应商和下游客户所占的贡献率过小,其作用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供应链模式下的基于劳动效率和整体最优的协同机制没有真正建立起来。除了相对比值上的差异,在绝对值的比较上,该期我国企业和欧美企业上游下游及核心企业的价值创造绝对额比值分别为1∶7.8、1∶14.2和1∶5.2。

(三)企业供应链管理模式下品牌创建活动中的品牌文化认同程度不高

企业供应链管理模式下品牌创建活动中的品牌文化认同程度不高,供应链成员之间在品牌价值、品牌所代表的理念、审美观念以及个性修养情感诉求等方面的理解和解读方式不同,共同的品牌文化根基薄弱。共同的品牌文化认同是供应链管理模式下企业进行品牌创建策略的基础和前提,目前我国企业供应链管理模式下对文化认同程度不高的表现及其原因主要有以下表现,一是上下游企业缺乏充分的信任机制,核心企业往往将其品牌文化的内涵及其实施视为商业机密的一部分而不愿意在供应链成员间进行推广;二是相关利益风险机制没有建立起来,数据显示目前品牌文化打造上75%的资金投入和资源投入由核心企业负担;三是供应链成员对于品牌文化的内涵和价值缺乏足够的认识,调查数据显示实施供应链管理的企业中仅有17.8%的企业认识到品牌文化是品牌创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四)各成员之间品牌价值创造流程和业务环节的整合缺乏有效的手段和力度

企业供应链管理模式下的各成员之间的品牌价值创造流程和业务环节的整合缺乏有效的手段和力度,电子商务特别是移动电子商务技术手段在实现品牌价值流程链接和整合中的应用和效果还有待提高。据2009年中国企业供应链管理协会的一份数据表明,我国供应链管理模式下的企业价值形成和确认环节的耦合系数为0.21,呈现出比较松散的弱关联状态,而该期日本企业的该项指标数值为0.63。此外,电子商务对于各品牌价值形成和创造环节的覆盖率仅为45%,也就是说有一多半的品牌价值创造环节处于游离状态或相对孤立状态,对于新兴出现的移动电子商务技术在供应链管理中的应用比例较少,2010年9月份的数据表明覆盖范围和比例不足10%。

基于供应链管理的企业品牌创建策略

根据供应链管理基本内涵及其对于企业品牌创建意义和要求的阐述,在分析了目前企业在供应链管理模式下品牌创建策略基本现状、存在问题及其原因的基础上,参考供应链管理和品牌创建的相关理论和知识,借鉴欧美发达国家的成功做法和先进经验,文章就我国供应链管理模式下企业品牌创建提出如下的建议和对策:

第一,企业应该将品牌创建策略确立为供应链管理战略的一个组成部分,同时加强战略的执行力度,对于相关业务环节和流程进行重新优化调整以提高其匹配程度。品牌创建策略是供应链管理模式下提升整个供应链上企业价值和竞争能力的重要途径,研究数据表明未来10年内品牌创建所形成的价值将是供应链管理的最大驱动力量,其在企业经济效益中的贡献率将有望达到35%以上,为此就必须从战略上确立品牌创建策略的地位,并以此为中心进行相关业务和流程环节的调整和优化重组,供应链各相关主体都应该保持必要的资金投入和资源匹配来确保品牌创建策略的可持续发展,以此来规范和指导供应链各相关主体的行为和动机模式。

第二,企业应该对供应链管理模式下的品牌价值形成和确认的相关环节和流程细节进行具体分析,探索和研究其相关数学模型和价值判断曲线,根据供应链成员的资源禀赋和效率优势进行相关业务和环节的最优化配置和分工,实现整体协作的效益最大化。供应链管理模式下的品牌价值形成机制和确认过程不同于传统的品牌价值形成过程,价值的形成和确认超出了单个企业的范畴,更多的上下游企业主体和职能环节被纳入了进来,这一方面有利于品牌价值的增值,同时也给品牌价值的管理提出了挑战。为此就应该对供应链模式下品牌价值的形成确认过程进行具体的研究,搞清楚各环节的数学关系和模型,找出他们的相关系数和曲线特征,并以此为基础在供应链成员之间按照资源禀赋和效率优势进行合理配置和分工来实现品牌价值增值最大化。

第三,企业应该将供应链管理模式下的品牌文化认同和品牌文化标准在供应链范围内进行系统化标准化的普及和推行,通过这种对品牌文化的一致认识和解读来营造品牌创建的文化氛围和塑造供应链范围内的人力资源的共同的价值观念和心理素质。供应链范围的统一的品牌文化认同是品牌创建策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供应链成员在品牌创建过程中相关行为规范和准则遵守的重要保障,也是应对企业品牌创建策略实施中供应链成员之间的短期利益博弈行为和机会主义倾向的有效手段。为此,要在供应链范围内就品牌价值和核心利益以及相关的品牌标识、包装、物流、仓储及销售等环节进行统一的部署和规划,以使内在的品牌文化外在化和形象化,便于内部和社会公众及目标客户群的解读和认识深化,从而塑造它们对于企业品牌文化认同的心里素质和价值观念。

第四,企业应该利用电子商务信息技术特别是移动电子商务技术将相对分散在供应链各成员或各职能部分的品牌价值创造流程和环节有机地整合起来,提高其业务协同程度和价值创造过程的效率。电子商务特别是移动电子商务技术给供应链管理模式下的品牌创建问题提供了低成本高效运作的便利,多变的市场需求和复杂的市场环境以及空间相对分散的品牌价值创造流程和环节都使得电子商务技术在供应链管理模式下的品牌创建应用实践中显得非常重要。为此需要调查研究传统供应链管理下的品牌价值形成和确认过程如何向电子商务条件下的供应链管理中价值创造模式的转移和嫁接,以品牌价值增值和品牌价值效益最大化为目标,制定具体可执行的电子商务供应链管理下品牌创建的模式和策略。

结论

现代企业之间的竞争从单个企业之间的角逐向以核心企业为主体囊括上下游企业在内的供应链整体竞争转变,品牌创建成为提升和加强供应链管理的主要内容。根据目前供应链管理模式下企业品牌创建策略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和阐述,本文从下面几个方面提出了解决此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即将品牌创建策略确立为供应链管理战略的一个组成部分,根据供应链品牌价值创造和确认流程的具体细分在供应链范围内进行科学的配置和优化,营造和建立品牌创建所必须的供应链范围内的统一的品牌文化及其解读模式,以及利用电子商务特别是移动电子商务信息技术加强供应链的品牌价值创造流程的整合力度。希望能够为供应链管理模式下的企业品牌建设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

参考文献:

1.周欢,黄立平,詹锦川,朱轶锋.基于供应链管理的农产品安全监控信息平台[J].安徽农业科学,2005(6)

2.沈吉仁,肖孝德.物流企业成本控制初探[J].北方交通大学学报,2001(5)

3.李涛,冯允成,陈翔.供应链和eRp在电子商务模拟教学系统中的应用[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

4.肖剑,吴瑞新,姚奕.企业品牌价值刍议[J].商场现代化,2006(17)

5.刘春梅.论企业的品牌价值与品牌运作[J].淮海工学院学报,2000(S1)

6.崔健.品牌文化的价值和构建途径[J].现代企业,2006(5)

对供应链管理的认识篇4

一、绿色供应链管理的基本概念

(一)绿色供应链管理的基本思想。供应链管理理论已提出20多年,关于供应链的定义在不同时期也有着不同的内涵。早期的观点认为供应链是制造企业中的一个内部过程,概念仅局限于企业的内部操作层上,注重企业的自身资源利用。后来供应链的概念注重了与其他企业的联系,注重了供应链的外部环境,认为它应是个“通过链中不同企业的制造、组装、分销、零售等过程将原材料转换成产品,再到最终用户的转换过程”。而到了最近,供应链的概念更加注重围绕核心企业的网链关系,如核心企业与供应商、供应商的供应商乃至与一切前向的关系,与用户、用户的用户及一切后向的关系。绿色供应链是在此基础上综合考虑环境的影响,其目的是使产品从原料获取、加工、包装、存储、运输、使用到报废处理的整个过程中,注重对环境的保护,从而促进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绿色供应链管理又称环境意识供应链管理,是在整个供应链上综合考虑企业效益与资源效率的现代化企业战略管理,是一种保证企业经营和自然环境平衡可持续发展的管理模式。绿色供应链管理以绿色制造理论和供应链管理技术为基础,通过绿色设计、绿色采购、绿色生产、绿色物流、绿色营销、绿色消费等管理手段,生产出绿色产品,使供应商、制造商、销售商和消费者形成利益共同体,在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同时,使企业供应链在运作环节中对资源利用率最大,自然环境负面影响最小。

(二)绿色供应链管理的主要内容。绿色供应链管理包括从产品设计到最终回收的全过程。主要内容:绿色设计、绿色材料、绿色供应过程、绿色生产、绿色销售、包装、运输和使用和产品废弃阶段的处理。

二、我国企业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企业领导人思想认识与观念模糊。在物流、供应链、绿色供应链等观念上,我国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着较大的差距,一方面,领导和政府的观念仍未转变,绿色供应链的思想还没确立,政策决策部门难以制定出绿色供应链管理整体发展策略;有些企业虽然制定了企业内部绿色供应链的发展规划,但对绿色供应链管理缺乏发展的前瞻性,对于如何事项绿色供应链管理还是没底。

(二)企业对于绿色供应链投入的成本不高。企业对于绿色供应链投入的成本包括人力成本、资产成本、信息成本以及物流成本,并且在绿色供应链中,各个成员企业还必须考虑供应链的社会成本。但是目前绿色供应过程等基础设施建设上均存在投入不足的问题,基础设施的绿色化水平落后,技术水平和信息化水平不高,不能优化调度和有效配置各项资源,对新技术的应用也不够充分。绿色供应链管理对各环节综合水平不高,这是目前我国企业普遍存在的问题。

(三)企业物流管理方面的问题。在绿色供应链中,由于逆向物流的引入,物流形成了闭环,用户使用过的产品经过逆向物流再次进入了供应链系统。由于逆向物流的发生时间、地点和数量难以事先确定,而且其发生的地点分散、无序,所以不能集中一次向上游移动的特点。因此对于逆向物流与正向物流的协调管理是绿色供应链管理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四)企业对于环境管理缺乏有效协调。绿色供应链管理突出强调供应链的环境属性,如何确保供应链系统的环境属性是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所面临的一个问题。这就要求一方面供应链的每个角色内部必须实施有效地环境管理,确保产品在生命周期的每一个阶段的环境影响和资源消耗得到有效控制;另一方面,要对整个供应链的环境管理进行协调,在供应链系统环境信息共享的基础上,使供应链的物流向着环境影响最小、资源消耗最少的方向流动,但这两方面在实践中较难做到两者兼顾、有效协调。

三、我国企业发展绿色供应链管理的对策

由于企业的情况千差万别,绿色供应链管理的模式也是多种多样,因此企业在决定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时,应仔细分析自身的状况,要从承载能力和实际出发,既能解决企业急需的问题,又能以较快见效的环节作为突破口,明确认识实施目标,确保成功。

(一)确立企业绿色供应链管理的战略地位,加强企业内部的绿色管理。首先,企业要着眼于长远利益,以企业绿色供应链构建为出发点,引导企业的重大决策转向绿色供应链管理导向;其次,要求企业部门在考虑环境优化问题时,不应把眼光仅放在本部门,而应该明确本部门在绿色供应链中的位置,使本部门的行为符合整体环境价值最大化的要求;最后,强化企业领导和员工的环境意识,企业高层领导转变观念,积极地把经济目标、环境目标和社会目标恰如其分地同供应链联系在一起考虑,通过学习和培训,提高企业各个层次员工的环境认识,要求企业每个员工都认识到绿色供应链管理为社会和企业所带来的长期回报,使树立企业“绿色形象”、创“绿色品牌”成为每个员工的自觉行为。

(二)主要利益相关者的支持。绿色供应链管理作为一种战略管理,企业股东和高层管理者对绿色供应链管理的理解和支持关系到这种战略性管理的成败。绿色供应链管理的标兵企业都把自己定位为绿色供应链管理的领导者,他们不仅制定自身标准高于有关法律规定的节约资源、减少废物、避免污染、绿色设计等目标,而且还积极提高整条供应链乃至整个行业的环保水品。

(三)加强供应商的环境管理。供应商的选择和评价原来是通过包括技术水平、产品质量、生产能力、价格、地理位置、可靠性、售后服务、供货期和柔性等指标加以考核和管理,而现在绿色供应过程对供应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确立绿色供应商有限采购的机制。首先,要根据制造商本身的资源与能力、战略目标对评价指标加以适当调整,设置的指标要能充分反映制造商的战略意图;其次,强调供应商与制造商在企业文化与经营理念上对环境保护的认同,这是实现供应链成员间战略伙伴关系形成的基础;再次,供应链成员具有可持续的竞争力与创新能力。最后,在供应商之间具有可比性,这样有利于在多个潜在的供应商之间择优比较。

(四)加强绿色观念的宣传推广,培养消费者的环保意识。要从我国人均资源占有水平低、资源负荷重、压力大的角度出发,充分认识绿色消费对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发展绿色消费可以从消费终端减少消费行为对环境的破坏,遏制生产者粗放式的经营,从而有利于实现我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目标。同时,发展绿色消费不仅可以从优质无污染的消费对象来改善人们的消费质量和身体健康,而且在消费过程中通过观念的转化、行为的转变,提高广大群众对环保、绿色消费与可持续发展的认识。

对供应链管理的认识篇5

摘要阐述中小企业实施供应链管理面临的问题,分析中小企业实施供应链管理的现状及其面临的情况,提出中小企业必须从内外部出发进行改善和对策建议。

关键词中小企业供应链管理企业竞争力

我们谈供应链管理,很多人以为是大企业的事与中小企业无关,但我认为中小企业更需要供应链管理。

面对日益激烈的竞争环境,现代企业之间的竞争,已不再是单纯的企业与企业间的竞争,而是一个企业集群对另一个企业集群的竞争,或者说,是企业供应链之间的竞争,因此供应链管理水平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到企业的未来。特别是中小企业可通过推进供应链管理,调和总成本最低化,客户服务最优化,总库存最优化、总周期时间最短化等目标之间的冲突,实现供应链效益最大化。目前,中小企业要推进供应链管理,普遍存在很多急需解决的问题:

一、观念落后,缺乏实施供应链管理的战略意识

目前许多企业供应链管理认识不够深入,供应链管理的重要性还相对认识不足,供应链管理的意识不强。使得供应链管理普遍表现出极不稳定的特征,供应链成员之间难以形成真正的价值链,合作仅存在一种松散的联系,供应链管理整体上缺乏有效的协同和约束机制,难以形成稳定的供应链管理机制。

二、物流运作难以满足供应链需求

物流是供应链管理高效运作的关键之一,而我国物流市场成熟度偏低,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物流的畅通。对于自营物流的中小企业,不同的自建标准在企业沟通合作时设置了巨大的阻碍。另有部分中小企业选择将物流业务外包,但由于当前我国物流供应商的整体服务水平较低,不少企业总在选换新的物流供应商。

三、成本偏高、资金周转率低、订单响应不及时

完善的供应链体系中有较强的成本控制和资金回收能力。中小企业供应链的存货过于分散而且整体规模偏大,这不仅造成了较高的仓储成本,更意味着低效率的资金周转。另外,将近半数的中小企业订单准备时间需要15天以上,有的甚至需要30天以上。平均两周的订单响应时间说明了企业供应链的反应能力低,过高的库存水平和成本,会影响企业竞争力提升。

四、信息化水平影响信息共享实现

供应链的一体化运作需要以信息系统建设、信息平台搭建为前提,通过配置相应的信息技术来整合资源,优化供应链管理。但由于受管理理念、资金等诸多因素的限制,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总体水平偏低,这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信息共享。。

而且,中小企业与大企业相比,一般还存在以下几个特点:首先是大部分企业尚处于创业及发展阶段,还需要取得客户的认可;其次产量不是很大,在价格话语权上和选择供应商方面处于弱势;第三组织架构不完善,很多都是家族企业,内部关系复杂;第四老板的运营知识不够,很不应发生的问题也在发生,比如大批的发错货;第五抗风险能力弱,一次大的失误就可能令企业关门。

为了更好的实施供应链管理,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和特点,中小企业应该如何对策?如何做?可采取如下措施。

一、重新认识供应链管理。供应链管理作为一种新的的管理模式,实施中最主要的障碍来自各企业传统思想观念的阻力,思想观念的转变和更新是成功实施供应链管理的前提。企业要建立协作意识,建立以合作谋求供应链全体成员共赢,必须把自己融入到供应链中,依托供应链合作伙伴的合作优势来参与国际竞争。

二、提高学习能力,加快人才队伍的建设。人才是成功实施供应链管理的关键因素,中小企业必须加快人才队伍的建设,采用引进来、送出去、加强对在职员工的培训等方式,形成一支既熟悉企业的生产工艺技术和企业管理知识、又懂得计算机知识和实务操作的人才队伍,以满足企业对进行供应链管理人才的需求。因此中小企业必须将自身建成一个具有创新能力、能适应现代供应链管理的学习型组织。

三、打造自身的核心竞争能力。核心能力是企业开发独特产品,发展独特技术和发明独特营销的能力,一般指以企业的核心技术能力为基础,通过企业战略决策、生产制造、市场营销等的交互作用而获得的使企业保持持续竞争优势的能力。

四、重新梳理业务流程和组织结构。业务流程重组作为强化企业管理、提高企业整体水平和竞争能力的一种新的管理理念,其核心就是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加强过程控制,要不断地对原有的业务流程进行根本性再思考和彻底性再设计,从而适应市场竞争的需要。

五、加快信息化建设。实施供应链管理的实质是通过企业间的互补实现快速开发和制造产品,满足市场多样化、个性化需求。要达到这个目的,须有现代信息通讯技术的支持。因此,中小企业应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促进信息在供应链各成员之间的共享。

同时,中小企业应当尽量减少不同文化方面的冲突、摩擦,彼此之间要注意加强沟通、相互学习、做到逐步兼容、形成统一的核心价值观和行为规范,来提高整个供应链的运作水平,同时树立共赢和全局观念。

参考文献:

[1]骆温平等.物流与供应链管理[m].电子工业出版社,2003.

对供应链管理的认识篇6

关键词:知识链;知识链模型;研究现状

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引起了管理环境剧烈动荡,市场的不确定性加大,为及时捕捉市场机会,把握技术变化趋势,以“知识流、价值流”为核心的知识链管理运作方式成为管理的趋势。知识链的适时出现解决了知识管理理论过于抽象和空洞的问题,使知识管理成为具有可操作性的理论依据。而知识链模型作为知识链概念由理论向实践过渡所产生的形象性事物,也引起了学术界研究者的注意。

1 知识链与知识链模型

“知识链”(knowledge-chain)的研究源于供应链管理的先进思想。在供应链成功应用到制造业之后,人们想到是否可以把这种以物流为主集成化、系统化思想,应用到基于知识流的产学研合作上,形成一种系统、集成的知识供应链,以促进知识的快速转化、应用、增值和创新。基于这种考虑,学术界学者分别从宏观、中观、微观不同角度对知识链给出了定义:宏观层面的定义认为它是国家的创新体系,中观层面的定义认为它是对供应链相关企业资源进行的知识整合;微观层面的定义认为它以顾客为中心,满足知识的供需平衡。

知识链模型是知识链定义由理论向实践过渡所产生的形象性的事物。知识链模型的构成机理是“知识流”从企业外部进入企业内部,企业成员进行知识获得、知识选择、知识生成、知识内化、知识外化的过程。鉴于知识链定义的广泛性,不同的学者探讨、推出了基于自身学识的模型,它们在研究视角、特性等方面也不大相同。基于研究者不同视角,我们可以把众多的知识链模型分为3个大类:(1)基于企业个体视角的知识链模型;(2)基于供应链视角的知识链模型;(3)基于区域网络视角的知识链模型。同时,也有学者尝试从其他学科出发构建知识链模型.比如张志亮等从相图理论构建的知识链集成模型。

2 知识链模型研究

2.1 基于企业个体视角的知识链模型

较早提出知识链模型的是美国学者C.w.Hol-sapple和m.Singh,他们认为知识链是组织知识和核心竞争力相联系的桥梁,并在借鉴波特的价值链模型的基础上,构建出如下的知识链模型(见图1)。

该模型由主要活动功能和辅助活动功能组成,主要活动功能由知识获得、知识选择、知识生成、知识内化、知识外化5个阶段组成;辅助活动功能由领导、合作、控制、测量4个层次组成。该模型表明了知识链的“产出”是各个阶段的知识“学习”活动的结果。而这一产出就形成企业的竞争能力。

在Holsapple和m.Singh研究基础上,清华大学刘冀生教授基于该知识链模型缺乏环境适应性和动态性的考虑,提出了改进的知识链模型(见图2)。此知识链模型增加了外部环境,改进了与外部环境之间的反馈,较好地反映了企业核心竞争力和知识的本质联系,在知识和竞争能力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

徐建锁、王正欧在总结美国学者C.w.Holsapple和m.Singh的知识链模型和刘冀生教授的改进的知识链模型的优、缺点后,针对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所应该采用的不同知识管理方式,对知识链模型进行了深层次的改进(见图3)。改进后的知识链模型,体现了知识在企业内部和外部的双循环过程。另外。模型中还加入了用户这一环节,更加突出了知识在企业和用户之间的流动,也即知识的反馈过程。把知识有效地贯穿于外部环境、企业、用户之间,是一个较为完整的知识链。它突出了支撑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知识创新的重要性,启示我们企业的知识链是以知识创新活动的知识流为中心的。而不是以物流活动为中心的知识链。

2.2 基于供应链视角的知识链模型

徐建锁、王正欧等人的知识链模型引入了用户这一关键环节,体现了知识在企业内部和外部的双循环过程。但该模型不能很好地应用于供应链,也未能反映供应链中知识流动的网状特征、双向循环流动性、知识活动的多元价值增值性以及知识链的技术依赖性。在继承以上模型优点的基础上,刘勇军和聂规划提出了面向供应链的知识链模型(见图4)。在该模型中,知识在供应链中的传播和扩散具有“两维性”,包括纵向和横向两个方面:从纵向来看,同一层次主体内的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可以相互转化;从横向来看,供应链知识在不同层次的主体之间进行传播和扩散,其方向具有不可逆性,规模呈不断放大的趋势。

刘思峰、施琴芬则把物料供应链过程与知识创新过程联系起来,建立了一个知识链模型(见图5)。他们认为:知识创新的过程实质,即是包括知识的创造、转移和应用3个阶段的一种知识流动过程。在知识创造阶段,知识供应链管理工作主要是建立好企业知识库这个创新平台。知识的来源有企业内部结构化、非结构化知识和外部知识两个方面。在知识的转移阶段,最终形成新的生产技术,这是知识链上最关键的环节。在知识的应用阶段,生产制造出知识的载体―一产品,经过分析,最终流向用户手中,在顾客需要得到满足的同时,企业的知识创新的到了回报。

对于这个问题,蔡翔、严宗光等也有研究,他们把知识在知识链上的流动分为知识的积累、知识的创新和知识的转移、经济化3个阶段,且把知识的流动与物料供应链工程连接在一起,这与刘思峰等作者的研究具有一致性。李瑁、汪应洛和孙林岩则从供需关系角度建立了一种知识供应网络,分析了制造业知识供应链中结点内部的5种知识活动,即知识获取、知识选择、知识产生、知识内部化及知识外部化。

2.3 基于区域网络视角的知识链模型

企业是一条知识创新的知识链,一个企业可以参与多条知识创新的知识链,因而不同知识创新的知识链之间存在交叉,当一个企业和其他的企业建立一种知识创新联合体时,一个知识创新联盟就形成了。同时王平等学者认为知识链不仅是不同企业主体之间的知识的扩散和转移,而且包括企业主体内部的知识捕获、选择、组织和创新的过程。因此,知识链是基于知识流在不同企业主体间及企业内部的转移与扩散而实现知识的捕获、选择、组织和创新的具有增值功能的网链结构模式。

吴冰和刘仲英继承了以上的观点。把知识链看成一个创新的网络。他们指出单个供应链成员不可能存在于任何一个网络之外,必须不断地寻求外部知识资源,通过创新主体之间的协同创新网络.协调知识创新活动,因此他提出了基于供应链协同的知识创新网络(见图6)。这一知识创新网络体现了来自

不同资源和领域的知识跨越空间和时间的整合,有效地弥补了核心组织自身知识的不足,克服了知识供应主体与知识使用主体之间存在的知识缺口。

、李爱平在《技术创新和知识供应链》一文中提出应该借鉴物料供应链管理的经验建立知识链,实现产学研的真正联合,建立了产学研联合的知识链管理模型(见图7)。知识链模型描述了采用供应链管理原则后所产生的巨大变化和改进,主要有技术创新是产学研联合的产物,是一个具有反馈的知识流闭环回路,是一个集成的系统。

2.4 其他知识链模型

同时,我们也发现有学者尝试从其他视角研究知识链模型,比如宋建元、张钢从知识链活动的过程出发构建的知识链过程模型、张志亮等从相图理论构建的知识链集成模型等。

宋建元、张钢将企业的知识链分成四类活动,即知识获取、知识选择、知识创造和知识内化,通过互相依存的这4类活动,企业逐步实现从个体知识向群体知识、组织知识的扩展,并形成持续竞争优势的组织能力,从而使知识实现不断增值(见图8)。

张志亮等利用系统科学中的相图理论,从系统的角度,对企业知识链进行研究。利用相图基本原理和特性,把知识链内容同相图的各组成因素相匹配,构建或再造知识链,并找出链中各业务活动的基本特征。他们认为企业知识链就是围绕企业竞争优势,设计知识流,将知识的贡献、发散、学习和存储等环节有机地统一,不断使企业的智产增值的集成化知识管理过程(见图9)。

苏海、蒋祖华、梁军等人提出了网络环境下基于知识地图的知识链模型(见图10)。知识地图是在网络环境下对分散的各类知识资源进行标记,并以可视化方式来支持知识链的各个活动。但当前的网络技术由于缺乏对知识语义的处理能办,使知识地图的自动生成较为困难。需要知识管理专家承担更多的工作。而知识网格为知识资源之间赋予了更丰富的语义关系,使知识索引的自动化生成成为可能,能有力推动知识地图系统的实用化进程。

除此之外,国外学者C0hen和Levinthal从知识链的2个要素:意识和反应,以及企业的外部意识、企业的内部意识、企业的内部反应、企业的外部反应4个紧密联系的阶段的角度建立的知识链模型也是值得一提。西安交通大学魏斌指出:知识链并非是以以往模型所暗示的线性形式发生。其往往以非正式的、非预计的方式发生。企业中存在由多条链条组成的知识网络,这些链条可被分为4种模式:搜索链模式、吸收链模式、激活链模式和辐射链模式。4条知识链均由资源、活动、过程、产出和价值体系构成。

3 结束语

作为知识链概念形象化事物的知识链模型,伴随着知识链的研究也日渐深入。目前有关知识链模型的研究呈现出以下特点。

(1)基于不同的研究视角我们将知识链模型分为3个层次:基于企业个体视角的知识链模型:基于供应链视角的知识链模型;基于区域网络视角的知识链模型。尽管三者的研究出发点有所不同。但是我们发现他们的起点均源于C.w.Holsapple和m.Singh的知识链模型。几乎所有的国内外知识链模型的研究思想都没有脱离C.w.Holsapple知识链的基本思想,大多数都是尝试性的改进。

对供应链管理的认识篇7

【关键词】供应链成本管理;一体化机制;信任与合作机制;信息共享机制;考核与激励机制

一、供应链与供应链成本

(一)供应链

纪作哲(2002)认为,供应链是围绕核心企业,通过对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控制,从采购原材料开始,制成中间产品以及最终产品,最后由销售网络把产品送到消费者手中的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直到最终用户连成的一个整体的功能网络结构模式。范歆(2006)认为,供应链是指从最初供应商的原材料生产到最终形成产品并送达顾客手中的整个过程。丁庭选、郭玲玲(2007)认为,供应链是指从供应商的供应商到顾客的顾客所组成的网络系统,其功能在于获取材料、生产产品,并把产品送达最终顾客。

综合上述定义,可以将供应链的定义简要描述为:由一个核心企业以及许多加盟的节点企业组成的,从原材料供应商到最终顾客的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网链结构模式。

(二)供应链成本

纪作哲(2001)认为,供应链成本包括所发生的一切物料成本、劳动成本、运输成本、设备成本和其他变动成本。www.133229.com刘刚(2004)认为,在供应链上生产和提供有关服务,开展各项活动等所占用和消耗的活劳动和物化劳动的货币表现就是供应链成本,也称供应链费用。桂良军(2006)则认为,供应链成本是供应链网链中,从原材料供应商到最终消费者整个供应链上发生的活劳动和物化劳动的货币表现,既包括有形的成本也包括无形的成本。

由此可见,供应链成本就是从原材料供应商到最终顾客的物流、信息流、资金流所发生的各种成本。

二、供应链成本管理存在的问题

供应链成本管理主要是指对整个供应链所发生的各种成本进行管理。整个供应链所发生的各种成本主要包括供应链设计和构建成本、运输和配送成本、库存成本、产品的生产成本、售后服务成本(丁庭选、郭玲玲,2007)。供应链成本管理注重企业之间的整合与合作,将整个供应链视为一个协同合作的整体。供应链成本管理在实践中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一)供应链成本控制观念薄弱

供应链成本管理的研究已经有30多年的历史,但由于理论的不完善和实践经验的不足,所以尽管有的企业已经在实施供应链成本管理,但是对成本管理和控制并没有制定系统的制度。而且,多数员工都还存在着错误观念,认为成本仅仅是个别部门,个别人的事,没有对成本管理和成本控制足够重视。同时,因为没有足够的已经成功实施供应链成本管理的企业案例进行参考,所以企业管理者对供应链成本管理的具体实施还存在一定的盲目性,也没有对全体员工进行成本文化的培训和教育,让员工认识供应链成本管理的重要性,以及降低企业成本的潜力是无穷的。所以,导致多数企业成本管理的思想依然单纯的停留在传统成本管理的基础上,只想最大限度的减少支出,降低成本,而忽视了其他方面如产品质量的提高和产品款式与包装的改进等。可见,只有经过不断的实践和摸索,企业才能开辟出一条属于自己的供应链成本管理之路,真正达到降低供应链总成本,实现企业利润的目的。

(二)供应链节点企业尚未形成协同合作的一体化机制

为了使供应链的总成本趋于下降,供应链管理中的物流资源配送是实行共享的,但是,企业间物流管理往往存在着此消彼长的现象,其中一部分原因可能是由于供应链各节点企业自身因素导致的,但是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由于各节点企业之间没有实现资源的完全整合,未达到资源共享,也没有专门的机构针对上述问题进行公平、公正的协调与解决。长此以往,就会影响供应链成本管理有序的良性运行。

(三)供应链合作伙伴之间缺乏必要的信任

供应链中的企业都是独立的个体,企业间往往存在利益分配的矛盾。所以企业间的相互信任与合作是推动供应链有序运行的基础。然而,因为利益矛盾的存在,目前企业还没有达到真正的相互信任。所以,为了相互合作,供应链中的企业都是借助具有法律效力的合同来实现的。同时,合作伙伴的选择也是目前供应链企业存在的难题,如何选择合作伙伴,该选择什么样的合作伙伴等问题还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企业也尚未针对上述问题制定出合适的标准。

(四)供应链管理环节容易出现信息失真

由于合作伙伴之间的不信任,就会导致信息失真,它们往往不会将所获得的真实信息全部传达给其他合作伙伴。例如,在采购过程中,采购方处于有利地位,其往往会截留部分需求信息,人为地设置沟通障碍,而供应商也会隐瞒部分信息,双方都限制了有效的信息沟通,结果就会导致信息不对称,信息不对称带来的后果就是双方成本的增加。可见,信息共享对于供应链合作伙伴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五)缺乏合理的绩效与激励措施,利润分配不均

供应链中的企业都是独立的个体,企业间往往存在利益分配的矛盾。信息共享会带来额外的利润,而额外利润的增加主要体现在核心企业。各成员企业会担心核心企业滥用信息而占有额外利润,导致利润分配不均。但是,利润分配不均主要是由于企业缺乏合理的绩效考核与激励机制。目前的供应链企业恰恰忽视了这一点,在成本管理的过程中没有考虑运用一定的手段和方法对合作伙伴以及企业内部员工进行绩效考核与激励。

三、加强供应链成本管理的对策

(一)培养成本控制的文化意识

首先,要组织企业管理者对供应链成本管理理论进行系统的学习和了解,并向已经实施供应链成本管理的企业借鉴成功的经验及汲取失败的教训。其次,要培养员工的成本文化意识,要将成本控制理念作为企业文化的一部分,并且对全体员工进行培训,使他们充分认识到成本文化的重要性。同时,还要要求供应链上的每个节点企业做到自觉控制供应链成本。只有这样才能达到降低供应链总成本的目的。另外,企业在进行供应链成本管理的过程中还应该注意以下两点:一是充分认识到企业内部的各项活动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联系的,只有把这些活动有机的组织起来,才能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二是企业在供应链中不是孤立存在的,每个节点企业只是整个供应链体系中的一部分,一个环节,要将各个节点企业有机的联系起来,互相信任与合作,才能发挥供应链成本管理的优势,最大限度的降低供应链总成本。

(二)建立横向一体化机制

由于经济全球化的迅速发展,跨国企业竞争实力日益壮大,企业的纵向扩展能力不再为企业增强竞争力,反而使企业分散有限的资源,不能形成企业的优势业务和核心竞争力。资源的横向集成,强调集成外部相关企业的资源,形成强强联合、优势互补的战略联盟,结成利益共同体参与市场竞争,使每个企业都发挥各自的优势,在价值增值链上达到多赢互惠的效果。在保证服务质量、保证客户满意度的同时降低企业的成本,提升了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横向一体化要求企业:

1.资源整合

在供应链成本管理中,对各节点企业实行资源共享,能使供应链总成本趋于下降。实现资源整合,需要从顾客反馈以及市场调研开始,一直到开发生产产品服务并接至顾客手中,链上的各节点企业应将自有资源与其他企业进行整合,从生产流通环节上降低成本。

2.组织构建必须匹配

供应链成本管理的前提是关系管理,只有处理好成员间的关系,对各节点企业及其生产环节进行整合,建立良好的合作机制,才能实现成本的有效控制。供应链成本管理是各节点企业以协同合作的方式共同参与的,只是各企业参与的程度有所不同,核心企业要承担主要管理工作,并组织整个供应链的成本管理,从属企业则是参与管理,承担其份内的成本管理活动。而要管理好核心企业与其从属企业如上游供应商与下游分销商或客户的关系,传统的企业组织结构已不能满足要求。所以,在供应链中,专门设置一个与链上成员企业进行联系的组织机构已成为必要。这种与供应链匹配的机构必须履行以下职能:(1)维护成员间的关系,降低交易成本;(2)获取信息,同时进行信息交换,减少不必要的活动和业务开支。

3.成本管理方法的集成运用

供应链成本管理的横向一体化机制不但要求实现企业资源的整合、各节点企业的协同管理,还要求对成本管理的方法进行整合。不能只是单独在某个节点企业或者某个生产环节使用某种成本管理方法,而是将所有能运用于供应链成本管理的方法综合起来,形成一个新的统一体。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这些成本管理方法的作用,从而提高供应链整体效益。

(三)建立信任与合作机制

供应链的本质是将各节点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进行整合,所以,合作是供应链正常运行的基础,是供应链管理的核心。而信任是合作的基础,有合作的地方都需要信任。换句话说,信任可以促进供应链伙伴间的合作,减少供应链的交易成本,提高它快速反应的能力。但是,企业中的人际关系管理通常被认为是供应链管理中最困难的部分,因为供应链中参与的企业都是独立的利益主体,往往存在利益分配的矛盾。合作的难度超过了单个企业内部各部门之间的合作。所以,成功的供应链管理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就是供应链伙伴之间的信任关系。要想加强供应链企业间的信任,达到合作的目的,就要慎重选择合作伙伴,因为好的合作伙伴是加强供应链成本管理的重要基础。同时还要强化合作竞争观念,共担风险、责任与成本,共享成果与利益,形成良好的竞争合作关系。

(四)建立信息共享机制

信息共享是供应链成本管理的基础,供应链的协调运行需要建立在各个节点企业的高质量的信息传递和共享的基础之上。信息共享能使供应链上的所有成员企业更好地制定生产、销售和库存等计划,能使目标成本法顺利实施,并且使得企业在降低成本的同时能提高最终用户的满意度并达到促进供应链各成员间的相互信任的目的。另外,通过信息的获取,能使企业对已经获得的关于企业自身的信息进行集成和整合,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企业内部的不确定性。可见,信息共享对供应链成本管理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供应链各节点企业要想提高顾客满意度的同时降低供应链成本,就必须要获得充分的信息共享。

(五)建立绩效考核与激励机制

对供应链成本管理进行一系列的制度设计与流程重组之后,还应该建立相应的考核与激励机制,使得之前的措施得以有效实施。供应链成本管理的组织机构要建立绩效评价指标,并制定考核标准来评价各节点企业的运营绩效以及节点企业本身的运营绩效对上下游节点企业或整个供应链产生的影响。考核要以顾客满意度和成本控制指标为衡量标准。对顾客满意度的衡量主要包括质量、价格、及时性等。如合格率、退货率、投诉率等都是考核的内容。对成本指标的考核主要是将目标成本与实际成本进行比较,分析目标成本的完成情况和改进情况等。经过考核之后,按照考核结果评定各节点企业对整个供应链贡献的大小,并依据其制定合理的分配标准进行利润分配。以此来改善利润分配不均的问题。

激励机制包括企业内部员工的激励及各成员企业的激励两个方面。企业内部员工的激励可以通过以下措施来完成:及时关注员工的工作表现并对其进行评价,制定与员工相适应的培训与学习计划,给员工自我提升的空间和机会,制定奖惩机制和薪酬机制,还有休假和保健计划等。当然,与成本控制相关的激励措施应该更加突出,以此达到通过激励增强员工成本意识的目的。对各成员企业的激励可以采取以下措施:组织机构要确保制定的考核标准与分配标准的合理性,并根据分配标准对利润进行合理分配;做到时时听取各节点企业的意见,对绩效考核与激励机制进行补充、修改;核心企业要与从属企业保持良好的沟通,从属企业也要经常关注上下游合作方的运行状况;保证各节点企业保持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减少由于信息不对称带来的相互猜忌和争执,使成员企业在一个好的供应链环境下愉快合作。

【参考文献】

[1]纪作哲.供应链成本管理:利润增长的新源泉[j].商业研究,2002,(1).p72.

[2]范歆.论供应链成本管理[j].成人高等教育学刊,2006,(1).p33-36.

[3]丁庭选,郭玲玲.现代企业成本管理研究[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7,(9).p14.

[4]纪作哲.浅议供应链成本管理[j].吉林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1,(4).p44.

[5]刘刚.供应链管理[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10).p262.

[6]桂良军.供应链成本管理研究[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8).p15.

对供应链管理的认识篇8

[关键词]绿色供应链管理(GSCm)石油行业对策

一、引言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石油行业通过改革与调整,基本上形成了自己的供应链。1998年国内石油行业进行战略性重组和结构调整,按照上下游、内外贸和产销一体化原则,分别按地域组建了中国石油天然气、中国石油化工两大集团公司和主要业务集中在上游的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形成了国内的三个主要供应链体系。

在石油公司加强供应链管理、实现供应链整体的优化与协调、最大限度地开发供应链潜能的同时,却忽略了供应链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如资源枯竭、生态环境破坏、环境恶化等。石油行业是一个重要的污染源。首先,石油产品(包括原油、天然气、成品油、石油化工产品)本身就是一种不可再生的污染物,容易造成大气、地下水、海洋的污染;其次,油气勘探、开发、冶炼、运输过程中容易对野外环境、周边环境造成破坏;再次,整个石油供应链中资源的浪费比较严重。随着环保意识的增强,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意识到,在供应链管理运作过程中,应该同时注重环境污染问题的研究。客户要求石油企业提供更为安全和环境友好型的产品与服务,员工要求工作对生命安全、健康与环境不造成损害,媒体与公众对企业绿色化经营越来越多地关注、期望与监督。因此,研究在石油行业中如何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来提高企业的形象、带来良好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增强竞争优势、实现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是一个重要课题。

二、绿色供应链管理内涵及其最新发展

不同研究者提出了各自对绿色供应链与绿色供应链管理概念的认识。1996年美国国家科学基金资助密歇根州立大学的制造研究协会(mRC)进行了一项“环境负责制造(eRm)”研究,正式提出了“绿色供应链”概念。SteveV.walton(1998)等认为绿色供应链管理就是将供应商加入到企业的环境战略中,其核心是将集成管理的思想应用到绿色供应链的领域中。m.H.nagel(2000)认为绿色供应链的管理涉及到产品的使用、组成以及生产的全过程,并且强调在供应链范围内达成一种长期稳定的战略关系。Zsidisin和Siferd(2001)认为绿色供应链管理是为了环境友好地设计、采购、生产、分销、使用及再使用等而在供应链内采取的管理策略、行动及所形成合作管理等。汪应洛等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将绿色供应链进行了系统的细分,将其分为:生产子系统、消费子系统、社会子系统及环境子系统,其构成要素包括:供应商、制造商、分销者、消费者、回收商等,其概念模型如图1所示。

绿色供应链管理是提升环境管理效率的重要手段,尽管其提出的时间比较短,但已得到各个领域的关注;从研究现状来看,现有研究主要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

1.研究方法与手段主要依赖于案例研究、问卷调查等,定性的研究较多而定量的研究较少;更多的研究者关注于某一产业如何进行绿色供应链管理。

2.研究成果大多集中在概念层与操作层两个层次,在上述文献中大多数研究者均提出了自己对绿色供应链或者环境意识采购、环境意识供应链等相似概念的理解,其所提出的概念更多强调的是将环境因素加入到供应链管理中,而绿色供应链与一般供应链在内涵与运作上的区别没有得到深入研究。

3.强调集成的思想来研究环境管理问题,集成管理成为绿色供应链管理的重要支柱与手段之一,同时也是现有研究成果共识之一。

三、石油行业绿色供应链管理的内涵及其结构模型

从产业组织的角度来看,石油产业是指勘探、开发、储运、加工和销售石油。石油产品的企业集合具体来说,它包括石油开采业、石油加工业及石油化工业。石油开采业是指勘探开发石油资源的企业集合,统称为上游;石油加工业是以石油、天然气为原料生产石油产品的企业集合,与石油及天然气的储运、石油销售一起统称为下游。随着产业的融合,原先属于化学工业细分类之一的石油化工业也融入了石油产业,使得石油产业链向前延伸了一步。所以,石油企业就形成了以石油天然气的勘探开发为上游,以石油天然气的储运、炼制、化工、销售为下游的一条产业供应链,其大致可分为物资供应、油气勘探、油气开发、运输、炼化、成品油销售、客户等环节,如图2所示。

就供应链上各环节来看,石油行业供应链比一般的供应链关系更为复杂。石油行业供应链各企业间的关系既包括企业间的独立法人关系,也包括企业内隶属关系,还包括系统内的关联关系,但整个供应链的协调运作还需要依靠核心企业来驱动。

从石油行业的管理体制来看,在整个石油行业供应链中,由于石油勘探与生产公司在石油产品的形成过程中起着最为重要的作用,因此,它是石油行业供应链上的核心企业。本文以此为基础,构建了石油行业绿色供应链管理结构模型,如图3所示。图中实线部分表示物流和信息流的过程,虚线部分表示绿色供应链的回收全过程;油气勘探、开发、运输、炼化、销售及消费过程都会产生污染和浪费,是实现回收、再利用等逆向物流的动力;社会环境系统是指社会文化、法制、伦理道德等因素,以及提供的资源、废弃物的回收再利用,它规范、激励、约束和引导石油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促使对环境破坏减少,促进社会、企业、环境相容。

四、加强石油行业绿色供应链管理的措施及对策

我国经济发展的速度很快,但同时也带来了很多负面效应。环境问题已成为严重的社会和经济问题,制约着当前和未来的经济发展和人们生活环境质量的提高。我国石油企业引入绿色供应链管理理念、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战略已成为提高国际竞争力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针对问题,结合我国石油企业实际情况,提出以下对策建议:

1.树立绿色观念,重视环保工作。石油行业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是一种全新的管理理念,它要求企业着眼于长远利益,以整条供应链为出发点,要求石油企业的高层领导首先应树立环境意识,把经济目标、环境目标和社会目标同整个供应链的实施紧密联系起来。同时还应通过学习和培训等方式进一步强化员工的环保意识,让全体员工都真正感受到企业对环保的重视,从而自觉参与到其中来,使“绿色”慢慢变为企业文化的一部分。

2.政府为绿色供应链的实施提供法制规范和保障。政府应在借鉴发达国家环境保护规制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国情,进一步完善法制建设,提高对污染源的惩罚标准和打击力度,而且通过法律法规来降低传统制造模式的报酬率,为绿色供应链运行提供良好的竞争环境。同时政府还应加强绿色供应链基础设施建设,为绿色供应链构建提供良好的基础环境。

3.将BpR与绿色供应链管理有机结合。BpR是一种新的管理思想,其核心是从本质上重新思考、设计和改变在旧的环境下形成的按职能部门进行运作和考核的机制,有效地建立跨越职能部门的业务流程,变过去按职能部门划分进行“内部横向型任务管理”的机制,为“跨职能部门的纵向型任务流程管理”,从而提高企业的整体运行效率和核心竞争力,降低由于环保不达标而导致的供应链中断或延误的风险,减少石油企业的损失,完善绿色供应链管理。

4.石油企业应加强技术支撑。由于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供应链管理的水平得到空前提高,供应链思想的效能也得到了充分发挥。绿色供应链管理能够取得优势的基础是有先进的技术做支撑,石油企业一直都是信息化、网络化的先锋,现在更要将这种优势保持下去,继续重视it技术的研究与应用,用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实现供应链范围内信息流、物流、资金流、业务流和价值流的整合,全面支持石油行业高速化、规模化的发展,赢得竞争优势。

5.要把环境责任纳入石油企业的战略管理中来。企业只有承担起一定的社会责任,树立社会形象,才能融入社会中。在绿色浪潮席卷全球的背景下,这种社会责任就是环保责任。从长期看,环境压力的刺激使石油企业在环境投资改造中不断进行技术改造、技术(绿色)革新和管理创新,从而提高了企业的竞争力。另外,推行绿色供应链管理可使企业污染物排放量减少,减轻末端处置的负荷,使污染处置设施投资及其运行费用降低,通过对污染与废物实行源头削减从而避免了后续的环境风险与成本,提高了生产率。

五、结论

本文主要研究了石油行业绿色供应链管理的内涵及其以石油勘探生产为核心的绿色供应链管理结构模型,以及加强石油行业绿色供应链管理的措施与对策。但是由于认识和经验不足,以及技术落后等原因,石油行业的绿色供应链管理的研究和应用还没有深入展开,需要加强石油行业绿色供应链的实施模式、绩效评价体系、评价方法、评价模式、决策支持系统、激励机制的设计、绿色技术、绿色供应链的成本管理等方面的研究,来提高石油行业绿色供应链的整体水平,维护良好的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HandfieldRB.Greensupplychain:bestpracticesfromthefurnitureindustry[C].proceedings,annualmeetingoftheDecisionScienceinstituteUSa,1996(3):1295~1297

[2]waltonVS,HardfieldRB,melnykSa.thegreensupplychain:integratingsuppliersintoenvironmentalmanagementprocess[J].internationalJournalofpurchasingandmaterialsmanagement,1998(4):2~10

[3]m.H.nagel.environmentalsupply-chainmanagementversusgreenprocurementinthescopeofaBusinessandLeadershipperspective[J].ieee,2000,219~224

[4]ZsidisinGa,&SiferdSp.environmentalpurchasing:aframeworkfortheorydevelopment[J].europeanJournalofpurchasingSupplymanagement,2001(7):61~73

[5]汪应洛王能民孙林岩:绿色供应链管理的基本原则[J].中国工程科学,2003,5(11):82~87

[6]孙剑:绿色供应链管理的研究与实施[D].昆明理工大学硕士论文,2006.7

[7]王能民汪应洛杨彤:绿色供应链管理的研究进展及趋势[J].管理工程学报,2007(2):118~121

[8]李成标吴先金:我国石油行业供应链管理初探[J].物流技术,2004(1):52~54

[9]张爱国赵涛王茂林:我国农机企业应如何有效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J].中国农机化,2006(4):20~23

[10]王小丽:绿色供应链及其实施对策分析[J].商品储运与养护,2005(1):16~18

对供应链管理的认识篇9

关键词:供应链管理;教学现状;对策探析

在高等院校供应链管理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教学模式的单一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因此学生就很难掌握专业知识以及相关技能。而且由于教学工作不能得到有效地开展和实施,使得学生不能有效地将专业知识和实践应用有机结合在一起,从而会影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作为教师要有效应用教学方法,为学生开展实践活动提供更多的有利条件,这样学生才能全面掌握供应链管理的知识内容。

1供应链管理课程的特点

1.1知识面比较广泛,涉及知识更加综合

供应链管理课程是经济管理中重要的课程,同时也是物流专业的核心内容,供应链管理课程的教学任务目标是让学生能够在当下的市场经济环境中,引导企业从供应链的角度提高经营管理的效率和质量,并降低企业经营管理中的预算开支,以此提升企业在市场经济发展中的核心竞争力,这对于企业的发展和壮大是十分关键和重要的。供应链管理课程所牵涉的知识面是很广泛的,包括物流、信息技术等,而且还涉及很多的主体。这门课程涉及的知识也更加综合,不但需要学生能够具备战略化思维的思想观念,而且还能够应用更加高效的方式提供供应链管理质量,以保证正常运作,还要重视整合教学内容的重要性,要明确知识点之间的关系,这样有助于处理相关问题,从而奠定坚实的基础。因此供应链管理课程教学工作需要进行全面的改革和发展,这也是教师和学生需要重视的问题。而且在具体的教学工作的开展和实施中,学生要能够积极地配合教师的教学工作,将教学工作落实到位[1]。

1.2更加侧重理论

供应链管理课程教学内容更加侧重理论的教学管理理念,但是具体内容对于实践应用的要求并不高。这项课程是属于经营管理类型的,其中的一些知识点是学者专家宝贵的研究成果,并且应用了相关的经济学理论进行验证,所以具体的教学内容更加侧重理论,而且教学内容更加地抽象,并且教学学时也受到了一些限制,因此影响了教学工作的正常开展和实施。这就使得很多的教师在具体的讲课过程中,只能侧重于理论的教学,所以这就导致了这门课程的理论性更加突出[2]。

1.3对实践应用要求更高

侧重于知识理论的教学使得实践应用显得更加的重要。对这门课程的教学目的进行分析可以得知,教学工作主要是为了让学生通过供应链管理内容的学习,能够提高企业经营管理的效率和质量,可以将材料采购、生产加工、物流配送等工作进行有效的落实,以满足客户的要求。如果没有较强的实践应用能力,那么学生就无法亲身体会到知识理论的实用性,因此就会影响到教学效率和质量的提高,因此学生的学习效果也不会理想。

1.4同步进行

同步进行是供应链管理学内容特点的主要体现。供应链管理从传统的管理经营模式转变为现代经营管理模式,这是信息技术和工业现代化有机结合的一种体现,这能够将最有效的资源进行集中高效地应用,而且这也表现出了供应链管理知识内容同步进行的特点和优势。这门课程在不断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科学完善的教学机制,但是这也是基于实际应用而进行的。因此要将企业供应链管理的实际应用作为主要的教学发展方向,要能够符合当下社会发展以及行业要求,这样的教学工作才更加具有重要的价值。

2供应链管理课程教学现状

2.1教学方式单一

教学方式的单一是现在教学工作中存在的重要问题,而且也是影响教学工作有效开展的主要因素。传统的教学观念根深蒂固,仍旧会影响当前的教学工作,随着新课改标准的实施,先进的教学理念逐渐得到有效的应用。但是在具体应用的过程中也产生了一些问题,这样不但会影响教师正常开展教学工作,而且对于学生而言也会出现难以适应的情况,因此没有实施多样化教学方式会严重影响到教学质量。

2.2部分教学内容出现重复

供应链管理课程是一门比较综合性的课程,包括了采购、生产加工、物流配送以及销售等方面的知识理论,在供应链管理的整体教学内容中出现了重复性。即使教学内容侧重点存在差异,也会导致学生对于供应链管理课程产生错误的认识,学生会认为供应链管理课程教学内容和其他的教学内容重复性过高,从而会忽略对供应链管理课程的有效学习和掌握,进而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最终造成学生学习质量难以得到有效提升[3]。

2.3学生的参与性不强,不能和教师产生有效的互动

由于供应链管理课程所牵涉的专业是比较多的,而且教师和学生不能产生有效的交流。很多学校会实施大班额教学模式,所以教师很难调节和控制教学进度,而且不能和大部分学生产生积极有效的沟通和互动,这就影响了学生的参与性,导致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不强。长此以往,学生就会失去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不能积极地发挥主观能动性,懒于思考,懒于学习,不能主动地参与到教学工作中去,使得学生的思考能力和沟通能力的提高受到严重的影响,最终会影响到对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和提升,进而影响学生下一步的学习以及在社会中的发展。

2.4缺少动手实践的机会

在供应链管理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学生缺少了动手实践的机会,教师更加侧重于知识理论的教学以及学生成绩的提高,忽略了对于学生整体素质能力的提升。在对于教学工作的考查上也是以传输知识理论作为主要教学任务,而教师更加注重这方面的教学工作。但是对于供应链管理的教学而言,教师也侧重于知识的实用性,而且在实际的应用过程中教师需要具备丰富的经验,才可以印证教学内容的实用价值,这和具体的工作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教学工作需要将知识理论和实践应用有机结合在一起,但是根据调查分析,现在的教学工作没有达到这个要求[4]。

3提升教学效果的有效措施

3.1应用新的教学方式实施教学工作

教学方式单一已经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而造成教学效果不理想的根源就是学生缺少学习积极性,在实际的学习中会产生厌倦感。在学生接收到学习任务以后,部分学生会表现出不重视的态度。所以作为教师要有效改变教学方法,灵活借助学生喜欢的教学方式,并根据学生喜欢的活动项目或者爱好选择教学素材,将学生作为教学主体,创设有利的教学环境,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以此来提升学生的学习质量和效果。学生在这种教学模式中进行学习,逐渐对教师的讲课表现出热情和积极性。在这个有利条件下,对教师提出的问题会产生更大的兴趣和学习动力,以此促进提高教学效率。作为教师要和学生进行积极地沟通和交流,在良好的教学环境中改变教学质量不理想的局面,而教师可以有效地借助游戏法开展和实施教学工作。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加入一些和教学内容相关的游戏,另外还可以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能够认识到教学内容和实用价值有效结合的作用和意义。借助这种教学方式能够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以此来提升教学效率和质量。

3.2将知识理论和实践应用有机结合在一起,提升教学的实用价值

在高等院校供应链管理课程的教学中,教师能够将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和教学知识理论同等对待,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要将学生作为教学主体开展教学工作,进而改变学生被动学习的局面。借助有效的教学案例,并融入教学内容中去,通过对比就能够更好地掌握教学案例,提升对于知识理论和实践应用的认识[5]。在传统的教学工作中,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学习,而学生更加重视对于知识理论的学习。虽然对于知识理论有一定的掌握,但是不管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忽略了对实践应用能力的重视,这就使得学生虽然具备了一定的知识理论,但是却不能进行有效的应用,这也是供应链管理教学工作导致教学效率和质量的不理想的主要原因。所以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将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作为主要的教学任务目标,要充分意识到这方面教学工作的重要作用和价值,科学合理地培养和提高学生对于知识理论的实践应用能力,这样学生就可以不断地学习和进步,以此来更好地适应以后的学习或者未来社会中的发展。学生具备了知识理论的实践应用能力以后,就能够更深刻地意识到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重要价值,而且对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以及思维能力起到了关键的作用,这样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才能得到有效的提升[5]。而且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才能积极地参与到学习和实践中去,进而保证实践教学的正常开展和实施,让学生能够为以后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3.3建设强大的供应链管理教师队伍

教师是教学内容的传递者,需要拥有全面的知识以及丰富的教学经验,并能够对行业的发展有深入的了解,这样才能为学生提供更加高质量的教学内容,对于供应链课程教学而言更是如此。所以在招录教师的时候应该合理根据教师的教学经历、荣誉证书以及对于行业的认识来进行选择,还要能够对教学工作产生正确的认识,要能够热爱教学工作,因此建设供应链管理教学强大的教师队伍,对于教学工作的开展和实施而言是很重要的。

3.4建立科学完善的教学机制

实施教学工作是根据教学管理部门的具体要求来开展和实施的。科学客观地评价教学工作,对于提升教学效率和质量是很有必要的。当下建立科学完善的教学机制是受到一定限制的,这就需要以教学导向作为供应链管理课程教学的基本目标,能够建立科学有效的教学机制,以此保障教学工作的开展[6]。

3.5借助信息化技术促进教学工作的开展

有效应用信息化技术推进教学工作的发展,是教学工作进行改革的重要体现,而且应用先进的教学模式是需要信息化技术来保证实施的。比如教师可以在教学课件中引入供应链管理的相关应用软件,学生可以扮演各种不同的角色,这样学生就能亲身地感受到供应链管理的整个流程,最终能够将所学到的知识理论更好地应用到模拟操作中,这有助于提高学生对于供应链管理体系的整个流程产生深刻的认识[7]。

3.6学校和企业有机结合,建设实习基地

供应链管理教学工作和企业的发展是分不开的,是紧密相关的,也是相辅相成的。将学校和企业有机结合在一起可以有效地将双方的优势积极地应用到培养学生中去,并可以共同建设实习基地,这样能够促进学生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和工作的开展和实施。根据供应链管理课程教学内容的特点,将理论和实践紧密融合在一起,将学校和企业有机结合在一起,这样可以让学生感受到真实的供应链管理情境。那么学生在采购、生产、销售等环节中就可以产生良好的体验,而且又能降低新员工实习的预算开支,应用这种教学模式来提高学校和企业共同办学的教学质量[8]。

4结语

综上所述,在供应链管理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要积极指导学生的学习,还要注重对于学生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建立科学合理的教学体系,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和气氛,以保证学生在实际的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更多的热情和积极性。在具体的实践应用过程中要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并实施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进而提升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

参考文献

[1]朱文娟.应用型物流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2016(33):16-17.

[2]王叶峰.供应链管理课程教学方法改革研究[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2(34):184-185.

[3]贡文伟,施国洪.供应链管理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0(32):135-136.

[4]张静芳,向万里.基于网络平台的供应链管理课程教学问卷分析与思考[J].物流技术,2015(34):283-284.

[5]王蕾.供应链管理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1(6):78-79.

[6]汤晓丹.供应链管理课程教学方法研究—以内蒙古财经大学为例[J].物流科技,2014(10):130-131.

[7]侯心媛.供应链管理课程教学研究[J].物流科技,2011(9):10-41.

对供应链管理的认识篇10

关键词:供应链管理质量文化融合

供应链管理(SCm)作为一种全新的管理思想,旨在创造并保持整个供应链的竞争优势,达到“多赢”的局面(win-wingame)。在SCm中,由于众多上下游企业的制度、规模、所在地域的不同,决定了SCm是一个包含多重文化的系统整体,如果处理不当,这些不同文化之间便会造成冲突和抵触,从而影响SCm的效果。因此,只有对供应链中企业的各种文化进行系统整合,增强它们之间的亲合度,才能有效地消除供应链中各种文化的摩擦及由此产生的系统内耗,从而提高供应链管理的效率。

质量文化对供应链管理的影响

(一)质量文化的内涵阐释

优秀的、为企业团队普遍认同的企业文化是企业发展的核心动力和关键因素。质量文化作为诠释当代质量实践活动的一个基本概念,其涵义是指以近现代工业化进程为基础,以特定的民族文化为背景,群体或民族在质量实践活动中逐步形成的物质基础、技术知识、管理思想、行为模式、法律制度与道德规范等因素及其总和,也即是社会和企业在长期的生产经营中自然形成的与质量相关的意识、规范、价值取向、思维方式、道德水平、行为准则等“软件”的总和。

企业文化与质量文化是不同的概念,企业文化可能是质量取向的,也可能是非质量取向的,研究的重点是塑造企业的核心价值观,其着眼点是组织层次;而质量文化研究的重点是质量实践中的文化。

质量文化涉及的范围更宽、包含的层次更多、产生的影响更大。它们交叉的部分即企业质量文化,其在企业文化中侧重于提高企业相关人员的质量意识、质量观念和质量管理职能,具有实践性、可塑性、独特性和综合性等基本特征,本文将企业质量文化作为主要研究对象。

从供应链上企业的实际运作中发现,当合作双方在签订合同后所进行的信息交流的大部分内容为质量信息,而且随着质量认证、质量标准的普及,质量文化在不同的企业中具有共性,若以此为契机,提供和塑造一种适宜的文化环境,不仅可以使合作企业内部全面质量管理得到较快发展,又能促进制造企业质量水平的提升,使质量文化成为跨文化沟通的最根本、最有效的基础。

(二)质量文化对供应链管理的影响

1.在供应链环境中,质量文化的核心作用得以彰显。质量是企业参与竞争的核心因素。毋庸置疑,产品质量是企业有效参与市场竞争及创造品牌的最重要前提,质量竞争在企业的市场竞争中居主导地位,影响着企业生产、经营、采购等主要活动。在“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顾客”这一供应链中,维系其环节完整、有效的内在因素仍然是质量因素,质量存在于供应链的各个环节,是保证和维系各方合作关系的基本元素,因而对质量的关注仍然是供应链关系中最重要的内容,这使得在供应链语境中,质量文化成为企业文化的核心。

2.内涵的拓展和深化凸现了质量文化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企业在不断进行着各种管理模式的创新,质量文化的内涵也随着现代管理的发展而演进,从追求产品质量到追求大质量;从追求高技术指标等符合性质量到追求适用性、客户服务性质量;从追求产品质量到强调质量保证能力;从顾客承担损失到企业承担损失;从制造企业承担物料不合格的处理损失到由供应商负责此损失;从事后检验到事前预防;从单个部门分工负责到追求过程的质量控制过程;从静态质量指标考核到动态质量把握;从限于企业内部的质量管理扩展到对供应商的过程质量控制;从企业质量管理到全社会的质量控制等,这些变化适应了企业管理模式调整的需要。

“追求完美”的质量精神成为供应双方企业质量文化的最大共同点,尽管在具体目标、实现方法上不同,但“追求完美”的质量精神与质量文化意味着质量的不断持续改进。从长远看,供应双方对质量改进的突破性、创新性及整体优化,是有效促进供应双方合作关系的有效办法。比如:供应商认可接受并积极协助制造商的定期和不定期审核,对提出的整改意见认真加以修改,因为其行为直接影响企业间文化的沟通、交流。

质量文化在供应链管理中的融合作用

(一)企业文化层面上的融合

1.供应链上企业应将共赢理念植入其企业文化中。各企业之间的关系是稳定而长期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利润最大化的目标是供应链上所有企业利润之和的最大化,单个企业追求长期而稳定的满意利润而非短期的最大利润,供应链上所有单个企业都成为与其相关企业的共赢平台。

2.企业不仅要与战略伙伴进行协作的团队理念,还要有一种与竞争对手进行协作的扩展团队理念。这是因为,企业和竞争对手一般处在同一行业之中,在流程和机构设置上往往具有相似性,因此同业竞争者之间基于技术动机、市场动机与组织动机进行合作,而这就需要企业在其企业文化中引入“竞合”的思想,学会和竞争对手合作,实现一种合作式的竞争。

3.相融共生的品牌理念植入供应链上下游各企业的文化之中。在供应链环境中,企业的价值是依靠卓越的供应链管理能力来实现的,企业间的竞争已经不再是传统单个企业间的比拼,而是与自己有协作关系的上下游企业共同组成快速响应市场需求的供应链,从而企业竞争变成了以终端销售企业为核心的供应链竞争,这种围绕商品经营的供应链管理是优化供应链,使供应链变为价值链的根本手段。通过科学的供应链管理体系,真正可体现出供应链企业“商者无界,相融共生”的品牌文化理念。

(二)质量文化层面上的融合

1.找出双方企业文化中的共同点,使质量文化成为跨文化沟通的最根本的基础,通过双方质量价值观、信念的确定和校正而使新的质量合作意识得到发展和巩固。

2.定期或不定期进行企业间质量文化的沟通。合作双方企业的高层领导,由于对这种多赢的SCm模式一般比较认同,观念趋于一致,因此建模不困难,这也是SCm建模的关键,但通过对一些制造企业的调查发现,双方企业的中层、基层成员对此的认识差距较大,影响着SCm运行的秩序和最终效果,因此有必要进行针对性的文化沟通。只有双方在协调观念趋于一致时,才会对双方在合作关系中的责任采取积极主动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