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粮食安全的对策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1:51:06

解决粮食安全的对策篇1

1.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按照职能科学、结构优化、廉洁高效、人民满意的目标,继续推动行政机关职能向创造良好发展环境、提供优质公共服务、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转变。深入推进政企分开、政事分开,进一步理顺和规范行政机关与企业、与社会的关系,加快推进事业单位改革。

2.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进一步取消和调整行政审批项目,对于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能够自主决定、市场竞争机制能够有效调节或中介机构能够自律管理的事项,对于可以采用事后监管和间接管理方式的事项,该退出的退出、该取消的取消。对取消和调整的审批事项,制定后续监管措施,强化工作衔接。推进行政审批标准化规范化,对保留的行政审批项目,健全受理、承办、批准、办结、告知、救济、监督、投诉等环节的标准、条件、权责、时限等制度规范。

3.创新行政管理方式。继续推进行政权力网上公开透明运行工作,贯彻落实《市粮食局全面推行行政指导工作实施方案》(镇粮办〔2013〕28号)精神,全面推行行政指导,综合运用政策辅导、走访约见、规劝提示、信用公示、警示告诫、行政建议,将行政指导贯穿于行政管理、行政执法全过程。到2013年底,行政指导工作在全市粮食行业实现全覆盖。

二、以健全完善决策制度机制为前提,促进依法科学民主决策

4.健全完善行政决策机制和程序。依法明确重大行政决策事项、范围和量化标准,并向社会公布。健全重大行政决策程序,对重大行政决策的提出、调研、征求意见、咨询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集体讨论、公示公布进行具体规范。推动参与式行政程序建设,建立健全相关制度,邀请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参与相关决策。建立健全专家论证、公众参与、专业组织评测等相结合的风险评估机制,风险评估报告及资料立卷归档。

5.落实行政决策后评估和纠错问责机制。完善重大决策落实情况报告、执行情况监督检查与决策效果评估制度,通过民意调查、专项督查等形式,收集分析决策实施相关信息,发现问题,及时纠偏,最大限度地减少决策失误造成的损失和影响。建立重大决策事项讨论记录备案制度,讨论意见、表决结果和表决方式记录在案,作为决策检查和问责依据。建立完善决策责任追究机制,明确决策、实施、监督、问责主体及其责任,实现决策权和决策责任、执行权和执行责任相统一。

三、以优化制度建设为抓手,推动和保障粮食流通业科学发展

6.推进制度建设创新。建立制定规范性文件听证、辩论制度、公众意见采纳反馈机制。完善项目确立、起草等环节的社会参与程序,广泛听取和吸纳社会各方面尤其是基层群众的意见,采取委托、合作等形式吸纳更多的专业机构和专家学者参与制度建设。健全规范性文件后评估机制,完善规范性文件动态管理机制,对不适应科学发展观要求的规范性文件及时清理、修改或废止,清理结果予以公布,并组织开展落实情况检查。

7.优化工作方法。进一步完善行政权力网上公开运行流程,推进行政权力制度化、规范化行使,强化行政权力的法制监督和电子监察,减少行政权力行使的随意性和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的自由裁量权,努力实现行政权力网上运行工作与行政服务中心审批和服务事项办理融合。

四、以提高执法监督质效为依托,推进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

8.认真做好粮食流通行政执法工作。结合《2013年全市粮食流通监督检查工作要点》,加强粮食监督检查和行政执法体系建设,开展全社会粮食流通监督检查,维护粮食流通秩序。抓好政策性粮食购销、出库监督检查,确保国家粮食购销政策落到实处。认真做好粮食库存检查,确保粮食库存安全。加大涉粮案件查处力度,维护国家粮食法律和政策的严肃性。把好粮食质量检验项目关,健全粮食质量安全监测监管体系。加强对“粮安工程”实施情况、国家粮食收购政策执行情况、农户科学储粮项目落实情况、“五要五不准”粮食收购守则执行情况的专项治理,确保涉粮政策落实到位。

9.继续推进行政执法规范化建设。建立和落实行政执法程序制度,全面规范行政许可、行政处罚等行政执法行为。进一步完善行政裁量权基准制度和适用规则,严格规范行政执法自由裁量权。开展行政执法典型案例指导和评析研讨活动,有针对性地解决执法过程中的疑难复杂及共性问题。健全行政执法调查规则,规范取证活动,推行行政执法证据格式化。进一步完善执法风险评估和防范控制机制,有效提升行政执法规范化水平和行政执法效能。加强行政执法队伍建设,建立严格的进、出机制,强化行政执法人员培训考核和资格管理,认真落实行政执法人员执法行为规范。

10.强化行政执法监督。对重大行政许可、非行政许可审批等直接关系管理相对人切身利益的行政行为,进行事前法律审核,发现问题及时纠正,有效防止违法行政的发生。对重大行政处罚或对社会具有普遍影响的案件,进行重大案件回访,督促落实整改措施。开展网上执法事项查看、实时监控、预警纠错、风险防控、监控结果统计分析和绩效评估。开展重大行政处罚、行政许可、行政复议决定备案审查工作。深入推行行政执法责任制,全面落实行政执法案卷评查、评议考核、责任追究等制度。开展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和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规章、规范性文件执行情况监督检查。今年市粮食局将适时开展全市粮食流通行政执法情况专项监督检查。

五、以保障社会和谐稳定为根本,依法防范和化解社会矛盾

11.推进行政复议和行政调解。创新行政复议申请方式,开辟网上受理平台,推进行政复议纠错案件违法过错责任追究工作。探索制定行政复议调解和解程序规定,制定落实行政机关负责人重大行政复议案件出席听证制度和行政机关负责人行政诉讼出庭应诉制度。进一步增强新时期下做好行政调解工作重要性必要性的认识,切实把行政调解工作摆上重要位置,加强组织领导,完善配套制度和推进措施。

12.加强和改进工作。继续深入开展领导干部定期接待群众来访和深入基层下访工作,强化领导责任,转变干部作风,促进工作重心下移,及时回应和解决群众反映的问题。加强与行政复议、行政诉讼的衔接机制,充分发挥各自职能作用,引导人民群众通过法律途径解决行政争议及涉及到行政机关管理职能的民事纠纷。严格落实工作责任制。形成齐抓共管、层层抓落实的工作领导责任体系,严肃追究违反工作纪律、造成较大社会影响的责任人的责任。

13.做好政府信息公开工作。做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的学习宣传工作,大力推进政务公开。做好粮食行政管理部门预算和决算、“三公”经费、行政经费公开工作,提高政府工作透明度,维护公众知情权和监督权。及时受理、答复依申请公开事项,保障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进一步加强部门网站建设,增设政民互动栏目,畅通投诉监督通道,增强咨询服务功能。推进网络问政,开通政务微博,与网民实时交流互动,听取意见建议,及时回应诉求,接受监督评议,提高政府的公信力和依法行政能力。

六、以党的十精神为指引,全面深化法治政府建设

14.学习宪法、贯彻党的十精神。坚持把学习宣传宪法放在首位,深入学习宣传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提高粮食行业干部职工职业道德素质,弘扬粮食行业优秀传统文化。深刻理解和把握党的十对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深刻领会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提出的要求,紧紧围绕党中央国务院确定的粮食方针政策,以新的要求,新的思维,新的方式,新的精神状态,推进全市粮食法制宣传教育工作创新发展。

15.完善和落实行政机关学法、培训制度。制定领导干部和机关工作人员法律知识、依法行政知识培训计划,明确培训主体、对象、内容和形式。做好《行政许可法》、《行政处罚法》、《行政强制法》等规范政府行为法律的学习宣传,提高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能力;提高粮食行政管理部门依法行政水平,努力推动形成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法治环境。做好《突发事件应对法》等与粮食应急保障相关法律的学习宣传,增强粮食部门应对粮食突发事件的意识和能力。重点做好《行政复议法》、《行政复议法实施条例》、《粮食行政复议办法》、《粮食行政复议工作规程(试行)》的学习宣传,督促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及时纠正违法或不当行政行为,引导粮食经营者依法理性表达利益诉求,促进社会矛盾的化解。

16.做好粮食行业相关法律的学习宣传。组织开展《粮食流通管理条例》九周年和《省地方储备粮管理办法》宣传活动,开展法律进机关、进乡村、进社区、进企业活动。做好《食品安全法》、《农产品质量安全法》、《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等与粮食质量相关法律以及粮食质量标准和技术规范的学习宣传,引导督促粮食经营者严格执行国家粮食质量标准和食品安全标准。做好《统计法》、《省粮食流通统计制度》等与粮食统计相关法律的学习宣传,提高粮食经营者及时准确报送粮食统计数据的主动性和自觉性。深化《会计法》、《企业所得税法》、《企业会计准则》等与粮食企业财务相关法律的学习贯彻,规范企业核算和财务管理。做好《科学技术进步法》、《粮油仓储管理办法》等与粮食行业发展相关法律的学习宣传,提升粮食行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强化企业仓储管理和安全生产意识。

解决粮食安全的对策篇2

abstract:BasedontheobjectiveanalysisofthestatusoffoodsecurityinYunnanprovince,inviewofagriculturalproduction,ruraldevelopmentandincreasingtheincomeoffarmerstothink,thispaperproposedthethestrategytosolvethefoodsecurityproblemthat"storinggraininfarmland","featuredproductsforfood"and"takingfoodfromforest","grainingproductionfromoverseas"etc.,fortherealityofalimitednumberofarablelandinYunnancausedbythespeciallandformofYunnanhighlandand96%ofmountainarea.

关键词:粮食安全;对策;云南

Keywords:foodsecurity;countermeasures;Yunnan

中图分类号:F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35-0015-02

0引言

粮食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最基本生活必需品,是人类从事其他一切活动的前提,粮食安全始终是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基础,粮食安全不仅是经济问题,而且是政治问题,构建和谐社会,必须确保粮食安全。云南地处高原,山地面积占96%,特殊的地形决定了云南耕地数量有限的现实,如何解决粮食安全问题,值得我们转变观念,从新的视角寻求对策。

1云南省粮食安全现状评价

粮食安全评价,主要是从粮食供需平衡状况进行分析,粮食的供需平衡直接取决于粮食的生产和消费能力。粮食的生产能力由耕地面积、农作物播种面积、粮食播种面积、粮食单产水平等所决定,粮食消费主要用于口粮、饲料、种子、工业加工等。

1.1云南粮食供给情况根据统计数据,云南省2009年末有耕地面积607.21万公顷,粮食播种面积为420万公顷,粮食单产3.75吨/公顷,粮食总产1577万吨,人均拥有粮食344公斤。近30年来,云南的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不断增强,粮食产量总体上是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如图1所示)。

1.2云南粮食需求情况从全社会粮食消费需求的各种构成情况看,一是城乡居民的生活消费口粮呈逐年减少的趋势,尽管不同学者对人均口粮消费量的看法不尽一致,但大家都认为,随着收入增加、城市化进程加快、生活水平提高,人均口粮将趋于减少,只是减少的程度有所不同,一般认为人均口粮消费区间为200-240公斤;二是畜牧业饲料用粮呈逐年增长的趋势,表明了城乡居民的膳食结构逐步由粮食消费型向多结构营养型的转变,体现了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从近年来的情况看,畜牧业饲料用粮占到粮食总消费量的40%左右,已成为粮食消费的主要构成;三是粮食生产的种子用粮,基本稳定在80到90万吨左右;四是工业生产用粮包括酿酒、调味品生产、副食品生产等呈逐年增加的趋势,近几年每年消费200万吨左右。综合各种消费需求,云南省粮食需求按人均来说要达到400公斤左右。

1.3云南粮食供需缺口总的来看,云南省粮食一直处于短缺状况,但从趋势上看,缺口量逐步减小。1995年供需缺口达386.77万吨,2009年下降为255.08万吨,15年间下降幅度达34%(如表1所示)。

1.4云南粮食安全状况按照我国粮食安全的标准:人均占有粮食不低于400公斤,自给率95%以上来衡量,2009年云南省人均占有粮食344公斤,按人均占有粮食400公斤计算,供需缺口255万吨,自给率86%,存在粮食安全隐患。

2云南省粮食安全问题的思考

从宏观上讲,粮食安全主要是站在国家层面考虑的长期战略性问题。对于省份地区而言,既要积极采取各种措施增加粮食生产,又要实事求是,根据资源条件,对粮食安全目标有一个切合实际的准确定位。省份地区粮食安全的目标不是绝对安全,自求平衡,粮食安全问题研究也不能就粮食论粮食,而应从农业生产、农村发展、农民增收的全局高度去思考。针对云南省粮食安全现状,结合耕地资源、单产水平、技术进步等因素,既要积极想尽各种办法、采取各种措施增加粮食生产,又要实事求是,不能盲目追求粮食的绝对安全和自我平衡而忽视或不顾云南的实际情况。

2.1从经济发展角度看,粮食安全问题研究,不能仅从实物数量方面考虑,也要从经济价值角度分析,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作为粮食生产主体――农户,其理性的生产经营目标是经济效益或利润最大化。云南农业是典型的山区农业,粮食种植没有优势,从比较优势原则出发,云南种植其他经济作物如蔬菜、水果、林产品、茶叶、烟叶等效益更佳。从全省粮食作物占农作物的播种面积比例看,改革开放以来,粮食作物占农作物播种面积的比例呈现不断下降的趋势,1978年粮食播种面积占农作物面积的比例为89%,2009年下降到69%,从经济角度看,这是种植主体――农户的理性决策。或许有人担心,如此下去,粮食安全会受到威胁,根据我们大量走访农户调查,老百姓对种植粮食是有感情的,即便种粮效益低甚至亏损,老百姓最起码也会保证自己家庭口粮的需要安排粮食生产。

2.2我们之所以关注粮食安全问题,因为粮食是人类生存的基本生理需求,民以食为天。事实上,蔬菜、水果、干果、林产品等也发挥着粮食的功效,所以粮食概念要突破传统统计意义上的粮食范畴,粮食概念向食物概念拓展:蔬菜、水果、林产品等也是粮食的重要补充。云南生物资源丰富,生物多样性特色突出,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适宜种植多种作物,决定了云南食物资源丰富,且大都是生态、绿色食品。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理念和食物结构的变化,人们对蔬菜、水果、干果、林产品等的需求不断增加。因此,根据山区特点,因地制宜,大力发展山区特色农业,既确保农业增产,更有利于农民增收。

2.3从耕地资源条件看,耕地数量是粮食生产的基础和条件,是粮食安全的保障。云南地处高原,全省39.4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山地占96%,平坝仅占4%,特殊的地形决定了云南耕地数量有限的现实。同时,耕地质量也决定着粮食产出数量和质量,在云南省现有耕地面积中,中低产田地占耕地总面积的比例高达67%,且抗御自然灾害能力弱,平均每年有30%左右农作物受旱,25%左右的耕地受到洪水威胁,近2/3的耕地只能靠天吃饭,云南农业是典型的“雨水农业”。

2.4从水利资源及基础设施条件看,虽然云南水资源总量排在全国第三位,金沙江、澜沧江、怒江等多条大江大河都流经云南,但由于复杂的地形地貌以及脆弱的水生态环境,使得云南面临着严重的水资源挑战。全省土地面积6%的坝区,集中了2/3的人口和1/3的耕地,但水资源量只占全省的5%,水资源与人口、耕地等经济要素极不匹配,在山清水秀的地貌下,隐藏的是长期缺乏农业用水的现实。另外,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水源工程不足,灌溉设施和灌溉方式落后,也导致水资源利用效率低下和水资源的浪费。

2.5从单产水平看,单产水平是决定粮食总产的重要因素,近30余年来,云南省依靠科技进步不断提高粮食单产水平,平均单产从1978年的157公斤/亩提高到2009年的250公斤/亩,但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50-60公斤/亩。结合云南耕地质量、基础条件、技术水平等因素分析,进一步增产尚有潜力可挖,但难度加大。

因此,我们认为粮食安全问题的研究,不是就粮食论粮食,而应站在“三农”的高度进行分析。对于云南来说,在保证基本口粮需要的基础上,一定要从农民增收的角度优化种植结构,按照比较优势原则布局农业生产,走出一条适合云南山区农业发展的道路,才能逐步缩小与全国的差距。

3云南省粮食安全的对策

云南省粮食安全问题的解决,要突破传统束缚,拓展粮食来源渠道、种类、区域等,由此提出以下解决云南粮食安全的对策思路。

3.1走“山区经济”、“高海拔经济”之路跳出粮食范畴思考粮食安全,从经济发展视角研究粮食安全。云南的农业发展出路不是粮食问题,而是山区、高海拔地区农业如何发展的问题,核心是如何加快经济发展,云南是一个经济落后省份,与其他经济发达省区有很大差距,要缩小差距就要突破传统观念和思维模式,不能亦步亦趋。因此,在不放松粮食生产的同时,因地制宜,认真对地方资源和优势进行分析诊断,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走出一条适合地方经济发展的“山区经济”、“高海拔经济”路子。

3.2走“以特换粮”的粮食安全之路云南在粮食生产上缺乏优势,而在蔬菜、水果、干果、中药材、茶叶等特色产品上有优势,经济效益好,农民获利高,因此进一步优化种植结构,大力发展特色农产品生产。菜、果、林等产品作为粮食的替代品,随着消费理念和食物结构的变化,人们对这类产品的需求将不断增加,市场前景广阔。因此,既可用菜、果、林产品作为粮食补充,同时也可用其收入换取所需粮食。

3.3走“藏粮于田”的粮食安全之路粮源于田,耕地是粮食生产的最基本生产要素。在扎实推进土地整治工程建设,通过土地整理新增耕地面积,守住耕地红线的基础上,采取多种组合配套措施,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这是粮食可持续增产的关键。近年来,云南在中低产田改造、粮食高产创建、良种良法、耕作制度和种植技术等方面做了许多有益探索,取得了明显成效。如利用生物多样性技术,通过选择能互相促进的作物,进行有效的时间、空间和品种搭配,采取适当的播种时间和种植规格,充分利用光热水资源,建立了生物多样性高效立体种植模式,把“天拉长、地拉宽”,逐步走出了一条“藏粮于田”的粮食安全之路。

3.4走“森林取粮”之路森林是大自然的宝库,不但拥有大量的木材资源,同时还蕴藏着丰富的野生动植物和食用菌等森林特产资源。森林食品从广义上说,是指生长在森林中可供人类直接或间接食用的植物、动物以及它们的制成品。云南地处云贵高原,山地占96%,森林面积广,自然条件优越,森林食品资源丰富,种类繁多。目前,云南的核桃、野生食用菌等皆已形成产业,并在国内具有一定品牌影响力。伴随着林权制度改革的实施,林农生产经营积极性的提高,森林食品资源的潜力会逐步开发出来,森林食品将成为粮食的重要补充。

3.5探索“境外产粮”之路与云南相临的越南、缅甸、老挝等东南亚国家,土地资源丰富,越南还是世界稻谷主产区,稻谷生产成本低于我国,更低于云南。最初源于禁毒工作开展的境外罂粟替代种植,既减少了的严重危害,又能获取短缺资源,补充了省内部分农产品的供给,带动了边境地区特色经济和地方企业的发展,替代产业和替代经济逐步形成。目前中央提出把云南建设成为中国面向西南开放的桥头堡,这一发展战略将在“十二五”期间实施,这将是云南发展的一次机遇。境外替代种植具有较好的国内政策支持和较为有利的国际环境,云南实施“走出去”发展替代种植的政策平台已经形成,一大批省内外企业参与替代种植,近年来,参与替代种植的企业不断增加,替代种植面积不断扩大,以替代种植返销农产品进口的数量和金额不断增大。因此,借助境外替代种植,把外汇储备变成资源储备,把粮食进口变为境外替代种植返销,不失为解决云南粮食安全问题的一种策略思路。

参考文献:

[1]中国粮食研究培训中心编.中国粮食安全发展战略与对策[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

[2]聂振邦主编.2009中国粮食发展报告[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9.

[3]梅燕著.中国粮食供求区域均衡变化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

解决粮食安全的对策篇3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粮农增收;长效机制;法律保障

中图分类号:F326.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1605(2006)10-0033-04

粮食增产与粮农增收,已成为当今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和重中之重。自1998年以来,农民收入有了较快的增长,2005年人均纯收入超过2000元。但粮农的种粮收入却出现了连续8年负增长,2002年粮食收购价格回落到1994年的水平,即使是2005年国家规定的秋粮最低收购价每500克/0.7元,也低于1996年时的价格。粮农连年收入减少,严重地影响农民种粮积极性。2003年我国粮食产量只有8600亿斤,相当于18年前的1986年的粮食产量(其中也有耕地减少等因素)。2004年国家出台减负、直补等扶农新政,粮食产量达到9390亿斤,中止了粮食产量连续8年下滑趋势;2005年全国粮食产量为9600亿斤,也只恢复到1995年的水平。这表明粮农期望持续增收的形势十分严峻,这种状态如不尽快解决,势必影响到国家粮食安全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如期实现。只有丰衣足食,老百姓才能安居乐业。粮农持续增收问题,理应受到各级政府和社会的严重关注,并应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加以解决。

一、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粮农增收方式

当前我国经济工作的重点是三农问题,三农问题的中心是农民增收。粮农持续增收,有利于保护种粮农民的积极性,实现粮食生产稳定增长;有利保障粮食的有效供给,维护社会的安全和稳定。没有种粮农民的持续增收,就无法保障粮食安全,全面建设小康和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就无法实现。但是,粮食生产是农业中最经不住风险、最为脆弱的一个大产业,在人类还没有达到可以用科技手段左右大自然的时候,任何一场突发性的自然灾害就能使即将到来的丰收果实毁于瞬间,都能给生产者带来难以挽回的损失。而种粮农民又是农村生产者中最为庞大的弱势群体,市场粮价稍有下滑,都会使得增收的愿望落空。关注粮农持续增收,这是一项关系到巩固共产党执政地位、国家长治久安的政治工程,是一项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提高群众生活水平的富民工程。各级党委、政府应当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战略高度,充分认识粮农持续增长的重要意义,把它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国民经济现代化的重要任务,摆上议事日程,认真抓好落实。

更新增粮观念,理清粮改思路。要彻底摒弃过去20多年中“多了砍,少了赶”的粮食经营模式。即当粮食供给紧张时,强调种粮是政治任务,要求全党全民大办粮食;当粮食过剩时,下令大砍种粮面积,毁坏农田基本设施;粮食短缺时,又急忙出台许多激励措施,优先奖励粮农多产粮食;粮食供大于求时,放开粮食价格,随市场波动,取消各种激励措施和优惠政策,使粮农利益受损,挫伤他们的种粮积极性。这种单纯地从粮食安全和财政减负的角度出发,很少顾及粮食稳定增长和粮农持续增收的指导思想和做法,必然会造成我国粮食生产的大起大落和粮农增收艰难的局面。

粮食增产与粮农增收应建立在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科学地协调好“粮”与“人、田、水、能、本、钱”之间的相互关系,建立起科学的宏观调控机制,重点调控粮食生产,实现长期的粮食供需总量平衡,就能确保粮农收入稳定增长。

二、粮农增收长效机制的内涵和基本点

解决粮农持续增收,不能只采取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的办法。必须从根本上来解决,要尽快构建粮农增收的长效机制和保障体系。

1.建立粮食增产与粮农增收的中长期目标责任制

要实行生产配额、定额补贴办法,实现粮食供需总量平衡和粮农持续增收的目标,并量化有关考核指标。保持政策的相对稳定性和连续性,避免过去20多年中粮食生产和粮农增收翻烧饼式的历史悲剧的重演。

2.建立稳定市场粮价的保护价机制和平衡供求的市场调节机制

实践证明,无论是过去的保护价敞开收购,还是目前定量定点的最低收购价收购,都无法实现对农民的价格保护。1997年至2000年,国家三令五申各地要按保护价敞开收购农民手里余粮,在部分经济实力薄弱地区,几乎成了应付中央检查的口号。在无雄厚财力、物力支撑下,要求按保护价敞开收购,只是把国有收储企业推向了破产的深渊。应当用“釜底抽薪”办法,通过抽紧市场供过于求的“粮根”,配合价格“托盘”,特别要将深加工转化等作为平衡市场的“调压器”的“减压阀”。

3.建立分流农村劳动力转移机制

增加农民收入,必须大批转移农村劳动力。我国的情况是人多地少,在有限的耕地上集中了8亿农民,这种状况如得不到有效改变,单纯地靠提价,农民是永远富不起来的。只有大力发展非农产业,加快城市化进程,拓宽农民就业空间,将绝大部分种粮农民从土地上分流出去,粮田向少数种粮大户集中,发展规模经营与集约化生产,才能有效地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粮食产业的比较效益,使粮食生产走一条“高产、低耗、高效、优质”的发展道路。

4.建立加大对粮食生产的投入保障机制和粮食生产风险保险机制

实现粮食生产稳定增长的关键是提高粮食的综合生产能力,如抓好大型水利工程和农田基础设施建设,改造中低产田,普及科学种粮知识,改进生产工艺,提高机械化程度,治理环境污染,提高防治病虫害水平,建立粮食信息、科研基地,发展粮产品深加工企业等。这需要有大量的资金投入,但目前国家财力有限,不可能全部由财政投入,必须创新农业投入机制,以国家财政投入为导向,引进工商资本、民营资本和外资资本投入粮食生产,解决培育粮食生产市场主体,优化粮食产品质量和与市场接轨的三大问题,推进粮食经济的快速发展。同时,依靠农技部门和保险部门,按“防、抗、保”结合的要求,由农民掏一点、国家贴一点的办法,建立抗自然灾害、化解风险的粮食生产保险机制,保护农民的种粮积极性不受伤害。

5.建立粮食生产、加工和流通的利益共享机制

粮农的增收是通过出售原粮所得,但其所得是十分微薄的。如果当年每500克粮食收购价上涨0.1元(这上幅已经很高),出售5000斤粮才增收500元,对一家农户来说只是杯水车薪。而粮食加工增值和流通领域经营盈利,大部分成了深加工企业、流通企业的利润和国家的税收,作为提供原料的粮农却分享不到这成果,这是很不平等的。为此,一是大力推进粮食产业化经营,粮农与龙头企业结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紧密型利益共同体,实行二次结算和利润返还等形式,增加农民收入;二是积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高附加值的粮油食品深加工业,延伸和做大做强粮食产业链,直接进入市场销售。将所得加工增值和销售利润部分,在合作社成员中按贡献大小进行二次或多次分配。

6.建立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管理和补贴机制

农资价格上涨过快,不仅掠走了粮农从粮食提价和政府补贴中得到的实惠,而且挫伤了粮农积极性,直接威胁着国家的粮食安全。因此,一方面要尽快建立遏制农资价格过快增长的管理机制,使农资涨幅小于粮农增收涨幅;另一方面,建立对农资企业必要的补贴制度,以弥补因平抑农资价格带来的企业亏损。

三、坚持科技兴粮战略,构建粮农增收的支撑体系

粮食安全保障关键是“稳在面积,增在单产”。在耕地面积不断减少、人口不断增加的情况下,要解决粮食增产与农民增收这个最难解决的深层次问题,主要靠科技进步和知识创新。

1.普及科学种田,提高粮食单产

科技是推动粮食发展的第一生产力,粮食生产水平决定于单产,单产的提高是由科技决定的。我国粮食供给长期处于短缺状况,能在较短时间内得到根本改变,成为总量平衡、略有富余的国家,除政策好、人努力、天帮忙外,科技进步是关键。十多年来,我国在推广农业科技进步方面,取得了长足的成效。如育种技术的创新与突破,特别是杂交水稻制种的推广,使稻谷的单产400公斤提高到550-600公斤;同时,田间管理技术的改进,病虫害防治技术的提高,区域管理和环境保护技术进步、科学施肥等,加速了主要粮食品种的更新换代,对粮食单产和总产增长起到了巨大的支撑作用。利用科技进步可以找到粮农增收的新亮点。实施稻田养鸭、养螃蟹,综合收入每亩高达1200-1500元,比单一水稻每亩增收700元以上;实施测土配方施肥,可增节省用肥30-50元,每亩稻麦增产5-10%,增收60-80元。可见,科技进步将在农民持续增收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2.开展综合利用,向科技进步要效益

过去由于科技水平低,粮食生产和加工中的副产品基本没有利用起来,当作一种废物、负担和包袱,多数农民用焚烧办法处理。近几年,不少地方将这些进行科技开发利用取得了较好效果。利用稻谷加工后的大糠进行发电,既缓解了农村能源紧张状况,其成本相当城市用电价的三分之二;有的地方将大糠膨化压成颗粒,出口外销每吨最高价相当于水稻价;有的地方以秸秆气化发展沼气,解决了当地需用的清洁能源问题,经过发酵的稻秸秆成为优质的有机肥料,改良土壤。有些地方将麦稻秸秆打压制成砖,变废为宝。这种砖重量轻,质地坚、价格低,用它来建房其造价相当于用泥土砖的一半;而且节省了大量的耕地,对保护我国土地资源起到重要作用。还有的地方将豆皮、玉米皮经过加工,开发出高档纺织品原料,其性能可与天然丝媲美。随着科技进步,不断地向综合利用的深度和广度进军,开发出更多更好的有用产品,这不仅为焚烧了的麦稻草等找到了出路,促进了农村多种经营的发展,转移大批劳动力,而且成为粮农增收的最有潜力的领域。

3.提高粮油食品加工水平,提高市场竞争力

从目前市场销售的食品看,我国企业生产的食品多数是低档产品,市场竞争力低,经济效益差。要运用高新技术开发研制高附加值的高档品牌产品,占领市场,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以销售原粮为主的河南省,大力发展粮食品加工业,去年全省通过食品加工外销,就地转移农村劳动力2300万人,粮农户均增收800元,为粮农增值增收开辟了新途径。同时,将中国的产品打进国际市场,赚取更多的外汇,作为提供优质原料的粮农,就能从国内增效和出口创汇中得到更多的收益。

总之,各级政府应当从战略高度认识科技兴粮、科技富民的重要性,加大投入力度,加快建立和完善农业科技创新的支撑体系,加快品种、科技和知识更新工程建设,提高农民科技种粮水平。

四、尽快制定《粮食法》,为粮农持续增收提供法律保障

粮食是一个弱质产业,经不起反复折腾,这就需要有连续性政策来保证。解决政策的连续性的问题,只有靠立法来解决,加快制定和出台“粮食安全法”。通过粮食安全法,规范各级政府行为,依法行政,确保各种扶粮政策的连续性,实现粮食的长治久安。因此,在立法中,要围绕粮食增产与粮农增收这个中心,着重解决好以下几个问题:

1.明确政府与粮农之间的法律关系,解决政府与粮农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中的责、权、利问题

我们认为,政府是承担国家粮食安全责任的主体,是粮食安全最权威的管理者;粮农是按政府指令为粮食安全作贡献的打工者。他们之间是管理与被管理、指导与被指导的关系。这是立法中最核心的问题,这个问题解决了,其它问题就迎刃而解。由此,把一直由粮农扛着的国家粮食安全重任和独自承担的“自然、市场、政策”三大风险的担子,应转移到各级政府方面。政府既有从粮农那里取得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权利,也应尽保障粮农持续增收的义务。政府要主动承担起在粮食生产中发生的“自然和市场”风险,不应转嫁给粮农。因为在减灾和化解风险能力方面,粮农个人与具有公权力的政府,是根本无法相比的。这样,能有利于减轻农民的压力,调动他们种粮积极性;也使政府保障粮食安全的责任落到实处。

2.把粮食生产、营销和国家各种扶粮措施纳入有法可依的法制轨道

政府应根据我国国情,编制出粮食供需总量平衡的中长期规划,用立法形式固定下来,并分解到政府各个五年计划中。既能改变过去粮食生产“多了少了”的无政府状态,实现有序生产,为粮农持续增收提一个物质保障,避免干部瞎指挥和强迫命令给粮农造成的经济损失。同时,把政府各种扶农政策和措施纳入法制轨道,有利于保持其相对稳定性和连续性,不因某一个领导人变更或政府换届而发生变化。这是粮农最关心和期望的,它有利于增强粮农安心种粮,加大投入,扩大再生产的信心,使粮农享受政府各种扶农政策和措施给他们带来更多的实惠。

3.制定粮农增收与国民经济增长同步提高的国家补贴制度

长期以来,种粮农民为国家粮食安全和支援国家工业化建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有效地保证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地发展,财政收入不断增加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国家应该围绕构建和谐社会目标,出台粮农收入与经济增长、财政增收和居民生活改善同步提高的国家补贴法律,并将各项扶持资金和补贴,纳入国家和各级政府的财政预算中,财政补贴应与提供商品粮挂钩。

解决粮食安全的对策篇4

关键词:直接补贴公平效率

受wto农业协议的约束,直接补贴政策已经成为农业保护政策通行做法。从2004年起,我国农业保护政策重大突破就是在广泛试点的基础上实施直接补贴政策。我国直接补贴政策的预期目标是提高农户种粮收入、维护粮食安全、促进农业结构调整、保护农业资源和生态安全,从而实现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本文拟从实践的角度对直接补贴政策实施中的公平与效率进行尝试性探索。

直接补贴政策实践中公平与效率表现

直接补贴政策公平与效率的含义

直接补贴政策的公平一是指一个生产年度内,凡是符合直接补贴范围的粮食生产都应该获得相应的补贴;二是指地方政府负担的直接补贴资金与其辖区所需要的粮食安全程度成同方向关系。直接补贴政策的效率则是指直接补贴资金能够最大限度地增加农户收入、促进农业结构调整的深化、提高国家粮食安全程度和推动农业资源和环境的保护,实现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

直接补贴政策实践中公平与效率表现

直接补贴政策实践中公平与效率之间关系表现之一是补贴资金发放公平有利于直接补贴政策预期目标的实现。即政策实施公平能够促进政策效率的提高。如果补贴政策实施公平,农户的生产项目只要是符合直接补贴范围,都可以获得相应的补贴收入,不符合直接补贴范围的生产项目就不能够获得补贴收入,为了获得直接补贴收入,农户的生产活动就必须与直接补贴范围高度一致。这样,农户生产项目选择与直接补贴政策的初衷就紧密地结合起来了。农户的生产项目选择与直接补贴范围的一致性首先是稳定粮食生产面积和生产量。生产粮食越多,获得的补贴收入也越多。其次是促进农业结构调整,深化粮食的“清洁生产”。农户生产的优质品越多,获得的补贴也多。为了获得优质品补贴,农户不仅会自觉地增加优质品生产,减少劣质品生产,而且还会自觉地保护农业资源和环境,实施“清洁生产”。由此可见,直接补贴实施公平,能够提高直接补贴政策的效率,从而有助于直接补贴政策预期目标的实现。如何实现直接补贴政策实施的公平性要引起特别重视。

直接补贴政策中公平与效率关系表现之二是直接补贴政策实施的非公平性,会极大降低直接补贴政策应有的效率,阻碍直接补贴政策预期目标的实现。即政策实施非公平导致政策效率下降。直接补贴政策实践中的非公平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粮食主产区与非主产区的地方政府承担的补贴资金负担与其辖区的粮食安全保证需要“背离”。直接补贴资金来于粮食风险基金。从1994年起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必须建立粮食风险基金。从1999年起,中央和地方政府对粮食风险基金负担比例是1:1.5,缺口部分按1:1分担。在这样的直接补贴资金负担体制下,地方政府辖区内生产的粮食越多,其承担的补贴资金也越多,地方政府辖区生产的粮食越少,其承担的补贴基金也越少。生产粮食多、对国家的粮食安全做出贡献大的地方政府也是其承担国家粮食安全负担越重的地方政府。生产粮食少、负担补贴资金少的地方政府却享受着与生产粮食多、承担补贴资金也多的地方政府同样程度的粮食安全系数。粮食主产区地方政府补贴资金效益外溢到了非主产区。根据经济学一般原理,如果地方政府补贴资金的外溢性不能获得补偿,那么,地方政府的理性行为是补贴资金不到位或尽量地减少补贴资金支出。在比较利益下,生产粮食农户收入因缺乏补贴收入下降后,农户会自觉地减少粮食生产。最终结果就是国家的粮食数量安全受到威胁。直接补贴的初衷——稳定粮食生产目标难以实现。

二是种植粮食的农户不得补贴,不种植粮食的农户得补贴。直接补贴运行一般是在生产开始前发放给农户。在具体发放补贴办法上,安徽、吉林所代表的模式是或者按照农户申报的粮食种植面积或农户计税土地面积发放、或者是按照农户以往几年交售的粮食数量或计税常产发放,不与农户即期粮食生产数量挂钩的方法。如果按照农户申报种植面积补贴,一种情况是一部分农户的种植面积并没有严格地按照所获得的补贴资金数量种植相应的粮食数量,更有一些农户是获得申报补贴后,根本没有按照补贴范围种植粮食。另一种情况是有的农户由于各种原因,尽管在开始生产前没有申报,在实际生产上种植了符合补贴范围粮食产品没有获得补贴。这样,获得补贴的农户没有完成应该种植的产品,没有获得补贴的农户却种植了符合补贴的产品。补贴并没有补贴给真正应该获得的农户。如果按照计税面积补贴,无论是种植什么项目,农户都可以凭借其使用耕地数量获得相当的补贴。有多少地能获得多少补贴,不管耕地是否种植了粮食作物。补贴获得量完全取决于耕地量,与粮食生产与否、多少无任何关系。

直接补贴的范围是粮食生产。种粮食有补贴,不种粮食就没有补贴。上述补贴模式所选择的补贴方式实施的结果就是补贴发放了,但没有按照直接补贴政策所设定的补贴范围补贴给应该补贴者。补贴并没有让真正的粮食生产农户收入提高。补贴政策的运行对粮食生产农户不公平,也低效率。这时,无论是种粮农户收入的提高、国家的粮食安全、农业结构调整深化,还是农业资源环境保护等预期目标都难以实现。

三是农户的“亲环境”粮食生产补贴缺失。实施“清洁生产”是提高我国粮食国际竞争力的特别重要措施,也是我国粮食安全不可或缺的一个方面——质量安全。而粮食“清洁生产”的实现一般是以减少化肥、农药使用量为前提的。农户减少使用化肥、农药自然要减少产量,降低收入。如果农户因“清洁生产”而减少的收入没有获得相应补贴,农户就会终止“清洁生产”。到头来,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农产品国际竞争力不可能提高,农业生产环境不可能改善。

直接补贴政策实践中公平与效率关系的整和

直接补贴政策实践中出现的一系列非公平性对直接补贴政策目标实现的效率有相当显著的负面影响。最大限度地克服直接补贴政策设计和运行中所出现的非公平性,力求公平,并尽可能地提高政策运行效率是直接补贴政策实践中迫切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

改革直接补贴基金制度

粮食安全是国家整体概念,而不是局部性地方概念。所以,粮食风险基金就要按照国家整体性原则统一筹集和使用。首先是中央政府把我国的粮食安全总量按照各地方政府辖区人口数量分解到地方政府,由地方政府按照其辖区粮食安全数量所决定的直接补贴资金上交到中央政府。然后,中央政府下拨直接补贴资金到直接补贴政策执行机构,由执行机构根据各地区的粮食生产对国家粮食安全贡献率实际具体地发放补贴资金。生产粮食多的主产区多发放,生产粮食少的非主产区少发放。直接补贴资金制度这样设计,既可以从根本上解决长期以来地方政府粮食风险基金缺口问题,保证粮食风险基金数量安全,并进而彻底地克服直接补贴资金安全问题;也克服了粮食主产区与非主产区直接补贴资金负担不公平问题,充分地体现粮食生产中的公平与效率统一原则,从根本上克服粮食安全贡献率与补贴资金负担责任的不对称性。

转贴于

完善直接补贴政策组织系统,提高直接补贴政策效率

直接补贴政策组织系统是直接补贴政策实施以及效率的重要组织保障。一般而言,直接补贴政策组织系统包括决策系统、执行系统和信息反馈系统。从2002年以来直接补贴政策实践过程看,到目前为止,我国的直接补贴政策组织系统尚处于不完善状态。直接补贴政策组织系统不完善最突出表现是执行系统和信息反馈系统二个方面。执行系统具体地操作直接补贴政策的实施,直接影响直接补贴政策的效率高低。信息反馈系统负责直接补贴政策实施的效率和所存在问题的及时监测,以便于提高直接补贴决策系统决策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所以,执行系统的不完善对直接补贴政策效率的影响尤为突出。目前,各地区直接补贴政策的执行系统基本上都是由财政、税收、物价(计划)、农业和粮食等多部门联合、县乡村三级干部全体出动模式。虽然这些部门确实都涉及到直接补贴政策,但涉及到并不一定都要参加。有一些部门是不适合承担直接补贴主体资格的。在具体实践上,由于各参加部门更多地是从本部门利益出发,因此,这种模式运行效率偏低,运行成本十分不经济。所以,建立科学、高效的执行系统是直接补贴政策实践中急待解决的问题。鉴于直接补贴资金的特殊性和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实际,建立以农业发展银行为主体,由农村信用社为依托的直接补贴政策执行系统是比较可行而又经济的。信息反馈系统则由目前的统计机构执行则是比较合适的。

范围应该扩大到农户“亲环境”粮食生产项目

直接补贴范围的大小既取决于直接补贴政策的预期目标,也取决于补贴能力。就我国直接补贴政策预期目标而言,直接补贴范围是比较广泛的,但就我国直接补贴能力而言,直接补贴的范围又不可能太大。在这二方面条件约束下,结合我国直接补贴政策预期目标,直接补贴范围还是有扩大空间的。在可扩大的直接补贴范围中,农户“亲环境”粮食生产是应该首先选择的。理由有五:一是对农户“亲环境”粮食生产补贴有利于国家的粮食质量安全和农业资源环境保护等直接补贴目标的实现。二是直接原因就是农户实施“亲环境”粮食生产必须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量。农户减少化肥、农药使用量后,粮食产量也随之减少,农户粮食生产收入因此而降低。如果不对农户“亲环境”粮食生产所减少的收入予以适当补贴,农户就不会继续粮食的清洁生产,国内居民日益增长的粮食质量安全需求就不能满足。三是对农户的粮食清洁生产补贴是国际上直接补贴最新趋势。四是对农户的粮食清洁生产补贴符合农业多功能理论的要求。五是我国粮食生产的土壤资源污染已经相当严重。我国耕地中因工业和化肥农药污染的比重已占全国耕地的20%多。在粮食生产的土壤资源污染中,农业生产自身污染已经占35%-40%。在国际绿色壁垒日益趋升的形式下,粮食继续污染生产,别说是难以提高我国粮食的国际竞争力,就是国内市场上的竞争力也难以维持。对农户“亲环境”生产补贴,从即期看既给农户增加了收入,又有助于改善和保护生态环境;从远期看则有助于保持农业生产潜力,防止未来农产品生产能力和农户收入的下降。

选择体现农户即期生产对国家粮食安全实际贡献率的模式

直接补贴方式的选择对补贴政策的公平和效率具有一定的影响。目前实施的直接补贴方式概括起来基本上是二种模式:一种模式是与农户即期粮食生产量挂钩的补贴,一种是不与农户即期粮食生产量挂钩的补贴。比较这二种补贴模式的结论是:不与农户即期粮食生产量挂钩的补贴方式在实践中出现了一定程度的非公平现象。按农户计税面积补贴的结果是不管耕地是否种植粮食都可以获得补贴。按照只有粮食生产农户才可以获得直接补贴原则,这对粮食生产农户不公平。而按种植面积补贴时,农户即期实际种植粮食面积与所得补贴的面积不一定完全一致。得补贴的不种植粮食,不得补贴的反而种植粮食。这对真正种植粮食的农户也不公平。按以往几年交售粮食量补贴时,农户即期交售的粮食量大于补贴数量得不到直接补贴。补贴获得量与其粮食生产数量不对称,真正生产粮食的农户收入不能提高。这些农户因应得而得不到补贴收入会减少未来的粮食生产,直接补贴政策效率也因此而受到了冲击。而与农户即期粮食生产挂钩的补贴则比较好地实现了直接补贴政策运行中的公平与效率。至于补贴是按农户即期的粮食生产面积,还是按农户实际交售粮食数量则可以视具体情况确定。所以,应该本着公平与效率的原则,尽量选择与农户即期的粮食生产挂钩的直接补贴模式,以便于最大限度地发挥直接补贴政策应有的作用。

在可能的空间内增加直接补贴投入,减少农民

直接补贴改善粮食生产农户比较收入的程度取决于补贴力度的大小。补贴力度越大,粮食生产农户比较收入改善程度也越大。从这个意义上说,补贴力度越大对提高粮食生产农户收入越有利。如果按照1998-2001年我国粮棉油价格补贴平均数605.3775亿元为补贴资金。设补贴效率为100%。根据国家统计局200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02年我国乡村人口78241万计算。这些直接补贴资金能够使农民人均收入增加77.37元。直接补贴收入占该年农民人均纯收入的3%。如果把“九五”期间农民收入平均增长和直接补贴收入加一起也不如2001年我国城镇居民个人可支配收入8.5%的增长率。事实上我国每年的直接补贴资金并没有达到605.3775亿元。要实现城乡收入均衡增长,就直接补贴而言,还需要加大直接补贴投入,提高补贴收入在农民收入中的比例。从我国财政负担能力和财政支出结构看,适度提高直接补贴力度可行也可能。但提高直接补贴的收入效率的根本还在于减少农民。不从根本上减少农民,增加直接补贴支出的收入效率也不会发生根本性变化。值得指出的是,无论是已有或增加的补贴支出都要适应直接补贴范围变化新趋势,尽量地提高农户“亲环境”粮食生产支持力度。

参考文献:

1.王来保.我国粮食生产直接补贴目标模式探讨[J]..宏观经济研究,2004

2.卢良恕,孙君茂.从食物安全高度审视粮食问题[n]..农业经济导刊,2004

解决粮食安全的对策篇5

合理存储就是要使存储的粮食品种适销对路,数量适当,结构合理,经常更新,既不积压,也不脱销,从而使批发企业充分发挥蓄水池作用,做到蓄而不死、做到“为有源头活水来”。粮食存储分析的意义:一是可以掌握粮食存储规律,确定合理存储,以保证粮食销售、满足市场需求,二是可以改善粮食存储结构,提高存储粮食质量和适销程度,加速存储粮食的更新速度:三是可以减少粮食积压。减少粮食损耗和损失。节约资金。提高经济效益。

二、存储决策在粮食企业中的应用

存储决策的主要任务是对多长时间订购一次粮食,每年订购的数量作出决策,即对订购次数和订购量作出决策。这个过程又叫库存策略。衡量库存策略的直接标准,就是看它的订购费用(订购成本)和库存费用(持有成本)是否最低。存储问题(决策)的数学模型,大体可分为两大类:一类叫确定型模型,即模型的数据皆为确定的数值;另一类叫随机型模型,即模型中含有随机变量,一般用概率求解。两种模型的类型很多,在此,仅介绍一些实用性较强且较常见的存储模式。

1 经济订购批量。粮食企业经济订购批量是指粮食企业在保证粮食正常供应的条件下,全年粮食保管费用和订购费用总和最小的一次进货量。一般来说,假定粮食销售具有较稳定的态势,订购批量与保管费和订购费用有着密切的关系,与前者成正比。与后者成反比。

(1)列表法。从最小订购成本,持有成本着眼。寻找出最经济的订购批量,可用列表法。此法适用于库存粮食较简单的情况,也可利用其计算过程进行比较。以说明经济批量的含义。假设某企业耗用某种粮食的总量为118万kg该粮食的每次订购成本为54元。其存粮持有成本0115元/kg。则可列表比较每年订购1、2、3次的订购成本持有成本和库存总成本(采购成本与持有成本之和),并决定最优采购批量和最优采购次数。

所列8种订购方式。把全年所需粮食发5次(批)订购,得到最优库存总成本540元。即等分为5批购进全年所需该种粮食。每批订购18000+5=3600kg最经济的订购批量,所支付的库存费用最小。从表中看到,当存货的持有成本下降时(因平均库存数量下降引起),则订购成本即上升(因订购次数增多而引起),只有当订购成本与持有成本相等时。总成本才最低。

(2)最佳每次订购量。假设:C代表库存总成本:C1代表订购成本;C2代表单位存粮持有成本;Q代表全年粮食需要总量;q代表最佳订购量,则全年订购成本为o/qCl,全年持有成本为q/2C2。由列表法已知当全年订购成本等于全年持有成本时,有最佳订购每次批量和最低库存总成本,得最佳订购量q=,到上例中计算可得:最佳订购量q代人上式,可得到C的另一种计算公式:C=2x18000x54x0115=540(π)

(3)最佳每批订购金额。这里与上述内容的区别在于不是用实物表现每次批量,而是用金额表现批量。持有成本也是按各类粮食平均占有金额的一定百分比计算。一般叫持有成本率。如上“列表法”例中,该项粮食每妇单价为2元,持有成本百分比为01075。以C2代表持有成本率,其他字母代表的经济内容与前面相同。不过这里均用金额表现。例如0在前例中为18000kg,在前面则为18000x2=36000元。

2 不确定型库存模型。不确定型库存模型亦称随机型库存模型。随机状态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库存粮食供应过程中,交粮时间的不确定,产生随机性的延迟拖后现象:二是在生产系统中,由于生产的不均衡性,使粮食的出库数量产生随机波动。无论是到期购进粮食不能运达入库,还是出库数量超出限额,均会出现仓库腾空,粮食供不应求。解决上述两种缺粮问题的可行办法即设置安全库存量。安全库存量是为了防止到粮迟误、过量使用或其他非正常情况发生。保证正常供应。满足生产或市场需要而设置的库存量。它是保险性质的额外库存,在特殊情况下才能运用的库存。

当过量使用时。须运用安全存量,以应付额外之需。安全存量运用多少,应在下次到粮时便发生订单。迅速补充。可见,安全存粮量的设置,将减少因缺粮带来的损失。但同时也会增加粮食的储存成本。由于安全存量在正常情况下不会动用。特殊情况下动用期限也很短,且用了立即补充,故计算平均库存量时应直接加入安全库存量,而不必再除以2。假设图中经济批量为140t,安全批量为60t,则平均库存量=140/2+60=130(t)安全库存量的多少。对储存成本大小的影响,远大于经济批量。为防缺粮发生,安全存量的确定要慎重,要有科学根据,才不会影响企业效益。

解决粮食安全的对策篇6

〔关键词〕粮食安全;粮食安全思想;粮食生产;粮食流通;粮食贸易

〔中图分类号〕f307?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4769(2012)05-0142-06

中国自古以农立国,但翻开中国的历史,写满了“天灾”、“饥荒”等字眼,千年粮食生产和消费大国,竟是一个“饥荒国度”。〔1〕中国真正解决吃饭问题,是在新中国成立之后。建国以来粮食安全问题逐步解决的过程,实质上也是一部粮食安全思想变迁史。研究建国以来粮食安全思想内涵的演变特征,有助于总结其中对解决粮食安全问题产生重大影响、做出重大贡献的思想成果,发现对粮食安全制度产生负面作用的思想因素,并为未来粮食安全发展提供启示。

一、粮食安全概念的发展

粮食安全思想中国自古便有,但粮食安全的概念,最早由联合国国际粮农组织(fao)提出。1974年,fao在罗马世界粮食大会上提出,粮食安全即“保证任何人在任何时候都能得到为了生存和健康所需要的足够食品”。〔2〕这一概念在1983年、1996年、2001年均得到修正。学者们对联合国粮农组织和国际粮食首脑会议提出的粮食安全概念一直非常关注,分析认为,其粮食安全概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内涵:第一,从对象上说,粮食安全是对“所有人”供给;第二,从数量上说,粮食安全供给的数量标准应当是“足够”;第三,从质量上说,粮食供给的质量应当是保障“健康”;第四,从时间范围上说,粮食的供给应当具有稳定性和长期性,体现为“在任何时候”;第五,国际粮食安全概念一直以来非常强调一个标准,即可获得标准和购买力标准,提出应当让所有人“既能买得到又能买得起”。国际粮食安全概念偏重于关注贫困与饥饿问题,偏重于对第三世界国家和贫困人口的粮食获得,以及营养安全。近年来,随着世界生态环境的恶化,人们逐渐开始关注粮食安全中的质量问题。

国内对粮食安全概念的研究,经历了从对世界粮农组织的粮食安全概念介绍,到逐渐提出立足于中国国家安全的粮食安全概念,并对粮食安全内涵进一步丰富的发展过程。1983年,吴天锡在《世界粮食安全政策》一文中将世界粮农组织提出的粮食安全概念引入中国。继而,中国农业科学院“世界粮食安全问题”课题组于1988年对世界粮食安全的几个理论问题进行了阐述,认为粮食安全应当包括宏观安全和微观安全两个层面。微观安全即指个人特别是低收入群体的粮食获得和营养安全;而宏观安全则是指从政治方面看,国家以财力保证和宏观干预政策,保证国民的粮食安全。课题组认为,粮食安全系统按照不同分类标准,可以划分为世界粮食安全大系统之下的国家和地区子系统,层层分解直到家庭和个人子系统;从粮食安全的环节看,可以划分为供需两个子系统,以及生产、储备、外贸、消费、收入分配、运销系统等。〔3〕1998年,朱泽提出中国粮食安全概念,认为粮食安全是指国家在其工业化进程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对粮食的需求和粮食经济承受各种不测事件的能力。〔4〕针对《中共中央关于十五计划建议》中提出的“要高度重视保护和提高粮食生产能力,建设稳定的商品粮基地,建立符合我国国情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粮食安全体系,确保粮食供求基本平衡”这一有关粮食安全体系的表述,2001年丁声俊分析认为,粮食安全的概念相当丰富,至少应包括任何需求者、任何需求时间、各个产地来源、各种所需粮食和食物、粮食和食物数量与质量以及购买力等六个方面的内容。而中国的粮食安全体系,应包括粮食生产能力持续、稳定增长的生产体系;确保粮食供应的市场贸易体系;健全的粮食宏观调控体系,对粮食进出口、粮食储备等进行宏观调节;提供综合信息的粮食预警报体系;建立援助特殊群体的社会保障体系。〔5〕吴志华认为,粮食安全是一个国家或地区为保证任何人在任何时候都能得到与其生存与健康相适应的足够食品,而对粮食生产、流通与消费进行动态、有效平衡的政治经济活动。〔6〕200

6年,高帆论述认为,粮食安全是指在一定区域内的居民能够获得与其需求相适应的粮食。实现粮食安全是一个包括生产、流通和购买等因素在内的“多链条互动”的过程。〔7〕2009年,肖春阳指出,在粮食安全概念上,中国与世界粮农组织的概念内涵并不一致。他认为,世界粮食组织所说“foodsecurity”,直译为食物安全或食物保障,现在约定俗成译为粮食安全,实质是食物安全。中国的粮食安全,不同于世界粮农组织食物安全的概念,应是就一个国家而言,主要内容包括:安全合理的粮食储备;供人们直接消费的人均粮食供应量(膳食能量供应量);粮食生产按市场需求稳定发展,不出现大的波动;适量进口粮食;解决好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8〕2010年,刘笑然论述认为,粮食安全一般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能够满足每个居民获取所需粮食及抵御突发事件的能力,具有地域、对象、数量、质量、卫生、价格和运送等多方面的丰富内涵,现代粮食安全至少应该包括粮食数量安全、质量安全、流通安全和生态安全四层涵义。〔9〕

由上观之,联合国粮农组织和国际粮食首脑会议对于粮食安全的定义是基于“世界粮食安全观”的角度,从全世界的粮食安全状况出发,考虑世界上最落后国家、地区、民族、人口的贫穷与饥饿的实际情况,提出的粮食安全目标。而我国的粮食安全概念,一方面,它仍然指向“确保所有人在任何时候既能买得起,也能买得到他们所需的基本食品”,但更为重要的一个方面是,在国内研究的语境下,当我们提到粮食安全这一概念时,还应当从国家粮食安全的角度理解。从对既有的粮食安全概念的梳理,可以发现,粮食安全思想的内涵也是随着时展而不断丰富的。粮食生产、流通、储备、贸易这四个重要的内容在粮食安全思想的形成发展过程中占据了特别重要的地位,但由于各个时期政治、经济、社会环境、国际形势的不同,粮食安全思想由单纯重视粮食生产,到重视粮食流通,再到强调粮食贸易,并发展成为注重粮食生产、流通、贸易的综合协调,其内涵表现出一种由封闭向开放演变的特征。调粮食生产的粮食安全思想

粮食安全思想中,粮食生产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内容,它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充分有效地利用国内自然资源的基础上,能稳定地提高粮食的产量,持续地、较好地满足国内的主要需求。〔10〕对于我国这样一个人口大国来说,粮食生产是粮食稳定供给的基本前提。因此,在我国的粮食安全思想中,粮食生产一直处于基础地位,是粮食安全的重中之重。

这一点在建国之初的粮食安全思想中体现得尤为明显。1949年10月新中国成立到1956年完成社会主义大改造,这段时期的中国正处于一个快速而迅猛的发展阶段。中国在经过苦难的战争后,开始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并进行了大范围的经济重建,努力摆脱贫穷与落后,为我国初步进行工业方面的建设和第一个五年计划的顺利完成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同时,这也是中国经济政治和经济体制转变最剧烈的一个阶段。在这短短七年之间,中国从开始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经济,转为新民主主义的社会制度,再到社会主义大改造,最后确立了社会主义公有制。这一时期中国的剧烈转变和当时所面临的严峻国际形势,都对当时中国的粮食安全情况以及形成粮食安全思想产生了重大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本段内容参阅:魏巍《陈云的粮食生产思想初探》(《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7年第2期)、熊亮华《陈云对粮食问题的卓见》(《党史博采》1995年第11期)等文。在这个阶段,陈云负责全国的财政经济工作,提出过许多重要的粮食安全思想。对于粮食安全重要性的认识,陈云的代表观点是“发展农业是头等大事”。

在新中国成立时,面对东北1200万亩的粮田受灾,上海资本家大量储存布匹、粮食,哄抬物价扰乱市场,期望从中投机获利的情况,陈云不仅要为救助灾民而调拨积聚粮食,还要为稳定物价和市场而大量调拨布匹、粮食来保证上海物资供应。1950年4月13日中央会议上,陈云就粮食状况和财政状况进行了报告,提出:“应该预计到,经过十二年的战争,我国农田产量大幅降低,民间粮食的存储很少……帝国主义者以及逃亡在海岛上的一小群反动分子正在幸灾乐祸,他们梦想大陆上发生什么粮食危机。就让他们做梦去吧!华北、东北、河南、山东(除胶东区)等地已经普降春雨,我们麦收有望了。同时全中国农民正在进入

耕。那些幻想我们发生粮食危机而幸灾乐祸的人,注定会失望的。刚好相反,中国人民不但能战胜灾荒,而且会呈现出我们多年未有过的粮食丰收、粮价平稳的大好局面。”〔11〕陈云上面的讲话中包含了如下几点意思:第一,克服粮食危机,做好粮食供应,首要是提高粮食生产能力;第二,国家安危、政治斗争与粮食生产紧密相联。因此,他积极呼吁“发展农业是头等大事”,提醒全党更加重视和认真对待粮食生产。1951年5月,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宣传工作会议召开,陈云在会上发表了《发展农业是头等大事》的讲话。他说:“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仍要大量进口粮食、棉花等许多农产品,虽然现在比以前有改善,但是,发展农业仍是头等大事。农业不发展,工业就很难发展。”〔12〕他提出了一些重要举措来增加粮食的产量:(一)完成;(二)预防水旱灾害,兴修水利;(三)提高粮食单产,发展化肥使用。①

而后同志提出的“以粮为纲”和1960年中共中央提出的在全国“大办农业,大办粮食”,是对重视生产的粮食安全思想的进一步发展。经过几年的经济恢复,1956年底顺利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国民经济得到好转,以为代表的党中央认为中国当时的经济体制已经较为完善,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落后的生产力无法适应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这一时期的主要任务是经济建设。粮食生产上“以粮为纲”,是在1958年提出的,在这一口号提出之初,由于“”浮夸风盛行,同志误以为粮食形势大好,已经在考虑“粮食太多怎么办的问题”。这种情况下,他认为,国家经济发展的主要精力可以放在工业,特别是钢铁生产上面。在与薄一波的对话中,以“以粮为纲”这一口号,逼迫工业发展也拿出相应的口号,提出更高的工业发展指标。〔13〕这种过快过急全局冒进的发展道路,使得经济建设经历了曲折的发展历程,国民经济发展比例严重失调。以粮食总产量为纲的农业生产结构,也不利于粮食生产的发展。1960年,饥荒发生,使本就出现问题的粮食安全状况雪上加霜。这时,中共中央提出了“大办农业,大办粮食”,指出保证粮食生产不单是农业部门的责任,而且是各部门甚至全党、全民的共同责任。在“以粮为纲”、“大办农业、大办粮食”等粮食安全思想中,粮食安全的主要内容是粮食生产。

1959年到1961年三年困难时期,体制显示出很大的弊端,党内开始了对包产到户的讨论,这实际上也是粮食安全思想中关于粮食生产的一个重要内容,即选择怎样的生产方式对发展粮食生产最为有利。在这场讨论中,陈云、邓小平、邓子恢、曾希圣、李富春等人都基于务实的立场,认为包产到户更能调动广大群众的粮食生产积极性。但坚持认为,公有制是富强的根源,一家一户的小生产方式是倒退,以政治标准来判断粮食生产方式的优劣。包产到户在改革开放之前最终未能被采用,但作为粮食生产思想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它为改革开放之初的农业生产体制改革提供了思想源泉。

尽管粮食流通、粮食贸易、粮食储备等思想在建国之初的粮食安全思想体系中已经初步形成,但把粮食生产放在保障粮食安全的头等重要地位,是建国之初粮食安全思想的主要内涵。这一方面是由于经过长期的战争破坏后,中国传统的农业经济已经遭受严重破坏,粮食产量下降到历史低点,粮食供给不足而需求不断增大,决定了发展粮食生产、保障大多数人的基本粮食需求以获得人们对新生政权的政治认同,保证国家内部稳定,为工业发展提供资金积累和物质保障成为粮食安全的主要目标。另一方面,封闭的经济环境决定了粮食生产是粮食安全的主要内涵。1953年开始,我国对粮食实行统购统销。国家利用政权力量,采取层级化的科层制治粮结构,科层是指国家严格的层级管理模式。科层制治粮结构,即指计划经济体制时期国家严格的层级管理治粮模式。这是高度集权的粮食安全保障结构。见张睿《粮食安全保障机制变迁的内在逻辑》,《经济问题探索》2007年第8期。强制要求农民把他们生产的粮食全部卖给国家,由国家来控制、调节全社会的粮食供应。市场流通的作用被国家计划取代。在这种封闭的粮食安全体系中,流通已经为国家所控制,因而在粮食安全思想中不占据重要位置。保障生产,提高粮食总产量为粮食安全的内涵所在。流通体制改革的粮食安全思想

粮食安全中的流通,是指通过流通环节确保粮食的稳定供应

,让人们在任何情况下、短时间内都能买得到、买得起所需要的粮食。娄源功认为,粮食流通安全主要涉及粮食流通体制、价格体制、储备体系、进出口贸易政策、补贴制度和粮食市场体系等多方面的问题。但在本文中,粮食流通仅指粮食的国内市场流通,对粮食进出口贸易单独论述。见娄源功《中国粮食安全的宏观分析与比较研究》,《农村经济管理》2003年第3期。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经济体制改革率先在农村突破。1982年,我国首个农村工作“一号文件”诞生,肯定了包产到户等生产责任体制。农民在生产经营过程中有了自,在分配劳动成果过程中也打破了“大锅饭”,生产积极性得到空前提高。〔14〕1979年到1984年间,我国粮食总产量大幅提升。数据来源于中国国家统计局1979-1984年《中国统计年鉴》。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快速发展,粮食统购政策的弊端也日益凸显。因此,在改革开放以后关于粮食安全内涵的讨论中,不仅强调粮食生产,更强调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重要性。众多学者以及政策制定者围绕我国粮食流通体制改革阐述观点,丰富了粮食安全思想的内涵。

1978年以前,国家控制几乎全部的农产品和工业品的价格。吴硕在《对改革粮食流通体制的必要性和若干理论问题的认识》一文中指出,当时的粮食安全存在粮食高产地区生产发展缓慢,国家粮食统购与统销不平衡,国家财政对粮食统销的价格补贴与年俱增、数字十分庞大等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改革粮食流通体制。〔15〕丁声俊在《对我国粮食流通战略转变的探讨》一文中论述到,尽管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粮食流通工作取得了重大成就,但是,在粮食总产量大幅上升,农民“卖粮难”、产粮省调出粮食难与国家“储粮难”、“调粮难”、“运粮难”的情况并存,究其根源,是由于粮食流通渠道不畅。他提出,对粮食的生产和流通管理,必须坚持“计划经济为主,市场经济为辅”的根本方针。〔16〕1985年,吴硕再次发文论证粮食流通领域改革的必要性,提出取消统购统销的时机已经成熟,粮食流通体制的改革,应当实行有计划的商品经济,要求农业生产者面向市场需求,靠国家计划指导和利用市场机制来调节粮食生产的数量、品种和质量,提高经济效益。〔17〕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行,我国逐渐减弱了对价格的控制,渐渐地建立了以市场为导向的经济体制,充分发挥计划和市场的作用。〔18〕在粮食流通领域,关于双轨制的讨论十分热烈。1993年,陈锡文指出,我国粮食的“双轨制”是历来就有的,在改革开放之前,我国粮食由市场定价的部分相对来讲可以忽略。〔19〕王德文、黄季?j则认为,双轨制是从1978开始正式形成的,并总结了我国粮食双轨制的形成过程:第一阶段是双轨制的形成,第二阶段是利用双轨制来发展我国粮食市场,第三阶段是改革双轨制。他们还指出我国双轨制是渐进性发展的,具有很强的路径依赖性,而且具有可逆性。〔20〕对于“双轨制”的具体路径选择,唐仁建提出通过保量放价来实施,卢迈、谢杨则提出通过保量保价来解决这个问题。〔21〕

对于双轨制的效果,学界的看法也并不一致。一种看法是,双轨制难以影响粮农的生产决策行为,其理由是,我国粮食产品的价格主要是由政府制定,政府决定了粮食的定购价格和数量,并且粮食的定购价格往往在由市场决定的价格之下,因此,粮农的行为主要受粮食的市场价影响,其供给行为也往往取决于市场,而粮农售给国家的部分,则具有税收的性质。另一种观点是,双轨制会影响粮农的生产决策。金和辉认为,定购价格可以引导市场供给,同时,订购价格也通过影响粮农预期而调整粮农的生产决策行为。〔22〕高小蒙等人给出的观点是,由于当时我国还处于非完全的市场经济,市场和计划都会对粮农行为产生影响。但是,只有当粮农的粮食产量充足且国家制定的定购数量相对稳定的前提下,市场的作用才会大于计划。〔23〕

1998年,政府先后颁布了《粮食收购条例》、《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决定》等六个配套文件来推动新一轮“粮改”,力图将粮食生产和流通放置于市场中去。2004年,中国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国务院先后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意见》和《粮食流通管理条例》等文件,决定在这一年全面开放粮食购销市场,稳定地推进粮食流通体制改革。从“双轨制”改革开始到1998年的“三项政策,一项改革”,

再到2004年流通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的过程中,国家也相继出台了建立和完善粮食储备制度、适当运用国际粮食市场调节国内粮食供需、粮食部门政策性业务和商业性经营分开运行、粮食风险基金制度等一系列政策措施,以配合粮食流通体制的改革。学者们在这些政策制定前后进行了激烈讨论,为我国政府制定粮食市场化改革的方向和步骤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总结,丰富了粮食安全的思想内容。尽管对市场化过程中的一些政策选择存在不同意见,但学者们的主流意见认为,粮食流通由计划向市场,由封闭向开放的发展趋势不可改变。

四、强调贸易安全的粮食安全思想

新中国自建国以后就开始参与世界粮食贸易体系。尽管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前,在国际贸易中,我国粮食进出口根据国内粮食产量丰欠不同,出现净进口与净出口局面的变化,但由于我国粮食一直保持着较高的自给率,并且粮食国际贸易都由国家直接控制,粮食贸易还不足以威胁国内粮食安全状况。贸易安全成为粮食安全思想重要内容,发端于布朗《谁来养活中国》一文的发表。

1995年,布朗《谁来养活中国》一文发表后,引起了学者们的热烈讨论。虽然中外学者们多认为布朗的研究方法导致他得出2030年以后世界无法提供足够的粮食养活中国人的结论是错误的,但是,学者们也清醒认识到,随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国内粮食市场的发育,国内外粮食价格的变动及国际政治经济的变化,中国过去长期以来形成的坚持粮食自给自足的粮食安全观已经面临新的挑战。特别是加入wto以后,我国必须遵守对wto的承诺,逐渐取消保护农产品的各种非关税措施,实现粮食流通市场与国际市场的对接。粮食贸易不再是国家牢牢掌控在手的调控器,而成为了新的粮食安全风险因素。〔24〕粮食思想中,对粮食贸易的讨论逐渐成为重要内容。布朗提出的2030年后谁来养活中国的问题,国内学界进行了热烈的讨论。林毅夫在其《中国农业科研优先序》一书中,基于对科技与政策的关系的理论分析提出,只要选择执行正确的政策,在21世纪,中国完全有能力达到粮食基本自给的目标,具体可以通过选择科研优先顺序,优化科研资源配置,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单产来保障粮食供给。①朱希刚从数据测算上提出,中国2010年粮食缺口为0?27亿吨,2020年仅为0?25亿吨,中国的粮食进口不到世界粮食总贸易量的1/10,不会导致世界性的粮食危机。〔25〕黄季?j则认为,城市化、市场化和收入增长将成为中国粮食需求增长的根本动因,而技术创新将会给中国粮食增长带来持续动力。〔26〕胡岳岷直接对布朗的观点进行否定,认为由于消费习惯的地域差别,即使中国人均收入上升了,也不可能达到美国人对肉、牛奶、禽蛋的消费标准,从而使布朗所认为的中国扩大对动物蛋白的需求将超过世界粮食生产能力的预测,不攻自破。另外,胡岳岷认为布朗夸大了人口对我国粮食供给所形成的挑战,认为中国人口到2030年未必像布朗预测的那样会达到16亿。在供给方面,胡岳岷认为,虽然我国存在大量的农田和灌溉用水被转作非农业利用以及存在一定程度的环境破坏,但总体来说,布朗的结论过于耸人听闻。〔27〕另外,朱泽、蔡承智、陈阜等学者都从不同角度论证了中国未来粮食贸易的影响因素和发展趋势,对中国的粮食安全持乐观态度,驳斥了布朗的“中国不能养活中国人”的观点。但另一方面,学者们都认为粮食安全是应当随时警醒的问题,必须给予长期重视,并从各方面做出持续的努力。

其次,对是否应该大量进口粮食进行了讨论。吕新业、蔡承智、陈阜、林毅夫、田野等学者认为,中国不可能也不应该大量地进口粮食。他们认为,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粮食进口规模的扩大,将会损害国际粮食供给状况,对粮价造成很大影响,进而影响其他国家的利益。并且,鉴于粮食在外交历史中常被粮食出口大国作为政治武器使用,因此,中国粮食必须保证一定的自给率,完全依赖国际市场,对中国国家和世界粮食安全来说,都是不可取的。也有学者,如柯炳生、朱希刚等支持扩大进口,认为中国不应该排斥粮食的大量进口,利用粮食国际贸易来实现国内供应的稳定的风险极低,粮食进口有利于中国粮食安全。

第三,关于粮食贸易中对粮食产业的保护的讨论。中国加入wto以后,经济全球化程度加深,完全排斥粮食国际贸易是不可能的。粮食贸易已经不在于是否参与的问题,而是如何利用的问题,以及在粮食贸易中,如何保

本国粮食产业的问题。对于我国粮食的对外依存度,学者们根据各种测量方法,提出过很多观点。但总的来说,大部分学者认为,中国的粮食外贸依存度不应该超过15%这一红色警戒线,5%—10%是理想区间。〔28〕学者们从各个角度讨论了在粮食国际贸易的冲击下,如何保护国内粮食产业。粮食贸易成为粮食安全思想中一个重要内涵,并且在粮食安全思想体系中的重要性与日俱增。

结语

从计划经济体制到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以及入世以后中国逐步加入经济全球化,我国粮食安全思想也逐渐从单纯强调生产安全,到重视流通安全,到特别重视粮食贸易安全。发展到今天,当谈及粮食安全的时候,很少有人会单纯指生产安全或者流通安全,或者贸易安全,更多的是考虑一个综合协调的粮食安全体系,包括粮食的生产与流通、粮食贸易等多个方面的内容。可以说,随着经济体制的转变,我国粮食安全思想内涵也逐渐丰富,体现出由封闭到开放的特征,是从单一的生产安全,走向综合协调的粮食安全思想。

〔参考文献〕

〔1〕吴宾.中国古代粮食安全问题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博士论文,2007.

〔2〕黄黎慧,黄群.我国粮食安全问题与对策〔j〕.粮食与食品工业,2005,(5).

〔3〕中国农业科学院“世界粮食安全问题”课题组.世界粮食安全的几个理论问题〔j〕.农业经济问题,1988,(5).

〔4〕朱泽.中国粮食安全状况研究〔j〕.中国农村经济,1997,(5).

〔5〕丁声俊.国家粮食安全及安全体系建设〔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1,(4).

〔6〕吴志华,胡学君.中国粮食安全研究述评〔j〕.江海学刊,2003,(3).

〔7〕高帆.粮食安全的真问题是什么〔j〕.调研世界,2006,(3).

〔8〕肖春阳.中外粮食、粮食安全概念比较〔j〕.黑龙江粮食,2009,(2).

〔9〕刘笑然.论中国粮食安全〔j〕.中国粮食经济,2010,(3).

〔10〕娄源功.中国粮食安全的宏观分析与比较研究〔j〕.粮食储藏,2003,(3).

〔11〕〔12〕陈云文选:第2卷〔m〕.人民出版社,1995.83,140-143.

〔13〕薄一波.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下〔m〕.中共党史出版社,2008.486.

〔14〕杨晓伟,刘小丽.邓小平“共同富裕观”三题〔j〕.天府新论,2011,(5).

〔15〕吴硕.对改革粮食流通体制的必要性和若干理论问题的认识〔j〕.商业时代,1983,(3).

〔16〕丁声俊.对我国粮食流通战略转变的探讨〔j〕.农业经济问题,1984,(7).

〔17〕吴硕.粮食流通体制的战略性大改革〔j〕.经济研究,1985,(3).

〔18〕姚芳,孙来斌.市场社会主义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j〕.天府新论,2010,(5).

〔19〕陈锡文,等.中国粮食的预测和对策〔j〕.改革,1996,(3).

〔20〕王德文,黄季?j.双轨制度对中国粮食市场稳定性的影响〔j〕.管理世界,2001,(3).

〔21〕肖凤南.市场化条件下粮食流通管理现状与对策研究〔d〕.中南大学mpa硕士学位论文,2010.

〔22〕金和辉.计划、市场和中国农民的粮食供给行为〔j〕.经济研究,1990,(9).

〔23〕高小蒙,向宁.中国农业价格政策分析〔m〕.浙江人民出版,1992.

〔24〕毛燕琼.论当前多边贸易体制面临的外部挑战及“破局”之策〔j〕.天府新论,2011,(2).

〔25〕朱希刚.跨世纪的探索:中国粮食问题研究〔m〕.中国农业出版社,1997.35-36.

〔26〕黄季?j,罗斯高.迈向二十一世纪的中国种子产业〔j〕.农业技术经济,1999,(2).

解决粮食安全的对策篇7

同志们:

倍受全市社会各界关注的国有粮食购销企业改革工作,在省和长春市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经过全市各有关部门、各乡镇以及粮食系统的广大干部职工的共同努力,历时四个多月时间,已经全面完成了职工竞聘上岗、富余人员分流等各项工作,迈出了关键性的一步,取得了阶段性的重要成果。下面,就前段粮改工作情况和下一步工作重点,我讲以下两个方面意见:

一、前期粮改工作的简要总结

我市的前期粮改工作从2004年11月15日动员大会正式开始,到2005年3月25日企业法人治理机构全部产生基本结束,大体经历了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前期准备阶段。省和长春市粮改工作动员会议召开以后,我市的粮改工作进入了前期准备阶段。首先是层层成立了粮改领导组织,为粮改工作的顺利推进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障。其次是组建联络指导组,全市抽调了28名副局级以上干部和28名乡局级后备干部组成28个联络指导组,经过短期培训后,深入到基层企业指导粮改工作。第三,起草制定了《a市进一步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实施意见》、《a市国有粮食购销企业富余人员分流方案》,并结合我市实际,制定了相关配套文件以及粮改政策解答,为我市粮改工作顺利推进提供了可靠的政策依据。第二个阶段是宣传动员阶段。去年11月15日,全市召开了粮改动员大会,标志我市的粮改工作进入了操作阶段。各级党委和政府都把粮改作为一项全局性的重要工作放在突出位置来抓,各乡镇的党委书记、乡镇长高度重视和关注粮改工作,亲自坐阵粮库安排部署。由于这些年来各购销企业的经营状况较好,职工的各方面利益得到了较好的保证,职工对企业的依赖心理十分严重,对改革有抵触情绪,基本上是不理解、不接受。因此,在粮改动员会以后,各单位都加大了宣传工作力度,深入宣传粮改政策精神,层层发动,广泛动员。通过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思想发动,使职工的心理承受能力不断增强,广大职工对改革的重要性、必要性、紧迫性逐步有了一个正确的认识,也逐步从抵触情绪中转变过来,以正确的认识来理解改革,以积极的心态来对待改革,以自觉的行动来参与改革,从而为粮改的顺利进行奠定了重要思想基础。第三个阶段是稳步实施阶段。我们按照既定的方针,严格履行粮改的各项程序,在企业领导班子产生、会计委派、职工竞聘上岗、富余人员分流工作中,坚持公开透明的原则,每个程序、每个环节都认真按照方案和实施细则进行操作,真正做到了公平、公正、公开、透明,在上访职工当中,没有一人是因为竞聘上岗不合理而来上访的。这一阶段的工作时间跨度较大,有些工作是在其他阶段结合进行的,这一阶段的工作主要抓了五个重点环节。一是加强了企业党支部班子建设。根据改革需要,调整了企业党支部班子,对于缺额人选采取全系统公开推荐的方式配齐配强,为企业的改革和稳定奠定了组织基础。二是全力抓了稳定工作,加强了企业的“四防”安全工作,确保了粮改期内“不出事故、不失火、不死人”,特别是认真接待职工上访,综合运用思想工作和法律手段,有效地维护了职工队伍的思想稳定。三是按照公正、公开、公平的原则,组织职工竞聘上岗。四是按政策进行富余人员分流。五是通过民主推荐、组织考核的方式产生了企业法人治理机构,今天粮食局已经和法人代表签定了责任书。第四个阶段是政策兑现阶段。职工竞聘上岗结束以后,因为粮改资金严重不足,不能及时到位,我市的粮改工作陷入了停滞状态。市委、市政府有关领导多次亲自找省、市领导及有关部门协调,为最终解决粮改成本问题起到了关键作用。粮食、财政的有关领导多次协调省、市粮改办、财政部门,通过大量艰苦不懈的协调和争取,赢得了各方面的理解和支持,使粮改所需资金最终得到了解决。春节前,省里下拨的粮改资金陆续到位。我们立即组织进行国有粮食购销企业富余分流人员的政策兑现工作。对此,市粮改领导小组召开了专题会议进行部署,粮食、财政、劳动、社保以及金融部门都能从维护改革大局出发,全力搞好配合,加班加点,昼夜奋战,仅用了五天的时间,就基本完成了分流人员解除劳动关系的手续办理、经济补偿金的发放和拖欠职工工资的补发工作。

截止3月20日,全市国有粮食购销企业6,907名在册职工全员解除劳动关系,全部办理了解除劳动关系手续,发放经济补偿金5,860.4万元。其中:春节前办理完解除劳动关系手续的有5620人,占职工总数的81.4%;发放经济补偿金4,450.9万元,占经济补偿金总数的75.9%;发放拖欠职工工资1,532万元,补缴拖欠社保养老保险费2,221万元,占拖欠养老保险费的50%;补缴拖欠社保失业保险455万元,占拖欠失业保险的百分之百;补缴医保中心医疗保险300万元。全市竞聘上岗职工709人,占职工总数的10.3%;安置按政策不予辞退的职工402人,占职工总数的5.8%,其中:干部22人,因工致残人员、伤残军人33人,内部退养人员285人,其它人员62人。全市富余人员分流工作基本完成。

我市国有粮食购销企业改革之所以能够迈出比较坚实的一步,这主要得益于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正确领导;得益于省、市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和精心指导;得益于粮食、劳动、财政、公安、、社保以及纪检监察、组织、人事、宣传、工会等有关部门的紧密配合和通力合作;得益于全市粮食系统干部职工对粮改工作的理解和支持。总结前段的工作,主要有以下几点体会:

1、各级领导高度重视、靠前指挥是确保粮改顺利进行的政治保证。粮改伊始,市委、市政府一班人就清醒的认识到,国有粮食购销企业改革虽然是大势所趋,但是要想在短时间去解决已经积累了50多年的历史问题,一次性分流近6,000名企业富余人员,肯定是一场硬仗,要想完成这个硬任务,必须把粮改作为一项全局性的重要工作,放在突出位置来抓。市委、市政府的主要领导高度重视粮改工作,每到关键阶段,都有明确的指示和具体要求。粮改期间,市委书记高凤昌同志在中央党校学习,多次打电话询问粮改的进展情况,并提出指导意见。市长张焕秋同志在家主持工作,在粮改的每个关键环节都要亲自主持召开粮改领导小组会议或常委扩大会议,研究部署粮改工作。市委副书记冯耀实同志,市委常委、政法委书记宋荫卓同志,副市长杨国奇同志亲自坐阵,主持粮改日常工作。自11月15日至春节前这段时间,先后召开70多次会议对粮改工作的每一个环节,每个步骤都精心策划、精心研究、精心组织。市里五大班子其他领导对粮改工作都非常重视,给予了极大的支持。在粮改进行到职工竞聘上岗、富余人员分流的关键阶段,提供了大量领导力量,深入到基层,每个重点企业都有市级领导包点,他们不辞辛苦,帮助企业研究实施方案、审核竞岗人员资格、耐心细致的做下岗职工的思想工作。各乡镇的党委书记、乡镇长充分发挥粮改第一责任人的作用,经常深入到辖区粮库,帮助企业解决粮改中遇到的实际困难。同时,我市粮改工作也得到省、市政府、粮食、财政等部门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尤其是长春市李伟副市长、粮食局赵贵军局长、李树华副局长,多次来a市指导粮改工作,帮助协调解决粮改资金,破解难题。可以说,正是因为有各级党政领导对粮改工作的高度重视做保证,才使我市国有粮食购销企业改革工作得以顺利的向前推进。

2、粮食部门充分发挥职能作用,是确保粮改工作顺利进行的重要基础。我市粮改前一阶段工作之所以运行的比较顺畅和平稳,在很大程度上与粮食部门充分发挥主观能动作用、参谋助手作用和协调各方狠抓落实分不开的。一是基础性工作准备到位。在这次粮改过程中,粮食部门思路清晰,准备超前,工作细致。为了准确掌握各方面的基础情况,提前组织了“老粮”、“老帐”、“老人”的调查摸底,全市粮食系统从去年3月到5月,分成三个时段,对粮食库存情况进行了一次全面清查核实,摸清了库存底数,为粮改锁定库存奠定了基础。7月初,粮食部门又利用近一个月的时间,对全市国有购销企业的“老帐”进行清理核查,摸清了“老帐”的基本情况。“老人”的调查摸底可以说是动手最早。从2002年底以前,就将附营企业职工分流统计到国有购销企业人员之中,不但使这部分职工享受到了与购销企业职工的相同待遇,也为下一步粮食系统附营企业改革减轻了负担。正是由于粮食部门超前做了大量细致有效的基础性工作,才使得我市的粮改工作在省、市动员部署之后,适时启动实施,争得了工作上的主动权。二是关键环节精心谋划到位。政策的宣传,程序的规范,资金的筹措是这次粮改最为关键的三个环节。为了把粮改政策宣传到每一位职工和家属,粮食局把我市粮改的一系列配套文件汇编成册,直接下发到所属各个企业,并对职工关注的相关政策,会同有关部门,印发了《粮改政策解答》,发到每位职工手中。同时,各基层企业还利用各种形式、各种会议广泛宣传粮改政策,做到家喻户晓。在涉及到职工工龄的认定、竞岗的资格条件、应得的经济补偿金、补发的工资、拖欠的各项保费等职工切身利益问题上,及时张榜公布,置于广大职工的共同监督之下,做到公开透明,阳光作业,保证粮改工作平稳有序的进行,得到了大多数职工群众的认可。改革成本的筹措和落实,是粮改能否顺利进行的关键问题,为了有效地解决这一难题,粮食部门从研究利用政策入手,数十次反复算帐,充分挖掘各方面的潜力,多次到上级有关部门争取,为最终解决粮改资金起到了积极作用。总体来说,我们争取到的粮改资金是比较宽裕的,全员解除劳动关系的经济补偿金可以全部兑现,拖欠职工的工资、医疗保险、解除劳动关系人员垫付款等所需资金基本可以兑现,可以说,粮食部门在争取粮改资金工作上作了大量工作。同时,粮食部门在粮改运行过程中的各个关键环节上,都能对形势作出比较准确的分析和判断,对遇到的问题和困难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及时的向粮改领导小组和上级主管部门汇报,很好的发挥了参谋和助手作用。三是经常沟通协调到位。粮改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不是仅靠粮食部门一家所能完成的,需要方方面面的配合,粮食部门作为这次改革的牵头部门,不仅能够充分发挥自身的职能作用、完成大量基础性筹划和组织工作,同时还能搞好纵向和横向的沟通和协调,一方面是经常与省、市行政主管部门和邻近市、县保持经常沟通和联系,就粮改过程中遇到的有关政策问题及时进行协调,以确保能够准确把握粮改的相关政策和信息,掌握工作的主动权,另一方面是主动与财政、劳动、社保等有关部门沟通和协调,得到各有关方面的支持和帮助,充分发挥粮食部门的改革主体作用,保证了各个环节运行顺畅。

3、各部门团结协作,紧密配合是确保粮改顺利进行的有力支持。在粮改的实施过程中,各有关部门都能站在全局的高度,从维护改革的大局出发,不论是领导还是一般干部,每一位参与改革的同志都表现出了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大家都能树立全市一盘棋的思想,坚持分工不分家,补台不拆台,密切配合,协同作战,真正做到了一切以改革为重,一切服务于改革,一切服从于改革。劳动局、社会保险局与粮食部门紧密配合。杨佰军和武凤和局长全程参与,日夜兼程、连续作战,在很短的时间里就完成了近7000名职工身份的审核认定、欠缴保费的清理核查和并轨试点所需的各种手续。财政局充分发挥部门的职能作用,财政局长肖志华同志多次向长春市财政局、省财政厅沟通,积极作好粮改资金的协调、筹措和落实工作。同时还加强了对粮改资金使用的监管,做到专户储存、专款专用。特别是在经济补偿金和拖欠职工工资发放过程中,财政、金融和粮食部门,通宵达旦,不辞辛苦,指导和组织企业做好资金发放工作,在短短的几天里,就完成了7000多万元的经济补偿金和拖欠工资兑付工作,确保了企业富余人员在春节前能够如期分流。这次粮改除政府有关部门直接参与外,纪检、组织、宣传、人事、工会等部门也都全力配合,积极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公安部门、部门全程参与粮改,出人出力,为粮改的顺利推进保驾护航。

4、一切从实际出发,根据a市具体情况运筹谋划是确保粮改顺利进行的必要条件。在粮改进程中,我们坚持“无情改革,有情操作,以人为本,善待职工”的原则,在严格执行省、市粮改政策一些大的原则前提下,尽量利用政策,争取政策,在上级政策框架允许范围内,结合a市实际,创造性的开展工作。一是在基层领导班子产生上,我们采取了先建立基层党支部,由党支部领导企业粮改工作,党支部书记代行法人代表职责,待职工竞聘上岗和富余人员分流结束后,由竞聘上岗职工在党支部成员中选举产生企业法人代表和副职领导的办法。实践证明,这种办法既减少了矛盾,又保护了一批干部。二是在会计委派上,我们采取了现职会计暂时代行会计职务,在粮改中实际考察,职工竞聘上岗结束后,经竞聘上岗的职工中进行民主测评,合格的再进行委派。三是在职工身份置换上,按照上级要求要全员解除劳动关系,竞聘上岗的职工也要办理解除劳动关系的手续,经济补偿金由企业出欠据,而我们竞聘上岗的职工在办理解除劳动关系的同时,直接发给经济补偿金存款折,竞聘上岗的职工经济补偿金,暂由企业保存,待解聘后发放给本人,这样做虽然多支付了一笔改革成本,但是使竞聘上岗的和解除劳动关系的职工在心理上都得到了平衡。四是在补发拖欠职工工资方面,我们采取了粮改前按实际工资支付,粮改后按上级有关规定支付的政策,这样做虽然多增加了一些改革成本,但是我们也最大限度的保护了职工利益。此外,在养老保险的补缴接续、医疗费的报销、垫付款的兑付、统筹外补贴的续交等方面,除养老保险以外,其它的款项上级根本都没列入改革成本里来,这些我们都做了安排,近期内陆续都能兑现。

5、突出抓好稳定工作是确保粮改顺利进行的关键环节。这次粮改与历次改革相比,问题和矛盾更加突出,全市涉及改革的人数近7000人,有近6000人面临下岗重新择业。下岗职工的心理承受能力和经济承受能力都面临着挑战和考验,这给稳定和工作带来了极大的困难,给安全工作带来许多隐患。要使粮改稳步向前推进,必须创造个安全稳定的工作环境。工作中,我们注意抓了以下几点:一是抓防范,确保粮食安全。为了防止购销企业安全事故的发生,粮改之初我们就责承各乡镇的主要领导和派出所的干警,先期进驻粮库,负责粮库的安全保卫工作,并及时召开了全市国有粮食购销企业安全工作会议,重点对职工队伍稳定、安全隐患整改、安全生产、粮情检查、值班值宿等方面工作进行认真部署,提出了具体要求,明确各自承担的责任。公安局长刘振华同志亲自召开了派出所长会议,部署任务。由于各乡镇和派出所认真负责,有的干警甚至吃住在粮库,各粮库的领导班子成员也都能够自觉担当改革的主角,认真负责的做好本单位各项基础工作,化解各类矛盾、排除各种隐患,保证了改革期间职工队伍的思想稳定。整个粮改富余人员分流阶段真正做到了不失火、不死人、不被盗、不坏粮,杜绝了各类事故的发生。二是抓难点,妥善处理职工上访问题。自粮改开始以来,由于职工对有关政策不理解、不接受,每天到市政府、粮食局上访的职工陆续不断,一般每天在150人左右,多者达400人以上,持续时间达40多天,在接待上访职工过程中,我们坚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负之以责”的原则,局和粮食局的工作人员采取了礼貌和理智的态度,以极大的耐心回答职工提出的问题,耐心细致的向他们宣传和解释政策。市委副书记冯耀实同志,市委常委、政法委书记宋荫卓同志、副市长杨国奇同志都亲自接待上访职工,耐心细致的做上访骨干的思想转化工作。由于我们做了大量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使大多数上访职工能够理解改革、支持改革,上访的势头逐渐减弱,极大地缓解了矛盾,维护了稳定的局面。三是抓重点,帮助困难职工解决实际问题。我们在认真接待和处理职工上访问题的同时,帮助有困难的上访职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春节前,市政府拿出5万元、粮食局筹措2万元,对100多户下岗的困难职工进行慰问,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上的实际困难。总的来说,我市的稳定工作基本上做到了苗头发现得早、问题处理得好、矛盾化解得了、事态控制得住,保证了粮改工作的顺利进行。

目前,我市国有粮食购销企业改革迈出了关键性的一步,富余人员分流工作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这和在座的各位同志努力工作是分不开的。但是,大家也必须看到,在我们的工作中还存在着一些不尽人意和不够完善的地方。由于个别单位执行政策有偏差,工作方法简单,思想工作不到位,引发了一些矛盾和问题,给粮改第一阶段收尾工作增加了难度,也给做好稳定工作埋下了一些潜在的隐患。对此,我们要有一个清醒的认识,要继续发扬前一阶段面对困难、勇挑重担、敢打硬仗的工作作风,一鼓作气,连续作战,深入细致地做好工作,善始善终地完成粮改的各项任务。

二、下步重点工作的基本要求

随着粮食购销市场化的全面推进,粮食工作面临新的形势和任务,各种机遇和挑战并存,必须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以科学的发展观统领粮食工作全局,以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为动力,以促进粮食增产、农民增收、企业增效、粮食市场供应稳定和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努力把粮食工作提高到一个新水平。今年重点要抓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第一,要继续加快国有粮食购销企业改革步伐。加快国有粮食购销企业改革的步伐,对于更好地发挥国有粮食购销企业的主渠道作用,适应新形势下粮食流通和宏观调控的需要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是当前要抓紧做好富余人员分流的收尾工作。要继续加大工作力度,对尚未最终办理解除劳动关系手续的职工要继续采取领导包保的方式,逐一做好每个人的思想工作,讲清形势、讲明政策、分析利害关系,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并明确一个具体的时限,使之能够尽快办理相关手续,全部彻底、不留尾巴地完成富余人员分流任务;要组织企业与竞聘上岗人员重新签订劳动合同,确立新型的劳动关系;要妥善做好解除劳动关系人员养老保险关系的接续工作,切实做到身份解除一个,关系理顺一个;在做好富余人员分流收尾工作时,要继续高度重视做好接待工作,认真分析排查各种不稳定因素,有针对性地做好思想工作,确保社会的稳定。二是要着力抓好国有粮食购销企业经营机制的转换。要从改革企业内部人事、劳动、分配制度入手,通过建立和完善领导班子目标责任制,职工全员合同制,工资分配激励制,促进企业经营机制的转换。做到经营管理者能上能下,人员能进能出,动态管理,优胜劣汰,尽快建立起适应市场竞争需要的新的经营机制,确保企业生存发展有活力、生产经营不亏损、职工生活有保障。三是要超前研究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工作。要本着超前思考、积极探索、科学谋划的工作思路,提前搞好企业国有资产的清查和评估工作,为下步产权制度改革提供依据。要立足本地的实际,对现有的企业进行分类排队,尽可能利用企业场地、库房及设施等现有的优势条件,组织对外推介,加大招商引资的力度,积极寻求合作伙伴,推动企业产权制度的改革。要注意了解和掌握国内粮食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的动向和信息,并适时走出去进行实地学习考察,借鉴外地的成功经验和做法,结合本地的实际,探索企业重组及组织结构创新的形式,以便待省里产权制度改革的具体政策措施出台后,及时组织实施。

第二,要加快粮食行政主管部门的职能转变。在粮食购销市场化改革的新形势下,粮食行政管理部门的职能已发生了很大变化。特别是《粮食流通管理条例》的颁布实施,为粮食行政管理部门更好的履行职责,做好粮食流通管理工作提供了有力的保障。一是要尽快更新思想观念,转变行政职能。粮食部门要按照《条例》的规定,尽快转变职能,由过去的主要管理国有粮食购销企业转变为管理全社会的粮食经营企业;由过去管理国有粮食企业的一些经营活动改为管理主体的准入和行为规范;由过去的主要采取行政手段管理转变为依据《条例》进行法制化管理。把法制手段和经济手段以及必要的行政手段结合起来。同时,也要做好全社会粮食流通的指导、协调和服务工作,做到指导、协调、服务与监管并重,通过指导、协调和服务来加强监管。二是抓紧组建粮食流通管理的执法机构,实现依法管理。要按照省里的要求,抓紧设立监督检查机构,加大行业监管的力度,逐步建立健全规范有序的监督检查工作体系,建立健全公开透明的行政执法程序。依照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对粮食经营活动进行监督检查。主要是严把市场准入关和质量检验关,认真做好入市收购资格的审核工作,增强工作透明度,对所有申报经营粮食的企业审核的标准、程序、结果要向社会公布,操作过程要公平、公正,经得起实践的检验。同时,要切实做好对经营者的粮食收购、储存、销售质量检验检测工作,确保粮食供应市场的安全。三是要加强全社会粮食流通统计工作。要逐步建立起覆盖全社会的统计报表体系,依法将从事粮食收购、储存、加工、批发、零售企业和以粮食为原料的饲料、工业企业等粮食经营者全部纳入统计范围。要通过粮食流通统计,对纷繁复杂的粮食经营活动进行科学分析,确保各项统计数据的科学、客观和准确,为政府实施宏观调控和科学决策提供参考依据。四是各有关部门要密切配合,共同做好粮食市场监管工作。粮食部门要与工商、质检、卫生、物价等有关部门一起,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密切配合,加强协作,切实加强对粮食市场的监管,共同维护粮食市场秩序。

第三,要加强粮食管理搞活粮食经营。加强粮食管理,确保粮食安全,是粮食部门义不容辞的责任。特别是在国有粮食购销企业改革日益深化的新形势下,做好粮食管理工作,显得尤为重要。一是要指导企业做好各类粮食经营管理工作。要加强对库存政策性“老粮”的管理,将政策性“老粮”与企业自营的市场粮严格分开,实行专账、专货位管理,保证库存“老粮”的数量和质量。并按省里的统一部署,有计划地做好“老粮”处理工作。要高度重视对陈化粮的监管,严防陈化粮流入口粮市场,保证粮食市场安全。二是要搞活粮食经营。目前,正处在备耕阶段,我市农民手中的余粮大约还有50万吨以上等待出售,粮食企业要抓住这一有利时机,紧紧抓住大连松源公司这样有实力的老客户,采取代收、代烘、代储的形式组织好粮食收购。对于企业当年新收购的粮食要按照“购得进、销得出、有效益”的原则,做到库存新粮不积压,生产经营不亏损。三是要全力做好“四防”安全工作。粮食安全责任重大,要继续保持粮改期间安全工作的好势头,进一步加大“四防”安全工作的力度,认真抓好安全防火、安全生产以及库存粮食的日常保管工作,要在总结以往安全防火工作经验的基础上,继续坚持隐患排查制度,形成安全防火的长效管理机制,加大督促检查工作力度,全力做好安全防火工作。要从加强职工的培训入手,提高安全意识和防范意识,牢固树立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思想,对安全生产的每个环节必须严格把关,做到不安全不生产,先安全后生产。要坚持实行重大事故责任追究制,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坚决防止各类火灾事故、生产事故及坏粮事故的发生,保证粮食安全。四是要认真抓好企业的减亏增盈工作。随着粮食市场化改革的逐步深入,国有粮食购销企业依靠政策性补贴生存的日子已经成为历史。目前企业锁定的政策性“老粮”的数量已经十分有限。企业要想生存发展,必须转变观念,面向市场,在抓好粮食经营上下功夫。要进一步加强企业费用管理,压缩费用,节约开支。此外,要加大对企业应收账款的清收力度,组织力量对应收账款进行清理排查,落实专人清缴,确保企业债权不悬空。要通过采取一系列切实有效的措施,确保改革后的企业在扣除历史性因素后,绝不再发生新的经营性亏损。

解决粮食安全的对策篇8

一、指导思想、总体目标

(一)指导思想。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进一步完善粮食行政首长分级责任制,调整优化种粮结构,提高粮食生产能力,加强市场监管,健全流通、储备体系,通过政策引导、资金扶持,项目带动,深化国有粮食购销企业改革,发展现代粮食流通产业,建立高效有序的粮食宏观调控机制,促进我市粮食生产和流通协调发展,确保粮食安全和有效供给。

(二)总体目标。通过3-5年的努力,建立健全职责明确、调控有力、监管到位、运转高效的行政管理体系,布局合理、机制灵活、管理科学、安全可靠的粮食储备体系,政府调控、市场运作、产权多元、竞争有序的粮食购销体系,优势突出、特色鲜明、设施完善、竞争力强的现代粮食流通产业体系,培育一批特色优势明显的粮食加工流通企业,建设一批独具特色的优质粮无公害生产基地,形成龙头企业带动,生产、加工和流通一体化的产业发展新格局,为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效保障。

二、加强粮食行政管理

(三)落实粮食安全行政首长分级负责制。市政府对全市粮食安全和宏观调控负全责,市长为本区域粮食安全的第一责任人。充分发挥引黄灌区粮食主产县(市)作用,认真落实粮食生产责任制,实行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确保全市粮食播种面积不少于36万亩;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强化科技支撑,优化粮食品种,调整种植结构;增加粮食生产投入,提高粮食产量,力争全市三大粮食作物总产稳定在2亿斤,保障粮食有效供给。

(四)强化粮食行政管理职责。市政府总体负责全市粮食安全、产业发展和市场监管等,具体负责粮食供求平衡、粮食流通市场建设和粮食产业化发展,加强粮食应急响应体系建设,做好政策性粮源组织、粮食供应,加强粮食流通监督检查,强化加工环节粮食质量安全和卫生监管等职能。在此基础上,既要突出解决好农民“卖粮难”问题,切实增加农民收入,维护种粮农民利益,又要突出解决好城市居民“买粮贵”问题,确保粮食市场和价格稳定。

(五)建立市应急粮油储备。截至目前,我市城镇人口(包括流动人口和失地农民)13.44万人,按照“城镇人口每人每天0.5公斤、10天的储备量”标准,需储备应急成品粮700吨。根据本地消费习惯、企业生产能力和承储能力,按照大米、面粉6:4比例储存,其中大米400吨,面粉300吨。我市总人口26万人,按照“全市人口(包括流动人口)每人每天35克、30天储备量”,需储备应急食用(胡麻)油250吨。储备粮油规模按照全市人口的增加(减少)而逐年增加(减少)。应急储备粮油动用时由市政府实施。市级储备粮油费用列入财政预算,每年由市粮食局参照自治区储备粮油补贴办法提出方案,报市政府批准实施。应急储备粮油利息费用补贴每季度拨补一次,由市财政局将补贴款拨补到市粮食局账户,市粮食局根据日常检查结果审核后及时拨补到各承储企业。市粮食局负责起草《市应急成品粮油储备管理暂行办法》,报市政府批准实施,各部门依法对市级应急成品粮油储备实施监管。我市应急粮油储备必须于年底前完成,参照自治区储备粮油利费计算办法和目前银行1年基准利率计算,应急储备粮油利息费用补贴共计67.82万元。

(六)进一步完善市(县)级粮油应急加工、供应网点建设。粮油应急加工、供应网络是粮食应急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政府实施粮食宏观调控、确保粮食应急供应和稳定市场的重要载体。粮食应急加工和供应网点本着方便居民、布局合理、便于管理和综合平衡的原则选定,根据行政区域消费人口、供应范围和消费习惯,以及企业信用等级、资金状况、加工能力和加工工艺等情况,在企业自愿申请的基础上由粮食行政主管部门确定。应急供应范围包括市辖区内的所有地域,供应人口涵盖部队官兵、城镇居民、农场居民、农村居民、外来务工人员和流动人口等。粮油应急定点加工企业选择辖区内愿意承担应急粮油加工任务的企业,粮油定点供应企业选择有一定实力的粮油供应店或大型超市粮油专区,特别是挂牌放心粮店优先选择。

(七)建立城乡居民口粮产销协作机制和供求价格预警机制,确保粮食供需平衡。完善粮食市场监测预警系统,加强对区内和市内粮食市场供求形势的监测和预警分析,随时掌握粮食市场供求和价格动态变化情况,及时报告并主要粮食品种的生产、库存、流通、消费、价格、质量等信息。

(八)保持粮食行政管理部门相对独立,承担市政府的粮食行政管理职责。根据强化后的粮食行政管理职责,合理确定粮食局人员编制,将粮食局人员编制从物价检查所划入发改局并在“三定”方案中予以明确。

三、深化国有粮食购销企业改革

(九)对灵粮粮油收储公司实行整体破产。成立市灵粮粮油收储公司破产领导小组,依法开展破产工作。

(十)保留区域重点骨干粮库。回购郝家桥粮库、中心粮库、崇兴粮库,交由市粮食局管理,作为承担县级成品粮油储备、应急粮食供应和政策性用粮购销粮库。

(十一)妥善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对于政策性财务挂账,继续实行贴息政策,由粮食管理部门集中管理。对于附营业务停息挂账贷款255.82万元以及欠农业发展银行市支行利息1072.71万元,争取金融部门予以核销一部分,剩余部分按照企业破产的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执行。

(十二)妥善安置职工。按照《劳动合同法》等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做好职工安置工作,全员解聘收储公司职工,解除劳动关系,按规定给予经济补偿。职工安置本着以人为本,坚持以稳定为前提,切实帮助职工解决实际问题,解除职工的后顾之忧。坚持以支持职工创业就业为前提,对于“零”就业家庭和“4050”等困难人员创业就业的,加大援助力度,通过“一对一”就业指导和创业引导,安排公益性岗位等措施,帮助其尽快实现创业就业。对于双职工下岗的“零”就业家庭符合条件的,由市民政部门纳入城市低保范围。

四、推进现代粮食流通业加快发展

(十三)加快编制市粮食安全中长期发展纲要和粮食流通产业发展规划,加大粮食市场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完善流通市场功能,增强市场辐射带动能力。改造保留骨干粮库仓储设施,增加储粮技术装备,提升储粮整体功能。

(十四)培育粮食产业化龙头企业。重点扶持和培育兴唐米业、昊王米业、丹富面粉等一批特色优势明显、市场前景广阔、发展潜力较大,特别是对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区域经济贡献较大的粮食加工、流通龙头企业,促其尽快做大做强,提升粮食产业竞争力。

(十五)加快建设黄河金岸优质无公害粮食生产基地。以梧桐树乡、郝家桥镇、崇兴镇为中心,鼓励和支持以粮食流通和加工企业为单位开展土地流转、基地建设,建设一批具有我市特色的优质粮无公害生产基地,打造()优质粮油品牌,提升粮食产业竞争力,力争用五年时间,使我市优质粮油形成由龙头企业带动发展的产业化格局。

(十六)利用五年时间,建立政府主导、企业运营的市粮油产品质量检验站,配备必要的检测设备,形成以自治区质量检验机构为中心、市质监站为骨干、县(市)质监站为支撑的三级粮油质量检验检测体系。

(十七)健全粮食市场体系。加快建设以新华桥粮食加工流通园区为龙头、城乡集贸市场为基础的现代粮食市场体系。积极发展粮油统一配送和电子商务、粮食期货交易,促进粮食网上交易。大力推行以散装、散卸、散储、散用为主的粮食流通方式,形成快捷高效的现代粮食物流体系。

(十八)继续推进“放心粮油”进农村、进社区、进学校工程,进一步创新服务民生举措。以确保粮油食品安全为重要职责,以“为民、便民、利民”为目标,以服务群众生活为宗旨,大力推进“放心粮油店”建设。加快放心粮油店培育,对达到条件粮油店给予一定的资金支持,确保我市自治区粮食局授牌的放心粮油店今年达到20家;支持“放心粮油店”积极发展连锁经营、批发配送、送货上门和电子商务等服务项目。“十二五”期间,培育“放心粮油示范企业”3家,每个乡镇培育一个较大规模的社区、园区培育一个“放心粮油”供应示范点。进一步扩大“放心粮油店”及大型超市粮油专营区的辐射范围,形成覆盖城市社区、进入乡镇、延伸村(队)的服务网络。

(十九)落实《农户科技储粮发展实施意见》和国家“粮食丰产科技工程”,推广科技储粮技术,改善农户储粮条件,减少农村粮食产后损失,保障粮食安全。在为农户发放1200套科技储粮仓的基础上,今年再发放3000套,今后视情况逐年增加。

五、强化改革发展的扶持政策

(二十)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市财政每年安排不少于100万元资金专项用于粮食宏观调控、市(县)级粮油储备、粮食产业化发展等。粮食企业购置的仓储、烘干等机械设备继续享受农机补贴政策。按照国务院《关于完善粮食流通体制改革政策措施的意见》和自治区《关于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促进现代粮食流通产业发展的意见》,从开始将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工作经费纳入本级财政预算。

(二十一)继续享受税收等优惠政策。各有关部门要积极落实自治区确定的粮食储备企业和军供企业(含经营网点)税收减免延长至2015年的政策,落实承担政府应急保障职能的粮店减免所得税(地方留成部分)、城镇土地使用税、房产税、印花税、水利建设基金、地方教育费等税收优惠政策。

(二十二)落实自治区确定的支持国有粮食企业“退城进郊”的土地政策,即依据国家土地管理等相关政策,国有粮食企业原则上划拨土地使用权转让应缴纳的土地出让金全额留给企业;划拨土地需要转为有偿使用的,市场增值部分作为国有资本金用于粮食流通基础设施建设。为进一步明晰产权,改革后的国有粮食购销企业所使用的土地一律由原划拨土地转为出让土地,应缴纳的土地出让金全额留给企业。参与流通企业改革的区内外企业,在土地、资产重组等方面享受自治区、市和市招商引资优惠政策。

(二十三)落实自治区妥善安置国有粮食职工政策。国有粮食企业改革中依法出售自有产权公房、建筑物收入和处置企业使用的划拨土地收入,依照相关政策规定,优先用于缴纳拖欠职工社会保险和安置职工;粮食企业职工再就业享受自治区全民创业各项优惠政策。国有粮食企业拖欠职工身份置换补偿金由本级财政承担,欠缴职工的“三金”由市财政给予支持,欠交的“三金”滞纳金给予全额免除。国有粮食企业遗留的遗属人员,协调相关部门加以解决。

(二十四)加强金融支持。农业发展银行等相关金融机构要积极支持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和现代粮食流通业发展,充分利用国家金融政策,最大限度地核销粮食企业经营性呆坏账。各金融机构要进一步加大粮食流通产业改革发展的信贷资金支持力度,降低门槛、简化手续,为粮食流通业持续健康发展营造良好环境。

(二十五)对国有粮食购销企业改革中的审计、评估、验资、咨询、登记、办证、过户等相关费用,属行政性收费的全额予以减免,属中介服务性收费的按照最低标准执行。

六、加强对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发展工作领导

(二十六)加强领导,精心组织。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促进现代粮食流通产业发展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政策性强,任务繁重。为确保改革顺利进行,市政府成立进一步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领导小组,负责制定改革意见、组织实施、督促检查和协调指导等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粮食局,具体负责日常工作,明确目标,落实责任,确保完成各项改革任务。

解决粮食安全的对策篇9

全省秋粮收购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刚刚开过,又把各市粮食局长请来开会,目的是动员全省各级粮食部门和广大干部职工紧急行动起来,迅速、全面地贯彻落实全省秋粮收购工作电视电话会议精神,准确把握、不折不扣地贯彻执行今年秋粮收购的各项政策,努力提高秋粮收购服务水平,确保秋粮购工作万无一失,让政府放心,让农民满意。

下面,我强调四点意见:

一、关于秋粮收购问题

秋粮收购年年讲,年年摘,但今年不同于往年。一是今年是深化粮改起始之年,秋粮收购工作做得如何直接关系到粮改成效;二是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精神正在传达贯彻,能否兑现秋粮收购各项政策,直接关系到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三是保护价粮由国有粮食收储企业独家收购,质价政策又作了调整,矛盾焦点将更为集中;四是在仓容库容暴满的情况下接收秋粮,做到收得进、储得下、不坏粮,工作难度相当大。面对新形势、新情况,搞好秋粮收购,关键是落实按保护价敞开收购农民手中余粮的政策,这是对我们深化粮改的严峻考验。全省各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领导和国有粮食收储企业广大职工,必须充分认识国有粮食收储企业是秋粮收购任务的主要承担者,必须深刻理解搞好秋粮收购工作的重要性、严肃性。为此,省厅要求各行署、市、县粮食局和国有粮食收储企业的领导班子特别是一把手,在秋粮收购中一定要做到六到位:

第一,秋粮收购政策要宣传到位。全面贯彻落实今年秋粮收购各项政策,发挥政策威力,是做好秋粮收购的关键所在。重点是要向农民讲清秋粮收购质价政策为什么要调整,如何调整。一是执行新的粮食扣水、扣杂标准。*7年国家粮食储备局、国家技术监督局联合下发了《关于修订〈关于执行粮油质量标准有关问题的规定〉的通知》,明确了扣水、扣杂的新标准。国家制定“双扣'''',新标准,目的是促进农民改良粮食品质,把水降在田间、场院,实行优质优价,鼓励农民交好粮多收益,推动粮食生产由产量速度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省政府为保护农民利益,经请示国务院同意,我省暂缓一年执行。今年,我省决定执行国家“双扣'''',新标准,也是充分考虑了农民利益的,比如停止执行超过25%水分的玉米降一等扣价2分钱的政策;今年农民交1896以下水分的玉米给1分钱,交14.596以下水分的玉米给2分钱的费用补偿政策等。这样,农民交售低水分粮不但不会减少收入,还会增加收入。按定购价算帐,如交二等1896水分的玉米,每市斤可卖0.5元,如交二等14.596水分的玉米每市斤可卖0.536元。二是下调部分品种粮食收购价格。经东北三省一区协商议定,省政府决定今年对玉米定购价、保护价,水稻定购价作了适当下调,主要是考虑到今年粮食生产成本降低,虽然收购价格下调,但农民收益不会减少,与上年比还会略有增加。我们预算,玉米每市斤生产成本降低2.77分钱,收购价格下调2分钱,净收入增加0.77分钱;水稻定购价每市斤下调3分钱,保护价不动,加权平均价每市斤下调0.33分钱,但由于生产成本每市斤降低0.61分,农民净收入仍然增加0.08分钱。省厅印发了〈黑龙江省*8年度秋粮收购政策宣传提纲〉,各行署、市、县粮食局要组织机关干部和国有粮食收储企业职工认真学习,培训骨干,深入村电、农场及农户家中宣传讲解,采取对比算帐办法,使粮食生产者理解向国家交好粮多收益的道理,引导粮农把粮食清杂降水工作做在送交粮食之前;要充分利用广播电台、电视台和报刊杂志等新闻媒介,广为宣传今年秋粮收购各项政策。凡是有悖于秋粮收购政策的,必须严令禁止,更不能把违反政策的反面典型当作正面典型宣传报道。前一时期,有一个县广播电台把非国有粮食收储企业到农村收购保护价品种粮,当作典型经验加以宣传报道,真不知是出于何种目的。此类事件绝不允许再度出现。

第二,工作责任要落实到位。落实今年秋粮收购工作责任,一是要明确700个国有粮食收储企业是今年秋粮收购的第一责任者,其法人代表是第一责任人,哪个国有粮食收储企业在秋粮收购中出现违反政策或违反纪律问题,唯哪个国有粮食收储企业的法人代表是问。这一点要向他们讲清楚。二是要明确各行署、市、县粮食局长对本地秋粮收购负有直接领导责任,哪一地方秋粮收购出现问题,追究哪一地方粮食局长领导责任。三是要明确秋粮收购实行逐级包干负责制,这次会议后,省厅立即组成工作组,兵分几路,由厅领导带队,分片包干,检查督导秋粮收购和粮改工作推进。行署、市粮食局包县(市),县(市)粮食局包收储企业,组织机关人员大下基层,做到化解矛盾在基层,解决难点在基层,指导服务在基层。

第三,秋粮收购各项准备到位。一是各行署、市、县粮食局及所辖的国有粮食收储企业,要逐库落实秋粮收购品种、数量,做出秋粮收购计划及收购资金需求计划,并提报给农发行。二是逐库落实存放场地、库房,把库内挖潜、腾仓倒库、扩地平场、租用社会库房、利用非粮食收储企业代储等落到实处。省下拨的秋粮收购专项投资、农发行发放的简易仓贷款,各地要抓紧落实,抢在封冻之前施工,平整好储粮场地,检修好烘干塔,改造完电子秤c一定要做到专款专用,不准偿还上年超支欠帐,不准超支,把有限的资金用在解决收储难上,确保粮食收得进,储得下,保管好,安全不坏粮。三是研究落实国家粮食收购工作新要求。往年粮食收购先收定购粮,后收保护价粮,今年要求定购粮、保护价同时收购。省厅要求所有国有粮食收储企业,必须坚持定购粮、保护粮同时收购,不得自行确定先收什么粮,后收什么粮。在具体运作上,要尊重农民意愿,同时送同时收,分开送分开收,但必须保证按品种兑现粮食定购任务;往年保护价只收等内粮,今年保护价收购粮食等级放开,所有国有粮食收储企业要按省规定的玉米纯粮率放到8596,霉变粒放到15%水稻糙米率放到66%,黄粒米放到5%.及相应收购价格收购。对于再低于上述质量标准的粮食,要动员农民和其他粮食生产者自行转化或整理,达到收购标准;数量较大,自行转化或整理有困难的,除发霉变质、色泽气味不正常、黄粒超过5%和掺杂使假的以外,在粮食生产者自愿的前提下,由国有粮食收储企业按其食用价值、使用价值,本着“购得进、销得出,保本微利"的原则,按质论价,协商议价收购,并要做到收购等外粮单独储放,单独保管,不得与等内粮混合储放、保管。同时要逐库安排粮食收购时间顺序,明确乡镇、村屯、农场送粮时间,减少送粮农民排队等候时间,保持正常粮食收购秩序。建三江及周边地区要优先安排异地开发农户送交粮食,元旦前要收完,确保异地开发农民回家过春节。四是兑现售粮资金结算政策,无论农民送粮还是农场交粮,耍一视同仁,做到户交户结,即交即付,当场兑付现金,不打“白条”。五是安排潮粮疏散计划,逐库落实潮粮烘晒任务。今年省内粮食不调拨,以地市为单位内部平衡调剂解决。潮粮疏散也按此办理。潮粮烘干要抢前抓早,做到潮粮入库就烘干,边入库边烘干。六是落实安全保粮防范措施,切实做好防火防盗工作,对火源、电源要落实专人负责。对露天保粮,特别是靠近闹市和居民区的收储场所,要派专人死看死守。现场作业,要按安全生产操作规程办事,防止人身伤亡事故等重大恶性事故发生。

第四,加强收购资金管理到位。所有国有粮食收储企业必须坚持粮贷挂钩的原则,保证购粮资金做到专款专用,严禁发生新的挤步挪用;顺价销售的销货款,必须及时归还农发行贷款本息,不得转入其他商业银行或搞资金体外循环。谁要违反购粮资金封闭运行政策,导致农发行断贷,以致给农民打“白条”,其后果自负。与此同时,各行署、市、县粮食局及国有粮食收储企业,要主动与农发行衔接、沟通、汇报,解决好收购一斤粮,农发行贷款并垫付3分钱费用问题。对于一些国有粮食收储企业购买资材、烘干用煤及收粮设施维修资金问题,要向农发行提出申请贷款报告,农发行解决不了的,由所在县市政府协调解决,再解决不了的,逐级上报,直至到省。为了安全保粮,必须分清责任,求真务实地解决问题。

第五,方便送粮农民服务到位。省厅代表全行业对全社会做出了*8年秋粮收购五项服务承诺。一诺重千金,贵在落实、兑现。凡是承诺的服务措施收储企业必须落实,凡是承诺的服务事项收储企业必须做到,凡是承诺的服务标准,收储企业必须达到。方便送粮农民服务到位,重点抓好以下环节:一是秋粮收购旺季要延长营业时间,昼夜接收,农民送粮车没有接收完,不得关门停业;二是强化便民措施,所有收储企业必须坚持做到“八有",尤其要有农民食堂或食品店、休息室,千方百计为送粮农民着想,一切接收工作要方便送粮农民;三是对农场送粮、粮库要实行义务卸粮,不得索要装卸费或搬捣费;四是实行工作人员挂牌上岗,验斤、验质、结算等环节规范作业,切实作到公开、公平、公正;五是礼貌接待,耐心解答农民的问题,宣传政策,化解矛盾,营造一种方便农民送粮、优质服务的氛围;六是欢迎社会各界和送粮农民监督,各行署、市、县粮食局和国有粮食收储企业都要设举报箱,公布兴报电话:省厅设监督电话,0431一8323004。并派专人昼夜值班。

第六,严肃执法执纪检查到位。全省各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和所有国有粮食收储企业,都要严格按〈粮食收购条例〉办事,认真执行〈粮食购销违法行为处罚办法〉,自觉规范经营行为,切实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严禁用保护价粮顶替购粮,内外勾结,骗取差价款;严禁粮食出入不入帐,摘帐外、库外粮,多报损耗;严禁有发运粮食上多报少发,克扣用户,坑害用户等。各地在今年秋粮收购中,要按实际粮食入·库数量填报粮食入库统计报表,严禁超前填报粮食入库数量,甚至采取虚购作法,骗取补贴款,损害国家,谋取企业利益。弄虚作假的,一经发现,要从严查处,绝不迁就姑息,不摘下不为例。在秋粮收购期间,各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和国有粮食收储企业要主动向从人大汇报工作,积极为人大代表巡回视察或驻库监督创造方便条件,自觉接受人大代表的监督检查。省委、省政府已组织5000名干部深入农村,推进农业强省建设,其中一项重要任务,就是检查指导秋粮收购。对相关执法部门的检查监督,都要持欢迎态度,做到有问题不护短,有家丑不怕外扬,对于典型案例要公开进行处理,公开曝光。

二、关于粮食市场管理问题

现在我省粮食商品严重积压,如何发挥粮食市场的载体作用,搞活粮食流通,加速全省经济发展,是一个十分现实而非常难办的问题。为此,强调四点:

第一,要明确中央及省关于粮食市场管理的大政策。概括起来三句话,一叫管住粮食收购市场,二叫规范粮食批发交易行为,三叫放开粮食零售市场。具体讲.管住粮食收购市场,就是由国有粮食收储企业按保护价常年、常时挂牌敞开收购农民手中余粮,除国有企业、农垦企业允许收购直属企业生产粮食外,禁止其他一切单位和个人到农村收购保护价粮,加强粮食收购市场管理,中央已三令五申,重视之程度,要求之严格,都是前所未有的。最近,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还要出台加强粮食收购市场的管理措施。各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及粮食企业要带头遵照执行。我省已明确小麦、玉米、水稻三大品种粮,由国有粮食收储企业按保护价敞开收购,严禁非国有粮食收储企业直接到农村收购。对杂粮杂豆和完成定购任务后的大豆,由农民自行销售,允许多渠道经营。规范粮食批发交易行为,就是粮食批发实行准入制度才仁国有粮食收储企业购买、加工、运输、销售,实行凭合法凭证制度。各行署、市、县粮食局要把好粮食批发企业审核关,积极配合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要搞好粮食批发企业清理整顿工作。放开粮食零售市场,国家允许和鼓励国营、集体、私营企业、个体户经营粮食零售业务。当然,也包括我们粮食部门的非国有粮食收储企业。

第二,要明确粮食市场管理的执法主体和责任单位。国家已明确在地方政府的统一领导下,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承担管理粮食市场的责任。依照〈粮食收购条例〉、〈粮食购销违法行业处罚办法〉等有关法律法规严格执法,严厉查处非法收购、贩运粮食等各种违法行为。也就是说,粮食市场管理的执法主体和责任单位是各级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巴我们各级粮食部门要密切配舍,大力支持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对粮食市场的管理。各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找准位置,切不可越组代窟。特别是在〈粮食收购条例〉颁布以后,工商部门管理粮食市场的责任已明确的情况下,要积极建议地方政府纠正授权粮食行政管理部门管理粮食市场的作法。

第三,要明确各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和国有粮食企业必须严格遵守、规范执行粮食市场管理法规。

粮食附营业务企业,包括粮食加工、饲料加工、粮食贸易、农村购销、粮油供应及多种经营等企业,一律不准到农村直接收购小麦、玉米、水稻,违者工商部门要从严查处,没收粮食,处以罚款,还要吊销营业执照。上述企业要用粮食,可以委托国有粮食收储企业代购,也可从国有粮食收储企业购买,或到县以上粮食批发市场购买,切不可直接到农村收购保护价品种粮食。

国有粮食收储企业接受用粮单位的委托代购,必须在委托方资金到位的前提下连行,不得挤占农发行的粮食收购资金,委托收购价格不得低于保护价,同时要收取合理的委托收购费用,按照顺价销售原则,确保国有粮食收储企业委托代购业务不发生亏赔。同时委托代购粮食必须按照检斤、验质、结算等收粮程序办理,然后才能出具委托代购销售票据。严禁弄虚作假,出具假代购票据,甚至“卖大票”。

县以上粮食批发市场,对进入批发市场交易的粮源,要按照国家的有关规定进行审查登记,非合法渠道进入的粮源要严禁交易,交工商部门处理。严禁以任何借口和任何方式出具假交易凭证。

粮食加工企业必须建立健全台帐制度,购进原粮和销售成品粮要如实登记作帐。可以为农民代加工自产粮,但不得以代加工为名变相收购农民的粮食。对农民顶加工交给加工企业的粮食,要按保护价格交售给国有粮食收储企业。

第四,要明确粮食批发市场要发挥引缺泄余作用。我省粮食批发市场建设起步较早,到*7年末全省共建立县以上粮食批发市场48处。从今年初到8月末,经过全省大市场建设工作的推进,又有10个县建立了批发市场。加之农垦总局系统的粮食批发市场和省监狱管理局的粮食批发市场,目前全省共建立粮食批发市场68处。还有21个县市尚未建立粮食批发市场。根据国务院〈粮食收购条例〉规定,用粮单位和粮食贸易企业购买粮食要到国有粮食收储企业和县以上粮食批发市场购买的要求,今后随着粮食流通秩序的进一步规范,粮食批发市场在组织粮食流通方面的作用将会越来越大。因此,各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要支持批发市场的建设和发展,给予必要的资金扶持,同时,各级各类粮食批发市场要充分发挥交易功能作用,最大限度地扩大粮食销售。对于县以上粮食批发市场未向工商部门注册登记和省粮油批发市场管理办公室备案的,要立即补办登记手续和备案;省粮油批发市场管理办公室已制定了交易规则和交易凭证,待省工商行政管理局批准后下发,以统一交易规则,统一合同用纸,统一交易凭证,使粮食批发交易行为纳入规范化的轨道,保证进场交易在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下进行;要抓紧实施粮食批发市场计算机信息联网,向各地及时提供粮油市场供求信息和价格信息,为客户进场交易作好服务;要千方百计拓宽粮食供求渠道,加强与购销客户联系,搞活全省粮食大流通。

三、关于粮食企业自身改革问题

粮食企业改革已取得阶段性成果,要进一步巩固、提高深入推进,重点是健全机制、完善配套政策,抓好组织落实。

第一,要加强粮食企业班子建设,选准配好粮食企业法人代表。要结合收储企业与附营业务分开,搞好粮食企业领导班子组织调整,加强思想作风建设,提高粮食企业领导班子整体素质,增强战斗能力。无论是国有粮食收储企业,还是附营业务企业,没有一个团结、勤政、廉洁、高效的领导班子是搞不好企业的。要进一步整顿粮食企业领导班子,坚决清除那些腐败分子,撤换那些不称职的企业领导干部,把政治和业务素质好的充实到企业领导岗位上来,特别要注意选拔和配备好企业法人代表。以“班长,,带班子,以领导班子带职工队伍,进一步深化粮食企业自身改革,办好粮食企业。

第二,要建立健全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的经营机制,搞活生产经营。按照收储企业与附营业务彻底分开的要求,700个国有粮食收储企业,必须与附营业务在人、财、物上实行彻底分开,真正进行独立核算,自负盈亏;分立出的973个附营业务企业,已宅商业银行建户的458户,已在商业银行贷款2085万元,已在工商部门领取营业执照的594户。当务之急,没有领取工商执照的,要抓紧办理营业执照,没有商业性银行建户的要抓建设户。工作要有主动性,分立的附营业务企业要积极主动到商业银行申请建户。办理工商营业执照和在商业银行建户不能再拖了,一定要抓紧落实。关于附营业务企业分开后的资金划转问题,国家即将出台文件,待文件出台后遵照办理。同时,要千方百计地争取银行贷款,多途径突破资金困扰,启动生产经营,提高经济效益。非国有粮食收储企业虽然面临困境,但并非无路可走了。牡丹江二油厂与牡丹江四粮库剥离后,采取代加工形式,没有用银行贷款,制油生产一直没有停,企业实现了盈利。牡丹江二油厂能做到,其它制油企业也应该能做到。关键在于企业领导班子工作要有主动性,经营要有创新意识,在困难面前要有苦战能过关的精神。

第三,要落实职工下岗分流的各项政策,切实做好职工下岗分流工作。前一个时期,在职工下岗分流上,存在两大问题,一是基本生活费没有纳入地方再就业资金的“大盘子,'''',就是说,虽然这项工作纳入了地方政府再就业工程体系,但粮食下岗职工基本生活费没有落实;二是下岗职工不愿意领取下岗职工证明,不愿进入再就业服务中心托管,不愿与企业解除劳动关系,加之思想政治工作没有及时跟上,下岗职工全系统6.3万人,进入服务中心托管的只有1.3万人,大多数地方职工下岗分流工作没有落实到实处。为解决前一个问题,省政府考虑粮食企业职工下岗分流实际困难,决定在原拨给各地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费和再就业专项补助费的基础上,又给各地一次性追加5000万元,专项用于解决粮食下岗职工基本生活费,剩余部分结转下年使用,不足部分由地方政府筹集解决。现在,职工下岗分流政策已明确,该省里解决的问题已获得解决,下一步就是各级粮食部门做好下岗职工各项政策的落实了,这个问题一定要高度重视起来。一要做到凡是粮食企业超编人员,暂时不能转岗安置的,一律下岗分流。二要工作做细,凡是符合条件的下岗职工必须进入企业再就业服务中心,实行统一托管;必须与原企业解除劳动关系,才能领取基本生活费。三要抓紧启动下岗职工再就业指导中心、服务中心的工作,切实加强对下岗职工管理,发放托管的下岗职工的基本生活费,代缴失业、医疗、养老等保险费用,适时开展职业培训,引导下岗职工多途径地实现再就业。同时,逐企业逐人地做好下岗职工的思想工作,讲清道理,消除对立情绪,早日进入服务中心托管。庆安县一些粮食企业对职工下岗分流采取简单不负责的作法,甚至公然违背国家政策,导致一些下岗职工不满,集体越级上访,这一教训值得各地汲取。关于此项工作的具体安排,肖培尧副厅长还要作专门部署。

第四,要确保从6月1日起国家粮食收储企业不再发生新的亏损挂帐。今年6月份以来,国家粮食收储企业全面执行“三项政策,,、大力推进“一项改革",加强和改善企业管理,严格控制非生产性费用支出,收到了较好的效果。从6月1日到9月30日,全省国有粮食收储企业扣除历史财务挂帐利息,实际发生亏损8377万元,如果扣除因周转库存粮食不周转而发生的费用和利息支出18080万元(每月4520万元,其中费用为1725万元,利息2795万元)后,国有粮食收储企业是实现了盈利的。确保国有粮食收储企业不发生新的亏损挂帐,重点要抓好两大环节:

一是扩大粮食顺价销售。国有粮食收储企业走活“顺价销售”一子,企业可以全盘皆活。即能减少银行贷款占用,减少利息支出,又能增加企业盈利,解决费用开支问题,所以扭亏增盈的重头戏是扩大粮食顺价销售。截止到10月20日,全省调销粮食104.74亿斤,占计划的87.3%,其中销售51.26亿斤。到目前国家没有下达新的专储玉米出口计划,完成全年调销120亿斤计划,后两个月要确保每月销售8亿斤,任务卡分艰巨。国家给我省确定粮食周转库存65亿斤贸易粮,其中大豆8亿斤。周转库存不周转,企业要自己承担利息和费用。为此,各地要把周转库存65亿斤贸易粮,其中大豆8亿斤。周转库存不周转,企业要自己承担利息和费用。为此,各地要把周转库存数量作为顺价销售最低工作目标,今年必保完成。省政府已把粮食的事权落实给各级政府,并要求负全责。所以,各行署、市、县粮食局对顺价销售进展情况,遇到的问题以及下步安排意见,如实向同级政府汇报.请求政府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各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和国有粮食收储企业要继续提高思想认识,克服等待、观望情绪,采取有力措施,坚持做到收购和销售两不误,确保全年销售任务3对个别主产县没有完成销售计划,要检查其原因,如属主观因素造成的,要追究主要领导责任,同时,不给予疏散调出。要按照顺价销售的政策,再认真进行测算,加强管理,压缩费用,降低销售价格,提高竞争力。要采取机动灵活的办法,哪个品种能够顺价销售,就销售哪个品种。目前,要抓住豆油不同价格回升的有利时机,积极销售,同时促进豆柏销售。要抓住进入年终,居民和企业集中买粮和摘福利的有利时机,开拓省内农村市场和城镇市场销售粮食。同时,充分利用元旦和春节两个节日,搞一些应季粮油商品,增加花色品种,丰富节目市场。

二是切实改善收储企业经营管理,减少费用开支。收购旺季也是大把花钱的时候,要切实强化企业管理,严格控制各项费用开支,眼睛向内挖潜增效。(1)盘活资金,坚决不允许发生新的不合理占用。目前全省粮食企业占有银行贷款633亿元,粮油商品仅占364亿元,库贷挂钩比例仅为57.5%,再去掉新增财务挂帐,仍有很多是不合理占用。调整资金占用结构,必须要下大力气盘活资金,减少不合理占压和沉淀。(2)要清查清收各种不合理占用资金。今年6一9月全省国有粮食收储企业清回挤占挪用资金3.52亿元,节省利息支出近千万元。这个成果是好的,但也说明清欠工作潜力很大,关键在于工作力度,在于责任心。要继续抓紧抓好清欠工作,对政府借款和转贷的资金以及拖欠贷款、个人欠款等,要落实责任,限期归还;对挤占挪用购粮资金建设和购置的非生产性资产,能拍卖的拍卖,回笼资金归还农发行贷款,以减少利息及加罚息支出。(3)要严把旺季用工进人关。秋粮收购必须立足于收储企业现有人力,做到两个人活一个人干。确定需要用工的要严格控制,由国有粮食收储企业申报用工计划,经县市粮食局批准。(4)要加强对粮食企业保粮资材、物资的管理,按照价格和质量优先的原则,以县(市)为单位,统一组织采购,并严格管理,按计划使用。并要搞好辖区内积压库存的余缺调剂,减少资金占用。(5)要严格控制各项费用开支。严肃财经纪律,严格控制费用支出,杜绝一批跑冒滴漏、损失浪费现象。要坚决制止和打击奢侈浪费行为,对极少数违法乱纪、腐化堕落、挥霍浪费给国家造成严重损失的,一定要发现一个,查处一个,绝不姑息养奸。各地要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一些具体办法,明确责任,切实压缩不合理开支,提高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

四、关于加强领导问题

秋粮收购旺季在即,深化粮改进入了攻坚阶段,要作好上面讲的各项工作,关键在于加强领导。省厅坚持在秋粮收购硬仗和深化粮改中考察识别各行署、市粮食局领导干部,以此类推逐级考察识别县(市)局领导和企业领导成员。省厅要求地市、县粮食两级行政领导,要坚持做到“三大讲”:

一是要大讲学习。各行署、市、县粮食局机关干部,特别是两级局长,必须认真学习中央及省的一系列粮改方针政策,学习今年秋粮收购各项政策,包括定购粮政策、保护价粮政策、粮食收购质价政策、售粮资金结算政策、粮食信贷资金政策、粮食市场管理政策等,知晓现行政策规定是什么,哪些政策作了调整,调整变化的原因及积极作用是什么,做到深刻领会,准确把握,广泛宣传,认真执行全面落实。绝不能似懂非懂,也不能说起来明白,做起来糊涂,更不能以其昏昏,使人昭昭。地市县粮食局长不仅自己要学好弄通,准确把握中央及省的粮改和各项方针政策,还要组织基层企业领导和广大干部职工学好,做到统一思想、统一步调,行动一致地做好秋粮收购和粮改推进工作。

二是要大讲政治。增强政治敏感性,保持清醒的政治头脑,是所有从事领导工作人员应具备的素质。当前,强调讲政治,结合我省粮食行政管理部门的实际,重点要解决三个问题:一要实行政企分开,明确地市县粮食行政管理部门是同级政府粮食工作职能部门,本着对政府负责、加强行业指导的原则,当好政府的助手,做好企业的帮手,纵向上作好承上启下工作,横向上搞好沟通协调工作,主动想大事,干实事,尽我们最大努力为政府分忧,为企业解愁。二要坚持党性原则。深化粮改实际是一场深刻变革,随着粮改的推进,势必触及到行署、市县两级粮食局领导干部的切身利益,面临新的考验。要坚持党性原则,安心本职工作,干好本职工作,经受住各种不同考验。三要做到秉公办事。时刻不要忘记手中的权利是人民给的,只能用在党的事业和为民服务上,不能把职权当特权,谋取个人私利,搞权钱交易。一定要廉洁奉公,一心为公,坚持秉公办事。公生明,廉生威,做勤政廉洁的模范。

三是要大讲纪律。加强纪律性,是实现有效工作,达到粮改预期目标的必要保证。特别是省委、省政府要求我们要在思想与行动上与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省厅要求,各行署、市、县粮食局对疑难问题和重大事项要建立请示报告制度,当作一条纪律,必须遵照执行。这样做有利于明确办事程序,严密工作手续,分清领导责任。凡是收储企业自身解决不了的问题,要上报县(市)政府解决,县(市)政府解决不了的,要逐级请示报告,直至到省。绝不允许把解决不了的问题搁置在粮食部门,影响秋粮收购,影响粮改推进;否则,压卡在哪里,要追究哪一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领导的责任。从现在起到秋粮收购旺季过去,各行署、市、县粮食局长,不允许外出考察、出国考察,一定要坚守岗位,尽职尽责,抓好粮改推进和秋粮收购工作。

解决粮食安全的对策篇10

abstract:thestategrainresourcesbaseisthecombinationofbothnationalpolicyandmarketregulation.itisnecessarytodevelopthefoodsupplyenterprisesasmajorroles.

关键词:市场经济;粮源储备;主渠作用

Keywords:marketeconomy;grainresources;majorrole

中图分类号:F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04-0095-01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粮源的储备基地,起着调节供需矛盾平抑市场,稳定民心,保护农民根本利益之重任和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是国家政策与市场双项调节有机结合。如何在政策调节的基础之上,充分发挥国有粮食企业主渠道作用,是粮食企业今后工作重中之重。

1目前中国粮食市场现状

我国正处在政策指导与市场调解互补的矛盾之中。粮食储备粮制度是国家粮食安全体系的确重要组成部分。是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绕不过去的难点。静态的储备管理思路制约着市场化进程。政府储备粮是连接生产和消费不可缺少的环节,是政府调控市场的重要手段。他的效率高低取决于政策目标,制度设计,市场化取向。因此强化制度法规建设,规范市场监管是实现粮食储备低成本和高效率有效途径。

政府对粮食市场调控能力的发挥和粮食价格政策现状。一定程度上影响粮食流通体制的改革。在多数情况下,只要粮食市场宽松,国家最低保护价有价无市,普遍存在卖粮难;而当粮食市场紧张时,国家专储备粮的抛售又很难起到稳定粮价的作用。因此现有的体制制度有必要重新设计。我国从1990年起建立了粮食专项储备制度,成立国家粮食储备局。是政府运用经济手段,加强和改善对粮食市场的控制,从总体看我国粮食储备制度还很不完善,一定程度制约着政府对粮食市场调控能力的发挥和粮食价格政策的改革。影响粮食流通体制改革深化。因此改进体制制度十分必要。

一方面现有政策与现实情况脱节。国家定购价与市场价格脱节,农民惜售或高价销售。致使包括黑龙江省在内的粮食产区储备粮收不上来。逼着仓储企业为保住仓储指标,拿出一块利润高于国家政策价格收购。2009年很多地区收购量不及往年20%。这钟高价收购背后说明政策的缺损。滞后收购价格远高于收购期价格,无形中给企业带来损失。这就客观上要求政策时效性,和遵循市场规律必要性。从我国目前粮食企业改革开放政策看。只有国企粮食储备粮充足,灾荒年才能发挥蓄水池的调节作用。

另一方面政策监管力度不够,有章不循,有令不行是造成经营管理秩序混乱的主要原因。据国家粮食行业协会统计2007年我国民营粮油加工企业发展到107055个比上年增加363个,占粮食加工总数的89.4%而国有控股企业1150个,比上年减少了102个。占9.6%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122个,比上年减少3个占1%。横向看国企国企与民企利润比为5.3%,与外企比占7.38%由此不难看出占据了97.1%的市场分额,也就是说他们是市场的掌控者。

2多元化经营下的外资侵入

据国家相关统计数字。2002年中国的大豆压榨业中。国内资本企业占据了决定作用。2003年外资企业大豆压榨业产量仅占全国产量的18%。然而从2004年开始跨国公司利用期货把大豆价格一路拉到4300元/吨。在高昂利润诱惑下,国内榨油企业集中采购了300万吨美国大豆。随后跨国公司又将大豆价格打压到3100元/吨。致使中国油脂企业半数破产。跨国公司趁机利用并购,掺股,合资等形式控制了近60%的国内油脂企业和中国85%的油脂加工总量。操控了国内食用油市场价格。

2004年美国山孟山都公司通过大豆转基因技术,彻底掌控了阿根廷农业,同时操控国家政治,经济活动,乃至国家政权。

海地是个农业国家,由于一度美国转基因技术的侵入,致使海地陷入极度贫困的境地。

据初步统计,中国一些地区农业正在种植转基因大豆和玉米。一些地方为了眼前利益引进所谓先技术,索取高额回报。在这场不流血的战争面前,这种本位主义者到底要走多远!

多元化仓储竞争,至使很多地区外资企业以招商为名渗透到加工厂和仓储业。如果没有强大的政策监管将是一个危险的信号。

3发挥国有粮食主渠道作用

为从跟本上解决供求矛盾。一些专家学者提出;根据世界各国的经验,粮食储备粮规模越是粮食消费总量的17%,其中专项储备粮5%,周转量储备粮12%既不考虑农民手中储量,按全国总消费量的5%为220亿公斤。既达到国际公认的安全水准。这部分储备粮负责平抑趋势产量与实际产量的差额。保障粮食安全。二是确保率。即在政府储备粮中,除专项储备部分,要引入市场机制,重新设计市场经营新思路,保稳定保增长提高财政资金效率。关键是13亿人口能否再承受三年自然灾害。《粮食流通管理条例》第四十六条;从事粮食收购加工销售的经营者的粮食库存高于或低于国家规定最低量处1-5倍罚款并取消粮食收购资格。从上述数据看这种现象算合理范围内吗?连续6年超1万斤大丰收。给国储粮库带来300亿斤仓容缺口。民营企业有效的市场调解,从一定程度讲解决了国家财力不足的难题。然而全国粮食主产区普遍出现国库与民企抢粮源现象,他们哄抬物价随意炒作尧乱正常经营秩序给国家粮库收购带来不便,最终损害国家和农民利益。如果在灾年直接影响国家粮食安全。仅2009年黑龙江东北地区大部分粮库收储量不及2008年1/5,如果2010年是灾年将危及国家粮食市场和安全。粮库将失去评议市场的功能。市场完全掌控在个别人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