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安全存在的问题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1:49:58

粮食安全存在的问题篇1

关键词粮食安全生产;问题;对策;云南红河

中图分类号F326.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5739(2013)11-0319-03

农业是基础,粮食是基础的基础。粮食生产已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问题,世界上仍有8%以上的人口受到饥饿威胁,有些国家面临严重缺粮,每年有百万人口因缺粮而饥荒死亡。中国需要用占全世界7%的耕地来养活全世界22%的人口,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成就世界瞩目,但当前有些重要农产品自给率不断下降,其中粮食自给率已下降90%左右。“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国民手里(粮仓)有粮心里不慌,粮食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前提条件,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战略物资,关系到经济健康发展、社会稳定和谐和农业生产可持续发展,红河县是一个集“民族、山区、边疆、贫穷”为一体的部级贫困农业县,在加快推进发展城乡工业化、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过程中,随着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人口总量的增长、有限耕地的减少、农业种植结构的调整、农用水资源的紧缺、农业面源的污染等因素的呈现,使粮食安全生产形势严峻,要清醒和提高认识绝不放松粮食安全生产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的理念[1-6]。

1红河县经济社会发展情况

1.1社会基本组织情况

全县辖12个乡1个镇,88个村委会3个社区,824个自然村,1089个村民小组,2011年末总户数7.5288万户,总人口31.907万人,分别比2010年增加0.1231户、0.3244万人;其中,农业人口30.2464万人,非农业人口1.6606万人。乡村劳动力资源有16.9488万人,其中农业劳动力8.1111万人,占47.86%。哈尼族人口25.0959万人,占总人口的78.65%。

1.2经济发展情况

2011年全县实现生产总值(GDp)166500万元,比2010年增加29873万元,增长21.86%,其中,第一产业70610万元,第二产业32050万元(其中,工业9490万元,建筑业22560万元),第三产业6384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554元,比2010年增加371元,增长16.99%。

2红河县粮食生产现状

2.1自然条件

红河县地处云南省南部,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西南面,国土面积2028.5km2,2011年末耕地面积15579hm2,其中水田6314hm2,旱地9265hm2,人均耕地520m2。境内最低海拔259m,最高海拔2745.8m。除了部分狭小的河谷冲积盆地外,97%以上的面积均为山高坡陡的山地,但县区域内日照充足,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光、热、水资源条件相对丰富,海拔高差悬殊,立体气候明显,适宜种植多种作物,如粮作水稻、玉米、小麦,经作甘蔗、香蕉、茶叶,冬早蔬菜茄子、黄瓜、辣椒等优质农产品,且远销省内外。

2.2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现状

近年来,红河县委、县政府为促进农民增收,发展农村经济,理清发展思路,推进发展红河谷绿色经济走廊,着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逐步扩大绿色经济产业,粮食种植面积逐年减少。目前,农业产业结构形成的规模是甘蔗种植面积3931hm2,木薯3225hm2,茶园5806hm2,正在还规划实施开发药用“三七”、“葛根”等产业结构,长期种粮面积仅有19011hm2,且还会压缩减少。

2.3粮食生产现状

粮食作物种植主要以水稻、玉米、小麦为主,农民自产粮价低廉不稳定,农业投入品(化肥、农药、农膜、种子等)物价上涨,影响农民种粮积极性,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导致出现种粮田地放荒,粮食自给自足下降,粮播面积逐年减少。目前,种粮面积仅有19011hm2。2011年粮播面积19677.3hm2,粮豆总产量9.4671万t;比2010年增加0.3619万t,增长3.97%,其中稻谷播种面积7610hm2,产粮5.6439万t;包谷3791.7hm2,产粮1.9065万t;小麦2334.7hm2,产粮0.4884万t。农民人均所得粮300kg,与2010年持平。

3粮食生产中存在的问题

3.1自然灾害频繁发生

长期以来,边疆山区农民依赖“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传统观念,在家庭生活中煮饭烧水靠柴火,夜幕降临用柴火明亮,寒冷的天气用柴火温暖身体,乱砍滥伐森林植被的现象时有发生,把“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毁于一旦。由于生态环境长年累月破坏,生态环境和农业生态环境逐步失去平衡恶化,每年都不同程度地发生泥石流、洪涝灾害、旱灾、作物病虫害等自然灾害,造成粮食总产量减产,农民种粮减收,直接影响了粮食安全生产。

3.2粮食种植面积逐年减少

3.2.1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导致种粮面积被大量占用。近年来,为了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经济收入,着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推动发展了甘蔗、木薯、茶园等作物产业,面积近52275hm2,还有正在规划实施的药用“三七”、“葛根”等产业,还有农民自调自种的水果(香蕉、梨等)、蔬菜等农作物面积近4984hm2,而种粮面积仅有19011hm2,种粮面积与产业调整面积比例失衡。

3.2.2农村劳动力特别是青壮年劳动力的转移减少种粮面积。农村劳动力转移带来的效益是多方面,如家庭经济收入增加,农民劳动力素质技能提高、思想观念转变、服务于城乡村公益事业建设、劳工粮食自购自足等。但同时也出现了一些留守老人、儿童农户或空心户(空心村)、种粮田地(承包土地)闲置放荒、退耕植树造林等新情况、新问题,虽然国家实施加大“粮食、农资综合直补”政策,但农民自产粮食在地方市场上价格低廉,加之农业投入品(种子、化肥、农药等)物价上涨,导致农民种粮增产而不增收等,造成农民在思想上形成种粮不如进城打工抓“钱袋子”的观念,致使部分农村劳动力转移而撂荒田地和种粮积极性不高。

3.2.3非农建设用地减少种粮面积。近年来,城乡建设规划实施,发展乡镇企业、农村田间公路建设、地质灾害、新建水库水利工程和农村建房等非农建设用地逐年增加,每年乡镇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要占用许多耕地及减少粮播面积。

3.3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薄弱

多年来,在各级党委政府领导干部的高度重视和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全县开展了水资源调查开发利用,立项新建了一批小型水库,原有病险水库的出险加固改造,主干水沟的修复建设,兴修水利,改善了部分人畜饮水和农田灌溉现状,但由于县域地理条件、水资源、资金等因素的限制,仍然存在有的乡村主干水沟未修善带来部分水田难于有效排灌的现象,而且旱地主要靠天雨吃饭,严重影响了旱粮生产,造成粮食减产。

4对策

4.1加强组织领导,增加粮食生产投入

在新农村建设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各级部门要高度重视粮食安全生产和粮食流通工作,建立健全“粮食安全生产”领导小组,建立和完善粮食生产目标考核责任制,深入基层调查研究,根据县财力物力的实际,因地制宜,给予粮农政策、资金和物资的倾斜支持,提高农民种粮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4.2提升配套相关政策,激励农民种粮积极性

4.2.1继续增加“良种、农资综合直补”。针对当前良种、农资价格上涨情况,找出价格涨幅差距因素,认真分析对策,合理增加“良种、农资综合直补”的补贴。

4.2.2进一步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全面放开粮食购销,国家对重点粮食品种实行最低收购价制度,解决了种粮大户卖粮难的问题,但在农村市场上,种粮农户粮价低廉而波动大不稳价,导致粮农出现种粮不如外出务工的念头。按照市场价格规律,国家制定合理的粮食最低价格收购价,实行保护价收购粮食,增加农民种粮效益,以提高其种粮的积极性。

4.2.3高度重视支持粮农贷款。根据种粮农户购买良种、农机具、农资、引水灌溉等农业生产要素投入的需要,确有资金困难的农户,因地制宜,给予支农贷款支持,建立和完善农村农业信贷投放制度。

4.3搞好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

积极争取项目,在解决农村生活饮用水的基础上,调查摸清水资源,解决好农村传统“水源私有”观念及农田水利纠纷,积极发动群众投工投劳,兴修主干水沟水渠畅通,全面展开以农田水利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田有效灌溉面积,提升旱涝保收排灌条件,提高田地的综合效益。

4.4提高田地复种指数

全县种粮水田、旱地一年只种一熟粮作,一年多熟很少,多数良田地闲置放荒。因此,应全面进行调查分析,制定农技实施方案措施,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开发一年多熟制生产,提高种粮田地利用率,提高田地复种指数,增加农民收益。

4.5扩大粮食播种面积

根据全县茶园、果园面积大的实情,套种粮食作物,扩大套种面积,增加粮食总产量。

4.6依靠农业科技进步,推进农技兴粮步伐

4.6.1抓好新品种的引进,加大实验示范力度。在历年推广应用两杂——杂交稻、杂交玉米品种的基础上,结合县情,在不同海拔不同区域的田地,每年引进适宜该县种植的高产、优质、安全的各类粮食主栽品种2~3个,搭配适宜红河县常年栽种的各类粮食品种1~2个,进行各品种类型试验示范,淘汰低产、多病、劣质品种,精选高产、抗病、优质品种。

4.6.2推进科学化栽培管理。边疆山区农民劳动者科技文化素质低,农技成果推广转化率不高,加大力度抓好推广水稻、玉米、小麦条栽、薄膜育秧、玉米地膜覆盖、田地化学除草等栽培技术,实行科学施肥、科学管水、节水灌溉技术,提高产量。

4.6.3抓好测土配方施肥。全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开展工作起步晚,为科学施肥技术提供依据,积极争取项目,应在原有测土配方施肥的基础上,扩大采样测土范围,推进科学施肥的入户率、覆盖率、贡献率和肥料应用效益,减少成本,提高产量。

4.6.4抓好农作物病虫草害综合防治,减少产量损失。每年都不同程度地发生作物病虫为害,造成粮食的减产,农技人员要经常深入田间地头查看病虫情,做好作物病虫害预测预报预警信息工作,建立统防联防联控机制,深入农村农户现场指导科学用药,对症下药,科学防治,减少农药污染,把作物病虫草鼠害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限度,促进农民的增产增收。

4.7加强法律法规宣传,促进土地合理流转

加强宣传《农村土地承包法》《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基本农田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各地要引导农户知法守法护法,把进城务工就业或发展其他产业、无劳动力生产的农户放荒的承包土地依法合理流转到种粮大户手中,实行规模化粮食生产或推动地方产业开发发展。

4.8加强基层农技体系建设,培养现代化农业人才

红河县是部级贫困农业县,集成农技工作特别是乡(镇)办公条件差、工作经费短缺、农业信息化设备不全、农技人员缺少、每年招录人才少、农技人才选拔调用频繁、专业人才结构不合理、村委会(社区)无农技员等因素的存在,制约着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应用能力的提升,因此必须加强基层农技体系建设,增加经费投入,培育现代化农业人才,充分调动农技人才的职能作用,提高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推进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的建设。

4.9实行新型农业机械化生产

边疆山区山高坡陡,田地为梯形条带狭窄,田间公路不畅,主要是人畜(牛)耕种、人背马驮为主,为降低人畜物力等生产成本,因地制宜,实行推广应用新型机耕、机耙、免耕技术,提高种粮效益。

5参考文献

[1]万宝瑞.深化对粮食安全问题的认识[J].农业经济问题,2008(9):7.

[2]刘振伟.我国粮食安全的几个问题[J].农业经济问题,2004(12):8-12.

[3]谭少华,倪绍祥.江苏省粮食安全问题及其对策[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2,11(4):305-309.

[4]鲁靖,许成安.构建中国的粮食安全保障体系[J].农业经济问题,2004(8):29-32.

粮食安全存在的问题篇2

尤其近年来,由于人口快速增长、全球气候变化、水资源短缺加剧和土壤逐步退化,粮食安全面临日益严峻的挑战,成为全球共同关注的重大现实问题。

在如此背景之下,掌控一国粮食大权的官员自然会受到公众更多的关注。

3月29日,全国粮食质量安全监管工作会议在重庆举行。国家粮食局局长任正晓出席会议,当天下午举行的“重庆国家粮食交易中心”授牌仪式上,他还与重庆市副市长刘学普共同为交易中心授牌。这是任正晓首次以国家粮食局局长身份出席活动。

担任国家粮食局副局长10年

此次履新之前,任正晓担任国家粮食局副局长已长达10年。据中国经济网的报道显示,3月23日,河南省人民政府、国家粮食局共同主办中国(郑州)主食产业化峰会,出席会议的国家粮食局局长是聂振邦。

任正晓现年52岁,北京大学工商管理硕士,法学博士,高级经济师。来自湖南的他,曾经在这个土生土长的地方工作了近30年,且一直在和粮食打交道,堪称“资深的粮食人”。

从1981年7月参加工作开始,任正晓历任湖南省粮食局科长、副处长、办公室副主任,湖南省衡南县人民政府副县长,湖南省粮食局局长助理;1994年4月,他任湖南省粮食企业总公司党组成员、副总经理,湖南省粮食局党组成员、党组副书记、副局长,1998年3月任湖南省粮食局党组书记、局长。

2001年5月,任正晓从湖南进入国家粮食局,任党组成员、副局长,开始了“国字号”的粮食管理工作。从2003年9月开始,他同时兼任国家粮油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主任。

任正晓在副局长位子上的10年里,他的顶头上司如今也是他的前任---国家粮食局局长聂振邦。

聂振邦现年60岁,从工作履历来看,在进入国家粮食局之前,他的工作一度以农林、农村经济和土地为主。

关注粮食著作颇丰

干了一辈子粮食工作,任正晓深有体会和感悟。他喜欢思考,也很善于总结和探索,在这些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他专门出版了不少著作,从宏观和微观的层面论述粮食问题。

2006年1月,中国经济出版社推出了他写的《农业与粮食热点问题研究》,这本288页的著作关注了近十年来中国农业与粮食问题的很多方面,包括关于增加农民收入问题、关于农村经济发展与政策支持问题、关于粮食宏观调控与市场化改革问题、关于农产品标准与质量问题、关于粮食产业经济发展问题和关于县域经济发展问题。

任正晓坦言,“《农业与粮食热点问题研究》所归集的这些研究成果,都是来自我学习中的思考和工作中的体会。我自己认为,我是一个爱读书肯学习的人,也是一个注重发挥团队力量做好工作的人。因而,在上述这些我十多年逐步积累的研究成果中,无疑也体现了当时一些专家、学者的学术思想。”

而中国商业出版社2007年出版的《粮食库存检查实务》则完全从工作实例入手,内容非常具体和务实,而且通俗易懂。这本长达516页的厚书在系统总结近年来全国粮食库存检查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有关规定和具体案例,对粮食库存检查的基础知识、内容、程序、方法、工作要求以及检查数据的填表和汇总等进行了详细说明。

当时有评价说,这是全国各地的粮食库存检查人员的必备教材,也是企业加强粮食库存管理工作实用性很强的参考书。

海洋出版社还出版过任正晓的《有关粮油业务会计核算讲解》,该书讲解结束旧账建立新账的处理方法,新旧会计制度在科目设置和会计核算上存在的差异等,还结合粮食业务特点和相关财务政策规定,对粮油有关特殊性业务的会计核算进行了详细讲解。

除了紧扣粮食相关的各类问题,任正晓对农业经济也颇有研究。2007年,中国经济出版社出版了他的《农业循环经济概论》,这本书分为理论和实践两大部分,系统阐述了循环经济的产生和发展、内涵、主要特征、评价原则与发展方式以及循环经济的理论基础。

从中国的实际出发,任正晓在书中深入论述了循环经济是中国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选择,初步探索了我国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战略、农业循环经济模式的内涵和特征、发展模式的构建及应注意的主要问题,他还通过自己掌握的农村实践,具体阐述了循环经济在农业农村经济发展中的具体实践路径。

粮食安全重数量更重质量

戴着眼镜的任正晓看起来既像官员,也像学者,他还在《中国经济周刊》、《中国粮食经济》等刊物上发表了很多文章,分别论述了国有粮食企业改革和发展、农村金融改革设想、粮食财会队伍建设、发展农村教育等不同领域的热门话题。也正是这些多年实际工作中的经验积累,让他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粮食观。

总的来说,任正晓的观点可以概括为几个必须:粮食问题的解决必须立足国内;必须扶持和补贴好粮食主产区;必须千方百计保障粮食安全。

2011年9月,他在《中国经济周刊》上以署名文章论述说,粮食是国家自强、民族自立、民生保障的基本战略物资,解决我国的粮食问题必须始终坚持立足国内的基本方针,稳定发展粮食生产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根本之策,粮食主产区是提供商品粮源、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基地。对粮食主产区实行特殊的保护政策,事关国计民生,有利于国家长治久安。

他在文章中提到,从社会和民生的角度看,粮食具有公共物品属性,粮食生产是一种带有社会公益性的行为;从产品生产效率的角度考察,粮食是一种自然与市场风险大、供给与需求弹性小、投入回报率低的产品。

任正晓认为,对粮食主产区实行保护粮食耕地和支持粮食生产的补偿政策,符合社会公平、正义的原则。

他很切实地论述说,将粮食主产区纳入限制开发区,只是从国土空间开发的规划设计和制度安排上,解决了粮食主产区“有地可种粮”的问题;将粮食主产区纳入生态补偿政策的扶持范围,则可以从政策引导上解决粮食主产区“有地会种粮”的问题,从而从根本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任正晓在文章中强调,不让粮食主产区政府背着“产粮越多、亏损挂账越多”的历史包袱来发展粮食生产;依法确定粮食生产区域,划定粮食生产区耕地红线,确保全国16亿亩以上基本农田作为粮食生产用地,国家按实际粮食种植面积实行生产补贴,按当年粮食外调数量实行商品粮调出挂钩补贴,“谁种粮谁得补贴,谁调出粮食谁得实惠。”

在粮食管理领域有着几十年亲身经历的任正晓,一直高度重视粮食安全,“国家的粮食安全既要有数量安全,更要有质量安全”。

2011年7月,中国食品安全高层论坛在北京举行,时任国家粮食局副局长的任正晓在发言中表示,保证食品安全是人民群众的热切期待,也是社会各界的关注热点,更是各级政府的重要职责。粮食是最基本、最重要的食品,同时它也是生产加工的重要基本问题。因此,粮食安全是整个食品安全的源头和基础,保障粮食质量安全至关重要。

“我们都知道,国家的粮食安全既要有数量的安全,更要有质量的安全,党中央、国务院始终高度重视粮食安全问题,采取了一系列强有力的政策措施来确保我国的粮食数量安全与质量安全。”任正晓说。

他坦言:“我们以占世界9%的耕地,奇迹般地养活了占全球20%的人口,而且我们让全体人民吃得越来越营养,越来越安全。”

为了实现这些目标,近年来,国家粮食局从制度把关,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制定和完善了粮食质量安全监管制度、建立健全了粮油质量标准体系、不断推进粮食质量检验检测体系的建设,同时坚持开展收获粮食安全的检测。

据任正晓公布的数据,国家粮食局“十一五”期间累计采集和监测新收获粮食的样品达到16万份,取得研究数据近150万个,及时掌握了收获粮食的情况。

与此同时,粮食部门积极帮助指导农户开展科学储粮,并由此收到了成效。在国家粮食局组织的全国性粮食库存清查中,全国库存粮食的质量达标率为97.3%,主要卫生安全指标合格率达到96.9%。

任正晓也承认,在确保粮食安全的“大战役”中,还有不少挑战,比如说加强粮食质量监管队伍和技术队伍的建设,改善监管方式,加大执法力度,尽快实现粮食质量安全监测全覆盖、监管无盲区等等。

未来10年全球粮食敲响警钟

在任正晓和他领衔的国家粮食局致力于中国粮食安全的时候,世界各国的粮食部门也都在各自出招,确保粮食战略的实施。

不容忽视的是,全球粮食形势很不容乐观。

2011年10月,联合国粮食与农业组织、国际农业发展基金和世界粮食计划署共同了《2011年世界粮食不安全状况》。

报告指出,未来十年全球粮食价格总体仍将居高不下,同时粮价波动的局面会继续存在并可能加剧,这将严重威胁全球的粮食安全,使贫困的农民、消费者和依靠粮食进口的小国处于十分危险的境地。

这份报告说,未来十年,人口数量将持续增多,消费者的需求将继续增长,生物燃料的开发也将给粮食系统带来更大的压力,但与此同时,由于一些区域的自然资源日益稀少,粮食供应将面临严峻挑战。此外,农产品与能源市场之间的联系日趋紧密,极端天气事件将更加频繁。这些因素将导致粮食价格总体维持在较高水平,同时波动性增加,进而对粮食安全造成更大威胁。

世界银行行长佐利克也警告说,粮价飙升有可能导致全球贫穷国家中1亿人口陷入更贫困的状态,也可能使一些国家在过去几年通过艰苦努力所取得的减贫成果出现转折。

更严峻的是,在粮价上涨的同时,世界粮食储备正在减少,粮食安全问题日益凸显,一些非洲国家和加勒比国家海地因食品短缺和价格上涨一度出现了骚乱。

粮食安全存在的问题篇3

1我国粮食生产现状

1.1产量情况存在很大隐患:对于我国的粮食产量问题而言,仍然未从根本上得到解决。从2000年开始,我国就出现了粮食生产不能满足需求的状况。同时,有限耕地资源的逐年锐减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我国粮食生产的规模。其次,粮食的产量与生产效益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农民的积极性,粮食的生产不能随着需求的增加而增加,这一问题将严重影响到我国的粮食产量安全。

1.2粮食质量形势下滑:对于粮食的质量问题而言,所涉及到的方面较为广泛,贯穿于粮食生产的整个过程,每一生产环节的影响因素都有可能对粮食质量造成严重影响。在粮食生产过程中,对环境的污染、土壤资源的污染、农药与肥料的非常规使用以及加工环节添加剂的滥用等因素都将直接影响到粮食的质量安全。同时,近年来,我国粮食质量安全问题与面粉中漂白剂的超量使用等问题一定程度上折射出了粮食质量安全问题的严重性。

1.3粮食的生态因素面临严重考验:因环境保护意识淡薄以及对土地资源的不合理开发与利用等问题的存在,使我国农业生产环境恶化,对农业资源的超负荷使用以及与矿产资源的过度开发,造成了土壤的荒漠化与水土流失,从而导致土壤中的氮、磷、钾等元素大量流失,造成土壤贫瘠,土壤肥力严重下降,直接导致我国粮食生产的可持续能力严重下降,粮食的生态安全问题也受到了严重威胁。

2植物保护对粮食生产的影响

植物病害的存在对粮食生产的影响是十分严重的,因此植物保护也成了人们关注粮食生产安全的重点。所以,以下是植物保护对粮食生产所造成的影响:

2.1正面影响

2.1.1植物农业确保了粮食产量:对于现阶段病虫害的治理而言,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喷洒农药。我国粮食种植面积较大,当出现虫害、病菌害等问题时,会造成大面积的植物损害。使用植物农药不仅可以进行大面积喷洒,而且取得的效果也是较为明显的。在短期时间内将病害解除能有效减少因病虫害所造成的损失,从而确保粮食生产。因此,农药喷洒的植物保护方式是确保粮食产量的最有效方式之一。

2.1.2研发转基因物质,提升粮食产量:随着我国生物技术的不断进步,转基因植物得到了较快发展,并已成为植物保护的有效方法之一。该技术的发展与进步使粮食产量得到较大程度提升,如转基因技术能使土豆的个头变大,营养价值提升等,同时还能有效减少粮食作物的病害,从而减低粮食生产成本,提升粮食的产量与质量安全可靠性。对于粮食的生产而言,是一个较大的发展与进步。

2.1.3进行粮食保护的其它方法:除了以上植物保护方法以外,在农业的综合防治、生物防治、物理治理等方面也有所体现。这些植物保护方法的运用对提升粮食安全也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这

2.2植物保护对粮食生产安全所造成的负面影响

2.2.1农药对粮食安全造成负面影响:上文已经提到,为了保证粮食产量,植物农药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然而农药中所含有的大量有害化学物质被直接喷洒在植物表面,被植物吸收之后会形成一定的化学药物残留,当这些残留物质被人体吸收之后会对身体健康造成负面影响。同时,应对药物技术的使用不合理以及环境保护意识淡薄等因素的存在也导致了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等问题的产生,这些问题都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粮食安全的发展。

2.2.2转基因技术对粮食所产生的不利影响:虽然转基因技术取得了较大进步,但是仍然未发展成熟,还有很多问题没有解决,因此对于该项技术的使用仍然存在着一定的风险,从而制约了粮食的安全发展。对于转基因技术而言,其所产生的消极影响主要表现在:转基因粮食中有可能含有不确定的毒素,从而使人或动物出现慢性中毒或突变等不确定情况。其次,转基因粮食营养成分有可能会发生变化,从而对人体健康造成不利影响。因此,转基因粮食中所存在的不确定性因素可能会对粮食的安全发展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

3加强植物保护,促进粮食安全的有效措施

3.1改进与完善植物保护技术:对于现阶段植物保护技术而言,仍然局限于植物农药与转基因技术两个方面,还有很多生物技术没有被充分开发利用,使植物保护方法与途径受到了很大程度的限制,不利于粮食的安全发展。因此,在今后的工作过程中应对新型的植物保护技术进行不断完善与创新,以建立起一套完善的可持续植物保护技术,确保粮食的质量安全,并建立起一个良好的粮食生产环境。

3.2强化epm策略的运用,对管理模式进行不断发展:对于粮食的安全发展而言,需要一个健康、稳定、可持续发展的外部生态环境,对于植物病虫害的预防与治理也需要一个生态、可持续的治理模式。在此过程中应多采用综合治理的方式进行综合调控,以实现物种的多样化发展。同时,在确保生态稳定性的基础上降低植物病害,epm策略便是一种进行综合治理的策略,是现阶段确保粮食安全发展的关键途径,能确保植物保护管理模式得到良好发展,以顺利实现对于粮食生产的安全保护。

3.3强化对可持续质保的教育培训:虽然大部分植物保护思想已被大多数国家的植保工作者所接受,但该理论体系还未被广大农民所接受。因此,有必要以教育培训的方式加强可持续植物保护观点与技术的宣传,以从根本上提升植保水平,使广大农民充分认识到可持续植物保护的重要性,确保粮食的安全生产。

结语:综上所述,粮食的安全性直接关系到我国发展的方方面面,而植物保护是影响粮食安全的关键因素。在今后的工作过程中,应慎重对待植物保护工作,并不断开发新型的植物保护技术与措施,以从根本上确保粮食的安全生产。

参考文献

[1]王述民,张宗文.世界粮食和农业植物遗传资源保护与利用现状[J].植物遗传资源学报,2011,12(3):325-338.

粮食安全存在的问题篇4

关键词:食品安全;粮油;质量

一、我国食品安全现状分析

粮油作为人们生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是人们的主要物质来源。在我国粮油的品种是多种多样的,这也体现了我国是农业大国的这一特点。近年来我国的粮油食品发展迅猛,无论是国内的市场上的供给和国外的出口量,我国在全球范围内都是首屈一指的。我国的粮油业发展迅速,粮油的生产规模、销售规模都在大范围地扩大,这已经成为了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来源,并开始成为国民的支柱产业。粮油的品种繁多、质量可靠已然成为了我国粮油业食品发展的重要有点,但与此同时我们应该坦诚地分析检讨我国的粮油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其中食品安全和质量问题成为了最严重的问题。虽然我国的粮油业发展迅速,生产力水平在逐渐地提升,但同时由于利益的驱使,不少的商贩开始生产劣质的粮油产品,有的甚至假冒其他知名牌子的产品生产有害人体健康的粮油产品。这严重地损害了人们的身体健康水平,影响了我国国民的身体素质,动摇了社会和谐与稳定,总之不利于我国粮油食品安全的发展。

二、影响食品安全的因素

1.食品安全意识的淡泊

虽然倡导绿色消费、绿色食品已成为社会的主流,大部分的人都自觉地追求食品健康问题,但仍有部分人没有对身体的健康状况没有足够的重视,这就给生产者生产假冒伪劣的粮油食品提供了可乘之机,这从侧面反映出了社会上无论是个人还是生产者,他们的食品安全意识很淡泊,没有切实地将食品安全问题当做食品隐患,而是采取无所谓的态度。这很直接地反映出影响食品安全的重要问题,对食品安全意识的淡泊就说明了缺少对绿色消费、绿色食品的认识,所以社会必须积极地倡导绿色食品、绿色消费的观念,让构建和谐社会的理念深入人心,增强大家的食品安全意识。

2.道德体系下诚信的缺失

市场上的粮油产品良莠不齐,有许多的产品我们单单从表面看不出质量的好坏,有的产品表面装潢得很精美,可是里面的东西质量却不堪入目,以至于我们一直在怀疑我们买的东西是否物美价廉。我们有时候买的粮油产品价格昂贵,但营养价值却很匮乏;更有甚者,花钱买的貌似有营养价值的粮油产品却是伪劣品。这反映了一个很严重的社会问题,那就是诚信的缺失。诚信是当今社会最缺乏的品质,没有了诚信,我们很难再去相信任何的善言善语。粮油市场上的产品质量不一,随时都有上当受骗的可能。

3.利益的驱使

当今社会完完全全是个功利性的社会,功利的存在让整个社会的秩序大大减慢了。商家追求自身的利益是正常的,因为每个人都必须解决生存的问题。但是生产假冒伪劣产品来谋取暴利是个不容饶恕的错误。粮油作为人们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如果没有安全和质量来保证,那人类的生存和身体健康将受到很大的阻碍和威胁。可是现实是,粮油食品本身出了很多的问题,大部分的商家由于利益的驱使,在粮油产品里做手脚,导致粮油质量的不可靠。

三、提高食品质量安全的方法

1.有关部门严格检验食品质量

工商管理部门的有效监督和检测是保证粮油食品安全最强制也是最有效的手段。在诚信缺失、利益横行的社会,除了有关部门出台一系列的政策,采取强制性的惩罚措施来维护粮油的质量外,没有任何更加有效的方法来保证粮油食品的安全。有关部门应将人们的身体健康状况作为出发点,主动、严格地对市场上的粮油食品安全状况进行督察。采取严格地技术手段对粮油产品进行有力地检测,惩罚生产劣质粮油的部门,清明整个粮油市场的秩序。

2.生产者自觉提高产品质量

生产者作为粮油产品的最初加工部门,是整个粮油产品生产的主要环节和最初环节,在这个环节里生产者要努力地提高粮油产品的质量。严格地把好质量关,诚心诚意地将这些问题处理好,把老百姓的生存安全问题当做出发点和归宿,不能只是一味地追求利润。只有质量上去了,才有可能让生产出来的粮油产品更长久地在食品市场上存活。

3.提高自觉抵制假货的意识

抵制假货人人有责。想要保证粮油食品的质量安全,不能仅仅靠有关部门的治理和生产者的自觉,每个人都应该自觉地增强地址假货的观念,提高自己对假货的防范意识。同时要多多学习辨别粮油产品真假的办法,让自己少受假货的危害,为整个粮油市场的质量安全做最后一道防线。

四、结语

粮油食品质量安全问题随着人们对绿色食品的追求更将成为一个极为重要的问题。分析影响质量安全的因素是为了更好地维护人们的切实利益,是对生命的尊重。食品安全作为国计民生一项很重要的问题,理应得到更多地关注和整治。

参考文献:

[1]孙晓明.建立健全粮油质检体系[J].中国粮食经济,2010(6):61.

[2]肖亮;郭军,罗汉前.建湖县粮食行政执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江苏粮食,2008,(4):28.

[3]王海,秦辉:影响食品安全性的因素[J].《品牌与标准化》,2011(06)

粮食安全存在的问题篇5

中国粮食安全稳定器

一般而言,产量的稳定状况直接反映粮食安全的水平,产量越稳定,粮食安全的程度越高。我国是一个粮食生产大国,但也是一个自然灾害频发的国家,又恰逢经济结构发生深刻调整的时期,虽然到今年已连续5年获得夏粮丰收,但从长期来看,年度间的产量波动仍不可避免。

回顾我国粮食生产历程,可以发现,我国粮食生产基本上按照“增长波动增长”的轨迹向前运行。从建国初期到1978年,我国粮食生产历经五次波动,其中有三次超常波动。改革开放至今,我国粮食生产又出现了四次波动。最近的一次是在“十五”头三年,粮食产量迅速由10000亿斤下降到2003年的8600亿斤水平,波动幅度达15%。此后,从2004年到今年,夏粮又连续5年增产。

这种情况下,中央储备粮库在丰年的时候多掌握一些粮食,以从容应对歉年的不时之需,发挥储备“稳定器”和“蓄水池”的作用,对化解年度间产量波动给粮食安全带来的风险有重要作用。

事实上,除了中央储备粮这一强大的粮食安全“稳定器”外,我国农户储粮是另一个重要的粮食安全“稳定器”。根据国家粮食局的调查,长期以来,我国约有60%的粮食储藏在农户家中。近几年这一比例虽略有下降,但由于农户基数大,储粮总量仍是一个庞大的数字。

由于大量粮食存于农户手中,使得许多农民家中存得粮食足够几年的口粮。当市场上粮食比较紧张时,农民不会去抢购;市场粮食丰收充裕时,农民也不会大量抛售,这对稳定我国粮食市场、保证粮食安全,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手中有粮心里不慌

中国存粮现象由来已久,早在明代之前就有人提出了“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策略,而近几十年农民的存粮意识则主要源于上个世纪60年代的自然灾害。

时至今日,山东省郯城县梁庄村75岁的田顺来仍然记得1959年到1961年那如梦魇般的三年自然灾害。“没有粮食,饿死了不少人,村里的树皮都快被啃光了,能吃的都吃了。过了几年,国家开始号召人们积攒粮食备战备荒。”他说。

记者见到田顺来夫妇时,他们正在村头晾晒今年刚刚收获的小麦。田顺来对记者说:“痛苦的经历告诉我必须要存粮食呀。要不万一哪一年减产怎么办,打点粮食也舍不得卖啊!”

田顺来的这种忧患思维在中国农民中有着广泛的代表性。与山东接邻的河北省也是我国北方小麦、玉米的主产区之一,也曾遭遇过三年自然灾害。青县北王庄村农民刘振丰家里一直都动态保有1000公斤粮食,上一年消费的,下一年收获季节补齐。他说:“挨过饿的长辈们一直教导我们,手中有粮,心里不慌。”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产粮大国,粮食产量居世界首位。与一些发达国家不同,我国粮食生产还是以一家一户为主,而粮食的储存也大多分散在农户家里。农户仍是储粮的主体,“藏粮于民”可以为粮食安全起到蓄水池作用。

四十多年后的今天,这两位农民也许想不到,他们所坚持的这种储粮应对危机的意识恰好对当今世界有着现实借鉴意义。过去一段时间里,全球粮价急剧攀升,引发了人们对世界粮食安全的普遍担忧,其中,占世界人口四分之一的中国“吃饭”问题被高度关注。今年以来,我国又连续遭受了南方雪灾、四川地震灾害,这更加重了外界对我国粮食能否实现供应安全的疑虑。

农业部部长孙政才此前曾表示,自然灾害并没有影响到我国的粮食安全保障。目前我国粮食储备充裕,库存消费比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倍,完全有能力通过不懈地夯实农业基础,立足国内生产实现粮食基本自给。而根据农业部的最新消息,约占中国年粮食总产量23%的夏粮丰收已成定局,有望实现新中国成立以来首次连续第五年增产,为中国粮食安全再添砝码。

对田顺来个人来说,四亩小麦今年收了1400多公斤,其中卖1000公斤,存400公斤,加上去年剩下的,还有1000公斤,按照一个人一天吃一斤麦子计算,即便是今后2年不收,全家三口仍有余粮可吃。

有分析人士认为,在政府不断出台政策刺激粮食生产的同时,农民“居安思危”的口粮意识将推动他们在种粮比较收益还不算高的情况下,为保个体口粮供应,继续坚持粮食生产,从而对整体粮食供应链的安全发挥企稳的作用。

改善存储

减少储粮损失

我国政府方面早已意识到“藏粮于民”的重要性。从2007年起,粮食部门计划10年内改善500万农户的储粮设施,由此每年挽回粮食损失110亿公斤-175亿公斤。

山东省农业科学院教授李维生认为,我国将长期推行惠农支农政策以保证粮食生产,同时在粮食安全中扮演重要“稳定器”角色的民间储粮也不可忽视。由于中国经济高速发展,势必占用更多土地,可供生产粮食的田地将越来越少。改善农户储粮条件,增加“无形粮田”,对解决粮食安全意义重大。

根据国家粮食部门的测算,由于农户储粮装具简陋、储粮技术水平低,致使农户储粮损失很大,平均损失为5%~8%。全国每年因此损失粮食约110亿~175亿公斤,经济损失近200亿元。面对如此大量的储粮损耗,农民心痛不已却又无可奈何。山东省淄博市张店区农民阎守波说,过去农民储粮用柳条编的粮囤,但晒粮、售粮非常麻烦;后来图省事,改用了编织袋,而粮食存在编织袋里很容易受潮、生虫,而且经常被老鼠咬,每年不知有多少粮食就这样被浪费了。

国家粮食局副局长郄建伟说:“现在仍有很多农民将收购的粮食堆放在墙角,或者用麻袋、编织袋,装化肥农药的袋子简单存放。按照目前农户储粮的损失水平,如果能够帮助农户改善储粮条件,全国每年可减少粮食损失50多亿公斤,相当于增加1200多万亩高标准粮田。科技的发展,国家环保的要求,绿色经济的发展,都要求我们从储粮的观念、技术、装具、方法等各个方面帮助农民进行更新。”

为减少农户储粮损耗,从2007年11月份起,我国启动了农村粮食产后减损安全保障试点工程,初定的总体目标是:计划用10年左右的时间(从2007年到2016年),为全国24个省(区)500万户(占全国2.5亿农户的2%)改善储粮条件,并通过示范效应影响全国,使全国农户储粮损失率由目前的5%~8%减少到3%~5%,每年减少粮食损失55亿公斤左右。

事实上,解决农户的储粮技术已不是难题,国家粮食局已储备了适用不同地区农户储粮的多套方案。目前主要的制约因素在技术推广和资金投入上。据国家粮食局有关人士介绍,按平均每户投资600元计算,500万户共需资金30亿元。

这笔投资固然不小,但效益却更为可观。郄建伟说,如果粮食减损目标实现,每年可减少损失80多亿元。2007年,国家发改委安排中央预算内投资600万元,首先在辽宁、四川、山东三省进行农户储粮专项试点工作。通过在三省的试点工作,进一步明确项目组织管理模式和国家补贴标准、资金拨付方式等问题,为正式实施农村粮食产后减损安全保障工程,在全国推广农户储粮新装具、新技术打好基础。

如今,在储粮试点工作中,山东省高青县赵店镇的不少农户已为自家的粮食“乔迁新居”。农民李学梅看着自家的新粮仓喜上眉梢:“原先储粮一般用瓮和柜子,很不方便,且容易返潮。这种新粮仓防鼠、防虫、防潮,又美观,又大方,还能随时移动,用起来特方便!”在当地粮食部门举行的储粮技术推广会上,李学梅领到了储粮示范仓,还有一套技术材料,包括《农户安全储粮科普技术知识》手册、科学储粮VCD等。粮食部门的工作人员还演示了示范仓的操作方法,农民们都争先恐后领取科技储粮资料和宣传画,认真观看VCD教程,场面十分热烈。

加强研究

强化稳定器作用

尽管农户储粮起到了粮食安全“稳定器”的作用,但记者在调查时发现,农户储粮在新时期也遇到了一些新挑战,如大量农民进城务工不愿存粮,新一代农民存粮意识断代等,都影响着农户储粮的连续性。有关专家认为,今后研究粮食安全问题时,应对农村缺粮问题引起足够重视。

夏收期间,记者走村串户采访,发现今年风调雨顺,小麦收成普遍好于往年。在山东省新泰市羊流镇官桥村的村头,村民冀超正在打理刚刚收割的麦子。他说,村里早些年地不少。这些年由于修公路占地,3条公路穿过后,变得人多地少,人均还不到半亩地。虽然他们家一年种的小麦刚够自家人吃的,但家里已不再存粮食,打下粮食晒晒就卖了。冀超解释说,存粮食很麻烦,要定期晾晒,还长虫子,早些年没事干,自家存着粮食放心。现在活计多,没时间整天鼓捣几斤粮食,所以干脆卖了利索,吃时再买也是一样的。据冀超介绍,他们村里在外打工的年轻人更不存粮食了。一亩地粮食一年下来挣的钱还顶不上在外打工一个月挣的。只要有钱,就不担心吃饭问题,所以谁还会存粮食呢!

在同一个乡镇的东王庄村,记者遇上了刚从唐山打工返回收麦的尹培辉。尹培辉在唐山干汽焊工,活比较累,一月有一千多元的收入。最近缺电,工厂停工,他便回来看看老婆孩子。尹培辉说,家里只有1亩多麦子,要不是停工他是不会回来的。村里有面粉厂,粮食收完就交给他们,到时吃面拿面就行。”

随着土地减少,农民的存粮也明显减少,城郊地区土地被占的失地农民更是无粮可存。临沂市兰山区北道村的一位姓陈的农民对记者说,5年前村里还有地,农民家里还都存着粮食。现在办企业弄得没地了,农民有的做买卖,有的外出打工,都是花钱买粮食吃。

更普遍的现象是,农村大批年轻人在城市打工,即使家里有地也都不再存粮了。郯城县褚敦镇梁庄村的张昌安老人对记者说,儿子儿媳都在外边干活,家里就剩下老两口吃饭,还存什么粮!再说,“我们年纪大了,年轻人不在家,存粮多了平时晾晒等活也做不了”。所以,一般留够当年吃的粮食,剩下的就全卖了。张昌安认为,早些年由于农民没有像现在这么多的挣钱渠道,卖粮食挣的钱一旦有事开销出去,就再也无钱买粮吃,一家人可能面临挨饿,所以家里总是存着几年的粮食。现在情况不同了,家里有年轻人在外打工,来钱的渠道有保证了,所以不少农民“手中有粮心中不慌”的思想观念在逐渐发生变化,变成了“手中有钱心中不慌”。

在农村,受城市风气影响,一些年轻人正变得越来越“现代”,家中一点粮食都不再储存。采访中,梁庄村一位丈夫长年在外打工、姓高的年轻妇女说:“家里就我和孩子吃饭,吃不了多少。粮食收下来晒晒有收的就卖了,主要是没地方存。现在家里放着各种电器和家具,干干净净的,没有能放粮食的地方了。再说有钱到处都能买着吃,存粮食也没用。”

粮食安全存在的问题篇6

“三农”问题,其实最终是农民的收入问题,简单地说,如果农民的收入接近城镇居民的收入水平,何来“三农”问题呢?必须承认,政府、官员、专家学者们都希望提高农民收入,而且是千方百计想提高农民的收入。

对于“粮食安全”问题,也牵涉到农民收入问题,因此就有“既要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又要下大力气保护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之说。

一、保证粮食安全与提高农民收入的矛盾?

国家的对于粮食安全的确很重视,“我们既要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又要下大力气保护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最为根本并需要着力解决的是,粮食比较效益低,农民种粮的积极性不高,地方抓粮的积极性不高;最为关键并需要研究探索的是,有利于粮食生产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尚未建立起来。如果这些问题任其发展下去,加上目前粮食市场信号的放大效应,各地各方面粮食购销的同步效应,以及粮食生产的滞后效应的影响,就会危及我国的粮食安全,就会对国民经济发展全局产生重大不利影响。”[1]

既然“粮食比较效益低,农民种粮的积极性不高”,“危及我国的粮食安全”,那么推理下去,粮食价格上涨种粮收益就大,肯定能提高农民种粮的积极性,又可以提高农民收入,也就可以保证粮食安全了。

但是,实际上又如何呢?“粮价适度上涨对增加农民收入、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有促进作用。但必须看到,粮食是生活必需品,粮价一头连着农民,一头连着市民,粮价的涨跌应该调控在合理的范围内。粮价一价带百价。如果粮价上涨过快过多,就可能带动整个物价的上涨,甚至引发通货膨胀,影响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全局。”[2]

这样的确充满辩证关系,但最终粮价就“应该”调控在“合理”的范围内了,那么影响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全局的压力还是要由农民承担。因粮食安全原因粮价被调控不能上涨,农民的种粮收入难以提高,保证粮食安全与提高农民收入的矛盾就一直“存在”。

二、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不断扩大

表1: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人均收入及对比(元)

年度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收入对比差距

2000628022533614

2002770324765227

2003847226225850

2004942229366486

资料来源:根据各年度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数据并计算。

三、农民在承担粮食安全的压力

国家对“粮食安全”一直高度重视,甚至提高到影响到国家安全的战略角度来考虑,因此就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要保证一定规模的粮食播种面积,但最终出现几年来耕地净减少一亿多亩的“悖论”,出现农民增产不增收,农民种粮收入水平仍然在徘徊,甚至将耕地丢荒的现象。因此,“杂交之父”袁隆平提出这样的疑问:“在中国,谁对耕地、对粮食最有感情?是农民,是几千年来将耕地和粮食当成命根子的农民。为什么时至今日,连最珍爱土地的农民都弃粮而去了呢?”[6]

本来,我国土地相对稀缺,按经济学的原理,地租(土地价值)应该相应较高。我国人均耕地仅占全世界人人均水平的1/3,是世界上耕地最稀缺的国家,本应体现出耕地产出的巨大价值。但是,为了“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全局”,粮价被调控在“合理”的范围内,实际上就是压抑粮食价格,通过价格管制减少农民收入。

既然农民在种粮无利可图的情况下仍需保证粮食播种面积维持粮食安全,那么粮食安全主要是由全国农民特别是产粮区农民来承担,但承担粮食安全的压力、保障粮食安全的付出谁作补偿?虽然现在免农业税和实行粮食“直补”,但平均每亩20-30元根本抵不上农资的涨价。因此,农民仍在承担粮食安全的压力,农民仍在对保障粮食安全付出。

因此,如果粮食不能完全市场化,继续维持小农经济,就不能将粮食安全的压力置于农民身上,既然要提高到影响到国家安全的战略角度来考虑,就需要加大对小农经济的补贴,间接提高种粮收益以增加农民的收入。

四、粮食安全与石油安全的关系

的确,粮食具有刚性需求,人的生存第一位是要吃饱穿,这需要具基础性的农业提供。吃饱后需要什么呢?需要工商业和服务业。现代工商和服务业的"基本“血液”是石油。中国目前是世界排行第二的石油进口大国,我国的石油对外依存度已达到40%,随着经济的持续增长,对外进口需求将不断增加,如果与粮食对比,石油安全更为严峻。

“面对远为严峻的石油安全角势,即使对各种安全问题忧心忡忡的人,大概也不会以此要求限制工业发展和城市化。真这样做,固然会大大提高中国的石油安全,却会严重损害城市居民的就业和收入。面对石油自给率的急剧下降,唯有进一步融入世界经济,维护和完善现存的开放型的自由贸易体系和世界秩序,发展多边能源贸易和对能源开发的投资。”“为什么同理不适用粮食问题?为什么要用粮食战略的名义吓唬收入已经十分微薄的中国农民,要他们继续做这种牺牲?”[8]

本来,粮食和石油也是一样,既可以面向国际,又面向国内,采取国内与国际结合的办法解决粮食安全问题,让部分耕地生产更具优势的农产品,或发展二三产业,用部分劳动密集型生产的工业品在国外换回粮食。而且进口粮食实质上是等于进口我国短缺的土地资源和水资源,适当解决我国存在的土地等资源禀赋问题。

很多专家分析目前中国粮食国内与国际供应有缺口,但如果真正有缺口,粮价应该是稳定或者上升的,可是以往市场实际表现出来的总感觉到是供大于求,粮价在下跌。对国内石油供应现实上明显感觉不足,出现“油荒”现象,油价就不断上涨。那么到底中国粮食是多了还是少了,到底中国每年国内需要多少粮食,这需要科学的、准确的、权威的数字,以便于国家的粮食调控政策的制定。

其实,全球的粮食安全只是局部问题,包括北美(美国和加拿大)、南美等地区仍然有巨大的生产供应潜力,而粮食短缺造成营养不良的地区如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和部分东南亚主要是气候和战乱造成,以及贫穷原因不能进口造成。《环球时报》(2006-10-13第03版)报道:联合国粮农组织的专家曾通过计算说,全球耕地的潜在供应力为360亿人口。最近几年,多数学者认为,按当今的经济发展速度和科技水平,粮食供应的极限人口应在110亿左右。以中国的经济基础,完全可以部分进口来解决粮食供应。笔者完全同意一些专家的观点,如果国际上不供应粮食给中国,那肯定是我们的问题。何况,在确保一定的耕地保护面积下,那些精耕细作生产具有竞争力的非粮食农产品的耕地,完全可以转为粮食生产供应国内。

五、历年粮食进出口状况分析

表2:粮食生产及进出口情况(包含大豆)(万吨)

年份|生产量|进口量|出口量|全国人均占有量(千克/人)

1984|40731-|1045--|357---|390

1988|39408-|1533.0|717.0-|358

1989|40755-|1658.0|656.0-|364

1996|50450-|1195.5|143.6-|419

1997|49417-|705.5-|853.6-|402

2000|46218-|1356.8|1401.3|366

2002|45706-|1416.7|1514.3|357

2003|43070-|2282.8|2229.9|334

2004|46947-|2998.3|514.4-|381

数据来源:根据《2005年中国农业发展报告》的资料并计算

表3:我国粮食进出口数量

年份|-大米|-大米|-小麦-|-小麦|-玉米|-玉米-|-大豆-|-大豆|

----|-进口|-出口|-进口-|-出口|-进口|-出口-|-进口-|-出口|

数据来源:根据《2005年中国农业发展报告》的资料并计算

从表2的数据可反映出,历年我国的粮食进口与出口、人均占有量相对平衡,各年的平均出口量还稍大于进口量。表3的数据反映出大米出口远大于进口,而小麦的进口又远大于出口;玉米与大豆情况一样。因此,影响我国粮食安全的,其实并非是国内供应的总量问题,而是结构问题,前我国的粮食供给还基本可以在国内解决,并不存在严重的粮食安全问题。但是,我国经济在快速发展,也正在加速工业化、城市化的步伐,必然要占用大量土地耕地,而且在中国维持现有的小农经济条件下,农民耕种收益甚微甚至是负收益,就会将耕地丢荒另某出路,必然影响到国内粮食供应,进口量加大也将成为必然。因此,无论今后进口量是否加大,只要我们继续维持小农经济并不受国外市场冲击,就必须让农民种粮有利可图,需要加大对小农经济的补贴,间接提高农业收益保证农民的收入。

六、提高粮食补贴对农民收入的影响

表4:农村居民家庭收入状况(单位:元)

年份|总收入数|其中工资性|-转移性及-|--家庭经营纯收入---|

----|--------|---收入---|财产性收入|收入数|其中农业收入|

2002|2476----|840-------|149-------|1487--|808.0

2003|2622----|918-------|163-------|1541--|891.2

表5:2004年分地区的农业收入(单位:元)

地区|人均纯收入|-其中家庭-|----家庭经营纯收入中农业收入-----|

----|----------|经营纯收入|农业收入|农业收入占人均纯收入比例|

表6:2004年分地区农作物播种面积(单位:千公顷、万吨)

地区|农作物总播种面积|其中粮食作物播种面积|食作物总产量

东部|49248|0143|15395

中部|67673|6975|21484

西部|36632|4487|10068

表7:2004年地区乡村人口数(万人)

地区|全国人口|乡村人口

东部|54138|38441

中部|45409|32891

西部|29852|22922

表4-表7的数据来源:2005年中国农业发展报告

七、政策建议

确保粮食安全,我们完全可以用国内与国际相结合的办法解决,一是用丰富的劳动力进行精耕细作生产具有竞争力的非粮食农产品在国际上换取粮食;二是通过耕地集中进行规模经营、以用规模化降低平均生产成本、提高效率和人均耕种收入,并用部分劳动密集型生产的工业品在国外换回粮食,以此减轻就业压力。就算让部分耕地生产更具优势的农产品会造成粮食国内供应不足,并且国际粮食供应出现问题,但在保证农业(包括非粮食农业)耕种面积的前提下,也随时可以转为粮食生产确保粮食国内供给。

我们已经加入wto五年,农业问题、粮食问题也必然要面对全球化冲击,更必须通过参与制定和维护wto相关规则,在wto规则下用市场化的思路来解决粮食安全问题。

对于一些观点认为增加粮食进口会使国际粮食价格上涨,造成我国的损失。如果真的是这样,价格上涨也就会刺激国内的生产,同样也就增加农民的收入。另外一些观点认为加大粮食直补后会出现粮食供大于求的问题,造成市场上粮食价格下跌,如果真的这样,我国的粮食安全问题也就可以解决了。事实上,粮食具有刚性需求,粮食增产与减收在宏观上对农民收入影响很少,我们应该需要科学的、准确的、权威的粮食需求数据,以此制定出严格的区域性的粮食种植保护(面积)区,不能用于其它用途,由中央政府直接管理,确保粮食耕种面积,并通过政府补贴的办法保证保护区内耕种的居民收入。

因此,国家的粮食流通领域完全可以市场化,并只成立非赢利性的国家粮食储备机构,保证在出现天灾等国内粮食供应出现短缺时发挥作用。否则,仍然会存在粮食价格上涨而农民收入不能提高的现象。

确保粮食安全和保证农民收入上是统一的,但一直以来,我们却人为制造出粮食安全问题,使粮食安全与农民收入形成矛盾,因为不可否认的是,我们过于重视确保粮食安全而忽视了保证农民收入,反过来导致农民种粮负收益或低收益出现抛荒、粮食种植面积减少而影响到粮食安全。

本来,加大粮食补贴有违笔者自对由市场制度的一向支持,但是,在我国粮食市场一直以来均受政府调控干预的非市场状况下,在现有土地制度和目前小农经济种植粮食的比较效益低下及农村大量的隐性失业情况的现状下,在中国不断融入世界经济的前景下,确保粮食安全就必须让国内的粮食生产有利可图,必须加大粮食的补贴来确保农民的收入。

——本文是讨论初稿,未经作者同意,请勿转载。

------------------------------------------------------------------------------

[2]同1,p9。

[3]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中国农业发展报告.2005年》。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09-01。

[5]同3

[6]同4

[7]林玉:《石油巨头称:大量出口为履行对投资者承诺》。《经济参考报》,2005-09-05。

粮食安全存在的问题篇7

一、当前粮食供求形势

2003年粮食供求形势的特点是,产量减少较多、产需缺口较大、库存下降较快、粮价明显上升。根据统计部门数据,2003年全国粮食总产量8613亿斤,比上年减产5.8%,是上世纪90年代以来粮食产量最低的一年。粮食消费平稳增长,全年粮食消费量在9760亿斤左右。当年产需缺口超过1100亿斤。据海关统计,全年粮食(含大豆)进出口大体平衡。因此,当年产需缺口主要靠动用库存来弥补。由于粮食减产超过预期,商品粮源减少较多,多渠道竞争收购,农民惜售心理增强以及产区促销压库等因素,国有粮食企业粮食销售大于收购,国家粮食库存下降幅度较大。粮食供求形势的变化促使粮食价格回升,2003年上半年市场粮价开始稳中略涨,到10月份,在大豆和食油价格上涨的带动下,市场粮价大幅度上涨,小麦、大米、玉米三大品种的平均涨幅达20%―30%。目前市场粮价已普遍高于保护价水平。从粮食生产、库存、国际市场粮价等因素分析,国内市场粮食价上涨是合理的,是在长期低迷的基础上出现的恢复性上涨,粮价还没有达到1996年粮食价格水平,仍有一定的上升空间。

还应该看到,近年来粮食产量和库存下降还带来了粮食产销格局的新变化。现有商品周转粮库存主要集中在粮食主产区,主销区库存薄弱。除主销区需要调入粮食数量增加外,部分产销基本平衡的省区出现产需缺口。一些过去的粮食调出省从总量上已经变成调入省,传统粮食主产区能够调出的粮食数量也在不同程度地减少。另一方面,粮食产需结构也出现了一些新情况。稻谷近年产量下降较多,当年产需缺口扩大,库存占消费的比重在三大粮食品种中也最低,成为粮食供给方面最薄弱的环节。小麦近年来产需有一定缺口,但目前库存比较充裕,总量供求平衡问题不大。玉米近几年总体产大于需,通过出口缓解了库存压力,2003年产需基本平衡。产需矛盾最突出的是大豆,2003年进口量达到历史最高水平,主要用于榨油(豆粕同时满足饲料需求),反映出国内食用油消费增长较快。由于进口大豆已超出国内生产总量,且其他品种难以全部替代,说明我国油料已有较大的硬缺口。

今年以来,由于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粮食生产开始升温,粮食产量将恢复性增长。按照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确定的目标,2004年我国粮食计划产量为9100亿斤。粮食消费平稳增长,当年产需仍有一定缺口,国家粮食库存继续下降,粮食供求形势逐步趋紧,主销区和产销平衡地区粮食供给压力明显加大,市场粮价稳中趋涨。但国家粮食库存仍处于较高水平,可以弥补当年产需缺口,加上通过进出口调剂,全年粮食供应是有保证的。

二、加强粮食宏观调控确保国家粮食安全

目前我国不会出现全局性的粮食安全问题。同时,也要清醒地看到,我国粮食正在从总量供大于求向供求偏紧的方面转变,粮食安全问题不容忽视。粮食供求形势的变化,对粮食宏观调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增加了难度。因此,要把握好粮食宏观调控的方向、时机和力度,综合协调运用各种调控手段,加大对粮食主产区和种粮农民的扶持力度,引导农民恢复和扩大粮食生产,调优粮食种植品种和结构,同时加强对粮食市场的宏观调控,发挥好现有库存的调节作用,以推迟粮食供求“拐点”的到来并实现平稳过渡,做到粮食供应不断档,市场价格不暴涨,确保国家粮食安全。

1、确定国家粮食发展战略,建立粮食安全保障体系

粮食问题关系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必须始终高度重视。要把国家粮食发展战略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统筹考虑。建立粮食安全保障体系,就是要建立粮食供求总量与结构的长期动态平衡和调控机制,主要包括:(1)保护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正常情况下,当年粮食自给率应保持在95%左右,才能把握我国粮食供求平衡的主动权。同时,还要不断开辟和拓宽食物生产的途径和领域。(2)灵活运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通过粮食进出口调剂国内市场供求。(3)完善粮食的支持保护体系、储备调节体系和市场体系。(4)建立粮食安全预警机制以及相应的组织保障体系和市场监测监管体系。从粮食生产、流通、储备、进出口等各个环节,完善以经济、法律和行政手段为主,权威、统一、协调、高效的粮食宏观调控体系,为国家粮食安全提供机制和制度保障,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根本措施。

2、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调动粮食主产区农民的种粮积极性,促进粮食生产恢复和发展

今后几年粮食调控的主要着力点是,充分利用目前粮食库存还比较充裕的有利时机,抓紧恢复粮食生产,促使产量稳步回升,力争2004年粮食产量恢复到9100亿斤以上;2005年产量恢复到9300亿斤―9500亿斤;2006年恢复到9600亿斤左右,使当年粮食自给率不低于95%。实现上述粮食产量目标,关键是恢复粮食播种面积。因此,必须抓住市场粮价回升的有利时机,采取有效的措施,鼓励和引导农民扩大粮食种植面积,这要作为当前农业生产的一件大事抓紧抓好。

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是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石。保护和提高粮食生产能力,应作为我国农业发展的长期战略方针,也是今后几年缩小产需缺口、实现粮食供求总量平衡的主要途径。应当抓好如下工作:

一是切实保护耕地,保障粮食生产最重要的物质基础。要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按照《土地管理法》和《基本农田保护条例》要求,守住耕地这条红线。建立耕地保护地方首长责任制,把“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的国策真正落到实处。要加强对基本农田的保护和建设,严格对基本农田的审批制度,不得在基本农田里挖塘养鱼、种树造林。生态退耕的规模和进度要与粮食供求平衡、资金支持能力、解决农民生计相适应,使当地保有足够数量的基本口粮田。当前,要抓紧清理各类开发区,坚决纠正违规擅自设立开发区、盲目扩大开发区规模的现象,对开发区占而不用的耕地,责令限期恢复农业用途。

二是加大投入,重点加强粮食生产能力建设。(1)增加农业投资,加大对农田水利、灌区改造、旱作节水、坡改梯、淤地坝等项目的支持力度,改善粮食生产条件。(2)投资重点向粮食主产区倾斜,建设优质专用粮食产业带,在优势产业带内重点建设国家优质专用粮食基地县,建成一批能稳定全国粮食供给的生产基地。(3)大力发展农业科技,下大力气抓好种子工程,扩大良种补贴范围,从目前的优质大豆、专用小麦扩大到优质水稻、玉米。加大技术培训和推广力度,加强重大病虫害的防治,提高农机装备水平,努力提高粮食的单产和质量,降低生产成本。

三是对主产区和种粮农民实行重点保护,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引导农民种粮,主要的还是靠价格杠杆的作用。因此,在保护粮食市场基本平衡和价格不暴涨的前提下,要促使市场粮价合理回升,提高种粮比较效益。同时,要加大对粮食主产区和种粮农民的扶持力度。在放开粮食收购市场的同时,建立对种粮农民直接补贴的机制。为有利于恢复粮食生产和国家掌握必要粮源,直接补贴应与粮食种植面积或商品量挂钩。目前粮食主产区库存粮食较多,粮食风险基金腾不出来,财政应支付补贴启动资金,确保粮食补贴落实到粮农手中。还要采取有效措施,做好化肥、柴油等农业生产资料的供应工作,稳定价格。

四是坚持粮食省长负责制,主销区和产销平衡地区也要保持一定的粮食生产能力。省级政府要认真负责作好本省粮食供需平衡工作,对保护和提高本省粮食生产能力切实负责,这是省长负责制最重要的内容。要正确处理农业结构调整与保护粮食生产能力的关系,继续深化农业结构调整,重点要放在优化品种品质和区域布局。结构调整不能削弱粮食生产能力,不能再以粮食面积调减多少作为考核农业结构调整成效的指标。各地特别是粮食主产区要从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大局出发,合理确定结构调整的限度和总体规划。主销区也要切实保护好基本农田,产销平衡地区要继续稳定产需基本平衡的格局,这两类地区应对本省内的粮食主产县、市采取支持和保护措施,给予种粮农民直接补贴。

3、加强粮食进出口调控,有效调剂粮食余缺和结构

在粮食生产、消费和库存一定的情况下,粮食进出口成为平衡供求最直接和有效的手段。要在坚持立足国内基本解决粮食供给的前提下,充分利用国际市场调剂国内粮食余缺和品种结构,搞好粮食进出口调控。根据我国粮食供求趋势、产销特点、资源状况和国际粮食市场情况,要重点保证口粮基本自给,个别品种适当调剂。应保持大豆进口政策的连续性,避免不确定性导致企业盲目进口,并注意进口市场的多元化。要注意发挥行业协会和商会在粮食进出口中的积极作用。

4、完善国家粮食储备体系,增强宏观调控能力

粮食收购市场放开之后,粮食购销和价格将由市场决定,收购主体的多元化和国有粮食企业改制,也会使国家对粮食流通的控制力减弱。从以往的经验看,实行粮食购销市场化后,国有粮食企业商品周转粮库存会出现较大幅度下降。如1993年粮食市场放开后,商品周转粮库存迅速下降到1982年以来的最低水平,随后粮食市场即出现了较大波动。因此粮食收购市场放开后,各级储备粮将成为国家调控粮食市场最重要的手段。为充分发挥储备粮的宏观调控作用,要继续完善粮食储备调节体系。一是进一步完善中央储备粮轮换机制,把握好轮换的节奏和力度,目前要在落实粮源的情况下再行轮出,并尽量降低轮空比例,缩短轮空时间。二是积极稳妥充实地方储备,增强地方政府的宏观调控物质基础和应对市场异常波动的能力。补充地方储备,要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把握好时机。三是改善储备结构,中央和地方储备中应有必要数量的成品粮,并适当增加储备油的规模。四是加强对储备粮油的管理和监督,注意落实储备粮的加工点和包装物等,做好调拨和运输的预案,确保数量真实、质量完好,在需要时调得动、用得上。

5、调整库存结构和布局,充分发挥现有库存的调节和平衡作用

在总量平衡的情况下,如果结构和布局不合理,也可能引发市场波动。当前粮食库存的主要问题,一方面是销区库存相对比较薄弱,一旦粮食市场出现紧张和波动,受运输等方面的制约,远水难解近渴。产销平衡地区多数属西南西北经济欠发达地区和老少边穷地区,由于粮食生产条件差、退耕还林任务重、财力较弱、交通运输不便等情况,粮食供给也会面临一些困难。因此,要注意调整现有粮食库存的布局,落实好充实销区地方储备的工作,促进粮食库存向销区转移。另一方面是目前一些主产区粮食库存压力仍较大,粮食市场放开后如果取消库存粮食的补贴,地方和企业急于甩包袱,继续压库促销,一段时期内必然出现粮食销大于购,商品周转库存会进一步减少。这种情况出现,既会打压市场粮价,又掩盖了粮食供求实际变化,给粮食市场留下隐患。在改革中,要防止商品周转库存大幅度减少,在老库存没销售前,继续给予补贴是必要的。要注意把握好现有库存粮食的销售节奏,利用粮价回升的时机有计划地销售,不能盲目地“压库促销”。必要时,要指导各地制定老库存销售的最低限价。如出现粮价大幅度上涨,也要防止地方和企业盲目“惜售”。从根本上解决上述问题,关键是加强粮食市场体系建设,形成全国统一的粮食大市场,并在此基础上建立粮食产销区长期稳定的购销协作关系。粮食产销区的关系,实质是利益平衡的问题,要有新的思路和办法,既要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引导产销区按照互利互惠的原则,积极主动进行产需对接,又要发挥各地政府和有关部门的指导、服务、协调作用,建立有利于产销区协作发展的支持体系。要通过必要的政策措施,支持产销区开展各种形式的合作,尤其要支持和引导跨主产区和主销区建立粮食购销企业和粮食企业集团,使产销区成为真正的利益共同体。在粮食生产能力恢复期间,要注意解决好产区生产出的粮食怎么办的问题,解决主产区的后顾之忧,采取具体有效的措施加强粮食产销衔接。

粮食安全存在的问题篇8

在目前全世界陷入粮食危机的背景下,检视我国的粮食安全和粮食流通体制,无疑具有非常重大的现实意义。但如何评价超百万的“粮食经纪人”及他们的经纪行为,如何在农产品市场化改革的大方向下确保我国的粮食安全,需要辩证客观的态度。

我国的“粮食经纪人”是伴随着我国农产品市场化改革而出现并壮大的,要给“粮食经纪人”的功过定性,首先要给农产品市场化改革定性。笔者认为,相对于计划经济下的粮食统购统销,农产品市场化改革以及伴生的“粮食经纪人”制度,至少解决了五个问题,一是刺激了粮食生产,基本解决了粮食短缺的问题;二是上门收购,解决了农民卖粮难的问题;三是避免了“粮食白条”,让农民拿到了现钱;四是促进了粮食加工业的发展,促进了乡镇企业的兴起;五是促进了粮食专业化、集约化的生产,提高了粮食生产的效率。因此,笔者认为农产品市场化改革的方向没有错,这是我们应该承认的前提。

只要农产品市场化改革的方向没有错,就不应该从根本上否定“粮食经纪人”制度。在某种程度上,“粮食经纪人”队伍的兴起与壮大,正是我国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标志性成果。当然,我国目前确实存在“粮食经纪人”过多过滥的问题,“粮食经纪人”囤积居奇的问题,“粮食经纪人”压低级别压低粮价的问题,“粮食经纪人”违法倒卖粮食的问题……但这些问题,相对于“粮食经纪人”的贡献来说仅是枝节。

其实,目前我国的农产品市场化改革正处于关键时期,不仅不应该否定“粮食经纪人”制度,而且应该鼓励和引导“粮食经纪人”制度健康地发展。一方面,改革的惯性会让“粮食经纪人”队伍自发整合,只有那些效率高、信誉好、规模大的“粮食经纪人”才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存活下来,大多数“粮食经纪人”会被整编,或者被淘汰。另一方面,国家应该认真调研和总结我国的“粮食经纪人”制度,通过立法,提高准入门槛,建立信用档案,进一步规范其发展。

粮食安全存在的问题篇9

山西是我国重要的能源重化工基地。近年来,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发展,山西的煤、电、铝全国飘红,而山西的农业,特别是粮食安全则鲜为人关注。其实山西既是我国的能源重化工基地,也是有鲜明特色的农业省份。这里有曾经全国闻名的“大寨”经验,有运城临汾的“晋南粮仓”,有晋西北的“杂粮王国”。但由于复杂的地理和气候关系,山西十年九旱,年年春旱,粮食生产条件十分脆弱,农民难以走出成本高、卖出低的“高进低出”的怪圈。尽管改革开放30年来,全省粮食产量已从70亿公斤迈上了100亿公斤的台阶,2004年到2008年连续5年粮食大丰收,但因品种和地区失衡、耕地缩减、农资涨价,山西的城乡居民口粮自给率只有50%,远低于国家坚守的95%的红线,全省的粮食安全形势依然严峻。最近,笔者因工作关系,较为详细地对山西省的粮食产量问题进行了调查。

山西的粮食安全最突出的几个问题是:

一个不足:

粮食产不足需

山西粮食消费年缺口为10到20亿公斤。其中口粮消费呈递减状,减幅为3.6亿公斤;饲料用粮、工业用粮则增幅为8.3亿公斤和6亿公斤,食品副食及酿造用粮基本稳定在4.5亿公斤。在其品种中,稻谷、小麦缺口大,玉米则富余。

从未来趋势看,山西粮食消费需求呈刚性增长,而生产大幅度增长的难度较大,粮食产需缺口进一步扩大。

两个失衡:

品种结构和地区结构失衡

山西的粮食产需品种严重不平衡,产粗吃细,小麦不足,稻谷、食油几乎全部靠外调,而玉米有余(玉米年平均产量为60.2亿公斤,占粮食总产量的59%)。由于小麦、稻谷主要用于口粮消费,玉米主要用于饲料和工业,玉米产量的大幅上升一定程度上掩盖了粮食供需间的矛盾。

从地区结构看,全省11个市粮食产量由南到北呈由高向低明显变化趋势,尤其是小麦主要分布在南部,中部有一部分,北部几乎为零。而这几年南部的运城和临汾产麦区小麦产量连年减少,全省35个固定贫困县,其中有14个县人均产量不足175公斤,属贫困地区中的基本都是缺粮县。

三个偏高:生产成本、

流通成本和价格水平偏高

山西省粮食生产条件脆弱,浇灌费用高,加上农业生产资料涨价,一定程度抵消了国家政策给农民带来的实惠,使粮食生产成本居高不下。

由于山西省的粮食外采购量大,采购规模化、集约化、现代化程度较低,造成粮食流通领域成本偏高。据统计,每年光小麦、稻谷和食用油的外采就增加流通成本7亿元以上。

生产成本和流通成本的偏高必然导致粮油价格水平整体偏高,这就不仅削弱了山西粮食的市场竞争力,而且挤压了农民增收的空间,增加了城镇居民的消费支出。

四个滞后:基础设施、

流通方式、体制改革、产业发展滞后

山西省粮食供需矛盾突出,通过流通调剂余缺,保障有效供给的任务很重。2003年到2007年,全省年均调入粮油36.7亿公斤,调出粮食20亿公斤,省际间粮油流通量很大。但山西的粮食基础设施和流通方式发展滞后,以散装、散卸、散存、散运为特征的粮食现代物流发展缓慢,运行效率低,流通成本高,已很难适应保障粮食安全对粮食流通发展的要求。20世纪80年代前建造的粮库迫切需要维修改造。信息化水平低,全省没有形成网络,信息渠道不畅通,粮食流通有很大的盲目性。全省现代网上交易方式才开始起步,多数地方和企业还在沿用传统的交易方式,交易效率低,成本高。

山西国有粮食购销企业改革起步较晚,特别是产权制度改革还不到位,一些企业存在以减代改、以卖代改的问题,触及深层问题、配套性强的改制工作刚刚起步,国有粮食企业整体效益欠佳。现全省共有粮油加工企业178个,这些企业科技含量低,名牌产品少,总产值仅为21亿元,利润总额才5113万元,在全国排名20多位。

两个堪忧:

农户存粮和粮食质量卫生状况堪忧

近年来山西省农户存粮总量虽有所增加,但口粮储存急剧下降。在农户储粮总量中,种子、饲料和商品粮占大多数,呈上升趋势。另外,传统产粮县的存粮也明显下降,临猗县2007年农民人均储存小麦仅62.5公斤,只能满足3个月的需要。从粮油质量卫生状况看,一些隐患已经渗透到粮食生产、储存、加工、流通等各个方面。据2007年山西原粮卫生调查结果显示,小麦质量卫生状况较好,玉米质量卫生合格率较低。玉米185个样品合格的仅为102个,合格率为55.1%;另据2008年12月山西省储粮检测中心对部分市县成品粮油抽样检测,351个采集样品合格率为64.9%。小麦粉、大米的主要问题是水分指标超标严重,部分小麦过氧化苯甲酰(增白剂)超国家卫生标准4倍,部分食用油溶剂残留超国家卫生标准6.7倍。

加强山西粮食安全的对策建议

粮食安全是最重要的社会经济问题。从贯彻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出发,对山西的粮食安全,必须坚持一手抓粮食生产能力的提高,一手抓粮食流通能力建设;一手抓粮食供给数量保障,一手抓粮食质量卫生保证;一手抓粮食市场完善,一手抓粮食宏观调控强化,着力构建“供给稳定,储备充足,调控有力,运转高效”的粮食安全保障体系。

按照分担国家粮食安全责任的总体要求,山西要继续强化政府对粮食工作的领导,落实粮食省长负责制下的粮食市长负责制,明确和分解保障粮食安全的任务目标。把粮食播种面积、粮食产量、粮油质量卫生、粮食储备、粮食现代物流、粮食总量平衡、粮食流通秩序、粮食企业改革等粮食安全指标纳入市县经济社会发展考核评价体系,明确目标责任主体。

粮食安全存在的问题篇10

一、做好粮食质量检测工作的重要意义

粮食质量检测是粮食流通的基础性工作,在粮食流通全面市场化的形势下,认真贯彻国家颁布的各项粮食质量标准,做好粮食质量检测工作,是维护粮食流通秩序、加强粮食市场宏观调控、推动粮食产业科技创新的重要技术手段,对优化粮食种植结构、增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意义重大,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实践。目前,我国粮食生产正迎来极佳的发展机遇,已连续八年实现增产。湖南农科院、福建农大等开辟的杂交稻与超级稻等品种,为我国粮食增产又增添了不竭动力。在此形势下,加强对传统品种及新品种的质量检测,直接关系到人们的饮食安全。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当前,消费者对粮食质量问题的关注度正日益提高,食品安全问题越来越受到全社会的关注,成为人民群众最关注、反映最强烈的问题之一,粮食是整个食物链的源头,其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广大消费者的身心健康,关系着国家经济健康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

二、粮食质量检测工作面临的新形势

1.当前粮食质量安全存在隐患。一是粮食生产方面受气候、资源、环境、技术等因素影响,特别是由于环境污染、农民用药施肥不规范、粮食储藏手段和技术水平低等,导致部分粮食农药残留、真菌毒素、重金属污染超标问题比较突出;二是粮食流通环节多、时间长,在收获、收购、储藏、运输、加工等环节受客观条件的制约,如农户马路晒粮现象、装具和运输工具对粮食的污染、防霉抑虫措施不当、加工工艺落后等都会影响粮食质量安全;三是个别粮食加工企业违法经营,在生产经营中掺杂使假、以次充好、滥用添加剂等,导致不符合卫生标准的粮油食品流入市场的现象时有发生。需要运用质量检测手段对粮食质量进行严格监管。

2.社会各界对粮食质量和卫生状况提出了新要求。粮食是食品和饲料的主要原料,其质量和卫生安全状况,直接关系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营养健康意识的增强,不仅各类食品加工行业对粮食品质提出了严格要求,而且将粮食转化为工业原料和饲料的行业也都对粮食质量提出了严格要求,需要从源头上把好粮食质量关。

3.粮食质检机构检测能力滞后、检测体系不健全制约着粮食质量检测水平的提高。一是随着粮食流通市场化进程的加快,部分粮食质检机构受体制改革的影响,或归并,或撤销,就是存在的也因仪器设备老化,维护、更新费用不足、业务经费缺乏保障等原因,造成技术人员流失,质检工作无法正常开展;新成立的质检机构也受经验、技术、设备和人员的影响,满足不了社会对粮食质检机构检测能力和水平提出的新要求。

二是粮食质量检测体系尚不完善:粮食质检机构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机制,在统一检测方法、检测手段以及能力验证、试验比对等方面有待进一步加强,粮食质量信息制度尚不健全。

三、当前粮食质量检测工作的任务

1.开展粮食质量安全调查和品质测报,为粮食生产服务。做好粮食质量安全调查和品质测报工作,全面掌握新收获粮食质量和优质粮食品质状况,是当前粮食质量检测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是制订相关政策和技术标准,直接为粮食宏观调控服务的基础性工作。对于服务“三农”,指导粮食生产结构调整,加快粮食产销衔接,提高粮食生产综合竞争力,对促进农民增收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能够起到重要作用。通过粮食质量安全调查和品质测报工作,可提高粮食生产标准化水平,引导原粮质量提高,促进粮食生产发展。为耕者谋利,为食者造福。

2.加强政策性粮食质量检测,为粮食质量监管服务。在粮食流通市场化改革不断深入的新形势下,对各级储备粮、军供粮、救灾粮等政策性粮食质量实行检测监管,严格质量把关,确保质量良好和急需时用得上,切实维护粮食市场稳定、保障军需民食、促进社会和谐。

3.进行粮食卫生指标检测,把好粮食源头质量关。对粮食生产、储存、加工等环节进行卫生指标检测,可以掌握当前原粮卫生状况及存在的问题并对粮食质量进行科学评估:在这些环节中是否对粮食使用了违禁的药品或添加剂,粮食是否受到污染或发热霉变,农药残留、重金属含量和霉菌毒素等有害物质是否超标,粮食经加工后有害物质的残留量会下降多大比例,在成品粮中有害物质的残留随时间如何变化等。通过全面认真的抽样检测,并公布权威的检测数据,可以有针对性的指导粮食生产和流通,为加强原粮卫生监管提供依据,对确保加工食品原料安全和消费者吃上放心粮油具有重要意义。

4.做好粮食质量检测与储粮技术应用结合,为绿色储粮服务。对正常储存的粮食进行质量检测,一方面可以利用检测数据对粮食质量状况进行客观评价,指导粮食收储和合理应用储粮技术,另一方面通过对不同地区、不同储存条件、不同储存方式、不同仓型、不同粮食品种储存期间品质变化规律的技术研究,根据粮食质量数据变化调整储粮技术应用实施,保证储粮质量符合绿色要求,使质量检测为优化储粮技术服务。

另外,加快机构建设,进一步提高检测能力。一是加强检测机构和网点建设,不断充实和培训高素质检化验技术人员,加大资金投入,改善检验和办公条件,提高规范化管理水平,积极申请实验室资质认定,取得向社会出具公证数据的资格;二是以精确、快速检测为重点,促进粮食检测设备和仪器更新换代,提高粮食质量检测的效率。三是粮食质量检测机构之间应有计划地开展试验比对和能力验证检测,提高检测结果的科学性、准确性。

参考文献:

[1]张金龙.粮食检测实验室粮食质量标准的管理[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23):118.

[2]王光华.加强粮食质量监测体系建设构建粮食质量安全监管的长效机制[J].粮食问题研究,2010,(5):51-53.

[3]杨一鸣.浅谈我国粮食质量检测仪器使用的现状及对策[J].科技致富向导,2011,(14):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