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规划与设计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1:30:46

空间规划与设计篇1

[关键词]图书馆;空间美学;用户体验

图书馆起源于文化,致力于文化。现代图书馆就像一部立体、富有魅力的无声教科书,它以开放、潜移默化的方式对来访读者进行审美的熏陶和塑造,将知识文化内化于人的所思所想,促进人类继承和发展知识。作为公共建筑,空间规划利用对图书馆是否能够充分发扬文化特质、表现艺术审美具有重要影响。提升图书馆空间规划的艺术意境与文化品位,能够更好地将图书馆的文化属性展现出来,发挥图书馆文化育人和文化传承的职能。

一、图书馆空间研究现状

随着国外诸多探讨空间先进理念的推动,图书馆的空间价值被重新发现,国内图书馆界针对空间这一主题的探索也日益深入。颇受关注的图书馆空间研究涉及信息共享空间(informationCommons,iC空间)、学习共享空间(LearningCommons,LC空间)、第三空间(thethirdplace)以及公共空间(publicSpace),研究的主题方向扩展到图书馆的建筑空间、学习空间、创客空间、阅览空间、共享空间、空间布局等。从空间理论的研究层面来看,图书馆界对空间主题的探究从最初的建筑空间、空间布局等物理空间,发展、延伸至对图书馆价值理念层面上公共空间和第三空间等的研究。本文以环境艺术设计领域的美学理论为指导,旨在从艺术审美及用户体验的角度把握图书馆空间规划的美学表现,探讨设计美学视域下的空间规划办法。

二、图书馆空间规划与设计美学的关系

(一)图书馆空间规划的美学要素

现代图书馆的空间环境规划设计是集馆舍环境建设、知识信息建设、文献资源建设、用户需求建设于一体的综合设计,是通过风格定位、功能划分、空间布局、动态流向、光照设计、色彩装饰、材料运用等环境艺术手法,创造对读者的阅读行为起到积极作用的室内空间环境。设计者基于使用功能和设计美学的要求,综合考虑绿色生态、陈设艺术、空间色彩、声环境、空间采光、通用设计、家具形式、视听环境和通风系统等,将图书馆总体空间艺术和建筑之美深度融合,利用局部空间的特定环境,设计出适用于不同年龄、性格、职业读者的多元化的艺术场所。设计优良的图书馆通过合理的布局和精心的雕琢,使图书馆的空间功能丰富为美学展示和价值引导,将美的内涵全方位地展示给读者。图书馆在知识收集与资源保存的基础上,其空间功能也融合了立体的美学拼贴,在无形中创造着一种综合效果。

(二)图书馆空间规划引入设计美学的必要性

文化育人与文化传承是图书馆区别于其他信息服务机构的重要特征。现代图书馆不仅要呈现出历史的积淀和文化的纵深,更应是人与人相互交流、思想碰撞、创新知识的集合地。良好的空间形态有助于读者对文化的探索与交流,通过美学引导增强图书馆与读者之间的情感连接,转变读者对图书馆的刻板印象,获得吸引读者到图书馆的持续动力,在满足读者审美需求的同时,借助以文化人、以美育人,实现对受教育者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般的审美教育,引导他们形成健全、完善的品格,从而推动图书馆服务的转型和价值导向的树立。因此,设计者应当综合考虑图书馆自身、读者、美学、使用体验等多种因素,打造功能设计、审美情趣和使用体验都让人满意的图书馆空间。这就要求设计者不仅要凸显图书馆建筑的艺术性,而且应该充分实现图书馆空间审美的文化传播功能。

三、燕山大学新图书馆空间规划中利用设计美学的实践

燕山大学新图书馆(以下简称“新馆”)通过理性的空间组织和造型手法表达了简洁有力的现代感。主体建筑由若干个类似盒子的形体组成,设计概念取自古代线装书,建筑外观体现了中国线装书书函的雅致结构,自然地围合出内庭院──内含中国传统书院中的园林精神理念。竖向排列的玻璃幕墙与石墙形似书架,规则地排列着,体现出韵律感,象征理工院校的严谨学风。外观界面的透明玻璃使读者在室外就能够感受到内部的阅览氛围,室内的空间开阔、自由、流畅,也为读者与行人创造了联系交流的可能性,流动性的空间设计将图书馆的公共性与阅览空间的开放性和接纳性充分地展现出来。

(一)以燕大文库表现文化传承

大学文库是中国高校图书馆发展到一定阶段产生的藏阅空间,建立大学文库是高校图书馆对学校智力成果进行收集、整理、收藏、保存、开发、利用的重要举措。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诸多中国高校图书馆纷纷设立大学文库,有研究学者认为,中国高校文库建设水平参差不齐,有些高校文库仍然处于起步阶段,有些则处于实体文库与虚拟平台共建阶段,也有少数一流高校的文库已经达到根深叶茂、资源与服务日臻完善的阶段。燕山大学图书馆于新馆规划设计燕大文库,在收集燕山大学名师、学者学术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教学名师与优秀校友的学术著作、教案、讲义、笔记、手稿、手绘图纸等进行收集、陈展。名师是有着深刻思想、业界公认的专家、学者,是能够感染学生的教师,他们一生中产生的大量著作、手稿,使用过的教学教案,批注过的学生论文等文献资料,能从不同侧面彰显学校的教育科研、社会经济、文化等领域的发展与成就。燕大文库秉承“弘扬学术精神,传承燕大文化”的设计理念,承担了燕山大学文化传承的责任。除收藏和展示区外,燕大文库还设立了接待区和阅读区。设计师将文库功能与建筑美学相结合,采用中西合璧的设计元素,延展文库藏、展的功能至交流和阅读,通过室内设计实现文库收藏与展示、阅览与交流的功能,吸引读者驻足与利用。

(二)以主题书斋展现人文情怀

现代图书馆的设计理念之一是把图书馆作为多种目的使用者长时间停留的空间,图书馆正走向高度的空间复合化。长时间处于开敞的大环境容易让读者产生疲劳感,设计者应根据人的行为和心理需求,打破单一的藏阅空间界限,将功能单一的传统图书馆演变为容纳学习、科研、交往等多样化、多功能需求的复合型学习场所。新馆于开敞的传统阅读区域以书斋的方式规划设置了6个特色主题阅读厅,借助建筑结构,打破单调、机械的开敞式阅读环境,根据所处区域藏书的内容定位书斋的设计风格和主题意向,例如,社会科学藏书区设计了红色文化与馆史典藏两个文学主题;自然科学藏书区展示了中国地理和世界地理的科普类主题;样本藏书区规划了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的史学主题。6个主题阅读厅的装修设计及家具选购与所在大区的室内设计风格相互呼应,形成了相对独立又互相关联的体系,既可以单独使用,成为开敞阅读环境中的点缀元素,又可以巧妙地成为共享空间中的衔接空间,将公共开敞的藏阅区域通过设计美学合理地配置,构成良好的空间序列体系。同时,利用角落空间和边缘空间围合出的半透明环境,可以满足读者多样化的阅读研究和交往互动需求,实现领域感和独立空间体验。通透的玻璃隔断使读者在书斋之外就能够感受到内部的阅览氛围,书斋内的包容、自由、流畅也为读者创造了联系交流的可能。书斋的设计不仅使图书馆的公共性与阅览空间的开放性充分地展现出来,同时增加了过渡空间的阅读氛围,凸显了空间的艺术审美与人文情怀,是充分发挥设计美学指导意义与图书馆文化服务功能的实践之一。

(三)以创意梦工厂实现多样化文化服务

图书馆空间的多样性表现在兼具个人与协作、开放与封闭、安静与嘈杂等多种属性,随着读者学习行为、阅读习惯和研究目标的改变,更多的研讨、交流、协作、创新、展示空间横空出世。保持公众兴趣是现代图书馆设计的目的之一,趣味性的空间体验让阅览环境不再乏味单调,通过空间的层次性打破实体边界,同时延伸心理空间。图书馆的开放交流场所是文化传播的重要区域,新馆利用大厅上空的连廊开放讨论区域设计沙龙性质的创意梦工厂,借鉴奥地利设计公司BeneGmbH的BoX概念,以盒子为基础模块,根据不同的活动需求灵活地组合为桌子、长凳、案台、阶梯等,轻松改造家具结构和空间形态,为团队工作和沙龙文化注入新维度,激发团队活力和创造力。创意梦工厂创造的自由、灵动的空间特质不仅实现了物理空间的变化,更催化了服务创新与空间融合的化学反应。燕山大学是理工科类高校,燕山大学图书馆在努力营造科学、严谨的学术氛围的同时,竭力为广大师生提升创新意识、培养创新能力提供文化支撑。新馆通过布置开放的交流空间,努力为读者营造集情感体验、行动体验、创新体验、社交体验于一体的全方位、多层次的体验,为图书馆多样的文化服务提供更多可能。

四、设计美学视域下图书馆空间规划利用的思考

(一)融合时代文明特质,展现文化育人内涵

图书馆建筑是典型的文化建筑,不仅要具备一定的文化内涵,还承载着刻写不同时代、不同地域文明轨迹的重任。图书馆的空间规划设计应与文化背景良好地融合,将当下时代的文化底蕴充分地体现出来。高校图书馆的服务群体主要为高校的师生,对于高校图书馆而言,图书馆的空间规划设计应结合本校历史底蕴,立足学科发展方向,充分发挥规划设计的艺术性;区级、市级或省级的公共图书馆则应当结合当地的文脉,有效地挖掘地域文化,将图书馆与和社会环境相结合,将传统文化习俗与空间艺术设计联系在一起,让读者一步入图书馆就能感受到当地浓厚的文化氛围。

(二)善用科学规划理念,提升空间美育价值

良好的空间形态有助于读者对文化的探索与交流,现代图书馆的空间规划设计应放眼于图书馆整体环境构架,合理地布设多样化的功能分区,设计流畅的交通动线,创造舒适宜人的室内光环境和装饰环境,提供人性化的室内导向系统,同时对图书馆的历史与现状进行周密的计划和研究,充分权衡暂时与永久、局部与整体、近期与长期之间的利弊关系以及计划与实施的差别控制等问题,最大限度、最为合理地利用图书馆人文及现有的景观资源,创造出集生态美学、环境效益于一身,适合读者学习行为和满足读者精神需求的环境。

(三)发挥设计美学优势,提升文化服务质量

艺术性是图书馆空间规划的灵魂。环境艺术是人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艺术,是一种场所艺术、关系艺术和对话艺术。设计师应以审美的视角规划图书馆空间,提升空间的意境与品位,根据馆舍建筑风格及文化定位,将环境艺术设计应用于图书馆内部大环境中,使空间的环境氛围协调统一,通过满足读者深层次的心理追求,达成读者追求美和感受美的强烈愿望。总之,设计师应将图书馆建筑之美与艺术之美高度融合,努力让每一个室内区域的设计都能够体现出现代化、开放化、艺术性和技术性的魅力,从而打造出具有足够吸引力的图书馆,实现图书馆文化传播的特殊使命。

五、结语与启发

教育家陶行知曾说:“一种生机勃勃、稳定和谐、健康向上的环境氛围,本身就具有广泛的教育功能。”近年来,在图书馆建设的过程中,多数图书馆开始意识到空间规划的重要性,且针对空间规划带来的环境美化、服务延伸和管理探索等开展了相关的研究活动。目前,国内图书馆的空间环境构建已经呈现出艺术氛围营造与理性空间构建相结合的趋势,功能空间设置也从为单纯阅览、单纯体验、单纯艺术表现而设置的直接单义空间多元化、个性化、精细化发展。但是大部分图书馆的规划设计仍以满足基本使用功能和业务服务为主,较少丰富空间内涵,更不用说融入空间美感。加上受经费投入、服务主旨、治馆理念等因素的影响,大部分图书馆在全方位考虑和融入用户价值感官、审美需求、文化传承等方面还有所不足,设计中仍然存在不能与功能充分融合,无法与区域、校园和图书馆文化协调等诸多问题。因此,如何以用户需求为中心,将设计美学融入图书馆空间规划,将美学和文化要素场景化,通过空间功能的人性化设计和艺术元素的高度融合提升图书馆服务动能,打造有温度、有灵魂的学术文化公共空间,是一项值得深入研究的工作。

参考文献:

[1]王著,廖薇.大数据环境下图书馆空间演化及再造的驱动机制[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9(12):22-28,41.

[2]B-architecten.合成美学布鲁塞尔muntpunt图书馆[J].室内设计与装修,2014(3):112-117.

[3]程妹芳.基于LC服务的图书馆空间整合与重组──以闽南师范大学图书馆为例[J].图书馆学刊,2014,36(12):68-70.

[4]彭悦莹.图书馆空间的审美化与阅读环境设计[J].当代旅游,2019(2):235.

[5]兰小媛,潘卫,郭晶,等.大学图书馆文库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图书情报工作,2016,60(9):70-74.

[6]胡惠琴.日本图书馆设计的时代性[J].建筑学报,2003(9):66-69.

空间规划与设计篇2

关键词:展示设计;空间规划;卖场设计

中图分类号:J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3)03-0201-01

展示设计是艺术设计领域中具有复合性质的设计形式之一。在客观上它融合了二维、三维、四维等设计因素;在主观上,它是信息及其特定时空关系的规划和实施,集中地向观众传递大量信息的设计形式。使消费者在视觉、感觉、听觉、嗅觉等方面真实的感受到品牌的文化以及产品的经典。而这些展示陈列设计最终营造给人一种在环境中的舒适感。

一、服装卖场整体的空间规划

展示卖场的空间设计主要有以下三个原则:(1)卖场设计的层次性。在设计的最初,对于墙面的设计、货柜的设计、试衣间的位置都要全面考虑。让卖场适当的多一些隔断和分割的区域。可以有效的提升卖场的气氛和格调,创造出一个引人入胜的购物环境,给人美的空间享受。(2)卖场设计的灵活变通性。无论事物有多新奇,重复面对或使用,都会令人们兴趣索然。缺乏变动,会使人觉得单调乏味甚至产生厌倦抵触心理。反之懂得变通,不仅易引人注意,更能够调动人体内活跃因子使人感觉精神饱满兴奋。因此好的卖场设计不仅要有一个好的创意来吸引顾客,更要能通过卖场的店面、陈列、色彩、结构等适宜的变通,达到顾客常往常新的效果。同时应随着季节、节假日及消费者偏好等灵活变化卖场设计,如冬季采用暖色调,给人温暖如春的感受,夏季则换用冷色调,给人清爽、萌凉之感。使其更亲切、更人性化。(3)卖场设计的经济性。卖场装饰布置的最后目标吸引顾客,增加销售量。装饰布置投资是很必要的,但这绝不意味着可以盲目地、无计划地进行。卖场设计作为一项投资,在投入时也应慎重考虑的是投入多少才算合理,那些项目值得投入,如何以最小的投入达到一定的设计水准等等。卖场设计要讲究经济型。例如为配合卖场的灵活变通性,卖场的设施应尽可能采用易拆换的,可变性高的设计、材料及设施,就能避免许多不必要的浪费。

二、服装卖场的展示设计

(1)店面橱窗展示设计。店面橱窗是店家对外宣传,吸引消费者注意的主要方式。可分为封闭式、开放式和半封闭式三种类型。封闭型店面橱窗是一种沿街一面为玻璃,其余三面为不透明材料隔断的店面橱窗形式,这样的橱窗即集中又富有变化。它被认为是橱窗的典型形式。有时候封闭店面的橱窗两面为玻璃,两面为隔断。这类橱窗多设在商店大门两侧。由于封闭型店面橱窗具有独立性和完整性,深受设计者喜爱。开放型店面橱窗是一种三面不设隔断,一面为玻璃的橱窗形式,这种橱窗能与卖场背景相融合,但受周围环境的影响较大,削弱了它的展示效果。

(2)店内橱柜展示设计。店内橱柜展示设计是一种解决框架造型及其内部商品陈列问题的展示设计形式。它包括三个方面:一、框架的形状及其结构;二、商品的选择、组合与陈列;三、道具、色彩、灯光等的安排。橱柜展示设计的服务对象主要是商店或者商场。其主要有一下特征:1)位置的相对固定;2)空间的有效性与完整性;3)形式的变化性。橱柜经常变换陈列的内容,既是吸引消费者注意力的需要,也是销售活动、信息传播等的需要。依据橱柜的高度和开放程度,店内橱柜可以分为货柜和货架两种形式。货柜的高度不应超过成人的腰部,一般高约90-95cm,宽约50-60cm,长约120-150cm。货架是一种高度超过货柜的陈列橱柜,高度一般在180-240cm,长约100-160cm,深约40-60cm。其框架为铝合金和木等轻型材料构成,立面由玻璃和薄板构成。设计者要根据不同展品的特色,选择适合的展示方式,较好地利用空间,辅助整体布局。

三、服装卖场的灯光照明设计

(一)照明原则

光源的颜色常用两个不同的术语表示。一是光源的色表;二是光源的显色性。色表是指灯光的表面颜色;显色性是指灯光对照射物体颜色的影响作用。总体上讲,服装卖场的灯光有两种方法来突出商品:一是正确的表现出服装的本色,做到“忠实显色”;另一种则是“效果显色”,可以通过微妙的色光效果更鲜明地突出商品的特定色彩。

(二)照明类型

卖场的人工照明分为基本照明、特殊照明和装饰照明。基本照明是商场为保持殿堂内的能见度,方便顾客选购商品而设计的照明灯组。目前商场多采用吊灯、吸顶灯和壁灯的组合,来创造一个整洁宁静、光线适宜的购物环境。设计灯具的原则是灯光不宜平均使用,要突出重点、突出商品陈列部位,总的照明亮度要达到一定强度。特殊照明也叫商品照明,是为了突出商品特质,吸引顾客注意而设置的灯具。采用底灯、背景灯来显示服装的轮廓线条。装饰照明是卖场广告的组成部分,用霓虹灯、电子显示屏或旋转灯来吸引顾客注意。

(三)照明方式

对于卖场服装商品照明来说,不同的光源位置可使服装产生出不同的效果,最理想的是“斜上方”和“正上方”的光源,可以收到满意效果。(光源位置及产生效果见表1)

四、服装卖场的色彩设计搭配

人凭感觉接触的外界信息83%来自视觉,11%来自听觉,另有6%分别来自触觉、嗅觉和味觉。恰当的运用和组合色彩,调整环境的色彩关系,对形成特定的氛围空间能起到积极的作用。服装卖场色彩设计要统一,服装和装修色彩要和谐融为一体,让人一眼就能看出服装展示的主色调,尽量避免服装色彩和装修色彩完全一样或类似,否则卖场会显得很单调呆板没有突出的主体。按照颜色对人们造成的不同感受色彩的类别常分为暖色和冷色。暖色主要有红色、黄色和橙色。而冷色主要有蓝色、绿色和紫色。总体上暖色给人以温暖、热情、亲近的感觉,而冷色调给人一种比较雅致、洁净的感觉,使人产生一定距离感。若将冷暖两色并用,暖色向外扩张、前移;冷色向内收缩、后退。通过不同商品独特的色彩语言倾向,顾客更容易辨识商品和产生好感。有效的色彩设计能够使顾客从踏入店门起便感受到服装品牌独有的魅力与个性,使顾客的感性因素得到升华,最终调动其购买欲望。

在现代社会里,进入品牌竞争年代的服装业,在卖场的舞台上已经不能仅凭“个人英雄主义”来获得商业上的胜利。在整合营销的思维下,由产品、品牌文化、营销策略等各种元素组成了一个全方位的终端推广系统。而在这个系统中,卖场展示设计已经越来越显示出它的重要性,通过卖场店铺标新立异的设计,取得强烈的视觉中击力,营造一种商业空间的销售环境,有特色的设计烘托品牌服装的卖点氛围,以此争取更多消费者的光顾,而获得更大的利润。

参考文献:

[1]陈同乐.光的艺术:光在陈列艺术中的应用与研究[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6.

空间规划与设计篇3

关键词:城市地下;公共停车场;商业空间;规划设计

中图分类号:S6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城市地下空间的开发是扩大城市的可利用面积,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开展城市地下空间的利用,既可以实现节约地面资源,缓解城市地面面积与城市发展之间的矛盾,地下停车场和商业空间作为城市地下面积主要的利用形式,研究其规划设计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

发展城市地下空间的必要性

城市地面发展问题的出现

随着现代城市在人口不断增加和建筑面积的逐渐扩大,交通拥堵、环境恶化、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水平下降等问题相继产生,成为城市化建设中城市过度发展所带来的城市综合病。在城市发展的一定时期内,大多数的城市采用的是外展式的方式来扩大城市的面积,这导致了城市建设对耕地资源的过多占用,农业用地的减少,与人口的急剧增长不相符合。由此所带来的一系列的问题是现代城市建设中都要面临的问题,开发地下空间,改善城市地面的交通和环境问题的需要。

地下停车场和商业空间的开发

现阶段,大多数的城市地下停车场和商业空间的开发都是借助于城市地下消防设施如防空洞来进行的,且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代城市的建设发展要求高空、地面和地下的同步进行,地下停车场和商业空间可以作为对地面城市建筑的支撑,也可以大力发展成为城市交通和商业的另一发展方向。城市地下空间的开发可以满足城市日益增加的车辆对交通的要求和城市商业发展的要求,创造一个更适合居民居住与现代城市商业发展的中心城市,增强城市的综合发展能力。

城市地下公共停车场的规划设计

整体的规划

目前我国城市中常见的地下停车场主要是作为住宅后者商业建筑附属的地下机构,这种地下车库受到地上建筑安全的限制,通常面积较小,停车的效益较低,车道的设置不通畅,在实际的使用中受到费用的限制难以发挥较好的效果,如住宅小区的地下停车场需要购买车位,导致很多车库处于闲置状态。公共停车场作为城市公共交通的组成部分,在我国城市建设中的开发利用不足。城市公共地下停车场,一般与大型的广场、公园的建设相结合,利用大型广场和公园的地下建设地下停车库,可以不受地面建筑对地下车库的限制,车库的面积较大,版块统一,最大限度的满足社会车辆的停放,缓解城市中心地区的交通压力。

城市地下停车库的出入口设计

地下停车场出入口的设计,不但要满足方便车辆进出的基本要求,还要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实现便于采光、优化空间、环境宜人和提高城市交通承载能力的目标,进行多方面的综合考虑,实现设计方案的最佳化。以深圳华强北片区的地下空间停车设施的设计为例,大面积地下停车库的设计,如果过多的出入口直接面度道路,则会对地面交通造成很大的影响,这就需要地下停车口的设计要避开地面交通密集和人流量大的华强北路和振华路,而是之间连接到华强北的道路上,在地下车库之间建立地下车流和物流道路,实现各个车库片区之间的柔性连接和满足电子交易区巨大的物流需求。在出入口出采用港湾式设计,减少对市政交通的影响。

公共地下停车库的通风、消防、排水等系统的设计

城市大型地下停车库的车辆较多,车辆的行驶产生的尾气在地下车库的环境下难以消散。地下停车库相对封闭的环境还容易造成消防隐患,一旦发生火灾等灾害将带来严重的损失。在地下停车库中设计通风、消防、排水等系统是保证地下车库正常和安全使用的必要措施。

通风系统的设计是为了将汽车排放的尾气进行稀释到安全的范围之内,避免对人员造成身体的伤害。地下车库的排风系统的设计需要设置上下两个排风口,大型地下车库的通风系统的设计应该采用机械送风的方式进行,送风的量和间隔要满足稀释地下车库的有毒气体至合理浓度范围的效果。消防系统的设计主要是满足地下车库发生火灾时的消防需要,这需要大型地下车库配备有机械的通风装置,在发生火灾时可以关闭下排风口,利用上排风口进行火灾烟雾的排放。此外,根据地下车库的建设规范,较大型的地下车库还要设计自动喷淋装置,在发生火灾意外时可以进行喷淋,起到良好的消防效果。排水系统的设计主要是满足地下车库在受到雨水等影响时可以及时的排除积水,保证正常使用。

坡道的设计

坡道式的设计是大多数的地下停车场主要的进出方式,坡道的设计要满足车辆进出、行车安全、采光、通风等方面的要求,要根据地下车库的实际情况,确定坡道的位置、宽度、数量和坡度的大小,保证进出方便和节约地下车库面积,实现最优化设计。

三、城市地下商业空间的设计

城市地下商业空间的总体规划

地下商业空间的开发,要坚持综合利用的原则,将同一地区的地面空间和地下空间的功能进行综合性的考虑,整体开发,实现地面商业和地下商业的连贯性。坚持分区分层的原则,一般来说,地下空间的第一层开发为餐饮和商业区,2-3层开发为停车场和人防空间等市政设施。以深圳华强北片区的地下空间规划为例,《上步片区城市更新规划》明确将华强北片区的功能划分为16个片区,确定了以华强北路作为片区商业的主轴,以华发北路和中航路作为片区商业的副轴,用地功能以商务办公、商业和文化娱乐为主,保留东侧的政府办公和居住区域。由此可知,华强北地下空间的开发仍然是华强北地下空间开发的重点,且地下一层延续地上需求,仍然以商业为主,在轨道站点附近可将商业延续到地下二层,其他的地区作为停车场和人防实施和仓库等的利用。

地下商业空间的内部环境设计

地下空间的视觉、空气等因素是影响地下商业空间使用的舒适性的重要因素。地下商业的视觉环境设计主要为照明的设计,由于地下商业空间的特殊性,其照明不宜全部采用荧光灯,应选用一部分白炽灯等其他接近太阳光谱的光源给人以温暖的感觉。灯具的设计布局要均匀,柜台、货架等是地下商业空间照明的重点,出入口等位置的照明应适当的加强。地下商业空间的空气,要保证温度和湿度的稳定均匀,地下商业区不同于地下停车场的通风,为满足人员的舒适,一般采用空调系统进行通风,保证地下商业空间空气的干净、舒适。

地下商业空间的入口设计

地下商业空间的设计,是保证地下商业空间是否可以与地面的商业环境形成连贯,吸引足够的人流保证商业活动的进行的重要措施。首先,入口的位置应该设置在地面商业区的人流密集处,入口的方向符合人流的方向。其次,入口的造型要具有时代气息,引人注意。最后,入口的建筑材料一般选用玻璃钢、钢结构等,配合以装饰砖材等。

地下商业空间的安全性和连续性设计

地下商业的空间相对较为封闭,内部布局与空间形态上的连续性设计,既可以实现地下面积较高的利用率,还可以保证其安全性,在紧急情况下利于疏散等安全要求。在地下商业空间的出入口和交叉点等处,可设计为人员聚集和休息的功能,改变地下长长的通道带来的环境的单调性,使空间富有变化。如在地下空间入口处设置一个休息的功能区,可起到从地面空间到地下空间的一个过渡区域,减小由于地下商业空间的封闭性、低矮所到来的单调和压抑。需要注意的是,过渡区域的设置要在不占用人行通道的前提下进行的,以保证地下商业环境的道路畅通,保证人流安全性。

总结:

随着我国城市的不断发展,对城市地下空间的利用也越来越成熟,地下公共停车场和地下商业空间作为城市地下空间主要的利用形式,对于改善城市中心区域的交通拥挤和满足城市商业发展的需要,具有重要的意义。城市地下公共停车场和商业空间的规划设计,将成为解决城市综合症,促进城市现代化发展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空间规划与设计篇4

关键词:江苏省城市设计编制空间品质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章编码:

1、城市设计的现实需求与问题

1.1城市设计是提升城市空间品质的有效手段

我国正处于快速城市化阶段,城市物质生活水平和文化素质的提高使得人们对自己居住的城市空间有了更高的要求,追求更加舒适便捷、富有特色和活力的城市空间及其独特的文化底蕴和人文精神。正是存在这样的客观需求,城市设计开始受到城市建设决策者们的亲睐。如南京市在2013年5月提出将在2015年实现城市设计全覆盖的目标。

现代城市设计是对“城市”的“设计”,其根本目标可以归纳为“以人为本”,即为城市居民创造舒适宜人的城市空间。城市设计不但强调空间秩序、视觉景观、美学价值、建筑与空间的视觉质量等物质要素,还注重人、空间和社会行为之间的相互关系等非物质要素,是提升城市空间品质最为有效的手段之一。

1.2法定规划对城市空间营造指导的局限性

现行法定规划是以处理二维关系为主的土地利用规划,经济发展规划和交通规划等,这些规划通过对城市土地使用、功能设施等做出预期安排,协调城市各要素在空间上的关系,达到改进城市社会、经济和空间关系的目的。其在以包括人和社会关系在内的三维城市空间比如形态特征、视觉形象、使用舒适度和安全感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局限性,对于城市的立体空间特色塑造是远远不够的。

以控制性详细规划为例。在我国现行的城市规划体系中,控制性详细规划是与规划管理联系最为紧密的规划层次,是土地开发建设的直接依据。根据《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建设部令第14号)的规定,在控制性详细规划的主要内容中,仅在第三条提出需要对“建筑体量、体型、色彩提出城市设计指导原则”。一方面,传统意义上的控制性详细规划在建筑空间、体量、体型方面的研究深度较浅,不足以对控规的指标体系形成有效的反馈,同时控规在建筑色彩、风格等城市设计方面的引导内容也过于原则,缺乏针对性,难以满足规划管理的需要;另一方面,控制性详细规划侧重于单个地块的控制,难以保障城市整体空间环境的形成。

1.3城市设计缺乏应有的法律地位与有效的管理手段

城市设计在我国的作用更多的是突出其作为一种理念或方法应用于城市规划的各个阶段,而没有赋予其明确的法定地位。新版《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规定:城市规划、镇规划分为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仍未把城市设计纳入法定规划。

由于缺乏相关法律、法规的支撑,城市设计一直以来都未能纳入法定规划管理体系,只能作为规划管理的参考性文件。一方面,城市设计的效用取决于管理者对此的认识,城市设计的成果能否得到贯彻受人为因素影响很大;另一方面,城市设计的实施主体具有多元化特点,在涉及利益博弈的情况下,仅仅凭借规划管理部门的协调力量是难以奏效的。城市设计的尴尬地位是城市设计难以得到贯彻实施的客观原因,也是根本原因,因此只有改进城市设计的运作机制,强化城市设计的法定地位,才能实现通过城市设计协调开发建设、改善城市空间的目的。

1.4城市设计体系不清,分类混乱,缺乏规范性和严肃性

目前我省开展的城市设计,根据其研究对象的范围及规模可以划分为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次;根据其研究目的又可以分为概念性(策划性)和实施性两类。各层次或各类型城市设计的研究内容、控制要素、成果深度又因管理者、设计者的理解而具有很大差异性,缺乏规范性是城市设计编制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由于城市设计的层次划分不明确,编制目的不清晰,不同阶段城市设计的编制内容和深度要求也缺乏必要的规范和统一,无法体现城市设计实践活动的整体性和连贯性,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城市设计的严肃性,不利于城市设计学科的发展。

1.5编制成果与市场行为、规划管理脱节,与法定规划缺乏有效的衔接

由于缺乏规范性,城市设计的编制内容和成果深度因人(编制者和管理者)而异,有的研究内容过于粗浅、原则,控制要素缺乏针对性,不能满足相应阶段规划管理的要求;有的研究内容特别是微观层次的城市设计又过于追求建筑形体刻画,忽略了市场经济条件下开发主体的多元化、开发行为的过程性、动态性等特点,对控制要素的把握不准确,同样使规划管理缺乏可操作性。城市设计在编制的内容上还是深度上都存在与市场行为、规划管理脱节的情况,是造成城市设计难以实施的主观原因。

从法律层面来说,城市设计无法直接指导规划管理或具体的开发建设。而作为提升城市空间品质的重要手段,城市设计又存在编制的客观需求。法规环境与现实需求之间存在的错位关系使得城市设计的编制始终游走于法定规划之外,其编制的时间、内容和深度都很难与法定规划相衔接,更无法做到在法定规划层面广泛地推广城市设计编制。城市设计与法定规划之间的模糊关系也导致了各级城市设计在管理及实施过程中很难落到实处。

2、《江苏省城市设计导则》研究课题简介

《江苏省城市设计导则》研究课题是建设系统科技项目(项目编号为JS2007JH12)。该课题由江苏省建设厅主持、江苏省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主编,经国内知名专家组成的鉴定委员会鉴定认为,研究成果达到国内先进水平,该成果还获得江苏省省优一等奖。当前,《江苏省城市设计导则》已经颁布实施,并获得了较好效果。现将该研究的主要特点与创新点总结如下:

2.1、系统研究了城市设计的管理模式、层次划分及其与法定规划的关系

研究基于三个方面的分析:与法定规划体系有机衔接,体现城市设计实践活动的整体性和系统性,满足城市发展和建设中的特定需要,提出将城市设计划分为三个层次:总体规划阶段的城市设计、控制性详细规划阶段的城市设计和针对特定地段或节点地区的单项城市设计。明确了城市设计与法定规划的关系,提出城市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阶段的城市设计,作为城市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成果的组成部分,统一管理实施;独立编制的单项城市设计,参照修建性详细规划进行管理,按法定程序审批后转化为特定地区的管理规定。通过赋予城市设计相应的法定地位,为城市设计的管理、实施提供保障。

图1各层次城市设计编制深度关系示意(总规到单项)

2.2、立足江苏省情,制定适合江苏特点的“省城市设计编制导则”

本课题针对各层次城市设计,提出具有科学性、规范性、普适性的编制技术指引。课题研究明确了各层次城市设计的目的、任务以及相应的研究重点,强调各层次城市设计应以人为本、因地制宜、经济可行,体现科学性;明确各阶段城市设计的控制要素和成果要求,体现规范性;综合考虑全省的地区差异和管理水平,为城市设计的编制和实施管理留足创新空间和余地,体现普适性。

2.3、突出城市设计作为社会实践活动的过程控制特性

针对城市设计编制指引的难点,即如何平衡合理控制与过度干预、设计创新与循规蹈矩、过程控制与终极产品、客观标准与主观判断等,各层次城市设计的编制指引突出目标导向,强调过程控制特性而非终极产品控制,加强公众参与,合理引导,鼓励创新,并注重成果内容与规划管理手段紧密衔接,真正发挥城市设计指导和协调开发建设的作用。

2.4、探索城市设计的新理念并体现在导则要求中

针对新时期城市建设的特点以及低碳生态可持续发展要求,研究提出了综合策划、经济性分析、公交引导、功能混合与交通减量等新理念,并体现在各层次城市设计编制要求中,提高城市设计编制的科学性、可行性、前瞻性。

2.5、关注城市设计中新技术应用并融入到导则要求中

课题系统梳理了新技术在城市设计中的应用,包括各类新技术的特点、使用平台以及应用效果等,鼓励城市设计积极探索应用新技术,不断提高完善城市设计的方法和手段。

3、《江苏省城市设计导则》成果解析――以控规阶段城市设计为例

3.1、目的

控规阶段的城市设计的主要目的有两点:一是贯彻落实城市总体规划,按照划定的控规编制单元,深化研究片区的空间特色、景观体系、活动空间等内容,加强片区的空间形态引导和环境塑造,并为下层次规划设计提供依据;二是通过空间形态的专项研究,对控规的功能布局、地块划分、路网体系、开发强度以及高度控制等内容进行检验、校核,使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编制更加完善、合理、经济、可行,提高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编制质量。

3.2、主要任务

在总体规划指导下,针对建筑与空间、街道所构成的关系,综合考虑与周边地区的空间关系,重点研究片区的空间形态、高度控制和高层建筑布局、活动通道特别是慢行系统、景观体系、开放空间、重要界面控制等内容,并进行经济性分析,明确控制要素和引导内容,提出景观塑造的重点地段,创造优美的城市空间环境。

3.3、研究重点

控规阶段的城市设计研究重点包括功能布局、高度控制、景观风貌控制、慢行活动通道、开放空间、界面控制、地下空间利用、实施策略等内容。

功能布局、景观风貌控制等内容以深化落实城市总体规划中确定的功能、景观风貌结构等内容为主,同时结合片区特点提出具体措施。片区的功能布局应注重推进土地混合使用,促进交通减量,并结合各类活动人群的行为内容、行为特征进行空间引导,创造各类公共交往空间;景观风貌控制应重点研究视廊、节点、地标以及相互之间的关系,加强建筑风貌引导,提出相应的控制和引导要求。

对高度控制的研究鼓励通过GiS、三维建模等新的技术手段,加强视廊、视点等视线分析,并结合区位条件、交通、基础设施供给等因素进行经济性研究,兼顾与周边区域协调,提高高度控制的科学性与可操作性。重点加强高层建筑布局引导,避免形成无序的空间形态。

图2GiS技术在控规阶段城市设计高度控制中的应用示意

对活动通道的研究,重点关注慢行通道即非机动车通道以及人行通道,慢性通道系统的组织应充分考虑与公共交通、停车设施的衔接。应加强慢行通道特点分析,如通过型还是游憩型,根据人在不同类型活动通道中的行为特点,对通道的尺度、两侧用地功能、服务设施、环境景观等提出控制或引导要求。

开放空间、界面控制是控规阶段城市设计研究的核心内容。根据片区的文化内涵、活动人群的行为特点、基地自然条件等要素组织开放空间系统,提供各具特色的公共活动空间,并考虑与城市的公共交通、安全工程相衔接。要求对重要的开放空间如广场、绿地、水体及沿岸空间等进行具体研究,提出相关功能设置、生态保护等控制要求,并从经济性、生态功能、多样化景观等角度对植物配置、环境景观提出引导要求。界面主要指街道、滨水地带、沿山地带以及广场等重要开敞空间的界面,是人们感知城市面貌的主要场所,要求根据界面的构成要素(山体、绿化、建筑等)、人群活动特点、景观要求等,提出界面控制要求,重点要求加强基准界面(即建筑外墙后退道路红线,也称街墙)的控制,并对沿线建筑的高度与平面布局提出控制要求,对沿线建构筑物风貌、绿化景观、环境设施等提出引导要求。

在涉及城市各级中心、轨道交通枢纽等控规编制单元的城市设计中应关注地下空间的利用,提出地下空间的重点开发区域、规模以及功能布局要求,合理组织地下空间的交通流线,对地下步行系统、出入口、竖向联系、地块间的衔接等提出控制要求,对地下空间的环境、生态保护提出引导要求。

控规阶段的城市设计还应加强经济性评估和实施策略研究,以保证规划方案的经济可行性,并根据规划范围内的开发主体、相关利益主体,以有利土地经营、促进社会公平为原则,对其开发模式、开发时序进行策划、研究,制定实施措施,保障城市设计的实施。

3.4、成果深度

控制性详细规划阶段的城市设计是控制性详细规划成果的组成部分,城市设计成果需相应纳入控规的文本、图件、说明等三个部分,因此该阶段的城市设计成果深度应当充分考虑与控制性详细规划的衔接。

空间规划与设计篇5

关键词:城市;建筑;设计;规划

在全世界范围内的第三次产业大转移的背景下,我国迎来了城市化进程的高峰时期,现代城市建筑的新概念、交通方式及生活理念的变化,造成传统城市空间的消失,原有维持建筑在城市中角色的有机制约力在城市化过程中逐渐消失,规划师不能用传统的手法对待新形势下的城市规划,必须寻找一种具有操作性和指导性、能够适应各个阶段和层面规划的设计方法,“城市设计”就是一种有效的设计工具。

一、城市设计

城市设计又称都市设计(urbandesign),很多设计师和理论家对这一名词的定义都有自己独特的看法。现在普遍接受的定义是“城市设计是一种关注城市规划布局、城市面貌、城镇功能,并且尤其关注城市公共空间的一门学科”。相对于城市规划的抽象性和数据化,城市设计更具有具体性和图形化,上个世纪中叶以后,很多实务上的城市设计多半是为景观设计或建筑设计提供指导、参考架构,因而与具体的景观设计或建筑设计有所区别。城市设计复杂过程中在于以城市的实体安排与居民的社会心理健康的相互关系为重点。通过对物质空间及景观标志的处理,创造一种物质环境,既能使居民感到愉快,又能激励其社区(community)精神,并且能够带来整个城市影响范围内的良性发展。

城市设计其研究范畴与工作对象过去仅局限于建筑和城市相关的狭义层面。但是,与城市规划、景观建筑、建筑学等较有历史传统的学科概念类似,城市设计这一范畴已经开始变化,除了与城市规划、景观建筑、建筑学等之间的关系日趋绵密复杂,也逐渐与城市工程学、城市经济学、社会组织理论、城市社会学、环境心理学、人类学、政治经济学、城市史、市政学、公共管理、可持续发展等知识与实务范畴产生密切关系,因而是一门复杂的综合性跨领域学科。其衍生出来的城市设计理论主要专注于城市规划过程中城市公共空间的设计实践和理论发展。

二、城市设计与城市总体规划

在城市规划设计实践上,城市总体规划与城市设计都能够处理城市空间等问题,两者关联较高,但两个领域在实践中所产生的效能也有一定的差异。

当代城市设计的主要处理对象是“城市”或是“城市”的一部分。通常情形,城市设计工作可以镶嵌在更大范围、更长期的城市规划工作之中。当城市总体规划将城市区域中的各种主要功能区域(商业区、住宅区、文教区、自然或历史保存区...等)以及其它问题予以确定之时,城市设计便已在各个特定模块之间建立其空间属性,合理深入组织其相关的特性,并随之考虑与其所属物质群体的整体和空间形构。

举例而言,在处理城市交通系统时,城市总体规划不仅考虑大众运输路线所延伸服务的周边其他城市、郊区或乡村,以及这些地区透过大众运输路线与城市所串连而产生的整体社会现象,还要考虑城市内部的公共交通等问题。同时,城市设计需要考虑:公交车站或轨道与社区的关系,例如社区居民如何便利安全地往返于住家与公交车站、公交车站在社区生活中的服务功能与其他社会意涵,轨道、公交车辆行驶与社区景观如何和谐共构、对社区生活的妨碍与防范..等等。此时,城市总体规划与城市设计相互交融。

另外,两者的差异在于:城市总体规划所处理的空间范围较城市设计为大。城市总体规划工作的空间尺度,不仅超越城市中的分区还涉及整个城市的整体构成、城市与周边其他城市、镇、乡村的关联城市总体规划工作经常需要考虑城市在更大范围中的定位,此处所指更大范围,可以指涉及都市群、“区域”(以区域规划专业角度所认定的区域)、省,甚至经济协作发展网络等,而这些往往是城市设计较少着墨的问题。

城市设计与城市总体规划还在其他几个方面有所差异:城市设计不需要在互为关联的城市机能之间决定城市内各分区的土地使用问题,这是城市规划的核心工作。其次,最主要的差别在于城市设计比城市总体规划较少涉入城市政策制定的政治过程。

三、城市设计与控制性详细规划

在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控规)的阶段,城市设计要在三维的城市空间坐标中化解各种矛盾,并建立新的立体形态系统。而控规则偏重于以土地区域为媒界的二维平面规划。二者虽然表现出不同的形态维度,但关联度很高。

城市设计侧重城市中各种关系的组合,建筑、交通、开放空间、绿化体系、文物保护等城市子系统交叉综合,联结渗透,是一种整合状态的系统设计。城市设计具有艺术创作的属性,以视觉秩序为媒界、容纳历史积淀、铺垫地区文化、表现时代精神,并结合人的感知经验建立起具有整体结构性特征、易于识别的城市意象和氛围。

控规的重点问题是建筑的高度、密度、容积率等技术数据,依然是数据平衡问题,例如底层架空奖励容积率的做法就是一种典型的平衡做法,而城市设计的重点是建筑高度(不同于规划中的高度规定)、风格、室外空间与界面、人车交通解决方案、整体材质色彩等等。此阶段的首先要进行宏观层面的城市设计运作,即城市设计的深层内涵研究,以此确定其具有决定意义的“依据”内容。如构建适宜的布局结构、整体景观设计等,宏观层面研究工作内容是城市设计运作的核心工作。控制性主要涉及以下内容:城市历史环境特色的研究、自然环境的保护与利用、结构骨架构思、绿化及步行系统设计、景观视廊的组织、城市结点系统的构思等。

其次,城市设计还要对局部地区的空间环境作进一步控制与整合,将地块与空间转化易于限定和控制的符号、文字、数字,对控规提出的技术数据做一定的整核,用分析和规划控制引导指标形成对不同层次间的界定与表达、并要近远期结合,针对不同地段的城市空间做时序上的统筹安排,并提出不同的控制意见。同时,由于控规用地地块划分较为机械,小地块之间互联不够,运用整体城市设计的手法可以很好的解决控规系统内部无法克服与协调的问题。

空间规划与设计篇6

关键词:城市空间;建筑设计;场地设计;造型

城市规划是城市建设的总纲,建筑是构成城市的主要物质基础,建筑设计必须在城市规划的指导下进行,才能促进城市经济,社会的和谐健康发展,作为一个设计师,不仅要关注建筑本身的特点与个性,还要使之与城市规划相适应。

1.解析空间

1.1建筑空间

建筑空间是人为地使用各种物质材料和技术手段,由自然空间中分离出来,并围合而成。建筑空间是建筑设计的主角,包括建筑形式(平面和立面)质感、材料、光影和色彩,这一切组合在一起形成一种清晰的表现空间的品质或精神,甚至于一声呼啸,一声声回音,也会让人感到空间的存在,现在所阐述的空间概念,不只是视觉感受,必须包括行动、情感方面的其它概念加以补充,它应是一种感觉,就如同我们全身的皮肤都可以感觉到“辣味”一样,不单是一个味道或味觉,而是一种具体的感觉。

1.2城市空间

城市空间是城市特性和特征的物质表现,是城市中最易识别、最易记忆的部分,是城市魅力的展示场所,人们对城市的认知往往是通过对城市空间的认知来实现的,城市空间与建筑空间一样,可能是相对独立的整体空间,也可能是相互有联系的序列空间,与建筑空间不同,在城市空间中后者占主导地位,它是由不同功能、不同面积、不同形态的各种空间,如广场、街道、园林、绿地、居住庭院等相互交织的具有一定体系的序列。

2.城市空间对建筑设计的影响

从工作内容上看:场地设计即是整个建筑设计中除建筑物单体的详细设计外所有的设计活动。这一般包括建筑物、交通设施、绿化景园设。施场地竖向、工程设施等的总体安排以及交通设施(道路、广场、停车场等),绿化景园设施(绿化、景园小品等),场地竖向与工程设施(工程管线)的详细设计。城市规划对场地设计的要求一是体现在城市总体规划对于城市用地的发展方向和布局结构的控制之上,二是体现在控制性详细规划中,控制性详细规划的要求是具体性的,对场地设计有更直接的影响,场地设计对控制性详细规划之中的土地使用和建筑布置等各项细则必须做出恰当的切实反应,这些要求一般包括:对用地性质和用地范围的控制,对于容积率,建筑覆盖率,绿化覆盖率,建筑高度、建筑后退红线距离等方面的控制,以及对交通入口的方位规定等。它们会对场地设计尤其是布局形态的确定构成决定性影响。1)对用地性质的规划:具体建设项目的选址上,控制性详细规划限定这一项目只能在某一允许区域内选择基地地块;对用地进行开发的场地设计,控制性详细规划限定该地只能做一定性质的使用。2)对用地范围的控制:规划是有建筑红线与道路红线共同完成的。3)对用地强度的控制:是通过容积率、建筑覆盖率、绿化覆盖率等指标来实现的,对容积率、建筑覆盖率最大值及绿化覆盖率最小值来限定可将基地使用强度控制在一个合适的范畴之内。4)对建筑用地范围的控制:由建筑范围控制线来限定,即基地允许建造建筑物的区域,城规中一般都要求建筑范围控制线从红线退后一定距离。5)规划中对建筑高度、交通出入口的方位、建筑主要朝向、主入口方位等方面的要求,在场地设计中也应同时予以满足。

3.建筑规划设计注意事项

3.1避免高层建筑密集

高层建筑的密集虽然对于城市办公等条件方便有利,却给城市空间带来很多压力,造成城市空间和城市交通的拥挤,甚至是一些始料不及的污染和危害,比如一些高层建筑玻璃幕墙的大面积使用造成以前未出现过的光污染;还有就是形成高压风带和风口,这些会造成意想不到的后果,因此,在规划设计中要对区域内的高层建筑密度进行限制,避免高。层建筑的集中分布。

3.2高层建筑与城市街道

高层建筑一般分布在城市中商业发达的地段,这些地段的街道本身交通荷载就较大,高层建筑将大大增加这些街道的交通压力,分布在这些街道两侧的高层建筑要尽量控制其层数和高度,同时在规划设计时要对这些街道进行扩展,加大其通行能力。

3.3控制超高层建筑数量

超高层建筑往往以其象征性和代表性而存在,实际上这类建筑既不经济又不合理,一些已建成的超高层建筑投入使用后表明收益并不乐观,可以说仅仅是体现城市形象,提高城市知名度。

4.建议与对策

建筑是基础,城市规划对建筑设计起着引导作用,通过规划将建筑组合形成有机的建筑群体空间,因此,在对建筑进行设计时应考虑:1)结合环境。处理方法是:a.从城市区域规划出发设想建筑与大环境的结合,建筑的整体轮廓上,与周围的现有建筑呼应,立面上虚实对比,色彩处理与环境格调相协调,流线上符合环境的肌理。b.从人的感觉出发想象建筑局部小环境的处理,通过人的生理和心理需求来感受塑造空间。2)造型。应有自己的风格,整体性强、简单中体现复杂,不变中起变化。3)理性。承传历史文脉,用抽象化的手法引用或延续历史的痕迹,这方面最重要的是把视线集中在人的视觉所能及的范围内进行思考,视线所能及范围内着重考虑高层建筑顶部以及多层不上人屋顶等视线不能及处采用简洁处理,体现一定秩序,满足可能的俯瞰效果,并从墙面倾斜、局部层高处理等来控制人的视线和控制小环境。如曲面玻璃可将天空反射向地面,使局部低层或镂空引进阳光等。

5.结束语

建筑作为城市的重要构成要素,同时也反映出城市文化和历史重要的标志性建筑是一个城市的象征,它的好坏对一个城市的形象有着很大影响所以在建筑方案设计时不仅要关注建筑物本身,而且还应关注。其是否与周围环境相协调,即要在城市规划设计指导下对建筑进行设计。

城市规划是对一定时期内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土地利用、空间布局以及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具体安排和实施管理,属于宏观的,它的研究对象是整个城市和城市所在的区域,建筑设计是微观的,它的研究对象是建筑,城市规划是建筑设计的前提与先导,而建筑设计则是城市规划在空间上的具体落实,本文就是针对城市空间与建筑设计的关系进行了论述。城市规划是对城市空间的分析与设计,也是对人活动的区域空间之间关系的协调,建筑设计是解决室内空间的使用经济美观的要求,同时在外部形体上,具有一定时代特性风格的前提下与周围环境城市历史文脉及城市控制性规划相协调的结果。城市规划是动态地解决和协调各类建筑之间的联系。建筑群的整体形象,以生态的可持续的观点延续城市的历史,展望城市的未来。

参考文献

[1]郑毅城市规划设计手册[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空间规划与设计篇7

关键词:空间决策支持系统;城市规划;地理信息系统;模型库.

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和设施的现代化,城市规划已经受到人们的重视,如何规划好一个城市直接关系到整个城市的总体发展.城市规划历来是以地理空间信息作为其设计与管理的基础.GiS技术的应用不仅仅是辅助绘制规划图纸,而是已经直接用于编制规划方案、城市规划管理与决策的过程中.在城市建设中,很多发达国家的政府管理部门已较普遍地将GiS和计算机及其网络等先进技术手段应用在城市规划与管理方面,使电子地图和城市基础信息(图形/属性)及城市规划数据取代了传统的图纸、文档和手工作业方式,在局域网或者internet/intranet网络上可以完成对城市基础信息的检索、查询和空间分析.国内有很多地区及大、中、小城市也将目光瞄准采用现代GiS技术和计算机网络技术来建设城市规划管理信息系统,并建立起完备的系统软件和城市规划地理信息数据库(刘纪平等,2005).

1 城市规划管理信息系统的发展研究

大多数GiS软件在国内城市规划管理应用中都是基于关系型数据库的网络版系统,具有较强大的功能,主要有下面几个特点.

1.1GiS与oa紧密结合

根据城市规划管理工作的特点,建立以工作流办公自动化技术为主线,以GiS技术为核心的集成系统来实现整个城市规划管理工作的自动化是目前比较理想的方法,并且也得到比较成熟广泛的应用.工作流办公自动化作为贯穿规划管理审批工作始终的骨架,主要处理有关审批文档资料和网络数据传输等方面的工作,同时采用GiS作为整个系统的技术核心,处理大量繁杂的城市规划空间数据.与传统的办公系统或者文档管理系统的实现方法不同,城市规划管理所需的所有数据(图形的和非图形的)以及所有操作(文字性的和非文字性的,内业的和外业的)应该完全地融于一个自动化的工作流程之中,通过工作流引擎以统一的界面将不同的工作内容送至每个相关操作人员.整个系统则是以规划管理业务流程为核心,将其所需的业务数据及各类基础图形数据通过工作流引擎贯穿到一个自动化的工作流程中.应用internet/intranet和workflow技术,充分与各种规划管理模式相适应,为规划管理部门提供一个全新概念的集成化的规划管理工作环境(朱光,2002).

1.2 城市规划数据一体化管理

城市规划的图形数据/属性数据和各种文档资料(各种报表、批件、表单等)在实质上存在着紧密联系,只有在系统设计时从根本上充分考虑其内部关联并实现一体化管理才能符合城市规划管理的现代化需要,才能保证整个系统的先进、高效和实用.

现在国内外大多数的GiS软件都已经研发出自己的空间数据引擎(spatialdataengine,SDe).毕业论文完全能够在大型关系型数据库中实现图形/属性数据一体化存储.将规划数据的空间信息与属性信息统一管理,充分利用大型关系数据库的优势,拓展数据管理的范围,使系统扩展为不仅能处理结构化数据,而且具有处理非结构化数据的功能,同时还能将这2种管理功能完全地、有机地融为一体的系统.其实质是把各种空间数据的处理方法尽可能地放在数据模型的内部.总之,数据模型应该是面向空间实体的,空间位置只是空间实体众多属性中的一类,为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图形/属性数据的一体化存储和查询,城市规划的结构化和非结构化数据都应有机地组织在一起并统一存储,即将复杂庞大的规划数据在统一的系统上处理.

1.3 面向规划的数据组织与管理

城市规划工作基本上是建立在对地图的处理模式上的.目前城市规划管理信息系统的主要数据源也主要是各种纸质地图及其相应属性数据,通过数字化存入计算机,系统根据数据采集的对象和手段来设计数据组织与处理模式,都是面向地图的(朱光,2002).因此,为了使这些地理空间数据所表达出的地理信息模型能够贴切、等价地反映出地理现实世界,在对规划数据组织和管理上,应该考虑改变以地图为基础的模式,不再将各类空间计算局限在图层范围内进行,而是直接面向客观世界中的空间实体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在人们感兴趣的范围内进行计算.城市规划信息系统建设的核心是数据问题.在数据组织上应该突破原有的实体点线面、图层、地图和图库的结构,直接面向空间区域或空间实体集合,从中处理面向城市规划的信息数据.

1.4 采用Client/Server、Browse/Server混合模式结构

在城市规划管理信息系统建设中,采用internet/intranet技术意味着规划管理工作不再受空间限制,使城市规划信息社会化服务、远程办公、远程系统维护成为现实.城市规划管理信息系统的“前台办公自动化系统”可以统一用B/S(Browse/Server)结构,用网络浏览器作为普通办公办文界面,办文过程的普通查询和统计工作可以使用web方式.同时考虑系统的安全性和扩展性,这就需要建立以数据服务器为中心的三层服务体系结构,具体划分为数据服务层、应用逻辑层和表现层,并分别运行于网络的不同计算机硬件设备之上.数据服务层可包括数据库及数据库服务器、空间数据引擎(SDe)等,其功能是存储和提供城市规划的空间数据;应用逻辑层包括应用服务器、各种应用开发组件和网络服务器等,其功能是提供网络和数据处理的应用工具;表现层则是利用应用逻辑层提供的工具开发出的针对用户的各种具体应用界面(扈震和张欣,2002).

B/S(Browse/Server)结构的优点就是利用了internet网络的强大资源平台,解决规划管理中的远程数据操作的问题,同时系统另外还具有“瘦客户端”的软件特点,为用户尽可能提供简便、丰富、易用的操作界面.但这并不代表C/S(Client/Server)结构模式就可以淘汰了,因为目前GiS的许多数据操作还是要在局域网内完成,如复杂的图形编辑、空间分析等.因此城市规划管理系统的后台数据维护系统将采用C/S结构模式,通过这种模式对海量的地理信息数据提供强大的维护功能,为“前台办公自动化系统”提供丰富有效的数据支持.

2 城市规划空间决策平台体系结构

目前大多数城市规划管理系统建设主要完成规划地理信息数据的管理维护以及城市规划办公管理业务的处理.只有少数大、中型城市开始着手研究利用计算机与GiS技术辅助城市规划管理与设计中的决策性业务,并且只在某些局部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这些都还不能完全满足城市规划中的需要.从目前大多数GiS在城市规划行业的应用情况来看,运用最多的还是空间数据获取、存储、查询、显示、制图、制表等工作上,只是通过GiS的空间分析功能对城市信息进行简单的分析得出结果,缺少对复杂空间问题决策的有效支持能力,同时即使通过分析得出的结果也不能很好地同城市规划管理的业务有效结合,很难满足城市规划的各级决策者的需要,难以发挥其辅助决策的作用.因此,建立统一的符合城市规划要求的空间辅助决策支持平台已经成为目前城市规划行业最为紧迫的任务之一(王亮等,2005)

一般来说,空间决策支持系统(spatialdecisionsupportsystem,SDSS)能帮助决策者从错综复杂、扑朔迷离的现象中抓住本质、理清头绪、明确自己的主要任务和目标:自主、灵活地生成各种解决问题的方案,研究和比较它们的利弊与矛盾,进而找出切实可行的解决办法,采取相应的措施与行动(于卓和吴志华,2001).

在城市规划管理业务中,审批的首要依据是对规划设计方案的审核.通过对审批项目的规划设计方案的各项经济技术指标的计算,硕士论文确认是否符合整个城市的总体规划的要求,同时符合我国城市规划法律法规的相关规定,为城市规划管理部门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图1).

在整个体系结构中以城市规划空间地理信息数据为基础(包括现状数据、规划数据、法规数据),以规划设计方案数据(设计数据)为对象,同时建立完备、科学的决策模型库,在进行空间辅助决策业务的工作中,根据工作的需要提取特定决策模型,利用GiS的空间分析、海量数据检索得到决策分析结果,供决策者参考.同时,可以利用三维景观技术真实模拟实际场景,为决策者提供更为逼真的决策效果.

3 建立城市规划空间决策应用模型

城市规划空间辅助决策的应用模型由空间数据、属性数据、空间决策知识库、决策模型库、算子、决策结果组成(图2).空间数据是指按矢量或者栅格存储的空间实体的集合,是空间算子的处理对象.属性数据是指规划管理业务涉及的各种文本数据,包括文字、图像、录音和录像等,城市规划决策知识库定义了城市规划相关数据,包括总体规划、控制性规划、道路规划及专题规划等信息以及城市规划法律法规等信息,这些信息是算子工作时的参考依据.决策模型库和决策算子是从决策模型库中运用各种决策模型,从而提炼出来的各种数据操作,包含如空间量算、空间关系和空间分析等功能,另外还包含了数据挖掘、元数据管理、数据统计与分析等.空间决策结果和属性决策结果分别是空间数据库和属性数据库运算得出的计算结果,该结果往往表现为统计数字或逻辑关系.决策知识库定义了和各种专业背景相关的知识、决策结果的表示参数等,以空间结果和非空间结果为基础、结合决策知识库最终生成用户的决策结果.建立完备的城市规划决策模型是实施空间辅助决策工作的核心.在建立模型时,首先充分理解和分析决策模型的知识内容,逐步分解成每一个细致的知识点,然后针对每一个知识点赋予相应的决策算子,最终形成决策模型数据库.在实施空间辅助决策工作中,决策平台提供数据输入、数据处理、提取模型、决策运算、结果表达几个步骤(图3).逐步建立空间辅助决策工作规范化操作流程(雷兵等,2005).

在城市规划管理的业务工作中,规划设计方案的审核是城市规划管理审批中的重要依据,这样就需要利用空间辅助决策平台对大量的规划信息数据进行统计与分析,计算后得出相关结果数据,供规划管理部门决策.

在设计方案的审批决策中,首先定义规划设计方案的图档标准,结合空间辅助决策平台操作流程,在数据输入阶段,决策平台提供自动识别设计方案的所有信息的接口,在数据处理阶段时对设计方案的数据进行整理,对方案中的各个要素进行分类,在决策运算阶段时提取方案指标计算模型,通过模型中的各个决策知识点自动计算方案的各项经济技术指标,如:容积率、绿地率、建筑密度、日照时间等,最后对运算出来的结果与规划的预计指标进行比较,滤出不符合的指标.最后在结果表达阶段,可以将辅助决策结果以多种形式表达出来,一种就是列出符合的指标项和不符合的指标项,使得决策者对设计方案的决策结果能清楚地识别,另外一种表现结果就是采用三维虚拟现实技术,将决策结果形成三维景观,模拟反映设计方案的真实效果,使决策者更能直观地了解设计方案的各项指标,从而准确发现设计方案的问题,及时完善(雷兵等,2005).

4 空间辅助决策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空间辅助决策平台的应用服务采用B/S结构,系统维护采用C/S结构(图4);通过统一的系统结构设计、数据库结构设计、功能模块设计和组件化开发方法,职称论文实现地理信息系统与决策支持系统的紧密结合及相互灵活调用,构建统一的城市规划空间辅助决策软件平台.

整个空间辅助决策软件平台采用大型关系型商用数据库oracle9i或者SQLServer2000数据库作为基础数据库,通过GiS的空间数据引擎(SDe)建立城市规划基础地理数据库、规划设计数据库、决策模型库、决策知识库及元数据库.针对庞大的数据库维护在局域网内完成(C/S结构),包括:数据录入与更新、模型库管理、用户管理、权限管理、系统管理等模块.同时利用Com技术建立空间辅助决策平台的组件库接口.其中包括:查询、分析、显示、管理这

4大模块.用户界面采用B/S结构,基于.net或JSp环境下建立操作简便、直观的软件界面,一种是将决策结果提供给领导决策,这种决策结果通俗易懂,容易理解,另外一种是提供给技术人员复杂的分析结果,这种决策结果全面、复杂,需要技术人员通过整理选择性的提炼,然后再交于领导决策.

5 结语

城市规划空间辅助决策软件平台的建立,为城市规划管理中诸多决策任务提供更为科学准确的理论依据,通过建立和完善城市规划通用模型,不仅可以规范空间辅助决策支持系统建设,而且可以推进城市信息共享.目前SDSS技术已经逐渐应用于城市规划行业,但在应用模型的通用性、结果表达等方面还不够成熟和完善.随着GiS技术、建模技术、人工智能、决策支持技术等相关技术的不断发展,城市规划空间辅助决策软件平台应该向着人工智能专家系统的方向发展.

附中文参考文献

扈震,张欣,2002.基于internet的城市规划管理信息系统应用研究.计算机工程与设计,(23)6:56-58.

雷兵,刘纪平,谭海,等,2005.空间辅助决策支持系统的应用模型及管理研究.测绘科学,(30)2:55-56.

刘纪平,李静华,王亮,等,2005.电子政务空间辅助决策综合数据管理研究与实践.测绘科学,30(1):10-11.

王亮,刘纪平,雷兵,等,2005.基于GiS与DSS技术的空间辅助决策软件平台设计与开发.测绘科学,30(1):19-20.

空间规划与设计篇8

关键词:精细化;城市设计;道镇

abstract:thedongguandoubletransitionperiod,andpaymoreandmoreattentiontothecityoffineconstructionandmanagementrequirements.thewaythesystemoftheurbandesignofbeijiaoexplorationresearch,soastourbanplanningmanagementservicescompany.

Keywords:fine;Urbandesign;wayofbeijiaotown

中图分类号:S6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引言

东莞市进入经济社会双转型的战略时期,对城乡规划提出新的思路和要求,城市发展越来越注重城市与区域的协调关系,城市建设从外延扩张转为内部挖潜,注重城市内涵发展、功能区完善和品质提升。现有的法定规划体系不能满足精细化城市规划管理要求,有必要进一步探讨适应精细化建设与管理的城市规划体系。近年来中心区城市设计、三旧改造、成熟社区、地块包装等规划设计的逐步推行体现了规划思路的转变。然而,如何搭建和完善精细化规划体系,如何协调与法定的规划体系的关系,是值得探索研究的。

1国家法定规划体系与特点

国家法定城乡规划体系包括城镇体系规划、城市规划、镇规划和村庄规划。城市规划和镇规划分为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总体规划从宏观层面解决城市(镇)与周边城市(镇)的区域协调,确定城市(镇)的性质、定位、产业发展、空间结构、用地布局和道路交通框架等;控制性详细规划在总体规划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各片区的功能定位,细化各项用地功能布局、交通组织、市政管网,着重确定各地块的控制指标,以便实施土地开发强度管理;修建性详细规划以控规确定的地块指标为依据,对房屋建筑、市政工程、园林绿地和其他公共设施作出具体布置,为各项建筑、工程设计提供依据。

在法定城市规划管理体系中,主要以控规作为具体项目审批管理依据。但是控规指标体系具有普遍性与一般性,没有就地块与城市之间在空间、建筑形态、环境和人文活动等方面提出控制和引导,政府难以把握、统筹城市空间品质的建设,公众难以理解城市未来的发展形态,造成下一层次详细设计方案审批依据不足,难以满足城市精细化管理要求。

2构建适应精细化建设与管理的规划体系

2.1东莞市现有的规划体系衍生

东莞现有的规划体系是由国家法定城乡规划体系衍生而来,衍生的规划类型包括“三旧”改造规划和“地块包装”。“三旧”改造规划是结合省、市“三旧”改造政策衍生而来的,包括“三旧”改造专项规划和“三旧”改造单元规划,分别对应总体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三旧改造专项规划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总体规划等为依据,结合产业结构调整和城市更新的需求,在镇街范围内对“三旧”改造进行统一部署和整体安排。“三旧”改造单元规划是以“三旧”改造专项规划为依据,以控制性详细规划为指导,制定近期改造片区的详细规划,提出具体的改造要求和实施安排,达到城市设计的深度。“地块包装”是为适应精细化城市管理要求在控制性详细规划基础上衍生出来的。“地块包装”也叫地块规划设计条件咨询,是在控规之后、土地出让前,由规划局组织,土地出让方委托规划设计单位根据拟出让地块的现状环境特征、上位规划要求,通过意向性方案比较验证,综合提炼形成地块的规划控制要素,经规划局审议通过后,作为核发《建设用地规划批准书》或《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出具规划设计条件的重要参考依据。规划控制要素包括用地性质、功能、强度、空间、形态、环境、交通、市政等方面。

2.2东莞市现有的规划体系补充建议

在衍生的规划类型中,“三旧”改造单元规划和“地块包装”都强调了城市设计的内容和要求,其控制要素在地块控制指标基础上增加对城市空间、建筑与环境的控制与引导要求,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控规的不足,体现了精细化管理要求。然而,无论是地块包装还是三旧改造单元规划主要是针对局部街坊或地块展开的,在缺乏片区城市设计指导的情况下,其城市空间研究存在较多的不确定性,尤其是周边为非建成区时。因此,有必要在现有规划体系的基础上进一步搭建和完善精细化的城市规划框架,为精细化的城市规划管理服务。主要是对应国家法定规划体系,在宏观层面编制总体城市设计研究,在中观层面编制重点地段概念性城市设计,在微观层面编制地块包装或三旧改造单元规划。

总体城市设计研究对应总体规划,从总体上提出城市空间形象的发展目标,确定城市空间形态的总体格局和人文环境景观的总体框架,并提出城市设计重点地段。总体城市设计研究可与总体规划编制同时展开,其研究成果以专题形式纳入总体规划,使其成为总体规划的一部分而发挥其作用。重点地段概念性城市设计依据总体规划和总体城市设计研究,针对特定地区,进一步策划城市功能,深化完善片区的空间景观、形态结构,组织公共空间系统等,其土地功能、地块的强度和高度要求、环境景观要素和公共空间系统等经过提炼后纳入控制性详细规划而达到管理控制目标。地块包装、三旧改造单元等依据控规和重点地段概念性城市设计,对城市局部街坊或地块的空间组合、建筑群体、环境小品、人文活动场所和交通市政设施等进行详细设计与安排,提炼出控制要素,形成控制管理图则,作为核发用地批准书的依据,从而实现精细化城市规划管理目标。

图3东莞规划体系补充建议框图

3城市设计体系在道镇的实践

随着东莞主城区的进一步辐射扩散及东莞大道延长线、西部干道建设等重大交通基础设施的影响,道镇的发展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道镇适时提出城市发展要以城市规划为纲,通过完善规划体系、优化城市管理、强化建设力度,提升城市魅力、打造城市品牌,最终实现建设现代和谐水乡新城的目标。由此,道提出在现有城市规划体系的基础上进一步构建城市设计体系,在二维城市规划管理基础上引入三维城市规划管理。

2010年,东莞市城建规划设计院与华中科技大学合作,在道镇初步实践与精细化规划管理相对接的城市设计体系研究,包括道镇总体城市设计研究、道镇重点地段概念性城市设计、结合项目建设需求的地块包装和三旧改造单元规划,并与道镇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进行了有效对接。

3.1道镇总体城市设计研究

从与总体规划对接出发,确立总体城市设计的研究内容和重点,如下图:

图4总体城市设计研究与总规的关系图

规划通过现状城市核心风貌资源分析,确立了“岭南古镇,河岛绿城”的总体定位,提出“一结构五系统”的总体城市设计体系(即城市空间结构、城市景观系统、城市开敞空间系统、城市立体空间系统、城市体验系统和城市色彩系统),通过“一结构五系统”具体设计要素的控制与引导实现总体设计构想。

道镇总体城市设计是在总体规划完成初步成果后开展的,在充分解读总规初步成果的基础上,从城市特色、城市空间美学、人文活动和观赏体现的角度补充完善了总体规划的定位,优化了用地功能、空间结构、景观系统、公共空间及绿地系统等,其研究成果反馈到总体规划,在总体规划深化编制中予以落实。

3.2道镇重点地段概念性城市设计

总体城市设计根据道资源特点、发展趋势以及建设重点,提出5个重点控制地段,并对其开展了概念性城市设计。概念性城市设计是在总体城市设计“一结构五系统”的指引下,细化重点地段的功能、空间和特色策划,对土地使用、绿地开敞空间、用地强度分区、建筑高度分区、建筑风貌与特色、建筑界面和重要节点等进行了普适性的控制和引导,为控规编制或调整、地块包装或三旧改造提供依据和指导。重点地段概念性城市设计与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关系如下图:

图5重点地段概念性城市设计与控制性详细规划关系框图

3.3地块包装

空间规划与设计篇9

[关键词]城市对话空间整合生态策略

中图分类号:tU.8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14X(2015)14-0130-02

一、城市设计篇

(一)项目背景

大庆市位于黑龙江省西部,哈尔滨与齐齐哈尔城市轴线的中心,是我国东北地区重要城市之一。素有绿色油化之都、天然百湖之城和北国温泉之乡等美称。

为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充分发展大庆城市规划与建设的成就,市政府决定建设城市规划展示档案管理中心。

基地选址位于大庆高新区,西邻火炬新街,北邻发展路,南邻科技路,交通条件便利;周边有高新区管委会办公楼、文体中心建筑群,区位文化优势显著。

(二)城市空间设计

基地西侧以火炬新街作为城市区域空间主轴线,轴线的北端为文体中心建筑群。城市规划展示档案管理中心的城市空间设计考虑了与相对地块的空间对应关系,以强化主轴线上城市空间的整体性,和城市界面的连续性。(图1)

(三)总平面空间布局

依据城市空间设计,总平面布局将广场平行城市空间主轴线呈线型布置,提供城市最大化的开放空间界面。

建筑空间结合功能分为办公空间与公共空间两部分。320米长的办公空间将所有公共空间串联起来,形成了“简”与“繁”的有机融合。(图2)

(四)交通组织分析

结合周边道路现状,基地共设计3处城市开口,机动车可由此进入基地,到达地面停车场或地下车库。同时还设置环绕建筑的消防流线和两处穿越建筑的消防通道。

建筑出入口主要设置在东、西两侧。西侧设置两个公共人员出入口,分别是规划展示馆参观人员主出入口和档案馆、公积金办事人员出入口。东侧设置2个工作人员出入口,分别是档案馆、公积金、城建档案馆出入口和展示馆、规划局、设计院出入口,同时还单独设置了食堂出入口和参观展览的贵宾独立出入口。基地还设置环绕建筑的消防流线和两处穿越建筑的消防通道。

二、建筑设计篇

(一)建筑形式

城市规划展示档案管理中心由规划展示馆、档案馆、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规划局、规划设计研究院、城建档案馆和职工食堂七个主要功能部分组成。通过对功能的梳理与整合,重新划定出两大空间类型,即办公空间与公共展示空间。因此建筑形式脱离了零散功能需求的束缚,从而转向形式与空间的对话。(图3-图6)

(二)功能分布与流线组织

城市规划展示档案管理中心七个主要功能具体分布和组织如下:(图7)

1、规划展示馆包括作为公共展示空间的西侧点式体块以及作为办公空间的东侧板式体量北翼的负一层至二层。其中:

展示区、会议区集中于五个点式体块中,参观人员、会议人员由西侧二层公共主门厅分别经展示序厅和大接待厅进入。其中贵宾也可从东边的独立出入口经Vip接待区进入。

库房及设备区位于地下一层,展品由货梯直接从地下停车场运至一层城市主体模型展厅。

一层办公区由北侧办公集中出入口进入。建筑面积为18328平方米。

2、档案馆集中位于板状体量办公空间南部负一层至三层,其中:

档案库房区及业务处理区居地下和地上各一层,档案货品直接于地下车库卸货接收、处理入库。

南翼二层的公共服务区及档案展室,公共人员由公共次门厅进入。

其上的办公区位于三层,办公人员由南侧办公集中入口由垂直交通到达。建筑面积为14241平方米。

3、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分为公共服务、培训和办公、档案两部分,分别位于板状办公空间南翼的一、二层和四、五层。其中:

培训中心位于南侧一层点式体块。服务大厅位于南侧二层,与档案展室相对,办事人员可沿坡道由公共次门厅进入。

档案、办公部分分置两层,以南侧集中入口处的电梯垂直联系。建筑面积为7524平方米。

4、规划局位于板状办公空间北翼六层,规划设计研究院上部,办公人员由北侧办公集中入口经垂直交通进入。建筑面积为2326平方米。

5、规划设计研究院位于板状办公空间北翼,三、四、五层,办公人员由北侧办公集中入口经垂直交通到达。建筑面积为4890平方米。

6、城建档案馆位于位于板状办公空间南翼六层,办公人员由南侧办公集中入口经垂直交通进入。建筑面积为2861平方米。

7、职工食堂位于办公空间中部一层,上部办公人员可分别经垂直交通下至底层,从两侧门厅进入。建筑面积为1242平方米。

(三)生态设计

大庆地处北温带亚欧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冬长、严寒、冬季盛行风为西北风,最低气温为-36.2度,年平均气温3.7度。因此通过相应的策略使建筑保温性能达到最佳,是该项目生态化设计的重点。

城市规划展示档案管理中心采用三项策略实现生态化的建筑设计:

1、气候缓冲空间

空间布局中将展示空间、辅助空间布置在建筑的西北部,办公空间布置在东南侧,空间布局阻挡了冬季冷空气进入办公空间,从而为办公人员提供良好的办公环境。

2、空中花园

方案的空中花园包括屋顶花园和空中庭院两部分。屋顶花园结合遮阳棚架为顶层办公空间提供气候缓冲区的同时丰富了城市“第五空间”的景观。空中庭园提高了建筑的立面绿化率,同时为办公人员提供了空中休息场所。

3、立面设计

建筑立面依据不同的朝向表现出不同的特征,西北向的建筑立面以实墙面为主,开窄条形,以抵御严寒的气候。东南向建筑立面则以框架玻璃为主,提高建筑的通透性,并结合空中庭院,创造一种亲切、宜人的建筑形象。

三、布展设计篇

(一)空间布局

展馆展示区的空间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结合入口门厅的公共区域,包括展示引导区、观众休息区、临时展示区、球幕放映室和多媒体查询等区域。

第二部分为规划主展区,包括序厅、城市主体模型展厅、城市专项规划展厅、市县规划展厅、城市发展历史展厅和城市建设成就展厅。

(二)流线组织

布展流线设计考虑将参观的顺序性与可选择性相结合。参观人员既可以城市发展为脉络组织参观流线,也可以只参观某个展厅,为参观人员提供不同的参观经历。

(三)空间分析

展示区的空间设计,放弃了传统布展空间单一、封闭的现状。结合当前国际展示手段多元化的现实,提供展区不同的空间体验,创造流动、模糊和透明的展示空间,使参观人员在参观规划成果的同时,被展区的空间状态所感染。(图8)

(四)采光策略

展示区的采光以自然光为主,人工光为辅。设计采用天顶采光、侧墙采光和侧窗采光三种手法引入自然光,为展厅提供舒适的光环境。

四、结语

空间规划与设计篇10

1建筑设计理论建筑设计是科学与艺术、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相结合的多学科创造性工作。从设计方法来说,它有别于一般的工程设计,其主要原因是建筑与一般工程物的建造目的不全相同。建筑首先是满足安全的目的,其次在于它还要创造一种文化价值。建筑的价值包含适用价值、经济价值和文化价值的总和。所以说:建筑设计=外界环境约束+功能+形式+经济。建筑一直被认为是城市构成结构的主体,因为建筑不仅是人在城市中活动的主要场所与载体,而且是城市视觉环境的主要构成部分。当代建筑创作已不再仅仅表现单一建筑本身的价值,而着重于表现建筑与城市环境之间的关系,甚至重新组织建筑与周围空间以重构这种关系。其基本的观点即是建筑要服从城市形态,这意味着所设计的建筑应与城市环境联系起来,在城市公共空间和城市形象构成中起到一定的作用。尽管构成城市物质实体结构还有道路,其它城市公共设施、树木植被等主要的系统要素,这里主要关注城市与建筑物质实体相关联的性质与特征。具体而言有下面几点:1.1注重空间、景观的连续性与协调性。建筑创作通过对建筑体量、空间形态、高度、色彩、比例、细部处理等,取得与周围城市空间环境的协调,使城市整体在空间连续性与视觉景观方面都保持连续与统一,建筑与城市空间得以自然过渡与交融。如黑川纪章所参与的西柏林南佛特烈地区再开发国际邀请设计竞赛,就是通过空间、景观等方面的协调与连续,使该地区的再开发实现了与十九世纪柏林街屋的共生。1.2通过立面设计表达城市公共空间。建筑立面以往常被看作是仅仅起到装饰与封闭作用的“外皮”,而现代城市建筑学则将其看作具有一定厚度感的空间来处理,并通过立面建立连续的空间序列。这种立面空间是建筑室内空间与城市公共空间的一种过渡空间,是建筑与城市的一种交流与对话,通过精心的设计,往往能够更好的表达城市公共空间。2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的相互影响城市规划设计是一门正逐步完善和发展的综合性学科,是一门在实践中安排城市发展规划与建筑设计、景观设计相对关联的实用性学科,它具有相对独立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它主要解决的是城市的面和线问题。建筑设计是在城市规划的前提下,根据建设任务要求和工程技术条件进行全面设想,并根据其功能具体确定建筑物的空间组合形式和详细尺寸,构造及材料做法。它也具有相对独立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主要解决的是城市的点和面问题。城市规划设计是一种设计社会空间和物质空间健康发展进程的社会实践。因此城市规划设计应该包括从策划到维护的所有内容。“城市规划设计最基本的特征是将不同的物体(包括建筑物)进行联合,使之成为一个有机整体,设计者不仅必须考虑物体本身的设计,而且还要考虑一个物体与其他物体之间的关系”。一个城市建设的好坏与城市规划设计水平的高低有着直接关系,因为城市规划设计是城市建设的基础,也是建筑设计的依据。城市规划设计主要是通过建筑设计来实现的。城市规划就是给城市设定一个底线,建筑就是在规划的基础上再创造,从单体或建筑群等微观层次上指导着具体的城市建设活动,控制微观物质形态。3城市设计与建筑设计的相互影响城市设计是对城市空间环境进行形体空间设计,这既与城市规划、建筑设计有明显的重合,又有本质上的区别。我国学者王建国指出:“从系统论的角度看,城市建设的诸学科在实施层面上构成了一个类似金字塔形态的多层系统。城市规划是塔尖,建筑设计是塔基,而城市设计相当于塔身。”也就是说,城市设计是联系城市宏观形态和微观形态的重要环节。4城市建筑设计的支持策略4.1建立城市管理与建设的互动当前规划实施效果与目标的差距,即城市与规划的脱节,并不单单只是建筑设计的问题,作为城市管理依据的城市规划同样存在问题。当前规划主要通过对规定性指标的确定来保证城市建设质量和社会公共利益。这样的控制方式有其合理性,因为它具有清晰明确、便于操作的优点。但其不足之处也相当明显,由于指标控制过于概括、抽象,且控制指标并不能与城市建设质量产生直接对应关系,从实施的结果来看对城市建设质量的控制效果较差。而直接与城市建设质量相关的,体现城市设计内容的引导性控规指标,由于多为描述型文字内容,在实施管理过程中对管理者个人专业水平的要求较高且缺乏统一明确的评判标准,所以难以在城市建设中得到体现,缺乏实际操作性。城市中的建筑作为城市的重要构成角色,在这样的指导约束机制下“,恰如其分”的发挥自己的作用是比较困难的。因此,建立城市规划与建设的互动,才能有效地促进城市与建筑的融合,真正做到城市规划对建筑设计的合理控制和指导。4.2完善建筑设计方案评审制度建筑设计是科学与艺术、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相结合的多科学的创造性劳动,由于其决策及评价标准的综合性,必须采取综合管理的方式才能协调好各方面的关系,更加充分的体现城市意识。建筑除了本身的功用外,也被誉为凝固的艺术。重要的建筑是一个城市的象征,它的好坏对一个城市的形象影响也是很大的。建立建筑设计方案的专家评审制度,即组织一些专家对重要的城市建筑建筑设计方案进行评审是十分必要的。一是对建筑设计方案本身进行评审;二是看建筑设计方案是否符合城市的要求,看它的设计思想是否体现了城市的意识。从专业的角度集思广益,只有这样才能选出好的作品,提高管理者的决策水平,把握正的价值取向。4.3完善公众参与机制4.3.1公众参与的意义。首先,积极性的确立。通过公众参与,一方面让设计者和管理者更好的了解公众的需要,另一方面,让公也理解建筑建设的社会、经济意义,良好的互动带来更高的积极性,有助于让整治效果达到最佳。其次,丰富性的保证。城市的魅力来自多样丰富的生活,在保证整体风格的前提下,公众的参与能避免简单化和偏好化的问题。城市变得更加的丰富多彩,这也才是整治的意义所在。第三,舆论性的引导。通过公众参与,让公众认识到建筑设计的社会意义,形成良好的整治舆论环境,有帮助提高整治的配合度,减少整治过程中人为因素的变化影响#p#分页标题#e#4.3.2完善公众参与制度。城市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有效管理,但没有广大民众的积极参与,城市管理的成本将会十分高昂,亦将事倍功半。倘若矛盾严重,可能导致城市的管理者变成城市居民的敌对者。而将公共参与机制引入到城市建筑的设计过程中同样十分必要。因此,城市建筑不是规划部门“闭门造车”的产物,必须始终坚持以人为本,要用民主方法、民主作风贯穿城市规划编制、修订、立法的全过程。让广大“城中人”通过一定的机制积极参与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并将它制度化,构筑和谐与舒适的城市人居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