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碳减排的措施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1:22:24

节碳减排的措施篇1

【关键词】建筑给排水工程;节能减排;问题;对策

在建筑施工中,给排水施工环节对周边环境产生的能源消耗量极大,据相关统计,建筑给排水工程施工中损耗的能源占据了建筑总能耗的约三分之一。随着人们对绿色环保建筑需求的提高,在低碳时代背景下,要有效降低建筑工程的能耗,需要着重在建筑给排水工程施工中采用节能减排措施。

一、建筑给排水工程施工中的能耗问题

(一)水供应及给水系统环节

建筑给排水施工中水系统出现的出流超压问题,极易造成水源浪费现象,外加上建筑排水系统带有一定的隐蔽性,相应的水源浪费较难及时发现[1]。此外,作为建筑给排水中的水供应系统来讲,其承担供应日常用水的任务,但如建筑中缺乏相应的加热设备,或加热设备与水源点相距较长,也极易使热水供应出现运输环节的热量损耗。

(二)排水系统环节

建筑物构成中,排水系统是保障水循环的重要载体,建筑物中的管道系统如设置欠科学,或出现配件、管道等施工原料不合格、配件渗漏等现象,都会造成水资源的浪费。给排水管网出现问题后,整修不够及时或耗费时间较长,也不利于水源的节约。

二、低碳时代建筑给排水工程施工中节能减排措施的具体应用

(一)使用可变频及可调速的水泵设备

建筑工程中的供水及排水主要借助水箱及水泵,通过采用水泵将水位拉高,然后经由水箱采取自高至下的供水。在供水过程中加装减压装置,达到稳定水压,保护水泵持续运转的作用。变频及可调速水泵在功能发挥上较稳定、在调速方式及范围上较灵活,通过采用可变频及调速的水泵设备,可以借助水量变化对其运行速度及开关次数加以调节,从而有效降低了其电能损耗程度。

(二)合理运用城市水管网压力

涉及到普通建筑,可以通过运用城市水管网压力,达到提高建筑给排水效率的目的。涉及到高层建筑,可以使用加压供水方式,通过在储水设备中安装进水装置,借助水泵实现增压效果。城市水管网供水水压不够稳定,当建筑物将储水设备建于地下时,会产生供水负压,在此过程中会伴随水源的耗损。因此,应结合建筑特征及城市水管网水压大小,采用建筑分区供水的方式,一方面在建筑上方部位采用水泵增压,另一方面将水泵连至下阀门,运用城市水管网水压进行供水,如城市水管网出现问题,此时借助阀门,可以实现水箱供水,从而极大提高了建筑物节水效率。

(三)提高建筑给排水设备的质量水平

建筑施工中在排水管材选择上一般选取镀锌钢管,一方面此类钢管较易发生锈蚀,造成水质污染;另一方面如锈蚀部位靠近管材管口,又往往会引起渗漏水现象,从而造成水源浪费[2]。因此,要注重选用质量更好的新型给排水管材设备,如不锈钢管、pVC-U管、pp-R管等,这些管材兼具杀菌性能,既可以保障管材的坚固耐用,同时又能够确保水质安全。

(四)优化建筑给排水供水系统

在建筑物供水系统设计上,要结合建筑物的实际情况,如供水水量要求、建筑高度等因素,采用竖向分区的方式进行设计[3]。一般而言,建筑物高度不超过100m,此时应采用垂直并联供水系统;如建筑物高度高于100m,应采用垂直串联供水系统。在水压控制方面,供水系统各个分区的静水水压应在0.45mpa以下,并在水表位置加装调压孔塞,以避免出现水压超高引发水流增多现象。

(五)做好节水计量与控制

在建筑给排水设备运行中要采用实时的计量与监控设备对其运行状况加以控制,一方面对给排水设备的水压及水流情况加以监测,如出现异常可及时发出警报,另一方面可以根据储水设备水位、水温情况自动调节控制水泵的运转及挡位。此外,针对建筑给排水系统中的水量、水温及水质等因素也要对其参数加以计量控制,确保管网水压稳定、无污染渗漏现象产生。

(六)优选热源、热水系统,做好温度控制

在热源选择上,可以优先选择各类余热及废热,还可采用建筑物自身的锅炉蒸汽热。在热水系统上,一是要采用一致的冷热水系统分区,确保建筑物配水点在水压上趋于一致。二是借助冷热水管道铺设,使冷热水做到有效循环,达到满足建筑物冷热水供应需求的效果。在温度控制上,结合建筑物冷热水供水管道具备的保温措施来合理调控水温,科学设计及布置回水管道及环泵设备,做到既控制好回水温度,又根据水供应情况及时启闭环泵设备,最大限度地达到节能减排目标。

结语:

建筑给排水工程施工能够得到合理优化,关系到建筑物是否能够充分发挥其能源节约及绿色环保的功能。在开展建筑给排水施工时,设计人员及施工人员应注重研究节能措施方法,通过优化布置,强化给排水设备质量水平等途径,实现建筑物给排水环节的能源节约。

参考文献:

[1]姚刚.关于建筑给排水工程施工技术要点的探究[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5,(8):230.

节碳减排的措施篇2

关键词:航运业节能减排低碳发展

引言

低碳经济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地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形态。目前,我国交通运输业仍是全国能耗和碳排放规模较大的行业之一,约占总能耗的8%左右,而当前航运公司燃油成本占运营成本的比例一般在40%左右。因此,如何推广节能减排技术,有效降低企业运营成本,已成为当前航运界普遍关注的问题[1][2]。

1.航运业能耗及碳排放现状

1.1国际航运业碳排放现状

相关资料统计,全球碳排放主要来源于电力行业和制造业,占总排放量的56.3%,交通运输行业的碳排放量占全球总排放量的26%,而航运业碳排放量仅占全球碳排放总量的3.30%。就全球交通运输行业的碳排放水平而言,公路运输业的碳排放量占据首位,为72.9%,航运业碳的碳排放量仅占交通运输行业的13.8%。

1.2我国航运业能耗、碳排放现状

我国交通运输业是仅次于制造业的第二大油品消费行业,油品消耗量约占全社会油品消耗总量的33%,其中水运行业每年消费的能源总量大约占交通运输业的1/4左右。虽然就排放比例而言,我国交通运输业(包括航运业)的碳排放总量较低,但其能耗和碳排放的增长速度却大大超过其他行业。

2.航运业节能减排现状

2.1国际航运业节能减排现状

1997年,国际海事组织通过了一项决议:规定2015到2019年间建造的船舶需改善能效达到10%,2020到2024年间建造的船舶能效增至20%,而2024年后建成的船舶能效需达到30%,营运船将建立改善能源效率机制,实施船舶能效管理计划。

2.2国内航运业的节能减排现状

近年来,随着我国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战略实施,受国际大背景的影响,我国航运业节能减排虽然取得一定成效,如制定了节能减排措施,编制修订了相关部门规章等,但是仍面临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2.2.1节能管理机制不不健全

随着交通行业体制改革和政府职能的转变,原有交通节能管理模式已不能适应新形势需要,而行之有效的节能管理模式尚未形成,行业管理缺乏法律依据和抓手,使得国家、行业相关节能文件得不到充分的落实。

2.2.2运力结构调整缺乏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激励政策

实施运力结构调整是航运业节能降耗的一项重要举措,主要表现为船舶向大型化、专业化、标准化方向发展,提高船舶吨位,从而大大降低燃油单耗,但在实施过程中缺乏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激励政策和手段。

2.2.3节能基础工作薄弱

航运业能源消耗统计、节能标准制定及节能措施研究等基础工作比较薄弱,不仅造成政府的宏观节能决策缺少必要的数据支持,而且使节能监管缺少技术标准的支撑。目前,航运业虽然有能源消耗统计报告制度,但航运业能源标准制定工作相对滞后,能源标准体系尚未建立。

2.2.4能耗增长源头控制尚不完善

航运业尚未建立限制高耗能设备的准入机制,使行业能耗增长的源头没有得到有效的控制,如新建船舶及购置的二手船舶投入运营前没有经过必要的能效审查。如不采取有效措施加以扭转,其结果必然是继续走“先浪费、后治理”之路。

3.航运业低碳发展的途径

航运业低碳发展、节能减排工作所涉及的环节多、任务艰巨。因此,明晰各项工作的关系有利于航运业节能减排工作的持续、低碳发展。航运业低碳发展的途径具体建议如下:

3.1建立长效机制,发挥政府部门的主导作用。

切实把节能减排作为航运管理工作的重点内容,强化责任考核,完善政策机制,突出重点领域,加大资金投入,使航运节能减排工作的各项措施落到实处,尽快形成以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全行业共同推进的节能减排工作格局[4]。

3.2完善体制和机制。

实现航运低碳发展,应加强制度建设,建立一系列有利于航运低碳发展的激励政策,如可交易许可制度、财政补贴和税收减免政策等。通过政府推进与市场机制作用相结合,有效促进航运节能减排低碳发展的落实,形成节能减排工作有部门主抓、有相关部门协助抓、有业务部门具体抓、各方面共同协作并努力推进的工作机制[5]。

3.3建立健全统计监测考核体系。

在行业现有能源统计体制的基础上,建立和完善航运节能减排统计监测制度,建立航运业能耗排放清单数据库,增强统计工作的及时性和准确性。

3.4提升航运核心装备的能效水平。

通过制定新投入市场船舶的能效和排放限值准入标准,禁止不符合节能减排标准或要求的船舶投入船舶运输营运市场,从源头上控制航运船舶高耗能和高排放的问题,有效地实现航运低碳发展。我国已承诺,到2020年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如何分解和控制上述目标,市场机制是有效方式之一。这就需要尽可能地调动企业等微观经济主体在低碳经济发展中的积极性,将低碳市场机制建设与低碳政策机制建设有机结合[6]。

3.5加强航运企业能力建设。

进一步明确航运企业是节能减排的主体,要充分发挥其作用。航运企业要建立和完善节能减排组织管理体系,建立节能减排工作目标体系,加强节能减排专业队伍建设,大力推进涉及航运全过程的节油技术和措施的应用,加强节能减排替代性技术的应用理论研究和技术推广。

结语

提高船舶能效,促进航运业低碳发展是机遇,也是挑战,必然会加快航运业进行节能减排技术研发和有关管理体制的转变,这是一个任重而道远的任务。中国航运主管部门、航运企业及有关单位只有积极行动,及早应对,才能使中国航运业在全球激烈的竞争中得到生存和发展,不会在新一轮的“洗牌”中落后于发达国家。必须抓住这一历史机遇,迎接挑战,赶超世界航运、造船强国,在新的历史起点占据有利的位置。

参考文献:

[1]李碧英.航运业节能减排现状及其低碳发展的途径[J].工程研究,2012,4(3):260-269.

[2]叶丹.低碳经济对我国航运业的影响[J].水运管理,2010,32(9):17-19.

[3]李建丽,真虹,徐凯.水路运输在低碳经济背景下的比较优势[J].水运管理,2010。32(3):14-16.

[4]徐建豪,龚安祥.中国航运业节能减排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世界海运,2011,34(11):42-44.

[5]王清斌,杨华龙,杨增海等.水路运输可持续发展及其评价研究[J].大连海事大学学报,2000,26(4):72-75.

节碳减排的措施篇3

内容摘要:广西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的公共财政政策措施主要表现为节能减排和发展新能源的财政预算政策、节能减排和新能源的税收优惠政策、政府绿色采购等,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也存在政策措施协同欠缺、手段运用不充分、绿色采购无法落实等不足。因此,笔者认为需从提高政策措施协同性、丰富政策手段、加强政府绿色采购等方面进行完善。

关键词:低碳经济公共财政政策广西

广西与发展低碳经济相关的公共财政政策现状

(一)节能减排和发展新能源的财政预算政策

1.广西支持节能减排的财政预算政策。主要包括增加节能减排的财政支出、整合现有涉及节能减排的专项资金倾斜安排用于支持节能减排项目、创新财政补贴方式等政策手段。一是增加节能减排财政支出。自治区本级财政用于节能减排的专项资金2008年2.1亿,2009年达到3.5亿,增幅66.7%;二是整合有关专项资金向节能减排倾斜。广西整合自治区本级预算内基本建设资金、环保专项资金、节能减排专项资金、城镇建设专项资金、生态广西建设引导资金、水资源费等各项资金,倾斜安排用于支持节能减排项目。节能减排资金重点支持工业企业技改节能、淘汰落后产能、建筑节能、二氧化硫减排、化学需氧量减排以及节能减排监测能力建设等;三是创新财政补贴方式。2008年,自治区财政厅积极创新财政支持方式,提出主要采取以奖代补,实行财政奖励资金量与节能减排量挂钩的方式。自治区本级财政安排的2.1亿元节能减排奖励资金与全区当年的节能减排目标挂钩,重点支持60个节能技术改造项目和317个主要污染物减排项目建设。对部分节能减排项目,采取贷款贴息或前期经费补助方式予以支持。

2.发展新能源的财政预算政策。《广西新能源产业发展规划》提出,到2020年要实现新能源产业销售收入超过620亿元,建设全国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示范省(区)。为支持新能源发展,广西自治区积极争取国家对少数民族地区给予适当的政策倾斜,同时,积极出台扶持性优惠政策,增加政府资金投入,重点支持新能源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支持能源清洁利用、可再生能源开发等关键技术,以及核能等前沿技术的研发;加大对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示范工程、农村清洁能源工程、城市太阳能利用工程建设的支持等。具体财政支持措施主要包括:加大农村沼气建设财政投资和补助。2001-2006年,广西自治区财政安排用于沼气池建设的补助资金每年均以较快的速度增长,年均增幅达到14.7%。2006年广西自治区本级财政安排用于农村沼气池建设的补助资金达9800万元。2008年又投入资金1.1亿元,新建20万座沼气池;对非粮燃料乙醇的生产原料―木薯生产,依照国家有关原料基地补贴和示范基地补贴的规定每亩补贴180元。

(二)节能减排和发展新能源的税收优惠政策

2010年,广西自治区地方税务局了《关于加强和改进税收征管促进节能减排工作的通知》,明确了下列税收优惠:对自治区级以上(含本级)主管部门确认为资源综合利用的企业,经税务机关审核批准后,在2010年底前,可以享受西部大开发国家鼓励类税收优惠政策;对纳税人为节能减排而调整产品结构、改进生产工艺、运用高新技术和环保技术、推广节能设备和产品等原因,导致自用房产应缴纳的房产税和自用土地应缴纳的城镇土地使用税确有困难的,按照税收管理权限,经地方税务机关审核批准,可酌情给予减免照顾。另外,为支持新能源发展,自治区积极向国家申请优惠的税收减免政策。广西中粮生物质能源有限公司以非粮作物木薯为原料生产的燃料乙醇经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批准,自2008年3月1日起享受以下税收优惠:免征消费税,已征的消费税予以退还;增值税实行先征后退。

(三)政府绿色采购政策

2004年底,财政部与国家发改委出台了《节能环保政府采购实施意见》,成为我国第一个政府采购促进节能与环保的具体政策规定。广西也出台了一系列政府绿色采购的地方政策,自治区政府采购中心内部制定了鼓励节能环保和自主创新产品政府采购的政策,从招标文件的制定以及评标环节对产品进行一定程度的加分,鼓励采购人购买节能环保和自主创新产品。为了规范节能产品采购,广西还实施了一系列地方节能标准,如《通风与空调系统性能检测规范》、《路灯节能装置标准》、《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等。

当前公共财政政策的成效与不足

(一)支持广西低碳经济发展的成效

广西自治区财政在支持低碳经济发展上投入了大量资金,用于支持节能减排与新能源发展,包括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淘汰“两高一次”落后产能、推进城乡建筑节能、鼓励高效节能产品使用、加快环境保护设施建设等方面。得益于上述财政政策与资金的支持,近年来广西发展低碳经济取得了一定成效:一是节能减排方面,“十一五”前四年广西单位生产总值能耗累计下降13.4%,完成“十一五”目标的89.1%;二氧化硫排放总量累计下降13%,完成“十一五”目标的130%;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累计下降8.76%,完成“十一五”目标的72.1%,为全面完成“十一五”目标任务打下了较好基础。2010年10月29日,广西自治区工业和信息化委员会消息,2010年1-9月,广西规模以上工业万元增加值能耗同比下降3.1%。全区年耗能1万吨标准煤以上的416户重点耗能企业,万元工业总产值能耗为1.238吨标准煤,同比下降3.93%,累计节约能源116.89万吨标准煤。自治区财政2010年安排节能、清洁生产专项奖励资金9500万元,支持了全区实施重点工程的节能、清洁生产项目124项,这些项目和去年项目的建成投产,为广西自治区重点耗能企业万元产值能耗同比下降3.93%提供了有力的支撑。二是新能源开发利用方面,目前沼气池入户率已超过40%,为全国沼气池入户率最高的省区;风电、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加快利用,全区规划风电装机容量达到200多万千瓦,太阳能热水器利用面积达到20万平方米以上;核电开发也进入实施阶段。广西中粮生物质能源有限公司建设年产20万吨燃料乙醇项目已经投产。三是政府绿色采购方面,通过上述一系列措施,2008年广西区本级节能产品采购占到同类产品采购比例的25%以上。而在2007年,广西区本级节能产品政府采购规模为770万,仅占到同类产品采购金额的13%,节能空调占同类产品采购金额比重仅为2%,只有5.4万元。

(二)与低碳经济有关的公共财政政策的不足

1.政策措施协同性欠缺。使公共财政支持低碳经济发展成效最大化的关键是最大化相关政策的协同作用,最小化相关政策的制约作用。从目前情况来看,我国运用公共财政政策支持低碳经济发展经验欠缺,没有形成全面系统的支持低碳经济发展的公共财政政策体系。从广西当前采取的一些支持节能减排和新能源发展的公共财政政策来看,各项政策措施相对孤立,措施间缺乏相应的协同促进能力,没有形成一套完善的发展低碳经济公共财政政策体系,导致政策措施结构断层和功能失衡,抑制了低碳经济政策整体功能的发挥,难以实现“1+1>2”的政策效果。

2.政策手段运用不充分。我国低碳政策工具主要以“命令-控制”类的行政手段为主,与发达国家以市场为主的政策工具有较大的区别。这也造成我国在发展低碳经济时对以市场为导向的财税政策运用较单一。广西同样也存在财政政策手段较单一的问题。譬如,对新能源的税收优惠形式过于单一,以减税和免税为主,没有将加速折旧、再投资退税、延期纳税等方式应用于新能源税收优惠中。

3.政府绿色采购无法真正落实。虽然广西制订了一系列旨在增加对节能环保产品采购的政府绿色采购政策,但在实际操作中,往往因为绿色采购成本过高、采购人员绿色采购意识不到位,以及采购人员不能有效的获取环保产品的信息等原因,无法做到真正的绿色采购。

优化当前公共财政政策的建议

(一)提高公共财政政策措施协同性

低碳经济是一种全新的经济发展模式,也是在后金融危机时代,争取全球新一轮经济增长点的必然选择。低碳经济模式涉及经济发展的各个领域、各个环节,具有经济形态的网络性和发展的互动性。因此,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的公共财政政策体系也必须适应这种新经济模式的内在要求,要注意政策的纵向上下衔接、横向相互协调。

从广西当前公共财政政策情况来看,要提高政策协调性,应采取以下措施:一是开征企业排碳费。碳税是国外发展低碳经济重要的约束性财政政策手段,并取得良好效果。由于我国目前还没有开征碳税,建议先开征企业排碳费,对高耗能企业征收排碳费,如高耗能企业能完成规定的节能减排任务则对其免征。王金南等的研究成果表明,征收碳税对GDp的影响有限,最高只有0.45%左右,同样,开征企业排碳费对GDp影响也是有限的。但对“高耗能、高排放”的企业发展会形成制约,对抑制温室气体排放和促进低碳经济的发展作用较明显。二是完善低碳财政补贴结构,增加对居民低碳消费补贴。为促进低碳消费,国外对居民低碳消费补贴较普遍。广西应采取对居民低碳消费财政补贴的方式,来鼓励节能环保产品使用和消费。可以对居民安装太阳能设备等低碳消费给予适度的地方财政直接补贴。三是加大专项资金整合力度。通过上述措施提高广西公共财政政策协调性,充分发挥财政政策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的效用。

(二)丰富公共财政政策手段

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的公共财政政策手段,主要包括:预算政策手段,如预算拨款、政府投资、财政补贴等;税收政策手段,碳税或类似税收、低碳税收优惠等;基金收费政策手段,如专项基金、排放费等。丰富广西发展低碳经济的公共财政政策手段应从以下方面着手:一是设立支持新能源发展和节能减排的财政专项资金。建议在整合各项与节能减排相关的资金项目的基础上,专门设置新能源发展和节能减排的专项资金项目,各级财政应当将其作为重点项目专门立项,并且要保证每年一定的增长速度。在具体预算安排过程中,应当将每年财政收入增量的一定比例用于该项目。该项目资金具体用于:节能减排与新能源技术研发支出;节能减排与新能源技术推广应用支出;节能减排与新能源宣传与服务支出。支持核能和生物质能等新能源开发、节能减排技术开发应用和节能服务产业发展。二是扩大低碳地方税收优惠。对从事低碳技术开发的企业,除享受自治区高科技企业所享受的全部税收减免优惠之外,还应允许这些企业按技术开发费实际发生额抵扣当年度的应纳税所得额;对企业用于购置低碳设备的投资,可按一定比例实行税额抵免,并对设备实行加速折旧,从而鼓励企业对先进低碳设备的购置与使用;另外,对低碳技术开发投资实行投资退税。对于节能服务产业,要落实2010年4月发改委等印发了《关于加快推行合同能源管理促进节能服务产业发展的意见》中规定的税收扶持政策,暂免征收营业税、减免所得税。另外,还应将节能服务企业认定为高科技企业,给予相应的税收优惠政策。三是建立自治区政府投资的碳金融公司,创新金融制度和金融工具,为低碳产业发展提供资金支持。

(三)加强政府绿色采购

首先,要严格执行国家《节能产品政府采购实施意见》等绿色采购相关文件精神,提高采购人员环保意识;其次,要落实好优购政策、首购政策和订购政策,敦促采购人采购节能环保产品。应建全绿色采购标准,建立节能产品政府采购统计体系,绿色采购清单,公开绿色采购信息等措施;第三,自治区应采取一些减税措施来降低“绿色产品”采购成本,各级政府应支持建立采购信息数据库,成立绿色采购网络组织,推动成立各地绿色采购团。

参考文献:

1.王金南等.应对气候变化的中国碳税政策研究[J].中国环境科学,2009,29(1)

节碳减排的措施篇4

关键词碳关税;wto规则;冲突;建议

一、碳关税的由来

按照《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京都议定书》规定,包括欧盟在内的附录Ⅰ国家承担温室气体减排义务,须在第一个承诺期2008年至2012年内,将温室气体排放在1990年水平基础上削减5%。其他国家不承担强制性减排义务。其中包括美国等少数发达国家以中国和印度等国家没有承担强制性减排义务为由,坚持不批准《京都议定书》,从而也不承担减排义务。作为执行气候政策的先行国家,欧盟各界纷纷呼吁政府对美国和中国等没有减排义务的国家的进口产品采取边境税收调节(Bordertaxadjustment),来避免竞争力损失,防止碳泄漏发生。其后有好多文件、草案、报告表示要对未采取减排行动国家的能源密集型进口产品征税。美国也出现类似倡议。2007年12月美国参议院气候和公共委员会通过的《气候安全法案》提出边界碳调整(BorderCarbonadjustment)的补救性贸易保护措施,主要针对中国和印度的出口产品设计。

2009年6月26日,美国众议院通过了《清洁能源与安全议案》,该议案宣称,将从2020年起对不接受污染物减排标准的国家实行贸易制裁,具体的措施将表现为对未达到碳排放标准的外国产品征收惩罚性关税。“碳关税”的说法由此而来。

美国,欧盟成员国大部分国家以及中国都是wto成员,有关的贸易措施都应该遵循wto的贸易规制,那么征收“碳关税”是否符合wto有关规则呢?

二、碳关税和wto的适应性分析

关于征收“碳关税”是否符合wto规则的问题,需要结合wto的相关规定具体分析。

(一)碳关税和最惠国待遇原则

Gatt第1条第1款2规定了最惠国待遇原则。按照该原则规定,缔约一方现在和将来给予缔约另一方的优惠。特权和豁免,都不应低于其给予任何第三方的优惠。特权和豁免。在国际贸易方面,最惠国待遇一旦载入双边或多边条约,则规定缔约一方在贸易、关税、航运、公民法律地位和投资等领域给予任何另一方的优惠、特权和豁免,必须无条件地给予缔约另一方。然而,征收碳关税的呼声虽然很高,但是依据什么样的标准,征收多少并成员方并没有达成一致,而且也很难再短期内达成一致。因为,人们并没有讨论其他国家到底应该允许排放多少碳的问题。环境方科学家认为地球仅能承受有限的碳排放量,但是他们并没有告诉我们应该如何在不同的国家之间分配碳排放量。而碳排放量的分配恰恰是界定什么是公正的国际贸易以及在全球范围内解决气候变化问题的关键。如果不先解决碳排放量的分配问题,碳关税的征收很难符合wto最惠国待遇要求。

由于每个国家到底应该分配多少碳排放量没有一个统一的划分标准,在此基础上的碳关税在额度上必然差异很大,这将直接违背最惠国待遇原则,破坏国际贸易秩序。

(二)碳关税和wto国民待遇原则

wto国民待遇原则规定在Gatt第3条,该基本原则要求wto的成员给予进口产品不低于国内产品给的待遇。如果征收碳关税,就需要为国内产品和进口产品制订排放标准并计算排放成本,而进口产品的排放标准或者排放成本不能高于本国成本,这是基本的要求。在实践中要做到这一点是非常困难的。因为不同产品,即使是同类产品它的碳排放量也是千差万别的,现在所谓的碳追踪技术还远远不能达到要求。因此,为某一个产品制订专门的碳排放标准和成本是不现实的,结果只能是制订一个平均的标准,比如说对某一个地区、某一个国家征收碳关税,这样的结果就必然使进口国的产品受到歧视,从而违背wto国民待遇原则原则。

(三)碳关税和Gatt20条的例外规定

Gatt20条规定了一系列例外规定,其中(b)款是“为保护人类、动植物的生命和健康所必需的措施”例外。(g)款,是“为有效保护可能用竭的自然资源的有关措施”例外。但是,若想成功适用该例外,采取措施的成员方必须证明除了“碳关税”以外,没有其他“可合理获得”的措施来达到减排的目的,而这一点是很难做到的。而在第20条一般例外中,无论是(b)款还是(g)款,在实施中都“不得构成武断的或不合理的差别待遇,或构成对国际贸易的变相限制”。如前所述,对于“碳关税”征收,目前根本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成员国一旦实施,其措施很容易被判定具有“武断性”和“不合理性”。

美国曾多次试图借助以上例外,在贸易上遏制其他国家,但很少得手,比如在小虾-海龟Shrimp-turtle案,为了保护海龟,美国禁止进口未采用海龟隔离器捕捞的虾或虾制品。后来Brazil-tires案也采用这些例外作为抗辩理由。巴西认为禁止进口翻新轮胎是为了预防蚊子传播疾病。以上

两个案例最终都被判定与wto规定不符。

(四)碳关税和wto的边境调节税制度

在wto中,削减关税是Gatt(关税与贸易总协定)各届回合谈判的努力方向,额外增加关税很难有合法性支持。事实上,“碳关税”并不会是一种关税,而只是一种类似的边界调节措施。其之所以得到如此多的支持,很大程度上是因为Gatt中有一个“边境调节税制度”。Gatt规定,根据国民待遇原则,考虑到各国的国内税存在差别,允许对进口的“相似产品”征收一个国内税,而在出口相关产品时,也进行国内税的退税。

边境调节税制度的制定避免了由于各国税制差别对国际贸易的不利影响,在20世纪60年代欧洲进行增值税制改革时曾经发挥过重要的作用。这里的关键问题在于:具体到当前讨论的“碳关税”问题,边境调节税制度是否依然适用?从国际学术界的讨论来看,答案是否定的。

不同国家,由于生产过程和方法不同,产品生产过程的能源消耗或者温室气体的排放也不同,而这一差别不影响产品使用的性能。能否基于这一差别而进行贸易政策的区别对待,目前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还存在很大争议,wto也尚无定论。而碳税或能源税的征收,正是基于生产过程和方法。Gatt唯一的关于边境调节税制度的规定,明确指出,对于类似能源税的边境调节还存在分歧。不能适用。

三、碳关税之争对我国的启示

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征收碳关税很难在wto多边贸易框架下找到合法依据。从理论上讲,作为wto成员我国可以借助wto相关规制,向试图对我国出口产品征收碳关税的国家提出抗辩,甚至诉诸于wto争端解决机制。但是由于wto多边贸易机制对有关环境问题处理上显得极为乏力,况且,wto争端解决机构还没有审理过类似案件,没有先例可循。而且耗时通常很长。所以,从长远看,作为碳排放量较高的发展中国家,我国应该认真分析碳关税背后的原因,不仅重视推动出口贸易,还应该把贸易和环保统筹考虑。通过采取节能减排等措施。确实在减排方面发挥一个负责任大国应有作用。

参考文献

[1]/blog/static/117765692009615101951859/?hasChanneladminpriv=true访问日期:2009-10-7.

[2]/world/2009-07/08/content_11672554.htm:2009-9-6日.

[3]《wto快讯》第181期(2009-11-17至2009-12-4日).

节碳减排的措施篇5

摘要欧、美等经济体意图通过实施单边边界碳调节贸易措施,向发展中国家施加减排压力。这一措施一旦实施,将对我国对外贸易产生重大影响。本文利用2007年的投入产出表,定量分析了三种税率情景下对我国出口贸易整体和分部门的影响。结果显示,若按照出口产品内涵排放量征收,将导致我国出口产品的关税水平提高3%-6.3%,若按产品直接排放计算,则提高0.8%-1.7%。2007年,前者征收的碳税总额约为426亿-730亿美元,是后者总税额的4倍。若按照产品内涵排放量征收,受影响较大的部门为纺织业等非传统高耗能行业,应鼓励其进行产业升级,提高出口产品的附加值,通过降低能源强度,减少其内涵排放总量。考虑数据收集的复杂性,基于产品直接排放征税则更具操作性,结果表明,受影响最大的五个部门为其他化学原料、石油及核燃料加工、炼焦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和纺织业,大多为高耗能行业,因此调整出口产品结构,抑制高耗能产业的过快发展,也是我国的重要对策。

关键词边界碳调节;投入产出方法;国际贸易;气候变化

中图分类号F810.4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04(2010)08-0058-06doi:10.3969/j.issn.1002-2104.2010.08.011

2009年,世界贸易组织(wto)、联合国、世界银行等组织机构先后了主题为发展、贸易及气候变化的相关报告[1-3],不难看出贸易与气候变化问题挂钩已成为全球的焦点问题。欧、美等经济体为补充其国内已经或即将实施的温室气体减排政策及措施,提出了实施单边边界碳调节贸易措施,意图通过该措施弥补减排政策对其国内产业竞争力造成的潜在不利影响,避免产生“碳泄漏”的风险。但是一方面,是否存在“碳泄漏”尚未得到普遍研究结论的证实;另一方面,在国内外文献中,对边界碳调节措施是否符合wto规则,以及该措施在政策有效性、行政可行性等方面还存在许多争议[4-8],尚难界定。但可以肯定的是,这一措施一旦实施,将对国际贸易格局及我国的进出口贸易产生重大影响,有必要开展相关研究和深入分析。本文以投入产出模型为基础,定量地分析了若实施边界碳调节单边贸易措施对我国出口贸易的重要影响。

1边界碳调节的概念

2003年,英国学者首次提出采取边界碳调节贸易措施,以使国内企业竞争力免受实施减排政策带来的损失。随着2005年《京都议定书》的正式生效,该措施又重新浮出水面。欧盟一直以来力推实施边界碳调节或征收碳关税。其中,核能大国法国以及西班牙、意大利等国出于保护本国企业竞争力的目的,都较为支持边界碳调节措施。而以制造业为导向的出口大国德国,对该措施持否定态度,认为有“贸易保护主义”的嫌疑。哥本哈根大会后,欧盟主要智囊机构――欧洲政策研究中心能源气候项目专家表示,如果启动碳关税,可以帮助欧盟在未来的气候变化谈判中获得主导地位。此外,美国也是积极推行边界碳调节的发达国家之一,2009年3月,美国能源部长朱棣文表示,对来自不实施温室气体减排政策国家的进口产品,美将征收碳关税,这将有利于保护美国制造业。同年6月,美国国会众议院通过了《美国清洁能源安全法案》,法案拟于2020年开始实施边界税调节(Bordertaxadjustments)措施,要求相关的能源密集型、贸易竞争型产品购买排放许可。该法案规定,美国有权对不实施碳减排限额国家的进口产品实施边界碳调节。

尽管欧盟、美国等经济体提出的碳关税或非关税性质的边界税调节、边界碳调节等贸易措施说法不一,但实质上却是异曲同工。本文以被提及较多的边界碳调节为例作以分析。

边界碳调节是一种国内政策,通过实施该措施可以实现各国的税收中性。实施边界碳调节可以通过对来自未承担量化减排义务国家的进口产品加征碳税,使税收标准达到与本国产品同样的水平,同时,允许对国内生产的出口产品进行相应的税收返还,以保证该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一种实施方式是要求某国的产品进口商或国外出口商基于同一产品在该国内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量,从国际碳市场或区域性碳市场购买相应的碳排放信用,使其等量于本国的生产商。

2模型方法与数据

2.1投入产出模型的建立

目前,由于数据和计算方法等原因,讨论边界碳调节问题的相关文献以定性分析为主。由于边界碳调节措施直接针对进口产品(或服务)的直接排放或内涵排放,近年来,就核算双边及多边贸易的内涵排放、研究贸易对能源环境的影响[9-10]、分析《京都议定书》下的“碳泄漏”、转移排放[11-15]等问题的文献普遍采用了投入产出模型方法。本文通过建立我国2007年对外贸易的投入产出模型,分别基于直接排放和内涵排放定量分析实施边界碳调节措施对我国出口贸易的影响,同时也对重点行业/部门进行了比较分析。产品的直接排放是指生产产品(或服务)的场所内能源消耗导致的排放及生产产品(或服务)需要购买的二次电力带来的排放;而内涵排放则指产品在原材料生产、生产、加工、制造及运输的各个环节中,即产品生产的全生命周期内导致的排放总和。

首先,计算出口产品(或服务)的直接排放及内涵排放。在我国的对外贸易中,加工贸易是重要的组成部分,2008年,我国出口加工贸易占出口总额的比重高达43.1%。又因加工贸易其两头在外的特殊性,即在我国国内只进行简单装配、加工过程,因此本文在计算出口产品排放时特殊考虑出口加工贸易产品,只计算其在国内生产导致的直接排放。令我国出口向量eX=eX′+eX″,其中,eX′为出口非加工贸易向量,eX″为出口加工贸易向量。令aij、bij分别为投入产出模型的直接消耗系数矩阵a及完全消耗系数矩阵B中的元素,且有

a′=(i-Λ)a,B′=(i-(i-Λ)a)-1-i,

其中,矩阵i-Λ为国产化矩阵,Λ是进口系数矩阵。假定部门i对部门j的投入中进口中间投入的比例相同,则Λ为一个对角矩阵,反映了部门i对进口产品的依赖程度。该数据无法直接得到,本文采用投入产出分析中常用的简化方法,Λ矩阵的每一个分量

ηi=imi/(Xi+imi-eXi)

Xi和imi分别为部门i的总产出和进口向量,则a′、B′分别为扣除进口中间投入的直接消耗、完全消耗系数矩阵。我国出口产品的内涵排放tembex的计算公式为:

tembex=λ∑npn(∑jb′ijeX′j+∑ja′ijeX″j+∑ja′isa′sjeX″j)其中:n分别为煤炭、石油、天然气以及水电等一次能源;s为二次能源(电力、热力等,这里为了简化处理,只考虑电力消耗);λ为能源消耗导致的Co2排放系数,本文取我国2007年能源消耗Co2排放系数2.3tCo2/tce;pn为一次能源n的实物产值比(万tce/万元);

此外,由于数据的不可获得性,本文只考虑其中的Co2排放。同理,我国出口产品的直接排放tdirex的计算公式为:tdirex=λ∑npn(∑ja′ijeX′j+∑ja′ijeX″j+∑ja′isa′sjeX″j)其次,分别计算针对出口产品的直接排放、内涵排放实施边界碳调节时对我国出口贸易整体以及各部门的影响。由于目前尚没有全球统一的国际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但世界各地先后建立了区域碳排放权交易中心,其中欧盟的欧洲排放交易体系(eU-etS)是全球碳市场的引领者,自其运行以来,其碳排放的交易量和交易额一直占据全球总量的四分之三以上。本文以2007年和2008年eU-etS的平均历史碳价格作为依据,同时参考北欧挪威的碳税水平,将上述三种二氧化碳价格35S/tCo2,50S/tCo2,60S/tCo2分别作为边境碳调节的低、中、高三种假设情景方案,分别计算不同情景下,实施边界碳调节措施对我国出口产品(或服务)的整体以及部门影响。

2.2数据处理

本文利用2009年底公布的《2007年中国135部门投入产出表》计算出口产品的直接和完全消耗系数,而出口产品贸易向量来自2007、2008年的《中国海关统计年鉴》。同时又考虑到投入产出表、海关统计年鉴的部门划分不同,为了便于计算,依照《2007年中国投入产出表》附录四“海关统计商品分类与投入产出部门分类对照表”,将年鉴出口货物数据及投入产出表数据统一归类为135个部门。

对于出口加工贸易及非加工贸易产品(或服务),本文利用2007、2008年《中国贸易外经统计年鉴》中的出口加工贸易数据,通过对其进行部门归类后再直接应用。

周玲玲等:实施边界碳调节对中国对外贸易的影响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年第8期此外,由于我国2007年投入产出表为价值型表,计算排放时需要将价值量转换成一次能源的实物量,文中引入实物产值比,即一次能源的年实物产量与年产值的比值,年产值量采用投入产出表中一次能源行业产值,而实物产量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中公布的各一次能源的总产量。为了避免重复计算,只考虑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等一次能源部门以及电力部门中的水电、风电和核电部分。通过利用各一次能源行业的工业出厂品价格指数对2007年数据进行调整,得到2008年的实物产值比,具体数值如表1所示:表1我国2007,2008年一次能源的

实物产值比(万吨标煤/万元)

tab1Conversioncoefficientfrommoneyvalueto

physicalquantityofprimaryenergysectorsofChinain2007and2008(104tce/104yuan)

项目item年份Year20072008原煤0.0018700.001453原油和天然气0.0003750.000307水电、风电等一次电力0.0000610.000060

3计算结果

3.1边界碳调节对我国出口贸易的总体影响

计算结果显示,2007年和2008年我国出口产品的内涵排放分别为12.16亿tCo2、12.20亿tCo2,约占当年我国排放总量的20%。而两个年份出口产品的直接排放量相当,约为3.32亿tCo2,约占当年全国总排放的5%。在以上三种税率假设情景下,实施边界碳调节对我国出口贸易的总体影响计算结果如表2所示。总体上,高、中、低三种税率情景对于我国的出口均会产生较大影响,而且随着税率的增加,影响随之增大。其中基于产品内涵排放量计算,导致我国出口产品的关税水平将提高3%-6.3%,如按产品直接排放计算则提高0.8%-1.7%。在三种情景下,2007年基于产品内涵排放征收的碳税总额约为426-730亿美元,是基于产品直接排放征收碳税总额的4倍,如图1所示。

表2三种情景下实施边界碳调节提高的总体关税水平(%)

tab2effectsofbordercarbonadjustmentsonexporttariffinthreescenarios(%)

年份Year按内涵排放计算

Basedonembodiedemission按直接排放计算

Basedondirectemission2007200820072008低税率情景3.642.990.990.81中税率情景5.204.271.421.16高税率情景6.255.131.701.393.2基于产品内涵排放实施边界碳调节的部门影响

经济全球化使得我国工业以及制造业得到迅猛发展,对外出口是拉动国内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随着我国进出口贸易的迅猛发展,我国的排放问题显得尤为突出。能源密集型产品的出口一方面随着引进的资金和技术,有利于国内经济的发展,但是另一方面也加剧了国内

图12007年按内涵排放计算不同情景下对

我国出口的影响

Fig.1effectsonexportinthreescenariosbasedon

embodiedemissionsin2007

能源和原材料的需求,带来了严重的环境问题。由于出口产业结构和贸易形式的不同,在各个部门也呈现出不同的影响。若按照前面低方案情景即35S/tCo2实施边界碳调节,则黑色金属冶炼及其压延、纺织业、其他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运输仓储业及金属制品业等部门由于其出口产品内涵排放总量较大,因此受边界碳调节措施影响较大。图2按照部门出口产品额排放强度的递减顺序,给出了前25个部门的累计排放情况。这25个部门的累积产品出口额约占2007年出口总额的34%,但其累积的产品内涵排放量却占到出口产品排放总量的70%。

从图中可以看出每一个矩形面积就表示该部门出口产品的内涵排放量。纺织业面积仅小于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业,虽然不是传统的高耗能产业,但由于其出口额较大,导致其内涵排放量高,受到碳税影响较大。类似的,运输仓储业等由于其出口额较大,导致其出口产品的内涵排放量高,并不是因其排放强度高,因此在制定相关政策时需要充分考虑这一因素。边界碳调节贸易措施影响我国的十大主要出口部门中,大部分部门并不是传统的能源密集型产业,这些产业部门对于拉动经济的正面作用比其内涵排放的负面作用更大,不需要对其进行政策上的过多干预和限制,而是应该鼓励这些产业不断进行产业升级,提高出口产品附加值,通过进一步减低排放强度来降低其内涵排放总量,借此降低边界碳调节的部门影响。鉴于这些行业出口产品的较高内涵排放量,采取相应的能效措施的效果比对高耗能产业的限制效果会更好。

3.3基于产品直接排放实施边界碳调节的部门影响

由于计算内涵排放需要收集和计算产品生产(或服务)所需的全部上下游产品(或服务)的排放,目前的数据手段和方法存在较大障碍,若计算出口产品的直接能源消耗和相应导致的排放量,结果如图3所示。与图2类似,按照部门出口产品额的排放强度进行排序,可以得到2007

图22007年我国前25个部门内涵排放累计图

Fig.2top25sectorsaccumulativeembodied

emissionsin2007

年直接排放总量排名前25个部门排放累计图,这25个部门的累计出口额约占出口总额的22%,但其累计的直接排放量却占整个排放总量的76%,而且其矩形面积越大,受到的碳税影响也越大。其中排在前5位的部门分别是:其他化学原料、石油及核燃料加工、炼焦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和纺织业,这些部门在生产出口产品时,其场内的直

图32007年我国前25个部门直接排放累计图

Fig.3top25sectorsaccumulativedirect

emissionsin2007

注:纺织业在该图中没有显示的原因是其单位出口额的排放量较低

接消耗还包括电力消耗,而且均占较高比重,因此大部分为传统的高耗能部门。

若将上述结果按照内涵排放及直接排放的部门排序进行比较,结果如表3所示,可以看出产业链较长的部门如果按照内涵排放计算,受到的冲击较大,如纺织业;但另一方面,尽管纺织业的出口额比重较高,但由于其大部分出口产品是加工贸易,因此其直接排放的排序却不高。

表32007年各部门排放总量排序表

tab3Sectorstarifflevelordersbasedonemissionsin2007

行业名称

Sectors基于内涵排放排序

orderbasedonembodiedemissions基于直接排放排序

orderbasedondirectemissions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14纺织业25其他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31运输仓储业427金属制品业59其他服务业626石油及核燃料加工业72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814炼焦业93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1010木材加工及家具制造业1117通信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1213批发和零售业1332其他非金属矿物制品业146其他通用设备制造业1512其他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1619工艺美术品及其他制造业1720汽车制造业1835电子计算机制造业1925玻璃及玻璃制品制造业207将以上25个部门按照各个部门征收碳税税额与本部门出口额的比值进行排序,结果见图4。由于纺织业的出口额比较大,这样尽管其边境碳调整的税额较大,但是相比其总出口额来说,比重约为4.5%,并不是很高,而影响较高的还是传统的高耗能产业如炼焦业、电力、石油及核燃料加工、肥料制造、煤炭开采和洗选业、其他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及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其所占比重均超过

图42007年碳价为35S/t-Co2时各部门的关税水平

Fig.4Sectortarifflevelinthescenarioof35S/tCo2in2007

出口额的10%,尤其是炼焦业影响的比重高达48%。炼焦业中对煤资源消耗最大,近年来“土炼焦”在很多地方有死灰复燃之势,根本原因就在于近年来世界钢铁业对焦炭行业的巨大需求导致的炼焦行业高额的利润,这种需求不仅来自于国内,还来自于欧盟等发达国家。因此政府有必要采取严格措施控制焦炭出口的措施以抑制炼焦业的过快发展。

4结论及政策建议

(1)边境碳调节是依据目的地原则调解国际产品关税的一种机制,它并不着眼于影响国外企业和消费者的行为,不会对国际贸易产生扭曲作用,使得它更不容易被认为是贸易保护措施。当前,承担量化减排义务的国家特别是欧盟,对于其工业品进口及竞争力的担忧比较强烈,而且经济强国和主要竞争对手美国却没有承担量化的减排义务,导致新的投资会偏向美国,削弱欧盟企业的竞争力,使得遏制气候变化的国际合作举步艰难,迫切需要采取一定的调解措施来解决该问题,而当前热烈讨论的边境碳调节被认为是最有可能的措施之一。

(2)从上述结果不难看出,由于我国出口产品的内涵排放较大,基于内涵排放实施边界碳调节措施在总体上会使我国出口产品的关税水平提高1%-6%,将对我国出口贸易产生较大影响,我国应高度重视出口产品的内涵能源及内涵排放问题。同时如果单边边界碳调节措施的适用范围涵盖基础原材料以及制成品,那么相关数据资料的收集工作量之大足以使政策执行者望而却步。因为各种原材料有可能分别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不同厂商,相关能耗以及排放数据能否被收集也是需要提醒政策设计者不容忽视的。

(3)对国内各个出口部门来说,若基于直接排放进行碳调节,应侧重对我国传统的能源密集型行业加强节能控制,对高污染行业严格限制出口,从而降低我国出口产品的总排放;若基于内涵排放碳调节时,应重点鼓励纺织业等我国大宗出口行业进行产业升级,提高行业技术附加值,通过降低单位出口额排放的方式来降低产品内涵总排放,此时采取这些措施的效果可能比对高耗能产业的限制效果更大。

(4)认真研究气候变化绿色贸易壁垒对我国主要出口产品的影响,采取积极措施应对,创造良好的出口环境。在获取国外气候变化绿色贸易壁垒信息方面,我们应充分利用世贸组织各成员方在《贸易技术壁垒协议》等提供的有关技术标准、法规的部级咨询点。利用驻外经商参赞处等机构及时收集国外环境技术壁垒信息。国家通过建立相关的信息数据库和网站,方便企业查询,为企业提供相关咨询服务。

(5)如果考虑来自未承担减排义务国家的内涵能源/排放的贸易进行限制,则必须在未来气候制度中进行重新的界定,这需要在全球范围内达成共识,但是当前的谈判并未将其列为议题,一旦单边贸易壁垒/措施实行,则使得发展中国家的利益遭受损失,相当于间接地参加了量化的减排,我国在坚决反对并努力寻求在wto和气候变化公约下解决发达国家这种单边贸易措施的同时,也要考虑国内采取征收碳税的可能性,以降低国际边界碳调节的负面影响。我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贸易大国,需要在新的理念和原则上不断提出切实可行的对策,为寻求公正的全球解决方案发挥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Unitednationsenvironmentprogrammeandtheworldtradeorganization.tradeandClimateChange[R].Switzerland,2009.

[2]Unitednations.tradeandDevelopmentReport,2009[R].newYorkandGeneva,2009.

[3]theworldBank.worldDevelopmentReport2010[R].washingtonDC,2009.

[4]aaronCosbey.BorderCarbonadjustment[oL].[2010-02-15].

influencesofBorderCarbonadjustmentsonChina'sForeigntrade

ZHoULinglingGUaluntenGFeiHeJiankun

(instituteofenergy,environmentandeconomy,tsinghuaUniversity,Beijing100084,China)

节碳减排的措施篇6

确定发展绿色能源

上世纪90年代,为应对联合国《气候变化纲要公约》及《京都议定书》规定的温室气体减排目标,台湾“行政院”召开“全国能源会议”,核定具体行动方案,鼓励使用新能源与洁净能源,期望至2010年岛内累积节约能源达16%,2020年岛内二氧化碳气体排放总量降至2000年水平(22,300万吨,即人均排放量10吨),再生能源占总能源供应比例将达3%。

进入21世纪,随着温室气体排放的加剧,全球气候异常导致更多的洪水、干旱等自然灾害。随着全球资源能源环境压力的增大,以及为应对全球人口、资源、环境变化所带来的问题,全球多数国家和地区均高度重视绿色能源技术的开发,发展并使用再生能源及节能技术,因而带动全球绿能产业蓬勃发展,使目前绿能产业成为全球经济新亮点。而绿能技术不断创新,降低产品价格以提高市场渗透率,已是所有绿能产业发展的必经途径。

有关研究表明,以新能源技术和可再生能源发展为特征的第四次产业革命正在改变人类经济活动和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清洁能源经济为全球经济和环境发展带来重大机遇,可以创造新企业和新就业岗位,降低对进口能源的依赖,未来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特征的低碳经济必将占据重要地位。

2003年9月,台湾“行政院”核定《非核家园具体行动方案》,研议相关机构每年编列新台币30亿元,塑造再生能源发电业发展环境及强化产业研发能力,扶植洁净能源及节能产业发展,再次修正台湾再生能源发展目标:预期至2010年,岛内再生能源发电容量配比将增为10%,再生能源累计总装机容量将达5473兆瓦;至2020年,再生能源发电容量配比将提高为12%,再生能源累计总装机容量达6895兆瓦。2005年,台湾经济主管部门“能源委员会”修正台湾再生能源发展目标,预期至2020年,岛内再生能源(包括太阳能、风力和水力发电)年产量占能源总供应量比例达5%,占总能源需求配比6%;另外,再生能源发电量占总发电量配比l0.2%,占总需电量配比11%。

为推动这一目标的实现,台当局采取的具体措施包括电价收购、设备补助、低利贷款、租税减免、加速折旧等奖励政策。此外,各级机关、学校及公营事业已率先规划并编列预算设置再生能源利用设备,且配合推动示范展示及加强倡导,教育民众利用再生能源。

提出《永续能源政策纲领》和“节能减碳总计划”

台湾新一届领导人上台后,继续鼓励发展包括太阳能在内的绿色科技,于2008年6月5日提出《永续能源政策纲领》,力求推动台湾实现“能源、环保与经济”三赢的政策目标,宣布永续能源政策应将有限资源作有效率的使用,开发对环境友善的洁净能源,与确保持续稳定能源供应。其政策有以下3项目标:

1.提高能源效率,即自2008年起,未来8年每年提高能源效率2%以上,使能源密集度于2015年较2005年下降20%以上;并藉由技术突破及配套措施,2025年下降50%以上。

2.发展洁净能源,即全台湾二氧化碳排放减排于2020年回到2005年排放量,于2025年回到2000年排放量。发电系统中低碳能源占比由40%增加至2025年的55%以上。

3.确保能源供应稳定,即为顺应2011年3月日本福岛核灾后全球能源与经济情势转变,检讨核能发展政策,宣示“确保核安、稳健减核、打造绿能低碳环境、逐步迈向非核家园”能源发展愿景,在确保不限电、维持合理电价、达成国际减碳承诺等3项原则下,通过各项节能减碳与稳定电力供应配套措施,创造有利非核条件,以达成“非核家园”愿景。

为实现上述愿景,现行新能源政策的各项策略规划包括:

1.确保核安,即进行全面核安全总体检,检讨项目及评估准则与国际同步,强化复合灾害整备与应变能力;执行各厂“10年整体安全评估”,并比照欧盟核电厂执行压力测试;新建电厂将通过世界核能发电协会(wano)同业评估,并邀请国际核安全管制机构派遣专家来台协助原能会执行视察;依循国际检讨安全规范与强化安全措施,调整岛内管制作法;成立“行政院”级核能安全督导机制,积极落实核安全措施。

2.稳健减核,积极降低电力需求,减少尖峰用电;发展能源科技,推动替代电源兴建,确保电力稳定供应;既有核电厂不延役,并依规定展开核电厂退役计划。

3.打造绿能环境,在需求面方面:节能减碳、降低尖峰负载及抑低电力需求;在供给面方面:全力推动再生能源、稳定电力供应及降低碳排放。

4.逐步迈向非核家园,每年检视能源科技发展进程、减核减碳配套措施落实成效、碳排放控制情况,积极创造达成非核家园有利条件,每4年通盘检讨减核时程,逐步迈向非核家园愿景;提供洁净健康、可负担的电力服务;有效控制碳排放,兑现国际减碳承诺;构建智慧节能减碳环境,实现可持续生活与消费;创造绿色就业、带动绿色成长,成就可持续台湾。

台当局将推动节能减碳相关计划归纳为十大方案、35个标杆型计划,统称“国家节能减碳总计划”,于2010年5月起正式推动实施,用以强调各方案政策导向及执行主轴,作为“行政院”节能减碳推动会督导列管重点,定期提报其执行进度及绩效。

2011年3月,日本福岛发生核灾事件,世界各国纷纷检讨现有能源政策及电力供需计划。台当局则颁行“新能源政策”与各项措施,其推动原则为“确保不限电,维持合理电价,并达成国际减碳承诺”,打造绿能低碳环境的整体措施规划,包括:需求面的节能减碳措施,及供给面的稳定电力供应措施,主要配套措施如图3所示。

台湾“经济部能源局”为落实与推动该项政策措施,于2012年3月成立“阳光屋顶百万座”及“千架海陆风力机”计划推动办公室,整合相关资源,针对设置障碍提供专业协助,提供岛内业者、县市当局、承装者完整解决方案,以加速推广设置成效。

针对台湾能源发展愿景,为确保能源安全、满足民生基本需求、兼顾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等原则,台当局“行政院”于2012年10月核定《能源发展纲领》,揭示未来台湾能源发展方向。该纲领以安全、效率及洁净等核心思维,分别从需求端、供给端与系统端等3个面向,研提下列6项政策方针,包括:

需求端:分期总量管理、提升能源效率。

供给端:多元自主来源、优化能源结构。

系统端:均衡供需规划、促进整体效能。

其中在需求端方面,为应对全球能源短缺情况,将制定分期分区的能源供给量。企业若装置容量逾2.5万千瓦以上大型投资计划,即需提出相关能源开发及使用评估准则报告,若超过区域供给总量上限,即需提出解决方案或配套。此外将逐步提高高耗能产业能源效率基准与管理方式,包括水泥、钢铁、锅炉、造纸、纺织等产业。其2010年至2013年中程施政计划的策略绩效目标及年度目标值如表1所示。

为应对温室气体减排目标,台当局有关部门积极制定各项法规与推动减排措施,其中能源部门温室气体减排推动方向包括:积极发展再生能源及扩大使用天然气、推动节约能源及提升能源效率、建立能源产业二氧化碳气体排放管理机制、实施二氧化碳气体排放盘查/登录/查验证制度,以构建能源部门减排能力,以及推动能源产业自愿性减排协议等实质减排措施等。

为达成实质减排目标,台湾“经济部能源局”先后成立产业、商业及当局机关节约能源技术服务团,通过全面节约能源体检的方式,为600多家厂商与当局部门提供服务超过;另外,同时推动能源大用户能源查核辅导、制定节能目标与改善方案、执行用电器具、车辆及渔船引擎效率管理,扩大自愿性节能标章产品认证,推动“节能季”宣传工作。

“行政院节能减碳推动会”与“节能减碳服务团队”

2009年,台当局成立“行政院节能减碳推动会”,综整各级机关相关节能减碳计划,结合相关“部会”,规划台湾“节能减碳总计划”,制定岛内能减碳总目标,加速落实各部门节能减碳策略措施,藉由政策引导低碳经济发展,塑造节能减碳社会。为形成全台湾节能减碳氛围,台当局宣示2010年为“节能减碳年”,指示各“部会”以整合当局、法人、社会团体与各界资源,针对工商产业、机关、学校、社区及民众等不同对象,规划成立全方位“节能减碳服务团队”,从全台湾、全民、全面等三全角度,有系统地推展当局各项节能减碳政策。并于2010年5月18日举办“节能减碳服务团队成军授旗活动”,宣誓当局引领台湾迈向低碳社会与发展低碳经济可持续的决心。以整合资源,针对全台湾各业各界需求,通过各个服务团队,提供全方位的节能减碳服务,营造全民节能减碳风潮。

台当局成立“行政院节能减碳推动会”为行政部门推动“国家节能减碳总计划”的最高指导机构。由“行政院副院长”担任召集人,设副召集人3人,由“行政院秘书长”及2位“政务委员”共3人担任副召集人;另有13个机关首长担任委员,领域横跨社会、交通、教育、环保、财政、科技、农业等范畴,由“经济部”担任秘书处统筹规划。推动会依任务规划设有低碳能源系统、绿色运输推广、绿色景观与绿建筑、低碳社区与社会、低碳公共工程、节能减碳科技、低碳产业结构、节能减碳教育、宣传与沟通及方案与指标管理等10个工作组,由各职责机构担任主办机关。

推动会的主要任务包括:研订台湾节能减碳发展愿景、目标及总计划;审议各部门节能减碳推动策略措施或方案及检讨整体绩效;协商及整合跨“部会”节能减碳议题;推动其他有关节能减碳事宜。

“节能减碳服务团队”包括3大团队,其由技术服务团、宣传团及志愿大队组成。其中,技术服务团依产业属性不同分别成立制造业、中小企业、能源产业、商业、机关学校以及绿建筑等6大技术服务团15个服务队、近500位专业技术服务人力组成,提供各种咨询与服务;宣传团则是通过名人、专家学者、种子教师及公营事业的人力,向全民宣导节能减碳的观念。同时也由成立志愿大队的方式号召全台湾公益团体(北、中、南及东区)一起参与,投入推广节能减碳的行列。

“节能减碳宣导团”主要通过4个方面进行沟通宣导:(1)通过名人代言发声,引领民众对节能减碳认同;(2)邀请生活、建筑、用电器具、车辆运输节能及节约用水等领域专家学者,通过撰文、演讲及训练等多元方式,提供具深度及广度的节能减碳专业知识;(3)结合台当局“经济部”已累积培训的2000名种子教师及“教育部”各县市的“国教辅导团”教师等力量,联合全台湾25所重点学校同步举办“能源教育周”,并通过新兴媒体网络,如Yahoo知识网、脸书(FaceBook)、推特(twitter)等进行信息传播,并回应节能减碳相关议题;(4)深入社区及社会宣导,结合公营事业(包括台电、中油、自来水公司)的节能服务团与各营业处所人力,在各地社区、学校、机关进行省油、省电、节水及省油驾驶等宣导,将节能减碳的观念与作法,推广融入民众生活之中。

“节能减碳志工大队”由台当局“经济部能源局”在全岛各地公开招募1000名具有高度服务热诚的民众,并号召全台湾公益团体共同响应参与。这些志愿者将主动联系其所在地的学校、社区、企业及社团等团体,进行节能减碳的宣导及推广。

2010年5月18日举办“节能减碳服务团队成军授旗活动”,由原住民音乐教父胡德夫揭开序幕。接着便由活动主席吴敦义率团队宣誓身体力行,整合当局机关学校、法人及社会团体的民间资源成立全方位“节能减碳服务团队”。另外,活动还邀请到节能减碳活动代言人Janet以及5位主播,呼吁大家从生活中做起,共同发声支持响应。最后,由亲临授旗予宣传团及技术服务团,并颁发授证志愿大队。同年10月8曰召开“节能减碳服务团队推动绩效”记者会,通过媒体及成果展示增加各界对节能减碳服务团及各项节能减碳技术的认识,提升各项节能减碳技术的普及利用,应对油电双涨于2012年4月18日至7月17日于全台各地举办110场“节能辅导列车宣导说明会”,约8000人参与,提供咨询辅导项目累计达9925件,另外6个分团已配合产业需求,调整计划目标并将全力进行节能技术辅导与实质减排查核。

根据台当局“行政院主计处”统计,通过推动“国家节能减碳总计划”,总体执行成效为:2009―2013年能源密集度已有改善,年平均改善2.97%,实现每年提高能源效率2%以上目标。2013年能源密集度比前一年同期下降1.61%。

减碳成效:2013年共执行163项计划,投入经费660亿元新台币,二氧化碳气体减排目标405万吨。同年台湾二氧化碳气体实际排放减量617万吨,达成预定目标(431万吨)的143%,且呈现负成长趋势,2013年二氧化碳气体排放密集度较前一年同期下降2.29%,2009―2013年每单位GDp的二氧化碳气体排放年均下降3.25%(依2013年2月公布GDp资料计算),反映台湾能源效率逐年改善趋势。

“节能减碳技术服务团队”于2013年完成2,642家次的临场辅导,其中实质减排较前一年新增47.46万吨二氧化碳气体;并完成能源产业温室气体盘查辅导,盘查量达115.26万吨二氧化碳气体。此外,也举办235场次研讨会及专业训练、约13,599次电话及网络咨询辅导等非临场辅导工作,构建落实节能减碳的能力。

辅导企业温室气体排放量盘查与登录

面对国际间积极推动节能与温室气体减排趋势,为使岛内产业及早应对气候变迁及温室气体管制可能带来的影响,台当局“经济部能源局”持续辅导企业进行温室气体排放量盘查与登录等基础工作,并配合“行政院环保署”已推出的《温室气体查验机构作业原则》、《温室气体先期专案暨抵换专案推动原则》及《温室气体盘查及登录管理原则》,作为推动温室气体排放量登录盘查及减排专案的一致性原则,以及作为减排额度的产生与排放交易试行的执行依据。

为推动能源产业温室气体排放量的盘查及减排工作,鼓励业者取得温室气体确证或查证的声明,台湾“经济部能源局”于2010年特别制订《能源产业温室气体确证及查证补助作业》,藉由补助的方式,提升盘查、减排的诱因,协助产业积极进行温室气体减排的工作。另依据《“行政院环境保护署”温室气体先期专案暨抵换专案推动原则》,为审议“行政院环保署”转送的能源类别温室气体抵换专案计划书,于2011年7月19日《能源类别温室气体抵换专案审议作业要点》及《能源类别温室气体审议会设置要点》,以此作为执行审议依据。

通过以上措施的施行,台湾“经济部能源局”持续积极辅导产业提升温室气体管理的能力,协助能源相关产业建立与规划温室气体管理与减排的制度与作业方式,并导入iSo14064国际温室气体管理系统及参考京都议定书的清洁发展机制及ipCC(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So(国际标准化组织)与wBCSD(世界企业可持续发展协会)等机构的mRV(可测量、可报备和可查证)方式,协助产业逐步建制温室气体排放管理能力,以循序渐进的方式减缓未来可能面临的冲击,并配合“行政院环保署”先期暨抵换专案推动,协助产业获得温室气体实质的减排额度,建立能源产业登录及交易抵换管理机制。另提供各项温室气体管理与减排的辅导资源,辅导产业执行温室气体盘查、先期、抵换专协助其通过CnS/iSo14064-1、14064-2的确/查证,此外也协助能源产业建立环境会计帐制度,以多元的方式强化能源产业厂家温室气体管理能力及促成温室气体实质的减排。

截至2013年底为止,主要成效包括:辅导能源产业构建温室气体盘查、登录与减排能力,累计辅导共158家(厂)能源产业进行温室气体盘查作业,登录排放量达92%以上,并已掌握能源部门总排放量达95%(其中已掌握电力事业97%发电装置容量的温室气体排放资讯);温室气体自愿性减排迄今共辅导完成48件次减排计划书,并已累计完成30件次的计划书确证、27件次完成查证,累计达成计逾1,780万吨二氧化碳气体的减排成效,并也辅导先期专案2件次完成查证作业,共计有205,482吨二氧化碳气体的减排,同时辅导25家能源厂商建立环境会计制度及完成环境会计帐作业手册,建立能源产业环境量化资讯收集,作为推广环境会计帐重要的基础。

2013年度,台湾“经济部能源局”整合了温室气体盘查、碳足迹试算、温室气体减排专案规划、碳权管理及环境会计制度,建立“能源产业温室气体管理服务团队”,提供3大类11项的服务资源,以多元的方式强化产业建立温室气体管理的能力,持续辅导能源产业构建温室气体管理能力,为彰显各能源产业推动节能减碳的努力,举办能源产业减排绩优观摩暨成果发表会,表扬与鼓励业者在管理与减排上的绩效与丰硕成果。会中还安排分享开发岛内可应用的废弃物焚化发电效能提升新减排方法,以及以工程手法控制尾气温度提升汽电共生发电效率的低碳技术示范观摩,以促进能源产业厂家间的技术经验交流,作为鼓舞产业可持续地推行温室气体减排。

成果发表会针对当年通过iSo14064查/确证及其他温室气体管理的辅导厂商进行授证,颁发查/确证声明书及感谢信,表扬能源产业业者积极参与减排及管理,共表扬57家厂商,其中参与温室气体减排工作的业者,包括台电公司大潭电厂、台电公司通霄电厂、台电再生能源处、中油桃园炼油厂、中油大林厂等5家(厂),取得iSo14064-2查证声明,实质减排逾502万吨二氧化碳气体当量。

推动能源设施气候变迁调适策略

为应对全球气候变迁所造成的冲击,台湾“行政院经建会”2012年6月提出“国家气候变迁调适政策纲领”及“规划推动气候变迁调适政策纲领及行动计划”,依据受气候冲击范围与特性分成领域,以建立推动台湾各部门调适政策的沟通与工作平台。其中“经济部能源局”作为能源供给及产业领域分组的汇整机构,负责推动相关工作。工作重点为协助能源产业进行所属设施及其所在区位的气候变迁冲击评估与脆弱度盘查分析,除提供厂家辅导资源及教育训练外,还将协助厂商建立冲击评估的相关作业程序。

鉴于近年来气候变迁下产生的极端气候事件,如莫拉克水灾引起重大次生灾害,能源供给系统如何在灾害事件发生时仍能持续运作,供应民生生活所需是当前重要议题。为增强电力系统在极端气候下的应变能量,台湾“经济部能源局”于2011年首度对台电兴达发电厂(发电装置容量4,326兆瓦,占全台湾发电量11%)与台电新桃供电区营运处(供电装置容量28,615兆伏安,占全台湾输变电供电量26%)进行气候变迁调适行动辅导示范计划,以评估各能源设施可能面临的气候冲击种类、关键设施脆弱度及气候变迁风险等。

2012年除持续辅导台电新桃供电区营运处峨眉超高压变电所及相关线务段的铁塔、线路等进行设施脆弱度评估与气候变迁风险分析外,并依山区、海岸、平原的地型差异以及台湾北部、中部、南部、东部等不同区位,将辅导机制推广至中油永安液化天然气厂、台电大潭发电厂、台电凤山区营业处及星能电力彰滨发电厂等4厂家,期通过辅导计划的执行,累积岛内产业界的实际经验,以构建岛内能源产业应对气候变迁的调适能量,并提供调适能力建置所需的评估工具,以降低未来气候变迁带来的冲击。

兴达火力发电厂依据上述脆弱度分析,主要气候变迁风险为更频繁且严重的洪、涝灾害。其中,600毫米/日强降雨结合树叶造成排水系统可能失效的问题,厂方将会于台风期间密集清理与巡检。洪灾携带漂流木堵塞发电厂发电机组的冷却系统取水口,造成发电机组无法运转的问题,经增设拦污栅栏并定期巡检取水口后,已改善此问题。此外,协助厂方建立极端气候事件紧急应变计划书,以应对未来更为严苛的极端气候事件之外,同时滚动式修正灾害潜势评估指标、脆弱度及风险地图,以强化其风险管控体系,并提升气候冲击应对能力。

新桃供电区营运处主要气候变迁风险为极端高温造成的潜在电力供需失衡与供电稳定度问题,厂方在增建龙明D/S与园区三期161千伏线路改为一、二、三环路,并扩建龙秀69千伏二、三环路,将改善高峰用电时电力供应稳定度的问题。而平均气温上升结合盐害造成碍子闪络问题,厂方已在盐害期间加强巡检与测试。坡地灾害可能造成铁塔倾斜或倒塌的风险,厂方已进行输变电设备位于顺向坡的调查及管理作为,并拟定短期、中期的维护管理措施。针对淹水部分,可参考汐止超高压变电所淹水抢修计划所拟定的短、中、长期对策,短期措施包括增设排水闸门、空压机及控制室的备用电源;中期措施包括临河川溪流的围墙到大门口高度加高400厘米以上、围墙改建、购置塑胶管排筏等;长期措施如增加抽水机数量并配置不断电系统、控制箱提高等措施。

永安液化天然气厂面对盐害部分,厂方于建造时已采用防蚀材质并定期进行防锈涂料保养程序。而对于暴雨淹水结合暴潮部分,目前厂内排水系统系以10年重现期进行设计,主要设备虽已进行架高防护,但未来若遭遇暴雨仍可能使设备淹水损毁或阻碍人员进出,应进一步规划相关替代进出路线并检讨厂内排水设计。在暴雨淹水结合水质异常部分,厂内设有2道拦污栅,且出口端设有过滤设备,但主要气化设备对于水质的浊度影响较敏感,应拟定相关应对策略。

星能发电厂最严重的潜在气候变迁风险是平均气温上升结合盐害,厂方已在主变压器与辅助变压器使用纳米除锈漆,以强化防腐蚀效果。至于市电停电时使用的消防紧急发电机,因关键零件的调速器无备品,为避免全黑启动的风险增加,应考量增加备品。至于淹水问题,主要设施的放置高度皆大于4米,而仪控设备皆放置1.5米以上,使淹水危害度显著降低。

大潭发电厂面对盐害与淹水冲击中,厂方通过加强备品管理以缩短维修工期,并进行设备材质改良来降低其风险。另外,因厂方取用海水作为冷却水源,易受到暴潮与暴雨结合水质异常的影响,目前除了定期加强取水口的内港池清淤,未来将因增建新机组而研拟迁移取水口位置,以降低冷却水源不足及水质异常的风险。

节碳减排的措施篇7

【关键词】建筑;低碳经济;发展

作为迅速发展中的中国北方经济中心、航运中心和金融中心的天津市,资源禀赋不高,而能源需求量近年迅速攀升,使得温室气体排放量增长较快.2009年11月26日,我国政府已经对外承诺,2020年碳排放强度将在2005年基础上降低40%~45%,并将碳排放指标纳入“十二五”、“十三五”发展规划当中。天津市面临碳排放成为硬约束的压力,为此应该从规划入手,及早行动,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以节能减排为契机,大力发展节能技术、开发低碳产品和服务,促进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向低碳经济发展方向转变.不仅能够缓解天津市经济发展中资源环境的约束问题,而且能够为促进天津市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建立生态宜居城市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发展低碳建筑是大势所趋

截止2012年底,我国累计建成节能建筑面积40.8亿平方米,占城镇建筑面积的21.7%,且比例逐年提高。建设节能建筑,是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举措之一。

天津市是中国四个直辖市之一,中国北方的经济中心,近代工业的发源地。市域总面积15000多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500平方公里。随着近年来经济的快速发展,天津市能源消耗总量持续增加。但取得成绩的同时,天津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能源安全也面临极大的压力。2007年天津市建筑运行能耗约为1275万吨标煤,占社会终端能耗的28.3%。因此在世界各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大背景下,天津市节能建筑的研究及推广工作,将对全市的碳减排工作起到非常大的贡献作用。

二、发展低碳建筑的积极意义

有低碳经济,引出低碳城市的发展理念,再到低碳建筑的推广,这些都具有巨大的现实意义。当前大力推行低碳建筑是低碳经济时代抢占全球经济制高点、金融危机后促进经济发展、实现产业优化升级的一条优选路径,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一)低碳建筑切合节能减排的主题

目前,建筑相关能耗(包括建筑能耗、生活能耗、空调能耗等)已经超过工业成为社会第一能耗大户,占总能耗的46.7%,而在住宅使用过程中的能耗与发达国家相比,在相同技术条件下为发达国家的2-3倍。在发展低碳建筑的道路上,建筑的“低碳”和“节能”注定成为绕不开的话题,每个行业都有责任与义务解决所面临的严峻问题。发展建筑节能减排将成为建筑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其减排将成为建筑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其减碳潜力巨大,更切合全球“节能减排”的发展主题。

(二)低碳建筑是城市与产业发展的需要

在我国,绿色建筑探索了十年,绿色化进程蹒跚起步。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环境问题越来越受到世界的关注,人们越来越意识到全球气候变暖对人类生存和发展产生的严峻挑战与后果。从建筑节能,到绿色建筑,再到低碳建筑,可以看到对建筑“可持续”的研究不断深入和拓展。在全社会对低碳的呼吁与共同参与中,下一个十年,低碳建筑将成为建筑发展的新视角。

(三)低碳建筑有助于天津市抢占国内经济制高点

随着碳强大控制时代的开启,“碳标准”得诞生,这意味着未来社会的所有经济行为都会以低能耗、低排放为衡量标准,而低碳建筑的节能减排的特征符合低碳社会的标准,因此,推行低碳建筑将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建筑材料生产国和消费国。正处于城镇化进程中,具有更加广阔的低碳建筑市场。低碳建筑技术以其巨大的市场潜在需求和相对较小的国际差距,将成为支撑我国新能源革命,抢占全球经济制高点的有力保障。

三、发展低碳建筑面临的问题及天津市发展节能建筑的相关措施

(一)发展低碳建筑所面临的问题

低碳建筑是低碳经济的重要组成,但在天津市甚至在我国要将低碳建筑与低碳经济联系起来,还有一些困难需要解决。

1、缺乏有效的鼓励政策和监管机制

目前,由于我国缺乏有效的成体系的鼓励政策和监管机制,导致了市场个方参与积极性不高,制约这低碳建筑的发展。

对于建材制造商而言,由于没有激励机制,在技术和资金上都受到了限制,研发能力较为不足,低碳材料造价比较昂贵,致使低碳建筑很难得到较快推广。对于开发商而言,由于成本造价相对较高,利润空间有限,加之房价处于高位,市场认识度低,尤其在当前供需方矛盾依然突出的情况下,卖方市场导致开发商更多地关注短期利益,推行低碳建筑的动力严重不足。对于消费者而言,由于低碳建筑的建造成本通常高于普通建筑,而这部分附加成本往往会转化为用户的负担。当相关税收优惠不足以抵消购房成本的增加额时,低碳建筑就只能成为高档住宅的尝试,而难以广泛赢得市场。

2、缺乏完善的产业相关技术标准

由于我国绿色建筑起步晚,实践经验少,基础数据不足,现有的评估体系侧重建筑环境质量的评价,强调节地、节能、节水、节材等内容,忽视了建筑本身的经济性和使用的舒适性,不利于实现包括开发商和建筑使用者利益在内的绿色效应最大化,也影响低碳建筑的推广和扩展。

3、低碳改造中资金来源不足

目前,我国对民用建筑节能在补贴、金融、税收等方面的激励措施非常有限,民用建筑节能工作推进起来难度较大。同时,我国还未成功搭建起与低碳建筑项目相关的融资平台,包括从政府层面建立风险补偿机制,政府对部门低碳建筑项目融资提供信用担保等。这使得现有存量建筑低碳节能改造资金的来源不稳定,主要依赖地方财政,资金压力比较大。

(二)天津市发展节能建筑的相关解决措施

1、完善法规政策

天津市以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目标、制定了一系列建筑节能的法规和政策措施。颁布了《天津市节约能源条例》、《天津市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合理用能评估和审查管理暂行办法》(津政发【2007】15号)、《天津市建筑节能管理规定》(2006年市人民政府令第107号)、《天津市供热用热条例》(市十五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通过,2010.6.1正式实施)等,并修订完善了《天津市节约用水条例》等。通过上述法规政策的实施,为低碳发展提供了相应的制定支撑,并取得良好效果。

2、制定节能标准规范

为了提高建筑节能力度,天津市在全国率先实施住宅三步节能和公建二步节能的建筑节能标准,在规划、设计、施工、竣工验收等方面,建立了较完善的政策和技术标准体系。

近几年天津市的地方性标准主要有《天津市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DB29-153-2005)、《天津市建筑节能门窗技术标准》(DB29-1-2007)等;此外,天津市民用建筑节能工程的节能检测、施工及质量验收等均了技术规程,使建筑节能纳入依法管理的轨道。

节碳减排的措施篇8

关键词:碳关税多边贸易规则贸易保护主义

历史经验表明,每次金融危机过后,贸易保护主义都会掀起新风潮。本次全球性金融海啸也不例外。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为了摆脱危机,恢复经济,努力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寄希望于绿色产业,以期能够在危机后抢占产业发展制高点,维护经济霸权。将贸易保护和气候变化问题结合在一起可谓一箭双雕,既可以掌握未来低碳经济发展的主动权,又可以从中获得经济利益,弥补财政赤字,减少贸易逆差。

碳关税在全球减排中的特性

近年来,气候变化问题日益引起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已成为国际共识。第一个全面控制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的国际公约是《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在该公约基础上又产生了《京都议定书》、《巴厘岛路线图》、《哥本哈根议定书》等具体的减排规定。但上述国际协定不具有强制效力,因此有些国家积极地承担了减排义务,也有些国家拒绝接受这项义务。承担义务多的国家,会在国内将减排权予以分配,由于减排权的限制,企业需要采用节能环保技术、工艺或设备,而这势必增加其成本。因此,一些国家认为,积极制定并履行减排承诺的国家,由于减排义务较重而使国内商品的竞争力减弱,应当进行适当修正,否则会减弱国家减排的积极性。基于这一观点,一些国家提倡采取边境税收调节,包括对进口高耗能产品征收二氧化碳排放关税、而对出口的低碳产品进行补贴以保持国际竞争力。碳关税(Carbontariffs)是指对高耗能产品进口征收特别的二氧化碳排放关税。目前世界上并没有征收碳关税的先例。2009年6月,美国众议院通过了《美国清洁能源安全法案》。依据该法案,美国将从2020年起对包括中国在内的未实施碳减排限额国家的产品征收惩罚性关税——碳关税。

碳关税只具有政治经济意义,对减排的实质性影响并不大,想要利用碳关税来真正解决全球气候变暖的环境问题较为困难。此外,这种碳壁垒对发展中国家而言极不公平,发达国家在经济积累的阶段也有过高排放、高耗能的阶段,根据“污染者付费”原则,发达国家对气候变化负有不可推卸的主要责任,因此应在进一步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方面承担主要义务。若在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发展阶段施加此种技术贸易保护措施,将严重阻碍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发展。碳关税只是一项以环境保护为外衣的贸易保护措施,其无法真正实现在全球范围内进行“公平贸易”,也难以减缓全球的气候变化问题。

多边贸易体制下的碳关税实施分析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为目标,通过减缓全球气候变暖以逐步解决气候变化问题。而多边贸易体制wto以贸易自由化为目的,以世界贸易自由化来提高经济福利。两者之间目标的不一致导致其在实践中冲突很大。

wto规则要求对成员国实施最惠国待遇、国民待遇和普惠制原则,这意味着对成员国一律平等,对发展中成员要给予适当的优惠待遇。然而,在碳税实践中由于各国的减排要求和环境标准不同,不同国家会遇到不同的碳税征收问题,导致发展中国家享受不到降低环境标准的优惠,这违反了wto基本规则,也违反了《京都议定书》所规定的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共同而有区别的责任”原则。

在现行多边贸易体制下,实施碳关税的问题还在于对进口产品征税与国内相同产品或其投入品征收的间接税相匹配,而且对制造产品所消耗的能源所征税(碳足迹)是否为可边境调节的这一问题尚且处于wto的争端解决考虑之中。另外,不同的生产流程导致不同的Co2排放量,对于同一产品,不同企业间甚至同一企业内部的排放量都会有所差别,如果再考虑附属产品,现行贸易安排则无法进行额外追踪。

在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时,各国借助贸易措施以增加国内受影响商品的竞争力,本身无可厚非,但此举措的合法性受到质疑。1992年《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三条第五款规定:“为应对气候变化而采取的措施,包括单方面措施,不应当成为国际贸易上的任意或无理的歧视手段或者隐蔽的限制”。事实上,wto一直努力为实施减排温室气体政策提供规则空间,从1947年Gatt成立初第二十条允许保护人类、动物或植物的生命或健康的必要措施,到1993年wto成立时将“世界资源的最适当地利用、保护和维护环境”列入其六大宗旨,直至wto设立专门的环境和贸易委员会(Cte)以及贸易争端解决机构来对贸易与环境案件进行裁决。wto规则逐渐放宽对于Gatt第20条一般例外下的环境规则的解释,加之《SpS协定》与《tBt协定》等环境规则的具体化和标准化要求,使得wto表现出寻求环境保护和贸易便利相平衡的态势。

世界贸易组织总干事拉米说过,“一项涵盖了所有主要温室气体排放者的多边环境协定,也是指导类似wto的其它机构的最佳工具”。这意味着若想真正解决全球减排问题,还需要各国通力合作,任何单边的措施,如边境调节税等都只会被贸易保护主义所利用而无法实现真正的目的。

征收碳关税对我国贸易的影响

碳关税作为新型的绿色贸易壁垒,一旦付诸实施将对全球贸易自由化的危害远超出其在减排上所做的贡献。我国现今已成为全球第一大碳排放国,每百万美元GDp所消耗的能源数量是美国的3倍、德国的5倍、日本的近6倍。2007年美国进口的高碳商品中,有11%来自中国,包括15%的进口钢铁、6%的进口铝制品、12%的进口纸品、19%的进口混凝土(吴玲琍,2009)。鉴于这样的比例,碳关税对我国出口和经济发展将带来很大的打击,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我国出口额将大幅缩减。美欧等发达国家是我国主要的出口对象,碳关税一旦开征将使我国的企业受到整体上的打击。能达到国外环境技术标准的企业需要采用减排技术,投入更多的研发成本和设备,竞争力有所减弱;对无法达到国外环境技术标准的企业来说,碳关税将封闭其国外出口市场。

我国制造业整体将受到冲击。碳关税虽直指高耗能产业,如造纸、钢铁、水泥、化肥等,但这些产业的变化将影响其上下游产业的利益,因此我国若不能找到新产业来替代原先的高耗能、高排放产业,则制造业产业链条将出现断裂,以及制造业整体将受到冲击。

我国就业率将呈下降趋势发展。我国产业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依靠低廉的劳动力获取竞争优势。而碳关税的实施势必会改变未来国际贸易格局,我国企业将不得不被迫进行产业升级,这势必会减少企业对劳动力的需求,影响我国就业率。

导致贸易保护主义的“多米诺”效应。碳关税很可能引起发达国家的迅速效仿。同时,碳关税很有可能引起发展中国家的报复性贸易壁垒,从而进一步助长贸易保护主义的滋生,导致国际贸易规则的失灵以及贸易格局的混乱,影响我国对外贸易的健康有序发展。

我国应对碳关税的策略调整思路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也是主要贸易大国和制成品出口国,还是主要的温室气体排放国之一。基于以上分析,碳关税对于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以及考虑到未来低碳经济将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这些因素共同决定了我国必须在碳关税征收前做好准备,从国内和国际层面进行策略调整。

从国内层面上来说,政府应该积极调整产业结构,优化贸易结构。企业应当在政府引导下,自主实现升级改造,逐渐加大新能源技术的研究开发,积极开发绿色新能源,从根本上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量,在顺应国际趋势的前提下提高自身的产品竞争力。同时,政府还应该鼓励新能源和新材料产业发展,降低产品碳排放密集度,实现国家产业整体向低能耗、低排放、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的转化,以绕开国际贸易壁垒。此外,我们还应当注意,我国的外贸依存度偏高,而经济增长应依靠国内经济的发展,只有把握住国内需求,才能提高我国对外贸易抵御外部风险能力,充分发挥消费增长这架马车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

从国际层面来说,在未来谈判中我国必须掌握一定的话语权,必须坚持以下基本立场:第一,坚持和进一步落实“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黄志雄,2010)。由于发达国家在经济积累的阶段也有过高排放、高耗能的阶段,根据“污染者付费”原则,发达国家理应承担比发展中国家更多的减排要求,因此我国不能接受与发达国家相当的强制减排义务。第二,反对少数发达国家企图在“后京都”国际协定谈判中为采取单边贸易措施提供便利,坚定维护自由贸易的立场。由于尚不存在温室气体减排的统一标准,与环境相关的贸易措施的实施会增加贸易壁垒,对全球经济造成不利影响。因此,我国在进行贸易时必须谨慎对待碳关税。

参考文献:

1.YanDongandJohnwhalley,Carbon,tradepolicy,andcarbonfreetradeareas

节碳减排的措施篇9

【关键词】碳关税;合法性;低碳经济;应对

一、碳关税的产生背景全球气候变暖是全人类共同面临的巨大挑战,保护气候安全是国际社会的共同目标。为此,国际社会需要密切合作,及早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在此背景下,贸易与气候变化的关系进入人们的视野,成为贸易领域研究的前沿问题。

按照《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京都议定书》规定,包括欧盟在内的国家承担温室气体减排义务,须在第一个承诺期2008-2012年内,将温室气体排放在1990年水平基础上削减5%。其他国家不承担强制性减排义务。其中包括美国等少数发达国家以中国和印度等国家没有承担强制性减排义务为由,坚持不批准《京都议定书》,从而也不承担减排义务。作为执行气候政策的先行国家,欧盟各界纷纷呼吁政府对美国和中国等没有减排义务的国家的进口产品采取边境税收调节(bordertaxadjustment),来避免竞争力损失,防止碳泄漏发生。后来美国也出现类似倡议。2007年12月美国参议院气候和公共委员会通过的《气候安全法案》提出边界碳调整(bordercarbonadjustment)的补救性贸易保护措施,主要针对中国和印度的出口产品设计。2009年6月26日,美国众议院通过了《清洁能源与安全议案》,该议案宣称,将从2020年起对不接受污染物减排标准的国家实行贸易制裁,具体的措施将表现为对未达到碳排放标准的外国产品征收惩罚性关税。“碳关税”的说法由此而来。

碳关税,是指国家或地区对高耗能产品进口征收的二氧化碳排放特别关税,其本质是一种边境调节税。①此概念最早由法国前总统希拉克提出,用意是希望欧盟国家应针对未遵守《京都议定书》的国家课征商品进口税。

发达国家提出碳关税的主要目的,一是提高本国竞争力,维护经济霸权,削弱中国、印度、巴西等发展中大国的制造业出口竞争力。受此轮金融危机重创,美国政府希望以绿色产业带动美国经济复苏,继续引领世界经济发展方向。提出严格的碳排放标准,对拥有世界先进减排技术的美国和欧洲、日本等发达国家具有明显优势,有利于其在全球新一轮竞争中,在节能环保领域和新能源领域抢占新兴产业和新兴技术的制高点,遏制新兴国家的崛起。二是通过征收碳关税,维护其国家经济利益。征收碳关税不仅可以获得高额财政收入,减少贸易赤字,同时,美国通过对碳排放较高产品征收关税,将使该类产品进口量减少,导致该类产品国际市场价格降低,美国将能以更低的价格进口,获得更大贸易利益。三是转嫁环境治理责任和成本。美国至今没有签署《京都议定书》。美国通过向发展中国家进行产业转移,转嫁环境污染较高产业应承担的减排成本,同时通过提高减排标准迫使发展中国家向其购买先进减排技术,使发展中国家承担了减排成本和费用。四是碳关税的征收有利于美国在全球气候变化谈判中处于有利地位。目前针对2013年后全球减排目标和减排机制正在进行国际谈判,将决定后京都时代的全球主导权。征收碳关税不仅将改变美国过去在全球减排方面的消极做法和国际形象,增强其国际谈判筹码,而且很可能会以“碳关税”为由要求我国对外承诺减排量。

二、碳关税的合法性剖析

(一)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4条和《京都议定书》第10条确立了“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肯定了在保护和改善全球环境方面,所有国家负有共同的责任,但是各国承担的责任并不完全相同。发达国家的碳排放是一种“奢侈排放”有别于发展中国家的“生存性排放”和“发展性排放”,理应负担主要的减排义务。美国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将会影响美国经济的发展”和“发展中国家也应该承担减排和限制温室气体的义务”为理由,宣布退出《京都议定书》的做法违反了公约义务,是推卸减排责任的一种表现。而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在哥本哈根大会上宣布到2020年将把单位gdp碳排放在2005年的基础上减少40%到45%,充分彰显了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的角色定位,也赢得了国际社会的充分肯定。①因此,笔者认为碳关税不区分来源国,对未达到国内减排标准国家的进口商品一律征税,无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区分,实际上是一种变相的贸易保护行为,有违“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

(二)碳关税在wto框架下的合法性分析虽然wto与unep在2009年6月25日的《贸易与气候变化报告》中认为,致力于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的政策在国际自由贸易法制下是可以被例外地接受的。

但是,从gatt国民待遇和最惠国待遇条款分析,碳关税在wto框架下是不合法的,同时也不属于gatt第20条(b)款和(g)款的规定。②1.国民待遇gatt第2条第二款规定“对相同产品或这一输入产品赖以全部或部分制造或生产的物品”可以征收与“国内税相当的费用”,第3条则要求“一缔约国领土的产品输入到另一缔约国时,不能以任何直接或间接的方式对进口产品征收高于对本国相同产品所征收的国内税或其他费用”。这两条是有关国民待遇的规定,在适用第2条第二款征收税费时,必须符合第3条第二款的规定,“不得高于”对本国相同产品的税费。

国民待遇要求对“相同产品”不得区别对待,而对于“相同产品”在国际上并无统一的认定标准。在“日本酒精饮料案和欧盟石棉案”中,上诉机构提出认定“相同产品”的四项标准:产品的最终用途;消费者的习惯和偏好;产品的性质和质量;产品的关税税则分类。根据现行wto规则,“以不同生产或加工方法生产的产品,只要具有相同的最终用途和物理特性即可认为是‘相同产品’,不反映在制成品最终用途和物理特性中的其他标准不能作为区分相同产品的依据”。笔者认为根据产品生产过程中排放的二氧化碳量的不同而将产品区别为“高碳”产品和“低碳”产品,对于未达到进口国内标准的“高碳”产品征收一定的碳税有违wto国民待遇原则,进口国不能因为与产品无关的生产过程和生产方法(ppm)而对进口产品征收额外费用。“高碳”产品和“低碳”产品虽然在制造、生产过程中由于生产工艺、生产原料等不同而存在二氧化碳排放的差异,但是从产品的“最终用途”和“物理特性”等标准来看,产品是相同的。

同时,根据上述四项标准,除了第2项“消费者”对“高碳产品”和“低碳产品”的习惯和偏好可能有所不同以外,其他几个标准都是符合的。对“高碳”和“低碳”加以区分会使“相同性”的判断更为复杂,需要对碳排放在多大程度上和在哪些方面不同才构成“不相同”产品加以规定,考虑到各个国家工业发展水平不同,一概以进口国国内标准来判断不具有可行性和正当性。征收“碳关税”有违wto的国民待遇原则,构成对贸易的不合理限制。①2.最惠国待遇最惠国待遇要求“一缔约国对来自或运往其他国家的产品所给予的利益、优待、特权或豁免,应当立即无条件地给予来自或运往所有其他缔约国的相同产品”,相同产品的界定同国民待遇中的界定,不能以生产过程的不同而认为是“不相同”的产品,从而对来自不同国家的产品征收不同的碳关税。

欧洲发达国家的生产工艺和技术比发展中国家先进,并且大多使用清洁能源,如法国的核能和水电能丰富,如果法国生产的产品出口到美国,会因为能够满足美国的环境标准而得到碳关税的减免,而中印等高能耗国家的产品则被课以重税,实则违反了最惠国待遇,对不同国家的产品实行歧视待遇,有

违国际贸易自由、平等原则。同时,碳关税不考虑个案的不同情况,以来自一个国家的某种产品的二氧化碳平均排放为标准来确定该国所有产品的碳税明显违反了wto最惠国待遇,是一种歧视性做法。

3.环境例外

gatt第20条历来被认为是缔约国行使“环境例外权”的依据,该条为缔约方采取有利于环保的措施提供了依据,但该条规定不明确,概念界定不清晰,在实践中引发了许多争端。笔者认为,从wto具体规则的适用来看,碳关税实质上有违wto基本原则。

(1)该条(b)款要求该措施“是为保障人民、动植物的生命健康所必需的措施”。实行碳税的目的在于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减缓气候变暖。有些学者据此认为碳税是为了保护人类免受气候变化之灾,保护因全球变暖而绝迹的植物和动物物种,符合“保护人民、动植物的生命健康”的条件,但是碳税是否具有“必需性”需要个案分析。在1991年“金枪鱼-海豚1号案”中两个专家组都认为gatt第20条(b)款不能证明美国禁止进口金枪鱼的合法性,专家组认为禁令不符合“必需性”要求,认为“必需”意味着没有其他合理的替代措施存在。同时,“缔约方一定要采取,而且在可采取的措施必须是与gatt不一致最少的措施”。此后1998年“加拿大诉欧盟石棉案”的上诉机构对第20条(b)款中“必需”一词的解释进行了调整,强调了有关措施必须是“实现其本身的目标所必须的”,并从“是否能实现健康目标”的角度考察是否存在合理有效的替代措施,对“必需”提供了一种可行的新标准。由此可见,征收碳税不符合(b)款的规定,尽管碳税有利于减少碳排放,保护人民和动植物免遭气候变暖的危害,但是无法证明边境调节碳税是“必需”的措施,仍有其他合理的可选择措施存在。碳关税对来自未达到进口国碳排放标准的国家的产品单方面征收,事先没有采取善意谈判和磋商等其他方法,这种单方行为实质上是一种“生态帝国主义”的表现,是以“环境保护为名,行贸易保护之实”的“绿色贸易壁垒”。①(2)征收碳税也不符合第20条(g)款的例外规定。该款规定的环境例外措施必须是“与国内限制生产和消费的措施相配合,为有效保护可能用竭的天然资源有关的措施”。第一,wto对“保护可能用竭的自然资源”采取了扩大解释,天然资源既包括石油等矿产资源,也包括清洁空气等天然资源,还包括海豚等生物资源。无疑,碳税的征收有利于养护不可再生的石油、煤炭等矿物燃料,也对温室气体大气容量有一定的保护作用,符合这一条件。第二,该措施要与“保护可用竭的自然资源”有关。这里不需证明“不存在其他替代措施”,只需证明该措施与特定环境保护目标存在“原则上的合理联系”(实质性联系)即可。1988年美国诉加拿大鲑鱼和鲱鱼案专家组认为,“主要目的在于”保护可能耗竭的天然资源的贸易措施才能被认定为与保护“有关”的措施。笔者认为碳税的目的主要不在于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而是为了弥补国内产业的碳税损失,防止市场竞争力的削弱,不能证明与保护可能用竭的自然资源“有关”,此外征收碳税与环境目标之间的实质性联系有待时间加以证明。

(3)第20条序言要求不在情形相同的国家之间构成“任意或不合理歧视或构成对国际贸易的变相限制”。首先,采取的措施“不构成对国际贸易的任意限制”,成员国要证明其针对出口国的具体情况保持了灵活性,进口国不能要求出口国采取的措施与其完全相同,只要在“有效性方面具有可比性”就不构成“任意歧视”。其次,不构成“不合理的歧视”,除了保持灵活性外还要遵守“谈判义务”,援引方在单边措施之前有义务主动发起谈判,谈判不要求必须达成协议,只要善意地试图达成协议即可,同时要有一定的透明度和程序的正当性。如果征收碳税前没有履行谈判义务,就构成了对贸易的不合理歧视。此外,碳税要求其他国家的碳排放达到与进口国相同的标准,可以认为这是对其他国家关于碳排放立法自由的任意的不合理干涉。征税表面上是为了保护环境,但是像中国这样的国家在短期内根本无法达到发达国家的减排标准,这种措施在事实上具有限制其他国家产品出口的贸易保护效果。①因此,笔者认为“碳关税”构成对国际贸易的变相限制。

三、中国如何应对碳关税的挑战

(一)碳关税对中国意味着什么目前美国是中国最大的单一国家出口市场。中国对美国出口的商品不仅量大,而且集中于高能耗、高碳密集型产品。以2009年为例,中国对美国出口额达2523亿美元,约占全年总出口额的17.7%。其中中国对美国出口的前十大商品集中于通讯和影视设备、纺织品和金属制品等。这些产品大多是高能耗、高二氧化碳强度而低附加值的产品。这十类产品占到中国对美出口总额的80%。②由此可见,美国如果对所有的“中国制造”征收国别关税,那么中国产业必将受到整体打击。而且更令人担忧的是,“碳关税”还将引发欧洲采取类似措施。欧盟一直是防止气候变化的“急先锋”,其领导人也曾表态提议做出类似碳关税的贸易安排。倘若欧洲仿效美国,将使我国外需“雪上加霜”。可见,“碳关税”问题值得我国政策界、产业界和学界的关注。

(二)中国应对碳关税的立场建议

从以上分析可知,碳税有违“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同时违反了wto国民待遇、最惠国待遇,又不属于环境例外情形,所以中国应坚决反对“碳关税”。

节碳减排的措施篇10

关键词:低碳政策;低碳经济;启示

随着人类文明的不断进步,人类在对资源和环境进行开发和利用的过程中,造成了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大量排放,并由此引发了一系列环境灾难,使人类的生存环境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威胁。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同时又是温室气体排放的大国,承担着节能减排和发展经济的双重责任,尤其在发展低碳经济方面,没有成功的先例。通过借鉴英美德三国发展低碳经济的经验,既发展经济,又保护环境,不失为一条捷径。

一、英、美、德三国的低碳经济概况

(一)英国低碳经济政策

低碳经济是由英国率先提出的,最早见于2003年英国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2006年10月英国政府又《气候变化的经济学:斯特恩报告》,呼吁全球向低碳经济转型,主要措施有:提高能源效率;对电力等能源部门“去碳”;建立强有力的价格机制;全球联合对去碳高新技术进行研发和部署等。

2007年英国颁布了《气候变化法案》,成为世界上第一个为温室气体减排目标立法的国家。英国政府进一步表示,力求在2010年减排主要温室气体――二氧化碳20%,2050年减排60%。

为了保证低碳政策的顺利推广,英国政府推出了气候变化税。这实质上是一种“能源使用税”,计税依据是使用的煤炭、天然气和电能的数量,使用热电联产、可再生能源等则可减免税收。据测算,截至2010年英国每年可减少250多万吨的碳排放(相当于360万吨煤炭燃烧的排放量)。

通过这一系列的措施,英国初步形成了以政府政策为主导,市场运作为基础,以企业、公共部门和家庭为主体的“低碳经济”互动体系,成功突破了发展“低碳经济”的最初瓶颈,为英国实施低碳计划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二)美国的低碳经济发展政策

美国虽未签署《京都议定书》,但在政策措施上,积极倡导推动新能源产业。

奥巴马政府在其新能源政策中承诺,在未来10年内耗资1500亿美元刺激私人投资清洁能源;实施“总量控制和碳排放交易”计划,到2050年将温室气体排放在1990年水平的基础上降低80%。

为积极应对碳排放,奥巴马政府计划自2012年起,连续10年拨款150亿美元给环境署用于推广新能源市场化,未来10年建立起一支6450亿美元的能源基金,用于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清洁环境和推广可再生能源。美国各州政府还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分别制定了地方节能产品税收减免政策。能源部支持美国绿色建筑协会推行以节能为主旨的《绿色建筑评估体系》。

(三)德国的低碳经济发展政策

德国政府采取了限制性和激励性经济措施并举的做法,鼓励企业积极参与环境保护。

自1994年起,德国政府把科技政策的支持重点集中在发展环境保护技术和能源技术上,并且出台了很多新的能源和环境政策,实行此项政策的结果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德国的能源消耗在经济增长的同时不断下降,德国逐步解决了工业化过程中的污染问题,环境质量得到明显改善,实现了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

从2001年11月开始,德国对每千克含硫量超过50mg的汽油和柴油每升再加收1.53欧分生态税,从2003年1月起,将含硫量标准调整为每千克10mg,使超过该标准的汽油和柴油每升加收的生态税累计达到16.88欧分,此举使得德国一次能源消耗量不断下降。对于废水排放、固体废弃物倾倒引起的水污染,德国按照一定方式以废水的“污染单位”为基准,实行全国统一税率,并且每年的税率不断提高,每年的水污染税收入全部用于改善区域水质。德国政府从2003年1月1日开始,对无硫燃料征收的燃料税比含硫燃料的税率低1.5个百分点,在税收激励下,德国企业已经放弃使用含硫燃料。

2007年,德国联邦教育与研究部又在“高技术战略”框架下制定了气候保护高技术战略。根据这项战略,联邦教研部将在未来10年内额外投入10亿欧元用于气候保护技术的研发,德国工业界也相应投入一倍的资金用于开发气候保护技术。构成了对德国节能减排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综合分析,英美德三国所采取的措施包括以下几方面:制定有关气候保护和环境保护的法律,通过立法倡导环境保护行为;政府通过科技政策的倾斜、财政政策的支持、税收政策的调节等措施来支持低碳产业的发展;制定有关燃煤、燃油、汽车油耗、水污染控制等方面的国家标准;制定鼓励新能源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给予资金和技术支持。这些措施的推行,有力地促进了这三国低碳产业的发展和低碳技术的研发;同时也为我国发展低碳经济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

二、我国发展低碳经济存在的问题

(一)社会公众低碳理念的缺失

在物质生活极度发达的今天,人们在享受生活的同时,往往忽略对环境的保护,这既是生活陋习,更是低碳生活理念缺失所至,而个人低碳生活理念的形成是从一点一滴开始的一个漫长过程。倡导低碳理念、建设低碳社会,每一个人的参与是至关重要的。

(二)我国能源结构的单一性

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是我国向低碳发展模式转变的长期制约因素。煤是我国主要的能源资源,2007年生产煤25.26亿吨,占我国总能源的76.7%左右,当年世界产煤56亿吨,我国占32%,居世界首位(我国能源结构问题及解决对策研究)。据了解,目前全国85%的二氧化碳、90%的二氧化硫和73%的烟尘都是由燃煤排放的,我国已经形成了以煤炭为主、多种能源互补的能源结构,这种状况在目前以及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仍很难改变。而研发低碳燃煤技术,发展利用新型能源就成为发展低碳经济的当务之急。

(三)我国低碳技术开发相对落后、并缺少相应技术标准

在低碳技术的研发上,我们起步晚,而且缺少成熟的技术标准。在低碳经济管理上,我们缺少一个成功的运营模式。如我国的重化工业发展比较迅速,水泥、钢材、电镀等高耗能行业含碳量非常高。如何实现这些行业的低碳生产,目前尚缺少一套成熟的标准。

(四)经济高速增长与节能减排的矛盾

长期来看,我国经济仍将继续增长,能源消费仍会稳步上升;短期来看,节能减排任务艰巨,需要大量地推广节能技术,强制性地限制减排总量,制定节能准入和落后产能退出机制。

三、解决我国低碳经济发展问题的应对措施

(一)政府通过制定法规和政策,制定低碳经济发展的整体规划,推动低碳经济

政府出台鼓励低碳经济发展的财政政策和税收政策。在财政政策方面,增加经济投入和资金支持力度,加大对低碳技术研发的支持力度,鼓励企业的自主创新。在税收政策方面,对于一些高碳排放的企业加大征税力度,限制其碳排放;对于新兴的低碳企业,降低征税,出台相关的补贴政策。

(二)改变我国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鼓励发展清洁能源

政府出台鼓励新能源发展的政策措施,促进整体能源结构的改善。低碳经济不同于我国的传统经济,尤其是诸如太阳能、风能等新能源产业的应用,在保护环境的同时也推动了资金、技术和人才的集中,形成了新的经济热点。借鉴国外的经验,如英国公布的发展“清洁煤炭”的计划草案,要求英国境内新设煤电厂必须首先提供具有碳捕捉和储存能力的证明,每个项目要有在10-15年内储存2000万吨二氧化碳的能力,政府同时对这些项目提供相关财政支持。

(三)低碳技术是低碳经济发展的动力和核心

低碳技术的创新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我国低碳经济发展。我们应组织科技攻关,加紧技术研发,力争掌握一定规模的自主技术;同时,整合市场现有的低碳技术,加以推广和应用;加强国际间交流与合作,促进发达国家对中国的技术转让。

(四)培养社会公众的低碳意识

我们认为这是一个简单又长期的任务,需要通过政府的引导,媒体的宣传,民间志愿服务等形式让人们接受低碳理念;要鼓励和引导人们采用低碳生活方式,如城市交通建设方面鼓励居民乘坐公共交通,少开私家车等。

四、结论

实现我们承诺的减排目标,发展低碳经济是唯一选择。通过对比分析三个国家发展低碳产业的情况,可以发现我们在发展低碳经济方面的诸多不足;借鉴其发展经验,提出我们的发展措施,落实好这些措施,将让我们少走弯路,会让我们的经济发展得更加健康。

参考文献:

1、潘家华.英国低碳发展的激励措施及其借鉴[J].中国经贸导刊,2006(18).

2、胡淙洋.低碳经济与中国发展[J].科学对社会的影响,20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