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信息学的理解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1:20:07

生物信息学的理解篇1

关键词:信息冗余物理习题信息加工实验研究

一、“信息冗余物理习题”的定义

通过查阅文献,发现并无学者明确提出“信息冗余习题”的概念,与“信息冗余习题”概念相近的是“条件多余习题”。由于笔者倾向于利用信息加工理论对该类习题进行研究,故仍从信息加工理论的角度对该类习题进行定义。

借鉴信息论中对于信息冗余的定义和分类,信息冗余物理习题是指题目中所包括的信息超出习题解决必需的信息,存在部分信息是有效冗余或无效冗余,有确定答案的物理问题。

二、“信息冗余物理习题”的特点

(一)信息冗余物理习题具有确定性。

“信息冗余”是相对于习题解决必需的信息条件而言的。如果习题中的问题解决,需要题干中所有的条件,缺一不可,则可以认定该类习题是非信息冗余习题,因此很容易区分信息冗余物理习题与一般物理习题。

(二)信息冗余物理习题的解题方案具有多样性。

由于信息冗余物理习题中除了包含必要解题信息条件外,还包含有效冗余信息的存在,因而使得问题的解决过程和方法具有多样性。习题解答者具有的知识储备不同,解答问题的思维方式不同,解题的习惯不同,信息条件的组合不同,会使习题的解决方案具有多种可能性,即方案具有多样性。

(三)信息冗余物理习题的答案具有唯一性。

由于信息冗余物理习题在问题的设置上是具体的、准确的,虽然信息冗余物理习题的信息条件过量,但所有的有效信息之间并不矛盾,它们指向同一个结果,因此信息冗余物理习题的答案具有唯一性。

(四)信息冗余物理习题具有复杂性。

信息冗余物理习题的复杂性表现在这类习题中,往往涉及大量的有效冗余和无效冗余信息,当习题解答者运用所学知识解答信息冗余物理习题时,面对的第一个困难,并不是如何解答习题,而是如何针对问题从条件信息中提取自己需要的有效信息。

如下图所示:在摩擦因数为0.1的水平面放一质量为1kg的物块,在一大小为5n的水平拉力的作用下,由静止开始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已知前5s的总位移为50m,试求出该物块的加速度?

该例题给定了摩擦因数的大小,物块的质量,施加力的大小和方向,初速度,时间和位移共六个信息,要求出物体的加速度。由于题干中给出的条件信息超出了问题解决必需的信息,因此可以判定该习题为信息冗余物理习题。由于既可以利用摩擦因数的大小,物块的质量,施加力的大小和方向,从受力分析的角度解答,又可以利用初速度、时间和位移等运动学的知识解答,因此解题的方案具有多样性。尽管解题的方案有多种,但正确结果只有一个,因此信息冗余物理习题的答案具有唯一性。由于习题中包含部分冗余信息,要求学生从大量条件信息中选取自己需要的条件信息,因此学生必须对本部分知识有较为深入的了解,以便排除冗余信息的负面影响,使问题得到解决,因此信息冗余物理习题具有复杂性。

综上所述,信息冗余物理习题相对于一般物理习题,具有区分标准确定性、解题方案多样性、习题答案唯一性、解题过程复杂性的特点。

三、实验步骤

本研究主要包括3次实验习题训练,一次实验习题检测,共两个阶段。

阶段一:在每个教学部分完成后,对实验组的学生,发放笔者设计的信息冗余物理习题练习卷,及时收集学生完成的习题,积极与教师和学生沟通,仔细分析习题中出现的问题,以便在下次训练中加以改进。

阶段二:三次实验习题训练后,在实验组和对照组同时发放信息冗余物理习题的检测卷(第四次实验),收集并分析学生的完成情况,结合学生的期末考试成绩,得出实验结论。

四、研究结论

本研究通过对实验组和对照组共589名学生长达一个学期的跟踪实验研究,发放1480份习题和检测试题,回收习题和检测习题1398份及共589名学生的期末考试成绩等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一)当信息冗余物理习题的难度处于学生的学习的最近发展区,学生在解决习题过程中存在一定困难,但经过努力仍可以顺利解决时,通过信息冗余物理习题的练习,学生解决信息冗余物理习题的能力确实得到明显提高,课业成绩也得到提高。如果信息冗余物理习题的难度与学生的知识能力和认知水平不能达到基本适应,即习题相对过难或习题相对过于简单,就会使信息冗余物理习题失去功能,甚至可能产生负面影响。

(二)当信息冗余物理习题中出现超出学生知识范围的信息条件,即学生平时接触较少或从为接触过的新概念,即使在题干中进行了解释,依然可能造成学生解题出现明显障碍,造成大多数学生无法顺利完成习题的解答。

(三)由于学生的水平层次较低,而信息冗余物理习题普遍较难,且都具有一定的迷惑性,因此在普通中学会造成相当多的学生出现负面效果。

(四)通过实验发现,尽管学生能通过正确计算完成对习题的解答,但是很多学生不能把物理学科中的信息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赋予所学物理知识以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屈燕川.高中物理开放性问题的分类和编订[D].成都:四川师范大学,2007.

[2]林崇德.发展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50-53.

[3]刘智运.学习理论的新发展—内化和外化的双向建构学习理论研究[J].教学研究,2008(4):284-290.

[4]严梅林.精心设计多余条件习题培养学生良好思维品质[J].小学教学参考,2002(1):35-36.

[5]刘吉顺,张桂林.如何解“特殊条件”的习题[J].学生之友:初中版,2006(Z3):56-58.

生物信息学的理解篇2

关键词:信息技术物理教学课程整合

中图分类号:G633.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98X(2014)02(a)-0137-02

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学校教育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变革。为了能够适应现代化的发展步伐,学校教育在发展的过程中也不断将一些现代化的信息手段应用到教学当中。信息技术与高中物理教学课程整合是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也是高中物理教学发展的需要。它对转变高中物理教学的教学模式和推动高中物理教学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在不断的发展中,信息技术与高中物理教学课程整合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相应的进步与发展,但仍然存在很多的问题和不足。

1信息技术与物理教学课程整合的概述

信息技术的概念相对广泛,对于学校里的信息技术,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使用的如多媒体、网络搜索、远程教育等计算机网络技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指将信息技术巧妙地融合在课程教学的过程中,使其为教学提供相应的辅助作用,优化教学效果。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需要有一定的理论作为指导基础才能达到良好的效果。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论依据主要包括建构主义理论、发现学习理论、多元智能理论等。

信息技术与高中物理课程的整合就是在一定的教育学理论的指导下,根据相应的物理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并结合高中生的学习状况和整体特点及高中物理的学科特点,教师将能够辅助教学的各种信息技术应用到物理教学的各个阶段当中去,使信息技术手段与高中物理教学过程相融合的过程。并不是说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只要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就能达到很好的教学结果,而是要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对一些信息技术手段进行合理有效的运用,才能对整个物理教学课程和高中生的自我表现及个人发展起到相应的推动作用。

2信息技术与高中物理课程整合的意义

2.1能够激发起学生学习高中物理的兴趣

高中物理课程相对比较抽象,高中生在学习的时候也不易理解,而老师的讲解又很难将相关内容讲解清楚,这就给高中物理教学带来了一定的困扰。如果将信息技术手段应用到高中物理教学中来,可以将一些较难理解的知识点通过直观形象的理论构架或者模拟操作展现出来。这不仅能够让高中物理教学变得有声有色,还使学生能够更加容易理解相应内容,增加其学习物理的信心和兴趣。如,高中物理教师在讲解光电反应的时候,如果只靠语言上的讲解不容易让高中生清晰地明白相应的内容,如果教师用信息技术中的模拟技术或者动画手段将光电反应的过程用画面呈现到学生面前,便能让学生能够通过直观形象的画面更加深刻地去理解相关的理论知识。

2.2有利于扩展高中物理教学的容量

高中物理教师通过充分的备课,将课堂教学内容用课件等信息技术手段展现出来。这就能够省去物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板书时间,还能够使高中生更加直观地了解到所学内容的体系,使课堂教学的效率大大提高。与此同时,教师还能够根据课程教学内容的情况,进行一些课外内容的相应补充,使高中生能够对所学知识有一个更全面的了解。这就使得课堂教学更高效、合理和全面,不仅能够有条不紊的进行课堂教学,还能够让教师有更多的时间进行相关内容的讲解和补充,使整个教学过程的信息量得到了增加。

2.3有利于教师负担的相应减少

高中生的求知欲非常旺盛,他们在通过一些信息技术手段进行高中物理学习的时候便会表现出积极的学习态度和学习兴趣。这不仅能够使高中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通过更加形象生动的形式学习到相应的高中物理知识,还能够让教师在进行高中物理课程讲解时更加易于学生的理解,使教师的教学压力得以减轻。与此同时,教师通过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将相关教学内容进行展示,省去了很多原来需要在课堂上进行的步骤,使其能够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对知识的讲解和对学生的引导上。这也就使得教师的教学负担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缓解。

2.4有利于促进高中生的全面发展

将信息技术与物理课程教学进行有机的整合,对高中生的全面发展有着非常积极的作用。首先,整合教学能够更好的发展高中生的思维能力。高中生在学习物理的过程中,可以通过一些信息技术手段培养自己的形象思维,通过对一些基础知识的理解培养自己的抽象思维。整合教学能够让高中生通过形象思维去积极的培养和发展自己的抽象思维,从而推动其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同步发展。其次,整合高中物理教学能够培养高中生的科学素养。高中生在学习物理的过程中,会形成一定的探究精神和实践精神,而这些都属于科学素养,且能够通过信息技术手段予以支持。此外,整合高中物理教学还能培养高中生的学习能力和信息素养,使高中生的各方面素质得到充分的发展。

3信息技术与高中物理教学课程整合的现状

我国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方面的研究已经有一段时间的历史,并取得了一定的理论成果。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开展,信息技术也在学科教学中得到了相应的实践应用,其优越性也在应用过程中不断地凸显出来。信息技术与高中物理课程的整合也得到了相应的开展,并在高中物理教学的相关环节实现了对信息技术的应用。但各种信息技术手段在高中物理教学的应用过程中并没有真正实现高效融合,还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

3.1信息技术没有真正实现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普及

首先,由于条件的限制,一些高中学校不能够为物理教学提供相应的信息技术设备。这就使得高中物理教学没有信息技术设备可以利用。其次,一些能够运用信息技术设备的高中学校对其应用也往往仅仅局限于物理公开课或者示范课上,在其他高中物理课堂教学中往往没有对其进行相应使用。这种现象的出现与高中学校在信息技术设备的数量和管理等方面有一定的关系,还与高中教师的个人状况有一定的关系。因为有的高中教师对信息技术设备不是很了解,不能够对其进行熟练操作,有的高中教师则是觉得运用这些设备比较麻烦等。

3.2没有准确认识信息技术与高中物理课程的整合

一些高中物理教师对信息技术设备融合到高中物理教学中只简单认为是将计算机或者课件运用到高中物理教学中来就行了。这种认识不仅比较浅显,而且也不能够很好地实现信息技术与高中物理课程的有机整合,对课程的有效开展也达不到相应的作用。与此同时,高中物理教师对信息技术和物理教学整合能够为高中生带来哪些帮助和提高并没有明确的意识。这就使得高中物理教师在教学中对信息技术的应用过于盲目,不能对高中生的全面发展起到促进作用,甚至与传统高中物理教学效果没什么差别。

3.3没有很好地把握高中物理课程整合教学的目的

信息技术与高中物理课程整合的目的是为了提高高中物理教学的效果和高中生的相关信息素养。但在实际情况中,一些高中物理教师并不能够明确的把握这些课程整合教学的目的,从而使高中物理教学在信息技术手段的应用上出现相应的偏差。另外,一些高中物理教师以为对高中生的信息素养的培养和提高只是让高中生能够掌握上网、搜集信息等各种操作技能就行了。这种认识不仅很肤浅,而且不能对高中生通过运用信息技术手段来提高自己物理学习的能力和对物理信息的搜集和应用能力进行有效地培养。

3.4没有对信息技术手段进行高效合理运用

只有按照一定的教育学理论和实际教学情况而采用的信息技术教学手段,才能使高中物理教学取得良好的效果。而一些高中物理教师并没有充分到认识到这些内容,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盲目使用信息技术手段:有的高中物理教师不管教学内容和教学效果,就直接在教学过程引入这样或那样的信息技术手段;而一些高中物理教师将对信息技术的应用放在了一个特别突出的地位,完全否定传统物理教学的效果,使物理教学与信息技术产生割裂。这些现状的产生不仅不能够使信息技术手段的效果得到充分发挥,而且可能会让高中生注意力被分散开来,导致高中物理教学效果不佳。

4将信息技术与高中物理教学课程有效整合的措施

4.1转变观念,正确认识信息技术的作用

首先,高中教师要充分认识到信息技术与高中物理教学之间的相互关系。信息技术是高中物理教学中应用的教学手段,对高中物理教学和高中生学习有一定的辅助作用,而不能将其当成高中物理教学中的主体。同时,信息技术除了是高中教师进行教学活动的辅助手段,还是高中生进行学习的相应工具,对高中生掌握一定的物理信息有着一定的帮助。此外,信息技术与高中物理教学课程的整合不是表面的搭配,而是信息技术在高中物理教学的各个方面的有效融合。

4.2加大对高中物理学科的研究,合理运用信息技术

信息技术要想与高中物理教学课程进行有机的融合,必须要对高中物理学科进行充分的了解才行。高中教师要对高中物理学科的相关知识和教学要求进行全面的了解和准确的把握,以能够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合理运用相应的信息技术手段。与此同时,高中教师进行物理教学时,应选择一些比较适合相应教学内容的信息技术手段,不必局限于网络,也可以利用光盘、录音带等传统的技术,也能够达到相应的教学目的和实现教学效率的提高。

4.3增强高中教师和高中生的信息素养

高中教师和高中生对信息技术与高中物理课程的整合效果有着直接的关系,其信息素养应不断提高和完善。高中教师应积极接受相应的技术培训,以使自己能够掌握各种信息技术手段的操作方式,还能够使自己通过这些方式搜集和传授相应的物理信息。同时,高中教师也要对课程整合的相关理念和相应教学模式进行了解和掌握,以对高中物理课程与信息技术进行深层次的整合教学。高中生是教学的主体,应不断加强其自我学习的能力和提高其对信息技术的应用水平,使其能够很好地适应整合后的教学模式。

4.4加大对高中物理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整合后的高中物理教学要想取得良好的发展,还需要有充足的教学资源才行,加大对高中物理信息资源的开发很有必要。高中物理信息资源的建设可以对高中物理基础知识进行相应的总结和梳理,并使其以信息化的形式呈现出来,以便于高中物理教学的应用。在此基础上,高中教师还可以充分应用各种网络资源和其他渠道的资源对相关物理内容进行相应的补充和扩展,以使高中物理教学的内容更加丰富。此外,高中物理教师可以根据教学需要将物理信息资源充分运用到教学中去。

5结语

信息技术与高中物理教学课程的整合是我国教育改革的需要,也是推动高中物理学科不断发展和实现高中生全面发展的迫切需要。现阶段的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虽然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但其发展状况仍然不能满足学科发展的需要。对于高中物理教学课程来说,也是如此。因此,为了使信息技术与高中物理学科能够进行高效的融合,还需要高中教师、高中生等各个方面的长期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谢煜.信息技术与中学物理课程教学整合问题研究[J].科技创业家,2013(16):170.

生物信息学的理解篇3

[关键词]高职院校;物流信息管理;教学效果

doi:10.3969/j.issn.1673-0194.2015.18.173

[中图分类号]F252-4;G71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194(2015)18-0-02

物流信息管理是基于物流产业对信息系统的应用和分析设置的一门课程,也是高职物流管理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物流信息管理方面的知识和技能,让学生了解物流信息系统开发的过程,能够使用主要物流信息技术与设备,具备物流管理信息系统初始化、操作和日常维护能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生顶岗实习夯实基础。

1当前高职院校物流信息管理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传统的物流信息管理课程教学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是课程内容只注重物流信息技术和物流信息系统的理论介绍,而没有重视其在物流管理中的应用,脱离实际,不符合高职院校培养应用技能型人才的要求;二是课程教材与教学内容更新较慢,教学内容的前沿性和创新性不足;三是教学方式简单,尤其是实训环节,仍以教师讲为主,学生只会照搬照抄,缺乏独立思考和分析,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四是实践教学环节薄弱,缺少专门的物流信息系统操作实训室及相关教学软件,不利于培训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因此,如何引起学生重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如何在教学中提高高职物流信息管理课程教学效果、体现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的教学特色,如何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真正突显出这门课程在物流管理课程体系中的重要性,对于培养适合时代要求的现代物流人才十分必要。笔者通过这几年的课程改革与教学实践,认真思考,就如何提高物流信息管理课程教学效果浅谈几点看法。

2高职院校提高物流信息管理课程教学效果的建议

2.1从企业实际需求出发确定课程教学目标

培养高素质技能型物流管理人才是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而物流信息管理本身又是一门理论与实践并重的课程,理论性、技术性内容较多,对于高职院校学生来说比较抽象、难学,加上目前高职院校学生知识结构不完善、学习方法不科学等诸多不利因素,使得物流信息管理教学难度加大,学生缺乏学习兴趣,达不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因此,在设计高职院校物流信息管理教学目标时,应紧密对接物流企业对物流信息技术人才的知识能力与素质要求,不再强调传统教学目标中一些理论性过强、应用率不高的内容。若按照企业管理层次划分高职学生就业岗位,他们处于执行层;若按照在信息系统的层次划分,他们处于运行控制和业务处理层(见图1)。

作为这一层级的员工,在学生阶段除应掌握基本的信息技术应用和操作,如办公软件、物流信息系统等软件的使用以及条码设备等硬件的使用外,还应具备一定的综合素质和认知能力。通过以上分析,确定物流信息管理课程的具体教学目标如下。

首先,知识目标:

①了解物流信息化发展情况及相关基本概念。

②理解信息系统开发和信息平台搭建的过程及原理。

③熟悉各物流信息技术的应用及原理。

④熟练掌握物流信息系统的结构和操作规程。

⑤掌握物流信息安全管理的内容。

其次,能力目标:

①能够快速适应物流信息化发展。

②能够组织物流信息系统开发。

③能够熟练使用各种先进的物流信息技术。

④能够熟练操作物流信息系统。

⑤能够构建物流信息安全体系,重视物流信息管理的安全性问题。

最后,素质目标:

①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的意识。

②培养学生友善沟通的作风。

③培养学生诚信处事的态度。

④培养学生爱岗敬业的精神。

⑤培养学生踏实肯干的品质。

2.2结合具体工作岗位职责开发课程标准

2.2.1课程标准设计理念

物流信息管理应打破传统学科课程模式,以黄炎培提出的“手脑并用,教学合一”的观点为基本指导思想进行课程设计,即:以提高学生职业能力为课程目标,以校企合作为平台共同开发课程,以企业真实工作任务作驱动,以学生为主体,多种教学方法并用组织课程教学实施,用职业技能比赛促进学生实践技能的提高,充分体现培养学生综合职业素养的育人理念。

2.2.2课程标准设计思路

首先,聘请物流行业企业专家、物流基层管理技术人员和物流专业优秀毕业生与物流管理专业专职教师共同组建课程开发团队。

其次,深入企业进行调研,以物流信息岗位需求为导向,结合物流企业生产实际,分析不同类型行业、企业对物流信息管理人才需求的层次、工作岗位职责、标准、能力以及职业素质的要求,然后由校企双方合作确定该门课程的知识、能力、素质目标及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

最后,依据物流行业各职业岗位的职责和标准,结合职业资格考试的相关内容,设计制定物流信息管理课程更具科学性、操作性和规范性的课程标准,其中包括课程目标、课程任务、课程内容、学习情境、教学模式、评价方法、教学建议等内容(见图2)。

2.3按照物流信息作业的基本顺序设计课程内容

其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物流信息识别与采集:运用条码技术、射频技术学会采集货物信息。

物流主要信息技术应用:运用企业的仓储和运输等管理信息系统以及数据库、物流信息分类编码等技术对采集的数据进行加工;运用eDi技术、eoS技术进行物流信息的传递;运用GpS技术、GiS技术对物流信息进行动态跟踪与定位。

物流主要业务环节信息管理:运用所学物流信息技术及方法对包括仓储、运输、配送在内的物流主要业务环节进行信息管理。

物流信息系统开发与安全管理:物流信息系统的开发及安全管理。

2.4采用“教、学、做”一体化的课程教学模式

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是高技能实用型的专业人才,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是其最大的特点。而当前高职物流信息管理课程大多采用传统教室教学与上机实训交替进行的教学模式,即:实训和理论是在两个不同的空间和时间完成的。上机实训时,理论基础不扎实的学生可能会由于不熟悉理论知识而盲目操作;而对于理论扎实的学生,则可能在短时间内就能完成实训内容,大部分课堂时间又被浪费。

因此,结合高职物流专业物流信息管理课程特点,我们采用“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在理论课程的教学环节中,融入实践教学内容,而基本理论的讲解则主要是服务于实验和实践,最终目标是提高学生信息处理和技术运用的能力。该课程针对每一学习情景,结合实际需要,采用“课堂内深化理论知识+校内模拟实践操作+校外参观演示认知及顶岗实习”的课程教学模式,实现“教、学、做”一体化,将学生从原来被动的学习转化为主动学习,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彻底改变教与学分离的现象。具体做法如下。

首先,课堂内通过教师讲解、学生自学拓展、动手体会理解的方式实现理论知识的深化。其次,校内模拟实践操作充分利用校内物流信息实训基地,让学生在模拟环境下接触使用各物流信息技术,操作物流信息管理系统,掌握物流信息管理工作流程。最后,在校外通过参观认知真实作业环境,使学生先具有感性认识,在校外企业进行顶岗实习,在真实环境下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升学生职业能力,加强学生就业适应能力。

2.5灵活运用多种先进的教学技术和教学方法

根据课程内容和学生特点,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乐于实践,提高教学效果。在采用各教学方法时,建议将学生分组,以组为单位完成各项任务,但同时也要突出个人自我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5.1引导文教学法

在布置某项任务时需要让学生掌握必备知识时,采用引导文教学法。教师可先根据知识点设计引导文,在引导文中提出问题即任务,并讲明任务要求和能力要求,然后按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和评估6个步骤引导学生自学,最后教师负责解答学生的疑问(见图3)。

2.5.2模拟实践教学法

在进行物流管理信息系统综合操作时,采用模拟实践教学法。模拟实际情境,将每组学生分角色,按角色完成岗位任务,看哪一组完成的又快又好。在介绍各物流信息技术操作使用时,采用模拟演示法,充分利用实训室的仪器设备、录像、ppt等教学设备进行模拟演示,观看演示后让学生自己操作。演示时不仅对各物流信息技术进行操作演示,还要讲解其工作原理,加深学生对物流信息技术的理解。

2.6采用多元评价和过程考核和结果考核相结合的考核方式,调动学习积极性

该课程考核分四部分:一是平时学习表现占10%,根据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进行成绩评定,主要根据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参与积极性高低;二是平时作业占10%,根据课程教学安排和学习测评的要求,规定学生必须按时完成相应的任务和作业,按完成情况考评;三是理论知识测试占30%,利用网上教学资源,进行自主学习,并自行进行网上测试,主要考核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和自学能力;四是课堂实践操作技能考核占50%,主要考核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及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

3结语

高职院校物流信息管理课程在教学过程中要努力将理论知识学习和实践应用合二为一,并尽量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来调动学生参与积极性,才能达到提高课程教学效果的目的。

主要参考文献

生物信息学的理解篇4

随着网络的应用越来越普遍,网络在教学领域具有很多优势。如今不管是小学课堂还是大学课堂,都离不开网络信息教学。在大学物理课堂上,应用网络信息教学模式,有利于活跃物理课堂气氛,激发学生更加积极而主动地投入物理教学活动中,配合老师的教学,从而提高物理教学的效果,增强物理学习的效果。

2网络信息教学的优势

网络信息教学具有丰富多样的信息,能够通过图片、动画、视频等多种形式来传递教学信息,更加形象、更加生动,更有利于理解和记忆。网络信息教学有利于更加有效地传递教学信息,能够提高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其次,网络信息教学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更加开放,学生能够通过网络共享各种各样的资源。老师和学生可以通过网络交流问题、解决疑惑、讨论课题,学生之间可以通过网络互相享用各自的资源,互相学习和探究。最后,网络信息教学能够给学生自由学习的机会,学生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学习任何知识,而且老师也能够自主选择信息。

3大学物理网络信息教学模式的优势

如今网络越来越发达,我们处于网络的大时代中,将网络信息化应用于大学物理教学中,符合时代的发展,开拓基于网络信息化的教学模式以适应网络信息化的学习模式。大学物理学科应用网络信息教学模式,具有许多优势。首先,网络信息方面的资源非常丰富多样,比书本上的知识更加丰富。而且网络信息教学模式更加灵活多变,充满趣味性,能够给物理课堂带来更多的乐趣和快乐,使得本来枯燥紧张的物理课堂变得更加有趣,也使得学生的物理学习变得更加轻松。网络信息教学模式不仅能够提高大学物理的教学效果,而且还能够提高学生对物理学习的兴趣和热情,从而使得学生更愿意参与物理活动,提高物理学习的效果。其次,网络信息教学模式能够营造更加真实的物理课堂,给学生创造能够模拟实验、亲手操作的机会。在网络信息教学模式的引导下,学生能够进行发现学习,不断探索物理知识,并且可以反复学习,及时得到反馈。最后,在以往的教学模式的引导下,学生对物理知识无法形成深入的了解,学习的效果也不是很好,就会经常出现对物理知识的误解和物理实验的操作失误。而在大学物理教学中应用网络信息教学模式,学生能够做好课前准备,对即将学习的内容提前预习,从而能够在学习过程中更加深入地理解知识,在操作过程中更准确地抓准操作要领,从而提高了物理教学的质量。

4大学物理网络信息教学模式的构建

在大学物理中应用网络信息教学模式,需要将网络信息技术当做教学工具,并且通过有效的措施来合理地利用该教学工具。首先,在网络信息教学模式的引导下,学生应该成为教学的主体。大学物理教学不能否认网络信息教学的重要性,在利用网络信息教学模式时还需要重视物理老师在其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大学物理教学需要结合各种各样的教学资源,利用网络信息技术给学生营造更加自由而自主的物理教学氛围,从而提高物理教学的水平。其次,虽然网络信息教学模式的利用,能够提高课件准备的效率,但是大学物理老师并不能马虎对待。大学物理老师需要认真选择教学材料,精心制作教学课件,并且不断修改和加工课件,保证课件更加适合教学班级。物理老师需要利用网络信息技术,使得教学课件更加具有新意、更加具有创造性,更加独特。通过科学的课件设计,能够使其更好地辅助课堂教学,从而不断提高大学物理的教学水平。除此之外,大学物理老师需要利用网络信息收集范围更广的物理信息,使得物理教学涉及面更广阔,更深入,从而扩展学生的眼界,增加学生的学习经验。最后,在大学物理教学中应用网络信息教学模式,需要协调好各个方面之间的关系,才能够最大程度地发挥物理老师、学生和网络信息的作用。学生接受知识、加工知识,并将所得知识加以应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有利于其成功地建立物理知识结构。老师引导学生的物理学习活动,激发学生获得知识的启发和领悟。老师和学生之间在情感方面的交流,能够激起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的动力。而网络信息是教学工具,在物理教学中应用网络信息教学模式,物理老师的角色非常重要。物理老师掌握网络信息工具,并将其应用于教学实践中,老师不能把自己当成被动者,而是主动者。物理老师还需要积极配合学生,维持良好的课堂氛围,更好地实践网络信息教学模式。

5结语

生物信息学的理解篇5

【关键词】信息论大学物理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9-0182-02

大学物理是大学理工科的基础教学课程,能够帮助学生了解和熟悉自然界物质结构,对于学生的未来发展和生活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大学物理和其他教学学科相比,大学物理知识较为抽象,教学难度也相对较高,运用合理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对于大学物理教学工作的开展有着非常积极的作用。

一、信息论与大学物理教学的联系

从信息论的基本原理中能够看出,信息论和物理教学之间有着较高关联性,信息论中对信息数据的解释以及信息的传输原理,对于研究物理教学工作来说将起到非常积极的作用。我国高等教育教材由我国教育部门统一编制,根据我国社会发展需求制定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计划,在教育教学工作开展的过程中,对信息只是进行选择、改造以及组合,不断完善教学内容,提升教学水平,为国家培养更多具有丰富知识的优秀专业人才。

就物理教学来说,物理教学并不是单纯的灌输性教学,而是双向的交流教学,教学过程中的信息交换是一个双向的过程,老师向学生输送相关理论知识,同时学生也会向老师提供一定的信息反馈,老师和学生不存在绝对的信息发出者和接收者,两者的关系是相互的。在课堂教学当中,信息数据经过输入、记忆、变换、加工以及反馈等多个流程,最终才能够真正的完成教学目标,达成教学目的。上述的信息流程都是信息论所研究的主要内容,信息论即是对信息的研究原理,信息论研究信息的计量、传输、变化、使用规律以及反馈等过程,利用信息论对物理教学实施研究,能够从理论的角度寻求改善和提升物力教学质量和效率的有效方法,促进教育教学水平的提升。

二、基于信息论的大学物理教学设计目的

(一)提高信息传播质量,提升教学效率

信息论是应用概率论以及数据统计的方法对信息熵、数据传输等问题的应用数学学科。信息论中指出,信息是生命系统、机器系统等适应外部世界和同步世界所开展的一种交换物质的运动形式。在大学物理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之间所进行的便是一种交换过程,在这一过程当中,老师的教学内容即是信息,而学生则是接收这些信息的外部世界。要保证信息传输的真实性和准确性,教师首先需要做的,便是对教材的深入了解和分析,掌握教材的教学中心,提炼准确的教学元素,保证信息的输出质量和输出效果,最终实现大学物理教育教学效率的显著提升。

(二)优化教学方法,改善教学质量

从信息论角度开展大学物理教学方法的研究和设计,对于改善教学质量也将起到非常积极的租用。信息论研究的主要方向是信息的传播路径、信息的传播方法以及信息的传播形式,通过改善信息通道和优化信息传播方法,以达到提升信息量和信息传播质量的目的。大学物理教学中引入信息论,能够对大学物理教学过程中教学方法进行分析和评估,指出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根据分析结果选择合理的教学手段来优化知识传播途径,达到改善教学质量的目的。

三、基于信息论的大学物理教学设计

(一)提炼教学元素,准确输出信息

一名优秀的教师,应该懂得如何对信息进行转化,将枯燥的信息转成丰富而生动的图文,使学生能够乐于接受这些信息,让学生能够牢牢地记住教学知识。教材中关键点的挖掘,是信息传输的前提。许多教师虽然课堂教学方法灵活多变,课堂氛围活跃,但是教学水平则一般,究其原因,主要是教师没有真正的抓住教材的主要思想,没有将教学信息完全的传输给学生。因此,教师在大学物理教育教学过程中,必须要抓住信息关键,消除思维屏障。

适当的教学方法,也是提升信息传输效果的有效途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依靠合适的教学方法来提升教学氛围,提升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较为常用的教学方法主要有实验法、互动学习法、实践法等多种方法,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采取行之有效的方法达到教学目的。比如,电动势概念一直以来都被人们当做是大学物理教学中的难点和重点,概念的抽象和不便于理解,使得教师难以达到教学预期。针对这类问题,教师可以采用实验法,带领学生进行试验操作,较低教学难度和坡度,使学生在操作过程中能够掌握非静电力的有关概念,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学习兴趣,并牢牢记住非静电力的作用原理和效果。由此可见,从信息论角度来看,教师要想准确的输出教学信息,保证信息输出质量和效果,就必须要重视信息元素的提炼和分析,采用行之有效的方法,以达到教学目的。

(二)精简教学结构,畅通信息渠道

大学物理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想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信息高效率转化,就必须要从教学结构入手。所谓教学结构,就是教师对教学要点的合理布置,课堂教学时间的应用,以及对教学方法的整合。

合理的教学结果,能够使信息逐层增加难度,在不断的探索和理解过程中帮助学生掌握相关知识要点,达到教学预期。大学物理中的许多知识点都相对较为复杂,具有一定的教学难度,教师应该根据信息论进行教学结构的优化和改良。在香农-维纳公示,信息的频带宽越大,则信噪比越高,传递的理想信息量就会越大。信息组块是信息量的一个有效单位,也是测量人短时记忆的最小单位。信息论中指出人的短时记忆容量小于或者等于五个组块时才能够牢固的将信息贮存在长时记忆当中。因此,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应该灵活的运用这一原理进行结构的调整,遵从信息块不得大于5的原则,以4个信息块来设计新的教学结构。

(三)建立信息反馈机制,发挥信息调控作用

在信息论理论当中,信息在完成输出活动之后,信息的反馈则成为信息的重要调控元素。信息的存储和长期保持,必须要有信息反馈的参与。大学物理教学中,教师通过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结构以实现信息的传输目的,帮助学生了解和掌握相关物理学知识。然而,如果缺乏必要的信息反馈和交流,学生将无法完全的吸收和消化信息,这个信息的传输工作也便没有真正的完成。由此可见,建立信息反馈机制是非常重要的,发挥信息调控作用,能够更好的保证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

首先,信息的反馈可以在教学课堂上进行完成。老师在课堂上可以就本堂课所传输的信息提出部分问题,供学生回答和思考。根据学生对问题的回答结果,老师能够较为清楚的了解学生对信息的获取和吸收情况,并根据实际情况来调整教学内容,巩固教学知识。同时,教师也应该在课堂之外加强和学生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在和学生的沟通当中了解课堂教学中自身所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对其进行及时的优化和改善。例如,在楞次定律的教学中,老师便可以围绕这楞次定律提出相关问题:比如,感应电流在什么样的情况下才会产生,当线圈当中有磁感线的时候,线圈就会产生电流吗?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和楞次定律之间存在什么样的联系?感应电流磁场是如何阻碍原磁场的变化的?会不会将原磁场中的磁感线阻碍掉一半呢?

以上问题的提出,充分的结合了本堂课所传授的知识信息,学生对该问题进行积极思考和分析的同时,也是自身加强记忆和信息回顾的过程,这对于提升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能力以及对问题的处理能够有有着非常积极的作用。

四、基于信息论的大学物理教学设计体会

(一)调动学生积极性,提升信息传输质量

通过将信息论与大学物理教学相结合,一定程度上保证了信息提取的准确度和有效性,使教材中教学内容更为清晰的展现在学生面前,避免了信息数据不准确而导致的教学质量低下的问题。同时,结合信息论理论,实现了教学信息传输的准确性,降低了学生的理解难度,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大学物理教学应用信息论开展教学设计的注意点

信息论作为一门专业的应用数学学科,信息论原理较为抽象,导致不同程度的应用困难和障碍,最终影响到信息论的应用效果和教学效果,为此在实际的运用中必须要注意以下几点。首先,应用信息论开展教学设计和教学分析,必须要循序渐进,将教学过程划分为准备阶段、教学阶段和反馈阶段,分阶段应用信息论开展评估和优化。其次,信息的传播是相互的,信息反馈是优化信息传播路径的关键。应用信息论进行教学设计,必须要重视学生的反馈,采取适当的手段在课上及课后开展信息反馈和整理工作,认真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从而真正的实现教学质量的提升。

信息论与大学物理教学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大学物理教学本身就是信息传递的过程,而这个过程也是学生双边共同进行和开展的信息交换。教师作为信息的发出者,需要懂得如何去提炼信息元素,如何选择合适的方法提高信息的传播质量和效果,真正实现教学目标的达成,以及教学质量的显著提升。

参考文献:

[1]康天斌.信息论在物理教学中的应用[J].教育时空,2009(11)

[2]鲍鸿吉.物理教学与生活实际结合[J].物理与工程,2010(03)

[3]吴天刚,倪忠强,吴於人.数字化物理教学的设计与实践――大学物理教学设计[J].物理与工程,2009(06)

[4]杨国海,张增常.大学物理教学设计及理论基础[J].襄樊学院学报,2008(08)

生物信息学的理解篇6

关键词:生物信息学课堂教学实验教学现代教育技术

前言

生物信息学(Bioinformatics)是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广义地说,生物信息学从事对生物信息的获取、加工、储存、分配、分析和解释,并综合运用数学、计算机科学和生物学工具,以达到理解数据中的生物学含义的目标[1]。其含义是双重的:一是对海量数据的收集、整理与服务,即管理好这些数据;二是从中发现新的规律,也就是使用好这些数据。以1987年出现Bioinformatics这一词汇为标志,生物学已不再是仅仅基于试验观察的科学。伴随着21世纪的到来,生物学的重点和潜在的突破点已经由20世纪的试验分析和数据积累,转移到数据分析及其指导下的试验验证上来。生物信息学作为一门学科被广泛研究的根本原因,在于它所提供的研究工具对生物学发展至关重要,因此成为生命科学研究型人才必须掌握的现代知识。今天的实验生物学家,只有利用计算生物学的成果,才能跳出实验技师的框架,作出真正创新的研究。现在基因组信息学和后基因组信息学资源已经成了地球上全人类的共同财富。如何获取和利用基因组和后基因组学提供的大量信息,如何具有享用全人类共有的资源的初步能力,成了当今世纪生命科学学生必须掌握的基本技术和知识以及必须具有的初步能力[2]。

生物信息学以互联网为媒介,数据库为载体,利用数学知识、各种计算模型,并以计算机为工具,进行各种生物信息分析,以理解海量分子数据中的生物学含义。区别于其他生命科学课程,其在教学过程中要求有发达的互联网和计算机作为必备条件。调查显示国内高校都已建立校园网,其中拥有1000m主干带宽的高校已占调查总数的64.9%,2005年一些综合类大学和理工类院校已率先升级到万兆校园网[3],这些都为生物信息学课程在高校开设提供了良好的物质基础。该门课程与现代网络和信息技术密不可分,在教学工作中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较其他课程更具优势。另外,该门课程尚未完全形成成熟的课程体系,为教师学习借鉴先进的教育思想与教学实践经验,在各方面尝试教学改革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1课堂教学

生物信息学主要以介绍原理、方法为主,深入浅出,注重知识更新。课堂讲授以介绍生物信息学的相关算法、原理、方法为主,而这也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在教学中对于这部分内容应遵循深入浅出、避繁就简的原则,结合具体实例分析算法,避免空洞复杂的算法讲解,以免学生觉得枯燥乏味、晦涩难懂,产生畏惧心理,望而生畏;注重讲解算法的思想和来龙去脉,让学生真正掌握解决问题的思路,培养其科学思维能力,并采用探讨式教学鼓励学生思考,通过讨论与研究的方式循序渐进地掌握复杂的内容,介绍相关的教学和物理学知识,使学生充分体会到生物信息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及其他学科的思想方法对于生物科学的重要性,培养其自觉地将其他学科的方法和思想应用于解决生物学问题的科学素质。在教学工作中教师必须能够紧跟学科发展方向,随时进行知识更新,了解最新的前沿动态,掌握新方法,将最新的知识和方法教给学生。同时,也要在教学中鼓励学生通过各种途径自觉地关注学科发展动态,拓宽知识面,培养其自学能力和创新意识。

2充分利用现代化教育技术,采用启发式教学

目前,高等院校在教室内配备的多媒体投影播放系统促进了多媒体教学的广泛应用。生物信息学采用多媒体教学是适应学科特点、提高教学效果和充分利用现代化教育技术的一项基本要求。作为生物信息学教学的基本模式,多媒体教学使讲解的内容更加直观形象,尤其是对于具体数据库的介绍以及数据库检索、数据库相似性搜索、序列分析和蛋白质结构预测等内容涉及的具体方法和工具的讲解,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提高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同时,由于生物信息学依赖于网络资源和互联网上的分析工具和软件,教室内的多媒体计算机连接到互联网,极大地提高了教学效果。但在实际教学中发现,多媒体教室也有局限性,学生主要以听讲为主,不能及时实践,教师讲解与学生实践相脱节,如果将生物信息学课程安排在计算机房内进行,并采用多媒体电子教室的教学方式,就可以解决上述问题。在教学中采用启发式教学,可为学生建立教学情景,学生通过与教师、同学的协商讨论、参与操作,能够发现知识、理解知识并掌握知识。

3采用讲、练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生物信息学课堂教学应积极学习借鉴职业培训和计算机课程教学中讲、练、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在理论教学中增加实训内容,在实践教学中结合理论讲授,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和讲授为中心的教学方式。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应灵活地采用先理论后实践或先实践后理论或边理论边实践的方法,融生物信息学理论教学与实践操作为一体,使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得到同步、协调、综合的发展。

通常可采用先讲后练的方法,即首先介绍原理、方法,之后设计相关的实训内容让学生上机实践。对于操作性内容和生物信息分析的方法和工具的讲解可采取进行实际演示的方法,教师边讲解边示范,学生在听课时边听讲、边练习,或者教师讲解结束后学生再进行练习。理论与实践高度结合,可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生动性、直观性,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4优化生物信息学实验教学内容,发挥网络教学优势

生物信息学实验教学主要是针对海量生物数据处理与分析的实际需要,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生物信息学知识和方法进行生物信息提取、储存、处理、分析的能力,提高学生应用理论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独立思考、综合分析的能力。

生物信息学实验教学内容的选择与安排应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针对特定的典型性的生物信息学问题设计,以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内容为主,明确目的要求,突出重点,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探索精神,以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为出发点,加强学生创新精神和实验能力的培养。生物信息学实验教学以互联网为媒介、计算机为工具,全部在计算机网络实验室内完成。在教学中,充分利用网络的交互特点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的结合。教师通过电子邮件将实验教学内容、实验序列、工具等传递给学生,学生同样通过电子邮件将实验报告、作业、问题和意见等反馈给教师,教师在网上批改实验报告后将成绩和评语发送给学生,让学生及时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教师可以通过网上论坛、聊天室和及时通讯工具QQ、mSn等对学生的实验进行指导,与其讨论问题等。网络环境下的生物信息学实验教学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给学生的学习和师生的互动带来极大的方便,提高教师的工作效率,而且可以及时了解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有利于教师不断调整教学方案,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5生物信息学采用无纸化考试,加强实践能力考核

生物信息学主要是学习利用互联网、计算机和应用软件进行生物信息分析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考试重点是考查学生对生物信息分析的基本方法和技能的掌握程度和对结果的分析解释能力。因此,在生物信息学考试中可尝试引入实践技能考试,通过上机实践操作重点考核学生知识应用能力。实践技能考试采用无纸化考试方式,学生在互联网环境下,对序列进行生物信息分析并对结果进行解释,不仅可考查学生对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的掌握,而且可考查学生进行生物信息分析的实际能力和分析思考能力。通过实践技能考试,淡化理论考试,克服传统的死记硬背,可促进学生注重提高理论用于实践的综合能力,同时可更有效地提高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学生成绩评定大部分是以学生的考试成绩为主,难以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学习过程作全面地评价。因此,除采用实践技能考试并将其作为学生成绩的主要部分外,还应加强对学生平时学习态度、学习能力、创新思维等方面的考查。

总之,生物信息学教学是网络环境下生物教学的全新内容。上述教学措施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实践操作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应用能力及创新能力,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得到了学生的普遍欢迎,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和实践性。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和进一步的教学改革,将会不断完善生物信息学教学,培养具有跨越生命科学、信息科学、数理科学等不同领域的“大科学”素质和意识的生物信息学人才。

参考文献:

[1]赵国屏等.生物信息学[m].科学出版社,2002.

生物信息学的理解篇7

在高中的理科类课程体系中,物理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其不仅能够揭示事物的规律,还能够展示科学研究的成果,传承物理知识。鉴于其具备这些特点,需要借助先进的信息技术教学,以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然而由于在教学过程中信息技术的运用还不够灵活,导致两者之间存在一定脱节。因此,结合现今高中物理与信息技术的融合现状,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关对策。

关键词:

高中物理;教学;信息技术;对策

由于科技的发展,信息技术的运用也变得越来越普遍,也已成为很多学科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充分利用好信息技术可以很大程度的提高教学效率,在授课中运用视频、图片、案例等手段可以实现真实教师,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做到真正的促进教学。但是,现在教师对信息技术的熟练程度不高,无法将信息技术和物理教学有效融合,阻碍了更好的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因此,笔者针对此现象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关对策。

一、高中物理与信息技术融合中存在的问题

1、过于依赖信息技术

信息技术可以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但并不意味着信息技术就可以替代传统教学,很多教师存在一个误区就是信息技术用的越多,学生学习的效果越好,把信息技术教学当做主要的教学方式。其实很多情况都可以用传统教学解决的问题而非要用信息技术去完成,从而把问题复杂化。因此,教学中应理清哪些教学内容需要综合教学,哪些只需要单独分析,正确舍取信息技术教学达到取长补短的教学效果。

2、课件内容不明确

物理教学的重点在于让学生深刻理解某一知识点的概念,公式和运用规则。如果在课件上出现各种与该内容无关的信息,显然会干扰学生。如在授物体之间的相对运动,借用的图片应当格外清晰,标明是否有摩擦力。提供的视频也应当备注什么条件下运动,让学生在观察物体运动时可以有可分析的依据。而教师常为了课堂气氛,插入无关的内容,导致学生对知识点的混淆。因此,教师应当选有利于教学的内容,促进学生的理解。

3、缺乏双向交流

课件内容是否能被学生解读不是由教师决定,而是学生来决定。现今很多教师把课件做得很详细,内容很丰富,但由于学生对物理知识的理解程度低于教师,教师所罗列的知识点很多学生都无法理解,无法消化,并且教师为了在规定时间内把所有内容讲完,导致学生还来不及做笔记,页面就刷刷而过了。这样的教学容易使学生无法抓住内容要点,无法深层次的理解知识点。因此,教师应当结合学生接受能力,让学生和课件内容达到双向交流。

二、促进高中物理与信息技术融合运用的对策

1、充分运用信息技术,突破教学难点

实验心理学家赤瑞特拉通过实验得出结论:人获取外界信息中,83%是来自视觉,11%来自听觉。这说明增加视觉、听觉信息量是获取信息最有效的方法。显然多媒体在视觉和听觉上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很多物理现象都基于假设条件下,因此更加考验学生的想象力。而在接触新知识的之前,良好的情景设置是很重要的。因此,教师应当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优势激发学生建立合理的假设情景,激活他们的思维,强化记忆和理解。比如在讲《平抛运动》时,重点在于让学生理解物体在做平抛运动时水平方向是匀速直线运动,向下是自由落体运动。但如何让学生清晰理解,是需要对比和演示的,现实生活中无法做到,就需要借用flas,设定不同情况进行一一分析,从而得出结论。在课后也可以利用网络素材、网络资源丰富学生对相关问题的理解。这不仅让学生全面深刻理解了知识难点,也提高物理教学的效率。

2、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提高学生的学习探究能力

物理现象需要假设的条件很多,不同条件下存在的情况也很多。解决一个物理现象需要全面考虑,如果单纯让学生凭空想象是很难做到的。而多媒体可以完美的剔除传统的教学方式,给学生提供一个全面的教学指导,让学生讨论,探究,对每个问题可能存在的现象都找出合理解决步骤。比如在教学《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的运用》时,由于教学内容信息量大,思维难度大,教师制作的ppt可以从循序渐进,多角度展示“线框穿过有界磁场运动”的情景,如:水平匀速,水平加速等。全面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为学生培养探究能力提高良好机会。

3、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激发学生对物理的学习兴趣

布鲁纳说过:“学习的最好的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传统教学所提供的教学素材过少,形式也比较单一,因此,很多在数学方面比较薄弱的学生对物理更是敬而远之。而多媒体的运用,打破了这一局限,教师根据教学实际,采用动画,图片等方式给学生演示不同的物理现象,大大降低了学生的反感情绪,更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潜移默化的将学生带入物理这一神奇的学科。

三、结语

信息技术的运用已成为物理教学的一个重要手段,也引起了高中物理教师的重视,在如何更好的利用好信息技术提高教学效率已成为高中物理教师的研究重点。教师应把信息技术充分融入传统教学模式和现代教学模式中,丰富高中物理课堂教学内容,弥补物理传统教学的不足,形成一种新的教学模式。相信充分利用好了信息技术教学,物理教学质量会走向更高的层次。

参考文献:

[1]邹勇.浅析高中物理与信息技术的融合[J].新课堂学习(上).2013.03.

生物信息学的理解篇8

关键词新课程理念;现代信息技术;物理

中图分类号:G633.7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5)03-0025-02

信息技术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学校教育教学中,给课堂带来极大的方便,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逼真地表现出多姿多彩的视听世界,对抽象事物进行生动直观的表现,激发了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采用各种现代化手段将物理课程内容科学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多媒体课件极具丰富的表现力,在物理教学中备受青睐,学生课堂上参与意识增强,提高教学质量。多媒体技术在较大程度上优化了物理课堂教学,极大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益,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笔者结合课堂教学实践,就如何有效利用多媒体提高物理课堂教学效益谈谈体会。

1应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有利于创设物理教学情境

信息技术的运用为物理教学注入新的活力,利用多媒体创设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教学环境和氛围,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形式新颖,形象直观,容量较大,视听结合,丰富的精美图片和巧妙的动画,真实地再现物理现象,生动形象地表现物理过程,给学生多种刺激,激发学生认识理解物理现象和本质,促进和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促进学生思维联想,反映新旧知识的联系,能够把很多的知识融会贯通。创设有利于对主题意义理解的情境,通过创设具有一定挑战性的问题情境,激起学生的探究意识,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创设情境时,在追求艺术美感的同时,力求创设一些具有问题悬念的生动情景,让学生进入一种好奇、渴望的求知境界,激发学生问题探究的动机和欲望,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究新知。

2运用信息技术有利于培养学生物理学习兴趣

将物理教学内容以声画结合的形式直观地呈现在学生面前,能以新颖的感觉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习兴趣。生动活泼的教学气氛,逼真的教学环境,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图文并茂的信息传输方式,具有很强的真实感和表现力,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教学直观生动,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将一些抽象的难理解的物理现象通过直观生动的画面、声像同步的情境展现出来,营造了课堂教学气氛,把抽象化为形象,将知识一目了然地呈现在学生面前,把学生带入一个崭新的视觉氛围之中,使学生仿佛身临其境,帮助学生理解掌握物理知识。给学生提供大量的感性材料,丰富教学内容,深刻理解较抽象的教材内容,启发学生的思考,发展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去学得知识,增强学习的主动性,将学习物理当成一种乐趣。

如在学习布朗运动这节课时,如果仅用语言描述的话,难免学生没相关的生活经验而造成一些理解上的困难。可以让学生通过观看布朗微粒在液体中的运动,在多媒体课件的演示下,就能很容易地理解分子做永不停息的无规则的运动;并且在增加温度的演示实验情况下,布朗微粒的运动变得更加剧烈。多媒体教学具有很强的真实感和表现力,能让学生进入到这个教学情境中,既生动有趣,又形象地把抽象原理解释得一清二楚,让学生深入理解本节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信息技术的融合,使学生能够联系实际生活,充分调动积极性,主动参与到物理的研究探索中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让学生产生主动学习物理的兴趣与动力。让学生在生动、形象的环境中进行学习,兴趣是学习的不竭动力,使知识具体化、形象化,由此达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快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物理现象和过程的真实感,也就能很好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3运用信息技术有利于突破物理教学难点

高中物理中有些内容抽象难懂、不易理解而成为教学难点,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制作动画来描述这些抽象的物理现象,使信息技术教学与其他教学手段有机地结合,力求最大限度地提高效率、扬长避短,充分发挥信息技术教学的优势。多媒体正是通过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共同参与到学习中,具有物理实验所无法替代的模拟性。教师可以通过栩栩如生的课件动画演示,使学生对知识的了解更为直观、更加形象化,则这些难点内容就会变得直观易懂,对知识的理解更加深刻。由于信息技术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跨越时空,将教学内容借助图片、动画和影像资料展现于课堂,本来难以接受的知识、抽象问题变得具体化、直观化、形象化。信息技术显示出物理现象全过程的不同画面,使学生对所学物理现象和理论的理解也就不感到困惑了,形象生动的演示巧妙地帮助学生在轻松的参与中突破难点,开拓了学生的视野,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同时,由于使用多媒体的直观性也大大缩短了教学难点的突破过程,优化物理教学,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学习兴趣,突破物理教学难点。

如在讲授有关天体运动、机械波图像时,新课程理念重视学生对物理实验的理解,引入Flash模拟动画演示,重现运动过程,引导学生理解该物理现象,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客观物理规律及其应用。平面的构图变为立体的三维构型,形象生动的演示在教学中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巧妙地帮助和培养了学生的空间想象和思维能力,发挥了物理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的优势,使学生在轻松的参与中突破难点。信息技术作为先进的教学媒体,使学生学得既轻松又扎实,实现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双向交流。多媒体正是通过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共同参与到学习中,将抽象的概念形象化,对知识点的理解就更深刻了。

总之,信息技术与物理学科教学融合,以课上丰富的素材创设情境,营造一种积极主动获取知识的学习氛围,引发学生积极思考,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培养了能力,使教学过程更具有科学性,增大知识容量,丰富教学内容,帮助教师在课堂上更合理地掌握和利用时间,使学生在课堂上接受和掌握更多的知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高效率且时效性强,达到最优化的教学效果。要充分而恰当地运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力求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刘聪令.信息技术唤醒数学学习热情[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1(17).

[2]李淑荣.谈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和作用[J].新课程:教研,2011(7).

生物信息学的理解篇9

关键词:信息哲学;信息世界观;信息本质;信息迷信

中图分类号:n0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8268(2014)01-0074-05

《信息哲学――理论、体系、方法》是邬信息哲学的代表之作,全书70多万字,集中呈现了他研究信息哲学几十年的丰硕成果。《信息主义及其哲学探析》是肖峰在其专著《信息主义:从社会观到世界观》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研究的成果,书中全面展现了信息主义的各种表现,并对以信息万能论、信息迷信、信息决定论等为突出特点的信息主义展开了深刻批判。仔细阅读两部著作不难发现,其在信息哲学观上的尖锐对立,关涉到信息时代究竟应该以什么样的哲学态度或哲学思维方式来对待信息哲学等问题。

一、信息哲学与哲学

邬在《信息哲学――理论、体系、方法》中认为,信息科学技术对信息的开掘利用,使人们发现了新的世界,即信息世界。“信息世界的发现从根本上改变了人们对世界构成的理论,提供了全新的事物存在与演化的世界图景和思维方式。”[1]14而信息哲学便是对这种全新的世界图景和思维方式的理解或表达,其英文就是“informationphilosophy”。所以,信息哲学要把“信息作为一种普遍化的存在形式、认识方式、价值尺度、进化原则来予以探讨,并相应从元哲学的高度建构出全新的信息本体论、信息认识论、信息生产论、信息社会论、信息价值论、信息方法论等等”[1]18。

但按照肖峰在《信息主义及其哲学探析》中对信息主义的批判来看,邬力图以信息来描述世界图景或表达思维方式的做法,大有信息主义的嫌疑。在此,肖峰所说的信息主义可以被理解为:“凡是极端地重视信息(包括信息技术)问题并提出一定包含信息决定论的学术观点或实践主张的那些‘家族相似’的思想趋向。”[2]17也就是说,信息主义是和信息决定论、信息迷信等紧密联系的。而信息哲学显然不能陷入这种与信息迷信、信息决定论紧密联系的信息主义。所以,肖峰说:“从‘哲学就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的意义来看,信息世界观就是信息哲学。”[2]35而“无论什么样的信息哲学,有一点是共同的,就是将‘信息’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在展开有关信息的其他哲学问题的研究之前,通常要从哲学的角度回答‘信息是什么’,此即所谓哲学信息观”[2]36,于是“信息的哲学含义构成了信息哲学的主要内容”[2]247。从肖峰的这些论述中可以发现,肖峰所理解的信息哲学主要就是从哲学的角度来论证信息的含义。从这个意义上说,信息哲学也就是关于“信息”的哲学,即“philosophyofinformation”。

究竟应该怎样理解信息哲学,实际已涉及到究竟应该怎样来理解哲学。众所周知,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理论形态。世界观是人们对于世界的理解模式和解释框架。它可以是对世界景象的描述,但更为重要的却是表达人们对待自己及其现实生活的最根本的思维方式,即哲学思维方式。因此,世界观才同时又是方法论。高清海对哲学思维方式曾做过如下精辟论述:“哲学思维方式,属于哲学理论的内在思维逻辑,表现着哲学对待事物的方式、理解事物的模式、处理事物的方法。思维方式是无形的,它却像‘灵魂’一样贯穿并支配着哲学的整个内容。”[3]哲学中的原理、观点、范畴等,都只不过是其哲学思维方式的外在表现形式。“哲学理论的意义主要就在于思维方式的意义。随着时间的推移,哲学中的原理、结论乃至对许多问题的具体观点在历史的冲刷下大都被淹没、淡忘、淘汰了,能够保留下来的主要就是哲学思维方式曾经发生过的影响。”[3]

邬和肖峰对信息哲学的不同理解,其实反映了学者们对待信息哲学的两种不同的哲学思维方式。一种是力图突破现有思维方式,并通过加入信息维度来构建新的哲学思维方式,以表达、反思信息时代人的现有生存状态或现实生活;另一种则是在沿袭近代以来以认识论、知识论为特征的哲学思维方式基础上,力图深入探索出“信息”的普遍含义。这两种哲学思维方式看似相同,实则尖锐对立。前者是立足现实人的生存变化,通过不断改变哲学的表现形态,来达到对人现实生活的积极关照。后者则是力图使哲学去追求、建构以某个普遍概念为基础的逻辑体系,以为把握了这样的逻辑体系,人们就掌握了生存之根本,若按照这个体系去行动,则必将获得美好的生活,而这种哲学思维方式的杰出代表就是黑格尔的绝对观念体系。

表面上看,邬的信息哲学似乎更像黑格尔的绝对观念体系,因为他的《信息哲学――理论、体系、方法》就是在成体系地论证其信息哲学世界观。而肖峰的《信息主义及其哲学探析》,通篇都是在分析信息主义,虽然书中详细论述了他对信息的理解,并认为信息本体论不能成立,只能建立信息认识论,但他却没有像邬那样建成关于信息认识论的完整体系。然而,从他们整个的思想内容来看,肖峰的哲学思维方式更倾向于黑格尔。因为,邬是从哲学思维方式的角度来思考信息哲学的,其建立信息哲学的目的就是要表达我们这个时代的时代精神,表现人崭新的生存方式和面临更大信息复杂性的生存困境;而肖峰则是从向世人描绘出世界构成图景,即从“解释世界”马克思在批判传统哲学时说:“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4]的角度来看待信息哲学的,其目的就在于要在传统哲学框架内,进一步澄清“信息”这个被提升到哲学层面的“科学概念”的含义和意义。因此,在肖峰看来,那些将信息哲学看作元哲学或第一哲学,并认为信息哲学带来了哲学的新变革等观点,都是因为“信息被赋予十分神奇的功能,其背后则是不同侧面的信息主义立场”[2]247。

二、世界观、全新的世界观与哲学革命

邬说:“信息给人们带来了对世界认识的全新图景,这就在整体上改变了人们世界观的具体样态。”他还说:“信息给哲学带来了无量的前途。”[1]14对此,肖峰认为,邬这些看法“既是信息主义的一种典型观点,也反身表达出:如果持信息主义的立场,就可以形成一种全新的世界观”[2]248。

肖峰认为,信息哲学要能够创立全新的世界观,那就只能是“信息世界观”,否则“全新的世界观”就根本谈不上。既然全新的世界观都谈不上,又何谈“根本性的变革”或哲学的革命呢?但“信息世界观”却是“用信息的眼光、从信息的角度去看世界,从而认为信息是世界的基础或始基,世界在本质上就是信息等等”[2]251。这也就是要在本体论上承认“世界统一于信息”。可是“在‘全新世界观’的主张中似乎面临两难的问题:是否要将信息还原为物质?如果还原,则信息的本体论地位就被淹没,‘信息世界观’就无非是一种‘物质世界观’,如果不还原,则信息的独立性又很成问题,或很难作为一种坚实的支撑去构造一种全然不同于传统世界观的全新世界观”[2]252。

在此,肖峰对全新世界观的划定标准是极其苛刻的,即它必须使信息完全取代传统哲学物质或精神的地位,才能叫“全新”,否则是一点也不新,或者只能说是“半新”[2]262。

肖峰的这种“苛刻”虽然有一定道理,但也无不显露出其在理解“全新的世界观”问题上的机械性或简单性。按照他对全新世界观的理解标准,自法国唯物主义和黑格尔之后的所有哲学,都不能成为全新的世界观,因为,在他们的哲学论证中,即便是被“悬置”、“拒斥”的本体论诉求,最终依然可以折射出其论证态度上的“物质”或“精神”这一初始出发点。按照肖峰的这种逻辑,兴许就连马克思主义也没有创立全新的世界观,因此说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实现了哲学上的革命也大有夸大其词之嫌。因为马克思主义哲学虽然以现实人的实践活动彻底超越了传统哲学唯物论和唯心论的对立,但马克思主义依然要以承认现实世界的客观实在性为前提。“世界统一于物质”依然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要坚持的唯物主义基本立场。否则,其实践范畴的客观性、现实性等就难于获得哲学理论上的合理支撑。更何况马克思主义哲学并没有直接提出并论证“世界统一于实践”。这不和信息哲学无法提出并论证“世界统一于信息”是一个道理?然而,马克思主义建立的以实践为基础的新世界观及其在哲学上实现的革命性变革,却是谁都不可否认的。

其实,世界观变革、创新的关键之点并不在于是否要以信息来作为信息哲学论证其世界观的最初出发点。改变理解世界的方式方法、思维逻辑,拓展理解世界的视域或眼界,兴许同样能够达到创新世界观的目的,并在人类现实实践中发挥出巨大的世界观方法论意义。在这一点上,马克思、恩格斯早已为信息哲学作出了表率。换句话说,主张世界统一于物质,以物质作为哲学论证的最终前提、出发点,固然十分重要,但这是否就意味着世界除了物质再没有其他,或者以物质作为哲学论证的前提、出发点,就再也不能言说其他,包括物质与其他范畴的关系。答案显然是否定的。因为理解世界的思维方式、看待世界的眼界视野,理解人现实生活的态度等等,与其理解的逻辑出发点相比,同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况且“物质”这个逻辑出发点并不必然排斥其逻辑展开的方式方法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更何况合理的逻辑展开方式或方法,会更加彰显逻辑出发点的合理性。难道逻辑结构的创新、逻辑范围的拓展,人对待现实生活态度的转变等,还不能够叫“全新”吗?按照邬的看法,这样的“全新”是完全能够成立的,因为它反映了哲学思维系统结构、层次的巨变。

正是在哲学思维系统结构巨变、层次提升的意义上,邬才认为,信息“在实质上揭示了传统科学与哲学未曾发现的一个全新领域――信息世界,揭示了一个与直接存在的物质世界不同的另一个间接存在的信息世界。由于新的存在领域的被发现,这便首先在哲学本体论层面上引出了一场根本性的变革”[1]14。这意味着,第一,信息世界这个在以往哲学中完全被忽视的领域,在邬信息哲学中得以从哲学理论上被全面揭示出来;第二,唯物主义哲学重新以全新的方式,特别是以物质和信息双重维度、复杂化演变来展开其世界观,更能克服以往的简单性、机械性和形而上学性;第三,随着存在领域物质和信息关系的被揭示,使得精神被“降低”为信息的特殊形式,并从本体论上失去作为哲学理论逻辑出发点的可能性,而以信息作为逻辑出发点,又会导致像肖峰所说的那种哲学的两难困境。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哲学对信息世界的揭示,不仅不会削弱唯物主义,相反,还为唯物主义在存在领域彻底战胜唯心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可见,面对信息、信息世界,要形成一种全新的世界观,并不一定非要持有一种信息主义立场,更不需要达到对信息、信息科学技术的崇拜和迷狂。这一点肖峰实际上是很清楚的。所以,他在说信息主义立场和全新世界观的关系时,采用了假言判断的逻辑形式。他说:“如果持信息主义的立场,就可以形成一种全新的世界观。”[2]248这和“如果天下雨,地就湿”的逻辑韵味是一样的,即地湿,天未必下雨。同样,形成全新的世界观,未必一定要持信息主义的基本立场。

三、信息的本质与信息哲学的理论背景

不管是在什么样的哲学背景下建立信息哲学,最绕不开的问题便是对信息作出“形上”的理解,否则其信息哲学理论便难于达到对信息时代最深刻、最全面的理解和反思,也就难于实现为信息时代人的现实生活而奠基的哲学目的。为此,邬和肖峰都从各自的哲学立场出发来对信息作出理解。

邬说:“信息是标志间接存在的哲学范畴,它是物质(直接存在)存在方式和状态的自身显示。”[1]45-46邬的这段话,不论是语言表述形式,还是试图表达的思想内容,都极其鲜明地反映出其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背景。

在语言形式上,邬这段表述与列宁的物质定义极为相似。列宁的物质定义是:“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5]

从这第一句来看,列宁物质定义和邬信息定义,都以14个字来表述,都用了“是标志……的哲学范畴”的话语格式。列宁以这样的话语格式阐明了作为哲学范畴的“物质”,它的所指是“客观实在”;而邬则以这样的格式阐明了作为哲学范畴的“信息”,其所指是“间接存在”,表明“物质”和“信息”是相对应的、同一层次的哲学范畴。

再从后面的语句来看,列宁物质定义的后面两句都是在进一步解释“客观实在”,认为这种客观实在既不神秘又可为人所认识,但它却是客观的。邬信息定义虽然比列宁物质定义少一句话,但它在话语结构上,依然和列宁一致,即它也是对第一句中的那个所指(“间接存在”)进一步加以解释,即“物质(直接存在)存在方式和状态的自身显示”。有所不同的只是物质后面用括弧标注的“直接存在”,而这恰恰表明了邬力图在信息时代接着列宁往下说的那番坚持与发展。

在邬看来,列宁所说的“物质”,既标志“客观实在”,又标志“直接存在”。可为什么“客观实在”可以被理解为“直接存在”呢?邬的看法是,“客观实在”有两层含义:一是物质具有不依赖人的精神意识、感觉经验等而独立存在的客观性。这相对于需要一定中介或中间环节才能存在的事物,像人类精神,它是直接的存在。二是物质具有能被人的眼、耳、鼻、舌、身等感官同时感知的实在性。这相对于人身体触觉不能直接感知的、不实在的信息来说,物质的这种实在性,对人的感官更具有直接性。

然而,要从马克思主义哲学背景来理解信息,除了要接着列宁往下说之外,更重要的是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说出新的思想内容来,否则即便每一句都在重复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的原话,那也是从根本上背离马克思主义哲学。从这个意义上说,邬信息定义最能表现出其马克思主义哲学背景的就是它在信息时代基础上彻底改变了哲学对现实世界的理解模式,即由以往将现实世界理解为物质和精神的对立统一,改变为物质和信息相互作用的复杂关系。这种改变的意义在于:一是进一步确立了信息时代唯物主义的坚实地位,即与物质相对应的是信息,而信息不管如何复杂、衍生,它终归是物质的自身显示,脱离开物质,信息终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二是进一步确立了精神与信息的关系。在邬的信息哲学中,精神被理解为信息的重要方面,即主观间接存在。与其相对应的是作为客观间接存在的自在信息。表面看来,精神不能与物质相对应,这似乎大大降低了精神在哲学理论中的地位,但它却极大地高扬了人信息创造的复杂性、艰巨性和超越性。因为,在邬看来,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实际感受到的信息都是由自在信息(客观间接存在)、自为信息(信息的主体直观把握)和再生信息(信息的主体创造)有机统一而成的社会信息[1]60。而实现这三类信息有机统一的,不是某种神秘力量,恰恰是人通过其实践活动对信息的不断加工、提炼和创造。所以,人对信息的创造,不仅要综合上述三类信息,而且还要超越由这三类信息有机统一所形成的现有界限。在这样的界限超越中,人信息创造的复杂性、艰巨性和超越性,是其他任何事物或力量难以达到的,但人却真正实现了并且还正在进一步实现这番超越。可见,人之伟大,精神之力量,尽在这种复杂而艰巨的信息创造之中。从这个意义上说,邬信息哲学依然保持住了为人的实践创造奠基高歌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秉性。

相比邬对信息的理解,肖峰显然更强调信息的属人性质。在他看来:“信息是一种非物质的存在,是信宿或广义的反应者对对象意义的辨识和感知,也是广义的控制系统的一种机能,尤其是神经系统的一种机能,是辨识和控制活动中的一种主体性建构;信息是主体赋义的结晶,也是信宿的释义所得;狭义地讲,信息是一种属人的认识现象,从而是一个认识论范畴。”[2]241-242所以,“不存在什么‘本体论信息’”[2]241,像邬所说的自在信息,根本不存在。肖峰强调:“属人的信息就是全部信息;离开人来谈信息是不可想象的。”[2]242

在此,肖峰实际上是在胡塞尔现象学背景中来理解信息本质的。众所周知,胡塞尔创立现象学,很大程度是要在人的主观化立场上来和科学主义的绝对客观化立场相抗衡,以捍卫人在现实生活中的尊严。肖峰继承了现象学的这些传统,力图以绝对主观化的方式来为信息时代人的精神意识、人的地位尊严奠定基础。于是,在对信息本质的理解上,肖峰反复强调,信息本身是神经中枢对信息载体所形成的刺激“加以‘意义’性的‘理解’”[2]213,“信息是被某物所引起的感知,是物的被感知化”[2]216,“信息只是在有‘感知能力’的获得者那里才存在”[2]216。在肖峰看来,只有如此强调信息对意义解释者、感知者的依赖关系,或信息对人的依赖关系,才能从根本上消除以信息来解释一切的信息迷信和崇拜,从而凸显出人在信息面前的作用和尊严。也就是说,是人在创造、控制、支配信息,而不是信息在创造、控制、支配人。所以,肖峰说:哲学信息观应该是“一种反对只见信息不见人的信息哲学”[2]242。

肖峰不仅继承了现象学的基本立场,而且还继承了现象学分析、研究问题的概念术语或还原方法。这从他对信息本质的研究中可窥见一斑。众所周知,意向性是胡塞尔现象学还原的成果,也是现象学用以陈述其观点的基本概念工具。在肖峰陈述其对信息的理解中,意向性正是其理解信息本质的关键性概念。肖峰说:“没有意向性,那么信源的刺激无非是噪音,而不是信息。”[2]219信息是“与人的意向性联系在一起的,人可以从无信息的对象中看出信息来”,像远处的岩石看上去像一尊卧佛等等,“就是看者的意向性单向造成的”[2]227。同样,“生活世界”是胡塞尔用以揭示现象学意义的一个概念。肖峰也用来表达信息属人性质的现实意义。肖峰说:“哲学上信息的属人性特征也使得我们在理解信息的含义时不能与它在生活世界中的‘日常用法’完全脱钩。那些过于‘科学化’和过于‘本体论化’的理解使‘信息’离它的日常用法(如‘消息’)越来越远,反倒使其失去‘生活世界’的基础。”[2]242

分析、比较邬和肖峰对信息本质的理解,不难发现,肖峰所说的“信息”,范围极其狭窄,即它只涉及“辨识和控制活动中的一种主体性建构”或“主体赋义”。这相当于介乎邬“自为信息”与“再生信息”中的一种。按照肖峰的看法,离开主体及其主观性,根本不可能有信息。这倒是提升了人在信息、信息科学技术面前的地位,可这样一来,信息的普遍多样性也就被主体性或主观性给消解掉了,这不仅不利于理解邬所说的“水中月”、“镜中花”之类的现象,而且更为严重的是,信息演化发展的复杂性和无限性被限定在了主体建构、赋义的主观性中,意味着主体建构、赋义的能力有多大,整个信息演化、发展的范围和程度就有多大。这虽然为提高人的主体建构能力、赋义能力提供了理论依据,可它却窒息了人以超越自身主观性的眼界去理解信息、信息世界的那番自我超越精神,使人精神的超越性问题被还原成了能力技能的提高问题,从而降低了哲学为信息时代人的生存发展而奠基的崇高境界。更何况,在当今现实生活中,现实个人所遭遇的大量令其不快、深感悲催的信息,是决不会因他这个主体的重新建构和赋义而改变其性质的。

其实,肖峰从现象学背景来揭示信息本质,其目的愿望和邬是一致的,都希望为信息时代人的自由健康生存寻找理论根据。肖峰以信息的主体性或主观性来消解信息的普遍性,很大程度上就是为了破除现实生活中一些人对信息的盲目崇拜和迷信,以达到解放人的目的。这样的愿望是所有信息哲学的倡导者都极力主张的。只可惜,肖峰对信息迷信、信息主义的破除却是以否认信息的普遍性为代价的。这样的破除根本没有找到产生信息迷信、信息崇拜的真正根源。因为,产生这类迷信的真正根源,根本不在于如何去揭示信息的本质,或是否在本体论意义上来理解信息,而是在于人如何在信息时代的实践中正确地把握和理解人自己。如果看不到人是实践的存在,看不到人是在实践中自己创造自己的本质和世界、自己决定自己的命运和生活、自己生成自己的生命和价值,还只是一味地把人理解为某种理性动物、意识动物、意志动物、符号动物等动物,那么,不管哲学怎样将信息主体化或主观化,信息迷信、信息崇拜照样会猖獗泛滥。因为,在这些理解中,人作为“动物”终归是被决定的,不是被某种神秘的精神意识所决定,就是被绝对客观的物质所决定。当然,按照这样的思维逻辑,在信息时代,人还会被信息所决定。

可见,信息迷信的关键不在于如何理解信息本质,而是在于如何理解现实生活中的人。邬由于是在马克思主义哲学背景下来看问题的,因此,他才能做到既在本体论意义上揭示“信息”本质,又捍卫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还在高扬人的信息创造性中跳出了信息崇拜、信息迷信或信息主义。肖峰由于是在现象学背景下来思考问题的,因此,他对信息的理解虽然有意义,却难于在现实生活中彻底破除信息迷信。而他对邬信息主义的批判,很大程度上也只能属于善意的误解和提醒。

参考文献:

[1]邬.信息哲学――理论、体系、方法[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2]肖峰.信息主义及其哲学探析[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

[3]高清海.哲学的创新[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82.

生物信息学的理解篇10

一、传统的物理教学模式存在的不足之处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教育改革不断推进,传统的物理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当代教育对物理教学的需求.高中物理知识复杂难以理解,学生出现不爱学、听不懂、没兴趣的学习状态,影响了物理教学效率,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也不利于学生掌握物理科学知识.

1.课堂形式固定,缺乏灵活的教学模式.传统的课堂形式,使学生对原本比较复杂、难以掌握的物理学科变得更加排斥.单一枯燥的课堂形式,知识的单一讲述,使学生容易形成过于依赖教师的学习态度,弱化了自主学习能力,对物理知识的思考能力与学习能力都有非常大的影响.传统的课堂教学形式,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弱化了学生自主学习物理的能力.

2.教学手法单一.物理学科是比较难以掌握的理科科目.虽然有些教师在物理教学上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与理论基础,但是在教学手法与教学理念上却是缺乏创新.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教师的教学手法应该不断创新与完善,应该与现代社会与现代教育接轨,然而有些教师由于年龄的问题,接受与使用最新的教学技术,还需要一段时间去学习与适应.教学手法的单一是降低学生学习物理积极性的主要原因.

二、信息技术与高中物理教学有效整合

信息技术与高中物理教学有效整合,离不开教师教学理念的转变与教学手法上的学习.为落实教育部对高中物理教学使用信息技术的要求,教师应该不断完善与创新物理教学信息化教学手法,摒弃传统的物理教学理念,建立属于个人的教学素材与教学方案库,做物理课堂的设计者与实践者.

1.多媒体物理实验演示.物理学科的掌握离不开物理实验的学习,物理实验是高中物理知识学习的重要部分.学生只有掌握物理实验原理,才能准确地理解物理知识,形成正确的物理思维,提高自己的解题能力,进而提高物理学习效率.因此,物理实验至关重要.然而,物理实验并不都适合在学生面前演示.有的物理实验材料无法满足,有的物理实验过于抽象,有的物理实验威胁到教师与学生的身体健康.利用多媒体教学,就能解决这些问题.多媒体教学,能将物理实验真实呈现,做到情境再现、形象生动、动画描述.多媒体实验教学的图像、声音引入课堂,激发了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避免了因为实验材料缺乏或其他客观原因导致的实验难以实现的问题,进而提高了高中物理教学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