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浅谈语文教学中的阅读教学十篇浅谈语文教学中的阅读教学十篇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阅读教学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1:17:04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阅读教学篇1

问题化教学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较为常见,通常是由教师创设相关的问题情境,启发学生通过阅读、体验和感悟来解决问题,获得理解。

下面就以苏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明天不封阳台》为例,谈谈对问题化阅读教学的一些做法和思考。

《明天不封阳台》叙述的事情很简单:在父子两人准备封阳台之时,儿子在阳台上意外地发现了一只受伤的、正在孵育的灰鸽子,于是十多岁的儿子对鸽子悉心照料,父亲决定明天不封阳台,共同为鸽子的养伤和孵蛋提供条件。但文章所表现的主题却很深刻,即:人类要与自然和谐相处,共同发展。

在进行此文的阅读教学时,我主要用这样几个问题串联其中:

1.请你以鸽子的口吻,并根据以下提示简要复述课文内容。

提示:我是一只受伤的鸽子,某一天我落在了一户“明天要封阳台”的人家,?摇?摇?摇?摇“明天还封阳台吗?”这户人家的爸爸犹豫了。?摇?摇?摇?摇最终,这户人家的爸爸决定“明天先不封阳台”了。

(分析:这一问题主要解决的是文章“写了什么”的问题。)

2.请找出描写鸽子的语句,说说这是一只怎样的鸽子。作者是怎样描写的?

(分析:引起一家人在“封不封阳台”问题上的纠结的,就是那只鸽子。于是自然引出对鸽子的分析。这里解决的是“怎样写”的问题)

3.对于这样一只普通的,受了伤、惹人怜爱,又对人类充满警惕的鸽子,文中的儿子和“我”对它是怎样的态度呢?

4.从父子两人对待鸽子的态度来看,显然父亲的思考要更深刻一些,所以也使得封不封阳台的一件家庭小事,带上了别样的内涵。那么你认为作者写作本文的意图是什么?

(分析:第3、4两问是结合文中的关键词句领悟作者思想倾向,挖掘深层的写作意图,解决的是“为什么这样写”的问题。)

5.(出示几幅人类伤害大自然的图片)面对这让人触目惊心的一幕又一幕,你作何感想?请拟1-2则警示标语,呼吁人们保护动物。要求:主题鲜明,感情真挚,构思新颖,语言简明。

(分析:设计这一问题,是要将文章主题融入学生的生活和内心世界,对个人的价值观和处事原则进行启迪,解决的是“文章有何启发”的问题。)

从课堂教学的过程和效果来看,如此的问题设计还是比较理想的,分析其原因可能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1.几个问题分别属于“浅释性理解”、“领悟性理解”和“自省性理解”③,它们之间的维度不同,又具有序列化,从“写了什么”——“如何写”——“为什么这样写”——“对我有何启发”,脉络清晰,问题的焦点比较明确,所以解决的效率也比较高。

2.一系列问题的设计虽然带有较强的预设性,但并没有忽略学生的主体性。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教师应加强对学生阅读的指导、引领和点拨,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本课设计的这几个问题为阅读教学中的对话与交流架起了桥梁,学生将对问题的思考贯穿于阅读学习的始终,比较有效地落实了语文课程标准关于阅读教学的界定和要求。

3.语文课程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该课问题的设计有对学生语言概括能力的训练、有对文章写作手法的指导、也有对学生价值观和处事原则的启迪,符合语文课程标准中的三维目标,即:“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价值观”。

4.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强调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所谓有效学习,是指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中,主动地、有效地运用认知方法重构经验,促进知识的结构化、整合性和有意义的联结,在提升元认知水平的同时,提高知识迁移与应用的能力。本课对问题的解决强调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行为,也鼓励课堂中的交互与合作,还促进学生的学习迁移和自我反思,所以整个学习的过程符合有效教学的理念。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阅读教学篇2

【关键词】阅读教学;中学语文;现状;难题

引论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所占的地位不可取替。中学生如果掌握或是有较强的阅读能力,才能更有效地学习其它学科,才能方便于生活。阅读的重要性不需多言,中学教师要恰当地引导学生开展广泛的阅读活动,丰富学生的知识,促使学生的智力的发展,锻炼学生的思维等。但是,由于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受到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受到虚拟网络以及网络游戏等的影响,很多中学生不能进行有效的阅读,当然在中学语文课堂阅读教学中也难以完全投入精力和注意力,使得学生的阅读能力等诸多方面受到影响。本人结合多年教学经验,浅谈中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一些实际问题,并有针对性的提出解决对策。

一、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

1.不能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

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而教师是主导。在传统的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主要是教师的“一言堂”,学生不是独立、自主的主动阅读者,而是一个“傀儡”,或是被动接受者。教师一味的“包办”,学生茫然的“吸食”。这样的课堂教学效率和效果可想而知,这样的课堂氛围下,学生的阅读和学习兴趣也自然不会很高。教师主导积极的分析取代了学生的思考和讨论、研究,很多美文被杀死、肢解,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自学能力受到较大的影响。

2.远离生活,脱离实际

很多中学语文课堂是封闭式的,和生活联系不够密切,脱离课堂和生活实际。这样就把学生和社会生活隔离开来,学生也不能通过生活体验去感受、感悟作品或是课文,这对于语文阅读教学、对于学生来说,其害处极大。可以说,语文课堂和语文阅读教学一样都应该是“大语文”式课堂,应该外延于生活,这才是语文和语文学习的真谛。语文课文学习是“一掬水”,而课外学习和课外阅读则是“江河湖海”,应该让二者产生联系,这样水才不会干涸,大海才会更加浩瀚。

此外,还存在学生积淀浅薄,缺乏语文功底等诸多实际问题。学生进行的语文学习都是为了应试,都是为了学到解题方法和解题技巧,亦或是没有充足的时间进行阅读学习,过多的上辅导班,看电视,玩电脑等。长此下去,学生的生活体验和文化积淀太少,文学感受力自然越来越低,学生的知识面也不会宽广,无法和老师产生共鸣。

二、相应的对策、措施

1.营造良好阅读氛围,引导学生阅读学习

中学语文教学要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应该发挥主导作用,努力营造良好的课堂阅读氛围,引导学生进行阅读学习,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高效的学习。教师主导“放下身价”,把课堂归还给学生,不过多的占用,和学生建立良好的、新型的师生关系,多理解和赏识我们的学生,多组织学生进行讨论,让学生在阅读课堂上畅所欲言,给学生营造一个宽松的课堂学习和阅读环境。

2.通过多种手段,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在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也是如此,教师要通过多种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和阅读兴趣,这样学生才能静心阅读,钻研知识。当学生的教学主体性得以凸显,其阅读兴趣产生了,他们才能潜心阅读,才能享受阅读,才能提升语文素养。一般来说,教师应该终身学习,努力提升自己的教学素养,可以多利用信息技术和网络资源等,在课堂教学中,以此来有效利用,发挥其辅助教学的作用,这样才能用自己的智慧火种去点燃学生的智慧火花。

3.注重生活体验,感受阅读真谛

中学生的心思已经逐步细腻,对生活也有了自己的体验。也都能对父母、家庭或是社会中的辛酸苦甜以及真善美丑等产生自己独特的感知,而这些都是课堂阅读教学的生活基础。教师要充分利用,有效利用,可以在课堂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的生活体验和感情,引导其和文章或是作品形成交汇,努力激发学生的生活体验和情感共鸣,实现对文章或是作品的主动介入。这样,学生就容易理解文本,有效提升阅读理解能力。这样的阅读教学,学生也会呈现乐学的情形,体会到阅读的乐趣。

4.读写结合

阅读教学的时效性要想提高,就需要在多方面去训练学生,让他们掌握阅读的方法,理解文章的真谛,这就要求学生必须加强实践阅读,仅课堂上的阅读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这就要求学生的阅读范围要向课外迁移,同时还需要和写作训练结合起来。我们学校在这方面的举措是开辟第二课堂,辅助教师阅读教学,例如开放图书馆,向学生们提供大量书籍,同时开展写作大赛,选举写作之星。学校还创办了校报校刊,以刊登学生的优秀文章,这样很大的激发了学生阅读和写作的激情。

中学语文教师应针对学生的身心特点,给予其必要的引导和指导。例如我们可以有目的、有计划地给学生推荐那些思想内容健康、内容和形式还与课内阅读有某种联系的读物;可以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进行消遣性阅读;还可以与学生定期交流对某一文章、某一人物的看法,和他们探讨学生喜欢的作品或是人生,解答学生的疑惑,引导学生及时做读书笔记等。

结论

作为中学语文教师,我们要清醒认识到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要及时调整或是转变我们的教育教学思维,在阅读教学中通过努力给学生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努力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注重学生的生活体验等,改善我们阅读教学,提升阅读教学的质量,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阅读教学篇3

关键词:课堂导入;阅读空间;阅读兴趣;完善发展

阅读可以丰富人们的视野,增长人们的见识,提高人们的欣赏水平,从中可以看出,阅读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所以,对于小学语文教师来讲,有义务也有责任加大阅读教学的力度,利用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从而帮助学生完善自身成长。以下简要探讨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的方法,以供借鉴。

一、利用课堂导入语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进行语文阅读教学期间,教师应利用多种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可以从课程导入语入手,进而吸引学生主动进行阅读行为。处于小学阶段的学生对新奇事物都有较强的好奇心,教师就可以把握好学生的这一特性,利用引人入胜的导入语吸引学生的目光。教师在讲解“雨”的课程时,就可以利用如下导入语:同学们都见过自然界的雨吧,它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就像我们的好朋友一样,那同学们知道在下雨时天气是怎样的吗?风是怎样的?田地里的庄稼是怎样的?今天就让我们通过阅读课文来对雨天的景象进行了解吧。利用这样的导入语能够调动学生的好奇心,促使学生自主进行课文阅读,寻找答案,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二、缩短讲解时间,给学生留存更多的阅读空间

在传统的语文阅读教学期间,老师作为主导者,单调、乏味地讲解阅读技巧,学生机械性地进行记忆,老师与学生都感觉很努力,然而教学效果却很不好。所以,教师应尽量缩短内容讲解的时间,在教学活动中发挥引导、帮助的作用,为学生留存更多的阅读空间,从而让学生自行进行总结、归纳,形成独立的阅读习惯。如:教师在讲解“美丽的小兴安岭”的课程时,仅需要为学生讲解固定的生字即可,然后让学生进行阅读,利用引导、启发等方法使学生自觉找寻出课文中的中心句、关键段落等。同时,还可以将学生划分成若干小组,让学生在小组内互相阅读、探讨,分析不懂的问题,从而增进学生彼此间的交流,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点,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教学质量,为学生以后的发展夯实基础。

三、利用多媒体技术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伴随着当前科学技术的逐步发展,多媒体技术被广泛应用到教学活动中,并发挥着极为关键的作用。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就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播放一些色彩艳丽的图片、悦耳美妙的音乐、灵活生动的视频等,为学生创建教学情境,进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例如:教师在讲解“惊弓之鸟”的课程时,就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播放一段视频,让学生观看到鸟儿受到惊吓后的状态,从而更加深入地体会文章的中心,提高教学质量。

另外,教师还可以利用多媒体为学生找寻一些课外的资料扩充学生的阅读范围,例如:寓言故事、神话传说、智慧语录等,从而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阅读积极性,还能够拓宽学生的见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为今后的成长奠定基础。

总之,对于小学语文教学来讲,阅读教学十分重要,需要引起人们的重视。教职人员在进行教学期间,应转变自身观念,利用课程导入语激发学生的阅读积极性,尽量缩短阅读讲解时间,留存给学生充足的阅读空间,并且将多媒体技术引入教学活动中,促使学生养成爱阅读、会阅读的好习惯,从而帮助学生完善自身发展。

参考文献: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阅读教学篇4

一、精心设计提问,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德国教育学家第多斯惠曾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兴趣是学习的不竭动力,是学习成功的秘诀。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在认真钻研教材、了解学生(如让学生质疑)的基础上,精心设计少量的、能够统领全篇的问题。提问切忌细碎,没有思考价值,没有启发性。问题要精炼,要有挑战性,有思维训练和语言训练的价值。

例如,在教《荷花》一课时,我设计了一个具有拓展性和思考性的问题:“用你喜欢的方式读一读课文,你从哪里体会到荷花的美?你从哪里读懂了作者对荷花的爱?”然后放手让学生充分地读,学生进入了自读自悟的学习状态中,学生越读越感兴趣,书中介绍的内容完全超越了他们已有的生活经验,很多学生边读、边画、边记、边写。在交流过程中,学生大胆发言,我根据学生的发言,出示了描写荷花三种形态的句子,问:“‘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是什么样子的?‘冒’字用得好在哪里?把‘冒’改成‘伸’‘穿’行不行?”学生理解后,再指导学生进行朗读加以体会。对于第四自然段作者想象部分,我设计这么一个问:“如果你是一朵荷花,你会想些什么?请你闭上眼睛听着老师的读,放飞你想象的翅膀。”在我读时,学生随着我的读在摇动着身子做着动作,这就激发学生想象的兴趣,学生把自己也比作一朵荷花,这样就更好地体会到作者出于对荷花的深深情感。接着我让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读,加深体会作者对荷花的爱。

这一节课的教学,我看到了学生浓烈的学习气氛,这些问题的设计,激起了学生的学习欲望,收到了好的教学效果。

二、在阅读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

语言学习有很强的实践性,因此语文教学必须让学生自己通过反复诵读课文去体味,从而达到自悟,融会贯通;教师只要在精要处进行点拨,不可越俎代庖。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真正地把学生当作活动的主体,设置具有思维价值的问题情境,然后放手让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给学生读书的空间,给学生思考的空间,给学生自主探究的空间,让学生自读自悟。根据以上几点,在教学中我采用以下方法进行教学: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读,要给学生足够的读的时间。时下,我们经常看到,学生才初读一遍课文,有的字音还没读准,句子还没读通顺,词语没理解,课文还不熟,教师就匆匆忙忙地组织对话,交流。有的直奔重点、中心,谈感悟;有的急着用大屏幕出示重点句段或抓住一两句重点语句,引导学生反复地进行朗读、感悟、体会、想象,如此,既不利于学生语感的培养,课堂教学的效率也低。所以,要提高语文教学的有效性,必须要让学生充分阅读文本,做到“书不读熟不开讲”。让学生充分地读能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正误识别与判断能力,让学生认识语言,利用具体的形象思维从感性上初步理解课文内容,感知文章的结构材料和词句。这就为学生的思维进入到作品的意境,体会情感奠定了基础。因此,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读,同时要让学生带着任务读书,让学生感到读书的乐趣。

三、让学生有效地参与阅读,体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的维度

通过学习,我体会到让学生有效地参与阅读,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的具体体现。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表现是千差万别的。思维活动方式不同,情感活动的形式各异,意志活动的强弱不一,学习的过程和方法也不一样。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打破常规,教师不要以自己的思想去束缚或代替学生的思想,以自己的思维模式去规范和限制学生的思维活动,不是过早地去追求统一的认识、统一的结论,要允许不同的认识和认识的不同水平同时存在,要让学生在体验过程中实现对文章内容的深入理解。如教学时教师可先把问题抛给学生,问题一旦抛出学生便从问题出发,调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去解决问题,让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分析能力(即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形成),完全在感受和体验的过程当中得到实现。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千差万别的表现,都反映在学生的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上,这恰恰是有效参与的体现。

四、充分调动各种评价手段,激活课堂氛围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阅读教学篇5

关键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策略

 

阅读教学在初中语文教学活动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在历次语文课改中,最近的新课改对阅读要求之高,阅读量之大是罕见的。《语文课程标准》对阅读提出的总要求是:“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七至九年级背诵优秀诗文80篇,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论文格式,阅读教学。”这就给老师们提出了新要求,把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放在了突出的地位,广大语文教师在教学中也非常重视,特别是在中考复习中更是对学生进行了“大运动量”的阅读训练,然而效果却不够理想,每次期末素质检测下来,学生说:“复习那么长时间,也背了,也练了,怎么考题还是那么陌生,只有凭感觉把题做完,至于正确与否,心里没底……”等等。这反映出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还存在一些问题。

笔者已从教26年,任教初中语文也24年多了。就语文阅读教学有几点感悟

一、确立现代语文阅读新理念

作为语文教师,首先要实现三个转变:变训练为主为积累为主,变深入分析为整体感知,变被动阅读为主动阅读。

传统阅读教学中,不少教师往往自觉或不自觉地将学生当作知识的容器,在课堂上尽量把课文讲深、讲透,尽管有时也注意调动学生积极性,但也是围绕着教师灌输而进行的。搞题海战术,机械重复作业,抽背学生,久而久之,学生成了应试的机器,他们主动安排阅读的凤毛麟角,学生越学越乏味,甚至厌学、辍学。这是阅读教学的一大症结。

二、确立民主、科学、个性三大理念

在多年的语文教学工作中我深深体会到:要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光靠教师改进教法远远不够,还要靠学生的密切配合,这样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作为教师,要始终把自己放在与学生平等的地位上。而不是高高在上,错了也不改正,还训斥学生。记得一次上《捕蛇者说》文中出现一个生字“莅”,事先没去查字典,念成了wèi,一男生马上纠正:该念lì。我没管他,仍然教全班同学念wèi,固执得很。下课后,有几个学生拿来字典,跟我评理,后来上课,我郑重其事地表扬了那位男生,并当着全班同学承认老师念错了,检讨了自己,也顺势给同学们提出了希望,老师讲的也可能有错,要敢于指出,结果掌声四起,学生们也愿和我交流了。我特别注意照顾差生,不歧视、挖苦、嫌弃,对他们做到理解、关心、尊重、信任、严格、宽容。允许班上学生有独特见解,多元化理解,不搞一刀切,一棍子打死,并指导学生制定符合阅读自身规律的阅读计划,教会学生阅读方法、做学习笔记。

二、努力重视情感因素,增强阅读教学效果

情感是阅读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重要教育因素之一。每篇课文,特别是那些情文并茂的好文章,都饱含着作者真挚浓烈的感情。论文格式,阅读教学。论文格式,阅读教学。作为一个语文教师不仅是语文知识的传播者,还应是文章感情的传导者。在教学中既让学生有所知,又要让学生有所感,才能增强语文教学的效果,实现语文育人的目标。

三、在阅读实践中培养阅读能力

1、加强诵读教学

语文教师如何抓住学生特殊的阅读心理特点,点燃他们诵读激情?笔者以为:一是老师(录音)范读,激发学生兴趣或慷慨激昂,或低回婉转,或抑扬顿挫,营造学生跃跃欲读之势。论文格式,阅读教学。急于募仿与超越的愿望。二是组织形式多样的朗读活动,如开展诵读会,挑选课文中优秀诗文进行小品表演等,三是制作课件创设情景。比如学习诗歌散文可以挑选乐曲作背景音乐或听或诵或唱或谈,激发学生配乐朗诵的热情。

2、重视阅读感受和体验,提问忌琐碎

一方面,我们应该相信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把学生对课文的整体感知作为一个教学环节参与到阅读教学之中,要大胆让学生通过读课文自己去了解文章的主要

摘要研究提问的艺术,力争在每篇课文的教学中能设计出一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提问。

3、加强语感训练,注重积累

语感,是阅读的基本能力。叶圣陶先生说:“文字语言训练,最重要的是训练语感,就是对语言文字的敏锐感觉。”可见培养语感能力非常重要。语感训练包括语感实践和语感分析两部分。在训练时一是通过课文学习让学生去体会领悟语言运用的精妙。二是强化语言训练,让学生能针对不同的语境和作者的思想情感去选择、去运用最恰当的语句。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平时的阅读教学中尤其应注重让学生积累重点字词、优美文句、段、篇。

4、坚持对话教学

一是与文本对话;二是生与生对话;三是生与自我对话;四是与生活对话;五是与教师对话。

总之,教学中教师只有将自己的感情和课文作者的感情融为一体,才能充分发挥教材的教育感染作用,收到良好的效果。论文格式,阅读教学。做到:以文动己,以情动人,以情育人。

同时要处理好师生之间的矛盾,处理好讲和读之间的矛盾,在读的过程中注重对学生朗读的训练。论文格式,阅读教学。不仅从重音、停顿、语速这些方面开始练习,而且还学生以学习的主体地位,使学生的情感得到熏陶,自我感受和体验得以加强,情感得到升华,不知不觉中受到教育。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阅读教学篇6

【关键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训练教学策略探讨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是重点,也是难点,解决好阅读教学,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关键,是为学生奠定文学素养的基础,是体现教师教学水平的试金石。提高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水平需要协调好教师和学生在教学中的角色定位,需要掌握有效的教学方法,但更需要在教学过程中掌握阅读教学的训练策略,因为初中语文阅读是一门在实践阅读中感受、理解、赏析和评价的课程,不仅要明确“读什么”,更应掌握“怎么读”。因此,需要进行阅读教学的策略训练,使学生掌握阅读方法和技巧,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决战中考。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训练策略主要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出发:

1、以学生自主阅读为主,教师指导为辅的训练策略

新课标要求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应由封闭走向开放,重新定位师生双方的位置,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和学生主体结构的构建,重视学生的自主探究和教学中以训练为主的教学方法。此外,以教为主的课堂教学应转变为以学为主的过程,重结果的同时更应重视学习的过程,从知识的认知能力,到教学方法的采用、教学过程的体味以及学生在阅读中所体现的情感态度和价值取向来全面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和文学素养。下面以《陋室铭》的阅读教学训练为例。

《陋室铭》的教学活动以“男女生研究古文对抗赛”的形式进行。教学过程分解为六个环节:一是学生自主阅读并对古文进行翻译;二是教师让学生对刘禹锡作品、生平、写作背景等文学常识的简要阐述,然后教师再对学生的发言做一些补充;三是让学生分小组翻译整篇文章,教师对学生的表现做出点评;四是学生提问环节,教师回答学生在课堂中没弄清楚的问题,或者是让学生阐述自己与教师不同的观点之处;五是学生发言环节,让学生讲讲自己通过学习这篇古文后的感受,或是对文中所提倡观点的看法;六是知识点总结归纳环节,教师将整篇课文学完后的知识点和重点的串联讲解与归纳总结。

整篇课文的讲解和学习过程,大约花费三个课时。教学过程中即找准了师生的定位,以学生自主学习阅读为主,教师指导为辅的训练方法遵循了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在语文阅读训练教学过程中不论是教学内容,教学形式还是对学生思维的培养与开发都体现了现代语文教学中开放性的特点;此外,师生互动环节、学生自主发言环节等体现教学的民主化、个性化和科学化的结合,师生思想和学习方法的交流成了语文阅读训练的宝贵资源和经验。

2、多种阅读教学策略和教学形式相结合

新课标倡导语文阅读教学应有多种教学策略,营造严肃活泼的教学氛围,突出师生教学中自主创新精神。新课标倡导的教学策略主要有四种:一是,探究性阅读教学策略,即以学生为主的提问主动探究、沟通与交流,从而获得阅读材料中所表现的态度、情感、价值观或人生经验的教学训练策略;二是,学生自主性阅读教学策略,即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以阅读材料出发,进行自我指导与激励,以学生分小组讨论的形式去发现并解决材料中的问题;三是,创造性的教学训练策略,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对学生阅读思维的培养和解题方法的贯彻,使学生在面临不同题材阅读材料时能运用所学的阅读方法解决问题;四是,师生对话教学训练策略,即将阅读材料中的重点或内容以师生对话或生生对话的形式展现出来,使学生在对话中取长补短,吸收作品精华,掌握学习的方法,提高语文阅读积累和文化素养的积累。下面以《孔乙己》的阅读教学训练为例。

教学过程分为个五环节。一是,教师在上课前提出学习《孔乙己》这篇课文的目的和需要解决的问题,即理解文中的主题思想,和按中心思想给小说分段,并探究小说中人物的性格内涵;二是,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整篇课文;三是,让学生分小组讨论或探讨,交换各自意见;四是,学生自主发言,让学生代表小组发言,讲解在阅读完课文后对中心思想和主题人物的把握;四是,教师评点环节,对学生的发言和对课程的掌握程度进行点评,并串讲整篇课文和点明课文中的重难点;四是,概括环节,让学生以片段形式对小说情节进行自我理解式的还原;五是,课后习题练习环节,学生自主完成课后习题。

这五个环节大约花费三个课时,通过多种阅读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的运用,学生不仅能把握小说的主题,理解主题思想,体味鲁迅对腐朽罪恶封建科举制度和病态冷酷社会的批判。更能在学生之间对话教学中学习他人的学习方法和解题策略,锻炼阅读思维。

3、总结

综上所述,提高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水平需要协调好教师和学生在教学中的角色定位,需要学握有效的教学方法,但更需要在教学过程中掌握阅读教学的训练策略,因为初中语文阅读是一门在实践阅读中感受、理解、赏析和评价的课程,不仅要明确“读什么”,更应掌握“怎么读”。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训练的策略主要从新课标的要求出发,包括以学生自主阅读为主,教师指导为辅的训练策略和多种阅读教学策略和教学形式相结合的训练策略。

参考文献:

[1]马俊艳,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法初探[J],学科教育论文,2011(5).

[2]李顺,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应加强方法指导[J],学科论文,2011(5).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阅读教学篇7

在素质教育的新课改背景下,苏教版小学语文提出语文阅读课堂四重奏的教学理念,在图文并茂的语文教材氛围之中,倡导以学生为主体的高质量阅读,通过对小学生的心理和知识特点分析,突破传统的教学课堂方式,逐步提升学生的阅读兴趣和文学素养,对小学生的阅读启蒙产生较为深远的影响,为此,可以对苏教版小学语文阅读课堂进行创新和突破,采用阅读高效课堂的四重奏方式,引领学生进入语文殿堂。

【关键词】

苏教版小学语文阅读四重奏

在小学语文教学的关键时期,培养小学生的阅读能力和阅读习惯是重要的内容,它对于学生的识字、词汇累积和文学知识的浸润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和作用,通过高效的小学语文阅读课堂教学四重奏教学,可以快速提升小学生的文学理解能力,提高小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奠定扎实的文学基础。

一、引领学生进入自主预习,进行高效课堂的预设布置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抓住教学难点和重点,引导学生进行自主预习。学生进行课文的朗读预习,对于自己不认识的生字或疑难的长句内容要加以标注,教师再根据学生的疑难点进行重点讲解,如在《拉萨的天空》一课中,小学生遇到较为偏僻的生字,使学生在自主预习过程中不能连贯阅读,也影响了对文章内容的深入理解和把握。又如:在苏教版小学语文《雷雨》一课中,由于小学生的社会知识和经验的匮乏限制,对于文章诞生的背景和时代环境不甚熟悉和了解,这就需要教师关注学生的知识点,强化对文章时代背景方面的知识介绍,从而引导学生对《雷雨》课文的充分、全面的理解,对于文章的中心思想也有深入的认知和把握。

同时,还要激发出学生的自主预习兴趣,强化对文章的印象。教师通过引导学生进行自主预习,可以在阅读课堂上保持学生最大的激情和热情,例如:在苏教版小学语文《卧薪尝胆》一课中,通过学生的自主预习,学生明白了越王勾践的故事,了解到越王勾践如何卧薪尝胆、忍辱负重的状态,并主动对这段历史故事进行查询和了解,丰富自己的阅读知识,加强了对文章的印象。

二、师生良性互动的合作学习模式,搭建起高效阅读课堂

在小学语文阅读课堂中,教师要创设出良好的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平台,在平等、融洽的气氛中,鼓励学生主动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意见,教师要鼓励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自主的、个性化的理解,关注学生在语言表达过程中的阅读情感理解,从而在互动、合作的学习模式之下,搭建高效的语文阅读课堂。

例如,在苏教版小学语文《皇帝的新装》一课中,学生充满激情地阅读完文章,对于课文中皇帝这个主要人物,表达出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并且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大胆提出自己的问题,提倡学生对皇帝这个人物做出自己客观的评价,在良好的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情境下,学生正确领会了文章的主题要旨,并在批判性的教育之中,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又如:在《三打白骨精》一课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讨论与合作,让学生在合作讨论中,理解孙悟空为什么会被师傅一次一次地误解、驱赶,探索文章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和热荨t凇吨H寺蚵摹芬豢沃校可以让学生分组讨论文中人物为什么坚持要拿尺码、而不用自己的脚进行丈量,教师可以启发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进行阅读理解和讨论。

三、搭建活跃的阅读课堂舞台形态,有效地进行高效阅读课堂的结构布设

在小学语文阅读课堂中,教师要依照题材内容进行阅读课堂舞台形态的合理、有效搭建,要激发出学生内在的活力,进一步提升阅读课堂上的情感交流和内涵理解,教师可以构建情景教学模式,在直观的画面式教学引领下,搭建活跃而生动的阅读课堂。例如:在《公仪休拒收礼物》一课中,教师可以搭建活跃的场景表演舞台,让学生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文字,进行简易剧本的改编,学生在观摩和表演的自主参与和体验之中,感受到语文阅读课堂的快乐和情趣,同时也增强了学生的阅读和表达能力。

在《林冲棒打洪教头》一课中,教师可以引领学生进行角色表演,在表演情境中创造出学生熟悉的《水浒传》的场景,并从中领会古代中国人民反抗特权和压迫的强烈意识和信念,培养学生的精神道德修养和文化内涵,培养学生的阅读学习兴趣。

四、注重阅读经验的深度累积和拓展

语文知识需要累积和沉淀,这个过程包括课堂阅读的累积和生活实践的累积,只有在理论与实践相融合的过程中,才能进行语文阅读知识的深入理解和把握,获得较为丰富的知识储备。

例如,在《小松鼠找花生果》一课中,小学生可以让学生理解花生的生长规律,并布设一定的任务,让学生在日常生活实践中留意其他植物的生长规律,观察“绿油油的叶子”、“黄灿灿的小花”,增强对优美词句的感悟,实现有效阅读和知识拓展。又如:在《伊索寓言》的教学过程中,可以提倡学生进入到广阔的知识领域,通过各种渠道了解和接触外国文学,体会中国故事与外国寓言之间的差异,增强文学知识的积累。

总之,苏教版小学语文阅读课堂教学要在新课改之下,运用四重奏的教学创新模式,依据小学生的知识发展规律和特点,进行高效的阅读课堂创建。

【参考文献】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阅读教学篇8

一、比较阅读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的情境

如果学生只限于从课本到课本,那么学生的视野将被限制,学生的思维将被禁锢。教师只有把学生从教材的狭小天地中解放出来,不断引进新的知识信息,学生的潜在智能才会在这些信息的刺激和触发下活跃起来,从而始终处于积极的思考和行动中,并且获得更深刻的情感体验。比较阅读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简言之就是要通过创设良好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兴趣。

以古诗词教学为例,一般学生学习诗词的过程总是先从作者的生平事迹和作品的背景资料入手,然后同学们在老师的引导下对诗词进行鉴赏,这似乎成了学习古典诗词的固定模式了。当然,这样做有助于同学们融入诗词的意境之中更好领会古典诗词的内涵,但这样做往往不能激发起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所以笔者在指导学生学清照《声声慢》中的“愁”时,没有直接介绍李清照的生平事迹以及作品风格,而是通过其作品《一剪梅》的“愁”和《声声慢》的“愁”比较阅读来探究作品风格意蕴,继而推动学生探究其产生的根源。《声声慢》和《一剪梅》虽然都是李清照写愁的名篇,然而从对比中学生可以发现,两者“愁”的内涵是不同的。《一剪梅》是对丈夫的相思之愁、生离之愁,其时词人过着锦衣玉食的生活,故这愁来得轻、浅,正如词人所言是“闲愁”;《声声慢》之愁绪却是沉重、哀痛乃至于凄厉的,这是融合了孀居之悲、沦落之苦、家国之思的泣血之作。学生也由此看出李清照前后两期诗风的不同。这种通过比较阅读来探究作者生平事迹的学习方式比平铺直叙其内容更直观、更生动,更能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

比较阅读由于引入了课外的内容,这样就可以让学生的视野更开阔,思维更活跃,因而能够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更乐意参与到教学活动中。

二、比较阅读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合作交流平台

交流合作学习,就是要求学生能在学习群体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学习。老师来帮助搭建一个互动交流合作的平台是非常必要的。要想真正实现合作交流学习要求学生有相当的阅读储备,广阔的视野,而比较阅读具备这样的知识储备条件。

例如,在《声声慢》的教学中,笔者让学生回忆以前曾经学过的李清照的词作《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的有关内容,其中两首词都写到了“酒”,接着指导学生自主合作交流――为什么《声声慢》中的酒是“三杯两盏淡酒”而《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中的酒却是“浓睡不消残酒”?通过这个问题让学生分小组合作交流讨论。学生们结合自己对作者和这两首作品所积累的知识,通过对作品的比较和合作交流,学生对作者和两首作品有了更深的了解。有学生认为,李词中写“酒”的词句特别多,可能是词人一向爱喝酒;有学生认为,没有什么不同,都属于借酒消愁;有的认为,这体现了不同时期中,词人的内心真实写照……他们得出的答案并不全面,但综合起来答案就比较完整了:《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是“浓睡不消残酒”。酒力显得那么大,让作者浓浓地睡了好长时间都没有消下去,这里的酒力之所以大,是因为作者此时没有什么刻骨铭心的愁苦,有的只是作为一个年青贵族女子的闲愁,闲愁不会痛彻心扉,所以才会有“浓睡不消残酒”之说。而《声声慢》中,词人“欲以酒暖身,借酒浇愁,可是酒的滋味却又那么淡。“淡酒”无力,怎么能抵挡住那一阵紧似一阵的急风,更何言消去心中的愁苦呢?这里酒味为何那么淡?是酒淡吗?不是。酒性依旧是烈的,只是因为作者的愁太重了,酒入愁肠愁更愁,满心都是愁,致使酒力压不住心愁,自然就觉得酒味淡了。两相对比,一个“淡”字,更好地表明了作者晚年是何等的凄凉,心境是何等的凄苦。

通过引导学生对上述两首词中“酒”的讨论,培养了学生的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由此可以看出,比较阅读的确能为师生构建互动合作交流的平台,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让学生能够真正成为主动的、富有个性的、各方面都得到充分发展的学习群体。

三、比较阅读为学生构建深广的探究空间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曾这样说:“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我们正是通过比较来了解世界上的一切的。”有比较才有鉴别,通过比较能洞察文章的特点,认识文章的规律。比较是观察、分析、整理等活动交织在一起的智力活动,经常进行横向或纵向的比较研究,既能巩固旧知,又能更好地探究新知,以此去发现一个个新大陆。

例如,李清照《声声慢》中独具特色的是作者所书写的“愁”――“这次第,怎一个次第了得”。笔者在教学过程中没有直接道出“愁”所具有的特点,而是引进了《武陵春》中“又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让学生对同一作者的“愁”进行横向比较,看看这两种“愁”在数量上有何不同的特点?学生通过比较探究,比较容易就得出了结论:《声声慢》中是将愁化多为少,表明自己思绪纷茫复杂,仅用一个“愁”字如何包括得尽。妙在又不说明于一个“愁”字之外更有什么心情,即戛然而止,仿佛不了了之。表面上有“欲说还休”之势,实际上已是淋漓尽致了。而《武陵春》中作者自创新辞,用夸张的比喻形容愁,将“愁”这一无形的事物化为有形的事物,突出了愁的“多”“重”,自然贴切,不着痕迹,构成了沉哀高远的意境。

在学生对上述两种“愁”有了一定的认识后,笔者接着引进了其它几位作家的有关写愁的诗句,对这些不同作家笔下的愁进行纵向对比,以此引导学生进入更为深广的探究空间。这几首有关愁的作品分别是李煜《虞美人》中“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贺铸《青玉案》中“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以及王实甫《西厢记》中“遍人间烦恼填胸臆,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让学生分析这三首词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学生通过比较分析后得出结论:相同的是都将愁这一无形的事物化为有形,让读者能直观感受到愁绪;不同的是作者抒写的愁各有特点,李煜的“愁”是如滔滔江水连绵不绝,突出愁之绵长,贺铸的“愁”是如烟草、风絮、梅子雨,没有根由,突出愁之虚无。王实甫是将“愁”当作可以称重的事物,装载在车子上,突出愁之深重。

通过这一比较探究,学生发现了这样的现象:文人在写诗作词时,往往将无形的事物转化为有形事物,读者对这些无形的事物理解起来也就更为直观具体。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阅读教学篇9

关键词:新课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创新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在语文教学中,学生的敢想敢说、充满好奇、异想天开、坚持己见……现代教育理论大力倡导,教学要“目中有人”,师生要“平等对话”,教师只应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促进者。

一、让学生在朗读中感悟文本的内涵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这就是人的经验、知识、思想、能力、情感、思维方式等个性因素所引起的阅读理解和感受上的差异。这种差异存在于教师与学生之间,也存在于学生与学生之间。在阅读教学活动中,王老师给予每个学生理解和表达阅读材料的机会,鼓励学生各抒已见,把自己独特的见解、感受尽情表达出来,允许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而没有把学生的理解往一种标准、一种答案上套。学习完《钓鱼的启示》之后,一位老师还安排了一个写话的小练笔。把文中父亲告戒“我”的话删去,让学生补空白。老师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感受:有的同学说我们要做遵守规则的人,有的同学说要做不贪名利的人,有的说要做诚实的人……从不同的角度,大家有不同的理解不同的领悟。面对不同的见解,不是简单去否定,而是站在儿童的角度蹲下来看儿童世界,先理解他们,尊重他们,然后才能有效的引导他们。而且,读写结合,学生不仅能更深刻地体会到父亲给“我”的启示,同时也能达到以读促写的目的。所谓抛砖引玉不外如是。只要加以恰当的引导,小学生的思维会长出翅膀来。

在整个教学中,把学习的过程还给学生,把说话的舞台让给学生。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地成为学习地主人,在语文课堂上才能有所收获。语文教学处处皆学问。相信只要我们精心挖掘,必将能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二、积极尝试开展探究性阅读

探究性阅读源于新课程倡导的“研究性学习”,是“研究性学习”在语文课程中的运用(“研究性学习课程”在本质上是知识和经验并重的生成性课程,它具有广延性,问题性,亲历性、差异性、教师影响的指导性与学生参与的全体性等特点;在价值取向上,它坚持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整体素质发展与个性发展、主体性发展与社会性发展的统一)。

围绕阅读中遇到的难题(或确立的研究专题),引领学生自读自悟、合作探究、表达创造,从而感受和体验知识的产生和形成过程,进而达到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以及训练思维、陶冶情操、塑造人格的目的。探究性阅读的基本特征可概括为:问题探究的中心性、学生活动的高度自觉性、教师角色的相对辅、教学环境的开放性以及课堂评价的包容性与激励性,其教学程序一般由“教师导入学生感知师生设问学生独立研究集体讨论学生表达师生总结评价”等环节组成。

三、探索个性化阅读

个性化阅读是针对“长期以来,教师或以自己的心得强加于学生;或用教参的答案固定教学方向,限制学生的自由;或强调阅读技法,而忽略个体情感体验;或以群体阅读代替个性阅读;或以作者的感受来人为提升学生的领悟”的现象提出来的。

个性化阅读教学要以学生原有素质和基础为基点,保护发挥学生的个性,鼓励学生释放张扬个性,尊重学生的创见,使学生在阅读中将注意的中心由作者、文本转移到自身,超越文本,建构新意。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是个性化阅读的关键(即让学生个体建构对文本有个性的理解和感悟)。这是因为,个性化阅读理论认为,文本所表达的是个性化的情感思想,所采用的字词句篇、语修逻文是这种个性表达的材料和手段,只有当阅读主体的个性与文本或全部或部分相契合时,个性化的碰撞才会产生情感的共鸣和个性的火花。因此,主张教师和文本的对话要以学生与教师对话为先导,只有有了教师人格的个性化,才会有学生的个性化阅读。

四、以问题为线索,让感悟在研讨中走向纵深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应脚踏实地立足于文本,重在品词析句领会文字的神韵,揣摩作者的感情。“深入感悟”是指学生对课文的主要内容、人物情感和重要词句有比较深刻的感受和领悟。而要达到这一要求,学生必须精读课文(精读:是指围绕课文的重点而深读,而深读的展开有赖于关键问题的提出,关键问题的解决是衡量深读效果的主要标志;关键问题应产生于课文的重点部分,应反映学生原有的认识水平和情感态度与课文重点部分的要求之间的差距或矛盾,应含有让学生思考的空间或进行探究的余地;关键问题的表述应具有概括性和启发性)。

一是师生要善于提出问题和归纳问题;二是引领学生围绕所提出的关键问题反复阅读课文(读,既要保证读的时间,又要注重读的质量,要指导学生采用有感情的朗读、精读与默读、分小组读、找伙伴读、男女生赛读、分角色朗读等多种阅读方式来实现“读”的目标;同时要指导学生把读与思结合起来,能抓住所提出的关键问题在读中思考、读中讨论和读中体验,能围绕关键问题抓住重点段落、重要句子和关键词汇在反复阅读中体会其要义,能在朗读过程中认真揣摩人物的心理活动及事物的矛盾,切实提高有感情朗读的水平);三是教师的指导要以学定教、顺学而导,不以教案牵着学生走,而须根据学情的变化来调整教案。

创新是阅读教学的生命。以“语文新课程标准”确立的阅读教学新理念为指导,研究探索出具有科学性、针对性和实效性的不同阅读课型和不同课文类型的教学模式及其相应的策略方法,是阅读教学创新,提高阅读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和手段。从批判模式到创新模式,从单一的新模式到多样的新模式,最后从多样的新模式中走向无模式(具有个性化的模式),这是阅读教学达到创新最高境界的主要途径。

参考文献:

[1]李静.小学语文个性化教学研究[J];文学教育(中);2011年08期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阅读教学篇10

【关键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措施

【中图分类号】G622【文献标识码】a

一、正确把握和落实“三维”目标,提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2011版新课标明确指出:“课程目标是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三个方面相互渗透,融为一体,注重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但在当前的语文阅读教学中,许多老师都只是考虑如何提高学生的“知识和能力”,过分偏重于相关“双基”的训练,从而取得高分,考取重点高中;往往忽视了学生在学习中的需求和独特的情感体验,忽视了对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和方法的指导和培养。对此,我们应予以纠正,努力做到:第一,端正思想认识,认清“三维目标”不是割离的、孤立的,而是一个和谐统一的有机整体;它的实施不是单纯的三维之间的相加,而是一体化的融于阅读教学之中,逐步实现的。第二,在具体实施时,要选择好阅读教学的突破口,瞄准知识点,采用形式多样、灵活多变的教学策略。第三,对学生的阅读评价时,不单纯的依靠卷面分数,还应结合其他诸多的因素,采取综合性、鼓励性评价。如学生在阅读时表现出来的活跃、兴奋、激动,哪怕是读后的体味到的痛苦、悲伤等等;再如,学生即兴的独特见解、阅读质量的点滴进步。所有这些都可作为“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一目标是否达成的依据之一。第四,注重教学中的“练”,即注意练习的内容、练习的范围、练习的指导性和前瞻性以及练习的扩展度把握,这样才能使学生真实把握阅读的命脉。

二、把阅读的舞台让给学生,聚光灯对准学生,使之真正成为阅读的主体

就在实施新课标的今天,我们发现仍有许多老师抱着传统的教学理念进行阅读教学。从他们的备课和课堂实施来看,主要表现在:部分老师把课堂要提问题及其标准答案,以及为了得到这些该做哪些相关提示,都“辛辛苦苦”的写入备课中;教学时,他们普遍都是采用“谈话”导入,预设好“全套”引诱学生“跳入”,一旦学生“不入套”,就慌了神、跑了题、误了时,这样的“请君入瓮”法,完全使学生处于消极的、被动的、压迫式的接受状态,日久天长,学生的个性和灵性、智慧和创造就会被“毒杀”。就此种阅读教学,急需改进,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那么,阅读教学中到底“谁是主宰”呢?毋庸置疑,学生是主角,发展的人。2011版新课标别强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讲解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因此我们必须切实让学生真正实现自己的“阅读梦”。教师应做好相关服务工作:一是缩短自己在阅读舞台的滞留时空,让学生站稳、站足阅读舞台,让他们有富裕的阅读时空,促使他们主动的、专心的、积极思考的读,在读中和文本、作者产生共鸣,在读中品味和理解,最终提炼独特的带有个性色彩的感悟。二是给学生架桥铺路。所有阅读的文本都是当时社会生活的写照和反映,学生对此没有感知或毫无知觉经验,这就需要我们教师采取各种教学服务,如情境的创设、现代教育技术的利用要求是电子白板的使用等等,启迪学生思维,唤起学生的记忆和思考,或激发学生的想象,促使他们利用长期积累的已有的生活实践经验去解读课文内容。三是构建和谐的课堂环境。任何一个人,特别是学生这个群体,都需要最起码的“心理安全”。为此我们需要真情、真心去唤醒学生的思维,克服和避免过去“死板式”的教学,努力给学生营造平等、自由、和谐的学习场境,使他们静心的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自我以及合作探究解决问题。教学中如上述所言,才能保证学生的阅读主体地位。

三、教师应扎实的转变导学方式,保证阅读教学的顺利实施和教学效益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