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保护野生动植物的意义十篇保护野生动植物的意义十篇

保护野生动植物的意义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1:10:16

保护野生动植物的意义篇1

【关键词】野生植物自然资源

一、我国野生植物资源的特点和现状

野生植物是重要的生态资源,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物质基础,保护野生植物资源对人类进步、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是人类生存和发展必不可少的因素。目前我国一些野生植物物种遭到很大破坏,致使一些种类濒危,为了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这些野生植物资源,我国正在逐步建立健全野生植物法律保障体系,先后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植物保护条例》、1996年我国了第一部专门保护野生植物的行政法规》,在濒危物种保护和培育方面做了大量对工作,对野生植物种类进行了全面对调查研究,并进行了大量对科研工作,先后整理了《中国珍稀濒危植物》、《中国植物红皮书》、《药用动植物资源保护名录》、《国家珍贵树种名录》等大量科研资料。开创了野生植物保护工作对新纪元。将野生植物资源保护工作纳入法制轨道,用法律武器对珍稀、濒危植物进行有效对保护。

二、保护野生植物的重要性

我国现阶段好多种野生植物处于濒危的危机之中,保护野生植物迫在眉睫,具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一是野生植物种类繁多,具有多样性,它的生长能够为空气总提供大量的负氧离子,有保持水土的作用。野生植物的凋谢物在分解后,产生非常丰富的营养元素,为土壤提供大量的养分,在土壤中增加了大量的灰分元素。对野生植物伴生的树木生长十分有利,可使纯林吸收更多更好的养分,有利于树木的生长发育;二是野生植物对森林防虫害能力的提高有着重要的作用,野生植物在大自然中自然生长,对气候和外界环境的适应性非常强,本着优胜劣汰、适应者生存的自然法则,抗虫害能力也比人工育林的树木强很多,野生植物对森林的物种多样性和森林的稳定性有着重要的作用。人工林具有群落结构简单、种类较少,树种单一等特点,和野生植物在一起生存,非常有利于人工林的生长;三是丰富的野生植物物种,形成了大自然中各种动植物赖以生存的复杂多样的食物链,使得各个物种群落之间相互制约与依托,从彼此的生存中获得食物和栖息地,使得生态环境保持平衡,天然森林屏障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三、野生植物资源的保护途径

一是建立就地保护区和就地保护制度。要通过人为抚育对野生植物资源进行保护,对森林中的土壤环境及时监测,保持土壤肥力向着良性循环的方向发展。在不同植被地理区域采取不同的手段措施,制定出适合本区域野生植物生长的保护方案,在濒危物种区域建立自然保护区或国家植物园,采取就地保护的措施。在保护的基础加大对野生植物抚育的科研力度,培育野生植物资源,实施人工集约栽培。人性化地在保护区内严格对本区域内地野生植物珍稀物种进行保护,工作人员要发挥主人翁的责任感,加强保护和协调工作,积极科研立项,完善各项保护职能,为野生植物的生存和发育提供必备的条件。

二是采取迁地保护和离体保存的必要措施。有些野生植物物种只剩下一株和少数几株,所处的环境不适合自身的生长和发育,又不具备很强的繁殖能力,对于这些濒危物种,仅仅采取就地保护措施也不能得到有效的保护,这就需要采取迁地保护措施。将这些物种改迁到适合其生存的植物园中,进行时时抚育,并建立一整套档案记录,必要时可以采人工授粉、设风障、设置隔离带等人工保护和抚育措施;另外对于一些种类稀有的濒危植物,采取就地或者迁地保护都受到方方面面的原因限制,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采取离体保存措施,建立濒危野生物种基因库,这个基因库是离体保存的主要基地,对野生植物的组织、种子、花粉或胚胎等细胞在基因库内进行离体保存。因保存物种、保存时间和保存条件等因素不因,一定要因地制宜、分门别类地将这些物种的细胞进行科学保存,并且严格采集数据,做好详实的登记,对不断完善野生植物基因细胞的保存和管理积累必要的经验。

三是要逐步建立健全立野生植物保护法律体系。目前,我国野生植物法律体系还不够完善,虽然相继出台颁布了一些法律和法规,但还能够满足野生植物保护的需要。所以要通过逐步立法加强对野生的,尤其是濒危的植物进行保护。以前只是凭借各种规章制度和保护措施进行保护,不具有法律强制性,对人为破坏坏和盲目开发的打击力度不够。尤其是党的十将保护资源提高到了法制高度,所以野生植物资源的保护和经营也要走依法建设的道路。林管部门要在工作中要加大执法和普法工作,提高法律意识,做到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不徇私枉法,比以言代法,做到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使野生植物资源相关的法律法规得到很好的贯彻执行,并日益完善,用法律的武器严厉打击肆意破坏野生植物的恶劣行径,使得野生植物资源得到有效保护。

四是要逐步完善野生植物保护机制,健全保护机构。目前,我国野生植物保护机构不健全,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素质都偏低,对野生植物资源保护重视程度不够,尚没有健全完善有效的保护机制,使得野生植物保护工作滞后。所以一定要建立健全各项体制机制,加紧组织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进行业务培训,提高野生植物保护工作者的素质,加大野生植物资源保护人员的工作力度,提高其管理水平,不断强化组织领导和机构队伍建设,积极发挥民间团体的优势,倡导和鼓励建立民间保护团体,发挥他们的巨大活力,树立全民保护野生植物资源的观念,使野生植物得到有效的法律保护和必要的科学管理。

五是加强对野生植物资源的保护的科研力度。提高全民对野生植物的保护意识,呼吁全社会共同保护国家的动物资源。加强调查研究,加大科研力度,杜绝盲目开发和人为破坏,探索野生植物资源群落特点和分布规律,对各个物种野生植物的潜在开发价值,进行深入的科学研究,可以选则在濒危野生植物保护区域内进行科研立项,深入研究濒危植物的生长规律,同时加强民族植物学方面的研究工作力度。加大科研立项,对野生植物保护和繁衍有着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保护野生动植物的意义篇2

一、湿地和野生动植物资源概况

南昌市位于江西省中部偏北,处赣江、抚河尾闾、鄱阳湖滨,地理位置为东经115°27′—116°35′,北纬28°09′—29°11′,属亚热带季风区,气候温和湿润,雨量充沛,四季分明。全市以平原为主,兼有广阔的水域以及岗地、丘陵、低山,总面积7402平方公里,概貌为“一分道路和庄园、二山三水四分田”。境内西部九岭山余脉上的洗药坞主峰海拔842.3米,为全市最高峰;东北部濒临鄱阳湖,湖滨、港汊、水塘星罗棋布。目前,经济高速发展的南昌市正处于基础设施逐渐完备,对外开放日益扩大,生态环境不断改善的良好态势。

(一)湿地广阔且类型多样。全市共有各类湿地4006平方公里,湿地面积占国土总面积的54.1%,所占比例为全省最大。湿地类型共7种,主要为河流湿地、洪泛湿地、永久性淡水湖、泥炭藓沼泽湿地(分布在洗药坞一带)、水库、水渠、水田等。我市拥有全国最大的河口三角洲,面积为1000平方公里。在赣江大桥以东,赣江分为三支,期间的蒋巷镇、扬子洲乡、南新乡、联圩乡、昌邑乡为冲积三角洲,属洪泛湿地,现已成为江西省的粮仓,目前正将低洼部分的农田实行退耕还湖。我市辖区内的鄱阳湖水域面积达983.47平方公里,约占鄱阳湖水域面积的三分之一。濒湖的新建、南昌、进贤三县还有不少湖泊,如军山湖(220平方公里)、青岚湖(42平方公里)、瑶湖(18平方公里)等。

(二)野生动植物资源丰富。我市境内野生动物主要有兽类42种,爬行类18种,两栖类7种;鸟类种数最多,达380余种,约占全国和全省鸟类种数的31.9%、90.5%,其中属国家一级、二级保护的鸟类分别为10种、38种,属省级重点保护的鸟类90余种。此外,全市主要木本植物有96科、225属、400多种。在南昌市野生植物资源调查中发现,全省61种重点保护野生植物调查的目的物种中,我市特有的野生植物有4种,其中新建县有浙镶槐、南昌卫茅,湾里区有沼柳、沼越桔。

二、保护管理现状

1、经验做法

1.1野保管理体系建设

我市率先在全省建立起专职的地市级野生动植物和湿地保护管理机构,并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加强体系建设。1992年成立了南昌市野生动植物保护管理站,1993年,南昌市林业局又投资建立了南昌市野生动物救护繁殖中心,这是当时江西唯一的野生动物救护中心。2001年,我市率先成为江西省首批野生动植物保护管理体系建设达标单位,所辖县区和重点乡镇实现了野生动植物保护管理站挂牌。这标志着我市初步建成了较为完善的管理网络,从而形成了一道野生动植物保护的坚实屏障。

2.2加大执法力度切实保护野生动植物资源

为切实保护好野生动植物资源,我市野保部门和森林公安密切合作,每年通过定期开展“野生蛙类专项整治”、“餐饮单位专项整治”、“越冬候鸟专项整治”等执法行动,依法严厉打击破坏野生动植物资源的违法犯罪行为,取得了明显成效。2002-2004年,在国家林业局组织的旨在打击破坏野生动物资源违法犯罪行为的“猎鹰行动”和“春雷行动”中,南昌市野生动植物保护管理站先后两次获得全国“猎鹰行动”、“春雷行动”全国先进单位荣誉称号。

3.3加快自然保护区建设步伐

在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下,我市南矶山省级自然保护区历经2年科学考察和3年申报晋升的艰苦历程,于2008年1月14日经国务院批准为部级自然保护区,我市由此成为全国首个拥有部级湿地自然保护区的省会城市。这是我市城市发展的一件大事,对于我市创建现代文明花园城市、生态城市,创建国家园林城、环保模范城都具有重大意义。南矶湿地部级自然保护区距南昌城区45公里,总面积3.33万公顷,每年保护区越冬候鸟种类100余种,数量超过30万只,占全鄱阳湖候鸟总数一半以上。有4种国家Ⅰ级保护鸟类,24种国家Ⅱ级保护鸟类;有16种水鸟种群数量达到或超过国际重要湿地的标准。建设南矶湿地部级保护区,对于构建鄱阳湖乃至长江中下游生态安全格局、促进鄱阳湖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4.4广泛宣传提高全社会保护意识

为提高广大群众的湿地保护意识,我市积极借助主流新闻媒体宣传、介绍和报道野生动植物保护管理工作。在每年的“湿地日”、“爱鸟周”、“野生动物保护宣传月”等专题宣传活动期间,组织开展野生动植物标本展、保护区采风、摄影展、邮票展、野生动植物知识竞赛等多种方式进行宣传;并深入中、小学校开展野生动植物保护教育工作,利用多种形式向青少年推广野生动植物保护知识,多次组织学生到自然保护区实地体验自然,观看候鸟,以增强保护鸟类、热爱大自然的意识。并在互联网上建立了专业网站用于野生动植物保护宣传。

2、存在的问题

2.1湿地和野生动植物保护与管理工作点多面广,需要人员多、投入大,而当前我市湿地和野生动植物保护管理体系还很不健全,机构设置不到位,经费投入不足,难以有效开展监测和保护管理工作。当加强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工作成为林业部门的一项重要的、长期的工作内容后,经费不足、设备不足、人员不足的问题暴露得更为明显。

2.2湿地保护政出多门,对资源无法实现统一管理。由于历史和管理体制等原因,湿地保护与管理工作仍处在多部门的多头管理和交叉管理之中。各个行政主管部门和当地政府从各自职责和利益出发,形不成管理合力,甚至部门利益至上,严重影响了对湿地资源的统一保护和科学开发利用,干扰和破坏了珍稀动植物,特别是越冬候鸟的栖息环境。如水利部门负责湖泊水位的调控,渔业部门根据《渔业法》,负责鱼类资源的开发利用及渔政管理,当地政府湖区管理权发包给水产养殖户以增加财政收入,林业部门虽然牵头湿地保护区工作,但只能对鸟类、野生动物进行管理和保护,保护区没有湖区使用权和管理权,保护管理工作长期处于“借湖养鸟”的窘境。

2.3湿地保护和自然保护区管理目前尚无较为完善的法律规章可循。我省第一部关于湿地保护的条例《江西省鄱阳湖湿地保护条例》2004年3月才开始实施。然而,由于种种原因,该保护条例并未很好地在鄱阳湖地区执行。同样,我国《自然保护区管理条例》对于湿地类型自然保护区而言,在新的形势下也明显滞后。因此,要为我市湿地保护和自然保护区管理提供可操作的法律依据,理顺管理体制和协调机制,必须加快湿地立法工作。

三、今后行动计划及建议

目标:实施湿地和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根据当前我市野生动物保护的实际情况,结合国内国际形势要求,以国家加强生态建设的整体战略为指导,遵循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坚持加强资源保护、积极驯养繁育、大力恢复发展、合理开发利用的方针,以保护为根本,以发展为目的,以野生动植物栖息地、湿地保护为基础,以保护工程为重点,以加快自然保护区建设为突破口,以完善管理体系为保障措施,加大执法、宣传、科研和投资力度,促进野生动物保护事业的健康发展,保护生物多样性,实现野生动植物资源的良性循环和永续利用。

措施:

1、完善体系建设,提升支撑保障能力。全面加强保护管理体系、疫源疫病监测体系、候鸟保护监测体系、科学研究体系建设,提高湿地和野生动植物保护的管理水平,实现对重要的野生动植物资源、湿地资源和自然保护区及候鸟迁飞的动态监测,逐步完善本地资源数据库。加强与wwF(世界自然基金)、GeF(全球环境基金)等国际基金组织的交流沟通,争取他们在野生动植物、湿地保护宣传教育和人员培训及湿地恢复等方面的资助。同时加强与国内大专院校和科研单位的合作,加大对野生动植物和湿地资源保护、调查、监测的科技投入,提高科技支撑体系的实力。

2、加大执法力度,严厉打击破坏湿地和野生动植物资源的违法犯罪行为。联合森林公安、交通、工商、渔政等部门对集贸市场、餐饮单位、车站、码头、机场等地共同开展“野生蛙类保护”、“野生动物保护”、“苗圃内野生树木专项整治”、“越冬候鸟保护”等专项执法行动,严厉打击非法出售、收购、运输、携带野生动植物或其产品的违法犯罪行为。尤其是要针对近年来湖区网捕、毒杀越冬候鸟出现蔓延的情形加大执法打击力度。同时建立长效管理机制,建立县、乡、村三级侯鸟管护网络,层层建立岗位责任制,责任落实到个人,将越冬候鸟保护真正纳入长效管理机制。

3、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全民生态保护意识。利用“世界湿地日”、“爱鸟周”、“野生动植物保护宣传月”、“越冬候鸟保护宣传月”开展保护湿地、保护野生动植物、保护越冬候鸟等专题宣传活动。一是积极宣传保护湿地和野生动植物的重要意义和相关法律法规。二是弘扬健康向上的生态文化,积极倡导不烹食野生动物、不穿戴野生动物皮毛服饰、不笼养野生动物,在全社会树立起正确的生态消费观,引导人们自觉抵制野生动物违法犯罪。三是通过安装警示牌,发放宣传资料,设立流动宣传车,举办普法讲座等形式,开展“进农村、进社区、进学校、进市场、进餐馆、进车站”的系列宣传活动,形成人人爱护、善待野生动物的良好社会风尚。四是引导新闻媒体进行正面报道,表明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和积极推进湿地和野生动植物保护工作的立场及所做的努力。

建议:

可持续发展是当今世界的特征。谁能够实现经济发展、人口资源与环境的协调,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谁就拥有可持续发展的条件和竞争优势。保护好湿地和野生动植物资源是生态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为人类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我们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立足于基本国情和湿地、野生动植物保护现状,以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生态文明为目标,按照积极保护、科学恢复、合理利用、持续发展的原则,全面加强我市的湿地和野生动植物保护工作。

1、拓展宣传渠道,提高公众保护意识。利用各种媒体,采取多种渠道,开展形式多样和喜闻乐见的宣传方式,如科普讲座、制作专题片、护鸟志愿者等活动,广泛宣传保护湿地和野生动植物的重要意义,进一步提高全民的湿地保护意识。从科学的角度、用科学的方法,让人们了解和认识湿地、野生动植物与人类的关系,特别要加大警示宣传的力度,使湿地和野生动植物保护成为各级领导和广大人民群众的自觉行为,形成全社会支持湿地保护事业的良好氛围。

2、加快湿地立法,依法进行湿地管理。鄱阳湖作为一个世界著名的湖泊,无论是地理、水文,还是历史、经济与文化,都与我国其它地区湿地具有明显不同的特色,很多国家层面制定的管理条例在这里都不具操作性甚至缺少指导性。湿地因地域不同而特征不同,特征不同必然导致管理办法截然不同,因此,我市要根据我市辖区内鄱阳湖湖区特点尽快出台针对性、操作性较强的湿地保护法律法规,明确职责权限、管理程序和行为准则,将湿地保护、渔业资源管理、水资源的综合管理、国土及环境规划、生物多样性保护等与湿地保护立法协调一致。建立市级主管部门组织协调与多部门分工合作的管理机制,进一步完善湿地保护管理体系建设,建立健全市、县湿地保护管理机构和湿地资源监测网络体系,使我市湿地保护事业健康、有序地发展。

保护野生动植物的意义篇3

关键词:大风顶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开发模式;承载能力

中图分类号:F5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69X(2009)06-0095-02

1引言

生态旅游是旅游场不断发展、不断细分的产物,是以生态学的观点和可持续发展思想为指导,以自然生态环境和相关文化区域为场所,为体验、认识、欣赏、研究自然和文化而开展的一种对环境负有真正保护责任的新型旅游活动。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愈来愈高,“返朴归真,回归大自然”的生态旅游悄然兴起。越来越多的旅游者更愿意到大自然中游览,生态旅游便是人们的最佳选择。

生态旅游也是人们欣赏自然、享受原野风光、探索野生动植物尚存的文明旅游活动。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开发,要进行科学规划,合理开发,把保护生态环境放在第一位,要坚持经济效益和环境保护协调发展,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使自然资源得到永续利用。

2生态旅游开发的自然条件

四川美姑大风顶自然保护区位于东经102°53′~103°21′和北纬28°25′~28°54′之间,地处四川盆地西南边缘,凉山山系黄茅埂山脉以北,境内以中山山体为主,山岭连绵、山川并列、季风气候十分明显,干湿季分明,最低海拔1375m,最高海拔4042m。保护区林业用地面积50655hm2,森林覆盖率高达98.0%,是世界同纬度地区森林植被的典型代表。保护区内植物种类繁多,经调查鉴定,有野生维管植物144个科423属926种,其中:有国家一级保护植物珙桐、红豆杉,有二级保护植物连香、水青、银杏。保护区有脊椎动物29目89科296种,其中: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大熊猫、川金丝猴,有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小熊猫、猕猴、血雉。保护区的珍稀野生动植物资源丰富,河流纵横,水量充足,雨热同季,年温差小,是理想的生态旅游发展基地。

3生态旅游开发的意义

随着旅游市场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物质消费方式和精神消费方式发生着深刻的变化,生活在城市的人们渴望到相对没有被影响或污染的地区去欣赏大自然美景、享受原野风光、探索野生动植物尚存的文明痕迹和自然地域文化。因此,发展保护区生态旅游,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和深刻的现实意义:

(1)生态旅游是对不可再生资源的保护。旅游景观是一种有限的资源,一旦遭到破坏就无法复原,通过适度的旅游开发,有利于保护区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对游客和当地居民进行宣传教育,传达保护意识,保护好有限的自然景观,给子孙后代留下宝贵财富。

(2)生态旅游能够满足人类对生活品质的不断需求。适时适度的进行保护区生态旅游开发,旅游者尽情的欣赏自然美景,探索自然地域文化,从这种活动中不仅获得适当的身心运动和体魄锻炼,使身体更加健康,而且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当地公共设施及落后的交通状况,提高当地居民的生存环境和生活质量。

(3)生态旅游有利于经济发展。发展保护区生态旅游有利于加强与外地的联系互补,增加当地就业机会,提高旅游地居民的收入,增加财政收入,促进经济不断的发展。

4生态旅游开发的原则

4.1生态性原则

自然保护区的生态旅游开发要坚持生态优先,适度开发,尽可能保护自然环境,如果不注意环境保护,很容易打破保护区生态系统的平衡,一旦破环很难恢复。因此,必须坚持生态性规划、生态性开发、生态性经营管理的开发利用理念,以实现生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使人类与自然环境和谐相处。

4.2区别传统旅游原则

自然保护区开展各种旅游项目的内容和形式必须与自然环境协调。在发展旅游开发的同时,政府要加大对旅游者、经营者和当地居民进行环境保护意识的教育,使游客在欣赏大自然美景、享受原野风光和自然地或文化的同时要爱护花草树木、保护野生动物和其它自然资源;经营者要做到依法经营、诚信经营,保护好自然环境与自然资源;当地居民要爱护自然,保护自然,真正做到与自然和谐相处。

4.3整体协调发展原则

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发展要坚持经济效益和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经济效益调整到最优,而不能强求最大,对游客流量要采取适时调控手段,控制游客的流量。在发展过程中必须做到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

5生态旅游开发的模式

5.1国宝大熊猫文化游

四川美姑大风顶自然保护区是1978年经国务院批准,以保护中国最为珍贵野生大熊猫而建立的自然保护区,保护区内野生动物资源种类丰富,只要保护区管理部门科学地设计出观光路线,在不破坏大熊猫栖息地环境的前提下,游客可以观赏到随海拔升高的不同林带栖息的不同动物种群景观。

5.2野生植物资源科普游

保护区内野生植物资源种类繁多,有珍贵的国家一级保护植物珙桐树、红豆杉,二级保护植物连香树、水青树等,其中:珙桐树又称为中国鸽子树,春天的花叶就像一群白鸽,使人难以忘怀。珙桐树、连香树、水青树都是古代遗留下来的珍贵树种,是探索地球生命起源,揭示大自然的进化谜题的载体,这对普及科学探索人类生命发展意义重大。开发这种模式的旅游具有极大的吸引力。

5.3原生自然环境景观游

保护区植被垂直分带明显,从低到高分别为阔叶林、针阔混交林、针叶林、高山灌木林和高山草地,只要旅游路线设计合理,在较短的时间内游客就可观赏到不同林带的大自然美景以及广阔的高山草地,感受大自然的神奇和旅游带来的身心放松。

5.4山峰峡谷景观游

保护区植被覆盖率较高,溪水长流,谷坡陡峭,山峰耸立,有不少的乔、灌木及奇花异草生长,景色怡人,令人浮想联翩。

5.5彝族民俗地域文化游

保护区地处凉山彝族居住的中心地带,彝族文化传统保存较为完好,民俗民风文化浓厚,特别是彝族招待贵宾那种大口喝酒、大块吃肉的豪爽,使人感叹。

6旅游开发应注意的问题

(1)自然保护区的旅游开发要把保护自然环境放在第一位,各景点选择、开发要合理,不能以牺牲自然环境为代价而发展旅游,尽量减少对景观进行改造,尽量以原始风貌出现在游客面前。

(2)自然保护区旅游开发要实行科学管理,居民迁入要有限制,游客的流量要有控制,如果超过环境的承载量,就会对生态环境造成破环,造成环境污染,自然资源就得不到永续利用。

保护野生动植物的意义篇4

【关键词】美国;野生动植物保护法;野生药材资源保护;濒危

2008年5月,美国国会通过了由美国农业部动植物检疫局(apHiS)再次修订的《野生动植物保护法》(Laceyact)。目前,apHiS与美国海关与边境保护局(CBp)、林业局(USFS)等其他相关机构正在共同推行该法规的逐步实施,而自2008年12月15日起,Laceyact修订案有关进口植物及植物制品申报的规定已经开始执行。由于该法案涉及面广,对我国产品输美贸易潜在影响很大,已引起国内出口企业、相关产业界及政府管理部门的高度关注。笔者认为,美国Laceyact修订案的实施应该成为我国进一步加强保护野生药材资源的契机。

1《野生动植物保护法》修订案基本概况

Laceyact主旨是通过立法的形式保护野生动植物,禁止非法获得、加工、运输和买卖野生动物、鱼类和植物的贸易,禁止对野生动植物的货运文件作假。Laceyact前后经过多次修订,重要的几次修订发生在1969、1981年和1988年。2008年5月22日,美国apHiS又重新修订了该法案。此次修订案增加了打击木材非法采伐,并规定任何人在州际或海外贸易中违反国内或国际法律进口、出口、运输、出售、收受、获取、收购下列来自外国的植物(少数除外),即属违法。①在违反外国植物保护法规的情况下擅自取走、运输、拥有或出售的植物;②在没有缴付必需的林区使用费、税或未付费的情况下擅自取走、运输、拥有或出售的植物;③在违反任何植物出口或转运法规限制的情况下擅自取走、运输、拥有或出售的植物。

此次修订的主要变动包括:①管理范围由“濒临灭绝的动植物管理”扩展到“整个野生植物及其产品”;②要求2008年12月15日后进口到美国的野生植物及其产品,进口商须填报“植物及产品申报单”;③对违法植物及产品要采取扣押、罚款和没收措施,对申报虚假信息、错误标识等行为也要采取处罚措施。按照Laceyact修订案的规定,重罪将处以个人5年徒刑及25万美元罚金(公司将被处以50万美元罚金)[1]。

2《野生动植物保护法》修订案涉及的植物及产品范围

此次修订案重新定义了植物及产品的概念,将“植物及产品”定义为:植物界的所有野生植物,包括根、种子、其他植株组成部分及其产品,包括天然林木或人工种植林木。该修订案要求进口商申报的产品范围非常广泛,涵盖活植物、植株组成部分、木材、木浆、纸、纸板,以及含有某些植物成分的产品如家具、工具、雨伞、体育用品、印刷品、乐器、植物提取物、纺织品等。

修订案明确规定以下3类植物可以免除进口申报:第一类是除树以外的“常规栽培植物”和“常规粮食作物”(含根、种子、其他植株部“常规栽培植物”和“常规粮食作物”范围);第二类是供实验室或田间试验研究使用的植物繁殖材料科学样本(包括根、种子、胚质、其他植株部分及其产品);第三类是拟用于种植的植物。但对于上述第二、三类植物,如符合下列情况仍需要进行申报:①属于《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国际公约》(CiteS)附件所列植物;②属于美国1973年《濒危物种法》(eSa)所列的濒危或受威胁物种;③依据美国任何一个州有关物种保护的法律,属于本地濒临灭绝的物种。

3《野生动植物保护法》修订案规定的进口申报内容

此次修订案规定,从2008年12月15日起,凡进口到美国的受限植物及植物产品,进口商需填报“植物及产品申报单”,申报内容包括植物的拉丁学名(明确到种)、货值、数量(包括计量单位)、产地来源国等信息。申报内容须符合下列规定:①若用于生产该植物产品的植物种类多样,且确切种类不明,进口商须申报可能用于生产该植物产品的每种植物名称。②若用于生产该植物产品的植物品种来自多个国家,且确切国家不明,进口商须申报每个可能的植物来源地国家名称。③对纸张和纸板类植物产品,如含有可回收植物成分,进口商须申报可回收植物成分的平均百分比及不可回收植物成分的信息;专门用作包装材料(如支撑、保护或装载其他物品)的植物及植物产品,不需要进口申报,但如果包装材料本身属于进口商品,则也需要进口申报。

4《野生动植物保护法》修订案实施计划

根据Laceyact修订案,美国对进口植物及产品申报的实施将分阶段进行,并对具体的实施时间表和每一阶段涉及的植物及产品范围进行了多次拟定和修改。2009年2月3日,apHiS修订了之前(2008年10月8日)拟定的实施计划,将每一阶段的实施时间由3个月延长到6个月,整个实施时间为2008年12月15日-2010年9月30日。对每一实施阶段涉及的植物及产品范围按照加工程度及成分复杂性进行了重新调整。新修订的申报实施时间表和涉及的植物及产品范围如下。

2008年12月15日-2009年3月31日为第一阶段:对进入美国的野生植物及产品开始要求进口商提供“植物及产品申报单”。在apHiS网站提供申报单式样。此阶段只需纸质申报且为自愿提供,未申报的进口商不受任何处罚,但不得伪造申报信息,否则可能遭起诉。

2009年4月1日(即美国电子申报系统实施日期)-2009年9月30日第二阶段:涉及HS编码44章(木材及木制品)内的4401(薪材)、4403(原木)、4404(箍木、木劈条、木桩及削尖木桩)、4406(铁道及电车道枕木)、4407(纵锯木或纵削木)、4408(装饰木板)、4409(任何一边、端或面制成连续形状的木材)、4417(木工具、工具手柄、扫帚手柄)、4418(建筑及木工用木材),均强制要求提供“植物及产品申报单”,并采用电子申报系统。

2009年10月1日-2010年3月31日第三阶段:包括上述受限植物及产品,以及HS编码44章(木材及木制品)内的4402(木炭)、4405[木丝(刨花)]、4410(刨花板)、4414(纤维板)、4412(胶合板、胶合镶板)、4413(强化木材)、4414(木构架)、4415(木箱、木盒)、4416(木桶)、4419(木质餐具和厨具)、4420(木质镶饰物、木匣、木雕);47章(木浆)内的4701(机械木浆)、4702(化学溶解木浆)、4703(硫酸盐木浆)、4704(亚硫酸盐木浆)、4705(机械化学木浆),均强制要求提供“植物及产品申报单”,并采取电子申报系统。

2010年4月1日-2010年9月30日第四阶段:包括上述受限植物及产品,以及HS编码44章(木材及木制品)内的4421(未列明或未包括在其他章节的木制品),48章(纸和纸制品)内的4801(新闻纸)、4802(未经涂布的书写纸)、4803(卫生纸、面巾纸)、4804(未经涂布的牛皮纸)、4805(其他未经涂布的纸及纸板)、4806(植物羊皮纸等)、4807(复合纸及纸板)、4809(复写纸)、4810(经涂布的纸和纸板)、4811(除4803、4809及4810外经涂布的纸等),94章(家具等)内的940169(带木框架坐具)、940330(办公用木家具)、940340(厨房用木家具)、940350(卧室用木家具)、940360(其他木家具)、940370(木家具部件),均强制要求提供“植物及产品申报单”,并采取电子申报系统。

今后,第二阶段的需申报产品名单基本不会有变化,但对于第三、四阶段的产品名单,将视情况进行增加,并给予个人和企业至少6个月的时间进行调整适应;同时,apHiS还将继续针对未列入申报实施时间表的产品名单之内的其他产品,考虑是否有必要也采取申报制度,并对如何实施申报征求公众意见。

须强调的是,上述分阶段实施计划只适用于进口申报的规定,并非针对Laceyact的其他法律规定和法律责任。

5《野生动植物保护法》修订案的实施对我国的潜在影响

首先,Laceyact修订案要求美国进口商申报的产品种类非常广泛,远远超出对濒临灭绝生物物种的保护,涉及很多商品种类,当前对我国出口木材及木制品贸易影响可能最大。该法案要求美国进口商提报“植物及产品申报单”,必然转化为由进口商要求出口企业提供相关信息。但准确提供产品的植物学名、产地来源国家等在操作方面存在较大难度,特别是涉及到一些合法性证明,如出口木制品涉及到从第三国进口的木材。对如此众多的产品要求进口申报,无形中增加了一道进口申报审核环节,提高出口成本,必然对我国产品在美国顺利通关构成限制。其次,Laceyact修订案具体实施范围及操作具体细节尚不明确,同时,美国各州之间法律诉讼不同、执行掌握尺度不一,操作复杂性及未知因素较大,也会对我国产品出口造成潜在影响。

转贴于

根据中国医药保健品进出口商会数据,2008年我国提取物进出口总额为6亿美元,其中出口5.3亿美元,同比增长11.12%,但出口量下跌10.70%,呈现量跌价增的趋势。出口目的地因金融危机影响发生了较大变化,日本、美国、墨西哥分列前三甲,而2007年出口前三大市场是美国、日本和韩国[2]。由于金融危机导致美国普通民众的消费能力下降,对来源于植物提取物产品的消费亦明显下降。而且,随着金融危机的持续,我国植物提取物产品输美将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

在当前我国出口的植物提取物产品中,涉及的许多植物已经进行了大规模种植,如甘草、青蒿、绿茶、麻黄草等,但仍有部分产品来源于野生植物,如积雪草、淫羊藿等,处于野生与种植资源共存状态。很多植物提取物小品种,由于出口的数量和规模不确定,出口目的国的需求也不尽相同,目前还没有实施大面积的人工种植[2]。预计这类产品今后出口美国将受到一定的限制。

6对我国保护野生药材资源的启示

6.1完善法律体系

6.1.1制定专门法律

野生药材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原则必然要求我国以综合的长远的观点对药材资源进行开发利用,其立法亟待解决的首要问题是制定专门的野生药材资源保护法律,对其资源保护及综合性开发进行法律规定。我国目前尚无相关的专门法律,制定《野生药材资源保护法》并与其他环境与资源保护的专门法律相协调,是实现野生药材资源可持续利用、满足当今及未来社会发展的长期需要。

6.1.2修订原有法律法规

我国在尚未制定《野生药材资源保护法》之前,对于原有的野生药材资源保护法律规范,应根据野生药材资源保护的新原则和新制度以及其他客观情况的变化予以适时修订,以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野生药材资源保护工作的现状。这是当前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

6.1.3加强地方性立法

我国各地区自然条件差异很大,野生药材资源空间分布的区域特性十分突出,各地区的药材品种、类型、数量、开发利用方式各具特色。如东部季风区域的栽培药材人参、浙八味(贝母、白术、延胡索、玄参、天麻、白芍等)、四大怀药(地黄、牛膝、山药、菊花)等,西北干旱区域的野生药材甘草、麻黄、黄芪、黄芩及栽培药材党参、当归、枸杞子等,青藏高原区域的高山红景天、冬虫夏草、麝香等。全国性的法律规范不可能包容各地的具体情况,野生药材资源保护的地方性立法大有可为。应遵循自然的空间分配规律,因地制宜确定资源保护与开发的方式与范围,制定出具有地方特色的保护规范。

6.1.4制定与国际公约相配合的法律法规

为保障我国在国际环境关系中的权益和履行承诺的国际义务,在野生药材资源保护领域,非常有必要根据我国的具体情况,在有关法律规范中对地道药材、野生及人工培育药用植物品种等内容做出具体规定,制定与国际自然环境保护公约相配合的法律法规。这样可使我国国内法与缔结或参加的国际条约有效衔接,从而适应当代资源领域的国际合作并减轻我国的履约压力。

6.2确立法律制度

6.2.1资源权属制度

尽管我国现行法律规定自然资源归国家和集体所有,但由于缺乏具体的资源产权主体代表,在制度上又没有明确中央、地方、部门及个人的权利义务,导致各种开发者争夺资源而不顾其可持续利用。在野生药材资源保护立法中应严格界定并落实所有权、经营管理权与开发利用权的各自归属,改变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双重身份的弊端,将所有权与经营管理权彻底分开。推行“谁保护谁享有、谁开发谁投资、谁受益谁补偿”的产权制度,建立野生药材资源产权侵权救济法律制度,并做出实质性规定。

6.2.2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我国目前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是针对建设项目对环境质量影响的评估,随着野生药材资源保护工作的进一步开展,应将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扩大到一切对野生药材有影响的建设项目和自然资源开发项目;同时,还应开展对野生药材资源保护本身的影响评价,主要内容是确立野生药材的开发利用及外来物种引入的生态安全认证制度。

6.2.3资源规划制度

根据我国野生药材资源保护与利用的特点以及国民经济发展的要求,在一定规划期内对野生药材资源的开发、利用、保护、恢复和管理做出总体安排;从宏观上解决野生药材资源开发利用与生态保护、当前利益与长期持续发展的矛盾以及资源分配问题,以尽可能用最佳的结构和形式开发利用资源,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

6.2.4资源有偿使用制度

目前,我国许多野生药材资源更新的补偿机制处于空白或不完善状态,许多药材仍停留在无价和无偿开发阶段,这大大加剧了资源利用效率低下、破坏浪费现象严重的局面。应当依照市场经济规律,对资源利用遵循有偿使用原则。野生药材资源开发利用应交纳资源补偿费,用于资源的保护与利用研究工作。

6.3应注意的几点问题

6.3.1进行调查研究

当前,我国有必要从药用价值、分类学意义、野生资源量、野生资源减少速率、栽培状况、保护现状和综合开发利用现状几方面提出统一量化标准,这样才能避免可能的偏见和局限性,明确保护对象。这是立法的基础性工作。同时,为了履行CiteS公约,要求我国动植物学家及中药材专家必须及时准确地掌握我国野生中药材资源的现状,监测其国际贸易,从而在保证野生药材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贸易的前提下,管制那些由于大规模开发和国际贸易而导致“经济灭绝”的物种,并可通过CiteS向公约大会提出将某种动植物列入管制物种名录。

6.3.2注意立法协调性

在内部协调性上,法律规范既要规定行为模式,又要规定法律后果。在纵向协调性上,要与现有法律、行政法规或者相关的地方性法规和行政规章之间保持协调一致;在横向协调性上,要与各部门法如民法、刑法、经济法、行政法之间保持协调一致。在野生药材资源保护过程中,只有实现立法协调性,才能对动植物药材的生态环境进行切实保护,有效实现野生药材资源的保护与可持续利用。

6.3.3针对我国国情

我国可通过立法,把政府扶植和市场机制有机结合起来,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促进发展野生药材种养业,鼓励进行野生药材品种的科学研究,如野生变家种、濒危药材迁地、野生动物驯化等,通过人工繁殖和规模栽培以及濒危品种代用品的研究,使这些药用珍稀濒危动植物得到保护和发展。目前我国已建立了相当数量的中药材生产基地,许多珍稀濒危药用植物经过系统研究,已具有成熟的人工栽培技术,其中杜仲、厚朴、天麻等100多种濒危植物已实现了大规模生产,能基本满足市场需求。药用濒危动物的养殖业也有进展,彻底改变了药用动物依赖野生资源的历史。对于通过人工养殖摆脱濒危状态的中药材物种,应对其经营管理制度做出新的规定。

7结语

利用野生动植物是人类医疗保健的需要,但保护生态环境、保护濒危珍稀动植物、保护生物多样性又是人类社会生存与发展的需要,而野生药材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更关系着中医药事业的生死存亡,实现二者间的协调有序发展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总之,在现有立法的基础上,完善或颁布更为严格的保护药用野生动植物的法律,切实有效地保护野生药材资源的可持续性发展,不仅是十分必要的,而且也是可行的。随着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和药材资源保护与利用的矛盾日益尖锐化,这一任务将越来越紧迫。

【参考文献】

[1]中国医药保健品进出口商会信息部.我国植物提取物输美面临新挑战[J].医保信息,2009,(3):43-44.

保护野生动植物的意义篇5

关键词:生物多样性、特点、物种资源保护的对策、意义

一、云南省生物多样性概况

(1)生态系统多样性

云南的陆生生态系统几乎包括了地球上所有的生态系统类型,主要类型有森林、灌丛、草甸、沼泽和荒漠等。森林生态系统以乔木为标志,主要有169类,占中国的80%;灌丛生态系统主要有寒温性灌丛、暖性石灰岩灌丛、干热河谷灌丛和热性河滩灌丛等4种类型;云南省草甸类型多样,分布广泛,主要分为高寒草甸、沼泽化草甸和寒温草甸3个生态系统类型。

云南的水生生态系统有河流生态系统、湖泊生态系统。云南的六大水系,即金沙江、澜沧江、怒江、依洛瓦底江、元江和南盘江构筑了云南淡水生态系统的基本框架。而以滇池、洱海、抚仙湖、异龙湖和泸沽湖为代表的云南高原湖泊,反映了中国淡水生态系统的一些特殊性。云南水生植被按其生活型分为挺水植物、浮叶植物、沉水植物和飘浮植物等4种类型。水生动物方面,浮游动物、底栖动物和鱼类资源都很丰富。

(2)物种多样性

云南省各种分类群物种种数均接近或超过全国的一半以上,其中苔藓植物、鸟类所占比例最高,分别是68.2%和66.8%,哺乳类、蕨类植物、被子植物和淡水鱼类其次,裸子植物、爬行类和两栖类居后。

(三)野生保护动植物

云南省有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164种,占全国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种数的63.8%。其中ⅰ级保护动物44种,ⅱ级保护动物119种;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158种,占全国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种数42.6%。其中一类保护植物4种,二类保护植物56种,居全国第一位。

(四)特有成分

云南省也是我国特有属分布最多的地区之一。云南省具有180个中国被子植物特有属,其中约20个为云南省特产,如木兰科的华盖木,野牡丹科的药囊花等;云南399种鱼类中,382种为云南原产鱼类

二、云南省生物多样性的特点

一是丰富性。云南省总面积占全国4%,而各类物种种数均接近或超过全国的一半以上,药材、花卉、菌类的种类居全国之首,珍稀物种资源占了全国的67.5%,居全国第一位,生态系统类型多样而独特,堪称世界生态类型的缩影。

二是独特性。云南省也是我国特有属分布最多的地区之一,拥有一大批物种孑遗种、独特种和古老种。

三是脆弱性。云南野生物种繁多,但数量少,分布区域狭小,遇有自然灾害或人为破坏,很容易陷入濒危境地甚至绝灭,一旦灭绝,则永远不可能恢复。

三、加强云南省物种资源保护的对策、措施及建议

1、加快制定《云南省农作物种子管理条例》,明确种子管理机构的职责,种子执法人员持证上岗,加强对采集、对外交流销售种质资源的管理,查处违法案件。

2、增加投入,全省建设1-2个种质资源库和3-5个种质资源保护区,加强种质资源的采集,保存工作。

3、边境贸易出口农作物种子,按《暂行办法》进行审批。

4、在制定法规、规章及规范性文件的过程中加大对内陆渔业发展的指导和规范力度,同时,考虑水生生物的立法工作。加快实施《渔业法》办法的调研和草案的起草。

5、健全渔政执法体制,实现渔业生产经营与渔政管理的分开,使渔政管理工作步入法治化轨道。

6、为渔政队伍的再教育创造条件和机会,使渔政人员的知识能够得到尽快的更新。随着我国加入wto,对外交往的增多和跨国之间争夺资源的斗争日趋激励,而云南省又处于对外开放的前沿,与三个国家接壤,且流经云南省的河流大多数为国际河流,涉外管理日渐增多,对渔政队伍进行再教育,使他们既掌握国内法律法规,又懂必备的国际常识,对加强边境水域涉外渔政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7、建议国家加大对云南省畜禽品种资源保护资金的投入。

8、建立起相关部门之间的生物物种资源保护的协调机制。

9、加强生物物种资源保护的法制宣传。

四、云南省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意义

云南是我国生物多样性的天然宝库和资源基地。气候和生态类型多样,拥有从热带到寒带的不同生态系统类型,适合于不同生境中生存的生物种类,物种资源极为丰富,享有“植物王国”、“动物王国”、“基因宝库”的美誉,是我国乃至世界生物遗传物质极为丰富的天然基因库之一,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经济价值、环境价值和美学价值。云南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对于我国及世界生物多样性的保护都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占有重要的地位。云南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热带雨林、滇西北玉龙雪山、哈巴雪山自然保护区,滇中地区的哀牢山自然保护区等都是我国最具特色的物种保护区之一,受到国家及国际社会的高度重视。

保护野生动植物的意义篇6

如何保护这些珍稀的野生植物资源,将是21世纪我国农业野生植物保护的首要任务。我们拥有并利用农业野生植物来挖掘优异基因,创造新型种质,培育综合性状良好并具有某种特异优良性状的农作物新品种,已成为新世纪农业科技创新的新课题。

平桥区野生植物资源概况

信阳市平桥区位于河南省南部的驻马店、南阳、信阳三市和湖北省随州市的结合部,在大别山的北麓,北纬31°43’~32°27’,东经113°42’~114°25’之间。平桥区境内低山、丘陵、垄岗和沿河平原并存。淮河穿境而过,明显将平桥区分为西北和东南两部分。气候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淮河以北兼有暖温带气候特征,境内横跨两个植被带,即北亚热带常绿、落叶阔叶林带和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地带,生物资源丰富,野生植物种类繁多。目前面积和数量较大的农业野生植物有:野生大豆、中华猕猴桃、野生韭菜、金荞麦、野生菱、莲、八角莲、马兜铃、明党参等。这些野生植物主要分布在平桥区南部的震雷山和西北部的天目山的山区和浅山丘陵地区。其中野生大豆、野生韭菜、金荞麦分布广泛,全区18个乡镇均有分布。其次是野生猕猴桃在震雷山与天目山的深山区的山沟两侧,分布集中,面积约有50hm2。

平桥区野生植物资源保护现状

平桥区从2000年开始开展野生植物保护工作,2004年、2007年,对全区的野生植物资源进行了全面调查,建立了全区农业野生植物资源库,初步掌握了全区农业野生植物资源的区域分布和生长状态等。在此基础上,平桥区开展了有计划的保护工作。2006年,平桥区天目山野生大豆原生境保护区项目,经农业部批准实施,2009年5月顺利通过农业部专家组的验收。2010年,平桥区猕猴桃原生境保护区建设项目获得农业部批准,该项目高标准规划,高规模建设,投资140万元,建成设备齐全、制度完善、保护有力的标准保护区域,目前该项目正在建设中。2009年,平桥区农村能源环境保护站组织人员对我区库、塘、坝广泛分布的野生菱,天目山相对集中分布的野韭菜、野葡萄、野枣进行了调查,聘请专家加以认证,并进行了部分保护工作,希望能及早受到国家重视,使这些珍惜的农业野生资源物种得到更好、更有效的保护。

野生植物保护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野生植物保护是随着近年来环境保护工作的发展和基因技术的发展而开展的新工作,大多数人认识不到保护野生植物的重要性,对保护这些荒山野岭生长的植物难以理解,更不了解其中的战略意义,造成农业部门开展工作难度较大。

目前全区没有野生植物保护单项工作经费,开展工作只能依托农业部项目,项目建成后却无后续经费,保护工作难以为继。当地群众有采摘野生植物资源进行贩卖的习惯。如春天挖采野韭菜、明党参等野生药材资源,夏天贩卖野生猕猴桃、野生山楂、野生葡萄等,部分群众还有饲养牲畜和野外散养牲畜的习惯。这些行为对植物的生存造成了严重的危害和威胁。由于保护工作刚开始,急待解决的问题很多,政策落实相对滞后,综合开发利用工作尚未启动,缺乏保护与开发利用相互协调发展的机制。

对策与建议

成立平桥区农业野生植物保护工作领导小组,由区长任组长、分管农业、科技的副区长任副组长,有关单位和乡镇主要领导为成员,办公室设在农业局,统一指导、协调、监管野生植物的普查、规划、保护、开发等各项工作,推动全区野生植物保护工作顺利开展。

以平桥区能源部为基础,抽调相关单位具有执法资格的政治素质高、业务能力强的人员,组成平桥区野生植物保护执法队,配备车辆及通讯工具,加大对全区野生植物的管理力度,防止野生植物资源遭到破坏和流失,使农业野生植物得到长期、有效的保护。

在原有工作的基础上,开展农业野生植物与项目调查,查清农业野生植物的种类、分布、保护价值、濒危状况等,建立野生资源信息档案。科学制订野生植物保护措施,提出重点保护对象、保护区域、保护目标以及重点保护工程,确保全区珍贵野生植物资源得到有效保护与合理利用[3]。

运用各种宣传工具和形式,开展保护农业野生植物的普法宣传教育,普及野生植物知识,提高公民保护野生植物的意识。对干部群众进行《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植物保护条例》、《农业野生植物保护办法》等法律法规的培训、宣传,使广大干部群众自觉自愿地保护野生植物。

按照农业部野生植物原生境保护建设要求,建立保护区建设和管理的长效机制,切实做好保护工作。争取农业部及省、市、区政府的大力支持,把农业野生植物保护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加大对野生植物调查研究、示范区建设及管理的人、财、物投入,充分发挥科学技术在农业野生植物保护工作中的重要作用,提高工作技术水平。

保护野生动植物的意义篇7

【关键词】中药资源保护;野生中药资源;可持续发展

野生中药资源是中药产业得以存在、发展的物质基础。我国拥有丰富的野生中药资源,随着人类“回归自然”呼声的日益高涨,社会对天然药物的需求与日俱增,野生中药资源面临巨大压力。一些中药材如甘草、麻黄、银柴胡、肉苁蓉、雪莲、红景天、冬虫夏草、川贝母等由于过度采挖或掠夺式开发,资源量逐年萎缩,已开始影响到中医临床用药及制药企业的生产。历史教训告诉我们:只有合理地保护、开发利用,才能保证中药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1野生中药资源的开发现状

据统计,传统中医所用药材达13000种之多,包括动物、植物和矿物三大类。其中植物药占绝大多数,约为11146种,其中野生种类约占80%。随着对中药材需求的急剧增加,我国药材资源尤其是地道药材资源受到了严重破坏。在1992年公布的《中国植物红皮书——稀有濒危植物》(第一册)收载的398种濒危植物中,药用植物168种,占42%还多,其中稀有种38种,渐危种84种、濒危种46种。如何拯救濒危的药用植物,更有效地保护现有中药资源,成为我国面临的一个紧迫问题。

1.1野生中药资源利用的历史和现状

随着对中药材需求的急剧增加,我国药材资源尤其是野生药材资源受到了严重破坏。近年来,由于人们对天然药物的需求量剧增,仅出口十年间就翻了三番,为我国带来了丰厚的经济利益。据统计,中草药的对外贸易已发展到120多个国家和地区,种类达400~500种,其中低加工、低附加值的原料药材出口占了很大的比例。

但这种以牺牲生态为代价的出口也为资源的枯竭埋下了隐患。长期以来,由于对合理开发利用野生中药资源认识不足和经济利益的趋使,一些地区不同程度上对资源进行了掠夺式的采收,加之违反自然规律的不适当垦殖和其他一些原因,使一些药用植物丧生了合适的生态环境,减弱了资源的再生能力,许多种类趋于衰退或濒临灭绝。据调查,药用植物资源中甘草、光果甘草、羌活、单叶蔓荆、黄皮树、肉苁蓉、银柴胡、紫草等100多种中药材的资源量普遍下降,影响到60多个药材品种的医疗用药。八角莲、杜仲、见血封喉、野山人参、黑节草、小勾儿茶、凹叶厚朴等30多种药材因野生资源量稀少,处于濒临灭绝的边缘,而无法提供商品或只能提供少量商品。以野生甘草为例,上世纪50年代我国的野生资源蕴藏量为200万t,而目前不到35万t;许多地方野生甘草的覆盖度从90%以上降到零星分布。对珍稀濒危药用资源的保护迫在眉睫。

许多中医药专家已经开始了对濒危药用植物的保护工作,并取得了一些成效。据初步统计,几十年来由野生转为家种的药用植物不下60种,引种国外药用植物约30种;在46种常用珍稀濒危药用植物中,有天麻、黄芪、明党参、北沙参等13种植物经过系统的研究,已具有了成熟的人工栽培技术。这些都一定程度地减轻了对野生资源的压力。

但即使有成熟的栽培技术,如果不对野生资源进行有效地保护,随着物种的分布区域和面积的继续缩小,种质资源的大量流失将是在所难免的,甚至有可能出现象当归等一些有长期栽培历史的药材一样,难以找到野生资源。近些年的研究表明,栽培植物遗传基础狭窄的问题日益突出,如果不保护好野生物种,则不能根本解决药用植物的濒危问题。

1.2野生药材资源濒危的原因

造成野生药材资源减少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除了少数物种本身的一些特殊原因之外,主要是人为因素。

一是人口增长过快,人们对资源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多。但是,自然资源的储量是有限的,过度的开发必然导致有经济价值的野生植物资源大量减少,甚至濒危灭绝。

二是在资源开发中,没有处理好保护与利用的关系。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野生中药材资源乱采滥猎状况严重,致使一些品种出现衰退甚至濒临灭绝。特别是90年代以来,国际市场比较热门的药用植物提取物的大量出口,造成了对野生中药材资源新的更大的破坏,如甘草、草麻黄、红豆杉、冬虫夏草、肉苁蓉等等。

三是毁林开荒、过度放牧,以及城市建设破坏了生态环境和资源分布。自然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随着工农业生产和城市建设的不断发展,人们对土地、森林、草原的不合理利用,导致生态环境失衡,从而威胁到药用植物的生存和繁殖。

四是全民药用资源保护意识和法制观念薄弱。长期以来,由于人们意识不到保护资源的重要性,认为我国“地大物博,资源丰富,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对野生植物资源的保护往往是先破坏后保护,这也是致使有经济价值的药用资源短缺,甚至濒临灭绝的原因之一。

1.3濒危等级划分的三大误区

保护等级是以物种受威胁的情况为基础,同时兼顾人类对其保护的目标。长期以来,药用植物一直没有特定的濒危和保护等级划分标准。《中国珍稀濒危保护植物名录》和《中国植物红皮书》中均将收载的药用植物分为濒危种、渐危种和稀有种三类。在国务院颁布的《野生药材资源保护管理条例》中,将保护等级分为三级,一级:濒临绝灭状态的稀有珍贵野生药材物种;二级:分布区域缩小、资源处于衰竭状态的重要野生药材物种;三级:资源严重减少和主要常用野生药材物种。因而,药用动植物濒危及保护等级划分标准始终没有形成统一、独立的体系,在认识方面也存在亟待澄清的三大误区。

1.3.1濒危等级不等于保护等级

濒危等级是对现有环境下一个物种绝灭的危险性评估,评估绝灭危险性的目的是对分类单元绝灭的可能性做出定量的估计。而保护等级划分是评估保护行动优先权的问题。因此,评估绝灭危险和确定保护行动优先权是两个相关但又不同的过程。绝灭危险的评估一般在优先权确定之前,而评估保护行动优先权除了考虑绝灭危险,另一方面也涉及到其他许多相关的因素,例如:经费开支、开展保护行动的人员、受威胁物种保护的法律框架或一些物种相对于其他物种的生态的、系统发生的、历史的及文化的优先考虑。

1.3.2地区性濒危不等于全球性濒危

在地区或国家水平上使用濒危等级划分时,必须认识到对于一个特定的分类单元,其全球性的受威胁等级不一定与其他地区或国家的等级一致。这里存在一个地理尺度的问题,在全球被定为无危的一个分类单元,在某个特定区域,由于其数量很少或正在衰退,或许仅仅因为它们处于全球分布区的边缘,而可能被划为极危;反之,根据数量和分布区存在全球性衰退的资料被划分到易危的分类单元,可能因其在特定地区种群数稳定而被定为无危。因此,地区或国家特有的分类单元在任何地区或国家的标准应用上都需要进行全球评估,避免出现认识上的误区。

1.3.3栽培品种不能代替野生品种

由于药用植物有较为悠久的栽培历史,加之国家对中药材栽培基地建设的重视,因此,对有大面积栽培的药用植物,强调濒危植物的保护不容易引起人们的重视。这里存在一个对濒危物种概念的认识问题。在世界自然保护盟(iUCn)红色名录中明确提出物种濒危等级标准只适用于在自然范围以内的野生种群和由良性引种而产生的种群。因此,在药用植物濒危及保护等级的划分时,应该只以野生种群的数据为依据,不能因为该物种有大量的栽培种群而降低其濒危和保护的等级。相反,有大量栽培面积的物种,其野生资源的保护应该更有优先权。其原因有以下3个方面:首先,从种质方面考虑,栽培种群不具备野生种群所蕴涵的诸多优良特性,如高产优质、耐寒抗旱、抗病虫害等等。其次,栽培种群并不能全面有效的缓解野生资源的压力,栽培人参与野山参价格的天壤之别极好的说明了在中药材特别是名贵药材的保护上,栽培品的多少有时并不能减轻野生资源的压力。再则,具有成熟栽培技术的药用植物种类有限。目前,我国可以人工栽培的药用植物仅有492种,而其中只有13种具有成熟的人工栽培技术。

2加强野生中药资源的保护是大势所趋

2.1野生中药资源的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由于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具有重要意义,野生中药资源作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组成部分更应当加强保护。

地球上的每一个物种都是独一无二的基因库,具有无法估量的现实和潜在价值,目前所知的药用价值只是其价值的一部分。如果只顾眼前利益,对药用资源过度利用而导致物种的灭绝,将会对全人类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也许若干年后人类所遭遇的某一疾病正需要依赖这些物种来治疗,而它们却已经灭绝了。因此,保护野生生物就是保护人类自己,这是包括中医药界在内的全社会的责任。

2.2濒危野生动植物保护已引起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

近年来,传统医药——主要是传统中医药使用野生动植物的问题日益受到关注。1997年6月召开的《濒危野生动植物国际贸易公约》第10次成员国大会上,英国和美国分别提出关于传统医药和《濒危野生动植物国际贸易公约》的文件,对东方医药进行全面的评价。主要的观点和意见是:传统医药利用大量濒危物种是导致犀牛、虎等野生动物濒危的重要原因之一,对其它野生动植物的生存和地球生物多样性构成严重威胁;承认人工繁殖和栽培野生药用动植物的作用,但认为其对缓解野生资源面临的压力效果较小;大量传统医药进入国际贸易反过来加剧了对资源的压力;提出限制传统医药的使用和贸易,要求加强国家立法和执法等措施,对传统医药利用野生动植物进行检查和管理等。由此可见,传统医药利用野生生物尤其是野生动物的问题正逐步成为国际社会的敏感问题。

3野生中药资源保护与合理利用之间存在的问题

经济发展与资源保护是我国经济发展中长期存在的一对矛盾。从经济发展的角度来看,资源应以利用为主;从环境保护角度来看,资源应以保护为主。如何正确处理野生中药资源保护与合理利用之间的关系,已成为世界各国关注的焦点问题。在我国药用植物保护与利用矛盾的客观现实,也严重阻碍了中医药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进程。

3.1管理部门不协调

野生动植物的行政主管部门是国家农业部和林业总局,中药材生产经营和使用主管部门有国家发改委、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卫生部等多个部门。由于保护管理部门与生产经营部门的相互矛盾和不协调,缺乏有效的沟通和信息交流,没有形成保护管理与经营使用的统一机制,从而造成了国家颁布的野生动植物保护法律、法规,在实施中难以贯彻执行。

3.2相关法律法规有矛盾

中药行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有法难依现象是客观存在的。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往往一方面符合国家药品生产经营法规;另一方面却又违反了野生动植物保护法规。有的法规相互冲突或已不适应当前形势,有的法规可操作性不强,必然使中医药生产经营企业无所适从。

3.3市场需求与政策导向不一致

中药出口与资源保护之间的矛盾非常突出。以杜仲为例,1986年以来,有关杜仲的开发性研究获得了许多专利,国外的需求也很大,人们看到杜仲潜在的经济效益后,开始大面积种植。但1997年,我国为保护杜仲,对其出口实施濒危管理并征收高额费用,湖南等地的农民就开始挖了杜仲当柴烧。这种资源的破坏与国内外出口环境的恶化有很大的关系。

4野生中药资源可持续发展的措施与对策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加入wto,国内外贸易活动的增多,经营活动与法规以及法规与法规之间不相一致的问题也会越来越多。面对中药行业普遍存在的濒危药材资源短缺问题,只有从中医药行业的长远发展和人类健康的整体需求出发,通过国家政策法规的补充和完善,在保护自然和生态环境的前提下,依法保护企业的合法权益,才能实现中药产业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4.1正确对待国际社会的批评和意见

我国中医药记载和曾经使用过被视为野生动植物保护的旗舰物种如犀牛角和虎骨等,招致了国际社会不同层次、不同来源的各种批评,乃至抨击。这和中医药界与野生动植物保护组织之间缺乏沟通、未能有效的宣传自己有关。对于中医药与野生动植物保护的关系,我们的态度是:我们加入和遵守《国际濒危贸易公约》,我们现有的12000多种中草药中,有80%以上系以植物原料为基础制作而成,并且常用的种类均有栽培品种,仅有一小部分中成药含有动物药成分。在利用及保护之间寻求一种平衡已成为我国传统医药事业发展的动力之一,野生动植物的保护已经成为中医药发展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4.2客观评价珍稀濒危中药材的疗效

由于古代科技发展水平的局限以及目前条件的限制,部分珍稀濒危中药材缺乏必要的科学研究,对前人记载的功效不能进行客观评价。因此,我们应通过科学研究正确区分哪些是传统中医药中的精华,哪些是确有疗效、应当加以开发;哪些是因受眼前利益驱动,或悖谬误传,将会对未来的用药基础构成威胁的。只有搞清这些问题,才能切实遵循“保护与利用并重”的原则,才能为濒危物种替代物的研究提供客观标准。

4.3加强科研,为保护立法和强化管理打下坚实的基础

为了加强珍稀濒危中药资源的保护立法,健全相关的法制法规,加大执法力度,急待开展以下的科研工作。

4.3.1本底资料的调查工作

在全国范围内有针对性的调查濒危中药材的种类、数量,分析种群区系的分布特点(包括广布种与濒危种),绘制地理分布图,了解当前保护现状等,这是濒危程度评价的前提。

4.3.2珍稀濒危程度的量化标准

评价标准除充分考虑动植物分类学特点外,还应考虑药用价值对物种、族群的影响,应从分布特点、野生资源量、栽培状况、保护现状、开发利用、药典收载等方面细化量化标准。评价时需特别注意影响因素间的权重系数、交互作用。据此标准划分濒危程度、确定保护等级和主管机构、制定具体的保护措施及奖惩办法等。

4.3.3中药材致濒原因的研究

要对濒危物种及其遗传多样性进行有效保护,必须查明中药材致濒因子。如查明濒危物种的种群动态、繁育系统、极端环境压力下的抗逆性、人为干扰对物种的影响等,从而可以揭示濒危中药材生活史薄弱环节,区分致濒的内在机制和外部原因,为物种保育、人工栽培或驯养提供科学依据。

4.4加强药用濒危资源保护与利用研究的科技支撑

国家医药主管部门应对中药企业使用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药材情况进行全面调查统计,在基本掌握我国药用资源底数情况的基础上,建立资源监测网络。同时,加强科研工作,重点研究和掌握重要药用野生植物物种的遗传育种、人工繁殖、养殖和栖息地条件改善等技术,为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野生动植物资源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持。如野麝“活捕取香”在理论上完全有可能,在实践上也很有可能做到在不伤害野麝生存的基础上获取麝香,国家应大力支持类似的科研项目。

4.5成立野生中药资源管理委员会

成立行业委员会是加强濒危药用资源保护与利用的重要保证。根据我国目前药用濒危资源保护与利用的实际情况,成立药用濒危动植物种养委员会,起到协调保护与利用之间的矛盾,加强政府与企业的沟通联系,发挥服务、协调、指导、监督的作用,促进药用濒危资源种、养行业的繁荣与发展。在保护的基础上,合理利用我国的药用濒危资源。

4.6严格管理药用濒危资源的生产经营

根据国家生态环境保护和濒危动植物管理的有关法规和国际公约规定,对濒危动植物的经营要严格管理,有效控制,实行许可证管理。由国家医药行业主管部门指定专业中药经营机构实行限量收购、定向使用、专业经营和规范化管理,其他任何单位和个人(含药材专业市场)不准收购经营濒危动植物药材。对国家和地方重点保护的野生动植物药材实行国家和地方两级专营管理。

保护野生动植物的意义篇8

关键词:物种;保护物种;生态环境

中图分类号:G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851(2010)01-0061-01

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中,对可持续发展作了明确的定义,可持续发展是这样的发展:它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而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其丰富的内涵概括起来有三点:生态可持续发展、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生态、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共同组成了一个复合系统,而在这个系统中,生态持续发展是基础,要求人与其他生物种群之间建立公平性原则,要求人类合理利用和保护生物种群,生态才可能持续发展,才能促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才能实现人类的可持续发展。

一个并非耸人听闻的统计是:由于人类对大自然的破坏,近百年来地球物种灭绝速度超出自然灭绝速度一千倍。这种速度今天有增无减,还在不断加快,不少珍稀动物的数量已经到了屈指可数的地步,比如华南虎只剩下五十只,东北虎也只有二百余只。科学家警告:动物数量在一百只以内时,抢救难度相当大。因此,科学家呼吁:树立生态道德,重建人类与大自然的关系―一种完全平等的朋友关系。1997年“世界环境日”这天,在位于北京大兴县的北京濒危动物训养繁殖中心,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面向全社会发出了《保护地球、保护大自然,拯救濒危野生动物》的倡议。

一、生物多样性的意义

每一种生物便是一个物种。生物界多种多样的物种是大自然的基本组成部分,是全人类共有的宝贵财富。物种不仅具有巨大的经济价值,还有无法以金钱估算的科学和精神方面的价值。物种为人类提供了食物的来源。在这个星球上,除了动植物,人类难以找到其他可以果腹的东西。

据统计,我国可供药用的植物有五千多种,常见的有人参、刺五加、三七、川贝、黄莲、七叶、一枝花等。不少动物也可入药,如牛黄、土鳖虫、蝉蜕、全蝎、蜈蚣等,都是重要的动物性药材。随着医学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物种被发现有药用价值。

物种资源能提供大量的工作原料。野生生物可制造橡胶、油、树脂、染料、蜡、杀虫剂等,其价值十分可观。芦苇、芝杆、龙须草等是重要的造纸原料;鲸类油脂在工业上被用作高级渍等。

物种具有重要的科学研究价值。每一个物种都是一座独特的基因库。在遗传工种迅速发展的今天,野生生物基因库的作用越来越重要。1970年,美国的玉米由于受一种叶菌危害,导致农场主损失超过20亿美元。后来在墨西哥发现了对这种病菌有抵抗性的野生植物从而为改良玉米品种找到了必要的基因。此外,许多的野生动植物还有令人赏心悦目的观赏价值,可以美化人们的生活,陶冶人们的情操。

二、生物多样性锐减的原因

据生物学家估计,地球上曾经有过四十亿种生物,而现在只有400万―800万种。在过去的二亿年中,平均每年灭绝一个物种,而现在发展到每天消失一个物种甚至每小时消失一个物种的可能。物种灭绝给人类造成的损失是不可弥补的。一个物种的消失,就意味着一座独特的基因库永远消失。

物种灭绝的原因有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而人为因素无疑是最重要的。栖息环境的改变和破坏,是多数动植物物种濒危或灭绝的主要原因。我国大熊猫的急剧减少就是一个突出的实例。对森林的乱砍滥伐,城市的发展,草地滥垦和过度的放牧等,都会导致动植物环境的改变,进而危及物种的生存。

对动物的滥捕乱猎,对植的滥采乱伐,是造成物种濒危或灭绝的又一重要原因。内蒙古草原上的黄羊,在20世纪60年代,一群可达上千头。后来由于大规模围猎,黄羊的数量迅速下降。尤其是近些年来野味店的兴起和皮草热进一步加剧了人们的乱捕滥杀。

三、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对策

面对人类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这呼唤是何等的迫在眉睫,何等的刻不容缓。面对自然界的物种加速灭绝的现实,人类不能再无动于衷。因为,物种的危机最终会导致人类的危机。

保护野生动植物的意义篇9

关键词:濒危物种,保护,生态破坏

 

一、濒危物种的概念

什么是濒危物种?从字义理解,是指接近危险状态的那些物种。科学上说,是指种群小,野外数量不增的生物类群,这里有两层含义,其一,种群小,是指组成该物种种群总量的个体数量少,或者数量有限。但如果要问种群数量要低于多少才能认为是数量少呢?我们认为,不同的生物种类应有不同的准则。近年来有人提出最小有效种群的概念,有助于对此的理解。其二是野外数量不增。对有的长期适应进化,处于自然平衡状态的种群,其数量可能是不增的,对于有的受环境胁迫和人类干扰而处于退化状态的种群,其数量也可能是不增的;野外数量不增,可能意味着数量平衡,也可能意味着下降,如果这样的种又是上面所指的小种群,那么,就可称之为濒危物种。但真正要确定濒危物种,还要靠相关领域的专家集体完成。目前,确定一个物种是否是濒危物种的依据主要有,一是由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编制的濒危物种红皮书(RedDataBook)及其相关的红色名录。二是根据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制定的濒危物种名录;三是《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名录》,该名录是国内有关专家,参考iUCn红皮书的内容,制定国内的红皮书,而后,以此为基础,根据我国有吴生物保护的法律而制定。在上述几种不同的名录中,对濒危物种又各自分为不同的等级。例如,我国出版的动物红皮书使用了灭绝、濒危、易危等级别(解众,汪松,1995;解众,陈焰,1997),不同濒危等级的制定可用于不同的场合。随着环境的不断变化,物种的濒危状况处在经常的变化状况,上述濒危物种名录需要不定期更新,这要有相应的专家组织来完成,表1是我国红皮书中选定的濒危动植物种类。通过与我国现存各类生物物种相比较(钱迎倩,1994),大致反映出不同类群生物的濒危状况。

二、濒危物种的保护

物种的保护,一般有三种主要类型,即自养保护、圈养保护和基因保护。

自养保护,即保护区保护,是指自然生态系统状态下保持物种的自然生长状态,使之不受环境及人为活动的干扰。建国以来,我国的保护区事业有很大的发展。目前我国自然保护区的类型主要有四大类,生态系统自然保护区、野生动物保护区、珍贵植物及各种植被自然保护区和自然历史遗迹保护区。从1956年开始建立我国第一处自然保护区,截至1992年9月,中国已建立保护区708处,总面积5609万公顷,占国土面积的5.84%(李渤生,1994);截至1996年底,中国已建立保护区7”处,总面积7185万公顷,占国土面积的7.19%(政府白皮书,1996)。《生物多样性公约》、《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等的颁布为物种保护提供了法律依据。

圈养保护,即公园保护,指利用动物园、植物园以及相关的国家公园将动植物限制在特定范围内进行保护。以动物园的发展为例,1985年中国动物园协会成立以来,我国动物园发展很快,目前全国动物园和公园动物展区有170多处,其中具有一定规模的动物园有28个(李渤生,1994)。动物园的建设和发展为濒危动物设立了避难所,对动物的饲养、繁育、实验动物的研究、动物保护和动物学知识的宣传起到了重要作用。,生态破坏。

基因保护,即基因库保护,指利用分子生物学和遗传学技术将生物的遗传基因保存下来的方法。例如,中国农科院系统的作物种质资源库和在青海省建立的国家作物种子资源库等等。

三、濒危物种的研究

九五以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的系列调研报告陆续出版,如《植物科学》、《动物科学》、《生态学》发展战略等,发展战略对生命科学的项目申请起宏观调控作用。生命科学部在九五期间支持的重点项目中,包括“原生动物进化和多样性”、“川、滇、藏交界地区陆栖脊椎动物系统演化的研究”、“重要植物类群区系演化的研究”、“重要生物类群的分子系统与基因进化规律的研究”、“中国珍稀濒危鸟类的生态适应机制及保护对策”等等。上述项目与我国涉危动植物的保护有着密切的联系。,生态破坏。这些项目的实施将在多大程度上推动我国保护生物学的研究,有赖于项目组主持人及相关单位科研处的共同努力,同时也关系到下个世纪初我国生物保护事业的发展。九五期间,重大项目“中国关键地区生物多样性保育的研究”也已开始批准实施,本项目将对生物多样性、物种濒危机制与保护开展研究,其研究结果对我国濒危物种的保护、生态系统的持续维护提供理论支持。“三志”在九五期间被基金委特批为重大项目继续给予支持。

四、分析与讨论

一般来说,濒危物种是一个相对的概念。物种不是从它产生那一天起就进入濒危的,而是有它自身的发展过程。另外,有的濒危物种也不一定总是处在濒危状态,也可能从濒危状态转向正常。因此,确定一个物种是否为濒危物种,除了上文提出的野外种群小,且数量不增两个必要条件外,还要对物种产生濒危的外在原因和内部条件进行全面分析,这样,才能给出客观准确的判断。我们清楚,虽说iUCn确定了红皮书和红色名录,我国也制定了重点保护动植物名录。这些名录也是需要不断修订的。,生态破坏。不仅应该关注名录内的物种,那在名录边缘的物种,也是需要认真对待的。,生态破坏。

在已经确定的濒危物种名录里面,那些物种是否得到有效保护,还有什么科学问题值得探索,是当前的紧迫问题。,生态破坏。我国保护区建设虽说已有很大发展,但不可能把所有的濒危物种都划入保护区内。,生态破坏。而且,保护区建设,保护区管理的研究是我国的薄弱环节。已经划入保护区的物种,其保护状况如何,有无值得深入研究的理论问题,跟其他发达国家的保护区理论研究有多少差距,是需要关注的。对没有划入保护区的圈养生物,既要开展其生物学、保育繁殖的研究,有条件的,还可能移栽或放归野外。对有的物种,可以使用野外保护和圈养保护相结合的办法。东北虎、朱鹤的研究可称为两个特例。

本文重点分析了濒危物种的确定准则,濒危物种保护的三种主要类型,即自养保护、圈养保护和基因保护。对自养保护的物种、保护区理论的研究、保护名录的编制、物种濒危状况和机制的研究是主要的研究领域。圈养保护的物种,有条件的可以开展保育和繁殖的研究、实验动物的研究、以及各种实验生理学和实验生态学的研究。对基因保护的物种,要开展保护方法、保护种类和保护机制的研究,要健全完善的法规,并争取跟国际接轨。中国的环境状况要靠自己的能力来改善,中国应当有能力改善环境状况,也同样有能力保护濒危物种。使物种保护和研究工作早日赶上国际水平。

参考文献:

[1]王加连,刘忠权.江苏盐城部级珍禽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保护现状与对策[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05).

[2]安慧,崔萍,覃勇荣.关于木论部级自然保护区环境教育模式的思考[J]现代农业科技,2010,(15).

保护野生动植物的意义篇10

【关键词】实习教学;秦岭;生物学

【中图分类号】G642.4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3089(2013)17-00-02

实习教学是高校动物学、植物学和生态学教学的重要内容[1]。一方面,可以将课堂的理论教学与实践相结合,让学生对专业知识有深刻的认识,并学会基本的植物学,动物学和生态学调查方法,为以后的教学和研究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另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的审美情趣以及提高环境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意识。陕西师范大学生物学野外实习基地是26个部级生物学实习基地之一,在多年的实习实践教学中也走出了自己的特色。

1秦岭生物学野外实习基地

秦岭横亘中国中部,地处陕西省西安南部,是我国自然地理,水系,气候,土壤和动物地理的天然分界线。秦岭也是我国南北生物区系的交错和过渡地带。秦岭在陕西境内连绵约500km,是黄河、长江两大水系的分水岭和我国南北方地理分界线,其北坡为暖温带气候,南坡为亚热带气候。秦岭又是中国重要的生物基因库。景观分界明显,生物多样性非常丰富,是我国17个具有国际意义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关键地区之一。

陕西师范大学秦岭生物学野外实习基地主要包括三个基地:

1.1太白山部级自然保护区实习基地

太白山位于陕西眉县,太白县和周至县交界处,最高海拔3767m,是秦岭的主峰。也是我国大陆地区中东部第一高峰。太白山自然保护区建于1965年,是陕西省建立的第一个自然保护区。1986年7月经国务院批准为部级自然保护区。太白山自然保护区是以保护生物多样性,自然景观,第四纪冰川遗迹,古文化遗产和重要的水源涵养地为总目标的一个综合性的保护区。

1.2洋县朱鹮部级自然保护区实习基地

朱鹮(nipponianippon)是全球濒危鸟类,从20世纪中叶以来,相继在前苏联,朝鲜等国灭绝。我国1981年在秦岭南坡的洋县重新发现,这是世界上唯一的朱鹮野生种群。朱鹮部级自然保护区位于中国陕西省汉中地区,跨越洋县和城固县,其主体在洋县境内,于1983年建立,属野生动物类型自然保护区,主要保护对象为濒危物种朱鹮的种群及其生境。2001年陕西省人民政府批准建立省级保护区,2005年7月经国务院办批准成立陕西汉中朱鹮部级自然保护区。保护区为山地向低山丘陵的过渡地带,坡缓谷宽,沟底溪水纵横,河谷两岸有成片的水田。保护区大部分为森林覆盖。植被主要为北亚热带落叶常绿阔叶混交林和次生灌丛。

1.3宁陕旬阳坝野外综合实习基地

基地位于陕西宁陕县境内宁东林业局驻地旬阳坝,地处秦岭中段南坡,东经108°16′16″-108°56′43″,北纬33°14′26″-33°50′32″之间。南北长约66.8km,东西宽约47.3km。区内最低海拔1250m,最高海拔2889m。旬阳坝镇距陕西省平河梁自然保护区13km,地势南高北低,平均海拔1300m,最高处为平河粱。境内山岭纵横,森林茂密,植被完好。森林资源丰富,森林面积近20000ha,森林覆盖率达97%以上。区内有国家一级和二级保护动物30余种,具有较高的科研价值。

2实习内容

实习时间为两周。由于学生日常的课程安排很满,因此实习一般选在暑假期间,也就是每年的7月或者8月。

2.1秦岭生物多样性的综合概况

秦岭人与自然宣教中心位于陕西省佛坪部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所在地,被列入全国首批科普教育示范基地。中心建于2004年,有在秦岭分布的珍稀濒危动植物标本300余号。其中包括红豆杉、大熊猫、金丝猴、羚牛、红腹锦鸡等珍稀动植物。中心建立的宗旨是旨在“探索秦岭奥秘,展示神奇内涵,领略原始神韵,关爱地球家园,人与自然共存,同谋持续发展”。通过参观人与自然宣教中心,可以对秦岭生物多样性的丰富性和独特性有直观的了解。

2.2植物学

植物学以制作标本和植物的分类鉴定以及群落观察为主要内容。常规实习包括真菌、蕨类植物和种子植物。主要的实习内容是标本采集、制作和野外记录。

植物群落观察以平河梁自然保护区的植被垂直带谱和太白山北坡植被垂直带谱为主要内容。太白山保护区植被垂直带谱十分明显,北坡自下而上依次为落叶栎林带、桦木林带、针叶林带、高山灌丛草甸带4个植被带谱7个亚林带。

2.2动物学

分为无脊椎动物和脊椎动物两部分。无脊椎动物以捕捉昆虫和制作昆虫标本并进行鉴定为主要内容。并参观旬阳坝雷氏蝴蝶馆以了解昆虫的种类和多样性。

脊椎动物以脊椎动物包括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和啮齿类的物种组成调查为主要内容,由于两栖爬行类和啮齿类的种类较少,因此以鸟类观察为主,并辅助以鸟声录制和动物与环境的关系调查。同时包括珍稀濒危动物饲养繁殖中心参观,濒危鸟类朱鹮及其夜宿地观察。

(1)陕西省珍稀野生动物抢救饲养研究中心

位于周至县楼观台,距西安45km。是陕西唯一在全省范围内对国家重点保护一、二级野生动物实施野外抢救、饲养繁殖、科学研究、宣传教育、开发利用的保护单位。陕西省珍稀野生动物抢救饲养研究中心成立以来,以抢救繁育秦岭四大国宝大熊猫、金丝猴、羚牛、朱鹮为重点。通过中心的参观,可以初步了解珍稀濒危物种的野外救护过程和方法;熟悉人工饲养繁殖是珍稀濒危野生动物的重要保护途径之一;并了解珍稀濒危物种的人工饲养、繁殖和疾病防治的全过程。

(2)朱鹮夜宿地的观察

朱鹮是全球濒危物种,主要在高大的栓皮栎、马尾松上营巢和夜栖。并且在冬水田中觅食。洋县朱鹮保护区草坝保护站的营巢地和夜宿地站位于洋县县城东北4km的草坝村,朱鹮是大型鸟类,夜宿地主要在村庄周围高大的栓皮栎上。对于朱鹮的观察,可以对这一濒危鸟类有直观的认识,而对于朱鹮保护工作的了解,可以了解濒危物种种群急剧下降的原因以及物种保护工作的重要性和艰辛。

2.3生态学

以熟悉生态学调查方法,植物群落特征分析和物种多样性分析为主要内容。通过对乔木层、灌木层和草本层的调查了解植物群落调查的基本方法,并计算重要性值(相对多度,相对频度,相对优势度)和群落物种多样性指数反映群落组成的参数。

3实习成效

3.1在实习启动之前,准备工作充分

实习之前通过动员开会,并通过视频,图片等内容,激发学生对于野外工作的兴趣和实习的热情。而且对野外工作的注意事项和安全问题做强调,为实习工作的开展创造良好氛围。

3.2实习内容丰富多彩,安排紧凑

在短短十几天的时间内,为学生们安排了丰富的实习内容,包括植物学、动物学野外工作的方法的讲述,生态学野外调查方法和数据分析的讲述,蕨类植物、裸子植物、被子植物的标本制作和鉴定,昆虫的15个目标本的采集,鉴定和制作以及应用检索表的鉴定。脊椎动物鱼类的捕捉鉴定,两栖爬行类的捕捉,鸟类的观察、鉴定和鸟类群落组成,铗日法和啮齿类的鉴定,种群生态和群落生态的调查和分析,当地生态、社会和经济状况访查,生物多样性知识的普及(视频资料和课程讲述)以及创新小实验的设计。

3.3实习报告要求严格

学生实习成绩的评价以实习报告的写作为主要参考。根据实习内容的安排,我们专门编著了秦岭生物学实习报告手册,包括蕨类植物、种子植物、无脊椎动物、脊椎动物和生态学五大部分,并增加了实结和实习心得两部分。每一部分对实习内容有详细的要求,实习报告一般在每部分实习完成时候要求学生当时完成并提交。并且针对每一类群的实习以组为单位进行及时的考核,让学生对实习所学内容能够认真对待,并且能够及时吸收。

3.4实习指导教材丰富,教师经验丰富

指导实习的教师均在秦岭地区从事了多年的科研工作,对当地的动植物概况了解,并且在长期的实习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依托秦岭部级理科基地项目,已经出版了图文并茂的《秦岭植物学野外实习手册》和《秦岭动物学野外实习手册》,而《秦岭生态学野外实习手册》也正在编写中。而且关于秦岭地区的动植物已经有《秦岭植物志》,《秦岭鸟类志》,《秦岭兽类志》,《秦岭鱼类志》,《中国陕西鸟类图志》,《陕西树木志》,《陕西植被》等专著的出版,为秦岭野生动植物的鉴定和生物生态学资料的收集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通过实习,学生不仅加深了课程的理论知识,对生物学野外调查方法和注意事项也有了初步的掌握,培养了学生野外生存及工作能力,培养了学生热爱自然、热爱专业、团结合作、吃苦耐劳的精神,树立对动、植物的保护意识。熟悉生物学野外工作的一般规律和注意事项。

实习基地从2007年以来,除了从事本校的生物基地专业、生物科学专业和生物技术专业的生物学野外教学外,已经先后接纳了国内包括北京大学,南京大学,浙江大学等20余所理科基地兄弟院校的近300名师生,并且收到了良好的效果。通过与国内各高校之间的交流和互相学习,也在不断探索和改善实习条件和实践模式。

4实习教学的改革和未来探索

随着高校生物学课程的改革,野外实习已经不止限于标本制作和采集,而是启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创新能力[2]。基于这样的要求,在野外实习中,根据学生的实际兴趣,依托实习基地的现有条件和设备,设立实习创新小课题,组织学生自由申请,并鼓励学生通过实际调查在老师的指导下有自己的设计和想法。

总之,经过多年的建设和探索,陕西师范大学生物学野外实习基地建设已经基本成型,实习路线的规划和内容充分体现了秦岭这一地区的生物多样性的独特性和丰富性,既关注珍稀濒危物种,也关注普通和常见物种,动植物区系,生态群落和整体生态系统。实习基地拥有实习所需的显微镜,解剖镜,单筒望远镜,双筒望远镜,单反照相机,摄录机,手持GpS,冠幅仪,测树仪,昆虫标本盒,捕虫网,粘鸟网等,捕鼠夹,捕鼠笼等野外实习设备,各种动植物志和图鉴。并且通过其他高校的相互交流和学习,实习基地会继续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和丰富实习内容。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