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消费观对大学生的影响十篇消费观对大学生的影响十篇

消费观对大学生的影响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1:08:18

消费观对大学生的影响篇1

关键词:电子商务;大学生;消费观;网购

随着网络时代的来临,除了购物选择的多样化以外,购物方式也在悄然发生转变。从易趣、淘宝等各大网购平台在中国市场运营后,B2B、B2C甚至于C2C的电子商务模式越来越多地进入到人们的生活。网购带来的便利性和带来的优惠却依然吸引着众多的高校生将网购列为了自己的主选购物方式。随着大学生网民数量的增加,现今网络购物在大学生中已经逐渐成为了一种潮流与时尚。而网络购物对大学生所带来的各方面影响也理应受到广大大学生的重视。

一、电子商务对大学生影响分析

1.网购占生活费比例

在调查的大学生当中,不止女生热爱网购,男生同样也很热衷。特别是长江三角洲等物流发达的地区,46%的大学生表示网购占生活费的15%-25%,较为恐怖的是有5%的学生在网购上所花的费用占据了生活费的35%至60%。

2.大学生注册电子商务网站

几乎当下所有热门的网购网站都有大学生注册,不管是当当网、京东网一般的B2C经营网站还是C2C经营的淘宝网等,注册人数都不在少数。当然由于淘宝网的普及程度,注册过淘宝网的大学生远远多于其他网站的注册人数。这可以解释为淘宝网的商家众多,各式各样的商品都能找到,覆盖面广。相较于这种C2C模式的网站,当当网以及京东网等B2C网站由于商品具有特殊性而对大学生来说不占优势。

3.大学生花费各项商品比例

大学生基本上消费都是花在了服装、鞋等服饰上,令人咋舌的是不仅女学生在其上消费的人数多,男同学也不例外。其次是生活百货以及充值用品,很多大学生表示很多生活类用品实体店的价钱几乎是网站上的一倍,因此很多同学会选择在网站上购买生活百货类用品。时尚精品这一类的产品,由于价格相对昂贵,所以仅有11%的学生倾向在网上购买时尚精品类产品,虽然奢侈品现象在大学生中似乎有变严重的趋势,但是,从调查大学生网购的倾向结果来看,绝大多数大学生还是不会选择花很多钱在网上购买这类商品,也可以看出,大学生并没有太过盲目的在网上购物。

4.大学生消费与未在电子网站上消费比较

由于网购实惠且便捷,所以调查结果显示有40%左右的大学生在网上购物所花的费用相比于以前的实体店购物略有增加,而有约30%的同学则没有增加,20%不到的学生认为自己的花销增加较多,而另外还有5%的学生认为自己的花销有所减少。由此可以推断,能够很理性的在网上购物的同学有三分之一左右,而剩余的学生相比起来就较为不理智,因为网购商品价格低廉,且不受时间空间限制,所以在购物上的花费比以前增多。虽然购买无用商品的人不多,但是由于价格便宜,所以有可能购买数量会有所增加从而仍然导致了花销增加。

二、电子商务对于大学生消费观的Swot分析

1.Strengths

第一电子商务价格低廉,网上商品的成本省略了中间环节,节省了一大笔成本,同样的商品,消费者更倾向于价格便宜的一方,对大学生来说更是如此,每个月的生活费都是有限的,如何能在有限的金钱里创造更大的效益是很多大学生首先需要考虑的。

第二是支付方便,新的支付方式如支付宝的出现使得消费者不再用繁琐的密码银行卡支付,更有很多手机、电脑都开启了免密码输入的便利手段,一按屏幕便能支付的功能。如今大学生的手机几乎都是智能机,通过下载客户端便可实现手机上下订单,随着团购的普及,出门在外只需用手机便可以方便服务。

2.weaknesses

第一是无法实体体验,网上的商品毕竟与成品有差别,消费者无法触摸,只能凭着感觉判断,调查结果显示84%的大学生表示均有退货经验。

第二则是退货麻烦。以淘宝来说,虽然很多店铺明确无理由退货,但还是有一部分的店铺除了质量问题外不能退货,这样就产生了很多不必要的支出。对于3C产品来说,退货更是麻烦。据一位在京东商城购买过3C产品的同学所说,退货时要走很多的流程,麻烦而且费事。

3.opportunities

一是电子商务的普及。如今随着科技的发展,电子商务已经从电脑上转移到了手机、平板等产品上。打破了传统市场在时间、空间和流通上存在的各种障碍,突破了地理空间的界限,扩大了交易机会。

二是大学生巨大的消费潜力。根据最新的报道,中山科技大学在2013年全体大学生一共消费了8700万元,不禁令人咋舌。由此可见,大学生作为网购人群的一员,会给电子商务带来巨大的消费潜力。

4.threats

一隐私泄露,越来越多的网民开始选择在网上购物的同时也给了不法分子以可趁之机。隐私问题由于网络交易需要买家提供真实的姓名,住址,电话等详细信息,很多消费者的个人信息在其不知情的情况下被买卖。很多同学经常会接到陌生电话和陌生短信,这无疑是隐私泄露的表现。

二是服务质量差。网上服务本就良莠不齐,部分网民在网络购物的过程中遭遇到假冒伪劣商品,找卖家交涉却无人应答。还有买方给卖家差评而遭遇到对方的威胁的事件更是层出不穷。如何来面对这些挑战对当下的电子商务来说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三、结语

大学生作为社会的新新人类,对于电子商务更为熟悉。然而电子商务在给大学生带来方便与实惠的同时,也带来了诸如沉迷网购、足不出户的一些坏处。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对大学生来说十分重要,在电子商务流行的时候要记住的是电子商务应该是众多消费方式中的其中一种而不是唯一。

参考文献:

[1]李平,钟海东.电子商务对大学生消费观的影响及对策研究[J].成功(教育),2013.(23)

消费观对大学生的影响篇2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大学生;消费;理财;调查分析;建议

本文系安徽财经大学金融学院大学生科研创新基金项目资助(项目编号:JRXY2015007)

中图分类号:F83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5年9月14日

一、引言

互联网金融依托于支付、云计算、社交网络以及搜索引擎等互联网工具,以实现资金融通、支付和信息中介为目标,是传统金融行业与互联网科技与精神相结合的新兴金融业态。互联网金融在国外起步较早,以美国为例,经历了金融体系的长期发展和变革,互联网金融的产品和服务已经较为成熟和完善。1999年美国推出了美版支付宝paypal。在日本、德国、英国等其他发达国家,互联网金融行业也颇为发达。日本的电子商务平台乐天几乎涵盖日本大半金融行业,德国的第三方支付行业尤为发达,英国则是p2p借贷的起源地。

相比于国外,我国互联网金融发展起步较晚。2003年5月阿里巴巴公司投资建成淘宝,同年10月推出支付宝。2013年6月余额宝的上市,使各家电商纷纷推出“类余额宝”产品,如理财宝、活期宝等。2014年余额宝资金规模超过了2,500亿元。余额宝的标志着我国互联网金融进入了新的阶段,越来越多的互联网金融产品受到人们的关注,也使得其他竞争对手纷纷效仿,互联网金融与人们的日常生活越来越密不可分,其发展可谓欣欣向荣。

随着互联网金融的飞速发展,互联网金融的影响也越来越广泛。大学生这一易于接受新鲜事物的庞大群体被互联网金融的业务灵活多变、操作简单便捷以及市场服务面广等优点所吸引。互联网金融产品不仅改变了大学生的生活消费习惯,也改变了大学生的理财投资方式。然而,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互联网金融产品虽然种类齐全为生活带来了便利,但它在我国尚处于发展阶段,各种监管制度并不完善,仍存在安全隐患。

二、文献综述

国外较早就有学者对大学生互联网消费进行研究,而对于大学生互联网理财观念的研究较少。国外学者针对大学生进行互联网消费的原因、差异性等方面展开了研究。Donnamccloskey(2002)指出大学生进行网络消费的原因是感知有用和感知易用。Yoo-KyoungSeock、LaurenR.Bailey(2013)指出购物乐趣、时尚意识、价格意识、购物信心、方便意识及品牌忠诚度是大学生网络购物的主要原因。

国内对大学生互联网消费和理财的研究尚不完善。主要研究成果包括:王春晓(2009)认为性别、网龄和上网时间使用影响大学生网络消费的因素。钦国巍、顾若愚(2012)等指出便捷、自由和价廉是影响大学生网络消费的主要因素。

纵观国内外学者的研究,对于区域性尤其是皖北地区大学生的消费行为和理财观念的研究少之又少,而不同区域之间大学生的消费行为和理财观念存在差异。因此,本文就互联网金融对皖北地区大学生的消费行为和理财观念进行研究,可以对大学生消费理财观念的影响、互联网金融领域的区域性文献进行补充和发展,以及指导大学生理性消费、树立正确理财观念,提高自身的风险防范意识。

三、互联网金融对大学生消费行为的影响

由于互联网金融的概念十分广泛,为了准确地把握互联网金融对大学生消费和理财的影响,本文仅围绕互联网金融消费和互联网金融理财产品这两方面对蚌埠市安徽财经大学、蚌埠医学院和蚌埠学院三所高校的大学生进行调查,本次调查以实地问卷调查方式进行,设计了《大学生网络消费行为与理财情况调查问卷》。调查者随机抽查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整理出500份有效问卷。在受调查者的性别分布上,男生占42.15%,女生占57.85%;在年级分布上,大一占16.12%,大二占23.14%,大三占34.17%,大四占26.03%。

(一)大学生互联网金融消费统计分析。在500名受调查的大学生中,参加过网购消费的占98.76%,未参加过网购消费的占1.24%。受调查者去市区消费的频率分布上,经常去的占6.3%,一般占29.34%,不经常去的占37.19%,很少去的占27.27%。

由受调查大学生月均网络消费和月均生活费图可得知,大多数大学生的月均生活费为1,200元以下,少部分大学生月均生活费超出1,200元。近乎95%的大学生网购消费为500元以下,500元以上的消费极为稀少。由此可知,网络消费深受大学生的喜爱,大学生会拿出月均生活费的10~30%来进行网络消费购物。又由于受调查大学生去市区消费的不频繁可以得知,网络消费已经成为蚌埠三所高校大多数大学生的主要消费途径之一。(图1、图2)

由统计数据可知,上网时间越长、网购软件数量越多的大学生网络消费越多,在上网时间为3~5小时的大学生中,电子设备中的网购软件数量集中分布在2~5个之间,并且月均网络消费金额较多。据分析得知,网购软件数量与月均网络消费金额呈现正相关。(表1、表2)

(二)影响大学生互联网金融消费的因素。通过以上调查数据的统计,我们针对影响蚌埠大学生互联网消费的因素进行分析。由于蚌埠市三所高校地理位置相近,所以校区与市区距离的因素并不在此次分析之中。

1、性别。性别与消费是有着一定的联系,例如女性对于消费偏爱的天性也决定了她们对于网络消费的喜爱。在网络消费中,女性总是处于主体地位。本次调查中,57.85%的女性,占据了网络消费的78.23%。由此可见大学生的网络消费因性别不同而存在差异。

2、年级。年级不同,学生对于消费的需求也不同,据统计调查发现,大一与大四学生进行网络消费较为稀少且月均消费额度较低,大二与大三的学生进行的网络消费较为频繁且月均消费额度较高。统计者认为,大一新生刚踏进大学校园,处于适应大学生活中对于网络消费相知甚少,而大四学生进行过的网络消费较多,加之实习等原因对于网络消费需求较低,大二、大三学生正处于对网络消费的活跃期,相对而言热衷于网络消费。

3、大学生月均生活费。大学生的月均生活费用是大学生进行消费的前提和基础。月均生活费用高的大学生生活宽裕,进行的网络消费也相对较多,月均生活费用低的大学生则较少的将钱财花费在网络消费之中。大学生月均生活费用与网络消费金额呈现正相关。

4、大学生使用网购app软件的数量。大学生使用网购软件数量的多少对于其网购消费具有一定的影响。网购软件数量较多的学生更愿意在闲暇时间进行“逛淘宝”、“逛天猫”等行为,从而有更多的消费机会,进行了更多的网络消费。网购软件较少的大学生,所占网络消费的份额较少。网购软件数量与大学生网络消费金额呈正相关。

5、大学校园的快递种类数量。网络消费依靠着快递实现买卖双方的交易,因此快递种类是否齐全对于该校学生进行网络消费至关重要。统计中,93.39%的大学生学校的快递种类齐全,92.98%的大学生取快递都较为方便。因此快递对于网络消费影响颇大。快递种类的不齐全,会影响买卖双方能否达成交易,而领取快递是否方便则影响了消费者继续进行消费的意愿。

(三)互联网金融对大学生消费行为的影响

1、互联网金融使大学生的消费更为便捷。互联网金融工具作为新时代的新技术,在社会中应用广泛。逐渐出现的网银、支付宝、百度钱包等使得网络消费有了相对可靠的支付平台。京东、淘宝商城的出现令大学生可以更为方便快捷的找到自己需要的产品,不必到市区进行寻找。快递行业的迅猛发展,也使得大学生的网络消费更为便捷。

互联网金融出现之前,银行对于分期付款支持力度较低,小宗消费银行并不支持分期付款,而大学生对于大宗商品的消费能力颇弱。互联网金融的出现,使得分期付款产品如趣分期、名校贷、学生贷等层出不穷,大学生在消费中就可以直接进行分期付款,不需要到银行办理复杂的贷款手续,极大地方便了大学生的信用消费,促使更多的大学生进行网络消费。

2、互联网金融激发了大学生的消费欲望。互联网金融消费的便捷极大地激发了消费者的消费欲望。天猫淘宝商城的立即购买,支付宝的快捷支付,各种快捷方便的消费通道,使得离市区较远、消费不方便的大学生获得了新的消费渠道。

网络购物平台的产品种类繁多,使大学生可以买到在附近买不到的东西,而低廉的价格也使得消费更为实惠,这些都大大刺激了大学生的消费欲望。

四、互联网金融对大学生理财观念的影响

(一)大学生互联网金融理财统计分析。通过对调查问卷的统计发现:74.79%的大学生生活费用有结余,25.21%的大学生生活费用无结余,54.96%的大学生知道有理财产品但并未使用过,29.34%的大学生使用过理财产品,剩下15.7%的大学生并不知道理财产品。(图3)

由统计数据可知,蚌埠市三所高校的大多数大学生理财观念较为薄弱,对互联网理财产品知之甚少,只有少数大学生进行互联网金融产品的理财,且理财方式相对单一,近半数的大学生选择余额宝等理财产品,仅有不到8%的大学生选择股票、基金和p2p平台。(表3)

据图表可知,大学生选择互联网理财的最主要原因是其操作的方便快捷,而非理财收益。

(二)影响大学生理财的因素

1、月末结余生活费。是否有月末结余生活费是能否进行理财的前提,而月末结余生活费的多少则决定了理财的方式,月末结余生活费较多可以进行的选择也多,月末结余生活费较少则理财选择也相应较少。

2、理财最低金额。大学生月生活费有限,相应的其月末的结余生活费也有限,理财最低金额则决定了大学生所掌握的流动资金能否进行理财行为。

3、理财收益。财帛动人心,收益是影响大学生理财的重要因素之一。高收益往往能吸引大学生进行理财,较低的收益则不能有效地激发理财的欲望。

4、理财方式的方便快捷。大学生都喜爱用方便快捷的方式处理问题,理财方式是否方便快捷也是吸引大学生进行理财的重要因素之一。快捷的理财方式能使大学生更方便的管理自己的钱财。余额宝等理财产品就是因为其方便快捷的特性吸引着广大的大学生们。

5、理财产品的风险管理。理财产品的风险大小决定了投资者的投资方向。大学生群体的特殊性使得他们大多喜爱低风险的理财产品。

(三)互联网金融对大学生理财观念的影响

1、互联网理财产品的出现使得大学生理财意识增强。互联网金融的不断发展,使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开始关注互联网理财,他们将闲置资金投入其中,获取收益,锻炼了理财能力。理财意识的增强有利于大学生规划生活,提高了大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有利于大学生养成勤俭节约的美德。掌握理财知识,形成良好的理财习惯也可以减轻家庭的经济负担。

2、互联网金融让大学生敢于尝试其他高风险、高收益的理财产品。随着大学生对互联网理财产品的广泛使用,他们对于理财产品的理解也逐步加深,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敢于购买高风险高收益的理财产品。从赚取微薄的利息变为投资理财高收益,大学生的理财观念在改变,不再局限于银行利息,而是放眼于广大的金融市场,依靠自己的判断进行理财。

五、大学生进行互联网金融消费和理财对策建议

近年来,我国互联网金融发展迅速,但飞速的发展必然伴随着法制的不完善,监管力度的不足。因此,互联网金融市场的问题较多,如今网络诈骗层出不穷,而大学生社会阅历较少,轻易相信别人,正是骗子的重要目标群体之一。据本次调查问卷统计,其中就有24.38%的大学生遭遇过网络诈骗,因此大学生在进行网络消费和理财时需要更加理智和谨慎。

(一)加强大学生的消费理财教育,网络消费需谨慎有度。首先,学校应当重视大学生的思想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理财观念,同时开展防范网络诈骗教育,防止大学生网络受骗,降低大学生受骗风险;其次,大学生要树立合理的消费观念,做到消费有度,不攀比,不盲目,培养自己良好的消费习惯。在进行网络消费时要谨防上当受骗,在进行交易付款时看清楚交易金额、网站信息等。此外,家长也要做好对大学生的消费理财教育,与孩子保持密切联络,了解孩子的消费支出,避免不恰当、不合理的额外消费。

(二)加强大学生的维权意识,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在网络消费中要仔细辨别商品真伪,使用第三方支付软件,不要与商家直接交易,购买商品时要向商家索要并保管好发票。当权益受到损害时,主动与商家协商解决,若解决不了问题,再向网站服务平台投诉,对于仍旧未解决的问题,可以向消费者协会等部门反映。总之,大学生应当提高维权意识,保护自己的正当权益,建设和谐的网络购物环境。

(三)谨慎理财,接受理财教育,积极了解理财知识。大学生作为高等教育的人才,掌握理财的基本知识是必要的。不应盲目从众,而是应该建立在理财知识的基础上,对理财产品进行充分了解,进而选择购买。盲目的购买理财产品是对自己的不负责,而合理的理财方式则能够降低理财风险,增加理财收益。因此,掌握理财知识至关重要。

(四)投资理财组合要多样化,提高风险防范意识。投资理财皆有风险,不应只关注收益而忽视风险,高收益往往伴随着高风险。大学生应该进行多样的投资理财,在降低风险的情况下,尽可能的提高收益,进而培养自己的理财思维和意识。

六、结语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随着互联网金融的深入发展,蚌埠市三所高校大学生的互联网消费行为比较普遍,但是在互联网金融理财方面却知之甚少。而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前景无疑是光明的,它将成为大学生消费投资理财的重要渠道。互联网金融在刺激着大学生消费的同时也在不断地引导着大学生进行理财。

互联网金融在我国的飞速发展,虽然方便了人们生活,但也产生了许多问题。大学生正处于心智发展和成熟期,不应盲目跟风,而应多学习消费和理财相关知识,树立正确的消费理财观念,提高自身的判断能力,运用我们所学的消费理财知识,为自己服务,为大众服务。相信随着制度的完善,监管的加强,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会更加健康繁荣。

主要参考文献:

[1]曹素芳,彭兴富.加强大学生理财观教育构建和谐校园[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6.

[2]胡娟.大学生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的研究[J].心理科学,2003.

[3]谢平,邹传伟.thetheoryofinternetFinance[J].中国经济学人(英文版),2013.2.

[4]赵昊燕.我国互联网金融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J].经济与管理,2013.

[5]郑晨曦.当代大学生对互联网金融的认知分析――以1066名90后在校大学生为样本[J].金融经济,2015.1.

消费观对大学生的影响篇3

[关键词]大学生;体育消费;消费水平;消费结构

doi:10.3969/j.issn.1673-0194.2016.21.078

[中图分类号]F126.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194(2016)21-0151-02

1引言

随着我国体育逐步走向产业化的道路、国民体育观念的变化及学校体育的不断发展,体育消费正迈向大学生。社会各类体育休闲场所应运而生,如健身馆、网球馆等,这些都为人们的健身和社交提供了良好的环境。有研究显示,大学生群体的体育消费支出已排在高薪阶层之后,位居第二。同时我们也发现大学生体育消费存在着铺张浪费、盲目攀比现象;体育消费结构也存在一定的不合理之处。鉴于此,本文选定某市大学生为研究对象,分析他们体育消费动机、水平、结构以及影响因素等。旨在为提高大学生体育消费水平,优化大学生体育消费结构;培养大学生的合理、健康体育消费行为。

2数据处理与分析

本次数据收集采用问卷调查方式,在该市10所高校中随机向300名大学生问卷发放,共发放问卷300份,有效问卷240份。其中,男性占62.92%,女性占37.08%,基本符合体育消费的性别特征;农村生源占41.67%,城市生源占58.33%。

该问卷从体育消费动机、水平、结构以及影响因素几个方面进行测量。其中消费动机层面上选取主观、客观因素两个指标,每个指标下面又设有多个指标。主观因素包括:对体育感兴趣、保持身体健康、愉悦身心、形体健美、增加社会交往及其他。客观因素包括:受同学或朋友的影响、受家庭成员的影响、有充足的时间、体育明星的影响及其他。

3实证分析

3.1信度分析

本问卷采用alpha信度系数法进行信度分析,测得问卷的信度系数为0.785,p

3.2大学生体育消费项目的分析

本调查问卷选择足球、羽毛球、网球、篮球、舞蹈、健美操等15项体育项目来研究,结果表明:羽毛球、篮球、乒乓球等球类项目比较受欢迎。由于球类项目更富娱乐性、对抗性、趣味性高,尤其是羽毛球不受场地的限制,技术性要求不高,简单易行,拿上球拍在一般的平地上都可以开展。大学生对新事物接受能力强,一些在国外流行的桌球、网球、瑜伽等项目也逐渐引起大学生的兴趣。

3.3大学生体育消费动机的调查与分析

大学生进行体育消费的动机是多种多样的,不同性别的体育消费动机又有差异,本研究对消费动机测量从主观、客观因素两个指标。通过比较分析可以发现两者之间的异同,具体分析如表1所示。

从表1可以看出,在大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客观因素中,不管是男生还是女生,选择受同学朋友影响的人数居多,男生占到73.5%,女生占到75.0%。其次,男生选择有充足时间,大众媒体的影响和体育明星的影响分别位于第二、三、四位,所占比例是60.3%、29.8%和27.2%,而女生选择有充足时间,受家庭成员的影响和大众媒体的影响分别位于第二、三、四位,所占比例是46.6%、27.3%和22.7%。出现这种情况主要是大学生处于青年时期,依赖性和崇拜性较强,容易受到同学朋友以及家庭成员的影响。

在大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主观因素中,男生与女差别不大。男生选择的前三位是保持身体健康,丰富业余生活与愉悦身心,分别占到大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主观因素的82.8%,74.8%和70.2%,而女生选择的前三位是保持身体健康,愉悦身心和丰富业余生活,分别占到大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主观因素的85.4%,78.7%和73.0%。

3.4影响大学生体育消费的因素

3.4.1经济基础对大学生体育消费的影响

经济基础反映了大学生的经济承受能力,是大学生进行体育消费的前提,也是影响大学生进行体育消费的首要因素。大学生的经济来源基本上依赖于家里的供给,除支付必要的生活费外,少量的体育消费支出限制了大学生体育消费的水平。

3.4.2体育消费品价格对大学生体育消费的影响

体育消费品价格是从体育消费品本身的角度,通过物价指数真正反映出大学生的购买力。体育消费品价格对比关系是否合理及其变动,直接影响到大学生实际的体育消费水平。

3.4.3消费习惯对大学生体育消费的影响

大学生一直受到传统的勤俭节约的消费理念的影响,逐渐养成量入为出,略有节余的消费习惯。这就决定了目前大学生的消费结构以实物型消费为主,而且是运动服装,鞋帽等比例消费大的原因。因此,该市要完善大学生体育消费结构,关键是要引导大学生合理地进行体育消费,养成良好的体育消费习惯。

3.4.4体育兴趣爱好对大学生体育消费的影响

体育兴趣爱好是影响大学生体育消费的一个重要因素。当人们对体育感兴趣时,就会表现出对体育运动的强烈关心,具体表现在对体育信息较为敏感,喜欢收看体育节目等方面。因此,只有将大学生的体育兴趣爱好调动起来,才能促进大学生体育消费。

4结论与建议

4.1结论

(1)该市大学生体育消费项目比较丰富,不同性别、不同教育程度的大学生体育消费动机具有一定的差异,体育消费水平低,体育消费结构单一,主要以实物型消费为主,不同生源、不同性别的大学生体育消费结构也呈现差异性,体育消费结构将越来越趋于合理。

(2)影响该市大学生体育消费的因素主要分为经济因素、社会因素、技术因素。

4.2建议

(1)加强对该市高校体育事业的支持,增加体育设施设备和体育场馆等建设,提高体育消费市场的服务。

(2)通过积极的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体育教学培养该市大学生的体育兴趣,树立正确的体育消费观念,激发他们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同时认真落实“两课活动”,保证教学质量。

(3)利用媒介大力宣传体育事业,提高大学生体育消费的意识,进体育锻炼和体育消费行为习惯的养成。

主要参考文献

[1]涂志远.关于我国体育消费结构的研究[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2014(5):177-180.

消费观对大学生的影响篇4

【关键词】大学生;消费攀比;社会化;消费价值观

凡勃伦从心理学视角出发,对有闲阶级的炫耀性消费进行了论述。在凡勃伦看来,有闲阶级的炫耀性消费的目的在于借助明显有闲与明显浪费证明社会身份与地位。炫耀性消费表现并不仅存在于有闲阶级身上,置身于校园的大学生,不仅深受大学校园文化的熏陶,而且同时受到家庭消费模式、社会消费价值观的影响,置于多维因素作用下的大学生,在日常生活用品等方面出现攀比消费现象,如,服方面的新潮化、随身电子产品的品牌化、饮食的高档化等,以笔者的实际参与观察为例,发现,S大学部分大学生身上也存有凡勃伦意义上炫耀性消费的内涵。鉴于影响大学生社会化过程的主体的不同,笔者采取了与凡勃伦相似的分析思路,从社会心理学视角入手探讨S大学部分学生攀比消费的诱致原因以及解决或者避免大学生攀比消费的对策。

1大学生攀比消费现象出现的原因

影响大学生社会化过程的,既有学校教育、文化等因素,又有学校外界环境,如社会文化环境的作用,大学生自小的生活环境,即家庭的消费价值观等亦发挥作用。此外,大学生作为能动的主体,在受到社会、学校、家庭等诸多方面的影响的过程中,亦有自身对习得知识、文化等的理解与实践,为此,笔者预从家庭、学校、社会等外部环境以及大学生自身入手分析S大学部分大学生消费攀比现象产生的原因。

1.1大学生社会化过程中的外部影响因素

1.1.1社会环境影响大学生消费价值观

改革开放近30年,我国一直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经济持续快速增长,人民生活水平也不断的提高。部分先富起来的家庭消费方式有了很大的变化,传统的消费观念不断受到冲击。另外,市场经济条件下容易诱发拜金主义,因为市场经济离不开商品交换,商品交换离不开货币,作为中介的货币因而成为财富、商品的化身,成为普遍价值的代表,拥有了货币似乎就可以购买一切、占有一切。这就容易使人产生一种错觉,以为货币无所不能,使人产生对货币、金钱的崇拜,诱发对货币的无限制的追逐和占有,从而走向拜金主义。

1.1.2学校教育与校园文化塑造大学生消费价值观

罗斯金曾对此有一个著名的论断:“教育并不是教导人知道他们以前求知的事,而是教导人们去做他们以前不会做的事情。”大学是大学生社会化过程的主要场所,是形成消费观的重要起点。没上大学之前,大部分学生处于被动接受消费状态。上大学之后,消费自在自己手中。而我国目前的教育体系中,没有将消费理财纳入到德育课程中来,缺少倡导大学生勤俭节约生活消费观的内容,高校“两课”教学中对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消费观的教育引导也不够。部分学校不良的消费现象日渐泛滥。学生盲目攀比手机,电脑等更新速度快,价格高等电子产品,追求名牌,甚至限量版的包包,鞋,不追求衣服的性价比和实用性,反而以奇装异服为美。有些女生使用与自己年龄身份不相称的昂贵化妆品包装自己。以出处高档餐厅,国外旅游作为彰显身份的筹码。每当自己的奢侈愿望实现时,更要在微信朋友圈,QQ空间炫耀一番。

1.1.3家庭消费观的基础作用

家长对待金钱的态度对孩子有一定的影响,家长对花钱没有概念,大手大脚,长此以往,孩子的消费方式势必也会受到不良影响。有些家长认为现在生活水平提高了没必要让孩子省吃俭用,该买就买,尽可能满足孩子的需求。与此同时,家长的物质激励制度也在很大程度上导致孩子形成不良的金钱观念与消费观念。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父母的消费观念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子女的消费观念,因此,家长的消费观念对于孩子养成良好的消费习惯至关重要。

1.2大学生社会化过程中的内部影响因素

1.2.1自身控制原因

有些大学生自我控制能力较差,容易受周围不良风气影响,在复杂消费观影响下,很多学生不能坚持自身正确的原则和观念,不能有计划的消费。根据笔者对身边的同学了解和调查,包括自己在内,发现大部分学生在大学时代的理财意识不强,月初过着地主般的生活,月末过着乞丐般的生活。主要表现在,高消费,超消费现象。另外,很多学生倾向刷卡消费,网购,研究发现,刷卡消费会减轻消费者的负担感,这从侧面鼓励了不合理消费的产生。

1.2.2大学生的从众和求异心理

从众性是对群体的依附感和个体的自我保护本能。首先,来自于大学生对大学生群体的依附感。在现代社会中,大学生渴望集体归属感。部分学生为了满足从众的心理,买土豪金,高端的三星手机,以至于不仅有网友调侃苹果手机已在校园里成为“街机”。基于从众心理的消费具有一定的盲目性,与求实心理主导的消费形成对立。随着科技与社会的发展,社会中吸引大学生群体的流行元素层出不穷,大学生具有依附群体的先天本能,在看到周围的同龄人购买某一流行产品后,为了更好的融入到其生存环境,必须要在消费领域保持一致性。但是在购买这类产品时,大学生忽略了自身实际的消费能力与对产品的需求度,造成了盲目消费。这就是所说的从众性。而正确的消费观主导的消费模式应该是货比三家,深思熟虑之后才买的。

求异性是来自于大学生虚荣,攀比的心理。这种消费行为通常不是必需的,消费品往往能吸引大众眼球,能够突出自己在别人眼中的形象,使别人更加注意到自己,而且因此产生的对某种产品的需求也是缺乏弹性的。例如有位同学穿衣服不是为了遮体,保暖,而是为了吸引旁人眼球,经常打扮花哨,穿一些奇装异服增加在校园内的回头率,表现他张扬的个性,叛逆的性格。可见,消费有的时候是为了满足一个人追求独特的心理需求。这些心理需求的满足都需要金钱的支持,这就在一定程度上诱发当代大学生偏颇的消费观。

受社会、学校、家庭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再加之大学生自身控制能力,大学生出现了攀比消费现象,笔者认为,S大学部分大学生消费攀比现象产生的根本原因在于未形成正确的消费价值观,由此,应该从构建合理的消费价值观入手,解决S大学部分大学生攀比消费问题。

2大学生攀比消费的解决对策

鉴于诱致大学生消费攀比现象的因素,笔者认为,为塑造大学生正确的消费价值观,需要社会、学校、家庭以及大学生自身多方面入手。

2.1内部方面

2.1.1开拓视野,增长理财知识

在大学里,我们不仅要学会书本上的专业知识,还应该涉猎一些理财知识。在闲暇之余多看书,出去接触自然,增长知识和见识。在消费面前,理智面对,不盲目跟风。合理规划自己的大学时光,明确未来发展方向,把自由支配的时间用在学习知识和实践活动上,同时还能体会父母挣钱的不容易,在盲目消费的时候能提醒自己。

2.1.2树立正确科学的消费观,养成科学的消费习惯

正确科学的消费观是落实中国科学发展观的内在需要,是科学消费的前提。科学的消费观是根据经济文化发展水平,从实际出发,自觉地运用科学知识进行合理消费,以促进消费者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的一种消费态度和消费观念。科学的消费观把实现人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作为评价一切消费活动是否合理的最高标准。我们应该保持正确的消费心态,不以价位高,限量版作为自己的消费标准,而以实用性,可支付能力为准。养成科学的消费习惯,应该学会花钱,将钱花在有用的地方。还应该做到事实消费,根据自己的实际经济情况进行理智消费。

2.2外部方面

2.2.1学校方面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是全社会的事情,大学阶段是消费观形成的重要时期,而且大学是学生的主要社会场所,学校的任务尤其重要。首先,学校应该狠抓学风,净化校园风气。良好的学风,学生才能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把精力放在学习上,这样学生便懂得勤俭节约的消费观念,这样便会形成正确,科学,可持续的消费观念,不盲目消费和攀比消费。其次,学校应该定时的开展一些活动,让同学们做一些消费方面的调查,让同学们亲身体会消费,同时体会和理解父母的辛苦。再次,大学可以依托自身投资,理财,保险等教育资源,使学生在校园里就接触到投资、创业(挑战杯大学生创业大赛)、理财、消费为核心的系统的理财教育课程。同时学校的老师等可以引导大学生自立性消费,通过一些勤工俭学活动,让当代大学生懂得自立,自强,做一个有社会能力和责任心的人。

2.2.2家庭方面

家庭教育是影响大学生消费的一个重要因素。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长的教育对当代的我们有很重要的作用。首先,在家庭中,父母在消费时候应该给孩子做榜样,父母在消费时应理性和理智消费。其次,家长在为孩子提供生活费用时,应做到合理科学,应告诉孩子大学自理自立的重要性,不能一味的迁就孩子,应有计划,有节制的供给生活费。这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抑制子女的攀比消费现象。最后,家长在消费方面应正确引导子女,应告诉孩子大学是一个学习的环境和地方,不应将此用以攀比消费上。

2.2.3社会方面

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是全社会的事情,需要有社会各界的支持与配合。因此,必须动员起社会各界的力量,如消费者组织、有关的宣传媒介、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科研部门等等,大家齐抓共管。努力构建一个节约的社会环境,使学生更多的溶于一个节约的社会风气里,从而更好培养自己节俭的生活作风。弘扬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整顿社会不良风气,不攀比,不浪费,营造一个健康科学消费的社会环境,减少大学生受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

3结论与讨论

目前,社会各界对大学的消费价值观的评价众说纷纭,笔者的调查研究也已证实部分观点,剖析问题的实质,包括内在从众,求异的心理原因和外在社会、学校、家庭的不良影响。大学生是未来社会的主体,他们的消费水平和消费方式,对于未来我国的社会发展与进步意义重大。当前我国处于经济大发展时代,物质上取得举世瞩目的成绩,但是精神文明却没有同步前进,作为具有五千年优良传统的国度,这样的反差值得我们思考。“少年强则国家强”,如果当代大学生不能及时意识到自身的不良价值观,拜金主义,奢侈浪费现象会越来越频繁。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但是人均自然资源占有量世界排名却十分靠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短缺之间的矛盾十分尖锐。因此我们提倡建设“资源节约型与环境友好型社会”。基于此,应该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消费观,解决在消费过程中遇到的疑问,提供科学有效的消费知识和意见,加强对大学生合理科学的消费方式的引导,促使大学生践行合理的消费行为。

【参考文献】

消费观对大学生的影响篇5

[关键词]吉林市大学生消费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化,高等教育逐渐由精英型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过渡,高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越来越多的学生走进了高等教育的殿堂。近年来我市普通高校在校学生数量和学校数量明显增加。目前,全市共有普通高校8所,在校学生达到62845人,这对于吉林市的消费市场来说,不是一个小数字。本文拟就吉林市大学生消费的结构、特点、影响和对策四个方面对此问题加以阐述。

一、吉林市大学生消费结构变化及其影响因素

1.消费结构转向多样化。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吉林市大学生的消费结构出现了一些变化,改变了过去消费支出单一地用于学习和生活的方式,转向了多样化的消费,尽管生活和学习消费仍然占支出的主要部分,但用于交往、娱乐等方面的费用有较快的增长,用于非基本生活消费的支出占总支出的比重呈现日渐增长势头。调查数据显示,迫于毕业后寻职的压力,近年来吉林市大学生在考研、考证方面的消费持续增长,海天考研培训在吉林市就被大学生热捧。人情交往也成了大学生们花费不菲的方面。老乡聚会、同学聚会、生日聚会是常事,得了奖学金、当选了干部要请客,恋爱的支出更是成了重要方面。上网消费也是必不可少的。现在一般的学生宿舍都有电脑和网络。还有一点,由于吉林市的旅游景点相对较多,价格不高,为大学生们组织各种旅游活动提供了便利,这方面的花费比照其他地区也相应处在一个略偏高的水平。

2.消费结构不合理。首先是饮食消费达不到标准。饮食费用是大学生基本消费的重中之重,按照吉林市07的物价水平,保守估计每个学生每月也要消费300元左右用于基本饮食需要。但在被调查的学生中,有接近四成的男生和超过七成的女生达不到这个标准。由于大学生的收入基本由家庭提供,总量有限,如果为了其他支出而在饮食方面克扣自己,必然会对大学生的健康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其次是基本学习费用的下降。购买学习资料、用品的消费变化不大,甚至有下降趋势。学生进入高等学府的主要任务应该是学习知识和掌握学习知识的方法,怎么可能在这方面少支出甚至不支出呢?这是大学生消费结构不合理的另一重要表现。再次是交际消费大幅度增加,目前这个方面有畸形发展的态势。交际消费多了,会对家庭的正常消费产生较大影响。对学习也会有影响,社交太频繁,人会比较浮躁,难以认真投入到学习中去。

3.影响因素。一般说来,消费结构的变动会受到多种因素影响。影响吉林市大学生消费结构变化的主要应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日益提高,整个社会的消费结构都在变化,人们越来越重视文化娱乐消费,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的消费结构。其次,虽然大学生的收入基本上依靠家庭,但是现在确实有很多大学生从勤工俭学、奖学金、贷款等方式获得了额外收入,这也是影响大学生消费结构的因素;再次,吉林市消费品价格水平相对不高,自然环境为旅游提供的便利等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对大学生消费结构的变化有影响;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是近年来大学生消费心理的改变,受消费主义影响,多数大学生产生了超前消费、攀比消费、炫耀消费等心理,这是影响大学生消费结构变化的最重要的因素。

二、吉林市大学生消费的特点

1.以实用为优先的特点。当代大学生的价值取向正日趋实用化,在此观念指导下的大学生消费自然有一个与之相应的特征,就是以实用为消费的基本出发点。从吉林市大学生的消费状况分析,不论是衣食住行等大学生基本生活消费,还是考研、考证等学习消费,以及娱乐、人际交往消费,都带有浓厚的实用色彩。例如,从大学生们日常购买的书籍来看,大学生更倾向于实用类和娱乐类书籍,而非纯理论类的书籍。这明显地体现了大学生消费行为倾向的实用主义――或者是为了辅助学习,或者是为了休闲消遣。因此,我们也可以得出结论:实用是当代大学生的基本消费特点。

2.从众性是大学生消费的另一个重要特点。其实,从大学生的本来目的来说,他们在消费中追求的是在实用基础上尽可能彰显时尚和个性。网络等新兴传媒使得时尚的形成和流行更快捷,也更加容易为大学生所掌握,对大学生的消费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然而,由于大学生的心理尚未成熟,消费行为存在模仿性。当某些大学生的时尚消费方式对其他大学生形成了一定的刺激和诱导时,会使得其他大学生群起而效仿之,反而使得这种消费失去了个性化的特点。所以当漂染头发成了一种时尚的时候,我们就会在校园里发现无数个漂染了头发的女生;当横条纹袜流行的时候,校园里就多了许多的“斑马”。

3.消费观念复杂,感性消费占优势。绝大多数大学生在进入大学之后才开始独立管理自己的消费,由于之前的自主消费经验少,没有形成完整的,稳定的消费观念,不能理性地对消费价值与成本进行衡量。大学生由于消费心理不成熟,自控能力不强,多数消费都是比较盲目和感性的。例如,目前吉林市在校大学生中有拥有手机的人数在八成以上,但基于通信需要和较强的家庭经济负担能力前提而进行的理性消费不过半数。

三、吉林市大学生消费的影响

1.大学生消费对自身的影响。从身体健康角度上说,大学生主要在校内餐厅进食,但多数校内餐厅提供的饮食营养结构并不合理。即便如此,仍有相当多的学生为了节约开支以用于人情、娱乐消费而选择价格最低廉的饮食,长期如此必然会对学生的身体造成不良影响。从心理健康角度上说,大学生作为社会特殊的消费群体,他们的消费观念的塑造和培养会直接地影响到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与发展,理性的、节俭的、量入为出的消费方式必然会促进与之相应的价值观的形成和巩固,而非理性的、攀比的、超前的消费理念也必然会影响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并进而对其一生的品德行为产生重要的影响。

2.大学生消费对家庭的影响。2007年全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为4140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786元。在吉林市就读的大学生平均的消费支出受07年物价上涨因素的影响,达到12000元左右。城镇大学生消费支出占家庭收入的比例为29%。农村大学生消费支出占家庭收入的比例为96.6%。由此可以看出,尽管由于经济的发展,农村和城市居民的收入都的到了相应的提高,生活水平得到改善,但家庭用于大学生消费的比重仍然很大,这无疑给学生及其家庭造成了很大的经济压力,特别一些贫困家庭,他们连自己生活都难以保证,更不用说这近万元的费用了。调查发现,有一成多的学生需要申请助学贷款才能完成学业。

3.大学生消费对吉林市经济发展的影响。2007年吉林市大学生的消费支出总额约为7.54亿元,2007年吉林市社会消费品销售总额约为387亿元,考虑到387亿元中房地产、汽车等高档消费品所占的比例,可以看出,尽管吉林市大学生的消费支出总额只占吉林市社会消费品销售总额的2%,但对于吉林市的日常社会消费来说,大学生消费已经是非常值得我们注意的了。随着大学生消费的日益增加,它对吉林市的社会消费品消费和国民生产总值的影响将越来越大。看看各个高校周围以饮食服务和服饰店、礼品店为主的繁荣的小商业圈,不难明了这个问题。

四、加强大学生消费能力的一点建议

1.对于大学生。要树立自己合理的消费观念,遵循理性、节约、量入为出的原则。首先,具有对自己支付能力的理性分析能力,根据自己现阶段的支付能力有计划合理地消费。其次,要有自制能力,不盲目攀比,不受“示范效应”的影响,不盲目地陷入感性消费的误区。第三,具有责任感和感恩之心,要正确地认识自己的消费行为对家庭和社会产生的影响。另外,大学生也要具有消费者的维权意识,大学生已经开始慢慢地融入社会,面对各种欺骗消费者的不法行为,大学生要学会维护自己的合法权利。虽然大学生维权现状并不容乐观,但在吉林市,大学生们已经积极参与到消费维权志愿团的活动中,并受到了社会的积极关注。

2.对于高校。首先要加强大学生的消费教育和思想管理,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从而引导他们良好的消费行为。应该将消费道德教育的内容引入到思想道德修养课中来,充分发挥思想道德课的主阵地作用;应当组织消费教育的各种活动,提高学生的财商,如开出选修课,举办各种各样的培训班等。其次要制定完善的保障制度,做好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工作;同时完善奖学金制度和大学生贷款制度,合理地减免家庭贫困学生的费用,并组织各类勤工助学活动,帮助他们增加经济来源,减轻经济负担。

3.对于社会。大学生消费中反映出的种种问题,实际上是整个社会消费中的各种问题的折射和投影。因此,我们首先要大力宣扬构建节约型社会的理念,在全社会倡导理性消费,反对奢靡和浪费,从而消弭大学生消费中的超前消费、过度消费的思想影响。同时要积极开拓大学生消费市场,提供不同种类、价格和服务的产品以满足不同经济条件大学生的需求,积极引导大学生合理消费;全社会齐抓共管,规范市场秩序,为大学生确立一个公正的市场环境。

参考文献:

消费观对大学生的影响篇6

[关键词]大学生饮食消费行为现状影响因素

一、大学生饮食消费行为的现状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条件的改善,人们的饮食消费观念开始由吃饱、吃好向营养、保健、长寿方向发展。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饮食消费群体,他们的饮食消费内容在社会大背景的影响下日益多样化,他们的饮食消费观念和饮食消费行为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当今大学生的生活状态和价值取向。然而,大学生普遍缺乏科学的营养健康知识及科学合理的饮食消费观,广泛存在着饮食消费行为不合理的现象。一方面存在着非理性的饮食消费,表现为无计划消费、盲目消费、攀比消费、奢侈消费等不良饮食消费行为。另一方面膳食结构也不合理,存在着不吃早餐或早餐营养质量不高,挑食偏食、偏爱零食、偏爱油炸食品、校外就餐、白开水饮用量偏少、蔬菜水果摄入量偏少、一日三餐没有规律等诸多问题。因此,应在大学生中普及营养学知识,指导其饮食消费,以促进大学生树立科学合理的饮食消费观,养成良好的饮食消费行为习惯,确保大学生的平衡膳食,避免由于营养知识缺乏和饮食消费不科学、不合理对人体健康所造成的潜在危害,从而有效地增进大学生的健康水平。

二、大学生饮食消费行为的影响因素

大学生的饮食消费行为是一个复杂的活动过程,它不是孤立存在的,要受到诸多内外因素的影响。由于存在着个人经济因素、家庭背景、社会关系等多方面的差异性,因此,影响大学生饮食消费行为的因素呈现出多样性,表现出很大的弹性。无论是饮食消费需要的产生,还是购买动机的激发;无论是食物信息的获得,还是食物品种的选择;无论是享用食物,还是评价个人饮食消费行为,都受到大学生的生理、心理、经济、环境、市场和社会等诸多因素的影响。

1.生理因素。生理因素对饮食消费行为的影响,主要表现在饮食消费者不同生理阶段所产生的生理差异对饮食消费行为的影响。大学阶段是从青春期向成年期的过渡阶段,人体各组织器官的机能逐渐趋向成熟,生理和心理的变化较为复杂,脑力和体力的活动更频繁。不仅身体发育需要营养,繁重的脑力活动和体力活动也需要消耗大量的能源物质。饮食消费行为与大学生的生长发育状况,学习效率的高低,运动能力的大小,生活能力及抗病能力的强弱等都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2.心理因素。饮食消费行为是一种主观色彩很浓厚的行为,不同的人的心理感受能力不同,影响大学生饮食消费行为的心理因素主要是他们的性格、兴趣、爱好和能力等。有的性格开朗、活泼、易变,在饮食消费时情绪比较强烈,需要满足虚荣心,讲究就餐的气氛、环境和服务;有的比较热情、执着,有明确的购买动机和购买目标,不易改变已形成的饮食消费模式;有的较为多疑和敏感,在饮食消费时往往犹豫不决,常常观望别人,受别人选择的影响,经营者主动推荐,效果会更好;有的考虑认真、精挑细选、表现谨慎,在饮食消费上所用的决策时间相对较长,对就餐环境、氛围及服务的要求相当高。

3.经济因素。个人收入水平状况是影响大学生饮食消费行为的重要因素。大部分大学生基本上没有固定的收入,经济来源主要是靠家庭供给,消费的承受力也随着家庭供给的变化而变化。一部分家庭贫困大学生的可支配收入来自学校发的助学金和打工所得。当代大学生的消费除了衣食住行的生活消费外,还包括手机通信费、购买名牌服饰、化妆品、礼品,出游、聚会等消费。由于受家庭经济条件的影响,大学生之间的饮食消费水平极不均衡,经济支付能力的大小影响着大学生饮食消费行为的实现程度。据调查显示,大学生每个月用于购买正餐和零食的费用平均300~400元,最高600元左右,最低200元左右。与包括生活消费、学习消费、休闲消费、人际交往消费等在内的月消费总额相比较,饮食消费在低消费大学生中所占的比例较大,几乎占了一半;而在中高消费大学生中所占的比例较小,大约只占三分之一,甚至四分之一。

4.环境因素。大学生生活在群体环境中,其饮食消费的观念和行为非常容易受到周围同龄群体的影响。一些兴趣、爱好、态度、价值观、收入水平、社会地位等方面较为接近的人组成的同龄群体在大学生中普遍存在,他们交往频繁,具有较强的内聚力,彼此间有着很大的影响。例如,当他们得知某些同学消费了某些新食品后,自己也就产生了尝一尝的想法,或是在他人的劝说下,也随着进行这方面的饮食消费。作为学校,要创建讲营养,重健康的良好氛围,倡导科学的饮食消费,开展以大学生为中心的互助式教育,突破课堂教育的时间和空间限制,对改变他们不正确的饮食态度和行为,培养良好的饮食消费习惯将起到很大的作用,其效果远胜过家长和老师的灌输,在大学生营养教育中非常具有可行性。

消费观对大学生的影响篇7

一、消费主义的内涵及特征

消费主义是一种以追求和崇尚过度的物质消费作为美好生活和人生目的的价值观念及其行为实践,其本质是讲求消费至上和享乐至上。法国社会学家鲍德里亚曾在《消费社会》一书中说,消费主义指的是这样一种生活方式:消费的目的不是为了实际需要的满足,而是在不断追求被制造出来、被刺激起来的欲望的满足。也就是说,人们所消费的,不仅仅是商品和服务的使用价值,而更多是它们的符号象征意义。“资产阶级社会与众不同的特征是,她所要满足的不是需要,而是欲求,欲求超过了生理本能,进入了心理层次,因而它是无限的要求。”[1]68消费主义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发展到当代的必然产物,作为一种当代消费价值观,消费主义为推进资本主义经济持续高速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

1.把消费作为人生的终极目的。在消费主义者看来,只有物质生活的丰富和感望的满足才是最重要的、有价值的,只有人所占有和享用的物质财富才是人生意义和价值的象征,只有拥有财富、及时行乐、尽享天下能享之福,才是人生的真实意义。“我消费故我在”,消费就是大家“精神满足和自我实现”[2]132的根本途径,只有在消费中才能找到快乐。消费主义是建立在机器大工业的基础上、以大规模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为特点的一种工业文化,它以鲜明的重物质消费为特征,并通过无度的消费达到心理的满足。这种消费价值观从根本上否定了资本主义早期新教伦理树立的节俭、勤劳、成就事业、奉献社会、关心他人、赎买原罪的人生观,将人的消费价值凌驾于人和社会的其他价值之上。

2.为消费而消费。在消费主义者看来,消费不再仅是温饱的基本需要,人们不应只是为自身的生存和发展而消费,而应积极追求消费所蕴涵的象征意义,即作为社会评价的标识,把消费看作显示财富、地位、身份、个性和自我品位的动态载体,由于消费对象所具有的象征意义,人们消费的不再仅仅是商品的使用价值,而且还是其符号和概念价值;消费者除了消费产品本身以外,而且消费这些产品所象征和代表的意义、心情、美感、档次、情调和气氛,即对这些符号所代表的“意义”或“内涵”的消费。于是,消费成了一种符号形式的消费,实际上等于消费了一种欲望,从而获得一种等级,一种自尊,一种社会承认。“当我们消费物品的时候,我们就是在消费符号,同时在这个过程中界定我们自己。换句话说,人们(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他们所消费的东西,人们就是以他们所消费的为基础而将自己与其它类型的人相区别。”[3]110

3.不顾一切地消费。在消费主义者看来,个人的消费能力、消费水平不应当受到太多条件限制,有时应当超越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和自己的支付能力,包括通过借贷、向父母乞要或其他非常规途径来满足自己消费的欲望。在消费主义者看来,消费不仅仅是消费现在,而且还要消费未来。即使现在的消费条件不成熟,企业和金融机构的精英们会创造出“分期付款”、“透支消费”、“消费套餐”、“信用卡支付”等“创新”方式来“帮助”人们消费。于是,消费不再受到个人支付能力的束缚,消费者可以通过种种方式来满足自己膨胀的消费欲望。人们便可以超前地、不顾一切地消费。

4.一切为了消费。在消费主义者看来,人生的所有活动都围绕消费而展开,生活的实践过程就是为了不断满足欲求的过程。人活着就得千方百计满足自己消费的欲望。只有在消费中才能找到快乐。为了一时之乐,可以不择手段。消费主义主张一切都是商品,不管是物质资料、文化艺术还是人格、尊严、隐私,都可以成为供人消费的对象。“在消费的全套装备中,有一种比其他一切都更美丽、更珍贵、更光彩夺目的物品———他比负载了全部内涵的汽车还要负载了更沉重的内涵,这便是身体。”[4]139随着消费主义的扩大,不仅女性,男性的身体也成为消费的对象。从女性的迷人曲线到男性健美的肌肉,整容手术的成功更让那些对自己身体不满意的人们大大出手。

二、消费主义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消极影响

消费主义作为一种全球性扩张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它的诱惑是强有力的,甚至是难以抗拒的,著名的生态学家H•t•奥德姆形容当前人类社会的消费主义像“传染病一样可怕”。其消极影响对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造成了巨大冲击。高校作为我国对青年进行社会主义价值观、人生观、道德观教育、传播的主阵地,它关系到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的重大问题,高校担负着极其重要的任务。党和国家历来十分重视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包括两个主要的基本要素,一是教育者,即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者,狭义上讲,主要是直接从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教师和专职辅导员;一是受教育者,即高校学生。消费主义思潮对高校的影响既有普遍性,又有其特殊性;既有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的影响,又有对高校学生的影响。高校教育者由于自身受教育程度较高,比较容易了解和看清西方社会思潮的实质及危害,大多数教育者能够经受住各种有害思潮的消极影响和冲击,能够秉承勤俭节约的美德,能够教书育人,乐于“传道、授业、解惑”。但不可否认的是,部分教育者在消费主义价值观的腐蚀下慢慢地蜕变,主要表现在:拜金主义、功利主义倾向严重。部分教育者贪恋股市和房市,无心教学,更无暇顾及科研。

一些教育者不但在家里炒股,而且在办公室炒,更有甚者,在课堂上大谈特谈炒股等与课堂教学内容无关的事情。每天令他们关心的主要是股市和房市,似乎炒股、炒房成了这些教育者的主业,而教学和科研成了他们的副业。还有一些教育者为了多赚钱,在外面从事第二职业,开餐馆,受聘到健身活动中心当教练,在法律事务机构当律师,开办各种培训班等等。而且,金钱的占有成了他们评判人生是否成功的重要尺码,财富多少成了他们社会交往中身份和地位的象征。很显然,这些人已经成为金钱的奴隶。在工作中,只做对自己有利的事情,没有好处的,置之不理,视而不见。在消费主义的影响下,个别教育者考虑自己的事情太多,始终把个人实惠作为主要的判断标准和价值目标。这种拜金主义和功利主义思想,不但使个别教育者身心疲惫地拼命去挣钱,而且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到学生,造成不良影响。享乐主义、个人主义倾向严重。在精神状态上,部分教育者不再为实现党的任务和人民的利益克服困难、奋发向上,而是思想空虚,精神萎靡,贪图安逸,不思进取;在价值取向上,把个人利益放在高于一切的位置,事情多做一点觉得吃亏,待遇稍差一点满腹牢骚,认为艰苦奋斗已经“过时”,享乐安逸才更“现实”;在工作态度上,怕苦怕累,逃避责任,得过且过,遇到困难和矛盾绕着走,不愿意教学和科研,也不想申请课题和搞项目了,更不用说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在公务活动中,讲排场、比阔气,铺张浪费,不重实效;在生活方式上,追求“贵族化”,吃喝玩乐,沉湎于花天酒地、声色犬马。事实表明,享乐主义不符合人的本性,正如弗洛姆所说的那样,享乐主义使“我们这个社会里的人都是不幸的人:孤独、恐惧、抑郁,具有依附性和破坏性。”

消费主义造成部分教育者的精神颓废,尽情地追求物质上的享受和肉体上的快乐,使其陷入意志消沉、缺乏进取精神的状态之中。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大会讲话中指出,“如果只讲物质利益,只讲金钱,不讲理想,不讲道德,人们就会失去共同的奋斗目标,失去行为的正确规范。”[5]1908当代大学生的消费主要分为日常生活消费(衣、食、住、行)、学习用品消费(学费、书杂费、考证、电脑消费等)、休闲和娱乐消费(休闲、旅游、娱乐等)、人际交往消费(人情,恋爱)等几个方面。从大学生消费的总体情况看,绝大多数学生的消费主要用于吃饭和学习,在消费上基本能够合理安排,实现理性消费[6]。但是,由于大学生的心理发育尚未完全成熟,又受到各种社会因素的影响,因而在具体的消费实践中,又具有一定盲目性,存在一些消费误区,主要表现在:高标准消费严重。在消费主义的影响下,少部分大学生日益高涨的额外支出令家长们不堪重负。除去学费、生活费外,笔记本电脑、新款手机、CD、mp5、数码相机等物品样样俱全。其中家庭条件比较优越的大学生的消费甚至超过了大部分教师的消费。一些女生要购买高档的化妆品和时尚新潮的衣服;男孩子抽烟和名牌衣服等的花费也是一个不小的开支。另外,交友应酬、恋爱费用、名目繁多的培训费也占到了一定比例。“一月五百贫困户,千儿八百刚够用,两三千元才算酷,四千五千真大户”这个流行于大学校园的顺口溜,是很多大学生奢侈消费观的真实写照。新生入学,有的学生把价值2万元的手机、笔记本电脑、数码相机拿出来炫耀,有的骄傲地宣称只穿名牌,更有不少学生为自己拥有信用卡可以透支而兴奋。中山大学社会学教授王宁认为,大学校园中一部分大学生高消费与另一部分贫困大学生低消费对比鲜明,形成大学生群体的消费分化,某种程度上容易导致相互攀比,对贫困生形成刺激,并容易导致贫困大学生的自卑心理。并且大学生过早享受富有和过度奢侈的生活,对他们的成长和未来也有不利的影响,还会给部分低收入家庭背上沉重的负担。“在消费主义的大潮下,对金钱和物质的过分看重与生活中的高消费攀比,是把青年拉向深渊的黑手。”[7]超前消费严重。在消费主义的影响下,“消费不但要消费现在,而且还要消费未来”的观念被大学生普遍接受,“提前享受生活”、“花明天的钱圆今天的梦”成为时尚。一项针对中国大学生消费观念的调查表明,有57%的人表示“愿意用明天的钱做今天的事”。

部分学生倾向“像西方人那样消费”,包括负债消费。在大学校园里,银行系统提供的信用卡消费便利了高校学生的超前消费行为。据了解,本科生持信用卡一般可透支3000元,研究生一般是5000元,有些银行为了开拓大学生信用卡市场,不断扩大透支金额,在大学校园长期驻点,安排办卡联络员。信用卡非现金交易性质激发了大学生的消费欲望,于是校园出现了持卡一族,但超前的消费、刷卡的潇洒也使部分高校学生背上了沉重的负债包袱,部分高校出现学生恶意透支信用卡倾向,“追求cool感的刷卡族”越来越多地成为‘卡奴’,‘先透支再还款’的消费方式使部分大学生手持四到五张信用卡,利用‘拆东墙补西墙’循环法则勉强度日的大学生们得到的是‘负翁一族’的绰号和‘债台高筑’的账单”[8]。消费主义正在成为一种新的宗教,它潜移默化地腐蚀着现代社会的人们,尤其是青年学生,他们的价值观念尚未成熟,分辨是非的能力有待提高,效仿能力相对较强,自觉抵制不健康现象的能力相对较弱,容易受到各种不良因素的影响。消费主义的传播,对正处于价值观念完善时期的大学生势必会造成负面影响。时尚消费严重。在消费主义的影响下,部分高校学生开始对商品的时尚价值过分青睐,在他们看来,时尚不但能带给人们卓尔不凡的感受,体现出精致、超人一等的生活品味,而且时尚能体现现代人的社会地位、声望、价值等。在这种价值观的笼罩下,部分高校学生的诸多消费领域都打上了追逐时尚的烙印。表现在:在形象消费方面,追求品牌服饰、品牌化妆品,追逐流行发式;在饮食消费方面,选择那些装饰高雅、价格昂贵、声名显赫的高档餐厅成为他们的交际场所,在他们看来,用餐环境优雅是品味的选择;在休闲娱乐消费方面,健身、泡吧、登山、滑雪、旅游等成了高校学生的新潮;在电子产品消费方面,追逐产品频繁的更新换代上,“人无我有,人有我新”,手机从绿屏到蓝屏,从蓝屏到彩屏,从彩屏到触摸屏、摄像头,现在又到了3G时代;电脑从台式到手提;mp3演变成mp4、mp5……作为一个生活在现代社会的青年,追求时尚、彰显个性本来无可厚非,但是大学生作为一个纯粹的消费者,如果处处追求时尚和前沿,跟着潮流走,就容易引发高消费和负债消费。而这些不良消费行为不仅加重家庭的经济负担,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大学生的学业,尤其可能造成大学生迷失生活的方向,蜕化他们的意志品质,腐蚀他们的进取精神,这将对他们的人生产生严重影响。

三、消费主义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消极影响的消解

消费主义思潮在社会的蔓延使高校部分师生受到了很大的影响,相当一部分师生对消费主义思潮有较高的认同,这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起到了冲淡和消解作用,对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也带来了巨大的挑战。高校应针对消费主义思潮的特点,提出有针对性的精细化的教育对策。

1.客观认识和评价消费主义思潮。消费主义思潮作为当今一种广为流行的道德现象和价值观念,有自己的理论基础、历史渊源、事实材料和逻辑前提。对待消费主义,要客观、辩证地看待,既不能全盘肯定也不能全盘否定。在分析消费主义的来源和本质时,既要认识其合理性,又要认识其危害性;对其带来的危害和面临的伦理困境,要坚持揭露和批判。“高校教师应善于从社会思潮理论基础的偏向性、事实材料的局限性和逻辑推理的悖论性等角度和方面发掘和分析社会思潮的问题和根本缺陷。”[9]一种社会思想和观念之所以能够成为一种社会思潮加以流行,表明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某种客观现实要求和人们利益的需求,从本质上看,消费主义的滋长和蔓延是资本追逐本性的内在要求这是一种必然趋势,有其合理的一面;但它要让全世界的人们都疯狂地购买、消费,资本才能获得最大的利润,这势必就带来了消极影响,因此,我们应提高对消费主义批判引导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

2.树立科学、理性的消费观。马克思主义认为,消费是生产的目的,在本质上,消费是为了满足人类的基本需要,消费的最高目的是人的幸福生活和自由全面发展。马克思主义强调消费的当下需要的合理性,并在消费中兼顾人的长远发展,谋求个体与整体的和谐、共赢。在马克思的消费视野中,人是终极目的,一切消费行为都应凸显对人的终极关怀,维护、发展、实现人的经济政治文化利益;维护人的尊严、提升人的价值,凸显人存在的意义,促进人更好地生存、发展和完善。而消费主义是一种以追求和崇尚过度的物质消费作为美好生活和人生目的的价值观念及其行为实践。它的核心价值观是消费至上,除了把物质商品看成是“物质”以外,更多的是把商品看作是一种符号,一种代表身份或地位的象征,即消费主义把物质消费看作是自我表达和社会认同的主要形式,看作是高生活质量的标志和幸福生活的象征。科学、理性的消费要求一切消费要从有利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和谐出发,要以人为本,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自觉提倡可持续消费、绿色消费,健康消费。引导学生科学消费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内容,也是面对消费主义挑战下加强学生价值观教育的重要途径。

3.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理想基础,在所有社会主义价值目标中处于统摄和支配地位,对于每一个社会成员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都有深刻的影响,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精神之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社会思潮之间,是主导与被主导、引领与被引领的关系。当前,面对消费主义的影响,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应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要求和内容融入其中,并充分发挥其主导和引领作用。当然,在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校园文化建设中,需要尊重差异、包容多样,以最大限度地形成思想共识。[10]也就是说,在尊重差异中扩大社会认同,在包容多样中形成思想共识,充分运用各种手段,营造浓厚的舆论氛围,打造健康的文化环境,不断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说服力和感召力。大力弘扬我国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的优秀传统文化,抵制消费主义的消极和腐朽的影响,扩大主流舆论的覆盖面和影响力。

消费观对大学生的影响篇8

关键词:大学生;消费行为;生态消费观

引言

大学生是不容忽视的宝贵人力资源,大学生素质如何对国家有着深远影响,大学生的消费行为很大程度上反映出其价值观念,研究并分析当代大学生的消费行为现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大学生健康、合理消费行为的形成,并非一个一蹴而就的过程,而是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各个层面付出长期不懈的努力。引导大学生消除不良消费,最终形成生态消费观,是弘扬中华民族节俭优良传统的需要,是引导当代大学生树立科学价值观的需要,是我国高校深入开展大学生德育工作的需要,也是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需要。文章在分析了当代大学生消费行为现状的基础上,也就构建当代大学生合理、健康消费行为的策略展开探讨。

一、我国当代大学生的消费行为存在消费误区

总体而言,我国当代大学生的消费行为是符合自身社会角色和社会发展需求,属于理性消费范畴,合理消费和健康消费成为我国当代大学生消费行为的主流。但也应看到,当代大学生的消费行为存在消费误区,主要表现为如下几个方面:

1.缺乏节俭意识

很多大学生节俭意识淡薄,存在消费奢侈浪费现象,追求在消费方面胜出,消费主义和享乐主义盛行,奢侈消费、攀比消费、浪费消费和人情消费严重,高校宴请之风盛行,浪费了很多资源,甚至使校园风气污浊不堪。

2.缺少理财意识

当代大学生中,有多数人不具备理财意识和理财习惯,甚至不顾及家庭条件及自身消费水平,普遍存在提前消费与盲目消费现象,这是引发当代大学生不良消费行为形成的一个重要因素。

3.存在攀比心理

很多90后学生年轻好胜,有着较强的虚荣心,在生活中更容易出现赶时尚、比时髦、比名牌和比吃穿的现象,体现出攀比心理和炫耀心理,使得大学生不良消费行为普遍存在。

4.注重物质享受

与其他时期的大学生相比,当代大学生的金钱更多地用于物质消费,主要用于休闲娱乐、服装饰品与数码设备等方面,但用于考取资格证、报考辅导班和购买参考资料等精神领域的消费较少,大学生消费结构有待优化。

5.沉迷网络消费

网络消费应时展而生,因为具有“物美价廉”的优势,网络消费成为广受当代大学生青睐的一种消费形式,网络消费行为影响到当代大学生的消费心理及生活态度,面对网上形形的商品与服务,很多学生显得无从选择,特别是女大学生,易于陷入网络购物的泥潭。

二、致使当代大学生陷入消费误区的原因

相关调研资料表明,致使当代大学生陷入消费误区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简要概述如下:一是社会环境因素的影响,主要表现为不良价值观影响、网络消费市场影响及市场化进程影响三个方面,日益复杂的社会环境,使得大学生消费行为受到不良引导;二是高校教育因素的影响,除经济类专业有所涉及外,其他专业极少涉及到消费教育,教育形式偏重于观念教育,较少有消费行为及消费方式教育,教育内容未做到与时俱进;三是家庭环境因素影响,家庭经济状况、家庭成员的消费观念及消费习惯对大学生消费行为都有深刻影响;四是大学生自身因素的影响,大学生消费观念、个性心理及消费认知偏差的存在,都使得大学生消费行为存在巨大的差异。综上所述,很多因素都能导致当代大学生陷入消费误区,应根据具体因素采取相应的措施。

四、引导我国当代大学生健康消费行为的策略

能否正确引导当代大学生的消费行为意义深远,甚至关系到大学生能否肩负起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大任。可以从如下几项策略来引导大学生形成健康的消费行为:

1.注重社会消费环境的影响

大学生生态消费观的形成离不开社会的教育和引导作用,为此,应重视社会消费环境的影响,主要有如下四点内容:一是对于身处市场经济中的大学生,既不能全面保护,也不能弃之不管,而是营造健康合理的社会消费氛围,激发大学生做出自主选择;二是消费环境是大学生学习生活的延伸,需要改善高校周边的消费环境;三是积极发挥大众传媒和舆论的导向作用,宣传健康合理的消费观念及消费行为;四是面对网络消费异军突起的局面,相关部门需优化网络环境,规范网络消费市场,使大学生网络消费行为趋向理性和完善。

2.加强高校的引导规范作用

高校是培育人力资源的重要阵地,也是培养学生正确消费观的重要基地,为了促使学生形成生态消费观,应发挥高校的对大学生的引导规范作用,关注如下三个方面:一是重视大学生消费观教育,从理性高度引导大学生,消除大学生群体中的炫耀消费、攀比消费和挥霍消费,使其具有正确的消费态度,逐渐养成合理、健康的消费习惯;二是将消费教育加入公共选修课程的范畴,教师结合生活中的具体消费行为对大学生实施消费教育,打破经济学专业开展消费教育的局限性;三是增强社团组织对大学生的影响力,开展各种消费教育活动,宣传消费知识,提供助教岗位、增加勤工助学机会,使大学生在亲身实践中感悟健康合理消费的重要性;四是将消费教育融入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在广大师生的共同努力下,营造出良好的消费文化氛围。

3.发挥家庭的教育表率作用

大学生消费所用资金主要来自家庭,大学生消费水平的高低很大程度上由家庭经济收入状况所决定,大学生的消费行为或多或少受自身家庭所影响。因此,当代大学生健康消费行为的构建,不能缺少家庭的教育指导作用。可从如下三个方面予以完善:一是重视家庭教育,了解孩子消费情况,协助孩子做消费预算,合理控制孩子消费总额;二是家庭成员的消费观念及消费习惯对孩子有重要影响,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家长应起到表率作用,及时消除自身不良消费行为,有效引导孩子的消费行为;三是家长不但给予孩子物质帮助,还应引导孩子养成节俭朴素、吃苦耐劳的良好品质,鼓励大学生多参与社会实践活动。

4.提高大学生自我管理能力

事物发展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大学生的消费行为是否健康,关键在于大学生自身,因此,大学生有必要提高自我管理能力。可以从如下三点做出努力:一是多研读经典文献和著作,从中汲取精华与营养,提高自身价值判断力,抵制不良消费观的影响;二是自主学习消费知识,调整消费结构,制定消费计划,从而规范自身消费行为;三是大学生通过他人评价、比较他人消费情况及总结自身近期消费情况三个途径来展开自我评价,从而形成正确的消费观念,使大学生具有一定的自我管理能力。

四、结语

大学生消费行为的形成很大程度上受其消费观念与消费心理的影响,高校德育教育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大学生消费教育,对大学生正确人生观、世界观与价值观的形成都有深远影响,能够引导当代大学生消除不良消费行为,养成生态消费观,形成合理、健康的消费行为,从而促进当代大学生的健康和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刘谦.基于回归分析模型的消费者行为分析[J].管理观察,2012(13):140-141

消费观对大学生的影响篇9

关键词:大学生;消费行为;消费教育;对策

生产决定消费,消费是社会再生产顺利进行的纽带,大学生消费行为是指个人在日常生活过程中,为了满足自身物质和文化生活的需要,根据其消费偏好,取得一定的消费资料并进行消费行为的总称。大学生作为一种新的消费群体,为市场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活力,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大学生的消费行为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当前消费方式多元化的背景下,大学生消费心理和消费观念也随着改变,从而形成了新的消费心理特征和新的趋势。

一、大学生消费行为的特点

(一)消费支出的差异性

大学生来自不同的地区,地区之间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导致家庭收入的差异性,家庭消费结构的不同,导致消费支出的不同,一般意义来讲,月均消费水平最高的是大城市的大学生,其次是县城的大学生,消费水平最低的是来自农村的贫困生,地区间的差异是影响消费支出最为重要的因素。

(二)消费结构的多样化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消费需求的增加,消费结构也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大学生消费主要有基本生活消费、学习消费、文化娱乐消费、互联网消费等,大学生消费水平一方面受来自家庭收入影响,另一方面受来自个人消费偏好的影响,同时,大学生个人需求的多样性会影响多元化的趋势,追求消费的多样化是由个人对需求层次的不同的定义和理解而形成的,消费多样化外在的背后是恩格尔系数的作用,恩格尔系数越低,表明生活水平就越高,消费也就随着增加。

(三)追求时尚和个性

大学生消费行为的个性化集中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他们追求的是时髦,他们希望以不一样的方式展示自己,在很多时候存在着盲目的消费心理,由于大学生的消费观还没有形成,在其消费过程中,容易受到品牌效应的影响,还有大学生在购买衣服时,一个最为普遍的现象就是只看外表的华丽,往往是花了很高的成本去买了一件衣服,而实用性却不尽人意。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影响,“手机分期购”“贷款消费”等新的消费方式的出现,无疑在考验着大学生的消费理念。

(四)消费行为趋向于理性

理性消费应该成为当前大学生的最主要的品质,大学生在消费时首先就应该考虑的是质量和价格,因为他们的经济来源主要是来自家里父母的给予,所以,在消费的时候尽量选择一些在自己的经济承受范围的物品,另外由于交际的需要,他们往往想在自己的朋友或者同学面前显得有面子,穿着打扮是他们最为关注的,追求品牌是大众一种共同的心理趋向,因为品牌可以折射出一个人的修养和风度,也能体现出大学生自我价值的表现,面对形形的商品更多的是倾向于客观的心理,而不是主观的判断其质量的优劣。但是,从宏观方面来说,大学生的消费理念正在不断的趋于理性化。

二、大学生消费行为的误区

(一)大学生消费存在盲目心理

从众,通俗的讲就是随大流,在社会群体中,自己有意识和无意识的偏离自己的主见而采取和别人相一致的行为.当前,很多大学生一味追求品牌,还有就是喜欢买各种各样高档奢侈品,他们觉得这是一种无比的荣耀,可以提高自己的自信心,同时获得他人的尊重,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很多大一的新同学为了让自己在同学面前有面子,宁愿打肿脸充胖子,做出一些不理智的消费行为,这样严重影响了自己正常的消费规律。

(二)消费支出的不科学性

笔者认为大学生的消费主要以基本生活消费支出和学习为主,以文化娱乐、交友消费为辅的体系,在基本生活消费支出中,饮食应该是最为重要的部分,很多大学生为了其他方面的消费支出,宁愿自己在食品支出中少消费点,也要在攀比行消费方面化更多的钱来满足自己的需求。

(三)大学生存在攀比心理

炫耀性消费行为是一种不理性的消费,这种行为往往是大学生为了满足自己的攀比心理而做出的具体消费行为,炫耀性产品的质量和价格其实都很一般,由于大学生处于象牙之塔的环境,大家又是一种集体的生活环境,同学之间不免会相互比较,所以,就会产生一种自卑心理,甚至有些同学碍于面子,就会形成不良的消费竞争,最后使自己负债累累。还有的学生为了树立自己的威信,大肆挥霍父母的血汗钱,目的是赢得别人的尊重。

三、大学生不良消费行为的分析

(一)社会因素的影响

社会中的一些攀比之风和奢糜之风在校园里面充斥着,无时无刻不在影响大学生的消费观念,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国内外各种思潮不断的输入我国,各种新的消费理念也在冲击着国民的消费理念,尤其是以“微商、支商”为代表的新的消费方式的出现,更是对传统的消费方式提出了严峻的考验,不少学生把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抛之脑后,把节约当做寒酸,视奢糜为一种高雅的生活消费方式,追求超前消费和时尚以成为大学生奉行的准则,社会享乐主义和拜金主义对大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形成产生负面影响,这种不良的思想正在向大学生蔓延,追求超前消费的价值观正在成为艰苦奋斗的负面力量,成为阻碍大学生正确消费观形成的重要一环,在这种环境和意识的支配下,大学生彻底失去了艰苦奋斗的动力和信心,对自己的生活失去了希望,产生一种悲观的心理,长期发展下去,容易产生一种消极的态度,更为严重的是迷失自己,这是十分严重的社会现象。

(二)来自家庭因素的影响

家庭方面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对孩子消费欲望的满足,当前,大多数家庭都是独生子女,父母对孩子提出的要求更是百依百顺,由于受传统思想的影响,在家长脑海中形成这样一种观念,在苦也不能苦孩子,他们把孩子看的特别重,多数孩子在外地上学,家长又不在身边,对孩子的消费也不能很好的掌握和分析,另外,学生自身的消费意识淡薄,不考虑自己的实际情况而大肆的消费,他们反倒觉得这是父母的责任和义务,有的孩子为了和别的同学进行攀比,甚至在一件衣服的支出达千元,严重的超出了家庭的承受能力。

(三)来自大众传媒和广告的影响

当前社会,来自大众传媒和广告对大学生消费产生巨大的影响,很多商家正是利用名人效应来吸引消费者的眼球,大学生正是对新奇事物最敏感的群体,他们的心理会或多或少受到传媒的影响,商家也就是抓住大学生的这一弱点,不断的进行这方面的思想灌输和引导,他们会通过市场调研和分析,加上一些优惠活动的吸引,从而激发大学生的消费欲望,最终的结果,就是学生盲目消费。

四、加强大学生消费教育的对策

(一)培养大学生理性的消费理念

由于大学生消费具有盲目性和从众性,对大学生进行适度的消费教育是非常有必要的,适度消费就是大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水平决定消费层次,在不超出家庭支出范围的前提下进行的消费,它主要表现在既不抑制消费也不超前消费。目的是让学生树立理性的消费观念,学校在引导大学生进行理性消费是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培养,第一,加强思想教育,以典型示范为榜样,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让他们懂得科学、理性的消费,注重培养他们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的优秀品质,彻底改变奢糜之风和享乐主义的思想,引导他们把自己的精力主要放在学习上,而不是没有节制的消费,从而很好的提高自己的消费意识。第二,开展相关知识的普及和学习,把合理的消费理念根深蒂固在大学生的思想里,在学校形成一种健康文明的消费观。第三,通过各种实际活动,让学生走出校园,来到田野,进行劳动实践,让他们感受幸福来之不易,这样,就可以在思想上认识到不能进行盲目的消费,发扬老一辈革命家吃苦耐劳的精神,做为学校,这个环节应该常抓不懈。

(二)树立科学的理财观念,把握正确的消费观

正确的理财观念建立在大学生对自己生活方面有规律的支出,主要是要对金钱有一个全新的认识和界定,培养多渠道的理财方式,这就在于把握一个度,量力而行,通过对理财知识的学习,选择适合自己的方式,从而提高实际技能,通过实际的演练,把握规律,最后做到有的放矢。

(三)切实提高大学生消费素质

大学生是一个比较特殊的消费群体,他们具有行为的不确定性和消费的不理智性,这就需要社会、学校、家庭三方面的引导,大学生自身应该提高消费素质,完善消费行为,加强对价值观的培养,这就要求大学生要有过硬的消费素质和消费心理,另外,就是正确认识自己的消费能力,不要打肿脸充胖子,在自己能承受的范围进行消费。总之,大学生是未来消费市场的主力军,只有去深刻了解他们的偏好和欲望,关注他们的物质需求,才能培养他们科学的消费理念,不断提高自身的消费素质,从而建立有节、有度、理性的消费心理。(作者单位:民族大学财经学院)

本文系民族大学研究生高水平人才项目成果。

参考文献:

[1]李志红.论大学生消费文化与高校德育[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7,(1)

[2]周莹.大学生消费心理现状与对策研究[J].山东团学学报,2008,(2)

消费观对大学生的影响篇10

论文关键词:物质主义;集体主义;计划行为理论;绿色消费行为

绿色消费行为的影响因素很多,包括价值观、环保态度、环境知识等等。其中,价值观是个人或实体所期望的超越情景的目标,这些目标的重要性有差异,能够作为个人生活或其它社会实体的指导原则。价值观对人们绿色消费行为时具有指导意义。学者们关于价值观对绿色消费行为的影响进行了较多研究(Schwatrz,1994;Homer,1988;Follows,1999;Chan,2001),大多数侧重研究集体主义价值观、内部导向价值观对绿色消费行为的直接或间接影响,而关于物质主义和集体主义价值观对绿色消费行为的影响研究以及融人计划行为理论进行的研究则较少。

一、物质主义和集体主义

物质主义定义为:“全心沉迷于追求物质的需求与欲望,导致忽视精神层面的生活方式,对物质的兴趣完全表现在生活方式、意见及行为上”(Belk,1986)。换句话讲,物质主义是“消费者对获取和拥有物质财富所持有的一种价值观”。Belk对物质主义的维度研究中,将物质主义分为三种特性,其为占有欲(possessiveness)、心胸狭窄(nongenerosity)和妒忌(envy)。而在Schwarz(1992,1994)看来,集体主义社会就是公共社会,其特征是社会身份、共同承担义务和社会期望。在集体主义社会里,社会组织(团体经过集中,形成了共同的命运、共同目标和共同价值观)、个人是社会小成分,组成可供研究的组织结构。如果将个体价值观体系的结构按两个方面,即自我提升价值观(如成就、享乐和权利)和自我超越价值观(如集体主义、利他主义)。物质主义则属于以自我为中心、强调自我提高的生活价值观,它容易与其他强调集体主义(普世、仁慈和宗教)导向或自我超越的生活价值观产生冲突。在此研究基础上,william等(2005)对物质主义与个人其他价值观之间关系进行了跨文化的研究。结果显示,物质主义和个人价值观中自我超越(如集体主义、利他主义)呈负相关关系。

物质主义价值观在某些国家表现的十分突出,且物质主义带来不良后果尤为明显。目前东亚国家的文化中主要表现为集体主义价值观,然而伴随各国经济的对外开放,这些国家也遭受物质主义价值观的侵袭。因此,有必要远离物质主义,将自身的价值观引向集体主义的精神层面上来(aric和James,2002)”。物质主义价值观的人趋向于通过追求更多的物质来提升自身地位,而宗教价值观把集体主义价值观念放于首要地位,强调节俭,它正好与物质主义价值观冲突(mark和william,2008)。但是更多的情况下,人们作为消费者是一个物质主义价值观和集体主义价值观的结合体,他们在作出消费决策,内心是十分复杂的,而不简单受那种价值观的引导。因此,将物质主义和集体主义作为一对矛盾的价值观来研究,物质主义和集体主义(自我超越价值观)发生冲突并共同影响消费者的决策选择。

二、价值观(物质主义、集体主义)对绿色消费行为的影响过程

研究者已经证实了价值观对绿色消费行为有影响,Li(1997)发现集体主义导向对中国香港消费者的绿色产品信息搜寻和实际绿色消费行为有显著的直接影响];Larouche和Barbaro(2001)以美国北部消费者为例,研究了价值观与消费者溢价绿色消费意向之问的关系,发现只有集体主义和安全感两个价值观对溢价绿色消费意图有显著的直接影响。目前学术界主要是将环境态度、环境信念及个人规范作为中介变量来研究价值观对绿色消费行为的影响。

(一)价值观(物质主义、集体主义)通过环境态度影响绿色消费行为

西方研究者根据合作、帮助以及个人是否考虑组织目标等方面对集体主义进行了测量;他们对东方国家中集体主义导向的测量,表明集体主义作为一种东方传统文化价值观,反映了群体导向、和谐性质以及与他人保持一致的行为。在这些研究中,集体主义导向包含了群体目标优先、感知和谐的重要性以及和他人一致。集体主义(如普世价值、f_爱与宗教)和环境态度呈正相关关系,因为他们反映了集体的利益、对他人提升的关心、自身利益的自我超越和赋予生活意义,亦即集体主义价值观影响他们对绿色消费行为的具体评价。mcCarthy和Shrum(1994)研究表明,消费者集体主义价值观对再循环利用行为的评价有显著影响,这种对再循环利用的积极的评价直接影响再循环行为。这一过程巾,集体主义通过再循环态度对再循环行为产生间接影响。价值观对具体绿色消费行为的影响一般通过具体的环境态度调节,当涉及普遍意义上的绿色消费行为时,学者们引用了环境关心的概念。Kilbourne和pickett(2008)研究物质主义价值观与绿色消费行为关系时,发现物质主义的价值观影响个人的环境信念,进而环境信念又对环境关心产生影响,最后环境关心对个人的绿色消费行为产生直接和间接的影响作用。

因此,价值观通过态度这一中间变量对绿色消费行为影响主要通过两种方式:一般的环境态度和具体的环境态度,至于选择哪种态度来测量价值观对绿色消费行为的影响,根据学者们选择的具体的绿色消费行为而定。从价值观影响绿色消费行为的结果看,物质主义价值观产生对绿色消费行为的消极的评价,最终不利于绿色消费行为的实施;而集体主义价值观产生对绿色消费行为的积极的评价,促使积极的实施绿色消费行为。

(二)价值观(物质主义、集体主义)通过环境信念、个人规范影响绿色消费行为

环境行为领域对“环境态度”的研究更偏重于考查“个体对环境和环境问题持有的普遍态度”,即考查一般层面上的态度。相关的环境态度概念,还包括环境信念、环境意识、环境关心、环境情感等等。这里环境态度变量亦指环境信念,环境信念受个体的价值观体系影响,它包含行为后果的意识和责任归属,信念再影响个人规范,个人规范是在特殊情境下对特殊行动的自我期望。个人规范来源于内在化的价值观,这种内在化规范是建立在对行为结果的意识反映和评价的基础上。

学者们研究价值观对绿色消费行为的影响时,更多的是研究一般性的价值观对绿色消费行为产生的影响,一般性价值观的选择大多采用Schwatrz(1992)对价值观的分类方法,即将一般的价值观划分为两个方面:自我提升价值观和自我超越价值观,自我提升是个人把自身利益放在第一位,自我超越则是个人超越自身利益,强调他人的利益;william等(2005)对Schwartz价值观划分方法进行了验证,将物质主义归于自我提升维度下,而集体主义属于自我超越范围内。学者们研究一般的价值观(自我提升和自我超越)对绿色消费行为的影响为我们研究物质主义和集体主义对绿色消费行为影响提供了有利的依据。因此,自我提升价值观对绿色消费行为有负向影响说明物质主义价值观对绿色消费行为有负向影响,自我超越价值观对绿色消费行为有正向影响说明集体主义价值观对绿色消费行有正向影响。nordlund和Gar.viii(2002)验证了自我超越价值观、自我提升价值观和环境价值观(以生态为中心的价值观、以人类为中心的价值观)、问题意识以及个人规范对绿色消费行为关系的层次模型,其中个人规范调节价值观、问题意识对环境友好行为的影响,结果显示个人规范受到自我超越(集体主义)及问题意识的激励,进而对绿色消费行为产生影响。nordlund和Garvill(2003)进一步验证了“价值观一信念一规范”理论在减少私人汽车使用行为方面的应用,他们用路径分析方法检验价值观、问题意识、个人规范与合作意向关系这一层次模型,数据支持了假设模型:自我超越(集体主义)影响个人规范,同时义反过来影响减少私人汽车使用的意向“。Linda等(2005)将“价值观一信念一规范”理论运用到消费者对能源政策接受程度的方面,并对荷兰112个受访者展开研究,结果表明利他主义(集体主义)和利己主义(物质主义)价值观通过个人规范对绿色消费行为产生影响。

(三)主观规范和感知行为控制影响绿色消费行为

从上面分析看出,价值观通过态度、信念及个人规范对绿色消费行为产生影响。但是,消费者的消费决策是复杂的心理过程,作为矛盾价值观的结合体,消费者作出决策并不是完全由哪种价值观占主导,决策过程中还需要考虑主观规范和感知行为控制等凶素影响。在此基础上,本文引人了计划行为理论(theoryofplannedBehavior,tpB)加以分析。ajzen与Fishbein(1985)将理理论加以延伸,提了计划行为理论,tpB分析了行为的形成过程,首先行为决定于个体的行为意图;其次,行为意图由行为态度、主观规范以及感知行为控制所决定。tpB中除了前面提到的态度外,还包含主观规范和感知行为控制。主观规范指的是个体对于是否采取某项特定行为所感受到的社会压力;亦即在预测个体行为时,那些个体的行为决策具有影响力的他人或团体对于个体是否采取某项特定行为所发挥的影响作用。感知行为控制指的是个体知觉到采取某一行为的难易程度,反映个体过去的经验和预期的阻碍。对于绿色消费行为,中国消费者的内部社会影响(如家庭)和外部影响(如朋友、邻居和亲戚)是主观规范的重要决定因素。当个体认为自己拥有的资源与机会越多、所期望的阻碍越少时,对行为的认知控制就越强,感知行为控制凶素发挥重要的作用。消费者消费决策时,行为不仅仅与态度、个人规范有关,还与个体主观规范、感知到的行为控制有关。

消费者做出消费决策时,往往存在物质主义价值观和集体主义价值观共存的现象,很难说清是哪种价值观支配他实施行为。作为一对矛盾价值观的结合体,具有物质主义价值观的人暂时不会实施绿色消费行为,但同时集体主义价值观影响主观规范,强烈的主观规范可能迫使他实施该行为,此外,带有物质主义观的人具有较强的自控能力,自信心非常强,对自己采取某一行为的难易程度也有较轻的估计,在某种程度上也可能采取绿色消费行为;对带有集体主义价值观的人而言,面对环境的不确定性,感知采取某一行为具有困难的程度,将会遏制绿色消费行为的发生,同时,物质主义价值观使得其主观规范性很低,较低的主观规范将无助于绿色消费行为的发生。因此,消费者实施绿色消费行为还要考虑主观规范和感知行为控制素。

(四)自信度作为调节变量对绿色消费行为产生影响

绿色消费行为指消费领域中一切能减少环境污染、维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行动与作为,它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绿色购买。Vermeir和Verbeke(2008)将自信度(confidence)作为态度和绿色消费倾向之间的调节变量,自信度即相信产品具有一定的可持续功能,如果自信度很低,消费者不会特意去购买某种绿色产品。自信度作为态度和绿色?肖费倾向之间的调节变量同样适用于其他绿色消费行为当巾,如果消费者感知自身的绿色消费行为将减少环境污染,并维持环境可持续发展,该行为实施的可能性很大。

在中国,食品安全问题越来越受到广大消费者的重视和关注。“三聚氰胺”事件之后,人们对食品的安全意识越来越强烈,对绿色食品质量的怀疑态度增强。将自信度作为调节变量衡量价值观对绿色消费行为的影响,更能动态的、切合实际的反映消费者对现实的关注态度。如果消费者对绿色消费食品质量带有~定的怀疑态度,无论是何种价值观的消费者,实施绿色消费行为的可能性将较弱。

三、价值观影响绿色消费行为的作用模型

以上的分析,价值观一方面通过态度、信念及个人规范这两个变量来影响绿色消费行为,但是现实生活当中,消费者决策是复杂的心理过程,绿色消费行为同时还受到主观规范、感知行为控制、自信度的影响,自信度在其中起到调节作用。当消费者面临两难抉择时,最终作出的决策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图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