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电算化流程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0:53:58

会计电算化流程篇1

[关键词]网络会计 网络财务 会计业务流程

进入21世纪,互联网开始在全世界范围内普及。人们的生活、学习、工作无一不和网络产生了密切的联系。作为辅助生产重要手段的会计,也正顺应历史的脚步,迈向网络化。上世纪90年代,会计电算化曾对会计业务的流程产生了巨大影响,现今,网络也将给电算会计带来变革。

一、会计工作非专业化

在网络化电算会计中,财务的各项工作无须再由专业会计人员完成。传统电算会计时代,会计凭证的录入、审核等只能由专业会计人员完成。企业成立了专职的财务部门,并聘用了大量会计人员从事该项工作。但随着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分支机构的增多,这样的设置明显不能适应企业的发展。从用人成本方面考虑,企业无法为每个分支机构都增派会计人员。

网络化的电算会计中,以前只能由专业会计人员完成的工作,可以由普通人员来进行。总公司的会计主管可以对普通人员进行授权,由这些人员来完成基本的进货、销货等信息的录入。信息录入的过程相对简单,只要经过简单的培训即可胜任。

二、分工更加细致

传统的电算会计中,经济业务流程和普通会计几乎没有区别。每个环节都要相关人员提供原始凭证,并需要签字、盖章等繁琐的手续。但在网络化电算会计中,这些人员远在异地,根本无法见面,由此就需要赋予不同的权限。权限的赋予人不仅仅是会计人员,还包括普通工作人员。例如业务员报销差旅费,需要登陆财务系统提交报销申请,负责领导审核过关后,经由会计人员将报销款项直接汇到业务员的银行账号并完成相应凭证的录入。相关人员无须见面,但却能完成了个财务流程。

网络化电算会计中,需要为每位员工都赋予权限。员工的权限要根据其职责不同而不同。例如领导要赋予相应的核准权限,但只能在自己的职责范围内。普通工作人员、网络维护人员以及会计人员的权限要分开,不能相互跨越权限。

三、规范更加严格

与传统电算会计一样,网络化的电算会计仍需要将原始数据转变为计算机能够识别的源数据,但规范会更加严格。在网络环境下,数据由多个用户进行输入,大量业务同时进行。如果没有统一规范格式,就无法对数据进行集中处理,更不能生成统一的账目。因此必须制定严格的数据规范,经过转换的数据应有固定格式。

企业应在财务系统中设置缓冲池,由非专业会计人员录入的信息录入的信息不能直接进入总账系统生成凭证。信息经过网络传送到总公司后,要由专业会计人员进行把关,如果发现不符合规定的信息要对其进行修改,最后生成合格的会计凭证。财务系统内部也要建立控制体系,对输入的数据进行检验,不符合的数据则不能正常输入。

四、交易网络化

根据2007年底中国金融认证中心(cfca)的《2007中国网上银行调查报告》显示,有58. 6%的企业使用网上银行替代了超过一半以上的柜台业务;有26. 1%的企业使用网上银行替代了50% ~60%的柜台业务;26. 9%的企业使用网银替代了70%~80%的柜台业务;网银替代90%以上柜台业务的企业网银用户比例也超过了5%。由数据可见,越来越多的企业倾向于使用网上银行,交易网络化是会计结算的必然趋势。

企业和企业之间、企业和个人之间的交易都能通过网上银行直接在网上进行,不需要再跑去柜台。目前,各大银行开通的网上服务非常繁多,从银行明细账查询到网上汇兑再到网上贷款。传统电算会计中,由于支票的兑换、异地汇款有一定的时间差。从而导致了企业账目与实际的银行账目无法统一的情况。这样降低了会计的工作效率,也不利于企业的资金周转。实现交易的网络化后,所有的银行业务都可以得到实时的反馈信息。现在有银行已经推出了短信提醒服务。当有款项汇进或汇出的时候,会发出短信提醒。交易网络化让银行与企业的账目之间能达到时间上的统一,信息可以同步。

五、电子凭证为主

传统电算会计中,依旧是纸制凭证为主。会计人员要审核各种纸制的单据并加以网络化的电算会计中,电子凭证会代替纸制凭证。电子凭证分为内部电子凭证和外部电子凭证。内部电子凭证是企业内部财务软件系统生成的凭证。比如由采购人员在进销货系统中录入的信息,生成凭证后传送到总账系统中。外部电子凭证则是企业与其他单位或个人在交易中产生的电子票据,比如网上银行汇款的电子回单等。纸制凭证由于掺杂了太多的人工因素在里面,不仅速度缓慢,而且容易出错。凭证的电子化则可以很好的解决这些问题。

部分人理解中的凭证电子化只是凭证信息接收的电子化。信息接收以后,再将凭证打印出来,然后整理并保存。这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电子化。凭证电子化,应该是纸制凭证的完全替代,不需要中间再转化为纸制单据的过程。财务软件从网络接收到凭证信息后,经过财务人员审核,直接录入总账系统。中间不需要人工干预,更不需要将凭证打印出来。以后查询凭证的时候也很方便,直接调阅信息库即可,不需要再去查找会计档案。

凭证的电子化会涉及到凭证真实性的问题。由企业内部人员录入的信息、由银行传递来的信息,如何鉴别这些信息的真伪? 比较可行的办法是在每个信息中都加入一个电子签名。这个电子签名具有唯一性并且不可更改。这样才能保证电子凭证和纸制凭证具有一样的效力。凭证的电子化会大大提高会计业务的处理速度,提升会计人员的工作效率。

六、提供多元化信息

网络化的电算会计可以为企业提供多元化的信息。财务系统与企业的各个部门、各个子公司的信息接口对接,无论是在本地还是异地,都能通过网络实时接收财务信息。财务系统对接收到的信息进行整理,并加以分析。财务信息的需求者不仅仅是企业内部员工、管理层,还包括企业外部的投资人、债权人等。根据信息需求者的不同要求,财务系统可以生成多方面、多层次的信息。对于专业人士可生成会计报表,对于非专业人士可辅以分析性的文字。

使用者可以从中得到一天、一个月、半年等任意时间段的信息,也能得到企业不同分支机构的信息。使用者既可以得到原始信息,也能得到加工后的信息。但企业要注意相关信息的保密,对于重要信息要建立网络防火墙,防止竞争对手获知对企业产生不利影响。网络化的电算会计提供的不仅仅是枯燥的文字信息,还可以提供图片、语音甚至是视频等多样化的信息。目前,电子计算机的硬盘容量已经达到tb级,完全能满足企业存储大容量信息的需求。丰富的信息有利于帮助使用者更好地了解企业的运行状况。

电算会计的网络化必然会对会计业务流畅产生影响。而作为企业管理者来说,也应当即时地适应网络化的电算会计,改变业务流畅,让会计更好地为企业发展服务。

参考文献:

会计电算化流程篇2

关键词:会计电算化;会计信息化;转变;必要性

中图分类号:F2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828X(2012)10-0-01

一、会计电算化向会计信息化转变的原因分析

对于会计电算化的发展来说,目前国外的发展速度很快,多数国家的会计电算化已经从最初的数据处理阶段和管理信息系统阶段向高级决策系统转变,完成了会计电算化向会计信息化的转变。而对于我国的会计行业来讲,会计电算化尚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对于我国的多数企业而言,目前的会计电算化仅仅是对手工的机械模仿,并没有将会计电算化的会计流程与企业业务流程和管理流程相融合。所以,我们要想发挥会计电算化的作用,就要使会计电算化向会计信息化积极转变。除此之外,会计电算化向会计信息化转变的原因还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会计信息化是会计电算化发展的更高阶段

在当前的企业会计电算化中,会计电算化仅仅是将传统的记账方式和会计管理由人工变成了计算机录入,实现了简单的人工会计系统模拟功能,虽然提高了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但是却没有实现会计信息化的真正发展。通过国外的经验来看,会计信息化是会计电算化的未来发展趋势,是会计电算化的更高阶段,对企业的会计工作更加有利。

2.会计信息化可以弥补会计电算化的缺点

会计信息化是在会计电算化的基础上,实现会计流程与企业业务流程和管理流程相融合的过程。所以会计信息化更多的是体现了企业对会计工作参与企业管理的特点。从实际作用来看,会计信息化可以更好地参与到企业的业务流程和管理流程中,可以弥补会计电算化功能单一的缺点。

3.会计信息化更符合企业对会计电算化工作的要求

从国外的发展经验来看,会计信息化是会计电算化的最终发展趋势,只有应用了会计信息化,企业的财务管理和经营管理才能取得积极的促进效果,所以,从这一角度来看,会计信息更符合企业对会计电算化工作的要求。

二、会计电算化向会计信息化转变的具体措施分析

无论是从国外发展趋势,还是从国内企业的实际需要来看,会计电算化向会计信息化转变都是十分必要的。我们要想加快会计电算化向会计信息化的转变,就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措施:

1.企业领导要对会计信息化工作引起足够的重视

会计电算化向会计信息化转变的过程对于企业来讲非常重要,完成这一转变过程,将会对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和经营工作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因此在会计电算化向会计信息化转变的过程中,企业领导必须对此项工作引起足够的重视,并在企业中形成自上而下管理机制,推动会计电算化向会计信息化的积极转变。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我国企业会计电算化向会计信息化转变的目标。

2.会计电算化向会计信息化转变需要强大的硬件设施作为技术支持

在会计电算化向会计信息化转变的过程中,仅有领导的重视是不够的,还需要强大的硬件设施作为技术支持。由于会计信息化对企业的计算机网络系统要求较高,不但需要接入硬件管理系统,还需要接入企业的软件管理流程,例如企业的业务管理和生产经营管理系统。所以,企业的会计电算化向会计信息化转变需要强大的硬件设施作为基石支持和保障。

3.企业要做好会计电算化向会计信息化转变的软件配套工作

(1)财务职能的转变。会计信息化使会计人员从繁琐的账务工作中摆脱出来,从而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信息浅析和利用、预测决策等创造性的工作中来,成为名副其实的管理者,这也是未来会计的主要责任。企业的会计人员必须尽快适应这一角色转换。

(2)将会计信息系统与企业内部的其他业务系统相连,使信息可以共享,加快数据的交流与浅析,从而达到降低成本、强化资金管理与财务管理等至关重要的目标。

三、会计电算化向会计信息化转变的必要性分析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了解了企业会计电算化和会计信息化的发展历程,以及企业会计电算化向会计信息化转变的原因和措施。对于企业而言,会计电算化向会计信息化转变是未来的发展趋势,同时也是非常必要的,其必要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会计信息化对提高企业财务管理质量有着重要作用

会计信息化可加强企业财务管理功能,引导财务职能的转变,进而帮助企业降低成本,增加利润。在财务职能转变的过程中,由于网络化进程的进展和融合,以往耗费时间的交易记录将大为减少,作为这一转变过程的结果,财务资源会被重新配置,成本也会降低。由此可见,会计信息化对提高企业财务管理质量有着重要意义,在企业的财务管理中将会发挥积极作用。

2.会计信息化是企业会计电算化发展的必然需求

如果中小企业无视现有的进展需求,那么企业的会计系统就只能停留在原有的水平,最终导致企业无法进一步进展,而被市场所淘汰。随着管理技术、信息处理能力的进展,各种信息职能之间的统一使信息职能与决策职能之间的界限趋于模糊,使得会计人员参加管理和决策成为可能。所以在企业中,会计电算化必然会朝着会计信息化的方向发展,使会计信息化成为企业会计工作的必要手段。

3.会计信息化是企业会计工作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

从国外的经验可以看出,会计信息化对企业财务管理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保证了企业财务管理的实效性,提高了财务管理的效率。所以,会计信息化已经成为了企业会计工作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和必然趋势。

参考文献:

[1]周永群.社会信息化形势下的金融创新[J].华南金融电脑,2010(07).

[2]沈泉璇.社会信息化对会计理论的影响[J].科教新报(教育科研),2010(33).

会计电算化流程篇3

【关键词】会计电算化;职业中专;教学实践

一、会计电算化教学中的问题和解决办法

1.教学目标定位不准确。职业中专的会计电算化教学普遍重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这样可以使学生在走上工作岗位以后较快地适应工作岗位的需要,较好的完成自己的工作任务,这一点无可厚非。纵观会计行业电算化市场可以发现,市场上流行着众多的会计财务软件,如金蝶、用友,我们在实际教学中,如果只是要求学生熟练掌握某类财会软件,必然导致学生在找工作的时候能够选择的就业面受到限制,也不利于学生今后的事业发展。教学目标不能简单的定位在要求学生熟练掌握某类财会软件的实际操作技能,更应该让学生对整个会计行业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和了解,实际教学中要对各种流行的财会软件都有所涉及。

2.教学层次设定不合理。大部分会计教师的做法是选择以某种软件的使用说明为教材,教学的内容往往只注重财务软件的操作方法,对基本理论不作系统讲解,造成学生对会计信息系统认识模糊,不能了解系统的全貌,影响了学生对会计行业本质的把握。在实际教学中,经常出现学生说不清楚会计软件中的常用名词,可见对整个会计流程的认识是相当模糊。学生在实际的工作中面对多种多样的财会数据,难免会出现纰漏。应当在课程中加强对基础知识、基本原理的讲授,让学生对会计电算化上游和下游的知识理论都有所了解。

3.选用教材内容过时。会计电算化伴随着计算机行业的发展,呈现日新月异的发展势头,eRp等先进管理思想和方法的不断完善,oracle、SQL-server等大型数据库在财会软件中的广泛应用,使得教材上的内容已经不能满足实际工作岗位的需要,这也是很多教师这节选用先进的财会软件说明书作为具体教材的原因。

二、对职业中专会计电算化教学实践的几点思考

1.培养不同层次的会计电算化人才。会计电算化设计的领域有很多,目前的培养模式培养出的人才仅仅限于能够使用财会软件,基本不了解财会软件的基本架构,更不用说能够掌握相应的计算机语言和对数据库的编程操作。一方面导致大量培养出来的人才不能够找到合适的工作,另一方面要求员工熟悉会计基础知识和财会软件架构的公司企业又招不到合适的人才,造成教育资源的浪费。在具备基本硬件条件的专业中专,是有能力培养更高层次的会计电算化综合人才的,可以向这些领域开拓。

2.改革现行教学方法。现行的教学方法是从讲授到实践的流程化教学,学生根据具体的操作流程和步骤,一步一步来完成学习要求,这样的教学方法优点是规范、实用,缺点是死板、无法引起学生对会计学科和电算化的思考。会计电算化教学方法的革新,有利于改变这样的现状。

3.改善会计电算化硬件教学环境。现在,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等现代化的先进手段纷纷被引入会计电算化教学领域。我们的硬件环境应当跟随会计电算化的发展潮流,不断的更新换代,在投影仪、打印机等基本教学设施具备以后,应当建立内部的局域网,安装oracle、Sybase,SQL-server等大型主流数据库,安装流行的财会软件,全方位的模拟真实的工作环境、工作流程,让学生切实掌握会计电算化的基本技能,熟悉将来的岗位要求,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进行一系列软件建设:模拟会计电算化流程练习、自学网站、操作规范演示等自主学习环境建设。

上述几点建议,正逐渐被各个职业中专接受,成为行业的共识。2010年福建省把会计电算化专业列为改革试点专业;山西长治会计从业资格考试中会计电算化考试样式实行无纸化考试。针对职业中专的会计电算化教育和考试中,都在不断推陈出新,对不同层次人才的定位越来越明确。这些改变都要求职业中专的会计电算化教学要跟上社会和时代的要求,找准方向,大胆创新,通过合理定位、区分层次、革新模式、加大投入为社会培养出合格的会计人才。我国职业中专会计电算化教育经过20多年的发展,无论在人才培养、教育理念、教学方法和教学设施方面都获得了极大的发展,还应该看到,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还存在着不能满足社会发展需要的弊端,应当从教学层次、教学方法和硬件环境等方面入手,贴近实际应用,建立多元化的会计电算化教育体系,培养出基础知识牢固、软件操作熟练、通晓会计电算化流程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冯洪江.谈职业技术中专会计电算化专业的培养目标[J].职业技术教育研究.2006(5)

会计电算化流程篇4

关键词:问题提出;设计思路;防止误区

一、问题的提出

高等职业教学是架起学术性本科、中等职业教育桥梁的节点式、技能式教学的单元。在此单元里,教学规律、教学方法、教学设计以“技能型”为基准,突出“以人为本、技能为重”的特色。通过多年会计电算化教学,发现“高职教育的技能型”需以“全过程教学设计得以辅助,才能很好地完成高职教育目标”。通过地区间多所高职院校的教学经验交流的调查,全过程式的教学设计还没有得到应用。“会计电算化”往往把教学环节设置为项目化教学,每一个项目的关联程度较低,项目或模块间没有恰当地理论解释或推导,导致学生不了解项目之间的关联,不能完整地、全面地掌握会计电算化的理论与操作。冯便玲在《论高职“会计电算化”课程的“教学做”模式》中提出:从教学目的上,贯穿“教学做”思想,在教材选取上体现“教学做”的内容,在教学过程中,把“做”作为教与学的中心,在“会计电算化”教学中突出“教学做一体化”的双边教学模式。王逸运在《高职院校“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改革探讨》中提出“实践技能+职业资格证书”教学模式及“任务驱动、项目导向、工学交替等行动导向”的教学方式。张渭育在《高职“会计电算化”课程设计与教学实践》中提出“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设计理念”。万霞在《高职院校“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的探究与思考》中指出:“会计电算化”在教学模式和方法单一,并给出了改革思考途径。综上所述,在“会计电算化”的教学设计中虽然提出了新的改革思路,但是没有打破传统的教学方法,单一模块化教学很少从教学设计的角度上去分析电算化教学。本文基于“会计电算化”全过程教学设计的理念来设计教学,其突破点是立足于“会计电算化”全过程教学设计来实现教与学。

二、全过程教学设计模型

全过程教学设计则是基于“教学系统设计观”,要求教学设计者能够统揽全局,从教育改革的整体目标出发,对环境、资源、文化、改革意识等多方面进行综合分析,设计出最优化的教学成果。教学设计过程中,能够恰当地运用教育心理学、社会学和媒体制作等技能,有效地把教学设计工作的各方面相互配合,产生整体效应的关键性设计。全过程教学设计重点要突出教学设计的整体性和教学的分层性,把应知理论与系统理论有效地结合起来,打造一种全新的工作流程,既基于工作环境教学,又要把握学科的联动性。构建全过程教学设计的模型是基于迪科-凯利(Dick&Carey)的行为主义教学系统开发模式,重建以“金字塔”式的知识分层叠加模型(如图1)。打造以顶点为垂线的核心技能系统教学,底座式的平铺教学幅度;垂线即为核心技能教育,层级则为分层教学。二者相互融合,又相互支撑,相互关联,构成全过程教学设计的钢架结构。模型是一种开放式的多边效应,是具有支撑作用的核心结构。

三、“会计电算化”全过程教学设计思路

“会计电算化”是基于会计学、计算机科学、管理学、运筹学为一体的综合性课程,主要是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本课程主要考查学生对会计知识的专业判断分析水平、计算机应用及操作错误修正能力、会计信息化逻辑流程处理、会计报告的生成与分析能力。多种能力相互配合才能完成会计电算化的业务处理。由历年的江苏省高职院校会计大赛的结果及大赛总结信息反馈看,会计电算化实务操作才是决胜的主要动因。如何设计出好的“会计电算化”教学过程,是摆在教师面前的一道难题。周文艳在《试论会计信息的地位与作用》一文中指出:“会计信息化是企业经营活动信息之源,是实现企业经营管理全部流程的有效的事前、事中经及事后的管理。”强调了会计信息化在企业管理中的全流程作用。笔者认为一个好的教学设计可以促进学习方法的改变,有效提升会计事项的判断分析能力和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对于教师来讲,好的教学设计不但能做到事倍功半的效果,弥补自己短板的知识,还能得到学生的尊重。教学设计具有画龙点睛的作用,是集重点技能为一体、相关知识为辅助的关联作业。譬如,“会计电算化”教学设计中,针对一项采购业务的教学设计从两个方面进行设计:一是从采购业务流程进行设计(如图2),二是从采购单据流程进行设计,并展示其会计业务处理的一般过程,提示相应的预设性问题(如图3)。从企业经营管理的角度来处理采购业务,再通过会计电算化软件来描述采购过程,最后归纳到会计业务处理。发票(采购单)是设计的点睛之处,结算方法是极好的效果,账务处理则是技能的提高,票据(采购单)流转同是相关的关联作业。设计时既要考虑现实企业的经营管理,又要兼顾会计业务流程的重组,还得重视会计单据的传递过程。设计时,可通过分析企业的采购业务的时效性选择,运用会计电算化的单据(采购单)的流转,得出相应的会计处理,保证教学设计的现实性和全局性,符合“会计电算化”课程的理实一体化教学。好的教学设计不但应该具有复制性,还应具有扩展性。可运用类推方法启发学生推导出销售业务、账务处理、固定资产等相关业务的处理。这种教学设计既可实现知识的全过程设计,达到了“金字塔”式的知识分层叠加模型的教学效果,突出垂线为技能、分组分层教学。

四、“会计电算化”全过程教学设计误区的防范

全过程教学设计是一项以重点技能为垂线、相关知识为辅助的教学设计方法,属于行为教学设计方法的一种。由于其方法在教学设计中要与企业实际会计岗位工作相关联,需有一定的企业会计实践经验,如果简单地与教学相联系,有可能会出现顾此失彼的现象。因此,教师在使用此方法时要防止以下误区:首先,任何一种好的教学设计均出自教学实践,防止一叶障目、闭门造车式创作。教学设计之前要深入企业调研,与第一线工作的会计人员进行交流沟通,听取一线人员对会计电算化及其相关知识的需求,以及对学生在此方面知识的要求及达到的程度。同时,还要对企业的生产、经营等流程进行观察,开展有效的调研,归纳与之相关的辅助知识体系。其次,分析收集的资料,梳理关联知识的排列,防止“眉毛胡子一把抓”,杜绝知识无序叠加。一个好的课程教学设计是把教材、静态学情、动态时情和学科体系完整地整合,汲取其中的精华,设计出有利于控制学情、驾驭动态知识布局、完成学生需求目标的一种教学时序。因此,在“会计电算化”课程设计中,要通过前期导学课程了解学生的学情,找一些学生进行知识动态的交谈,观察学生对前导知识的掌握情况及知识体系的运用效果。同时,教师要认真研究本课程的关联知识,审慎地预先设计教学过程。对设计好的教学过程进行业务流程的优化,整合整个学科体系的知识规范,用概念图的形式表述出来。再者,就是把与之相关的实际操作与会计专业知识进行对比讲述,明确教学设计的目标。这样一来,既梳理了知识要点,又把握了教学设计中应该传授知识的重难点,同时还激发了学生对课堂的兴趣。最后,要求教师的知识体系是一个复合型知识,避免单一型知识体系。因为“会计电算化”课程本身要求具备计算机学科、会计学科、管理学科等综合知识。目前,我国高校经过专门化的会计电算化人才培养,从毕业生的数量上基本上满足了会计电算化发展的需要。但实情是培养出来的学生还没有真正掌握会计电算化的综合知识,还是以突出会计为主体的模式培养,缺乏相应的电算化基本知识的培养,如会计电算化数据库的开发与应用、“会计电算化”的数据维护等专业性课程的讲述。另外,现在从事会计电算化教学的教师多数是从会计学教学中转变过来的,只能对一般的财务软件进行操作,不能对财务软件所涉及的数据库进行维护,严重地制约了教师教学设计的全过程。结果,学生对此门课程的兴趣度降低,最终造成“会计电算化”变成了计算机的操作课程,致使学生知识体系形成断崖,严重制约了学生的发展。因此,加强“会计电算化”教师的复合型知识体系是当务之急。总之,“会计电算化”是高职教育中能够完全体现综合学科知识应用的一门课程。全过程教学设计是考查学生适应未来社会经济环境变化的应变能力,也是提升教师教学能力与创新能力。全过程教学设计在教学设计中要把握重点,攻克难点,扩展知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同时,在设计中要及时纠正教学设计的偏差,不断完善,达到最优的流程重组,以保证教学目标的实现。

作者:郑宏伟

参考文献:

[1]冯便玲.论高职“会计电算化”课程的“教学做”模式[J].内蒙古教育,2016,(1):76.

[2]张渭育.在高职“会计电算化”课程设计与教学实践[J].经营者,2013,(13):103-105.

[3]王逸远.高职院校“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延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8):87-89.

会计电算化流程篇5

关键词:会计电算化;现状;对策

一、我国企业会计电算化的发展

会计电算化在网络环境下也发生了变化,在实现从核算型向管理型转变的同时,会计电算化系统正在向网络化、智能化方向发展。在企业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日益一体化的今天,要实现对整个企业资源的规划(eRp),也就要求实现财务业务信息一体化。

我国会计电算化工作起步较晚,从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到现在,共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是尝试阶段,从20世纪70年代末到1982年,该阶段的主要特点是单项会计核算业务电算化。第二阶段是自发发展阶段,从1983年到1988年,该阶段的主要特点是会计综合数据处理的全部电算化。第三阶段是有组织有计划地稳步发展阶段。第四阶段是有人工智能的管理型会计软件发展阶段,从1996以后,该阶段的主要特点是建立了会计或企业管理决策支持系统和专家系统。

二、会计电算化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一个企业会计电算化系统的实施过程,同时也是企业管理理念、管理模式、业务流程等方面改造的过程。由于企业自身原因与外部环境的影响和财会工作自身的特点,现阶段我国会计电算化工作实施过程中存在着诸多问题,现分析如下:

(一)对会计电算化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目前,许多企业还未充分认识到会计电算化的意义及重要性。首先,许多企业领导者对会计电算化存在片面认识,认为会计电算化只是会计核算工具的改变,看不到其对会计职能、企业管理方法和管理流程的深刻影响。其次,在具体应用中,多数单位缺乏对手工系统进行充分分析的意识,没有针对本企业自身的管理要求和运行模式,对会计信息系统进行相应的设置和调整。

(二)缺乏复合型的会计电算化人才

缺乏会计电算化方面的专业人才成为企业快速实现会计电算化的障碍。目前,许多单位的电算化人员是由过去的手工会计、出纳等经过短期培训而来,他们在使用微机处理业务的过程中大多数是除了开机使用财务软件之外,对微机的软硬件知识了解不多,不能灵活运用软件处理的会计数据进行财务信息的加工处理。

(三)会计电算化下的财务信息存在安全问题

财务数据是企业的秘密,在很大程度上关系着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在会计电算化环境下,电子符号代替了会计数据,磁介质代替了纸介质,财务信息面临安全风险。目前,我国的财务软件生产还处于模仿和加工阶段,多数财务软件的开发都是把重点放在理财和提供多功能管理和决策上,很少放在数据的安全保密上。网络下的会计信息系统很有可能遭受黑客或病毒的侵扰,很多企业没有针对网络环境来建立和完善相应的会计电算化安全防范措施,一旦发生问题将给企业造成巨大的损失。

(四)会计电算化下的统一数据接口问题

由于我国目前的财务软件都是各软件公司自行开发的,各自使用不同的操作平台和支持软件,数据结构不同,编程风格各异,为技术保密,相互没有交流和沟通,没有业界的协议,自然也没有统一的数据接口,在系统与系统之间很难实现数据信息的共享。

三、会计电算化应用的完善对策

在我国,会计电算化尚未得到广泛的推广与应用。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为了促使会计电算化处理的信息更系统化、智能化,给企业带来经济效益,针对以上会计电算化应用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完善的对策:

(一)强化会计电算化重要性的认识

首先,应强化企业领导支持会计电算化的自觉认识。企业领导要充分认识会计电算化的重要性,大力支持会计电算化的实施和运作。具体可采取的措施有:在本企业内部要设有专门负责会计电算化实施的主管领导,并对实施效果负责等。其次,企业财务人员在具体实施会计电算化的过程中,在确定系统目标与规模的基础上,要加强对手工系统的研究与分析,以最小的成本,实现实施会计电算化的最大效益。

(二)重视复合型的会计电算化人才培养

为了适应会计电算化工作的要求,企业要重视复合型的电算化会计人才的培养。要能培养出这样的人才,首先,要对高等院校会计电算化专业和与财务相关的计算机专业的教学结构进行调整,对该类专业学生的培养要在计算机与财务两个方面并重,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其次,在会计电算化的具体实施过程中,注重对财会人员计算机的技能培训,注重对计算机维护人员的财务知识培训,造就一大批高素质的一线应用与系统维护及能够进行二次开发应用的会计电算化人才。

(三)加强会计电算化环境下财务信息的安全防范

为了加强会计电算化环境下财务信息的安全防范,首先,要加强数据处理的控制,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其次,在国家制定并实施了计算机安全法律,全社会加强对计算机安全宏观控制的同时,企业应安装正版查杀毒软件,采用防火墙技术、信息加密存储技术、身份识别技术等安全措施来保证财务信息的安全。

(四)建立通用、统一的财务软件协议

目前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方向是实现对企业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一体化、集成化的管理。所以,要求现有的财务软件有很好的融合理论与开发技术,能够实现不同系统层次的数据转换。要做到这一点,首先,应建立一个通用、统一的财务软件协议。在该协议中应明确规定相同的数据接口,提高数据的标准接口技术,,从而实现不同的数据可以相互转换,进而被识别和接受,能够在不同软件系统下直接使用。其次,应由相关的上级组织部门协调各单位情况,提供一个适应大多数单位情况的会计电算化协议,各单位遵照执行,使各单位有共同的工作方式。(作者单位:浙江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白红莲:会计电算化的现状及发展趋势〔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5,(14)

会计电算化流程篇6

会计电算化是一个应用电子计算机实现的会计信息系统,是以电子计算机为主的当代电子技术与信息技术应用到会计实务中的简称,它在很大程度上实现了数据处理的自动化。而eRp系统是建立在信息技术的基础上,以系统化的管理思想,为企业的高层管理者以及职工提供决策运行手段的管理平台,它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企业财务管理的变革,促进了企业的发展。1.关于会计电算化的概述1.1会计电算化的含义所谓会计电算化是指以电子计算机为主的当代电子技术与信息技术应用到会计实务中的简称,是一个应用电子计算机是现代会计信息系统。它在很大程度上实现了数据处理的自动化,使得传统的手工会计信息系统发展成为了当前的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它的基本内容包括:硬件资源、会计工作人员、信息资源、软件资源等。1.2会计电算化的作用会计电算化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一是会计电算化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会计数据资料处理的准确性与时效性,提升会计核算的质量与水平,从而减轻会计工作人员的工作强度;二是它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会计计算方法、技术、观念及理论的创新进一步促进会计电算化工作的进一步发展;三是它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企业管理层的管理质量与水平,使得财务会计管理从事后管理到事先预测、事中控制发生转变,为财务管理的信息化提供了大量的数据资料。2.关于eRp系统的探讨2.1eRp系统的含义所谓eRp系统,就是指建立在信息技术的基础之上,以系统化的管理思想,为企业员工及高层管理者提供决策运行手段的管理平台,它是从物料需求计划发展成的一种新型的管理信息系统,跳出了传统企业的边界,从供应链的范围去优化企业的资源,在很大程度上成为了企业在信息经济时代生存与发展的重要基石。2.2eRp系统的作用eRp总系统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一是eRp系统可实现企业信息系统的整合;二是eRp系统具有一定的弹性,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企业的应变能力;三是eRp系统可以将企业原先分散的数据资料进行整合,进而提升数据资料的精确性与准确性;四是eRp系统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增进企业与企业之间、企业与员工之间的互动关系;五是eRp系统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完善企业财务数据信息的及时性与全面性。2.3eRp系统的主要的经济功能eRp系统在我国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企业的财务会计管理方面,为企业财务会计管理提供具有针对性的信息系统,它主要是运用定义事物来处理相关的会计核算方式与核算科目,从而方便在书屋处理的同时自动生成相关的会计核算记录,最终保障物流与资金流数据记录的同步性与一致性,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现代企业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与制度化,以适应高度激烈的市场竞争。3.会计电算化与eRp系统在财务管理中的特征分析3.1会计电算化在财务管理中的特征分析会计电算化在财务管理中的特征主要包括以下几点:一是会计电算化具有全面性与复杂性的特征,其中全面性主要表现在其内容涉及所有的会计领域,参加会计发展的工作人员具有广泛性,会计电算化的技术手段具有多样性;二是会计电算化具有多元性的特征,这主要体现在会计电算化的基本职能在逐渐地扩大与延伸中;三是会计电算化具有开放性,会计信息传播从单向传播的方式转变为双向的选择模式;四是实时性,企业可以随时随地的查询企业的财务状况与生产经营状况;五是智能性,会计电算化系统可以自动、及时地向企业报告财务会计信息。3.2eRp系统的在财务管理中的特征分析eRp系统在财务管理中的特征分析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一是严格的企业资金管理,eRp系统可以通过加深对企业业务流程的了解,对业务流程进行有效地优化与重组,从而实现减少销售、采购与财务之间的往来,实现会计信息的共享,同时也可以利用财务部门与其他部门的联系,提升财务管理的效率与水平,通过建立相应的信用机制,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避免坏账与账龄过长等情况的发生;二是准确的成本核算,通过利用eRp系统,财务部门的工作人员可以在短时间内准确无误地了解企业产品的原料采购、产品生产、产品销售等各个阶段的信息数据,对于每一阶段的成本,eRp系统都可以快速及时地向高程管理者进行反映,它不需要人工进行分析,可以自行生成相应的《现金流量表》;三是eRp系统可以进行有效地风险防范,企业通过运用eRp系统,可以及时地更新财务数据信息并对企业生产、销售等环节进行有效地监控,发现问题及时地进行预警并作出相应地反映,寻找出现问题的原因并提出相应地解决措施。4.会计电算化与eRp系统的区别4.1会计科目方面的的差异会计科目在企业财务会计管理的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在财务会计管理中对会计组成要素的主要内容进行细致地分类,按照会计要素所提供信息数据的统驭关系与详细程度的差异性,将会计科目分为明细类科目与总分类科目,是财务信息分类、记录、汇总、分析统计的重要依据。会计电算化中的会计科目是根据手工核算的理论将会计科目设计成结果型的会计科目,主要功能是记录企业在发展过程中的业务流程结果;而eRp系统将会计科目设计成过程型的科目,主要用于记录企业财务价值流程中的财务信息核算,其中这些过渡型的科目包括验收、出库、投产、待检等科目。4.2组织设置方面的差异会计电算化的组织设置主要表现在对企业财务会计的主体与套帐之间、会计主体与独立核算单位之间的设置。eRp系统的组织设置主要表现在对人力资源管理、生产控制管理、会计核算等方面进行设置。#p#分页标题#e#5.eRp系统在财务管理系统中的创新5.1实用性eRp系统本身采取简单易学的向导式操作软件与用户形界面及大型的数据库,在最大程度上保障财务数据信息的安全与准确。其中的数据运算关系的自由定义可以在最大程度上满足所有用户关于会计信息核算的需求,而且eRp系统的信息共享机制可以减轻财务会计人员的工作量,降低他们的工作压力。5.2专业性eRp系统的设计核心思想是以企业业务流程为主要的管理基础,以财务会计信息核算为管理核心,以办公流程的自动化为主要的管理手段。在企业财务会计管理的过程中实现事先预测、事中控制的目标,最终实现企业的快速、健康发展。结语: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与中国的入世,中国国内的企业正面临着来自国际与国内双重竞争压力。财务管理作为企业管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企业的生存发展的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eRp系统管理系统作为一种新型的财务会计管理系统,既可以为企业提供科学、有效、真实的财务会计信息,又可以提升企业的财务管理水平,从而提升企业的竞争实力。

会计电算化流程篇7

【关键词】eRp;会计流程重组;会计电算化

一、引言

随着信息化及iCt技术的发展,电信企业的用户规模不断发展,电信企业的新业务层出不穷,电信企业会计业务的核算量越来越大,核算内容越来越复杂,这给电信企业的会计核算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电信企业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实现财务会计目标――向财务报告使用者提供决策有用的信息呢?如果继续沿用传统的会计处理流程,单纯从会计凭证入手,只反映企业资金流的运动情况,而忽略物流、信息流的流动,显然无法实现此会计目标。同时,电信企业自身的业务系统就是一个庞大的信息库,如何利用好这个信息库,为决策者提供更全面、有用的信息,也是当前对电信企业会计核算的迫切要求。

电信企业的eRp无疑为这一问题的解决提供了一个有效的途径。eRp(enterpriseResourcesplanning)即企业资源计划,是指建立在信息技术基础上,以系统化的管理思想为企业决策层及员工提供决策运行手段的管理平台。它利用现代it技术和手段,通过理顺管理流程、整合信息共享,最终达到对企业资源的有效管理与控制。它的应用过程,不仅是一套系统或工具的应用,更是一个系统与相关的组织、流程制度以及企业文化的融合过程。

二、会计电算化业务流程与电信eRp下会计流程的差异

根据电信业务特点,电信eRp应包括工程建设、网络运维、市场营收、日常运营、人力资源、财务管理六大功能。其中财务管理是核心模块和职能。电信企业实施eRp的目标就是做到四化,即业务处理信息化、会计核算自动化、财务管控系统化、管理决策科学化。

电信企业无论是在eRp下,还是之前的会计电算化下,其会计流程都是由会计信息的采集、会计信息的处理、会计信息的输出构成,这三个流程体现了整个会计核算过程。但eRp下与会计电算化下这三个流程具体内涵是不同的。

(一)会计信息采集的不同

在会计电算化下,会计信息的采集,还是基于业务发生后,由相关业务部门将业务原始凭证手工传递给会计人员,会计人员审核后将各项业务转换为财务核算分录,并手工输入系统。在这一过程中,有会计人员的人为加工过程,从而无法从根本上保证数据真实性。

在电信eRp系统下,可以通过局域网、内联网以及互联网直接采集有关的数据。当电信企业业务事项发生时,其业务事件数据便由各业务部门的管理信息子系统加以收集,这些业务信息事先定义了与会计核算的映射关系,通过映射关系自动产生会计事件和会计凭证,通过企业的网络传递到eRp系统后台业务事件数据库中保存。利用网络技术实现会计数据的系统采集后,没有了会计人员的人为录入,减少了错误及舞弊的发生,从根本上保证了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同时大大减轻了会计人员的劳动强度,也使会计数据收集在范围、数量和效率上都有了很大提高,提高了会计信息的及时性与可靠性。

(二)会计信息处理的不同

在会计电算化下,会计信息的处理,是通过会计人员人工在系统中录入会计凭证,并通过系统事先定义好的勾稽关系,通过人工触发完成过账、对账、结账、报表生成,整个处理过程完全通过人工触发完成一轮会计核算循环。

在电信eRp系统下,企业执行业务处理的同时,实时触发多个事件驱动程序,根据已经事先定义好的业务信息与会计核算的映射关系,通过执行业务规则和信息处理规则,实时生成集成信息,在总账模块自动生成会计凭证,使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同步生成。期末,eRp系统将进销存模块、固定资产核算模块、工资核算模块中与成本核算相关的数据通过总账模块自动转入成本核算模块,进行瞬时的成本核算后将结果转回总账模块,最终由总账模块自动生成会计报表,并完成一轮会计核算循环,完全实现了电信企业会计业务流程中会计核算和业务处理的同步化和一体化。

(三)会计信息输出的不同

在会计电算化下,会计信息的采集与处理,主要基于资金流,所以会计信息的输出,主要还是基于会计报表的输出,信息单一、固定,不能适应各方决策的需求。

在电信eRp系统下,由于业务事件一经发生,其业务事件数据信息被采集到eRp数据仓库后,对原数据信息并不进行进一步的加工和处理,会计部门需要对数据进行加工时,直接从后台业务事件数据库中调用数据进行加工。当决策者需要某项专用信息时,只要驱动相关专用信息代码进行处理即可。在“事件驱动”方式下,可以把信息使用者需要的信息按使用动机不同划分为若干事件,为某一事件设计相应的“过程程序”模型,当决策者需要某种信息时,根据不同事件驱动相应过程处理程序,对业务数据库中的信息进行加工处理,生成用户需要的信息,并将处理结果实时反馈给信息使用者,从而提高了会计信息的适用性,保障了会计目标的实现。

三、电信eRp下的会计流程的重组

针对会计电算化下与eRp下会计流程的不同,电信企业要实现eRp下会计流程,就必须对原电算化下的会计流程进行重组,以适应新系统的要求。eRp下会计业务流程重组的实施要按以下步骤进行:观念重组、流程重组、组织重组。

(一)观念重组

业务流程重组就是从根本上对原来的业务流程做彻底的重新设计。要实现从根本上彻底的重新设计,首先要从观念进行重组。会计人员要对会计工作的职能进行重新认识,会计工作的主要职能要从核算职能向监督职能转变,并进一步发展预测经济前景、参与经济决策、评价经营业绩等职能,只有对会计职能的重新认识才能让会计工作者抛弃传统的不合时宜的观念,重新树立适合eRp环境下的新会计观念。要树立价值创造的观念,会计工作不仅仅是被动地执行工作,而是应主动地与其他业务活动相配合,形成良好的协调、互动机制,为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的目标出谋划策;要树立网络系统观念,重组后的电信企业会计信息系统应极大地利用网络技术,充分发挥电信企业业务数据库中的信息优势,实现网络环境下的不同系统间信息交流的双向性。

(二)流程重组

流程重组是实施会计流程重组的核心过程,要求对企业现有的会计业务流程进行调研分析,针对eRp下收集到的采集于各业务部门的信息内容、关联关系、信息流的方向等特点,考虑舍弃重叠的、不合理的流程,充分利用eRp数据库实现信息的共享,消除多头采集信息带来的信息冗余、不一致性等问题,设计出一套适合新系统的新流程。包括对流程的合并和分解、串行结构改为并行结构,最后将重新设计以后的流程真正地应用在企业运作之中。充分发挥电信业务系统海量信息的特点,将之充分应用于eRp系统中,通过信息的自动采集、处理,将会计人员从数据的采集、日常核算处理中解脱出来,使其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对数据的深度分析、挖掘中,通过对业务及财务相关数据的分析为企业的经营决策提供有力的支持。业务流程重组不可能一次到位,需要在运行过程中不断评估、调整并完善。

(三)会计组织重组

在完成观念重组、流程重组后,还要建立一套与之相配套的会计组织机构。组织重组是为了保证会计业务流程重组实施的有效性和永久性,把目前的直线职能型的结构转变成面向流程的项目型结构和基于客户/服务器(C/S)的扁平化组织结构,从结构层次上提高企业管理的效率和柔性。电信企业在eRp环境下,重组后会计业务流程的数据采集工作已由各业务部门完成,因此业务部门要设立专门的数据处理部门,负责业务数据的录入、审核记账和存档等工作。会计部门在流程重组后需设立系统运维组和财务组。系统运维组主要负责eRp系统财务模块的维护及数据库管理;财务组分为核算小组和统计分析小组,核算小组主要负责使用、监督,统计分析小组主要职责是利用各种信息,为决策提供信息分析等。当然组织重组也要随着对会计业务流程的调整而调整。这是一个循环往复的长期工作,在流程重组与组织重组的不断往复达到相互匹配的最佳,并实现责权清晰。

四、电信企业在eRp下实施会计流程重组的案例及实施效果

以下以联通云南分公司eRp实施前后费用报销流程说明eRp下会计流程重组及实施效果。图1为eRp实施前费用报销会计流程,图2为eRp下重组后的费用报销会计流程。

eRp实施前的费用报销会计流程:员工手工填写费用报销单业务部门报账员审核部门经理审核归口管理部门经理审核部门报账员定期将审核通过的费用报销单集中送交财务部门财务部门初核财务经理审核公司领导审核财务部门制单员根据费用报销单在用友系统中填写相关凭证审核人员审核凭证出纳转账给部门报账员部门报账员转账给报账员工,同时部门报账员要登记部门台账并定期与财务账进行核对。

eRp下重组后的费用报销会计流程:员工在oa系统中录入费用报销单部门经理审核归口管理部门经理审核财务初核财务经理审核公司领导审核财务审核出纳转账给报账员工,财务审核前的工作在oa系统中完成,财务审核即完成由oa系统中向eRp系统中传送会计凭证数据,通过两套系统间事先定义的业务、费用与会计凭证映射关系自动生成会计凭证,这样既分离了财务核心数据与大量业务数据,又实现了会计信息的自动采集与处理。

通过上述业务流程的重组,费用报销可实现由原来的部门报账员定期收集统一报账到现在的实时分散报账,报账周期由过去的一周提升至现在的两小时,极大地提高了报账效率。同时业务部门报账不用手工登记台账,系统可自动生成业务部门报销台账,省去了业务部门费用报销台账与财务账的人工核对工作,系统自动完成了核对工作,因为是一套数据,保证了数据的一致性。

联通云南分公司实施eRp一年多来,通过会计流程重组,不仅提高了会计核算的准确性与效率,有效地保证了资金的安全性,同时通过会计组织重组,将很多财务人员从原有的核算、对账等事务性工作中解放出来,更多地参与到企业的经营决策、市场营销策略分析、顾客服务中,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五、结束语

通过以上案例,我们不难看出,eRp实施的关键是要根据信息的特点和技术支撑的可能性,进行相关业务流程重组,以事物发生的自然过程来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从根本上建立起适应信息技术的业务流程,而不是停留在对手工工作的“模拟”。要将企业流程由职能管理转变为过程管理,取消不增值的管理环节;以事前管理代替事后监督,减少不必要的审核、检查和控制活动;取消不必要的信息处理环节,消除冗余信息集;以计算机协同处理为基础的并行过程取代串行和反馈控制管理过程;用信息技术实现过程自动化,尽可能抛弃手工管理过程。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整个系统的全局最优,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说电信企业eRp实施成功与否,首先是看业务流程重组的成功与否,尤其是eRp核心模块――财务会计业务流程重组成功与否,而不是eRp技术本身。只有建立起适应新的信息技术特点的会计业务流程,才能保证eRp的成功实施。

【参考文献】

[1]刘中华,张瑾.eRp环境下会计业务流程再造的方法及模式[J].会计之友,2009(3):34-35.

[2]倪晓熔.电信企业eRp系统解决方案及应用[J].电信网技术,2005(5):26-27.

会计电算化流程篇8

关键词:中职;会计电算化;存在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G63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828X(2012)11-0-02

会计电算化实质上就是用电子计算机代替人工记录企业已发生的经济业务。随着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传统的手工记账已无法满足企业提高效率的需求,这就需要中职学校培养会计电算化人才来代替手工记账。那么怎样培养出适合社会需要的会计电算化人才,至今仍是中职学校会计专业生存与发展的关键问题,如何利用有效的教学方法将理论运用于实践,不仅关系到教学效果的好坏,也是现实社会对中职学校的普遍要求,是中职学校本身适应市场竞争的迫切需要。

一、目前中职学校会计电算化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学目标定位不明确

随着我国现代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会计电算化已广泛应用到会计工作中。会计电算化课程已成为中职学校会计专业的一门重要必修课程。会计电算化作为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既要求学生要掌握一定的会计专业知识,还要掌握相关的计算机知识、财务软件的使用技术以及保养和维护。

会计电算化教学既不同于会计学科教学,也不同于计算机应用学科教学。现行的会计电算化课程侧重于学生会计核算能力的培养,有的教师认为,会计电算化教学就是给学生讲解会计理论方面的内容,至于计算机知识、会计软件的使用技术以及保养和维护等操作实践的内容是实践环节的事,从而造成理论教学与实践技能指导严重脱节。在教学中,有些教师对会计电算化这门课把握不准,要么以讲授会计电算化的基本理论为主要内容,缺乏与具体会计软件操作使用上的衔接;要么以讲授某种财务软件的基本操作过程为主要内容,忽略了会计电算化的基础理论;还有的以讲授程序编写或计算机基础理论为主要内容,会计的内容少之又少。这种不同课程之间系统性和连贯性较差的问题,在教学中普遍存在,分析其原因,主要在于对中职会计电算化课程的教学目标定位不够正确。而教学目标不明确不仅会影响到课程设置、教学内容编排等问题,也会导致教学内容深浅程度不统一,直接影响了教学活动的开展。

2.教学内容不适应实际工作的需要

中职学校会计电算化教学的目标和任务就是培养掌握计算机和会计核算软件的基本操作技能的初级会计实务人员。基于这样的定位和培养目标,中职学校在会计电算化的教学中,应注意加强学生的技能培养,注重其在实际工作中应用能力的训练。

目前中职会计电算化教学内容能力本位不突出, 仍以学科为体系, 知识为本位, 对知识的应用能力、实际系统操作水平培养不够, 教材内容与社会需求相脱节, 专业理论偏深, 知识陈旧, 跟不上财经政策的调整与变化。由于专业课程的实践环节跟不上, 职业技能的训练力度不够, 影响了学生熟练的职业技能和职业能力的形成, 部分专业教师本身缺乏必要的实践动手能力, 教学方法单一, 教学手段落后, 不适应培养学生实践能力、职业能力和适应职业变化能力的需要, 实践环节缺乏等导致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不高。

3.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落后

会计电算化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会计电算化原理和会计电算化实务两部分。会计电算化原理涉及较多计算机知识,如软件工程、数据库原理、管理信息系统等知识。因此,会计电算化原理讲授的内容本来就枯燥而抽象,尤其是会计软件的设计和开发部分。但不少中职学校还是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依据,采取简单的课堂讲授,不注意调动学生的思维,导致学生缺乏参与学习的主动性,学生难以理解其中原理,久之也就丧失兴趣,教学效果因此大打折扣;而电算化实务部分目前的中职学校会计电算化教学环节只是进行了较简单的分模块实验,而缺乏将系统的一整套企业会计业务结合财务软件进行综合训练,不能使学生更好地认识手工处理流程与计算机处理流程的相同点与不同点以及如何将企业中一整套系统的会计业务运用财务软件进行完整的账务处理。

4.教师综合素质不高

会计软件不断的发展, 已逐步应用到电子商务领域中,对会计电算化教学第一线的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于现在很多学校从事会计电算化教学的教师大多数是会计专业出身,没有系统地学习过计算机专业知识,自然无法熟练应用这个现代工具进行教学与研究;而从事计算机专业课教学的教师,又没有系统地学习过财会专业知识,自然适应不了会计电算化教学的需要。会计电算化的教学需要既精通会计知识,又能够熟练掌握计算机专业知识的复合型的人才,在师资队伍中极其缺乏,成为制约会计电算化教学发展的瓶颈。

二、解决会计电算化教学存在问题的对策

1.帮助学生打好相关学科知识的基础

会计电算化是一项综合性的课程,要求学生既具有牢固的会计专业理论知识,又要熟练地掌握计算机操作和财务软件的应用技能。中职校教学目标是以培养实用型人才为主。会计电算化课程的教学目标,应该是培养掌握会计软件的实用型人才。学生经过培养后,应该了解会计电算化的基本理论知识,掌握一般会计软件的基本操作方法和技能, 能够对常用的会计软件进行日常的维护,初步具备自学应用各种会计软件的能力。

会计电算化实质上是用电子计算机进行记账、算账、报账以及部分替代人脑完成对会计信息的分析、判断、预测和决策的过程。换句话说,会计电算化工作实质上是会计工作,只不过借助了计算机这种手段而已。只有具备了计算机和会计两方面知识的人员,才能适合各单位开展会计电算化工作的要求。因此,会计电算化课程的教学内容既要包括计算机内容,更要包括会计内容,会计电算化教学的重点在于怎样将会计理论和会计方法与计算机的应用很好地衔接起来。

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增强对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目的的认识程度,要求学生在学习电算化课程之前,首先把会计专业所掌握的知识、理论仅能满足手工会计核算、计算机文化基础和数据库基础等课程学深、学透, 把握相关课程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 在此基础上再进行会计电算化专业知识的学习,才能够做到浅显易懂、牢固掌握, 同时也为今后的会计上岗工作奠定基础。

2.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会计电算化的教学不能仅仅只是一门课程的教学,应该是一门专业技能的学习与实践的教学。中职是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职业能力为本位,以岗位技术和能力为主,以操作能力的培养为重点的能力素质教育,因此,中职学校要合理安排会计电算化的课程设置,应该将会计电算化课程定位为一门会计专业课而不是计算机专业课。在会计电算化教学中,会计教学应以财务会计软件的操作原理为主要内容,而计算机教学应处于相对次要的地位。

既然中职学校已将会计电算化教学目标定位于培养会计电算化实用人才,即实施电算化的单位所需要掌握会计软件实用技能的会计人员,那么会计电算化的教学内容就应该着重讲解及流程,关键是原理要讲透,而不能硬性按流程操作,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只有懂得每一步骤所对应的理论知识点,才能记得牢靠,也才是真正掌握了会计电算化这门课程的目的,也才能在掌握一种财务软件操作的基础上,对其他财务软件也会用同样的原理去操作。

3.加强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运用

会计电算化教学方法应摒弃传统的“知识靠教师传授”的观念,改为教师引导,由学生自主构建知识的做法。教师与学生是教学活动中同等重要的角色,教师的主要作用是引导学生自主掌握知识,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因此,在教学方法上,教师可在初步演示讲解完基本操作方法之后,可以把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每组同学分别轮换充当账套主管,会计,出纳,完成指定的会计业务。业务处理任务完成之后,再分小组归纳总结学习心得与操作注意事项。同时,也可以运用比较法教学,将手工会计模拟实习和会计电算化模拟实习相结合,促进学生对手工会计处理流程和计算机会计处理流程相同点和不同点的全面掌握,把一整套手工处理的会计业务资料运用财务软件进行相关业务处理,通过两种实习方法的操作比较,增强学生对两种处理流程的感性认识,进一步巩固会计电算化课程的学习效果。

会计电算化教学手段应充分利用现代化设备优势,教学中的会计电算化原理课程部分,应尽量采取多媒体这一现代化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教学,是教学对信息社会发展的积极反映,改变了传统的粉笔+黑板式的教学方式。可以将传统方式下难于表达的图形、事物等,借助于多媒体,立体、动感、形象地传达给学生,既避免了内容的枯燥性,又能够激发学生对会计电算化这门课程的学习兴趣。在会计电算化实务教学环节,应建设专用的实验室供学生进行实践操作。

4.加强教师队伍培养和建设

会计电算化是一门应用型学科,实践性极强,这就要求任课教师不仅要具备系统丰富的理论知识,而且要具有扎实熟练的实际操作技能和会计电算化的系统管理技能,如果教师本人对软件操作不够熟练,对学生在操作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不能做出快速、准确的答复,就会造成实训课程效率不高。

会计电算化流程篇9

【关键词】内部控制会计电算化影响内部控制方法

一、引言

会计电算化的发展是会计发展史上的一次重大变革,对于推动会计工作起到了重大的作用,改变了传统的会计核算方式,提高了会计工作的效率以及核算的准确性。计算机的普遍应用,提高了会计信息的及时性,大大提高了核算和管理的职能,因此会计电算化是会计发展的必然趋势,但是会计电算化的发展改变了企业传统的内部控制制度,使原有的内部控制监督作用弱化,加大了会计数据真实性的风险以及犯罪可能性。于是加强企业内部控制建设是防范企业的经营风险、适应信息网络时展以及加强内部审计监督等要求的必然选择。

二、会计电算化对内部控制的影响

会计电算化改变了组织的控制流程和方法原则,在传统的手工记账方式下,内部控制制度主要是通过人员的岗位分工、权责分离以及各种凭证的定期核对来加强内部控制,但是电算化的使用导致人与人之间、信息沟通方式以及控制内容方面的变化,进而改变了内部控制方式的改变。

1、内部控制的范围和对象发生变化

在传统的手工方式下,内部控制主要是对发生的经济业务进行管理和控制。在电算化背景下,会计工作更多地是依赖于计算机来完成,会计人员只是负责数据的录入和审核,数据输出结果由计算机自动完成,这种情况下,内部控制除了对会计人员进行控制,还要对计算机的操作管理、维护、数据存储安全等问题进行控制和监督;另外数据输入是电算化工作的起点,也是会计数据真实可靠的保证,因此加强数据输入的正确性是内部控制工作控制的关键点。

2、会计处理流程发生了重大变化,审核作用减弱

在传统会计方式下,对于发生的经济事项,要经过具有不同权限的人员和不同部门的相互确认和审核,才能最终完成会计的记录工作,在企业内部就形成了一套严密的相互制约的内部控制流程;而实行电算化以后,很多繁琐的程序和流程被简化,计算机能够自动处理很多原来由人工操作的数据,数据处理更加集中化和自动化,这就导致了会计人员对于会计处理程序的监控作用,审核的力度大大削弱。

3、会计信息的存储发生重大变化

手工记账方式下,会计信息主要是通过纸质的方式进行保存,从填制凭证到账表输出都通过文字和纸张进行记载,那么任何的修改和变动都会在纸质上反映出来;实行电算化以后,各种会计数据都存储在计算机的硬盘或者其他移动硬盘上,这就加大了数据被修改的可能性以及由于不适当的存储造成的数据丢失风险。这些问题是会计工作中面临的巨大挑战,也是内部控制需要强化和改进的方面。

4、安全管理和控制问题

网络技术的发展使得信息交流的平台更加开放,大量的信息通过互联网进行传递,这就给一些不法分子提供了可乘之机,也为计算机病毒的传播带来了更大的可能性,因此安全问题也是内部控制应该关注的重点。会计软件的使用会涉及到大量的数据,而各种破解软件的发展会造成企业数据库遭到恶意的破坏,导致大量重要数据的丢失,因此,必须加强对于计算机安全控制工作,确保数据的安全完整。另外还要对计算机的操作权限进行管理,确保开放环境下软件的安全。

5、内部控制方式发生变化

手工方式下,内部控制主要是通过人员之间的相互牵制来保证信息的准确性,但是会计电算化以后,人与人之间的牵制转变成通过计算机程序和制度来进行控制,内部控制的方式发生了变化,传统的控制如编制科目汇总表,试算平衡检查以及账目之间的核对在电算化环境下已经没有必要存在,计算机会自动进行试算平衡和检查,所以,电算化削弱了人在内部控制检查中的作用。

三、会计电算化下强化企业内部控制的方法

会计电算化发展的趋势要求企业应该建立一套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从人员、程序、安全等方面加强对内部控制制度的完善,进而确保企业会计信息的真实完整,以及会计信息质量的提高,杜绝违法犯罪行为的发生,保护企业财产的安全完整,降低经营风险,最终实现企业的经营目标。

1、加强会计人员控制,明确岗位分工和权利责任

内部控制的有效实施依赖于一套完整的内部控制流程以及明确的职责分工,这样才能确保会计人员各司其职、合法合理的行使自己的权利和责任,因此就要求组织进行合理的岗位分工,明确各人的职责。首先,应分别设置电算化部门和用户部门,从而确保业务的授权、执行、保管和记录等不相容职务的分离以及各自部门内的权责分离,在系统的开发设计过程中,应该根据每个岗位的不同要求设置相应的权限,以确保数据处理过程的准确性,岗位分工能够确保不同职位的相对独立性,避免越权操作,保证了操作流程的规范性;其次,授予不同的操作权限,加强对会计人员操作密码的管理,在电算化环境下,会计人员对于会计信息的处理权限依赖于会计人员的姓名和密码,计算机对于是否是本人的操作不能进行验证,只能对姓名和密码进行识别,因此,会计人员应该加强对进入系统口令的保密工作,防止他人滥用自己的权限。

2、强化操作程序的管理控制,提高内部控制的水平

发生的经济业务在处理时都应该经过不同权限操作人员的确认和审核,才能进行录入系统,一切按照规定的流程进行处理,及时进行复核,以保证账实相符。首先,加强从原始凭证的录入到最终的账表输出都应该设置规范的流程操作,即输入控制、处理控制、输出控制,例如记账凭证必须经过审核程序才能够进行记账,对任何不合规流程,计算机都应该进行提醒,这样才能保证会计数据的准确性;其次,对于操作计算机人员的身份进行确认,严禁非相关人员进入机房操作,避免因人员失误造成的程序混乱;再次,加强数据的安全保护,在机房产生的数据结果不能够带到机房之外,更不能被闲杂人员接触,会计人员不能将企业的会计信息提供给除财务主管以外的其他任何人;最后,对于在处理工程中发现的错误要及时查找原因,并及时报告给相关人员,在授权之后按照系统的操作要求进行改正,不能擅自处理以上问题。完善、规范的内部控制制度才能为提供准确的会计信息提供良好的基础。

3、加强会计文件安全保管控制

会计电算化的推行改变了传统的文件保管形式,硬盘、软盘等介质成为新环境下的主要存储媒介,但是电子介质具有易受潮、毁损、易被窃取的特征,所以应该加强对它的安全保管工作。首先应该对相关的文件进行随时备份,并把备份文件安全存放,并定期检查,防止由于意外情况导致数据丢失;其次,要把电子文件进行输出打印,以书面的形式进行保管,并进行核对,并设置专门的档案管理部门,严格档案的阅览、借出手续,对于重要的文件要使用专门的加密设备进行保管,防止数据的泄露和被盗;最后,不断完善计算机系统的性能,,加强网络安全管理,避免受到外部攻击和病毒破坏,进而建立起全面的安全控制体系。

4、加强计算机系统的安全管理

在电算化环境中,计算机是存储会计数据的重要工具,一旦其因为外部的突发事故而导致无法运行,就会造成会计数据的大量丢失,更甚者导致整个会计系统的瘫痪,因此,加强计算机的安全维护工作是新的会计工作环境下必不可少的控制管理工作。强化计算机系统的安全就是要不断提升计算机的软硬件设施,提高抵御外部网络风险的能力,所以,应该设置专门的人员进行计算机定期的维护和管理。首先,配置两人以上的人员进行计算机日常的维护,这样可以形成相互牵制的作用,避免犯错,还能够提高他们的积极性,同时还要加强软件升级、更换的审批制度,硬件的更换和修改应该报上级领导的批准,对于硬件应进行定期的检查和备份;其次应该使用数据加密技术,设置操作密码,未经批准,操作人员不能对相关的软件进行卸载和更改,同时要使用杀毒软件,并不断的更新和升级,以防范网络病毒对于计算机的侵害;最后,设置身份识别认证密码,禁止非相关人士进入机房重地接触计算机,并对计算机的安全环境进行检查,如电源、各种线路的检查,以确保计算机在使用过程中的安全。

5、完善内部审计制度

内部审计是企业内部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完善内部控制制度的一种重要方式,通过内部审计可以加强对于会计电算化信息的监控和评价,以发现会计控制程序的缺点,并及时提出改进意见。因此,内部审计人员应做到以下几点:首先,对会计信息进行定期的审计,以确认会计电算化处理程序和流程是否按照相关的规定执行,账务处理是否及时和真实;其次,审查计算机上的电子数据是否和书面依据一致,确保账账相符和账表相符;最后,要检查操作环节是否合理,监督数据的输入、处理和输出以及归档是否合理有效,防止滥用权力和操作失误,并对发现的漏洞进行及时修补。

6、提高会计人员的素质水平

任何对流程的控制归根结底都是对人的控制,因此,提高企业人员的素质和能力是完善内部控制制度本质的要求。首先应该让会计人员参加计算机系统的开发设计,使他们了解系统的性能,以减少操作环节出现的错误;其次要加强对于会计人员的培训,针对系统知识、内部控制制度以及操作流程、职业道德等进行系统的培训,推动电算化知识在会计人员的传播,培养具有会计知识的高级管理人员,为内部控制的完善奠定良好的人员基础。

计算机技术在会计工作中的应用和发展,使得企业对于它的依赖越来越大,为了确保其产生的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必须加强企业内部控制建设。

【参考文献】

[1]蔡梦筠、朱蓉:会计电算化系统的内部控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0(1).

[2]李晓霞:会计电算化的内部控制研究[J].会计之友,2011(9).

[3]阳萍:会计电算化下内部控制研究[J].财会通讯(综合),2011(7).

会计电算化流程篇10

【关键词】输电线路相间距离保护短路电流计算

在单电源双环形回路电网的继电保护过程中,设计上采用电流保护的措施,在进行电网最大负荷电流计算的过程中,就要形成对输电线路相间距离保护中的短路电流的计算,这样,能形成整体的控制。

1输电线路相间距离保护的相关概述

1.1输电线路距离保护的运用

在输电线路的保护过程中,主要就是通过阻抗元件来进行反应短路故障的保护装置,在具体的输电线路的控制中,抗阻元件中就是直接接入元件的电压与电流的比值,通过对电流电压比值的计算,可以对短路点以及到保护安装处的阻抗值计算。其中,在线路的阻抗值与距离形成正比的运行中,就会产生距离保护。在输电系统的正常运行中,也就会减少总工作最大运行方式,在运行方式的变化中,就会形成电流保护的保护范围变化,在最大运行方式的作用下,就会形成电流保护范围的缩小,形成灵敏度的降低。在距离保护测量的运行中,就是对短路点到安装处的距离控制,在系统运行正常的情况下,就会形成保护范围的稳定性。因此,在整个电力系统的稳定运行中,主要是包括符合要求的电网结构、系统运行方式以及继电保护的效果运用。在选择性与灵敏度的控制中,主要是通过相间接地故障后被保护延时段来进行有效的保证。在距离保护的过程中,就是通过距离测量元件的方式,形成基础构成的保护装置,也就是阻抗保护的模式。在整个系统的运行中,保护装置安装处的电压系统为额定电压的时候,电流负载电流就会增加。在线路阻抗与距离成正比的时候,保护安装处的电压与电流之间就形成一定的运用效果,也就能计算出保护装置与短路点的距离,能形成有效的故障控制方式。

1.2距离保护原理说明

在输电线路的相间距离的保护运行中,主要就是形成对整个距离保护的综合模式,其中,在不同段的测量元件中,要形成对抗阻元件的整体控制,这样,可以对测量故障点以及保护安装距离形成有效的计算。在进行整体值的计算过程中,就要形成对测量元件的综合控制,并在具体的保护过程中,形成对输出线路的系统控制。在进行比较的过程中,可以对计算值定义为Zset,这样,在计算的过程中,可以形成相应的比较,其中,在Zm

2输电线路相间距离保护的短路电流的计算

2.1保护1距离保护第Ⅰ段整定计算

2.3距离保护matLaB建模

在当前的极端及运行技术中,可以结合计算机的运用方式,尤其是在电力系统的技术控制中,可以采用matLaB的交互式使用方式,在语言程序的设计中,形成在学术界、技术方面的运用,尤其是在矩阵计算的运用方面,最主要的是突出在数值分析、自动控制模拟以及数字信号处理等方面,可以形成动态化的分析,尤其是在绘图等方面的功能,在程序设计上,形成计算机语言结构的运用,这样,可以在不同基本数据的定义数组中,形成高效率的控制模式,形成直接的控制效果,尤其是在原始数据的输入格式设计中,最主要的是强调在技术角度的运用。最为一个大型的计算机平台,在matLaB在集数值的计算中,形成强大的符号运算以及图像处理的功能,这样,可以实现对整个技术控制的运用。一般而言,在用户使用的过程中,主要是在使用工具箱、应用与评估学习等模型代码的运行中,形成高性能的技术控制。在课程设计的过程中,要形成对断路器保护处安装保护及启动原件,保护模块经封装成子系统,其输入信号为电压电流测量值和由启动元件发出的投切信号,输入信号送至断路器的控制端,以控制断路器的开合状态。断路器的初始状态为合闸。气动元件是通过负序电流来判别系统是否发生故障,只有当故障发生时才能将整套保护模块迅速投入工作。使用元件库中的故障模块进行故障点的设置,可以方便的设置故障类型以及故障点起始时刻。为了简化系统,线路只有电感,总长为120km。可以将三个整定值不同的距离保护模块以及延时模块组成三段式距离保护,实现本线路的主保护和下级线路的后备保护。模块充当了由SimpowerSystem系统到Simulink系统的接口,相当于实际的电流和电压互感器。

3结语

在输电线路相间距离保护的短路电流计算中,形成科学有效的技术公式与模型运用,尤其是结合现代化的计算机运用水平,突出在输电线路相间距离保护中短路电流的综合效益,这样,就能实现电流与电压互感器的综合原理与技术控制,起到更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陈堂等编著.配电系统及其自动化技术[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4(08).

[2]赵晶主编.prote199高级应用[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0:18-25.

[3]何仰赞等编著.电力系统分析[m].武汉:华中理科技学出版社,200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