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学重要性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0:31:36

生物学重要性篇1

关键词:生物化学生物教育教学方法重要性

生物化学是一门运用化学的方法和理论研究生命物质的一门生物学科。其任务主要是了解生物的化学组成、结构及生命过程中各种化学变化。从早期对生物总体组成的研究,进展到对各种组织和细胞成分的精确分析。在其研究范围中,也融入了物理学、生物学、微生物学、遗传学及免疫学等理论和技术,而且与其他医学学科有着广泛的联系与交叉。因其研究内容比较深奥抽象,发展的也比较快,所以学习难度比较大,是一门比较难学的基a课程。生物化学的很多知识与现实生活有密切的联系,对于高师学生毕业之后发展十分重要,因此对于这门课程的学习是非常有必要的。

一、生物化学的学习内容

在我校高师生物教育课程中,生物化学这门课程往往被安排在大二学习。在这个时间,学生们已将掌握了一定动物学和植物学的基础知识以及实验的基本操作方法,所以在这个时间段学习这门课程对于学生来说更容易掌握。但是由于下学期学生们要进行教育实习,很多学生会认为它只是一门生物教育的必修课程,其与今后的职业和教育实习关系不大,在考试前突击应付考试就可以了。这就要求教师一定要在教学中时刻强调生物化学这门课程的重要性,既要考虑教材知识的学习,又要注重新知识的拓展,联系生活实际,提高学生们对这门课程的关注度。

生物化学作为一门必修课程,在教学内容上可以分为四个部分:1.生物大分子。这是生物化学内容的第一部分,介绍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核酸的结构和功能、酶的催化性质及在医学上的应用。在教学中要强调这些基础知识在生命科学中的意义。2.代谢及其调节。包括糖代谢、脂质代谢、生物氧化、蛋白质分解与氨基酸代谢、核苷酸代谢等。3.基因信息的传递。介绍Dna生物合成与修复、癌基因与抑癌基因、细胞信号转导等。4.专题篇。包括血液与生物化学、肝与生物化学、维生素、水与无机盐代谢、酸碱平衡、分子生物学常用技术原理及应用。以上是生物化学这门课程的教学内容,我们要重视其内在联系,重视基础知识,重视内容的衔接。帮助学生构建知识框架,进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改进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兴趣

根据新课改的要求,教师的授课形式要从讲述课本内容转变为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让学生发现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变被动为主动,提高生物化学这门课程的学习效率。在多年的教学工作中,现总结几种对于生物化学教学较好的教学方法。

启发式教学是处于教师讲解和学生思考之间的一种活动形式,也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经常采用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中运用启发式教学,能使学生原本闭塞的思维活跃起来,形成探究的欲望,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在中国,“启发”一词,源于古代教育家孔丘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启发式教学的关键在于设置问题情境。观察问题,寻求多种解题思路使学生的思维迅速活跃起来。这样有效的提高了教学效率。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生物学科是具有活力的学科,仅仅依靠课本和老师的讲述,学生们很难体会到它的生动及活力。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将抽象的知识点与文字、声音、图形、图像、影像等多种媒体信息整合起来,形成合理的教学过程结构,达到最优化的教学效果。按认知学习理论的观点,人的认识不是外界刺激直接给予的,而是外界刺激与人的内部心理过程相互作用产生的,必须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才能获得有效的认知,这种主动参与性就为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的发挥创造了很好的条件。

讨论式教学法强调在教师的精心准备和指导下,为实现一定的教学目标,通过预先的设计与组织,启发学生就特定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以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精神。生物化学涉及许多复杂的化学结构和化学反应式,尤其是对于三大营养物质代谢这一部分,既相互联系,又存在本质性的区别。针对这一问题,可以针对现实生活中的病例讨论其联系与区别。例如:给酮血症的动物适当注射葡萄糖后,为什么能消除酮血症?课堂讨论以小组为单位,最后由教师进行总结。通过这种方式为学生梳理出了解答问题的不同路径,以引导学生自主进行辩论和思考,帮助其得出自己的结论。

三、加强实验教学,理论联系实际

教学实验是生物化学这门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根据教学目标而组织的教学活动,是科学实验在教学过程中的典型化的重现。通过实验教学,不仅能使学生加深对基本理论的理解,而且还能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试验教学在生物化学学习中应该占有比较重要的地位,但是在现实教学中,往往因为试验条件不足,限制了学生动手探究知识的机会。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们应该着力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加强试验教学,这样培养实际工作能力、协作精神及民主讨论的科学作风。

近年来,很多生物学教师在生物化学科研方面都取得了进展,通过实验课,教师可以把新的科研成果分享给学生。这样不仅使学生接触到了最新的技术,又可以促进教师继续创新研究。科研促进教学,教学问题在科研中得以解决,相辅相成,这也是我们教师一直追求的目标。

总之,生物化学的内容在不断的更新,除了要参考一定的权威性教材外,还要不断更新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方法,与时俱进。教师自身素质和业务水平,学生应端正自身的学习态度,重视生物化学的学习,这样才能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出适应时展需要的合格生物教师。

参考文献:

[1]王艳君,陈盛.生物化学教学改革的实践探索[J].生物学杂志,2012,(05).

生物学重要性篇2

关键词:启发式;教学;生物

中图分类号:G633.9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1-0290-01

"启发式教学"是指贯穿于课堂教学中为完成一定的教学目标,挖掘学生的内在潜能,激励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实践、主动思考、主动探索、主动创造为基本特征的教学形式。启发式教学是一种教学观念而非具体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只有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教学主导性结合起来才能够真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的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唤起学生自身的求知欲望。启发式教学观念,是全面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自学能力达到最佳的一种重要教学理念。在当代,世界各国教学改革中都是围绕着教学方式与启发式教学法相联系而展开的。在我国"启发式"教学源于孔子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1.启发式教学有利于提高教师思想素质和业务水平

启发式教学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不仅仅是文化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是知识的积极探索者,教师需要在教学活动中自觉运用研究型、启发式教学方法,变"灌输"为"启发",变"被动"为"主动",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地提出问题,主动地去思考问题。生物学是一个快速更新和发展的学科,其涵盖的知识也在不断改变,教师在教学的同时要关注学科发展的前沿,不断学习科学知识来提高知识业务水平。备课过程中要不断充实和更新教学内容,在教学过程还要不断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启发学生探求未知世界的兴趣和爱好。因此启发式教学法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有利于促进教师思想素质和业务水平的提高。

2.启发式教学有利提高学生素质

素质教育的今天,对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生物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有许多实验教学内容及生物科学知识都是培养学生良好思想道德素质的重要材料。

生物实验课前应组织学生对实验中采取什么措施,实验应进行哪些改进以减少对周围环境的破坏等问题进行讨论,使学生在亲身的体验中认识到保护环境是每个公民的神圣职责。实验课中针对学生将废纸、火柴杆、废弃药品随意丢进水槽,造成下水道堵塞或由于试剂用量过多,加热时间太长等情况应进行现场教育,培养学生学会生存和加强环境保护意识。有条件时还可以组织学生对周边地区近年来的环境状况进行实地调查,让学生在对本地区污染情况了解的基础上,提出防止或治理污染的方案,及时启发学生从反应原理的选择、实验装置的设计、废液废渣废气的处理等方面参与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从而树立战胜污染、保护环境的信心。

3.启发式教学法有利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是一切发现创新的基础。有疑问才能促进学生去探索,去创新。学生的疑问往往都是从好奇心开始的,他们活泼好动对什么都充满好奇心,遇到问题喜欢"打破砂锅问到底"。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教学的一个重点,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应引起教师的高度重视。中学时期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时期,中学生心理和生理发育趋于成熟,具有较高的独立思考和判断能力,求知欲强,思想活跃,可塑性较大,是培养创新能力的最佳时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有了创新思维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启发式教学法有利于开拓学生视野,培养学生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开拓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要使学生形成独立人格,使学生能自觉投身于创新活动。生物课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敢于质疑的精神和创新能力,因为生物科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中学生物设计了很多实验,其中很多实验就注重敢于质疑的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总之,我国教育形式正处于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中。启发式教学有其科学性和先进性。所谓启发式教学,就是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重在教师的引导,强调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将启发式教学法应用于生物教学之中是生物实践的要求,是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启发式教学运用于生物课堂教学,可调动学生学习生物科学知识的积极性,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生物学重要性篇3

(一)有利于学生加深理解和巩固掌握所学的基础知识

在实验中通过对实物的观察研究,能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帮助学生巩固概念,深化对原理、规律的理解,并且有助于学生掌握探究生物学知识的方法。

(二)有利于培养学生生物实验操作技能

重视对学生进行生物学基本技能的训练,是中学生物学课程标准规定的教学要求之一。大纲要求学生学会使用显微镜、放大镜等仪器;学会制作临时装片、徒手切片、解剖小动物、采集和制作生物标本的方法;学会做简单的生理实验;学会绘制生物图等技能。这些技能只有在实验中反复练习,才能学会和熟练掌握。

(三)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实验是手脑并用的实践活动,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可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分析问题的因果关系,找出解决问题的一些方法和措施。实验在一定程度上是模仿科学研究的过程,是一种基本的科学研究方法。探究性的实验教学以及开展实验设计的活动对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做出假设、设计实验、、观察记录、分析推理等多方面的科研能力是十分有利的。

(四)有利于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认真细微的学习习惯

生物实验本身具有严密的科学性,只有正确的实验方法和实验步骤,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因此在实验中,教师要严格要求学生按操作规程认真做实验,仔细观察实验现象和完成实验作业,不怕困难和失败.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逐步树立严谨的科学态度,养成认真仔细的学习习惯.

(五)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及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生物实验是形象和直观的,学生通过实验看到了自己平时看不到的生物微观世界,看到了平时见不到的生理过程和生理现象,并且这些都是在自己的努力下,亲自观察和体验到的,因此,会十分兴奋和感兴趣,大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生物的积极性.

(六)有利于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

生物学重要性篇4

关键词:实验课;兴趣;效率;主体;重要性

中图分类号:G633.9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4-0041-01

生物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一门学科,上好实验课是探究生物世界的一个重要途径.通过实验能使学生直接接触生物,观察生命现象,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通过实验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以及团结协作的精神。但在个别学校,由于实验条件受限,学生完全依靠老师滔滔不绝的讲授来获取知识。结果是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由于对许多非常抽象生物知识无法弄懂,学生只得凭借书面的文字表达和陈述一知半解进行掌握,许多生活现象的解释显得苍白无力,缺乏说服力。因此,要让学生能够切实掌握生物知识,就必须借助于实验教学。我市为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专门开设了中招理化生试验考试.无形中为试验课的开展起到了大力的促进作用.实验课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生物学科的性质决定了生物实验课的重要性

生物学科又被称为实验科学,是因为它的产生、发展、形成科学的整个过程都是以一定的实验为基础的。1665年,英国物理学家虎克用自制的显微镜观察到了植物细胞,从而将生物学推到一个崭新的领域。19世纪德国施莱登和施旺通过实验依靠自身丰富的生物知识提出了细胞学说,奠定了现代生物科学的基础。同一世纪中叶,达尔文在对野生和家养的动植物进行了调查研究,总结出以自然选择为中心的进化学说,孟德尔经过八年的豌豆杂交实验提出了遗传因子分离和重组的假设。前人在许多生物领域取得的科学成就都是在生物的实验的基础上取得的,同样在生物教学中也离不开生物实验。

2实验课有助于培养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及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生物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观察、标本的采集和制作等教学手段,对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好地理解基础知识,掌握实验的基本技能发展他们的智力和能力都有重要作用。因为兴趣是人类认识客观世界的一种心理表现,是一个人获得知识、开阔视野、努力学习的一种强有力的内部驱动力。实验除了具有真实、直观、形象、生动和易于激发学生的直接兴趣之外,还具有一种目的性操作活动的特点,使学生亲自动手进行实验操作,满足他们的操作愿望。更重要的是,学生在操作过程中通过动手动脑,克服种种困难,最后获得实验成功,此时由学习成功的喜悦而产生兴趣和学习的愿望转化为一种热爱科学的素质和志向。所以说,实验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兴趣。例如演示实验,它也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手段。演示实验是实验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成功与否关系重大。演示成功能引起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有利于以后的教学。如关于吸水失水的演示实验,它不但有助于学生理解细胞吸水放水的作用原理,而且使学生产生好奇心,很想自己动手做。从而也激发了学生对以后的几个实验及教学内容的兴趣。学生最喜欢实验教学尤其是亲自动手做的实验。迎合学生的好奇心理,微观世界里丰富多彩的生命形式和神奇的生命现象深深地打动着学生,只要教师加以合理的引导,学生就会对生物教学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这也为今后生物课单调理论知识的学习点燃了星星之火。所以开好实验课程不但能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独立解决和思考的能力,提高科学认识,更有助于今后生物学科的教学工作顺利进行。

3实验课有助于学生理解生物概念,掌握生物学知识,提高教学效率

在生物教学中有许多原理概念要求学生记忆掌握。然而几乎任何一个概念原理都是由生物实验得来的,要使学生真正掌握识记这些概念和原理,面对目前开放式试题的出现,题型灵活,思维发散,仅靠以前盲目的背诵是无法达到目的的。只有让学生了解这些概念是怎样验证的,如何得来的,让学生真正理解它们,才能达到我们的教学效果。这一过程就是靠实验来完成的。新课程学习在实验课中,学生充分利用实验器具真实地再现概念原理的发现过程,从而验证相关知识点。这样不仅让学生亲自验证了课本内容,而且动员学生身体的多种感官参与,充分发挥了大脑的记忆能力,可以加深理解,巩固所学知识,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

4实验课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基本技能和动手操作能力,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能力的培养是新课程标准中的一个重点。如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其它能力的提高是我们教师必须面对的问题。在生物教学中,通过进行各种实验活动,是非常有利于培养学生观察和动手能力的。"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育并不仅仅是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怎样去获取知识。就是说教育要成为一种工具,利用这种工具使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能够按照科学的方法思考和对待所遇到的问题。青少年的身心发展水平决定了他们的思维敏捷、活泼好动的性情,实验课为学生提供了这样一个场所和机会,让他们可以亲自动手动脑,想一想相关的知识是从何而来的,用自己的想法去验证课本知识,从而在此过程中掌握应具备的基本技能,锻炼了自己的动手操作能力。同时在实验课中学生的眼睛、大脑、手等应同时被调动,注意力高度集中,学生必须借助已有知识通过细心的观察、合理的分析才能得到正确的答案。通过观察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生物课多是以观察入手,符合学生从感性到理性,从现象到本质的认识规律,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让学生亲眼看、亲手摸、亲自分析研究。这样就锻炼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和各种能力的提高。

5实验课教学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唯物主义观

任何一项结论、定理都不是说对就对的,而是通过实验来求证,在长期生活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同样,任何一项结论定理都是经得起实验验证的。实验课就要求学生抱着怀疑的态度去做实验,而不是抱着验证的态度去做实验。实验过程中教师要求学生对数据和结果要正确地进行报告填写,以此来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从而建立起科学的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6实验课要敢于放开学生的手、脚,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生物学重要性篇5

关键词:初中物理;后进生;培养;素质教育

中图分类号:633.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8500(2013)08-0091-01

一、引言

物理是一门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它的表象是“物”,内容是“理”,由“物”到“理”是相当复杂的过程。应该说每一个学生都有被爱的心理需要,但对于学困生来讲,这一需要显得尤其重要。教师要想改变物理后进生的现状,就要学会在教学中管理,与他们友好相处,真心关心和爱护他们,提高其内在学习动力。做好物理后进生的转化工作,对教学质量提高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这些对后进生学好物理课程,做好后进生的转化工作都是十分重要的。

二、后进生常见的类型

1.智力因素型:这类学生占差生比例很小。他们的特点是:智力、能力方面较差,比如抽象思维能力、空间想像力等比较低,但学习习惯较好,意志较强,自我意识水平较高。

2.学生学习的认真程度不够,学习的认真程度是取得良好成绩的一项重要因素,学生在学习物理时,学习态度不端正,学习不认真,不可能取得好的成绩。

3.后进生的显著特点是,情绪易波动,意志比较薄弱,并缺乏学习毅力,害怕困难和挫折,这对他们的学习是非常不利的。

4.动力不足型,这类学生占总差生人数半数以上,他们的能力水平基本属中等或偏上,但学习习惯、意志等明显低于第二类学生,因学习动力因素不足而导致学习困难的特征较明显。

三、教师要尊重和理解后进生

信任是开始。教育就应该有信任。如果说爱是教育的前提,那么信任便是教育的开始。教师不要吝惜对学生的表扬与赞美,其实它是促使学生进步的助燃剂。后进生具有明显的自卑感、失落感;具有胆怯心理;具有压抑心理;具有惰性心理;具有逆反心理;正在成长中的学生的确存在着个体上的差异,但不能单纯地以学习成绩来判定他们的优劣。为他们着想,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给后进生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同时多给学生自己动手的机会,加强学习方法的指导。在后进生的转化工作中,要让他们明白:做任何事情,光有热情和兴趣不够的,还必须付出辛勤的汗水,制定切实可行的复习计划,培养学生求实合作的精神,更重要的是能激发他们学习物理的兴趣。因势利导,严格训练,教师应充分利用物理学科特点以及物理与现代科技发展的关系,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和培养,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大面积、大幅度提高教学成绩,充分体现出转化后进生的价值。促进智力和非智力因素得以最大限度的发挥,让他们更好地成长起来。

关爱是前提。作为教育者,爱学生,是一个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和灵魂,爱,可以产生巨大的教育力量,“爱的效应”在后进生身上尤为明显。教师要主动关心爱护后进生,不放弃、不抛弃,密切师生关系有助于激发后进生的学习兴趣,鼓起学习的勇气。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而后进生知识“欠账多”,遇到后进生出现问题,教师不要轻易下结论,要尊重他们的人格,让他们感到集体的温暖、老师的信任。

教师要注意挖掘物理后进生的潜在力量,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因素。一旦发现他们学习物理稍有进步,教师就应大力表扬和鼓励,以激励他们的学习兴趣,促进良性循环。只有这样,后进生才有可能沿着老师的期望发展。促使他们实现由“帮助成功”到“尝试成功”乃至“自主成功”的转变。

四、持之以恒,反复教育

后进生的转化是一项复杂的教育工程,也是提高全民族文化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关心和重视后进生的转化工作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后进生内心世界常处于矛盾和冲突之中,自信与自卑、努力与懈怠、开朗与忧伤、大胆与怯懦、自主与依赖交替发生。作为教师应该正确认识和对待后进生,不应戴着有色眼镜去看他们,要善于发现后进生的每一个“闪光点”,及时给予肯定、表扬,使“闪光点”逐渐扩大,使后进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针对每个后进生的不同情况,细心观察,掌握他们的思想、心理特点,转化工作才能争取主动,从而帮助其正确评价自我,树立自信心。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亲其师,信其道”。多注意后进生的点滴进步,及时表扬,让他们品尝到成功的喜悦,促使他们树立信心,取得新的进步。转变后进生最主要的就是与后进生的感情建立,教师要有一颗真挚的爱心,以爱育爱。以丰富的德育活动作为载体,构建和谐的班级集体。教师处处要成为后进生的表率,教育学生的德育原理,要一分为二地看待学生,凡是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师生间言谈应注意无损教师的身份。利用其优势克服缺点,首先肯定后进生的多样才能,发挥出来会为班集体增添不少荣誉。让他心悦诚服地感到老师信任他,有了信心,才能充分发挥后进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许多后进生在学习中能得到老师的一次鼓励,一个微笑,而获得意想不到的效果,他们的闪光点也会带动其他方面的发展。

五、结束语

生物学重要性篇6

新《课程标准》确定的课程理念是:提高生物科学素养,面向全体学生,倡导探究性学习,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其中的“倡导探究性学习”是旧课程当中最缺少的。科学探究作为发现科学事实、揭示科学规律的过程和方法,在科学教育中具有重要的意义。教学不仅要使学生获取一定的知识,还要使学生习得获取知识的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中,教师应该让学生亲历思考和探究的过程,领悟科学探究的方法。只有这样,我们的教学目标才能落到实处。所以,在生物教学中贯彻探究性学习的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

首先,现代生物教学旨在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显然,生物科学素养不可能单纯地依靠知识的传承、讲授、灌输来形成,必须改变教学的策略和方法,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这就要变学生被动的听讲为动手、动脑的主动参与活动。而科学探究活动有利于知识的建构,有利于技能和能力的培养,有利于科学态度、情感与价值观的形成,特别是在探究活动中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培养实践能力,使提高全体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的目标落到实处,并为不同潜质的学生提供了选择和发展的空间及机遇,在教学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独立性、自主性,引导学生在质疑、调查、实验、收集、分析和解读数据、推理、判断和反思等探究活动中,既能理解、掌握和应用知识,又发展了收集和处理科学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倡导探究性学习,还将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更富有个性化,对情感的体验、科学态度的养成、正确价值观的树立,也会有很大的帮助。课程标准中把科学探究列为我们生物教学理念中重要的一个方面来倡导,就是要求我们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予以贯彻。面对全体学生,提高生物科学素养,倡导探究性学习,三者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不可分割,不可偏废。它既是课程和教材改革的理念,也是指导教学实施的基本理念。我们可以用它来规范自己的教学行为,用它来启迪自己的教学设计思路。

其次,探究性学习是一种在好奇心驱使下,以问题为导向、学生有高度智力投入且内容和形式都十分丰富的学习活动。这是根据青少年身心特点提出的学习方法,是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生物科学知识、领悟科学研究方法而进行的各种活动。科学探究通常包括:提出问题、做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和表达、交流。作为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时候要注意把握几个方面:第一,要结合课标,探究后要求学生阐明问题、方法、对照组、变量的选择与控制、实验的误差,要求他们对指导科学探究的概念和理论框架进行思考和说明。高中学生的探究活动最终应该构造出一种解释方案或一个模型,同时要求他们的解释更加精致。根据学校、学生和教师的实际情况,制定适当的探究目标和计划,制定计划时要注意一定的梯度和难度。第二,确定适当的教学方法。适合探究的内容才采用探究式方法教学。如:陈述性知识只能采用部分探究,实验性知识、策略性知识采用完整探究。具有足够的探究资料才采用探究式教学,否则将造成无病的尴尬状态。第三,收集整理相关信息资料。一个课堂无法探究较大的题目,我们需要把探究题目变小。为了能够有效利用课堂时间,准备足够资料和整理有用资料是很必要的。第四,寻找合适的探究点,设计探究问题。教师计划让学生做的探究活动、所探究的问题应当是学生渴望知道答案的问题,探究所用到的知识和技能应当是学生基本具备或经过学习可以具备的。在具体实施探究活动中,更要注意“度”的把握,既不能让学生感到无从探究,又不能让活动过分活跃。

最后,作为教师,带领好学生完成科学的探究活动,是需要我们认真研究和思考的。科学探究也是需要科学方法的,包括哲学层次的方法、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和学科内的特殊方法。按照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学生要在生物课中重点学习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包括观察、实验、调查等获取经验材料的方法和推理、判断、分析、综合等思维方法。现代生物实验教材重视科学方法教育,但不是孤立地讲授科学方法,而是把科学方法教育与具体的学生活动结合起来,让学生通过活动领悟科学方法。同时,要组织好探究性学习并提高其质量,就要掌握好教材规定的各个探究性活动要求达到的目标的侧重点:有的活动是要求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探究的问题的性质并不复杂,结论也是容易获得的;有的活动需要通过实验收集证据,重点在如何控制变量和设计对照实验上。因此,一项探究活动的教学过程,仍然有非常切合实际的、明确的教学目标和重点。而且,组织好探究活动,要特别重视探究的过程,而不是结论。想成功组织好探究性学习,教师要学会控制好课堂,要会组织、会制造气氛、会导课、会提问、会总结和会评价。

总之,探究性学习的教学策略,就是要让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人,成为学习和发展的主人;就是通过教师的启发,学生自己主动地提出问题、与同学合作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从而为学生终生学习奠定基础。探究性学习是培养现代公民和创新人才的需要,是生物教学改革和研究的重要课题,是探索性学习和研究性学习的整合。我们每一名高中生物教师,要意识到探究教学的重要性,意识到教师已不仅仅是传道、授业、解惑的人,更应该是学生学习的助手、引路人、促进者、学生学习的研究者。

生物学重要性篇7

【关键词】初中物理学习兴趣培养

物理这门学科以注重实验性和实用性著称,在初中阶段的教学中,物理这门学科已经称得上比较难教也是比较难懂的科目,老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均遇到了很多的阻碍。初中阶段的学生初步学习物理知识,对于其中的很多理论和实验器材等相关的知识点比较陌生,有的学生在以往的数学学习中没有打下较好的基础,将自己拘束于“数学是学好理科课程的基础”中,以至于对即将接触到的物理学习感觉苦恼。但是,物理学习也并不像很多学生认为的那么枯燥和难以理解,只有深入其中,才能发现物理的乐趣所在。

物理学科与我们的日常生活休戚相关,掌握更多的物理知识,可以帮助我们更加便捷的生活。比如说,生活中筷子插入水中变弯折,是物理学中的折射原因;电灯开关之间可以联系到串联、并联等方面的知识;水的浮力使得木棍落入水中保持漂浮状态而不下沉等等。再比如说物理学中的滑轮组、杠杆原理等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也被广泛运用。掌握更多的物理知识,不仅仅可以使得我们的生活变得便捷,而且也可以使得我们减少困惑,对自然界的众生万象有更深入的理解和认知。当然,对于尚处于初中学习阶段的学生而言,学习物理知识的最重要原因,除了上边所提及的这几点,还有一个更重要的目的,那就是为了升学所需。

众所周知,整体和部分之间的关系,在很多时候部分能够直接影响到整体。就像物理这门学科一样,学生要想顺利地进入自己理想的高中继续深造,物理这门功课是必须要学好的课程,不然,想要圆梦也是有一定难度的。那么,为了使得初中阶段的学生们能够对物理这门学科产生兴趣,减少在物理学习中枯燥感的产生,在教学中,我们应当付出哪一些努力呢?这将是笔者接下来重点探究的话题。

第一,将信息技术与物理学科教学紧密结合起来,是在当前教育环境下能够吸引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举措。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学生们在初中物理课堂的整个学习过程中总是处于被动位置,需要完全按照教师的指令进行物理课程的学习,因而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兴趣难以很好地被激发。当前,随着新课改的逐步推行和实施,我们的初中物理教育教学面临着改革的抉择,在这样的背景下,及时地调整自身的教育教学策略,更好地做到与时俱进就是最正确的抉择。而且,随着多媒体技术与高校文化教育教学的结合,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将信息技术应用到我们的具体教学过程中来就是一种比较好的措施。

比如说,当我们在讲述与“浮力”相关的这部分知识时,在计算机技术的帮衬下,我们可以以视频的形式播放一些浮力原理在生活中应用的实例,从而可以帮助学生更切实的理解物理学科的理论知识。当然,我们也可以通过ppt的形式,向学生们展示本节课基本的讲课思路,使得学生们能够对这种新形式教学手法产生较大兴趣,继而更好地引导学生对初中物理的学习产生兴趣,更好地培养学生良好的物理学习习惯,使其养成良好的物理学科素养。

第二,将物理实验更广泛地应用到课堂教学中去,是教师能够吸引学生学习关注度,提高学生物理课堂学习参与度的有效方法。正所谓“大千世界无奇不有。”物理知识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不可分割。如何使得学生们能够饶有兴趣地开展对物理课程的学习,养成良好的物理学习习惯,是我们在当前教育背景下应当着重考虑的问题。将物理实验很好地融入到物理课堂教学中就是一种比较有效的做法,教师可以通过一边进行理论讲述,一边进行实验操作进行辅助的方式,使得学生们能够比较直观地观察到相关的实验过程,继而带着对实验过程的好奇心和实验结果的好奇心,增强对物理课程的学习。

比如说,当教师向学生讲述电池的串联和并联方面的知识时,可以在课堂上直接进行实验操作,通过实验过程的操作,来验证课本理论知识的正确性,使得学生们比较直观地掌握相关的物理理论知识,轻松而扎实地记忆实验结果。当然,为了使得学生能够对物理学习产生兴趣,继而养成自主学习物理课程的习惯,在教学中,教师还需要积极地为学生提供更多的直接参与物理实验的机会,使得学生们能够在直接进行物理实验操作的过程中对物理学习产生更大的兴趣,从而更加自主的学习并学好物理文化知识。

第三,开展合作式教学,经常举办物理实验竞赛和学科知识竞赛活动,对于学生物理学习兴趣的养成也是非常有利的。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在当前教育教学背景下,教师要想很好地开展物理课程教学工作,使得学生能够自主地加强物理学习,就需要积极地培养学生对物理学习的兴趣。为此,我们必须要创新教学模式,以学生的学习诉求为中心开展教学工作,变单一的教学模式为互动教学形式就是一种比较好的尝试。但是,这种努力还是远远不够的,为此,笔者认为,我们需要进一步开展合作式教学,使得学生们能够通过团队合作、探究等自主地寻找问题的解决办法,减少教师的直接经验的传授。

生物学重要性篇8

关键词:微生物检验;临床沟通;重要性

【中图分类号】R45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3763(2014)09-0161-01在现阶段临床工作中,临床医生和细菌检验人员之间缺乏沟通、理解和合作。随着检验医学不断发展,医学检验人员素质不断提高,检验报告质量有所提高。医学微生物检验在报告方面缺少数据,但是涉及的内容较多,需要具备微生物学的知识才可以读懂[1]。现阶段,对医学微生物检验质量造成影响的因素主要是对微生物学标本进行的前处理,但是,临床医师正确的解读检验报告也尤为重要。

1医学微生物检验和临床沟通的情况

现阶段,临床科室和医院实验室的配合出现一些问题。检验项目完成需要经过很多环节,如开具申请报告单、标本的采集和运送、分析等,涉及的工作人员较多,当环节越多时,出现的问题就会较大,查找也具有一定的难度。医院实验室和临床科室是平级关系,各科工作较为繁忙,科室间在具体工作沟通方面协调工作做得不到位。科室之间沟通工作不好,对标本采集以及运送等造成影响,检验质量容易出现问题。

2医学微生物检验和临床沟通的作用

提高实验室检验质量,是对患者负责的表现,体现了医院的综合能力。但是,提高实验室检验能力,实验室检测水平、能力是必备的环节,实验室和临床科室加强沟通也非常关键。实验室人员对临床科室的工作进行深入的调查,掌握标本的采取和送检是否会影响到实验结果。此外,如果检验人员缺少临床知识,在进行脑脊液培养为阳性时,没有和临床医生进行及时的沟通,会对检验结果质量造成影响,影响到诊断和治疗,甚至会对生命造成威胁。因此,对于临床患者进行治疗,医学微生物检验室和临床科室加强沟通至关重要。

3医学微生物检验和临床沟通的方法

3.1微生物标本采集:微生物标本采集需要检验人员进行培训和指导。采集标本主要是医护人员进行操作,实验室和临床加强沟通,医护人员了解采集标本的要求以及注意事项,使标本采集达到合格。临床医师需要向检验科室人员说明在标本采集认识方面存在的误区。化脓性分泌物在采集之前,需要采用生理盐水对创面进行冲洗,采取脓汁部位是化脓组织和正常组织的交界处,白细胞释放出溶菌酶,将化脓中心细菌杀死,活菌比较少,检出阳性率比较低,对于此必须引起注意[2]。

3.2微生物标本保存以及运送:对微生物标本进行保存和运送,需要检验人员进行培训和指导。淋病奈瑟菌以及脑膜炎奈瑟菌对寒冷的敏感性较高,在进行标本运送时,需要保温,快速的送检,如若不然,检出率会明显的降低。脑积液标本放在冰箱中,会导致脑膜炎链球菌、嗜血杆菌等的死亡。检验科室人员需要向临床医师解释清楚送检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3.3解读检验报告:在出具报告以后,需要理解,并应用在临床诊治中,防止滥用抗生素。以血液标本“无菌生长”为例,血液中是否无菌,需要和临床进行沟通,了解采血的规范性,若采血没有出现问题,就需要想到是否存在其他的病原体[3]。呼吸道标本在检出“XXX菌生长”时,若是呼吸道正常的菌群,在进行报告时,需要了解患者的症状以及体征,根据其他的检查,综合分析。

3.4实验室工作者需要定期的到临床第一线沟通:在现代医学中极为注重学科和专业之间的相互配合。实验室工作人员参加到诊断活动中,和临床进行紧密的配合,有助于加强沟通。实验室人员可以学习更多的临床知识,应用临床思维的方法,提升分析、判断检验结果的能力,向临床提供相关的意见。临床工作者和实验室人员进行沟通学习,提出相关的建议,有助于增加检验的准确性。

4小结

医学微生物检验和临床进行沟通,临床医务人员能够了解检测的方法,掌握标本留取的相关知识,对患者进行指导,检验科室工作人员能够了解到和微生物检验相关的知识,增加检验的准确性。医院工作主要是为患者提供服务,提高检验的质量,以便为患者提供更好的服务。微生物实验室需要和临床工作人员相互合作,紧密配合,加强沟通,相互的进行学习,提升自身的素质,提高服务的质量。基层医院受到技术条件的限制,更应该加强交流,提高检验的质量,为患者提供更好的服务,推动医院的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陆德胜.医学微生物学检验与临床沟通的重要意义[J].中国医药科学,2013,3(11):157-157,164.

生物学重要性篇9

一、情境与物理教学

问题情境就是一种具有一定的困难,需要学生努力去克服(寻找完成任务的途径、方式),而又在学生能力范围内(努力可克服)的学习情境。

根据认知理论,物理课堂教学过程应该是以不断地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方式来获取新知识的过程。因此在物理课堂教学中努力创设恰当的问题情境,通过问题引起学生认知的冲突,激起学生强烈的问题意识和探求动机,引发学生积极思考,从而独立地解决问题,发展其思维能力的创造性。

二、问题情境的创设

问题情境的创设主要是通过恰当的情境,提出问题。使教学内容具有新奇性,从而使学生产生好奇心和求知欲,极大地激发学生的探求动机和兴趣,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1利用实验创设问题情境。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各种物理实验以其直观性、形象性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感性材料,使其充满着趣味性、思维性、挑战性、探索性和创造性,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因此利用实验内容的魅力创设问题情境,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有利于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对实验的观察、研究和分析去思考问题、探索问题,从而揭示物理现象的本质,探究物理现象的内在规律。

2联系社会生活,创设问题情境

利用学生熟悉的生产、生活情景,以及所关心的热门科技话题提出问题,创设问题情境,可以使学生认识到物理学的现实意义,使学生感到学有所得,学有所用。这样容易激发学生的愉悦心情,触发学生的情感和求知欲,更能提升学生探究学习的兴趣。

教学实例:针对教学中碰到的实际情况,例如(a)为什么你在行驶的火车上发现近处树木后退,而远处树木前进?(b)为什么海水看上去是蓝色的,而舀起来都是无色的;(c)为什么火车的玻璃窗安装两层玻璃?(d)乒乓球的正反两面胶片各有什么作用?试从力和运动的关系加以分析;(e)为什么不弯腿就跳不高;(f)“神舟”五号与我们所学的哪些物理知识有关。这一系列现实性的问题,从生活实际出发,极易引发学生的关注和思考,提高学生探究学习的兴趣,同时还可引导学生关心社会,了解物理在社会发展和人类活动中的重要作用。

3利用新旧知识的联系,创设问题情境。教师在教学中应寻求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创设问题情境,诱发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究学习,促进新知识的增长。

教学实例:学生在初中学习了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在讲述牛顿第三定律时,很多同学认为,在拔河比赛中,既然双方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大小相等,应该不会分出胜负,实际上却总有一方获胜,这是否违背牛顿第三定律?取胜的决定因素是什么?我让高大壮实的男同学(体育委员、脚穿滑冰鞋)与一文静瘦弱的女同学现场进行拔河比赛,问同学们女同学能赢吗?为什么?有人说“能”,有人说“不能”,强烈的认知冲突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

5利用信息技术和多媒体,创设问题情境。多媒体集文字、图形、图像、声音、动画、影视等各种信息传输手段于一体,具有很强的真实感和表现力,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对于一些抽象、不可见、难理解、难解释的概念、原理,利用信息技术和多媒体创设问题情境,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三、创设问题情境时应注意的事项

1情境的素材要有针对性。问题情境的创设,必须基于对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和教材内容的全面的、科学的分析。要深入分析和挖掘教材内容中蕴涵着的能力价值和情感价值的知识,利用这些知识作为情境素材,创设问题情境,才能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2问题要有方向性。教师通过情境要把问题设在学生有疑之处,这样的问题才能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而问题一旦得以解决,学生就会有“柳暗花明”的感觉,有极大的成就感,从而激起进一步探究的欲望。

生物学重要性篇10

【关键词】教学环境互动性探究性能力

在当今教育格局下,随着科学教育改革的深入和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探究教学越来越广泛地深受广大教师的重视,国家教育部最近公布的科学课程标准,将探究教学置于核心地位,结合自己多年的学习和教学,浅谈对自然科学探究教学的理解:我觉得"学成于思,思源于疑",。教师的主要职责是创造学习情景和学习途径,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对科学研究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的具体运用。主要是一种学习方法而不是研究的方式,它重过程非重结果的目标定值,它决定

了在教学过程中,每个学生在一定的情景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老师和同学们帮助,利用必要学习资料去获得知识。而不是教师传授得到的,教师要重视帮助学生进行研究学习。并创造自己的教学模式,带领学生共同研究学习,从而在实践中掌握科学知识。

一、创造情景

学习应该在现实情景或相似的情景中,学生得以解决现实生活中遇到实际问题为目标,不仅需考虑教学目标还要把情景创设看作是教学设计的最重要的内容之一。教学环境又是由课堂空间、课堂师生人际关系、课堂生活质量和课堂社会气氛等因素构成的课堂生活情境。夸美纽斯曾说:"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同样教学环境反作用于兴趣,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可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心情愉快地学习,不会觉得学习是一种负担,甚至有时达到废寝忘食的程度,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调控教学环境中的诸因素,为学生创设一个民主、合作、探究的课堂氛围,使学生情感处于积极、自由、宽松、安全的心理状态,从而使学生思维进入一个自由驰骋的心理空间。学生敢想、敢问、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敢于提出与众不同的意见。我对以下要素进行调控,来实现创设和谐教学环境的目标。

二、注重课堂引导

新课的引入虽只占几分钟或仅几句话,但它是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和阶段,它正如戏曲的"引子"、影剧的"序幕"一样,可以引起学生的注意和兴趣,拨动学生的心弦,充分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恰当的引入如同路标,引导着学生的思维方向;如同桥梁,联系着旧知和新知,因此,设计好每节课的引入是十分重要的。而引入的方法要依据教学的任务和内容,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需求,灵活应用,切不可千人一面例如我根据课文的内容来选择引入的方法例如讲解Co2这一节,我给同学们用讲故事的办法引入:大侦探牵着他的爱犬去追坏蛋,来到了一座深山里发现这座深山,很久没有人来过没有,这里陡峭的峰峦奇峰绝碧松柏密茂,在微风中婆纱起舞。在不经意的过程中他发现了一个山洞口处似乎有被人踩过的迹象。他带着他的爱犬进入这个山洞他的爱犬进入后不久就突然倒下死了。大侦探很惊讶,但他很快恢复了镇静,忙掏出打火机准备点火但是怎么也点不着为什么?这样引入后。同学们觉得很好奇,那我就紧接着让同学们看书回答这个问题。这样不久可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还可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三、精心设计问题

创造教学环境探究教学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开始,"问题"即"思维",一切探究发现和创新都是围绕问题展示的。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为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所提问题应有一定的探索性,通过问题的设置,引导学生多角度、多途径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开拓思路,培养思维的发散性和灵活性。教师对课堂提问的设计,关系到学生思维活动的展开。如何有效地优化课堂提问,提问应具有思考性提问应具有艺术性提问应具有层次性提问应具有艺术性提问应具有整体性。所以教师在突破难点时所设计的问题应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小到大、有表及里,层层推进,步步深入,从而"围歼"难点。明确问题探究教学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拘泥于书本,不迷信权威,不墨守成规。探究教学要求教师尽量减小对学生的限制,并适时适度地给学生以帮助,鼓励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主观能动性,独立思考,大胆探索,标新立异,积极提出自己的新观点、新思路、新方法,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勇于探索的精神,训练学生归纳、综合、抽象等思维能力,逐步掌握探究问题的基本方法。又如在复习生态系统有关内容时,提出本节复习课的目标:如何设计校园某一指定区域生态系统?

四、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实验的重要性

学生经过实验探究,对所得数据进行分析、比较、概括,进行思维加工,从而总结出初步结论,然后对初步结论进行质疑,检查和思考探究方案的严密性,证据收集的周密性以及所获结论的科学性,再利用已有知识和实验探究释疑,最后得出可靠结论,并用文字、图象、公式等方式表达出来。这使得学生感觉到自己也能象科学家"搞科研"一样"发现"科学规律,从而获得巨大的成就感,激发学生自主、合作学习和探究的兴趣和热情。为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所提问题应有一定的探索性,通过问题的设置,引导学生多角度、多途径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开拓思路,培养思维的发散性和灵活性。在实验过程中,以学生操作为主,教师有足够的时间与每位学生交流。而且教师走下讲台,在实验桌前与学生一起交流仪器的使用、实验因素的控制、实验现象的观察和问题的发现,这时教师更象是学生实验的一个合作者、助手。这种经常性的活动强化了学生与教师的互动关系,实验室中稳定的互动关系将进一步迁移到其他课堂教学活动中去,在非实验课上同样产生良好的互动效果。

五、增强课堂教学气氛的互动

通过课堂上的师生互动,创建生动活泼、积极主动的课堂教学气氛,它具有很强的感染力,易于造成一种具有感染性的催人向上的教学情境,使学生从中受到感化和熏陶,从而激发出学习的无限热情,提高对学习活动的积极性。而懒散沉闷、师生之间缺乏交流甚至严重对立的课堂教学气氛则会抑制学生的学习热情,降低学习兴趣,严重的还可能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增加学生分组实验,创造更多的师生互动机会。学成于思,思源于疑,疑则诱发探究。

总之,充分地利用生物课堂有效地培养学生生物科学素养,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学生,是新课程背景下高中生物教师必须深入研究和解决好的一个重要课题。准确地把握探究教学的实质,开放地实施探究教学的过程,合理地处理探究教学和其它教学方法的并用,将创造性地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