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新农村建设存在的问题十篇新农村建设存在的问题十篇

新农村建设存在的问题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0:31:22

新农村建设存在的问题篇1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存在问题;对策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吹响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号角,各地按照中央“二十字方针”的要求积极投身于新农村建设,在实践中总结出许多宝贵的经验。虽然近年来新农村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同时也应清醒地看到在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各种问题[1-2]。因此,正确地对待存在的问题,认真分析,在工作中勇于创新,不断完善各项政策,以利于新农村建设更好地向前推进。笔者就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谈几点粗浅的看法,以供参考。

1新农村建设存在的问题

1.1村庄规划不够全面科学,不能有效发挥引领指导作用

有些镇村没有把村庄规划编制工作摆上应有的位置,对规划工作的重要性、紧迫性认识不足,导致规划编制不全面、不科学。一是重中长期规划,轻短期规划和年度计划。虽然制定了新农村建设发展规划,但新农村分阶段建设的规划还不够明晰具体,对村容村貌建设要达到什么要求、生产发展要达到什么程度、生活宽裕要达到什么水平等,都缺乏具体的量化标准。二是重局部规划,轻整体规划。有的镇只重视某个村某个点的规划,而对全村甚至全镇新农村规划缺少通盘考虑。同时,有的村规划起点低、水平低、层次低,质量不高,缺乏科学性、指导性。据调查,有的村规划生搬硬套其他村,不能体现自身特色;有的村规划与全县及所在镇的发展规划、村镇建设规划、土地使用规划等不相衔接,存在重复建设、投资浪费的隐患;有的村即使有了规划,但由于镇领导的更换和干预,随意变动,不严格执行规划,影响了规划的严肃性;还有不少村对新农村建设的规划没有考虑,存在“跟着感觉走”的情况,不利于面上实施,导致不少村居只见新楼房、不见新村庄。

1.2农民主体作用发挥不强,存在政府包办代替的现象

在基层,有的农民由于在思想认识上对新农村建设存在偏差,对新农村建设的意义、内容和措施认识不够,对新农村建设仅仅是寄希望于上面有资金下来,村民等、靠、要的依赖思想较为严重,在许多新农村建设点上普遍存在政府包办代替现象,农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没有充分调动起来。

1.3基层干部对新农村建设存在认识上的误区

一是“简单化”。重硬件、轻软件,重规划、轻执行,重建设、轻管理,对新农村建设的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认识不足。二是“片面化”。以偏概全,只注重形式,将新农村建设等同于“新村”建设,少数基层干部过度热衷于新村庄建设,乐于村庄建设的外观,过分强调村容村貌的整洁,甚至把建了几栋楼房作为新农村建设的成功典型,以村庄楼房多寡来衡量新农村建设的成效,严重忽视了全面发展,忽视了在公共服务、精神风貌、科技教育建设等方面开展工作。三是“短浅化”。在基层,哪里简单就抓哪里的现象还比较突出,把新农村建设仅仅定位于硬化几条路、改几户厕、装几户自来水、粉刷几栋房子等简单的村庄环境整治,忽略了生产发展、乡风文明建设对事关农村长远发展,如对农业生产、农民增收等问题,缺乏足够重视,措施乏力。

1.4要素制约突出,影响新农村建设规划实施和试点工作开展

新农村建设面广、量大、任务重,必须先行试点,再全面稳步推进。通过对示范村建设情况的调查和分析,当前存在政策、资金、土地等瓶颈制约要素。一是政策不够完善。从中央到地方,虽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但有的政策存在不确定、不连续、不合理等因素,如以工补农怎么补,城市带农村怎么带,政府增加的支农资金如何补等,都没有明确的规定,影响了镇、村和农民的积极性。二是资金筹集难。不少村集体经济薄弱,农民富裕程度较低,建设主体投资乏力。同时,县、镇两级由于财力所限,对新农村建设的投入不足。三是土地制约明显。1998年土地二轮承包时不少村没有预留中心村用地,即使预留了,有的也已被置换为工业用地,或被重新发包,有的与现在的中心村规划不相符合,导致能建新村庄的地方不在规划内,规划的地方不能建新村庄。加之新农村村庄建设、产业发展等涉及转换用地的政策不明确,使土地调整、置换、募集比较困难,造成不少村新农村建设用地迟迟不能到位。

2对策

新农村建设是一项惠及亿万农民的世纪工程,是贯彻党的“三农”工作的路线方针、政策,要动员各方面力量参与新农村建设[3-4]。

新农村建设存在的问题篇2

当前,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已经进入了工业反哺农业、由城市转入农村建设的新阶段。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现代化进程中的一项重要历史任务。为了解掌握新时期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我召开座谈会2次,走访村庄10个,访谈群众30人。

一、新农村建设的主要做法及成效

1、政府层面。县乡重视,高位推进。从县级层面来讲,新农村建设作为县级对乡镇三农工作考评的重要方面,每年乡镇精心打造一至两个精品示范点,且县四套班子及县直相关部门对各乡镇新农村建设现场观摩、评比,设定单项奖。新农村建设的好,作为乡镇领导干部在评比中有荣誉,在群众心中有份量。从乡级层面来讲新农村建设“书记工程”,高位推进。作为乡镇,党政主要领导挂帅负责的工作项目,无论是人员配备,还是资金调度投入,都会得到有效的保障。新农村建设从开始之初就作为乡镇像计划生育、招商引资、综治等几个重点工作之一,而新农村更是列为书记工程,由乡镇党委书记主管、主抓,到一线指导、调度,从人财物等方面优先考虑,重点倾斜,建设得到了充分保障。

2、群众层面。在之前,国家建设主战场在城市建设、工业发展,城乡发展不平衡,城市基础建设日益优化完成,而农村投入主要集中在农业生产基础设施建设,对农村生活环境治理投入相对有限。在农民收入不断增长的基础上,群众对生活环境改善的期望要求越来越强烈。自十六届五中全会以来,提出了统筹城乡发展,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符合广大群众期盼,群众建设家园积极性高涨。在前几年新农村建设点有限的情况下,村民想方设法到乡镇争取新农点,都想尽早改变村民环境,有时乡镇因为选点还要协调村庄先后顺序,做好工作,逐年解决。在建设中,群众主动拆除破猪栏、厕所,主动筹资筹劳,有的建设要占用群众老宅基地、祖业,都积极主动配合工作,与乡村一起共建家园。

3、成效明显,村庄环境大大改善。农村建设,规划先行。建设前,乡村组共同商讨,拿出规划方案,从“三清八改五普及”到现在的“七改三网”都是着重围绕“拆、改、建”,围绕群众最期盼的建设项目开展,从路、塘、沟、渠、厕、房等最基本的要求必须达标做起,到后来的精品点打造,像文化广场、健身步道、路灯、绿化等环境提升,农村生活环境进一步改善,成为让城里人羡慕的一方乡土。

二、当前新农村建设存在问题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新农村建设也逐渐显露一些新问题。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政府主导与群众主体问题。随着近几年新农村建设点大面积铺开,建设从上到下变成必须全面完成的工作,群众积极性有所降低,从“我要建”变成“你要建”,从“主动拆”到“谈条件”,思想变了,问题随着而来,建广场要拆成旧猪栏厕所腾场地,村民提各种要求。从主动筹资酬劳到不闻不问,甚至指手画脚,家家提要求、户户不买账,作为乡村,为了推进工作,有时只有做出让步。

2、资金问题。一是成本增加。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从开始10万到现在的30万,看似增长不少,但是现在的材料成本和人工成本更是翻番增长,能做的工程量较前几年大幅减少。二是建设要求提高,筹资酬劳逐年减少甚至没有。精品示范点建设开展后,村庄之间的攀比心理严重,总认为精品点做的好,本村庄投入不够,而且村民筹资酬劳这一块建设逐年减少,无形增加了政府的建设资金压力。三是程序成本增加。现在新农村建设虽然没有明确规定要求招投标,但是一些不明情况群众总是认为乡村有“猫腻”,本可以作为奖补资金的建设变成项目资金,走程序招投标,要有公司资质,实际上一个有市政资质的建设公司根本不会去参与一个30万元的新农村建设招投标,最后施工的仍然是个体老板,无形中增加了一些列费用,最终买单的还是政府,受损的还是群众。四是统筹资金困难。作为乡镇本可以争取像水利、一事一议、扶贫、交通等项目资金,但是上级部门并不能与乡镇按一个节拍走,乡镇为配套新农村建设给甲村争取一事一议项目,结果上级主管部门安排到乙村,对上级资金根本统筹使用不了,资金压力巨大。

3、土地问题。土管法中虽然有一户一宅的规定,但是受传统思想的影响,在农村所谓的老宅基地、老业根本就清理不了,即使要拆有的村民要求乡村给他出证明,拆可以,但地方是我的,建其他设施就不行。碰到这样的村民实在不行的要不就回避改变规划,要不就只有强拆,干群矛盾激化,做好事变成了做“坏事”。

4、后期维护问题。新农村建成后,交由村庄管护,但是大部分村庄无集体收入,即使有,也存在等靠要思想,认为这是政府的事,有的村民连自家门口的苗木干旱了一桶水都不愿浇,更不用说其他的管护,绿化无人修剪、路灯停电、公厕无人清扫,往往是两三年之后又回来的杂草丛生。

三、新农村建设的对策措施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夯实工作责任。年初,我乡就成立了由乡长任组长,由我任副组长,各村“两委”负责人为成员的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通过督促、指导、协调新农村建设项目,推进新农村建设工作的开展,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听取干部群众意见,确保新农村建设各项工作高效有序推动和运转。

二是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生产生活条件。2019年度全乡基础设施项目建设预计总投资242万元。其中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240万元,群众自筹2万元。硬化组户路约4.5公里,受益455人。通过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民生产生活的基础设施条件。

新农村建设存在的问题篇3

我镇积极落实各项农村政策,从解决农民最关心、最直接的问题入手,积极做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社会公益事业。我镇主要抓好太山、耿坡、姚店、罗湾、刘坡等村的通村公路建设和黄集、薛刘、胡岗6个村的饮水工程建设。对陶家、毛岗、程营、温岗、长王、太山等村进行了详细的村庄规划,积极做好新型合作医疗政策宣传,目前已有90%以上的群众参加了合作医疗。成立沼气工作专班,积极做好沼气建设的宣传和引导,目前已申报毛岗、太山、耿寨、程营、胡岗等9个村共2000多户,发展沼气项目。向上争取项目,黄石路已修建完工、岗马路已投入修建,已落实陶家、耿寨万亩优质水稻基地,胡岗、温岗、王庄等村的5000亩高产棉基地建设,力争做大板快经济。

当前存在的问题:

1、群众主体意识不强,参与程度不高,新农村建设缺乏内驱力。

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基层干部群众是“既喜且忧”。基层干部喜的是新农村建设使“三农”工作有了新抓手,忧的是政府的配套建设资金可能难以落实;基层群众喜的是农民有了新盼头,政府会有新举措,农村会有新变化,忧的是公益事业自己是否“掏腰包”,农民负担是否会借机反弹;怕的是盲目铺摊子,搞面子工程,形成新的债务,还有少数群众则存在“急、怨、冷”的心态:一是“急”。期望值很高,恨不得马上建成新农村,过上小康生活;二是“怨”。有些群众看到电视上和周边村组发展建设比自己村好,埋怨本村组干部工作不力,带领群众致富门路少;三是“冷”。有的村基础条件较差,缺少致富门路,群众对新农村建设漠不关心,冷眼相看,认为这是政府和干部的事,想参与,但积极性不高。此外,等、靠、要现象普遍存在。在新农村建设中,一些干部缺乏主动和创新精神,仍然是穿新鞋走老路,坐等上级的扶持,向上级要资金,要服务,主观能动性不强,主体作用渐弱,有些干部和群众表示有心无力,坐吃“财政饭”,所以新农村建设受到的外在驱动多,而缺乏群众的积极投入,内驱力不足。

2、有政策无资金,“拖慢”了新农村建设的步伐。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然需要大量的投入,尤其是资金的投入,但从调查的情况分析,资金上的短缺将严重制约新农村建设。由于财力有限,部分支持新农村建设的好政策很有可能因为拿不出配套建设资金而无法实施,进而影响整个新农村建设的进度。几年来我镇通村公路多修60公里,但没有计划,上级应拔付资金未到位。向村民征收公益事业经费非常困难。

3、认识上的制约,束缚新农村建设的力度。

新农村建设存在的问题篇4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问题;对策;甘肃榆中;冯湾村

中图分类号F3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5739(2014)17-0350-02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并明确指出“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目标,自此全国各地掀起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热潮。在此背景下,榆中县冯湾村积极响应政府政策,大力推行新农村建设,并取得了不少成绩,但同时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现针对榆中县冯湾村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如下。

1榆中县冯湾村新农村建设存在的问题

1.1经济发展问题

1.1.1农业产业化水平低。冯湾村的农业生产以蔬菜种植为主,品种主要是菜花和韭菜,种类单一且以生产初级产品为主,缺乏产后深加工,没有形成“产、供、销”一体化的产业链,农业经济效益比较低。蔬菜种植以自产自销为主,没有形成专业的农业经济合作组织,规模化程度很低。

1.1.2集体经济尚未形成规模。冯湾村现有的村办经济实体有宏立工贸有限公司、宏立宾馆、冯湾砂场、建筑工程队等,目前都处于发展初期,规模小且实力弱,加之缺乏专业的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各公司经济效益的提高,尚无法为冯湾村的新农村建设提供强有力的经济支撑。

1.1.3农民科技水平较低。调查显示,冯湾村现有劳动力的平均受教育年限不足8年,由此可见,已有劳动力的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加之政府部门对劳动力的培训资金投入不足,农民对现代农业科学技术运用较少,接受现代科学技术和知识的欲望相对较低。农业新技术在群众中得不到广泛地应用和推广,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制约了新农村建设的进程[1]。

1.1.4信息不对称。信息的极度缺失是目前农村地区特别是西部农村地区的普遍现象。信息经济学理论表明,农村信息不对称主要是因为分散的信息是难以传输且不规范的[2]。农民对市场信息的掌握具有滞后性,对农产品的种植具有盲目性,导致“供过于求、供不应求”的现象时有发生。同时由于农民获得农业信息的渠道和技能都极为有限,农民不易了解到一些与农作物病虫害防治相关的措施,很难将农业风险性降到最低,农民的经济收入得不到应有的保证。

1.2生态环境问题

1.2.1企业造成的污染。近10余年来,随着冯湾村酒钢企业发展进程的加快,冯湾村的经济发展水平、生活质量也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与此同时酒钢企业超标排放的“三废”已成为影响冯湾村生态环境质量的主要因素之一。由于酒钢企业离该村的农田、居民点较近,其产生的大量废弃物严重污染了该村的农田和居住环境,给人们的生活及健康造成了较大的威胁。

1.2.2农村生活造成的污染。由于财力所限,该村环保设施建设长期未得到有效解决,污水集中处理和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更是空白;加之农民对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的薄弱和相关部门对环境管理的滞后,每年产生的生活垃圾几乎全部露天堆放,农村生活污水几乎全部直排,该现象不仅使冯湾村的环境质量日益变差,而且给邻村的环境质量也带来了负面的外部效应。

1.2.3农业生产造成的污染。该村的土地面积较广,农民的经济收入主要以种地为主,从而不可避免地要使用大量的化学肥料、农药、农膜等,长此以往会使一部分农地中的污染物在土壤中大量残留,久而久之会影响土壤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影响耕地质量,致使土壤的生产力下降,一定程度上会造成农作物减产和农产品质量下降,对该村今后大力发展无公害蔬菜、绿色食品、农产品进入超市或出口以及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都会产生不利的影响。

2促进榆中县冯湾村新农村建设的对策

2.1经济建设方面

转变农村经济增长方式,走生态经济发展道路。新农村的经济增长方式应逐步地从粗放型转变为集约型,把自然生态的循环利用和可持续发展放在经济发展的第1位[3]。要推进清洁能源与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应用,鼓励农民大面积使用沼气资源,提高各种资源的利用效率,在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应处处体现可持续发展的社会要求[4]。

2.1.1加快产业发展。一是蔬菜产业。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农产品的“产供销”一体化的产业链条建设受到高度重视。目前,在冯湾村以种植蔬菜和发展日光温室栽培技术的基础上,农民应树立绿色农产品品牌意识,改变传统的自产自销模式,发展集生产、加工、销售于一体的产业链模式,努力提高该村特色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提高蔬菜附加值,从而增加农民的经济收入,不断提高和改善村民整体的生活水平。二是劳务产业。根据社会对劳动力的需求状况,有针对性地对全村的剩余劳动力进行专业技能和创业技能的培训,使之适应劳动力市场的各种需求,有力地达到供需对接。最大限度地发挥该村现有的宏立劳务公司和酒钢企业的作用,进行大规模的劳务输转,尽可能地解决该村青壮年的就业,在提高农民经济收入的同时也不断地提高该村的年劳务收入,达到个人和集体的双赢。三是养殖业。以该村现有的奶牛养殖场为基础,继续推广“集中管理、分散养殖”模式,走“支部+协会”的发展路子,建立规范的养殖业协会,扩大养殖规模,同时应建立农村专业经济合作组织,有力地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快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2.1.2发展现代农业。现代农业是以科技进步为主要增长动力,低投入、高产出、高效益、集约化经营的持续发展农业。该村应重视农业科研和技术的推广,走农业机械化的道路,节省劳动力,提高劳动效率;健全社会化的公共服务体系,尽可能地降低各种农业灾害;完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推广清洁能源的使用,改善该村整体的生产和生活环境;适时地增加对该村人力资源开发的资金投入,全面提高劳动者的身心素质,为推进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储备强有力的人才智力支持。同时该村应大力发展壮大蔬菜产业,利用已有的“万眼泉”旅游景点,发展“农家乐”旅游,扩大村民的收入渠道,努力推动该村经济的多样化发展。

2.1.3培育新型农民。培育新型农民、提高农民素质是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是加快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推动工业化和城镇化、将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的重要途径,也是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所在[5]。农民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力量,农村劳动力的整体素质偏低已严重制约了新农村建设的进程。因此,在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可以尝试从村民中挑选一批有一定科学文化素质、具备领导全体村民致富奔小康能力的人发展为农村的干部和党员,或者也可以选择一些优秀的且有意愿进村进社服务的大学生担当村委会的相关事务,他们的思想观念比较新,文化素质比较高,为人处事的能力和职业技能相对都比较强,对农村社会的发展都会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5]。

2.1.4加快信息化建设。信息不对称问题要通过信息的手段得以解决,因此发展电子农务是一项很重要的技术创新。电子农务项目是农业信息资源整合的一种创新性尝试,也是政府与企业合作,服务于农民的一种有效手段[2]。当今社会是一个信息化社会,农民如果对市场行情不了解,不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就无法提高商品的市场占有率,不易提高经济收入。因此,加快该村的信息化建设极为重要,政府应为村民搭建一个先进的信息交流平台,让农民及时获得准确的市场供需信息及农业防灾减灾、疫情、病虫害防治的相关信息,实现农业信息资源的共享,有效规避市场风险,从而尽可能地获得最大的经济回报。

2.2生态保护方面

2.2.1加强农村生态经济的宣传教育。生态经济,尤其是农村生态经济,是近年来提出的一个新学说。它的中心思想是:经济的发展要与环境生态协调统一。在新农村建设的进程中,必须坚持按经济规律和生态规律办事的原则。充分利用报纸、电视、网络等向农民大力宣传生态保护的知识,把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作为宣传教育的主要内容,不断提高农民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不能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应该协同进行。社会主义新农村应该是生态环境更美的农村,而不是污染与破坏并重的农村。

2.2.2加大农村生态环境管理力度,推进农村环保法制化。目前,驻地该村的酒钢企业大量排放的“三废”对该村的生态环境带来了不利的影响,面对这种情况,该村应根据因地制宜的原则,制定相关的生态环境保护规章制度,将农村的环保落到实处;相关部门应该加大对酒钢企业的排污收费力度,扩大收费范围,适当提高收费标准,综合运用经济、法律和行政手段,对酒钢企业的超标排污现象进行全面的监督和治理。同时尽可能地实现城乡一体化管理,保证在农村和城市有同样严格的环境保护的法律约束体系和监督机制[6]。农村生态环境的管理,应该实施专人专职负责制,同时将环保的总目标细分为若干个子目标,责任到人,对生态环境保护目标进行严格的考核,做到奖罚分明[7-8]。

2.2.3引进农业新技术,减轻农业生产污染。在新农村建设之初,该村尝试推广沼气技术,但由于种种原因沼气技术未能得到广泛持久地使用。因此,各部门应解决阻碍沼气技术推广使用的限制条件,大力推广沼气技术。该技术既可以减少人畜粪便对环境的污染,也可以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沼气供能,既可以减少对森林的滥砍乱伐和柴草的燃烧,又可以防止大气污染,减少农民的生活开支。同时,沼液和沼渣也是很好的有机肥料,可以代替部分的化肥和农药,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对土壤和地下水及农产品的污染,对生态环境有一定的保护作用[9-12]。

3参考文献

[1]中共甘肃省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政府推动社会联动齐抓共管榆中县冯湾村新农村建设成效喜人[J].甘肃农业,2007(9):7-8.

[2]周明海.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发展电子农务问题研究[J].中国科技论坛,2009(1):116-120.

[3]张国明,谢胜波.浅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环境与生态问题[J].安徽农业科学,2007,35(14):4255-4256.

[4]李静.“低碳经济”理念对新农村建设的启示――以玉龙纳西族自治县为例[J].时代金融,2010(2):65-67.

[5]韩丽萍.我国城市化进程中新农村建设问题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46-47.

[6]吴海燕.新农村建设中的农村生态环境问题探析[J].江西行政学院学报,2009(3):50-51.

[7]李启宇,张文秀.内蒙牧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面临的问题及对策研究――基于乌审旗和鄂托克前旗的调查[J].农业经济,2009(10):14-16.

[8]官修光.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社会工作介入探索[J].中国城市经济,2011(2):329-330.

[9]郁太维,田园.人力资本开发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社会学分析[J].新西部,2007(1):86-87.

[10]张燕妹.福建省农村智力支持中的政府管理创新问题研究[J].改革与开放,2011(2):100-101.

新农村建设存在的问题篇5

关键词:新农村;村庄规划;小康社会;民族复兴

中图分类号:U612.1文献标识码:a

2005年10月,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我国总体上经济发展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新阶段、以人为本与构建和谐社会理念深入人心的新形势下,中央作出的又一个重大决策,是统筹城乡发展,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方针的具体化。2012年中央召开了新疆工作座谈会和全国对口援疆工作会议,强调了中央对新疆发展与稳定的特殊重视为新疆的发展提供了根本保障,为新疆缩小与内地发达地区的差距提供了重大历史机遇。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第八次党代会召开,张春贤书记对新疆建设发展也做出了重要指示。要求,两年内完成全疆全部乡镇、村庄规划的编制工作。

因此,要按照党中央和国家的指示,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对村庄要合理、科学的规划,以提升农村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

一、社会主义新农村村庄规划的必然性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在深刻分析当前国际国内形势、全面把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基础上,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全局出发确定的一项重大历史任务。①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最艰巨、最繁重,也是最关键的任务在农村,在农业,在农民问题上。因此,全面推进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最根本、也是最基础的工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重点在村庄规划上。只有对村庄合理、科学的规划,才能有助于新农村的全面建设。

目前,我国在总体上已经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党中央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新阶段的要求,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方针,实施统筹城乡协调发展方略,实现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经济发展成果,如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宏伟目标的重大战略决策。一定要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全局出发,深刻认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提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搞好乡村建设规划,节约和集约使用土地”。因此,村庄规划是党和国家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必然要求。

二、新农村建设中村庄规划存在的问题

推进新农村建设是如期实现小康社会和中国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但是,受历史、经济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我国农村大部分地区的村庄规划都是在原有村庄的基础上进行翻新,对村庄的建设缺少合理、科学的规划,以至于在新农村建设中村庄规划出现了很多问题。

(一)缺乏整体意识,私搭乱建现象严重

在我国,农村村庄基本上是自然形成的乡村聚落形态,村庄的规划和管理一直是城乡规划的薄弱环节,村镇规划的制订远远滞后于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建房需求。②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农村住宅建设的速度逐渐加快。随着经济的发展,农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居住环境和居住条件都有了极大改善,但由于缺少政府等管理部门科学的规划,农民建房存着很大的随意性和盲目性,民房多是自行设计、自行建造,私搭乱建,以至于建设的村庄杂乱无章,没有一致性和合理性。

(二)基础设施薄弱,卫生条件差

由于缺乏稳定的财政保障和健全的投入机制,以至于农村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都比较落后。在我国,很多农村的道路还是土路,碰上阴雨天气,真就成了“水泥路”,泥泞不堪,造成农民的出行不便。由于农村缺少垃圾回收站,以至于农村的垃圾污染特别严重。此外,供水、污水处理等设施也特别欠缺,导致农村村庄的村容村貌脏、乱、差,教育、文化、卫生、环保等公益服务落后。

三、新农村建设中村庄规划的对策

(一)加强宣传教育,提高村民的规划意识

虽然我国在上世纪50年代就曾提出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但真正让人们觉得新农村带来变化的还是十六届五中全会重新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不过其背景和涵义与以往都有很大的不同。无论是当前还是未来的社会发展,实施新农村建设,对农民来说都是符合其切身利益的。因此,要加强对广大农民尤其是对农村基层干部进行广泛深入的宣传教育,要注意宣传典型,使农民真正认识到村庄建设规划给他们带来的好处,调动他们参与农村村庄规划和建设积极性。

(二)提高公众参与

农民是国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体,也是新农村建设的主要受益者。建设农民自己的家园,涉及到村庄改造、铺设道路、水电安装等一系列工程,农民在村庄生活了好多年,这些工程农民有时候比某些专家都要熟悉。因此,调动农民的积极性,让农民参与进来建设自己的家园,有助于国家推进新农村建设。

四、结语

新农村建设是提高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重要保障,村庄规划则为新农村建设夯实了物质基础。同时,村庄规划也是新农村建设的最佳切入点,可以有效的推进新农村建设。因此,国家要合理、科学的对村庄进行规划,以确保合理有序的推进新农村建设。

参考文献:

新农村建设存在的问题篇6

【关键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问题;思考;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我国的重要战略部署,它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但是在其建设的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影响了其顺利进行,本文就其问题与相应的对策做一简单探讨,为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顺利进行提供依据。

1、存在的问题

1.1思想意识上的误区

在新农村建设上有些基层领导干部存在着低热情、为难不配合的情况,而且在工作上也表现的不积极主动也没有创造性。同时也没有认清新农村建设过程所存在的长期性、复杂性以及艰巨性的情况只是盲从的将硬件建设、规划建设放在重点,忽视了软件建设和执行管理的重要性。新农村建设面对的是农民的农业生产及增收问题而非所谓的重点抓村容村貌的整洁。

1.2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建设资金缺乏

进行新农村建设就是为了要增加农民的收入,但是当前农民却面临着农资价格上涨,农产品和畜禽产品价格下跌的情况,让农业增收的空间变窄。因此资金的投入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面前显得尤为重要。而如今的形式是:1、有限的政策支持,国家在新农村建设中提供的资金有限占总建设资金的30%,还有很大的资金有待补充。2、地方财政困难,对新农村建设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3、有限的自筹和社会筹资,在中国若要说自筹新农村建设的资金就会有75%的农民说没钱,但是也不可能从社会上筹到40%的建设资金。4、信用贷款门槛高,很少有商业银行将款项放到农村,除非是政策性银行或者农村商业银行可能会提供部分的贷款但也只是杯水车薪。

1.3农民担忧农业生产是否能稳定发展

当前农村经济结构的不合理不仅体现在从业人员素质低这一项,还展现在规模化和区域化难形成的问题。首先,小规模、雷同农产品的生产。当前的产业结构是由农民自主决定而非政府行政干预,结果就形成了无规模的雷同产品遍地开花,最终导致农产品囤积难卖。其次,低程度的产业化生产出劣质农产品。再次,农业科技含量低,从业劳动力的素质底下。最后,不健全的服务体系和落后的农业技术在科技农产品的生产上无法发挥作用。

1.4农民科技文化素质低

现在农民的文化教育程度较低,其思想概括出来就是等、靠、要,没有所谓的市场经济意识,因此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军没有干大事、创大业的开拓进取精神,只是一味的沉浸在迷信、、早育超生方面严重与现在的文明脱离,因此,它在一定程度上阻碍着新农村的建设,制约了农民的收入。还有就是,农民对参加农村合作医疗态度的冷淡和当前不佳的农村医疗卫生以及低下的医务人员水平也阻碍着新农村建设的发展。

2、解决对策

2.1农民主体作用的发挥和大力度的宣传

新农村建设全员的工作,而非各级领导干部的工作,因为此项建设涉及的面广、内容多、任务重。通过舆论氛围将新农村建设的目的和意义以及采取的方针政策和总体目标深入人心的同时也要彻底的消除广大农民等、靠、要的依赖思想,让他们积极参与到新农村建设中,最重要的是宣传时要让农民知道他们的财产、自治都会得到尊重,而他们在建设过程中还拥有知情权、参与权、管理权和监督权。

2.2完善相关政策措施,把好事办好

新农村建设的相关工作人员要深入基层倾听广大人民的心声,切实的结合乡村情况制定出完善的新农村建设实施方案,彻底改变之前“雷声大雨点小”的现象,努力为新农建设制定出一个长期有效的机制。目前急需要做的是根据所处乡镇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实事求是的制定出一个利于掌控、操作和实施的方案来管理道路维修、水电改造和沼气池建设的资金筹措和农民集资、人工投入及基础设施管理等方面的问题。

2.3新农村建设基础设施的加强和物质条件的完善

可蓄可疏是当前农村水利工程建设的重点,此工程的建设需要社会力量和大量资金的支持。在农村推行新能源建设通过改圈、改厕、改橱以及草堆的清除来建立沼气、太阳能、秸秆气化炉,这样不仅改善了农村的整体环境和农民的生活环境还将农村的垃圾统一纳入城镇化管理。

2.4加强基层队伍建设,繁荣农村文化事业

因为在新农村建设中基层队伍有着强大的推动力,所以我们首先要做好,以乡镇为基地,以新农村建设为主题,分批次的对村干部进行培训再教育,提高他们的素质;其次,不定期举办三农问题村干部交流会,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开创新思路;再次,提高待遇,先让村干部成为明理、会技术、会管理、消息灵通的领军人,让其凝聚基层工作的向心力改变对村干部不想当、不好当和不敢当的思想。

2.5农村教育和医疗卫生的协调发展

通过深入的走访调查,建议相关部门对乡镇小学制定出合理的实施方法对贫困学生进行两免一补让他们实现上学的梦想,彻底让九年义务制教育政策得以全面落实。认真、规范的做好新农村医疗合作改变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现象。招聘专业人员、组织专业的医疗志愿队对现有医护人员进行培训通过传、帮、带的方式来解决当前乡村医院人员紧缺、设备闲置的现象。

2.6农民综合素质的提高

通过培训学习让他们都能成为有文化、有技术、懂管理的新型农民,同要吸引广的人才到农村搞农业发展。首先,大力加强农村基础教育,优秀的师资队伍和教育规划让农民的受教育程度得到提高。其次,职业教育技术的加强,为农民提供专业的技能培训,培养创业型农民。再次,通过多种形式进行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的宣传,提高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

参考文献:

[1]刘超.浅析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文艺生活.2013(03):141-142

[2]王艳.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1,29(6):117-118.

新农村建设存在的问题篇7

关键词:黑龙江省;新农村;低碳;存在问题

一、引言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不仅关系着农村改革的推进,而且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顺利实现,更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全面推进。黑龙江省是农业大省,因此其新农村建设尤为值得关注。当今社会的另一热点问题就是“低碳”,如今低碳理念已经渗入经济发展的各个环节,所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也必然要与低碳经济相结合。黑龙江省既是农业大省又是老工业基地,新农村建设正在稳健开展,但当中的低碳经济却刚刚起步,因此把我省的新农村建设与低碳经济紧密结合将面对较大的挑战。目前,研究黑龙江省低碳型新农村建设的现状,尤其是其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可行的建议,从而使新农村建设更快更好发展是一个十分重要且紧迫的问题。本文主要根据我省低碳型新农村建设的现状,找出其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几点对策。

二、黑龙江省低碳型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农业生产中存在的问题

1.农药和化肥投入量大。

据测算,目前黑龙江省耕地化肥施用量比10年前增长了一倍多,较大农户化肥亩投入量在80斤左右,而且这种大量施用化肥的趋势还在继续。从2003年开始,农药使用量也呈不断增加的趋势。农户多用的氮、磷、钾肥主要生产原料就是天然气、煤炭、重油等,而其生产过程中也要消耗大量的煤、气、油等,农药和化肥的大量使用直接导致农业生产的高碳化和高污染化。

2.养殖业造成污染。

黑龙江省养殖业比较发达,主要养殖禽类和猪、牛、羊等家畜。据调查,农户饲养1头猪、1头牛、1只鸡,每年所产生的污染负荷,分别相当于10~13人、30~40人、0.5~0.7人对环境带来的负荷。专家估算,2005年我省畜禽尿排泄量和鲜粪排泄量分别为6660万吨和7062万吨。小规模养殖的农户一般都没有专门处理畜禽粪便的设施,一些大型养殖场和专业户虽然有贮盛畜禽粪尿和污水的贮粪池,但由于使用不规范也有污染产生。

3.秸秆随意燃烧危害环境。

作为国内产玉米大省,近年来,黑龙江省玉米年总产一直在800万-1100万吨,约占粮豆总产量的40%。而其秸秆曾被农民广泛用于烧火做饭、盖房、取暖和肥田等,但随着农村经济条件的改善,做饭、取暖可以用液化气、煤,盖房也不再使用秸秆为材料,玉米秸秆逐渐退出了农民生活的部分领域。据不完全统计,农村玉米秸秆有50%左右用于生活燃料,20%左右用于畜牧业饲料,10%左右用于工业原料,其余被就地焚烧。这就导致了空气中烟尘、颗粒物和其他污染物的浓度日益增加,不仅影响生态环境和人民生活,而且极易引发火灾事故。

4.农业机械的广泛使用消耗能源

随着农业生产的规模化和专业化,目前的农业生产越来越多的依赖农业机械,在节省了人力、降低了劳动力成本的同时也致使石油燃料使用量的提升。

(二)农村日常生活中碳排放量增加

在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大背景下,我省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而其生活方式也以极大的步伐向城市化方向靠拢。农村居民人均能源消耗与城市居民之间的差距正在日益缩小。加之“家电下乡”等政策的推动,农村耗能设备的数量剧增,这也给低碳型新农村的建设带来了难度。

(三)农村居民的“低碳”意识相对薄弱

1.消费观念上存在偏差

随着农村居民人均收入明显增加,大部分人选择了朝“高档”、“豪华”的方向选购商品,从而忽略了对低碳环保的考虑。这种错误的消费观念将导致碳排放量的增加,与低碳型新农村背道而驰。

2.对环境危害认识不足

由于受教育程度等因素的影响,大多数农村居民对环境危害的认识不足,有人甚至不知“低碳”为何物,这就导致了农民在不知不觉中增加了碳排放量。

三、解决对策

(一)提高化肥农药利用率,降低其使用量

我省化肥农药投入高的主要原因是利用率较低。据调查,西方发达国家化肥利用率在60%以上,而我国的化肥利用率只有35%。我省可以通过对农田环境加以监测,系统探研出最优的配肥结构,提高化肥使用效率,降低使用量。解决农药问题,可以通过采取生物控制、物理诱杀等科技含量较高的生态手段综合治理,还可以倡导选用低毒农药,确保环境安全和食品安全。

(二)巧妙利用禽畜粪便,变废为宝

综合国内外经验和我省实际,借新农村建设之机大力发展沼气等农村新型能源、开发粪肥及有机肥产业,都是标本兼治的有效措施。沼气的利用能在解决粪便污染的同时减少煤、电等耗碳能源的使用;粪肥及有机肥不但积造占用面积小,而且整个过程基本没有碳消耗,即低污染又低成本。

(三)严禁随意焚烧,倡导秸秆再利用

我省可以在制定政策严禁随意焚烧秸秆的同时,将秸秆再利用。首先可以将秸秆还田,使秸秆成为“绿肥”,这样不但环保而且能改善土质;除还田外,其余的可以运往有利用能力的发电公司做发电原料。利用植物秸秆发电,即经济又环保,还可节约粉碎秸杆等费用。

(四)以小城镇建设为依托建设低碳型新农村

发展小城镇投资费用低、劳动力价格便宜、居住舒适,见效也比较快。我省作为欠发达省份,发展小城镇应该成为我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条独特道路。从低碳的层面考虑,小城镇的生产、生活方式一方面克服了大城市在生产生活中的高能耗,另一方面也通过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为新农村建设节约了资源,也提高了新农村建设的效率。

(五)加强政府引导,宣传低碳理念

一方面,政府应出台相关政策,鼓励低碳消费。或制订奖励措施,或通过税收等政策手段,抑制消费主体的高碳消费方式。另一方面,政府及有关部门应充分利用报刊、电视、网络等媒体资源,通过通俗易懂、多种形式的宣传,使“低碳”概念深入人心,让农村居民认识到在环境资源日益紧缺的今天,“低碳”是一种更好的生活方式。

参考文献

[1]唐兰,鲁常亮.低碳型新农村建设策略研究[J].《资源节约与环保》2010(3):16

新农村建设存在的问题篇8

【关键词】公共服务;农村新型社区建设;问题;解决思路

【中图分类号】F32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0351(2012)04—0092—05

2009年,中央在大力推行城镇化建设的背景下,提出要建设农村新型社区。新型农村社区,不同于单纯的农村人口聚居,它是在我国城镇化进入快速发展阶段所提出的以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提高农民生活水平为目的,实现集约化经营为主导,以移民搬迁和住房建设为契机的农村生产、生活方式和基层治理模式的一次彻底的变革。在这次变革中,成都和济宁两地做了有益的探索。借鉴其经验的同时,也可以看到,新社区建设不可避免会陷入如何处理新的社区生产、生活方式与原有农村基本的经济、组织制度的关系的困境,而且自组织程度不高已成为社区建设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一、我国乡村治理和公共服务面临的挑战

公共服务均等化是城乡统筹发展的基本目标之一,是实现城乡公众共同享有公共服务的重要保障。然而,在现实的社会发展中,公共服务的供给却在不同阶段具有不同标准,基础教育、公共医疗、社会保障等基本公共服务在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和不同群体之间的差距逐步拉大,特别是城乡基本公共服务的不均等,已成为我国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程中面临的突出问题,并已成为影响社会公平公正的焦点问题之一。[1]因此,统筹城乡背景下的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探索,需要对基层公共服务供给问题及基本路径加以探讨,以期找到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实现路径。

政府必须履行好公共服务责任,这是当今社会的共识,也是现代政府应该履行的职能所在。然而,在现代社会生活中,人们的需求具有多样性和无限性,而政府公共服务的能力则始终是有限的。在市场经济下,政府只能提供市场经济无法提供的公共物品和私人无力从市场上获取的私人物品。这也是政府必须履行的公共服务责任。公共服务与农村新型社区建设正是为实现这一目标而采取的政府行动。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乡村社会已经发生巨大变化。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村庄形态的开放性。农民的活动空间已大大超越传统的村庄地域界限,村庄间的流动与土地的灵活多样的经营方式是乡村呈现出一个信息开放、社会多元的状态。二是人口迁徙的自由性。农村人口不再限于本乡本土生产生活和从事农业生产或产业,而是大规模、高频率地劳务输出或者从事新的非农产业。三是生活方式的变化性。农村生活方式正在发生急剧变化,农民已不是从前那种千百年一成不变的小农形象,而是边在田野上耕作,边打手机的新式农民。四是村庄结构的异质性。农村社会的变化使传统农村社会迅速解体,经济、社会、政治和文化发展及各种要素在道德、价值、情感方面不断改变着旧有的传统状态。这些变化在带来农村社会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新的问题,使得乡村治理也陷入了困境。[2]

而与此同时,农村社会治理能力和水平呈下降趋势,主要表现在村委会职能弱化。村委会对乡村公共事务和公共设施建设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小,大量基于乡村内部,需要以自治的方式加以处理的公共事务常陷于无组织依托的困境。农村有效资源大量流失。劳动力大量外流,常住人口减少,留守儿童、老人、妇女成为乡村的主体;农村土地被大量征用,耕地减少,农村经济基础被不断蚕食,发展缺乏动力;村集体经济空壳化。2004年以来,随着国家一系列强农惠农政策的提出,农村的三提留五统筹、农林特产税、农业税相继取消,村集体的机动地、集体林地等也都陆续承包到户,双层经营体制中的集体经济部分逐渐消失。

乡村社会的剧烈变化对我国的乡村治理以及公共服务的供给提出了新的要求。2006年中央l号文件提出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目标和任务,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支农惠农措施,农民收入得到较快提高,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建设也成了题中之意。但由于我国各地区农村普遍存在村庄多、规模小,位置分散的特征,各地在新农村建设中,出现了投入成本过高,投入分散,投入效率低等问题,新建的住房、活动中心等往往处于闲置状态,造成了极大的浪费。国家根据形势的变化,提出了加快城镇化建设和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要求。农村城市化、农业产业化已成为农村发展的趋势。为了寻求解决乡村治理和公共服务供给困境的途径,2009年,国家在有条件的地区开展农村新型社区建设的试点工作。

新农村建设存在的问题篇9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问题;对策

党中央提出了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和要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它凸显了农民、农业、农村问题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是关系社会稳定、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问题。作为档案部门应如何按照科学发展观,谋划“三农”新的路线图,破解“三农”档案新课题,为农业农村“三个文明”建设服务,是档案部门义不容辞的责任。档案管理工作是一项政策性、机密性、专业性较强的工作,档案资源是国家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做好档案管理工作是企事业发展的重要前提,大力加基层档案管理工作,对于繁荣农村经济,推进村镇政务公开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当前农业农村档案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从目前菏泽市农业农村档案工作的整体情况来看,大部分乡镇农村档案保管条件没有得到根本改善,业务指导人员的足迹在乡村已变得生疏,档案业务培训也悄悄远离了乡村,这些问题将如不尽快解决,将会严重影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出现这些情况的其根本原因:

(一)农业农村档案工作没有受到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没有将农业农村档案工作摆到应有的位置,农业农村档案工作的发展未能列入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缺乏统筹规划和科学引导,一些基层领导档案法制意识淡薄。农业农村档案事业经费不足成为农业农村档案事业发展的桎梏,一些乡镇每年预算中的文化事业经费难以用到档案管理中去,导致基础设施无法改善,档案保护装具严重滞后。

(二)各级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工作力度不足,宣传力度不够,与农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脱节,工作没有新思路,缺乏新办法,工作重点不突出,没有瞄准农村新的经济增长点拓展工作领域,及时开展多方位服务。

(三)农业农村档案工作领导体制不健全,责任不明确,乡镇一级政府的档案行政管理职能没有得到充分发挥。没有健全的工作制度,档案人员兼职过多,变换频繁,业务素质和工作能力偏低,自身的业务建设难以正常开展,更没有能力依法承担起对村级档案工作的监督指导任务。(四)农业农村档案工作的业务监督指导跟不上。没有相应配套出台具体的管理办法和可操作性的业务规范。缺乏对乡、村两级档案人员业务技能的培训,同时基层档案行政管理部门也普遍存在着业务指导人手少、经费不足、交通工具缺乏等制约开展农业农村档案工作的不利因素。

(五)在已经达标的乡镇和建档的农村中,工作大多处于低水平状态,广大农民利用档案信息的意识不强,档案信息内容单一、服务形式有限,档案管理实际效能得不到有效发挥,档案服务效果不明显,工作流于形式,得不到延续和巩固,没有真正起到达标和建档的作用。

二、新形势下做好农业农村档案工作的对策

(一)用科学发展观指引农业农村档案工作,营造农业农村档案工作的政策环境。农业和农村档案工作是推进农村经济改革,维护农村社会稳定,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对切实解决好“三农”问题,具有重要意义,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各级党政领导应对“三农”档案工作的重要意义有明确的认识,给予足够的重视,为全面启动和大力加强农业和农村档案工作创造政策环境。要把农业农村档案工作纳入农业农村工作发展的总体规划,纳入本地经济社会发展的整体规划,建立长期有效的管理机制,积极探索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档案工作发展之路。

(二)立足实际,突出重点,巩固农村建档成果,提升管理水平。针对目前我市农村建档整体下滑的实际情况,当务之急就是要摸清情况,挤掉水分,采取统一规划与分步实施的步骤,突出建档重点。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实事求是,杜绝形式主义,采取“先帮扶后放手,先建立后规范”的工作原则,实实在在完成农村普及建档和规范化管理的工作目标。对经济薄弱的农村要做到“四有”:即有人管、有专柜、有制度、有档案。经济实力强的农村要引导他们在现有工作基础上不断丰富建档内容,实现规范化管理和现代化管理。

(三)拓展服务领域,创新服务形式,提高服务效能和服务水平。农村是开展档案工作的大舞台,农民是农村档案服务的对象,搭建为“三农”服务的信息平台,让农民认识档案、了解档案、利用档案,使档案更好地为农村发展稳定服务、为农民增收致富服务、为农村基层政权组织、基层干部依法行政服务,是我们档案工作的根本任务。适应农村发展的需要,适应广大农民对法律法规、科技文化知识的需求,把档案信息送到农民手中,是我们档案工作者的重要职责。

新农村建设存在的问题篇10

关键词新农村;体育;农民;建设;问题;措施

1新农村体育建设的重要性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农业大国,有近80%的人口生活在农村,这对农村各项事业的改革与发展,包括农村体育事业的发展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在我国,“三农”问题历来受到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基于其重要性,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任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内容囊括了农村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多个领域,理所当然包括了农村体育在内的公共文体事业建设。由于农村经济发展的滞后、城乡体育文化的冲突以及大众体育文化传播的“城市中心主义”等因素的影响,致使新农村体育文化发展陷入了困境[1-2]。

体育建设是新农村建设的一项基本任务,体育建设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搞好新农村体育建设是实现新农村建设的有力保障。农村体育可以增强广大农民的体质,提高生产力,服务于农村物质文明建设;可以促进、形成和谐的村民关系,增强基层凝聚力,服务于农村政治文明建设;可以培育先进的思想观念,繁荣农村先进文化,改善农民生活质量,引导农民移风易俗,提升农民的文化水平与文明素养,使服务于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有坚实的人力保障[3]。因此,新农村体育不仅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项基本任务和发展目标,而且对新农村的整体建设具有无可替代的促进作用。没有农村体育事业的发展,就没有全国体育事业的全面发展,同样,没有新农村体育的发展,就谈不上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

2新农村体育建设存在的问题

农村体育是制约我国群众体育发展的“瓶颈”所在。目前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广大农村居民的体育意识和体育健身意识不强;二是体育场地设施、体育组织建设严重滞后,体育健身项目单一且缺乏特色性、普及性,体育健身活动和体育竞赛活动时冷时热、时有时无;三是体育健身指导远远不够,农民体质状况堪忧,城乡差距越来越大;四是农村体育在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和社会发展中所发挥的作用不明显,农村体育工作任重道远。体育建设关系到新农村建设的进度,缺少体育建设这一环节,就缺乏新农村建设的整体和谐。

3新农村体育建设的发展措施

在新的历史形势下,如何大力开展群众体育是未来中国体育所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加速“三化”进程,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改革大众体育文化传播体制,引导农村体育文化发展,以及加强城乡关联,促进体育文化整合,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构建和谐社会中农村体育文化发展走出困境的道路选择[4]。

3.1新农村体育建设应增强广大农民的体育意识

我国大部分农村属于经济落后地区,与外部的联系较少,形成了固步自封的思想意识。因重视农业生产,轻视体育锻炼,大部分农民认为自己已经在劳动生产中锻炼了身体,根本没有必要参加体育活动。很多农民认为无病即健康,没有必要参加体育锻炼。努力增强体育意识,基于农民的心理感受,从传统文化对农民的影响出发,加强对农民内在体育意识的培养,加大对“全民健身工程”的宣传,从根本上提升农民的健康意识,树立“花钱买健康”、“少吃药、多流汗”的新型体育观[5]。积极纠正农民的错误认识。加大体育锻炼的宣传力度,如通过广播、电视等积极引导农民参加与之相适应的体育锻炼,从根本上发掘农村体育建设的源动力。

3.2新农村体育建设方法要科学,形式要多元,要符合农情

农村体育要本着“立足农情、以人为本、差异兼顾、因地制宜、循序渐进、灵活多变”的工作原则。农村体育场地设施的建设要采取国家引导、政府支持、社会协同、农民参与的模式;在布局上必须贴近村民生活,便于村民参加体育锻炼、开展体育活动;在形式上必须一场多用、小型实用;在投入上必须经济、耐用、长久,不超出农民的支付能力;在运行上必须易于开放,便于管理和维护。农村体育的组织建设要注重单项性、自发性、民间性[6]。农村体育项目的研制开发要突出方便易行性、特色性、民族性、民风性、民俗性。农村体育竞赛活动的组织开展要富有趣味性、娱乐性和节日性。组织小型多样、农民喜闻乐见的体育活动,如摘柑橘比赛、抛秧苗比赛、背化肥往返跑比赛等与农村生产劳动相结合、趣味性强、有益于身心健康的农村体育活动,让农民感受体育运动的快乐,增强体育意识,激发强身健体的热情。

3.3新农村体育建设要注重整合

当前,纵横联合、部门联合、行业联合已成为整合资源、拓展新领域的一个行之有效的途径和重要举措。发展农村体育,服务新农村建设,要进一步突破地区封锁、行业界限和部门垄断,找准切入点,大力推进农村体育与农村科普、教育、文化卫生、旅游的结合,把农村体育的场地、组织、活动、指导、科普、培训部分转移接到农村科教文卫旅中[7]。将农村健身科普与农技科普相结合;将农民健身技能培训、农业技术培训和农民工进城培训相结合;将农村日常健身活动与农村日常文化活动的组织、管理、场地等相结合,不断拓展“文”中有“体”、“体”中有“文”的广度和深度;将农村国民体质检测、监测站建设与农村乡(镇)村卫生院、卫生室的建设相结合,予以共投、实现共享,做到看病、体检、体质检测、监测一条龙,医疗处方、健身处方一体化;将健身设施与农村其他公共设施如文化、计生、小公园等相结合,尽最大限度实施资源共享等。

4小结

搞好新农村体育建设是一项重大工程,要不断研究、分析乡情,研制、推广更多富有浓郁本土文化气息,集区域性、民族性、传统性于一体,根植于百姓、易于开展、易于推广的新型特色健身项目,促进农村体育健身的普及和农村体育人口的提升,从而促进新农村建设的和谐发展。

5参考文献

[1]马先英,杨磊,沙磊.农村体育:制约我国群众体育发展的“瓶颈”[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10):1310-1312.

[2]裴立新.当前农村体育发展中若干重大问题的理性思考[j].体育与科学,2003(3):5-9.

[3]李海鹏,张恺.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与农民体育的发展[j].河北体育学院报,2006,20(4):24-26.

[4]黄爱峰.新农村建设下的农村体育发展思考[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6,30(6):14-19.

[5]刘勰.对社会主义新农村体育建设的理性思考[j].荆楚理工学院学报,2010,25(5):74-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