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教育总结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0:31:00

生命教育总结篇1

主要工作及成绩:

1、a+c群预防流脑接种。十一月份镇卫生防疫站对我校学生进行预防流脑接种,接种率达到98%以上(初期名同学因身体原因不能接种,都接种来)。在这次接种中表现最优秀的班主任有方义柏、刘厚勇、李安学、万文平、贺明俊,他们认真组织,认真宣传,班上接种率达到百分之百。

2、对学生进行了一次法纪安全教育。我们以“期中总结暨家长会”为契机,邀请法制副校长贾警官为学生上了一堂生动有趣的法制安全教育课。全身通过经讲座,受到了腿伸的教育。同学们边听边记笔记,决心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把这些知识运用好,遵纪守法、时时刻刻讲安全,注意安全。

3、开展了一次安全员手超过比赛活动。同学们根据平时所学是我知道的安全知识,以及身边的典型事例,为首要:素材,办起了一份高质量的手常昊,政教处评出了刘明辉等20名一等奖,舒畅等五名二等奖,多亏等10名三等奖。然后政教处用展板形式展出来取代,此次活动开展大大增强了学生的安全意识和行为意识。

4、举行了一次“安全班会”优质课以赛,九个班主任全部参加联赛,看谁的安全班会课上得好、自己设计一个安全主题。前项亲自组织安全处、教处同志参加青冯克,李安学老师讲的《安全从我做起》一课,被评为一等奖,贺明俊鱼、万文平、刘厚勇被评为二等奖,其余一个班主任为三等奖。此次活动开展进一步落实了安全农作,也强化教师的安全意识和责任感。

存在着问题和下一步打算:

1、师生的安全意识还需进一步提高。

2、安全教育的需要安全社会的配合(如交通安全等等)

生命教育总结篇2

从世界范围来看,20世纪下半叶以来一些国家开始明确提出生命教育和敬畏生命的道德教育。美国的杰唐纳华特士于1968年开始第一个倡导和践行生命教育的思想,澳大利亚于1979年成立了“生命教育中心”明确提出“生命教育”的概念。近年来,我国越来越多的学者也感到教育应当尊重生命、关爱生命,提出了诸多生命教育的见解。生命课堂是人文性的课堂,反映的是教师与学生在感悟文本过程中显现出的情感,使师生生命价值得到了体现,心灵得到了丰富发展。教学既是一种科学活动,又是一种艺术活动。科学讲究规则,艺术则讲究创造。教学需要遵循教学规则,如要了解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基础、课程内容的重点和难点,但更重要的是要把这些因素之间的关系处理得当,而这些因素又是随时会变动的,所以教学要创造;创造并非不要规则,但更重要的是精神,科学和艺术都需要精神,教学也需要精神,教学的精神就体现在教育的理念中,体现在教师的观念和智慧中;科学是可以重复的,可以借用的,艺术是不能重复和借用的,需要自己去创造,就像艺术家作一幅画,哪里需要浓墨渲染,哪里只是轻描淡写,只有艺术家自己构思,自己运笔,别人是替代不了的。因此,作为一名教师,设计一堂好课首先要有正确的教育理念。不断钻研,不断琢磨,要因人因事因时而变,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巧妙地运用自己的教学智慧。这就是创造,这就是教学艺术。

通过课题研究,探究构建一种以合作学习为主的初中物理生命课堂教学模式。针对物理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大胆革新。在近两年的时间里,课题组紧紧围绕课题、结合学校实际深入开展生命化课题研究,积极探索物理生命化课堂在实践中的应用。本着边实验、边研讨、边反思、边总结、边提高的研究方针,从课堂生命的生长性、情感性、个体性、灵活性、求美性、求趣性、艺术性等特征出发,逐步探索出适合学生实际的生命化课堂模式,形成自己的教学思路和特色。生命化课堂课题的研究使课题组教师思想发生巨大变化,提升了教师自身

职业的生命价值,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能力,学习的生命质量,又提高了学生的科学知识和科学素养,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坚实基础。顺利实现师生互动双赢。

二、课题的研究目标

(一)研究初中物理教材及新课标,探究新课程的特征。

(二)研究学生的身心成长特征及学习内容,设计具体准确的、有价值的、可操作的三维学习目标;

(三)当代高效课堂模式研究

(四)构建生命课堂的策略研究

1.生命课堂的特征研究,

2.生命课堂的多元化研究,

3.构建阳光的物理生命课堂模式。

(五)课堂生命的健康评估及保健方案

1.学生学习评估,

2.教师主导评估,

3.课堂生命体健康状况评估,

4.课堂生命的保健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和现状分析

1、理论依据

生命化教学是当前我国新课程教学改革提出来的一种新的教学理念,也是以学生的生命发展为基础,关注学生的生存状态,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赋予教学以生活意义和生命价值的一种教学模式。生命哲学、人本主义心理学、后现代主义知识观和对话理论构成了生命化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

①、生命哲学

生命哲学是19世纪末至2o世纪初在德、法等国流行的一种具有非理性主义特征的哲学思潮,其代表人物主要有德国的狄尔泰(w.Dilthey)、齐美尔(G.Simme1)和法国的柏格森(H.Bergson)等。尽管生命哲学家们在理论体系上各有特色,但他们之间仍然存在很多共同之处。即他们都把生命看做是具有活力,或者说具有能动性和创造性的生命存在;哲学所应探索的不是世界的物质或精神本原,而是内在于并激荡着整个世界的生命。

②、现代人本教育思想和教育人本论思想

新课程改革中最大的亮点是提出了“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而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直接来源于现代人本教育思想和教育人本论思想,现代人本教育思想和教育人本论思想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政策制定的重要基础。

③、对话理论

对话理论把对话与生命体验相联系,确认对话是自我与他人、人与社会、心灵与世界进行沟通的基本方式,是个体生命存在的显现方式。从对话理论的角度出发,生命化教学认为教学是在特定的教学情境中,教师、学生、文本作者等主体从各自的理解出发,以语言、动作或行为等为中介,以交往、沟通、意义为实践旨趣,促进主体双方取得更大的视界融合的一种对话活动,这是一个获得生命体验,提升生命价值的过程。因为学生在对话中是以一个完整生命体的方式全身心地投入的,而不是只作为单纯的认知体局部参与的。教学活动不再单纯是掌握知识的认知过程,而是学生个体生命全面彰显与丰富的过程,从而使学生成为自我充分实现、主体性得以全面发展的生命存在。

④、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在新世纪新阶段的核心执政理念,是我们党重大的理论创新。科学发展观以“以人为本”当头,把“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放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实质”和“核心”的重要位置,作为一条主线贯穿于科学发展观的各个部分,并写进了党的纲领性文献。科学发展观明确告诉人们,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价值取向,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必须以满足人的需要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以人为本确立为科学发展观的基本价值取向,既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内在要求,也是对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树立和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应当坚持以人为主体,以人为前提,以人为动力,以人为目的。

2、现状分析

国内外教育的改革浪潮此起彼伏,从传统的填鸭式教学到现代的启发式探究式教学人们进行了大量的改革。比如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进步教育之父帕克和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主张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倡导走进学生、贴近学生。

国内基础教育改革自20xx年9月开始,建立青岛和芜湖两个课程改革试验区。在构建生命课堂上,威海市教育界有颇深的研

究和造诣,全面论述了生命课堂的内涵、意义、和建构。对生命化课堂课题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研究,对“基于课程标准和生命化课堂理念的‘目标、评价、教学一致性’”进行了详细的解读,深入推进“目标、评价、教学一致性”年度主题研究。此外,杜郎口中学的“三三六”自主学习模式和泰兴洋思中学的“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模式在很大程度上都为生命课堂的探索构建奠定了一定的基础。环视我们的教学,仍在传统模式和现代教育的边缘处徘徊不前,教师一支笔、一块黑板、一张嘴演绎课堂。很大程度上阻碍了教改的步伐。因此,我们认为构建“初中物理生命课堂”模式势在必行、迫在眉睫。

本课题的研究绝不是威海市课堂研究的重复,可以说是其重要组成部分的分支和延续,重在调动各种手段,建构学生全面参与的阳光的、健康的生命课堂模式、具有科学性、实用性、简易性和可操作性。以达师生互动双赢的锤炼和升华。

四、课堂的研究方法、措施和实施

(一)、研究计划

本课题的研究时间从xx年4月∽20xx年12月,经历一年零九个月的时间。分三个阶段进行,xx年4月至6月为准备阶段,xx年7月至20xx年10月为实施阶段,20xx年11月至12月为总结阶段。

(二)、主要形式

集中学习研讨和自研自修相结合

(三)、实施措施

1、制定计划:1个总计划,3个阶段计划,确立3个实验班;

2、保证时间:充分利用集体办公的优势,及时总结交流,反馈。教学时间,每周至少利用周五下午集中研究一次,假期集中交流两次;

3、及时反思:每一研究阶段,课题组教师必须至少写出10篇学习心得或反思小结;

4、定期总结:写出阶段性总结论文,3篇/人;

5、争取支持:争取学校、家长支持和配合,开发课题运行的集体资源优势;

6、落实到位:所有研究活动,定教师,定班级,定学生,定分工,定宣传,定材料;

7、上好特色课:课题教师必须在相应阶段上一节有针对性的特色公开课,并及时座谈、诊断。

(四)、主要研究方法

1、行动研究法:通过对研究对象施加一定影响或提供某些外部环境和条件,通过对研究对象进行观察、分析和统计,获得研究对象是否发生预期的变化。

2、座谈讨论和问卷法。通过座谈讨论和问卷,了解教师、学生、学生家长对“物理生命课堂”的看法,并就如何构建“初中物理生命课堂”提个人意见。从梳理的问题中发现具有实际意义的措施,为课题的进行提供充分资源。

3、实验研究法。具体由课题专家指导组牵头组织,在专家指导下设计实验方案,实验工作纳入学校实施教研兴校规划之中,在实践中展开调查研究,形成总结,在总结中提升,在提升中推广。

(五)、研究思路

学习调研分析归纳实践总结再学习再探讨对比总结反思改进提高确定模式。

(六)、课题研究的实施

1、研究初中物理教材和新课程的标准。

写好学习心得和阶段性论文,上好特色公开课,及时座谈、诊断、反思。至今课题组已经书写学习心得和体会36篇,阶段性总结论文12篇,开展特色公开课12次,座谈、诊断、反思、研讨32篇。

2、研究学生的认知、思维特征及学习内容。

设计具体准确的、有价值的、可操作的三维学习目标;

①中学生的认知发展特点

记忆容量的发展。中学生的记忆容量不仅明显高于小学高年级,也高于大学生的成绩,达到11.4士0.4,超出成人短时记忆容量。记忆的主要特点:自觉地运用意义记忆,同时有效地运用机械记忆;多方面的记忆效果达到个体记忆的最佳时期其具体表现为:

(1)形象记忆随年龄而增加,在中学阶段为最高;

生命教育总结篇3

[关键词] 中国共产党 马克思主义 思想政治教育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德育为先。为了改变旧中国贫穷落后的面貌,中国共产党自成立起就把发展教育事业,提高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作为奋斗目标,不断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开辟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道路。几十年来,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事业经历了三大时期、六个阶段的发展历程,实现了四次重大历史性转折并坚持了一条主线,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仍任重而道远。[1]本文主要从建党初期,党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开端及其理论体系的形成切入,深化学习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史,进一步掌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规律。

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开端

1.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以高昂的革命热情传播马克思主义,、陈独秀、等深入到劳苦群众中开办工人夜校和劳动补习学校,教工人学习文化,宣传马克思主义,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的结合,诞生了中国共产党,为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奠定了组织基础。中国共产党在成立前后大力开展思想政治工作,中心任务是开展工人运动,发展党团组织,发动工农群众投身于反帝反封建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成为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的开端。

从19世纪40年代末到20世纪初发生的前夜,在将近70年的时间里,中国人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只有两种可供选择的思想武器: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封建王朝对外国侵略者的屈服,宣告了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不可能成为团结御辱的有力武器。此外,帝国主义不允许中国独立和富强,资本主义方案在中国也行不通。这时,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建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给全世界无产阶级和一切被压迫人民、被压迫民族指明了争取解放的道路。十月革命为中国人民提供了新的、在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之外的第三种选择,即社会主义。

在中国正确地传播马克思主义、热情地讴歌十月革命的第一人是。1918年,先后发表了《法俄革命之比较观》《庶民的胜利》和《布尔什维克主义的胜利》,阐述了几个问题:一是初步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分析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起因和结局,揭露帝国主义的本质;二是通过对法、俄两国革命进行比较,介绍十月革命和布尔什维克主义;三是把十月革命与人类历史发展的总趋势联系起来考察,号召中国人民迎接新的斗争。的这三篇文章,表明他已经迈出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门槛,进入科学社会主义的广阔天地。这既代表了中国先进分子对十月革命以后世界形势的正确判断,也标志着中国人接受马克思主义的开始。

陈独秀是又一位有很大影响的马克思主义传播者,他被公认为的“总司令”。陈独秀对十月革命的研究和对中国社会改革方案的探索产生了很大影响,被誉为“知识界领袖”“新思潮明星”和“政治革命先驱”。在他的主持下,《新青年》成为中国传播新思想的主要阵地。

2.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的开端

1920年3月,共产国际代表维经斯基等一行到北京,经介绍去上海会见陈独秀,酝酿在中国建党。8月,中国共产党发起组在上海成立。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召开,通过了党的第一个纲领和决议。中共一大的纲领和决议初步确立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方针:第一,规定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第二,指出了党的宣传工作的重要性;第三,提出了加强对工人运动领导的措施;第四,培养和吸收工人骨干入党。中共一大作出的一系列决定,使党一开始就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的指导思想,从而为后来党的思想建设和组织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为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早期共产主义知识分子通过多种有效途径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如创办工人刊物、创办书社、开办文化补习学校、建立青年和妇女组织等。这些宣传和组织活动,直接推动了党领导下各种群众运动的发展,为革命高潮的到来做了准备。

建党之初,中国共产党在传播马克思主义思想、领导工人运动、发动农民运动和军队建设领域,都广泛开展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成功的经验总结也有失败后的血的教训。但无论成功和失败,新生的中国共产党都积累了一笔厚厚的财富,为党后期带领全国人民取得中国革命的最终胜利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2]

二、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体系的形成

1.“古田会议”

1929年,主持召开古田会议,解决了在长期分散的农村游击战环境中,在农民和小资产阶级占主要成分的情况下,如何保持党和红军的无产阶级性质的根本问题。《古田会议决议》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第一个纲领性文献,成为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形成的标志。

《古田会议决议》(以下简称《决议》)共有九个部分:(1)纠正党内的不正确倾向问题;(2)党的组织问题;(3)党内教育问题;(4)红军宣传工作问题;(5)士兵政治训练问题;(6)青年士兵的特种教育;(7)废止肉刑问题;(8)优待伤兵问题;(9)红军军事系统与政治系统关系问题。《决议》规定了红军的任务及其与剥削阶级军队的区别,规定了以马克思主义克服非无产阶级思想,规定了加强红军思想政治工作的措施和方法。这些生动实际的内容和方法,既是对红军创建两年多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经验的总结,又为后来进一步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指明了方向。其基本精神是抓住党内无产阶级思想与非无产阶级思想的矛盾,着重从思想上、政治上加强党和军队的建设,因而是一个伟大的建党、建军纲领。

《决议》的学习和贯彻收到了明显的效果,具体表现为:一是政治工作逐渐向正规化、制度化发展;二是各级党组织结合实际制定了一系列政治工作制度。《决议》是人民军队建设史上的一个里程碑,也是党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纲领性文献,从理论和实践上奠定了人民军队政治工作的基础,成为党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形成的标志。其意义在于:第一,创造性地解决了在农村游击环境中怎样建设无产阶级政党的问题,特别是“从思想上建党”的提出,成为中国共产党的创举和党建思想的一大特色;第二,红四军中的非无产阶级思想得到清算,井冈山斗争以来的历史经验得到系统的总结,为红军的健康成长指明了方向。

《决议》作为党的历史上一个纲领性文献,及时发现我党我军存在的各种问题,并予以纠正,是中国共产党和红军建设史上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决议,它给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深远的影响。[3]

2.思想政治教育“生命线”地位的确立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切工作的“生命线”,这是党在总结长期革命斗争和建设实践经验基础上作出的马克思主义的科学论断。为了总结红军政治工作的经验教训,确定粉碎第五次“围剿”形势下战时政治工作的指导方针和基本原则,总政治部于1934年2月在红色首都瑞金召开了红军全国政治工作会议。王稼祥作了总结发言。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他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的政治工作的指导方针和原则,如阐述了“政治工作是红军的生命线”的科学论断,从根本上确立了政治工作在革命军队中的地位和作用,提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三原则:要从战士的切身问题说到长远问题、要从现在的问题说到历史的问题、要从具体问题说到抽象问题,这是对思想政治教育经验的总结等。“生命线”是对政治工作地位和作用的形象比喻和科学概括,长期以来,中国共产党一直用“生命线”来形象地表达政治工作在党的事业中的地位和作用。

红军第一次全国政治工作会议的召开,对加强与改进红军的政治工作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政治工作是红军的生命线”这一论断符合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中国革命斗争的实际状况。具体地说,“生命线”具有服务、保证、结合三个方面的科学内涵,即政治工作要服从服务于党的纲领、路线和党的中心任务,要保证部队战斗力的提高,要结合军事工作和各项任务一道去做。红军第一次政治工作会议也正是从这些方面展开论述的。其次,“政治工作是红军的生命线”原则的确立,对进一步加强和改善红军的政治工作,发挥政治工作的优势,粉碎的军事“围剿”,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综上所述,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创立和形成与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发展是紧密相连的。因此,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史贯穿在中共党史的发展之中[4],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与中国共产党的成长相依相伴[5]。对中国共产党的思想政治教育进行历史考察不难发现,思想政治教育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也是中国社会的优良传统。党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来源于党在长期革命和建设实践中的经验总结,又反过来促进了党在各方面工作的开展。对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开端及理论体系的形成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深化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学习,同时进一步掌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规律。

参考文献:

[1]欧海燕,梁承兔.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历程探索[J].湖南省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3).

[2]王欣.建党初期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研究[J].党史文苑,2010,(4).

[3]吴萌萌,曾羽,赵菊连.《古田会议决议》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述评[J].凯里学院学报,2011,(5).

生命教育总结篇4

关键词:革命文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现

一、深刻凝练革命文化中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资源

准确把握革命文化的精神内涵,提炼革命文化中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是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提。革命文化是在“血与火”的岁月中,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在长期的革命斗争实践中形成的,并在建设和改革开放各个历史时期不断发展的,承载了对民族解放、人民幸福、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的精神诉求,具有鲜明特色的“红色基因”,代表着一种独特的精神追求、精神品格和精神力量,是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撑。从具体内容来说,中国革命文化是“物质文化、精神文明和制度文化的有机统一体,丰富发展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进程中,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宝贵文化财富。”[1]在新时代,革命文化是我们继续保持蓬勃朝气、昂扬锐气和浩然正气所不可或缺的精神养料。在2018年的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培养什么样的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要在坚定理想信念上下功夫,要在厚植爱国主义情怀上下功夫,要在加强品德修养上下功夫,要在增长知识见识上下功夫,要在培养奋斗精神上下功夫,要在增强综合素质上下功夫。革命文化作为一种优秀观念形态文化,在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具有特殊的教育价值。

(一)牢牢把握革命文化的红色底色,激发大学生的精神气质

在多次会议、多个场合强调,“红色基因不能变,变了就变了质”、“我们的红色江山永远不变色”、“保证革命先辈们用鲜血和生命打下的红色江山代代相传”。可以说,红色是我们党与生俱来的一种精神品质,是一种对国家和人民的赤诚,是一种共产主义者大无畏的牺牲精神。当代大学生出生、成长在和平年代,没有经历革命战争年代的残酷,革命文化的学习可以让大学生体悟这种精神品质,更深刻的体会新时代美好生活的来之不易,激发大学生的精神气质。

(二)牢牢把握革命文化中的人民情怀,培育大学生的核心价值观

毛泽东同志面对新社会的需要曾经讲过:“要造就一大批人,这些人是革命的先锋队。这些人具有政治远见。这些人充满着斗争精神和牺牲精神。”具体到每一个共产党人,在炮火连天的革命年代,在为了祖国繁荣富强而热火朝天的年代,在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撸起袖子加油干的时代,很多人为了最广大人民的利益、为了中华民族的利益,时刻准备着在必要的时刻“舍生取义”。他们的理想就是实现国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社会的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每一个人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核心价值观是文化软实力的灵魂、文化软实力的重点。”[2]报告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加强革命文化教育,在大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有利于激发大学生的爱国热情,有利于丰富大学生的精神品格,有利于增强大学生作为社会个体的责任担当,符合报告中提出的“要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着眼点”的要求。

(三)牢牢把握革命文化中的艰苦创业精神,坚定大学生的理想信念

党的提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围绕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对于理想信念,首先要坚定文化自信,“没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底蕴和滋养,信仰信念就难以深沉而执着。”[3]革命文化在不同历史时期培育出的革命精神,如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形成的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时期形成的雷锋精神、焦裕禄精神、“两弹一星”精神、抗战救灾精神等,都是革命文化的直接呈现,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艰苦创业的奋斗历程。革命文化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所强调的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有着一脉相承的价值追求,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生动教材,对于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有着独特的教育意义。

二、准确定位当代大学生的群体特征

高校肩负着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任务,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根本保证。充分发挥革命文化的教育资源优势对于丰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内容、创新教育形式、提升教育实效性具有特殊的意义。革命文化要发挥教育价值必须与大学生自身的实际情况相结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深入分析当代大学生的群体特征,做到教育内容、教育手段、教育载体的有的放矢,实现革命文化教育资源与大学生的有机结合。

(一)大学生代际特征明显

每一个时代的大学生都会被贴上标签,从“80后”“90后”到“00后”,每一代大学生的群体特征都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一个热点。对于任何一代大学生来说,大学都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是一个人走向独立和成熟的关键阶段。总体而言,每一代大学生都有特定的群体特征且代际特征明显,这与社会环境的发展有关,与生活环境的熏陶有关,更与群体生活的方式有关。根据统计,2018年入学的大学生中有超过三分之二的是“00后”。随着“00后”大学生进入校园,并逐渐成为大学生群体的主体,革命文化教育需要重点关注这一群体。这一群体出生、生活在和平年代,身处中国迅速发展的时代,他们没有经历过革命战争年代的残酷,没有体会过新中国成立后的一清二白,也没有参与改革开放初期的艰苦奋斗,他们被称为“捧着手机的草莓青年”、“网络原住民”,“有个性也容易固执己见,有能力也难免不能抗压。”[4]革命文化教育契合了当代大学生的性格教育需求,在形式上需要进行更多地创新。

(二)侧重阶段性规划

在处理长远目标和近期目标这一“远和近”的关系时,大学生群体往往侧重选择近期目标这一阶段性规划。大学生虽然在知识学习上达到了一定的高度,但是由于一直生活在校园里、家庭里,与社会的直接接触总体偏少,不可避免的在人生视野、社会经验、心理特征等方面存在着不足,这方面的不足让大学生对人生缺少系统性的规划,大学生往往在这一对关系中选择“近”的一方,即具体的、阶段性的目标。对于部分大学生而言,宏大长远目标显得有些朦胧,让人摸不着、看不到,“活在当下”成为大学生的普遍追求,在人生的整体规划布局和长远目标确定方面缺少总体平衡。

(三)易于进行感性选择

大学生在思考问题方面渐趋全面和成熟,但是思考能力与社会实践的能力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将理论诉诸实践方面的能力有待提升。实践平台、实践能力的欠缺,以及缺少在社会“大熔炉”中的历练,使得大学生群体在情感和理性的选择中往往偏向于主观情感,结合社会体验不足。大学阶段是大学生人格不断完善、思想不断成熟的关键阶段,由于亲身体验的相对缺乏,对一些问题的实质判断更容易从主观情感的角度去思考,缺乏理性分析与实践验证。这也容易导致大学生的思想态度和行为模式受到外界的干扰较多,思想波动频繁,增加了进行感性选择的动因。

(四)文化诉求新颖多元

大学生所处的校园是一个开放多元的环境,大学生接触的文化内容也是形式多样。面对外来文化的涌入,大学生是一个关注能动性高、接受能力强的群体。“大学生涉猎的文化形式众多,单一的文化模式已经不能很好地吸引他们,需要多种多样的文化形式与文化模式来满足大学生丰富且多变的文化要求。”[5]除了追求多元化,大学生还追求文化的新颖化,大学生对于新的文化、文化的新形式、文化的新产品保持着较高的兴趣,而且敢于尝试。

三、革命文化教育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四个结合

从目前的教育实践来看,革命文化教育在内容的说服力、手段的内化力、效果的转化力等方面还存在一定的问题。结合当前的时代特质、大学生的群体特征,高校要探索如何将革命文化有效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使革命文化教育既有利于大学生接受,又能发挥好的教育效果,实现革命文化的育人价值。

(一)内化与外化相结合

将革命文化内化为大学生的思想态度和精神品格是革命文化发挥育人作用的关键一步,而内化的关键在于大学生对于革命文化的文化自信。强调,“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6]相对于其它三个方面的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文化自信,不仅可以将一种文化的内涵渗透在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对于一个人来说还可以渗透在其日常生活的思想态度、行为方式、生活方式、人生追求等方方面面。高校的革命文化教育要在提升大学生对于革命文化的自信与自觉上下功夫,只有发自肺腑的信赖与热爱,才会以饱满的热情去学习和接受。加强大学生的文化自觉与自信,首先要加强大学生对革命文化的主体认知,其次要注重革命文化精神与大学生情感的融合,再次要通过大学生的情感体验将革命文化转化为自我选择的意向。同时,注重通过日常行为的践行巩固革命文化内化的成果,加强对革命文化的理解,达到知行合一的效果。

(二)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结合

革命文化教育在第一课堂中主要依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四门核心课程进行,即《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国近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在这四门课程中,具体的革命文化内容包含“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继承和发扬中国革命”等内容,并且将夏明翰、方志敏、张思德等人物体现在教材中。全国高校思政政治工作会议后,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课程教学的“课程思政”迅速发展,为革命文化在第一课堂的呈现提供了更宽阔的舞台,除了思想政治理论课,其它理学、工学、农学、医学、艺术学等学科都可以将革命文化融入其中,拓展了革命文化教育课程载体,丰富了革命文化教育的典型事迹和人物形象。同时,高校的学术活动阵地(研讨会、报告会、学术讲座、专题学习、思政刊物)、课外活动阵地(社会实践、社团活动、文艺活动)等第二课堂,以学生主动、形式灵活、新颖多样、符合大学生需求成为吸引大学生广泛参与的重要课堂,第二课堂要融入革命文化教育资源,且发挥学生在第二课堂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第二课堂使大学生变革命事迹的“参观者”为“参与者”,变红色故事的“倾听者”为“讲述者”,变革命文化的“学习者”为“传播者”,让大学生主动融入革命文化的物质载体、环境载体之中,使革命文化入脑更入心。

(三)教师教育与朋辈教育相结合

在教育的主体方面,教师由于在理论素养、知识储备、社会阅历等方面具有一定的积累,对于革命文化能够进行系统的阐释,有利于大学生全面系统的对革命文化进行认知。结合大学生的成长特点和群体特征,朋辈教育具有特殊的效果。朋辈教育是指通过朋辈群体所进行的教育,通过身边的人讲述身边的事,使得教育更有说服力和感染力,提升教育效果。同龄人教育同龄人,更能引起大学生的共鸣。由于最初孕育革命文化的时代一去不复返,无论是时间还是空间,都不能让大学生身处当时的革命岁月,这就使得大学生对于那时的记忆呈现出一定的代际递减现象,时间越是久远,记忆就越容易模糊,对革命文化的认知就愈发空洞。教师教育通过理论讲述和现代技术手段可以再现孕育革命文化的历史现实,朋辈教育则可以结合自己身边的案例传递更为细腻的情感和体验,两者的教育结合可以弥补单一教育主体所带来的缺陷。

生命教育总结篇5

1概念、数据和研究方法

红色文化是当代中国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我们党在革命战争年代形成的革命文献、文物、文学作品和革命战争遗址、纪念地等以及凝结在其中的革命精神、革命传统和红色风情。红色文化蕴涵丰富的革命精神、厚重的历史文化,适应在不同时期,不同群体和阶层中开展教育,具有很高的价值。红色文化分为实物形态即外在显型部分和观念形态即内在深层部分,其中观念形态是红色文化的主体精神,是红色文化的精髓。运用红色文化蕴涵的革命英雄事迹和崇高人格魅力,可以激发人们坚持真理的勇气,追求真理的意志和献身真理的精神;运用红色文化蕴含的革命烈士的道德规范、行为方式和理想目标,可以教导人们去思考人生的目的、意义和价值,去追求人生的完美。遍布全国各地的红色文化资源都蕴含着丰富的革命精神和厚重的历史文化内涵,每一处革命遗迹、每一件珍贵文物都折射出革命先辈们科学的人生观。红色文化资源具有直观生动、感染力强的外在特征,可以对大学生形成视觉、听觉等触动。因此,利用好红色文化资源的内在和外在特点,对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红色文化资源作为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一种类型,多年来一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红色文化所蕴涵的德育功能和教育价值也没有得到有效的挖掘利用,本研究调查主要是基于这种情况进行的。2010年9月,本调查组在南昌市两个理工院校开展了“高校大学生红色文化资源了解状况调查”,调查中实际发放问卷500份,回收476份,有效问卷460份,有效回收率为92%。本次调查采取一次性设计,获取全部样本的严格随机抽样形式,所获得的数据、专业、性别等主要指标均与理工院校大学生总体状况接近,显示本次样本获取具有较高的信度。在问卷设计中,我们主要把红色文化具体化为:红色影视、红色歌曲、红色旅游(纪念馆)、红色经典文化知识(书籍)四种形式。每一种形式的调查都包含有获得的途径,受访者如何看待等问题。所有数据的处理和统计分析均由SpSS19.0简体中文版软件辅助完成。

2理工类院校大学生了解红色文化的总体状况

(1)多数大学生通过影视或参观等方式接触红色文化。从数据结果来分析,唱过红歌的学生285人,占总数的62%;看过红色影视的学生有392人,占总数的85.2%;至少去过一处纪念馆的学生有412人,占总数的89.6%;而看过红色经典名著的人最少,只有61人,占总数的13.3%。从调查中发现,大学生接触红色文化的方式不一样,其中学生接受红色教育最多的方式是参观纪念馆,其次分别是影视传播、红歌演唱,最后是经典红色名著的阅读。而在问到“您是通过什么方式去纪念馆”的,学生回答“自己组织去的”147人,占35.1%;而回答“您从哪种途径看过红色影视”的,366个学生回答“通过电影院或电视”,占总数的79.6%;在“通过什么途径唱红歌?”的回答中,自己想唱的学生202人,占总数的43.9%,老师要求唱的81人,占17.6%;而在阅读红色文化经典名著的学生中,21.3%的学生是按照老师或家长的要求去阅读的,主要通过课堂了解红色文化知识。可见,大学生了解红色文化的途径主要以参观“纪念馆或革命遗址”和通过“网络电视等媒体”了解为主,而通过“课堂学习”的最少。

(2)大学生对红色文化的主要价值取向是“精神需求”大于“娱乐需求”。当询问到“是什么吸引您唱红歌的?”较多的学生回答“歌曲的曲调优美,令人振奋”。问到“您认为所体验的红色旅游项目里,红色旅游应注重什么?”时,重视“旅游点的纪念意义或者红色旅游的教育意义”的人数达到390人,占总数的84.8%,而回答“红色旅游点的观光价值”仅6人,占1.3%。当问到“了解红色文化知识,您有什么收获?”回答“心灵受到了震撼,精神得到升华”和“增加了对党的感情和对先烈的崇敬”的一共有248人,占总数的53.9%。这表明,他们普遍认为,红色文化知识的学习对“传承革命教育非常重要”。

(3)大学生对于红色文化教育方式仍不太满意。在问到“您认为传统红色经典文艺作品(书籍)不能吸引您的原因是什么?”时,79人认为,“内容呆板无新意”,占总数的17.2%,回答“形式单一”有95人,占总人数的20.7%,回答“与日常生活关联不大,缺乏亲身体验感受”的180人,占总数的39.1%。在效果上,“您觉得现在的人们对革命精神态度怎么样?”“不很看重”的321人,占总人数的69.8%,“完全不看重”的54人,占总人数的11.7%。但是,他们对未来还是充满信心的。回答“您觉得红色革命精神对您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相关吗?”回答“有比较大的关系”的262人,占总人数的57%。

(4)大学生普遍反对红色文化过分商业化包装。大学生普遍对红色文化旅游活动表示欢迎,在选择“红色之旅”的动机时,大多数人还是选择“历史事件的吸引”和“对历史人物的崇拜”。但是,当问到“当前,有一些人对红色经典进行商业化包装,您觉得商业化对红色经典的传承会带来哪些影响?”时,266人回答“红色经典在传承中脱离了现实”,占总数的57.8%;回答“您认为红色经典应该以何种方式传承下去?”时,有125人认为还是“传统地忠于原著传承”为好,占总数的27.2%,76人主张“娱乐性质的改编”,占总数的16.5%,但175人则主张自己“亲身体验感受”,占总数的38%。

3影响利用红色文化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原因分析

(1)思想政治教学手段单一,缺乏“情”和“意”的开发。红色资源蕴涵着大量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等资料,如果教学工具缺乏,没有多媒体,无法把形象生动的视频和图片展示出来,则影响大学生对红色文化的感知。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手段单一,主要是知识的传授,没有情的感染和意的训练。没有情感,道德内化就难以实现,只有通过情感教育,才能把抽象的理论转化为内心自觉的行为,而根据青年学生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结合的特征,在具体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中,应该主张从“知”方面教育学生、从“情”方面打动学生,从“意”方面锻炼学生[1]。红色资源为思想道德教育提供了广阔的实践、体验阵地和鲜活的教材,为实践体验式的教育创造了有利条件。这种以实践体验为基本途径,使大学生在实践体验中,产生心灵上的共鸣,从而有效地把外在的教育内容内化为自己的思想道德品质,达到道德境界的升华。但这需要一定的资金,需要教育者的精心组织才能完成。

(2)偏重理论课程设置,忽视实践课程设置。实践教学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环节,是对学生进行基本技能训练、增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关键环节,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重要手段。但目前高校由于经费投入困难等原因,存在偏重理论课程,忽视实践性课程的现象。实践课程比重较小,以某学院物流管理专业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实践课的情况来看,通识教育实践课程只占1周时间,而且缺乏稳定可靠的实践基地,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机会比较少。

(3)从思想动机方面看,教育者、被教育者和红色文化开发者三方都有强烈的当下取向。从接受教育的学生来看,由于就业压力带来的学业忙碌,很多高校学生没有时间去回眸历史、思考意义,人们更多地生活于当下或眼前,很少关注理想和信念,在为了明天的生活做准备的同时,人们的价值取向和行动选择也发生了变化,例如,娱乐变为了大学生共同的消费品,甚至是一种生活方式。因为一定意义上,娱乐的意义就是在于注重当下的感觉,凸显当前的价值。从传授教育的教师来看,传授知识,特别是传授理论知识,对于他们来说,既方便,又安全。这不仅便于教学管理,也容易评价学生。如果组织学生去参加实践,面临资金方面的问题,也带来组织管理等许多不确定因素,所以采取课堂教学是教育者和高校领导者共同的心愿。从红色教育资源的开发者来看,他们在开发过程中过于注重经济利益,而忽视红色文化对下一代的教育意义。重视经济利益是市场经济的规律,但是,作为特殊的红色文化资源,并不能单纯用商业眼光来进行开发,还应重视其教育下一代的价值。

4总结和建议

(1)加强学生实践教学的建设和投入,建立红色文化教育基地。考虑到资金和安全问题,学校应该充分利用好附近的红色资源,例如,南昌的高校可以利用“小平小道”、“烈士墓”、“八一南昌起义纪念馆”、“江西省革命烈士纪念堂”等进行爱国主义、理想信念等教育。还可以进行实习基地建设,充分发挥实践教学环节在学生人才培养中的积极作用,强化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2]。

(2)充分利用高校红色网站资源。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专门批准南昌航空大学江西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研究中心、江西师范大学江西省红色资源开发与教育研究中心、南昌大学江西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心、井冈山大学井冈山精神研究中心、赣南师范学院中央苏区研究中心等作为高校研究红色文化教育的基地,这就为高校红色文化教育进校园搭建了比较坚实的学科平台。这些基地平台,为本校乃至全省高校红色文化教育进校园提供了研究成果。他们设计了校本课程,积累了实践经验,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特别是革命传统教育提供了生动的教材,丰富和发展了革命传统教育的理论宝库[3]。

生命教育总结篇6

关键词:大学生生命意识自杀态度

生命意识淡薄是一种特殊的心理危机,也是一种异常的心理现象。研究表明,自杀与各种类型的心理障碍有关。从多起大学生自杀案例可以看出,心理障碍一直伴随大学生自杀行为发生前一段时间。自杀态度是指个体对自杀行为和自杀者所持有的一种持久性与一致性的倾向。一定的社会群体的自杀率高低与该群体的自杀态度有着密切的关系。DneielStein等人在对青少年所做的自杀态度的心理社会背景的研究中发现,增高的自杀风险和对自杀的积极态度有显著的正相关。因此,大学生生命意识特征及对自杀态度的影响对我们预防大学生自杀行为的发生和有针对性开展大学生生命教育有着重要的作用。

1、问题提出

人们对生命意识的研究开始于对生命教育的探索。1979年在澳洲悉尼成立的“生命教育中心”(lifeeducationcenterLeS)奠定了“生命教育”的基础。1996年我国台湾地区校园一再发生暴力与自杀案件,引起台湾当局教育部门的高度重视,并开始在学校开设生命教育课程,香港受到英国的影响,对生命教育也较早给予了极大关注,对青年学生的生命意识教育主要贯穿于其公民教育中。目前,国内有关大学生生命意识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台湾地区。

我国生命意识的研究伴随生命教育的发展而开始探索。国内学者章坤认为,生命意识是个体基于自身体验形成的对生命的体认和理解,直接影响大学生对待生命的态度和行为,制约大学生的生命存在和生命质量。大学生的生命意识包括生命认知、生命情感、生命意志、生命意义、生命责任和死亡认知。许海元学者从生命存在意识、自杀行为认知、生命价值感、自我生命体验、对安乐死的态度5个维度对大学生生命意识进行调查,并认为生命教育要贯穿大学教育的全过程,引导建立正确生活目标,积极探索生命价值,提升生命价值感。

目前我国心理学者对生命意识的研究仍处于理论论述阶段,研究量表稀少及缺乏大规模数据的支撑,对大学生的生命意识的实证研究很缺乏。笔者针对目前许海元等学者编制的大学生生命意识调查表的基础上,根据生命意识五个维度进一步丰富和修订,探讨大学生生命意识的特征及对自杀态度的影响,以期为大学生开展生命教育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2、研究设计

2.1研究对象

我们从福州大学城8所高校一至四年级的学生中随机调查了568人(剔除无效问卷后)。调查对象所学专业涵盖了经济、管理、法学、文学、理学、工学六个学科门类,8所高校包括了师范与非师范高校,重点高校、一般高校和独立学院,既考虑地域因素,也考虑办学层次因素,保证样本取样的代表性和广泛性。样本中男生320人,女生248人,农村343人,城镇225人。

2.2工具

在编制大学生生命意识量表时,笔者根据大学生生命意识的解构,于文献探讨时,将有关生命意识的研究加以归纳整理,并根据生命意识五个部分的特点,确定生命意识的五维理论结构,既生死观、生命情感、生命意志、生命意义和生命责任。

对访谈收集到的材料进行规类、整理、选取其中有代表性、普遍性的内容,共包括48个项目。量表分为五个维度:生死观,包含10个项目;生命情感,包含10个项目;生命意志10题,包含10个项目;生命意义,包含9个项目;生命责任,包含9个项目。量表采用5点自评式量表,从1“完全不符合”至5“完全符合”五等级计分制。反向叙述题则反向计分。以各个项目分数的总分作为各维度的得分。《大学生生命意识调查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91,各维度内部一致性信度在0.65-0.77之间。两个月后,进行了重测,重测信度为0.90。五个分量表与总量表之间的相关均达到显著性。说明该问卷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可作为研究的有效工具。《自杀态度调查问卷》(QSa)量表分为四个维度:对自杀行为性质的认识,包含9个项目;对自杀者的态度,包含10个项;自杀行为倾向性,包含9个项目;研究还同时对大学生进行结构式访谈搜集资料。

2.3程序

2.3.1访谈:每个年级随机选取6名学生(男女生人数相等)进行结构式访谈,深入了解大学生生命意识。访谈以个别的方式进行,对被试的回答进行笔录。访谈结束后,由两名心理学研究生对结果进行分析。两人的一致性程度较高。

2.3.2问卷调查:采取调查人员讲解指导语、单个施测,然后填写问卷,当场回收问卷的方式。测试之前,由主试进行讲解,学生自评。采用spss11.5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分析主要包括:多元方差分析,并用LSD法进行事后多重比较。

3、结果

3.1大学生生命意识总体较好,各维度发展不均衡

《大学生生命意识量表》调查显示:量表总分均分为2.31+0.44(得分越高说明该因子水平越低),这表明大学生的生命意识水平总体处于中等偏上水平,生命意识教育有待进一步加强和深化。生命意识五个维度的得分不均衡,水平从高到低依次为生命责任、生命意志、生死观、生命意义和生命情感。(见表1)

表1大学生生命意识与自杀态度各因子及总体的平均值与标准差(n=568)

调查结果表明,大多数大学生重视自己的生命责任,有较坚强的生命意志,和较正确的生死观,而生命意义和生命情感相对缺乏。大学生抽象思维得到充分发展,对生与死有了较为明确的认识,负有责任感和坚强的生命意志。当今社会竞争加剧,大学生面对的压力剧增,出现生命意义和生命情感降低的现象,需要引起我们的广泛关注。我们培养大学生良好的生命意识,就是要使“大学生能够正确看待生命现象,既能认识到生命的伟大与崇高,又能认识到生命的脆弱与无助;既能了解人类生命的价值,又能自然界中其他生命的意义。教育大学生以平等的眼光看待世间万物,以敬畏的心情善待一切生命,以负责任的态度关爱自己和他人的生命”。

3.2大学生生命意志呈现一定的阶段性特征

大学生在大学的各个阶段除了生命意志有差异显著,其他维度均无显著差异。大学生的生命意识呈现一定的阶段性特点:大一新生生命意志水平明显低于四年级学生,四年级学生明显低于二、三年级学生。生命意志是维护生命存在和追求生命价值时,沿着确定的目标,克服困难以实现生命价值的心理过程。我们认为新生刚入学心理方面不是很成熟,处于目标终止和新目标找寻阶段,容易产生空虚感,因此生命意志在大一阶段处于低点。到了大学四年级,大学生又重新处于一个人生的交叉口,大学即将毕业和面临走上新的工作岗位的过渡期,给心理造成一定不稳定感,生命意志又重新降落到低点。因此,大学生生命意志的发展呈倒U型发展结构。

3.3大学生生命责任与生命意志对自杀态度起着重要的作用

《大学生生命意识量表》调查显示,生命意识各维度对自杀态度影响在0.69-0.83之间且呈相关显著,其中生命责任对自杀态度影响最大,为0.83。生命意志与生命情感次之,均为0.77,生死观对自杀态度的影响最小。生命意识与自杀行为的倾向性之间的相关达0.44,而生命责任与生命意志对自杀行为倾向性之间的相关也分别达到0.63与0.54。生死观、生命情感与生命意义则相对较弱。

有研究表明,自杀与各种类型的心理障碍有关,尽管自杀态度是否影响人们采取自杀行为尚存在争议,但跨文化研究表明,自杀意念明显受到自杀态度的影响。大学生连续的负性生活事件的累加往往成为引爆自杀的导火索。生命意识水平的高低影响着大学生个体对负性时间认知的价值取向和采取极端行为前心理压力阈值的高低。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的生命意识与自杀态度之间呈现显著相关,对我们开展生命教育,预防大学生自杀行为的发生有着重要的启发作用,我们要增强大学生生命责任感和生命意志,特别是对一些处于心理危机预警期的,低生命责任感和低生命意志的学生应该引起我们高度的重视。

4、启发与思考

4.1生命教育要注重生命与社会的和谐

每一个人都是人类生命的一分子,是社会关系网中的一个点。人一生的成长、发展、成功、幸福,都与同他人的交往和关系密切联系的。大学生的生命教育要侧重的开展人际交往教育和社会道德教育,让大学生掌握交往的规则,学会尊重,学会关爱,学会宽容,学会共同生活;同时,要注重培养大学生的人文关怀、社会关怀,学会接纳他人,欣赏他人,与他人、世界共融共在。让大学生成为既自我尊重,也尊重他人;既悦纳自己,也悦纳他人;既肯定自我,又成全他人;既能全力服务社会,又能得到社会充分肯定的人。

4.2生命意志教育阶段性和持续性的统一

调查研究结果显示,大学生大学阶段生命意志呈倒U型发展状态,并且生命意志对自杀态度起着一定的重要作用。大一新生及大四毕业生是心理危机高发群体,处于目标终止和新目标找寻阶段,短暂目标的缺失往往导致心理危机的发生,加强对大学生生命意志教育,增强抗挫折能力以及新目标的确定对预防大学生心理问题的产生将起到明显的效果。因此,在开展大学生生命教育过程中,要注重阶段性与持续性的统一,一方面要侧重塑造大学生高尚的心灵,让他们学会正确地认识和评价自己。另一方面,要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符合实际的人生目标,同时要让他们学会管理自己和自我调节,能够充分感受到自己存在的价值和意义。

4.3大学生责任感教育应贯穿生命教育全过程

责任感不是与生俱来的素质,它是一种个性品质和心理习惯,是一个长期形成的过程。大学生生命责任感的形成是在家庭生活中,在参与集体和社会活动中,在人家交往的基础上,在主、客观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形成起来的。生命责任感的形成需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在学校教育中要坚持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对大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并通过丰富的第二课堂活动等有效手段对大学生进行健康价值观引导。其次,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生命责任感在实践中以具体行为表现出来,并慢慢的形成一种稳定的行为特征。

最后,开展多种形式的献爱心活动。生命责任感需要爱来支撑。如果对周围的人或物产生爱心,多了一份情感,生命的责任感便油然而生,就会尽心尽责,无怨无悔。让大学生多关注社会,把自己当做社会的一份子,另一方面也让学生在享受生活的同时懂得生活的不容易和认识自己的幸福。

参考文献:

[1]季建林.(2007).自杀预防与危机干预.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431-432.

[2]李涛,郑晓边.(2004).青少年自残行为及干预.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8(10),723-734.

[3]唐勇,周亮,徐慧兰.(2005).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危机干预专业委员会第六届危机干预暨自杀预防全国学术纪要.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2):134-135.

[4]王军,葛小緢,胡健等.(2005).大学生自杀态度,自杀意念与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分析[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9,831-832.

生命教育总结篇7

一方面,迅速崛起的经济建设高潮,一浪高过一浪,信息时代的产业更替几乎冲击着一切领域。在中国植根的现代艺术设计,不得不仓促上阵,以非常不成熟的理论与实践,迎接着信息时代快节奏产业革命的挑战,为中国的产业化提供着力不从心的服务。

另一方面,信息时代对现代设计人才需求的高起点,批量化,又逼迫着中国的艺术设计教育,尽快为社会提供着必须的现代设计人才。这一点可以从现阶段中国高等院校遍地开花式地开设艺术与设计学科看得真真切切。

再一方面,中国现实的艺术设计教育状况,又十分令人难以满意,社会,或者说市场不能满意,业内不能满意。社会不满意,主要是人才数量和质量不能适应市场需要的问题。业内不满意,最核心的就是没有一个基本可以成为指导思想的设计教育理论,教育的方向还无法清晰透彻,教学方法还不能适应设计教学实践的需要。甚至可以说,仅仅有二十几年历史的中国现代艺术设计,还拿不出一个自己满意,社会满意,比较完整的教育体系。反映到教育实践中,就是艺术设计教学的无序,师资队伍的不整,教材取用的随意,教学方法的陈旧,招生制度的落后。反映到社会上,就是学生因受教学校的不同,专业水平、职业素质、工作能力等等,有着极大的差异。

高等教育,历来就是出人(培养社会需要人才)、出理论(总结和建立专业理论体系)的地方,高等艺术设计教育也不例外。现代设计的实践,要求艺术与设计教育积极回应社会的这一要求,尽快建立起,适合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的艺术设计教育体系。

第一章转变思维方式

仅从教育着眼,我们的教育革命已经进行了上百年,从20世纪20年代的五四新文化运动开始,就有鲁迅、蔡元培等人发起的教育革命运动,使中国的传统文化与传统教育方式,走向了与现代科学和现代教育相结合的道路。新中国成立后,又有同志发动的教育革命,提出两个“必须”,即“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改革开放以后,我们的教育,又恢复到从前的轨道上,近些年,我们又开始大力提倡“素质教育”。我们暂且不论过去进行的教育革命的内容,以及取得的成果如何,至少说明,在一个世纪的时间里,我们从未停止过对教育的革命。

教育革命最重要的是思维革命

这是葛鹏仁先生积极提倡的教育革命观点。葛鹏仁是中国美术学院的教授,被称为:当北京的一批知识分子在九十年代渐渐脱胎换骨进入当代后,唯有葛先生还执著地留在现代。

葛鹏仁自欧洲游历数年之后,一直在中央美院倡导艺术教育应引入后现代艺术内容,而且竭力鼓吹后现代主义。为此,葛鹏仁放弃了第四工作室,办起了“当代艺术研修班”。葛鹏仁认为,因为我们的教育和传统文人封闭的心理模式,中国知识分子有一个致命的弱点,即缺乏一种大文化观。他们看问题只是从专业的、局部的、个人的、地域的角度,这是非常狭隘的。比如很多画家现在所关注的还是“语言”本身,其实现在的“第四画室”也局限在“语言”里,什么语言的“张扬”了,视觉的“满足”了,根本没有涉及到文化观念和文化信仰问题。

生命教育总结篇8

摘要:文章围绕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黔西南生动实践和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贵州精神谱系,革命先辈先烈事迹来开展研究,旨在介绍外国语学院针对党史学习情况开展的各类工作,特别是支部在创先争优中的各种实践,结合黔西南州的“牢记殷切嘱托、忠诚干净担当、喜迎建党百年”专题开展的一系列活动,主要从夯实组织基础、强化领导班子;优化队伍结构、加强理论培训;创新工作机制、灵活开展活动;加强队伍建设、提升干部素质;拓展服务内容、提升服务质量等方面来诠释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推进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黔西南生动实践。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马克思主义;黔西南;外国语学院;实践

0绪论

根据黔西南州州委党史学习教育领导小组《关于印发<全州党史学习教育的工作安排>的通知》(州学组发【2021】1号)要求,为深入推进党史学习教育和“牢记殷切嘱托、忠诚干净担当、喜迎建党百年”专题教育。自全州开展党史学习争先创优以来,外国语学院主动作为,学院党支部努力在支部创先进、党员争优秀上开展活动,保持党的纯洁性教育活动和党支部晋升活动有机结合,实现党员受教育、学生受启发、学院谋发展的目标。先后开展了形式多样的“牢记殷切嘱托、忠诚干净担当、喜迎建党百年”专题活动,如到红军村开展学党史感党恩跟党走的党史教育活动,开展“缅怀革命先烈·传承红色精神”党史学习教育活动,举行“四史”学习教育系列活动启动仪式,举办《教育重要论述讲义》、“四史”教育专题讲座,开展“同心•彩虹行动”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教师培训。通过这一些列活动来有效提升基层组织为人民服务的能力,着力彰显党的职责担当和先锋模范作用[1]。

1、夯实组织基础、强化领导班子

近几年来,在省、州、市、校各级领导高度重视下,学院坚持组织机构建设、提升教育服务质量水平为主线,狠抓学院思政工作、强化师德师风建设、夯实基础组织,进一步发挥党组织的模范先锋带头作用,把党组织建设中的各项工作落到实处,开创学院各项党务工作的新局面。学校领导班子带头加强政治学习,在全院周二例会上,印发资料、共同学习,形成了学院良好的党史理论学习氛围,在抓教学常规管理的基础上,开展党史理论特色教育活动,凸显“牢记殷切嘱托、忠诚干净担当”的政治素养[4]。要求大家要从筚路蓝缕奋斗牺牲中感受信念意志,从奠基建立国家中感悟奋斗豪情,从顺应潮流改革中感悟开拓创新,践行初心使命,明大德、立大志,坚定理想信念,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3],深入学习关于党的历史的重要论述,充分认识学习党史的重大意义。为进一步开展好全校党史学习教育和“牢记殷切嘱托、忠诚干净担当,喜迎建党百年”专题教育。学校党委高度重视党史学习教育工作,认真履行党史学习教育主体责任,对标对表中央和省委的要求部署,迅速制定学习教育方案,在学习教育中强化领导、压实责任,专题学习、专题宣讲、基层调研、“办实事解难题”、警示教育等方面的工作细化深化、落到实处,全校上下掀起了学习党史的新热潮。刘文新同志在州委党史学习教育领导小组办公室调研座谈会上从政治、历史、人民、发展、治党的高度,准确把握在建党100周年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的重大意义。

2、优化队伍结构、加强理论培训

我院在紧紧围绕教育教学为中心的基础上开展了一系列发挥党员先锋模范的带头作用,认真组织师生开展活动,让全体党员中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力争做到党史学习活动常态化、制度化,扎实推进党史理论学习,充分发挥一个党员一面旗帜活动作用,让其在各自岗位上的先锋模范作用。认真抓好学院党史理论学习工作,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以集体学习为主、自主学习为辅的方式,认真做好学习笔记,定期开展相互交流,坚持“三会一课”制度,按时、按质、按量召开支部活动和组织生活会。坚持民主生活会制度和民主评议党员制度,坚持党政领导干部听课制度,学院党风廉政建设制度、先进党支部和优秀党员评选办法。要求学生要以国家富强、人民幸福为己任,胸怀理想、志存高远,脚踏实地、敢于担当,艰苦奋斗、攻坚克难,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肩负起历史的重任,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智慧和力量。

3、创新工作机制、灵活开展活动

学院支部结合学校工作实践,深入开展各项党员活动,浸润心灵。从老师到学生、从校内到校外、从总体到局部、从组织到个人全方位开展党员先锋模范带头活动,开展党史党建工作,让党史春风吹遍校园每个角落、让党的力量摧毁腐朽顽石、让党的理想信念熏陶每位师生。面对党旗、面对师生、用党的精神引领学院发展、用党的行动打动师生、用理想信念激发学生内在潜能。通过多种形式使每个党员激发自我、教育自我、提升自我,力争在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方面有新的突破,有效着力提升创先争优活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在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之际,为深入学习党的奋斗历史,了解党的光辉历程,切实增强学院师生爱国、敬业、奉献精神,继承和发扬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4月13日,外国语学院党总支部组织教职工、学生党支部的党员及全院教师到威舍红军村开展了“学党史•感党恩•跟党走”主题教育。参观了红军长征文化长廊、革命历史文物展厅、红军电台指挥部旧址、红军洞遗址,瞻仰了红军长征纪念碑,认真地了解红军长征在我州兴义境内的历史。从黔西南的光荣革命传统中汲取营养,传承红色基因,深刻认识红色政权来之不易,新中国来之不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来之不易,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发扬长征精神,勇于担当、不怕艰苦、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4]。4月2日,外国语学院组织师生开展“缅怀革命先烈·传承红色精神”党史学习教育,表达对革命先烈无比的敬意和无限的哀思。号召同学们要继承革命先烈遗志,发愤图强、立志成才,做有理想、有行动的新时代青年大学生。活动中,师生党员、共青团员重温了入党誓词和入团誓词,参观红色印迹—兴义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缅怀革命先烈的丰功伟绩,更感觉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号召大家要以革命先烈为榜样,坚定理想信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牢记使命、勇于担当,发挥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认真学习,扎实工作,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1]。举行“四史”学习教育系列活动启动仪式暨专题党课。通过支部集中学习交流、用好红色资源、讲好“四史”党课、举办系列活动、抓好个人自学等多种形式进行,帮助党员在思想上弄清楚、理解透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党课讲述了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要求大家要通过“四史”学习,从中汲取信仰之力、坚定理想信念,汲取党性之力、不忘初心;汲取发展之力,勇担使命[2]。

4、加强队伍建设、提升干部素质

加强全院教师职业道德素质提升建设工程,坚持把师德师风建设放在教师队伍建设的突出位置,并在此基础上持续开展形式多样的师德师风建设活动,严格执行教师职业道德“一票否决制”,把师德师风表现作为教师工作业绩考核的重要依据,积极引领党员干部树立崇高职业理想和道德情操,树立爱岗敬业、为人师表、教书育人的良好形象,做人民满意的优秀教师。何安坤院长以“做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为题带领全院师生学习了《讲义》的第九讲“好老师是民族的希望”,带领大家重温了对教育的部分重要论述,帮助大家了解党和国家对教育采取的重要举措和取得的成就,并从好老师的标准以及如何成为“四有”好老师展开,引经据典,通过很多好老师的感人范例,带领大家深刻理解“四有”好老师对于教育的重要意义,并要求我院师生结合自身实际,坚定理想信念、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培养理性的爱国品格和明辩是非的能力,刻苦学习专业知识,熟练掌握专业技能,磨炼坚强意志,锻炼强健体魄,培养师范生应有的道德情操和仁爱之心,早日成为一名党和人民满意的“四有”好老师,为黔西南的基础教育贡献应有的力量。党总支部专职副书记余松林带领全院师生学习了“四史”相关知识,他从“什么是四史”、“为什么要学习四史”、“怎么样学习四史”三个方面展开论述,通过历史真实资料、真实图片向全院师生展示了新中国漫长而又艰难的发展历史,并展示了家乡发生的巨大变化,全院师生听后非常激动,觉得我们今天的美好生活确实来之不易,我们一定要努力工作,好好学习,报效祖国。

5、拓展服务内容、提升服务质量、

我院党组织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充分尊重每位教职员工,完善教代会制度、院务公开、推行依法治院、民主治院、阳光治院。在学校第二届第五次教代会召开前,认真广泛听取广大教工对学院党建工作的建议和意见,不断修订学院制定的各项规章制度。关爱每位学生,搭建党员结对子送温暖工程,严格按照党员干部正衣冠、照镜子的要求来廉洁自律,全面落实学习教育、征求意见、查找问题、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落实整改措施、建章立制各种,让党建工作落到实处,有效提升服务质量[6]。为深刻领会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把《教育重要论述讲义》融入学生的思想政治课,学院于4月20日下午在市内校区大礼堂举办了《教育重要论述讲义》、“四史”教育专题讲座。院党总支部书记尹建宇,院长何安坤,党总支部专职副书记余松林进行主讲,全院教师、学生600余人聆听了讲座。党总支部书记尹建宇带领全院师生学习了《讲义》的第一讲“坚持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他从三个方面阐述了坚持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第一,坚持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是办好教育的根本保证。第二,思想政治工作是学校各项工作的生命线。第三,全面加强和改进教育系统党的建设。并与大家一起学习了4月19日在清华大学考察时的重要讲话。

6、总结

通过这一系列的讲座和学习有助于全院师生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增强理想信念,达到了预期成效。老师在师德师风中践行自己的行为,学生通过党史学习吸取党的力量和责任担当精神,全院党风学风更上了一个新的台阶。每位教职员工都能够严格按照党员干部正衣冠、照镜子的要求来廉洁自律,全面落实学习教育、征求意见、查找问题、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落实整改措施、建章立制各种,让党建工作落到实处,有效提升服务质量[5]。这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黔西南生动实践,是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贵州精神谱系,革命先辈先烈事迹在黔西南大地深耕和传承的结果,是“牢记殷切嘱托、忠诚干净担当、喜迎建党百年”专题活动的成果体现。

参考文献

[1].高标准高质量开展党史学习教育[J].本刊编辑部.中国民政.2021(04)

[2].民政部党组传达学习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J].中国民政.2021(04)

[3].民政部召开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部署民政部直属机关党史学习教育工作[J].中国民政.2021(04)

[4].黔南州委老干部局传达学习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精神[J].曹红利.晚晴.2021(03)

生命教育总结篇9

关键词:生命教育;实践活动;融合发展;发展方向

1.生命教育在中小学生素质教育实践活动中的渗透

(1)以生活实践活动为基础开展生命教育渗透过程。其开展的目的在于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的内心受到启发,进而对学生自身能力培养及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然而实践活动的开展应立足“以生活为本”的教学理念进行有效实施,使学生通过生活影响自身思维以及行动,促使学生自身素质的全面提高,这是新时期中小学生素质教育开展的根本。在实践活动中,将生活元素进行有效搜集并加以充分的研究,总结出生活与生命之间存在的必然联系,从而带动学生树立珍惜生命且创造生命价值的观念,为生命教育的有效开展奠定基础。

(2)结合学生身心发展“差异性”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中小学生身心发展具有一定的不同,同一阶段的学生之间身心发展过程也会存在相应的“差异性”。然而在素质教育实践活动开展过程中,对于学生之间存在的具体差异应进行充分的观察,确保素质教育实践活动对学生生命教育渗透过程具有较强的“针对性”,使学生自身生命意识能够得到普遍提高。由于学生身心发展不同的特点所在,对于生命的认识角度也会存在一定的不同,所以进行生命教育渗透也应结合不同基础展开,使学生逐渐认识生命、感受生命价值,最终创造生命价值。

(3)转变传统实践活动模式对学生开展生命教育渗透。中小学生传统实践活动开展模式主要是以课堂形式为主,学生与社会及生活接触过程较少,很难感受到生命的意义所在。在当代教育发展过程中,对于学生实践活动开展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让学生参与到社会生活当中,体现生命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已经成为实践活动开展的必然趋势。对于学生生命教育的渗透也会产生积极的影响,使学生能够珍惜生命、超越生命最终将生命的价值体现逐步“最大化”。有利于教师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的渗透,为学生正确生命价值取向的形成创造良好的“保障性”条件。

2.新时期中小学生素质教育实践活动发展新方向

(1)有效运用“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开展中小学生生命教育。“人本理念”是中小学生素质教育实践活动生命教育开展的重要思想,也是立足学生发展角度对学生进行有效生命意识培养的核心理念。在此之中应将“人本理念”进行充分运用,这样学生在接受生命教育过程中才能够体会生命的意义所在,实践教育活动的特点在于通过实践过程让学生能够产生足够的兴趣,对学生的感受过程打下更为深刻的印记。而“以人为本”的有效运用则是对学生整体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过程,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启发,实现生命教育在学生素质教育实践活动中的价值。

(2)培养学生意志品质,促进素质教育实践活动融入生命教育。生命教育的最终目的在于使学生能够创造生命价值,且逐渐超越生命价值。对于学生意志品质的培养过程就显得尤为重要,同时也是学生探索精神培养的关键所在。素质教育实践活动对学生意志品质的培养具有一定的优越性,通过探索实践活动对学生意志品质进行积极培养,并且结合探索实践活动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过程,这样的实践活动开展具有科学价值,也是对学生生命意识进行不断探索发展的根本环节。

(3)转变传统素质教育实践活动方式,提高学生“生命意识”。在素质教育实践活动过程中,活动方式的转变主要在于对组织形式以及活动环境进行不断的探索与创新,从而不断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为学生“生命意识”的形成提供有力保证。可以将“生活体验式”教学模式以及“课外探索”教学模式加以充分运用,在此之中对学生开展有效的生命意识渗透过程,从而使学生在“参与”与“体验”过程中体会到生命的重要性,进而使学生形成正确的“生命意识”。

总之,生命教育与中小学生素质教育实践活动的相互融合,对学生素质教育过程可以起到一定的帮助作用,对学生正确的生命意识以及生命探索过程的形成产生重要影响。

参考文献:

[1]余强,邹芳.在实践中体验生活与生命――群体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建构的实践与思考[J].人民教育,2004(Z1).

生命教育总结篇10

根据《关于开好“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专题民主生活会、组织生活会的通知》(甘公交建党〔2019〕62号)的文件要求,为确保组织生活会的顺利开展,现结合Bim中心实际,制定会议方案。

一、指导思想

坚持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领会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工作会议,中央政治局第十五次集体学习等重要讲话精神,按照《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等规定要求,召开此次“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专题组织生活会。

二、总体目标

通过召开此次专题组织生活会,围绕理论学习有收获、思想政治受洗礼、干事创业敢担当、为民服务解难题、清正廉洁作表率的目标,严肃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解决支部存在的违背初心和使命的各种问题,引导党员同志勇担职责使命,焕发干事创业的精气神,推动领导班子进一步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推动领导班子履职尽责、团结奋进,不忘初心使命。

三、会议主题

聚焦“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这一主题,开展主题教育,解决支部存在的违背初心和使命的各种问题,突出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内容,按照关于“四个对照”、“四个找一找”的要求,盘点收获、检视问题、深刻剖析。

四、参会人员

Bim中心全体党员。

五、方法步骤

(一)会前准备

1.组织学习。由各党员自主学习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领会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工作会议、中央政治局第十五次集体学习、中央和国家机关党的建设工作会议和在内蒙古考察并指导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时的重要讲话,学习贯彻对国有企业的重要批示精神和党中央、省委决策部署,认真学习党章、《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及省委和集团党委关于民主生活会和组织生活会的有关要求,提高思想认识,打牢开好组织生活会的思想基础。

2.开展谈心谈话活动。紧扣“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这一主题,支部书记找各位党员及Bim中心技术骨干谈心谈话,沟通思想、交换意见,谈心谈话既要谈自身差距,又要谈对方不足,把问题谈开、把道理谈透、把思想谈通。

3.梳理检视问题。领导班子对在学习研讨中查摆出的问题、对照党章党规找出的问题、谈心谈话指出的问题、对一些工作考核中反馈的问题和尚未整改到位的问题等进行系统梳理汇总。并根据查找出来的问题撰写检视剖析材料,明确努力方向和整改措施。

4.严肃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党员同志要敢于进行批评和自我批评,主要负责同志代表班子做对照检查,带头开展自我批评,深刻查摆主题教育检视的问题,相互批评要敢于直言,提高相互批评的质量。

5.抓好问题整改。抓好专题民主生活会和组织生活会后的问题整改,巩固主题教育的成效。同时对查找出来的问题进行整改,落实整改责任,将整改工作扎扎实实落到实处。

(二)召开专题组织生活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