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发展带来的便利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0:30:51

交通发展带来的便利篇1

关键词:龙江丝路带;贸易投资便利化;海关合作;跨国交通运输;检疫标准;金融合作文献标识码:a

中图分类号:F327文章编号:1009-2374(2016)12-0009-02Doi:10.13535/ki.11-4406/n.2016.12.004

1贸易投资便利化内涵及表现形式

贸易投资便利化是学术界研究的热点。经过多年的发展,关于贸易投资便利化研究,学界也取得了诸多优秀成果。但对于贸易投资便利化,学界却依旧未得出统一观点。当前,贸易投资便利化定义主要有两种观点:一种是贸易投资便利化即指贸易投资自由化;另一种是贸易投资便利化与贸易投资自由化分属不同的研究领域。本文研究认同第二个观点。即贸易投资便利化是不等同于贸易投资自由化的,简化与协调贸易投资制度与手续的措施。目前,贸易投资便利化主要有以下三个特征:

1.1以东道国为核心的便利化

按照国际贸易活动时间差异,贸易投资便利化可分为决策前、决策中与决策后三个方面;为提高东道国政府管理能力,外资审批程序在一定程度上被改革,审批透明度明显提高;为了规避投资者权利遭遇他国限制,东道国制定与严格执行管控外资的各项措施。

1.2以母国为核心的便利化

母国政府或各个民间组织开始通过构建网站、扩大出版物发行量、组织考察团等给投资者传递东道国当前经济发展状况、贸易投资法律法规、市场经济基本信息等情报;母国开始加大投入调查与分析东道国的贸易投资情况、项目开发活动等;资本输出国开始制定海外投资保证制度以吸引海外投资者参与贸易投资。

1.3以国际投资协定为核心的便利化

签订双边协定以保障双方贸易投资便利化,且各项贸易投资基本设施建设齐全;涵盖各成员国的区域协定制定,进一步扩大了成员国贸易投资活动的便利性;各成员国共同商议制定囊括各国的多边投资协定,以确定贸易投资活动的统一标准,促进贸易投资资本通畅运行。

2龙江丝路带建设中存在的贸易投资便利化问题

2.1海关合作问题

龙江丝路带是在我国“一路一带”战略下细化的重大战略构想。它不仅有利于我国开展贸易投资活动,还有利于龙江丝路带沿线各国开展贸易投资活动。但值得注意的是,尽管为了促进龙江丝路带沿线各国有序开展贸易投资活动,沿线各国在海关总署级和边境直属海关等都构建了海关合作机制,但由于沿线各国政策变动速度大,执法方式不同,沿线各国的贸易投资活动明显受到限制。具体来看:第一,龙江丝路带沿线部分国家的国家政策不作用、贸易投资活动的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促使沿线各国无法开展高效率合作;第二,沿线各国海关间合作不紧密,“各自为政”现象严重,加之海关通关手续繁杂,贸易规则多、政策透明度低,导致各国贸易投资活动受到制约;第三,沿线各国海关都或多或少地存在一定的技术性贸易壁垒,如部分国家随意提高产品的检测标准,增加一些更细化的检验项目等,都严重损害了海关合作的协调性;第四,部分国家还在其他环节设置了通关壁垒,如一些国家要求进口商提供单据复印件或传真件进行报关等。

2.2跨国交通运输问题

在龙江丝带路建设中,贸易投资活动存在突出的跨国交通运输问题。如在公路方面,我国构建设的国家道路与龙江丝带路沿线各国的国家道路等级无法实现有效对接,路况较差的公路无法真正推动各国贸易投资活动有序进行;在铁路方面,尽管随着新亚欧大陆桥的建立,铁路建设力度逐步加大,但由于龙江丝带路部分地区环境恶劣,铁路建设与通行难度大,导致铁路运输通道存在明显的运力问题,商品因车皮过于紧张而无法顺利出境的情况多发。此外,由于龙江丝带路沿线各国采用的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建设技术标准不统一,如我国不允许超重车辆进驻国内,而沿线部分国家只需缴纳超重罚款即可继续通行等,导致跨境交通运输标准难以满足沿线各国贸易投资活动的需要。

2.3检疫标准问题

在龙江丝带路建设下,沿线各国的贸易投资活动存在如下五项检疫标准合作问题:第一,沿线各国还未构建统一的检验检疫信息通报机制,导致本国贸易投资活动遭遇他国技术法规、检疫标准或检疫合格评定程序限制;第二,沿线各国均未构建检验检疫深入合作机制,以至于沿线各国无法真正获取他国公开的检验检疫信息,各国检验检疫信息不对称现象严重;第三,在龙江丝路带建设过程中,我国主要聚焦经济与交通运输问题,而未在沿线各国检验检疫法规、标准与合规评定程序等方面做过多研究,相关人才投入不足,以至于我国无法及时获得沿线各国的检验检疫信息,严重制约了贸易投资活动;第四,龙江丝路带沿线各国制定的检验检疫程序相对较复杂,需参加检验检疫的项目多,贸易投资便利化被束缚;第五,中国当前构建的检验检疫标准体系与沿线其他国家不同,特别是在检疫方法和合格评定方面,问题较为突出,贸易投资便利化受到制约。

2.4金融合作问题

龙江丝路带沿线各国存在的金融合作问题,也限制了各国贸易投资便利化。具体来看:第一,中国与其他国家存在本币结算业务障碍,美元依旧占据结算业务的主导地位;第二,各国在金融合作方面存在明显的立法矛盾与监管体系矛盾,如中俄贸易投资活动中,中国要求公开人民币交易的客户名称被俄罗斯认为是违法行为;第三,沿线各国还未构建成熟的金融合作委员会,金融活动沟通机制不完善;第四,我国与沿线各国开展的金融合作缺乏战略性规划,以至于在贸易投资活动中,各国在信息沟通、政策对话与融资便利安排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的问题,进而促使贸易投资便利化遭受限制。

3提高龙江丝路带建设贸易投资便利化的对策

3.1加强海关现代化合作

近年来,为了进一步加强我国与他国的贸易投资便利化,我国修订了现行的《海关法》,并不断根据贸易投资便利化实际需求细化了相关的海关法律法规制度。随着《海关法》的不断完善,我国构建了以《海关法》为核心的海关法律体系,为提高龙江丝路带建设的贸易投资便利化提供了有力的制度保障。除此之外,我国还逐步实现了海关管理现代化,全面改革了区域通关、无纸通关等多种业务,落实了提前申报、货到验放等多项有利于提高贸易投资便利性的通关措施,同时为了提高海关通关效率,减少海关合作问题对贸易投资便利化的限制,我国海关部门还简化了海关合作手续,构建了海关互助机制,进一步加强了龙江丝路带沿线各国的海关信息交流,保障了各国贸易投资便利化的顺利进行。

3.2加快区域交通道路建设

加强跨境交通运输建设是龙江丝路带建设贸易投资便利化的重点内容。对此,我国需做好如下五项工作:第一,在过境运输方面,我国应积极与沿线各国进行跨境运输区域合作,并致力于实现各国交通运输基础设施的统一,进一步增强各国的贸易投资便利化;第二,在沿线各国现有过境运输潜力的基础上,要采取一定的措施不断完善各国的区域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强化各国交通运输合作的法律基础;第三,龙江丝路带沿线各国应“坐下来”商讨有利于各国公路运输协调发展的适应性规划,并在现有公路运输项目的基础上制定更新的公路基础设施示范项目;第四,组织经验丰富的交通领域人员,构建专门研究国际运输障碍的专家团队,强化沿线各国在民航、铁路等交通运输方面的区域合作;第五,在现有铁路、航空等交通运输区域合作的基础上,构建“互联互通”的基础设施网络。即沿线各国应秉承相互理解、互利互助精神积极连接已具备国际运输条件的道路,从而实现各国交通运输领域的共同发展,进一步提高龙江丝路带建设贸易投资便利化。

3.3推进检验检疫标准一致化合作

提高龙江丝路带建设贸易投资便利化,不可忽视推进沿线各国检验检疫标准的一致化合作:第一,龙江丝路带各国因积极改革检验检疫制度法规、检验检疫标准及相关的管理模式,强化沿线各国的检验检疫双边合作和多边合作,以促成中国与沿线其他国家检验检疫标准的一致化,进而提高沿线各国贸易投资活动的便利化;第二,黑龙江省等重点大省要积极构建垂直管理的检验检疫机构以及质量技术监督机构,不断修改我国现行的检验检疫技术法规,使我国检验检疫标准与国际检验检疫标准相一致,进而保障贸易投资便利化;第三,龙江丝路带各国要积极强化检验检疫合作,就检验检疫的技术法规、标准乃至合格评定程序进行讨论、交流,以形成各国均适用的质检标准、程序等,进而防止贸易投资活动遭遇检验检疫壁垒。

3.4强化金融深度合作

强化金融深度合作,是提高龙江丝路带建设贸易便利化的主要措施。具体来看:第一,沿线各国要积极促成本币结算业务在区域范围内的通行,使各国的业务结算获得纲领性指导;第二,构建含纳沿线各国的国际金融合作机制,强化龙江丝带路沿线各国的投资与融资活动,为贸易投资便利化提供坚实的投融资基础。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沿线各国还可积极构建银联体制机制,创新现有的融资合作方式,着重开发大型金融合作业务,为沿线各国的贸易投资提供更便利的金融资金服务;第三,我国可与沿线其他国家积极沟通,鼓励各国互设金融分支机构,以方便贸易投资活动实现投融资需要;第四,我国应积极鼓励沿线各国扩大中央银行合作范围,并构建由各国成员组成的金融合作委员会,增强各国金融合作交流,以强化龙江丝路带沿线各国的金融合作互信,增强金融服务力度,真正促进贸易投资便利化。

4结语

在龙江丝路带下提高贸易投资便利化,不仅有利于保障我国国民经济稳定向前发展,还有利于带动丝路带沿线各国经济向前进步。但就目前而言,我国龙江丝路带建设贸易投资便利化还存在金融合作等多种问题,若不及时解决,将大大危害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因此,在经济现代化建设中,我国有必要发挥引导者功能,创设一切可能性条件推进龙江丝路带建设贸易投资便利化合作,以真正推动我国经济顺利发展。

参考文献

[1]董伟通.中日韩投资便利化研究[D].吉林大学,2015.

[2]郭颖慧.中国新疆边境贸易便利化研究[D].石河子大学,2014.

交通发展带来的便利篇2

摘要:在“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提出后,推进贸易便利化既是丝绸之路经济带经贸合作领域中最紧迫的要求,也是当前欧亚经济合作与发展的着力点之一。在贸易便利化的研究和实施过程中,谁能正确估计便利化带来的收益大小,谁能找到正确的便利化途径,谁就能在国与国之间的博弈中抢占先机,谁就能获得更多的利益。对于贸易便利化这个议题,各个国家的组织和学者都对其进行了相应的研究。贸易便利化从此成为了一项国际性的行动,向着世界各个区域不断推广深化。

关键词:丝绸之路经济带;贸易便利化;研究综述

1.关于贸易便利化的理论研究

1.1国外研究综述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贸易过程中存在的复杂的交易程序和管理规则日益引起一些贸易国的不满,为了降低各国之间的交易成本,这些国家开始呼吁简化易程序,促进贸易便利化的发展。1960年联合国欧洲经济委员会开始发起这项工作,成立了便利化国际贸易工作组。UneCe认为在实际工作中贸易便利化可以创造经济效率,降低整个国际贸易交易过程的成本。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认为出口的繁杂程序造成的贸易损失占货物价值的2%~15%。这一结果得到了多数人的支持,但是也有一些研究显示这些交易费用要低于上述水平。其实在货物的进出口环节上,除了那些可以明确用货币表示出的直接成本,还有一些成本是以货币之外的其他形式表现出来的。oeCD(2002)提到,等待的时间过长可能使企业丧失商业机会,这样以来企业又不得不积累大量的库存,大量的库存成本给企业带来了巨大的压力。通关的时间过长,会使产品的新鲜度和质量下降。所以,进出口货物耗时长会给这些企业和国家带来严重的直接和间接成本,阻碍了国际贸易的发展。

1.2国内研究综述

国内关于贸易便利化的基础理论方面的研究较少,孙衷颖(2009)通过对科斯交易成本理论、关税同盟理论、自由贸易区理论和共同市场理论详细介绍,说明了进行自由贸易和贸易便利化的合理性。娄万锁(2010)运用国际政治经济学原理,从经济、政治、制度三个方面对贸易便利化的理论根源进行分析,认为贸易便利化的经济根源是自由贸易与贸易保护,政治根源是国家利益与利益集团,制度根源是路径依赖。孙毅彪(2009)认为贸易便利化改革不仅可以给政府和企业带来直接收入,还可以给其他几个方面带来了收益,这些收益最终转化成了国民福利。杨青龙(2010)认为,在产权的界定、转手、让渡的过程中,存在着多种交易成本。除了一些可以进行度量的交易成本外,一些非交易成本,例如时间成本,对企业出口的影响也非常重大。由此可见,在货物的进出境上所耽误的时间直接影响了便利化指数,从而影响了国际贸易的有效性。

2.关于贸易便利化发展水平评估的研究

2.1国外研究综述

贸易便利化对于一国的企业、政府均具有重要的意义。研究人员希望通过探索出影响贸易便利化的具体因素,从而对便利化水平有个评估和比较,找到其解释途径,而这就需要有一个信赖的便利化水平评估体系。

评估贸易便利化水平的工作是复杂而艰巨的,wilson,mannandotsuki(2003)等通过查阅大量资料,设定了贸易便利化指数具体是:港口基础设施、口岸环境、监管环境、电子商务基础建设。然后采用引力模型单独估计4个指标与贸易流量的关系,分析其中单个贸易便利化因素的提高对对外贸易的影响。wilson等人研究了亚太地区大多数国家的贸易关系,分析得出:区域贸易流量与港口效率是紧密联系的,但相对于港口效率,单个国家的贸易流量可以通过其他贸易便利化措施得到大幅度提高。

相比于wilson等人的研究,apeC曾经提出过更加详细的研宄内容。apeC指出贸易便利化的指数构成应包含:海关指数、国际标准及用国际标准指数、流动性指数、电子商务指数、港口环境指数。比较可惜的是apeC最后并没有对各个指标进行量化,而是继续采用了wilson等人的指标构成。BenShepherd,JohnS.wilson(2008)回顾了东盟成员国贸易便利化的进展,调查表明成员国进出口成本的差异非常大,降低关税对贸易的影响在逐渐减弱,基础设施质量和服务部门竞争力的作用日益凸显。作者通过应用引力模型对东盟国家贸易流量做实证分析,发现东南亚国家的贸易流量对运输基础设施、信息和通信技术指标特别敏感,贸易便利化改革的经济收益将超越关税改革带来的经济收益。

2.2国内研究综述

关于贸易便利化发展水平评估的研究这部分,国内研究人员结合国外的一些研究成果,进行了探索性的研究。曾挣,周茜(2008)把贸易便利化的指标体系分为五个一级指标,16个二级指标,涵盖了贸易便利化所涉及的大部分内容。运用层次分析法构建了贸易便利化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并对49个国家的贸易便利化水平做了测评和比较,我国贸易便利化程度属于中等水平。

何明坷、刘文纲、杨浩雄、陈高宏(2008)在贸易便利化与过境运输一书中,以开展调查问卷方式为主,对9个世界主要贸易国进行了贸易便利化水平评估;薛敬孝,李坤望(2009)在wto新议题对apeC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的影响中,重点分析评估了apeC成员实施贸易便利化的成果,引入CGe模型进行模拟分析,探讨了apeC贸易便利化对于wto谈判进程的推动作用。

段景辉,黄丙志(2012)在构建贸易便利化水平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利用全球竞争力报告和全球贸易投资便利化报中的评价数据,对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及最不发达国家在制度环境、金融环境等四个领域的贸易便利化水平进行了国际比较,并对提高我国贸易便利化水平提出了积极的政策建议。在提出了明确的四个主要指标体系之后,又划分出了9个二级指标和28个三级指标,所涵盖的范围更加广泛。

3.总结与展望

随着“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的提出,贸易便利化议题更是不断升温,成为我们关注和研究的重点。许多国家和组织向着实现更加协调、更加简便的国际贸易程序努力。通过梳理相关文献可以看出,国外贸易便利化理论体系的构建更加完善,实证分析也更加全面;国内的研究起步较晚,内容也较为单一。

所以说在国家和各地大力推动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战略背景下,加强丝绸之路经济带贸易便利化相关问题的研究,探索其有效路径和对策建议,对于加快我国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全方位扩大对外开放,促进世界区域经济合作,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作者单位:河北大学经济学院)

参考文献:

[1]孙衷颖.区域经济组织的贸易便利化研究[D].天津:南开大学研究生院,2009:135-140.

[2]娄万锁.贸易便利化理论根源探析[J].上海海关学院学报,2010(1):1-4.

[3]孙毅彪.合作推动贸易便利化,共同应对挑战[J].上海海关学院学报,2010(3):2-5.

[4]杨青龙.国际贸易中的交易成本:一个文献综述[J].当代经济管理,2010(7):1-4.

[5]薛敬孝,李坤望,wto新议题对apeC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的影响[m],南开大学出版社,2009.8:189-287.

[6]段景辉,黄丙志.贸易便利化水平指标体系研究[J].科学发展,2011(7):46-51.

交通发展带来的便利篇3

关键词:低碳经济;公共交通;运输管理;思考;研究

前言

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生活的水平不断提高,私家车的使用数量逐渐增加。私家车数量的增加不仅会造成城市交通环境的拥堵,汽车尾气的排放还会给空气带来严重的污染。低碳经济是现阶段我国针对环境治理所提出的新的经济发展模式,通过对我国各个产业的结构进行调整和完善,对我国环保事业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在面对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时,首先要提高对公共交通的大力使用,公共交通的使用不仅能够减缓城市交通拥堵的问题,还能够解决大量汽车尾气的排放所造成的污染。公共交通的使用对于环境治理和减轻环境污染都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本文将对低碳经济下的公共交通运输管理进行一系列的探讨和分析。

一、低碳经济理念的概述

我国人口超过17亿,是世界上人口大国。城市中的人口也相对较多,所以也是能源消耗的大国。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迅猛发展,但是大多数都采用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浪费资源,污染环境。在这样粗放的经济发展形势下,我国的经济虽然取得了很大的成果,但是也付出了环境污染的代价。在现阶段人们已经认识到了环境治理的重要性,粗放的经济发展已经不能适应人们的思想素质,所以及时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迫在眉睫。低碳经济发展理念适合现在环境发展的需要,通过国家制度和政府提出的政策措施来对经济发展方式进行完善和改变,以减少环境污染为条件的低消耗、高效能的资源开发和利用,促进低碳经济的发展。现阶段各个国家已经开始重视环境问题,开始从各个方面着手处理环境污染,我们国家也已经逐渐认识到了低碳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在面对交通运输方面,应该努力开展公共交通运输,减少私家车对道路和环境的影响。

二、我国现阶段公共交通运输存在的问题

公共交通运输是我国的基础交通,但是由于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购买力的增加,大多数家庭都有了自己的私家车,公共交通运输业呈现衰退的迹象。私家车的大量使用给人们带来的问题不仅是交通上的拥堵,还有环境的污染等。低碳经济发展模式能够缓解城市公共交通运输的问题,但是公共交通在发展的时候也存在了一定的问题。

1.交通管理和城市规划不符

公共交通是城市大部分人的出行工具,能够方便人们的出行,为人们的出行带来便利。国家对公共交通运输业提供了大量的资金投入,以保证公共交通能够给城市中的人们带来便利。但是有的交通管理不恰当、交通的管理和城市的规划不适应等问题都会影响公共交通的发展。城市环境中人口的分布影响了城市的规划。在城市人口密集的地方能够提供大量的交通工具,在城市人口稀少的地方投入少量的交通工具,这样公共交通工具就起到了服务群众、方便市民的作用。只有保证城市公共交通的使用和城市规划发展相适应,才能够使市民出行方便,保证低碳经济的发展。

2.公共交通工具延时

到达公共交通工具设施的迟到现象在城市公共汽车上比较常见,主要原因有道路拥堵、公共汽车出现突发问题以及公共交通车数量不够。以上这些原因都会导致公交车晚点。私家车数量的增长对于交通路况有严重的影响,导致公交车出现拥堵现象。公共交通资金不足,导致老旧公交车不能正常在路上行驶,在路上容易出现突况。资金的不足也体现在了公交车数量少的问题上。

3.公共交通信息系统缺乏

由于私家车的迅速增加,很多城市开始忽略了公共交通信息网的设置,导致公共交通管理制度的缺失,以至于最后公共交通运输中出现了很多严重的问题。在公共交通运输中,信息系统的实施在很大程度上能够榜示公交车的顺利进行。公交行业如能掌握最新的信息系统,就能很好的管理公交系统。信息系统的不完善容易造成资源的浪费,最终导致公共交通管理失败。

三、低碳经济下的公共交通运输管理措施

1.政府加强调控

政府在对公共交通运输的管理过程中应该尽量做到各个部门之间的协调和规划,保证市民能够在良好的公共交通下顺利出行。第一,政府应该制定相应的调控措施,对道路和私家车进行限路限号的规定,以减缓道路拥堵的情况。第二,在城市规划的过程中,要协调交通运输部门和供电部门之间的关系,减少能源浪费。第三,政府要在拥堵的道路上设置公交专用道路,给公交提供便利。

2.加强建设公共交通

公交车和轻轨地铁等公共交通的使用,相比于私家车能够大大的减少能源的消耗和使用。所以,城市应该大力增加公共交通设施的建设,可以适当对公共交通的使用提出一些优惠措施,保证市民愿意对公共交通的使用。

3.加大资金的投入

我国公共交通运输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存在了很大的资金问题。加大公共交通运输的资金投入,不仅能够保证公共交通服务质量的提升,还能够增加人民乘坐公共交通工具的意愿,以提高城市的环境质量和交通情况。

4.完善公共交通信息系统的管理

完备的公共交通信息系统是公共交通运输成功的关键,公共交通系统的使用不经能够保证公交车的正常运行,还能够减少公交车在运行过程中存在的交通隐患。所以,政府在公共交通建设的过程中一定要注重信息管理系统的设置和使用,以提高公共交通行业的发展。

四、结论

综上所述,公共交通行业为人们的日常生活出行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便利,也给缓解了城市的交通拥堵,减缓了城市环境的污染。提高公共交通的运输管理对于实现低碳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相信公共交通行业的发展,能给人们带来便利的出行和健康的生活环境。

参考文献:

[1]卢微.低碳经济下公共交通运输管理研究[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5,14:280.

[2]陈骁暄.关于低碳经济下公共交通运输管理的研究[J].城市建筑,1-2.

交通发展带来的便利篇4

关键词:轨道交通区域经济影响

1概述

日前,国务院审议并原则通过了《长江三角洲地区城际轨道交通网规划》。依据此规划,将在未来5-10年内完成长三角城际轨道交通骨架网络建设,最终形成以上海为中心,以沪宁、沪杭(雨)为两翼的城际铁路主构架,覆盖长三角地区主要城市,而南京至上海的轨道交通将于年内开工建设。长三角城际快速轨道交通实际上就是长三角地区城市群内部的“公交”系统,轨道交通快速、准时的优势将给商务、旅游、购物等出行带来质的飞跃,提升长三角综合运输系统的水平。城际快速轨道网把区域之间分散的城市连成一个整体,强化了城市群之间的联系与分工,增强了区域城市之间的配套能力,提高了经济质量,节约了成本,有利于产业群向中心城市集结,从而促进整个区域的产业升级和优化。

2长三角快速轨道交通建设的必然性

(1)城际快速轨道交通是交通、经济一体化的需要(2)城际快速轨道交通是消除交通运输结构缺陷的良方

为了提高区域经济的整体竞争力,充分发挥中心城市的辐射功能和各城市间的互补功能,必需突破行政区划的羁绊,对区域内资源进行整合,这就会带来区域内的客运需求量猛增。轨道交通将使长三角各城市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形成新的都市圈。出行速度下降、污染加剧等问题实际上与大城市的交通运输结构缺陷有着密切的关系。改革以来,上海及长三角大中城市所采取的诸如改造老城区、增加道路建设的土地和资金投人等措施,都或多或少对缓解由大城市某个方面的结构性缺陷引起的问题有所助益,但这些措施都未能从根本上消除结构缺陷,未能全面推动长三角城市的结构升级。究其原因,主要是这些措施零散不系统,而且都不是长三角城市发展结构问题中“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牛鼻子”。而这个“牛鼻子”就是通过修建快速轨道交通设施,消除大中城市交通运输结构的缺陷,实现布局合理的快速轨道交通系统,加上适当的配套措施,可以为实现全面结构升级奠定基础,促使城市中心区与边缘区均衡发展。

(3)城际快速轨道交通是带动其他产业发展的纽带

快速轨道交通投资的成本构成中,土建工程约占50%,其余主要是轨道、车辆、通信信号、牵引供电等方面的设备投资。这些投资对于利用建材和建筑企业过剩生产能力,对于创造就业机会,对于机电设备的国产化及机电产业的结构调整和升级,对于扩大机电设备所用钢铁等中间产品需求,无疑都有积极作用,由此带来的国民收入增长将十分可观。另外还有住宅投资需求、配套基础设施投资需求。在轨道沿线兴建新的居住区、工业区或商贸区,还将带动配套的经济基础设施如道路、停车场、供电、供水、管道煤气、邮政通信、环境卫生和排水系统、固体废弃物收集和处理系统等的建设,以及一些社会基础设施如学校、医院、文化活动场所等的建设。这同样会扩大投资需求,并创造大量就业机会。

(4)城际快速轨道交通是建立资源节约型经济增长模式的选择3城际轨道交通的优越性(2)安全准点。在交通运输系统中,铁路的安全性是最高的,而且受气候条件影响较小,只要列车运行调度系统不出问题或没有人为的破坏,其运行受雨雪雾冰等恶劣气候的影响极为有限。城际快速轨道交通的运行模式与铁路基本相同,使用铁路运行图调度上下行列车运行,正常情况下,若非轨道交通事故、自然灾害或施工维护等,其准时性的完全可以得到保证的。

(3)环保好。城际快速轨道交通基本采用电力机车牵引,基本没有废气,能够减少大气污染,与公路运输相比,对人类生活环境而言,更具有环保的优点。此外,轨道交通系统走线单一固定,产生的噪音属集中线型噪音,人均噪音小,易于治理。4快速轨道交通对区域交通、经济的影响

随着长三角地区城际快速轨道网络建设的进一步推进,交通网络系统将更加发达,将更加方便资源跨城市调配、降低企业运营成本,同时将带到该地区产业结构高速进一步优化,长三角地区的人才、信息、资源的交流和合作,将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1)产业的发展离不开快速便捷的交通网络

便捷、快速、发达的交通网络系统是区域产业发展的硬件基础。一个城市乃至一个地区,总有其优势产业和相对弱势产业,这就可以利用便捷的交通网络,以自身的优势产业为核心和立足点,呈带状或环状扩散和转移,实现区域内部或区域内外的优势互补,共同发展。以服务业来说,作为长三角地区的龙头老大,上海地区的生活性服务业、进出口业、物流业等都非常具有优势,而江浙地区在生产、加工方面则具有一定的优势,最明显的是江浙地区的劳力和商务成本都比较低。长三角地区城际快速轨道交通的发展使上海更加有利于发挥这一优势,有利于强化上海“立足上海、服务全国”的定位,方便上海优势产业向周边城市转移或扩散,让上海专心抓好现代化服务业,实现江浙沪地区的优势互补,提高各自的产业结构水平。

(2)区域交通一体化使跨城市调配资源成为可能

城际轨道交通的发展带一籽区域交通一体化,使区域内部交通“公交化”,这将大大方便区域内资源便捷地跨城市调配,把生产和经营放在区城内的不同城市,这样可以降低企业的运营成本,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

(3)交通经济一体化大大地推动了产业结构最优化调整

长三角城际交通的发达,能够消除很多壁垒,从某种意义上说可以形成一种“大市场”效应,从而使各城市产业分工更加合理化。作为核心城市的上海不仅要发展第三产业,而且应该着力发展以研发、管理、咨询等服务为主的“第四产业”,努力把自己打造成长三角的金融和物流中心,周边城市则应该降低其金融、信息、娱乐功能,着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对于机构设备制造、重工业、钢铁产业等存在明显优势的产业,上海应做大做强并以交通网络为依托,向周边城市扩散,带动其他城市共同发展,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最终实现长三角地区成为开放的“大市场”。

交通发展带来的便利篇5

【关键词】电子通讯技术社交信息安全

随着电子通讯技术的发展,几乎人们所有能接触到的设备都离不开电子设备与互联网,电子通讯的触角不仅伸向了生产的产业部门,还包括人们的娱乐、通讯、社交和支付等领域,它已经日益成为人们的生活必需品,它不仅能够看清你每一个订单的来龙,也可以查清每笔资金的去脉,能知道你的亲朋好友都有谁,甚至你骑个自行车都能知道你去哪里了。同样的,他在为人们的生活和社交提供便利的同时,也相应的带来了一些负面的影响。

1电子通讯技术为社交提供了便利的渠道

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各种通讯电子设备如雨后春笋,从起初的发电报到BB机也就是call机再到有线电话,慢慢发展到大哥大――早期的无线通讯设备,再后来就是小灵通之类的无线电话了,20世纪后更新迭代到手机,21世纪智能手机,伴随着这些通讯设备的发展,QQ、微信等各种通讯(聊天)软件越来越受人溺爱,电话号码慢慢的开始被这些社交软件所取代,淡出人们的视野。微信、QQ这类社交软件在很大的程度上给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和交往带来了优势,这种优势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1.1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开始不受地域的限制

在电子通讯技术还未普及到社交软件之前,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主要是依靠面对面的交谈以及书信,面对面交流的主要问题就是受到时间地域的限制,如交流者不在同一地域或者时间没有吻合,那就无法顺利进行信息沟通和资源整合,而书信的传递速度远远不及现在的软件,往往会产生信息滞后的现象。

1.2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更加高效

微信、QQ这一类的社交软件不仅能够进行生活的日常沟通,而且还能够创建工作讨论组,进行工作上的交流,使工作的展开更加高效,并且还能够互联网发送和接收文件,提高工作的效率,这些便利都是电子通讯技术所带来的,因此我们能够看到,电子通讯技术在社交方面给人们提供了非常多便利且丰富的渠道。

2电子通讯技术在社交上存在着安全隐患及情感交流的缺失

尽管电子通讯技术给人们提供了相当便利的社交渠道,但是它也在无形之中带来了安全隐患,就拿网络购物来说,本是为了方便人们的生活,但是也带来了不良影响。网络购物需提交电话号码及个人地址,这两个信息在快递订单上展示,无形之中就带来了信息的泄露,使得消费者的个人信息得不到保证,网络诈骗也层出不穷,网路空间的安全成了现代人不可忽视的问题。电子通讯技术带来的网络空间不安全主要表现为盗密、泄密、网络诈骗、网络攻击等恶意行为,特别是随着大数据技术不断发展和普及,企业和个人用户信息泄露的事件也不断在增加。棱镜门事件后,本着亡羊补牢、为时不晚的思想,大到政府机关,中到各行各业,小到单位部门,都重视起信息安全和信息保密制度。我国现在的用户信息泄露事件频繁,信息安全现状不是很乐观,各类技术漏洞、制度窟窿待补,网络安全将成为当前乃至今后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

正如之前所讲到的,电子通讯技术给人的交流带来了很多便利,但是随之而来的是人与人之间情感的淡薄和缺失。“低头族”这一词的盛行并不是空穴来风,它反映的正是信息时代下社交的主流问题:相对无言,网上畅谈。快节奏的生活使我们对身边的人开始忽略,甚至在同一所房子里也是选择用社交软件来传递信息,情感的交流少之又少,交通工具上,人手一个手机,全是低头族;哪怕是在一起开个会的人,跟过去比,也少了很多面对面的交流,都在通过电子设备交流。古人所写的“一别之后,两地相思,说是三四月,却谁知五六年。七弦琴无心弹,八行书无可传,九连环从中折断,十里长亭望眼穿”的心思现代人多数是体会不到的,从前的语言,一字一句,都是真情的流露,我们说以前书信很慢,车马很远,但是现在,通讯逐渐发达,人们通过电子邮件、聊天软件、表情包联系彼此,但是不能忘了,人是一种社会动物,交往和社交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也是我们的天性,因此,在充斥着快节奏电子通讯的今天,面对面交谈显得尤为重要,科学技术可以成为人际沟通的有力工具,但是,它无法取代交谈本身。

3总结

伴随着电子通讯技术的普及,它所拥有的强大通讯功能在人类交往方式的演变史上必将产生划时代的意义,我们生活中许多的日常事务都借助电子设备和社交软件来进行,在维系社会关系方面发挥着不容小觑的作用,但是在使用电子通讯技术的过程中,我们需要树立安全意识,防止个人信息的泄露,维护个人权益,更为重要的是,不要厚此薄彼,将电子通讯交流与传统的交流方式相结合,形成合理的社交模式。

参考文献

[1]李勇.云计算对信息服务的影响及存在的问题[J].情报理论与实践,2009(12).

[2]肖斐.虚拟化云计算中资源管理的研究与实现[D].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0.

[3]吴奇义.电子政务前沿与案例[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7.

[4]嵇绍宏.电子通讯技术的多领域应用解读[J].计算机技术应用,2013.

交通发展带来的便利篇6

关键词:现代城市交通规划策略

中途分类号:F570.3文章标识码:a

一、我国城市交通的具体现状

(一)集中建设交通交通基础设施

我国近三十年来经济得到了极大的进步发展,城市面积不断向外扩张,与此同时各类交通基础设施也在不断增加,四通八达的交通如蜘蛛网一般遍布在城市之中,但是在交通建设过程中,由于交通建筑项目的建设较为集中,建筑工地遍布,由此带来的粉尘噪音污染、交通堵塞等问题为居民的生活工作造成了严重的干扰,居民周边的生活环境受到了较大的污染,过多的建筑工地使得城市千疮百孔。由于交通总体规划不合理、施工技术不到位再加上资金、工期等问题,出现了许多质量不合格的交通工程,为城市交通带来了许多隐患工程,不利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二)车辆数量大量增加

现代城市面积不断扩张,汽车的需求量变大和人均收入的增长、汽车制造业快速发展三方面因素促使城市汽车数量急速增加,人们生活得到极大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许多方面的负面影响,包含交通拥堵、气体污染、噪音污染、粉尘污染、资源大量消耗、空气质量下降、安全事故频发等等。如今的城市中,堵车现象早已成为家常便饭,汽车数量的增加对石油资源造成极大的消耗,汽车尾气的大量排放对环境造成极大破坏。

(三)城市土地资源不合理利用

城市土地资源利用不合理,不仅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土地的浪费,而且在不能为城市交通的发展带来益处的同时,反而会造成一些的交通隐患和累赘,我国城市中这种问题较为普遍,具体表现为道路供给无法满足需求、公共交通落后、停车场配置不合乎实际情况等等。

(四)交通事故与环境污染问题严重

城市中汽车数量仍在不断增加,生活便利的另一面则是大量的交通事故和环境污染、资源消耗,现代城市居民的关注焦点已经由最初的经济发展转变为现在的环保安全。有研究数据表面,交通事故已经成为人类的第一大机械杀手,死亡率常年居高不下。一氧化碳、二氧化硫等对环境造成极大影响的有害化学物质随着汽车尾气的大量排放充斥于城市上空,使得空气质量下降,对臭氧层造成破坏,带来气温升高、酸雨、空气粉尘等多项问题。

二、城市交通规划中解决现存问题的合理对策

(一)加大轨道交通、公共交通的运用,优化交通

轨道交通具有单次运输量大、污染较少、方便快捷等多方面优点,非常适合运用于现代城市交通中,轨道交通对解决城市交通堵塞、噪音污染、尾气排放都有着极为有效的作用,应当在城市中进行广泛大量运用。因此在今后的城市交通规划中,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当尽可能地考虑轨道交通,这样可以方便人们工作生活,间接程度上可以减少私家车的使用量。轨道交通的广泛运用需要在可持续发展原则的指导下,做好轨道交通的整体规划,与城市中的大型地标建筑、道路枢纽做好站点布局,使得轨道交通开通后能真正极大便利居民的出行生活。由于开通轨道交通比较容易受到资金、城市交通路线、人员集散地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所以比较适合大型城市,而我国多数的中小型城市则应当大力发展公交交通,相对于轨道交通,公交交通更为灵活方便,对城市道路要求不高,同时也具有运输量大的优点,因此比轨道交通更加适合中小城市的交通。进行公交交通规划时,需要考虑城市的整体规划发展,配合道路结构科学合理地增加或调整城市中现有公交路线,为方便居民出行尽可能地增加公交路线覆盖率,更加合理地设置公交站点,使公交路线遍及城市的各个角落,最大程度地方便居民的工作生活。

(二)提倡自行车、步行的绿色出行方式

如今国际社会公认的绿色环保交通工具就是大家最为熟悉的自行车,自行车通过人力发动,不会如机动车一样消耗资源,也不会产生尾气等污染,更重要的是,骑自行车还是一种极为有效的运动健身方式,有强身健体的效果。在如今的城市中,汽车成为了人们最主要的交通工具,但是汽车带来的环境污染和资源消耗已经成为全社会争议的焦点问题,倡导绿色出行、用自行车代替汽车逐渐成为社会发展的主流,自行车代步方式是极为符合城市交通可持续发展的相关要求的。在今后的城市交通规划中,应该将绿色交通纳入考虑范围内,科学合理的鼓励倡导居民以自行车代替汽车出行,同时也要为自行车出行提供更多的便利条件,间接影响居民选择绿色出行方式。自行车相较于机动车确实更为环保也更加灵活方便,但安全系数较低,在与机动车发生碰撞时必然受到的损失极大,因此基于自行车出行的安全考虑,在城市道路中,应尽量将自行车行驶车道与机动车道分开,避免出现机动车造成对自行车出行者损伤。

步行与自行车一样,同样具有环保健康的优点,城市在居民短途出行时可多提倡步行方式,如今的城市交通规划重心放在机动车出行,对步行交通重视不够,实际上在城市交通规划中,应该更加重视步行这一绿色出行方式,在人员聚集地、繁华区段将人行道与机动车道进行严格分离,保证步行者的绝对安全,同时还要保证步行者改变出行方式时的便利,将人行道与轨道交通、公交交通进行有效配合,创造更为便利的出行环境。

(三)结合城市发展科学规划道路等级

合理规划城市道路一大重要方面就是要科学规划城市道路等级,细化道路分类,根据每个城市的不同情况合理发展所必须的道路等级,不同城市的发展方向不同,例如注重旅游系发展的城市,就要将城市道路与旅游区进行紧密结合。同时,城市道路规划中应该对大型的公共建筑设施进行合理配置,避免出现公共建筑过于集中、人流量大造成交通拥堵的问题。另外为缓解交通压力、保证交通安全,注意避免将大型公共场所的出入放置在道路交通主干道上。

三、结语

综上所述,可持续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必然方向,在今后的城市道路规划中,应当以可持续发展为重要指导思想,将环境保护、节约资源作为城市道路发展的终极目标,避免出现以牺环境、资源为代价换取经济发展的情况,通过加大轨道交通、公交交通在城市道路中的运用、倡导自行车、步行等绿色出行方式、结合城市发展科学规划道路等级等多种措施来解决现今我国城市道路发展中的多种问题,保证城市交通的健康有序发展。

参考文献:

[1]杨兆升1,2,于尧1,2,孙文飞3.城市路网下应急救援路径选择方法[J].哈尔滨工程大学学报.2013(12)

[2]杨金顺,孙洪运,李林波,吴兵.公路网灾害应急救援点多目标选址模型及算法[J].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12)

[3]陈慧俊.浅析城市交通现状引发的交通规划的思考[J].中华民居(下旬刊).2013(12)

[4]孙明.开发区道路网规划方法探讨[J].中华民居(下旬刊).2013(12)

交通发展带来的便利篇7

轨道交通建设为综合开发提供了良好的契机和条件,同时综合开发又促进了轨道交通的建设,是轨道交通建设持续发展的动力。

关键字:轨道交通综合开发发展

abstract:urbantransportationconstructionandurbantrafficconditionstoimprove,canexpandthecityspace,improvethelandvalue.

theorbittransportationconstructionforcomprehensivedevelopmentprovidesagoodopportunityandconditions,andcomprehensivedevelopmentandpromotetheconstructionoftherailtransit,istheorbittransportationconstructionforsustainabledevelopmentofthepower.

Keyword:railtransitcomprehensivedevelopmentdevelopment

中图分类号:C913.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一、综合开发必要性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很多城市均在发展轨道交通系统,城市轨道交通工程的实施,将从根本上改善城市交通状况,促进城市的发展。但轨道交通是一项投资大、建设周期长、运营后成本回收慢的公益事业,所以在建设和初期运营期间,必然给投资建设方带来一定的经济负担。根据国内外成功的经验,在沿线进行综合开发,将是充分发挥轨道交通骨干交通的作用,扩大客流吸引范围,带动轨道交通沿线的经济快速发展,缓解建设资金困难的有效途径。

通过轨道交通的建设,可充分利用轨道交通对其沿线地面、地下空间进行合理的开发与利用,在城市总体规划的框架下,提高城市整体功能的作用。合理的综合开发不仅为建设方谋求经济效益,而且可以带动工商业、房地产业和旅游观光业的繁荣,加快沿线基础设施的建设,还能带动客流的快速增加,有利于提高票务收入。

三、综合开发模式、特点及分析

1、车站上盖发展模式

一般车站与物业、广场等整合为同一建筑群,联系密切,相互促进。

(1)特点:

a、车站大量的客流能使物业开发价值迅速提升,投资回报快。

b、如与城市广场或商业中心结合,易形成城市中心或商业中心,从而带动整个大社区的发展。

c、节约城市用地,并由于不分隔城市地块,为地块良好的整体规划和高密度发展提供便利。

(2)常见的型式:

a、地下站与物业结合的型式

形式内容多样,可与商业、居住区、城市中心、文娱设施结合。

b、高架站与物业结合的型式

节约用地,降低建设成本,提高物业市场竞争力;将站厅客流聚散空间与城市广场对位,形成社区中心,扩大物业开发影响范围。(如香港地铁青衣站)

c、出入口与物业结合的型式

可为物业提供便利地铁出入口,方便物业方向的客流,提升物业的市场价值。

2、车站周边发展模式

一般车站位于城市道路下(上)时,车站通过出入口、天桥、地道等与道路两侧物业结合。(如香港地铁奥运站)

特点:车站大量的客流能使物业开发价值迅速提升,投资回报快。

3、地下空间开发模式

将车站站厅及存车线、渡线上方等既有空间与开发合理整合为大型空间,为地下空间的多样开发提供便利和平台。

地下空间开发型式多样,可根据周边规划和功能定位灵活调整综合开发方向。

(1)商业空间型式

如车站位于城市商业街区,特别是车流量大的城市主干道,可以车站为中心,将街区中的大型商业中心的地下室联成完整的空间,形成四通八达的地下商业步行街,提升整个社区的商业开发价值。(如广州地铁烈士陵园站、上海地铁徐家汇站)

(2)文化展览空间型式

车站既有空间设置文化展览、交流区域,可提升社区文化氛围,展示城市历史、文化、艺术特点,能取得较好的社会经济效益。(如东京大江户线车站)

(3)城市广场型式

将车站与城市广场融为一体,衍生城市广场的功能和意义,突出城市广场的中心地位和凝聚性,创造性的发挥轨道交通的特点和优越性。

(4)服务设施型式

在城市公共服务设施用地紧张的社区,可充分利用车站富余的既有空间作为公共服务设施,方便市民,如在城市CBD区、居住区等停车位紧张的社区,可将车站存车线上方的空间利用为地下停车场。

(5)综合型式

既兼备商业、文化空间,又能与城市广场互动,从而改善社区整体规划,一般可在城市中心区采用这种综合型式。

四、综合开发可借鉴的toD模式

1、toD(transitorientedDevelopment)--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发展模式这个概念最早由美国建筑设计师哈里森·弗雷克提出,是为了解决二战后美国城市的无限制蔓延而采取的一种以公共交通为中枢、综合发展的步行化城区。其中公共交通主要是地铁、轻轨等轨道交通及巴士干线,然后以公交交通站点为中心、以400-800米(5-10分钟步行路程)为半径建立中心广场或城市中心,其特点在于集工作、商业、文化、教育、居住等为一身的“混和用途”。城市重建地块、填充地块和新开发土地均可采用toD模式。

由于公共交通的发展必然导致人们出行方式的“步行化”,而步行化又必然要求开发商在打造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发展模式的时候注重广场、花园、商服、天桥等公共设施的建设以吸引和方便居民搭乘地铁,所以在一定程度上开发商代替政府进行了城市公共设施的建设。由于开发商与轨道交通和新市镇开发等城市发展计划紧密结合以地铁沿线和地铁站的开发权伴随巨大的利益,新市镇的开发更让房地产商有了大显身手的机会去兴建超大规模的社区。而随着社区的逐渐成熟,也有利于房产的保值和升值,最终形成良性循环。其结果是政府、开发商和城市居民的“多赢”。

2、香港轨道交通综合开发成功经验

相对目前国内乃至世界地铁运营普遍亏损的局面,香港地铁在其近三十年的建设运营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成为世界上屈指可数的赢利的轨道交通公司。香港地铁的成功运营,其一重要经验就是将站点的物业与地铁建设运营紧密联系在一起,达到以下几个相关联的目标:

(1)地铁上盖及周边物业能尽享地铁交通之便。

(2)将地铁上盖物业发展成为地区中心和交通枢纽。

(3)物业的发展和地区中心交通枢纽的形成能稳定和增加地铁客流,以增加地铁运营收入。

(4)最大限度地提升地铁沿线土地的价值,为城市特别是新兴城镇的发展注入动力。

随着市场资源的自然配置和房产开发商开发理念的成熟,加上政府的有效引导,toD模式在香港发展带来了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其中著名的案例有太古城站、奥运站、青衣站和九龙湾站等。

五、综合开发原则

(1)车站及沿线综合开发应符合城市总体规划要求,建筑风格应具有时代性和地方特色,并展示城市特色;

(2)综合开发应以轨道交通建设为目的,以地铁建设外延效益补充地铁建设投资,力求降低轨道交通建设成本,探索轨道交通可持续发展道路。

(3)综合开发应在满足轨道交通功能为主的前提下,结合车站及沿线条件进行物业开发,集约利用土地,加快城镇城市化进程。

交通发展带来的便利篇8

关键字:高速公路;沿线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影响

中图分类号:U412.36+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abstract:asakindofmoderntransportationway,highwaytransportationhasintoday'ssocialandeconomicconstructionisplayingamoreandmoreimportantrole.meanwhile,intheconstructionofhighwaysandthesocialeconomyfortheregionalongthebringssomeinfluence,tothedevelopmentoftheregionalongthebroughtthebigsocialandeconomicbenefits.thispapertoalongthehighwayintheinfluenceofsocialeconomicdevelopmentrespectivelyfromtheinfluenceoftheeconomicstructuretoalong,theinfluenceofthetotalamountofalongtheeconomyandsocialinfluencesthedevelopmentofurbanizationonthreeaspectsandanalysis.

Keyword:highways;andtheregionalong;Socialeconomicdevelopment;influence

我们知道,高速公路具有行车速度快、通行能力大的特点,它的建设很好地促进了沿线地区在资金、人才、信息、资源等方面的流动,它对于减少物资流动成本,实现资源优化配置以及提高沿线地区的经济水平等,起到了较大的积极作用。同时,高速公路的建设不仅很好地改善了交通运输环境,还在很大程度上促使了产业经济结构的调整,促进了旅游业和商业的崛起与发展。本文就高速公路对沿线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问题主要介绍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一、高速公路建设对沿线地区经济结构的影响分析

高速公路建设与发展不仅使我国原有的公路交通网结构得到了改善,还在很大很大程度上促使了沿线地区经济结构的调整与完善。高速公路建设对沿线地区经济结构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促进了沿线地区农业的发展。高速公路行车速度快、通行能力大的优势很大程度上缩短了农产品在储运上的时间,有效保证了各方面物资的调入与转出,信息交流得到加快,农业生产结构得到优化与调整,为农业的集约化生产与规模化经营提供了便利条件。因此,高速公路建设很好地加快了沿线地区农业发展的现代化步伐。

(二)促进了沿线地区工业的发展。作为一种便利的交通动脉,高速公路的建设很好地加强了沿线地区与大城市、重要交通枢纽及工业中心的沟通与联系。沿线地区在区位上有了明显的优势,这在招商引资上具有很大的吸引力。因此,高速公路的建设有效改善了沿线地区的投资环境。我们要充分有效地利用高速公路的这种交通便利的优势,加强对于工业园区规划与建设,不断调整经济结构与生产力布局,不断促使沿线地区产业经济结构的调整与升级。

(三)促进了沿线地区商业的繁荣。高速公路建设为商品的有效流通提供了较为快捷便利的条件,使商品的产地与销地间的距离得到缩短,降低了商品运输的费用,减少了商品交换时间,很好地改善了商品的贸易条件与环境,加快了商品经济的市场化进程,有效推动了沿线地区商业的繁荣与发展。

(四)促进了沿线地区旅游业的崛起。显然,高速公路的贯通有效整合了区域经济资源,延伸和拓展了沿线地区的产业链机遇,为沿线地区旅游景点的开发与崛起提供了较为便利的条件。高速公路建设不仅可以促进新的旅游景点的形成,还能促进原有旅游景点在旅游人数和旅游收入的增加。

二、高速公路建设对沿线地区经济总量的影响分析

高速公路建设不仅对沿线地区经济结构产生着一定的影响,对于经济总量的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有了高速公路,当地经济与区域外环境在物资、人才和信息各方面交流都得到了改善和加强,这对于沿线地区的经济总量的增长起着较大意义的推动作用。交通运输条件的大力改善,使商品运输成本降低,缩短交换时间,使该现行的经济系统与外界的交流能力得到很大提高与改善,使现行区域系统的优势得到提高,这不仅使区域内原有部门与行业间的市场空间得到扩大,也有助于企业扩大产出。同时,区域内原有的经济潜能也在某种程度上得到激励和开发,很好地促进了沿线地区经济总量的增长。

三、高速公路建设对沿线地区社会城镇化建设的影响分析

高速公路的贯通既促进了沿线大中型城市的开发与建设,也为沿线地区农村向城镇转化提供了便利。对于社会城镇化建设,它一方面加快了我国城镇化建设的步伐,另一方面也在某种程度上对城镇化建设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一)高速公路建设对沿线地区社会城镇化建设的正面影响。我们知道,在高速公路贯通的两侧,往往会形成相应的经济带,这对于推动高速公路沿线地区劳动力由农村转向城镇,推动农业向工业转移以及带动沿线地区的城市化发展水平有很大的促进作用。特别是在高速公路交叉横贯的全境,其城镇化建设的发展步伐会不断加快。同时,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工业化程度的不断提高,人们在追求高度发达的物质文明的同时,也期待着一种可以回归大自然的生活方式,而目前城镇的生态空间在不断扩大,这为突破当下单纯的城市化生活状态创造了便利环境,也为城镇建设在发展模式的创新上提供了条件。因此,高速公路的建设会使城镇化建设的进程得到加快,城镇化建设水平得到提高。

(二)高速公路建设对沿线地区社会城镇化建设的负面影响。首先,高速公路建设会对沿线地区居民的生产生活产生一定的不便。高速公路全封闭和全立交的贯通方式,使得车辆要经过匝道才能进出,并且严禁行人通行,这阻碍了高速公路两侧的交往。其次,高速公路在建设过程中会在某些程度上对沿线地区原有的公路与自然环境造成破坏,这会影响原有区域的生态和城镇发展。第三,一些远离高速公路匝口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会受到不利的影响。那些远离高速公路以及被高速公路阻隔的乡镇,其基础设施的建设在成本上会有所增加,伴随着大部分经济资源逐渐向公路道口集聚,这些乡镇的发展将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

结束语:目前,我国高速公路建设已经得到了较迅速的发展,它也将逐渐成为我国连接大、中、小城市的十分重要交通动脉。而伴随着高速公路的不断建设,其沿线地区的劳动力也逐渐由农村转向城镇,工业化建设越来越迅速,由传统的单一的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的迹象越来越明显,产业经济结构越来越合理化,沿线地区经济总量的增长越来越快,城镇化建设步伐不断加快等。当然,我们不能只看到这些积极的方面,对于高速公路对沿线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带来的消极的方面,我们也要正视,要科学处理。

参考文献:

[1]樊培军.高速公路的建设对沿线经济发展影响的研究--以赣粤高速公路江西段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07(05)

[2]宋金利,张兴强,程苏沙.呼包高速公路对沿线地区经济影响分析[J].内蒙古公路与运输.2007(1)

交通发展带来的便利篇9

关键词:轨道交通;综合开发;发展

   一、综合开发必要性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很多城市均在发展轨道交通系统,城市轨道交通工程的实施,将从根本上改善城市交通状况,促进城市的发展。但轨道交通是一项投资大、建设周期长、运营后成本回收慢的公益事业,所以在建设和初期运营期间,必然给投资建设方带来一定的经济负担。根据国内外成功的经验,在沿线进行综合开发,将是充分发挥轨道交通骨干交通的作用,扩大客流吸引范围,带动轨道交通沿线的经济快速发展,缓解建设资金困难的有效途径。

   通过轨道交通的建设,可充分利用轨道交通对其沿线地面、地下空间进行合理的开发与利用,在城市总体规划的框架下,提高城市整体功能的作用。合理的综合开发不仅为建设方谋求经济效益,而且可以带动工商业、房地产业和旅游观光业的繁荣,加快沿线基础设施的建设,还能带动客流的快速增加,有利于提高票务收入。

   二、综合开发模式、特点及分析

   1.车站上盖发展模式

   一般车站与物业、广场等整合为同一建筑群,联系密切,相互促进。

   (1)特点:

   a.车站大量的客流能使物业开发价值迅速提升,投资回报快。

   b.如与城市广场或商业中心结合,易形成城市中心或商业中心,从而带动整个大社区的发展。

   c.节约城市用地,并由于不分隔城市地块,为地块良好的整体规划和高密度发展提供便利。

   (2)常见的型式:

   a.地下站与物业结合的型式

   形式内容多样,可与商业、居住区、城市中心、文娱设施结合。

   b.高架站与物业结合的型式

   节约用地,降低建设成本,提高物业市场竞争力;将站厅客流聚散空间与城市广场对位,形成社区中心,扩大物业开发影响范围。(如香港地铁青衣站)

   c.出入口与物业结合的型式

   可为物业提供便利地铁出入口,方便物业方向的客流,提升物业的市场价值。

   2.车站周边发展模式

   一般车站位于城市道路下(上)时,车站通过出入口、天桥、地道等与道路两侧物业结合。(如香港地铁奥运站)

   特点:车站大量的客流能使物业开发价值迅速提升,投资回报快。

   3.地下空间开发模式

   将车站站厅及存车线、渡线上方等既有空间与开发合理整合为大型空间,为地下空间的多样开发提供便利和平台。

   地下空间开发型式多样,可根据周边规划和功能定位灵活调整综合开发方向。

   (1)商业空间型式

   如车站位于城市商业街区,特别是车流量大的城市主干道,可以车站为中心,将街区中的大型商业中心的地下室联成完整的空间,形成四通八达的地下商业步行街,提升整个社区的商业开发价值。(如广州地铁烈士陵园站、上海地铁徐家汇站)

   (2)文化展览空间型式

   车站既有空间设置文化展览、交流区域,可提升社区文化氛围,展示城市历史、文化、艺术特点,能取得较好的社会经济效益。(如东京大江户线车站)

   (3)城市广场型式

   将车站与城市广场融为一体,衍生城市广场的功能和意义,突出城市广场的中心地位和凝聚性,创造性的发挥轨道交通的特点和优越性。

交通发展带来的便利篇10

【关键词】唐宋驿路交通文化发展【中图分类号】G03【文献标识码】a

唐宋时期驿路交通发展的概况

唐宋时期,交通线路繁密。陆路交通方面,自秦汉时期以来我国古代的各个朝代便一直在推进交通事业的发展,不断地开拓不同的新路线。唐朝自建朝以来,便延续隋朝的两京制度,以长安为主国都,洛阳为辅,从中原地区向南北两向进行陆路交通建设。在向南北不断扩张交通路线的同时,其也将陆路交通路线扩展到较为偏远的西北地区和西南蜀地,在前朝的基础上打开了更多的入蜀路线。到了南北宋时期,其在陆路交通的基础上,不断地扩充其规模,同时又开拓许多新的路线,并且逐渐转移陆路发展的重心,开始以长江以南为主要的交通发展地区,交通路线越来越繁密,并形成发达的交通网。

水路交通方面,自隋朝各种大型运河建设以来,我国古代的水路交通得到极大的发展,其中最著名的当属工程庞大的京杭大运河。进入唐宋时期,朝廷在前朝对水路交通建设的基础上,不仅继续开发各条新的水路航线,同时为了使各地商品的运输更加便利,促进各大商业的交流发展,还在各个水路发达之地都进行码头和港口的建设,使全国整体漕运逐渐兴起,并走向昌盛阶段。

唐宋时期的驿传制度及驿传设置。驿传制度最初起源于夏朝的烽火传信制度。驿传的主要功能就是作为中介承接各地之间来往的公文和邮件等,同时接待各地之间来往的官员,为传递旨意的官员提供住所、食物、交通工具等。驿传制度的出现大大推动了各地区之间的联系,并且由于其在政治上的独特地位,使其作为一种特殊的交通方式,迅猛地发展壮大起来。

唐宋时期,随着国家领土的不断扩大和对外交流的不断加强,驿传的发展速度也在不断加快。驿传的分布情况从前朝的相对稀疏,相邻驿传点距离相对较远的局面向相邻驿传点距离相对较近,整体分布相对密集的新局面逐渐转变。从全国范围的驿传设置情况上看,不断建设新的驿传点,而旧的驿传点设施也在不断完善,同时相邻驿传点之间的路线在逐步优化,全国的驿传网络相较之前得到了相当大的发展,整个驿传交通相对发达。

唐宋时期驿路交通发展的特点

交通重心逐渐南移。众所周知,我国最早的发源地便是黄河流域,自然而然,自夏商时期开始,我国的发展中心便是中原地区。自隋朝诸如京杭大运河等各条运河建成以来,我国南方沿海地区的交通也逐渐开始起步,并日益发展起来。到了唐宋时期,由于江南地区的农业和工商业等各种行业的迅速崛起,朝廷开始越来越重视江南地区的整体发展。同时,为了加强南北地区的经济政治交流,在唐宋时期,我国的整体交通重心逐渐南移。

南北交通联系加强。唐宋时期,随着朝廷对长江以南地区交通的不断开发与建设,同时为了加强南方地区与中原地区等政治中心的联系,不仅原本毫无联系的南北交通路线被联系起来,而且许多贯穿南北的水路和陆路新式交通路线也都逐步被建设起来。由于朝廷大力投入南北交通路线建设,使我国的南北交通在短时期之内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与融合。总体来说,唐宋时期,我国南北的交通联系不断得以加强,南北交通网络日益发达。

陆路与水路交通共同发展。自唐宋时期以来,因为我国与番外的经济、文化和政治等方面的交流日益密切,海路交通得到极大的开发与发展,许多沿海地区都建设其码头和通商口岸。同时,在国家内部,各种运河和漕运也发展得相当之好,朝廷在原有的陆路交通基础上,对陆路交通加强开拓、建设和完善。在短时间内开通多条贯穿南北的陆路交通路线,并对旧的路线进行改造和完善,使全国的陆路交通事业蓬勃发展。

唐宋时期驿路交通发展的影响因素

政治格局的变化。尽管我国的驿传制度从夏商时期就开始发展,但是其随朝代的更替具有不稳定性的变化。自唐朝以来,直到宋朝,我国的政治中心不断向南方移动,同时开始建立同番外众国在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交流,因此当时的驿路交通也随着时局政局的改变而有所改变。整体表现在,驿路交通不断向长江以南地区发展,同时在交通方式上也从陆路上的驿路交通向海路上的驿路交通扩展。可见,政治格局的变化对其影响相当之大。

军事活动的需要。驿传制度作为中央朝廷与周边各个地区之间公文旨意往来的重要桥梁,其在军事活动上也扮演着一个重要的角色。由于唐宋时期,我国与番外各国逐渐有所接触,其中一部分是建立友好关系,当然也有一部分有军事上的摩擦。由于频发的周边战事,并且周边地区与中央朝廷之间必要的战情军事情报往来,驿传制度在此时不得不发挥其媒介的作用,满足军事活动的需求,为朝廷的各种军事活动传递信息。

人口迁移的影响。在唐宋时期,由于江南地区整体的农业、纺织业和工商业的迅速崛起,形成了许多人口逐步向南方迁移的现象,由于人口的大量迁移,南方地区日益成为朝廷的发展重心,促进了长江以南地区整体的驿路交通发展,使其驿路交通迅速崛起,甚至赶超中原及北方地区。

经济发展的推动。经济发展也是驿路交通发展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经济发展好,经济水平高的地区其对应的驿路交通自然也会发展的相对好,而经济水平相对落后的地区,其驿路交通的发展就会有所差距。唐宋时期,由于江南鱼米之乡的整体经济迅速发展,人们生活丰衣足食,经济水平大幅提高,对该地区的驿路交通发展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

唐宋时期驿路交通的发展对文化的影响

交通的便利整体上推动了文化的传播。交通的发展水平与国家的文化传播水平直接相关,如若一个国家的交通极其便利,那么其在文化的传播与发展之上必然有一定的优势。在唐宋时期,由于其水陆两方面的交通均很发达,便涌出许多代表国家、代表民族去各个番外进行文化交流与传播的使者,其中最著名的莫属玄奘取经传播佛教文化的事迹。可见,交通便利整体上推动了文化的传播。

交通便利带动移民迁徙,加强了南北文化的融合。交通设施的建设与交通的便利程度对于人口的迁入迁出同样有巨大的推进作用,正是由于水陆交通的便利,才带动着人民的移民迁徙活动。随着南北人口的相互迁入迁出,也带动着南北的文化交流,不同地区之间的文化习俗等的相互磨合,不同地区的人民对迁入者及其所带来的文化传统的接纳、学习,也大大加强了南北文化的相互融合,促进了国家民族的团结。

驿路的发达推动了多元文化的形成与发展。驿路交通的发展不仅推动着国家内部各个地区之间的文化交流,更重要的是其在我国与番外诸国之间的文化交流上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由于驿路交通的发达,为各国使节的往来提供了基础条件,唐宋时期,我国与番外各国之间的文化、政治交流愈发的频繁,各国之间的友好邦交由此建立形成。换言之,驿路交通的发达直接推动着多元文化在我国的形成与发展。

驿路交通的便利促进了与外来文明的联系与交流。唐宋时期,由于驿路交通的便利也使许多的外来文明涌入我国,诸如天竺国的佛教文化、楼兰国的建筑文化以及欧洲各国的绘画造诣等,都随着传教士的到来逐渐被带到我国。同时,我国的四大发明,纺织工艺和陶瓷艺术等也被传播到番外的各个国家。由此可见,交通驿路的便利大大促进了我国同外来文明的联系与发展。

驿路制度作为承载着我国数千年文明的一种特殊交通方式,其在我国古代各朝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驿路交通不仅被用于朝廷的公文旨意传递,更重要的是其对于我国内部各地区的文化交流,乃至与番外各国之间的文化传播与交流都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因此,这种制度同样延续至今,类似现在很多各国的大使馆,其在各个国家的文化交流与推动世界多元化文化的发展都发挥着重要作用。

(作者单位:郑州大学历史学院)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