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文化研究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0:29:23

校园文化研究篇1

【关键词】亚文化;校园文化;自由民主

一、校园文化

(一)文化

文化作为一种社会历史现象,既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也是人类社会得以延续和发展的基本途径之一。文化在发展的过程中会产生一些特有的现象,并且形成一些相应的概念,亚文化就是之一,亚文化是指文化的核心即价值观念和主流文化相一致,为社会上一部分人享有的文化,亦称小群体文化。亚文化是整体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但也有自己的特点。

(二)高校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来源于社会文化,现代大学起源于12世纪的欧洲,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手工业从农业中脱离出来,新兴的手工业者聚集在一起,形成了现代意义的城市,城市的建立促进了商业和贸易的发展,进而形成了对新的专门知识的需求,于是,一些从事专门知识研究的机构就应运而生。在城市的发展中,兴起了各种手工业行会、商会,在大学在诞生之初只是学生和老师的行业工会,后来慢慢发展成为提供教学和研究条件的高等教育机构,从其他行业工会中分化出来,而校园文化也以一种全新的文化特点区别于社会文化。校园文化和其他文化形式一样,是社会亚文化的一种重要形式。作为社会文化特殊形态的校园文化,可被划分为校园物质文化、校园行为文化、校园制度文化、校园精神文化四个层面。不论是何种层面的校园文化,其目的都是对人施加影响,从而实现对人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塑造,达到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目的。

二、欧洲校园文化

(一)欧洲校园文化的产生

一方面,第二次社会大分工使手工业从农业中区分开来,一些从事专门知识研究的机构应运而生,城市市民按照自己的需求建立了一批大学,成为现代大学的雏形。另一方面,基督教会一直是古代文化的承担者和传播者。在教会的努力下,陆续出现了一些修道院学校、大主教区学校和教区学校,这些学校,是现代大学的前身。欧洲校园文化就伴随着现代大学的产生而产生。

(二)欧洲校园文化的特点

西方文化在大学校园的目标是:不仅为青年一代就业创造条件,而且要使他们有目的地生活,要塑造人格尽可能和谐发展的公民。因此西方高等学校重视学生自治,发挥学生主体作用;重视课外活动、课外教育;重视情境的熏陶,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

1.西方校园文化历史长,发展快。18世纪欧洲进入工业化时代为欧洲各国的教育发展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促进了西方高等教育的发展。校园成了近代以来西方社会结构中举足轻重的部分。与此同时,校园文化应运而生,并逐步发展。

2.价值多元,。自治的氛围和自由的学术环境让各种文化价值都有生存的空间。在西方校园文化中,既有积极的进取精神,又有颓废、堕落的厌世情绪。既有自由主义、个人主义、享乐主义,又有道德责任,理想追求。

3.个人自由发展和独立精神。中世纪大学以来形成的自由民主的校园文化对现代大学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强调个人的独立性,创造自由的氛围、竞争和机会均。西方人的竞争压力从孩童时代就开始了,直到其退休为止。这种竞争在行为取向上,就表现为生活的快节奏,工作的高效率和注重实用性;在时间取向上,表现为不满足现状,注重未来,格外珍惜时间。

4.关注个体,讲究实用。西方校园文化每个时期的主旋律的变动,无一不与当时西方社会的政治气候和社会变迁密切相连,同时也表现出鲜明的实用主义倾向。在法国,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校园文化的最大特点是趋于实用。大学生摒弃昔日的迷惘、盲从、激进与颓废,秉持自己的观点与见解,安于现状,喜欢无拘无束;他们对国家大事淡然置之,漠不关心,缺乏为国家献身的精神,想得更多的是自己的职业、婚姻和友情,追求的是金钱与实惠;他们倾心于自我发展,认为应当满足自己的愿望,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只要能满足自己的利益就行。因此,有人把法国大学生称为“务实的一代”。

三、欧洲校园文化对中国校园文化建设的借鉴原则

校园文化作为特定社会的产物,受社会经济因素和学院教育理念的影响,中国和欧洲不同的文化背景下的表现形式是不同的。面对绵延几千年的民族传统文化和汹涌而至的外来文化,我们应当适时地做出自己的时代选择,在积极地、批判地吸收,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我国的国情为基础,建设有中国特色的校园文化

(一)扬弃的原则。对于欧洲校园文化,我们要采取扬弃的原则,取彼所长,为我所用。要学习西方校园文化开放、创造、重视学生但是也要看到西方校园文化中的糟粕,比如,欧洲大学正规课时安排比较少,学生时间自由,多是采用自主学习和互助学习的方法,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但是有些老师会因为课时少而忽略上课质量,学生完全靠自学,压力大,剑桥大学每年都有学生不堪重负自杀,一方面是由于激烈的竞争压力,另一方面,也与负面情绪得不到老师的及时疏导有关。

(二)立足于实际的原则。“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校园文化的发展应该立足于中国教育的实际情况,考虑到现阶段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特点,比如关于校园民主的问题,通过分析欧洲高校的发展过程可以看到,欧洲高校里的民主氛围,是在其特殊的环境下产生的,每个国家的情况不一样,不可能一个法子四海显灵,那还有因果律吗?意志一定体现利益吗?如果不是,那么,一个符合及时情况的科学管理机制,比一味的模仿更有效果。总之,通过分析、过滤、借鉴和吸收,使中国校园文化在与西方校园文化的碰撞、交融中形成新观念、新思潮,从而得到健康发展。

(三)主体自主性原则。中西校园文化在交流和融合的过程中,要有注意保持其民族主体自主性。一个民族如果失去了自主性,决无可能采取他族的文明,而只有为他族所征服。所以,只有恢复中国大学生的自主性,才有吸收外族校园文化的主体资格。没有本位意识,是绝不可与外来文化接触的。我们应该了解世界生活和世界文化的相关性,不闭关自守和自求复古;也应该我们应该尊重我们独立自尊的民族与文化,不可在与西方文化接触之时,便为西方文化所同化。

参考文献:

[1]李玉泉,佟玉兰,吴焕荣.企业文化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98.8

[2]张耀灿.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范式的人学转换[J].思想教育研究,2010,(07)

校园文化研究篇2

关键词:校园视觉文化;功能;改进措施

校园文化指学校所具有的特定的文化氛围,包含硬件设施给人的感受以及学校的校风、学风、声誉、心理氛围以及学校的各种规章制度和学校成员在共同活动交往中自觉形成的行为准则。校园视觉文化是校园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校园景观设计、教学研究楼宇设计以及校园识别系统设计等视觉物化形态的内容。

校园视觉文化是实现人与校园和谐共处的重要元素,在高等学校实现教育的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和谐统一方面,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校园视觉文化作为校园有形的显性表现形式,它彰显校园特色,完善师生的价值取向和审美情趣,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师生的日常工作、学习与生活。

1校园视觉文化的功能

(1)提升社会审美力度。学校是社会组成中的一个重要机构,教育影响社会发展进度,教育的全面发展主要落脚在学校的发展。校园视觉文化是校园文化系统中最为普通的一个元素,是学校老师和同学们审美力度的影响者。校园视觉文化影响师生,师生反过来影响着社会审美力度,所以,校园视觉文化最终能提升社会审美力度。

(2)提升学校知名度。校园视觉文化是展示校园特色的重要元素之一。众多高校在经济和社会的高速发展下,成为具备一定实力和知名度的综合性大学。其实力雄厚的教育资源成就学校名气的同时,有特色的个性化的校园视觉文化也是吸引广大学子向往的因素之一。大气的格局、特色的建筑、优美的绿化、丰厚的文化底蕴、朝气蓬勃的色调……赏心悦目的校园视觉感受能引起外界的广泛关注。

(3)营造学风,规范行为。美国学者莫则夫认为,视觉文化即是每天的日常生活。从一定意义上讲,校园视觉系统对学生在德智体美的发展上具有较高的指导意义。积极向上、充满活力的校园视觉文化,多姿多彩的校园生活能够让学生在枯燥的学习生活中学会劳逸结合,提高学习热情和效率,有益身心。同时,学生在积极健康的校园文化中能更自觉的认识自我,更加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

(4)有助于提升师生的内心修养。活泼的积极的校园视觉文化潜移默化的影响师生的学习和生活。生活在靓丽整洁、充满美的气息的校园里,性格会受到影响,容易变得高雅、富有情趣。整洁的校园建筑、庄严的艺术雕塑、优雅的花坛小径……置身于美丽的校园里,在良好的文化气氛的沐浴下,性情和观念都容易被融入一种好的境界,心智得到启迪和磨练,慢慢形成积极健康的价值观念和道德情操。

2当前校园视觉文化存在的问题

(1)特色不够鲜明。从宏观一点的角度讲,整个校园的规划与布局决定了校园视觉文化的特色。建筑物的设计、各种功能区域的划分、景观的设计与布局都应该在体现其使用功能的基础上考虑视觉的感受,即要体现一定的美感,在建筑风格、色彩应用、空间布局方面体现一种文化内涵,简而言之就是讲究与学校作为教书育人场所相匹配的设计感。当前学校由于受到占地面积的影响、经费的制约,同时在设计方面比较保守,导致校园缺乏设计感,不能很好的彰显特色。

(2)格调不够统一。协调即为美。对于一个校园,视觉各元素之间也应该遵循这一“美”的法则,形成有各自特点又不失统一的格调。大至景观与建筑物,小至文化墙甚至一个小小的指示牌,都应该讲究与环境相协调。从目前实际现象看来,还有所欠缺,比如校园雕塑,出现不同风格的独立雕塑同时出现在一个地方的现象;还有许多学生社团的宣传板,制作质量不讲究,随地摆放,成了视觉垃圾,给人难以言表的感觉。

(3)管理缺乏力度。校园视觉文化建设是学校的一项“面子”工程,应具备相应的管理制度,应有对应的专门管理机构,从整个学校的角度来规划和管理。当前,这样的“小”事情还未能引起学校的重视,具体操作还是由二级单位或者学生组织来决定,缺乏全盘考虑,所以难免出现风格迥异、参差不齐、管理不到位的现象发生。

3校园视觉文化建设的改进措施

(1)合理定位,突出特色。人需要有好的性格,校园则需要一种合理的鲜明的特色。学校特色不单纯表现在学科和专业等教学方面,也应该在视觉上能给人们直观的感受,这就靠校园视觉文化来实现。学校应根据自身办学理念,结合实际条件,主观能动地营造校园视觉文化氛围。大到建筑物的风格、校园的整体色调的规划,小到一张活动海报的设计,都能凸显校园视觉文化。将这些视觉因素规范化,形成统一的校园视觉识别系统,它们就成了学校的符号。如武汉大学的樱花节,就是校园视觉文化定位和推广的成功案例,它以独特的景观樱花为媒,提高学校知名度和美誉度。

(2)加强建设,旨在育人。道德情感体现人的内在需要,而人的需要不是凭空产生的,从根本上说是建立在物质基础上的,校园物质文化是建设校园视觉文化的必要基础。学生每年大约80%的时间是在校园里度过,校园除了是学习文化知识的殿堂,也是培养学生兴趣爱好的最佳场所。学生的课余时间大多是通过学校活动来度过,学校可以通过人性化的设施和有特色的视觉文化来引导学生积极参加课外活动,活动的趣味性和高雅性同时也受到校园硬件设施和视觉要素的影响,良好的校园视觉文化能使师生体会到学校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师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更容易得到全面发展。所以,从育人的角度来讲,应该加强校园视觉文化的建设。

(3)提高认识,规范管理。科学规范的校园视觉文化能让人感到悦目赏心。比如说校园里的文化墙或者宣传栏,人们在关注其传递的信息的同时,应重视其美感,因为它们有隐性的教育功能,其积极作用在于引导师生的美好心情和规范师生的生活。这就要求做到合理利用、规范管理,使它们有利于营造高雅的校园文化氛围。

4结语

随着经济的发展,国家在教育方面的投入也在逐步加大。学校作为教书育人的场所,在不断提升教学科研能力的同时,应该多关注校园视觉文化的建设,为教育事业营造一个美丽的和谐的环境。

参考文献:

[1]崔晋明.浅谈校园视觉文化设计要素[J].中国科技纵横,2009(12).

校园文化研究篇3

一所学校没有切实可行的规章制度,学校的各项工作就不可能有序发展。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我们非常重视学校制度建设,优质生成,高效执行。德育方面的24项,教学方面有15项,学校管理方面有20项。这一系列制度既独立成章,又相辅相成。我们将各制度汇编成册,形成了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制度体系,使得各项制度更加科学、规范,更具操作性,更体现人文性,为学校教育教学工作步入科学化、制度化和规范化的轨道提供了可靠的保证,同时也为校园精神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二、开展适合校情的系列活动

1.大型节日或纪念日的庆祝活动丰富多彩,凸显教育的实效性。元旦、“五四”青年节、“六一”儿童节、“七一”党的生日、教师节、“十•一三”建队日,学校都要举办一些相应的庆祝活动;植树节、世界地球日、戒烟日、节水日、防艾滋病日等纪念日在校园广播或橱窗里举办一些宣传活动,防艾滋病日,我们让学生在活动区的树上系上一些红丝带,寄托对全世界人民的祝福。

2.组织学生开展各种校园文化艺术节展示活动。

3.统一学生着装,四季各一套。要求学生上学穿校服、佩戴校徽,培养集体荣誉感;会唱校歌,以校为荣。

4.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

(1)成立“广播站”,各部轮流播放:初中部周一周二,小学部周三周四,蒙小部周五,让学生及时传播校园内的各项文化教育活动及校园新人新事;开设了五分钟点歌台,让悠扬的歌声传遍校园的每一个角落,让人心旷神怡。

(2)积极推荐学生参加各类艺术作品比赛,让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享受成功的快乐。

(3)成立各种“兴趣小组”,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学校采取学生自愿参加的形式,组建了多种课外活动小组,如舞蹈队、合唱队、礼仪队、小主持人组、书法组、篮球队、校报编辑部、英语俱乐部、电脑爱好协会,等等,学生自愿选择参加,也可以随时更换。

5.营造书香校园,开展读书演讲活动。读书启迪心智,读书滋养心灵,读书涵养人生。我们应努力守住心灵的净土,做到读书与反思相结合,读书与批判、继承、创新相结合。让学生走进名家伟人的精神世界,与他们进行心灵对话,陶冶自己,提升自己,以读书丰富校园文化,打造书香校园。

6.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学校设立了心理咨询室,定期对学生心理进行测试,并有针对性地进行辅导,及时解开学生心结,使其健康成长的同时,为周围的人带来好的影响。

(1)开展校本培训,构建教师文化。采取“经验交流、案例分析、教学练兵、课堂研讨”等形式提高教师的教学研究能力;用“终身学习”的理念指导、鼓励教师多读书,促进教师养成自觉读书学习的习惯。

校园文化研究篇4

高等院校作为文化建设的主阵地,担负着培育和弘扬先进文化的重任,理应在学习、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上做出应有的贡献。为此我们要统一思想认识,紧密结合学校实际,以繁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己任,铸就出既有多样性又有主旋律,既有多层次又有高品位的蕴含丰富的校园文化,从而促进权园全面和谐,推动学校事业向前发展。本文紧密结合当前工作实际,由全面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精神和实施“以人为本、依法治校、构建和谐吉大”战略出发,认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激发学生的爱校荣校热情,创建一个动感、多元、积极的校园文化对我校向创建高水平研究大学迈进起着关键性作用。

关键词:

校园文化;和谐;动感;多元;积极

校园文化是学校综合实力和竞争力的重要体现,繁荣校园文化是建设和谐校园的重要内容。新形势下,我们要充分挖掘我校六十余年办学历史的文化资源,传承优良传统,创新教育理念,培育和弘扬优良的学风和校风。要把创新文化建设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大力营造有利于创新的机制和环境,发挥校园文化对师生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行为方式的潜移默化作用,为师生全面发展创造良好的文化环境。

一、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建设和谐校园文化

高等院校作为文化建设的重镇,担负着培育和弘扬先进文化的重任,吉林大学更应以党中央确定的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精神为指导,以“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和谐发展”的总体要求为目标,以“繁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思想统一认识,切实增强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自觉性和坚定性,促进学校快速全面协调发展,以实现学校改革发展的良性互动、整体优化、全面协调,全面优化人才成长环境,推动学校持续健康发展。因而,“构建和谐吉大”是新形势下我校校园文化建设的中心目标和总体要求。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和本质。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这与我们高校教育工作者的根本出发点和工作目标是一致的,科学发展观对以人为本原则的倡导,生动展示了一切为了学生、一切为了教育的教学观点和路线。在建设和谐校园文化的过程中,我们要始终把人本精神放在首位,努力营造以学生为本的和谐师生关系。

二、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巩固和谐校园文化思想道德基础

建设和谐校园文化,我们必须始终坚持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作指导,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积极倡导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的全过程,加强理想信念教育。用健康向上的思想去占领校园文化阵地,注重把握校园文化活动的政治导向、思想导向和价值导向,加强对校内媒体的建设、管理和利用,营造积极健康的思想舆论氛围,让健康的歌声、甜美的笑声、琅琅读书声和文明的谈话声充满校园,确保校园文化沿着积极健康的轨道发展。要不断加强学风校风建设,大力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道德规范,形成知荣辱、讲正气、促和谐的良好风尚。要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不断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培养不畏艰险、勇于创业、开拓进取的良好品质,始终保持昂扬向上、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以培育民族中坚、服务社会发展、探求科学真理、引领文明进步为使命,以“求实创新、励志图强”的校训为引领,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导向,弘扬主旋律,突出高品位,构筑体现社会主义特点、时代特征和颇具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不断满足师生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为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提供强大持久的精神动力。建设和谐校园文化,我们必须坚持用学校改革发展的新成果教育全体学生,用艰苦奋斗、克难奋进的精神凝聚力量,激发活力,增进校园团结和顺。要根据我校历史传统和具体条件开展活动,寓教于景,寓教于乐,寓教于理,寓教于心,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和积极性,产生“润物细无声”的良好德育效果。学生活动是一种动态文化,要坚持人人参与的原则,充分发挥组织者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学校领导和职能部门作为高校群体活动的设计者和组织者,应身体力行、率先垂范、加大支持,引导校园文化向健康的方向发展。只有建立学生自我教育共同参与的激励机制,才能使学生在各种丰富多彩健康有益的课外活动中陶冶情操净化心灵,学生活动建设是一项综合性系统工作,其中物质文化是基础、精神文化是灵魂、制度文化是纽带、活动文化是载体,四者应随时着力协调发展,以达到构建和谐吉大的宏伟目标。

三、以激发学生爱校荣校热情为目标,创建动感、多元、积极的校园文化

学生的爱校荣校热情与学校广泛的宣传和积极的引导是分不开的,但更是要通过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才能折射出绚烂的光芒。因此,我使全校同学拥有“爱校如爱家、荣校为己任”的责任感和自豪感,一方面要大力提高学校综合竞争实力,加强改善学校的硬件条件。另一方面,要积极创建学生喜爱的、富有吉大特色的新时期校园文化,加强改善学校的软环境建设。在创建动感、多元、积极的校园文化的过程中,我们要充分认识学生活动所具有的群众性、自我教育性、灵活性、实效性和可引导性等基本特征,坚持把握健康向上的正确方向。充分融合校园文化的传统与特色,激发引学生学广泛参与,倡导“校兴我荣”、“校衰我耻”的爱校意识,广泛开展和谐创建活动,形成人人促进和谐的局面,把校园文化建设和学校整体建设相结合,在创建和谐吉大的总体目标下使学生充分发挥其育人的整体功能。在创建动感、多元、积极的校园文化的过程中,我校还要注重以下几个方面。要注重实践、注重创新,强调理论与实际相结合,通过活动增强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业精神,锻炼和提高青年学生将所学的知识付诸于实践的能力。按照十七大精神努力培养符合当前时展需要的创新型人才。要注重活动与就业紧密联系,让学生尽早接触了解求职就业工作,帮助学生提早做好就业准备。发挥自身优势,完善自己,要注重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传承我校的品牌活动,发展新的特色活动,让学生在学习之余,不忘记各方面的发展、锻炼,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更多的具有领导力的复合型人才。要注重心理、思想、品德等方面的培养和教育,牢固树立学生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培育校园文明道德新风尚,在全校形成知荣辱、讲正气、促和谐的风尚,形成团结互助、扶贫济困、礼让宽容、诚信友爱的人际关系。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团体合作精神,让学生在展示丰采之余,培养他们更深刻的团结协作意识。要注重与时俱进,把握时代脉搏,紧扣社会动态,以新颖独特的形式将社会、学习、活动等紧密相连,让学生们在学习,活动中了解、把握社会动向,给学生以启迪、教育。四、结合工作实际,把新形势下我校校园文化建设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1.开展突出时代性、发挥创造力的学生活动

在学习贯彻十七大精神的主题下,除继续开展原有的传统型讲座,举办各种知识竞赛和文体竞赛等较常见的活动形式外,增加包含时尚元素、高雅元素、网络元素等具动感色彩的创新活动,将校园活动引向多元化。校园时尚元素包括:含有当前流行元素的活动,如歌手大赛、主持人大赛,其特点是青春为主,标榜年轻人的个性化;校园志愿性活动,如社区服务、“三下乡”活动,扶贫助困活动和赛会志愿者活动等;此外,成为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依然是时代的时尚,也依然是校园活动的主流和前导。我校可根据各校区具体境况实施校园乐队选拔赛、主持人大赛、奥运火炬接力活动、DiY大赛、科技漫画、校园青春歌手大赛、旱冰文化节等富于流行时尚的学生活动。包含高雅元素的活动是以音乐艺术为起点,以高雅艺术为表现形式,以愉悦身心,陶冶情操,全面提高大学生的各项素质为目标的一类活动。这类活动品味高雅,群众性广,符合大众的喜好。我校应尽量为学生开放相应场所和设施,可以邀请专家进入校园,举办新年音乐会、交响乐(民乐)会、外国团体访问演出等专场演出,也可以由学生自发组织,进行合唱团演出、音乐会演出和书画大赛等。网络元素是现代校园的主题,是青年人的“第二世界”,由之而来的网络型活动也是应运而生。这类活动传播及其迅速,波及面广,而且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容易组织,容易宣传,而且影响力很强,包括网页设计大赛、平面设计大赛、FLaSH制作大赛等。创新元素是我校的传统特色之一,“求实创新,励志图强”的校训不仅仅融入了学生的心中,也融入了我们的学生活动中。创新能力是现代大学生的主要培养目标,创新型活动伴随着社会发展与时代进步,受到了大学生的热烈欢迎。我校的“思想•理论•人生:一百讲”系列讲座,“挑战杯”雅鹿吉林大学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和机械创新大赛等活动均受到学生的热烈支持和好评。此外,我们也可以借鉴如西安交大举办的纵论四海、九州名家、科学饮食论坛暨烹饪大赛、校园服饰文化节、学生社区文化节;北大举办的观察家论坛,复旦大学举办的星空讲坛、戏剧节;上海交大举办的交大人节等活动,为我校学生活动增添新的亮点。

2.紧密依托学校学院各级党团组织和学生会、社团联合会开展活动

吉林大学学生会是中国共产党吉林大学委员会领导和共青团吉林大学委员会指导下的代表广大同学利益的学生组织,是联系学生与学校的桥梁和纽带,是发展与繁荣校园文化的舞台和基地,是培养大学生全面成才的重要载体。因此,学校学院组织的大型活动一般以学生会为组织者,活动行为较为正式,以弘扬十七大精神为主旋律,是目前我校学生活动的主流。我们要充分发挥学生会在大型活动中的职能地位,将活动举办得更具吉大特色,符合学生口味,寓教于乐,为创建和谐校园,创建动感、多元、积极的校园文化起到排头兵的作用。大学生社团是现代大学生基于共同的兴趣和爱好自发组成按照章程自主开展活动的群众性团体和学生组织。社团以其鲜明的开放性、平等性、自主及多样性等特点,己迅速成为校园文化的一支奇葩。它在推动校园文化建设、优化成才环境、丰富大学生活、升华学生思想境界、锻炼学生强健体魄、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等方面充分发挥了重要的载体作用。社团活动具有强烈的专业性、专一性和方向性,内容一般与社团组织的宗旨紧密相关。其中科技学术社团、公益社团、文艺社团和体育社团是主体,我们要根据不同的社团性质,因势利导的发挥大学生社团的基础地位,使社团活动在创建动感、多元、积极的校园文化起到主体作用。此外,要充分发挥学生党团组织在学生活动中的重要组织地位,利用学生党员的先进性和模范性广泛的感染和带动个体学生。党团活动具有很好的灵活性,组织方式、内容、形式、时间地点等都可以具体情况甚至临时变化而制订而改变。党团活动具有很好的融合性,如一次主题活动、一次调研、一次参观、一次郊游、一次志愿服务都可成为其活动内容,并极少受到各种非硬件因素的干扰。党团活动也具有寓娱乐与交流的特点,能够获得广大同学的热烈欢迎,往往能够做到以点带面,达到全面铺开,片片开花的良好收效,是高校思政教育必不可少的坚固阵地。构建和谐吉大是我们共同的愿望,建设和谐校园文化是我们长期的任务,新形势下我校的学生活动已经基本形成良好的传统,它集知识性、思想性、潮流性为一体,已成为使我校创建动感、多元、积极的校园文化的创新基础。我们要用科学发展观武装自己的头脑,以繁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己任,秉承优良传统,营造良好的环境,利用环境培养人和塑造人,加强对校园活动的指导,引领校园文化发展的方向,为加快高水平研究大学建设步伐添加更优美的校园篇章。

作者:王彤单位:吉林大学珠海学院艺术系

参考文献:

[1]林庆国.关于建设和谐校园的思考.

校园文化研究篇5

摘要: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最高目标是如何有效利用各种资源加强人才培养,从而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目前,如何使培养的学生真正适应企业需求已经成为高校人才培养所面临的新问题和新挑战。钱伟长校长“拆墙”教育理念的核心内涵强调要开放办学,密切加强高校与社会的联系,这就要求在进行校园文化建设的同时,还应当跳出象牙塔的束缚并打破自我封闭,主动寻求与企业和社会发展的结合点,将人才培养方向拓展到人文素养提升、职业道德培养、职业能力锻炼等方面,从而培养出适应社会和企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关键词:钱伟长教育思想;校园文化;企业文化;对接方式

中图分类号:F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14)17007202

高校的发展不仅应当体现在高质量的教育教学上,更要体现在富有特色和个性的校园文化建设。只有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才能提升教育内涵,促进教育可持续发展。然而在当前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也暴露出很多问题,如对校园文化建设内涵把握不准,过多注重校园物质文化建设和制度文化建设,缺少与社会的对接交流,以及校园文化建设自娱自乐等现象。随着大学生毕业迈入社会,曾经接受过的校园文化影响的局限性也充分体现。尽管目前高校毕业生就知识和技能而言,基本能够适应企业的需要,但还有部分毕业生因为不了解企业文化或从学校学习到进入企业工作状态的不适应,时常会与企业发生各种纠纷和冲突;部分毕业生缺少正确的职业生涯发展意识,从而缺乏对于企业的忠诚度,这也反映出当前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与企业社会需求存在一定脱节。因此,以钱伟长校长“拆墙”的教育理念为指导,及时了解社会动态,拉近学校、社会、企业间的距离,从而实现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互动、融合和无缝对接已是大势所趋。

1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对接的理论依据

钱伟长是我国著名的科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他在教育理论与实践方面留下了极为宝贵的精神财富。在办校治学方面,钱伟长校长提出拆墙的教育理念,为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教育思想提供有力支撑,也为实行开放办学,加强校企文化对接,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经济发展的人才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据。

1.1拆除学校与社会之间的墙――鼓励走出去,欢迎引进来

在教育实践中,钱伟长校长不是把教育作为孤立的事物来看待,他认为“学校必须适应社会的变化,密切与社会的联系,为社会服务,不然办不好学”,并积极倡导教师“不能躲在学校里,要把墙冲开,不要泡在教科书里,要走出校门融入社会”。他始终坚持开门办学的理念,其中学生作为校园文化的接受者,所学习掌握的知识只有在与社会实践中相结合,才能真正体现出知识的内涵价值;教师作为校园文化的传授者,更需要迈出校门,将社会中的问题拿来作为自己的研究课题。同时将企业中的优秀人才引入学校,将生产实践中所积累的新经验与新知识融入课堂,创造新的教育成果,从而更好的指导学生。

1.2拆除学科与学科之间的墙――鼓励全方位,提升高素质

在学科建设中,钱伟长校长认为“不同的学科之间不再是隔行如隔山,而是各学科相互取长补短,结合成一个完整的科学知识体系”,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行业的集成发展对复合型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而学生的知识结构发展也应当全方位发展,不仅要有宽广的知识面,并要术业有专攻。这就要求校园文化的发展必须加强专业的沟通交叉和融合,使学生适应一专多能和职业迁移能力;通过企业文化的进入来加强不同专业人才之间的相互协作,为学生提供多样的参与展示平台,同时也为学生的就业提供良好帮助,打破所学专业就是就业方向的思维模式,塑造全方位多方向发展人才。

1.3拆除教与学之间的墙――鼓励主动学习,避免被动程序

在教学过程中,教是被动外在的,学是主动内在的;教为学创造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钱伟长校长提出:高等教育应该把老师教后才能学懂的高中毕业生,通过几年的学习,培养成为有自学能力能无师自通的人。这就要求在校园文化建设的同时应该引入企业文化,因为校园文化是一种程序文化,讲求形式、按部就班。而市场变化较快,企业则更强调速度与灵活,讲究绩效与效率。企业的生存发展过程还是一个模仿、创造、再模仿、再创造的循环前进过程,因此企业文化更是实际运用中的学习文化,能帮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学习的方式方法,培养学生获取更多课外实际操作常识。

2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对接的重要功能

校园文化建设的终极目标在于营造一种能陶冶学生情操、树立健康人格、全面提升素质的育人氛围。校园文化虽然是一个相对独立稳定的系统,但并不是封闭的系统,在其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应该是一个开放动态的系统。企业文化是校园文化系统中十分重要的输入来源,校园文化也应当主动吸收和选择企业文化中对其有用的东西。

2.1校企文化对接能够增强校园文化的价值引导功能

教育作为一种文化传递方式,能够为学生提供多方位、灵活性的知识。同时,它要求学生能够加强自我能动性,通过自觉主动的去获取知识,从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陶冶自己的人格内涵。校企文化对接可以使学校在与企业的交流中,通过校风学风、文化交流、价值观念、职业规划等方式表现出来的高度观念体系,从而引导学生树立价值取向。

2.2校企文化对接能够增强校园文化的社会对接功能

教育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促成受教育者社会化,而完成这一任务不仅有赖于教学,还有赖于校园文化所提供的文化氛围。通过校企文化对接,可以使企业文化渗透到校园文化中,从而为学生提供一种特定的文化环境。另一方面由于文化之间的融合,学校会增加与企业之间的共同语言,有利于全方位的校企文化融合,帮助学生早日适应企业需求。

2.3校企文化对接能够增强校园文化的教育导向功能

课堂内外的教与学构成了校园文化的主旋律。学生在学习中,非智力因素很大程度上影响学习的质量和效果。校企文化对接所形成的校园文化由于其活动主题范围广泛、角度新颖、形式生动而满足非智力因素培养学生的需要。同时,接还能够缩短学生与社会之间的距离,尽早的学习优秀企业的理念,培养正确的职业道德观念,提升自身的专业技能水平。

3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对接方式研究――以上海大学机自学院为例

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都属于社会文化的一部分,都以人为中心,重视人的价值,重视人的发展和素质的提高。高校根据自身定位,需要结合企业对人才的知识、素质、技能的需求,从而共同商定科学的培养目标及培养方式,充分发挥学校和企业各自优势共同培养学生。在校企文化对接的过程中,要以社会化、企业化、开放性的方式引入企业文化,把企业所具有的创新意识、诚信观念、服务理念以及敬业精神等渗透到学校的校训、校风、学风、教风等核心理念中,从而实现校企文化的有机结合。

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相比较而言,企业对社会的变化更敏感。因此,学校在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应将两者各自的精髓相融合。机自学院作为上海大学工科学生人数最多的学院,在充分重视就业率的同时,更注重学生的就业质量,即培养符合企业需求的人才。通过与毕业生所在企业的沟通联系,发现当前高校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与企业社会需求有一定的脱节。通过分析各年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发展特点,即大二年级――以专业启蒙为主,加强励志教育;大三年级――以专业提升为主,加强能力培养;大四年级――以专业实践为主,加强就业指导。结合学生特点,将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进行有效对接,促成学校和企业对学生的共同培养,在引进先进教学理念、改进固有教学方式、拓展社会教学资源的同时,力争实现三个零距离――实现职业发展与社会零距离配合、专业科研与职业需求零距离贴近、实践教学与职业岗位零距离接触,从而为企业和社会培养并积蓄一批适应社会需求的高素质、高技能、创新型的复合型人才。

3.1提升理论知识,加强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理论联系

在现行的校园文化活动中,通过理论倾向明显的校园文化与实践性突出的企业文化的结合,强化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提升知识的实践性与应用性。具体表现可以通过课程方式实现,如举办企业知识讲座,从而增加学生的专业知识,培养学生的就业意识,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企业知识讲座通过邀请企业工程师、企业HR等多样身份的人参与学生交流互动,可按照不同年级设置不同的讲授内容,如针对大二年级学生开展“生涯规划”讲座,帮助学生认清就业形势,合理规划大学生活;针对大三年级学生开展“技能提升”讲座,通过软件学习、科研项目介绍等,促进学生提升专业技能;针对大四年级学生开展“就业指导”讲座,通过礼仪培训、面试技巧培训等,引导学生树立职业素质。从低年级学生开始培养职业生涯发展的观念,将企业文化通过课程的形式进行渗入,由浅入深,由低到高,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发展观与就业观。

3.2开展专业竞赛,促进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专业对接

校园文化很重要的一个内容还包括提升学生专业技能,从而为学生未来就业增加筹码,主要通过举办专业竞赛的形式实现。现有的专业技能大赛要打破仅仅在校园内独立展开的限制,应当立足专业特色,结合行业需要,邀请相关企业进入,由学院、企业、学生三方共同参与的专业技能比赛,为学生提供实践自我、提高专业技能的科技创新实验平台,把学生的课内外实践活动、科技创新活动形成统一规范,培养学生创新及实践能力。针对大二年级学生,通过挑选科技竞赛志愿者,加强对学生的专业启蒙,培养科研热情;针对大三、四年级学生组织竞赛队参与科研竞赛,促进专业提升;针对大四学生举办学生年度科研项目展,为企业提供挑选优秀人才的机会。

3.3建立实践基地,实现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人才培养

在知识传授、专业竞赛等对接方式的基础上,还可以依托规模大、技术强、管理先进的企业建立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拓宽学生的专业视野,提高学生对新技术的认知和适应能力,是实现理论与实践、教育与生产相结合的有效手段,同时也为有效地将企业文化引进校园文化建设提供了极好的机遇。通过与企业共同搭建大学生实践中心,挑选优秀学生参与,为学生提供实践平台,使教学与生产紧密结合,使实习和就业有机结合,增加学生的社会经验,提升对社会的适应能力,从而增加学生的社会实践机会,实现学校与社会的顺利对接。结合企业的不同特点与要求,可进行以下方面的尝试:

(1)课程开发+实训基地:侧重专业学习。以学术交流、专业人才培养、工程教育实践等方式为主,学校推荐优秀学生前往企业参与实习,完成生产实习等学习任务,公司则选派高级技术人员指导学生的教学活动。

(2)企业奖学金+实训基地:侧重精神鼓励。设立企业奖学金,鼓励学生勤奋学习专业知识,争取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通过宣传企业文化,吸纳优秀学生进入企业参与专业实训,表现优秀的学生毕业后可直接进入企业就业。

(3)企业参观+实训基地:常规性活动。通过组织二年级学生参观、三年级学生实习、四年级学生就业,从提升专业兴趣-进行专业实践-促进成功就业的渠道,帮助学生能够以更加自信的姿态成功迈向职场。

参考文献

[1]史华楠,胡敏.论校园文化研究的几个基本问题[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0,(3).

[2]田高.校园文化建设研究[J].湖北社会科学,2003,(9).

[3]韦华伟.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联系[J].中国高校科技与产业化,2005,(6).

[4]陶倩、龙洁.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结合――钱伟长大学教育思想的形成及启示[J].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3).

[5]谭立.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关系探讨[J].中国科技信息,2007,(7).

校园文化研究篇6

关键词:技工院校特色校园文化企业文化对接与融合

校园文化是各个学校在办学过程中逐渐形成的独特的办学理念、组织制度、道德规范,由全校师生的教风、学风、校风及学校独特的校容校貌、师生的精神风貌等共同构成的人文环境。所以,不同的校园文化将培养出不同的学生品格及不同类型的人才,特定的师生群体也有着独特的校园文化特色。

近几年国内技工教育蓬勃发展,培养目标是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学生主要是面向各相关行业企业的应用型技能人才,要求具有较强的操作能力。

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二者都是以人为着眼点,凝聚人,重视人的价值,重视人的发展和素质的提高。学校培养人才是为了更好的为企业输送,企业在各种竞争中,要想更好地发展,人才的竞争与利用是关键的一环。所以,学校与企业在这方面能达成共识。

校园文化建设要适用于企业文化,校园文化在为企业培养高素质人才的过程中发挥着不可取代的重要作用。既要融合企业文化要素,企业文化影响又要促进校园文化的发展。因此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互动、融合和无缝对接是大势所趋。

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具有相融的文化内容。校园文化培养学生遵纪守法、爱校如家的习惯;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精神、凝聚力和向心力,并在学习和活动中形成竞争意识、主人翁意识及参与意识;在社会实践中养成效益观与经济观等等。在学校接受校园文化的熏陶然后走进社会,融入到各个企业中,成为企业的中坚力量,并将进一步接受企业文化的影响,责任心、团结性、合作精神等。

在传统教育中,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有很大的鸿沟,学生从校园文化环境跨入企业文化环境出现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毕业生就业不畅问题日益凸显,究其原因有很多方面,其中一个基本共识就是技工院校校园文化现状还不能有效适应企业及用人单位对人才的要求。引进优秀企业文化可以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观,培养优良的职业素养,同时也是技工院校办学特色的重要特征。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搭建了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建设平台,为学生适应企业环境、形成合作精神、发挥创新能力,为院校赢得企业和社会的支持、自我发展提供了机会和条件。对于实现技工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使学生从“校园人”顺利过渡到“企业人”,实现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零距离对接是技工教育自身发展的要求。

技工院校应立足于推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办学模式的过程,注重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吸纳与融合,进而弥补校园文化的欠缺。技工院校要在人才培养目标的统领下,制定完整详细的独具本校特色的校园文化建设规划。要坚持面向社会、根据企业需要,结合本校特点,对企业文化进行必要的过滤和选择。不断吸取自我需要的企业文化精华,内化提炼成自己特定的文化内容,促进技工院校校园文化的转型、定型和完善,从而为校园文化的选择、发展提供现实而且适宜的参考系,形成具有技工院校特色的校园文化。笔者通过调研,认为具体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

1、引导企业精神于素质教育之中。对于人才培养,技工院校院校精神是企业精神的前奏,企业精神是技工院校院校精神的展开。技工院校院校应把企业文化中优秀的核心价值观,使学生对未来职业环境有基本认识,对企业文化产生积极的认同意识,为将来就业做好心理准备。

2、引导企业价值于教学理念之中。价值观是企业文化的核心,是企业精神的灵魂,它保证员工向统一目标前进。技工院校应将对优秀企业的企业价值观加以深入研究和解读。技工院校把企业文化中对人才要求的价值规范、行为方式等体现在专业的教学理念上以及文化结构中,通过课堂传授、规章制度的约束、校风教风学风的熏陶和潜移默化,形成自己的特色,推进校园文化的不断完善与优化。

3、引导企业规范于教学管理之中。在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建设上,技工院校教学管理必须注意汲取优秀企业的管理经验和企业规范。由此,学生能在学校内感受到浓厚的企业文化熏陶,接受到具有企业特色的文化教育,领悟到企业的严格管理和企业的文化内涵,从而对学生做人的原则和做事的作风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4、引导企业氛围于校园场所之中。技工院校应注意到学生未来职业的特点,加强企业文化所要求的职业环境的布置和氛围的渲染,努力使学生及早接触到与以后的实际工作岗位、生产现场十分相似的职业环境和氛围。通过精心设计技工院校校园物质文化,注意营造浓郁的企业文化氛围,让学生感到耳目一新,信心倍增,求得环境育人之效。

结论:

在校企合作广泛推行的今天,技工院校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与企业文化融合,是建设具有技工院校特色校园文化建设的必然趋势。这对于增强技工院校办学竞争力,进一步提升学校知名度与美誉度等方面具有积极的意义。

技工院校的特色校园文化必须走校企联合的发展道路。要让校园文化吸收企业文化,只有将企业文化与职业素养教育内容融入学校教育教学中,使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对接成为必然和可行,才能形成具有生存发展张力的特色校园文化。

参考文献

[1]李营,傅浪波,邹伟全.打造高职院校校企一体特色校园文化的思考[J].中国电力教育,2010(22):199-200

[2]姜汉荣.中等职业学校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对接探析[J].江苏教育,2009(9):22-23

[3]彭才根,郭永生.职业院校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对接机制与策略的研究[J].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7):45-46

[4]杨治华.浅析“以人为本”与技工院校校园文化[J].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6):1-3

[5]田斌.职业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融合的思考[J].辽宁技工院校学报,2009(5):78-79

[6]刘书峰.试论校企文化渗透互动的价值[J].技工院校教育研究,

2011(2):5-7

[13]余祖光.把先进工业文化引进职业院校的校园[J].职业技术教育,2010(22):1-5

[7]周春国,姚毓春.校园文化建设对企业文化建设理念的借鉴[J].中国电力教育,2008(7):195-196

[8]张旭曦.职业学校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对接的实证研究[J].职教论坛,2007(7):25-27

校园文化研究篇7

【关键词】新媒体;校园文化艺术活动;学生艺术团;应用

一盏明灯,人们在其光辉的照耀下会感到愉悦而受益无穷,当代青年就是那灿烂夺目的闪烁光芒,在时代的主旋律中尽情释放他的能量。青年时期是人的道德意识初步形成、心理尚不成熟的阶段,需要对其进行正确的思想引导,以帮助青年的成长,维护青年的正当权益,努力为青年提供具体有效的服务。大学生是青年群体的优秀代表,高校成为开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弘扬民族传统文化的新载体,为学生参与社会实践锻炼提供有效平台,在此基础上,紧随时展,应用新媒体带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发展和创新,既活跃了校园文化氛围,也能寻求新的方式推动促进广大青年学生的道德情操与艺术修养的提升。

一、新媒体时代的高校校园文化建设

(一)新媒体的内涵

要想正确利用新媒体首先需要对新媒体有一个理性的认识,新媒体到底如何解释,目前学界的说法不一,这与理解的侧重点不同有关,也与人们对技术的认识具有限制性有关。新媒体这个概念具有相对性、发展性、时空性,这是一个不断变化发展的概念。当今学界对于新媒体有一个普遍的认同观点,即“指以网络媒体为代表的一系列数字媒体的总称,包括互联网、网络电视、手机等主要表现为数字化移动化人性化和互动化具有的功能为冲破地域限制扩大信息的传播范围,加速了信息间的交流,逐步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学习、工作和娱乐的方式。”

(二)共青团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一个学校的精神不仅体现在学校的硬件设施和校园环境上,它更多的是汇聚在校园文化上。共青团工作在校园文化中发挥的作用是一个有待研究的问题。校园文化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校园为主要活动空间,以促进大学生成才和提高全员文化素质及精神情操为目标,很大程度上,共青团活动就是校园文化的载体。

学校共青团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先进青年的群众组织,关注青年热点问题,以引导、服务青年学生为工作重心。围绕党和国家为学校确立的神圣办学使命和人才培养定位,学校共青团始终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为主题,以爱国主义和民族团结教育为重点,以组织参与党和国家重大活动和举办校园主题教育活动为有效途径,广泛深入地做好青年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引领学校青年学生高扬爱国主义和民族团结旗帜;提升青年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培养其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组织开展课外实践创新活动,不断深入推进学生寒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和课外学术科技竞赛活动;深入挖掘学校文化内涵,紧紧围绕时代主题和青年学生的兴趣爱好,形成受青年学生欢迎和喜爱的品牌特色校园文化活动,使青年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更加丰富,活跃多元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

(三)新媒体与校园文化活动

新媒体为校园文化提供了一种全新的物质技术环境,是对传统校园文化的丰富与发展。校园文化活动以新媒体为平台开展,可以使活动的形式更接近青年学生的需求,吸引喜欢求新的大学生,达到增强校园文化影响力的效果。

二、新媒体对校园文化构建的重要性

随着高校校园信息化进程的推进,网络新媒体为高校师生的学习、工作、生活、娱乐提供便利的同时,也在不知不觉地改变着原有的意识习惯,塑造和培养着新的思维方式,进而影响着校园文化的方方面面。校园文化是大学生活的一种存在方式,是具有一定独特性的文化类型,高校校园文化活动是以大学生为主体,以校园为主要空间,以校园文化文化活动和艺术体育活动为主要内容,以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为宗旨,以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新媒介也为校园文化提供了一种全新的物质支持,交互网络电视、手机、短信、飞信、彩信、网络检索、电子邮箱、网上聊天、网络论坛、博客、播客、微博、等新兴的媒介手段在以新的方式传播信息的同时,也形成了新的文化形态,新媒体已经深深改变了大学校园的传统文化形式,丰富着校园文化艺术活动的内容。

近两年火爆网络荧屏的选秀节目为青年提供了追逐梦想、展示自我的舞台,这种活动形式的流行能充分体现当代青年对文化艺术生活的关注。高校处于社会进步的前沿阵地,大学生作为思想极其活跃的群体,必然会对与自身利益密切相关的众多社会问题进行思考。现有的教育体制有把学生培养成“读书机器”的嫌疑,这台机器到了职场、抑或是更广阔的天地还能否灵验,这是大学生所关心的。所以,大学生注重基本课程的学习之外更应该重视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利用课余时间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文化艺术活动,扩展视野的同时练就一技之长,增强了核心竞争力,为日后面对激烈的社会竞争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做到视变化为机遇、视困难为动力。

校园文化艺术活动的形式十分丰富,结合各学校的特色,举办校园知识竞赛、辩论赛、个人风采比赛、现场写作大赛、外交外事礼仪大赛、歌咏比赛、社团文化节、体育文化节、院系文化节、宿舍文化节等一系列可以展示青年特长、提高能力的品牌活动,打造活跃、丰富、多元的学生校园文化活动大平台。围绕学生成长成才的实际需求、结合院系学科专业特色优势,基层团组织也要开展学生参与度高、校园影响力大的文化艺术活动,不断提升基层团组织的工作活力。

三、新媒体在校园文化构建的应用—以大学生艺术团建设为例

加强大学生艺术团的建设,充分发挥大学生艺术团对繁荣活跃校园文化生活和培养提升青年学生艺术修养的重要作用。学生艺术团作为学校艺术教育课堂的延伸,对提升学生的道德情操和艺术修养有重要的意义。合唱团、舞蹈团、交响乐团、话剧团等等,艺术团能够有效整合校园艺术人才及资源,激发学生的艺术潜能和兴趣,有利于在校园普及高雅艺术、倡导健康向上的审美观念、传播符合时代主题的先进文化思想。学校发展学生艺术团,为青年学生提供了这样一个陶冶情操、发展个性的平台,有利于其不断提升自身艺术修养和综合素质,促进个人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成才。新媒体时代的来临,打破了时间和空间距离的限制,延伸了大学生的认知时空,加深了他们探索世界的深度,是他们对艺术的感知能力加强。大学生们通过新媒体可以迅速、准确地获取关于艺术的信息,特长生们作为艺术团的重要组成部分,从网上报名到初步选拔都要借用新媒体这一媒介。

学生艺术团安排其日常训练,代表学校承担党和国家相关重要活动的演出任务,参加上级部门组织的大学生文艺展演竞赛系列活动,进行与港澳台地区和友好国家青年代表团的交流演出。这样,艺术团活动将文艺交流演出活动与大学生艺术实践、生活体验、社会观察有效结合起来,使学生有参与社会实践锻炼的机会,满足广大学生对艺术文化生活的普遍需求。学生艺术团的建设要结合校园的自身文化特质,展现青年学子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同时要提高艺术团的专业水平,培养选拔专业艺术人才,积极参加校园间的文化艺术交流活动,促进校园文化繁荣、传承弘扬民族文化。学生艺术团应该坚持将学校党团组织的思想主张和工作主题主动融入到节目编创、晚会策划等工作过程中,以艺术的形式和时尚的元素表现学校青年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题,努力提升工作的感染力和实效性。学生艺术团精心策划打造的主题晚会,围绕“五·四”青年节、“一二·九”运动纪念日等重大活动节点组织举办的合唱比赛、迎新晚会、表彰大会等主题晚会,以艺术的形式激励学校各族学生继承革命传统、弘扬时代精神。将爱国、尊师和奉献、付出等主题用舞蹈、音乐、话剧等艺术形式呈现在舞台上,以较高的艺术水平和较强的思想性在学生中引起共鸣。艺术团各类排练、演出等活动等需要通过新媒体平台进行交流、宣传,例如通过网络、微博演出新闻、通过人人网演出票、通过各类新媒体平台分享演出照片、信息等等,对于艺术团的影响力有提升和扩大的作用,能够引起学校乃至更高级负责部门的重视,从而艺术团的建设会日趋完善。

学生艺术团在为学生团员搭建参与社会实践平台的同时,通过学生的亲身参与、实践和创作表演,既培养提升了个人艺术修养,也进一步增强了其创新意识,特别是不同学科、不同专业的学生团员之间可以在这里相互协作和经常流,锻造提升了学生团员较强的人际交往能力和集体荣誉感与团队意识。经过在艺术团的学习锤炼,学生团员的综合素质能力能够得到明显提升,很多团员或成长为学校各级各类学生组织的骨干,或在校园文化活动、课外学术竞赛等活动中取得骄人成绩,逐渐成为学校青年学生中全面发展和健康成才的榜样。通过艺术团形成的人际交流网络又能应用新媒体形成虚拟的空间进行交流互动,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在网络等平台的搭建过程中变得更深厚,这也有利于艺术团的维系与发展。

四、新形势下加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

顺应新媒体发展的趋势,应对校园文化在新媒体时生的巨大变化,推进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积极影响,规避不利影响。我们应坚持引领校园文化建设的正确思想导向,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关注大学生主体,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思想加强校园文化的建设和管理,占领新媒体阵地,进而高校校园文化的健康发展;加强新媒体的内容建设,结合新媒体的技术特征,在校园网、门户网站中加入校园新闻、社会新闻等内容,让学生利用校园网关注高校自身发展、关注社会发展。推动新、旧媒体间有效合作,吸收传统媒体的长处,并把传统媒体的发展纳入到新媒体建设中去,加强网络监管,培养高素质的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加强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使大学生具有新媒体的主动驾驭能力。

当代的青年学生思维活跃,善于创新,他们已经不满足于书本教材以及中规中矩的课堂教学,而是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兴趣的培养、能力的塑造上面,在这种形势下新媒体的职能顿时凸显出来。这种趋向是值得肯定的,因为这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中国需要综合型人才,人才需要多种培养机制。校园文化活动作为学校教育的辅助环节,对推动校园文化建设、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起到关键性的作用,新媒体在其中扮演的角色不容忽视。

参考文献

[1]颜秉忠.王晓玲.葛春颖.论新媒体对校园文化的构建[J].新媒体研究,2012(9).

[2]丁金诺.论新媒体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3).

[3]王婷.孔德莉.新媒体导向下和谐校园文化建设[J].才智,2012(23).

校园文化研究篇8

当代综合国力的竞争归根结底是文化竞争,高校是文化高地,高校校园文化肩负着文化传承和创新的重要责任,是提升现代大学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宿迁学院是2002建立的地方高校,属于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宿院学子十箴规”是2015年学校出台的劝学劝进的励志语录。本文深入分析当前新建地方本科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现状、存在问题与“十箴规”的内容、做法、成效、启示,探讨新建本科地方院校如何展开特色的校园文化。

[关键词]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校园文化培育;十箴规;启示

当代综合国力的竞争归根结底是文化竞争,文化的竞争关键是人才的竞争,高校是培养人才的地方,也是文化高地,传承着文化,肩负着重要的责任与使命。高校校园文化是大学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校园文化展现的是学校师生的精神风貌、思维方式、价值取向和行为规范。学校发展的理念,发展方向是可以透过该学校独有的校园文化展示出来的。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和谐校园,需要一个学校培育好属于自己的校园文化。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更是提升高校自身内涵的需要。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地理位置不优越,本科办学历史不长,院校的核心竞争力依然较弱,校园文化仍在一个较低的层面运行,因此作为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在重视硬件设施、人才培养质量的同时,要注重校园文化的积淀与大学精神的塑造。

一、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校园文化培育现状

(一)拥有良好的校园物质文化。

校园物质文化是高校校园文化的前提和基础。高校校园内的教学设施、生活设施、校园环境、图书馆、实验室、教室、宿舍、食堂等也都是校园物质文化建设中一部分。另外,校园内的自然景观、人文景观、艺术楼、体育馆、校内广播、宣传栏也属于高校校园物质文化的内涵。它们用它们的外在表现形式展示这一所高校的独特气质和良好形象,让师生能够即时、直观地感知校园文化内涵,与高校特有的精神内涵。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拥有新的功能齐全的硬件设施,建设效果显著,给当地带来了浓厚的文化氛围,大大促进了当地的教育经济社会的发展。

(二)校园制度文化起点高,在实践中不断创新。

自身良好的校园制度文化能够使高校校园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得以保障。学校的管理体制、组织机构、行为规范、规章制度都属于校园制度文化的范畴。一个高校为了确保正常的教学、科研、管理、生活秩序,就必须制定出的各种规章制度,来规范与引导在校师生的行为。新建地方本科院校,与时俱进,起点高,结合师生的身心特点、学校的办学和管理理念、发展历程,并结合对先进文化的借鉴与思考来积极地营造,构建属于自己的校园制度文化。

(三)校园精神文化得到了提升。

校园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与灵魂。校园精神文化对校园师生的价值观念、理想追求、道德情感、思维模式等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高校校园精神文化不是一蹴而就的,是高校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是高校独有的精神理念和特有的价值观念;是高校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沉淀和打磨而成的。高校校园精神文化其主要是以大学的校级领导、广大师生的精神观念为表现形式。由于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在建设中采众家所长,因此在沉淀与打磨中得了速度的提升,进展地扎实有效,拥有校训、校歌、校徽等外在校园精神文化表现形式,也拥有特定的校园师生价值观、精神气等内在的校园精神文化,形成和谐校园的氛围,形成自身的办学特色。

二、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校园文化培育中存在的问题

(一)高校重视校园物质文化建设,而在校园制度文化建设和精神文化建设上存在短板。

物质文化建设是外在的、直观的、成效显著的,因此大部分高校积极建设校园物质文化。而校园制度文化与精神文化是内在的、潜移默化的,因此需要时间沉淀的与积累的。这需要高校在办学的过程中不断地累积,不断地创新,不断地形成具有自身特色,而被广大师生所接收地校园制度与精神文化,从而能促使广大师生不自觉地内化为自己的行为,形成优秀的氛围。

(二)把校园文化培育局限在学生管理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层次上。

校园文化活动是目前大部分高校校园文化培育的主要形式,而校园文化活动开展的主体是大学生。辅导员担负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组织开展校园活动的职责,因此在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中处处看到辅导员与学生的身影。高校校园文化培育除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外,也要同时重视大学校园的另一个主体-教师。他们拥有先进文化的思想观念、价值趋向、行为方式和较为丰富的人生经验。他们的价值观念、理想追求、道德情感、思维模式等也影响着大学校园文化的建设,而且是重要的引领作用。

(三)校园文化建设的功利意识和娱乐化倾向突出。

大多数高校校园文化的培育中校园文化活动等同于娱乐活动,这在校园文化建设文化层次比较低。娱乐活动可以丰富师生课外生活,促进师生身心健康,学生愿意积极参加课外活动,娱乐性较强也较吸引学生的参与。但是另一方面,也显示出校园活动中文化层次低,过多强调娱乐活动,导致校园文化品位不高缺乏教育性,更谈不上形成自身特色的校园文化。

(四)对校园文化建设中互联网的深刻影响重视不够。

国家早在2004年就指出,高校要全面加强校园网络建设,积极开展生动活泼的网络思想教育活动,形成网上网下思想政治教育的合力,使网络为大学生学习生活提供服务。特别是在微信、微博、QQ、智能手机等快速便捷网络工作发展,校园师生交流离不开网络新媒体的今天,更加要重视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用网络文化提高了校园文化的科技含量,丰富高校的校园文化形态和表现方式,这代表着校园文化发展的新方向。

三、宿迁学院学子十箴规内容、特点、成效

(一)《宿院学子十箴规》既是对我校学生基本行为规范的明确要求,也是劝学劝进、鼓励学子成人成才的励志语录。

十条箴规涵盖品德修养、遵章守纪、学习指导、生涯指要等多个方面。遇到老师问声好,做人感恩最重要;人际和谐互谦让,班舍文明齐打造;教室会场图书馆,手机静音环境保;迟到早退和旷课,恶小累积比山高;违章用电危害大,夜不归宿险如刀;考试作弊和斗殴,违法乱纪不可饶;生涯规划定目标,就业创业与深造;英语四级大一过,成功考研路不遥;绝不挂科是底线,全面发展是王道;大学四年莫虚度,成人成才传捷报。

(二)《宿院学子十箴规》以劝勉为主,辅以警示,导向鲜明、针对性强,且文字简要、合辙押韵、便于记诵。

此次十条箴规的,旨在让学生“诵于口、铭于心、践于行”,从而实现“修身立德、强化自律、精进学业,立志成才”的育人效果,使众多学子真正做到“勤学、修德、明辨、笃实”。这是校园“软文化”建设的新举措,以学生为主体,建设优良的校风和学风。

(三)《十箴规》出台以来,学校通过学校广播台、宣传栏、学院《宿院青年》微信公共平台、网络媒体等宣传渠道广泛传达信息

全校各年级各班通过主题班会、主题团日活动、主题党日活动等平台,使得《十箴规》在全校范围内推广,使得学生熟知,并积极践行,在学生中也产生了强烈的反响。学校还以漫画、宣传片、海报等学生更受欢迎的形式,使得学生更加容易接受。在全校范围内,形成了了解、熟知、内化、践行的氛围,掀起新一轮校园文化的建设狂潮。

四、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校园文化培育的对策

(一)坚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学校教育与管理中,在校园文培育的实践中落细落小落实。

2014年要求在各类学校推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落实立德树人的核心要求。因此高校校园文化的培育离不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标杆与引领,是高校校园文化培育的正确方向,《十箴规》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与启发,从“细”着眼,从“小”着手,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浅显易懂,便于领会与传播。

(二)结合自身,准确的定位,这是开展高校校园文化的前提和基础。

新建本科地方高校拥有自己独特的情况,建校短,底子薄,需要打下扎实的基础,因此拥有良好的校风、学风、教风、班风是关键,而如何拥有这些良好的风气,形成特色的校园文化,就必须结合自身的办学实际、办学目标、办学特点来给自身有个准确的定位。宿迁学院是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在师资队伍、教育教学管理相对薄弱的情况下,加强内涵建设,以培养适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技术型人才为目标,针对自身的特点,以良好校风、学风为出发点与落脚点,形成了自己的校园文化特色。

(三)发挥高校文化传承创新的功能,不断创新特色校园文化。

创新是高校校园文化发展的灵魂和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新建地方本科院校需要建设高品位的校园文化,高品位的建设需要不断地学习,更需要不断地创新。高校校园文化的创新包括学术创新、科技创新、学习方法和思维能力、表现形式的创新等。《十箴规》是文化培育创新的一个有效尝试,将学生的大学学习生活具体化,形成十条箴规,形成学生的行为规范。

(四)要利用好网络阵地,占领网络高地。

当今的校园文化面临着一个新的时代境遇,人们的生活离不开网络,人们的思想也深受网络等新兴媒体的冲击,人们信息的获得也是多元渠道送达的,新媒体在当代人中所起的作用是不可或缺的。高校是先进思想的集中地与发散地,高校引领着先进的文化潮流。校园文化培育更加离不开网络这个主阵地,高校要利用好网络最大化地传播信息,最大化地对师生的行为与思想进行浇灌,最大化地培育具有本校特色的校园文化。《十箴规》在传播过程中,极大化地运用好了新媒体的作用,使得能够在最短时间内传唱,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得师生的认同,形成积极向上的内动力。

(五)校园文化形成中要贴近学校办学定位、贴近学生实际、贴近师生生活

除了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第二课程活动外,也要重视校园大师的养成,重视科研与课程建设,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校园文化中,形成娱乐与文化相结合的有效方式。釆用启发式、参与式、研究式等贴近学生实际;在教学活动中的教风、学风、校风,包括人际关系、校园文化等构成特殊的学校氛围,使学校全体师生情操受到陶冶、意志得到锻炼、人格得到塑造。通过开展学术、科研、文化、艺术、体育等丰富多彩寓教育于乐的活动,结合各种重大节日和纪念日,开展主题活动。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校园特色文化培育需要全方位的,也是一项庞大的系统的工程,校园文化的培育是有长期性的、艰巨性的,任重道远。只有做好校园文化培育工作,才能使地方本科院校逐渐成熟完善,才能吸引更多的凤凰飞上枝头,才能创办家长学生满意,社会认可的本科院校。要做好校园文化培育工作,需要全校师生共同的努力,参与到校园文化建设之中。也只有学校全体师生员工的全员认识、全员参与,在教学管理中努力做好本职工作,才能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才能创建属于自身特色的校园文化。

作者:王倩单位:宿迁学院建筑工程学院

参考文献:

[1]李永生.新建本科院校应注重校园精神文化建设[J].理工高教研究,2006(10).

校园文化研究篇9

校园文化是以学生为主体,以课外文化活动为主要内容,以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它主要包括:以青年学生为代表的文化观念以及有所规范的学生特有的思维特征、行为特征和方式;学生课余生活中一切以群体形式出现的文化活动,如诗社、书社、文学社、、健身俱乐部等社团活动。校园文化建设的意义主要体现在校园文化对推进高等教育改革、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和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校园,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高雅的校园文化以其较强的渗透力、影响力、教育力,帮助学生逐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塑造健康的人格,实现自我价值;多彩的文化艺术活动不仅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学生的素养,而且在活动中使相当多的学生重新认识自己,发现自身的价值,从而建立起自信心和荣誉感。

2、校园文化与地域文化的融合铸就的特色校园文化

大环境影响小环境,高校作为社会的一个独特组成部分,自古以来素以文化殿堂著称,高校的大学校园文化根植于地域文化之中,从其建设发展必然受到地域文化的熏陶。这种渗透和熏陶为大学校园文化打上了地域特色的烙印,使得大学校园文化带有地域特色,尤其是在地方性本科院校中更为显著。在校师生员工作为学校所在地域的居民,也自然会受到地域文化的熏陶,所以地域文化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他们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另外,师生员工对所在地域产生亲切感,由此也会吸取地域文化的养料,并进而成为地域文化的参与者、创造者、宣传者。正是有了地域文化的涵养,使得大学校园文化能不断跟随时代前进的步伐,在继承传统与紧跟时代中踏着时代的脉搏,体现所处时代先进文化的基本特征,体现时代精神,又保持着自己独有的特色。以牡丹江师范学院为例,该校坐落塞北小江南之称的花园城市牡丹江西山脚下,是牡丹江市唯一一所师范本科院校,曾多次荣获过国家、省市级各项奖励。该校以渤海文化、书刻造型艺术、廉政建设、精品课程等作为主线,以多层次、多形式、丰富多彩的内容打造了特色校园文化,铸就了特色校园文化精品。

3、特色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不足

特色校园文化建设在社会文化建设日益得到加强的大环境下不同程度地有了长足的进步,但不可否认,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尚还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

3.1校园文化建设制度不完善,对于宣传、教育师生的行为规范不够系统,没有普及到广大师生员工之中,文明言行进课堂活动较为匮乏,使学生缺乏了一定的文明礼貌规范。

3.2校园里环境建设问题有待进一步解决。校园里的有些商家为了店面盈利,到处粘贴宣传单、挂条幅,使校园内的墙上,树上,电线杆等设施显得非常不美观,影响了美丽的校园环境。

3.3相关部门校园文明意识淡漠,系统、规范的文化建设流于形式,校园内一些地方还杂草丛生,食堂边、宿舍旁仍有脏乱现象。

4、加强特色校园文化建设的对策分析

其一,作为地方性高师本科院校,其校园文化的建设必须在校园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四个方面体现大学的学术性和地方文化特色性。其二,树立“地方”的理念,开展文化服务地方的活动,更好地实现产、学、研相结合。充分利用校园内外资源搞好校园文化建设。例如2012年学校开展大学生暑期三下乡活动中,全校各二级学院学生200多人分赴牡丹江各县、乡、村进行支教,在实践调查中学生们当地的历史文化及地方特色有了深刻了解;另外通过DV短片的形式将地方文明展现给大家,使文明言行和道德风尚得到广泛推广;还有通过计算机技能大赛、渤海乐舞的巡回演出、道德讲堂、国学知识大赛、学校征文等形式传播高校文化,并与地方特色结合起来,再将地方文化渗透到校园文化之中,充分发挥网络优势,积极宣传,使师生不断受到文化熏陶,最终凝练成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校园文化。其三,充分发挥地方优势。充分利用地方企事业单位,建立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为学校服务,为学生成才服务,从而使学生能从社会实践中培养对当地的文化认同感,培养自己的社会实践能力。其四,注重培养文化建设人才队伍,提高全校师生的文化素养。文化建设的根本是文化人才队伍的建设,要建设一流的文化机构,需要一流的文化人才;另一方面,一流的文化机构、文化设施和良好的文化体制有利于吸引和培养文化人才;所以,二者是紧密相连,不可分割的。

5、结语

校园文化研究篇10

一、医药类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内涵

(一)文化建设内涵

校园文化是学校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存在综合的方式,物质文化是基础,精神文化是核心,制度文化是保障。这些对校园文化建设都会产生影响,这些活动都是由高校的学生和老师的行为所构成。在医药类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的实践中,通过高校校园工作者来对学生在校园中的行为进行制定,为共同构大学生精神文化,是全校师生都应注重的问题,在人文素质和校园行为中都有一定的舆论意识和道德风尚。

(二)文化体系

校园文化可以体现出该校的办学特色,是校园和谐的重要因素,对于医药类高职是一种重要的办学特色展示载体,是构建和谐校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校园文化方面,要清楚该校校园历史和文化的建设,以充分体现先进的教育理念,使得校园文化和谐发展,可以为其做出文化支撑。通过校园文化,对医药类高职院校制定出符合该校的校园文化内涵,确定学院制度机制的建设。以加强硬件和软件方面的建设。校园文化建设以制定和实施有针对性的校园文化活动,特别是校企文化融合的活动建设,这些都对高职院校的全面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三)研究范围

高职院校校园文化是独特的一种文化现象,是一个综合性的文化管理,包括道德、人文和科技等方面。医学高职院校校园文化是对高校文化的一种折射,同时也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对社会的文化发展会产生一定的影响。首先,我国的高职院校正在逐渐成为一种新兴类型的学校,大多数高校都存在历史短、基础薄弱、起点低、缺乏历史和文化遗产等方面的问题,并在校园文化体系的构建特别薄弱。当前很多区域性的医药高职院校校园缺乏强有力的指导理论,大多是在盲目模仿或不重视文化的构建。其次,很多学校一味地模仿和复制一些校园文化模式的其他高校,使院校呈现出“千校一面”的状态,这使得校园文化建设不能显示出该学校本身的特性;第三,还有一些职业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存在三分钟热度现象,在建设实施方面考虑不够完善,在制度等方面欠缺制定,使得文化建设没有得到长期持续地发展。

对于目前研究的各大高职院校在这一方面由于学科缺乏跨学科的交流和渗透,往往根深蒂固“重物质,轻精神”的传统思想,使得学院对人文教育、道德教育没有得到重视。这在本文研究范围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为进一步研究医药类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以解决目前存在的问题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因此,本文根据当前医药类高职院校的发展来看,探索目前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与优良的人文素质。

(四)现状

1.精神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校园文化的构建主要是以各个学科相互融合才得以发展。受到传统培训模式的影响,医学高职院校强调能力建设、社会科学、医学和管理学的研究等学科,再加上医学教育教学中对医学知识和技能要求医学院的学生需要掌握大量的医学知识。因为在社会上很多时候,有的人不理解医务工作者,在医务人员工作时出现过各种状况,医学生必须要承受巨大的心理压力,这迫使医学生不得不刻苦努力学习医学技能,以提升自身的医学专业水平,以提高医疗专业人员的水平,以提高自己在业内的竞争力。在这种情况下,医学院校的许多医学生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来培养人文精神。学校领导和老师也因为学科工作和其他方面的压力,精神文化的教学并没有重视起来,致使医学教育在人文精神的文化和教育上往往是种分离的现象,这就对在校园文化的形成和培育方面带来不利影响。

2.物质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目前医学院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上一方面对于物质投入不足,缺乏文化设施。院校文化设施需要一定的投资做保障,包括人力,物力,财务及其他方面的问题,医学院校在学科设置、文化资源的环境建设的方面,倾向于医学学科。例如,在学校的图书馆,医学书籍很全面,但对于人文书籍往往很缺乏,对医学书刊的使用得心应手,查找人文社会科学少之又少。另外在一些医学院校的学校建筑方面,往往都是当代气息很浓的建筑,但缺乏人文精神理念,学校环境虽干净优雅,但缺乏人文情怀。可见,在校园物质文化建设上要构建一个给人感触深刻的人文氛围,不仅有利于提高校园文化建设的标准,而且这对于高品质、高层次医学人才的升华是一个强大的补充和完善。

另一方面校园文化活动内容单调统一,体现不出学校自身特色,文化底蕴缺失。当前医学院校的校园文化活动,除了少数医疗活动、医疗技能竞赛外,仍处于较低水平阶段,往往都是一些娱乐性的活动占据了学生的活动时间,主要是为了满足精神需求和娱乐消遣,对于校园文化丧失了教育性,有些活动策划人往往注重的是校园活动的娱乐性和现代感,而忽略了对精神文化的挖掘,没有考虑到医学者的身份和工作状态,也不符合医药院校的校园文化氛围以及医学生的人文道德素质。

3.制度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首先,医学文化机构建设框架体系需要进一步改善,以建设正确的校园文化制度,包括对学生进行正确的指导思想,制度方面的健全,实行科学规划校园文化,在学校物质和后勤方面给予支持评价体系,有一些高职院校在制度工作中已经建立一些机制内容,但对于这方面的工作仍需要不断地探索学习,例如对知名高职院校机构的校园文化体系机制进行探索学习;另外缺乏对校园文化建设的思想工作的全面思考,在高职院校的校风、教风、学风的形成上没有注重到校园安全功能的发挥,就无法将校园制度文化施展出来,很难促进高职院校学生学习的统一。

二、医药类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措施

(一)精神文化建设

1.注重医学道德的培养

医学道德精神是医学高职院校教学的一种文化建设和体现发展校园文明内涵的成果,具体体现科研强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深藏在医学院校教育教学之中,又游离于医学教育之外,为了促进医学生的全面教育,应当更多地注重院校对全体师生价值观、道德观、人生观和创新意识的培养,在建设院校校园文化的同时应当注重德育与智育、体育、美育相互融汇结合,将这些方面都与校园文化相互融合,医药类高职院校应当把医学道德精神作为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以塑造该校所具有的特色和文化影响力。

2.注重人文素质的培养

虽然相对于其他一些专业的医学高职院校所具有的特殊性,重要的是在教育的整体质量和紧迫性方面,医学院校应加强对医学生的教育状况的探讨,应积极开展人文素质教育的建设,注重从素质方面来培养医学生的发展,以提高其自身的知识水平。人文素质教育不仅只是学习平时教科书和教学的内容,也需要学生在交流的文化中来探讨出多方面的知识,对于每所学校要设立相关的人文素质教师,包括教学中和在医院实习基地的教学,医学生应着眼于当代人文教育的重要性并不断更新教育观念。现在一些人文学科和社会医学高职院校有医学教育在整个管理体系与教育有关的课程,该课程已经形成了自然科学,人文科学和社会健康教育体系,这对于整个医学高职院校提高教学体系的关系,现代人文主义意识的工作价值起着重要的作用,而且还全面推进医疗机构人才文化建设培养目标。

3.建立以人为本的管理

强调高职院校制度的和谐发展,确立“以人为本”的管理模式。校园文化以建立一个新的师生关系,生生关系,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建立民主、平等和谐为基本特征,并建立一个民主、平等的学习环境和校园精神氛围。教师应放下架子,更要了解学生,对学生给予关爱、信任,不要以个人想法来评价学生,杜绝主观意见、盲目评价学生,这样的状况只会造就不好的学习效果,对此,教师应注重自身态度的改善,更好地达到教学目的。

(二)物质文化建设

1.环境文化

自古以来人们就懂得环境卫生的好坏会对人身心健康发展起到一定的作用,以致会促进人内心和行为举止的升华,脏乱会导致人行为习惯和品德的恶性化发展。在医药高职院校的物质文化校园建设中,从景观设计、标语的选择、建筑布局等应着眼于学校的使命和教育理念的取舍。在此,对于校园的布局一定要科学合理,要实现教学、生活、运动功能的有效分区,还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因为各个高职院校在办学方面都有独特的方式,对校园建设的物质文化必须因地制宜,根据每所学校的文化特色的实际情况来考虑学校的发展放心,从而落实到建筑施工中,避免了“千校一面”现象。

2.图书馆文化

当前各大院校都无一例外地重视图书馆馆舍、馆容和设备技术的建设,如建筑物、设施、书架布局、展厅装修、图书馆边缘环境等形式的建筑,和自动化技术、数字技术、网络技术和其他先进的应用程序,这些方面往往反映出图书馆医药信息资源、人文服务和科学管理能力所具备的实力,来符合该校所需的图书要求,增添学生学习的知识所需,构建学习的氛围。

3.和谐校园文化建设

学校环境文化的目的是为教师和学生创造一个美丽、和谐的校园环境,最大的发挥环境育人的效果。每所学校的校园物质文化,根据自己的教育需求,突出实用性和有效性,结合本校经济状态,做到行之有效的环境建设,避免华而不实的花架子。因此,学校和谐文化建设要强调科学合理的方法来做出统筹安排,切勿盲目建设。

(三)制度文化建设

1.管理

医药职业院校的文化建设应当投入大量的人力、财力、物力,形成相应的后勤管理体制,增强校园内部管理,完善管理和监督机制的基础,以保障学校的工作,创造一个安全的学习环境。在校园文化数字化网络建设方面,要制订出合理的方案,以科学技术来提高校园文化的管理手段,推进信息技术在学校的工作人员工作效率,改善教学设施的质量。

2.行政

着眼于建立完善的制度来规范教师和学生的行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高职院校相关的领导应多重视这方面的工作,对学校政治干部的工作,给予资金支持,加强指导,完善工作机制。制度文化主要由教师、学校制度构建,坚持把增强执政意识作为思想政治建设的重要内容。遵循党的工作作风,在思想工作上都做到创先争优,每个工作人员和教师将个人职责履行到位,做好行政工作,完善校园文化建设。

3.教学

在教学中强化对学生的思想文化教育,尤其是对新生的思想教育培养,这个阶段是至关重要的。由于许多学生在进入高职院校之前,他们对所进入的学校和专业都不是很了解,在校期间的专业态度是不稳定的,对新的专业学习会有些厌学情绪,对学习也没有目标和追求。为此,如何杜绝这些问题,作为教师应该知道自己的位置,管理到这些方方面面的小问题,注重“细”,“广”,“深”这三个方面:把握专业思维“细”,通过查看学生的考试成绩,来关注在校学生的表现等,具有针对性;其次是掌握专业思想“广”,组织任课教师编写报告工作,开展对学生进行辅导,对问题学生的家长要求做出协助和合作,以整合多方力量,共同解决学生的专业思想的问题。

(四)行为文化建设

1.教学科研

首先要明确科研方向,其次是聘请权威的领队,以确保教学和科研团队的进展;第三聘请优秀的教师在教学进行科研工作,并具有团队合作精神与深入务实的精神;第四,科学合理的教学科研队伍建立,保障教学和科研工作的顺利进行。多听著名专家授课,互相学习,定期召开工作会议,开展专题讨论,以及更多的互动。搭建创新平台的教学和研究,以建立教师的教学和科研经验的交流。

2.校园文化活动

针对医药类高职院校校园文化活动,例如系部为单位的文化艺术节、运动会;其次是以社团为组织进行的创作比赛、舞会等。针对高职院校在活动的举办上会有时间方面的限制,例如一年举办一次,在高校校园中最多的还是小型社团活动。在社团活动方面灵活性较大,涉及讲座、社会调查等各个方面的组织活动,这些都会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形成良好的氛围,展现学生个性爱好,为学生的发展确立正确的方向。

3.校企文化融合

在医药类高职院校教学方面课程开发方面要反映出企业和社会的需求,应有效整合企业的文化元素,包括公司的经营理念。学校要多做相关的调查,督导委员会对人才的有关预测需求,据业内人士提出的培养目标,建立更新以提高程绩。根据药剂业及相关业务组织教学活动,参与新的业务技术,新产品的开发,提供培训、技术咨询等服务的需求。在人才培养方案的编制上应强调实用知识和技能,做模拟训练和现场指导教学。对学校医学生实习管理和指导,应加大扶持力度,提高实际业绩支持,以满足医学生的实际需要。促进校园文化行为和企业文化文化的对接。

三、医药类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传承

(一)医学道德精神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传承

文化是教育最本质的体现,教育的成功实现要建立在环境和人格两者的影响之下。校园文化建设成为优良教育和文化氛围的有效载体,在校园文化实施中不断地在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医学是一门价值含量较高的学科,医学生在树立价值追求和价值观的时候,如果没有做好人文精神方面的培养,往往在医学生踏入社会从事医学工作的时候,对其工作动力和方向以及医学的社会价值都会受到一定的影响。由此可见校园文化建设在医学道德精神方面做好传承创新,构建学生正确的人文主义价值观。

(二)校园环境构建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传承

环境构建传承是校园文化建设实施的基础,医药类高职院校校园教学建筑是主要的文化区,对环境构建的文化传承是以一种无声的语言来诠释医药类高职院校所具备的精神。在校园环境构建实施的过程中,要不断地进行转换创新,这些都在无形中发挥着物化的教育功能,由此可见,环境构建对学生和教师的情绪都起到一定的调整功能。因此,在校园环境构建的传承中应在继承中求发展,在发展中谋创新,从而为医药类高职院校创作一种合理的学术空气、和谐的工作环境、融洽的学习氛围。

(三)制度体系工作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传承

在医药类高职院校的制度体系方面,学校领导管理人员在文化建设的层次、构建、氛围方面起着指导性作用,对于院校教师职工在制度体系工作传承中应当把握好正确的人生方向和价值导向,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指导地位,坚持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合理借鉴国外优秀文化,明确教学工作定位,以科学合理的治学态度、思想行为对医学生起到积极的模范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