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课的主要特征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0:28:01

微课的主要特征篇1

[关键词]微课;微课制作;产品造型与快速制造技术

[Doi]10.13939/ki.zgsc.2016.02.168

1微课的定义

微课是指基于教学设计思想,使用多媒体技术在五分钟左右时间就一个知识点进行针对性讲解的一段音频或视频。在教学中,微课所讲授的内容呈点状、碎片化,这些知识点,可以是教材解读、题型精讲、考点归纳,也可以是方法传授、教学经验等技能方面的知识讲解和展示。微课是课堂教学的有效补充形式,微课不仅适合于移动学习时代知识的传播,也适合学习者个性化、深度学习的需求。

2课程的特点与需求

“产品造型与快速制造技术”是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我院”)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快速原型设计方向)的核心技术课,是应用产品造型软件及3D打印设备进行产品造型设计与快速成型制造的课程。该课程以pro/engineer软件为造型工具,针对工业产品、电子产品、玩具、日用品进行造型设计,课程采用项目教学形式,围绕核心职业能力的要求,设计了若干任务,要求完成每个任务的零件造型、装配以及零件的3D打印,每个任务下设置了一定的项目,作为完成工作任务的支撑,以保证核心职业能力的实现。

在产品造型与快速制造技术课程教学中,三维造型技术是课程的关键,只有熟练掌握造型软件的各主要特征工具,才能准确地实现产品造型的设计构想,从而完成产品的造型设计。而项目化教学是学生通过完成项目任务“边学边练,边练边学”,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观能动性,达到锻炼提高三维造型能力的目的。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我们发现,由于课时较紧,在课程的项目教学中教师通常是结合项目产品造型所涉及的主要特征工具进行讲解,以帮助指导学生完成项目任务。许多学生由于忙于完成项目制作,忽视了细致的理解造型特征工具的应用原理和技术要点,即便是在项目制作过程中,对某些特征造型工具的使用有了一定的认识和了解,能够完成项目造型任务,但是时间一长,就难免遗忘,而当后面遇到实际问题时,就会束手无策。另外,pro/engineer作为一个功能强大的三维设计软件,包含了许多造型特征工具,而每个特征工具又各有特点和操作要点,彼此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容易为初学者混淆。鉴于这些问题的存在,我们设想如果能结合项目教学制作出若干个微课,针对造型软件几个重要特征工具的原理、技术要点,进行重点讲解,对于学生的复习提高,和全面认识掌握该造型软件一定会有很大帮助,据此我们开始了此课程的微课制作。

3几种主要特征造型工具的微课制作

3.1根据需要确定教学主题

通过对造型软件的技术功能分析,我们选择了10个具有代表性的特征造型工具进行分析讲解。依据微课具有“主题突出、高度聚焦、短小精悍”的特点,在选题时我们注意“小而精”,以10个特征工具的基本原理、操作要点、技术难点等作为微课的主题。

3.2根据主题设计教学方案

教学方案设计是课堂教学的关键,同时也是微课设计制作的关键,如何能在5~10分钟内,做到讲解透彻精练,教学方案设计至关重要,哪些该讲哪些不该讲,先讲什么,后讲什么,需要在微课的教案设计中反复推敲,做到准确把握教学重点难点,站在学生的角度,通过好的策略或创意解决教学中的难点。在编写微课教案时,要注意基于教学设计思想,完全一对一地启惑解惑,能有效解决实际教学问题,能促进学生思维能力提高。

3.3收集素材制作ppt教案

在ppt教案设计中,注意内容上要根据教学方案计划要求只放核心重点的东西,文字、图片、语言上须准确无误,设计要有启发性、悬念性,版面采用ppt的首页作为封面,这样可以一目了然地知道知识点与作者。

另外,要根据教学方案要求,收集有关图片素材并制作二维及三维动画,还要对软件操作过程进行录屏或工作实景拍摄。

3.4微课脚本制作

脚本设计是制作课件的重要环节,目的是将ppt、教师讲解、动画演示录屏演示有机地结合起来。教师利用丰富的教学经验,运用教育学理论和恰当的教学方法,对结构的布局、视听形象的表现、人机界面的形式、解说词的撰写、音响和配乐的手段等进行周密的考虑和细致的安排,其作用相当于影视剧本。

从微课的开发制作看,脚本的创作通常分为两步进行,第一步是文字脚本的创作,文字脚本是由教师自行编写而成。编写文字脚本时,应根据教学主题的需要,按照教学内容的联系和教育对象的学习规律,对有关画面和声音材料分出轻重主次,合理地进行安排和组织,以完善教学内容,这也就是教学方案设计。第二步是编辑脚本的编写,编辑脚本是在文字脚本的基础上创作的,它不是直接地、简单地将文字脚本形象化,而是要在吃透了文字脚本的基础上,进一步的引申和发展,根据多媒体表现语言的特点反复构思,这里也就是我们的微课脚本,它是微课的录制的指导性文件。

3.5微课的录制与视频输出

微课通常利用软件进行视频录制和整合处理,软件主要用到Flash、会声会影、CamtasiaStudio等,后期加工完成镜头组接,也就是平时所说的剪辑,就是将ppt、录屏、动画等单独画面按照教学设计方案有逻辑、有构思、有创意、有规律地连贯在一起。另外,就是特效制作,如片头3D特效及镜头的特殊转场效果等,再有就是声音的编辑。

3.6微课开发注意要点

微课最后是以视频形式展现的,一般要注意以下几方面,首先就是微课讲解时,要求声音清晰,抑扬顿挫,语言通俗易懂、深入浅出、详略得当。另外,就是要求教学内容呈现的画面清晰,镜头衔接的逻辑性好。

4微课教学实施效果

微课程不仅是一种教学工具,更是教师成长的机遇,通过制作微课程,不仅提升了教师信息技术的应用水平,而且教师在不断地反思中提高成长。微课程便于传播,教师间可以相互学习好的经验方法,从而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

我院实行项目化教学,微课的应用对项目制作起到了辅助支撑作用。微课以一个个完整而独立的知识点呈现,学生不懂可以反复播放,有针对性地深入学习,利于学生落实重难点知识。避免了往日课堂项目练习后学生似懂非懂吃夹生饭的问题,保证了项目教学的顺利进行。

现代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智能手机、平板电脑、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普及应用,都为微课提供了更好的平台,微课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手段,有效地节约了教学资源,与课堂教学相互补充,有利于学生开展主动学习,为教学改革开辟了新的方向。

参考文献:

[1]刘万辉.微课开发与制作技术[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

[2]蔡跃.微课设计与制作教程[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微课的主要特征篇2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中职学校信息技术教学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但是当前中职信息技术教学还存在诸多问题,微课因为自身所独有的优势与特征受到中职院校教育工作者的青睐。笔者就从微课在中职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含义与内容入手进行分析,继而探讨微课在中职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关键词:

微课;中职院校;信息技术教学

对于信息技术教学来说,实操性比较强,要边操作边讲解,在操作方面会有较多的细节,学生在短时间内很难或者是无法掌握,当前我国中职学校信息技术课程安排较少,一个教师往往要带好几个班级,教师教学任务繁重,将微课引入信息技术课堂会在很大程度上有效满足当前教学需求,充分激发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1微课教学的含义和内容

所谓微课程教学就是将课程依照学生学习特点、学习规律进行分解,分解成包括任务、目标、资源、方法、作业互动以及反思等内容在内的课程体系。对于中职信息技术微课教学来说,就是将微课程教学法作为核心教学法,引入中职学生信息技术教学中,围绕信息技术教学知识点设计相关的教学视频,同时为学生设计并布置相关的学习任务,通过多重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积极性,使得学生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使用最为有效的方式来接受相关的教学知识点。对于微课来说,就是要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运用视频这一有效的教学方式,合理使用相关教学资源。对于微课教学来说秉承的原则就是要做到内容精炼、时间精短、效果显著。微课的出现在整个教育界都起到了重要的影响,很多教育工作者开始重视并开始应用微课进行教学。但是就目前我国中职学校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用微课的状况来说,教师并没有引导学生进行相对系统的学习,微课教学的内容往往是由教师自己确定的,这样就会使得微课教学的内容不够全面,甚至还会出现交叉以及重复的状况,使得学生对信息技术知识的学习不够系统和完善。

2微课教学的优势

2.1丰富了中职信息技术教学的方式

在中职信息技术教学中使用微课能够使得教学效率以及教学质量得到有效提升,在学习新知识之前,学生往往缺少应有的兴趣,教师可以通过在教学过程中引入微课的方式引导学生回忆相关知识点,通过这样的方式打开学生的思路,拓展学生的学习思维,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主动性,通过运用微课资源帮助学生巩固知识点。在课后,教师还可以通过微课的方式帮助学生对知识点进行查缺补漏,对于那些学习能力相对较强的学生来说,还能够通过微课的方式来提升自己,开阔自身的视野,真正实现个性化学习。

2.2摆脱教材约束,结合最新信息技术

在信息网络时代,优质的微课资源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以最快的速度进行传播并得到广泛的应用。中职信息技术教师通过对先进、优质的微课资源的充分利用,有效提升教学质量和水平。通过运用微课教学资源,中职信息技术教学能够有效摆脱教材的约束,使得学生能够接触到最为先进的信息技术教学资源,有效提升学生信息技术知识学习成效。

2.3有效帮助教师转变教学理念

当前网络平台中有诸多可以免费共享的微课资源,微课资源质量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能够根据点击量进行衡量,真正优质的微课往往有较高的点击量。微课资源使用者可以依据点击量以及微课评论了解其质量,微课的传播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人们的喜好,因此,教师如果想制作出真正优质的微课资源就应依据学生的需求进行及时的调整和完善。这就对教师提出了较高要求,要求教师与时俱进,及时转变教学理念,通过不断学习来提升自身的业务素质,从而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3微课在中职信息技术教学中的有效应用策略

3.1充分把握以及结合学生能力与特征

对于微课教学来说,其主要是为了更好地推动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知识,因此,就需要教师在运用微课进行教学时及时了解和掌握学生学习特征,只有这样才可以针对性地设计教学内容,才能够找到真正适合学生学习的方法,只有使得学生特征与学习能力和教师教学方案相匹配,才会使得微课在中职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成效得到提高。对于中职信息技术教学来说,其自身有一定的特殊性,学生在信息技术知识掌握方面也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因此,教师在运用微课进行教学时应将这些因素考虑在内,要使得微课教学课件能够尽可能满足大部分学生的知识需求,只有这样才能使得学生信息技术学习效果得到有效提升。

3.2语言得体,时间恰当

对于中职学生来说,因为其自身年龄特征以及接受能力等原因,其注意力最为集中的时间大约有十分钟到十五分钟,对于电子媒体的注意力会有所分散,因此需要教师在准备微课课件时,注意将时间控制在十分钟以内,如果时间太短无法将重要内容讲清楚,但是时间太长就会使得学生无法集中精力思考。此外,因为微课自身具有内容集中以及时间短等特征,这就需要教师在运用微课时要运用精简的语言进行教学。

3.3精选恰当的微课教学资源

对于微课教学来说,其资源种类比较多,有动画、有视频等多种资源形式,为了使得中职信息技术教学水平得到有效提升,教师应针对教学实际精选恰当的教学资源,比如,教师如果进行理论教学,就应使用视频的方式进行教学,对于实践性较强的教学内容来说,就应选择录屏等方式,对于信息技术教学中所讲解具有变化性或者是过程性的内容,教师应采取动画形式进行微课教学。

3.4微课应用要有明确的教学主题

对于中职信息技术教学来说,微课的应用应有相当明确的教学主题,这一主题应有较强的针对性,比如,针对信息技术教学的难点、一个知识点、相关教学规律以及概念等所进行的教学。总的来说,微课在中职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应有明确的主题,要提升针对性,避免盲目。

4结语

对于微课资源来说,自身具有针对性强、内容丰富以及可以反复利用等特征,因此,受到当前诸多教育工作者的青睐,对于中职信息技术教学来说,运用微课资源进行教学能够有效提升教学质量,但是教师在中职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运用微课资源应注意精选恰当的微课教学资源、要有明确的教学主题、语言得体、时间恰当、充分把握以及结合学生能力与特征等,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升微课在中职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的运用成效。

作者:房克莲单位:烟台工贸技师学院

参考文献

微课的主要特征篇3

摘要:微课应用于小学语文教学是必然趋势,语文教学对学生的启蒙发挥着重要作用。现在,不论城市学校还是农村学校,微课都被广泛应用于小学语文教学,小学语文一线教师已经展开多方面的微课研究,并取得一定的研究成果。虽然微课的应用丰富了教学方法,丰富了教学内容,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是小学语文教学面临着多样的问题,教师当前过分的依赖于微课,受教师的态度、能力以及语文学科特点的影响,微课研究出现了忽视微课特点、忽视培养能力、忽视平台建设等问题。

关键词:小学语文;微课;语文能力;研究现状

一、引言

传统课堂中,要顾及学生在原有基础、自我发展方向和学习需求等方面的差异,从而提供必要的选择性,为每一个学生创设更好的学习条件和更广阔的成长空间。应运而生的“微课”精选学习内容、变革教学方式的特征符合新时期小学语文教学的需要。针对小学语文学科和学生的特点,灵活运用微课开展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语文学习能力,从小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但不可否认,教师的态度和能力、语文学科的特点给微课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带来一些困难。教师主观上认可微课,却忽视微课的特点,把微课当作传授知识的工具;知识点散、杂的语文学科与微课融合的同时,又带来过度建设资源,缺少有效整合资源的平台的支持。

二、小学语文微课研究现状

1.重视微课形式,忽视本质特征。微课是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运用的产物,是互联网时代应运而生的新宠。当前,教师主要把微课当作全新的教学方式、充当教学的辅助手段,从微课的录制特点、展示方式等外在特征或短小精悍等形式特点来研究微课,并未深入分析微课的本质特征。因此,一些教师把电影片段、教学剪辑、讲座剪辑等视频资料一概纳入微课的范畴。这种微课虽然在形式上符合了“微”的要求时间短,却普遍忽视学习主体的存在,缺少思S互动;单节微课知识点多、散、杂。此类把传统课堂40分钟的内容浓缩、压缩到10分钟以内的“形式微课”,严重影响教师对微课的正确认知,影响小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微课是新生事物,在运用过程中,要首先意识到它是“课”,其次才是“微”的特点,“微”的核心不在于时间短,而在于内容精。只有研究者充分认识了微课的本质特征,才能从正面促进小学语文教育的发展,才能成就微课改变教育模式、革新教育观念的作用。

2.重视传授知识,忽视培养能力。语文知识点散、杂的特点给语文教学带来很多困难,微课的应用使得攻破这些困难有了抓手。因此,研究者普遍把研究重心放到杂,散的知识点上,忽略了学生语文学习语文能力的培养。小学语文学习应该以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为目标,使学生通过听、说、读、写等学习实践活动,在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方面都获得进一步的发展,因此,融合了信息技术的微课不应该仅作为传授知识的工具,更应该肩负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素养的责任。

3.重视微课数量,忽视平台建设。目前,各级各类微课比赛层出不穷,微课的数量节节攀高,这一发展趋势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教师之间的交流,推进了微课的建设。但与“炙手可热”的微课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鲜有人问津的平台建设。网络打开速度慢、服务滞后导致微课资源利用率低,这不禁让我们思考:缺少了平台支持的微课能走多远?

三、应对措施

1.提高思想认识,深入探究本质。面对微课这一新兴事物,研究者不仅要关注微课对革新教学方式、方法的价值,更要多思考微课对提升教育理念、教育思想的意义。研究过程中,要对微课的本质特点做深入、细致的分析。要认识到,对微课的本质特点理解得越深刻,越有助于微课与语文学科的融合。

微课是教师针对具体知识点设计、开发的微型教学视频,既有“课”的特征,也有“微”的特点。微课的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过程等都要符合“课”的基本要求。微课的教学内容更集中、适用范围针对性更强、教学过程更紧凑,适合自主学习的需要。

微课应该是有独立教学设计的完整的课,不应是从一节完整的课中截取的片段。在成熟的微课视频技术的支持下,一线语文教师更应该把精力放在微课的教学设计上。例如,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语文课文《桂林山水》,教师可以根据文章内容,找出学习重点,制作微课视频供学生观看,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桂林山水的美。但是对于教师来说,一定要合适设置教学情境才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教师在制作动画时,要考虑到语文学习内容,避免学生被动画过度吸引。优秀的微课教学设计是深入探究微课本质的结果,也是设计、开发优秀微课的必经之路。

2.立足语文素养,培养能力。微课的设计和使用,应以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为核心目标,并具体而有效的提高构建语文素养的语文能力。研究者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后,围绕能力点,细化承载能力的知识点,精选适合运用微课的知识点,最后用微课的方式呈现。如在小学作文教学中,学生要提高运用细节描写的能力。可以围绕学习重点“提升细节描写的能力”设计微课:细描环境、细描人物。

3.完善微课平台。网络时代的资源有内容丰富、开放共享、更新迅速等特点,而这一切,均基于交互性良好的平台的建设。完善的微课平台,首先能够为形成微课资源群奠定基础,从而发挥资源共建、共享的优势,提高资源利用率。其次,完善的微课平台更有利于微视频、微练习、微点评等一体化微课资源的综合利用,提高教学效果。当前阶段,可以首先利用校内微课平台,整合教师手头资源,促进教师交流学习,之后加强校际间平台的建设,形成资源优势。

小学语文微课是传统教学方法的有效助手,能够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支持学生自主学习,能够最大限度的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因此,小学语文微课研究需要一线教师的倾心投入,需要教师在教育理念上深刻认识微课的价值。

参考文献:

[1]蔡丹迪.微课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问题研究[J].亚太教育,2016(16).

[2]孙艳蕾.微课:微时代下的小课堂大教学――小学语文教学中微课的运用探究[J].中国校外教育旬刊,2016(04).

微课的主要特征篇4

关键词:泛在学习;微课;传统教学;设计

“互联网+”教育为实施移动终端下的泛在学习提供了技术支持,是教育创新的新高度。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教育理论也在不断地变化,教育适应互联网发展的环境下,构建新型的学习理论成为了教育研究者的重大课题。泛在学习、云学习正在改变着传统的教学形态,为教育变革绘制了新的蓝图,教育不再是传统的老师讲台上说、学生坐下听的模式,逐渐转向以学生为中心,服务学生,让学生主动、随时、处处学习的新型教与学结构,具有即时性、真实性、易获取性、永久性、协作性、适应性和交互性等特点。泛在学习是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和数字资源在移动终端实现随时随地的学习,在泛在学习环境下,微课资源的建设更好地满足了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针对知识点的重复、选择学习,更好地强化了课堂学习内容,是传统课堂学习的有益补充。开展泛在学习环境下微课融合传统教学模式研究,符合“互联网+”教育创新的理念,具有重要的现实理论意义。

1.泛在学习下的微课内涵

1.1微课的概念

1993年,美国北爱荷华大学化学教授LeRoya.mcGrew提出“60秒有机化学课程”,这是微课的雏形。1995年,英国纳皮尔大学terenceKee教授提出“让学生对特定主题进行一分钟演讲(oneminuteLecture,omL)”。1998年,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国立教育学院开展了微型课程(microLeSSon)项目。2006年,可汗成立了非盈利性的网站

可汗学院网站,用写字板、麦克风等硬件设施在10分钟之内讲解不同科目内容。2008年,美国新墨西哥州圣胡安学院戴维・彭罗斯(Davidpenrose)教授首次提出微课的概念,认为微课是一种以建构主义为指导思想,以在线学习或移动学习为目的,通过声频或视频音像录60秒课程,教学内容为某个主题或关键概念。2011年,teD(technologyentertainmentDesign)大会在其官方网站上专门针对教育者开辟了teD-ed微课频道。

国内2011年广东省佛山市教育局胡铁生老师首次提出了“微课”的概念,强调微课的内容是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2012年胡铁生老师再次给出了微课的定义,强调微课内容是基于学科知识点而构建的扩展性资源;2013年胡铁生老师随着研究的深入,对微课的定义又进行了修改,强调微课是某个学科知识点的新型在线网络视频课程;2014年胡小勇和胡铁生2位老师共同梳理了微课的概念,提出新的定义,强调微课是以学科知知识结合某个教学要素和环节的微型优质学习资源。此次的定义根据微课发展的需要及大多数研究者存在的理解偏差的背景下对微课概念再次升华,科学而合理,对微课的良性发展起到促进作用。焦建利教授定义微课,强调是以某一知识点为目标,短小精悍的在线教学视频;黎加厚教授定义微课,强调微课在10分钟以内,明确教学目标,集中说明一个问题的小课程;张一春教授定义微课,强调微课是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以流媒体形式展示的完整教学效果。

文章对微课的定义是:微课是一个知识点,10分钟以内的讲解,以电视画面的形式呈现,在互联网终端传播,学习者移动式地、选择性地、自助式、自主式、泛在地、重复地学习。强调了内容和形式的有效统一,并且结合互联网技术,实现自由、互动、灵活的实践内涵。微课的主要功能是成功地应用于实践教学并改变实践教学,根据知识点内容巧妙设计情景性的教与学活动,创造良好的学习情境。

1.2微课内涵特征

互联网环境下的移动终端为实施泛在学习提供了应用契机,尤其是智能手机的普及,给学习者带来了极大的方便,基于知识点的微课学习契合了碎片化时间的利用,教师讲授和学习者学习已不再是教室里的固定模式,随时随地的学习己成为新的学习结构。泛在学习环境下的微课内涵特征如下。

1.2.1微课的设计特征

微课的设计特征要符合泛在学习的环境,结合翻转课堂的教学理念,设计短小精悍的微视频课程,学习者可以随时随地选择学习,移动学习,教师通过反馈机制可以随时随地地评价学习者的学习情况,便于与进一步改善课堂。

1.2.2微课学习模式特征

微课学习与泛在学习相结合,要突出微视频课程的优势,通常以知识点为主的微视频比较易于接受,在泛在学习环境下的微课学习模式是微型学习视频系统模式,反映出微型学习在移动学习中的应用价值。

1.2.3微课学习活动设计特征

智能手机、ipad、笔记本电脑等移动终端设备,为泛在学习提供了环境平台,在情境学习理论和活动理论的指导下开展微课学习活动,构建微课学习系统,其有效的步骤为:首先,制定微课学习活动的评价机制;其次,设计微课学习活动的目标;最后,确定微课学习活动的流程和任务。

2.泛在学习环境下微课教学模式设计

微课教学的本质特征是设计更高效的教与学活动,并不是取代传统教学,而是重新思考传统的教学理念、教学方式和教学组织手段,为传统教学改革提供思路。研究微课教学不能脱离传统教学,在传教教学基础上改变教学模式,实现与信息技术高度融合的教学形态,只有这样才符合“互联网+教育”创新的精神。

2.1微课与传统教学融合的设计

结合不同学科内容作为教学辅助手段,微课融合传统教学的研究如下。

2.1.1混合式学习

将微课与传统课堂教学相结合,对课堂学习任务有序分解,以每段微视频有序呈现,老师可以对每一段微课再加以注解,也可以和学生有课堂讨论互动。学习者在观看完一段段视频之后,不知不觉地完成学习任务,快速吸收知识,防止长时间的课堂精力不集中,能将许多静态知识点激活起来。

2.1.2设计微课式的板书教学

板书课堂对于学生理解深化知识点非常重要,该教学行为符合学生短时间内的思维过程,有利于传达课堂内容,是任何教育技术手段都不可取代的。设计板书式的微课,有助于学生构建知识结构,听觉信息和视觉停留达到有效统一,便于快速地理解和掌握知识点。

2.1.3设计微课式的课堂提问

课堂提问是学生和老师的互动环节,是教与学活动的主要部分,也是教师得到反馈信息的主要途径。将要提问的问题设计成微视频,以多视觉画面和动画设计为主,不仅清晰地表达了问题的多维度,而且也会让学生从不同的视觉思考问题,达到最优的课堂效果。

2.1.4设计微课式的课下作业

作业是巩固课堂教学知识点的有效途径,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不同的微课作业。首先,针对理解能力和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设计基于知识点拓展空间大的微课作业;其次,对于基础稍差的学生,设计主要以巩固知识点为主的微课作业;最后,分析评价不同层面的微课作业,根据获得的反馈信息,及时调整课堂教学。

2.1.5设计作业和试卷解析式的微课

传统的教学都有作业课和试卷解析课,学生仅通过课堂时间还不能很好地掌握知识点,以微课的形式在课外学习时间代替老师课堂解析作业和试卷,不仅节约课堂时间,而且学生在课外又可反复学习。

2.1.6设计课前预习式微课

通常预习新的知识点,是有很大的难度。在课前,老师将以微课的形式引导学生预习,这对学习理解知识点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也为课堂学习起到铺垫的作用。

2.1.7设计课程总结式微课

在一个学期里学生要学习四五门课,太多的学习任务很难掌握全面,甚至有的学生一门课结束了,不知道学了哪些知识,难点越积越多,最后会影响到学业。老师按照逻辑顺序设计多个知识点的总结式微课,这对于学生期末复习有很大的帮助,也会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2泛在学习环境下微课教学模式设计

泛在学习环境下微课教学模式是新型的教学模式,是对传统教学模式创新的研究,文章从学习圈设计、学习环节设计、学习个性化设计和学习情感化设计4个层面来研究。

2.2.1学习圈设计

泛在学习环境下微课学习圈,文章研究定义为由学生、教师、家长、社会组成,多元结构下的交流互动,满足彼此间的学习需要。不同层次的交流、讨论、观点碰撞,对于深化理解知识点有很大帮助,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促进共同成长。

2.2.2学习环节设计

以学生为中心服务于学生的教学形态,符合学生的需要。教师应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制作不同的微课,设计有特色的教学活动,结合泛在学习环境,从自主学习环节、协作学习环节、探究学习环节、情景感知学习环节等方面设计教学方案,提高学习者的积极性,构筑多元化的学习结构。

2.2.3学习个性化设计

泛在学习环境下微课学习为实施学习者个性化学习提供便利,不同知识点的微课,设计不同的评价机制,便于为不同学习者提供个性化服务。教师帮助学习者构建学习圈、学习环节、学习评价,充分利用资源共享,使学习者有效进行自我监督和自我提醒。

2.2.4学习情感化设计

微课的视觉画面符合学习者的情感特征,泛在学习环境下设计有效的情感特征会使学习者很快进入学习状态,学习的过程也是一次情感的历程,积极向上的情感因素容易激发学习热情,便于掌握知识点,提高学习效率。

微课的主要特征篇5

为了改变这种资源建设和应用的现状,推进教育信息化的内涵发展,2010年11月佛山市教育局首创了一种全新的信息化竞赛形式——开展全市中小学教师优秀微课作品征集评审活动,各级学校和广大教师对微课这种全新的资源类型及其建设方式和应用模式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和兴趣,并积极参与了此项活动。首届活动共征集到1700多节规范优质的教师微课参赛作品,内容覆盖了小学、初中和高中各学科的教学重点、难点和特色内容,微课的教学形式丰富,类型多样,充分展示了广大教师课堂教学中先进的教育理念、娴熟的课程整合能力、扎实的教学功底和个性化的教学风采。“佛山微课”一经推出,便成为第三届“佛山教育博览会”上的一个亮点,获得了学生、教师和家长的一致好评,省内外众多媒体纷纷对此进行了宣传报道。2012年和2013年,佛山市又连续举办了第二届和第三届全市微课作品征集和应用大赛,目前基本建成具有一定规模(超过5000节,基本覆盖了中小学各学科的主要知识内容)和区域特色(符合本地教材和学生学习特点)的佛山市中小学微课学习资源库,并全面开放,供教师和学生点播下载和交流应用,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和社会效应。

在佛山微课的引领和示范带动下,全国的中小学、中高职、电大系统、高等院校甚至一些教育企业、培训机构也陆续开展了微课建设,掀起了一股微课建设与应用研究的热潮。

区域性优质微课资源的开发

区域性微课资源的建设是一项投入较大、周期较长、影响因素较多的复杂系统工程。微课开发不仅仅是一个单纯的资源技术开发过程,还涉及微课的管理、培训、应用、评价、机制等多个因素。只有将这些因素统筹考虑、协调运行,才有可能建成一个优质的微课学习资源库。区域性微课资源的建设一般要经过以下几个主要环节。

1.前期需求调研

区域微课资源建设首先要做好前期需求调研工作,重点了解区域原有资源的利用现状、教师的资源需求及应用方式、学生的学习状况、资源需求及应用方式等,为区域微课建设内容的规划和平台功能的开发提供决策依据。

2.微课平台开发

微课平台是区域性微课资源建设、共享和应用的基础,须由区域教育行政部门统一开发(而不主张学校或教师个人开发)。平台功能要在满足微课资源日常建设、管理的基础上增加便于用户应用、交流、评价和研究的功能模块。形成集微课建设、管理、应用、评价和研究的“一站式”服务环境。

3.微课内容规划

微课是以微视频为主要载体、基于某一个“知识点”的资源组织和呈现方式,传统的基于教材章节或单元课时的资源组织方式和建设方式不再适用于微课了。因此,区域教育行政部门必须首先做好微课建设内容的整体规划(相当于建设蓝图),确定建设方案和进程(确定建设的先后顺序、重点建设的学科微课),形成建设技术规范和微课建设体系。各学校或教师可以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选择建设,避免重复和无序开发。内容规划的一项重要工作是要按照新课程标准并结合本地区使用的教材,组织教研员和一线学科专家共同确定各学科各年级的“知识点谱系”,在征求意见后统一,供学校和教师有针对性地选择开发。

4.开展技术培训

微课是由多种资源构成的一种交互式、情境化的网络学习环境。微课的开发需要用到教学设计技术、视音频编辑技术、课件制作技术、交互网页技术等多个开发技术。其中,视频技术(包括拍摄、制作、编辑、合成、录制、等)相对于制作课件(主要以ppt为主)、教案和试题(均以word编辑为主)来说,其技术难度更大一些。因此,有必要对教师开展微课设计(理论、观念、策略、方法、模式等)及微课技术(重点是视频的拍摄、录制、制作与编辑、上传等技术)的培训,排除教师的开发微课的技术障碍。

5.组织微课建设

微课的制作是微课开发最为重要的一个环节。其建设模式一般有“征集评审式”(通过大赛活动面向一线教师征集优秀作品并进行评比,对获奖作品颁发证书或奖品)和“项目开发式”(面向学校、科组或研究机构,以项目或课题研发的方法,承担某个学科、专题、类型的微课建设,其优点是促进微课建设迈向课程化、系列化、完整化,有利于学生学到完整的微课知识体系)。微课制作阶段一般要经过确定主题、微课设计、视频拍摄或录制、后期加工、在线报送、审核、评价反馈等环节,才能进入应用阶段。其核心建设流程如右图所示。

区域性“微课”资源建设流程图

6.共享、交流、应用

交流与应用是微课建设的目的,教师上传的微课作品在共享应用过程中才能体现其价值。要通过集中展播、专家点评和共享交流等多种方式,向广大师生推荐、展示优秀获奖微课作品;通过组织各种应用活动(公开课、研讨会、教学大赛等)来促进师生广泛应用微课,定期组织教师开展基于区域“微课库”的观摩、学习、评课、反思、研讨等活动,引导学生在课前和课后应用微课进行预习、自主学习、探究学习,推进基于微课的校本研修、区域网上教研、“翻转课堂”、混合学习等新模式的探索研究。

值得说明的是,以上各环节并非单一的线性关系,而是互相关联、互为条件、相互促进的,都是优质微课资源建设与应用中重要的环节。

区域性微课资源开发的思考

由于微课是一种全新的资源类型,它的设计理念、建设策略、开发技术、应用方式等都不同于传统的资源建设,具有一定的独特性。佛山市是国内最早开展区域性微课建设与应用的地区,目前已举行了三届全市微课征集与教学大赛,其核心的建设理念就是“让学生花最短的时间学到最重要的内容”。而对教师的要求就是“用最短的时间把一个知识点讲清讲透”。佛山市微课的建设经验、措施和做法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1.微课建设(含大赛)要有时间保障。因为微课的开发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既包括选定主题、教学设计、教学实施、制作加工、微课上传等“建设”环节,还要包括微课展播、推广交流、教学应用、学习应用、评价反馈等“应用”环节;每一个微课的制作过程,就相当于一个微型课题的研究过程。因此,必须留有充足的时间(一般要3~5个月甚至更长的时间)才能保证其质量。

2.重视对教师的微课设计指导与技术培训工作。微课的设计是微课开发的首要工作,是决定一个微课作品质量的重要指标。在大赛或建设活动大规模开始之前,就要聘请教育技术专家、学科专家开设现场微课设计与制作培训班;利用网络开展微课在线培训(提供技术帮助文档、录制培训视频、设立论坛交流、QQ群答疑、开通免费热线电话咨询等);同时,还要提供多种制作方式供教师有针对性地选择(不同的技术水平者、不同学科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的最佳传递方式来合理选择,并提供开发建议,借助可汗学院的经验),提供微课范例和微课的开发软件工具。为教师提供全方位的技术支持与帮助服务。

3.充分发挥微课评审指标体系的引导和评价作用。在开展区域微课建设(大赛)时,要同步大赛指南和微课作品评价标准。这样教师在设计开发时就能对选题依据、技术规范、活动流程和评审指标有个全面了解,做到有针对性、有目的性地开发而不至于偏离方向,这样容易达到活动预期的效果。

4.合理规划与引导区域微课建设,避免重复建设和无序开发。一定要先公布各学科的知识点微课建设体系,供教师有选择地开发;同时,对上一年已建成的知识点微课,不主张或不组织学校再次开发,鼓励教师开发尚未开发的学科、单元或知识点内容,这样可以尽量扩大微课的覆盖范围,把有限的人力、物力引导到关键性知识点课程上,而不必重复开发,并在政策(文件通知)中规定,重复开发的(如开发与已有的课程章节或相同的知识点内容的)微课不能参与评奖。

5.采取征集评审式和专业拍摄式相结合的微课开发策略。征集评审式是指教育局每年开展微课竞赛、活动等多种形式,从基层征集作品到市微课平台。其优势是征集的数量较多,涉及教师和学科的面较广,但存在制作质量不高的问题。为制作一批精品优质的示范微课,佛山市教育局是以项目形式外包,聘请拍摄制作公司和教育教学专家,从全市范围内挑选1000位各级名教师、学科骨干教师到专业演播室拍摄,专业公司从教师微课的设计、资源准备、现场拍摄、后期加工、共享等环节,进行专业指导和操作。为鼓励名师积极拍摄,佛山市教育局为拍摄教师提供继续教育学时学分、免费赠送自己教学的精美DVD光盘,并对所拍摄的微课进行评比评奖。教师参与微课拍摄与应用的积极性非常高。

6.开发“一站式”微课平台。佛山市教育局与专业软件企业合作开发了国内先进的微课管理与应用平台。平台功能可满足教师的微课选题、在线设计、作品报送、作品管理、微课、交流展播、互动评价、教学应用、课题研究等多方面的需求。教师只需实名注册后,微课的建设、管理、应用、评比、研究等工作都可“一站式”完成。

7.创新评审奖励机制。奖励机制是微课建设与竞赛活动的有效激励机制之一。一是评审方式采用分布式专家在线评审和大众用户评审(根据浏览量、下载量、星级评价和留言反馈等指标),使评审结果更客观、公正、公开;二是在奖励机制上,在原来只对优秀微课作品的学科教师个人进行奖励基础上,为了鼓励教师团队合作开发高质量的微课,还对优秀微课作品获得市二等奖以上的教师团队(如微课设计者、课件制作者、视频拍摄者、教学实施者、撰写应用案例报告者等)进行集体表彰(把微课当成一个“微课题”研究成果来表彰);对于积极参与或组织微课开发的单位设立最佳组织奖;为鼓励优秀微课的创新与发展,佛山市微课建设在奖项设计上还借鉴奥斯卡电影的设置,从获得一等奖的微课作品中再评出一批最佳设计奖、最佳拍摄奖、最佳编辑奖、最佳效果奖、最佳人气奖等,广受教师的欢迎。

8.利用课题研究引领微课的建设和应用的可持续发展。组织教师开展微课的建设与应用研究,为学校或教师个人的微课研究提供优先立项和资金支持。2012年,佛山市教育局申报了全国教育信息技术研究“十二五”规划重点课题《中小学微课学习资源的设计开发与应用研究》并获立项。该课题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子课题申报活动,目前全国各地包括高校、中小学、特殊教育、幼儿园在内共申报立项了40多个子课题,涵盖了微课设计、开发、应用研究的各个方面,有力地推进了微课建设与应用的深入发展。

微课的主要特征篇6

[关键词]特征;初中数学;微课教学

要践行微课教学行为,作为数学教师的我们,必须把微课和初中数学的学科特征相结合,分析数学课堂下的微课开设的基本特征.基于本人在学习和开设微课的过程中的收获,可以把初中数学微课特征总结成以下两点.

1.三个区别.基于对微课的理解,每个教师首先要会区别三点:①区分于常态课堂,微课是和常态课完全不一样的,无论是教学形式还是目标达成方式等,都是完全不一样的.②区分于视频课,很多教师非常容易把微课和视频课联系在一起,认为微课和视频本质的区别就在于录像的时间变短一点.其实不然,视频课其实是常态课的缩影,简化了学生参与思考和训练的过程,而教师必要的演示、板书、甚至模拟的师生交流也是存在的,有时也可以是常态课全程录制,而微课是与之完全不同的.③区分于网学课.网学课起始于本世纪初,主要是通过网络平台给学生提供学习、训练、交流的机会,这种网学课的主要呈现过程和常态课是非常相似的,不同于常态课的是呈现形式不一样,其他基本相同,比如在网学课的过程中,学生是可以通过在线训练反馈给老师自己在学习过程中对知识的掌握情况,教师也可以在线帮助学生解决疑惑、困点等;而微课并不具有这些特点,他的呈现形式类似于网学课,而呈现的内容和教学形式却是不一样的.因此,认识微课,我们要摒弃以上三种课型的教学形式和呈现形式.

2.两个突出.要深入认识微课,我们要知道微课在传递知识与技能过程中的主体特征,可以用两个突出来认知.第一突出解决一个问题,在微课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呈现的时间一般为5~10分钟,在这个时间内,教师通过ppt和语言、演示的形式突出解决符合学生实际问题和提升环节的一个问题.第二突出一种策略,由于微课的教学形式是以教师呈现为主,缺少教师在现场教学过程中获取学生生成的情况,因此,在微课录制前,教师需要对我们需要突破的内容进行充分的预设和精心准备,可以通过录制前的实践来获取学生实际存在的思维难点和拐点,并充分准备好相应的问题的突破和突破策略,用教师的语言、ppt、演示的教学专业智慧在短短的5~10分钟内突破相关问题.

在了解好微课特征以后,我们就要进一步认识对数学微课课题的选择、制作、拍摄、剪辑等系列过程.

第一、确定内容.微课的呈现时间和呈现形式决定着微课的内容与众不同,就初中数学的微课课题选择,我们要确定以下几个注意点.

1.选定合适的主题,因为一节微课一般只讲解一个知识点,所以内容要体现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实际存在的重点或难点,从而提升微课的价值,也可以是常态课中一个重点或难点的突破.比如在一元一次方程的教学过程中,我们最终的目的让学生能用一元一次方程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这时我们的微课重点就是让学生学会如何应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2.确定突破方向.根据学生对本知识点的掌握情况,我们开始确定突破策略.仍然以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为例,应用的过程中一般分为两个环节,一个是根据生活中的实际情境列出一元一次方程,并解方程;另一个就是结合一元一次方程应用的过程,总结出一定的解题方法和步骤.这时我们教师就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分析学生在这两个环节中,哪个环节更加薄弱一些.比如基础一般的学生群体,我们要把重点放在列一元一次方程和解方程中,通过微课中的例子,让学生会列会解方程.而对于基础较扎实,理解分析能力较强的学生群体,我们应该把重点放在方法和步骤的总结上,让学生掌握解题方法,学会分析和归纳.

3.锁定突破策略.针对问题,我们要呈现一系列的突破策略,比如在苏科版《圆周角定理》的第一课的微课教学过程中,笔者把重点锁定为圆周角定理的证明,因此,如何在十分钟内把这个重点策略进行突破就是我们要确定的内容,比如通过下面的问题链的形式来启发学生的思维.问题1:一条弧对着几个圆周角?一条弧对着几个圆心角?问题2:圆心角和圆周角之间的关系有几种情况?问题出现以后,通过如图1的Flas来分别移动a点和C点,帮助学生顺利解决问题1和2.

第二、课件制作.微课的ppt与实际课堂中的ppt略有不同,因为在常态课的课堂呈现中,ppt是一个辅助工具,ppt还要配合教师的板书、演示等过程,而在微课的制作过程中,我们呈现给学生的只有两样东西,那就是教师的语言和ppt.因此,在ppt的制作过程中,我们要起到一个演示、提醒、板书的逐步呈现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能结合教师的语言和ppt的呈现过程,感知其中的知识增进过程.比如我们制作微课《函数综合题》的过程中,我们分别呈现了如图2所示的甲、乙、丙三幅ppt,这三幅ppt随着教师语言而依次呈现,并有一定的停顿性.除此之外,ppt在整个制作的过程中还要注意部分细节,比如ppt内容设计要有启发性、悬念性,从而引发学生思考,再比如整体颜色不要太多太复杂,不要因为颜色而分散学生的注意力,还要注重字体、图片、空白之间的分配要均匀,一般字体占50%,图片占20%,空白占30%,总体给人以美观、匀称的感觉.

第三、微课的拍摄.最终的拍摄也是至关重要的一步,在这一步的操作过程中.我们要注意以下几个细节:

1.区分微课和视频,从拍摄的角度可以简单理解成微课只需要ppt,不需要学生和黑板,而视频课是常态课的录制或剪辑.如下图3和图4,图3就是一节视频课,而图4只存在ppt的呈现,它才是微课.所以,拍摄的对象应该是ppt,而不是所有参与教与学的群体.

2.录音和录像同步.为了达到较好的微课呈现效果,在拍摄的过程中,录音和录像设备必须具有良好的采集音源和光源的效果,并让声音和视频同步.并且注意,一旦抛出一个问题,我们要适当停顿,让参与微课学习的学生有适当的思考,这个停顿类似于美术教学过程中的留白,但是停顿时间不能长,本身微课时间才十分钟,这个停顿只作提醒思考之意.而且为了提升录制的效果,我们在录制时把电脑分辨率调整至1024*768,颜色位数为16位,那样效果更好.

微课的主要特征篇7

关键词:微课生物教学;应用

中图分类号:G633.9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4-0021-01

正文:微课主要是以微视频为主要载体,是为了突出课堂教学中某个知识点的教学,或是反映课堂中某个教学环节、教学主题的教与学活动。这是现在社会比较新颖的教学方式,值得现在的教育系统推广与创新。

1.微课在生物教学中的应用现状

1.1教学设计存在不足。当前在生物微课教学的实践中,教学设计上仍然存在一些比较突出的问题,具体表现在微课的教学设计缺乏新颖性,设计的理念也不够突出这些方面。具体来说就是生物教师在对微课进行设计的时候,没有充分的将教学的内容组织到一起,形成的是一种比较零散的教学状态,对教学内容中的重点和难点也缺少独特的体现。与此同时微课的内容在设计上也存在缺陷,主要就是缺乏关键点,无法实现快速精准的明确教学目标,有着太过于大众化的不足。

1.2内容选择存在偏差。当前在生物微课教学的实践中,在内容选择上的问题也是比较明显的,范围过大内容过于繁复是主要的表现。在生物的实际教学过程中,由于生物知识和内容的繁杂,会给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掌握知识的重点和难点带来困扰,就会导致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缺失。

1.3时间分配存在问题。当前在生物微课教学的实践中,教学时间的分配问题也日渐突出。由于微课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很多教师还不能熟练地掌握和使用,因此生物教师在教学内容设计上经常会出现些许的不科学,再加上长期受到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很多教师为了完成教学内容,保证课堂教学的完整性,经常会出现占用大量的课堂时间甚至拖堂的现象,相应的就减少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和操作的时间,这就会导致课堂教学时间的分配出现问题。

2.微课在生物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2.1明确教学主题。要完善微课在生物教学中的应用,首先就需要明确教学主题,帮助学生快速准确的获取学习的重点和难点。众所周知,一个明确的目标将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只有明确了教学目标和主题,才能确认努力的方向,不会无的放矢盲目的进行教学活动,因此可以说明确教学主题是微课教学取得成功的关键所在。

2.2控制教w时间。要完善微课在生物教学中的应用,还需要教师掌握微课的教学时间,给学生留有足够的自主学习的时间,进一步强化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简而言之,微课从其概念上来讲就是一种比较短小精悍的课时,它是在充分尊重学生学习特点的基础上设计的时间。再加上学生的心理特征,学生的注意力集中时间是有限的,因此微课的时间一般都会在五分钟至八分钟之间,才能真正发挥出微课的教学效果,不能过于冗长和反复。因此为了更好地发挥微课在生物教学中的意义,生物教师应当重视对微课的时间掌握,力争做到在最短的教学实践内实现最大化的教学效果。

2.3提高教师能力。要完善微课在生物教学中的应用,还需要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保证其教学设计能够满足教育和学生的发展需求。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资源,微课对教师的应用能力和自身水平要求也在逐渐增加。为了满足新课程改革的需求,发挥微课在生物教学课堂上的作用,教师就需要不断地提高自身的综合能力。无论是严格控制教学时间,还是把握教学主题和精简教学语言,都需要教师不断地完善自身能力。教师可以自行来进行关于微课设计的学习,通过课下的学习和努力进一步提升自身的教学水平。除此之外学校也可以定期组织教师进行培训或者交流,为提高教师的综合能力提供条件。

2.4重视学生差异。要完善微课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还需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要在充分分析学生特征的基础上完成微课的设计。数学教学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而要达到这一目的,就要使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符合学习者特征,可以说微课教学方案与学习者特征的匹配程度是衡量微课教学设计成功与否的关键所在。基于生物的课程特点,不同学生的学习基础是有很大差异的,要想获得微课教学的最大效果,就需要教师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在进行微课设计时尽量考虑到每个学生的学习特征和需求,真正将学生作为教学活动的主体,既要考虑到基础教好学生的学习需求,又要兼顾基础较弱学生的学习进度,争取实现对每个学生提高能力的教学目标。

综上所述,微课作为一种新型的课堂教学模式,是符合当前新课程改革的发展要求,同时也是社会教育发展的必然之势,它的出现和应用代表了教育发展的规律以及时代进步的趋势,是现代信息技术和教育技术的完美结合,同时也是探寻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必经之路。与此同时加强对微课课堂教学模式的应用,也是为了弥补传统教育的不足和缺陷,以及更好地应对当前生物教育的新挑战,从而促进生物课堂实践的良好发展。

参考文献:

[1]杨栋浅谈微课在生物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校外教育2015

微课的主要特征篇8

【关键词】生药学;人参;说课

【中图分类号】R28【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7-8517(2017)07-0126-02

说课作为一种教研改革的手段,是在备课的基础上,面对教学人员、同行或专家领导,在规定的时间内,针对具体课题,采用讲述为主的方式,系统地分析教材和学生等,阐述自己的教学设想及理论依据,然后由同行评议,达到互相交流,共同提高的一种教研活动[1-3]。实践证明,说课活动有效地调动了教师投身教学改革,学习教育理论,钻研课堂教学的积极性,是提高教师素质,培养造就研究型学者型青年教师的最好途径之一。

《生药学》课程是新疆医科大学药学专业必修课程之一,教学重点包括生药的鉴定、影响生药质量稳定的有关因素(主要为生药的采收、加工和炮制)和重点生药的有关知识,以此构建药学专业学生的天然药物知识骨架。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生药描述、识别和质量评价的基本知识,熟悉影响生药质量的主要因素,了解中药新药研究和开发的主要程序和注意事项,掌握常见生药的来源、性状、有效成分、药理活性以及临床应用等方面的知识,为今后从事生药的真伪鉴别、品种整理、质量评价和开发应用打下基础。人参为五加科植物人参(东北人参)panaxginsengCamey的根及根茎,具有大补元气、复脉固脱、补脾益肺、生津养血、安神益智等功效。因为人参是名贵中药材之一,市场价格较高,伪品也较多。因此,该药材历来是生药学教材中的重点内容。本文对人参这一节内容进行说课设计,从教学方法、教材、学法、授课程序等方面进行初步探讨,使学生能够较好的掌握相关知识,提高教学效果。

1课程分析

11教材介绍生药学课程采用全国高等学校药学类专业第八轮规划教材《生药学》[4],人参位于教材中各论第二篇第十一章第一节双子叶植物类生药,本次课l学时(50min),教学内容包括人参的“基源、植物形态、采制、产地、性状(生晒参、林下参、红参、糖参)、显微特征、化学成分、理化鉴别、含量测定、功效与主治以及伪品的鉴别等。

12教学目标依据生药学教学大纲和药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要求,首先是学生掌握人参的真伪鉴别,包括基源鉴定、性状鉴别、显微鉴别、理化特征;其次,要求学生掌握该药材的优劣鉴别,包括有效成分的定性分析、定量分析。

知识目标:掌握人参的基源、性状鉴别特征、显微鉴别特征和化学成分;熟悉人参含量测定方法;了解人参伪品来源和特征。

技能目标:能够准确的识别市场上人参的正品、伪品及代用品,对常用含人参的中成药能进行鉴别与检测。

13重点与难点本节课的内容是针对单个药材,因此重点内容为人参的基源、性状及显微特征、功效、主治、用法用量附注等内容。难点为人参正品与混伪品的区别与鉴定。

2学情分析

总结既往药学专业的教学情况,充分认识和了解学生是取得较好教学效果的必要条件,对学生的学习能力、知识水平以及接受水平有充分的了解是安排授课内容的先决条件。生药学是药学专业的主干课程,作为大三年级的学生已经系统的学习了《药用植物学》、《分析化学》等专业基础课程,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同时多数学生具备了网络信息查询能力。因此,可以人参的药理作用、功效以及药材市场等内容设计相应的问题,让学生上网查询,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也可让学生到图书馆查阅相关文献资料,总结人参的临床应用,撰写综述报告,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打下学习生药学的良好基础。

3教学过程

在课堂教学中应该实现本次课教学目标,突出教学重点及难点,作者从新课的导入、新课的展开、课后小结、课堂练习的设计等方面进行说课设计,以提问法导入新课,新课展开以多媒体、教学模型、视频资料等图文并茂形式讲述为主,缩短描述时间,最后对课堂内容进行总结归纳,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直观教学法。直观教学法是指应用实物演示、模型、挂图、多媒体、现场参观、视频等直观手段来进行教学[5]。生药学教学中直观教学法主要通过多媒体展示图片、视频资料和实物直观教学法。比如,在讲述人参性状时,在课堂上展示人参的药材标本,使抽象的内容形象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新课展开。①以问题为中心,以提问的形式导入教材中人参的相关内容。通过提问有哪些了解:“五加科植物主要特征是什么”?“你对人参知识是什么”等问题,使学生思考,引入本次新课内容(10min);②对重点和难点内容进行多媒体直观教学、实物直观教学,重点介绍该药材的基源、性状特征、显微鉴别、主治、药理作用、功效的内容,对药材实物、图片进行说明,同时采用数码影像图片的方式对人参性状、显微特征进行描述并加以文字说明。将人参的基源及不同伪品的性状特点列为教学难点,人参真伪是指人参的真假,人参的伪品较多,鉴定人参真伪是从事中药鉴定工作的一个基本素质。因此要求学生对人参市场上常见的伪品如商陆、垂序商陆、华山参、野豇豆、锥花土人参、山莴苣、桔梗等采用性状鉴别、显微鉴定等方法对其进行鉴别,药学专业的学生以后大多氖乱┢芳煅楣ぷ鳎必须准确掌握药材的真伪鉴别,才能做到临床用药的安全有效(35min)[6-7];③归纳总结人参的重要知识点(5min);④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去学校中药标本馆观察人参的药材特征,利用图书馆和校园网络以人参为关键词查阅相关资料,总结人参的现代药理学发展及其应用。

4说学法

利用学校中药标本馆、植物园区以及药材标本,结合本课程的实践教学,让学生接触问题,主动思考问题,在线调用信息资料,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兴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在说课设计中,笔者结合人参药材及伪品的鉴别,为了使学生了解人参混伪品的整个发展历史以及目前人参药材的市场状况,鼓励学生查阅古代和现代最新的文献资料,并到市药材市场、药材公司进行市场调研,开阔眼界,了解人参最新的发展动态,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总之,说课作为一种较高层次的教学研究方式,由全体教师参与形成,是为了提高教学质量,也是对课堂内容的总结归纳和升华,也能起到督导和引导作用,其形式多样,简便易行,可操作性较强[8]。生药学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为使学生加深对重点药材性状、显微特征和功效的理解程度,从课堂教学方法和思路进行进一步改进,以多种形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加深对课堂学习的记忆。参考文献

[1]王雁苓.说课教学的内涵、意义与实施途径[J].教学与管理,2011,12:10-12.

[2]张桂芳,赖小平.药用植物学“兰科”的说课设计[J].现代医药卫生,2016,32(14):2251-2253.

[3]朱芸,王翔飞,,等.《药用植物学》中植物细胞后含物说课设计思路探讨[J].现代医药卫生,2015,31(12):1897-1899.

[4]蔡少青,秦路平.生药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6.

[5]李娅琼,崔茂英,杨耀文.《药用植物学》教学实践与探讨[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3,22(17):28-29.

[6]解兆龙.人参及其伪品的鉴别[J].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16,11(3):341-345.

微课的主要特征篇9

关键词:微课程课程开发逻辑思维能力

笔者常年从事初二学生的地理毕业升学考试教学辅导工作。对不同层次学生需要因材施教。恰逢福建省普通教育教学研究室提出基于课程资源、教师能力与学生认知规律,力推以知识点或能力为主题的模块组织起来的相对独立与完整的小规模课程――地理微课程课例评比,从而认识了解微课程的概念。

微课程是一块推动课堂改革的试金石。微课的制作,有利于促进教师挖掘学生常见的易错问题;分析如何深入浅出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有利于提高教师的课程开发能力。曾经利用游戏体验的方式进行《等高线》教学,引导学生利用沙堆,用白纱线演示等高线的形成,最后学生截取不同等高线绘制成图。但准备过程繁琐,活动过程需要教师强有力的监督,不然无法突出教学效果。而利用微课摄制《等高线》的活动过程,将一节课的活动时间压缩成5分钟的视频,导入课堂,在实验基础上,强化形象思维,有助于学生推理判断不同的地形部位的等高线变化,从而解决等高线地形图不会辨读的问题。对教师而言,微课有助提高教师的课程开发能力,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方面,微课的制作需要教师钻研教材,精读文本,发现问题,考虑如何突出重点地将地理知识问题化。以疑激趣,以问题为载体,引导学生阅读教材,思考地理事物的因果关联,最后尝试表达,阐述如何解决地理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地理逻辑思维能力。哪些课程可以实现微课程化,即便无法在课堂上使用,也可以结合QQ群、微信群,分享微课视频,引导学生使用,分享反思,及时修改不足。

另一方面,教师通过将课堂问题微课程化,是为自己的教学反思找出路,找解决办法,改进教学行为,促进自己的专业化成长。如部分学生对地球运动中的公转示意图的使用出现理解偏差等。教师可以先确定一个微课题,引导学生读图,提出妙招小策略,看是否能真正解决问题。微课程研究类似与课题研究,在“课题―设计―行动―反思”的过程中开展研究,然后确定哪些课程适合微课化。如面对知识化的内容时,诸如中国政区和中国地形,如果能有效地帮助学生识记知识,只是强化了形象思维,不属于分析综合判断推理,更不可能是抽象概括,那么如何进一步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呢?

在毕业升学考试冲刺阶段,将《中国的地形》和《中国的气候》两个微课放置于百度云盘,让有需要的学生点击观看。有几个基础相对薄弱的学生参与其中,通过自主学习观看微课,对于中国的地形和气候的特点有了一定认识。笔者在讲解视频知识时,主要是运用中国地形图对我国的地形和地势的主要特征加以分析,引导学生把复杂的地形区等地理事象的个别要素加以识记;利用“假如中国地势不是西高东低而是东高西低对水汽和水能有何影响”等问题引发学生思考,更强化西高东低的地势特征,从而避免学生常常忽略地势特征,或混淆与地形特征的关联和区分。在讲解《中国的气候》时,通过三大火炉,避暑胜地的判断推理,锻炼学生的思维逻辑能力。分析中国的地形对三大火炉的影响,从而引导学生选择夏季中国最佳避暑胜地――青藏高原的判断;学生知道纬度对中国气候的影响,但是夏季普遍高温的特点,还要结合白昼长短的问题,加以推理;冬天南北温差大,还与冬季风的影响有关。通过微课分析,进而引导学生综合判断中国气候的季节差异。笔者觉得通过微课可以引导学生综合,把地理事物或现象的个别要素、个别属性或个别特点在头脑里结合为整体,从而锻炼和强化学生的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判断推理能力,进而强化其地理逻辑思维能力。

以微课程为切入点,主要是考虑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将学生的知识点化整为零,从微处入手,帮助后进学生攻破一个个重难点,从而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挖掘学生潜能。微课程对学生能力构建方面的意义不容小觑。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首先,微课程要求教师在设计时,考虑在有限时间内精炼学科知识,才有利于学生把握重点,夯实基础。笔者在教学中将中国行政区划的《简称三字经》融入ppt,利用录屏软件CamtasiaStudio录成小视频,紧凑简练地演示,突出《简称三字经》在地理位置上的临近分布特点,引导学生“组团”记忆简称和省区在行政区图上的相应位置形成立体思维,从而分析地形气候等自然要素对政区经济发展的影响。微课的制作应突出重难点知识,学生可以有的放矢地学习,如果学有不足,则可以利用微课程,在课余时间自己播放演示练习。只有将变被动学习化为主动思维,内化知识,了解地理现象的内在联系,才能获得地理现象规律性认识的思维。

其次,微课程更倾向于图文结合,引导学生学会读图和析图,解决地理问题。微课视频有别于课堂教学,没有充足的时间讲解演示。因此,在微课制作中,教师引导学生对读图中获取的地理信息进行有效分析,提炼出地理特征、地理规律及地理要素间联系的来龙去脉,以疑激趣,利用问题思考和理解图像的内涵,渐渐形成运用图像解决问题的能力。

最后,当学生坚持演练微课,对于形象思维起到强化训练的程度时,学生的地理逻辑思维也会得到一定的延伸与拓展。

微课的主要特征篇10

关键词:环境工程微生物学;研究型教学;改革

随着互联网的横空出世和全球科技的高速发展,人类社会已进入日新月异、突飞猛进的跨越式发展阶段,全球呈现知识经济和一体化特征,创新已成为当代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之一。温家宝总理曾指出:“要推动中国经济在更长时期内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走上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的轨道,就必须把建设创新型国家作为战略目标”。

法国文化教育学家斯普朗格所言,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要把人的创造力量诱导出来,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一直到精神生活运动的根……[1]。高校研究型教学是指以学生为主体,以课程内容为基础,教师引导学生创造性地运用知识,自主地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激发创造热情,培养学生创新意识,训练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新型教学模式。因此,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成为高校现时代的历史重任,实施研究型教学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内容。

环境工程微生物学是微生物学的分支学科,是微生物学、环境科学、环境工程及市政工程等本专科专业的一门非常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其特点是涉及面广、发展迅速并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应用性[2],对其进行研究型教学改革当属责无旁贷,现就我们近三年来在该课程的研究型教学改革方面所做的探讨和体会谈一下。

一、详细讲解环境工程微生物学的绪论部分,本章节用课时2学时

课堂讲授中先提问学生生物体基本的生命特征,然后仅添加微小概念,即得微生物概念;精讲显微镜的发明史和微生物学的发展史,通过这些经典的科学发展史料,使学生认识到科技创新是学科发展的基础,是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和利用自然的的源动力,然后在老师的引导下让学生例举各类微生物并归纳其基本特征。对环境工程微生物部分,要重点讲解环境中的主要微生物种类、微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微生物对环境的危害及人类利用微生物保护环境的实例,如淡水水华危害、环境污水处理、有机垃圾发酵沼气等,使学生对该课程学习的重要意义和应用性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并激发学生学习该课程的兴趣。

二、扼要讲解环境工程微生物的主要种类、生理代谢、生长繁殖及遗传变异,可用总学时的四分之一

在教学过程中,以老师引导性提问和学生回答为主要教学模式,精讲教学内容中的科研史料,使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过程中也学习了相关的科研方法;另外,对于分子生物学的发展历程要予以祥讲,尤其是基因工程,例举一些基因工程菌种种质改造作为实例,让学生掌握微生物学研究的最新成果和技术。

三、精讲微生物生态学,可用总学时八分之一

微生物具有适应环境的能力及在一定的程度上影响环境,环境是微生物生长发育、繁殖进化的基础,适者生存,不适者则被淘汰。研究微生物与其生存环境之间的关系即为微生物生态学,生态系统是在一定时间和空间范围内由生物与它们的生境通过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所组成的一个自然体。在教学过程中,该部分讲解以老师引导性提问和学生回答为主要教学模式。

四、详细讲解环境微生物对环境的危害、微生物在治理环境污染物中的作用,可用总学时的四分之一

该部分从微生物对环境影响的正反两个方面进行讲解,在该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老师在讲清基本原理的基础上,指导学生现场参观有关的自来水净化处理厂、城市污水处理厂(好氧活性污泥法)、工业废水处理厂及城市有机垃圾发酵沼气发电厂等应用性企业,使学生的学习从学科理论学习到亲身感受该学科相关的实际应用,从而强化学生对该学科应用性的理解,激发学生对该学科的兴趣。

摘要:“环境工程微生物学”是环境科学、环境工程及市政工程等本专科专业的一门非常重要的专业基础课。该课程属于多学科交叉、发展速度快和应用性广泛的新兴边缘学科,在构建创新型国家的大趋势下,结合本学科的特点,以学生为主体,以课程内容为基础,通过近三年的研究型教学发现:该模式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热情,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大幅度地提高该课程的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