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公司的盈利模式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0:26:25

保险公司的盈利模式篇1

近年来,我国保险业迅猛发展,保费收入规模逐年扩大,从2002年的3048亿元到2008年的9784亿元,保险总资产从2002年的6494亿元到2008年的3.3万亿元,保险业已成为国民经济中发展最快的行业之一。但是在保险业迅猛发展的过程中,出现诸多发展不平衡的现象,其中保险公司的盈利状况并不令人满意,尤其是在2008年,诸多财险公司遭受了双重打击:承保亏损和投资亏损。而伴随着新的偿付能力规定的出台更使一些财险公司的经营和生存压力陡增。

面对上述状况。多数公司将注资一亏损一再注资作为公司的生存模式,股东资本强的公司可以通过注资来继续经营,而对于一些中小财险公司,或者亏损程度较重的公司则难以继续下去。显然,这种单纯注资,增加资本金,提高偿付能力来保持持续经营而不追求业务盈利的经营理念和经营方式是不合适的,长此以往,不仅不能摆脱经营困境,还会将公司推向更深的陷阱。

对于当下的财险公司而言,注资是治标不治本,关键是寻找并确定公司的赢利点,形成公司的盈利模式。在市场经济下,不同类型或不同特征的财险公司应该选择不同的盈利模式,在公司不同的发展阶段也要选择相应的盈利模式。目前财险公司的盈利模式主要有:

以资本运作为主的盈利模式,主要适用于保费规模比较大的财险公司。伴随着保险公司进入一个稳定时期,保险资金和资产的规模也越来越大,保险公司除了获取承保利润外,利用股权投资、兼并收购、财务投资等方式也为公司带来丰厚的利润。但是对于中小保险公司而言,显然不宜采用这种方式,因为稍有不慎则将使公司资金紧张,或陷入巨大的成本包袱中。

通过扩大现金流来盈利是当前各财险公司主要的盈利方式。其实质是将在承保业务上获取的现金流,作为保险投资资金,主要投入到证券市场上获取投资利润。如果承保业务盈利,则公司的利润是承保利润加投资利润,如承保业务是亏损的,则用投资利润来弥补,多余的利润就是公司的经营利润。因此,出现了在车险市场,即使综合成本率已达到100%以上,属亏损业务,保险公司依然投入大量的人力和财力收取保险费这样的怪事。2008年保险投资亏损引发的总业绩的亏损就是一个沉重的教训,因为期望用较高的投资收益来弥补承保亏损实现盈利并不一定能实现。过去我们强调保险业要有承保和投资两个轮子,主要是希望政府和法律容许拓宽投资渠道,保证两个轮子的平衡,但现在却又忽视承保轮子,单注重投资轮子,这显然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

靠专业化经营来降低销售和生产成本的盈利模式是中小财险公司可选择的盈利模式。专业化经营是指集中公司主要资源和能力用于所擅长的核心业务,通过专注于某一点带动公司的成长。这种盈利方式更有助于增强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建立稳固的竞争优势,并且减少因为由于规模铺大而导致的销售成本和机构成本的增加,从而有效的降低销售成本和生产成本,因而它所带来的增长与盈利也会更加健康、更加稳定、更加长久。但是,因为该模式可能影响公司的发展速度而被众多公司所放弃,

优化产品结构,进行价值链管理也是财险公司应选择的盈利方式之一。当前国内主要财险公司以车险为主,而盈利空间大的企财险、家财险等业务发展缓慢,积极发展非车险业务,将有助于改善财险公司的承保盈利能力。保险公司价值链就是从展业、营销、承保、理赔、人力资源等,直到价值实现等一系列价值增值活动和相应的流程。价值链管理的意义就是优化核心业务流程,降低保险公司组织和经营成本,提升保险公司的市场竞争力。这种模式虽然要求较高,但却能保证公司持续健康发展。

保险公司的盈利模式篇2

费用分摊财产保险公司经营管理盈利分析

一、创新盈利模式对财产保险公司经营管理的重要性

(一)紧跟不断变化的市场节奏

时代在进步,市场环境也在不断发展变化之中,这不仅仅是指市场竞争变得越来越激烈,人们也对财产保险公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期望,但是不管市场如何变化,只有满足客户的多样化需求,提供更加贴心和高质量的服务,才能更好的把握住老客户和吸引新客户,因而,财产保险公司必须全面分析市场、把握市场环境的每一个细微变化,分析哪儿些事客户最迫切需要的服务,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推动公司的良性发展。

在现实生活中,每一家财产保险公司的市场策略并不完全相同,都会存在一定的差异,这也就导致各个财产保险公司的综合费用率以及综合赔付率都不完全相同。综合成本率是综合赔付率与综合费用率之和,不管其他数据的差异如何大,市场的细化调节让每一个财产保险公司的总体综合成本率都大体相当,保持在百分之百左右。因而,必须建立相应的更加精细化的管理会计模式来更好的分析把握盈利点,增加财产保险公司的利润。

(二)简单介绍财产保险公司盈利内容

所有的单位企业创建和运营的根本目都是为了盈利,对财产保险公司进行盈利分析可以促使公司加快市场分析的节奏感和紧迫感,紧跟市场前进的步伐和发现市场的变化,更好的评估市场细化的业绩,对不同类型的客户以及产品类型进行归类区分,为公司的销售、市场开拓以及战略企业部门等提供理论依据和市场情况分析,为公司制定正确的决策奠定基础的同时,还可以针对不同类型的客户设计不同的方案,更好的满足客户的需求。

分析盈利模式以及创新盈利点,要明确销售政策与核保政策之间的互动关系,保证销售政策在系统中的跟单核算情况,建立更加完善的精细化管理模式,更好的改变原有的在费用预算执行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和弊端。研究不同险种类型以及客户经济承受能力,寻找更加恰当和销售方式和途径,更好的降低成本,实现盈利最大化。

二、简单介绍费用分摊的起源与变化

构建新型的盈利分析模式,不仅需要对时间、险种类型、销售渠道等方面进行综合全面的分析外,还需要进行合理的归纳分类,于是,这便产生了费用分摊的问题。

2006年公布的《保险公司费用分摊指引》让费用分摊更加明确化、合理化与科学化,它明确指出,财产保险公司所指的费用包含它正常运转和提供售后服务等方方面面所产生的一切费用,包括赔款支出、退保金、手续费等等,这些费用的支出会减少所有者的经济权益,在这种情况下,提出费用分摊可以更好的确定险种类型的价格、各部门业绩考核以及经营管理情况分析等外,还可以更好的推动财产保险公司经营管理模式和制度的创新,提升管理水平和效率。此外,它还表明,它的出现和制定可以更好的为财产保险公司改善分摊程序和标准提供依据,在它的指引下,保险公司可以实事求是,根据本公司的实际情况来制定更加科学,更加高效的费用分摊模式以及成本核算和管理方法等等,但是,这一切需要报送中国保监会来审核通过后才能实行。

目前,大多数的保险公司的费用分摊管理方式已经获得中国保监会的审批,但是除了业务部门的职责界定以及分摊标准不一样外,其余的内容大多相似或者一样,很少有保险公司可以创新费用分摊管理模式,这在一定程度上也阻碍了保险公司经营管理水平的提升以及公司的快速健康发展。

目前保险公司的费用分摊管理模式不够精细,相关的数据也不够准确,无法适应日益完善的精细化管理模式,因而,财产保险公司的分摊模式迫切需要改进,需要注入新的活力和内容,推动费用分摊模式精细化发展的速度。

三、促m费用合理分摊进程来更好的推动盈利分析模型的构建

(一)费用分摊的特点

有的费用可以分摊到各个机构、产品以及销售渠道,比如综合赔款、综合费用、手续费等等,但是,也有一些费用是无法分摊到各个机构、产品和销售渠道的,比如投资收益、汇兑损益、业务以及管理费用等等。

(二)尽可能的推动费用分摊管理办法的改革

社会在进步,费用分摊的模式也应不断得改善和进步,这就需要人们仔细研究《保险公司费用分摊指引》的内容,并寻找其中可以进一步完善的条例和管理方法。比如:

1、进一步提高核算精细化管理的标准和纬度,比如基金以及机构归属等内容,提升专属费用的比例,降低共同费用的开支。

2、科学合理细分各项费用,制定合理高效的费用分摊流程和恰当的费用分摊标准。比如将原先有些繁琐的人力成本、设施折旧以及其他费用等三类费用改为固定费用和变动费用,每一类费用再根据自身包含方面的特点进行细化。

3、明确市场的重要性,依据市场来更好的区分险种类型以及销售渠道、客户群体等等,优化险种的组合,增加分机构数量以及分渠道的费用分摊效率等等。

4、把作业成本法融入到费用分摊模式中,合理归纳各类费用的开支,并以此作为部门职能调整的重要依据和内容,促使分摊结果的科学化和准确化。

总结:综上所述可以看出市场细分对提升保险公司管理水平和增加盈利的重要作用,与此同时,市场细分可以推动盈利模式的创新,推动完善费用合理分摊的进程。只有明确费用分摊在财产保险公司管理过程中的重要性,才能创新费用分摊方式,降低开支,增加盈利,推动财产保险公司的良性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保险公司费用分摊指引(保监发(2006)90号).2011年8月29日.

保险公司的盈利模式篇3

我们认为,首先,互联网医疗的最佳商业模式应该具备我们所说的“四句真经”特征:(1)人性刚需是盈利基础;(2)数据决定发展空间;(3)社群带来流量沉淀;(4)整合线下服务链是竞争壁垒。基于此,进一步,我们看好专业医疗移动互联硬件、医患互动软件,不看好当前绝大多数智能手环等穿戴设备、泛健康管理软件。

其次,互联网商业模式存在于就医全流程的各主体诉求之中,主要包括患者、医生、医院、药企、险企5大角色,越刚性的需求,越容易产生合理商业模式。

第三,在盈利空间方面,向药企收费的模式是目前中国空间最大的收费模式:2014年估计为37.1亿元,2020年预计将达到558.7亿元

第四,在切入点方案选择方面,我们认为以软件形式还是硬件形式切入互联网医疗并不重要。

互联网医疗的商业模式核心是服务3个主体:患者、医生、医院,并且通过形成产业链条闭环,向5个对象:药企、商业保险机构、医生、患者、医院收费。当然,海外模式中还有一些在中国不很适用的收费主体,比如向企业雇主收费,因为雇主承担了一定员工医疗保健费用,因此有降低费用的诉求。

向患者收费:市场空间大,盈利模式多样,创新点多

向患者收费的商业模式存在的基础是满足消费者刚需。我们已经多次提到,患者的刚需可以从整个就医流程环节拆解,收费的切入点非常多,医疗健康服务的9大环节,每个环节都存在痛点,都可以作为盈利的突破口。而无论哪种盈利模式,真正解决了患者就医痛点的服务都会获得盈利空间。患者的核心诉求无非是治好病、省钱、省时、便捷、互动。此外顺人性机制也是我们反复强调的核心点。这两者可以判断向患者收费商业模式的可行性程度。另外,我们认为,在切入方式上,对于原有就医环节的互联网化改善,胜过对消费者新习惯培养。

对消费者收费的具体收费方式大类上可分为:硬件销售模式和软件服务模式。(1)硬件销售模式已经众所周知,但硬件出售模式在长期发展中可能面临挑战:渗透率提升后,更新需求非刚性。由于存在其他潜在衍生盈利模式,可以用来补贴硬件,因此可以判定硬件售价在长期应该会持续下降,因此硬件出售更多是体现出获取用户入口功能,本身的盈利能力在长期会越来越难。但硬件销售本身的市场空间较大,例如血糖仪全球市场空间可达200亿美金,短期内依然可观。(2)软件服务模式,例如春雨医生等,以基础服务免费(获取流量和粘性),增值服务收费(刚需)的模式进行。(3)社群模式,这部分的收费模式仍在探索之中,在互联网医疗行业尚不明显,但一定是趋势所在,具体社群商业模式的威力,可以直接参考《罗辑思维》节目的几次重量级实验。

国外案例分析借鉴:Zeo

1.公司简介:Zeo是面向消费者的健康移动应用,通过一个可佩带的硬件,监测心率、饮食、运动、睡眠等生理参数,Zeo提供移动睡眠监测和个性化睡眠指导。

2.主要产品形式和功能:Zeo是一个腕带和头贴,可以通过蓝牙和手机或一个床旁设备相连,记录晚上的睡眠周期,并给出一个质量评分。用户可以通过监测得分变化或和同年龄组的平均值相比较,对自己的睡眠有一个量化的了解。另外,对于睡眠不好的人,Zeo也提供个性化的睡眠指导,通过一些测试找到可能的问题。

3.盈利模式:主要是面向消费者的硬件销售和软件服务。Zeo在盈利模式上有两种选择。一是软件即服务(SaaS)――通过用户订阅以及持续性盈收,二是用户购买设备产生利润。但采用第二种模式非常困难,因为公司为其头戴设备开价99美元,利润率并不特别理想。公司在八年内共融资超过3千万美元。

4.汲取的经验和教训:

(1)服务是健康管理,非刚需,没有充分利用人性,技术优势无法体现。Zeo在研发过程中审阅了大量科学研究资料。Zeo的分析数据精准度接近于睡眠实验室的权威数据,而腕部活动记录仪测量得出的数据相对不精准。但是消费者似乎并不关心这些研究结果。这样一来,像FitBit这样的竞争设备就会做的更好。

(2)佩戴麻烦,逆人性。Zeo所强调的产品价值是可以为消费者提供个人网上睡眠指导。但消费者需要登录它的网站,输入更多的关于自己睡眠以及其他变量的信息。每晚戴着特制头带睡觉也很不方便,用户反而会产生不适感。

(3)不能忽视艺术和用户体验的重要性。通过数据视觉化促进行为变革很好很强大,但它更多是一项艺术,而非科学。这类企业需要更多的艺术家,用户界面设计专家以及心理学家的帮助,而非仅仅是技术突破。

向医生收费:市场空间不大,且盈利模式单一,难以成为主要模式

向医生收费模式存在的基础是满足医生的核心诉求。包括(1)增加合法收入、(2)增加个人的品牌知名度、(3)发表更多论文并评上更高职称以及(4)减少工作量。同时在整个诊疗环节,医生还存在需要病患准确病情信息、需要辅助决策信息、降低风险、持续跟踪病患(院外)病情并建立个人病历库等需求。但从刚性程度上来看,仅有第1条需求可能产生盈利模式。

向医生收费的切入点主要包括辅助诊疗以及预约平台,辅助诊疗层面的需求是持续的,基于此的盈利模式具有较大的发展空间。此外,预约平台类服务存在一定的需求,等中国医生多点执业政策进一步明确和放开后,会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目前向医生收费的公司的具体收费方式主要是会员收费。在美国,医生独立执业,问诊相对自由,所以对医生的盈利模式非常多样,客源、诊断、诊后、用药、器械等都可以是盈利的切入点,而中国医疗体系对医生的限制非常多,所以针对医生的盈利模式还是限制在辅助诊断用药以及医生间交流的层面,而在预约平台上收费的模式目前发展较好,但存在着会受到政府监管的风险,未来发展并不乐观。目前针对医生收费的企业,例如epocrates、丁香园、杏树林等,对医生收费都不是其主要的盈利来源,积极开发其他盈利模式是现存公司的普遍特征。总之,针对医生的盈利的创新点较少,盈利空间也较小。

国外案例分析借鉴:Zocdoc医患对接平台

1.公司简介:初创企业融资“新王”。Zocdoc创立于2007年,是一家线上医生预约平台,服务遍及美国的2000个城市,目前每月要向500万用户提供寻找医生和在线预约的服务。在2014年6月完成的D轮融资中,Zocdoc募集资金超过1.5亿美元,市场估值超过15亿美元,成为纽约初创企业中名副其实的“新王”。

2.提供的主要服务:Zocdoc提供高效透明的对接平台。基于地理位置,Zocdoc为患者和医生提供了一个高效的对接平台,通过Zocdoc网站或是移动客户端软件,用户可以随时随地找到附近医生,并查看医生的资质认证,服务点评,空闲时间等信息,并在线与医生预约服务。

3.盈利模式:Zocdoc对患者用户免费,对注册医生则要收取250美元/月的费用,目前有超过530万名医疗从业者在Zocdoc上向患者提供服务。2013年,Zocdoc的在线预约量增长200%,移动端的预约量的增速则达到500%。

4.经验总结:目前还不完全适用于中国,等待多点执业政策进一步明确可有发展空间。除了受到联网技术和移动设备的支撑,Zocdoc的兴起与美国医疗行业的环境以及供需状况有很大关系。首先,在美国,大多数医生是自由执业,而不是像中国一样从属于医院,医生与患者是直接对接,而不必通过医院,Zocdoc正是大大提高了这一环节的透明度和效率;其次,比起中国,美国的医疗资源供给相对充足,医生需要Zocdoc这样一个平台来接收患者资源。基于以上两点,Zocdoc可以以向医生收费的方式持续盈利,并且随着市场份额越来越大,不论是医生还是患者对于平台的粘性也进一步增强,闭环商业模式逐渐稳固。

向医院收费:市场空间大,盈利空间大,但盈利模式只能满足中短期发展

向医院收费的切入点包括提高医院管理效率以及提高收入。在这两个层面,医院的需求较强,针对此产生的盈利模式都具有较大的盈利空间,但基本上与医疗信息化更相关,而非纯互联网模式。

目前向医院收费的公司盈利模式主要包括三类:一是软件销售以及维护运营收费;二是硬件销售;三是远程监测服务收费。

国外案例分析借鉴:Vocera医院移动通讯,向医院收费

1.主要产品功能:Vocera可帮助大型医院实现快速而有效的通讯。随着医院规模的扩大,一个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是如何在医院内部实现快速而有效的通讯,以应对各种紧急突发事件。Vocera可以为医院提供移动的通讯解决方案,其主要产品是一个可以让医护人员戴在脖子上或别在胸前的设备,可随时收发信息,随时通话并设置提醒,取代了医院过去使用的Bp机。

2.Vocera的盈利模式:主要是通过向医院收费实现盈利。2012年Vocera共拥有医院客户875家,包括大型医院、中小型诊所、手术中心和养老中心等,其中775家在美国本土。公司2012年收入近1亿美金,主要来自向医院的Vocera硬件/软件销售以及维修服务。公司2012年上市,现市值为3.3亿美金。

3.经验和教训总结:vocera近年收入情况并不乐观,总收入增速大幅下降,净利润亏损显着增加。我们认为这主要原因来自于医疗信息化技术的提升,大量替代性、低成本解决方案不断产生,因此原有基于通讯技术的产品可能会大面积受到基于互联网技术的产品替代,因此医疗新系统企业更多可以向互联网方向转型。

向药企收费:市场空间大,盈利模式多样

向药企收费的存在基础,是满足药企的营销、研发需求。药品的营销、产品的研发是药企发展的基本需求,而基于此产生的盈利模式市场空间大。向药企收费是目前软件类移动医疗公司最大的盈利来源,无论是针对医生、患者、医院哪个环节的服务,均可以依靠流量和数据采用向药企收费的盈利模式。

目前向药企收费的公司盈利模式主要包括三类:一是基于流量的广告收费;二是基于数据的精准化推送收费;三是研发数据收费。短期内,广告是向药企收费的主要盈利模式,而基于数据的精准化营销将在未来获得更大的市场空间。我们认为,向药企收费的公司是目前盈利模式切入点最好的公司,无论在短期还是长期,该盈利模式均有较大的发展空间。但是向药企收费是在产品获得流量以及数据基础上建立的盈利模式,存在一定的壁垒,一旦企业获得了足够的用户及数据,跨越了盈利模式的壁垒,就能在移动医疗市场上占据一席之地。

国外案例分析借鉴:epocrates基于软件的双向服务

1.公司简介:epocrates于1998年由两个斯坦福学生创建,2011年上市,是全球第一家上市的移动健康公司,2013年1月被美国健康护理技术提供商athenahealth以近3亿美元的现金收购。

2.主要产品功能:epocrates拥有美国排名第一的移动药物字典,其的核心服务是通过手机软件向专业医疗从业者提供信息支持,包括药品相关信息,疾病相关信息,医疗实验室诊断信息等,从而帮助医生更准确和高效的为病人提供服务。目前有超过一百四十万的临床医生使用epocrates的手机软件。

3.主要盈利模式:epocrates的主要收入来源并不是手机软件销售。2012年,epocrates收入1.2亿美元,其中80%来自向药品企业提供市场解决方案(包括60%的广告和20%市场调研服务),剩下20%来自软件销售。基于掌握的医生客户资源和软件平台的数据资源,epocrates可以通过Docalert信息服务向医生传递药品审批、临床试验数据、治疗指南、处方规定变化等简短的信息,并根据药企的需求进行精准的医生再教育内容投放,已达到精准营销的目的。同时,为药企开展针对特定地区或对象的市场调研也是epocrates的重要收入来源。

4.经验教训和结论:epocrates被主攻eHR的医疗信息化服务公司athenahealth收购后,收入下滑,总部裁人,短短几年间,一颗耀眼明星已成明日黄花。互联网医疗的app不再单打独斗,而是委身下嫁给各种HiS,eHR,emR系统,将信息采集和数据分析服务更多地植入“移动化”元素,与传统的医疗信息系统进行深度融合,这很可能是一个未来的重要趋势。

向保险公司收费:市场空间较小,盈利模式单一,处于探索阶段

向保险公司收费的存在基础是能够帮助保险公司实现精准化定价和减少赔付支出。具体操作上的主要切入点来自于移动医疗在慢性病管理上的优势,移动医疗能够对慢性病进行长期监测,提供合理的健康指导,从长期上降低保险公司的赔率,所以衍生出了向保险公司收费的盈利模式。

目前向险企收费的公司盈利模式主要包括硬件销售以及远程监测服务。向保险公司收费的盈利模式来源于美国,美国商业保险发达,市场占比超过50%,与保险公司的合作为移动医疗公司开辟了新的市场与盈利模式。而中国商业保险覆盖人群不到2%,市场空间较小,一些公司例如九安医疗、中卫莱康试图与保险公司合作,开发新的盈利模式,但仍然处于探索阶段。我们认为,与保险公司合作的模式值得进一步探索,尤其是能否将移动医疗与社会医疗保险合作,如果能够打通社保市场,移动医疗行业将获得质的突变。

国外案例分析借鉴:wellDoc:向保险公司与企业雇主收费

1.公司简介:wellDoc是一家专注于糖尿病管理的移动医疗公司。wellDoc向用户提供手机app,并在云端建立糖尿病管理平台,与保险公司合作为用户提供糖尿病管理。医生也可以通过电子病历查看患者的状态。wellDoc通过自身开发的平台和系统帮助用户监测血糖,利用收集到的用户数据和医生建立专门的合作,协助改变用户的生活习惯以达到控制糖尿病的目的。

2.发展历程和现状:2005年成立,在移动医疗时代到来之前,就已经积累了许多糖尿病管理的经验。2008年6月,在Diabetestechnology&therapeutics发表短期临床试验报告,证明糖化血红蛋白水平有显着降低。2010年10月,软件通过FDa认证。2011年9月在DiabetesCare发表临床试验报告,证明使用移动互联网平台控制血红蛋白水平的显着疗效。试验组和对照组患者糖化血红蛋白下降差异达到1.2.如果一个糖尿病新药上市能证明和对照组差异达到0.3,疗效就足够显着。糖尿病管家系统是第一款通过FDa对照试验的app。2012年8月,和alereHealth疾病管理公司合作向300000糖尿病患者提供服务。2012年8月,列入保险公司的报销目录,和处方药物并列。2013年推出了app版本的糖尿病管理软件BlueStar。这也是美国市场目前唯一一款通过FDa认证且需要医生处方使用的糖尿病管理app。这款产品为确诊患有ii型糖尿病并需要通过药物控制病情的患者设计,类似于药物治疗。该方案由wellDoc拥有专利的自动化专家分析系统提供支持,其中包括实时消息,行为指导和疾病教育,推送至患者的移动设备。2014年1月,wellDoc被福布斯评为“美国最有潜力的公司”之一,并获得新一轮来自默克公司全球健康创新基金(merckGHi)和风险投资公司温德姆(windhamVenturepartners)2000万美元的投资,至此wellDoc总计投资已经超过5000万美元。

3.主要产品形式和功能:Bluestar是一款可以在移动设备上使用的糖尿病管理软件,专为确诊患有ii型糖尿病并需要通过药物控制病情的患者设计,类似于药物治疗。患者将他们的药物和碳水化合物的摄入量、血糖等数据输入到安装有bluestar软件的移动设备中,系统对现有药物剂量、血糖波动情况、每餐碳水化合物摄入情况等数据进行分析后,为患者提供自动实时的虚拟指导,包括提醒相关测试、药物、生活方式的调整及膳食建议。同时,患者的数据会被定期发送到患者的医生那里以帮助填补在复诊间歇中产生的信息差距,并促进疾病管理的讨论。

保险公司的盈利模式篇4

【关键词】套期保值;基差风险;风险内控

一、衍生金融工具的概念和特点

《国际会计准则第39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中对衍生金融工具定义如下:

“衍生工具是满足所有下述三个特征的本准则范围内的金融工具或其他合约:

1.由于特定利率、金融工具价格、商品价格、外汇汇率、价格或利率指数、信用等级或信用指数,或其他变量(有时被称作‘标的’)的变动而发生价值变动;

2.不要求初始净投资,或与对市场条件变动具有类似反应的其他类型合约相比,所要求的初始净投资较少;

3.在未来某日进行结算。”

作为一种新型的风险管理手段,与传统的风险管理方式相比,衍生金融工具在风险管理上具有成本优势、形式更为灵活等特点。

除了以上三点之外,衍生金融工具还具有杠杆性、衍生性、高度的风险性、未来性、契约性、组合性及融资性等特点。

二、持有衍生金融工具的目的是为了套期保值

持有衍生金融工具的目的是为了套期保值,通过对冲,对资产和负债实现保护,以防范标的物价格变动对财务状况的影响并投机获利,这就是套期保值。

从套期保值理论上讲,在正常的基差条件下,套期保值是由一个市场(如期货市场)的盈利或亏损来抵销另外一个市场(如现货市场)的亏损或盈利,从而锁定商品的采购或销售价格,转移价格波动风险,实现降低经营风险的目的。

套期保值的本质是一种资产组合,该资产组合的损益由进行套期资产组合的现货价格和期货价格的差额来决定,即由基差来决定。基差的定义为:

基差=进行套期保值资产的现货价格(p)-所使用合约的期货价格(F)

对于空头套期保值来说,其资产组合由现货市场的多头资产与期货市场的空头资产构成,该套期保值的损益由基差变化决定,当基差扩大时盈利,当基差缩小时亏损;而多头套期保值由现货市场的空头(预期未来购买)与期货市场的多头资产组成,当基差缩小时盈利,当基差扩大时亏损。因此,套期保值并不能消除所有风险,而是把价格风险转换为基差风险。在正常的市场条件下,基差波动性较小,相对比较稳定,因而基差风险比价格风险更易于管理。这也是套期保值者利用期货市场来进行价格风险管理的原因所在。

随着国内外商品价格的大幅波动,我国有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利用国内和国外的期货、期权互换等衍生金融工具来进行商品价格风险管理,套期保值已成为许多企业经营活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国某粮油公司(以下称a公司)的套期保值组合为:在国内现货市场上持有大量的现货豆油以供销售,同时在美国芝加哥现货商品期货交易所(以下简称CBot)期货市场上卖出并持有了相应数量的豆油期货合约。这是一个典型的空头套期保值。

假设现货豆油和期货豆油是同等数量并且以同种货币计量的(即排除了汇率的影响),该组合的盈利模式为:当国内的现货市场豆油价格高于成本时,a公司出售豆油现货,实现国内现货盈利。同时,如果CBot豆油期货价格上涨,a公司出售豆油期货,在CBot上出现亏损,如果亏损小于国内盈利时,综合国内和国外两个市场的情况看,a公司是盈利的;如果CBot豆油期货价格下跌,a公司出售豆油期货,在CBot上实现盈利,a公司整体上实现盈利。

该组合的亏损模式为:当国内的现货市场豆油价格低于成本时,a公司出售豆油现货,国内现货亏损。同时,如果CBot豆油期货价格上涨,a公司出售豆油期货,在CBot上出现亏损,a公司整体上亏损;如果CBot豆油期货价格下跌,a公司出售豆油期货,在CBot上实现盈利,如果盈利小于国内亏损时,综合国内和国外两个市场看,a公司整体上仍然亏损。

无论是盈利模式还是亏损模式,都可以通过基差来说明,即当基差扩大时盈利,当基差缩小时亏损。

三、套期保值的内部控制

从以上的例子可以看出,套期保值存在基差风险。在正常的市场条件下,基差相对稳定且波动幅度较小,期货市场的盈亏与现货市场的盈亏基本保持平衡,从而使套期保值的净损益较小,实现了套期保值转移价格风险的目的。但在某些特殊市场情况下,基差会出现异常变化,不利的变化会导致套期保值者出现亏损。因此,要对基差进行风险管理,建立严格的内部控制制度。具体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选择有利的套期保值时机与确定合适的套期保值比例

有利的时机是指基差必须处在正常合理的范围内,这样才能降低套期保值的风险;套期保值比例是指套期保值数量占现货持有数量的比例,在基差风险偏高时,就降低套期保值比例。在基差风险高时选择较高的套期保值比例无疑会造成亏损。这就要求从内部控制上对套期保值的决策、执行和监督进行分离。

(二)建立合理的基差风险评估和监控制度

1.企业必须知道面临的风险是什么及风险的大小;2.确保所有可能的结果都已经预测到。国外的调查研究表明,为管理套期保值的基差风险,企业普遍使用压力测试法和风险价值法来量化套期保值的风险,尤其关注有可能导致巨额亏损的小概率事件。内部控制建设更应着重于对基差的日常关注和研究,建立对企业主要商品价格的国内和国际市场的交易数据模型,统计出价格的相关性,确定基差的波动区间,这样就可以揭示套期保值的有效性。

(三)建立严格的止损计划以规避异常基差变化的小概率事件风险

套期保值的最大风险就是基差出现异常变化,一旦出现基差不利的异常变化,最佳策略就是立即平仓止损,以避免更大的亏损。这就要求从内部控制上建立监控体系,通过历史模型,确定正常的基差幅度区间。一旦基差突破历史模型区间,表明市场出现异常,就应该及时止损,或者通过内部控制确定最大的可接受的亏损额,一旦达到亏损额,就及时止损。

(四)从组织结构上建立有效的内部控制

董事会和经理层、交易执行部、风险管理部及监督部门等明确责任,分工协作,制定有效的政策,实行逐日盯市场制度、建立严明的人事制度以及建立能发挥作用的市场风险管理机制等等。

(五)建立风险准备金

衍生金融工具风险准备金=最大损失额×综合风险系数。这就要求企业要有历史统计数据,建立科学的经验模型,最大损失额可通过各种统计模型计算得出,比如回归模型、VaR(风险价值,ValueatRisk)模型等,采用矩阵法评估衍生金融工具的风险,最后得出准确的综合风险系数。

(六)加强国际监管和国际合作

衍生金融工具不仅在国内市场上发展,国际间商品价格的波动也为套期保值者提供了更大的获利空间。因此,加强对衍生金融工具的国际间监管与合作,成为国际金融界和各国金融当局的共识。

【主要参考文献】

[1]曾秋根.浅析套期保值经营策略的风险[J].财会月刊,2006年2月.58-62.

保险公司的盈利模式篇5

关键词:证券公司;盈利模式;创新

中图分类号:F830.91文献识别码:a文章编号:1001-828X(2015)013-000-02

引言

证券市场作为现代金融市场的核心,证券公司则是重要的参与主体,这对我国的证券行业发展起到了重要促进作用。在新的发展阶段,证券公司面临着发展机遇和挑战并存的局面,为了能够对证券公司的发展得以健康规范的进行,就需要采取新的盈利模式。证券公司的盈利模式在受到内外环境变化的基础上,需要理清影响因素,构建新的盈利模式,从而使之能够适应当前的市场发展,所以加强这一层面的理论研究就有着实质性意义。

一、证券公司盈利模式及其发展现状分析

1.证券公司盈利模式内涵分析

证券公司的盈利模式主要是经济体在投入经济要素后获取的现金流方式及获得其他经济利益手段的混合,主要的核心就是对现金流入途径组合的获取。现阶段对证券公司盈利模式的理论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基于此,本次的研究主要从几个层面来说明证券公司的盈利模式,从盈利的途径层面来看主要就是能为证券公司带来盈利来源的业务,途径愈多就说明公司的盈利能力也就愈强。而在方式上就是通过途径获得收入过程中借助的一些媒介[1]。将证券公司盈利模式中业务结构合理化的呈现就能够让其收入结构更加的均衡,在资源的配置上要能得到优化,对盈利模式的不断完善更新能使其更好的顺应资本市场发展。

2.证券公司盈利模式发展现状分析

我国证券公司的盈利模式发展经过了几个重要的阶段,并逐步得到了完善,从发展初期的资本规模小以及资金实力有限,内部组织结构不完善等,随着时代的变迁,证券公司的盈利模式也有了很大的变化。现今我国的证券公司在经纪业务以及证券自营和资产管理等方面占据了大部分总收入,其中在经纪业务层面证券经纪业务收入占有比例较大,我国的证券公司开展证券经纪业务最为主要的形式就是营业部制,并已经从坐商向着行商进行了转变,而微型营业部的逐步设立也从成本上远低于传统营业部,而法律上的逐步完善也对证券经纪人队伍的发展提供了保障[2]。

另外,目前投资银行的业务层面在业务范围上主要是局限在ipo和证券发行与承销上,而像股权质押融资、约定式购回等业务的收入也有着一些不稳定特征。再者就是自营业务,这是指我国证监会批准经营证券自营业务的证券公司采用筹集资金,并在自己名义账户下实施的有价证券交易并获利的行为。券商收入来源中自营业务和市场的关系较为紧密,所以就有着不稳定性。最后就是在资产管理业务层面,通过专业信息优势来对客户委托对客户资产的管理运作。

二、证券公司盈利模式主要问题及问题成因分析

1.证券公司盈利模式主要问题分析

从我国的证券公司盈利模式发展情况来看,在诸多层面还存在着问题有待解决,主要就是收入的结构层面有着不合理的状况,其主要是依靠着经纪业务来盈利,来自投资银行及自营业务收入对总收入贡献相对比较小,所以在收入的结构上就取决于业务结构;加上资本市场的不发达,那么在证券公司拓展新业务能力以及空间上就会受到重要的影响。由于在业务的结构层面受到诸多限制就会使得收入的结构只能够向着低端二级市场经纪业务集中,最终就造成了证券公司在收入上不能够稳定[3]。

再者,我国的证券公司间的业务分工相对比较混乱,竞争激烈,存在着显著的行业周期性特征,证券公司的利润和市场大盘的交易有着重要关系,所以就会受到经济环境和国内外政局动荡影响。除此之外就是在监管的手段以及政策层面相对比较严格,所以这也会对证券公司起到制约作用,对监管的重视而对业务的轻视就会造成证券公司的自主活动空间范围变得狭窄,对一些新的业务的拓展就会造成很大的影响。

此外就是盈利的方式较为单一化,以及盈利的理念层面相对比较落后,对实际成本的控制相对乏力,这样就造成了证券公司的固定成本相对较多。再有就是盈利的状况不是很稳定,对传统的几种业务的依赖性相对比较大。在风险管理的能力上也相对较弱,主要就是券商风险意识不强以及内部风险组织制度不合理,风险技术水平低等等。这些层面的盈利模式问题要能够及时的进行解决,为创新模式打下基础。

2.证券公司盈利模式问题成因分析

造成证券公司盈利模式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宏观层面来说,主要是由于证券市场化制度层面存有缺陷,证券行业发展初期采取的准入制度较为严格,所以在垄断利润上就有着重要显现,在固定佣金制度的逐步取消下,准入制度也逐渐地放开,而从我国的政策市场来看,系统性的风险层面相对比较高,再有就是创新业务的开展在政策层面的规范也没有得到完全建立,所以证券公司就不能顺利的开展新的业务来获取利润点。这在证券公司的业务结构趋同性上就有着体现,造成缺少差异化的经营格局[4]。

另外从政策层面以及市场层面来说,由于政策环境的不完善以及市场机制的缺乏合理性等,比较容易带来各种各样的问题。而在内部治理结构的不完善以及缺乏创新精神和风险意识薄弱等也是造成问题的重要成因。

三、证券公司盈利模式创新策略探究

第一,对证券公司盈利模式的创新要能够从多方面进行考虑,首先在盈利模式的创新原则上要能遵循。主要就是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以及创新性原则,还有要对国外发达市场的成功经验进行借鉴的原则,只有这样才能将证券公司盈利模式的创新效果得以有效呈现。从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层面来看,证券行业建设发展不能够只是注重眼前的利益而对长期的发展得不到重视,这也是券商重构盈利模式的重要基础。

第二,从证券公司盈利模式的具体创新上就要能将经纪业务的发展观念进行转变,将业务能力得以提升并抓住发展的重点,将业务的转型得以顺利实现。所谓观念转变,主要就是将依法经营和规范经营的观念得到有效落实,并要把实际的管理水平得到有效提升,将发展能力得到有效增强并树立增值服务为核心的理念。同时也要注意,要把服务质量得以提升,就需要加强业务能力的实践,为客户的资金安全提供保障,以及深化和拓展通道业务等,将产品的多样化以及客户机构化和交易非现场化得以实现。

第三,要把核心业务作为基础,将业务结构得到有效优化,从我国的证券行业中能够发现,各个券商并没有实现业务上的差异化,同质化现象相对比较严重。所以我国的证券公司就要能够和自身的资本规模以及服务特色、人力资源等诸多层面的因素相结合,打造核心业务,构建有着层次性和多元化的业务结构,将业务间协同效应得到充分发挥[5]。同时,证券公司还可以采用增资扩股的方式以及兼并重组的途径对业务的规模加以扩大。

第四,从业务的创新上要进一步加强,这是对证券公司盈利模式改变的重要渠道,在这一过程中要能将证券行业整体盈利能力得到有效提升,随着业务转型的速度得到进一步深化,在信用交易类的业务层面就将会成为证券公司盈利模式优化的重要因素。在新三板和个股期权在内的做市商业务发展就代表了创新发展的方向,证券公司也要能够从个股期权做市商业务中获取丰厚利润,并逐渐成为稳定利润收入来源。

第五,对证券公司盈利模式的创新还要能在监管层面进行加强,从而推动证券公司盈利模式的改变,主要就是采取自上而下的方式。创新以及差异化的服务目的及实质就是监督层迫切希望拓宽证券公司业务领域作为手段,对实际的问题加以解决。不仅如此,在风险管理的体系完善层面也要能够加强,首先就是要能够树立科学化的风险管理的理念,证券公司的全部业务要能够在风险可控范围内加以运作[6]。再者就是要构建风险管理组织的模式并使之健全的呈现,还有就是对风险评估以及计量体系要合理化的构建,以及在风险的规避机制层面得到完善化。

四、结语

总而言之,我国的证券公司盈利模式的发展方向在能够明确化的前提下,要加强证券公司盈利模式的创新策略实施,并对实际存在的问题加以切实分析并有效解决,只有从多方面进行考虑才能够使得证券公司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面对当前的市场发展,要慎重对每一个环节做好控制,避免由于市场环境的变化造成证券公司的损害。

参考文献:

[1]李华.国际金融危机下证券公司价值增值研究[J].南方金融,2013(08).

[2]李华.开放格局下证券公司价值增值研究[J].铜陵学院学报,2013(04).

[3]马丽娅.浅析我国券商盈利模式的转型[J].经营管理者,2010(23).

[4]马秋君.中美证券公司资本配置差异分析[J].北京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5(03).

[5]袁志胜.从中金公司兴起看我国券商盈利模式的转变[J].沿海企业与科技,2014(07).

保险公司的盈利模式篇6

一、概述

(一)财务预警的界定。财务预警,是指以企业提供的财务报表等为基础,利用会计、统计、金融、企业管理等理论,采用比率分析、数学建模等方法,对公司是否有能力偿还到期债务作出预判,并将判断结果反馈给公司,以便公司在损失发生之前采取相应措施,规避风险或将损失降低到最小,保证公司的持续发展。

(二)财务预警模型的选择。对于财险公司的财务预警,本文选用Z-score模型。我国学者现有的研究多采用多元逻辑回归模型进行分析,选用Z-score模型作例证分析的较少。另外,我国的保险公司上市企业较少,以非上市公司居多,这较符合Z-score模型的适用范围。

二、财务预警模型的数据选取――以Z-score模型为例

(一)Z-score模型的构建。Z-score模型是纽约大学斯特恩商学院教授、金融经济学家爱德华?奥特曼(edwardaltman)于1968年建立。最初的5变量Z-score模型如下:

Z=1.2X1+1.4X2+3.3X3+0.6X4+0.999X5

其中:X1=运营资金/资产总额,反映公司的资产流动性;X2=留存收益/资产总额,反映公司的累计获利能力;X3=息税前利息/资产总额,反映公司的全部资产获利能力,即盈利能力;X4=权益市场价值/负债总额,反映公司的财务结构;X5=销售收入/负债总额,反映公司的资产周转能力。

之后奥特曼又通过多次修正,给出了针对私营企业的多变数财务模型,模型如下:

Z=6.56X1+3.26X2+6.72X3+1.05X4

其中X1、X2、X3的含义同上,由于是针对非上市的企业,X4=权益的账面值/债务总额的账面值。

该模型的临界值分别为1.10和2.60。如果Z值小于1.10,表明企业将面临破产危机;如果Z值位于1.10―2.60之间,表明企业的经营状况并不乐观,位于灰色区;如果Z值大于2.60,表明企业的财务及运营状况良好,不太可能出现破产问题。

本文将选取Z=6.56X1+3.26X2+6.72X3+1.05X4进行代入测算。

(二)研究对象的选取和数据来源。本文以保监会公示的“2014年财产保险公司原保险保费收入信息”为依据,按照中资、外资保险公司的分配比例及各保险公司市场占有份额,选取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中国平安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中国太平洋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中国人寿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中华联合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天安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英大泰和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都邦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民安财产保险有限公司、渤海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泰山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三星财产保险(中国)有限公司、国泰财产保险有限责任公司、东京海上日动火灾保险(中国)有限公司、中意财产保险有限公司、乐爱金财产保险(中国)有限公司、劳合社保险(中国)有限公司,共17家(11家中资,6家外资公司)财产保险公司为研究对象。本文数据来源于中国保险行业协会网站公示的行业数据。

三、财务预警模型的实证分析――以Z-score模型为例

(一)Z值表。根据之前选取的Z值模型,可获取这17家财产保险公司2011年至2013年的Z值表(如表1所示)。对于保险公司而言,偿付能力充足率是监管部门最主要的监管指标,因此,在Z值表中,加入一列,显示当年该保险公司的偿付能力充足率,以与前面的Z值相验证。

(二)对Z值的分析。

1.整体概况。

(1)大多数保险公司的Z值均低于临界值。综合2011、2012、2013三年的Z值数据,笔者所选17家产险公司的Z值绝大部分小于临界值1.10,且Z为负值的情况居多,只有三星、东京海上、乐爱金三家公司的Z值位于1.10和2.60之间或大于2.60(见下页表2)。数据反映出多数产险公司面临危机,即这些企业的财务经营状况并不乐观。

模型变量因子数据方面,X1、X2、X3这三组数据中负值的占比也很大,说明就研究对象整体而言,这些企业的资产流动性、累计获利能力、盈利能力较差。而X4这组数据相对理想,几乎全都大于0,且均值在0.45(剔除“锦泰财险”)左右,说明这些企业的财务结构还是较为稳定的。

(2)Z值与偿付能力充足率有一定的相关性。从表2可以看出,多数保险公司的Z值与偿付能力充足率有一定的相关性,即当Z值增加时,偿付能力充足率也会有所增加;反之,当Z值减小时,偿付能力充足率也会有所减小。虽然Z值反映出这些保险公司的经营状况令人堪忧,但其三年的偿付能力充足率都基本符合国家要求。

2.单项分析。

(1)外资财险公司Z值整体优于中资。模型变量因子方面,X1、X2、X4这三组数据中资产险公司均低于外资产险公司,说明中资企业在资产流动性、累计获利能力、财务结构方面与外资企业还存在差距(见表3)。而X3,即公司的盈利能力方面,中资产险公司的表现要优于外资产险公司。

从表4可以看出,在三年研究范围内,有约91%的中资产险公司Z值≤1.10,面临破产危机。而外资产险公司Z值≤1.10的占比情况则相对乐观,前两年有约50%的企业Z值≤1.10,面临财务困境,2013年这一比率下降为33%。可见,17家研究对象中,外资企业的财务经营状况要好于中资产险公司。

“三年偿付能力充足率均值”方面,该组数据中资产险公司要低于外资产险公司,这也反映出外资产险公司的财务经营情况要优于中资产险公司。

中、外资产险公司的差别主要体现在经营理念、运营模式等方面,且外资企业在保险经营方面的历史经验要比本土企业丰富得多,面对相同的市场氛围、客户群体,外资产险公司的经营成果是值得肯定和借鉴的。

(2)大财险公司Z值略高于小财险公司。本文在所研究的17家财产保险公司中选取占原保险保费收入份额最多的前三家公司(人保财险、平安财险、太保财险)和占份额较少的三家中资公司(英大财险、渤海保险、民安保险,以下简称“三中资”)、三家外资公司(东京海上、中意财险、乐爱金,以下简称“三外资”)进行比较(如表5所示)。

模型变量因子数据方面,占保费收入份额最大的三家公司的X2、X3均值最高,说明其累计获利能力、盈利能力相对较好。而三家占市场份额较低的中资公司则与其形成鲜明对比,在上述两方面表现最差。另三家占市场份额较低的外资公司四因子的综合实力较强,X1、X4的均值均领先中资公司,以X1均值的领先程度尤为突出,说明外资公司的资产流动性较高。

保费市场份额占比较大公司的Z值要略高于占比较小的中资公司,但占比小的外资公司还有很大差距。说明在中资企业中,市场占额对公司财务运营状况有一定影响,一般来说市场占额大的产险公司对目标客户群体的吸引力要大于占额小的产险公司,而客户群体的增加能使更多的资金流入公司,这也就意味着企业有更多的流动资金可用于理财投资等财务安排,由此为企业带来更多的收入,改善财务状况。但市场份额占比最小的外资公司在Z值和偿付能力充足率的数值上都遥遥领先于中资公司,可见市场份额并不是影响企业经营状况好坏的决定因素,只有提高公司各方面运营机制的综合能力才能实现利润最大化的目标。

值得注意的是,即使外资公司的Z值最高,但其仍处在Z-score模型给出的灰色区域,说明我国整体产险行业的财务状况令人堪忧。

(3)上市公司与非上市公司比较。从下页表6可以看出,中资上市公司的X2、X3均值都大于中资非上市公司,说明上市公司在累计获利能力、盈利能力方面优于非上市公司。而在X1、X4均值方面,非上市公司的数值略高于上市公司,但两者差距不大。

综合考虑四个模型变量因子,上市公司的整体情况较好,Z值也反映出相同的结果。说明中资产险企业中,上市公司的财务运营状况比非上市公司好。上市公司多为资产雄厚、经营状况良好、连续盈利的大型企业,因此上市公司在产险行业占据领先优势是符合常理的。但即便如此,Z值的负数现象仍然不容忽视。Z值低于模型下限说明我国中资公司在财务管理上存在很大问题,保费收入的高低并不能全面反映公司的运营状况,这一点值得关注。

从下页表6可以看出,虽然非上市中资公司的财务状况不如上市公司,但其偿付能力充足率高于上市企业,两者的整体经营情况各有千秋,是可以相互借鉴改善的。

四、Z-score模型对我国财险公司财务预警的验证

从前文数据可看出,我国财险公司无论公司规模、中资或外资、上市与非上市等,Z-score模型下的Z值总体偏低。而财险业却在2009―2014年期间的年均增长率超过20%。这种现象与Z值总体偏低是否相悖?

但从2011年至2013年保险公司的经营状况看,Z-score模型下的Z值与实际较为吻合。2011年,52家非上市财险公司中有23家公司出现亏损现象,共计亏损20.5亿元;20家外资财险公司中仅有5家实现盈利。2012年,全国62家财险公司中,有多达37家公司出现承保亏损,其中中资20家、外资17家,承保亏损的比例高达近六成。相较2011年,2012年中资财险整体承保利润业绩下滑28.51%。2013年,保险公司在利润大幅增长的同时,财产险的综合成本率大幅攀升,整个财产险行业濒临亏损边缘。特别是占据整个财险业七成份额的车险领域,普遍出现亏损现象。

由此可见,Z值反映出多家公司存在经营亏损问题、Z值能起到财务危机的预警作用与我国2011、2012、2013年三年财险业的实际情况基本符合。

五、Z-score模型财务预警模型的结论与建议

(一)主要结论。

1.Z-score模型对财险公司起到财务预警的作用。总体而言,我国财险公司2011、2012、2013三年的财务经营状况较差,Z值能起到财务危机的预警作用。而行业内财务运营状况的差异表现为:外资财险公司明显优于中资公司,市场份额占比较大的财险公司要略优于占比较小的公司,上市财险公司略优于占比较小的公司。

2.我国财险公司资金流动性和盈利能力的整体水平也较差。在体现这两方面的财务比率中,各有13家公司在不同年份出现了负值情况,其中4家公司在研究的三年中比率均为负值。资金流动性、盈利能力这两项的行业内部情况,除中资财险公司盈利能力高于外资财险公司外,累计获利能力整体也不容乐观。

而相对累计获利能力、资金流动性、盈利能力而言,我国财险公司的财务结构较好,相关财务比率仅有中华财险在2011年出现负值情况。该指标的行业内部情况表现为:外资财险公司优于中资财险公司,市场份额占比小的财险公司优于占比大的财险公司,上市公司优于非上市公司。尽管如此,在财务结构上我国财险公司普遍还不够完善,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二)建议。

1.增强资产流动性。由于运营资金决定着企业的资产流动性,且两者呈正比关系,所以应通过增加运营资金来提高财险公司的流动性。而运营资金又是流动资产和流动负债的净额,因此从根本上讲,财险公司应在增加自身流动资产的同时减少其流动负债,从而增强资产流动性。具体来说,财险公司可以通过对加强对应收款项的管理、融资财产比例的合理分配等方面增加流动资产,通过增强预算水平减少短期借款等减少流动负债。

2.提高累计获利能力。累计获利能力由留存收益决定,留存收益又主要由盈余公积与未分配利润之和决定,因此财险公司应增加盈余公积、未分配利润进而增加其累计获利能力。而盈余公积、未分配利润均从公司历年的结存利润中提取,所以财险公司应在追求增加保费的同时注重降低经营成本增加盈利能力,保证公司良好的财务状况,才能使公司健康发展。

保险公司的盈利模式篇7

关键词:资产负债管理;资金运用;投资匹配

一、财产保险公司资产负债的特点

由于我国财产保险公司只允许经营财产保险业务、短期意外险和短期健康险业务,业务范围和保险的特性,决定了财产保险公司资产负债具有如下特点:

(一)资金来源的广泛性

财产保险公司的资金主要来源于保费和资本金。由于我国国土面积广阔,人口众多,经济增长速度快,促进了我国财产保险业的快速发展,保费规模的迅速扩大,保险资金越来越多,且来源广泛,涉及社会的各个层面。保险资金不仅来自于国有企业、外资企业,而且大量的保险资金来自于个人;从产业来说,财产保险资金来自于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从构成来看,保险资金主要由资本金、责任准备金(包括未到期责任准备金、未决赔款准备金等)、总准备金、保险储金以及未分配盈余等构成。

(二)资金性质的负债性

《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将保险定义为:“保险,是指投保人根据保险合同约定,向保险人支付保险费,保险人对于合同约定的可能发生的事故,因其发生所造成的财产损失承担赔偿保险金责任,或者当被保险人死亡、伤残、疾病或者达到合同约定的年龄、期限时承担给付保险金责任的商业保险行为。”从保险的定义可以看出,保险公司的资金主要是来自保费收入,收取保费在前,承担保险责任在后。即保险公司在保险合同生效后,根据未来保险事故发生与否,决定了是否承担赔付责任。由此可以看出,保费资金具有明显的负债性特点。从保险资金的构成来看,除资本金和总准备金外,其他都属于负债。

(三)对外负债的短期性

从经营范围可以看出,财产保险公司除工程险等少数险种有可能保险期限较长之外,其他险种的保险期限都不超过一年;与此同时,财产保险公司可能的支出将在保险期限内完全明确。由于财产保险公司的险种的责任期限一般不超过一年,这就决定了财产保险公司的负债大部分在一年内,具有明显的短期性特征。

(四)保险资产的流动性

财产保险公司风险发生的不确定性、成本支出时间的滞后性和金额的不确定性,及负债的短期性,决定了财产保险公司负债支出的时间的不确定性。为保证保险责任的及时承担,保护投保人(被保险人)的利益,财产保险公司必须保持资产的高流动性,以防止债务产生的财务“黑洞”导致公司无法继续经营或破产。

二、财产保险公司资产负债管理的重要性

从以上财产保险公司资产负债的特点可以看出,财产保险公司经营的风险不仅来自于经营的保险业务本身,同时与保险公司的自身管理水平密切相关。在当前财产保险行业发展迅速,竞争程度较高的情况下,保险公司内部管理水平将直接决定公司经营的成败与否。因此,保险公司应该加强自身资产负债管理,提高资产的盈利能力和流动性,保证各项债务按时支付。

(一)资产负债管理的概念

资产负债管理,从狭义的角度理解,为针对某类负债产品的特点形成的资产结构,实行业务条块上的匹配;从广义的角度理解,资产负债管理属于风险管理的范畴,它从整个企业的目标和战略出发,考虑偿付能力、流动性和法律约束等外部条件为前提,以一整套完善的组织体系和技术,动态地解决资产和负债的价值匹配问题以及企业层面的财务控制,以保证企业运行的安全性、盈利性及流动性的实现。

从以上定义可以看出,资产负债管理是通过了解保险公司的业务特点为出发点,进而合理分析其资产、负债,并合理安排资产负债的匹配关系,以保证企业运行的安全、提高公司的盈利能力和资金的流动性,促进企业健康发展。

(二)财产保险公司实行资产负债管理的重要意义

财产保险风险发生的时点的不确定性和赔付金额的不确定性,导致了财产保险公司负债发生的时间的不确定性和支付金额的不确定性。这就要求财产保险公司利用资产负债管理,加强自身资产负债的管理,以合理化解这些不确定性带来的风险。从资产负债管理的角度来看,财产险公司经营的好坏,不仅取决于公司业务发展的好坏,更重要的是取决于资产负债管理的好坏。只有资产负债管理做好了,财产保险公司才能保护股东及广大投保人的利益,才能保证国家金融的安全和社会的稳定。因此,财产保险公司的资产负债管理对公司、行业、社会均具有深远的意义。

1.资产负债管理是财产保险公司保护投保人(被保险人)利益的需要

保险,是一种风险预防和转移的工具,它将投保人或被保险人的风险转移给保险人,一旦发生保险合同约定的意外损失或约定事件,保险人按约定补偿被保险人的损失或给付相应的保险金额。保险公司财务状况的好坏,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投保人(被保险人)保险风险转移的成功与否。目前,财产保险市场竞争非常激烈,承保利润不断下降,有的险种甚至出现了全行业的亏损,在这种情况下,财产保险公司要想充分发挥保险风险转嫁的作用,就必须通过做好资产负债管理,提高资产的盈利能力,以满足广大投保人利益的需要。

2.资产负债管理是财产保险公司主动适应保险监管的需要

近年来,我国保险监管由市场行为监管逐步向偿付能力监管和市场行为监管并重的方向发展,并将最终转变为偿付能力监管。偿付能力的监管,就是要求保险公司有足够的偿还债务的能力,其外在表现为保险公司的实际偿付能力高于保险监管机构要求的最低偿付能力,而实际偿付能力等于认可净资产,认可净资产等于认可资产减认可负债。根据目前保监会的偿付能力监管的规定,公司负债全部为认可负债,而资产则根据资产的风险状况和变现能力按比例认可,保险公司要想提高认可净资产的比例,就必须在实际经营中提高资产的认可率。因此,财产保险公司可以利用资产负债管理,通过将资产配置到认可率高的资产上,提高公司的实际偿付能力,满足监管机构对偿付能力的要求。

3.资产负债管理是财产保险公司降低财务风险的需要

财产保险公司积累的资金主要来源是资本金和责任准备金。责任准备金是保险公司为保证被保险人的利益,保证未来能够及时偿付,而从保费收入中提取的准备金。由于保险公司作为经营风险的公司,风险存在具有普遍性,同时风险发生具有不确定性,这决定了保险公司赔付时间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为保险公司资产和负债的安排带来了较大的不确定性,提高了财产保险公司的财务风险。为此,财产保险公司有必要通过改造管理流程,加强资产负债管理,合理提高保险资产的安全性和流动性,降低公司的财务风险,保证公司的健康运行。

4.资产负债管理是财产保险公司改善保险企业经营成果的需要

随着保险经营主体的不断增加,保险行业的竞争越来越激烈,财产保险公司的承保利润在不断下降,甚至有的险种出现了全

转贴于行业的亏损。如何合理提高公司盈利水平,已经成为财产保险公司面临的最大难题。这就要求财产保险公司提高资产负债管理水平,合理使用和安排资产,提高资产的使用效率和资产收益率,最大限度发挥资产运用的作用,改善公司的经营结果,提高公司竞争实力和企业价值。

三、财产保险公司资产负债管理的模式及原则

(一)财产保险公司资产负债管理模式的选择

资产负债管理包括以负债为主导和以资产为主导两种模式。以负债为主导的资产负债管理模式,强调的是从负债的观点看待二者之间的关系,即根据负债的特点安排资产的期限、结构比例等,针对不同保险产品的负债要求,包括期限、风险、出险频率、流动性等的要求,制定相应的资产投资组合。以资产为主导的资产负债模式,强调的是从资产的观点看待二者之间的关系,根据资金运用的情况调整负债结构,也就是针对不同的资产组合,调整产品销售的品种、规模等。

由于目前我国财产保险行业处于快速发展的阶段,每家保险公司业务增长速度较快,保险的特性决定了保险公司成本具有明显的滞后性,成本的滞后意味着资金的滞留,为保险公司的资金运用提供了可能。同时,由于保险公司主要是经营风险的企业,在保险处于快速发展期的我国,保险公司应更加关注主营保险业务的快速发展,原则上要求资金运用满足保险发展和保险负债的要求。因此,在目前阶段,我国财产保险公司应采取负债为主的资产管理模式,根据保险产品或保险业务的整体风险状况来决定资产配置情况。

(二)财产保险公司资产负债管理的原则

根据保险公司资产的特点,充分考虑财产保险公司资产、负债的实际情况,财产保险公司的资产负债管理不仅要遵循资产负债管理的基本原则,而且要充分考虑财产保险行业的特点。

1.财产保险公司资产负债管理的基本原则

财产保险公司与其他很多公司一样,在资产负债管理中必须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1)总量平衡的原则。就是要求资金的来源与资金运用在规模上的相对平衡和对称,保持资产与负债总量上的相对平衡,这里要求的平衡是资产负债总量的动态平衡。

(2)结构对称原则。结构对称是一种动态的资产结构与负债结构的相互对称与统一平衡,即根据资产负债的期限差异进行布局,长期负债用于长期资产的投资,短期负债用于短期资产的投资,而短期负债中的长期稳定部分也可以用于长期资产的投资,并根据外部经济条件和内部经营情况的变化进行动态的资产结构调整。

(3)偿还期对称的原则。偿还期对称的原则又称资产分配原则或速度对称原则,其主要内容为:资金运用应根据资金来源的流通速度来决定,即资产与负债的偿还期应保持一定程度的对称关系,最好是能保证资产和负债的期限完全一致。

(4)目标替代,总体效用平衡的原则。资产负债管理要求资产实现安全性、流动性和盈利性的目标,但这三个目标之间是相互矛盾的,安全性越高往往伴随着盈利能力的下降,流动性较高往往盈利能力较弱,但安全性较高。目标替代原则是指在安全性、流动性、盈利性三个经营目标或方针上进行合理选择和组合,相互替代,尽可能实现三者的均衡,而使总效用最优。这里的总效用是由安全性、流动性、盈利性三方面效用综合构成的。

2.财产保险公司资产负债管理需要考虑的特殊因素

由于财产保险公司的经营范围为财产保险及意外健康险业务,保险期限较短,保险事故发生较为频繁,使财产保险公司在资产负债管理方面需要考虑如下特殊因素:

(1)财产保险公司负债的特点。财产保险公司的经营范围决定了财产保险公司的负债以短期负债为主,为保证投保人(被保险人)的利益,财产保险公司的资产必须具备较高的流动性。

(2)险种结构及不同业务的现金净流量。目前,我国财产保险公司经营范围为财产保险业务、短期意外险和短期健康险业务。在具体险种上包括财产保险、车辆保险、责任险、建工险等,不同险种由于保险标的和责任范围不同,其风险状况、出险频率及损失可能产生的金额大小也不一样,对赔付资金的需求也不同。如车辆险业务对赔付资金的要求相对其他财产险业务高,因为车辆属于移动的标的,事故发生较为频繁,出险的频率较高,导致赔付的频率也高,对资金的流动性要求高。而普通的财产保险业务的出险频率低,但由于保险金额大,一旦发生保险事故,要求的赔偿金额大。因此,财产保险公司在资产负债管理过程中,必须充分考虑公司的业务结构、险种类别,以保证偿付责任的及时兑现。

(3)公司偿付能力充足率。中国保监会通过认可净资产与要求的最低偿付能力的比较结果,来判断保险公司偿付能力是否充足。由于保险公司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偿付能力水平高低不同,对资产的认可率的要求也不同,公司对资产的选择也是不一样的。因此,财产保险公司在资产负债管理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偿付能力的要求,以保证公司的偿付能力能够满足监管的需要。四、财产保险公司资产的组成及投资的重要性

从产业性质来看,财产保险公司属于金融服务企业,也就是说保险公司属于第三产业,同时属于金融企业。第三产业从资产结构上看,具有固定资产占比相对小的特点,财产保险公司也一样,固定资产在总资产中的占比也不高。同时,财产保险公司又属于金融企业,金融业的特点决定了财产保险公司积聚了大量的保费收入,对资金运用的要求较高。

从表1可以看出,我国财产保险公司投资性资产(银行存款投资)占总资产的比例分别为:人保60.49%,太平洋77.32%,大地74.34%,太平65.78%。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我国财产保险公司可用于投资的资产所占的比重高,资金运用的需求旺盛。资金运用已经成为财产保险公司中与保险业务经营同样重要的经营活动,客观要求保险公司不断提高资金运用水平,加强投资资产的管理,关注其安全性、盈利性和流动性,为财产保险公司及财产保险行业整体实力提升做出贡献。

五、财产保险公司的资金运用与资产负债管理

目前,我国财产保险公司保费规模增长快,但由于保险主体的增加,竞争特别激烈,承保利润率在不断下降,有的险种甚至出现了全行业的亏损;同时,保险公司是经营风险的公司,本身对公司实力的要求高。财产保险公司实力的提高,取决于保险业务经营和资金运用两方面,且两者是相互促进的,这也是符合国际财产保险行业发展规律的。在国外,财产保险公司承保业务的赔付率均接近100%,利润主要来自保费资金运用产生的投资收益。因此,我国财产保险公司应加强资金运用方面的研究,合理、有效地提高资金运用的效率和效益,充分发挥保险资金对公司的贡献,提高经济实力。为使财产保险公司的资金运用满足资产负债管理的要求,财产保险公司应对公司负债进行深入的分析,紧密联系公司业务发展情况,合理安排投资的期限、品种等。

(一)根据负债的特点配置投资的久期

财产保险公司是典型的负债经营的公司,且其保费资金大部分属于短期负债资金。因此,财产保险公司在安排投资前,应根据保费资金在公司总资产中所占的比重,合理安排投资的期限。在考虑负债资金占比的同时,财产保险公司应预测公司盈利能力,并根据盈利能力的不同及发展的不同阶段,安排不同的投资组合和投资期限。当预测财产保险公司的保险业务经营具有盈利能力时,意味着公司

在经营过程中基本不会动用资本金,公司应将资本金配置到期限较长,收益较高的投资上去;同时根据预测公司的盈利能力和现金净流量,将盈利积累的资金也配置到期限较长的投资中去,以提高公司的盈利能力;而将日常经营过程中需要使用的资金,配置在期限短、流动性强的资金上,以保证公司履行保险责任的及时性。

(二)充分分析公司的业务结构,根据不同产品的风险状况、出险频率配置投资

如前所述,由于财产保险公司的产品种类多,且不同种类的保险产品具有不同的风险特点、出险频率及对赔付金额的要求等特点,因此,同一收入规模的公司对投资组合的要求差异较大。如以车险经营为主的公司,要求投资的流动性高;以财产险业务为主的公司,对资金的流动性要求相对较低,但对金额的要求可能较大,一旦保险事故发生,对资金总量要求较大,要求投资的整体变现能力强。因此,财产保险公司应根据产品的特点配置投资,合理确定投资组合及投资期限。

财产保险公司应根据大数法则的要求,充分考虑不同险种的出险概率和平均偿付金额,合理分析单一险种债务平均偿还期,进而计算出公司险种所要求的整体保险业务负债的偿还期,并根据偿还期对称的原则的要求,配置投资资产的偿还期限。可以通过计算平均流动率来判断投资配置是否合理,平均流动率等于资产的平均到期日和负债的平均到期日的比值,如果平均流动率大于1,则表示资产的运用过度,应根据负债的具体类别,缩短投资的期限;反之,则说明资产运用不足,应适当提高长期资产的比重,以保证平均流动率维持在1的水平。但在使用平均流动率时,最好对时间进行分段处理,如将期限分为3个月、6个月、1年等,分段越多,计算结果的运用越合理,资产期限与负债期限越匹配。

(三)根据公司不同发展阶段对偿付能力的要求,选择不同认可率的投资组合

根据中国保监会对财产保险公司偿付能力监管的要求,不同资产的认可比率是不一样的,认可比率的不同,对公司实际偿付能力的影响较大。同时,由于法定的偿付能力要求与公司的业务规模紧密联系在一起,因此,财产保险公司在业务发展的不同阶段,对公司投资资产的认可率要求也是不一样的。如在公司业务的起步阶段,由于公司资本金充足,基本不需要考虑公司资产的认可率,可以只考虑流动性、盈利能力等因素的影响去配置投资。但当公司业务规模较大,资本金处于不十分充足的时候,就必须将投资配置在认可率高的资产上。因此,财产保险公司的投资配置需要充分考虑公司的发展阶段,及不同阶段对偿付能力的要求。

保险公司的盈利模式篇8

关键词:政府融资平台;信贷风险;Logistic模型

一、引言

2008年末以来,随着国家保增长、扩内需政策的贯彻落实,商业银行贷款加速增长。截至2009年12月末,全国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合计为42.56万亿元,较2008年末新增10.55万亿元,增长率为32.98%。据业内人士统计,自2008年末以来激增的天量银行贷款(剔除票据)中,有大半投向了基础设施行业,大量银行资金集中涌向各级地方政府的融资平台。一时之间,政府融资平台贷款成为备受关注的热点话题。

据财政部科学研究所所长贾康的估算,截至2009年底我国地方投融资平台负债超过6万亿元,其中地方债务总余额在4万亿元以上,约相当于GDp的16.5%,财政收入的80.2%,地方财政收入的174.6%,且地方负债80%都是通过银行信贷获得的资金。随着政府融资平台的数量和融资规模呈现飞速发展的趋势,越来越多的专家质疑,由于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责任主体不清晰,操作程序不规范,同时,地方政府往往通过多个融资平台从多家银行获得信贷资金,形成多头举债,一旦融资平台的项目投资收益不能覆盖成本,这些“隐性债务”就必然显性化,给地方政府的财政造成巨大压力,甚至最后不得不由中央财政和商业银行买单,这必然对银行业的经营风险形成显著的潜在压力。

为了探讨政府融资平台类贷款究竟存在着哪些风险以及面对这些风险银行应该如何应对与控制,本文通过建立Logistic模型,综合考虑平台公司自身的财务经营状况、政府的偿债能力、偿债意愿以及平台公司所在区域的地方经济发达程度等因素来度量其信贷风险状况,并得出具有实践意义的结论与建议。

二、实证分析

(一)模型构建

采用Logit方法主要原因是解释变量是二分变量,即违约/非违约,所以对二分变量的分析采用非线性函数更符合实际。假设y代表违约与否事件,由于事件发生的条件概率p=(yi=1|xi)与xi之间的非线性关系通常是单调函数,一个自然的选择便是值域在(0,1)之间有着S形状的曲线,这个函数形式通常是Logistic分布。

公司信贷违约发生,其取值为1;公司信贷正常,其取值为0。建立多变量Logistic回归模型,设Y是一个取值为1或0的两分类随机变量,x1,x2…,xm,是可能影响Y的确定变量,通过观测n组观测值(xi1,xi2,…,xim,Yi)(i=1,2,…,n),则结果变量与影响自变量的对数模型为:

其中:p表示“Y=1”发生的概率,(1-p)表示“Y=0”发生的概率;模型中参数a是常数项,表示自变量取值全为0时,βi参数为待估计系数,εi表示随机误差项,p表示“Y=1”发生的概率,(1-p)表示“Y=0”发生的概率。公式变形得出发生违约的概率如下:

通过Logit模型计算出公司的违约概率大于或等于0.5,则将公司判定为高风险企业,否则判定为低风险企业。

(二)样本来源及变量定义

本文数据来源湖南省某国有商业银行在湖南省范围内的政府融资平台类公司信贷资料,以该行从2000-2009年共授信的50家公司做为研究样本,剔除资料不完整数据,共取得47家公司为有效样本,其中正常样本39个,违约样本8个。

变量的选取上,基于政府融资平台类客户风险因素的分析并结合实际数据的可取得性、因素的可量化性,本文从衡量政府财政能力、区域经济发展状况、行业盈利模式、公司的财务状况及担保措施等四个维度,选取偿债率、债务收入、区域、公司盈利模式、担保方式、发放金额、流动比率、净资产收益率和资产负债率9个变量来度量融资平台贷款的信贷风险状况,变量的定义及其赋值如表1所示。

(三)建立模型及其分析

将原始样本数据进行赋值处理后用SpSS16.0软件进行Logistic全变量模型回归分析,模型的分析结果如表2所示。

采用wald来进行系数显著性检验,由表2可知,偿债率x1、债务-收入比x2、区域x3、公司盈利模式x4、担保方式x5和净资产收益率x8六个变量在0.05的显著水平下显著,即这六个变量对政府融资平台公司的信贷风险影响显著,具体分析如下。

变量x1的系数为负,即偿债率与违约机率呈负相关。偿债率指标本是用来分析、衡量外债规模和一个国家偿债能力大小的重要指标,后来被逐渐延伸至各级政府,用以反映了各级政府短期的偿债能力。变量x2的系数为负,即债务-收入比与违约机率呈负相关。债务-收入比率指标反映了政府的长期偿债能力。从理论上讲,偿债率越低、债务-收入比越低,表明政府的偿债能力越强,相应的平台公司发生违约的概率应越低。但就湖南省的实际情况和上文的实证分析来看,长沙市的偿债率、债务-收入比指标相较大部分地级市、县的指标值要高,但实际长沙市的财政实力较地级市、县的财政实力更为雄厚。在此可以解释为经济发达的城市,其财政收入高,相应的基础设施建设等城市发展的步伐越快,导致政府债务增高,影响了其偿债能力指标。变量x3的系数为正,即区域与违约机率呈正相关,说明区域赋值越大的,违约的机率越大。因样本量的选取在湖南,所有平台公司均分别在湖南各市县,从整体经济发展情况及当地政府实力综合考虑,长沙作为湖南省会城市,区域经济最为发达,长沙市政府实力在湖南各市县中也最为雄厚;其次便是各二级城市,主要集中在株洲、湘潭、岳阳、永州等地;最后是县级区域,如望城、浏阳等。由上可知,公司所在城市为二级城市和三级城市的,较一级城市更容易发生违约。变量x4的系数为正,即公司盈利模式与违约机率呈正相关,说明公司盈利模式赋值越大的,违约的机率越大。在此,盈利模式分为经营性、准经营性和公益性三类(其具体内涵在上文中已介绍)。盈利模式为公益性(其赋值为3)的公司,容易发生违约。变量x5的系数为正,即担保方式与违约机率呈正相关,说明担保方式赋值越大的,违约的机率越大。担保是对平台公司贷款还款来源的有效保证,通常被视为贷款的第二还款来源。对于平台类公司的贷款,商业银行一般采取的担保方式有土地(房产)抵押、收费权质押、保证担保、财政担保及信用担保。显而易见,其他条件同等的情况下,信用担保的违约概率最大。变量x8的系数为负,即净资产收益率与违约机率呈负相关,说明净资产收益率越高,违约机率越小。净资产收益率高,说明公司盈利能力强,越不容易违约。

根据表3模型参数估计结果构建政府融资平台公司信贷风险评估模型(由于变量x6的系数接近于0,于是在构建模型中将其剔除了)如下:

将经赋值处理后的样本数据带入模型,即可得出其发生违约的概率。通过Logistic回归模型的估计结果,可以对样本公司是否违约进行预测,通过比较预测结果和实际结果的符合程度,可以对模型的预测能力进行评价。模型对因变量贷款类别Y的分类预测结果见表3,可见模型对正常还款的公司分类准确率为97.4%,只将1家正常还款公司判为违约公司,对违约公司的分类准确率为87.5%,只将1家违约公司判为正常还款公司,总的分类准确率达到95.7%,这个结果相对来说是很好的,说明该Logistic回归模型在政府融资平台公司信贷风险上应用的效果理想。

注:临界值为0.5

Logistic回归模型拟合检验的最佳方法是极大似然估计法,从模型的整体拟合情况来看,nagelkerkeRSquare为0.798,表示整个模型的拟合优度很好。HosmerandLemeshow检验卡方分布统计量的显著水平为0.991>0.05,不显著,表示因变量的实际值与预测值的分布没有显著差异,说明模型拟合较好。

三、结论与建议

(一)基本结论

本文采用47家政府融资平台公司信贷数据,选取偿债率、债务收入、区域、公司盈利模式、担保方式、发放金额、流动比率、净资产收益率和资产负债率9个变量,构建了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偿债率、债务-收入比、区域、公司盈利模式、担保方式和净资产收益率对政府融资平台公司信贷风险影响显著。模型对正常还款的公司分类准确率为97.4%,,对违约公司的分类准确率为87.5%,总的分类准确率达到95.4%,具有良好的预测性,说明该模型对商业银行政府融资平台公司信贷风险评估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二)政府融资平台贷款风险控制的建议

第一,面对当前的政策环境及政府融资平台类客户的行业环境,商业银行对政府融资平台的整体授信策略应该坚持商业化和差异化原则,全面客观地分析政府的信用状况及举债能力,合理确定授信总规模,同时坚持有保有压,优化总量内业务结构,支持优质业务的信贷需求,及时退出不符合信贷要求的业务。第二,商业银行应该进一步加强风险控制意识,在贷款审批、贷后管理等各个环节严格把关。另外,商业银行在衡量政府财政实力、平台公司经营能力及贷款项目的运作与盈利方式等各方面评估第一还款来源的同时,必须重视第二还款来源,有效落实担保条件。第三,加强银行间的合作。一方面对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要尽可能采用银团贷款方式,从而降低单家银行的贷款额度,避免贷款集中度风险。另一方面各个银行之间应加强沟通和联系,共同防范地方政府融资平台授信和业务风险。

参考文献:

1、巴曙松.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的发展及其风险评估[eD/oL].中国金融经济网,2010-03-12.

2、石晓军,肖远文,任若恩.Logistic违约率模型的最优样本配比和分界点研究[J].财经研究,2005(9).

3、王济川,郭志刚.Logistic回归模型――方法与应用[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4、中国工商银行上海市分行课题组.关于国有商业银行信贷资产风险管理的战略思考[J].金融论坛,2004(7).

保险公司的盈利模式篇9

【关键词】寿险公司费用模型

一、寿险公司营业费用管理的现状及分析

目前寿险公司营业费用管理存在着粗放发展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三高一低”,即高投入、高成本、高消耗、低效率。高投入突出表现在一些公司的业务增长主要依靠设机构、铺摊子,通过加大投入谋求外延式扩张,集约经营和内涵式增长的能力不强。高成本突出表现在公司管理水平比较低,经营成本特别是由于市场竞争带来的业务成本不断攀升。2012年我国五家上市险企的净利为458亿元,不及工商银行的五分之一。

二、营业费用模型建立的理论依据

营业费用模型建立在寿险产品定价、现代管理作用扩展及寿险业发展三阶段理论基础之上。

(一)基于寿险产品定价的理论基础

尽管不同产品、不同公司的定价公式均不相同,但其中根据预期死亡率、预期利率及预期费用率进行定价的精算假设是核心。在假设确定过程中,除参照公司历史数据及同业经验值外,还必须满足有时是相互矛盾的管理层、股东、保户等的要求,所以,不断的调整各种假设成为非常耗时的工作。

对于寿险公司而言,由于寿险产品在精算过程中的利润及费用测算的均衡,很大程度上不会符合实际情况。即产品定价过程中精算假设的营业费用与实际营业费用在时间分布上是不一致的,这种客观上的不一致,导致先期投入的营业费用大于精算的预计营业费用,造成寿险特有的前期营业费用缺口,后期营业费用盈余的情况,即营业费用超支。

(二)基于现代管理会计作用扩展的基础

管理会计以围绕决策、计划和激励这三方面的作用而区别于财务会计。同时,管理会计还随着公司经营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当公司管理出现了新思想、新方法时,管理会计通过吸收调整,也随之转变。它通过关注公司资源的使用情况来增强公司的竞争力,提升公司价值。从而使管理会计从信息提供者向资源管理者转化,从决策支持者向管理者的商业伙伴转化。

(三)基于寿险公司特定发展阶段的基础

寿险公司有如下特定的三个发展阶段:

1.初创阶段。公司设立后要分摊公司法人的筹建费用,要筹建分支机构,因此,在初创阶段,公司每年发生亏损,累计亏损不断扩大。

2.成长阶段。自公司开始盈利,进入成长阶段。业务初具规模,在保费结构中,续期保费已占一定比例,所以费差会减少。

3.成熟阶段。公司可以靠自身积累满足保费增长对实际偿付能力的需要以后,就进入成熟阶段。在成熟阶段,公司不但可以稳定地盈利,而且不需要再增加资本。

可见,寿险公司不通发展阶段的实质,是由于费差损的发生、减少、消失所导致的亏损、开始盈利、长期稳定盈利的过程。而本文营业费用模型的作用正是确保公司从亏损向盈利过渡的控制手段和方法。

三、营业费用模型建立的几个假设

营业费用模型的建立依赖于几个关键指标的假设,这些关键指标并不是单纯为模型而建立的指标,而是在公司的战略目标分解、工作计划制定中也经常用到的关键指标。

(一)营业费用周期假设

费用周期假设即一个寿险公司应当确定的盈利周期。

1.假设一个分公司6年盈利,假设在第6年底,总保费-总支出=0;

2.假设分公司在第一个完整的经营年度,保费完成1600万元;

3.单纯考虑费差,不考虑死差和利差。

(二)保费增长率

保费增长率的假设非常关键,直接决定着盈利的周期长短。

1.假设第二年增长率25%、第三年15%,第四-六年平均增长10%;

2.假设增长率不能为负数。

(三)续期保费达成率

由于大部分的保险产品都属于期缴型产品,所以续期保费的达成率也非常重要,续期的达成对寿险公司的利润贡献非常大。

1.假设续期保费达成率第2年85%、第3年90%、第4年91%、第5年92%、第6年93%;

2.假设续期达成率的经验值是可靠的。

以上三方面的假设是费用模型建立的关键部分,其中保费的增长率每年都要修订。

四、营业费用模型的基本内容

营业费用模型建立中,除上面的关键假设外,核心内容是目标盈利年度及费用超支率的确定。

(一)精算预计的营业费用

假设一个分公司6年盈利,根据精算产品假设,可以计算出每年可用营业费用。由于可用营业费用的计算主要依赖精算技术,而且比较复杂,为简化起见,这里不介绍其计算过程。

(二)实际营业费用

因为前期存在精算假设营业费用小于实际营业费用的情况,前几年实际营业费用大于精算预计营业费用的投入,造成费用超支,形成客观的费用超支率。

因为费用超支主要体现在前几年,当精算预计营业费用等于实际营业费用的时候,超支率为0,此时当年保费提供的费用即可满足经营和管理的需要。

当精算营业费用大于实际营业费用时,费用出现盈余,此时费用超支率为负数,节余的费用便成为利润。

(三)营业费用超支率

1.费用超支率即实际营业费用与精算预计营业费用之间的差额与精算预计营业费用的比率。营业单位在开业初期或在公司扩张阶段,营业费用相对比较大,同时业务规模较小也会影响费率。随着保费规模的扩大,费用超支率在6年里呈现递减趋势,第6年为0。

2.在开业第一年,费用超支率是有上限和下限的。这一点非常重要。如果第一年的费用超支超过了上限,不但公司的盈利要拖后,更重要的是会影响到公司的偿付能力。

根据前面的假设及上面的步骤,来看费用模型的建立,见表1:

表1营业费用模型及超支率分布表(单位:万元)

对于上表中数据说明如下:

(1)期缴保费:是建立在6年盈利,第一年保费1600万元,第二~六年增长率分别为25%、15%、10%、10%、10%,续期保费达成率第二~六年分别为85%、90%、91%、92%、93%的假设基础上计算得出的。

(2)精算营业费用:在期缴保费基础上,根据产品定价模型计算出的可用费用。数据由精算人员提供。

(3)实际营业费用:根据期缴保费,结合几家寿险公司的经验数据调整得出。上表中列示了三种情况下,实际营业费用的变化对超支率的影响及盈利年度确定的影响。

超支率:根据经验数据,包含公司全部筹建期费用的超支率上限为300%。

五、营业费用模型应用建议

营业费用模型更多的体现出一种管理思想。并引导业务单位朝着管理的方向前进。下面总结出费用模型应用的一些基本条件及关键指标,并强调其与公司发展的密切关系。

(一)战略规划是前提

营业费用模型并不是一个单纯而确定的指标体系,费用超支率的确定取决于公司管理层对营业单位诸多预定因素,譬如:盈利平衡周期,初期投资规模,保费及其增长速度。因此,长期发展策略和规划是公司费用模型确定的重要依据。

(二)预算管理的坚实基础

营业费用模型从根本上是引导营业单位投入产出关系合理化的工具,而在此基础上的预算管理也将引导营业单位费用预算更加趋于合理。寿险公司预算的编制和执行数据的取得将更多地取决于理性的判断而非经验数据,因此营业费用模型必将成为全面预算管理的重要基础。

保险公司的盈利模式篇10

记者从阳光保险集团2009年全国工作会议上获悉,截至2008年底,阳光保险集团总资产增至376.81亿元,投资收益率达到7.34%,产、寿险公司累计实现传统保费80.82亿元,比2007年增长94.61%。尤其令人关注的是,阳光产险实现盈利8027万元,保持了自开业23个月盈利以来的持续盈利;阳光人寿各渠道累计完成标保1.32亿元,创造了新设寿险公司首年标保过亿的新纪录。

阳光保险成立于2005年,是国内七大保险集团之一。由中国石化、南方航空、中国铝业、中国外运、广东电力等国有大型企业集团为主发起组建,目前旗下拥有阳光财产保险和阳光人寿保险等多家专业子公司。截至2008年底,阳光产险己成立33家分公司,阳光人寿已成立15家分公司,地(市)及县级公司达1000余家,服务网络遍及全国。三年来,公司的保费收入从0.57亿元增至80.82亿元,增长142倍;总资产从11亿元增至376.81亿元,增加34倍;为社会提供的保障金额从17亿元增至6.22万亿元;累计为528.02万个客户提供保险保障;累计解决就业近三万人;累计上缴税收6.5亿元。

据介绍,管理创新成为阳光保险快速健康发展的源动力之一。阳光“红黄蓝”盈利模式在2008年度最佳商业模式评选中,以绝对优势入选前三甲。此外,阳光保险的创新还体现在销售管理、理赔管理、机构筹建、产品开发、风险管理等方面的创新,也为公司的发展提供了不竭的动力。

阳光保险成立之初便积极倡导“永不做市场的破坏者”。面对2008年经济、金融形势的严峻挑战,该公司积极规避经营风险,坚持规范经营,誓做市场秩序维护者。2009年该公司将继续创新经营管理模式,以全面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和盈利能力。

企业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阳光保险深谙其道。就在全球金融海啸给就业带来强烈冲击,不少企业纷纷缩编裁员之际,该公司继续高举招贤大旗,2009年将新增就业岗位近三万个。据透露,阳光保险对人才的需求自成立以来每年均以成倍速度增长,2008年解决新增就业岗位近1.6万个。在“共同成长”企业使命的感召下,短短三年,阳光已经成为金融人才向往的“高地”。金融海啸以来,已有近20位有海外背景的高端人才加盟阳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