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生育率的因素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0:20:38

影响生育率的因素篇1

关键词:排球专修学生;发球;因素;训练措施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

河北体育学院排球专修学生。

2.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根据研究需要查阅相关资料,为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2)调查访问法

对河北体育学院的排球专修学生和教练进行调查访问,探究影响发球成功率的因素。

二、影响排球发球成功率的各种因素分析

影响排球发球成功率的相关因素主要有心理因素、体能因素、

技战术因素等。但对于训练不多的专修学生来说,动作的熟练程度和规范程度占主要部分,心理因素是影响发球失误的部分因素。

1.发球成功率取决于技术熟练程度和规范程度

发球技术的动作方法较多,无论采用哪种发球,都必须做到以下三点:一是平稳抛球。二是击球要准。三是手法要正确。只有熟练地掌握发球技术,才能提高发球成功率。除此之外,还要规范自己的发球技术,掌握正确的发球方法,以保证发球的成功。

2.缺乏比赛经验,精神紧张

排球专修学生,参加训练时间短,比赛的次数少,经验少,遇到紧张激烈的比赛气氛,精神就十分紧张,造成肌肉僵硬,自动化的神经联系中断,技术动作变形,无法按技术要领完成技术动作,造成发球失误。

3.心理准备不充分

比赛前由于缺乏充足的心理准备,对对手的情况不甚了解,当遇到较强的对手,实力差距较大时,心虚胆怯,引起紧张情绪;反之对手较弱,思想容易松懈麻痹,从而影响学生发球的攻击性。

三、提高发球成功率的训练措施

1.提高队员的发球技术熟练程度和规范程度

发球技术是较难掌握的技术。在比赛中,发球技术不熟练或者发球技术不规范,心理素质再好的学生也很难成功地把球发出去。只有熟练发球技术动作和规范自己的发球技术动作才能提高发球的成功率。

2.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提高自提控能力

在训练发球过程中,有意造成紧张气氛。如:比赛性发球,讲明罚则,有意造成紧张气氛。使学生心理能适应外接刺激,以适应比赛。

造成发球失误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总体来说,心理素质很重要,但是发球技术的熟练程度和发球技术的规范程度更为重要,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所以我们在训练过程中,不但要提高发球队员的心理素质,同时也要进行发球队员的技术和身体素质训练,

以提高发球的成功率。

参考文献:

[1]RoaldBahr,JonathanC.Reeser.排球[m].葛春林,译.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6.

影响生育率的因素篇2

[关键词]育龄女性;不孕;影响因素;治疗方式

[中图分类号]R711.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4721(2016)05(b)-0063-04

[abstract]objectivetoanalyzetheinfluencefactorofchildbearingagewomenwithinfertility,andtoexplorethetreatmentmethod.methods120childbearingagewomenwithinfertilityfromJanuary2012toJanuary2014inourobstetricsandgynecologydepartmentwereselectedastheresearchgroup.Questionnaireandclinicalexaminationwereusedtoanalyzetheimpactfactorsofinfertility.Correspondingtreatmentswereconductedforthereasonsofinfertility.with2yearsfollowed-upaftertreatment,pregnancysuccessratewasunderstood.Resultsinfluencefactorsof120childbearingagewomenwithinfertilitywereasfollows,ovulationdisturbancewas38.33%,fallopiantubeobstructionwas35.00%,otherfactorsofovulationdysfunctionwas8.33%,endometriosiswas8.33%,otherfactorsoftubalabnormalitywas5.00%,uterusorthecervicaldysplasiawas2.50%,otherreasonswas1.67%andunknownreasonwas0.83%.amongthat,infertilityresultedfromovulationdisturbanceandfallopiantubeobstructionwas73.33%,whichwashigherthan26.66%fromotherimpactfactors,withsignificantdifference(p

[Keywords]Childbearingagewomen;infertility;impactfactor;treatmentmethod

凡育龄女性,在其配偶生殖功能正常及未采取避孕措施的条件下,婚后同居2年以上或曾受孕而2年不再受孕即为不孕症[1]。不孕症是全球性生殖健康问题之一,影响着世界上超过10%的人口[2],也是临床上女性较为常见的疾病,一般可分为原发性不孕和继发性不孕。我国育龄女性患有不孕症的概率为8%~17%,近年来,育龄女性不孕症的发病率呈逐年快速上升趋势[3]。不孕症产生的病因及影响因素多种多样,如输卵管阻塞、慢性盆腔炎、子宫内膜异位症、多囊卵巢、盆腔结核以及卵巢功能、生殖器发育异常等[4-5]。随着医疗水平的发展、生殖健康及保健服务的提高,常见的不孕症治疗方式有内镜和手术治疗、物理治疗、药物治疗、微波治疗等,其成功率越来越高。本研究选取本站妇产科收治的120例育龄不孕症女性作为研究对象,分析育龄女性不孕的影响因素,探讨其治疗方式,以期为临床治疗不孕症的方式选择及相关实践提供参考。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1月~2014年1月本站妇产科收治的120例育龄不孕症女性作为研究对象,均通过问卷调查与临床分析确诊为育龄不孕症。①问卷调查:问卷包含患者的基本信息、生活习惯、既往病史、性生活情况等方面,由经过培训的调查员进行统一标准的问卷调查。②临床分析:由经验丰富的临床主任医师分析患者的日常生活习惯、既往病史、性生活情况等信息,并参考诊断标准、体检报告、妇科常规检查、阴道B超检查、性激素水平测定、排卵监测、输卵管造影及外院腹腔镜与宫腔镜检查等分析患者不孕的影响因素。120例不孕症患者的年龄为20~47岁,平均(28.33±6.49)岁;其中未婚22例,已婚98例;本地103例,外省17例;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7例,中学(含中专)文化程度35例,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78例;原发性不孕75例,继发性不孕45例;住院治疗77例,非住院治疗43例。本研究经本站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1.2纳入及排除标准

1.2.1纳入标准①参考国内通用的《妇产科学》确定的不孕症诊断标准[6];②经输卵管通液、子宫输卵管造影、B超检查及病理分析确诊;③患者及其家属对本研究知情且同意。

1.2.2排除标准①年龄

1.3方法

1.3.1治疗方法①对于因输卵管阻塞导致不孕的患者,使用输卵管通液术对症治疗,患者月经后2~3d,将80000U庆大霉素(福建省汇天生物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35020363)、2mg地塞米松(四川省长征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51020427)、4000iUα-糜蛋白酶(上海第一生化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31022112)加入到25ml的生理盐水中混合,经患者的宫颈推注到输卵管内,推注后停留10min,2次/月,每月为1个疗程,此方法治疗3~4个疗程。②常规输卵管吻合术治疗,药物进行保守治疗或接受体外受精-胚胎移植术治疗。③对于因排卵功能障碍导致不孕的患者,使用雌孕激素调理月经,当患者行经情况有明显改善时,对其进行HCG诱导排卵。④对于因子宫内膜异位导致不孕的患者,进行微创手术切除病灶,并在手术结束后使用激素类药物对患者进行辅助治疗。⑤对于其他因素导致不孕的患者,进行综合性对症治疗,适当尝试上述治疗方法并纠正及指导其不良生活习惯。

1.3.2随访随访方式包括门诊、电话、视频、邮件等,随访时间为2年。

1.4观察指标

分析120例育龄女性不孕的影响因素,记录120例育龄女性治疗后随访2年的怀孕情况。

1.5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

2结果

2.1120例育龄女性不孕的影响因素分布

育龄女性不孕的影响因素所占比重依次为排卵功能障碍(38.33%)、输卵管阻塞(35.00%)、排卵功能异常的其他因素(8.33%)、子宫内膜异位(8.33%)、输卵管异常的其他因素(5.00%)、子宫或宫颈发育不良(2.50%)、其他原因(1.67%)、不明原因(0.83%),其中排卵功能障碍与输卵管阻塞导致的不孕发生率为73.33%(88/120),显著高于其他各影响因素的26.66%(32/1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2.27,p

2.2120例育龄女性不同方法治疗后的怀孕情况

通过雌孕激素调理月经、HCG诱导排卵治疗患者的怀孕成功率为53.57%,通过输卵管通液术、常规输卵管吻合术、到外院体外受精-胚胎移植术治疗患者的怀孕成功率为70.83%,通过激素类药物治疗患者的怀孕成功率为50.00%,通过微创手术、激素类药物治疗患者的怀孕成功率为70.00%,综合性对症治疗、纠正及指导不良生活习惯治疗患者的怀孕成功率为33.33%(表2)。确定不孕的主要影响因素后对症治疗,其怀孕成功率均≥50%。

3讨论

wHo调查显示,世界范围内不孕症的发生率高达15%,我国关于不孕症患病率的调查较少,但目前我国的女性不孕症患者越来越多[7]。不孕症的病因复杂,影响因素较多,其可使患者产生抑郁、焦虑、内疚、压力、社会羞辱、社会孤立、性满意度低等心理健康问题,从而导致女性生理、心理因素发生系列变化,甚至影响夫妻双方的身心健康,降低了不孕症家庭的生活质量,进而涉及婚姻、家庭,因此不孕症又是影响家庭乃至社会和谐的主要原因之一[8-9]。

导致女性不孕症发生的原因及影响因素较为复杂,常见的有输卵管阻塞、子宫内膜异位、卵巢功能障碍、盆腔病(如盆腔粘连)、子宫因素(如子宫肌瘤)、化学物理性因素(如铅、汞中毒)、吸烟、饮酒等[10]。本研究结果显示,育龄女性不孕的影响因素所占比重由高到低依次为排卵功能障碍、输卵管阻塞、排卵功能异常的其他因素、子宫内膜异位、输卵管异常的其他因素、子宫或宫颈发育不良、其他原因、不明原因,冯讳等[11]的研究显示,多囊卵巢综合征(属排卵功能异常)为首要影响因素,这与本研究中排卵功能障碍与输卵管阻塞导致的不孕高达73.33%的分析结果大致相符。作为影响不孕症的常见因素之一,输卵管阻塞的主要表现为与卵细胞结合受阻或其他原因影响受精卵成功运送到宫腔[12]。排卵障碍多由于下丘脑-垂体-卵巢轴中的某一环存在病理障碍所致,也可能受机体其他内分泌腺疾病的影响所致[13]。子宫内膜异位会引起腹腔液中细胞因子的改变从而引发不孕,其他原因如慢性盆腔炎严重牵连患者的生殖器官、结缔组织及盆腔腹膜,也可引发不孕等。此外,不同地区可能因环境差异、文化背景、生活习惯的差异等也可导致育龄女性不孕,但排卵功能异常依然是稳居首位的影响因素[14]。故本文建议临床对育龄女性不孕治疗方式的研究应着重以干预排卵功能异常为主。

随着医疗科技的日臻完善,再加上宫腔镜技术的不断发展,目前治疗不孕症的方式较多,且大多安全、经济、有效,如宫腔镜下输卵管通液术、体外受精-胚胎移植术等。根据不同影响因素导致的不孕采取相对应的针对性治疗,患者2年内的受孕率较高[15]。本研究结果显示,不同患者接受雌孕激素调理月经与HCG诱导排卵治疗、输卵管通液术、常规输卵管吻合术、体外受精-胚胎移植术治疗、微创手术与激素类药物治疗、综合性对症治疗及纠正及指导不良生活习惯治疗的怀孕成功率普遍较为乐观,确定不孕的主要影响因素后采取相应的对症干预治疗,其怀孕成功率均≥50%,而不明原因的不孕症治疗后的怀孕成功率则并不理想,提示确定患者不孕的主要原因并根据不同影响因素进行针对性治疗对不孕症患者的成功受孕有重要影响,因此对不孕影响原因的诊断与鉴别十分重要,其诊断方式也有待进一步分析。本研究提供研究例数有限,且大多为广东省本地女性,故相关分析结果有待进一步论证。

综上所述,输卵管阻塞、排卵功能障碍及输卵管和排卵功能异常是导致育龄女性不孕的主要影响因素,子宫内膜异位、子宫或宫颈发育不良等是导致育龄女性不孕的影响因素。临床上应针对不同影响因素导致的不孕采取不同方式的对症治疗,这对患者成功怀孕有积极影响,同时,相关治疗方式有待进一步临床探索及实践,进而继续提升不孕症患者的成功怀孕率。

[参考文献]

[1]张爱芬,马晓洁.克罗米芬联合绒毛膜促性腺激素治疗排卵障碍性不孕症的临床研究[J].中国当代医药,2011,18(36):71-72.

[2]ombeletw.isglobalaccesstoinfertilitycarerealistic?thewalkingeggproject[J].ReprodBiomedonline,2014,28(3):267-272.

[3]高商,袁聚祥,韩宝生.女性不孕相关危险因素的病例对照研究[J].中国妇幼保健,2015,30(18):3014-3016.

[4]胡道琴.腹腔镜联合宫腔镜诊治女性不孕症的临床应用价值[J].中国当代医药,2013,20(17):55-56.

[5]潘星月,许曙光,张霞,等.农村已婚育龄妇女不孕症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2014,29(7):1061-1063.

[6]乐杰.妇产科学[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351-355.

[7]王成刚,邱忠君,唐惠艳.不孕症患者的应对方式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2014,29(25):4116-4118.

[8]龙玲,李静,彭倩.女性不孕症患者心理弹性、社会支持与生育应激的相关研究[J].重庆医学,2015,44(3):426-432.

[9]anzaloneCL,CohenpR.acutefebrileneutrophilicdermatosis(Sweet′ssyndrome)[J].CurropinHematol,2013,20(1):26-35.

[10]段爱红,卢丹,张建萍,等.影响腹腔镜治疗不孕症疗效的多因素分析[J].中国微创外科杂志,2011,11(1):58-60.

[11]冯讳,聂茹.经阴道超声引导下卵泡穿刺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不孕的临床研究[J].中国当代医药,2012,19(21):61-62.

[12]巩梅丽.宫腔镜下白泥鳅导丝输卵管复通术在不孕诊治中的价值[J].中华腔镜外科杂志,2010,3(5):401-403.

[13]田晓娜.内镜治疗输卵管阻塞不孕的临床疗效及其影响因素[J].中国妇幼保健,2014,29(27):4451-4453.

[14]罗丽兰.不孕与不育[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147-157.

影响生育率的因素篇3

在前面的分析中,实际上多少已经涉及这里的主题。在一般的分析中,社会经济因素和计划生育因素被看成是中国初步实现迅速的人口转变的两大基本因素。

社会经济因素起着基本的作用,而计划生育因素的作用正是在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不断实现对人口转变过程的干预性影响,并使之通过生育率的转变来引致人口再生产类型的转变。一些研究证实,随着生育水平的下降;人口控制因素对于生育率的影响是一种下降的趋势,而社会经济因素对于生育率下降的影响却越来越明显,而且主要表现为一种直接的影响。

也就是说,"发展是最好的避孕药"的重要性开始引起我们的关注,当然在这个过程中,丝毫没有否认计划生育因素的作用。

林副德、刘金塘通过对1982年和1990年两次普查数据的分析,得出结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人口控制因素对于总和生育率的影响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一种动态的关系。随着时间的推移,影响的模式和强度都在改变。从影响的强度来,1982年人口控制因素比社会经济发展因素对生育率下降的影响强度更大。到199o年情况发生了根本性转变,人口控制因素对生育水平的影响有所下降,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对于生育率的影响超过了人口控制对生育率的影响。从影响的模式看,人口控制因素对生育率的直接作用要大于社会经济因素,1982年社会经济因素对生育率的直接影响为0.259,间接影响为o.44,直接影响是间接影响的3/5左右。中国生育率的迅速下降被看作是超经济强控的结果。到199o年,社会经济因素对生育率的直接影响提高到0.491,而间接影响下降到0.224,直接影响是间接影响的2倍多(参见表1)。

顾宝昌早期的分析也说明了这一点:"把中国的情况(指生育率快速下降的事实--引者注)看作是一个单纯依靠计划生育导致生育率下降的例子,低估或忽视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是不妥当的。相反,可以有充分的理由认为,我国30年来在社会经济发展中所取得的成就,……都在不同程度上为刊年代以来的生育率下降创造了条件,铺平了道路。"③计划生育因素的作用是在既定的制度框架和社会经济发展条件下体现的。毫无疑问,主观的努力术能超越客观条件的限定。社会经济因素不仅直接通过对人们社会角色及角色意识等非计划生育变量的影响来影响人们的生育需求和生育决策,而且间接地通过对计划生育社会行为所需客观条件的限定来影响生育率的变动。无论如何,社会经济因素的作用是基础性的,这种基础性作用不仅表现在社会经济因素对计划生育具体条件的限定及执行效果的影响上,而且在不推行计划生育群众性运动的时候依然会对生育率变动产生重要影响。

历史经验证明,生育率随社会经济发展而下降。就生育率与收入的宏观关系而言,大致是反比例变化的关系。从长期的趋势看,收入越高、现代化程度越高的人们会倾向于少要孩子。这样,与"贫困产生人口"的著名命题相对应,我们实际上可以概括出"富裕减少生育"

的命题。但是要注意,不是高收入本身,而是高收入给人们带来的变化才使生育率降低。此外,人均收入和生育率的关系因收入的绝对水平不同而表现出差异性。如果人均收入低于某一临界水平,那么收入水平的上升可能反而会带来生育率的上升。进一步地,如果收入高于某个"临界水平",收入的递增则会诱发生育率的下降。这个’临界收入水平"的到来通常也意味着文化的变迁。换言之,人均收入达到某一临界值只是"冰山一角",它必然同时伴随着深层面的文化变迁和观念变革。

然而,比较而言,生育率下降与另一种发展--社会发展--关系更为密切。也就是说,生育率下降是与教育、卫生的发展以及贫困程度的减轻紧密关联的。出生率下降与成人识字率和预期寿命的关系,比之宏观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更为密切。特别是,生育率自然而然的下降与人的发展尤其是妇女生存境遇和受教育状况的改善关系密切。妇女得到更多的良好的教育是降低生育率的关键性因素之一。因为良好的教育至少意味着:第一,有利于晚婚;第二,有利于提高避孕节育率;第三,赋予妇女以理想和参加工作的机会,使他们能够从单一的生育劳动中得到解放;第四,使得妇女能够更好地扮演好母亲的角色,并乐意在孩子的健康和教育方面花费较多的力量;第五,对降低疾病率和死亡率也有很大帮助。

社会经济发展诱催生育率下降的逻辑在理论上是清晰的:经济发展,人均收入提高、生活质量改善一十传统观念改变一十注重自身价值的实现,并重视孩子的质量而不是数量一计划生育、优生优育日渐成为自觉的行为取向。换言之,经济发展通过一系列中介变量形塑了微观家庭人口增殖的自约束机制,在宏观上则实现了人口生育率的总体下降和现代人口转变的趋于完成。此外,从制度层面看,我国生育率的下降也有独特的条件,我国生育率的下降是在独特的制度框架里完成的,这是引人注目的一点。

可以预期,今后计划生育因素的作用将越来越多地依赖社会经济的发展,而与此同时社会经济的发展所培育起来的"自发性。内生性控制因素"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促使生育事下降的力量在理论上大致可归纳为三种,即强制力、诱导力和自发力。这里的强制力主要指以完成和落实人口计划、人口指标为旨意的较为直接并带有一定强制性的行政控制力。

通俗地讲,所谓"强制力",就是不管你愿意与否,都必须按照人口政策。人口计划、人口指标的规定和要求来生育。

’诱导力"是通过利益关系的调节和整合。宣传教育以及优质服务而培育起来的。"三结合"的做法培育的就是诱导力,诱导力的培育离不开利益导向机制。所谓"自发力"指的是现代化的力量特别是生育文化的现代化之于生育率下降的正面影响。社会经济的发展通过’唐风润物细无声"的潜移默化之功转变人们的生育观念,从而影响其生育决策,譬如,从家本位到个人本位。晚婚晚育乃至不婚不育,都有宏观上社会经济发展的作育之功。

在现实生活中,这三种力都是存在的,但对应于不同的发展阶段,促使生育率下降的力量组合及其构成又有显著的差异。在理论上,对应于强制力主导型的下降机制,事实上还可能存在自发力主导型的下降机制和诱导力主导型的下降机制。现阶段以强制力主导的生育率下降机制天然地决定了中国人口生育率的反弹具有一种内在的必然性。一旦生育控制的社会机制有所松懈,那么生育率出现一些反弹或者波动应当不是什么奇怪的事情。④中国那种"超经济水平"的强控模式其政策效应和组织效能实际上已发挥得淋漓尽致,很难再有什么大的作为。以强力

对抗为前提的控制绩效是呈递减之势的,作用力越大,反冲力也势必越大。目前生育率下降的政策效应已经衰减和弱化,单凭政策的效力,生育率的进一步下降已经很难有大的预期。⑤在这种情形下,社会经济发展背景下的生育文化的现代化作为一只"看不见的手"将粉墨登场,开始发挥日趋重要的作用。

从发展趋势看,是强制力得到保持的同时,诱导力和自发力会有所增强,从而使人口控制力更加强大。自发力的出现木会是立竿见影。一蹴而就那般简单。相反地,倒有可能出现与计划生育相抗衡的"自发力"一从计划生育角度看,可定义为’负自发力",如男孩生育偏好的强化以及"议价孩现象"的出现。’证自发力"只有在生育文化现代化的情形下才可能出现。因果链表现为:社会经济发展生育文化现代化生育观念转变个人本位的生育决策形成。

5、简短的结论

从上述研究可见,从2o世纪中叶算起到中国在21世纪上半叶实现人口零增长,中国人口的百年转变可以清晰地分出这么几个阶段:(l)死亡率主导的人口转变,(2)生育率主导的人口转变,(3)统计学意义的人口再生产类型转变,(4)实质性的人口再生产类型转变,(5)最后的转变是人口增长类型的转变--从"增长型的人口"转变为"缩减型的人口",在这个阶段,"稳定低水平生育"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从人口转变的规律可以看出"稳定低生育水平"的重要性、长期性和艰巨性。

未来的岁月里,人口的转变和全面现代化需要我们关注的不仅仅是"生育事的问题",而且是综合意义的"生育问题"。综合治理生育问题的时代到来了,计划生育户充分共享生育率快速下降和人口转变初步实现所带来的社会经济成果的时代也到来了。在这样的时代,我们儒要的不仅仅是"依法行政"和’批质服务",更重要的是利益的诱导、补偿和共享,而归根结底要实现的是"以人的全面发展为中心"。实现最后的人口转变将成为月世纪上半叶中国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非常直接和明确的追求。’稳定低生育水平"的真正关键与其说是如何强化行政制约机制,不如说是优化和强化利益激励的机制。⑥但与此同时,在我们的具体工作中,可持续发展所要求的"以人为本"原则则需要在最大程度上得到体现--这就是在尊重群众的情感。关注他们基本需求的满足和生育权益的保障中实现代际公平的崇高目标。

历史将证明,不仅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需要良好的人口环境,而且低生育水平的稳定、出生人口素质的提高、人口转变的最后趋向完成也同样需要良好的社会经济环境特别是政策体系和制度安排予以支持--譬如低生育率在微观上是有风险的,家庭养老功能弱化是一种老无所养的风险,而孩子成长过程中突然夭折的风险更可能使进入这中老年的父母遭遇人生的灭顶之灾,这些问题是客观存在的;而在社会经济发展取得长足进步的低生育时期,政府和社会有责任为降低和防范低生育的风险创造条件。毫无疑问,这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统筹兼顾。双管齐下才是中国实现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注释:

①所引数据参见彭佩云主编:《什国计划生育全书》,中国人口出版社,1996年,页874.②参见朱国宏主编:《通向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的协调发展研究》,复旦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4章。

③参见顾宝昌:"社会经济发展和计划生育在我国生育率下降过程中的作用",《综论中国人口态势--与实践的对话》,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6年,页3-18.④参见穆光宗、陈卫:"走向卫世纪的中国人口:形势分析与对策思考",《开放时代》(广州)1999年5、6月号(总第128期)。

⑤参见顾宝昌、穆光宗:"重新认识中国人口问题",《人口研究》1994年第5期。

⑥参见穆光宗:"稳定低生育水平的关键:强化利益激励机制",《中国人口报)2000年5月22日第三版。

主要参考文献:

l、彭佩云主编:《中国计划生育全书》,中国人口出版社,1996年。

2、朱国宏主编:《通向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的协调发展研究》,复旦大学出版社,1998年:"后人口转变时期:苏南模式的启示",载《现代人口转变之路--苏南模式的经验与理论》,中国科技出版社,1993.3、李建民:"中国的人口转变完成了吗?",《南方人口》2000年第2期。

4’李建民、原新、王金营:《后人口转变时期的中国人口发展》,科学出版社,2o00年7月。

5、于学军:"解析后人口转变",《中国人口报》Z000年1月24日,第三版;以及"中国进入’后人口转变’时期",中国人。科学》2000年第2期。

6、穆光宗:《人口与可持续发展--中国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关系的系统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博士学位论文,1999.7、顾宝昌:"社会经济发展和计划生育在我国生育率下降过程中的作用",《综论中国人口态势--与实践的对话》,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6年。

8、穆光宗、陈卫:"走向21世纪的中国人口:形势分析与对策思考",《开放时代》(广州)1999年5、6月号(总第128期)。

影响生育率的因素篇4

一、相关概念说明

(一)高等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

我国高等教育主要包括普通高等教育和成人高等教育,普通高等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主体部分,本文研究范围是普通高等教育,包括本科和专科,不包括成人高等教育。

(二)相对规模与绝对规模

招生规模趋势可从相对规模和绝对规模来分析。绝对规模是指招生人数增加的数量,是绝对数量;相对规模是通过招生人数和其他人口指标的比值。本论文采用相对规模-招生率,即每年高等学校(本、专科)招生人数与高中毕业人数之比这一指标,来反映招生规模的趋势变化。

二、指标选取和模型建立

本研究主要从经济、科技、社会、财政、教育和政策六大宏观方面对影响我国高等教育学校招生率的因素进行选取。各方面的指标按照客观重要、数据完整、利于解释、易于获取的原则,选择如下:(凡是涉及反映现价的指标我们均采取1978为基底的商品价格指数进行标准化)

经济方面:第二三产业比重(%)、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以1978年为准)(元)、城镇家庭平均每人可支配收入(以1978年为准)(元)、农村居民家庭人均年纯收入(以1978年为准)(元);

科技方面:三种专利申请授权量(项)、万劳动力R&D工程师科学家人数(人);

社会方面:城镇人口比重(%)、城市登记失业率(%);

财政方面:国家财政决算支出(亿元);

教育方面:普通高校专任教师与本专科在校生比(%),普通高等学校生均教育支出(元);

政策方面:各年教育部等部门对扩招和收缩扩招的政策(虚拟变量);

被解释变量:招生率(%)。

考虑到每个变量间出现多重共线性,我们先从每个方面选取对解释变量解释最拟合的因素变量,方便准确建模,精确修正。通过eviews软件分析结果,最终选取指标如下:

X1:第二三产业比重、X2:人均国内生产总值、X3:三种专利申请授权量、X4:城镇人口比重、X5:国家财政决算支出、X6:普通高校专任教师与本专科在校生比(简称师生比)、D:虚拟变量(政策因素)、Y:招生率。

所有数据为1978年-2010年的数据,X3的数据仅从1987年开始,并且代替该方面的指标数据很难收集齐全,eViewS分析得知,X3与X2存在高度共线性,且数据较少,保护自由度,将X3变量剔掉。

得到模型如下:

=-169.5114+0.065573X1-0.025398X2+70.56907LnX4

+0.002417X5-2.3908X6

t=(-1.355136)(0.583792)(-1.431682)(2.191586)

(1.07557)(-2.969732)

R2=0.955866F=116.9549

经过多重共线性,异方差、自相关,数据平稳性检验和修正并考虑虚拟变量的影响我们得到最终模型为:

=98.85329-0.209136X1-1.983887X6+14.68732D

t=(10.88655)(-2.914664)(-4.093198)(3.102956)

R2=0.8090038F=75.54428df=28

三、结果说明

从本文的整个研究过程,可以看出最终我们选取的是反映经济因素的第二三产业比重、反映教育因素的高等学校专任教师与在校本专科生比和政策因素来反映对招生率的影响。说明教育、经济、政策因素对高校招生率的影响是最大的。

从最终模型我们可以看出,在其他变量不变的情况下,第二三产业比重每增加一个百分点平均来说招生率就会减少0.209136个百分点,原因是第二三产业比重反映了经济发展的一种结构,高等教育(本、专科)招生率反映的是教育的一种发展状况,同时也反映了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一种需求状况。教育属于第三产业,第三产业发展得越好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对教育的是一种促进作用。第二三产业比越低,说明第三产业所占比重越大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教育的发展就越好,那么对应的招生率就会越大。

高等学校专任教师与在校本专科学生比对招生率,反映了教育发展的一种结构。在其他变量不变的情况下,师生比每增加一个百分点,平均来说招生率就会减少1.983887个百分点。高等学校专任教师与在校本专科学生(简称师生比)比反映了对教师资源的利用情况说明的是教育因素对招生率的一个影响,师生比越高说明对教师资源的利用率越低,对教育的发展越不利从而对招生率产生一个负面的影响。

我们从模型可以看师生比对招生率的影响远远大于第二三产业比重的影响,说明教育本身的影响因素大于经济的一个结构因素。

扩招政策也对招生率产生一个很显著性的影响。从模型可以看出在其他变量不变的情况下,1999以前和1999年以后相比,平均来说招生率相差14.68732个百分点。从中可以看出招生政策的对招生率的影响颇大。政策的制定是与政府对整个社会的判断紧密联系的。

四、总结

查阅相关资料可知目前我国普通高等教育的招生规模正处于增长期,以后并且还会持续这种增长趋势。在扩大招生规模中我们要注意每个因素对招生率的影响,而不能盲目追求招生率,出现一种高校人数和整个社会资源的不匹配,引发严重的社会后果。在进行因素分析的时候我们不仅仅要从理论分析,还要进行实证分析,挖掘对招生率影响的潜在因素。

政府可通过第二三产业比重和普通高校专任教师与本专科在校生比来调控招生规模,同时,也要考虑到对其的间接因素。

参考文献

影响生育率的因素篇5

关键词:身心健康;青少年;问卷调查;相关分析;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G812.4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612(2006)01―0039―03

青少年占我国总人口近四分之一,他们健康成长关系民族未来和国家的兴旺,然而,据有关资料反映,自1985年以来中国青少年学生健康状况连续18年呈下降趋势,健康指标也呈0.8%下降。青少年这一特殊群体有15%~35%存在不同程度身心健康问题。奉文试图通过较大范围的复式问卷调查,并对调查结果进行反复筛选和分析举证,试图找出影响我国青少年身体健康若干因素,通过归因分析和经验性量化鉴别,对影响我国青少年身体健康的因素群进行影响率窥析。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我国4个中央直辖市和部分省市重点中小学、重点大学、省市教委管理干部和教科所科研人员等共计5000人。研究对象样本分布详见表1。

1.2研究方法

1.2.1复式问卷调查法自制问卷调查表和自编问卷内容,邀请西南师范大学教科所和心理研究所教授对问卷进行检验,问卷结构性效度为0.89,可信度为0.83,第一轮发送问卷5000份,收回4898份,有效问卷4889份,第二轮调查是将第一轮4889份问卷中删除共同度低的问卷,集中3000份第二轮发送,收回2976份,有效问卷2970份。1.2.2文献资料研究法走访上海、重庆、成都、西安图书馆及成渝两地重点大学图书馆,查阅图书68部,收集资料216份,阅读与该研究相关资料89份,并进行注符,注摘,归类比较。

1.2.3数理统计法对所有收回的调查数据,通过SpSSl0.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

2结果与分析

2.1父母离异、黑色网吧、教育不当、不良习气、色情暴力因素是影响青少年健康的最大因素从第一轮收回的4898份问卷其中有4889份有效问卷反映16种因素是影响我国青少年健康的主要因素。通过问卷调查确定16种因素的依据有两方面,一是问卷设计的理论构思,二是问卷调查过程的四个实施阶段。

问卷设计的理论构思如下:我们将影响我国青少年身体健康若干因素进行归类后预设50种因素,通过对这些因素回答状况的分析来进行考察和确认16种主要因素。对50种因素的回答,我们采用影响最大、影响较大、影响一般、影响较小四级选项并进行四级评定,正向题目4个等级计分标准依次为2、l、―1、―2分,负向题目计分标准依次为―2、―1、1、2,得分越高影响率越大,得分越低则影响率越低。由于样本分布广阔而幅盖面大,又包括了管理层和被管理层。加之教师学生年龄跨度大,所以样本具有较强的代表性。

问卷调查实施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精心编制问卷;第二阶段:选择三个学校进行初步预测,从中考察问卷信度和效度并进行修正。采用“分半信度”和“斯皮尔曼一布朗”公式得出问卷可信度,另外,根据被预测三所学校各种样本的评价来考察被测得分,其结果基本符合事实,说明初步预测问卷具有可效度。第三阶段:正式实施测试。测试完毕召集大家就某些问题进行讨论并作记录。第四阶段,测试结果整理并对原始数据进行计算和检验(表2)。

第二轮问卷调查要求被调查者根据青少年不同学历和不同年龄(分中学生、大学生和小学生)对16种因素不同影响进行思考和鉴别,在百分制下按影响率进行评判,第二轮结果详见本文图1.2.3显示。

从图1.2.3反映,为什么同一因素对大中小学生健康产生不同程度影响,多数专家认为可能是由于年龄和学历差异的结果,但本文认为,对此最终确认还有待于在该课题后期研究过程中再作为专题进行深人探讨。从调查结果显示,父母离异对少年儿童(中小学生)身心健康的冲击更深。影响率分别是98%和99%。对大学生影响率则为41%。

在2004年3月西安发生的一起少年团伙持刀杀人案中,13名犯罪嫌疑人中有8人是父母离异的青少年,有10人是独身子女。据中央综治办和全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前不久在全国范围内进行的对未成年人犯罪调查显示,青少年犯罪占全国刑事犯罪总数70%,而属父母离异的青少年就占了其中50%。据有关报道,父母离婚造成子女犯罪以及独生子女犯罪率上升已引起联合国有关组织的高度关注。在问卷调查评语中,专家严厉指出:“影响青少年身心健康都是由于父母离婚造成的。”在2003年全国政协十届一次会议上,教育界人士曾大声呼吁:“随着我国离婚率不断上升,无家可归的孩子不断增加,呼唤全社会进行帮助教育救引导和关爱是当务之急。”

黑色网吧对青少年身体健康影响率分别为98%(中学生)、98%(大学生)、91%(小学生),青少年学生上网目的见本文表3。近年来如雨后春笋兴起的网吧,由于其内容和管理存在问题,对青少年健康成长产生严重消极影响。被称为“电子海洛因”的黑色网吧毒液每时每刻都在向青少年身心蔓延。

据重庆市少管所人士介绍,青少年违法活动的50%以上与上网吧有关。问卷调查表明,黑色网吧毒液对大学生影响更深,湖北一高校的95%上网学生中有30%的学生沉溺于“CS”之类的网络游戏,其中不乏女生,武汉理工大学一网名为“Jcelee911”的男生每周约有20h泡在网上。另一网名为“棉花糖”的女生说她成了“CS”的超级信徒,生活中已不能缺少“CS”。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心理学家弗里德曼在2001年美国公共卫生部一份报告中指出:“―些未成年人的好斗行为与网络暴力游戏存在因果关系。

教育不当对我国大中小学生身体健康影响率分别为30%、95%、90%。我国司法界权威人士指出:“当今我国青少年犯罪率不断上升,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必须承担不可推托的责任,③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法律所鞠青指出:“我国家庭教育中父母还是非常关心孩子,只是教育方法不当。”青少年成长教育有一半时间是在学校,目前我国学校教育中多数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对学生重智轻德思想特别严重。2004年四川省双流县某中学对初三学生进行分班考试,270名考生中有100人交了白卷。学生们说集体交白卷的原因是“强行分班是对差生的歧视”。2004年3月21日西安13少年成了血案魁首,在对罪犯采访中都一直忿恨学校一些老师经常讽刺挖苦和打击他们成绩不好,在学习上不管他们。在

本文调查的评语中有65%的中小学牛对学校对待学习成绩差的学生采取冷落不管甚至打击的态度提出质疑。

不良习气也是影响我国青少年身体健康最大因素之一,影响率分别为95%、90%,大学生为61%。本文认为,青少年学生的不良习气包括抽烟、渴酒、、、偷盗、吸毒、打架、、作弊作假等,在2003年的全国政协十届一次会议上,代表们强烈指出:“青少年学生能否健康成长直接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并建议学校素质教育中应注意加强学生良好习惯等行为规范的培养。”

色情暴力也是影响我国大中小学生身体健康的最大因素之一,影响率为92%、86%、36%。2003年一款叫《臭作》的色情暴力游戏在广州青少年中流行,这款游戏要求玩家在游戏规定的时间内用摄像机、照相机、媚药等工具采取恐吓、绑架等手段“”1名女老师和7名女学生就可以通关。大学生在网上狂热情幻、情诈和情骗居多;中学生由于狂热网上暴力而在现实生活中对学生实行下暴行为体验。

2.2体质下降、心理障碍、疾病传染、升学压力因素对青少年健康也产生较大影响体质下降是影响我国大中小学生身体健康较大因素之一。影响率分别为为85%、75%、32%。大学生体质下降一方面源于负担重,另一方面是由于本身家庭贫困,加之课程繁重,考试压力和就业压力所致。三是营养过剩,缺乏体育锻炼。

心理障碍也是影响我国大中小学生身体健康较大因素之一,对大学生影响由为显著,影响率分别为70%、48%。据有关资料显示,每年全国大小学生中因心理障碍导致精神疾病及自杀现象的数量呈上升趋势”。上海交通大学心理咨询与拓展研究中心易晓明指出:“大学生常见的心理危机有偏执、强迫、自负、多疑、焦虑、冷漠、狭隘与狂妄等,造成该现象原因有学习和就业压力、经济压力、情感挫折、心理落差、角色迷失等方面。”也有心理学家在研究中指出:“社会因素也是导致大学生心理不平衡的重要因素。”青少年心理障碍诸多因素调查结果见本文表4。

疾病传染也是影响我国青少年身体健康较大因素之一。影响率分别为49%、45%和40%,青少年学生受疾病传染病种见本文表5。据有关资料显示,我国各大中学每年因疾病休学退学和死亡的学生数量也为数不少。据2000年的检测统计,在我国10-22岁的中学生大学生中心血管疾病和肥胖病发病率显著上升,在6、18岁的学生中肥胖生高达15%。据扛西医学院专家用彩超多普勒对就诊的心脑血管发病者进行maC和aCmVp/(cm/s)两项指标检测,非正常值者占48.65%,其中大部分是青少年学生。更让人担忧的是一些原来在中老年人身上才出现的高血压、高血脂、冠心病、糖尿病等近年来在青少年身上也时有发生。且患病年龄提前了10-20年。

大学生和部分中小学生对升学和就业的压力对其身体健康影响率分别为86%、66%、59%。小学毕业升初中、初中毕业升高中,高中毕业升大学。西南师范大学教科院曾有专家提出:“如果不尽早改革这种升学制度。今后会带来严重的社会问题。”

在现行的考试制度也不同程度地影响学生们的思想道德和身心健康。调查结果表明,100所全国重点大学及省属重点中学,每学期课程采用闭卷考试的占91.5%,学生们在调查评语中严厉指出,闭卷考试考前促使学生死记硬背,心理紧张,考试中有学生作弊,考试后找主考教师拉关系等,因此改革考试制度并减少学生负担己势在必行(学生们对各种考试方式的赞同率见本文表6)。

影响我国青少年健康的因素还有家庭贫困,营养缺乏,吸毒,课程繁重,人际关系。其影响率详见图1、2、3。

影响生育率的因素篇6

【关键词】围生保健;优生优育;影响因素;新生儿缺陷

围生医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具体指对围生期产妇与新生儿加强健康宣教以降低缺陷与畸形新生儿发生率[1],提升优生优育效果。当前,围生期保健已经成为人口筛查、人口素质提升的重要环节。为了探究围生保健对优生优育的影响,指导提升产前工作效果,本文选取2000例新生儿与产妇作为研究对象,着重分析总结了新生儿缺陷发生率与产妇基本状况间的相关性,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3年1月~2014年6月于本院进行产前保健与生产的2000例产妇与新生儿作为研究对象,产妇年龄22~36岁,平均年龄(25.5±3.0)岁,剖宫产800例,顺产1200例,孕次1~3次,平均孕次(1.5±0.3)次,孕周28~43周,平均孕周(38.6±1.9)周。2000例产妇中畸形25例,分别于产前或产后发现,具体分为神经管畸形4例,脑积水3例,唇腭裂3例,多囊2肾例,先天性心脏病2例,内翻足1例,内脏外翻1例,闭锁1例,唐氏综合征1例,其他畸形7例。

1.2研究方法回顾分析所有产妇与新生儿临床资料,着重统计探讨产妇职业、年龄、用药史、产检情况、怀孕周期、基础疾病等与新生儿状况间的相关性。

1.3统计学方法使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实施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实施χ2检验。p

2结果

2.1产妇年龄、职业与优生优育间的关系各年龄段产妇新生儿缺陷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产妇孕期资料与优生优育间关系产妇不同孕次与孕周于新生儿缺陷发生情况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孕期用药情况对新生儿缺陷发生率影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3产妇产检状况与优生优育间的关系产前3次及以上产检的产妇新生儿缺陷发生率(16/1892)明显低于低频率产检产妇(9/108),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统计结果显示,每年2000万新生儿中近1%左右为畸形或缺陷儿[2],其中70%的缺陷儿与近亲婚配、流产堕胎、接触及烟酒等遗传因素有关。实践证明,积极开展优生优育干预有助于提升人口素质。本次统计结果显示,高龄产妇新生儿并发先天痴傻等几率明显高于低龄女性,此种情况,妊娠早期加强羊水细胞检查对于缺陷排查至关重要[3]。此外,本文研究发现,产妇地域、孕前用药、产检频率等也是影响围生保健效果的重要因素。

孕前加强保健干预是降低生殖危害的重要举措,有助于降低新生儿缺陷,提升母婴健康水平,降低死亡率等。本次统计结果与文献[4]报道结果相近,提示做好产前教育,减少产前用药,增加产前产检频率,建立完善的保健网络,积极排查畸形与缺陷疾病,对于减少高危因素具有显著的积极意义[5,6]。

参考文献

[1]冯宏业,秦静雅.孕前健康教育干预对促进优生优育的影响.基层医学论坛,2012,24(36):4860-4861.

[2]但静.提高围生保健对优生优育的相关因素分析.贵阳中医学院学报,2013,31(4):69-70.

[3]徐华.加强婚孕前健康教育促进优生优育.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11,38(2):47.

[4]叶玲.婚孕前健康教育干预对优生优育的影响分析.中国医药指南,2011,24(11):124-125.

[5]应飞艳,胡爱敏.90例婚孕前健康教育干预对优生优育的影响.求医问药(下半月),2011,16(8):51-52.

影响生育率的因素篇7

【关键词】不孕不育;诊断;分析

Doi:10.14163/ki.11-5547/r.2016.02.076

不孕不育指夫妻正常性生活1年,在没有采取任何避孕措施下仍未妊娠的病症。随人们生活、饮食、社会观念、工作和外界环境等因素的不断改变,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不孕不育症发生率的升高[1],不仅影响患者家庭的和谐共处,也影响人们的健康生育率。不孕不育症分为原发不孕不育和继发不孕不育2种,引起不孕不育症的主要原因在于女性不孕和男性不育。对于具体不孕不育病因的观察,本文选取本院200对不孕不育症患者进行临床诊断分析,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本院2013年7月~2014年10月接收的200对不孕不育症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年龄24~44岁,平均年龄(34.67±10.24)岁;病程1.5~11.0年,平均病程(6.25±2.75)年。

1.2诊断标准根据第7版《妇产科学》制定的标准,将不孕不育分成原发不孕不育和继发不孕不育。原发不孕不育指夫妻双方从未使用过任何避孕措施,正常性生活1年后仍未妊娠的情况;继发不孕不育指从前有过妊娠,之后未采取避孕措施,正常性生活1年后仍无妊娠的情况[2]。

1.3诊断方法本次选取的所有不孕不育女性患者均进行全面检查,包括妇科常规检查、阴道超声检查、内分泌激素水平检测和子宫输卵管造影检查等,内分泌激素水平检测中仔细观察患者黄体生成素、雌二醇、泌乳素、血清卵泡刺激素及孕酮和睾酮等的水平,同时进行血液检查,检测患者的血清抗子宫内膜抗体、抗抗体及抗心磷脂抗体等情况。对选取的所有男性患者均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对检查制定的标准进行检查,包括总数、密度、快速前向运动、存活率、形态、精浆锌以及精浆中性葡糖苷酶等水平,同时进行血清抗抗体检验等相关检查。

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

2结果

2.1不孕不育临床诊断诊断为原发不孕不育患者有114对,女性因素有56对(49.12%),男性因素有31对(27.19%),双方因素有4对(3.51%),原因不明有23对(20.18%);诊断为继发不孕不育患者有86对,女性因素有44对(51.16%),男性因素有23对(26.74%),双方因素有2对(2.33%),原因不明有17对(19.77%);原发不孕不育与继发不孕不育各项因素所占比率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2.2女性不孕临床诊断原发不孕60对中诊断为宫颈因素有2对(3.33%),子宫因素有11对(18.33%),输卵管因素有12对(20.00%),卵巢因素有32对(53.33%),免疫因素有3对(5.00%);继发不孕46对中诊断为宫颈因素有3对(6.52%),子宫因素有9对(19.57%),输卵管因素有24对(52.17%),卵巢因素有7对(15.22%),免疫因素有3对(6.52%);原发不孕中卵巢因素与继发不孕中输卵管因素各占比率显著高于其他因素。

2.3男性不育临床诊断原发不育35对中诊断为异常有26对(74.29%),无症有5对(14.29%),不症有1对(2.86%),免疫因素有3对(8.57%);继发不育25对中诊断为异常有25对(100.00%),无不症、无症和免疫因素;原发不育与继发不育异常所占比率显著高于其他因素。

3讨论

不孕不育症是生殖系统常见的一种问题,引发的病因包括男性不孕、女性不孕、双方不孕或外界环境影响等,主要临床症状就是夫妻双方在未采取避孕措施进行规律性生活后没有怀孕,这样不仅影响人们的生殖健康,对患者家庭也会造成一定影响,临床应加强对不孕不育症检查和诊断的重视。本研究对200对不孕不育症患者进行了病因分析,结果原发不孕不育与继发不孕不育患者均与女性因素、男性因素、双方因素和原因不明等有关,病因比较复杂,在女性不孕诊断中原发不孕以卵巢因素最高,继发不孕以输卵管因素比率最高;在男性不育诊断中原发不育与继发不育均以异常比率最高,这与相关学者研究结果相符[3]。分析卵巢因素,由于女性患者卵巢排卵不正常可造成不孕,排卵异常可与卵巢早衰、囊肿或综合征等有关,或受工作压力或其他因素等影响;分析输卵管因素多与感染有关,如淋病双球菌或沙眼衣原体等病菌能够引发输卵管感染,造成输卵管发生粘连、发炎或积水等不良症状从而引起不孕;分析男性不育多与异常有关,引起异常的原因很多,如男性吸烟饮酒、工作压力大或生殖道感染、被电子设施辐射等都可引起数量或运动能力减弱,而影响质量导致不育。临床应加强对患者不孕不育知识的宣教,教导女性患者注意避孕等,降低意外妊娠与生殖道感染等不良状况的发生率。

综上所述,临床应提高不孕不育症患者检查的综合诊断效率,积极给予治疗,才可有效提升患者的生育能力。

参考文献

[1]刘彩平,张亦心,高章圈,等.211对不孕不育症患者临床诊断分析.中国生育健康杂志,2010,21(1):47-48.

[2]王莉华.198对不孕不育症患者的临床诊断分析.现代诊断与治疗,2014,25(17):3989-3990.

影响生育率的因素篇8

[关键词]育龄夫妇;不孕不育症;生殖道感染

[中图分类号]R711.6[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3-9701(2012)10-0025-03

anepidemiologicalsurveyofinfertilityforchildbearingcoupleinJiaxingcity

CaoYunfei

Departmenofobstetrics,maternalandChildCareServiceCentreofJiaxingCityinZhejiangprovince,Jiaxing314000,China

[abstract]objectivetoanalyzeepidemiologicalcharacteristicandinfluencinginfectorsofchildbearingcouplewithbarrennessinJiaxingcity.mehtodsChildbearingcoupleswithoutcontraceptivewhomerriedformorethanoneyearin10communitiesand10villagesinJiaxingcitywereselectedandtoanalyzemorbidityandinfluencinginfectorsofbarrenness.ResultsBarrennessratesofwomanindifferentagewerehigherthanofman,andconstituentratioofsecondarybarrennessincitywashigherthaninvallage(p<0.05orp<0.01).Reproductivesystemsdisease,notcleansexualhistory,endocrinedisease,unhealthylifestyleandsoon,weremaininfluencinginfectorsofbarrenness.ConclusionanepidemiologicalsurveyforchildbearingcouplewithbarrennessinJiaxingcitycanunderstandthecharacteristicsandinfluencinginfectorsofbarrenness,thusprovideguidanceforpreventionandthrapyinclinic.

[Keywords]Childbearingcouple;Barrenness;Reproductivesystemsinfection

不孕不育可分为原发不育及继发不育,导致不孕不育的因素较多,有些是绝对不育,即夫妇一方有解剖上或功能上的缺陷,无法矫正而不能受孕,有一些是通过合适的治疗有机会孕育的[1]。对一个地区不孕不育流行病学的调查能够了解当地不孕不育的发病情况、不孕不育类型及相关因素,从而为临床预防及治疗提供依据。本文对嘉兴市10个社区及10个村落结婚1年以上,未避孕的育龄夫妇进行问卷调查,以了解本地区育龄夫妇不孕不育情况,现报道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调查对象

2011年1~6月,随机整群抽取嘉兴市辖区的市区10个社区及郊区10个农村村落的结婚大于1年的未避孕的育龄夫妇3175对,所有入选对象均为嘉兴市户籍,排除婚后避孕的未孕育的夫妇。其中市区的夫妇1395对,农村夫妇1780对。

1.2调查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分别对夫妇双方进行调查。调查内容包括:①基本情况:年龄、婚龄、结婚时年龄、文化程度、职业等;②是否避孕及是否生育史;生活习惯:包括烟酒史、吸毒史、不良性生活史等;③患病史及目前是否存在其他疾病。问卷由专人负责发放及收取,对于较多逻辑错误及漏项较多的问卷剔除除外。共发放调查问卷3175份,回收3175份,有效问卷3175份,有效率100%。

1.3观察项目

分析不孕不育的发生率,不同年龄段男性和女性不孕不育情况,分析不孕不育的相关因素。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6.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单因素分析采用卡方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嘉兴市不孕不育症的发生率

共发放调查问卷3175份,回收3175份,有效问卷3175份,有效率100%。共有156对夫妇不孕不育,占4.9%,其中女性不孕者113例,占3.6%,男性不育者43例,占1.4%。不同年龄段男性与女性不孕不育情况见表1。表1结果显示,不同年龄段女性不育的发生率显著高于男性。

2.2不孕不育类型

在156对不孕不育的夫妇中,原发性不孕不育58对,占37.2%,继发性不孕不育98对,占62.5%。农村与城市继发性不孕不育与原发性不孕不育构成比比较。

2.3女性不孕的影响因素

影响女性不孕的因素见表3。由表3可知,结婚年龄、婚龄、月经异常、生殖系统疾病等均与不孕有关。

2.4女性不孕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女性不孕多因素分析见表4。由表4结果可知婚龄>5年与不孕呈负相关,其余与不孕呈正相关。

2.5男性不育的影响因素

影响生殖系统功能的相关传染病史、生殖系统疾病及精神压力等因素均是男性不育的影响因素。见表5。

2.6男性不育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3讨论

不孕不育(sterilityinfertility)分为不孕症和不育症。育龄夫妇双方同居一年以上,有正常性生活,没有采用任何避孕措施的情况下,未能成功怀孕者称不孕症[2]。虽能受孕但因种种原因导致流产、死胎而不能获得存活婴儿的称为不育症。因男性原因导致配偶不孕者,称男性不孕症或男性不育症,习惯称男性不育。目前不孕不育的发病率逐年增加,给众多家庭带来困扰。不孕不育的原因诸多,如性疾病、生殖道疾病、工作生活压力增加、接触有毒物质或放射线等,均能导致不孕不育。不孕不育根据划分的标准不同可分为不同的类型。夫妻一方由于先天或后天的原因导致解剖或生理上的缺陷而不能得到纠正的不孕不育称为绝对不孕不育,而由于某些疾病,通过适当治疗后能够得到纠正有机会孕育的称为相对不孕不育,这类患者是预防和治疗的关键。原发性不孕不育指从未有孕育史,且正常性生活2年没有孕育的患者,继发性不孕不育指有孕育史,但正常性生活2年且未避孕的情况下未孕育的患者。本调查结果显示,城市居民的继发性不孕不育构成比显著高于农村的不孕不育患者,考虑与城市工作生活压力大有一定的相关性。有报道认为不孕不育的原因有2/3在于女性[3],本调查结果也显示,在不同年龄阶段,女性的不孕不育发生率显著高于男性。

影响女性不孕不育的因素较多,其中生殖系统的疾病占的比例较大,如慢性盆腔炎导致卵巢炎,卵巢功能受损,卵巢不能正常排卵,月经紊乱。输卵管炎症导致输卵管粘连,不能将卵巢排出的卵子吸入输卵管与相遇,慢性输卵管炎还可继发慢性盆腔炎[4]。盆腔和卵巢的子宫内膜移位症可以导致局部组织粘连,从而影响到正常的功能,导致不孕不育[5]。本调查结果显示,生殖系统的疾病与女性不孕不育呈正相关。有资料显示,婚后一年初孕率为87.7%,婚后二年初孕率为94.6%,说明随着结婚时间的延长,孕育的几率将增大[6]。本调查结果也显示,婚龄>5年与不孕呈负相关。而流产和引产史也与不孕不育呈正相关,考虑流产或引产后导致生殖系统感染、炎症粘连等有关[7],并且流产和引产也可引起子宫内膜移位症,均导致不孕。泌乳、月经周期及量异常、阴道分泌物增多等都与内分泌异常有关,而内分泌异常也是导致不孕的常见原因之一。本调查结果显示泌乳、月经异常、阴道分泌物异常等均与不孕呈正相关。生活及工作的压力导致了现代人精神压力的增加,精神压力的增加又可导致内分泌紊乱,从而导致不孕不育。生活及工作过程中长期接触有毒物质或放射性物质,也会影响生殖系统的功能,导致不孕不育。本调查结果显示,精神压力和有毒物质的接触与男性和女性不孕不育均有相关性。

影响男性不育的因素主要有影响生成、输送的疾病及质量低等[8]。通常情况下,男性的温度低于正常体温,有利于的储存存活率,当局部温度升高的时候,会导致死亡。本文的调查结果也显示,经常洗桑拿浴是男性不育的一个影响因素。精索静脉曲张可导致局部血流缓慢,常伴有萎缩或生成障碍,也可导致不育[9]。本调查结果发现精索静脉曲张与男性不育呈正相关。腮腺炎病毒除了对腺体有亲和力之外,对也有一定的亲和力,腮腺炎病毒感染后和引起炎,这是成年后造成男性不育的原因之一[10]。本调查结果也显示,腮腺炎病史是男性不育的影响因素。结核杆菌除了能感染肺组织外还能感染机体的其他组织,其中包括生殖系统,生殖系统的结核病可以导致不育,其他因素如性病史、精神压力大、接触有毒物质等也是男性不育的影响因素。

通过对本地区育龄夫妇不孕不育症的流行病学调查,发现具有女性发病率高于男性发病率、城市继发性不孕不育构成比高于农村继发性不育不孕的构成比等特点,这与既往的研究结果较为一致。对原因进行分析,发现生殖道疾病史、全身的某些疾病、不洁性生活史等是影响不孕不育的常见原因。相对不孕不育患者是预防和治疗的主要对象,要加强对这些育龄夫妇的健康宣传,改变一些不良习惯,杜绝不良性生活史,及时发现生殖系统的疾病及影响生殖功能的疾病,以使他们能够及时得到治疗。

[参考文献]

[1]陆桂月,耿建平.不孕不育的诊治进展[J].实用临床医学(江西),2005,6(7):144-146.

[2]周巧艳,郭凤月,李兴华.9865例女性不孕的临床病因分析[J].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2011,19(6):376-378.

[3]田德明,沈域华,魏红羽,等.农村不孕不育妇女诊疗现状调查[J].医学信息:下旬刊,2011,24(4):352.

[4]李春梅.解脲支原体感染与不孕不育关系的研究[J].右江医学,2011,39(3):317-318.

[5]魏伟.子宫内膜异位症合并不孕不育的免疫学研究进展[J].菏泽医学专科学校学报,2011,23(1):74-75.

[6]陈士岭,罗燕群,夏容,等.女性年龄与不孕及生育力减退[J].国际生殖健康/计划生育杂志,2011,30(4):265-271.

[7]李玲,彭志新.女性流产与不孕不育的关系分析[J].中国当代医药,2011,18(20):158-159.

[8]王庆相.引起男性不育的危险因素[J].健康博览,2011,5:45-47.

[9]郭兴萍,王裕,郝秋芳,等.山西省农村地区不孕不育患病状况调查[J].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2006,14(6):358-359.

影响生育率的因素篇9

关键词:初中英语课堂教学效率因素

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1672-1578(2012)04-0118-01

英语是当今社会的较重要的一种交际工具,对学生而言,它是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必备基础,但英语课堂普遍存在“高耗低效”的状况,引起了许多教育专家的担忧和关注,大家都在积极寻找解决的办法,但提升初中英语课堂效率不是一蹴而就的事,影响英语课堂的因素一般分为两个层面:课堂外在因素和课堂内在因素。构成课堂内在因素的教师、教学内容、学生、等都会影响课堂,课堂活动中这些因素互相交错进行着,它们直接影响着英语课堂的效率。

1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影响着初中英语课堂的效率

教学实践表明,在课堂上起主体作用的是教师的教学与学生的学习行为。要提高英语课堂的效率,最为关键的是学生,因为没有学生就没有学习行为。正如美国教育家杜威曾说过:正像没有买主就没有销售一样,除非有人学习,不然就没有教学。以学生的学为教师的教的前提条件,探讨初中英语课堂学生的学习效率的影响因素时我们必须去关注学生,关注他们的学习行为,这种行为表现在学生的学习目的、学习兴趣、对教师的情感。因此教学是为了学生学,没有学生的学习,再棒的老师教学,也都只是缘木求鱼罢了。

1.1学习效率受学生对授课教师的情感态度取向影响

我国是一个具有悠久教育历史传统的国家,自古就有“亲其师,信其道”的尊师规范。这在今天的学校教育教学中也是很普遍存在的。一个教师如果学生不喜欢的话,那么在他的课堂上学生就会将对他的不满情绪投射到他所教的课堂内容上,排斥所学的内容,在潜意识中不学,弃学,课堂学习效率必然很低。相反一个受学生喜爱的老师,学生因为对他的喜欢,会很执着喜爱他所教的学科,在课堂学习时会不知不觉认真专注于他的教学之中,听课时无意注意力会得到增强,这样,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必定会得到大大提升。

1.2学生的学习目标也影响着课堂学习效率

现在的初中学生由于受社会和家庭的影响,他们中许多人已不再怀有为振兴中华而读书的远大目标和追求了,他们读书的目的很简单,近期目的是为考上一个好高中而努力,长期目标就是为了将来找到一份好工作,挣大钱,他们学习英语的目的也不是为了精神层面的感受英语独有的魅力,而是为了在考试中多加些分数。甚至有的学生在笔者问到他为什么读书,为什么要学习英语时,或一脸茫然或干脆回答:“不知道”。我们的教育宗旨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有用的人才。首先要培养他们有远大的理想,为私利学习的观念是不提倡的,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发现有学习目标的学生,他们在学习的时候目的性更强更认真,在课堂上思想更专注、集中、对老师所授的教学内容领会时更快,更好,更能积极思考探索问题。因此,笔者认为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树立学习目标,当然是要树立更深更高层次的学习目标,使他们怀着更大的主动性去学习,达到提高学习效率的目的。

1.3学习内容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效率

学生对所学内容是否感兴趣的也会影响他们的学习状态,很多学生在学习英语时心不在焉,马虎了事,对学习的内容没兴趣,面对枯燥的学习内容,他们表现的是厌学,求知欲低下。在教学中常也经常会发现一个对英语兴趣不大的学生在某一节课上表现是热情高涨,神采飞扬,他思想高度集中、积极的思考问题,会踊跃的回答问题,主动的融入到课堂学习中,究其原因是他对这节课的学习的内容非常有兴趣,这时他不会认为学习是单调的无味的负担,而是积极主动进行学习,上课时全神贯注、积极思考,从而快速稳固的掌握所学习的内容,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2初中英语课堂的效率受教材因素的影响

教材是学生进行课堂学习的源材料,学生通过教师的教学而对教材内容的学习,使他们在语法、词、句、篇、等知识得以提高,听、说、读、写的能力得到更好的培养。英语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学科,经过长期的教学实践探究,教师和学生普遍觉得一本好的英语教课书的编纂,显现出来的教材内容往往是考虑到英语与各类知识、各种能力的相互关系,又兼顾了英语与其他相关学科的联系,还关注学生的道德品质和智力的培养,尤其是听说能力的利用再开发。编写者们在编纂教材时能充分认识到这一特点,对学生是幸事,学生在学习这种精心编写的教课书时掌握知识会更容易,更快捷的提高学习能力,教材内容对课堂学习效率的提升起到的重要作用是毋庸置疑的。随着当今飞速发展的信息时代到来,各类学科的知识更新周期越来越短,就是那些原来被专家、教育同行们公认为编排科学合理的英语教材,它的现在许多内容己经不合时宜了,这样的英语教材如果在教学中继续使用就会和社会现实严重节,让学生学习无用的知识,岂不是误人子弟,课堂效率又从何谈起,教材改革已是大势所趋。

3教师因素影响着初中英语课堂的效率

教师是课堂整个教学环节别重要的一个环节,他们一方面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另一反面又承担着知识传授者的角色,学界早已达成共识:影响教学效率的主要因素是教师因素,教师的知识水平、教学态度、教育理念、管理能力对英语课堂教学效率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

教师没有事业心,没有责任心,不尊重学生,即使他的知识水平再高,学生们也会对排斥他,不喜欢上他的课。作为教学态度认真的教师,他们会慎重地准备每一节课,认真备课备学生,细心的回答学生们在英语学习中所遇到的疑难困惑,悉心指导。这时的教师无论是在教

学内容还是思维方法上都给学生留下很深的影响,并且教师的整个人格魅力对学生的现在乃至将来都将产生深刻的影响,教师用对待教育教学的激情和热诚去征服学生,真正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一颗火热、赤诚的心,感染着学生,学生们会迷恋你的课并爱上你的课,

参考文献:

[1]袁振国.当代教育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

影响生育率的因素篇10

摘要:本文把性别选择和生育政策作为影响出生性别比的两个主要因素,通过定量的方式分析了性别选择和生育政策各自对出生性别比偏高的影响。研究表明,第二胎成功性别选择率越高,出生性别比就越偏高,两种生育政策下的出生性别比绝对差值就越大,相对差值较稳定。当性别选择率一定时,出生性别比本身值越高,两种生育政策下的出生性别比绝对差值就越大,相对差值也较稳定。

中图分类号:C923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4-2563(2009)03-0026-05

近年来,中国的出生性别比已经严重失调。五普数据显示,2000年中国的出生性别比为119.92,已远远超过正常值范围。根据联合国人口司提供的2000~2005年全世界192个国家和地区的婴儿出生性别比数据显示,177个国家在104~107之间,6个国家为101~103,5个国家为108~109,超过110的国家仅有4个。可见中国的出生性别比的失调在世界上是非常严重的。从城乡来看,农村的出生人口性别比要高于城镇。2000年,中国城市出生人口性别比为114.15,镇为119.90,乡村为121.67。从胎次出生性别比来看,第一胎出生性别比为107.1,第二胎为151.9,第三胎为159.4。

一、研究背景

关于出生性别比失调的影响因素,不少学者已经进行了大量的分析和研究,解振明认为,人群、技术和管理系统,即男孩偏好的增强、性别选择技术的普及和综合治理乏力,管理不规范这三个因素是影响出生性别比升高的原因。原新等把出生性别比偏高的影响因素归因为三个,第一个是基础性因素,即经济条件和社会环境,尤其是生育文化;第二个是促进性因素,即现代社会少生孩子的愿望;第三个是技术性因素,即性别鉴定技术和人工流产技术。穆光宗则把出生性别比偏高的原因归结为“生育选择空间的狭小”和“偏男生育意愿”相互冲突的结果。认为由于现行生育政策导致有男孩偏好的人群无法在狭小的生育选择空间内保证有至少一个男孩,再加上B超技术的普及,因此使得人们通过选择性人工流产干扰了人口出生的生物学规律从而引起了出生性别比的偏高。乔晓春把出生性别比作用因素分解为四个变量,其中男孩偏好和计划生育政策是确定性变量。女婴漏报、选择性人工流产和溺婴是中间变量。并且认为男孩偏好是出生性别比偏高的本源,而计划生育政策通过孩子数量的限定使这种愿望得到了强化。本文认为出生性别比失调严重的地区主要是生育率偏高的广大农村地区,把这些地区的出生性别比失调归结为是少生孩子的愿望显然是有失偏颇的。而中国城市居民的生育率低于农村地区,按照上述观点少生孩子的愿望应该更强烈,出生性别比的失调也应该更严重。但实际上恰恰相反,城市出生性别比远远低于农村地区。同时,本文认为男孩偏好是一种传统观念,主要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随着社会的进步,这种观念的影响力将会越来越小,不可能会增强。因此,本文提出,男孩偏好和计划生育政策是影响出生性别比失调的两个主要因素。从最终影响因素来看,性别选择和计划生育政策是影响出生性别比的两个主要因素。男孩偏好作为一种观念导致生育过程中的选择性人工流产,即性别选择行为,从而导致了出生性别比的失调。但有男孩偏好的人并不一定做选择性人工流产,选择性人工流产的成功率也并非百分之百,因此,成功的性别选择行为才是最终影响出生性别比偏高的重要因素。男孩偏好、人工流产技术和管理不规范通过作用于成功的性别选择行为而对出生性别比产生了影响。另外,值得注意的是,男孩偏好思想作为一种固有的观念不会受生育政策的影响,即性别偏好引起的性别选择和生育政策互不影响,两个因素彼此独立。

关于这两个因素对出生性别比的影响目前还缺乏定量的研究,穆光宗和乔晓春曾进行定性分析,对于二者各自对出生性别比的影响大小仍难以确定。笔者认为通过定量方法分析这两个因素各自对出生性别比偏高的影响是十分有意义的。否则,可能会夸大某个因素对出生性别比偏高的影响,尤其是生育政策对出生性别比的影响。比如有不少学者通过定性的分析认为目前的生育政策是导致出生性别比失调的主要原因,只要把生育政策调整为二孩政策,出生性别比的失调问题就会大大缓解乃至解决,“导致性别比失调的直接诱因则是中国的计划生育政策。”“现在应该改变这种状况,使农村和城市执行同样的计划生育政策,即无论农村和城市,一对夫妇可以生育两胎。”“由于现行计划生育政策的长期实施,导致中国出生人口性别比持续偏高。”“取消现行计划生育政策对生育二孩的限制,同时以立法的形式保护生育二孩父母的合法权益,使生育二孩合法化。”那么,计划生育政策作为影响出生性别比的一个因素,对出生性别比的影响究竟有多大?仅仅把目前的生育政策调整为二孩政策能不能大大缓解中国出生性别比失调的现状?笔者认为,要分析生育政策对出生性别比的影响首先必须控制性别选择这个变量。在同样的性别选择率下分析不同生育政策对出生性别比的影响才能真正得出令人信服的结论。

二、分析与推理

(一)现行生育政策及其导致的出生性别比失衡

我们首先简要说明中国目前的生育政策。中国目前的计划生育政策是分地区和城乡来执行的。城镇主要实行一孩生育政策,而广大农村地区则多数实行“一孩半”和二孩政策。“一孩半”生育政策在19个省(区)的农村地区实行,二孩生育政策主要在5个省(区)的农村地区实行。另外,实行三孩以上生育政策的主要是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实行一孩生育政策和“一孩半”生育政策的人口占绝大部分(88.8%)。从实行不同生育政策地区的出生陛别比来看,实行三孩以上生育政策的少数民族地区并未出现出生性别比的偏高。实行一孩生育政策的城市出生性别比为114.15,略微出现了偏高,实行同样的一孩政策的城镇出生性别比则达到了119.90,高于城市,而实行“一孩半”和二孩政策的广大农村地区的出生性别比更为严重,为121.67。

从分胎次出生性别比来看,第一胎出生性别比为107.1,基本是正常的。而第二胎出生性别比则高达151.9,第三胎更是达到了159.4。也就是说第一胎基本没有性别选择行为的发生。性别选择往往是在第二胎和更高胎次时进行的。对于城市的出生性别比略高,笔者认为其原因在于一小部分夫妇违反了一孩政策,生育了二胎或二胎以上,并且在生育过程中有性别选择行为。也就是说,对于执行一孩生育政策的城镇来说,遵守一孩生育政策的人群对城镇出生性别比偏高是没有影响的。违反一孩生育政策的人有一部分在第二胎甚至更高胎次时进行性别选择才是引起城镇出生性别比偏高的主要原因。对于这部分违反生育政策的人来说,他们相当于遵守了“一孩半”和二孩生育政策。由此我们得出,遵守“一孩

半”和二孩生育政策的人群是引起出生性别比偏高的群体。因此,在性别选择率不变时,分析“一孩半”生育政策和二孩生育政策下的出生性别比差异才是最有意义的。

那么对于遵守“一孩半”生育政策和二孩生育政策的育龄夫妇来讲,当进行性别选择的人所占比例一定时,两种生育政策下的出生性别比有无差异?如果有差异,那么差异究竟有多大?通过把“一孩半”生育政策调整为二孩政策能否引起出生性别比的大幅下降?笔者通过建立一个数学模型,推导出这两种不同的生育政策下性别选择率和出生性别比的关系,比较在性别选择率相同的情况下“一孩半”生育政策和二孩生育政策的出生性别比差异,同时论述在特定生育政策下性别选择行为对出生性别比的影响。

(二)推理的前提

在推理之前我们必须说明几点情况:

首先,笔者认为性别选择即男孩选择主要通过对孕育的女婴进行人工流产来实现。而溺杀女婴由于在实际中较少存在,对女婴减少产生的影响极小。此外,女婴漏报导致的只是统计上的出生性别比失调,并不是真实的出生性别比失调。而我们在本文中讨论的是真实的出生性别比失调,因此要剔除溺杀女婴和女婴漏报这两个因素。

第二,对于遵守“一孩半”生育政策和二孩生育政策的育龄夫妇来说,我们假设他们的生育意愿是两个或超过两个孩子,如果没有计划生育政策对生育数量的限制,他们都会选择生育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孩子。由于计划生育对超生的处罚较严,他们都严格遵守国家的生育政策,即在一孩半的政策限制下,第一胎是男孩时不再生育,而第一胎是女孩时则再生育第二胎。而且由于惧怕超生带来的政策性惩罚,生育子女数最多为两个。

第三,育龄夫妇中有男孩偏好的人群在生育第一胎时不会进行性别选择,同时在有一个男孩的情况下也不会再进行性别选择。也就是说,育龄夫妇中有男孩偏好的人群一旦满足了生育男孩的愿望就不再计较以后出生的孩子的性别。

第四,假设在性别选择中被流产的100%是女婴。

(三)两种生育政策下出生性别比的差异分析

根据出生性别比的生物学规律,在没有人为选择的自然生育状态下出生性别比大约为1.05:1(注:笔者取的是世界出生性别比的平均值),即男孩在正常情况下出生人数占总出生数的比例为0.512,女孩为0.488。我们可以得出,假如没有性别选择,一孩半和二孩政策下出生的男女数量之比符合自然生育状态下的出生性别比,二者没有差别,大约都是105。下面我们再来分析有性别选择存在并且性别选择率相同时两种生育政策下的出生性别比差异。

1 “一孩半”生育政策下出生性别比与第二胎成功性别选择率的关系式

我们假设有10对处于生育年龄的夫妇,在“一孩半”生育政策下,第一胎出生的男孩数为5.12,女孩数为4.88。第一胎生育男孩的妇女不再生育第二胎,而第一胎生育女孩的4.88个妇女在生育政策的允许下生育第二胎。在第二胎生育过程中生育妇女怀孕男孩数为4.88×0.512,这些男孩全部被生育下来。怀孕女孩数为4.88×0.488。由于其中部分育龄夫妇有男孩偏好的思想,因此会有一部分人通过选择性人工流产堕掉女婴,而通过再生育获得男孩。我们假设第一胎为女孩并在第二胎怀孕女婴时通过流产女婴和再生育成功进行了男孩选择的妇女占这4.88×0.488个妇女的比例为a(我们称之为第二胎成功性别选择率),那么第二胎出生的孩子数中,因性别选择而出生的男孩数为4.88×0.488a。这4.88×0.488个妇女中未进行选择性人工流产而自然出生的女婴儿数为4,88×0,488(1-a)。这样,男女出生性别比Ral就可以表示为关于第二胎成功性别选择率a的表达式:

Rsl=[5.12+4.88×0.512+4.88×0.488a/[4.88+4.88×0.488(1-a)]

化简可得:

Rsl=(7.62+2.38a)/(7.26-2.38a) (1)

2 二孩生育政策下出生性别比与第二胎成功性别选择率的关系式

在二孩生育政策下,如果以上假设条件不变,那么第一胎出生的男孩数和女孩数依然各是5.12和4.88。在生育第二胎的4.88个生育妇女中,第一胎所生是男孩的5.12个妇女在第二胎不进行性别选择,那么这些妇女所生育的男女数各为2.62和2.5。第一胎所生为女孩的4.88个妇女在第二胎中生育的男孩数为4.88×0.512,对所怀孕的女婴进行性别选择而出生的男孩数同样为4.88×0.488a,未进行选择性人工流产而自然出生的女婴数也同样为4.88×0.488(1-a)。这样,男女出生性别比Rs2同样可以表示为关于第二胎成功性别选择率a的表达式:

Rs2=[5.12+2.62+4.88×0.512+4.88×0.488a/[4.88+2.5+4.88×0.488(1-a)]

化简可得:

Rs2=(10.24+2.38a)/(9.76-2.38a) (2)

从上述两个关系式可以得出,第二胎成功性别选择率越高,出生性别比的值就越偏高。在“一孩半”生育政策下,根据计算公式Rs1=(7.62+2.38a)/(7.26-2.38a)可以得出,当a取最大值1时,即怀孕第二胎是女婴,同时进行100%的性别选择时,出生性别比Ral=205。在二孩政策下,当a取1时,据公式Rs2=(10.24+2.38a)/(9.76-2.38a)可以得到出生性别比Rs2=171。当a取0时,Rs1=Rs2=105。

对公式ns1=(7.62+2.38a)/(7.26-2.38a]和Rs2=(10.24+2.38a)/(9.76-2.38a)做差可得:

R1=Rs1-Rs2=(1218a+0.03)(7.26-238a)(9.76-238a) (3)我们称之为两种生育政策下的出生性别比绝对差值。

把该结果写成一个函数形式:

f(x)=(12.18x+0.03)/(7.26-2.38x)(9.76-2.38x) (4)对这个函数式进行求导可得:

f/(x)=(864.21-0.4x-69x)(7.26-238x)(9.76-2.38x)2 (5)

由于第二胎进行性别选择的妇女比例取值范围在0-1之间,因此,f(x)/的值始终大于0。所以在0-1区间上,R1=(12.18a+0.03)/(7.26-2.38a)(9.76-2.38a)的值始终大于0且是增函数,函数值随着a值的增大而增大。也就是说当成功性别选择率a值增大时,“一孩半”生育政策和二孩生育政策下的出生性别比的绝对差值也会增大。当a值为0时二者的绝对差值最小,也为0。我们也可以看出,Rs1和Rs2各自的值也是随着a值的增大而增大的。也就是说,a值越大,Rs1和Rs2的值越大,二者的绝对差值也越大,反

之,a值越小,Rs1和Rs2的值越小,二者的绝对差值也越小。

下面我们再来分析两种生育政策下出生性别比的相对差值。如果我们用二者出生性别比的差值Rs1-Rs2除以Rs1-105,可以得出与原来出生性别比的值相比下降的相对值R,即二者的相对差值。R的计算公式如下:

R=(Rs1-Rs2)/(Rs1-105) (6)

3 相同条件下两种生育政策导致的出生性别比差异

下面我们举个例子来说明在第二胎成功性别选择率相同时,“一孩半”和二孩政策下的出生性别比差异。以五普数据中出生性别比失调最严重的江西为例,江西省的出生性别比为138。通过一孩半生育政策下的出生性别比和第二胎成功性别选择率关系式可以得出,a=42.35%。把该值代人到二孩生育政策下的出生性别比和第二胎成功性别选择率关系式中,可得出生性别比为128.5,二者的绝对差值为9.5。再把数值带入到相对差值计算公式中,结果得相对差值为28.8%,即相对于原来的值下降了28.8%。如果我们取“一孩半”生育政策下出生性别比为115,那么与上面的方法相同,我们可以计算出二孩生育政策下出生性别比为112.3,二者的绝对差值为2.7,明显比性别比为138时二者的绝对差值缩小了很多。相对差值为27%,基本与138时相当。通过其他一些数字我们可以得出同样的结论,当第二胎成功性别选择率不变时,二孩生育政策与“一孩半”生育政策相比,政策范围内的出生性别比确实有所下降。下降的相对值较稳定,相对差值大约为27%,下降的绝对值随出生性别比本身值的变小而变小。

4 不同的第二胎成功性别选择率对两种生育政策下的出生性别比差值的影响

我们再来看第二胎成功性别选择率的变动对两种生育政策的出生性别比差值的影响。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得出,影响两种生育政策下的出生性别比差值大小的因素有两个,即某地区出生性别比值的大小与该地区的第二胎成功性别选择率的大小。这两个因素的值的变动与两种生育政策下出生性别比差值的变动都是同向的,即这两个因素各自的值越大,两种生育政策下的出生性别比差值就越大。而某地区出生性别比的大小是受第二胎成功性别选择率的影响的。第二胎成功性别选择率越高,该地区出生性别比就越高。因此,两种生育政策下出生性别比差值的大小实质上只受一个因素的影响,即第二胎成功性别选择率a值的大小。a值越大,两种生育政策下的出生性别比差值就越大,反之则越小。当第二胎成功性别选择率比较小时,出生性别比也不太偏高,两种生育政策下的出生性别比的绝对差值也较小,将“一孩半”生育政策调整为二孩生育政策并不能使出生性别比的值显著下降。而当第二胎成功性别选择率较大时,调整生育政策才会使严重失调的出生陛别比有明显下降。

三、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