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生物多样性减少的原因分析十篇生物多样性减少的原因分析十篇

生物多样性减少的原因分析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0:15:12

生物多样性减少的原因分析篇1

【关键词】甲状腺功能亢进;白细胞减少;关系;临床分析;甲状腺激素

doi:10.3969/j.issn.1006-1959.2010.05.044文章编号:1006-1959(2010)-05-1076-02

甲状腺功能亢进(甲亢)常合并白细胞减少,尤其是粒细胞缺乏时可诱发重症感染、败血症及甲亢危象等,提高甲亢病人白细胞水平对治疗甲亢至关重要。白细胞减少是否与甲亢病情有关,其主要影响因素有哪些,目前学术界仍有争议[1],为此,笔者收集了2008年1月~2009年12月168例甲亢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治疗前后白细胞减少的发生率、特点及相关因素进行了分析,探讨其发病机制及防治策略。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168例中男56例,女112例,年龄16~68岁,平均(38.2±12.7)岁,甲亢病程0.5~36个月,平均(9.2±6.4)个月,均符合甲亢诊断标准[2],即Ft3、Ft4高于正常,tSH低于正常,除12例伴发热外其他无症状,82例白细胞计数(wBC)

1.2方法。

1.2.1检测方法:①外周血的白细胞检测采用雅培公司CD-1700全血动血细胞分析仪。②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3)、游离甲状腺素(Ft4)、促甲状腺索(tSH)、中状腺微粒体抗体(tma)、甲状腺球蛋白抗体(tGa)采用美国雅培公司生产的aXSYm全自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测定。

1.2.2治疗方法:对所有患者均予抗感染、对症、支持治疗;对白细胞数在4.0×109/L、粒细胞数在2.0×109/L以上者,给予甲巯咪唑15-30mg.d-1或丙基硫氧嘧啶150~300mg.d-1,辅以利血生20mg.d-1,维生素B420mgmg.d-1;对白细胞数在3.0×109/L以下,粒细胞(1~1.5)×109/L者予强的松10~30mg.d-1,利血生20mg.d-1,维生素B420mg.d-1,待白细胞总数超过4.0×109/L,中性粒细胞数超过1.5×109/L时。如病人高代谢症状明显,改131同位素治疗,治疗后再发生白细胞减少者,立即停药。改为手术治疗。

1.3统计学处理:用SpSS13.0统计软件包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配对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

2.结果

2.1甲状腺激素及甲状腺自身抗体水平。治疗后168例甲亢患者的甲状腺激素水平均明显下降,甲状腺自身抗体水平均明显上升,(详见表1)。

表1168例甲亢患者Ft3、Fi'4、FSH、tma、tGa比较

Ft3(pmol/L,X-±S)Ft4(pmol/L,X-±S)tSH(mlu/L,X-±S)tma(%)tGa(%)

治疗前32.48±18.8968.69±16.820.03±0.0238.2±24.146.7±25.6

治疗后6.85±3.4334.58±13.370.54±0.725.7±3.67.2±4.1

t值23.8417.3512.4818.5415.68

p值

2.2甲亢合并白细胞减少者周围血象。本组168例甲亢患者中,合并白细胞减少者82例,占48.81%,治疗后细胞总数一中性粒细胞均上升,(详见表2)。

表282例甲亢合并白细胞减少患者治疗前后白细胞计数变化

白细胞总数(x-±S×109/L)中性粒细胞计数(X-±S×109/L)白细胞总数合并中性粒细胞减少(n)单独白细胞总数减少(n)单独中性粒细胞减少(n)

治疗前2.41±1.101.12±0.29512110

治疗后8.47±2.412.23±0.62521

t值32.2421.3466.7258.672.65

p值

3.讨论

甲亢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内分泌疾病,其发病原因多与自身免疫有关,故临床上常合并肝功能异常、皮肤损害、血液系统异常等其他器官损害。血液系统异常主要表现为白细胞减少、中性粒细胞比例或绝对值减少及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增加。因此,甲亢中一部分患者,尤其是毒性弥漫性甲状腺肿(Graves病)甲亢常合并白细胞减少,尽管甲亢伴白细胞减少并不少见,但对甲亢患者初诊时就发现白细胞减少却鲜见报道,本组发生率高达48.81%,高于其它文献报道[3],不过减少程度较轻,以轻、中度白细胞为主,且多无感染表现,我们根据患者临床表现和甲状腺功能检查结果,首先确诊甲亢,且均证实未经任何治疗,其次,排除了药物因素、脾功能亢进、血液病等其它因素,由此,笔者认为,造成这部分患者白细胞减少的主要原因就是甲亢。

甲亢时白细胞减少的发生与甲状腺激素水平以及免疫因素的关系密切,但具体机制未明,结合文献复习,笔者认为有以下几方面因素值得考虑:(1)自身免疫性导致白细胞或血小板减少,由于免疫功能异常,出现甲亢时,机体末梢血管扩张,从而使白细胞相对减少;(2)过多的甲状腺激素可能对骨髓造血功能有直接抑制作用,本组中,82患者白细胞减少可发生在甲亢治疗前,这部分与是否使用抗甲状腺药物无关,相反,经抗甲状腺药物治疗后,Ft4与Ft3下降,而白细胞总和中性粒细胞逐渐上升至正常,甲亢患者血白细胞数量与血清Ft3、Ft4呈负相关,说明白细胞减少与甲亢病情成正比;(3)抗甲状腺药物可引起白细胞减少,由过敏及免疫因素引起,抗甲状腺药物可干扰白细胞蛋白质合成或细胞复制,引起严重粒细胞缺乏;本组有36例患者治疗后(其中21例初诊时未见白细胞减少)再发生白细胞减少,停药后,白细胞总和中性粒细胞又回升,说明服用atD可能会导致白细胞减少或粒细胞缺乏。此外,有文献报道,亢病人出现白细胞减少与遗传易感性有关[4],还有的报道称,亢病人出现白细胞减少的原因在甲亢患者体内产生了针对白细胞的抗体,导致白细胞的破坏增多,而致白细胞减少[5]。但本研究尚未发现相关证据。

目前治疗甲亢最常用的方法是口服atD,但atD又存在致白细胞减少和发生药疹等副作用,因此,对甲亢合并白细胞减少的治疗临床上多采取先不用或停用抗甲状腺药物,而首先用升高白细胞药物,如利血升、鲨肝醇、维生素B4以及中药参芪片等,但收效较慢[6],因此,笔者认为,对甲亢伴白细胞减少患者,争取早期积极的抗甲状腺药物使用仍是治疗的关键,对甲巯咪唑过敏者用丙基硫氧嘧啶,用甲巯咪唑后出现白细胞减少者宜换i131治疗,因131碘治疗甲亢只要按甲状腺大小,吸碘功能剂量计算合理、适当,对骨髓的照射量极小,这样的辐射剂量不致引起白细胞的减少。对儿童等不宜或不愿行i131治疗者在充分告知后可用小剂量强的松等激素类药物维持治疗,同时在治疗阶段应每周1~2次检查血白细胞总数和分类,严密监测,对伴粒细胞减少及粒细胞缺乏的甲亢病人应同时加用升白细胞药物,一旦出现白细胞再度下降,应及时停药改手术治疗。

日常生活中,很多人误以为患甲亢后应多吃海带,其实这样反而干扰、不利于甲亢的治疗。正确的治疗应忌含碘食物如海带、海鱼、紫菜、卷心菜、海产鱼虾等。以普通食盐代替含碘食盐。

总之,白细胞减少与甲亢病情关系密切,甲亢患者血白细胞数量与血清Ft3、Ft4呈负相关,主要原因在甲状腺素抑制骨髓正常的造血功能、甲状腺激素增多和抗甲状腺药物等可引起白细胞减少,因此也应注意抗甲状腺药物(atD)致白细胞减少,以免加重白细胞减少的程度。

参考文献

[1]吴让兵.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初诊患者白细胞减少临床分析[J].中国实用医刊,2009,36(24):39-40.

[2]滕卫平,曾正陪,李光伟,等.中国甲状腺疾病诊治指南[J].中华内科杂志,2007,46(10):876.

[3]吴嘉俐.甲状腺机能亢进症合并白细胞减少60例临床观察[J].华中医学杂志,2008,32(5):368.

[4]何清华.甲亢合并白细胞减少的临床分析.中国医学文摘(内科学),2005(6):726-726.

生物多样性减少的原因分析篇2

关键词:分析化学 绿色化 重要性 原理 方法

随着人类环保意识的增强,经济发展越来越追求绿色化,而分析化学的绿色化旨在化学分析过程及技术设计过程中进行绿色化学原理的应用,以最大程度地降低分析化学对周围环境所带来的污染,因而是未来分析化学发展的一个主要方向,下文分别就分析化学绿色化的重要性、原理、特点及其方法进行了探讨。

一、分析化学绿色化的重要性

作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之一,环境保护一直都是分析化学研究人员环境科研的一个重要方向,特别是近些年来,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普遍增强,分析化学作为环境污染排放的重要来源之一本身也越来越受到关注。例如液液萃取过程中所使用的有机溶剂中,有许多诸如二氯甲烷、氯仿及四氯化碳等等都具有极强的毒性,不仅会对环境还会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再如某些氯代烃甚至会对大气臭氧层造成破坏,这些明显都违背了环境保护的宗旨。有毒溶剂的使用不仅危害了分析化学研究工作人员的身体健康,还大大增加了样品测试的成本,有些溶剂的废液处理也是一个棘手的问题。分析化学自上世纪60年代以来已经成为环境科学的重要的中心学科之一,不少环境分析化学研究工作人员都在从事着同环境样品相关的分析化验工作内容,以便于为环境科研、管理及其治理提供有力的科学依据。如今对于许多领域而言,环保活动及进步同分析化学的发展息息相关,只有通过分析化学相关技术手段才可以有效识别环境中污染物化及其代谢物的迁移过程或者所发生的形态变化,然后才能采取相应地措施对污染源进行有效地控制。由此可见,分析化学是大气及水资源环境保护的基础学科。

正是由于这些原因,近些年来相关研究工作者都致力于研究和发展绿色分析化学技术,尽可能少用甚至不用有污染的溶剂或其他有机化学试剂。作为绿色化学的一个主要构成方面,绿色分析化学已经成为分析化学未来发展的主要方向。

二、分析化学绿色化原理及其特点

近些年来,绿色分析化学的研究多数是围绕着催化剂、化学反应、原料、溶剂及其产品绿色化等方面而开展的。因而无论是从原理上还是从方法上都为传统的分析化学行业带来了巨大的改变。例如,可通过新型化工方法或新产品的过程中运用原子经济反应、无毒性原料、催化剂以及溶剂等实现化工的绿色生产过程,并通过所获得的新型绿色产品为人们的身体健康、环境保护等方面带来有利影响。

绿色分析化学研究的主要核心问题如下:一是确保所选择的起始原料及其试剂的绿色化;二是确保所选择的溶剂、反应条件及其催化剂的绿色化;三是确保所设计产品、目标分子及其化学品的绿色化和安全化。如今,绿色分析化学已经兴起,其要求进行化学分析的整个过程中都必须始终将环境保护作为一个前提或目标,最大程度地减少甚至不产生环境污染物质,确保分析过程本身尽可能地减少或消除对环境的影响,这即为绿色分析化学的最主要特征。除此之外,绿色分析化学的另一个主要特征还表现在其过程分析中,通常来说,环境分析主要是出现了环境问题之后进行毒物的监测及其分类的过程,而分析化学则是将分析重点放在了化学过程当中,主要是通过传感器的使用实现对整个化学反应过程监测的实时性,这样可以了解环境污染物形成的全过程,进而即可实现对痕量有害环境污染物的有效控制,并从源头上实现对污染物阻止的目的。整个化学反应过程中,若因温度、压力、原料剂量、时间改变进而导致污染物的形成,传感器会及时地将整个过程的参数进行调整,这样就可通过整个过程中参数的改变而实现对污染物产生全过程的有效控制,同时还提高了产品的质量极其纯度。因此,绿色分析化学可以对污染物进行防治和即时控制。

三、分析化学绿色化的发展方法

通常而言,分析方法是通过精密度、灵敏度、准确度、分析的速度及其校准曲线线性范围等等的多项指标来进行评价。对于分析化学的绿色化而言,除去上述指标之外,还需将其对于环境的影响程度作为首要指标进行考虑。

为了实现整个分析过程中分析化学绿色化的实现,必须将重点放在如何最大程度地减少甚至取消环境污染物的使用及其产生,可考虑如下方面:1)整个分析系统的微型化,这样可以大幅度减少试剂及其载体的流耗量,实现污染的降低,还更加经济。2)对于不得不使用大量样品进行分析的系统而言,可借助于数理统计及化学计量学等理论,尽可能实现对采样点数目优化的目的,这样就可以最大程度地减少分析过程中测量的次数及其相关试剂的使用量,实现减少环境污染物使用的目的。3)通过试剂固定化等技术实现非消耗性及微消耗性等试剂的重复使用,这样即可大幅度减少有害试剂的使用量及其有害物产生。4)通过无毒无害试剂的使用,例如,超临界流体的开发,尤其可以将超临界二氧化碳流体作为溶剂,其不仅具有常规流体都具有的良好的溶解性,同时还拥有气体所具有的相当高的传质速度,因此,借助于这种无毒无害的试剂即可实现原有毒性有机化合物的替代。5)将某些无试剂新型分析化学技术,诸如超声、微波等技术等应用到分析化学的过程当中去,例如超声萃取法、微波萃取及其消解等方法;6)有些待分析样品组成相当复杂,因而测定过程中不可避免会有干扰的出现,此时可以借助于仪器掩蔽法来实现对原有化学掩蔽法的替代,例如,可通过借助于导数以及双波长分光光度法,结合零交技术及其等吸收点法,即可在完全无任何化学试剂条件下实现对干扰的消除;7)若很难完全取代有毒试剂时,应尽量采用微型化或者使用具有较小毒性的试剂对由原有的大毒性试剂进行替代,例如,将有机相的测定方法改变为水相测定方法,以最大程度减小分析过程中自身对于环境所带来的影响。事实证明,分析化学绿色化最基本的要求及其特征已经在如今的一些分析方法中体现了出来,例如固相萃取技术、高压流体萃取技术、固相微萃取技术、微型液-液萃取技术、免疫分析技术、x射线荧光金属分析技术、超临界流体萃取技术、自动索格利特萃取技术、微萃取技术、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真空蒸馏技术及其表面声波测定技术等等,此类方法都是在测量、监测及其识别过程中,对过程中所用试剂及其所产生的产物进行控制,以最大程度地减少环境污染物的释放,因而没有造成不良的环境污染问题,所以应尽可能采用此类绿色分析化学方法进行分析。如今,分析化学正朝着综合性边缘学科方向发展,随着物理学、数学、电子学及激光技术、微波技术、分子束及计算机等的不断发展,为新型仪器分析方法奠定了基础,并为进一步实现绿色分析化学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技术及其方法支撑,如激光技术已经用于了光谱分析中,并形成了多达数十种方法,有些相当快,可实现瞬态分析。

四、结论

作为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一个重要方面,绿色分析化学是解决未来环境保护及其资源短缺问题其中的一个根本出路。因此,必须制定一系列鼓励政策以支持绿色分析化学的发展,在新分析方法及其技术设计手段中应用绿色分析化学原理。分析化学绿色化的发展逐渐朝着微型化和仪器化方向进行发展。但是,应当了解的是我国如今的分析化学仪器制造科研力量仍相对较弱,因此必须以战略眼光对待绿色分析化学的进一步发展及其教育,结合我国国情,注重分析化学绿色化的研究,积极探索绿色少污染甚至无污染的分析方法及其技术,并将其应用到实际的分析检测中。

参考文献

[1]杨艳杰.分析化学实验绿色化的实践探索[J].中国校外教育,2010,(6):102.

[2]刘红妮,陈曼.绿色分析化学技术进展[J].分析测试技术与仪器,2007,13(1):44-49.

[3]杨本勇,陈启石,杨德红.绿色化学教育理念在分析化学教学中的渗透[J].科技信息,2010,(6):115-116.

[4]张秀兰.高师无机及分析化学实验绿色化的研究与实践[J].广州化工,2011,39(9):179-180.

[5]白玲,李铭芳,吴东平,等.农业高校分析化学课程教学绿色化的改革探索[J].安徽农业科学,2011,39(17):10683-10684.

生物多样性减少的原因分析篇3

江苏连云港润众制药有限公司 江苏省连云港市 222069

【摘 要】目的:对奥利司他原料药制备过程中的杂质进行分析。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测定奥利司他在发酵、制备以及包装的过程中产生的杂质,本次检测色谱柱:agilentC18柱;流动相:乙腈-水;紫外(UV)检测波长:195nm;流速:1.2mL/min。结果:奥利司他在发酵、制备以及包装过程中均会由于微生物代谢、氧化、水解及降解等反应引入或产生杂质,不同包装材料同样会引起杂质。结论:只有分析奥利司他原料药制备过程中杂质引入情况,才能进一步采取解决措施,有效控制杂质含量,提高药品质量。

关键词奥利司他;原料药制备过程;杂质分析

奥利司他是全球唯一在售非处方减肥药,超过四千万人次使用并成功达到减重目的,广泛受到消费者的欢迎[1]。奥利司他是强效特异性胃肠道脂肪酶抑制剂,其减重机制在于直接阻断人体从食物中吸收脂肪,减小能量摄入,达到减重目的。该药物作用于机体所产生的不良反应较少,由于不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不会产生头晕、心慌、失眠等情况;同时有效成分不会进入血液循环,作用安全[2]。但其原料药在制备过程中产生杂质的情况较多,本文围绕奥利司他原料药制备过程中的杂质进行分析,对控制杂质含量,提高药品质量进行探讨。资料整理如下。

1仪器与试剂

1.1仪器

高效液相色谱仪系统(agilentC18)。

1.2试剂

色谱纯(乙腈);分析纯(氢氧化钠、甲醇、过氧乙酸、庚烷、盐酸)。

1.3色谱条件

流动相(乙腈:水=80:20);色谱柱:agilentC18;UV检测波长:195nm;流速:1.2mL/min;进样量:20uL。

2方法与结果

2.1杂质分析

原料药制备过程中产生的杂质主要包含发生反应的副产物、未反应完全的中间体以及未发生反应的原料药、溶剂等。特别对于有发酵工艺药物来说,引入的杂质种类与数量更多。以下对奥利司他制备中所可能引入的相关杂质进行简单分析。

(1)发酵过程引入的杂质。奥利司他是由前提药物利普斯他汀通过发酵得来,在发酵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引入了杂质。通过分析发现,此过程中的杂质主要是毒三素链霉菌次级代谢产物,其性质与利普斯他汀差异不明显,保留时间较接近,利用单纯的层析或者萃取的方式很难去除,根据国际药品注册技术规范的要求,可改进发酵工艺,有效控制及降低杂质含量。除此之外,杂质中还可能含有微生物的代谢产物,例如一些色素等,对于其可通过重结晶的方去除杂质。

(2)氧化反应产生的杂质。奥利司他含有酯式结构,容易发生氧化反应。本研究中通过模拟加速氧化过程,发现图谱中比标准品多出了5个杂质峰,且主峰面积减少,说明奥利司他发生分解。通过分析杂质峰出现的先后时间,总结得出,可以通过缩短制备时间、防止与氧化物质过分接触以及填充惰性气体防止氧化的方式,有效对杂质生成进行控制。对于在奥利司他之前产生的杂质可以通过结晶法去除,对于其后产生的杂质可以通过层析联合结晶的方式去除[3]。

(3)自然降解过程引入的杂质。实验表明,在含水的醇溶液里,本品会出现水解,在不含水的醇溶液里不会发生水解。因此在对奥利司他纯化的过程中避免使用含水醇溶液,利用硅胶层析或极性有机溶剂层析结晶可去除杂质。

(4)受热分解产生的杂质。制备奥利司他会经过减压浓缩的工序,受热会使奥利司他分解,为除去这一过程所带来的杂质,可控制压力及浓度,缩短时间,减少杂质生成。另外可通过非极性溶剂结晶法去除由受热分解产生的杂质。

(5)遇酸、碱性物质产生的杂质。通过实验,营造酸性与碱性环境,都可观察到奥利司他发生分解,通过比较,在碱性环境中的破坏作用最强,因此,在制备及保存过程中要严禁与酸性或碱性的物质接触。

(6)不同包装材料引入的杂质。制备奥利司他过程中,相关有机溶剂的使用较多,而大部分的有机溶剂对于聚乙烯材料都有溶解作用,若使用该种材料包装药品,会引入较多杂质,因此在药品的储存过程中要尽量选择耐有机溶剂腐蚀的材料。通过实验发现,乳橡胶、聚乙烯等材料会引起较多杂质,而采用聚丙烯或聚酰胺类材料,一般不会引入杂质,因此在药品包装材料的选择上要尤为注意。

3讨论

奥利司他是一种不进入中枢神经系统的脂肪酶抑制剂,主要采用微生物发酵工艺生产,由前体原料药利普斯他汀经过分离纯化、氢化及结晶得到,制备工艺中通常涉及到有机溶剂萃取、打孔吸附、硅胶层析以及结晶等分离技术,引入杂质的可能性比较大[4]。通过本文研究发现,发酵、氧化、受热、强酸强碱以及不同的包装材料都会引起不同的杂质,因此制备时要尤为注意,避免新杂质的引入,优化制备工艺,提高药品质量。

参考文献

[1]石其德,朱骊安,姜俊云,等.奥利司他原料药制备过程中的杂质分析[J].中国药业,2013,2(22):13-15.

生物多样性减少的原因分析篇4

关键词:混凝土、裂缝、成因、措施

中图分类号:tU3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随着现代建筑规模的扩大,工程结构日趋多样化,民众对建筑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催涨了有关混凝土结构开裂的投诉反馈频次,尤其是民用建筑中的砼结构裂缝问题。根据统计,我国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每年所受理的建筑工程质量投诉问题中民用建筑裂缝问题占了90%以上,建筑裂缝的存在已影响到居民的生活和生产,已成为社会问题,并困扰着大批工程技术人员和管理入员,是迫切需要解决的技术难题。因此,从我国国情出发,系统研究民用建筑混凝土结构裂缝的成因及控制方式,提出可行性对策,必将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促使民用建筑工程的设计、施工、材料管理科学体系更严密更科学,对确保社会稳定,对推进我国民用建筑工程质量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民用建筑混凝土结构裂缝成因分析

许多裂缝的开裂原因在基本调查阶段就可作出推断,例如,对材料性质有关的裂缝较为容易分析,有经验的工程专家还可以分析解释多的开裂原因。即使在基本调查阶段不能直接推断出开裂的全部原因,但能大致分析出开裂原因时,也可为以后的详细调查指明方向。基于基本调查分析裂缝开裂原因可按照以下步骤进行:首先,进行裂缝分类,然后从各种分类中分析出共同的开裂原因,即为裂缝产生的主要原因。

按开裂原因的初步估计分为

(1)材料选配不当,常见因素有水泥过期或品种选用不当;混凝土配比不良;水泥、骨料含过量有害物质;碱-骨料反应;外加剂使用不当;水泥水化热过高;钢筋技术性能达不到要求等。其中多数属化学性缺陷。

(2)施工违反操作规程,常见因素有搅拌、运输时间过长;振捣不良;浇筑速度过快;塑性混凝土下沉;施工缝接茬处理不好;初期养护不当,早期受冻;钢筋骨架构造不当(主箍筋配置、主箍筋间距、主筋搭焊接锚固、辅筋和预埋件问题等);乱踩配筋致使保护层减小;模板刚度不足;模板支架下沉或失稳;过早拆模等。其中多数属物理性缺陷。。

(3)构件受力、变形使内应力超越材料强度。常见的受力有拉伸(中、偏拉)、压缩(中、偏压、局压)、弯曲(少筋、适筋、超筋)、剪切(少箍、适箍、超箍、冲切)、扭转等状态;常见的变形有因过大不均匀沉降、因收缩和温度变形受到约束等状态。它们所造成的缺陷均属物理性缺陷。

(4)环境因素影响,常见因素有环境的温湿度变化和差异;混凝土受腐蚀;地震作用;火灾袭击或构件表面遭遇灼热等。其中有些属化学性缺陷,有些则是物理性缺陷。

由于通过基本调查已在某种程度上缩小了开裂原因的可能范围,所以在详细调查中推断原因所应研究的范围也相应缩小,此时,工程技术人员可根据以往的经验,以分类的方法,估测某种或某些开裂原因,然后再运用详细调查的具体手段进行研究,甚至进行进一步的补充调查。

然而,系统推断混凝土结构物的裂缝是一非常难的工作,有时单凭上述基本调查及详细调查以及补充调查的结果很难客观地推断开裂原因,很多情况下必须借助于工程技术人员的主观判断,故如何选择有经验的、专业的工程技术专家对裂缝原因的分析也很重要。

民用建筑混凝土结构预防开裂控制措施

针对混凝土裂缝开裂的主要原因,为防止混凝土产生裂缝,我们着重采取了控制温升,延缓降温速度,减少混凝土收缩,提高混凝土极限拉伸等技术措施。

1、从材料、配合比方面采取技术措施

(1)选用中低热的水泥品种

造成混凝土上升的唯一热源就是水泥的水化热,它取决于水泥的品种和水泥用量,资料表明,不同品种与标号的水泥有着显著的差异。在水泥用量相同的条件下,尽可能地选用中低热水泥,可以显著地减少水化热含量,从而有效地减少混凝土的温升。

(2)尽量减少单位体积混凝土的水泥用量

尽量减少单位体积混凝土的水泥用量,目的也就是为了减少水泥的总发热量,削减混凝土的温升值。在配合比设计中常用的方法有:利用混凝土的后期强度、掺加粉煤灰、掺加减水剂。

(3)掺加缓凝剂

在混凝土掺加适量的缓凝剂,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延缓水泥的水化作用,减缓水化热的释放速率。它的作用是推迟热峰出现时间,同时也降低了温度峰值。通过延缓水化热释放速率,可以让更多的热量通过界面散失出去,用来升温的部份则大为减少,从而使混凝土的温度峰值得到削减,出现时间也相应延迟。

2、从设计方面采取技术措施

用提高混凝土结构极限拉伸的方法来抵抗温度应力和变形。为此,在混凝土中合理配置水平分布筋是裂缝控制的重要措施,由于该混凝土梁侧壁中部配置的钢筋太少,未能有效地约束侧壁混凝土的开裂,以至侧壁开裂严重。《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规程》中对框支梁作出如下规定:偏心受拉的框支梁,沿梁高应配置问距不大于200mm、直径不小于16mm的腰筋。此规定仅为框支梁在偏心受拉状态时适用,但考虑到厚壁梁内外温差引起温度应力,该规定宜推广至任何受力状态的框支梁。

3、从施工方面采取的技术措施

(1)《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对现浇结构侧模拆除的规定为:在混凝土强度能保证其表面及棱角不因拆除模板而受到损坏后,方可拆除。在高层建筑的混凝土施工中,由于规范未对拆模时间作出规定,施工单位为了赶工期或加快模板周转,往往在混凝土终凝后不久就拆除模板,从而引起混凝土厚壁梁开裂的事故时有发生。因此,作为重要的构件的混凝土厚壁梁的拆模时间应比一般构件的拆模时间适当延长,至少二星期甚至更长时间。推迟拆模时间可大幅减少温差,并使温差及收缩尽量缓慢,以发挥混凝土应力松驰效应,从而减少温度应力。

(2)控制浇灌温度

混凝土从搅拌机出料后,经搅拌车运输,卸料泵送,浇灌振捣等工序后的温度为浇灌温度。为了降低混凝土最高温升,减少基础温差和内外温差,尽量减少冷量损失,采用如下措施:在泵车水平输送管的整个适度范围内,覆盖一层草袋,经常喷洒冷水,减少混凝土泵送过程中吸收太阳的辐射热。

(3)选择最佳的混凝土浇灌方案,按整体连续浇灌的要求,采取分层连续浇筑。分四层,每层厚500mm,沿梁轴线方向开始浇筑,当进行到一定距离后,已浇筑的下层混凝土尚未初凝时(约3.5小时),即开始浇筑第二层,这样依次类推,直至整根梁浇筑完成。混凝土采用机械振捣,不得出现漏振现象,振捣要均匀充分,确保混凝土密实。混凝土浇筑完毕二小时左右用平板震动器进行二次振捣以增强混凝土的密实度和表面抗裂性能。

三、总结及展望

民用建筑混凝土结构裂缝问题是十分复杂的,它涉及到结构、材料、施工、环境等多专业、多学科。本文从工程实用角度出发,深入地剖析引起裂缝的原因,并提出技术控制措施,对今后的建筑结构研究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但由于造成混凝土裂缝的因素很多,引起裂缝的应力状态也非常复杂,单纯从某一方面去分析裂缝的成因得到的结论往往不够全面,所以今后应综合分析各种应力对裂缝的影响。

生物多样性减少的原因分析篇5

【关键词】老年人;药物不良反应;住院时间

文章编号:1009-5519(2007)11-1601-02中图分类号:R9文献标识码:a

Currentsituationofmedicationandanalysisoftheircorrelationfactorsintheagedin-patients

tanGuang-jun,ZHoUXun-ping,DUFang

(Departmentofgeriatrics,theFirstaffiliatedHospitalofChongqingmedicalUniversity,Chongqing400016,China)

【abstract】objective:toanalyzethecurrentsituationofmedicationandanalysisoftheircorrelationfactorsintheagedin-patientsinordertoguiderationaladministration.methods:thecurrentsituationofmedicationandcorrelationfactorsintheagedin-patientsadmittedtothishospitalfromJanuary2006tooctober2006wereanalyzedbyrandomsamplingofpopulation.Results:of213elderlyin-patientsacquiredbyrandomsampling,amajorofthemsufferedfromtwoormorethantwokindsofdiseases,two-thirdsofthemwereadministeredsevenormorethansevenkindsofdrugsatthesametime,morethantenkindsofagentsaccountedfor34.7%.therewasobviouscorrelationbetweendrugnumbersadministeredtotheagedin-patientsandnumberofdiseasesorlengthofstayofthem(p

【Keywords】theaged;Drugsideeffect;Lengthofstay

本文采用随机抽样法对我院2006年1~10月收治住院的老年病人用药情况及其相关因素进行统计分析,以达到合理用药,以减少不良反应,提高临床治疗效果之目的。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我院2006年1~10月共收治住院的老年(年龄≥60岁)病人10041例,其中男5756例,女4285例。按照1/5抽样频率对上述人群进行随机抽样,获得抽样老年住院病人213例,男113例,女100例,男女之比1.13∶1。年龄60~69岁79例,70~79岁85例,80~89岁38例,≥90岁8例,平均年龄为(72.26±4.78)岁。大多数病人患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疾病,包括慢性阻塞性肺病、肺源性心脏病、肺结核、高血压病、冠心病、糖尿病、脑血管疾病(脑出血、脑梗死、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蛛网膜下腔出血)、各种感染(上呼吸道、泌尿道感染)、恶性肿瘤、骨关节疾病、外伤、慢性肾功能不全、慢性胃炎、胆石症、上消化道出血、甲状腺疾病(甲亢、甲减、桥本氏甲炎等)白内障、痛风等。其中两种病36例(16.90%),三种73例(34.27%),四种48例(22.54%),5种或以上者40例,占18.78%。

1.2统计方法:采用人群随机抽样研究方法对研究相关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及分类资料统计分析法,以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判断标准。

2结果

2.1老年住院病人用药情况:本组抽样获得的213例病人中,住院期间同时使用药物≤3种18例(8.45%),4种21例(9.86%),5种13例(6.10%),6种19例(8.92%),7种27例(12.68%),8种25例(11.74%),9种13例(6.10%),10种17例(7.98%),≥11种57例(26.76%),其中≥15种17例(7.98%)。

2.2老年病人用药情况与疾病种类、住院时间对比分析

2.2.1老年病人用药情况与其所患疾病种类相关分析,本组抽样获得的213例病人中,有2种疾病36例,其中用药≥10种6例(16.67%);3种疾病73例,其中用药≥10种21例(28.77%);4种疾病48例,其中用药≥10种21例(43.75%);5种或以上疾病40例,其中用药≥10种25例(62.50%)。本组老年住院病人使用药物数量与其所患疾病种类数有明显相关性(p<0.05)。

2.2.2老年病人用药情况与其住院时间相关分析:本组抽样获得的213例病人中,住院时间≤7天70例,其中用药≥10种12例,占14.29%;7天<住院时间≤15天95例,其中用药≥10种32例,占7天33.68%;15天<住院时间≤1月39例,其中用药≥10种20例,占51.28%;>1月9例(最长89天),其中用药≥10种8例,占88.89%(8/9)。本组老年住院病人使用药物数量与其住院时间有明显相关性(p<0.05)。

2.3老年住院病人用药相关的不良反应及其原因分析:本组抽样获得的213例病人中,住院期间发生药物相关性不良反应共18例,其发生率7.98%。其中胃肠道反应5例,过敏性皮疹2例,血小板减少或出血时间延长3例(与阿斯匹林有关),输液反应(与输注中药制剂有关)3例,窦性停搏、窦房阻滞(与β受体阻滞剂有关)2例,白细胞减少2例(与抵克力得有关),心悸、面红1例。

药物相关性不良反应与使用药物种数相关性分析,本组17例发生不良反应的病人中,使用药物≤5种1例(其发生率为1.92%),6种3例(其发生率为15.79%),7种4例(其发生率为14.81%),8种3例(其发生率为12.00%),9种2例(其发生率为15.38%),≥10种5例(其发生率为6.76%)。这表明老年住院病人使用药物过程中发生药物相关性不良反应与其使用药物种数有明显相关性(p<0.05)。

3讨论

本资料显示:老年住院病人常患有多种疾病,主要以心血管病、呼吸系统疾病、脑血管病、糖尿病以及恶性肿瘤为多见,与文献报道一致[1];同时其使用药物种类较多,有2/3的病人同时使用7种或7种以上药物治疗,其中同时使用≥10种者高达34.74%,说明老年人群用药繁杂,极易发生药物相互作用和不良反应[2~5],应予以足够重视。

针对老年病人用药情况与其疾病种类、住院时间等因素进行分析,其结果显示老年住院病人使用药物数量与其所患疾病种类数、住院时间有明显相关性(p<0.05),即使用药物数量随着其患疾病种类数增加或住院时间延长而增多。有1例病人住院89天,在其住院期间先后使用了32种药物,同时使用者多达18种,说明造成老年人用药繁杂、品种多样的原因除所患疾病多外,还与其住院时间过长有关。

本资料显示老年住院病人药物相关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7.98%。主要以胃肠道反应、过敏性皮疹、血小板减少或出血时间延长、输液反应及窦性停搏、窦房阻滞与白细胞减少等为常见表现。究其原因主要与抗血小板药物(如阿斯匹林、抵克力得)、β受体阻滞剂以及某些中药制剂等有关,特别是β受体阻滞剂引起的窦性停搏、窦房阻滞值得重视。有1例76岁老年病人住院使用康可(比索洛尔)1.25mg/d,连续服用1月后突发窦性停搏、结性心律(35次/分),经停用康可心律失常消失,这就说明对于老年人,即使小剂量使用也要谨慎。

参考文献:

[1]蒲霞,马厚勋,朱勤岚,等.1989~1998年间重庆市老年住院病人疾病谱及其主要死因动态分析[J].重庆医科大学学报,2004,29(5):638.

[2]曹丽俊.老年人的合理用药[J].中华临床医学研究杂志,2004,11(6):880.

[3]粱艳芳.98例药物不良反应综合分析[J].医学理论与实践,2001,14(7),692.

[4]刘心珍.102例药品不良反应的相关因素分析[J].医学临床研究,2006,23(1):128.

生物多样性减少的原因分析篇6

【关键词】就业前人员;就业体检;血常规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2-0929-02

在国家提高全民素质的同时,高校招生不断扩大,大学生就业压力也不断增大,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已成为中国一个比较突出的社会问题。国家公务员、国家企事业单位,民营企业单位,对笔试和面试合格的就业前人员按《国家公务员体验标准》或《职业健康监护管理办法》的进行体格检查,一部分就业前人员因体格检查不合格而被淘汰,其中血常规检查中白细胞计数与血小板计数异常不在少数。为在今后的体检工作中做到更人性化,我们将近两年来各单位招聘的6088名就业前人员的体检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现分析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资料来源于我中心2011年11月至2013年11月在我中心参加就业前体检的就业青年,共计6088人,男3510人,女2578人,年龄21至30岁。

1.2方法:所有参加体检人员均在用人单位监督下进行体检,血液检测采取盲法编管,以体检表号进行采血,采用深圳迈瑞BC-5380全自动血球分析仪进行标本检测,在检测前均对血球分析仪进行质量控制,确保检测数据准确,血样检测结果出具后,由相关科室通知用人单位,对白细胞、血小板计数减少的就业前人员,用人单位建议复查,终审以复查结果为准。

1.3判断标准:参照《血液病诊断及疗效标准》白细胞

2结果

在6088人体检中,21人因血常规检查中白细胞计数减少,13人因血小板计数减少未被单位录用,被淘汰的34名就业前人员中,男性21人,女性13人。白细胞计数减少21人中男13人,女8人,血小板计数减少13人中,男8人,女5人。

3讨论

3.1白细胞减少是指外周中白细胞计数低于参考值下限(4.0×109/L)。在体检时发现白细胞减少,首先要再次复查排除实验室误差,如果仍减少,才为真正的减少,还要分清是生理性的和病理性的,生理性也分两种:一是本身是正常的医学上的正常值范围只包含95%以的人群;二是正常的波动,人的白细胞早晨较低,剧烈运动,情绪激动后白细胞会升高,服一片去痛药后白细胞也可减少,病理性减少常见于如下3个原因:(1)白细胞生成障碍,包括由于细胞的增值减低或再生障碍;(2)白细胞破坏过多,由于感染免疫学因素而使白细胞破坏过多,使外周血中白细胞减少;(3)粒细胞分布异常,由于各种原因使边缘池中的白细胞增多,循环池中白细胞减少,亦可形成白细胞减少,多见的就是服用抗生素引起的白细胞减少,一般停药后,就可逐步恢复正常。

血小板减少是指外周中血小板计数低于参考值下限(100×109/L),同白细胞减少一样同样存在生理性和病理性,病理上引起血小板减少的因素很多,绝大多数病因难以纠正,也有药物因素,病毒感染,患有免疫系统疾病,同时也存在假性血小板减少的因素。

3.2面对体检中发现白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一是在招考部门、用人单位严密组织下,医疗单位检验中心的检测仪器必须准确无误,主检医师必须具备副主任医师以上职称,有多学科临床知识和丰富的临床经验。根据检验中心提供的检验数据,结合临床进行科学判定,排除一切非病理因素,作出正确结论。二是要提倡人,复查要间隔一定时间,至少1周以上,消除药物因素和病毒感染。对确有问题,在招考部门参与下,集中专家共同研究作出结论;三是各普通高校应加强对在校生健康教育的宣传力度,他们的健康成长是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医务工作者都负有义不容辞的责任,教育行政部门应对学校体育、卫生工作足够重视,不断优化学习环境,改善住宿条件,减轻课业负担,适度增加学生体育锻炼时间,提高伙食质量,高度重视学生在校体格检查,根据学生不同的体质状况,进行针对性的在饮食、起居、锻炼、卫生、保健、疾病预防等方面给予正确的指导和教育,让他们随时了解和掌握自己的身体状况,达到早预防、早诊断、早治疗,正确处理学习、考试、就业之间的矛盾,理解就业前体检的意义,减少精神压力,为将来能够顺利通过就业体检打下基础。

生物多样性减少的原因分析篇7

[关键词]清洁生产,节能减排,化工,资源,消耗

[abstract]chemicalindustrytopromotecleanproduction,eliminatepollution,protecttheenvironmentanddevelopmentproductiontogether.tosetupthecorrectcleanproductionthinkingconcepts,ischemicalenterprisestorealizetheenergysavingandemissionreductionimportantmeans,istheenterprisecostreductionisanimportantwaytorealizethegoalofenvironmentalprotection,andachievethesustainabledevelopmentofeconomyinkey.

[keywords]cleanproduction,energyconservationandemissionreductions,chemicalindustry,resources,andconsumption

中图分类号:te0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前言

清洁生产是资源持续利用、减少工业污染、保护环境的根本措施。可以达到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目标。化工行业把推行清洁生产、消除污染、保护环境与发展生产结合起来,制定了化学工业推行清洁生产的规划,提出了化学工业清洁生产的目标和步骤,进行了宣传教育培训,建立了化工清洁生产中心,指导化工行业的清洁生产工作。开展综合利用工作,变废为宝,进行技术改造,加强科研工作,推进技术进步,强化环境管理,积极开展对外交流与合作。清洁生产促进了化学工业的可持续发展。

1、清洁生产审核定义

清洁生产是指不断采取改进设计,使用清洁的能源和原料,采取先进的工艺技术与设备、改善管理、综合利用等措施,从源头削减污染,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或者避免生产、服务和产品使用过程中污染物的产生和排放,以减轻或者消除对人类健康和环境的危害。清洁生产的目标可以概括为八个字,既“节能、降耗、减污、增效”,从而实现环境与经济达到协调与可持续发展。

清洁生产程序包括七个步骤35个要素。七个步骤为“筹划与组织、预评估、评估、方案产生与筛选、可行性分析、方案实施、持续清洁生产等。

清洁生产的总体思路是判明废弃物产生的部位、分析其产生的原因,提出减少或消除废弃物的措施。具体思路可以从以下八个方面分析:

(1)原辅材料与能源:尽量采用对环境无毒、无害或低毒低害的原辅材料和清洁能源。

(2)技术工艺:生产过程的技术与工艺水平,基本决定了资源利用,能源消耗和产污的状况。审核过程中应注意采用资源能源利用率高,污染物产生量少的工艺和设备。

(3)设备:设备在生产过程中具体体现了资源、能源的利用水平,先进的设备和正常的使用,在清洁生产中起着关键的作用。

(4)过程控制:过程控制对正常生产和产品质量极为重要,同时也是控制废弃物产生的重要手段。

(5)产品:产品性能、结构、种类、数量等决定了生产过程,产品的合理包装等均影响废弃物产生及资源合理利用。

(6)管理:严格的管理制度和严密的操作规程是产品质量保证的基础,也是减少废弃物的重要措施。同时尽量采用能达到国家或地方规定的污染物排放标准和污染物总量控制指标的污染防治技术

(7)人员:员工的业务素质和技能是安全过程最关键最积极的因素,是高效合格生产和技能减污的活得因素。

(8)废弃物:废弃物本身的特性和状态关系到它可否现场再利用和循环使用,也涉及其对环境的污染。对生产中产生的废物、废水和余热尽可能做到综合利用或循环使用。

2、化工类企业中清洁生产审核

化工行业多种多样,而且目前国家颁布的清洁生产标准仅涉及上述行业。对于颁布了相关清洁生产标准的化工行业,要严格按照清洁生产标准要求执行。应该从生产工艺装备、资源能源利用率、原材料及产品指标、污染物产生指标、废物回收利用水平及环境管理6各方面,分析工程所处的清洁生产水平。

(1)产品工艺设备先进性

化工行业生产中产生的污染物主要是由于不够先进和完善造成的,所以实行清洁生产就必须改革旧生产工艺。产品工艺包括工艺设计、设备选型、设备布置合理性、工艺控制水平及产品得率等内容,通过分析比较可为生产同类产品的其他工艺或其他生产线的同类生产单元提供依据。

(2)资源能源利用率

资源能源指标反映单位产品的能耗、水耗及主要原辅材料消耗指标。分析化工行业生产的单位产品能耗和水耗水平,以及原辅材料的消耗水平,类比同类型产品生产的这些指标,分析其清洁生产的程度和范围。在没有同类产品比较时,可采用同类型生产装置先进水平指标进行分析。溶剂和水的循环利用率,及资源化利用率水平的评价分析应受到重视,它能有效降低能耗、水耗和原辅材料的消耗指标。

(3)原辅材料及产品指标

原材料作为加工的对象,一方面原材料毒性大小对生产产品的毒性大小有直接的影响;另一方面原材料耗用数量与废物排放数量呈正比关系。因此,在缺乏与其他产品生产工艺的比较资料时,可以从物料毒性、生态影响、可回收利用等性状判断项目设计生产工艺中主要物料选择的清洁生产水平。通过分析主要原辅材料毒性水平,毒性物质消耗量占总物料消耗量的比例,溶剂的可回收利用属性等对项目原辅材料进行清洁生产审核。

(4)污染物产生指标

污染物产生指标是指在生产过程中已采用了清洁生产方案并削减了污染物产生量的前提下,不得不产生的废水、废气、固体废弃物量及其毒性,包括单位产品废水、废气、废液和固废产生量[1]。在审核中应特别重视产生的废弃物成分的复杂性、毒性、易生物降解性等废物特性,只有废物产生量少,易安全处置或综合利用途径广并易于落实的污染物清洁生产水平才较高。

(5)废物回收利用水平

废物回收利用是清洁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生产过程不可能完全避免产生废水、废料、废渣、废气、废热等。废物从某种意义上说是放错了的资源。在清洁生产审核中,要分析所评价的项目废物回收利用的程度和水平,从而来判断清洁生产的水平。

(6)环境管理

任何管理的缺陷都是产生废弃物的重要原因。审核时应检查分析清洁生产管理系统建立的健全性及其运行的科学性、有效性;清洁生产管理内部控制制度的健全性、有效性;核实清洁生产主要技术经济指标的完成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检查清洁生产政策和措施的落实和效果。因此,做到有效的环境管理是实现清洁生产的保证。

3、总结

在企业内部成立清洁生产组织机构,明确目标,措施到位。认真按照清洁审计程序的7个阶段、35个步骤,分阶段实施。对现有生产线污染现状和产污原因及工艺设备、生产过程、能耗水平、质量等进行评估和分析,确定清洁生产审计重点。企业只要不间断总结,持续实施清洁生产,就能挖掘内部潜力,节约资源、降低能耗、减少污染,从而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赢。

由此可以看出,清洁生产是化工类企业降低生产成本,保护环境,提高经济效益的一条有效途径,在节能减排工作中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王黎伟、王斌、林俊、赵坚胜.化工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中的清洁生产分析.嘉兴学院学报,2007,19(6)

清洁生产审核教程

生物多样性减少的原因分析篇8

关键词:原子吸收光谱法;干扰;消除方法;分析

所谓的原子吸收光谱法,是基于气态的基态原子外层电子对紫外光和可见光范围的相对应原子共振辐射线的吸收强度来定量被测元素含量为基础的分析方法。在实际的应用过程中,会存在着一定的干扰因素,因此,为了原子吸收光谱法试验的科学和准确,就需要采取有效的消除方法对感染因素做好应对。基于此,本文就原子吸收光谱分析中的干扰因素及消除方法进行了分析,相信对有关方面的需要能有一定的帮助。

1原子吸收光谱分析中的干扰因素及其消除方法

1.1物理干扰及其消除方法

物理干扰是指试样在转移、蒸发和原子化过程中,由于试样的任何物理变化而引起的原子吸收强度变化的效应。物理干扰是一种非选择性干扰,对试剂中各元素的影响基本上是相似的。吸样毛细管的长度和直径、溶剂的蒸气压、溶液的黏度、雾化器的压力以及侵入试剂溶液中的深度这些因素都会影响进样速度,从而影响到分析元素的原子化效率。消除物理干扰的主要方法有:

(1)配制与分析试样组成相似的标准系列溶液制作校正曲线,这是最常用的方法。

(2)配置与分析试样组成相似的标准溶液有困难时,可用标准加入法,可以提高测定的准确度。

(3)试样中分析元素浓度较高时,在灵敏度能满足要求的情况下,可以采用稀释溶液的方法减小或消除物理干扰。

(4)用双道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时,以待测元素与内标元素的原子吸收强度比制作校正曲线进行定量,可以有效地消除物理干扰。

(5)在电热原子吸收光谱法中,加入某种化学改进剂与待测元素生成难挥发化合物,可以消除在干燥与灰化过程中的物理干扰。

1.2化学干扰及其消除方法

化学干扰是指在试样溶液中或气相中分析元素与共存物质之间的化学作用而引起的干扰效应,它主要影响分析元素化合物的解离与原子化的速度和程度,降低原子吸收信号。化学干扰是一种选择性干扰,它对各个元素的干扰是相同的。它不仅取决于待测元素和干扰组分的性质,而且还与火焰类型、火焰温度、火焰状态和部位、共存的其他组分、雾珠与气溶胶颗粒大小等实验条件的变化有关。它包括阳离子干扰、阴离子干扰、阴阳离子的混合干扰以及气相干扰等。

1.2.1阳离子干扰

阳离子干扰是指伴生阳离子对待测阳离子测定中信号的增强或抑制。

1.2.2阴离子干扰

阴离子化学干扰是指阴离子的存在对金属原子的吸收产生的干扰。阴离子的干扰更为复杂,不同的阴离子与被测元素形成不同熔点、沸点的化合物而影响起原子化。

1.2.3气相干扰

典型的气相干扰是被测元素与氧形成难解离得氧化物分子蒸气,像al2o3、Ceo、Sio等这些难熔氧化物的原子化效率非常低,即使用氧化亚氮-乙炔高温火焰,测定灵敏度也很低。

1.2.4化学干扰的消除方法

(1)加入助熔剂

助熔剂对一些高熔点被测物质起到助熔作用,有助于样品熔融蒸发,从而起到克服干扰,提高灵敏度的作用。如在测定海水中的镉和铜时,用硝酸铵作为助熔剂来消除氯化钠基体对镉和铜的干扰,在高含量naCl溶液中加入nH4no3,使之转化为nano3和nH4Cl,

naCl+nH4no3nano3+nH4Cl

4种化合物的熔点和沸点从表1可以看出,naCl在1413℃以上才能分解,而加入nH4no3得到的nano3和nH4Cl在

(2)加入释放剂

加入释放剂,使其与干扰离子生成更稳定或更难挥发的化合物,从而使被测元素从与干扰元素形成的化合物中释放出来。

(3)化学改进剂

在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法中,广泛地利用化学改进剂来消除化学干扰。测定海水中的Cd时,在

(4)化学分离

用化学方法将分析元素与干扰组分分离,不仅可以消除干扰,也使分析元素得到富集,灵敏度得到提高。常用的分离方法有萃取法、沉淀法、离子交换法等,其中萃取法应用最广。但化学分离操作比较繁琐,在分离的过程中要用到大量的化学试剂,会引起空白值升高与被测元素玷污或损失。

(5)提高火焰温度

许多在低温火焰中出现的干扰,在高温火焰中可部分消除。火焰温度对样品的熔融、蒸发和解离过程都有着直接的影响作用。几乎所有的化学干扰在高温氧化亚氮一乙炔火焰中可以得到部分的消除,但是如果火焰温度过高,电离随之增高,会加重元素的电离干扰。

(6)选择适当的测定条件

选择适当的燃气和助燃气的比例和燃烧器高度,有助于减少或克服干扰。

1.3电离干扰及其消除方法

电离干扰是由于原子在火焰中电离而引起的效应。分析元素在火焰中形成自由原子之后发生电离,使基态原子数目减少,导致测定吸光度值降低,校正曲线在高浓度区弯向纵坐标。在通常使用的乙炔-空气火焰中,电离电位Vi

(1)控制火焰的温度

火焰温度越高,电离干扰越大,电离的原子数随着火焰温度的降低而减少,降低火焰温度可以达到抑制干扰的目的,可以根据元素的电离电位,适当的降低火焰温度。

(2)加入消电离剂

在标准溶液和试样中加入电离电位低的消电离剂,可以提供大量的自由电子,一般来讲消电离剂的电离电位越低,效果越好,消电离剂是一种电离度比被测元素更低的元素,由于它比被测元素更容易电离,在火焰中它会优先被电离,从而抑制或消除被测元素的电离。常用的消电离剂有CsCl和KCl等,消电离剂的浓度不能太大,否则会产生基体效应或容易堵塞燃烧器缝口。

1.4光谱干扰及其消除方法

光谱干扰是指与光谱发射和吸收有关的干扰效应,主要来自吸收线重叠干扰,以及在光谱通带内多于一条吸收线和在光谱通带内存在光源发射的非吸收线。它是由于光源、样品或仪器使某些不需要的辐射光被检测器测量所引起的,这种干扰能使灵敏度会下降,工作曲线发生弯曲。当在光谱通带内存在光源的几条发射线,而且被测元素对这几种辐射光均产生吸收,这就产生干扰。

1.5背景吸收

背景吸收干扰是干扰的一种特殊形式,其中包括光散射和分子吸收。火焰原子吸收的背景吸收可采用使用较高温度、使用还原性较强的火焰和归零的办法消除。石墨炉原子吸收的背景吸收可以通过合理选择干燥灰化和原子化温度及其升温方式、快速测光计、Zeeman背景校正、使用基体改进技术和石墨管改进技术加以消除。例如,碱金属卤化物在紫外区有吸收;不同的无机酸会产生不同的影响,在波长小于250nm时,H2So4和H3po4有很强的吸收带,而Hno3和HCl的吸收很小。因此,原子吸收光谱分析中多用Hno3和HCl配制溶液来减小或消除干扰。

2结论

综上所述,原子吸收光谱法是测定样品金属元素的试验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但是在实际的过程中却会受到多种因素干扰。因此,为了保障试验结果的科学性和准确性,就需要采取相应的方法对干扰因素进行消除,以确保试验的进行,从而获得可靠的测定结果。

参考文献

生物多样性减少的原因分析篇9

作为考生,如何判断题目是临界问题呢?临界问题是有它的显著特征的。比如题目中出现“刚好”、“恰好”、“最多”、“至少”等关键词语,就说明此题为临界问题。

在临界状态的两侧,物体的受力情况、变化规律、运动状态一般要发生改变,能否用变化的观点正确分析其运动规律,进而准确找到临界状态是求解这类题目的关键。有的题目临界状态极具隐蔽性和迷惑性,一不小心就有可能将临界状态分析错误。

笔者在某知名教辅资料中见到两个这样的题目。

笔者认为,原答案是错误的,原因就在于原答案将临界状态分析错误。原答案认为只要蜘蛛下落的位移达到0.8m时,水平位移若不大于1m,蜘蛛就不可能到达蛛丝。这等于否定了平抛运动轨迹能和aB线有两个交点的可能。而事实是,只要蛛丝足够长,蜘蛛越过蛛丝到达蛛丝右侧后一定还要落回到左侧。所以只要蜘蛛能越过蛛丝,就一定能到达蛛丝,而不是落地时水平位移要大于1m。

(1)若给物块施加一水平拉力F=11n,使物块从静止开始沿轨道向右运动,到达B点时撤去拉力,物块在传送带静止情况下刚好运动到C点,求传送带的长度;

(2)在(1)问中,若将传送带绕B点逆时针旋转37°后固定(aB段和BC段仍平滑连接),要使物块仍能到达C端,则在aB段对物块施加拉力F应至少多大;

(3)若使物块以初速度v0从a点开始向右运动,并仍滑上(2)问中倾斜的传送带,且传送带以4m/s速度向上运动,要使物块仍能到达C点,求物块初速度v0至少多大。

笔者认为原答案中的第(3)问是错误的。错误的原因仍然是原答案将临界状态分析错了。原答案认为只有物块速度始终不小于传送带的速度,物块才能到达C点。

要使物块仍能到达C点,至少应该具备什么样的条件呢?

在倾斜的传送带上,下滑力为F1=mgsin37°=6n,而滑动摩擦力F2=μmgcos37°=4n

这样的话,物块在传送带上向上运动的过程总是做匀减速直线运动。当物块速度大于4m/s时,减速运动的加速度a1=10m/s2,当物块速度小于4m/s时,减速运动的加速度a2=2m/s2。

如果a点速度足够大,传送带足够长,物块在传送带上一定是先以加速度a1=10m/s2减速到4m/s,然后以加速度a2=2m/s2减速到零。在这段时间里,物块一直是沿斜面向上运动的。也可以说,物块的速度只要没有减到零,它是不会折返回去而向下运动的。

所以说物块能到达C点的临界状态是物块到达C点时,物块速度恰好为零。

生物多样性减少的原因分析篇10

关键词:金相检验方法分析原因;直径12.5毫米;金相检验方法;对策

1钢中主要成分的作用

决定钢材生产冷却后组织和性能的主要元素是碳,在一定范围内,钢材随着含碳比重的加大,铁素体含量减少,珠光体含量增多,钢材强度加大。但是会出现明显的碳偏析现象,容易造成盘条中由于产生网状碳化物导致的拔丝断裂。锰元素可以用于提高钢材热轧后的强度和硬度,在含量适宜时,可以小幅度提高碳钢的坚固性、强度及耐磨损性,但是锰元素的偏析,容易在盘条生产轧制过程中产生心部马氏体组织,造成拉拔断。在结构钢和工具钢中,铬能显著提高强度、硬度和耐磨性,但同时降低塑性和韧性,铬又能提高钢的抗氧化性和耐腐蚀性,因而是不锈钢、耐热钢的重要合金元素。特别是钒在82B中有着显著的效果,钒合成碳化物、氮化物等、其可以在高温条件下溶解,在低温凝固,可以通过工艺得到不同的质点用于阻止原始奥氏体在加热时长大,减少了钢材中的有害物质n、S等,可以用于改善盘条的断裂性。

2预应力钢绞线82B质量缺陷分析

预应力钢绞线82B质量存在缺陷,使得直径12.5毫米的盘条被拉拔断。分析预应力钢绞线82B质量存在的缺陷,有助于找出相应的对策。所以首先先找出缺陷。

2.1化学成分和纯度不过关

制作优良预应力钢绞线的基本保障是高质量的82B盘条。而高质量的的82B盘条需要化学成分均匀和高纯度的钢材。要求碳质量分数小于万分之三。不论是采用转炉冶炼还是使用电炉冶炼,82B盘条都需要使用炉外的精炼加工使得钢中的化学成分均匀,尽可能的净化钢中的杂质和有害气体。而在实际的82B盘条冶炼轧制过程中,存在大型夹杂物和脆性夹杂物以及有害气体,比如硫化锰、二氧化硫等可以变形塑性夹杂和少量的铝酸盐脆性夹杂使得82B盘条在加工过程中导致断丝。

2.2表面质量

82b盘条在生产过程中要承受较大拉拔和扭转,可能造成82b盘条表面裂痕,结疤,折叠,耳子、擦伤等缺陷,这些缺陷又会造成拉拔断裂,而盘条的表面质量和坯料表面质量息息相关。因此坯料的检查、精整是必不可少的工序。而连铸稳定的钢液面控制、结晶器振动等参数的选择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82b连铸坯最主要的表面缺陷,如表面结疤,增碳等。所以这些参数的选择很重要。

2.3内部质量

影响82B盘条拉拔性能的主要因素是钢坯内部质量,主要包括中心偏析、中心疏松和缩孔。首先分析碳中心偏析。碳中心偏析容易造成渗碳体在晶界的的聚集,从而影响了钢材质量的均匀性。其外在表现为82B盘条内部组织硬度不同,容易使盘条在拉拔和扭转过程中发生断裂。其次中心疏松和缩孔,主要危害在于中心疏松会造成钢坯内部强度低,缩孔在外力的作用下会造成应力集中使得82B盘条拉拔断裂,主要原因包括凝固晶桥、空穴效应,采用小方坯制作工艺来制作82B盘条,所以造成其压缩比例小,不能将铸坯中的疏松和缩孔最大程度上的压实。

3采取金相检验方法分析原因

本文拟用金相检验方法检测出直径12.5毫米82B盘条组织结构和内部缺陷,包括显微状态下的非均匀性,首先采用低倍检验。

首先切取直径12.5毫米82B盘条的横向试样,检验面应垂直钢材的轧制方向。试样要经过粗磨、细磨、抛光、浸蚀,方法是采用酸浸法,即将打磨好的横截面浸泡在2%硝酸酒精溶液中20秒钟左右,然后用清水清洗其表面,最后再用酒精洗净、擦拭干净。试样浸蚀面使用肉眼、常规放大镜或体视镜进行分析检验。实验中需要注意的是:第一检验面朝下浸入浸蚀溶液中,但要防止其直接碰触容器底部;第二试样抛光面要完全浸入2%硝酸酒精溶液中;第三如果检测面出现污渍,要把样品重新抛光干净,然后再去重复浸蚀过程;第四可以适当延长时间以取得清晰可见的缺陷。

然后再采用高倍检验

直径12.5毫米82B盘条试样制备难度比较大,容易产生影响金属层、机械侧滑等,假象从而影响正常的金属金相组织分析。所以制备直径12.5毫米82B盘条试样需要做足以下几点:

(1)为了避免试样在砂轮打磨时磨面过热而导致金属组织发生变化,应当注意用水冷却试样。

(2)在使用砂纸磨光时,用力不能太大,不能来回磨,这是为了减少滑移现象的出现。

(3)在进行机械抛光这个步骤时,要使用磨光能力大、磨削性能好的金刚石研磨膏或金刚石喷雾剂。抛光实际和施加的压力要适度。试样要尽量保持稳定,避免出现多个细小抛光划痕,影响实验效果,注意保持粗呢织物和绒布的湿度,保持抛光水膜在5秒内消失。

要对抛光好的试样进行显微组织观察,需要进行化学浸蚀和电解浸蚀。常用的浸蚀酸溶液主要包括4%硝酸酒精、苦味酸等。比较常用的电解浸蚀溶液包括10%的草酸溶液和50%硝酸溶液。采用化学浸蚀会取得更好的效果,而且操作简单、用时少、效果好。比如使用4%的硝酸酒精溶液化学浸蚀时,需要条件是室温,大概需要10至20秒就可以得到清晰的金相显微组织。

由金相检验方法可知个别编号生产直径12.5毫米82B盘条,非金属夹杂含量偏高,尤其是脆性氧化铝的夹杂级数达到2.0级,给后来的精炼加工程序带来不利的影响,其他方面控制比较理想。

4总结和改进措施

本文通过实际探索,针对预应力钢绞线82B的质量缺陷如化学成分和纯度不过关、表面质量(裂痕,Y疤,折叠,耳子、擦伤等缺陷)、内部质量(中心偏析、中心疏松、缩孔、显微组织)等问题,使用金相检验方法对其进行质量分析,提出几点改革意见,第一严格管理,执行预定工序,按步骤进行。第二采用末端电磁搅拌等方法,消除网状渗碳组织。第三减少冶炼过程中的倒炉转炉次数,禁止钢水和空气长时间接触,连铸过程要严密保护浇铸过程,避免钢水过热,减少碳中心偏析和疏松等情况。第四精炼过程中要合理控制还原气氛和弱吹时间,做好钙处理工序。第五减少82B盘条表面氧化铁皮,使其无裂痕,结疤,折叠,耳子、擦伤等表面缺陷。

参考文献

[1]李伟.多丝大直径低松弛pC钢绞线的研究与开发[D].贵州大学,2006.

[2]周德,王全礼,张玮,等.连铸小方坯生产大规格82B盘条的实践[J].中国冶金,2006,03:1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