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教学活动总结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2:47:54

阅读教学活动总结篇1

本次教研活动共分为三项内容:

一、课堂教学观摩

1.晨诵课堂教学。由一小的张老师为我们执教生日送诗《特别的你》。在优美的乐曲中,师生、诗歌相互交融,一起来感受汉语言的美好,从而带给学生精神上的愉悦。张老师采用多种方式指导学生进行生日诵诗,向我们呈现了一节美好、和谐的班级文化课。在晨诵课的教学方面,张老师给我们起了一个很好的引领作用。

2.写字课堂教学

戚老师的写字教学,从读贴-描红-补白-临写等几个流程入手,运用多种方法指导学生写字,让学生学会正确、规范地写字,从而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引导我们所有的老师要把写字教学规范地引入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之中。

3.习作课堂教学

于老师的习作教学课堂,为孩子们创设了轻松、愉悦的教学氛围,引导学生我口说我心,我手写我心。学生轻松地学会了习作,并能学会修改的方法,这值得我们所有的老师去学习。

4.不同文体经典作品阅读教学

郭老师执教的《匆匆》,给我们展示了散文文体的阅读教学,以及散文阅读教学的方法和技巧,在教学过程中注重了语言文字的运用和实践。本节课让我们耳目一新。

5.段的精读方法指导课:唐老师和于老师分别展示了课外阅读方面,段的方法指导与策略使老师们学会了如何对片段进行精讲品读的方法,可谓是受益匪浅。

二、评课、议课

1.观课教师们评课、议课。

2.展课学校业务领导或骨干教师评课。

阅读教学活动总结篇2

为全面提高我校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和教育教学技能,根据xxxx市中小学读书活动实施方案要求和教师继续教育工作安排,我校于xxxx年继续展教师读书活动。本项活动已作为学校的教师校本培训常规活动在落实。

一、加强领导,做好宣传组织工作

学校成立教师读书活动领导小组,由校级领导担任组长,对全校教师读书活动进行指导,教科室制定校教师读书活动方案。本项活动作为学校校本培训的常规活动,面向全体教师开展。在xxxx年初,学校校本培训计划拟定后,就向教师进行宣传,平时要进行常规性的阅读,图书馆、个人博客、读书心得网页,都是教师阅读的好平台。

二、精心组织,开展全校性读书活动

我校在本年度内,除了组织教师自发进行个体独立的阅读,还组织了教师集体阅读。上半年2-3月期间,教师阅读的必读书目为《燃荻》,下半10-11月期间年阅读的是教育专题书籍《幸福教育的样子》或《教育的智慧》,两者自选其一,鼓励教师相互之间换书阅读。阅读之后撰写3篇读书心得,每篇600字左右,并自己上传校园网“教师读书”栏目的“读书心得”内,便于老师们互相阅读读书心得。教师还可以围绕《加强义务教育段语文课外阅读的指导意见(试行稿)》中推荐的学生必读书目,进行师生阅读,营造浓郁书香校园氛围。

三、及时交流,认真总结读书活动成果

学校教科室将校级学校读书活动的方案上传到校园网上“教师读书”栏目中的“计划总结”栏目中,各位教师也在自己阅读完书籍后,把自己的读书心得上传导“教师读书”下属的“读书心得”。在上半年的4月何下半年的11月,教科室进行了汇总统计,提醒老师们及时查漏补缺,弥补因网站集群更新带来的读书心得上传受影响的情况。

还鼓励教师利用教研组交流的时间,进行读书心得交流活动,并鼓励教师将读书心得传到个人博客上,进行互相学习点评,扩大互相学习的面。

教科室还组织年级组长进行优秀读书心得评比,挑选出一批优秀的文章供老师们学习借鉴,并择优选录到校报上发表。

四、抓好读书会,培养青年教师

开展读书活动,还有一项宗旨,就是要培养学校的青年教师,开展阅读活动要注重实效性,引导他们结合学习体会采取有效措施,改进教学工作。为此,教科室利用青年教师读书会活动,引导教师扩大阅读面,不只读必读书目,还阅读《陶行知文集》和《生活教育》,学陶师陶,在当今时代背景下,将陶行知教育思想引入到课堂教学,引入到班级管理,引入到学生培养。在阅读与实践的同时,教科室组织青年们开展读书会活动,围绕“陶行知思想的时代指导意义”从学科教学和班主任管理两大方面进行沙龙活动,每次活动有两位老师主讲,其他老师进行点评发言。德育处还组织青年们开展了五四青年团员基本功竞赛,从演讲、粉笔字两大项目进行了展示、评比,更好地锤炼了青年的基本素养。在一年的阅读活动积淀下,青年们取得了出色的成绩。

阅读教学活动总结篇3

关键词:语文课程标准;阅读教学;课外阅读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0568(2013)12-0133-03

阅读是一个人认识、思考世界的过程,也是一个人观照、完善自我的过程,可以说阅读影响着一个人素质中最核心的部分(审美观、道德观和价值观)。高中是学生人格形成的重要时期,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接受祖国文化的熏陶、浸润,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探究能力,提升学生的精神境界,以期达到个体的全面发展,语文阅读教学就不能囿于课堂,而应该与课外阅读教学有效链接。幸运的是,《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就跳出狭隘的阅读教学观,明确地将课外阅读纳为阅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强调课内阅读教学与课外阅读教学相结合,以期“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2]。针对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立足于《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结合自身的语文教学实践,笔者尝试就新课标背景下语文课外阅读教学的策略提出自己的浅见,就正于方家。

一、学生课外阅读的现状

“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天空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对于接受了多年语文教育的学生来说,阅读能力并非为零,但学生的阅读普遍处于被动、低效的状态,情况令人深思。笔者在对2010届学生做的一份课外阅读调查中发现:①从学生的读书动机来看,大部分学生都没能真正认识课外阅读的意义。以增长知识、开拓视野为阅读动机的学生占仅总人数的12%;53%的学生将课外阅读当娱乐休闲的消遣;24%的学生带有较浓的功利色彩,只为了增强写作能力,应对写作,应对考试;有11%的学生选择“其他目的”。②从学生喜欢的书籍类型来看,很多学生对课外读物的选择缺乏理性思考。18%的学生选择中外名著,10%的学生选择武侠小说,20%的学生选择言情小说,10%的学生选择诗歌散文,29%的学生选择娱乐杂志,13%的学生选择“其他”。③从一周的课外阅读时间看,阅读时间甚少。一周阅读时间有三小时以上的占总人数的32%,阅读时间2至3小时的占总人数的23%,1至2小时的占总人数的25%,一小时以内的占总人数的20%。④大部分学生缺乏总体的课外阅读计划。有课外阅读计划的仅占总人数的6%,偶尔有计划的占总人数的20%,没有计划、随心所欲、想看就看的竟高达74%。“也许没有一个时代拥有像今天这么多的出版物,然而,很可能今天的人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阅读得少”[3],立足于学生们并不乐观的课外阅读现状,改善学生课外阅读的状况,采取有效策略把课外阅读教学落到实处,已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严峻话题。

二、课外阅读教学策略

1.以课堂教学为突破口,提高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正所谓“课外要在课内抓”,从兴趣入手,以课堂教学为突破口来激发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是可行的途径。语文课外阅读不能仅仅定义为课外时间的课外书阅读,教师能做的大多数工作其实都是集中体现在课内的,课堂是教育的主阵地,教师应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充分利用课堂这一阵地、教材这一资源,挖掘其中潜藏的人文底蕴,让学生因阅读而感动,进而感兴趣,这才是根本的、有效的途径。换句话说,就是教师得先把课本上的阅读教材教好了,上活了,讲到学生心坎了,学生才会有兴趣将之延伸到课外。然而,在教学实践中,理性解析代替了学生的个人体验与理解,预设追问代替了学生的思维过程,实际上仍是以自己预先设定好的答案为最终教学目标,并以此锁定学生的想象思考,禁锢学生的审美评价。于是,阅读教学课逐渐变成一门纯粹的技能培训课,文章的艺术之美、情趣之美却逐日销蚀。可见,在课堂教学中,语文教师既要重视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也要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知识的内部联系,更要善于把蕴含在教材文本中的人文底蕴挖掘出来,引导学生感受文本描绘的形象、体味文本传递的情感、领会文本表达的道理,使学生在语言的熏陶、感染中,找到属于语文阅读真正的感动,从而真正喜欢上阅读。

2.潜移默化,创设良好阅读氛围。新的时代,阅读的形式及特点悄然变化,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也不再局限于书本阅读。过去,书籍是人们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而现在,可借助广播、电视、网络等渠道,接受方式多样化,并且直接作用于视听,相比之下,读书就显得枯燥乏味了。而这些以视听刺激为主的信息接受方式最突出的特点是“快”,表现为走马观花、浅尝辄止、泛泛而为,好比一次性消费的“文化快餐”,缺少深阅读时的感受、想象、审美和创造,会使学生的语言感受能力退化,从而削弱了他们对文学阅读的兴趣。尽管这些社会现象凭个人的努力无法改变,但教学艺术使教师作为一个审美客体出现在学生的审美视野里,作为教师,我们应该站在较高的视点上,通过言传身教,进而造成“晕轮效应”,在潜移默化中为学生播下一种热爱阅读的思想,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阅读氛围,并敦促学生形成优良的阅读习惯。恰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任何一种教育现象,孩子在其中越少感觉到教育的意图,它的教育效果就越大。”[4]

3.正面引导,科学干预。语文教育是一门艺术,能给学生如雨潜入、润物无声的熏陶,也是一门科学,须给学生正面、显性的指导。阅读是需要时间和精力的,没有时间的保障,那么阅读就只是一句空话。而学生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不多,围绕考试的教辅书籍又不少,如何在不影响学业的情况下,坚持课外阅读呢?笔者认为,在时间的安排上,应鼓励学生合理安排时间,充分利用零散的时间进行课外阅读。平常学习期间的课外阅读,以短小精悍的文章为主,如散文、短篇小说等,而大部头则应放在寒、暑假等时间充裕的时段去阅读。

在内容上,引导学生进行真正意义的课外阅读,读有真正意义的书。阅读有消遣型的,也有获得型的。消遣型阅读是为了调节高度紧张的身心,消除工作疲劳而进行的一种精神活动,对阅读材料的选择,阅读主体更多地是从感觉和兴趣出发,而很少考虑文本的思想价值和艺术价值。而获得型阅读中阅读主体则希望通过阅读获得知识,启迪心智。教师既要肯定学生的消遣性阅读,因为这有助于培养他们的阅读兴趣和习惯,但更应倡导学生进行获得型阅读,达到真正意义的阅读。

现代社会信息量迅猛增长,书海茫茫,人的精力有限,怎样才算读有真正意义的书呢?周国平在其作品中指出:如果是为了获得精神上的启迪和享受,那么出于这个目的,人文经典是最佳选择。因为这些作品直接关注和思考精神生活的重大问题,其影响得到公认,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笔者绝非否定其他书籍的价值,只是强调课外阅读需要选择,一个人得懂得拒绝和排除,才能够进入真正的阅读;自设阅读的标准,读有真正意义的书,才是成熟、理智的表现。

4.结合研究性学习激发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在课外阅读指导的初期,可利用课堂作适当延伸,通过课内外衔接来进行课外阅读教学。由于有教本作依托,延伸轨迹与衔接指向比较明确,阅读目标与重点也相对明确,对课内阅读起着巩固与促进的作用,同时,也能提高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有利于学生相关文化素养的积累与培养。而对于课堂上学生感兴趣的、值得进一步探讨的问题,可以形成学生研究性学习的课题,组织学生分成若干个专题研究性阅读组对课题展开研究,这既能促进学生独立思考,增强互动合作精神,又能激发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来解决研究过程中碰到的难题。(如在上粤教版必修一“认识自我”这一单元时,笔者就做了如下尝试:首先布置学生课后与自己熟悉的人交谈自我,从他人的角度更深刻地剖析自我,并将访谈结果整理在笔记本上。接着布置学生课外利用网络或图书馆,搜索与“潮汕人文特点”相关的文章,看看别人如何评价潮汕人,并将搜集到的资料整理在笔记本上。然后指导学生阅读《潮汕文学读本》(汕头大学出版社)中的相关文章(如《追忆粟芭村》《乡魂》等),组织学生结合课外搜集到的资料,在课堂上讨论总结“潮人特性”,并推选代表发言交流。最后以“潮汕人文特性探究”为课题,组织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通过课堂的延伸、课题的研究,一方面,引导学生从更高层面认识自我,认识家乡,另一方面培养了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增强了学生通过课外阅读解惑、明知的意识。

5.组织学生开展阅读交流活动(如举行辩论赛、读书交流活动等)。组织学生交流课外阅读的成果和体会,是巩固课外阅读成效,提高课外阅读兴趣,形成课外阅读习惯的好办法。通过交流课外阅读的做法、收获、心得等,可以增加学生的阅读成就感,而且,这种集思广益、群体互动的自我教育方式,对学生自我的教育和影响,常常比教师单向的教育更有力度。

笔者有幸指导高一年级的入学新生,开展了“读人物传记,立人生志向”的活动。该活动由学校政教处和语文组联合举办,旨在培养学生的课外阅读习惯,鼓励刚踏进青春门槛的学生以名人为榜样,点燃思想明灯,立下人生志向。首先,在活动的准备阶段,教师先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认知水平,结合课内阅读教学的内容,筛选、拟定读书活动的推荐书目,再就阅读的基本知识(如目录、序跋、索引等)和读书方法(如精读、略读、快读、鉴赏等)对学生进行指导。其次,在学生读书阶段,教师指导学生做读书卡片,并定期抽查,然后选出优秀的文摘卡、阅读笔记参加学校评比。最后,在活动的汇报阶段,以现场电视直播的形式在全年级进行谈话式交流。整个活动,在校园掀起了读书的热潮,在学生中产生深远的影响。

课外阅读使学生更关注人类命运和地球家园,能明辨是非、善恶、真假、美丑。在课外阅读实践中,学生自己看书,自己思考,自己领悟,在和作者的对话中达到自身的升华,在别人思想的帮助下,逐步建立起自己的思想。倘若通过阅读,让每一个学生变得更好、更纯洁、更善良,对别人更有用,那么便达到了阅读的最高境界,也实现了阅读的终极价值。诚然,对语文课外阅读教学的探讨,还有许多很具体的问题有待深入思考,但有一个信念是坚定的:语文阅读教学不会在狭窄的圈子里窒息自己,相信在不断地探索、总结、革新中,定能走出一条理想的富于个性化的语文课外阅读教学路径。

参考文献:

[1]张孝纯.“大语文教育”刍议[J].语文教学改革,1986.

[2]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阅读教学活动总结篇4

论文摘要:本文采用调查问卷的形式对英语专业学生在阅读过程中阅读策略的使用情况进行了调查,并做了具体的分析。结果表明,部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尚不能合理使用阅读策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教授学生如何使用阅读策略并进行有意识的阅读策略训练。

1、引言

阅读教学论认为,阅读是读者与文章之间互动的一种信息加工方式,是读者积极主动地在其语言知识和背景知识的参与下对文章的信息进行重新加工和建构的过程。而心理学界对阅读过程进行了更为广泛深入的研究,影响较大的阅读模式主要有三种,即:自下而上模式,自上而下模式和交互补偿模式。自下而上模式来源于人们对阅读过程最初的理解,即从辨认字母、单词开始,然后理解词组、短句乃至整篇文章。信息是沿着一个线性序列传递的。自下而上模式虽然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阅读过程的特征,但其缺点也很突出。最大的缺陷就是它忽略了读者记忆里已有知识所起的作用。针对其缺陷,学者又提出了一个相反的阅读模式。即自上而下模式。根据这一模式,读者不是被动地接受、领会文字信息,而是进行积极的思维活动:根据文字提供的线索,充分利用自己已有的语言知识和背景知识进行预测:然后利用下文内容来验证最初的预测,并为下一步的预测做准备。然而,一味强调阅读中的推断和预测也有它的不足之处:读者容易满足于大致的理解而忽略语言知识的积累。这就产生了第三种,即交互补偿模式。因此阅读策略的训练既要重视语言知识的积累。又要充分利用读者头脑中已有知识的优势;语言知识与背景信息互为补充,才能取得良好效果。因此,我们发现在阅读过程中,策略的使用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将对英语专业的50名学生使用英语阅读策略情况进行调查研究。

2、调查方法

笔者选取了英语专业三年级两个自然班的50名学生。并根据他们在英语专业四级考试阅读部分的成绩选出得分前15名为受试一组,后15名受试二组。两组受试要填写两份调查问卷。问卷一的调查项目有:词汇量;阅读时查字典;阅读时间;阅读速度;阅读理解度。问卷二调查的是不同受试对于不同阅读策略的采用频率。阅读策略的分类是根据(block,1986)对阅读策略的分类归纳形成的。具体策略有:预先判断;背景知识;上下文;略读;寻读;深入理解;识别指代关系;推理判断;篇章结构;主题查找;总结反思;猜测生词意思;分析句法结构。笔者要求学生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在15分钟内如实作答。

3、调查结果分析

针对问卷一的内容,根据大学英语专业三年级学生在学完教材《新编英语教程》第一、二、三册的情况下,统计出自己所掌握的词汇数量。词汇量在3000-4000占20.6%,在4000-5500占41.3%,而词汇量在5500-6500占32.4%。这表明学生其实在阅读过程中由于词汇量不足而不能全面深入的理解篇章内容的情况并不是很严重。第二项“阅读时查字典”的问题也不是很突出,只有13.2%的学生选择经常边读文章边查字典,这与笔者平时在课堂上不断鼓励学生持久的默读以促进阅读的流畅性有一定的关系。在被调查的50名学生中34.3%的学生每日阅读时间在2小时或以上,47.6%的学生保证每日阅读时间在1小时左右,只有18.1%的学生(绝大多数为受试二组)阅读时间在30分钟或以下。其中83%以上的学生都认可大量阅读的重要性,并认为自己是“通过阅读学会阅读的”。78.3%的学生都认为自己的阅读速度属于中等,分别有6%和15.7%的学生认为自己的阅读速度较快或较慢。最后一项“阅读理解程度”只有27%的学生认为理解较好,这说明学生对自己的自主、流畅、深入理解篇章的能力还不够自信。

问卷二调查的是不同受试对于不同阅读策略的采用频率。对于每种阅读策略,笔者进行计分统计。5分为频繁使用,1分为从不使用。结果显示一组受试平均分为3.8分,二组为2.1分。由此可见,阅读策略的合理有效使用与阅读理解程度的高低成正比,即经常合理使用阅读策略,阅读部分成绩则高,反之则低。而且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利用这些策略参与信息加工,也有助于他们获取文章的深层含义,达到对文章的深入理解。

4、结论与思考

基于对英语专业学生阅读策略使用情况的调查,可以得到以下结论:(1)学生尚不能合理有效地使用各种阅读策略。(2)教师在教授知识要点的同时,也要教授学生有关的阅读策略及进行有意识的阅读策略训练。因此,在教学活动中。笔者认为教师应选择适当的教学模式。由于第一种和第二种都有其局限性,所以最好采用交互模式。如果阅读教学太注重词汇的训练则会剥夺学生对阅读的兴趣,因为在阅读中令学生感兴趣的不是词汇、语法结构,而是篇章本身所蕴涵的哲理、观点和思想以及其趣味性等。所以,阅读教学所采取的模式应是以自上而下的模式为主,以自下而上的模式为辅。

另外,grellet(1981)将阅读活动分为阅读前、阅读中和阅读后三个阶段,而总结策略是阅读后阶段的一项重要的步骤。根据此结论,教师可以采用三段阅读教学步骤。笔者在教学活动中采用这种方式进行篇章阅读教学,收到了很好的效果。这三个阶段包括“读前活动”、“阅读活动”和“读后活动”。“读前活动”为阅读的导入阶段。在此阶段主要的任务是激活背景知识,提前学习生词。这样不仅可以引出话胚,而且可以激发学生阅读的动机,为进一步阅读解决理解上的语言障碍。“阅读活动”阶段以学生阅读为主。具体可采取如下活动:(1)通读掌握文章大意;(2)寻读,查找具体信息;(3)记录文章要点;(4)勾画文章结构;(5)讨论文章有用信息;(6)将信息图表化等。“读后阶段”要求学生就文章内容和自己的阅读效果进行再思考、总结,可以通过提问、书面检查或学生自我汇报方式进行检查评估;并鼓励学生将文章内容与自己的经历、知识、兴趣和观点相联系,进行讨论或书面表达。

高效的阅读能力是需要培养和训练的,除了在英语教学中教授有关的阅读策略外,还应该进行有意识的策略训练。教师应组织小组活动和合作性学习,使学生可以就阅读材料展开讨论,共同处理阅读中的有用信息,探索对复杂问题的多种解决方式。鼓励学生大量阅读,让学生了解是“通过阅读学会阅读”的。教师还应根据实际需要进行如何使用适当阅读策略的展示,并进行总结评估。另外,阅读中应给学生充分的自由,让学生自己确定阅读目标和需要采用的策略。

参考文献

[1]刘丹丹,中国英语学习者的阅读策略研究[j],外语界,2002,6.

阅读教学活动总结篇5

关键词:高中数学;阅读教学;内涵;重要性;策略

阅读是人类社会生活中的一项重要活动,是人们获取知识的主要手段和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通常情况下,人们一说到阅读,都会联想到语文、历史、政治这类科目,而很少与数学挂钩。然而,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都渗透着数学知识,再加上社会科学技术、经济水平和知识信息的迅速发展,单单拥有语文阅读的能力是远远不够的,如股市走势图、银行利息表等,这些都要求学生具有数学阅读能力。因此,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重视数学阅读教学的研究,努力提高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

一、高中数学阅读教学的现状

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学生总会犯这样或那样的错误,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学生因为知识储备和解题技能上的欠缺,出现错解;另一类是被统一归为“粗心”的问题,出现漏看、漏抄、误看等,而解错题目。其实,第二类问题主要的根源在于学生缺乏数学阅读能力。

就我们当前的高中数学课堂阅读教学来看,主要存在三个问题:

1.“买椟还珠”

高中数学课本是经过无数数学家、学者的精心编排、精挑细选而来,每一句话,每一个公式,每一个问题甚至于每一个字都需要经过推敲、打磨,拥有不可或缺的存在价值和意义。然而在实践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却没有重视过课本,只是在上课的时间跟随着老师的思路过一遍。再加上教师也没有留下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阅读数学教材。因此,学生缺乏阅读数学教材的习惯,对于数学的理解,仅仅停留在解题上,于是更多地选择在课下抱着参考资料。

2.“笨口拙舌”

平日在办公室里,经常会听到数学老师这样的抱怨:“这个孩子表达能力真差,感觉他懂,但他就是说不到正点上,你们说,多让人着急。”有的老师会附和道:“确实,他们说不明白,解题也缺乏条理性,直接影响解题的正确率。”很多学生,因为缺乏阅读,语言组织能力差,不仅回答问题时不能够用连贯、科学、准确的数学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甚至有时对教师提出的问题,也很难准确地理解和把握,会出现断章取义、不知所云的状况,而且在书写解题时,也会主次不分,杂乱无章。

3.“想当然”和“心头乱”

很多学生缺乏仔细审题的意识,一方面表现为审题快,“想当然”,一看感觉“像”,举笔就开“解”,无形中忽略了题目中的关键词和条件,不能准确地理解题意,从而带来诸多的失误;另一方面表现为缺乏审题的耐心,看到密密麻麻的文字,浏览一遍之后没太懂,就会“心头乱”,失了方向,开始打退堂鼓,本来会做的,也可能就不会了。

二、高中数学阅读教学的内涵

数学教育家斯托里亚尔曾经说过:“数学教学也是数学语言的教学。”语言的学习离不开阅读,数学教学亦是如此。数学文字具有鲜明的特色,它抽象、严谨,每一个概念、符号甚至于每一个字,都有其精确的含义,不能忽视或略去。因此,数学的阅读不同于其他的阅读,需要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充分调动自己的记忆、理解、抽象、综合、分析、类比、联想等多项的思维活动,才能达到良好的阅读效果。

三、高中数学阅读教学的重要性

首先,数学阅读有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数学语言抽象、严谨,单纯依靠教师在课堂上三言两语地讲授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学生在课下进行大量的数学阅读活动,通过阅读感知数学符号和术语,自主分析他们之间的逻辑关系,加深理解,从而逐渐培养和规范自己的数学语言,增强表达能力。

其次,数学阅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我个性。数学教师的教学活动,都是针对集体的,很难真正实现因材施教。而学生进行自主的数学阅读,则可以很好地弥补集体教育的不足,实现学生的个性培养和发展。尤其是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需要、选择自己喜欢并适合的方式,不仅能有效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而且还能丰富数学学习,得到相应的进步和发展。

最后,数学阅读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数学是人类思维的体操,它对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有着特殊的作用。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已有知识进行阅读和思考。

四、高中数学阅读教学的策略

1.培养学生的数学阅读兴趣和习惯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主动进行学习活动的内在动力。学生一旦对数学学习产生兴趣,就会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活动。在高中数学阅读教学中,教师首先要让学生认识到数学阅读的重要性,从而从思想上摆正阅读的态度;其次要引导学生体验阅读的价值,让学生能够亲身体验到阅读可以提高自己,从而产生阅读需要;最后可适当地给学生推荐一些优质的数学读物,让学生开阔视野,感知数学知识的广泛应用,体验数学阅读的价值。

良好的阅读习惯使人受益终身。因此,除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之外,教师还要注重培养学生正确的阅读习惯。在学生阅读过程中,多监督、总结和评价。此外,学生习惯的培养需要坚持不懈才能实现。

2.引导学生注重数学教材的阅读

数学教材具有极高的阅读价值,教师应该更加注重引导学生阅读数学课本。首先,在学生阅读之前,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设置不同的阅读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本,这样可以提高学生阅读的目的性,加深理解;其次,教师要教给学生阅读方法,既要阅读教材的中心内容,也要阅读引言部分,让学生充分了解文本内容以及其中蕴含的思想方法;再次,对于课本中的选读部分,教师要正确地取舍,选择好阅读的时间和时机。

3.帮助学生开阔数学阅读的视野

在高中数学阅读教学中,除了上一点提到的阅读数学课本之外,补充性地进行课外阅读也是必不可少的。在教学中,一方面,教师应鼓励学生多去图书馆或者通过网络平台进行阅读活动。另一方面,教师可以根据课堂教学内容,推荐一些与学生生活实际联系比较紧密的读物,或者是趣味性比较浓的数学资料,或者是数学家的名人轶事等,帮助学生拓展、深化知识,了解当代数学动态,开阔眼界,提高数学意识和数学阅读能力。

4.引导学生学会说数学题

所谓的“说数学题”,就是让学生通过阅读数学题,说出题中呈现的条件、结论,以及其中蕴含的隐性条件,通过分析和思考之后,说出自己的解题思路,以及运用的解题方法。学生说题的过程其实也就是学生探索和思考解题思路的过程,是学生在自主阅读、思考和分析的基础上,得出的个人见解,是学生思维训练和提高的过程。因此,教师一定要注重培养学生说数学题的能力。

总之,数学阅读教学就是要将原本教师灌输、学生被动接受的知识,通过阅读,转变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这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教师转变观念,创新理论,勤于反思,总结经验,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提高数学阅读效率。

阅读教学活动总结篇6

一、研究的背景与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1、课题提出背景

(1)绘本是教育教学的最佳读物

绘本最早出现在西方,有百年的历史,是绘画和语言相结合的艺术形式。我国有时也叫“图画书”。绘本中的图画一般是手绘之作,生动迷人,具有和语言叙述同样的功能,承担着叙事抒情、表情达意的任务。

绘本被公认为是儿童早期教育的最佳读物,也是儿童最喜爱的读物,在新课程改革中语文课的编写多数都把图与文并茂,这样与一般图书相比,以读图为主的绘本阅读更具有直观性与形象性,符合儿童审美需要和心理特点,在长期阅读中,能潜移默化地激发儿童阅读兴趣,对儿童的思维、语言的发展、审美能力的提高有很大的作用,实际上绘本阅读更是对孩子一种综合素质的培养。

(2)绘本阅读也是教育教学中的新课程的需要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九年义务教育的学生课外阅读总量应达一定的数量;要求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绘本阅读能促进学生形成自学能力、促进主动发展。通过对学生绘本阅读的指导,鼓励学生多看书、爱看书,让学生大量阅读课外书籍。既学到新的汉字,新的知识,又复习巩固了已学的汉字,积累了知识。绘本阅读,能引领儿童快乐成长,为儿童终身发展奠定重要基础。

2、我校绘本课题研究的综述

绘本进入已经有了100多年的发展历史,是发达国家儿童首选的读物。现在,国内已有不少的专家学者都在研究绘本阅读的问题,我们到底应该提供什么样的作品来给孩子阅读,来愉悦孩子的生活,丰富孩子的精神世界呢?

在我校绘本试用阅读,激发了学生的情趣,大大的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爱好阅读的良好习惯。

在我们的这一课题中,我们把低、中、搞年级经典绘本阅读与名言结合行动研究作为主要目标,即教师是如何解读绘本,如何指导学生去阅读绘本。借助绘本,来找到相对应的做人、行为等名言警句。这样以来即培养低年级学生阅读的兴趣,又对美的感受力,丰富的想象力,对周围世界的认识能力,培养学生乐于观察、乐于动脑、乐于表达、乐于合作、乐于探究的习惯。从这样的一个切入点对学生经典绘本阅读与名言结合进行研究。为此,我们提出了经典绘本阅读与名言结合的研究项目并申请课题立项。

二、研究中的预期成果

学习经典名言,有利于学生丰富个人品德素养,为培养学生的价值观与人生观起到指定性的作用,结合阅读经典绘本的作品,可以打破时空界限,提升儿童阅读品位,对儿童终生学习和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我们在研究过程中将经典绘本阅读与语文教学相结合用学生在阅读中总结出的名言警句,在阅读的过程中,教师根据绘本内容和孩子的特点设计丰富多样的听、说、读、问、议、写、欣赏、想象、表演、创作等活动,学生的语文综合运用能力会在这样的过程中得以提高。这一项研究活动在国内还刚起步,故其成果作为我区后续经典绘本阅读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借鉴与指引。

研究条件、目标内容、方法和过程

1、本课题研究的基本条件

(1)课题组成员具有一定的科研能力

课题组负责人熊劲松是永定区骨干教师,几次参加和主持过市、区级课题的研究。课题业务主持人覃建新也曾参加和主持过市级和区级以上的课题研究,有多篇论文获得部级、市、区级奖项。

(2)语文科组具有一定的研究基础

语文科组先后承担过“十一五”规划市级课题的研究工作,都已顺利结题,并获得市级课题研究三等奖。

(3)学校领导重视支持科研工作,科研经费落实有保障。

学校领导负责课题研究方案的制定和落实,为课题组提供专项资金、购买相关书籍,为教师查阅文献资料提供物质保障;在2015年学校就有计划组织课题组成员参加各级教科研培训,从而有效促进教师教科研的理论与实践水平。

2、主要研究目标和内容

(1)研究的目标

教师专业发展的目标:通过对学生经典绘本阅读与名言结合的研究,提高教师对儿童文学作品的鉴赏力,促进教师深入细致地研究文学类作品教材和教法,提高教师专业研究水平。同时,也使教师更好地把握儿童的认知特点,形成正常的儿童观,教育观。

学生发展目标:通过多种方式的绘本阅读教学,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对书的热爱,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从阅读总结出名人名言在学习中通过视、听、语言、思维、想象、审美及观察等能力。达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学生良好思想品德的形成的目标。

学校发展目标:通过绘本阅读与名人名言的结合的研究,形成特色良好的学习氛围,打造一支学习型的团队组织,促进学校特色的持续发展。

(2)研究内容

①选择绘本阅读与名言结合原则的研究

在绘本阅读研究课题实施过程中,绘本的选择是基础,通过绘本阅读学生从故事情节来总结出生活中的名言来影响自我。达到学习与品德形成兼并发展的效果。那么在选择时要遵循哪些原则呢?希望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促使教师带着问题去阅读绘本,了解绘本的特质,深入挖掘其中的教育内涵与所包括的深层次的意义总结出相对应的名言警句,尽可能从多角度进行分析与思考,结合学生的生活特点,为孩子们选择出适合的阅读绘本。

②教师对绘本与名言结合的研究性阅读

引导教师进行研究性阅读总结出与学生相知的名言,深入了解绘本的实质,挖掘其中的多种教育元素,开展创意的教学活动设计。

三、主要研究方法

1、文献法:本课题研究将借助相关的文献资料,主要为有关儿童经本阅读策略、儿童阅读的心理过程、阅读对儿童生命成长的意义等文献资料。

2、行动研究法:将低绘本阅读的实践与研究结为一体,在实践中研究,在研究中实践,不断提升本阅读的实践品质。

3、个案法:注意研究儿童个体进行绘本阅读的发展现状,运用典型解剖的方法,抽取其中的经验与原理,为本课题研究提供有效的理论与实践支撑。

本研究研究中的困惑

1、对于绘本阅读与名言结合推广的忧思

绘本阅读教学是学生阅读经历中不可缺少的重要一环,可是目前,在绘本的概念还很陌生,错误地认为绘本信息量小,光是画儿好看,孩子阅读收获有限,更希望孩子阅读纯文字的书,而且价格又贵。如果没有整个教育主管部门的有计划的推动,光靠几位教师的大声疾呼,像我们课题组老师这样的研究与探索,绘本阅读的推广会是一个非常漫长而又艰难的行程。

2、如何评价绘本阅读与名言结合的效果问题

如何评价教师的绘本解读,如何评价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采用的策略,目前是我们研究中遇到的困惑。

参考文献:

[1]梅子涵《阅读经典》文献

[2]傅林统《儿童文学的思想与技巧》台湾

[3]李红叶《阅读绘本文献来自《书屋》2006年第11期

阅读教学活动总结篇7

关键词:教学环节;分享阅读;有效教学;线索

一、设计适宜的导入环节是阅读课程有效的基础

设计适宜的导入活动可以使幼儿的注意力很快集中到阅读环节。由于读本有不同的类型。不同的内容和教育价值,所以教师首先要对读本细致分析,确定班级幼儿阅读时需要什么基本的经验,是否已经具备这些经验。如果幼儿缺乏的需要经验过多,那么就要在课前做经验的铺垫活动,例如,大班读本《咔嚓》课前就要收集、展示各种各样的绳子,丰富幼儿对绳子的经验、知道绳子有多种用途,根据用途和外形的不同有不同的叫法等等。避免在上阅读活动导入环节时内容过多,时间过长。

同时,导入环节的设计要考虑幼儿的年龄特点,小班的导入环节宜采用与读本相关的、具备直观形象的具体实物来调动幼儿的兴趣。中大班则可以直接通过谈话或对问题的讨论方式调动幼儿的经验和参与阅读的动力。

二、带着问题去阅读封面环节是对阅读有效开展的激活

每一本读本的封面都会有或多或少的信息要告诉我们,有效的观察封面信息,带着问题去开展阅读是激活阅读活动兴趣的

方式。

首先,观察画面信息,结合幼儿的实际经验,提出一系列问题。如读本《咔嚓》,画面信息是“戴着眼镜的咔嚓太太手拿着一把大剪刀,咔嚓咔嚓响,快乐地跑着,旁边的小鸟吓得飞起来”。这里有两处关键点,“戴着眼镜”说明什么?“拿着大剪刀”要干什么?这两个问题就能激活幼儿阅读的兴趣。有些读本的封面有两个以上角色,可以通过猜想角色之间的关系提出问题。

其次,阅读标题,读本的标题也能激起孩子阅读的兴趣。如《咔嚓》读本,鼓励幼儿大声喊出标题“咔嚓”,产生对“咔嚓”跃跃欲试的心情。有些读本应以标题作为线索来展开,也会取得很好的效果。

三、对读本线索观察策略的环节是有效阅读的根本

线索系统理论告诉我们:阅读的基本目的是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意思,书的作者把自己的意思转换成图画、文字等符号,将它们体现在纸上;读者又把这些符号转换成自己能理解的意义。所以在进行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幼儿依靠原有的生活经验以及页面呈现的信息,结合故事情节的发展来理解读本内容。

首先,教师要熟悉读本中页与页之间的关联,通过页页之间的关联去寻找线索。如读本《咔嚓》,从第3页开始到第14页,每两页间都是有关联的,第3页和第4页是关于剪秋千绳子的;第5页与第6页是剪小女孩辫子的。第7页和第8页是去剪拴牛的绳子等等。通过让幼儿观察关联的画面线索,让幼儿讲出咔嚓太太的行为和结果。在寻找线索的同时,可以通过有目的地遮挡部分画面让幼儿预测情节的发展,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关键是要把握住读本的重点和难点,在读本《咔嚓》中,让幼儿去理解角色、去预测推理画面发生的情节,这才是阅读的重点和难点。

其次,要熟悉读本中的文字信息,通过文字信息来帮助幼儿理解画面线索。如读本《咔嚓》页与页的文字信息都是用排比句,单页码的文字都是“这根绳子真不错,咔嚓剪断刚刚好!”双页码的文字模式是“不要,不要!……的……不能剪,咔嚓太太别胡闹!”这样的句子幼儿容易记住,能够帮助幼儿把描述性的口头语言转化成读本中有节奏、有韵律的书面语言。

四、教师科学有效的提问环节是阅读教学有效的方法

提问贯穿于阅读教学的整个过程,设计恰当的提问直接影响到教学活动的开展。在阅读大书环节中,一般采用猜测式提问、开放式提问、追问式提问。根据不同的猜图目的,使用不同的提问

方式。

猜测式提问是阅读教学中经常用到的教学策略。是教师引导幼儿根据图书中某一图画中的线索来猜测将要发生的故事情节。如读本《咔嚓》讲述的是咔嚓太太有一把大剪刀,她拿着大剪刀去剪各种各样的绳子,都被人喝住“不能剪”。老师可以提醒幼儿注意观察画面信息,推测这条绳子是做什么用的?有谁会出现?孩子会根据老师的提示兴致勃勃地主动猜测,增强了幼儿的参与意识和自信心。

开放式提问是读本阅读活动中提问的重要手段。教师可以从幼儿感兴趣的话题或幼儿以往的生活经验引导幼儿展开讨论,让他们运用符合其思维特点的表达方式去表达自己的感受、意愿,

从而体现提问的开放性。如读本《咔嚓》,“咔嚓太太要去剪缆绳”“不能剪”“为什么?”“咔嚓太太要去剪缰绳”“不能剪”“为什么?”开放式的提问能使幼儿从多个角度思考问题,没有固定的答案且不局限于故事原文,让幼儿想说、敢说并有机会说。

追问式提问是指在解答了教师预设的问题后,教师再根据幼儿的回答有针对性地进行二度提问,教师适时追问,层层递进,步步深入,引发幼儿的深层思考,促进深入探究,从而提高幼儿的阅读能力。如读本《咔嚓》,咔嚓太太去剪各种类型的绳子,都被告诉不能剪。最后,她来到一片大草地上,这时画面上有一只小狮子被网绳网住吊起来,下面有一只母狮子和两只小狮子,远处有两个人,读本内容结束了。老师提问:“你们猜猜,咔嚓太太会不会去剪网着狮子的网绳?”一幼儿说:“咔嚓太太肯定会去剪网绳的。”老师不失时机地追问:“你为什么这样认为?”回答:“小狮子多可怜呀,剪开网绳就能和它妈妈在一起。”另一个幼儿说:“不能剪,剪了小狮子跑出来会很危险的。”老师追问:“为什么让小狮子出来会有危险呢?”追问式提问有利于幼儿个性化阅读,激发幼儿个性化的思维和想象,对阅读起到延伸和创新的作用。

对于分享阅读而言,回答的弹性和灵活性是非常重要的,教师要尽量鼓励幼儿进行思考,而不是对幼儿的回答作出迅速判断。

过于果断和权威的判断会破坏幼儿进行思考的动机,或者阻碍幼儿说出那些还处于试探阶段的答案。

五、总结分享环节对阅读课程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最后的总结分享是对前面所阅读基本内容的回顾,是帮助幼儿梳理读本结构、培养幼儿用自己的语言进行叙述的能力。小班的大多数读本可以采用简短的语言进行概括;或以图片的方式帮助幼儿梳理故事情节,进行总结。中大班则可以采用表格记录的策略来复述内容,提升幼儿的理解能力,或联系生活实际,做话题的扩展,同时要考虑情感的差异。如读本《咔嚓》的总结分享环节,用表格将咔嚓太太剪不同绳子的顺序记录下来,帮助幼儿理解这些绳子为什么不能剪。从咔嚓太太戴的眼镜上让幼儿联系生活实际,理解咔嚓太太的行为。最后,咔嚓太太能不能剪网绳,就要顾及到幼儿情感的差异。

总之,分享阅读是幼儿早期阅读的一种全新方式,教师要把握住各环节的教学要点和方法,把阅读课程第一阶段的教学活动看成一种与幼儿共同进行的游戏活动,只有与幼儿一起乐在其

中,才能感受到读本其乐无穷、教学乐有所获,我们的阅读教学才会精彩纷呈。

参考文献:

阅读教学活动总结篇8

论文摘要:建构主义理论为外语教学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以建构主义为基础的学习观为.学习是认知主体是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主动对新知识进行意义建构的过程。分析了目前高职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角度提出了如何改革传统阅读教学模式,发挥学生学习主观能动性,帮助他们实现英语阅读中的意义建构.进而提高其英语阅读的水平和能力。

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起源于皮亚杰的儿童认知发展论皮亚杰认为.个体在与其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巾.逐步建构起关于外部11t界的认识.从而使f=_l身的认知缔构得以发展。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学习者通过“同化”和顺应”两种方式来建构知识结构的过程“同化”足学习背把外在信息纳入已有的认知结构.丰富和完善原有的认知结构(也称“图式”)的过程:“顺应”则是指在学习者原有的认知结构与外在信息发生冲突时.学习者主动调整和重组原有认知结构的过程。根据建构主义学习观.知识不是通过教师的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他人的帮助.利坩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在教学巾,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与灌输者。学生是信息加¨[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雨被灌输的对象存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中,有以下四个要素:(1)情境:学习环境的情境必须有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意义建构在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教学设计不仅要考虑教学目标分析.还要考虑有利于学生建构意义的情境的创设问题:(2)协作:协作发生在学习过程的始终。协作对学习资料的搜集与分析、假设的提出与验证、学习成果的评价直至意义的最终建构均有重要作用;(3)会话:会话是协作过程中的不可缺少环节。学习小组成员之问必须通过会话商讨如何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的计划:在此过程中.每个学习者的思维成果为整个学习排『本所共享.因此会话是达到意义建构的重要手段之一:(4)意义建构:这是整个学习过程的最终日标..在学习过程中帮助学生建构意义就是要帮助学生对当前学习内容所反映的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该事物与其它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达到较深刻的理解,、这种理解存大脑中的长期存储形式就是前面提到的“图式”.也就是关于前所学内容的认知结构。

二、传统高职英语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

阅读是一个复杂的认知过程carreli从图式理论fschema theory)~度探讨了阅渎的本质.认为阅读是读者利用大脑巾已经存在的同式背景知识结构.通过“f1上而下(top—down)”(即对由视觉输入的语言文字符号的信息进行解码)和“自下而上(bottom—up)”(即运自身已有的经验、知识和当前文本信息进行推断)两种模式的相互作用和补充完成阅读理解因此.阅读是凄者与作者的互动过程.是读者与作者之间的信息交流。读不是读者被动地接受.而是通过辨认、记忆、回忆、联想、分析、综合、推理、预测等心理活动复杂的心理活动.对输入的文字信息进行主动地加和意义建构受传统阅读理论和教学观的影响.当前高职英语浏读教学出现了以下问题:

第一.传统『蒯读教学偏重语言知识点的学习.忽略了阅读技能的训练部分教师认为.阅读仅仅是一个“自下而上”的被动解码过程.认为意义附身于文.读者只需逐字逐句渎文字.全文意义便唾手可得。教师在教学中只注重讲单词、语法和句子.而不少学生也误以为阅读就是熟记单词.语言点.弄清每句话的字面意思这种教学方法忽略了读技能技巧训练.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总是按照由单词到句子再到段落的顺序来逐字逐句地理解文本.不知道用什么样的阅读方法和技巧去捕捉有效信息来做出正确的推理和判断。

第二.传统阅渎教学强调知识的传授,教学模式以“教”为主。教师是教学的主体,学生则是接受知识的容器。而阅读教学就是“教师讲.学生听”.学生的任务就是理解老师传授的知识这种教学模式忽略了阅读的主体是读者.学生才是阅读课堂的主体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来看.学生的列读知识和技能不是通过教师传授获得.而是通过学生亲自参加到阅读实践中去.并在整个阅读过程中.将教师的指导与自身的一系列思维、认知、判断和理解活动结合起来,将自己积累起来的背景知识容纳进去.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的。

第三.传统阅读教学讲授模式僵化.缺乏真实的学习情境情景是教师为学生创造的类似于真实的场景。真实的情景是建立在真实的学习活动之上的.它让学习者能够在实际情境下结合社会文化背景知识完成意义建构、而传统的阅读教学活动要么把重点放在法词汇讲解上,要么放阅读、做题、对答案上,没有体现真实阅渎中读者的主动和语言的交际性从而造成学生学到的知识与现实阅读和语言活动脱节.在实际英语使用中面临许多障碍。

第四.传统阅读教学活动单一,只强调老师“教”和学生“学”.认为教学只是教师与学生之问的双边活动,教学过程也仅仅体现为简单的师生关系.而忽视了认知主体的学生同伴之间的社会互动.因而对“协作学习”认识不足.没有重视小组式的讨论和交流。

第五.传统阅读教学对教学效果检测方式以形成性评价为主.认为检查学生阅读效果的最好办法就是核对练习答案的正确率。在我国.阅读考题大部分是以标准化的客观选择题形式出现的.因此平时课堂阅读练习题也以选择题为主。这种标准化测试比较容易操作,但也有很多缺陷。lazear指出.标准化测试只能测¨|学生全部能力的非常表面的有限信息.仅仅依靠这类考试的分数来评判学生.会对学生产生不公正评价.打击学生积极性

三 对高职英语阅读教学的启示

由于以上问题的存在.高职英语阅读教学的目的难以实现.学生的阅读能力得不到提高和发展在高职英语教学实践中尝试用建构主义的学习观来帮助学生发展阅读能力,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人手:

(一)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建立建拘主义教学观

教师要改变传统教学观念.树立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的教学观首先教师要转变传统的课堂角色.从英语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英语的组织者、协调者、设计者、促进者、开发者和学生的合作伙伴.让学生从被动接受的知识容器变为主动构建知识结构的创造者和教学活动的积极参与者。学生与教师通过教学活动形成和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第二,教师要改革传统教学方式.让课堂教学由“教”为中心逐渐向以“学”为中心转变.让单一的班级授课制转变为小组教学、自主学习、协作学习等多种教学组织形式.让单纯的语言点讲授或做题练习转变为讲座、问题探究、协商学习、意义建构等多种教学活动.将教学活动转化为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过程.让学生在自我探究、自我发现、自我建构的基础上获得知识.形成能力。

(二)创设真实的教学情境,实现情境化教学

以建构主义理论为基础的学习观改变了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脱离实际情境的英语教学模式.认为学习总是和一定情境相联系的.只有在实际的情景下学习,学习者才能利用自己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经验去“同化”或“顺应”新知识.实现对新知识的意义建构。传统教学忽略情境的创设.让学习在在脱离真实现实生活的“去情境化”中进行,从而造成学生“学与用”脱节和高分低能。因此,情境创设是阅读教学中的首要任务.是教学的开始阶段。并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体现在每一个教学环节上。要使学习活动要在和现实情况基本一致或相类似的情景中发生.课堂教学必须突出教学环境与现实的相似性而要创设真实的课堂情景.课堂教学活动必须体现真实性.即学生所要完成的任务应该符合现实生活中出现的实际情况.符合语言使用的真实条件。真实性阅读的目的一般是为了获取信息。真实的阅读活动一个读者运用背景知识.不断对阅读材料做出假设、预测和验证,实现读者和阅读材料、作者之间的积极的、主动的交流,形成对阅读材料的正确理解的过程。

因此.阅读教学应让学生沉浸于自然真实的语篇之中.引导学生借助上下文来理解阅读内容.并从中逐渐学会和掌握各种阅读技巧教师要启发学生进入阅读输入的语境.通过提问等方式引导学生顺着文体的思路去体验和感受阅读材料的内容,从而提高阅读理解的能力。还有.在真实的语言环境中.语言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进行交际的工具,是人们用来交流思想情感、传递信息的主要手段。就英语教学而言,教学的实质是交际,师生之间、学生之间进行思想、情感、信息交流的过程。所以在阅读教学中教师不能以单向的灌输或传授的方式向学生进行枯燥的、死板的知识的输入.而是要以双向的、互动的交流方式与学生进行沟通.为学生提供输出信息的渠道.使学生在主动吸收知识的同时。能够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比较恰当地运用所学知识和老师、同学进行实际的交际活动。总之.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与学生互动,以设问、答题、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阅读.自然地完成对文章从局部到整体的感知和理解。

(三)提倡合作学习和小组讨论.优化教学方式

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学习者与周围环境的交互作用.对于学习内容的理解f即对知识意义的建构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学生们在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下一起讨论和交流.共同建立起学习群体并成为其中的一员在这样的群体中.共同批判地考察各种理论、观点、信仰和假说,进行协商和辩论。通过这样的协作学习环境.学习者群体的思维与智慧就可以被整个群体所共享.成为整个学习群体共同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研究发现.有效的协作学习不仅能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生成绩.培养学生思维发散能力。还能帮组学生提高与人沟通的能力、社会交际能力及自我评价水平.增进积极的群体关系.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

在英语阅读教学中.教师要认识到教与学不仅仅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的相互作用.同时也是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要实现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多边互动的协作学习,可以把学生分成4—6人组成的小组.以阅读活动为中心,开展小组讨论式的合作学习.共同完成教师分配的阅读任务。首先,学生按照教学要求定时定量完成材料阅读.对要解答的问题形成自己理解和看法然后.组员之间交流各自对问题的见解。在交流时,学生彼此团结合作.共同完成任务.教师也可加入学生的讨论.同时根据教学任务进展情况,引导深化学生的讨论最后.各小组的组长根据小组成员的讨论情况进行信息总结.形成书面或口头材料.便于师生对学习结果作评价在小组讨论中.学生不仅仅讨论对剌读材料的理解是否正确.还要讨论如何运用阅读技巧和策略来完成阅读理解,、

(四)加强阅读策略教学.促进意义建构能力的发展

如前所述.“意义建构”是建构主义学习的最终目标要帮助学生完成意义构建.就是要帮助学生激活头脑中的图式去“顺应”或“同化”新知识.达到对新知识的意义建构而图式是一种惰性知识.如果不被激活就无法被运用carrell曾做过一项试验.让学生在外语阅读前接受阅读策略训练试验结果的表明.阅读策略训练激活了学生头脑中的图式.对加强和促进他们的外语阅读起了积极作用因此.阅读课的主要任务不仅仅是“读什么”.更重要的应该是“如何读”学生只有学会学习的方法.才能举一反.触类旁通.更好地做到知识的迁移.发展对阅读内容进行意义建构的能力。

要培养学生的阅读策略.教师必须让学生意识到阅读是一个读者背景知识和文本信息相互作用进行解码的过程这一过程是通过至下而上(bottom—up)和至上而下(top—down)两种信息处理方式完成的不少学生受传统阅读法的影响,只通过逐字逐词、逐词逐句的方式来阅读,却忽略了利用top-down模式来对文本信息进行主动的推断和认知.也就无从激活背景知识阅读中要注重培养学生运用top—down模式,通过略读、浏览、猜测等方式对文章进行印证性理解.提高学生获得综合信息的能力。

caite11提出.在教授和训练学生阅读策略的时候.教学内容应该包括以下五个方面:(1)该策略是什么:下定义,描述策略特征:(2)为什么学习该策略:说明策略学习目的;(3)如何使用该策略:分析,解释和示范该策略;(4)该策略用在何时何地:界定策略使用环境;(5)对策略的使用作何评价:分析策略使用情况,指出优点和存在问题。以略读法(skimming)为例,教师首先向学生指出略读技巧是迅速获得大意的一种方法.目的是通过对读物的大致理解来激活头脑中的图式.以便利用激活的图式对文本信息进行推断:接着教师向学生解释怎样进行略读如可以通过浏览文章标题,副标题.主题句.标志词等获得文章得主要线索,同时用例文作一定量的示范.说明略读主要适用于快速阅读:最后教师在学生经过略读训练之后.让学生对自己运用略读法的情况作简要评价。评价可采用问卷式.也可采用写评论的方法。

(五)改革传统评估手段.建立多维评估体系

阅读教学活动总结篇9

关键词:初中语文;理解性阅读;创新

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多样化、多元化的教学模式是初中语文教学发展的趋势,传统的语文教学暴露出了诸多弊端。语文教学尤其是在文言文、古诗的教学中,教师往往忽视或轻视学生理解性阅读能力的培养。因此,拓宽初中教师理解性阅读的教学思路迫在眉睫。下面笔者就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谈一下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创新方法,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效果。

一、从初中语文理解性阅读的教学现状看创新教学思路的重要性

(一)传统的“填鸭式”阅读教学模式导致阅读教学缺乏灵活性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只是向学生灌输固定的阅读技巧,甚至利用类似于数学中所运用的公式,让学生将其生搬硬套地用在各种不同的文章中。这种灌输学习完全忽视了学生的思想,只是将教学过程也只是看作单纯的教学而已,不重视知识的产生过程。教学活动也大都是要求学生背诵文章,按照固定的格式解析相关词句的大意,来达到阅读理解的教学效果,然而对学生是否真正理解文章,对文章有何独特的感悟和不同的见解却并不看重。所以导致的直接结果就是学生对知识的可迁移性太差,对学过的文章还可以理解,但对于陌生的新文章依旧不知道如何分析、如何理解,因此传统的“填鸭式”阅读教学根本就谈不上任何创新。

(二)阅读形式的自主性和探究性是传统教学所缺失的重要部分

阅读教学最重要的是以学生为主体,从学生的视角去阅读、去理解。但如今的语文教学,通常是以教师为主体,让学生通过教师的视角看文章。教师总是带着学生理解文章,带着学生寻找常见题型的答案,这样做固然有助于学生对文章的认知,但却不能提高学生自己的阅读能力,也无益于学生独立思维的培养。

学生在阅读理解中的独立性非常重要。阅读和理解文章作为语文教学的重头戏,旨在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思维能力。教师应通过在教学活动中对学生的指导和帮助,培养学生的独立思维,使学生可以凭借自己的力量对文章进行阅读和分析。但根据当前的语文教学模式来看,教师只是强调固定知识点的传输,而轻视学生理解能力的培养,枯燥的教学活动和固定的阅读模式、解题模式已经禁锢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教学活动中形式化的阅读脱离现实生活

艺术虽高于生活却来源于生活,但应试教育让学生和教师的视野都变得狭隘,功利主义造成了阅读教育形式化严重,教学活动与实际生活常常脱节,学生在日常的阅读理解中,缺乏具体的意象,课堂也变得枯燥无趣。教师应该把看似被束之高阁的名家之作与学生能接触到的生活联系在一起,在阅读中融入生活,加深学生的理解和兴趣,便于学生对文章中心思想的把握,达到阅读教学中情感的转移。

目前中国的考试机制和其他人才选拔方式造成了学生对语文这门学科不够重视,数理化和英语占据了学生大部分的学习时间,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根本没有课外阅读的机会。阅读量少就导致了学生阅读技巧生涩,阅读能力弱。同时,学生的文学素养也就无法达到预期的要求,只是一味地应付语文作业和考试中的阅读。教师应当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经验,把自身的感受同阅读结合,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更深的层次,使他们真正做到理解性阅读。

二、拓宽初中语文教师理解性阅读教学思路的创新方法

(一)传统阅读教学模式的僵化决定了我们应增加教学活动的灵动性,使教学模式变得多样化

首先要求确立学生在理解性阅读中的主体地位。教师应珍视学生的个性见解,不应给学生设置条条框框,要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思考、去感受、去领悟。探究性和自主性的教学模式在新的教育改革中格外重要。其次,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发挥对学生的指导作用,引导学生进行独立的理解性阅读,让学生对文章进行深入探究。通过这样的教学模式,学生将所学的知识不断积累下来,并在今后的阅读中能够灵活运用。同时,教师在课堂上要改变带领学生找答案的方式,而应该把问题抛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带着问题在文章中寻找答案,有目的地对文章进行思考和分析。这样带着问题精读文章更能让学生集中注意力,提高阅读效率,有助于学生的理解性阅读。

(二)教师应尽可能丰富教学方式,达到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的多元化

学生对语文阅读缺乏兴趣很大一部分的原因是因为传统阅读教学内容相当枯燥,课堂死气沉沉,没有阅读的良好气氛。因而教师不能照搬教学指南等,应在不偏离教学大纲要求的基础上,对学生阅读的文章和章节进行合理的筛选,使文章更符合学生的兴趣。另外,教学内容的设计要满足学生和教育的需求,要注重提高学生理解性阅读技巧的运用。教学内容的多元化要求教师在布置阅读任务的时候避免文章主题的重复,应选取具有代表性、典型性的,并且需要不同阅读技巧的文章。这样不仅避免了学生的阅读疲劳,也有利于学生掌握多种不同的阅读技巧,能够使学生自如地应对不同类型的文章,提高了学生理解性阅读的能力,对语文知识具有重要的积累价值。

(三)以教材为原点,在把握教材的基础上进行拓展性阅读的教学

传统教学总是点到为止,教师的教育观念总认为把课本上的东西教给学生就够了,从而忽视了课外的拓展性阅读。然而,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采用的教学素材应不仅是课本上的内容,还应该着眼于课本外的优秀文化作品。如此不但便于教师对教材知识的深入讲解,也有益于拓宽学生的视野。

综上所述,在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传统教学模式已经无法适应时展的要求,教师应致力于改变教学模式,改善教学内容,在教学活动中进行创新性研究,拓宽思路,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独立思维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理解性阅读水平。

参考文献:

1.单宗君.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困境分析及对策[J].科技文汇,2012.(03).

2.迟国庆.浅谈新课标下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与对策[J].散文阅读,2011.(08).

阅读教学活动总结篇10

(一)实验目标总体目标是:在坚持教学大纲指导下的课程改革的前提下,重点从经典作品阅读活动切入,将课程的课堂教学革新力转化成学生的课外阅读力,即提高学生的阅读量、阅读兴趣、阅读能力,并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树立正确的阅读观念;再通过学生的阅读力转化成实践能力,即熟练掌握听、说、读、写技能,能运用写作技能创作各种文学作品或进行实用文体写作。在此基础上,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修订与完善,进行新一轮的改革,建立一套可操作的文学类课程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具体要求是:1.让学生学会运用写作理论对活动计划、活动总结与读书心得实用文体进行实训;2.对明清代表小说作品原文有初步却又具备而深入的了解,熟悉章回小说的文体特征;3.素质要求是学会分工、协作与团体活动精神,对立良好的阅读习惯,形成正确的阅读观念。

(二)实验步骤第一步,课堂布置阅读任务为明清几部重要著作:《三国演义》《西游记》《水浒传》《金瓶梅》《牡丹亭》《儒林外史》《聊斋志异》《红楼梦》《长生殿》《桃花扇》。读书小组以“《××》读书小组”为名。第二步,学生根据兴趣到学习委处登记自己想参加哪个读书小组,后在各小组中选出组长及秘书长。本次实验最终组成了《三国演义》《西游记》《牡丹亭》《聊斋志异》《红楼梦》(两组)《长生殿》与《桃花扇》7组。第三步,学生组成读书小组成员机构,撰写读书计划(包括成员机构、时间地点、读书活动安排、达到何种目标),经任课教师同意后实施,时间以学期停课考试为限。第四步,实施过程中的要求:一是选择某种版本为主要阅读文本;二是学生每周至少1次集体阅读时间;三是每次都要撰写集体阅读笔记,包括时间、地点、出席人员及过程和疑问等;四是教师至少参加一次各小组的集体阅读活动。第五步,各小组就读书活动在课堂上做中期汇报,师生间互动答疑、各小组间互相答辩,对其中的困难提出解决的方案第六步,各组撰写读书活动总结报告,允许成员提交个人读书心得,集体交流读书心得与总结读书活动的经验得失。

(三)实验结果分析总体上来看,共收回7份读书计划、7份读书小组活动总结报告、8本读书活动记录(其中一组交了两本)、21份个人阅读心得。各小组基本上能把读书的真实情况和真实感悟总结出来,对下一步实验的深化有直接的参考意义。读书总结包含了读书活动的本身、对作品的理解与认识、对作品的质疑与回应、对今后开展这样的教学活动的建议等。基本上达到了预期目标:认真策划了一次活动,有计划、有总结、有中期汇报及读书心得,文体较规范。对所阅读经典作品有了真实的接触,并有个人见解,又有集体研究讨论的结果。避免作业抄袭现象,杜绝不正之风,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读书计划、读书笔记和总结、心得等大部分为手写材料,工整而有实际内容,所有材料均为原创,有资料价值。在原定实验设置内容与方式之外,学生在实际读书活动中开辟了一条新的阅读指引途径,如有些小组通过影视作品与文学作品原著对读的方式来增强认知、加深印象,也是理解作品传播与接受的有效手段。又因一个机缘,请到一位国内著名的文学家、研究者来到本校,抽出半天时间跟各读书小组就阅读中的问题进行面对面的交流,交流场面十分激烈与火爆,得到了很好的互动效果。学生们普遍反映文学史课程应该多布置这样的作业,多组织这样的读书活动;读书活动不但让他们对中国古代经典作品有了直面的接触与真实的阅读,还让他们在组织活动中学会与人相处的道理,在交流、激烈的争辩与碰撞中学会兼容并包的态度。总的来说,其过程有些现象值得重视:一是学生作品的选择可见学生的畏难心态,同时也见名著的魅力。《水浒传》《儒林外史》无人选择,据学生反映是前一部难、后一部生,不愿意接受,《红楼梦》却因人多不得不分为两组,学生的说法是虽然难,但毕竟是名著。选择《牡丹亭》《长生殿》《桃花扇》三部明清传奇的人数并不多,且多为女生,究其原因,对中国古代传统戏曲知之不多,且有畏难情绪。因这些女生多为岭南人,传统曲艺的习染较少。

虽然作了这样的选择,但是有个别小组的成员并不能读完全书。二是学生的读书计划不够具体,可操作性尚不强,其读书活动总结报告未能与读书计划对照其落实情况及落实程度,特别是无法定位阅读作品之后要达到怎样的目标。如《聊斋志异》小组计划时只安排了时间、地点,落实了组长、秘书长等机构成员,但是读书内容的安排、专题的讨论、版本的选择均出现了问题。仅有《西游记》读书小组明确了阅读活动的目的:“加深对《西游记》的阅读和了解,探讨西游记;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形成良好的阅读氛围;增强小组各成员的交流意识。”这种目标的选择与教师指导思想的初衷相一致。《三国演义》读书小组“价值观定位”为:“旨在通过阅读《三国演义》塑造个人的忠义价值观,探讨书中的世界与现实社会之间的联系及其指导作用与意义。”显然,这样的目标定位有失偏颇。三是学生普遍认为读书过程中的疑惑难以获得解答,集体阅读中无法深入讨论,甚至有些学生觉得读不下去,或者在集体阅读讨论时发生比较激烈的争执。不少学生说:“有时我们会为某个问题争得面红耳赤。”如关于经典作品的影视翻拍问题,各个小组均有涉及,但都认为有许多东西无法深入、具体地展开,各组成员的认识也仅限于常识性的判断,尚无学术思维。有些学生总结集体阅读开展之不足有如下几方面:一是主讲人准备材料不充分,无法为自己的论点进行证明;二是组员阅读的进度跟不上步伐,没有对所讲的内容进行提前预习与思考;三是对于讨论未果的问题没有及时有效地解决;四是读书会有时开展的时间安排不当,有时参与的人员少;五是没有组织与其他读书小组的交流活动。这个不足之处的总结比较到位。四是收获了读书之外的心灵体验。学生的读书心得认为不仅读书活动本身非常激荡人心,而且小组活动中常常产生心灵碰撞,收获超越了阅读的本身。有学生认为:“让我为之振奋的,首先是我所在的小组,组员算得上都是‘积极分子’类,相对我这种懒散不上进的,占了很大便宜,因为能够近距离接触她们,并了解她们,向她们学习。说实话,上大学这么久了,这是第一次真切感受到学习的氛围,读书小组活动真的很好很好。刚开始的读书活动,我们讨论的过程真的很激烈,思绪的迸发,思维的冲撞,天马行空的想象,不亚于吵架,最后我们都会不由自主地默契地哈哈大笑。顿时,我有种要努力学习、天天向上的热情与动力,甚至是冲劲。往深的说,这才是大学,这才叫青春!”也有学生说:“因此,无论是在古代还是在当今社会,能将‘空’、‘炼’、‘礼’三种熔炼成一体,人的身心才会有可能获得自由,这也就是读《西游记》带给我的感悟。”还有学生说:“给我感触最深的是如何处理人际关系……一个活动,一个主题,并不都符合每个成员的兴趣,但是当我们加入了这一组织,我们就不要过于坚持自己的立场,学会退一步,对于你,对于大家都好。”这种心得确然超乎读书之外,同时也达到了课题组致力于的教书具备育人的教学思想,也达到了学以致用的目的。

二、存在的问题

从实验结果来看,实验收效并不是很好,但至少发现了在文学史课程中以作品阅读为中心的作业模式有待在哪方面要得到改善。现总结出一些存在的问题,方便日后改进,进一步深化改革,提升学生的整体素质与应用能力。

1.任课教师指导时间严重不足,也从反面说明教师富余力不多导致的教学结果。在实验过程中,教师对所参加作品阅读的7个小组进行过1次/组的实地指导,听取过1次/组的中期汇报,其他时间只有在课堂教学休息时进行零星的指导。

2.实验期所授课内容中的作品较长,说明时间不足对教学结果造成了影响。本学期授课内容为明清文学,明清文学除了数量巨大的诗、词、戏曲外,还有大量长篇幅的章回小说,动辄数十万字,要在一个学期内全部读完是相当困难的,即使是读完其中一部如《红楼梦》已经相当不错了。

3.配套课程严重缺乏,理论指导太少。除了作品篇幅长外,还有相应的原因就是作品阅读鉴赏课和相关的专题理论课程太少,学生普遍反映在阅读过程中有很多疑惑与困难,并不是光了解文学史就可以解决的。

三、对策及下一步的计划与设想

实验结果表明,有不少地方需要改进与提升。学生在总结中也提到:“活动的形式需要改变。我们的论题是动态的,哪位同学遇到了困难,或是有什么想法了,就在会上提出来,大家讨论。这样的形式,并不适合我们知识匮乏的本科生。首先对于提问者,他遇到的困难,产生的想法过于浅显,又没有经过查找资料论证。所以提出的问题不具有典型性。对于参加讨论的同学,没有资料佐证,很难引发自己和同伴的更深层次的思考。”这段话提出了非常尖锐而具针对性的思考,讨论的随性,讨论前的准备欠缺,学生的层次水平,学生的态度,都是下一步需要考虑的实际问题。故课题组提出了以下对策,并就进一步实验与寻求更好的路径做了计划与设想。

1.在文学史课程内实行史理线索梳理结合分体裁作品鉴赏的教学手段,以减少教师富余力不足的问题。针对学生文学史不清、作品不熟的特点,应当在文学史中注意不同体裁的作品分类指导学生总结其共性与差异所在,以史带作品,以作品了解史的通性。教师即可以在下述的具体措施中比较简易地操作以作品阅读为中心的作业教学改革模式。

2.使用以作品证史或以史理解析作品的方法来具体实施史理线索梳理与分体裁作品鉴赏的方案,以解决作品过长、时间有限的问题。首先是作品阅读为中心来引导学生理清史的线索。即是每节课结束之时,布置下一节文学史中要阅读的经典作品,让学生对作品有初步的认识。其次,以上一节课结束时布置的经典作品为例,验证文学史上所讲述的有关此类作品的思想艺术特色等相关的观点,比较作品之间有差异但脱离不了共性的类型特征。反过来,也可以让学生了解文学史中某类文学作品的观点后,布置学生在课后阅读作品时,分析作品体现了哪些文学史观点。再次,让学生在阅读作品时注意分析了解这些经典作品影响了后世文学的表现在哪几方面,当代人还可以从哪方面开拓。如上完“先秦文学”绪论内容之后,布置学生阅读“中国神话”中开天辟地、女娲造人、夸父逐日、精卫填海等篇目,下一节课堂中以作品为例,说明中国古代神话的特性、思维、所反映的民族品格和对后世产生了哪些影响。可以将以作品证史的教学方法如此推广到整个文学史的讲授。

3.有意引导学生以经典作品为典范进行个人创作的实践教学。创作有两个指向:一是文学类作品的创作;二是应用写作。文学类创作,又为可分经典作品改编、改写与以经典作品为标杆的独立创作两类。让学生体会到许多优秀作品也是改编、改写本,如元杂剧《西厢记》改编自唐传奇《莺莺传》与《会真诗》,影响远在原作之上。平时注意将文学创作史与文学创作结合起来教学,进而扩展到独立创作,如学习文学传记之后试用文言文写学生个人自传,以深入掌握传记的文体特征及写作技巧。应用写作,可以写作、应用文写作、新闻写作、文秘写作、广告文案创作为工具,充分运用文学素质来进行应用写作,如此前成功的教学案例有采用新闻文体知识将明代短篇小说《闹樊楼多情周胜仙》改编成新闻报导,又如策划系部科技文化活动的方案、练习本系读书活动的新闻稿写作、改编经典作品并制作成影视作品等,均是学以致用结合的有效途径。最后,要注重成果作品的推广与应用。应用又分两方面,一方面可通过系刊、校报、文艺汇演或专题表演、推荐发表、评奖等平台展示成果或利用多功能演播室编导影视作品,既鼓舞参与学生,又可激励后人。另一方面又可以形成中文系文学类课程作业改革实施方案,提交系部一份文学类课程人才培养方案,供教学实践采用,提升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