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室效应的现状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2:46:14

温室效应的现状篇1

保温被保温性能的影响因素

防水性能

保温被除夏季外,常年暴露在室外,即使雨雪天气也不例外。若保温被不防水,则很容易吸水导致保温被热阻下降,保温性能降低。此外,吸水后的保温被质量会增大,严重时,保温被会结冰变硬,导致保温被无法卷起或放下,影响日光温室生产[4]。为了提高保温被的防水性能,应尽量选择不吸水保温芯材。若保温被材料自身或材料间隙容易吸水,则必须在保温被表面覆盖不透水的保护面层。

传热系数

日光温室设置保乇坏哪康木褪羌跎偾拔菝嬖谝辜涞娜攘克鹗[5]。因此,保温被的传热系数越低,保温性能就越好。对于大多数保温被来说,所采用的保温材料多为含有静止空气泡的蓬松材料。考虑到静止空气的导热系数很小,使用蓬松材料制作的保温被传热系数较小[6]。根据实验室测试结果,目前山东寿光使用的主流保温被的传热系数为0.423~1.255w/(m2・K),波动范围较大[1]。但另一方面,保温被在使用过程中会被卷被机频繁碾压和拉伸,经过长期使用后,保温被厚度减小,静止空气层变薄甚至消失,保温性能开始下降。因此,在选用保温被的过程中,还应注意保温被在长期使用之后的传热系数变化。

保温被应用现状

目前,日光温室常用的保温被有草苫、复合型保温被、针刺毡保温被、泡沫保温被等。草苫一般由稻草、蒲草、谷草等编制而成,内部孔隙较大。由于空气的导热系数较小,草苫可有效防止室内热量向室外散失,进而使日光温室冬季夜间室内气温保持在较高水平[7]。但是该材料质量不均、防水性差、易腐烂、污染薄膜等缺点,很难适应现代化生产的要求,正逐渐被淘汰[8]。

针刺毡保温被和晴纶棉保温被分别使用针刺毡布和晴纶棉作为保温芯材,保温性能较好。其中针刺毡布可使用旧碎线、布、废毛等材料支撑,有利于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降低制造成本。但是针刺毡布和晴纶棉均容易吸水,导致保温被保温性能下降,严重时还会因为保温被过重而将前屋面骨架压垮(图1)。基于上述问题,市场上出现了一批在保温被一面或两面覆盖防水牛筋布、雨布等防水材料的防水保温被[9]。但实际中也发现某些防水保温被表面的水分可通过针眼进入保温被,而且水分很难从保温被内排出,导致保温被长期处于潮湿状态,保温性能下降,难以满足室内作物正常生长的要求[10]。

发泡聚乙烯保温被使用发泡聚乙烯作为保温芯材,涤纶布作为表面材料。发泡聚乙烯内部具有封闭孔洞,具有保温性好、耐老化且不吸水等特点,但抗拉强度较低,极易在卷被机拉伸下被破坏。为此需要配置抗拉强度较高的涤纶布来弥补发泡聚乙烯抗拉强度不足的问题。另外,在保温被制作过程中,可使用整体粘合工艺将保温芯材与表面材料粘合为一个整体,防止保温被从缝纫机缝合时留下的针孔处整体撕裂[11]。

新型长效一体式防水保温被

基于现有保温被所存在的问题,北京卧龙农林科技有限公司开发了新型长效一体式防水保温被。该保温被芯材具有封闭气孔,具有防水性能好、保温性能稳定等优点。保温被采用整体粘接工艺,保温被单体之间没有缝隙,避免了保温被在长时间使用后单体之间出现缝隙,影响日光温室保温的问题。

为有效评价保温被对日光温室室内环境的影响,笔者对新型长效一体式防水保温被(图2)的保温效果进行了测试。试验温室位于北京市海淀区苏家坨镇,在试验期间主要用于栽培草莓。2栋日光温室的结构、栽培作物和管理方式完全相同。其中一栋温室为试验温室,安装了新型长效一体式防水保温被;另一栋温室前屋面覆盖针刺毡保温被,为对照温室。

选取2015年1月10日08:00~次日08:00之间的数据进行分析。该期间内2栋温室室内气温变化如图3所示。在午后,试验温室气温下降速率较快。在保温被闭合的时候,试验温室的室内气温较对照温室低1.3℃。但随后试验温室的室内气温出现小幅回升,然后再逐渐下降。对照温室没有出现上述现象。这是由于试验温室在新型长效一体式防水保温被作用下,通过前屋面损失的热量被有效降低造成的,表明该保温被具有较高的保温效果。在保温被闭合期间,试验温室室内气温较对照温室高(2.2±0.9)℃。在次日保温被揭开时刻,试验温室室内气温较对照温室高2.8℃。该结果进一步表明新型长效一体式防水保温被传热系数较小,保温效果非常显著。

参考文献

[1]王平智,马承伟,赵淑梅.温室覆盖材料保温性能测试台改进

及保温被的选型[J].农业工程技术(温室园艺),2014,34(10):26.

[2]张义,马承伟,柴立龙,等.几种温室内保温幕保温效果的测试

研究[C].中国设施园艺工程学术年会,2008.

[3]陈之群,彭杏敏,杨明宇,等.不同保温被外覆盖对日光温室保

温及黄瓜生育的影响[J].北方园艺,2010(15):89-93.

[4]楼杰,陈海珍.日光温室保温被发展之我见[J].农业工程技术

(温室园艺),2012(8):70-71.

[5]张放军,陈海珍.日光温室保温被的发展现状分析与进展[J].

纺织导报,2011(1):73-76.

[6]张京开.日光温室保温被指标评价体系[J].农机质量与监督,

2008(4):30-32.

[7]徐刚毅,张立芸.自防水保温被及其机械传动装置的应用研究

[J].农业工程技术(温室园艺),2006(4):12-13.

[8]周新群,董仁杰.日光温室外保温蜂窝结构覆盖材料的研究[J].

农业工程学报,1998,14(4):159-163.

[9]马惠玲,刘朝宇,张虎.浅谈大棚用保温被现状及质量要求[J].

新疆农机化,2010(6):32-33.

[10]陈来生,祁成文,龚文元.青海日光温室保温被使用现状与开

发[J].北方园艺,2013(5):43-44.

[11]徐刚毅,周长吉.日光温室pe发泡自防水保温被的研制与性

能测试[J].农业工程学报,2005,21(1):128-131.

温室效应的现状篇2

强寒潮降温

强寒潮降温天气常使气温急剧下降到-10℃以下。在晴天的情况下,即使连续1天~2天不揭开覆盖物,园温室内蓄热量较多,蔬菜一般不会受冻。但如果连续阴天后再遇寒流强降温,则因此时温室蓄热量已经较少,室温会降到作物适宜温度以下,对于日光温室中种植的不耐寒蔬菜如黄瓜、番茄、辣椒、茄子等遭受冷害、冻害并导致植株枯萎死亡。当气温下降,达到室内蔬菜受害指标即会出现冷害,冷害症状在蔬菜上的表现为叶片、茎蔓有水渍状润斑块,叶片反卷或上翘,有不规则浅绿斑或干枯斑症状,同时出现畸形果、芽枯、根系颜色变褐等现象;冻害是低温条件下作物组织内结冰所致,一旦室内气温低于0℃,即会出现冻害,冻害的表现是植株叶背向上反卷、褪绿变白呈水浸状,出现顶叶黄化、花打顶、落花、落果、畸形果等各种异常症状。生产中常采用以下防御措施:

优化目光温室建造结构,选用保温建材,气密性好,覆盖无滴膜。优化前屋面角,结构参数合理,适当西偏5度~10度,后墙较厚,具备防寒沟、反光幕等附属设施,增光、保温效果明显优于普通日光温室。

提高日光温室保温能力,堵塞温室墙体破缝,采取多层覆盖保温,在棚膜外加盖草苫,在草苫上加盖防雨雪塑料薄膜,以保持草苫干燥,前屋面底脚一定范围室内增加立膜,室外设置围裙苫,室内加挂保温帘等措施增强保温性能,对于处于苗期和植株矮小的作物,棚内搭小拱棚,也可在床面覆盖草木灰、麦秸或麦糠,以阻止土壤中热量向空间散发,提高地温。

大温差培育适龄壮苗。在种子萌动时进行低温处理,培育适龄壮苗,能显著提高植株的抗寒性。

松土、增施有机肥。松土可提高土壤温度,促进发根,在温室内开沟覆盖碎麦草或腐熟有机肥,可增加土壤有机质,提高土壤通透性。从而使植株根系强,长势壮,提高植株的抗逆性,增强对灾害性天气的抵抗力。

适当辅助加温。如果极端低温出现时间长,室内温度持续下降,就要及时补充热量,以确保植株不受寒害,人工补充热量。可利用火炉、电炉子、电暖气、热风炉、浴霸灯、电钨灯等辅助设备增温。确保室内夜间气温不低于6℃,补温须掌握不能使室内温度上升过快。

对已遭受到不同程度的冷害或冻害的蔬菜,在晴天揭苫前,可先在叶面上喷施清水,缓慢升温,逐步缓解冷害和冻害症状。

连阴天

在冬春季节,常出现持续5天~7天以上低温寡照的连阴天气,此时温室营热量减少,室内温度低,室内热量得不到及时补充,随着气温、地温下降,植株根系活力下降。加上缺乏光照,蔬菜处于饥饿状态,低温寡照使室内蔬菜光合作用能力下降,进而影响蔬菜正常的生长发育。连阴天对日光温室种植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温光不足,对室内蔬菜形成胁迫,管理上稍有疏忽,就会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在连阴天,管理上要以保温、增温和增加光照为主,生产上可采取以下措施:

尽量利用阴天的散射光。只要揭苫后温度不下降就要揭苫。即使外界温度辕低,揭开草苫后温度有所下降,也要在中午前后揭开草苫,让植株见半小时到一小时的散射光,或者前揭后盖,以保证植株每天见光。在后立柱前和东西山墙上张挂反光幕,能增加温室中后部光照,改善温室中后部的温光条件,能起到一定的增光、增温作用,提高抗寒能力:每天上午揭苫前和下午盖苫后采用高压钠灯或高瓦白炽灯人工补光1h~2h,以促进植物的光合作用,提高抗性。

降低室内湿度,连阴天温室内应停止浇水追肥,以免造成作物沤根,加重病喜发生。通风排湿不可太猛,应缓慢通风,防止冷风吹进棚内,造成植株萎蔫。有限放风,降低室内湿度,阴、雪、雾天温室内湿度大蔬菜极易发生病害,在温室内温度不低于6℃的条件下,要适当放风排湿,根据外界气温情况,条件允许可在中午12点到下午2点短时间开小缝放风,每次5min~10min,放2次~3次,以降低室内湿度。在蔬菜疫病、灰霉病等病害的发生、蔓延时,赜施水剂易增加温室内湿度,因此防病治病应选用烟雾剂或粉尘剂。

增强植株抗逆能力,健株保秧。在连阴天到来之前,应提早采摘瓜果,减少植株营养消耗,有利于保护叶片和幼瓜,使养分向根系回流,促进根系生长,增强植株抵御不良环境的能力。

发生泠害或冻害后要及时补救,采取喷水,剪除受冻组织,叶面喷肥,防病治虫等措施,尽快恢复植株正常生长。长时间的低温寡照,叶片易发生皱缩现象,是因为营养供应不足造成的,不要误认为是病毒病而反复用药。

久阴骤晴

久阴骤晴天气光、温变幅大。天气骤晴,揭苫后如果处理不当,室内蔬菜很难适应强光照射和温度急剧上升,极易造成植株叶片急速生理失水而萎蔫甚至死亡。久阴天晴后应采取以下管理措施

骤晴后白天不能将草苫等覆盖物一次全部揭开,采取“早晚见弱光,中午遮强光”的措施,使植株在较低的温度下逐步适应光照条件,使蔬菜叶片气孔和水孔收缩或关闭,要由少到多,反复交替揭盖草苫,防止闪苗,草苫揭开后,一旦发现植株打蔫,就要相间放下一部分草苫,待植株恢复后再将草苫揭开,当植株再度出现萎蔫时,立即把上次没有放下过的草苫放下,如此反复,交替晒热地面,直到全部揭苫后室内蔬菜不再发生萎蔫为止,处理时间长短,取决于连阴天持续时间及室内蔬菜生长状况,一般连阴2天~3天,处理1天基本可以恢复:连阴5天一6天时,需要处理2天~3天,连阴十几天,需要处理5天~6天以上,待植株适应后再转入正常揭盖苫管理。

在植株上喷洒清水或营养液。揭苫后著发现植株有萎蔫情况,可向叶面喷洒与室温相同的清水或营养液(尿素300倍液、磷酸二氢钾500倍液混合液),具有降低植株体温,减少植株蒸腾,补充营养作用,喷清水可视情况多次进行。

秧苗出现花打顶现象时,要殛时疏去幼果和雌花,及时采收成熟果和未成熟果,并追施速效氮肥、适量浇水,促进养分向营养生长部位转移,恢复茎叶的正常生长。

大风

大风对目光温室设施的影响主要在于风力的机械损毁等破坏作用,生产上应采取以下措施:

检查和加固压膜线,修补好损坏的棚膜,及时修补破损之处,防止强风吹人破坏棚膜,降低室温,以防造成更大的破坏。拉紧压膜线,把原有平行的压膜线拉紧、固定栓好。

室内加立顶柱,棚内吊蔓铁丝及绳线一般都挂在屋架上,植株坐果后(特别是番茄、黄瓜等j,屋架承重加大,遇风力作用,屋架易变形下凹,尤其是跨度大、后屋面仰角小、过平过短、屋架质量差的日光温室,极易损坏塌陷,在这种温室的屋架中部要加立顶柱,提高抗风抗压承重能力。

要密切关注天气预报,大风到来前关闭温室放风口,防止大风进入温室,造成棚膜损坏,要加密斜拉几道压膜线,以防大风使棚膜闪动造成破坏。下放部分草苫或保温被压在棚膜的中部位置,如果把草苫放到底部,草苫易被大风吹起,起不到压膜防风的作用。

夜间遇到大风,易将草苫吹乱吹散,在外界气温较低时容易使温室内的蔬菜发生冻害。因此,遇到大风的夜间最好在盖好草苫后,扣紧固定绳索,并再斜拉几道绳索,拉紧固定,并把草苫底端用石块等重物压牢,保证草苫紧贴在棚膜上,以防侧风把草苫吹起掀翻。夜间被风吹开的应及时拉回到原来的位置,最好在温室前底脚横盖草苫,再用竹杆或石块压牢。

大(暴)雪

大(暴)雪对日光温室的影响主要是雪压超过日光温室的负荷,将日光温室压塌,另外积雪融化的水分渗入草苫降低了草苫的保温效果,给日光温室管理作业带来不便,生产上应采取以下措施一

要预防日光温室倒塌,对一些跨度大、立柱少、骨架牢固性差的棚室要及时增加立柱。

白天下雪时不必盖草苫,雪停后立即扫去棚上积雪,下午提前盖苫,再在草苫上盖一层薄膜以加强保温。夜间降雪,雪停后也要及时扫雪,防止降雪融化,及时晾晒草苫,保证覆盖物干燥,减轻湿草苫对温室的压力,提高草苫保温效果,如果天气预报夜间有大(暴)雪,简易型日光温室要在下雪时揭苫,雪后及时清扫棚面积雪,牺牲室内温度换取温室安全。

夜间放晴,天空没有云层覆盖,地面热量大量向外辐射散失急速降温,室内温度会随外界气温的下降而快速降低,甚至会出现接近或低于0℃的低温,使植株出现冷害甚至冻害,要增加覆盖层数减少热量散失,必要时采取临时加温措施。

高温热害

园通风不及时,使棚室温度过高,超出了蔬菜正常生长发育的要求,蔬菜体内生物酶活性降低,导致生理机能障碍,生产上应采取以下措施,

根据天气状况,适当调节放风口大小,每日适时放风。

当放风降温效果不理想或不能采用放风降温时,采用遮阳降温的方法,可在棚膜上覆盖草苫或遮阳网,降温效果可达4℃~6℃。

往植株上适量喷水,以提高土壤中含水量和增加空气相对温度。以水降温,适时灌水可以改善田间小气候条件,使气温降低1℃~3℃,从而避免高温对花器和光舍器官的直接损害,减轻高温危害。

温室效应的现状篇3

【关键词】温室;环境控制;智能控制;遗传算法

abstract:aimingattheimportanceofenvironmentcontroltechnologyingreenhouse,thispapersummarizedtheresearchstatusonthedevelopmentofgreenhouseenvironmentcontrolmethodsathomeandabroad,andanalyzedthefeaturesandstructuresofgreenhousecontrolsystems.themainmethodsofgreenhouseenvironmentalcontrolincludepiD,expertSystem,FuzzyControl,neuralnetwork,evolutionaryalgorithmandsoon.eachcontrolalgorithmhasitsownadvantagesanddisadvantages,theadoptionofasinglecontrolalgorithmcannotsatisfytheprecisionrequirementsoftheenvironmentalcontrolofthegreenhouse.Hybridcontrolalgorithmthatcombineddifferentalgorithmscanmeetthecontroldemandsofmoderngreenhouseenvironmentintelligentcontrolwellortoseeknewrobustcontrolmethod.theirdrawbackswerepointedout,andthedevelopmenttendencyofgreenhouseenvironmentcontrolwasexpectedtoo.

Keywords:greenhouse;environmentalcontrol;intelligentcontrol;geneticalgorithm

1.引言

温室作物生产是高度集约化的设施农业产业,在解决我国三农问题和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目前我国已是世界设施作物栽培第一大国,设施作物栽培面积超过了300万公顷。但与国外先进水平相比,目前最突出的问题是温室作物生产的产量低、能耗等生产成本高,因而经济效益较低。

温室是一个包括作物、设施、环境、栽培管理措施等诸多因子及其相互作用的复杂系统。如何协调这些因子的关系,以最小的投入为温室作物提供适宜的生长环境,从而达到高产、优质、高效和生态安全的温室生产目标,一直是国内外设施农业领域中研究的重点与热点问题。

温室环境控制即通过对相关的设施(如加热、通风、Co2施肥、肥水灌溉等设备)对温室环境进行自动调控,获得作物生长所需的适宜环境,从而大大提高作物产量与质量。因此,温室环境控制是解决以上突出问题的核心技术手段之一。本文对目前国内外温室环境控制的研究进展和成果进行综述,指出温室环境控制中的现存问题和发展方向。

2.温室环境控制研究现状

温室环境控制有3个不同的层次,即人工控制、自动控制和智能控制。3种控制方法在我国的生产生活中均有应用,其中自动控制在现代温室环境控制中应用最多,而智能控制具有处理非线性、时变和不确定信息等优点,理想的智能控制系统除了满足一般控制系统的性能要求外,还应具有自学习、自适应、自组织和自结构等功能。现代温室环境的智能控制[1]是目前的研究热点。

2.1温室控制技术概况

温室智能控制系统作为一种资源节约型的高效农业技术,主要是在计算机综合控制下,创造适宜于作物生长的环境,实现优质、高效、低耗的工业化规模生产。要提高测控系统的性能除了硬件系统以外,控制算法也不可缺少。只有采用合理的控制算法,才能使温室环境的综合因子达到最优的控制效果,才能使温室控制系统达到智能化的水平。

目前温室环境控制中普遍采用的智能控制方法包括专家控制、模糊控制、神经网络、遗传算法和混合控制等。其中,混合控制将基于知识和经验的专家系统、基于模糊逻辑推理的模糊控制和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神经网络控制等方法交叉并融合,相互优势互补,使智能控制系统性能更理想,成为当今智能控制方面的研究热点之一。

2.2控制算法在温室环境控制中的应用

温室环境控制系统是一个非线性、大滞后、多输入和多输出的复杂系统,其问题可以描述为:给定温室内植物在某一时刻生长发育所需的信息,该信息与控制系统检测部件所检测的信息比较,在控制器一定控制算法的决策下,各执行机构合理动作,创造出温室内植物最适宜的生长发育环境,实现优质、高产、低成本和低能耗的目标。

2.2.1piD控制算法及应用

piD控制是自动控制中产生最早、应用最广的一种控制方法,在温室环境控制中应用最早。piD调节的实质是根据输入的偏差值,按比例、积分、微分的函数关系进行运算,将其结果用于输出控制。

piD控制适合一些较为简单的单输入、单输出线性系统,它靠控制目标与实际状态之间的误差来确定消除此误差的控制策略。采用常规piD控制器,参数不易在线调整,容易产生超调,抗干扰能力差,不能满足现代温室环境参数监控的要求。因此,在温室实际控制过程中,为了提高系统动态调节品质和控制精度,通常对常规piD控制进行改进。

朱虹通过对历史温室环境数据的合理分析,将温室的温度控制模型近似为一阶惯性加时滞环节,基于该温度近似模型用时间为权误差积分指标最优的参数自整定公式来整定piD控制器参数,将整定后的piD控制器应用于温室控制。余泳昌等研究的改进型piD控制算法在现代温室参数控制中进行了应用,其抗干扰能力方面比传统piD算法有一定的提高,使参数得到较精确的调整,使温室温度保持在最适宜的范围。albertSetiawan等[2]在研究了温室控制算法pi控制器后,提出了拟微分反馈(pDF)控制方案,实验结果表明,pDF的控制效果在性能上(温室控制过程的静态误差,过渡过程时间,最大超调量)优于pi控制器的性能。但这种控制器的设计还是基于被控对象的数学模型,把温室的控制系统对象建模成一阶惯性滞后环节。这样对象模型的参数不同程度上随温室内空气流速,光照强度而变化,也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因此被控对象是一个时变的对象,同时也是若干变量的函数,要想获得优化控制,创造一个适合作物生长的最佳环境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国内外学者目前大多采用智能控制方法对现代温室环境进行智能控制,并做了很多的研究,以下是温室环境智能方法控制方面的研究工作。

2.2.2专家系统及应用

专家系统作为一种知识的载体,所表现出来的可靠性、客观性、永久性及其易于传播和复制的特性,是人类专家所不及的,因此在处理与解决某些领域问题时具有不可取代的重要作用。在温室生产中,影响作物生长的有室内和室外各种环境因子,作物和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非常复杂,难以模型化与定量描述。因此,在现代温室中可以利用专家经验知识建立作物生长参数与环境因素之间的关联系数。专家系统是应用人工智能技术,根据一个或多个专家提供的领域知识进行推理,模拟农业专家做决定的过程来解决那些复杂问题。

专家系统的基本结构由知识库、推理机、数据库、人机接口、解释机构及知识获取6部分组成[3]。专家系统善于解决不确定性的、非结构性的问题;它是靠知识和推理来解决问题,是基于知识的智能问题求解系统;它内部的知识和推理是相分离的,系统具有很好的灵活性和扩展性;它不仅能回答用户提出的问题,而且能够对最后的结论或处理问题的过程做出解释;它还有自学习能力,能不断的对自己的知识进行扩充、完善和提炼。沈天飞等在温室计算机控制系统的基础上,构建了一种专家控制平台,采用可组态的规则库和推理机制,以温室作物的生长指标作为依据,使农业科研人员能通过专家系统软件平台建立具体温室作物的计算机控制专家系统。龙利平等研究的加热实时专家控制系统,在外温的强扰动作用下,系统精度控制在0.5℃左右,完全满足温室温度控制的要求。文献[4]从工程实际出发,分析了温室气候计算机控制系统的要求,系统研究了温室气候计算机专家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技术,对于提高温室气候的控制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2.2.3模糊控制算法及应用

温室环境系统是一个多变量,多耦合,非线性,大滞后的复杂动态系统,很难建立精确的数学模型。模糊控制不需要建立被控对象的精确数学模型,它是通过计算机完成人们用自然语言所描述的控制活动,其控制算法是把各种环境参数综合起来分析考虑,然后进行模糊控制[5]。模糊控制有许多良好的特性,它不需要事先知道对象的数学模型,具有响应速度快、超调小、过度时间短等优点,比piD控制调节速度快、鲁棒性好,但模糊控制稳态精度欠佳,只能实现粗略控制。

于海业等提出一种基于模糊控制算法的温室分季节、分时段的变温管理的控制方法。该系统能够很好的适应北方温室科学生产和自动化管理的要求,可满足温室作物栽培的需要。胥芳等建立了温室环境温度模糊专家控制系统的matLaB仿真模型,仿真结果证明了该温室环境温度模糊控制策略的有效性及合理性。卢佩等采用模糊控制方法,通过建立模糊控制系统模型和对模糊控制器的设计,引入解耦参数,实现系统的温湿度解耦控制,提高了温湿度控制的精度。杨泽林等通过数据挖掘,利用采集的温室内、外温度及室内湿度数据对温室状态进行分类,提出一种基于各类别中的温室温、湿度变化率相关性进行模糊解耦控制。黄力栎等针对温室气候控制方法中温湿度之间的耦合作用,提出以温度控制为主、湿度控制为辅的控制策略,并建立两变量输入、三变量输出的控制主回路和补偿回路模糊控制系统,从而为温湿度控制提供了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程昱宁等研究了温室冬季加热模式控制,采用Smith预测器先补偿掉系统大的延时,然后在Smith预测器前增加了模糊控制器,实现对温室的模糊控制。这种控制方式要比简单的模糊控制方式[6]在动态性能上有所改善。

2.2.4神经网络控制算法及应用

神经网络采用黑箱方法能把复杂的系统通过有限的参数进行表达,具有自组织、自学习、非线性动态处理等特征,具有联想推理和自适应识别能力,不需要建立精确模型。神经网络优点是具有灵活性,适用于非线性和非物理数据,主要缺点是训练需要大量多维数据集,以减少推断风险[7]。

采用最常用的Bp网络能对环境因子达到良好的控制效果。Bp网络基本思想是最小二乘法,它采用梯度搜索技术,使网络的实际输出值与期望输出值的均方差最小。它由输入层、输出层和隐含层组成,隐含层可能含有一个或多个,每层由若干神经元组成。Bp神经网络确实给温室检测系统模型的建立带来了方便,但神经网络是非线性的,进行稳定性分析相当困难。

FathiFourati等采用递归神经网络对温室进行直接动力学仿真,逆向神经网络与神经网络模型相结合以使系统的输出所需数值,给出仿真结果对温室的控制性能进行验证。R.Linker等建立可靠的温室环境和作物响应模型,通过消除不必要的输入,分别预测温度和Co2浓度使模型最简化,利用在小温室中两个夏季收集到的数据训练神经网络温室模型,实现温室内Co2注入和通风之间的平衡,达到了良好的Co2优化控制效果。p.m.Ferreira等[8]对混合离散训练方法和在线学习算法进行了分析,将离线方法应用于在线学习,利用线性非线性结构建立径向基函数神经网络,预测温室温度。

2.2.5进化算法及应用

遗传算法是一种基于自然选择和群体遗传机理的搜索算法,它模拟了自然选择和遗传过程中的繁殖、和变异现象,遗传算法对复杂的优化问题不需要进行复杂的计算,只用遗传算法的3种算子就能得到最优解[9]。它的优点在于:通过参数空间编码并用随机选择的方法引导搜索向更高效的方向发展,对寻优函数基本无限制;通过目标函数来计算适配值而不需要其他推导和辅助信息,对问题的依赖性小;采用全局搜索,不易陷入局部最优点,更适合复杂大规模问题优化。

同济大学徐立鸿团队从97年开始在引进的荷兰温室中进行消化吸收其先进方法并针对本国温室环境系统特点进行研究工作,先后提出了基于栽培经验和参数辨识的温室环境多因子协调控制方法和基于温室环境动态模型和进化计算参数估计的多因子协调控制方法;基于pareto最优的思想,利用多目标遗传算法对温室环境节能控制方法进行了有益的探讨,提出了相容优化控制算法;提出了对系统状态初值的不确定性鲁棒的温室环境系统相容优化控制方法;提出了基于温室环境动态模型对理想环境目标和能耗目标进行综合优化控制的新方法等。邓璐娟等采用多级控制策略,优化设定系统目标值来解决温室环境系统中多个时间响应常数相差过大的问题。设定系统优化目标值时,白天使植物获得最大的光合速率,夜间在满足植物生长和积温要求的前提下使温室处在能耗最小的状态下运行。构建了能量消耗为零(无加热、无制冷和无机械通风)时计算温室内部温度的模型,采用遗传算法对最优目标值进行搜索。计算结果取得了较高的效率又能节能。Hartmutpohlheim等利用进化算法来计算温室系统的最优控制状态,每隔15-60分钟综合模型(短时间尺度模型)检测一下温室内的温度、湿度、Co2浓度,在约束条件下利用进化算法来优化温室环境控制以实现最大利润。

2.2.6混合算法

(1)模糊piD控制算法

piD算法简单,可以实现精细控制,使系统准确跟踪设定值。模糊控制可充分利用现场和专家的经验,调节速度快,鲁棒性好,但只能实现粗略控制。对此将piD控制和模糊控制相结合,互补不足,采用混合模糊piD控制方法,解决温室环境调控中存在的时滞和模糊性问题。温室系统的延迟问题应该说是调控中很难处理的问题,任雪玲等运用预测技术解决了延迟问题,采用具有优化技术的pi和模糊控制混合技术进行调节,解决了粗调问题和细调问题。屈毅等针对温室控制对象存在的大滞后、大惯性等属性,传统控制方法的控制效果不甚理想的问题,在温室控制系统中,引入模糊piD控制方法。该方法能使温室温度控制系统根据季节的交替,时令的变化,实现优化控制,为农作物的生长发育提供合适的温度环境。

(2)基于遗传算法的优化模糊控制算法

遗传算法是模拟生物在自然环境中的遗传和进化过程而形成的一种自适应全局优化概率搜索算法。Ga相比其它优化方法能更有效的求解复杂的寻优问题,为了解决模糊控制器设计中的困难,很多学者采用Ga优化模糊控制规则,采用二进制编码法对控制规则进行编码,从而设计出具有自学习能力的模糊控制器。用Ga调控模糊控制规则,既避免了Ga优化过程的早熟现象,又可提高优化控制规则的速度。江苏大学毛罕平团队采用遗传算法优化隶属函数实现模糊控制器优化设计的方法,并将这种优化设计的模糊控制器应用于温室集散控制系统中[10]。

(3)模糊神经网络控制算法

模糊控制与神经网络相结合是一种新的技术,其主要特点是利用神经网络调整模糊推理系统的隶属度函数和推理规则,利用模糊推理规则的形式构造前向传播结构。另外,两者具有各自特性的互补性,神经网络完成的是从输入到输出的“黑箱”式非线性映射,但不具备象模糊控制那样因果规律以及模糊逻辑推理较强的知识表达能力。将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神经网络强大的学习能力则可避免模糊控制规则和隶属函数的主观性,从而提高模糊控制的置信度,能更好的适应温室系统的非线性和时变特性。李红军等利用模糊神经网络控制器调节温室的温度因子,采用遗传算法优化高斯隶属函数的中心值和阈宽,用Bp算法优化网络权值,提高了控制器的学习和调整能力。

2.2.7其它方法的应用

Rodr’guezF.等采用分层控制法对温室作物生长进行控制,并进行了试验研究。第一个试验用自适应和反馈算法控制温室显示出良好的性能,第二个试验通过模型预测控制算法控制执行机构以获得良好的跟踪性能同时减小燃料消耗费用。J.p.Coelho等提出用粒子群优化算法设计基于模型的温室空气温度预测控制器,并与用遗传算法和逐步二次规划算法设计的控制器进行了比较,仿真结果显示用粒子群优化算法设计的基于模型的温室空气温度预测控制器效率更高。刘东利等采用神经网络模糊piD算法对温室内温度进行控制,取得了较好的动静态特性、鲁棒性和抗干扰能力。沈敏等考虑开关设备组合作用下温室测控系统的非线性动态特性,提出结构简单、不需复杂数值计算的离散预测模型,对设备组合进行滚动优化预测控制,大大简化温室测控系统预测控制算法的复杂性,缓解了测控系统分布大时滞问题。tetsuomorimoto等提出基于作物生长需求(Speakingplantapproach),以及预测环境模型(pem)方法来调控温室环境。这种做法[11]早在1980就提出了。只是当时的智能控制这一技术还没引起农业界的高度重视。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现在基于神经网络,专家系统控制,模糊控制等技术使得基于Spa或pem模型的温室调控成为可能。

3.存在的主要问题

各种控制算法各有优缺点,单一的采用某种控制算法,不能满足温室环境控制的精度要求。如模糊控制响应速度快、超调小、过渡时间短,但稳态精度欠佳,只能实现粗略控制。神经网络确实给温室系统模型的建立带来了方便,但神经网络是非线性的,进行稳定性分析相当困难。

国内有效的温室环境输入输出动态模型成果不多,并且在作物生长对温室环境反馈作用的方面研究的还不深入,所采用的模型在很大程度上进行了简化和近似,由于温室系统的复杂性以及存在的不确定性等因素,大大影响了实际中的控制效果,此外控制方法也是针对系统的部分特点难点有效,综合控制效果并不明显。

目前国内温室环境控制主要针对温度和湿度的控制进行研究,温室环境调控指标含糊,控制精度低,不能做到多环境因子综合控制。另外,国内外越来越重视对能源的节约,但是在节约能源的具体实现方法上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4.展望

通过对目前国内外温室环境控制的研究现状进行分析,提出了今后温室环境控制系统的发展方向:

控制算法集成。由于现代温室环境控制系统是一个非线性、大滞后、多输入和多输出的复杂系统,单一的控制算法很难满足现代温室环境智能控制的要求,将多种智能控制算法集成,能进一步提高智能控制系统的性能,有效地为温室内作物创造最适宜的生长发育环境。

深入研究作物对温室环境的反馈作用机制,建立面向控制的适合我国温室的多环境因子综合环境控制输入输出动态模型。

进一步研究环境控制目标间冲突问题(如温度和湿度,Co2施肥的影响),环境控制精度和能耗目标冲突问题,对环境因子综合控制,并实现节能。

总之,未来的温室环境控制系统必将越来越以植物生长的最适宜环境为中心,以高效、节能为目标,大大促进设施农业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李锡文,杨明金,杨仁全.现代温室环境智能控制的发展现状及展望[J].农机化研究,2008(4):9-13.

[2]albertSetiawan,LouisD.a.,Richardm.p..applicationofpseudo-derivative-feedbackalgorithminGreenhouseairtemperatureControl[J].Computersandelectronicsinagriculture,2000,26(3):283-302.

[3]李军,邹志荣,程瑞锋等.农业专家系统及其在园艺业中的研究与应用[J].陕西农业科学,2002(11):22-25.

[4]郑秀莲.现代温室气候的专家控制系统[J].机电工程,2003,20(3):42-45.

[5]蓝淑渊,璩柏青.自寻优模糊控制器及其在温室温控中的应用[J].计算机时代,2005(10):20-21.

[6]朱伟兴,毛罕平,李萍萍等.基于模糊控制的温室加热器的研究[J].农业工程学报,2002(3):72-75.

[7]idoSeginer.SomeartificialneuralnetworkapplicationstoGreenhouseenvironmentalControl[J].Computersandelectronicsinagriculture,1997,18:167-186.

[8]索兴梅,王崇桃.人工神经网络在农业中的应用研究[J].计算机与农业,2002(2):6-7.

[9]任雪玲.温室环境多因子协调控制方法研究[D].上海:同济大学,2001.

[10]朱伟兴,毛罕平,李萍萍等.遗传优化模糊控制器在温室控制系统中的应用[J].农业机械学报,2002,33(3):76-78.

[11]tetsuomorimoto,YasushiHashimoto.anintelligentControlforGreenhouseautomationorientedbytheConceptsofSpaandSFa-anapplicationtoapost-harvestprocess[J].Computersandelectronicsinagriculture,2000,29(1-2):3-20.

温室效应的现状篇4

在我国,温室的卷膜和放膜仍然主要靠人工手动操作完成的。当温室的面积很大或者温室较多时,采用手动卷膜方式势必加大劳动强度。于是,温室电动卷膜器出现了,其通过电机运转带动卷膜轴转动,使得塑料膜被卷膜轴一层一层地卷起,极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降低了劳动强度。

目前,常用的电动卷膜器一般采用220V交流电,配备电源和减速电机,输出扭矩大,卷放膜的质量也很大。其缺点是卷膜和放膜工作不够平稳,控制也不太方便。但是,这种卷膜器只能通过按键或开关控制。并且,卷膜器启动时,必须有人守在电源和控制器旁。如果控制器安装的位置不合适,操作者往往看不见室外卷膜的动作情况。实际生产中,为了防水,其控制器往往安放在温室的两端,如此一来,操作者就无法直观地看到卷膜的状态。另外,常用电动卷膜器采用了电机和其他机械结构,成本也较大。

系统设计

本系统的组成

温室卷膜器遥控系统主要由电源变换模块、遥控收发模块、电机控制模块、转换按键,以及电机和其他机械部分组成。系统框图如图1。

卷膜器控制系统采用了密封封装,除电机外,电源部分和整个控制系统全部封装在防潮的控制盒子内,电机与控制盒之间采用防水接头连接。防水接头可以有效地避免电缆被拖曳时,外力对内部控制系统的影响,从而保证控制系统安全有效地运行。控制盒盖沿结合处设有密封垫圈,盖紧后可使盒子内部与外界隔离,防止水的渗透,从而起到防水防潮的作用。

控制盒的电源直接采用220V交流电,通过电源模块将交流电直接转化为24V直流电。电源模块输出电压可以微调,基准可上调达4V。电源部分设计了短路保护电路,当发生短路故障时,其指示灯将会由绿色变为黄色,从而有效地保护控制系统。电源开关采用了带LeD指示灯的拨动开关,如果开关接通,指示灯会亮起来,显示电源接通。开关全密封,防水效果良好。

控制盒上安装了2个转换开关,一个作为模式切换开关,另一个作为电机正反转控制按钮。转换开关为双刀双掷开关,模式切换开关为两位控制,设置遥控和手动两档,默认为手动档;电机正反转控制按钮是三位控制,设置卷膜、停止和放膜三档,默认为停止档。

系统功能的实现

本系统关键是实现使用遥控器控制卷膜和放膜作业。无线收发模块采用pt2262和pt2272开发,遥控距离可达100m。芯片带有锁存功能,即只要收到遥控器发出的信号,即将该信号对应的编码输出,i/o口状态维持不变,直到遥控器发出新的指令。

当使用手动控制时,遥控器将不起作用,电机将与继电器控制脱开,连接到控制面板上的正反转控制开关。拨动按钮就可以控制卷膜器的控制状态,向上拨,电机正转,卷膜器卷膜:向下拨,电机两侧的电源正负极会交换,电机反转,卷膜器放膜;在中间位置时,电机处于悬空状态,电机不会有任何动作。

当模式切换开关拨到下位时,电机将与继电器控制连接,卷膜器使用遥控器控制。按下遥控器任何一个键,无线接收模块上的指示灯都会闪烁,表示接收成功。表1为遥控状态对应表。

对电机的控制部分,设有继电器继电保护电路,两个继电器互锁,保证任何时候只有一个继电器可以接通或者全部闭合,避免两个继电器全部接通发生短路故障。

电源转换模块将交流电转换为24V直流电,为直流电机提供工作电源。电机采用24V直流供电,电源模块输出电压可以微调,从而微调转速;相对于直接交流供电,安全性更高。电机控制电路接人了限位开关,当放膜或卷膜到尽头时,限位开关会动作,电机停止转动,避免破坏塑料膜。

采用Lm318稳压芯片将24V转为5V,为单片机系统提供5V电源。Lm318为高精度电源稳压芯片,其输出电压取决于调节电阻和基准电阻,电阻必须采用精密电阻,否则影响稳压精度。另外,为避免电压的波动,在输入端和输出接入电容,根据本系统电路的特点,输入端电容为1μF,输出端电容为0.1μF,保证输出稳定。控制器采用89S52单片机,复位电路提供上电自动复位和人工复位。

系统特色

本系统能十分方便地控制温室卷放膜作业,在保留了传统的手动控制功能的基础上,新增了遥控控制。两种模式之间可以随时相互切换,方便控制。图2为系统主机实物,可将主机放于温室中,手持遥控器作业非常方便。

系统默认为手动控制,通过拨动系统设定的按钮可控制电机的正转、停止和反转:当切换到遥控方式时,通过遥控器上的控制键,实现温室的卷膜和放膜,免于工作人员手工实时控制和留守在控制器旁。而且,这两种模式之间可以相互切换,既方便控制,又能使工作人员在远离温室时,全景观察卷膜放膜状况。卷膜器运行过程中,可以随时控制启停,显著提高了工作效率。

另外,采用了锐进直流减速电机,运行平稳,断电后自锁,不再惯性动作,控制可靠;限位开关会串入电机控制电路,避免破坏塑料膜。

应用

该系统在国家精准农业示范基地进行了实验和应用,对蔬菜大棚的塑料膜进行了卷膜和放膜作业。实践表明,本系统卷膜和放膜工作平稳,可以随时控制工作状态,可靠性高。相比于传统的手动卷膜,明显地减轻了劳动强度,提高了生产效率。通过遥控控制卷膜和放膜,使得人可以在有效范围的任意位置进行控制,突破了位置的局限,并可以直观观测运行状态,使得温室的卷放膜工作更加轻松自如。

在模式切换时,最好确保电机停止运转。电机在转动时不要控制使之马上反转,应使之先停一段时间,再反转,这样可以有效地保护电机。

展望

电动卷膜器应用效果好,节本增效显著,深受菜农欢迎,推广前景广阔。据调查,在我国现有的塑膜大棚中,有相当一部分适宜安装遥控电动卷膜机,随着新棚的建设和旧棚改造速度的加快,数量还要继续增大,遥控卷膜机也将占有越来越大的市场份额。

据实地试验,一个70m长的温室,人工卷放一次需要2h,而电动卷放一次仅需用10min,每个温室每天卷放一次可节省0.3个人工日。每年平均每个温室卷放膜的天数约220天,每个温室每年电动卷膜比人工卷膜可以节省66个人工日。这样应用的高效遥控卷膜机,大大地减轻了劳动强度,降低了生产成本。

另外,由于遥控电动卷膜比人工卷膜缩短了作业时间,能够做到适时卷放,这样就相对延长了光照时间,增加了室内积温。在同等条件下,间接提高了蔬菜的产量和品质。

温室效应的现状篇5

【关键词】三维中置开关在线监测与控制系统

1概述

目前,变电站中中置式封闭开关柜越来越多,柜内装有电流互感器与汇流排接点等设备。用电高峰时,因负荷过高,柜内设备器件及环境温度都出线升高。同时,当雨雾天气湿度过高时,由于绝缘水平下降,柜内也会出现温度升高。这些现象在电力系统虽为常见现象,但由于这些开关柜为封闭式,柜内温度升高时,运行人员难以发现。中置封闭的开关结构,有利于防尘、防小动物、防触电、免清扫和操作方便美观等优点,但另一方面由于封闭造成通风散热能力下降,开关柜温度过高和湿度过大造成设备事故的缺点也同时存在。高效准确地对开关柜温湿度进行监控是个越来越引起重视的课题。

同时,随着电力科技的快速发展,无人值守变电站的电压等级和范围越来越广,但对运行巡视人员、运行监控人员、检修操作人员、远程指挥人员、远程监护人员等,均缺少对变电站实际场景和电气设备的场景及工况直观对应、准确把握。

三维中置开关柜进线仓温湿度在线监测与控制系统是以变电站三维实景为载体,融合了中置柜中的在线测温系统、风扇、GiS设备室的风机逼真、沉浸式展现,大大提高了监控人员监测及控制中置柜温湿度的便捷性和准确性。

2系统结构图

三维中置开关柜进线(或出线)温、湿度在线监测与控制系统开发是基于变电站高压开关柜温、湿度过大不能有效监控的基础上进行的开发研究,该系统根据各高压开关柜内温、湿度传感器所采集的温度和湿度数据,以及采集到的电缆头温度数据,实现越限报警,短信报警等,并可在温湿度超过预警条件的情况下自动启动排风扇,可有效的避免因湿度超标或温度过高而引起的高压开柜内凝露及电缆头发热事故发生。

同时利用虚拟现实(VirtualReality)技术,针对变电站3D实景建模,对中置开关柜进线仓实时温湿度状态,进行直观沉浸式展示,构建3D实景中置开关柜进线仓温湿度信息的实时监测、在线评估、动态预警、历史曲线等功能的沉浸感强、交互便利的应用系统,如图1。

3功能特点

在变电站中置开关柜内部署安装环境温湿度传感器和电缆头测温设备,并在对应间隔加装排风除湿装置,在开关室房间内部署安装声光报警器,当温湿度超标时启动报警,温湿度传感器、声光报警器等连接到报警控制器,所有设备通过内部网络传输到后端平台。触发报警信息可通过短信网关给相关负责人发送短信。

针对GiS设备室风机需要现场人为启动的现状,通过增加设备及软件开发,实现远程启动风机,具体操作为操作人员在办公室远程操作风机的开合,当工作人员到达现场时,风机已经工作一段时间,提前将潜在的有害气体排出室外,达到节省时间,提高工作效率的目的。

3.13D沉浸再现变电站场景

系统直观再现变电站的建筑、主控室、开关室及环境场景,直观显示电气一次部分以及电气部分的实际连接,直观显示开关柜的位置、外观,直观显示安防设备的现场安装位置,如风机等设备,如图2、图3。

3.2环境监控系统

温度实时数据及历史数据、湿度实时数据及历史数据和风扇实时状态,在实景场景视图中,鼠标靠近开关柜,显示柜内温湿度实时数据,数据面板逼真展示柜内风扇状态,静止或旋转,如图4。

3.3温度智能告警

配置温度告警阈值,当柜内温度超过阈值,平台会自动告警,并通过短信方式发送给相关人员,同时柜内风扇自动开启。

3.4远程控制GiS设备室风机启动/关停

点击GiS设备室控制面板,可远程控制风机的启动/关停,场景中逼真地展现风机位置及状态,如图5。

4总结

三维中置开关柜进线仓温湿度在线监测与控制系统以三维平台为载体,直观、沉浸地展示变电站、中置柜及风机等设备在变电站实景中的相关位置及状态,从而大大提高了监控人员对测温进行查找、监测及控制的效率和准确度。

作者简介

张永(1979-),现为国网宣城供电公司检修公司变电运检室工程师。

王献礼(1969-),现为国网宣城供电公司检修公司变电运检室工程师。

夏丽妮(1987-),现为国网宣城供电公司检修公司变电运检室助理工程师。

陈世华(1989-),现为国网宣城供电公司检修公司变电运检室助理工程师。

温室效应的现状篇6

关键词:单片机技术温室环境控制发展现状应用

一、单片机技术的发展现状

单片机简单理解可以认为是一种集成的电路芯片,用计算机术语解释为“是采用超大规模集成电路技术把具有数据处理能力的中央处理器CpU,随机存储器Ram、只读存储器Rom、以及多种i/o口和中断系统、定时器/计时器等集成到一块硅片上,构成的一个小而完善的计算机系统。而利用单片机实现自动控制的技术简称为单片机技术。

随着社会和科学理论的不断发展,单片机技术在众多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如:工业自动化控制,智能仪表,汽车家电,航空航天,计算机网络和通信,温室环境控制等。现代温室及配套设施已采用集约化、专业化和规模化生产,规范有序的市场经营和国际化的市场体系运作,成为当今世界最具活力的新兴产业之一。

二、单片机技术在温室环境控制中的应用

1、单片机技术在温室环境控制现状分析

我国的近代温室开始于本世纪30年代,大规模的温室生产在20世纪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开始。经过20年的发展,我国温室的建造面积(包括大棚)截止到2009年底已达125万平方米。由于在温室及配套设施的生产、科研和普及方面的局限,形成了目前高、中、低不同档次、系列化的温室产品。我国现有温室及配套设施的专业生产厂家超过50家,生产设备基本国产化,初步形成了一定的产业规模。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江苏理工大学毛平教授等研究开发了温室环境自动控制系统,能实现对营养液系统、光照、温度、Co2、施肥的综合控制,是目前温室环境控制系统较为典型的研究成果。同样,中国科学院石家庄现代化研究所、中国科学院上海植物生理研究所、中国农业大学等单位也都侧重不同领域开展了温室设施计算机控制与管理技术方而的研究。因此可以说,我国温室环境控制技术在总体上,已向实用化、综合性应用阶段发展,

2、单片机温室环境控制系统特点

(1)系统采用两层结构,由智能传感器、控制设备、前台机组成底层基本结钩:并且多个底层结构与主计算机呈星形连接;

(2)主计算机是监控系统的头脑和心脏,具有命令、显示运行状态、数据检索和报表打印等主要功能;

(3)前台机的核心是单片机,完成数据的检测和控制:全部测量参数可自动存储,并可传送到主计算机中,在主计算机中进行处理;

(4)能实现对温室内外空气温度、湿度、土壤温湿度、叶片温度、Co2浓度、室内光照度、覆盖物表面温度等参数的测量;

(5)能输出各种控制信号,可对排风扇、喷灌、滴灌等设备进行控制。

3、单片机温室环境控制技术的发展趋势

随着单片机技术和农业生产的进步以及市场对高质量产品需求的速度增强,温室环境控制技术将会在以下几个方面得到充足发展。

(1)随着模糊理论的出现,环境温度控制朝着智能型方向发展。

温室系统是非线性、多变量、强耦合、大惯性、强干扰的复杂系统。温室的外部环境(自然气候)以及温室内部种植作物季节的变化都具有不确定性,作物蒸腾作用和光合作用的数学模型具有不精确性,因此导致温室的动态模型也不精确,而只能确定部分参数,而其他参数需要动态辨识。

模糊理论是在美国柏克莱加州大学电气工程系L.a-Zadah教授1965年创立的模糊集合理论的数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主要包括模糊集合理论、模糊逻辑、模糊推理和模糊控制等方而的内容;其中模糊控制是模糊理论在工业控制领域应用的成功范例。模糊控制方法尤其适应于温室环境控制的特点,是现阶段温室环境控制技术发展的主要趋势之一。

(2)采用分布式系统结构,以节约投入成本。

目前分布式系统是计算机控制系统的主要发展方向,该控制系统采用了所谓服务器―客户模式(Server-Clientmode),即系统中不存在一个控制中心,主要控制功能由各分布的子处理器完成:一般系统中,以可编程控制器(pLC)或单片机作为子处理器。在温室环境控制系统中,各个温室的控制功能一般由单片机(子处理器)完成,计算机机作为主处理器,仅实现辅助功能,而且,分布式控制方式具有价格低、控制灵活、可靠性高等优点,因此广泛应用于温室环境控制系统中。

(3)采用多因子控制方式提高控制效果

温室环境中温度、湿度、光照度、Co2浓度等存在着较强的耦合性,即某个环境要素的改变将影响到其它环境要素的状态,因此,采用多因子控制方式,即采明多个环境要素综合考虑的方法,来替代现行的单个环境要素分别考虑的模式。是提高温室环境控制系统控制效果的关键途径之一。

多因子控制方式虽然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但在现阶段实现有较大的难度。主要表现在(1)各环境要素的相互关系还不明确:(2)算法的复杂程和要求的预算量成几何级数递增,采用单片机或pLC无法保证控制的实时性。因此要实现环境要素多因子控制,还需在相关农业技术、控制的数学模型以及具体算法方面进行大量艰苦的工作。

总之,温室生产过程具有客观复杂性和认识复杂性,是一个复杂过程系统,因此,对温室的控制需运用复杂系统理论提供的新概念、新方法解决其不确定性、不精确性、非线性、强耦合等问题。

参考文献:

[1]陈国辉,郭艳玲,宋文龙.温室发展现状及我国温室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J].林业机械与木工设备,2004,2:32.

温室效应的现状篇7

[关键词]卷烟厂空调系统节能

1.概述

卷烟生产工艺和生产设备对车间环境有较为严格的要求,要求全年保持恒温恒湿。车间生产环境直接影响烟丝含水率、产品的品质、物料消耗以及卷烟机的有效作业率。

卷烟厂空调的主要特点为:

(1)卷烟厂整个生产过程从制丝、贮丝到卷、接、包(卷烟、接过滤嘴、包装),各个环节都要求在恒温、恒湿的环境中进行。全厂空调面积大,空调系统需全年运行。

(2)卷烟生产设备发热量大,空调送风量大,一般在43×104m3/h以上。空调设备运行能耗高,空调设备能耗占全厂总能耗的20%~35%。为达到卷烟生产条件的要求,同时实现空调节能的目的,西昌分厂进行了技术改造,本文结合空调系统的技改工程,对其中的节能措施加以分析和介绍。

2.空调的多工况分区

本工程的空调系统全部采用智能化控制,由中央监控室对所有空调设备(包括冷水机组、水泵、冷却塔、空调机组等)进行远程集中监控,可随时掌握各车间温、湿度变化以及设备运行状况。车间的空调系统采用全年多工况分区节能控制,根据被控车间的热湿负荷特性和当地室外气象条件,自动将全年分成若干个工况区域,每个工况区域内制订出一个最合理、最节能的温湿度控制模型,有效的解决了系统高位平衡和降低了系统无效功耗,实现空调系统节能运行。分区工况按照理想工况制定,即不考虑室内热湿负荷变化,在实际控制中,控制器将根据实际情况与理想状况的偏差利用piD计算公式自动修正。

图1空调工况分区图

图1为空调系统全年运行工况分区图,图中四边形的阴影面积为室内空气温湿度的允许波动范围。其中黄色的阴影部分面积是全新风区。o为送风状态点;n为室内状态点;m点在no延长线上,为m%(最小新风比)=no/nm。to、in线分别与气象包络线相交于a、b点;in、do线分别与相对湿度φ=95%的机器露点曲线相交于e、f点;do线和in线相交于k点。这些等焓线、等温线、等含湿量线和om线把室外气象区划分成五区域。见下表1。

在Ⅰ、Ⅱ、Ⅲ区域内

上图中细线为机组加湿能力线,例如:根据西昌分厂空调机组设计其中KB1、KB2的加湿能力为293Kg/H,如当室外气候点处于该线左侧时就应考虑尽量减少新风量,以减少加湿负荷,假设现在为极限情况,全新风运行,则293Kg/H的加湿能力无法将空气处理到送风状态所要求的o点对应的d0线上,故必须有室内回风加以混合,此时对新风与回风的比例可用piD进行调节,其混合比的约束条件是混合后的状态点应处于细线右恻,再进行蒸汽等温加湿即可将其拉至送风点。因此必须检测混风段的温湿度,并将其作为混风比的piD控制值。

其中Ⅰ区中:尽量通过新回风比将混风拉至to温度线上,湿度控制在加湿能力线内,再等温加湿到送风状态点o;此区域控制执行器为新回风阀、加湿阀。

Ⅱ区中:通过新回风比将混风状态拉至细线内,但需小比例开制冷阀将空气冷却至to温度线上,再等温加湿到送风状态点o;其小比例开水阀保证表冷温度>露点温度。此区域控制执行器为新回风阀、制冷阀、加湿阀。

Ⅲ区中,采用最小新风,满足车间卫生要求,经制冷、加湿至送风状态点o;此区域控制执行器为新回风阀、制冷阀、加湿阀。

Ⅳ区:高温高湿工况,采用最小新风,制冷与除湿同时进行,将表冷器温度降至露点温度,此区域控制执行器为新回风阀、制冷阀。

Ⅴ区,低温高湿,采用全新风,此时需大量除湿,将空气冷却至露点,由于温度低于送风温度,故需开启加热阀辅助加热;此区域控制执行器为新回风阀、制冷阀、加热阀。

综上所述:在什么样的状态可以大量利用新风节能,应在tn线以下,加湿能力线与do线之间,以及Ⅴ区域内,可大量应用新风。

3.空调的变风量运行

所­有空调机组的送、回风机均由变频器控制,实现变风量运行。

图2是典型的卷烟厂空调夏季空气状态变化过程示意图,图中n点为室内状态点,S点为送风状态点。空调系统采用定风量运行,当室内负荷下降时,室内状态点由n点变化为n′点(温度下降,相对湿度增高),此时自控系统会自动开启加热,使送风状态点S变化为S′,室内状态点由回n′到n点。如果采用变风量运行,不但可以避免冷热抵销,而且大大降低风机运行能耗[1]。

图2变风量工况下空气状态变化过程示意图

3.1变风量运行时回风机风量的确定

由于车间设有除尘系统,机械排风量(Lp)较大,需要利用新风补偿排风,新风量Lf=Lp。在设计工况下空调机组回风机的风量为:

LR=LsLf=LS-Lp(1)

式中LS―在设计工况下送风机送风量,m3/h;

Lf―在设计工况下新风量,m3/h。

在变风量工况下,当送风机风量由Ls变化为L′s(对应的供电频率为f′s),此时回风机的回风量

L′R=L′S-Lp(2)

L′R=LR(f′R/f0)(3)

式中L′R―在变风量工况下回风机风量,m3/h;

L′S―在变风量工况下送风机风量,m3/h;

f′R―在变风量工况下回风机供电频率,Hz;

f0―在设计工况下供电频率,f0=50Hz。

由公式(3)可以计算出回风机变频器对应的供电频率。

3.2保持新风量恒定的措施

如果照此运行,由于送风机转速下降,在新回风混合室的负压会相应变小(即通过新风阀的压差变小由Δp变化为Δp′),新风量会相应下降。为保持新风量不变,此时应采取的措施是按照新风阀的阻力特性,开大风阀的角度,减小新风阀的阻力。在变风量工况下,新风通过新风阀的阻力(即混合室负压值)为:

式中Δp′―在变风量工况下,通过新风阀的阻力;

ζ′―调整后的新风阀局部阻力系数;

v0―在设计工况下新风口风速,m/s。

通过ζ′的下降,让v0保持不变,新风量保持恒定。上述一切措施均可在pLC(可编程控制器)中,预先编入控制程序加以实现。

4.结论

(1)本文所介绍的空调节能措施已在工程中应用,取得良好的节能效果,与传统的控制方式相比,可降低运行能耗15%~20%。上述措施也适用于其他的空调工程。

(2)本文所介绍的只是卷烟厂空调节能的部分措施,其他的节能控制方案(如冷却水系统变水量运行、空调水系统的大温差运行、车间排风的热回收等)可进一步研究并加以推广应用。

(3)传统的制丝车间空调采用局部岗位送风。为减少烟叶破碎率,目前许多卷烟厂都改用全面空调。制丝车间是产热车间,空调负荷大、送风量大、空调能耗高。制丝车间应采用何种节能的空调方式是制丝工艺和空调专业相关人员今后应深入研究的重要问题。

温室效应的现状篇8

1材料和方法

1.1材料与设计

温室茄子多采用嫁接育苗,嫁接茄子既要选择高产优质的品种,亲和性又要好[1];砧木采用托鲁巴姆野生茄子品种;接穗选用荷兰瑞克斯旺种苗公司的“10-765”品种,砧木比接穗早播15~20d,8月上旬嫁接,9月中旬定植。

试验设置:设处理(沃丰宝菌剂+秸秆)、对照(空白)。小区面积分别为84m2,栽苗240株(667m21920株),株行距50cm×60cm,两次重复。

在定植前10d即9月6日行秸秆生物反应堆技术:在种植行下挖沟(宽0.8m,长6.0m,深0.25m);铺玉米秸秆150kg(两头露出10cm),均匀撒菌剂300g;覆土(0.2m);浇水(一次性浇足,浇透);浇水后及时打孔,植株定植后在植株间打孔透气[1]。

栽培管理依照常规农事管理进行,温室内要施足底肥,667m2施腐熟好的优质农家肥500kg,磷肥l5kg、硫酸钾肥l5kg,然后深翻耙细。双干整枝,结果期追肥5次(667m2等量追施魔力丰20kg)。

试验地点:瓦房店市九龙办事处吴店村日光温室。

试验方法:采用行下内置式秸秆生物反应堆技术。

1.2调查项目

在茄子整个生育期每隔20d调查1次地温(20cm处),在茄子生育期间用telaire7001型测定仪测定温室空气中Co2浓度(在早揭帘后即7点左右)。每个处理每次测5点,取平均值。茄子生育性状调查,在对茄期随机取20株,测定株高、茎粗、叶片面积及对茄花期时间,分别调查计算平均值。产量调查是以处理与对照的结果期内4个月产量统计之和,并记录全部单价,计算结果期平均单价及产值。

2结果与分析

2.1秸秆生物反应堆技术对地温的影响

在日光温室越冬茬和早春茬蔬菜栽培中,地温比气温更重要。但日光温室内地温与气温升高不协调,往往气温已达到生育适温,而地温偏低,影响了根系生长和对养分、水分的吸收,表现为植株生长缓慢,产量降低。在沃丰宝微生物菌剂处理秸秆区,微生物菌剂在秸秆分解过程中产生大量热量,提高了地温。从2008年9月底到2009年3月底,20cm地温保持在14~21℃。最冷的1月份地温稳定在l4~l6℃,基本满足茄子根系生长对温度(15℃以上)的最低要求。12月至翌2月份应用比对照地温增加4~6℃,增温效果显著(见图1)。

2.2秸秆生物反应堆技术对温室二氧化碳浓度的影响

大气中的Co2浓度大约为0.03%(300mg/kg),而密闭或半密闭状态的保护地内的Co2浓度变化很大,有时从半夜到清晨可能会超过1000mg/kg,随着日出而Co2浓度下降,有时在中午甚至会变成极度缺乏Co2的状态。如果因温度升高而进行换气,就会很快接近大气中的标准浓度。但在冬春季时期密闭下的保护地内,Co2浓度往往不足。而Co2是作物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的主要原料之一,因此二氧化碳严重亏缺,二氧化碳不足降低了作物的光合速率,导致作物减产,已成为保护地蔬菜生产的重要限制因素,补充二氧化碳是一项必要的增产措施。沃丰宝菌剂在分解秸秆过程中释放出二氧化碳而提高了温室空气中的Co2浓度。

在秸秆分解的高峰期(9月25日),处理区Co2浓度达2750μL/L,为CK区(760μL/L)的3.61倍,在菌剂处理秸秆的33d(10月9日)时,处理区Co2浓度2560μL/L,为CK区(789μL/L)的3.24倍,在茄子结果盛期,温室Co2浓度仍维持在1160μL/L的水平,从而大大增强了Co2供应强度(见图2)。本次试验测定的结果表明,菌剂处理秸秆的Co2效应,基本满足了茄子结果盛期的需要。沃丰宝菌剂处理秸秆操作简便,Co2供应充足而相对稳定。

2.3对茄子生长发育的影响

金海洋[2]在“秸秆还田对土壤生物特性的影响研究”中分析,秸秆应用纤维素分解菌剂还田后,分解秸秆的能力增强,也对土壤生物性状具有改良作用。同秸秆不还田相比,秸秆还田和应用菌剂处理扩大土壤微生物群体,调节土壤菌群结构,增加土壤的生物肥力。正因为如此,沃丰宝菌剂处理区的茄子,生育状况均比CK差异显著。表现为处理区茄子茎粗壮,对茄开花期较CK早8d左右,果实提早成熟7d左右,叶片多而肥厚,秧苗素质明显提高,从而为茄子的丰产丰收打下了基础。

沃丰宝菌剂处理秸秆区的茄子根系发达,增强了根系吸收水分、养分能力,为早熟增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沃丰宝菌剂处理秸秆区的茄子的植株长势整齐,生长健壮,与CK比较,茎粗增加0.40cm,株高(对茄时期)短7.8cm,叶片面积提高114.3cm2。提高了植株的抗逆性和抗病性,表现在发病率上减少发病率8.1%,从而减少农药投入。

2.4对茄子产量和效益的影响

沃丰宝微生物菌剂处理区的茄子生长健壮,对茄花期较对照提前8d,果实提早成熟7d左右。试验处理区比CK提高20%,667m2增产值5371元,涨幅提高26.52%;纯效益增加5291元,增幅达31.30%,见表2。

2.5对茄子果实品质的影响

经秸秆生物反应堆技术处理改善了蔬菜的品质,提高了商品率。处理区的茄子果实色泽紫黑,果形匀称,果个大,口感好,畸形果率低,因而售价较高,也增加了农民收入。

3讨论

3.1在保护地蔬菜生产中应用秸秆生物反应堆技术,是在设施条件下,通过施用农作物秸秆和专用微生物菌剂,土壤中微生物总量增多,使土壤理化性质和生物学功能得到改善,使地温、气温及Co2浓度明显提高,促进了根系的生长,提高了作物的抗逆性和抗病性,减轻了连作障碍对作物的影响,促进作物的生长发育,提高作物光合效率,农村大量剩余的农作物秸秆得以综合利用,减轻设施农业土传病害的传播,减少农药化肥使用量,改善农产品品质,生产出优质农产品,为农产品高产高效优质提供了有利的技术支撑。

3.2通过近3年的试验示范表明,日光温室蔬菜生产采用秸秆生物反应堆技术,对蔬菜的高产优质产生了明显的效果。但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做到三足,即秸秆用量要足、菌种用量要足和第1次浇水要足;二是一露,即沟内底层秸秆要露出沟两端10cm;三是打孔要及时;四是避免在沟内灌施杀菌剂。只有完善技术操作规程,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

参考文献

温室效应的现状篇9

关键词住宅,热状况,室温,平均值,波动幅度,延迟时间

abstractDescribesthedistributions,theaverage,theamplitudeandtimelagsofindoortemperaturemeasuredfrom144livingroomsorbedroomsof98householdsinBeijingduringthesummerof1999.throughananalysisobtainsrelatedstatisticalindexesforgenerallyreflectingtheoverallthermalconditionsofresidentialbuildingsinsummer.

Keywordsresidence,thermalconditions,indoortemperature,average,amplitude,timelag

0引言

近年来,由于气候变暖及人们对居住环境热舒适要求的不断提高,住宅产业迅速发展的同时也加速了家用空调的普及。目前,家用空调已成为大多数住户夏季降低室温、改善住宅热状况的一个重要手段。然而,家用空调的普及也引发了环境、能耗等一系列的问题,如加剧了电力供应的紧张,对小区气候环境造成了不利的影响。鉴于此,人们对可持续发展住宅、生态住宅等的呼声越来越高,以充分利用天然冷源,而减少机械系统的能源消耗,并减轻对环境压力。

通过改进建筑设计来满足热舒适要求,首先应充分了解现代居住建筑的夏季室内热状况特性,并从中发现建筑设计对住宅热状况影响的不利方面,而对现有住宅的室温测试调查是了解分析其室内热状况的基本前提。基于此,1999年夏季,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建筑技术科学系对北京市98户未安装空调住宅的144间房间,进行了近一个月的室温及外温连续测试,通过对测试数据的处理与分析,对现代居住建筑的夏季热状况特性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

1测试方法及测试对象

将国产的Rhlog温度自记仪置于测试房间内,每隔30min自动读取并记录一次室温数据,测试精度为0.3℃。测试时间为1999年7月15日至8月9日。

测试对象全部为未安装家用空调居民住宅内的卧室和客厅,测试房间为144间,分布在北京市的海淀区、西城区、宣武区、丰台区等各个城区。

测试对象在建筑形式、楼层位置及外墙朝等方面的分布分别为:低层住宅3%,多层住宅73%,高层住宅24%;底层20%,中间层64%,顶层16%;北向18%,东北向5%,东向4%,东南向10%,南向39%,西南向9%,西向5%,西北向3%,无外墙7%。说明测试对象包括了不同楼层、不同朝向及不同建筑形式的各种房间,因此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普遍性,符合除传统的四合院以外北京市现有居民住宅的实际分布产况,依此得到的测试数据能够反映现代居住建筑的夏季热状况。

2室温的分布状况

室温在不同温度段的频率分布可从整体上反映现有住宅的夏季室内热状况。按照式(1),计算出室温测试数据在各个温度段的频率值。

(1)

式中Fi为同一测试期各对应温度段的室温测试数据频率值;Ci为同一测试期各对应温度段对内室温测试数据的数量;D为对应测试期的测试天数;n为对应测试期的测试房间总数;48为各测试房间一天的室温测试记录数。

另一方面,由于夜间(20:00~6:00)是住宅内人居活动最频繁的时间段,此时段的室温高低直接关系到住宅内人体的热舒适。故可从全天和夜间两个时间范围分析室温的分布状况,1999年所有测试房间的全天和夜间室温分布状况分别见图1,图2。

图1一天室温与对应的外温分布

图2夜间室温与对应的外温分布

图1表明:虽然在部分测试时间内外温高达36℃以上,但仍有近50%的测试时间,外温低于28℃。而相对于外温,全天室温的分布则主要集中在28~36℃的范围内,仅在10%的测试时间内,室温低于28℃。因此,室温和外温在满足人体的热舒适性上存在较大的差异。这种差异在夜间的外温和室温分布上更为明显。夜间外温在的70%的时间内低于28%,而夜间的室温分布与全天的室温分布基本一致,同样仅在10%的测试时间内低于28℃。

以上室温和外温分布的差异反映了现有住宅的夜间自然通风状况十分不理想,不能利用室外较低的温度环境对建筑进行冷却,反而由于建筑物本身的高热惯性使得室温逐渐升高。若能有效地采用夜间通风,则可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住宅室内热状况。

全天及夜间的室温分布虽然能反映现有住宅室内环境的总体状况,但它们并不能表示出各个房间室温变化特性的不同。图3表示出在测试期内3个典型房间室温与外温的连续变化曲线。

图3部分测试房间室温与外温变化图

其中,房间1为底层南向房间且外窗遮阳,测试期内其室温最大值仅为30.5℃;房间2为中间层西向房间,但外窗不遮阳,其室温最大值高达38.6℃;而房间3为顶层南向房间,外窗不遮阳,虽然其室温最大值要小于房间2的,为36.0℃,但测试期内该房间的室温均大于28℃。从图3可看出,房间2室温波动的幅度要远大于房间1和房间3的室温波动,外温对其室温变化的影响十分明显;而房间1和房间3的温度变化曲线则较为平缓,近似呈现为两条平等线,其室温变化基本不受外温波动和太阳辐射的影响。以上这些现象表明,现有住宅夏季室内热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房间楼层位置、朝向、遮阳及通风状况等各个方面的影响。此外要注意的是:即使当外温高达40℃以上时,房间1的室温仍不超过30.5℃,且在超过50%的测试期内,其室温低于28℃。这表明通过改进建筑设计而改善住宅室内热状况还是很有潜力的。

因此,除了测试房间的室温分布状况外,还需要有能代表各测试房间室内热状况特征参数的分布才能全面反映现有住宅的夏季热状况。采用如下的特征参数作为评价各测试房间室内热状况特性的指标。

①室温平均值:是指测试房间所有室温测试数据的平均值;

②室温波动幅度:以室温日波幅值表示,取7月24日测试房间室温最大值与最小值的差。

③室温日波幅平均值:是指测试期内测试房间室温日波幅值的平均值。

④室温延迟时间:取7月24日测试房间室温最大值出现时间与外温最大值出现时间的差。

3室温平均值分布

室温平均值是住宅热状况好坏的一个重要参数。相比较而言,夏季室温平均值越高,室内热状况越差;室温平均值越低,室内热状况越好。图4表示了测试期内房间室平均值的分布状况。图中横坐标轴第一、第二温度段的统计边界值29.3℃表示的是测试期内外温的平均值,纵坐标轴表示室温平均值处在各相应温度段内的房间数占测试房间总数的百分比。

图4测试房间室温平均值的分布

图5不同楼层房间室温平均值的分布

从图4中可看出,测试房间的室温平均值主要集中在29.3~32℃的范围内,但还有近20%的房间的室温平均值低于外温的平均值。分析室温平均值处在这个温度范围的测试房间特点,发现其中2个分别为处在中间层的北向房间和无外墙房间,而其余25个包括了底层各个朝向的房间;再分析室温平均值大于32℃的测试房间特点,这5个房间全部位于顶层。因此,不同楼层房间的室温平均值差别很大。图5进一步表示出底层、中间层及顶层房间室温平均值的分布。

不同楼层房间室温平均值的分布呈现了明显的差异。绝大部分底层房间的室温平均值小于外温平均值;顶层房间的室温平均值则基本比外温的高2~3℃;中间层房间的室温平均值主要分布在30~31℃的范围内。这是由于顶层房间的屋面吸收了大量的太阳辐射热,而底层房间的室内、外的热却能通过楼板向地下传递。因此,底层房间的夏季热状况最好,顶层的最差,中间层的介于两者之间。

朝向所导致房间热状况的差别是否如楼层那样明显呢?类似不同楼层房间热状况差民的分析,以下从统计分析的角度,给出所有中间层房间室温平均值随朝向的变化,如图6所示。

图6中间层不同朝向房间室温平均值的分布

西向房间的室温平均值在高温段分布的百分比较大,而其它朝向房间的室温平均值的分布则没有明显的变化规律,在29.3~31℃的温度范围内,同时存在各个朝向的房间。因此,从统计分析的角度,除西向房间偏热外,其它不同朝向所造成房间热状况的差别不明显。这是由于房间的热状况除了受太阳辐射得热影响外,还受到房间通风状况、内热源散热以及护结构保温隔热性能等多方面的影响。

4室温波动幅度和延迟时间的分布

由于在外温作用下,室内温度波动基本呈周期性变化,故除了室温平均值这个参数外,还需要有反映室温波动幅度和延迟状况的两个参数才能全面描述住宅热状况的变化规律。以7月24日的室温变化为例,分析所有测试房间当天室温日波幅值及室温延迟时间的分布,其间外温的日波幅值为15.5℃,外温最大值出现的时间为14:00。图7和图8分别表示出所有测试房间室温延迟时间及室温日波幅值的分析。

图7室温延迟时间的分布

图8室温日波幅值的分布

图7表明,室温延迟时间的分布范围非常大,有近20%的房间室温延迟时间超过6h,即室温在晚上8:00后达到最大;另外,还有15%左右的房间的室温延迟时间小于0,即其室温达到最大值的时间要比外温的(14:00)早。而图8表明大部房间的室温日波幅值小于3℃。由于房间室温的衰减和延迟状况是相互影响的,因此,有必要分析在每个时间延迟范围内,房间室温日波幅值的分布,见图9。

图9各时间延迟范围内室温日波幅分布

对于室温最大值出现时间比外温早的房间,其室温日波幅值均小于3℃。而对于其它房间,室温日波幅值与室温延迟时间的变化关系表现为:室温延迟时间越大,房间室温日波幅值在小于3℃范围内的分布比例越大,在大于3℃范围内的分布比例越小。并且当室温延迟时间超过6h后,室温日波幅值均小于3℃;进一步当室温延迟时间超过8h后,大部分房间的室温日波幅值小于1℃。因些,根据上述的室温变化状况,可将房间分为三类:室温延迟时间小于0;室温延迟时间大于0但小于等于6h;室温延迟时间大于6h。图10~12分别表示出这三类房间的室温日变化曲线。

图10室温日变化(延迟时间<0)

图11室温日变化(0<延迟时间≤6h)

图12室温日变化(0<延迟时间>6h)

图10的房间为中间层东向房间,因此,房间的室温变化是由其朝向所决定的。图11中的3个房间均为中间层北向房间,比较它们的室温变化,可看出这类房间的室温变化主要由房间的通风状况决定,通风量越大,室温的日波幅值越大,延迟时间越短。图12所表示房间的室温一天内几乎处在单调上升的状态,这主要是由于室内、外不存在通风换气,再加上房间的高热惯性,使得室温变化基本不受外温和太阳辐射的影响。

通过对测试期内所有测试房间室温日变化状况(7月24日)的分析得到:房间室温日波幅值及室温延迟时间的不同反映了房间通风、热惯性、朝向等状况的差别,并且在室内外通风影响较小的情况下,房间的室温日波幅一般小于3℃,室温延迟时间超过6h。

室温日波幅值和延迟时间反映的仅是房间当天的通风状况。对于逐日变化的室温衰减和延迟状况,可用室温日波幅值的平均值以及室温延迟时间超过6h的天数来反映测试房间在整个测试期内的通风状况。26天的测试期内,外温日波幅平均值为10.8℃。图13表示了测试期内房间逐日室温延迟时间超过6h天数的分布,图14表示对应各个天数范围,房间室温日波幅平均值的分布。

图13室温日波幅平均值的分布

图14对应各天数范围室温日波幅平均值分布

分析图13和图14可看出:有近30%的房间在一半以上的测试期内其逐日室温延迟时间大于6h,而其室温日波幅平均值小于3℃。再根据由房间室温日变化得出的相关结论可推出,整个测试期内房间室温的衰减和延迟状况反映了现有住宅房间的通风状况基本都不理想,有部分房间在整个测试期内几乎不存在室内外的通风换气。

5结论

总的说来,北京市现代居住建筑的夏季室内热状况远不能满足人们的热舒适要求。房间的室温平均值主要分布在29.3~32℃的范围内;但仍存在少数房间,当外温高达40℃以上时,房间室温不超过30.5℃。这说明通过合理的建筑设计和住宅管理方式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住宅夏季热状况。因此,改善住宅室内热状况还很有潜力。

相比较中间层和底层的房间,顶层房间的夏季室内热状况最不能满足人的舒适性要求,其房间的室温平均值一般比外温的高了2~3℃。而不同朝向房间室内热状况的差别则并不明显。因此,应着重加强现有住宅建筑屋面的保温、隔热性能,尽量减小太阳辐射热的影响。

室温波动和延迟特性的不同反映了房间通风、热惯性、朝向等状况的差别。现有住宅房间的热惯性均比较大,并且在室内外通风影响较小的情况下,房间室温的日小幅值基本小于3℃,室温延迟时间则大于6h。这种状况非常适合于采用夜间通风。然而现有住宅的通风状况却并不理想,有部分房间在整个测试期内与外界几乎完全没有通风换气。

因些,应着重加强对建筑屋面的保温、隔热处理及加大夜间通风量。这是改善现有住宅夏季热状况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温室效应的现状篇10

近些年,在日光温室生产中,大项目推动下日光温室发展迅猛,大基地建设的无公害蔬菜示范园标准园逐渐形成,黄瓜生产是基地蔬菜生产中的主导品种,但霜霉病是大棚黄瓜的一大病害,若防治不及时,就可能全田发生和病害流行。防治霜霉病除了合理的耕作管理,同时也要加强放风排湿,增施农家肥和磷、钾肥,正确施用无公害高效农药以外,及时正确采用高温闷棚方法也是比较有效的防治黄瓜霜霉病的必要措施。通过几年来在蔬菜生物反应堆技术推广中,大量使用高温闷棚,通过正确技术试验记载总结,病菌在28℃以上时侵染幼苗叶片等部位,45℃时病菌停止活动而逐渐开始死亡。鉴于病菌发生的这一弱点,正确使用高温闷棚技术抑制和杀灭病菌,控制黄瓜霜霉病病害在黄瓜上的发生具有很明显的抑制作用。

一般气温比较高时是黄瓜霜霉病极易发生的阶段,高温闷棚可有效防治此病,并能有效切断其病原的传播和扩散。高温闷棚具体可按以下方法进行:首先必须根据大小灌足底水。并适当采取各种技术措施提高夜间的棚内温度,以便减少更多的地温散失,创造有利幼苗生长的温度与环境。闷棚必须在天气晴朗时进行,早晨拉草帘子后应严格控制温室,不能事先放风排湿,以避免闷棚时的气温过高而导致灼伤幼苗上部叶片。闷棚时在棚内分前、中、后各挂上一支温度表,一般按闷棚时在棚内中部的黄瓜幼苗生长点的高度设置位置,上午9-10时左右棚内温度会急剧上升,此后每隔15-20分钟左右观测1次温度,当温度上升到45℃时就开始记时,连续2小时保持在45℃,最高不得超过47℃。温度低于43℃杀菌效果不明显,温度高了幼苗及易被灼伤。同时还要观察幼苗的田间表现状况,当温度升到44-45℃时,生长点以下的3-4片叶应当向上卷,生长点斜向一侧。这说明一切正常,可继续闷下去。当温度超过45℃时,闷棚的时间又不到2小时,这时千万不可开通风口进行放风降温。因为高温放风的同时要排出大量湿空气,这样再继续闷棚就要灼伤幼苗。这种情况下要及时用部分草帘子间隔遮光来采取降温,这样才能达到安全降温的目的。时间达到闷棚时间后,要慢慢从棚顶部加强放风,使室温慢慢下降,切记降温不能过快。高温闷棚后应及时加强水肥管理,在灌水前应追施尿素50g每行(每行长度约在7-8米),然后再进行灌水,以促进幼苗很快恢复生长。高温闷棚1次,一般可控制黄瓜霜霉病7-10天左右。所以应根据病情每隔10天左右闷棚1次,这样才能达到防治黄瓜霜霉病的有效作用。

从病斑及霉层上可正确判断高温闷棚后的效果:病斑明显呈黄色干枯状,病斑背面霉层出现干枯或消失,说明高温闷棚效果较好、幼苗病情已得到有效控制。但若病斑周围呈不规则水浸状的黄绿斑、叶背面霉层出现新鲜的呈灰黑色,这就说明闷棚效果不好,病情仍在发展扩大蔓延中,这时应仔细查找病情成因,迅速采取其它有效措施进行正确防治。高温闷棚方法相对在生产中是一个简单的方法,及经济又有效,相对也是一个节能增效的方法。高温闷棚虽有很大的益出,但在闷棚时也必须遵照一定的原则。确切说应注意以几个关键环节:一是高温闷棚只适用于在黄瓜幼苗生长健壮旺盛且略有徒长趋势的日光温室里进行。前期苗势比较弱小,后期幼苗已达到衰老,生长中期叶片较薄、色泽淡、苗瘦弱都不宜进行闷棚。二是如果遇到连阴天气后天气马上放晴,这时正是病害较重而地温较低,幼苗正处在饥饿而缺水状态,这个时候绝对不能进行高温闷棚,如果进行就有灼死幼苗而破坏整棚的危险。二是闷棚前一天必须灌足水,当天早上不能放风,闷棚第二天还要及时再灌一次小水,才能保证幼苗不受伤害。四是闷棚前应正确喷施一次杀菌剂,在这样高温时病菌抵抗力较低,而药效能最大发挥杀菌的作用。五是不同品种耐热性也有所不同,因此,闷棚时必须经常到棚内观察幼苗生长表现,如温度已在43℃以上,发现上部叶片不上卷或生长点的小叶片出现萎缩现象时,说明土壤明显出现缺水或空气有所干燥,也可能是地温比较低,幼苗吸水出现困难,幼苗表现出不能适应过高温度,这时应马上采取各种措施停止升温,由顶部慢慢打开通风口,结束闷棚,及时进行药物化学防治。大棚黄瓜霜霉病的高温闷棚防治,仅是农业生产中近几年实践总结一项防治黄瓜霜霉病技术,其他预防黄瓜霜霉病的有效措施,如及时摘除病叶、老叶,改善通风透光条件等也是有很好防治作用,确保温室安全生产。但在长期的农业生产中应始终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才能收到良好的农业防治效果。

(作者单位:721400陕西省凤翔县农技中心能源站、陕西省凤翔县农技中心质检站、陕西省风翔县柳林镇唐村社区农技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