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回收利用的意义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2:46:01

资源回收利用的意义篇1

关键词:可再生能源;可持续发展;环境现状

一、环境可再生资源开发与利用的现状

资源是人类在地球上赖以生存的必要保证。人类为了满足日益高涨的生活需求,不断地加强对资源开发利用的强度,甚至采用了掠夺式的开发手段。资源的枯竭已经使人类的生存面临着严重的威胁。如何合理地开发和利用资源已经是人类必须认真对待的一个重要而迫切的问题。进入21世纪,人类所面临的最大挑战是如何实现社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中国目前正在实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第十二个五年计划,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和谐社会的新阶段,向21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目标迈进,但面对我国严峻的资源现状,如何实现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已经成为确保我国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以及实现全面小康社会和和谐社会的关键。

因此,如何选择一种更加合理、健康、节能的生活方式和社会经济发展模式,用尽量少的资源消耗去获得更为丰富多样的社会需求满足,并且从体制建设上保障可再生资源综合利用,已经成为我们必须面对和解决的现实问题。

废弃物资源在物质性能上的可再生性,是其可再生利用的根本。利用循环再生原料是人类社会工业技术进步的结果,也是保证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保持资源循环利用的必要手段和发展循环经济的内在要求。循环经济理念是在科学发展观的基本思想指导下,为促进环境保护和资源合理利用而发展起来的,其核心就是资源的循环利用。

因此,对于可再生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应从循环经济的角度去认识,不但要认识到可再生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还要对可再生资源开发与利用具体方法有足够的了解,做到从根本上提高可再生资源开发与利用的成效,满足可再生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实际需求。

二、环境可再生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

从环境可再生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的过程来看,可再生资源主要是对废弃物资的循环和再利用,不但实现了节约的目标,也发挥了废弃物资的重要作用,实现了废弃物资变废为宝的目的。因此,从提高经济发展质量,满足环境保护要求的角度出发,环境可再生资源开发与利用是十分必要的,其必要性和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环境可再生资源开发与利用是提高物资利用率的必要手段

在生产生活中,废弃物资的产生是不可避免的,考虑到物资的自身特点,有些物资虽然处于废弃状态,但是具有一定的回收和再利用价值,只要加以正确的开发和回收,并辅以一定的科技手段,就会将废弃物资进行回收利用,提高其利用率。所以,对于废弃物资而言,可再生资源开发与利用是提高物资利用率的必要手段,对废弃物资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1.2环境可再生资源开发与利用是满足循环经济发展的必要措施

通过环境可再生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废旧物资找到了合理利用的方式,不但减少了物资重新生产的成本,也对现有的资源进行了综合利用,实现了物资的循环利用。所以,从目前环境可再生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来看,出于提高循环经济发展质量的目的,环境可在生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是满足循环经济发展的必要措施和重要方法。

1.3环境可再生资源开发与利用对降低经济发展成本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可再生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总体物资成本得到了有效降低,不但满足了经济发展的现实需要,还减少了环境的污染和能源的消耗。因此,对于环境可再生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而言,其意义在于有效降低经济发展的成本,降低环境污染,提高经济发展质量,为此,应对环境可再生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的意义有正确认识。

三、环境可再生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具体方式分析

考虑到环境可再生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在环境可再生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过程中,应对可再生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的方式有足够的了解,并根据可再生资源的特点,制定具体的开发与利用方式,提高可再生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质量,满足可再生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要求。目前来看环境可再生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1做好物资回收工作

从目前环境可再生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来看,主要都集中在废旧物资的回收和再利用上。在这一过程中,要想取得可再生资源开发和利用的预期效果,就要从物资回收环节入手,严格执行物资回收程序,加强废旧物资的回收工作,将废旧物资按照种类进行回收,减少开发与利用的难度,提高开发与利用的质量,满足开发与利用的实际需要。

1.2细分资源的种类

在对环境可再生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过程中,为了减少开发与利用的难度,提高开发与利用的综合效果,需要对资源的种类进行细分,按照可再生资源的类别做好分类工作,促进可再生资源开发与利用质量的提高。为此,在环境可再生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中,应将资源的分类当做重要工作之一,制定具体的回收种类划分标准,提高回收的准确率。

1.3注重高科技手段的引进

为了保证环境可再生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取得积极效果,应根据实际开发与利用过程,引进高科技手段,提高可再生资源的开发效果,使一些重要原料和成分能够从废旧物资中提取出来,满足可再生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的需要。从目前环境可再生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来看,高科技手段的引进是十分必要的,对提高可再生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质量有着重要意义。

1.4注重实效性

从目前环境可再生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来看,在实际过程中应制定具体的工作目标,以追求实效性为主要目的,完善可再生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手段,提高开发与利用的整体效果,注重整个开发与利用过程的实效性,使整个可再生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取得积极效果。为此,应根据环境可再生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制定具体的实效性目标,促进可再生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取得积极效果。

结束语

综合上述,在循环经济发展思路的指导下,从提高环境保护效果和经济发展质量的角度出发,做好环境可再生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为此,必须认真分析环境可再生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必要性,并对具体做法有全面的了解,促进环境可再生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取得积极效果。

参考文献:

资源回收利用的意义篇2

关键词:资源回收;利用;二次污染;防范

一、资源回收利用中的二次污染

1.二次污染的概念。所谓的二次污染,顾名思义,是指当某些一次污染物,在自然条件的作用下,改变了原有性质,特别是那些反应性较强的物质,性质极不稳定,容易发生化学反应,而产生新的污染物,即出现二次污染。二次污染是在一次污染的基础之上的再次污染,对于环境保护、社会和谐发展、人身健康等诸多方面都是极为不利的,严重影响了人们正常的生活秩序。

2.资源回收利用中的二次污染。资源回收利用这一举措,在很大程度上是对科学发展观的努力践行,对于构建和谐社会有着极为重要的促进意义。然而,二次污染却在很大程度上起到了相反的作用,与资源回收利用这一举措的初衷南辕北辙。因此,积极采取措施来阻止资源回收利用中二次污染现象的产生和出现,或者将其污染程度降到最低是至关重要的,这对于改善环境状况,为人们的生活提供更健康的发展空间,促进社会的稳定发展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二、资源回收利用过程中二次污染产生的原因

1.资源回收利用环保理念落后。在资源回收利用过程中,二次污染现象之所以会如此严重,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环保观念落后。尽管资源回收利用的出发点是为了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但是由于对于二次污染问题没有足够的重视,导致二次污染产生的废物要远远多于回收的“资源”,这对于人力、物力、财力等多方面都是极大的浪费。这种做法类似于缘木求鱼,不仅仅无法实现有效的资源回收利用,同时还会制造出更多的垃圾,这会加大环境负担,对于环境保护、生态和谐起着很大破坏作用,不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

2.工艺、技术落后,无法抑制二次污染物排放。由于我国目前对于环境处理工艺、技术等方面的落后,导致在资源回收利用过程中,无法采取有效的措施来抑制二次污染物的排放,从而不利于环境保护的顺利进行。尽管国家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鼓励和扶持废旧物质回收行业的发展,但目前绝大多数废旧物资回收加工企业仍旧缺乏基本条件和相应能力,去引进或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较低,从而阻碍了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的发展进程。技术手段落后,无法有效地对回收中出现的垃圾和废物进行清理,这样会降低资源回收利用率,同时也不利于资源的有效整合。

3.资金投入有限,回收装备水平低。由于资金投入少,技术开发能力弱,导致废旧物资加工处理工艺落后,技术及装备水平极低,一些与再生资源加工处理相伴的环境污染物未能妥善处理。在很多部门,尽管有回收装备,但是由于装备本身不先进,无法按照既定的计划来对污染物进行有效的处理,从根本上阻碍了资源的回收和利用。总而言之,国家资金投入较少,回收装备处理水平低下,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资源回收利用,从而造成污染物数量的增加,加重了资源回收中二次污染。这对于环境保护、资源回收都是很不利的,很难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三、资源回收利用过程中二次污染防范措施

1.提升环保意识,减少污染物的产生。在资源回收利用过程中,实现二次污染的防范,最重要的是要提升环境保护意识,以此来减少污染物的产生。将环保问题作为基本国策,并在社会上广泛宣传,通过互联网、新闻媒体等形式来展开环保宣传,提倡建立环境友好型的社会。并且在资源回收利用过程中,应该贯彻环保意识,对于有可能产生的二次污染问题进行认真考量、评估,分析二次污染与资源回收的利益关系,有效地对资源回收利用进行管理。只有从思想方面对于环保有了足够的认知,不断地强化环保意识在工作中的渗透,才能够从根本上提升相关工作人员的素质和修养,让他们在工作过程中恪守这一理念。只有这样,才能够在资源回收利用过程中,实现工作效率的最大化,将二次污染问题降到最低水平,提升资源回收利用效率。

2.加大资金投入,改革新工艺。加大资金的投入,改革新工艺,是目前资源回收利用过程中,应该重点执行的方面。只有有了相应的资金投入,才能够购买先进的设备和仪器,这样在资源回收利用过程中,能够对二次污染物进行有效的处理,从而提高资源回收利用率。具体到实践中去,可以在资源回收利用领域的网络建设、工业园区与企业升级改造上投入专项资金;投入更多的科技和产业发展资金,大力推进再生回收技术的科技创新;加大对于知识产权的开发和保护力度,不断地对创新性人才进行培养和鼓励,让他们将个人的创造力投入到设备研发中去。总之,只有从根本上保证资金的充足,改进新工艺和新技术,实现对于创新性人才的保护,就能够从根本上提升资源回收利用率,实现资源的节约,减少对于环境的污染,建设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国家,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3.健全二次污染法律管理体系。针对资源回收利用中二次污染现象的出现,要通过健全二次污染法律管理体系的完善来实现。法律是环境管理中的一种重要手段,是以规范性、强制性、稳定性和指导性的方式来管理环境。特别是在二次污染不足以引起相关人员重视的情况下,健全完善法律体系是至关重要的,可以通过颁布《资源回收利用中二次污染管理条例》来实现,规定二次污染处理手段、资源回收的标准、二次污染达标规则等等,将资源回收利用中二次污染问题面面俱到地进行规定,这样能够从根本上来实现对于资源回收利用二次污染的管理,这对于环境保护、资源节约等方面都有着极为重要的促进意义。

4.做好基础设施和环境监测系统建设。做好基础设施和环境监测系统建设,也是资源回收利用中减少二次污染的重要防范措施。国家不仅仅要加大资金投入来实现对于资源的回收利用,同时必须要通过制度的完善和系统的建设,来从根本上保证资源回收的质量和效果。通过建立资源产品质量认证体系和工艺流程体系,加强对资源产品质量的监控。这样就能够从资源回收利用的源头来对整个工作流程进行监控和管理,从科学的角度对这些资源进行量化,确定资源回收率的高低,判断二次污染物的排放量等等,只有这样才能够为资源回收利用的执行提供理论支持和理论依据,这对于资源的使用和环境的保护等各方面都是有利的。

四、结语

二次污染问题是资源回收利用中应该明确关注的问题,防范二次污染不仅仅能够提高资源回收利用率,同时还能够实现有效的环境保护。目前在资源回收利用过程中由于环保理念落后、工艺技术落后、资金投入有限,导致二次污染现象很严重。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应该提升环保意识,加大资金投入,改革工艺,健全二次污染法律管理体系,做好基础设施和环境监测系统建设,只有这样才能够从根本上减少二次污染现象的出现,从而促进资源回收利用的顺利实现。(作者单位:武钢金属资源有限责任公司废钢分公司)

参考文献:

资源回收利用的意义篇3

随着产品更新换代速度的加快,被消费者淘汰、丢弃的物资日益增多。另外,生产厂家质量控制难以达到百分之百的合格率,经常发生维修、退货的情况。这些来自于生产、流通和消费过程中的物资,或是变质、损坏;或功能、款式过时;或是使用寿命终结而失去其使用价值,形成了逆向物流。逆向物流和正向物流方向相反,而且总是相伴发生(如图1所示)逆向物流不同于5R(即五个正确)的正向物流。逆向物流产生的时间、地点、数量是难以预见的;发生地点为分散、无序的;发生的原因通常与质量、数量异常有关;处理的系统和方式复杂多样,不同的处理手段对资源价值贡献有显著差异。

逆向物流的物资中,一部分可回收并再生利用,称为再生资源,形成回收物流。处理程序是将逆向物流的物资中有再利用价值的部分加以分拣、加工、分解^使其成为有用的物质重新进入生产和消费领域。另一部分物资在循环利用过程中,基本或完全丧失了使用价值形成无法再利用的最终排泄物,即废物。废弃物经过处理后,返回自然界,形成废弃物流。处理程序是从环境保护的目的出发将丧失再利用价值的排放物或焚烧,或送到指定地点堆放掩埋,对含有放射性物质或有毒物质等一类特殊的工业废物,还要采取特殊的处理方法1^如图2所示:回收物流与废弃物流都属于逆向物流。逆向物流虽不能直接给企业带来效益,但其对环境保护和资源可持续利用来说,意义却十分重大,也非常有发展潜力。西尔斯物流执行副总裁曾说:“逆向物流也许是企业成本可以降低的最后的未开垦地了。”美国逆向物流委员会1999年对各公司所做的专项调查表明,当年的逆向物流成本超过350亿美元[1]。此后,全球领先的知名企业如Ge、iBm、3m等在这个特殊领域实施了一系列计划控制措施和信息化系统,已经对改善逆向物流产生了积极影响。这些知名企业自身同时也获得了资源的充分利用、产品成本的下降、客户满意度的提高等多方面的综合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一方面,逆向物流处理得好,可以增加资源的利用,降低能源的消耗,降低经济成本,有效减少环境污染,提高经济效益。例如,目前全世界生产的金属产品中,约45%的钢、40%的铜、50%的铅等,都是由回收的废金属经加工冶炼后而获得的[2]。废金属回收利用的价值和效果,可以通过表1的几组数据充分说明:

另一方面,逆向物流如果处理不当,则会造成许多公害。例如:把有毒物质弃入江河,对饮用水的人的健康有害;将废电池随意丢弃,对土壤损害性极大;一枚纽扣电池可以污染600吨水,相当于一个正常人一生的饮水量;一些有毒有害的废弃物已经对土壤、地下水、大气等造成现实或潜在的严重污染。

据有关部门的调查显示,我国可回收利用却没有利用的再生资源价值高达300多亿元,每年大约有500万吨废钢铁、20多万吨废有色金属、1400万吨废纸及大量的废塑料、废玻璃、废电池没有回收利用。

对逆向物流的重视已是迫在眉睫。随着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提出和“循环经济”效应的逐步显现,要求21世纪的企业必须从系统构筑的角度,建立废弃物的回收再利用系统(见表2)。即不仅仅要考虑自身的物流效率,还必须与供应链上的其他关联者协同起来,从整个供应链的视野来组织物流,最终在整个经济社会建立起包括生产商、批发商、零售商和消费者在内的循环物流系统。

二组织逆向物流的难点

在我国,由于一些历史因素的影响和现实政策的不完善,使逆向物流营运难以开展,尤其是其中的废弃物流。具体难点和问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国民珍惜资源和环境保护的意识相对落后由于历史和经济的原因,相对于发达国家来说,我国的许多企业对逆向物流、绿色物流的认识还不充分,居民珍惜资源和环境保护的意识偏弱,加之又是人口大国,消费量偏大,产生的废弃物问题就显得更为突出。目前,国内许多城市仅仅回收经济利益较大的废金属、废纸张,而对废玻璃、废电池、废塑料等不感兴趣,居民只好将其扔入垃圾中,使垃圾总量增加,垃圾处理工作难度增加。甚至在一些发达城市和地区,旧家具和旧家电也被作为垃圾抛弃。这些完全可以在旧货市场予以调剂而变废为宝。我国的垃圾堆放量已高达60多亿吨,垃圾堆放占用土地5亿平方米,并且城市垃圾以8%的速度增长,年产生量在1.6亿吨以上(见表3)。一方面是人均资源的极度短缺,另一方面是有限资源的大肆浪费,导致我国环境与发展长期存在矛盾。发达国家正在形成“资源一产品一再生资源”的良性循环,而我国对循环经济的认识尚处于初始阶段。

2.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的激励机制和政策不得力

建国以来,我国再生资源的回收体制主要有三大部分:一是物资部门管理的物资再生利用公司。二是供销社系统的废旧物资回收公司。这两部分是在计划经济时期形成的体系,属于再生资源回收的主要渠道,是按行业、行政区划建立的回收企业,普遍存在“散、小、差”的情况,多数属于小型流通企业。模越来越大。

再生资源的回收利用本是一件利国利民的好事,但由于我国一些政策和制度存在不合理的成分(如对再生资源行业的税制、回收与使用联系渠道的削弱等)使再生资源行业成为微利或者无利的行业,一些企业存在做得越多,亏损越多的现象。据调查,我国国有、集体的再生资源利用回收企业80%处于亏损局面。只有少数企业勉强自负盈亏或略有盈余,多数企业处于维持状态,没有积极性。

3.废家电、废电脑、废旧轮胎尤其是废电池的回收利用更是难中之难

目前我国每年产生废旧轮胎5000多万个,随着轿车进入家庭和汽车拥有量的增加,这个数字还将迅速刷新。另外,20世纪80年代及90年代初投入使用的家用电器,现在已到了报废期,对这些废家电的回收处理是亟待解决的问题。特别是旧冰箱,因为其中的制冷剂严重污染环境。目前在我国,废旧家电出手可以收一点钱而国外回收旧电器是要给市政府交钱的。以德国为例,回收旧电器要给市政公司交钱。回收一台旧冰箱要交上百马克(合人民币约300多元)回收旧电视、收音机也要交一些钱不过数量少一些。如果现阶段在我国推行国外那种“回收旧电器不得钱反而交钱”的政策,显然存在很大障碍。

4.回收网点设置不尽合理

尽管这些年我国从事废旧物品回收的个体户逐渐增多,但仍存在回收物资品种单一、回收环节多、回收网点偏少、回收渠道不畅、管理混乱和设施之间不能配套等弊端。由于各行业都插手经营,单纯为利所驱,难以形成社会化、市场化、规模化的经营机制。

三.基于逆向物流的恢复链构建

逆向物流是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对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人类生活质量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

要提高逆向物流管理效率,有必要构建一条恢复链。恢复链流程是逆向物流控制的主线。终点有两种可能:

在整条恢复链上,生产企业、销售企业、再生资源回收企业和消费者都是循环物流系统的参与者。但是,现阶段这条恢复链缺乏动力、运作不畅,主要是因为链上的参与主体利益不能共享,收益也不确定。只有通过制度安排,才能达到所谓的帕累托最优。

因此,首先必须从政府政策的角度,对现有物流体制进行管理,设计一系列的规则,界定人们选择的空间,规范人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从而减少环境中的不确定性和交易费用,增进合作,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具体对策有:

1.严格实施已有的法律、法规,健全再生资源行业经营法规

《环境保护法》、《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等法律早已出台,但部分执法部门不能有力地贯彻实施。一些生产和流通企业对环境排放废弃物而无需承担再生资源的责任。因此,可尝试出台新的经济指标(如绿色GDp)、出台环境税、采取排放权的交易以及“押金一退回”规制等政府举措和市场行为,强化循环经济意识,促进逆向物流的应用和发展。

同时,进一步制定和完善其他相关法律、法规,依法管理再生资源回收行业的经营活动,明确各个环节的法律责任。目前,我国还没有一套完整的《再生资源法》,再生资源回收与利用的责任不明确。回收与利用没有形成统一标准,造成行业管理混乱。另外,应进一步提倡废旧物资在其产地即实施分类回收的做法,保证其最大的回收率。

2.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全体市民的资源和环境意识

再生资源回收利用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和支持。应大力宣传“循环经济是可持续发展的必然战略”的观念,提高全社会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意识,使全社会都来理解、支持和自觉参与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事业。尤其是动员大、中、小学生参加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的义务劳动,并纳入到学生素质考评中,以此推及到社会。

3.加快有关逆向物流技术研发,鼓励官、产、学、研合作联手攻关

逆向物流技术的研发对恢复链的有效营运有重要推动作用。尤其是废家电、废旧轮胎、废电池回收利用的处理技术。这些技术不妨借鉴国外的做法。以废旧冰箱为例,德国有专门的处理工厂。在那儿,先由工人手工操作,将冰箱中残存的制冷剂放出,以程序,用机器将其压扁、捶碎,再将不同的成分筛选出。比如,先根据导电性将金属和非金属分开,再根据磁性和密度筛选出钢、铁、铜、铝等不同金属。几条分选流水线过去,出来就是成分比较单一的各种水片。回收的金属冶炼后又是好材料。而合成橡胶粉碎后可以和浙青搀在一起,成为铺路材料。我国城市路面80%是浙青混凝土路面,而乡村的泥土路面也可以选用浙青作为铺路材料。

废电池的收集可以鼓励生产企业参与进来。比如,福建南孚电池就自己建立了处理站,既树立了企业形象,又降低了生产成本。

noKia手机2002年6月18日正式诺基亚在中国时‘绿色回收大行动”。利用诺基亚授权维修中心网络部署回收箱,减少回收点占地的租金及人工成本利用公司已有的运输途径和贮存条件收集废弃物,建立废弃手机及配件回收系统。到2002年底,在我国98个城市中设置了160个回收箱,收集到半吨以上的废弃手机配件和电池。

4.尽快出台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的激励机制和政策措施

我国可以通过学习、借鉴发达国家的一些成功经验和做法,结合我国国情,研究建立适合我国现阶段经济发展水平,能够促进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的激励机制。研究建立适应市场经济体制要求,促进再生资源行业自我积累、自我发展的有关措施。

例如,德国是个汽车大国一平均两个人一台车。2002年3月,德国政府批准了一项《旧汽车法》的修正案,规定汽车生产厂商与进口商有义务回收报废车辆。对于消费环节废弃物的回收由市政公司统一负责。每年年底,市政公司会发给各户主一份《垃圾回收日程表》,把下一年每天收什么垃圾安排得清清楚楚,比如,每周一、三收生活垃圾,周二、四回收绿色垃圾(枯枝落叶),周五回收废纸等。然后每年有几个特定的日子回收难处理的垃圾,旧家具、旧电器回收的日子都在日程表安排得清清楚楚。而且各区的居民收到的日程表是不同的,各区的日子交错开,可以保持满负荷运转。

这种“循环经济”的效益表现在:一是德国市政公司盈利的多,亏本的少。当然也有国家对废旧品循环处理的税收优惠和补贴因素。二是回收的铁、铜、铝等金属,最少的也占德国金属生产的5%以上。三是看来最没用的废旧橡胶渣,已经成为目前铺设和维护高速公路的主要原料,用橡胶渣浙青铺的高速公路摩擦力大且有适度弹性,车感和安全性都好于水泥路面。

5.抓好示范试点

引导和扶持有条件的中心城市建立再生资源回收网络和集散市场,推动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企业逐步向集约化、规模化、产业化方向发展,提高技术和管理水平。目前,我国已初步建立了比较完整的回收物流网络,但需要一些中心城市培育几个大回收企业,以便发挥集聚效应和发散效应。如:现代企业制度组建科、工、贸一体的总公司或专业化的集团公司;改变以行政为主线的做法,组建跨地区、跨行业、甚至跨省市的服务公司;充分利用已有的市场资源提高逆向物流的效率和效益,如充分利用邮政系统现有的入千家、进万户、点多面广的综合网络。

6.提倡绿色包装

采用可降解的包装材料,设计简易包装,减少一次性包装,提高包装废弃物的回收再生利用率,加强绿色包装宣传等。20世纪90年代,素有”文件处理专家”之称的施乐公司(FUJiXeRoX)在产品设计时,充分考虑到减少零件数和易于拆解把多次使用、翻新生产和废物回收作为实施环境保护计划的指导方针,致力于实质性的”变废为宝”,许多施乐产品在结构上都设计得容易拆卸和分解解不仅便于平时的零件维修更换,更有利于机器到使用寿命后对其中的可回收件进行再生利用。

7.加快逆向物流的信息系统软件开发

资源回收利用的意义篇4

关键词循环经济;废物管理;社会自我管制;延伸生产者责任;优先事项

中图分类号F037;DF46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04(2007)05-0143-05

20世纪90年代以来,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开始把发展循环经济作为化解环境危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循环经济是一种按自然生态物质循环方式运行的经济发展模式,倡导人类经济系统与环境和谐发展,目标是最佳生产、最适消费、最少废弃。区别于传统经济活动的资源―产品―废物的单向线性流程,循环经济模式下的经济活动是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闭环型流程,以资源闭路循环和能量多级利用为特征,以减量化、再利用和再生利用为原则。资源节约和废物循环利用构成循环经济的核心内容[1]。目前德国的废物再生利用率居世界首位,城市生活垃圾和工业废物再生利用率达50%以上,其中某些废物种类的再生利用率更高,如包装物(77%)、电池(72%)、书写纸(87%)。德国绿点组织DSD创建的绿点标志已经在22个欧洲国家使用,以DSD为核心组建的“欧洲包装物再生利用组织”(pRoeURope),在实施欧盟包装物指令、消除成员国贸易障碍方面日益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这些令人瞩目的成就与德国先进的废物管理立法和公共政策密不可分。20世纪70年代以来,德国当局积极探索废物管理的新途径,完成了从末端治理向循环经济的范式转换。笔者试图从德国的废物管理法律框架的建立为切入点,分析其制度特色和环境政策内涵,以期有益于我国循环经济法律体系建设。

1德国废物管理法律框架的建立

1.11972年《废物处理法》

20世纪70年代早期,约5万个垃圾场遍布德国,多数都是位于城郊的未经管理和控制的生活垃圾和商业垃圾的倾倒地点。由于垃圾渗漏对作为饮用水源的地下水的严重污染,政府不得不考虑政策调整,1972年制定了《废物处理法》,主要目的是关闭无人管理的垃圾场,代之以集中的地方政府严密监管的垃圾场,此举成功地把垃圾填埋场压缩到300个。

1.21986年《废物防止与管理法》

大型废物处理厂的运行产生废气废水,废物的长途运输也会引起不利的环境损害。随着公众环境意识的不断增长,焚烧、填埋方式和新建处理厂受到民意强有力的抵制。德国政府环境政策的指导思想不得不从扩大末端治理能力转向注重源头削减和循环利用。相应的在立法中确立了废物预防和再生利用优先于废物处理的原则;规定了石油企业向消费者回收废油,以环境友好的方式处理的义务――这是著名的“延伸生产者责任”的雏形。

1.31991年《防止和再生利用包装废物条例》及其修正案

1990年,德国政府制定了一个针对一次性聚乙烯饮料瓶的押金法。因为多数的德国饮料包装都是可重复充填的,所以该法主要影响的是进口产品制造商的利益,因此欧洲国家的几个产品制造商联合向欧盟委员会投诉押金法构成隐蔽的贸易壁垒。欧盟委员会支持了外国制造商,裁定德国针对单一产品、材料适用押金制违法。陷于被动的德国决策者迫切感到制定综合性包装物管理法的必要性。

1991年6月12日生效的《防止和再生利用包装废物条例》,设定了雄心勃勃的包装物强制性循环利用的系列目标,分两个阶段实施。第一阶段,计划到1994年1月回收全部包装废料的50%,第二阶段是计划到1995年6月,回收80%的包装废料,收集设施必须对被收集回的大部分材料进行循环利用。

该条例的最显著的特征,是要求把包装投入市场流通的制造者、包装者、经销者承担回收和循环利用责任,从而大大减轻了地方政府处理废物的负担,还规定制造商和经销商有权委托第三方替代履行回收利用义务。该条例1998年修正案,为处理包装废物设定了严格的先后顺序,首要的是预防、减少包装废物产生;其次是旧包装应当重复使用或再生利用;只有不能预防、重复利用和再生利用的包装废物才可以填埋和焚烧处理。

1.41994年《资源闭合循环和废物管理法》

经济手段的失败是德国走向循环经济之路的一个诱因。20世纪90年代早期,德国政府也曾尝试通过向生产者收费的经济手段来解决废物处理问题,目的是增加末端治理的成本,抑制废物产生量和鼓励循环利用。但是该法案遭到产业界特别是可能需要支付巨额费用的利益集团的强烈抵制,因而最终被迫放弃了这一做法。

1992年在里约举行的世界环境与发展大会加快了德国转向循环经济的步伐。德国环境部长Klaustpfer选择资源节约作为废物管理的新突破点,提出了资源闭合循环的概念,意即资源历经生产、销售、消费环节后作为二次原料继续利用,始终处于闭合的经济循环中,以替代主要的原生资源。

1994年德国颁布了废物管理的综合性立法《资源闭合循环和废物管理法》,该法经过两年的过渡期后于1996年生效。主要内容有:

(1)采用了与欧盟废物指令相一致的广义的废物定义。废物指该法附件一所列的所有类型的持有者放弃、打算放弃或被要求报废的动产。一般而言,非经生产过程有目的制造出来的,或者产品生命周期终结时未能及时确定下一步具体用途的物质都视为废物。

(2)申明立法目的是提升资源闭合循环的废物管理、节约自然资源、确保废物处理与环境协调。

(3)规定废物的生产者、持有者和废物管理各方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和应履行的基本义务。

1991年《防止和再生利用包装废物条例》和1994年《资源闭合循环和废物管理法》开风气之先,是循环经济立法的基石。德国在此基础上建立起较为完备的废物管理法律制度。其他相关立法还有:《商业废物条例》、《报废汽车条例》、《污水污泥条例》、《废木材条例》、《电池条例》、《废电子、电器设备法》、《居住区废物存储和生物废物处理设施条例》、《垃圾填埋条例》等。

2德国废物管理立法的制度特色

2.1“与环境相协调”的环境政策导向

建设资源闭合型循环经济社会,首先必须彻底改变“用过就丢弃”的毫无节制的消费至上理念。在德国废物管理的立法和实践中,处处体现崇尚环境友好、生态有益、可持续消费的制度定位。

《资源闭合循环和废物管理法》第一条就开宗明义指出,立法目的是追求循环经济、资源保护和与环境协调的废物处理。并设定废物管理的严格的先后顺序:防止产生―再利用―处置(avoid-recover-disposal)。废物管理的原则、要求及其变通都是以最小化对环境和生态的不利影响为依归。另外,在循环利用时,物质循环和能量回收两种方式何者优先,也取决于何者更与环境协调。《包装废物条例》第一条也宣称以避免、减少包装废物对环境的影响为立法目的。

2.2“延伸生产者责任”――废物管理政策的关键机制

“延伸生产者责任”(epR)是瑞典教授thomasLindhqvist在1990年给瑞典环境部的一个报告中首次正式提出来的,是通过使产品生产者对产品整个生命周期――尤其是回收、循环利用、最终处置负责,达到减少产品的总体环境影响的环境目标的一种策略。

“延伸生产者责任”使得传统的生产者责任向前、向后延伸。除了损害赔偿外,还包括承担产品回收、循环利用、最终处置的成本以及直接参与产品或产品环境影响的管理、提供所制造产品的环境特性信息等义务。

德国最早在废物管理立法上实践了延伸生产者责任,卓有成效地将全新的生产者责任概念融入它的《包装废物条例》、《资源闭合循环和废物管理法》等立法中,并以“产品责任”概括之,使生产者责任内容得以进一步具体化:

(1)设计、制造、销售的产品必须满足可重复使用、经久耐用、使用后能够安全地再生利用或以环境安全的方式处理的要求。

(2)在产品制造过程优先使用再生废料或二级原材料。

(3)标明产品包含的污染物。

(4)通过产品标签告知重复使用、再生利用的接收、押金支付安排等信息。

(5)接受回收的物品和使用后的残余废物,并进行再生利用或处理。

传统的产品责任是指缺陷产品致人损害时生产者、销售者承担的损害赔偿责任,是一种侵权的民事责任。解决的是“在消费者、零售商和生产者之间有效分摊产品故障及伤害的风险。”德国废物管理法上的产品责任[2],不同于传统的产品责任,不是违反民事义务的法律后果。主要关注产品环境风险的负担,是解决废物危机、实现环境外部性内部化的手段。具有法定性和行政强制性,相关规定的违反构成行政违法。epR的落实是资源闭合循环废物管理的关键。

2.3政府与民间社会分工合作的废物管理体制

德国的废物管理体制实现了生产者、经营者、生产者责任组织、废物再生利用和处理产业、消费者、地方政府回收利用机构、主管当局之间的分工合作和互动。

(1)政府主管当局被授权制订有关条例规章,制定回收和循环利用的标准并强制执行;要对废物循环的全过程实施监管,确保消费者便利地送回废物;政府有责任提供信息咨询服务、通过政府采购引领符合循环经济要求的产品和再生材料消费行为;鼓励企业开发创新性的替代包装材料以及分类、循环利用废料的先进技术,推进循环经济发展。

(2)生产者和经营者对自己投入流通的产品承担epR。

(3)消费者的责任是协助义务人收集和循环利用废物,不能随意丢弃废物。此外还包括承担包含在价格中的回收利用成本。德国立法鼓励消费者通过选择环境友好产品为资源闭合循环创造需求,从而影响生产者行为。

(4)生产者责任组织是由生产者建立和治理的、处理与epR有关的执行目标的个别责任的共同体,是基于自愿或基于立法组建的、非营利的第三方组织。当生产者个别履行回收利用和押金-返还义务不经济、不可行时,生产者责任组织可以提供替代履行的协助。

德国当局通过给予事实上的经济利益、法律程序上的便利、免除不利益,积极诱导社会自我管制。既节约了管制成本,又提高了管制效率。

2.4生产者责任组织的成功运作

德国的《资源闭合循环和废物管理法》和《包装废物条例》等都规定允许委托第三方代为履行产品责任。企业通过加入生产者责任组织得以免除产品责任。1990年9月28日,来自包装材料和消费者产品产业的95个公司组成了德国的生产者责任组织――DualSystemDeutschlandaG,简称DSD。DSD是一个提供包装废物回收利用服务的公司,基本定位是代为履行epR,与项目中的所有参与者――生产者、销售者、废物管理产业、地方政府公平合作。

DSD拥有绿点(greendot)标志。希望加入DSD项目的生产者、经销商通过付费取得在其包装材料上使用绿点标志的许可。由绿点系统回收和再生利用包装废物,免除个别企业的履行义务。DSD并不自行建立分类和再生利用企业,而是与专业的废物收集、循环利用、处理企业订立合同,委托代为履行义务。目前DSD的合作伙伴已达到700多家。伴随欧盟一体化的努力,绿点标志目前已经被22个欧洲国家接受和使用。

德国政府对DSD的运营实施监管,从维护公共利益出发设定了某些限制,并对其与原有收集系统的衔接做了必要的协调安排。包括:

(1)设立全国性的赔偿基金。

(2)设定常规的收集明细表,收集箱的设置要便于消费者利用。

(3)整合DSD与州和地方的公共废物收集体系,使之一体化。

(4)强制达到法定的包装物收集和循环利用目标等。

DSD的实践表明,生产者责任组织以其组织能力和规模经济优势可以显著降低成本、筹集资金、采用先进技术、与政府和公众沟通,是生产者个别履行epR的高效替代方式。

2.5立法设定包装物回收、循环利用的目标和时间表

在包装废物管理方面,德国法并不直接禁止某些包装物如一次性饮料包装的使用,仅规定生产者、销售者负有回收利用责任,迫使企业考虑产品整个生命周期的环境风险,给企业、消费者以充分的自我选择自由。同时,德国立法为各类包装废物的回收利用规定了法定的达标率和时间表,以增强强制性。

在《包装废物条例》中,每年各类包装废物的循环利用率,按重量计都要达到以下标准(1999年1月1日以后):玻璃75%,马口铁70%,铝60%,纸(纸板)70%,复合材料60%,塑料60%。

2.6一次性饮料包装的强制性押金制度

德国的环境政策素以严格、强硬闻名,面对欧盟其他成员国不断的“贸易保护”指控,它依然坚定不移地实施一次性饮料包装押金制度。2005年德国《包装废物条例》第三修正案颁行,宣布自2005年5月28日起,对非生态有益的矿泉水、啤酒和充碳酸汽软饮料的一次性饮料包装征收押金;自2006年5月1日起,押金制扩展适用到一切对生态不友好的一次性饮料包装,而生态友好的一次性饮料包装,如纸盒和聚乙烯包装等则免于适用。

押金-返还制度本身糅合了政府管制和市场机制双重因素。旨在以价格机制鼓励使用可重复填充的饮料包装,减少一次性包装的使用和随意丢弃一次性饮料包装物的行为。据统计,在实施强制性押金的第一年,可重复填充使用的饮料包装的市场份额上升了10%。

3德国经验的启示

3.1循环经济立法应以“与环境协调”为政策定位

发展循环经济就要更新观念,倡导绿色设计、绿色消费、资源节约和清洁生产,摒弃传统的人类中心主义伦理观,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在废物管理中,需要强化减量化和资源化相对于无害化处理的优先地位,“减量”不仅意味着最小化废物产生量,还意味着经由安全有效的废物管理,最小化不利的环境影响。废物管理的政策选择不以生产、消费、处理过程废物产生量的多寡为唯一标准,同时应考虑废物的环境影响。宏观和微观的环境决策都要追求对环境和生态的影响最小化,把“与环境协调的”作为循环经济发展的指导思想。

3.2建立政府与民间社会分工合作的合作管制体制

企业的经营产生大气污染、水污染和有害废物,个体消费决策也是外部性的根源。环境管制是解决环境外部性问题的主要对策,但管制的成本是庞大的,也并非总能产生令人满意的结果。“政府失灵与市场失灵是同等重要的。”[3]

台湾学者詹镇荣指出,为克服管制失灵,现代国家尝试以“合作管制”代替公权力直接命令与禁止的单方高权手段成为一种潮流。即将部分国家责任分配于私人和社会,令其自我管制。这种社会自我管制具有自愿性和公益取向性,国家只提供正面或负面的诱因,私人保留是否为自我管制的选择自由,目的在于透过私人实现公益。但是,社会自我管制有其局限,必须为私人经济主体的自由决定设定最低限的法律规范框架约束,国家保留在自我管制失灵、公益目标无法达成时,采取积极矫正措施和直接介入的权力。

德国建立合作管制的实践给我们的启示是:一方面,实行社会自我管制,鼓励自愿履行和生产者责任组织代为履行epR,可以减少单纯的命令强制手段,节约管制成本,避免政府过度干预。

另一方面,要通过适当的强制为社会自我管制设限。如果纯粹依靠自我管制,就难以杜绝搭便车现象和无效率的结果,此乃环境问题的外部性使然。

以德国的生产者责任组织DSD为例,过去它一直受到搭便车的困扰――参与绿点计划是自愿的,一些公司冒用绿点标志而不付费,甚至一度导致DSD发生财务危机。所以,1997年《包装废物条例》修正时加强了管制,要求不参与绿点项目的企业报告产生的废包装数量,并且其废物处理须经独立的第三方审计证明;授权DSD将未经许可使用绿点标志的企业诉上法庭。此举使得DSD系统得以维持良性运转。

此外,在法律中规定附期限的明确目标,才能为生产者履行epR提供一种清晰的界定和有效的约束。只有立法才能保证任何收集、分类、循环利用的目标和时限的约束力。在废物管理方面,依靠企业自愿履行只有在符合成本收益或至少是有竞争利益才是可行的,没有适度强制,私人和企业一般不会情愿承担循环利用的成本。有些国家对废旧电池、废旧汽车实行自愿回收利用后,回收率逐年下降,最后不得不重新实行强制回收就是一个教训。

3.3推进科技进步、发展环保产业是循环经济的支撑点

发展循环经济,需要雄厚的财力和先进科学技术支持,要考虑现有经济技术的承载力。有美国学者指出,德国政府在某些时期不切实际的强制性回收利用目标制造了巨大的供需脱节,而供应并不能自动产生需求。就铝、铁而言,因为原材料价值高和相对低的处理成本,回收利用较可行,然而,像塑料废物,回收利用面临高的经济技术障碍,不考虑处理能力的决策,容易造成产供销的断裂。[4]

德国非常注重经济成长和环境管理中的技术贡献因素,鼓励新材料以及废物再生利用的新工艺、新技术的研发。不是简单否定塑料包装的使用,而是通过科技创新突破瓶颈因素,不断提高资源化比例,降低再生利用成本,使废物处理能力的短缺得以缓解,废物产业得以可持续的发展。并在此基础上逐步提高回收利用目标要求,从而实现经济增长的同时废物产生量不断降低,环境质量不断改善,环保产业蓬勃发展的良性循环。

3.4循环经济的优先事项仍需深入研究

强制性押金制合法性之争的关键,在于是否认同reuse相对于recycling的优先位阶。

德国法上肯定了reuse对recycling的价值优位。《包装废物条例》规定,如果全国可重复使用的饮料包装的份额连续两年低于72%,对一次性饮料包装实施的强制押金就会生效。由于临界点被突破,2003年1月1日,德国宣布强制性押金制开始实施,德国环境部长宣称,不如此则可重复充填使用的饮料包装市场就会崩溃。

欧盟委员会则指控这一制度构成对进口饮料的歧视。此前德国已经遭遇两起类似的诉讼。22个欧洲国家组成的欧洲包装物回收利用组织pRoeURope在一份声明中也表明了对德国押金制的反对立场。他们认为,现行一体化包装废物的收集、循环利用的体系,已经实现了包括饮料包装在内的包装废物的高效收集、循环利用。在此背景下德国强制押金制的采用,缺乏环境和经济的正当性,会造成三个方面的不利影响。

(1)负面的环境影响。实施押金返还,势必需要另外建立独立于现行体系的收集制度,增加运输燃料消耗、交通拥堵和Co2排放。而从保护环境的视角,可重复使用的包装是否优越于可再生利用的一次性包装也是值得怀疑的。

(2)负面的经济影响。独立运转于其它包装废物回收利用体系之外的押金-返还系统,必然增加生产者的开支,最终导致产品涨价,还会对现有的回收利用系统构成威胁。

(3)阻碍了欧盟内部货物自由流动。对使用一次性包装的国外饮料产品构成歧视。

pRoeURope的声明揭示了环境政策的两难选择:一次性使用的饮料包装虽节约运输成本但增加了资源消耗和废物总量,可反复充填的饮料包装虽可节约资源、反复使用,但是清洗和运输也需要消耗资源,两种选择都有其价值合理性和弊端,谁更“与环境协调”?

笔者以为,作为发展循环经济的基本原则,reuse是否绝对优先于recycling还有深入研究的必要。无论如何,环境政策保持谨慎是必要的,对个案的成本-收益分析在此应当存有一席之地。

4结语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在《2000年全球环境展望概览》中预言,“下个世纪对决策者的挑战是制定适当政策鼓励经济生产部门以更有效、更合理、更负责任的方式使用自然资源,鼓励消费者支持和要求这种改革,这样全世界人民就能更公平地使用资源。”21世纪的环境政策和立法应当体现生态价值的回归,以“与环境协调”为出发点,在政府和民间社会之间建立一种互动的新型合作关系,提升环境管理的效能,公平分担环境费用及分享其惠益,促进经济、社会、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冯之浚.论循环经济[J].中国软科学,2004,(10):2~4.[FengZhijun.onCirculareconomy[J].ChinaSoftScience,2004,(10):2~4]

[2][美]罗伯特・考特,托马斯・尤伦.法和经济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580.[RobertCooter,thomasUlen.Lawandeconomics[m].Shanghai:Shanghaipeople'spress,1994.580.]

资源回收利用的意义篇5

【关键词】废旧手机;电子垃圾;回收再利用;循环经济

一、废旧手机回收再利用问题提出的背景情况

(一)中国移动电话用户数已达13亿户高位

据《2016年通信运营业统计公报》披露,全国移动电话用户总数达13.2亿户,移动电话用户普及率达96.2部/百人,比上年提高3.7部/百人。同期,固定电话用户总数2.07亿户,比上年减少2437万户,比上年下降11.8%。移动通信对固定通信的替代作用愈加明显。同时,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的《2016年12月国内手机市场运行分析报告》显示,2016年国内手机市场出货量为5.6亿部。大量的移动电话用户数购置新手机,形成数量巨大的废旧(闲置)手机。

(二)中国废旧手机进入专业回收领域的比率远低于全球平均水平,节能环保和资源再利用的可挖掘潜力巨大

根据调研报告,中国的废旧手机回收水平大幅低于全球平均水平,专业回收的仅1%,而全球平均水平达到3%、英国更是达到9%。据估算,如果中国13.2亿手机用户每人回收1部废旧手机,可以回收1300万公斤铜、40万公斤银、20000公斤黄金,循环利用45%的塑料和10%的陶减少相当于1300万辆汽车尾气排放所造成的温室气体。

二、废旧手机回收再利用的必要性

(一)废旧手机材料对环境的高危害性

废旧手机含有大量有害、有害物质,任意丢弃、焚烧垃圾或不当的回收利用会形成对自然环境的污染和破坏,危害人类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成为环境的“无形杀手”。从环境保护的角度出发,废旧手机的回收、o害化处理和再利用将产生巨大的环境效益,关系到人类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二)资源再利用化可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

手机是最好的“都市稀有金属矿”之一,它体积虽小,却含有金、银、钴、镍、银、钯、铬、钴等10余种稀有金属,废旧手机浑身是宝。在日本,废旧手机等电子废弃物还有“城市矿山”的美名。美国联邦环保署则认为,几乎所有的废旧手机部件,甚至包装材料都可供“再循环”,用以制造汽车配件、金银珠宝、家具、充电电池等产品。通过废旧手机的回收再循环利用,既减少对原料的开采,还可以节约开采和加工这些资源本身又需耗费大量能源,保护了自然资源,减少了水污染和温室气体排放。

三、废旧手机回收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消费者参与废旧手机的回收意愿不高

根据相关调查,80%的消费者已经使用了3部或3部以上手机。绝大部分消费者了解废旧手机回收再利用的意义,86%的消费者认为废旧手机对环境有严重影响,在这一问题上有着较深刻的认识,但其参与废旧手机的回收意愿不高。究其原因,47%的消费者认为人们缺乏环保意识、33%的消费者认为导致废旧手机回收实施情况不好的主要原因是回收渠道和体系不畅。84%的消费者不愿意承担废旧手机回收的成本或认为该成本主要应当由手机的生产商、销售商或政府承担。82%的消费者不满意政府在环境保护方面所作的工作和努力。此外,担心废旧手机信息泄漏也是消费者参与废旧手机的回收意愿不高的原因之一。

(二)现有的回收模式不利于废旧手机的回收再利用

现有的废旧手机回收模式主要有二种:一是以部分生产商销售商和移动运营商为主体的无偿的自发回收,收效甚微;二是不规范的废弃电子品回收市场,街头小贩在回收废旧手机的处理上,除了对还能使用的手机进行翻新再出售外,一般都是将废旧手机直接拆借,利用其中部分有价值的零部件,把其余部分当作垃圾直接扔掉。这样的街头回收妨碍了正常的社会、经济秩序,也造成了电子垃圾的扩散,加大了电子垃圾分类处理的难度。这些含有大量有害物质的电子垃圾往往只能当作普通垃圾填埋或焚烧。

(三)政府责任的缺失

政府在废旧手机回收问题上的责任缺失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立法责任的缺失,完善的法律法规是开展废旧手机等电子废弃物规范化回收利用的前提和保障。我国涉及电子废弃物管理的法律、法规并不少,但都过于原则和抽象,没有对核心问题作出具体规范。二是政策缺失,根据发达国家的经验,电子废弃物的再循环利用需要政府产业政策、信贷政策、税收政策等的支持。由于我国废旧手机回收利用处于刚刚起步阶段,所以相关支持政策几乎是空白。三是监管责任缺失。我国旧手机的回收利用主力军是街头小商小贩的回收及手工作坊式的拆解,废旧手机二手市场的混乱和不当处理恰恰反映了政府监管责任的缺失。四是传教育责任的缺失。大多数消费者并不真正知道看似没用了的废旧手机有着巨大的再循环利用的价值,也对废旧手机的不当回收处理可能产生的巨大危害同样一知半解。

四、废旧手机回收再利用系统构建的建议和措施

(一)鼓励清洁生产,控制源头

企业应当遵循国家已经颁布的《清洁生产促进法》,从生产源头上控制和减少污染的产生。在手机生产过程中应全面推行清洁生产,限制使用汞、铅、六价铬等有毒有害物质。积极鼓励企业生产“无污染、低辐射、可回收”为理念的“绿色手机”,如机身由可降解的塑料制成,提高产品零部件的可回收率和资源的循环利用率。

(二)大力发展以移动通信运营商为主导的回收系统

通过对国外手机回收情况的研究发现,移动通信运营商在手机回收过程中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日本,手机回收主要就是由移动通信运营商来实施。中国的移动通信运营商已建成良好的营业网点体系,可以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积极参与废旧手机的回收,依托各级网点体系,推出废旧手机回收计划、建立起高效的废旧手机回收系统。

(三)积极培育专业化、互联网化的专业从事废旧手机回收的平台公司

受制于废旧手机分布零散、消费者环保意识不足、主动参与回收的人数稀少等现状,现有的回收模式并不能匹配日益增长的废旧手机数量。而一些企业和组织通过多年的经验积累逐渐探索出一条新的回收渠道“互联网+回收”。相比传统回收模式,“互联网+回收”模式有不可比拟的优势,给消费者和回收商都带了诸多便捷,且线上模式相比线下模式有标准、透明的优势。我国急需培养一大批类似“爱回收”这样的专业化从事“互联网+回收”的平台公司。

(四)规模化、产业化发展废旧手机回收处置产业

由于手机等电子废弃物的拆解、回收工作R敌院芮浚只有采用先进的技术、工艺,才能避免二次环境污染。在手机回收利用的过程中,要兼得环境和经济效益,必须走规模化、产业化的道路。

(五)通过立法明确各方在废旧收手机回收再利用中应承担的责任

国家应该立法明确生产者、销售者、使用者、政府等相关部门在回收利用方面各自应承担的职责。我国立法部门可以考虑采纳延伸生产者责任制度,强制手机生产者履行对废旧手机回收和安全处置的义务,明确经销商和移动通信运营商从消费者手中回收废旧手机的义务以及消费者将废旧手机交回经销商或移动通信运营商的义务。

(六)政府加强产业引导和专项补贴

政府应当考虑通过制定产业发展规划,提业政策支持来废旧手机回收事业,如鼓励手机生产企业采用环保可循环材料生产产品。对于对回收处理工艺有重大改进的企业或个人给予奖励。针对废旧手机回收处理企业面临的资金需求量大、资金紧缺问题,政府可以通过发放补贴、减免所得税、发放贷款等措施对相关企业进行扶持,激发相关企业的积极性。

(七)加大宣传力度,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

资源回收利用的意义篇6

 论文摘要:农业机械节能环保设计是一种全新的设计理念。本文在分析农业机械节能环保设计的涵义和意义的基础上.阐述了农业机械节能环保设计趋势。

1农业机械节能环保设计的意义

 当前,我国的农业机械采用的是传统设计方法,资源和能源消耗大,效益低,对环境污染严重,是一种高投人的粗放型生产模式。随着农业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发展,农业机械也在向着高质量、多功能、低能耗和低成本等方向发展。我国每年都有大量的农机产品报废,采用节能环保设计后可使构成农机产品的零部件能够方便地分类回收并再生耗最小,减轻甚至消除农机产品生命周期末端的压力,·使废弃物、垃圾污染程度降到最低。农业机械节能环保设计不仅给社会提供了质量高、成本低的产品,而且还可以带动企业或整个农机行业的振兴与全面发展,提高我国农机产品的竞争力,有效地占领国内市场并扩大出口。节能环保设计已成为农业机械发展的必然趋势。

2农业机械节能环保设计趋势

2.1农业机械的清洁性

 常用农业机械动力为内燃机提供,内燃机环境性指标主要存在问题有:消耗一次性能源石油;噪声、废气污染;热排放和漏油污染。废气排放和漏油污染对环保农业影响很大,废气中nox,hc化合物直接影响农产品的品质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农业机械动力环保选型设计应优先选择电力为动力的农业机械,加快开发太阳能、氢气、植物油、天然气发动机。同时加速发动机环保化学设计的研究,采用包括汽油无铅化与汽油抗磨性,柴油低硫化与柴油润滑性,生态燃料与生态摩擦学,汽油机沉积物与汽油清净剂,柴油机颗粒与消烟助燃剂,润滑油和添加剂与排放催化转化,润滑剂生物降解性与生物降解润滑剂,催化助燃/补燃,发动机机械与化学材料制造等措施。减少石油消耗、噪声污染、废气污染、热排放和漏油污染。采取自适应有源噪声控制系统控制发动机噪声。

2.2产品的可回收性设计

 可回收性设计是在产品设计初期充分考虑其零件材料的回收可能性、回收价值大小、回收处理方法以及回收处理结构工艺性等一系列问题,最终达到零件材料资源和能源的利用程度最高、对环境的污染程度最低的一种设计。例如,在农业机械中常用的联接件(螺栓、螺母等)的回收与再利用。

2.3产品的可拆卸性设计

 设计人员要使所设计的结构易于拆卸与维护。在设计阶段,可采用模块化设计方法,即对一定范围内的不同功能或相同功能不同性能、不同规格的产品进行功能分析,在此基础上划分并设计出一系列功能模块,通过模块的选择和组合构成不同产品,满足不同需求。这样既可以很好地解决产品品种规格、产品设计制造周期和生产成本之间的矛盾,又可为产品的快速更新换代缩短设计周期,降低成本,有利于回收和重用,以达到节约资源和能源、保护环境的目的。

2.4环保产品的成本分析

 由于在产品的设计初期就考虑了产品的回收与再利用等性能,因此成本分析时就要考虑到污染物的处理成本、产品拆卸和重复利用成本。

2.5材料选择

 环保材料是指应来源丰富,便于利用,便于回收再利用且对环境影响小的材料。材料选择是环保设计不可缺少的部分,它也是产品开发设计早期的主要的决策之一。材料选择应尽量减少材料种类,少用有毒、有害材料和贵重稀缺材料,尽量做好材料分类管理和废弃及边角料的回收利用。借助于环保材料的合理选择可实现产品对环境负面影响的最小化。当前这方面的研究工作主要有:环保设计对材料要求的确定;环保材料的选择原则;材料选择的影响因素分析;环保材料的开发与应用;新功能(指环保型)材料的开发与应用;回收物资再资源化的应用等。

3环保设计在农业机械设计中的应用前景展望

资源回收利用的意义篇7

 

关键词:农业机械 环保节能设计 趋势 

1农业机械节能环保设计的意义 

  当前,我国的农业机械采用的是传统设计方法,资源和能源消耗大,效益低,对环境污染严重,是一种高投人的粗放型生产模式。随着农业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发展,农业机械也在向着高质量、多功能、低能耗和低成本等方向发展。我国每年都有大量的农机产品报废,采用节能环保设计后可使构成农机产品的零部件能够方便地分类回收并再生耗最小,减轻甚至消除农机产品生命周期末端的压力,·使废弃物、垃圾污染程度降到最低。农业机械节能环保设计不仅给社会提供了质量高、成本低的产品,而且还可以带动企业或整个农机行业的振兴与全面发展,提高我国农机产品的竞争力,有效地占领国内市场并扩大出口。节能环保设计已成为农业机械发展的必然趋势。 

2农业机械节能环保设计趋势 

2.1农业机械的清洁性 

  常用农业机械动力为内燃机提供,内燃机环境性指标主要存在问题有:消耗一次性能源石油;噪声、废气污染;热排放和漏油污染。废气排放和漏油污染对环保农业影响很大,废气中nox,hc化合物直接影响农产品的品质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农业机械动力环保选型设计应优先选择电力为动力的农业机械,加快开发太阳能、氢气、植物油、天然气发动机。同时加速发动机环保化学设计的研究,采用包括汽油无铅化与汽油抗磨性,柴油低硫化与柴油润滑性,生态燃料与生态摩擦学,汽油机沉积物与汽油清净剂,柴油机颗粒与消烟助燃剂,润滑油和添加剂与排放催化转化,润滑剂生物降解性与生物降解润滑剂,催化助燃/补燃,发动机机械与化学材料制造等措施。减少石油消耗、噪声污染、废气污染、热排放和漏油污染。采取自适应有源噪声控制系统控制发动机噪声。 

2.2产品的可回收性设计 

  可回收性设计是在产品设计初期充分考虑其零件材料的回收可能性、回收价值大小、回收处理方法以及回收处理结构工艺性等一系列问题,最终达到零件材料资源和能源的利用程度最高、对环境的污染程度最低的一种设计。例如,在农业机械中常用的联接件(螺栓、螺母等)的回收与再利用。 

2.3产品的可拆卸性设计 

  设计人员要使所设计的结构易于拆卸与维护。在设计阶段,可采用模块化设计方法,即对一定范围内的不同功能或相同功能不同性能、不同规格的产品进行功能分析,在此基础上划分并设计出一系列功能模块,通过模块的选择和组合构成不同产品,满足不同需求。这样既可以很好地解决产品品种规格、产品设计制造周期和生产成本之间的矛盾,又可为产品的快速更新换代缩短设计周期,降低成本,有利于回收和重用,以达到节约资源和能源、保护环境的目的。 

2.4环保产品的成本分析 

  由于在产品的设计初期就考虑了产品的回收与再利用等性能,因此成本分析时就要考虑到污染物的处理成本、产品拆卸和重复利用成本。 

2.5材料选择 

  环保材料是指应来源丰富,便于利用,便于回收再利用且对环境影响小的材料。材料选择是环保设计不可缺少的部分,它也是产品开发设计早期的主要的决策之一。材料选择应尽量减少材料种类,少用有毒、有害材料和贵重稀缺材料,尽量做好材料分类管理和废弃及边角料的回收利用。借助于环保材料的合理选择可实现产品对环境负面影响的最小化。当前这方面的研究工作主要有:环保设计对材料要求的确定;环保材料的选择原则;材料选择的影响因素分析;环保材料的开发与应用;新功能(指环保型)材料的开发与应用;回收物资再资源化的应用等。 

3环保设计在农业机械设计中的应用前景展望 

  环保设计的本质特征之一,是在不影响产品的寿命、功能、质量等指标下,依靠技术手段和管理方法,以达到提高资源、能源利用率为目的的一种先进设计方法。从经济学的意义层分析,环保技术是一种资源节约型有坏配置的相对增值的技术,即在运用等量资源、能源的前提下,环保设计技术是力图比传统设计方法获得数量更多质量更优的产品、使生产过程由粗放型转向集约型的先进设计技术。中国加人wto以后,农业机械产品的市场竞争将会日趋激烈,环保设计技术则是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力的有力武器。 

资源回收利用的意义篇8

【关键词】雨水;收集;再利用

【中图分类号】tu201.6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727-5123(2012)03-076-01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飞速发展,水资源利用率低下、水污染严重、水资源匮乏等问题的出现,致使我国的水资源面临着严峻的形势。目前,将雨水作为一种再利用资源进行回收并重复利用,在全世界范围内得到迅速发展。在民用建筑设计中,一方面考虑雨水回渗补充地下水,另一方面通过场地内的竖向设计,收集部分雨水,作为景观用水和绿化用水的补充。提高雨水的利用率不但可以有效地减少雨洪、营造地表水文景观、改善小区周边环境,也有利于增强居民爱水和节水意识,而且还可以改善市内的局部热岛效应。

1雨水利用的技术与概念

总的来说雨水利用就是直接对天然降水进行收集、储存并加以利用。成熟的雨水利用技术从屋面雨水的收集、截污、储存、过滤、渗透、提升、回用到控制都有一系列的定型产品和组装式成套设备。

雨水利用主要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雨水利用:在城市范围内,有目的的采用各种措施对雨水资源的保护和利用,主要包括收集、调蓄和净化后的直接利用;利用各种人工或自然水体、池塘、湿地或低洼地堆雨水径流实施调蓄、净化和利用,改善城市水环境和生态环境;通过各种人工或自然渗透设施是雨水渗入地下,补充地下水资源。

狭义的城市雨水利用:主要指对城市汇水面产生的径流进行收集、调蓄和净化后的重复利用。

2雨水回收的分类

2.1雨水回收的直接利用。雨水直接利用是指将雨水收集后直接回用,应优先考虑用于小区杂用水、环境景观用水和冷却循环用水等。由于我国大多数地区降雨量全年分布不均,故直接利用往往不能作为唯一水源满足要求,一般需与其它水源一起互为备用。

2.2雨水回收的间接利用。雨水间接利用是指将雨水简单处理后下渗或回灌地下,补充地下水。在降雨量少而且不均匀的一些地区,如果雨水直接利用的经济效益不高,可以考虑选择雨水间接利用。

2.3雨水回收的综合利用。雨水综合利用是指根据具体条件,将雨水直接利用和间接利用相结合,在技术经济分析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利用雨水资源。

3雨水收集的一般工艺流程(见图)

雨水的收集,广义的范围内,包括了大型水库的建设,河川径流的取用等。雨水收集的方式有许多种型式,例如屋顶集水、地面径流集水、截水网等。其收集效率会随着收集面材质、气象条件(日照、温湿度等)以及降雨时间的长短等因素而有所差异。建筑工程中的雨水收集有三种方式:如果建筑物屋顶硬化,雨水应该集中引入绿地、透水路面,或引入储水设施蓄存;如果是地面硬化的庭院、广场、人行道等,应该首先选用透水材料铺装或建设汇流设施,将雨水引入透水区域或储水设施中;如果地面是城市主干道等基础设施,应该结合沿线绿化灌溉建设雨水利用设施。此外,居民小区也将安装简单的雨水收集和利用设施,雨水通过这些设施收集到一起,经过简单的过滤处理,就可以用来建设观赏水景、浇灌小区内绿地、冲刷路面,或供小区居民洗车和冲洗马桶,这样不但节约了大量自来水,还可以为居民节省大量水费。

4雨水后的处理及重复利用

城市雨水收集后的处理过程,与一般的水处理过程相似,唯一不同的是雨水的水质明显的比一般回收水的水质好,依据试验研究显示,雨水除了ph值较低(平均约在5.6左右)以外,初期降雨所带入的收集面污染物或泥砂,是最大的问题所在。

处理方法与装置则主要取决于:⑴集水方式;⑵雨水取用目的与处理水质的目标;⑶收集面积与雨水流量;⑷建设计划与相关的条件;⑸经济能力与管理维护条件。

总之,对于雨水的收集与再利用是解决城市水资源短缺、水资源污染以及改善城市环境的有限途径,将雨水收集与利用,可以改善生态环境,因地制宜,择优选用,兼顾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标本兼治,有利于城市以及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建筑与小区雨水利用工程技术规范,gb50400-2006

2民用建筑节水设计标准,gb50555-2010

3雨水利用工程技术规范,dgj32/tj113-2011

4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gb50015-2003

资源回收利用的意义篇9

【关键词】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回收

一、城市垃圾分类回收的现实意义

具体而言,城市垃圾分类回收的现实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有利于垃圾资源化策略的实现。城市生活垃圾体现出时空相对性的特点,时间、空间以及经济技术条件的不断发展与变化,会逐步提高垃圾处理的效率与效果,实现垃圾的资源化利用。其次,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回收,可以减少垃圾处理量,垃圾资源化可以提高资源二次利用率,相应的垃圾处理成本也会大幅下降。因为分类回收可以将有用的垃圾分离出来,然后投入到新一轮的物质循环过程。最后,垃圾分类处理是采用垃圾无害处理技术的基本要求,因为城市垃圾中包含了各种复杂成分,垃圾处理的方式、处理方法均存在差异。城市垃圾混合堆放会有可能发生化学反应,增加反应物质的毒性,从而加剧环境污染,因此进行分类回收以降低垃圾混合堆发生化学反应的机率,减少环境污染。

二、我国城市垃圾分类处理现状

虽然分类回收垃圾有着重要的环境意义,但是在我国还存在一些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缺少针对性的法律法规

目前我国针对垃圾分类回收多采用提倡、指导等手段,仍然缺少一部针对垃圾分类回收、有效的专业法律法规,缺乏相应的实施措施。基于城市居民的角度而言,扔垃圾时进行分类会带来不便,而且导致其生活成本的增加,所以无法通过居民自觉实现分类回收。针对这点可以借鉴一些发达国家已经实施的法律法规,并将居民的源头分类行为包含在内。在我国从限塑令的颁布可知,通过法律约束可以取得较好的成效。

(二)环卫作业方法及垃圾处理技术相对落后

尽管很多城市均配置了分类回收垃圾的专用垃圾箱,但是环卫工人为提高工作效率仍然延用传统的作业方法,仍然采用混装的方式装运垃圾。这不仅影响到垃圾分类回收的效果,对居民源头分类行为的积极性更是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此外,垃圾处理技术、处理资金也是一个现实问题,比如某市十年来共回收近三百吨的电池,但是却堆放在环保局的定点仓库中,虽然现阶段废旧电池处理技术越来越成熟,但是由于处理技术一次性投入成本过高,需要得到政府的大力支持,否则启动仍有困难。

(三)缺少科学统一的分类标准

到目前为止,我国各地区也未能形成一个科学、可行、统一的垃圾分类标准,比如上海作为推行垃圾分类的试点城市,自开始以来近十多年,中间推出几套标准,比如按有机与无机分类、实行四色垃圾桶、干湿分类等,这些标准不断变化,市民很难搞懂如何分类,从而直接影响到垃圾分类的积极性。放眼全国,各个城市的垃圾分类标准各自为立,无法统一,再加上宣传不到位、流动人口多等因素,使得垃圾分类回收流于形式。

三、推行城市垃圾分类回收的有效策略

(一)建立健全法律法规体系

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一套科学性强、可操作性强的、专门针对垃圾分类回收的法律体系,并制定城市生活垃圾分类的综合性法律文件、相关配套文件,而且在垃圾分类的各个环节均要贯穿相关的法律研究。还要加强宣传垃圾对环境的危害性,引导城市居民掌握更多的垃圾处理知识,如有可能,可以从中小学教育开始普及,垃圾分类从娃娃抓起,让广大城市居民认识到环境保护是每个公民的责任与义务,提高全民环保意识及自觉进行垃圾回收的积极性。

(二)在垃圾分类、资源化等相关课题中投入更多的研究力量

各相关环境保护专家、学者要结合国内外最先进的垃圾分类回收技术、经验,制定出科学、可行的分类体系及分类标准,然后在几个试点城市推广相对统一的垃圾分类回收模式,由国家环保局牵头引导,以免各个城市摸着石头过河,影响到垃圾分类回收科学模式的推广效果,试点成功后尽快向其它城市进行宣传与推广,逐渐发展至全国。

(三)建立健全城市垃圾管理体系

各地环保局、相关单位要制定一套合理、稳定、可操作性强的废品回收价格标准及奖惩制度,全面实现责任制管理,对垃圾回收处理的整个过程进行统一的安排,地方政府则尽量将财政力量向垃圾分类回收相关项目倾斜,也可以将垃圾处理成效列入地方领导的绩效指标;加大对回收行业的扶持力度,建立通畅、绿色的垃圾处理流通渠道,在垃圾处理领域引入市场机制,向着产业化、规模化的发展目标迈进,进一步促使垃圾分类回收由政府强制执行逐渐转变为群众自觉的习惯行为。此外,还要进一步完善垃圾管理技术的相关政策体系,适当征收垃圾处理费。由国家、地方政府以及环境保护的受益人同时承担建设垃圾处理设备、引入先进垃圾处理技术所需的相关费用,进一步拓宽资金筹集的渠道。可以通过资源化产品出售、政府财政补贴、适当的广告收入、已封闭垃圾场地的土地开发、垃圾收费甚至外资渠道等,来解决垃圾清运处置费用,真正实现垃圾管理的市场化、产业化,使得垃圾回收处理进入一个良性循环。开征城市垃圾费是落实“污染者付费”原则。这不仅有利于补充垃圾清运处置费用的不足,减轻财政压力,而且有利于提高公民的环境意识,加速城市垃圾处理的企业化、市场化和产业化进程。

参考文献

[1]候与平.城市垃圾的分类收集对策研究[J].企业导报,2012(19):25.

[2]孙玉梅.城市垃圾分类管理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科技信息,2011(17):36.

[3]占绍文,张海瑜.城市垃圾分类回收的认知及支付意愿调查――以西安市为例[J].城市问题,2012(4):57-62.

[4]胡一蓉.从国外城市生活垃圾的分类处理看我国城市垃圾处理发展方向[J].天津科技,2011(1):48-50.

资源回收利用的意义篇10

【关键词】废旧汽车逆向物流对策研究

1.引言

逆向物流是指出于重新获取价值或做适当处理的目的而将原材料、半成品、制成品及相关信息由供应链下游的消费一端返回上游的生产一端的过程。然而对产品循环使用的逆向物流控制研究,却是在近十多年里才开始被孰知和展开的。我国对汽车逆向物流的研究起步较晚,其定义可概括为:汽车逆向物流是以保护环境和满足消费者需求为目标,根据实际需要,对汽车产品、资源和相关信息从供应链下游到到上游的回流的过程,包括退货逆向物流和回收逆向物流两大部分。其中,回收逆向物流是指将已经失去经济活动价值的原使用物品进行回收、检测、处理,并由汽车营销商送回制造厂或专门的处理中心所形成的物流活动,如报废汽车的处理;退货逆向物流包括不合格产品的返修、退回以及周转使用的包装物等由汽车销售商转移回来而形成的与常规产品流向相反的物流活动,如汽车召回。

对于报废汽车来说,如果不能及时拆解和回收,汽车产品中的有害物质如铅、汞、镉、六价铬、多溴联苯和多溴二苯醚等将对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造成严重危害;而报废汽车在回收拆解、材料分离和再利用等环节,由于缺少相关的规范监管和引导,也使得报废汽车有可能造成二次污染。从可持续发展和建设节约型社会的要求出发,废旧汽车的回收不仅可以使企业制造汽车的产品原料降低,还可以给汽车制造企业带来理想的经济效益。

2.我国废旧汽车逆向物流的现状

我国的废旧汽车报废更新工作始于20世纪50年代,80年代初走上正规管理,90年代获得快速发展。目前我国废旧汽车回收拆解业已经形成了一定规模。1985年颁布了《汽车报废标准》,1990年颁布《报废汽车回收实施办法》,2001年颁布《报废汽车回收管理办法》、《报废汽车回收企业总量控制方案》,2006年颁布《汽车产品回收利用技术政策》,2008年颁布《报废汽车回收拆解企业技术规范》等政策法规。

但从现阶段我国废旧汽车回收现状看,形势不容乐观。2007年应该报废的汽车数量为300万~600万辆,但从2006年的数据显示,仅有38万辆车被拆解。目前我国正规的拆车企业有1000多家,从业人员5万多人,其中60%~70%的企业年拆解回收量在100辆以下。回收拆解企业处理能力低,就会产生报废汽车倒买倒卖的现象,扰乱了车辆报废市场,造成无序经营和市场混乱,导致我国每年实际回收报废汽车的数量较少,回收率较低。

另外,我国废旧汽车回收的环保要求低,对拆解场地没有要求,不易处理的材料如废油、塑料、橡胶等随意堆放、倾倒、燃烧,对于无价值的废弃物仍采用掩埋的方式,严重污染了土壤和地下水资源。而且从业人员普遍素质低下,据不完全统计,目前从事汽车回收行业的人员中,企业技术人员仅占从业人员总数的21%,其中具有中级以上技术职称的仅占从业人员总数的6.7%。

3.废旧汽车逆向物流存在的主要问题

现阶段,我国汽车将会大量进入每个家庭。随着汽车保有量的快速增长,国内废旧汽车的数量将会急剧增加。但是我国在对废旧汽车处理的思想和方法上还不够成熟,因此,我国汽车逆向物流仍然处在初步阶段。长期以来对于废旧汽车和零部件的回收一直缺乏高效的回收流通渠道,再加上环保知识宣传的力度不够,造成了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危害社会安全。目前,我国汽车逆向物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3.1缺乏对逆向物流的认识

与汽车正向物流的效益相比,在短时间内不能表现出汽车逆向物流的效益。致使汽车逆向物流没有得到汽车企业应有的重视,多数企业还不愿意在开发逆向物流信息系统方面投入资金;另一方面,我国国民的资源节约和环保意识比较淡薄,对汽车逆向物流的作用和意义认识不足。由于缺乏环保意识,对废旧汽车的废弃物处理不当,造成了大量的二次污染,给社会和生态环境带来了严重不良影响。

3.2政策法规不健全,执行不到位,缺乏有效的逆向物流系统

在美国、日本和德国均以立法的形式,规定了汽车制造商有回收废旧汽车的义务,并规定了对废旧汽车的回收标准和回收率以及对拆解企业的具体要求。我国虽然制定了相应的废旧汽车管理法律、法规,但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还不够完善,致使再生资源的回收利用责任不明确,行业管理混乱。此外,即使是目前已经制定的法律法规也没有得到有力实施,这是我国废旧汽车逆向物流发展缓慢的重要原因之一。汽车作为一种比较复杂的机电类产品,其逆向物流系统要求有相当高的柔性化,一些国内企业着眼于企业的短期收益,不愿在逆向物流信息系统的设计和建立上花费资金,所以未能形成有效的逆向物流信息系统。

3.3回收处理技术落后,从业人员素质低

我国对废旧汽车拆解业的科技投入严重不足,导致技术装备落后,拆解手段原始。回收拆解企业主要靠出售废钢铁获利,采取破坏性拆卸手段,废料成分混合,再生利用价值低,造成零部件回收利用率低、回收利用的附加值低。逆向物流在各个方面都需要配备专业的设施、设备甚至需要更为专业的人员和处理技术来满足社会和消费者严格的要求,所以针对汽车逆向物流的专业技术人才、高级管理人才的缺乏成为了废旧汽车逆向物流发展的瓶颈。

3.4废旧汽车回收市场混乱

在国外发达国家,已经通过法律规定了汽车制造企业有回收废旧汽车的责任与义务,回收渠道也很规范和严格。并且,废旧汽车的逆向物流已成为许多制造商对于企业的另一重要利润源泉,形成了完善的逆向物流系统。我国废旧汽车回收拆解企业数量多,规模小,大多数都是个体经营模式,离汽车回收产业化发展水平还有很大距离。再加上回收企业资质认证控制不严格,造成了恶性竞争,进而增加回收成本,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废旧产品回收拆解业的进步与发展。同时,我国在废旧汽车逆向物流这方面的投入资金业较少,使得不能建立起完整的逆向物流信息系统。

3.5汽车逆向物流网络匮乏

虽然绝大部分汽车企业都有自己的物流设施,但是当前汽车逆向物流服务仍处于分散、割裂、封闭和无序竞争。目前我国没有全国性的回收网络,只有分散的、区域性再生资源回收加工网络。由于缺乏报废零部件回收体系,正规回收再制造企业缺乏稳定的废旧物资供应,导致回收利用生产线“吃不饱”,企业无法获得规模效应。

4.实施废旧汽车逆向物流的对策性建议

发达国家先于我国遇到汽车回收问题,它们通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积累了宝贵经验。在我国,随着环保意识深入人心,汽车逆向物流备受重视。针对我国汽车逆向物流中存在的问题,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并结合实际情况,提出以下建议:

4.1提高国民对废旧汽车逆向物流重要性的认识

目前,我国正处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大好时机,我们应抓住机会,加大对废旧汽车逆向物流的宣传力度,争取让所有老百姓都了解废旧汽车逆向物流的作用和意义,提高国民对废旧汽车逆向物流重要性的认识。废旧汽车的合理回收利用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和支持。一方面通过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方式向消费者、汽车制造企业以及汽车回收企业宣传和教育,让其意识到废旧汽车的回收利用与自身利益密切相关,他们才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共同努力提高我国废旧汽车回收利用水平。另一方面只有通过全面的宣传教育,让更多人意识到报废汽车逆向物流中所蕴含的巨大商机,鼓励更多企业积极投身到这一行业,尤其是增加我国废旧汽车拆解企业数量,形成良好的竞争机制,实现高回收效益。

4.2健全废旧汽车逆向物流法律法规及管理体系,提高优惠标准

目前,我国废旧汽车回收管理正处于逐渐加强阶段,我国现有的《报废汽车回收管理办法》和《汽车产品回收利用技术政策》在执行中对规范回收市场秩序起到了一定作用,但仍然存在不易操作,准入门槛低等问题,因此建议修订这些法规,加强对废旧汽车企业的监管,防止废旧汽车流向社会。首先,应该借鉴发达国家相关法规政策,使我国报废法规、政策体系进一步完善,逐渐使国内消费汽车根据法规达到指定的限用物资和回收循环再利用率;其次应该提高报废汽车拆解利用企业认定的环保门槛,保证企业有充足的技术和资金来满足环保要求;最后还应根据实际情况实施政策补贴,如税收、贷款方面对实施汽车逆向物流的企业进行倾斜,使惠民政策落到实处。

4.3加强废旧汽车回收处理技术的研究与开发

废旧汽车在运送到拆检中心后,要对油箱中的汽油进行处理,可以将一类油放在一起储存起来。将发动机内残存的油和冷冻液集中后进行再生利用。回收报废汽车的零部件,经过拼修,翻新和改进设计后也可以再利用。大部分汽车材料,特别是钢铁材料可以通过重熔的方式来回收。那些不能有效回收的材料不能随意丢弃,以防污染环境,可以对这些无用材料进行填埋处理。

废旧汽车回收处理技术的研究与开发是有实力的大型汽车制造商的责任,这些大型企业应积极参与进来,借鉴国外先进的技术,研发出污染物产生少,资源利用率高的技术与设备。采用新材料,新结构,新思想减少环境污染,便于回收利用。

4.4建立汽车逆向物流网络和有效的逆向物流信息系统

国外的发达国家废旧汽车的回收系统都是一个网络,而我国是分散性的回收区域,没有形成完整的回收网络。把单个汽车生产公司、汽车销售公司、二手市场和废旧汽车回收公司等作为一个整体系统建立起来,形成一个设计,销售、回收的网络。这些企业间必须加强合作,完善汽车逆向物流渠道,对仓储、运输等设施、设备进行有效整合,同时建立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优势,降低逆向物流成本,大大创造了经济价值。

我国废旧汽车的处理技术还相当落后,与发达国家相差很大,并且资源利用率低下。为了改变这种状况,首先要号召有能力、有实力的大型汽车制造商参与到废旧汽车逆向物流的技术改进进程中去。由于我国自身的回收技术有限,我们应借鉴国外的先进技术,优先采用资源利用率高,污染物产生量少,以及有利于产品废弃后回收利用的工艺与技术,尤其应提高对于废弃物回收利用物流技术方面的创新的重视。其次,要加强新材料,新结构的使用和推广。此外,必须提倡绿色回收,这就需要提高工作人员的素质,使他们意识到生态环境的重要性,不能因为回收利用率提高了,就影响到生态环境。这就需要所有人们共同努力,使我国废旧汽车逆向物流向着经济、环保方向健康发展,对于实现我国汽车产业链向绿色、环保、经济、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

参考文献:

[1]何波.HeBo我国废旧汽车逆向物流问题及对策研究[期刊论文]-物流工程与管理2012,34(1)

[2]严筱.严良.YanXiao.YanLiang我国废旧汽车逆向物流发展现状及对策[期刊论文]-物流科技2011,34(1)

[3]刘晗兵.LiuHanbing中国废旧汽车逆向物流研究[期刊论文]-价值工程2011,30(27)

[4]陈思云.张平.ChenSiyun.Zhangping报废汽车的回收逆向物流浅析[期刊论文]-物流工程与管理2009,3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