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环境应急管理知识培训十篇环境应急管理知识培训十篇

环境应急管理知识培训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2:43:00

环境应急管理知识培训篇1

关键词:核应急;跨学科;知识型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6)01-0114-02

一、跨学科知识型核应急人才培养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国家能源科技“十二五”规划》明确将核能作为新能源领域的首要技术手段,安全发展核电是实现十八届三中全会“发展市场经济、保护生态环境、建设和谐社会”战略目标的必然选择。核能与核辐射技术的迅猛发展使国家核应急工作对人才的需求量大幅增加,核应急人才培养日趋重要。

(一)核应急需要跨学科的知识复合型人才

切尔诺贝利、福岛等事故的教训表明,若未能迅速将事故控制于场区内,就容易引发火灾、核泄漏、社会恐慌、人员伤亡等相互影响的衍生事故场景,形成非常规的灾害链式演化效应,影响范围广、危害程度大。此类问题机理复杂,往往需要核电、环安、医疗救援等不同行业的专业知识人才在应急管理人才的统一组织和协调下,运用多学科知识来协同应对与处理。这对核应急人才的知识体系提出了较高的要求:除了在纵向上,作为处理特定核事故场景的专业人才,要具备坚实的学科知识和技能;且在横向上,作为复杂非常规突发事件响应的应急人才,需要清楚了解核事故演化的一般规律,理解应急管理基础的、共性的知识,掌握与本专业紧密相关的核应急知识与自救他救的基本技能,以形成跨学科知识沟通、交流与协作的能力(图1)。

(二)跨学科核应急人才的培养是核特色高校的历史使命

遵照主席关于加强核安全应急能力建设的指示和《国家核应急工作“十二五”规划》的统一部署,依据国家核事故应急协调委[2014]6号文,设立以南华大学、苏州大学等为依托单位的国家核应急宣传和培训基地。南华大学已建成以“核燃料―核技术―核环境安全―核能经济产业―核应急管理”为主线的核能安全开发与应用的学科链,基本具备培养核应急纵向专业知识与横向跨学科知识的教学与实验环境。因此,培养具备核安全专业技术和综合管理能力的核应急人才,已成为部分核特色高校责无旁贷的历史使命。强化跨学科知识型核应急人才的培养,将跨学科应急管理共性知识教育与专业技术教育进行有机结合,对拓宽学生就业面,全面增强学生学习与就业自适应性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同时,可及时有效地根据社会发展的需求输送优秀的核应急人才,对我国核能产业安全、有序、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性意义。

二、现行培养模式的局限性

(一)院校长期培养模式的局限性

现阶段,专门针对跨学科核应急人才需求的院校培养模式仍十分罕见,传统教育观念只重视纵向专业知识人才的培养,围绕特定职能展开,为了更好地迎合各行各业对专业技能人才的需求,大学人才培养的类型和主要方式仍是按学科、专业进行划分,认为大学生的主要任务是掌握本专业内的知识,侧重于给学生传授一般定向管理和技术工作所需的技能,强调在一个稳定的环境中如何进行最优决策。这种培养模式没有将跨学科的通识教育提升到与专业知识教育同等重要的地位,割裂了学科、专业间的横向协同作用,培养出的定向专业人才不具备环境自适应性,无法满足复杂、不稳定环境下的核应急响应需求。

(二)专业机构短期培训模式的局限性

德、美、英、加等先进核大国以提高核应急管理人员的应急能力、提高自愿者的核应急响应知识和技能、强化公民的核应急救援意识、普及和提高核应急救援知识和技能等为目标,形成了一套涵盖培训制度、课程体系、培训方法等各方面科学系统的核应急培训模式(iaea2010;蒋铭敏2009;姜文华2012),为国内刚起步的核应急培训事业提供了指导和参考。专业机构的核应急培训模式以核应急响应亟需的横向跨领域知识与技能培训为主要内容,具有专业化、效率高、知识覆盖面广等特点;然而,与院校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相比,培训时间过短,内容不够深入,人才知识结构缺乏系统性,培养出的应急人才环境适应性不足。

三、跨学科知识型核应急人才的培养思路

核应急人才既要精通学科的专业知识又要通晓跨学科的应急管理共性知识,这对人才培养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李焱2011)。南华大学核应急培训基地和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交叉学科)的优势教研资源,积极探索跨学科知识研究与教学的人才培养思路:

(一)建立纵横结合的跨学科培养框架

跨学科人才在具备坚实理论知识基础的同时,也应具备较强的实际操作与应对能力。国内虽已形成成熟的“专业培养”与“双学位”“辅修”培养相结合的培养方案,但学科知识间的紧密结合程度,学生的知识融合运用程度均未真正达到跨学科培养的内涵要求。因此,有必要设置纵向专业知识与横向共性知识之间的逻辑关系,基于现行各专业培养方案探索具体的跨学科培养模式框架,整体考虑综合结合的跨学科培养流程。

(二)建立系统的跨学科知识课程体系

全面、权威、实用的理论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的基础。现行高校均已具备较为成熟的课程体系,而针对特殊的跨学科的横向核应急共性知识需求,缺乏可参考借鉴的规范与成功案例,相应的课程与教材设置尚处于探索阶段。结合我国实际核安全现状与趋势,在现有专业课程体系的基础上扩展相应的跨学科共性知识课程体系,是成功培养核应急管理人才的必要途径。

(三)设计有效的跨学科技能实训机制

系统、高效、可靠的技能实训体系与理论课程体系相辅相成,为理论知识的巩固理解与熟悉运用提供实际操作与训练的环境,是核应急人才培养的关键。因此,需要围绕特定核事故对应急技能的需求,结合高校现有“核应急设施、设备”等专业实训资源,设置如“核应急演练”、“核应急仿真”、“指挥协调”、“协同决策”等跨学科应急共性知识相应的实训计划与流程。

(四)建立高素质的跨学科教师队伍

跨学科知识教学对教师的个人素质、能力均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作为某学科专业教师,不仅要精通专业知识,也要具备跨学科核应急共性基础知识;作为跨学科知识教师,不仅要通晓核应急共性知识,还要了解应对核事故灾害链不同场景所需的专业知识。因此,必须加强跨学科教师队伍的建设,在教学过程中,要培养需要将专业知识与共性知识进行有机结合的能力。

参考文献:

[1]LaurentF.Carrel.trainingCivilservantsForCrisismanagement.JournalofContigenciesandCrisismanagement,vol.8.2000,(4).

[2]姜文华,孙健,来永芳.h核发达国家核应急培训的特点及启示[J].中国辐射卫生,2012,21(2):214-215.

[3]卢文刚.中国应急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实践与探索[J].中国公共安全:学术版,2014,(2).

环境应急管理知识培训篇2

【关键词】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编制问题解决办法

一、前言

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是指针对可能发生的突发环境事件,为确保迅速、有序、高效地开展应急处置,减少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而预先制定的计划或方案。我国目前的应急预案体系按责任主体分为国家总体应急预案、专项应急预案、部门应急预案、地方应急预案、企事业单位应急预案和临时应急预案,本文主要针对企事业单位应急预案进行探索分析。

二、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的主要内容及开展现状

我国在企事业单位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管理方面的起步较晚,原来所的针对性文件很少,且都是纲领性文件,如《突发事件应对法》、《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管理暂行办法》等,没有对应急预案的编制程序、要素、方法提出具体要求,也没有相应的技术导则、规范等。直到《突发环境事件风险评估技术指南(试行)》的,才有了一部真正意义的预案编制指导文件。

三、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编制中存在的问题

1、与其他各级各类预案的衔接性不够。目前编制的很多应急预案仅关注于企业自身,在自说自话;虽然在编制依据里面写到了当地政府、主管部门及周边企事业单位的应急预案,但没有进行认真研究领会,未做到预案间的有效衔接。

2、环境风险源识别不清。1)环境风险与安全风险相混淆;2)业主单位与编制单位的沟通不够,导致调查不全面;3)风险源辨识专业性不够。

3、预防措施不全面、缺乏可操作性。1)处置措施不具体;2)响应情况不明确。

4、应急组织机构分组不明确、职责不全面。由于报告编制的模式化,对于具体企业的事故分级及其响应、各部门的职责、分工都不够明确,很多都泛泛而谈。

5、未落实应急培训、演练制度。现在很多业主单位编制应急预案的目的就是应付任务,预案编制完成后往往束之高阁,失去了预案编制的意义。

四、如何更好的编制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

1、注重应急预案的衔接,加强应急预案的公开。企事业单位突发环境事件急预案是区域应急预案的基础,要注意与周边企业联动,预案风险评价中影响范围涉及周边企业的要将可能的影响范围和程度告知对方,同时要针对附近企业可能发生的环境事件,制定相应的对策措施。在预案的编制、评审过程中,邀请周边企事业单位、公众参加,根据其反馈意见不断改善预案。

2、加强业主单位与编制单位的互动,强化编制人员的培训。1)成立应急预案编制小组。应急预案编制单位和业主单位应组成预案编制联合工作小组,编制工作小组组长最好由企业有关负责人担任,编制小组成员应包括环保、安全、消防、卫生、生产工艺等多专业、高素质人员组成。预案编制小组组长必须亲自把关,调动各专业、部门的力量及积极性,杜绝讨论会流于形式。2)强化编制人员的培训,提高编制水平。环保主管部门有必要定期举办预案编制培训班,请相关专家讲解预案编制的专业知识;预案编制单位也应组织员工进行内部学习,对预案编制相关法律法规、标准、规范进行学习,预案编制人员也应加强自学,提高专业水平。

3、统一事件分级、预警级别、响应分级。应急预案应在事故分析基础上确定重大突发环境事件、较大突发环境事件、一般突发环境事件,对应确定各类事故的预警级别,确定响应分级、机构及人员,制定不同响应分级下的响应措施。

4、定期进行培训及演练。除了理论知识培训外,还应进行定期演练,以提高实际事故应急处置能力。应急演练分为部门演练、单位演练和配合政府部门演练三级。演练结束后应急总指挥对此次演练过程进行总结,主要是指出演练过程中衔接程度、熟悉程度、程序执行程度等问题,并要求有针对性的进行改善。

结论:目前,突发环境事件呈高发态势,规范应急预案编制,在一定程度上可预防突发环境事件的发生,并通过及时有效的应急处置减小突发事件造成的环境影响。因此,提高应急预案编制水平,提高应急预案的完善性、有效性、可操作性,对于加强环境管理、有效处置突发环境事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管理暂行办法(环发[2010]113号)文件[Z].

[2]边归国.我国企业突发环境应急预案编制的研究[J].中国环境管理,2013,5(4):35-42.

环境应急管理知识培训篇3

【关键词】急诊;护士培训;导师式

急诊是一门特殊的学科,急诊科急危重病人集中、病种多、抢救任务重,因此急诊护士必须集各专科急救护理知识于一身,全面掌握急救技能,才能有效提高抢救成功率、降低死亡率。急救护理学是一门涉及面广、综合性强的临床护理专业,随着医学的不断发展、进步,大量的新知识、新理论不断更新、涌现,而护理培训是一种终身性培训。目的是使护理技术人员在整个职业生涯中,保持高尚的医德医风,不断提高专业工作能力和业务水平,跟上护理学科的发展。根据对湖南省湘雅医院的实地考察与吸取经验,笔者通过2011年、2012年对湘雅医院急诊科新入科护士所采用导师式一对一培训方法进行深入的研究。现介绍如下。

1导师式护士培训方法

1.1培训对象、周期与方法

1.1.1培训对象

急诊科护士应是在内、外工作至少2年,故培训对象设定为工作2年~5年首次转入急诊科的年轻护士。

1.1.2培训周期

培训周期设定为入科的前3个月。分别为入科后7天的培训,然后是第1个月的培训、第2个月的培训、第3个月的培训。

1.1.3培训方法

培训主要模式是师徒带教式一对一培训。每个新进人员入科后,护士长就与其谈话,了解新进人员的基本概况,性格特点,工作经历,对护理知识的掌握程度,根据性格特点等安排1名主要的带教老师,3个月内不单独值班,基本和带教老师的班次一致。科室制订入科3个月的带教培训手册,带教老师根据新进人员的具体情况可做适当的修改,制订个性化的培训方案,根据培训内容和要求对培训对象实施带教。带教模式为:带教老师示教,然后培训对象经过反复练习后,再恢复示教,之后带教老师考核通过,然后该项操作方可单独操作。带教老师对培训对象实施实时监控,掌握工作进度、思想动态,对重点内容严格带教。护士长随机抽查培训效果,利用晨会提问,考察培训对象的应急应变能力等。

1.1.4培训师资

培训老师必须是责任组长或者护士长的资质。我科的责任组长均有大专以上学历,院级及以上急诊专科护士,工作责任心强、耐性好的护士。

1.2培训内容

(1)科室环境。每个新入科人员必须对科室的环境进行全面了解,熟悉每个设备仪器固定放置的位置、配备数量、科室各个区域的方位和通道等。

(2)仪器设备。培训每个新入科人员熟悉科室设备的维护、保养、使用、登记制度。急诊所有仪器设备一律不外借。

(3)应急预案。护理部制订全院护士应知的应急预案,科室根据本科室的特点进行修订后,带教老师评估每个新人对应急预案掌握的具体情况,根据科室必须掌握的内容进行有针对性的带教和应用。

(4)急救技能。带教老师评估每个新人急救技能掌握的具体情况,根据科室必须掌握的项目进行有针对性的带教和训练。具体内容包括心肺复苏(CpR)、洗胃、气管插管、简易呼吸器的使用、血糖监测、心脏电除颤、呼吸机的使用、留置针的使用、心电监护、微量泵的使用、输液泵的使用、经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吸痰等。

(5)急救理论。必学内容:各种常见疾病的急救流程,如心搏骤停、脑出血的急救流程等;急诊护理常规(科室制订)。自学科目:急救护理学书籍(自选)。

1.3考核评价

每名新进人员培训满3个月后,由护士长组织,与带教老师共同针对其培训内容进行理论和技能的抽查考核,外加同行评定,科室制订同行评定测评表,包括10个子条目。理论和技能各占40%,同行评定占20%,满分≥85分为合格,科室根据考核结果发放绩效工资,

2实施效果

通过实施该培训,2年来逐步建立了一支技术好、素质高的急救护理队伍,获得了医生、上级部门和病人的一致好评,病人满意度达97%,护士满意度达100%。本项实践证明,急诊科新上岗护士的实际工作能力明显提高,急诊专科护士人力资源短缺现象得到解决;时减轻了急诊抢救室新上岗护士的工作压力,有利于护士队伍的稳定,与廖全全等的研究一致。

环境应急管理知识培训篇4

作者:王春丽,温蓉蓉,何秀娟

[关键词]内科;医护人员;培训

[中图分类号]R47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4721(2013)08(c)-0163-02

为更好地完成对老干部院前急救工作,贯彻科学的发展观,应充分地利用军医大学的优质教学资源,建立军队基层医护人员培训和轮训机制,提高医护人员的院前急救综合能力和整体素质[1-2]。进行内科医护人员培训,通过培训进一步增强干休所内科医护人员院前急救水平、急诊救治知识、服务和沟通协调能力,推动干部保健工作进一步提高[3-4]。现将本院内科医护人员培训体会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取本院2012年10月~2013年4月内科医护人员40例作为观察对象,年龄19~48岁,平均(31.6±5.0)岁;学历:中专10例,大专8例,本科及以上22例;内科医护人员培训2个月196课时,共计8周的内科医护人员知识培训和临床实习。

1.2方法

1.2.1老年患者心理特点老年肺炎、呼吸道疾病、心血管疾病、高血压患者对病情和预后过分担心,在心理上呈现不同样式的变化,易出现紧张、焦虑、自卑的心理情绪,影响治疗效果和预后生存质量。患者因病情复杂多变和反复迁延,增加了治疗的不可预期性,心理预期可能和临床治疗效果无法吻合,使患者接受临床治疗方面的依从性较差,同时临床治疗的不遵从又会影响治疗效果,从而形成一种恶性循环,严重影响正常治疗。患者心理上的各种变化,加上病情进展期间内分泌的变化,影响了正常的生活规律。患者年龄较大,很少与社会交流,害怕周围人群的歧视,接触面相对变窄,在心理上出现较大落差,无法适应,一旦与家人关系不融洽,很可能进入自我封闭的状态,出现较强烈的孤独感,甚至出现抑郁症。

1.2.2呼吸系统疾病护理体位护理:患者应采取半卧位,抬高床头30°~45°,还可适当摇高膝下支架,床尾放置一个软枕头,垫在患者的足底,提高患者的舒适度。有资料显示,采取半卧位不仅可以加强对患者的定期翻身和叩背,且可以降低误吸和反流,从而减少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率。有效吸痰护理:通过多年护理经验总结一套排痰程序,主要包括雾化吸入药物、变换患者体位、翻身叩背、应用震痰机进行排痰。注意进食后30min内不能吸痰,防止造成误吸。掌握正确的吸痰时间和吸痰操作,既要做到有效吸痰,又要减少吸痰对患者的机械性刺激。

1.2.3高血压患者护理主要是鼓励老年高血压患者建立良好的生活和饮食习惯,饮食上注意减少盐的摄入,按照国际标准每日摄盐量≤6g,遵医嘱服药,避免遗漏服药导致血压不稳。鼓励社区老年高血压患者建立良好的作息时间,保证优质的睡眠,提高机体免疫功能,在身体允许的条件下进行适量的运动,如漫步走、打太极拳,根据自身条件决定运动的量和次数。

1.3观察指标

1.3.1医护人员知识考核情况主要是对培训前后的医护人员医患沟通基本知识、患者心理学、医患沟通技巧等理论知识的考核情况进行比较。

1.3.2医护人员院前急救认知能力情况参照“院前急救知识综合评价量表”对内科医护人员培训前后的院前急救知识、院前急救态度、院前急救行为、院前急救环境等进行评价,每项指标满分100分,分数越高,提示医护人员院前急救认知能力越好。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5.0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医护人员的知识考核情况

培训后医护人员的知识考核结果明显优于培训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1)。

2.2医护人员的院前急救认知能力情况

培训后医护人员的院前急救认知能力情况均明显优于培训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2)。

3讨论

环境应急管理知识培训篇5

一、环保执法能力现状和问题

一是人员不足。2013年,我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量为36.9万个,规模以下的工业企业数量更是数量众多。此外还有大量涉及粉尘排放的建筑业工地、涉及油烟治理的餐饮企业。面对数量如此巨大的执法对象,环保一线执法人员数量严重不足。据统计,2013年我国环保系统共有21.2万人,其中环保机关人员5.3万人(占25%);环境监察人员6.3万人(占29.6%);环境监测为人员5.8万人(占27.3%)。在一些区县,环境监测大队的人数仅在个位数,却需要管理上千家企业。从工作量上看,执法人员担负着十几部环保法律法规、数十项环保标准的执行任务,有些地方还要负责核实企业的各种排污数据等很多额外工作。此外,还有很多工业企业特别是规模以下企业以及非法企业藏匿在山区或偏远农村,前往监测以及执法的时间成本、人力成本很高。

二是执法人员专业素质不够。环保执法对执法人员的环境保护专业知识要求较高。但基层环保部门学环境出身的执法人员并不多,真正跑一线的很多年轻人更是缺乏系统的行业知识、环保专业知识及执法经验。在队伍专业素质方面,专业人员少、持证上岗人员少、独立操作仪器人员少“三少”现象在基层环境监测站十分普遍和突出。环境保护涉及各行各业,工业行业门类众多,工艺技术产品千差万别,环保治理设备层出不穷,这都对环保人员的行业专业知识有很高的要求。

三是执法装备不足。目前,环保部门依然未被列入执法部门序列,其执法用车、设施等配备受到直接影响。有些地方特别是县级环保部门,执法设备设施落后,缺乏相应的技术手段。大多数县级财政没有环保能力项目建设经费预算,没有环境监管业务运行经费,导致仪器装备无法购置,上级配置的仪器设备难以更新、维护和正常使用。基层环保部门环境应急体系不完善,应急监测数据库、应急环境监测仪器配备薄弱,环境预警检测手段不足,缺乏对污染事件应急监测和快速诊断能力;乡镇企业导致农村环境问题日益突出,乡镇一级的环保机构基本处于空白,大多数乡镇没有环保机构和专职人员。

四是环保执法强制力不足。由于法律未授予环保执法人员直接的强制执行权力,没有工商、税务、公安等部门拥有的扣押、查封、冻结、没收等权力,因此,环保执法人员经常会遇到消极抗法、暴力抗法现象。由于环保执法专业性强,执法人员自由裁量权过大,缺乏对执法人员有效的监督和检查机制,滋生相关腐败,环保执法的公正性公平性也颇受质疑。同时,还存在部分领导环保意识不高,以发展经济为由干预环保执法等现象。

二、加强环保执法能力的建议

一是清楚定位环保部门职责。重新考虑环保部门定位,将更多的机关人员调剂到环保一线执法岗位。聘用环保执法协管人员。建议探索将环评、环境规划等可以社会化的职位进行社会化,调整出来的编制调剂到环监部门。环保部门通过管好企业污染物出口这一关键的环节,倒逼企业自行选用先进的环境污染预防和治理技术装备,促进企业环保成本的内化,创造有利于守法企业公平竞争的市场。

二是加大培训力度。根据新形势下环境管理的需要,制定环保监测和执法人才培养及引进规划,加大环保业务知识技能培训和演练力度,切实增强培训实效,不断提升基层环境监管人员整体业务素质和能力,定期考试,考试合格才能上岗。优化环保队伍结构,严把人员入口关,引进环保专业人才,提高环境监测机构专业技术人员比重。建议执法时分行业配备相应的行业环保专家,执法人员也要分行业学习行业技术工艺知识,探索执法人员分行业培训,培训获得行业执法资格后可以相应行业企业进行执法。

环境应急管理知识培训篇6

第一条为预防和减少突发环境事件的发生,控制、减轻和消除突发环境事件引起的危害,规范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管理工作,保障公众生命安全、环境安全和财产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国家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及相关法律法规,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各级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和企业事业单位组织开展的突发环境事件风险控制、应急准备、应急处置、事后恢复等工作,适用本办法。

本办法所称突发环境事件,是指由于污染物排放或者自然灾害、生产安全事故等因素,导致污染物或者放射性物质等有毒有害物质进入大气、水体、土壤等环境介质,突然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环境质量下降,危及公众身体健康和财产安全,或者造成生态环境破坏,或者造成重大社会影响,需要采取紧急措施予以应对的事件。

突发环境事件按照事件严重程度,分为特别重大、重大、较大和一般四级。

核设施及有关核活动发生的核与辐射事故造成的辐射污染事件按照核与辐射相关规定执行。重污染天气应对工作按照《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等有关规定执行。

造成国际环境影响的突发环境事件的涉外应急通报和处置工作,按照国家有关国际合作的相关规定执行。

第三条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管理工作坚持预防为主、预防与应急相结合的原则。

第四条突发环境事件应对,应当在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建立分类管理、分级负责、属地管理为主的应急管理体制。

县级以上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应当在本级人民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对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管理日常工作实施监督管理,指导、协助、督促下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做好突发环境事件应对工作。

第五条县级以上地方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应当按照本级人民政府的要求,会同有关部门建立健全突发环境事件应急联动机制,加强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管理。

相邻区域地方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应当开展跨行政区域的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合作,共同防范、互通信息,协力应对突发环境事件。

第六条企业事业单位应当按照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规范的要求,履行下列义务:

(一)开展突发环境事件风险评估;

(二)完善突发环境事件风险防控措施;

(三)排查治理环境安全隐患;

(四)制定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并备案、演练;

(五)加强环境应急能力保障建设。

发生或者可能发生突发环境事件时,企业事业单位应当依法进行处理,并对所造成的损害承担责任。

第七条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和企业事业单位应当加强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管理的宣传和教育,鼓励公众参与,增强防范和应对突发环境事件的知识和意识。

第二章风险控制

第八条企业事业单位应当按照国务院环境保护主管部门的有关规定开展突发环境事件风险评估,确定环境风险防范和环境安全隐患排查治理措施。

第九条企业事业单位应当按照环境保护主管部门的有关要求和技术规范,完善突发环境事件风险防控措施。

前款所指的突发环境事件风险防控措施,应当包括有效防止泄漏物质、消防水、污染雨水等扩散至外环境的收集、导流、拦截、降污等措施。

第十条企业事业单位应当按照有关规定建立健全环境安全隐患排查治理制度,建立隐患排查治理档案,及时发现并消除环境安全隐患。

对于发现后能够立即治理的环境安全隐患,企业事业单位应当立即采取措施,消除环境安全隐患。对于情况复杂、短期内难以完成治理,可能产生较大环境危害的环境安全隐患,应当制定隐患治理方案,落实整改措施、责任、资金、时限和现场应急预案,及时消除隐患。

第十一条县级以上地方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应当按照本级人民政府的统一要求,开展本行政区域突发环境事件风险评估工作,分析可能发生的突发环境事件,提高区域环境风险防范能力。

第十二条县级以上地方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应当对企业事业单位环境风险防范和环境安全隐患排查治理工作进行抽查或者突击检查,将存在重大环境安全隐患且整治不力的企业信息纳入社会诚信档案,并可以通报行业主管部门、投资主管部门、证券监督管理机构以及有关金融机构。

第三章应急准备

第十三条企业事业单位应当按照国务院环境保护主管部门的规定,在开展突发环境事件风险评估和应急资源调查的基础上制定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并按照分类分级管理的原则,报县级以上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备案。

第十四条县级以上地方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应当根据本级人民政府突发环境事件专项应急预案,制定本部门的应急预案,报本级人民政府和上级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备案。

第十五条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制定单位应当定期开展应急演练,撰写演练评估报告,分析存在问题,并根据演练情况及时修改完善应急预案。

第十六条

环境污染可能影响公众健康和环境安全时,县级以上地方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可以建议本级人民政府依法及时公布环境污染公共监测预警信息,启动应急措施。第十七条县级以上地方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应当建立本行政区域突发环境事件信息收集系统,通过“12369”环保举报热线、新闻媒体等多种途径收集突发环境事件信息,并加强跨区域、跨部门突发环境事件信息交流与合作。

第十八条县级以上地方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应当建立健全环境应急值守制度,确定应急值守负责人和应急联络员并报上级环境保护主管部门。

第十九条企业事业单位应当将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培训纳入单位工作计划,对从业人员定期进行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知识和技能培训,并建立培训档案,如实记录培训的时间、内容、参加人员等信息。

第二十条县级以上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应当定期对从事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管理工作的人员进行培训。

省级环境保护主管部门以及具备条件的市、县级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应当设立环境应急专家库。

县级以上地方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和企业事业单位应当加强环境应急处置救援能力建设。

第二十一条县级以上地方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应当加强环境应急能力标准化建设,配备应急监测仪器设备和装备,提高重点流域区域水、大气突发环境事件预警能力。

第二十二条县级以上地方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可以根据本行政区域的实际情况,建立环境应急物资储备信息库,有条件的地区可以设立环境应急物资储备库。

企业事业单位应当储备必要的环境应急装备和物资,并建立完善相关管理制度。

第四章应急处置

第二十三条企业事业单位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突发环境事件时,应当立即启动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采取切断或者控制污染源以及其他防止危害扩大的必要措施,及时通报可能受到危害的单位和居民,并向事发地县级以上环境保护主管部门报告,接受调查处理。

应急处置期间,企业事业单位应当服从统一指挥,全面、准确地提供本单位与应急处置相关的技术资料,协助维护应急现场秩序,保护与突发环境事件相关的各项证据。

第二十四条获知突发环境事件信息后,事件发生地县级以上地方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应当按照《突发环境事件信息报告办法》规定的时限、程序和要求,向同级人民政府和上级环境保护主管部门报告。

第二十五条突发环境事件已经或者可能涉及相邻行政区域的,事件发生地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应当及时通报相邻区域同级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并向本级人民政府提出向相邻区域人民政府通报的建议。

第二十六条获知突发环境事件信息后,县级以上地方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应当立即组织排查污染源,初步查明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原因、污染物质及数量、周边环境敏感区等情况。

第二十七条获知突发环境事件信息后,县级以上地方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应当按照《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监测技术规范》开展应急监测,及时向本级人民政府和上级环境保护主管部门报告监测结果。

第二十八条应急处置期间,事发地县级以上地方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应当组织开展事件信息的分析、评估,提出应急处置方案和建议报本级人民政府。

第二十九条突发环境事件的威胁和危害得到控制或者消除后,事发地县级以上地方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应当根据本级人民政府的统一部署,停止应急处置措施。

第五章事后恢复

第三十条应急处置工作结束后,县级以上地方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应当及时总结、评估应急处置工作情况,提出改进措施,并向上级环境保护主管部门报告。

第三十一条县级以上地方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应当在本级人民政府的统一部署下,组织开展突发环境事件环境影响和损失等评估工作,并依法向有关人民政府报告。

第三十二条县级以上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应当按照有关规定开展事件调查,查清突发环境事件原因,确认事件性质,认定事件责任,提出整改措施和处理意见。

第三十三条县级以上地方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应当在本级人民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参与制定环境恢复工作方案,推动环境恢复工作。

第六章信息公开

第三十四条企业事业单位应当按照有关规定,采取便于公众知晓和查询的方式公开本单位环境风险防范工作开展情况、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及演练情况、突发环境事件发生及处置情况,以及落实整改要求情况等环境信息。

第三十五条突发环境事件发生后,县级以上地方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应当认真研判事件影响和等级,及时向本级人民政府提出信息建议。履行统一领导职责或者组织处置突发事件的人民政府,应当按照有关规定统一、准确、及时有关突发事件事态发展和应急处置工作的信息。

第三十六条县级以上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应当在职责范围内向社会公开有关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管理的规定和要求,以及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及演练情况等环境信息。

县级以上地方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应当对本行政区域内突发环境事件进行汇总分析,定期向社会公开突发环境事件的数量、级别,以及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应急处置概况等信息。

第七章罚则

第三十七条企业事业单位违反本办法规定,导致发生突发环境事件,《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等法律法规已有相关处罚规定的,依照有关法律法规执行。

较大、重大和特别重大突发环境事件发生后,企业事业单位未按要求执行停产、停排措施,继续违反法律法规规定排放污染物的,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应当依法对造成污染物排放的设施、设备实施查封、扣押。

第三十八条企业事业单位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县级以上环境保护主管部门责令改正,可以处一万元以上三万元以下罚款:

(一)未按规定开展突发环境事件风险评估工作,确定风险等级的;

(二)未按规定开展环境安全隐患排查治理工作,建立隐患排查治理档案的;

(三)未按规定将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备案的;

(四)未按规定开展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培训,如实记录培训情况的;

(五)未按规定储备必要的环境应急装备和物资;

(六)未按规定公开突发环境事件相关信息的。

第八章附则

环境应急管理知识培训篇7

2020年以来,我们以深入开展“全员安全诊断”活动为主线,严格执行《2020年HSSe工作要点》,扎实开展安全活动,进一步明晰责任、完善标准、强化监管、考核引领,确保了安全、清洁发展。

1、做好“全员参与安全诊断”主题活动,确保活动取得实效。

根据总公司全员参与安全诊断实施方案,发动全体干部职工积极投入到活动去中,充分发挥全员深入现场开展排查,多提优秀诊断建议,按照“管业务必须管安全的”原则,督促各专业主管人员对生产现场进行排查整改。积极组织参与安全提建议活动,优选12条优秀诊断建议上报。对各单位上报的优秀建议按照月考核季兑现进行奖励,激发全员参与的热情。

2、认真开展各项HSe检查、督查活动

组织开展月度检查12次,专项检查4次,共查出问题256项。整改检查问题63项,整改视频检查问题72项,整改视频问题12项,各单位对检查问题及时进行了整改,同时督促各单位及时进行举一反三整改。与监督中心进行合作帮扶检查,通过对现场、资料等各方面的检查,全面的了解管理区现状,对查出问题进行了交流。对检查的问题做了详细的记录,并在安全会议中进行通报,各单位及时进行举一反三整改并反馈。

3、严格执行HSe会议制度、提升HSe管理水平

按时召开QHSSe委员会及月度工作例会,会上制定整改措施,督促整改实施。会议有针对性的研究解决基层的困难,安排部署各类重点工作,促进HSe工作有序推进,提升HSe管理水平。

4、认真开展安全专项培训、检查及安全活动

积极组织人员开展安全培训,采油厂HSSe管理手册、文件精神、安全管理规定、视频案例等多次停工停产集中专项培训,通过学习违章行为事故案例,认真分析违章行为及发生的问题的根本原因,举一反三、吸取教训做好各项培训整改工作,通过各项工作的开展,达到警醒提高安全意识,杜绝各类事故的发生。组织多人参加2020年第一期双重预防机制培训。同时根据要求,开展了雨季汛期前水体隐患排查治理专项检查、硫化氢危险源风险辨识与危害分析专项检查,登高作业专项安全督查工作、交通安全隐患排查和上半年交通安全检查、做好全国“两会”期间安全生产工作、2020年节能宣传周和“六·五”世界环境日宣传活动、2020年“安全生产月”和“安全生产万里行”活动、组织参加“天天学应急”全民应急安全知识有奖答题,迎接双重预防机制建设检查。梳理完善承包商管理规定及管理工作程序,加强承包商管理。管理区通过开展专项全面整治活动,要求检查注重实效不走过场,检查问题及时反馈到各单位,按照隐患分级管理的原则,落实整改负责人,并组织复查,确保发现的隐患得到真正的治理,促进整体管理水平的提升。

5、完善应急救援队伍,开展应急演练

根据管理区应急处置计划,安排实施了***应急演练,6月份开展了****应急演练,通过演练加强应急预案的实操性,提高应急处置实战能力,将应急演练常态化、操作标准化贯穿于生产运行全过程。

6、加强职业健康管理工作

根据计划安排,及时配合职业卫生检测机构对化验室等有毒有害场所进行现场检测。按时发放职业病防护用品,通过对现场实际工作过程中的有毒有害气体浓度的检测,有效掌握工作场所的实际情况,确保职工健康受到保护。积极开展《职业病防治法》宣传周活动,通过发放宣传材料、网络微信答题、观看视频等丰富多彩的形式,做实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和结果告知,推进职业病危害场所分级管控,为员工创建安全健康的工作环境。针对化验室进行专项检查,查出问题7项,提出整改建议4条。完成防暑降温费的发放工作

7、强化硫化氢风险管控

完善硫化氢安全管理规定,制定硫化氢专项治理总体规划,结合管理考核办法,加强源头治理,硫化氢含量得到了有效控制。同时做好硫化氢防控培训,针对含硫化氢井多、含量高的现状,严格执行含硫化氢井操作规程,杜绝了硫化氢中毒事件的发生。及时送检11套空呼及7台便携式硫化氢检测仪,新安装固定式硫化氢检测仪6套。

8、积极组织参加安全生产月咨询日活动

6月16日,组织10人参加了安全月活动,进行板报展览、安全答题及心肺复苏对抗赛,参加心肺复苏比赛获得第二名的好成绩。

9、做好环保管理工作

环境应急管理知识培训篇8

根据近两年来介人手术病人的特点及发展趋势,从人、物品、(高值耗材)先进仪器、专业技术、环境、制度及流程对护理风险因素进行系统识别、评估,对介入手术室工作各个环节中存在或潜在的安全隐患归纳以下几方面:

(1)手术量逐年增多而复杂,护理人员相对不足,与2007-2009年相比,手术量增加1.5倍,其中危重病人手术增加55例,新开展手术3种、250例,节假日急诊手术平均增加37%.以上手术量增加呈逐年上升态势但护理人员仅增加1人,未达到1张手术台配备2名专业护士标准。

(2)工作量忙闲不均,工作忙时有些制度落实不到位,造成护理安全隐患。

(3)突发事件,介人手术室特点极易发生突发事件,2007~2009年术中心跳骤停6例,失血性休克1例。

(4)并且高值材料多,先进仪器使用增多。

(5)同时患者维权意识增强,对涉及自身的医疗和护理过程尤其关注。

2、护理风险控制措施

2.1加强护理人员综合素质培训,提高安全防范能力

2.1.1提理风险管理知识及安全知识培训护理管理者组织修订护理质量标准,建立完善风险管理制度及各种风险管理组织。科室每月以提问,考核等形式进行一次护理风险测评,为完善介入手术室工作制度和再造流程提供依据。

2.1.2专业技术培训按照护理部的要求科室第月组织业务学习和业务培训,对术前、术中、术后的规范操作及相关业务知识每月考核1次,成绩季累年计,内容纳入护理部年终考核范畴,对新开展的手术及新仪器设备的使用。必须先由医师向科护士长讲授主要配合内容,护士长制定操作规程后再对科室人员进行培训。在工作中对业务能力差的人员护士长要给予足够的关注和业务指导,避免出现责任及技术风险。鼓励并创造条件支持科室人员接受继续教育,提高其理论水平和专业知识,近两年来,我科护士成功配合医院开展的经皮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术,经股动脉置管腹主动脉带薄网支架置入术,颅内动脉瘤栓塞术等。

2.2规范化管理,提高应急能力及安全手术环境根据介入手术特点,制定各种风险项目的应急预案及防范风险的操作流程,如制定术中大出血及心跳骤停、交叉感染、防导管脱出堵塞,预防坠床,坠车(交换车)等应急预案。

根据专科手术特点完善急性脑造影,急性冠脉内支架植入。术中大出血,心跳骤停等抢救操作流程,建立急救小组,实施责任制的管理。护理管理者要熟知病区内的高危环节,避免出现责任及技术风险,危重患者抢救方面制度包括药品、物品、各种仪器性能是否完好等管理者要有较强的风险意识,对手术环境中的不安全因素进行管理,如地面潮湿应给予提醒,极力为患者提供安全,舒适的手术环境,降低环境风险的发生率。

2.3加强重点制度执行落实的管理介入手术室主要护理风险的种类为高值耗材开错封、异物遗留体腔、输错液、用错药、意外事件和医院感染,前4种均与查对制度的执行落实与否密切相关,最后一种与消毒隔离制度执行落实关系密切,因此加强查对制度及消毒隔离制度的落实是化解介入手术室护理风险非常重要的措施。

2.4重视危重病人手术、新开展手术、大手术及节假日的安全管理如病人为择期手术,责任护士到病房查看病人,评估风险强度,护理安全管理做到四有:有责任护士,有手术护理计划,有安全防范措施医学|教育网搜集,有完善的手术护理记录,以最大限度在降低此类手术风险,节假日为高危时段,做好应急突发事件准备,合理安排人员在岗,抢救设备、急救物品药品是否充足完好处于应急状态,手术环境、无菌物品消毒隔离制度的落实。

2.5职业安全防护的管理在介入手术室导致医务人员职业危害为x线损伤、血源性疾病感染、化疗药物的侵害等,其中血源性疾病感染的危险因素为利器损伤,尤其以针刺伤最多见,为体现以人为本,加强防护工作,规范安全操作流程,化疗、X线损伤和针刺伤害是可以避免的。2007~2009年介人手术室医护人员体检(放射工作人员职业性健康检查),结果显示无职业危险因素造成的任何损害。

环境应急管理知识培训篇9

1急诊科护士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

急诊科护士心理健康状况受内因、外因共同影响,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外因包括工作压力、工作环境、工作对象、护患关系、人身安全、职业危害因素、家庭和社会支持度等[1-14],内因包括业务能力、自我调节和应对方式等[1,5,7,9,14,15]。

1.1影响急诊科护士心理健康的外因

1.1.1工作压力

急诊科护士长期面对急危重患者[1,3,5,6,9,14,16],长期处于高度紧张的工作状态,护理任务繁重[1,6,8,12];而目前大多数医院急诊科护士编制还不能完全达到卫生部规定的标准,导致急诊科护士常常超负荷工作,影响其身心健康[6,12,13];急诊科长期无规律的三班倒,使护士生物钟紊乱,严重影响其社交活动及家庭生活,也易造成身体和心理上的疲乏[4,6,8,13,17,18]。

1.1.2工作环境

急诊科工作环境差,病区拥挤嘈杂,对护士的生理和心理都是一种不良刺激,易使其产生烦躁、焦虑等负性心理[6,11,12,18]。

1.1.3工作对象、护患关系、人身安全

经常接受患者死亡和濒死现象的刺激也是急诊科护士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之一[1,4,6,8,19,20]。患者由于病痛的折磨,言语和行为上容易激动,甚至有些患者、家属会将不良情绪迁怒于护士[14]。而且在疾病严重性和处理的迫切性上,护士和患者、家属常存在误会[11]。来急诊科就诊的患者都希望自己先得到救治,而护士常常因忙于救治更急、危、重的患者暂时无暇顾及其他患者,易给患者、家属造成急诊不急的误会;而护患接触时间短,缺乏更多交流沟通、消除误会的机会,导致患者及家属抱怨甚至谩骂殴打护士,使护士的自尊心受到伤害、人身安全得不到保障[3,4,6,11,16]。因为害怕引起护患纠纷,急诊科护士在工作上小心谨慎;又由于付出的辛勤劳动得不到理解甚至人身安全得不到保障,急诊科护士容易产生抑郁、焦虑、恐惧、抗拒心理,进而对患者冷漠、逃避,进一步加重护患关系紧张,形成恶性循环[4,6,11]。

1.1.4职业危害因素

经常接触各种化学药物、患者的血液、分泌物、排泄物及意外的针刺感染等,对急诊科护士的健康造成极大威胁;而对传染病的恐惧、对健康的担忧也是急诊科护士压力产生的原因之一[1,11,18,19]。

1.1.5家庭和社会支持

研究显示,家庭支持越高的护士,心理健康水平越高[9,14];社会支持水平较高者,心理健康水平较高[12,20],急诊科护士常因得不到社会的理解和支持而导致生理、心理处于紧张应激状态[3]。

1.2影响急诊科护士心理健康的内因

上述来自外界的各种刺激,还要通过业务能力、自我调节和应对方式等影响急诊科护士的心理健康。

1.2.1业务能力

只要急诊科护士业务能力足够强,就能应付各种突发事件,做到临危不乱、胸有成竹,就能缓解因自己知识、技术和经验不足所引起的紧张和恐慌心理,从而保持健康的情绪[6,15]。

1.2.2自我调节和应对方式

掌握放松技巧可帮自己放松情绪,精神乐观有助于神经内分泌的平衡协调,可减轻紧张、不安、烦躁等不良情绪[6]。当面对压力事件时,良好的应付方式有助于缓解精神紧张,使急救科护士在高强度的应激环境下能有效地抗衡压力,从而保持心理健康[7];如果不能进行积极的应对,就可能会产生焦虑、抑郁、沮丧、不满、厌倦、不良情感、怨恨、愤怒、人际关系恶化等负性心理,还可以通过神经、内分泌和免疫途径,使旧病复发或引发新病[5,14]。

2促进急诊科护士心理健康的相关措施

为了提高急诊科护士心理健康水平以保证护理服务质量,管理者应采取措施减少急诊科护士的付出、增加其收获,防止其心理失衡,还应加强业务培训以提高其业务能力,并组织心理知识培训、提供更多休闲应对资源以提高其自我调节、应对能力。

2.1减少其付出

对急诊科护士的工作量进行更为客观的统计分析,并根据工作量增加护士编制和数量、合理分配人力、合理安排班次,减少或取消非护理性工作,以减少其工作压力[1,6,7,13,15,21]。还应为急诊科护士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如保持抢救室内适宜的温湿度、通风,配置合适高度的工作台,合理放置急救仪器、药品,从而降低护士的体力消耗[14]。

2.2增加其收获

马斯诺的需求五层次学说把人的需求分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的需求和自我实现的需求。管理者应尽量了解并满足急诊科护士的合理需求。首先应适当提高急诊科护士的各种待遇,满足其生理需求[6,11,13,14]。其次,针对暴力事件,急诊科应安装录像监控并安排保安24小时值班,确保护士人身安全[1,3,22];针对职业危害因素,教育急诊科护士,要树立安全防范意识,加强血液、分泌物、排泄物污染的管理,严密封存、集中焚烧处理污染物,严格执行隔离防护措施,加强高危人群的预防接种,减少职业危害的发生[19]。同时要组织急诊科护士参加各种休闲娱乐活动以增加其社交机会[3,17]。管理者还要充分理解和尊重急诊科护士,努力创造一种和谐愉快、团结进取的工作氛围[6,7,11,13],并通过各种形式将急诊护理工作向社会宣传,呼吁家庭和社会给予急诊科护士更多的理解与支持[12,14,20]。最后要增加急诊科护士专业发展机会,如培训、进修、晋升的机会[6,13,15],以满足其自我实现的需求,从而调动其工作热情。

2.3加强相关内容的培训

在管理者已采取各种措施而急诊科护士的付出与收获仍未能达到平衡的情况下,应对急诊科护士加强相关内容的培训,通过业务知识、技能培训,提高其抢救能力,使之能胜任充满压力的工作[15];加强心理素质培训,提高其应激环境下的心理承受、调节能力[11,15,17];加强应付行为训练,提高其应付能力[6,7]。管理者应为急诊科护士提供消除身心紧张的机会、场所[17],必要时给予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1,11],为其在外界压力超过自我调节、应对能力时提供帮助。

环境应急管理知识培训篇10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309306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9-5112-01

风险管理是指对病人、工作人员、探视者可能产生伤害的潜在风险进行识别、评估并采取正确行动的过程[1]。医疗护理风险管理是指对病人、探视者、医务人员、医疗护理技术、药物、环境、设备、医疗护理制度与程序等风险因素进行管理的活动[2]。护理风险是指医院内病人在护理中有可能发生的一切不安全事件[3]。它始终贯穿于护理操作、处置、配合抢救等环节中,即使是很简单的临床护理活动都带有风险。随着公众健康意识和维权意识的日益增强,“医疗护理风险无处不在”已成为医疗护理界的共识[4]。

血透室护理工作具有专科性强、风险性高:病情变化快、危急、机器运转故障、导管脱落、出血、血肿等有导致医疗护理纠纷和投诉发生的隐患。因此,要有效预防,规避风险,减少护理纠纷发生,提高服务质量,确保安全,必须实施有效的护理风险管理[5]。

1血透室护理风险因素分析

11环境管理是否到位血透室布局和流程上有无缺陷:空间大小、互相干扰的因素、地板是否防滑、有无防滑标志、消防应急通道是否畅通、噪音大小等。

12部分护士责任心不强安全和法律意识淡漠透析治疗过程中,未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和操作规程,未及时巡视,对病人的主诉未引起重视,透析记录不规范,上班闲聊、玩手机等引起的风险。

13病人的不信任病人因受某些媒体对医护人员的负面报道影响,对医护人员缺乏信任,太过挑剔,不能以正常的心态对待医护人员,从而造成护患关系的紧张。

14血透护士缺编年轻化素质参差不齐病人多,护士少,血透操作不够娴熟,透析治疗无法及时到位,而护士态度又不够诚恳,就容易引起护患纠纷。

15护士专科知识不足现在网络发达,病人的知识来源广,对护士的专科知识要求越来越高,不能敷衍了事,否则也会引起病人的不满,增加了风险。

16机器设备故障血透机、水处理机可能出现的意外情况和操作过程中存在的安全隐患。设备故障无预见性,是不确定因素,容易引起病人的恐慌,从而增加了风险系数。

17缺乏沟通技巧血透室病人病情重、病程长、经济压力大,如果护士不注重语言交流,解释工作不耐心,语言生硬,缺乏技巧,对病人出现的异常情况,护理措施不及时,又不能给予合理的解释,导致护理纠纷。

2护理风险管理的对策

21进行护理风险管理的培训教育血液透析是体外循环的过程,发生危急情况如果不及时处理,后果不堪设想,比如透析过程中病人突发低血压、心搏骤停,穿刺针或导管脱落等。透析病人多数是老病号,一般都熟知操作流程,稍有不慎,就会引发纠纷。因此,要对护理人员进行沟通技巧的培训,学会如何化解医疗、护患纠纷,倡导慎独精神,严格执行操作流程,进行风险管理的培训教育,提高护士防范护理风险的能力。

22健全、落实规章制度制定完善的规章制度是护理风险管理的前提,是防止差错事故,提高工作质量的保证。工作制度是护理管理的重要手段,既可提高工作的效率,也可保证护理的质量,有章可循也是保障护理人员的依据[6]。血透室必须严格执行并落实核心制度:查对制度、交接班制度、医院感染控制制度、医疗废物管理制度等。

23制定相应的应急预案和防护措施护理风险始终贯穿在护理操作、处置、配合抢救等各个环节和过程中。血透室是高风险科室,更应制定各种应急预案及防护措施,防患于未然。如:透析器破膜的应急预案,穿刺针和导管脱落的应急预案,空气栓塞的应急预案,针刺伤的应急预案,低血压的应急预案,停水、停电、火灾、地震等的应急预案。

24加强血透室护理人员的培训血透室专科性强,风险性高,上岗前必须进行思想政治和专业理论、技术操作的培训。护士必须是从事临床护理工作两年以上、血液透析专科培训三个月以上,并随时进行新知识、新技术的学习,对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要进行总结和改进,不断提高自身业务素质,以便提升全员防范护理风险的能力。

25定期对机器、设备进行检查和维护血透机、水处理机技术含量高,费用昂贵,要求护理操作人员须进行操作培训,并对机器的使用、维护情况进行登记。要求工程师要定期对机器设备进行检修、维护和保养,对技术参数进行核查、校正,并做好登记。以保证设备的正常运转,确保病人的安全。

26制定合理的操作流程对血透室的各种操作应按卫生部编发的《血液净化标准操作规程》进行,它是规范血液净化操作、保障医疗质量和安全的文件性规程,做到有章可循、有据可依。

27合理排班应根据病人的多少,病情的轻重,合理安排护理人员,进行弹性排班。以确保病人的安全,护理资源的合理利用。

28加强血透室的感染控制,防止医院感染每月对透析治疗室的物表和空气进行细菌培养,周对水的pH值、余氯、硬度进行监测。每月对透析用水、透析液作细菌培养,每三个月行内毒素检测,每年行化学污染物检测,并做好登记。透析患者传染病病原微生物的检测,并记录。做好隔离透析室和医疗废物的管理。

29认真履行告知义务,主动与病人沟通建立和谐的护患关系血液透析治疗是特殊治疗,应告知患者相关的注意事项,多与病人沟通,使患者及家属理解和信任我们,能积极配合治疗。

210加强巡视,做好健康教育血液透析是体外循环的过程,应加强巡视,观察动静脉内瘘穿刺处、深静脉置管处有无出血及血肿,有无穿刺针及导管移位或脱落。观察设备的运转是否正常。倾听病人的主诉,做好健康教育,对所管的病人做到心中有数。护士应花更多的时间在病人身边,为患者提供更多治疗以外的服务,如心理疏导、健康教育等[7]。

211加强环境的改造血透室要合理布局,清洁区、污染区及其通道要分开。环境应保持安静,光线充足,空气清新。地面要防滑防酸,并有防滑标识。厕所应有扶手,并准备座便器,以防病人跌倒。

3小结

护理风险管理是一个长期的、连续的、动态的过程。护士只有做好风险评估,才能有效地规避风险。通过护理风险管理策略的实施,密切了护患关系,减轻了护士的心理压力,针对薄弱环节能找出预防和避免护理风险的方法,并给予相应的护理干预措施,从而提高了护理队伍整体的抗风险能力[8]。

参考文献

[1]林菊英医院管理学:护理管理分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167

[2]王淳德,郑思炳,王渠江医疗风险管理浅析[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3,18(7):405-406

[3]李晓惠,邹晓清临床护理风险事件与对策[J]中华护理杂志,2005,40(1):57

[4]李雪芳,陈立群护理风险管理在小儿输液室的应用[J]全科护理,2009,(10):2701-2702

[5]黄雪梅风险管理在急诊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全科护理,2009,(3):624-625

[6]冯凯芬血液透析室的风险管理[J]全科护理,2009,(9):2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