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渔业研究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2:41:29

海洋渔业研究篇1

按照碳汇和碳源的定义,结合海洋生物固碳的特点,碳汇渔业可以理解为通过渔业生产活动,促进水生生物吸收水体中的Co?,并将这些碳移出水体的过程和机制。

碳汇渔业能够充分发挥碳汇功能,直接或间接吸收并储存水体中的二氧化碳,降低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进而减缓水体酸度和气候变暖的渔业生产活动的泛称。凡不需投饵的渔业生产活动,都能形成生物碳汇,相应地亦可称之为碳汇渔业,如藻类养殖、贝类养殖、滤食性鱼类养殖、人工鱼礁、增殖放流以及捕捞渔业等。通过渔业进行碳汇,不仅技术可行、成本低,而且可以产生多种效益。

二、我国碳汇渔业的主要形式和发展现状

(一)我国碳汇渔业的主要形式

我国目前碳汇渔业的形式主要包括贝类、藻类、浮游植物的养殖等。碳酸钙是养殖贝类中贝壳的主要成分,因此,增加贝类养殖可以增加渔业的碳汇功能。继而通过人们的捕捞而将贝类移出海洋中的碳。另外,贝类养殖为人们提供了丰富的食物,可得到巨大的额外经济利益。藻类在海水中通过光合作用转化二氧化碳为有机碳,除此以外,还将水中的无机氮和磷吸收,已达到改善水质的效果。通过大量收获海藻,固定了大量的二氧化碳,从而使藻类养殖成为固碳的重要措施。浮游植物也具有较强的碳汇功能。它们同样是通过光合作用转化二氧化碳。浮游植物是海洋中食物链中有机食物来源,并在生物泵的循环作用下,净化了海洋生物产生的各种垃圾。

(二)我国海洋碳汇渔业的发展现状

由于我国海水养殖条件优越,20多年前,我国贝类和藻类养殖的广泛推广带动了海水养殖业的迅速发展,海水养殖面积和产量多年稳居世界第一。2010年海水养殖产量达1482.30万吨,比上年增长5.49%。其中,鱼类产量80.82万吨;甲壳类产量106.11万吨,比上年增长4.34%;贝类产量1108.23万吨,比上年增长5.24%;藻类产量154.13万吨,比上年增长5.83%。可见,中国的海水养殖是一个以贝藻养殖为主的水产养殖业。

渔业在推进我国低碳经济发展的进程中将发挥很大作用,尤其对我们发展中国家来说意义特别重要。一方面,我国渔业是以养殖为主,且贝藻类、滤食性鱼类等养殖占据很大比例,导致渔业表现出很强的碳汇功能。因为贝藻类、鱼类等可以吸收水体中的二氧化碳,通过渔民捕捞而最终将碳移出了水体。不可否认,渔业大量的生产本身会产生较多的二氧化碳排放,因此,更应该通过建立低排放、可持续的碳汇渔业以此支持我国低碳渔业经济的发展。碳汇渔业耗能低、污染低、排放低的“三低”产业。在渔业生产的各个阶段都要求做到以上几点,因此各个生产过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是很小的。在我国实行建设现代渔业的进程中,碳汇渔业将发挥巨大的推动作用。

三、我国大力推进海洋碳汇渔业发展的原因

(一)发展碳汇渔业利于减少二氧化碳排放,延缓全球气候变暖

当前全球气候变暖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可持续发展,为此国际间进行了大量的淡判以推进建立控制气候变化的机制。目前,控制温室气体对气候变化影响的主要途径有两条:一是节能减排,开发新能源,从根本上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二是增加碳汇,发展碳汇产业。碳汇的载体可分为海洋生态系统与陆地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包括海洋碳汇和海洋生物碳汇。人类每年排放的Co2以碳计约为55亿吨,其中海洋生态系统吸收了大约20亿吨,陆地生态系统吸收约7亿吨。碳汇渔业为海洋固碳作出了巨大贡献,是实现减排目标有效且低成本的方法。

(二)碳汇渔业促使我国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实现产业转型,

世界经济发展的经验表明,经济增长的关键是建立与当前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的产业结构。当前我国处于经济发展的十字路口,是继续依赖大量消耗资源促进经济发展,还是通过发展低碳经济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在国际和国内环境下,选择技术改进提高资源利用率和产业结构优化调整从而迅速提高整个国民经济实力、经济效益和国际竞争力是最佳路径。选择重点扶持、优先发展的低碳主导产业,是产业结构调整的关键。低碳化是在我国可持续发展政策背景下的必然选择,碳汇渔业作为一种典型的生态化的产业,通过新技术、新制度的运用,实现生态和谐,更重要的是发挥渔业碳汇的作用,进一步改善人类生存环境,是传统渔业和低碳经济发展的趋势。

(三)优先发展碳汇渔业,是我国优化升级海洋产业结构的突破点

海洋产业结构指各海洋产业部门之间的比例构成以及它们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海洋产业结构反映的是海洋经济中各产业构成及其比例关系,良好的海洋产业结构是实现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海洋产业结构的优化要求合理配置海洋产业中的各生产要素,协调各部门的责任及利益关系。海洋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必须要充分考虑到社会、经济、生态三大系统的协调发展,使得资源利用最大化、资源配置最优化,从而促进海洋产业更好、更快地发展。碳汇渔业代表着整个海洋产业结构演进的方向,能够带动整个海洋产业的发展,是我国海洋产业结构升级的突破点。

四、我国海洋碳汇渔业产业化发展的对策

(一)建立完善碳汇渔业产业发展的政策

法规在充分考虑我国国内外环境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应对气候环境变化、实现可持续发展和节能减排的工作需求,首先要保证渔业经济健康稳定发展,然后要有针对性地制定、实施碳汇渔业产业发展战略,并在法律层面加以确定。在渔业法规修订过程中,适当增加促进碳汇渔业发展的有关条款,逐步完善碳汇渔业相关的法律体系。除此之外,在碳汇渔业的优惠政策上应当有所倾斜。比如国家为发展可再生资源设立的发展基金,以此促进可再生能源的研究、国家标准的制定和示范工程建设等。碳汇渔业也应享受此类优惠政策,用于碳汇渔业发展的科研工作、渔业建设项目等。

(二)加大碳汇渔业技术自主创新与推广

大力开展碳汇渔业技术自主创新研究,借鉴国外低碳渔业相关技术,消化吸收其先进技术,并对技术构成加以改进,提高渔业产量和质量,从而提高经济效益和碳汇能力。渔业的低碳技术及碳汇功能在节能减排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加快发展碳汇渔业,需要设立渔业发展碳汇渔业技术的专项科研项目,加大科研力量投人,为研究提供充足的技术及必要的资金支持。推动产学研联合,碳汇渔业技术的创新主体是企业,企业可有效推动技术进步和推广。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建成我国第一个碳汇渔业实验室,国家应多建立此类实验室并加快科研成果的利用。另外,积极寻求建立我国渔业碳汇计量和监测体系,科学评价渔业减排增汇的潜力。

(三)加强国际渔业低碳化合作

发达国家的低碳技术领先于发展中国家,而发展中国家对能源的需求和排放在未来都会较高。因此,加强与发达国家的技术合作,建立与发达国家的全球低碳经济与可持续发展的合作机制,通过该机制推进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的技术转让。加大发展中国家先进技术的引进力度,尤其是加快核心技术的引进与推广应用,不断探索适合我国碳汇渔业产业发展的道路。

(四)碳汇渔业的经济政策以绩效激励贝藻类水产养殖,尽快实现海水养殖业蓝碳存储与碳汇交易

在国际气候变化政策文件规定内,建立一些机制,允许对未来海洋和近海生态系统的碳俘获进行碳赊购,使碳的有效贮存成为可接受的方法蓝色碳应该用像热带雨林的绿色碳类那样,用类似的方法进行贸易和处理。当务之急要广泛宣传水产养殖贝藻的碳汇贡献,像林业碳汇交易一样,把渔业作“蓝碳”列人碳交易,以流转碳汇的形式。

参考文献:

[1]邵桂兰,阮文婧.我国碳汇渔业发展对策研究[J].中国渔业经济.2012.

[2]孙吉亭,赵玉杰.我国碳汇渔业发展模式研究[J].东岳论丛.2011.

[3]齐建国.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促进碳循环和碳汇产业发展[J].再生资源与循环经济.2011.

[4]李纯厚,齐占会,黄洪辉,刘永,孔啸兰,肖雅元.海洋碳汇研究进展及南海碳汇渔业发展方向探讨.南方水产,2010.

[5]王清印碳汇渔业――概念、发展与展望[a].海洋资源科学利用论坛论文集.2011.

[6]占阳.发展碳汇渔业和低碳渔业技术是建设渔业强省的必由之路[J].江西水产科技,2012.

海洋渔业研究篇2

【关键词】DpSiR模型海洋渔业生态安全

abstract:theconstructedassessmentindicatorsystemofmarinefisheryecologicalsecuritybasedonDpSiRmodelincludes1objectlayer,5criterialayers,10elementslayersand20indicatorlayers.applyingthemean-variancemethodtodeterminetheweightsofeveryindex,thepaperestablishedagradedstandardofmarinefisheryecologicalsecurity.theassessmentcriteriaisusedtoevaluatemarinefisheryecologicalsecuritybasedonDpSiRmodelofShandongpeninsulaBlueeconomyZonefrom2006to2012;byusingtheweightedmeanmethod,theecologicalsecurityindexofeSiwere0.4874、0.6293、0.7191、0.5646、0.5185、0.3869、0.5067,whichindicatecriticalitysafety、basicsafety、basicsafety、criticalitysafety、criticalitysafety、unsafety、criticalitysafety。Finally,thepaperdrewtheconclusionandmadesuggestions.

Keywords:DpSiRmodel;marinefishery;ecologicalsecurity

近年来我国沿海地区对渔业资源的过度开发导致渔业生态水域污染日益严重,渔业资源持续衰退,海洋生态环境问题日渐突出。要树立海洋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将渔业地区的生态、环境、资源、经济和社会视为一个相互关联的大系统。本文试图运用DpSiR模型建立海洋渔业的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海洋渔业的生态安全状况,并提出建议。

一、基于DpSiR模型的海洋渔业生态安全评价方法分析

(一)基于DpSiR模型的海洋渔业生态安全评价的指标体系构建

联合国经济合作开发署(oeCD)对pSR模型和DSR模型进行完善与补充,提出用于解决环境与社会发展关系问题的DpSiR模型,并为欧洲环境署(eea)最先采用。DpSiR模型由驱动力、压力、状态、影响、响应五部分构成。DpSiR模型能够揭示环境与经济的因果关系,有效地整合资源、发展、环境问题,进行生态安全评价及优化研究[1]。

基于DpSiR模型建立海洋渔业的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包括1个目标层、5个准则层、10个要素层和20个指标层[2]。

(二)生态安全评价模型的建立

采用均方差法计算指标的权重,采用加权平均法来对生态安全状况进行综合评价[3-4]。

1.生态安全驱动力指数:

2.生态安全压力指数:

3.生态安全状态指数:

4.生态安全影响指数:

5.生态安全响应指数:

6.生态安全评价综合指数:

指数值位于[0,1]中,0代表各因素对生态安全的综合影响趋向消极(压力强,响应弱),生态安全性降低;1代表各因素对生态安全的综合影响趋向积极(响应强,压力弱)。eSi的值越大,表示该地区的生态环境质量越好,生态越安全;反之生态越不安全。

表1海洋渔业生态评价指标体系

表2基于DpSiR模型的海洋渔业生态安全分级标准

二、基于DpSiR模型的海洋渔业生态安全评价实证分析-以山东半岛蓝区为例

(一)山东半岛蓝区海洋渔业生态安全评价实证结果

根据2006年-2012年山东半岛蓝色经济海洋渔业生态安全评价模型确定的指标的原始数据,运用均方差法确定各个指标的权重值(见表1)。根据这些权重系数排序,山东海洋科研机构经费收入占全国比重D20对海洋渔业的空间布局生态安全影响最大,台风、洪涝造成的渔业经济损失(万元)D12和人口自然增长率D4、沿海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D16也对其生态安全有较大的影响。

根据生态安全模型,可以计算得出:

表3准则层和目标层数值

从以上的判定标准可知,基于DpSiR模型的海洋渔业生态安全在2006年处于临界安全,2007年生态安全评价指数有所上升而处于基本安全,2008年指数继续上升处于基本安全,2009和2010年不断下降处于临界安全,2011年指数再度下降处于不安全状态,2012年指数回升处于临界安全。

三、结论与对策

(一)结论

根据建立的海洋渔业的安全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均方差法确定各个指标的权重值,参考相关的研究成果,同时咨询专家的意见,制定了海洋渔业生态安全分级标准,即1-0.8、0.8-0.6、0.6-0.4、0.4-0.2、0.2-0,分别对应的安全等级为安全、基本安全、临界安全、不安全、危险。运用建立的生态安全评价模型,计算出各个准则层综合指数的数值和目标层指数的数值。

最近几年山东半岛蓝区海洋渔业生态安全状况经历了由临界安全,上升为基本安全,而后下降为临界安全,继而下降为不安全,再上升为临界安全。最好的状况是2008年的基本安全,最差的是2011的不安全状态。这表明海洋渔业的生态安全在得到改善后,又有所恶化,基于实证分析得知主要原因是山东省海洋科研机构经费不充足、台风、洪涝造成的渔业经济损失较大、人口基数大。总的来看,从2006年到2012年山东半岛蓝区海洋渔业生态安全一直处于不断波动状态,生态安全指数一直没有超过0.8达到安全状态,大部分处于临界安全和基本安全状态,偶尔处于不安全状态,情况不容客观。

(二)对策

针对山东半岛蓝区海洋渔业生态安全的实际情况,提出以下对策:第一,加大海洋科研经费的投入,大力支持海洋渔业的可持续发展,为改善海洋渔业的生态安全状况提供科学的指导;第二,渔业有关部门要加强自然灾害的防控,积极建立有效的防控机制。做到早发现、早预防,购置一系列配套的设备,并聘请专业的技术人员,尽量减少台风、洪涝等造成的渔业经济损失;第三,人口增长率短时间内无法改变的情况下应加强渔民的培训工作,加大渔民的培训和教育力度,使渔民更加科学合理的进行生产和捕捞等,并增强渔民的灾害防控意识,做好灾害的防控工作;第四,加强工业废水的监管。提高企业的社会责任感和海洋保护意识,不定期的对污染较严重企业的废水进行突击化验检查,对于排放未达标废水的企业要加大惩罚力度,减少负外部性的影响;第五,加强海洋自然保护区建设,加大资金和人员投入,使保护落实到位。

参考文献:

[1]李玉照,刘永,颜小品.基于DpSiR模型的流域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48(6).

[2]王启尧.海域承载力评价与临海经济布局优化理论与实证研究[D].青岛:中国海洋大学,2011.

海洋渔业研究篇3

关键词国际法海洋渔业法律制度

作者简介:陈麟,北京隆安(贵阳)律师事务所,西南政法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国际法。

中图分类号:D920.4文献标识码:a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20.12.068

2020年10月10日,马来西亚海事执法机构(mmea)在柔佛附近水域扣押6艘渔船,逮捕船上的60名中国渔民。马来西亚海事执法局称,该案件正处在调查过程中,并称违反马来西亚法律规定的中国船员将面临高额罚金及监禁的处罚。海洋渔业所包含的渔民、渔船、捕捞行为、捕捞权及海洋生态环境的管理和养护等要素在发展中面临的保护问题显得至关重要。如不能完善相关制度加以合理有序的保护,必然会阻碍海洋渔业的可持续发展。

一、我国海洋渔业的法律制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我国海洋渔业国内立法及存在的问题

1.我国海洋渔业国内立法现状。我国海洋渔业国内立法中比较明确的是围绕海洋渔业涉及的法律关系的调整。关于海洋渔业的概念,《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虽未作出明确的规定,但根据其第一章之第二条之规定:“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内水、滩涂、领海、专属经济区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管辖的一切其他海域从事养殖和捕捞水生动物、水生植物等渔业生产活动,都必须遵守本法”,明确可知:海洋渔业是指捕捞和养殖海洋渔类及其他海洋经济动植物以获得水产品的生产活动。一般来说,海洋渔业因离海岸的远近不同,可分为近海、外海、远洋渔业。显然,针对海洋渔业的种类也作出了划分。

总体而言,《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的主要内容根据调整客体的不同大体分为四个部分:养殖业、捕捞业、渔业资源的增值和保护、法律责任。其中大部分内容主要围绕海洋渔业的行政监管主体、监管方式、监管措施、监管客体以及需承担的法律责任。

2.我国海洋渔业国内立法存在的问题。我国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虽然规定对海洋渔业在我国管辖范围内进行行政监管,但是缺少对涉外海洋渔业的相关规定,导致执法力度差。例如:若发生他国海事执法局扣留我国渔船、渔民的事件,国内立法缺少专门的应对措施、司法程序。同时,我国海洋渔业国内立法也缺少对新领域的探索,与海洋渔业发展的新领域切合度较差,笼统且可操作性差。

(二)我国参与的海洋渔业国际公约及存在的问题

1.国际法上没有关于海洋渔业所有权的法律制度,我国因此容易在立法上陷入难以明确海洋渔业资源的基础法律地位的盲区。我国陆续加入的《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生物多样性公约》等多个关于发展海洋渔业的国际公约和协定,上述公约及多边协定中确立了渔业法律框架。例如,《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第二条、第四十九条、第五十六条第一款(a)项、第六十二条第二款、第七十七条……中针对各海洋区域中的海洋资源的法律地位作出了明确的约定。与之相对应的我国国内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中对渔业中的养殖业、捕捞业的监管部门、渔业的增值保护以及法律责任作出了规定,但缺乏对于海洋渔业在各海洋区域发展的规制制度。在国际法中没有关于海洋渔业资源的所有权制度的情况下,我国陷入因国内法无法明确海洋渔业资源的基础法律地位而导致不可避免的渔业纠纷。

2.我国加入的《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中关于海洋渔业的规定与实践互相矛盾。目前全世界范围内普遍存在海洋渔业发展的理论在实践中存在分歧,有待通过进一步实践弥补条约法的不足。例如,《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第六十二条第二款、第三款之规定:“专属经济区若存在剩余渔业资源,沿海国在没有捕捞全部可捕量的情况下,应准许其他国家捕捞可捕捞的剩余部分”,《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第六十二条第二款、第六十九条、第七十条之规定,强调内陆国和地理不利国对沿海国剩余渔业资源的开发权利;然而,实践中沿海国往往基于本国的利益考虑,不仅有着广泛的自由裁量权,且会依据本国的自由裁量权设置规则,在该规则项下制定一系列的保全措施以保证规则的有效实施,这些规则包括但不限于登临、检查、逮捕等,同时配置了一整套的司法程序,甚至对于违规进行海洋渔业作业的渔船、渔民建立了严格的惩罚机制[1]。例如,马来西亚《渔业法》和1952年《商船条例》规定,违反马来西亚法律规定的船员有可能面临最高60万林吉特或最高两年监禁,或两者兼施的处罚,而针对船长的处罚金额更高,达到600万林吉特。综上所述,实践与《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中强调的捕捞剩余量之间存在矛盾,有待积累更多的实践经验,弥补条约的不完善之处。

3.《联合国海洋法公约》难以应对海洋渔业不断出现的新领域,在新兴领域问题上争议较大。在海洋资源的开发中不断出现新的领域,对持续发展海洋渔业有着重要的意义,但国际海洋渔业的法律制度难免在应对新的发展领域时存在缺失、滞后,甚至在新兴领域问题上一直处于争议之中。例如,20世纪70年代,人们开始发现“区域”上存在海洋生物资源。参见《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第一条第一款,“区域”是指国家管辖范围以外的海床和洋底及其底土。“区域”内的定居物,也就是大量有研究和利用价值的微生物资源,由于没有达到一定的捕捞数量,无法形成渔业活动,但是未来的发展前景无可估量,所以有讨论的必要性。目前针对“区域”内的定居物,存在两种分歧的观点:一种是发达国家主张适用公海制度,该主张明显定性“定居物”的法律属性为共有物;一种是发展中国家主张“人类共同继承财产”的观点,根据此观点从而必然引发《海洋法公约》的修法问题,涉及到由哪个组织代“人类”进行管理、是否成立新的组织或扩大国际海底管理局的职能、收益分配问题等。显然,适用哪一种观点创新制度,有待进一步的实践最终得出合理结论。

二、如何完善我国海洋渔业保护的法律制度

(一)我国应当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积极参与、探讨国际海洋渔业法律制度,加强我国海洋渔业国内立法

我国应该在全面适应新的国际海洋秩序的基础上推动构建公正合理的國际海洋秩序,制定完善的渔业发展的法律法规。在一些周边国家与我国的海洋划界和权益争夺问题上,加强国际外交、积极参与区域渔业管理组织事务和与多边谈判,推进渔业合作,进一步明确划界、主权归属问题以及各海洋区域中的海洋资源的基础法律地位,避免给渔民开展海洋渔业活动的具体可控区域造成混淆,最终导致不可逆的渔业纠纷。[2]同时,我国需积极参与到国际海洋渔业事务中,与大范围内的世界各国积极探讨各自的权利、义务、惩罚机制、司法程序等,达成多边协议,特别着重改进争端解决机制。在此基础上,加强保护我国海洋渔业发展的国内立法。

(二)全面考量海洋渔业的涉外因素,改善我国渔业立法不完备、笼统的状况

在此所谈及到的海洋渔业发展中包含涉外因素也要全面考量,涉外因素包括主体、法律关系及客体的涉外,而其中涵盖渔业捕捞、渔业生产、渔政护渔、渔政合作等不同的方面,因此海洋渔业的保护问题的法律制度需要针对不同的因素,在结合不同方面的发展所触及到的问题都制定具体和详细的规定。在出现渔业摩擦和渔业纠纷的事前、事中,可以防范和减少渔业摩擦、力避冲突升级。

(三)加大政府监管、执法力度,制定和完善在对外海洋渔业监管、维权、执法管理和应急处置的法律法规

1.加强政府对内监管、执法管理国内立法。加大政府的政策扶持的力度,同时提高渔民海洋作业的准入门槛,加强对渔业生产和渔民的法制教育,规范渔民的海洋捕捞活动,继续以“零容忍”的态度依法查处违规渔业、捕捞违禁鱼类、过度捕捞等行为,完善海洋渔业“黑名单”,坚决打击“iUU”,对于违法进入他国敏感海域和管辖海域的作业渔民加大惩罚的力度,将违法作业的行为在国内予以遏制。[3]

2.制定和完善政府对外维权、应急处置国内立法。完善渔政巡航方式,在对外海洋渔业监管、维权、执法管理和应急处置方面完善和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因海洋渔业作业的开展有时可能会触及到他国海上利益的发展而应当建立沟通协商机制和相应的法律制度,明确驻外使馆的应急措施、处理后续事宜的具体工作;同时,整合海上执法力量,加强渔政和海警能力建设,对内形成相关部门和省区的联动机制,以便控制事态。

(四)积极参与国际海洋渔业实践中,探索海洋渔业新领域的法律制度,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统一

我国海洋权益摩擦日益凸显,而海洋渔业发展涉及多方面、多因素,总体而言错综复杂,而我国的海洋渔业制度尚不完善,海上维权和执法管理能力相对薄弱。与其他国家深入探讨妥善开展周边渔业协定的谈判与执行,做好渔业水域管理,参与到渔业管理事务中,积极加入应对不断出现的新兴领域,同时不断积累经验,为完善我国海洋渔业制度打下坚实的实践基础,不断积累经验,达到实践与理论的有机统一,以实现对海洋渔业问题的制度保护。

海洋渔业研究篇4

(中国海洋大学经济学院,山东青岛266100)

摘要:运用偏离份额模型,以全国为参考大区,分析了1993-2012年山东半岛蓝区海洋渔业的份额分量n、竞争力偏离分量p、结构偏离分量D。研究结果表明,蓝区海洋渔业仍处于结构演进的“一、二、三”起步阶段:第一产业比重稳步下降,但其中海洋捕捞所占比重依然过大;第二产业比重逐步提高,但产业内部结构存在调整空间;第三产业发展缓慢,缺乏竞争力。根据上述问题,建议通过坚持“以养为主”方针,优化海洋捕捞生产结构,加快发展水产品后续深度加工工业,稳步推进第三产业发展,最终实现海洋渔业产业结构优化。

关键词:偏离份额模型;产业结构演进;海洋渔业

1产业结构演进理论综述

1.1海洋产业结构研究进展

国外学者主要对海洋产业进行了分类,探讨研究了海洋渔业、海洋矿砂业、滨海旅游业等具体海洋产业的发展[1]。对捕鲸业与海洋生态旅游业、国际贸易、海洋捕捞等相关产业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探讨[2],对海洋矿砂业的可持续发展进行分析并对海洋矿砂的开采实行管理[3],认为可再生能源具有巨大的市场空间,评估了海洋能源产业[4]。

我国较晚研究海洋产业结构理论,国家海洋局于1981年同中国社科院在北京召开了海洋经济座谈会,提出了关于开展海洋经济问题的研究的决定[5]。对我国海洋产业结构的演进过程运用“三轴图”法进行分析,认为海洋产业结构的演进虽然与区域产业结构演变的基本规律有些差异,但基本上遵循了第一二三产业演变这一规律[6];对我国海洋产业运用多种统计方法进行现状描述与趋势分析,研究发现“三、二、一”的产业格局已经形成[7];运用层次-赋值分析法、主成分分析法等方法对海洋主导产业的选择进行了研究[8-9];运用weaver-thomas布局优化模型、D-S证据理论对海洋产业发展进行分析,对优化海洋产业布局提出对策建议[10-11]。

1.2偏离份额分析研究综述

偏离-份额模型(SSm,Shift-Sharemethod)是在选定时间范围和背景区域内,将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状况作为参考,把某个区域经济总量的变动分解为三个量,分别是份额分量、结构偏离分量和竞争力偏离分量,通过分析三个分量说明该区域产业部门结构是否优化,评价该区域经济竞争力的大小,确定调整该区域产业结构调整的措施及方向。美国经济学家Daniel(1942)和Creamer(1943)首先提出该模型,e·S·邓恩、埃德加·胡佛和Dunn[12](1960)等学者进一步进行完善,广泛应用于研究经济增长、区域产业结构等领域;提出了偏离份额分析的空间模型,研究了区域之间的空间相互作用[13]。

我国于20世纪80年代初引入偏离-份额分析法,《区域经济学》较早引入了该方法的使用[14];在《区域分析与规划》中详尽阐述了其计算过程[15];对产业发展运用偏离份额分析的传统模型和空间拓展模型进行比较,分析其动态变化及演进趋势[16-17];采用动态偏离份额分析法,对地区间区域经济增长差异进行了实证分析[18-19]。

2产业结构演进的偏离份额模型分析

由偏离份额分析法可知,某区域的经济增长(G)可以由三个部分组成:分别是全国份额分量(n)、结构偏离分量(p)和竞争力偏离分量(D)。

份额分量(n):

n=∑y0iR(1-1)

——n代表标准区域平均增长效率,即以参考区域海洋渔业产值增长率为标准,研究区域各部门所能实现的增长份额;y0i表示该研究区域中第i产业的基期产值;R表示参考区域海洋渔业产值增长率。

结构偏离分量(p):

p=∑y0iR0i-∑y0iR=∑y0i(Ri-R)(1-2)

——p表示区域部门比重与参考区域相应部门比重存在差距所引起的相对于参考区域部门该区域部门增长产生的偏差;Ri表示参考区域第i产业的增长率。

竞争力偏离分量(D):

D=∑y0ir0i-∑y0iRi=∑y0i(ri-Ri)(1-3)

——D表示研究区域部门以不同于参考区域相应部门增长速度发展所引起的偏差;ri代表研究区域海洋渔业第i产业的实际增长率。

以上三者之间的关系是:

G=n+p+D=∑y0iR+∑y0i(Ri-R)+∑y0i(ri-Ri)(1-4)

pD为总偏离分量,反映研究区域第i产业部门总的增长优势:

pD=p+D=∑y0i(Ri-R)+∑y0i(ri-Ri)(1-5)

同样研究区域经济增长率(Gr)也可以分为以下三个方面:地区增长份额(R)、产业结构份额(R*-R)和竞争力份额(Gr-R*)。用公式表示如下:

Gr=R+(R*-R)+(Gr-R*)(1-6)

——Gr代表研究区域经济增长率;R*表示以参考区域产业增长率为基准该研究区域所得到的假定地区增长率(R*=∑y0i(Ri+1)/∑y0i-1)。

若研究区域以快速增长型产业为主,则R*-R>0;反之,则R*-R<0;若研究区域竞争力水平高于标准区域水平,则Gr-R*>0;反之,则Gr-R*<0。

相对增长率L、结构效果系数w和区域竞争系数u:

——Y0i、Yti分别为标准区域第i产业基期与末期产值;k0i、kti分别为研究区域第i产业占标准区域相应产业比重。

若L>1,则区域增长快于全国;若w>1,说明该研究区域中增长快、朝阳的部门所占比重大,该研究区域总体经济结构比较合理;若u>1,说明该研究区域各产业部门具有快速的增长势头,竞争能力非常强。

3基于偏离份额模型的山东半岛蓝区海洋渔业产业结构演进实证分析

3.1数据来源

根据SSm模型的计算需要,计算山东半岛蓝区海洋渔业各产业的地区增长份额、产业结构偏离分量和区域竞争力偏离分量,选择全国的海洋渔业产业发展作为参考区域,以1993-2012年的海洋渔业三次产业2发展数据作为分析的数据来源。本文原始数据来自《中国渔业统计年鉴》(1993-2012)。

3.2偏离份额模型的应用——以山东半岛蓝区海洋渔业为例

根据SSm分析法计算需求,山东半岛蓝区研究区间为20个分时段,每个研究区间为该产业结构每年的变化程度。以上年的产业数据为基期数据,以本年的产业数据为末期数据。

3.2.1各个产业SSm的时间序列分析

3.2.1.1山东半岛蓝区海洋渔业第一次产业部门偏离份额分析图1为对山东半岛蓝区海洋渔业第一次产业进行偏离-份额分析的时间序列图,通过对19个独立的时间区域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第一次产业SSm分析时间序列图

①份额分量分析

第一次产业的份额分量在各个时间段中的数值较大,呈现“w”型的变化,以20~130之间为波动幅度。份额分量自2008年开始持续增长,从33.60918516增长到2012年的128.7788761,涨幅达到3倍。表明山东半岛蓝区作为中国的海洋大省,在海洋渔业经济发展中,第一次产业作为传统优势产业占比大,所带来的份额分量也相应比较大。

②偏离份额分量分析

第一次产业研究的19组数据中,有11组数据的结构偏离分量呈现负值,其余8组数据数值也均接近0,表明山东半岛蓝区海洋渔业产业结构中第一次产业占比太大,远远超过第一次产业在全国海洋渔业产业结构所占比例。遵守《关于“十二五”期间进一步加强渔船管理控制海洋捕捞强度的通知》3,严格实施海洋捕捞渔船数量和功率总量控制制度,将渔船总捕捞能力控制在与资源相协调的水平。

③竞争力偏离分量分析

2002年以前第一次产业的区域竞争力偏离分量在0上下波动,2002年以后数据呈现上下波动趋势,但在2010年后呈现快速发展状态,说明相对于全国水平山东半岛蓝区海洋渔业第一次产业的增长速度比较高,表明山东半岛蓝区产业竞争力比较强。“九五”之后,山东半岛蓝区作为海洋经济区的重要发展区域,采取一系列优惠政策,确立海水养殖业在海洋渔业中的重要地位,产量大幅增长,竞争力有所提升。

3.2.1.2山东半岛蓝区海洋渔业第二次产业部门偏离份额分析图2为对山东半岛蓝区海洋渔业第二次产业进行偏离-份额分析的时间序列图,通过对19个独立的时间区域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第二次产业SSm分析时间序列图

①份额分量分析

第二次产业部门份额分量均大于0,2008年出现下降趋势,原因是全球范围的经济危机,使水产品出口受到较大影响,但总体处于增长趋势,表明本部门属于全国性的增长部门。要加大科研水平的提高,使海洋水产品加工向系列化、多样化和高附加值方向发展。

②结构偏离份额分量分析

结构偏离分量的19组数据中有15组为正值,在2008年以后呈现“w”型的波动,最小值为-48.57349285,最大值为20.06006077,总体波动范围不大。表明山东半岛蓝区海洋渔业第二次产业的产业结构基本合理,但仍存在调整空间。销售市场中水产品精深加工产品所占比重低,没有充分发挥水产品在经济发展中的价值。

③竞争力偏离分量分析

第二次产业的区域竞争力偏离分量变化区间相对较多,呈现剧烈波动,尤其是在2005年以后基本全是负值。表明第二次产业的相对发展速度比较低,相对于全国竞争优势不明显。目前山东水产品出口产品单一,对国际市场变化反应缓慢,出口产品结构有待于改进和优化,而且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水产品质量检测体系,渔药、渔用饲料缺乏生产、经营、使用全过程的统一监管,竞争力不强。

3.2.1.3山东半岛蓝区海洋渔业第三次产业部门偏离份额分析图3为对山东半岛蓝区海洋渔业第三次产业进行偏离-份额分析的时间序列图,通过对19个独立的时间区域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第三次产业SSm分析时间序列图

①份额分量分析

第三次产业部门的份额分量都均大于0,呈现增长的趋势,但在一些年份数值低于结构偏离分量。在山东半岛蓝区海洋渔业经济发展中,第三次产业是一种新兴产业,发展迟缓处于发展初级阶段,相对于一二次产业处于劣势地位。

②结构偏离份额分量分析

第三次产业的结构偏离分量在2007年以前基本在0以上波动,从2009年开始大幅下降,说明产业结构处于不合理状态。山东半岛蓝区海洋渔业第三次产业发展不足,各地发展休闲渔业等相关产业结构趋同,没有形成各地特色,应该加大对第三次产业发展的扶持力度,推进休闲渔业发展。

③竞争力偏离分量分析

第三次产业的偏离份额分量整体数据不稳定,波动比较大,全时段共出现了11次负值,并且在2008年以后呈现快速下降状态,由正值变为负值。说明第三次产业相对于其他产业发展速度比较低,没有形成竞争优势。

3.2.2山东半岛蓝区海洋渔业整体产业结构分析图4为对山东半岛蓝区海洋渔业产业结构进行偏离-份额分析的时间序列图,通过对19个独立的时间区域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产业结构SSm分析时间序列图

3.2.2.1份额分量分析山东半岛蓝区海洋渔业经济发展的份额分量变化最大,处于上升趋势,2008年出现下降趋势主要是受全球经济危机的影响,但仍然为正值,说明相对于全国海洋渔业,山东半岛蓝区海洋渔业的经济发展状况良好。要按照《全国渔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要求,稳步推进渔业发展各项工作,使山东半岛蓝区渔业经济持续稳定增长。

3.2.2.2结构偏离份额分量分析山东半岛蓝区海洋渔业在1993-2012年产业结构偏离分量数据变化很小,最大值是2002-2003年的13?26461026,最小值是2008-2009年的-14?7094,19组结构偏离分量数据均在0上下徘徊,表明山东半岛蓝区海洋渔业的产业结构基本合理,但是在发展海洋渔业的过程中,过于重视对于第一产业的发展,而降低了对于第二产业以及第三产业的重视程度,加工业以及服务业一直发展缓慢。

3.2.2.3竞争力偏离分量分析山东半岛蓝区海洋渔业在1993-2012年产业结构区域竞争力偏离分量变化不稳定,19组研究数据中12组为负值,表明山东半岛蓝区海洋渔业产业整体竞争力比较差,没有形成强有力的竞争力优势。

依据偏离-份额分析法和公式(1-4),可以得到1993-2012年间山东半岛蓝区海洋渔业经济增长量:

2415.90亿元=2857.25亿元+(-301.82亿元)+(-139.53亿元)

1993-2012年间,山东半岛蓝区海洋渔业经济总量增长了2415.90亿元,其中2857.25亿元为份额分量增长量,-301.82亿元为结构偏离分量增长量,-139.53亿元为竞争力偏离分量。结果表明,1993-2012年间,山东半岛蓝区海洋渔业由于不合理的产业结构,造成了-441.35亿元的经济损失,因此需进一步完善山东半岛蓝区海洋渔业产业结构。

利用公式(1-7)对山东半岛蓝区海洋渔业经济发展的结构效果指数和区域竞争效果指数进行计算得出:

w=0.90,u=0.95

结合结构偏离分量和区域竞争力偏离分量数据对山东半岛蓝区海洋渔业总的结构效果和竞争能力进行分析判断:1993-2012年,山东半岛蓝区海洋渔业经济发展的结构效果指数w<1、结构偏离分量为-301.82亿元,说明相对于1993年山东半岛蓝区海洋渔业的区域产业结构效益下降,第一次产业部门所占比重过大,需要进一步调整产业结构;区域竞争效果指数u<1、竞争力偏离分量为-441.35亿元,说明山东半岛蓝区海洋渔业各产业部门总的增长势头不足,没有形成强的竞争力。

3.3结果分析

根据三次产业产值比重可知,三次产业比值由1993年的“70∶20∶10”转变为“39∶32∶29”,结合三次产业的偏离份额结果分析,影响山东半岛蓝区海洋渔业三次产业发展的因素有:(1)“海上山东”战略的实施和可持续发展道路的提出,使海水养殖取得新的突破,并且远洋渔业迅速崛起,减轻了近海海域的压力,但是山东半岛蓝区在发展海洋渔业过程中过于重视第一产业的发展;(2)中央提出的放开水产品价格和放开经营体制的“两个放开”政策,极大地促进了水产品加工的发展,但是主要以低价值冻鱼和冰鲜鱼类等低附加值产品为主,限制了第二产业的继续增长;(3)第三次产业作为一种新兴产业,尚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并且投资休闲渔业具有很高的风险性,投资机构只有能够确保盈利时才会投入资金,尤其是经济危机后,危机意识更强。

国外在发展海洋渔业初期,利用海洋固有资源,以海洋捕捞业为主导产业,处于结构演进的“一、二、三”起步阶段;随着渔业资源的衰退,国家对保护生态资源的意识日益提高,颁布了一系列限制捕捞、促进可持续发展的措施,同时采取优惠政策,促进海水养殖业的发展,使海洋渔业第一产业内部结构发生调整,伴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优质水产品深加工提高档次,经济效益进一步提高,处于结构演进的“二、一、三”阶段;随着社会发展,人们生活需求逐渐增多,休闲渔业作为娱乐生活开始发展起来,同时严格执行各种促进渔业资源可持续发展的措施,进一步减少捕捞量,发展到结构演进的“二、三、一”阶段;今后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及旅游业的日益发达,海洋馆、渔业博物馆、渔业节庆活动等促进休闲渔业发展的活动日益增多,将会发展到结构演进的“三、二、一”高级阶段。

综上可知,山东半岛蓝区海洋渔业产业结构处于结构演进的“一、二、三”起步阶段,第一产业由于发展基础好,形成了强有力的竞争优势,但是内部产业结构不合理一直存在且越发严重,不利于区域经济的增长;第二产业比重日益增加,产业结构发展愈加合理,但竞争力优势不明显,竞争力不断下降,处于明显的不利位置;第三产业发展起步晚,基础薄弱,在2003年以后比重开始上升,产业结构日趋合理,但竞争力相对于全国来说很差,产业关联带动作用不突出。

4结论与建议

山东半岛蓝区海洋渔业产业结构虽经过了一系列调整,但仍然处于结构演进的起步阶段,呈现“一、二、三”的产业结构。从产业结构演进的规律出发,山东半岛蓝区海洋渔业应该夯实第一、二产业的发展,尤其是第二产业的发展基础,在此基础上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最终达到的“三、二、一”的产业结构。

今后山东半岛蓝区海洋渔业的发展重点应放在以下几个方面:(1)优化海洋捕捞生产结构。积极发展远洋捕捞,控制近海捕捞,通过限定和压缩海洋捕捞量,实现近海捕捞产量零增长。(2)坚持“以养为主”方针。开拓海水养殖面积,大力推进浅海地区资源的开发利用;不断改善海水养殖品种,不仅要稳定传统养殖品种的养殖,而且要加速海珍品的养殖。(3)加快发展水产品后续深度加工工业,提高竞争力。加快水产品内部产品结构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在海洋渔业第一产业为依托的基础上,坚持以保鲜保活和精深加工为发展方向,增加附加值,提高产品竞争力。(4)稳步推进第三产业发展。大力推进包括渔业技术推广、质量检测等体系在内的适合海洋渔业发展需要的第三产业的发展,并且充分利用环渤海的区位优势,发展海上旅游垂钓、邮轮旅游为内容的休闲渔业,以实现第一产业与第三产业的良性结合。

参考文献:

[1]

黄盛.区域海洋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研究——以环渤海地区为例[J].经济问题探索,2013(10):24-28

[2]Guillermoe.Herrera,porterHoagland.Commercialwhaling,tourism,andboycotts:aneconomicperspective[J].marinepolicy,2006,30(3):261-269

[3]Dong-ohCho.ChallengestosustainabledevelopmentofmarinesandinKorea[J].ocean&Coastalmanagement,2006,49(1-2):1-21

[4]nicolaiLovdal,Frankneumann.internationalizationasastrategytoovercomeindustrybarriers—anassessmentofthemarineenergyindustry[J].energypolicy,2011,39(3):1093-1100.

[5]开展海洋经济问题的研究——海洋经济座谈会纪要[J].经济研究,1981(08):35-40

[6]于海楠,于谨凯,刘曙光.基于“三轴图”法的中国海洋产业结构演进分析[J].云南财经大学学报,2009,25(4):71-76

[7]宁凌,胡婷,滕达.中国海洋产业结构演变趋势及升级对策研究[J].经济问题探索,2013(7):67-75

[8]邵桂兰,杨志坤,于谨凯,等.山东半岛蓝区海洋优势产业选择及战略定位研究[J].东岳论丛,2012(7):008

[9]李平龙,胡求光.浙江省海洋战略性主导产业的选择及其价值链延伸研究[J].农业经济问题,2013(11):103-109

[10]于谨凯,于海楠,刘曙光.我国海洋经济区产业布局模型及评价体系分析[J].产业经济研究,2008(2):60-67.

[11]孙才志,杨羽頔,邹玮.海洋经济调整优化背景下的环渤海海洋产业布局研究[J].中国软科学,2013(10):83-95

[12]DunneS.aStatisticalandanalyticaltechniqueforRegionalanalysis[J].papersinRegionalscience,1960(1):97-112

[13]nazzaraS.SpatialStructureandtaxonomyofDecompositioninShift-Shareanalysis[J].GrowthandChange,2004(4):476-490

[14]周起业,刘再兴.区域经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1989:56-59

[15]崔功豪,魏清泉,刘科伟.区域分析与规划[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64-72

[16]吴继英,赵喜仓.偏离-份额分析法空间模型及其应用[J].统计研究,2009,26(4):73-79

[17]洪世键.空间依赖性与地区工业发展:基于空间偏离-份额分析模型[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9):59-64

[18]李国平,周晨,刘源.基于偏离-份额法的产业结构变动对区域经济增长影响分析——以陕西省11市(区)为例[J].人文杂志,2012(3):53-60

[19]韩国珍.甘肃省区域经济增长差异的实证分析——基于动态偏离份额法[J].西北人口,2013(1):126-128

analysisonmarineFisheryindustrialStructureevolution

oftheblueeconomiczoneofShandongpeninsula

—BasedonShift-sharemethod

YUJinkai,ZHUXiaosu

(economicsCollegeofoceanUniversityofChina,QingdaoShandong266100)

abstract:BasedonShift-sharemethod,thispaperanalysesthethreeindicators-regionalgrowthshare、industrialstructureshareandregionalshift-shareofthemarinefisheryindustryfromtointheblueeconomiczoneofShandongpeninsulawithChinaasthereferencedistrict.theresultsshowthatitisstillinthe“primary、secondary、tertiary”startingstageofitsindustrialstructureevolution:theproportionoftheprimaryindustryinmarinefisheryindustryinShandongprovincedeclinessteadily,buttheproportionofmarinefishingindustryinitremainshigh;thoughtheproportionofthesecondaryindustrygraduallyincreases,thereismuchroomforadjustingtheinternalstructure;thetertiaryindustrydevelopsslowlyandislackofcompetitiveness.Basedontheproblemsreferred,thereareseveralmeasurestooptimizetheindustrialstructureofmarinefishery:adheretothe“mariculture-based”policy;optimizethestructureofmarinefishingindustry;Developtheadvancedprocessingindustryofaquaticproducts;improvethedevelopmentofthetertiaryindustry.

海洋渔业研究篇5

[关键词]海洋渔业港口旅游前景

一、引言

宁波市拥有丰富的海洋资源和悠久的海洋开发历史,形成以海洋旅游业、海洋渔业和沿海港口业三足鼎立的局面。改革开放以来,宁波市不断加大海洋开发的力度,海洋经济发展很快,不仅主要海洋产业快速增长,也改变了传统的海洋产业一统天下的局面,出现了海洋产业多元化发展的新局面。

二、宁波海洋经济的现状

下面主要从渔业、港航运输、滨海旅游三个产业来分析宁波海洋经济的现状。

1.渔民收入增加,海洋渔业结构不断优化

从上图可以看出,从2007年至2010年,宁波市海洋渔业有了较大的发展,海洋捕捞面积基本上保持了稳定,还略有增长;海洋养殖产量和海水养殖面积基本上没有变化;海水养殖业的发展改变了仅靠海洋捕捞的海洋渔业发展局面,这个变化有利于渔业资源的恢复和渔业产量的稳定,同时也改善了海洋渔业的构成比例,从而使海洋渔业结构不断优化。

从上表中我们可以看到宁波渔民收入自2008年开始有了较大幅度的增长,但是2009年,因为气候和禁渔期以及市场需求的变化,渔民收入出现了小幅的下降,但是总体来说渔民的收入是逐渐增长的。

休闲渔业是集渔业与游钓休闲、旅游观光为一体的新兴产业。随着人民生活的改善,休闲渔业已成为渔业经济发展中的一个亮点。作为海洋大市的宁波,渔业经济占农业经济总量的三分之一。但休闲渔业还只是刚刚起步,且大多仅以垂钓为主,海钓发展也很缓慢。为了实现宁波渔民的收入的持续增长,休闲渔业是重中之重。

2.海洋交通运输业稳定发展,港口吞吐量急剧上升

2010年,宁波港完成港口货物吞吐量首次突破4亿吨,完成4.1亿吨,比上年增长7.4%,集装箱吞吐量连跨3个百万台阶,突破1300万teU,同比增长24.8%,增幅位居我国8大港口和全球30大港口之首,集装箱吞吐量排名打破了连续6年位居大陆港口第四的格局,首次跃居第三位,并进入世界港口前6强。在集疏方面,宁波港已基本形成高速公路、铁路、航空和江海联运、水水中转等全方位立体型的集疏运网络。2010年航线航班数量创新高,全年净增航线12条,航线总数达到228条。在港口建设方面,2010年宁波港梅山集装箱码头1#2#泊位顺利投入试生产;大榭实华二期45万吨原油码头已具备试生产条件。宁波-舟山港甬舟集装箱码头1#2#泊位顺利投入试生产,鼠浪湖矿石中转码头按计划推进。

3.滨海旅游规模扩大,旅游市场发展前景广阔

从表格中可以看出,宁波滨海旅游的总收入逐年递增,并且一直保持在20%左右的年增长率,未来旅游业发展的前景广阔。近年宁波市不断加大旅游资源的开发和投入,投资领域不断扩展,加强度假旅游、观光旅游、海上旅游、文化旅游、商务旅游等系列产品的建设,并逐步由东海滨海向象山港、杭州湾、三门湾等陆海兼备的区域推进,增强了产业竞争力。

三、宁波海洋经济发展的模式

宁波的海洋经济应该遵循以港口建设为中心,以滨海旅游和海洋渔业为发展重点的政府主导型发展模式。

在港口建设方面:加快海铁联运建设,随着我国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中部崛起等战略的实施,我国内陆地区的经济将获得快速发展。区域经济的发展必将带动对外贸易的发展,对外贸易离不开对外商品的运输,这为宁波港发展集装箱铁路联运提供了广阔的市场。加快大宗商品交易市场建设,宁波现货即期交易市场方面,主要经营品种为塑料原料、液体化工、煤炭、钢材、金属材料等,基本上覆盖了大宗生产资料商品,具有典型意义的交易平台主要有余姚中国塑料城、镇海液体化工交易市场、镍金属交易市场、镇海煤炭市场、镇海钢材市场等。建立一体化物流信息服务体系,推进第四方物流市场与港口物流信息平台、交易市场电子商务网站的互联互通,实现数据无缝对接与共享合作,提供网上查询、网上交易、网上订舱、仓储管理、商管理、运输方案咨询、电子支付等功能一体化的服务。

在滨海旅游方面,以象山县的滨海旅游为发展重点。促进海岛旅游、观光农业、生态影视、开渔节等特色旅游,积极发展乡村旅游和休闲农业,形成以重大项目支撑、精品特色主导、乡村旅游配套的滨海休闲产业产品体系。

在渔业发展方面,调整捕捞发展战略,积极拓展远洋渔业。在发展远洋渔业中,要以公海大洋性渔业为主,过洋性远洋渔业为辅,加大保护和恢复近海资源的力度。积极调整捕捞生产布局,巩固完善休渔制度,根据捕捞强度研究进一步制定出近海海域年度捕捞量和配额制度,恢复海洋生物的自然再生产能力,以达到近海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最终实现近海渔场农牧化。

四、宁波海洋经济发展中政府的定位与作用

日本海洋经济发展迅速,同时与包括宁波在内的东南沿海相隔较近,因此在很多方面都有值得借鉴的地方。日本在发展海洋经济过程中,其任何一项具体实践都有前期的相关立法和规划做指导。宁波海洋发展应该借鉴此经验加快统一标准的制定。我们在借鉴日本发展经验的同时也应该注意到政策制定的可操作性及灵活性,及时修正法律法规以形成指导反馈调节这样一个行之有效的海洋经济发展机制。

在宁波港的建设中政府目前的政策支持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2009年,国务院《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将宁波列为21个全国性物流节点城市,承担打造以上海、南京、宁波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物流区域的重任。

2.2010年5月,国务院批准实施的《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中明确提出,作为长三角五大区域性中心城市之一,宁波要发挥产业和沿海港口资源优势,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现代物流基地、国际港口城市。

作为宁波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港口的发展必须依靠政策导向,同时要抓住时机,加快把宁波建设成为一个世界性大港。同时政府在制定政策目标是要积极干预,防止因近海资源而形成垄断,将“看不见的手”与“看得见的手”结合起来。同时在一些海洋经济发展项目的投资方式上尽可能的采用官民合股的方式,通过吸引民间资本减少垄断,提高竞争,提高国有资本的运用效率。

五、总结

海洋经济是未来宁波发展的重要增长极,而经济增长的模式必须结合自身实际,不能生搬硬套,因此任何发展模式的执行都要在实践中不断改良,这样才能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宁波市200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n].宁波日报,2001―02―20

[2]脒新军,周应棋.关于如何实施近海捕捞产量“零增长”的建议[J].中国渔业经济研究,1999,(6):28

[3]扬宁生.依靠科技进步推动我国渔业经济向更高层次发展[J].中国渔业经济研究,1999,(6):12

[4]赵世养,於粜奋.宁波渔业产业化现状及对策[J].中国渔业经济研究,1998,(2):19

海洋渔业研究篇6

渔业文化就像一颗璀璨夺目的文化之星,在人类的文化宝库中熠熠生辉。它不仅能够从一定层面上反映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而且能够推动渔业的发展,对人们的经济活动也有一定的指导作用。特别是在当今社会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传统渔业生产已经不能满足渔民的需求,渔民们发展渔业旅游以增加收入;另一方面,人们对旅游休闲的需求也不断增加。由此可见,休闲渔业旅游在未来一段时间内会成为一种时尚。而对渔业文化的研究可以说对休闲渔业旅游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渔业文化的概念含义

关于渔业文化的概念,学者们主要有以下三种代表性观点。

(一)渔业文化是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受到渔业影响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二)从广义上讲,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实践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渔业文化同样具有类似的发展特质,其核心理念是指以捕鱼生产为主轴,以捕鱼行为所派生的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及价值观念等为支点,涵盖物质世界和精神生活的文化总和。

(三)渔业文化,广义而言是人类在渔业活动中所创造出来的人与经济水生生物、人与渔业、人与人之间各种有形无形的关系与成果。比如有关渔神信仰、渔船渔具、渔歌、渔号子、渔风渔俗、渔业伦理、渔业法规与制度等文化事项。狭义而言,渔文化主要指人类在渔业活动中所创造的精神财富的总和。

从上述三种观点中,我们可以得出渔业文化是指人类在渔业生产活动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同其它文化一样,渔业文化同样具有丰富的内容,渔业文化不仅包含鱼文化,而且包括有关贝类、蟹类、虾类、藻类等其他渔业经济生物的文化事项。

二、渔业文化的分类

到目前为止,学术界对渔业文化的分类还没有一个公认的标准。按照不同的分类标准可以将渔业文化分为不同的种类。

(一)按地理位置不同进行分类

中国的渔业文化按照地理位置不同可以分为海洋渔业文化和内陆渔业文化两类。

1、海洋渔业文化

按照前文对渔业文化的定义,可以将海洋渔业文化定义为:人类在海洋中从事渔业生产活动中时,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海洋渔业文化涉及到沿海渔民生活、海洋渔业生产、海上贸易交通及有关海洋的口头文学、心意民俗等诸多领域。

中国具有绵长的海岸线,因此中国的沿海地区也有一定的地域差异,所以各沿海地区的海洋渔业文化也不尽相同。但是总体上我们还是可以将海洋渔业文化分为海洋生产文化、渔家生活文化、海洋信仰与禁忌、海洋民间节庆文化等。海洋生产文化主要包括:海洋渔业生产工具、海上作业制度、生产口号等。渔家生活文化则有:衣饰文化、饮食文化、居住习俗文化以及行旅文化等。海洋信仰主要是指渔民对海洋神灵的信仰。龙王就是中国渔民最早崇信的海神。另外还有对妈祖、瘟神等海神的崇拜。而且一些地区还有其独特的海洋生物信仰。如山东蓬莱一带信奉“老赵”,即鲸鱼,又称“老人家”、“赶鱼郎”。渔汛期鲸鱼在海中追食鱼群,渔民随其后撒网,一定会有收获,渔民以为遇到了财神,这样正迎合了民间信仰的财神赵公明,所以称“老赵”。闽南地区也有蛇崇拜,《史记》中即有记载:“常在水中,故断其发,纹其身,以像龙子,故不见其伤害也。”闽人断发纹身,正是出于对蛇的崇拜。海洋禁忌作为一种民俗事象,告诫人们应该禁止同某些“神圣”的东西或“不洁”的人和事物接近,以避免招致祸灾。渔家禁忌是为了祝吉去凶,这些民俗信仰的物质基础正是海上艰险作业本身。海洋民间节庆文化主要是指一些特殊的节日文化如蓬莱的渔灯节、舟山的国际沙雕节、象山的开渔节等。

2、内陆渔业文化

与海洋渔业文化对应内陆渔业文化可以定义为:人类在内陆江、河、湖、泊等水域地区从事渔业生产活动时,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

在我国内陆地区分布着大量的江河湖泊,而当地的人们利用其优越的资源从事渔业生产活动,在生产过程中也就相应的产生了其各具特色的渔业文化。这些各具特色的内陆渔业文化可分为渔业生产文化、渔家生活文化、信仰与禁忌、民俗节庆文化等。渔业生产文化主要涉及生产工具、生产作业制度以及生产口号等。渔家生活文化主要有衣饰文化、饮食文化、交通文化、居住习俗、口头文学以及舞蹈游戏等。在原始时代,人们相信世间万物都有魂灵,认为江有江神、河有河神,因此就产生了强烈的崇拜思想。后来也就逐渐的积淀成了独特的信仰崇拜文化。如很多地区都有祭祀妈祖的习俗。与信仰有关的还有渔业文化禁忌:如吃鱼籽时,不能说“我一口怎么吃这么多鱼”。捕鱼时,切忌说“船翻了”之类的话。吃鱼时,也不能随便说“把鱼翻过来”等等,否则会被认为是断了大家的财运,或被认为不吉利。民

(二)按渔业客体种类分

按照渔业客体种类可以将渔业文化分为鱼文化、贝类文化、珍珠文化、蟹文化等。

1、鱼文化

鱼文化是渔业文化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关于鱼文化著名民俗学家、东南大学教授陶思炎给出了最为系统、完整的描述。他认为鱼文化“系指以人类有关鱼的认知、阐释、幻想、沟通等精神与心理活动为主的精神文化,具有突出的哲学的、审美的、信仰的成分。它不仅以无形的精神形态存在,例如鱼的神话、传说、巫术、禁忌等,而且也以静态的物质形态和动态的风俗活动而显现出来,例如各种鱼的文化造物和社会习俗与仪典等。作为鱼的观念的再现,‘鱼文化’超越了对食物资源的简单追求,鱼往往作为某种理念或信仰的符号,具有果腹之外的象征意义”。

2、贝类文化

贝类文化也是渔业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早在远古时期,人类就采集贝肉作为食物。在人类早期社会贝类曾充当最早的货币,被广泛使用。如《说文・贝部》中:“古者货贝而宝龟,周而有泉,至秦废贝行钱”。而且贝类与宗教也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如双壳类中的砗磲就被列为佛经七宝(指“金、银、琉璃、砗磲、玛瑙、珊瑚、珍珠”,不同佛教经典中的七宝可能有些差别)之一。俗称凤尾螺、神法螺的大法螺以其高贵神奇的外形,以及其用作鸣器时发出的悠扬浑厚的号角声,被视作佛教的重要法器之一,也是藏传佛教的神圣供品。伊斯兰教信徒每年都要到圣地麦加朝觐,是时每人的颈项上都须挂一串新制的马蹄螺串珠,以示虔诚之意,年年如此。以贝类为原形的艺术创作也层出不穷。从贝壳中,建筑师、画家、工艺师们获得了丰富的素材和灵感。如澳大利亚悉尼歌剧院即以数枚叠加的贝壳为造型,这一奇特的构思使其成闻名于世的建筑。由此我们可以看到,贝类拥有着某种难以尽说的文化色彩。无论是新石器晚期的仰韶半坡彩陶文化(距今7000年)和黑陶文化(距今4600年)中,还是诸多贝丘遗址(距今7400年至4000年)中,都能反映出这种文化线索。

3、珍珠文化

珍珠文化是指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所形成的与珍珠有关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珍珠文化主要包括:珍珠历代的采珠活动与采捞方法、多神崇拜与祭祀活动以及有关珍珠的传说典故等。

珍珠具有悠久的历史:澳洲和美国的地质学家最近发现,在距今约2亿年前,就有了珍珠这种生命体,他们在石灰岩中发现了珍珠的化石标本,经考证,确定其生存年代是三叠纪,这些珍珠残骸的碎片是有叠状鳞片的痕迹。我国自古就有“西珠不如东珠,东珠不如南珠”的说法,环北部湾地区所产的珍珠就是典型的南珠。该地区的珍珠文化也是比较有代表性的。该地区自先秦两汉时期就已有采珠活动产生,知道现在从未停止过。在此过程中,人们也创造了大量的采珠工具与采珠方法。。在秦汉至唐宋,人们采捞珍珠方法主要是拣拾、潜水和以绳系身采捞,方法较为原始,采捞工具除了船只外,仅是竹篮、绳子而已。明清时期除了沿用早期的传统方法外,还出现了用锡制弯管进行水中呼吸、耙网和扬帆兜取等方法采珠。采珠技术大大进步。明清时期的采珠工具除了船只外,则有耙网、珠刀、大桶、瓦盆、油铁木柜等。这里大海茫茫,风浪莫测,种种自然灾害和海中鲨鱼、毒蛇的攻击给采珠活动造成很大的威胁,使人们产生了种种畏惧心理,只好求助于冥冥中的种种神灵,由此出现了许多与采珠民生产和生活有关的神灵崇拜和祭祀活动。多神崇拜和祭祀活动主要有:海神崇拜、龙崇拜、雷神崇拜、飓风神崇拜、天妃崇拜、伏波神崇拜以及孟尝神崇拜等。

4、蟹文化

文化是精神财富,也是社会物质文明的体现。蟹文化泛指人们对蟹的一些认识,包括利用。蟹是一种颇有个性的动物,腿多名也多。宋代傅肱的《蟹谱》载:“蟹,以其横行,则曰螃蟹;以其行声,则曰郭索;以其外骨,则曰介士;以其内容,则曰无肠。”雅号也多,有“铁甲将军”、“无肠公子”、“横行勇士”、“含黄伯”等。

我们可以将蟹文化分为蟹之喻、蟹俗语、蟹谚语、蟹馔、蟹诗、蟹画、蟹联、蟹谜及蟹传说等九个方面。蟹之喻:螃蟹坚甲利足,横行逞凶;常借用于骂民贼、贪官。蟹俗语有牛吃蟹、老蟹、撑脚蟹、大闸蟹坐飞机――悬空八只脚等。蟹谚语有“九雌十雄”、“九月团脐,十月尖”、“立了冬,影无踪”、“小雪前,闹踵踵”等。蟹馔比较有名的有天津的“金钱紫蟹”、“熘蟹黄”,广州的“芙蓉蟹片”、“脆皮炸蟹螯”、“姜葱炒肉蟹”,山东的“蟹黄鱼翅”,江苏扬州的“蟹肉狮子头”、“蟹黄汤包”,镇江的“清炖蟹粉狮子头”,浙江的“敦煌斗蟹”等。我国历代文人骚客也都留有咏蟹的诗句,如坡的“但愿有蟹无盐州”,黄山谷的“一腹金相玉质,两螯秋江明月”,曹雪芹的“螯封嫩玉双双满,壳凹红脂块块香”,陆游的“蟹脂暂擘馋诞堕,酒绿初倾老眼明”等。关于蟹联最有名的例子就是:清代末年,松江知府出了一个上联:“鲈鱼四鳃,独占松江一府”;两江总督张之洞以螃蟹为题,对了一个绝妙的下联:“螃蟹八足,横行天下九州”。民间的蟹谜语也是俯拾皆是,如“身披盔甲,目中无人,手举钢刀,一向横行”等。关于蟹的奇闻趣事也不少。宋代大科学家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记述:“关中无螃蟹,偶收得一蟹,怖其恶,以为怪物,人家每有病症者,则借去悬门户”;接着他开玩笑说:“不但人不识,鬼亦不识也”。

(三)按民族分类

按民族大体可以分为两类:少数民族渔业文化与汉家渔业文化。

少数民族渔业文化是指少数民族在从事渔业生产活动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比较有代表性的少数民族渔业文化有达斡尔族、赫哲族、京族等。少数民族的渔业文化往往都会有其区别于汉族的独特文化色彩。比如赫哲族寓教于乐的叉草球游戏就是赫哲族所独有的一种渔业文化。京族至今还保留着的“见者有份”的“寄赖”习俗也是京族的一种具有其独特民族文化色彩的渔业文化。

当然汉族也有其形式独特的渔业文化。各种渔船、渔具,独具风采的渔谣、渔歌、渔谚,与众不同的渔家服饰,奇特的婚丧嫁娶等等都是渔业文化中的宝贵财富。另外还有一些古老的民俗活动如踩街、对歌、抬阁、挂鱼灯、舞龙灯、跑马灯等。

(四)独特类型的渔业文化

学者们还对一些独特的渔业文化做了研究。这些渔业文化可以归纳为渔业美食文化、渔业生态文化与休闲渔业文化等。

渔业美食文化是指与水产品有关的美食文化。它主要包括海鲜文化和江鲜文化等。上文提到的蟹馔就是渔业美食文化中的一部分。如戴玉红、沈林宏介绍了靖江江鲜美食文化的形成及其特色高效发展。马斌、何恒斌对如东区域独特的海鲜文化做了一定的研究。林正秋对温州的饮食文化及其海鲜名菜做了研究。夏海明探讨了如何打造海鲜美食文化旅游精品的问题。

生态文化就是从人统治自然的文化过渡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文化。渔业生态文化就是指渔民在日常的生产和生活中积累的与提供给他们生产生活资料的江河和谐相处的文化。卫银栋、梁福兴分析了平乐县渔业生态文化和桂江生态环境破坏的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休闲渔业文化是指利用渔业生产环境和人文环境,规划设计成提供给人们体验渔业活动并达到观光、旅游、休闲、娱乐功能的一种渔区文化产业。解亚萍在《浅谈海洋休闲渔业文化开发》一文中,对我国的海洋休闲渔业文化做了比较系统的阐述。

三、问题及展望

基于以上的文献综述,近年来渔业文化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国内对渔业文化的研究仍旧存在以下两个严重不足:一是基础理论研究不足。比如对渔业文化的定义,在理论界仍未达成共识;对渔业文化的分类也没有一个公认的标准。二是理论研究与实践的脱节。理论研究的目的是为了指导实践,而现在的渔业文化开发却很少用到渔业文化研究成果。究其原因,笔者认为,一方面是因为渔业文化理论研究本身不够成熟;第二是研究者主要以传统的描述和分析方法为主,实证研究不足。因此,对今后渔业文化的研究,应该注意以下两个方面:

首先,加强基础理论研究,建设学科体系。基础理论研究是渔业文化研究的薄弱环节,要加强对渔业文化的内涵、外延及其演进规律的认识和理解。

海洋渔业研究篇7

1.1海洋资源管理体系不完善

海洋农业资源的开发和海洋农业发展的过程中,管理是至关重要的。从目前大连现状看,尚未形成较为完善的海洋资源综合管理体系,相关管理部门存在着条块分割、各行其是、相互矛盾的问题。各涉海管理部门之间存在着管理权限和管理范围不清或不合理的问题,难于适应大规模海洋开发的要求和发展趋势,难以满足现代海洋管理的新要求。同时,各个区域发展过程中缺少海洋农业的总体发展规划,不能完美地配合,影响了海洋农业的整体效益。

1.2海洋农业相关人才匮乏

大连作为全国沿海城市之一,海洋农业还是一个新兴的产业,急需海洋农业科技人才。然而现在海洋农业的人才队伍却难以满足海洋农业发展的需要.一方面已有的高级、副高级海洋农业技术人员多数已接近退休年龄,另一方面海洋农业的队伍普遍学历较低,一些人员又是非海洋渔业专业毕业,加之工作实践经验少,使得海洋农业科技人才队伍整体发展和能力建设速度趋于下降,使整个海洋农业人才队伍比较薄弱,创新能力和创新活力不足,发展的动力和后劲不强,短期无法实现科技服务质量上新的突破和革新。

1.3海洋农业资源枯竭

目前大连绝大多数的海洋农业生产活动都是在近海海域进行,由于海洋农业的发展,缺乏科学合理的规划与管理,一些企业和个人,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不顾资源的现状,盲目开发。渔业生产主要是拖网作业方式,拖网捕捞毁坏了海底珊瑚群体,严重威胁了鱼类的生活环境,渔业资源的过度捕捞,对海洋生物资源的再生能力产生巨大的威胁,导致大量鱼类资源减少。一方面,工业生产所产生的污染物过度排放,给海洋带来严重污染,造成海洋生物大幅度减少;填海造地、盲目攫取海底能源等开发行为,使海洋生态资源枯竭。造成海洋农业资源的枯竭主要有海洋渔业资源的过度捕捞、野蛮的作业方式、环境污染问题三个方面。

(1)海洋渔业资源的过度捕捞,一些企业和个人盲目地增加效益,人为地增加产量,超出了资源的再生能力,渔业的资源将面临严重的枯竭的危险。目前有限的海洋资源难以满足强大的捕捞强度,海洋农业的发展靠海洋资源,过度的捕捞,加速了海洋农业资源的破坏。

(2)野蛮的作业方式,海洋农业生产过程中使用各种违规方法,使海洋生物资源不断减少甚至灭绝,政府管理部门抓不胜抓,长期如此,必将破坏海洋农业的持续发展。

(3)环境污染问题,各种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不加处理或处理程度不足倾流入海,成为海洋环境的重大污染源头。其他海洋经济活动对海洋的污染,以牺牲环境来发展经济,海洋生态环境遭到极大破坏,对海洋农业的发展造成巨大的损失。海洋农业环境恶化随着工业、农业的快速蓬勃发展和人口的膨胀,污染源迅速增多,使海洋生态环境日趋恶化,给海洋生物资源造成严重威胁。据2013年12月30国家海洋局陆源入海排污口排污状况,我国78个入海排污口超标排放占比过半,辽宁超标率为60.9%。辽宁省水域流入渤海的大小河流几乎都被污染。双台子河等15条河流入海监测断面水质为劣五类,环辽东湾的辽宁盘锦、营口、葫芦岛等市的海洋排污有增无减,仅锦州一市每年排入海域的工业废水达5538万t,含污染物1214万t。

2海洋农业发展的制约因素

2.1政府缺乏引导

海洋农业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正确引导,目前政府对海洋农业的管理机构虽然存在,但管理力量严重不足,海洋农业有关政策制定得不及时,并且得不到落实。海洋农业的发展,主要由渔民主导,渔民的一些不正当做法,政府缺乏引导,个别渔民还无视管理规范;另一方面,对海洋农业发展过程中存在各种问题,政府不能及时掌握解决,渔民对政府失去信心,直接影响海洋农业的发展。

2.2重要水生物基因组研究过于片面

大连的海洋农业产业规模和经济总量目前正逐渐增加,但总体上技术水平还比较落后。海洋农业发展的科学技术有待提高,目前我国只在半滑舌鳎、鲤鱼等少数物种开展了全基因测序工作,全基因组选择育种研究方面发展缓慢。应该增强在海洋生物基因测序方面的成果,由于只是注重少数生物基因方面的片面研究,制约了辽宁省海洋农业产业规模和经济总量的提高。

2.3渔业基础设施落后

我国是渔业大国,而不是渔业强国,表现在海水养殖业,主要体现在渔业产业基本设施陈旧老化严重、技术保障支撑不配套等问题。目前,在海洋渔获物总产量中海洋捕捞业的产量约占全国的60%。很多地方海洋捕捞的产量已接近种群数量增长曲线的临界值,一些品种已经达到甚至超过了种群数量增长的临界值。海水集约化养殖技术尚未形成一定的标准和规范,急需研究在不同生产模式、不同生产对象、不同操作环节的养殖技术标准体系。目前集约化养殖方式主要以粗养、散养为主,集约化水平不高。

2.4海水养殖生物投入品研发滞后

海水养殖中疫苗、渔药、饲料等养殖投入品对保障水产品的安全有重大影响。而我国养殖安保产品研制起步较晚,不能满足海洋农业所需的技术要求。新型安全渔药的研究比较落后,为了防治各种病害大量使用各种兽药、农药甚至化学试剂,严重影响了水产品的安全。水产动物营养需求研究缺少系统性、全面性,专用的配合型高效环保饲料开发严重滞后,饲料的开发和使用技术有待提高。海水养殖中的渔药、饲料的滥用,既浪费了天然渔业资源,又破坏了水体环境,对海洋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严峻挑战。

2.5水产品加工技术落后

水产品一经捕捞后,如不立即采取必要的保鲜措施,就很容易造成水产品的腐败变质。目前大连主要的水产加工方式还是冷冻保藏,机械化和技术工艺难以满足现在社会的需求。在加工和综合利用方面与发达国家水产品加工相比存在巨大差距。一是水产品加工量较低,大多数都是直接出售;二是深加工技术含量低,加工的种类较少,难以满足社会需求;三是对加工过程中的废弃物综合利用较少,水产品加工过程中所产生的废弃物,大多数都用来生产鱼粉,对废弃物中有价值的成分难以合理利用,大大浪费了资源;四是主要加工方式还是传统产品的加工方法,不能做到与时俱进,不能做到工厂化生产,效率较低。

3促进海洋农业发展的对策措施

3.1转变发展思路,明确发展道路

海洋农业发展要坚持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要跳出过去以海论海的观念,由传统相对独立的海水农业转变为海陆统筹发展的海洋农业;由粗放型无序捕捞海洋渔业资源向集约性工厂化利用海洋渔业资源转变;由无偿使用海域、竭泽而渔式开发海洋渔业资源向海域有偿使用、可持续发展的海洋农业转变.走适度捕捞、集约化养殖、精深加工、标准化生产的发展道路。避免竭泽而渔式的捕捞方式,适度捕捞,逐步取消传统的自然采捕的渔业,进行人工增殖和工厂化养殖,提高渔业资源的再生能力,使海洋农业持续高效地发展。沿岸淡水对浅海海水盐度的冲淡而造成养殖对象的生存,破坏了养殖生物的生存环境。不要走“先污染、后治理”道路,实现科学开发与可持续利用的有机结合。

3.2健全制度保障

一是完善海洋环境评估制度。对海洋资源开发项目要进行严格审查,使其必须符合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加强对海洋环境的监测管理。二是建立净化污染物入海国际化标准制度和减少污染物排放总量的制度。减缓海洋生态环境污染对海洋农业的影响,加强对沿岸工业和生活废水、污水等污染物的管理和治理,对影响海洋农业发展的其他海洋经济活动,进行有效监督和管理。三是建立起满足种群生长曲线最大捕捞量的控制制度,使渔业资源保持稳定。要严格控制近海渔业资源的捕捞强度,保持渔业资源相对稳定,完善相关海域的禁渔期、禁渔区管理制度及措施,加大管理力度和处罚力度。四是进一步建立健全相关的法律、法规,完善海洋监察制度,为海洋农业可持续发展提高法律保障和支持。

3.3提高海洋农业的生产水平

海洋渔业研究篇8

[关键词]大连金州新区;增殖放流;瓶颈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F740[文献标识码]B

辽宁从1985年开始,就进行了渔业资源的增殖放流的技术开发研究工作,以后20多年时间从未间断。2007年以后,政府投入成为增殖放流的主要资金来源,推动了辽宁增殖放流的发展。

增殖放流是一项利国利民利长远的大好事,也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社会事业。增殖放流同陆地上的种植业、放牧业类似,利用自然水域的生产力,具有补充和恢复水生生物资源,改善水域的生态环境,提高渔民的收入和促进渔业经济发展,以及促进社会和谐等作用,发展前景广阔。

2012年,大连市金州新区共投入3402万元进行增殖放流,投放海参苗2.1万公斤,投放中国对虾、日本对虾、三疣梭子蟹共计16.82亿尾(枚)。目前,金州新区已建设5处海洋牧场,完成人工鱼礁投放100多万立方米,改造海域面积2万余亩,预计回捕增殖放流三疣梭子蟹2410吨、中国对虾643吨、日本对虾270吨,投入产出比将达到1:9,实现产值3.03亿元。

一、大连金州新区开展增殖放流的积极作用

(一)补充和恢复大连金州新区海域渔业资源

由于多年的酷捕,近海水域污染,沿海地区的开发建设,修坝、筑路、架桥、填海等等,使大连金州新区海域渔业资源急速下降,甚至濒临灭绝,再不进行增殖放流,就会错过放流时机。通过增殖放流,用人工的办法来补充渔业资源群体进入到近海,这样既增加了资源,又改善了生物的种群结构,同时也能够维护生物的多样性。例如,大连金州新区海域通过20多年的对虾增殖放流,对于补充和恢复对虾资源的作用明显。

(二)改善大连金州新区近海水域的生态环境

海洋生态系统、森林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并称为地球三大生态系统。水生生态系统与陆生生态系统共同构成了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的生物支撑系统。增殖放流在补充和恢复渔业资源的同时还可以改善海洋生态环境。目前,在大连金州新区海域增殖放流的品种,基本在沿岸附近海域生存生长,参与近海水域生态系统循环。增殖放流,人放天养,不用投饵,就能获得水产品,具有碳汇作用,根据增殖放流种类的食物链,每年要从海洋中移除大量的碳,具有改善水域的生态环境的作用。

(三)提高渔民的收入促进渔业发展

增殖放流的一个直接作用就是增加水产品产量、增加渔民的收入和促进渔业发展。每年春夏投放增殖放流的苗种,秋天或周年内就可以收获捕捞,周期短,见效快。根据2012年大连市金州新区增殖放流三疣梭子蟹、中国对虾、日本对虾回捕预计,投入产出比将达到1:9。平均回捕率5-10%,大连市金州新区捕捞渔民年人均增收2000元以上,有些渔民增收十几万元。与此同时,也带动了水产苗种、渔需物资、水产品加工等相关渔业产业的发展。

(四)促进大连金州新区渔业社会和谐

增殖放流,还可以获得巨大的社会效益。大连市金州新区通过这些开展增殖放流活动,扩大了社会影响,让社会上的各方面人士都来关注海洋生态环境问题,关心水生生物的资源问题,关心渔民的生活问题。随着增殖放流规模和影响的扩大,不仅使大连市金州新区的渔民分享到增殖放流的成果,增强对渔业资源、海洋环境的保护意识,而且也会促进大连市金州新区新渔区、新渔村建设,促进大连市金州新区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人与人之间的和谐。

二、大连金州新区增殖放流存在的瓶颈问题

(一)水质混浊和违规捕捞严重影响放流效果

增殖放流工作在大连市金州新区已经开展了多年,虽然管理制度不断完善,但在实际管理中对填海和偷捕仍缺乏有效的监管。增殖放流的种苗投放到海里后,要经过在放流港湾暂养,再进入沿岸海域生长、育肥直至长成。放流苗种体小质弱,对水质要求高,由于沿海海域因各类施工导致水质浑浊,对放流苗种的幼体生长发育不利,导致放流的苗种成活率、回捕率很低;其次是非法违规捕捞影响了放流的效果,这主要表现在休渔期间少数渔民使用禁用渔具非法捕捞伤害了增殖放流的幼苗,此外,渔民不按要求提前抢捕,捕获尚处于最佳生长期的增殖放流群体,这样捕捞的增殖放流群体个体小价值低,对放流的回捕产量与经济回报影响很大。

(二)增殖放流的投资主体与获利主体分离的负面影响

从2007年开始,大连市金州新区的增殖放流全面实现公益性、社会性,取消了向渔民收费政策。增殖放流的资金由地方财政出资为主,并且逐年增加,以此推动了大连市金州新区增殖放流的发展。但是,由于增殖放流的投资主体是政府,获利主体是渔民,产生投资与获利相分离。渔民对于白捡公有利益,普遍存在“不捕白不捕,不捕就没了”的心理,未等放流个体长成就争相捕捞,甚至在伏季休渔期间就开始捕捞,严重影响了放流的效果,阻碍了增殖放流的发展。

(三)增殖放流投入规模较小效果差无法进行相关科学研究

对于多年水生资源匮乏的大连金州新区所辖浩瀚的海面而言,每年只靠财政投入的增殖放流资金确实太少,广阔的海洋自然环境条件得不到充分地利用,加之管理缺乏,放流效果较差,因此渔民受益较低。另外由于投入不足,一方面无法保证培育苗种的饵料供应,导致放流提前规格偏小,直接影响成活率和回捕率。另一方面,投入不足使得增殖放流的基础研究工作跟不上,诸如缺乏对种苗放流和跟踪评估技术研究,放流容量评价技术研究,放流标志技术研究,放流效果评价技术等研究工作。放流的品种较少,放流的效果较差,影响增殖放流的发展。

(四)大连金州新区近海水域的污染加剧的影响

由于大连金州新区是开放型工业区,新区内工厂较多,城市人口增长快,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废污水排放量逐年增加,近海水域水质呈下滑趋势。原油溢油和化工业有害物质泄漏,也加剧了大连金州新区近海水域的生态环境恶化态势,海洋生物资源面临前所未有的严重威胁。此外,今年沿岸填海,悬浮泥土颗粒造成海水浑浊,破坏了水质。水质污染不仅导致大批海洋鱼类、虾类、贝类等种类的死亡,直接影响近海水域渔业资源,还对浮游生物、底栖生物等多种鱼类、虾类、贝类等饵料生物造成危害,破坏其食物链,间接影响鱼类、虾类、贝类等渔业资源,导致近海水域天然渔业资源量减少。在受到污染的近海水域进行增殖放流,其所处的水质条件不佳,饵料生物基础被破坏,必然导致增殖放流的种类生长缓慢,影响增殖放流的效果。

三、促进大连金州新区增殖放流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加大财政支持力度

海洋资源的国有性和渔业资源的流动性及增殖放流的特性决定了增殖放流本身是一件公益性事业,现阶段实施主体仍以各级地方政府为主,投入资金的主体以各级财政为主,但要引导社会各界积极参与,形成合力,共同实施,并坚持公益性,不断加大财政支持力度,使大连金州新区的增殖放流持续发展下去。发展增殖放流,对于恢复渔业资源,修复水域生态环境等具有明显的作用,渔民是其主要获利者,这与政府渔区经济、惠民工程的目标是一致的,是一举多得的好事情,因此,理应加大财政支持力度。

(二)加强对增殖放流的渔政管理

由于目前的增殖放流投资主体和获利主体是分离的,这也导致增殖放流投资主体―政府和获利主体―渔民之间的对立,无形之中增加了对增殖放流管理的难度。加强对增殖放流的渔政管理,除渔政部门不断完善管理制度,使之制度化、法制化、常态化、科学化外,还要让渔民参与增殖放流管理,改变渔民在增殖放流的管理体系的地位和性质,吸纳渔民投资放流,使渔民既是获利者,又是管理者。渔民对于增殖放流管理的作用是政府无法替代的,他们常年生活在海边,作业在海区,若他们积极参与放流管理,会使放流事业事半功倍。

(三)加强增殖放流技术研究

发展增殖放流要始终把科学研究工作放在首要位置。因为,增殖放流要遵循对虾生长的自然规律,增殖放流技术方案的制定要科学,要符合自然规律,操作技术、管理和跟踪调查也要科学,所以加强放流技术研究是第一要务,只有不断提高科技水平,才能提高增殖放流的成活率和回捕率,才能不断推进增殖放流的发展。同时还要加强种苗放流和跟踪评估技术、放流容量评价技术、放流标志技术、放流效果评价技术等研究工作。

(四)增殖放流产业化发展

产业化是大连金州新区增殖放流发展的必然选择。增殖放流产业化,就是以国内外市场为导向,以恢复近海渔业资源、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和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以提高渔民增收和渔业可持续发展为目的,利用近海增殖渔业的科技成果,对当地海区的中国对虾、日本对虾、海蜇、梭子蟹等主导产品,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将产供销、渔工贸、经科教紧密结合起来,形成一条龙的经营体制。改造传统的自给自足的渔业、渔村经济,使之和市场接轨;在渔户经营的基础上,逐步实现渔业生产的专业化、商品化和社会化。

海洋渔业研究篇9

关键词:捕捞渔业;双拖;经济特征;威海市

中图分类号:S973.2+3文献标识号:a文章编号:1001-4942(2013)07-0146-04

山东省濒临黄海、渤海,海岸线长达3000多公里,渔业资源丰富,尤其在海洋捕捞渔业方面一直占据着明显的发展优势。进入21世纪后,山东省海洋捕捞年产量保持在240万吨左右,其中近海捕捞产量呈现出稳中有降的趋势,而远洋捕捞产量则表现出逐步增长的态势,这一特征与近海渔业资源衰退和我国渔业发展战略方向都有着密切联系。

山东省在全国海洋捕捞产量中占有重要地位。2007年山东省海洋捕捞产量为244.5万吨,占全国海洋捕捞产量的19.66%,仅次于浙江省。到2011年,海洋捕捞产量达到251.2万吨,比重则下降至18.52%。可以看出,在近5年内,山东省海洋捕捞渔业的产量仍保持小幅增长,但比重地位则有所下降。

生产效益是维持发展捕捞渔业的重要导向,通过这一指标不仅可以了解捕捞渔业的经济特征,还能为调整捕捞渔业结构提供一定的依据。因此,对捕捞渔业生产经济特征进行分析具有重要意义。

在捕捞渔业经济效益分析方面已有部分研究成果。冯森(2003)[1]对2000~2001年福建省连江等14个县市的海洋捕捞业进行了调查,分析了9种主要海洋捕捞作业的经济效益特征;高清廉等(1999)[2]

运用平衡产量和经济模型,分析了在预测值范围内最大经济效益的各级别渔船的适宜海洋捕捞努力量,依此提出海洋捕捞努力量的结构调整建议。

海洋捕捞渔业经济分析涉及的内容相当复杂,如渔船功率、作业时间、作业方式等因素都会影响到海洋捕捞渔业的经济效益特征,但从已有研究结果来看,尚未较为系统地考虑这些因素。本文拟在固定捕捞渔船功率和确定作业方式的基础上,通过航次跟踪调查的方式,获取样本船只在全年不同月份的捕捞生产数据进行成本收益分析,从而减少因渔船功率、作业方式等因素而引起的系统误差。

1样本选取与指标设计

1.1渔船样本选取和数据说明

山东涉及海洋捕捞的城市有青岛、东营、烟台、潍坊、威海、日照、滨州,其中威海市的海洋捕捞产量约占全省的30%以上,对反映山东省海洋捕捞经济特征具有一定代表性。因此,本研究的分析数据以对威海市相关海洋捕捞渔船调查为基础。

为了尽量减少因系统误差而造成的统计数据缺陷,本研究选取船龄基本相同的10艘功率为382.2kw的双拖作业渔船样本,调查其2012年除休渔期外各月份共90个航次的生产经济数据。每样本船每月仅有一个作业航次,且休渔期相同,均为6~8月份。

1.2调查指标设计

调查问卷中涉及的单个航次经济指标包括:渔获量、产值、成本、出海天数、劳动力数量。成本可分为三项,即燃油成本、劳动力成本和绳索网具等其他成本[3,4]。其中燃油成本最重要,汤振明等(2010)[5]研究表明燃油成本已占到捕捞生产总成本的70%以上。

为便于不同样本渔船、不同时期调查数据进行经济效益比较,以单位渔获量、单位成本、单位产值的平均值为分析指标,其中,单位渔获量表示1个劳动力使用1kw渔船出海作业1天的渔获量,单位为kg/(kw·天·人);单位成本表示1个劳动力使用1kw渔船出海作业1天所产生的成本,单位为元/(kw·天·人);单位产值表示1个劳动力使用1kw渔船出海作业1天所创造的价值,单位为元/(kw·天·人)。

1.3指标数据初步统计分析

以出海月份为维度对10艘海洋捕捞渔船的航次调查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如表1所示。

从表1中平均产值成本比指标数据可以看出,除3、4月份外,10艘样本船的生产作业均有一定收益,其中2月份收益最高,平均产值成本比达4.58,1月份次之,为1.63。

2单位渔获量与单位产值的变化特征分析

分析不同作业月份产值与渔获量的变化关系,可以了解渔获量的平均交易价格变化情况。首先计算不同作业月份的航次调查数据中的单位渔获量、单位产值、单位成本数据(由于篇幅所限,这里仅给出上述三个指标的平均值),再对单位产值(Y)与单位渔获量(X)数据按月份进行拟合,以反映单位渔获量变动引起的单位产值变动情况,结果如表2所示。

从表2中可以看出,不同作业月份单位产值与单位渔获量之间均具有一定的线性关系。不同月份单位渔获量对单位产值的影响程度依次为:8.8234(9月份)>8.5814(1月份)>8.208(3月份)>7.0366(10月份)>6.1106(2月份)>4.4017(5月份)>3.0546(11月份)>1.1151(12月份)>0.8583(4月份)。出现这种结果的原因为:(1)单位渔获量对单位产值的高影响月份均出现在中国传统节日较为集中的月份,如1~3月为元旦、春节前后、9~10月为国庆、中秋等,由于市场需求的集中程度较高,势必会拉高水产品的产量需求,同时也会对市场价格产生正向的影响作用,因此,在这些生产月份,单位渔获量对单位产值产生较大影响;(2)样本船在6~8月份处于禁渔期,9~10月份为开捕前两个月,在增殖放流和鱼类资源休养生息等条件作用下,不仅渔获的品质质量较高,而且市场的需求也在为期3个月的限制后得到释放,自然会出现单位渔获量对单位产值产生较高影响的结果。

3单位产值与单位成本的变化特征分析

3.1单位成本与单位产值变化关系月度分析

“单位产值/单位成本”指标,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研究对象的盈利情况,

当该指标大于1时,表示盈利,值越大表明盈利能力越高;当该指标小于1时则相反。表1显示,2月份具有较高盈利能力,而3~4月份则处于亏本经营状态,其余月份单位产值/单位成本比值介于1~2之间,盈利能力较为稳定。

为了比较不同月份样本船的单位产值(Y)、单位成本(X)变动关系,对这两个指标数据进行拟合,结果(表2)显示,除1月份的拟合优度偏低外,其余月份的拟合结果均较好,可以用来解释单位成本与单位产值之间的变动关系特征。单位成本变动对单位产值的影响程度依次排序为:1.9134(2月份)>1.3369(10月份)>1.2512(11月份)>1.1619(5月份)>0.6629(12月份)>0.558(9月份)>0.4752(1月份)>0.3131(4月份)>0.2356(3月份)。

3.2单位成本与单位产值变动关系整体分析

从图1中可以看出,利用盈亏平衡线将10艘样本船在2012年的90个航次单位成本、单位产值数据分为两个部分,其中盈亏平衡线以上表示盈利的样本点,而盈亏平衡线以下则表示亏损的样本点,盈利的样本点占有绝对优势。按照90个航次数据的区域分布特征,可以将这些样本点分为三个部分进行分析:(1)最上方的样本数据,与单位渔获量、单位产值、单位成本数据进行对照后,发现这些样本点即为2月份相关数据集;(2)最下方的样本数据,与单位渔获量、单位产值、单位成本数据进行对照后,发现这部分数据为3月份和4月份的样本数据;(3)中间部分的样本数据,即为其余月份的数据。这一划分方法与利用“单位产值/单位成本”指标进行定性描述的结论一致。

4结论与讨论

通过对10艘捕捞样本船2012年90个航次的生产经济数据进行分析,特别是对单位捕捞量与单位产值、单位成本与单位产值之间的变动关系进行统计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4.1除6~8月份禁渔期外,样本船在大部分作业月份都处于盈利范围,但不同月份之间的盈利能力存在一定差异

,其中2月份的盈利能力最高。

4.2通过单位成本与单位产值之间的变动关系分析,认为2、10、11月份和5月份具有较高的正经济效益,即单位成本增加1个单位可以增加大于1个单位的单位产值,因此,在这4个月内可以通过增加单位成本的方式来提高产值,如增加作业天数、增加劳动力等;而在其他月份,通过增加单位成本所带动的单位产值则具有不经济特征。

4.3通过单位渔获量与单位产值之间的关系分析,认为9、1、3月份和10月份具有较高的平均交易价格,即单位渔获量增加1个单位可以产生更高的单位产值,因此,在这几个月内,可以通过增加渔获量的方式提高产值效益。

4.4样本船在4月份生产作业处于亏损状态,且通过增加单位成本方式来提高单位产值的途径并不经济;从单位渔获量与单位产值的变动关系来看,在4月份,单位渔获量增加1个单位所带动的单位产值小于1个单位,也是不经济的。因此,建议停止功率为382.2kw的双拖作业渔船在4月份生产作业,以减少亏损,从而提高渔船全年的收益。由于本研究所包括的样本船数据较少、调查年份仅为1年,该建议还应通过更多的调查数据和研究结论作为支撑。

参考文献:

[1]

冯森.福建省海洋捕捞业经济效益分析[J].福建水产,2003,4:12-16.

[2]高清廉,邱天霞,宋协法,等.山东省海洋渔业结构调整研究[J].青岛海洋大学学报,1999,29(2):215-223.

[3]麦贤杰,乔俊果.我国海洋捕捞渔民转产转业的经济学分析[J].中国渔业经济,2006,4:8-10.

海洋渔业研究篇10

关键词:渔业可持续发展;理论问题;指标体系;战略方策

aHumbleopiniononresearchofsustainabledevelopmentoffisheriesBaoteligenbaiyi1,ZHenGJihui2(1.Collegeofeconomicsandmanagement,DalianoceanUniv.,Dalian116023,China;2.thetrainingCentre,DalianoceanFisheryGroupofCorporation,Dalian116113,China)abstract:Sustainabledevelopmentoffisheriesisatypeoftheoryandstrategytodevelopfisheriesandtopursueharmonyamongaquaticeco-environment,fisheryeconomyandfishingcommuni-ty.thisconceptiondatesbacktotraditionaltheoryoffisheriesmanagement.theresearchonsustainabledevelopmentoffish-eriesshowssomeachievementsintheoreticalissues,systemofindicatorsandimplementationofstrategy,butrevealslackofre-searchstrengthandpersistence,andacademicdepthandwidthisquitelimited.theexistingresearchresultsmainlyconcentrateonmacro-research,appliedresearch,countermeasuresresearch,conceptresearch,andliteratureresearch.theresultsconcern-ingmicro-research,theoryresearch,positiveresearch,assess-mentsystem,andactualsurveyarecomparativelyfewerandweaker.thefurtherresearchshallfocusonessentialcharacter-isticsofconcept,systemofassessmentindicators,renovationofstrategyandmethods,expansionofresearchfield,andpositiveresearchandadvancedresearch.

Keywords:sustainabledevelopmentoffisheries;theoreticalis-sues;systemofindicators;strategyandmethods

一、可持续发展理念与渔业管理理论“sustainabledevelopment”一词最早出现于20世纪80年代的一些西方发达国家的文献中,中译“可持续发展”①,“可”字表示“期望”或有“经过努力能够达到”之意。可持续发展思想萌芽于国际自然与自然资源保护同盟(iUCn)起草并经有关国际组织②审定公布的《世界自然资源保护大纲》(1980)。

然而,在国际社会中率先提出为人们普遍接受的可持续发展概念的是挪威前首相格罗·哈莱姆·布伦特兰(1987)。她在其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研究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中指出,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危及后代人满足其自身需求的能力的发展。这种可持续发展概念最初向林业、渔业领域渗透并得到应用,之后很快向农业、开发和生物圈扩展。

其实,虽然可持续发展概念来源于生态学,但是从传统的渔业管理理论中也能探寻到朴素的可持续发展理念。m.B.Schaefer(1957)在其论文《商业性海洋渔业管理的资源解析学和经济学角度的若干考察》中所提倡的mSY理论就是水产品可持续利用的渔业管理③理论。该理论可由Schaefer的逻辑斯蒂增殖模型(亦称剩余产量模型)所导出:在单位时间(通常以年份为单位)里的资源生物的加入量、个体增重量和自然死亡量统称为自然增加量(亦称剩余产量),则自然增加量与捕捞努力量呈抛物线的函数关系(见图1)。如果只许捕捞与自然增加量相当的部分资源生物,那么资源量水准将维持原有状态。

每年如此进行下去,可以获得此意义上的持续产量SY(sustainableyield)。当投入增至超过该SY曲线顶点处的最大持续产量mSY(maximumsustainableyield)所对应的捕捞努力量点时,则反而将导致SY的减少,并陷入再生产下降型的滥捕状态。可见,mSY是从生物学角度推算出的最适产量,它只考虑了生物资源的可持续生产率。从现在的可持续发展概念属性来看,mSY还有一些维度上的缺憾,然而具有朴素的可持续发展理念。

图1 Schaefer生产曲线

渔业经济管理学者对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孕育和滋养,以及后来对其概念和理论的认识和发展是一个不断探索、不断创新的过程,并在不同历史阶段为可持续发展理论体系的建设作出了贡献。渔业可持续发展是一种要求水域生态环境、渔业经济、渔村社会协调发展的渔业发展理论和战略。传统的观点把渔业经济增长等同于渔村社会发展,这种片面的观点导致在渔业经济增长过程中出现水域环境污染、渔业资源衰退、渔区人口膨胀、渔民贫富分化、渔村社会动荡。故而,渔业可持续发展战略是现代渔业建设及其管理中必须实施的战略。

二、渔业可持续发展研究进展及其述评渔业可持续发展研究主要包括3个方面:一是渔业可持续发展理论问题研究;二是渔业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构建及其评价研究;三是渔业可持续发展战略实施研究。这里需要说明的是,本文将捕捞业可持续发展、水产养殖业可持续发展、海洋渔业可持续发展、内陆渔业可持续发展以及渔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等研究均归入渔业可持续发展这一分析对象领域。

1.渔业可持续发展理论问题研究

20世纪90年代起,日本开始研究可持续渔业的概念及其发展问题。仓田亨(1997)认为,可持续渔业是指与环境和谐且其经营可持续的渔业。[1]此定义强调的是其自然属性和经济属性,不过,定义项中的“经营可持续”又是何意尚未阐明,或许还应追加揭示“可持续经营”的内涵。片冈千贺之(2000)虽然没有给出明确的定义,但认为可持续渔业是“资源管理”加之“社会经济性”的一个概念。[2]此观点具有一定的扩展性,不仅强调其自然属性和经济属性,还强调了社会属性。有路昌彦(2004)认为,可持续渔业是指同时满足资源可持续性和渔业经营体可持续性的渔业。[3]18此定义亦强调其自然属性和经济属性,然而,还是有待于揭示“可持续资源”“可持续经营体”的内涵。总之,日本学者对可持续渔业概念的阐释基本上是相近或一致的,虽有不尽如人意之处,但其定义方式非常简洁而明确。

在中国早期触及“渔业可持续发展”内涵的是关青(1996),认为渔业经济的增长方式从粗放型转向集约型、从以传统产品为龙头转向以市场商品为龙头、从单纯的资源开采型转向资源增殖保护为“可持续发展”型。[4]此观点可以看成渔业经济可持续发展内涵的初步阐释,强调的是其自然属性、经济属性和科技属性。20世纪90年代,众多学者在文章中提及或使用过“持续渔业”或“渔业可持续发展”等词语,然而,不少文章并不是伴随其明确的定义而展开的。

杨宁生(2001)认为,可持续发展渔业就是管理、保护和合理利用渔业水域和渔业生物资源,以及不断调整技术和产业运行机制变化的方向,以确保获得持续满足当代及今后世世代代人的需要,技术上适当,经济上可行,而且社会能够接受的一种发展形式。[5]此定义综合性较强,不仅强调其自然属性、经济属性和科技属性,还强调了社会属性。韩兴勇等(2004)认为,渔业要持续发展,必须使渔业与环境、人类的需求与产业的发展之间的关系相适应,保持经济与生态、环境、社会的协调发展。[6]此观点强调了其自然属性、经济属性和社会属性,然而疏漏了科技属性。杨林(2007)认为,渔业经济可持续发展是一种技术上应用得当,构成生态环境健康、渔业资源永续利用、生产集约经营、社会稳定的综合发展格局,达到改善渔民的福利事业、提高生活质量的目的。[7]此观点强调了其自然属性、科技属性和社会属性,然而疏漏了经济属性。再者,因“永续利用”和“持续利用”为同义词,故还有待于揭示定义项中的“渔业资源永续利用”的内涵。金世昌(2008)认为,渔业经济可持续发展是指渔业资源和渔业产品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能保护渔业生态环境,不对后代人的生存和发展构成危害的发展。[8]杨正勇(2008)认为,捕捞业的可持续发展是指在人类发展捕捞业过程中,在经济层面上重视资源的有效利用和公平配置,在生态层面上重视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自然资源的保护和增殖,在社会层面上重视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公平和社会参与水平的发展。[9]上述两个定义虽然分析对象不同,但是均强调了其自然属性、经济属性和社会属性,而后者又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公平性原则。总之,中国学者对渔业可持续发展相关概念的阐释,其语言表述过于烦琐,文字表达过于冗长,其中部分定义引申于布伦特兰的可持续发展定义。

2.渔业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构建及其评价研究杨建毅(2004)从经济、社会、生态环境和渔业资源管理4个方面提出了海洋捕捞业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并在每一个子系统中设立具体的指标,对浙江海洋捕捞业的可持续发展进行了实证分析和评估,其结果表明,过强的捕捞能力、过度的捕捞产量、污染的海洋环境对浙江省海洋捕捞业可持续发展具有严重影响。[10]此研究具体指标的设置比较合理,但是指标体系的构建缺乏规范性,并疏漏了可持续发展的科技属性。张红智(2010)在对可持续发展的学理进行系统性梳理的基础上,借鉴农业、林业以及海洋捕捞业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现有研究成果,从生态、经济、社会和治理4个维度构建了中国海洋捕捞业可持续发展指标的概念性框架。同时,提出了亟待解决的基础理论、发展目标等理论问题以及组织建设、程序确定、数据与知识、宣传和沟通、能力建设等实际问题。[11]此研究关于海洋捕捞业指标体系的构建相对规范,且具有普适性,但是也疏漏了可持续发展的科技属性,即整个指标体系缺乏科技维度。

3.渔业可持续发展战略实施研究有路昌彦(2004)基于其“可持续渔业”定义,给出日本可持续渔业构建条件:对渔业可持续发展而言,资源可持续性是必不可少的,而资源可持续性意味着要在最大持续产量(mSY)以内进行捕捞作业。

为了资源可持续性,捕捞限制等资源管理、渔场养护、海岸资源的种苗放流等栽培渔业受到重视;对渔业经营体可持续性而言,所必需的是渔民经营所成立的资源水准的维持、利润为正的捕捞限制以及一定的水产品进口限制或价格政策。[3]207-211此研究给出了可持续渔业成立的一般性设想,具有较高的普适性。

刘军(2006)基于辽宁渔业的发展状况,指出近海捕捞过度、远洋捕捞受限、近岸海洋污染、养殖病害严重等影响渔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问题,并对此提出增强危机感、改革管理体制、调整渔业结构、发展渔业二产三产、推进渔业现代化等发展建议。[12]陈生熬等(2007)基于塔里木河流域淡水养殖业的发展现状,指出养殖业水域环境污染、资源开发无序、品种种质退化、病害暴发流行、科技含量偏低等影响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并对此提出了树立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理念、合理布局养殖结构、实施良种工程、加强病害防治体系建设、规范养殖生产行为等对策。[13]崔玉阁等(2007)首先从海洋生物资源的丰富性、有利于海水养殖的环境要素两个方面阐释了大连发展海洋渔业的条件;其次,指出大连海洋渔业在辽宁省地位的重要性,分析其动态发展和结构变化;最后,提出调整、优化海水增养殖业结构和布局,继续控制近海捕捞强度,提高公海大洋性渔业发展水平,大力发展渔业产业化,加强渔业支撑体系建设等可持续发展对策。[14]上述研究均从产业经营角度研究了渔业可持续发展问题,尚缺乏全局性观点和视角。

王雪(2008)在概述辽宁渔业资源利用和养护区部分功能区的基础上,分析了辽宁海洋渔业发展现状,并指出近海海域污染严重、渔业资源量减少、养殖技术滞后、远洋渔业受限、渔业发展空间面临转移等问题。进而,提出基于结构调整推进渔业现代化、促进渔业第三产业、实施“科技兴渔”战略、优化海洋产业、加强功能区建设修复渔业资源等方策。[15]此研究视阈比较开阔,但很多方策尚缺乏一定的操作性。刘超等(2010)利用Swot分析方法,从丰富资源、优惠政策、渔业基础、港口资源视阈对南海渔业资源可持续发展的优势进行评估,从开发混乱、科技薄弱、条件恶劣、频繁纠纷视阈对其劣势进行评估,从政府重视、休闲渔业、水产品畅销视阈指出其机遇,从周边国家、资源衰退、金融危机视阈指出其挑战,并提出了南海渔业资源可持续发展的一些对策。[16]此研究的优势、劣势分析均疏漏了分析对象的客观性,从而出现一些不妥之处。

三、渔业可持续发展研究后续课题“渔业可持续发展”曾经一时在学界和业界备受关注而兴起“研究热”或作为开场白的“枕词”使用,而近年已趋向收敛之势。笔者不禁要问:渔业可持续发展理论体系是否已经构建好?渔业可持续发展问题是否已经解决?从研究述评可以找出其答案均为“否”。况且,基础研究成果甚少,尤其是高质量的研究成果凤毛麟角。那么,渔业经济管理研究在中国总是要回应政界的呼声吗?学术研究及其成果为政府决策服务是不可否认的,但笔者要提醒诸位同行的是:渔业经济管理研究同样为发展学科服务、为培养人才服务(此为出发点),更应该为发展经济服务(此为落脚点)。可见,渔业可持续发展研究是一个常青课题。基于此,对于其后续课题提出几点管见,谨供同行参考。

(1)澄清概念本质属性。在先行研究中,渔业可持续发展相关概念亦有海洋捕捞业可持续发展、水产养殖业可持续发展、海洋渔业可持续发展、内陆渔业可持续发展和渔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等具体形式,其本质属性不尽相同,定义表述多种多样且严谨性有待提升。因而,对现有渔业可持续发展相关概念进行凝练和界定并使之升华为人们普遍接受的概念,是亟待解决的后续课题。笔者认为,渔业可持续发展概念不仅要有自然属性、经济属性、社会属性和科技属性,还应有治理属性。其中,自然属性应强调环境系统、生态系统和渔业资源;经济属性应强调净利益最大化;社会属性应强调生活品质;科技属性应强调更清洁、更有效的生产技术,接近“零排放”的工艺方法;治理属性应强调政府行为方式、调节机制和法权关系。只有澄清渔业可持续发展的本质属性,才可能界定出渔业可持续发展的内涵,进而才可能演绎出正确的渔业可持续发展理论体系。

(2)完善发展指标体系。渔业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是渔业可持续发展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这方面的文献却寥寥无几且体系构建不够规范。渔业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构建是一项涉及多学科理论、耗时费力且政策性极强的系统工程,其设置应当遵循“持续性原则、公平性原则、共同性原则、精神追求原则、法治原则”[17];指标体系的维度应选取概念的自然属性、经济属性、社会属性、科技属性、治理属性;指标体系的指标类应由表征体系行为的评价指标、分析指标、目的指标构成;指标类中具体指标的选取应考虑可测性、可比性、可得性,对指标类的数量表现、强度表现、速率表现给予直接的度量。

(3)创新战略实施方策。渔业可持续发展战略实施方面的文献颇多,然而不少文献是不伴随其明确的定义而进行展开的,而且战略方策提出的依据基本上是存在的问题。因而,有的战略方策不仅实效性不强,还缺乏一定的创新性。值得注意的是,产生问题的“原因”,才是提出方策的“金钥匙”,而并不是“问题”本身。渔业可持续发展问题产生的原因是多层面的,勿要只停留于一个层面,否则就不能论透问题。故而,应基于渔业可持续发展问题的成因分析,提出相应的具有合理性、可行性、有效性、创新性的方策,同时要兼顾方策的可操作性。

(4)拓展领域推进研究。渔业可持续发展先行研究,在内容和性质上几乎集中于概念研究、宏观研究、应用研究和对策研究层面,而着眼于评价研究、微观研究、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层面的相对较少且明显薄弱;在方法论上大都采用文献研究方法和定性研究方法,而采用调查研究方法和定量研究方法的相对较少。至今论析极少或明显薄弱的课题将是后续拓展领域,也是完善渔业可持续发展理论体系的主攻方向。而定量研究方法的应用向渔业可持续发展研究的渗入,将对研究上的突破和创新起到推进作用,也将展示渔业可持续发展研究的“质”与“量”相兼相容的更高境界。

(5)倚重实证调查研究。渔业可持续发展先行研究,绝大部分是以当时的文献资料为基础进行的,尚缺乏渔业、渔村、渔企、渔民调查研究的支撑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