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质能的发展现状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2:39:39

生物质能的发展现状篇1

关键词:微生物;活性污泥;城市污水;应用

现代社会不断发展进步,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随着工业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城市环境问题也日益严重,污水排放给社会生态造成了严重的破坏,加强城市污水处理已经成为当前一项紧迫的任务。微生物在活性污泥法处理城市污水中具有良好的应用价值,工艺稳定可靠,能够有效改善水质,从而改善城市水环境,对于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

1活性污泥中的微生物

活性污泥是微生物群体及它们所依附的有机物质和无机物质的总称,它是一个广阔的微生物世界,几乎包括了微生物的各个群落,主要由细菌、真菌、原生动物和后生动物组成,其中细菌对净化水质起主要作用。活性污泥中的主体细菌来源于土壤、空气和水。这与细菌在曝气池内通过人为的培养迅速地大量增殖有关,形成了该条件下最适宜的细菌种群。它们能迅速地稳定水中的有机物质,有着良好的聚合力。在一定的能量水平下,大部分细菌构成了活性污泥的絮凝体并形成菌胶团。菌胶团在活性污泥中占绝大多数,它具有很强的吸附和分解有机物的能力。

细菌的另一种主要存在形式是丝状菌,特别是其中的丝状细菌。由于它们存在于活性污泥中,对絮凝体的性质产生很大影响,某种类的丝状菌大量繁殖影响了活性污泥的沉降性能,引起污泥膨胀,严重地影响了出水水质。污泥膨胀是自活性污泥法问世以来在运转管理中一直烦扰人们的最大的难题之一。而由丝状茵引起的膨胀又是最为突出和最为常见的。目前已知的近30种丝状菌并不是每一种都能引起污泥膨胀,与膨胀密切相关的丝状菌只有十几种。即使是处理的水质相同,由于运转条件的不同,设计参数的差别,都引起在活性污泥中丝状菌优势菌种的差别。

随着近年来对问题认识的深入,人们了解到丝状菌有较强的分解有机物的能力,由丝状菌引起污泥膨胀的处理功能和净化效果不仅没有问题,而且比正常活性污泥处理的水质还要优良,不足之处是泥水难以分离。因此,人们在工艺中采用环境调控的方法,使菌胶团细菌和丝状菌有一个合理的比例。目前完全利用丝状菌的带状污泥的工艺已经开发完成。

真菌结构复杂、种类繁多,其数目一般没有细菌和原生动物多。与活性污泥有关的真菌主要是霉菌,它能分解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质及其它含氢有机化合物。

污水处理中常见的原生动物有肉足类、鞭毛类和纤毛类。常见的后生动物主要是多细胞的无脊椎动物,包括轮虫、甲壳类动物和昆虫及其幼体等。型动物能分泌粘液,有利于细菌凝聚物质,能吞食游离细菌和污泥碎片,并能活化细菌,使细菌和有机物质充分接触,提高细菌对有机物的去除能力,改善了水质。微型动物本身能代谢可溶性有机物,对毒物比细菌敏感,可以有效去除有机物中的有毒物质。

2微生物对活性污泥状况的指示作用

以显微镜作为主要设备对活性污泥微生物进行观察,可以清晰且直观的了解活性污泥的具体状况,尤其是活性污泥中指示生物的数量及生长状态,进一步分析并判断城市污水情况,为城市污水管理工作的高效开展提供可靠的支持。

一般情况下,通过微生物镜检之后,以显微镜对微生物进行观察,明确微生物对活性污泥状况的具体指示作用。正常微生物镜检主要包含五方面内容,一是城市污水中活性污泥絮体的结构、尺寸和形状等;二是污泥絮体的具体组成情况;三是丝状微生物的种类以及变化情况;四是观察絮凝体之间的状态,辨认是否存在细菌,并且观察是否呈现出游离状态;五是辨别是否存在高等生物。

微生物在活性污泥法城市污水处理中具有良好的应用价值,以显微镜为主要仪器设备进行观察,可以发现一定量的微生物,并且这些微生物有新生的,也有老化的,二者在颜色、结构、吸附能力以及氧化能力上均存在一定差异。通过显微镜日常观察可以发现,新生的菌胶团颜色较浅,大部分呈透明状态,结构节凑性强,具有良好的吸附能力,并且氧化性较高。而老化的菌胶团则与新生菌胶团存在明显差异,不仅颜色更深,而且结构松散,氧化能力、吸附能力均有不足。

应用微生物活性污泥法对城市污水进行科学化处理后,水质量得到明显改善,城市整体水环境得到优化。以显微镜进行观察,可以发现水中出现一定量的高等微生物。活性污泥法培养初期、中期以及成熟期,不同种类的微生物形成,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城市污水处理效果。

一般情况下,鞭毛虫和变形虫出现于活性污泥法城市污水处理的初期;游泳型纤毛虫与鞭毛虫出现于活性污泥法城市污水处理中期,而固着型纤毛虫、钟虫和轮虫主要形成于活性污泥法处理城市污水的成熟期,并且这几种微生物的敏感度极高,往往容易受到城市污水处理效果的影响而出现变化,因此在应用微生物开展活性污泥法水处理的过程中,应当密切关注微生物的具体情况,以便及时调整应用策略。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银弹钟虫出现呆滞情况,可以判断曝气池内溶解氧不足。当有毒物流入曝气池,会直接导致钟虫死亡。若游动纤毛虫大量存在而未见钟虫时,细菌呈游离状态,此时可以判定水中含有诸多有机物质,应采取适当的污水处理方式。因此在应用微生物开展活性污泥法城市污水处理的过程中,应当掌握好不同微生物对活性污泥状况的指示作用,以便及时调整活性污泥状态,促进微生物的正常存活,进而提高城市污水处理效果。

城市污水处理相关实践表明,在地区条件等因素的影响下,不同城市采用活性污泥法开展污水处理时,受到进水水质不同以及处理工艺差异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活性污泥的微生物往往存在一定差异,为提高微生物在活性污泥城市污水处理中的应用效果,改善城市水环境,应当在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定期镜检,掌握好微生物的种类及组成与城市水质之间存在的密切联系,进一步在活性污泥法城市污水处理中对微生物加以科学化应用。

结束语

总而言之,活性污泥系统中,高生物活性的好氧微生物在曝气池内能够去除有机物,并在沉淀池内实现微生物的有序分离,从而全面提高活性污泥系统的处理效果。与此同时,在二沉淀池中能够实现微生物的有序分离,改善城市水质量和整体水环境。因此在城市污水处理过程中,应当对微生物加以科学化利用,全面提高活性污泥水处理效果,维护社会生态的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蔺向阳.浅谈城市污水处理中微生物活性污泥法的应用[J].装备制造,2010(1):218.

生物质能的发展现状篇2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民族文化法律保护

作者简介:郭婧雯,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近些年来,非物质文化遗产逐渐受到破坏,甚至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这不仅仅是文化遗产的消失,更是国家文化的一大损失。另外,还有很多不法分子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恶意造假、仿造等来给自身带来利益,严重威胁到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当前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律保护已无法满足当今文化遗产的保护趋势,应打破传统法律法规的约束,不断的完善相关的法律保护,对此,本文主要对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律保护的现状及突破进行分析。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述以及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意义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述

经《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颁布,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为:被团体、群体、个人等视为文化遗产的表演、实践、知识、表现形式、技能等以及相关的工艺品、实物、工具等。主要范围包括:表演艺术;非物质文化遗产媒介的语言;口头传说与表述;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实践及相关知识;社会礼仪、风俗、节庆等;一些传统的手工艺技能等。

(二)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意义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诸多,是先辈们劳动的成果、精神的传承,能够充分体现出民族文化风俗、历史传统文化等,是国家以及民族文化软实力的重要资源库。另外,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不同的表现形式,能够将民族情感、民族精神、民族气质、民族历史等充分的体现出来,对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法律保护,就是对我国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而且,通过弘扬我国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对建设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律保护的现状分析

(一)利益分配不均的现状

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经过加工包装之后,可以给人们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但是,从现阶段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利益分配情况来看,由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拥有者的开发观念较弱,为了给自身带来一定的利益,与其他企业进行合作,而在合作过程中拥有者往往会处在被动的状态,到最后拥有者所获得的经济利益也不高,大多数的利益都被企业所占有,利益分配不均的现象较为严重,不仅对非物质文化异常的发展产生一定的制约性,甚至对拥有者的个人利益也会造成一定的损害。

(二)权利主体模糊的现状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文化传承的重要形式之一,属于思想体系的文化传播。但是,由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流传时间较长,很难确定其主体,没有主体很难对其实施法律保护,就造成相关的义务却没人履行,更没有人去承担其责任,从而消弱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律保护的有效性。另外,现阶段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多都是以政府为主体的,但是,由于政府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过程中受到很多的局限性,使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权利主体存在模糊的现状,不利于法律保护工作的开展,更不利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

(三)使用不合理的现状

通过以上的分析以及实践中能够了解到,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够给人们带来一定的利益。但是,当今由于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法律法规的不完善,再加上人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意识薄弱等原因,使得一些为了给自身营造一定利益的人员,恶意仿造、改造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象,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买卖,直接损害的权利主体的根本利益,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使用不合理的现象,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以及法律保护工作的顺利开展都产生一定的制约。

三、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律保护突破的优化措施

通过以上对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律保护的现状分析了解到,当前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法律保护并不完善,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造假、仿造的现象较为严重,再加上人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意识薄弱的现状,致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遇到极大的困难。

(一)对利益分配的方式进行合理调整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在进行包装的过程中,由于利益分配出现不均的问题,使得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很难得到长期的发展,法律保护欠缺,对此,应采取有效的优化措施。首先,应完善利益分享的制度,应将实际的权利主体与其他的使用者共享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利益,能够确保为拥有者带来一定的利益,这样对加快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和发展也能起到极大的作用,当然,由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并不等同于知识产权,因此,知识产权的利益共享不能应用在这里。其次,对利益分配方式进行合理调整,同时完善国家立法的规范,尤其是在拥有者与企业之间合作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包装的过程中经常出现的利益分配不均的现象,为了避免和降低非物质文化遗产拥有者利益受损的现象发生,应通过国家立法的途径对其进行合理规范,例如,明确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拥有者和开发者所承担的义务和权利,并且,要做好两者之间的矛盾协调,确保不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破坏的基础上,尽量保障非物质文化遗产所有人的根本利益,尤其是对拥有者的权益保护,必须重视起来。通过对利益分配方式的合理调整以及立法的完善,有效的提高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法律保护效果,对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有着极大的作用。

生物质能的发展现状篇3

【关键词】中小企业物流管理现状改善措施云计算互联网+

在中小企业快速发展的今天,在经济国际化快速化网络化的急速发展过程中,物流管理占据企业管理的重要的地位不容忽视。尤其是在网络时代飞速发展中,云计算、互联网+技术的普遍应用,为中小企业的发展提供了机遇和挑战,在利用新技术的过程中,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企业的发展,增加了企业的利润,对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生存下来,核心技术是企业发展的基础,核心技术的提升,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因素,企业在追求利益最大化的过程中,必须不断更新技术,核心技术的提升是加速企业发展的关键因素,但是在一些超速发展起来并且延续发展的过程中却面临着较为严峻的考验,中小企业物流管理现状不得不承认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如:资金缺乏、投入到物流管理的人员不够专业、没有形成自己物流的发展特色,承担风险能力弱,中小企业要可持续发展,必须让中小企业物流管理必须纳入其竞争力之中,在竞争中不断发展与完善,提供中小企业物流发展的能力,对提高中小企业快速发展起到保障作用。

一、中小企业物流管理存在的现状及问题

在中小企业物流管理工作职能中,大多数企业存在对物流管理认识不到位的现象。在日常工作中,物流人员会被安排一些简单的基础搬运工的工作,物流人员需要有一定的专业技能,是企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环节,物流产业的发展,对企业的快速发展起到促进作用。同时,一些中小企业的物流管理部门有时候从属与其他部门之下,没有独立有力的执行力度。缺乏高素质人才队伍的配备,人才队伍不健全,整个单位对物流管理的控制力较低,认为物流的管理可有可无。虽然当前中小企业得到了快速发展,一些资金相对充足,但是总体规模仍然有限,人员不够充足,考虑减少开支,专业高素质人员的配备自然不足,受此影响,一些高素质的物流管理人员,不会降低身价,自愿或被聘请到中小企业中工作精心进行物流管理,没有很好的管理人才及队伍制度建设,其他后备资源都聊胜于无。

除了经费不够充足,人员安置不合理是主要问题。我国毕业的一批物流学生,大多会从事简单的送快递的物流,很好最后发展自己,走向真正的物流管理,并且将物流管理当成奋斗的职业。物流管理实践操作中,更是没有运用到现代化技术,一些人员基本的电脑知识,根本使用适应不了现代化物流行业的管理发展模式,从而导致中小企业发展过程中的高素质物流管理成为空谈,基本的物流人才是在其他部门进行调度而非管理的,缺乏现代化管理模式下的物流发展,还是基本是就是开车配送物流,其他的升级模式还是没有普及。无法科学合理的调节物流管理工作,中小企业有时候的仓库人员替代领导,发出指令,造成人员不听指挥,甚至有时出现严重物流与其他配合脱节的现象,缺乏系统的供应链,从而导致物流管理的问题越来越突出,针对中小企业物流管理现状的有效改善措施,必须提上日程,否则会严重影响中小企业的物流及整体经济的发展。

二、针对中小企业物流管理现状的有效改善措施

提高中小企业物流管理的意识,将其作为单位单独发展的部门,需要不断提高物流管理的水平。提高中小企业各部门的整体协调性及一致性。构建合理的物流管理信息互联网系统。重要的乃至最为关键的是,加强中小企业物流管理人才及后备人才的培养,启用高素质的人才,配备齐全相关配套措施。“互联网+”和云计算,都是“互联网+各种传统有形或无形的行业服务”的重大改革部分,单位的与用户、买卖直接之间的服务、整个企业的发展生态链条要进行深度融合、重新组建并且创新发展。在当前中小企业的发展形势下,中小企业应该调整好资金及后备金的安排使用,加快提高专业物流管理人才的培养,提升整体的单位发展大环境,人才培养要有现代化意识,跟进最前沿的技术水平,专人管理物流网中的发展,对提高物流产业的管理,完善物流的职能起到重要作用。中小企业物流管理人员的素质提升是企业发展的关键因素,必须加强物流管理人员的培养,物流产业不断发展,对物流的管理人员提出了新的要求,物流管理人员在加强专业技能的提升,同时要注重人文素养培养,物流管理人员能力提升,是一项复杂过程,必須根据物流产业需要,有目标的去提升管理人员素质。物流管理人员需要给予一定的考核机制,鼓励办法,从而全面提高中小企业物流管理人员的整体综合素质和物流管理的专业技能,熟悉掌握现代化的物流技术,应用互联网的现代化手段,将技术与实际相结合。

中小企业物流管理现状及其改善措施问题的提出,总体上要有效增强各个中小企业的沟通和合作,打好组合拳,更好地解决当前中小企业物流管理中出现的问题,提升中小企业的物流管理能力,加强其经济发展的核心竞争力,为我国经济的大发展贡献中小企业独特的精干能力与不可或缺的贡献。

参考文献 

[1]中小企业物流管理水平现状及发展方向[J].李伟利.中国管理信息化.2015(06). 

[2]中小企业物流管理的现状及思考[J].陆燚.时代金融.2015(17). 

[3]云计算在博物馆信息化中的优势[J].车玉生、丰博.北方文物.2015年第2期. 

[4]中小企业物流管理的现状及思考[J].耿塽.物流工程与管理.2014(09). 

[5]浅谈中小企业的物流管理问题[J].王志鹏.黑龙江科技信息.2013(02). 

[6]中小企业物流管理的现状及改善对策[J].欧阳斌.现代经济信息.2013(13). 

[6]中小企业物流管理现状分析及其改善措施[J].何梅芳.企业改革与管理.2014(02). 

生物质能的发展现状篇4

论文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民族文化法律保护

近些年来,非物质文化遗产逐渐受到破坏,甚至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这不仅仅是文化遗产的消失,更是国家文化的一大损失。另外,还有很多不法分子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恶意造假、仿造等来给自身带来利益,严重威胁到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当前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律保护已无法满足当今文化遗产的保护趋势,应打破传统法律法规的约束,不断的完善相关的法律保护,对此,本文主要对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律保护的现状及突破进行分析。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述以及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意义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述

经《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颁布,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为:被团体、群体、个人等视为文化遗产的表演、实践、知识、表现形式、技能等以及相关的工艺品、实物、工具等。主要范围包括:表演艺术;非物质文化遗产媒介的语言;口头传说与表述;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实践及相关知识;社会礼仪、风俗、节庆等;一些传统的手工艺技能等。

(二)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意义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诸多,是先辈们劳动的成果、精神的传承,能够充分体现出民族文化风俗、历史传统文化等,是国家以及民族文化软实力的重要资源库。另外,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不同的表现形式,能够将民族情感、民族精神、民族气质、民族历史等充分的体现出来,对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法律保护,就是对我国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而且,通过弘扬我国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对建设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律保护的现状分析

(一)利益分配不均的现状

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经过加工包装之后,可以给人们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但是,从现阶段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利益分配情况来看,由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拥有者的开发观念较弱,为了给自身带来一定的利益,与其他企业进行合作,而在合作过程中拥有者往往会处在被动的状态,到最后拥有者所获得的经济利益也不高,大多数的利益都被企业所占有,利益分配不均的现象较为严重,不仅对非物质文化异常的发展产生一定的制约性,甚至对拥有者的个人利益也会造成一定的损害。

(二)权利主体模糊的现状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文化传承的重要形式之一,属于思想体系的文化传播。但是,由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流传时间较长,很难确定其主体,没有主体很难对其实施法律保护,就造成相关的义务却没人履行,更没有人去承担其责任,从而消弱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律保护的有效性。另外,现阶段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多都是以政府为主体的,但是,由于政府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过程中受到很多的局限性,使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权利主体存在模糊的现状,不利于法律保护工作的开展,更不利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

(三)使用不合理的现状

通过以上的分析以及实践中能够了解到,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够给人们带来一定的利益。但是,当今由于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法律法规的不完善,再加上人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意识薄弱等原因,使得一些为了给自身营造一定利益的人员,恶意仿造、改造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象,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买卖,直接损害的权利主体的根本利益,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使用不合理的现象,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以及法律保护工作的顺利开展都产生一定的制约。

三、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律保护突破的优化措施

通过以上对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律保护的现状分析了解到,当前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法律保护并不完善,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造假、仿造的现象较为严重,再加上人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意识薄弱的现状,致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遇到极大的困难。

(一)对利益分配的方式进行合理调整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在进行包装的过程中,由于利益分配出现不均的问题,使得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很难得到长期的发展,法律保护欠缺,对此,应采取有效的优化措施。首先,应完善利益分享的制度,应将实际的权利主体与其他的使用者共享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利益,能够确保为拥有者带来一定的利益,这样对加快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和发展也能起到极大的作用,当然,由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并不等同于知识产权,因此,知识产权的利益共享不能应用在这里。其次,对利益分配方式进行合理调整,同时完善国家立法的规范,尤其是在拥有者与企业之间合作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包装的过程中经常出现的利益分配不均的现象,为了避免和降低非物质文化遗产拥有者利益受损的现象发生,应通过国家立法的途径对其进行合理规范,例如,明确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拥有者和开发者所承担的义务和权利,并且,要做好两者之间的矛盾协调,确保不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破坏的基础上,尽量保障非物质文化遗产所有人的根本利益,尤其是对拥有者的权益保护,必须重视起来。通过对利益分配方式的合理调整以及立法的完善,有效的提高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法律保护效果,对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有着极大的作用。

(二)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

通过以上对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律保护的现状分析,针对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法律存在很多不健全的地方,不仅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产生一定的影响,甚至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权利主体带来一定的不确定性,权利主体的模糊造成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责任不能准确的落实下去,对此,需要不断的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以此来提升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法律保护效应。首先,要采用私权保护方式来明确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权利主体,由于法律实施的保护需要建立在明确权利主体基础上的,而且,主要是通过约束的方式来实现保护的作用,因此,只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权利主体,才能开展约束规范的公权保护,例如,在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登记、申请以及注册的过程中,要对各个环节进行规范和控制,并灵活运用法律的私权保护和公权保护,具体要根据实际的情况运用,同时要对其做好全面的分析,避免对片面性问题的分析而影响到整体大局的发展,突破传统法律法规,利用完善的法律法规来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实施法律保护。其次,要合理利用公权保护和私权保护,由于现阶段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法律保护中,公权的保护还有待完善,因此,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要结合实际情况,如果公权未能得到完善的话,要合理运用私权保护的方式来弥补法律法规上可能存在的空白之处,直到公权保护得到完善时,再对其进行全面的保护。

(三)提高法律保护意识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律保护的效果不好,绝大原因都是受到人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律保护意识薄弱而引起的,因此,应提高法律保护意识。首先,应建立并完善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关的法律机制,同时,要站在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的角度上思考,确立科学的指导思想,并且,国家相关部门要推出适当可行的政策作为支持指导思想进行的基础,成立相关的监管部门,确保各个工作落实到各个部门。其次,应加强对一些部门的教育,尤其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着保护工作的单位以及部门,需要加强法律保护意识的教育,例如,学校、高科技产业等,特别是在学校内,适当的开设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律保护的相关课程,以此来培养学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再次,应加强对广大人民群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律保护的宣传工作,加强人民群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了解,作为中华儿女有义务背负起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责任,严格约束自身的行为,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法律保护工作以及长期的发展做出一定的贡献,将历代祖先的劳动结晶以及劳动成果继续传承下去。

生物质能的发展现状篇5

关键词:生物质能;现状;展望

StatusandDevelopmenttrendofbiomassenergyinYunnanprovince

CaiBingZhangJie

(YunnanVocationalinstituteofenergytechnology655001,QujingYunnan)

abstract:

Keywords:biomassenergy,status,prospect

1引言

能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是国民经济的基本支撑。我国是能源消费大国,能源供应主要依靠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等化石能源,而化石能源资源的有限性及其开发利用过程对环境生态造成的巨大压力,严重制约着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在这种形势下,开发清洁的可再生能源已成为我国能源领域的一个紧迫课题。而生物质能是仅次于煤炭、石油和天然气而居于世界能源消费总量第四位的能源,在整个能源系统中占有重要地位。

生物质是指通过光合作用而形成的各种有机体,包括所有的动植物和微生物。生物质能就是太阳能以化学能形式贮存在生物质中的能量形式,即以生物质为载体的能量。它直接或间接地来源于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可转化为常规的固态、液态和气态燃料,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是一种可再生能源,同时也是唯一一种可再生的碳源。

2生物质能特点

2.1可再生性。生物质能属可再生资源,生物质能由于通过植物的光合作用可以再生,与风能、太阳能等同属可再生能源,资源丰富,可保证能源的永续利用。但是,如果超过其再生量(生长量、固定量),就会造成资源枯竭,所以可再生的前提是通过种植林木等措施填补利用掉的部分[1]。

2.2储量丰富。根据生物学家估算,地球陆地每年生产1000~1250亿吨生物质;海洋年生产500亿吨生物质。生物质能源的年生产量远远超过全世界总能源需求量,相当于目前世界总能耗的10倍。

2.3可替代性。生物质能不同于常规的化石能源,是一种可替代化石能源转化成液态和气态燃料以及其他化工原料或者产品的碳资源[2]。

2.4低污染性。生物质能资源替代化石燃料可以减少So2、Co2等污染物的排放,改善环境质量[3-4]。在使用过程中几乎没有So2产生,燃烧释放出来的Co2可在再生时重新固定和吸收,因此不会破坏地球的Co2平衡[1]。

3发展生物质能产业的必要性

3.1有利于拓展农业功能,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

发展农业生物质能产业,突破传统农业的局限,利用农产品及其废弃物生产新型能源,拓展了农产品的原料用途和加工途径,为农业提供了一个产品附加值高和市场潜力无限的平台,有利于转变农业增长方式,发展循环经济,延伸农业产业链条,提高农业效益,拓展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空间,在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等方面大有可为。

3.2有利于发挥农业对能源的支持作用,缓解能源供应紧张局面

我国能源资源总量较为丰富,但人均占有量低。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能源需求持续增长,供求矛盾日益突出,2005年一次能源生产总量为20.6亿吨标准煤,能源消费总量达到22.3亿吨标准煤;石油净进口量1.4亿吨,对外依存度超过40%。积极发展农业生物质能产业,对缓解化石能源供应紧张局面,优化能源结构,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建立稳定的能源供应体系具有重大意义。

3.3有利于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

我国是世界上第二大能源生产和消费国,化石能源造成的环境污染相当严重。积极发展生物质能产业,可以有效替代高污染、高排放的化石能源,降低薪柴使用量,资源化利用畜禽粪便等农业废弃物,是推动节能减排的战略举措,是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途径,有利于建立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与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3.4有利于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我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较低,基础设施落后,环境卫生条件差,50%以上农户生活用能主要采用直接燃烧秸秆、薪柴等落后方式,同时大量人畜粪便得不到及时有效处理,导致了疾病的发生和疫病的传播,影响了广大农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和身体健康。积极发展生物质能产业,增加农村清洁能源供应,可以逐步改变农村几千年来烟熏火燎的用能方式,提高农村能源利用效率,改善农村卫生状况和农民生产生活条件,是提高农民生活质量、降低生活成本、改变农村落后面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有力抓手。

4云南省生物质能发展的现状[5]

云南省是我国农村能源利用现状的一个缩影。全省能源林木、能源作物、水生植物、各种有机废弃物等生物质非常丰富,人均森林蓄积量为33.96立方米,约为全国人均占有量的4倍。宜林荒地286.7万公顷,速生树种量居全国前列,作为全国最贫困的省份之一,云南省的农村能源主要依靠传统的薪柴和秸秆。根据国家统计局的2005年云南省农村能源统计数据,农村能源消耗的主要结构为41%的薪柴,17%的秸秆和31%的煤。其中生活用能占70%,以薪柴、秸秆等生物质能为主,薪柴消耗量占80%。农村80-90%的人口程度不同的使用薪柴,60%的人口主要依靠薪柴做饭取暖,41.01%的人口完全使用薪柴为生。

近二十年来节能灶和沼气等能源应用技术在云南农村地区得到大力推广。“八五”以来云南省支付每年都划拨大量资金在全省改造被称为“老虎灶”和“地火塘”的传统炉灶,推广新型节能灶,同时科技部门还专门立项不断改进节能灶的技术,提高节能灶的热效率。但是由于节柴改灶的措施未能有效遏制云南省林业受到破坏的趋势,政府将农村能源的发展重点转为户用沼气能源,希望能借沼气推广减少薪柴消耗,减轻以薪柴为主的农村能源对森林造成巨大压力。

农村能源建设具有较强的社会公益服务色彩,一直以来由政府公共财政为主体进行引导,通过各政府部门牵头,以项目的形式在农村传播。以沼气为例,“十五”以前中央财政对我省农村能源建设平均每年投资20万元左右,“十五”期间中央财政小型公益项目投入809万元,中央资金国债农村沼气项目也投入了17256万元;省级财政的专项资助从1979年农村沼气建设之初的50万元上升到1991年的600万元,2007年达到8285万元。与户用沼气建设相关的项目包括:省妇联牵头的“母亲沼气”项目,共青团省委组织实施的“保护母亲河行动计划”的沼气项目,省扶贫办在“整村推进”和“异地搬迁”等扶贫项目中配套的沼气和节柴灶项目等。

5云南省生物质能发展面临的问题[5]

云南省的农村能源主要依靠传统生物质能,虽然多年来政府对节柴灶、沼气和秸秆气化集中供气等技术给予了大量补贴和项目推广,可是没有改变以秸秆和薪柴等生物质能源为主的农村能源消费结构,这一现状背后有资金、技术的问题,也有推广制度的障碍。

(1)资金不足是农村能源建设中所面临的普遍问题,以单一的财政投入为主,农户投入为辅,其他渠道的资金少。而面对全国最贫困省份之一的云南省,许多地方财政难以投入配套资金,农户自筹资金也比较困难。

(2)农村能源建设中欠缺必要的技术服务体系。农户没有得到有效的技术指导和帮助,地方政府为了完成指令性任务,存在“只管建,不管养”现象。特别是在沼气应用方面,农户在使用中出现质量和技术问题得不到及时解决,缺乏正确使用和维护的培训,以及管理方面的指导与宣传,最终导致沼气池使用寿命过短。

(3)长期以政府为主导的技术推广模式容量造成技术推广的一刀切,不能因地因时制宜的推广技术。而且无法在企业和农户之间政府建起有效的沟通桥梁。农户形成依赖思想,被动等待政府投入解决能源问题;而企业因政府补贴的介入,无法与政府项目竞争,影响了依靠市场机制推动技术推广的建立。

针对目前的技术推广现状,政府应该在技术推广时应考虑农村地区经济发展的差异性和农村能源的公益性,加强技术服务,加强对贫困地区的补贴,并在经济发展较快地区推动农村能源的商品化和市场化。

6展望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能源需求的进一步增大,生物质能产业发展政策环境的逐渐完善,利用技术水平的进一步提高,许多大型企业的积极参与,人们环境保护意识的逐渐增强,在国家节能减排的政策环境下,云南省生物质能产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根据生物质能资源条件和产业发展状况,立足于满足云南省实际需求,通过积极实施生物质能产业发展战略,确保生物质能产业科学、有序、高效、健康、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冯丽敏.生物质能产业化前景分析[J].农业科技与装备,2010,2.

[2]蒋剑春.生物质能源转化技术与应用[J].生物质化学工程,2007,41(3):59-65.

[3]郭瑞超,唐军荣,胥辉,等.木质生物质能源的开发利用现状与展望[J].林业调查规划,2007,32(1):90-94.

生物质能的发展现状篇6

1.1主要症状

老叶先黄化,逐渐向细叶扩展,叶片颜色由通常的深绿色逐渐变为淡绿色,严重时,叶片均匀黄化,仅叶脉保持绿色,在老叶上尤其严重。

1.2诊断方法

(1)观察叶片上的症状。(2)进行叶片营养诊断分析,氮含量通常占干物质含量的2.2%~2.8%,当含量下降到1.5%以下时,症状就会出现。

1.3防治方法

施足基肥,在萌芽和壮果前追肥,及时进行根外追肥,以0.2%~0.3%尿素或0.20%~0.3%碳酸铵效果最好。每隔7~10天喷1次,直至症状消失。

2缺磷症

2.1主要症状

猕猴桃出现缺磷的情况较少,植株轻度缺磷时,不表现明显症状,但影响植株的生长,茎杆瘦弱,叶片变小;缺磷严重时,生长会受到严重抑制,老叶上首先出现脉间褪绿,变为浅红色,并从叶尖向叶基部扩展,随后中脉变红,下表面的主脉也变红,越靠近叶基部,红色越明显,而健康叶下表面的中脉及主脉都为浅绿色。有的还表现在叶柄颜色加深、叶上表面产生类似葡萄酒的颜色,特别是在叶的边缘部分尤为明显。

2.2诊断方法

(1)观察叶片上的症状。(2)进行叶片营养诊断分析,磷含量通常占干物质含量的0.18%~0.22%,当含量下降到0.12%以下时,缺磷症状就会出现。

2.3防治方法

在施基肥时,注意磷肥比例,在缺磷地区适当加大比例。重视根外追肥,通常用0.3%~0.4%的过磷酸钙追肥。

3缺钾症

3.1主要症状

最初症状是萌芽展叶时生长缓慢。缺钾严重时,叶片小且老叶呈浅黄绿色,叶缘轻度褪绿,进而老叶边缘上卷,在高温季节白天更为明显。此症状可在晚上消失,而在白天又出现,常误诊为干旱缺水。缺钾后期,受害叶片边缘长时间向上卷曲,脉间叶肉组织向上隆起,叶片从边缘褪绿,并向中脉扩展,仅沿主脉和叶基部保持部分绿色,褪绿部分与正常部分的分界不很明显,与缺镁、缺锰不一样。

3.2诊断方法

(1)观察叶片上的症状,表现较为明显,但易误诊。(2)进行叶片营养诊断分析,钾含量通常应超过干物质的2.8%。

3.3防治方法

如果发现缺钾,可立即追施钾肥,补充其需要,阻止症状进一步扩大。但钾肥1次不可施用过多,否则会影响钙、镁等其他元素的吸收,导致其他缺素症。根外追肥常用磷酸二氢钾0.3%~0.4%。

4缺硼症

4.1主要症状

猕猴桃缺硼的现象并不普遍,多发生在轻砂质土壤和有机质含量低的土壤中,常出现幼叶、枝梢和果实,新梢变形并黄化,芽萎蔫,分泌胶状物质,顶芽附近变脆弱,接近顶芽的枝变脆弱,枝中心变红褐色或黑色,新梢附近枝分泌胶状物质,花芽形成受阻,果粒着生及膨大不良,果皮呈海绵状或木栓化。

4.2诊断方法

(1)观察叶片、枝梢和果实上的症状。(2)进行叶片营养诊断分析,硼含量通常每克干物质含硼50微克,当充分展开的最幼嫩叶片中硼的含量降低到每克干物质含硼20微克以下时,就会出现缺硼症状。

4.3防治方法

通过施用硼肥如硼砂来矫正,叶面喷施含硼物质如硼酸等也颇为见效,但从长远来看,土壤施用硼肥更有效。猕猴桃对硼过量很敏感,所以施用时要特别小心。

5缺镁症

5.1主要症状

猕猴桃缺镁的现象也较常见,最初于老叶叶脉间出现浅黄绿色的褪色,通常起自叶缘,在枝脉间扩展,进一步向中脉扩展,常在主脉两侧留下较宽的绿色带状组织。在叶片基部靠近叶柄的地方,也可能保留一大块绿色组织,即使严重缺镁时,也可能如此。随着缺镁程度的进一步加深,褪绿组织枯黄,叶缘、叶脉间组织坏死。

5.2诊断方法

(1)观察叶片的症状。(2)进行叶片营养诊断分析,镁含量通常占干物质含量的0.38%以上,当充分展开的叶片中镁的含量降低至0.1%以下时,就会出现缺镁症状。

5.3防治方法

通过施用镁肥来防治,常用镁肥有水镁矾和硫酸镁,这是比较速效的镁肥。另外,还可施用钙镁磷肥、白云石及蛇纹石等慢性镁肥。

6缺锌症

6.1主要症状

老叶上有鲜黄色的脉间的褪绿,而叶脉本身保持深绿色,深绿色的叶脉与黄色褪绿部分形成明显的对比。植株通常都不产生坏死斑,严重缺锌时可明显影响侧根的发育,叶片的缺锌通常到生长季节中期才出现。

6.2诊断方法

(1)观察叶片的症状。(2)进行叶片营养诊断分析,锌的含量通常是每克干物质含锌15~28微克。当充分展开的最幼嫩叶片中锌的含量降到1.2微克以下时,就会出现缺锌症状。

6.3防治方法

生长早期用锌盐喷叶或施入土壤里可以矫正猕猴桃缺锌,对于成年果园,如能按需要施用过磷酸盐,则有足够的锌以补偿果实所带走的锌,但是,应避免施用磷肥过多,因为磷能降低土壤中锌的有效性,使猕猴桃植株体内锌的含量下降至植株缺锌的水平。

7缺锰症

7.1主要症状

叶片上产生淡绿色至黄色的脉间的褪绿,褪绿首先起自叶缘,然后在主脉之间扩展并向中脉推进,仅在脉的两侧留有一小片健康组织区,绿色的健康组织区进一步缩减以至最后仅叶脉保持绿色,通常支脉之间的组织向上隆起,且受害叶片闪光犹如涂蜡。

7.2诊断方法

(1)观察叶片的症状。(2)进行叶片营养诊断分析,锰的含量通常是每克干物质含锰50~150微克。当非结果枝上充分展开的、最幼嫩叶片中锰的含量低于每克干物质30微克水平,就会出现缺锰症状。

7.3防治方法

通过施用能增强土壤酸性的化合物予以矫正,因为土壤酸性的提高,能使原来不能为猕猴桃利用的锰释放出来,这类酸性化合物主要有硫磺细粉、硫酸铝或硫酸铵。

8缺铁症

8.1主要症状

缺铁时在嫩叶上产生由黄色到白色的脉间褪绿,而老叶保持正常绿色,受害较轻时,褪绿出现于叶缘,在叶基部近叶柄处有大片绿色组织,缺铁严重时,除叶脉保持绿色外,全叶褪绿,最后甚至叶脉也失去绿色。

8.2诊断方法

(1)观察叶片的症状。(2)进行叶片营养诊断分析,铁的含量通常是每克干物质含铁80~200微克。充分展开的叶片中铁的含量低于每克干物质60微克,就会出现缺铁症状。

8.3防治方法

通过施用能增强土壤酸性的化合物予以矫正,因为缺铁症易发生于碱性土壤中,土壤中的铁被固定,不能有效释放出来,供猕猴桃吸收,通过提高土壤酸性,使原来不能为猕猴桃吸收的铁释放出来,可使猕猴桃有效吸收土壤中的铁。这类酸性化合物主要有硫磺细粉、硫酸铝或硫酸铵。也可直接向土壤中施入硫酸亚铁,或根外喷洒0.03%~0.1%硫酸亚铁。

9缺钙症

9.1主要症状

首先在刚长成的叶片上产生,进而向嫩叶扩展,叶片基部的叶脉坏死和变黑,坏死向其余部分的细脉扩展,且坏死组织扩大或联合形成大的病斑,坏死组织干枯后,叶片便破烂不堪,甚至落叶。最老叶片的叶缘向上卷曲,脉间的坏死组织被褪绿组织所包围。在某些情况下,根尖死亡,在离根尖一定距离的地方可产生大片坏死组织。

9.2诊断方法

(1)观察叶片和根尖的症状。(2)进行叶片营养诊断分析,钙的含量通常占干物质的3.0%~3.5%。最幼嫩叶片中钙的含量下降到占干物质的0.2%以下时,就会出现缺钙症状。

9.3防治方法

猕猴桃园中的缺钙的现象较少发生,每年果实带走的钙又很少,一般情况下在猕猴桃果园广泛施用石灰或含钙量较高的肥料可防治缺钙症。

10缺铜症

10.1主要症状

最初症状是幼嫩的、未成熟的叶片呈淡绿色。随后褪绿在脉间加重,但支脉本身仍保持绿色。受害叶片最终可能稍呈白色。

10.2诊断方法

(1)观察叶片的症状。(2)进行叶片营养诊断分析,铜的含量通常是每克干物质含铜10微克。充分展开的叶片中铜的含量低干每克干物质3微克时,就会出现缺铜症状。

10.3防治方法

通过在土壤中施用铜盐是防治猕猴桃缺铜的最有效办法,因为猕猴桃叶面对施用铜盐很敏感,在生长初期尤为明显。

11缺硫症

11.1主要症状

缺硫的症状仅局限于嫩叶上,而老叶仍然保持绿色和健康。嫩叶叶缘产生浅绿色至黄色的褪绿斑,后扩展至叶片的大部分,在主脉和中脉的连接处,常保留一种特有的楔形绿色组织区,严重时,最幼嫩叶片的脉间组织完全褪绿。

11.2诊断方法

(1)观察叶片的症状。(2)进行叶片营养诊断分析,硫的含量通常占干物质的0.25%~0.45%。当充分展开的叶片中硫的含量下降到干物质的0.18%以下时,就会出现缺硫症状。

11.3防治方法

生物质能的发展现状篇7

关键词:体验旅游非物质文化遗产河南

0引言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族人民世代相承,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和文化空间。多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河南的文化生态发生了巨大变化,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了冲击,生存状况令人堪忧。因此,加强河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已经刻不容缓。

1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体验旅游产品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和技能,以及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文化空间)。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以下方面:①口头传统和表述,包括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媒介的语言;②表演艺术;③社会民俗、礼仪、节庆;④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⑤传统的手工艺技能”。而我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是:“各族人民世代相承、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和文化空间。”

旅游体验产品是指旅游经营者提供的以体验作为核心吸引力的用于满足游客个性化需求的旅游产品,是旅游者在身心状态都达到特定水准时,意识中产生的一种感觉,是旅游者身心状态与旅游产品的互动过程。“体验旅游”特别强调游客的参与和体验,重视游客角色的转换,使游客在旅游活动中真正感受到乐趣。

2河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现状

河南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品类繁多。目前拥有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78项(主要项目见表1)。2006年10月9日,河南省文化厅确定了121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009年省文化厅又确定了第一批河南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扩展项目14项,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125项。

3河南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产品开发模式

发挥非物质文化遗产综合效益的重要途径是进行体验式旅游产品开发,在目前的旅游开发实践中,以博物馆展示、主题公园和舞台剧表演为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产品模式,并且有了很大的市场成绩。对于河南省来说,根据上述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产品开发的原则,要在以上基本模式的基础上,根据河南省作为文化大省的实际,针对不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探寻出具有中原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产品开发模式。

3.1原生态展示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模式

原生态展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最好形式是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过程中,可以有效地降低遗产被异化或者扭曲的可能性,因此,对于濒危的、难以推广的遗产,建立“博物馆”进行原生态展示,使得文化遗产得到有效的保护,保留其原始状态。比如传统工艺品、民间文化和传统医药都可以通过建立博物馆的形式进行保护和展示。

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原生态,在旅游产品开发过程中最重要的前提条件就是保持原汁原味,因此建立河南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是开发河南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产品的主要路径。在展示非物质文化遗产实物载体的基础上,要融入体验旅游的观念,跳出传统博物馆的窠臼,开发游客体验区,增加旅游者的参与性,使静态的展示和动态的参与相结合。河南省的传统技艺和民间美术可采用这种原生态的静态、动态相结合的博物馆形式进行合理开发,比如木板年画、泥塑、石雕、玉雕、汴锈、剪纸等。

3.2实景舞台剧模式展现非物质文化遗产

实景舞台剧中主要是通过“人”这一核心载体来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发,是活态性的展。从体验旅游的角度,实景舞台剧模式直观表现文化现象和体验性极强的开发模式,具有极高的观赏性价值,尤其是在民俗、戏剧、民间舞蹈等文化资源的展示方面,更具休闲娱乐价值,旅游者的旅游体验深刻。因此,依托河南的民间文学、民间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曲、杂技与竞技等遗产,立足中原文化现状,推出不同规模的实景舞台剧。

目前,河南已经形成了一些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载体的大型实景舞台剧,比如:以少林功夫为主的大型实景演出《禅宗少林音乐盛典》、以河南传统戏曲为主的著名电视栏目《梨园春》、《武林风》、以民俗为主的太昊伏羲祭典、马街书会、洛阳牡丹花会、黄帝祭典等,在国内外均形成了一定的影响力。由于实景舞台剧能增加游客的体验效果,因此河南应进一步加大对相关遗产的实景舞台剧的设计开发,尤其是加大民间文学和民间音乐的开发力度,以形成一批游客参与度高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实景舞台剧。

3.3主题公园模式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

从展示文化遗产的类别和深度来看,主题公园要比以上两种模式展示的内容更为丰富,非物质文化遗产主题公园是一类综合性的旅游产品,可以进行全方位、多角度地展示民间歌舞、民间传说、民俗、曲艺、手工技艺等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并且主题公园模式更具有极强参与性和知识性,深受游客的喜爱。因此,河南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保护的理想模式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主题公园。但是主题公园的开发由于资金投入和客源需求量大,导致其失败的风险也比较大。中原经济区战略的提出尽管进一步促进了河南旅游业的迅速发展,但是从游客的偏好以及客源分流的市场分析,目前支撑一个规模庞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主题公园的运行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因此,现阶段河南还不适宜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主体公园,应做好文化遗产主题公园的规划、评估等各项前期工作。

3.4市场产品化运作模式

以上探讨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的具体形式,从开发的内在要求来看,市场产品化运作是贯穿于这些具体形式之中的。比如实景舞演出本身就是一种市场产品化的具体形式,舞台化是为了实现商品性,商品性要通过舞台化来实现。传统戏曲、民间音乐、民间传说等,要想完全展示给游客就必须要进行舞台化的表演。值得注意的是,市场产品化以后如何在保持原生性和真实性的前提下合理保护和开发。

参考文献:

[1]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网站.

[2]国务院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护工作的意见.文化部网站.

[3]曹新向.体验经济时代的旅游业发展对策.西北农林科技.

[4]陈天培.非物质文化遗产是重要的区域旅游资源[J].经济经纬,2006(2).

[5]谢彦君.旅游体验研究[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5.

[6]刘建平,陈蛟凤,林龙飞.论旅游开发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J].贵州民族研究,2007(3).

[7]汪宇明,马木兰.非物质文化遗产转型为旅游产品的路径研究[J].旅游科学.2007(4).

[8]松瑞.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之用[J].旅游时代.2007(4).

[9]罗茜.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性旅游开发问题研究[D].湘潭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2006(5).

生物质能的发展现状篇8

[关键词]产业工业园区可持续发展

传统工业园区生产模式是“资源开发---产品生产---废弃物排放”的单向线性模式。这种“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模式所带来的不仅仅是大量宝贵资源的严重浪费,更为突出的问题是由于对生态环境管理不当所产生的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破坏问题。笔者认为,上述问题的实质是只强调末端环境管理而忽视产业系统功能和全程性生态管理。因此,必须通过产业生态管理,解决工业园区生态与产业失调问题,以获得最大的经济、生态和社会综合效益。

一、产业生态管理是工业园区可持续发展的新范式

1.产业生态管理的涵义

传统的末端治理走的是“先污染后治理”的路,所带来的结果只是污染物从一种介质向另一种介质的转移,并没有真正地消除污染,而且也无法解决复杂的、系统的环境问题。20世纪70年代兴起的清洁生产,促进了环境污染管理向工艺流程管理过渡,通过对污染物最小排放的环境管理减轻环境的源头压力。但是清洁生产只关注产品的生产工艺过程,而不考虑不同生产过程之间的连接,因此它只能解决局部问题。作为对清洁生产的一种升华和补充,产业生态理论在20世纪80年代末迅速发展起来。

产业生态系统是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产业生态管理就是运用生态学、经济学和社会学等跨学科的原理以及系统工程的手段和现代科学技术来管理人类行为对环境的影响,力图平衡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冲突,最终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可持续发展。

产业生态管理是以生态学的理论观点研究工业生产全过程,研究生产中的资源、产品及废物的代谢规律和耦合调控方法,探讨促进资源的有效利用和环境的正面影响的管理手段[3]。

产业生态管理的焦点从包括各种自然生态因素、技术物理因素和社会文化因素的耦合;物质代谢过程、信息反馈过程和生态演替过程的健康程度;经济生产、社会生活及自然调节功能的强弱和活力,运用系统工程的手段和生态学原理去探讨产业生态系统的动力学机制和控制论方法,协调产业内部、经济与环境、局部与整体建在时间、空间、数量、结构上复杂的耦合关系,促进物质、质量、信息的高效利用技术和自然的充分融合。

2.范式的转变

工业园区产业生态管理的新范式是将产业视为一种类似于自然生态系统的循环体系,其中一个体系要素产生的“废”产物被当作另一个体系要素的“营养物”,各体系就像自然生态系统一样,利用彼此的副产物作为原料,而并非是不断吸收未被动用过的材料和抛弃废物,从而做到良性循环,实现产业与环境的协同和谐。

产业生态管理新范式是工业园区可持续发展模式的一次深刻变革。一是从传统的线性生产管理模式向非线性管理模式(又称循环经济模式)的转变,即管理范式的转变;二是强调工业园区产业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平衡发展。要求工业园区产业系统内各组成部分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依存,互利共生,谋求工业园区产业系统和自然生态系统协调、稳定和持续的发展;三是生态效率和效用的创新。以生态和产业上最合理的方式利用工业园区资源以及设计生态和产业上更合理的产品,以最大限度地满足社会的需求。范式的转变主要体现在:

(1)对工业园区生产过程副产品和废弃物的管治管理为预防管理。目前对工业园区生产过程副产品和废弃物的管理是管治管理。所谓管治管理是通过制定各种强制性的指标、文件和政策,以规定工业园区生产过程副产品和废弃物的排放数量和规格,最终达到有利于与自然环境协调、稳定的管理方式。传统的末端治理就是典型的管治管理。

预防管理模式则是针对工业园区生产过程副产品和废弃物的生产资源,通过科学规划生产流程,深度利用生产资源、技术提升生产工艺,力求使生产过程中出现的副产品和废弃物能够不断重复使用(可以被不同的生产流程或在不同生产阶段重复利用)。它一方面使副产品和废弃物不退出工业生产系统,由此减少环境的副产品和废弃物等剩余物质;另一方面加强了资源的使用效率,从而达到更少地利用自然资源,最终实现资源的有限循环和环境的持续发展双重目的。

(2)变单一、封闭式的传统产业管理为在产业共生基础上的生态系统管理。目前工业园区产业基本上是单一化的,而且与外界是相独立的。这种单一化的产业格局承担不起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基础性作用,更谈不上与区外生态经济系统耦合协同发展。

自然生态系统存在着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所构成的食物链,各个食物链彼此交织在一起,相互联系而组成一张食物网。自然生态系统依靠这种食物链、食物网,实现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维持系统的稳定。从自然生态系统的系统代谢功能看,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三者通过“食物链网”紧密相连,彼此间的物质传输仅需少量能量。如果从能流、物流的流量看,在自然生态系统中主要能流、物流直接从生产者到分解者进行循环,而仅有少量通过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进行循环。分解者在自然生态系统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工业园区生态经济系统中,由于在产业系统中分解者缺位,因比,不能形成真正意义上的由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相互联系而组成一张工业食物网,也就不能像自然生态系统那样,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建立一种高效的工业园区生态产业系统就要模拟自然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进行生态设计与建设。具体地讲,在工业园区产业系统个体间建立高效和谐的产业物流“供给网”,进行物流的“闭路再循环”。

因此,工业园区产业生态系统管理就是要以生态理论为指导,从工业园区生态背景、产业现状和生产技术基础出发,模拟自然生态系统各个组成部分的结构与功能,纵向闭合、横向耦合、协同共生的相互关系,依据关键种和食物链“加环”、“解链”、“加工环”等原理,建立一个物质和能量多级利用、良性循环且转化效率高、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双赢的生态产业链结构(网),从而实现工业园区物质资源循环利用,从根本上改善工业园区生态环境。

二、工业园区实现产业生态管理的途径---构建生态产业链结构

通过上面分析可知,实现工业园区产业生态管理新范式的基本途径是构建生态产业链结构。所谓工业园区生态产业链结构是指按物质循环、生物和产业共生原理,通过对产业链横向纵向的系统优化耦合而形成的高效率、低消耗、无(低)污染、经济增长与生态环境相协同,具有和谐的生态功能和社会功能的网状型、进化型产业复合结构。

构建工业园区生态产业链结构模式的基本思路是:以主导产业链(基本价值链)为核心,依据工业“食物网”供给关系,向下纵向延伸和横向环向拓展。向下纵向延伸就是对产品进行深加工;横向环向拓展就是将向下纵向延伸的生态产业链排放出来的副产品或废弃物再度深度加工,至此形成纵横交错的工业园区生态产业链结构(网),即网状耦合结构。

1.纵向主导产业链构建

纵向主导产业链构建是以工业园区中“关键种企业”为核心,向下纵向延伸而形成的一种链状耦合结构,也称一维结构链,是纵向产业的直接耦合。通过生产和技术等手段,在工业园区内,进行产业的纵向系统耦合,把自然生态系统中天然存在的食物链转变为以人工为主的纵向投入产出链。

2.构建网状耦合结构

同自然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演化成为错综复杂的食物网一样,工业园区生态产业链系统在其结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也会使工业园区各种链状结构进一步相互联系,从而又形成新内容的链状结构,最终使整个链状结构按因果关系耦合成错综复杂的工业园区生态产业链网状结构,使工业园区生态产业链系统各部分成为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的有机整体。这种网状耦合结构的形成主要是通过对多条链式结构横向耦合。在实际工作中,在确定好链状产业链耦合结构后,根据食物链的“加环”设计(生产环、增益环、减耗环、复合环)、食物链的“解链”设计、“加工环”和“补链”设计等原理,使各种副产品、各种次级资源实现循环利用。

总之,从影响工业园区可持续发展的产业生态管理这一基础入手,构建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由链状耦合结构到链与链之间横向耦合成的网状结构,最后由链与网、网与网之间相互作用耦合成为具有一定时空特性的多维立体复杂网状工业园区生态产业链结构,这不仅能达到区内经济、环境和社会的“三赢”理想状态,同时也为今后工业园区产业集群的形成,进而创建与区外经济耦合协同发展系统给出一个科学有效的平台。因此,产业生态管理将成为工业园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新范式。

参考文献:

[1]王如松杨建新:产业生态学和生态产业转型[J].世界科技研究与发展.2000,(5)

生物质能的发展现状篇9

关键词:无土栽培;突出特点;现状;存在问题;发展前景

abstract:inourcountryarereviewedtheoutstandingcharacteristicofsoillesscultivationandcurrentsituationofthedevelopmentofourcountry,theproblemssoillesscultivationarediscussed,andsomeofthesolution,theuseofsoillesscultivationresearchprospect.

Keywords:soillesscultivation;prominentcharacteristics;thepresentsituation;existingproblems;Developmentprospect

中图分类号:S31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无土栽培俗称水培或水耕,是一种不用土壤而用营养液与其他设备来栽培作物的农业技术。它是当今世界农业生产中发展较快的一项高新技术,也是农业生产向“工业化”发展的一项基础技术。

无土栽培技术目前按根系固定方式可分为液体基质和固体基质两种栽培方式。液体基质(即水培)又可分坐浴式、浅水式及喷雾式。固体基质分有机和无机基质两种。其中有机基质有锯木屑、草炭、甘蔗渣、酒糟、炭化壳谷等,无机基质有砂、陶砾、火山灰岩、蛭石、珍珠岩、聚乙烯等。

1.无土栽培技术的突出特点

无土栽培技术的突出特点是:(1)能避免连作障碍。由于长期连作,土传病害加重,在无土栽培条件下,只要事先充分注意器材处理,就能防止各种病菌的传播。(2)由于设施的自动化、机械化,极大的节约了农民的劳动工时。(3)栽培环境的洁净化打破了“农业--土壤--不清洁”的传统概念。(4)能生产由于土壤的原因不适于土栽的作物。(5)有些作物的品种能大幅度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2.我国无土栽培发展现状

我国无土栽培研究、虽然起步比较晚,但由于采用的节能温室耗能少,设施园艺发展迅速,同时带动了无土栽培的发展。其主要表现在:

2.1无土栽培设施系统不断改进目前我国无土栽培采用的系统可以分为基质培和水培两大类,其中基质培主要有有机基质栽培技术、基质沟培技术、鲁SC型栽培技术等,水培主要有毛管浮板水培技术(FCH)、深液流法(DFt)等,这些方法都具有节能、省成本、不怕短期停水停电的特点,其中尤其以中国农科院蔬菜花卉研究所开发的有机生态型基质培技术最为简单、节能,成本低、效益高。

2.2高效反季节无土栽培技术研究进展快无土栽培发展能力取决于对陆地农业的竞争能力。因此,不但要提高无土栽培作物的单产水平,更要抓高附加值的蔬菜作物的反季节栽培,以提高经济效益。

2.3重视基质研究,为无土栽培提供理论依据我国在无土栽培基础研究方面做了许多工作,目前在生产上影响较大的有:(1)全国主要地区的用水水质检测。这一研究成果对我国南北方选择各自合适的无土栽培系统起到了决定性作用,促进了无土栽培的高效益生产。(2)低成本高效益营养液配方研究。采用消毒固态有机肥替代基质培的营养液,把有机农业与无机栽培结合起来,降低了生产成本。同时,通过对氮、铁、硒等元素的研究,总结出合理的施肥配方,并筛选出一批耐缺素胁迫的品种,为提高产品质量做出了很大的贡献。(3)水培作物根际丰氧技术的研究。这一研究有效的解决了亚热带地区水培作物根系供氧矛盾,同时研究出水生与旱生蔬菜间作的生物丰氧法,对边境、海礁岛、沙漠等环境恶劣地带通过水培解决蔬菜紧缺,不失为一种使用技术。

3.无土栽培技术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3.1存在问题

3.1.1基质来源不足,处理和消毒费高

3.1.2病害防治环节薄弱目前只要靠种子、设施设备消毒来预防,缺乏有效的防治药剂和营养液消毒设备。

3.1.3温室环境调空水平较低目前所用温室主要是普通塑料温室和目光温室,设施简陋,调空水平差。

3.1.4专用品种的选育跟不上无土栽培专用品种少,迫切需要选育出抗根系病害、耐低温、耐弱光照、优质、丰产、使用无土栽培的蔬菜新品种。

3.1.5专用技术人员少

3.1.6市场问题现阶段我国蔬菜无土栽培产生的经济效益与地区关系密切,大致可分为四类:第一类为南方沿海地区,价格高,经济效益好,第二类为特殊地区,如各大油田因土壤盐碱化、沙漠化严重,对蔬菜供应要求迫切,社会效益好,第三类为各大城市,旅游业发达,经济条件好,高级宾馆饭店需要优质、无公害蔬菜,经济效益不错,第四类为沿海中小性城市和边远省份,优质优价体现程度低,效益差。因此,当前我国无土栽培技术的发展受制于地区经济条件,改善经济环境对促进无土栽培技术的发展是关键因素之一。

3.2解决方法

应从中国国情出发,研究指定可行方案,逐步解决实际问题。首先,应加强基础研究,研制出符合我国国情和气候特点的温室设施及其配套技术,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同时做好基础开发、病害防治、品种选育等方面的基础工作,为无土栽培大好基础,其次,要做好技术人员培训、技术推广工作,以便更多的人掌握技术,提高生产效率,第三,要为蔬菜生产建立良好的市场环境,做到优质优价,提高生产效率。

4.无土栽培的优势及发展前景

无土栽培以人工创造的作物根系环境取代了土壤环境,可有效解决传统土壤栽培中难以解决的水分、空气和养分供应的矛盾,使作物根系处于最适宜的环境条件,从而充分发挥了作物的增产潜力。无土栽培能避免土壤传染的病虫害,免除土壤污染,可以生产出清洁卫生、污染少、无公害。品质好的产品。同时无土栽培还能有效克服难以比拟的高效生产优势。但是,由于无土栽培作物根系所处环境(营养液或固体基质)缓冲能力较土壤小,根系易受设施内气温、营养液pH、养分状态等外界条件的影响,因此其较土壤栽培更易发生生理障碍,生产中急需相应对策加以克服。

综观世界各国无土栽培的现状和趋势,无土栽培技术已经有实验阶段全面转入生产应用阶段,其关键性技术也日渐完善,发展速度将、会迅速加快。时间证明,无土栽培的集约化、现代化、自动化程度越高,生产的效益就越大,但由于各国的经济、科技、设备等条件不同,无土栽培的水平和效果也存在较大的差异,因此21世纪的无土栽培将出现高度设施化和建议栽培设施并存的局面。我国无土栽培技术的应用起步较晚,无土栽培技术水平虽处于初级阶段。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农村经济条件的逐步改善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预计今后无土栽培将会出现蓬勃发展的新局面。无土栽培的兴起,将使农业、园艺、林业、花卉生产乃至耕地利用和沙产业开发等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因此无土栽培技术具有十分广阔的发展前景。

参考文献

[1]黄科,吴秋云无土栽培的现状与展望[J]福建农业科技,2001,(2):14--16

[2]王素静,唐辉,沈博,黄喜坚无土栽培基质现状及展望[J]云南化工,2007,(6):56--57

[3]孙霞无土栽培技术的发展状况及趋势[J]中国农机化,2005,(6);47--48

[4]张广楠无土栽培技术研究的现状与发展前景[J]甘肃农业科技,2004,(2):6--9

生物质能的发展现状篇10

关键词生物制药技术职业能力企业调研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

为了更好地服务区域经济,为了更好地推动生物制药技术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我们访谈了30家武汉市生物制药企业,掌握了详实的第一手资料,调研结果对生物制药人才的专业培养方案及课程改革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1调研目的、内容及方法

1.1调研目的

通过调研了解生物制药产业的现状与发展趋势,分析未来三到五年对现代生物制药高端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状况;总结生物制药技术专业职业岗位群所需要的能力和素质要求,作为确定生物制药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主要依据。

1.2调研内容

共调研企业30家,其中重点走访21家,问卷调研9家。主要调研生物制药行业企业发展现状、生物制药行业企业人才需要状况、生物制药专业的职业岗位与岗位能力要求、生物制药专业人才培养定位、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的合理性等方面。

1.3调研方法

通过资料调研、实地走访、发放企业调研问卷,获取第一手资料。

2调研结果分析

2.1生物制药行业背景分析

生物制药产业已成为当今最活跃和发展最迅速的领域,也是国务院《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纲要(2006~2020年)》中重点发展的高新技术产业之一。在国家产业发展政策的激励下,生物制药产业的迅速崛起,为高职层面发展生物制药技术专业营造了需求环境。《2006年中国生物制药产业分析报告》中指出,在未来5到10年市场急需的人才中,生物制药中下游技术人才的需求将位列前10名。

生物制药也是湖北省六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生物医药产业的主导产业。2007年6月,国家发展改革委正式批复建设“武汉国家生物产业基地”(光谷生物城),为我省生物制药产业发展提供了重要载体。创业6年,光谷生物城在全国26个生物产业园区中,综合实力位列第三,2014年上半年,武汉、宜昌等十市实现生物产业产值693亿元,超过去年同期全省生物产业产值。全省医药制造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71.4亿元,同比增长33%。

2.2未来3-5年,行业发展对本专业人才需求的变化趋势预测

据资料分析,目前全国生物制药企业发展速度和数量遥遥领先于其他制药行业,仅湖北省的生物制药企业就多达1400余家,主要集中在微生物发酵、分离纯化、制剂等技术领域,虽然抗体、基因工程等现代制药技术所占比重较小,但发展迅猛,体现着未来制药业的方向。高速发展的生物制药业带来了不同的岗位需求,通过调研分析,未来五年,武汉地区生物制药产业对高技能人才需求量不少于2500人/年,加上自然更新人员,每年需要生物制药专业人员约3500人。

2.3生物制药行业生产岗位人才需求悄然发生变化

在调研结果的分析中,有个现象值得关注:毕业生就业岗位主要分布在技术类(23%),质检类(15%)和销售类(11%),在技术类毕业生选择的多是细胞培养、细胞融合、基因操作、分离纯化等现代生物技术带研发性质的实验员/技术员岗位,而传统制药岗位,如微生物发酵、制剂生产岗位的选择很少。这也从侧面反映了当代生物制药产业结构正在发生剧烈变化,基因工程、细胞工程等现代生物技术,异军突起,正在逐渐形成一种新的趋势,因而对人才的知识结构和技能结构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也带来了行业岗位的需求变化:生物制药行业需要掌握传统微生物发酵、制剂,生产管理等技术的高端技术技能人才,同时也是需要具有现代生物工程的制药生产技术的可持续性发展的高端技术技能型人才。

2.4企业对本专业人才的期望

生物制药行业是知识密集型,专业化程度高的特殊产业,近年来,随着现代生物技术制药发展迅速,越来越多带研发性质的技术类岗位对高职学生青睐有加,企业对学生要求越来越高。生物制药行业的人才需求和岗位变化决定了生物制药技术专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知识技能素质结构的内容。

2.4.1企业对人才的能力与素质要求

企业认为本专业的学生最需具备的能力排在前三位的是:具有人际沟通与团队合作的能力,一定的评判性思维能力和医疗安全意识;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有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具有创新能力、观察分析能力及自我发展能力。

企业认为本专业学生最重要的素质要求排在前三位的是:职业道德;敬业精神;学习新知识、新技能的态度。

2.4.2企业对人才的知识与技能要求

企业认为本专业现有的课程设置基本满足职业岗位所需的知识储备,但在职业技能训练方面有待加强,尤其pCR操作、SDS-paGe、westernblotting、eLiSa等现代生物实验技术亟待加强。

企业用人观点归纳:在企业访谈过程中,每个企业都毫无例外地谈到了生物制药技术专业人才综合素质培养的问题。由于各企业经营方向不同,学生就业岗位不同,而学生能力及素质的侧重点也有所不同。如从事生产、检验岗位对专业知识及操作技能要求较高,从事销售工作对沟通能力、组织管理能力要求较高,但共同的特点是企业更看重学生的职业道德、敬业精神、学习新知识、新技能的态度。而学习成绩、专业背景、社会实践相对不重要。

3建议

(1)“普适+定向”人才培养模式要坚持学生素质培养优先;

(2)引入企业教学资源,充分发挥校企两个育人主体作用;

(3)改善实训条件,增加现代生物技术类实训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