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的护理措施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2:36:32

新生儿的护理措施篇1

关键字:新生儿窒息儿科护理

新生儿窒息(asphysiaofthenewborn)是指胎儿因缺氧发生宫内窘迫或娩出过程中引起的以呼吸功能障碍为主的一组综合征。新生儿娩出后无呼吸或呼吸抑制,出生时无窒息,数分钟后出现呼吸抑制者也属窒息。是围生期婴儿死亡和致残的重要原因之一。

本病国内的发病率约为5%~10%,病死率2.3%~12.7%不等。下面将新生儿窒息的护理措施阐述如下。

1病因和发病机理

新生儿窒息的发生与宫内环境和分娩过程密切相关,凡能影响母体和胎儿血液循环和气体交换的因素都会造成窒息。

1.1.母亲因素母亲患糖尿病、严重贫血和心、肾疾病等全身性疾病;患妊娠高血压、胎盘异常等产科疾病;吸毒、吸烟;母亲年龄>35岁或

1.2.分娩因素因脐带打结、受压、绕颈、脱垂等造成脐带血流中断;难产、手术产如高位产钳、胎头吸引等;产程中麻醉剂等使用不当。

1.3.胎儿因素各种高危新生儿:早产儿、小于胎龄儿、巨大儿、有严重先天畸形的新生儿、羊水或胎粪吸入者、宫内感染所致神经系统受损者。

窒息早期,因低氧血症和酸中毒导致血流重新分布,胃肠道、肺、肾、肌肉和皮肤等器官血管收缩,血流减少,心、脑、肾上腺等重要器官的血液供应得到保证。若严重窒息,缺氧持续存在时,发生严重代谢性酸中毒,导致全身各重要器官受累,包括呼吸衰竭、循环障碍、脑损伤、坏死性小肠结肠炎、肾损害以及低血糖等生化和血液改变。同时,可引起括约肌松弛,胎粪排出污染羊水,若胎儿因缺氧出现真性呼吸,可吸入被胎粪污染的羊水。

2护理评估

2.1.健康史了解孕母年龄,孕期是否有糖尿病、高血压、严重贫血、心、肾疾病、感染和胎盘异常等;了解患儿出生时是否脐带打结、受压、绕颈、脱垂;有无羊水吸入及羊水是否混浊和apgar评分结果;母亲产时是否用药、是否有吸毒、吸烟史。

2.2.身体状况观察患儿皮肤颜色、意识状态,注意有无嗜睡、昏迷或兴奋;注意呼吸、心率及肌张力的改变,原始反射是否正常存在,有无惊厥、呼吸暂停、瞳孔大小及对光反射情况;了解血气分析、血生化及颅脑影像检查结果。

2.3.心理社会状况了解患儿父母对本病的病因、性质、治疗及预后的认识程度;评估家长对本病治疗态度和心理承受能力。

3护理诊断

3.1.不能维持自主呼吸与羊水、气道分泌物吸入导致低氧血症和高碳酸血症有关。

3.2.有感染的危险与免疫功能低下有关。

3.3.体温过低与缺氧、环境温度低下有关。

3.4.潜在并发症缺血缺氧性脑病。

3.5.恐惧(家长)与病情危重及预后不良有关。

4护理目标

4.1.使患儿能维持自主呼吸。

4.2.住院期间患儿不发生感染。

4.3.患儿体温保持正常范围。

4.4.患儿不发生并发症(Hie),或发生时能被及时发现。

4.5.家长情绪稳定,积极配合医疗和护理。

5护理措施

新生儿娩出后应分秒必争进行抢救,按aBCDe复苏方案进行。

5.1.a(airway)开放气道胎头娩出后,不应急于娩肩,而应立即挤尽口、咽、鼻部的黏液。将出生新生儿置于预热的开放式远红外抢救台上,生后立即用温热毛巾擦干头部及全身的羊水及血迹以减少散热。患儿仰卧,轻度的头低足高位,肩部以毛巾垫肩2~3cm使颈部轻微仰伸,用吸管吸净口腔、鼻及咽喉中的黏液和分泌物,因鼻腔较敏感,受刺激后易触发呼吸,应先吸口腔后吸鼻腔,如羊水混有较多胎粪,第一次呼吸前应立即吸净气道内的胎粪,每次吸引时间不超过10秒钟,保持呼吸道通畅。

5.2.B(breathing)建立呼吸弹足底或刺激皮肤以引起啼哭、建立呼吸,应在生后20秒内完成。经刺激后若出现正常呼吸,心率>100次/分钟,给予保暖观察。apgar评分3~7分者,可面罩给氧。若评分在3分以下,无自主呼吸和(或)心率50%,至出现自主呼吸和皮肤转红后拔管。

5.3.C(circulation)维持循环若心率慢,

5.4.D(drug)用药心率仍100次/分钟停止用药。同时,根据病情用药以扩充血容量和纠正酸中毒。因母亲在分娩前4小时用麻醉剂而致呼吸抑制的新生儿可用纳洛酮0.1mg/kg静滴或气管滴入。

5.5.e(evaluation)评价复苏过程中,每操作一步的同时,均要评价患儿的情况,再决定下一步的操作,即评估决定操作再评估再决定再操作,如此循环,直到完成复苏。

5.6.监护复苏后至少监护3天,注意病情观察,监护体温、呼吸、心率、血压、尿量、皮肤颜色和神经系统症状等。并注意喂养、大小便情况、预防感染等问题。

在复苏全过程中注意应做好保暖工作。在呼吸道分泌物未吸净前不要刺激婴儿啼哭或加压给氧。给氧时压力避免过高引起气胸或肺大泡。技术动作要迅速、熟练,且操作须轻柔,避免创伤。

5.7.健康教育孕妇要定期做产前检查,教会孕妇自我监护测数胎动,及时处理异常情况。高危孕产妇可转运至复苏条件较好的医院分娩。

参考文献

1杨聪玲;新生儿窒息临床原因分析[J];中外医疗;2010年10期

新生儿的护理措施篇2

[关键词]新生儿窒息;抢救;护理;胸外心脏按压

[中图分类号]R473.72[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1674-4721(2010)04(a)-087-02

本院2004年1月~2009年12月共成功分娩6040例新生儿,其中发生新生儿窒息143例。采用现代化复苏技术进行抢救,效果满意,现将其总结归纳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院2004年1月~2009年12月共成功分娩新生儿6040例,其中发生窒息的新生儿143例,发生窒息率为2.37%。其中,自然分娩83例,胎吸13例,剖宫产47例;分娩前诊断为胎儿宫内窘迫36例。其中,重度窒息28例,轻度窒息115例,重度窒息占总窒息患儿的19.58%。予清理患儿呼吸道、进行触觉刺激以及吸氧,采用现代化复苏技术进行抢救。

1.2窒息程度诊断标准

根据出生后1min内apgar评分[1-2]对患儿窒息的程度进行衡量。0~3分判定为重度窒息,4~7分判定为轻度窒息。

1.3新生儿窒息抢救措施

1.3.1迅速开放气道,使患儿呼吸道保持通畅娩出胎头后,助产士将新生儿口鼻内的黏液和羊水挤出,并迅速使用吸球将黏液等异物从鼻、口、咽等器官中清除,断脐后将患儿身体擦干,妥善保暖。将新生儿肩部垫高,头略向后仰,对于轻度窒息助产士应迅速使用婴儿吸痰器将患儿咽喉、口腔、鼻腔的羊水和黏液吸净,抽吸时动作应轻柔,抽吸时间每次不超过10s,直到吸净[3]。重度窒息患儿,须立即对其进行气管插管,开放气道后清理呼吸道内分泌物,防止吸入性肺炎的发生。

1.3.2对患儿进行触觉刺激,促使患儿建立呼吸若清理呼吸道后仍未产生自主呼吸,可将患儿倒立后轻弹患儿足底,快速、轻柔地摩擦其腰背部皮肤1~2次,以诱发患儿自主呼吸,如患儿仍无自主呼吸或自主呼吸不充分,心率低于100/min,此时,须立即加压给氧进行人工呼吸。

1.3.3迅速恢复患儿血液循环若对患儿进行有效正压通气持续30s后,其心率低于80/min,并且未见上升趋势,为保证患儿的心搏出量,应立即给予胸外心脏按压。按压频率保持在100~120/min,如患儿皮肤转红、出现自主呼吸、心率超过100/min,则继续给予吸氧,停止加压,并将氧浓度逐渐调低,直到呼吸空气时患儿皮肤仍然红润。若停止吸氧患儿又出现低氧表现,颜面青紫,须保持最低氧浓度改善患儿皮肤青紫状态[4]。

1.3.4药物抢救治疗最好的给药途径是脐静脉[5]。严重窒息的患儿应保留6cm以上脐带。患儿经用加压通气和胸外心脏按压30s后若其心率仍低于60/min,可于脐静脉推注0.1~0.3ml/kg肾上腺素。5min后可重复1次[6]。若新生儿呼吸抑制由于母亲产前4~6h用过麻醉或镇痛药,可脐静脉推注纳洛酮。有代谢酸中毒患儿可将5%碳酸氢钠加入25%葡萄糖液10ml缓慢推注进入脐静脉[7-8]。

1.4疗效评价

窒息患儿抢救过程中,每进行一步操作,均要对患儿皮肤、呼吸和心率进行评估,继而决定下一步抢救措施的操作。

2结果

经过积极正确抢救和精心护理,143例患儿中治愈109例,转入新生儿科31例,死亡患儿3例。

3护理措施

3.1分娩前的抢救准备

了解患儿病史,严密观察产妇产程变化,备齐急救器械及药品。

3.2提高护理人员助产技术

在娩出胎头后,助产士应尽量先进行呼吸道清理,未吸净呼吸道分泌物之前,不急于娩出胎肩,切忌刺激患儿啼哭。

3.3动作轻柔

在进行窒息复苏的过程中,抢救人员要有熟练的技术,操作要迅速、轻柔,尽量避免发生新生儿的创伤。

3.4注意保暖

新生儿娩出后立即用温热干毛巾擦干全身,并置于预热的远红外线抢救台上。

3.5加强窒息患儿的监护

复苏后密切监测患儿意识、皮肤颜色、体温、呼吸、心率、瞳孔、肌张力、前囟门张力、吸吮反射、尿量等变化及各系统症状的改变等,认真做好护理记录。

4体会

迅速纠正缺氧是抢救新生儿窒息的关键,要做到早期预防、早期判断、早期复苏。操作准确、迅速、熟练,根据新生儿窒息程度,采取aBCDe抢救方案,评估贯穿整个抢救过程。复苏后严密观察患儿病情、积极治疗,精心护理,从而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儿抢救成功率。

[参考文献]

[1]范兆志.新生儿窒息抢救与护理体会[J].航空航天医药,2009,20(11):117.

[2]简毅英.新生儿窒息168例急救复苏与护理[J].中国当代医药,2009,16(13):39-40.

[3]李曦,刘瑞荣.脐绕颈与新生儿窒息的关系探讨[J].河北医学,2009,15(11):1303-1305.

[4]朱小琴.羊水过少128例临床分析[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09,2(10):61-62.

[5]陈文波.新生儿窒息相关因素分析与预后判断[J].现代医药卫生,2009,25(13):1944-1945.

[6]鲁秀明.新生儿窒息172例临床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2009,24(20):2893-2894.

[7]牛秀丽.剖宫产新生儿室息的复苏抢救[J].中国现代医生,2007,45(14):91.

新生儿的护理措施篇3

关键词:婴儿,新生;临终关怀医疗:护理

临终关怀又称善终服务、安宁照顾、终末护理、安息护理等。临终关怀是指由社会各层次人员(护士、医生、社会工作者、志愿者以及政府和慈善团体人士等)组成的团队向临终患者及其家属提供的包括生理、心理和社会等方面的一种全面性支持和照料。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iCU)主要救治对象为危重新生儿,尤其是早产儿和低体质量新生儿,当前的niCU已脱离提高存活率这单一目标,在救治疾病的同时尽可能的避免患儿及家庭的不必要伤害,避免对新生儿的未来生活产生负面影响,由此导致niCU医护人员面对终止治疗的情况愈来愈频繁,面对新生儿的死亡已成为不可避免的事实。对于niCU医护人员来说,在一个家庭处于极度为难时为其提供整体的、高质量的、以家庭为中心的临终关怀照护是十分必要的。本院niCU每年收治新生儿约400人次,3年来新生儿共死亡约20例,其中包括早产儿、重症感染、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消化道畸形、先天性心脏病等,现对新生儿临终关怀护理的必要性、措施及影响因素进行回顾性分析,将护理体会总结报道如下。

1、临终关怀的理念

1.1维护人的尊严和权利实行人道主义,使临终患儿在人生的最后历程同样得到热情照顾和关怀,体现生命的价值和尊严,维护患儿及家属的隐私和权利,尊重生命的尊严及尊重濒死患儿的权利充分体现了临终关怀的宗旨。

1.2提高临终患儿生命质量临终关怀不以延长临终患儿的生存时间为目的,而以提高临终阶段的生存质量为宗旨。减轻痛苦使生命品质得到提高,给临终患儿提供一个安适的、有意义的生活,使刚出生的新生儿就能够体验到人间的温情。

1.3加强死亡教育以使其接纳死亡临终关怀将死亡视为生命的一部分,承认生命是有限的,死亡是一个必然的过程。

临终关怀强调把健康教育和死亡教育结合起来,从正确理解生命的完整与本质入手,完善人生观,增强健康意识,善始善终走完人生的旅程。新生儿患儿主要是针对其家属开展教育,使其能够接受并尽可能的平静的面对新生儿死亡。

1.4提供全面的整体照护也就是全方位、全程服务。为患儿提供24h护理服务,照护时也要关心患儿家属,既为患儿提供生前照护又为死者家属提供居丧照料。

2、对濒死新生儿的护理

2.1niCU主要收治从出生到生后未满28d的新生儿,主要包括早产儿、低体质量新生儿、有疾病的新生儿,医护人员应对他们实施24h护理,寸步不离、精心呵护。

2.2为濒死患儿提供安静、光线柔和的环境,保证体位的舒适和不受声光的刺激。

2.3为患儿保暖,将患儿安放在开放式暖箱上,也便于操作和观察。

2.4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新生儿的皮肤薄、嫩,抵抗力低、易感染,在抢救时,稍用力皮肤就有淤青,这就要求医护人员既要注意手卫生,又要动作轻柔。

2.5抢救刚生下的早产儿,患儿全身凉、皮肤嫩、紫,静脉血管不好找,但需要立即建立静脉通路,这就要求医护人员有过硬的技术和丰富的临床经验,一针见血的为患儿穿刺成功,避免反复穿刺。

2.6为患儿做好基础护理,清理呼吸道分泌物时,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和吸痰的操作流程,如果稍有不慎就会弄破血管,医护人员应选择最细的6号吸痰管,轻柔的为患儿吸出分泌物;做好患儿的口腔、会阴护理,保持口腔湿润,会阴部有分泌物时及时为患儿拭去。

2.7记录所做的护理工作和观察到的病情变化,及时向医生反应,做到和家属有效沟通,保证护理工作的连续性。

2.8对于如先天性心脏病、救治无望的患儿,和家属沟通,征得家属的同意,停止所有的有创操作,以减少对患儿的刺激。

2.9疼痛控制尤为重要,触觉是胎儿首先发育的器官,胎龄30~37周的胎儿就能明显地感受到疼痛,且新生儿对疼痛的敏感性优于成人,因此在给患儿拔除呼吸机管道时,患儿的挣扎是极度痛苦的,应该给予镇痛、镇静药,吗啡1~2mg,10~20min静脉泵入。必要时给予抚触。

3、对家庭的护理

3.1为新生儿家属提供一个私人的空间,和家属沟通时,注意语气表达的合理性,以免引起家属的不安。

3.2医护人员应告知家属新生儿的疾病情况,观察家属的反应,仔细沟通,当家属仍然不放弃治疗时,医护人员应该尽全力为新生儿做好一切护理,决不要无视其生命和存在;当家属同意放弃治疗时,医护人员也应做好照护,使其走完生命最后的旅程。

3.3医护人员要了解患儿的家庭经济状况及宗教信仰。

3.4医生和护士应该协作,一起向家属解释实施治疗和护理时的利与弊,以及可能带来的效果和不良反应。

3.5患儿家属处于高应激状态,医护人员要多给予关心、支持和沟通,多给予心理安慰,帮助家属渡过难关,获得情感支持,保持身心健康。

4、小结

总之,新生儿的出生给家庭带来了喜悦,但死亡又给家庭带来巨大的打击,部分家长过分悲痛,就会把心中的不快转换成医患矛盾,认为医务人员对新生儿造成了伤害。但是自从医护人员建立新生儿科,通过医护人员的精心治疗、护理以及有效沟通,本科室没有发生过一起纠纷事件,临终新生儿都能安详、有尊严的离去。同时这些患儿的离去也是对医护人员自己心灵的洗涤,更加敬畏生命,更加努力做好以后病危新生儿的护理工作。所以做好新生儿临终关怀,要有人道主义精神,要做好以患儿为中心的家庭整体护理,可以大大降低医患矛盾,提高服务质量。

参考文献:

1.李小寒,尚少梅.基础护理学[m].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8,479.

2.wachtermanmw,marcantonioeR,DavisRB,etal.associationofhospiceagencyprofitstatuswithpatientdiagnosis,locationofcare,andlengthofstay[J].Jama,2011,305(5):472-479.

3.张欣,李时雨,陈京立.niCU临终关怀护理研究进展[J].中华护理杂志,2012,47(6):56.

新生儿的护理措施篇4

关键词:新生儿;护理;风险;护士

新生儿期是一个正常胎儿的延续,同时又是人类发育的初级阶段。在这个时期新生儿的各项生理功能会不断进行自我调节以更好地适应外部环境。由于新生儿的生理调节、适应能力欠成熟,机体抵抗力较低、不能对疾病的症状进行主述,极易诱发相关疾病,特别是早产儿比新生儿更易发生并发症。本研究主要探讨新生儿护理中存在的难点及应对措施,阐述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4年4月~2015年4月在我院出生的婴儿131例,其中男71例,女60例,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66例,其中男36例(54.55%),女30例(45.45%);对照组65例,其中男35例(53.85%),女30例(46.15%)。组间一般资料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妇产科医师和护士总共17人(其中医师7人,护士10人),在2014年4月~2015年4月期间妇产科医务人员固定变化。

1.2护理方法分析护理中的风险,根据结果,对新生儿实施全面、科学的护理,措施如下。

1.2.1医院需要定期培训护士掌握基本的专科护理知识,以及操作技能,并实施严格的考核制度,促使她们从思想层面认识到新生儿护理工作的重要性。身为一名新生儿护理人员不但要有细心、耐心、爱心,同时还要有强烈的责任心,良好的心理品质及一定的爱岗敬业奉献精神。

1.2.2定期组织护理人员学习新生儿疾病的护理知识与值班职责,并及时考核。以让每位护士牢记自己的职责及相关的护理法律责任。密切观察新生儿病情,比如:在巡视过程中发现新生儿脐炎,此时要求护士先洁净切口,消毒各种手术工具,一般在消毒杀菌以后,在患儿患处涂上硝酸银以干燥伤口,在7~14d脐炎会彻底消失。

1.2.3按照医院的要求执行交接班制度、新生儿身份识别制度。在进行交接班时提前10~20min到岗,并且还要认真核对患儿身体状况。新生儿外出检查或者办理出院手续时,由2名护士实施同步检查,当核查新生儿信息没有错误以后再和家属共同核实新生儿身份,随后让家属抱走。

1.2.4要求医护之间进行良好沟通,以确保护理记录的连续性、完整性,要求护士认真书写各种护理文件。医院的相关领导也需要重视新生儿的护理工作,关心爱护每一位护士,对待新生儿科室的护士们可以实施弹性排班制度,以有效缓解护士工作压力。加强医护人员的团结合作,对护士们进行科学的心理疏导,帮助她们释放压力[1-2]。

1.2.5医院领导在对妇产科护士进行绩效考核时给予政策倾斜,因为妇产科护士对新生儿的护理是高风险、低回报的护理,产生的经济效益较低,但必须有高度的责任心,因此,增加护士的经济收入能够有效提高妇产科护士的工作积极性。

1.2.6医院领导在对妇产科护士进行晋升职称考评时把患者家属对妇产科护士的满意度作为一项重要的考核指标。

1.3观察指标比较实施全面、科学的护理前后护理质量得分、护理记录合格率及家长满意度。

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8.0统计包分析数据。计数资料用"%"表示,比较用χ2进行检验,以p

2结果

2.1观察组与对照组护理效果以及新生儿被护理风险伤害的情况,见表1。

2.2医师、护士自评对新生儿护理服务满意度比较显示观察组医师、护士自评对新生儿护理质量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

3讨论

新生儿护理中的风险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①护理不周全的现象较普遍。因为新生儿比较特殊,一般情况下新生儿的病房没有陪护,而新生儿又无语言表达能力,难以用语言表达出个人的真正需求。在对新生儿实施基础护理的过程中有很多潜在的安群问题:尿布疹,红臀,交叉感染及鹅口疮等;用暖箱、烤灯等设备时诱发的烫伤;在对新生儿沐浴时受凉;新生儿抓伤自己;输液渗漏等。②未严格执行医院的查对制度。护理在交接班或者新生儿出院时没有认真核对床头卡、双手圈以及胸牌,诱发差错事故。新生儿入院时未认真进行身体检查,其肢体存在缺陷或者异常,没有和新生儿家属进行及时沟通留下安全问题。护士护理技能欠完善,缺乏护理经验,当发现新生儿病情恶化时已经错过最佳治疗时机。③新生儿护理记录书写不规范,护理记录能较为真实地反映出护理活动,是医院处理医患纠纷事件的有效证据,具有一定的法律效力。而新生儿病房没有家属陪护,所以护理记录显得更加重要。

护理风险防范与管理可有效降低护理缺陷的发生率,由于护士的素质和能力与护理缺陷事故的发生具有直接联系,护理风险防范是前瞻性的,可以控制护理过程中的不安全因素,起到预防为主消除隐患保证护理安全,提高护理质量的作用,在护理过程中做好新生儿室的卫生工作,做好空气和物品的消毒工作,例如新生儿的衣物和奶瓶等;在消毒时严格遵守消毒制度,并且强化危机和风险意识,护理危机的发生随时存在,因此做好预防工作至p重要;强化制度建设与质量监控,周密的规章制度是做好各项护理工作的保证,通过进行风险教育及强化风险管理的各项措施的落实,明显提高护理服务水平,因而新生儿受到的风险降低。新生儿护理工作看似简单,实则复杂,其中存在很多风险。在医院的产科新生儿护理工作中,应当重视这些风险,对其进行科学的分析,并采取适宜的、可行的、科学的手段避免这类风险的发生。

参考文献:

新生儿的护理措施篇5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4年9月~2014年12月收治的38例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患儿为对象,选取的患儿都符合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临床诊断特征。38例患儿中,男25例,女13例,足月儿29例,早产儿9例,出生时间3~8d,平均时间5.4d,临床表现出神志变化、肌张力低下、反射异常,其中15例患儿表现出惊厥、前囟张力增高、颅内压增高等症状,8例患儿表现出脑干损伤、瞳孔缩小、瞳孔扩大、呼吸暂停等症状,11例患儿表现出呼吸困难、心率不齐等症状,4例患儿表现出低血钙、低血钠的症状。

1.2抢救方法

①控制惊厥。当患儿出现惊厥的症状时,医护人员选择负荷量为20mg/kg苯巴比妥钠在15~30min内进行静脉缓慢推注或者肌内注射,之后维持剂量为5mg/(kgd)。如果患儿惊厥没有控制住,加0.2~0.3mg/kg剂量的安定,采用静脉滴注的方式,在两种药物合用的时候,医护人员要观察患儿的生命体征,监护患儿的呼吸。

②控制颅内压。患儿在出生后4h颅内压增高,在24h颅内压的值达到了最高,新生儿早期出现颅内压升高的症状时,可以用1mg/kg的速尿,0.5mg/kg的地塞米松行静脉注射控制,此后的4~6h重复使用。在患儿出生后第2天颅内压持续升高的情况下,可给予患儿进行甘露醇的静脉推注,第一次静脉推注的剂量为0.5~0.75g/kg,之后静脉推注的剂量下降为0.25~0.5g/kg,同样为每隔4~6h重复1次[2]。

③给予氧气吸入。患儿出现呼吸暂停甚至呼吸停止的情况时,医护人员应立即让患儿吸入氧气,必要时行气管插管给氧。在给患儿给氧时,氧分压要在6.65~9.31kpa(50~70mmHg),二氧化碳分压小于5.32kpa(40mmHg),为防止患儿出现呼吸性酸中毒,在吸氧的基础上使用碳酸氢钠进行纠正,使新生儿在出生24h内,血气和pH能够恢复到正常的范围,此后,按照分析的血气结果调节各项指标的参数[3]。

④保证心率、血压正常。缺氧缺血性脑病患儿出现心肌损伤时,医护人员采用静脉滴注多巴胺的方式进行治疗,药物的剂量为0.25~0.5μg/(kg?min),如果在治疗后患儿的心率仍不上升,可用异丙肾上腺素持续静脉滴注,剂量为0.01~0.05μg/(kg?min),患儿的心率不要超过160/min。

⑤治疗脑干症状。缺氧缺血醒脑病患儿出现深度昏迷的情况时,可以静脉注射纳洛酮,剂量为0.05~0.10mg/kg,然后调整剂量,纳洛酮能够促使患儿苏醒,恢复神志和肌张力,促进患儿机体细胞功能的恢复,改善患儿的临床症状,缩短患儿的危重期。

1.3护理措施

①防止热量流失,保证充足营养。在缺氧缺血性脑病患儿的抢救过程中,医护人员要注意患儿的保暖工作,防止患儿身体热量流失,这一点对早产的患儿来说,尤为重要。抢救时做好患儿的肤温监测,最好在辐射热源下进行抢救,当患儿病情稳定后放入暖箱保暖,暖箱的温度是根据患儿的月龄、体温具体情况调节的[4]。在患儿出生后12h,要保证患儿能够摄入充足的营养,如果患儿没有吸允反应,或者在哺乳时出现呛咳,应该停止喂食,改为静脉补充营养的方式。在患儿病情好转后,再行哺乳,早产儿的喂养方式要采取少量多次。

②加强基础护理工作。保证患儿的呼吸通畅,及时清除患儿的口腔、鼻腔、咽部的分泌物及呕吐物,及时更换患儿的体位,勤换尿布。发现患儿衣服和被褥湿后,要及时更换。在接触患儿前,要保证经过严格消毒工作,技术操作确定符合无菌规定,加强病房的环境管理工作,对病房内细菌指数急性监测,严格执行探视制度,防止出现院内交叉感染的情况。

③加强监护工作,安慰家长情绪。医护人员要加强患儿的监护工作,患儿的床边要备有急救物品,以及止惊、降低颅内压的药物等必需品,及时观察患儿的病情,监护患儿的神志、体温、呼吸、心率、血压、肌张力等情况,记录患儿用药后出现的反应,填写护理记录。针对患儿家长的情绪,医护人员要耐心、温和、细致的讲解患儿的病情,介绍治疗方法,帮助家长了解相关的医学知识,减轻家长的恐惧心理,提高家长对抢救护理工作的理解和配合。

2结果

38例患儿经过抢救及护理后,治愈31例(81.5%),好转4例(10.5%),放弃抢救3例(7.89%),在抢救及护理过程中,没有出现继发感染和脑水肿等并发症。

新生儿的护理措施篇6

关键词:护理干预;助产;耻骨弓;宫缩

【中图分类号】R473.7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8602(2014)01-0105-01

分娩中发生新生儿骨折是一种意外,多发生在助产手术过程中,多见于难产产妇;骨折部位多见锁骨骨折、肱骨骨折、股骨骨折及颈骨骨折等。新生儿骨折后经过治疗愈合率秀高,但是容易给产妇造成巨大心理压力,因而要采取有效预防措施降低新生儿骨折的发生率[1]。为了探讨分娩时预防新生儿骨折的助产护理措施和护理效果,本文选取2012年6月至2013年5月在我院进行阴道分娩的产妇160例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分析,结果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分折

1.1一般资料:资料来源我院产科,随机分组。观察组在常规助产护理基础上采用护理干预,年龄在22-31岁之间,平均年龄为(25.3±2.2)岁,孕周在37-42周之间,平均孕周为(39.8±2.0)周,初产妇124例,经产妇16例;对照组仅采用常规助产护理,年龄在22-33岁之间,平均年龄为(28.8±2.5)岁,孕周在36-42周之间,平均孕周为(39.6±1.9)周,初产妇120例,经产妇20例。两组产妇在年龄、孕周、产次等一般资料上不存在显著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护理方法:对照组采用常规助产护理,观察组在常规助产护理基础上采用护理干预。

1.2.1常规助产护理:(1)临床观察:密切观察产妇的生命体征和胎心情况,如血压、心率、脉搏、呼吸、面色等,如果胎儿分娩异常或产妇出现呼吸困难、面色苍白等,及时进行抢救,并通知医生。(2)协助分娩:对产妇进行协助分娩护理,如果耻骨弓偏低或者胎儿体型较大时,产妇容易发生肩难产,护理人员要知道产妇采取半卧位,并且弯曲下肢抱大腿,双脚贴近腹部两侧,双手抱住大腿并且双肘同时进行弯曲,与产妇宫缩频率一致用力向后拉;如果胎儿为头位,护理人员要指导产妇采取膀胱截石位;护理人员在进行助产护理时要严格按照操作流程进行,并且熟练掌握分娩技巧,从而使胎儿头部有效复位,或者进行向外旋转,以达到肩部下降的效果;如果出现异常情况,如肩难产,要采取延长会阴切口等措施,而且整个过程中动作要轻柔,避免用力过猛和对腹部进行加压[2]。

1.2.2护理干预:(1)产前干预:在产妇分娩前要进行各项评估,掌握胎儿大小与产道产力、耻骨弓情况的关系等,并且及时发现胎儿的异常情况,指导产妇选择正确的分娩方式,进行屏气用力方面的练习。(2)心理干预:由于分娩给产妇带来的疼痛,而且产妇容易受到周围人群的影响,使产妇产生恐惧、焦虑等不良情绪;因而护理人员要加强对产妇的心理干预和心理支持,及时与产妇进行沟通,通过向产妇讲解分娩的相关知识,详细讲述分娩过程中可能会遇到的各种问题以及解决办法,对产妇进行心理安慰,从而缓解产妇的不良情绪,提高产妇分娩的信心,以减少难产等的发生,并且使产妇保持最佳的心理状态和精神状态进行分娩,以降低新生儿骨折的发生。(3)产后干预:在胎儿娩出后进行全面检查,及时发现新生儿的骨折情况,如果出现骨折要及时采取措施进行有效治疗,防止并发症的出现。

1.3观察项目:新生儿骨折发生率,包括锁骨骨折、肱骨骨折和股骨骨折。

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8.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p

2结果

观察组新生儿骨折发生率为1.25%,对照组为7.50%,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新生儿骨折严重影响着新生儿的安全,也容易给产妇造成一定的心理压力。相关研究表明,新生儿骨折与阴道难产、胎儿大小、助产技术等因素有关[3],因而在产妇分娩过程中,护理人员要加强对产妇的指导,避免难产的发生。

参考文献

[1]刘亚波,薛燕.产伤致新生儿骨折12例临床保守治疗的观察[J].按摩与康复医学,2011,2(27):95-96.

新生儿的护理措施篇7

【关键词】剖宫产;新生儿窒息;护理;

【中图分类号】R93.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851(2014)05-0165-02

1新生儿窒息原因

1.1母体因素应用、低血容量、低血压、过度通气、通气不足、贫血、妊娠高血压综合症、胎盘功能障碍、高龄产妇、感染、免疫障碍、遗传缺陷等,可致胎盘血流障碍,胎儿宫内缺氧,如长时间未能纠正,会使胎儿呼吸中枢受损,从而导致新生儿窒息的发生。

1.2胎儿因素各种药物对胎儿呼吸的抑制、多胎、脐带过长或过短、脐带打结脱垂、宫内发育不良、畸形、羊水异常等。

1.3新生儿因素早产儿、低体重儿、误吸、各种疾病、畸形。

2临床表现

2.1胎儿宫内缺氧表现早期胎动增加,胎心率增快;晚期胎动减少甚至消失,胎心率减慢或不规则;羊水呈绿色、黄绿色或含有胎粪。

2.2新生儿窒息表现运用apgar评分法,针对新生儿心率、呼吸、喉反射、肌张力、皮肤颜色进行评分,0~3分为重度窒息,4~7分为轻度窒息,8~10分为无窒息。

3术前准备

对于每一次剖宫产即使预计正常,也要做好复苏准备:(1)每一例剖宫产都应有熟练掌握复苏技能的人员在场;(2)准备全套复苏器械,并使之处于完好备用状态;(3)远红外线辐射台,温度调至37~38℃,它能保持新生儿恒定的正常体温;(4)复苏药品,如肾上腺素、多巴胺、碳酸氢钠、甘露醇、纳洛酮、地塞米松等;(5)复苏要及时。

4抢救与护理

4.1胎儿宫内缺氧时,应给孕妇吸氧,左侧卧位,遵医嘱给予葡萄糖、维生素C等,配合麻醉师做好麻醉,如麻醉后出现低血压,应置孕妇于左侧头低位,必要时将胎儿移向母体左侧,动作要敏捷,安全。

4.2在抬头娩出、胎肩未娩出子宫切口前手术者即用手挤净鼻咽部黏液和羊水,然后再娩肩,在助手断脐的同时,用新生儿吸痰管吸出咽部及鼻腔的黏液和羊水,以免发生吸入性肺炎。当确认呼吸道通畅而仍未啼哭时,可用手轻拍新生儿足底刺激啼哭以助肺扩张。若胎儿娩出后不能建立自主呼吸,仅有心跳,要立即进行抢救复苏,迅速用纱布擦干新生儿身上的羊水,放到辐射保温台上,摆好。

4.2.1保持呼吸道通畅抢救时,新生儿取仰卧位,可在其肩胛下垫一块敷料,将肩部抬高2.0~2.5cm,颈轻度后伸[2]。

4.2.2建立呼吸,增加通气如果呼吸道通畅后仍无呼吸,应立即促进自主呼吸,可给予短暂刺激,如拍打足底或快速有力地拍打背部,挤压胸部,对原发性呼吸暂停通常1~2次能刺激呼吸。如果仍无呼吸,应立即进行下一步抢救。

4.2.3简易气囊面罩人工呼吸将面罩对准患儿口鼻部挤压气囊,用力要均匀,不可过大,以患儿腹部微微隆起为准,20~30次/min,一般轻度窒息新生儿都可恢复。如仍无呼吸,且apgar评分0~3分,应按新生儿重度窒息抢救[3]。

4.2.4气管插管重度窒息又称苍白窒息,缺氧严重,需立即行喉镜在直视下气管内插管并给氧。而插管时,有一位配合默契的助手显得非常重要。足月新生儿用1号喉镜片,早产儿用0号喉镜叶片。根据新生儿体重情况选择气管导管及插入深度。插管者站在新生儿头侧,使其颈部适当仰伸,一手拇指推开新生儿的下唇及下颌,另一手持喉镜插入声门,随后取出管芯,置入口塞,小心退出喉镜,保留插管,可用长胶布将口塞、导管一并固定于口旁。插完管后即吸出阻塞气管的分泌物,接上复苏囊开始人工呼吸,直到恢复自主呼吸方可停止[4]。

4.2.5维持正常循环如心率少于60次/min或心率60~80次/min且无上升趋势,甚或心跳停止,应立即经100%氧气进行有效人工通气15~30s后给予胸外心脏按摩。双手拇指法或单手双指法按压两连线与胸骨交接下方即胸骨下1/3,按压压力要适当,一般使胸骨下陷深度为1.5~2cm,频率为120次/min左右。胸外按压时最好三人参与抢救,一人位于新生儿头侧面罩给氧,另两人位于新生儿左右侧或足端进行胸外按压或给药。多数患儿能在短期内建立自主呼吸,然后给氧吸入。[5]

4.2.6药物治疗如新生儿呼吸有药物抑制情况,应遵医嘱使用纳洛酮。无药物抑制时评价心率,如心率低于60次/min,应按压心脏,无好转,遵医嘱使用肾上腺素,必要时每5min重复一次,心率大于100次/min时停止给药。

4.2.7病情观察严密观察新生儿生命体征:出生时apgar评分正常的新生儿也会突发呼吸抑制,复苏成功后有时还会反复,因此护士有必要严密观察新生儿。(1)意识状态、呕吐物及面色;(2)呼吸观察呼吸频率、节律、深浅度,有无吸气三凹征,呼气性;(3)心率;(4)肌张力及对刺激的反应。

4.2.8其他对症处理如保暖、遵医嘱给予抗生素治疗、纠正酸中毒、扩容、早期干预。在实施抢救过程中要求做到药物、剂量、用法、时间准确无误。

5体会

5.1苏步骤按aBCDe进行,a:尽量吸尽呼吸道黏液;B:建立呼吸,增加通气;C:维持正常循环;D:物治疗;e:评价。新生儿评分以呼吸为基础,皮肤颜色最灵敏,心率是最终消失的指标。临床恶化顺序为皮肤颜色、呼吸、肌张力、反射、心率。复苏有效顺序为心率、反射、皮肤颜色、呼吸、肌张力[6]。

5.2在整个抢救过程中,始终要注意对新生儿保暖。因为所有新生儿都容易丢失热量而受抑制,处于窒息状态下的新生儿其调节功能不稳定,更容易成低温状态,低温会导致低氧血症、高碳酸血症及酸中毒,妨碍有效的复苏[7]。同时要求做到及时、快捷、有效、分秒必争,5min及以后评分是反映复苏效果,与预后关系密切,要尽可能在5min内改善apgar评分,进而降低窒息婴儿死亡率和减少后遗症的发生。

参考文献

[1]金汉珍,黄德氓,官希吉.实用新生儿学[m].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400-405.

[2]何玉琴.新生儿窒息6例复苏的护理[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09,2(20):119.

[3]李雪梅.剖宫产术后新生儿窒息的复苏治疗分析[J].中外医学研究,2010,8(9):191.

[4]沈晓明,王卫平.儿科学[m].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94.

[5]郭朝利,徐湘,魏春红.细节管理在新生儿窒息新法复苏推广中的应用[J].吉林医学,2010,31(35):6576-6577.

新生儿的护理措施篇8

【关键词】新生儿病区;护理;风险管理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949(2013)11-118-02

护理风险具有难以预测性以及突发性等特点,常常会受到客观原因、主观原因的限制[1]。新生儿病区患儿具有无陪护、病情较快变化、不典型等基本特征,使医护人员在医疗护理工作中面临最大的挑战,因此,促进护理服务质量全面提高,有效降低护理风险发生率,对确保护理安全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回顾性分析我院新生儿病区2010~2012年收治的500例患儿的临床资料,现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随机选择我院新生儿病区2010~2012年收治的500例患儿作为研究对象,男280例,女220例,年龄在0~9d,平均年龄在(3.2±1.1)d,体质量在2.2~5.3kg,平均为(3.5±1.0)kg。本组研究对象中300例剖宫产,200例顺产。

1.2方法

1.2.1完善风险管理机制:通过医护人员以及医生建立护理风险管理效果,做好讲评护理质量的工作,及时找到护理工作中存在不安全的原因,构建针对性的防范对策,防止护理工作中出现风险问题。另外,还应该全面修订、审视护理规章制度,使医护人员工作责任能够确切的规范,根据新生儿病区常见的突发缺陷,制定应急方案,使操作流程得以完善。

1.2.2环境的优化措施:需要规范化管理新生儿用品以及病房,减少医护人员由于奔波所付出的精力和时间。全面健全仪器的检测制度以及操作规程,给护理设备安全使用提供保障。另外,还应该严格定量、定位急救器械、药品以及设备的工作,每隔一段时间对医疗设备进行针对性的维修、保养以及检查。在没有使用设备仪器时,则将电源关掉,防止有着过重的用电负荷。

1.2.3重视隔离消毒避免感染:医护人员在进入新生儿病区实施护理工作时,应该要换鞋、更衣、戴口罩、戴帽子等,同时要做好全面的消毒,避免将细菌带入新生儿病区。医护人员还应该重点管理交叉感染的薄弱环节以及高危因素,新生儿所使用过的物品,均要严格做好杀菌、消毒等措施,采用紫外线消毒新生儿的洗澡间、操作间、陪奶间进行消毒处理。倘若新生儿存在传染疾病、特殊感染等情况,则应该设置分离式,将新生儿隔离,将标记挂在窗栏位置。相关部门要应该严格做好监测感染的工作,给生物学指标与要求互相符合提供保障。

1.3统计学原理:本组研究数据均采用SpSS15.0统计包进行分析处理工作,通过t检验计量资料,组间数据对比具有统计学差异以p

2结果

2.1对比干预前、干预后发生缺陷的概率:新生儿病区采用护理风险管理措施进行干预前,发生缺陷的概率为20%,采用风险管理措施进行干预后,发生缺陷的概率为7%,干预前与干预后的数据对比具有统计学差异(p

讨论

因为新生儿病情有着较快的变化,且相对复杂,属于风险管理的重要对象。因此,对潜在风险因素、易疏忽的风险因素进行评估,并且提出针对性的预防措施,采取针对性的护理管理措施进行干预,对健全安全护理管理机制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2]。本文通过对我院新生儿病区采用环境优化、预防感染、重视消毒隔离、完善风险管理制度等措施进行护理风险管理干预,能够再一定程度提高护理人员避免风险的能力。医护人员在强化风险防范思想后,一旦发现新生儿病区中隐藏的风险,可以在最快的时间内进行应急处理,有效预防安全隐患,使工作质量得到提高,并且提高患者的满意程度。我院新生儿病区采用护理风险管理措施进行干预后,新生儿出现臀红、渗出液体、留置套管针脱出等缺陷的概率为7%,相对于干预前明显降低(p

研究表明,医护人员在采取护理风险管理措施对新生儿病区进行干预时,应该加强风险防范意识,促进专业水平明显提高,全面贯彻风险管理,降低病区发生缺陷的概率,从根本上提高患儿家属满意程度。

参考文献

新生儿的护理措施篇9

[关键词]新生儿;黄疸;抚触;水疗;光疗

[中图分类号]R473.7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3-9701(2013)33-0131-03

新生儿黄疸(又称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是新生儿时期血清胆红素浓度增高而引起的皮肤、黏膜及巩膜等黄染的症状,是新生儿最常出现的情况之一[1]。有研究指出,接近60%的足月产儿和80%的早产儿在出生后的第1周会出现黄疸,10%的母乳喂养婴儿在出生后的1个月中依然存在黄疸[2]。尽管大多数婴儿存在的黄疸基本上是无害的,但是一些病理情况下出现的黄疸会导致核黄疸而造成神经系统的后遗症,甚至威胁新生儿的生命[3]。因此,探讨新生儿黄疸的危险因素及科学、恰当的措施以降低新生儿血胆红素水平,对预防新生儿黄疸并改善其预后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4]。本研究对2010年6月~2011年8月我院112例新生儿黄疸患儿的潜在危险因素加以分析,并比较综合护理措施和常规护理措施对消除新生儿黄疸的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0年6月~2011年8月在本院出生的112例新生儿黄疸患儿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其中观察组56例给予系统的护理措施;对照组56例进行常规护理。详细收集新生儿围产期的相关信息,包括孕周、胎次、出生体重、喂养方式、分娩方式及产妇一般情况等。

1.2新生儿血胆红素检测及新生儿黄疸诊断标准

1.2.1新生儿血胆红素检测使用经皮胆红素测定仪(型号:Jm-103;日本柯尼卡美能达控股株式会社)对新生儿面颊、前额、前胸三个部位进行检查,取最高值。对经皮检测血胆红素超标的新生儿进一步查血清胆红素(罗氏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型号:Rochemodular;瑞士罗氏公司)。

1.2.2新生儿黄疸诊断标准[5]生后24h内出现黄疸(血胆红素>102μmol/L);足月儿血清胆红素>220.6μmol/L,早产儿>255μmol/L;血清直接胆红素>34μmol/L;血胆红素每天上升>85μmol/L;黄疸持续时间长,超过2~4周,或进行性加重。

1.3护理干预方法

两组新生儿均给予早接触、早吮吸,同时进行母乳喂养、按需喂养。对照组给予常规新生儿护理,观察组新生儿给予水疗、抚触护理和蓝光照射护理干预。

1.3.1水疗护理新生儿在出生24h后即进行游泳,新生儿脐部贴防水脐贴进行保护,选择专门为新生儿准备的游泳圈和游泳池,室温调到26~28℃,水温保持在38~41℃,每日1次,每次15~20min。游泳过程分为被动游泳(护士协助新生儿伸展四肢)和婴儿自主游泳。

1.3.2抚触护理抚触护理时房间室温26~28℃,湿度50%~60%,光线柔和,抚触时间为正常分娩后6h,剖宫产后24h。抚触的方法和要求包括:由经过专业训练的护士在抚触室进行,每日1次,每次10~15min,采用国际通用的抚触方法,抚触新生儿头颈背部用指揉法,四肢用挤捏法;抚触者将双手温暖后用婴儿润肤乳双手,按头、面、胸、腹、四肢、背部的顺序有序进行,每个动作重复3~5次,当婴儿疲惫、饥饿、烦躁、哭闹时停止抚触。

1.3.3蓝光照射护理干预脱去患儿衣服,同时用黑色眼罩罩住患儿眼睛,避免视网膜受损,调节箱温至30~32℃。以490nm蓝光为光源进行照射,平均每人3~5次,每次10~12h,给患儿带上会阴罩,男婴注意保护阴囊,每2小时更换一次,持续照射治疗4d。同时轻轻抚触患儿,消除其恐惧心理。在光疗过程中关注患儿皮肤状况,避免患儿脱水,还要注意患儿呼吸、大小便、有无皮疹等情况,如有异常,及时报告医师进行处理。

1.4观察指标

收集护理干预后第1~5天内两组新生儿黄疸患儿胎便排出情况,干预前后两组新生儿体内总胆红素和游离胆红素水平,评价综合护理干预效果。

1.5统计学方法

数据录入和统计分析均采用SpSS17.0软件完成。连续性变量采用K-S检验分析其正态性,符合正态分布的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组间差异。分类变量采用χ2检验比较两组间差异。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比较各组新生儿观察期排胎便情况。采用双侧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护理干预患儿及产妇一般情况比较

为保证两组新生儿黄疸患儿之间的可比性,对两组患儿和产妇的一般情况进行比较。结果表明,两组患儿在孕期、性别、出生体重以及apgar评分情况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新生儿母亲在既往怀孕情况、分娩出血量、产程以及分娩类型上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提示两组新生儿之间存在较好的可比性。见表1。

2.2两组新生儿干预后排胎便情况比较

经过比较发现,在观察组中,婴儿在接受系统性护理措施的第1天和第2天排胎便次数显著多于对照组,结果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而自第3天开始,两组婴儿排胎便次数逐渐趋向一致,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2.3两组新生儿干预前后血清胆红素水平变化

研究发现,两组新生儿干预前血清总胆红素和游离胆红素水平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在接受不同护理措施后,观察组婴儿体内总胆红素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游离胆红素水平在两组间未见显著性差异(p>0.05)。见表3。

3讨论

新生儿阶段,由于肝脏结合胆红素生成不足,加上红细胞破坏较严重(在早产儿中尤为明显),导致血液游离胆红素浓度升高,引发新生儿黄疸[6]。除生理性黄疸外,遗传缺陷[7]、巨细胞病毒感染[8]和细菌尿路感染均可能导致新生儿黄疸发生及时间延长。在病理情况下,血胆红素浓度过高将会损害中枢神经系统,引发核黄疸,导致严重的后果。

新生儿黄疸治疗的目标在于降低循环中的胆红素浓度或阻止其升高。光疗是治疗新生儿黄疸最常用手段[9],采用光能改变血清胆红素的结构,增加其水溶性,加速从肾脏排出[10,11]。ebbesen等研究发现,在早产儿中使用绿光和蓝光照射均能有效降低血清总胆红素、总胆红素异构体以及Z,Z胆红素水平[12],而在相同照度之下绿光更为有效,提示在今后的护理工作中,在早产儿中可尝试采用绿光照射。然而有研究显示,新生儿胎便含胆红素80~100mg,相当于新生儿每日产生的胆红素的5~10倍[13]。因此,除了增加血胆红素排泄以外,阻断胆红素的肠-肝循环,减少胆红素重吸收对于防治新生儿黄疸有重要意义。

水疗和抚触疗法是新生儿黄疸重要的新兴疗法,在临床实践中已经获得了较好的疗效。研究发现,水疗能够有效帮助患儿排出粪便,阻止新生儿结合胆红素的重吸收。同时游泳过程中,患儿消耗了一定的体力,能够增进患儿食欲,加快代谢过程,从而增进肠蠕动,有利于粪便排出[14]。抚触疗法主要是通过对患儿全身感觉神经的刺激,促进胃肠道的蠕动。新生儿在接受抚触的同时全身的交感神经紧张度增加,刺激胃泌素和胰岛素分泌,促进食欲,加速肠道中正常菌群的生长,增加尿胆原的生成,提高消化系统的功能,诱发排便,减少肠肝循环,阻止胆红素重吸收[15]。

在本次研究中,经过水疗、抚触疗法以及光疗综合护理之后,观察组新生儿在第1天和第2天排胎便次数显著多于对照组,提示综合护理能够刺激患儿排便,有效地增进胆红素的排出。在干预后4d,观察组血清总胆红素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而游离胆红素水平比较无差异,说明护理措施主要影响患儿结合胆红素水平,可能是上述措施能够促进胆红素排泄到肠道内,同时加快粪便排出,阻断胆红素肠肝循环所致。

在本研究中,采用水疗、抚触和蓝光照射综合干预的方法,对新生儿黄疸患儿进行系统护理干预,结果显示,系统护理措施可以增加胎便排除,降低血胆红素水平,明显优于常规护理措施。但是上述的综合护理措施中,尽管光疗是常规使用的措施,并且可能发挥着主要的作用。但有研究表明蓝光照射可能会存在一定的风险,长期效果上可能会增加发生黑色素瘤的风险[16]。因此,在今后的护理工作中,应当加强水疗和抚触疗法的研究和探讨,开放更多安全的护理措施,提高护理质量。

不仅如此,在护理工作中,还需关注新生儿黄疸的危险因素,早期筛选和发现高危人群。研究指出,新生儿黄疸的发生存在很多危险因素,如高龄初产妇会增加产妇妊娠期合并症的风险,可能导致胎儿宫内发育不良[17],增加新生儿黄疸的发生风险[18]。妊娠期糖尿病会使新生儿黄疸发生率增加17.1%,特别是在低、中等收入家庭中,也是新生儿黄疸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19]。母亲为o型血时,新生儿发生黄疸较高[20]。因此,在今后的研究中,我们还将对新生儿黄疸的危险因素进一步探索,制定一系列有针对性的早期预防和干预措施,进一步完善系统护理干预方法。

[参考文献]

[1]SureshGK,ClarkRe.Cost-effectivenessofstrategiesthatareintendedtopreventkernicterusinnewborninfants[J].pediatrics,2004,114(4):917-924.

[2]RennieJ,Burman-RoyS,murphymS,etal.neonataljaundice:summaryofniCeguidance[J].BmJ,2010,340:c2409.

[3]ahlforsCe.predictingbilirubinneurotoxicityinjaundicednewborns[J].Curropinpediatr,2010,22(2):129-133.

[4]Hansentw.preventionofneurodevelopmentalsequelaeofjaundiceinthenewborn[J].DevmedChildneurol,2011,53(Suppl4):24-28.

[5]金汉珍,黄德珉,官希吉.实用新生儿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269.

[6]maiselsmJ,mcDonaghaF.phototherapyforneonataljaundice[J].nenglJmed,2008,358(9):920-928.

[7]YusoffS,takeuchia,ashiC,etal.apolymorphicmutation,c.-3279t>G,intheUGt1a1promoterisariskfactorforneonataljaundiceinthemalaypopulation[J].pediatrRes,2010,67(4):401-406.

[8]GoedhalsD,KrielJ,HertzogmL,etal.Humancytomegalovirusinfectionininfantswithprolongedneonataljaundice[J].JClinVirol,2008,43(2):216-218.

[9]KapoorR.phototherapyforneonataljaundice[J].nenglJmed,2008,358(23):2522-2523.

[10]mcDonaghaF,LightnerDa.phototherapyandthephotobiologyofbilirubin[J].SeminLiverDis,1988,8(3):272-283.

[11]邹书婵,邱菊,沈小勇.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89例治疗体会[J].中国医药导报,2007,4(3):66.

[12]ebbesenF,madsenp,StovringS,etal.therapeuticeffectofturquoiseversusbluelightwithequalirradianceinpreterminfantswithjaundice[J].actapaediatr,2007,96(6):837-841.

[13]金汉珍,黄德珉,良希吉.实用新生儿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314-315.

[14]孙红赞,陈鸿.新生儿黄疸的护理体会[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1,19(2):317-318.

[15]陈尚华.新生儿黄疸的护理体会[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1,13(16):315.

[16]Dennerypa,LorchS.neonatalblue-lightphototherapycouldincreasetheriskofdysplasticnevusdevelopment[J].pediatrics,2007,120(1):247-248.

[17]KennyLC,Lavendert,mcnameeR,etal.advancedmaternalageandadversepregnancyoutcome:evidencefromalargecontemporarycohort[J].pLoSone,2013,8(2):e56583.

[18]杨恢才.影响新生儿黄疸发病相关因素分析[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12,18(15):2222-2224.

[19]李红梅,郑军廷,贾承英,等.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新生儿黄疸与围产因素的调查[J].河北医药,2010,32(19):2713-2714.

新生儿的护理措施篇10

关键词:不安全因素分析;相应护理措施;常规护理;新生儿

applicationofnnsafeFactoranalysisinneonatalnursing

LiUwen-feng

(LanlingCountypeople'sHospital,Lanling277700,Shandong,China)

abstract:objectivetoanalyzeandstudytheunsafefactorsanalysisoftheapplicationeffectinthenursingofneonatalcare.methodsFrom2012octoberto2014December108casesofnewbornshospitalized,accordingtoitsparitydigitalmethodwererandomlydividedintoobservationgroupandcontrolgroup,eachgrouphad54casesofneonatal.thecontrolgroupwasgivenconventionalnursing;theobservationgroupbasedonroutinenursingplusanalysisusingunsafefactors,andaccordingtotheresultsofanalysistoformulatethecorrespondingnursingmeasuresimplementedinneonatalcare,comparedtwogroupsofchildrenwithnursingeffect.Resultsthetwogroupsofchildrenwithnosecurityincidentsandnursingdisputeratecompared:theobservationgroupwerelowerthanthecontrolgroupp<0.05.Conclusiontheunsafefactoranalysisappliedinneonatalnursing,whichcanreducetheincidenceofneonatalunsafeevents,avoidorreducenursepatientdisputes,haveanimportantroletoimprovetheclinicalnursingqualityandpatientsatisfactionwithnursingwork.

Keywords:Unsafefactoranalysis;nursingmeasures;Routinenursing;neonate

新生儿是指出生28d内的婴儿[1],新生儿期由于胎儿刚刚脱离母体而独立生存,其所处的环境变化较大,但婴儿适应能力尚未完善,加之分娩过程中的感染、损伤以及先天性畸形等因素延续存在,致使新生儿期,婴儿在生长发育与疾病方面均表现出了明显特殊性[2]。新生儿患病具有发病率高、死亡率高等特点。因新生儿没有意识与语言表达能力,并且病情复杂多样、变化快,使新生儿临床护理中不安全因素增多,增加了护理难度[3]。为了探讨降低新生儿不安全事件有效护理方法,本文选取住院治疗新生儿54例,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加用不安全因素分析,并根据分析结果制定出相应护理措施实施于新生儿护理中,取得了颇为明显护理效果,现将具体内容汇报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2年10月~2014年12月住院治疗新生儿108例,其中:男62例,女46例;日龄在1~28d,平均日龄为(15.2±1.4)d。患儿疾病类型分为:消化系统疾病46例;循环系统疾病35例;呼吸系统疾病19例;其他疾病8例。将108例患儿按奇偶数字法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有新生儿54例。两组患儿年龄、性别、疾病类型等方面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相关资料具有可比性。

1.2方法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①密切观察患儿病情变化情况,根据患儿病情给予心率、呼吸、血压、体温等监护。②遵医嘱给予患儿进行各项护理操作。③按时给予患儿喂奶、换尿布、更换衣服等。④保持病房内空气新鲜、清洁、安静、舒适。⑤加强基础护理,以避免或减少相关并发症发生。

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加用不安全因素分析,并根据分析结果制定出相应护理措施实施于新生儿护理中:①不安全因素分析:?K护理人员因素:护理人员责任心差、技术操作水平低、查对失误、交接不清等。?L技术因素:由于仪器与设备不断更新,对护理技术操作程度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护理人员仪器与设备操作不熟练、经验缺乏、协作能力不强等均可导致不安全事件发生。?m管理因素:管理制度缺乏系统性与针对性,使护理人员责权不清,加之护理人员编制不足,排班不合理等因素影响,致使护理工作质量较难保证。第四,患儿自身因素:由于新生儿无意识与语言表达能力,加之机体各器官功能尚未发育成熟,护理过程中稍有不慎,即可导致各种不安全事件发生。②干预措施:?K加强培训:护士长定期组织护理人员对病房内所出现的不安全事件进行讨论,鼓励护士共同出谋划策,制订出相应预防性措施,另外,定期组织护理人员对相关规章制度与法规进行学习,以提高护理人员对不安全事件认知度及工作积极性;定期对护理人员进行专业技能与专业知识培训,尤其对新仪器与新设备使用方法进行系统性训练,以降低护理操作失误率。?L建立健全各项管理规章制度:规范护理流程,明确护理人员职责,实行护理工作责任制;制订科学合理排班制度,充实护理力量,加强夜班巡视;护士长采取抽查、交叉检查等方式进行护理质量评估与监督,使制度落实到位。?m对新生儿病情采取明确告知制度:责任护士负责定时与患儿家长进行交流,采用大屏幕向患儿家长播放患儿在病房内治疗情况,明确告知家长患儿治疗方法及效果等,以取得患儿家长理解与支持,降低护患纠纷发生几率。

1.3观察指标统计并对比两组患儿治疗期间不安全事件与护患纠纷发生例数。

1.4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给予本次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采用百分比表示,计量数据采用均数据±标准差表示,数据间对比行χ2或t检验,当p

2结果

两组新生儿不安全事件及护理纠纷发生率相比较:观察组均低于对照组p

3讨论

护理安全是指对患儿实施护理过程中,未导致患儿出现法律与法规允许范围外的机体、心理等方面损害,其是护理质量重要组成部分[4]。由于新生儿的特殊性,在进行临床护理过程中,只有对其进行不安全因素分析,寻找到护理中的薄弱环节与高危因素,并采取相应的预防性措施,才可避免或减少新生儿不安全事件发生,从而降低护患纠纷发生几率。总之在给予新生儿护理过程中,应及时对其不安全因素进行分析,并制订出预防性措施,才可达到提高临床护理质量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雷佳.新生儿临床护理中的不安全因素分析与干预措施[J].大家健康(下旬版),2014,11(8):581-581,582.

[2]李磊.浅谈不安全因素分析在新生儿护理工作中的应用价值[J].当代医药论丛,2014,32(21):11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