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家校合作共育的有效策略十篇家校合作共育的有效策略十篇

家校合作共育的有效策略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2:34:04

家校合作共育的有效策略篇1

关键词:新形势 市属高校 人才战略“三圈理论”

中图分类号:G64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0)09-091-03

人才是强校之本。是高校的第一资源,也是高校生存和发展的主要依靠力量,人才资源对于高等学枝的重要性早已成为共识性认知。北京市也因之将市属高校人才发展战略作为进一步加强北京市高等教育工作的重要抓手。2004年以来,尤其是在国际金融危机席卷全球之后,党和国家将人才工作的重要性提升到了新的高度,北京市也应时就高校人才队伍建设提出了新的战略决策。在新形势下,北京市在科学的高等教育理念指导下逐步形成了以政府驱动为轴0,具有鲜明公共价值并获得广泛支持的市属高校人才发展战略。为建设高水平一流大学提供了强大的政策保障和财政支持。

一、“三圈理论”――一个分析框架

作为公共行政学研究领域的著名专家,美国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的达奇・莱昂纳德教授对公共行政学的主要贡献提出了“公共领域战略制定”的分析框架,即为了能够实现战略,首先要考虑自身的能力、相关对象的支持和所创造的公共价值这三个影响因子,以及如何把这三点统一协调起来达到目的,三者之间的不同的相互关联度便构成了“三圈理论”的基本范式。(见图1)。随后,马克・摩尔教授在《创造公共价值》一书中详细地讨论了与这一分析框架密切相关的模型。

该理论认为,一项公共政策的出台,首要考虑因素是政策的目标是否具有公共价值,是否以公共利益作为决策的最重要诉求;其次,要考量决策者和组织实施主体是否具备实现目标的能力,以及所需的人、财、物等条件和其他约束条件;第三,审慎分析政策是否得到相关人士的支持,即决策所涉及的利益相关者的态度与意见,他们的价值取向和利益偏好是否与政策目标同向。每一个公共决策都会处于由价值、能力和支持三个影响因子构成的圈形之中的某一区域。从而形成了三圈理论的七种主要框架模型。当决策位于某个圆圈而未能与其他两个圆圈相交的部分,或处于某两个圆圈相交却未能与第三个圆圈相交的区域,都会由于缺乏必要的决策支撑和保障而不能真正得以推行,即便组织实施,也会因具有一定的风险性而导致结果的不确定性。因此,任何一项好的公共政策都是价值、能力和支持三方面达成某种结构性平衡的结果:首先,要具有公共价值;其次,需得到政策作用对象的支持;最后,政策的组织实施者要具备相应能力提供管理和服务。只有当一项公共政策处于三个圆圈交集范围内时,才是最有价值的、最可能获得成功的和最应当推行的,才能得到有效执行,实现既定目标,达到预期效果。

本文尝试用“三圈”理论作为标尺,通过对新形势下北京市的市属高校人才战略的公共价值、组织实施主体的能力条件、受众对象的态度和反应,探析这一公共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规范化和可操作性。

二、“三圈理论”视角下的北京市市属高校人才战略

进入新世纪,中国已步八以“科学发展观”为主导性思维的发展战略转型期,经济社会发展和综合国力的提升主要依靠知识与科技创新。“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地位凸显。面对新形势,北京市在2004年的教育大会上提出把建设高水平大学和高水平学科作为首都教育战线一项战略任务,为所有在京高等学校的建设发展营造良好环境,坚持人才强教。根据首都地区人才、特别是高层次人才密集的特点,抓住队伍建设这个教育工作的根本环节,集中力量迅速提高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的整体素质,广泛聚集国内外优秀人才来京任教。以“北京市属市管高等学校人才强教计划”、“北京市属高等学校人才强教深化计划”、“海外人才聚集工程”为主要框架的市属高校人才战略相继被提出和贯彻实施。

(一)人才培养与引进并举――市属高校人才战略的主要内容

2004年的北京教育大会将“人才强教”确定为新时期首都教育发展的重要战略方针,“人才强教行动计划”被列为《首都教育2004-2010年发展纲要》重点内容。为推进高等学校大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培养和汇聚一批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学科带头人、一大批具有创新能力和发展潜力的青年学术带头人和学术骨干,形成一批优秀创新团队,带动高等学校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升,开创高校人才工作的新局面,2005年6月,北京市教委下发了《北京市属市管高等学校人才强教计划实施意见》(京教人[2005]19号),标志着“人才强教”战略正式启动。在经过第一个为期三年的探索性的建设周期后,为进一步巩固已取得的成果,加强北京市属高等学校学科建设、特色专业建设,提高科研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实现高等教育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2008年8月,北京市下发了《关于实施北京市属高等学校人才强教深化计划的意见》,在“人才强教计划”的基础上实施了市属高校“人才强教深化计划”,将“人才强教”战略引向深入。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面对国际人才资源市场供求状况的变化,北京市政府成立了北京市海外学人工作联席会和全国首个海外人才服务机构――北京海外学人中心,搭建起面向全球吸引优秀人才的服务平台,成为北京市海外人才引进的主渠道和首都海外学人服务窗口。2009年5月。北京市不失时机地出台了汇聚海外优秀人才的一系列支持性政策,依托北京海外学人中心实施海外人才聚集工程(简称“海聚工程”),相继出台了“一个意见两个办法”即《关于实施北京海外人才聚集i程的意见》(京办发(2009)11号)、《北京市促进留学人员来京创业和i作暂行办法》以及《北京市鼓励海外高层次人才来京创业和工作暂行办法》,充分发挥北京地区资源优势,加大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力度。

至此,北京市构建起了以“人才强教”和“海聚工程”为主要框架的市属高校人才战略,人才引进与人才培养双管齐下,相互支撑。在政府层面基本建立起一套完备的、统领市属高校人才工作的体系,为各高校人才队伍建设提供了行政向度的政策依据和以项目为栽体的财政资源。

(二)浅析市属高校人才战略――以“三圈理论”为分析框架

作为地方政府的行政决策,北京市的市属高校人才战略在公共价值取向、组织实施主钵的能力条件以及作用时象的态度三个方面是否在理论上位于或基本位于“三圈理论”中价

值圈、能力圈、支持圈的交集区域,决定了此战略在多大程度上具有合法性、合理性、科学性和规范性,也就从根本上决定了该战略在操钟层面能否得到有力组织和有效执行。

1.战略蕴含的公共价值取向。公共价值或公益性是每一项行政决策所要追求的核l心目标,公共价值取向体现了决策自身的正义性和合法性,没有或者偏离正确的价值取向。决策执行的结果必然是失败的,是对公共资源的极大浪费。北京市的市属高校人才战略依据国家法定政府行政职能,着眼于北京市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加大对高校人才队伍建设的投入力度,保证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质量、教学科研水平的提升,推进高水平大学建设进程,从而为北京市经济社会整体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因而具有显见的公共价值。

首先。《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规定,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统筹协调本行政区域内的高等教育事业,管理主要为地方培养人才和国务院授权管理的高等学校,保证国家举办的高等教育的经费逐步增长,保证稳定的办学经费来源。发展教育事业是地方政府职能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高等教育进行宏观决策、筹措教育经费是地方政府职能中应有之义。尽管在有限政府论和新公共服务论的影响下,地方政府高等教育管理权限有所收缩,但作为区域内公立高校的举办者和管理者,地方政府仍然是高等教育资金的主要来源,尤其是随着高等教育在现代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日益明显,高等教育成为一项耗资巨大的公共事业,使政府教育支出具有更大的必要性。为高等教育事业健康自由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和条件,保证高等教育的公益性,这是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北京市市属高校人才战略旨在通过对市属高校人才队伍建设的投入和保障,为高等教育事业又好又快发展创造优越的制度环境和财政保障,正是基于国家相关法律以及政府高等教育行政职能,因而具有显见的合法性、正当性和公益性。

其次,实施人才战略是完成建设高水平大学和高水平学科这一首都教育战略任务的必然要求。知识经济时代,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突出表现为科技、教育和人才竞争,高等教育事业因此在国家整体战略中占据重要地住。面临良好的发展机遇,各高校竞争意识显著增强,纷纷抢占先机,作为高枝核心竞争力的人才资源必然成为竞争的焦点。各高校争相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将资源向优秀人才和关键岗位倾斜,通过超常规方式引进学术领军人才,带动学科梯队建设,实现学校跨越式发展。北京市的市属高校人才战略正是在激烈的人才市场竞争中加大资金投入,将人才自主培养开发和引进海外人才相结合,大胆鼓励和引进海外高水平拔尖人才在京任教,充分调动现有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确保市属高校在人才资源竞争中占领高地,赢得比较优势,从而为北京市高水平大学建设和经济社会现代化提供智力支持。

2.实施市属高校人才战略的能力条件。一项战略决策能否得到有效执行,关键在于组织实施主体的自身能力以及所具备的主客观条件。在市属高校人才战略中。北京市政府教育主管部门与高校构成了组织实施主体,政府的行政权力辅以首都显著的地缘优势和雄厚的财政实力,加之市属高校较强的执行力,保证了战略的有效实施。

首先,在当下我国大学治理结构中。政府的行政管理居于主动地位,政府以法令和文件的形式确定大学发展的政策和路轻。政府行政力量的驱动保证了新决策一旦出台就能实施。政府具有特殊的权力身份拥有对信息和时局的垄断性把握而能够有效地推行制度的实施和教育的发展。北京市政府教育主管部门的行政权力是高较人才战略有效施行的政治保证。

第二,作为高校首要的战略资源,人才资源是高校重点引进、积极培育、有效使用、悉心维护的目标,高校必须充分调动和合理配置学校资源,优先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用于建设人才队伍这一学校发展的根本,其中,资金投入是关键。随着高校间竞争日趋激烈,人才资源的市场价值不断攀升。人才队伍建设成本太高,在此背景下,作为高等教育的举办者和管理者,政府层面对高等教育的财政支持具有决定意义。首都北京一直保持着高速健康的经济发展态势,2009年,北京市人均GDp已突破1万美元,地方财政收入完成2026.8亿元,经济发展水平已达到世界中等发达国家标准,通过比较分析可以看出,北京市近年来对高等教育的投入在全国始终居于第一位,投入占财政收入的比重也在逐年递增,雄厚的经济实力成为市属高校人才战略强有力的后盾,

第三,作为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和国家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首都北京具有显著的地缘优势,使得规模庞大的优秀人才资源汇聚之势成为可能。尤其是2008年以来,源自美国的金融海啸波及全球,世界总体经济陷入衰退,越来越多的海外留学人员选择回到经济形势相对稳定、发展前景看好的祖国谋求发展。而首都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云集,总部经济特征明显,产学研用结合肾密,国际学术交流广泛。具有强大的文化软实力,具备吸引海外高层次人才回国创新创业的良好环境。

最后,市属高校人才战略执行终端的各高棱具有足够的决策执行力。作为政府主管部门的行政下属,高校必然会禁密配合上级部门人才工作的开展,积极申报、认真执行各级各类人才引进和人才培养项目,并建立相应的工作机制,使得上级部门的战略决策与学校的人才工作无缝衔接并实现一体化,确保人才战略落到实处。

3.战略实施对象的支特度。理论上,决策所涉及的利益相关者的价值取向和利益偏好与政策目标同向与否,是战略实施效果的重要影响因素,因此,相关者的态度与意见反馈分析是十分必要的。市属高校人才战略的实施对象包括高校师资队伍、北京市高等教育事业范围以外的潜在的优秀人才,以及市属各高校。对于有力的政策支持和大量的资金投入。各高校和潜在的引进对象的支持态度基本是可以肯定的预期;对于教师而言。支持态度与教师个体不同的个性相关,而每个教师对于同一事物的认知态度自然各有不同,因此,在教师个体范畴,对战略的态度是多元的。

首先,市属高校人才战略涉及的目标群体是高校广大教师和可能参与到北京市高等教育事业中来的潜在的优秀高层次人才。作为一项旨在汇聚和培养高层次优秀人才,为人才的成长创造优越制度环境,搭建资金和项目平台,营造浓厚的尊重人才和服务人才氛围的战略决策,该战略理应得到意欲提升自身教学科研能力水平,谋求实现职业发展和个人价值的高校优秀教师的支持,同时,该战略对于广大海内外高层次优秀人才来说无疑是一个备受鼓舞的利好消息。因此,战略所涉及的对象个体对于战略的态度总体上是支持的。然而,在实际操作层面上,以项目为栽体的实施方案、投入方式和考评办法不可避免地影射出教育主管部门固有的惯性行政思维,某些管理环节略嫌繁冗复杂和人性化缺失,使得极个别作为受益方的教师反而产生了些许的抵触情绪。尤其是对当下高校治理结构缺乏了解和理解的

教师。例如,高度计划性的项目预算文案编制使教学科研任务繁重的教师疲于应付,看似详实的预算支撑材料缺乏实际的科学性和可行性。因此,在上述目标群体中,存在个别的反向和消极态度。

另一个利益相关者则是在整个战略中扮演双重角色的各市属高校,他们既是凌策的执行者,同时也是战略实施的利益相关者,这主要归因于高校在当代大学治理结构中既是被管理者叉具有一定自的位置。师资队伍建设本就是高校常抓不懈的中心任务。北京市政府的战略决策不仅仅为各高校的人才工作提供了政策保障和财政支持,更重要的是以层次清晰、覆盖面广的师资建设项目引导各高校建立起体系化的人才工作机制,形成学术科研和教学技能并重、个人引进和培养与团队整体建设并举的模式,将教师个人职业生涯发展与高校学术梯队建设紧密结合,开创了高枝人才工作的新局面。加之,高校本就在行政向度上具有贯彻执行上级方针政策的属性,因此,高校对于该战略均积极热烈响应,认真贯彻实施。

4.评迷与分析。在“三圈理论”框架下,笔者尝试对北京市属高校人才战略进行了浅显的层次结构性分析,认为北京市政府出台的市属高校人才发展战略契合了进入新世纪国家和北京市面临的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形势,依赖于雄厚的经济实力、突出的地缘优势、强大的文化软实力、政府强势驱动力以及高校过硬的执行力,该战略具备了实际操作所需的充分的主客观条件,在高等教育领域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在政府履行其法定行政职能方面具有鲜明的公共价值,因而也得到政策所涉及的利益相关者的广泛的(尽管不是完全一致的)欢迎和支持。因此,该战略基本位于价值圈、能力圈与支持圈的交集区域,并且三圈基本重合,理论上具有完全的合法性、正义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自市属高校人才战略实施以来,北京市属各高校获得了其他地区地方高校不可比拟的财政支持,系统而全面的战略结构布局惠及了几乎每一个层次的教师,人才队伍建设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汇聚和培养了一批高层次优秀人才,并以其为核心凝聚学科团队,同时,其产生的“鲶鱼效应”和辐射效果带动了人才队伍整体素质的提升,总体结构不断优化,取得了丰硕的教学科研创新性成果。战略对高校“十一五”师资队伍建设起到了关键性的指导作用和推进作用,在各高校引起强烈反响,受到了各学校的高度重视与广大教师的积极参与。而战略在实践操作中得到有效施行和积极反馈也符合理论逻辑上的预期。

(三)对北京市市属高校人才战略的几点思考

1.确保战略决策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进一步完善人才培养项目管理方式,争取更大的受众支持面,使得战略决策继续向支持圈移动,努力做到全覆盖。三圈理论中的价值囤、能力圈和支持圈的结构是动态变化的,只有维持和不断完善当前的战略决策才能保证三圈的基本稳定和相互聚拢。这就要求政府部门始终重视高校人才工作,避免政策突变或起伏,保持并增加时人才队伍建设的投入,努力改进人才培养项目的管理流程和模式,尽可能淡化行政色彩,在可控范围内为项目注入柔性机制。争取更大范围的支持和肯定。

2.一定的政府行政力量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必要条件。在当下的高等教育研究中,政府与高校之闻的关系是最受关注的问题之一,政府行政权力在高校管理中的延伸广为诟病,但笔者认为,在目前的高等教育发展阶段,一定程度的政府介入是支撑高校发展的必要前提。随着高校自主办学意识、学术权力意识、民主参与治理意识的不断增强,高校已经具有了一定的办学自。只要政府能够遵循基本的高等教育规律和学术逻辑,以高校自身需求为决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非但不会导致“统得过死,管得过多”,反而能够为更加有效地推动高等教育事业向前发展提供有益支撑。

3.通过科学的绩效评估确保财政资金使用的安全和效益。作为政府财政预算支出的组成部分,高校人才战略的资金投入尽管具有鲜明的公益性质和公共价值,也需要接受地方权力机关的监督审查,以保证财政支出的安全性和使用效果。通过建立健全项目评估机制和评价指标体系,将评估的结果与后续拨款直接挂钩,运用绩效对资金使用的效益、效率和质量进行衡量。以决定后继拨款的多少、方向、形式和方法。北京市已经开展了对高校人才强教项目的绩效考评i作,相信主管部门会认真总结经验,完善评估机制,以科学的考评结果为标尺,优化资源配置,突出支持重点,确保战略的良性运行。

4.高校在贯彻执行战略的同时,应当积极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从基层人才工作实际出发,将上级决策与学校自身实际相结合,在认真贯彻落实上级政策的同时提出合理化建设性的意见和要求。为上级主管部门提供进一步决策的依据,使得上级部门的政策和工作部署更加贴合高校实际。保证有的放矢、切实可行、落实到位、富有成效;另一方面,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内外结合,形成各高校特有的人才工作特色模式。

家校合作共育的有效策略篇2

关键词:家庭教育;教育指导;问题;解决策略

中图分类号:G7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132(2016)17-0320-084

以往在孩子教育这方面,家长往往认为教育是教师的职责,将孩子交给了教师进行教育,自己完全不插手。这种做法显然是错误的。实际上,孩子的教育需要教师与家长共同协助才能完成,但当前众多现实问题则是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出现了脱节的现象,存在很多沟通和合作的盲区,以至于影响了对学生的教育。下面笔者结合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衔接方面存在的问题,谈几点解决策略。

一、存在问题

(一)家长与教师沟通交流方面存在的问题

在现实生活中,很多家长不愿意接听教师的电话,甚至不愿教师来家访。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害怕教师对自己进行抱怨和说教,责备自己没有对孩子的学习进行管理和监督等,害怕在老师面前丢失面子。另外,还有许多家长因为工作忙拒绝参加学校的活动。这就导致很多时候学校教师与家长之间没有充足的沟通与交流的机会,从而对孩子的教育指导造成了一定的消极影响。

(二)教师教育指导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初中阶段,部分教师在家庭与学校之间的合作过程中产生了认识上的差异,以至于造成了合作不顺利的问题。如有些教师认为家庭与学校的沟通是班主任和学校领导的职责,与任课老师没有太大关系,对于家长的想法,从来不去进行主动交流,以至于他们之间无法建立合作关系。这是因为教育教学经验较为缺乏所导致的问题。

(三)家庭与学校合作过程中方法、途径方面的问题

学校与学生家长之间最有效也最常用的一种合作交流方式是开家长会,而家长会的开展模式主要是校长或者年级领导发表言论,然后各班主任在班级里对家长进行学生在校学习的情况总结陈述,对学生存在的问题和以后应改善的地方提出自己的意见,并着重将学生的各科成绩情况向家长进行汇报,这一部分主要是各科教师的试卷分析,很少就学生的思想品德、学习态度以及综合素质等方面与家长进行交流。这种家长会上,家长的发言权相对有限,很少有机会与老师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始终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缺少与学校、班主任特别是任课教师之间的真正对话。

二、解决策略

(一)促使家庭与学校合作,建立平等的关系

为了能够真正让家长参与到学校教育中来,学校就必须改变观念,采取有效的措施。这就要求教师与家长之间建立双向流动的交流。教师不能以学生在校学习情况的好坏为标准来直接评价家长,甚至是抱怨家长缺乏对孩子的家庭教育引导,而应该客观地将学生的学习情况告知家长,与家长平等地交流沟通学生存在的问题,与家长保持密切的联系,随时了解孩子的近况,并与他们一起探讨如何通过有效的方式来帮助、引导、教育孩子,同时虚心向家长请教学习,不定期进行家访,以更好地与家长合作,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教育指导。

(二)家长要积极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

家长是学生最直接的责任监护人,应和学校共同承担教育学生的职责,参与到学生的教育指导中来,以有效弥补学校单一性的教育教学的不完善。具体做法:家长要与学校建立相互信任、共同合作的协助关系,并发挥自己在孩子教育中提出意见的权利,随时根据孩子的学习教育问题向老师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同时主动、定期向学校提供有价值的信息,与科任教师进行教育合作的配合与交流,更好地促进孩子各方面的进步和提高。另外,家长还必须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积极配合与协助学校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并主动到学校与教师进行沟通,积极参加家长会和亲子活动,以增进对教师、自己孩子的了解,促进孩子全面发展。

(三)与时俱进,创新学校与家庭合作教育的方法和途径

学生在校的学习与成长离不开学校与家长之间的合作与配合,而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有着多种不同的衔接配合方式,如为了学生发展成长的需要,教师可以对学生家长进行召集,把自己、学生以及家长之间连成一个团体共同参加互动活动。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与家长主动讨论和交换教育教学的意见,也可以向家长征求促进学生教育教学工作发展的建议和意见,并接受家长对一些学生有关问题的咨询。通过这些方式,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学生学习进步,提升教育教学工作的效率和质量。

三、结语

初中阶段,学校和家庭的配合与合作尤为重要,必须根据实际情况,采取有效的策略与方法,充分发挥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作用,更好地对学生实施教育,促进他们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家校合作共育的有效策略篇3

关键词:寄宿制学生管理特殊群体

策略

Doi:

10.16657/ki.issn1673-9132.2016.01.064

寄宿制学校学生管理中是以学校教育为主、家庭教育为辅,实现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育人合力,形成家校育人的有效模式,推进农村学生进城之后的有效管理和学生各种学习生活的城市化进程,在学生习惯养成、心理沟通、心智成长等敏感热点方面取得良好成果,提高学生的人格素养、完善并全面提升寄宿制学校学生的管理工作。但要做好寄宿制学校学生管理最值得关注的是部分特殊群体学生,这一部分学生占据了学生总体的将近三分之一,也深深影响到整个寄宿制学校学生的管理。如何做好这部分学生的管理,对于最后整个寄宿制学校学生管理至关重要,尤其是加强家校合力形成,形成管理的长效机制特别值得关注。

一、寄宿制学校特殊学生群体种类及其主要共性问题

寄宿制学生中主要存在的特殊学生群体大致可以分为家庭变故学生群体、留守儿童学生群体、学困生学生群体、问题生学生群体等。这些学生群体所存在的主要管理问题是远离家庭,在正常上学期间脱离父母的监管,缺少爱的滋润,心理上或自卑、孤僻,或存在一定的阴影,在管理中对规章制度的遵守、各种习惯的形成与其他学生存在一定的差距。他们由于心理的创伤或阴影容易产生叛逆和对抗,使教师、父母的管理存在一定的难度,家庭教育很难很好配合学校教育,容易根据特性形成团伙。这就导致对他们进行教育转化的周期性相对较长。部分学生远离父母,学校教育成效显著,回家后教育完全放松,形成一个教育的“真空带”,管理中容易产生屡教不改的刺儿头学生,教育需要一个长期过程。

二、对于特殊群体学生教育管理的策略

研究

我校是一所完全的寄宿制学校,学生来自于下辖的五个乡镇,全部为农村学生,学校规模大学生多,特殊学生群体问题明显。我根据多年来对于特殊群体学生的调查研究,在管理工作中不断探索,形成了以下特殊群体有效管理的策略:

(一)全面做好摸底调查工作,深入研究学生具体状况,分类建档有效管理

对于每一级新生首先全面做好摸排工作,对学生的家庭情况、父母进城务工情况、心理状况、学习状况、习惯形成状况、成长过程中的特殊状况进行全面研究,在详细了解基础上加强与家长的沟通,认真将所有学生分类建档,为特殊群体学生管理做好奠基工作,提高今后管理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

(二)完善学校特殊群体学生沟通与管理的渠道,有针对性开展特殊群体学生管理

在学校中,在认真摸排分类归类建档的基础上,强化管理可以拓宽并完善学校对特殊群体学生管理的渠道。比如学校的心理咨询师、心理宣泄室可以成为问题学生群体、家庭变故学生群体的沟通教育有效渠道;问题学生导师制、一对一学习结对帮扶制的落实可以成为问题学生群体、学困生学生群体转化的有效渠道;“爱心妈妈热线”“悄悄话信箱”等可以成为家庭变故学生群体、留守儿童学生群体的教育沟通管理的有效渠道;班级QQ群可以成为班级学生间、师生间、家长与老师间沟通的有效渠道。对于特殊学生群体管理与沟通同等重要,必须加强渠道建设,真正做好做扎实工作,才能取得实质性效果,将沟通与教育管理双管齐下,多渠道多措施让学生完全敞开心扉,不断为特殊学生倾诉、发泄、宣泄寻找更为广阔的空间,提高教育管理的实效。

(三)整章建制,对于寄宿制学生管理制度化、常态化,对于特殊群体学生管理机制化

严格制定完善并落实好寄宿制学生管理的具体制度,从学生学习、卫生、安全、生活、就餐、就寝、如厕、返校等各方面制定并完善制度,管理中形成制度化管理;加强对于特殊群体学生管理的制度落实,学校拓宽并完善加强对特殊群体学生管理的有效渠道与策略,必须加强工作落实,不能流于形式,走过场应付了事,形成教育管理转化的常态工作与长效机制;学校与班级管理中开展系列主题教育活动,充分利用班团队建设活动阵地、国旗下演讲、道德讲坛等加强对学生思想教育;定期开展教育大会、辅导大会,各特殊群体学生沟通交流会,使工作常态化。通过整章建制,不仅对学生管理制度化,也使特殊群体学生管理工作制度化,将工作做成常态化机制性工作,切实提高工作成效。

(四)完善家校育人合力形成,齐抓共管做好特殊群体学生管理教育

对于寄宿制学生的生活实情是五天在学校,两天在家中,一年内有两个假期在家中,所以在学校的管理教育成效是否能坚持,家庭教育也较为重要。在具体的管理教育中,家校能否很好配合达成共识,齐抓共管直接决定教育的成效,因此对特殊群体学生教育管理,加强家校间的联系沟通、形成对学生管理的共识、针对问题齐抓共管共同落实管理教育制度、加强教育管理配合、定期开展家校访谈等要做好做实,不能抓在学校松在家中,留有教育的空白缺漏时间与地点。学校应引导家长真正配合学校的教育,尤其让一部分溺爱孩子、思想狭隘的家长真正理解教师的管理教育,形成教育的合力。班级可以建立班级QQ群,也可以建立班级家长QQ群,进行适时的沟通交流、互相学习。家校间第一时间将自己发现的问题和管理教育的心得与方法共享。

(五)对特殊群体学生实施“爱的滋润”,是治本治标加强管理的实质性问题

家校合作共育的有效策略篇4

基于网络的教师校际协作,是指不同学校之间的教师,在计算机互联网的支持下,通过网上同步或异步的各种方式,就教育教学工作进行交流、研讨,互相借鉴与激励,扩大教师的教育教学视野、思维方式和专业能力,从而达到共同发展的活动。

基于网络的基础教育教师校际协作,已经成为信息化背景下基础教育教师专业发展的一种非常有效的新途径,是教师专业发展从关注职前培养,发展到同时关注校本教研之后,借力于信息化环境而开辟的第三种教师发展形式。从校本教研到校际协作教研,反映了研究教师发展的新视野。校本教研作为对职前教师培养方式的补充,目前已经得到了比较多的关注。它打破了专家研究理论、一线教师实施的传统模式,能使教育的新理论与方法迅速得到检验、修正、推广,并催生适合特定情景的鲜活教育经验。这种形式已经在我国东南部地区有了比较好的应用。但笔者的调研发现,由于长期在一起工作,同一学校内部的教师,在经过一定时期的交流之后,渐渐会有同质化的倾向。教师也觉得大家在思维方式、教学经验等方面差不多,持续互动的意义会越来越小。笔者在一项初中建设工程中指导中学教师作校本教研时,就有好些教师提出他们想走出去,与其他学校的教师进行交流。但由于资金、时间、距离等各方面的限制,事实上长期组织学校之间面对面的教师交流很难做到。因此笔者认为,应该充分发挥信息化环境的优势,借力互联网的支持,推动教师交流从校本交流向校际交流与协作的发展。网络的支持能够发挥不同学校、不同地域的教师在知识、思想、文化等方面的互启与协同,这是其他教师发展途径所不具备的优势。

另外,我国不同地区的教育发展差异比较大,教育均衡发展问题的解决,已经受到了充分关注,成为新的国家教育发展纲要和“两会”关注的重要议题。基于互联网的校际教师交流与合作,可以超越地域限制,用很低的投入,促进不同地域从学校层面到教师个人层面的经验分享与协同,从而达到共同发展的目的,因此对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基于网络的校际教师交流与协作的初步实践

前面提到笔者在中学做指导时,遇到教师要求与他校进行交流的情况。当时作为对教师问题的回应,我们为参与该项目的学校建立了网络平台,对基于网络的校际教师交流进行初步尝试。我们为此订立了基本目标和较高目标。基本目标是,通过平台进行项目组信息、项目中学信息报送和资料的展示共享,这是考虑到项目校在信息技术应用方面相对较弱的现状而制定的。较高目标是形成基于网络的教师日常流与协作。较高目标的提出基于这样的考虑:随着项目的进行,在基础目标已经达到的情况下,我们期望形成项目校教师基于网络的日常流与协作,在一定程度上建构项目校教师基于网络的发展共同体。

图1项目校教师通过网络平台进行的跨校讨论片段

初步的实践发现,基于网络的教师交流与协作,对于推动教师整体发展确实有较好的效果,得到了项目学校的肯定。系统的应用达到设计的基础目标,在新闻通知、项目校风采展示、项目校校本研修活动信息报送等方面,收到了较好作用,使得参与学校之间可以互相学习,联成一个整体。系统的应用也达到了一定的支持项目校教师之交流切磋、共同发展的较高目标。我们除了开发专门讨论区,让教师在方便时进行交流外,还专门组织了几次学校之间同一学科教师的同步主题式教学交流,达到了预定的效果。图1为一次协作讨论的情况。通过对讨论文本的分析,可以看出教师之间确实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协商和意义共建。

作为初步的尝试,我们发现,教师基于网络的研讨还不够深入,教师之间的交流比较表面化。学习协作理论所期望交流言语之间的相互影响和推进,从交流的文本中看并没有非常明显的表现,各个发言之间的联系不是很紧密。

为了促进教师之间有更深入的交流与协作,我们在其他的项目中开发了视频课录点评系统、教师专业发展社区等,从两个方面拓展了校际教师协作的程度:一是通过这些系统,促进了更多地方,特别是北方与南方、东部与西部学校教师的参与,从跨校到跨地区,扩大了参与学校的地域范围,从而使参与群体特征更加多样化。二是交流与协作的形式更加多样化,通过主题研讨、课录点评、教学设计案例交流等活动,加深了不同学校的教师之间交流的深度,获得了初步的收效。通过这些实践,我们探索出了一些组织中小学教师进行校际交流与协作的有效策略。

三、基于网络的基础教育教师校际交流与协作的典型策略

基于网络的基础教育教师校际协作,可能采用多种途径。比如基于教育资源网站的资源共享式教师自由学习、基于相关教育论坛的自由式交流、基于网络即时通讯工具的业务沟通等。通过对现有研究的总结,特别是对我们的实践经验的总结,有下列一些策略是比较典型的,在应用中有较好的收获,值得推广。

(一)资源共享策略

这是一种最为简单和比较普遍的教师网上交流方式。由各校教师把可供他人借鉴的媒体课件、教研文章、心得经验等放在网上共享区域,以便其他学校的教师观摩学习。目前大多数的教师网站,都主要应用了这种交流方式,如中国教师研修网、西城区教师研修网等。但是这种策略也存在一定不足,主要是没有主题,内容和形式容易分散,交流特别是协作的深度不足。常常发现有的类似网站资源比较丰富,但被浏览或下载的次数并不多,需要在资源内容和组织方面精心设计和管理。

图2教师跨校教学设计案例互评过程片段

(二)案例的异步交流互评策略

通过网络进行校际的教育教学案例交流,可以交流传播不同学校、不同地区教育教学的经验。案例可以是教师德育案例,也可以是教学设计案例等。最简单的交流方式,就是把案例放到特定区域供其他教师观看并讨论。异步交流的好处是教师可以有比较多的时间思考,从而提高发言质量。为了取得更好的效果,使得交流与讨论更有深度,有必要由专人组织,针对具体学段的某门课程,使同学科教师进行与授课基本同时进行的案例互评,即参与各方各出一个教学设计方案,然后互相点评他人方案。当然,为了尊重和协作的要求,倡议点评者遵守一定的规则也有必要。

图2为我们用该策略组织教师进行教学设计案例互评活动的抓图,可以看出这样的形式能产生比较有深度的协同。

(三)课堂实录专家点评策略

这种策略的具体做法是,把教师的课堂实录在专门开发的视频点评平台,然后由组织者邀请学科专家进行点评,同时起到课录教师本人学习和其他教师观摩学习的交流作用。我们在实践中发现,这对在短期内教师吸取优秀经验,提高业务水平而言是很高效的一种策略。当然录像、邀请专家和组织活动所需的投入也比较高。

图3学科专家进行课堂实录点评片段

我们开发的视频课实录点评系统,具有在视频播放过程中随时插入文字或录音点评的功能。点评插入点建立内部标记,当教师观看有点评的视频时,碰到有点评的地方,点评会自动弹出来供教师学习。另外,教师也可以在专家点评的标签列表中点击相应点评,直接调出相应点评内容进行学习。

(四)基于主题的同步和异步研讨策略

基于主题的研论,由于主题的确定和研讨进行的时间不同,其具体操作方法可以有多种。从研讨的时间上可以分为同步和异步两类,其分类和主要形式笔者有另文详细介绍,[1]这里简单介绍其中一种网上征集主题、异步研讨的较方便操作的形式,来说明其操作方法。这种形式先由组织者通过专门网站向教师对象征集主题。然后对所征集的主题进行选择,再在相关平台开辟专栏,由来自不同学校和地区的教师自由讨论。基于主题的同步和异步研讨策略,由于主题从一线教师当中来,针对教学实践,并且聚焦于有针对性的系统问题,能够于短期内使教师在某一方面有所提高,是一种特别值得推广的策略。

图4专家专栏及优秀教师专栏

(五)专家和优秀教师专栏引领策略

本策略的具体实施办法是由组织者邀请学科专家或优秀学科老师,为他们在网络平台中开辟与其他教师交流的专门空间。受邀专家或优秀教师可在专栏有关学科教学研究成果,或对相关问题的讨论。其他教师可阅读学习,或提问讨教,从而直接获得帮助。这种情况下,专家和专栏优秀教师起到了专业引领的作用。图4为我们用该策略组织教师学习和交流的片断。可以看出专家和优秀教师的发帖有很多的浏览次数,有教师在此提问并得到了回答。同时,其他浏览者阅读专家和优秀教师的发帖,以及他们与其他教师的交流内容时,也会得到提高。

(六)基于即时通讯工具的同步研讨策略

本策略即通过QQ、mSn等通用的或专门开发的即时通讯工具,组织异地的教师进行同步交流。由于交流的实时特征,在教师参与感、交流的即时性和互相启发的作用方面比较明显。这种交流如果一开始以其他日常话题引起,往往较容易打破参与者的陌生感,活跃气氛,使正式讨论的组织更容易。

(七)基于教育叙事的异步交流策略

引导教师把自己的日常所想所思写下来,作为反思和经验积累均有价值。利用网络汇集教师的自我表达,不仅是研究者研究教师的一种途径,也是教师自身反思、互相交流,从而得到发展的途径。利用博客等技术促进此种交流,目前已经有较好的案例,如“盐海教师博客”等。四、从一般流到虚拟教师发展共同体:问题与前景基础教育中基于网络的校际教师交流与协作的价值,最小来讲,可以使不同学校、不同地域的教师互相了解,达到开阔视野、拓宽思路和资源互惠的效果。如果能使参与教师通过长期的交流,通过以上策略,在业务上能进行日常协作,慢慢形成共同的目标、资源和文化,形成一个共同发展的整体,则对教师专业发展会有更大的价值,对解决教育不均衡中师资队伍不均衡的问题也有重要意义。我们在实践中还发现,在国内组织这样的交流与协作也存在不小的困难,主要问题如下:

1.观念问题。较多教师和学校领导没有意识到这种活动的价值,不认为别人有值得学习的地方,甚至会觉得这种活动费时间,影响教学。

2.教学工作繁重的影响。中小学教师大多教学任务繁重,在完成每天的大量教学任务后,常常回家还要批改学生作业,没有太多精力参与。

3.职业倦怠问题。繁重的教学任务,加上目前社会对教师价值的认知上一定程度下降,还有收入较低等复杂原因,使得一些教师产生职业倦怠感,因此缺乏钻研业务、提高自我的动力。这样的话,即使有的学校可能会从学校层面愿意教师参与,但教师个人的积极性不高。

家校合作共育的有效策略篇5

一、高校融资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教育部、财政部在其联合下发的教财[2004]18号文件中指出,高校融资过程中存在诸如对贷款风险认识不足、还贷责任意识不强、贷款论证不充分、贷款规模超出高校的经济承受能力、缺乏勤俭办学思想、不切实际地依靠贷款发展、盲目追求办学高标准等问题。

(一)片面追求奢华部分高校大搞政绩工程,如修建豪华公寓、宾馆式办公楼、大型喷泉等,盲目攀比,讲排场、比奢华,铺张浪费。中国青年报近期与腾讯网合作实施了一项有4618人参与的调查,调查显示,83.9%的被调查者认为现在不少大学的建设存在“面子工程”和“过度消费”问题;然而另一方面却存在忽视教学质量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教学经费捉襟见肘、学术研究投入不足,财务状况进一步恶化等问题。

(二)地方政府越位为追求所谓的“政绩”,某些地方政府热衷于追求单纯的经济增长,片面强调教育gdp,为当地高等教育发展下达硬性指标,把地方高校建设列为地方经济的重要增长点,甚至把城市管理和市场运作等手段运用到高校管理中,不惜借贷巨资开发高校园区和大学城,希望在短期内利用高等教育来拉动区域经济发展,期望借此拉动一座城市教育、科技等的综合发展。地方政府越位操作,助长了高校不切实际的贷款之风。

(三)贷款比重过大高校基建项目筹资渠道单一,对银行信贷资金过度依赖,贷款比重过大,超出了其身的承受能力。国家审计署2003年对杭州、南京、珠海和廊坊四市高校园区进行的审计表明,至2003年底,四市高校园区实际筹资257.1亿元,其中银行贷款占了近六成(59.4%)。而南京中医药大学新校区和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已分别贷款7亿元和6.28亿元,分别占这两校筹资总额的93%和94%,债务负担沉重。

(四)偿债能力有限高校的偿债能力是有限的:高等教育产品是高效培养的社会劳动力,即使在国外也很少实行成本服务或将培养的人才公开出售,只是依靠学生的学费来补偿成本。我国高校现阶段收取的学费约占培养成本的四分之一,大多数高校以学费收入和国家财政拨款除维持正常运转,很少有节余。但提高收费标准涉及到国民的收入水平和社会承受能力,涉及到社会的稳定与教育的公平性,已经受到公众质疑,期望通过收取学费归还贷款的想法脱离了基本国情,无法满足高校偿还巨额贷款的资金需求。

二、高校防范融资风险应遵循的原则

融资对高校财务状况的影响非常明显:一方面,贷款增加了高校的资金总量,扩大了高校固定资产积累,可以极大地改善办学条件,增强学校自身的发展能力;另一方面,融资也给高校带来了巨大的财务风险,潜藏着财务危机。高校对待财务风险务必要正确认识、高度重视、遵循原则、把握机遇、积极防范。

(一)树立风险意识,严格控制贷款规模高校长期以来依靠财政拨款,对财务管理不够重视,市场风险意识不强,对资金成本研究不多,对银行贷款资金的有偿性认识不足。确定贷款规模时,高校通常以满足建设需要为标准,对资金成本和还贷能力考虑甚少。要防范融资风险,高校必须树立风险意识,适度融资,严格控制发展规模,认真研究学校的财务状况和发展需要,确定科学、合理的融资规模。如果规模失当或过度,容易形成高额利息费用,势必影响高校正常的教学科研,制约高校的发展。

(二)树立发展意识,坚持科学的发展观和政绩观融资关系到高校能否健康有序地发展,务必加以重视。要注重高校内涵建设,不讲“排场”,不搞政绩工程;把融资工作列入学校的发展计划,筹集的资金要列入学校预算;在日常工作中,要对融资项目进行科学性、可行性论证,对项目效益的前景进行充分的理解和把握。

(三)树立民主意识,坚持民主决策和科学决策高校融资项目回收周期长,经济效益表现不直接,科技成果产业化转化过程慢,因此,项目的选择和决策至关重要。一般而言,对重大融资项目要认真进行调查、分析和预测;应具备项目建议书、可行性论证报告、专家咨询书等背景性材料;要广泛地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避免主观决策造成失误,保证决策的民主性和科学性,从而保证融资对高校发展的促进作用得以充分发挥,真正实现高校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四)树立效益意识,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效益性是融资应遵循的根本原则,也是融资的目的。高校应建立融资项目经济责任制,加强债务资金的管理,有效合理地使用资金;要经常地、分项目地对债务资金的使用情况进行检查、监督、审核,并对资金的使用效果作出正确评价;对效益好且对学校发展起重要作用的融资项目要给予支持,对效益差的项目坚决撤除,将财务风险降到最低限度,充分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

(五)树立研究意识,选择最佳融资方式高校应充分发挥自身的科研优势,组织财务管理和经济学方面的专家对融资结构、融资方式、资金成本和融资效果进行研究,集中攻关,进而选择科学、合理的融资规模、融资结构和融资方式。

(六)树立法律意识,杜绝违规操作要明确市场经济条件下高校的法人主体地位,本着对高等教育事业负责任的态度,增强法律意识,敢于承担还款责任,制定合理的还贷计划,严格遵循融资规定和程序,避免出现失职、渎职行为。

三、高校融资风险的应对策略

(一)多元化融资策略多元化发展性融资是高校防范贷款风险最有效的手段,除常用的以老校区土地置换方式获取新校区建设资金外,还可以选择如下融资形式:(1)校企联合。校企联合指利用高校的科技优势和企业的资金实力开展校企合作。具体有三种形式:一是企业提供资金委托高校培养人才和进行科研开发等,高校依靠自身教学与科研优势为企业相关服务;二是双方共同出资建造大学城,风险和利益共担;三是合作建设大学科技园区,依托高校科研、人才密集的优势,为中小型高科技企业提供相关服务,以实现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和促进高科技企业发展。随着国家科技创新战略的全面实施,该战略将成为高校重要的资金来源渠道。(2)bot融资。bot即建设——经营——移交的简称。具体实施步骤为:高校提供土地,与项目公司签订基础设施建设合同;由项目公司融资建设学生公寓、食堂等经营性设施;投资方通过经营收取使用费或服务费,回收投资;合同期满,高校收回设施所有权。(3)tot融资。tot是移交——经营——移交的简称。作为一种引入外资的方式,tot目前主要是面对国外投资者,但实际上并不排除我国有实力的私营企业、金融机构、基金组织等参与投资。具体做法是:双方在签订特许经营协议后,把已经投产运行的基础设施项目移交给对方经营若干年,一次性融得一笔资金,用于建设新的基础设施项目;特许经营期满后,合作方再把该设施无偿移交给高校。在我国经济发展现阶段,积极采用bot、tot方式发展直接融资,对加快高等教育发展尤为必要。bot、tot融资方式为我国实力雄厚、潜力巨大的民间资本进入高教领域提供了契机,有利于充分利用国内资源,调整产业结构,优化资源配置。(4)债券融资。债券融资有两种形式:一是由政府出面发行国债性质的高等教育专项债券。高等教育是一种准公共产品,政府可以发行具有高度公益性的高等教育债券,在债券利率、税收方面给予相应的优惠政策,由政府财政担保。二是高校可凭借自身的声誉发行一定数量的大学债券,以缓解高校发展资金需求的“燃眉之急”。

(二)科技成果转化策略高校应利用科研优势,积极推进科研成果转化,将所得资金用于高校建设。第一,充分调动高校教师的科研积极性,大力培养学术、科研带头人,创造良好的科研氛围;第二,高校独资或合资组建科技成果转化公司,按公司化模式管理,按市场法则和经济规律办事,组织科技成果转化;第三,办好大学科技园,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如建立“产、学、研”相结合的科技开发基地和科技孵化基地,鼓励教师、科技人员和研究生应用科研成果与企业合作。

(三)助学贷款策略利用国家助学贷款政策,解决学生欠费难题,增加高校收入。随着大学收费制度的改革,学费拖欠问题日益凸显。目前在各高校欠交学费现象普遍存在,在中西部一些地方性高校尤为严重,有的欠费率达30%。实施助学贷款策略,可以满足贫困学生的求学要求,能有效缓解高校经费紧张状况,另一方面,由于银行参与,分担了高校的还贷风险。如山东等省区实施生源地国家助学贷款,鼓励考入省内普通高校的贫困学生家长或法定监护人采用信用贷款或担保贷款方式,在户口所在地办理助学贷款,既降低了欠费率,又大大降低了还贷的风险。

(四)“公办民助”策略所谓公办,指学校管理运营等仍由公立高校负责,所谓民助,主要指民间资本参与学校建设,充分发挥社会力量参与高等教育办学的积极性。这类模式的典型是建立二级学院。二级学院在投资建设方面要求必须由社会力量投入,执行民办学校的收费标准,但在管理方面如师资、课程设置以及文凭发放上都要依托母体高校。这种模式有利于解决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的资金来源问题,借社会资本举办高等教育可以促进高教大发展。同时,由于公立高校在教学方面比较规范,也有利于帮助二级学院提升教学质量。从各国高校融资改革的实践看,尽管改革起点、力度和内容不尽相同,但依照高等教育产业特点实行法人治理,并将高校由单纯的政府投资转变为广泛吸收社会力量多渠道投资办学的发展模式,己成为世界各国高校融资体制发展的共同趋势。实践证明,世界许多国家实行“公办民助”或“民办公助”的高校获得了空前发展,有的还超过了公立高校的规模。

(五)校友捐助策略高校应该加强捐资助学的制度建设,调动广大校友以及其他捐助者的积极性,提高捐赠收入在高校资金来源结构中的比例。可以借鉴国外比较成熟的经验和做法,如英国的减税政策、新加坡的募捐配套政策等。积极募捐已成为西方大学应对经费紧张挑战的重要策略之一,1994年,美国大学所接受的捐款总额为124亿美元,占高校总收入的7%;1996年,美国斯坦福大学接受了惠普公司的创始人之一惠莱特3亿多美元的个人捐款;新加坡于1991年成立了大学教育基金,由于政府实行一对一的捐资配套政策,5年时间共获得捐款资金6.2亿新元,为新加坡国立大学和南洋理工大学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此外,高校还可以实行中外合作办学策略。高校通过与境外高校或高等教育机构共同出资办学,引入国外资金以及先进办学理念和优质教育资源,发展高等教育事业。

参考文献:

[1]杨东平:《2005年:中国教育发展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

[2]武毅英、罗丹:《我国高教投资体制改革的模式探讨》,《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3期。

[3]王凯:《高等教育投融资渠道的多元化建设》,《中国成人教育》2005年第10期。

家校合作共育的有效策略篇6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开放化;协调与转型

中图分类号:G71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7518(2017)02-0084-04

在以和平与发展为时代主题的主流浪潮中,合作与共赢成为了世界各国的主要诉求,同时中国改革开放近40年所取得的瞩目成就显著增强了自身的影响力与自信心。在这种背景下,中国提出了“一带一路”的发展战略,加强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合作,旨在分享中国经济发展成果,为世界经济增长、厚植发展动力。事实上,“一带一路”战略不仅拉动了经济增长,也促进了同经济社会发展关系密切的职业教育的发展开放,为职业教育带来前所未有的宏大发展空间和难得的历史机遇。

一、高等职业教育开放化属性及主要形式

(一)高等职业教育开放化的三种属性

从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阶段及各个阶段国家的政策来看,国家对职业教育政策支持力度的大小直接和职业教育的发展阶段相对应,政策强则职业教育兴,政策弱则职业教育衰[1]。在“一带一路”战略的引领下,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迎来了开放化发展的新时期,同时在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蓝图中也要求高等职业教育兼具开放性。高等职业教育开放化的属性主要包括开放性、跨界性及服务性,这也是在新时期研究高职教育开放的重要前提。

1.开放性。高等职业教育开放化的核心属性是开放性,也是其内部各要素同外部要素进行关联的重要体现。作为教育的子系统,高职教育的开放化要求将其置身于社会大环境中,促使高职院校与社会建立广泛的联系,保证与社会的同步发展。随着社会的开放程度与日俱增,高职教育也逐步走向开放,并同社会形成了紧密的合作关系,秉承了资源共享原则,面对社会广泛开展培训、鉴定等业务,并伴随着国家战略将开放性延伸至国外,高职教育逐步走向国际化与现代化。

2.跨界性。跨界性是高等职业教育开放化的重要属性,为开放化理念的树立提出了新的语境,得到了广泛的支持与认可。实际上,跨界性是事物的客观属性,具有整合资源的功效,是开放化目标达成的重要途径。开放性与跨界性具有极强的关联性,高等职业教育在开放化过程中变得日益复杂,并展现出千姿百态的形式,促使其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服务对象走向开放,突破了原有的界限,坚持以跨界的视角谋发展,探寻转型的方式与路径。因此,跨界为高等职业教育的转型发展提供了知识源泉,为开放化的持续进行提供了理论支撑与实践动力,成为了资源有效融通的重要标注。

3.服务性。高职教育的办学理念要求“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旨在同社会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在新的发展时期,高职院校需要满足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实际需求,面向社会提供更优质的服务,既满足作为高校的职能属性,同时也是培养“大国工匠”的必要条件。职业教育服务社会的基本途径就是要满足社会的人才需要、技术需要、文化需要[2]。因此,在开放化的过程中,高职教育需要以服务性为支撑和指引,满足社会经济新常态的要求。

(二)高等职业教育开放化的主要形式

1.办学的开放化。在开放化的整个过程中,高等职业院校的办学理念能够发生明显的转变,广泛汲取外界先进的发展经验,以职业教育的内在属性与本质特征为基点,形成具有系统性、服务性、制度性的办学模式,并坚持职业教育的发展主线,根据专业的不同需求,打造符合专业发展需求的办学体系,有利于人文精神的传播与个性化发展。

2.课程的开放化。课程是高职院校提供给学生的“产品”,对学生的成长成才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高职院校的课程具有职业化、市场化、实践化的特征,同学科化教育体系支撑下的课程具有明显的区别。随着高等职业教育开放化进程的加快,高职院校的课程体系逐渐走向开放,学习领域课程、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项目化课程等相继传入,并兼顾了对学生职业去向、个性化特征等要素的考量。同时,高职院校在课程设置上也能够受到开放化的影响,汲取更多的工具性、职业性、社会性属性与特征。

3.教学的开放化。实践教学是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要环节,贯穿整个高职教育专业体系,是高职教育目标、教育计划、课程实施不可回避的部分,也是在高等职业教育走向国家化的新时期进行开放的重要内容。首先是在实践教学大纲中突出实践操作目标,进行模块化实训大纲设计,将训练目标、训练方式、训练内容与对学生的能力目标、社会需求情况进行契合,实现开放化的最大效益。其次是对实训室的开放,建立“政、行、企、校”相衔接的合作机制,开放校内实训基地,同企业共建集实践教学、社会培训、技能鉴定、技能大赛等功能于一体的职业培训中心,面向社会提供服务,同时也能够从社会获取相应的资源。最后,在学生顶岗实习环节也能够通过有效的开放让学生获取更多走进企业生产一线的机会,让学生体验真实的生产情境,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

4.师资的开放化。社会文化的交互性及“互联网”的便捷性促使学术、知识、文化的界限被打破,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播者应成为文化交流的使者,近些年高职院校国际化发展的速度日益加快,教师逐步从固步自封的状态走向社会、走向国际,“走出去”与“请进来”战略成为了开放化发展的重要支撑,促进专职教师走进企业顶岗实践,促进兼职教师走进课堂,将实践技能与经验带进学校,形成开放性的交互机制。

5.评价的开放化。加强对高等职业教育的质量评价是构建现代职业教育制度的重要要求,也是延续高职院校生存与发展的生命线。高职院校人才培B效果要依赖有效的评价体系进行映射,而评价体系的有效性要依赖于科学的评价指标的确立,在新的发展时期,高等职业教育的复杂性特征决定了评价指标的多元化,而其需要高等职业教育的开放化为支撑。课程体系是否合理、教学质量是否符合要求、教学模式是否具有先进性、学生培养规格是否满足社会需求等内容需要开放化的质量评价体系,需要同社会接轨,同国际接轨,切实通过有效的评价提升高等职业教育质量。

二、新时期高等职业教育开放化的主要动因

(一)“一带一路”战略的强力引领

“一带一路”战略是我国同“丝绸之路经济带”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建立的多边合作机制,通过有效的区域经济合作平台的搭建,建立经济合作伙伴国家,通过输出与引进多样资源,形成政治互信、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的合作共同体。在“一带一路”战略的引领下,高等职业教育需要做出自身的努力与贡献,通过国际合作平台,吸引优质的教育资源注入,提升高职院校的办学水平,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更好地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同时,利用有效的合作关系,打通各种关系壁垒,建立、开拓与“一带一路”相适应的专业,并将我国高职教育的文化、产品向外输出,让高职院校的办学更加符合国际化需求。事实上,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在实践中推行的中外合作办学模式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迅速提升高职院校的办学实力,这也成为了努力实现高等职业教育开放化发展的重要动因。各种资源禀赋的不同造成职业院校情况的千差万别,因而国际化发展的一个关键在于因校而异找准突破口[3]。但是,在“一带一路”的发展战略中,高职院校将实现几个方面的开放化发展:首先,推动教师队伍的开放化。通过“走出去”与“请进来”战略的有效实施,致力于通过合作平台引进优质的师资,指导高职院校提升整体教育教学水平,与外方长期在校派驻的学者、专家、行业精英共同执教;同时,推动有效的常态性教师培训机制的形成,坚持选派教师赴境外参加培训与访学,进行专业发展与课程建设方面的学习。其次,推动专业课程的开放化。“一带一路”战略平台的搭建,让高等职业教育获取了更为丰富的战略资源,更多的课程资源通过“互联网+”的便捷通道引入,包括专业建设相关经验、课程的设置、教材的编写等内容,实现了开放化发展。最后,推动教学环境的开放化。“一带一路”战略同高职教育的转型发展紧密的链接,不仅改变了高职院校办学的硬件条件,提升了实训基地的层次与水平,建设了更多供外籍专家、留学生的生活区域,同时也改善了教学的软环境,形成了多元化的教学文化,洋溢着多种语言氛围,汇集多维教学思维观念,推动教学开放性特征更为显著。

(二)高等职业教育转型发展的内在需要

高等职业教育实现开放化发展除了国家政策的强力引领以外,也是为了满足自身转型发展的内在需要,即需要从学科教育向职业教育转型,从封闭教育状态向开放教育状态转型,从传统的教育传播手段向多技术手段输出的方向转型。高等职业教育从初创、成立到规模化发展长期致力于解决高等教育资源紧缺、人才紧缺的困难以及满足广大年轻人上大学的心愿,其受政策的主导程度较大,并非市场化发展的产物,突出反映了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对职业教育的需求性持续增大,因此需要政府的强力政策给予快速发展的动力。但是,长期受到社会知识本位价值观以及传统高等教育学科化发展的深刻影响,导致高等职业教育的职业性、实践性受到抑制,同时忽视了高职教育服务社会的职能,难以将学生的职业技能培养落到实处,重知识轻能力、重文凭轻应用的现象广泛存在于我国高职院校中,并受困于学科教育教学与管理模式,导致我国高职院校一直难以培养出高层次的技术技能人才。因此,亟待进行高等职业教育的转型发展,而这一过程离不开开放化发展,需要满足各类人群接受现代职业教育的诉求,提升其职业素养与实践技能培养的能力与水平,具有满足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内在办学逻辑,促进社会的全面发展。

(三)促进开放教育自身发展的需要

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伴随着开放化的教育形式,电大便产生于我国高等教育资源匮乏的背景下,为需求者提供了多元化的受教机会。近些年来,我国高等职业开放教育的发展日益蓬勃,各高职院校之间的竞争十分激烈,但是电大生源出现滑坡,加上系统庞大,节点众多,管理链长,导致高职院校的电大教育影响力下降,引起了社会的广泛质疑。当学习者成为买方市场后,成人教育机构必须审慎思考自己的生存境地和发展前景,考虑如何适应社会和学习者需要,及时转变自己的教育方式和教育类型,这是当前电大在成立开放大学之前认真思索的问题[4]。因此,面对终身教育理念盛行,全民要求学习与培训的局面,我国高等职业开放教育需要完成自我救赎,努力向职业教育方向转型,不断增加开放教育的机会,围绕社会的多元化需求,结合自身的专业优势及特点,开展多种多样的社会培训业务,并利用网络资源优势,充分发挥其在高职继续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三、新时期高等职业教育开放化的路径选择

(一)树立国际化办学理念,强化创新人才共育战略

“一带一路”战略的贯彻与实施,标志着我国在全球化进程中的态势由被动变为主动,致力于挖掘国际化元素,实现多方互利共赢,在此宏观战略下,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具有国际化视野,树立国际化办学思维,维稳高等职业教育转型发展。“一带一路”不仅对沿线国家的经济发展具有促进作用,要求其做好细致的规划,同时要求国内社会各要素找准合作的契合点与着力点,也要向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进行问诊,按照国际秩序布局高等职业教育战略结构。在信息化时代,国际交流与合作越来越密切,职业教育的国际化已成为新常态[5]。因此,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迎来了国际化发展的重要机遇,做好开放与协调、转型之间的协同发展,需要从政府到学校的管理层树立国际化办学意识,并将其渗透到课程与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树立多元化的价值取向,既坚持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能吸纳全球化充斥而来的各种价值观,最重要的是努力让教师“走出去”,自觉树立国际化办学理念。“‘一带一路’沿线省市职业院校可结合中国职业教育特色,创造多样化职业教育国际化合作形式,增强中国职业教育在‘一带一路’战略中‘走出去’的自信。”[6]在“一带一路”战略中树立国际化意识,坚持同发达国家的职业院校进行合作,创新人才共育机制,同时积极同社会企业进行合作,按照社会需求确立人才培养规格,提升学生的技术技能与综合素养,这是实现高等职业教育开放化发展的重要前提。

(二)强化统筹管理,强化政策引导作用

在高等职业教育开放化发展的历程中,政府发挥着重要的引领与导向作用,尤其是“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充分体现了政府在进行统筹管理及政策沟通中的有效价值,这也成为了高等职业教育增强开放性的重要保障。因此,需要加强政府的统领职能,通过构建多层次的沟通机制,颁布有效的开放性政策,将高等职业教育纳入到整体规划方案中,并作为支撑政策实现预期效果的重要要素,启动双边和多边职业教育政策对话交流,加强高等职业教育的智库建设,汇集各方智力成果,努力达成职业教育共识。同时,加强政府主导性的资金支持,即以职教项目为导向促使高职院校向开放化的方向发展,且利用多种融资渠道为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提供资金保障。政府还应积极引导高职教育同国际社会职教标准进行对接,并获取职业资格认证标准,构建企业需求与专业培养的一体化培养体系,为我国的高职教育产品输出奠定坚实基础。另外,政府还应积极为高等职业教育营造良好的对外开放环境与氛围,并同高等职业教育转型发展的相关政策紧密衔接,给予高职院校的教师与学生更多的相关领域交流、科研等方面的政策待遇。

(三)致力于质量提升,注重服务品质与品牌效应

身处“一带一路”建设一线的产业界最清楚沿线国家的经济需求以及与之相匹配的人才需求[7]。高等职业教育在服务国家战略方面具有义不容辞的责任,应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在汲取优质资源的同时,也要为沿线国家、区域经济提供优质服务。这便要求高职院校要努力提高自身的办学质量,紧跟国家的新政策与新形势,同企业建立长效合作机制,深化产教融合,同区域产业建立相匹配的专业体系,共建专业教学标准,加强重点专业人才培养,努力为社会提供强力人才支撑,为高等职业教育开放化发展提供有力支撑与保障。高等职业院校应构建诊断与评估机制,定期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审核与修订,并根据现实需求进行课程开发与教学改革,重新构建课程体系,专注于专业人才培养,打造跨区域服务平台及人才培养协作平台,各高职院系需要发挥自身特色与优势,进多样化的项目合作,建立专家人才资源库,凝聚高职院校发展的品牌效应,为职业教育的开放发展提供服务。

(四)创新校企合作体制机制,着力落实合作办学

“一带一路”战略为我国高职院校“走出去”提供了历史性机遇,为推动高职院校国际化办学提供了良好政策环境。但是,高等职业教育的开放化办学不只是进行国际化,也应着眼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同域内企业建立紧密型的合作关系,努力为企业提供实质性的服务。首先,高职院校要充分利用部级项目激活同企业之间的合作状态,不断创新校企合作体制机制,建立具有服务功能、指导功能的校企合作理事会,兴建教师工作站,搭建校企合作平台,疏通同企业的合作渠道,着力落实合作办学。高职院校要积极将专业教师安排到企业进行顶岗实践,提高实践教学能力,感受企业的真实生产环境,不断总结实践经验,同时也要聘请企业的兼职教师来校任教,加大力度推进教师与师傅的交流。精益生产方式“以人为本”,其核心在于企业采用灵活的组织方式,强调部门间的团队合作,充分考虑了员工的潜力、智慧和积极性,对员工的素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企业员工具有团队合作精神、沟通能力、社会责任感,以及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8]。因此,高职院校需要强化校企合作关系,进行理念的开放化、空间的开放化、模式的开放化发展,解决现实中存在的瓶颈问题。

参考文献:

[1]刘杰.改革开放后国家政策对职业教育的影响与思考[J].职教论坛,2015(8):79-82.

[2]张翌鸣,张园园.论职业教育的开放及跨界属性[J].职教论坛,2015(16):15-19.

[3]李瑶,董衍美.服务“一带一路”战略的实践探索[J].职业技术教育,2015(30):22-24.

[4]江颖,黄霖.开放教育发展的新选择:由学科教育向职业教育转型[J].中国远程教育,2012(12):72-74.

[5]查吉德.推动院校治理现代化适应职业教育发展新常态[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6(7):46-51.

[6]李梦卿,安培.职业教育耦合“一带一路”战略发展的机遇、挑战与策略[J].职教论坛,2016(7):46-51.

家校合作共育的有效策略篇7

[关键词]学校文化战略;办学理念;办学行为;办学环境

优秀的学校文化需要积淀,这是为什么办学历史悠久的学校往往其文化也丰富深厚的原因。但如今大量事实证明,优秀的学校文化也可以通过策划而形成。21世纪以来,以策划为基本手段的学校文化建设运动已成为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继素质教育、课程改革之后的“第三次浪潮”,“文化”已然成为学校发展的关键词。但在这场运动已轰轰烈烈地开展了数年后的今天,当论及学校文化策划(建设)的内容时,许多办学者甚至研究者还是言必称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物质文化等。这里就产生了一个基本的、也是至关重要的概念问题:学校的这些文化真的可以直接策划或建设出来吗?我们策划的究竟是学校文化方案还是学校文化本身?

所谓学校文化,是指学校长期以来形成并信守的精神理念和这种价值观引领下组织及其主体成员共同的行为方式与物化形态。这个界定本身就具有“自明性”,表明学校文化只能依靠内源性的“生成”,而不是依靠外源性的“建成”。也就是说,我们可以策划办学理念,但不可能策划出学校的精神文化;我们可以策划办学行为、办学制度、办学环境,但不可能策划出行为文化、制度文化和环境(或称物质)文化。一言以蔽之,我们策划的只能是学校的文化发展战略,而这些文本方案要真正转化为学校的文化,还必须通过长期的、能动的办学实践,使其逐渐成为师生共同的信仰,并体现为由这种信仰引领的共同的思维方式和生活习惯。

厘清了这一概念后再来谈学校的文化策划问题,我们就有了明确的指向。在学校文化建设中,策划是为学校理想的文化形态描绘设计图和路线图,成功的策划可以将学校的文化建设引入“绿色通道”,有利于学校较快地形成推动文化建设的精神力、执行力和形象力,从而整体提升学校办学的品质和实效。而作为策划内容的学校文化战略,其主体构成是办学理念、办学行为和办学环境。

一、办学理念策划

办学理念是学校在核心理念的统帅下对本校一系列教育思想、教育价值追求及教学和管理观念的概括性表述,是一整套办学概念和观念体系。所谓办学理念策划,就是基于学校优秀的精神传统,以当代学校文化战略策划中全新的办学理念结构框架为参照,完善甚至再造办学的价值观体系,以达到增强学校文化的精神力、提升学校文化内涵品位的目的。

办学理念策划项目大致包含基础性理念和应用性理念。

(一)基础性理念

基础性理念是指具有内核性、恒定性,能够长期统领与支撑学校办学行为的基本思想与价值观。它是学校办学的哲学体系,一般情况下不轻易随学校领导者的主观意志和外部形势的变化而变更。基础性理念的构成要素如下。

1.核心理念

核心理念是学校教育教学行为与管理经营活动的最高指导思想,是学校哲学的逻辑起点,是贯穿于所有办学理念和办学行为的质的规定,是学校文化的灵魂。学校文化的生命力就在于其无法比对和仿效的战略个l生,而要建立起这种战略个性,首要前提就是学校必须确立鲜明而独特的核心理念,并以其统领所有办学行为。进一步说,只要一个学校的核心理念具有高度的哲学性(是对办学思想最抽象和最深刻的概括)、适切性(契合学校的办学实际)、差异性(有异于其他学校)、统领性(能覆盖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超越性(能够成为超越时空的“永恒”存在),并真正将核心理念作为贯穿学校所有办学思想的红线,使办学理念系统形成“价值链”,再辅以执行系统的完全跟进与环境建设的完美展现,那么从理论上说,学校文化就必定具备鲜明的战略个性,就必然会建立起独具魅力的品牌形象,从而使学校文化力大大提升。

2.学校使命

学校使命是学校哲学的“价值观”,主要指学校存在的理由和意义,即学校为社会繁荣、教育进步和人才培养承担何种义务。它是贯穿于学校肌体中的一种基因,优秀学校之所以成功,就在于这种基因的一脉相承。所以我们必须信奉学校的使命,在时间和空间上使学校保持这种生命基因的活力,将学校使命落实于一切工作,融会于所有教师的教育行为当中。

3.学校精神

学校精神是学校哲学的“人性观”,指学校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逐渐形成的、被学校成员广泛认同和信守的群体风尚、思想境界等共同本质。学校精神是学校办学方针、价值准则、管理信条的集中体现,因而构成学校文化的基石。它既可通过明确的意识支配行为,也可通过潜意识产生行为。其信念化的结果,会大大提高教师主动承担责任和修正个人行为的自觉性,从而主动关注学校前途,维护学校声誉,为学校发展贡献自己的全部力量。

4.学校定位

学校定位是对学校本质特征的框架性勾勒,是在学校现实形态和未来趋势的结合点上对办学领域和办学宗旨所作出的高度概括,是对学校的办学规模、办学层次、办学类型等作出的方向性选择。在教育竞争日益加剧的今天,一所学校只有准确进行办学定位,才能使办学指向更明确、工作精力更集中、团队精神更强大,才可能在公众心目中留下鲜明印象,才能提升自己的核心竞争力,赢得社会声誉。

5.学校愿景

学校愿景是学校对未来理想和长远发展所描绘的纲领性蓝图。它与学校定位一起构成学校哲学的“属性观”,分别从现实和未来的角度表达本校不同于其他学校的根本特性。学校不能就现在而发展,应该是为未来而发展。提出和制定清晰、睿智并具有教育家精神的愿景,是学校有效进行战略领导的一个前提条件。愿景的制定要求学校能够战略性地思考未来,对未来发展提出一个可行的概念,阐明学校在生存环境的“坐标系”中所处位置及前进路线,指导管理决策,勾勒发展的战略轮廓,使各项工作步入所有管理者都作出郑重承诺的轨道。

6.校训

校训是指学校提出的对全校师生具有规范、警策与导向作用的行动口号。它往往是对学校抽象的核心理念的生动写照。它要求依托学校的性质,体现学校的意志,是学校着意建树的“应然之风”,甚至是带有某种终极意义的学校指针。

(二)应用性理念

应用性理念是指由基础性理念生发的,具有阐释性、实践性、灵活性特征的办学思想。它可能因学校内外形势的变化而适时调整。应用性理念主要体现于学校两大职能领域——教育和管理,此外还包括基础性理念的应用文本。其构成要素大致如下。

1.教育理念

教育理念是学校依据自身办学的价值观而对教育活动内在规律认识的集中体现,是对教育行为特有的基本态度,是从事教育活动的信念。它是在思考和回答教育究竟是什么、应当怎样、具有何种价值、如何更好地实现其价值等问题的过程中形成的一种观念,而这种观念具有根本性和坚定性。教育理念决定着学校教育的方向和方法,决定着教育的成败和前途。在教育理念的统领下,学校还可以具体规划课程理念、德育理念、教学理念、科研理念等专业理念。

2.管理原则

管理原则是对学校所遵循的一系列管理理念与所追求的管理理想的概括性表达,是一切治校行为的出发点。优质学校之“优”固然表现在很多方面,但优质的管理是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素质教育的实施,教育水平的提高,战略目标的实现,都必须借助强势的、优质的、高效的学校管理。这其中,管理制度、管理措施、管理行为至关重要,而最为核心的还是建立起科学适用的管理原则。在总的管理思想的统领下,学校还可酌情设计规划理念、办学要略、人才理念、质量理念等治校理念。

3.宣言誓词

宣言誓词是办学理念的载体,它以文本化的形式直观而生动地展示学校的理性形象,传达学校的价值追求和规约,包括学校宣言、学校格言、师生誓词等。

二、办学行为策划

办学行为是指对学校各种资源进行有效整合而形成的成功实现学校战略,充分体现学校组织程度与社会效益的机制、程序、途径、方法等的总和。办学行为策划就是学校在总结过去办学经验的基础上,借鉴新型的学校文化战略策划思路,努力对办学行为进行战略规划、系统整合、个性强化和规范运作,以进一步提升学校的执行力。

办学行为策划大致包括制度、策略、流程三个层面。下面所列是办学行为的部分内容。

(一)制度层面

1.组织机构

组织机构是学校为了有效实现目标,以不同的任务和利益为依据,把人力、物力等按一定的形式有秩序、有成效地组合起来开展活动的模式。建立一套结构合理、运转灵活、执行高效的组织机构,是保证学校任务有效完成的前提条件。在战略策划的进程中,组织机构建设应从学校现状和未来发展需要出发,注重从三个方面入手:一是审视目前的机构设置,决定是否进行必要的合并、拆分、重组或增设;二是审视目前的机构功能,合理确定层级化或扁平化的管理模式,进一步明确各机构的行政职能和服务职能;三是审视目前的机构名称,以准确定位和提升内涵为原则决定是否需要调整命名。

2.制度规范

制度规范是界定学校组织内各种关系和行为、维系学校正常运转和提高工作效益的各项规定。形成良好的学校管理系统,以科学的制度管理学校,是学校完善机制的基本前提。学校制度建设应把握好几个重点:一是适时适度地调整制度建设的理念与方向,加强制度的人性化、民主化、规范化、能本化、信息化等时代特征;二是梳理原有制度,从战略管理、行政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课程与教学业务管理、学生管理、后勤管理、党群组织管理等方面对其进行科学分类,以理清管理思路、补充制度缺失、提升制度实效;三是完善有关制度的执行细则与考评细则。

3.课程规划

课程规划是学校作为主体,对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在本校的实施所编制的蓝图,它对课程的开展具有指导、整合、规范、约束等作用。课程规划本应属于制度体系,但因为课程是学校相对于其他组织来说特有的组织要素,又是学校开展专业工作的基本依据,所以将其单列,以示强调。学校课程规划的内容大致包含学校愿景与使命的陈述、课程价值观及其目标的确定、课程规划制定的原则、课程结构的建立、课程内容的挖掘、课程实施方案的设定、课程评价方案的跟进、课程管理的组织形式及其工作开展等。课程规划的制定,其关键在于把握课程的本质与整体,尤其要基于系统思维,完整、准确地呈现课程的目标、内容、方式、评价等四个核心要素,以确保学校的教育教学建立在全面、科学、制度化的基础之上。

4.师生手册

师生手册是学校分别针对教师和学生制定的管理文本,规定师生的基本义务与权利,同时又承载传播学校文化的功能,是师生的行动指南。其中,教师手册大致可包括学校概况、办学理念、教师誓词、工作管理、人力资源管理、教学建议、专业培训、薪酬制度、奖惩制度、学校危机处理、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等;学生手册(可针对学生年龄状况酌情取舍)包括学校概况、办学理念、学生誓词、学生守则与规范、校规校纪、入学指引、学生权利与义务、生涯规划、社会生活指导、校园安全指南等。师生手册需分别发放给每位师生。

在上述制度要素中,组织机构主要着眼于学校组织的机制与功能,制度规范(包括课程规划)主要针对学校人员的职能和行为,师生手册则是为师生学校生活特制的工具性文本。

(二)策略层面

1.战略管理策略

战略管理策略是以学校所处的内外环境为依据,以战略目标为核心,以办学特性、资源配置、竞争优势、综合效益为内容,以资源运作和价值创造为手段,以学校发展为目的的完整的管理规划。合理制定和实施学校发展战略,有利于落实和强化学校办学的自主权,增强办学的前瞻性、目的性、科学性、可调控性,提升办学品质。一般来说,战略管理要以学校发展规划为基本依据,涵盖战略分析、战略选择、战略制定、战略实施、战略调控、战略评价等过程。

2.人力资源管理策略

人力资源管理策略是以适应学校发展需要,保证学校目标实现与成员发展最大化为目的,运用现代管理理念与手法对教师资源进行有效开发、合理配置、充分利用和科学管理的程序和方法。学校对教师的管理思路从人事管理走向人力资源管理,体现的是属性变迁(物化一人化)、理念变革(成本观一资源观)、地位提升(边缘化一核心化)和功能升级(操作型一开发型)。人力资源管理在内容上可包括学校岗位分析、人力资源规划、素质模型设计及应用、人力资源培训、职业生涯规划、评聘与晋升、知识管理、工作管理、绩效管理等。

3.公共关系策略

公共关系策略是为扩大学校知名度与美誉度、获取重要公众对本校的理解和支持、增强学校凝聚力、提升学校发展力而确立的一整套有组织、有系统的活动方案。公共关系建设是现代学校制度建设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善于寻找、整合、优化并有效使用学校内外部资源,是当今学校跨越式发展的重要前提条件。学校可针对教师、学生及其家长、上级教育行政部门、当地政府部门、同行、社区、媒体、教育学术机构或团体等不同公关对象,分别制定和实施宣传型、服务型、交际型、咨询型、公益型、合作型等公关计划,与目标公众真诚沟通,从而建立彼此之间的和谐关系,赢得公众对学校的理解、支持与合作。

4.教学策略

教学策略是指教师为达到课程目标而根据教学任务和学生特征,有针对性地选择与组合相关的教学内容、教学形式、教学方法和技术所形成的具有效率意义的行动准则。它是影响教学效果的最重要因素之一。虽说“教无定法”,但基于知识属性、学生特性与课程标准的规定性,学校对教师教学行为理应确定基本的规则。由于教学策略最终要通过教师的教学行为体现出来,教师对教学策略的认识和运用水平决定着教学效果,因此,学校必须从教师发展的角度确定教学策略。为提升教学策略水平,学校需要在个性化的教育价值观引领下,针对不同学科、不同水平教师的实际情况,在教学的计划与设计、课堂管理、知识传播、教学手段、学习指导、学习评价等方面明确相应的行动准则。

此外,办学行为中还可包括品牌管理、危机管理、教育科研、校本课程开发等策略。完善的办学策略设计应分别从宏观与中观、人与事、行政与业务、校内与校外等不同维度制定相应方案与行动准则。

(三)流程层面

1.学校仪式

学校仪式是指学校教育活动中有特定的主题、惯例、秩序、言行等要素的典礼。主题适切、设计精美的仪式,对净化心灵、提升德性有着特殊的教益。学校应有目的、有选择地强化教育行为的仪式化取向,以独特、规范、持久为原则,一方面可增设一些仪式,如教师/学生宣誓仪式、新教师上岗仪式;另一方面可加强原有仪式的校本化程度,如每周升旗仪式增加升校旗唱校歌程序、毕业典礼在校旗上签名留念等。2,学校礼节

学校礼节是指学校师生在交往中以一定方式表现出来的律己敬人的礼仪规矩。礼节发于人性之自然,合于人生之需要。学校礼节更是德育的重要内容和形式。学校可结合民族传统习俗、时代特征以及自身实际,设计诸如致敬礼、见面礼、课堂礼、言行礼等具体礼节。

3.主题活动

主题活动是指学校针对学生开展的有主题、有计划、有固定时段的系列教育活动。学校主题活动的开展,不仅能开拓学生视野、丰富学生生活、构建健康的人际关系和人格品性,而且能传承民族精神、营造浓郁的校园文化氛围,是学校发挥活动育人功能的重要载体。学校主题活动的内容,一类是学校自定的节日,如科技节(周)、文体节(周)、读书节(周)、心理健康节(周)、外语节(周)等,一类是结合政治、社会和民俗节日(如国庆节、青年节、儿童节、植树节、教师节、助残日、环境日、端午节、中秋节)等所开展的活动。

三、办学环境策划

办学环境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办学环境指学校所处的社会生态,而此处所说的办学环境取其狭义,特指校园内物化的软硬件设施及其所营造的氛围。办学环境的推新,应以充分传达学校的教育理念、教育成就和师生的精神风貌为主旨,尤其需要努力将自身历史资源形象化、现实化,以营造高度校本化的育人环境。 办学环境策划包括视觉与听觉两个方面。

(一)视觉环境

1.物质环境

物质环境是指视觉环境中的硬件部分,包括学校布局、校园绿化、景观小品、建筑物外形风格及内部装潢、教学设施设备等。它是学校的外包装,是学校精神理念的物化形态,是社会公众感知学校的最直观的对象,因而优化物质环境应成为学校文化建设的基础工程。学校物质环境的建设不能简单借用园林设计思维,而应以核心理念视觉化为基本原则精心运作。

2.人文环境

人文环境是指视觉环境中的软件部分,包括学校的宣传橱窗、网站、标语、教室,办公室/学生宿舍的环境布置等。人文环境建设除了有与物质环境同样的意义之外,它还应该成为学校历史的形象载体,即把校史中最典型、最富有传承价值和教育意义的内容恰当地予以展示,使校园成为开放的校史展览馆,使学校的人文景观发挥独特的魅力。

3.视觉识别系统

视觉识别系统是学校为传达理念与形象而设计的视觉符号组合,它在学校的所有办学体系中最具有传播力和感染力,包括学校标志、校名标准字、标准色等基础视觉要素以及这些要素在教学系统、导示系统、办公系统、传播系统中的具体运用。这个系统的设计与应用将大大提升学校的组织化程度。这里需要强调的是,作为学校视觉识别核心符号的校标的设计,应具有超出常规的思路。校标不同于商标,它的第—要义不在于识别组织名称。学校存在的意义和学校文化的意义决定了校标的第一要义必须是承载和传播学校组织的文化理念,是将学校文化所追求的核心价值观以形象生动的形式展示出来,以使公众通过“目染”其形,进而“神会”其旨。

(二)听觉环境

家校合作共育的有效策略篇8

【关键词】民办院校融资;博弈;内部控制

一、引言

我国民办教育现步入了可持续发展阶段。可持续发展实质上反映了教育对质量本身无止境的追求。同时,随着教育市场竞争的激烈化,持续不断的教育投入成为必然趋势。然而,以学费为主的资金来源远满足不了投入需求。况且,过度依赖学费会引起严重后果。所以,民办院校有必要通过各种途径来融资,需要国家、企业、社会公众的共同参与。而在此过程中,不同的利益必引起博弈,因此本文运用博弈理论对各方利益需求进行分析,并站在民办院校内部控制角度来探讨利益失衡的制约因素。

二、融资中多方利益博弈分析

博弈通常由参与人、参与人的行动和该行动会得到怎样的结果三部分组成。在博弈中,一般假定双方对各自选择空间和行动所带来的结果是清楚的。参与人均是理性的,即在客观约束下能作出实现其目标的最佳行动。在民办院校融资中,学校、政府、企业、社会公众、金融机构为了各自利益展开博弈。需要指出的是,各种博弈共同背景为政府是主宰的一方,其他各方只有在政府行为确定时选择相对于自己来说最佳的策略。

(一)民办院校与政府利益博弈

就我国目前财力来说,政府无力过多直接注资民办院校。但因民办教育的重要性,国家现在也正运用各种间接手段扶持。而这些政策是否合理,政策落实是否到位,将直接关系到民办教育的发展。政府行为分为:积极作为(政策健全、政策落实与监督到位)、消极作为(政策不健全、激励不足、监督不到位)。民办院校行为分为:合作(遵守市场规则、坚持教育的公益性和非营利性),不合作(不遵守市场规则,为追求高额利润而不顾教育公益性)。双方博弈过程见图1,假设如下。

1.(3,2)在政府意识到相关民办教育政策不健全,采取积极措施完善相关扶植政策,并加强其实施力度下,若民办院校也积极响应国家政策,遵纪守法,贯彻教育公益性,双方受益。双方合作形成了合作博弈均衡。此时,民办学校和政府双方获益都比较高。

2.(-1,-1)在政府意识到相关民办教育政策不健全,采取积极措施完善相关扶植政策,并加强其实施力度下,若民办院校打着非营利性的幌子,进行高额利润活动,违背公益性,国家会加大监督力度,民办院校会受到国家的严厉处罚,得不偿失。

3.(4,0)当政府对民办教育政策不完善,扶植力度不够,监督不到位时,民办院校若有自觉遵纪守法的意识,以教育公益性为目标,政府则可以“省心”从事其他活动,但是民办学校无利可图,最终投资会受损失。

4.(0,1)民办院校违背教育公益性,进行高额投资尝到了“甜头”,虽然比不上国家采取积极行为时的遵纪守法的得益,但在国家采取消极措施下,比遵纪守法可以获得更多收益,对民办院校来说,宁可选择不合作。

根据上述四种情况的讨论,笔者不妨采用相对优势策略划线法找出博弈的纳什均衡。其一,若政府采取积极行为,民办院校采取合作策略,可以得到(2),因此,我们在2下面划上横线;其二,若政府采取消极行为,民办院校采取不合作策略,可以得到(1),因此,我们在1下面划上横线;其三,若民办院校采取合作策略,政府采取消极行为,可以得到(4),因此,我们在4下面划上横线;其四,若民办院校采取不合作策略,政府采取消极行为,可以得到(0),因此,我们在0下面划上横线。采用相对优势划线法,如果格子里的两个数字都被划线后,就是达到纳什均衡。由此推出,政府采取消极行为,民办院校采取不合作行为是这个博弈中的纳什均衡。

通过上述模型发现,政府积极行为时,民办院校会选择合作,即(3,2)明显大于纳什均衡,即政府消极作为时,民办院校采取不合作(0,1),才是帕累托最优。因此,双方博弈中的关键是政府的态度立场及措施到位与否,在此博弈中,政府与民办院校的最佳博弈策略(积极行为,合作)。

(二)政府主导下的民办院校与以企业为代表的民间投资博弈

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年)》提出:“要调动行业企业的积极性。建立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制定促进校企合作办学法规,推进校企合作制度化。”可见,政府正积极采取措施促进校企合作。而校企合作与否,更多取决于双方意愿。企业是否投资看重的是合作给企业带来的收益与由此而付出的代价之间的关系,是否能通过投资于学校来获取高新技术,或低成本来吸引优异毕业生,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价值最大化。而大学的性质决定了其是否与企业合作,不仅是为了追求经济利益,还要考虑通过合作是否能达到提高师生技能、利于学生实习实训以及就业等目的。因此,双方之间存在是否合作的博弈问题。假设企业具体策略分为(合作,不合作),学校策略为(合作,不合作)。政府主导下的整个博弈过程如图2所示,假设如下。

1.e1>e2,S1>S2,因为当企业有意向选择合作时,在当前相对其自身来说,可能代表没有比投资教育事业更获益的途径了。对民办院校来说,当民办院校不合作时,需要自身投资建立实训基地或搞基建等,势必会导致正常教学的投入减少,相比接受企业投资来说,不如借企业投资桥梁,而节省费用去专心专一搞教学,提高教学质量,规模化的扩张已不再有效,过硬的师资力量,才是民办院校可持续发展之根本。

2.e3=e4

综上所述,双方选择合作是最佳策略,企业能实现获利目的,民办院校也能迅速发展扩大规模。

(三)政府主导下的民办院校与捐赠者利益博弈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提出,高校可以“设立基金接受社会捐赠等多渠道筹措经费”。由此表明,国家鼓励高校以社会捐赠募集经费。高校社会捐赠属于公益捐赠,学校取得它,几乎不需任何成本。因此,按理来说社会捐赠应是民办院校梦寐以求的资金来源,并且我国慈善事业也具备了经济条件。但实际社会捐赠数量很少,企业或个人对民办院校的捐赠多是象征性的。因此,如何调动社会捐赠成为政府、民办院校思考的关键问题之一。而民办院校的质量、声誉的高低,对捐赠者的捐赠行为具有重要的影响。这实际存在着利益博弈。政府积极行为下的民办院校与捐赠者利益博弈如图3所示,假设如下。

1.高质量院校获得捐赠得到的效益高于低质量民办院校,而捐赠者不捐时对学校来说得益为0,即S1>S3,S2=0,S4=0。

2.捐赠者对高质量院校捐赠获得收益高于其他任何情况,而对低质量民办院校捐赠的得益还不如不捐,即J1>J2,J3J4。

3.高质量民办院校概率为X。

由于高校捐赠具有无偿性、社会目的性等特点,所以对捐赠者来说,捐赠给其带来的不仅是有形的经济效益,如享受政策优惠,更多带来的是其良心上的满足或赢得社会美誉无形的效益。由以上假设得知捐赠者捐赠的总效用U=XJ1+(1-X)J3,捐赠者不捐赠的效用为J2=J4。可见,捐赠者更倾向于选择高质量的民办院校进行捐赠,这时,它将获得的总效用会最大。因此,捐赠者对高质量民办院校的捐赠才是最优的策略。

(四)政府主导下的民办院校与银行代表的金融机构利益博弈

尽管相对公办学校来说,民办院校贷款更难,但实际上,银行在决定是否放贷的时候,首先考虑的还是资金安全性,然后是盈利性。国家鼓励金融机构运用信贷手段,支持民办教育事业的发展。高校商机无限,投资风险低,收入稳定,社会效益显著,也理应成为银行优先选择的合作伙伴。双方合作是否成功是一种博弈问题,其中民办院校办学质量对贷款的影响较为深刻。政府主导下的民办院校与银行之间的博弈如图4,假设如下。

1.政府积极下的高质量民办高校若与银行合作,由此给双方带来的效益要大于其不合作下的各方从事其他活动的效益,即S1>S2,S1>S3,S1>S4,S1>S5,S1>S6;e1>e2,e1>e3,e1>e4,e1>e5,e1>e6。

2.只要民办高校与银行其中一方选择不合作,则他们将从事各自其他活动,获得相同的收益,即S2=S3,S5=S6;e2=e3=e5=e6。

3.低质量的民办高校若与银行合作,对民办高校来说更是难得的融资来源,由此带来的收益要大于各自活动的收益,即S4>S5,S4>S6。

4.高质量民办院校概率为X;民办院校申请贷款概率为Y。

由此得出银行选择贷款的期望收益w1=Y[(Xe1)+

(1-X)e4];银行选择不贷款的期望收益w2=e2或e5。可见,银行选择贷款期望收益受多方面的影响。不仅受民办院校合作意愿Y的影响,还与民办院校的办学质量相关。银行更容易与高质量的民办院校合作。然而,民办院校对自己的办学水平、质量高低是了解的,民办院校选择贷款的前提是贷款带来的期望收益大于不贷,这在假设里已有说明。因此,双方合作的关键是在政府积极行为下,银行对学校有较高的评价或学校自身有较高的知名度。

三、博弈论与民办院校内部控制体系的完善

通过以上博弈分析得出,民办院校与政府、企业、银行、捐赠者的利益可以实现均衡。但实际中为什么社会各方面注资于民办院校的行为屈指可数以至于出现了“融资困境”呢?由博弈看出,其中主要原因在于民办院校办学质量。就民办院校自身来说,其办学质量高低是影响民办院校筹资难易程度的关键因素之一。由于民办院校投资主体的非政府性,它必须通过自身出色的管理与经营来提高办学质量,获得政府、社会的信任,因此,及时寻找目前存在影响民办院校发展的问题,对症下药,提升民办院校品牌,迫在眉睫。

首先,民办院校与政府、企业、银行、捐赠者之间的非合作博弈,是以牺牲公益性为代价来追求高额利润的行为。博弈模型表明,牺牲公益性往往不能增进个人的利益,有时还会损失自身的利益。这就意味着,自身利益与公益性之间存在负相关。随着经济的发展,他们之间会演变成一种互利双向的合作秩序。因此,必须把个人的利益与全体利益更好地协调起来,以个人利益为目的来寻求与政府、企业、银行、捐赠者之间的合作,以社会利益为手段来追求自身的营利性。

其次,民办院校与政府、企业、银行、捐赠者之间面临着不同的约束条件。如果缺乏良好的社会支持,民办院校就会基于追求高额利润的行为从而阻碍与政府、企业、银行、捐赠者之间的合作关系,破坏民办院校自身的发展。因此,尤其政府应该充分给民办院校更好的发展空间,并给予政策上的支持从而促进民办院校的发展。

最后,建立良好的民办院校内部控制体系,不仅是民办教育改革,而且还是优化社会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的重要举措。只有在民办院校、政府、企业、银行、捐赠者自身重视的情况下,内部控制才能得到有效的执行,进而拓展其有效的合作,实现民办院校与社会共同提高的双赢局面。

【参考文献】

[1]刘早.我国民办高校融资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09.

[2]张亚珍,夏江峰.我国民办高校融资渠道及国际比较[J].浙江树人大学学报,2003(1).

[3]李钊.民办院校举债办学与风险防范[J].浙江树人大学学报,2009(3).

家校合作共育的有效策略篇9

在经济全球化趋势日益显著和国际关系日趋密切的时代背景下,世界各国间的人文交往越来越密切。高职教学资源共享是我国职业教育实现集约化办学目标的必然趋势,是我国适应世界经济发展、参与国际竞争的需要。天津市海河教育园区凭借其得天独厚的地缘优势,为天津市高职院校间教学资源共享的实现创造了极为便利的条件。

一、海河职教园教学资源共享的现实意义

1、教育部支持、市政府主导

(1)海河园是全国唯一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示范区

2005年,教育部与天津市人民政府确定共建国家职业教育改革试验区;2010年,教育部与天津市政府签署《关于共建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示范区协议》,海河教育园区成为全国唯一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示范区。

(2)高职国际化办学是天津加快现代职业教育的奋斗目标

2016年3月,天津市政府下发《天津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意见》,到2020年,天津市将高水平建设国家现代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示范区,形成具有天津特点、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2、滨海新区经济崛起面临的现实人才需求

作为“我国经济第三增长极”,滨海新区将有望迎来未来15年的经济快速崛起。这为海河教育园教育资源整合提供了难得的机遇。一是滨海新区快速发展将产生对高技能人才的迫切需求,为海河教育园区教育资源整合与共享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二是滨海新区的开发开发进程标示着天津未来的发展走向,产业结构升级与优化需要有相应的人力资源结构匹配,这就为海河教育园区资源整合与共享确立了坐标。

3、海河教育园是创新型人才和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教育高地

2015年,南开大学、天津大学新校区和3所高职院校的搬迁入驻标志着海河园二期建设顺利完成。截止目前,已有10所高等院校迁入海河教育园。未来还将规划建设第三期,最终形成办学规模20万人、社会培训30万人次、居住人口10万人的总体格局。

二、海河教育园教学资源整合的理论依据

资源观理论认为企业管理的战略任务就是找出、发展和配置这一部分与众不同的关键资源,以谋求最大化的经营回报。资源管理论适用于任何存在竞争的组织,市场经济环境下的高校也是存在竞争的社会组织,也需要持续不断地获取资源来持续发挥自身的竞争优势,获得更好的办学效益。

产业集聚(industryagglomeration)理论,也叫空间经济学。一定总量规模的某一产业相对集中于某一区域,形成聚合效应,就能爆发出令人惊讶的生产效率和集群竞争力。

三、海河教育园教学资源整合与共享的原则

1、以“共赢思维”加快天津海河教育园教学资源整合步伐

确立天津海河教育园各职业院校、南开大学、天津大学“共赢”与“协同”的思维,突破封闭区域理念的束缚,强化资源共享思维。天津海河教育园各院校应站在区域整体的高度规划职业教育发展策略,以寻求共存的战略协同和整合为理念,充分调动园区各高等院校的潜力,优势互补,提高园区的整体竞争力和国际影响力。

2、强化高校整合的主体地位,推进校际合作

海河教育园内各高校的整合主体地位应得到加强,并加快校际合作与联动步伐,打破行政区域的界限,进行多层次、全方位的校际合作。在整合过程中,天津市政府应为高校搭建好合作平台,提供信息渠道以及制度保障,鼓励园区高校间展开协作。园区内各高校应打破各自为政的局面,发挥各自的教育资源优势,各取所长,资源共享,如学生就业信息、实训基地、重点学科、重大课题等的合作与共享,使园区内各高校的专业、学科、研发与经济一体化紧密结合。

3、明确政府在高等教育资源整合与共享中的定位

政府的宏观调控政策引导和减少体制性障碍,为天津海河教育园教学资源整合与共享提供良好的制度环境。在现行的体制下,各院个体利益不可能完全为园区整体利益让路,需要在天津市政府层面进行调控,通过立法、经济、行政等手段推进海河教育园教育教学资源整合与共享。在天津海河教育园教育资源的整合中,需要高等院校、天津市政府和社会力量协同推进。

四、海河教育园教学资源共享策略

1、建立科学有效的协调与管理机构

天津海河教育园要依托园区管委会的行政职能手段,合理运用组织结构理论,建立适应高职院校科学发展的组织结构体系,共享教育资源。除了行政层面的管理协调外,建议由天津市政府牵头,联合天津市教委、社会实体、各高职院校及普通高校共同组建天津海河教育园教学资源共享委员会。共享委员会建立例会制度,负责组织、协调、推动海河教育园教学资源共享工作,并对重要的合作事项进行决策和批准。

2、海河教育园中外办合作学资源共享策略

天津海河教育园要依据产业聚集理论,打造多校联盟。多校联盟,顾名思义就是要将园区内有国际合作与交流项目或者愿意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项目的高职院校联合在一起。联盟内各个高职院校共享中外合作办学资源,采取长短期项目相结合的模式,开办2+2、3+1的专升本项目,联盟内各学院学生无需学籍转换,自由选择联盟内的项目。

3、创设教学资源共享的评价标准

天津海河教育园共享教育资源的使用情况进行量化,并实施科学合理的有效评估,以此监督共享效果。同时还要形成持续、及时、系统的反馈体系,提高共享效率。因此海河教育园教育资源共享评估、反馈机制是检验园区教育资源共享过程中共享措施是否得到贯彻、共享目标是否得到实现的有效手段。

家校合作共育的有效策略篇10

为了更好地落实《关于指导推进家庭教育的五年规划(2016-2020年)》,家长学校要注重发挥家长委员会的作用,讲究组建策略、开展工作的策略和评价策略,通过建章立制,广开“师源”,充分发挥家长的正能量,联合学校、家庭、社会三方力量,为家长学校保驾护航,扩大办学效果。

关键词:家长委员会组建策略工作策略评价策略

2016年11月14日,全国妇联等九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指导推进家庭教育的五年规划(2016-2020年)》,其中提出:到2020年基本建成适应城乡发展,满足家长和儿童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普遍建立家长学校或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站点,城市社区达到90%,农村社区(村)达到80%。确保每年至少组织两次家庭教育指导和两次家庭教育实践活动。

落实这一规划,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师资不足,指导乏力。以我市为例,我市有7.2万名中学生,9.6万名小学生。这意味着我们要面对16.8万甚至更多的学生家长。而我市中小学含在册民办教师约万名,现有的师资远远不能满足家教工作的需要。除人员欠缺外,家长学校办学时间尚短,从业人员经验不足,缺乏专业知识或指导技能,也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大难题。

落实规划,除了领导层高度重视,积极采取措施外,我们在现有的基础上,就要转换思路,通过建设家长委员会,充分发挥广大家长的能动性,广开“师源”,才能促规划得以落实。

在家长委员会的建设过程当中,可以尝试以下策略:

一、家长委员会的组建策略

家长委员会是学校通过家长进行工作的组织形式,是学校办学的参谋机构,一般由学校代表、社区代表和家长代表组成,而家长将起到骨干作用。

组建家长委员会要注重实质,循序渐进,逐层深入。

(一)先从班级人手,吸纳“四有人士”:有爱心,有责任心,有能力,有时间。本着自荐和他荐的原则,组建班级家长委员会。

首先是组织建设,通过一段时间的活动和了解,班主任组织评选出主任、副主任、秘书长、组织委员、宣传委员等职务人选。

其次是制度建设:制订家长委员会章程、工作制度、工作计划、奖惩制度,明确家长委员会的主要职责,赋予家长相应的权利。

一切就绪,就可以开展活动了。

(二)班主任推荐班级和学校家长委员会候选人。要求候选人德才兼备,优中选优。经过年级和学校审核评议,组建年级家长委员会,再选拔组建学校家长委员会。

只有经过慎重选拔,家长委员会成员才能更有责任感、荣誉感和使命感,更加珍视这份来之不易的工作,努力尽职尽责。通过选拔,能保证家长委员会成员素质高,能够胜任相应的工作。

二、家长委员会的工作策略

家长委员会是联系学校、家庭和社会的纽带,能促进学校与外界的联系、沟通、协调、交流和合作,整合利用社区(社会)教育资源开展家庭教育活动,协助办好家长学校,指导和帮助家长提高自身素质和家教水平,吸纳优秀家长共同推进家庭教育事业的发展,在教育好自家子女的基础上,助力全体学生的健康成长。

家长委员会成立后,要建立微信群和QQ群,便于联系和开展工作。在工作过程中,可适当采取以下策略:

(一)出谋划策――给机会

教师要大胆放手,充分发挥委员们的积极性和主人翁精神,鼓励他们参与家长学校的管理,大胆开展工作,并为其提供机会。

工作中,家长学校与家长委员会成员齐心协力,就办学理念与办学思路达成共识,鼓励家长委员会成员对学校、班级工作提出合理化的建议。如遇到困难或问题,可以提交家长委员会,请委员们出谋划策,有力出力,有智慧出智慧,有信息提供信息,扩大办学效果。

比如:在制订家长学校课程内容时,我班家长委员会对所有家长进行了问询,了解孩子存在的问题,家庭教育的困惑,进行梳理,立足这些焦点问题,订制课程学习内容。这样,拓展了学习内容,满足了家长的学习需求,并且使家长学校课程更有针对性,提高了家庭教育效果。

家长的积极参与,还有助于改善办学条件,增强学生的学习效果。

比如我班建设“传统文化特色班级”。该理念得到了家长委员会的赞同,在家长委员会的组织下,家长们自觉地行动起来,有的为班级制作传统文化图画,有的制作文化墙,有的购买图书柜,有的申请做“经典诵读”评委,有的家长提议根据《中华十德与国学》的学习内容评选班级“十德明星”……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很快就形成了别具特色的班级文化。

去年冬天,有的家长主动提供饮水机,让孩子们每天能喝到烧开的纯净水。冬季感冒流行期间,有的家长购买了消毒液,主动对教室进行消毒,保障了孩子们的身体健康。

(二)开渠拓源――用能人

家长委员们来自不同的社会层面,是很重要的人力资源。发挥家长的一技之长,可以成为家长学校的重要师资,可以开发课程资源,拓展教育途径,帮助开展亲子实践活动,让教育教学活动更丰富,更有效。

比如,有的家长是市级书法家,开发了书法课程;有的家长是心理咨询师,参与学校团队辅导和个别辅导;有的家长是市家庭教育讲师团的成员,成为了我校的客座教授……大大拓展了教师资源,解决了师资不足的问题。

去年“五一”期间,我班180名学生和家长前往正定军营和科技馆开展游学活动。该活动由家长委员会发起,家长委员会发动家长,联系了游学地点,落实了游学路,财务管理,一日保险,车辆租赁,安全管理,组织宣传,午餐安排,应急措施等一系列的问题,由家长委员会逐一解决。就是因为广大家长“各显神通”,保证了游学的安全、有序、愉快、有效。通过这一活动,加深了家长、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了解。

(三)戮力同心――敢放手

家校要携手合作,共同担负起教育孩子的重任。家长学校要吸纳家长委员会成员构建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分组成立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站,确保每年至少组织2次家庭教育指导和2次家庭教育实践活动。鼓励家长做学习型、奉献型、研究型的新型家长,努力打造一支团结合作的优良团队。如每年开展学校、班级优秀家长评选,选拔优秀家长加入家庭教育讲师团,为家长搭建崭露头角的平台;每学年新一年级学生入学前举行家长学校开班仪式,对新生家长进行岗前培训,其中优秀家长代表现身说法,树立榜样,提高了家庭教育的效果。

家长委员会还协调家长,配合学校的工作,促成孩子良好品德的养成。例如:我校加入“希贤基金会”实验校后,班级成立了“微善社”。在开展活动的过程中,家长们也加入了进来,在微信群里每天对孩子的表现进行反馈,热情赞美“积微善,成大德”的行为,反过来又促进了家长身体力行,实现了家校教育的一致性。

三、家长委员会的评价策略

有制度,有计划,有组织,还要有评价。我校践行“大家庭教育观”,

通过家长委员会成员及全体家长尝试进行多元评价,汇集正能量点亮了一盏盏家庭明灯。

(一)作业评价――重参与

学校制作了家长学习手册,定期检查家长的学习记录,表扬优秀者。

(二)活动评价――重发展

开展丰富多彩的亲子活动或家庭教育研训活动,促进家长学校的发展。我校进行了“家庭教育知识竞答”,开展了“我与孩子共成长”等征文评选,征集“我的家庭教育故事”,让家长的育子经验得以推广,不断激发家长成长的积极性。

(三)亲子互评――同成长